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1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的事件的屡屡频发,国家加大了对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以规范领导人廉洁行政,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审计结果应用也不到位,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本文通过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最后阐述了经济成果应用的措施,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改革与应用。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审计成果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出台的通过审计机关规范企业或部门领导人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一定的程序及标准,对企业领导人的财产状况及有利于企业领导人依法行事,规范其自身行为,减少企业或部门的经济财产损失。但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尚不明确,经济责任划分尚不明晰,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时有发生,不利于我国规范的市场体系的发展。可见,分析现阶段经济责任风险现状并进而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至关重要。

一、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1.审计内容界定不清晰

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审查时,经常会遇见一些难以界定的经济责任。面对经济责任存在的风险性,不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的界定不同,包括审计内容、经济责任的评价体系及成果利用均因人而异,当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时,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评判,难以使责任人信服,也为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带来困扰,因此建立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对更好地推进审计工作至关重要。

2.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面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体系可谓是评价领导人政绩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审计评价指标发挥作用及效果不同,对领导人的引导作用不同。目前,审计部门尚没有建立一套完备的审计评价指标,遇到一些较难界定或处理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隐藏或包庇了一些腐败案件。因此,加快建立一套完备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依法定流程进行审计,才能更好地更快地解决问题,减少失误。

3.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

在前期审计的顺利完成之后,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运用审计成果,包括建立领导人的政绩考核档案。其中重要一点是,确保做好“先审计、后离职”和“任期审计”工作,杜绝任期内责任划分不明确、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的交叠,不利于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审计结果对于后期领导人的升迁及历史责任的追究都有重要意义,利于更好地约束领导人依法行事,廉洁行政。

4.审计实施缺乏计划性

由于审计部门属于受托企业对领导人或部门进行审计,往往没有计划性,也造成了一些问题难以界定及查清,不利于企业规避审计风险。由于缺乏计划性,往往无法适时监督企业领导人的财务及资产状况,这就不利于保障审计部门的审计质量。同时,由于审计部门缺乏计划性,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耽误了时机,给后续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困难。对于企业来讲,虽前期比较省事,但容易包庇问题,也是得不偿失。

二、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1.明确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

由于审计面临的往往是一段较长时间的跨度,整个期间内投资项目的经营状况、市场状况及人员安排状况不断变化,尤其随着领导人的更换,加大了审计部门界定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的难度。因此要明确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的区别,从新领导上任以前发生并遗留到现在的问题界定为历史责任,保护新任领导人的合法利益,做好“先审计、后离职”和“任期审计”工作。

2.区分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要区分主管责任与客观责任的区别,有些非人力所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属于客观责任,不在纠察当事人责任的范围内,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样一些在当事人任期内由于国家宏观环境变化或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利益或损失都属于客观范畴,不在当事人政绩或责任追究之内。做好主观能动意识与客观条件不同造成的经济责任区别,以公正地区分责任与利益。

3.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属于集体责任范畴,不应强加在领导人身上。在整个项目遇到损失时,若在集体范畴内,不应将责任平摊到每个人头上面,而应该由主要领导人应负首要责任,其他人承担少量责任。其次由于个人武断违反正常办事流程,造成的经济项目的损失,应该有个人承担。在区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时,应做到公平公正,杜绝徇私枉法,以保证公众利益。

4.做到实事求是与公平客观

由于审计工作关系到干部的升迁及履历等,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审计部门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客观,才能赢得人心,也为审计部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不同的审计策略,每一项审计内容根据它符合的条件,确定满足审计要求的条件即证据,确定审计的评价指标,在遇到新问题时,审计人员一定要谨记行业准则,公平公正地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及决策标准,科学规范地履行自身的责任。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充分应用

1.建立干部档案制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实现,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秀的审计责任成果,建立干部档案审计管理制度,通过将干部在任职期间内的业绩及经济责任记录在案,一方面约束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另一方便,便于为干部升迁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及标准。通过这套民主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杜绝干部间的徇私枉法,互相包庇,利于为企业培养干实事、抓发展的优秀领导人。同时可以将审计工作纳入党政当中,把任职期间内的领导能力及决策作为衡量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及决策力标准,激励干部敬业务实推进企业或部门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2篇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所在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其经济责任和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以确认经营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是一种实施对干部监督考核、推进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的有效机制。企业日常审计中,具体涉及到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对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时的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审计,有效地对国有资产的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及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作为集团或上级部门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依据。近几年来,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已逐渐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做为基层内审部门,我们不断接受集团对矿行政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开展对下属单位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中,企业资产、负债的核实和确认是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基础,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状况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射,是基于财务信息能够得到的结果,是评价单位行为的依据。其他内容是对个人行为结果的认定,虽然性质重要,但如果不能获得一些非财务信息,很难得出客观完整的审计结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也更加困难。因此,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我们把基于财务信息的审计内容作为审计的重点,把责任评价和风险防范作为难点,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

一、基于对资产负债项目的审计,确认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无论是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是在企业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内容都包括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企业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对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企业经营绩效变动情况的检查和核实。只是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包括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企业和个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和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的落实,通过综合客观评价,为上级部门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提供依据。而企业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对异常事项的调查分析或债权债务的核实。任期内企业资产、负债真实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因此,两种情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都应结合历史审计情况,以确认资产、负债的真实、完整性为重点。具体包括以下审计内容:

(一)流动资产

1.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时,通过现金盘点,核对银行存款对账单和其他货币资金余额等方式,确认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并对现金流转进行过程跟踪,通过账簿等记录,检查是否存在违反规定使用货币资金的行为。

2.存货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是企业生产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环。审计时,可根据被审计单位盘点表进行抽查盘点,抽点放在大宗材料及贵重物资上。另外,还包括对代储物资秀盘点和已领未耗、已耗未领材料物资及异地存货的确认和统计。通过审计检查该环节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管理漏洞,最后根据账实核对结果确认是否影响任期内损益的真实性或其他违法违纪行为。

3.债权的确认

债权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其真实性和可收回率是企业发展和接任领导后续经营的资金基础,债权包括企业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的审计主要是对任期内形成呆坏账的确认和存在真实性的确认,做为内审部门,对应收账款真实性的确认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只要销售记录没有问题,则确认依据只有函证资料。呆坏账的确认根据经济业务发生年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客商信息等坏账的确认标准,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形成的呆坏账,明确经济责任。其他应收款情况比较复杂,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的一些借款,比较容易清理,要求限期内清理回收完毕就可以,但其他挂账一般是经济事项已发生,但因手续不完善等原因,当时无法入账的一些特殊情况,如果任期内不清理完毕,很容易形成账面坏账,所以,审计时,尽量落实清楚发生的时间和原因,要求当事人及时清理,避免集体财产流失。

4.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实践中,有些单位领导只追求个人利益,对项目投资缺乏可行性论证,投入后没有回报,而接任者又不了解当时的情况,或者对投资项目不过问,久而久之,便形成投资损失。所以对外投资也应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主要审查对外投资是否真实存在,投资合同、协议是否符合要求,存不存在对企业不公平的条款,有无收益及损失, 预期经济效益如何,特别注意如有损失要查找原因。通过审计,在确认经济责任的同时,有效避免或减少无形资产的转移和流失。

(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经济责任审计时,固定资产的清查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好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盲目购建;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账外资产、已到报废年限仍在用或未到报废年限却无实物;账、卡、物不对照等现象比较常见,如果离任时不清理,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时间越长越理不清,责任更不容易划分。所以,经济责任审计也是一次“清家底”的机会。要求被审计单位出具“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详细反映所盘点的固定资产实有数,并与固定产账面数核对,做到账务、实物和固定资产卡片核对一致。若有盘盈或盘亏,需把存在的问题完整反映出来,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并对台账和卡片进行更新,明确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让接任者轻装上阵。

无形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宝贵资源。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围绕经营期间相关无形资产增减变动的处理是否存在人为低估或高估价值的现象;现有无形资产取得依据是否充分,决策过程是否科学、规范,会计处理及相关信息是否合法、真实、完整,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等问题进行审计。

(三)负债的确认

负债的确认主要审计核实任期内和离任时所在部门、单位债务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查清各项债务形成原因、用途及增减变化情况,测试其偿债能力;通过函证和采购刻录等信息,确认对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真实性,附以应付职工工资、税金是否拖欠,有无预进工资、多提少提工资附加费等影响当期损益的情况。此外, 审计中还应对利用负债类科目进行出租、出借单位银行账户的问题进行审计。

