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

科普知识小课堂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普剧;小学;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83-02[WN]

科普剧以其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使得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将课程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和快乐学习的趣味性相互结合,使得课堂更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将科学化与生活化的科学知识传递开,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理解并掌握理论的科学知识。新课改时代下提出的运用科普剧的教育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

一、科普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用信息。[1]而科普剧是一种以科学互动表演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独特的、新兴的教育戏剧。注重舞台表演,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课程资源。科普剧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科普剧活动时,应综合考虑科普的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确保一切活动均能以现象明显、原理简单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科普剧通过融入科普知识,并策划好相应剧情,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目标。

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的具体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主要是借助科普剧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戏剧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不同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将理论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的活动,科普剧是一项戏剧化的探究科学知识的活动。

一)加强课堂的严谨性以及趣味性

科普剧是一种将情境教学、体验教学以及过程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能力。例如,在《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幽默夸张的舞台表演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从旁协助学生学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在整个科普剧的过程中,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演出、评价等过程,教师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强互动环节,实现课堂的多样化

科普剧具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因此,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科普剧表演活动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剧中的角色来扮演,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对话、问答、喝彩、游戏、比赛等,从而吸引其他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各个观众。科普剧的运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关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以及校长在活动过程中可作为演员参加演出,也可作为观众观看表演,从而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比如,在教学《声音的变化》一文时,由表演者演示自然界各种声音,并要求观众参与回答环节。加强互动环节,可以实现课堂的多样化。还可适当融入诙谐幽默的语言,使表演更加活泼,引人入胜。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

大众化教育可以借助科普剧来实现,教师通过将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学校在编排科普剧时,应结合课本,并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经验,进行巧妙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光》一单元的“资料库”知识时,教师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玻璃三棱镜,并先演示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所呈现的色彩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搜集素材,编排出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科普剧,加深学生对太阳光以及各种色彩的印象,以便学生掌握有关色彩的知识。科普剧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优良效果。科普剧遵循的是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在玩中学习的现代科普理念。[4]

四)重视科普剧的冲突性教育

科普剧和传统戏剧一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通过展示一个个的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科普剧情节的设计问题,做到合情合理的同时,还应引入适量的冲突,实现剧情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并能激励表演者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情节冲突,能使表演者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冲突,打破学生在情景上的认知障碍。例如,根据教科版科学教材编排出的科普剧《沉和浮》中,通过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出,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己“身体体积的大小的变化”等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快速地融入到接下来的演出中。整个观赏过程中,每一次冲突都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更加细心、严谨地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精神,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到这一知识,提高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通过设定有趣的情境,使得科普剧能够顺利完成。科学合理的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科普剧的表演中,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效结合。表演者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剧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中引入具有教育戏剧性质的科普剧,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科普剧具有独特新颖的科普形式,为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营造出活跃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科普剧通过利用多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充当着科学启蒙的角色,其广泛运用为学生们今后的科学课程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源.浅析科普剧――中国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科技资讯,201035).

[2]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中国教育学刊,20083).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科普知识;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81-01

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活动,科学普及的对象既可以面向全体国民又可以针对特定的群体。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有利于提高当代中学生的科普素养,从而为提高全民素质做良好的铺垫。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相连。所以,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普及工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强盛,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一、科学普及的概念、内容及实施者

科普的基本理念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从科学实验中升华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社会各个方面,使之为广大群。

众所了解、掌握,以增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技传播活动。我国政府在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把科普定义为:科普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进行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工作和活动。

科学普及的基本内容主要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针对科普的实施者而言,科普一般情况被认为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专利和义务。然而,青少年的早期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在其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也是人们接受基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最重要的阶段,高中物理老师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将为提高中学生的科普素养,为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巨大贡献。

二、高中物理课堂渗透科普知识的现状。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升学目标升学率的影响限制,中学里家长和学生都是围绕着升学率而展开工作。一切看似与做题和分数无关的教学都视为无用。学校的课堂教学也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的灌输和题海训练,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的工作。在保证正常课堂教学的质量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的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其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学科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高中物理,因为学科特点。物理教学是以传授学生基本的物理学科知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科学研究的现象及问题,并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科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的物理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之一。

三、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策略

如何在高中物理的的学校课程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高中物理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科普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这是渗透科学普及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决定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的深度和广度。除此以为,教师在自身科普素养方面需要终生学习和不断加强。教师可以多选一些科学素养类的课外读物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补充。比如加强物理学史的学习,因为其中蕴涵了许多物理学家的探索方法、科学态度、遇到困难怎样迎难而上,直接或间接地处理问题的方法。

2、注意整合校内外物理课程资源,把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作为科普宣传的主阵地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课程设置和教学信息来源,或者指所有的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完成和课程活动的实施之中的。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因为信息需求量较大,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单一的课程资源不够的,教师应该对多种课程资源的灵活开发和综合应用,除高中物理教材外,教师、学生、网络、科技馆、图书馆等都是很好的资源。

3、在物理实验中及时地向学生渗透科普知识

物理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实验课。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总是为了得到结论而做实验。或者只做书上规定的实验。其实,在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时候,可以恰当地选择一下身边的小实验为教材的来源,重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不同学生差异性发展的需求,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渗透科学普及时要努力把深奥的物理学原理、复杂的实验装置采用简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与生活相接近的实验:实验1:吹不大的气球:将气球口套在瓶口,气球放在一个较大的空的瓶中,向其中吹气,发现很难将它吹大。科普解释:因为瓶中气球外的气体体积减小,由玻意耳定律知压强增大,球内气体的压强很难超过球外气体的。实验2:瓶子吞蛋的实验: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总之,科学普及的内容和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相一致,都具有提高科学素养的总目标,而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是物理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需要。所以在高中物理中渗透科学普及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对高中物理新课程中渗透物理前沿教育的探讨.p11.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3篇

一、科普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用信息。[1]而科普剧是一种以科学互动表演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独特的、新兴的教育戏剧。注重舞台表演,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课程资源。科普剧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科普剧活动时,应综合考虑科普的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确保一切活动均能以现象明显、原理简单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科普剧通过融入科普知识,并策划好相应剧情,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目标。

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的具体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主要是借助科普剧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戏剧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不同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将理论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的活动,科普剧是一项戏剧化的探究科学知识的活动。

一)加强课堂的严谨性以及趣味性

科普剧是一种将情境教学、体验教学以及过程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能力。例如,在《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幽默夸张的舞台表演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从旁协助学生学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在整个科普剧的过程中,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演出、评价等过程,教师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强互动环节,实现课堂的多样化

