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16-01

本文通过对音乐教学方法的分析,阐述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分析能力。本文从音乐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与常用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

教学方法是为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与教学内容所制约,为实现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方法的总称。

(二)常用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8种,分别是: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二、小学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

小学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有三大方面,包括直观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其中,直观音乐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三、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由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视唱练耳、和声与作曲教授,世界杰出音乐教育家之一达尔克罗兹创立的。

1.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体态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1)在音乐学习初级阶段,对学生的初步训练和基本动作的学习刚进入体态律动时,学生们随着音乐做拍手、摇摆、蹦跳,跺脚、模仿等简单的基本动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这些简单动作作为基础,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进行音乐基本节奏和速度的练习。

(2)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协调。

(3)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作用。这是体态律动训练中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也是记忆与抑制有关心理控制的练习。

2.游戏教学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特征决定了游戏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二)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

柯达伊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创立了著名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1.首调唱名法。

2.柯达伊手势。这种训练可以用于课前,每节课课前都可以运用柯达伊手势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

3.节奏唱名法。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节奏感觉以及更准确地掌握节奏。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德国人,当代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

1.节奏朗读教学法。奥尔夫教育体系把节奏作为儿童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其教育体系的最突出的特点。他认为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学习要从节奏学习作为起点,并将其引入节奏朗诵与歌唱活动、基本动作教学等的每一个教学内容当中,并将这三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因此,节奏朗读教学法是其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

2.律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动作分为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等方面。主要包括:反应训练、动作训练、动作的协调训练、动作游戏4个训练方面的内容。

3.声势教学法。

4.器乐表演教学法。

5.创作教学法。

四、结论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地借鉴这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方法,汇入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使每个同学皆能发挥潜能,共同提高,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谢妤.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9).

[2]姚静.小学生音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

[3]刘明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大众文艺,2011(16).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音乐教育的研究关乎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而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则关乎国民音乐素质的发展。现如今,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有两种教育道路:一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其主要是借鉴各国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并结合中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另一条是运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这两种教育最后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教育体系的选择方面必须慎重。我国的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家发展政策,所以从长远考虑,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因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适当引用外国优秀的教育教学体系,并结合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体系,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特色

佐尔丹柯达伊(1882-1967)是匈牙利的一位著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一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匈牙利音乐教育研究上。柯达伊从1905年起便开始在匈牙利的各个地方收集民间音乐,并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到在音乐教育中应当要提高音乐的歌唱水平,训练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学生,来提高匈牙利的音乐教育水准。因此,自1920年起,柯达伊运用自己收集的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曲、合唱曲,并且提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在后来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广为应用。

(一)教学理念

柯达伊认为: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因此,强调全民音乐教育是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全民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柯达伊强调民族音乐的教育。他认为,民族古典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现,必须使它们尽快地为全民所占有。在他的教学方法中,演唱当地的民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他的音乐教学理念中,始终认为,通过民歌演唱是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最短的一条道路。

柯达伊的教学理念中对教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始终坚持儿童音乐教材的选择材料必须是真正的民间音乐、儿歌和中外名作曲家的作品。在他编写的儿童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是用当地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创作而成。

他注重视唱练耳以及合唱的训练,在演唱中采用多声部的合唱形式训练歌唱,他的歌唱训练都不依靠钢琴,并且形成完善的体系,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内心听觉。

(二)教学方法

柯达伊音乐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很多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

1.音高、首调唱名法和节奏唱名法相结合。这种音乐教学法在童声合唱训练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和发展。

2.采用五声音阶应用于早期的音乐训练,匈牙利民谣大多为五声音阶。随着世界音乐的发展,慢慢演变成七声音阶。

3.根据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来安排音乐理念和材料,不仅是在理论知识的方面,还包括了思想修养等方面。

4.在读谱环节运用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理解首调中各级音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倾向,建立良好的音高概念。

二、柯达伊教学法在常州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正是因为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创造性,所以这些教育理念在国际上受到了认可,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自从中国引进这些教学法以后,也在国内的音乐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常州的小学中,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形式多样,这些教学法在小学的课堂中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柯尔文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英国首调唱名法约翰科尔文创用的一套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在身体前面不同的位置来表示七种不同的唱名,运用了空间的高低把音的高低表现出来,是教学中对音高、音准调整的一种身体语言。

科尔文手势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首调中各级音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倾向,把抽象的音高关系变成具象的手势。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音乐课中就运用了科尔文手势,并且可以说是常州的小学中运用地较为成熟的小学之一。局前街小学的每一节音乐课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都会用唱音阶的方式开声,并且在音阶演唱时加入柯尔文手势来帮助纠正音准,这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音乐启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每节课都坚持运用科尔文手势演唱音阶,使得局前街小学学生的音准总体相比较其他小学而言要好很多。

(二)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是以“移动的Do”为基准,各个调式音阶保持不变的唱名法,这种唱名法的调中每一个音都要经过“换算”才能唱出来,然后在考虑在琴键的位置,所以一般学乐器的学生不会使用这种唱名法,而对视唱练耳的训练和一些相对简单的歌曲的演唱却是很方便的。

首调唱名法的首调的调式感觉强,适合应用于儿童歌曲和民间音乐这种调性感觉强的音乐中。首调唱名法掌握好后,便可以适当加入固定调的唱名法,直到掌握固定调,这也有助于解决无调性音乐的教学困难。

在常州的小学音乐教育中,歌曲演唱基本上都是使用的首调唱名法,高年级的小学生的课堂中也会有固定调的唱名法的使用。当然,这种唱名法并不是很直接的教授给学生,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这样的唱名法,但是在简谱歌曲教学中都是采用的首调唱名法,学生所看到的谱子是首调的简谱,演唱的却不是单纯的谱子上的音高,而是经过移调的音高(C大调和a小调除外)。学生在演唱时并不会感觉到调的差别,但实际上他们所采用的唱名法就是首调唱名法了。首调唱名法在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中更是广泛应用。

(三)节奏读法

节奏读法也就是节奏唱名法,实际上就是节奏时值的读法。这种唱名法是法国舍维在1800年创用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很多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中都有沿用。

在常州的小学音乐教育中直接教授节奏读法的例子比较少,老师往往会结合节奏读法运用到游戏中,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教授了节奏读法。一般老师在新课中遇到新的节奏型时,会先运用节奏读法来教,然后会结合一些小游戏巩固新的节奏型。只是在巩固时会把节奏读法中的读法改掉,让学生自主创新出新的读法。比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在教授新节奏时,加入了有一个“秋虫音乐会”,同学们会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放在节奏中,如用青蛙的“gua”的叫声来读二分音符,小狗的“wang”来读四分音符,知了的“zhi”来读八分音符,蝈蝈的“guo”来读十六分音符等等。运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东西来学习节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歌唱教学法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就在于通过唱、演、动、想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感,从中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而这些手段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唱。歌唱教学法中包括独唱、齐唱、合唱等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用的最多的是齐唱,其次是合唱,独唱比较少用到。

在常州的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中,低年级的歌唱以齐唱为主,因为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体系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所以齐唱更能培养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歌唱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习惯。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歌唱感觉更稳定,在他们的课堂中还会适当的加入简单的多声部合唱。比如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四年级音乐课中,当进行到多声部歌唱教学时,老师在教学前会先对学生的多声部感觉进行训练,例如训练的内容如下谱:

这是其中一条多声部练习,老师的练习侧重点是三度音程,更有利于学生在多声部合唱中唱准音高。

当然这些只是小学课堂中具体的实例,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说节奏卡农的练习,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常见的多声部练习,大多会采用依次进入的方式进行;还有各种乐器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柯达伊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这类的乐器,而会使用大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沙槌、木鱼、鼓等等,歌唱教学中打击乐器大多会用来作为伴奏使用,并且会分析不同的打击乐演奏出的不同效果,伴奏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加入很多即兴的内容;动作表演的应用也很受小学老师的喜爱,课堂中的律动除了单纯的肢体动作,还会结合舞蹈动作和表演,让表达更生动形象。