二、基于内控制度测评,明确负责人管理职能履行状况

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对单位经济运行重要环节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测评和财务管理的审计, 检查负责人管理职能履行状况。主要审计内容包括: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单位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和有效; 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重大经济活动决策是否经过集体讨论,重要项目投资、引资是否经过可行性分析及专家论证,有无未经集体讨论,擅自决策造成损失浪费、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重大经济问题, 明确负责人任期内管理职能履行状况,划分经济责任。

三、以责任评价及风险防范为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把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审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责任更大。不仅要力求全面,还要确保结论客观准确。因此,审计评价客观全面、归责到位,有效防范审计风险难度较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就是责任评价,但其评价依据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的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管理、考核、使用和处理,其社会影响大,审计风险可容忍度低,从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相比风险更大。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全面直接关系到审计所承担的风险。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包括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检查和认定,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最大的差别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是有具体的载体记录,如会计记录、会议记录等,比较容易查实。可以直接依据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是否到位等审计结果进行客观评价;而涉及到个人经济行为的事项则依赖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定性困难。因此,审计评价既要综合考虑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又要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的难度,评价到位比较困难。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39-02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业的以及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者、管理者对所负责组织的资产使用情况应当负有的责任,其中主要包括目标组织资产的保值增值、财务报告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财务收支状况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等多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厂长(经理)离任审计。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同年12月,审计署印发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随后,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并在实践层面逐渐扩大为针对各种企事业单位干部的审计行为。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据此,简单笼统的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最终实现了向具体科学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

转型。

与其他审计工作不同的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最大特殊性在于其特殊的审计对象——各级领导干部,根据特定情况确定经济责任,据此重点审查他们主掌特定单位期间的守法、业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各级领导干部对上是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者,对下是所在单位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实际上就是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对于他们的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命脉,其重要性、必要性非同一般。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困境及风险

在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向经济责任审计逐渐转型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结构、组织类型、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不仅给各级领导层履职带来了困境,而且增加了众多前所未有的诱惑。在风险管理日渐普及的境遇下,这些因素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多风险隐患,彰显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

困窘。

(一)困境之一——审计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很多违纪违法问题,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取证和发现问题的难度。面对社会的变迁,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进,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过多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主观分析,增加了因主观随意性而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二)困境之二——取证困难严重

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面对的是社会资源、信息资料等方面均占优势的管理者,双方地位明显不均衡。对此,在审计对象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的取证工作会收到很大的挑战和阻碍,很难切实全面把握一些隐含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握,获得不了恰当的审计证据,极易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三)困境之三——经济责任界定困难

审计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评价标准问题,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则面临着界定问题。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人和事都比较复杂,关系到前任与现任、个人和集体、主管和直接责任的划分以及责任的性质、大小、重要性等问题,涉及到政策环境、主观与客观原因、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等因素,界定起来特别困难。尤其是在如今标榜集体领导的如今,违纪违规责任往往会演变成踢皮球的游戏,审计人员很难把握,容易滋生评价失误。

(四)困境之四——具体工作的可行性差

经济责任审计庞杂性的重要表现主要有两点:

1.审计对象几乎涵括所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数量多,人员流动的频繁更是让审计对象实际上发生几何级的增长,相对单薄的审计队伍在难以应对。

2.具体审计项目审计内容的复杂性。领导干部一般都主管一个地区或部门的全面工作,且任职期限较长,经济活动复杂多样,需要审查的内容同样水涨船高。然而同时,审计资源、审计手段却相对有限,难以彻底完成审计项目。

在如上多种困境作用的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层出不尽,集中表现为程序风险及评价风险。

在审计程序方面,基于恶劣的审计环境,很难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信息,具体工作也不能保证充分覆盖足够审计范围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为了所谓的便利起见,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人员凭经验实施审计程序,审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演变为为完成程序而实施程序的境地,造成“重审计实施、轻方案编制”现象,致使审计方案和实际审计程序几乎成为毫无关系的两张皮,审计程序风险显露无遗。

在审计评价方面。足够的审计证据、恰当的评价标准及充分的审计范围是准确客观审计评价的主要前提。可惜的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面前,审计证据因和审计对象的地位不均衡而无法充分获得,审计标准因组织运行的复杂性而难以统一,审计内容的庞杂性又注定了审计过程不能全面覆盖原本的审计范围。在如此惨淡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审计评价风险难以避免。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严格说来是中国的特产,其困境和风险在国内具有普遍性。对此,整体的改观需要持久全面的努力,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点着手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导向化:

(一)营造适当氛围,优化审计环境

环境决定氛围,也影响了具体审计工作的行为惯性,是制约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此,从宏观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及时修改和制定与经济责任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还应该以打假治乱和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促进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减少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在微观方面,企业及其上级领导机关的主要管理人员应该身先士卒,明确以实际行动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部门积极宣传,推动以各级管理者为主体的广大员工对审计工作有一个正确认识,理解和支持审计工作,全力确保审单位和责任人积极配合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执行。

(二)强化制度建设,强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评估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环节,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点之一,更是防范济责任审计对象权力正确运用的有效保证。对于企业等组织而言,应该充分汲取海外内控理念,借鉴业内最佳实务,完善审计见面会制度,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在日常工作中,按照按照规范的做法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预计可接受的审计检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内容及重点,为实施审计打好基础。

(三)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是审计资源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一方面要延续传统的队伍建设路径,加强教育培训、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制度建设、增加人员编制,提升个体审计人员及审计团队的胜任能力,更应该在如上过程中强化风险观念的宣贯,推动广大审计人员及时关注IIA网站、中内协网站、权威事务所的相关资料及业内专家对前沿风险管理理念的阐释等动态,推动他们不仅能切实意识到审计目标中的系列关键风险,还应该并善于自觉意识、识别、防范审计行为风险,提高对自身风险的敏感度和免疫力。

(四)紧扣经济责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涉及到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和廉政建设等方面,不同地区、行业、单位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应该从宏观、微观和未来三方面考虑制定切实可行、便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宏观方面,由国家审计机关牵头,组织企业内审、社会审计、专业协会、审计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或人员,根据层级、行业、地域等的不同进行简单分类,分别策划出具单类评价指标的大概标准及指导意见;在微观方面,单个企业等类型的组织根据自身经济运行、行业特征、发展阶段等方面情况,与友情或兄弟单位密切沟通,形成在特点范围内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在未来方面,因为经济组织发展变革的迅速和频繁,任何一时适当的评价体系都随时面临着时过境迁的命运,所以应该时刻保持动态性,以动态的变动应对变幻的审计境遇。

四、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化推动风险管理的思考

为了克服自身审计风险适应风险管理的历史境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自身应主动推进风险导向化进程。同时,这种进程也影响了风险管理本身在国内的推进、传播及付诸实践。

(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于管理层,可在宏观推进风险管理决策

任何新理念或海外理念实现由纯碎理念传播到实践推行的转化,关键因素之一是各级管理人员的认同和支持。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日渐风险导向化,各级管理者在倒逼逻辑中会增强对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的认知,这与风险管理助力组织治理的功用一道形成合力,有助于他们彻底汲取、内涵风险管理理念,将其渗入组织的各种决策中,在宏观方面推进风险管理的

落实。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经济责任审计

一、引言

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人员接受委托或者根据授权,依法对政府领导干部进行强制性审查,通过对其任职期间职能、经济等各项活动资料的审查和评价,发表审计意见。开展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可对政府在财经管理、财务支配、国家资源财产的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还可以大大增加领导干部的使用透明度。

为了避免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扩大审计权利等现象,也为了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自身、其掌管的部门、单位或企业的经济责任负责,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方法,严格规范经济责任的评价工作。

二、国内外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一)国外

目前,国外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术语,但国外管理审计,政府绩效审计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早已形成。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外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日臻丰富和完善,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所坚持和强调的独立的、客观的、系统的检查评价体系的形成、为国家决策提供各项社会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循环等理论和实践经验就已开始被世界上多个国家所借鉴。

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公署实施的“问责制”,责令特区政府施政官员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之所以为广大市民爱戴和支持并成为全球廉洁之地,得益于它的执法公正和毫不留情地对的打击力度。

(二)国内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所实行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制,即对即将离任的企业负责人实行的任期内财务收支状况和资金盈亏的审计。国内专家学者在多年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特别是十七大提出的民主政治的思想,加快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和进程,责任审计工作日益深化,其内容不断拓展和延伸,也为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修订,将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正式纳入审计机关职责,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在新版《审计法》中更加明确,法制观念的融入,为审计机关开展相关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运作日趋规范。