科普剧具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因此,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科普剧表演活动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剧中的角色来扮演,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对话、问答、喝彩、游戏、比赛等,从而吸引其他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各个观众。科普剧的运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关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以及校长在活动过程中可作为演员参加演出,也可作为观众观看表演,从而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比如,在教学《声音的变化》一文时,由表演者演示自然界各种声[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音,并要求观众参与回答环节。加强互动环节,可以实现课堂的多样化。还可适当融入诙谐幽默的语言,使表演更加活泼,引人入胜。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

大众化教育可以借助科普剧来实现,教师通过将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学校在编排科普剧时,应结合课本,并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经验,进行巧妙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光》一单元的“资料库”知识时,教师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玻璃三棱镜,并先演示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所呈现的色彩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搜集素材,编排出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科普剧,加深学生对太阳光以及各种色彩的印象,以便学生掌握有关色彩的知识。科普剧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优良效果。科普剧遵循的是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在玩中学习的现代科普理念。[4]

四)重视科普剧的冲突性教育

科普剧和传统戏剧一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通过展示一个个的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科普剧情节的设计问题,做到合情合理的同时,还应引入适量的冲突,实现剧情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并能激励表演者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情节冲突,能使表演者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冲突,打破学生在情景上的认知障碍。例如,根据教科版科学教材编排出的科普剧《沉和浮》中,通过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出,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己“身体体积的大小的变化”等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快速地融入到接下来的演出中。整个观赏过程中,每一次冲突都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更加细心、严谨地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精神,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到这一知识,提高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通过设定有趣的情境,使得科普剧能够顺利完成。科学合理的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科普剧的表演[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中,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效结合。表演者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剧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中引入具有教育戏剧性质的科普剧,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科普剧具有独特新颖的科普形式,为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营造出活跃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环 境中学习知识。科普剧通过利用多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充当着科学启蒙的角色,其广泛运用为学生们今后的科学课程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源.浅析科普剧——中国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科技资讯,201035).

[2]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中国教育学刊,20083).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素质 科普资源 科技活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科技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社会。为此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内外科普资源,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立足课堂教学――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在争夺这个场所,因此,我国课堂教学仍然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科普资源仍然是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主要资源。当前的基础教育要彻底改革课堂上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两种倡导的教学模式。

1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教学。

探究性的学习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既是教学的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的模式,它广泛适用于多种课型的教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它不能代替全部的教学。

什么叫做“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必须从如下方面理解科学探究: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4)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学生科技活动教育与基础课程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倡导科学探究和科学研究。其共同的目标就是让青少年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的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2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有问题探讨、课题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

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五个阶段):

(1)问题分析阶段 首先,按兴趣或特长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小组规模适中且允许人员流动,小组及小组个体之间开展讨论,发现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然后确定围绕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2)信息收集阶段 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学生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这时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避免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如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何筛选资料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目录、统计年鉴、专题报刊或In-ternet查找他们最想知道的信息,逐步建构起自己的关于该领域知识结构的原形,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3)综合研究阶段 经过信息收集的自主学习阶段之后,学生重新回到学习小组中,利用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重新对问题作出评估。这时,学生通过设疑、质疑、交流、合作、研讨来解决问题。注意,这个阶段学生不只是简单地说说他们已经学到什么,而是要应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学习问题。通过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外化,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到巩固与应用,产生广泛的联结,从而牢固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可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

(4)成果展示阶段 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汇报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如小论文、图表、模型、影像展示等。展示应依据一

定的课题内容,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的许可来决定,是因事因时因人而异的。

(5)反思阶段 一旦学生觉得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为了提炼和升华,需要讨论其他相关的相似问题或不相似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作出评价,辅导教师适当作一些关键点上的点评,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学生对新学到知识的反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技能。不管研究性学习如何实现,其支持的学习环境必须遵循如下原则: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不是仅仅告知是什么、如何做或如何解决问题,基于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他将独立拥有自己的知识。这将要求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认知加工,教师仅仅是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与课堂授课相比,学生要承担更多的认知加工。

二、面向课外科普资源――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大天地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阵地,课外科普资源是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资源。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的事实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激烈争夺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而且常常是应试教育占上风。广大科技辅导员都非常重视课外、校外的科技活动,充分利用课内外科普资源,将课堂内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中来。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孩子们的科技素质,并且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1 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要认真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主动支持孩子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科技活动;同时在家庭中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科技素质的培养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

2 充分发挥学生课外科学技术普及活动阵地的资源作用

科技场馆、重点实验室、科学中心等设施,具有很强的科普功能,我们的科技活动非常重视发挥现有上述设施的作用,经常带学生到这些地方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展览、演示、讲座、影视和参与操作等形式。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向他们形象、直观地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及其对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科普活动这一科普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1)抓好常规活动。每年的科普活动月,全校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实践活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科普知识,增强科学技能,提高科学素质。

(2)组织学生开展好各种宣传活动。如:6・5世界环境日等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心理指导、安全避险、学生安全知识宣传和体验活动、学生环保体验活动。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学科学,在活动中用科学,从而达到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目的。

(3)大力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所谓“有特色的科技活动”,是指哪些有创新性、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活动。因为在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中我们要促使其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活动中在传授科技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握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例如我校开展的“材料再利用”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辨别哪些是可回收、可利用的资源,哪些是需要处理的垃圾,以及如何用最环保的方法来处理。这个活动具有创新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保活动,而是具有环保科技的性质。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还要注意实证、逻辑推理和怀疑精神的培养与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或比较熟悉的现象人手,给他们提供参与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去实践,去搜集证据,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树立科学思想、观念、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例如,我们针对进化溪水质污染状况开展的“进化溪水质情况调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到实地调查、亲自动手取水样,亲自动手观察和记录,在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能力。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 科普教育 素质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全球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青少年有理由关心这个问题,并为之付出努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2008年一份在中国七所高校的1500多名学生中开展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对当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有高度的关注,愿意为节能减排身体力行。2007年国家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九个专项行动。其中青少年行动和学校行动主要内容是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因此,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如何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

1 加大气候课堂教育项目的推广力度

学科课程渗透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1)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有利于气候变化的渗透点,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目前全国不少中学都以地理、生物、化学、社会课程教学为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节约教育。一些地方,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2)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课堂教育项目在我国的实践。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了“中英国际气候课堂教育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围绕“青少年与气候变化”、“如何在学校成功开展气候课堂项目”、“气候变化教育教学方法”、“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的气候变化教育”等五个议题开展专家讲座、经验分享及分组讨论,并对当地两所学校进行考察。专家详细介绍了气候课堂项目及其实施细则,阐述了气候课堂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三位老师在实践层面,从课内资源、课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气侯变化教育的情况,用真实的案例阐述了学生社会实践中所做的工作,介绍了学生在推进气候课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解决办法。论坛最后签署并宣读了《气候课堂中国宣言》。

