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

德育教育的途径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篇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搞好。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中,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四、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67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中的德育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德育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具有复杂性、教学内容丰富性、教学方法多样性、体育教学效果的直观性等特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性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道德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方面。

2 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道德养成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研究表明,学生时期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道德观念逐步成熟,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许多心理活动会更突出地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

3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途径探究

3.1 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要明白在对学生进行身体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更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

3.2 注重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堂常规教学对道德教育进行渗透贯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组织纪律、文明礼貌等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堂常规教学中。例如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在课堂的前期,教师可以让学生排成一个长长的队列,然后教师吹动口哨,并要求学生每听到一次哨声,就集体向前走一步,而且所有学生要步调一致。通过此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精神,也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体育教学的进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体育教学的内容通常包括田径、球类、体操等等,在不同内容的体育教学中融入相应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能够使教学目的更好地实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组织教法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要注重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以使学生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体育教学的长跑训练中,许多学生在最后阶段往往觉得很难坚持下去,在此时体育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要坚强,鼓励学生努力坚持下去,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

3.3 体态潜移默化加强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体态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很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此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一些行为,而且可以避免学生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有利于道德教育的进行。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发现某个学生心思没放在课堂上,而在胡思乱想,教师可以慢慢地走到这个人旁边,轻轻地咳嗽几声,然后再向其使一个眼神,以提醒他注意听课,这样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身作风,让学生加强自身纪律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思想。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对教学要求的严格遵守致使学生加强对自身纪律性的建设。教师通过积极地参加到学生的集体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地加强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识。

3.4 练习实践加强顽强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学生会进行大量的运动训练,会参加很多的实践活动,体育课程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文化的课程,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其顽强的品质,也可以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是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分析,巧妙地将道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其顽强的品质,要通过体育实践,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受到大量的运动训练,对学生的体力有很大的考验,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自身运动情况的了解,使其在运动中不断培养自身顽强的品质。例如,在进行长跑训练时,当学生连续行进五千米之后,其身体条件已接近极限,教师要鼓励他们用坚强的毅力去挑战极限,使他们的长跑训练成绩不断刷新,以培养学生顽强坚韧、不怕困难的精神。在仰卧起坐教学训练中,当学生做到五十个时,腰部肌肉已非常酸痛,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坚持下去,努力有所突破,以培养其顽强的品质。

3.5 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中处处都充满了竞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中的乐与苦、欢与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接力赛,并规定输了的一方要被罚做俯卧撑。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在竞争中战胜对手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足球比赛,比赛轮流进行,赢的组可以继续站在球场上,输的组只能离开球场,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4 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正确对待,转变传统观念,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将德育合理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这项工作,还需要相关工作者的更多努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正确的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其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不断地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屠国生.浅谈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方法和体现[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2]苏会欣.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9,(9).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品德教育 平台建设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长期的自我修养,才能养成和提高。90后大学生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各国文化思潮的影响,似乎成为了一个个矛盾体。他们知识丰富却缺乏深度,效益观念盛行却功利行为增多,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内心情感丰富但敏感而脆弱。90后大学生的这种特点,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要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以“大一学生品德养成教育、大二学生励志教育、大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侧重点的三线育人理念,积极探索一条培养和造就以“有爱心、守法纪、讲诚信、负责任、能自强”为品德特征的优秀高职生的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

一、以“大一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的平台建设

1.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以“爱心教育”为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爱他人、爱学习、爱集体、爱学校、爱祖国的品德内涵。通过大型品德养成教育主题讲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专家关于“爱心”的经典论述、学习当代中国人和优秀校友奉献爱心的典型事迹、研讨归纳优秀校友“爱”的特征等途径,解决学生从小到大在家长、学校的过度呵护下,不懂得关爱他人,甚至不知如何关爱他人的问题;解决学生不爱学习,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解决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的问题;解决学生有报效祖国意识,缺乏报效祖国行动的问题。一是军事训练。一次磨练,一次升华。通过军训亲身体验军人报效祖国所付出的艰辛,感受“纪律”和“服从”对团队协作和集体生活的重要性。二是家书活动。一封家书,一次感恩。给父母写封家书,知恩、感恩、报恩。三是营造新家。一份理解,一个新家。保持和发展军训成果,同学之间相互理解、关心、帮助,建立“爱学习、守纪律、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和宿舍集体,营造一个新家。四是奉献爱心活动。一次活动,一片爱心。参加一次集体组织的奉献爱心活动或单独为他人做一件好事,从中学会关爱他人。五是新老生座谈会。一次交流,一次提升。听取老生介绍学习经验,了解大学的学习形式,转变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生活。

