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

数字化加工服务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1篇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电视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同时还可以提供交互的信息服务,使市民家庭的电视机成为政府开展“政务公开”工作,推进“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新的最广泛、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社会各界共享的可以提供政务动态、政策法规、咨询服务的新的政务信息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共用的新的政府服务窗口。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有利于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资源,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的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巩固舆论宣传阵地,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防范境外不法组织插播信号,确保网络传输安全;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宣传文化事业的实力;有利于带动我县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信息化建设。各镇、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抓住发展机遇,加大宣传力度,扎扎实实地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

二、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加快实现城乡信息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总体思路: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实施整体转换策略,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小区、镇村和光节点为单位,逐一推行整体转换,逐步减少模拟电视频道的覆盖用户,平稳过渡到全面数字化;大力推广和普及机顶盒,拓展电视节目资源传输等基本业务,使用户终端尽快实现数字化,同步开发推广信息服务和互动点播等业务;采用符合我县实际的模式,数字化转换和双向化网络改造同时推进,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同步拓展,迅速做强网络数字化产业。

(三)建设目标:运用数字技术建成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和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为市民提供公共电视频道、加密付费频道、高清频道以及立体声广播频率节目;提供可查询政务信息、商务信息和生活服务信息的信息平台;提供能适应市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互动点播平台;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成为我县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和基础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普及数字机顶盒,年底前实现全县24万用户有线电视数字化,完成整体转换工作。

三、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大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力度。整体转换所需资金由县广电部门通过银行借贷、收视费预充值等多种途径筹措。在合理确定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的同时,县政府将根据实施情况,给予相应的财税扶持政策。

(二)建立全县统一的数字电视服务平台。选用先进、可靠、成熟的技术,加快建设数字电视服务平台,直接面向全县所有模拟电视用户提供数字电视接入服务。重点加快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电子节目单系统、数字传输系统、数据广播系统、条件接受系统、用户管理和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

(三)建设开放的多媒体信息平台。有线数字电视不仅传输广播电视节目,还能为社会各界搭建新的信息平台,为群众提供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流互动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实施“阳光政务”和电子商务提供服务。

(四)实施整体转换。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最主要任务是整体转换。在整体转换过程中,广电部门为用户免费配置一台基本型数字电视机顶盒,用户缴纳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可收看公共数字电视节目、公共数字广播节目和公共服务信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普及机顶盒,分区、分片实现整体转换,逐步关闭模拟电视信号;所有新建及尚未开通有线电视的小区、宾馆等直接传送数字电视信号,不再传输模拟电视信号。

(五)全面完成县城、中心集镇的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以保证有线数字电视传输质量和用户服务。

(六)加快实现公共用户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全县所有宾馆、酒店、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县有线电视数字化区域推进的进程,实施整体转换。今后,所有的宾馆、酒店、企事业单位的自管有线电视网络要全部纳入县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平台统一管理;涉外宾馆饭店及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士所安装涉外电视频道也要逐步过渡到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网中,有效杜绝私装卫星天线,实现可控管理和监督。

四、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各个领域、多个部门。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县委、县政府成立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日常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县广电局。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报工作情况,推进落实整转工作,协调解决有关矛盾和问题。县广电局负责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具体实施工作,确保按时全面完成任务;县发改委、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要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及早完成立项、核定数字电视基本收视费维护费标准并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县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把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建设纳入新建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管理,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公安、供电、城管等部门要加强与广电部门的合作,围绕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搞好服务;各镇及所辖街道、社区、村要协助做好数字电视转换的宣传发动、配合支持工作。各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实施。

(二)认真宣传发动。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宣传,形成良好的推进氛围。以确保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顺利推进,真正做到“社会参与,群众认可”。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公共数字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本文化权益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21-02

一、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背景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也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11月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1]。这个文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撑。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因此,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满足城乡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文化鉴赏、文化休闲等基本文化需求。

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客观要求。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兴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结合数字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兴义市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水平。

三、兴义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兴义市图书馆从2004年被列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就开始思考探索如何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及资源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怎样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工作?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全新的课题,没有标准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可借鉴。然而,兴义市图书馆抢抓机遇,不等不靠,在学习与实践中思考问题、摸索前进,积累经验、创新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有以下方面:

——加强学习,领会精神,清晰思路。通过学习,兴义市图书馆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文化创新工程。兴义市图书馆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传统服务模式下日趋弱化的图书馆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图书馆“购书困难、资源匮乏,门可罗雀、无所事事”的窘态!从而吸引广大读者走进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打开局面。2007年,兴义市图书馆紧紧围绕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积极争取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36万元,购置计算机85台/套,以及复印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组建开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未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媒体网络室(主要为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功能视听室(主要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免费服务)等服务窗口,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免费播放影视片等活动,提供绿色网络文化服务,年均接待各类读者10万余人次,为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争取项目,落实经费,加快建设。2008年3月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被国家中心列入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221.6万元。项目下达后,兴义市图书馆及时向州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州市配套项目资金共22.16万元,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2008年12月兴义市县级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新增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读者端计算机35台(套),资源服务器4台,以及复印机、摄像机、数字投影播放器等设施设备。国家数字图书馆赠送了1.0TB的数字资源。截止2012年12月,兴义市图书馆(兴义市支中心)通过资源配送、卫星接收、自建购买等方式,整理数字资源约4.5TB,初步形成了图书期刊、舞台艺术、影视曲艺、知识讲座、农业科技、百科知识等数字资源库,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管理,广泛合作,资源共享。2009年以来,兴义市支中心在省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馆工作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服务点,开展技术指导、设备安装、资源下乡、业务培训等工作,建设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223个、企业基层服务点6个,建成乡镇(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公共电子阅览室32个,开展数字图书馆推广为每个点配送资源约1.0TB,基本满足了城乡群众的数字文化需求,受到了城乡基层群众和项目建设单位的普遍欢迎。例如,2009年兴义市图书馆开展“送图书、送资源、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协助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建成“职工书屋”服务点,安装公共电子阅览室计算机8台(套)、数字投影播放设备1台(套),配送数字图书馆资源1.5TB、整理加工图书文献5000余册等服务设施,搭建了企业职工学习休闲平台,为提升电信职工文化素质创造了条件。2010年3月,全国总工会授予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职工书屋“全国职工模范示范点”称号。为感谢兴义市图书馆给予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帮助,该公司领导决定为兴义市支中心免除每年2万元的网络接入使用费,并免费升级兴义市图书馆网络接入带宽达20MB,同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这也是文化共享工程“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优势体现。

——回顾成绩,展望未来,追求卓远。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2011年以来,在省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兴义市图书馆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服务原则,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和数字图书馆资源优势,传播弘扬先进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为建设完善兴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兴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截止2012年底,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兴义市支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2个,村(社区)级基层服务点237个,企业(机关、学校)基层服务点6个,城乡公共电子阅览室32个,初步形成了市(县)级、乡(镇)和行政村(社区、企业)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均接待城乡群众2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年历程,一路走来。兴义市图书馆在推进全市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探索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城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与艰辛,但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4月,兴义市支中心获省文化厅表彰“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5月兴义市马岭镇、白碗窑镇等被表彰为“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基层服务点”,兴义市支中心李仲元同志获省文化厅表彰“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四、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兴义市图书馆馆长李仲元同志在谈及新时期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时充满了激情、自豪与信心!“十二五”期间,兴义市图书馆全体职工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模范带头、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基层群众“求知识、求富裕、求健康、求快乐”的需求,为推进完善兴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1.11.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3篇

【摘 要 题】数字信息化

【关 键 词】数字档案馆/数字化档案/it集约化服务/集成平台

数字档案馆的出现给现代档案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短短几年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成绩斐然,电子文件中心、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等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档案资源管理的热潮在档案行业得到迅速开展。档案利用者在查档、用档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快捷的优厚待遇,档案工作者也逐渐改变往日的手工粗放管理方式,开始利用网络、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开展现代化管档。不可否认,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给国家、机构和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给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于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之间还需要经历更长一段的磨合期,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信息系统的建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何谈信息化的有效利用与滚动发展,加之档案工作者几乎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了解、学习、跟踪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这无疑使档案工作者萌生了众多的困惑和忧虑。而且,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发展与运行维护的技术复杂度、资金的持续投入、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数字档案馆对it人才的高度依赖性及其与传统档案馆之间的职能交叉已经开始制约着数字档案馆的发展;“双轨制”的运行模式更是给档案工作者增添了不止一倍的工作量。这些棘手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数字档案馆才能顺利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作者基于it服务最新理念,提出采用集约化运营模式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观点,通过 it资源的集中建设、it服务质量的有效加强、it技术含量的累积增长,来提高数字化档案馆的社会效益,旨在以最小的成本消耗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

1.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

各行各业信息化及其快速发展已经且正在不断地形成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归档并形成电子档案以记录信息社会的历史活动,传统档案馆开展服务创新加强馆藏数字化加工也将积累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信息,这两类信息统称为数字化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者正是为了归档、接收、整理和保存这些不断累增的数字化档案资源,并想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国家、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查档、用档等服务,数字档案馆才应运而生。由此得出结论:数字档案馆可以作为信息社会数字化档案的终极保管机构。建设数字档案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记忆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2.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职能

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的为出发点,可以确定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主要职能:

(1)集中统一永久保存信息社会产生的各类数字化档案信息,引领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方向,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安全。

(2)为传统档案馆提供滚动完善和持续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以方便档案工作者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接收、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整合、管理、传递、处理、鉴定、编研和提供网络化查档、用档服务等各类档案管理工作。

