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着力构筑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残疾人基层康复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全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为促进我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体责任,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并有效开发利用社会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因地制宜,满足需求。立足社区实际,依据社区康复对象的具体需求制定适宜的康复工作计划,以普惠性的制度安排和困难残疾人特别扶助政策相结合,保障基本康复需求,为康复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3、预防为主,抓早抓小。大力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建立健全预防机制,落实随报制度,从0—6岁儿童抢救性康复抓起,做到早期干预、早期预防、早期康复。

三、目标任务

2010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设置率100%,社区建立康复站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设置率不低于90%;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100%,培训合格率95%;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辖区人口总数的2%,康复服务建档率90%以上;残疾人及亲友的满意率不低于85%。

四、职责分工

1、街道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具体制定并协调实施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计划,建立工作队伍,组织人员培训,督导社区的创建工作;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普及康复知识,指导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负责创建活动日常工作。

2、社会事业局。负责组织在校残疾学生参加康复训练,依托区培智学校开展教育康复,宣传康复知识,教育家长预防残疾。

负责指导社区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社区服务工作计划,采取优惠措施,扶助贫困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负责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基层工作队伍的优势,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做好病残儿童首报,普及防残知识,预防先天残疾。

3、财政审计局。负责及时安排全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并监管使用。

4、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直接提供康复服务;会同区残联制定残疾人参加医保优惠政策,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

5、各社区。负责制定本辖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建立创建工作机构,配齐康复协调员;落实社区康复工作经费;推进社区康复室建设,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建立康复服务档案,提供直接服务或转介服务;完成创建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五、方法步骤

1、组织筹备阶段(2010年1月—2月)。学习上级残联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阶段性任务和工作标准,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落实创建工作经费。

2、推动实施阶段(2010年3月—7月)。按照实施方案,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普遍推开的方法,逐步开展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

3、自查评估阶段(2010年8月—9月)。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进行自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迎接检查阶段(2010年10月—11月)。全面迎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活动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

六、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的领导,成立街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残联,负责创建活动开展等日常工作。各社区相应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负责抓好具体落实,认真开展创建活动。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2篇

一、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在残疾大学生中运用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及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全校必修课,共16个学时。由于目前没有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选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由马建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在内容上,选取了“导论”、“自我意识”、“情绪”、人格”、“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挫折应对与生命教育”8个章节。教学形式采取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班级团体辅导形式,具体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团体心理活动、体验式活动、心理测试、个案分析等。具体见表1。(二)授课对象。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大一学生。笔者授课共11个班级,其中听障生班级8个,视障生班2个,肢残生班1个。班级人数14~22人,小班上课,根据教学活动场景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体验式课程。其中听障生班级采取手语双语教学。(三)课程考核。为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3个部分:课堂情况(20%);3次实践作业(30%);期末小论文(50%)。课堂情况包括考勤率(10%)和课堂分享发言(10%)。3次实践作业包括:完成“人际关系中我的样子”、“我的人际关系圈”、“我的爱情宣言”。期末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写出对课程的心得体会,体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收获的心理体验,以及是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二、课程有效性分析和评估

(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这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中存在混淆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情况,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认识,卸下了心理包袱。(二)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残疾学生对生理健康特别关注,而心理健康却容易被学生和家长忽视。通过课程,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及课程结束后,有8位同学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有一位肢残学生叙述说“生病导致身体残疾,家里父母压力大,自己乱发脾气。以前却从没想过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学生开始有意识保健心理健康。(三)运用心理调适技能。是否掌握并运用各项心理调节技能是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一位听障生描述“在高中我得过抑郁症,在这门课,我学到了很多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看书、多找人聊天,听听歌释放自己的压力。”一位视障生描述“我曾固执认为学习心理学没有用,经过8次课程,让我更进一步审视了解自己,很多时候会分析一下失落或烦躁时情绪变化过程和原因了。”(四)增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我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有视障学生说“以前觉得对自己无所不知,通过课程中20个我的游戏,才发现对自己的了解其实只有一点点。”有一位视障同学描述“通过询问身边人他们心目中我的样子,才知道在他们眼中我各不相同,要不是做作业,我不会去问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点。”另一位视障生描述“通过课程知道了自己的气质是抑郁质,让我知道自己平时一些小纠结更多是因为这种气质造成,而不是心理问题,这让我不再为不时出现的小纠结太过担心。”

三、健听残疾大学生与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

(一)健听残疾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正向作用。在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氛围和班级同学之间尊重彼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彼此生命中苦难的深深理解,深刻的情感支持,生活学习中相互帮助。很多同学减少了曾经被欺凌、看不起的怨恨心理和自卑心理。有一位肢残学生描述“我从小受到冷嘲热讽,其他人都看不起我,在讽刺中我甚至萌发了自杀心理……直到来到这所学校,同学们没有笑话我,我感到了希望和快乐。”班级团体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学生自尊,减少对自身残疾的自卑感和羞耻感。2.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强烈。一位视障学生说到“对于身有残疾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心理、性格上的问题”。16课时的课程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面,视障生有强烈的需求。一位青少年期因病致盲的学生描述“自我14岁那年,突发性视网膜脱落导致视力下降,从此性情大变,从此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常认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一位视障学生说到“人际关系是我的一块心病,从小到大就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是性格的影响,还是后天学习影响的?很想去改变,但不知从何做起。”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3.增进了健听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化。一位视障学生描述“学着换位思考,理解事情的矛盾,不同人理解的不一样,我的心里不像以前那么抱怨和发怒,觉得不公平了,心态平静了。”健听残疾大学生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课程学习,增进了社会化,理解问题的角度更加立体多维。一位视障学生谈到对恋爱的体会“为什么有的恋爱会失败,有的能够走进婚姻殿堂,可能不仅仅和时间长短、彼此是否了解有关,还和两人相互经营、是否有技巧的表达有关。”(二)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双向作用。一方面,班级团体情感支持对听障生减少自卑和社会孤独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听障生因为语言沟通困难,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少而单纯,同样的活动,听障生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对课堂内容理解和体验非常浅显,和健听人交往困难,加之在聋人文化群体中彼此支持和信任,更加减少与健听人的交往。在课程互动中,有些听障生使用主流社会语言被动,对不会手语的健听人不愿意主动交流,不利于听障生融入健听人社会。2.课程中表现出生活技能能力不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技能的定义是,个体采取适应的积极行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与挑战的能力。[1]听障生因为听不见,人格特征表现固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性、易受他人暗示。[2]有时理解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极简单化,与健听人社会交往中会出现生活技能不足的问题。3.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心理健康意识欠缺。前人研究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健全人差,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在课堂互动中,老师询问听障生听懂了吗?他们会点头,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或理解偏差。

四、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有效性分析呈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特别是对视障生和肢残生等健听残疾大学生效果明显。而国内外研究发现,聋人经由同伴相处能够感受到被社会接纳和自在感[4]。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重大。(二)突显特殊教育理念,开发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课程开发,应该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残疾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要。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教学方式都应该在理解聋人文化的基础上改进,增加生活技能的培养。健听残疾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创伤心理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运用艺术性表达,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尊感,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自信。(三)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发展的取向。在课程实践中发现,残疾大学生自卑、低自尊、敏感多疑、孤独等心理问题与他们身有残疾的经历有关,在课程中的活动体验以及特殊学校关爱、尊重的氛围,都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应以发展为取向,帮助残疾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江楚娟 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Lifeskillseducationinschools[Z].Geneva:WHO,1997

[2]GreenbergMT,KuscheCA.PromotingSocialEmotionalDe-velopmentinDeafChildren[M].Washington: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93,24:10~11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3篇