2.在学生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大一第二学期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着力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照章行事、举止文明的品德内涵。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法纪”的经典论述、学习外国专家学者关于“法纪”的经典论述、学习当代中国人和优秀校友遵纪守法的典型事迹、研讨归纳优秀校友遵纪守法的特征等途径,解决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上课迟到、早退、缺课、旷课,夜不归宿,作风散漫的问题;解决学生法纪意识淡薄,打架斗殴,偷盗的问题;解决学生不讲文明卫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公开抽烟的问题。一是实现“四无”践行活动。一次重温,一次践行。重温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开展“知荣明耻树新风,实现‘四无’促和谐”践行活动,使学校校园成为无垃圾、无抽烟、无打架、无偷盗的文明校园。二是法制教育。一次教育,一次警示。举办法制讲座,通报违法案例,参观劳教所,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增强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守法。三是争当文明舍员。一个争做,一个养成。人人为争做文明宿舍出份力,从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等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提前5分钟到课堂。一个争当,一个作风。人人争当守纪标兵,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

二、以“大二学生励志教育为主线”的平台建设

1.以诚信教育作为学生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育主题,着力培养学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严格自律的品德内涵。采用诚信主题讲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诚信”的经典论述、学习国外专家学者关于“诚信”的经典论述、学习当代中国人和优秀校友诚实守信的典型事迹、研讨归纳优秀校友“诚信”特征等方法,解决学生行为与思想不统一的问题;解决学生夸夸其谈,说的多,做的少,甚至说了不做,学习不诚信的问题;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人对己双重标准,行为上急功近利的问题。一是远离舞弊行为。一次考试,一次考验。考试、测验杜绝舞弊,养成诚实守信行为习惯。二是人生诚信诺言。一个诺言,一生兑现。说到做到,杜绝说假话、做假事,遵时、守约,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三是学期学习规划。一个计划,一个总结。每学期初,以诚信做人、做事、做学问为目标,制订个人的学期计划,学期结束时对照计划认真总结。

2.以自强教育作为学生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教育主题,着力培养不怕困难、愈挫愈勇、积极进取、创业创新的品德内涵。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自强”的经典论述、学习国外专家学者关于“自强”的经典论述、学习当代中国人和优秀校友自信自强的典型事迹、研讨归纳优秀校友“自强”特征等途径,解决学生缺乏战胜困难,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勇气和信心的问题;解决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落差太大的问题;解决学生不善于创新思维,缺乏创业精神的问题。一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报告会。一次报告,一次激励。请本院自强之星讲奋斗经历,优秀毕业生讲创业历史,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强的精神。二是成立“海豚”义工服务队,组织学生参加义工组织帮助弱势群体。三是创新成果展。一份成果,一份自豪。自己动手,创业创新,展示技能特长,展出学习成果,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新途径;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34-02

一 德育教师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中职校开展职业指导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中职生成材的需要,同时也是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需要。做好职业指导是一件双赢的工作,通过就业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学生的顺利就业也促动了学校招生工作的开展。德育教师应当在职业知道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德育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态、职业目标比较了解。在学校是与学生交流最多、最易受学生信赖的老师,德育教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好和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作为中专三年“教”学生时间最长的老师,德育教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实施系统、持久的指导,从而督促学生完成职业指导各个阶段的学习实践任务,将职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保证职业指导的有效性。德育教师应将职业指导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职业指导的过程,提高对职业指导作用的认识。

我校共有德育教师11人,其中1人是政治教育专业,2人是法律专业,其余8人的专业与德育课没有多大的联系。与职业指导则几乎没有联系。校级领导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即指导指导工作不能完全由德育教师来完成。必须强化职业指导教师的队伍。2010年安排2名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职业指导师班”,并通过了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今年安排1人。学校计划在4年内,是每一个德育教师都具有“职业指导师”或“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以此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针对以前在该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理念不清晰、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方法传统落后等问题,做了统一规划,并从教学实践中对课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成立“职业指导室”对从事职业指导教学的老师,实行“职业指导员”持证上岗,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对所有来咨询的学生做好登记和建档工作,以便职业指导人员对咨询者进行跟踪指导,使职业指导形成一个长期的过程,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 在校内实训进行安全教育

我校化机系、化工系、应用化学系和医药系四个拥有自己的实训车间及实验室,并且这些实训车间的设备在沈阳市都是一流的,有些成套设备在千万元以上。中专学生不需要多少理论知识,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学校从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为期3周的实训,使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并且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比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检验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

通过实践证明凡是参加技能大比武的学生,在毕业时都去了理想的单位,比如华晨宝马、沈阳金杯、沈阳石化、蜡化、三一重工等待遇高的知名企业。并且得到了这些企业领导的认可。