三、我国政府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政府责任审计,无论从理论探索还是实践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远远地呈现落后状态。政府责任评价体系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综合分析政府责任审计工作,可以看到,既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也有审计制度不健全的因素,其造成的审计评价困难,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及审计结果的发挥。

(一)经济责任审计界定难

政府机关一方面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政治职能的执行人,另一方面肩负着本地区事业发展的经济职责。政府职能的多样性,决定了领导干部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同时增加了对领导干部的审计、认定和评价的难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建立难

审计内容、范围和准确的评价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原则。由于审计缺乏符合实际的国家法律法规所界定的评价体系和响应的标准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1、 评价轻描淡写地只对单位不针对领导干部本人

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审计风险,简单地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擅自降低审计标准对领导干部本人的经济责任不评价,或只简单地对审计单位做出审计评价。

2、 评价过度

审计人员无视审计法,超越审计范围,把本不属于经济责任的内容随意纳入评价之列。

3、 审计评价存在仅凭主观臆想而缺少或根本无依据或佐证的现象

特别是审计人员不负责任地缺乏分析和查证,简单地将审计单位或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用来评价;

4、 评价言词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对职业谨慎要求和准则把握缺乏准确性,评价易造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资源与任务匹配难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匮乏与审计事物浩繁,是摆在审计机关面前最大的困难。随着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日益繁重,审计资源稀缺矛盾则更加突出,尤其是当被审计对象背景复杂、任职期长,或对其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国家机密时则更加耗人耗时。

(四)审计人员素质达到审计要求难

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直接针对干部个人,客观公正地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作出审计评价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举足轻重,因为它不仅是组织部门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正确评判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高科技为违法乱纪提供了便利,使得审计工作更加面临多样化、复杂化,不仅加大了审计问题查清查透的难度和审计风险,也向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四、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a)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b) 正确认识和界定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对象;

c) 明确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d) 把握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

e) 建立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审计评价标准;

f) 对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

五、结论

综上所述,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审计发展的新生事物,只有明确审计工作的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才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和发挥其重要审计结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宋保胜.政府责任审计模式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24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5篇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经济责任审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主要针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工作,涉及到各单位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开始之初,各单位领导干部普遍都带有抵触情绪和反感,怕审计会有损他们的面子、声誉和前途,有部分干部认为这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不信任,因此对审计工作设置种种障碍,施加压力,甚至托人走后门说情,要求延缓审计或者免审。面对这种情况,我局积极克服畏难思想,迎难而上,从加强宣传入手,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机会广泛宣传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争取社会各界理解支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一是抓住各种机会多请示,勤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增强审计后盾。首先将《两个暂行规定》及时报送县领导审阅,并由县委转发各单位,重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引起重视并认真贯彻执行,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工作;其次通过审计查处县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赢得县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第三采取定期汇报和重大审计事项随时汇报双管齐下的办法,利用半年、全年工作总结,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阶段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等材料,定期向领导汇报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使县领导了解和掌握审计动态。同时对县领导交办的审计事项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案件线索,或遇到困难,随时汇报,以引起领导重视和支持;第四通过法律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县领导和审计人员一起多次走上街头,利用黑板报、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单、宣讲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场解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断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第五利用政务公开栏,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对象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等内容进行公开,向社会广泛宣传,接受社会监督;第六要求审计人员进点开展审计时,认真向审计对象及班子成员,财务人员,宣传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意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联系与区别、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要求、法律责任等,进一步加深被审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了解,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我局的大力宣传下,我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得到广大审计对象的支持和配合,由过去的躲审计变为主动要求审计,不审计不高兴的大好局面,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力量,提高素质,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集中、时间紧、工作量大等特点,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完成省市下达审计项目和县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尤其是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时,要在短期内完成20多项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我局8名审计人员加班加点也难以完成。针对审计资源相对不足难以应对的矛盾,为缓解工作压力,我局采取了三方面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加强审计力量,为解决人少任务重的突出矛盾,**年在全县机构改革,大量减员缩编的情况下,我局多次主动找县领导汇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遇到的困难,并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摆明实际情况,得到了县领导和其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第一个在全省县级成立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心。审计中心的成立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很好地化解了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二方面抓好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审计干部实战水平。组织干部认真学习“两办”通知精神,举办专题知识讲座,由分管领导或业务骨干分若干专题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知识、审计业务讲座,组织各种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全体干部参与讨论交流,互学互帮达到共同提高、形成共识、充实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与政策法规水平,增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认识。努力克服人少和经费短缺的困难,积极派人参加审计署和省厅的审计业务培训班,200*年至今有32人(次)参加了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长了审计干部的才干,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业务素质,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我们立足县情、局情,把干部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如:组织开展“学先进做贡献”、“学习***,扎根高原,无私奉献”和“为党旗增辉,在岗位做贡献”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干部政治素质,做到了严格要求,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三方面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领导干部任期一般三至五年,长的达十几年。为了缓解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的矛盾,我们结合县情和工作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查实举报线索与审查会计账目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路子,随时掌握各单位的情况,从而不断的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改变了审计部门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一是充分利用举报线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接到组织部门的委托名单后,及时与纪检、监察、人事部门沟通,了解被审对象有无被举报和其他问题,并将此作为审计重点和方向。如200*年我局在对某乡领导人进行离任审计时,将对其的举报材料作为审计的主攻方向,把查实举报线索与审计账表凭证两者结合起来,很快就查清了该领导干部的违规违纪问题,从而节约了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审计时间资源,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监督关口前移,对所辖审计对象中即将退职、同一岗位任期较长、拟提拔晋升的、群众意见大的、掌握财政资金多的,实行动态管理,在年度审计计划中有目的预先安排常规审计项目,优先组织实施,一旦接受组织部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委托通知,即可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任务。三是在乡镇换届前一年或半年安排一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避免出现应付和被动局面。如***年乡镇换届,在组织部门一次就委托的***名离任领导干部中,有**人已在我们的年度常规审计和任中审计中审计过,从而为我们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主动权,缓解了一次委托所带来工作量大、人力少、时间紧的矛盾,保证了任期审计工作忙而不乱,有序开展,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得到组织部门和县领导的高度赞扬。

三、充分发挥好联席会议作用,增强工作合力。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审计部门单兵作战是很难打开局面的,因此我局在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注意发挥组织、纪检、监察、人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整体作用,变审计一家独轮转动为多轮共同驱动。一是组织开好联席会议。做好会议准备工作,提前15日向各成员单位通知,协商确定会议议题,准备相关会议资料。会议期间,各成员单位根据联席会议组织办法确定的分工进行认真述职,提出各自的工作目标,做到互相监督,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很好地防止了联席会议制度流于形式。二是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组织、纪检、监察、人事部门要按照联席会议组织办法确定的职责,各司其职,组织部门负责年度审计计划建议名单,提供干部任职基本情况,出据正式立项审计通知书,纪检部门负责牵头,协调各方并及时查处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审计机关具体组织实施审计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开展审计工作中,成员单位做到分工不分家,密切协作,互相交流信息,共同搞好这项工作,使我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出现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做好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严格把关,防范审计风险。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较常规审计而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更具挑战性和风险性,为防范审计风险,我局认真执行审计准则,严格审计执法,从审计源头上控制风险,一是严把审计程序关,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督查,要求每个审计组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依法审计,堵住简化程序造成的违法运作。遇有特殊情况,在符合程序规定前提下与被审计对象和单位具体协商取得被审对象支持配合,赢得审计空间。二是把好制定审计方案和实施审计关。按照审计准则要求,实施分级管理,即分管领导、审计组长、审计员三级质量负责制,严格把关,做到四查四看:一查是否进行必要的审前调查,看制定的审计方案内容是否符合准则要求;二查方案审计重点是否突出,看审计时间与人员分工是否符合局总体安排或审计目标要求;三查是否依照审计方案或依法调整的方案组织实施,看是否依法收集和编制审计取证记录;四查审计工作底稿是否符合审计准则要求,看审计目标是否全面实现。三是把好经济责任认定和综合评价关。经济责任界定和评价是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县委组织部门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最关注、最敏感的事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之一。为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我们始终坚持合法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事实为基础、法律法规为准绳,准确把握尺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四是把好廉政关,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审计干部在执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中若不廉洁从审,一方面直接影响审计结果报告客观公正性,增大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影响社会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正确判断力,产生异议,损害审计机关形象。宜采取三条措施严格把关,严肃监督。一是严格执行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纪律反馈制度。首先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时,要向被审计单位发放“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纪律反馈表”。审计实施结束后由被审单位对审计人员遵守纪律情况出具意见直接送达我局。二是廉政监督关口前移。首先局班子成员不定期深入审计现场,一方面了解审计工作进展情况和协调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走访审计对象征询审计组廉政工作情况,进行事中监督;其次执行审计廉政工作回访制度,由局审计执法检查组在审计任务结束后定期进行审计回访,一方面监督审计决定、意见的执行,另一方面再次征询审计组廉政从审情况,强化了审计组廉政监督。

