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

中级审计知识点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针对现阶段县级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法对现有在职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人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服务。

一、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现状

县级审计机关是最基层的审计组织。目前我国的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是行使法律规定的职能,即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安排的指令性任务、本级政府安排的任务和临时安排的任务。这些任务通常要求县级审计机关人员按时保质完成。目前县级审计人员的现状是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掌握现代审计手段,审计方式严重落后,审计质量很难快速提高,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审计业务知识培训刻不容缓。具体表现为:

1.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宏观意识。现阶段,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类专业出身,通晓财会知识,而对宏观经济运行管理、统筹发展等相关知识缺乏,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少训练有素、能运用绩效审计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我县审计局现有人员14人,会计类职称7人,占50%,工程预算员1人,只占7.14%,严重缺少既懂经济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2.审计人员没有掌握现代审计手段,审计方式落后。当前县级审计人员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严重缺乏,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明显滞后,审计效率低下,缺少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审计业务的复合人才,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计算机运用能力成了提高审计业务水平发展的“瓶颈”,制约和阻碍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县级审计局疲于应付繁重的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和上级部门安排的审计项目,这就使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加之对审计基础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现代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的效力得不到提高。

3.审计人员年龄渐趋老化。多年以来,由于编制和专业的限制,原来的人渐渐老化,想进入的人调不进来,人员几乎是一潭死水,难以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以我县为例,全局现有工作人员14人,35岁以下仅2人,占14.3%,35岁至40岁4人,占28.6%,40岁至45岁5人,占35.7%,45岁以上3人,占21.4%。审计年龄大了就求安稳,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习惯按经验、按传统模式做事,一夜之间要提高业务素质,难度可想而知。

4.审计人员审计理念滞后。县级审计局人少任务重,平时忙于应付,重点不够突出。长期以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都是重在揭露问题,查处违纪违规行为。而在理论上的探索工作没有跟上。多数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财务收支报表和凭证中获取信息,发现个别的、微观的经济问题。传统的审计思维、审计模式、审计思路狭窄,现代的审计观念上跟不上也打不开,总以为审计就是“查账”,就是发现会计的财务问题,没有审计转型的现念。审计工作习惯停留在发现问题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没有思考习惯,久而久之也缺乏思考能力。更谈不上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宏观角度在完善管理机制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二、如何提高县级审计人员的素质

如何提高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一个客观存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为了摆脱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应该结合审计署提出的“审计转型”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人才强审、质量第一”的科学意识,继续拓展现代审计方式,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为此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1.牢固树立“人才强审”意识,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县级审计机关要加快人才培养,搞好现有在职人员培训工作,使审计人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审计工作业务知识以及其他综合知识的学习培训,加快自身人才的培养;更新知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合理搭配审计力量,发挥整体优势。调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更多适合审计转型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促进审计人员增强分析问题、创造性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实行较大的审计项目打破科室界限,打破专业分工,集中调配力量,发挥规模优势效应,积极探索利用内审、社会审计力量,逐渐形成审计资源成果共享的路子。每年安排好审计项目的计划,争取每年有一个以上的优秀审计项目得到县领导、上级审计机关及群众认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也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工作,真正承担起对县级审计机关的人员培训工作,坚持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一线审计人员到上级培训基地和相关院校参加学习,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多个在职学历教育。同时,要积极向县里争取,有计划地招收综合素质好的各种专业人员进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

2.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继续拓展现代审计方式方法。信息化的发展对计算机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县级审计机关要针对审计干部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差的问题,领导要压担子、创机会、花大力气组织培训,努力提高现有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同时,引进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专业人员,以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全面推行以运用计算机管理为特征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把现代化、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引入审计管理,依靠信息化手段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审计人员要切实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审计创新水平,审计工作除了要在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审计方式方法上创新外,对审计报告的形式也要进行创新。依据审计反映的问题,区分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供不同形式的审计结果报告,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积极探索县级部门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中采用绩效评估审计,树立“一把手”的正确政绩观。要稳步推进审计公告制,逐步提高审计透明度。审计公告既要发挥审计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作用,又要对审计人员具备高素质提出更新要求。要创新方式,充分发挥好审计公告这一“双刃剑”的作用。适时公告一些政府和群众关注的审计项目,提高审计公信力。

3.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摆脱封闭式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除了按审计法、审计规程、准则等规定程序审计外,还要重点开好“四个会”,突破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开好审前调查会。审计前要先走访有关单位,请教相关业内人士,确定审计重点,拟定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二是要开好审计进点会。要求分管副局长带队与审计组人员一起进点,到被审单位召开进点会。20人以下的单位要求全体人员参会,20人以上单位要求单位中层以上人员参加会议。会上讲清审计的目的、方法、步骤等,要求有关人员提供资料、线索,以便相互监督。三是要开好整理汇报会。审计项目实施工作基本结束后,审计组人员要向局领导汇报审计情况,一起整理、分析,形成审计报告框架。四是要开好沟通反馈会。审计报告初步形成之后,到被审单位征求意见,要求和进点会一样的参会范围,开好沟通反馈会,便于查漏补缺,使被审单位干部共享审计成果。在开好“四个会”,突出抓好审计质量的同时,逐步深化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是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审计人员主动适应发展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服务理念的具体实践。审计人员在审计掌握第一手材料后,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将有情况分析、有对策建议的成果和信息及时提供给县领导,督促有关部门及时纠正与整改并不断规范。要把上级审计机关以及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审计项目,从审计服务的角度,尽可能使上级审计机关、县领导、被审计单位对我们的审计报告满意,逐步提高绩效审计能力。

4.牢固树立“审计转型”意识,挣脱传统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要提高审计质量,做服务对象满意的审计。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中,审计转型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基层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快审计转型,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更好地为改革和发展大局服务,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执政能力服务,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服务。因此,审计转型“倒逼”基层审计机关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更加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更加关注提高绩效审计的水平,从而全力加快审计转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转型审计就“进不了门、打不开账”,不转型就要被审计队伍淘汰。全体审计干部都要思考怎么加快转型、自己在加快转型中如何开展审计工作。要引导审计干部跳出审计看审计,突破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要围绕加快审计转型目标,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审计重点,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审计转型工作落到实处。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结合审计工作加快转型的要求,对以前的内部管理考核制度进行梳理,参照上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办法,结合本地的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加快审计转型的综合考核办法。从认识到体制上初步“洗脑”,促使加快审计转型。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切实增加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充分发挥基层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荣恩.主编.内部控制案例——审计与内部控制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针对现阶段县级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法对现有在职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人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服务。

一、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现状

县级审计机关是最基层的审计组织。目前我国的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是行使法律规定的职能,即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安排的指令性任务、本级政府安排的任务和临时安排的任务。这些任务通常要求县级审计机关人员按时保质完成。目前县级审计人员的现状是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掌握现代审计手段,审计方式严重落后,审计质量很难快速提高,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审计业务知识培训刻不容缓。具体表现为:

1.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宏观意识。现阶段,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类专业出身,通晓财会知识,而对宏观经济运行管理、统筹发展等相关知识缺乏,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少训练有素、能运用绩效审计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我县审计局现有人员14人,会计类职称7人,占50%,工程预算员1人,只占7.14%,严重缺少既懂经济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2.审计人员没有掌握现代审计手段,审计方式落后。当前县级审计人员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严重缺乏,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明显滞后,审计效率低下,缺少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审计业务的复合人才,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计算机运用能力成了提高审计业务水平发展的“瓶颈”,制约和阻碍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县级审计局疲于应付繁重的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和上级部门安排的审计项目,这就使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加之对审计基础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现代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的效力得不到提高。

3.审计人员年龄渐趋老化。多年以来,由于编制和专业的限制,原来的人渐渐老化,想进入的人调不进来,人员几乎是一潭死水,难以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以我县为例,全局现有工作人员14人,35岁以下仅2人,占14.3%,35岁至40岁4人,占28.6%,40岁至45岁5人,占35.7%,45岁以上3人,占21.4%。审计年龄大了就求安稳,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习惯按经验、按传统模式做事,一夜之间要提高业务素质,难度可想而知。

4.审计人员审计理念滞后。县级审计局人少任务重,平时忙于应付,重点不够突出。长期以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都是重在揭露问题,查处违纪违规行为。而在理论上的探索工作没有跟上。多数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财务收支报表和凭证中获取信息,发现个别的、微观的经济问题。传统的审计思维、审计模式、审计思路狭窄,现代的审计观念上跟不上也打不开,总以为审计就是“查账”,就是发现会计的财务问题,没有审计转型的现念。审计工作习惯停留在发现问题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没有思考习惯,久而久之也缺乏思考能力。更谈不上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宏观角度在完善管理机制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二、如何提高县级审计人员的素质

如何提高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一个客观存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为了摆脱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应该结合审计署提出的“审计转型”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人才强审、质量第一”的科学意识,继续拓展现代审计方式,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为此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1.牢固树立“人才强审”意识,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县级审计机关要加快人才培养,搞好现有在职人员培训工作,使审计人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审计工作业务知识以及其他综合知识的学习培训,加快自身人才的培养;更新知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合理搭配审计力量,发挥整体优势。调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更多适合审计转型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促进审计人员增强分析问题、创造性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实行较大的审计项目打破科室界限,打破专业分工,集中调配力量,发挥规模优势效应,积极探索利用内审、社会审计力量,逐渐形成审计资源成果共享的路子。每年安排好审计项目的计划,争取每年有一个以上的优秀审计项目得到县领导、上级审计机关及群众认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也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工作,真正承担起对县级审计机关的人员培训工作,坚持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一线审计人员到上级培训基地和相关院校参加学习,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多个在职学历教育。同时,要积极向县里争取,有计划地招收综合素质好的各种专业人员进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

2.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继续拓展现代审计方式方法。信息化的发展对计算机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县级审计机关要针对审计干部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差的问题,领导要压担子、创机会、花大力气组织培训,努力提高现有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同时,引进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专业人员,以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全面推行以运用计算机管理为特征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把现代化、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引入审计管理,依靠信息化手段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审计人员要切实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审计创新水平,审计工作除了要在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审计方式方法上创新外,对审计报告的形式也要进行创新。依据审计反映的问题,区分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供不同形式的审计结果报告,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积极探索县级部门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中采用绩效评估审计,树立“一把手”的正确政绩观。要稳步推进审计公告制,逐步提高审计透明度。审计公告既要发挥审计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作用,又要对审计人员具备高素质提出更新要求。要创新方式,充分发挥好审计公告这一“双刃剑”的作用。适时公告一些政府和群众关注的审计项目,提高审计公信力。

