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1篇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日趋增大,心理上和思想上容易出现障碍,既往的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易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和思想问题,由此,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疏导 教学应用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有关心理疏导方面工作的开展,对于解除大学生的思想疑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关系的探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式是通过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是强调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心理疏导最初是医学心理学方面的一个概念,建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以缓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互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在工作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使之相互借鉴、加强协作,发挥它们的联动效应,塑造大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1.受教育者对心理疏导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受教育者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通常将心理疏导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甚至心理治疗相混淆。某些学生认为心理疏导对象是有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的群体,这说明这些大学生对心理疏导对象存在误解,对心理疏导的认识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层面,忽视心理疏导是从心理层面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思想意识等实际问题的深层次的重要内容。

2.教育工作者心理疏导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某些从事辅导员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是非科班出身,没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背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停留在初级阶段。一方面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忙于日常繁忙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技能。

3.高校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

心理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需要学校多方面的心理疏导资源,拓展心理疏导的新空间,形成目标统一、相互配合、全方位的心理疏导网络。另外,心理疏导机制还需要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整个疏导环节的和谐。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证明:一个机构或者团体若有着健全的心理疏导机制,即使在各种条件极端差的情况下,学生也能保持好的心态,进而克服种种困难,甚至创造出奇迹;相反,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不能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即使在优越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或开展活动,也不能取得成效。因此,心理疏导机制的健全与否,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整个高校工作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疏导机制建立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这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导

1.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水平。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进入大学后,身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课程、远离家乡,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势必会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近年来,有些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定期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并鼓励相关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2.高校应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出现,与多个诱因有关联。近年来,某些高校学生因为心理障碍或是精神疾病导致各类事故时有发生,所以高校要不断完善心理疏导机制。要以人为本,从关心、爱护的前提出发,切实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耐心细致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中心,构建各级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工作体系,加强个体心理排查工作。

3.需要创新心理疏导方式。

传统的心理疏导方式为:教育工作者一味地与学生谈心,通过交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常与躯体疾病有关,躯体疾病常伴有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问题常呈现躯体化表现,二者在生理解剖上存在一定的关联。建议学校适当增加健身设备、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注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灵协调、健康发展。高校还应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为以后的交流打好基础,可以通过活动使学生之间加强思想交流,树立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通过相关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慢慢地敞开心扉,融入集体。

4.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之乐于疏导。

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工程师更注重的是实践,既要会说,更要会做。要做好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深入探索学生的心灵,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心与心的触碰,这样学生才会和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倾诉、提问,自觉地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系无声”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滋润大学生的心田。心理疏导的目的是防止学生出现过激的行为,所以要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很丢人”的误解,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给学生提出建议,加快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韩小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引导的有机结合[J].商,2015(3):66-67.

[2]姚念龙,刘颖.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7-110.

[3]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04-108.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2篇

1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生升学与就业压力越来越重,由于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大学生自杀、自残、暴力事件不断攀升,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改善现行的教育体制,全社会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 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大学体育在调节学习节奏、改善紧张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保证他们能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能适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的良好状态。大学生是学校为国家培养的建设型人才,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未定型,从升学竞争到就业竞争的残酷现实,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切外部环境,都会影响着他们心理发展的走向。 大学生在处理学习、生活、友情、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等复杂问题时,常常出现内心冲突,有着较多的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1]。仅1989年,原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大学生心理疾病率高达20.23%,在本科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不稳定退学的人数占因退学人数的64.4%,均居首位[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其心理在压力下扭曲,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向偏离,导致悲剧的发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3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体育的心理疏导作用 体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大学生从文化课狭小的空间、紧张的思维、劳累的记忆中解放出来,交互式的体育活动,使大学生脑紧张、劳累得到缓解,精神压力得到释放,体育活动起到了心理疏导的积极作用。 3.2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体育活动能对紧张的学习起到调节作用;体育活动是发泄情绪、释放压力的渠道,对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体育锻炼需要发扬吃苦精神,累其身,健其体,磨练意志,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可以提高拚搏精神及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见,体育活动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心理教育作用。 4当前形势下大学体育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4.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 学校要建立一支既懂得教育心理学知识,又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学生,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开设心理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与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及时、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对有心理危机倾向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加强心理疏导。 4.2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良好学习条件与文体环境 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组织全校各年级之间、各班组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体育竞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与文体生活环境。 4.3学校体育要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体育既能健身又能健心,学校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问题,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见表1)。田径、球类等运动强调个人或集体竞争与对抗,可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与拚搏精神;游戏、跳绳、踢毽、韵律操、栁秧歌、交谊舞、定向运动、爬山、郊游等娱乐性较强的休闲体育,给人以轻松、愉快、和谐的心理感受;心理忧郁、消极占优势的同学多参加集体的竞赛活动,能提高自信心,促进交流与协作,增强乐观、自信心;过于自信、难以理解他人或社会、情绪变化莫测、心理强势占优势的人,应多参与户外娱乐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轻松、欢快、和谐、平稳的心态。 根据大学生不同性格和心理特征以及体育爱好,每堂体育课应有三种以上的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在充分保证活动安全的情况下,使学生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这对发展学生的心理和体育特长有益。 同时,应当看到,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均有帮助,对不同的心理特征人群来讲,有些体育活动对其心理的发展适得其反。因此,学校体育要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加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建设人才,促进社会平稳的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心理健康长效监控体系;建立一支既懂得心理专业知识,又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发挥体育对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它们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公务员 心理健康 四维一体心理疏导模式

在我国,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政协、检察机关、派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和各级政府中执行国家公务的所有工作人员。他们代表党和人民执掌政权,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实施者。近些年来,我国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病态心理已是影响机关行政效能和导致当今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重要诱因。公务员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当前社会急遽变革,各种社会思想激荡,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又伴随各种各样的诱惑,与此同时,公务员的内部生态也从原有的官本位和单纯对上负责转变为外部媒体监督和对上负责的双重负责,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公务员变成了被所有人监督的对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公务员群体承受着特殊的压力,手握公权力,抵抗着各种诱惑,因而重视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推进公务员心理辅导体系探悉的建设于国于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心理辅导的角度,探索如何帮助公务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公务员四维一体心理疏导模式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务员广泛开展了员工心理帮助计划(EAP),为工作场所的个体提供个体咨询及其他咨询服务。国内只有少部分地方对公务员心理援助工作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很少从制度层面系统地对公务员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我们结合本课题组心理疏导的实践提出四维一体的公务员心理疏导模式:

2.公务员心理疏导的组织建设

目前我国公务员心理疏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意识到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个人健康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着进行一些干预工作,而绝大多数地区还处于对公务员心理疏导工作重要性论述和原因分析的阶段。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公务员心理疏导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传统的政工部门没有这方面专业部门和人员,即使有公务员出现了心理问题,也往往当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来处理。这就导致当心理问题成为公务员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时,心理疏导工作成为政工干部重要工作职责的时候,很多政工干部表现得不知所措,束手无策。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为公务员心理疏导工作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援助机构队伍。从机构的方面来说,公务员心理援助工作可以建立一个虚拟机构和一个实体机构。

