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品管圈;儿科护理;满意度

品管圈即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也称持续质量改善小组,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医院管理领域,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工作劳动的员工,围绕战略目标及存在的问题,让员工自动地参与管理活动[1],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更好的完成工作。从尊重人性出发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科学化水平是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益的关键,特别是在医院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下,儿科病房更应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技术方法、提高护理质量,进而提高家长满意度。

2013年6月,我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为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谨防家长满意度下降,运用品管圈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取得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50张固定床位和15张加床,护理人员共21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8人,护士10人。2013年6~11月在本科室进行治疗的患儿共927例。

1.2品管圈的组建 在本科室组建品管圈前,对所有护士进行培训,讲授开展品管圈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并进行品管圈活动相关知识考试。然后根据科室情况,以护理小组为单位自发组圈,6~8人为一圈,圈长以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形式产生。护士长担任辅导员,科护士长担任督导员。

2问题与对策

2.1原因分析 对现状和设定的目标进行解析,即对可能造成家长满意度下降的各种原因,制作成鱼骨图,并从中找出原因,对要因进行现场查检验证 ,得到了①护士工作繁忙;②人力不足;③穿刺技术水平有限;④知识技能更新慢;⑤病区环境差,加床多;⑥沟通方法欠缺等原因,见图1。

图1 原因分析

2.2对策实施 组织全科护士讨论,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确定各岗位组长。提高护士对患儿肢体语言的理解水平、请医生指导讲座等。以专人负责的方法实施对策,对每一项对策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动态跟踪掌握 ,将各项改善结果以同步查检数据的方式呈现,并尽可能详细记录对策实施过程与结果 ,以了解每项对策改善成效。对于确认为实施有效的对策,将其作业方法加以标准化,制作成作业标准化书,以便全体护理人员能够了解、遵守,使该成果得到应用、持续改善。

2.3效果评价 出院患者填写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满意度。

2.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3结果

通过组建品管圈相关一系列措施后,发现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由原先的81.33%提高到95.21%,该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结果显示,护士考核分数也较开展品管圈前有了明显提高(见表1)。这些结果表明组建品管圈不仅可以提高护士对医学护理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可以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4讨论

4.1由于患儿人群的特殊性和病情发展的可变性,品管圈活动适合在儿科护理人员中开展。该活动应该要让员工了解其中之意义及正确做法,增强培训效果,将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管理意识,从而提高管理效果。品管圈活动倡导以一线部门为中心,组成质量改善圈,共同学习、讨论、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自下而上卓有成效的质量改善机制,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有效提高各部门的工作质量以及降低各种错误的发生[2]。有研究[3]表明,在新生儿ICU中实行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工作的错误率。在药剂科实行品管圈活动后,有效降低了药品调剂过程中的差错发生率。通过定期开展科会学习,让圈员有更多的时间交流与学习,从而大大促进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圈员积极投入圈内,增强日常工作中默契度。圈员们在平日工作中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护士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科室人员的团队精神也得到了有效激发。

4.2设立公休座谈会,拉近护患双方的距离,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使患儿及其家属更加理解和信任护士的工作,从而能主动配合各项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品管圈活动能让护士提高自身素质,发掘潜能,认识到自身价值,同时强化团队意识,提高儿科整体护理质量。同时,也能减少护患矛盾,提高儿科家长满意度,促进了护理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2篇

王丽:女,硕士,护师

通讯作者:申玉洁,女,本科,护师,助理护士长

王丽 张先红 付利珍 吴序华 何莎莎 高雄 刘艳 代蓉华 申玉洁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严格按照PDCA的步骤,通过确立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况,设定目标,分析原因,进行对策的拟定实施及检讨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由改善前的82.50%降至改善后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活动后每个患儿在胃管使用方面成本节约了3.36元。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意外脱管率,减轻患儿痛苦,并能有效节约成本,避免浪费。

关键词 品管圈;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02

Effect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in reducing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neonatal gastric tube

WANG Li,ZHANG Xian-hong,FU Li-zhen,et al(The Childnen′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4)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activities in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neonatal gastric tube.Methods:A QCC work group was set up. Group member carried out th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procedure of P-D-C-A. The phrases of the activities were composed of determining the subject, drawing up a plan, grasping existing circumstances, setting target, analyzing reasons, planning of game and so on.Results: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neonatal gastric tube decreased from 82.50% to 21.43% after intervention.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dditional, there was cost savings of 3.36 yuan RMB for the neonate using neonatal gastric tubes.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QCC activitie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neonatal gastric tube,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save cost.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Neonate;Gastric tube;Unplanned extubation

随着围产医学的迅猛发展,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存活率已大大提高,但由于其吸吮、吞咽及消化功能都比较弱,往往带来喂养困难或是消化道的疾病,因此留置胃管不仅成为新生儿胃肠道喂养获得良好营养支持的主要渠道,也是评估及改善患儿胃内状况的重要工具。据调查显示,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显著高于成人[1,2]。反复的插管不仅会造成患儿的损伤,使其住院天数延长、住院费用增加,而且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3,4],此外还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不利于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及责任心的培养。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基层人员,自发进行的品质管理活动[5]。我院新生儿一病房自2012年成立QCC小组以来,针对患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高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方式,不断发掘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品管手法加以分析、改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组圈“品管圈”活动从2012年11月在我科首次发起,通过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QCC活动的知识培训后,我们遵循指导性原则进行组圈,最终确定“品管圈”成员共9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研究生学历占11%,本科学历占89%。此外,我们选出辅导员1人,圈长1人,圈秘1人,圈员6人,并明确辅导员、圈长、圈秘、圈员的职责。

1.2圈名、圈徽及圈歌、圈舞的选定每1个品管圈都有1个圈名和圈徽[6],我们也不例外,为了集思广益,QCC小组成员发动全科护理人员开动脑筋,各自设计圈名和圈徽,最终通过两轮投票,“摇篮圈”成为QCC小组活动的圈名。圈名的寓意为:小小的摇篮象征着温暖的怀抱,它寄托着父母的期待,也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新生儿一病房的每一位“临时妈妈”愿用自己温暖的双手铸就生命的摇篮,为折翅的小天使驱赶病痛,让他们重新自由翱翔。整个圈徽由3部分组成,底部代表着“临时妈妈”托起生命摇篮的双手;中间部分代表着降临人间的小天使甜甜的睡在温暖的摇篮里,顶部的繁星点点象征着祝福与希望。此外,为了丰富“品管圈”活动的文化内涵,我科QCC小组成员还制作了圈歌、圈舞。

1.3方法

1.3.1主题选定召开“摇篮圈”全体圈员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法”,充分挖掘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依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按5,3,1分来进行评分,最终选出“摇篮圈”第一圈活动的主题为“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意外脱管率”。将本课题报我院护理品管办审批,通过后立即开展活动。

1.3.2活动安排一般3~5个月为1个“摇篮圈”活动的周期,一期活动解决1个主题,每1~2周召开1次圈会议,每次会议50~60 min,并有专门人员负责会议记录。“摇篮圈”第一圈活动开始于2013年1月7日,历时15周,按照计划、实施、确认、处置分别占30%,40%,20%,10%的比例开展活动,每项具体的步骤都指定2名负责人,并且绘制了详细的活动计划甘特图。

1.3.3现况把握为了对我科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护理工作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摇篮圈”小组成员首先绘制了“新生儿胃管护理流程图”;然后通过脑力激荡法讨论并设计出“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原因调查表”,充分利用“三现原则”进行现况调查,以便制定查检表;最后根据查检表,绘制了改善前的柏拉图(图1)。同时我们得出了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的原因主要为:患儿烦躁,镇静约束不到位;胃管固定方式不当;患儿分泌物多,易打湿胶布;护士操作不当等,共占83%。依据80/20原则,将以上原因列为本圈活动改善的重点。

1.3.4目标设定根据品管方法目标值设定公式[7],对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进行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现况值通过现况调查得出为82.5%;改善重点从柏拉图中得出为83%;圈能力通过圈小组成员的综合评定为70%。因此,我们的目标值=82.5%-(82.5%×83%×70%)=34.57%,即拟定我科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由82.5%降至34.57%,降幅为47.93%。

1.3.5解析明确目标后,组织圈员利用鱼骨图手法(图2),从人、物品、环境、方法4个方面对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将所有的小原因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选定要因(椭圆框内表示要因)。

1.3.6对策拟定、实施及检讨针对要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寻求改善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来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共拟定4个对策,经上级核准后进行改善实施。详细的对策方案具体如下:

1.3.6.1针对患儿烦躁易自行拔脱胃管情况,首先排查患儿烦躁的原因,尽量减少外界环境给患儿带来的不适,保持病区环境安静、温湿度及光线适宜,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其次,严格落实基础护理,增强患儿的舒适度;最后,强化护士的责任心及爱心,加大对患儿的安抚力度。

1.3.6.2针对胃管固定方法不统一、不规范情况,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制定了适合新生儿的合理有效的胃管固定方法,科室内小范围试验后,形成统一的标准,并组织全科护士进行学习。具体方法如下:清洁患儿一侧面颊,然后均匀涂抹3 M液体敷料,涂抹面积稍大于半张3 M透明敷贴的面积,将胃管外露部分沿嘴角至耳垂连线方向固定,从嘴角旁开1横指处起(以患儿示指为准),放置半张3 M透明敷贴,无张力平整覆盖后塑形、粘贴。

