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

电力系统基础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内容

作者简介:杨娟(1962-),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3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55-02

为了使学生巩固“电力系统基础”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根据电力行业的特点,结合电力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和发展特征,针对电专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级)的相关要求,设置、调整和优化了的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电专业4门核心课程“变电运行”、“电气运行”、“电机运行与检修”和“电气设备检修”的学习需求。通过大量调研以及对4门核心课程“变电运行”、“电气运行”、“电机运行与检修”和“电气设备检修”、学生毕业设计、技能鉴定考证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课程目标、以职业岗位标准为课程内容、能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高职“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内容。

一、“电力系统基础”职业岗位课程目标

根据电专业学生就业的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机检修工核心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电专业4门核心课程“变电运行”、“电气运行”、“电机运行与检修”和“电气设备检修”的学习需求,并考虑学生毕业设计、技能鉴定考证的需要,确定“电力系统基础”职业岗位课程目标。

1.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核心岗位工作分析与能力要求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核心岗位工作分析与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2.“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

(1)针对发电厂电气值班员、电机检修工的知识目标:熟悉发电厂正常运行相关参数;熟悉发电厂设备巡视及主要设备的运行维护;掌握发电厂异常运行及故障运行分析。技能目标:能叙述发电厂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相关参数;会根据相关参数对发电厂进行设备巡视及主要设备的运行维护与检修工作;会对发电厂异常运行及故障运行进行分析。

(2)针对变电站变电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的知识目标:熟悉变电站正常运行相关参数;熟悉变电站设备巡视及主要设备的运行维护;掌握变电站异常运行及故障运行分析。技能目标:能叙述变电站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相关参数;会根据相关参数对变电站进行设备巡视及主要设备的运行维护与检修工作;会对变电站异常运行及故障运行进行分析。

(3)素质目标。通过“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该课程内容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使学生具备电专业各核心岗位所具备的知识修养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电力系统基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内容

根据电专业学生就业的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机检修工核心职业岗位标准,并考虑学生毕业设计、技能鉴定考证的需要,确定“电力系统基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内容。

模块一:电力系统稳态运行

项目一:电力系统的结构

任务1:电力网的接线方式;任务2: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线方式。

项目二:电力系统的潮流分析

任务1: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任务2:电力系统的等值电路;任务3:电力系统潮流特点;任务4:发电厂正常运行;任务5:变电站正常运行。

项目三:电力系统电能质量调整

任务1:电力系统频率调整;任务2:电力系统电压调整。

项目四:电力系统经济运行

任务1:发电厂经济运行;任务2:电力网经济运行。

模块二:电力系统故障运行

项目一:电力系统短路故障运行

任务1:电力系统对称短路故障运行;任务2: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故障运行;任务3:变电站短路故障运行。

项目二:电力系统非全相运行

任务1:单相断线运行;任务2:两相断线运行。

根据以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课程目标,以职业岗位标准为课程内容,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的课程内容,结合火电仿真实训室及变电仿真实训室实现以项目为导向的“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内容的任务驱动教学,定能使学生学好电专业各核心课程,实现高职院校电专业学生毕业即能胜任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机检修工等核心职业岗位,从而实现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娟.变电运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焦日升.变电站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杨娟.电气运行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李火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系统;基础数据质量;提高

一、引言

电力营销系统的基础数据质量对于营销业务以及提升业务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对电力营销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初步分析,进一步提出如何才能提高电力营销系统技术出具质量。

二、电力营销系统

(一)营销系统数据的来源

营销系统的大量数据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网运行实时信息系统以及SCADA系统运转数据所构成。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速运转,所有系统都已经出现并累积了相对庞大的历史数据。

(二)营销系统的数据特征

(1)数据多。对于电力营销系统而言,数据可以分成通过各类装备实时收集的现场数据以及通过调度中心不同系统在运转过程里引发的大量数据,数据的来源十分广泛。并且,电力系统是大规模非线性动态系统,在对其特征进行描述时,通常会涉及较多的状态变量。以往的处理方式是对系统采取简约方式的处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最终的结果精度造成影响。

(2)数据种类复杂。影响系统作为一个标准的混合系统,它的上层提供的决策大多是具有逻辑性的操控命令,而下层控制大多是连续性的。[1]为了实现系统多目标优化控制,应当把不同性质的上层和下层控制有效结合。

(3)数据质量不高。对于营销系统而言,收集到的数据通常具有噪声、丢失、不准确的状况。

(4)数据要求较高。在系统处在紧急状态甚至瓦解的情况时,一定要快速的制定决策,令系统能够重新回归到正常状态。

三、数据挖掘技术

(一)数据挖掘的含义

数据挖掘指的是通过大量的、不完整的、含噪音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里提出隐含在内的、人们预先不知情的可是又具有有用信息与知识的过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对电力营销系统造成的海量数据给予分类抽取和优化整理。进行储存后,计算出相应指标来提出有用的营销信息,结论会对营销系统的决策有着数据支持的作用,较好的引导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决策人员对变换的环境提供迅速而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2]

(二)数据挖掘的主要技术

(1)关联规则。关联规则属于数据挖掘过程里最积极的研究方式之一,通过大量的数据挖掘到描绘数据项相互间关联的有用价值。由于收集和储存在数据库的增大,人们越来越对这些数据规模的挖掘知识产生兴趣。数据挖掘范畴应用极广,适合使用在大型数据集中发现数据相互间的关联,从而对这些关联规则采取有效的评价,选择出用户真正有兴趣、有意义的关联规则。