调查研究表明,在常州的小学音乐课堂中,柯达伊音乐教学法非常适合并且可以很好地融入课程的内容,这些教学法的运用很好地降低了原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对小学生的音乐启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为学生的艺术审美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从长远角度上说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教育范围来说认为音乐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受教育人。这种体系非常成功地应用到了儿童音乐的启蒙教育中,柯达伊音乐强调原始和本能,源于自然和生活,以人为根本出发点,通过自己参与并自由创造,使音乐教育把语言、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结合起来,形成多素的艺术形式。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每一个人的音乐潜能都是巨大的,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都是不同的。就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音乐想象。音乐的教育和学习都应重视音乐对人发展的影响和对艺术审美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存在绝对的对错,它只是人在音乐学习的活动中的一种音乐探索和创造。无论是发现、探索、表现还是创造,都只是一种音乐经验,一种情感的宣泄,从中获得快乐和自信。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小学音乐;运用

现在,教育界深入研究教育理论,人们都认识到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必须从小学抓好教育,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小学生的全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只局限于文化教育,更重要的还有音乐、美术、体育等教育。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因而,人们开始注意国际三大音乐教学的运用,其对小学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概述

(一)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

以人名来命名确定下来的,包括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这三位有名的音乐家,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从而组成了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

1.奥尔夫音乐教学

运用民族乐曲,从而逐步发展为乐器合奏、身体乐器练习、戏剧角色扮演等。

2.柯达伊音乐教学

在歌唱中对节奏、音准和旋律进行学习,从而使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会唱完整的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感和认知感。

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

通过“听”的方法,立足于“听”,使学生的身体成为各种各样的乐器,然后用身体把听到的表现出来,通过游戏随时把音乐表现出来。

(二)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的重要思想

1.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这三大教学法包括瑞士达尔克罗兹、德国奥尔夫和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的任何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把他们看成课堂的主人,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其学习兴致。音乐的首要目的就是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快乐,陶冶他们的情操,学会欣赏音乐,从音乐中提升人格魅力,培养优秀品质。

2.音乐教学融合多种形式和内容

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不单单是对音乐进行学习,还是综合其他学科,需要同其他领域相融合。音乐可以与舞蹈、美术、戏曲等融合,音乐还可以用学生的肢体语言、游戏等表现出来。这三大教学法也正吻合了我国教学改革的目标,它紧紧与生活、社会和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会被我国引用和借鉴,可以在我国被广泛采纳和运用。

3.激发学生进行创新

小学音乐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小学音乐更加具有生命力。这三种教学法把创新融入教学中,都对学生创造力非常重视,这也是广泛运用的重要因素。

二、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的运用

当前,我国每个地方都开始重视小学音乐教育,都开设了小学音乐课程。由于各地的音乐基础不同,其发展水平也制约了我国整体小学音乐教育的水平。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如何运用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的主体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提升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水平。

(一)增添小学音乐器材,增设教学内容

在以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多人都认为音乐就是“唱歌”和“歌唱”,只要唱的好就是音乐,音乐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唱歌。音乐课堂是非常空洞无味的,很多小学生提不起兴趣。在国际三大音乐教学中,要求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上音乐课不单单是唱歌那么简单,还要与各种乐器相结合,比蛙鸣筒、响板、碰铃等小乐器。这些乐器对于小学生音乐学习非常有帮助,可以使他们增加乐趣,可以从单纯的歌唱中解放出来,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还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小学生在音乐的同时,可以去使用这些小乐器,这些乐器带给小学生无穷的乐趣,给他们的音乐课堂增色很多。这就是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才使得课堂如此生动,如此精彩,这都归功于教学法的运用。

(二)提高学生兴趣,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中有过这样一个游戏――叫人名。当问了小学生的音节数不一样后,就让他们不停叫喊,通过这样的游戏,使学生掌握不同节奏,又使学生明白多声部的发音。这样的活动使课堂充满了艺术氛围。小学生最喜欢游戏,一提到游戏他们就会乐得合不拢嘴。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游戏,会使课堂变得与众不同,会使课堂异常兴奋和活泼。比如,小学生在学校过生日的时候,音乐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小学生为其精心制作生日礼物,并带来全班学生为其唱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o you”,虽然生日歌非常简单,但也充满了真情实感。通过这样的小游戏,使学生兴趣激发出来,自主去创新,去开拓,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所在,去聆听音乐的真谛。

(三)利用自身实际,关注学生心理发展,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在小学阶段,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特征,因此从当地实际出发,不能拘泥于这三种教学法。每个地方都能孕育出最美的音乐,小学生在当地土壤中同样也会受到启发,得到灵感。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艺术形式,五彩缤纷。教师在教音乐的同时也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要大胆去唱,不要拘谨;要敢于登台表演,要有勇气。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在当今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也开始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我国也广泛传播并运用到教学中。我国要根据实际,把这三大教学法充分根植于大地上,使它具有共性,但又与众不同,做到推陈出新,开拓创新,这样三大教学法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开出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表象教学法 高校 体育舞蹈教学

论文摘要:提出了将音乐—表象教学分三个阶段,并将音乐—表象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方法结合的方法向鼻尖,结果表明音乐—表象教学法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方法。

体育舞蹈是一种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的运动形式,它以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并且陆续进入我国高校的体育课堂。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这种具有健身、健心、市美等功能的体育项日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和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而,体育舞蹈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学研究方面相对其它体育项目发展缓慢,突出表现在没有适应普通高校教育目标的体育舞蹈课程体系,没有统一的教材,大纲,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近两年,有关人员在这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远远不够,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音乐—表象教学法的程序为:认知音乐的节奏(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讲解所学舞种的特点)、音乐节奏与一般动作的结合(教师在音乐中先示范找出音乐的重拍或快慢节奏,并与手击掌或踏步节奏结合,学生听音乐跟随练习,换曲目学生独自练习)、音乐节奏与舞种基本步伐的结合(教师讲解示范、组织学生口令与配乐练习并与常规教法相同,然后进行这一简单基本步伐的音乐—表象训练)、音乐节奏与舞步基本步伐动作小组合结合(口令练习和音乐练习之后进行音乐—表象训练)、双人配合实际练习。总结起来:对照班所用常规教学方法与实验班所用音乐—表象教学方法与常规教学法在这一阶段中所达到的教学目的相}司。对照班所用的教学程序是:动作、动作与音乐结合的实际练习;实验班所用的教学程序是:音乐、动作、音乐与动作相结合(在其中运用音乐—表象训练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在实验班每一舞种教学的开始,当优美的音乐响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他们大脑的兴奋性,接着教师就在优美音乐中,讲解体育舞蹈这一舞种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特征,使学生在一种舞蹈的意境,在音乐中产生联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同时产生想学动作的欲望和情感的体验。这也就是古人云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种音乐教法的先入为主,是对体育舞蹈音乐认知的过程,音乐节奏与一般动作相配合(如:击掌或踏脚),音乐节奏与舞蹈基本动作(基本步伐和基本舞姿)相结合,是对动作与音乐内在统一性的认识,也使学生更容易在优美的旋律和特点突出的音乐中提炼出鲜明的节奏。依据Paivio的理论,表象训练对运动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表象训练的认知功能与动机功能两方面实现的,大量结果也表明,低水平的运动员或初学者更得益于表象的认知功能。