虚拟机构是建立一个由单位一把手牵头,心理疏导实体机构具体执行,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心理援助的委员会。因为心理援助工作不是心理工作者单方面可以完成的,很多时候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比如因为提拔人选引起的心理问题,可能就需要人事和组织部门的参与,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机构设置不合理,可能需要组织部门重新设置机构才能消除问题,等等。

实体机构是建立一个党委直接领导,与原来政工部门并列的心理疏导专业机构,只有这样公务员的心理疏导工作才能在专业的轨道上运行,而不会像现在有些地方出现的那样,那心理疏导人员放到政工部门下面,结果导致心理疏导工作只能按习惯与政工工作的领导的意思运作,导致心理疏导的专业性无法得到保证。

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实体机构的心理工作人员应该包括以下两类。

2.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心理疏导工作应该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心理疏导工作应该为绝大多数还没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公务员服务,把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能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咨询和治疗。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为公务员进行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公务员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讲座和科普,给予遭遇到现实困难的公务员以知识和技能上的指导,避免心理问题的形成。

2.2专业咨询师

尽管公务员心理疏导工作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但对那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志进行积极和专业的咨询和治疗也十分重要。因此公务员心理疏导工作队伍中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志进行必要的诊断、咨询或者转诊,以保证出现问题的这部分同志的身心健康和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

3.公务员心理疏导的经费保证

当前大家都认识到了公务员心理疏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地方的政工部门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很少有系统且深入地进行下去,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其中的原因除了专业人才不具备外,我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缺乏专门的经费保证。因为心理疏导工作是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个新任务,开展这项工作需要相应的工作经费。可是政府部门的经费都是按任务需要提前进行预算,心理疏导工作根本没有进入各地工作预算内,这样一来开展这项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根本无法持续下去。很多政工部门开展的一些尝试性工作,费用都是从政工工作的经费中挤出来的,当然也就无法持续了。对于公务员的心理疏导工作经费,只有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1心理健康教育经费进入预算

公务员心理疏导中的专业人员工资福利和办公经费相对比较固定可以进行预算,对于这一部分费用,政府在编定预算的时候,直接编入预算以维持日常工作的开展。缓解公务员心理疏导无源之水的现状。

3.2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费用进医保

对于那些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行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因为我们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出现心理问题,更不知道会花多少费用。所以对这部分费用,建议纳入医疗保险的范畴,根据实际产生的费用进行报销,以解决目前很多单位出现的把有问题的同志送到相应部门后不知道该谁出钱的问题。

4.公务员心理疏导的主要内容

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除了具有一般人常见的问题外,他们可能还具有自身所特有的心理问题,根据本课题组实践经验,公务员心理疏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4.1心理压力的减轻

处于对上负责和被舆论处监督夹缝中的公务员群体,既要让上级满意,又不能给舆论留下任何把柄,所以他们必须处处谨言慎行、小心行事,内心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心理疏导工作需要根据这一特点来设计一些户外素质拓展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让自己的身心迅速放松下来。

4.2人际关系困扰

当前,很多公务员受困于工作环境中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相互矛盾、猜忌、冲突常常会感到心理不安、情绪紧张。尤其在部门利益分配、分工合作、职位升迁阶段,为了让利益天平倾向自己,公务员之间容易形成恶性人际关系。有些公务员习惯于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相互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戒备心,出现人人自危、如履薄冰的感觉,干起工作缩手缩脚。公务员如果长期处在这种信任度低、猜疑不安的工作环境中,容易感到精神压抑、心情苦闷,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4.3个人成长

在公务员所生活的这样一个从上到下的行政体制中,需要遵从从上到下逐层服从的原则才能保证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因此,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个人所处位置的高低对一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就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得到相应的升迁,是身处这个体系中的公务员所必须思考的,但是作为国家机关的行政系统,可以得到升迁的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成员得到升迁的概率是比较小的。让这些无法得到升迁的个体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就是公务员心理疏导必须完成的任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公务员心理疏导的形式与方法

公务员心理疏导有了人员、经费和内容安排后,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心理疏导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才能达到对公务员进行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课题组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和实践,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公务员心理疏导的目的。

5.1定期进行心理普查

要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维持公务员良好的心理状况,我们必须了解现有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了解掌握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建立公务员心理健康档案就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准确把握公务员的心理动态,可以提前发现公务员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可以把公务员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分门别类,分别处理。

5.2心理健康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心理预防的重要形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公务员心理保健意识,让广大公务员积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消除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误解,形成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形成遇到心理困扰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环境。与此同时,心理健康讲座还可以针对心理普查中发现的明显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以帮助相关人员消除困惑。2011年6到8月本课题组邀请全国专家开展了十次专题心理讲座,取得了良好反响。

5.3开展个体心理辅导

对那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对其开展一对一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其尽快回归正常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个体心理咨询既可有效维护这部分同志的身心健康,维护其合法利益,又可减少因为其心理问题带来的职务损失,提高其工作效率,有效维护集体与个人的利益。

5.4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或者心理沙龙

把面临相同或者相似心理问题的人组织在一起,运用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让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启发、相互支持,逐步认识和分析自己,最终让自己强大起来,战胜困难。也可以组织一些的心理沙龙,定期举办活动,让活动参与者在沙龙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表达互相的观点来开阔视野,同时通过心理沙龙,让参与者获得归属感并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

6.结语

总之,解决好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各级党校、行政学校增设心理健康类课程,在干部培训中为领导干部增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国家公务员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正确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积极地参加继续教育是公务员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如人意之处,使身心更加健康。而要想让公务员的心理疏导工作顺利开展,必要的组织与经费保障和灵活多样的心理疏导形式是公务员心理辅导体系的必要前提。建立健全四维一体的公务员心理辅导体系,可以保持公务员心理疏导工作持续、高效和科学地运行,为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秀娟.公务员心理状况及其调适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5):2008,6.

[2]郑洪利,于霞.青岛市中青年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5):397.

[3]梁海萍.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领导科学,2009,(12):23.

[4]崔会玲,杨俊峰.公务员心理困境:一个急待关注和决的现实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报,2005,(2).

[5]朱晋峰.浅析公务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J].辽行政学院学报,2006,(8).

[6]黄训美.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5,(1).