(2)分类。分类对于数据挖掘而言十分重要,它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个分类函数或者分类模型,此模型可以把数据库里的数据项分配到指定类别中的某一项类别里。分类可以用于预测,预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数据记录自动推测出对制定数据推广的论述,进而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3)时间序列挖掘及序列挖掘。时间序列挖掘属于数据挖掘里的主要研究分支,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序列挖掘又被称之为序列模式挖掘,指的是通过序列里出现的相对时间或者其他顺序所展现的高频率子序列。

四、如何提高电力营销系统基础数据质量

营销系统基础数据质量包含了用户基础数据的完整程度以及正确程度。本文通过管理及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强化数据管理,认真做好数据整理工作

(1)认真梳理、审核问题。当前,营销部分累积的数据内具有以下问题:第一,数据源头具有问题。问题应当出在用户所提供的数据具有数据项不齐全、不正确或者录入过程里出现错误。第二,各种调整没有依照规定进行变更和整理,形成数据错误。第三,对于新、老信息系统数据迁移的过程出现了重复数据、错误数据以及垃圾数据。第四,因为工作人员操作错误导致数据错误。

(2)对症给药,分类管理。第一,严格管理数据入口,建立以预防为核心的工作原则。在对业务流程采取细化以及规范时,执行业务流以及信息流的交叉分析,鉴别以及确定信息系统里数据质量或许会引发错误的重点所在,制定相关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来保障数据质量能够从源头获得有效控制。第二,分清时点,合理转换。面对一些错误的数据,透过分析以及判断,通过数据分段处理的方法判断出现问题的临界点以及数据量,在限定的时间里逐渐进行统一规划,来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3)细致过滤,随时监测。第一,所有单位对于一些基础数据要进行定时核实。例如,线路的台账、配变的台账要半年核对一次,及时将没有调整的资料进行改正。第二,进行政策调整时,及时实施相关的信息审核及修改。第三,通过稽查监控系统持续对数据进行整理。制定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对所有地区的上传数据进行核实,并进行考核。适时进行检测,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就进行修改。

(二)通过信息化技术方式提高营销系统基础数据质量

基础数据的正确性对信息化管理软件而言十分关键。依照固定格式,运用查找和统计,将基础数据的常规化错误进行填写。[3]对于信息化项目而言,企业的工作流程需要步入标准化的归到,并且,基础数据的创建也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面对创建基础数据的标准化,要完成以下几方面:

(1)内容顺序的标准化。面对一些字段的内容,它所体现的内容一定要标准,包含了前后顺序的一致性,长度的一致性。

(2)传票或者工单的内容要填写完整,不可漏项。如果一些内容确实不存在,就要在输入项中统一输入特定的符号,不可以出现空白,可以最大程度的预防相关错误的出现,提高数据的完整率以及准确率。

(3)相同字段里可以传达不同的内容。在系统里体现基础层面的束缚。除却基础数据前提整理时需要重视数据的质量以外,在操作人员输入时,系统也能当具备自我判断的能力,来提高系统里数据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由于营销业务工作的持续进行以及营销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完善,在营销系统人员的努力下,营销数据质量在持续提高,给社会、政府以及用电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简桂林.电力系统营销模式与自动化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6):108-109.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热阻 电力电子系统 热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是综合电子学、电力学、控制领域等学科的交叉学科。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是电子技术领域大众普遍关注的课题,电力电子技术必然成为未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电力电子技术未来的兴衰命运。此时,相对应的冷却技术也应与之保持同步发展状态。但电力电子装置的负载下与其应用之前的矛盾更加尖锐,也会阻碍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制定热控制方案时,电子元器件最高允许温度和功耗为主要设计参数,热分析是展开热设计的基础,安全、可靠的热分析是进行热评估的主要手段。热分析应贯穿热设计始终,为修改并完善整个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文中以热设计要求和传递方式为基础,以直流-直流电源模块热设计实例介绍热设计要点和安全性。

1 热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传递方式

1.1 热设计基本要求

运用计算机模拟手段,在设计初期获得温度分布数据。设计初期即可掌握产品存在的热缺陷,并对其设计进行改进,创建一个满足要求的环境温度控制系统。换言之,就是设计相应的冷却系统,由热源至热沉间提供低热阻通道,确保热量顺利传递下去。同时,该设计能控制所有电子元器件温度,确保其设备所处环境不超过最高允许值,保障电子产品在合理的热环境下进行工作。电子产品热设计要依据产品可靠性及其所处环境确定热设计目标,通常情况下,设计师根据热设计目标及设备重量、结果等展开设计,主要包含选择恰当的冷却方法、安装元器件、设置变压器、模块散热结构等。电力电子系统热设计应与电路设计和结构相结合,保障满足设备的可靠性要求。

1.2 热传递主要方式

1.2.1 传导散热

传导散热是当物体直接接触时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必须注意,不同物体的导热机理有所不同,非导电固体、液体利用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弹性波达到传递热量的效果。在金属材料中,主要利用自有电子运动传递能力。因此,导电性能较好的材料,其导热性能佳。传导散热计算公式为:

Q=KAt/L (1)

上述式子中,Q表示传导散热量,A表示导体横截面积,L表示传热路径长度,表示传热路径两端温差。

1.2.2 辐射散热

辐射散热是利用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情况。热量传递过程中,由热能转变为辐射能,被物体吸收后变为热能。热辐射无需介质,在真空环境下热辐射最强,因此,外层飞行器运用辐射换热非常有利。辐射散热计算公式如下:

