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能源;石油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而造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而且给整个世界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全球能源市场作为世界宏观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由于世界经济稳定而快速的增长,全球能源市场中能源需求一直都呈强劲态势,根据BP公司的统计,从2001年到2008年,全球石油的消费量增长了10%。同一时期全球天然气的消费量增长了23%。从全球能源供给来看,2001年全球石油的总产量为35.984亿吨,到了2008年全球石油的总产量达到了39.288亿吨,其中石油输出国的石油产量占了全球石油总产量的45%。2001年全球天然气的总产量为24774亿平方米,到2008年全球天然气的产量达到了30656亿平方米,其中经合组织的天然气产量占全球天然气产量的37%[1]。

2008年金融危机后,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从具体方面来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产量较其他国家、地区和组织产量下降的幅度要大一些,其产量占全球产量也相对有所下降,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占全球能源产量的比例有所上升。在能源消费上,经合组织的能源消费量普遍下降,其中石油消费量2009年到2011年平均增长率为-1.4%,总消费量低于往年的数字,而且其消费量占全球比重从2007年的56.9%下降到2011年的51.5%。非经合组织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对能源的消费量不断增加,其能源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2009年到201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为7.2%,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促使这一年能源消费量较前一年增长了12.8%。印度和中国一样同为石油消费大国,其经济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其对能源的消费依然强劲,从2009年到2011年印度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1%。2011年中国市场和印度市场的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已达15.4%,较金融危机前提高了2.4个百分点[2]。

二、金融危机使得能源价格变化波动较大

能源价格对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非常灵敏,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时的石油价格同样不断向上攀升,2008年7月当美国次贷危机逐渐蔓延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全球石油价格逐渐从历史最高的147美元每桶开始大幅下滑,曾一度降到35美元每桶,一直到09年下半年全球石油价格才逐渐企稳回升。总的来说,石油价格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边际成本、供需因素以及风险溢价[3],由于目前对于石油的开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于边际成本必要收益这部分的增长基本保持稳定水平。对于供需因素,由于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相继陷入困境,国内经济增长不前,失业率普遍升高,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悲观情绪日益加重使得对于能源的消费量有较大下降,虽然新兴市场体国家率先复苏,保持了对能源消费的增长,但是从全球整体来看,其消费量呈下降的趋势,这无疑给能源价格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危机后能源价格大幅下降,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能源价格在逐步得到回升。对于风险溢价方面,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基础性的作用,能源产品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是一种经济发展中的必要产品,它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融入整个经济活动中——人们开始把能源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对能源产品进行广泛的投资和投机以获得高额回报,使得能源价格在金融危机前后发生了较大的波动。

三、金融危机使得能源格局开始有所转变

从能源的供给来看,虽然欧佩克在能源供给上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但其地位在金融危机后逐渐受到了挑战,金融危机后国际油价出现了较大的波动,随之欧佩克对产量进行了迅速的调整,自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欧佩克进行了三次官方正式的减产活动,共减少了420万桶/天[4]。其减产没有改变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态势。同时,随着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金融危机后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卡塔尔等国开始筹建天然气欧佩克,以达到对全球天然气生产和贸易的控制,从而对抗石油欧佩克。除了这些表现之外,在能源金融市场上,新的能源期货市场开始建立,主要有中国成立的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石油交易所,伊朗成立的以欧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以及卡塔尔成立的以能源产品交易的国际商业交易所。这些期货交易所打破了在能源金融市场上纽约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对全球石油期货交易的垄断,从而也冲击了美元—石油的国际石油计价机制。

在能源需求上,2008年以后OECD国家石油消费需求开始出现下跌,仅08年三、四季度OECD国家石油需求分别同比下降了4.41%和4.42%,而在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则分别保持3.98%和3.8%的增长[5]。其中中国和印度在消费增长中做出的贡献最大。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的预测,在未来25年内,中国和印度能源消费将保持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在2030年达到世界总能源消费量的25%。而同时,美国的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比重将从2005年的22%下降到2030年的17%[6]。

伴随人们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关注加深,加之金融危机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加大替代能源的开发以及倡导使用新能源不断得到各国的呼吁,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美国随即推出能源新政,其核心就是改变传统能源利用和消费模式,向清洁化、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智能电网方向发展。2011年底,欧盟委员会公布了“2050能源路线图”其核心是减少碳排放,目标是将碳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80%至95%的水平,同时,欧盟也对能源行业制定了三大目标:能源供应的可靠性、技术竞争力的优越性和行业去碳化。除此之外,欧盟还提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具体路径,准备部署智能电网技术以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7]。

四、总结

从金融危机后全球能源市场的发展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球能源消费量和生产量双双下降,能源价格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波动。第二,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不仅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在能源领域其能源巨大需求阻止了能源产量的大幅下降,为能源行业的复苏做出了贡献。第三,全球能源格局在金融危机后加快了转变的步伐,新能源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除了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人们开始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页岩气等在当今条件下可以大规模使用的能源。石油主要生产国不仅只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金融危机后,石油主要生产国开始加大和新兴国家的能源合作。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能源市场受到了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挑战。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可以抓住金融危机后能源市场的发展机遇,利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量大幅下降,新兴经济体国家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中国可以联合这些国家对能源生产国进行施压,要求其给予新兴经济体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能源价格和输出量的同等待遇,呼吁实行国际能源价格计价和结算的多元化机制,同时,广泛开展同各国的能源合作,特别是新能源方面,以在未来能源领域获得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2009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数据来源: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3]王震,赵东,郭庆方.金融危机对全球石油工业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71.

[4]李俊锋.能源与金融危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6.

[5]李俊锋.能源与金融危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2-24.

[6]王克强,左娜,刘红梅.国际能源发展趋势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6):61.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经济;物流业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波及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经济也未能幸免。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各个国家逐步显现。而在我国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一个时期以来,不断有企业关门倒闭的消息传来。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制造业外部需求减弱,生产量急剧减少,效益明显下降,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出现倒闭。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000多家规模(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浙江,大约有20%左右的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或半停产;在广东,有约95%的中小企业资金告急,资金缺口达1.2万亿元;上海、江苏等地也面临着相似的难题。在倒闭风潮中,首当其冲的是外向型加工企业(例如贴牌生产等)。这类企业,以订单为主,受国外市场波动影响大。例如,全球最大规模的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受海外订单减少、原材料与人工成本继续上升影响,旗下的两家工厂已经倒闭。

二、实体经济变化给物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十分严峻和复杂的形势,下行压力极大,因而会给物流业带来巨大冲击,物流业的市场规模出现萎缩,物流有效需求不足,物流资源闲置,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物流业属于服务业,具有生产业的特性,主要为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需求构成物流业的市场,国内和国际两个物流需求市场的需求萎缩,必然带来物流经营业务量的下降。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于快递业而言:由于大部分的快递企业业务量中80%是企业客户,20%是个人客户,企业客户中的大部分是制造业客户(工厂企业预计超过一半以上),而中国制造业出现问题,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减少,必然会影响到快递业的业务量。很多中小快递公司因为没有客源或客源太少而关门倒闭。2008年9月份以来,各大快递公司的业务量都出现了萎缩。例如,继上海一统、广东翔盈等一批快递公司倒闭之后,国内民营快递龙头企业宅急送也出现了业务下滑的情况。宅急送公司业务量已从上年的40%增长放缓到现在的15%~20%。快递公司怎样减少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已成为整个快递业的首要问题。

(二)对于传统的公路运输业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运输车辆营运效益明显下滑,客户减少,货源不足。目前,许多货运公司货运量快速下滑,一些规模较小、实力不济的货运公司已开始倒闭,部分从事货代的人员也相继跳槽。2009年1月国家开始收征燃油税,企业的运输成本又会增高。运输行业的集中度很低,达不到规模效应。而提高集中度最好的途径是并购。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并购对象的估值比金融危机前有相当比例的下降。这就给企业并购、提高行业集中度带来了困难。

(三)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业绩严重下滑已成为第三方物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客户的减少成为困扰企业最大的问题,很多物流公司都处于无货状态。在危机面前,国内其他大型的综合物流企业受到的冲击也不小。据中远物流提供的数据显示,公司大部分物流业务在2008年第三季度出现了明显增幅减缓,其中化工物流和家电物流的第三季度增幅较2008年前三季度的平均增幅分别下降了20%和39%。而宝供面对危机来袭也不能完全应对,对形势的变化也不能确定,只能随机应变,谨慎对待。

三、几点思考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影响,冲击着中国整个制造、加工、外贸等行业。由于它们是主要的物流需求方,因此,制造业、加工业、外贸业的业务量萎缩必将导致物流业的业务量减少,从而使物流业也陷入一个低潮期。

经济发生变动也可以看出中国物流企业的应对能力。借此我们可以通过金融危机能够看到中国物流企业的一些弊端。中国物流企业乃至整个物流行业缺乏柔性,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并且是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提高物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需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加强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现阶段中国物流企业存在很多管理上的问题,管理与运营脱节,管理混乱不科学,很多还是依靠经验管理,使运营效率低下。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企业更要注重和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能够制定更加完善的行业标准及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服务效率。

(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中国物流企业很大一部分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公司转型而来,而这种单一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需求,例如一些物流公司只能提供单一的运输或仓储服务,而这次经济危机来袭,物流需求方的业务量下降,这些物流公司只能依靠价格战来赢得客户,并没有其他的竞争优势。因此,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大大下降,而价格战也不是长久之计。

(三)加强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现在中国物流企业依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这样使一些物流公司的经营成本很高,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这样不但能够避免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

(四)提高对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有分散风险的意识,在行业中能够进退自如。现在很多物流公司缺乏分散风险的意识,一些规模不够大的物流企业也自买车辆,自建仓库,这样运营成本就会很高。一旦公司在经营上出现问题,就不能全身而退,也不容易转型,面临倒闭的危险。因此,要提高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比如车队、仓库可以租借而非自买,这样就可以分散自己的经营风险,企业经营不善时也容易转型,而不至于缺乏弹性而倒闭。

总之,金融危机来临,对中国物流业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但是通过这次危机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行业的不足。物流企业一定要坚持业务创新,把握供应链并占据主动地位,这样企业才能及时把握客户的需求,才能够保生存求发展。2009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的出台,不仅对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而且对于物流业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物流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出台政策发展运输物流业,各物流企业应把握这次机遇,挺过金融危机,为今以能够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金融危机 影响 现实意义

1.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国际经济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适当地刺激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弊端,又对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同样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1.1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正效应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的积极影响是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技术,对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为改革我国经济体制中诸多不利因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负效应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底子薄、基础弱,金融全球化使它们面临空前的外资威胁和压力,同时国际上热钱的涌入加剧了相关产业泡沫化的程度,给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监管都提出了诸多要求。

