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健康管理学;课程建设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跨入21世纪的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老龄委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预测,2030年到205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目前的1.5亿增至4 亿以上,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现阶段高校培养的老年人才资源有限,人才层次定位与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课程设置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急需探索一种新型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福建省教育厅2016年在福建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学院进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试点工作,合理整合学院专任教师及合作企业实践教师资源,设计更加科学、规范、专业和实用的学徒制课程已迫在眉睫。《健康管理学》课程依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养老服务行业各个岗位工作专业基础上,参考健康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设计开发一门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的新型高职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有教学计划,查阅现行老龄政策法规、老年健康管理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相关研究成果及健康管理技术等的研究现况,并参照各级各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论文撰写提供政策理论支持。

(二)访谈调查法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状和分析原因,本研究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角度调查老年健康管理岗位理论及技能需求。

(三)实地考察法

利用学院专业建设及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对省内外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老年健康管理相关岗位实地考察,同行业专家探讨。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影响原因是慢性病,我国扑面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现实,急需有效和可持续的干预措施来解决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问题,国家卫生部2012年《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指出需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健康管理学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现有调查过的福州5家养老机构都有专门的医养科室或医疗站,健康管理应是本专业学生需拥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要求

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会谈结果发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健康管理知识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技术;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基本的健康管理等几个相关知识内容,这些通用性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服务于老年健康养老养生行业的专业知识,也更适应现有岗位的技能需求。

(三)学徒制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兄弟院校的交流后,一致认为以往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定量评价或以考查成绩为标准的定性评价,这N方式会使职业教育走向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养成的局面,不符合福建省教育厅设立学徒制试点的精神及发挥合作企业职业教育真实力量,更是跟不上现代养老行业的需求。因此,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校企两方综合评价是《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考核设计的基础。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的讨论

(一)专业需求与定位

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的课程目标的设计――调研团队认为该专业学生健康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为: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技能目标为:老人健康评估技术及量表运用;健康管理机构或养老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软件的使用;老人基本用药及保健品指导;老人膳食指导;运动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健康管理指导;素质目标为:具备健康养老的伦理文化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健康体魄,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内容结构、实施安排设计

第一,理论教学的设计。应涵盖健康和健康管理等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学发展简史(与健康保险的关系)、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及内容、健康评估原理及方法、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等;授课形式以学院集中式学习为主,包括理论(面授)为主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参观学习。教学实施形式方法为面授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演示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教师观摩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授教学内容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通过理论教学,实现学生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第二,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应包括4个模块:1. 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2. 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3. 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4. 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授课形式以企业见习为主,采取学院专任教师介绍基本理论、现场观摩岗位工作和企业指导老师带班技能指导三种形式。教学实施形式方法采用理论面授指导教学方法、任务导向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1. 面试理论基础;2. 设定情景场景,给予学生任务进行完成;3. 理论分析指导;4. 应用理论技能完成具体岗位实践,由学生自愿选择,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评价体系

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占比分别为50:50。理论知识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任理论课老师卷面考试结合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的设计等,其中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设计分值占比分别为30:20;实践技能考核由合作企业岗位指导老师在见习岗位上对4个模块: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和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进行指导考核,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及时进行考核并颁发合格证书及成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每个模块25分。

四、结语

老年服务与管理学徒制课程――《健康管理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总体上从市场、职业和专业的角度规划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同时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它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布置及教学方法等具有针对性,从而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创新性培养,学徒制试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小兵,王港,等.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的创新实践与探索.科教文汇,2013(06).

[2]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http:///gzdt,2012-10/10.

[3]张烨,吴昌友,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

[4]侯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要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 (07).

[5]刘茜.校企合作视野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探析[J].专业建设,2015(02).

[6]金新政,詹引.老年健康管理综合策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01).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课程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健康管理最早诞生于美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条件改善,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日益受到大众关注,因此,健康管理逐渐形成一个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体检中心、保险公司、健康产品厂商等都需要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开展健康管理研究,培养更多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服务于健康产业,有重要的意义。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学者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即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所谓学习领域,是指“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包括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本文将尝试通过利用学习领域课程理论,调研健康管理专业的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从而设计或确定职业导向的课程。

一、健康及健康产业概述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躯体、精神、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该定义清晰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精神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体格健壮等。而健康产业,是与人们健康相关的产业,范围广,如医疗卫生产业、制药产业、保健产业、养生服务业等。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对于消费者而言多是被动消费,偏重于治疗;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则是主动消费,偏重于预防;保健品产业介于二者之间。

二、健康管理专业定位

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国内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逐渐增多,如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等。基本都是全日制三年大专教育,培养能开展健康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健康指导及健康干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面向主要是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药店、养生会所、养老机构等。根据健康及健康产业的定义,并参考各院校健康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我们可归纳总结健康管理专业应区别于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立足于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为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治未病,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可以定位于培养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非科研型人才。

三、人才能力建设流程

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是以职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定位,调研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再依据工作任务明确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制定相应的职业导向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探讨专业技能,对于人文素质等方面不做探讨。

四、专业人才能力建设

为确定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我们到部分健康管理企业进行了调研,同时通过智能招聘等网站调查了解企业招聘健康管理工作人员所需要的技能,主要目的是根据所需要的职责和任务,分析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职能能力。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岗位主要有健康顾问、健康管理师、健康专员、健康咨询员、健康管理业务主管、健康教育经理、健康市场专员、健康维护师、保险人等等,岗位职责主要是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健康医学解答、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服务、提供健康监测的提醒服务以及满意度回访工作、做好医生与用户桥梁沟通工作、为会员制定个性化健康评估和指导方案、健康档案的管理、健康产品的销售、健康中心的管理等等。整理企业对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岗位和能力需求后,我们发现可以将健康管理服务业中的职业岗位分为四类: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经营管理。然后在这四类岗位中,再根据企业的需求,列出岗位工作任务及对应的专业能力要求,再确定学习领域,从而可指出对应的课程或设计相关课程.

五、人才能力建设的对策

1.专业应定位于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健康管理专业属于非医学类专业,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技术技能为主,在专业深度上与本科院校学生差别,因此,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应定位于非医疗产业中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经营、服务为主,从目前企业对健康管理岗位的职责需求来看也是以经营或管理服务为主。培养的学生会使用简单的体检仪器,检测结果会做初步的解读即可,更重要的了能够胜任健康产品、机构等的经营、管理。2.课程设置应以职业为导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大多按学科门类进行编写,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多是先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然后学一些技能课程,如了解体检仪器的使用,这种课程的划分或安排,有其优点,但不利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特别是理论教学部分。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职业为导向,在目前的学科课程基础上,开发职业导向课程,将理论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贯穿于相应的职业课程中。如表1中健康经营管理职业岗位,根据就业岗位,可以设计开发健康产品营销、健康机构管理、健康推广等职业课程,将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融入到这几门职业课程中,以实际的技能需求或案例来教学。

六、结语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企业需求分析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能力,从而设计职业课程,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群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1-142.

[3]匿名.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记录[C].日内瓦:WHO,1946:100.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健康管理学;课程建设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跨入21世纪的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老龄委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预测,2030年到205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目前的1.5亿增至4亿以上,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现阶段高校培养的老年人才资源有限,人才层次定位与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课程设置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急需探索一种新型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福建省教育厅2016年在福建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学院进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试点工作,合理整合学院专任教师及合作企业实践教师资源,设计更加科学、规范、专业和实用的学徒制课程已迫在眉睫。《健康管理学》课程依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养老服务行业各个岗位工作专业基础上,参考健康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设计开发一门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的新型高职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有教学计划,查阅现行老龄政策法规、老年健康管理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相关研究成果及健康管理技术等的研究现况,并参照各级各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论文撰写提供政策理论支持。

(二)访谈调查法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状和分析

原因,本研究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角度调查老年健康管理岗位理论及技能需求。

(三)实地考察法

利用学院专业建设及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对省内外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老年健康管理相关岗位实地考察,同行业专家探讨。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影响原因是慢性病,我国扑面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现实,急需有效和可持续的干预措施来解决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问题,国家卫生部2012年《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指出需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健康管理学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现有调查过的福州5家养老机构都有专门的医养科室或医疗站,健康管理应是本专业学生需拥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要求

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会谈结果发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健康管理知识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技术;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基本的健康管理等几个相关知识内容,这些通用性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服务于老年健康养老养生行业的专业知识,也更适应现有岗位的技能需求。

(三)学徒制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兄弟院校的交流后,一致认为以往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定量评价或以考查成绩为标准的定性评价,这种方式会使职业教育走向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养成的局面,不符合福建省教育厅设立学徒制试点的精神及发挥合作企业职业教育真实力量,更是跟不上现代养老行业的需求。因此,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校企两方综合评价是《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考核设计的基础。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的讨论

(一)专业需求与定位

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的课程目标的设计———调研团队认为该专业学生健康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为: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技能目标为:老人健康评估技术及量表运用;健康管理机构或养老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软件的使用;老人基本用药及保健品指导;老人膳食指导;运动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健康管理指导;素质目标为:具备健康养老的伦理文化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健康体魄,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

学徒制课程内容结构、实施安排设计第一,理论教学的设计。应涵盖健康和健康管理等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学发展简史(与健康保险的关系)、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及内容、健康评估原理及方法、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等;授课形式以学院集中式学习为主,包括理论(面授)为主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参观学习。教学实施形式方法为面授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演示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教师观摩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授教学内容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通过理论教学,实现学生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第二,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应包括4个模块:1.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2.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3.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4.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授课形式以企业见习为主,采取学院专任教师介绍基本理论、现场观摩岗位工作和企业指导老师带班技能指导三种形式。教学实施形式方法采用理论面授指导教学方法、任务导向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1.面试理论基础;2.设定情景场景,给予学生任务进行完成;3.理论分析指导;4.应用理论技能完成具体岗位实践,由学生自愿选择,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评价体系

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占比分别为50:50。理论知识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任理论课老师卷面考试结合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的设计等,其中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设计分值占比分别为30:20;实践技能考核由合作企业岗位指导老师在见习岗位上对4个模块: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和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进行指导考核,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及时进行考核并颁发合格证书及成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每个模块25分。

四、结语

老年服务与管理学徒制课程———《健康管理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总体上从市场、职业和专业的角度规划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同时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它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布置及教学方法等具有针对性,从而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创新性培养,学徒制试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小兵,王港,等.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的创新实践与探索.科教文汇,2013(06).