在学习动作的教学中,教师依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原则,运用常规教法进行完整示范(在音乐伴奏下)讲解,同时配合第一次音乐—表象训练,“模仿”是一种运动技能形成的必经阶段,如果对教师完整、优美的示范动作有清晰、完整的视觉表象,就有利于正确动作的形成。视、听觉表象形成的记忆储存时间短(通常在30秒,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在这个时机进行音乐—表象训练,是加强听觉单元与视觉单元的连接强度,同时,使视觉表象的动作更清晰,借助于已获得的视觉表象,使大脑皮层中相应中枢产生兴奋,神经冲动沿着早已拓通的暂时神经联系通知到相应的)肌肉群,引起动觉。音乐—表象之后与配乐实际练习(包括口令练习,注重基本动作的细节,包括基本步伐和基本舞姿)相结合,学生基本达到音乐与舞种基本步伐的统一,基本动作的基本正确。

以华尔兹A线套路学习为例,在进行音乐—表象训练中,表象任务分三个阶段,是随着暗示语的层层深入,逐步发挥音乐—表象训练法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第一部分为准备阶段,“深呼吸2次,轻轻的微闭双眼,全身放松,现在排除一切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脚上,进行A线的视觉演练。”明确表象的内容和进行表象前的放松,同时音乐起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基本阶段,“现在,教师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你“看见”教师前进和后退的第一步总是踩在音乐的重拍上,A线第一个步伐开始(音量变小)并换步-右转-并换步-左转-佛步,下面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上体,你“看见”教师随着音乐升降、起伏和摆荡,重复表象A线一遍……”第二阶段起优美的、相应舞种的音乐,学生认知音乐并从中提炼相应舞种的节奏,优美的音乐提高神经系统的传导速度,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集中注意,依据连接主义理论,随着听觉单元(音乐)与视觉单元(动作)的连接强度在第一阶段的增大,当听觉单元激活量达到能引起的激活模式,不需要任何视觉输入(实际动作),就能由听觉单元输出影响视觉单元的激活的模式,即当舞种音乐与相应的基本动作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时,相应的音乐一定唤起相应教师或“自己”优美动作的视觉表象,接着在音量变小音乐的控制下,在学生大脑中发挥表象的一般认知功能,也就是具体动作的表象,在音乐节奏与旋律暗示下,感知连贯动作的方向,路线,一个动作促进另一个动作的出现,如在哪里没跟上音乐,重新表象一遍。这也是发展学生的时间感和节奏感的过程。Suinn认为表象训练中的表象不仅仅是单纯的表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的思维,实验也表明,实验班的熟练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班,音乐—表象教学法有助于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套路动作的记忆。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现在大家什么也不想,任你的思想随音乐飘波-(音量变大)深呼吸2次,慢慢睁开眼睛。”华尔兹的音乐是以优美、抒情、明朗、动人的特点著称,而优美的音乐会使年轻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抒情,把个体感受的情感带入舞蹈动作(舞步和姿态)中,会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华尔兹,同时在紧张的大脑工作后,使学生进行适度的放松。

在进行音乐—表象训练中,教学第一阶段运用音乐—表象训练,可以使舞种的音乐与基本动作更好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基本动作的动力定型。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套路教学期,运用音乐—表象训练,加强了音乐与动作的配合,抒发个体情感,也有利于套路动作的熟练和加深记忆。结果表明学生运用音乐表象训练法和实际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明显优于实际练习的方法。音乐—表象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方法结合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方法,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表象教学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1.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

在传授音乐知识时,学生对音乐知识从不知到知,对识谱、变调、歌咏、奏乐、欣赏,从不会到会,并逐步形成一定会的能力技巧,都必须用相应的良好教学方法。高效的、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学生能正确地了解音乐教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师同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获甚微,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可能连最起码的课堂秩序都不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较弱,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尽管有些音乐教师音乐功底很好,歌唱得好,琴也弹得好,个人的音乐素养也很好,论音乐水平可能在一般音乐教师之上,但由于他不研究音乐教学方法,所以课堂整体效果和教学状况不并不理想。因此,掌握科学正确的音乐教学方法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它不仅关系到课堂效果,对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也有十分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方面。

2.音乐教学方法是随着音乐教学活动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运用,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随着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新。从硬件上来说,多媒体、音响、西方乐器等也基本进入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发现音乐学习的美妙,吸引学生的目光。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智力发展,以便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而反对把人当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学习的方法。所以,我们的课堂应当是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课堂,而非老师的一言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充分而主动地参加到教学学习活动中,而非被动的接受。

3.良好的音乐教学方法应是音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双向的、互动的,自始至终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交流与沟通。例如音乐教师对新歌进行范唱,而学生要积极倾听、揣摩、领悟。思考这首歌的音调和感情,对新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从而产生学唱的欲望。老师在教学中也是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可以通过同学试唱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也可以让学生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反映,根据学生的反映适时该表教学方法。

4.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教学方法非常重视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 ,人的认识与情绪密切联系着,积极的情绪对认识具有促进的作用。大量的实验证明,愉快时则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应学生们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和心理意愿,一旦激发学生兴趣,触及学生的情绪深处 , 满足学生某种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往往能发挥高度比较好的的作用。音乐是一门艺术,和其他学科相比,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更大、更重要。如果没有情感去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兴奋感,给音乐教学课堂注入活力,而且更深刻的感受技巧方法,感受如行云流水般的音符,而非技巧的机械学习和音符的简单拼接。每唱一首歌、奏一曲乐都充满着喜怒哀乐的情感,音乐教学就是用这种情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技能技巧而忽视情绪的教学方法,更重视情感的培养。当然,既然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那么情绪更要求是双向的交流。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满对学生和教育的喜爱,充满对音乐的激情,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这样的音乐课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音乐教学活动本身既是教育科学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艺术。音乐教学要按其普遍的教学规律,和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这是科学。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从知、情、意、行去引导,这就是艺术。

5.教学方法不能僵化程式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6篇

一、激发小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热情

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构建快乐的小学音乐课堂,首先应当从小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兴趣和热情入手。小学生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构建快乐的小学音乐课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和吸引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热情和兴趣。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原因在于,它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视,但是在调动小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兴趣和热情方面不是特别重视,小学音乐教师往往在讲台上尽心尽力为小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但是课堂上的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氛围也不是非常的浓厚。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构建欢乐的课堂学习气氛,就必须有效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教科书中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首经典音乐曲目教学为例:“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这一音乐歌曲时,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引领小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歌曲中歌词所描绘的内容,以及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和谐的小学音乐课堂师生关系

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主要由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这二者共同组成,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想营造愉悦的小学音乐课堂学习氛围,建立快乐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小学音乐课堂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良好的小学音乐课堂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加强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交流,让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快乐,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时,紧张的心情和学习压力能够得以放松与抚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气氛,从而建立和谐、欢乐的小学音乐课堂师生关系。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唱歌发音技巧的教学入手,来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和谐的小学音乐课堂师生关系。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音乐教科书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由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和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的演唱发音技巧时,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师生互动氛围,及时了解学生的歌唱技巧的掌握情况,科学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丰富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 音乐 教学导入

在个人电脑普及、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接触音乐、进行音乐分享的速度越来越快,音乐学习的条件也越来越便利。初中生们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转向独立与成熟的萌芽阶段,对包括音乐在内的许多事物都已经产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群体特质无疑对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对音乐课堂学习的参与中来已经成为眼下许多初中音乐老师思考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老师对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音乐课教学导入也愈加重视,教学导入的方法交流与创新成为初中音乐教学人员之间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在初中音乐课上展开教学导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以往的音乐课教学最大的特点与弊端就是,它过度地专注于对音乐曲目本身的教授,而忽视了音乐之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最常见的模式无非是直奔主题地对选定的曲目进行一句句的老师范唱、学生跟唱。这种内容与形式上的单一不仅仅没有将音乐教学的精髓表达出来,其枯燥乏味的特点更加不符合豆蔻年华的初中生们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地以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教不出学生的音乐品味,反而容易把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都扼杀了。

