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

常用的审计方法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

1、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方法

1) 比较审计法。这种方法是用近期已审计完毕的类似工程与拟审计工程比照工程造价的审计办法。若要使用这种方法,则必须依照工程的不同特征以及条件加以区分处理和对待。首先,两个工程的设计趋于一致,建筑面积则互不相同,可依照两个工程分项、分部工程量与建筑面积的比值相类似的特征,把这两个单位面积( 每平方米) 内的建筑造价和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分项工程量加以细致地比对。假若发现基本一致时,便可说明将审计的造价是合理的; 假若拟审计的造价有显著地漏洞和缺陷,则必须第一时间找到根源,并及时地校正过来; 其次,已经审计完毕的工程和将要审计的工程面积相等,但设计的图纸不尽相同时,可将相同的那部分,例如厂房的屋面、砖墙以及柱子等开展工程量的比对审计,如发现无法完成对比的分项工程要进行图纸计算; 第三,当两个工程均采用同一张施工图纸,但现场施工的条件以及基础部分均不一致时,则不同部分必须一一计算或可运用对应的审计策略方法进行完整地计算,将审计的工程基础之上的一部分能应用对比的审计方法。

2) 关键部分抽样审计方法。建筑工程的造价审计必须坚持“抓重点、抓关键”的哲学原则,把高造价、工程框架繁杂或者工程量相对大的工程作为审计的重点,明确隐藏性较强的工程,明确监理部门职员签证的重大工程,将其纳入关键环节中。除此之外,还要明确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作为审计的关键内容,并以此确认甲方和乙方自主协商增加项目的有效性。在造价实践中,一律从“由主到次”、有条不紊地完成审计任务。

3) 筛选审计法。近些年来,虽然个别建筑工程的高度与面积各不相同,但其每一个分项工程的造价、工程量和用工量在每一平方米的绝对数值相差无几。将过往审计的数据进行汇总、整合、优化成造价、工程量以及用工等列表,并编制出切实可行、实事求是的建筑指标。则这基本数值便能成为筛选的基本切入点,以便于完成筛选分项工程的阶段性任务,当然,在结束筛选之后,审计也算告一段落了,因为确实没有筛选的必要了。如若无法继续筛选,那么就预示着每一个分项的建筑工程面积的绝对数据均不合乎标准所规定,也就是说,不在要求范围内,这就要对分项工程进行详尽的审计。这种办法的优势之处便在于能轻而易举的把握审计的速度和进程,并且一目了然地发现造价审计中暴露的潜在问题。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不具全面审计资质的工程或住宅建筑工程当中。

4)标准图审计法。这种方法对于由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项目而言是大有裨益的,首先汇集各位职员的智慧加入到审计行列,编制、出台一系列技术规范标准或者决算指标,以便于更有效地开展对比审计工作。一般情况下,按照通用图纸或者标准化的施工图纸加以设计地面之上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可仔细审计预决算的造价,以此充当标准设计图纸的规范造价。还可拿这类标准图纸的实际工程量作为规范标准,开展相互对比间的审计工作。对于那些边缘部分或者在设计时需做出改变的部分,则仅独立审计就可以了。这一方法的最大好处便是所需审计的周期较短暂、成效比较显著; 不足之处是适用范围比较狭隘,仅依标准的图纸参与设计。

2、完善工程造价审计的措施

1) 项目前期深入。在现阶段的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相关的审计作业人员一定要在工程进行招投标的环节中就介入,要依据一定标准和流程对招标文件进行相应的审查,以避免在造价过程中出现招标内容同招标范围不相符的情况,以实现招标文件自身的严密性以及完备性。例如在对某项目工程进行施工作业时,在对工程造价送审时才发现,施工作业过程中,在对工程设计变更当中所执行的一些收费标准,已经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而使得整个项目工程的造价审计活动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不仅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造价审计的难度,同时无法对该项目工程的造价审计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所以我们才说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过程中,对相应的招投标文件进行合理有效的审查是非常有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好对标底的审查工作,以有效的确保现阶段标底价其自身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

2) 做好施工合同的管理工作。应该说,施工合同是承建双方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对自身权利以及义务进行具体约定的有效协议。由于施工合同对工程造价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起到了一个约定作用,所以双方在进行合同签订时,相关审计工作人员也应尽早介入。在签订合同时,相关审计人员主要审核合同的严密性,同时对合同当中影响工程造价的所有条款以及条例进行逐一审查。尤其要注意对施工作业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施工材料的具体价格以及取费依据还有计价方式等,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为日后的造价审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签订合同作业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无论项目工程的大小,都需要依据国家规定标准来选择使用标准合同,从根本上来确保合同文本其自身的完备性以及统一性。

3) 确保送审资料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在对项目工程造价进行审计作业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需要送审的项目,其所需的结算资料都需要依据一定标准和流程来将其分类成册。并交由相关的主管部门在审核检查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报审工作。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得相关审计人员在工程作业过程中起到前期的监督作用,使得整个项目工程更加规范以及更加标准,同时也能够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造价审计管理体系的同时,做好相应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4) 确保造价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应该说,在当前的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其相应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当时参与审计作业的审计人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现阶段的造价审计过程中,应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并做好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争取打造出一支高水平以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造价审计人员不但要在审计过程中熟悉相应的审计知识以及审计法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建筑工程知识的研究与学习工作。要多学习以及掌握一些索赔知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过程中,应努力的把握好工程量的计算关,同时也需要对各种施工项目的费用收取进行认真严格的审计,还有相关审计人员应依据当前的工程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技术等来做好对施工材料差价的审计关。

3、结语

工程造价主要指工程实际价格,换句话说,为促使一项工程的顺利竣工而在土地、技术、劳务和机械设备等一系列活动中所逐步产生的工程建设的总价格。现如今,建筑工程造价的真实性是做好审计的关键所在,审计部门必须在确保工程造价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力促造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实现造价审计的高效、快捷,以便于有效地提高审计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造价;审计;方法;效率

工程竣工结算审核涉及多方利益,其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各方配合才能完成。为了保证在《暂行办法》允许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审计,必须要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本文主要论述了几种常用的设计方法,并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几条关于如何提高审计效率的建议。

1.常用的工程造价审计方法

当前国内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改革还未发展成熟,改革前采用的定额计价法仍然为有效方法,改革后提出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法还正在发展状态中,同时,审计内容贯穿于标底编制、施工图预算和工程决算等所有计价环节,导致造价审计的真实性难以达标。在不改变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为了提高设计效率,保证审计的真实性,节约审计成本,根据每个建设项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非常关键。

1.1全面审计法 全面审计法是指按照行业或者国家建筑工程施工的先后顺序或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审查全部项目的方法。其具体审查过程和计算方法基本类似于编制施工图预算。该方法的优点是细致、全面,审计后的工程造价质量比较高、差错比较小,但是工作量比较大。如果工艺简单、工程量比较小、报价单位或造价编制技术力量较差,或者某些单位信誉度较低则必须采用该审计方法。

1.2标准图审计法 如果施工单位通过图纸施工或者利用标准图纸,审计部门先编制决算造价或标准预算,再以此作为标准进行审计的方法。通过图纸施工或者利用标准图纸的工程的地上结构一般都是相同的,可以集中审计人员详细审核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标准图纸的统一造价,或者作为参照标准进行对照审计。设计变更部分或者局部不同部分可以进行单独审核。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定案容易、效果好、时间短,缺点是适用范围小。

1.3分组计算审计法 对分项工程进行分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且相邻的项目要编为一组,再审计计算一组中的某个分项工程量,根据分项之间的相似或相同的计算基础,审计一组中的其它分项的工程量。这种方法加速了工程量的审计速度。

1.4对比审计法 对比审计法是指参考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进行类似工程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情况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不同条件进行区分。一种是建筑面积不同,但是工程设计相同。这种情况可以依据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和工程建筑面积之比基本一致的特点,将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分项工程量和造价进行对比审查。如果造价或者工程量相类似,说明拟审计工程的造价是合理的,否则,拟审造价不合理,要找出原因,进行修改。二是已审工程和拟审工程面积一样,但是设计图纸有差异,可将相同部分的工程量进行对比审计,不同的部分按签证或图纸计算。三是两工程的施工图一样,但是现场条件、基础部分和变更不一样,可将基础以上部分进行对比审计,不同的部分单独进行计算或按其它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

1.5筛选审计法 不同工程之间建筑高度和面积一般都不一样,但是各个分部分项工程单位面积的用工量、造价、工程量是一样的,可以利用已审计工程的数据进行汇集、优选、组合成用工量、造价、工程量等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相关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就是筛选标准,在此基本值范围内的分项工程可不予审计,范围外的要进行详细审计。该方法通俗易懂、容易掌握,审计效率高,适用于审计条件不全面的工程或住宅工程。

2.如何提高审计效率

2.1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按计划严格实施审计项目 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是提高审计效率的保证,也是控制咨询机构内部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审计项目涉及的专业面越来越广,除一般项目外,还包括装饰、园林、给排水、消防、暖通、电气等专业。工程结算审计不仅需要各专业配合,还要聘请外部专家或集中咨询机构所有专业力量才能完成。如果此过程中没有审计计划,项目负责人任意指挥,统筹专业之间的协作就会出现问题,影响审计效率。因此,在确定项目审计组成员、项目负责人后项目审计组应该立即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按照合同规定的日期计划各阶段工作,将每项工作明确细化到每个员工,要求每位参与的员工都要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期限。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保证项目分工的稳定性,因为审计对象具有多样性,审计过程中要及时修改计划,获取安排项目时间的主动权。审计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加快审计速度。影响审计速度的一个关键是审计人员的项目了解时间。

2.2按照规范执行,保证项目的时效性和公正性 工程项目审计关系到发包方和承包方的双方利益,如果哪一方对咨询机构的审计程序或工作方法有意见,都会影响咨询机构的公信力,使得审计成果的签证确认过程难度加大。有些咨询机构承接的小项目时,审计工作没有内部核算,只由一个人说了算,对外联系的也只有一个人,以及联系过程中造成的一些失误都容易给承包方或委托方造成不信任感。

2.3选用合理的审计方法 审计项目较小时,很多造价工程师为了谨慎起见,都会采用详细的审计方法。但是很多工程项目较大,为了满足审计的时效性,没有必要进行详细审计。工程造价的审计和编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科学合理地进行抽样审计,后者是全面编制。审计抽样在保证抽样方法的科学合理之外,还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并不是随意地进行抽样。除了完成审计项目的符合性测试,审计组还可以进行重要性测试,均属于符合性测试和重要性测试的分项才作为审计重点。

2.4签证审计定案表,如期完成工程结算报告的编制 工程造价审计的最重要环节是签证审计定案表,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有些工程项目由于施工合同不严谨、施工现场管理力度不够、变更签证手续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工程竣工结算出现很多不确定性。发包方和承包方利益和立场都不同,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有不一样的看法,审计签证时难以统一意见,审计签证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审计机构审计周期延长导致违约。

3.结束语

工程造价审计是对工程经济效益进行监督和审核。积极开展工程造价审核是提高工程投资效益的重要方法,也是遏制工程投资领域的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工程审计的相关体制发展的不成熟,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审计工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导致审计难度加大。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工作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曹春艳.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工程审计[J].建筑经济,2000,(08)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工程造价 审计 方法

