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范文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重庆自然博物馆;老馆的历史;新馆的创新;陈列展示

[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

重庆自然博物馆有着悠久的办展历史,其前身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都把创设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作为传播科学、普及知识、服务民众作为己任。经过80余年的历史进程,重庆自然博物馆即将建成新馆,新馆的建设,应秉承传统,努力创新,新馆的陈列展示,应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重庆自然博物馆老馆的历史

1.1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的公共博物馆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1930年在中国西部创建的中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设有理化、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兼善学校等。

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的博物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1930年,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公共博物馆在四川巴县北碚成立。中国西部科学院下设的博物馆是在峡区博物馆的基础上创办的。

1930年3月由北碚峡防局拨款筹建峡区博物馆,利用火焰山东岳庙旧有殿宇略加改建而成。陈列各方征集物品,分动物、植物、风物、卫生、煤炭等陈列室对外展出。同年10月,中国西部科学院成立后不久,峡区博物馆由拨交科学院办理。

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公共博物馆成立以后,设有4个陈列室,1个动物园,1个剥制部。陈列主要分为风俗、工业、矿产等几大类,并饲养有生活动物。博物馆一开始就是一种馆园结合的模式。

博物馆在藏品收藏上颇下工夫。其主要来源,一为野外采集,二为社会捐赠。

大规模的采集在筹设博物馆之初就有几次。从1928年至1930年,卢作孚派少年义勇队随同入川的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以及德国专家傅德利等中外科学家到川西等地进行自然科学调查采集,带回大批动植物及风物标本。

社会捐赠每年都有。卢作孚在计划成立科学院之初,早就有动机,从各方募集捐款,多方设法采集标本,催促建筑博物馆。

征集标本的范围也不仅限于本地、本区域,还扩大到境外。在中国西部科学院1933年将来的工作计划中,拟征集全川煤矿,设一煤层标本陈列室,并收集各处社会自然各种标本分别开室陈列;拟花费一万元购置世界各国动、植、矿物标本。

博物馆注重专家学者办馆,将“敦聘博物馆学专家”列入工作计划大纲。博物馆主任黄子裳修业巴黎大学。

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的公共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力求“造成功一种社会的环境,以促使人们的行动发生变化”(卢作孚)。的确如此,在上个世纪20年代,北碚以及中国西部封闭落后,经济欠发达、文化未建设、科学不普及,博物馆的建立,开创了以科学启民智、用知识促发展的新局面。

1.2中国西部博物馆

中国西部博物馆创建于1943年,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其科学性在多方面得以体现。

科学的宗旨:在筹备委员会时期命名为“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后更名为“北碚科学博物馆”,最后定名“中国西部博物馆”。其宗旨一直未变,推广科学教育,提倡专门科学研究。

科学的内容:陈列分工矿、农林、生物、地质、医药卫生及地理(原称气象地理)六馆,涵盖科学的许多方面。

科学的人才:在其筹建和设计过程中,有一大批抗战内迁重庆北碚的科研机构和国内顶级科学家倾力协助,其规模与起点堪称国内一流。博物馆所从事的是面向大众的科普活动,精英从事科普,既可保证科普质量又能产生巨大影响,极有利于科普事业的高端发展。

科学的精神:其创建“鉴于科学教育之亟待普及,学术研究尤待发扬”,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把宣传科学、提倡科学作为基本任务,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艰苦创立、顽强发展。

2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创新

纵观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历史,科学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晰。新时期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应传承历史、创新未来。

目前,重庆自然博物馆正面临新馆建设的重要时期,应在运行、管理、服务、办展、科普活动等各方面提高创新能力,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科学构架、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

2.1组织形式上创新

从组织形式上创新,建立专家主导的科学决策领导机制。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科学决策强调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决策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尊重专家意见,凡遇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请专家提方案、拿意见,充分进行科学论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专家主导的领导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专家咨询制,汇集各学科专家,把握政策方向、业界发展动态,提供领导决策信息的专业化、科学化,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对主要业务进行指导,提高决策质量,实现正确规范的决策,促使本馆业务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对于陈列大纲,由专家进行编制、并提出建议,编制工作要把握好几个关系,即: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关系、展陈标本与展陈内容的关系、文本的逻辑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展陈理念与现实操作的关系。注重把知识文本转化为展陈语言,在大纲编写时突出重点、特点、亮点,突出公众感兴趣、易接受的内容,突出地域特色和生物多样性,突出标本和通过辅助陈列手段表现的标本。

2.2工作方法上创新

在陈列大纲的编制上,可考虑采用委托制,委托设计方案,委托既可在本馆、也可在馆外进行。在前期准备阶段,为充分论证,可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一旦达成共识,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决策下来。

在陈列实施阶段,应充分介入基建工作的相关环节,施工方、业主方建立交流机制,相互沟通、充分理解、及时调整、共同建设,以达到建筑与陈列的契合。

2.3展陈观念上创新

“以人为本”,适应观众需求。其一是对展览本身的需求,展览内容上要丰富、具有知识性、要时常更新,形式上要活泼、富于表现力、经常变换。其二是对展览外的需求。博物馆除了展示功能以外,还应注重配套设施的服务。在主要展览区域外,可以设置培训、娱乐、餐饮、休息的区域。