为此,挖掘音乐内涵成为进行初中音乐教学,特别是导入教学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其实,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常常都有着或者有趣,或者意境深远,再或者独具人精神的文化背景与创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向学生进行关于这些信息的传达比教授他们音乐内容本身更加重要与宝贵。故而初中音乐的教学应当首先做到内涵化,在这个基础上自然不难做到艺术化与实用化。而纵观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学导入是最能体现课堂内涵与艺术性以及老师创造力与教学激情的一个环节,做好了这一环节的设计,音乐教学也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常见的实用性初中音乐导入方法

(一)借助工具或者道具进行的导入方法

1.利用计算机课件进行音乐教学导入

计算机课件自其产生之初始受到了广大大中小学教师的青睐与喜欢,被广泛地用于各类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由于计算机课件有着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因此也很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件导入法,可以有效地达到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初便激发学生上课激情、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另外,由于计算机本身优越的特性,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们传达包括音乐背景、创作过程、起源发展等大量的、多方面的信息。优质的计算机课件教学导入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保留老师们上课的精力与激情,同时也让教学内容质量更高,更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与结构上的科学性。

2.利用实物展开音乐教学导入

很多初中音乐所涉及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历史性与民族性,对于这一类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最常见、最实用的教学导入法无疑是实物导入法。实物在课堂上的出现能够帮助音乐课脱离单纯的语言性讲解而进入一个现实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有实物参与下的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往往更能够安心专注于教师们对音乐背景、故事与内容的讲解中,并且容易产生群体性的兴致勃勃的讨论,教学效果与效率也因此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得到提高。

3.利用K歌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

回想过去,包括音乐课在内的大多数中小学课程,其教学过程都有着以“教”为主、教学双方交流贫乏、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特点。其实就成长阶段的初中生们而言,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表现欲望,而这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曲目有着很强的观赏性与表演性,是学生们最容易也最有兴趣进行实践的一大内容。利用K歌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以致用,考察他们以往的学习成果,也能创造出更加轻松随意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们内心的表演欲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喜爱。

(二)非道具性的教学导入方法

1.通过音乐故事展开的教学导入

在非道具性的教学导入方法中,老师们自身的教学意境营造能力和对教学内容背景的了解程度通过来说是决定导入成效的关键性因素。通过音乐故事展开教学导入这一方法非常适合那类有历史故事、神化传说或者有趣的音乐创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初中生们都非常热衷于听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方面这些故事可以满足这些少年们的猎奇心理,而另一方面从老师们教学目的的角度上来说,成功的教学导入活动中的故事无疑是增加学生对音乐内容印象、提升教学效率的最好工具。

2.借助老师的演唱来进行教学导入

对于中学生们来说,音乐最有意思、最能满足他们的一面通常都体现在实体的表演之中。但对于以往的音乐教学来说,做得最不足的却恰恰是对音乐作品生动、深情的表演。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之中,由于老师们自身的观念与意识的问题,音乐课经常过于死板。因为它纯粹是为了教学而进行的,目的就是单纯地把音乐内容给学生们教会,故而缺少了必要的娱乐性,整体的课堂氛围就像是在完成一件任务。而老师借助正式、卖力的演唱展开的教学导入则能很好地缓解课堂上单调、呆板的氛围,它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演唱,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直观地感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与趣味。

【参考文献】

[1]李晓莹. 浅谈初中音乐课导入“五法”[J]. 新课程,2011.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发现”;课堂教学;运用。

新课标中音乐教育的任务提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怎样的形式教学,来给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呢?应该用怎样的理念设计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教学目的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Bruner)倡导的:将“发现”应用于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发现”,是指对已有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探索、研究才产生的认识。布鲁纳认为:“虽然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去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去获得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认识成果和历史经验,但不应只使用那种传统的由教师将其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现成记取的办法,而是多让学生独立探索、自行发现。”他强调教师只向学生提出材料,让学生自己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整理,发现应得的规律和结论。

一、用“发现”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上使用“发现”教学法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在正确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并常常呈现出跳跃性的思维特征,以往“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法,对于学生们来说会抑制学习的兴趣,只有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不断的发现中去接受新事物、新内容,这才能与他们的思维特征相符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需要,“教”与“学”脱节,“教师中心论”,教学中严重缺乏“发现”,音乐的感染力、生动性被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没有被激发出来,这样的音乐教学与新课改中的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的理念根本相背。

在教学中应用“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我在两个班级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a)班上课时,我在音乐教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和多种自制打击乐器:水杯、碗、放着豆类的大小饮料瓶、铜铃等等,先请学生自己去体验发现这些自制打击乐器是怎样“打击”的,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铃鼓、沙锤等常用打击乐器是怎样“打击”的,再让学生把两种打击乐器进行对比,结果学生很快地认识到了打击乐器的名字及其特点。接着我启发大家:“你能自己创造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都迫切的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在铅笔盒中放几只笔,然后使劲摇,那我的铅笔盒就成了一件打击乐器。”有的说:“我暑假和爸爸妈妈去海边带回来许多贝壳,如果把两只小贝壳互相撞击,小贝壳也成了打击乐器。” 此刻,我看到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闪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虽然无法让所有的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但那一张张热情、兴奋的笑脸告诉我,他们已经完全投入到“发现”的乐趣中来了。

而在(b)班,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他们端坐在位置上,然后拿出各种打击乐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如何演奏,他们安静的听着、看着,有点像旁观者,从眼神中能看出个别孩子有想要尝试的愿望,但并没有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后来,尽管他们知道了这是什么打击乐器,该如何演奏,但当我说你们能自己创造出一种乐器时,不但举手的小朋友一个都没有,而且好像用惊讶的眼光在问我:“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制造吗?”

可见,(a)(b)班的教学结果差异是很明显的。课堂上运用“发现”教学法既浅化了教学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用“发现”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归纳与演绎等高级心理活动

用“发现”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归纳与演绎等高级心理活动,这对于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发现”教学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经常使学生处于猜想、惊讶和期待之中,从而充分发挥其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课堂上学习3/4拍时,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是直接告诉学生3/4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强弱规律是强、弱、弱。这样讲课,学生们不会去探索、去创造,更不要说归纳与演绎了,有的只是一头雾水。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主”,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面对的学生并不是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不讲究教学方法是无法与他们沟通的。

如果我们用“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主动去发现呢?换一种方法学习3/4拍。例:教师先给学生听一段3/4拍的乐曲或歌曲,如《雪绒花》等,强弱规律很明显的作品,然后提示一些动作引导学生,如:1、跺脚2、单脚跳3、双脚跳4、走步5、拍腿6、拍手7、伸懒腰等, 让学生们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人用自己这件“乐器”在乐声中去体会和发现,你会从孩子们所做的不同动作中发现,他们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会很自然地归纳出一些动作来符合音乐的特征。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往往是很新奇而又富于创意的,经常令我们做老师的都禁不住为他们叫好。

三、用“发现”教学法提高学生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音乐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学会学习方法为主,强调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更多地要求音乐教学要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更多地强调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强调学生兴趣培养和自觉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培养,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打基础。

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使用“发现”,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提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将使学生对来自外界的刺激提出种种预测或假设,并经过观察,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工组织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工作。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能否出成果、能否在学习的知识中发现问题,并去研究、归纳与演绎,应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具;音乐教学

一、教具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一)教具与音乐教材的关系

“学校教育离不开教材”,这一认识早已是无庸置疑的共识。那么教具与音乐教材有什么关系呢?鉴于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用教具是“特殊形式的音乐教材”和“行同手足”、“相辅相成”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常在学校里使用的音乐教材,其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教育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决定的。教具的内容同样是根据教学目标、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决定其取舍的。一套好的音乐教材必须有相应的教具与之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教师在使用音乐教材的时候,要想到使用什么教具;在使用教具时,一定要明确它该表达、体现那些音乐内容。二者必须兼顾,通盘考虑,也就是要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作用,真正做到“相辅相成”。如《看龙船》这首歌曲,宛如一幅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端阳节竟渡龙舟的热烈场面。