工程造价结算中的舞弊手段是多种多样,有的订合同不响应招标文件或执行时走样,有的编结算肢解定额子目内容或拆分合同承包范围,有的原材料以次充好或“以奇制胜”,有的签证联系单只增不减或“只见一斑”,有的偷改或伪造资料数据,有的遗失或隐匿证据材料,有的签证弄虚作假或巧立名目,还有的重复计价或多头结算等等。作为工程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各种舞弊手段及具表现特征了如指掌,还必须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技巧去加以检测验证,才能纠正各种舞弊行为,挤出工程造价水分,最终达到审计目的。总结多年的工程审计工作经验,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常用的揭弊对策和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综合测试法透视施工合同

通过熟悉并以摘要的方式把招标文件中关于结算办法的关键内容筛选、归纳出来,然后对照合同内容进行符合性测试,借以判断施工合同是否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招标文件或合同内容比较混乱的情况。如某项目招标文件的关键内容概括为:投标人根据施工图纸和其他资料结合现场勘察并通过招标答疑方式获取足够的工程信息,自行准确计算工程量并合理报价,实行总价承包,错算漏算不调整,规定“除变更增加工程经发包人签证同意按实结算”外一律不再调整。但签订施工合同时却规定“工程按实结算”。四个字看似相同,但其适用范围内招标文件规定的变更增加工程扩展到了整个工程,完全违背了招标约定。其结果势必导致投标书漏项、工程量少计甚至事实上的综合子目也可能被分解后进入结算,连投标按不平衡报价考虑的低价子目,以及承诺的优惠下浮比例也可能全部在结算中调整,从而大大增加造价。

二、关联分析法揭穿材料调包

根据关联性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并按时间顺序组成环节链,找出其中的控制薄弱点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往往能发现异常。如某公路工程设计联系单改塘渣垫层为砂卵石垫层,单项变更增加造价几十万元。这引起了审计的关注:垫层的关键在于地基处理和如何高质量压实,用砂卵石虽好,但用塘渣应该也行,否则原设计是不可能采用的。既然两者都行,施工单位会不会调包以赚取巨额差价呢?审计首先设法收集了联系单、施工日记、专项施工力案、施工交底记录、材料进货单、技术复核记录、隐检资料等所有能收集到的反映垫层回填的资料,通过对这条资料链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材料被调包的证据,隐检资料和施工日记清楚地记录了采用塘渣回填的事实。

三、对比分析法纠正单向变更

工程发生变更时,很多情况下也遵循有增必有减的法则,而不总是只增不减。路基回填改用砂卵石(增加),就意味着原设计塘渣的取消(减少)。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和纠正联系单只增不减、一边倒的倾向。某仓库工程联系单增加了大面积的大棚装修、内墙装修、内贴墙砖以及水磨石地坪等工程量,却没有任何对应的工程量减少。审计人员凭借职业敏感性,认为这里很可能有问题。经过大量对比分析,很快就掌握了设计有规定,而实际并未实施但联系单却予以核销的情况,最后根据商务标内容核减天棚和墙面泡膜保温板、硬塑板、聚合物砂浆抹灰、弹性涂料以及环氧树脂耐磨地坪等保温隔热装修费用,项目核减近数十万元。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联系单虽有增也有减,但只减小的不减大的、或只减明的不减暗的、减而不全的情况更具有欺骗性。

四、因果判断法鉴别虚假签证

首先按时间顺序对相关资料作专题收集并组成资料链,再按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因”与“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某道路工程地质报告查明该道路西路段分布有淤质粘土,呈高压缩性,工程性质差,东路段则地质状况良好。设计规定如发生排水管道座落在超过2米厚的淤质土上(因),则采用木桩加固地基(果),其他路段毋需处理。但查阅经多方签证的隐检资料却发现,东路段出现了大量的打木桩记录(果),而东路段并不存在淤泥(因),地质状况良好,根本不需要打桩,属于“有果无因”;西路段有弱土分布、有可能需要打桩加固(因),却并无打桩及相关记录(果),属于“有因无果”。因果明显矛盾,最终认定资料造假和虚假签证。

五、整体把关法防止重复结算

由于审计分工或者送审时间错开,很多情况下,即使相关联的几份结算明显存在交集也常常不易被发现,而一旦采取整体把关的方法,就可以显著降低这种差错。整体把关法包括纵横两个方面:横向是指项目组成复杂,分别由多个审计人员分块进行审计或不同的专业组成的情况下,指定其中的一个人进行整体把关,防止同一工程内容在不同的单位工程或不同专业的子工程中重复结算;纵向是指项目固分期实施而导致结算,审计相应错开甚至时间跨度很长这种情况下的整体把关,防止同一工程内容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项目中重复结算。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快捷;正确;施工图;预算;审查方法

施工图预算的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施工图预算的审核对象不同,或要求的进度不同,或投资规模不同,则审核方法不一样,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土建工程占投资比例较高(工业建设约50%,民用建筑约80%,公共建筑约70%)。施工图预算审查得快捷、正确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做好资金筹备。怎样才能加速这方面工作,我们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1 做好审查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施工图纸施工图是编审预算分项工程数量的主要依据,必须全面熟悉了解。一是,要对所有的图纸依次识读;二是,要参加会审,解决疑难技术问题。

(2)了解预算包括的范围,根据预算编制说明,了解该预算包括的工程内容,如配套设施、室外管线、道路以及会审图纸后的设计变更等。

(3)弄清预算采用的单位工程估价表根据工程性质,搜集、熟悉相应的单价定额。

2 选择合适的审查方法,按相应内容审查

由于工程规模、繁简程度不同,施工企业情况各异,所编工程预算繁简和质量也有区别,因此需选用适当的审查方法进行审查。主要审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逐项审查法

它又被称为全面审查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审核人重新编制施工图预算。首先,根据施工图全面计算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计算的工程量与审核对象的工程量一一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逐项核实审核对象的单价,这种方法常常适用于以下情况。

(1)初学者审核的施工图预算;

(2)投资不多的项目,如维修工程;

(3)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或施工单位审核设计单位设计单价的预算。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审核后的施工图预算准确度较高;缺点是:工作量大,实质是重复劳动。在投资规模较大。审核进度要求较紧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但建设单位为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仍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2.2 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的,有选择的根据施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如砖石结构(基础、墙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木结构(门窗)、钢结构(屋架、檀条、支撑),以及高级装饰等;而对其他价值较低或占投资比例较小的分项目工程,如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审核者往往有意忽略不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自档次易混淆的单价(如构件断面、单体体积),其次是混凝土标号、砌筑、抹灰砂浆的标号核算。这种方法在审核进度较紧张的情况下,常常适用于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或施工单位审核设计单位的预算。

2.3 分析对比审核法

由于上述两种方法类似编制施工图预算,工作量大,审核周期长,预算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出另一种方法,即分析对比审核法。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折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审核,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常用的指标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方造价指标(元/m2、元/m2、元/m……);

(2)分部工程比例:①基础,②楼板屋面,③门窗,④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3)各种结构比例:①砖石,②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③木结构,④金属结构,⑤装饰,⑥土石方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4)专业投资比例:①土建,②给排水,③采暖通风,④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

(5)工料消耗指标:即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称。

2.4 常见病审核法

由于预算人员所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则观点、方法亦不同。在预算编制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

某些施工单位的施工图预算常常出现以下常见病:

(1)工程量计算正误差:①毛石、钢筋混凝土基础T形交接重叠处重复计算;②楼地面孔洞、沟通所占面积不扣;③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不扣;④挖地糟、地坑土方常常出现“挖空气”现象;⑤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⑥梁、板、住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⑦接地面、墙面各种抹灰重复计算;……

(2)定额单价高套正误差:①混凝土标号、石子粒径;②构件断面、单件体积;③砌筑、抹灰砂浆标号及配合比;④单项脚手架高度界限;⑤装饰工程的级别(普通、中级、高级);⑥地坑、地糟、土方三者之间的界限;⑦土石方的分类界限……

而某些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或施工单位的初学预算者却常常犯有另一方面的常见病:

(1)工程量计算负误差。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

(2)预算项目遗漏负误差。缺乏现场施工管理经验,施工常识、图纸说明遗漏或模糊不清处理常常遗漏。

由于上述常见职业病范畴,且具有普遍性。审核施工图预算时,可根据这些线索而摸瓜,剔除其不合理部分,补充完善预算内容,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取定定额单价,以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之目的。

2.5 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核法

施工图预算项目数十、数百、数据成千上万。对于初学者来说,乍一看,好像各项目、各数据之间毫无关系。其实不然,这些项目。这些数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仔细分析,就可以摸索出它们的规律。我们可利用这些规律来审核施工图预算,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及数据,如漏项、重项、工程量数据错误等,然后,针对这此问题进行重点审核,如:

(1)与建筑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2)与室外净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3)与墙体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4)与外墙边线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

(5)其他相关项目与数据。

当然,也有一些工程量数据规律性较差,如柱基与柱身、墙基与墙身、梁与柱等等,我们可以采用前述的重点审核法。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核法实质是工程量计算统筹法在预算审核工作中的应用。应用这种方法,可使审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6 标准预算审查法

是对利用标准图纸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先编制标准预算,以此为蓝本审查预算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适合大规模标准工程,缺点是运用范围小,只能按标准图纸施工的工程才能实施。

2.7 利用手册审查法

是指把工程中常用的构件、配件等,事前整理成预算手册,对照手册进行审查的方法。其优点是缩短审查时间、加快审查速度,缺点是仅对常用构件等起作用。

2.8 利用统筹法

其计算的要点是:统筹程序,合理安排,利用基数,连续计算;一次算出,多次应用)类似标准预算审查法、利用手册审查法;结合实际,灵活机动,在计算工程量时,还要灵活运用分层、分段、分块、补加补减、平衡近似等方法,坚持先零后整,先分后合的原则。此法优点是计算速度快、省工省力,缺点是一旦基数算错,将影响其最后结果。

综上所述,正确、快捷地审核土建施工图预算,有利于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我们在审核土建施工图预算时,要根据工程的规模、重要性等方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审核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编建筑工程概预算实用手册[M].中国计划出版社.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5篇

在我国现行审计准则中,财务审计特殊是预算执行审计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视效劳,既是人大实行监视本能机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当时,预算执行审计为人大监视起到了较好的辅佐和效劳效果,但在新情势下也展现了一些单薄之处,有待立异开展。因而,依照中国特征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理论的要求,审计机关该当积极探究预算执行审计若何为人大监视效劳,我们以为这是非常需要的。预算执行审计若何为人大监视服好务,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浅薄看法与领会。

一、预算执行监视的近况与问题

十多年的理论证实,人大监视财务预算执行的要求越高,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越主要。固然审计机关展开的预算执行审计为人大监视做了很多任务,在方法办法上也不时改良和完美。然则,与新情势下人大对财务预算执行监视的要求仍有必然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改良、完美、进步与立异。