五、立足县情,抓住重点,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财务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对策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评价以被提上议事日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的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廉洁自律、所做经济决策、内部控制建设等具体工作和表现得出的总结性评价。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的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是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人格化审计,被审计对象包括实体会计资料和抽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单位经济责任人应负的经济责任做出的综合性评价,它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风险和对干部使用的引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是经济责任的正确界定,这一前提同时能够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高校经济责任的划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在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管理体制中,各部门基本都有正职和副职行政干部各一名。一般来说,正职干部要承担直接经济责任,但并不意味着他要对所有事项都负有主要责任或直接责任。由正职干部主管或直接签署意见经济事项,应该由其承担直接责任;对其他经济事项正职负责人承担主管责任。

2、集体责任和个体责任。由个人做出的决策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责任,由集体决策失误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由集体负责。但在集体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一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在做出表决时个人明确提出异议而未被采纳的,其个人不应承担责任;如果是由于个人独断专行、违反决策程序造成的经济责任,则应由个人负责。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较为复杂,既包括不以盈利为目标的职能部门、院系等教学单位,又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校办产业的负责人、后勤集团,并且这些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审计评价的内容也不同。从总体上来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任期内的资产状况。高校的资产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和材料。审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实验仪器采购程序的合规性、使用的效率性和维护的完整性。对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评价还应包括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等。第二,任期内的经济决策情况。高校行政、教学部门的经济决策权主要集中在预算经费的收支方面,因此内部的经济民主程度是经济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相比而言,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经济决策权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对它的审计评价应从决策制度、决策程序合规性与充分性,决策的前瞻性和决策效果等方面考察。第三,任期内的预算执行情况。高等学校一般实行一级财务核算,预算经学校审核批准,各部门按此核定的预算开展年度收支计划。各部门在批准的预算内有审批权。因此,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包括预算编制的合理、可行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预算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则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主。第四,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审计评级工作主要从遵纪守法、个人有无经济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贪污、挪用公款、无偿占用公物等问题。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根据上述经济责任审计评级的内容,为正确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以及有效执行,审计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依法评价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审计评级工作要在法定职权或授权的范围进行;审计评价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为依据。第二,重要性原则。因被审计对象经常涉及较多经济事项,因此评价时要有所侧重,对重要的经济事项要详细评价。第三,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应以审计人员实地调查取证为基础,经济责任的认定不能脱离客观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在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做出评价,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成分,更不能受其他非审计人员意见的影响。第四,相关性原则。保证审计评价的内容应是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事项,凡是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不应进行评价。第五,规范性原则。一是指审计评价用语要恰当、规范,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信和客观性;二是指对同一类的被审计对象和同一类型的经济事项应按统一标准进行审计评价。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法律规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并未细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种种现实困难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的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同时影响了审计质量。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模糊性。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的内容。这对开展审计评价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因为这一原因,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往往过于全面。表现为在审计评价过程中把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对象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纳人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和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在我国整个审计工作中是一项比较重大的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对事业单位领导工作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了其它审计工作不具备的工作内容,展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够在保证国家资产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避免审计工作的风险,使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审计部门的角度出发,重点对经济责任审计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且针对性的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帮助我国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其质量以及在实际中的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是独立于审计部门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直接管理,根据国家现阶段所实施的法律法规对国家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该审计工作是在这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在其职责范围之内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中进行的,需要调查这些领导干部在其日常的工作中其所在部门以及所在企业的收入支出是否真实合理、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对于有关的经济活动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与监督,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概念。责任经济审计除了一般审计工作的特点与职能之外,还具备受托性、政策性较强、风险性较高以及审计期间与时间较长的特点,种种特点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必须服从于企业与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与相关管理制度的作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防范风险与杜绝浪费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也是检测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的一项工作,经济责任审计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主要检查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且以此来确定相关的资产负债表与资产损益是否真实准确,如有问题需调查缘由,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对责任人在任职期间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考核,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充分保证责任人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围绕相关的责任目标,将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简化的同时对审计的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对相关企业与部门资产负债与损益的审计工作,该审计工作能够充分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还能够对其是否合法进行检查与监督,另外,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审核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状况,将任职初期与末期的企业资产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明显的看到责任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

第四,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债权债务的审计工作,这项工作能够反映出审计责任人在任职期间企业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合理、有无增减的变化、债权债务是否结清以及债权的变现能力与偿债能力,还能够检查出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否存在问题或者是是否存在风险的潜在因素等,针对审计责任人经手的债权与债务进行重点的审计。第五,经济责任审计对责任人廉洁自律的审计,这项审计工作能够检查审计责任人在任职期间有没有的行为,有没有纵容其他工作员工的行为等。以上几点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时一定要抓住重点,结合实际情况,查看有没有违规的行为,把握住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对审计责任人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与监督。

三、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设计方面比较广、相关政策性比较强、内容比较多以及对审计质量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就目前为止,我国各级的审计部门与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投入已经超过了总体工作量的三分之一,经济责任审计从原始的单一审计工作已经逐渐拓展到对单位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要求其贯彻落实相关的经济决策与政策,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与国家的不断发展,保证自身的廉洁自律。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正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全面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方面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提高与升级,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导致审计工作的实施较为困难,出现了种种偏差。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人员 问题分析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

过去从事的审计工作,立足点是对单位的监督,即对“事”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是第一次把对“事”的监督与对“人”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监督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力度更大;且这项工作涉及到领导干部个人利益和前途,是组织人事部门决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升迁、去留提供参考依据,任务重、风险大、要求高,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有些同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表现在:

(一)有些审计人员担心工作量大面广,担心完不成任务;有些审计人员担心这项工作政策性强,要求高,担心有风险,担心超出审计职权范围。有些审计人员顾虑重重,怕得罪人,存在畏难情绪和消极等待思想。

(二)有些地方的主要领导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识不足,对审计工作支持不够,过问很少,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作为一项新型审计职能,经济责任审计因尚未写进审计法,并因审计作为廉政监督的一种强有力措施而触动了某些领导干部神经,在实施中常遇到阻力,在某些地方,众首翘盼的经济责任审计,经常出现过走过场的现象。

(三)被审计领导干部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干部存在“重业务、轻财务”思想,不清楚自己肩负哪些经济责任审计,对财务工作很少过问,单位会计基础薄弱,管理混乱;有些领导干部认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自己没有把钱“落腰包”,没有必要审,对审计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有些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不如实提供资料;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阻力与困难。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审计的信息化建设迟缓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积极结合本行业的实际和发展需要,将信息技术引入以便为其更进一步发展提供保证。在我国,工商、税务、银行、保险以及财务部门等都基本上建立了以计算机代替手工作业的信息技术网络。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用的或专用的审计软件产生,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实施基本上以手工为主。由于审计手段落后,加之从业人员少,任务重,往往使审计人员不堪重负。而且,随着会计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各种经营成果多以数据文件存储。此时,审计人员如不运用一定的审计软件协助工作,整个审计程序将无法得以施行,审计的效率也将大大降低。这些都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势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二)审计经费没有得到保障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面广、难度大,需要投入的力量多、同期长、审计成本高,虽然中央下文件要求各地财政要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专项经费,但由于我区大部分地方财政资金收不抵支,供求矛盾突出,有些地方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够重视,使得大部分地方审计经费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经济责任审计人员