    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相比国际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监管上自然存在许多漏洞,客观上造成我国金融业的体制发展较为滞后,风险陡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相关工作,保护我国金融业的安全:严格控制外部资本的介入和流动;国有银行的监管与控制;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备;成熟的汇率控制和调节政策。

    总而言之,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势必会高度重视自身的经济安全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对金融业的发展要本着客观的、动态的、全面的原则去认识和了解,金融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要本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加入到这个潮流中,但在参与过程中,要慎之又慎,尽量把风险规避到最小。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促成我国经济的腾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的金融海啸来势凶猛,是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随着危机的加剧,实体经济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多家大中型企业宣布破产,即使采取了大规模的国家干预和调控后,形势也未好转,至此,全球经济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各个行业都开始出现凋敝和破败的前兆。如何才能走出重重困境,使经济出现复苏,没人能够给出答案。

    这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美国华尔街开始,而诸多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难逃厄运,比如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经济转型期,这一危机会使我国在国外的投资和企业遭受重创,不能在短期内撤离的资金基本冻结,进出口贸易总量与以往同期相比也会出现大幅下滑,那么我国的国际收支就会产生巨大波动,由此会造成长期的通货紧缩,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放慢许多,我国对外贸易的巨大优势将在短期内不能体现出来,经济增长的策略调整为刺激国内消费,拉动国内需求,但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但挑战和机遇从来就是如影随形的,面对这一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而言也充满机遇,首先是国外企业的低靡和产品的价格大跌,我国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可以选择在这个时候走出去,收购国外资历和影响力都比较好的企业,整合市场资源为己所用,但这需要相关企业做好资金和管理的双重准备。走出去的同时也要谨慎,最好做到步步为营,尤其是对资金的控制,必须要留有余地,随时应对资金不能迅速回撤的压力和风险,在稳妥的前提下,还要关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的经济形势,如果有好的机会也要尽可能抓住,多做一些资金上有保障的投资项目。

2.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特点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我国在时间上存在一个滞后效应;我国传统优势出口贸易大幅萎缩,存在供大于求的矛盾;国内需求有限,库存压力增大;就业率再创新低,成为社会顽疾;财政收入越来越困难。

2.2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⑴外汇的大量涌入客观上加剧了我国货币市场的控制的难度,外币滞留我国,为了免受其干扰,央行不得不发行大量人民币兑换外币,而市场上货币的发行量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超过发行量的上限,就要引发通货膨胀,尽管政府全力控制,还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如此一来,我国的货币发行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⑵我国金融监管的不到位大大影响了国外投资的有效性,大量资金走向国际市场,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这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子,然而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研究不足,手段单一落后,同时缺少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的控制经验,这就造成我国在金融危机初始时不能及时回撤资金,损失惨重,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流的不断深入,未来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控制。

2.3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形式的新变化,我国应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在法制监督、投资程序、风险控制、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晚上。我们在兼顾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强抵御国际长期资本冲击的能力;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商业化市场运作;国际投资战略与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监控体系,防范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风险;从“走出去”战略的高度考察国际投资策略;完善资本流动的国际监控,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努力将海外投资中的国际经济政治阻力降到最低。

    总之,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已经来临,全速前进的中国巨轮必须考虑到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冲击,把握机遇,化解风险,我们的经济发展航程将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全球化有两面刃:让大家共享荣景,也让众生共渡危机。在景气时,人们褒扬全球化之舞;在危机时,人们则转而质疑和垢病全球化。在危机后,我们对全球化应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动力,就有多大的冲击力

全球化的载体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资金流和各种金融产品)。信息流拥有顶级的流动性。网络化为信息流洞开了多维空间,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风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极好的流动性。现代金融市场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不断创新的衍生产品开创了广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说信息流是“气”态的,金融流便是“液”态的,商品流乃是固态的,人流则是“生”态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动”性,增强了多少流动力,同时也就潜伏着多少野性和破坏力。一旦这些流动性泛滥成灾,人们就会穷于应付。全球化为世界增加了广泛而便捷的联通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然而,全球化在顺境时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来袭时,就具有多大的传染性。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致的世界经济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证。

全球化使世界联成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局域的影响会很快扩散到整体。我们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时,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统的应力和风险。数千亿美元的顺差,5千万吨钢材的净出口,世界市场可谓大矣!可一旦美国人囊中羞涩,减少消费,世界需求不振,中国出口立马萎缩。看似很远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二、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渐人人才全球化、企业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为每一个人带来历史的机会,敞开未来的大门;为每一个企业提供广阔的世界舞台,洞开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谁能真正把握机遇,谁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谁才能最终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则,全球化带来的只是挑战和不幸而已。

国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给你一个开放的世界,你得还之以一个开放的国度。外商会近悦远来,投资会纷至沓来,热钱会逐利而来……,可你得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廉价的土地,容忍某种程度的排放和资源的耗散……全球化会带来产业的梯度转移,问题是你将把什么菜捡到篮里?捡菜的过程就是一个产业分化和经济结构形成的过程,就是国际分工的过程:有的国家趁势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国家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有的国家借机逐鹿世界办公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制造了辉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烦和问题。“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自造,从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为国人制造畅销品,把过剩产能转向农村,转向“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品。“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智造。最好的转化过剩产能的途径是提升产能,剑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的红海,直挂云帆济蓝海一一开拓全新的更大的价值空间。

中国要化挑战为机遇,必须把调结构放在首位,把扩内需置于要冲。经济增长则是随之而来的因变量。因为中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GDP增速一般是不会低的,完全不必再大“保”其驾。明智的做法是稳增长,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提防通货膨胀、提防经济过热!

三、金融加剧全球化的风险网络时代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当网络搜索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如人们早晚面对的三屏(电脑屏、彩电屏、手机屏)一样变得触手可摸。如果说丰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颇具加速效应,金融杠杆之于全球化则富有放大效应。金融杠杆不仅激发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积聚并放大了它的风险。 美国的住宅贵也罢,贱也罢,本与世界其它各国了无关系。可一旦它被债券化之后,从次级贷款衍生出一系列颇具创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事态就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次贷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全球化为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在金融领域虽然幸免于难,但出口通道却间接受到重创。

金融有多大的创造力,就有多大的破坏力。金融杠杆的魔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金融体量大。外汇的日均交易量高达3万亿美元,股票年交易量逾百万亿美元,2008年全球债券余额达到86万亿美元,场外利率衍生品(叮C)余额达到458万亿美元。金融体量远远大于实际经济体量。二是反应速度快。三是衍生产品多。四是关联性和隐蔽性强。太极生两仪。美国要去杠杆化,因为美国人把金融杠杆玩得太疯,杠杆率玩得太高,风险太大。“两房”曾经玩到60倍,投资银行玩到30倍。中国则应杠杆化。我们的金融杠杆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住房公积金还远未发挥乘数效应。我们应该倒过来想、倒过来汲取经验教训:金融有多大的破坏力,就有多大的创造力。中国应有健康的“两房”、“三房”,也学学美国人,玩玩金融杠杆,只是不要玩到60倍,甚至不玩到20倍,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四、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适者生存,强者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强者才能驾驭潮流,得心应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术可以斩关夺隘,资本可以抢滩称雄,信息和文化同样可以洗脑掠色。强国会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压抑甚至取消弱国的贸易壁垒,而自己在必要时总会悄悄祭起贸易保护的旗帜。技术强大自会打技术牌,资本雄厚自会打资本牌。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看似强大,但只是处于“微笑”曲线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资源、能源,通过出口取得一点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营销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头来,还背上一个“高排放”、污染环境的恶名。我们用制造品去交换美国的金融品(国债),把血汗挣来的“顺差”又借给美国人消费挥霍。吃尽亏,到头来还落了一个“高储蓄”的不是;美国人享用了“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反倒无理地数落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

强国的货币流通为世界货币,强国的语言流行为世界语言。强国的文化也横行世界,拥有压倒的优势。中国要争取货币话语权、产业话语权,就必须自强不息,努力增强实力。只有发展了,才有发言权。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力是基础,只能以内需为体,出口为刃,而不能本末倒置,过于依赖出口市场。

五、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责任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演全球股指;平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 F83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10-0092-06

一、 引 言

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发展,交易技术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市场间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信息传递速度大大加快,传导渠道日见增多,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在此背景下,国际证券市场的主要股指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共同运动趋势,国际股票市场同涨同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往往也反映在股票市场上。

股票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全球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和剧烈动荡,因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还在加剧。在此期间,中国的股票市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分析全球股指之间的关联变化和动态稳定性特征,有利于监管者判断国际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制定合理的金融监管政策来防范金融风险;同时,有利于投资者分析各国股指间的相关程度和波动特征,从而构建合理的国际证券投资组合。

二、 文献回顾

近些年,由于国际上一些主要股票指数之间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关联特征,学术界也因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根据Fama的理论,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主导股市的价格,而投资者行为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等。当代社会,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日益突出,股市间相关程度也成为影响投资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一个金融市场的波动不仅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其他金融市场的制约。相关性是综合反映证券市场的价格行为,衡量市场质量和效率最简洁、最有效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不仅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直接相关,而且与反映证券市场质量和效率的其他指标如流动性、稳定易成本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相关性还与国家股市制度及国家的开放程度有很大的关系。Neely和Weller(2000)研究发现,美国市场对日本、德国、英国市场存在较弱的波动溢出效应[1]。Poon(2000)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股市的联动趋势更加明显,并且香港股票市场起着主导作用[2];Leong和Felmingham(200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新加坡与韩国、日本与韩国、以及新加坡与中国香港之间的股票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Granger因果关系[3];Chan(2006)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有所提高[4]。 Sergey K. Aityan 等(2010)在研究1998年~2009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与亚洲国家或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股票指数的相关关系时引入次日相关和当日相关,对比发现次日相关更加重要,认为美国股市对亚太地区的股市具有起搏作用 [5]。Thomas C.Chiang等(2010)在研究国际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时,通过将18个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分为先进的股票市场(德国、中国香港、日本、英国和美国等),拉丁美洲市场(阿根廷、巴西、智力和墨西哥)和亚洲市场(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印尼、马来西亚等),实证分析发现除了美国市场和拉丁美洲市场外,其他市场都存在羊群效应[6]。

韩非,肖辉(2005)通过研究2000年~2004年美国与中国股市开盘价和收盘价之间的关系,发现中美股市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强[7]。高莹,靳莉莉(2007)以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沪深300指数和世界主要国家股票指数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世界上主要市场股票指数对我国沪深300指数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8]。龚朴,黄荣兵(2009)基于中美股市的联动性,测算次贷危机对中国内地股市的影响程度。发现次贷危机加剧了中国股票市场的震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股票市场的震荡易于通过香港股市传至内地市场[9]。曾志坚,徐迪和谢赤(2009)研究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的联动效应。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深化,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与世界股票市场的联动效应增强,另外,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对德国与中国香港股票市场有显著影响[10]。