就人大监视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视法》第三章搜检和同意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预算的执行状况申报,听取和审议审计任务申报监视本级预算的执行、搜检同意本级预算的调整、财务决算是司法付与人大常委会的权柄。人概略实行好这个权柄,要求人大常委会构成人员既要熟习关于预算治理和财务治理方面的司法律例,还要熟习触及预算治理的各项营业常识和财会常识。而实践状况是,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的构成人员不成能都由熟习预算治理方面常识的人构成,加上预算草案、预算执行状况申报、决算草案项目不细,通明度低,很难弄清其数字中的关系,因而,要搜检好预算执行状况的议案不轻易。其次,因为审议工夫有限,他们难以在短工夫里摸透预算任务的方方面面,面临预算执行状况的申报、报表等文字资料,难以提出具体客观的审议定见。上述缘由,使得人大对财务预算监视缺乏本质性介入的路子和伎俩,给人大依法审批、监视预算形成必然的坚苦。预算执行审计为人大监视效劳就显得十分主要了。

就审计监视而言,现阶段审计机关对财务的审计监视多是在预算年度完毕后进行的,属过后监视。加之审计后果及处置往往是经历经验式的,即只要汲取经历经验,无法实时改正问题,侵犯调用财务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实时有用避免,公共投资也缺乏有用的审计监视,更谈不上对公共开支执行具体的绩效审计。审计监视在人大依法监视中的积极效果难以充沛发扬。

二、预算执行审计为人大监视效劳方法的构成

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为人大监视效劳首要是接纳两个申报的方法:第一个是“审计任务申报”,它以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为标记。《审计法》第四条规则:国务院和县以上当地人民当局该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进出的审计任务申报。同年7月19日,国务院又以181呼吁公布了《中心预算执行状况审计监视暂行方法》。该方法第八条第三款重申:审计署该当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布置,受国务院的托付,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上一年度中心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进出的审计任务申报。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了各地预算执行状况审计监视施行方法加以完美。第二个是“审计整改状况申报”,它以2006年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正《审计法》的决议为标记,修正后的《审计法》第四条规则:“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当地人民当局该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进出的审计任务申报。审计任务申报该当重点申报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状况。需要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任务申报作出抉择。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当地人民当局该当将审计任务申报中指出的问题的改正状况和处置后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申报”。从此,两个申报正式成为各级审计机关为人大监视效劳的首要方法。

三、改良预算执行审计为人大监视效劳方法的建议

若何不时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更好地为人大监视效劳,我们以为,应从施行事前监视、加大事中监视、完美过后监视三个方面改良预算执行审计为人大监视效劳的方法。

(一)执行预算编制审计申报方法

预算编制任务是一个融资本装备、预算治理、财政治理、增收节支、财务均衡等内容在内的系统任务。预算编制能否科学、合理,事关全局,它直接关系到全年财务任务目的的顺利完成,也影响财务本能机能的正常发扬。预算草案一经人大搜检和同意,就具有司法效能,因而,在预算草案报人大搜检同意前,由审计机关对预算草案编制的正当、合理、真实和精确性进行审计就显得十分需要。经过搜检预算编制的根据能否正当,能否量入为出、进出均衡的准则;预算编制有无细化到明细科目、详细部分,详细项目,人员经费规范、公共经费定额能否合理,专项经费能否有政策根据,严重项目支出能否经由科学论证;预算编制办法能否准确,能否依照零基预算办法编制,彻底改动基数加增进和保存预算的做法;预算支出构造能否合理,能否依照在保工资、保运转、保不变的根底上,环绕当局中间任务,按轻重缓急合理布置重点项目支出;部分预算编制能否真实、精确等内容,提出审计机关的定见和建议,向人大提交预算编制审计申报,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搜检和同意预算供应明晰清楚明了的审计根据。还,也能促进财务部分编制的预算草案更科学、更合理、更标准,加强预算的严厉性和威望性,促进各项财务资金增强治理,发扬更大效益。

(二)执行严重事项审计申报方法

人大在对财务预算执行状况进行常常性监视的进程中,对预算执行中的一些严重事项和某些人民群众关怀的问题,如当地财务资金的运用效益状况、严重建立项目标资金运用状况、预备费的动用状况等,以及财务预算调整的真实、精确性,可以托付审计机关进行单项审计,然后依据审计申报状况作出响应的抉择或决议。审计机关在年度方案项目审计中,对财务投入较大,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审计状况和审计中发现的一些严重问题、主要案件,应实时自动向人大申报,以争夺人大的注重和支撑。

(三)执行财务运转质量审计申报方法

预算是包管国度实行公共治理本能机能的财务依托,预算执行的进程实践上就是国度机关实行公共治理本能机能的进程。跟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的树立和完美,财务体系体例的变革,当局的公共治理本能机能正在从促进经济开展向供应公共产物改变,这种改变必定带来预算的方法、预算的规划和构造、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和目的等方面的转变。审计监视为顺应和效劳于这种改变,正逐渐展开财务资金绩效审计。财务资金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财务资金筹集、分派、治理和运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结果性的反省和评价。审计机关以进步财务资金的运用效益和治理程度为起点,以财务资金投资建立项目和财务专项资金为打破口,把揭露财务资金的严峻损掉糜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掉问题作为财务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该当实时向人大提交由此构成的财务资金绩效审计申报,如许以来,关于强化预算监视,完美公共财务系统,建立效劳型当局,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开展,具有主要意义。

(四)完美预算执行审计申报方法

第一,审计机关要不时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向人大常委会提交高质量、高规范的“审计任务申报”。审计机关在制订预算执行审计方案时,应积极自动与人大联络,仔细听取人大的定见,将人大常委会对预算监视的重点内容作为审计内容的重中之重,出力抓好对预算进出均衡、重点支出的布置和资金到位、预算超收收入的布置和运用、部分预算准则的树立和执行、向下级财务转移付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同意预算的执行、国债余额、上级财务津贴资金的布置和运用等状况的审计。并应积极自动争夺当局的注重,依法合时将年度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任务申报”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听取审议预算执行状况申报和搜检同意决算草案供应具体清楚明了的根据。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6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意见》对审计提出新要求,审计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形势下,审计部门应深刻认识和把握审计“新常态”,明确职责,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保障作用。如何认识新常态,把握性常态,对审计工作意义重大。

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审计监督全覆盖。根据《决定》和《意见》要求,审计工作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拓宽了审计的内涵和外延,打破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领域由局部转向全域,审计监督范围由资金资产转向资金、资产、资源、政策及权利并重,审计监督属性由经济属性转向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并重。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档是为了获得更持久更强大发展动力的深刻内涵,审计部门必须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要切实转变工作思路,整合审计资源,推进大数据的环境下的审计监督,才能真正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一)“新常态”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一是新常态对审计的理念定位提出新挑战。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需要提升宏观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及大局意识,实现有深度、有重点、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二是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对审计职责、范围、内容及技术手段等提出了新挑战。审计全覆盖要求审计不留盲区不留死角。面对这一要求,需要改革和理顺不相适应的地方和问题。三是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对审计监督能力水平提出新挑战。审计要实现推动国家治理的作用,需要审计人员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及较高计算机水平。面对违纪违法手段的隐蔽性、多样性和智能化,对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来更高要求。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对审计行为规范提出了新挑战。系列讲话中强调:能否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体现着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审计作为依法治国重要组成部分,依法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审计问题,在法定范围和权限内行使权利。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7篇

所谓“两种监督模式”,是指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长期以来,这两种监督主体各自按照不同的运行方式独立运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监督模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监督力量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此,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与审计机关根据各自监督模式的优劣现状,力求取优去劣、取长补短,从而,加强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模式的对接。 一、着力探寻两种监督模式对接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工作中,人大财经监督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多种监督形式的综台运用,尤其需要审计部门的配台和参与。在目前向立法型审计模式过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研究和探索两种监督模式实现对接的有效途径,提高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整体效果。近几年来,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财经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两种监督模式为互补,努力寻求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两种监督模式实现对接的有效途径: 1、加强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的对接。具体说,就是要依托审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延伸人大财经监督,提高监督质量和效果。如,南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的具体作法是:一是充分利用审计监督手段。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委托审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比如,财政预决算专业性非常强,一般人难以看懂,也难以从复杂的报表数字中发现问题。 人大通过审计部门对上一年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的过程,及时发现违反财经法纪、浪费国家资财、挪用财政专项资金、侵占国有资产等问题,进而监督查处,使人大财经监督既能有的放矢,又能提高实效。二是组织重点审计和调查。对一些涉及财政监督方面的重要审计意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审计机关联合组织调查,并委托审计部门组织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领域依法审计。对发现和掌握的违规违纪案件,及时转送和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相关程序严肃查处。同时,对典型案件,还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形成舆论压力,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三是积极开展审计执法检查。人大财经工委每年结合预算执行性的实际,开展审计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及审计部门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维护时常经济秩序,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2、加强监督力量和活动阵地的对接。从现实情况看,人大机关和审计部门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机构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如何有效的调动好、利用好,对于强化财经监督和审计监督都将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鉴于此,我们两家,一方面,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联合开展活动。 每年人大财经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在研究工作计划时,都坚持互通情况,尽量在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协调同步,通过优化人力配置,实现监督工作的对接和双赢。有时,双方还联合组织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财税审业务知识方面的讲座、培训,进一步提高法制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地为实施监督工作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宣传阵地,扩大监督工作的社会影响。与市县报刊、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一起开辟专栏,宣传和反映实施财经监督和审计监督工作情况、实际效果,给人们一个观察、了解的视窗。同时,人大机关和审计部门自办的刊物、资料,也及时反映这方面的信息,扩大监督工作的社会影响。 3、加强监督信息和监督资料的对接。为了加强人大财经部门与政府审计部门的对口联系,双方要套结有关工作“链条”,以保持正常的工作联系。一是抓好信息反馈。审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专门从事审计监督工作,将平时掌握的经济生活和预算执行的大量情况和线索,及时、主动地向人大反馈。人大财经工委又及时将审计部门反馈的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加工,提供给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使他们结合审计议题,分析和研究一些深层次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审议意见。同时,人大财经工委也将平时调查了解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保持监督信息的畅通和有效对接。二是搞好资料传递。对人大财经工委和政府审计部门双方各自形成的调研成果、审计报告、情况通报等资料,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方式及时传递,使双方保持相互沟通和交流。三是加强活动联系。每年年初,人大财经工委通过邀请审计部门参加对口联系会议等形式,通报上年工作情况和新的一年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重点、主要活动安排等情况。审计部门除经常向人大汇报工作外,每年还适时邀请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视察、指导审计执法和监督工作。 二、切实把握两种监督模式对接的重点环节 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财政预算健康运行的有效监督形式。坚持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的有机结合,实现两种监督模式的对接,必须把握以下重点环节: 1、找准对接的切入点。切入点,就是要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监督,就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授权或既定目标履行经济责任,有无弄虚作假、违法违规、损失浪费等行为,并督促其采取措施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作为人大来讲,就是要认真宣传贯彻审计法,特别是要认真贯彻新修改的《审计法》,切实加强对审计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并把审计监督与人大财经监督有机揉合,做到协同运作、相互促进,既不干预正常的审计执法行为,又能支持审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真正做到寓监督于支持之中。如,近两年来,南县人大常委会正在找这个切入点,大力支持审计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探寻对接的结合点。结合点,就是要借助审计监督手段强化人大财经监督。在审计监督中,审计的对象或客体是财政、财务收支,它与人大财经监督的主要内容基本吻合。每年人大常委会都要审查和批准财政决算,监督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部门也要对财政决算进行审计监督。这两种不同层面的监督,对规范财政收支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监督而言,目前仍是程序性的比较多。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以交办函的形式交政府整改,并要求政府限期报告整改结果。我县近几年人大工作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既有刊于推动被审计单位和部门落实审议决定,解决实际问题,严肃财经纪律,又能更好地树立人大权威,使人大常委会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逐步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p#分页标题#e# 3、抓好对接的着力点。着力点,就是要建立健全财经审计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人大在审查预决算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检查监督手段。有的地方对预算只审不查,使得“审查”变成了“审议”。 尽管各级人大为提高预算监督质量而“提前介入”,但因财政预算专业性强、内容宠杂,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监督的深度、力度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近几年我县的实践来看,人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离不开审计手段的运用,这是由审计的功能、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人大建立健全财经审计制度,既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足额及时入库,控制和监督财政支出,又能判断和检验财政活动成果的真实性。 人大借助于审计部门运用的现代审计手段,实施对同级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活动的审查,客观上起到了两种监督模式对接的作用和效果。 4、重视对接的关节点。关节点,就是要逐步理顺审计领导体制。我国现行的审计领导体制是审计部门在同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这样就形成了政府部门监督政府的状况(审计机关实际上是政府的内审机构),极易受到行政干预,影响审计执法的独立性,特别是进行“同级审”时,审计机关只能先向同级政府报告审计结果,经政府对有关问题筛选后,再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能够反映的问题”,这就影响了审计执法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因此,各级人大机关要积极呼吁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宪法和审计法,将审计部门作为权力机关实施监督的职能部门,并列入人大序列,加大审计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推进人大财经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有效运行。 三、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 实现两种监督模式对接后,各级人大常委会务必发挥审计机关的重要作用,强化对政府财政经济的监督。 首先,要发挥“同级审”的“明镜”作用,强化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所谓“同级审”,就是对同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这是国家审计的永恒课题,也是审计机关为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监督财政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使命。如,南县人大常委会每年在审议、批准同级财政决算之前,其财经工委按照《南县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办法》的有关规定,督促审计机关对财政部门批复预算的情况、预算执行中的调整情况和预算执行中收支变化的情况、预算收入的征收、缴库、退库情况、财政专项拨款、上级财政专项补贴的拨付与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听取他们的审计结果报告,还就审计的力度与深度提出初审意见,以增强“同级审”和人大常委会审议财政预算执行的实效。 其次,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眼睛”作用,强化对财经权力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全称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即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工商企业等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或任中审计的一项制度,也是对财经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近两年,南县人大财经工委一是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意图,委托审计机关对政府财经序列组成单位将要任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或任前审计,为人大常委会的人事任免把好“出口关”和“入口关”。 二是在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述职评议前,人大财经工委遵照人大常委会党组的要求,委托审计机关对有关县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如,前年和去年,南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分别对县农业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和计生局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述职评议。评议前,人大财经工委还根据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委托审计机关对上述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为人大的述职评议提供了确凿的事实依据。 再次,发挥基建审计的“卫士”作用,强化对国家财产的监护。基建审计是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人大财经监督模式与政府监督模式的对接,南县的基建审计工作正在不断加强。2004年,南县人大常委会采纳了财经工委的建议,委托审计机关对新县政府办公大楼的造价及其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共审减建设资金700多万元。 2005年7月,南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县审计机关《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情况汇报》后,责成县政府召开常委会议制定、出台了一个《南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这既为南县的基建审计提供了工作指南,又为南县的审计执法人员监护国家财产提供了有力武器。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8篇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型企业和信息型产业大多都正在使用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系统或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