如何积极参与气候课堂项目,真正把气候变化教育落到实处?1)积极与全国气候课堂项目中心联系,成立组织,制定计划,建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气候课堂的素材、方案。并积极开发本土资源。2)在各级中小学校本课程上、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上打开思路,进行落实,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友好学校联系,交流经验。加强校际交流,积极推广并培养示范校、重点校。3)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气候变化访谈,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进行教学设计、活动设计。4)成立学校气候变化协会,以起始年段为主要成员,开展社区活动,向学校、社区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

(3)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科协、教育局编印《应对气候变化》普及读本,将该读本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介绍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基础知识,作为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各中小学的课外读物中,必须有相当部分指定书目是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类读物。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应由科技局、科协、教育局牵头,会同有关宣传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开展协调规划和安排,整合有关信息资源,将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转化为教师、学生和普通大众容易获得和应用的形式,达到普及和宣传的目的。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课教学中加重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系列丛书作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课外必读物;在各大院校普遍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学科的选修课,加大对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的力度。

2 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独特作用

科技场馆在科普教育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国有300多座科技馆,据了解,大多数科技馆在展示内容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展项设置不多,缺少这方面科普知识的教育。为此,笔者建议在科技馆的展示内容方面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展项内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到科技馆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教育。

探索整合社会资源兴办专业化的科普基地。如充分开发利用气象科普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及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好地发挥在科普宣传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规范科普基地建设的管理,每年年初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主动接受科普基地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参加科普工作的经验研讨会和培训等活动。落实开展的项目经费和人员,争取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任务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规定了气象等部门开展科普工作,《全国气象科普基地标准》及《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办法》为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基地建设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将科普基地建设纳入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经费维持经费投入,实现科普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3 加大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体验活动组织参与力度

要使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真正体现出“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外,还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教师要具备大教育、大科普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内,而是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消除障碍和隔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定位,注意相互衔接,形成完善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体系,也即是科普的社会体系。这对于从多元化的途径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提供青少年体验模式。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全球变化等科学实验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启示。在向中小学传播过程中,通过课程讲授、校外辅导、参观实验等方法可以传播气候变化科普知识。传统的讲授式也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个案研究、实验、野外考察、参观博物馆 (科技馆)等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体现在科普知识的学习与宣传,更体现在积极参与宣传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受到影响,在未来从事与环保有关的工作,让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

(2)探索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俱乐部和创新竞赛等系列活动,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动站活动。共同构建一个青少年科普的社会体系,从而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径和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类型对象的科普需求,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6篇

 

本文所涉实践调查在怀化市辰溪县第二中学高一年级进行,参与调查的学生288人,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77份,其中普通班140份,实验班137份。

 

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参与和合作,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相关历史知识的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度提升、知识理解程度加深、学科成绩提高。

 

1.学习兴趣增强

 

从学生政治课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高一第一学期时,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别不大。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政治课上实验班表现出比普通班更浓厚的兴趣。

 

如问题“你对政治课的兴趣程度是?”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普通班有21.4%的学生选择“A.非常感兴趣”,55.0%的学生选择“B.比较感兴趣”,14.3%的学生选择“C.一般感兴趣”,9.3%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的数据为27.1%的学生选择“A.非常感兴趣”,58.6%的学生选择“B.比较感兴趣”,9.3%的学生选择“C.一般感兴趣”,5.0%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

 

而相比普通班的数据,实验班的数据变化则相对明显,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的数据,实验班19.7%的学生选择“A.非常感兴趣”,58.4%的学生选择“B.比较感兴趣”,11.7%的学生选择“C.一般感兴趣”,10.2%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数据变化为44.5%的学生选择“A.非常感兴趣”,50.4%的学生选择“B.比较感兴趣”,3.6%的学生选择“C.一般感兴趣”,1.5%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可见,实验班同学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增加明显,而对照班的学习兴趣也有增加,但幅度较小。

 

问题“你对政治课增加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回答中,实验班67.1%的学生选择了“B.融入历史知识,增加了趣味”。由此可知,思想政治课堂中整合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趣味,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科整合模式得到了学生认可和接受。

 

2.课堂参与度提升

 

下面3个问题主要调查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参与度,调查表明实验班学生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他们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探究合作的能力在提高。

 

对问“政治学习中,你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的数据,普通班有1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表现为“A.积极发言”,77.1%的学生选择“B.主要听老师讲”;实验班有15.3%的学生选择“A.积极发言”,73.7%的学生选择“B.主要听老师讲”。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普通班有18.6%的学生选择“A.积极发言”,75.0%的学生选择“B.主要听老师讲”;实验班有41.6%的学生选择“A.积极发言”,54.7%的学生选择“B.主要听老师讲”。

 

可见,实验班的学生更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一种更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政治课堂。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实验班的学生更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政治教学中整合了历史知识的小组讨论题目,在题中既加入了多角度的提示或要求,又增加了趣味性,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更多的积极性。

 

“在课堂的讨论环节中,你的表现通常是?”的调查数据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实验班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的数据为8.0%的学生选择“A.积极讨论,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43.1%的学生选择“B.有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43.8%的学生选择“C.听取他人发言,不太发表意见”,5.1%学生选择“D.不喜欢参与小组讨论”。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数据为21.2%的学生选择“A.积极讨论,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54.0%的学生选择“B.有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24.1%的学生选择“C.听取他人发言,不太发表意见”,0.7%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参与小组讨论。

 

而普通班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的数据为10.7%的学生选择“A.积极讨论,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45.0%的学生选择“B.有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36.4%的学生选择“C.听取他人发言,不太发表意见”,7.9%的学生选择“D.不喜欢参与小组讨论”。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的数据为15.7%的学生选择“A.积极讨论,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47.1%的学生选择“B.有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33.6%的学生选择“C.听取他人发言,不太发表意见”,3.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参与小组讨论。

 

可见,政治课堂整合相关历史知识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同样起着显著作用。

 

3.知识理解程度加深

 