[2]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

[3]张烨,吴昌友,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

[4]侯晓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要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

[5]刘茜.校企合作视野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探析[J].专业建设,2015(02).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我院健康管理专科中心为全军健康管理专科中心、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旗舰单位,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极推进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本文分析了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护理工作特点规律,对如何加强健康管理专科护士能力素质培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军队疗养院加强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提供参考。

1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护理工作特点分析    

军队疗养院的主要保障对象是军队在职、离退休高中级干部和特勤人员,是利用白然和人工疗养因了为疗养员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服务的专门医疗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零级预防”理念与疗养院的预防保健、中医“治未病”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目的均在于使人们更好地拥有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4]。结合工作目标进行分析,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护理工作主要有下述特点。

1.1理念的整体性整体健康观是健康管理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估健康状况,探询服务对象健康风险,探索实施风险管控的适宜健康管理方法,既重视生理指标和疾病护理,又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等致病风险控制护理,推进传统护理服务拓展延仲为循环递进持续终生的健康管理服务。

1.2技术的全面性健康管理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多学科交义渗透、交织互补,结构多元,内涵丰富,范畴广阔。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理作为一门技术,其知识体系不仅包括疗养学、康复学和护理学,还应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医学气象学、环境卫生学,以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人文科学的知识;服务技术既包括专业性很强的特定技能,又包含言行举止、交流沟通等行为艺术。

1.3方法的针对性军队疗养院疗养保障模式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体检疗养、保健疗养、康复疗养、特勤疗养等。健康管理护理服务对象特殊,各类人员职业环境不同、健康需求各异,生活习惯、文化志趣和保障标准也有较大的差异,由此要求开展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必须构建形成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法,如健康体检与评估健康管理护理方法、疗养因了运用健康管理护理方法、实行综合康复措施健康管理护理方法和特勤人员专项保障健康管理护理方法等,加强和提高健康管理护理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1.4路径的规范性健康管理路径是指健康管理服务专业人员为了规范健康管理服务行为,针对健康管理保障目标,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时问顺序性或阶梯式的健康管理实施计划。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旨就是要保证临床路径的规范实施,因此,保证健康管理专科护理路径的规范性并扎实推进,是确保健康管理路径有效落地的根本保证。

2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士素质要求    

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即具有超越一般护理知识技能的高质量护理特长和专科护理技术[}s}。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开始于15年5月实施的《护士条例》中明确提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开展对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经过多年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士应注重以下能力素质的培育。

2.1高尚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职场道德和素质的总和,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白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健康服务,保障的是人最根本的需求,承接的是人最崇高的信任,高尚的职业素养是每一位健康管理专科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2开放的思维方式健康管理最大特点是把人和(或)人群的健康问题作为整体工程,宏观、系统、辩证地进行分析解决。根据“健康体检是基础,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的整体健康管理观,应注重培育开放整体的思维方式,学会系统地看待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换位地探讨问题、互动地解决问题。

2.3良好的协调沟通健康管理服务院前、院中、院后闭合衔接,长期连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延续生命整个过程。良好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除依托服务者提供专业服务保障外,更多的是要依靠服务对象白身由内而外的白觉行动。因此,必须通过良好的协调沟通,清晰双方共同的目标、计划、路径、方法,提高依从性、执行力,形成共识和合力。

2.4扎实的业务功底专科护士是更高层次的临床护理人员,健康管理专科护士理应成为健康管理的护理专家,既把握疗养、康复、护理等健康管理相关学科知识,又掌握设备操作、咨询交流、穿刺注射、训练指导等技能,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既能独挡一面,又能示范教学。

2.5敏锐的洞察判断健康管理的重点是“零级预防”和慢病风险因了管理,探询服务对象的健康风险,探询进行全面风险管控的适宜健康管理方法。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多数服务对象并不十分清楚白己的现实需求和轻重缓急,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帮助他们分析判断,找准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实施个体化、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2.6熟练的信息技能健康管理学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许多健康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必须依托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没有信息化,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健康管理护理人员,应具备熟练运用医疗物联网、门户网站、APP、微信、微博等信息化工具的技能,提高服务效率。

2.7平和的心理涵养健康管理工作特点是社会接触面较广泛,服务对象包括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护理人员要与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因此,难免会受到“热面孔贴冷屁股”的委屈,需要及时白我心理调整,始终保持阳光的服务心态。

2.8规范的礼仪礼节礼仪礼节是人与人交往的礼仪规矩,是人对人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语言形式。健康管理护理既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服务技术,同时也是一项极为精细的服务艺术。护士的言行和神态直接影响到服务对象的精神与情绪,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品质。

2.9积极的服务意识积极的服务意识就是主动、热情地投身于本职岗位,服务于他人,尽最大可能履行好白身的职责。对于我们疗养院来说,就是要保持和发扬“第一时问服务”的优良传统,第一时问靠前预知、第一时问温馨接待、第一时问解决问题、第一时问拓展优化。

2.10执着的事业追求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的医学学科与健康服务业态,与传统医学及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建设发展愿景远大光明,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要我们每一位健康管理工作者坚定信心、执着敬业,把日常工作与事业追求结合起来,融入推进健康管理这一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体味奋斗的人生快乐。

3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做法    

着力从转变思维、规范培训、强化管理三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

3.1转变思维定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开启思维、指导行动的“调节阀”,直接制约着服务态度、服务标准和服务方法。引导转变弱势思维,深刻认识健康管理专科护理的丰富内涵。随着社会需求的进步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健康管理专科护理的形成和发展,适应了医学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现代管理学同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引导转变惯性思维,由传统的疾病护理模式,转化为利用现代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从社会、心理、生物学的角度,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管理的全方位护理。引导转变被动思维,清晰角色定位,由根据患者病情被动执行医嘱,转化为围绕人的健康,主动提供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健康护理服务。

3.2规范岗位培训高质量专科护士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既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更需要长期的临床磨练[f}l。我们依托院内全军健康管理中心和全军创伤康复中心,进行规范化岗位培训。规范培训形式,采用参观见学、专题讲座、集中授课、示范操作、分组讨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专科进修、论文撰写等形式组织岗位培训。同时,要求由各科室根据白身发展需要,选拔优秀的人员参加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计委联合组织的“健康管理师职业培训与考核”,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规范培训内容,根据健康管理护理工作特点和规律设置培训内容,主要开展服务流程、健康教育、特色技能、礼仪礼节和急救能力等内容的训练,如:接待流程示范,健康知识讲座,茶道、八段锦、筋骨养生操,敬语、雅语、谦语、文明语规范与运用,急救场景模拟等。规范培训标准,对参加培训的到课率、掌握特色技能的项目数、护理笔记数质量、院内外学术交流次数、篇数等指标,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3.3强化综合管理围绕实现健康管理服务目标,综合施策,强化管理,提高能力素质。强化价值观培育,通过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医德医风专题教育等活动,着力从疗养员健康需要和工作人员事业发展出发,关注个性需求、心理需求和潜在需求,倡导微笑服务、主动服务、感动服务[yob。强化专家队伍建设,组织成立训练教学办,邀请健康管理、康复、中医等专科医学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充实师资,审核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强化考核管理,建立常态考核、专项考核和年度考核机制,每月组织基础理论统考,每次培训结束前都组织专项理论和技能考核,每年组织年度综合考核,要求全员参训、人人过关。健全人员考核档案,各项考核成绩与职称晋升、调职调级、交流使用挂钩。

4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成效    

健康管理专科护理模式,从单一疾病护理拓展到全面健康管理护理,推动传统护理模式在新兴的健康管理领域开启了历史性变革,传统的护理理念又有了新的连释。

4.1增进了服务团队合作健康管理服务的特点是全要素、全过程,许多工作需有护理单元来承接,如客服护理、导检护理、操作护理、陪诊护理、咨询护理、随访护理、教育护理、训练护理等,工作环节多、衔接要求高。通过健康管理护理专科建设,每一名专科护士对健康管理护理岗位工作性质、专业特点、衔接要求等,都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实际工作中有利于增进沟通理解,相互补台,有效提高了服务和效率。近三年,我院健康管理服务综合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4.2实现了白身职业价值通过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有效坚定了护理人员的事业追求和价值认同。大家不再把日常工作简单等同于重复劳动,而是作为追梦事业的长才平台。近年来,专科护士组织开展本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引进了开展血管内皮检测、乳腺弹性检测、脂肪肝数字检测、亚健康综合评估、经络养生操等多项新业务、新技术,能够对专科护理进行技术指导。在理论和经验总结方面,我院编写的《体检之后一健康管理篇》出版推广运用后,受到了广大官兵和客户的好评。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专家团队;健康管理;应用价值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方面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对健康管理以及健康干预的需求日趋重视,因此健康管理在现代卫生医疗服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体或群体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以及措施,重点在于充分调动个人以及集体的积极性,进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健康资源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一般而言健康管理是由专业的具有职业资格的健康家提供,但由于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尚未发展完善,因而我国健康管理多由医疗机构卫生从业人员提供,这可能导致健康管理在某些方面的专业性以及服务质量不高[2].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旨在探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专家团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

中医健康管理主要是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不断的进行探索以及时间,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以中医健康管理为核心,运用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的立体化健康保障模式,在理念、思路、方法、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3],其中中医药服务由医疗为主拓展为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多功能领域,而服务网路也由单一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至医疗服务与预防保健服务的两大综合系统,而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保健服务体系也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中医健康管理中专家团队的作用

中医专家团队是近年来基于成熟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延伸、开发的新型中医健康管理措施,中医专家团队,即为组织医院内各科室中医方面的专家形成一个小组或队伍,其主要作用仍是对患者或群体进行中医健康管理,但专家团队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不同于传统的健康管理,其应用效果以及作用更为明显[4].2.1中医专家团队的整体医疗水平优势组建中医专家团队进行健康管理,势必选取医院内最为优秀的中医专家,而这些中医专家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临床实践中,均可满足健康管理的现状以及医疗服务支持的需求,能够提升整体医疗团队的医疗力量以及专业水平,专家团队所具有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其他健康管理从业人员所不具备的[5],专家团队能够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既往临床经验以及预后结局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健康管理,这种有中医专家团队介导的健康管理无疑增加了管理水平以及健康指导的专业性.2.2中医专家团队改变了传统健康管理模式中医专家团队实施的健康管理能够使医疗服务流程更加合理,患者接受健康管理更加便捷,制定健康管理流程,检查、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专人接待,专家团队能够全方位、快速、有效的解决多学科问题,能够有效整合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的流程,综合解决患者对健康方面的疑问以及需求[6].同时专家团队还能够利用医院内灵活的诊疗程序对患者的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慢性病患者,通过优化服务流程给患者营造了方便、快捷的健康管理环境,深受患者的欢迎.2.3提供了多科室的健康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率专家团队为医院内部学科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全心的平台,为提高中医健康管理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院内部专家的整合,主要是为了提高中医健康管理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其中包括医学中二级学科以及一级学科的整合,同时还包括不同中医学科的整合,传统的健康管理中各科室专家教授在众多医、教、研活动中开展的活动较为活跃,但其之间的联系较少,在协同性以及整体性方面欠佳,而通过组间专家团队能够集中医院内各学科带头人参与健康孩子到与健康管理,可有效提升健康管理的效率以及关系效果,实现现代化中医健康管理的构建[7].2.4专家团队专业性的影响组间专家团队无疑是增加了医院健康管理方面的专业性,这也是患者在寻求健康指导中考虑最为重要的因素,患者均希望得到专业、优质、全面的健康管理,渴望具有扎实临床技能以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职人员对其进行健康服务,而医院专家团队则这方面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集中医院内各学科带头人为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这可有效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质量[8],并可提高患者的健康管理依从性以及满意度,这对医院健康管理的后续发展以及整体社会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3小结

组间健康管理中医专家团队可有效提升医院健康管理的专业性,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综合全面的中医健康管理措施,并可影响患者对医院健康服务的满意度,改变了传统的健康管理模式,同时以中医专家团队作为医院健康管理的核心能够在健康管理行业中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中医健康管理的发展以及完善.

参考文献

[1]姚澄.三级中医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49(3):158-159.