    Planiling,ERP)系统或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系统或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系统等,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同时企业所有运营环节都充斥着信息资源(包含各个部门大量财务数据和经营管理数据的数据仓库)。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数据仓库中获取大量审计数据,面对被审计单位海量数据中蕴含着极其丰富信息的挑战,仅仅依靠只是将传统手工的审计流程计算机化的信息技术,如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等,很难满足信息时代审计的需求。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技术为被审计单位在面对海量数据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审计工作中引入对海量数据进行“轻松处理”的数据挖掘技术(如决策树算法、聚类算法、关联规则发现算法等),是对计算机审计方法的补充,“减弱”传统审计方法的限制条件,为现代审计开拓了便捷的路径。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审计方法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也是计算机审计方法探索的悄然趋势。审计人员在面对存在着复杂的审计环境和海量的财务数据时,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异常数据(因它在发现审计线索特征方面可以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计,把风险尽可能降低,进而拓宽审计领域。

    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孤立点分析方法来发现一些异常的审计现象,孤立点分析方法先对这些大量的审计数据进行预处理(除噪),然后建立数据挖掘模型,运用此模型分析出具有一定特征且小比例的异常数据,供审计人员决策分析时参考。

    二、孤立点分析方法

    孤立点分析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用来检测审计数据中异常数据的一项重要技术。由于审计分析中的疑点数据往往表现为孤立点,通常情况下,在对被审计数据进行分析时,常常选择孤立点分析技术。

    (一)孤立点

    孤立点是数据集中与众不同的数据,使人怀疑这些数据并非随机偏差,而是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机制。在聚类分析中,有的数据对象不属于任何的类或簇,这样的数据对象在聚类中称为噪声,而在孤立点分析中,则称为孤立点。孤立点是个相对的定义,特别地,在审计领域,审计数据初始分布模型假设的不同,或研究者在不同的检测背景下,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鉴于很多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都会导致孤立点的产生,如人为执行错误或人为故意操纵数据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致使孤立点的产生,再如仪器测量错误、系统故障、数据总体中的自然偏差或固有的数据变异都会导致孤立点的产生,我们要对孤立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但最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要对这些孤立点保持敏感性,并分析出孤立点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来获取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二)孤立点分析方法

    1.孤立点分析方法的概念

    孤立点分析方法可简述为:给定一个有n个数据点或对象的集合及预期的孤立点数目k,发现与剩余的数据相比是显着异常的、孤立的、或不一致的前k个对象的过程。因此,孤立点分析实际上可以被看作两个子问题:

    (1)在给定的数据集合中定义什么样的数据是不一致的;

    (2)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检测这样的不一致数据。

    2.孤立点分析方法介绍

    (1)基于统计的方法

    当数据集的概率分布及参数(如正态分布、泊松分布等,均值、方差)已知或需经多次验证并试图得出数据真实的概率分布或参数特征时,一般使用基于统计的方法。此方法尤其用于数值型数据。孤立点的确定主要是通过检验偏离统计模型的不一致数据,并统计出其个数,分析其性态。

    (2)基于距离的方法

    Knorr和Ng提出了一种体现孤立点本质的定义,即若一个数据对象与数据域中大多数对象之间的距离(相异度)都大于某个阈值,将此数据对象确认为一个孤立点。阈值的设定是在对被审计数据清洗,并检验其有效性之后,据审计数据所属行业的特点,将行业常规值预先设定为阈值,或经公式计算得出阈值。此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基于统计方法中数据分布特征确定的问题。

    (3)基于偏离的方法

    基于偏离的孤立点挖掘是通过检查一组对象的主要特征来确定孤立点。与给出的描述“偏离”的对象被认为是孤立点。此孤立点挖掘有两种常用的技术:第一种序列异常技术,是一种基于相异度函数(往往是审计数据集的总方差)的有效方法,预先定义样本集的一般特征,其余“偏离”这些特征的样本属于异常样本。第二种OLAP数据立方体技术,在审计时,对那些标为异常的单元下钻,可能会发现更细节或较低层次的异常。

    (4)基于密度的方法

    Breuning等人基于密度聚类思想的启发,于2000年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密度来检测孤立点的新方法,通过该数据对象周围区域的局部密度,与它邻近的局部密度之比来确定该对象的局部孤立点因子(Locai OutlierFactor,LOF),LOF的值越大说明该对象越可能是孤立点,需引起审计人员多加注意。该方法对发现局部孤立点有很好的效果。

    (5)基于距离和密度的聚类和孤立点检测方法

    基于距离和密度的聚类和孤立点检测算法(Distance & Density Based Clusteringand Outlier Detection algorithm,简称DDBCOB),是将基于距离和密度这两种方法融合来确定聚类和孤立点。经过反复验证,证明融合了两者优点的DDBCOB算法可以对任意形状的聚类进行识别,可以有效地识别出高维数据中的孤立点。

    (6)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孤立点

    Williams等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孤立点检测算法(Repntor Neural Networks,RNN),数据源往往使用通用统计数据集(一般较小)和专用数据挖掘数据集(较大,并且是现实的数据集),RNN算法对大的或小的数据集的孤立点检测结果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它不适于检测含有放射状的孤立点数据集。

    孤立点分析技术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在两方面:一是审计数据预处理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数据清理和检测之后,通过规则集中预定义的孤立点识别规则,来识别此类数据是否为孤立点。二是异常检测(即让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判别孤立点是否可疑)。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对可用的原始数据进行采集、清洗以及验证,使之达到建模的需求,然而最关键的一步是在明确了挖掘任务之后,据数据的类型和特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孤立点算法,则审计人员选取以上介绍的孤立点分析方法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满足客户对寻求异常数据的审计需求。

    三、孤立点分析方法在审计运用中的一般流程

    图1是孤立点分析方法在审计中运用的一般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①审计人员提出需求,此需求往往是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识别出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或经营业务有些异常,需找出数据或业务中的噪点(孤立点),数据挖掘人员通过和审计人员的沟通来加深对审计需求的理解。在此进行的理解具体有业务理解和数据理解,其中业务理解包括据需求确定审计项目目标、评估审计目标的资源和审计人员的假设、确定数据挖掘目标、生成项目计划,数据理解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进行理解、采集原始数据并分析、初步检测数据质量、探索数据变量。

    ②数据挖掘人员在理解需求的前提下检验此需求能否用孤立点分析方法解决。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采用孤立点分析方法来分析疑点数据的,首先对孤立点检测算法的参数和孤立点识别规则进行预定义,然后调用数据清理算法对被审计数据进行清理,来提高定位孤立点的精准度。

    ③数据挖掘人员提出挖掘模型,并向审计人员详细的介绍此模型的功能和作用,进而他们可以对模型的算法细节进行商讨并加以确认,最后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试用;

    ④审计人员在理解挖掘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所产生的挖掘结果进行评价。

    ⑤审计人员对所试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得出的结果进行评价时,若此数据挖掘模型不符合审计需求,此时,要对模型以及模型的输入参数值等进行反复的修正和完善,即不断调试模型的输入参数值,不断完善模型来迎合审计需求。

    ⑥若数据挖掘结果是异常并且是重要的,则符合审计需求。

    ⑦若数据挖掘结果是异常但是合理的(若由于固有数据变异性引起的结果等),或异常但影响较小,达不到重要性水平,此时审计人员对原来假设审计数据有异常的情况不予处理。此重要性水平,主要依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审计项目的了解情况等。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邮政企业 经济责任 任期审计

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厂长(经理)离任审计,经过10多年的努力,离任审计已打下较好的基础,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2000年,中办、国办《关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我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正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邮政企业积极开展和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经济责任的审计方法。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大体上分为基本方法、专门方法和特色方法三种,现结合邮政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情况阐述如下。