在培训区,应把向少年儿童传播科普知识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开办少儿科普培训班,组织小学员撰写科普文章,进行演讲比赛等,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休闲性于一体。

在餐饮区,要创办有博物馆文化、尤其是有自然馆文化的特色餐饮。主要是在餐馆的陈设布置上,比如把岩矿奇石、把奇花异草、把小桥流水等陈设在厅堂的周围,形成视觉和味觉上的文化大餐。

2.4展陈主题上创新

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不仅关注自然发展史,还要关注现代科学最新成果,不仅关注生态系统,还要关注环境污染。

新馆陈列,室内展项上确定的几个主题包括:序厅――人与自然奏鸣曲、地球奥秘(地球厅)、生命激流(进化厅)、恐龙世界(恐龙厅)、生物万象(生物厅)、生态家园(环境厅)、西部富源(西部厅)、山水重庆(重庆厅),共8个部分,7大板块。

室外展项,作为新馆项目的特色之一,鼓励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巧妙构思,营建多种可以观赏、学习、体验的自然空间。拟设①动物观察区,在露天或建筑物的天井部分,设置一系列网罩,分别养殖蝴蝶和鸟等,构成“蝴蝶谷”、“鸟语林”等项目。②植物观察区,设置专门区域,专家辅导,公众参与,种植、认种濒危植物、珍稀植物或重庆地区的主要观赏植物。③恐龙生态园,配植裸子植物,陈设仿生机器恐龙和恐龙复原雕塑,模拟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再现“失落的世界”。④名人雕像园,设立卢作孚以及与重庆自然博物馆历史相联系的著名科学家雕塑,缅怀先辈功绩,突出项目文化特色。⑤儿童乐园,设置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益智强体游戏项目,让儿童在乐园中体验、学习、发现自然。

2.4展陈形式上创新

展陈形式上要大胆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直观性、可视性和互动性。打破传统展示以静态陈列为主的被动局面,以标本为中心,进行博物馆与观众的展示与欣赏、传授与学习、观看与动手的互动、参与、体验型展陈方式,改变单一标本和展板的简单陈列,采用高科技的融声、光、电为一体的场景,烘托展览气氛,造成互动场面,形成形式上的创新。

3结束语

新馆的建设正在紧张推进中,新馆陈列,更多地关注环境状况、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因地制宜地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架起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庆自然博物馆通过建立创新机制,进行项目引领,促进我馆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形成互相依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重庆自然博物馆必将在继承科学的传统中、通过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结出科学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概况[M].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1933:15.

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 科技创新 赛事机制

荆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市科协、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共青团荆州市委等五部门联合举办,荆州市科技馆为赛事承办单位。至2015年已连续成功举办30届,成绩斐然,多次获得“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奖”。

一、坚持“三公”原则,有序开展赛事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至今,赛事规模日益壮大,参赛选手不断增多,竞赛项目不断增加。一个赛事的健康发展,只有严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赛事才有生命力,才能获得社会各界认可,才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

市科技馆在研究全年工作时,就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提前与相关部门联系赛事准备工作,并安排专项资金对大赛活动给予保障。聘请市教科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事业心强的专家担任大赛评委,各主办单位均参与终评活动。评委会根据大赛章程和“三自三性”原则对参赛项目进行评选,在评选结果上签署评审意见,将评审结果在媒体上进行公示,确保评审结果客观、公正。

同时,邀请新闻媒体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进行详实的宣传报道,借助市科协公务网站、荆州市科普网站、科普长廊等科普平台的作用,宣传科技竞赛取得的成果,展示参赛青少年和科技辅导教师的风采。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入,为青少年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推行分级赛制,层层落实责任

荆州市所辖有8个县市区及1个开发区,约有670万人口,2015年统计,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128所,在校生85.9万人。每届创新大赛都会收到大量学生作品,涉及参赛作品的筛选、指导、申报、初评等工作。如果仅只组织一次全市大赛来完成评审,不仅时间仓促工作量大,不能保证参赛作品质量,也不利于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推广。

荆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推行的是分级竞赛制,即参赛选手先参加所在辖区(县市区)组织的竞赛活动,由各辖区组办单位对本辖区的参赛作品进行评比筛选,所产生的优秀作品再报送参加市级竞赛终评活动。各辖区大赛基层组织单位指定的联络人就是本辖区赛事的责任人,实行专人负责管理。每次大赛前我们都组织联络人学赛章程和工作动态,使他们能够按规则组织赛事活动,从赛事源头就开始规范各项要求。这样既保证了作品在参加上一级赛事时,申报的资料格式符合要求,也便于参赛项目的评审、信息收集和资料整理。并要求各县市区对本辖区参赛作品进行展示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前来观摩,启迪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营造出良好的大赛氛围。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各辖区赛事的联系人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联系人不仅是各辖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组织者、责任人,也是科技馆平时到县市区开展科普活动的联系人或负责人。通过联系人我们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学调查体验、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会、高校科学夏令营等科普活动,以及各类青少年科技培训,有力的落实到各县市区,将科普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实现点对点精准科普服务,让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三、秉承大赛宗旨,提升创新活力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宗旨,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竞赛只是结果,不是目的,是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手段。围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深入开展了许多深受欢迎的科技活动。