[7]徐明政,徐金南.关于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疏导;德育工作;中学生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未来发展,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心理疏导归属于德育工作的层次,德育工作是一个把社会表层的言行转化为内在精神的过程。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心理发展状况着实让人堪忧。那么,怎样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心理转变相适应,尤其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做出积极的调整,把心理疏导纳入高中德育工作,是学校保障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

一、关于健康与心理疏导

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也就是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所引起的不良影响,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发展方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我国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发展学说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少年期到青年期的初步发展时期。在社会上甚至有人把该时期称为“狂飙阶段”,主要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特征发展极其不稳定,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问题:第一,学生个人自制力差,意识薄弱。高中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的发展时期,极易产生躁动心理。有时候会对同学过分热情,也会出现冷淡的时候,情绪容易产生大范围的波动。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学生个人自制力差所引起的。第二,性意识萌动。性意识的成熟不仅仅表现在身体的生理变化上,更多的是思想的懵懂。部分学生开始渴求一份纯洁的爱情,可能会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种心理的懵懂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疏导,正确认识男女之间的感情。

三、心理疏导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通常德育工作的对象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多数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德育工作者主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做好心理疏导,采取积极有效的疏导措施。在实践经验中,笔者主要提出以下三种措施:

1.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寻求任课教师的配合

在课堂中,任课教师是高中生最亲密的交流者。所以,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寻求任课教师对自己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尽量宽松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健康发展。

2.走进学生家庭,发现问题关键

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环境引发的,如父母离异导致自闭心理,父母工作忙导致孤独,家庭贫寒导致自卑等现象。德育工作者为做好心理疏导,应该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发现问题的关键性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在深入家庭的过程中,要向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并提醒家长在监护过程中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做好疏导沟通工作。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创建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条件

通常人们的心理活动自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再加上学生渴求能够得到心理疏导,多数学生喜欢通过电话咨询或网络咨询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可以开设健康热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该过程中务必要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学生产生隐蔽心理,让学生尽情敞开心扉宣泄自己。另外,心理咨询室工作时间要设有专人值班,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感情的机会。对心理咨询师也要做出严格的筛选,使其能够巧妙运用心理技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真正落实心理咨询室,不能只做表面工作。展开德育工作最关键的是做好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学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为之不断探索积极的心理疏导方式,才能真正做好高中生的德育工作。

作者:冯频 单位:包头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辛志勇.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差异性大于共同性——兼与刘华山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2]杨数雄.高校政治辅导员兼做心理辅导工作利弊初探[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15(2).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77-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价值思考

心理疏导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日益得到关注。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新的理念和视点,也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代表主流社会思想排解教育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遇到矛盾、困难所产生的思想障碍与思想问题。有别于教导和指导,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思想障碍。它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帮助人们解除思想困惑、疏导情绪,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对人本身的关心。加强心理疏导,正是从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等,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相比较以往简单的说教而言,心理疏导是在充分疏通情绪基础上理顺思想认识活动,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深度关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关注他们成长成才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根据大学生活各阶段的不同情况,做好学习成才、就业择业、心理健康、情感等方面的咨询、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就业、健康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具体困惑,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和引导,减缓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心中装着学生,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关注他们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真诚地对待学生,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注重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消除求学、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扰,实现学业优异、择业顺利、健康生活,形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高校的贯彻和具体落实。广大师生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注重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个好,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心理疏导”的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类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学业疏导

大学学习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与他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大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的对专业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人生目标不清晰、学习缺乏动力,有的学习方法不佳、考试过度焦虑,有的对顺利拿到所读学位的要求不清楚、对学业结果听天由命等。

因此,可以通过聘请教授、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明确人生目标,进行理想教育;学习座谈、专业讲座等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位要求,加强学业规划;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发现自身潜能,获得自信;邀请专业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团体学习辅导等来进行心理疏导。

(二)安全法纪疏导

安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身安全、财物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校规校纪安全心理疏导对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严密监护下长大,进入大学后,失去了以前家长的监管,对周围潜在安全隐患不易觉察,尤其对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安全情况复杂的地方性大学,大学生遭受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钱包、手机、Mp4等被窃事件频发;大学生在校内校外遭遇交通事故的惨剧不断;学生因考场作弊失或多次旷课教师教诲后仍无悔改而被处分等并不鲜见。为避免这些损失,辅导员等应不失时机地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班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法纪心理疏导,让他们知道安全知识内容以及如何避免遭受损害,确保学生人身、财产、交通安全,不违反校规校纪。

(三)交际情感疏导

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交际需求,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缺少沟通交往;部分贫困生心理较为脆弱敏感,与富裕生存在心理隔阂,在面对交往时自卑、封闭、嫉恨等往往力不从心;大学生男女交往、恋爱等问题也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困扰。

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引导大学生建立宽松友爱的人际关系,尽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疏导,充分发挥疏导原则进行思想的调节、调解、协商对话,从而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缓地解决学生人际关系之间的冷漠、紧张状况,促使人际氛围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正常对待异往,理智对待友情、爱情等。

(四)消费休闲疏导

消费和休闲疏导对大学生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心态极为重要。有的学生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花钱随便,没有节制;有的学生存在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心理,追求奢侈生活,超前消费;有的学生存在炫耀心理,追求品牌,盲目攀比……部分学生在休闲时间内懒懒散散,虚度时光,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通宵达旦;部分学生痴迷于怪诞、神话小说昼夜颠倒;部分学生沉溺于聊天交友而整日萎靡不振……因此,心理疏导有助于大学生做到合理消费,科学安排休闲方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就业疏导

就业疏导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择业。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就业疏导集中在即将毕业、找工作时,这使得大学生无法获得整体化、个性化的全程就业疏导。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疏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全程化的就业疏导。首先,可以按职业认知与探索、未来职业定向与选择、就业能力准备(提升)、就业实现与职业生涯启动等四阶段分年级进行疏导。其次,构建大学生就业疏导全员指导体系。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全体教师通过就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挑战杯、班级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等,提高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高校政治辅导员中,专业方向不一,学历结构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心理疏导队伍。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一种育人、育心的全方位综合教育活动,要建立学生工作部门整体协调、齐抓共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因此,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专门的校园心理疏导教育组织机构,加大教育、心理专业辅导员的引进,配备各类专兼职人员,及时进行培训;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服务活动,如我校对大学生进行“5・25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开通情感热线、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文明离校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广泛宣传学业、情感、就业择业等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各种问题。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思路。我们通常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德育工作来抓,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缺乏全面认识,工作方法简单,效果表面化,不能达到活血化瘀,舒缓情绪,提高认识的良好效果。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落到实处,形成深度。

3.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作为对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作为辅导员日常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目标责任制,定期督查、考核执行情况,努力避免院系因学生思想问题发生恶性事件。

(二)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知识,拥有健康的心理世界和较高的思想境界,能够联系所讲授的课程,插入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所以,作为教师要保持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用清晰生动的内容、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适宜的方法去疏导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利用班级、院系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例会,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机制

1.要充分发挥班级、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等例会的心理疏导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各种需求,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妥善把握学生思想情绪,引导学生理智选择正确行为。如利用每周的学生会工作例会、每个月一次的班会,每周一次的班委会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情绪,并进行检测、评估和预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调适,对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答,对于部分学生的疑惑要及时予以讲明,对于个别的谣言要及时予以澄清,对于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以说明;对于学生积极的情绪要及时给予鼓励。