1 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按照不同审计方式可以归为三类:审查方法、验证方法和调查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本上都会采用到这三类审计方法。

1.1 审查方法

审查方法是取得书面证据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审阅法、复核法、分析法、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可运用于审阅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有关其他经济资料。复核法应用于经济责任指标的核实,可以相互佐证。

1.2 验证方法

验证方法是取得实物证据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盘存法、调节法等。盘存法可用于确认领导任期内资产变动情况。调节法与盘存法是紧密相关的,多数情况下,运用盘存法取得实际数据要与账面数据进行调节核对。

1.3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是取得其他证据的方法。包括观察法、查询法、函证法等。如:有些经济责任审计证据线索往往是通过查询法获得的。函证法在企业内部审计中比较少用到,主要是在发现重大案件后配合相关部门取证用。

2 专门方法

专门方法,一般有内部控制制度测评方法、抽样审计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等三种。

2.1 内部控制制度测评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测评法是指对内部控制的调查、测试和评价,在现代审计中,作为一种专门的审计方法加以运用,其基本路径是从内部控制到会计核算系统。

2.2 抽样审计方法

抽样审计通常指统计抽样审计,是指利用随机抽样的原理从被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一定样本,并对样本进行检查和统计评价的一种取证方法。

2.3 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就是在审计实施中将计算机作为审计取证辅助手段的方法,一般指绕过计算机的方法和通过计算机的方法。

由于以上三种专门方法需要系统的科学和技术支撑,目前邮政经济责任审计局限于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全面审计的时间和力量,日常主要采用抽样审计,随着邮政审计前进的步伐,逐步向内控测评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

3 特色方法

邮政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坚持百分百审计,但也只限于离任审计,没有离任的基本不审,因此离任审计跨度较大,连任的情况就更大。时过境迁,人员、法规、环境等变化,不仅工作量大,时间紧,而且评判难。邮政经济责任审计在多年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各种经验和做法,找到一些适合目前邮政现状的经济责任审计特色方法,具体如下:

3.1 账户入手方法

有些重要的经济责任,虽然不在考核评价体系内,还必须十分重视,需要加以调查核实与评价,从账户入手审计是从源头上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查主要经济事项基本上都可以从账户入手,先取得银行账户资料,对银行账户资料进行分析核对,再延伸审查有关现金管理和财务收支活动,最后确定进一步审查的范围和重点。

3.2 企业自查与审计监督相结合的方法

企业自查和审计监督相结合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要求认真做好自查工作,审计组在自查基础上进行核实审查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实际是一种复查的方法,由于邮政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审查的内容面广点多,且任期时间长,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经济事项,通过企业自查可以把一些主要的经济事项找出来,以供审计复查核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

3.3 抓重点审计的方法

抓重点审计也就是抓住审计的重点内容,深入进行审计的方法。即抓住职工反映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主管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其关键在于找准部位,抓住要害,审深审透。通过实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现,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致了解领导任期内的重要经济事项,邮政审计部门在比较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审计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3.4 利用审计成果的方法

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多与其他审计审查、评价、鉴证的内容密切相关,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尽量利用其他审计成果为其服务。将邮政日常积累的审计成果加以利用,这是实践中最具有邮政经济责任审计特色的方法。

3.4.1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正常审计结合

结合平时开展的财务收支审计、年度经济责任控制审计等,将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要求纳入其中,把部分工作分解体现在正常审计中。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重点对任职期间尚未审计年度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在审计结束后,搜集归类积累审计资料,建立必要的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台账)。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取和应用审计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3.4.2利用审计成果进行审计

3.4.2.1充分利用建立的邮政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台账)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台账建设需要日常的维护,但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减少现场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

3.4.2.2利用外部审计检查的成果进行审计。对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工商税务等经济监督部门的审查结论,经过认定后,可以作为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资料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4 结束语

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多种多样,而且随着审计实践的深入和不断创新发展,关键在于综合交叉,灵活运用。审计人员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时,可以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使用,并注意多种审计方法结合使用,紧密结合邮政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10篇

一、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必须明确两法提出的新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对预算执行审计提出四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对预算执行审计时限提出新要求。修订后的《审计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但没有明确何时提出报告。”在过去的实践中,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规定提出报告的时间不一,有早有迟。早的在二、三月份,这样造成审计机关当年预算执行审计的时间很短,很多事项难以审深审透,审计工作报告质量受到影响。晚的安排在第四季度,从而使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达不到通过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搞好预算管理的目的。新颁布的《监督法》重视这一实际,在报告时间上作了科学安排。《监督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将上一年度的中央决算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年度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第十九条规定:“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也就是说,国务院的审计工作报告必须在每年六月提出,地方人民政府的审计工作报告必须在每年六月至九月间提出。这种对审计工作报告提出时间的规定,实际上也是对预算执行审计时限的规定,各级审计机关在报告提出之前必须完成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监督法》作出这条规定,既为预算执行审计实施留出了比较多的时间,有利于保证预算执行审计必要的覆盖面和审计质量,又使预算执行审计能在人大审查批准决算时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加强和改进财政管理。

二是对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提出新要求。《监督法》除在第十七条对预算调整、重点支出调减的审查批准作出原则规定外,根据这些年各级人大常委会在预算执行监督方面进行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实效的要求,在同《预算法》、《审计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相衔接的基础上,明确“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2)重点支出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3)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4)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5)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6)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执行情况。”同时,区别中央与地方的不同情况,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国债余额情况;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这里讲的是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规定了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内容。作出这样的规定,既有利于突出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又有利于做到预算执行审计更好地为人大加强对财政的监督服务。

三是对预算执行审计效率提出新要求。针对以往国家审计很少讲审计成本,审计实施时间过长的情况,《审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这条规定不仅同样适用于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而且是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是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提出新要求。两法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从三个层次上提出要求。首先是对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提出新要求。《审计法》第四条规定:“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这是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进行规范,要求我们必须围绕预算执行报告预算执行审计情况,而不能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变成包罗万象的一般审计工作报告。其次是在落实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和决议的力度上提出新要求。《审计法》第四条明确:“必要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这一条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提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监督法》第二十条规定: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这体现了一旦启动监督程序就一抓到底的立法思想,也表明两法更加注重预算执行审计的效果。再者是对审计工作报告的处理提出新要求。《监督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人大常委会听取的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有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报并向社会公布。”这条规定是要求增强预算执行审计的透明度。

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必须形成乘势而上的新思路

在两法对预算执行审计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使之既与之相适应,又能推进预算执行审计的不断深入开展。可以这样说,确立新思路,是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必然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现在看来主要应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确立预算执行审计目标。刚开始我们把预算执行审计目标确定为“摸清家底,揭露问题,促进管理”,后来又确定为“促进规范管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这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在看来这种目标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调整和充实。根据两法的规定,我们应当将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定格为“促进实现依法理财,规范财政分配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改进财政管理”。确定这样的目标,一则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二则符合现实情况和长远要求,三则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

第二,关于构建预算执行审计体系。我们曾经提出预算执行审计要“以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为主线,以对财税等部门组织和参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为重点,以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为基础,以预算外资金审计为补充”,这一体系基本上是可行的,在实际工作中也起到了引导作用。根据两法的规定,以及后来我们强调以支出为重点,现在可以提出构建“以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为主线,以对财税等部门组织和参与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为主导,以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为基础,以重大支出、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以及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审计为重点,以预算外资金审计为补充”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构建这样的体系,要求审计机关重点关注五个方面:一要关注预算安排的合理性。特别要重视对专项资金预算安排情况的检查,了解在财政资金分配中财政权力行使的规范性,看其有无滥用权力的问题;二要关注预算内容的完整性。目前不少地方未将接受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列入预算,财政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也不很规范,造成这部分资金失去人大监督。审计机关要按照《监督法》的要求,既要加强对这部分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的检查,又要促进完整反映预算;三要关注预算收支的平衡性。《预算法》规定:“中央政府预算不列赤字;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中的资金缺口,又不直接违反法律规定,纷纷建立各种形式的投融资公司进行举债。为此,审计机关要在关注预算内资金平衡的基础上,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开展审计,真正把政府性资金、政府性负债纳入审计视野,使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四要关注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力度,揭示资金闲置而没有发挥效益或使用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五要关注预算执行的刚性。预算一经人大常委会批准,就要得到严格执行。但目前未经法定程序,自行调整预算、各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相互调剂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既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怎么样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研究提出积极性的审计意见,以切实加以解决。

第三,关于突出预算执行审计重点。预算执行审计,顾名思义是指对预算安排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的审计。从两方面的审计内容看,支出是重点。这在前面已经提到。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去突出这个重点?笔者以为,以支出为重点,就必须沿着资金的流向去开展工作,按照“财政资金到哪里,就审计到哪里”的思路,坚持从财政部门分配和拨付预算资金情况的审计入手,延伸审计部门、单位和有关方面使用预算资金情况,突出对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及效果情况的审计,并加强分析研究,提出积极性的审计意见。这三方面的审计工作要形成一个链条,一环扣一环,力求把情况调查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审计结束后做到审计工作报告重点突出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

第四,关于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效率。这是一个新问题,过去我们很少研究,现在看来也非解决不可。怎么解决?笔者觉得首先应该分析一下提出审计效率问题的原因:从外部讲,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现场实施审计的时间太长;从内部讲,我们确实也需要加强审计效能建设。在明确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要研究怎么去提高审计效率,缩短在现场实施审计的时间。现在看来,提高审计效率关键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培养审计人员的现代审计理念,帮助审计人员掌握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具体地讲,一要加强审前分析,在进行多维分析、把握总体的基础上明确审计主攻方向;二要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切实体现突出重点的方针,做到始终围绕重点开展工作;三要切实推进包括审计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方法、技术手段在内的审计技术进步,突出抓好计算机审计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应用。既要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发挥其辅助审计的作用;又要把计算机作为一个系统,实现必要的联网审计;还要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对象,开展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和软件的审计。

第五,关于凸现预算执行审计效应。预算执行审计应当对规范财政资金的运行、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起到很好作用,但现在一些问题屡查屡犯确实对这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当然,现在人们所说的屡查屡犯与实际情况的屡查屡犯不完全相同。由于审计机关每年确定的审计对象不同,而每年查出的问题有些相同,这不能叫屡查屡犯,只能认为是查出同一类型问题。如果同一被审计对象,每年都查出同样的问题,才应该认定为屡查屡犯。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审计都应当起到威慑作用。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威慑作用还不够。解决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三方面的制度:一是督查制度,即对被审计单位查出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二是公告制度,即将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布,同时向社会公告各项审计结果。这样可以促进搞好整改工作,落实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决议;三是问责制度,即实行对预算执行审计所查出问题的问责,并视情况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以起到惩戒威慑作用。如此从制度上保证预算执行审计发挥作用,其效果才能凸现,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新举措

(一)加强统筹谋划,坚持逆向思维,从需要出发安排审计项目。现在有些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搞得不怎么好,责任不在审计人员,也不在审计机关的各个业务部门,主要是因为领导没有好好统筹谋划。统筹谋划是搞好预算执行审计的关键,也是先决条件,特别是在《审计法》明确提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的要求后更应当做到这一点。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说明计划或者说策划是很重要的。对预算执行审计我们要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来策划,也就是说要从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做好最后的审计工作报告来考虑和安排工作,研究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并抓好计划的执行。这样,才不至于在审计结束时总感到还有什么没有做好,或者差了什么,使报告的内容不丰富,不能满足政府和人大的要求。