一、“爱耳日”活动主题

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

二、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根据自治区残联下发的《转发中国残联等十五部委关于开展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积极与我市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宣传初级耳科保健在听力残疾预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我会工作职责,合理安排分工,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本次“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增强我市全民爱耳护耳意识。

三、活动实施步骤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2、2月21日制定实施方案。

3、2月27日做好贫困聋儿和有需求助听器的残疾老人的筛查。

4、3月3日,深入乡镇社区,举办以“爱耳护耳,健康听力”为主题的“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

四、加大宣传,确保活动质量

1、2月21日制定市残联开展第十六次全国“爱耳日”实施方案,对开展此次活动作出具体工作计划和部署。

2、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为了保证此次活动顺利完成,上到全新的社会服务平台,经领导同意,于2月25日召开市残联全体干部职工工作部署工作会议,成立关于开展第十五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具体负责本次活动的开展和宣传。

组成人员

组 长:__ 市残联理事长

副组长:__市残联办公室主任

成 员:__ __ ____x 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16同志兼任。

3、2月27日上午,做贫困聋儿和听力残疾老人的筛查工作。在“爱耳日”即将到来之际,于2月21日给各镇残联下达听力残疾儿童筛查通知,并要求在2月27日上报市残联进行归总,确定受助残疾人名单。

4、3月3日,深入我市乡镇社区,与各镇残联积极举办以“爱耳护耳,健康听力”为主题的“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在现场发放预防听力损伤与耳聋的科普知识宣传单,开设健康讲座,并要邀请市人民医院耳科医生讲授日常爱耳护耳的健康小知识;提供义诊、咨询、测听等相关服务,为患有听力障碍的群众免费检查并验配助听器。

5、在全国“爱耳日”即将来临之际,市残联广泛利用网络、报纸、信息等媒介,“爱耳日”活动消息,传播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相关知识。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残疾人协会,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医疗、康复、教育等专业机构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的氛围。

以“爱耳日”活动为契机,切实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听障儿童的医疗、康复救助,继续实施和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办法和无障碍建设等保障措施,改善残疾群众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市残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创新有为的举措,为推动凭祥经济社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宣传口号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4篇

一、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以及广大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迫切要求,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发社会资源,以社区为基础平台,以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组织协调,提高康复技术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目标是:到20*年,*、*、*、*、*、*等6个街道办事处有需求的残疾人70%得到康复服务;*、*、*、*、*等5个镇达到50%。到2010年,*、*、*、*、*、*等6个街道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服务;*、*、*、*、*等5个镇达到70%,其余乡镇达到50%。到2015年,全市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二、主要措施

(一)完善康复工作体系,健全组织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和扩大训练服务网络。成立市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残联)。各街道、各乡镇要建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残疾人工作暨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以当地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以村(居)卫生室为依托,建立残疾人康复室,同时设立或聘请残疾人康复员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方便、就近的康复服务。

(二)加强康复服务重点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根据温政办[20*]189号文件精神和我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规划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综合服务楼,拓展市级康复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和功能,各街道、各乡镇在2010年前要建有一处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的专门场所。

(三)建立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残疾人工作协调会议纪要〉的通知》精神,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建立残疾人特困救助基金,安排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基本医疗保障投入。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康复经费,积极帮助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康复经费等问题。民政部门要逐步从社会福利有奖募捐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民政福利机构建设。

(四)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做好残疾人康复需求的调查,为需要服务的残疾人建立档案,做到动态管理;各街道、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发挥技术优势,为康复残疾人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有效服务。

(五)加强基层康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卫生部门要将残疾人康复业务培训纳入全科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并于2010年前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全科医师培训计划,在岗医务人员全面掌握康复知识。

(六)开展宣传教育,做好残疾预防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及宣传窗、小册子等宣传手段,广泛开展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公益宣传教育。在经常性宣传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活动日,开展特定专题的重点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残疾预防意识,自觉接受针对出生缺陷、地方病、麻风病、药物中毒、意外伤害等致残因素的预防干预措施,降低残疾发生率。利用妇幼保健、网络及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残疾儿童的早期筛查,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建立健全出生缺陷早期干预体系,预防和减少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建立联动随报机制,即发现一例,及时向卫生、残联部门报告一例,积极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预防残疾程度的加重。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乡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县残疾人康复工作目标,制定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施计划,切实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各街道、乡镇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经常研究和帮助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各项康复工作。各级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将残疾人康复相关事项纳入本部门业务计划,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尽职尽责,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卫生部门负责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所承担的康复工作,参与社会康复工作的检查评估;负责康复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残疾人康复知识的宣传。市级医疗单位要创造条件开设康复科,各街道、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要开设康复医疗服务项目,建立家庭康复病床,使残疾人能够就地、就近和及时得到康复医疗、康复护理、训练指导、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亲友培训、咨询转介等基础性康复服务。

民政部门参与社区康复工作的检查评估工作,组织社区开展便民、利民、扶残助残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残疾人改善功能,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的能力。

教育部门要将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纳入特殊教育工作计划,继续做好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和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转学、介绍工作。

财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需要,逐年提高康复经费,为残疾人康复提供经费保障。

公安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可能有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管控工作;依托社区落实日常性监督措施,最大限度避免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残联组织要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康复工作计划及相关政策,加强对各项康复工作的管理、服务和检查评估,做好宣传教育和普及康复知识的工作。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5篇

一、强化组织,创造良好助残氛围

社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出台了《恒利社区帮扶救助弱势群体工作意见》,《恒利社区服务残疾人实施办法》,社区设立了残疾人服务组、康复服务指导站,爱心服务站,志愿者联络站等机构,促进了社区残疾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制定扶助残疾人措施中,着重抓组织健全、制度健全、队伍健全的“三个健全”和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的“四个到位”,在具体助残工作中体现诚心、爱心、关心、热心、细心的“五心”服务,为完善残疾人服务网络,社区建立了内容详尽、资料完备的残疾人基础档案,设立残疾人基本情况表、助残志愿者服务登记表“二表”残疾人工作记录簿,残协活动记录簿“二簿”,残协组织网络名册,残协工作计划册、残协职责制度册、残疾人花名册、助残志愿者名册、残疾人康复档案册“六册”,做到残疾人家庭情况清楚,各类需求清楚,为服务残疾人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强化服务,打造优质助残工程

社区发动和依靠社区党支部、党小组长、楼际组长、小区管理员等基层骨干力量,在社区推出“关爱残疾人事业,奉献真情爱心”主题活动,开展“助残扶贫”工程。首先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爱心奉献残疾人的服务意识,深化了送温暖工程,让共产党员在助残中亮相。社区建立了联系挂钩制度,责任查房制度,还落实助残工作定人员、定时间、定对象、定项目、定效果“五定”,社区残协对社区残疾人做到两个掌握,一是心理状态掌握,二是眼前需求掌握。切实解决残疾群体在生活、学习、就业、康复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活上照顾,发动党员开展向残疾人捐款献爱心活动,率先成立了社区慈善总会。以在职党员“三包五带头”为载体,落实党员与残疾人帮扶结对,经常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使辖区内的残疾人遇到困难有人帮,遇到急事有处找,遇到患病有人送。如辖区内一位残疾人,20年前因患中风半边瘫痪,3年前又因肿瘤左腿截肢,整天躺在床上,精神萎靡不振,社区残协主席在一次次上门访问中发觉其有厌世消极神态,心里很酸,就隔几天登门看望,鼓励他鼓起生活的勇气,终于使他再次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几年来,逢年过节开展走访慰问,送去大米、食油、生活用品和慰问金,对9户特困残疾人家庭,社区干部与共建单位牵线搭桥结对,还为他们办理低保手续……二是学习上帮助,对有些困难残疾户,难以支付小孩的读书费用,社区发动辖区内共建单位参与救助。为两户残疾家庭子女结好帮困助学对子,资助缴纳学杂费。如俞建都的儿子俞栋与国税局支部结对,每年支助学杂费1800元,聋哑残疾家庭小孩何吉妮与水利局结对,每年资助1000元,使残疾人家庭出生的少年儿童感到社会的关爱……三是就业上关注支持,一方面搞好宣传发动,教育残疾朋友要身残志坚,如肢残青年郭金龙,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家电维修技术,不仅在生活上能自食其力,而且被群众推荐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另一方面社区想方设法为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牵线搭桥,举办各种培训班,还跑穿鞋跟,磨破嘴唇,为残疾人联系介绍寻找就业门路,至今已有陈旭东等4位残疾人通过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后找到了工作,使残疾兄弟姐妹沐浴在同一片蓝天下的温暖阳光。另外,我们还十分注重从人格上尊重残疾人,在精神上与他们融为一体,否则可能对他们的帮助变成了怜悯和施舍。平时残疾人有事来社区,社区特别注重情感投资,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开水暖心,一句好话相送,一心使残疾人满意,把对残疾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体现在朝朝夕夕、一言一行的细微之中。