1.3.6.3针对患儿口、鼻腔分泌物多,易打湿胶布,导致胃管滑脱,我们固定胃管前,首先清洁患儿口鼻腔周围的皮肤,并选择防水、透气的3 M透明敷贴固定胃管;此外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发现口鼻腔分泌物及时清理,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如雾化、翻身拍背等,必要时遵医嘱合理使用抗感染的药物。

1.3.6.4针对医务人员、护理员过度牵拉导致胃管滑脱,我们首先加强管道、线路的规范放置,在胃管末端贴有醒目标识,同时床头放有温馨提示牌;其次,加强对全科医务人员、护理员的培训,尤其是新进科室人员(进修、实习、轮转人员),反复强调胃管的重要性及接触患儿动作轻柔的重要性,避免强行牵拉胃管。

1.4效果观察为了检验对策的效果,我们又制定了改善后的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原因调查表,通过将近6周的调查,经确认以上四种对策有效。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有形成果

2.1.1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意外脱管率明显降低通过QCC活动后,我科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意外脱管率由活动前的82.5%降至活动后的21.4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我们的目标达成率为:(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21.43%-82.5%)/(34.57%-82.5%)×100%=127.4%。进步率为:(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82.5%-21.43%)/82.5%×100%=74.02%。

2.1.2节约成本每根胃管的进价是5.5元,方法改进后,每位患儿在胃管使用上的成本节约为:(82.5%-21.43%)×5.5=3.36元。

2.2无形成果QCC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自信心、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责任心、积极性、成就感、沟通协调能力、品管手法8项内容进行调查,每项内容1~5分,计算出每项的总分及平均分,绘制出雷达图(图3)。结果显示,每项指标都有提高,尤其是在品管手法和团队凝聚力方面提高最为明显。

3讨论

“品管圈”活动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并确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8]。我科通过开展QCC活动,全体圈员不仅学会了头脑风暴法、甘特图、查检表、柏拉图、鱼骨图、雷达图等基本的品质管理工具,而且能够从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由外及内,由点到面的层层剖析,从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制定长久有效的实施对策,达到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意外脱管率,节约了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减轻了工作压力,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使临床的护理工作及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

“品管圈”强调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对传统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的合理补充,使医院充满活力和创造力[9]。在QCC活动的过程中,圈员自动自发的参与活动,享有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现场管理模式下,圈员既是工作的实施者,又是工作的管理者,获得工作中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了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和团队凝聚力等。

最后,通过成果汇报与学术总结提升了PPT制作能力,锻炼了演讲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术论文撰写及科研能力,并通过成果分享,逐步带动全科及其他护理单元,推动全院实施科学管理,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许翠花,张艳红,张玉侠,等.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除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41-243.

[2]朱洪琪,李欣.小儿外科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75-79.

[3]毛丽洁,郑秀云,赵思思,等.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1A):49-51.

[4]许翠花.小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调查和临床实践[D].上海复旦大学,2012.

[5]张小红,许月萍.运用品管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实践[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7):19-21.

[6]章雪莲,曹敏飞.品管圈在减少电话预约挂号登记错误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2):38-40.

[7]张幸国主编.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8]王秀芳.品管圈活动对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医学,2011,9(4):1089-1090.

[9]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3篇

随着科室条件的改善,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狠抓护理服务质量,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2021儿科护理工作计划模板,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1儿科护理工作计划模板一

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病员满意度

1、对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评选最佳护士,进行鼓励。并对满意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2、规范护士的语言行为,在日常工作中落实护士文明用语。

3、严格新分配护士岗前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护士行为规范教育,以及护理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合格者才能准予上岗。

4、科室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征求病人意见,解决问题。

二、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改善临床护理服务:

1、试行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规范护理程序,增高整体护理病历质量,丰富健康宣教内容,更好的为患儿进行整体护理。

2、组织学习《儿科学》,熟悉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丰富健康宣教内容。责任护士深入到病房,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增高用护理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2、让有经验的老护士为新护士讲课,传授整体护理经验。如遇模糊概念,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每月组织一次教学查房,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三、重视护理人员素质培养

以《第五版基础护理学》为基础,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十一项护理技术及急救能力训练,增高护理质量,培养一支业务技术精,素质高的护理队伍。

1、制定20_年训练计划,由科室业务能力突出的护士担任培训老师。加强十一项护理技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组织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鼓励护士自学并做好读书笔记。

2、高年资护士加强应急、急救能力训练。工作中给低年资护士做好表率,言传身教,让儿科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3、对在历次考核中成绩优秀护士大力表扬,给予奖励,激发护士爱岗敬业热情,更好的为患儿提供爱心服务。

四、加强基础护理,规范工作秩序。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每次操作前洗手;做好每天治疗室病房空气消毒,严防医源性感染。

2、切实做好晨晚间护理,基础护理到位。保持患儿床单位清洁整齐,环境温馨、舒适。

3、配合护理部做好月护理质量检查、夜查房、业务查房等制度。

2021儿科护理工作计划模板二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为进一步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总旨,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护理部有关精神结合我科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病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组织讨论学习借鉴,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常鸣。

2、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注意培养护士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3、加强重点病儿的管理,如监护室的特护患儿和普儿病房的危重患儿,把上述患儿做为科晨会及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做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4、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5、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二、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办公班护士真诚接待新入院病儿,把病儿送到床前,主动向病儿家属做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要求责任护士每天与患儿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病儿的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等,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告知程序,尊重患儿家长的知情权解除患儿家长顾虑。

3、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服务质量高的护士给予表扬鼓励,对服务质量差的护士给予批评教育。

三、深入开展“人本位”整体护理工作。细化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责任。

1、对各班职责进行修订,改变排班模式,细化各班的工作流程,查找薄弱环节,明确护理分工,力求新的职责更合理实用。

2、抓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随时与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保障患者安全,体现人性化的护理关怀。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病人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四、护士实行绩效分配

分配原则:效率、质量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正、公平。

分配依据:病人满意度、工作量、存在的风险、护理质量、责任心。

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

1、由责任护士做每天根据科室常见病的治疗和护理常规、特殊饮食、疾病的自我

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向病人做详细的讲解,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提供心理护理。

2、每月召开一次护办会,每位护士汇报工作情况与感想。每月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六、新业务、新技术

1、重点发展小儿康复保健,选派1-2名护士进修小儿康复保健。

2、增强科研意识,力争年内开展新技术1-2项。

2021儿科护理工作计划模板三

20__年是我院克难提速、推进内涵建设的关键年,护理部将紧紧抓住“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这一契机,围绕医院总体发展目标,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爱做管理,着力打造一支金牌护理团队

按照医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护理部和护士长作为医院的重要职能部门以及各项制度、规范的具体践行者与督导者,其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尤为重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什么样的护士长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护理团队,而金牌护理团队是优质护理的支柱!护理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改变既往的“主任要求,护士长服从”的被动管理,为护士长创造一个宽松的管理环境。引导护士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管理,让护士长将主要精力放在科室的管理上,管理好科内病人的安全、治疗及健康指导,管理好护士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动态,协调好医、护、患三方关系,确保科室护理质量及安全。护理部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具体实施中,要注重把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理念与医院文化建设逐步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认准角色,摆正位置,不做护士中的“人上人”,要做护士中的“人中人”,营造关心、尊重、信任的护理氛围,增强护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每一名护士为自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而骄傲与自豪。

二、品管驱动,圈圈相连

护理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其特性决定了任何一项护理工作都有诸多的环节所组成。为更加科学、规范地运用PDCA管理模式,20__年我们将品管圈(QCC)引入护理管理。针对护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如何指导病人正确服用口服药”、“如何提高小儿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等成立相应的品管圈,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参与性,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利用PDCA循环理论,剖析现状问题,深度分析原因,设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计划,进行对策整改及实施。力争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护理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得以解决,使工作流程更加顺畅、护理服务更加专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护士的个人成长与进步,达到一种全院齐动员参与护理管理的工作状态,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容易推行,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四到位”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部将紧紧围绕“规范护理质量,完善制度建设、推动持续改进,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思路,以质量――安全为主线,以“护理病人到位、病情观察到位、文书记录到位、内涵体现到位、服务满意度提高”为工作重点,实现持续质量改进。通过常态化的定期检查与指导,使护理人员真正理解核心制度的内涵,懂得如何用制度指导实际工作。严格落实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制度,定期进行不良事件案例分析,使全院护理人员警钟长鸣。规范护理质量管理,定期举办“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护士服务内涵”为主题的个案追踪护理质量评价活动,通过“疑难危重病例”的现场讨论评价活动,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对疑难危重病例的护理和抢救能力。进行“护士长查房质量现场评价”活动,转变管理者护理质量评价的理念,使护士长在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管理和制度的执行力,从而为建立科学的评价流程、方法以及护理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实施多形式质量控制,护理部根据“季安排、月重点”工作计划,深入科室针对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护理安全与急救管理等检查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坠床、跌倒、压疮、拔管病人及高危病人的质量追踪监控及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记录,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四、构建护理质量管理新体系