Q=・・T4 (2)

其中,Q表示辐射散热量,T表示绝对温度。

1.2.3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设置流体流过固体壁面发生的能量交换情况,它与流通宏观运动密切相关,且与流体物理性质及换热面几何形状,设计位置等因素密切有关。流散热量计算公式为:

Q=hAt (3)

在上述式子中,Q表示对流散热量,h表示换热系数,A表示有效换热面积,t 表示换热面积与流体温差。

2 热设计主要考虑因素

2.1 系选定的热阻模式

电力电子系统模块是发热体与散热体相互组合的形式,从热管理层面来说,更多的关注该系统内部发热体与散热体如何进行热传递。在各种热传递方式中,热阻表示某物体阻止热传递的能力,热阻是阻止热量向下一个环节传递的重要设计。热阻和电阻的概念有一定相似之处,如果某个物体传热功率为1W时,促使导热路径两端存在温差。

从进行热设计的方面来说,其主要工作是将发热体所产生的热量借助相应的散热体传递至系统外环境中。发热体主要零件有:电阻、变压器、功率半导体等,发热体内部热流抵抗称作内热阻。模块根据设计的电路图,对各个发热零组件实施构装设计。散热体主要由致冷器、导热胶等零件组成,在零组件空间内的等效热阻称作外热阻。电力电子系统热阻模式如图1。系统等效热阻是发热体总等效热阻与不同散热体等效热阻串联方式呈现的效果。

2.2 热平衡验证

热分析就是以能量守恒为基础设计的热平衡方程,借助有限元法计算不同节点温度,并获取其它热物理参数。

热分析就是以能量守恒为基础设计的热平衡方程,借助有限元法计算不同节点温度,并获取其它热物理参数。热分析主要包括稳态和瞬态传热,从传热学理论角度来说,热分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Q-W=U+KE+PE (4)

上述公式中,Q和W分别表示热量、做工,U、KE表示系统内能和动能,PE 表示系统势能,部分工程传热问题中,一般考虑是否做工,如果W=0,则Q=U;对稳态热进行分析,Q=U=0,表明流入和流出热量处于相等状态;瞬态热分析如下:q=Du/dt,表示流入和流出热传递数量与系统内能为相等状态。分证传热计算的正确性就是判定热量是否满足热平衡方程。热平衡能力守恒程序部分代码为:

POST1 //进入后处理;

SET,LAST //读取最后一步结果;

*GET,NMAX,NODE,NuM,MAX //获取模型的最大节点号;

*GET,NUMBER,NODE,COUNT //获取节点数;

*IF,NSEL(K_B),EQ,1,THEN //判定本节点是否选中;

*GET,S,NODE,K_B,ABS(HFLU) //若是将该节点的HFLU赋给变量S;

*SET,SUM,SUM+S

*ENDDO.

2.3 发热零组件

挑选发热零组件时,应充分考虑各组件实施组装是接触外部结构的散热装置,例如:散热片、导热胶等。必须注意,发热零件或设计的模块不同,在单位时间内其散热量也有所差异,导致各组件进行构装时均存在一定距离,待系统电源有所稳定后,热传导方可达到热平衡效果。环境温度不管是自然或强制对流,如果外部散热系数增加,热阻值变小。

3 分析直流-直流电源模块热设计

目前,直流-直流模块电源广泛用在传输、交换、数据等通信和监控设备内容,如何提出高|量、可靠性高、低成本的电源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成为每个业界人士重点关注的课题,为适应市场对电源性能提出的高要求,以热阻为基础进行热设计尤为重要。在对直-直流模块展开设计时,优秀设计者从低压大电流、高效率、宽输入范围等要求内,尽可能满足客户对电源效能的期望和需求。

3.1 选用分布式电源

分布式与集中式电源概念有所差异,前者进行设计透过前端电源,提出由直流埠分配至不同直-直流模块的电源管理方法,这种设计可有效分散热源并对其实施优化处理。设计者必须注意不要让个别供电超过最大功率值,使用者要保障整个系统设计的功率不超过系统设定上限,检验电源供应器设计的建议功率值。

3.2 散热问题

想要移除直-直流模块内变压器所产生的热,主要使用风扇冷却或增设散热片空气对流等方法达到散热的目的。不得不说,上述两种散热方法均有一定限制。部分变压器因受到铁芯外露、材料等方面的影响,促使散热片尺寸增加。此时,系统中发热零件产生的热能主要集中在某个区域内也是困难所在。

4 结论

总之,热设计射界物理学、化学、环境学、传热学等多学科知识,一个优秀的热设计师必须掌握热设计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从系统、单元、模块至元器件、材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如果一个环节失控,就无法达到预想的设计效果。因此,文中根据热阻对电力电子系统进行热设计,以期为从事热设计人员一些启发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黄韬.大容量通用电力电子功率模块散热系统的设计[J].华电技术,2013,17(09):15-18.

[2]吴芳.现代电子系统中电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电源技术应用,2014,11(03):18-18.