对于国外以往的文献,要么只针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要么针对某一特定区域的股票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国内,仅采用有限几个股指来说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与世界股票市场的联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鉴于以上的分析,本文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全球最具代表性的12个国家或地区股票指数样本的日收盘价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平稳性分析、VAR模型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前后股指间的关联特征进行对比讨论,分析了各股指间的关联效应。

三、 研究样本与变量

本文将全球最具代表的西方7大工业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以及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国香港股票指数收盘价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样本区间分为两个子区间,可以考察金融危机前后各个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从2005年1月3日至2010年4月20日日数据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1月3日至2007年10月9日;2007年

10月10日至2010年4月20日。2007年10月9日为此时间段道琼斯指数的历史最高点,以此为分界点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研究涉及的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和雅虎财经,但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休假制度和休市规定,使得同一日期内的数据可能会有缺失,缺失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插值补充。

为减少异方差影响,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变量以对数的形式出现是在于变量对数的差分近似地等于该变量的变化率,而经济变量的变化率常常是稳定序列,因此适合于包含在经典回归方程中。取对数后记作道琼斯30(lndj)、加拿大S&P-TSX综指(lnca)、巴西BOVESPA(lnbr)、英国FTSE100(lnen)、法国CAC40(lnfr)、德国DAX(lnge)、俄罗斯RTS(lnru)、意大利MIB(lnit)、香港恒生(lnhk)、日经225(lnjp)、印度孟买30(lnin)和沪深300(lnhs)。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再进行一阶差分后的数据分别记作道琼斯30(dlndj)、加拿大S&P-TSX综指(dlnca)、巴西BOVESPA指数(dlnbr)、英国FTSE100(dlnen)、法国CAC40(dlnfr)、德国DAX(dlnge)、俄罗斯RTS指数(dlnru)、意大利MIB(dlnit)、香港恒生(dlnhk)、日经225(dlnjp)、印度孟买30(dlnin)和沪深300(dlnhs)。

四、 实证分析及结果

本文采用Mackinnon临界值来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单位根,并采用AIC准则来确定给定时间序列的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原数列的t-统计值的绝对值均小于1%临界值的绝对值,表明原数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以后数列的t-统计值的绝对值均大于1%临界值的绝对值,表明差分后数列平稳。可得结论:以上国家或地区股指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过程,它们都具有一阶单整性。

由于一阶差分后的数据是平稳的,因此对一阶差分后的平稳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更多的是刻画经济变量短期的引导关系。格兰杰检验的基本思想是:若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则X的变化应该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首先,检验“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即对下列两个模型进行估计:

无条件限制回归

Yt=?琢+■?琢i?驻Yt-i+■βj?驻Xt-j+?滋i(1)

有条件限制回归

Yt=?琢+■?琢i ?驻Yt-i+?滋i(2)

其中,?滋i为白噪声序列,?琢、β为系数。N为样本量,m,k分别为Yt,Xt变量的滞后阶数。令(1)式的残差平方和为ESS1,(2)式的残差平方和为ESS0 。原假设H0∶βj=0;备择假设为H∶βj≠0(j=1,2,…,k)。若原假设成立,则 ,

F=■~F(m,n-k-m-1),

即F的统计量服从第一自由度为m,第二自由度为n-(k+m+1)的F分布。根据这两个方程的残差平方和来计算F统计量,检验方程(1)中系数β1,β2,…βm是否同时显著地不为零,若果真如此,就拒绝“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说明X的变化是Y变化的原因。

然后,检验“Y不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交换X与Y,做同样的回归估计,检验Y的滞后项是不是显著地不为零。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分别建立各个股指两两之间的VAR模型,并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本文根据FPE和AIC的值来确定最优滞后期(见表3)。

根据P-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对原假设是接受还是拒绝,如果P-值小于0.5,即为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若P-值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

由表3可知,在判断DLNDJ不是DLNBR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时,P-值大于0.05,接受了DLNDJ不是DLNBR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在判断DLNBR不是DLNEN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时,P-值小于0.05,接受了DLNBR是DLNEN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说明巴西股指的变化引起的英国股指的变化。其他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样由此得出。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作图1,图2。

对比图1和图2,明显的,图2中的线段较为密集,表明金融危机之后,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国家股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变强。一些危机前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联系不紧密、或是联系很少的国家,金融危机后也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格兰杰因果关系增多,表明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根据图1和图2对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进行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

由表4和表5的统计结果计算平均值和方差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前的出入度总和的平均值为10.08,危机后变为13.5,直观的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的值大于金融危机前的平均出入度值,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金融危机后,世界股票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危机前后,股指之间出入度总计的方差由10.58变为17.58,方差明显增大可以说明金融危机后的风险增大,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影响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由表7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之前,股指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有美国、巴西、加拿大和中国香港,危机后变为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印度,股指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增多,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印度和巴西。股指影响力较弱的国家由日本、中国和印度变为俄罗斯和中国。最易受影响也就是波动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增多,由中国香港、日本、印度增加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波动比较大的地区大幅度增加说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股指的波动性变得更加剧烈,一些地区受到其他地区影响的程度增大,一体化程度增强,这一点从表6方差的变化中也可以得出。中国依然是股指相对独立的地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较为封闭、管制较为严格的市场。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2005年~2010年全球12个国家或地区股票指数日收盘价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平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比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全球股指相互影响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是美国股指影响其他国家,而被其他国家影响的较少,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股指的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迈进,而不是一个大国主宰的局面。

(2)金融危机爆发前,欧洲国家与其它国家的联系较少,而危机爆发后,与其它国家的联系随之增多,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增强。

(3)金融危机爆发前,受其他国家股指影响较大的地区有中国香港和日本,危机爆发后,受到影响较大的除中国香港和日本外还有俄罗斯,说明国际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增强。

(4)一些新兴的经济体对世界股市的影响逐渐增强,地位不容小觑,例如巴西,印度等。随着金砖四国的兴起,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5)中国一直处于被影响的边缘,金融危机前后,不管是从影响还是被影响的情况看,中国与其国家和地区的联系都较弱。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飞速,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由于中国的股票市场较为封闭、管制较严,中国股票市场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仍然较小。

从各股票市场间的紧密联系中也可以看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在不断的增加,因而股指的波动性增大,这对投资者来说可能并不是好消息。金融危机使得各国之间的影响逐渐加强,几乎使得每个国家都处于其他国家的影响之中,这也说明了单个国家在危机中不能独善其身,而必须处与整个世界这个大背景之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但使金融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而且严重冲击了实体经济。政府部门对此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危机对经济的破坏性,并预防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应逐渐有效地扭转中国经济对外依存过高的局面;其次,应强化风险意识,合理推出金融衍生品,在考虑收益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风险;再次,应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股票交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被金融危机冲击的可能性;此外,应加强利率、汇率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在不增加市场系统风险的情况下,适时放松金融管制,减少进入壁垒;统一规则,以促进资本在各国和各地区的资本市场间的自由流动。

[参考文献]

[1] Neely C., Weller P. Predict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sset returns: a Reexamin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0,35(4).

[2] Poon W P H,Fung H G.Red chips or Hshares:Which China-Backed Securities Process Information the fastest[J].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00,l0(3):315-343.

[3] Leong and Felmingh Rill. The Interdependence of share Markets in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of East Asia[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3(276):1-19.

[4] Chan L.H. How does the Asian Crisis affect the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major financial markets in Asia and the US [J].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2006,10(2): 25-34.

[5] Sergey K. Aityan,Alexey K. Ivanov-Schitz,Sergey S. Izotov. Time-s-

hift asymmetric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global stock markets.[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Money,2010,8.

[6] Thomas C. Chiang,Dazhi Zhe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erd behavior in global stock market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8(34): 1911-1921.

[7] 韩非,肖辉. 中美股市间的联动性分析[J]. 金融研究,2005(11):117-129.

[8] 高 莹,靳莉莉. 沪深300指数与世界主要股票指数的关联性分析[J]. 管理评论,2008,20(2):3-8,57.

[9] 龚 朴,黄荣兵.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美股市的联动性分析[J]. 管理评论,2009,21(2):21-32.

[10] 曾志坚,徐迪,谢赤. 金融危机影响下证券市场联动效应研究[J]. 管理评论,2009,21(2):33-39.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n the Global Major Stock Indexes around Financial Crisis

Zhang Qiluan,Zhang Xia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秩序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全球化的市场格局

1.全世界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地位不变,全世界的外汇市场成交量呈稳定的上升趋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调查分析显示, 作为全世界三大外汇交易中心的纽约、伦敦和东京,在2014年4月在外汇市场交易中,以英国占的市场份额最多,美国次之,日本最末。

全球外汇市场的成交量呈平稳的上升趋势,全球的每日平均交易量相比2007年有了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二十。

2.英国作为跨国借贷业务的中心,全世界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小幅增长。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的数据统计显示,全球跨境借出总额的最多的是英国,然后分别是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和香港。在跨境借入方面,借入总额的份额最多的也是英国,其次为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其中英国的借入总额达到百分之二十一。

3.全球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下降。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2013年年中,全世界的债券市场没有清偿的余额达到80万亿美元。从全球债券市场上看,数据显示,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发行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在全球排名前六位。

4.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继续增长。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统计数据,全球在交易所交易的商品比去年有所上升,纽约、芝加哥和伦敦在商品期货市场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二、当前金融秩序对金融全球化的制约因素

1.当下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不完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以美元为中心、以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为目标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国际金融体系在战争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有显著的效果,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重塑世界经济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国际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不适合各国发展的需求。

2.美元泛滥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近十几年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宏观经济的政策缺乏约束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制度管理。为了拉动美国本土的经济发展,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的泛滥也导致了世界性的流转过剩,货币呈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相适应,致使房地产泡沫崩塌,引发了金融危机,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导致金融危机像病毒般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3.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不稳定。在如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整个汇率体系不稳定,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汇率经常涨跌不定,这在无形中增大了外汇的风险。国际汇率体系的不稳定也会影响各国的对外贸易,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变化,阻碍了国家间的外贸投资交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旧时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逐渐呈现不完善的地方,已经不能满足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现在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在逐步发展,包括以发达国家作为主要监管的监管模式,从分业监管逐步过渡到综合监管,同时逐步统一全世界的监督管理。

三、金融全球化对现有金融秩序所产生的影响

1.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要不断提高在国际金融合作机构中的地位。而以中印俄巴西合称的“金砖四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够找寻多元化的储蓄货币,逐步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完善国际金融机构的结构,提高国际金融机构的地位,突显其重要性,同时不断支持发展中国家,帮扶拉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2.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也不断地壮大,但是现在的国际银行还存在着不少未完善的地方,包括银行的资本要求不高,资本质量不高,风险加权资产测算不客观等情况。同时修改银行资本的定义,扩大资本的范围,尽量统一各国资本计量,同时提高资本计量的透明度。

3.加强对冲基金监管。对冲基金容易对国际金融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很多国家对于对冲基金的管理薄弱,没有制度上强有力的管理,即使有的国家有制度管理,但内容漏洞百出,没有起到真正管理的作用。现在各国要提高对对冲基金的管理力度,不仅列出了对对冲基金监管的原则,还加强了国际监管,一起联合防止对冲基金行业有机率引发的风险。

4.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当前的国际金融结构下的信用评级机构处于准监管的地位,容易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起规范作用,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要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重视这个评级机构。

四、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市场所产生的影响

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大方向下,肯定会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冲击,这要求我国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努力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慢慢稳定地开放金融市场,保证金融市场的安全,同时认识到金融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要积极投身于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当中。现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很多地方仍然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

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双顺差”的情况,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况有了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宇.近期经济形势及政策协调[J].当代世界,2012.