原有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从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消毒隔离、安全管理以及病房管理等方面进行督查,是以单个质控项目进行评价,应对性、突击性强,管理者很难科学、全面地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以往按质控项目进行划分,侧重于责任分工方式、排班模式、患者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的落实、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从患者、护士及护士长涉及的各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质控,在不同时间段更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护理,了解护理人力资源情况、护士分层使用情况等,及时给予护士长以及临床护士有效地指导,更好地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五、护理技能与管理创新

谈到创新,给人的感觉就是护理领域“档次不够”、“项目少之又少”,护理被放在了“辅助”位置。但是,护士是医院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与病人接触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人群,他们进行的每一个技术变革,对患者都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正如一位护士所言,不求“惊天动地”,只求“为病人所用”。20__年,护理部计划在上级护理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护理改革、发明和创新”方面实现突破,用实际行动证明护理的专业价值。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4篇

2020年是全面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善我乡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有效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率、贫血患病率、生长迟缓率,根据省卫健委关于印发《2020 年贵州省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卫健综发【2020】1号)文件精神,结合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管理工作规范》相关要求及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为全乡6-24 月龄婴幼儿补充辅食营养补充品(以下简称“营 养包”)的基础上,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延长服用至36月龄婴幼儿,普及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与技能,降低婴幼儿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改善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

(二)具体目标

1.营养包发放率达到85%以上,营养包有效服用率达到75% 以上。

2.提高儿童看护人的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水平和营养包服用知晓率,看护人接受咨询指导率达到80%以上。

3.婴幼儿的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在基线调查水平上持续下降。

二、项目实施范围和对象

(一)实施范围:上坝乡所辖范围。

(二)发放对象

1.常住人口6-36月龄婴幼儿,满6月龄的婴儿即纳入发放对 象,服满36月龄的幼儿即停止发放。

2.满24月龄已停服儿童,截止2020年4月1日未满30月龄的可以重新纳入服用至36月龄(超过30月龄从未服用的不再纳入首次发放对象)。

3.如出现营养包配量供应不充足的情况,则应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婴幼儿,其次优先保障6-24 月龄婴幼儿。

4.除因疫情等不可抗因素外,两个月及以上未领营养包算停服,停服未领取的营养包不予补领,连续两次停服的不予续服,要求再次服用的必须满足月龄在30月龄以内,大于30月龄不予续服。

三、项目内容

(一)合理分配营养包

按照县妇幼保健中心制定营养包分配计划,合理调配,营养包由我院到县妇幼保健中心领取,然后分发到各村卫生室。

(二)免费发放

项目每天为婴幼儿免费提供1 包营养包,一月一领,每次限领一个月用量。

(三)咨询指导

向儿童看护人传播营养与喂养的科学理念,丰富看护人喂养知识,提高其喂养技能。讲解营养包的作用和服用方法,提高看护人营养包的知晓率。强调继续母乳喂养、正确添加辅食、食用营养素补充品等可有效降低婴幼儿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

(四)质量监测和质量控制

加强营养包质量监测,做好项目实施效果评估。营养包纳入我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各有关单位有责任将影响营养包质量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我院及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五)储存管理

营养包储存应达到食品储存基本要求:

1.有专人保管;

2.在室温下,避光、阴凉、通风、干燥处保存,房间设温度湿度计,并有检查登记记录;

3.不应与有毒、有害物质及医疗药品混储;

4.存放要求离墙隔地(建议离墙30cm以上,隔地15cm以上);

5.需要有防鼠防虫害设施。

(六)监测评估

积极配合上级开展营养包监测评估;监测内容含儿童出生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生长发育情况、辅食添加情况、营养包食用情况、贫血状况、认知行为等。

(七)培训和指导

开展培训指导,卫生院每年对村级进行2-4次培训,村级对服务对象现场指导培训。培训内容为营养包发放与管理、婴幼儿科学喂养及基本的营养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等。

(八)宣传动员和健康教育

联动各村卫生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广大儿童家长知晓国家免费发放营养包政策、服用营养包的益处,提高目标人群知晓率以及营养包项目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以留守流动人口聚居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为重点,通过宣传片、宣传栏、宣传折页、宣传海报、面对面健康教育、集中讲座等宣传形式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积极推广新鲜、安全、营养、具有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婴幼儿辅食,不断提高看护人营养喂养知识和辅食制作技能。

(九)质量控制和监督

建立项目工作问责制,卫生院院长是第一责任人,任务分解、乡村协作、目标确定、计划落实,跟踪工作进度,营养包发放、储存、宣传动员、随访工作,结合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做好服用对象的健康监测和评估,针对营养包服用方法掌握不好、有效服用率不高的服务对象应增加随访次数、开展个案分析,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四、工作流程

(一)营养包由我院到县妇幼保健中心领取,并负责将营养包分发至各村卫生室,指导村卫生室做好营养包储存,规范开展营养包发放工作,同时为看护人提供喂养咨询,并对村卫生室工作进行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二)村医负责为本村6-36月龄婴幼儿发放营养包,开展看护人喂养咨询指导,签订知情同意书,做好营养包发放登记和随访登记,原则上按月随访,服用营养包依从性差的婴幼儿应酌情增加随访次数。患有特殊疾病婴幼儿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适于服用营养包(如地中海贫血患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例儿童应该在营养包个案随访记录卡上记录服用营养包前后主要生长发育指标(血红蛋白、身长、体重)。

五、项目组织实施

(一)卫生院

卫生院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设置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本乡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负责项目管理、社会宣传和动员、培训和指导等相关工作。

(二)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技术组

卫生院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乡项目的组织实施,负责制订项目技术方案,承担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业务管理工作,组织开展项目指导和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会宣传,扩大项目影响,动员社会各界对我乡贫困婴幼儿营养状况给予关注和支持。

六、资金管理

按照国家财政资金管理要求,加强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经费结算流程,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营养包发放和看护人喂养咨询指导、宣传教育、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和监测评估、随访等工作。卫生院收到上级下拨专项资金后,不克扣,不挪用,及时下发到各村卫生室。

七、信息管理

卫生院、村卫生室应按要求填写营养包出入库登记,村级应如实填写营养包发放登记、个案随访卡,与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村医负责营养包发放和看护人咨询指导信息的收集、整理,填写月报表,按月上报,卫生院汇总村级报表后于每月2日前上报至县级,乡、村两级应注重报表上报的及时性、逻辑性,严禁弄虚作假。各上报单位负责人应对上报数据先审核、后上报,数据一经报出,由审核人承担相应责任。

卫生院每季度均应分析工作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每年12月的第一周将工作总结上报县级,总结应包含营养包发放及项目培训、健康教育、社会宣传和指导等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品管圈; PICU; 氧气管; 脱管率

doi:10.14033/ki.cfmr.2016.30.0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094-0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在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活动形式,近年来,很多医院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

吸氧即吸入氧气,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氧疗中的一部分,缓解缺氧的一种方法。吸氧用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理工作量大而且繁忙,氧气管脱管是经常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无家属陪护的PICU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保持无效吸氧的状态。无效吸氧状态的持续包括住院时间的延长,心肺疾病的加重,突发的呼吸停止,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改变这种状态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在各科室推行品管圈活动,笔者所在科将品管圈应用于降低患儿氧气管脱管率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6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PICU住院的吸氧的患儿280例为研究对象,按对策实施前后分成两组,各14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品管圈运行程序

1.2.1.1 成立QCC小组及圈名 品管圈成员采取自动自发组圈,最终确定成员共7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4人。本科学历占86%。此外,选出辅导员1人,圈长1人,圈员5人,并确定成员职责。圈长设立微信群,通知圈员提前预想好圈名,在开会当天现场投票,决定圈名为“放心圈”,圈徽设计为OK手势,代表患儿及家属满意,代表医护患的和谐,围成心形象征以患儿健康为宗旨,同时影含“放心圈”圈名。

1.2.1.2 主题选定 召开圈会,全体圈员使用脑力激荡法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选出5个主题,分别依据重要性、院方政策、迫切性、可行性、达成性、圈能力,采用5、3、1分打分标准,最终选出本次QCC活动主题为“降低PICU患儿氧气管的脱落率”。选题理由:保证患儿有效吸氧,保障其生命安全,减少护士工作量,改善工作效率和品质,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整体品牌形象。

1.2.1.3 拟定活动计划 按照PDCA循环步骤各占30%、40%、20%、10%的比例预计各步骤所需的时间,决定活动日程及工作分配,拟定活动计划书,并制成甘特图,每周周四晚召开1次圈会议。

1.2.1.4 现状把握 氧气管脱管率=调查期间氧气管脱管例数/调查期间总的吸氧例数×100%。为了充分掌握PICU患儿吸氧的护理工作内容,“放心圈”小组成员首先绘制了“PICU患儿吸氧护理流程图”;圈长设计出“PICU患儿氧气管脱落原因查检表”,指定圈员不同班次随机进行现况调查,观察吸氧患儿总例数140例,查检脱管总例数58例,脱管率为41.4%,见表1。根据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博士的二八原则(80%问题是由20%原因造成的)[3],查检数据表明,氧气管完全脱落及单塞脱落至鼻唇沟占86.20%,将此两大情况列为本次主题改善重点。

1.2.1.5 目标设定 根据品管方法目标值设定公式[1],对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率进行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现况值通过现况调查得出为41.4%;改善重点从查检数据中得出为86.20%;圈能力通过全体圈员进行自我评估,采用“5、3、1”评分方法得出为80%。因此,此次的目标值=41.4%-(41.4%×86.20%×80%)=12.85%,即拟定笔者所在科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率由41.4%降到12.85%,降幅为69%。