“你对思想政治课本上知识的理解程度是?”,这题调查学生对政治教科书中知识的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普通班28.6%的学生选择“A.充分理解”,57.8%的学生选择“B.大部分理解”,13.6%的学生选择“C.只能理解一小部分”,没有学生选择都不理解。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的数据为34.3%的学生选择“A.充分理解”,54.3%的学生倾向“B.大部分理解”,11.4%的学生选择“C.只能理解一小部分”,没有学生选择都不理解。

 

而相比普通班,实验班的变化则相对显著,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的数据,实验班29.9%的学生选择“A.充分理解”,54.8%的学生选择“B.大部分理解”,15.3%的学生选择“C.只能理解一小部分”,没有学生选择“D.都不理解”。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数据变化为53.3%的学生选择“A.充分理解”,40.9%的学生选择“B.大部分理解”,5.8%的学生选择“C.只能理解一小部分”,没有学生选择都不理解。

 

可见,普通班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有增加,但幅度较小。而实验班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则显著增强,原因在于,实验班在政治教学中融入相关的且为学生所熟悉的历史知识对抽象、难懂的政治概念、政治知识点进行解读,从而提升学生对政治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情意和技能。

 

4.其他能力提高

 

最后,问题“经过政治课程学习,你主要获得了哪些成长?”主要调查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以致用能力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普通班相比,实验班各方面数据变化显著。如C选项“多角度看问题”两年间,普通班数据变化仅为8个百分点,而实验班达到了26个百分点。D选项“学习方法改善”普通班数据变化为7个百分点,而实验班为14个百分点。E选项“有利于其它课程的学习”而普通班数据变化仅为4个百分点,实验班数据变化为24个百分点。这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在政史整合这一模式的政治课堂中,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及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加强。

 

5.学科成绩提高

 

在进行政治课堂中渗透历史知识教学实践之前,有效地分析了2012级高一新生的政治学科入学成绩。从学生政治学科学习成绩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辰溪二中2012级学生入学时,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政治学科平均成绩差别不大,都在70分左右,甚至实验班政治学科平均成绩略低于普通班级(普通班为71.6分,实验班为68.2分)。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政治学科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是实验班政治学科平均成绩提高的幅度大大超过普通班。

 

从学生政治学科平均成绩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到高一第二个学期期中时,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政治学科平均成绩逐渐拉开距离,实验班平均成绩实现了由略低向追平向超过的转变。随着政治课堂中渗透历史知识教学实践的开展,到高二第一个学期期中时,普通班平均成绩为80分,实验班平均成绩为85.3分,实验班的平均成绩超过普通班5分多。

 

到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即政治课堂中渗透历史知识教学实践进行2年时,实验班政治学科平均成绩达到了88.4分,普通班为81分,平均成绩相差7分。政治课程上实现历史知识的渗透激活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政治课堂的参与度、提升了学生理解政治知识点的能力,因此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科成绩。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7篇

翻转课堂是新兴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洛杉矶林地公园高中的俩位教师创建的起初为缺课学生补课而设计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突破以往教学过程的局限,与我国的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并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近几年传入我国时在高中教育阶段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进来,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翻转课堂及其特点

翻转课堂就是教师课前制作微课,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微课,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简单说就是先学后教。较之传统课堂的先教后练翻转课堂少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灵活合理安排时间地点观看微课,而课上是与老师交流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而且有大量的时间交流解决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将新知识通过学生课前自己学习完成而将相应的作业和练习转移到课堂进行。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上课前准备学习提纲、问题、电子教案和微课,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样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发展,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二、普通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物理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是个难突破的学科,学生惧怕学习物理的情绪从初中已经形成。而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再加上高中物理难度大要求高,因此普通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物理没有信心失去积极性。物理课堂效率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一直困扰着物理教师。而翻转课堂则要求学生必须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翻转课堂实施的一个有利保障,这对普通高中学生是个困难。学生学习习惯差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监督。以往物理作业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是个困难,课后写物理作业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往往是难以下笔又无人可问,而翻转课堂大大解决了这一困难将问题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一起解决。这样既解决困难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三、翻转课堂下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1.明确学习目标制作导学案和微视频

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前设计非常重要,课前是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部分。课前设计中应重点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也就是旨在让学生先自学新课程。但再设计中应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阔思维。翻转课堂的课前设计通常包括了导学案设计、微视频设计、课堂评价设计。设计翻转课堂首先明确导学案不能简单的列出知识点,必须通过导学案来引导学生精读教材的学习内容,明确所学新知识的重y点,挖掘知识内延和外涵,引领学生在课前自学这一部分中初步了解知识的内延和外涵,做到为学生学习微视频做好准备。

微视频是老师将知识依据物理这门学科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割成一小部分的知识模块,运用电脑手机投影等技术整合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资源。制作微视频应依托导学案,微视频的制作必要短而精。微视频尽量只阐述几个知识点,而不要录制整节课内容,通常一个视频不超过20分钟。高中物理学科知识难度大要求较高往往注重内涵的理解和规律方法的应用拓展,因此在制作微课堂时应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作为重点并结合先学设计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内容。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观看微视频解决了以往学生上物理课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而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观看微视频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学的问题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微视频的录制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物理课内容难度大学生容易有挫败感,这就要求老师录制微视频是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要在观看完微视频并完成作业后才能继续学习这对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作业完成不好可以继续学习原视频或请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样能确保大部分学生知识点能够掌握。教师同时也可在课前要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解决一些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并为课堂设计收集资料以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

2.课堂活动,合作探究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8篇

1.1门诊科普课程设计的基本范围

根据门诊患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大课堂课程设计。门诊患者就医通常有陪伴。70%的患者在诊区候诊2小时左右。我院就诊患者中外地患者占60%以上,且农村患者的健康知识缺乏较城市患者严重,二次就诊的患者健康需求较少,因此,门诊科普课程设计应把握基本方向,提高就诊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①结合就诊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授课内容,内容多为季节性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科普知识、自我保健、疾病预防、专题讲座和健康指导。如乳腺的自我保健、高血压的健康指导、流感的防控、骨质增生与酸性体质、小儿发热的处理以及家庭急救常识等。教育内容侧重普遍性,简明扼要、通俗易懂。②授课的时间:根据门诊患者和家属流动性大的现状,选择在午间患者等候时间进行集中教育,教育形式包括医务人员讲解、急救演示、伤口处理、PICC自我维护操作,并邀请患者及家属进行现场演练。每次时间在30分钟左右。③在世界艾滋病日、糖尿病日、无烟日等与医疗相关的日期配合医院整体安排进行相关主题科普宣传。