(3)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查询与检索等服务,包括当前政务公开背景下产生且移交到档案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档案馆内部经鉴定后允许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等。

3.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特点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以永久保存数字化档案信息为根本,以为档案工作者提供数字化档案的接收、管理、利用、鉴定、编研、展示为宗旨,以提供it资源供应服务为主体运营模式的集成服务平台。基于此平台,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开展档案鉴定、文件归档、档案收集、整理、分类、查询、检索、统计、编研、成果汇编以及开放档案信息等各项档案业务工作,不需要关注档案信息存放的物理位置,不需要担心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安全性风险,不需要考虑如何申请信息化专项资金、组织和招聘技术人员开展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及运行维护等工作,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为承担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任务的it工作人员提出档案管理的业务需求。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架构、应用软件的研发、信息系统的实施、数字档案馆的运行维护、滚动发展以及it资源管理等技术工作从传统档案馆中剥离出来,建立以精通信息技术、跟踪档案业务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并能够将档案工作与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使用的档案工作者团队,开展面向档案工作的it集约化服务。这样一来,档案工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钻研档案业务,开展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社会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永久保存、集成共享、传递处理、网络访问、完整有效等众多技术难题则集中于数字化档案馆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即便这样也比让每个档案馆设立计算机处(室)来开展软硬件平台的购买、安装和维护,做数据备份、数据迁移、异地保存等措施要安全和可靠。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运行维护的主要特点是以低收入的供应服务方式或连锁加盟方式以维持其滚动发展和持续改进。档案业务的规范性及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性决定了电子文件归档、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开放档案信息、数字档案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共享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是能够基于一个通用的软件基础架构和服务平台来实现,即使不同档案门类的信息标引、著录项、数字化存储格式等有所差别,也能够实现集成化的统一管理。当然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之初,需要在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领导和监管下,首先应开展各门类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格式、存储标准、访问模式、管理规范等的建设,作为建立通用数字档案馆服务平台的指导性文件,面向服务的开放的基础平台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服务平台之上的各类应用系统则是根据需求的深化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功能扩充,每个即将加盟的档案馆只需要设置其基本配置,定义其运行管理模式就可以享受数字档案馆提供的各种信息化服务。可以推断,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服务费将远比各档案馆自行购买设备和建设各类应用系统并开展运行维护的费用要低很多,这是因为it服务集约化数字档案馆的软硬件平台、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应用软件系统等都是一次开发,多次共享使用,而且还将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后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保障其先进性、适应性和发展性。

4.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

当前,国内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单一型和区域型两种主流模式,单一型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是在单个档案馆内部开展馆藏数字化加工、接收电子文件归档、整合馆内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的门户网站等工作,通过门户网站提供该馆的开放档案信息服务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查阅服务;区域型数字档案馆则是以一个区或市为单元,以档案馆的业务为中心,除了开展档案馆内部的各种信息化建设、实施和系统应用外,还通过网络为相关档案室提供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在档案形成单位进行归档的同时,将纸质文件归到档案室,将电子文件通过网络、载体或接口系统传递到数字档案馆系统中,实现了一个区域内部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集中存储。这两种模式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数字档案馆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滚动发展与运行维护也取决所依附的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更准确地说是依赖于档案馆的决策者和档案馆设立的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的计算机处(室)的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认识和跟踪发展的水平,其局限性和风险性不言而喻!加上信息化滚动发展的持续投资,从长远角度必然会限制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从国家全局来看,这两种建设模式存在着档案行业it资源重复建设的弊端,在全国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的前提下各自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也必然会造成未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难的新问题。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观点的提出,是希望能够站在国家信息资源战略和行业全局建设数字档案馆的高度,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适应和谐型、节约型、发展型、信息资源广泛利用型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不仅需要缓解信息化建设中因技术人员与业务工作者认识不统一而产生的各种制约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矛盾,而且能够保障数字档案馆的高效运作和长期发展。这一观点的基本要求包括:

(1)机构重组:将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在组织上进行分割,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再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开展各项工作。

(2)人才分类: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分为业务型和技术型两大类,分别承担数字档案馆和传统档案馆的各项职能。

(3)职能分割:数字档案馆

保管网络系统中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统档案馆保管纸质档案和各种其他介质档案。

(4)相互关系:数字档案馆为传统档案馆提供开展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档案展示等各项服务,传统档案馆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各种业务需求。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互动发展、相互促进,分别以数字、纸质形式记载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图1给出了三种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是一个面向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集成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档案信息实施集中统一、标准规范地管理,同时为多个传统档案馆提供从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到应用程序、信息访问、信息等软件资源共享和网络计算机运行维护的各种it服务,每个传统档案馆不需要再单独设立it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不需要单独购买和管理服务器、存储器等硬件设备,不需要花钱购买软件系统或者重复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档案馆内部的管理也更加有效,这是由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思路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式有着行业上的差别,人员管理及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

当前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字: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服务;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0

1数字网络化高校图书馆特点

(1)馆藏资源数字化。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的图书馆而言,其文献资料资源相对过去图书馆模式不同,种类较为齐全。同时能够通过将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现代科技处理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从而方便读者的使用,易于接受。

(2)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由于依靠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网络信息传递,通过互联网将网络平台上的图书馆信息联合一体。从而实现信息服务、远程存储等联机互借、检索等功能,有效地发挥数字化图书馆作用,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模式。

(3)信息资源共享化。数字网络化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系统中,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等特点,有效地将信息资源进行跨区跨地的共享服务,从而实行爱你资源共建的协作性和便捷性。

(4)信息服务个性化、自由化。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有效地将数字图书馆与远程用户、各类信息服务中心等机构实现信息系统联机,从而用户无需特意到制定的图书馆内进行资料文献的查阅寻找,用户不会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实现图书馆信息的自由个性化服务模式。

(5)信息实体虚拟化。数字图书馆使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结合起来,打破原有的"馆藏"(现实馆藏)概念的局域性和局限性,把"馆藏"的概念扩展到馆内馆外、网上网下的信息资源。

2数字化与网络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数字网络化高校图书馆由于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读者查阅资料方便快捷性,在进行图书馆整体服务功能时,突显决定的优势。对于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一般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无限制性、主动性以及知识广泛性等功能模式特点,相互协调共同提升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如下对这几点服务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

(1)开放型服务模式。数字化图书馆开放模式,是针对于过去图书馆封闭模式所进行比较的,其本质和特性完全不相同。不同于过去只针对部分人群进行藏书的使用,而是面向大众。同时根据不同需求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型的现代化图书馆具有时间自由性,图书馆给用户提供全天式服务,读者能够在任意时间内进行资料的查阅。同时,这种服务模式没有身份权限,不会对身份进行界定,并且不会出现繁琐的上架、等级等问题,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优化模式,大大增加图书文献的利用率。

(2)主动型服务。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读者、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及时收集、加工信息,在各种专业平台上,提供信息服务。

(3)知识密集型劳动。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馆员从事信息资源建设并直接参与市场,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重复性劳动,逐步转为知识密集型劳动。

3 影响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制约因素

虽然近几年,我国各地区高校图书馆加强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图书馆整体现代化、自动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同时馆内的藏书量也相对增加。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图书馆整体系统还没有做到非常的完善,服务平台也没有健全,严重影响图书馆人员查查阅数量和资源量利用率。针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几点影响因素,如下所示:

(1)数据访问不透明的困境。在传统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中,信息用户在查询某种信息时,必须要先用人工方法到一个个数据库中找到一系列有关的数据文件信息,再进行综合性分析,信息用户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2)非一体化服务的困境。传统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应用服务都是非一体化的,不能大规模地对读者服务。信息用户在接受服务时,费时费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信息服务,而且每次的服务由于单机的功能限制影响到读者的信息采集量,使用户觉得非常不方便。

(3)信息需求、资源共享的困境。数字图书馆虽然已经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方面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使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得以深化,但是,为确保服务器内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及服务器的可靠运行,图书馆对服务器的最大服务响应数量及接入终端数量等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形成了服务器访问限制瓶颈的困境。

4建设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制约问题,通过相应的有效方法对问题进行逐一解决,从而全面提升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高图书馆服务等级,实现服务高质量。如下对建设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应采取的对策进行简要介绍:

(1)加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实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数据库化。图书馆最宝贵的财富是丰富的馆藏资源,它是数字图书馆最主要的特征,也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办馆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和核心,是提供知识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的前提,所以数字图书馆要开展信息服务,首先必须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缩小差距,逐步完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2)加强馆际协作,强化服务职能。数字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主页,积极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提高开放程度,开展信息检索、信息咨询、文献传递等方面的服务,在不同图书馆之间开展馆际互借,建立共享网络资源数据库等服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学校的师生,也包括整个社会。

(3)突出学科特点,发挥网络优势。教学科研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学科为主题,以教学科研为主线,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网上资源的优势,整合各学校与教学科研有关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

(4)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人才。图书馆人员的知识业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对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图书馆员业务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为促进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提供有效的保证,实现高效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最优化建设。

参考文献: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5篇

决定召开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有关精神,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全面安排我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我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顺利完成。刚才,县广电局张局长对我县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作了详细的布置,完全同意。下面,就如何开展好此项工作讲五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广播电视数字化已成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当前。国家已经明确分2005年、2008年、2010年、2015年四个阶段完成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要求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在2008年前完成整体转换,2010年全额实现数字电视广播,2015年全国关闭模拟电视信号,省、市政府为此项工作专门作了安排。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目的把普及率最高、最便捷、最易于掌握和接受的电视机转换成多媒体信息终端,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新的桥梁纽带,成为社会各界共享的新的信息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共用的服务窗口。因此,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加快国家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组成局部,传达中央政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时满足城乡居民收看电视、享受文化娱乐、获取信息的重要工程,也是广播电视行业提高宣传水平和平安传输质量、为广大群众提供最便捷的信息工具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的重要途径,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必需进一步增强对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一)加快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