2.坚持学大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常规化、制度化。通过经常性的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避免不良情绪、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大学生情绪、心态向良性发展,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情绪稳定、心理和谐,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坚韧不拔、不怕失败、关爱心灵、珍视生命,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时化解思想矛盾、理顺思想情绪,加强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平台

1.利用高校校园心理疏导网络体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发展,学生可以平等地在网上获取信息,又会在网络交际中迷失自我,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抵触心理,造成人格障碍。因此,首先,要建设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网站或者网页,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形成正确的校园思想信息导向和舆论导向。其次,积极加强网上心理疏导的工作,开展网上心理咨疏导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间,运用现代手段和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地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要积极开展网上时政讲座、网络论坛等活动,重视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网络公德意识,尤其是对网络中散布的一些过激的言论、不好的思想苗头要及时引导,对不良信息、有害信息及时监控和屏蔽,引导他们远离不良信息,接触健康信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宣传媒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利用校园广播和校报等媒体,针对校园发生的事件予以及时宣传,坚持正确立场和舆论导向,有利于消除思想疑虑,化解不良情绪,引导大学生思想稳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五)构建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优势,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在校园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而不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既能体现大学的崇高追求,又富于文化底蕴,赋予外在“美”于 “真”和“善”的内涵,使每个置身其中的大学生都能感受到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所带来的思想和心理上的舒畅,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功能。

参考文献: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务员 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疏导

我国的公务员是个特殊的群体,行使着管理国家的权力。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近些年来,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大、社会期待高、工作风险大、家庭不和睦等导致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本文就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疏导作了初步的实证研究,以期能缓解公务员的心理压力,增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研究现状

国外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比较成熟,尤其是关于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研究。Cooper&Roden(1989)访谈了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318名20~59岁的税务官员,同时还运用量表和问卷进行调查研究。他们认为税务官员特殊的工作压力使得其主观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受到影响,女性税务官员与她们的异性同事们相比,工作满意度要高,但是出现的心理疾病症状要更多一些。Bogg&Copper(1995)对英国557名高级公务员和1056名私营企业经理进行了职业压力测验,对两类群体的心理、身体健康及工作满意度、职业压力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及工作满意度要更差一些。工作及组织压力更多地影响了工作满意度。而人格因素更多地影响了心理及身体健康水平。此外,人民网上曾有这样一则消息:日本人事院对81万名国家公务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务员面对着工作、社会、家庭等各种压力。自杀已经成为导致日本国家公务员死亡的第二大杀手。

在国内2004年12月8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在所有受调查职业中,“公务员”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Oven(2003)曾撰文讨论了精神疾病如何影响了政府官员的决策,但政府官员的精神疾病很难得到诊断,通常情况下即使被诊断出来,也不能保证得到治疗。由此可见,重视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已迫切需要提到日程上来。贵州省于1998年6月对厅局级公务员共358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1%的调查对象意志力强或较强。意志力弱或较弱者为零,有14.9%的意志力一般,总体状况较令人满意。郑洪利、于霞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探讨了青岛市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青岛市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水平与其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其“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内学者在心理健康、人格特质等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更多针对学生、教师、护士等人群,而针对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较少。但机关干部职工也常受累于生活抑郁、工作倦怠、人际关系敏感、职业成就期待、人格冲突等心理困惑。有的人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体强烈,他们“唯唯诺诺、兢兢业业”,工作时经常处于“心理恐慌”状态。不少党政干部存在着较大心理压力,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疲劳、心理浮躁和心理压抑,有些同志对个人的生活、工作、未来的发展等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等问题。因而探索心理疏导在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模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显得的极其重要。

二、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实证研究的内容

1 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大家现在讨论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往往局限于公务员的压力和职业倦怠感两个方面。当然公务员的心理问题应该不止这两个方面。为了弄清楚公务员到底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和严重程度,我们将在本省或其他省公务员范围内用症状自测量表进行一次普查,为今后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2 探索公务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公务员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压力和单调只是部分原因,为了弄清楚到底有哪些问题会影响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我们把工作压力、工作特点、社会期待、媒体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采用回归分析的办法,分析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公务员的心理健康。

3 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多种疏导形式。把普查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公务员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我们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然后比较两组心理健康的水平。从而证实通过心理疏导可以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4 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会增强公务员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随着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效率会更好,意愿会更强,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但是因为“社会期待效应”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在研究中对公务员问“你是否愿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采用职业倦怠感代替为人民服务的意愿,因为公务员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他们在工作中不感觉倦怠,就说明他们很乐意为人民服务。

三、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实证研究的途径

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公务员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工作绩效的需要,因,我们将从调查开始着手研究当前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然后根据Cooper&Williams在2002年提出的工作压力模型来缓解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该模型认为相同的压力源在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应对机制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或是积极成长促进的结果,或是消极的结果。因此,压力源、应对机制和个体特征共同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压力结果。压力管理方法有多种分类:比如按照管理主体可分为组织策略和员工策略;按照管理客体可分为压力诱因导向的策略、反应导向的策略和症状导向的策略。本研究将采用心理疏导的技术,采用以上的三种策略来减轻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将从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设为实验组,并抽取出同质同量的样本作为对照组,仅作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一个阶段的心理疏导后,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从而检验心理疏导的效果。

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工作满意度、身心和谐水平、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感等分别进行测试,并将两组样本进行检验,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如何确保得到准确的测验结果,由于所测公务员身份的特殊性,他们有着很强的防御心理,有相当多的公务员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心迹,这对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公务员因为工作繁忙和单位的不同,要想把理想式的集中

起来进行心理疏导存在相当的难度。考虑到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将首先对受测公务员进行相关讲座,让大家从心理上接受测评,然后再进行相关测试,当然,为了能保证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加强问卷的测谎板块。

我们首次将心理疏导技术运用到公务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假定通过心理疏导技术可以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公务员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从而降低公务员的职业倦怠感,提高公务员的为人民服务的意愿,从而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将填补对中国的公务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缺陷和空白。

四、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实证研究的预期结果

1 了解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为后续进一步的心理疏导实证研究提供依据和工作切入口。心理疏导是新生事物,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心理压力急剧增加时,在需求很大但又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了解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就尤为重要。江西省直工委对各厅局公务员展开全面的普查,详细了解江西省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并发现其中的问题,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疏导

[作者简介]胡峰,新疆油田油气储运公司经理(党委)办公室主任,新疆克拉玛依834002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025-03

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工作质量与标准的升级,企业内部工作节奏加快已成为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对于现代企业员工来讲,要想保持自己的职位、获得晋升机会,或者是谋求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在工作中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伴随而来的员工与工作、与家庭、与学习等诸多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员工与企业及管理者间的隔阂加深。众多实例说明,这种挥之不去的不良情绪,困扰着企业各级管理者。