3.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摆脱封闭式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除了按审计法、审计规程、准则等规定程序审计外,还要重点开好“四个会”,突破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开好审前调查会。审计前要先走访有关单位,请教相关业内人士,确定审计重点,拟定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二是要开好审计进点会。要求分管副局长带队与审计组人员一起进点,到被审单位召开进点会。20人以下的单位要求全体人员参会,20人以上单位要求单位中层以上人员参加会议。会上讲清审计的目的、方法、步骤等,要求有关人员提供资料、线索,以便相互监督。三是要开好整理汇报会。审计项目实施工作基本结束后,审计组人员要向局领导汇报审计情况,一起整理、分析,形成审计报告框架。四是要开好沟通反馈会。审计报告初步形成之后,到被审单位征求意见,要求和进点会一样的参会范围,开好沟通反馈会,便于查漏补缺,使被审单位干部共享审计成果。在开好“四个会”,突出抓好审计质量的同时,逐步深化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是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审计人员主动适应发展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服务理念的具体实践。审计人员在审计掌握第一手材料后,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将有情况分析、有对策建议的成果和信息及时提供给县领导,督促有关部门及时纠正与整改并不断规范。要把上级审计机关以及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审计项目,从审计服务的角度,尽可能使上级审计机关、县领导、被审计单位对我们的审计报告满意,逐步提高绩效审计能力。

4.牢固树立“审计转型”意识,挣脱传统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要提高审计质量,做服务对象满意的审计。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中,审计转型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基层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快审计转型,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更好地为改革和发展大局服务,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执政能力服务,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服务。因此,审计转型“倒逼”基层审计机关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更加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更加关注提高绩效审计的水平,从而全力加快审计转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转型审计就“进不了门、打不开账”,不转型就要被审计队伍淘汰。全体审计干部都要思考怎么加快转型、自己在加快转型中如何开展审计工作。要引导审计干部跳出审计看审计,突破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要围绕加快审计转型目标,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审计重点,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审计转型工作落到实处。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结合审计工作加快转型的要求,对以前的内部管理考核制度进行梳理,参照上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办法,结合本地的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加快审计转型的综合考核办法。从认识到体制上初步“洗脑”,促使加快审计转型。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切实增加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充分发挥基层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荣恩.主编.内部控制案例——审计与内部控制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针对现阶段县级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法对现有在职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人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服务。

一、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现状

县级审计机关是最基层的审计组织。目前我国的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是行使法律规定的职能,即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安排的指令性任务、本级政府安排的任务和临时安排的任务。这些任务通常要求县级审计机关人员按时保质完成。目前县级审计人员的现状是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掌握现代审计手段,审计方式严重落后,审计质量很难快速提高,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审计业务知识培训刻不容缓。具体表现为:

1.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宏观意识。现阶段,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类专业出身,通晓财会知识,而对宏观经济运行管理、统筹发展等相关知识缺乏,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少训练有素、能运用绩效审计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我县审计局现有人员14人,会计类职称7人,占50%,工程预算员1人,只占7.14%,严重缺少既懂经济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2.审计人员没有掌握现代审计手段,审计方式落后。当前县级审计人员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严重缺乏,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明显滞后,审计效率低下,缺少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审计业务的复合人才,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计算机运用能力成了提高审计业务水平发展的“瓶颈”,制约和阻碍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县级审计局疲于应付繁重的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和上级部门安排的审计项目,这就使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加之对审计基础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现代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的效力得不到提高。

3.审计人员年龄渐趋老化。多年以来,由于编制和专业的限制,原来的人渐渐老化,想进入的人调不进来,人员几乎是一潭死水,难以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以我县为例,全局现有工作人员14人,35岁以下仅2人,占14.3%,35岁至40岁4人,占28.6%,40岁至45岁5人,占35.7%,45岁以上3人,占21.4%。审计年龄大了就求安稳,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习惯按经验、按传统模式做事,一夜之间要提高业务素质,难度可想而知。

4.审计人员审计理念滞后。县级审计局人少任务重,平时忙于应付,重点不够突出。长期以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都是重在揭露问题,查处违纪违规行为。而在理论上的探索工作没有跟上。多数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财务收支报表和凭证中获取信息,发现个别的、微观的经济问题。传统的审计思维、审计模式、审计思路狭窄,现代的审计观念上跟不上也打不开,总以为审计就是“查账”,就是发现会计的财务问题,没有审计转型的现念。审计工作习惯停留在发现问题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没有思考习惯,久而久之也缺乏思考能力。更谈不上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宏观角度在完善管理机制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二、如何提高县级审计人员的素质

如何提高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一个客观存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为了摆脱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应该结合审计署提出的“审计转型”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人才强审、质量第一”的科学意识,继续拓展现代审计方式,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为此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1.牢固树立“人才强审”意识,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县级审计机关要加快人才培养,搞好现有在职人员培训工作,使审计人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审计工作业务知识以及其他综合知识的学习培训,加快自身人才的培养;更新知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合理搭配审计力量,发挥整体优势。调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更多适合审计转型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促进审计人员增强分析问题、创造性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实行较大的审计项目打破科室界限,打破专业分工,集中调配力量,发挥规模优势效应,积极探索利用内审、社会审计力量,逐渐形成审计资源成果共享的路子。每年安排好审计项目的计划,争取每年有一个以上的优秀审计项目得到县领导、上级审计机关及群众认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也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工作,真正承担起对县级审计机关的人员培训工作,坚持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一线审计人员到上级培训基地和相关院校参加学习,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多个在职学历教育。同时,要积极向县里争取,有计划地招收综合素质好的各种专业人员进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

2.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继续拓展现代审计方式方法。信息化的发展对计算机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县级审计机关要针对审计干部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差的问题,领导要压担子、创机会、花大力气组织培训,努力提高现有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同时,引进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专业人员,以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全面推行以运用计算机管理为特征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把现代化、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引入审计管理,依靠信息化手段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审计人员要切实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审计创新水平,审计工作除了要在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审计方式方法上创新外,对审计报告的形式也要进行创新。依据审计反映的问题,区分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供不同形式的审计结果报告,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积极探索县级部门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中采用绩效评估审计,树立“一把手”的正确政绩观。要稳步推进审计公告制,逐步提高审计透明度。审计公告既要发挥审计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作用,又要对审计人员具备高素质提出更新要求。要创新方式,充分发挥好审计公告这一“双刃剑”的作用。适时公告一些政府和群众关注的审计项目,提高审计公信力。

3.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摆脱封闭式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除了按审计法、审计规程、准则等规定程序审计外,还要重点开好“四个会”,突破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开好审前调查会。审计前要先走访有关单位,请教相关业内人士,确定审计重点,拟定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二是要开好审计进点会。要求分管副局长带队与审计组人员一起进点,到被审单位召开进点会。20人以下的单位要求全体人员参会,20人以上单位要求单位中层以上人员参加会议。会上讲清审计的目的、方法、步骤等,要求有关人员提供资料、线索,以便相互监督。三是要开好整理汇报会。审计项目实施工作基本结束后,审计组人员要向局领导汇报审计情况,一起整理、分析,形成审计报告框架。四是要开好沟通反馈会。审计报告初步形成之后,到被审单位征求意见,要求和进点会一样的参会范围,开好沟通反馈会,便于查漏补缺,使被审单位干部共享审计成果。在开好“四个会”,突出抓好审计质量的同时,逐步深化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是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审计人员主动适应发展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服务理念的具体实践。审计人员在审计掌握第一手材料后,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将有情况分析、有对策建议的成果和信息及时提供给县领导,督促有关部门及时纠正与整改并不断规范。要把上级审计机关以及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审计项目,从审计服务的角度,尽可能使上级审计机关、县领导、被审计单位对我们的审计报告满意,逐步提高绩效审计能力。

4.牢固树立“审计转型”意识,挣脱传统的审计模式。县级审计机关要提高审计质量,做服务对象满意的审计。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中,审计转型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基层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快审计转型,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更好地为改革和发展大局服务,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执政能力服务,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服务。因此,审计转型“倒逼”基层审计机关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更加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更加关注提高绩效审计的水平,从而全力加快审计转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转型审计就“进不了门、打不开账”,不转型就要被审计队伍淘汰。全体审计干部都要思考怎么加快转型、自己在加快转型中如何开展审计工作。要引导审计干部跳出审计看审计,突破过去“封闭式”的审计模式,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要围绕加快审计转型目标,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审计重点,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审计转型工作落到实处。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结合审计工作加快转型的要求,对以前的内部管理考核制度进行梳理,参照上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办法,结合本地的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加快审计转型的综合考核办法。从认识到体制上初步“洗脑”,促使加快审计转型。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切实增加县级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充分发挥基层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荣恩.主编.内部控制案例——审计与内部控制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4篇

一、试点工作主要做法

(一)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我院于2007年5月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该庭与其他审判庭同属平行并列的审判机构,统一审理各类知识产权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该庭现配备庭长(由院审委会委员兼任)、副庭长各1名,助理审判员2名,书记员1名,其中,3人具有法学或法律硕士学位,4人具有大学英语六级以上水平,正、副庭长先后赴美国和比利时参加知识产权专业和WTO知识培训。

(二)受案范围与审理情况

1、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与侵犯知识产权有关的非法经营罪及其他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我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刑事案件80件,审结77件,其中审结假冒注册商标罪25件,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33件,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15件,非法经营罪3件,销售伪劣产品罪1件。

2、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除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及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案件外,诉讼请求或争议标的金额在人民币500万元以下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相关的涉外、涉港澳台纠纷案件也由我院管辖②。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我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87件,审结167件,其中审结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78件,侵犯著作人身权、财产权纠纷35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纠纷47件,不正当竞争纠纷4件,商标权转让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和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各1件。

3、知识产权行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行政案件。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我院共受理并审结各类知识产权行政案件5件,审结4件,其中审结商标行政处罚案件2件,不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定职责和不服强制扣留决定案件各1件。

(三)审判管理

1、立案与案号编立。我院所有知识产权案件由立案庭统一立案,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先交由知识产权审判庭审查确定案由、审限后再交立案庭统一立案。

我院2009年前的知识产权案件案号分别编立为(年度)义刑初字第×号、义民初字第×号和义行初字第×号。2009年1月起,根据省高院统一规定,案号分别改立为(年度)金义刑初字第×号、金义知初字第×号和金义行初字第×号。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已单立“知”字号,但刑事与行政案件仍被列入“刑”字号或“行”字号。

2、审判程序。我院审理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除少部分符合条件的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外,其他各类案件均适用普通程序审理。

3、业务主管。我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各项业务由院长直接主管,所有判决书由院长审核签发,民事调解书和撤诉裁定书则由庭长负责审核签发。

4、上诉审理机构。我院审结的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后,根据案件性质分别由上一级法院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第二庭、民事审判第三庭和行政审判庭审理。

5、司法统计。我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司法统计工作除按最高法院相关规定分别对知识产权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进行统计外,知识产权审判庭单独设立各类统计台帐,以便全面反映知识产权案件整体情况和加强知识产权案件司法统计分析工作。

(四)业务指导

我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业务指导分别归口上级法院的刑事、民事和行政审判部门,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分别参加上级法院组织的刑事、民事和行政审判相关业务学习培训。

(五)对外协调与司法宣传

我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统一负责向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③、上级法院汇报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与各有关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关联系协调各类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统一负责典型知识产权案件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成果的司法宣传。