三、强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添置残疾人学习、活动设备,在社区图书室、阅览室专门为他们添置一批适合残疾人学习的读物,并定期组织学习辅导。二是组织残疾人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社区残协利用重大节假日庆祝联欢活动,组织残疾人参加棋类、书画、说唱、写作、歌咏等比赛活动,尽力为残疾人参加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安静、温馨的情感交流场所,加深与健康人之间的相互沟通,融合了人与人彼此的关系。三是选拔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参加市、街道举行的各类比赛,我们凭着重在参与的原则,让残疾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强化实施,开展助残康复工作

为了进一步做好助残康复服务工作,社区安排每月一次的健康知识培训和康复锻炼。每年对辖区内的残疾人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社区卫生院专职医生负责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详细记录每个残疾人的健康状况,同进把有康复希望或者有恶化可能和有并发症可能的残疾人列入重点对象。根据不同残疾人的心理区别,有针对性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跨越障碍,树立康复的信心。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6篇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人际关系。根据调查,有48.1%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人相处关系很好;有26%的学生与人相处偶尔关系紧张;有24.5%的学生与人相处有时感到关系紧张;有1.4%的学生总是感到与人关系紧张。说明残疾生与人相处关系较好。

2. 心理承受能力。调查显示,37.8%的学生没有觉得活得很累的感觉;有31.3%的学生有时会感到活得很累;有18.4%的学生经常有这种感受;有12.5%的学生总是有这种感觉。说明有相当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3. 适应性。根据调查,有44%的学生到一个新环境能很快适应;有23.3%的学生有时不能很快适应;有26.6%的学生经常不能很快适应,有6.1%的学生总是不能很快适应。说明残疾生适应性相对较好。

4. 自卑感。调查中显示,有21.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经常感到自卑、胆怯,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偶尔和有时会感到自卑和胆怯,有28.5%的学生经常和总是感到自卑和胆怯。说明残疾生的自卑感比较严重。

5. 情绪。在调查中显示,有35.7%的学生情绪稳定,不会常为一些小事情而心情不好;有38.6%的学生情绪不太稳定,偶尔会为一些小事而心情不好;有25.7%学生情绪不稳定,经常会为一些小事而心情不好。说明相当一部分残疾生情绪不稳定并且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

二、改善中专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策略

1. 特殊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中专残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专残疾学生年龄大多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迅速发展,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嗅觉灵敏,涉世不深,而当今社会又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潮泛滥,良莠不齐,加之他们知识和阅历较浅,容易产生消极、忧虑、焦躁、自卑等情绪,所以中专残疾学生心理压力大,易出现问题,需引起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 根据学校专业教学计划实际,适当安排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要贯穿于整个中专教育的始终。选择适合各类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读本,或学校根据学生实际自编教材,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自我心理调节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社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

3. 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根据学科特点渗透心理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例如向学生讲述这一学科领域的名人、伟人的生平传记,使学生体会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多鼓励、赞扬、关爱学生,增强学生自尊心;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鼓励学生发展个人见解,如登台讲话等,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4. 广泛宣传心理学知识,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及心理讲座。学校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学知识,针对学生中较普遍、突出的问题,开办专题心理讲座;针对个别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5. 丰富学生业余生活,重视心理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把学生从书本里、课堂上及自我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尽可能进行各种心理体验,以增强其心理感受的耐压性。如歌咏比赛、运动会、美术绘画、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磨砺意志、了解社会,增强心理承受力。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推进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任务目标,使残疾人在社区得到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价廉质优的康复服务,维护残疾人的健康权益。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根据中国残联、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依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完善社区残疾人康复体系,按照康复示范社区建设的要求,推广适宜康复技术,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强化康复服务能力,满足残疾人享有社区康复的基本需求。

(二)具体目标

到2012年末,在全市首批建设16个残疾人康复站(室),以后逐年增加。

三、建设内容

(一)设施配备

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站”,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活动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室”,要保证有方便残疾人出入的固定的无障碍训练场所,面积不少30m2。

2、配备经济实用、符合残疾人需求、便于社区使用或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宣传康复知识的视听设备以及康复知识普及读物。

3、配备用于保存残疾人康复档案的文件柜和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其他办公设备。

(二)人员配备

1、每站(室)必须有经过康复专业训练的医师,兼任残疾人康复员。

2、残疾人康复站(室)服务辐射到的社区,要确定康复协调员(已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由专职委员兼任,未配备的由街道、社居委安排人员兼任)配合残疾人康复员开展工作。

(三)站(室)职责

1、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规范的健康(康复)档案,建档率不低于90%。

2、对辖区内残疾人进行筛查、分类、诊断并提供康复服务或转介。

3、为各类残疾人提供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

4、指导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开展日常监护。

5、开展各类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宣传。

6、承办残联、卫生部门安排的辖区外其他残疾人康复服务与指导业务。

7、指导、培训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和训练。

(四)人员职责

1、残疾人康复员

(1)负责辖区内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康复训练记录,动态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2)进行残疾人功能评定并制定康复训练方案。

(3)适时对残疾人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4)对配发的设备、器具进行登记造册、维护保养。

2、残疾人康复协调员

(1)协助残疾人康复员工作,在残疾人康复员的指导下,进行残疾筛查,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等其他工作。

(2)随时掌握辖区残疾人康复动态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残疾人康复员,根据工作安排,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四、资金来源和管理

(一)资金筹集与使用

1、资金筹集。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室)建设经费由县(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安排,市对县(区)给予适当补助,建设标准为每个站(室)4万元,其中市对县(区)补助2万元。

2、资金使用。市级安排的专项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残疾人康复站(室)康复训练器材等设备的配置;县区安排的配套经费主要用于辖区内残疾人康复状况评估、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特殊康复器械的配置及适应性改造等业务经费。

(二)资金管理

1、市级补助的经费,由市残联通过政府招标统一采购康复训练器具。各县区按照当年下达的指标数,在完成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室)建设点优选推荐、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报市残联、卫生局实地考察确认后配发。

2、县区安排的配套专项经费,由县区残联根据各站(室)开展残疾人康复状况评估、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等业务的工作进度和评估情况分期划拨。

(三)资金监管

1、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市、县区财政部门实行专项管理、专项核算。要坚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市、县区残联,卫生部门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做好残疾人康务站(室)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管工作。实行定期检查和专项审计相结合的监管办法对经费筹措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按照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实施审计。