(二)加强组织协调,坚持整合审计资源,实行一体化审计。《监督法》对审计工作报告时限的规定给预算执行审计留下较多的时间,这对我们组织好预算执行审计比较有利。我们在作好计划的基础上,应该围绕预算执行组织开展各方面的审计,在预算执行审计这个大框架下整合审计力量,做好各自的工作,做到一切着眼于突出预算执行审计这个主题,一切融入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一切充分考虑满足预算执行审计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实现各个方面、全部财政性资金一体化审计。这样,才能既保证预算执行审计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又使预算执行审计内容丰富、形成整体效应。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11篇

一、以反腐倡廉为已任,促进全市廉政建设。

审计制度不仅是维护国家所确定的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度,而且是加强对相关权力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政治任务。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和反腐斗争的客观要求,以及审计机关自身具备的专业特长、职能优势和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审计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发现和揭露腐败,既是反腐败斗争的需要,也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发现腐败、查处腐败、预防腐败和权力监督四个环节中的作用。

(一)强化审计机关在发现大要案线索方面的责任感与敏感性

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是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最重要特征。据有关部门统计,经济案件占所有案件总数的70%以上,而且大案要案多,违法犯罪手法呈智能化发展趋势,案件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但是,凡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一般都要通过资金往来和账目反映出来,因此,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便可查出贪污、行贿、偷税漏税、套汇、走私、造假账、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大公为小公和化公为私,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腐败案件的线索和信息。针对审计对象数量庞大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法,集中力量,选择那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单位、重点项目和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充分发挥审计自身熟悉财政财务,精通查账的优势,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司法机关查办案件,积极提供大要案线索,并逐步建立起情况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

(二)发挥审计机关在查处腐败中的作用

审计机关第一位的责任是发现和揭露问题,尔后还要依法查处。对发现的腐败嫌疑,审计机关都将其作为重点予以追踪审计。对追踪查实的腐败行为,则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别处理:一是对于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以下达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做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二是对于审计机关处理权限以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并视情继续参与查证,对案件的突破、定性及扩大战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审计机关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要深入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在从严治标,严惩腐败的同时,必须从源头上抓起,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采取治本措施。审计机关从反腐败斗争的大局着眼,由过去单一的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面转变,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途径,特别是通过对经济领域带有普遍性、倾向性或者某些制度、政策方面带有缺陷性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分析,努力找出产生腐败问题的背景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体制根源、制度根源,在及时反馈各类审计信息的同时,提出在体制改革、制度完善、加强管理、健全机制等方面的建议,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从宏观上、源头上解决问题。

(四)发挥审计机关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腐败是一种权力的滥用,是公共权力运行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本质特征是拿权力或原则作交易,侵吞国家和集体财富,为个人捞取好处,其结果必然构成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破坏和社会生产力的阻碍。从多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中不难看出,多数大要案都是掌管经济实权的行业、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及企业负责人,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单位和个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发展经济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综合分析我国当前财经秩序方面存在所产生的原因,都与一些部门、企业的少数领导没有正确行使权力和认真履行职责有关。腐败分子、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屡屡得逞并且无所顾忌,在很大程度上又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管理偏松,监督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监督防止权力腐败的高度,赋予了审计机关更重要的职责,突出强调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参与反腐败的工作领域必须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在建立良性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推动民主政治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具体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密切关注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注意审计资料的决策有效性,重视信息分析,及时提出促进管理和改善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二是推动审计机关对权力监督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一方面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完善责任评价体系,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促进相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努力将此项工作真正成为对领导干部实施权力监督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是从反腐败的角度积极推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行和完善审计公告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对一些、权钱交易的典型案件进行揭露,不断增强审计结果的透明度,让社会各界通过审计结果的关注,参与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中来。

二、讲究审计方法注意发现大要案线索

如何发现大要案线索,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我们研究总结出,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综合运用。

(一)从内部控制入手查找重要审计问题线索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机制。实践证明,一个单位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效性差,这个单位就很可能产生违纪违的问题。因此,基础制度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的主题理念,以一个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为切入点,从内控制度到会计核算系统为基本路径,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重视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尤其是要对不相容职务控制、人员素质控制和凭证传递程序进行重点检查,以测定内控制度可信赖程度,找出薄弱环节,对审计预期、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做出基本判断安排。

(二)从严从细审核原始证据发现重要审计问题线索

审计的过程从某方面看,也是审计证据搜集、查证,最终获得审计证据支持的过程。特别是以经费收支核算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对审计证据尤其是原始凭证审核,就是一个审计重点。在审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无篡改原始数据、伪造经济事项、使用非法票据等、收款收据不按顺序号使用等,从异常数据、字迹、经济往来、账务处理、收款收据使用等,去发现问题和查找一些重要问题的线索。

(三)尝试运用逻辑推理法发现重要审计问题线索

唯物论和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又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根据事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的关系,进行分类、分析、归纳推理,把相关的问题和现象不断地纳入逻辑分析的视角,又不断地排除非逻辑因素,从现象间的矛盾关系到实质性的因果关系,推理出一些必然性的东西,发现和揭示重要问题的线索。

(四)政策攻心与实际调查相结合查寻重要审计问题线索

审计监督属于行政执法范畴。审计执法,尤其是在进行重大问题揭示与查处时应尝试运用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进行政策攻心。观察其言行,揣摸其心理,破解其心迹密码。即通过对有关人员晓之以法,动之以情,攻破其心理防线,获取线索。那些心事防线薄弱或受人唆使、胁迫而违纪违法的人,在接受检查监督时往往会发生微妙的心理变化,神色言行反常。如接受谈话时神色慌张,答非所问;提供资料时,有意拖延或借故推诿,表现为一种即后悔又不敢声张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刚柔相济,既一方面向对方宣传法律知识,严肃指出其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另一方面向其宣传国家的政策,使其放下思想包袱,看到光明,主动说明情况和问题。

(五)整合利用平时审计积累的资料发现重要审计线索

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平时审计的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积累与整合,以便在审计中进行系统地、动态地、联系地加以运用。将与被审计事项有关的各个因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通过各个因素的性质分析被审计项目的性质,通过各个局部的性质分析出总体的性质,或将个别的、分散的审计证据综合起来分析,使审计证据形成有充分的证明力的辅助审计方法。

此外,我们还经常结合运用走访座谈、个别谈话法、跟踪决策环节审计法、重要关联业务及资金追踪法、实地勘察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的有机运用,已成为我们发现重大经济违法案件线索的重要手段。

四、把握三个环节,确保流程畅通

一是账户入手查源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违法篡改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原始会计资料而不留痕迹成为可能,随着财务造假和违法违纪问题不断受到揭露和查处,隐匿和销毁会计资料已成为违法犯罪分子逃避监督、隐蔽自己的主要手段。这些情况的出现,必然给以查账为基础的审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因此,我们的对策是,从审计银行账户入手,彻底查清事实真相。因为,任何经济案件都与钱有关,银行账户是资金活动的载体,能够全面揭示货币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尽管涉案人员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查处,但其资金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却会在银行账户上留下运行的轨迹。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疑点时,特别关注银行账户,查清资金在账户中的运行情况,掌握了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有关活动,这就抓住了案件线索的根源。

二是固定证据抓要点。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抓好证据环节:第一,资金证据。审计时需要查明涉案的资金是国家资金,还是集体资金或其他资金,收集确切的证据资料来认定资金的性质。第二,实物证据。重点核实资金的开户银行、账户、存折、收支情况等资料,存取资金的准确日期、金额,并逐一对原始资料取证、复制、盖章。第三,调查证据。审计人员在取得上述两种证据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围绕资金运动的方向,深入对涉案资金的用途进行调查并取得调查证据。第四,流向证据。这项工作的难度最大,审计人员应按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对涉嫌案件的对象逐个进行谈话,并按审计程序作笔录,取得资金流向的证据。

三是案件移送要及时,由于审计机关受到职能和手段的限制,必须积极主动配合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工作,才能发挥更在的作用。首先,通过审计锁定除案件线索以外的所有涉案构成要件的事实资料。包括嫌疑人身份、涉案资金来源、性质、数额,贪污挪用的时间范围,具体操作过程的手段等,并结合案件线索事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定性、定罪的可能性等进行初步的审计分析,并做出审计移送该案的结论,及时将上述资料作为审计查案线索向纪检、监察及司法机关移交。这是审计查处案件线索的主要工作,也是审计查出案件线索能否顺利移交和最终得到处理的关键性工作,必须做成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足以认定,避免关键审计证据缺失,以免给案件受理机关进一步调查造成困难。其次把握好案件移交的时机并注意保密。审计查处案件,主要是获取证据提供线索,最终破获案件还要依靠纪检、监察与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因此,审计组在获取案件线索的证据后,应及时向受理机关移交,以免贻误战机,并要注意保密,防止涉案嫌疑人畏罪潜逃,给案件处理造成困难。

四是充分运用审计调查方式,扩大审计成果。审计调查方式灵活,针对性强。审计离不开审计调查。一是审计调查能够取得在被审计单位无法取得的证据。任何经济业务都有交易双方,而我们审计的通常只是其中的一方,对一些可疑或异常的交易只有到对方去调查,才能弄清这笔业务的真实情况,取得直接的证据,离开审计调查,许多问题都无法定性;二是审计调查有助于发现在要案线索。在以往的审计中,即使审计中发现很多疑点和异常的经济业务往来及资金走向,因未对这些有价值的线索进行调查最后不了了之,若能用好审计调查,在对这些疑点的调查过程中,一些在要案线索就会浮出水面,并取得关键证据。

审计调查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审计的重要补充,能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地为宏观决策服务;能扩展审计监督的范围,扩大审计的影响,深化审计成果;此外审计调查目的性强、涉及面广、重点突出、方法灵活有效,能解决审计中所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大兴审计调查之风,大用特用审计调查之法,大讲审计调查之效,大展审计调查之果。同时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以点带面,并与审计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

几点体会与思考

发挥审计机关的监督作用,促进廉政建设,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五个结合的审计工作思路

(一)坚持审计调查与群众举报相结合的思路。审计机关平时要重视群众来信和举报材料,并经常同纪检、检察部门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审计的优势在于:根据需要补充审计计划,随时安排常规性检查,不容易引起被审计单位和犯罪嫌疑人的特别关注。尤其涉及重大违纪案件时,在整个问题没有浮出水面,纪检、检察机关不方便介入的情况下,审计机关便担负起“探路石”的重任。遵照领导指示和协作部门的要求,审计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对一些项目进行常规性的审计调查,重点查证举报内容,获得初步证据和线索进而移交纪检、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审计调查像是“试金石”,手法简单、效果显著。