1.2门诊健康大课堂管理方法

医院首先由护理部、门诊部及科护士长组成活动的领导小组,具体由各门诊护士长负责,明确小组及各成员的职责。要求根据医院门诊分布特点每周开展一次健康科普大课堂活动,根据门诊科普教育课程的基本方向制定年授课计划和月计划,于月末将下个月的计划张贴在门诊各宣传栏内并在医院的大屏幕上滚动播出。同时护理部建立健康大课堂活动登记、统计制度,并制定和发放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1.3授课护士培训

以往门诊的健康教育方式是以护士被动地接待咨询为主,表现的形式是分散的个别指导,患者问则答,每名护士每天要回答患者上百个问题,且多数问题是重复的,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就让患者去问其他护士或找医生,门诊部每月接到患者投诉1~2例。针对上述情况护理部要求每名护士参加大讲堂授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分散指导为有针对性地集中指导,并对授课护士进行健康授课的基本功训练,包括理论和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包括:疾病护理常规、健康教育理论、授课技巧、患者就诊流程等;技能培训包括伤口处理、管路固定、急救技能等。课前进行试讲并集体备课,收集制作的PPT课件和要发放的健康大课堂相关宣传资料并存档。此外门诊护士除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护士培训和考核外,护理部为门诊护士举办一期基础生命支持课程(BasicLifeSupport,BLS),18名护士参加。

1.4保障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可持续性

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和患者需求不断改进活动质量。活动结束后由活动小组成员发放测试问卷评价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按分工职责参加每次的健康大课堂工作,并于课后对护士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总结和交流各门诊健康大课堂工作开展情况。

2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效果

2.1护士熟练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技能,提升了科普授课能力

医院门诊护士72人,平均年龄38岁。门诊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1%,比全院平均水平低13%;主管护师及以上占89%,比全院平均水平高55%。门诊护士工作经验丰富,但多数护士身体状况欠佳,且缺乏进取心。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后门诊护士工作职责和管理内容有了改变。咨询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众多患者共性咨询的问题得到归纳,科普的知识宣传或宣教得到较为广泛的落实,同时护士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能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多次成功抢救候诊患者,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好评;护士在授课的同时得到锻炼,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门诊护士中营造出比知识、比技能、比服务、比奉献的氛围。2014年门诊护士对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

2.2增强了患者和家属的疾病防治意识及患者满意率,门诊就诊秩序得到了改善

患者及家属的候诊时间得到合理的利用,有效改善了门诊候诊秩序,同时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防治意识。2008-2012年和2014年共发放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2199份,每年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2009年和2010年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与2008年相比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2012年和2014年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与2008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患者对门诊护士的投诉仅1例。说明随着门诊健康大课堂的不断深入开展,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

3体会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坚持在门诊开展健康科普大课堂难度大,对护理管理要求高。医院门诊诊区涉及多个科室,护士平均年龄38岁,高年资护士比例大,大专学历偏多;但门诊护士大多数是从事病房工作多年,工作经验较丰富,由于上夜班困难或身体状况欠佳等诸多因素被调入门诊。门诊的护士工作内容简单,分诊、维持秩序是主体工作,久而久之失去了进取心。因此,门诊健康科普活动是机遇更是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决方法极其重要。整合资源,科室病房与门诊是个整体,本科生护士发挥知识创新优势,年资高的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护士发挥他们善于沟通的长处,制作课件,集体备课。让护士体会到健康科普要通俗易懂、让患者感兴趣、授课时间短、需要学习者参与,它不仅包括了知识和技能,还要授课者结合患者的感受讲解或穿插小故事情节。因此,采取集体备课,诱导式授课方法,将主要的健康行为尽可能流程化,将知识点变为容易上口的短句,采用反示教方式,如心肺复苏的操作课,护士指导家属或患者进行模拟人的操作,又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形象化,使用挂图和食物模型橱窗展进行授课,门诊科普健康大讲堂生动,让门诊候诊患者愉快且有收获地度过等候就医的时间,是护理管理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1)近年来医院不断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门诊护士更加珍惜目前的工作岗位,自愿利用午休时间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活动,积极配合医院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理部充分调动这部分护士工作积极性,创造一系列方便条件,积极发挥护士在疾病健康指导方面的作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在门诊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拓展。在医院门诊开展健康大课堂活动推动门诊的优质护理服务,2014年患者对门诊大课堂的授课内容、方式等的满意率为96.4%。这项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门诊候诊秩序的管理,患者或家属个别咨询量减少。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增加,发挥了护士在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中的促进和先导作用,也是密切医患关系、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保健知识和技能,使患者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对防止疾病发生或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微课; 普通外科;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2-0153-03

doi:10.14033/ki.cfmr.2016.22.082

普通外科作为临床中较大的科室之一,其涉及到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这种实际情况就决定了学生要掌握的普通外科相关知识有多元与复杂的特征[1]。普通外科知识内容的繁杂对学生学习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2]。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创新教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教育教学中,普通外科教学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本文对微课这种创新教学在普通外科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名在笔者所在医学院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普通外科教学过程中,以随机的方式将这些学生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名。其中观察组采用微课教学,对照组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其中,对照组男13名,女17名,年龄19~23岁,平均(20.0±1.3)岁;观察组中,男16名,女14名,年龄19~23岁,平均(20.4±1.3)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微课创新教学,对照组则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普通外科教学方式,两组均应用第8版《外科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普通外科的全部内容。对照组的具体教学方式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观察组则引入微课教学法,具体是以视频作为主要的载体,将普通外科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普通外科的教学环节来开展微课教学过程。如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对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患者进行随访,对提高普外科临床水平有一定的作用[3]。而微课教学在普外科的应用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微课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的区别是前者是以普通外科教学中的某一个小知识点或者普通外科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基础进行针对性讲解的实录。微课创新教学关注的是教师教学设计本身,其具有时间短且容量小的特点,微课比多媒体课件更适合普通外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普通外科微课中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其中有的是普通外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的是对教材做出的解读等。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综合能力和理论知识。其中综合能力包括体格检查、采集病史、病情诊断、医嘱书写以及操作等;理论知识以普通外科教研室成员作为命题人员,消除倾向性。总分为100分,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分别为20分与8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比较,其综合能力、理论知识及总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表1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微课创新教学在普通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极好的提高了普通外科教学水平。这与微课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1 加强普通外科微课教学的应用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0篇

万达社区辖区位于朝阳桥以北,是淮上区的南入口处,淮上区和蚌埠市的联接处。包括万达小区,丽江小区、赛还苑小区、何克林苑小区,现居住3200户,约10000居民。

社区为民服务的基础设施齐全,一楼设一站式服务大厅、二楼有残疾人康复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科普活动室(包括阅览室及电子阅览室)。三楼有综治维稳中心、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站、科普大学、文化大讲堂。