(二)教具与音乐教学方法的关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具与音乐教学方法是休戚相关的。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这时教具常常成为这种方法的“支持者”。“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教学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不应拘泥与一种方法。同样,教具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品种规格,但同一个课程内容,可能有很多教学方法并出现多种多样的教具。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具的多样性。

由于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具,反过来教具也要靠教学方法的变化得以有效利用和发展,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会带动教具的改革。音乐教具小型化,提高可操作性性就成为一种导向,又如一些地方在搞“愉快教育”,把启发式教学搞的更生动一些,从而对教具就产生了“一物多用”,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三)教具与音乐教师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具,否则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从使用角度看,教师与教具的关系应该是教师是主要的,因为教师决定使用什么教具,怎样使用它。反之,教具又给教师以帮助,成为施教的手段。教师手里有教具就会在传授知识、组织课堂教学、安排实验的时候“得心应手”,从中得到信心和力量。教师应该吃透教具的设计思想,掌握教具的使用方法,把驾驭教具作为基本功。

“教具永远也满足不了教师的教学要求”,这是由于市场采购的教具有很多局限性。教师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带领学生自制简易教具,这种教具往往更符合教学要求,机动灵活,便于使用。自制教具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也是教具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源泉。

(四)教具与学生的关系

教具是学生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物质条件。学生出于心理的、生理的需求,特别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喜欢“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喜欢看有趣的实验并产生自己亲自摆弄的冲动。通过对教具的直接接触、组装,并按自己的想法做实验,得到全方位的感官的刺激和体验,经受成功和失败,不仅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会培养探索求知的好习惯和创新精神。

有些学生在动手操作方面不够大胆,害怕弄坏了什么,怕实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习惯。在教具设计中考虑得过于细锁,结果留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和机会太少,显然这种教具(某些学具、学生实验仪器等)没有真正处理好学生与教具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让学生自己找一些材料去做实验,这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机会。

二、教具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教具在音乐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运用教具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使学习内容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增强记忆、缩短时空界限等等,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正确运用教具会使孩子们对音乐课产生良好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性学科――音乐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具在这方面有独到的优势,正确运用教具会使孩子们对音乐课产生良好的兴趣,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殿堂里自由翱翔,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正确使用教具会使学习内容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打好基础。人类的认识是由许许多多的概念表述的。尽管是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很浅,但也都是抽象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学生中,建立概念光靠教师讲是不行的。很多东西要靠教具把他们形象的表现出来。例如音高、节奏、旋律,等等,是很难用语言讲述清楚。如果使用相关的教具把他们演示出来,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也容易很好的引导启发学生顺利地、准确地理解上述概念。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学习不单学习知识,还要接受训练,进行实践,提高他们的能力与技能。教具在参与进行实践和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具的直观性并不满足与提供感性材料。其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特别是在自制教具的时候,引发好奇心发挥想像力,它让学生接受并运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充分和典型的感性材料会促使学生顺利地实现正确的思维,从而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由于音乐意象的形成不同于绘画、电影、舞蹈等艺术感象的形成,后者的艺术意象有具体、直观等特征,有视觉形象的限定性,而音乐表象则是依靠音响刺激听觉,唤起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而生成的一种艺术表象,因此音乐表象具有更具宽泛的想象外延,不受视觉形象限定的审美特征。然而,美好声音来源与乐器、多媒体等教具,所以,音乐教具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它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四)正确运用教具会增强记忆、会缩短时空界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手脑并用和多种感官的刺激,会强化大脑的记忆功能。生动的、有意义的材料比抽象无意义的材料容易记忆并保持持久。教具的使用就其使用过程和结果,自始至终都能较强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实验参与,它比单纯老师的讲述、看板书的记忆时间要长的多,有些深刻的印象会终生难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传递大量信息。用各种声像资料和多媒体设备,采用现代信息传递技术,大大扩展了受教育面。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10篇

1.因地制宜进行音乐教学

蔡元培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主张灵活自然,不要机械刻板。他说:“儿童本喜自由嬉唱,现在的学校内,却多照日本式用1234567等,填了谱,不管有无意义,教儿童去唱。这样完全和儿童天真天籁相反。……实则我们中国,也有箫、笛等简单的乐器,何尝不可用?不要事事模仿人家,终不免带着机械性质,于美育上,就不可算是真美。”也就是要求搞音乐教育的人,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遵循音乐教育的规律,根据我国自己的国情,因地制宜地用民族乐器代替西洋乐器进行音乐教学。

2.力求音乐课程体现出是培养听觉的音乐艺术

黄自深信在适当的环境与训练中可以发挥人爱好音乐的天性,欣赏的目的在于保持这种天性并发展它,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生活的需要。而欣赏又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智的欣赏三种层次。丰子恺也提出“宜以声乐为基础,以器乐为本体”的观点,并主张在小学阶段以训练唱歌为主,到了初中阶段就可以在兼顾唱歌的基础上,适当地兼修一些器乐,以提高学生器乐的鉴赏能力。他说:“艺术必以感觉为主而思虑为宾,艺术的美主要在于感觉上,思虑仅为其辅助。……至于音乐则本质上与思虑关系更少,几乎全是感觉的事业了。”他们都主张用感觉去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在激起感情共鸣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音乐课程教学侧重不同

曾志曾说:“既用西谱矣,而不知乐典,不知教授法则,教授者无从下手。”因此从他参与学堂乐歌的活动开始,就在理论工作方面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他认为:“乐典者,乐之法也。不知其法,岂可事其事?即或事之,失一己之名誉犹小,遗后学之误讹大也。”他编撰的《唱歌教授法》《风琴练习法》《乐典大意》《和声略意》等是我国最早问世的音乐教学法及音乐技术知识方面的论著。

陈鹤琴认为教授儿童的音乐应游戏化、生活化。因为只有在形象生动的音乐教学游戏中,才能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完成对音乐的理解,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智力发展。他教学实践的音乐内容都来自儿童的生活经验,并与国语、地理、劳美、体育等科目结合起来,同时注入家庭和大众生活的材料,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熔于一炉,使音乐生活化。

李抱忱觉得音乐是种美感教育,除了要符合时代的现实需要,也要注意实现人的身心正常发展的目标,这才是他指的“正常乐教”。他以抗战时期为例,教授的、欣赏的都是抗战性质的歌曲和乐曲,针对这种情况他说:“只有正常的乐教才能给予国民在精神上正常的调剂,情感上正常的发泄,心性上正常的培养和心理上正常的观念。”这里他谈的不仅是音乐和时代的关系,其实也已经涉及到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

转贴于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他编写的儿童剧充满生活情趣,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出发,以儿童歌舞剧的形式,由儿童自己演,自己唱。他常常采用神话和寓言的题材,把动植物人格化,并注入科学、民主和爱国精神,使儿童的天性得以发挥,美感得到启发。尤为重要的是,具备丰富民族民间的音乐修养,使他创作的曲调亲切、优美,蕴含着十分浓郁的民族气息,使儿童从小就在音乐的熏陶中滋生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4.对教材的不同理解

萧友梅指出学生对音乐学科缺乏兴趣的原因在于“词句与乐句不能针对”,而且音乐多为小调音阶。所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全部都采用五线谱或同时与简谱对照,并配有钢琴伴奏。他的教材出版意味着学校歌曲从选曲填词的学堂乐歌转变为国人创作的阶段,在音乐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质平指出:简谱与五线谱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不明调性,改变了乐曲本来的旋律,违背了乐曲作曲的方法。声音和人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乐曲的旋律须纯正高雅,要讲音乐的价值,不可专讲声音的好听。小学的音乐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有用本国曲调写的歌曲,但尽量不要用那些不健康的民间小调。而作曲的人也要规范自己的作曲,扎实地运用和声学、乐式学、作曲法等技术,不能胡乱写曲。