(二)坚持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关键环节相结合的思路。以真实性为目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审计的职能,它的审计重点是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经济业务的合理性。相对而言,常规审计由于实施时间短、审计资源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注重面的工作多一些,涉及点的工作少一些,对主要经济活动出现漏洞的关键环节不能一一查证,极有可能造成许多重大线索的遗漏。审计人员在常规审计中既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又要有主动办案的意识,更要具备职业敏感性,善于从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和纷繁复杂的核算资料中发现线索、收集线索、积累线索,善于分析每个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特点,找出问题的“易发点”、“多发点”,精选需要查清的项目,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一审到底,一层一层揭开问题的“神秘面纱”。

(三)坚持绩效审计与分析提炼相结合的思路。绩效审计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它必须从财务审计入手,在保证绩效审计建立于真实合法的前提下,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系统地进行健全性调查和符合性测试,找出并完善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薄弱环节,运用分析提炼的思维方式,设计“违法违纪假设模型”,就很容易发现相关人员的舞弊行为。

(四)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检查“死角”相结合的思路。经济责任审计因其政治性强、涉及面广而备受关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属被审计单位的“非常时期”,许多长期积累的矛盾一般会在这个阶段爆发,隐藏深层的问题也可能逐渐暴露出来,常规审计未能完全涉及的方面,比如盘点难度大的存货、对外投资、账外经营、涉外办事处都需要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审计人员如果及时指导、参与检查“死角”的行动,那么发现案件线索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五)坚持专项审计与非常业务相结合的思路。非常业务是指违背常规或常识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违法违纪行为,对非常业务的关注是审计人员发现大案要案的又一重要途径。在专项审计中重心对非常业务的检查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专项审计针对性强、内容单一、时间相对充足,容易发现违纪线索;二是专项审计涉及的专项资金或建设项目管理相对严密,财务核算比较规范,不容易发生非正常业务,如果有肯定存在问题;三是专项审计一般采取的方式有“上审下”、“联合审计”、“交叉审计”,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便于内查外调、对照检查,问题线索容易暴露出来。

二、掌握规律,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部门协作

通过对一些大要案线索查处过程的调查,我们在查处大要案线索方面形成了一种规律:第一步,抓住审计重点,不能让其惑;第二步,抓住关键线索,不能让其断;第三步,抓住关键资料,不能让其毁;第四步,抓住“双线人物”不能让其逃。即抓准审计重点----发现疑点----抓关键线索----控制关键资料----牵出知情人或当事人----最后突破取得证据----分析定性----移送案件线索。

以上几个环节中,我们认为加强与纪检监察的配合尤为重要,也是确保案件是否有效突破的关键,必要时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应予提前介入。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12篇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也可以称为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在各种经济效益审计、任何项目的效益审计都通用.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可以总结为这几步:"搜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从而做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检查分析,同时还需要尽可能的搜集证明经济效益目前已达到水平和存在提高效益可能的审计证据,然后把审计证据和审计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判断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接着做出审计评价,最后再提出审计意见和改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要运用大量的技术方法来评价企业已经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这样才能很好的证实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同时也才能进一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的途径.从技术方法的选择上看,主要有以下这些方法:

(一)传统的审计方法所谓的传统审计的方法是指过去用于财务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核对法、审阅法、查询法、调节法、鉴定法、盘点法、观察法等.在经济效益审计中,为了保证审计数据的正确性,审计人员必须要审核有关经济效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财务数据.

同时,在审查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挖掘潜力时也要运用某些传统审计的方法.

(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审查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进一步检查和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

现代企业常用的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平衡分析法.

(三)图表审计方法运用图表审计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来帮助审计人员完成审计的目标,其主要是利用各种图表,或者分析表格反映经济现象,并且进一步揭示经济现象相互的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审计人员通过图表审计方法,可以更好的评价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这就对审计建议和采取纠正行动有积极的帮助.这种审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使比较复杂的现象变得直观清晰,具有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鲜明特点.排列图、调查表、系统图、流程图、因果关系图、网络图等是常用的审计方法.

(四)数学分析方法数学方法分析是经济效益审计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数学分析方法是指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对生产经营和经营成果进行定量计算,可用作对计划、预测和决策的审计.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都是目前经常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

三、业务经营审计选用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查主要业务经营的效益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一)审查计划时的常用方法1.审查计划编制依据的常用方法一般企业的审计人员要根据预测的内容和预测对象的不同,考虑使用相应的预测分析方法.

(1)如果市场波动很大,或者是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时适用主观预测法,就考虑采用销售人员估计法或者管理人员评判意见法进行预测.

(2)如果进行多年的长期预测,或者重大经济问题预测,就必须需具备相当专门知识,可考虑采用专家意见法.

(3)如果市场出现变动,有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就应该考虑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数法预测;如果是市场发展有变化,但是其是呈上升趋势时,就可考虑利用直线回归分析法预测销售额.

(二)审查计划平衡的方法在企业的经济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所编制的计划是否综合平衡,比如说生产和销售的平衡,原材料供应和需要的平衡,生产能力和生产任务的平衡等,一般是通过平衡表来完成的.如果是大型联合企业,就可以考虑使用投入产出法审查所属单位是否综合平衡.

(三)审查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审查计划是否完成,一般计算计划完成百分数、超产(减产)数、超(减)产百分数的方法来进行,也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

二、审查销业务活动的常用方法

1.审查合理利用资源、合理组织生产的常用方法.

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往往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要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或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做到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利润,可用线性规划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为两个,可采用图解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有多个,可以用单纯性法求出资源的最佳组合.

2.查找生产经营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原因时的常用方法.

经营管理中经常要找出管理的弱点、生产中的限制因子,以便采取改进措施.如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中,哪几个产品是影响利润的关键,众多材料中哪些材料是管理的重点,产生的各种废品中,首先应抓哪一废品等等,这时可用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等.

3.研究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时的常用方法要帮助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就要针对存在的原因和问题寻找改进的措施,并在各种措施中寻找出最佳措施.这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系统图法.

四、管理审计选用的方法管理审计使用的方法除了经常用查询法了解被审单位的管理情况和用观察法到现场观察管理工作外,还用调查表法、流程图法、组织系统图法、金额法和评分法等.

(一)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管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重要方法,一般设计成问题式,称为问题式调查表.设汁调查表时要注意:

1.必要性,所提的问题应该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提无关紧要和审计目标无关的问题;2.可行性,所提的问题要使被问人容易回答,不提那些人们难以回答的问题;3.准确性,所提的问题力求简洁明确,还要避免具有诱导性、暗示性的问题;4.艺术性,问题要讲究策略技巧,所提问题不要引起被问人反感,刁;要用刺激性词句.问题式调查表发给有关的干部或职工,有时可发给全体职工.根据情况回答人可记名,也可不记名.一般说无记名的调查表可消除回答者顾虑,缺点是有的职工随便回答;记名则较郑重,但回答者有时有顾虑.

审计人员应根据调查要求设计,对回收的调查表要认真整理分析.

(二)流程图法流程图法.

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的程序,可采用调查内部控制的流程图符号绘制,也可创造其他符号,但一个审计机构采用的符号应一致,以便识别.

(三)组织系统图法组织系统图法就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机构绘成一张图,以反映被审计单位从上到下和各部门机构的领导关系,这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异常审计费用 审计质量 原因 影响 建议

一、概念界定

(一)审计费用相关概念

1.实际审计费用: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针对特定审计项目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所达成的价格。

2.正常审计费用:指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审计费用:其一,审计服务的价格体系中只有两方:审计购买方和审计提供方,即审计服务的需求方与审计购买方相重合;其二,审计服务产出即审计报告不存在外部性。

3.异常审计费用:指实际审计费用与正常审计费用之差。表现为:(1)正向异常审计费用――实际审计费用大于正常审计费用,以正向形式存在;(2)负向异常审计费用――实际审计费用小于正常审计费用,以负向形式存在,其值等于实际审计费用与正常审计费用之差的绝对值。

(二)审计质量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既合法且公允,即是高质量的审计。若经过审计财务报表依然存在重大错报,则是低质量的审计。

二、异常审计费用的形成原因

目前,在并不完全竞争的的审计市场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需求方和购买方并不统一,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并不一致。(1)作为审计服务购买方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而言,一方面关注审计服务的价格,希望能够以低于正常价格水平的审计费用购买审计服务,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拿到“清洁”的审计意见,或者希望注册会计师能够容忍其盈余管理行为,这就有可能以超出正常审计费用的审计价格来实现审计意见购买或者提高注册会计师对其盈余操纵的容忍程度。(2)而审计服务的需求方关心的是审计服务的质量,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服务是否能够提高其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可信赖度。但需求方虽然关注审计质量,却不是审计服务的直接购买者,对审计服务没有最终选择权,这就会形成异常审计费用。

当前,我国审计市场整体处于买方市场。上市公司的决策和运营由大股东与管理层共同控制,他们缺乏对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盈余操纵甚至财务造假屡见不鲜。虽然在财政部与中注协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的推动和相关政策引导下,一批本土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优化整合或强强联合,审计市场集中度在逐步上升,从竞争型市场逐步转向寡占市场。但是目前仍未达到如美国审计市场那样的高寡占市场状态,本土中小所之间、大所之间及本土大所与国家“四所”之间市场份额竞争态势依然激烈。致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力量和权力显著高于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在谈判审计价格时会利用其优势尽可能压低审计服务价格,达到降低其公司费用,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免于丧失客户,难免屈从,提供低价审计服务,形成负向异常审计费用。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希望得到“清洁”审计意见,若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者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以高价诱使注册会计师改变审计意见,放宽对盈余管理的容忍度,形成正向异常审计费用。

三、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异常审计费用会对审计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而言,正向、负向审计费用值越大,审计质量越低。其一,由于审计市场上低价竞争策略的影响,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减少必要审计投入的同时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其二,通过提高审计费用被审计单位以双方合谋的方式来获得“清洁”审计意见或使注册会计师放宽对盈余操纵的容忍度。而双方合谋导致的潜在诉讼损失会远小于注册会计师获得的正向异常审计费用,故滋长了异常审计费用的产生,降低了审计质量。

但是,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影响效用的发挥存在一定的条件性。异常审计费用会因外部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有所变化。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公司治理水平及法律环境尤为明显。(1)具有良好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持其声誉和品牌所带的市场竞争优势以及审计费用的溢价,在审计时会保持更强的执业谨慎性以约束机会主义行为,努力维持和提高审计质量,能够弱化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负面影响。(2)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能够支持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设计和实施有效审计程序,以便发现重大错报,而且能够约束管理层行为,保证不随便更换注册会计师。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审计合谋,有效缓解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负向影响。(3)法律责任的加大,会导致注册会计师由于出具不实审计报告承担较大的诉讼成本。若潜在诉讼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时,基于效用最大化目标,注册会计师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拒绝双方合谋,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弱化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负面影响。

四、对策建议

异常审计费用不可避免,且其对审计质量影响效用的发挥具有条件性。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强化对审计市场的法律制度约束,提升对会计师事务所不实报告的惩戒力度;其次,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建设,转换审计市场竞争策略,从整体上提升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供给水平;最后,健全被审计单位治理机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培育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国宇. 异常审计收费趋势与审计合谋行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 ;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14篇

(一) 舞弊的涵义

舞弊的定义。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中将舞弊定义为: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舞弊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舞弊的行为人有不良动机和目的;事先要经过预谋策划,事后要设法掩盖罪行;舞弊形态呈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并且其危害性很大。