3、承担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任务的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手续,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日志及可以证明其工作真实性的相关材料,将资金使用明细表等在一定范围内张榜公布,接受社会广泛监督,配合做好残联、卫生、财政等部门实施的监督检查。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市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各县区要根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密切部门间沟通与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由各县区残联牵头负责,会同县区卫生局负责本地区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的选点申报工作;市残联会同市卫生局负责对各县区申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考察、审核,对条件具备承担残疾人康复训练的,报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为残疾人康复站(室)。

各级财政会同残联、卫生部门研究制定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和运转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办法,及时拨付资金,以保障残残疾人康复站(室)的顺利建成和正常运转。

六、考核和评估

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项目的领导和支持,市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适时地组织工作组开展实施情况检查,并对建设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与验收。合格、达标站(室)准许挂牌。建在卫生专业机构的康复站(室)挂“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室)”标识牌,建在社区(村)居委会的康复室挂“社区残疾人康复活动室”标识牌(有条件可中英文对照)。对建设不合格站(室)将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并收回设备和资金。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县区残联和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操作细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紧完成残疾人康复站(室)的选点工作(项目指标分配见附件一);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定期检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严格督导,加强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确保完成本年度的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营。

(二)规范实施,专款专用。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经费不得用于项目实施办法规定以外的用途。对弄虚作假、违反项目实施原则或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单位,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限期收回资金和设备。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实现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和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奋斗目标。全面发动、全部开展、全员培训、全力以赴,确保我县达到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各项工作标准,圆满完成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的创建任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

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要将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形成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县财政局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经费列入预算,加大投入,支持残疾人康复工作全面快速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推进。

2.坚持全面开展、规范运行的原则

要全面设计、精心操作、统筹规划康复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建设。

3.坚持社区康复的原则

要把残疾人康复的重点转移到社区康复上,重视社区康复,形成“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管理完善、指导和服务统一协调的基层康复工作体系。

4.坚持全面康复的原则

以医学康复为重点,兼顾教育、职业、社会康复。

5.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要从县、镇、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投入、全面覆盖,最大限度地扩大残疾人康复的服务面和受益面。

三、组织领导

1.成立*县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代县长陈兵任组长,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残联,办公室主任由县残联理事长牛宝库兼任,副主任由县残联副理事长李敏兼任。办公室负责组织创建的日常工作,并检查、指导、落实各项任务指标,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

2.成立*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办公室。县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残联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地点设在县残联,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残联副理事长李敏担任,副主任由县残联康复股股长王海宁、县卫生局医政股股长周媛、县民政局基层政权办主任杨喜荣担任。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推动落实《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005—2015)》有关要求,参与审评工作,做好日常督导检查。县审评办公室在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制定审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审评,并承担审评工作培训及审评相关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上报与保存。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朱玉光负责审评工作。

3.成立*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指导组。县卫生局和残联负责成立由康复医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统计学、社区康复学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技术指导组,负责人员培训,提供技术指导,承担相关工作。

4.成立创建活动督导巡回检查组。由县残联、民政局、卫生局抽调人员组成巡回检查督导组,负责对基层创建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指导检查和督办,及时沟通情况,反馈信息,确保创建活动健康有序进行。各镇场区、村、社区依据上述组织领导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四、工作目标

到2010年12月底前,全县有康复需要的残疾人基本得到康复服务,使1.5万名残疾人得到有效的康复服务,达到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标准,提前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五、标准与条件

(一)标准

1.工作标准

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实施。

2.审评标准

依据《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005—2015年)》确定的14大项21分项指标,逐项评价计分,不得漏项,总分为100分,最小分值差0.5分。审评总分≥80分为“实现目标”;60至80分(不含80分)为“基本实现目标”;60分以下(不含60分)为“未实现目标”。21个分项指标中,有5项为“0”分的,也视为未实现目标。

(二)条件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县,示范村,示范社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明确责任

各镇场区、村、社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县、示范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融入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社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协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正常开展。

2.健全机构

要建立并完善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层、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要健全县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村和社区要配备社区康复指导员,社区要建立非盈利性质的残疾人康复站。

3.开展全面

各个行政村,社区要100%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工作,社区康复站(室,点)设置和康复协调员服务水平要满足辖区内残疾人康复需要。

4.培训到位

采取不同形式对康复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基层康复人员培训率达100%,培训合格率不低于95%。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及家庭康复知识普及率达100%。

5.满足需求

要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普遍建立残疾人康复需要和康复服务档案,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率不低于残疾人总数的60%,社区康复人员要有计划地开展康复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转介服务。

六、工作步骤

(一)充分准备

准备工作要由上而下、循序渐进,项目要细,工作要实。各镇场区、村、社区要按照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逐一落实。县残联要抓好试点镇、村的建设工作,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实施。

(二)组织实施

8月1日至12月30日,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组织实施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1.各镇场区、各街道、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据本方案,及时制定开展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要将方案和领导小组名单报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县民政局要将创建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工作计划,指导各镇场区、村、社区做好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康复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县卫生局要将创建工作纳入社区卫生工作计划,按照《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中国残联、卫生部、民政部〔2005〕3号)的要求和创建标准,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并进行质量监控;县残联要将创建工作纳入县残疾人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创建工作的实施,对各镇场区、村、社区的创建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联系电话:4823043)。

3.县内挂牌的各种康复机构,要依据本次创建工作的要求,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康复机构对社区康复的带动、示范、指导和培训作用。

4.参与创建工作的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积极主动地提供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确保创建工作全面落实。

5.创建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村、社区一把手作为本次创建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亲力亲为,组织落实好创建的各项工作。

(三)检查督导

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活动中,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创建活动巡回检查督导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参与创建工作的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四)自查总结

2010年5月1日前,参与创建工作的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完成自查总结工作,接受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的检查,于5月30日前完成检查和自查工作,并写出自查报告。

(五)申报验收

2010年10月30日前,向省、市“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达标区县培育活动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做好迎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工作。

七、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网络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工作办公室、评审工作技术指导组以及巡回督导组,要严格履行职能,形成创建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三个工作网络。

1.组织管理网络

(1)各相关部门要实行目标管理,按各自职责分工,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2)县民政局、卫生局、残联等部门要将此次创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3)县残疾人康复办公室要切实发挥作用,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分解任务指标,协调相关部门,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完成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建立康复站、点,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实施康复训练,为康复训练对象提供康复服务,并进行康复工作的统计检查。(4)各镇场区残联理事长负责创建培育工作,建立规章制度,规定工作计划,指导本镇场区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5)各社区设康复协调员一名(须持有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证),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的信息采集,建立康复档案,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转介服务,协调社区有关机构,相关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相应的支持。

2.技术指导网络

(1)建立县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确定相应医疗机构为各类残疾康复技术资源中心,融合和有效利用全县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建立的康复机构和资源优势,培训技术骨干,深入社区指导,参与检查评估验收。各级康复机构要面向基层开展康复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积极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形成门类齐全、运作规范、衔接顺畅和效果明显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网络。(2)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残疾人康复站,履行“六位一体”职能。明确经培训考核取得任职资格的在编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康复指导员。配置30平方米以上康复训练场地并挂牌服务。其主要职责是在自身开展康复服务的同时,加强对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指导。

3.训练服务网络

(1)建立以康复机构、医疗机构、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与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提高整体服务功能,为残疾人提供就地就便、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服务。(2)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实行创建工作负责制,依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明确镇场区、村和社区居委会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制定考核办法,由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检查督促。