二、试点工作主要成效

(一)审判质效不断提高

我院审结的167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判决34件,调解撤诉133件,调解撤诉率达79.64%,另有刑事自诉和行政案件各1件也以撤诉方式结案。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合计判决113件,当事人不服提起上诉的只有19件,上诉率为16.81%,其中仅有2件刑事案件被二审改判缓刑。此外,我院知识产权案件还实现了无简转普、无超审限和无涉诉,刑事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仅有12天,民事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仅有81天,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全面性、终局性和权威性④。如在审理原告朱土元诉被告陈亚玲侵犯技术秘密纠纷一案时,我院做到了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有效衔接,在先前行政判决维持行政机关对被告所作的行政处罚后,于本案又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万元,确保了司法裁判尺度和执法标准的统一。又如在审理原告市俊宝工艺品厂诉被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不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定职责行政纠纷案时,因我院对案件的成因症结了如指掌,经协调,本案在被告向原告提供相关案外人的侵权证据后撤诉结案⑤。

(二)司法公信日益提升

审判质效的提高必然带来司法公信和司法形象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得到了各方当事人的信任,表现为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和调解撤诉工作相对容易。二是得到了政府与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我院先后被评为市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并被记集体三等功。三是得到了外国政府及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积极评价。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我院共审结各类涉外、涉港澳台知识产权纠纷案件24件,其中23件为国(境)外当事人提起的诉讼,仅有1件因事实和法律依据不充分被驳回诉讼请求,树立了我国法院依法平等保护中外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美国《2008年度特别301报告》称,“产业界相信正在加强执法工作……和宁波的地方法院官员介绍了对法官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和加快处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努力。来自产业界的报告指出,近几年,在提出知识产权刑事举报更加容易”。

(三)各方协作配合顺畅

“三审合一”后,我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统一内外协调沟通,重视加强与上级法院和相关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业务交流和协作配合,大家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⑥。如在审理原告沈阳维纳斯商贸有限公司诉被告市金浪针织有限公司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一案过程中,原告提出证据保全申请,经我院与市工商局联系,该局迅速派员查扣了被告的所有侵权产品,促使被告认错赔偿。该案仅用10天时间即行和解撤诉结案⑦。又如在今年审理法国施耐德电气工业有限公司诉TAMIRMOHAMEDDAWOUDABOUZEID(埃及人)、陈旭扬、谢仁林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一案过程中,因三被告的刑事犯罪案件在中院同时审理,经两级法院互相配合多方和解,原、被告于2010年1月26日达成赔偿协议,我院案件以撤诉方式结案,三被告则在刑事案件中得到了从轻处罚⑧。

(四)司法宣传成效显著

“三审合一”后,我院由知识产权审判庭统一负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到了协调、周密、有序,力度进一步加大,效果更趋明显。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我院以“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动月”和“优化自主创新司法环境”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召开新闻会、座谈会、集中审判、案例展示、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现场咨询等形式,并通过中国知识产权裁判文书网等平台广泛宣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及成果。其中,由我院主持召开新闻会2场,参加由省高院或我市组织的新闻会、通报会3场,在人民法院报、中国知识产权报、法制报等媒体上刊登司法宣传稿件40余篇。推荐的被告人骆幸福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案入选最高法院百个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市苏溪美能达服饰有限公司、蒋锦明假冒注册商标罪案入选2008年全省法院10个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持续广泛的宣传扩大了我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增强了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同感,更为辖区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三、试点工作主要问题

(一)“三审合一”不彻底,纵向条块分割依然存在

因目前全省仅在我院实施该项试点工作,因此,我院的相关案件上诉后仍分散到上级法院不同的业务庭,而我院知识产权审判法官尚不能完全参加上级法院组织的刑事、行政审判相关业务培训,其整体业务水平难以全面提高,上下级法院间裁判尺度不一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⑨,上下级的对口指导和监督也难以有效开展。

(二)三类案件角度不同,法官审判思维转化存在困难

实行“三审合一”审判模式后,我院审理知识产权刑事、行政案件的法官也会更多地考虑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从而更倾向于从民事角度判断行为性质和选择裁判结果,如实践中发生的侵权行为的合法性转化问题,超过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纠纷性质问题等等。这主要会引发上下级法院不同业务庭法官对同一法律事实的性质作出不同判断并在裁判尺度上产生差异的问题。

(三)交叉案件较少,“三审合一”成效尚未充分展现

“三审合一”审判模式对于构建统一、全面、立体型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作用明显,特别是对于防止和避免不同的审判组织就同一法律关系或相同的法律事实作出不同的认定、正确处理三类案件在管辖和程序衔接中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意义重大。但自我院实施试点工作以来,除前举2件案例外,其他案件均未发生程序继起或重合的情形,1件意欲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也以案外和解方式得以处理。有观点认为,为突出或扩大“三审合一”试点工作成效,可以或应当鼓励、劝说刑事案件被害人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对被告人提起民事赔偿诉讼⑩。但因这种做法有违法官中立原则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实践中并未付诸实施。如因同一法律事实而发生诉讼程序继起或重合的情形,“三审合一”的功效将更为突出明显。

四、试点工作思考建议

(一)实行“三审合一”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市场经营总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汇集了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商品,商品已出口到215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商品集装箱超过50万只,市场外向度达65%以上。由此发生在这里的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相对较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日益受到国内外特别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密切关注。因此,为了克服和避免现行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机制存在的矛盾和弊端,集约优化知识产权审判资源、统一司法尺度、提高审判质效、顺畅内外协调、加大司法宣传,从而进一步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实有必要在我院实施“三审合一”审判模式。而我院相对较多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较强的知识产权审判力量、较好的辖区司法环境、上级法院的精心指导以及近三年时间的试点工作成效均说明或证明,在我院开展“三审合一”审判工作是有条件的,也是可行的。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资本审计;审计方法

1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内涵

现代商业社会的本质以及企业作为知识管理主要领域的现状使得人们对知识的价值和效能愈加重视,促使知识资本审计概念的出现。知识资本审计被视为系统化探究、分析、量度和评估组织知识资本的过程。通常所指的知识资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知识资本实际上是知识内嵌于各类客体内,从而内化为客体的能力而形成的。知识内化为员工能力即形成人力资本,内化为组织知识流程即成为结构资本,内化为跨组织关系即成为社会资本。由此可见,知识资本的本质属性仍是知识,是知识的资本化,是从资本运营和价值增值角度,对知识所能发挥的效能的一种概念描述。

本文认为,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或机构,运用特定的审计方法、工具,依据标准的审计流程,对图书馆拥有的以图书馆知识资本形态出现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评价,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根据评价结果中指出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由上述定义可见,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与企业类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最终目的不同,企业知识资本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而图书馆是为了追求社会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图书馆作为非盈利公益性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所拥有的知识资本结构以及组织目标等方面,与企业等盈利性组织的差异,进而影响到知识资本审计内容、目的、方法上有所差别。

2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意义

2.1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已经证明,如果组织没有在开展知识管理前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本进行审计,将会导致知识管理项目的失败。因此,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前,同样有必要对自身的知识资本进行审计,并将其看作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通过知识资本审计,图书馆可以识别自身所拥有知识,核实其利用状况,评价对其的管理是否得当,为下一步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知识资本审计具有制度性的特点,因而还可以被用来监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成效。

2.2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

以往图书馆资产评估往往局限于对图书馆有形资产的评估,随着知识的价值和效用日益得到重视,要反映图书馆资产的真正价值,则不仅应计量图书馆的有形资产,也应计量图书馆的无形资产,而图书馆无形资产最主要的部分即是图书馆的知识资本,因此,对知识资本的审计也成为图书馆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整正确的资产评估,图书馆可以全面了解其自身价值、竞争优势和不足,以正确制定管理策略,提升管理水平。

2.3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为外部管理者对其实行监督和考核提供依据,有助于图书馆对外树立良好形象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结果使得图书馆外部利益相关者得以对图书馆知识资本利用和管理状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增加了图书馆管理的透明度,便于管理者对图书馆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审计结果可作为评判其管理成果标准,好的审计结果有助于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因审计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要素则可归结为三个,即人、知识和知识环境。以图书馆知识资本构成角度来划分,具体内容则应包含图书馆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结构资本。

3.1图书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人这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无形资产的创造者、收集者、组织者、管理者,在图书馆知识资本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创造潜力的活动要素。它维系图书馆运转(亦即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它包括图书馆员工的知识、能力、经验等。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1)员工学历、年资、流动率、经验与技能:即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学历(大学以上)员工比例、员工平均工龄、专业人才流动比率。

(2)员工态度:工作满意度、责任感和忠诚度。

(3)员工在职培训费用和天数。

3.2图书馆社会资本

对图书馆来讲,人的要素还包括信息供应商、用户、战略伙伴等外部知识主体。这部分主体在现代社会强调竞合的大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图书馆与上述主体形成良好关系的能力称为图书馆社会资本。对该部分资本审计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图书馆用户,二是除用户外的其它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具体内容有:

(1)用户信息了解程度:图书馆是否了解和保存用户利用图书馆有关的个人信息,如用户受教育程度、潜在用户群等。

(2)用户满意度: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

(3)用户维系度:成为图书馆长期用户的平均时间是多长,每年的用户成长率和流失率。

(4)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形成关系网络的连接度和紧密度,即双方是否有深人广泛的合作关系、关系紧密程度如何。

(5)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认知相似度,即双方是否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等。

(6)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即双方是否有高度的信任感、义务感和认同感。

3.3图书馆结构资本

图书馆结构资本主要涉及三个要素中的知识和知识环境。图书馆结构资本的主体是图书馆拥有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有学者认为“它不仅包含各类文献的库存量、数据库资源量等信息量的账面价值,而且还包括网络资源使用权、特许经营权、信息资源专有权、图书馆知识产权、图书馆声誉等无形资产价值量”。这部分结构资本中的绝大部分明显具有公有性的资产,而非企业机构所指的“具有私有性”的知识资产,因而也被称为“社会无形资产,这也是图书馆在结构资本构成上与企业等组织之问的一个重要区别。参考已有研究对“社会无形资产”的界定,对其审计的内容应主要包括:

(1)图书馆通过自建或外购等方式拥有的各类数字化和非数字化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率和资金投入。

(2)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的数量和价值。

(3)图书馆特许经营权和网络使用权的大小,如是否享有出版物呈缴制度收藏书刊的特权等。

(4)图书馆声誉,即图书馆在同行业中同级别馆间的知名度或等级的高低。

图书馆结构资本的另一部分是知识环境。知识环境包括技术环境与组织环境。图书馆技术环境主要是指图书馆IT设施。图书馆组织环境包括图书馆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其中图书馆组织设计指图书馆的流程和结构,图书馆组织文化指图书馆的知识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上述对象审计的内容应主要包括:

(1)图书馆IT设施: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的资金投入、水平及其在读者服务和图书馆管理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图书馆采用新的信息技术的效率和能力、图书馆IT设施的利用率和普及率。

(2)图书馆组织流程和结构:图书馆核心业务所涉及的价值链系统,如采编系统等的效率与贡献;图书馆管理能力的高低,如图书馆管理费用占全部经费的比例;图书馆组织结构是否支持知识创造、利用和共享。