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都将是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向前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审计人员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事项的审查与评价、审计意见的形成、审计决定的做出,这整个审计活动的全过程,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广博的宏观知识、较高的技能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审计机关事多人少、项目不断,审计人员长期忙于审计项目,知识更新速度很难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难以走出就事论事的套路,审计质量难免不受影响,监督的力度也很难进一步深化。要提高或改善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效果,就要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提高审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审计人员少,审计任务重、审计力度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周期长,内容多,难度大,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时效性,且任务逐年增多。这与机构改革后审计机关人力资源不断减少,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相矛盾,在审计力量普遍偏少、审计任务重的情况下,应审的经济事项没有审全审透,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制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我们通常对审计方案中确定的重点范围和内容审的比较深、比较透,而对其他的内容往往仅作一般性审查,这样做容易使任期内的所有经济往来或漏审或审的不深不透,导致审计结果不完整,评价依据不充分,增大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常需延伸审计范围,才能揭开深层次的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必须树立查案意识,把审计数据背后隐藏的案件线索梳理出来。

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存在着差距

从理论上来说,“先审后离”是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和利用审计成果、加大对领导干部监督力度的重要原则和手段。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组织人事工作的特殊性,也由于审计机关的力量有限,或其他种种原因,现在绝大多数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还是“先离后审”,多数领导干部已经到其他岗位新任职务或已被提拔任用后,要求审计部门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不但给审计核实、取证带来困难,而且加大了审计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结果的运用和审计决定的执行,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9篇

(一)内涵及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审查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业绩的过程,是一种对领导人员任期所在部门或单位的财务收支或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活动,是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的重要措施。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客观、公正评价企业发展绩效,全面总结企业发展经验,深入揭示企业存在问题,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企业负责人勤勉尽职、廉洁自律的重要手段。

(二)主要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泛,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对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审计内容还包括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及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理论探讨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一致性分析

绩效审计的产生背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公众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希望政府作为资源的管理者,不断提高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并希望有独立的第三方对政府履行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以获取相应的信息。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都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计对象都是受托经济责任的承担方,只不过经济责任审计侧重对人做出评价;而绩效审计侧重对某一事项或情况的性质做出评价,由于对人的评价离不开对事的评价。因此,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的评价基础和对象是一致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责任审计的固有缺陷影响了审计实施效力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推进并稳步发展的今天,如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以确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审计滞后、审计评价难度大、经济责任界定难、审计缺乏成熟稳定评价标准等难题,都急需实践和理论界解决。

(1)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滞后性。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在领导干部任职届满、调动、免职、辞职、离退休等情况下进行,任中审计较少。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人事制度的特殊性造成的,领导干部的离任信息在未宣布前不公开,审计机构只能在其离任后方能进行审计。为此,审计发现问题只能要求单位进行整改,追究已调离岗位的领导人员责任较为困难;另外,在领导干部离任后进行审计,部分涉及历史原因的审计发现问题且原有经办人员已离职,追究原因及解决都较为困难。

(2)审计评价困难、经济责任难以确定。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要对领导干部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但这种评价相对其他审计项目却困难得多。主要困难包括:一是在审计实践中尚未形成完善评价标准,审计评价缺乏统一依据;二是审计评价的范围难以界定,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与企业的生命周期往往是不一致的,一些经济活动、投资项目可能历经几任领导,这就导致审计范围难以明确划分,同时对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对前后任领导的责任进行区分也出现困难;三是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难以划分。

(3)缺乏统一的、横向可比的绩效指标

经济责任审计虽已在我国开展多年,但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得对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缺乏足够的支持依据。由于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领导干部的决策之外,还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历史沿革、组织特点等的影响,要对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界定,如果没有统一明确的责任界定标准和评价指标是很难进行的。

2.绩效审计的优势可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有效的补充

(1)绩效审计方式灵活,可以弥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滞后的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往往事后进行,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绩效审计则不受审计时点的约束,既可以在事后进行,也可以在事前、事中进行审计,可以在经济事项发展过程中及时对其发展状态做出审计和评价,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

(2)绩效审计关注经济事件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关注审计对象的经济性质,通过经济数据分析,使得审计评价更为全面、更为客观。

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在某一个时点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与企业的生命周期往往不一致,一些经济活动、投资项目可能在评价时点并不能完全的显示出效益或是不能显示出其潜在的风险,这时,绩效审计就可以作有效的弥补。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

(3)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灵活多样、适用性强。

由于绩效审计对象多种多样,审计目的各不相同,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通过多年的发展实践,绩效审计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审计方法体系,其审计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如绩效审计在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方面,就有检查、抽样分析、调查、访谈、研讨会讨论等多种方法,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审计项目;另外,绩效审计方法还会根据需要借鉴其他社会经济科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技术和工具。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案例分析

广州地铁总公司的实践探索广州地铁总公司从1999年起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摸索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克服经济责任审计难点问题的方法,并注重内部审计为公司的管理提供价值增值,在审计实践中注意汲取绩效审计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评价体系,有效的促进了总公司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审计成果的认同,体现了审计的价值增值。

(一)引入绩效审计思路,打破任期界限,综合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领导干部的任期通常仅是企业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如果仅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会割裂项目的延续性,得出片面性的结论。广州地铁总公司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进行评价时打破干部任期的界限,综合考虑其任期前后企业、业务等的经营发展情况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做出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二)运用绩效审计方法,突破传统约束,夯实经济责任审计结论

选用合理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我国目前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主要是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注重确认和复核,对于分析、统计等现代审计方法的应用较少。与传统财务审计方法不同,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扩展和深入,大量运用了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业务测试、本-量-利分析等专业性较强的现代审计方法。

(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和积累评价指标数据,稳定评价基础,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

广州地铁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主要分两步走,首先,将绩效考核结果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并将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公司每年都要对各个下属单位和组织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体系由关键绩效指标、绩效目标和考核评价标准组成,其中关键绩效指标是按照平衡记分卡原理,综合考量被考核单位在财务指标、客户服务、内部流程、发展创新四方面的表现;而绩效目标是根据当年战略安排和工作计划确定的关键绩效指标需要达成的预期值;考核评价标准是指具体评价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依据和相应等级,最终的绩效考核结果将与被考核单位领导干部和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由此可见,绩效考核指标是全面反映领导干部任期业绩的核心指标,审计通过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核实,确认领导干部是否存在为提高绩效考评成绩而虚增或虚减业绩的情况,通过历年的绩效考核结果的纵向、横向对比,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实践证明,绩效考核工作对于督促领导干部履行管理职责,提升企业或单位的经营业绩起到了促进和监督作用,同时也为公司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评价基础。

四、结论与启示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风险性 经济责任 审计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多年的发展与演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得到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原有的公众市场意识缺陷、多年来基础设施不完善,中国市场经济道路仍旧存在着一些基本的问题,从而给个别希望仰仗特权的政府工作者以一夜暴富的可能,因此,审计,尤其是作为狭义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大大增强。

一、我国当下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简介

1985年开始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实施,便对市场经济改革不久后存在的、滥用权力、谎报成绩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遏制,发挥了审计监督功能。随着12月审计署颁发的《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推广,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审计任务。20世纪80-90年代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的推广。经济责任审计也作为一种审计制度在全国广泛开展。90年代中期经济责任审计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创新。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与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积极开展经济审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虽说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良好,但是不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审计对象层次高、涉及面广,与政府有关等原因,审计工作难度大、风险高、责任大,也出现了不少困难。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不平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风险性。

二、风险性为导向的审计面临的困难

以风险性为导向的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优于传统的审计学,其原因在于可以从宏观层面对可能出现风险的每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对腐败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审计工作存在着极严重的问题,接受着极大地挑战。试想,如果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不够强烈,对于以金钱为目的、有政府支撑的国有企业存在一些行为,其审计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就出现不同。

同样,地方政府为了当地GDP的高增长、就业情况、个人政绩等也存在一些内部交易,从而对私营企业影响很大。因此,审计部门对私企的审计其实也是困难重重。当今私企的生存已举步维艰,银行控制信贷,也可能收到国企的打压。如果少数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新闻媒体人无职业道德,在进行敲诈勒索,那么中国的民企将很难在市场化,保证就业,城市化,促进经济中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

三、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势

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也存在着很多优势,如:可以进行经济风险控制;足以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可以对腐败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承担经济责任,降低交易成本。

四、降低经济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审计队伍建设是基础

对审计机构进行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从而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这一重要举措对防范审计风险起到基础性作用。这就必须考虑到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从而使审计工作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

(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重要手段

在会计事务所内部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可以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对审计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审计员进行严格考核、减少审计出现的误差并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存在风险尤为重要。