(二)搞好培训

采取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机构多级培训的形式,提高康复从业人员和残疾人对康复工作应知应会能力,提高社区康复质量。一是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由县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培训的内容是:康复工作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基础康复训练常识;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服务记录的填写和评估方法;康复器械使用及咨询转介服务等,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从事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有培训记录。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社区康复指导员培训应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分别确定。培训的内容是: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的方法,康复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要求;功能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评估,训练技术、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以及训练器材的应用等。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有记录。三是社区康复协调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区别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康复需求,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科学的康复训练和评估方法、康复器械使用以及康复表格的填写等,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前应搞好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需持证上岗。四是残疾人亲友、助残志愿者(义工)的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的家庭护理、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训练的方法和训练器械的应用等。

同时要保持基层残联干部队伍、从事康复工作管理、技术人员和社区专干的稳定性,确保康复工作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镇场区、村、社区开展创建工作的积极作用

1.镇场区、村、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根据创建要求,配备和调整好管理人员。

2.建立健全社区内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器械和活动的场所。

3.了解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进行康复评估筛查。

4.开展康复服务,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指导。

5.开展康复知识宣传和整改工作。

(四)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体作用

1.对所辖社区残疾人进行健康档案的建设、管理和应用,通过残疾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及时了解社区内残疾人群体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和康复需求。

2.做好各类残疾人检测和跟踪服务。

3.为有康复需要的各类残疾人提供“送康复服务上门”、心理疏导、基本保健知识介绍、康复方法传授和转介等服务,做好服务记录,康复效果评估。

(五)充分发挥舆论作用

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广泛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百姓宣传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的重要意义。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9篇

一、通过早期教育可以尽早补偿残疾儿童的缺陷

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身体的发展指儿童机体的生长(形态的增长)、发育(功能的成熟);心理的发展指儿童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儿童年龄愈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互相影响愈大,儿童身体上的某种残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心理的发展,如听力残疾会影响儿童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他们的身体器官、骨骼、神经系统都处于发育阶段,其可塑性极大,只要适时地抓住这个早期阶段,他们的许多缺损,通过多种康复手段就可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尽早进行训练和教育,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进行听力补偿和强化言语教育,尽早训练耳聋儿童看话能力,就可以促使他们尽早学会看别人口型理解他人讲话内容,做到早发展、早康复、早教育,促使其神经系统和神经功能得到正常、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听力残疾造成的影响。所以,学前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称为“抢救性康复教育”。研究表明,虽然早期教育不能消除儿童的残疾,但却可以使他们的残疾状况得到改善,残疾程度得到减轻,重建自信,找回自尊,慢慢地走出封闭的自我,能和正常人交往,这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可以使残疾儿童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指在残疾儿童的学前阶段,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和残疾的特点,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的措施,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增进技能,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有些残疾孩子通过早期干预,甚至康复发展成正常孩子一样的水平。同样的道理,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也是越早越好。学前教育对正常儿童有重大影响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对残疾儿童就更为重要。“早期干预”作为重要措施的一种,一般是指对3 岁以前的听力残疾儿童采取早期发现、早期听力补偿和早期听力言语训练的措施。要使听力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能听会说,必须采取早期干预的手段,通过及早验配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及早给予听觉补偿,并进行科学的听觉言语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听力残疾引发的障碍,促进他们平等充分地融入到主流社会。

三、学前教育可以使残疾儿童多方面发展

听力残疾学前教育运用科学理论和实践,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每一位听力残疾儿童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认知和需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进步的喜悦。逐步对听力残疾儿童进行指点支持和强化语言及康复训练,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和严格的教育,使听力残疾儿童的语言水平能接近或达到健全儿童的语言水平,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措施。

(一)学前早期教育可培养听力残疾儿童对社会的适应性,扩大视野。在康复治疗的同时,及时对残疾儿童施以适当的教育,积极促进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发展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最大限度地弥补听力残疾儿童的缺陷。

(二)学前早期教育注重对听力残疾儿童技能特长的培养。除了实施文化教育,可根据儿童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开办舞蹈、绘画、手工等各种特长的培养班,学有所长,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长大后,能够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以减轻社会的负担。

(三)学前早期教育注重对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对残疾儿童及时进行亲情安抚,尽快解脱不良情绪影响,消除心理障碍。重视品行教育,用爱心去换取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用温暖去启发他们的心灵,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求心中有“家”,心中有“父母”,教育他们奉献爱心,学会尊重、关心、帮助别人,树立良好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品德修养。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10篇

学习考察组一行先后前往北京市宣武区残联、宣武区广外街道残联、白菜湾社区卫生服务站、大连市沙河口区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绿波社区居委会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参观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老年人和残疾人护理用品及康复设备展览会。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北京市宣武区残联和大连市沙河口区残联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要求,依法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做到领导重视、网络健全,依靠卫生、教育、民政、计生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基层得以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大家感到深有启发。

北京市宣武区残联成立于1989年10月,1995年计划单列,1998年7月调整为区属正局级。宣武区残联在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时就“以社区康复为主导,以样板社区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狠抓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社区康复网络三网一体的建设,做到康复纳入社区,训练进入家庭。截止到99年成立了区社区康复指导部,建立了街道社区康复指导站28个,居(家)委会康复站58个,完成7417名残疾人康复筛查,为5153名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档案,为51名肢体残疾人进行了家庭训练指导。

大连市沙河口区人口60多万,其中残疾人近2万名,辖16个街道办事处,128个居委会。沙河口区残联从98年开始筹建区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99年被区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活动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全区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区财政专门拨款45万元,捐款万元以上有26家企事业单位。到20__年4月正式启用,整个活动中心设有聋儿语音训练室、爱心书室、智残儿童康复训练室、盲人图书语音室、健身室、配餐室和残疾人之家,使残疾人有了一个自己的家,可以进行康复、教育、娱乐、活动。每年十月份,沙河口区残联举行“金秋十月--残疾人欢乐周”活动,有法律讲座、卡拉OK、书画展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残疾人自娱自乐,真正让残疾人康复地回归社会。

在学习考察中,北京市宣武区残联陈丽红副理事长、大连市沙河口区残联姜五华理事长都认为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所确定的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工作原则,要形成残联搭台、卫生唱戏、社区参与的工作模式,主要体会是领导重视是前提、网络健全是关健、各方支持配合是保证。

领导重视是前提。从两区的实际情况看,两地的领导对残疾人事业都非常重视,政府一把手分管残联,抓康复工作的意识已形成共识。辽宁省政府对残疾人康复工作专门发文明确规定,要求市、区要有500平方米的残疾人活动中心,县级市要有1000平方米的残疾人活动中心,并要求主管区长、市长签定责任状。大连市沙河口区为筹建区残疾人沙河口区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区政府在全区各企事业单位中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对各街道、各委办局下指标,区财政专项下拨45万元,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有26家单位捐款万元以上,到20__年4月正式建成了融康复服务、教育训练、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残疾人之家。

网络健全是关健。在考察中,北京市宣武区残联“三网一体”的康复工作网络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三网一体”网络主要是指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公安局等为成员的区社区康复领导小组,下设组织管理网络(包区社区康复办公室、街道社区康复办公室8个、居(家)委残疾人工作小组344个);技术指导网络(包区社区康复之家技术指导小组、街道社区康复及领导小组8个、街道专业技术指导小组8个、居(家)委会康复指导员221人、残疾人家庭训练点128个);社区康复网络(包区社区康复指导部、街道社区康复指导站28个、居(家)委会康复站58个)。形成了横向到各成员单位、医院、

学校,纵向到居委会、残疾人家庭的区、街道、居委会、家庭四级组成的覆盖全区的立体化、网络化的残疾人康复工作网络,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基层得以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