(3)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是否有促进其知识共享的主流文化,如英雄文化、家庭文化、创业者文化、授权文化、权力距离小文化等。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发展的促进程度、图书馆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融合程度等。

4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步骤

从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概念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次评估,而是更全面、综合复杂的活动。它不仅要对知识资本的目前状态、价值、效率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价,为开展知识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还要基于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促使组织提升管理水平,鉴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开展,知识资本审计也应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可见,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具有系统性、专业性、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因此其流程和步骤也应系统、规范,可简要划分为下列步骤:

(1)组建知识资本审计团队

鉴于知识资本审计的专业性特点,审计团队应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包括图书馆管理战略制定者、图书馆财务人员、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者、图书馆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等,在对审计目标、原则、方法取得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分别负责审计中的不同部分。此外,也可以聘请专业知识资本审计机构开展审计。

(2)知识资本审计的准备和计划

包括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对象,制订审计计划和协调机制,选择审计方法以及指标体系。在审计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目标开展审计,并在计划制订中根据目标侧重不同,对审计对象、范围、方法和内容做相应设定和选择。

(3)知识资本审计的实施

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方式因审计目标、方法而异。可采用查阅图书馆管理中累积的资料和数据的文献法,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调查方法。

数据分析阶段则是对上一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选择、提炼与处理,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知识资本的状况,既可通过与以往审计数据比较,衡量管理方法或方案的效果;也可与理想目标作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为作出审计结论,提交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4)提出知识资本审计意见,提交知识资本审计报告

审计的最后步骤是形成审计的结论和建议,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可依据数据分析阶段的结论,识别图书馆在知识上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也可分析图书馆知识资本存在的问题,给出适当的建议。图书馆管理者应当追根寻源,采纳好的建议,调整管理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资本审计报告应予以保存,作为与下一次审计比较的依据。

上述四个步骤中,组建审计团队和审计准备应是图书馆初次开展知识资本审计中要完成的步骤,一旦团队、目标、对象、方法、指标确定后,除因需调整外,应保持相对稳定。而实施和报告提交则可依据前两个步骤确定的团队、目标等,定期开展,形成一个不断反馈、循环的完整流程。

5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方法

目前,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方法。可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选择现有的知识资本审计方法。现有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审计知识资本的作用效果,如市场附加值MVA方法,Tobin’sQ方法等。一是该类方法须衡量企业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对公益性组织——图书馆并不适用。二是审计知识资本的构成,如无形资产监视器、斯堪地亚导航仪等。该类方法虽被认为是“衡量知识资本的基本方法”,但其具体指标面向企业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根据图书馆的组织业务特点加以调整。另一途径是图书馆制订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知识资本构成的审计指标和审计方法。笔者认为,可根据上述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确定其审计指标体系,通过各指标数据对其知识资本水平作综合评价。由于多数指标难以进行精确量化评估,各指标量级和单位存在差别等问题,因此,该方法需要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笔者提出采用适用于多属性决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uzz—Y和A法作为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

(1)将前述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列为审计的指标体系。该体系结构可按层次分为三级。图书馆知识资本综合水平为第一层(A),对该层的审计由下一层的三个指标来评价,即人力资本(B1)、社会资本(B2)、结构资本(B3)。上述三个指标又可由下一级的具体审计内容指标来评价。如人力资本(B1)的下一级具体审计指标包含: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C1)、高学历(大学以上)员工比例(C2)、员工平均工龄(C3)、专业人才流动比率(C4)、员工工作满意度(C5)、员工责任感(C6)、员工忠诚度(C7)、员工在职培训费用(C8)和员工在职培训天数(c9)共9个指标。

(2)对上述层级式审计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确

定权重。由审计团队中的专家,采用1—9标度构造各层的判别矩阵,进而采用幂法得到各判别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单排序向量。对每层计算结果计算一致性指标,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计算一致性比例,进行一致性判断。如不符合标准,则需审计团队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至符合一致性判断为止。

根据上述单排序结果,计算C层各指标相对于顶层指标A的总排序权重w,并再次计算各一致性指标,判断一致性是否合格。

(3)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综合水平作评价。

通过各种调查方法获取指标体系中C层各指标实际数据。确定评语集E,该集合中的等级可按需确定,如可包含从水平较低(e5)直至水平很高(e1)共5级,并加以量化,如采用由低到高1—9来代表各等级。由审计团队中的专家用评语集对上述c层各指标实际数据进行评定,评定结果用隶属度矩阵R表示。矩阵中元素的取值区间为0—1。进而,计算知识资本综合水平评价向量S=W·R,可得到知识资本综合水平在各评语等级上的隶属度值,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判断出图书馆知识资本水平属于从很高至较低的哪一级水平。如需要具体评价值,可依V=E·ST计算得出。

6结论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或机构,运用特定的审计方法、工具,依据标准的审计流程,对图书馆拥有的以图书馆知识资本形态出现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评价,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根据评价结果中指出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对图书馆开展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为外部管理者对其实行监督和考核提供依据,有助于图书馆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政府 审计人员 专业胜任能力

一、引言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办48号)中提出“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

新形势、新任务下,政府审计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充,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越来越多的是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审计任务的日益重大与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早期的一些文献将专业胜任能力写成胜任力或者胜任能力。

国外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较早,一些文献给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定概念。David McClelland(1973)将胜任力表述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9)指出,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2000)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这三个定义都没有针对政府审计人员给出相应的定义,而是一种通用胜任能力的定义。

随着胜任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国内的一些文献给出了针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定义,宋夏云(2006)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在既定的标准下,国家审计人员担任某一角色,并顺利完成某项法定任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概念缺乏对既定标准的解释,过于空泛。宋夏云(2007)完善了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给出了可行的既定标准,比如责任、目标、任务、角色,并指出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高低关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程度。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特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在职责、目标、角色或者任务的专业标准下,合格胜任工作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三、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

上述的几种模型不仅列示了包含的要素,也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冰山模型是按照要素的显隐性划分的,行为表现是显性的能力,能力和职业素质就是隐形的能力;洋葱模型是按照培养的难易程度一层层划分的,处在的知识、技能最容易培养,中间层的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次之,内层的个性动机是最难改变的;再比如陈佳俊的飞机模型,就指出职业道德是基础,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作为飞机两翼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发挥作用。各学者的模型虽然在构成上不尽相同,代表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各要素大抵可以包含在知识、技能、品质这三类。随着通用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各领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探究,其中不乏学者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

宋夏云(2006)通过能力要素法构建了一个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三个一级要素的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又对每个一级要素包含的各二级要素进行罗列与分析,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各一级、二级要素的重要性,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一级要素中专业品质最重要,各二级要素中,会计与审计知识和政策与法规知识属于核心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是核心技能,独立、客观和公正属于核心品质。

上海市审计局的黄莺(2009)对审计人才评价和能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利用SPSS软件对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以及因子差异分析,探讨了首席主审、高级主审、主审和助审的测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对不同层级审计人才需要具有的能力素质作了分析,建立了审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自下向上分别是审计人才特质、审计基础能力、审计工作能力、审计领导能力。对于不同层级的审计人才来说,级别越高,较上层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越重要。

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基准胜任力是多维的,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在关键事件访谈、审计案例分析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同时,分别分析了职称、职级和学历的不同在个体胜任力水平上出现的明显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在遴选审计人员进入审计项目的时候,应考虑不同层级的小组成员间能力上的搭配与互补,使得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能够配合默契。

黄子明(2015)从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内容、审计的评价及责任界定、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审计实施的组织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得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从而突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理论上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等。职业能力包括审计查账能力,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则包括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等。最后结合审计人员能力现状,提出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结合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构建不外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这三个要素,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专业知识,核心是专业技能,专业品质也必不可少,是完成审计工作的保障,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至于详细的二级要素,各位学者的研究虽略有不同,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也是大同小异。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中比较重要的要素;第二类是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用软件分析框架中的要素指标,研究要素指标的对不同层级的人的差异性。

目前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也多用于分析要素的重要性、差异性,缺乏系统地建立量化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

四、发展方向

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可以在五方面推进审计职业化,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保障更好的审计质量。第一,有助于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很多审计专业的学生入职后,需要经培训才能胜任审计工作,可见审计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过分偏重理论,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第二,有助于审计人员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界定了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为审计人员的自我完善、平衡发展指明方向,更易找到自己从业的薄弱点并加以学习完善。第三,有助于优化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指明方向,使得审计教育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也使得教育更贴近实际工作,更加关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为将来的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更优秀的审计人才。第四,有助于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审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缺乏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或者说是准入标准,会阻碍推进审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可以为准入标准的制定、资格考试的内容提供指南,优化审计人员的选拔。第五,有助于遴选适合的审计人员。因为审计人员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各审计项目差异也很大,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对政府审计项目的人员选择也有益处,可以帮助遴选出最适合该项目的审计人员。

所以,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要,后续的研究应该联系理论与实践,拓宽关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不再仅仅致力于分析重点要素,建立一个有指标、有测度的系统化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给政府审计人员的学校教育提供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为政府审计人员的自我提高指明提升的方向、使得政府审计人员的工作培训更加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以及辅助政府审计项目人员遴选。

参考文献

[1]AICPA.Core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Entry into Accounting Profession.New ,1999.

[2]黄莺.审计人才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一项探索性研究[J].审计研究,2009(1):27-31.

[3]黄友,周海彬.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效用均衡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5):62-68.

[4]黄子明.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J].商,2015(22):136、138.

[5]petence Requirements for Audit Professionals(Draft),,2005.

[6]刘成立.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3):48-55.

[7]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8]宋夏云.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江西政府审计机关的调研证据[J].财会学习,2010(11):44-46.

[9]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64-66.

[10]宋夏云.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国家审计人员的调查证据[J].财会通讯,2007(11):17-20.