[2]马岩.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及合作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11.

[3]刘平.构建国际清算体系的设想[J].中国金融,2011.

[4]HERTEL.Global Trade Analysis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出口企业 影响 对策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整体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1.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7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金融危机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由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正相关程度很高,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放缓。目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继减少。

据统计,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我国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了12.7%;对欧盟出口1月~7月累计增速27.1%,8月份增长22%,9月份增长20.8%。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鞋类出口增长15.1%,玩具出口增长3.7%,服装出口增长1.8%,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3.1%、16.3%。和21.2%。例如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购买力,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提高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的出口商仍将迎接来自海外的新一轮打击。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失业率上升,必将会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国家和地区会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大,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例如美国政府的强势财政货币政策虽然有望使美国经济免于衰退,但很可能引发经济停滞,当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是针对我国,占83.3%。目前,美主要纺织团体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种方案,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的特保措施将于2009年1月1日取消。

2.金融危机加大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

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2%~5%, 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 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国转移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目前, 玩具、服装的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越来越多。

三、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

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度过难关。我国出口企业应借政策之“利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1.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有效地规避风险

我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的风险已经变为了现实,从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幅都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面向好,1月~10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2188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其中出口12023.3亿美元,增长21.9%。这种在逆势中保持良好的势头,主要归功于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欧等市场少增的部分。例如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出口增长43.1%,对韩国出口增长41.8%,对东盟出口增长28.4%。这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是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比例较低。因此出口企业应在尽量维持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将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出口目标市场。目前,我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有效地防范风险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普遍下降,这意味着在我们出口贸易中将会产生更多的信用风险。出口企业作为风险的主体,应主动防范风险。

(1)企业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对老客户要及时掌握其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对新客户可借助信用管理公司对客户信用度进行调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

(2)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应尽可能选择信用证、银行保函等依托银行信用的贸易结算方式,努力减少商业赊账的额度。

(3)企业还应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工具,大力推广国际保理等风险防范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4)企业应加强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责权条款,严格履行合同,避免对方以不符合同为由拒付货款。

(5)企业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应收账款制度,以保证降低风险。美国商业法律联盟对应收账款的统计表明,过去12个月其成功率只有26.6%,也就是说应收账款拖延的时间越长,追回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旦发生了坏账就要抓紧追收。

3.企业苦练内功,不断地自主创新,有效地抵御风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究其原因,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更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所以遇到环境变化,就会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1)企业应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

(2)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中国的自主品牌,实施名牌战略,使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进行内部挖潜,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抵消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

(4)企业还可以在行业内进行并购和整合,适度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开始向经济实体蔓延,将对我国的出口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应该提高市场的风险敏锐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将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为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作好一切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年秋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2]美国次贷危机让中国出口企业面临更大风险.中国经营报,2007~11~25

[3]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商的影响.中国贸易金融网,2008~10~21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8篇

经亚洲开发银行ADB授权翻译并发表此文,本刊对原文有所删节。ADBI对译文及其使用免责。

关键词: 金融危机银行业亚洲地区

中图分类号: F83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1-09-05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亚洲银行的现状和前景展望

表1是穆迪对亚洲主要银行平均资金实力的评级情况,其他主要信贷机构和投资银行对亚洲银行系统展望做出的结论也与此相似。该表反映出2008年、2009年一些活跃银行的评级出现下降或下降趋势。评级机构预期银行贷款质量将面临巨大压力,这将成为该地区银行的最大威胁。认为后续评级活动将主要依据银行的信贷减损、低利润和资本补充需求而展开。银行信贷质量的恶化情况到底如何有待观察,因为该地区公司利润出现下滑,国有银行系统仍在普遍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其他情况也会对银行盈利造成压力,如贸易融资量下降、财富管理产品销售下降、投资银行活动减弱等。银行资本金的减少也可能导致贷款规模出现下降,从而影响银行盈利。除非决策者能够很好地控制住经济形势,这种现象将继续存在。

本地区银行系统的现有情况到底如何?以下将基于标准的CAMEL监管框架,加入市场风险的敏感性因素予以分析。数据主要来自IMF的全球金融稳定评论。

1、资本充足率

按照美国联邦银行管理机构对资本充足的定义,银行控股公司的一级资本比率至少4%,混合一级和二级资本比率至少8%,杠杆比率至少4%。资本较为充足的定义为,银行控股公司拥有一级资本比率6%,混合1级和2级资本比率至少10%,杠杆比率至少5%。如表2所示,亚洲地区银行系统的资本充足情况尚属良好。2008年银行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比率在8.2%和16.8%之间。较高的为印尼(16.8%),菲律宾(15.5%),新加坡(14.3%)和泰国(15.3%),较好的澳大利亚(10.9%),香港(14.3%),中国(8.2%)。

由于中国和日本银行系统的资本占该地区一级资本总量的84%,因此,对两国银行的情况需特别加以关注。中日两国分别需关注的是:中国的信贷增长速度和日本银行的资本质量。关注中国的原因在于2009年以来信贷规模增长速度过快,2009年前3个月,中国银行系统新增贷款4.58万亿元――接近2008年全年总量,以及同期GDP的70%。贷款的猛增可能会以牺牲资产质量为代价,增加未来的金融系统风险。日本最大的三个金融集团――三菱、住友和瑞穗公司――均低于资本要求,资本质量的问题比数量更大。为了冲销坏账,提高一级资本到6%-8%,日本银行至少需要增加数10亿美元充实资本金。

2、资产质量

2003年以来亚洲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大幅改善,截至2008年底,中国和日本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5%和1.5%。评级机构预期银行贷款质量将面临巨大压力,这将成为对该地区银行的最大威胁。由于亚洲国有银行系统在积极实施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信贷规模的受影响程度未定。中国和越南的银行更是投放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以刺激经济。以中国为例,政府在银行信贷投放中施加了多大的压力,将多少会导致未来银行出现相应的信贷质量问题。中国的财政刺激政策是有风险的,银行贷款头寸比率在过去12个月内从2008年9月的14.5%到2008年12月增至18.8%,2009年2月达24.2%。一般来说,信贷快速增长的代价常常是贷款质量下降,会产生不良贷款。

3、拨备充足情况

大部分亚洲银行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对其资产质量形成压力。不良贷款增加将影响银行利润,较高的拨备可能导致一级资本受到侵蚀,影响未来的借贷能力。目前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问题不是要担心现有的资本比率和不良贷款率,而是要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损失做好准备。不良贷款比率的理想拨备率是100%。如表2所示,银行拨备率较低的为日本、印度,较谨慎的为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韩国较高。

4、银行收益率

亚洲银行的资产回报率相似,目前盈利一般,不突出。日本由于银行业竞争激烈,边际收益率较低,2008年股本回报率仅为1.5%,印尼银行的收益相对较好,2008年为26%。菲律宾银行的收益(2008年为9.6%)主要来源于政府债券的投资收益。

5、流动性情况

大部分亚洲银行的盈利模式较为原始,即以存款为基础,资金来源较稳定,未来估计仍是如此,这一模式比主要依靠基金提供资金的银行经营模式要安全。后者只是在澳大利亚和韩国的银行中充当重要角色。因此,流动性(贷款对存款的比率)在该地区大部分是有保障的,只有韩国是例外,其贷存比较高。

6、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

1997年CAMEL引入了第六个要素,即银行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使之简写变为CAMELS。欧洲和美国银行由于采用“贷款并证券化”的商业模式,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暴露程度较大,现在正逐渐向风险较小的商业模式转变。而大部分亚洲银行的商业模式风险不大。表3对亚洲地区银行系统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总结。

二、亚太地区对银行系统的支持措施及其评估

与美国和欧洲一样,2008年年中以来,亚洲地区的政府同样采取了大量措施支持银行系统――某些情况下支持力度可能更大――以减缓经济下滑。主要经济体,由于国内银行对援助的需求不同,国内经济在全球下滑中的暴露程度不同,政府对是否采取干预政策的态度不同,宣布的银行支持措施和财政措施差别较大。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对银行系统的干预最为活跃。主要措施包括提供资本金支持、剥离不良贷款、流动性支持、对银行存续或新发债务提供担保等。

对银行提供援助的最主要措施是对银行债务,包括存款和借贷,提供担保。澳大利亚、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和中国台北采用了综合存款担保手段。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为债务提供担保。到目前为止,对银行直接注入资本的必要性尚未出现。但是韩国、日本、印度、中国香港,宣称有意对银行增加资本提供支持。政府希望借此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使其能够维持借贷能力,特别是如果高信贷成本确已开始侵蚀银行资本。一般政府不从银行的资产负债平衡表上移开问题资产,另外,只有韩国对存在流动性问题的中小企业实施贷款担保。随着危机的发展,一些国家可能会采用额外的方法促使其银行系统更加稳定,避免与其他国家相比出现劣势。

亚太地区其他的监管容忍措施集中于为了增加流动性而放松谨慎监管标准,如降低最低流动比率、最低存款准备金要求等。一些地区提高了抵押贷款中贷款对抵押物价值的最高比例限制,以鼓励借贷。证券估价(日本)、重组贷款分类(印度)的会计标准得以放松。未来对贷款分类、拨备需求、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否会继续放松有待观察。