各方支持配合是保证。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宣武区和沙河口区康复工作办公室的成员单位都已把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如宣武区依托区卫生局建立了28个社区康复站,康复培训也纳入区卫生局的培训工作之一,还邀请中残联、康复专家医生对康复站医生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培训经费也由卫生局承担。宣武区残联还利用区卫生、区教育等社会资源,与区妇幼保健院联合成立了聋儿康复中心、低智力干预中心,对残疾儿童实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工作机制。区残联把残疾人康复服务手册发放到各居委会,要求各居委会实行15日报告制,发现社区内的残疾居民经治疗后有康复需求的,在15日内上报到街道康复站,确定医生进行跟踪康复。

经过6天的学习考察,大家感到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要求,做到

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康复工作网络。我们要在建立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区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组、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部的基础上,成立区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在已成立的区、镇、街道、村(居)委会、残疾人家庭为主的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康复站和康复训练点的基础上,在明年底前在全区各镇、街道全部建立,形成覆盖全区的立体化、网络化的康复工作网络。(康复工作网络图见后)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以最大程度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实际康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切实转变工作理念,优化服务意识,完善康复服务体系,提升康复服务水平。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县残疾人康复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社会化工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为康复对象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将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县和乡镇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康复对象的具体需求制定适宜的康复工作计划,为康复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低投入、广覆盖的原则。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依托康复机构,深入康复对象家庭培训亲友,以科学、简便的康复技术,使大多数残疾人享受到快捷、方便的康复服务。

(四)预防为主、抓早抓小的原则。大力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建立健全预防机制,落实随报制度,从0—6岁儿童抓起,做到早期干预、早期预防、早期康复。

三、部门职责

(一)县残联

负责组织协调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康复计划。指导示范乡镇对康复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确保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60%;建档立卡、组织宣传,为辖区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确保建档率达90%;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2、协调组织卫生部门进一步完善、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制定贫困残疾人享受康复服务的优惠政策。

3、配备康复协调员,落实好康复工作经费和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经费。

4、制定培训计划,对康复协调员和部分残疾人亲友进行相关康复技能培训。

5、会同卫生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及工疗、心理疏导等康复活动,帮助乡镇配备经济实用、便于村委会使用或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和康复普及读物。

(二)县卫生局

1、督促乡镇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村康复室,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

2、负责残疾筛查、诊断,督促康复协调员与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残疾人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各类残疾人的状况。

3、督促卫生服务机构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等障碍者进行早期干预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能力训练;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和心理辅导。

4、做好康复知识普及宣传,为辖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督促卫生服务机构将辖区内康复疑难患者转介到上级医疗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

(三)县民政局

1、指导村(居)委会依托本村现有服务机构和设施,安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设立康复站,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

2、协调县卫生局、残联等部门,指导乡镇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社区康复室,确保康复室的设置率达到80%。

(四)县财政局

投入财政资金,将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负责对县残联申请购买康复设备器材、康复(站)点改造、康复人员培训等经费进行审核和监督使用。

(五)示范乡镇

1、制定示范培育活动具体工作方案,提出康复站建设计划,确定康复对象。

2、做好康复需求调查,制定康复需求计划,支持协调各项培育活动开展和落实,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培育活动其他任务。

3、普及康复知识。采取多种方式对辖区管理人员、康复协调员、志愿者、残疾人亲友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开展康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活动,向辖区居民发放残疾预防、康复服务、康复训练等科普读物。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农村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领导,县政府成立农村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残联,负责此项活动的计划制定、组织开展等日常工作。

五、工作任务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做到上下联动,为农村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农村残疾人康复示范区活动所需工作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筹集为辅。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

0.3元。

(三)建立康复机构。示范乡镇卫生服务机构要设置康复室,配备康复医生,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各村委会要依托现有的村卫生室等服务机构和设施,设置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的残疾人康复站,并配备康复协调员及相适宜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品、康复普及读物,积极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

(四)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县卫生局、县残联要建立健全康复协调员、康复医生持证上岗制度,认真开展康复协调员和康复医生的培训、考核工作,经考核合格后方可颁发上岗证。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残疾学生;心理障碍;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人道主义意识普遍提高。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体检标准的修改与放宽,高校招收残疾考生的态度明显转变,有关招生政策得到落实,越来越多的残疾考生顺利进入各类普通高校学习深造。据调查,这部分残疾学生大多数都是肢体残疾,以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柱弯曲者居多,极个别身体瘫痪,倚靠拐杖行走,其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但目前我国高校为残疾学生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支持远远不够,残疾学生还有许多学习上、生活上、经济上的困难和问题,引发了心理障碍。残疾学生一般外表形象欠佳,自卑、敏感、缺乏社会交往,加上社会对残疾人尊重理解不够,校园人文环境和生活学习设施不完善,使得残疾学生理想和发展目标不稳定,自我价值观迷失。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及时消除残疾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发展的目标,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知识,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河南部分高校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进行调研,了解残疾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归纳出消除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办法。

三、残疾学生的心理情感特点

1.孤独感。这是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学生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担心在学校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少,不得不经常待在宿舍或教室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

2.自卑感。这是绝大多数残疾学生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学生遇到的困难比健全者多得多,如果从周围人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和理解,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另外,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问题上比健全者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

3.敏感、自尊心强。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易情绪激动,与同学发生冲突。情绪反应强,不稳定,在许多残疾学生身上都相当突出。如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等。

4.富有同情心。残疾学生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类的残疾人却很少交流,如肢残者和盲人之间。

四、诱发残疾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容易诱发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基本涵盖了残疾学生在校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1.残疾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残疾学生对能够进人高校学习感到异常兴奋,认为机会难得。高校的生活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交际、沟通、处理问题等。有的残疾学生认为,在高校学习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发展,可以使自己变得自信,生活更加充实,结交许多健全人朋友,将来能更好地融人社会。绝大多数的残疾学生对进人高校学习都持一种积极、肯定的看法。但是,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的担忧是,毕业后走上社会找工作还会被拒绝,被健全人瞧不起,没有人帮助自己,上高校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社会对待残疾人仍然存在偏见和歧视。

2.残疾学生在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残疾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方面基本能够自理,对生活条件要求一般不高,但对知识的学习非常渴望,比健全学生更懂得学业是决定今后生活出路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必须引起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调查结果显示,肢体残疾学生对公共体育课普遍感到不适,个别残疾程度严重的学生,如拄双拐或坐轮椅的残疾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内容和考核标准过于死板、生硬。教师应该注意到残疾学生特殊的需要,在学习上予以具体的指导。

3.残疾学生渴望高校能够建立弱势群体服务机制。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残疾学生非常渴望我国普通高校能为残病等弱势群体学生建立专门的服务机制或机构。高校可以在大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对身边需要帮助的残疾学生进行义务帮助和支持。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普遍设立有专门为残疾学生服务的部门和专门机构。

4.健全学生对残疾同学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高达95%的健全学生都非常赞成并理解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他们认为残疾学生有权利进人高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应该为残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生活上、学习上、锻炼上的便利,包括设备和设施,以方便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使用。有95%的健全学生都能够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残疾同学,能够与他们友好相处。有70%的健全同学甚至表示“愿意为残疾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也有同学说,在与残疾同学交往中,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也有一些健全学生认为不知怎样和残疾同学交往,担心残疾同学性格比较敏感,思维方式与健全人有所不同,怕伤害残疾同学的自尊心。

残疾学生身体的残疾导致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及与众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心理上比健全学生更渴望沟通、尊重及自我实现。然而,社会和高校目前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无不受其自身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等)的维持、定向、激励或强化作用。残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显现,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如何针对残疾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从而优化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五、消除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残疾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育者只要发现及时、教育有方、引导得当,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完善心理发展机能,消除不健康心理,走出心理困惑的误区。