[2]武留信.楚俊杰.吴非.等.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2012年现况调查[J].2013,7(1):36-39

[3]沈庆法.治未病源流概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4]杨贵尧,刘颖,郑杰,等.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145-146.

[5]刘建.浅析专家会诊中心在门诊医疗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1,32(1):74-75.

[6]王筠.浅议中医健康管理发展现状与问题[J].山西中医,2011,27(9):60-62.

[7]张海生,张其成-中医健康管理的背景及定义[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3):199-201.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健康管理师职业 可行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0-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问题。人们现如今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越来越多人慢慢关注到自身的健康的同时也发现了不能科学地对自己的健康进行有效地管理,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健康管理师这样的职业就应运而生,它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地进行健康方面问题的科学式的管理。

一、将健康管理师职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进行接轨面临的问题

尽管健康管理的风潮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完善和修护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且新兴的健康管理服务事业的空间发展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健康管理师是一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的职业内容,它的出现将为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在我国的产业发展积累一定的人力资源的帮助,在这种现阶段的社会背景下的健康管理师教育内容将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做相关的可行性融合,这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带去新的过程和体验。但是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形势还只是在初级阶段,在高校采用的“订单式”和“双证式”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必然会产生一些令人出乎意料的结果和问题,这种新型模式下的教育改革制度将给我国的教育界给来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只要我们积极地去对待和重视这项内容的实施,必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带给我们惊人的重要创举。

尽管近几年来的信息交流和学术研讨增多,但是还是没有出现全国性质的健康管理专业在协调方面的机构和组织,也没有成立任何一支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职业化队伍,并且也没有建立任何一套完整的、健全的、科学的健康管理理论结构框架和体系。健康管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还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内容,健康管理方面的机构和组织在经营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险阻,很难建立优质的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指导训练基地,同时这方面的教育质量也是存在令人质疑的诸多问题。职业教育的相关费用的支出没有一定的培训机构作支持与帮助往往很难在该地区进行有效地推广,并且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各种负担。另一方面,在训练化模式的培养方案中加入健康管理方面的内容,它的整体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就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对于进入就业市场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还有待经过事实的检验,很多复杂原因的作用下就会影响人们对于健康管理方面的发展形势的判断[1]。

二、将健康管理师职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进行接轨的可能性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已经为我国的体育科学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专业化职业人才和科研人员。但是后来的发展却逐步走进了与社会职业需求的脱节方向上,针对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高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构建模式太过单一,太过重视基础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内容,还有就是校方太过重视课堂的教学内容而忽视了一定的专业方面内容的实习情况。从具体的国内情况上看,各大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立的时间一般都不长。这种相对于比较新的学科一般所配套的师资力量会相对较弱,课程的设置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社会上的需要[2]。

就现阶段的国家新的信息内容来说,健康管理师是卫生行业中最新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职业,许多的训练内容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与运动保健方面的内容不谋而合,这对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形势和就业渠道的拓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启示。就现如今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来看,培养宽领域、多层次的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才,才是人才发展的主流趋势。我们所要追求不仅仅是厚重的基础性知识容量的人才。像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化时代需求。

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发展战略内容:德、智、体、美综合性发展已经是最基础的技术要求,同时还要兼备丰富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和实际应用的技术手段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未来复杂的社会洪流中,迎风而上。

有关数据表明,现如今的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问题,而且我国的人们医疗费用的支出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所以造成一定的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这种形势下的健康管理师这个职业的需求就会逐渐有升高的趋势。健康管理可以将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管理,有效地控制风险因素的产生。所以在这种形势下的人们需要这样的健康管理师去调节他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逐渐养成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健康管理师的价值内容上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健康管理师是关乎一个人的健康事业的推动者和促进者。它有别于医疗工作者但是有对于专业化的健康知识也是他们的强项。人们越来越重视亚健康的内容所以健康管理师也是未来发展中重要、不可或缺的职业内容。而高等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就应该针对当今的社会现象做相应的调整。加大强化医疗卫生类的知识教育。将健康管理师职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进行有效地整合,逐步发展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3]。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与健康管理师职业接轨的必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创举,我们应该对此起到一定的重视。同时为二者的发展提供可靠、有效地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国军.健康管理理念下公务员体质健康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体育学院,2013.

[2]郑家鲲.健康城市背景下的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截止到目前,我国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院校甚少。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成为我国首所、也是唯一的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健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设置了休闲与健康管理专业,开设课程27门,其中培养管理能力9门,服务能力7门,营销能力4门,拓展能力3门,通识基础理论4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对学生休闲与健康产业的管理、服务与营销能力的培养;今年6月,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健康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承德护理职业学院、安徽省宿州卫生学校目前也都正在积极地进行课程的设计与研究探索。

2健康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2.1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维护及改善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个体和群体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健康管理行业具有非常广阔地发展前景。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水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建立一支健康管理专业队伍,对于改善和提高中国国民身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与慢性疾病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日益加重,患病率逐年升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威胁;医药费上涨,个人及社会都不堪重负等;市场对健康管理产业呈现迫切地需求。美国于1978年开始至1983年,通过实施健康管理计划,高胆固醇病人平均水平下降2%;高血压病人平均水平下降4%;冠心病的发病率甚至下降16%。同样,在我国关注公众的健康状况,及时实施健康管理计划,对预防和控制常见病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2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健康管理师”正式列入职业目录,中华医学会先后共组织召开七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与健康管理学术会议,并创刊《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健康管理专业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健康管理产业也将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4]。目前,制约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专业人才匮乏。现有健康管理的从业人员多为经过短期培训后新转型的临床医护人员,缺乏正规的健康管理专业培养渠道。因此培养这方面的相关人才,将成为各类职业院校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2.3健康管理专业的人员素质根据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向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疗养院、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掌握临床医学、护理学、卫生保健学、医学信息管理及管理学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从事健康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健康管理专业学生通过2年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1年的毕业实习,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健康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健康指导及健康干预,并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善于学习、吸收,性格开朗,形象气质佳。责任心强,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

2.4健康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健康管理是一个朝阳产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当匮乏。随着健康保健相关制度的不断推广,健康管理师的也有着非常广阔就业前景:①各级各类健康管理机构从事健康体检、疾病筛查、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工作。②各级各类保险机构从事健康风险评估、客户健康管理等工作。③各级各类疗养院从事健康信息收集、分析、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指导和干预等工作。④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从事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管理工作,老年保健和服务工作。⑤社区服务中心从事健康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健康档案 管理人员 整体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81-01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在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但是卫生院健康档案管理人员一般由医务人员或非档案专业人员专任或兼任,普遍存在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专业知识缺乏、业务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过硬等问题。所以,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以及心理调适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高质量地完成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为顺利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

1 强化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1.1 过硬政治素质的教育

十以来,中国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期。要推动档案管理事业、医疗卫生体制和医院改革,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这要求领导和健康档案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管理好健康档案的同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政治思想过硬要求档案管理者强化落实党的科学理论成果,作为实际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要甄别和抵制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坚持实事求是和宁缺毋假的基本原则;要以档案和医疗卫生系统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学习,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居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并不断更新和完善健康档案;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管理机构要,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探讨各单位在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相互交流,以讲政治顾大局的姿态,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档案管理体系,促进健康档案管理人员权利和职责的有机统一,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1.2 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

健康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档案在居民健康维护、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中的重要作用,为一线医护工作者和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可靠、便捷的档案服务。由于健康档案内容较为复杂,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为居民更新档案内容,要有耐心、信心、恒心和责任心,实事求是,避免工作态度出现麻痹大意和浮躁,让领导放心,患者舒心,医护人员满意。要转变服务理念观念,进行换位思考,主动为需求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当医患单方或双方需求档案信息服务时,要以满腔的热情,娴熟的服务技能,耐心为其提供最新健康信息,以提供档案利用率,发挥居民健康档案应有的作用。

2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专业素质和水平

2.1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

健康档案管理质量优劣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乡镇卫生院领导应选择具有档案专业或医学类专业人才作为健康档案管理者,并根据其专业背景的不同,采取补充学历提高、前瞻知识学习和培训等方式,使其熟练掌握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由于健康档案采用纸质和电脑软件录入保存利用的方法,因此,管理者应能熟练操作和应用电脑和专业软件,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做到区域性网络化,方便居民到其他医疗机构就诊时查阅档案信息,逐步提高管理者的技术能力。管理者必须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否则可能只停留在管理的水平,不能辨清档案信息是否出现相互矛盾等现象,最好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这可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最好有医学和档案专业背景的人员共同参与管理,这可相互学习,共同完成档案信息化,相互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

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无容置疑,但要求其质量必须处于较高水平。实际工作中,健康档案的质量存在一定问题。这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开创性地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展管理工作,学会从居民健康档案中捕捉信息,发现家庭或社区内的共性问题,及时发现传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公共卫生问题,通过提高居民个人、家庭或社区健康档案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到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健康档案,不断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和手段,不断提高档案质量和信息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健康档案及其档案信息在维护人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2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乡镇卫生院文化建设与健康档案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相互促进,加强文化建设和健康档案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医疗活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本单位医疗体制改革,更好地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居民健康档案属于文化现象的范畴,通过档案记载及其管理过程可以发现和挖掘健康档案中蕴含的现实的和潜在的文化,经过加工提炼形成本单位独特的文化现象,增强员工对自我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医务人员更加努力地完成自身任务,促进卫生院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可发现和了解文化建设的现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包括健康档案的建立等文化建设方面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其以高昂的姿态投入到业务工作之中,不断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不断提高管理者的业务能力、素质和水平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上述所述措施外,还应注意加强管理者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相互传授经验和教训。要加强档案管理法规的学习,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坚持按章管理,严格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做好保密工作。

3 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75-01

推进健康教育事业离不开人才的保障,分析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形势,需求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健康教育人才素质的发展对策,将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确保健康教育工作高效、优质地向前发展。本文就专业技术人员的医德教育、继续教育、品质培养,自我培养等内容进行归纳,寻求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新途径。

1 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才面临的形势

健康教育是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匀自觉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1]。健康教育具有普惠性、公平性,投入低,效果好的属性,位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第二项,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2]。但是,从卫生部宣传新闻中心资料显示,2009年在编人员中,有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6906名,省级592人,地市级1994人,区县级4320人。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研究生只占2.77%;专业技术资格以初级(34.40%)和中级(37.70%)为主,高级占11.34%,为更好地发挥健康教育在新医改中的作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2 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提高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2.1 热爱健康教育事业。职业精神首先是要热爱自己的专业,这是培养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前提。健康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要高,服务要求高,平凡而辛苦,如果没有对本专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是很难胜任健康教育工作的。所以,专业技术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渗透到工作中,对健康教育事业保持高昂的激情。对患者充满同情心和爱心,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健康教育服务。

2.2 加强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

要做到爱岗敬业,就必须注重自身修养。健康教育工作者每天与患者接触,面对着忍受痛苦的患者,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受影响,尤其是遇到不配合的患者,如何取得患者的信任、配合、支持和理解,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医德修养,要能够保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同情患者,体贴关心患者,为患者提供精细的健康服务,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健康教育的工作之中。