(三)做到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与行业操守的教育

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审计准则及相关职业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规范体系已得到基本建立。而要产生相对科学的审计结论必须建立在注册会计师严格标准下的审计业务、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因此,控制审计风险的举措之一就在于审计师要在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审计专业标准的基础上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四)方法科学,是审计质量提高的关键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审计人员尤为重要。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很多都较为先进,可以有效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对审计人员来说也很重要,其目的在于有效地规避风险。从审计方法上上采用引进最先进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从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出发,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对各种测试方法进行统筹运用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五)购买审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是方法

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经济实力弱等问题,承担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推行“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以降低审计师压力,与社会共担风险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抵御风险的能力。

(六)避免审计人员人身侵害是底线

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是审计职业风险的又一组成部分。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执法部门在审计过程之中必定与被审单位、个人存在着经济、政治利益等相关问题。尤其是在一些要案之中,对审计人员与家属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局调查表明,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通过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采取恰到的审计工作方法、增强审计的保密工作对降低审计风险很重要。

五、结束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际,良好的审计监督,合规的交易机制,高效的金融市场十分重要。而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对他们的人身安全,合法利益给予保护,提供可以施展才学的环境。而审计工作将怎样继续长足发展,还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新的探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审计学》,黄胜华,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11篇

分析当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审计工作模式的建议,对提高内审工作的效率、效果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模式

在高校开展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高校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为干部考察、选拔、任用提供重要依据,也有利于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内控监督机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高校开展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改进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模式进行一些思考。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

当前各大高校中,有些高校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审计处,但仍有不少高校尚未能够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这些高校的内审机构往往是与纪检、监察等机构合并的方式存在,即所谓的合署办公。由于纪检、监察、审计各自的工作职能、目的及开展工作的具体要求都不尽相同,这样设置的内审机构极易导致出现专业性不强的问题。为了保障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高校内审机构应当只接受单位最高层--校长的领导。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内审机构往往由单位的一位副职领导人主管。例如,设立了总会计师岗位的高校,内审机构通常由总会计师主管;机构设置采用合署办公方式的高校,通常由分管纪检工作的副职领导人主管;有些高校甚至由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同时兼管内部审计机构。这些做法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受限、权威性不够,从源头上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审计力量薄弱

目前各高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对于繁重的审计任务来说,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影响了开展审计工作的项目数量和审计质量。高校内审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和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这两个方面。1.关于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其实从前文所述的机构设置中,已经足以看出端倪。目前不少高校至今未能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审计人员数量少,于是与其他机构合署办公便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以本人工作实践中所接触的高校情况来看,上海地区大多数普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中配备的专职审计人员只有1-2人。2.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难以在短期内改善。近年来,随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普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之一。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被审单位的事业发展、法规政策、重大决策、财务收支、内部管理及个人廉洁等多个方面,因此,与常规的财务审计相比,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的面要广泛的多,这就需要内审人员具备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内审人员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除基础性的审计、财务知识外,还应该熟悉高校的各项业务、了解高校内部管理的要求和特点、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甚至还需要掌握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专业技术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的来源,要么是从财务部门调配而来的,要么是从管理部门转岗而来的,甚至还有待退休人员,真正审计专业的人员很少。再加上目前各高校对内审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使得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中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提高。

(三)离任审计多,任中审计少

从本人工作实践中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高校开展的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多,任中审计少。根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对重点地区(部门、单位)、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显然,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并不符合上述规定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审计力量不足所限。

(四)审计工作模式有待改进

从审计力量的来源区分,当前高校开展的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高校内审人员承担审计工作,另一种是外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相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这两种模式都有其各自优点,也有各自固有的缺陷。先看由高校内审人员承担审计工作的模式。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还有一句名言叫“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克”。高校内审人员承担审计工作,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内审人员熟悉情况,包括高校的情况、审计对象的情况以及审计对象所任职部门的情况,符合上述名言中所谓“知己”、“知彼”和“内部”这3个关键要素。这为审计工作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及实施哪些审计程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在肯定审计对象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体现审计工作成效。然而,内审人员也具有其难以避免的固有缺陷,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内审人员缺乏充分的独立性。由于内审人员和审计对象同属一个高校,大家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内审人员受人情世故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或实际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难以避免,甚至还可能受到上级领导的意见干扰,这些都会导致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受损。再来看外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工作模式。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其优点主要包括审计力量充足,专业胜任能力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有保障等,但其不足之处也同样明显,其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注册会计师是外来人员,不熟悉相关情况,为客观评价审计对象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评价被审计对象任职部门的事业发展状况,不同的部门,业务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在同行业内所处的地位也不同,要求一个不熟悉相关情况的注册会计师对该部门的事业发展状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往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又如,评价被审计对象任职部门遵守相关法规政策的情况,由于不同部门的业务涉及的法规政策各不相同,要求一个注册会计师在短短的审计期间内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并对该部门遵守法规政策的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样是件困难的事情。

二、改进建议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略加简单分析,不难发现,上述两种审计工作模式各自最大的优缺点正好是截然相反的,即:内审人员熟悉情况但独立性不够、审计力量也不足,注册会计师审计有独立性、审计力量充足但不熟悉情况。也可以换句话说,二者是互补的。因此,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本人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建立内外结合的审计工作模式,即针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成立一个审计工作项目组,项目组成员由高校内审人员和外聘的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组成,项目组组长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委派的注册会计师担任,如有必要,也可以由高校内审人员担任。采用内外结合的审计工作模式,至少具备以下优点:

1.有利于克服高校内审机构专业性不强、独立性受限的缺陷。由于项目组是临时机构,且一般由注册会计师担任组长,因此项目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有保障。

2.有利于高校内审队伍建设。从短期来看,由于借用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力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弥补高校内审人员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弱点。从长远来看,由于高校内审人员直接、全程参与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可随时向注册会计师学习一些审计专业知识、技能,有利于高校内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因此,在此模式下,可将内审队伍建设工作融入到审计工作中去,可以说,审计的过程,也是高校内审队伍建设的过程。

3.有利于合理分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效果。例如,事业发展状况的审计可以由内审人员负责;财务收支及资产质量状况的审计可以由注册会计师负责;遵守法规政策方面,涉及高校的法规政策及其遵守情况可以由内审人员负责,财经类法规政策的遵守情况则由注册会计师负责。

4.有利于加强沟通、提高效率。如果审计工作全部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结束前,通常注册会计师与高校(委托方)要进行相关事项的沟通。在内外结合的审计工作模式下,由于高校内审人员直接、全程参与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可随时注册会计师进行充分沟通,从而可以避免审计过程中走弯路,提高效率,同时还可以简化今后的沟通工作。

5.有利于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有了充足的审计力量做保障,各高校可大力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差错,由单一的事后监督变更为事中、事后监督并举,以便充分发挥审计工作成效。财

参考文献:

[1]谭艳林.提升高校内审工作水平有效途径的探讨[J].审计,2006(04):46.

[2]刘晓北.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07):66.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12篇

一、存在问题

(一)审计人才紧缺、手段落后。一方面是数量上人力不足。一个县局的实际从业人员也就十多个,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十分疲惫;另一方面是质量上急待提高。现在县级审计部门的业务人员大多是基层财政所人员组成,真正从审计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凤毛麟角,无论是思维方式、业务水平还是法律法规的运用,都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审计手段落后主要反映在:1、计算机审计水平低。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自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运用AO审计的能力低,每年到国家及省厅培训的人数有限,短期内还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电子账务未普及。特别是县级和乡镇级单位,手工做账的还比较普遍。2、审计的侦查手段弱。强制性不强,有些问题很难查清。

(二)效益审计没有模式。《审计署*-*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就提出了到*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但是,到目前为止,效益审计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也还没有总结出比较系统的技术和方法。审计人员没有比较成型的标准和指南。

(三)经责审计时效性差。“先审计、后离任”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从目前多数地方落实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先任后审”的逆程序作法,这种“马后炮”式的审计,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征求意见、处理问题、落实结论等带来诸多不便,审计报告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作用也无从发挥。特别是对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给追究责任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目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人事变动频繁,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不断增多,而审计部门力量有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及时执行到位。