[3]张娅妮,胡清.某机载电子设备热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3,36(03):151-153,157.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系统;基础数据;有效手段;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杨锡娟(1976-),女,山东文登人,文登市供电公司营销部,工程师。(山东 文登 264400)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123-01

自2010年文登市供电公司营销管理系统开始运行以来,系统内共完成了各类流程和工单13918条记录,营销系统实现了流程化的管理,规范了营销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也产生了庞大的营销数据。截至目前,营销系统总用电户数已达270333户。这些数据的质量虽比系统上线初期有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数据缺项、漏项、逻辑对应关系错误等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营销业务工作、提高应用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基础数据质量。

一、充分认识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

基础数据是信息系统的生命线,是营销各项工作开展和分析决策的核心所在。以线损管理工作为例,需要变电站、线路、台区的目录基础资料完整准确,所有关口用户、正常用电客户的线变户关系要求正确、完整和一致,才能统计出正确的供售电量,进行有效的线损分析,为开展营销稽查和杜绝营销工作差错提供依据。反之,如果基础资料不完善就无法正确统计供售电量,线损分析也无从谈起。由此可知,提高数据质量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数据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宏观决策,也才有可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二、如何利用有效手段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

营销系统基础数据质量包括客户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下面主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加强数据管理,认真扎实做好数据整理工作

(1)认真梳理、排查问题。目前,各级营销部门积累的数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数据源头存在问题,可能在用户提供数据时存在数据项不完善、不准确或在数据录入时发生错误;二是由于各类调整未按规定变更和清理,造成数据错误;三是在新、老信息系统数据迁移过程中产生了重复数据、垃圾数据和错误数据;四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造成数据错误等。对此,营销部门要认真梳理、归纳,找出产生错误数据的相关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确保问题顺利解决。

(2)对症下药,分类处理。一是认真把好数据入口关,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在对业务流程进行细化和规范的同时,进行业务流与信息流的交叉分析,识别和确认信息系统中数据质量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关键点,制订相应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数据质量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分清时点,有效转换。针对有些错误数据是在新老系统转换时产生的,通过分析和诊断,采取数据分段处理的有效方针合理确定发生问题的临界点和数据量,在规定时限内逐步统一整改到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3)细致过滤,适时监测。一是各单位对部分基础数据定时核对,如线路台账、配变台账半年一次定时与生产系统中核对,及时整改未调整到位的资料。二是在政策调整时,及时开展相应的信息核对和修改工作。三是借助稽查监控系统不断开展数据整理工作。今年,县供电公司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可用率被列入省团同业对标指标项目。省公司制定了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对各地区数据上传的情况和数据完整率、准确性进行通报,并进行全省排名和考核。因此,文登市供电公司根据通报中所指出的问题,认真加强对宜兴地区基础数据的适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2.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信息化管理软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按固定格式填写基础数据可以发现常规错误,利于查询和统计。在信息化项目中,企业的工作流程要走标准化的道路,而且基础数据的建立也要实行标准化。对于构建基础数据标准化,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内容顺序上的标准化。对于某个字段的内容,其所表达的内容要标准,包括其前后的顺序要一致,最好长度也要一致。二是传票或工单内容要填写全面,不要有空。当某项内容确实没有的时候可以输入统一的特定字符,不能空白,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类似错误的发生,提高数据的完整率和准确率。三是同一个字段中可能要表示多种内容。

在系统中实现技术层面的限制。除了在基础数据前提整理的时候要注意数据的质量以外,在操作人员输入营销信息系统的时候,系统也要能够进行一定自我判断,以提高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如某用电户为380V电压等级供电,而操作人员在传票中输入电价的时候误选择了10kV的电价,传递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说“该户电价与电压等级不一致”,阻止传票正常传递,提示操作人员必须修改,以保证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三、建立数据工作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来,营销各部门在数据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建立数据工作的长效机制。

1.要制订数据管理的相应制度

数据管理制度是数据工作有章可循的依据,是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在制度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对从源头上控制虚假数据及防止在操作过程中产生错误、更新数据、清理数据等作出具体规定。严格把握工作开展的程序及标准,确保规范操作,减少或避免发生错误。

2.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督

要把数据错误率降到最小程度,除把握好数据工作的各环节之外,还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督。为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分工;对已录入的数据要认真复核,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数据交换过程中,要实时跟踪,认真抽查,避免交换过程中发生数据的重复、遗失。特别是在原有数据基本准确的基础上,对新增数据质量严格把关,确保数据增量的准确无误,从整体上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3.建立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数据整理工作不仅涉及到营销部,也涉及到各供电所。所以,建立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尤为重要,也是建立数据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营销信息管理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支持。对于跨各部门之间的基础数据,要认真研究数据的合理流程和工作模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随着营销各项业务工作的不断开展和营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在营销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营销数据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各项数据定会为各项应用奠定基础,为政府、社会和广大用电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简桂林.电力系统营销模式与自动化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6).