在校内实训进行安全教育。具体方式:通过反复播放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影视材料,从宏观上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通过对设备的具体操作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对我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进行讲解,更加具有说发力。

三 结合校企合作拓宽德育的渠道

学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联合协作办学的路,稳定学生就业出路。在合作中使学生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更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促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拓宽了德育教育的渠道。

1.初级形式——与“蒙牛公司”合作

蒙牛沈阳公司是我校的合作单位,每年有200多名学生到蒙牛工作。同时学校每年的第一学期结束后,组织应化系二年级200名学生到蒙牛带薪实习一个月,由蒙牛公司为学生开资。

在实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许多问题认识不清。有的学生工作几天,不愿意干了,有的学生不请假擅自离岗,造成生产损失。原因是:工作太累,肩膀疼,或者车间噪音太大,生产雪糕的车间太阴冷了,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问题是要解决的学生的思想问题。来到职业学校,具体说来到化工学校,你的职业定位就是一线的生产工人,一线工人的工作地点就是在车间,而不是在办公室。如果想在办公室里也是可能,但需要自己的刻苦努力。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即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对自己要从事或者已经从事的工作如何进行规划。如何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规划,更新职业观念,优化职业理想,使得自己的行为更积极,职业生涯规划更合理。

通过德育教育和切身的实践,学生体会了劳动的艰辛,虽然他们的手粗糙了,但是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了,有的被评为生产标兵,有的被评为生产能手,在领取工资和奖金时感受更多的是劳动的快乐。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了解目前本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及企业用人需求以及自身的差距。

2.高级形式——与“希杰公司”合作

今年年初在化工系主任胡秀军的联系下,我校与希杰(沈阳)饲料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与跟蒙牛合作进行比较,这次合作是一种无缝对接的合作。具体操作是从化工系的8个班级中选拔出200人成立4个班,命名为“希杰1、2、3、4班”。这4个班的学生与希杰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同。学生在校期间既是沈阳市化工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希杰公司的员工,享受希杰公司员工的待遇。即每个月为我们的学生开资,提供服装。希杰班的学生没有参加工作,却享受了参加工作后的待遇。希杰班的学生的实习有希杰公司组织。近期希杰公司组织“希杰班”的学生到“希杰(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一个月。

我校通过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职业指导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凸显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讲座形式。在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见习拓宽视野,让他们对行业发展有更直接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聘请校企合作单位、企业家做学生的职业指导导师,利用企业家们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行业发展特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和求职过程中的技巧等,以此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已就业的毕业生建立用人单位档案,了解毕业生在单位里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为在校生的职业指导提供现实依据。

(2)专题教育。选择是人的意识的特征之一,是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同时选择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最重要的是要承担选择的结果。我们选择了希杰公司,就应该安心到希杰公司工作,不能用希杰公司的短处和其他公司的长处进行比较。越是通过这种比较就越会心烦。为什么不要希杰公司的长处与别的公司的短处进行比较,毕竟希杰公司为我们提供别的公司没有提供过的优厚条件。

我们与希杰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就应当履行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教育,到希杰公司的学生已经能够安心工作了。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转贴于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德育 关系 途径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D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亚太教育,2015,(18).

[3]孙晋媛.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实施途径[J].才智,2015,(21).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社会逐渐意识到思想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因此研究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的指导实际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还同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求具备较高的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能够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行为规范、道德观、人生观、信仰等都属于思想政治观念,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小学德育教育具体的工作目标是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1]。

(三)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方法、内容和目标,都与学生对人生及理想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实行的到位,才能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此外,德育教育还能引导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一定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思想政治观念的发展。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实现家庭思想教育与校内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除了校内教育外,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积极的作用。基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应加强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二任教师,也要注重对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意识到强化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做出改正,并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全面落实德育教育[2]。家长在同学校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方面和目标,遵循规范的教育模式,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进步,为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良好的德育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

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师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将社会、思想品德及语文等多个科学整合起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德育教育,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使德育教育与科学教学任务融合为一体,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人格的养成。各个学校在制定德育教育规划计划时,应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健全德育教育机制,强化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的构建,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全面、有序、规范地在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三)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环节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如果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远远达不到教学的目标,也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紧抓实践教育环节,防止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脱节[3]。要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际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例如:帮助福利院老人、观察和保护大自然、农田劳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理论同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程度,使得学生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想品德规律,形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三、结语

小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接班人,其思想品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小学作为培养思想品德的重要阶段,应提高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应用整合家庭思想教育与校内德育教育、构建良好的德育课堂教学环境,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环节等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迎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达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中军.小学德育模式“建构特征”问题的探讨[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1)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管理;途径