2019年社区党支部成立以来,在区党委政府和区科协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建全科普示范社区工作,努力开创社区科普工作新局面,把科普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努力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力求科普教育在社区中更具群众化、通俗化、经常化,贴近居民生活,有的放矢,寓教于乐,为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现将创建自治区级科普示范社区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科普工作制度。

为更好的开展社区科普工作,我们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成立了由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科技带头人组成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将科普工作列入社区议事日程,年初即将科普工作融入社区建设、综合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全年工作规划之中。三是制订了社区科普工作制度,将工作分解到各个成员,使科普工作目标明确、组织有序、责任到人,承担起对辖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职责。

二、抓好科普设施建设,完善科普宣传阵地。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百姓在了解社区建设的同时学习科普知识,运用科普知识,感受科技的成果,社区以“科普大学”“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科普活动室”为阵地,经常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传统家庭教育、健康知识讲解、生殖保健知识、生活常识、青少年科学常识、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

2018年3月社区建成了12米的的科普文化长廊和12平方米的科普宣传栏。截止目前,已进行了禁毒、禁止传销、书反邪教长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健康生活、卫生、环境保护等多种科普知识的宣传。内容紧贴生活实际,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宣传内容做到每月更换一次。

三、创新科普活动载体,组织社区科普活动。

(一)创立科普活动中心。为更好的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我们社区通过资源共享,将科普活动室和阅览室组合在一起,有科普书籍藏书380余册,光碟50张,社区居民可以在开放时间内免费阅读书籍和借阅影像资料。阅览室内还有电子阅览处,有五台绿色通道的电脑专供居民进行科技阅览。

(二)打造“社区科普大校”,使社区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社区创立了科普大学,配备有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为社区居民讲授科学知识,每次上课,学员达50余名。一方面我们根据区科协安排的课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我们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在科普学校开设了四个特色专题课堂,即政策课堂、健康消费课堂、法制课堂和书法课堂,通过开展有关政策、健康、法律、科技文化方面的讲座,使居民受到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

(三)利用节日,和青少年假日做好科普活动

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了社区迎新春“欢乐中国年”活动、庆“六一”科普宣传进幼儿园活动、暑期针对青少年的消防知识宣传、法制宣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文艺表演、科普文艺演出和健身活动结合到一起,增强了居民对科普的乐趣和兴趣,也加深了居民之间的感情。

四、专业志愿者进社区,使科技服务更有效安全

在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立足社区、突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多种活动,既服务于居民群众,又使居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我社区长期活跃着一支科普志愿者队伍,目前有20人,他们均是各行各业中的科普队伍中的带头人,他们热爱公益事业、 热心科普宣传工作,长期活跃在社区居民群众中间,每季度集中在社区学习科普知识讲座,内容涉及家庭保健、健康与运动、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知识,服务对象不计其数,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很好成效。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1篇

同学们与小华南虎亲密互动(图/南方网)

关于科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它最重要的任务并非普及知识,而是激发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毕竟时代在变,现在科学知识已经汗牛充栋,并且唾手可得,很多孩子床头都有科普书,打开电视也不乏科普节目,如果对某方面特别感兴趣,网上一搜就应有尽有。所以,科普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并掌握观察、试验、分析等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兴趣有了,孩子们自然求知若渴。有了科学思维,即便将来不从事相关工作,也能对诸如“量子矿泉水能治疗癌症”这种谣言多一分清醒。 

那么,怎么做科普孩子才喜欢?记得小时候,所谓的科普大多来自于课堂,老师讲讲科学知识,解释一下科学现象,条件好的可能还会播放视频,偶尔做一次实验……现在,各种科普活动眼花缭乱,各种高科技“乱入”其中,科普正变得好玩有趣,让“过来人”羡慕不已。 

就像此次“动物课堂”,孩子们可以了解华南虎的生存现状、实地感受老虎的生活习性,还能与老虎宝宝来一次亲密接触。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通过接触、体验、参与,孩子们可以在不知不觉间了解动物、喜欢动物,说不定还会有人暗下决心要做野生动物的守护者……

所以说,做好少儿科普,让孩子“入戏”很关键。而“入戏”除了搭建更多平台、开通更多渠道,在方式上还要更好玩、更“走心”。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科普阅读;科学素养;科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5-01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5.089

当前小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少有学生会去主动阅读科普读物。学生不去阅读科普读物,对科学知识不够了解,无法产生兴趣,自身的知识面就会比较狭窄。小学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科普书籍,并且利用网络平台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一、加强课外科普阅读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科普阅读气氛

学校的图书馆要专门建立“科普角”,举办各种借阅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科普书籍,提高图书馆科普书籍的借阅率,扩大科普书籍的流通面积。在每个班级当中,建立图书角,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科普图书带到学校和同学分享,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互相借阅科普图书。在科普网络阅读平台建立专题栏目,从而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科普阅读资源,促进学生的交流。

(二)建立科普阅读部落

建立个性化的课外阅读部落,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为基础,分成各个不同的部落。例如:科幻小说部落、科普童话部落、异想天开部落。在每个不同的部落设置从下到上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的优势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部落。通过阅读积分的方式,吸引学生去阅读,当学生的积分达到一定数值,就可以获得升级,并同时拥有升级部落的权利。

开展丰富的科普阅读部落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科普阅读获得乐趣。例如,科学教师可以组织智力抢答竞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南极大冒险》等科幻电影,并且让每个学生观看之后写观后感;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科普小说、童话等,并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写作,鼓励他们向科学版专栏投稿,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加强网络阅读平台的交流

在学校范围当中,可以建立科普网络阅读平台,通过论坛的形式开设科普阅读专栏,并且定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科普图书,推荐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学生。学校可以联系校园电子图书馆和各种网络阅读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后感到论坛当中,让学生在论坛当中讨论对文章的看法,共享阅读资源,获得更多的收获,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当中。

(四)推荐课外阅读部落的书目

读书网站要不断推荐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书籍,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推荐的科普书籍要具有吸引人的題目和丰富的内容,例如《十万个为什么》《地球家园》等,使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拓展。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使推荐书目不断得到充实。

二、加强课外科普阅读的作用

(一)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普阅读

通过各种科普阅读活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科普阅读的作用,明确表示,科普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今后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科普阅读活动当中。

(二)提高学生的科普阅读兴趣

利用各种科普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交流阅读经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科普图书,更加喜爱科普书籍和科学课,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使科普阅读活动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塑造良好的科普阅读氛围,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太阳系”的时候,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和杂志,学生可以明确冥王星属于矮行星,因此当今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阅读大量的科普书籍,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灵动性,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且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积极阅读的氛围。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利用各种科普阅读活动,可以保证教师深入了解科学教学。明确要想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不仅要利用课堂时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营造愉悦的科普阅读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当中获得成长。改革当今的科学课堂教学,更好联系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建立完善的课外科普阅读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课外科普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当今的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丰富课外科普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科普阅读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科普阅读的愉悦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小学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成锦平. 打造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 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以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基地建设为例[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0). 