[2]罗国忠.关于建立电力营销数据分析系统[J].供电企业管理,2008,(1).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系统;基础数据;有效手段;长效机制

前言

自2004年江苏省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开始投运,到2009年7月新版营销系统上线以来,系统内共完成了各类流程和工单307560条记录,营销系统实现了流程化的管理,规范了营销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也产生了庞大的营销数据。截至目前,营销系统总用电户数已达529698户,营业户数达560814户。这些数据的质量,虽比系统上线初期有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数据缺项、漏项、逻辑对应关系错误等问题,为更好的开展营销业务工作、提高应用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基础数据质量。

一、充分认识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

基础数据是信息系统的生命线,是营销各项工作开展和分析决策的核心所在。以线损管理工作为例,需要变电站、线路、台区的目录基础资料完整准确,所有关口用户、正常用电客户的线变户关系要求正确、完整和一致,才能统计出正确的供售电量,进行有效的线损分析,为开展营销稽查和杜绝营销工作差错提供依据。反之,如果基础资料不完善,就无法正确统计供售电量,线损分析也无从谈起。由此可知,提高数据质量,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数据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宏观决策,也才有可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二、如何利用有效手段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

营销系统基础数据质量包括了客户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主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加强数据管理,认真扎实做好数据整理工作

1、认真梳理、排查问题。目前,各级营销部门积累的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数据源头存在问题,可能在用户提供数据时存在数据项不完善、不准确,或在数据录入时发生错误;二是由于各类调整未按规定变更和清理,造成数据错误;三是在新、老信息系统升级换代过程中,数据转化过程中产生了重复数据、垃圾数据和错误数据;四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造成数据错误等。对此,营销部门要认真梳理、归纳,找出产生错误数据的相关原因,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确保问题顺利解决。

2、对症下药,分类处理。一是认真把好数据入口关,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在对业务流程进行细化和规范的同时,进行业务流与信息流的交叉分析,识别和确认信息系统中数据质量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关键点,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数据质量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分清时点,有效转换。针对有些错误数据是在新老系统转换时产生的,通过分析和诊断,采取数据分段处理的有效方针,合理确定发生问题的临界点和数据量,在规定时限内逐步统一整改到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3、细致过滤,适时监测。一是各单位对部分基础数据定时核对,如线路台帐、配变台帐半年一次定时与生产系统中核对,及时整改未调整到位的资料。二是在政策调整时,及时开展相应的信息核对和修改工作。三是借助稽查工具的有利条件,不断开展数据整理工作。今年,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可用率被列入国网公司同业对标指标项目,省公司制定了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对各地区数据上传的情况和数据完整率、准确性进行通报,并进行全省排名和考核。因此,我们根据通报中所指出的问题,认真加强对我们宜兴地区基础数据的适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信息化管理软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按固定格式填写基础数据,可以发现常规错误,利于查询和统计。在信息化项目中,企业的工作流程要走标准化的道路,而且基础数据的建立也要实行标准化。对于构建基础数据标准化,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内容顺序上的标准化。对于某个字段的内容,其所表达的内容要标准,包括其前后的顺序要一致,最好长度也要一致。二是传票或工单内容要填写全面,不要有空。当某项内容确实没有的时候,可以输入统一的特定字符,不能空白,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类似错误的发生,提高数据的完整率和准确率。三是同一个字段中,可能要表示多种内容。如用户有多个联系电话的时候,每个号码之间一般都要利用分隔符进行隔开。基础数据标准化的要求就是这个分隔符好统一,并且需要唯一,统一指的是全部的基础资料都要利用这个分隔符进行分隔,唯一指的是这个字符能够被用来当作分隔符。

2.在系统中实现技术层面的限制。除了在基础数据前提整理的时候要注意数据的质量以外,在操作人员输入营销信息系统的时候,系统也要能够进行一定自我判断,以提高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如某用电户为380V电压等级供电,而操作人员在传票中输入电价的时候误选择了10KV的电价,传递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说“该户电价与电压等级不一致”,阻止传票正常传递,提示操作人员必须修改,以保证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3、充分利用数据查询工具,编写SQL语句提供数据查询。随着新版营销系统上线,作者结合当前开展的营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编写了一部分SQL查询语句,如新版营销系统10KV和400V线损统计语句、线损基础档案核查语句、专项电价核查等等,要充分利用SQL查询工具,编写核查语句将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清单搜索出来,有了线索就能开展数据整改工作,从而提高系统内数据的准确率。

三、建立数据工作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来,营销各部门在数据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建立数据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要制定数据管理的相应制度。数据管理制度是数据工作有章可循的依据,是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在制度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对从源头上控制虚假数据,防止在操作过程中产生错误,更新数据、清理数据等做出具体规定。严格把握工作开展的程序及标准,确保规范操作、减少或避免发生错误。

(二)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督。要把数据错误率降到最小程度,除把握好数据工作的各环节之外,还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督。为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分

工;对已录入的数据要认真复核,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数据交换过程中,要实时跟踪,认真抽查,避免交换过程中发生数据的重复、遗失。特别是在原有数据基本准确的基础上,对新增数据质量严格把关,确保数据增量的准确无误,从整体上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三)建立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数据整理工作不仅涉及到营销部、客服中心、电费中心,也涉及到农电各供电所。所以,建立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尤为重要,也是建立数据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营销信息管理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支持。对于跨各部门之间的基础数据,要认真研究数据的合理流程和工作模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随着营销各项业务工作的不断开展和营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在营销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营销数据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各项数据定会为各项应用奠定基础,为政府、社会和广大用电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赖建.电力营销MIS系统数据分离[J].农村电气化,2008,(10).

[3] 简桂林.电力系统营销模式与自动化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6).