1.2.1.6 解析 明确目标后圈员们共同参与,头脑风暴,从人、环境、设备、方法四方面进行要因分析,绘制出鱼骨图,见图1。全体圈员根据投票方式圈选出要因,并进行真因验证,绘制改善前柏拉图(图2),得出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的要因为:胶布缠绕方式不当、分泌物过多、胶布选择不当3个因素,为此次品管圈改善的重点。

1.2.1.7 对策拟定 根据六何分析法5W1H原则,即什么(What)、在哪里(Where)、为什么(Why)、什么时候(When)、谁(Who)、怎么做(How),细拟定对策[4]。全体圈员就每一评价项目,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项目进行对策选定,评价方式:优5分、可3分、差1分,圈员共7人,以80/20定律,84分以上为实行对策,共拟定3个对策:改进胶布缠绕、固定的方法;落实患儿分泌物清除情况;正确选择胶布。

图1 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原因鱼骨图

图2 改善前的柏拉图

1.2.2 对策实施

1.2.2.1 因胶布缠绕不当的问题点制定对策实施 (1)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制定了适合患儿的合理有效的双层缠绕方式的固定方法。(2)制定PICU患儿氧气管固定的培训计划,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3)实行导管塑形,无张力张贴,“U”型弧度固定。(4)妥善固定导管,将吸氧导管近端固定于衣被或床栏上,减少导管负重。

1.2.2.2 因分泌物过多问题点制定对策实施 (1)固定氧气管前首先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清洁患儿口鼻腔周围的皮肤。(2)每次操作过程轻柔细致,喂奶喂饭备好纸巾,避免奶液、米汤或者水湿润脸面致胶布失去粘性,更换胶布动作宜轻柔,禁止用力撕扯胶布损坏面部皮肤。(3)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患儿,发现口鼻腔分泌物及时清理,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如雾化、翻身拍背等,必要时遵医嘱合理使用抗感染的药物。(4)不能配合或烦躁的患儿可采取适当的约束,例如戴好小手套、包被包裹等,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定时松解。

1.2.2.3 因胶布选择不当问题点制定对策实施 (1)QCC成员全体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最终选出性能更好、对皮肤刺激性小、顺应性更佳、透气性良好的胶布,进行适当的裁剪后给予固定。(2)通过厂家及设备科,联系采购3M易撕敷料胶布,其透气好、粘性力好,同时不易过敏。(3)护士长通知全体护士统一使用该胶布,并认真有效执行。

1.2.3 标准化 在实施总结的基础上将PICU患儿鼻导管吸氧操作流程标准化,并对新进护士及实习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及技能的考核,同时对品管圈活动后的PICU患儿的吸氧管理做好持续跟踪调查,以防范问题再度发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QCC活动的有形成果及无形成果。有形成果是指与患儿直接的相关成果[5],体现在改善前、改善后的数据的比较。无形成果:QCC活动前后用5级评分法对每位圈员QC手法应用、团队精神、促进脑力开发、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责任感、荣誉感7项内容进行调查,分别计算出每项的总分及平均分,绘制出雷达图。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 3.1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通过QCC活动后,笔者所在科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率从41.4%降到1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无形成果

绘制出的雷达图见图3,雷达图结果显示,每项指标都有提高,尤其是活动信心、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提高最为明显。

3 讨论

QCC活动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质量管理理念,要求护理工作更有序化、标准化,用科学的方法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难题,解决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6]。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缺氧,都会改变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状态,持续的无效吸氧容易发生心力衰竭,严重缺氧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减弱,或者出现潮式呼吸,甚至呼吸停止。笔者所在科通过开展QCC,科学地分析出氧气管意外脱管的要因,制定并认真实施对策,通过成果确认、评价、标准化,最终结果显示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率从41.4%降到13.6%,有效改善了患儿无效吸氧的状态,保证PICU患儿的有效吸氧,保障其生命安全,促进患儿早日康复。虽然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仍需不断努力,持续改进。

通过开展QCC活动,在工作之余,大家不仅学会了头脑风暴法、柏拉图、鱼骨图、雷达图、统计数据等基本的管理工具,也通过成果汇报提升了PPT制作能力;而且能够享有更高参与权、自以及管理权,在轻松愉悦的管理模式下提出问题,从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制定长久有效的实施对策,达到降低PICU患儿氧气管的意外脱管率,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减轻了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效率和品质,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使临床的护理工作及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7]。

品管圈活动使护理管理实现了由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8],提高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创新性、团结性,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及自信心,使全体圈员真正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发挥集体的优势去解决问题,做到人人参与管理,有效减低了护理风险,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社会效应,提升医院的整体品牌形象。

综上所述,PICU的患儿吸氧是非常普及的一项操作技术,也是重要的治疗缺氧的方法之一;笔者所在科室通过品管圈活动小组的临床调查进行要因分析,最终制定了规范的操作流程,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实施并追踪,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3.

[2]杨红.品管圈改善0-3岁婴幼儿鼻导管吸氧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2015,24(9):159.

[3]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及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76.

[4]勒利敏,李星丹,王芳新,等.品管圈在降低颌面部负压引流管脱管率中的作用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9):1716.

[5]邓慧芳,吕小英,李春华.品管圈在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脱管率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21(14):90.

[6]谢肖霞,黄利娥,范清秀.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2,9(5):19.

[7]王丽,张先红,付利珍,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毫糁梦腹芤馔馔压苤械男Ч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3):4-6.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品管圈;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为预防、明确诊断及治疗新生儿疾病常需采大量血液标本[1]。但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且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2],故不管在哪个部位采血都非常困难。因此一旦发生血液化验项目漏检,不仅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延误患儿治疗,更会增加患儿的痛苦。为了降低我科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我科于2014年6月开展了以"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14年4~5月以及2014年6~7月的血液化验项目漏检资料及数据,统计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结果。

1.2方法 科室护理人员自发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共6人,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选定圈长,圈名,圈辉。根据品管圈活动"十三步法"制定工作计划、掌握部门内的关键问题点、确定主题、现状调查、分析原因、掌握改善主题的重点、制定目标、提出对策、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效果维持、活动总结与。

1.2.1确定主题 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

1.2.2现状调查 调查2014年4~5月我科血液化验项目漏检情况,共收集漏检例数7例。

1.2.3原因分析及制定目标 品管圈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总结出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的原因如护理人员未贴完条码,运输人员未送完条码或未扫描完条码,检验科漏检化验项目,电子病历程序中心条码设置不合理,反馈的不合格标本未处理等。根据原因分析结果,制定目标为"漏检率0"。

1.2.4提出对策及对策实施方案 根据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如:加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查对意识、安全意识等培训,与运输队沟通解决送血环节问题,与检验科沟通杜绝漏检项目,与程序中心协调解决条码整合,加强护护沟通等等。

2结果

2.1有形结果,见表1。

2.2无形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参与活动人员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护理品质管理意识、 责任荣誉感方面得到提升,这无论是对护理人员自身,还是对整个护理团队,都是无形的成果和财富。

3讨论

3.1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血液检验结果是患者病情最直观、快速的表现,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根据。新生儿病情重、变化迅速,更需要快速获得各项检验结果尤其是血液检验结果来协助诊断和治疗,以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因此,血液化验项目的漏检毫无疑问会延误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若重新采集血液标本更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同时也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浪费医院成本。

3.2品管圈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工具,是指由同一工作现场的人员,为了要解决问题 ,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的合成一个小团体,然后分工合作,应用品管的简易统计手法当工具 ,以全员参与的方式不断进行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自下而上、团队合作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3],是由员工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在此次品管圈活动中,圈员通过头脑风暴、通过运用品管的各种工具、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提出意见、拟定措施并加以实施 ,最终达到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的目标,使漏检率由活动前1.17%降至活动后的0.16%;患儿的诊断治疗得到了重要保证,也减轻了患儿痛苦。

3.3品管圈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团队活动,可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让员工自觉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通过此次活动 ,全体圈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发挥个人所长,增加了圈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增强了护理质量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发展。

4结论

本次以“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证明:品管圈作为新型质量管理工具,可帮助临床解决护理质量问题,同时使圈员的团队精神、 沟通协调能力、护理品质管理意识、责任荣誉感等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芳.桡动脉采血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120.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7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持续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推进,强化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示范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对工作、对民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2.学习贯彻党的五中、省委十一届八次、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在学习贯彻中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成德同城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大局。〔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贯穿全年,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六个学出”:学出忠诚核心、学出信念信仰、学出辩证思维、学出为民情怀、学出忧患意识、学出昂扬斗志。〔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4.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陶冶爱党爱国情操,增强发展信心,提升思想境界。开展“我和我的社区”、社会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巩固民政兜底保障成果。保持兜底救助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低保渐退、收入扣减等政策。对基本生活陷入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农村困难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有序推进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建立完善农村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的动态监测,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比对核实机制,主动查找、智慧发现群众致贫风险,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科、市低收入家庭认定中心〕

6.推动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低保标准等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社会救助标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有条件的区(市、县)要将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予以保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科、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市救助管理站〕