全面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是全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自身就包括有线电视数字化。要从信息化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有线电视数字化,把有线电视数字化纳入全县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中去考虑,通过信息化社会建设,带动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通过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步伐。

(二)加快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

一方面使广播电视更好地围绕中心,实现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服务大局,服务人民;另一方面,数字电视的发展对做大做强广电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又将带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推进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时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只对物质生活有新的更高的需求,而且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新的更高的更为广泛的需求。这种需求,随着广播影视的发展,必将呈现出需求的多样、多变、多元的情形:即由过去的少数几套节目发展到今天的多套节目并举,由模拟信号传输向数字信号传输转变,电视节目由标清向高清过渡,观众和广播电视媒体的关系也由单向接收转向双向互动。需求是发展的依据,有需求就有动力,就有潜力,就有发展空间。群众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就是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的依据和动力。因此,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就必需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四)加快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

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给广播电视带来了极佳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广播电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数字化不只能够改造提升激进媒体业务,而且可以拓展很多新的相关业务,占领更大的市场。目前国外同类行业、国内相关行业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如果我不加快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节目内容得不到空虚和丰富,播出传输质量得不到提高,广播电视的内容优势、网络优势、用户优势就难以充分发挥,抵御境外广播电视“渗透”和防范“”组织的干扰破坏,实现广播电视平安播出就无法落实。因此,必需从讲政治和顺应形势、新技术发展的高度,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二、落实特殊人群优惠政策,贯彻总体要求。确保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有序推进

为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顺利推进,早在2003年国家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时。国务院在转发国家广电总局《关于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实施意见》通知中,就明确提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一定要认真坚持和贯彻“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总体要求。

(一)坚持政府领导

加强了对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领导。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就是各级政府要成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坚强后盾。县已经成立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领导小组。对外乡镇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实施领导。

(二)坚持广电实施

统一技术体系,就是广电部门要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检查验收。县广电局和网络支公司一把手是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网络支公司作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主体,要严格按照《云南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技术方案》要求,积极主动组织施工建设,认真处置好网络与数字化的关系、整体转换与网络升级换代的关系,确保声音和信息平安优质,疏通无阻。

(三)坚持社会参与

使有线电视系统节目供应、网络传输、终端接收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依照“生产商提品、投资商提供资金、运营商提供服务、市场提供资源”产业链分工,就是要树立数字化带来的开放、融合、竞争、合作的理念。鼓励和支持县内外资金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诚信度高、品牌优的企业进入有线电视数字化领域。推进节目制作、传输网络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四)坚持群众认可

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通过增加节目和信息内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数字电视主要提供三类服务:第一类是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服务,包括100多套电视节目、付费节目、点播节目及广播节目。第二类是海量的信息服务,包括电子政务和时政、财经、教育、生活、保健、旅游等多类信息服务。第三类是便利的商务服务。要为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大众化的电子政务平台,为社会各界搭建网络化的信息平台,为人民群众构建多样化的服务平台,使老百姓得到实惠;二是要对特殊人群予以照顾。公益性敬老院、养老院、低保户、无健全人依靠的残疾人家庭和烈士遗孀家庭等,实行基本收视维护费减免的优惠政策,保证低收入人群也能收看到数字电视。

(五)坚持整体推进

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我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任务。就是要在免费提供与销售数字机顶盒、合理制定和执行有线电视基本收费规范、全面提高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的前提下。

(六)坚持市场运作

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就是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中。开拓业务领域。规范化、开放化的数字电视平台上,积极拓展有线电视基本服务内涵,同时大力发展视频点播、电视商务等增值服务。把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一对一、端到端服务的多媒体信息平台,成为城乡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支撑。

三、落实工作任务,明确发展目标。克期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任务

县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发展分长远目标、工作目标和产业目标。根据省、市人民政府的要求。

(一)久远目标

拓展广电现代传媒的传达渠道和空间,充分运用高新科技构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新载体。确保党和政府的声音高效、平安、可控地传送到千家万户,满足人民群众不时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拉动节目产业、信息服务的基地建设和消费增长,加快信息化进程,为构建信息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利息可控,内容可观。技术可靠,发展可持续。内容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争取用较低的利息实现整体转换,技术要求幼稚、稳定、平安、先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做到让党委、政府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

(三)产业目标

加强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口。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由模拟向数字化整体转换。从长远目标、工作目标、产业目标动身,结合广电事业发展的实际,当前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县城及城乡结合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2010年1月启动各乡镇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2010年12月31日,完成全县用户的数字化转换工作。

四、强化服务,以人为本。努力把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办成民心工程

带有产业属性的公益事业。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有线电视数字化是由国家政策推动。要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全县提升“三个核心指标”和构建和谐的工作大局,传达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时提高广播电视竞争力,进一步做大广电产业,服务全县小康社会建设。

(一)以人为本。

又具其有偿的性质,有线电视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和公益属性。县原来模拟有线电视的收费规范是每个月14元,进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后,收费规范将提高到每个月25元,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启动后,由于认识和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差异性,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的好处,用户不一定马上就接受和认识。对一时接受不了心里有抵触的用户,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多想想,多看看数字电视的好处,想通了接受了再给他装置机顶盒,协助他转换成数字电视。

(二)以用户为本。

这是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根本动身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服务意识,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节目内容和信息服务。规范服务流程,公布服务项目,积极主动上门服务,教会用户使用机顶盒,及时妥善处置转换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要充分考虑数字化给人们收视习惯带来的变化,节目设置、机顶盒使用设计和装置服务等方面,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用户至上。要在业务开发特点和信息服务开发上下功夫,依照“三贴近”原则,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和信息服务,真正使家家户户的电视机变成多媒体信息终端,真正让用户体会到数字电视带来的好处和方便。

(三)拓展内容。

除传输电视节目外,数字电视尤其是互动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还增加了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内容,包括电子政务、新闻资讯、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交通旅游、生活信息等公共资讯信息和电视购物、电视银行、股票交易等商务服务。尽管有线电视的功能和服务项目增多了但最基本的功能和服务仍然是为百姓提供电视节目,这是有线数字电视的立足之本,必需确保数字电视信号质量要优于模拟电视,必需方便群众收听、收看。

(四)先易后难。

要坚持先特殊群体后全面推开,具体转换工作中。先城镇后农村,先小区、宾馆酒店、新开发区以及公共场所后散户,循序渐进,平稳有序地做好整体转换工作,力争2009年12月底完成县城区和城乡结合部90%以上的用户数字电视转换。

五、形成合力,加强领导。确保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顺利完成

(一)加强领导。

时间紧、任务重,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必需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坚决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要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协同攻坚,扎实工作,全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二)明确任务。

会议以后,各乡镇、部门的工作职责在下发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实施意见的通知》凤政发〔2009〕183号)文件中已经明确。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依照要求扎实开展好工作。县广电局、广电网络公司要对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各负其责。要完善工作机构,明确转换、验收和管理各环节的职责、任务,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三)强化宣传。

认真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广电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宣传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大力宣传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带给老百姓的好处。各乡镇和县级各部门要在辖区内和干部职工中加大对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的宣传力度,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全面宣传,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把重要意义讲清楚,把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讲清楚,把老百姓能得到好处讲清楚,使全社会都了解和支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营造全面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良好氛围。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6篇

三级数字加油站的站点建设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各级站点的建设直接影响到网络覆盖的质量和数字文化服务的效果。分中前期选点、基础施工、设备安装三个步骤进行了站点建设。前期选点:在互联网可以到达的乡镇苏木,选择当地文化站在办公楼进行一级数字加油站的站点建设,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的作用,为今后的管理服务打下基础。在行政村、嘎查和自然村、游牧点,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选择当地有责任心的农牧民家庭进行二级和移动数字加油站建设。基础施工:在无线WIFI设备的基础施工过程中,分中心通过设计标准规范的10米天线支架,以及天线支架底座、防雷措施的标准施工,保证设施设备和群众在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下的安全,使“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成为一项长久的基础性文化服务项目扎根当地。设备安装:数字加油站硬件设备主要由室外无线WIFI天线、大存储服务器、移动数字加油站一体机(由内蒙古图书馆独立研发,具有无线传输更新功能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便携式无线数字中心)、智能终端组成。在一级数字加油站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已搭建的硬件平台,通过加装存储设备和资源平台并增设大型无线WIFI设备,利用VPN设备与内蒙古分中心的中心平通,建成360°全覆盖、辐射距离三到五公里的大型数字加油站。在二级数字加油站,通过安装小型无线WIFI设备和配备大容量服务器,建成360°全覆盖、辐射距离二到三公里的小型数字加油站。在移动数字加油站,通过安装全向无线WIFI设备,与移动数字加油站一体机联通,建成辐射范围一公里的移动数字加油站。针对牧区游牧点也可在不安装小型无线WIFI设备的情况下,直接使用移动数字加油站一体机内置的无线WIFI设备实现移动加油站的功能。