[3] 罗国忠.关于建立电力营销数据分析系统[J].供电企业管理,2008,(01).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营销系统 基础数据 有效手段 长效机制

论文摘要:电力营销系统基础数据的质量对开展营销业务,提高业务水平有重大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的有效手段,对建立数据工作的长效机制进行了论述,以期达到有效提高电力营销系统基础数据的质量。

前言

自2004年江苏省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开始投运,到2009年7月新版营销系统上线以来,系统内共完成了各类流程和工单307560条记录,营销系统实现了流程化的管理,规范了营销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也产生了庞大的营销数据。截至目前,营销系统总用电户数已达529698户,营业户数达560814户。这些数据的质量,虽比系统上线初期有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数据缺项、漏项、逻辑对应关系错误等问题,为更好的开展营销业务工作、提高应用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基础数据质量。

一、充分认识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

基础数据是信息系统的生命线,是营销各项工作开展和分析决策的核心所在。以线损管理工作为例,需要变电站、线路、台区的目录基础资料完整准确,所有关口用户、正常用电客户的线变户关系要求正确、完整和一致,才能统计出正确的供售电量,进行有效的线损分析,为开展营销稽查和杜绝营销工作差错提供依据。反之,如果基础资料不完善,就无法正确统计供售电量,线损分析也无从谈起。由此可知,提高数据质量,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数据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宏观决策,也才有可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二、如何利用有效手段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

营销系统基础数据质量包括了客户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主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加强数据管理,认真扎实做好数据整理工作

1、认真梳理、排查问题。目前,各级营销部门积累的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数据源头存在问题,可能在用户提供数据时存在数据项不完善、不准确,或在数据录入时发生错误;二是由于各类调整未按规定变更和清理,造成数据错误;三是在新、老信息系统升级换代过程中,数据转化过程中产生了重复数据、垃圾数据和错误数据;四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造成数据错误等。对此,营销部门要认真梳理、归纳,找出产生错误数据的相关原因,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确保问题顺利解决。

2、对症下药,分类处理。一是认真把好数据入口关,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在对业务流程进行细化和规范的同时,进行业务流与信息流的交叉分析,识别和确认信息系统中数据质量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关键点,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数据质量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分清时点,有效转换。针对有些错误数据是在新老系统转换时产生的,通过分析和诊断,采取数据分段处理的有效方针,合理确定发生问题的临界点和数据量,在规定时限内逐步统一整改到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3、细致过滤,适时监测。一是各单位对部分基础数据定时核对,如线路台帐、配变台帐半年一次定时与生产系统中核对,及时整改未调整到位的资料。二是在政策调整时,及时开展相应的信息核对和修改工作。三是借助稽查工具的有利条件,不断开展数据整理工作。今年,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可用率被列入国网公司同业对标指标项目,省公司制定了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对各地区数据上传的情况和数据完整率、准确性进行通报,并进行全省排名和考核。因此,我们根据通报中所指出的问题,认真加强对我们宜兴地区基础数据的适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营销基础数据质量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信息化管理软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按固定格式填写基础数据,可以发现常规错误,利于查询和统计。在信息化项目中,企业的工作流程要走标准化的道路,而且基础数据的建立也要实行标准化。对于构建基础数据标准化,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内容顺序上的标准化。对于某个字段的内容,其所表达的内容要标准,包括其前后的顺序要一致,最好长度也要一致。二是传票或工单内容要填写全面,不要有空。当某项内容确实没有的时候,可以输入统一的特定字符,不能空白,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类似错误的发生,提高数据的完整率和准确率。三是同一个字段中,可能要表示多种内容。如用户有多个联系电话的时候,每个号码之间一般都要利用分隔符进行隔开。基础数据标准化的要求就是这个分隔符好统一,并且需要唯一,统一指的是全部的基础资料都要利用这个分隔符进行分隔,唯一指的是这个字符能够被用来当作分隔符。   2. 在系统中实现技术层面的限制。除了在基础数据前提整理的时候要注意数据的质量以外,在操作人员输入营销信息系统的时候,系统也要能够进行一定自我判断,以提高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如某用电户为380V电压等级供电,而操作人员在传票中输入电价的时候误选择了10KV的电价,传递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说“该户电价与电压等级不一致”,阻止传票正常传递,提示操作人员必须修改,以保证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3、充分利用数据查询工具,编写SQL语句提供数据查询。随着新版营销系统上线,作者结合当前开展的营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编写了一部分SQL查询语句,如新版营销系统10KV和400V线损统计语句、线损基础档案核查语句、专项电价核查等等,要充分利用SQL查询工具,编写核查语句将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清单搜索出来,有了线索就能开展数据整改工作,从而提高系统内数据的准确率。

三、建立数据工作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来,营销各部门在数据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建立数据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要制定数据管理的相应制度。数据管理制度是数据工作有章可循的依据,是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在制度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对从源头上控制虚假数据,防止在操作过程中产生错误,更新数据、清理数据等做出具体规定。严格把握工作开展的程序及标准,确保规范操作、减少或避免发生错误。

(二)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督。要把数据错误率降到最小程度,除把握好数据工作的各环节之外,还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督。为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分工;对已录入的数据要认真复核,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数据交换过程中,要实时跟踪,认真抽查,避免交换过程中发生数据的重复、遗失。特别是在原有数据基本准确的基础上,对新增数据质量严格把关,确保数据增量的准确无误,从整体上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三)建立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数据整理工作不仅涉及到营销部、客服中心、电费中心,也涉及到农电各供电所。所以,建立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尤为重要,也是建立数据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营销信息管理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支持。对于跨各部门之间的基础数据,要认真研究数据的合理流程和工作模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随着营销各项业务工作的不断开展和营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在营销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营销数据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各项数据定会为各项应用奠定基础,为政府、社会和广大用电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赖建. 电力营销MIS系统数据分离[J]. 农村电气化, 2008,(10) .

[3] 简桂林. 电力系统营销模式与自动化建设[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06) .