目前的中职德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职德育教育管理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想要在中职德育教育管理之中实现社会价值,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针对其有效途径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将针这些问题,在探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在理论的层面上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性的开展。

一、中职院校在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其工作往往流于表面,不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因为中职院校在其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侧重于实用性,但是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会存在一定的教育偏差。另外,如果从学生本身的特性角度上进行探究,许多中职学生存在不文明的行为。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往往较为松散,所以学生处于复杂的网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基础之上,收到了较多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是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缺点。其次,中职院校没有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没有认识到中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如何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是所有中职院校必须进行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部分,能够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所以中职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德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对于学生未来的成才与发展有指导作用。从宏观角度上看,中职院校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顺应教育的改革要求,积极培养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先进性人才,所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完善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另外,学生也应该重视德育,认真进行德育学习,只有从内心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与健全的人格。

2.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想要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就需要从德育环境与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德育环境。因为德育环境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很大,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思想文化熏陶。中职学校要对其环境进行优化与管理,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德育环境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明等方式实现。此外,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要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就需要规章制度的完善,才能够提升其相应的执行能力。给予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明确的管理标准与管理准则,不仅仅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在德育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

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培养的过程之中,要尽量实现个性化教育。这里的个性化教育并不是指不同标准的道德准则,因为道德准则是一致的,不一样的是对不同学生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对症下药。所以在德育进行之中,要尽量做到个性化教育,基于对于不同学生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自身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4.丰富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也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教育活动,同时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职院校需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校内可以举办相应的竞赛活动,在校外学校也可以组织拜访养老院、做社区义工等多种活动,以此加强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并且促进其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目前中职德育教育也在随着教学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依然在理论体系、实际操作等方面存在着障碍。中职学校需要在认识到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树立正确观念、加强工作规范性、实现个性化教育以及丰富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升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文林.关于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提高的有效途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4(18):105.

[2]丁海青.中职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86-87.

[3]王志超.和谐社会建设下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将德育、体育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即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是培养坚强意志、拼搏精神、团结协作和促进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体育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受挫能力、团结意识、荣辱意识,这些是受教育者必备的身心素质,又是道德教育的基木内容,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跨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基木条件。体育教材中明确提出,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教育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发展个性,磨练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体育教材中的一些体育基础知识、基木技能,同时强调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热爱祖国等品质,是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二、渗透德育的途径、时机及方法

1.德育渗透的途径。首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一是在实践中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二是教师应寓情于教,以情感人;三是形成良好的课风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可靠保证。其次,挖掘教材内涵的因素,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是结合体育知识进行思想、目标、意志、品质的教育;二是组织教学时,结合内容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三是结合组织教法,设计情趣和情境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是结合典型事例和突发事件,进行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要掌握分寸,以理服人。

2.德育渗透的时机。(1)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时机。一是教师的言行仪表教师的形象、语言、教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庄重严肃,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一健康而有朝气。二是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中,课前准备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前提,教师除认真备课外,井井有条地布置场地、器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倡顾全大局和谦让的思想,如在调动队伍时,要提倡让其他兄弟班先行通过等,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相互尊重、讲礼貌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在田径运动教学中,由于学生娇生惯养,缺乏锻炼和劳动,很难完成此运动项目,因此,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磨炼。球类项目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球场上一定要强调全局观念,强调集体力量,强调相互配合,对少数学生的个人主义表现要及时给予纠正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多给同伴以鼓励;不要计较对方的犯规动作,更不要采取报复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和错判。

3.德育渗透的几种方法。(1)任务讲解法。体育课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本次课所讲内容,对目的和意义作出简明扼要地阐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思想上强调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和团结互助等,为顺利实施教学做好铺垫。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用坚定、充满期望和热情的话语进行表达,以使学生倍受感染。

(2)表扬鼓励法。上课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良好思想品质和积极行为及时作出充分的肯定,对以往表现差的学生要善于给他们创造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有“闪光点”,并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做到一视同仁。

(3)熏陶感染法。德育教育中熏陶感染的艺术,能使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受教育者为之感动,例如,在跳高教学课上,教师首先进行调高示范,随后学生们会跟着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试跳,最够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要充分发挥熏陶感染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从点滴入手,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4)效果奖励法。对在练习中完成任务好的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练习一些喜爱的球类项目。这样对其他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其他同学可以增加练习次数,老师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他学生加强辅导,让更多的学生完成某个动作的练习。

(5)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课应充分利用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教师所展示出的良好师德,感染和熏陶学生,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养成优良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之更好地完成体育的学习。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跑”的知识的时候,可以举出“马家军”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例子,使学生对“跑”的认识加深,并且产生练习跑步的欲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练习时效果就会更好。