二、资源平台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能否被基层农牧民认可接受,资源平台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分中心从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应用平台和资源加工平台三个方面开展了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资源的批量上传、订制资源打包推送、上传信息提醒、资源分类设置、服务日志统计等内容。实现分中心与各级站点之间资源和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定期推送接收和自动入库;断网和有网状态下从分中心到末端超过三个层级的分布式更新;以及基层资源需求信息和自有资源上传的功能。资源应用平台:主要是研发操作简单智能、界面美观简洁的APP客户端,经过26个版本修改研发,已做到支持不同阅读介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全面兼容所有版本安卓(Android)和苹果(ios)系统。资源加工平台:数字资源是“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基石,分中心充分利用整合文化部发展中心下发资源,并依托自建资源及蒙古语资源建设中心的译制资源,开展资源平台的内容建设。“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资源平台具有知识信息集散中心、蒙汉双语数字资源、信息互动窗口、小型公共图书馆等特点,存储有4T的数字资源,包括10000小时的视频资源、40000册电子图书和期刊报纸、34000小时的音频资源,其中蒙语视频资源700小时、蒙文电子书2300余册。针对服务区域的群体特点,分别提供不同类型的蒙汉双语数字资源,成为基层老百姓身边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基层老百姓随时随地享受免费、便捷、新颖、有趣的数字文化服务。

三、组织培训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一项创新型的服务模式,基层农牧民对工程的认识以及软件的操作需要一个过程。分中心通过手册制作、集中培训、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的扎实工作,在短时间内实现工程在当地的落地生根和投入使用。手册制作:为了达到培训效果,分中心工作人员精心制作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使用手册。并针对基层实际情况制作了蒙文汉文两个版本,在对农牧民的培训和工程的宣传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集中培训:在软硬件设施设备安装完成后,分中心工作人员及时通过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组织当地的农牧民进行集中培训,让农牧民第一时间感受到数字文化服务的魅力,并在当地扩大工程的影响力。队伍建设:为了服务基层农牧民,分中心在乡镇苏木文化站配备数字文化专管员进行维护管理,在村嘎查聘请当地热心农牧民担任数字文化加油员和数字文化辅导员进行数字资源更新和开展传帮学带。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队伍的建立增强了工程的生命力,使“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基层群众。

四、运行管理

基层农牧民能否真正受益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主要在于能否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运行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工作和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主要从相关人员聘请、站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人员聘请:聘请的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分中心免费派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方便他们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并通过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义务,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站点规章制度:分中心根据三级数字加油站的工作内容,分别制定了一级、二级、移动数字加油站规章制度,规范各级站点的日常管理,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人员岗位职责:分中心根据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不同的工作特性,制定岗位职责,规范和明确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各自职责,开展工作。

五、服务成效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新媒体是使用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借助卫星、无线通信网、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向消费者提供娱乐服务与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与传播形态。新媒体也叫作数字化媒体,近几年获得快速发展,怎样在新媒体背景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成为数字图书馆要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数字图书馆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策略,支持数字图书馆更好的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特点包括:1.需求性特点。信息服务体系能够按照用户要求,在信息快报、信息环境、界面设计等方面体现出个性化。尤其是客户能够定制个人馆藏,增强检索速度,充分满足客户要求。2.专业性特点。数字图书馆可以将专业领域知识、信息提供给客户,及时提供给客户其要研究专业的研究前沿、研究地位及研究现状,并分析与课题有关联的学科动态等信息。3.具有知识性特点。数字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能够凭借对不同知识知识的分析、把握、重组,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与单元,为用户提供较完善的增值信息与知识,从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逐步转变成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4.具有主动性特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变传统图书馆用户接受自己提供服务的模式,发展成为图书馆提供客户需要的服务,根据用户研究或学习爱好、兴趣、习惯、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并将相关信息主动推荐给客户。5.具有智能化特点。数字图书馆客户水平差距较大,所需要的信息也不一而同,对于大量信息缺少分析处理能力。数字图书馆运用智能化技术处理知识与信息,降低人工参与的比重。客户在数字图书馆建立个人账户,填写需要的信息方向,计算机系统就会对信息进行挑选、加工,以符合客户要求,另外可以提供默认设置,让操作更加方便,减少客户搜索时间。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要应对的挑战

在新媒体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对信息服务的研究更加细致,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时,数字化信息数量逐步增加,既包括为客户提供的下载数字资源业务,也包括客户对数字服务的反馈与评价。数字图书馆在运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信息挖掘与储存能力较弱。因为信息时代数据量已从MB级逐步提高到TB、PB级,超过数字图书馆数据储存能力。所以,为获得更多有价值数据,要增加数据储存能力。数字图书馆储存信息的内容,既包括结构化馆藏信息,也包括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个人信息,怎样有效存储、分析、整理这些数据,是数字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

2.信息服务没有更好的利用数字资源。传统图书馆难以处理海量信息,并且图书馆客户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管理员储存数据与分析知识的能力较差,缺乏甄别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也难以创造性的重组信息。另外,管理员要按照新媒体特点和图书馆发展要求,从大量学术资料与信息中挖掘客户想得到的信息,增加管理工作量,提高工作难度。

3.图书馆中心地位出现变化。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并非是人们得到信息与知识的唯一渠道,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登陆网络,并获得想要的信息,客户多层次、多领域的信息需求,让数字图书馆面临挑战。图书馆在信息、知识领域的中心地位逐步弱化。

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改革创新策略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数据的处理和储存能力,积极为客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改革与创新服务策略,提高客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满意程度。

1.数字图书馆向客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具有资源庞大、数据结构及类型多等特点,信息的整理和搜索要确保其能发展出应有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数字图书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图书馆信息资源包括馆藏资源与虚拟馆藏资源,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建立、发展中拥有的数字信息,如馆藏书目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等;虚拟馆藏资源有网络信息、网络数据、在线出版物等,因为数据库资源的来源各不相同,集成在一起的难度较大。借助Map Reduce、Map Reduce、云计算等技术,对馆藏文献、电子文献进行分类、整合,编入查询体系,客户可以通过关键词、ISSN号、书名等查询导航体系找到资料,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2.数字图书馆主动向客户提供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要分析客户行为、客户需求、客户心理,主动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管理员要研究不同用户对信息资源要求的差异性以及新媒体使用的特性,例如,对于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管理员要充分认识他们的研究需要,为他们提供深入、准确、及时的科研服务;对于大学生,可以分析他们的浏览历史、查询习惯和查询方式等数据,为其配置所需的信息与知识。通过问卷调查、直接交流、网站等方法构建起包括客户姓名、学习、电话、爱好等内容的行为档案,建立客户需求数据库,以减少客户搜索信息的时间。

3.数字图书馆向客户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为适应人们对学科知识的需求,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首先,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收集、整理各类学科的发展情况,了解客户需要的信息,并将图书馆资源介绍给他们,让馆内数字资源可以满足科研人员及高校师生的要求。其次,使用信息技术为客户构建起相关的知识库,既包涵搜索客户需要的显性资源,同时也包括人工整理、分析、加工出来的个性化信息资源。结合不同客户构建起不同的知识库,为客户提供学科化、个性化、智慧型信息服务。

四、结语

数字图书馆储存的信息资源是由馆藏资源、电子出版物、用户个人行为等方面提供或产生的信息。在目前新媒体背景下,借助用户行为有效挖掘而得到的检索目录、流通日志等数据;通过新媒体搜索、研究、整合数据,直接的体现出用户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信息服务,形成特色鲜明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这既是增强客户满意度的科学方式,也是数字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点环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增加投入。

参考文献:

[1]张琦.新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改革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6,07:186.

[2]陈园.三网融合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1,11:45-47.

[3]魏建国.三网融合与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1,12:65-69.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理念; 角色定位

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化的21世纪,数字图书馆是当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延伸,数字图书馆通过将大量有价值的图像、文字、语音、科研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存储, 实现电子存取服务,因此,数字图书馆无疑代表了当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1、加强我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我院数字图书馆建设还只是初期准备工作,为了实现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资源的共享和数字化信息服务打基础,我们更适合稳扎稳打,立足本职,面向未来,从自身工作特点和实力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做好数字化建设工作,随时准备融入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做好数字化资源的存储工件。因为数字图书馆的所有资源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存储的,所以要建设数字化图书馆,首先要懂得它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最主要的特征, 也是数字图书馆最基本的特征。其次要把大量的文字、图象、声音、影像等各种信息加工成为数字化信息内容, 再集中存储于网络存储器上。当然,做好这些信息通过数字化存储后,就使得查询资料较传统方式更为便捷, 同时也体现了数字化图书馆存储空间的强大及新型的存储技术,同一份资料, 只要图书馆将其数字化存储后, 可以借给任意多位读者使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了馆藏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

1.2完善多功能电子阅览室。要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我院的多功能电子阅览室还要不继的完善,加强各硬件的建设与扩大投入,为读者提供更为生动丰富和立体广阔的信息交流环境。除了提供一般的机读和浏览服务下,应该开展新型的服务项目,如视频点播、信息、网络授课、网上书评等服务, 充分体现现代技术的服务水平,让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1.3加强文献信息的数字化。首先,要不继优化馆藏信息资源结构,把原来书目完善的管理,升级数据库系统的功能,重视虚拟馆藏;其次,我院办已有40多年的历史,涌现大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也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从中也有不少优秀的科研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著作及优秀的毕业论文等,这些优秀的文献应该得到最好的保护和利用,可借助于图书馆的信息窗口进行收藏与管理,充分的体现了其价值的可贵,同进也展示了学院的风采和魅力,更体现了学院图书馆信息的存储特色。

2、新式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中,由于其自身原因,长期得不到开发,已很难适应新时期网络发展的需求。图书馆不但要成为信息资源中心,更要成为职能服务中心,因此,对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观念的取舍是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地更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能,以“是否通过服务解决了用户的问题”作为服务标准。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理念。