一、影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作为中石油的下属单位,笔者所在企业的业务工作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管道运输,本企业的员工常年工作在2000多公里的管道线路上,既艰苦,又枯燥,这对员工的体力、精神消耗比较大。近年来,本企业人事部门和工会通过不间断地对在职员工,特别是对长年工作生活在野外站点的员工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责任难以兼顾。由于员工长年工作生活在偏远站点,家庭无法很好地照料,工作与家庭关系的调和难以顾全。尤其是夫妻两地分居的员工和有子女的员工,一定程度上存在生理、心理上的不适症状,矛盾、焦虑的情绪不同程度存在,生活质量以及精神健康水平不太高。

(二)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工作在偏远站点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倒班制,员工之间、员工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少。虽然企业各级管理者想方设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沟通交流活动,但是部分员工仍有情绪波动、抑郁和自闭倾向。

(三)工作任务不断增加。随着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调整,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员工数量较过去大幅度减少。而且,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管理水平、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员工们所承担的责任不断增加,工作要求日益提高。对此,员工感觉工作头绪多、动脑筋思考多、加班加点多,超负荷工作还无法缓解,使人感到身体透支,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倦怠。

(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以及新生代员工的教育、成长环境不同,过去石油工人“三老四严”的作风很难广泛推行。对企业的管理者而言,现在的员工思想比较活跃,自主意识强,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企业员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心理影响着行为,只有心理健康,人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工作能力乃至思想道德才会正常并不断提高。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带来不健全的人格。现代企业如果不对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就会形成更大的“心结”,累积更多的不满情绪。不仅影响员工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员工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企业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心理疏导来使员工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目前,我们有些管理者在要求员工承担工作任务时,讲究工作方法、措施较多,忽视了精神因素对于人的付出程度、贡献的影响。在工作任务繁重时,员工的心理焦虑会成正比增加,在烦躁不安中必然影响工作进程和工作质量。因此,在工作压力暂时无法缓解的时候,应该多从心理疏导的角度,加强员工个性心理教育。

(二)人事安排上的不尽合理之处,需要心理疏导使员工以平常心对待。油田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特别是长年工作在生产一线站点、沙漠腹地等距离城市、生活基地较远的员工,现实中存在着照顾不到家庭、孩子、夫妻分居等矛盾,在未得到相应解决时,员工的心理失衡、心理困惑会演变成工作中的不安心、不敬业、思想波动大等负面情绪,这就需要通过心理疏导增强信念,加深理解,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三)工作的责任心、上进心匮乏,需要心理疏导加强员工责任意识。理想退化、“越来越现实”、职业荣誉感欠缺等会导致员工上进心不强。这些深藏在内心的东西往往会通过工作上的被动应付、职业倦怠、缺乏新意来体现。在对付这些心理上的惰性时,要减少或不至产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比起僵硬的说教更能让员工接受,更能激发员工的活力,更能增强员工作为企业主人的责任意识。

(四)物质和欲望的渴求。需要心理疏导使员工得到心理上的平衡。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物质欲望会不时地刺激着员工们的感官,引起心理上的波动和心理渴求。杜绝是不现实的,放纵也是不负责任的,这时通过平衡心理方面的预防性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能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持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与金钱、名利、地位间的关系。

三、做好企业员工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到企业,同样需要时刻重视广大员工心理健康,以科学的方法丰富队伍建设手段。目前,加强员工心理疏导是一项无法回避的课题,从现实和长远的角度出发,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更好地发挥心理疏导在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重视,规划在先。各级部门,特别是领导者要以人性化的视角,重视员工的心理疏导,把这项工作作为员工思想教育和能力提高的基本环节加以研究,要纠正那种认为开展不开展关系不大的认识。在通过深入基层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全员轮训、个别开“小灶”等途径,培养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整能力,促进员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内培外聘,强化学习。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同时,创新思维与观念,把现代心理学知识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首先,要引导政工干部、各基层站队党支部书记参加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其次,与心理培训机构取得联系,聘请心理学专家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辅导,使员工懂得身体保健的同时,如何做好心理保健,保持身心健康。

(三)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心理疏导是科学性较强的手段,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工作态度,并遵循成人心理特点和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

以凸显实效。具体应体现三条原则:一要坚持正面疏导。从基础出发,导入易懂、易接受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专家讲解、辅导,帮助员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大家从心理的角度主动考虑自身修养的加强和思想调整问题。二要从分析人手,查找员工的心理问题。通过积极中肯的剖析,灌输努力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要坚持因人而异。进行心理疏导时,关注员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疏导活动,并根据“个例”,实行必要的“专家门诊”,以便对症下药,提高疏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在开展心理疏导时,一定要避免夸夸其谈、空洞说教。应善于把握员工的心理动态,从解决实际问题人手,使大家能乐于听、能听进去,使他们得到切实的关心和理解。如为一线员工做心理疏导时,可能会碰到对企业规章、政策了解不深的员工的误解甚至谩骂,对此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耐心、细心地从化解怨气、理顺情绪的角度进行心理疏导。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员工 心理疏导

央行的和谐发展依赖于每一位央行员工的健康和良好的发展状态,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势必反应到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央行,高效提升履行央行职责的关键。

一、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

(一)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需要

把握基层央行员工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促进员工心理健康,深入推动和谐央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解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构建和谐央行的需要

基层央行要不断满足员工从最低到最高的各层次的需要,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不断开发员工潜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央行事业和央行员工的和谐发展。

(三)高效履行央行职责的需要

当前,各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可能因不同的原因引起心理问题。如部分员工为完成各项调研信息考核任务而焦虑忧愁;部分员工因为收入分配不尽合理而心理失衡;部分困难职工生活上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而悲观失望;部分员工因为自己的职务职称待遇得不到落实而心情抑郁等等。这些不良情绪势必给员工个人和集体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自觉关注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和谐入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员工至上的理念,也是支撑央行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水平,造福员工的源动力。

(四)密切联系群众的需要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理念,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对症下药地化解基层央行员工的心理问题,而不是一味采用传统说教式的方法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当前基层央行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对人行改革产生失落和消极心理

基层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工作重心由金融监管转变为金融服务意味着权力在削弱,地位在下降,工作中,商业银行配合“慢半拍”或拖延误事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人民银行却没有相应的制衡措施,由此使不少员工产生了失落和消极心理。

(二)对工资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垄断性行业如石油、通讯、电力、烟草的收入在不断提升。与之相比,基层央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近几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善,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员工的实际收入呈下降趋势。与商业银行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总之,无论是与金融系统内还是行业外部门相比,收入处于劣势,都使员工心理产生落差,造成心理失衡。

(三)工作重心变化导致工作压力感加重

人民银行在职能转换后,工作重心由以前的金融监管转移到金融服务,在绩效考核中主要内容是调研信息等方面的竞争,这使得基层央行员工的学习、工作任务加大,标准提高,导致部分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员工很难适应,在心理上形成紧张、焦虑和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理困惑或迷茫感。

(四)人事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心理失衡

目前,人民银行在干部选拔任用、落实政策待遇、工资奖励晋级、职称评定聘任等机制上存在一定弊端,使一些人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相对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当前基层央行与上级行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且职称晋升受指标限制,职务提拔受职数约束,该落实的政策待遇而不落实,工人编制的员工不能提拔任用,以及级差设置不尽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方式等,都给员工心理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做好基层央行心理疏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将心理疏导纳入央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要充分认清心理疏导在当前形势下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将心理疏导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之中,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培育和谐央行文化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基础