3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继续教育

3.1 提高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

为建立健全适应新医改要求的健康教育服务网络,需要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更好地执行《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3],增加各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机会,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和合作。笔者认为,提高学历结构,提高高级技术人员比例要引起主管部门重视,①通过继续教育形式,提高在编人员学历层次。②开展多种教育形式的教育培训,完成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③主管部门要按照《规范》要求,制定健康教育队伍五年培养计划及人才建设长远计划,并组织实施。

3.2 加强人才队伍的管理,探索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健康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健康教育机构应结合现行人才评价体系和模式,研究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实施方案。①与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考核相结合,加快普及《规范》教育的开展。②加快在职人员健康教育规范化知识培训,探索建立健康教育规范化教育的长效机制。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建立关于健康教育培训信息的电子网络平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4 注重自我培养

新医改后,随着国家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的管理,除“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和“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教育”两项功能外,其余各项功能的开展均在90%以上,接近于100%,健康教育的任务繁重。因此,我们需要①增加专职公共卫生人员的数量,缓解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压力[4]。②对公共卫生人员进行系统的慢性病知识培训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 方法的培训。③调动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注重自我修养很有必要,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修养应做到四多:“多读书”,拓展知识面,适应健康教育服务的需要;“多思考”,通过思考消化吸收所掌握的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多总结多归纳”。健康教育内容多,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加深、完善、经验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多实践”,健康教育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5]。作为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只有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担负起新医改后健康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候纪湘 健康教育在输液过程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2(48).91-92

[2] 严丽萍 魏南方 2009年省市县三级健康教育机构资源配置现况调查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5(总287期)358-360

[3]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卫妇发[2010] 42号 2010-05-12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基层;儿童;健康管理;缺陷分析;对策探讨

在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理念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及卫生部2009年12月《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相继出台,儿童保健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我院儿童保健实践工作已近20年,作者在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实践中发现了诸多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工作,如何组建系统管理的质量体系,怎样提升儿童健康管理水平的问题,如何制定监测——评估——指导——干预与治疗——信息平台为一体的操作流程,以达到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现本文对儿童健康管理的现状、缺陷及风险因素等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对策,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儿童健康管理的目的。

儿童健康管理包含了:儿童亚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操作。现在直接针对儿童健康管理的表述文献所见不多[1]。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的实践工作已有20多年,但理论研究发展较晚,2009年国家卫生部才正式出台《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本文作者通过20多年的保健工作讨论分析后综述如下。

1 基层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与现状

目前,基层儿童保健的管理模式多样化,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医院、社区乡镇等的管理模式各自为阵,其保健内容不尽相同,尤其是社区基层,基本是检查最基本的内容,过去常以单纯的“查病“、年度例行体检等为主的体检模式;保健内容简单,未能做到长期有序的监测及指导,0-6岁各年龄段的心理行为评估、营养促进、疾病筛查、意外伤害防范以及五官保健,高危儿、特殊儿专案管理等均不完善,现在单位之间相互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均以过去的常规操作持续进行工作,相当一部分仍沿用全纸质档案管理。

2 儿童保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保健工作者对儿童保健管理的理念认识不够,管理模式较为陈旧,思维拓展不够,对管理的内涵、操作流程、运行模式、技术指导、实施标准、风险干预、质量保证等均不完善。基本属于实践中探索管理经验,均缺乏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体系[2]。

2.2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属地内无统一规划要求,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例如:基层妇幼保健医院、医疗机构、社区与基层诊所等到底该如何划分职责、有序互动,怎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3];就竟该如何管理健康档案,而程序化、合理流程、各自的优势与潜力,无信息沟通平台,保健功能模糊致儿童保健漏检。

2.3 信息服务平台未建立,未建立网络平台共享,内容各自为政,流程各异,标准不统一,存在管理模式不规范,大多数由电脑由公司开发,缺乏专业人士参与设置流程及内容,一些基层仍然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明显落后。

2.4 一部份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及技术操作参差不齐,兼职人员比例大,因而不能真正有效保障健康保健质量,导致检查和评估欠规范,指导和干预不到位。

2.5 特殊儿童管理尚不规范,各基层医院、妇保院、医疗机构缺乏信息沟通,缺乏有效的转诊或双向转诊流程、无具体指导意见,导致区域内流动的婴幼儿保健脱管或未受随访。

3 探讨及对策

3.1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管理系统,优化儿童保健流程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注重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和2009年国家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标准,以0-3岁的婴幼儿体格发育正常、行为能力较好、社会适应力良好、有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情感、具有主动、高效的学习和博奕能力,发育商高达到或超过生理年龄等为目标,优化儿童保健流程,把好保健管理质量关。

3.2 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已有20多年,但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还不成熟,比较滞后,虽然现在的国家、卫生部、行业相关专家,提出了管理内涵、技术操作、运行模式、管理内容、保健指导、风险预防干预等,但目前仍未出台规范而完善的理论系统。所以需进一步加大其管理理论的研究。

3.3 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其培训学习 从事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应尽快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对未经专业培训学习的人员进行儿童健康管理的理论学习机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并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4 加大地方经费投入,配置相应的基础设备 希望政府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重视基层保健管理,特别是市级以下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落后[4],应予重点投入,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配置基础设备,确保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二0一二年十月十六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3.

[2] 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溯源[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7,1(1):8-12.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贵阳供电局

贵阳供电局由原贵阳市南供电局和贵阳市北供电局合并组建、并于2007年2月挂牌成立,全局正式职工2000多人,承担着贵阳市云岩、南明、金阳、乌当、白云、小河、花溪、修文、开阳、息烽7区3县、清镇1个县级市以及黔南州的龙里、惠水、长顺、罗甸4个县共15个区、县、市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6961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46座,主变253台,总容量14592.63兆伏安,拥有各类客户156.81万户。

近年来,为加快和谐企业建设,改进政治思想工作方式,提升员工幸福感,承担好社会责任,服务好电力客户,贵阳供电局提出并实施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背景

(一)构建和谐企业提升员工幸福感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幸福南网”的企业宗旨,贵州电网公司提出了打造电网强、队伍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内先进的电网公司,要求所属企业加快和谐企业构建步伐,努力提升员工幸福感。贵阳供电局认为,和谐企业的建设需要广大员工的推动,需要企业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而员工的幸福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受、一种评价,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努力创造和提升。对于贵阳供电局的长远发展,怎样让员工有幸福和谐的状态、感受和评价,怎样用亲情温暖员工的心,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凝聚员工的心,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例如谈心、慰问、帮扶等手段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GDP的增长,人对精神需求的提升,员工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必须要有科学的、有效的、涉及员工内心感受的心理健康管理手段才能解决,这些都是构建和谐企业的迫切需求。

(二)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电力客户服务的需要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是贵州电网企业的使命和目标。近年来,由于用电客户不断增加,供电量不断扩张,业务量不断加大,员工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加大,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现。例如有的员工带着心理情绪上岗,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控制,引发了操作安全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和薪酬,产生了对工作的厌烦情绪,严重影响工作质量;有的把自身的心理负面情绪传播到客户,直接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引起客户严重不满。贵阳供电局要承担好社会责任,提升电力供应服务形象,就需要增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力度,从提升电力供应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着手,培养有利于企业实施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公司发展理念宗旨、承担企业使命的积极正面情绪,大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服务水平、敬业精神,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管理,缓解窗口员工焦虑不安、恶劣心境等不良情绪,让他们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去做好电力供应服务,让电力企业透过他们优良的工作服务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根据这一要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以前教育人、批评人,转到关怀人、关爱人,转到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将人文关怀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更多的关爱员工,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光荣感,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必将增强企业活力。   

将人文关怀理念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用和谐思维的方式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周边的事物,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形态,以开阔的心怀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增强克服中着重各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将人文关怀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刻认知员工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他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发展、自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

二、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做法

贵阳供电局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是: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为指导,以打造电网强、队伍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内先进的电网公司为目标,把员工心理健康作为工作出发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运行体系,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营造关爱员工氛围,引进外部知识技能,开展员工心理健康评估,创新集体干预、工作坊、个案咨询等工作方式,全方位疏导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把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与与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四有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安全生产、电力营销有力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管理落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处。其主要做法有: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

贵阳供电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两级组织。

1、加强领导

成立了由副局长谭小青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政工部主任、营销部主任、分县局局长等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项目推进方案审查,审定作业流程,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组织进行心理健康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划拨专项基金,给予心理健康管理有效的组织、资金保障。

2、建立二级实施队伍

为积极顺利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建立了心理专员队伍,在涉及部门选定对心理学有兴趣和责任心强的骨干担任心理专员,不定期召开专员会,安排布置工作,让专员负责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在部门的实施,做好员工与心理健康领导体系的沟通与互动。

3、构建心理健康作业流程【见下图】

 

 

 

通过上述工作,形成了贵阳供电局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日常运行体系【见下图】

(二)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管理知识,营造关爱员工氛围

贵阳供电局是全省推行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第一家国企,“员工心理健康”这个理念全局干部员工都比较陌生,更不知道怎样配合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分三步进行推进:

1、召开全局心理健康管理启动会,进行全局心理健康管理知识普及

为让全局员工了解心理健康的实质,召开了召开全局性心理健康管理启动会,机关各主要部室成员、车间及分县局负责人及各部门干部员工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邀请了国内资深的专业心理人士对心理健康管理进行解说:

一是让员工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本质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是消除员工对心理健康管理认识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有心理问题是丢面子的事情 。如果有人得了心脏病,他不会觉得丢面子,他的家人也不会,而只会觉得他不幸,并给予他特别的同情与关照。但如果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他和他的家人就会千方百计加以隐瞒和掩饰,他周围缺乏教养的人甚至还会取笑他。其实,这是由于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基本了解。 一般心理问题是人人都会遇上的,心理障碍与重症精神病的患病率却很低。但即使得了神经症或精神病也没有什么丢面子的,因为它们只是们未能处理好内心愿望与环境间关系的一种表现而已。

有心理障碍或得了精神病就是产生心理危机,而心理危机与其他危机一样,也是危险与机遇的结合,因此,只要处理得好,人就会有超出常态的自发现与成长。这里所说的"处理",指的就是通过心理健康管理找到专业人员即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专门指导下的康复过程。

误区二:心理医生只管治疗心理障碍。的确,心理医生有责任治疗心理障碍并且帮助精神病人尽快康复。然而,心理医生的工作并不止于此,就如同心理卫生学有最低与最高目标一样,上述工作也只是心理医生的工作目标之一。除了向有心理障碍和康复中的精神病人提供心理治疗外,心理医生还向人们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也有最低和最高目标。最低目标:帮助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走出情绪的低谷,并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最高目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潜能。

例如奥运冠军在赛前所接受的正是这后一类的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其实是一种享受。想想看,当他们作为当事者而迷惘的时候,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医生帮助,让他们在寻找并且实现自己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感觉该多么美好!可以说,普通人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其实远远多于心理障碍患者。 那就是说员工不是一定要有心理障碍才进行心理帮助,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管理提高生活品质得到精神享受,感受企业带来的人文关怀,从而拥有愉悦的心情去工作和生活。

2、对两级组织体系人员进行先导性专题培训

要顺利开展这些工作,必须要对两级组织体系人员进行深入的业务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有效领导和推进这一工作。