2.1调整原有的结构部门,增加信息资源转化部门,目前我院图书馆还是以文献管理部、采编部、流通部等部门为主,这些部门都是传统管理模式,而这些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新式网络时代下,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因此,管理理念也要跟上市场的建设要求,不继的更新与完善,传统的业务部门不能满足新式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要求, 应当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建设,增加信息资源转化部门,将原有的服务部门都以信息转化部门为核心,原来图书馆计算机中心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录入功能,也要将之转变为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中心, 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2.2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对读者实施“以人为本”,对管员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因为馆员所从事的工作单调、重复、繁杂,难免使馆员产生厌烦、压抑、郁闷、自卑等不良心理因素,因此,除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外,还应加强对馆员和读者的人文关怀,关注馆员切身利益及需求,让馆员感受到被需要的,体现他们的价值,让他们感受温暖及快乐,当然也要引导馆员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汲取新知识,走研究之路,鼓励馆员参与职称评定,不继的自我提高,更能胜任发展的需求。

2.3灵活的服务模式。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都是以面对面的服务方式进行,而数字化图书馆更多的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服务,用户不用亲自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而是通过网络系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馆员也要通过网络向读者多种形式方便灵活的服务,提高服务效能,使信息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

3、图书管理员的角色定位

传统图书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要求有点像“仓库保管员”,而数字化图书馆是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馆员是信息资源管理者、信息分析者、信息咨询专家、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不但要掌握图书情报知识,还要熟练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才能适应本职工作。当然,要定位好这新的角色,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馆员的适应能力。数字化图书馆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对馆员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馆员除了要不继的更新自身的知识人,还要适应新式的工作要求,因为在数字化网络信息时代,读者与馆员面对面接触少了,而人机对话增多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感情融合更少了,因此要求馆员应主动与读者联系,掌握信息需求,及时收集、加工信息,在各种专业平台上,提供信息服务,馆员不但要更新服务理念,还要精通技术要求,所以要调整好心态,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更为的为读者服务,使信息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率。

3.2提高信息的认识及开发能力。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五花八门、形形的信息滚滚而来,做为图书馆员一定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较强的综合反应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源中,准确及时地搜集到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更要做到利用这些网络信息能开发出对本图书馆发展有用的价值信息,不继提高对信息的认识及开发利用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3.3馆员要精通信息技术的运用。数字化图书馆是网络化、信息化的产物,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是对馆员的一个很大的挑战,馆员不但要精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等能力,还要进行对电子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组织、控制和提供利用等等技能,面对着那么多的技术要求,为了适应好形式的发展需求,馆员就要精通信息技术的运用,才能更好的胜任数字化图书馆的工作需要。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应采取有效对策,应对挑战,更好的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当然,不断增强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提高馆员信息化运用能力,加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也是图书馆发展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洪明禄.传统模式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对比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9,(2):214—215.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9篇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加快实现我市城市信息化,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建设目标

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坚持高起点、整体性、一体化规划。按照“整体转换”的实施原则和“先城市后农村”的实施步骤,逐步减少模拟频道的覆盖用户,平稳过渡到全面数字化;大力推广和普及机顶盒,尽快实现用户终端数字化,实现数字电视基本业务和增值拓展业务的同步发展,迅速做强网络数字化产业;运用数字技术建成以市区为中心,覆盖全市的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和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促进电视、数字和增值业务的相互融合,使有线模拟电视向数字化整体转换成为城市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为我市全面小康、全面腾飞贡献力量。

三、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年10月底前,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技术方案的论证和审批,完成全市数字电视平台建设,开展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宣传发动工作。

(二)第二阶段:年11月起,组织实施城区、吕四港镇区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期间,对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区域以光节点为单位分片分区逐步关闭模拟信号。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动后,对纳入整体转换区域内的所有新建小区及尚未开通有线电视的小区直接接入数字电视信号,不再传输模拟电视信号。

(三)第三阶段:年1月起,组织实施各镇(乡)镇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同步进行村级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四)第四阶段:年全面完成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面向全市的数字电视服务平台。

按照全省广电网络整合的相关要求,依托省级数字电视平台,充分发挥我市广电系统的资源优势,建成覆盖全市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和服务平台。一是公共电视节目要由现在的30多套模拟扩展到60套以上的数字节目。二是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提供阳光政务、电子商务、旅游、交通、教育、医疗、就业、气象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推进社会信息化。三是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提供付费电视、视频点播、互动游戏、数据广播等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供用户自主选择。

(二)加快推进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

按照有线电视数字化、数字电视互动化、互动电视规模化的建设要求,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期间,同步推进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实现双向传输,进一步丰富数字电视的功能。

(三)先试点后推广,逐步进行整体转换。

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最主要方式是整体转换。在数字化整体转换过程中,广电部门为全市有线电视在册家庭用户免费配置安装一台基本型数字电视机顶盒,用户交纳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用户第二、三台机顶盒由用户自愿购买,免收基本收视维护费;用户自第四台机顶盒起由用户自愿购买,并按第一台标准交纳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用户在交纳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后,可收看60套以上公共数字电视节目和公共服务信息。

实施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整体转换原则,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区域和时间,确保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顺利进行。首先选择城区条件好的居民小区进行试点,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再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实施按照先集镇后农户的步骤进行。数字化整体转换期间实行模拟(6套)和数字电视同步传输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普及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化整体转换结束后,按照省统一安排,逐步关闭模拟信号。

(四)严格执行省物价部门制订的数字电视资费标准。

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后,我市居民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照省物价局《关于全省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价服〔〕88号)规定执行。民政部门、总工会认定的低保户、特困户,主终端按8元/月的标准收取。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每个终端按居民用户主终端收费标准减半收取。用户当月申请安装机顶盒,次月收取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

互动数字电视及其它服务项目明码标价,由用户自愿订购。

(五)加快实现公共用户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

所有宾馆、酒店、企事业单位要按照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实施数字化整体转换。所有宾馆、酒店、企事业单位的自管有线(闭路)电视要纳入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平台统一管理。

(六)加大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资金筹措和政策扶持力度。

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耗资巨大,我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主要由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网络双向化改造资金由中广有线分公司负责筹资。市建设、规划、供电等单位要做好协调、服务等工作。新建民用、商用建筑在进行专项审批和住宅综合验收时应包含有线数字电视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各个领域、多个部门。为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市政府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相关部门和镇(乡)负责人为成员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广电局,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强部门协调。

各部门各镇乡要把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建立工作机构,精心组织部署,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宣传部门负责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广电部门负责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广有线分公司作为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实施主体,要按照统一规划和统一的技术规范,负责数字化建设的实施工作;市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要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及早核定数字电视收费标准并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市建设、规划等部门要把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建设纳入新建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管理,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公安部门要负责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期间的安全稳定工作;城管部门要围绕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搞好服务工作;各镇(乡)、园区、街道办要做好本区域内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组织发动工作。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挑战;机遇

前言

互网络的发展使图书馆开始实现网络化,网络化是信息时代下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数字化进程则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方向。高校图书馆具备极强的研究性和学术性,数字化的发展,将为之带来一场大革新,革新中会有哪些挑战和机遇,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1、数字化信息资源带来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文献数字化进程,单就馆藏文献来看,数字化的发展对其形式和结构都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是馆藏形式。数字图书馆通过投入少量资金,就可以获得丰富的数字资源,把这些数字资源与本馆的文献资源相衔接,并通过信息平台提供全文检索,为读者提供较完善的服务。数字资源的馆藏形式大大优化了馆藏结构,节约了资金,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愿意投入更多经费来购买各类电子文献资源,这样的馆藏形式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对于传统高校馆来说是一场技术挑战。

另一方面是馆藏结构。馆藏形式的改变,迫使馆藏结构有了相应变化。电子资源比例的扩大,馆藏结构开始转向实体与虚拟相结合,这一结构调整对纸质文献的图书馆来说,是工作上的一大挑战和革新。

2、数字化信息服务带来的挑战

数字化信息服务是指对文本资源中具备一定价值的文本、数据等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电子资源,凭借网络环境进行文献查询、馆际互借等工作,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

传统的服务形式已经不再适合网络时代,必须打破原有模式,加强网络数字化服务模式,比如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的网络传递等。这些新模式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是技术性挑战,但这也是必须面临的任务。

高校图书馆的馆员,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在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人工服务模式已不再适用,如今的图书馆员应肩负起信息服务数字化的建设和推广,提升自身网络技术水平,了解和掌握数字化发展前沿,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还应推广数字化信息服务,提高读者对数字化服务的应用能力,开展相应培训,使读者能尽快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从而获得不同载体和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

二、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革新总是双刃剑,有挑战也会有发展。以下,我们简从图书馆服务功能角度来分析数字化带来的新发展。

1、个性化信息服务

数字化发展催生了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产物。具体来讲,这种信息服务将读者的信息需求放在首位,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服务。

与以往图书馆信息服务相比,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获取资源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该信息服务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因此其信息检索方式更为人性化,根据读者的需求来设计检索方式,大大减省了搜索时间,读者只需提供文献的关键词等,系统就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文献。二是信息服务多类型化。读者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打造一套个性化服务,根据自己的学科类型,兴趣范围,知识储备等情况,定制出符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和深入,使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信息服务,也确保馆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2、学科化服务

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相对应的另一种服务即学科化服务,该服务是一种适应信息环境的全新服务机制和模式。