监管宽容并非新出现的概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8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美国与其他措施相配合,提高了存款保险的上限,放松资本充足率要求,以避免银行破产。东亚采取了不同的宽容措施,包括全面担保、资本要求、不良贷款展期等。这些措施可能有助于帮助银行渡过难关,但是也可能会延长危机时间并扩大后续的影响。监管宽容能够起作用,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工具。联邦存款公司的有关报告比较了1980年代有利和有害的宽容计划,批评了没有特定项目的大规模宽容计划,得出以下结论:

长期来看,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实施的大规模的宽容计划是一项高风险的管理政策,因为其成功的机会在于经济环境在储贷机构的自身情况进一步恶化之前得以改善,或者新的风险投资力量得以加入。后一种情况特别会增加储贷机构破产的成本。

在1990年代早期情况有所反转,在1991年美国存款保险公司的改进行动计划中,对垂死金融机构的救助提出了限制。

1、全面担保

并非只有东亚地区在使用全面担保措施,全球范围的国家都在见证全面担保的广泛运用,苏格兰皇家银行对全球使用这一措施的银行进行了统计,发现大部分的国家都建立了担保措施。然而,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其他国家金融危机中全面担保的运用有教训可寻,全面担保可能会对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尽管亚洲采用的担保措施确实带来了稳定,但也约束了处理金融压抑的后续措施选择范围,并难以退出。

学术界的观点是什么?学术界很清楚地将全面担保与道德风险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的全面担保措施将限制后续政策的选择空间。更重要的是,危机造成的财政成本是内生的,该成本会因全面担保而增加。财政成本的变化主要可解释为较差的政策措施所致,如增加监管宽容、全面担保、或两者折衷。如果忽视内在问题,看似平静的危机会引起轩然大波,增加后续成本。我对该问题的实证研究发现,全面担保会增加财政成本、延长危机的持续时间、增加GDP的损失。学术研究倾向于对危机的处理采取强硬的回应措施,认为在全面担保和其他宽容措施中采用的伴随政策,会增加银行危机的财政成本,无助于提升经济复苏的速度。尽管会产生较高的附随成本和道德风险,但政府仍在危机中反复使用全面担保的原因很明显。政府在机构和政治意愿、必要的财政政策缺失之时,运用全面担保以控制大规模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全面担保不应被经常使用,只能适用于较小的目标,如对新债务提供保险而非覆盖所有债务头寸。对全面担保应给予正确标价,严格加以遵循,成本披露充分。

2、剥离不良资产

政府机构既无专业能力也无动机对问题资产的解决做出最终决策。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尽管在处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中不断获得经验,但进展缓慢。印尼的银行重组机构在危机后的资产处置中并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计划。主要原因是引入新的、又具有足够经验的机构在操作中存在困难。但是政府需要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理过程,处理过程应该依赖市场力量而非政府力量,从而为金融行为提供正确的激励。处理不良资产的措施可以是对奖惩比例的适当组合以引导金融机构逐步解决不良贷款,如将过多的不良资产转移到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如果资本充足率恶化的原因是为了处理不良资产,在一定时间内对资本充足率予以宽容是可行的。有关设计应达到以下标准,首先,必须将问题资产剥离至私人部门。其次,在提供政府流动资本时,应确保私人权益资本安全。应将管理者利益进一步与公众利益联系在一起。第三,应在私人部门中创造处理受损资产的竞争机制。

3、直接的资本支持

政府直接为银行短缺资本提供支持,而不对银行需达到什么条件提出要求,会形成相当大的道德风险。提供资本支持时应考虑以下措施:1、以市场为基础对资本注入进行评估。2、与私人部门的配套基金相联结。3、资本投入采用优先股或可转债的形式,锁定可能的损失。

三、亚太地区银行系统的压力测试

直到最近,国际金融机构对金融危机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美国。然而,IMF最近的全球金融稳定评论指出,银行危机是全球性的。在此背景下,分析亚洲地区银行系统的现实情况以掌握资本短缺的情况是有指导意义的。本文采用Bankscope提供的数据,但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数据既非及时(2007年)也非全面。第二,由于各国管理体制、会计制度和税收体制不同,跨国的资本、股权和不良资产的数据之间不具有可比性。第三,并非所有的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数据。因此,分析数据需要花费精力。结论只能被谨慎加以采用,仅是指导性的,而非结论性的。

对亚太地区银行资本短缺情况的估算需要采用保守的假设:一级资本对资产的杠杆比率为5%,不良资产比率8%,对不良资产的覆盖达到100%。结论如下:压力测试显示大部分的银行系统能够抵御冲击,但需要更多的资本以达到此目的。这一拥有约1.2万亿元资本的最大的银行系统,预期资本短缺约7580亿美元。一级资本短缺最严重的是韩国(445亿美元),中国(1091亿美元),日本(5188亿美元)。令人吃惊的是菲律宾和泰国并不需要额外的资本注入。

四、银行业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

随着电子通讯的发展,监管障碍减少,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外资银行正快速增加其跨境借贷,同时积极投资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的存在构成许多发展中国家银行系统的重要特征。外资的占比差距巨大,例如,拉丁美洲中的大经济体如秘鲁和墨西哥外资占银行系统比重分别为95%和82%。欧洲、中亚、非洲、拉丁美洲的银行部门中的外资占比要比东南亚的较高。

近期的金融危机显示,外资参与既能带来收益也能带来风险。发展中国家通过向信贷压抑的公司和个人部门增加贷款,提供高端金融服务,为应对外资银行竞争而提升效率,获得了大量的收益。外资银行也可能将负的金融冲击传染到全球:大银行可能因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问题、信贷标准提升、资本压力增加等问题而突然收缩发展中国家的贷款。

银行的跨境融资活动近几年在持续增加。同样,跨境资本流动可以给国家带来资本,但也会增加流动性风险。资金跨境流动与金融稳定存在联系。一些新兴市场的银行系统正变得更加依赖外资银行和批发性外国基金。外资银行的子公司有时会向其母公司借款,如韩国;从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批发市场借入资金,向居民提供外币贷款,如东欧。

对外资依赖所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在2008年9月和10月,市场去功能化时表现明显。虽然以此评估对亚洲的影响为时过早,但由于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韩国等国在国际银行间市场中表现活跃,如果银行间市场压力持续上升,这些国家需要考虑其国内银行是否会在国际市场中融资面临困难。同样,国际银行疲弱的资产负债表将对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借贷者形成负面影响。对一国应如何对待外资银行的讨论超出本文的范围,但国际信贷中介的本质和特征将持续发生变化,新兴市场需要采取措施正确对待国内的外资银行。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得收益的努力应集中于,给外资银行设置限制,小心获取其带来的益处。

五、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

1、金融部门前景展望

IMF在地区经济展望:亚太(2009b)中指出,公司现有的坏账违约风险处于偏高水平,但比亚洲金融危机时低得多。报告因此认为金融危机对公司和银行部门存在较大影响但处于可控制范围内。估计亚洲债权人(股东除外)在违约中的损失将达到GDP的2%,银行损失将达到总资产的1.3%。风险可控的主要原因是遭遇金融危机时公司部门的财务状况健康、杠杆率较低、盈利良好。这些发现基于这样的预期,亚洲经济出现稳定并将逐渐复苏。不管怎样,现在都需要开始着手处理银行问题和公司重组问题。

2、全球信贷收缩

我们应该要认识到这场危机的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例如,IMF预计亚洲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3%,比上年明显下降。此外也要深刻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印尼、韩国和泰国的教训。IMF的一份关于40个主要金融危机的分析报告指出,处理金融危机相关的财政成本约占GDP16%。比如,印尼不良贷款最高时达32.5%,危机的财政成本占GDP达56.8%,产出损失达GDP的67.9%,实际GDP增长率最少时仅为-13.1%,处理不良贷款的初始努力见效甚微。虽然本次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有很不差别,但这场危机注定会对亚洲产生重大影响。

将危机后私人部门的信贷演变分成三个阶段:信贷恢复增长所需时间,名义信贷价值超过危机前水平所需时间,信贷对GDP比率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时间。见表4。平均来看,信贷恢复增长需要14.5个季度或3年半。在经选择的样本国中有8个国家信贷对GDP的比例再也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美国花了60个季度(15年)使信贷对GDP的比率恢复到1990年第二季度的水平,即持续增长的最后一个季度。有关结果显示,如果一国在危机期间遭受持续的经济下滑,那么名义信贷将花费多个季度或年度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信贷对GDP比率的恢复时间甚至更长。如果历史可作为借鉴,那么全球信贷增长不会很快恢复。

3、非银行金融部门难以弥补银行部门萧条

银行是主要的融资者,但仅依赖银行不能满足长期融资的需求,股权和债务市场同样提供长期融资。以下将对资本市场、共同基金、养老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情况进行分析。资本市场中,只有韩国可以为新资本提供较高比例的直接融资,其他国家的容量较低,难以为公司提供充足的长期融资。亚太共同基金市场与全球市场相比较小,仅泰国和马来西亚尚可。而且这些地区对共同基金的管理存在不足,主要问题在于:对投资者保护不够、信息披露不充分、基金净值的计算存在问题、销售渠道不畅、对联结产品的估值缺乏管理规则、许多大基金并不遵守国家评估准则。养老金市场较小,如果政府有意改革并提振养老金基金,调动国内资源的潜力巨大。保险部门的容量同样较小。见表5。因此,当银行难以为市场提供资金支持时,较弱的其他金融部门也无法弥补这一不足。

4、公司面临较高的违约风险

IMF(2009b)警告称新兴市场的公司坏账比率有可能增加。新兴经济体拥有1.8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务,这一数值在2009肯定会上升,违约的威胁上升至“危险的程度”。IMF的报告指出,“处理公司的破产问题将是发达国家的主要挑战,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可能是更大的挑战”( IMF2009b),但是亚洲地区公司部门具体的受影响程度尚不可知。可得的数据来源中,包括Worldscope和Amadeus未能及时对公司部门的影响情况做出评估。不过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该地区的许多国家对其公司进行了重大财务重组,从金融指标来看,这些国家的公司部门是健康的,东亚的金融活动有了很大的转型。未来的后果不致于太严重。

记住过去是为了避免未来重蹈覆辙,但在所有关于全球银行部门脆弱性的讨论中,几乎没有涉及公司重组在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恢复健康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的讨论。然而这正是我们应从过去二十多年的金融危机中需吸取的一个重要教训。在衰退中,总产出和公司利润的下降可能会扩散,导致公司压抑,甚至出现破产。银行部门是公司部门的镜像,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不会比公司部门的负债质量更好。如果公司部门脆弱,比如,杠杆过度、盈利较差,银行资产也会较差。因此,公司压抑既是经济疲弱的表象也是原因。银行部门的重组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公司压抑等深层次问题。但是现有的银行重组计划似乎并未涉及这一深层次问题。