首先针对以及领导体系人员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进行专题学习,先后到北京专业心理咨询公司学习心理健康管理的措施,到北京移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型国企学习心理健康在企业的实践方法。其次还利用“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 EAP:“员工、心理帮助、计划”的英文单词第1个字母组合)在北京召开的机会,聆听了国际、国内杰出心理学教授的演讲,对心理健康管理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心理健康管理项目推进得到很多启发。

其次针对二级实施体系人员,举办了多期心理健康专员培训班,邀请了国内资深心理培训师进行授课,让首次接触心理健康工作的专员对工作的概念、内容有了了解;并通过生动案例,培养心理健康专员队该工作热情,同时通过心理沙龙、小型讨论会等多种培训形式,使心理健康专员对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辅导技巧有了不断深入的了解。

3、通过多种手段分阶段宣传心理健康管理

 “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提出后,就要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分阶段让全局干部员工对这一工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第1阶段,是整个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开端,首要任务就是让所有全局人员了解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接受是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能够主动配合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各项服务。本阶段通过讲座、心理健康使用手册、电子邮件、网页、手机报等形式,向全局员工全面介绍心理健康管理的概念、服务内容、执行程序,以及员工如何获得心理健康管理的帮助,让心理健康管理理念及相关知识深入人心。

第2阶段,在心理健康管理各项服务开始展开的情况下,宣传促进作为辅助,推动整个项目更加顺利的实施。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专题培训、海报、随心刊、爱心卡、宣传栏、电子期刊、内刊专栏、网页等渠道,向员工进行主题知识的介绍、服务的反馈,活动的预告和建议信息的收集等信息互动。

第3阶段,本阶段是宣传的最后部分,同时也是心理健康项目的阶段收尾。经过一个心理健康管理周期的磨合,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此时的宣传促进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这个时期的宣传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对全年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展望下一步新一个周期的工作;其次,由于心理健康这阶段的重点是评估工作,宣传促进作为辅助,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呼吁员工积极参与问卷调查、访谈、反馈等,对推动评估的开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心理健康抽样评估,为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1、明确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要有目的性和准对性:一是增强员工心理健康意识,通过一定数量的抽样评估,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和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二是给员工提供一个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机会, 在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性格,开发自的潜能;三是可以全面了解员工整体的心理状况,针对员工心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2、选择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的有效手段

在抽样评估工作中借助外部技术支持,与专业心理机构合作开展,采取了心理访谈(“一对一”、 “一对多”)和心理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心理访谈是由心理咨询师与员工进行“一对一”、 “一对多”的谈话,谈话通过设定的内容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心理问卷调查是通过问卷(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卫生自评表、压力测试表等通过国内国家权威心理研究所认定的评估表格)的形式,让员工进行答题选择,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在开展这项工作中,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首先在调查人数上确保达到全局员工总人数的30%;其次员工类别涉及中层干部、普通专责、班组长、一线员工;还在评估中强调调查指导语和保密原则,消除员工顾虑,如实反映情况。

3、准确界定员工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结果

1)焦虑、抑郁人员比例偏高:从抽样结果看,中度和重度抑郁倾向的员工比例占12.0%,中度和重度焦虑倾向的员工比例占9.2%。焦虑问题主要集中在婚姻情感、人际交往方面。

2)职业枯竭现象明显:员工的职业枯竭现象明显,表现在“质疑工作价值”、“怀疑工作能力”方面。

3)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较低:表现在“活力”、“奉献”、“专注”度不够。

4)员工的压力感受较高:高压力感受的员工比例占60.1%,58.7%认为压力更多的是给自己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一线员工普遍反映长期压力积累让自己变得易怒、身心疲倦、工作更容易出错。过半员工认为带来负面影响的压力源前五位分别为薪酬、客户服务、工作负荷、组织公平和管理制度。

5)员工的满意度稍低:员工同事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单位满意度、晋升满意度、酬劳满意度偏低。

6)员工组织支持和组织公平感受等组织指标稍低,包括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受、群体的组织公平的感受稍低。

  通过心理评估整体分析,发现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职业压力、婚姻亲子、组织公平四个大方面。

(四)创新大型心理培训、专题心理工作坊和个案心理咨询方式

针对第一阶段心理调查出现的四大心理问题,引入外部技术支持,通过认真研讨,贵阳供电局创新了大型针对性集中心理培训、小规模焦点工作坊和个体心理咨询三种工作方式,用“点、线、面”都涉及的方式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水平。

 1、运用大型精品讲座解决一线员工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先后举办了“人际沟通技巧与压力管理”、 “解码亲密关系,享受幸福婚姻” 、95598人员“你好!也好!—压力管理”等40余场讲座,邀请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教授进行授课,通过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充满热情的讲课,通过体验式活动、游戏、学员互动,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让员工了解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

特别在 “修炼领导情商,让员工快乐工作”大型讲座中,邀请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教师授课,从管理者必备的洞察力、觉察力、表达力、同感力、情绪管理力四个方面将心理学的理论、技巧运用在管理工作中,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一位从事多年政工工作的中层干部在听完讲座后,感慨万千的说:“以前在做政治思想工作时,只知道进行“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单方面的努力,现在听完讲座后,知道了员工的个性千差万别,首先要了解员工的气质特点,跟不同的员工打交道要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学习心理学技巧,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包括通过了解员工人格类型、肢体语言、字体风格、面部表情等,观察员工的状态,运用同感共情等谈话技巧,很好的切入员工的内心世界,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2、运用心理工作坊的形式解决一线员工小规模焦点心理问题

心理工作坊不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在工作坊中,是一个咨询师同时和一组具有相同心理困扰的参与者进行。心理工作坊不只是上课、讲座,而是将互动与主题相结合,让你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帮助。 针对心理调查出现的小规模焦点心理问题,举办了心理健康系列工作坊。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给员工介绍负面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的方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扰,现场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

例如:针对员工职业生涯厌倦情绪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解决心理问题。员工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单位里度过,都在职场上打拼,不同角色的人难免会遇到以下的问题。

老员工常遇到的问题是:工作了几年,也换过不同的岗位,但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工作也无法表现出更多的激情。

    新员工的问题常常是这样的:作为新员工加入公司后,始终无法与公司的文化与理念融合,具备的工作能力也因心态的影响大打折扣。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和激励,但在基层“留人”却越来越难,该如何知道他们都要什么呢?

针对上述心理问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为员工指点迷津。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核心,以提高企业内员工敬业度和职场幸福感为研究领域,围绕员工的积极优势、积极成长、积极应对、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五大积极因素展开。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丰富生动的培训课程以及一对一咨询形式,帮助员工充分认识自潜能,在组织内规划并发展职业生涯,以积极的心态成长和应对环境变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并最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积极组织! 并形成以下特点:

一是运用心理测评工具:运用“职业兴趣测评” 调查问卷,让学员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适合的职业岗位领域,帮助学员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二是运用镜子技术:课程是面镜子,镜子的背面是大量的心理学理论。镜子前的学员不必掌握深奥的理论,却可由此照出自己内在的心态结构和优势领域。

三是尝试渐修渐悟: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帮助学员对内在心理冲突、内心与环境冲突进行分析,促使学员领悟并由内而外的的改变。

许多参与活动的员工对这种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已经有10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讲到:课程很丰富,分享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可以让他们参考使用的,活动中充满了欢笑与快乐,大家都在不断地发现自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来自调度管理所的新员工说,这种授课方式真是意犹未尽,平时觉得有些枯燥的理论在今天的课上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了。其中很有印象的是老师提到的几个“非理性”观念,着实纠正了们很多人的错误意识。

    工作坊根据“小组讨论-成员分享-老师讲解”的模式进行,老师布置了很多题目让大家去用心选择、填写,每个人在小组讨论的时候都可以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大家在聆听别人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

3、启动个人心理咨询培训平台解决员工敏感性心理问题

个人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员工敏感、隐私类心理问题,主要涉及比较隐私的婚姻情感、亲子教育、丧亲疾病等方面。这些问题员工往往不愿意暴露给同事、朋友等亲近的人,但是这些问题又沉重的压在员工的心底,不良情绪时常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贵阳供电局针对这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创办了个人心理咨询平台,建立了北京远程电话咨询平台和贵阳地区面询平台,员工遇到这类不愿启齿的心理困扰可以通过拨打心理健康提升系统“心灵相约”爱心卡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见下图】

在这张卡上,设计了心理咨询预约方式、预约电话,还有咨询电子邮箱,专家会在2个工作日给予答复。心理咨询平台分为北京远程和贵阳本地两个平台,主要考虑贵州本地的心理咨询水平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而两个平台,可以更好的适应员工提出的、难度高低不同的心理问题,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解决不同问题。据统计,目前员工个体心理咨询北京远程、贵阳共计达200余人次。

例如:新分到配电岗位一位22岁的女员工,喜欢本部门一个小伙子,向他表白后遭到拒绝,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比得上别人,什么都觉得自己一定干不好,工作总出错。该女员工拨打求助热线后,经过心理咨询师的4次咨询,使她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接受自己优势的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劣势,咨询师对她进行了情感认知调整,帮助她建立了信心,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使她恢复了快乐、自信的状态,工作日渐出色。

(五)创新三个结合,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在开展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创新三个结合:

首先把员工心理管理与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我局把部门支部书记作为二级心理健康实施体系的成员,对支部书记进行了心理健康管理系列知识培训,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技巧与员工进行沟通。

其次把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企业非常有必要引入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心理培训、咨询服务。企业心理健康系统的开展可以建立在员工转换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与企业文化结合,这样不仅能为员工解决心理问题,更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员工间的渗透,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协调发展。

第三把该项目与安全生产、电力营销有力结合起来。安全管理、电力营销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我局把安全生产、电力营销与心理管理密切结合,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情绪状态、心理困扰等问题,在员工遇到上述问题时,可以进行心理援助,同时在没有调整好状态时,可以申请进行“工作风险避险”,确保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环境,避免安全事故和行风事故的发生。

通过三结合工作的开展,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

  (六)加强对心理健康管理系统的定期评估,持续改进

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推行以来,其效果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该管理模式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实效,通过定期评估进行效果测试。评估的时间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评估的员工数量为总人数的30%,评估的手段为通过经典心理测试问卷进行评估,问卷选定国家权威心理研究所认定的“Campbell幸福感量表”、“LES生活事件量表”、“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工作投入量表(UWES)”、“神经症状量表”等量表进行测试。整个测试过程委托外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在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推行期间,一共进行了2次评估:

第一次评估结果如下:

维度

心理指标

对比增幅

结论

身心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11.3%

改善

身体幸福感

12.3%

改善

职业枯竭

缺乏工作活力

15.6%

改善

质疑工作价值

18.4%

明显改善

怀疑工作能力

10.5%

改善

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活力

25.7%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奉献

29.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专注

22.6%

明显改善

组织支持感受

组织支持感受

21.4%

明显改善

组织公平感受

分配公平

10.9%

改善

制度公平

21.5%

明显改善

满意度

对酬劳满意度

0.5%

未改善

对晋升满意度

0.8%

未改善

对工作满意度

10%

改善

对领导满意度

8%

改善

对同事满意度

12

改善

神经症状

高抑郁倾向

5%

稍有改善

高焦虑倾向

1.5%

稍有改善

第二次评估结果如下:

维度

心理指标

对比增幅

结论

身心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20%

明显改善

身体幸福感

21.3%

明显改善

职业枯竭

缺乏工作活力

25.6%

明显改善

质疑工作价值

18.4%

明显改善

怀疑工作能力

18.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活力

25.7%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奉献

29.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专注

22.6%

明显改善

组织支持感受

组织支持感受

21.4%

明显改善

组织公平感受

分配公平

19.9%

明显改善

制度公平

21.5%

明显改善

满意度

对酬劳满意度

0.8%

未改善

对晋升满意度

1.1%

未改善

对工作满意度

17%

明显改善

对领导满意度

18.2%

明显改善

对同事满意度

19.3%

明显改善

神经症状

高抑郁倾向

18%

明显改善

高焦虑倾向

21.5%

明显改善

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员工群体的身心幸福感、职业枯竭、工作投入、组织支持感受、满意度、神经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从效果评估的数据分析来看,员工工作中更具有职业活力,更有奉献精神和专注的态度;使员工学会了更为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压力缓解和调节的方法,变压力为动力;员工压力主观感受也有明显缓和。

但是从数据分析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没有改变到的指标是:“对酬劳满意度”和“对晋升满意度”,这两项指标因为国企工资体系的问题和人才提拔的特色性,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对这类指标认知的改善要差些。鉴于这两项指标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没有明显改变,通过与人事、政工、工会等职能部门进行研讨,认为心理健康管理系统通过认知调整、缓解压力等情绪管理手段虽然改变甚微,是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原因影响了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也要通过合理的办法进行调整,所以心理健康专项领导小组向局分管领导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对岗位设置、酬劳合理、晋升提拔制度进行改进。在2011年下半年局采纳了这些合理建议,对岗位、薪酬进行了合理配置和理顺,特别提高了一线农电工的工资待遇,开通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成才通道,选聘了一批技术、技能专家,他们通过技术成才这条道路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愿景。再次通过专项心理测评,达到了明显改善的效果。

三、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

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贵阳供电局员工在遇到心理情绪问题是能够主动要求管理者进行帮助,要求主动参加大型心理讲座,工作坊的员工越来越多,遇到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主动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寻求咨询师“一对一”帮助。员工对企业有了归宿感,感受到了企业对员工心贴心的帮助,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部门领导反映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在岗学习指标大幅提升,员工人均培训学时达130,一年来,有近百.名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获得了国家认可的文凭,员工主动参加用电宣传活动,微笑服务、规范服务,温馨服务成为员工的习惯,员工科技管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能手竞赛不断获奖,有先后20余项成果获得省市级各种奖项。特别是在2011年民族运动会期间,各分局一线员工主动请缨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坚持战斗在保电一线,圆满完成了停电任务,为贵州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促进了电力生产、电力营销服务的高效运行

安全管理2011年成绩斐然:截至2011年四季度,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工作积极性提高,安全形势总体趋于稳定,未发生有责任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人身事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设备事故,未发生生产人身死亡事故,未发生有责任的较大电网和设备事故,未发生恶性误操作事故,未发生因违反调度纪律而造成的事故。发生A类一般设备事故1起(220kV鸡场变110kVⅡ母母线保护区外故障动作跳闸事故),同比减3少起;未发生A、B类一般电网事故,同比持平;未发生电网一类障碍,同比减少4起;未发生设备一类障碍,同比较少3起。在2011年贵州电网公司安全责任目标考核中,的考核成绩名列贵州电网公司九家供电局之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电力营销服务水平明显改观:自从推行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以来,95598监听抽样情况不合格率达到比去年同期降低25%;客户投诉、举报量逐月下降,月合计发生数3件,低于硬性计划指标5件;供电可靠率达到99.906%,用户平均停电时间5.82小时/每户,用户平均停电次数为1.732次,同比改善幅度明显,供电质量明显提高;没有出现一例恶性电力行风事件。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服务形象。

(三)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推进了打造和谐企业的步伐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贵阳供电局

贵阳供电局由原贵阳市南供电局和贵阳市北供电局合并组建、并于2007年2月挂牌成立,全局正式职工2000多人,承担着贵阳市云岩、南明、金阳、乌当、白云、小河、花溪、修文、开阳、息烽7区3县、清镇1个县级市以及黔南州的龙里、惠水、长顺、罗甸4个县共15个区、县、市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6961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46座,主变253台,总容量14592.63兆伏安,拥有各类客户156.81万户。

近年来,为加快和谐企业建设,改进政治思想工作方式,提升员工幸福感,承担好社会责任,服务好电力客户,贵阳供电局提出并实施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背景

(一)构建和谐企业提升员工幸福感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幸福南网”的企业宗旨,贵州电网公司提出了打造电网强、队伍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内先进的电网公司,要求所属企业加快和谐企业构建步伐,努力提升员工幸福感。贵阳供电局认为,和谐企业的建设需要广大员工的推动,需要企业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而员工的幸福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受、一种评价,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努力创造和提升。对于贵阳供电局的长远发展,怎样让员工有幸福和谐的状态、感受和评价,怎样用亲情温暖员工的心,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凝聚员工的心,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例如谈心、慰问、帮扶等手段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GDP的增长,人对精神需求的提升,员工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必须要有科学的、有效的、涉及员工内心感受的心理健康管理手段才能解决,这些都是构建和谐企业的迫切需求。

(二)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电力客户服务的需要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是贵州电网企业的使命和目标。近年来,由于用电客户不断增加,供电量不断扩张,业务量不断加大,员工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加大,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现。例如有的员工带着心理情绪上岗,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控制,引发了操作安全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和薪酬,产生了对工作的厌烦情绪,严重影响工作质量;有的把自身的心理负面情绪传播到客户,直接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引起客户严重不满。贵阳供电局要承担好社会责任,提升电力供应服务形象,就需要增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力度,从提升电力供应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着手,培养有利于企业实施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公司发展理念宗旨、承担企业使命的积极正面情绪,大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服务水平、敬业精神,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管理,缓解窗口员工焦虑不安、恶劣心境等不良情绪,让他们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去做好电力供应服务,让电力企业透过他们优良的工作服务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根据这一要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以前教育人、批评人,转到关怀人、关爱人,转到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将人文关怀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更多的关爱员工,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光荣感,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必将增强企业活力。   

将人文关怀理念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用和谐思维的方式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周边的事物,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形态,以开阔的心怀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增强克服中着重各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将人文关怀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刻认知员工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他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发展、自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

二、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做法

贵阳供电局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是: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为指导,以打造电网强、队伍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内先进的电网公司为目标,把员工心理健康作为工作出发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运行体系,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营造关爱员工氛围,引进外部知识技能,开展员工心理健康评估,创新集体干预、工作坊、个案咨询等工作方式,全方位疏导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把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与与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四有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安全生产、电力营销有力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管理落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处。其主要做法有: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

贵阳供电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两级组织。

1、加强领导

成立了由副局长谭小青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政工部主任、营销部主任、分县局局长等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项目推进方案审查,审定作业流程,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组织进行心理健康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划拨专项基金,给予心理健康管理有效的组织、资金保障。

2、建立二级实施队伍

为积极顺利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建立了心理专员队伍,在涉及部门选定对心理学有兴趣和责任心强的骨干担任心理专员,不定期召开专员会,安排布置工作,让专员负责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在部门的实施,做好员工与心理健康领导体系的沟通与互动。

3、构建心理健康作业流程【见下图】

 

 

 

通过上述工作,形成了贵阳供电局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日常运行体系【见下图】

(二)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管理知识,营造关爱员工氛围

贵阳供电局是全省推行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第一家国企,“员工心理健康”这个理念全局干部员工都比较陌生,更不知道怎样配合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分三步进行推进:

1、召开全局心理健康管理启动会,进行全局心理健康管理知识普及

为让全局员工了解心理健康的实质,召开了召开全局性心理健康管理启动会,机关各主要部室成员、车间及分县局负责人及各部门干部员工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邀请了国内资深的专业心理人士对心理健康管理进行解说:

一是让员工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本质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是消除员工对心理健康管理认识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有心理问题是丢面子的事情 。如果有人得了心脏病,他不会觉得丢面子,他的家人也不会,而只会觉得他不幸,并给予他特别的同情与关照。但如果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他和他的家人就会千方百计加以隐瞒和掩饰,他周围缺乏教养的人甚至还会取笑他。其实,这是由于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基本了解。 一般心理问题是人人都会遇上的,心理障碍与重症精神病的患病率却很低。但即使得了神经症或精神病也没有什么丢面子的,因为它们只是们未能处理好内心愿望与环境间关系的一种表现而已。

有心理障碍或得了精神病就是产生心理危机,而心理危机与其他危机一样,也是危险与机遇的结合,因此,只要处理得好,人就会有超出常态的自发现与成长。这里所说的"处理",指的就是通过心理健康管理找到专业人员即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专门指导下的康复过程。

误区二:心理医生只管治疗心理障碍。的确,心理医生有责任治疗心理障碍并且帮助精神病人尽快康复。然而,心理医生的工作并不止于此,就如同心理卫生学有最低与最高目标一样,上述工作也只是心理医生的工作目标之一。除了向有心理障碍和康复中的精神病人提供心理治疗外,心理医生还向人们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也有最低和最高目标。最低目标:帮助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走出情绪的低谷,并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最高目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潜能。

例如奥运冠军在赛前所接受的正是这后一类的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其实是一种享受。想想看,当他们作为当事者而迷惘的时候,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医生帮助,让他们在寻找并且实现自己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感觉该多么美好!可以说,普通人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其实远远多于心理障碍患者。 那就是说员工不是一定要有心理障碍才进行心理帮助,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管理提高生活品质得到精神享受,感受企业带来的人文关怀,从而拥有愉悦的心情去工作和生活。

2、对两级组织体系人员进行先导性专题培训

要顺利开展这些工作,必须要对两级组织体系人员进行深入的业务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有效领导和推进这一工作。

首先针对以及领导体系人员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进行专题学习,先后到北京专业心理咨询公司学习心理健康管理的措施,到北京移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型国企学习心理健康在企业的实践方法。其次还利用“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 EAP:“员工、心理帮助、计划”的英文单词第1个字母组合)在北京召开的机会,聆听了国际、国内杰出心理学教授的演讲,对心理健康管理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心理健康管理项目推进得到很多启发。

其次针对二级实施体系人员,举办了多期心理健康专员培训班,邀请了国内资深心理培训师进行授课,让首次接触心理健康工作的专员对工作的概念、内容有了了解;并通过生动案例,培养心理健康专员队该工作热情,同时通过心理沙龙、小型讨论会等多种培训形式,使心理健康专员对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辅导技巧有了不断深入的了解。

3、通过多种手段分阶段宣传心理健康管理

 “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提出后,就要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分阶段让全局干部员工对这一工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第1阶段,是整个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开端,首要任务就是让所有全局人员了解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接受是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能够主动配合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各项服务。本阶段通过讲座、心理健康使用手册、电子邮件、网页、手机报等形式,向全局员工全面介绍心理健康管理的概念、服务内容、执行程序,以及员工如何获得心理健康管理的帮助,让心理健康管理理念及相关知识深入人心。