[11]宋艳.关于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的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1(6):14-17.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原因;对策;建议

一、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现状及其原因

(一)乡镇未设立专职审计机构,且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随着村级经济不断发展,村级财务违纪违规问题日渐增多,有的还非常严重。由于县级审计部门受经费、人员和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乡镇派出审计机构无法成立,特别是实行村集体会计委托制,会计一般由乡镇农经人员兼任,同时乡镇农经干部又承担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有的甚至出现自己记账、自己审计的情况,这就不符合审计的独立性这一准则。

(二)村级财务审计制度不健全,没有可供操作的法律法规。由于还没有出台关于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法律法规,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因为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而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同时,村级财务审计没有专项经费保障,没有审计人员编制等,这些制度均不利于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个别村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给审计工作带来不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计资料不规范。有的村的财务工作缺乏足够的原始凭证,代之以大量的自制自支的自条、收据和报销单。例如,在对东山村进行审计时发现,该村2008年l2月8日的伙食费直接自制付出凭证并写成生活费236.80元,并且没有附上任何的原始凭证,有的所附原始凭证数与实际数不相符;其次,项目支出繁多,无法准确核实。有些用款单位的支出仅凭自制的领款单领款或以领款单作为项11支出;有些用款单位财务管理较混乱,大量的白条使资金真正用于项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四)村级财务审计环境较差。一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财务中“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比较普遍,个别离任村长、会计拒不移交帐目,给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审计造成麻烦。二是农村干部群众对审计工作认识有偏差。一些农村干部谈到审计,就认为是审计人员故意找麻烦,抵触情绪大,工作不配合。而有些群众认为,审计人员能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一切问题,一旦审计结果达不到要求就口出怨言。

(五)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达到审计目的。由于村级财务工作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必需具备丰富的专业审计知识和财会、法律等相关知识。而乡镇一级审计人员大多由农经员兼职,由于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在对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相关财经规章制度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方面参差不齐,致使审计工作达不到监督的目的。

二、村级财务审计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成立基层专职审计机构。乡镇党委、政府要支持和重视审计工作,将农村审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同时各乡镇要根据本乡镇实际情况,成立基层专职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接受县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要经常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交给专职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同时要做专职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没有后顾之忧,解决专职审计机构所需要的经费。

(二)加快农村审计立法,规范农村审计行为。目前乡镇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具体的法规和规章依据,应当参照国家审计的有关规范原则,结合乡镇村级财务审计特点,由国家尽快制订有关乡镇村级财务审计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实现乡镇审村级财务审计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乡镇党委、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经费作保证使乡镇村级财务审计适应现时需要,尽快步入正轨。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审计;教学软件;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99-02[ZW(N]

[作者简介]高景丽(1972―),女,四川大邑人,硕士,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教育。

审计学是会计、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会计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审计课程教学中很大程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审计教育在教学计划上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少有实务技能的传授,很少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践基地。然而,审计学又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强。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只接受单一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培训,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需要。针对审计教学改革的需要,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已开发出一系列审计教学软件,促进审计教学贴近实务。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实验课,增强审计教学的实践性。本文以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为例,探讨审计教学软件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的运用,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的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

为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与长沙青蓝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会计综合实验(实训)系统软件》,其中包含审计实验系统软件初、中、高级实验。初级部分的设计是按课程知识点设计题目,分练习和考试部分。系统支持可按照《审计》教材中的各个实验单元、章节任意开启练习或考试模式,教师可实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度以及考勤状况。这部分是理论与实验的衔接,强化实验前所必备的知识。

中级实验是对审计课程知识的全面、综合、直接的实验,该部分以某一个上市公司两年的财务数据为背景,结合该企业背景资料、财务制度、人力结构、公司政策以及三年的各类账、证、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详细资料进行“现场审计”。按照审计准备、实施实质性程序、终结审计的程序进行,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教师可实时控制实验进度、最终的审计实验结果能提供教师人工评分和系统自动评分两种模式。主要模块为:审计准备阶段、控制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审计、审计终结工作。高级实验则是提供一套数据实现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跨课程综合实验。

二、审计课程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及课堂设计

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加入围绕审计教学软件设计的实验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专业技能。审计实验课的开设需要一定的课堂学时,需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学分等总体考量。一种方式是开设单独实验课,与理论课同一学期开设。另一种方案是实验课作为理论课一个环节开设,这样审计课程的总学时适当增加,同时适当精简理论课内容。

下文以青蓝软件为例阐述审计实验课堂设计。利用该软件开设的实验课既可分小组进行,也可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初级实验适合独立操作,中高级实验适合分组,每组学生人数5名以下为宜。例如,在审计证据这一部分讲授基础知识后,学生对形式多样的审计证据并没有形成直观认识,可以开设2学时的相应内容的初级实验课,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课前登陆系统进行初始设置,导入学生学号,选定实验内容、级别、班级等,并开启实验。学生通过电脑登陆服务器,进入教师所选定实验,同时系统在教师端生成考勤数据。初级实验的内容是题库,以选择题为主,在操作界面上可点击调出相关的仿真原始凭证。学生可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调出相关各种单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单据形成证明力,成为审计证据。做完十几题后,实验系统给出自动评分,作为实验成绩的参考,实验结束。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实验报告。这堂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并非完成几道题,而是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调阅凭证单据获得对审计证据的直观认识,为实务学习打好基础。这堂课教师引导的关键在于围绕系统提供的单据,让学生认识具体的审计证据,这也是理论课不能达到的效果。

上述实验课的设计实施中,我们看到实验课能够与理论课形成互补,巩固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审计实验的教学效果反馈及初步评价

作者使用青蓝审计软件,在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审计的时候,同步开设审计学理论部分初级实验3个、审计实务中级实验2个。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实验能很快发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主动地去巩固和提高。从课后的实验报告中看到:几乎全部学生认为实验课是有用的;有的学生认为审计的应用性很强,仅从书本学习还远远不够;很多学生从查找错账的过程中认识到审计工作需要耐心细致,也需要技巧和团队合作;有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扎实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实验课可以推动自己进行主动学习。有学生写道:“你说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

从实验课的教学反馈信息中,我们认为学生都能在实验课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实现从记忆到理解应用的深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找到自身欠缺处,由被动式学习变主动式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审计课程本身难度较大、枯燥,实验课对突破课程教学难点有所助益。学生通过实验课初步体会到审计工作的开展思路,认识到基础知识包括先行课程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会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知道理论知识为什么而学,怎样才算牢固掌握。

总体而言,恰当运用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审计实验课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四、对审计教学软件教学运用的思考和建议

从青蓝软件的教学运用及反馈中,可以获得对审计教学软件设计和使用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在软件设计上,侧重审计学原理和实务的结合。青蓝软件中有些倾向于理论的初级实验可以精简省略。现代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软件设计应该进一步突出风险导向思维。

在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方面,引入更贴近实际案例的数据,增强实验的仿真性。综合性实验的难度较高,在进行实验时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并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体验合作对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课堂学时有限,审计教学软件的实验实训开展的时间应不受限于课堂学时。通过校园网络建设提供的技术支持,学生在寝室利用课外时间也可进行审计实验操作。审计实验的时间地点扩展到课堂内外,学生方可获得充分的练习,而不是匆匆进行,草草结束。

软件设计中增加审计工作底稿填写的练习内容。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文档,是审计证据的载体。青蓝软件的中级实验包含工作底稿的填写,但工作底稿的形式还比较单调,应该结合实验内容设计更多样的工作底稿让学生填写。当学生结合实验动手填写工作底稿后,就能理解工作底稿的重要性,并获得填写工作底稿的技能。有的实验报告可以采用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

审计实务工作中使用的是通用审计软件,通用审计软件按经济业务的共性设计,具有强大审计功能。国产的审计软件正在发展中,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之星、用友审易等软件已有广泛应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择具有较好代表性、较强通用性的审计软件进入审计教学,从而使学生“一通百通”,将来能够迅速使用其他审计软件。将通用审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使用,要通过实验模块的设计体现其教学功用,与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衔接。

参考文献:

[1]毕瑞祥.审计软件应用实训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2.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9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99-02[ZW(N]

[作者简介]高景丽(1972―),女,四川大邑人,硕士,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教育。

审计学是会计、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会计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审计课程教学中很大程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审计教育在教学计划上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少有实务技能的传授,很少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践基地。然而,审计学又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强。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只接受单一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培训,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需要。针对审计教学改革的需要,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已开发出一系列审计教学软件,促进审计教学贴近实务。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实验课,增强审计教学的实践性。本文以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为例,探讨审计教学软件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的运用,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的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

为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与长沙青蓝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会计综合实验(实训)系统软件》,其中包含审计实验系统软件初、中、高级实验。初级部分的设计是按课程知识点设计题目,分练习和考试部分。系统支持可按照《审计》教材中的各个实验单元、章节任意开启练习或考试模式,教师可实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度以及考勤状况。这部分是理论与实验的衔接,强化实验前所必备的知识。

中级实验是对审计课程知识的全面、综合、直接的实验,该部分以某一个上市公司两年的财务数据为背景,结合该企业背景资料、财务制度、人力结构、公司政策以及三年的各类账、证、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详细资料进行“现场审计”。按照审计准备、实施实质性程序、终结审计的程序进行,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教师可实时控制实验进度、最终的审计实验结果能提供教师人工评分和系统自动评分两种模式。主要模块为:审计准备阶段、控制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审计、审计终结工作。高级实验则是提供一套数据实现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跨课程综合实验。

二、审计课程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及课堂设计

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加入围绕审计教学软件设计的实验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专业技能。审计实验课的开设需要一定的课堂学时,需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学分等总体考量。一种方式是开设单独实验课,与理论课同一学期开设。另一种方案是实验课作为理论课一个环节开设,这样审计课程的总学时适当增加,同时适当精简理论课内容。

下文以青蓝软件为例阐述审计实验课堂设计。利用该软件开设的实验课既可分小组进行,也可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初级实验适合独立操作,中高级实验适合分组,每组学生人数5名以下为宜。例如,在审计证据这一部分讲授基础知识后,学生对形式多样的审计证据并没有形成直观认识,可以开设2学时的相应内容的初级实验课,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课前登陆系统进行初始设置,导入学生学号,选定实验内容、级别、班级等,并开启实验。学生通过电脑登陆服务器,进入教师所选定实验,同时系统在教师端生成考勤数据。初级实验的内容是题库,以选择题为主,在操作界面上可点击调出相关的仿真原始凭证。学生可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调出相关各种单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单据形成证明力,成为审计证据。做完十几题后,实验系统给出自动评分,作为实验成绩的参考,实验结束。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实验报告。这堂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并非完成几道题,而是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调阅凭证单据获得对审计证据的直观认识,为实务学习打好基础。这堂课教师引导的关键在于围绕系统提供的单据,让学生认识具体的审计证据,这也是理论课不能达到的效果。

上述实验课的设计实施中,我们看到实验课能够与理论课形成互补,巩固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审计实验的教学效果反馈及初步评价

作者使用青蓝审计软件,在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审计的时候,同步开设审计学理论部分初级实验3个、审计实务中级实验2个。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实验能很快发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主动地去巩固和提高。从课后的实验报告中看到:几乎全部学生认为实验课是有用的;有的学生认为审计的应用性很强,仅从书本学习还远远不够;很多学生从查找错账的过程中认识到审计工作需要耐心细致,也需要技巧和团队合作;有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扎实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实验课可以推动自己进行主动学习。有学生写道:“你说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

从实验课的教学反馈信息中,我们认为学生都能在实验课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实现从记忆到理解应用的深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找到自身欠缺处,由被动式学习变主动式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审计课程本身难度较大、枯燥,实验课对突破课程教学难点有所助益。学生通过实验课初步体会到审计工作的开展思路,认识到基础知识包括先行课程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会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知道理论知识为什么而学,怎样才算牢固掌握。

总体而言,恰当运用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审计实验课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四、对审计教学软件教学运用的思考和建议

从青蓝软件的教学运用及反馈中,可以获得对审计教学软件设计和使用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在软件设计上,侧重审计学原理和实务的结合。青蓝软件中有些倾向于理论的初级实验可以精简省略。现代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软件设计应该进一步突出风险导向思维。