7.提升社会救助能力水平。继续实施省级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巩固深化低保领域专项治理成果。应用好“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台,推进办理无纸化、档案电子化、数据可视化。推动“天府救助通”接入区(市、县)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一卡通”平台,实现救助申请到资金发放闭环管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事业单位〕

三、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8.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老年养护院(社会福利院)项目建设,抓好养老服务重点任务清单实施,推进敬老院改革和能力提升,加强日照中心建设管理和运营,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城市居家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推进县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设施、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养老服务点建设。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实施养老服务共建共享工程。〔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养老服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规划财务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

9.着力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实施“物业+养老”、“社区卫生服务+养老”、老年教育进行社区、老年领域创新创业试点等特色服务。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积极探索时间银行、养老服务顾问新模式。加强智慧养老信息系统建设,持续实施养老人才骨干培训工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养老服务人才、机构、社会组织培训。〔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养老服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市老年大学〕

10.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制定“1+N”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建立以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服务管理体系。实施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从业年限补贴,在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立社工服务点。开展“养老服务示范社区”评选、“颐养文化活动周”等活动,持续营造更加浓厚的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养老服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社会组织管理科〕

四、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建设

11.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宣传月活动和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基层”活动。推动建立市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指导县级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乡镇(街道)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确保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人专岗。发挥儿童救助保护热线作用,加强全市儿童督导员业务培训。指导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切实履行职责。指导市儿童福利院项目深化建设、设施设备采购、儿童入院前评估和收置等工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儿童福利院〕

12.完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认定精准保障,适时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推动构建儿童福利领域同城化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实施,开展2021年度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项目,积极培育儿童收养第三方评估机构,推动落实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措施。〔责任领导:,牵头科室: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五、全面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能力水平

13.不断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持续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逐步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范围延伸至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实施“福康工程”项目,积极培育助残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助残项目。加快推进市级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项目建设。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和贫因重度戒疾人照护服务。探索实施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

六、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

14.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依法完成全市第十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依托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学院,市、县联动实施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素质提升行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15.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全面建立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指导村(社区)及时修订完善自治章程。完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村(居)务公开制度。健全完善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备案、加强村级民事代办、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黑榜”等制度。推广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争创基层群众自治试点示范村。〔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16.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实践“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城乡社区治理新框架。深化清廉村居建设,以强化基层监督促进乡村治理。做好城乡基层治理城乡改革和群众自治组、市域社会治理协同治理组牵头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项目,争创基层治理示范县、示范街道、示范社区。推进社区综合体建设,实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省级补助项目。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办公室、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社会组织管理科〕

七、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17.创新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强化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有机融合,引导社会组织落实管理层和党组织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深入实施强基固本、素质提升、先锋引领“三大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党建+公益”红色领航类项目,打造“红色创投”品牌。〔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市新社办;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社会组织管理科〕

18.精细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园建设县级全覆盖.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落实《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审查工作,促进公益捐赠事业健康发展。配合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社会组织涉企收费规范工作,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促进发挥“四个作用”发挥。〔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组织管理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

19.依法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加强社会组织非营利监管,有序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年报、等级评估、信用管理工作。推进社会组织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巩固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成果,加强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本地化运用。探索建设养老、儿童等领域专业社会组织行业标准。持续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组织管理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养老服务科〕

八、扎实做好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工作

20.统筹协调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细化制定符合实际的“1+N”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成效监测评估体系,谋深做实“后半篇”文章。〔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养老服务科、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业务科室〕

21.加强地名公共服务与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组织修订地名管理相关制度文件,加强地名文化宣传和传承保护。做好行政区划界线勘定后地图资料成果工作,开展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推动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九、不断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

22.推动殡葬改革绿色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和殡葬服务进社区试点,改进提升殡葬服务质量。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移风易俗,积极倡导绿色殡葬新风尚。〔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23.有序开展婚俗文化改革试点。步骤推进“全市通办”“跨市通办”“跨省通办”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加强婚姻文化建设,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常态化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工作。〔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十、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4.规范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利用慈善中国加大对公开募捐活动、慈善项目、信息公开等的监管力度。做好第三届“慈善奖”拟表彰对象的推荐工作、组织好“中华慈善日”“天府慈善月”宣传活动。试点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心,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25.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和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组织做好2021年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工作。继续开展社工菁英遴选工作。推动城乡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设。〔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26.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深入学习和宣传《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指导志愿服务团体和组织真实、准确、完整记录志愿服务信息,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全覆盖。〔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事业单位〕

十一、不断夯实民政基础提高民政服务能力

27.科学编制实施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严格按照要求,以项目为支撑,与国、省规划相衔接,并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倒排时间节点,精心组织编制民政事业发展“1+2+4”规划,促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规划财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

28.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做好民政事业资金的分配、公示、评价等工作,加强资金闭环管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规划财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29.加强民政数据统计分析。加强民政信息数据汇总、分析、应用,着力提高民政统计工作准确性和时效性。做好民政统计数据单机版与网络版的衔接,确保数据统计质量。〔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规划财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0.提高民政法治化标准化建设水平。制定全市民政系统“八五”普法计划并贯彻落实,推进民政法治宣传教育进基层。严格贯彻落实民政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和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法律顾问制度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做好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等工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1.提升民政政务服务能力。以智慧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平台。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依法依规做好行权清单管理和权力事项动态调整。主动参与全市大数据建设,推广应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川渝通办”。〔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2.提高加强民政办事服务效率。有序推进公文处理、会务办理、电子政务、保密教育、信息公开、值班备勤、政务督查、政务调研、绩效管理等工作。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十二、坚决守住民政领域安全底线

33.严密肺炎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好“五有一网格”措施,指导社区加强疫情防控预案管理,督促小区落实《住宅小区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防疫、应急、生活物资储备。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继续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防控,鼓励城乡社区群防群治。稳妥推进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工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4.加强民政领域安全生产工作。高度关注民政领域安全生产、维稳等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清单,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安全生产月”、冬春火灾防控活动,确保民政机构和服务对象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5.加大宣传提升民政应急保障能力。建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区动员、社会力量“五社”应急保障体系,健全民政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预案,不断提高应急处突、舆情应对能力。进一步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加大民政信息宣传力度。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阵地,拓展宣传面,提升宣传效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十三、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36.持续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民政事业发展全方面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为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领导保证。〔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7.持续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把党的建设摆在工作首位,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设团结、务实、高效、快乐、奋进的班子。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和重点领域管控,确保全市民政系统不发生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8.持续加强“六保六稳”纪巡联动巡察整改。按照“十天一会商、十五天一确认、二十天一沟通、一月一专题”4个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思想认识、责任落实、协调机制、整改措施、督导督促“五个到位”要求,对照任务、问题、责任“三个清单”,建立台账,逐条整改,逐个销号,确保整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纪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8篇

走进市一医院儿科门诊和急诊区,映入眼帘的永远是一片拥挤和喧闹。市一儿科一直处于病人量多而医师相对不足的状态,医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年365天有300个上、下午都起码拖班半小时,疾病高发期甚至要连班,匆忙扒几口冷饭接着上下一班是儿科门诊医师常有的事情。一名儿科医师每天平均要诊治70多名门诊患儿,秋冬季疾病高峰时甚至需为90多名患儿服务。年儿科全年门诊人次达257215人。

为了更好满足患者需要,儿科门急诊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医师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加班开设夜间业余门诊、夜间专家业余门诊和日间专家业余门诊,以满足白天无暇就诊的家长和小病人需要。实行错时上班,根据不同时期患儿就诊高峰时间不同,医生随时调整上班时间,冬天增加中午上班医生人数,夏天早晨提前上班。科室还自己编制《市一儿科就诊指南》,指南中包括就诊须知、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介绍、儿科常见疾病家庭护理等,既方便患者家长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又适时进行了医学常识的宣教。

市一儿科的医务人员深知,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优良的服务、高超的医疗水平基础之上,为此,全科室上下团结一致,在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

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为规范儿科各级医师职责和规范,科室制定了《市一儿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确保住院病人诊疗规范,杜绝不合理检查和用药。同时加强科主任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交班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儿科制度执行得分率始终名列全院前茅。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率,在床位紧张情况下,科室内挖潜力,尽可能让非感染疾病患儿、恢复期患儿和感染疾病患儿分开居住。每遇有病人因不解而投诉时,科室主任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总是从科室自身找原因,并以此为鉴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多年来,儿科投诉率在全院一直处于很低水平。

 

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宣传,努力改善医患关系。为了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每逢节假日儿科走廊都会悬挂各种饰物,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并为每一位患儿准备小蛋糕和小礼品一份。“六·一”儿童节还开展了猜谜得奖等游戏活动,让小朋友开开心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网页上,科室及时宣传开展的新工作,及时更改儿科网页内容,以便市民充分了解儿科医疗状况;在院刊、报纸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宣传儿科常识;无论是儿科门诊还是病房,墙面都张贴着儿科开展新医疗项目和基础常识的资料。年起儿科还成立了“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每年组织召开会议和培训班,讲授哮喘防治常识和进展;开设“儿童生长发育家长培训讲座”;针对儿科特点,护理人员还制定了《儿科陪客须知》、《儿科健康宣教规范》、《儿科健康宣教手册》等。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尽管人员紧张,儿科仍坚持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室业务学习也从不中断。儿科还鼓励年轻医护人员进一步深造,本科毕业医师申报硕士学习,专科毕业护士申报本科学习。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搞好科研和教学。年以来,儿科新增小儿呼吸专科、小儿内分泌、儿童保健等特色门诊,并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左右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技术、小儿晕厥直立倾斜试验诊断技术、儿童智力和行为评定技术、儿童肺功能检测、儿童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等新技术项目。年儿科又增设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使临床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儿科是一个团结向上、充满爱心的集体,科内任何一位同志都能感受到集体关爱的温暖。科室有一位30多岁女医师因颅内出血偏瘫3年,然而每到过年过节,她都能得到一笔充满爱心的捐助款,捐款虽不多但代表了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滚烫的心。此外,团结互作精神也早已深入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的内心,帮助兄弟科室完成小儿静脉留置、静脉采血,配合兄弟科室完成儿童相关疾病诊治,一直是儿科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9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说课