一是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组织开展了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高校科学营活动、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会、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七巧科技竞赛、无线电制作竞赛、全国科普日活动、科技影像节活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等系列青少年科教活动,使我市青少年科技蓬勃发展,启迪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掌握科研方法,提高实践能力,感受科学魅力。

二是组织科技教师开展培训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了湖北省西南片区青少年科普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湖北省青少年无线电制作竞赛器材选定会、湖北省求知计划年会、科技教师恳谈会、科技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交流学习活动,汲取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同行的先进经验,培养了一批科技辅导员和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工作者,积极推动我市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是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工作室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求知计划培训、机器人竞赛培训、机械科学工作室培训、无线电制作培训、七巧科技培训、科幻绘画培训等各类校外科学素质培训,促进科技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教育相结合,走馆校结合之路,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长效机制的建设,以大赛为指引,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和培训;以科技活动和培训促竞赛,为大赛打下良好基础。着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加强创新教育,搭建创新平台,储备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从方案、章程和理事会入手,打牢试点工作的基础

一是高起点制定试点方案。加强调研,学习借鉴山西省科技馆、惠州市科技馆等工作经验,邀请部分专家、领导,召开数轮不同主题的研讨会,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印发《临沂市科技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试点工作的原则、目标、步骤、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界定。

二是高标准拟定章程。章程是科技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载体,是理事会和管理层的运行规则。一是依法制章,严格依照法规和政策制定章程。二是与现有管理运行模式紧密结合,理顺理事会和管理层的关系。三是坚持强化公共服务属性,突出科技馆科普教育主阵地的功能作用。四是规范科技馆资产管理和使用、信息披露、终止、剩余资产处理、章程修改等,为社会监督提供了重要依据。经理事会审议通过后,上报市科协审核,后报市编办核准, 完成了《临沂市科技馆章程》的制定。

三是高质量组建理事会。理事会作为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决策和监督机构,责任重大。临沂市科技馆紧密结合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理事的代表性,合理确定理事会规模,确保理事构成的合规性、科学性、代表性。第一届理事会最终确定由15名成员组成,其中7名是来自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的分管领导,2名是来自科普志愿者协会和中医药协会的社会代表。

二、坚持边试点边规范,切实发挥新机制的作用

一是注重规范理事会、管理层职责。理事长由市科协分管领导担任,理事会负责重大问题决策、面上指导协调、政策解释咨询等宏观工作,同时负责对科技馆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层对内负责拟订和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开展馆内日常管理;对外负责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科技馆事业发展。通过对理事会、管理层职责的明确和规范,临沂市科技馆由“关门决策”变为“广开言路”,由自我监督变为公众监督,初步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为政府、科技馆、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了新模式。

二是注重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围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我们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管控办法,制定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保工作预案、观众量管控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实现了运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通过不断创新展览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积极开展科普实践和各项培训活动,形成了以展教工作为中心、以市场营销为重点、以专业技术人才为支撑、以后勤物业管理为保障的高效有序内部管理体系。

三是注重发挥理事单位和成员的作用。 临沂市科技馆的发展离不开各理事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参与治理的各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为科技馆发展出力献策。市编委将市科技馆调整为副县级,编制由12名增加到39名,加大了机构编制保障力度。市财政局争取中央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通过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为科技馆的运营提供经费保障,助力科技场馆建设。市科技局从项目扶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教育局多举措支持科技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市人社局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政策倾斜。社会理事多方面反馈公众诉求,为科技馆的规划和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三、紧扣试点单位展教职责,社会公益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创新体制机制是手段,提升科技馆展教功能是目的。临沂市科技馆发展活力在实施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中得到激发,布展更加科学,展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建筑面积已达2.7万平方米,跨入了全国大型科技馆行列,社会各界给予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一)科普公益活动深入人心。发挥部门理事作用,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组织开展了万名沂蒙学子“科普之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科技馆体验,“大手拉小手、科学家进校园”,“红进社区”,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一系列民生科普活动,每年参加科技活动的青少年达100多万人次,公益科技文化服务的目标方向更加清晰,内容方式更加丰富,“科普惠民”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二)科技场馆“遍地花开”。市科协牢牢把握《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贯彻落实的机遇,总结市科技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整合工业、农业、国土资源、生态环保、气象、地震等行业现有设施资源,建设具有行业、资源特色的科技场馆,推动全市科技场馆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有县区科技馆5个,系统行业建设的专题科普馆17个,社区科技馆9个,校园科技馆54个,有力推动了革命老区科技场馆集群式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