在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方面,引入更贴近实际案例的数据,增强实验的仿真性。综合性实验的难度较高,在进行实验时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并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体验合作对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课堂学时有限,审计教学软件的实验实训开展的时间应不受限于课堂学时。通过校园网络建设提供的技术支持,学生在寝室利用课外时间也可进行审计实验操作。审计实验的时间地点扩展到课堂内外,学生方可获得充分的练习,而不是匆匆进行,草草结束。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10篇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办48号)中提出“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

新形势、新任务下,政府审计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充,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越来越多的是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审计任务的日益重大与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早期的一些文献将专业胜任能力写成胜任力或者胜任能力。

国外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较早,一些文献给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定概念。David McClelland(1973)将胜任力表述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9)指出,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2000)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这三个定义都没有针对政府审计人员给出相应的定义,而是一种通用胜任能力的定义。

随着胜任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国内的一些文献给出了针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定义,宋夏云(2006)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在既定的标准下,国家审计人员担任某一角色,并顺利完成某项法定任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概念缺乏对既定标准的解释,过于空泛。宋夏云(2007)完善了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给出了可行的既定标准,比如责任、目标、任务、角色,并指出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高低关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程度。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特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在职责、目标、角色或者任务的专业标准下,合格胜任工作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三、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

上述的几种模型不仅列示了包含的要素,也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冰山模型是按照要素的显隐性划分的,行为表现是显性的能力,能力和职业素质就是隐形的能力;洋葱模型是按照培养的难易程度一层层划分的,处在的知识、技能最容易培养,中间层的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次之,内层的个性动机是最难改变的;再比如陈佳俊的飞机模型,就指出职业道德是基础,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作为飞机两翼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发挥作用。各学者的模型虽然在构成上不尽相同,代表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各要素大抵可以包含在知识、技能、品质这三类。随着通用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各领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探究,其中不乏学者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

宋夏云(2006)通过能力要素法构建了一个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三个一级要素的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又对每个一级要素包含的各二级要素进行罗列与分析,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各一级、二级要素的重要性,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一级要素中专业品质最重要,各二级要素中,会计与审计知识和政策与法规知识属于核心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是核心技能,独立、客观和公正属于核心品质。

上海市审计局的黄莺(2009)对审计人才评价和能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利用SPSS软件对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以及因子差异分析,探讨了首席主审、高级主审、主审和助审的测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对不同层级审计人才需要具有的能力素质作了分析,建立了审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自下向上分别是审计人才特质、审计基础能力、审计工作能力、审计领导能力。对于不同层级的审计人才来说,级别越高,较上层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越重要。

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基准胜任力是多维的,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在关键事件访谈、审计案例分析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同时,分别分析了职称、职级和学历的不同在个体胜任力水平上出现的明显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在遴选审计人员进入审计项目的时候,应考虑不同层级的小组成员间能力上的搭配与互补,使得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能够配合默契。

黄子明(2015)从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内容、审计的评价及责任界定、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审计实施的组织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得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从而突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理论上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等。职业能力包括审计查账能力,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则包括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等。最后结合审计人员能力现状,提出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结合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构建不外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这三个要素,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专业知识,核心是专业技能,专业品质也必不可少,是完成审计工作的保障,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至于详细的二级要素,各位学者的研究虽略有不同,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也是大同小异。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中比较重要的要素;第二类是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用软件分析框架中的要素指标,研究要素指标的对不同层级的人的差异性。

目前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也多用于分析要素的重要性、差异性,缺乏系统地建立量化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

四、发展方向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11篇

为了使问卷调查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主要从省厅及各个市县级审计机关选取了一些从事审计工作时间较长,有较高职称和学历,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审计人员作为调研对象,以期从对这些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中来了解他们对审计复合型人才的看法和建议。具体调研情况是:在有效问卷调查中,学历结构方面,本科占到71%,研究生占到16%,大专占到13%;在专业构成上,第一学历中,学习会计学专业的占到36.6%,其次是审计学17.2%,和计算机13.4%;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中,从事审计业务类的占到82.1%,从事综合业务类的占到17.9%;在被调查对象所处职位中,处级以上干部占2%,处级干部占15%,科级干部占到52%,科级以下干部占到31%;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高级职称占到36.6%,中级职称占到55.2%,初级职称占到8.2%;在参加工作的时间上,有42%的被调查对象工作时间在20年以上,16%的审计人员在16-20年,19%的审计人员在11-15年。

二、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在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审计工作相关程度上,88.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相关的,只有11.9%认为不相关。

(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关于专业胜任能力,90.3%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胜任,只有9.7%认为比较吃力;但与审计发展要求相比较,只有6%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专业能力完全能够胜任发展的需要,34.3%认为比较能适应需要,36.6%认为其适应能力一般,23.1%认为比较吃力。在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专业要求上,有高达9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专业审计人员,其知识结构应该宽广,具有复合型从业技能。

(三)在解决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问题上,4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进修培训,29%认为请求领导派出去学习,只有19%认为应该抓紧时间自学,补充知识。这说明审计人员对培训的要求非常迫切。

三、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上来看,8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非常重要,9.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比较重要,只有0.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不重要。另外结合访谈情况,我们可知,整个审计系统的人员对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从思想上来看还是很重视的,都认为审计领域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带领,从而推动审计系统的发展。

(二)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问题上,58.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应该知识结构宽广,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各种技能,比如外语能力,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等,能够适应各种审计环境,能够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和一些陌生的领域。20.9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做到一专三复即可,即专业知识扎实,懂得三门其他相关技能,这样就可保证审计效果又快又好。

(三)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上,85.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工作锻炼为主,以培训为辅,只有14.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以培训为主,以工作锻炼为辅。在对当前审计干部培训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只有24%的被调查者满意,36%的被调查者比较满意。通过以上对审计培训情况的调查,可见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完全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距离。

(四)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41.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实务中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应该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不分行业来做。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依据上,5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按各职能部门工作需要来选择,3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由个人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并且基于岗位的需求,系统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只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以上级机关要求为主。

(五)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对象的确定上,52.24%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计内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故应分级分类地来确定,35.82%认为应该根据个人需求自愿报名,32.84%认为有各部门推荐优秀的人员参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只有14.93%认为应全员参与。可见在调查中大部分人不倾向于全员参与,因为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对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做到全体人员都参与。

(六)影响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困难有很多,但根据调查显示,有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审计人员人数过少与繁重的审计任务所产生的矛盾,审计人才都在忙于日常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训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是最主要的困难。

四、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对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对这项有重要意义的工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部分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到常态化、科学化,在实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人才培养工作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主要是会计、审计,而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预算等专业人才很少。业务单一、观念陈旧、手段落后、知识更新慢、综合分析能力偏低是审计队伍人员现状的软肋。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缺乏大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审计机关内部机构专业分工过细,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制约。目前审计机关的内部业务分工是按照部门和专业分工相结合来确定的,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了审计人员在业务上隔行如隔山,综合分析能力偏低。

(三)工学矛盾突出。根据调查资料,有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现阶段影响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困难是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相当多的审计人员都想接受业务技能、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培训,但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审计人员不能有较多的时间去接受培训。

(四)部分干部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与审计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审计干部思想观念比较僵化,固守于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还在就审计论审计,就账查账,缺乏宏观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二、审计干部知识结构与工作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懂一般财务审计的多,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较少,复合型审计人才不足。三、少数审计干部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活力和激情,缺乏拼劲和闯劲,主动承担重任的意识不够,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 内部审计 工作质量

近年来,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内审部门结合辖区工作实际,按照“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的要求,从强化学习,营造氛围入手,积极建立内控服务平台,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加强审计整改落实和审计成果运用,不断强化了内部风险控制,有效提升了内审工作水平。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为内审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在履行基层央行职能过程中,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始终重视和支持内审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内审工作的认识。一是深入开展“学、找、促”活动,逐步确立内审工作的方向和思路。中心支行在上级行统一部署下,深入开展“学准则、找差距、促发展”活动,大力组织宣传教育和培训,先后组织的内审专题培训达18次,参加人员包括了中心支行行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和风险管理专责人员。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和对照检查,查找工作差距,加深对准则的认识,明确工作思路,把握审计重点,努力实现审计的理念由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审计的职能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审计的目标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审计内容由财务控制向业务和信息控制转变;审计的方式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审计的手段由手工操作为主向信息技术为主转变。二是加强领导,营造氛围。内审工作由“一把手”主管,领导班子成员在相关会议上不断强调内审工作的重要性,每份审计报告和整改报告都要报行长审批,中心支行行长办公会议中涉及内控管理问题的议题都要求内审部门负责人列席,有效保证了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中心支行授权内部审计牵头组织中心支行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在中心支行内部营造了理解、支持和接受审计的氛围,为审计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创新思路,强化内部控制主体责任,建立内控审计和评价互动机制。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以内控机制建设为突破口,一是成立了内控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全行风险管理工作,内审部门既是成员,又承担办公室职责,从而使内审工作融入全行内控管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了内审工作的开展。二是把开展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中支内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建立了部门自评、分管行L考评、内审加权汇总评价“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形成了以内审项目为点,以部门自查自评为面,以点为主,以面为参考的内控审计模式和以面为主。以点为支撑的内控评价模式,两种模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了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控制内容覆盖了业务运行或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各部门充分发挥在预防和控制风险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将自我监督与评价寓于日常管理中,形成“收集信息一发现风险一及时防范”的良性循环机制。借此内审部门对各科室的内控状况、风险隐患程度把握得更加准确,更合理地拟定审计计划,加大对控制薄弱环节和高风险管理领域的审计力度,提高了内审工作效率。三是内审部门通过开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客观反映被查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结合各部门自评结果进行加权汇总,将当年的评价结果与近年开展的内部控制审计项目比对、印证,找出内控状况变化的特点与规律、存在问题的原因,按照有效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合理性原则,识别确认剩余风险因素,评价存在的风险水平,形成辖区内控状况分析报告。每年都要对内部控制评分的指标项目进行细化,目前已经由最初的16项扩充到72项。这项工作在山西省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3.积极探索,开展风险监测,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评估水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风险评估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阳泉支行内审部门组织中支各科室依据总行制定下发的《市级机构风险评估对象清单》内容,认真开展风险事件梳理工作。一是全行风险评估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负责的原则。通过全面客观地分析、识别、评估阳泉中支各类风险事项,认真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查找风险,客观反映中支各项业务和管理的风险状况。一方面,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拟订年度审计计划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识别、评定风险等级,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方案及控制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促进各部门高效履行工作职责,顺利实现工作目标。二是全行风险评估工作,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风险评估工作试行办法》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各职能部门对照总行确定的风险事件识别清单,结合部门履职实际,梳理制定本部门风险事件识别清单,形成风险识别表;依据风险识别表内容,各部门按照固有风险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分别对照总行制定的风险影响程度的评级标准和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级标准,确定风险描述的损失程度和可能性,认定风险事项的固有风险级别,形成风险评估赋值表;依据总行制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内容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级标准,按照各类审计或检查中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审计频率、问题整改和内部控制变化情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估,认定风险等级,形成内部控制有效性赋值表;各部门依据风险评估赋值表、内部控制有效性赋值表。采取风险因素加权平均法计算,将固有风险的风险因素及控制有效性的风险级别代入总行规定的风险评估表中,将不涉及的风险因素的权重进行剔除,选择有风险级别分值的风险因素所含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各项业务活动的风险等级,形成《风险评估表》,完成对中支87项业务活动的风险量化评估。