说课是指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让教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听者评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1]。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模式,说课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途径之一。笔者现对我院儿科护理课程的说课设计介绍如下。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临床学科,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儿科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儿科护理》和《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共同构成了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且《儿科护理》是护士执照必考内容之一;是护理专业,母婴保健专业,涉外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1.2 课程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熟悉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专科护理;掌握儿童预防保健知识。

1.2.2 能力目标:具备规范的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具有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能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特点对其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1.2.3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

2 课程设计

专任教师和临床儿科护理行业专家一起,对儿科护士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岗位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临床儿科护士的工作过程,找出与本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并联合执业护士考纲,确定并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L规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情境。

3 课程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学校专任教师联合临床儿科护理专家,根据临床儿科护士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选取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科学、实用为原则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编排。把儿科护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分四个项目,十五个任务。教学组织安排如下表: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结合高职护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特点、各教学项目内容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4.1.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每一个学习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为目标,通过导入项目进行项目分析、制定学习方案、教师评价方案引导、实施方案、教师检擞肫拦赖攘个教学步骤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项目并不是具体病案,有很多解决的途径可供选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

4.1.2 仿真教学法

学生先在儿科护理实训室中高仿真模型上进行模拟操作演练,熟练掌握操作目的、操作前准备、操作程序、操作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深入医院儿科病房进行真实操作,体验其中的技术要领、体验护理患儿必需的职业素质,总结出护理经验。如儿童头皮静脉注射是儿科护理技能中的难点,经验性很强,单纯靠在模拟患儿身上进行训练效果也不理想,此时进行仿真教学法会有很好教学效果。

4.1.3 角色扮演法

家长是年幼患儿的代言人与病情的知情人,家长知识缺乏常造成儿童患病,如营养不良性疾病等,所以儿科护理要实现“以儿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对象也包括患儿家长。角色扮演教学法主要要求学生相互扮演患儿家长,了解有关儿童营养与喂养、患病儿童的护理与病情观察、儿童素质教育等方面知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部分项目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4.2 教学手段

4.2.1 开展融多种教学媒体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儿科护理》教学主要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实训室内均配备有多媒体投影系统、全套儿科护理教学光盘、图片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了10多个学习项目的电子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完美地融合在一 起,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2.2 采用仿真软件进行综合能力模拟训练

实训室配备了包括常见护理项目综合训练的各类模拟操作软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该软件系统还配置了学生进行模拟技能训练操作考核反馈系统,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教学保障。

5 教学条件

5.1 师资标准

专任教师都具备以下条件: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护士或医师执业证;一定临床工作经验;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大的行业影响力,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5.2 实训条件

校内具有儿科护理技术各项技能训练所需的医护器械设备和模拟儿科病房。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每个实训项目均制定了详细、规范的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

在校外广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医院签有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有巡回检查制度与计划,密切学校与医院的联系,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需要。

6 考核与评价

采用多元嵌入式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6.1 评价主体: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6.2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的互评构成,终结性评价由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构成。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

6.3 成绩评定:按百分制记分,成绩=平时成绩×30%+理论考核成绩×60%+技能考核成绩×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作业、考勤、实训报告。

7 改革思路

加强教师培训,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深入探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增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10篇

摘要目的:通过规范的管理办法,提高痰标本采集合格率。方法:应用品管圈活动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操作技能,改善工作环境等。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痰标本采集的不合格率由之前的13.98%降低至改善后的4.21%,目标达标率为103.28%。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痰标本采集合格率,减少患儿的痛苦,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关键词 品管圈;痰标本;合格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6

作者单位:434020荆州市湖北省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

谢红艳: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痰培养是呼吸内科患儿最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痰标本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科收治的患者多,痰培养标本采集量较大,为了提高痰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实施了品管圈管理。品管圈(QCC)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一个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运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1-2]。我科于2013年10月成立品管圈,以“应用品管圈提高痰标本采集合格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成立品管圈小组我科于2013年10月成立了品管圈,共有圈员10名,其中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6名护师,3名护士。小组成员年龄为21~ 41岁,学历均为本科。小组成员投票选出圈长1名,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协调,护理部主任担任辅导员。在第二次圈会上投票确定“携手圈”为圈名,并制作了圈徽,其寓意是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在互相帮助中成长,在成长中互相依靠,共同携手守护患者的健康,使患者安心、舒心、放心,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1.2主题选定由全体人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一一列举出实际工作中有待改进的问题,并就列举出的问题从“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 个方面进行投票打分,采用“5,3,1”的评分法汇总出分数,分数最高者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即提高痰标本采集合格率。

1.3计划拟定运用5WlH分析法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精确控制活动进度。活动周期为2013年10~12月,每l周活动1次,每2周召开圈会1次。

1.4现状把握统计2013年7~9月住院患儿留取痰培养标本的情况,并采用问卷向护理人员和检验科工作人员了解影响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的原因。共采集痰培养标本93份,合格80份(86.02%),影响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的主要原因见表1。根据80/20原则[2],将宣教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环境因素此三大情况列为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

1.5目标设定通过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设定公式[3],对活动后痰培养标本送检合格率进行了目标设定。拟定圈能力为80%,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 现况值× 改善重点× 圈能力)=13.98%-(13.98%×84.62%×80%)=4.52%,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为将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降低至4.52%。

1.6原因分析圈成员对影响痰标本采集质量的各种原因进行讨论,运用“鱼骨图”从人、环境、操作环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绘制了要因分析图,见图1。对全部的末端原因进行讨论,得出宣教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环境因素是导致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1.7对策拟定与实施

1.7.1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改善前:新患儿入院,护士遵医嘱进行标本采集时有的患儿已经进食进水,采集的痰标本中含有奶汁或水。改进内容:制定标准的宣教流程,操作前告知患儿家属痰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提高患儿家属的依从性。向家属解释说明 此操作需要禁食水半小时,询问饮食情况,确认半小时内无进食进水。交代家属叩击患儿背部做好检查准备。

1.7.2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制定痰标本采集流程改善前:新护士操作技能欠缺,采集部位欠准确,标本中有的肉眼可见血性分泌物,有的没有吸进深部取出痰液,吸到的只是鼻涕及唾液,有的标本量不够,有的标本检验科回报怀疑是污染菌群。改进内容: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重点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流程、采集部位等知识,并进行定期考核,与个人质量分挂钩,同时要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教育。护士备好用物,指导患儿取端坐位或侧卧位,固定手脚和头部,撕开痰培养包包装备用,戴手套,培养包打开后立即使用,不可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采集后及时盖盖,护士操作应做好手的清洁消毒,戴口罩,取出培养包连接吸痰器,润滑导管前段,调节负压,将导管前段深入患儿咽部取痰标本,迅速密封好。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填写痰培养标本送检登记本,通知支助中心及时送检。

1.7.3加强采集环境的管理改善前:采集标本在穿刺室进行,采集标本时同时有患儿在穿刺,并有多个家属陪同。改进内容:设置单独采集间,采集室每日定时消毒3次,采集标本时不要家属陪同。

1.8效果确认对策实施后,于2013年12月底在实施改善对策的状况下,运用相同的调查表对医护人员及检验科人员进行资料收集,共采集痰培养标本95份,与改善前进行对比。

1.9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有形成果改善后痰标本采集的不合格率由之前的13.89%降低至改善后的4.21%,目标达标率为103.28%,见表2。

2.2无形成果圈员运用品管圈能力、专业知识、脑力激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信心、集体荣誉感均有很大提高,见图2。

3讨论

我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收获了丰富的有形成果。呼

吸科痰标本采集是儿科常见的操作,但操作不规范致采集标本不合格,重复采集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又增添家属不满,有的标本结果不准确对临床诊断治疗有影响。表2显示,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由13.98%降至4.21%,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不仅与人员操作方法或环境因素有关,还与流程有关,通过改进流程,对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及环境改善,制定相关标准化作业流程,成效显著。图2显示,圈员在QCC手法应用、积极性、团队精神、自信心、科学分析、沟通能力、亲和力等方面均得到成长,尤其是QCC手法应用、积极性、团队精神这3方面提高显著,为持续开展QCC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品管圈重视流程改造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品管圈精神在于主动参与,护士在参与品管圈活动过程中调动了工作积极性,质量意识明显提高[4]。成员在圏活动中一起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逐渐培养“问题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5]。

参考文献

[1]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

[2]佐国琴,郑直.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缺陷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4):151-153.