学科化服务不再按照传统工作流程来组织信息服务,而是按照科学发展与创新来进行服务,使信息服务具有极强针对性,该服务非常适用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广度和深度都有延伸,科研和创新工作紧密与学科服务链接起来,极具学科化和人性化。学科馆员作为该项服务的提供者,深入到院系中去,凭借较强的学科背景和图书情报素养,为院系师生提供专业化和学科化的知识服务。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发展现状不甚乐观。整体来看,学科化服务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薄弱,学科馆员的学科水平和业务能力很有限,服务难以满足需求。另外,服务模式欠佳,服务对象定位不准,管理机制不成熟等因素,都阻碍了学科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学科服务工作在高校图书馆的开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杜安平.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环境与服务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2005(3)

[2] 徐,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7)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室和档案室逐渐面向社会公众而提供良好的服务,对文化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水平日益提升,为图书档案数字化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图书档案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如若分开管理,则必然割裂文化交织网脉络和降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由此,相关部门有必要积极创建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体系,以加强图书和档案管理之间的联系,使国民更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1 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e-culture是必然趋势,而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电子文化的发展需要。首先,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工作相对较为繁杂,而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为其数字化融合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图书馆和档案馆都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导致文化传承网络支离,对文化传承有着不良影响。然而,在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条件下,可以促进文化传承网络的统一性,增强电子文化的联动能力,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基于此,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具有必要性[1]。

2 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探索

2.1 建立完善的政策导向机制

建立完善的政策导向机制,能够为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在该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定战略规划加以正确引导,而且政府需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进而对图书档案的数字化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首先,制定战略规划时,相关人员应根据规划而合理设置长短期目标,并对其目标实现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使战略规划成为管理工具。在规划的指导下,能够对组织文化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传承,有利于推动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发展进程。其次,建立国家或地区的图书档案联盟机构,以促进二者的相融合。最后,建立管理机构,对图书档案融合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能够从业务层面上加快二者数字化融合服务的进程[2]。

2.2 以技术为重要支撑

要促进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进程,必须以技术为重要支撑,为其数字化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对技术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脱离技术,则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荡然无存。在建构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以达到各电子文化之间的无缝对接,为实现电子资源共享性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以纸质载体信息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可以使在线资源更具真实可靠性,其记录更加真实,为数字化创造良好条件。其次,以数字资源存储技术为支撑,能够为后台管理提供有利的借鉴。再次,以元数据著录技术为支撑,为相关人员更好查阅资源提供平台。图书档案都为文化传承提供媒介,但其数字资源存在明显差异,有助于相关人员更好转换数据。最后,以开放协议和跨库检索技术为支撑,为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功能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3]。

2.3 加强资源集成储备

传统实体的图书馆、档案馆内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因而在实现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基础上,应加强资源继承储备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以数字化集成资源为依据,确保服务质量。其次,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其资源数量对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在图书档案资源集成储备方面,更加重视数量与质量的兼顾,对增加资源数量和提高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数字资源集成储备机制,以丰富馆藏资源,为数字化服务的全面性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能够促进图书馆和档案馆之间的融合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创新资源集成储备发展模式,以提高融合服务效率为前提条件,重视管理效率,如集中式模式、分布采集式模式等。

2.4 完善激励机制

在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发展中,建立与完善相关激励机制是尤为重要的,能够为用户的虚拟空间获取资源提供便利。首先,针对相关人员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图书档案融合服务时,对人力、物力资源有着较大需求,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促进图书与档案的融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次,长期以来,图书馆和档案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资源收藏系统,但又同属于文化传承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由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间的机构参与不平衡,亟需相关激励机制的辅助,有利于对图书和档案部门人员之间加以有效的协调[4]。

2.5 对安全风险隐患加以控制

在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发展中,可能面临着许多风险隐患,如组织风险、战略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等,直接阻碍二者数字化融合服务发展进程。所以,我国有关部门人员有必要制定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以规避风险隐患。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e-culture合作必然趋势,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能够适应其发展趋势,且有助于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在实现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过程中,应建立与完善一系列保障机制,以推动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发展进程。然而,我国关于图书档案数字化的融合服务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联动能力、协调优化水平尚未达到标准要求。由此可见,相关部门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卫东,赵红颖,李洋.欧美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23-27+22.

[2]张建.论档案馆、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深度融合[J].档案管理,2015,04:55-56.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文章研究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技术定位、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策略和技术协同,研究了建设统一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的方案。

1.省级分中心的技术定位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建设,在2002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文社图发[200214号)及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中第一次作了明确规定。

1 .1第一阶段的技术目标

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拿工程的通知》及其实施方案里明确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国各类文化信息资源通过通讯网络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

在总体目标的设定上提出了“网络框架”即实现网络的“135”计划即实现,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对于将建设的省级分中心的功能要求是: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省级分中心负责为本地区的网络用户提供服务,主要建设包含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资源索取四个模块。并对省级分中心应当具备的技术条件进行了规定:局域网主干通讯能力不低于,OOM日;对外网络接口不低于2MB;局域网工作站总数不少于60台;配呈专用服务器的硬盘容最不少于500GB:配有专职技术人员与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30个以上基层中心的建设。从2002年到2005年是第一个阶段要实现国家中心与所有分中心的联网完成总体目标中的县、乡,街道、社区、基层中心的建设与联网等。

2第一阶段的技术特点

1.2.1以互联互通为技术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文社图发【2002]14号文件的要求各省级分中心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成与国家中心和大部分基层中心的联网建立必要的网络通道和运行系统;通过建设网站资源系统实现对基层中心的服务;通过资源传输系统在各基层中心之间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为此各分中心先后配置了“文化共享工程”的专门设备如资源加工服务器,资源服务器、多媒体点播服务器以及相应的数字资源加工设备等同时也配置了软件系统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省级图书馆网络建设的项目支律和资金“瓶颈”。

1 .2. 2以获取资源为主要任务的存储框架搭建

尽管在第一期的技术框架中设计了”分中心要为下级基层中心用户提供资源联合目录,把分中心的资源联合目录系统到资源目录页上:分中心向国家中心提交资源申请,国家中心负责把数据进行打包处理后通过资源传输系统发送到分中心:分中心要通过资源接收系统对这些打包的资源进行解包处理同时把资源到基层中心”的资源服务的模式.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方案没有真正落实。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资源建设的重视,还是极大地提高了各分中心对数字资源存储框架搭建的认识水平,推动了各分中心的数字资源建设,特别是本地化资源的建设。

1.2.3以基本技术队伍建设和基本知识培训为内容的管理体系建设

由于各省分中心基本都建在省级图书馆,因此各省图书馆抓住分中心建设的契机,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地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建设省级分中心的技术队伍,明显改善了省图书馆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不足的状况。同时利用文化共享工程项目加大了对网络、共享、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使一大批图书馆工作者了解了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第三通过省级分中心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使一大批基层中心工作人员具备了对基本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进行简单操作和管理的能力。通过初步培训在文化共享工程周围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行业队伍:骨干层—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服务层—基层分中心技术人员支持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

1 .3第二阶段的要求

2005年2月中办、国办转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中办字[2005]5号)启动了2005一2010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其中进一步明确了省级分中’的技术功能:要建好省、市、县各级技术服务平台。按照”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的方针在全国建立若干个镜像站点。省级分中心和有条件的市、县分中心要按照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制定的规划和标准做好镜像站点的建设。积极采用数字图书馆技术。要在数字图书馆技术体系框架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格式进行建设。要将已建的数字图书馆资源通过“工程”为群众提供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各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各地分中心要加强和完善分中心网站建设使之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工程”资源和服务的重要窗口。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在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编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五”规划》时,又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技术体系进行了规划。明确了文化共享工程要依托国家骨干通讯网络采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成果逐步建设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系统网络平台保障双向互动、按需服务的要求,使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具备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技术能力。国家中心主持、各省分中心和有条件的分中心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统一管理元数据、分散进行对象数据建设的技术平台实现元数据与对象资源分离、个性需求有远程支撑资源建设网上呈现的功能。国家中心要依托国家图书馆以及省、市、县级图书馆建设统一、交互式的网络管理平台,实行网络管理及时了解服务需求,掌握服务状况,进行远程指导加强技术监管。

可以说2005年以后文化共享工程的新发展对省级分中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了资源存储的模式强调了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统一技术平台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中的地位。

1 .4面临的挑战

1,4.1公共政策的变化

2005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先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厅字【2005J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一2010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中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

1 .4.2应用需求的变化

在文化共享工程的体系中随着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国家中心到基层服务站点之间的技术多样性需求也逐渐增多。省级分中心为了从技术资源和服务等方面为各级基层分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也必须加强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和加工适合需要的数字资源。

1 .4.3技术发展的变化

2005年以来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加工存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以Web2.0、语义网、网格和知识管理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省级分中心建设必须进一步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提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跟上技术的发展,满足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

2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策略

2 .1加快省级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竞争力

2,1 .1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并存方向发展,读者的要求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平等的咨询、搜索、利用数字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真正的共享,保障最基层群众的公共信息获取。

面对时代的要求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快推进和普及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装备及掌握新兴技术的人才,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互联网、共享专用网络建设开展专业人员的现代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和层次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管理、技术、人才、资源环境。

2 .1,2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协同发展

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建设既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的重要枢纽也是省级公共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社会开展服务过程中两者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能够跨越行业和地域的行政分割开展普遍的、覆盖全社会的基本信息服务;省级图书馆通过长期的专业化、制度化管理建设专业技术队伍成为区域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够面向社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承担信息导航角色。

省级分中心与省图书馆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扬长避短,协同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专业服务与普遍服务的矛盾,能够较好地兼顾行业管理指导与公共产品提供,能够加快省级图书馆的技术与管理升级,加快推进省级图书馆服务导向机制体制的建立能够丰富和完善省级分中心的服务模式。