(四)经责审计责任难界定。如果经济责任不能准确界定,审计结果就难以运用到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以下三个责任难以划分:一是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由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都未进行全面彻底的清产核资,仅局限于会计数据反映,资产损益也相应难以核定,从而也就对前任与现任的资产损益责任难以定位,另外,有些地方的往来账款较多,一些债权债务未彻底盘清,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对前任和现任任期内收支、债权债务情况也不能准确界定。二是与下属单位的经济责任不能及时划分。如:一些地方在对乡镇进行责任审计时,只审计他们机关的财务状况,对站所、村的账目未全面审计和核查,从而造成经济责任认定范围不全,导致有些被审单位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保证机关运转和资产购置上,放松对下属单位的监管,甚至将经济责任向各站所转嫁,逃避责任追究。三是党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这一问题尤其在乡镇表现比较突出,乡镇党委书记是负总责的,而乡镇财政一般又是乡镇长主管的,在划分经济责任时,究竟应由乡镇长负责,还是由党委书记负责,以谁为主负责,还是共同负责,各承担的责任是多少,难以定论。

(五)经责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目前,各级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完善的机制,大都放在了审计实施和听取情况上,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六)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审计变成了事实上的“软指标”,监督、规范都成了一句空话。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体系上实行领导负责制,即内部审计机构受本部门或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的结果应书面报告给本单位行政最高负责人。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表现在:一是机构不独立。造成内审人员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单位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规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从而埋下隐患。二是经济不独立。由于内审人员职位、工资福利等均受单位负责人控制,内审人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当单位利益与内审人员利益一致时,内审人员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容易对不正当的企业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从而降低了审计作用。三是工作、人员不独立。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内部人际关系的压力,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发现问题的处理。有些内审人员秉公办事不仅受到同事的误解和非议,有时还会遭到领导的阻挠,甚至打击报复,致使实行审计监督缺乏有效的保障。

二、意见与建议

(一)加快审计人才培养速度。从上至下都要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审计培训。同时,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对审计队伍进行优化,可以增加审计编制,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充实进审计队伍;还可以分期分批送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通过多种渠道,尽快解决审计人才紧缺和质量不高问题。

(二)上级应尽快出台效益审计指南。效益审计是今后审计工作的方向,目前基层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特别是对效益审计的考核内容究竟如何考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缺少各方面效益评价的专业审计人才,因而审计结果也就没有什么权威性,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就更是纸上谈兵。所以,上级审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标准和指南。

(三)尽快完善与经责审计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由于组织部门调整任用干部的程序节奏快,在任用之前一般严格保密,一旦任命就要按期到任,而且时间紧,人员集中,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保证,这样就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干部调整很难协调进行,往往是审计尚未实施,被审计领导早已赴任,给确定、追究领导责任,落实审计结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主要手段来抓。一是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确定重点部门和领导干部,结合任职情况,编制3-5年的滚动审计计划,逐渐改变临时任务多、计划性不强的局面。二是充分发挥审计联席会的作用。使联席会确实起到沟通信息、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作用,真正成为对干部进行监督管理的协调机构,避免成为只听审计情况的汇报会。三是加大日常工作的协调力度。四是要狠抓落实,实行责任追究。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对象限期整改,对久拖不办或拒不办理的,要依照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如何做到先审后离、审任结合,组织和审计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审、离、任三个环节的操作实施办法,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四)规范经责审计的责任认定机制。要建立一套相关的责任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划分责任,准确界定前任与现任、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本级与下属单位应承担的责任,经济责任划分要突出重点指标。离任与上任者在交接时要对审计结果签字,离任时,对照接任时的审计结果,逐项比较,认定责任。同时,要加大推行任中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将监督关口前移,缩短调任时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以解决“审”、“任”的衔接困难。

(五)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要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要把审计成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的一把“尺子”,归入干部考核档案,各级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要加强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简单实效的审计结果运用办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运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线索要一查到底,组织部门研究任免干部时,要听取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使用干部时要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一一对应起来,真正实现凭实绩用人。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13篇

一、交通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

1.力度不强,浮于形式,质量不高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交通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者任期届满,以及在位期间进行工作调遣、换岗、辞职、离休等等,都需要对其工作期间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然而,从现实状况来看,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没有意识到审计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没有积极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落实到位,工作力度不强,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来应付了事,缺乏严肃性与针对性,一些即将接受审计的领导干部也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内外因素来拒绝协助审计,对审计工作支持不够,而且有时由于客观形势异常复杂,会对审计工作带来很多阻力,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不佳。

2.会计做假,资料不实,审计困难

现阶段,一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者迫于上级压力或者个人私利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为单位或个人谋取私利来篡改账目、甚至造假账,会计材料与实际不符,以假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没有一套客观、真实的会计资料作为参考的条件下,审计人员很难积极开展工作,无疑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真假难辨的资料中,审计工作人员往往混淆了视线,使得原本很严重的经济责任问题不了了之,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无从追究,很多违法乱纪现象无法被有效查处。

3.工作量繁重,人员有限,增加了审计难度

现阶段交通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者由于离职类型各不相同,导致其审计工作较为复杂,而且几乎每一次都涉及到大范围的机构调整与人员调动,这就使得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审计任务量之大、范围之广与程序之繁琐都对审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新的工作内容需要及时、科学、有效的方法给予应对,这无疑是对审计人员工作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应急能力的考验,在有限的工作时间、有限的能力与精力范围内,很难将审计工作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特别是当面临阻力或压力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漏洞,影响审计的精度与深度,也无法有效确保审计质量,使审计工作面临危机和风险。有限的人力资源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很难进行详实透彻的资料核查与分析,对于一些单位的资产状况也无法彻底盘查,主要的审计工作多数局限在单位的财务报表以及会计材料上,单纯从账目的本身进行核查,无法切实深入单位内部。

4.离审错位,审计效果不明显

现阶段,交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多数都存在离审错位的现象,领导干部已经离职或者正在离职时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此时,会影响审计接受者的配合度与积极性,领导干部忙于现任工作,无暇配合审计,使得审计工作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官本位传统观念的制约下,会更加影响审计实效,真正的审计工作无法切实落实,一些原本存在经济问题的领导也会逃离责任,审计效果无从体现,审计工作也没有任何意义。

二、交通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1.加强平时的审计工作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切实达到控制腐败、维护国家资源、保护国有资产的目标,就要从交通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入手,循序渐进地开展审计工作,具体的审计方式与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定期与不定期审计穿插进行,形成一种审计制度。上级审计责任机构要时刻履行审计责任,对下级交通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本着防微杜渐的原则来有效约束单位高层管理者的行为与工作作风,提高自身的修养,健全人格,强化工作责任心,克己奉公,勤勉尽责,依法依规,廉洁自律。

第二,相信并依靠群众,明确审计重点。交通事业单位每一天的经济活动都有单位内部人员的参与,例如:一些固定资产、办公设备等的采购,工资待遇水平等,因此要充分相信并依靠单位群众,切实听取群众的呼声,聆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重点关注,查明真相、明辨是非,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全面提高财会人员修养,强化他们的责任心。

第三,定期公开审计结果。每一轮的审计工作,都要将结果具体、详实地公布于众,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理智思考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使单位全体人员都能清晰地了解单位的资金收支状况,形成群众监督管理的制度,实现单位资金的民主化、科学化分配与利用,以此来完善单位的内控工作,夯实内部经济基础。

2.完善离任时的经济责任审计

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者离任时期是审计工作进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审计,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工作状况做出科学评价。重点是:依法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审计。

首先,积极培养,加强认识。要加强对即将离任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正确的对待审计工作的态度,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各项审计流程安排,审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审计工作职责,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范各项审计流程,全面、彻底地开展审计工作。

其次,完善协调,确保审计工作的积极有效进行。一般来说,领导干部的职位调动都是组织机构负责执行的,所以,组织机构也应该负责领导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配合纪检机构、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在各个机构的组织协调中,通过彼此的沟通交流来强化审计力度,这样才能为科学地提拔、任命领导干部提供依据。

同时,审计机构要结合实际,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创设出科学的审计流程与方法,并配上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审计人员,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地落实各项审计工作,要严格遵照遵循法律法规,细致入微地整理好审计报告,确保其真实性、准确性,一旦在审计中发现问题要积极主动报告给组织机构,通过协调、交流的方式来切实掌控单位领导任职期间的工作状况,理清思路,明确具体责任,使所有领导干部都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审计评价,功绩得到赞赏,过错过失得到惩罚,使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得到应有的提拔任用。审计各机构权责分管、紧密配合、做好本部门的专职工作。