1.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残疾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没有各类事故,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造成的伤残,就不会制定科学的安全作业规程和交通管理规则;没有先天愚昧及失明、失聪,就不会懂得优生优育以及近亲何以不能婚配;没有药物致盲、致聋以及其他毒病症,就不会有详细的药物检验和管理制度;没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造成的肢体残疾,就不会有预防这种疾病的“糖丸”问世,正是一部分人的残疾,才换来了更多人的躯体和心智的健全、健康,换来了秩序、科学,换来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所以,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学生的权利,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对此都有明确规定。高校的残疾学生最大的担心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法和健全者竞争,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情绪不稳定,学习恒心不坚定,时常和外界发生冲突,具有反感和逃避社会的行为倾向。改变残疾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是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在正视残疾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式,从关注心灵开始,把残疾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有一个相互交流、互相沟通的团队和氛围,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满足精神的需求。

2.残疾学生的自卑程度要远远高于健全人。自卑是把双刃剑,心理学大家阿德勒提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疾病,在另一个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主动发现每一个残疾学生身上的优点,承认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价值是帮助残疾学生走出自卑的最好办法。尤其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善于抓住残疾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细小环节创设教育情境,为他们提供展现能力的舞台,鼓励他们自己走出自卑不良的心理状态。

3.为残疾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正常的心理反映,要克服或消除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必须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高校要通过系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辅导,让残疾学生充分了解个体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过程,消除残疾学生由于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厌世感。直接和残疾学生接触的班主任和辅导教师,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残疾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不仅做到对残疾学生心理状况了如指掌,还需要经常深人残疾学生中间沟通思想,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忧所喜,找出不良心理产生或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同时,学校要结合已经建立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或定点为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和咨询,帮助残疾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力争把残疾学生的不良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

4.学校要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无障碍设施器材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发展迅速,景色宜人,学生的各种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方便残疾学生生活、学习和锻炼的无障碍设施,运动器材还远远不够。因此,学校要继续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处处尽显对残疾学生周到细致的关爱和关心,让每一个残疾学生融人校园和班集体后,切实感受到校方和集体的温暖,使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完备的物质条件中逐渐得到缓解和排除。

5.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尽力通过策划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包括演讲会、报告会、小制作、小竞赛、户外聚会等,让残疾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感受自己的价值,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和战胜自我。举办文体活动时要注意遵循重在参与、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预防伤病的原则,掌握好运动量,不要让残疾学生再次受伤。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残疾人 康复体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98-02

残疾人体育运动是残疾人所从事的特殊体育运动。它具有群众性体育和竞技性体育的两大特点。残疾人体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面到点,分为残疾人健身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残疾人康复体育是残疾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康复体育是将康复医学与体育有机结合的一门学科。它是在运动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助各种运动手段及方法,以治疗不同程度的身体疾病和矫正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残疾人体育康复应该是残疾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疗法,而不是随心所欲,想练什么就练什么。当然,这必须是在医生和专业人员的监督指导下,依据残疾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和残疾程度的不同,量体裁衣,有的放矢,科学有序地进行治疗,达到康复的目的。

一、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有10.3%的人是残疾人,目前中国残疾人总数约829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34%左右,有残疾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18.1%。”(孔凡,袁锋,王美春,2007)吉林省残疾人有190.9万,约占全省人口7.03%,有残疾人家庭占全省家庭总户数的18.37%,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残疾人体育是一项特殊的事业,是为了那些还没有完全丧失行为、思维能力的残疾人而设定的。

目前,吉林省残疾人的康复体育现状如下:

(一)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体育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十一五末期才完成立项,十二五期间才能投入使用,因此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事业也几乎是零起点,远远滞后于全国残疾人体育康复水平。因为很多省市在八五期间就建成了综合性的残疾人体育康复中心,在各省康复事业中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当然我省也有一些残疾人通过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一些康复运动。然而,就康复体育而言,离专业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吉林省残疾人康复只是在聋儿康复、残疾人用品用具、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脑瘫、小儿麻痹患者的矫正和治疗、还有盲人的白内障复明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只是用康复医疗一条腿在走路。

(二)偏重竞技体育,忽视康复体育

“2002年中共中央8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把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办成同样精彩,同样辉煌的奥运会。”(孔凡,袁锋,王美春,2007)这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的关爱。但遗憾的是却忽视了残疾人体育的普及。据调查,自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比例仅为14.6%,低于全国体育人口比例33.9%,而吉林省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的比例则更低。这里面有许多原因,与残疾人自身因素有关外,还与各地方政府、部门因过分重视政绩工程,从而导致重视竞技体育及残疾人运动会的成绩,反而忽视了体育健身和体育康复的这一终极目的。

(三)宣传和介绍力度不够

由于吉林省属于农业大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对康复体育的认识不够,研究很少,只重视康复医疗,对康复体育的宣传和介绍力度不够,使许多残疾人简单地认为康复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和体育健身,对残疾人康复体育的目的和意义知之甚少。

二、国内外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对比研究

(一)国外

1.挪威

挪威从开展康复体育,到由体育教师监督指导,最终到医疗与教育结合。此外,并成立了康复医院和康复体育中心,并且这些中心有明确的训练对象、业务范围、训练目的及申请程序,而且社会福利健全,保险将承担一切相关费用。康复体育知识得以广泛普及,康复体育运动在专业人员的监督指导下得以顺利地进行。(金宁,1997)

2.日本

日本残疾人康复体育着重普及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全国建成了十多个规模较大、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康复中心,在医院和社会福利机构也设有类似的康复部门。此外,康复训练专家都是复合型人才,既懂体育专业,又兼修康复医学。残疾人在训练前得先有医生诊断,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康复体育训练。

(二)国内

上海作为国际知名的大都会,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然而残疾人康复体育,与上述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明显滞后。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够,普及性差。很多残疾人对残疾人康复体育事业知之甚少。

其次,专业人才缺乏,很多残疾人在康复训练中,并未深刻认识到康复体育的重要性,从而片面地认为康复体育就是锻炼身体。

最后,社会福利保障措施尚有待进一步完善。据统计,上海市残疾人为了康复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仅占调查人数的5.7%,而吉林省就可想而知了。

三、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对策研究

目前吉林省康复体育刚刚开始实施,人们还不太了解康复体育的内容和意义,政府、机构和有关部门尚未采取可行性措施,这与我省康复医学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康复医疗和康复体育并行

不能只重视康复医疗,尽管康复医疗在康复事业中起主要作用。而康复体育在康复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康复体育观念

各地市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宣传力度。了解并认识残疾人康复体育的知识、意义及训练方法,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从事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以达到改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心,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能回归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三)制定优惠政策,确保资金充足

除了各地市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外,多渠道筹集经费支持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发展,例如通过企业赞助、爱心人士捐助、慈善基金会、福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从而加大对残疾人康复体育的资金投入,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场地、更好的康复器材及体育设施,从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以促进残疾人康复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积极引进专业复合型人才

由于吉林省康复中心刚刚成立,迫切需要既精通康复体育,又懂康复医疗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从以往其他省份的经验来看,康复中心的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低,康复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低,懂医学的人才很少精通体育方面的知识,而懂体育的人才又对医学知之甚少。所以目前迫切的任务是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五)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研究和开发不同的康复体育训练项目

我省虽然成立了康复中心,但是尚未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专业人员少。这些都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也不利于康复体育这门学科的良性发展。残疾人体育具有其特殊性,根据残疾类型及残疾程度的不同,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医学分级。所以,应当尽早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开发不同残疾不同级别的康复体育项目。比如盲人B1级主要着重对定向方面的培训,脑瘫由于他们的四肢残疾程度的不同和语言方面的障碍,都必须注重平衡能力的培养。而小儿麻痹患者则应注重残肢及肌肉的训练。应当把康复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残疾人康复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孔凡,袁锋,王美春.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7(6):22.