舞弊与错误的辨析。舞弊与错误有以下实质性区别:(1)性质不同。错误属于非故意的过失行为;舞弊则属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违法违纪行为。(2)目的不同。错误不以实现错误结果为目的;舞弊则是以获得非法利益等为目的。(3)表现形式不同。错误表现形式一般较为明显;舞弊表现形式则较为隐蔽,难以发现。此外,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能相互转化的,并且

作弊者还可能会利用他人不小心犯下的错误而来实施舞弊行为。因此,要特别关注那种借“错误”之名行“舞弊”之实的情况。

(二)舞弊的种类、手法及其成因剖析

舞弊的种类。舞弊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通常是按照舞弊主体的不同,即作弊者身份的不同,将舞弊划分为管理舞弊与非管理舞弊两类。这种分类有利于深入剖析舞弊的根源,并寻找防范舞弊的有效途径。(1)管理舞弊,是指管理阶层所蓄谋的舞弊行为,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舞弊。与管理舞弊相近,还有一种难以辨别的盈余管理概念,其实质是指因准则留有较大的判断空间,公司管理者可以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以上两者虽作为管理层的一种有企图的、蓄意的行为,都可以采用其专业判断来实现其目标,但两者又有根本的不同:管理舞弊是一种违反公认会计原则的舞弊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一种没有违背公认会计原则的管理。(2)非管理舞弊也称为员工舞弊,是指中的职员利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漏洞,采用涂改或伪造单据账册及其他手段贪污、盗窃或挪用财产的不法行为,常常表现在将现金或其他资产窃为己有。

舞弊的手法剖析。(1)在会计信息方面,主要表现在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以便掩盖事实真相;变造、篡改原始凭证,不按实际业务进行记录核算;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编造虚假收益或隐瞒收益。(2)在财产物资方面,主要表现在利用接近财物的职务之便,通过串通转移、盗取挪用等手段侵占各种资财。(3)在信息管理系统方面,更显示出其智能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用技术攻击,如破译程序、破解口令等方式;篡改输入数据;修改软件程序;病毒、监听、远程控制等,以达到绕过或取消硬件、软件存取控制机制进入机系统,修改、盗取资料信息的目的。

舞弊的成因剖析。管理舞弊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负责人为追求业绩或自身利益而虚增企业利润;(2)企业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虚增企业利润;(3)企业为了规避税收而隐瞒企业利润。员工舞弊的形成原因。一般来说,员工舞弊的动机是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贪图享受,通过一切可能的机会,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故意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贪污挪用公款等。一般来说,动机、机会、缺乏诚实性,是舞弊产生的3个重要因素。

二、建立健全企业防范和检查舞弊机制

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建议采取4道防线来防范和发现舞弊:高层管理理念、业务经营中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计。著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曾就被发现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管理当局检查等方法是防范和检查舞弊的有效手段,因此它们应当成为企业建立健全防范和检查舞弊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立健全企业防范舞弊机制是解决舞弊的根本所在企业防范舞弊机制,是指企业在舞弊尚未形成或发生前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止或杜绝的综合措施:

1、倡导企业文化,注重职业道德品质。

2、创造可能条件,帮助员工缓减所承受的压力。

3、完善内部控制,减少舞弊发生的机会。

4、加大对舞弊问题的惩治力度,建立惩治制度。

(二)建立健全企业检查舞弊机制是解决舞弊问题的重要保证企业检查舞弊机制,是指企业所采取的捕捉并查明企业日常业务过程中已发生的舞弊的综合措施。

1、明确舞弊的发现主体。一般应包括审计、纪检、司法等在内的职能部门。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些部门作为单一主体虽能发挥其重要的监控作用,但尚未形成一种合力,还有待加强协调和沟通。

2、采用多种方法发现舞弊。想方设法寻找和捕捉舞弊所隐藏的异常会计信息。

3、考虑发现舞弊的成本。根据成本与效益原则,必须考虑发现舞弊的代价或成本应小于由此所带来的利益或效益,否则,就需要调整舞弊问题的发现方式或策略。

三、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

面对公众和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管理产生信任危机的情况,麦克尔。鲍威尔在《审计爆炸》中指出,当非正式的信任关系难以独立的支撑其责任、责任必须正式化、表面化并加以检验时,就需要审计。

(一)舞弊审计的涵义

1、舞弊审计的定义。美国舞弊审计人员协会认为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即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进行性复核,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隐瞒方法。这种针对舞弊行为所进行的审计,就其广义来说,它不仅应包括在舞弊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应当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整个防范和监督活动。

2、舞弊审计的特点。舞弊审计并非内部审计的常规性审计任务,它是一种发现性冒险活动,并可以通过其他审计来发现线索。它在审计主体、审计目标、取证来源、证据充分性等方面与财务审计及其他常规性审计均明显不同,具有层次性、特殊性、困难性、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

3、舞弊审计的风险。舞弊审计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组织中实际存在着舞弊行为及现象,而审计未能有效发现,从而做出了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此外,还包括因审计越权造成的风险。形成舞弊审计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1)从审计模式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履行舞弊审计的责任和目标,仍然存在审计风险。(2)从审计权限看,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真正的法律权力,不能使被审计者认真对待审查,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审计“越权”风险。(3)从审计方法看,在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逐一检查企业账务,而舞弊是有意的隐瞒事实,因此审计风险更大。另外,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控制环境的薄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会使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有较大的风险,还有可能形成吃力不讨好的现象。(4)从审计报告看,在编制舞弊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没有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辞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有违法的风险。

(二)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的责任

1、实施舞弊审计是内部审计的职责。内部审计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测,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来找出存在的管理盲区并及时补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防范和发现舞弊。并且“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关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以协助组织管理层预防、检查和报告舞弊行为”。但是审计人员对这种舞弊的责任并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管理当局对舞弊所承担的责任。

2、实施舞弊审计是内部审计的自身要求。内部审计与企业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利益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并且它对企业的管理、业务都比较熟悉,开展舞弊审计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其方式灵活,有的放矢,切合实际;还可以与企业内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操作性强,因此会促使内部审计在实施舞弊审计时更加具有深度和力度,从而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发现舞弊行为。

(三)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的条件、程序和

1、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条件:(1)严格遵循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2)保持审计独立性。(3)具有职业怀疑态度和专业熟练性。

2、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的程序:(1)了解舞弊环境,评估舞弊风险。(2)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3)实施有效的审计测试。(4)编写严谨的审计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舞弊行为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来考虑其严重程度,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

3、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的方法。实施舞弊审计时,除了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需要采用以下重要方法:(1)性复核法。采用这种最主要的审计方法,有助于审计人员识别财务报表的异常交易事项,以及不易觉察的舞弊迹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利用对企业的了解,恰当地运用复核比较等审计程序,将财务信息与类似的相关信息或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建立分析模式,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异常的预警信号。(2)“红旗”标志法。红旗标志也称舞弊风险因素,是指公司的经营环境中可能存在故意错报的高风险征兆,它可以警示他人注意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的特征。管理舞弊方面的“红旗”,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①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或期望业绩;②资金短缺,影响营运周转;③未加解释的政策变更;④管理层的薪酬与经营成果挂钩;⑤会计人员或信息技术人员等变动频繁,或不具备胜任能力;⑥存在异常交易或大量的调账项目;⑦审计人员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等。员工舞弊方面的“红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主管有不法前科记录;员工有大额负债或具有吸毒、等不良嗜好;由某人处理某项重要交易的全部业务;会计信息系统失效或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等。(3)制造错误法。该方法是指内部审计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制造真正的错误以观察其能否通过控制系统,据以评估控制系统的弱点和易受舞弊破坏的环节。(4)追溯复核法。该方法主要是指复核会计估计以发现导致重大错报的舞弊偏差。(5)实施机舞弊审计法。事前审计计算机系统;加强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测试;聘请专家,开发辅助审计软件。

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的过程中,上述各项条件是保证,审计程序是基础,审计方法是手段。审计人员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理解,各种审计程序和方法也要灵活运用。只有找到适合的程序和方法,才能有助于提高舞弊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和检查企业舞弊中的作用。

常用的审计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有效方法

从当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的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导致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较低,所以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实施策略,确保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要环节及常用方法

1.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要环节

、郦〕

2.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常用方法

在开展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时,需要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常用方法主要有调查法、顺藤摸瓜法、银行存款核对法、分析性复核法等几种。调查法是由审计人员借助各项资料,通过调查、分析、观察等方法,单独完成专项资金绩效审核。顺藤摸瓜法是做好专项资金收支情况的记录工作,掌握专项资金的动态变化信息,对其进行全程跟踪审计。银行存款核对法是根据银行票据核实已到账的专项资金,并根据银行余额核实未到账的专项资金。分析性复核法是依据企业专项资金的重要比例及变化趋势,针对其中的异常变动进行调查,判断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工作需求科学选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

二、当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落实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对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及良好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从实际工作现状来看,其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缺乏完善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虽然国家针对绩效审计工作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却没有对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内容、范围、指标、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定,无法为该项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缺乏规范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绩效审计贯穿于专项资金整个收支过程,每个审计环节所关注的审计重点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依据针对性的审计指标,但是当前企业所用审计指标不合理、不科学现象比较常见,严重影响了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第三,缺乏标准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责任监督机制。虽然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也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来开展该项工作,但是却没有清楚划分不同部门及工作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即便在绩效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也经常会因为责任意识不强、相互推脱责任行为,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各部门之间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不理想。

第四,缺乏强有力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力量。很多企业存在专业审计人员缺失现象,并且在岗审计人员对先进的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流程等内容掌握不够全面,难以担负起审计工作的重担;并且大多数审计工作都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完成的,没有与国家审计机构及社會审计机构进行联合,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这些都是当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有效实施方法

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于推动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法,做好该项工作。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可以为该项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提供法律保证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首先,国家应该对现行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修正,由国家审计署颁布《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办法》和实施条例,并在法律法规中对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内容、范围、指标、目标等加以明确规定。其次,国家审计署应该积极联合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成效良好的企业,借鉴企业的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2.规范审计指标体系

审计指标是企业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及评判标准,所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规范的审计指标体系。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环节众多,因为审计侧重点的不同,所以不同审计环节所用到的审计指标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所用到的审计标准主要有经济性、合法性、效率性、效果性及相关性五种。因为合法性和相关性审计指标与其他三种审计指标存在互通性,所以在构建审计指标体系时,可以结合企业项目的特点,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来进行考虑。

3.建立责任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责任监督机制,可以确保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首先,企业应该以国家颁布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为基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明确不同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将绩效审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并将工作成效与绩效直接挂钩,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现象,及时解决绩效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其次,应该将绩效审计结果进行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便于不同部门及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保障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其效益。

4.强化绩效审计力量

强有力的绩效审计力量,能够为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提供重要保障。首先,企业应该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全面的绩效审计内容、先进的绩效审计方法、规范的绩效审计流程,同时还需要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端正其工作态度,以更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联合国家审计机构以及社会审计机构,构建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审计资源的共享,将所有绩效审计力量进行集中,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束语

基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企业财政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运营发展的影响,必须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提高企业财政管理水平,为企业的稳定运营及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企业必须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认识,明确重点工作环节、掌握常用审计方法,并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改善,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确保专项资金价值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明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审计文汇,2014(02).

2.房伟.论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商,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