总之,社会的发展需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每个体育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在新形势下努力加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力度。让学生尽快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劳动。要把学校体育开展成为塑造、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剑秋,李光惠.体育课的德育功能刍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途径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教育纵深发展,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充分挖掘德育资源,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思想,是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每一个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良好途径。

一、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它具有时代性和传统性。十九世纪初期,全国各地涌现很多优秀长征干部,地方就有陶岭村陈国军等人,他们爬雪山,过草地,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许多地下党员,地方有楚江村李沙清等二十多位,他们进行了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为解放湖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许多杰出青年,保家卫国,响应党中央号召抗美援朝,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热血洒在国外的土地上。改革开放以后,涌现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乡村致富能手,成为社会发展一代先锋。

学校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开展向历史英雄人物学习活动,加强道德建设,特为民族英雄、历史名人树碑立传。“长征英烈,永垂不朽”、“改革发展一代先锋”。

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正面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然而,广发中学在不断搞好德育资源基础工程的同时,还注意了抓思想品德反面教材的建设。经常在思想品德栏中报道个别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思想放松改造,走上犯罪道路的情景,以教育中学生不要踏向犯罪道路,加强警示教育,成为中学生“警示栏”。

德育工作常抓不懈,我校教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早晨升旗时间,开展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号召全校师生读《光辉的旗帜》,写出心得体会,开展班级读书竞赛活动等。

二、德育教育工作的误区

一是学校德育工作虽然注重革命理论、革命理想的灌输,重视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甚至每学期还建立了德育评价体系方案,但是,学校德育宣传方案陈旧,要求学生只是一些书本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过高过空的调子,多数学生对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爱国,弄不清楚,学校德育工作形式上轰轰烈烈,而不求实效,学生考试起来得分率较高,而实际应用起来束缚了手脚。

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分析不透彻。例如,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善了解。还有学生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贪图享乐,消极腐败现象严重。

三是应试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多数地方衡量一所学校好坏只看重升学率,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放松了标准。

三、在执行新课标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通过一些建设工程,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便利,但立碑、收集整理革命英雄人物历史资料活动只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应该让德育工作体现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到学科教学的各个领域或学科教学的各教学环节之中。例如,我在教学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时。首先,要求了解本意,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其次,理解引申义和比喻意,在理解引申义时要求同学们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这时,课堂沸腾起来,多数同学联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走改革开放道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民很快走上了致富之路,奔了小康。两种社会,不同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激发了同学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社会主义的无比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渗透。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来说是一个挑战。据统计,学生中违规违纪现象有所增加,青少年犯罪率有所提高,于是,学校通过收集资料,编写了反面教材读本,增设了反面人物宣传栏,提高了在校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在优化德育教育过程中,着力讲求方法

新课标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每个教师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机地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打破过去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单纯靠政务处工作人员和政治课教师。变过去的学校政治工作少数人参与为全员参与,变单一政治学科参与为多学科参与,变思想道德教育的单一性、随意性、盲目性为现在的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农村中小学生尤为紧迫,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才能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

第一,在落实“两全”上动真格。

德育教育内涵是号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改革过去那种只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工作的评估机制,改革过去的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第二,在课堂“渗透”上下功夫。

教师利用课堂主阵地,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既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发挥渗透德育教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第三,在上好“活动课”上做文章。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13-02

在落实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其实施的途径除了专门的道德教学之外,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来间接实现的。这种间接的道德教育是各科教师借助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当前,德育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德育课程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道德教育成为政治教育的代名词。教师注重说教和灌输,忽视道德心理的培育,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与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是脱离的。德育课作为一门有名无实的学科,遭到学生的冷漠和社会的批评,德育的实效性越来越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传授心理知识、培养心理品质和辅导心理问题为内容,避免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特点,恰恰弥补了直接道德教育的不足。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借助其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性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它也要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是一种广受价值左右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健全学生的人格,而学生人格健全的主要标志乃“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并贡献于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涉及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需要把道德目的作为自己的导向。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优势

(一)目标统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具体问题,道德教育较多关注学生的理想、思想等宏观问题),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并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内容交叉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一些内容,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自我意识,学会自尊和自信,敢于战胜困难,走向成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会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把持个人心态的平衡,增强抵御挫折的耐力等等,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内容上的这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为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方法互补

德育采用的伦理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习得系统的道德知识,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善却并不明显,学生难以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也是相互割裂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价值澄清等方法,如果将其恰当地运用于德育之中,更有利于个体道德的内化,增强德育的效果。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可以弥补德育方法的不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借助教学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材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生做人的重要因素,含有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心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充分挖掘教材的道德教育内容,将道德寓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并贯穿始终。譬如,教师在讲授“想像”时,要让学生明白幻想的两种形式――理想与空想,空想是不切实际而且不能实现。借助该知识点,教育学生不要不切实际,营造空中楼阁,而应该脚踏实地,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用远大的理想去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崇高的信念鼓舞自己。在讲授“气质”时,要告诉学生“气质”与“风度”的区别,使学生理解气质的真正涵义,尊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帮助学生分析各自气质类型与主要特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