[2] 周世华. 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3] 李园. 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16(14). 

[4] 黄秀绢. 论物理教育对提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7).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大学物理 课堂趣味性 多普勒效应 角动量守恒定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这个信息大膨胀的年代势在必行。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本科阶段都要学习的一门课程。物理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自然规律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物理是高中物理的升华,作为一门重要的理工科基础课,通常很乏味。提高大学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掌握理解课堂知识,运用理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提高课堂的效果,第一个就需要教师结合事实问题,利用所学知识,给出解决方案。我们以大学物理教学中两个例子进行说明。第一个例子是多普勒效应这部分内容,它告诉我们,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那么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并定量的给出的二者关系如下:

其中,波源发出的频率为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为 ’,波的传播速度为u,波远相对介质的速度为vs,观察者相对介质的速度为v0。可能我们这样直接引入多普勒效应,学生往往提不起任何兴趣。但如果我们先给个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就可以立刻把学生带入课堂:“2014年3月8日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从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途径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交接处胡志明管控区时,从雷达上消失,机上的239名乘客和机组成员音讯全无。全世界11个国家参与了这次搜寻工作,据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副总裁宣称,他们利用多普勒效应分析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次航班发出的6次握手信号,推测出航班最终坠入南印度洋。究竟是什么多普勒效应,为什么能通过多普勒效应找到马航,多普勒效应在我们的日常声中又有哪些常见的应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马航疑云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神奇效应。”接着再介绍我们开头引入的多普勒现象以及公式,学生就被无形中带进了课堂。介绍完这个内容之后,再回到这个具体的事件,应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一下:失联飞机尽管关闭了通讯系统,但它每个小时都会向国际海事卫星发射固定频率的握手信号,这些信号由于多普勒效应会发生微小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就可以判断马航的可能去向。我们可以把MH370视为波源,把国际海事卫星视为观察者。如果失事飞机是距离国际海事卫星越来越远,此时卫星接受的信号频率应该是减小的;如果失事飞机靠近国际海事卫星,卫星接收到的频率应增大。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工程师就可以从接收到的信号频率变化特征,判断飞机的走向。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利用知识很好地解释了实际问题。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我们可以以美国大片“黑鹰坠落”中的场景作为切入点:“该影片以1993年的索马里军事行动的真实背景讲述了120个美军在索马里遭到整个城市人的攻击,这少量的美军激战数小时后在援军的支援下,大部分人成功返回基地的故事。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应该是美军代号黑鹰的直升飞机机尾的螺旋桨被击中后,在空中失控,打转坠落的场景,为什么尾部螺旋桨破坏后,会使飞机失去平衡而坠毁了?学习完今天的内容以后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这样就自然地引入了正题。角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如果刚体所受合外力矩等于零,或者不受外力矩的作用,则刚体的角动量守恒。

其中M是刚体受到的力矩,J为刚体的转动惯量, 为刚体的角速度。这一定律由刚体推出,但对非刚性系统也同样成立。直升机由机身、主螺旋桨和抗扭螺旋桨组成,直升机的主螺旋桨和机身就可视为一个非刚性系统,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如果忽略空气的阻力矩,此时外力矩则为零,主螺旋桨和机身系统角动量守恒。若以主螺旋桨角速度方向为正,则机身会反方向转动,使系统总角动量保持不变。机尾安装的小螺旋桨可产生一个附加力矩与机身所受内力矩平衡,从而消除机身的转动。如果机尾的小螺旋桨破坏,那么机身就只受内力矩,因此会产生与主螺旋桨方向相反的转动。这样就无法控制机身平衡,因此,黑鹰的机尾的螺旋桨被破坏后,会在空中失控,失去平衡而坠毁。通过和电影中场景结合介绍基础知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第二方面,需要老师讲完知识点之后,结合所学知识介绍它在实际中的几个方面应用。还以多普勒效应为例,多普勒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在交通领域,天文学领域和医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比如,天文学家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科学家艾德文哈勃发现在地球上观察到银河系天体发射的光线频率都变低了,即产生了红移,说明这些天体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因此得出了宇宙正在膨胀的结论。再比如说,在医学上利用多普勒效(下转第100页)(上接第68页)应做成胎心测量仪,用于测量胎儿的运动。其原理就是:从胎心测量仪发射一个波到达胎儿,发射回到胎心测量仪,根据发射与接受多普勒信号的频率变化,来获得胎儿的信息,观测胎儿的运动状态。

以角动量守恒为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它解释。比如芭蕾舞表现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地面的摩擦,则转动过程中满足角动量守恒,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表演者的收缩成一团时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转速。再比如说,跳水运动员在跳水的过程中,离开地面后满足角动量守恒。将身体蜷缩,可减小转动惯量,加快转动速度,完成空中的旋转动作;落水时伸展身体转动惯量增大,入水时的转动速度减小,不至于溅起太大水花。

通过与实际的应用结合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将其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

第三个方面,如果课堂上能插上一个一两分钟的短视频,效果应该会更好。以多普勒效应为例,我们可以给一个迎面驶来的火车的视频,从视频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多普勒效应,火车迎面驶来听到的音调较高,而火车疾驰而去听到的音调很低。

以角动量守恒为例,可以给一个茹科夫斯基转椅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的例子。人手握哑铃坐在茹科夫斯基转椅上,给人和茹科夫斯基转椅一个力使系统转动起来。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系统的角动量守恒。当人的手臂伸开时,系统转动惯量增大,转椅的转速减小;当人的手臂收缩回来时,系统转动惯量增小,转椅的转速增大。

通过一个简单的视频,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现象和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收效果。

当前本科教育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大学物理的推导和公式很多,照着课本讲解的话很枯燥,课堂效果很差。如果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把知识点和实际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补充知识的应用背景等内容,应该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要提高课堂趣味性,创新和结合实事是关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多进行教学比赛和奖励措施是提升教师创新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另外,很多年龄上大一些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尚存在困难,更不用说穿插视频了,因此,这种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趣味性的做法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组织加强教师的教学和计算机素养,集中对教师进行多媒体利用的培训。此外,视频时间过长,也会压缩课堂知识的内容。合理地把握穿插视频的量也是需要老师思考的问题。总之,提高大学物理课堂趣味性势在必行,如何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 周清华,胡伟.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旬刊,2012.