5.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而教学

沈心工认为:“大约十一二岁以内之儿童,音度恒高。过此年龄则身体发育之期将至矣,一经发育,音度即低。” (在变声期内不可唱歌)因此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征,不可忽视儿童音域的问题,让他们用最自然的状态学习唱歌,用最佳的方式领会歌曲中音乐的内涵,以达美感教授之目的。

萧友梅就学生的接受能力说:“斟酌先后,大约较长之歌词,及歌曲与伴奏不同者,均应最后教授,对于未能辨调之学生,自应先教授调号较少之曲,调号多者均应缓授,且于学生未认熟甲调之先,不宜即授乙调,防混乱也。”意味着教师须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斟酌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识谱、辨别调性等),循序渐进教授。

刘质平也就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不同的生理特征,谈道:“小学音乐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发展儿童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的感情,所以教育的分量重,技能的分量轻”,“初中音乐科教学的目的,那教育和技能两方面,是并重的,一方面涵养美的情感和融合的精神,一方面养成识谱和唱歌的能力。”就是说在具体教授音乐课程时要依照学生在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使其达到相应的程度,不可急于求成,只有遵循这种音乐教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的美育功能。

当然,在音乐教育界还有很多音乐教育家,在20世纪上半叶有过很多教学成果,阐述了很多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是本文限于篇幅,只能择其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把他们的言论归纳总结,以作参考。

参考文献

[1]俞玉滋、张援 《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俞玉滋、张援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伍雍谊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11篇

首调唱名法固定唱名法简谱与五线谱双轨教学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个基础性学科,它建立在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包含了视唱与练耳两个方面。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在借鉴前苏联和法国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视唱练耳旨在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学生从事音乐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视唱课既是这门课程的基础训练,也是对音乐整体表现的综合体现。

视唱训练在音乐学院与戏曲学院有所不同。本文以中国戏曲学院的视唱教学为例,谈如何应用双轨教学进行视唱训练。包括应用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授课;采用简谱与五线谱作为教学依据;在视唱大小调音乐作品与中国传统戏曲类作品的教学方式上的双轨并行。

通过双轨并行教学,在视唱课上既能利用本学科已总结的相对成熟的训练方法,进行大小调音乐作品的教学;又能借鉴戏曲训练的一些重要手段,引入对戏曲作品的视唱练习,使得视唱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和立体化。在双轨并行教学中,许多优秀的中国戏曲音乐得以在音乐专业必修课的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学习,在丰富教学实践的同时,又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一、视唱教学中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的并行应用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作为一门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课程,引导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接受音乐知识的训练。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递大量音乐信息,如音乐作品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音乐结构的实际分析能力的知识等。尤其在视唱课上,是通过对乐谱准确生动的分析和演唱,培养学生看谱即唱的视唱能力,以便准确、充分地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的目标。

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被广泛使用的是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在戏曲学院视唱课堂的教学中,应用双轨教学指的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侧重地使用两种唱名法演唱视唱作品。

1.首调唱名法

五线谱首调唱名法(Tonic-sol-fa)又称移Do唱名法(Movable Do)。这种唱名法易于掌握,它的应用较为广泛,首调唱名法建立在以C为主音的调性基础上,视唱起来调式调性非常明确,进调快、音准易于把握。应用首调唱名思维对各个调的快速移调比用固定唱名法要迅速。

笔者多年担任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在中国戏曲学院多个系部开设了视唱练耳教学。其中有些特色专业,如京剧表演、京剧器乐、多剧种表演与器乐,戏曲多剧种作曲专业中的大部分学生,受音乐教育环境的影响或乐器本身的制约,更容易接受首调唱名法的教授。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进校时已经有着非常强的首调概念,移高移低各调或直接换调对他们来说非常容易理解而且接受起来也相对顺利。学习首调唱名法对他们具有实用性,因此应以首调唱名法为主,训练线条性旋律的视唱,同时辅以固定唱名法,练习单音、音程与和弦等。

用首调唱名法唱简谱记谱的作品非常顺利,只需声音的移高与移低;而用首调唱名法唱五线谱记谱的作品时,关键是学习首调唱名的位置随着调的变化在五线谱上有相应的移动,练习五线谱上七个不同的位置的移动音名是掌握首调唱名法的基本条件。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熟练掌握首调唱名法后,在练习一般难度的乐曲视唱时会带来很多益处,它暂时解决了视唱五线谱中多调号升降音的困扰;不过,遇到临时升降的变化音、离调、转调以及调式复杂的段落时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2.固定唱名法

固定唱名法相对首调唱名法来说,视唱过程中正确反映五线谱上标记的各个音名就可以了,它是音乐艺术院校主要使用的唱名法,初期学习,在识谱、读谱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它更适用于演奏钢琴和西洋乐器的学生。笔者曾在音乐学院任教,主要教授固定唱名法,而在戏曲学院的音乐制作、音乐教育和部分器乐专业可以应用固定唱名法教学。固定唱名法对于视唱变化音较多的离调、转调、近现代作品等比较方便。

固定唱名法通过学生直接读出唱名,进而理解音高组织中各个音的关系,也就明确了调式的意义。但如果对于变调后的调内变化音不能马上唱准,那么建立调性感觉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训练固定唱名法应结合调式中的音级进行视唱,熟练掌握音级关系非常重要。巩固固定唱名法,还应进行背谱的训练,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乐谱读记的迅速适应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在训练固定唱名法的专业中,也要适当加入一些练习首调唱名法的训练,如对中国传统音乐、戏曲类作品的视唱就可以直接应用首调唱名法。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学生特点,采用分班、分级别教学是保证课程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无论是采用哪种唱名法,都应要求学生重视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这是保证视唱教学的最基本的规范。总之,两种唱名法各有千秋,在视唱训练中教师应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使两种唱名法优势互补,为准确表现音乐内涵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视唱教学中简谱与五线谱的结合运用

视唱课上的双轨教学还体现在应用简谱和五线谱并行教学上,我们应针对学生专业的不同而分别对待。两种记谱法各有各的使用价值和应用范围,目前在音乐艺术院校通行五线谱教学,而简谱在戏曲艺术院校以及戏曲团体中依然有着广阔的使用空间。

1.简谱教学

简谱是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我国目前通用的是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用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相当于五线谱的四分音符。在音符上或下加上点表示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用在音符后面加线、加附点和在音符下面加线的方法表示时值的变化。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视唱教学课堂中,戏曲表演、伴奏等专业主要以简谱为主,这是和学生平时专业学习的需要密不可分的。简谱识谱方便,简单易学,时值清晰,是一类容易掌握且能迅速传达音乐信息的记谱方式。因此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在训练单声部旋律视唱、听觉时应以使用简谱进行视唱教学为主,加入少量比较简单的五线谱作为识谱练习。

2.五线谱教学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

目前,在一般艺术院校中以五线谱教学为主,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视唱课堂,戏曲作曲、音乐制作、音乐教育、音乐学和民族器乐的学生都以五线谱学习为主要内容。五线谱记谱法结合乐理知识学习,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但五线谱能精确表达多声音乐的特点,这是简谱不能相比的,在训练学生多声听觉与视唱的练习中必定使用五线谱记谱。

3.使用两种记谱法在视唱教学中的意义

在视唱课堂上,两种记谱法具有同样的作用。杜亚雄先生在《首调唱名法与简谱》一文中提出“五线谱和简谱,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各有其优点和用途,我们不应当因为提倡一种谱式和一种唱法而贬低另一种谱式和另一种唱法”①。应用两种唱名法的同时,也并行使用两种记谱法教学。五线谱记谱的视唱作品,一般应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要求进行演唱,自由的空间很少,只在表情力度上做个性化处理。而简谱记谱的中国戏曲作品却不然,这些作品的乐谱只是作为记录音乐的符号和一种框架存在,框架内会有一些润饰性变化,如微小的变奏和各种装饰音,有时甚至是即兴式的,当然这种变化还要依据唱腔本身的特性来完成。这种变化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变化,戏曲作品才变得更加丰满动人。