(二)借助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语文、数学等以讲授为主的学科,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不是由教育者一厢情愿地讲授,也不是由教育者居高临下地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唱主角。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重心放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学生养成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可见,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此类方法,使得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譬如,在讲授“人际关系”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道理阐述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班上每一位同学的一个优点:然后让每一个同学轮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并表示感谢;接着分组进行讨论“你被别人赞美时,有什么感受?你赞美别人时,有什么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增进了解,维护和促进学生友谊的发展,使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养成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等良好的品质。

(三)借助教师的道德表率渗透德育

教师是学生道德的直接影响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如果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的方向发展;如果采取专制的方式对待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自制力差等;如果采用放任的方式对待学生,将易于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方向发展。因此,心理教师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教育学生。譬如,心理教师无论是对待性格内向的学生还是外向的学生,无论是对待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毫无私心,给予每个学生尊重、理解和关心。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也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此外,学生容易对心理教师产生更强的向师性,心理教师应该抓住这一优势,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影响。

(四)借助课堂气氛渗透德育

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气氛中,耳濡目染地将习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乐意合作、乐意分享等亲善的品质。相反,学生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相互戒备、充满敌意和排他性竞争的课堂气氛中,形成的将是自私、偏狭、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相互攻击等破坏性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较之其它课堂,更容易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愉悦、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心理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但德育不能“喧宾夺主”,削弱甚至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其主要任务还是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切忌“德育化”倾向,避免将心理健康教育变成直接的道德教学,失去简介德育渗透的优势。同时,也不能把某些心理问题“道德化”,譬如,不能轻易把早恋等问题单纯地归结为道德问题。只有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关心,明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才能确保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实施,凸现德育渗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波.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理念和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2007(1):48.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66,23.

[3]翰媛媛, 陈家麟.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05(4):52.

[4]檀传宝.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8.

[5]黄向阳.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7,200,201.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德育 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

0 引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其德育工作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不管以后将来都不可轻视。麻痹了,轻视了,都会出现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代改革和开放,促进和谐与发展创建文明校园,确保安全与稳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局面。

体育教学,不仅在于育体,而且也在于育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情感和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探讨话题。

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

①自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交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

③辩证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④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⑤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和谐友爱。

⑥文明道德教育:尊重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⑦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

⑧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爱护体育器材,积极搬放回收器材,打扫体育场地卫生。

2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1 教学内容渗透

体育锻炼运动量大,一些体质弱的学生常不愿参加,体育教师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常能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自觉刻苦地参加锻炼。体育教学的规范化要求高,操作必须掌控一定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通过提示、示范、讲解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和行为规范教育。体育教学大多去室外进行,使用器材教具面广,在组织学生搬放,使用运动器材的过程中,能直观而自然地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

体育与军事教育,保健教学,心理教学,运动教学,德育教学等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联系性,教师通过团结,严肃,活泼,互助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就能取得明显的集体主义教育之功效。体育教材可以结合许多事物以多种形式教学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达到身体锻炼情操的目的。

下面举两则范例:

例一:

在队列队形练习中,通过学生集合,站队,立整,稍息,看齐,齐步走,跑步走等内容的队列队形教学,就能体现集体主义军事化的训练特点,以此激励学生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的精神。

例二:

在“跨栏”中,往往有不少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是作为教师及时采用低栏前面加上海绵垫子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跨栏”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制,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体育老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时机。

2.2 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交教育的效益。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求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又比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型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江报、评比”式的俩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德育渗透。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武术、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游戏和球类,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最好的捷径之一。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感染力给学生讲解红军的故事,进行红色革命教育,激励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培养了学生站队快,而又整齐。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2.3 教师形象和语言渗透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严于律己。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师正上课迟到早退,学生有时就会说老师您迟到啦!老师听起来脸就会发烧,感觉很不自在,对学生就严肃不起来,会对学生纪律产生消极影响。树立威信就会降低。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术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理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示范规范—动作标准正确,熟练优美。

教案规范—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仪表规范—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环境规范—场地设计合理优美,教具摆放有序。

行为规范—举止大方,处事得体。

2.4 寓情于教.以情感人的教学渗透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间双边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

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的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斗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2.5 教学中用评价鼓励,启发式的渗透

表扬赞美有如学生打了兴奋剂,批评挖苦便可丧失信心,经受挫折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没有了上进心和积极性。使表现不错的学生更加勤奋的学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突出特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与启发。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和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的很好的效果。