基层央行文化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员工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

(三)健全完善心理疏导机制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核心

基层央行要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心理疏导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积极尝试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工作,使疏导工作真正入脑、入心、触动心灵,解决问题。建立员工心理干预机制、贯彻机制、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做好心理疏导。可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性化心理卫生辅导,拓延心理辅导内涵,努力做到寓教于乐,使干部职工的心态更加健康,更加平衡。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心理危机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75-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忧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为有厌学、厌世情绪,终日感到焦虑和忧郁,严重者会出现行为失控、有轻生趋向或伤害他人的现象。从近年的“马加爵事件”、“药加鑫事件”到多起大学生跳楼轻生事件,无不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人格障碍、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心理危机的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影响高校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有心理病症的人数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增加到90年代的25%,近年已经增长到30%以上。笔者于2010年对本院管理系600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验,结果显示有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人际关系障碍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百般宠爱,过分的娇惯使得他们的独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在人际交往中跳不出“以我为中心”的框框,不会关心他人和公共事业,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会有孤独感,严重者会引发心理危机。

(二)存在自卑心理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和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颇会存在自卑心理,绝大多数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到高职院校就读,实属无奈的选择。同时,从家庭背景看,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受到经济和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缺乏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城镇生源相比,农村生源多存在地域、经济条件、见识等方面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接纳自我,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心理危机。

(三)个人感情遭受挫折

大学生已步入青年时期,他们渴望与异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随着我国教育法规对在校大学生恋爱婚姻相关规定的包容,大学生谈恋爱由原来的半遮半掩到现在的完全公开化,而且比例趋高。但由于他们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对恋爱对象的包容和责任心,多数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并没有把结婚作为恋爱目标,因此,他们的恋爱往往以分手而告终。有的对青春期的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感到紧张和恐慌,甚至产生不正当的行为。这一人群中因受失恋、单相思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苦闷、失望、悔恨与愤懑,给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由此引发精神疾病的也屡见不鲜。

(四)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

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群体中产生心理危机的概率很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历程比较简单,承受挫折能力不强,一旦遇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父母离异等,会引发过度悲痛与无助情绪,一时难以接受现实,如果这样的情绪持续过久,可能会引发心理危机;另一种情况是,自身出现严重疾病,个人感觉很痛苦,如果治疗周期较长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严重者会产生轻生念头。

(五)来自学习的压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是很牢固,对他们来说,纯理论的学习常常比较困难。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也只能将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忽视了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和培养,他们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身心疲惫,有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在成绩不如别人时,又没有意识到挖掘自己在特长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优势加以弥补,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引发心理危机。

(六)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

高年级大学生普遍存在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感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忧郁和茫然。经过三年苦读,较之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支付的学费,他们对择业的期望值都比较高,然而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他们的择业梦想往往难以如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产生心理扭曲,出现对未来的茫然和不同程度的焦虑、厌世情绪,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疏导策略

(一)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疏导体系

学生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学生工作处是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是具体负责实施心理危机疏导工作的专职机构,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心理危机疏导的主要参与者和协助者。高职院校要组建由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危机疏导体系。全体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组建和大力扶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工作,指导他们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心理沙龙、团体讨论等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和其他学生骨干在心理危机疏导工作中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防止心理危机的产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应以教育为先,重在预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适应环境问题、情绪管理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首先,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使学生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这也有利于新生顺利进行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根据学生在校三年的心理变化规律,如新生阶段的适应环境、中间阶段的交友恋爱、毕业阶段的就业困惑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各种宣传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再次,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环境。

(三)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缺乏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和就业前景的不明朗,往往会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推荐和指导工作,解决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学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方法。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结合本专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四)关注心理健康缺陷学生群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缺陷的学生群体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要重点从中排查有产生心理危机趋向的个体,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中心每年要对全校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筛选出心理健康缺陷个体,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疏导。此外,每年还要对以下七类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和心理危机排查:大学一年级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多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大三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失恋的学生;不善交际的学生;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和其他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健康缺陷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开展疏导工作。

(五)对心理危机学生开展疏导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

对心理危机学生应及时给予疏导和治疗。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的,以在校内接受心理咨询疏导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的,要到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的,要立即通知其家长并送到专业精神医院接受治疗。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能正常学习的,应成立以同宿舍的同学、学生干部为主的学生监护小组,对监护对象进行安全监护,并注意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状况;对心理危机程度较高,但尚能坚持在校学习并接受治疗的,应及时向学生家长说明情况,并由家长到学校陪伴监护,如果愿意回家治疗的,则让学生休学回家治疗;经专门机构检查确认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办理休学手续,让家长接学生回家或送医院治疗。

在整个心理危机预防和疏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骨干、班长、心理委员、舍长等学生骨干的桥梁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心理疏导中来,使心理健康问题得以及早发现、及早疏导。

(六)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疏导的后期跟踪观察

对成功实施心理危机疏导后的学生要继续做好后期跟踪和心理辅导工作,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在申请复学时要求其出具有效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复学后组织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心理专家以预约咨询或随访咨询等形式对其进行跟踪咨询和风险评估。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或平时与其关系较好的同学进行松散型的监护,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趋向时及时给予疏导,避免心理危机的复发。

【参考文献】

[1]李云.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危机干预策略[J].职业圈,2007(19)

[2]孙凡,丑文亚.试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疏导[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

[3]陈红艳.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的实践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3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弊端,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处在假、大、空的状态,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借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体、更实际一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思想、行为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起来。在学校中,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基本相同,文化层次差异不大,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群体的目标、行为和规范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进行价值的判断。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方法上,多从自身的考虑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少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往往造成教育内容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敷衍了事的态度。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要求,没有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内容,往往具有一致性。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大多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而很少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忘记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行人文关怀和一对一的思想疏导,缺乏吸引力、感召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受市场经济、并轨招生、自主择业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其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渴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建设,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竞争的心态,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二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对以人为本内涵的高度阐释,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也对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从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锻炼,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当代高校学生杀人案件偶有发生,“马加爵杀人案”、“赵承熙杀人案”等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对待事情消极片面,不能正确看待矛盾。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校园和谐的大问题,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大学生会做出极端的行为,酿成悲剧。因此,应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未雨绸缪,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构建和谐校园。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很少接触到人文关怀课程和心理疏导课程,学习的效果自然较差。因此,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举措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大学生端正生活态度,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高校的普遍关注,各个高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可在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培养师资,提高老师的品质素养和工作能力;(2)确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应包括:用正确的生活态度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去感受世界。

2.完善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应定期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举办讲座和开展深入的探讨,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构建人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危害。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保留传统手段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要利用便捷的网络,建立能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网络文化产业,充实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网络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接触健康向上的网络知识,避免沉迷网络。培养积极的人文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大学生。