第2阶段,在心理健康管理各项服务开始展开的情况下,宣传促进作为辅助,推动整个项目更加顺利的实施。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专题培训、海报、随心刊、爱心卡、宣传栏、电子期刊、内刊专栏、网页等渠道,向员工进行主题知识的介绍、服务的反馈,活动的预告和建议信息的收集等信息互动。

第3阶段,本阶段是宣传的最后部分,同时也是心理健康项目的阶段收尾。经过一个心理健康管理周期的磨合,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此时的宣传促进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这个时期的宣传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对全年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展望下一步新一个周期的工作;其次,由于心理健康这阶段的重点是评估工作,宣传促进作为辅助,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呼吁员工积极参与问卷调查、访谈、反馈等,对推动评估的开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心理健康抽样评估,为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1、明确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要有目的性和准对性:一是增强员工心理健康意识,通过一定数量的抽样评估,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和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二是给员工提供一个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机会, 在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性格,开发自的潜能;三是可以全面了解员工整体的心理状况,针对员工心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2、选择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的有效手段

在抽样评估工作中借助外部技术支持,与专业心理机构合作开展,采取了心理访谈(“一对一”、 “一对多”)和心理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心理访谈是由心理咨询师与员工进行“一对一”、 “一对多”的谈话,谈话通过设定的内容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心理问卷调查是通过问卷(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卫生自评表、压力测试表等通过国内国家权威心理研究所认定的评估表格)的形式,让员工进行答题选择,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在开展这项工作中,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首先在调查人数上确保达到全局员工总人数的30%;其次员工类别涉及中层干部、普通专责、班组长、一线员工;还在评估中强调调查指导语和保密原则,消除员工顾虑,如实反映情况。

3、准确界定员工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结果

1)焦虑、抑郁人员比例偏高:从抽样结果看,中度和重度抑郁倾向的员工比例占12.0%,中度和重度焦虑倾向的员工比例占9.2%。焦虑问题主要集中在婚姻情感、人际交往方面。

2)职业枯竭现象明显:员工的职业枯竭现象明显,表现在“质疑工作价值”、“怀疑工作能力”方面。

3)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较低:表现在“活力”、“奉献”、“专注”度不够。

4)员工的压力感受较高:高压力感受的员工比例占60.1%,58.7%认为压力更多的是给自己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一线员工普遍反映长期压力积累让自己变得易怒、身心疲倦、工作更容易出错。过半员工认为带来负面影响的压力源前五位分别为薪酬、客户服务、工作负荷、组织公平和管理制度。

5)员工的满意度稍低:员工同事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单位满意度、晋升满意度、酬劳满意度偏低。

6)员工组织支持和组织公平感受等组织指标稍低,包括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受、群体的组织公平的感受稍低。

  通过心理评估整体分析,发现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职业压力、婚姻亲子、组织公平四个大方面。

(四)创新大型心理培训、专题心理工作坊和个案心理咨询方式

针对第一阶段心理调查出现的四大心理问题,引入外部技术支持,通过认真研讨,贵阳供电局创新了大型针对性集中心理培训、小规模焦点工作坊和个体心理咨询三种工作方式,用“点、线、面”都涉及的方式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水平。

 1、运用大型精品讲座解决一线员工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先后举办了“人际沟通技巧与压力管理”、 “解码亲密关系,享受幸福婚姻” 、95598人员“你好!也好!—压力管理”等40余场讲座,邀请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教授进行授课,通过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充满热情的讲课,通过体验式活动、游戏、学员互动,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让员工了解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

特别在 “修炼领导情商,让员工快乐工作”大型讲座中,邀请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教师授课,从管理者必备的洞察力、觉察力、表达力、同感力、情绪管理力四个方面将心理学的理论、技巧运用在管理工作中,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一位从事多年政工工作的中层干部在听完讲座后,感慨万千的说:“以前在做政治思想工作时,只知道进行“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单方面的努力,现在听完讲座后,知道了员工的个性千差万别,首先要了解员工的气质特点,跟不同的员工打交道要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学习心理学技巧,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包括通过了解员工人格类型、肢体语言、字体风格、面部表情等,观察员工的状态,运用同感共情等谈话技巧,很好的切入员工的内心世界,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2、运用心理工作坊的形式解决一线员工小规模焦点心理问题

心理工作坊不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在工作坊中,是一个咨询师同时和一组具有相同心理困扰的参与者进行。心理工作坊不只是上课、讲座,而是将互动与主题相结合,让你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帮助。 针对心理调查出现的小规模焦点心理问题,举办了心理健康系列工作坊。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给员工介绍负面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的方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扰,现场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

例如:针对员工职业生涯厌倦情绪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解决心理问题。员工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单位里度过,都在职场上打拼,不同角色的人难免会遇到以下的问题。

老员工常遇到的问题是:工作了几年,也换过不同的岗位,但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工作也无法表现出更多的激情。

    新员工的问题常常是这样的:作为新员工加入公司后,始终无法与公司的文化与理念融合,具备的工作能力也因心态的影响大打折扣。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和激励,但在基层“留人”却越来越难,该如何知道他们都要什么呢?

针对上述心理问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为员工指点迷津。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核心,以提高企业内员工敬业度和职场幸福感为研究领域,围绕员工的积极优势、积极成长、积极应对、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五大积极因素展开。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丰富生动的培训课程以及一对一咨询形式,帮助员工充分认识自潜能,在组织内规划并发展职业生涯,以积极的心态成长和应对环境变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并最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积极组织! 并形成以下特点:

一是运用心理测评工具:运用“职业兴趣测评” 调查问卷,让学员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适合的职业岗位领域,帮助学员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二是运用镜子技术:课程是面镜子,镜子的背面是大量的心理学理论。镜子前的学员不必掌握深奥的理论,却可由此照出自己内在的心态结构和优势领域。

三是尝试渐修渐悟: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帮助学员对内在心理冲突、内心与环境冲突进行分析,促使学员领悟并由内而外的的改变。

许多参与活动的员工对这种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已经有10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讲到:课程很丰富,分享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可以让他们参考使用的,活动中充满了欢笑与快乐,大家都在不断地发现自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来自调度管理所的新员工说,这种授课方式真是意犹未尽,平时觉得有些枯燥的理论在今天的课上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了。其中很有印象的是老师提到的几个“非理性”观念,着实纠正了们很多人的错误意识。

    工作坊根据“小组讨论-成员分享-老师讲解”的模式进行,老师布置了很多题目让大家去用心选择、填写,每个人在小组讨论的时候都可以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大家在聆听别人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

3、启动个人心理咨询培训平台解决员工敏感性心理问题

个人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员工敏感、隐私类心理问题,主要涉及比较隐私的婚姻情感、亲子教育、丧亲疾病等方面。这些问题员工往往不愿意暴露给同事、朋友等亲近的人,但是这些问题又沉重的压在员工的心底,不良情绪时常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贵阳供电局针对这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创办了个人心理咨询平台,建立了北京远程电话咨询平台和贵阳地区面询平台,员工遇到这类不愿启齿的心理困扰可以通过拨打心理健康提升系统“心灵相约”爱心卡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见下图】

在这张卡上,设计了心理咨询预约方式、预约电话,还有咨询电子邮箱,专家会在2个工作日给予答复。心理咨询平台分为北京远程和贵阳本地两个平台,主要考虑贵州本地的心理咨询水平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而两个平台,可以更好的适应员工提出的、难度高低不同的心理问题,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解决不同问题。据统计,目前员工个体心理咨询北京远程、贵阳共计达200余人次。

例如:新分到配电岗位一位22岁的女员工,喜欢本部门一个小伙子,向他表白后遭到拒绝,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比得上别人,什么都觉得自己一定干不好,工作总出错。该女员工拨打求助热线后,经过心理咨询师的4次咨询,使她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接受自己优势的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劣势,咨询师对她进行了情感认知调整,帮助她建立了信心,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使她恢复了快乐、自信的状态,工作日渐出色。

(五)创新三个结合,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在开展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创新三个结合:

首先把员工心理管理与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我局把部门支部书记作为二级心理健康实施体系的成员,对支部书记进行了心理健康管理系列知识培训,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技巧与员工进行沟通。

其次把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企业非常有必要引入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心理培训、咨询服务。企业心理健康系统的开展可以建立在员工转换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与企业文化结合,这样不仅能为员工解决心理问题,更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员工间的渗透,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协调发展。

第三把该项目与安全生产、电力营销有力结合起来。安全管理、电力营销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我局把安全生产、电力营销与心理管理密切结合,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情绪状态、心理困扰等问题,在员工遇到上述问题时,可以进行心理援助,同时在没有调整好状态时,可以申请进行“工作风险避险”,确保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环境,避免安全事故和行风事故的发生。

通过三结合工作的开展,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

  (六)加强对心理健康管理系统的定期评估,持续改进

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推行以来,其效果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该管理模式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实效,通过定期评估进行效果测试。评估的时间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评估的员工数量为总人数的30%,评估的手段为通过经典心理测试问卷进行评估,问卷选定国家权威心理研究所认定的“Campbell幸福感量表”、“LES生活事件量表”、“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工作投入量表(UWES)”、“神经症状量表”等量表进行测试。整个测试过程委托外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在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推行期间,一共进行了2次评估:

第一次评估结果如下:

维度

心理指标

对比增幅

结论

身心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11.3%

改善

身体幸福感

12.3%

改善

职业枯竭

缺乏工作活力

15.6%

改善

质疑工作价值

18.4%

明显改善

怀疑工作能力

10.5%

改善

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活力

25.7%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奉献

29.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专注

22.6%

明显改善

组织支持感受

组织支持感受

21.4%

明显改善

组织公平感受

分配公平

10.9%

改善

制度公平

21.5%

明显改善

满意度

对酬劳满意度

0.5%

未改善

对晋升满意度

0.8%

未改善

对工作满意度

10%

改善

对领导满意度

8%

改善

对同事满意度

12

改善

神经症状

高抑郁倾向

5%

稍有改善

高焦虑倾向

1.5%

稍有改善

第二次评估结果如下:

维度

心理指标

对比增幅

结论

身心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20%

明显改善

身体幸福感

21.3%

明显改善

职业枯竭

缺乏工作活力

25.6%

明显改善

质疑工作价值

18.4%

明显改善

怀疑工作能力

18.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活力

25.7%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奉献

29.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专注

22.6%

明显改善

组织支持感受

组织支持感受

21.4%

明显改善

组织公平感受

分配公平

19.9%

明显改善

制度公平

21.5%

明显改善

满意度

对酬劳满意度

0.8%

未改善

对晋升满意度

1.1%

未改善

对工作满意度

17%

明显改善

对领导满意度

18.2%

明显改善

对同事满意度

19.3%

明显改善

神经症状

高抑郁倾向

18%

明显改善

高焦虑倾向

21.5%

明显改善

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员工群体的身心幸福感、职业枯竭、工作投入、组织支持感受、满意度、神经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从效果评估的数据分析来看,员工工作中更具有职业活力,更有奉献精神和专注的态度;使员工学会了更为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压力缓解和调节的方法,变压力为动力;员工压力主观感受也有明显缓和。