三、视唱课堂中的双轨教学实践

1.视唱训练中的双轨教学

视唱课堂中的双轨教学指的是教授不同风格的视唱作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此达到丰富视唱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视唱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最有效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目的。视唱大小调体系作品时应注重进行调性内音级关系的基础训练,强化离调、转调后音准节奏的练习;与之平行进行的是,视唱中国戏曲类作品时,应注重突出韵味的训练以及发音、气息等相应的练习。这两种教学方式同步进行,形成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状态。

在训练大小调体系的视唱作品时,首先要确定作品的调式调性,然后分析其曲式结构布局,进而对作品的音乐表情记号、力度记号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后,教师才开始对旋律分乐句、乐段地逐步讲授,在视唱过程中音准与节奏是视唱训练的重点。在通常的视唱课中,看谱唱词的视唱练习是视唱训练中的高级阶段,因为它要求将乐谱的节奏音高准确地与歌词相对应,这需要有着较高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和迅速识谱的能力。我们通常使用的方法,一是唱熟旋律的练习;二是改为用啦或啊哼唱旋律的练习;三是根据节奏读词的练习;四是最终看谱唱词完整演唱。从这种视唱训练可以看出,旋律与节奏是主要的,歌词往往是跟随着旋律节奏,处于次要地位。

而在训练戏曲类视唱作品时,用训练大小调作品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在我国传统的戏曲演唱理论中,一直把字音问题置于重要位置,向来注重“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因此,学习戏曲唱腔最为理想的方式是先吟诵唱词,后根据唱词音调再唱出旋律。在传统戏曲音乐唱腔行腔过程中,音乐与声调相互配合,演唱过程中不断对唱腔进行润饰,这种方式不仅突出了唱词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而且使唱腔更加美妙动听。如在学习昆曲演唱的过程中,就非常讲究字声,南曲是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北曲则入派三声、平分阴阳。因此教师应强调字在腔中的读法和演唱时的韵味。其实,在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唱腔中,每首作品对字音的唱法都有所不同,但又有规律可循,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看谱唱词在中国戏曲教学中的特殊性。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对帮助学生理解传统音乐的韵味,区分不同流派、不同板式、不同行当的唱腔大有裨益。

另外,在训练戏曲类视唱作品时还应注意这个特点,即在教唱同一个乐句时,在一定的旋律框架下,可根据唱腔走势进行不同的润饰,从而使演唱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各种乐谱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中,为演唱、演奏者留有一定的发挥余地。即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一定的润腔修饰,如加入各种装饰音修饰旋律,或用二度、三度音围绕唱腔主要旋律进行美化。乐谱为演唱、演奏者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以便使演奏、演唱者更能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充分表达作品的情感。正是有了这种为二度创作提供较大余地的传统,中国的戏曲作品才会有如此众多异彩纷呈、不拘一格的各类唱腔存在。这种在一定框架乐谱的指导下,通过二度创作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也为我们的视唱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伴奏形式上的双轨教学

钢琴作为最常用的教学工具在视唱课堂上被广泛使用,这是由于钢琴的和声音响丰富,其键盘具有固定音高的特点。通过钢琴的弹奏与伴奏,能将固定唱名法中的调性感准确传递给学生,因此为视唱练耳课的训练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通常在视唱新谱较为熟练后,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表现力,应用钢琴伴奏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利用钢琴伴奏进行教学外,在训练中国传统民歌、戏曲作品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伴奏形式。中国的戏曲作品浩如烟海,每一个剧种的音乐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因此,在训练戏曲类视唱的课堂中使用钢琴伴奏就不太合适,利用特色乐器伴奏是训练戏曲类视唱的特点。例如在学唱昆曲唱腔过程中,用昆笛伴奏,是昆曲课堂学习的一大特色,同样可以利用京胡伴奏学习京剧唱腔。在我们的视唱课上尝试采取类似的方法,如学习京剧的某个唱腔的片段,请学习京胡的学生给予伴奏,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精髓,也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各个剧种的音韵味道、行腔特征等。在视唱教学中灵活使用钢琴和特色乐器进行伴奏,将是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的视唱教学的必经之路。

结语

在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是比较深的,常常是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授与研究。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就会像漂蓬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文化中。”②

当今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昆曲、京剧申遗的成功,京剧进课堂等举措,为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有利契机。视唱练耳课程作为所有艺术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应该以此为基础,大力推动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并逐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正如石中英教授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中指出:“选择、保存、传递和发展本土知识成为了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本土课程开发和建设也就成为后现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③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要在吸收西洋教学法的同时,不断总结出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为振兴中华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视唱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双轨教学,将西方传统的视唱练耳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特色有机结合,正是我们对这一使命的有益探索。

注释:

①杜亚雄.首调唱名法和简谱[J].人民音乐,2005(10):48.

②白翎.视唱引入少数民族民歌的意义[J].中国音乐,1996(1):30.

③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乐理是易的乐理[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4).

[2]杜亚雄. “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J].美育学刊,2011(1).

[3]管建华.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J].中国音乐学,2005(2).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5]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音乐乐感 音乐鉴赏 教学导入

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1 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1 合理导入教学。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

1.2 运用对比教学。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优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

1.3 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49-01

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音乐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成为各种电视,广播和商业广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学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

然而,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学校将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语数外等学科上,而忽视音乐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不重视音乐课教学,抹杀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对小学音乐教学足够重视。

一、小学音乐课的重要作用

首先,小学音乐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学,学生能分辨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不好的音乐。学生们能够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操。

其次,小学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音乐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小学音乐教学是引导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好手段。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阔自己的思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育已有数十年。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试图研究如何将小学音乐课上的生动有趣,也运用了一些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种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分别为情境法,游戏法,互动法和创新法。

(一)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情境是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所特有的情感境界”。很多情况下,学生对所学习的音乐曲目不熟悉,如果直接教唱的话学生一时间难以学会。此时,要创设一种轻松的情境让学生很快融入到愉悦的音乐课堂中。比如在教唱《小红帽》这首歌曲的时候,首先我用故事导入这堂课,然后对学生进行启发。可以对学生说“现在老师把眼睛闭上数数数到10,你们用什么方法能把自己变成小红帽呢?”说完老师闭上眼睛数数,偷偷观察学生的表现。笔者看到学生先是兴奋的讨论,然后他们摘下自己的红领巾系到头上,把自己变成了小红帽。通过这样的导课吸引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这样,在后来的演唱和表演环节学生们都会融入进去,积极参与。

(二)交互法

所谓交互法就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创设民式课堂教学,营造交互环境。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自我,提高他们课堂的参与度。如在教唱《大雨和小雨》这首歌的时候,可以先播放雨中情境的视频。这首歌的教授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看到过电闪雷鸣,感受过狂风暴雨,当然也有在雨中嬉戏玩耍的经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一说自己在雨中发生的故事。说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声音或器材来模仿雨的声音。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能充分理解大雨的声音即哗啦啦,小雨的声音是淅沥沥。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这样学生对该堂音乐课的兴趣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游戏法

游戏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中适当的穿插着一些游戏环节,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效果非常良好。“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演唱游戏是笔者经常试用的一种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中,笔者经常采用钓鱼游戏。每个学生取一个鱼的名字,一个学生扮演钓鱼者的角色。充当钓鱼者的同学先唱到,“我是钓鱼者,我要张开网,捕捉鱼,鱼儿在哪里?”。然后扮演鱼的同学们齐声喊道“我们在海底,在海草里,你的网破了,捉不到我们”。捕鱼者又说道“渔网已修好,我要捕金鱼”。这时取名为金鱼的同学必须立刻抛开。如果他没脱险被捕鱼者捉住,就需要演唱所学歌曲。通过这种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使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