[3]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4]李敏,杨芳,段丽娜.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持续改进方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B):62-63.

[5]贡洁凌.应用品管圈降低住院患者给药差错发生率的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6):15-17.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六西格玛原理;头皮静脉输液;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28-02

西格玛(希腊字母8)是统计学的一个单位,表示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可用来衡量一个流程的完美程度,西格玛的数值越高,失误就越低[1]。为提高本科护士头皮静脉注射水平及患儿家长满意度和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我科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引入到常规儿科护理工作中。将儿科静脉输液作为一个工作流程,运用六西格玛原理,寻找静脉输液可能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各个环节,通过设计数据收集表,分别找出流程的质量关键点,确定现有流程的能力,分析找出影响质量关键点的主要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9月在我院儿科就诊需头皮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215例,男106例,女109例;年龄6-18个月,(平均10个月)岁。并选派经过培训的6位护士,其中护士2位、护师4位,护龄2-14(6±0.13)年,如实详尽地记录关于影响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数据。

1.2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进度表采用六西格玛系统的5个步骤: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分别找出流程的质量关键点,确定现有流程的能力,分析找出影响质量关键点的主要因素,针对性的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无法彻底解决的则制定控制措施,以期使不良影响最小化。

1.3 测量:建立数据收集计划.验证测量系统,收集数据。先通过设数据收集表并经过预试验找出不足并针对性改进后设计出新的数据收集表格,将每项测评内容给予1~5个答案,l~4分值。项目的选项有明确的定义,剔除了人为的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头皮静脉注射不满意因素215例患儿家长不满意因素有一次穿刺是否成功、形体语言运用是否得当、注射操作是境是否过长及环境因素的好坏。

2.2 各因素与家长满意度的关系215例患儿家长对一次穿刺是否成功、形体语言运用是否得当、注射操作时间是否过长及环境因素的好坏而产生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制定改善儿科护士行为的理论依据六西格玛理论在提高儿科静脉注射水平科研实践中的研究并取得预期效果。在以往的护理管理活动中,解决护理问题和护理矛盾往往带有主观性和经验性。本文运用六西格玛的原理,通过科学的论证,在215例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表结果说明在儿科静脉穿刺中,护士的行为比其他选项更为重要,而护士的行为中又以护士的技术为最重要。规范和过硬的静脉注射技术和水平,是满意度的首要保证。护士的态度和服务同样对满意度十分重要,仅次于护士的技术,排在第2和第3位。据此,必须制定改善护士行为的一系列具体方案和措施,以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3.2 提高儿科护士的头皮静脉穿刺水平表l显示,在一次穿刺成功的患儿中,有93.2%满意,仅有6.8%不满意;而在一次穿刺不成功中,有84.0%不满意,16.0%满意。说明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一针见血是满意度的重要保证[1]。以往护士在静脉注射时,对一次穿刺成功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血管显现不清楚及充盈度差等静脉难寻找的患儿,也未能寻求一些方法来改善,仅凭经验及感觉来完成此项操作,其结果是导致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为此,笔者通过总结本院多名年长护师的多年实践工作中,总结出在遇到这种情况下可采取“一看、二模、三按、四拍、五揉挤”的方法。看,要仔细观察血管,静脉多呈蓝色或浅蓝色.血管壁薄,易压瘪;摸,就是凭手摸的感觉摸清血管的走行,Ⅲ度营养不良患儿可摸到头部骨缝有柔软感即沿骨缝边穿刺,此处有静脉走过;按,有时凭经验,在血管走行的方向,通过按压可稍看到一条浅静脉;拍,失水患儿或病情重的患儿可通过轻拍使血管充盈;揉,也就是凭经验,在血管走行的方向,拇指和中指在血管的两头向中间揉推,可见稍隆出皮肤一浅静脉。以上方法可任选一种或几种结合应用,可使穿刺成功率增高。在穿刺部位的选择总结为: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选用头皮静脉,3~12岁小儿选用四肢静脉,慢性疾病由远心端向进心端选用,抢救时选用头皮静脉、肘静脉、大隐静脉,一般性治疗选头皮静脉和肢端静脉,钙剂、50%葡萄糖、20%甘露醇及升压药选用头皮静脉、肘静脉及大隐静脉;静脉采血选肘静脉及股静脉、颈外静脉等,在此基础上对《基础护理学》中的静脉注射操作流程进行补充和改良,增加了操作前护士对患儿的安抚及与陪护家长的沟通,因患儿紧张、恐惧时会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而导致周围血管收缩[2],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失望等则使痛阈降低[3],会使患儿觉得疼痛而惧怕注射;增加了年龄、注射部位对针头型号的选择要求;增加了不同注射部位的固定要求;增加注射完毕对患儿口头表扬和鼓励及分发小黏纸、小红花的要求。并对儿科静脉穿刺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譬如家长情绪反应激烈或患儿过度不配合等突况都有针对性预案并对儿科所有护士进行全方位培训指导。

3.3 改善服务态度:护士的表情和态度等形体语言与家长满意度密切相关。表1显示,形体语言运用得当者,99.0%家长满意,1.0%不满意;而形体语言运用欠妥者,57.1%不满意,42.9%家长满意。说明护士良好的服务和沟通,与家长满意度密切相关。为此,请心理专家讲授儿童的心理特点、患病家长的心理状态、护士的职业心理及如何面对困难,调节压力;并针对性的加强自我沟通、礼仪服务等方面的培养。在注射室的环境布置上体现温馨、可爱,并配备卡通人物及各式玩具、各种不同的迷你型听诊器、注射器、血压计等物品,以减轻患儿对注射的恐惧感。需制定规范用语和服务要求,如:接待患儿及家长、面对家长的提问、各种操作等。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对儿科护理实践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及对应处理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尽可能地形成新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参考文献

[1] 张齐放,王健,徐莲瑛,等.六西格玛原理在提高儿科门急诊静脉注射息儿家长满意度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7,24(7B):10-12,35.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12篇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03~2014-04间收治的8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患儿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其中男36例,女44例,孕周33周~45周,平均(38.7±1.2)周。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孕周、病情等方面的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的治疗方案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儿行一般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保暖、吸氧、营养支持、高颅压、治疗配合等干预手段,对有功能障碍的患儿还需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密切注意患儿的自主意识和生命体征等变化。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行循证护理,其护理的各个细节,包括保暖措施、吸氧、营养支持、高颅压、治疗配合等均采用循证护理的模式进行,并依据患儿的实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从成功护理的资料及各大数据库中进行查阅汇总,评估筛选并最终形成最适合患儿的护理方案。严格执行循证护理方案,并在执行过程中进一步评估,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调整方案也应采用查阅取证方式获得。患儿出院时,需给予家属相应的功能训练指导,以及详细说明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以便更好的延续护理工作。随时进行相应的出院患儿随访工作,对护理方案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儿在院治疗期间的总有效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在患儿出院时发放调查表,对患儿家长满意度进行调查。

1.4应用效果判定标准显效:脑水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及惊厥等各项病征均停止或恢复正常;有效:脑水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及惊厥等各项病征均有较大程度改善;无效:脑水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及惊厥等各项病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1.5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临床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征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应用效果比较经统计分析,研究组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住院d数和家长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6.4±4.4)d,对照组则为(20.3±4.1)d;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发生2例肺炎和6智力异常,对照组则出现5例肺炎和11例智力异常;患儿出院时发放的调查表的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家长满意度分别为90%和67.5%。经统计学分析,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肺炎和智力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缺氧缺血性新生儿脑病的主要病因是围产期窒息,因而本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恢复和改善已受损脑部神经的代谢功能,维持新生儿体内各种内环境的稳定以及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部血流供应和脑细胞代谢情况。单纯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并不能够彻底改善新生儿的脑部损伤及远期预后,护理对于缺氧缺血性新生儿脑病的康复治疗,同样起着不容小觑的关键作用,临床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应用效果较好的护理模式,其主要通过数据库的查阅取证,来制定科学完善的护理方案和细则,以期通过富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来提升护理效果,达到最佳的护理及治疗配合效果。循证护理以客观资料和临床经验为基础,将护理理论同临床实践相结合,使护理有证可循,提升了专业性和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是现代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有研究显示,循证护理在儿科疾病护理应用方面的效果尤为突出。其针对于每一位患儿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是其能够突出护理在这方面的优势。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实施循证护理的研究组患儿在康复治疗的总有效率和家长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肺炎、智力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循证护理在提升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配合相关治疗,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4总结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1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进行非同期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2月—2013年12月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住院NS患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11.1岁±3.9岁;病程2.7年±1.4年。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符合儿童NS诊断标准;年龄6岁~16岁;进行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智力正常,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NS患儿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智力障碍者;无父母长期直接照顾者;患儿来自单亲家庭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目前儿科临床护理模式,即“责任制整体护理”为NS患儿及其家庭提供护理服务。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1成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儿科医生、1名护士和1名取得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的专业护士。在研究开始前,首先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FCC护理模式的相关理论及实施方法。小组成员中,儿科医生主要负责NS患儿每周1次的复诊,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护士和另一名护士则负责患儿的心理评定工作,并根据患儿的心理状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方案和具体的操作方法。1.2.2实施过程干预前,首先了解NS患儿的身体情况、心理健康水平及患儿家庭的一般情况,确定患儿的教育需求,并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根据患儿各项情况确定个体化的教育目标,并与患儿父母商议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然后由干预小组协同执行干预。干预效果评价包括两方面,即过程评价和目的评价,在执行护理计划的过程中采用复述和回示两种方法评价患儿及其父母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未能接受教育内容,则进行再次强化和评价。干预小组另设一份评价表进行中期和末期评价,包括NS儿童及家庭的评价和小组工作评价,通过此评价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及效果,同时能更及时地发现问题。1.2.3实施方法具体的实施方法介绍如下。①住院期间:在住院过程中,护理小组成员针对每一个患儿的性格特点对其进行全程床边宣教、对患儿父母进行培训,内容包括NS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我康复护理的方法、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NS患儿的教育与疏导。设置游戏与患儿一起进行角色扮演,如:我是小医生、我的病治好了、我是超人宝宝、小小运动会、我是小妈妈(爸爸)等。②出院后:针对每个患儿的性格特点制订有针对性且个性化的家庭护理计划,指导父母与患儿多交流、设计各种游戏与患儿一起玩耍,另外,对疾病相关知识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激素治疗时间与剂量、疾病相关的注意事项、患儿行为控制、优化家庭环境等。除此之外,制订家庭访视计划和确定复诊安排,定期进行家访或电话函询,每周1次复查,组织健康教育日活动。患儿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干预,干预结束后3个月进行干预效果评价。