六、结论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亚洲经济和金融状态整体表现良好。银行系统健康、公司部门远比其他地区要健全、政府融资稳固。这些,伴随着普遍的高额储备,使亚洲金融可以快速恢复。长期来看,有理由认为亚洲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

但是亚洲银行系统的短期展望是负面的。预计未来12-18个月,银行因经济下滑将出现信贷风险,导致不良贷款增加、拨备增加、收益减少,损失增加。现在许可的贷款损失量和一级资本水平不足以应对未来的信贷问题。建议这些地区的银行应增加资本以冲销坏帐损失、提高一级资本比率。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外贸

1 我国的国际贸易现状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世界经济正在稳步走向一体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它国或地区的影响。中国做为一个新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已纳人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gdp增长是靠外贸出口带动实现的。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影响日益增大,同时,也表明中国对它国或地区震荡的反应会更加敏感。

2 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分析:从产业看,危机对制造业比重大的地区影响大于服务业比重大的地区(但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小于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从地区看,本次危机对出口依赖型的地区影响大于内需依赖型的地区(但加工贸易比重大的地区相对一般贸易比重大的地区影响稍小)。从行业看,前几年发展快的行业,也是本次危机影响最深的行业。受房地产业、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不景气影响,支撑冶金工业发展的三个支柱倒塌两个,使冶金行业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以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业影响较大,但对整个工业基础的摇动不如冶金、汽车、石化等行业强,这些行业以及航空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都有可能负增长。港口及运输受到的影响在服务业中仅次于房地产和金融(证券)等行业。受到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包括: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行业,基本生活类产品制造业(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生活性服务业(医疗保健、康体可能有大幅提高)、机械加工制造业、电子、电器。在危机中出现机遇的行业:技术服务业、创意产业、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及再生资源等产业,以及教育产业等。

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性矛盾将很突出。首先,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世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类似,某些传统出口商品特别是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与这些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竞争层次上。例如,我国的“两纱两布”出口,其出口质量是国际公认的免检商品,出口量很大。但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的质量和卖价已优于我国。而且,国际市场对“两纱两布”的需求量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谁的竞争力强,谁占的市场份额就大。这对约占我国“两纱两布”出口总量70%的大型国有企业是一个挑战。其次,我国出口的目标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例如,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07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份额,中国香港占40.77%,日本占13.08%,美国占9.28%,三者合计占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3.13%。同年,我国服装出口到日本的金额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32.46%,中国香港占26.42%,美国占12.82%,三者合计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71.7%。由于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将给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国出口正受到来自这些国家越来越激烈的挑战。因此,我们金融危机的影响,近期我国的商品出口额将受到一定影响,估计2009年的商品出口同比增长22.4%,增速仍比较乐观,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减缓了5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经历重大调整将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自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为了筹集现金,国内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已开始降价销售。8月份,反映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可以预计,伴随商品房成交量的持续下滑,购房者持币观望心理增强。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进一步导致开发商面临现金流短缺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也将大为提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鼓励投资的领域,而且受关税政策调整影响较少,现在应当加强创汇农业利用外资的力度。据联合国数据显示,主要商品价格在金融危机之后下降5.9%基础上再下降3.9%左右,其中食品平均价格将下降8.3%,小麦价格降3%,玉米价格降2.5%,大米价格降6%,食油价格也在下跌,羊毛、棉花、木材等价格均有所降低。但是茶叶、咖啡和可可的价格将会上升。因此,我国可适当进口需求多而价低的小麦,扩大出口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农产品。以利国际收支平衡。纵观农业国家农产品对外贸易,泰国的谷物出口量较大,但以稻米为主,还有天然橡胶和鱼贝产品出口,对我出口影响不大,而该国的成衣与鞋类出口与我乡镇企业的产品有竞争;马来西亚主要出口商品为天然橡胶、植物油、原木及木制品,均为我国进口所需要;印度尼西亚出口以原油、天然气和胶合板为主;越南以大米、咖啡出口为主;印度以宝石和茶叶出口较多,与我有竞争;日本食物自给率只占70%左右,需进口较多的产品。我国对日出口总额中,农产品约占15%。因此,我国需要尽力扩大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茶、蔬菜、鱼、肉等食品及纺织、手工艺品和加工品)出口,并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扩大出口退税范围,提高出口退税率,同时还需加强对出口信贷的支持,以利增强竞争能力。为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步伐,可适当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应给予减免关税的优惠。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10篇

        一、金融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glboallzation)的概念昀早在1985年提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尔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观念,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存在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是贸易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产物,是二者在其发展中对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

        何谓金融全球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它是一个相当复杂而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现象,给一个动态经济现象下定义显得非常困难。对于金融全球化的解释,西方主流经济学派认为,金融全球化是一种由贸易扩张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历史进程。金融全球化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它包括:其一,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藩篱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其二,从主体上说,是强烈反映若干发达国家和政治组织意图的进程;其三,金融全球化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早在150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始终是一种扩张性的制度,是一种走向全球化的制度;马克思也揭示了金融全球化的本质,它源于金融资本扩张的内在冲动。综上所述,金融全球化在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融和协调、相互竞争和制约已达到相当水平,进而形成一个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全球金融活动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国际金融危机简介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如美元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等。 

        2.外债危机。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如墨西哥债务危机。 

        3.机构危机。它指的是由于监管失误、交易失败等引起的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如巴林银行倒闭等。 

        4.市场危机则。是指由于价格暴跌引发大规模抛售金融资产,从而导致金融市场震荡乃至崩溃的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香港的股市动荡等。

        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货币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空前加深,不同类型的市场联动日渐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较少表现为某一单纯的类型,而往往是一种类型的危机引发其他类型的危机,使不同类型的危机交织并发,是真正的“祸不单行”。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引起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和资源效益不佳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

        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己经濒临破产。而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1979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参与金融全球化,至今金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已深深融人了金融全球化之中。金融全球化给我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运行受到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冲击,为我国金融领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

        以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受到全球关注,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出口方面,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昀大的出口市场,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以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为例,根据中国海关统计的数据,2008年1-6月中国出口金额6663.6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7%,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5.6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美出口金额116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88%,比上年同期回落近9个百分点。

        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从可以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

        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华尔街五大投行拥有强大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资产超过数千亿美元,信息资源也极为丰富,这样大型的投行也纷纷倒闭,说明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所区分的只是损失额度大小,像雷曼兄弟,还包括前面被美国政府接管的“两房”和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等,但与其估算投资者的直接损失不如考量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打击更大。

        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而中国政府曾在华尔街购入大量股票,中国的银行、基金公司也曾买入大量美国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机引发的贷款困难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贸易出口。

        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经济因素,还有一部分的确也是来自于美国,来自于外部所导致的。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从目前情势看,次贷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蔓延,它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将持续。

        四、我国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在境内从事信托、股票、非自用不动产投资等业务,于是中资银行可以通过海外的分行来经营全能制的业务。金融监管可以在现有的监管框架内进行:完善银监会,给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职能创造条件。

        金融监管方面,可设立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适当时候把信托监管从银监会分离出来,专门成立信托监管机构负责对信托业务进行监管。

        加强信息披露,让市场参与者能准确、及时、全面掌握金融机构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决策来影响金融机构,从而对金融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要求商业银行以公开的方式每年至少披露一次财务会计报表、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并且明确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加强市场约束的法律严肃性。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致的银行的道德风险和存款户的“羊群行为”。同时要采取措施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杜绝为经济利益弄虚作假的现象。

        从世界各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经验来看,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有条件的。我国应借鉴各国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国际资本的期限方面:先开放长期资本后开放短期资本。因为长期资本的逆转性较弱、对经济的冲击较小、有较成熟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丰富的监管经验,因此可先加大长期投资的开放程度;而短期资本多为投机性质、逆转性强、对经济冲击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缺乏监管的实践经验,所以要等条件具备时方可放松或取消对短期资本的管制。 

        2.在金融机构方面:先开放非银行金融业(如保险业)后开放银行业。对于银行业,先开放外币,再开放本币;先开放贷款,再开放存款;昀后放开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的限制。 

        3.在自然人方面:先放开对非居民的管制,再放开对居民的管制。因为居民的外汇收支对本国的国际收支影响较大。 

        4.在证券市场方面:先开放债券市场后开放股票市场,因为债券与股票相比,价格波动幅度较小、资金收回更容易、安全性更高。先开放发行市场后开放交易市场,因为发行市场上的资金多为长期性的投资资金,而交易市场上的资金多为短期性的投机资金;先放宽对境外筹资的管制,再放开对非居民到境内筹资的管制。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15-05

引言

2008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在短短8个月内愈演愈烈;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占据全国第三产业出口比例最大的南方沿江、沿海等省市加工制造类企业纷纷裁员、倒闭,仅广东一省自金融危机以来已注、吊销企业57608户;

2008年11月,各地、各校人才招聘会陆续开始。调查显示,招聘企业的数量、规模对比往年大幅下降,大批海外留学人员掀起归国潮,与国内毕业生共同竞争就业岗位;

2009年7月,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将达到610多万人……

面对今年此种就业形势,学校就业中心根据平时各类企业需求信息、招聘会,对这种新情况、新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谨供同学们参考。

一、金融危机近期对我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总体招聘信息减少,企业招聘数量下降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都选择了裁员和减招等措施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规避风险,这就使得今年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较往年有了一定的减少,具体来看:2007年11月大连秋季招聘会共有350家单位提供了8000余个需求岗位,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近30家参会。而2008年同期举办的招聘会上,只有179家单位参会,总共提供就业岗位4263个,较去年减少了近一半,而参会人数则由去年的3.7万人增加到今年的4.5万千人。

就我校举办的招聘会来看:去年12月份我校就业双选会共有253家用人单位发来需求信息,提供就业岗位2183个,其中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的知名集团、企业单位多达16家,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200余人。而今年在我校刚刚结束的双选会上共有189家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知名企业参会规模减少了将近一半,截止到目前,从反馈的情况看,只有近90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从这种变化不难看出,今年的就业形势在信息数量和质量上较之往年都有下降的趋势,金融危机的影响使2009届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范围、竞争程度上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毕业生求职期望薪酬下降、就业质量两极分化

从往年的招聘活动和就业教育的调查中,我们大致地统计认为,辽宁地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月薪期望值普遍在1800元左右,省外就业的毕业生薪酬期望值在2000元左右。而随着今年就业工作的开展,我们发现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普遍降低,一般省内工作的薪酬待遇为1500元左右,省外就业的期望月薪为1700元左右。这种期望薪酬的下降,造成今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业质量进一步下降,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的买方地位更具主动性和选择性,就业岗位的竞争有恶性循环的趋势。