[3] 罗国忠. 关于建立电力营销数据分析系统[J]. 供电企业管理, 2008,(01) .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系统;基础结构振动性能;分析

在水泵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尽量避免泵体和基础结构之间出现共振现象。通常情况下,应该采取建模的形式来对水泵系统和基础结构振动情况进行分析。泵站系统在发电厂中主要承担着输水的任务,循环水泵系统的供水特点比较突出,水压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容易受到季节影响。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水泵系统的管理,保证系统的扬程和流量达到标准,提升供水的安全性。

1 循环水泵――电机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1.1 循环水泵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

发电厂中的循环水泵主要是以立式泵结构为主,电机和水泵都是以分层的形式呈现,实现传动。在我国的循环水泵生产中,主要是参照国外先进的生活工艺,不仅做到节能,还可以用作循环泵来使用。应用范围相对较广,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定子。定子主要是有机座,铁心和线圈构成,主要是产生磁场的主要部件。其中机座结构是定子的外壳部分,主要是由钢板结构进行焊接。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振动性。另外,铁心结构主要是由钢片碾压而成,铁心的高度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部分,便于通风。

(2)转子。转子的构成部分也比较复杂,主要由钢结构锻造而成,用来传递转矩。另外,磁辆是用转动惯量和固定磁极的形式,利用较大的同步电机,磁极是磁场的主要构件。

(3)上机架。上机架主要是以辐射式荷重机架为主。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极爱那个其安装在定子机座上,承担机组转动过程中出现的重力和推力。

(4)下机架。下机架主要是由外伸支腿以及油槽结构构成,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和定子相互连接,但是,有些则需要和定子分开。对于大型的电动机往往需要分开。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设置导瓦和油冷却器等形式。

1.2 循环水泵泵体的动力特性分析

通过对电机和水泵系统的整体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工作人员在选择水泵电机时,首先要对转子临界转速进行控制,将震动频率以及速值进行明确,使其达到实验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如果电机和水泵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在振动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影响可以忽视,因此,可以进行独立分析。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采用铰接的形式则可以提升实验的科学性。如果采用刚接的形式,则很有可能会出现数据或者是刚度的突变,无法直接对真实情况进行反映。

在对泵体结构的振动性能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对水泵的转子的性能加强重视,主要是由于转子在运行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是引起振动的主要原因。只有保证泵体转子安装的科学性,转动达到平衡性,才能够促进振动形式的稳定性。电机和水泵结构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振东幅度相对较小,但是如果达到各自自振的频率,振幅就会明显增加,基于这种变化情况,在应用电机和水泵结构时,要事先做好谐响应分析工作。在对水泵振动幅度进行控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应该将最高振动幅度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并且合理地应用支撑板,提升泵体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 水泵基础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2.1 动力特性分析

2.1.1 结构动力计算一般步骤

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分析(即内力或应力计算)与刚度分析(位移的计算)总的来说与静力分析类似,其目的也是相同的。也就是结构动力计算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动力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位移等量值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其最大值以作为设计或检验的依据。因此,研究强迫振动就成为动力计算的一项根本任务。然而,结构在强迫振动时各截面的最大内力和位移都与结构的自由振动时的频率和振动形式密切相关,因而寻求自振频率和振型就成为研究强迫振动的前提。所以动力计算分为明显的两大步骤:其一是结构的自由振动分析,即计算自振频率和振型;其二是强迫振动分析,即计算结构内力、位移以及其他相关物理量。

2.1.2 模型动力分析

(1)对于电机层设现浇板的整体模型来说,底部连接方式为固接或者弹簧连接,其振型表现形式相似,第一阶为X方向平动,第二阶为XY平面内扭转,第三阶或者第四阶出现X方向平动和Z方向局部振动,第五阶为Y方向的平动,这说明结构的整体性能较好,X向的刚度稍小于Y方向刚度。

(2)对于电机层设现浇板但没有导流墙的模型来说,底部连接方式为固接或者弹簧连接,其振型图相似。第一阶和第二阶振型表现为X方向平动,第三阶为X平面内扭转,底部固接时第四阶为Y方向平动,底部为弹簧连接时,第四阶为Z方向振动,第六阶出现Y方向平动。

(3)在电机层没有设置现浇板的情况下,第一阶至第八阶表现为电机层框架的局部X向平动,直到第九阶才表现为X方向整体平动,第十阶为XY平面内的扭转振动,电机层未设置现浇板时的振型与设置现浇板的振型相差较大,说明电机层现浇板的设置对整体结构动力性能影响较大。

2.2 工程基础结构的振动幅值

水泵基础结构设置现浇板时,结构振动幅值明显远小于不设置现浇板的基础结构振动幅值,而且远小于规定限值。未设置现浇板的水泵基础结构的振动幅值比设置现浇板的水泵基础结构大很多。水泵基础结构振动比较大的部位都发生在4.0米电机层井字框架上,说明基础结构在此处比较薄弱,在设计及施工中要特别注意。从各种工况下,水泵基础结构扰力点发生的最大振动幅值,基本上都是由该处的扰力主要引起的,由此可见,泵与泵之间的振动影响比较小,结构的振动主要是泵与其自身基础发生强迫振动。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大型火力发电厂运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发电厂循环水泵系统和基础结构的振动性能的重视。对水泵系统的构成部分和工作性能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从根本上提升水泵系统工作的高效性。对影响循环水泵振动性能因素进行研究,不遗余力地解决振动问题。保证基础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以及运行的安全性。进而促进电力工业的高效发展,在降低火力发电厂运行成本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性能和社会性能。

参考文献

[1]刘云贺.溢流式水电站厂房结构动力特性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1(3).