4.建立内控服务平台。加强沟通协作,全面提升审计效果。一是建立内控服务平台,2016年在做好全行审计项目、内控评价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改善中支内部控制环境,促使各单位、各部门强化管理、防控风险、充分履职,内审科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依据电子手册》以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结合阳泉中支实际工作,在中支网站下开设了内控服务平台。通过内控服务平台,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可以全面深入了解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对照此平台所列制度,对本部门各岗位、各项业务、各个环节进行自查和评价,识别和判断风险,查找缺陷和漏洞,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抓好规章制度的及时更新与健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补漏,有效规范业务操作和内控管理,使各项内部管理控制得以健全和完善。二是建立完善审计交流磋商机制。本着“查深查透、审下看上”的原则,阳泉中支内审部门积极采取审计发现问题反馈、审计风险提示、交流磋商座谈等多种方式,强化与机关各业务科室的互动交流,从管理的角度共同探讨、改善管理的具体措施,共同研究内部制度设计,不仅提高了整改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而且使内审咨询参谋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内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认可度不断上升,机关业务科室愿意主动加强与内审部门的联系,在制定制度、开发系统时,都邀请内审部门为其把脉开方,提出建设性建议。三是积极推进内控多边合作机制。阳泉中支重视监督部门间的沟通交流,推动建立了内审、人事、纪检等部门“四位一体”的内部监督体系,通过每年都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由行领导主持、各监督部门人参加的监督部门联席会议,沟通监督计划,合作开展监督、共享监督信息等,科学整合了监督资源,降低了监督成本,提高了监督效能,实现了监督资源效用最大化。四是积极探索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近年来,阳泉中支一直积极探索内审成果的转化渠道,如定期对审计发现的倾向性、典型性和普遍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分析挖掘深层次原因,形成内审监督检查情况报告,为中支党委及时全面掌握内部治理状况提供直观、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有效提高了中支党委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存在问题

1.审计方法与手段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人为因素、技术条件等的影响和制约,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关注重点、审计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与实践还不够,审计内容方面对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对存在问题可能形成风险的条件认识浅、分析能力弱;审计方法仍依赖随机抽样、账项核对等传统方法,量化评估、数理统计等数字加工技术和分析应用处于初级水平。限制了对信息系统的全面深入检查;审计手段上,主要是针对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发生后的事后审计,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综合运用还不够。

2.内审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央行业务在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在向纵深推进,内审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内审人员年龄结构偏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偏低,在接受新事物,更新新知识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而央行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靠内审人员素质的全面性来实现,内审人员要全面提升审计综合素养,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担当起为央行保驾护航的职责。

3.内审业务培训机制尚未健全。目前针对内审理论与实务知识的培训仅限于上级行举办的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时间短,次数少,对现有内审人员在开展内审项目时,能实现转型要求而真正起到实践指导作用的力度有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对内审转型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三、建议

1.创新审计工作,发挥内审监督评价作用。调整内审工作理念,将内审工作置于人民银行整体发展的大局中,重点关注领导者关心的事关大局的、影响央行职能履行的、关系业务健康运行的风险性问题,从防范风险和内部控制需要的角度出发,精心谋划和选择审计项目。在开展审计时,将风险导向理论加以实践,通过审计建议、指导整改、督促整改等方法,将各种形成风险的关键性因素消除在萌芽阶段,真正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事前审计转变。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导向审计 发展历程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17-02

一、导向审计的发展

从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和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实践看,导向审计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主要包括:

1.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基本方法是从审计期间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核查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各会计文件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进行账证、账账、账表的核对。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一般适用于经济业务规模较小的单位,随着业务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逐渐被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取而代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至90年代初,基层人民银行内设稽核部门,其在负责金融监管的同时,对内职责的重点就是对县支行会计业务进行检查,其中采用的稽核(审计)手段就是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2.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在上世纪90年代,基层人民银行开始广泛运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开展内部控制检查,重点针对各级行、各个部门制度执行、业务操作规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审计。但即使是设计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可能因为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等原因造成控制失效;也可能因为环境改变而控制效果下降,无法针对未来做出防范。因此,着眼于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制度导向审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使风险考虑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近年来,经过各级行的大力宣传和引导,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正逐步被审计人员熟知和掌握,在基层人民银行审计工作实践中广泛运用,但总体发展较缓慢,基层行对风险点的把握、审计手段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内审人员的素质等问题制约着风险导向审计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导向审计开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作为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最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运用中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履行职责、完善内部控制、规避潜在风险等多个方面来看,却是基层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服务于人民银行内部管理和组织治理,服务于风险隐患的防范和化解,已成为新形势下内审工作的重点。从目前看,风险导向审计开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风险导向审计认识不足。多年来,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对制度导向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已经驾轻就熟,对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等业务操作流程审计也轻车熟路,而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各级行、各部门、各岗位的风险评估还在探索中。在目前内审工作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基层人民银行各项审计任务比较繁重,内审人员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应用风险导向审计,造成对风险导向审计掌握不足,较难有效开展工作。另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性、专业性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人民银行不同业务部门的业务操作、业务风险点以及部门管理情况等,还要求内审人员要有较强的发现风险、识别风险的能力,否则就谈不上评价和消除风险。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大都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失调,掌握新知识新业务的能力有限,客观上造成推广风险导向审计存在一定难度。

2.信息技术的应用尚不充分。当前,信息技术审计方法尚未充分运用于基层人民银行日常审计中,计算机只是起到记录、制表和打印功能,大量审计工作仍然依靠手工方式处理,由审计人员根据个人判断,通过查资料、看凭证、翻账簿、核对报表等方法来查找问题,与科技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相比显得十分落后。而且,尚未建立起与相关业务系统数据库衔接的监管体系,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也无完整可行的应用软件程序,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受到了一定限制。

3.顶层设计步伐较为迟缓。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转型发展呈现“以上带下”的趋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但从技术手段上开发利用先进信息系统的步伐却较缓慢,针对基层人民银行业务工作特点开发成功的审计模型较少,与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的基本连接也仍然滞后,导致基层内审部门开展工作没有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基本依靠审计人员的主观理解和自行掌握,原始数据库得不到充分利用,内审质量受到影响。

4.风险点多且分析的难度较大。以总行纪委、监察局编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指南》为例,该书按照人民银行职责共确定470个岗位,排查出风险点4443个,其中高风险等级502个,中风险等级1509个,低风险等级2432个。实践中如何将风险点与防控责任落实到业务流程的具体岗位,通过具体岗位、具体人员的具体防控措施来实现风险化解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近两年来的审计实践发现,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以风险点为突破口开展岗位风险评价和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过多地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工作能力,不能通过较先进发达的业务系统分析潜在风险,减少主观判断的随意性,从而提升审计质量。

5.风险评估和评价指标体系难掌握。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人民银行实际情况,总行内审司将人民银行面临的风险按照来源划分为6类风险,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并逐级建立基期数据库,以成为引导审计频率和深度的“风向标”。同时,适应内审工作转型发展的要求,开展履职审计、绩效审计及专项审计时,一般会设置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合规性等多类评价指标,用以考量审计对象的管理、绩效和风险状况。如此多的数据、指标,对仍未走出传统审计框框、完全适应形势要求的部分审计人员来说,其复杂性和难易程度可想而知。

6.道德风险的防范相对缺失。近年来,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成绩突出,但不容置疑,更多开展的是业务岗位风险审计,对员工思想道德领域、八小时工作以外行为等方面审计缺失。如2011年以来天津辖区发生的14起违规违纪案件,近期发生的四起县(旗)支行人员参与非法集资案件、三起县(旗)支行人员故意伤害案件、三起干部职工涉毒案件等违法违纪问题,暴露出基层人民银行内部管理松懈、员工八小时以外风险排查工作不到位、职工自律意识不强等多方面问题。而作为内审部门,在大力倡导风险导向审计的历史关头,更应切实转变观念,转型发展,进一步强化对职工道德风险的防范。

三、进一步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乃至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鸿沟。由于风险导向审计开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以务实的态度,立足于现状,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融入到制度导向审计中,使两种审计模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最大程度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和组织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1.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队伍素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理论和会计知识,还要熟悉国内外金融知识,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熟知计算机知识等。为了更好地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加参观学习、以干代训的机会,积极培养多元化、复合型的审计队伍,并促进学用结合、学用相长,实现风险导向审计的全面运用。

2.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可操作性。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调查了解、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得出各项业务的风险值,并对风险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据此来选定审计重点、审计项目。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较高级别的风险点仍然集中在财务预算、国库资金、发行保卫、信息安全、集中采购、外汇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也就是审计的重点。同时,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规性方面的评价,应紧紧围绕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实际,不求多但求精、求实用,能让审计人员理解掌握,能为审计报告提供佐证,有利于审计作用的发挥。

3.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开发统一的审计软件。以《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为指导,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和要求,建立人民银行审计操作程序,为基层审计人员提供操作规范。以此为基础,开发统一的审计软件,建立信息收集框架和收集模式,规范分析标识,在系统内部建立起对组织的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定期分析的制度,如季度、半年度分析,提供分析报告,从而形成组织信息动态数据档案。

4.逐级排查风险,确定主要风险事项。以《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指南》为指导,组织基层人民银行认真排查本单位、全辖区的主要风险点,确定主要风险事项,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并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学习讨论,让每名员工知道“身边的风险”,明白自己的职责任务,形成全行防风险的环境。同时,以主要风险部门、重要风险岗位和环节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并根据审计情况、环境变化、控制强弱等对风险点进行动态调整,真正使风险状况成为引导审计和管理的方向。

5.准确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从近年来人民银行发生的多起违法违纪案件来看,其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的广泛性不容忽视,因此,审计重点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制度执行力情况进行核查,对已经明确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进行逐一排查,尤其是潜在的风险、之前未能发现或引起重视的风险,要给予高度关注,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增强审计的针对性、前瞻性,以揭露问题,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促进各级人民银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风险,促进履职。

参考文献:

[1] 王建发.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1)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14篇

1、组织机构完善。我县共有19个乡镇,所属乡镇企业184个全部成立了联合工会,在组建工会的同时成立了19个乡镇经审组织,组建率达100%。工会换届选举时,经审会与同级工会委员会同时考察、同时报批、同时选举产生。乡镇工会经审会主任均由同级工会副主席担任。经审委员中多数由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兼任,经审委员工作变动时,按有关规定及时替补合适的人选。

2、各项制度健全。对本次调研,大多数乡镇工会十分重视,有些还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经审工作情况汇报,研究经审会提出的有关问题,帮助经审会及时解决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为经审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各乡镇经审会以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经审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乡镇工会经审委员会工作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经审工作、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人员执业行为。