1.3评价指标

①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5]:该量表共48个条目,包括品行、学习、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等6个因子。②家庭环境量表(FMS)[5]: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等10个因子。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hapiro-Wilk法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WilcoxonSignedRank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本研究在前期调查中发现NS患儿存在较多的行为问题,主要的外在表现有患儿情绪不稳定、焦躁、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攻击行为、社会退缩等,这与很多相关报告结果一致。病人的这些行为问题与疾病影响、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及家庭环境的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基于FCC的理念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特别强调儿童、父母的心理行为及整个家庭环境与动力,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结果。

2.1基于FCC的护理干预促进NS儿童家庭环境的改善

干预前的调查发现NS儿童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缺少情感表达、高矛盾性、低成功性、低知识性、低组织性、低控制性及缺乏集体的娱乐活动。本研究笔者针对NS患儿家庭的环境特征,制订有针对性的家庭治疗方案。首先进行家庭评估,与各个家庭成员建立信任关系;其次,确定家庭问题,针对患儿及父母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干预,干预的重点是患儿及其父母针对疾病及疾病治疗的想法及观念、父母及患儿情绪状态的控制及家庭交流模式的形成与改进;最后,通过3个月的干预,干预后3个月进行效果评价及总结。通过为期3个月的护理干预,家庭环境各因子得分均有提高,亲密度、独立性、娱乐性及组织性4项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等6项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患儿的家庭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对待疾病的态度更加乐观、治疗更加积极,能够平静地对待疾病的复发或恶化;患儿和父母之间亲密度提高,家庭成员间更加互相信赖和依靠,共同面对困难,矛盾性降低;患儿有意识地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性有所提高;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各自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使整个家庭的组织性增强,同时加强了患儿家庭与外界的联系,随之娱乐性提高。

2.2基于FCC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儿童行为的转变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健康教育

1儿科门诊健康教育的程序

1.1收集患儿及其生活资料 由于儿科门诊量大,患儿起病急、变化快,家属就诊心切。儿科门诊分诊护士应在患儿候诊过程中,首先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并了解其就诊原因、心理问题、生活习惯等。在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心情缓解后可针对性进行有关疾病的饮食、营养、治疗的宣教。

1.2确定目标,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我院在发放问卷表调查患儿其家属对健康的需求中发现,家属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用药的指导、疾病知识的指导、家庭自我防护的指导的需求是重点。我院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轻心理负担,配合治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提高保健意识。我院制订了儿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介绍、治疗、用药、护理、预防等,编订成健康教育手册,图文并茂,以便取阅。并每月定期召开患儿及其家属座谈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每月根据季节性出板报,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3健康教育的实施

1.3.1对护士的要求 由于小儿发病急、变化快,受环境影响大,所涉及科室多,需反复排队等,患儿及其家属易产生心理波动。要求护士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水平,特别是静脉穿刺技术。护士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属,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增加其对我们工作的信任。护士长可根据患儿就诊时间、门诊量适当调整护士上班时间,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

1.3.2加强护士的培训 组织护士学习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技巧。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在各个环节中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由于儿科门诊对象特殊,要求也高,我院对儿科门诊护士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培训,包括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与患儿的沟通、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健康教育技巧、对家属的指导等。例如:2岁以下的患儿可以利用声、光、色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恐惧心理;学龄儿童可通过讲道理、正面鼓励使其克服恐惧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对其家属则注重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对静脉穿刺部位的保护、对患儿的喂养及护理、复诊的注意事项等。

1.3.3健康教育的内容 包括就诊须知、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1.4健康教育的评价 根据我院护理部制定的儿科门诊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及评分表,要求门诊护士长定期抽查,评价患儿及其家属是否接受与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强调护士要更注重健康教育实施后的效果。护理部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的调查。及时得到患儿及其家属的反馈意见,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健康教育的水平,更进一步地提高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2讨论

2.1满足患儿个性化需求,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在实施儿科门诊健康教育中发现,护士在宣教过程中,处处以患儿为中心,随时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周到的服务,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患儿及其家属也逐渐主动参与配合治疗护理,建立了理想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

2.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实施后的效果,已使护士们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要。强化了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信念,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2.3改善护患关系 健康教育的实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护士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健康教育的实施,使护士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医院,儿科;健康教育;护理质量审核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功能已从单纯的护理转向护理、预防、康复和保健等综合性护理。护士的职能在扩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近年来,使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在儿科门诊开展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属在就诊及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改善了服务态度,从而提高了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使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从原来的85%提高到95%。

1 儿科门诊健康教育的程序

1.1 收集患儿及其生活资料 由于儿科门诊量大,患儿起病急、变化快,家属就诊心切。儿科门诊分诊护士应在患儿候诊过程中,首先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并了解其就诊原因、心理问题、生活习惯等。在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心情缓解后可针对性进行有关疾病的饮食、营养、治疗的宣教。

1.2 确定目标,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我院在发放问卷表调查患儿其家属对健康的需求中发现,家属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用药的指导、疾病知识的指导、家庭自我防护的指导的需求是重点。我院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轻心理负担,配合治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提高保健意识。我院制订了儿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介绍、治疗、用药、护理、预防等,编订成健康教育手册,图文并茂,以便取阅。并每月定期召开患儿及其家属工休座谈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每月根据季节性出板报,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3 健康教育的实施

1.3.1 对护士的要求 由于小儿发病急、变化快,受环境影响大,所涉及科室多,需反复排队等,患儿及其家属易产生心理波动。要求护士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水平,特别是静脉穿刺技术。护士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属,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增加其对我们工作的信任。护士长可根据患儿就诊时间、门诊量适当调整护士上班时间,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

1.3.2 加强护士的培训 组织护士学习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技巧。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在各个环节中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由于儿科门诊对象特殊,要求也高,我院对儿科门诊护士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培训,包括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与患儿的沟通、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健康教育技巧、对家属的指导等。例如:2岁以下的患儿可以利用声、光、色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恐惧心理;学龄儿童可通过讲道理、正面鼓励其克服恐惧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1];对其家属则注重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对静脉穿刺部位的保护、对患儿的喂养及护理、复诊的注意事项等。

1.3.3 健康教育的内容 包括就诊须知、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1.3.4 健康教育的方法 (1)口头宣教: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健康教育方法。护士应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期望,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针对不同个性,及时、恰到好处地提供宣教。在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要注意掌握治疗性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宣教的预期目标。(2)发放宣传材料:将健康教育内容制订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宣传卡片,交给患儿及其家属阅读。护士仍然要给予必要的解释,以保证患儿及其家属能正确地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3)出板报、播放电视录像:可根据季节性宣传带有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4)开展患儿家属工休座谈会,举办学习班:制订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学习计划,开展患儿家属工休座谈会,认真讲解,还可以请有经验的家属做相关操作的示范,家属们互相交流、讨论、提问,从而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5) 开展咨询热线电话:解答各种有关疑问,指导有关健康知识及相关应对措施,使其能针对性地了解有关疾病知识,解除顾虑,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4 健康教育的评价 我院护理部制定了儿科门诊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及评分表,要求门诊护士长定期抽查,评价患儿及其家属是否接受与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强调护士要更注重健康教育实施后的效果。护理部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的调查,及时得到患儿及其家属的反馈意见,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健康教育的水平,更进一步地提高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2 讨论

2.1 开展儿科门诊健康教育,满足了患儿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在实施儿科门诊健康教育中发现,护士在宣教过程中,处处以患儿为中心,随时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周到的服务,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患儿及其家属也逐渐主动参与配合治疗护理,建立了理想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

2.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实施后的效果,已使护士们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要。强化了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信念,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护士大多数是中专毕业,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以往护理教学涉及较少的领域,大多数临床护士未受过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习。随着人们的健康观念改变后,人们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以及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也迫切需要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实施健康教育,促使护士主动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学习沟通技巧,使护士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不断增加,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2.4 改善了护患关系 健康教育的实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护士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健康教育的实施,使护士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