四 结束语

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在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应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关注他们的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断造就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体育 心理疏导 教学运用

高中生在生理发展上已经接近成人,但是心理发展状况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强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疏导,能够有效适应这一趋势,更好地发挥体育学科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功能。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疏导的意义

心理疏导是指通过沟通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调节,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疏导,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在体育学习中,有些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不佳或存在缺陷,导致体育学习中没有自信心。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走出思维狭隘的小圈子,特别是对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

二是可以消除学生消极情感。高中学习生活压力非常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容易出现情绪不佳状况,这些心理障碍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的困惑,如应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消除各种消极情感等,从而让学生以更加饱满昂扬的姿态投入到体育学习和各学科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是可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高中生的健康既包含身体健康又包含心理健康,两者缺一不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能够使学生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学习生活,面对困难挫折时勇于面对、积极克服,使自身能够积极适应群体生活、适应学习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疏导的路径

在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心理疏导要讲究技巧和方法,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深入研究教学对象,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开展心理疏导。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经常和特殊群体学生谈心交流。在体育教学中,一些身体存在缺陷或运动技能不佳的学生,往往成了教学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体育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投入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心理干预这一手段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换位思考、真情交流帮助他们解开心结,积极投入体育学习中。笔者在每一个班级的体育教学中都针对性地圈定一些体质较差、身体有缺陷、运动技能掌握不好的学生,特别是其中带有较大消极情感的学生,和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教学活动中搭建平台让这些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自己的才干。结合教师的循循善诱,让这一部分学生能够逐步树立体育学习训练的自信心。

2.教学中渗透团结友爱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既要注重个别开展,又要注重集体提示。当今高中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为突出,这对他们将来融入集体、融入社会非常不利。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团结友爱的教育。如项目训练中将学生分为多个合作小组,教师示范之后每个小组独立开展训练。教师在各小组训练完成之后开展小组间的训练成果比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创设情境。每一个学生的训练效果直接影响小组整体的成效,他们之间更加注重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笔者对团结氛围浓厚、协作帮助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情感渗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团结出战斗力出效率,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和友爱精神的弘扬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3.训练艰难时给予学生心理暗示。体育学习与训练消耗体力较大,特别是一些体力消耗较大的项目,如800米和1000米跑步,有些学生没有恒心毅力,难以坚持下去,跑到中途就败下阵来。此时,教师要结合这些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将体育训练中的困难当做人生中的一次历练,尝试自己究竟能不能坚持下去,考验自己的潜能和力量,一定要相信自己能行。在笔者的心理暗示和言语激励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咬紧牙关坚持下来跑到终点,虽然成绩可能不太理想,但是毕竟做到了突破自我,顽强坚持到了最后,这样的心理疏导对学生顽强意志的训练是一次有效的推动。

4.开辟通道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疏导,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除了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心理疏导外,教师还要将工作的触角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延伸。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改革,向学生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鼓励学生在体育学习训练乃至生活中遇到困惑、有解不开的思想疙瘩时,都可以向邮箱发送匿名求助邮件。对待学生求助的每一封电子邮件,笔者都坚持认真阅读、细致分析、逐一回信,通过这种背对背双盲的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确保了整个心理疏导在无障碍状态下进行,帮助这些青春后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成熟,在人生理念上更加端正。通过这样的方式,笔者经常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几点思考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疏导,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目标要求,也发挥了体育学科自身的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是学生变得更加开朗了。虽然高中学习生活紧张高压,但是经过心理疏导的学生,他们思想负担明显减轻,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能够乐观地对待,性格与心情更加开朗。

二是学生耐挫能力增强了。经过心理疏导,学生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思维圈子,遇到事情经常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挫折,增强了他们的耐挫能力。

三是学生更加合群了。经过疏导以后的学生,对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义务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和认识,他们不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宽容忍让,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12篇

中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地关系。

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设置心理课程。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期,生理发展比较急剧,心理也比较复杂。心理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学初针对初一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举办了“如何适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对学生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举办了“成长中的男孩”、“和女生青春期安全教育”等讲座。这些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获得了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效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开设导航广播。在学校开设了“心灵驿站”心理导航广播,定期宣传心理知识。从学生自身出发,开设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成长需要的心理知识,易于接受,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共鸣。

二、优化健康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下“架子”,要真诚的对待学生,要蹲下身子看一看,放下架子问一问,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广泛交流,密切合作,结成学习的共同体,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所以,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营造宽松氛围,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其次,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因此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的班级规章制度等。

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同伴的交往中,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学会关心朋友,珍惜友谊,善待他人。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在班级里形成民主平等的风气,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参与讨论,体会到主人翁的自豪感,引导全体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和正直的人品,激发学生团结向上,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一流团队。

三、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的最佳手段是进行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绪、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运用心理疏导这一教育手段呢?首先要对形成各种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危害性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然后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疏导疏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性。心理疏导时,要在分析某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疏导的出发点和归缩点。

时效性。在不同时机和环境中疏导会产生不相同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出现心理障碍应及时进行疏导,因为有些急性的心理障碍会立即引起恶性后果来。可对于大多数的心理失衡,在具体实施疏导过程中对时机、场合的选择却很有讲究。有些事适合在轻松随和的气氛下进行,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拘谨感。

适度性。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界线就会走向反面。心理疏导也是如此。实际上,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充满矛盾的,复杂多变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应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所以当学生出现某种心理矛盾和障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应大惊小怪,不感情用事,不言过其实,否则疏导过度反而会加剧心理矛盾,出现新的心理障碍,容易引起厌倦、恐惧、逆反等不良心理。

艺术性。疏导作为一门艺术,没有规定的法则和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探讨。例如: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与其性格相适应的疏导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自尊性强的“闭锁型”学生应用“温和式”;对于性格外向的“开放型”学生宜“先柔后刚式”;对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用“提醒式”;对于各种不同心理障碍,常用替换法来疏导,如出现好胜心理障碍或爱美心理障碍时,巧妙地以赞扬为主代替训斥、批评,其效果更好。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13篇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1.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个别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低俗的生活方式等;家庭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学习环境较差,而当前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又相对过高。现阶段,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的也比较多,所以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上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苦闷与压力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农村中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部分农村中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基于形势的需要和上级的要求,因此只是消极、简单地走走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忽略了教育者本身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同时也忽略了全体教师对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较低,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关键时期的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3.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中学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阶段,而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也一直客观存在。以语文课的学习为例,很多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缺乏毅力,且自控能力较差,造成了对语文学习的消极障碍心理。

二、心理障碍疏导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理解原则。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应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建立在师生双方的真诚关系之上,以启发并促进学生内部的成长作为目的,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

2.耐心倾听,细致询问。这是心理障碍疏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加以细致询问,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疏散情怀,帮助其解除心理负担,放松情绪。

3.价值中立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的过程中,应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等,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其进行判断,不应以任何方式强行灌输学生某一个价值准则。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相关策略