3、审查审计监督工作成效明显。根据上级工会关于审计规范化要求,各乡镇经审会将实务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坚持开展各种专项审计活动。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凡工会内部重大经济活动,经审会都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把关。二是坚持开展同级工会经费预决算审计。各乡镇经审会坚持开展了对本级工会经费使用情况预、决算审计。对每年本级工会经费收、管、用情况,认真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在同级工会全委会上予以通报,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限期搞好整改。三是坚持开展工会经费拨缴情况审验证试点。根据上级工会的要求,我县各级工会在开展审验证制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审验证制度。四是坚持开展工会经费计拨情况专项审计。为充分发挥以审促拨、以审促收的重要作用,我县19个乡镇经审会坚持开展工会经费计拨情况专项审计。自查率达100%。有效促进行政足额划拨工会经费。五是坚持开展工会经审干部业务培训。为全面担升我县经审干部业务水平,县总每年组织开展一、二次经审业务培训,各乡镇工会都会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学习,有效提升经审业务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乡镇工会经审工作虽然组织较为健全,但由于乡镇本级工会经费全都由财政划拨,财政划多少是多少,因此工作开展情况很少,没有履行好经费审查监督的职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对经审工作的认识不足。部分乡镇工会没有把经审工作列入到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认识到经审工作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可做可不做,财政划拨本级多少工会经费,就用多少。

2、经审委员缺乏经审和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特别是经审会主任,大部分是兼任,平时工作较忙,不知道工会经审应开展哪些工作、如何开展,造成经审组织未能履行好审查监督职能,未能对所属基层工会经审组织进行指导和服务,使经审组织形同虚设。

3、乡镇企业工会建账率低。大部分乡镇企业工会基本未建账,使经审会无账可查,基层工会经费实行定额上交,造成经审工作的有些意见和建议无法整改落实,降低了审查监督的作用。

4、县级工会对乡镇工会经审工作的业务检查指导力度不够。

三、工作措施

解决这些问题,下一步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强化领导,夯实基础。乡镇工会应进一步加强对工会经审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经审工作情况汇报,尊重和支持经审会依法开展各项审查审计监督活动,帮助经审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落实、办公设备等方面,为经审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支持和指导经审会夯实基础、完善制度,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审查审计监督活动,充分发挥经审会在工会经费收管用等方面的重要监督作用。

2、加强对经审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指导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乡镇工会经审干部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乡镇工会经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审计及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把经审干部培养成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专业人才。

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第15篇

1995年以来开展的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已经成为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防波堤”与“减振器”,成为衡量地方政府财政政策执行情况的“标准绳”,但由于受现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审计机关自身条件的限制,当前的预算执行审计仍然存在一系列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思考并加以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导致预算执行审计不到位。目前,由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十分到位,财政预算在编制和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依据,预算编制较粗放、内容不细化,有的专项资金不能细化到具体部门和项目;预算执行中指标追加现象严重,有的追加指标是原来预算编制指标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且追加手续和审批程序不完备、不合法;有的部门和单位在“三公经费”支出方面普遍存在超预算、甚至是无预算安排支出现象,等等。按照现行审计法律法规规定,审计机关无权对财政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审计,即使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的事后审计,也往往因为审计标准难以把握而无法对预算执行做出科学的判定。

(二)监管机制和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对象和内容缺失,影响预算执行审计的完整性。其一,地方预算执行审计一般包括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内容,但由于受审计行政管辖的强制划分的影响,往往造成财政收入方面内容不全的现象。比如:收入中25%部分的增值税和40%部分的企业所得税是由国税部门征收的,地方审计机关无权审计和核实,成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盲区;其二,虽然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审计机关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纳税情况无权进行审计,从而导致审计机关对预算收入不能做出全面完整的分析、评价;其三,由于受审计管辖权限划分以及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严重不匹配等因素影响,使得坐落在地方的像海关、银行、保险、大型国企等部门单位基本上长期处于政府审计监督的空白状态。因为这些部门单位属于审计署的审计监督对象,而审计署由于受人力、空间、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对这些基层审计对象往往是鞭长莫及,或者是无暇顾及,而地方审计机关对它们又无权审计。这些部门单位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财经违纪违规行为,无不影响着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层次等影响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1、人员素质亟待提升。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政策性都很强,要求必须有一定专业知识、专门技能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来完成。但从某地方审计机关从业人员现状看,人员素质与审计任务极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年龄偏大,且年龄结构分布情况不合理。大部分人员年龄均在50岁以上,业务骨干年龄更大,基本均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相继退休,审计的后继梯队面临断档窘境;二是人员队伍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单一,原始学历普遍不高,第一学历为全日制院校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都是在职后续学历,专业背景基本上是财务会计,精通金融、工程、计算机、法律、审计等专业人员欠缺,与现代审计的发展不相适应。由于以上原因,大部分审计人员思维方式陈旧,传统审计观念根深蒂固,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加之工作任务重,整天忙于审计业务工作,学习充电的时间相对较少,给学习新知识、推广应用审计新技能带来阻碍;三是受人员编制和退休年龄限制,高素质的年轻人才暂时进不来,年龄偏高已不适合做审计工作的人一时又出不去。即使能招录一部分年轻、有学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他们审计实践经验欠缺,短时间内很难挑起审计工作的大梁。

2、审计技术手段落后。目前,就全国各行各业来看,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审计工作当然也不例外。预算执行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对象,绝大多数都已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其大部分会计核算资料以及制证、记账和编报等工作也都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管理的,这些部门单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而且还在不断更新升级。反观基层审计机关,不但审计信息化意识淡薄,而且连最起码的基础设施配备也不到位,计算机审计人才极度缺乏。现有审计人员大多都是无师自通的财务出身,即所谓的“老会计”,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况且也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参加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培训,日常审计工作中依然乐此不疲地运用手工操作进行简单查账,计算机审计方法运用得很少或者根本就不会用,有的甚至连文字录入、打印输出、排版、制表等最基本的办公操作都不掌握,审计信息化建设明显拖了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后腿。

3、审计层次不高。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经济监督的必要手段,审计监督原本应是全方位和高层次的监督。但是,就目前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实际情况来看,监督内容仍停留在执行财经纪律、完成纳税情况、保持预算收入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等方面,对预算支出的合理性、效益性等最能体现审计监督层次的内容依然缺乏应有的监督和覆盖,“重收入、轻支出,重治标、轻治本,重堵截、轻防范,重真实、轻效益”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尤其是在效益审计方面,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绩效审计观念,绩效审计制度依据缺失,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绩效审计人才短缺等,制约预算执行中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原因分析

(一)政府“需求”及管理的缺失,增加了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难度。一是体制的弊端导致政府“需求”的扭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权向上集中、事权向下转移”的体制,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事权有余而财权不足。这样的财政体制使得地方政府仅应对上级的硬性配套就已捉襟见肘,加之在制定本级项目建设计划时又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有的甚至不认真考虑当年本级收入预算情况而强行安排一些临时性建设项目,这些原因迫使财政部门在政府行政首长点头或默许的情况下,习惯性的在收入丰年隐藏一部分收入,作为“过冬钱”,以备不时之需;二是地方各级人大对本级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监督不到位引发管理的缺失。主要是指由于相关法律制度和审查监督机制以及工作程序、方法等不够完善,加之受监督人员业务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往往导致地方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流于形式;三是预算部门管理的缺失。有些部门提出的专项包罗万象;有的部门故意不编制采购预算,专搞临时性采购,以便摆脱政府采购控制;有的部门单位确定性项目故意漏报,专找机会搞临时追加。不规范行为林林总总,使得预算编制和执行失去了应有的约束性和严谨性。

(二)审计管理体制制约了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审计法规定,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实行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特别强调“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至于有关审计机关身家性命的人、财、物的领导和管理则没有明确,实际都放在了地方政府手中。财政预算表面上看是财政部门的行为,但许多重大事项都是政府点头的,即所谓的“政府行为”,因此审计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与其说是审计财政部门,不如说是审计本级政府。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审计机关的领导班子成员都由当地政府任命,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经政府主要领导审批后,由财政部门具体安排和拨付,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审计机关既不敢得罪政府也不敢得罪财政部门,工作中往往存在不便审或不敢审、即便审出问题也不能揭示、即便揭示也不敢处理的情况,审计的独立性和执法力度受到巨大的影响。

三、改进对策

(一)修订完善有关审计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不断拓展审计监督范围

1、赋予地方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编制进行事前、事中审计监督的权力。就是将审计切入点前移,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审计,彻底改变对于预算编制后的所有既成事实在预算执行中只有无奈接受和认可的现实。一是在财政预算编制完成并向本级人代会提请审查批准前,对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和细化程度等进行审查并提出审计意见,以有效约束预算过粗、待分解项目和数据过多,以及项目和单位不够具体、不能对应等行为;二是审查部门预算支出的定员定额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和符合实际,是否有违规安排“三公经费”和会议费行为,并重点加强对预算资金支出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部门单位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预算,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赋予审计机关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个人税款缴纳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的权力,以保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内容的完整性和分析、评价的全面性。

3、适应新形势要求和地方审计人员期盼,实行简政放权。具体来说,就是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审计系统内部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重新划分审计管辖权。退一步说,最高审计机关应当认真研究,充分听取下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将自己管辖范围内、坐落在基层地方的,况且又鞭长莫及或者是无暇顾及,多年未进行审计的对象,下放或授权给地方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促进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全面完整。

(二)改革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完善审计组织管理方式

1、将全国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纳入国家审计署垂直管理。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机构设置、干部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均由审计署垂直领导,确保地方审计机关审计执法真正独立于地方党委、政府之外,使地方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级审”,最大限度地保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完善审计组织管理方式,推行异地交叉审计。具体来说,就是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下一级审计机关,突破地域管辖原则,对同一级别地方人民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实行相互交叉审计。相互交叉审计,可在某种程度上规避问题披露难、问题审查难、处理受限制等弊端,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完整地报告审计结果,审计机关对其所属地方政府存在各种顾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可以有效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力度和效果。

(三)细化、完善审计内容,提高审计品位和层次

1、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细化、完善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内容,要重点抓住政府和人大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生资金和民生工程、资源环保工程、机关“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等,要跟踪资金的来龙去脉,揭示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和危害,力争把预算执行情况审深审透。

2、关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在关注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显性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从财政管理的本质出发,加大对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力度,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揭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改变过去审计的深度不够,内容单一、理性分析层次较低,建设性作用不明显的问题,主动把审计工作融入到各级政府和人大的决策中去,凸显审计工作在地方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3、积极开展效益审计。随着社会公众更加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也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关注重点财政资金支出的真实、合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逐步开展效益审计。特别是在有关民生事项的审计上,更要重点关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问题,进一步提高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效能。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1、坚持高标准、严把进人关口,保证录用人员质量。对编制内空岗人员,按照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坚持全部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考,真正引进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2、积极参与上级审计机关实施的业务骨干人才培养工程、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一专多能的原则,采取派出学习、参加上级审计机关审计实践、组织科研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审计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促使审计人员既熟悉审计业务又精通法律、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引导和鼓励他们提高专业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