随着毕业生就业期望薪酬的下降出现了就业质量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毕业生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风险性之后,把目光逐渐投入到了其他方向的就业形式中去。例如我们在招聘会上做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今年的就业目标定为考研和考取公务员,这就形成了往往同一专业、同一班级不管成绩如何、家庭背景怎样都去争取有限的研究生、公务员名额,进而很多同学不但错过了年终岁尾这一企业招聘的黄金时段,而且还造成许多已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在考取研究生后由于违约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

同时,另一部分同学虽然也意识到了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却不顾自身能力的限制,仍旧抱着侥幸的心理将关注度投入到一些热门地区的单位、知名大公司和事业单位等,这些毕业生还抱有传统的“精英化就业观念”,不愿放低身段去应聘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单位和一些基层岗位,这种不现实的就业观念往往会造成毕业生在碰壁之后,自信心受到打击,在毕业之前草草地选择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单位或企业,实现低质量就业。

这些因素根源虽然大部分都来自于学生长久养成的不现实的就业观念,但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大。

(三)物流外贸、软件外包、机械加工、轻纺服装行业就业形势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乐观估计,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物流、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机械制造等行业。

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我校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由于大连是一个以软件外包为主要经济发展点的城市,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影响比较大。

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这就造成了我校机械类、’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持续下降。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去年同期我校机械类毕业生已有近六分之一的毕业生签约,而今年截止目前仍未有该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另外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尤其是负责进出口贸易的金融贸易类、物流等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虽然近期已有大连口岸物流有限公司、大连港物流公司等单位进校招聘,但是这些公司对物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有限,反倒是为了开拓新市场对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英语等专业的毕业生较为感兴趣。

其他受影响对于我校来说比较特殊的还有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我国作为第三产业骨干的生产消费资料的纺织服装类企业面临着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增长造成的汇兑损失、国际原材料期货涨价、国外需求减少等困境,不少规避风险能力较弱、资金回笼较慢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这也对这几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原有就业市场日趋萎缩

从我校毕业生固有就业市场的结构来看:我校专业设置是以轻工行业为主要特色,而这类行业企业在我国多属于第三产业,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第三产业主体多数为民营和私营企业。而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民营企业。由于民营企业的人力构成多属于劳动相对密

集型、机械化程度不高,受原材料波动起伏影响较大,核心竞争力有限等因素制约,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2007年,一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尤其在我校,更是每年有6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而民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人才市场的萎缩,对我校毕业生的影响体现得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从我校毕业生固有就业市场_的就业区域来看:金融贸易类、轻纺服装类、化工材料类、广告类等行业的企业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和改革开放的地理优势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而此次金融危机首先冲击到的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类企业恰恰正是这些地区的经济主体。这种行业类别和行业性质在地域上的重合,通过此次金融危机造成了我校毕业生原有的就业市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举例来说,从2004年开始我校着重开始对长三角地区、南方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开始逐步地就业市场开拓。通过三年的积累,各学院、各专业都与不少该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的毕业生当中,尤其是不少生源地在南方的毕业生由于专业和地区人才的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南北经济收入的差异都选择了在该地区就业,此类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有我校毕业生总数的近10%左右。

因此可以看出,此次金融危机使我校固有l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幅萎缩,造成了对于毕业生就业不利的负面效应。

(五)海外留学归国人员、高学历人员降低就业期望值,压缩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空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全面下滑,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格外严重、失业率高居不下,致使许多原来在海外留学、工作的人员纷纷转回国内发展,还有一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面临当前的就业形势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同本科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这种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的现象,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二、理性看待金融危机当中存在的积极意义

(一)危机当中存在转机,前瞻性企业大量囤积优秀人才

虽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使得很多企业被迫裁员、降薪。但同时通过近期大连市、我校和其他招聘会上反馈得来的消息来看,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此次危机中蕴含的转机,不但没有减少或停止吸纳人才,反而扩大了对优秀人才的招聘力度。通过和一些企业人力部门负责人交流,我们发现许多公司已经把此次危机看成是一个洗牌或者说是一次重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这种形势下,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得到优秀的人才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对许多具有出色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来说,许多大公司都可能是潜在的签约对象,因为对这些公司来说用人成本并不是最根本的考虑因素,关键是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找到更合适自身企业发展的人选。

(二)市场营销、语言类、广告类人才逆市看涨

通过近几次招聘会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发现许多过去就业热门的专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大不如前,比如机械类、IT软件类等等,反而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类、语言类、广告类的专业毕业生近期签约率较高,而且招聘岗位比较多的也都是市场推广、平面设计师、翻译等职位。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此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很多来料加工、产品外包、出口类的企业订单急剧减少,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海内外市场、采取新的措施推销自己的产品造成的。这种现象也值得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工科类毕业生深思,不要一味地追求从事本专业、从事产品研发的技术型岗位,应该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优势,多寻找一些适合于自己专业的营销类岗位。

(三)转变观念――基层就业、自主创业逐渐被毕业生看重

此次危机的爆发,除了上面所叙述的诸多影响之外,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采取了选择一些基层就业、地方就业项目来实现顺利就业。比如以前不太受重视的由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一村一名毕业生”的基层就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志愿辽西北、北三市”的地方选调工作等等越来越受到毕业生的重视,甚至有些毕业生还选择了一些贫困县、偏远地区组织的村官选调工作等等。

今年我们还明显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毕业生都来到我们就业中心咨询了创业方面的有关政策,并且很多同学都做好了创业计划和申领《大学生自主创业证》的准备。

这些都可喜地体现出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正从“精英化的白领就业观”逐步转变为“大众化的灰领就业观”。

三、对此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今年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四种现象:招聘数量减少、招聘门槛提高、就业竞争加剧、薪水期望下降。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估计要到明年三四月份后才能完全显现出来。往年春节过后出现的大学毕业生签约小高潮,估计不会出现了。

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去大的国家机关、大的企业、大的事业单位,今年我们预测会有更多的同学到基层单位就业、自主创业。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四条建议:

(一)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在高中时,同学们就“文”“理”分科了。学习理科的同学,对文科知识了解太少,尤其需要补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同样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了解也甚少。这种人才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作为大学生也有一个知识面的问题,建议毕业生多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目前我国新的劳动法对一些特殊岗位都提出了“持证上岗”的要求,这种“双证制”的学习在当今形势下对毕业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二)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同学们可能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一般需要经过3-4次职位转换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一份工作对同学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它只决定你目前的状况,并不能决定你今后的发展。

(三)推迟工作时间,利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读硕士、博士或出国学习

1992年美国经济危机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期间很多年轻人都去读书,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形成读书热。

(四)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适应“双证制”就业新形势

当前辽宁省、大连市开展了“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毕业生一方面可以强化自身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一方面通过这类由企业直接参与的培训项目,可以使毕业生提前了解社会需求、进入就业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节省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成功率。同时,这类培训项目还直接与国家劳动部的职业技能考试挂钩,毕业生在完成培训项目后还可以考取劳动部认证的“职业技能资格证”,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到基层去就业,先到基层工作两三年,等经济形势好了,再进行调整

大学生毕业生不了解中国基层的现状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尝试自主创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自己去创业。许多国内下岗职工进行的自主创业,年收入都在几十万以上。他们能做到的我们大学生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根本原因,这是要转变观念。同时中央、省市制定的就业政策中也越来越多地偏向于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这也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大势所趋。

(六)积极进行自主创业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复苏;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05-02

关于货币政策,目前西方经济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一国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其运用工具主要有三种: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作为调节国民收入以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目标的两大手段之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着不同之处。后者能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而前者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间接地发挥作用。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一般演变

自1984年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在总体上可界定为以抑制总需求和以扩大总需求为特征的两大阶段,它们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及特点。具体说来,以1997年作为分界线,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表现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表现出扩大需求的特征。与此相联系,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也发生了演变。本文具体从以下两个阶段加以回顾。

第一阶段为1984―1997年。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建立起正式的中央银行体制,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践。这一阶段中存在着由热到冷、由扩张到收缩的分阶段,但就整体的连续分布而言,这一阶段的波动均属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范畴,因此,这一阶段的总体目标为反通货膨胀。由于经济过热主要是信贷失控和货币投放过度造成的,故此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为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第二阶段为1997―2006年。借助于1993年开始实施的以货币政策为主的“适度从紧”政策,中国经济成功地于1996年实现“软着陆”。1997年之后,经济呈现出总供给过剩、总需求不足的局面,因而,货币政策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总体目标,政府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取消了以往最重要的贷款规模限额,尽管仍然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但更加重视M1和M2指标,货币政策工具开始演变为以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为主的多元化工具。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和信贷政策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当作操作工具被利用。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选择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中国经济形势也显得极为复杂。从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经济显现出的是一系列过热的问题:银行货币信贷快速扩张、流动性偏多,大量资金流入房市股市,物价指数居高不下。而到了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

因此,从年初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到年中金融危机急剧恶化严重冲击经济体,2008年政府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的转变。具体工具包括: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二)政策效果分析

在一系列积极政策的干预和引导下,此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明显的。无论是金融领域还是实体经济,复苏的苗头已初露端倪。

从金融领域来看,至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28.53%,增幅比上年末高10.71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0.04万亿元,同比增长27.72%,比上月末高1.34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2%。1―8月净投放现金188亿元,同比少投放543亿元。此外,存贷款数量持续增长,市场利率有所下降。

从实体经济来看,经济复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继续加快增长。2009年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比上年同月回落0.5个百分点,比7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为连续四个月同比增速加快;1―8月份,同比增长8.1%,比上年同期回落7.6个百分点,比1―7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略有加快。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2 985亿元,同比增长33.0%,比上年同期加快5.6个百分点,比1―7月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8 729亿元,增长39.9%;房地产开发投资21 147亿元,增长14.7%。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稳步增长。2009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 116亿元,同比增长15.4%,比上年同月回落7.8个百分点,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 763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比1―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2%,环比出现上涨。2009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2%(上年同月为上涨4.9%),比上月降幅缩小0.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同比下降1.3%,农村下降1.0%;食品价格上涨0.5%,非食品价格下降2.0%;消费品价格下降1.1%,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5%。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2%(上年同期为上涨7.3%),与1―7月降幅持平。

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降幅缩小,环比继续上涨。2009年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9%(上年同月为上涨10.1%),降幅比上月缩小0.3个百分点;1―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4%(上年同期为上涨8.2%),降幅比1―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