三、结语

正确的音乐教学可以净化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小学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提高。教师应重视音乐教育,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有效之路。

参考文献:

[1]付一萍.对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34期.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小学;乐理知识;趣味化教学

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乐理知识本身带有抽象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面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乐理知识,许多小学生都会“敬而远之”,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小学阶段的乐理知识教学难度非常大。为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乐理知识,需要进行趣味化教学,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兴趣,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

一、设计游戏教学,让乐理知识教学充满乐趣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游戏的热爱程度非常高,不管是哪个学科,采用游戏教学法必然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乐理知识教学来说,如果仅凭教师讲、学生听,就会让学生的注意力丧失,学生不愿意听、不想听,自然也就无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所以,小学音乐教学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乐理知识的认识。例如,在讲授音符及其时值时,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教师在黑板上先将各种音符画出来,让学生描述一下音符的形象,很快学生就能了解到各个音符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用歌谣的方式来描述音符:“全音符像鸡蛋,二分音符加条棍,四分音符是黑心,八分音符多条尾,十六分音符双尾巴”。对于小学生来说,充满律动和节奏的歌谣更容易理解和识记,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描述,学生很快就能牢牢掌握音符的形状。再如,关于慢速、渐强、渐弱、原速的变化教学中,可以采用“坐火车”的游戏,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模仿火车,进行“启动、飞驰、渐慢、到站”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很快就理解了关于一系列速度、力度标记的含义。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快乐的乐理教学情境

如今,多媒体已成为现代化课堂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时展的需要。对于小学阶段的乐理知识教学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在新课标中有明确要求。多媒体具有让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的功能,从而创造有利于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乐理知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演绎出来。例如,在关于各种音符及休止符的名称、形状、时值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因过多的音符知识而倍感压力,教师就可以将所有音符比喻成一个大家族,并用动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这个音符大家族里,有爷爷、爸爸、妈妈、叔叔、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及自己等。爷爷年纪最大,头发掉光了,走路说话都比较慢,就像一个圆圆的全音符,音的时值最长,其他音符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一一介绍,将文字讲解和动画效果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像在听故事和看动画片,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教学效果自然明显。再如,关于切分音节奏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情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这样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能够轻松认识和理解切分音节奏的意义。

三、采用交叉式教学,让乐理知识教学更加灵活

近年来,新课标一直提倡学科之间的整合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学科的教学方法,学会交叉式教学,提高教学的厚度和广度。在小学乐理知识教学中,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适当地引用其他学科的教学元素。例如,在感受乐曲喜悦、悲伤、纯朴等情绪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美术的色彩教学法,红色代表喜悦、灰色代表悲伤、白色代表淳朴等,很容易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乐曲中的情绪。同时,针对乐曲中的加花,教师可以采用语文教学中的扩句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和理解。再如,关于切分节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舞蹈教学,让学生通过跳舞来感受节奏的魅力,从而很快就能掌握切分节奏的要领。可以说,在乐理知识教学中,通过引用其他学科的特点,往往能够借助交叉教学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乐理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虽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乐理知识教学占据的部分非常小,但是,学习乐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师长时间采用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式,就会让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原有的兴趣。在小学乐理知识实际教学中,趣味化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的巧妙设计和合理安排。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采用趣味十足的游戏、生动形象的动画、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易学、乐学、善学中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

参考文献: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范文第15篇

音乐是声音艺术,它能直接地、迅速地通过耳朵传达到人的大脑,作用于心灵和精神,唤起人们感官的感受。

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不管你是否喜欢音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音乐:在校园里、工厂里、商店里、大街上,经常播放着音乐,广播、电视、电影中有音乐,音乐会上演出音乐,MP3、MP4、手机到处都有音乐,音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怎样的音乐,唱什么感情的歌曲,不仅对一个人的情绪感染、性情陶冶有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风尚,都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正如我国古代《乐记》中所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风貌,也往往通过音乐敏感而鲜明地反映出来。

音乐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的音乐课,通过高低抑扬有度。缓急轻重有节的音响,传到学生的耳朵,使之唤起美的感受,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课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才能,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1 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我国清末的改良主义政治家粱启超也曾指出,“与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明确规定小学普遍开设音乐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部编写了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再一次确立了音乐教育在普通中小学的地位,为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育或者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艺术作品美的感受、鉴赏、评价的教育。

2 音乐教育对德育的作用

音乐课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影响不只是美育教育本身,而是影响到人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促进德育的发展。音乐,通过优美的演唱和表演,通过音乐形象,唤起人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促进人们的思想情操更趋高尚,鼓舞人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通过音乐形象手段,也广泛地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增加人们的聪明才智,促进人们智育的发展。人们通过唱歌、演奏和欣赏音乐,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享受,达到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目的。音乐艺术全面影响德、智、体的发展,通过音乐艺术美的形式和内容来唤起人们的美感,而人们能感知、感受音乐的艺术美。并能引起审美感情和思维的积极活动,这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必须予以科学的审美教育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美育作用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多方面影响。为了达到音乐艺术积极促进德、智、体、美等几方面的发展,以及完成美育本身的任务,我们的音乐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2.1 传授音乐知识:即关于基本乐理、记谱法以及关于作家,作品方面的基础知识

2.2.1 基本乐理:通常所谓的“乐理”教学,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即音乐基础理论与及漕法。音乐基础理论主要指关于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的系统理论知识。包括音的性质、音高关系、节奏与节拍关系,乐谱与调式、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与和声,以及音乐的结构方式等等,由于他们在音乐作品中,同时具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所以通常又被称作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因此,《教育大纲》详细规定了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按照这一规定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2.2.2 记谱法:它是以书面形式记录音乐的方法,我校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况是: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简谱。中学阶段主要学习五线谱。这就要求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基本掌握简朴与五线谱两种读谱法。

音乐基础理论与记谱法是相互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部分教学内容,通常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学习记谱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独立读谱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学习音乐,更好地理解感受和表演音乐,但记谱法是依据音乐基础理论而来。不了解音乐基础理论,也就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记谱与读谱的方法。

2.2.3 关于音乐作家及作品:在我们中小学用书中,介绍的中国音乐家有:冼星梅,作品有《黄河》《到敌人后方去》《太行山上》等,赢得“人们音乐家”的光荣称号。聂耳,我国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创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陆歌》《开路先锋》。马可一生创作了两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南泥湾》《在们工人有力量》,歌剧《白毛女》在我国广为流传。介绍的外国音乐家有:德国作曲家巴赫,作品有《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有音乐之父的美名。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称为神童,作有著名歌剧《费加罗婚礼》。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被人们称为“乐圣”,主要作品有《英雄》《命运》等。

2.3 发展音乐能力:关于听音乐唱歌能力的训练。特别要注意的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中小学要注意学生的听觉训练。

2.3.1 音乐听觉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一副好耳朵,这对学音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在唱歌教学及视唱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音高、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外,还应该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听觉和记忆力。常用的方法有听辨、摸唱、听记法等。

2.3.2 唱歌能力的训练:唱歌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比例最大。这是因为:首先,人声与任何器乐相比,最能传情、最为感人。在表现旋律的精确性等方面也比器乐更真切。因此在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表现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唱歌教学本身就包含了多方面音乐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在学一首新歌的过程中,既有声乐方面的训练,又有乐理知识的学习,还有视唱、听音的训练,以及对歌曲作品的鉴赏。再次,唱歌教材是完整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又是文学与曲调的有机结合体,因而形象鲜明、通俗生动,易于被中小学生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