[2]徐成立,田静,王健.我国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1):84.

[3]张蓓.上海市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34.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14篇

1、加强组织领导,为党建工作提供有利保障。地区残共有党员4人,支部成员3人。成立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保障了活动经费,每年地区残联拿出2000元作为党员活动经费,组织文体活动,购买党报党刊及业务刊物,配有30平方米集党员会议室、活动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健全完善了《党建工作制度》、制定了20__残联党建工作要点、并就党建工作目标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完成时限,责任到人。

2、继续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把每周五下午定为党员集中学习日,制定学习计划,残联支部成员依次轮留领学。组织参加“网上答题”、“知识竞赛”等方法,丰富学习形式。二是及时收看了党的“__”会议盛况和党的“十八”大代表,__地委书记做客人民网的录像。并要求党员干部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__”精神的同时,以“践行‘服务、管理、人道、奉献’精神,筑就残联事业新成就”为切入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三是将“打造书香机关,提升素质能力”活动纳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总体布局之中,把4月份作为“残联读书月”,广泛开展荐书、读书、品书、用书活动。

3、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一是参加集中培训。积极参加地直机关工委举办地直机关__精神讲座等培训。二是组织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情况。三是按时足额缴纳党费。四是开展“星级部办、星级党员”评比活动。

4、积极推进“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先后参加了地直机关工委与各相关单位联合举办的以“提高健康水平、打造幸福人生”为主题的健康知识讲座、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暨以“遵循生态衍替规律,建设秀美__”为主题的生态文明知识讲座、以“生态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的机关讲堂。通过“五型”机关创建,营造一种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5、加强普法宣传。以“全国助残日”、“全国爱耳日”等残疾人重大节日活动为载体,向过往行人和广场上休闲的人群发放《残疾人就业条例》宣传单和《黑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手册5000余份。广泛宣传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重视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宣传涉及残疾人的法律法规。

6、加强党的作风和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继续抓好党纪条规教育、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学习贯彻《廉政准则》。

1、深入推进“百千万”党员服务活动。20__年2月份,看望定点帮扶的3名贫困残疾人,1名困难职工、1个贫困党员。不仅为他们送去了大米、白面、豆油等生活用品,又时常去家中探望,了解他家庭情况,鼓励他早日致富。除定点帮扶外,还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帮扶加格达奇区贫困残疾人10户,为每户送去了500元的现金。

2、志愿者服务活动。地区残联的志愿者队伍还经常深入走进社区,技术现场指导残疾人康复,答疑解惑;六一儿童节前夕,地区残联志愿者来到特教部,慰问聋哑孩子,为他们送慰问金和慰问品,解决他们生活问题,邀请他们参加残联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展示残疾孩子的风采;地区残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非常关注加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的残疾老人们,经常到残疾人托养中心看望老人。

残疾人健康知识小常识范文第15篇

我市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于2010年创办了“仁爱小学”,专门招收中、重度智力残障、自闭症、脑瘫等多种类型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创办一年来,我们确立了“面向每一个,为了每一个”的教育理念,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力求在抓实抓紧抓细的同时,创出一些新意,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强化安全管理,促进快乐成长

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成千上万个残疾学生的家庭幸福。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切任务就是为了特殊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中重度残疾孩子与健全孩子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和先天的不足,他们分不清什么事有危险,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做了会对自己或其他同学有人身伤害,同学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他们不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谦让,尽管老师们一遍遍地教育和指导,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们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特殊学校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学生的安全工作。学校建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机构和人员,明确分工,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学校日常安全管理与监督工作。分管领导、各处室负责人是具体责任人,负责本处室安全措施的落实与监管。班主任、课任教师承担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教育和管理的责任,职工均有维护学校安全和保护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还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学校、部门、班级要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摸清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及家庭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关计划,落实到每一个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常常伴随着各种疾病,如癫痫病、脑积水、心脏病等,隐伏着各种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后果。所以,新生入学时,我们非常注重健康体检,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及时了解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老师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体检情况,帮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将学生残疾证、医院体检材料、家庭情况登记表、户口簿、家长身份证复印件、智力和学习能力测试表、与家长签订学生身体健康及有关方面协议书等等,一并放进学生的个人档案中,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能很快地从学生档案中了解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以帮助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实施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在开展文体活动中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项目与活动量等方面更加有的放矢,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学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

二、制定个训计划,做到因人施教

一般而言,特殊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差,学生之间,残疾类别、残疾轻重程度不同,每位学生学习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智障学生大都对数的概念很差,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自闭症学生通常不与他人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有的在某一方面却有超常的天赋;听障的学生往往观察力、模仿力极强。在每学期初,我们的教师除制定班务计划、教育教学计划、教研计划等等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差异,为每个学生制定各种能力发展的个别教学计划,从学期计划到月计划,再到周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努力开展个别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减少家庭负担、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家校共建,促进健康成长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特殊教育中的家长角色更为重要,因为面对的是一个个残疾的学生,由此而带来的一连串的问题,更需要相应的能力。加强家校共建,扎实开展家园共育必然是特殊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

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成员主要有家长代表、园领导和教师代表,每学年做一次调整或补充。家长委员会根据《江苏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制定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学年工作计划等。每学年定期开会、座谈,收集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与建议,互通教育信息,共同探讨幼儿园管理、教育教学以及家园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解决家园沟通中的障碍,通过与家长多层次、立体式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真正实现家园共管、家园共育。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活动,努力提高家校共管的实效性。根据家长学校工作计划,我们聘请有关专家、心理医生、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等组成演讲队伍,针对不同残疾类别的家长开展康复教育、生活护理、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知识讲座,帮助家长面对现实,配合学校共同教育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还通过开展家长康复教育知识培训班、开放半日活动、进行亲子游戏、节日同台演出、发放有关康复教育知识的宣传材料等等,邀请家长来校参观观摩,与孩子、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孩子发展情况,帮助家长增加有关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达成家校共育。

在具体的工作中,教师注重主动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致残的原因,有无其它疾病;了解家庭背景,有无遗传因素,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教育计划。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伴有疾病,在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离不开医疗康复,我校为了保证特殊学生在校健康成长,创办了康复医院。在医教一体的教学过程中,与周边的普通小学取得联系,让特殊学生在特定环境下参加普通小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普通小学的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教育与分享。

四、开设校本课程,挖掘学生潜能

特殊学校的教学与普通学校一样,首先要确保底线,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时和学科,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制订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和各科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但由于特殊学生的个性与残疾情况各异,更需要分层教学。也有部分虽然身有残疾,但在某些方面却有过人的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探讨总结,在分析校内外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我们的校本课程,除与普通学校相似的激发兴趣、开拓视野、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课程以外,还开发了一系列感统训练劳动技能课,尽可能地使残疾学生学会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形成简单的劳动技能,减少学生的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独立生存、自食其力打下坚定的基础,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好评。

五、抓实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国家对特殊教育非常重视,近几年来,不仅加大了特殊学校设施设备的投入,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更为重视,主管部门开办了多种形式的特殊教师培训班,力求提高师资队伍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但特殊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特教专业出身,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训练,对于特殊教育的康复等专业知识不太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因为我们面对的都是特殊学生,他们残疾类别不同,残疾程度也不同,需要教师不仅懂得教书育人,还要学会一些医疗康复知识小常识。为此,我们对教师的情况一一进行细致分析,针对他们所缺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偿性的培训,启动青蓝工程,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与相关的技能比赛,并且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我们的教师尽快适应并融入特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