3.实行离任审计同步进行,全面预防腐败

要打破传统的先离任后审计的工作作风,将审计工作在其离任前积极开展起来,使审计工作置于单位全体员工的监管中,防止一切不科学经济审计问题的产生。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人员 不足 对策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2005年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说,今年以来,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规范和深化,地厅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逐步扩大,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继续试点。此外,近年来各地还加强了对审计系统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已有近300名审计厅局长接受了审计。据初步统计,2005年1至11月,全国已对2.2万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审计,共查出违规金额350多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9亿多元,其中由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规金额35亿元。通过审计,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0人,有196名领导干部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各地审计结果,晋升领导干部1093人、降职72人、撤职52人。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考核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为正确选拔任用和准确考核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领导干部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对领导干部考察工作提出了挑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联系领导干部任期目标,通过对相关的经济指标等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对其任期工作业绩作出评价,能够达到客观、公正的确认其经营业绩的目的,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同时有利于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防止其短期行为。

2.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客观、公正评价受托公共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一方面能够摸清家底,便于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明确后任者受托公共经济责任;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或解除前任者的受托公共经济责任,便于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改变以前“旧官不理新账,旧官一走了之”的不良状况。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把领导干部的任期内政绩水平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与评价,可以使那些不懂经济管理的“合格型”干部,不得不向“经济管理型”干部转变,也可以使那些“法盲加文盲”的领导干部,向“懂法与守法”的理财型干部转变。因此,建立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它可以增强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做到慎用财权,用好财权,理性决策,从而更好地履行受托公共经济责任。

3.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组织社会地位和权威性,减少审计组织损失。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确保其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一方面可以赢得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员的认同和信任,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审计结果就能毫无疑问地作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考评和任免晋升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从而可以提高审计组织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另一方面,由于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提高,审计风险就大大降低,从而避免了审计组织承担各种责任的可能性,减少审计组织由于审计结论存在瑕疵而产生的各种损失,包括经济声誉、精神、时间等方面的损失。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足之处

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起步时间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我国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仍然存在以下诸多矛盾和不足。

1.相关法律法规不建全,增加了审计评价难度。尽管我国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但勿庸置疑的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速度比较,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致使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难以用现行法律来评价认定。另外,一些地方或行业性的规定又有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的地方。如果按国家法律法规处理,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人难以接受;如果按地方或行业规定处理,则可能存在明显的有法不依问题,特别是在认定被审计人个人经济责任时,将会处于僵持的境地。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期限跨度长,这期间相关法律法规变化也大,也为选择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评价增加了难度。诸如此类,无疑增加了审计评价难度,并可能审计质量。

2.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缺乏计划管理,工作非常被动。经济责任审计应贯彻“突出重点”的原则,保证重点环节和重大方面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但由于审计任务缺乏计划性,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得审计工作无法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单位和重点人员,也无法根据每年干部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一般是组织部门下发委托审计通知书之后,才能对委托单位进行审计。但组织部门委托多少,审计部门就审计多少。如果遇到领导班子换届,审计任务就会十分繁重,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已在新部门提拔任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给审计核实、取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3.审计人员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一是审计人员配备不足。不少单位审计队伍力量薄弱,审计人员配备与所应承担的审计任务不适应。二是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所承担的审计任务存在相对矛盾的地方,审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现有的审计人员多为、审计专业毕业,真正懂、懂经营管理、懂、懂其他高新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很少。而责任审计涉及的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行政财务,又要懂财务,投资基建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律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审计工作的质量。

4.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难度大,审计成果运用存在差距。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中办、国办两个规定指出:“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而明确了“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如果离任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或先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使审计流于形式,起不了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效果。

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加快法制化建设进程,改革现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体制。如前分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境,其制约因素在于法制不健全,制度缺位,因此,我们要从宏观层面着手,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本审计组织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以具体指导审计工作。比如,在审计目的上,要明确领导干部的受托公共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在于评价离任人在履行受托公共经济责任的效果;在审计范围上,应明确规定各类党政干部在调任、转任、轮换、退休、辞职解聘或机构裁撤合并时,都要进行任期内受托公共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和上,应把握重点项目的审计,切实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在审计程序上,从立项至审计报告的完成,应严格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办理,同时把握与财务收支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的不同之处。

2.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实务性强、责任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这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觉悟、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娴熟的业务技能,要大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措施如下:要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高标准的动态培训体系;要鼓励干部参加学历教育,考取专业资格,新技能新知识;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一定数量的高层次、高技能的审计专门人才。另外一方面,还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用人方面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把考核评估与干部奖惩任用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审计准入准则,考核晋升机制,等等,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

3.严格审计程序,公正评价责任,确保审计质量。针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监督滞后,审计结果难以有效运用以及审计任务相对集中等,今后应认真贯彻“先审后离”制度,积极推行任中审计。坚持“先审后离”,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科学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明确审计内容与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坚持“先审后离”,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先离后审”是一种“马后炮”,查出问题往往难以纠正,而“先审后离”则正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及时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坚持“先审后离”,可以减轻离任审计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事中就对领导在任时的情况进行审计,对其经济责任情况已经有了了解,干部离任后,离任审计可以直接利用任中审计的结果,只对部分未审计内容进行补充审计,这样审计人员更能全面、充分对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有效利用。

四、结语

要搞好审计工作,必须以人为本,面对世界新经济和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应当进一步提高人的因素在审计领域的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化审计环境,促进李金华审计长提出的加强“人、法、技”建设中“人”的培养,“法”的更新,“技”的,发挥审计应有的经济监督职能。

1.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研究 对策建议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概念

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界定领导干部对这些经济事项和活动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的20多年中,除了自身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以外,也多次有效地揭露了一些重大贪腐案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目前国内的经济责任审计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近几年来出现的舞弊案件所表现出来的集团化、群体化,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震惊全国的深圳“政坛地震”事件,从2009年6月到2010年10月期间,前深圳市市长、深圳市前龙岗区委书记、前龙岗区政协主席、前福田区委书记、前龙岗区副区长均因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被“”。这一连串的党政领导干部违法丑闻事件充分的反映了经济责任的审计的法制还不够健全,还不能有效地阻止腐败现象的出现。

所以,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改善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

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难点

(1)评价难度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有些审计人员在进行评价时,有意避免对被审计领导的评价,只对审计事项评价。如:审计人员在对财务报表的进行审计时,没有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相联系,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做出相应的评价。同时,也存在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会导致对相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客观性、公平性。

(2)审计风险难控制。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多种风险,如:违反程序的风险, 证据不当和查证风险, 不准确的风险,以及评价失真风险。 虽然相关规定对于审计过程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会因为各种不确定的原因而违反程序规定。

(3)“先审后离”原则贯彻不力。我国的干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还是一种事后审计,一般都是在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审计。因为经常出现临时升迁、调离领导干部的情况,这种临时调整的情况会导致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临时性,而这种临时性会扰乱审计机关的年初制定的审计计划,造成审计力量的不足,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无序的状态,最终造成审计不及时。

(4)制度规定不完善。虽然,我国近几年已经出台了各种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是因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时间尚短,所以对于细节问题仍未作出相关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如果出现新的问题就无法依法进行审计。

三、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措施

为了克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用,现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使审计活动有法可依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主要是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中的第二十五条“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该条法律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从现在实际的审计工作操作过程中,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是过于笼统,不能完全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家应该增加新的法规,对审计工作进行规范。

(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常规化、制度化

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除了领导人员出现重大差错以外,一般都是在离任时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离任审计要求的时间都比较短,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间长,审计项目繁多,如果没有一定工作基础和资料积累,很难准确快速地得出合理的审计结果,这样就会使审计机关承担潜在的风险。所以,应该将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增加领导干部任期中的审计次数,缩短审计时间跨度,降低审计风险。

(三)扩大审计覆盖面

因为审计机关的监督存在盲点和空白点,而这些空白点将会成为违法违纪的高危区,很容易滋生腐败,所以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将党政机关的垂直管理也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首先,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加大对于下级审计机关的授权审计的力度。其次,如果审计条件允许,可以采取联动审计模式,提高审计质量。最后,审计机关可以就同一个项目的所有领导负责人进行同步经济责任审计,更加全面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资金流向等,以及时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减小审计中出现的差错。

(四)增加任前任中审计比重,前移审计监督关口

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目前主要还是处于事后监督的状态,但是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事前监督、事中监督,过程的监督以及制度的监督。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一定要在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离任时才进行。在任职期间将其年度计划目标责任履行的情况相结合,对任职期间的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将事后审计逐渐转变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有利于解决审计中出现的时效性差的问题,及时发现正在发生的腐败行为,有效的预防和制止腐败行为,把所有问题都消灭在萌芽状态,规范经济运行行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