例如:

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的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五种激励法和批评三原则:

五激励法

①兴趣激励法;

②信心激励法;

③自我激励法;

④语言激励法;

⑤榜样激励法;

批评三原则

①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

②言行不粗暴;

③就事论事,不以学生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2.6 事件中的处理渗透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的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予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使他们接受批评的同时又提高了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3 结束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意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交学生身体的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以及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和谐校园建设稳定校园安全打下坚定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4篇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其德育工作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不管以后将来都不可轻视。麻痹了,轻视了,都会出现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代改革和开放,促进和谐与发展创建文明校园,确保安全与稳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局面。

体育教学,不仅在于育体,而且也在于育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情感和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探讨话题。

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

①自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交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

③辩证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④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⑤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和谐友爱。

⑥文明道德教育:尊重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⑦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

⑧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爱护体育器材,积极搬放回收器材,打扫体育场地卫生。

2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1 教学内容渗透

体育锻炼运动量大,一些体质弱的学生常不愿参加,体育教师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常能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自觉刻苦地参加锻炼。体育教学的规范化要求高,操作必须掌控一定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通过提示、示范、讲解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和行为规范教育。体育教学大多去室外进行,使用器材教具面广,在组织学生搬放,使用运动器材的过程中,能直观而自然地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

体育与军事教育,保健教学,心理教学,运动教学,德育教学等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联系性,教师通过团结,严肃,活泼,互助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就能取得明显的集体主义教育之功效。体育教材可以结合许多事物以多种形式教学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达到身体锻炼情操的目的。

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制,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体育老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时机。

2.2 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交教育的效益。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求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又比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型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江报、评比”式的俩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德育渗透。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武术、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游戏和球类,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最好的捷径之一。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感染力给学生讲解红军的故事,进行红色革命教育,激励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培养了学生站队快,而又整齐。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2.3 教师形象和语言渗透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严于律己。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师正上课迟到早退,学生有时就会说老师您迟到啦!老师听起来脸就会发烧,感觉很不自在,对学生就严肃不起来,会对学生纪律产生消极影响。树立威信就会降低。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术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理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示范规范—动作标准正确,熟练优美。

教案规范—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仪表规范—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环境规范—场地设计合理优美,教具摆放有序。

行为规范—举止大方,处事得体。

2.4 寓情于教.以情感人的教学渗透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间双边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

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的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斗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2.5 教学中用评价鼓励,启发式的渗透

表扬赞美有如学生打了兴奋剂,批评挖苦便可丧失信心,经受挫折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没有了上进心和积极性。使表现不错的学生更加勤奋的学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突出特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与启发。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和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的很好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五种激励法和批评三原则:

五激励法

①兴趣激励法;

②信心激励法;

③自我激励法;

④语言激励法;

⑤榜样激励法;

批评三原则

①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

②言行不粗暴;

③就事论事,不以学生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2.6 事件中的处理渗透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的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予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使他们接受批评的同时又提高了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3 结束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

德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中职生:体验式教育

作者简介:何文明(1967-),男,湖南省攸县人,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室主任,中国职教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8-0047-03

一、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训练的意义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当前,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英国最近公布的一份《就业调查报告》指出。企业雇主最看重职校毕业生的能力是基本的读写算、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我国台湾《天下》杂志对企业界的调查显示,企业选用人才时最优先考虑的内容排在首位的是“工作态度”(40.7%),其次才是“能力”(28.2%)。最近,“珠三角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组对企业调查时发现,用人单位认为胜任一线员工岗位最重要的素质是吃苦耐劳、上进心、学习能力和遵守规则,而企业认为近几年所招收的职校生最缺乏的素质分别是实干精神和人际沟通。可见,职业道德教育既是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同时其实效性问题又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难点。

职业道德低效的主要表现是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现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知性论”为主导,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把学生当成职业道德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无论教育形式还是内容都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这不能不说是影响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道德是具有情感性的,它在转化成人的德性、美德时必须要有情感上的认同、接纳,否则道德难以真正内化为人的品德的。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的道德学习与科学学习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道德学习有其特殊的机制”。这种“特殊的学习机制”那就是“体验的学习方式”,即“在德育中,我们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创设可感受的对象,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创设理想的或冲突的情境。通过情感的中介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意识和无意层面尽可能地活跃起来,运用想象、幻想、无意识记忆、直觉、灵感等方法来把握价值体系。”体验式道德学习不仅让个体理解价值,而且还可以体验价值、力行价值,最终将价值落实到人的行为之中,切实提高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选择我国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样本,目的在于考察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及进一步推进的意见。