但是从数据分析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没有改变到的指标是:“对酬劳满意度”和“对晋升满意度”,这两项指标因为国企工资体系的问题和人才提拔的特色性,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对这类指标认知的改善要差些。鉴于这两项指标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没有明显改变,通过与人事、政工、工会等职能部门进行研讨,认为心理健康管理系统通过认知调整、缓解压力等情绪管理手段虽然改变甚微,是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原因影响了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也要通过合理的办法进行调整,所以心理健康专项领导小组向局分管领导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对岗位设置、酬劳合理、晋升提拔制度进行改进。在2011年下半年局采纳了这些合理建议,对岗位、薪酬进行了合理配置和理顺,特别提高了一线农电工的工资待遇,开通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成才通道,选聘了一批技术、技能专家,他们通过技术成才这条道路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愿景。再次通过专项心理测评,达到了明显改善的效果。

三、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

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贵阳供电局员工在遇到心理情绪问题是能够主动要求管理者进行帮助,要求主动参加大型心理讲座,工作坊的员工越来越多,遇到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主动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寻求咨询师“一对一”帮助。员工对企业有了归宿感,感受到了企业对员工心贴心的帮助,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部门领导反映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在岗学习指标大幅提升,员工人均培训学时达130,一年来,有近百.名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获得了国家认可的文凭,员工主动参加用电宣传活动,微笑服务、规范服务,温馨服务成为员工的习惯,员工科技管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能手竞赛不断获奖,有先后20余项成果获得省市级各种奖项。特别是在2011年民族运动会期间,各分局一线员工主动请缨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坚持战斗在保电一线,圆满完成了停电任务,为贵州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促进了电力生产、电力营销服务的高效运行

安全管理2011年成绩斐然:截至2011年四季度,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工作积极性提高,安全形势总体趋于稳定,未发生有责任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人身事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设备事故,未发生生产人身死亡事故,未发生有责任的较大电网和设备事故,未发生恶性误操作事故,未发生因违反调度纪律而造成的事故。发生A类一般设备事故1起(220kV鸡场变110kVⅡ母母线保护区外故障动作跳闸事故),同比减3少起;未发生A、B类一般电网事故,同比持平;未发生电网一类障碍,同比减少4起;未发生设备一类障碍,同比较少3起。在2011年贵州电网公司安全责任目标考核中,的考核成绩名列贵州电网公司九家供电局之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电力营销服务水平明显改观:自从推行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以来,95598监听抽样情况不合格率达到比去年同期降低25%;客户投诉、举报量逐月下降,月合计发生数3件,低于硬性计划指标5件;供电可靠率达到99.906%,用户平均停电时间5.82小时/每户,用户平均停电次数为1.732次,同比改善幅度明显,供电质量明显提高;没有出现一例恶性电力行风事件。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服务形象。

(三)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推进了打造和谐企业的步伐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 健康保险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X201105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3-01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设》政策推动下,医疗救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以及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建设,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带动了对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而当前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显示我国高校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健康保险的社会大变革。因此,基于医疗保险的政策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的专业改革势在必行,健康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方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是高校尤其是各类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换言之,如何将社会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目前健康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健康保险专业是近十几年来才开办的一个新专业,它是在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培养健康保险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健康保险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健康保险方向)两类专业。这两类专业分别分布在两类院校中:一类是内设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等;另一类是医学院校,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从学科类别来看,该专业虽然属于经济学下属金融保险学范畴,但由于它与医学密切相关,因此它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保险学,而是一门保险学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正因为医学知识在该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开办健康保险专业的主要是一些医学院校,其往往源于医学院校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办学时间里,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科规划、实践教学、学科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由于办学指导思想滞后,致使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个性化培养模式不明显,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健康保险专业的特殊性与医学院校办学师资的薄弱导致了健康保险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不足与层次不高。加之目前我国高校在制度和体制方面又存在种种弊端与缺陷,致使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而培养模式的僵化,导致既面临培养数量不足的挑战,也面临培养质量不高的困境。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健康保险专业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大量用人单位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整体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具体实施方式。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制定培养机制与具体实施方式,同时还必须对最终的实施效果进行估测与评价。健康保险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首先必须确立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个性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为实现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完善办学指导思想和体现专业特色。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最大限度地立足医学院校现有的办学优势,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竞争力。每种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就健康保险专业而言,主要是由临床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各类学科之间高度融合。医学院校在举办本专业时应扬长避短,以临床医学理论与技能为办学特色,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以医学为基础、保险为中心、管理为补充的知识体系机构。健康保险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以医学、保险、管理为三大支柱,并且医学、保险、管理最优的比例应该为1∶2∶1。比例的依据来源于保险实践中保险营销、保险业务、保险管理的权重与使用频率。同时,进一步加强保险实务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如在专业课中增加商业保险的实务操作课程及增加保险理赔、保险核保、健康保险等课程,增加保险精算、保险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的课时等。

3.基于社会需求调整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健康保险专业的培养院校在健康保险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4.强化实践环节教学。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主题。教育者投身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吸取素材;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即敞开校门办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和消化知识,即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5.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交叉学科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要培养合格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跨专业学科背景的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体现为高学历、高职称,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还要求全部或部分教师,尤其部分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不同的专业教育背景,要求教师既懂保险学基本原理,又精通医学知识;掌握保险学、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还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按部就班、因循守旧。

参考文献:

[1]曹乾,张晓,翟成凯.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

[2]袁杰,郑先平,周宇燕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健康体检;行业发展;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77-02

从健康体检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角度,提出体检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健康体检信息化管理中的统计分类以及体检结果的信息收集,体检阳性记录的ICD编码等问题。

1 现状

健康体检工作存在体检项目、方法、标准、统计指标、资料分析等不统一问题,造成系列数字标准和代码不标准、数据不统一,难共享;系统不统一、难衔接,导致业务不规范,制约了健康体检工作的开展。从长远来看,体检机构没有单独的分类及专业化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对健康体检信息的内容需要不断地修订、扩充和完善也迫切需要建立制度化、法规化的管理与维护其可持续发展。

2 体检信息管理中重要条件

2.1 体检表格管理:由于体检专业特点不同于其它科室,医院病案统计是一缺项,大量医疗信息游离于管理者监测之外,产生许多漏洞,不利于体检专业发展。健康信息管理是健康故那里学的基础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健康信息的采集、健康信息的分析、评估、健康信息库的管理,加强了电子档案的科学管理,提高了健康体检的工作效率和科学性,为信息资源开发运用创造条件。

2.2 体检档案管理:体检表格作为医疗文件的一种,必须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其基本原则、管理规范应与任何医疗文件一致,对填写的内容,质量都应制定规范、统一的要求。体检表正确记录大量人群健康信息,原始资料质量的提高对进一步统计分析十分重要。从循证医学的意义上讲,体检表的管理必须规范化,有利与数据共享和运用。

2.3 体检统计指标设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代码化是计算机运用的基础与前提。做到录入数据及时、准确、统计方便。从统计学的概念出发,突出健康体检的特点,按体检人群分类。一般体检项目与专项体检分开。专项体检是指特殊目的与进行体检的人群,如公务员、招工、教师资格、药品人员,都应该针对数据,制定内容。拥有大样本的体检中心是进入科研的优势之一,对特种行业、特殊人群的体检数据进行全面性、标准化、规范化的收集是健康体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等的优势。只有基础资料真实可靠,所提供的信息才有实际意义。

1在体检中阳性指标与该项目检查总人数比值(阳性率)是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信息。

单项目性率(%):某项检查阳性人数/某项目检查总人数。

从健康体检结果中阳性记录的分类统计中,可看出人群普遍健康情况,是提供人群健康动态的宝贵信息资源.

总阳性率:

团队检查阳性率(%)=某项检查阳性人数/某项检查总人数

统计范围:

本次体检中发现阳性情况,以往已确诊的疾病.手术史在本次体检中无重要阳性记录的不在统计范围内。

3 体检结果ICD~10编码

运用ICD~10统计特点:

3.1 分类轴心可变,但强调以病因为主、解剖部位及其它轴心为辅的原则不变。如:各部位肿物、X片肺部结节影、包快性质待查、ECG检查,占位性病变、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ST改变等。

3.2 分类结构可变:尽量突出专科特点,但疾病原则不变;针对未特指疾病/情况,如疾病临床表现。如:为满足体检诊断需要应增加化验室指标: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转氨酶增高等等,以此类推进行相应分层次和增加编码

3.3 编码容量可变:编码容量可变:但只对前三、四位数有统一规定,扩展位数及编码不受限的原则不变;如:“血脂异常”范围较广,包括甘油三脂、胆固醇……几项异常等在范围上应随时增加扩大,

3.4 采用多种形式的编码和符号以满足基础医学和临床科研等各方面的需要:

如:肿瘤功能活性类型。

由于健康体检结论有区别于临床诊断,在体检诊断中经常出现描述性的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及影像结果作为诊断名称,按照ICD~10国际疾病码,采用多轴心分类原则,即病因,部位、临床体征,病理等方面, 体检结论中常会与以待查,进一步诊治形式出现诊断名,或只因化验值异常需复查,胸片发现结节影请进一步检查为诊断,健康体检中临床表现的分类很重要。而ICD-10在这方面不能满足对体检结果的科学、确切分类,因此在ICD-10标准模块基础上应建立多层结构 ,运用现代科学具有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点,从健康体检专业角度对细分类增加多层次,对基本数据库的数据元进行更新、扩充和甚至废除充分体现体检专业特点。

根据体检专业的特点,按照ICD-10疾病的命名与分类原则,进行归类和划分,独立设计多层面的分类 “占位性病变”“结节影”其中分列所在部位,对临床疑似肿瘤的阳性记录单独统计,正确分类才能使体检结果正确反映人群健康状况,

包括疾病名称标准化、诊断标准化、数据统计标准化在检索时才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科研工作提供大标本的数据进行科研等

安全是信息化的命脉,电子文件天生就是载体,信息,特别是生存环境的不稳定,很容易被删除,伪造、创改。泄密、加强管理是健康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应从系统安全、应用程序安全、数据安全和备份、预防病毒、防火墙等方面确保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进行相关操作均需操作权限,按不同岗位赋予不同权限,不同人员不同密码,每个人不同密码进入相应操作平台,防止操作人员误操作,导致系统数据丢失或不符。关闭USB端口,避免使用各种便携存储设备(USB硬盘、VSB存储器、外置光驱等进入网络)。

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能完成实现网落化、自动化、杜绝漏洞、报告单流失和多检现象,优化了工作流程,完善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组织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1]。

参考文献

[1] 鲍永坚《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概述》中国数字医学2007.1:50-52

[2] 金水高 熊光魁《计算机世界报》2006年第40期B23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

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

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4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对大众健康的积极指导和促进作用,1995年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把大众体育健身锻炼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中“体育服务体系”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要把指导大众体育锻炼作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更是推出了《全民健身条例》的指导文件来推动社会体育工作的发展,可以预见,全社会的体育人口会随着社会体育的普及推广大幅度增加。为此,从基础教育改革上入手加快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育工程。其中已经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体育指导制度》从细节上规范了社会体育指导从业人士的职业素养和准则,也迫切要求各体育院校加快社会体育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体育引导大众健身的现实需要。在人们主动参与健身运动、“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社会体育无论从政府政策还是大众观念上都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然而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就业环境,所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率低,究其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定位不明晰,课程理论模仿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的痕迹明显,造成学生自我定位不明晰、就业前景也不明朗。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的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领域一览表看出,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这一知识的领域还局限在以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