[2] 郑莉,飞.陈中华浅谈如何实现高效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J].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2013.

[3] 谢开.浅谈如何提升大学物理课的教学质量[J].才智,2009.

[4] 胡春霞,闫春娟.浅谈三本院校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5] 李占峰,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4篇

一、在课堂实施方面

学校在科学课程的设置上比较分散,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在学校的科学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试着将多节科学课程合在一起教学,这样,学生可以一次性搞清当堂课所涉及的所有科学知识,如果时间有剩余,教师还可以就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元化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第一单元《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学校认识生活环境中的植物,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当天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后,回家找到相关的科研制品,就其工作原理和功能效果进行简单解释,以巩固新知识,为第二课堂的实施提供深厚的知识积淀。

二、在青少年心理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和认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独立意识强烈,爱好广泛,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新生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容易接受新信息、新事物。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更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进而提高他们对待科学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摆脱科学课堂上死板地接受知识,进而转化为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

三、在行为表现方面

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科学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他们经历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科学学习过程。第二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外利用周围环境条件,扩充科学知识的开放性活动。这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而且学校经常开展第二课堂,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地了解第二课堂并参与到其中。比如,学生可以每两个周以个人或者邀约同伴,在家长的带领下,参加非学校组织的科普活动、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当量化达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即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之,第二课堂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开展第二课堂是学校及教育机构应担当的责任,为青少年提供科技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提供科技培训的基地和实践场所,通过有效的科普活动,大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国家科技发展储备优秀的后备力量。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5篇

    语文学习的空间在不断的向外延伸。语文学习,不能只以课堂为学习阵地,它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拓展自身的空间,摆脱课本的束缚,与众多学科沟通,走出学校小课堂,奔向社会大课堂。本篇文章从课堂的延伸、语文教学空间的拓展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三方面入手,小结了一下我在近两年的语文教学中所一直实践着的一些事情。  主题词:延伸、拓展、素养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名言,“语文天生重要”。之所以说语文天生重要,是因为语文学习不仅仅可以获得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而且与各类人文学科息息相关,与人的精神、情感塑造,以及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还应包括文学和文化。汉语是充满魅力、充满人性之美的;由汉语构成的文学和文化则凝聚着作者的灵性和思想。三者结合,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并内化为一个人的情感、素养和思想,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应该说,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一、延伸语文课堂,整合各科资源,为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中大量文章要接触到政治、历史常识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去阅读相关书籍,自己收集资料,借助这些资料阅读分析好文章。如在教授《荷塘月色》的时候,由于文章的感情比较深沉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作者的淡淡的忧伤从何而来缺乏认识。因此,我除了在课堂上补充了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之外,还要求他们课后自己去参观洪秀全纪念馆、黄埔军校、鲁迅纪念馆等近代历史遗迹,以求对整个中国近代这一部启蒙、救亡史加深感性认识,从而明白朱自清的淡淡忧伤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一时感伤,而是传达出了众多知识分子在政治恐怖下彷徨于如何启蒙、如何救亡这一历史命题的共通情绪。学生参观后大都反映良好,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学习教材中的其他近代作品如《纪念刘和珍君》等。  有些文章要接触到科技知识。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组织学生观赏科普电影、参观科技展览会、收听科普报告,在普及科学知识中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天上的科学实验基地——空间站》后,我建议学生们去航天奇观参观,并要求出一期有关航天知识的手抄报。从手抄报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航天知识得到了丰富,并且懂得了运用正确的说明方法来介绍科普知识。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要接触到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在了解相关绘画、音乐常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授古典诗词的时候,我尽量找到相关曲目播放,帮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在听了《三国演义开篇词》《明月几时有》《独上西楼》等歌曲后,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美有了新的认识。  二、开展语文活动,构建语文环境,拓展语文教育空间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人们自然而然认为,严肃或深刻就必然是乏味的,令人生厌的。”他与艺术家哈克达成共识:“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趣味,人们应当从中得到乐趣。如果作品本身没有趣味,不能使人得到乐趣,人们就会到别处去寻找乐趣。”课堂教学同样是这样。如果学生只从课堂上感受严肃深刻的东西,而无一点乐趣,这群16、17岁的少男少女就会从别处寻找乐趣,于是睡觉、讲话、写纸条、发手机短信等课堂违纪现象就出现了。  因此在课堂上适度开展语文活动,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实在是助益良多。如某日下午上课,学生普遍感到困乏,有较多同学睡觉。于是我借来纸花,全班玩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停时花落谁家则答题者为谁,答不出来者需表演节目一个作为惩罚。游戏甫一开始,报名做鼓手者就十分踊跃。其后鼓声咚咚,学生们精神振奋,思维也随之活跃,谈笑之间很快就将当堂的教学内容完成了。除此之外,“成语接龙”、“谜语竞猜”、“诗词朗诵”、“小型辩论赛”等活动也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课堂气氛及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来看,效果也较为理想。  布努那曾强调,“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构成,那些同一个学生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没有多重联系的概念不可能记住或有用。”“当概念融合在各种背景之中并以各种方式来表达时,最容易掌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我在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之余,更注重的是对语文环境的构建,并努力使课堂与社会相衔接。如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在结束课文内容的讲解后,留出了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课文里所学到的有关荔枝的知识及相关说明方法,模拟“某土特产品交易会”荔枝专卖场现场。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拿出了道具,摆出了布景,将荔枝生意吆喝得有声有色。又如在教授《提醒幸福》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自行设计制定了一份《您幸福么》的调查问卷,并印出5000份,组织他们走上街头对现代人的幸福观进行实地调查。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在更深更广层次上理解课文内容,充实语文知识,丰富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他们走出课堂,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对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转化,思辩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  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的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aually asking questions.只有先成为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才能最终成为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较注意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引导学生,培养能力,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阅读、自主提问、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也在努力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2、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阅读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越容易。在阅读方面,我们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认为阅读无用、无趣者大有人在,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得怎样去抽时间阅读,不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我在课文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书籍:口述、看连环画、看经典书籍改编的电影、开书目……不拘形式,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广泛涉猎各方面书籍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