三、复苏背景下对我国经济的思考

目前金融危机的脚步已渐行渐远,中国在全球率先绽放了经济复苏的“绿芽”,然而,一派生机的背后依然存在着难以掩饰的“硬伤”。

1.经济结构仍然脆弱。投资、消费、出口历来被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靠信贷和“四万亿”的强力刺激,虽然GDP在2009年上半年复苏态势明显,但其中,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88%,是过去十年平均值的两倍。相比之下,消费增长15%,但未有进一步提升。而出口连续8个月同比下滑。在投资方面,政府部门占据了主导地位,私营经济的投资并未见起色。2009年上半年的投资热潮中,民营经济更多地扮演了看客的角色。只有私营部门的投资启动,才会形成良性循环,也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中国必须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持续依赖投资拉动、稳固增长。

2.通货膨胀隐忧日益加剧。2009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出现自2003年1月以来的首次下降,在8月之前,中国CPI已连续6个月为负值。2009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环比维持6月份水平。其中,食品价格对CPI的下拉作用尤为明显,7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0.2%。而从8月的数据来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5%,环比上涨了1.3%。食品类商品在CPI中所占比重达1/3,2004年、2007年两次物价明显上涨都是由于食品价格引起的,因此,应对食品价格上涨予以警惕,食品价格由下降到上行,可能引起CPI走势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3.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复苏阶段的中国经济,GDP的快速增长更多地表现在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上。由于注入了大量流动性,某些行业的资产价格泡沫正在迅速膨胀,首当其冲的则是股市和房地产。而最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在全球层面,似乎没有一套从经济中抽走这些流动性的退出策略。矛盾在于:如果收紧货币政策,则刚刚复苏的经济就有可能发生“二次下滑”;如果继续执行宽松政策,则新一轮资产泡沫也许并不遥远。

4.政府在经济复苏后的角色回归。金融危机中的临时刺激计划不应当演变为政府对经济的永久控制。中国政府应继续放松管制。金融危机后,中国应加快市场化进程,价格进一步放开,汇率自由化,中国需要更自由的市场。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提醒说,中国最近的增长代价高昂,中国决策者在制定宏观战略时选择了数量胜过质量的战略。高投资增幅必定会带来结构性问题,表现为某些行业的泡沫和产能过剩。加剧令人担忧的失衡状况的宏观战略最终会导致失败。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正是2008―2009年全球危机和衰退的原因所在。“中国不会从这种后危机时期的最关键教训中获得特赦。”

现阶段,政府仍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经济复苏背后的“硬伤”则应引起决策者的警惕。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可能陷入矛盾:一方面,经济复苏却并未夯实,投资者信心仍然脆弱,如果盲目收紧货币政策,则刚刚复苏的经济极有可能发生“二次下滑”;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隐忧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威胁正日益加剧,如果货币环境过于宽松,则会滋生新一轮资产泡沫。因此,未来的货币政策选择应保留一定余地,并根据经济状况变动进行灵活调整。

参考文献:

[1] 秦晓.中国应转向中性货币政策[J].金融时报,2009,(10).

[2] 孙明春.2008:中国货币政策的困境[J].国际经济评论,2008,(1,2).

[3] 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5).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出口企业 影响 对策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 中国 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整体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1.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7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金融危机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由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 发展 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正相关程度很高,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放缓。 目前 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继减少。

据统计,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我国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了12.7%;对欧盟出口1月~7月累计增速27.1%,8月份增长22%,9月份增长20.8%。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鞋类出口增长15.1%,玩具出口增长3.7%,服装出口增长1.8%,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3.1%、16.3%。和21.2%。例如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购买力,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提高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的出口商仍将迎接来自海外的新一轮打击。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失业率上升,必将会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国家和地区会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大,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例如美国政府的强势财政货币政策虽然有望使美国经济免于衰退,但很可能引发经济停滞,当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是针对我国,占83.3%。目前,美主要纺织团体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种方案,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的特保措施将于2009年1月1日取消。

2.金融危机加大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

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2%~5%, 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产品质量 问题 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 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国转移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目前, 玩具、服装的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越来越多。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 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如何抵御风险,度过难关是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额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入手,分析了金融危机给出口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提出了企业有效地规避、防范、抵御风险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 金融危机 出口企业 影响 对策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整体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1.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7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金融危机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由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正相关程度很高,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放缓。目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继减少。 据统计,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我国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了12.7%;对欧盟出口1月~7月累计增速27.1%,8月份增长22%,9月份增长20.8%。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鞋类出口增长15.1%,玩具出口增长3.7%,服装出口增长1.8%,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3.1%、16.3%。和21.2%。例如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购买力,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提高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的出口商仍将迎接来自海外的新一轮打击。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失业率上升,必将会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国家和地区会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大,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例如美国政府的强势财政货 币政策虽然有望使美国经济免于衰退,但很可能引发经济停滞,当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是针对我国,占83.3%。目前,美主要纺织团体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种方案,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的特保措施将于2009年1月1日取消。 2.金融危机加大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 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2%~5%, 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 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国转移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目前, 玩具、服装的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越来越多。 三、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 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度过难关。我国出口企业应借政策之“利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1.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有效地规避风险 我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的风险已经变为了现实,从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幅都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面向好,1月~10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2188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其中出口12023.3亿美元,增长21.9%。这种在逆势中保持良好的势头,主要归功于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欧等市场少增的部分。例如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出口增长43.1%,对韩国出口增长41.8%,对东盟出口增长28.4%。这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是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比例较低。因此出口企业应在尽量维持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将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出口目标市场。目前,我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有效地防范风险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普遍下降,这意味着在我们出口贸易中将会产生更多的信用风险。出口企业作为风险的主体,应主动防范风险。 (1 )企业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对老客户要及时掌握其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对新客户可借助信用管理公司对客户信用度进行调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 (2)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应尽可能选择信用证、银行保函等依托银行信用的贸易结算方式,努力减少商业赊账的额度。 (3)企业还应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工具,大力推广国际保理等风险防范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4)企业应加强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责权条款,严格履行合同,避免对方以不符合同为由拒付货款。 (5)企业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应收账款制度,以保证降低风险。美国商业法律联盟对应收账款的统计表明,过去12个月其成功率只有26.6%,也就是说应收账款拖延的时间越长,追回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旦发生了坏账就要抓紧追收。 3.企业苦练内功,不断地自主创新,有效地抵御风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究其原因,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更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所以遇到环境变化,就会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1)企业应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 (2)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中国的自主品牌,实施名牌战略,使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进行内部挖潜,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抵消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 (4)企业还可以在行业内进行并购和整合,适度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开始向经济实体蔓延,将对我国的出口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应该提高市场的风险敏锐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将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为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作好一切准备。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第15篇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广东玩具出口的影响

世界金融危机对广东玩具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出口贸易企业都产生了极大影响,2008年是广东玩具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有些地方如东莞、深圳出现企业减产、裁员甚至是结业的现象。广东是以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电子电动玩具为主,目前有生产企业近5000家,约占全国玩具生产企业近6000家的80%,生产世界约50%的玩具产品;贸易企业在全国也占相当大比例,2008年前三季度从事玩具出口有实绩的企业是2191家,约为全国玩具贸易出口企业总数的62%。广东玩具行业以加工贸易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旺季时企业用工超过150万,2007年广东玩具销售总值1218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为142亿美元。广东玩具出口近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2008年受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影响,增长速度大幅回落,金融危机对广东玩具行业的影响2008年内5个月份出现负增长,10月份起单月出口额连续走低。2008年我国玩具出口有5个月份出现了负增长。其中,10月份以后我国玩具单月出口额连续走低,11月份和12月份分别出口7亿美元和6亿美元,连续2个月出现下降,降幅分别为8.6%和7.6%。[1]

图1.2008年我国玩具单月出口额及同比增速图[2]

(一)小型企业大量退出

2008年,广东省有玩具出口记录的企业共1740家,比上年同期的4984家减少3244家,同比大幅下降65.1%。其中,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共1205家,比上年同期减少3242家,占同期广东省玩具出口企业净减少总数的99.9%。其中出口额不到10万美元的企业有542家,比去年同期净减少了2863家,占同期广东口岸玩具出口企业净减少数量的95%。广东的玩具生产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订单都是2007年底2008年初已经确定,因此金融风暴前对生产企业影响相当要小,但金融风暴出现后,已经出现有不少客商毁约退单现象,从而对企业造成影响,随着2008年订单逐渐完成,而2009年订单减小,生产企业的困难也开始加剧。从2008年以来行业的运行情况看,广东玩具行业出现一个明显的趋向是:海外订单越来越向大企业聚集,原因是由于欧美技术壁垒不断增加,海外商家都倾向将订单投向生产技术水平高、生产管理机制完善、质量相对有保证的规模企业,从而令中小企业的经营趋向困难。

表1.2004年-2008年广东玩具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出口总额 45 45.4 48.1 58.9 61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网,2008:《广东玩具》,gdstats.省略/。

(二)国际玩具市场需求减弱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玩具消费下降,国内经济形势也急剧恶化。玩具主要进口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普遍放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居民收入普遍下降使得消费需求自然收缩,玩具作为最典型的非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大幅萎缩2008年前10个月,美国和欧盟市场玩具及游戏品的进口需求增长率分别由上年同期的24.3%和36%降至4%和19.2%,由于我国6成以上玩具出口至欧美,其需求收缩直接导致出口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我国的玩具制造业,大批中小型企业因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不得不退出竞争行列,甚至连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的合俊集团都突然倒闭。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然不断深化,玩具行业的寒冬将继续。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深受影响,需求下降,造成广东出口企业间接受损。

(三)融资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危机造成市场信贷紧缩,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问题越发严重。就目前国内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放贷情况而言,多数银行仍要求企业提供土地和固定资产的抵押,而广东的外资企业比重大,多数又以租厂房的方式生产,没有土地证的企业非常多,这直接造成企业在信贷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加之“两头在外,差额核销”的生产方式,更加剧了企业贷款的难度。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企业就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广东玩具行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完善行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政府应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环保标准和检测体系,引导玩具生产企业向符合国际安全标准方向转型。同时企业也应提高环保意识,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质量。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自有品牌,实现价值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促进中国玩具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

(三)增加国内需求

目前,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只有增加国内需求,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才会被消化,从而也消除了制造巨额外贸顺差的根源。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推进金融、教育、交通、环境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即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扩大内需。

(四)解决企业贷款难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进一步加大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玩具出口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根据国际标准,严格执行生产,进一步提高玩具的安全性、健康性和环保性。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救急资金、政府贴息或政府信用担保、税费减免等措施缓解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威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广东玩具出口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广大玩具企业可以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大力增加技术投入和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力度,加大附加值较高的新型玩具出口。玩具企业产品必须要向规范、自主研发和高科技方向发展,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自主研发和高科技是玩具业再发展的最好出路。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