1.提高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农村中学生占国中学生的较大比重。因此,农村教育也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存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之一,即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这对于教育界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挑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2.课堂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教育。当前的学校教育理念,主张以学生的终身教育为宗旨,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应高度关注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教师应不断探索与钻研,将健康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课堂教学之中。

3.应加强建设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与素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农村中学应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适度开展专家、学者的邀请活动,对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决,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联系学生生活,有的放矢进行调查研究和心理疏导。高度重视对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合理运用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等手段,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个人情绪、人际关系等现状及问题进行掌握与分析,也可利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座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解决的方法,开展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工作。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14篇

建立健全员工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

针对转型时期员工思想活跃,情绪起伏较大,心理冲击强烈的现实,企业要建立健全员工心理健康档案,借鉴引入EAP(员工心理援助)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心理疏导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调查与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监控与反馈四级服务模式。

一是建立心理谈话机制。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与员工进行谈话,对员工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分析,找出对策。管理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员工意见,系统了解员工意愿,对员工心理动态做到常分析,常落实,常督导,帮助员工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是建立心理关怀机制。针对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企业要切实做好就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工作,尽可能减少员工正常生活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员工心理失衡、失调的诱因。

三是建立心理预防机制。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员工心态情绪汇集和反映调节机制,加强员工心态状况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员工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引导员工心态朝良性方向发展变化,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调适、自我和谐。

四是建立心理干预机制。企业应定期分析调查员工的心理状况,找出导致员工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然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引导员工正确运用心理转移、心理排解、心理发泄等心理学知识调节心理、缓解压力、稳定心态,保障员工心态健康。

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心理疏导是对人的人格和尊严的认可,企业党组织把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代表了一种亲和的组织态度和积极的组织行为。注重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是把心理疏导融入到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在进行员工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把握脉搏,区别对待不同员工产生的不同思想动向,因势利导,不可墨守成规。要形式多样,根据员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因材施教,根据思想性与生动性、灵活性相统一的要求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疏导活动。

二是把心理疏导落实到日常性思想政治工作部署中。企业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员工思想中出现的新变化,把员工心理疏导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考核、有落实。

三是把心理疏导跟进到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中。企业要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咨询,对重点员工进行重点援助,“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员工正视心理压力,挑战心理压力并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及时主动地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员工以必要的援助。

将心理疏导融入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把心理疏导融入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中,让员工在转型期真正树立起“一盘棋的全局意识、一家人的荣辱观念、一条心的团队精神”,引导员工价值观趋同发展和心智成熟,培育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是开展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八小时之内紧张有序,八小时之外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理念,广泛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健康向上的户外拓展活动,寓教于乐,帮助心理压力较大的员工消除烦闷感、紧张感、失落感、自卑感等不良情绪,获取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和快乐感等良性情绪。

二是用实际行动关爱员工。企业要积极开展“五必访、五必贺”活动,真心实意为员工送真情、送温暖,排忧解难。尤其当员工心态不平衡或出现波动时,要做到有情操作、无情管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员工从心理上亲近企业,关心企业,维护企业,减少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形成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第15篇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时期,而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行业特点和工作特点石油企业,也在进行不断的重组改制和深化改革,使得广大石油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撞击,其思想和心理状况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并常常呈现出对企业、家庭和社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不良心理状况:(一)不利因素频发,工作自豪感有所降低(二)高危行业,工作压力大(三)健康亮红灯,产生思想包袱(四)工作场所远离家庭,心中孤寂(五)期望值高,心理落差大(六)消极怠慢,得过且过(七)矛盾积累,蜕变为不满。

以上心理问题的存在,如果得不到正确有效的解决,职工容易产生焦虑、孤寂、失落、忧郁、冲动、激愤等情绪,对职工的身心健康、企业的和谐稳定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二、心理疏导的原则:

心理疏导就是帮助职工解决心理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使职工始终保持着愉悦的精神、饱满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为职工个人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心理疏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

心理疏导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努力地与职工创造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环境,用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感情与职工交心,架起感情的桥梁。

第二,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并举。

职工遇到的一些心理难题是我们心理疏导的重点,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办法。教育引导职工正确分析面临的问题,顾全大局,更好地服务于岗位,服务于事业。除此之外,我们努力抓住物质激励这个切入点,尽力为职工谋求最大利益,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尽量地在奖金发放、福利待遇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使职工心服口服。在具体工作中,须努力使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有效结合,互取长短,发挥积极因素,更好地促进职工心理健康,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三、开展心理疏导的具体策略

为了实现 “让工作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愉快”的目标,企业要密切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

第一,建立健全心理疏导工作机制。

近年来,从总公司到基层班组,都开展了心理疏导工作,但工作机制和制度并不健全,重视程度还不够。该工作应是管理者高度重视,专门部门负责实施落实,人人参与。心理疏导工作应与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同时规划,同时开展,同时总结改进。

首先,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开展职工教育计划时,引入心理健康培训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职工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应对压力能力。

其次,要重视职工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建立职工心理咨询制度,及时了解、经常分析职工队伍心理状况。对一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职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落实部门和人员,或者聘请心理咨询专家,开展心理帮扶活动,帮助其调整认知模式,树立良好的情绪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第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要发挥宣传优势,弘扬社会正气,提升职工思想境界。以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常识为重点,以强化健康意识、增强文明观念、弘扬进取精神为目的,使职工明白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身心健康和做好工作的前提、基础和保证;要发挥组织优势,培养职工良好的兴趣爱好,如读书、摄影等等,借以陶冶情操。

第三,学会赏识赞美职工。

现代企业大力倡导人性化管理,“赏识职工”不失为一种屡试不爽而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者要学会赞美人,只要不是用显微镜去找职工的缺点,而是用放大镜去找职工的闪光点,就会发现有许多可以赞美职工的地方,从而使职工的心理更加愉悦。

第四,尊重职工个体差异。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一样,也没有两个性格和能力完全相同的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管理者不把握这一常识,在日常工作中,就会常以一把尺子去衡量职工、要求职工,甚至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去要求一般职工。这就很容易造成职工心理不悦。管理者既要承认差异,又要尊重个体,将最合适的岗位或最合适的事安排给最合适的职工去做,不要求全责备,而是要把导致职工不良心理的因素降到最低。

第五,搭建互动的沟通交流平台。

把握职工情绪波动规律,就能及时有效地做好职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在当前,应强化信息公开、互动座谈、个别交流、互发短信等沟通渠道的畅通,充分发挥聊天软件、微博等快捷互动的网络工具,做到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及时的交流,使职工的心理失衡甚至不满,有地方倾诉或释放。

第六,借助文体活动释放心理压力。

俗话说:人,是爱玩耍的动物。可以想象,负面情绪随着汗水挥洒出去,会给人一种怎样的痛觉。一些心理调适能力比较强的人,就是通过玩乐来释放情绪的。寓教于乐、陶冶性情的文体活动,能为职工发泄情感创造空间;益智强身的文化娱乐活动,能让职工以平和愉悦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