2,1 .3建设省级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发展

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数字图书馆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本世纪各国文化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更是世界图书馆的未来方向和信息网络应用的重要方面。各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总体水平。

各省级图书馆加快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技术为后台支撑的、统一的系统服务平台,不但对于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发展,从宏观上建立具有领先水平的共享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最大程度保障公民的信息获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公共图书馆行业对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性贡献对于全面、可持续地推动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1 .4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是加快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前提

尽管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省级图书馆就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始搭建协同工作环境。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和管理到每个岗位、每个流程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汇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省级分中心建设与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建立省级分中心与省级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公共和通用技术协同体系,就成为了加快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前提。

2 .2技术协同的总体思路

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不仅仅是软硬件的协同,而是建设与管理策略的协同,是运用协同的思想观念指导技术、管理,用协同的方法统筹规划与实践,最终达到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功能协同的目的。

2.2.1总体思路

建设协同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通过集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内容,建设开放式的硬件、软件和资源平台,提供公共信息和知识服务,使数字图书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通过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使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等手段,实现信息资源获得上的协同服务。

2.2 .2战略定位

省级分中心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以省级数字图书馆平台为依托,应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存储丰富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等手段,提供大众共享的、立足省级区域实际需要的信息服务集成系统。因此它与省级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平台紧密结合、各自承担不同功能,共同构成省级公共数字图书馆协同技术体系,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省级分中心依托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平台,是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应用服务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成果在省级区域的应用实践。

2.2.3技术协同的可能性

推动象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与省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协同发展,其目的是让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海量数字资源和更好的服务。这不仅是社会的现实需要也具有技术的可能性。

省级分中心采用多种传播渠道(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为省级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普遍应用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展现了数字图书馆的优势;省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形成的大量、规范的信息资源库为省级分中心服务提供了核心竞争力和资源支撑。

省级分中心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多样化的需求,为省级图书馆公益性的、大规模的、高质量的分布式中文数字资源库建恻提供了应用实验的可控环境:省级图书馆建设的以开发地方特色资源为重点的数据加工平台,需要省级分中心面向基层的服务网络和人才队伍提供服务保障。

2,2.4技术协同的范围

(1)统一建设信息资源

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代信息资源,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情报需求、教育需求和娱乐需求成为存储和传播知识的中心;省级分中心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建设的信息资源是满足基本信息需求的保障资源,是政府保障公民获得基本信息、知识、智慧和教育的公益资源:省级分中心和省级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既有高度“同质’的资源,也有互补性很强的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区别服务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原则。

(2)统一管理信息服务队伍

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在信息时代转变为“知识导航员”.为读者提供多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省级分中心的业务人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不受时空约束、便捷快速的特点向基层广大信息服务点和服务人员传递丰富信息。两者既有分工又密切相关。省级图书馆的知识导航员主要承担信息内容服务任务,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主要承担信息网络传递任务,他们共同构成一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人才队伍只有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才能够完成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任务。 (3 )集中建设共建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更是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集中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就是在与信息资源相关的多个业务领域进行资源共享,包括:采、编、流的文献建设流程,软、硬件和数字资源的网络建设流程,人、才、物的管理服务流程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图书馆业务发展的统筹协调流程等。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共建共享的协调运行机制保证文化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建设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2.3技术协同的解决方案

2 .3.1基本原则

(1)以实用为前提,构建数字图书馆服务环境

以实用的网络技术、存储技术、信息及检索等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和数字资源服务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网络系统、存储系统、服务系统、保障系统。

(2)以易操作为目标,设计功能框架

充分考虑省级分中心的实际,将图书馆门户网站、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存储备份、视频点播、电子阅览室以及其他应用服务功能与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服务统一设计成为易操作、易维护的体系。

(3)以共享为重点,集成尽可能多的服务内容

将省图书馆与省分中心的资源、管理和服务整合成为能够共享的网络在共享基本存储容量,保证资源服务需要的基础上,使省图书馆与省分中心都能够同时具备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等传播形式协同体能够集成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服务内容。

(4)以分步实施为原则,保证社会效益的尽快体现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长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在各省级分中心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有较大规模的高质量、规范的数宇资源能够为广大群众享用,尽快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2.3.2技术线路

建设统一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Informationco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ICMS)"。

通过ICMS对分布在省级分中心和省图书馆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依托ICMS构建支撑省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的统一基础平台。用该平台承载文化共享资源和图书馆业务资源,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文化信息查询、浏览、下载等服务,通过分级授权方式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保护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同时担负与国家中心和各省基层中心的连接与服务。

(2)建设统一检索的系统模块

由于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与省级数字图书馆资源在系统结构上的差异,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必须建设统一的检索模块。主要包括各种对象数据的统一元数据库创建模块、资源查询模块、资源服务模块、资源发送与索取模块、用户访问控制模块、资源利用统计与知识产权保护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等。

(3)基于元数据的管理

允许用户为了不同的目的制定各种元数据模型,其模型可以是不分级的,也可以是分级的。在该模型中.每一个视图都可以包含完整的或是部分元数据条目,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方便的集中于某些元数据条自。

(4)提供对目录的服务

实现用户通过服务器得到统一的资源总体信息使用户方便地向目录提交查询请求,得到元数据,对需要的数据集进行预览和定位。同时能够允许用户建立新的元数据或是数据文件目录。

(5)提供信息功能

可以实现特定信息的Web。通过Web用户程序接口,可以建立基于XML的Web应用以利于共享信息的和利用。

(6)应用扩展性

通过ICMS用户程序接口和利用VB, VC或Java编程语言,可以建立用户业务应用,实现对(MS)功能的扩展。

2.3.3实现功能

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实现协同发展的功能目标是: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存储标准化、业务处理流程与模式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处理效率高、功能实用等的基础上,按照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资源结构、业务需求,形成面向社会、满足各行业共建共享需要的较为完整、实用的资源管理与读者服务功能体系。根据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第一阶段主要考虑信息共享与服务、图书馆业务管理、网络功能等功能的协同。

(1)信息共享与服务

省级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省级分中心以数字图书馆资源作为后台支撑,相对集中地汇聚资源并且具有安全高效的信息收集、存储、检索和功能,将有力缩短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可以帮助读者快速获得想要的信息资源。

(2)图书馆业务

进一步完善省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网络化,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跨平台和跨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用性和功能完备性等方面,提升省级图书馆的业务管理水平。

(3)网络功能

建立互联网、卫星网等在内的基于读者的无缝连接在支持WB服务并提供专用的公共查询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卫星网和接收信息.为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更加丰富的手段。

2 .3 .4管理服务模式

(1)管理框架

成立技术协同小组,形成以省级分中心承担网络和远程服务,以数字图书馆建设部门为资源提供和内容支撑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作协调的管理体系。

(2)服务划分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13篇

比较为大众所接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定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是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文化设施、服务等等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化的基础性建设工程,使其具有均等性、透明性、公平性、便利性等现代化特征,从而构建成公共文化生活人人共享的体系。本世纪以来,国家为这一目标做出了很多计划和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

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各地各级分割严重,没有统一的标准。通俗来讲,就是各地的条条块块的文化资源分割比较明显,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就容易造成对某些文化资源重复开发建设,进一步造成阻碍互联共享的后果。

2.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这个不难理解,我国新时期的主要矛盾便有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化建设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这一矛盾,所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调的同时有关于信息及时沟通与否或者服务方式的单一、缺乏互动及群众没有高的参与率等反应质量问题的现象也数见不鲜。

3.管理工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只重服务,轻管理,这是明显不合理的,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本就是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但是不配以科学的管理工作,就会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脱节,且管理方式跟不上时代,这必造成互相“拖后腿”的后果。

4.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换言之,整合文化资源力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不够;另一方面,对已经数字化的文化资源的开发率低,没有激发出文化市场的强大魅力,同时,对文化资源的不科学分类、不善利用新媒体,使得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发差强人意。

5.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价值观鱼龙混杂。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统一的价值观,那么就会很容易导致文化资源的滥开发滥用,也会进而影响人民大众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非常不利的,严重了会造成社会道德感等的混乱,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造成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问题的原因

1.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缺乏统一调配和协同配合。因为没有协调上下级之间的协调原作的机制和管理各级的相应政策法规,造成各级之间需要信息整合、协同合作的工作出现问题,进一步产生各自为政,各级重复建设文化资源这些现象。

2.科技建设无法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必须以先进的科技为基础,例如,大力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库,各级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的调配,加上标准规范不一致,各级政府整理、建设文化资源的能力不同,导致大数据建设文化资源这一工作无法高校运作,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跟不上时代脚步。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必须需要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但是由于相应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形式不尽如人意。

4.管理工作不到位。在某些领域而言,管理是发展之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就如没有方向的飞机,高效的管理不仅仅能够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其带来的效益是不可预估的。

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遵循“统一统筹,统一整合”的原则,具体而言,负责公共文化服务的最高政府部门需要整合近年来各地的探索文化资源的成果,尽可能快地制定并且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当然要从总体出发,各级各地在这个大的政策法规下制定且完善适合当地的政策法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有序推进和正常运作。

2.因地制宜吸引民间投资和公众参与,当然,为了这个目的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激励政策,适当的物质奖励是很好的办法。但是,不论使用什么方式来吸引民间组织或者个人,都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需要考虑要最大程度上促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从而尽可能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另外,保证人民群众知情权,政府向人们定期作报告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的情况可以加深人们的信任,从而提高群众参与率。