样本学校为一所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000余人,专业主要以信息技术、商贸与旅游、文化艺术与体育、加工制造等四大类为主。学校从2005年开始进行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改革试验,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

学校结合中职学校道德教育要求和借鉴企业拓展培训经验,开发了旨在磨炼意志、拓展心理品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会沟通的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建立了校内外训练基地,分期分批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懂得关爱、理解他人、善于感恩的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能吃苦耐劳、能经受起各种挫折的顽强意志,培养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将来具有朗好的职场适应能力打下扎实基础。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责任传递、感恩教育、激发潜能与熔炼团队精神、户外生存技能训练等系列主题。训练的方式是每个主题创设一个具体的活动情境,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道德检验与感悟,不断提升自己,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目标。

三、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分析

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从样本学校参加过体验式教育的一、二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30人(26.6%),女生358人(73.4%);一年级362人(74.2%),二年级126人(25.8%);从参加体验式教育时间的远近来看,两个月前参加的学生229人(46.9%)。半年前参加的140人(28.7%),一年半前参加的119人(24.4%)。问卷内容包括被试基本情况、参加检验式教育前后的态度、教育的效果和收获以及这种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有效率97.6%。与此同时,还查阅了部分学生训练后的总结,并对部分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问卷数据利用SDSS10.0进行统计处理。调查结果如下:

(一)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有价值

调查结果表明,81.1%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有价值,参加活动后高于参加活动前24.3个百分点,参加活动前后对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作用的认识存在极显著性差异(df=4,p:0.000

从图1可看出,84.4%的学生认为“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对自己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有影响”,其中32.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认为“没有帮助”的学生只占1%。经卡方检验,未发现性别(df=3,p=0.555>0.05)、年级(df=3,p=0.020>0.05)与体验式教育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分析参加体验式教育的时间远近与效果的关系,没有发现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df=6,p=0.102>0.05),说明时间远近对教育效果影响不大,最近参加体验式教育与半年前和一年半前参加教育的学生都认为体验式教育“对自己目前的学习和将来就业有帮助”,其中比例分别为86.1%、87.8%和77.2%。(见表2)这与学校一直把体验式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德育体系之中。并将相关主题和内容贯穿、延续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无关系。

此项研究虽然没有发现参加体验式教育时间远近与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表2也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效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一年半前活动的学生比半年前和最近参加活动的学生在效果上分别下降了10.6和8.9个百分点,一方面可能因训练时间较短或训练次数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并非靠一两次活动就达到目的,而是需要一个比较漫长和逐步形成与转变的过程,它提示我们如何做好集中教育训练后的强化、巩固教育效果仍然是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职场素质有重要帮助

99%的学生表示参加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其中排在前四位的是“认同集体的力量,增强团队意识”(87.7%)、“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互助,更能融洽地与他人合作”(76%)、“能发现自我潜力,增强自信心”(72.3%)和“克服心理惰性,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70.3%)。(见表3)“团队意识”、“人际关系”、“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恰恰是当前中职生需要特别加强和培养的品质,也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而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参与、体验、分享、整合、应用等方式较有效地达成了这些教育目标。英国人说: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正是有效地把“听――看――做”结合起来,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习者的角色发生转换,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突破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这些难点。正因如此,所以72%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较好的途径”,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同体验式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价值。

(四)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80.3%的学生认为“训练时间太短”,26.2%的学生认为“科目选择不太妥当”。“时间太短”一方面说明学生喜欢这种体验式德育方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因为时间太短或训练次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这也许可以从另一方面解释上面关于一年半前参加体验式教育的学生比半年前和最近参加的学生在效果上总体上下降的原因。“科目选择不当”提醒对中职生开展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要紧密联系职业教育和中职生特点,进一步开发好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

四、思考与建议

(一)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有效率、有价值的道德教育

研究表明,81.1%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体验式教育有价值,84.4%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育对自己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有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磨练意志、调整心态、启发想像力与创造力,甚至包括身体锻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最大的影响则主要是团队意识的增强、人际关系的改善、自信心的增强和抗挫折能力的提高,而这些人格品质的培养既是学生将来面对职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的难点。通过体验式教育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磨炼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唤醒学生自我认识智能,增加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中职学校开展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二)将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融入学校德育环节是强化教育效果的有力保证

研究发现,学生虽然在校通常只集中接受一次体验式教育,但效果可以不断持续,这与学校将体验式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密不可分,如学校集中训练后,还结合体验式教育要求,在学校组织“构建和谐班级”、“塑造良好中职学生形象”、“自信的人是最美丽”等系列主题班会,并在日常教学中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团队精神,将集中训练与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紧密结合起来,让体验式教育成为学校德育链条的重要一环,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延伸而不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