3.建立一个高层次的管理平台。这个管理平台能够统揽工作全局、实现全国各级各地互相联动的局面。另外,这个管理平台需要高科技、先进人才来管理,因为这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管理工作到位还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众所周知,监督往往是促进效果的最有效方式,所以,管理工作应当重视起来。另外,管理对于一些价值观等的意识形态的引导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许多低俗文化意图鱼目混珠,而科学的管理就像一道门槛,将这些公共文化拒之门外。

4.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培训相关专业技能,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建设力度,从而有效加强对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提高公共文化鉴别力度。另外,国家应拨给全国各级各地的专项资金,以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大力推进的基本。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14篇

一、公安数字档案室的基本概念

公安数字档案室是公安档案管理部门依托公安信息网络、业务应用系统及档案管理平台,实现本单位现行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实现不同载体库藏历史档案数字化转换、存储、保护和利用的新的管理方式。建立公安档案数据库,建立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建立档案信息系统运行保障环境,健全数字档案管理制度,形成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档案科学管理和服务利用工作体系是公安数字档案室建设的主要目标。

二、公安数字档案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安档案是公安机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公安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资源。现代警务需要更多更快更好的信息支持和保障。如何充分发挥公安档案信息资源在主导决策、制导打击、指导防范、服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依托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公安数字档案室,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使档案信息资源从档案库房中“走”出来,由“静”到“动”,由“点”到“面”,打破时空界限,提供便捷、快速的网上实时全息查档服务,是公安档案部门主动适应现代警务需求,实现档案工作价值的的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既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为档案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使传统的实体档案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网上办公、网上办案、网上办证的推行,大量业务系统的建成应用,由此产生的网络信息、电子文件,成为新的形态的档案信息资源。同时随着办理低保、社保、土地征用赔偿、换发二代证等工作的开展,户籍档案利用也到了一个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公安派出所就查阅户籍档案24000余份,提供户籍档案依据14600余份,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得到了落实。建立数字档案室,在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同时,通过网络实现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利用,是档案室功能在信息时代的延伸,适应了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公安数字档案室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1997年起,我局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打造,已建立了全息安全型档案管理系统,建成了拥有近百万条目录数据和十多万份全文信息的数据库,从单一的、封闭的目录检索到综合的开放的全息利用,网络查档已成为便捷、快速地获得档案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从全局的整体情况看,档案数字化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从层面上看,机关档案数字化建设较快。近年市局陆续对库藏的文书和专业(业务)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共著录信息100余万条,扫描2500余卷、20余万页。后期的数据核对及数据挂接工作量仍很浩大。而基层派出所该项工作刚刚起步,且基层所档案库房小、保管条件差、库藏纸质档案损坏严重,缺少专(兼)职档案员。从内容上看,服务公安管理和实战的文书、专业档案建设较快,服务民生的档案则较慢,目前仅开展了户籍档案目录的著录,没能实现网上全文检索查阅;从数据来源看,信息著录、扫描加载多,对接共享数据少,档案信息数据基本上是通过实体档案的加工形成的;从数据质量看,数量增长快,质量不够高,存在着缺漏、差错、不匹配等许多问题。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认识上的原因,受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影响,对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缺少足够的重视。二是系统建设的原因,档案系统的开发和业务系统的开发不同步,对接受到规范标准、数据格式不同等多种因素制约,不能顺畅地实现信息共享。三是保障的原因。由于警力、财力的紧张,缺人手缺设备,开展数字化加工的难度较大,档案部门在组织此项工作中底气不足。就拿派出所户籍档案数字化加工为例,目前从我们对几个所的试点看,要全部数字化加工,平均每所则需要投入2万元左右,全市共需600万元左右。四是工作不到位的原因,对信息的形成缺乏流程管理,信息用得多维护少,数据库的检查核对工作未能很好地开展。五是人才缺乏的原因,公安档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缺乏既懂档案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四、加快公安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对策

1. 提高认识,形成建设合力。建立公安数字档案室,对于提升公安档案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利用水平,建立与公安工作相适应的现代公安档案管理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实战、服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公安数字档案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不同载体库藏历史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又有各类现行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涉及到公安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需要集全局之力才能完成。各单位、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建设。

2. 突出重点,加快数据库建设。按照由近及远、利用优先的原则,从服务实战、服务民生出发,重点加快基层专业、户籍等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加工。通过著录、扫描等形式,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形成以数字档案为主体的资源结构,及时满足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对已建立的各类档案目录数据、全文信息及其挂接情况,全面组织质量检查,切实提高公安档案数据库的完整率和准确率,保证档案利用效率。

3. 完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网上办公、网上办案和各业务系统中产生的信息和电子文件是今后数字档案的主要来源之一。要改变各自为政的做法,将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置于大平台建设之中,通过系统间的融合对接,逐步实现现行电子文件网上自动流转直接归档,提高采集归档效率和数据质量,达到信息的高度共享。

4. 制定规范,落实长效管理。建立健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公安数字档案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在公安数字档案室建设中的职责任务,分工合作,共同推进。 建立健全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档案数据著录规范和质量标准、数字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数字档案安全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保证现行电子文件归档和数字档案室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行。分局应设立专职的档案员,派出所也应有专人兼管档案。建立包括日常维护巡检、故障处理、应急处置等在内的日常数字档案系统运行管理工作机制。

数字化加工服务范文第15篇

根据百度百科上关于参考咨询服务的定义,数字参考咨询是指基于因特网来联系用户与不同学科领域专家的问答型服务。数字参考咨询延伸服务,就是在原来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础上,深化而延展的、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工作。数字参考咨询延伸服务,旨在深化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程度,拓展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范围。

二、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优势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各种载体的信息源为依托开展的文献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从服务内容看,它是对传统参考咨询服务的深化和发展;就服务模式而言,其实现了服务的交互性、实时性和协作性。目前,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模式主要有:基于电子邮件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基于实时交互技术的参考咨询服务、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参考咨询服务、基于多种模式组合的复合参考咨询服务。

1、服务对象的广泛性网络、通信技术在参考咨询服务中的运用,使信息咨询服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服务更加开放,面向的读者已不再局限于本校范围内,网络已无限地拓展了其服务的空间和范围,它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将不断扩大。

2、服务手段的多样化数字参考咨询带来服务手段的深刻变革。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其新的发展趋势。电子邮件(E-mail)、常见问题解答(FAQ)、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时交互式服务以及合作参考咨询服务等都是新技术环境下衍生出新服务手段和形式,读者可根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形式和手段。

3、服务内容的综合性和专深性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对资源的高效检索手段,极大地拓展了专业咨询的服务领域、服务范围和服务深度;读者自助服务能力的提高、商业化搜索引擎对参考咨询服务的介入都将迫使高校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参考咨询服务的专业深度。

4、服务的主动性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突破传统参考咨询被动服务的局限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多形式、个性化服务。面对无时无处不在的服务需求,图书馆必须利用所掌握的各种信息资源,分析预测读者的服务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5、服务的实时交互性网络、通信及多媒体技术使咨询服务的实时交互成为可能。以网络聊天软件为平台,用户和咨询馆员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传递问题和解答。用户与馆员的实时互动交流,保证了咨询服务质量,缩短了咨询服务时间,提高了咨询服务的效率。

6、服务的协作性信息咨询范围的不断扩展、专业咨询深度的不断加深、信息资源的不断膨胀、专业咨询人员的相对匮乏等,致使很多的专业咨询无法靠一已之力去完成,更多地要靠许多单位合作参与完成。目前合作咨询在国外已有较成熟的发展,如美国的/OCLC0联合推出的/CDRS(合作化数字咨询服务)0,我国暨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专业联合解答咨询0、/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参考咨询系统0等就是组织了区域内多所高校图书馆通过资源共享。

三、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

1、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不足

对于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源。信息化快速发展,高效对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随之而来,各大高校除了建立普通的数字资源之外,也在特色领域,自主知识产权领域给出了更多的关注,然,知行合一最难。虽然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者知道将文献库丰富和使其更专业的重要性,但是在操作上仍然存在“留白”现象。的确是有很多学校投入了很多资金财力购置专业的数字文献数据库,但是在文献资源分类、关键词搜索方面仍然处于止步状态,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购买,但是对于资源的再度利用加工程序却迟迟不肯挺近是当前很多高校数字图书馆咨询服务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2、专业资讯队伍建设不完善

在部分高校,并没有设立非常专业的数字图书馆咨询部门,也没有专业的咨询人才。很多图书馆的咨询范围只是局限在一些非常常规的文献检索阶段,略微专业一些的资源搜索和咨询就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将会阻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立,也不利于我国专业领域的工作者搜集资料进行专研。缺少专业的咨询员将阻碍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咨询服务工作。另外,很多高校图书馆忽视对校内相关专业院系资料链接导航也不利于整体参考咨询服务的开展。

3、合作咨询项目开展缓慢

由于我国高校文献库资源在网站建设上和人员服务上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一旦遇到专业性更强、交叉性更复杂的咨询工作时,就需要寻求国际图书馆的协作。但是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项目还没有延伸到如此深的范围,所以这就阻碍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咨询服务工作的发展工作。就算是目前已经开展的合作项目,经过调查发现,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

4、数字资源使用频率较低

由于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在网络设计上还没有特别规范,所以一些所需要的文献常常搜搜索不到,导致很多学生对资源不了解,加之图书馆在宣传发展方面的工作做的不足,促使数字资源利用率很低。这样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会给数字图书咨询者的工作带去负面情绪,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另外,由于图书馆在使用层面上没有设置相应的培训和使用说明,所以很少有读者会重视对其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