[2]简政.相邻机器基础动力相互作用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1(3).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8篇

关键词:扩展模型潮流;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用电量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是目前具有讨论性的话题,有时候经常大停电,这很明显的说明了电力系统运行不稳定。一种追踪系统PV曲线的判断方法以扩展模型为基础,采用新型的计算方法,能够直接处理电机的电流流动速度。潮流模型在电力电流运算中的精确度不够导致电压运行不稳定或是出现事故的危险,因此采用的是连续潮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把其中比较重要的步骤选用合理的方程进行求解计算,保证计算结果精确度,提高运算效率,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性增强。

1 电力系统模型

电力系统的新型求解法中采用的连续潮流模型方法、线性规划法等方法已经被广泛的研究或是应用。扩展潮流模型的算法中将传统的潮流模型优点基于一身,再此基础上创新出一种比较优越的符合当前社会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测定或是运算的功能。文章中提出的是在扩展潮流模型的基础上改进的连续潮流法对电驴里系统的电压进行计算分析。

关于m个发电机和n个节点的电力系统一般采用的计算方程式:

X=F(X,Y, λ,U) 0=G(X,Y, λ,U)方程式中的X表示的是电力系统中状态变量向量,Y是代数变量向量,U是控制设定值向量。其中F主要描述的是电力系统中同步发电机、负荷频率和负荷动态的特性以及电压控制系统的变化情况,G是传统的潮流模型方程,λ是代表负荷水平的参数值变化。扩展潮流模型方程中的U是给定的控制向量,它随着λ负荷参数的变化而变化。为了保证稳定性分析分准确性系统中的给出了计算平衡点运算方程:

0=F(X,Y,λ,U) 0=G(X,Y,λ,U)

这是扩展潮流方程的第二种计算方程式。

2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计算改进的方法

2.1 发电机约束条件的解决方法

运用扩展潮流模型改进方法中的连续潮流求解系统PV曲线能够确定电压崩溃点,但是发电机的约束条件处理方法比较复杂也是目前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图1和图2中是发电机电子功率和转子电流约束的系统控制线路图。

发电机的电子有功功率是通过调速器对条件进行约束,如果电速器的值达到最大时,就需要调速器的保持输出的最大值不变。转子电流约束采用的是AVR,在保证稳定状态的AVR输出电压正比与转子电流时,就要求忽略励磁系统中的饱和作用,此时转子电流的输出值能够达到最大,AVR的输出值就保持不变,达到的也是最大输出值。传统潮流模型中电压稳定性分析和运算时根据AVR的输出值变化而对潮流迭代进行调整,保持输出值不变并达到最大值状态。传统的定子电流约束处理方法能够保证定子电流在潮流计算中最大值不超越约束限制,如果对PV曲线进行完整的描述是很难的,因此其计算出的精确度也达不到要求,在电压稳定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图中的a代表的运行开始点,并随着负荷电流的增加其系统就会到达b点, Gì定子电流极限。

图3中这些带你和曲线就是PV形成曲线,可以看出每条曲线上都有一点,这个点代表的是发电机Gì定子电流的极限位置。这种PV曲线的在连续潮流计算方法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发电机的定子电流达到极限时,其他曲线上的定在电流潮流解和另一个定子电流潮流解所处的位置不在同一点曲线上。图中的曲线1和2这种情况使得潮流不易于崩溃点进行处理,同时也会出现新的解而且参数值还要小于已经求出的负荷参数值,使得求出的PV曲线不光滑。图中的曲线3所对应的潮流解,也是难以分别出此点是否为分岔点,求出的最大负荷参数值所对应的点也是无法利用潮流进行求解。

由于传统的潮流求解存在的问题,难以使电力系统中的电压电流稳定运行,因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定在电流约束的方法。如上图所示,当发电机定子电流到达极限位置时,就可以利用PV曲线方程直接在曲线b位置上的曲线上进行,能够快速的描述出PV曲线的并求出崩溃点,其精确度比较高。主要求解过程中要保持定子电流输出不变,此时发电机Gì给系统输入有功和无功,并应用相关计算方程来代替其解,新的潮流房中的带球变量就不存在了,从而增加了该发电机的电压和电流夹角的新变量。

2.2 分岔点识别

上述的曲线图中的分岔点是当系统中的状态变量发生了变化并达到了极限而引起的。如图4中初始点a运行开始并并负荷增加时,达到b点就会出现分岔点,发电机的各种运行状态已经达到了约束点位置,此时就改变了潮流方程,其中某一状态的变量也已经达到了极限。而b点潮流方程雅客比矩形在潮流方程前后无变化的情况下也发生了改变,其变化后b点就位于β恒等于潮流方程雅客比矩形极限值描绘出的PV曲线下半支。此时PV曲线的追踪过程是ab到bc,将PV曲线进行改变之后的追踪方向为cbd并在b发生分岔。

以下是识别极限诱导分岔方法:如果要判断β到达极限位置时会不会出现诱导分岔,PV曲线的追踪过程如上图所示,从初始点考试运行后,如果β已经到达极限,PV追踪曲线由上到下β到达系统的负荷λ1就小于最大负荷可解λ2表明了β 极限时引起了诱导分岔。

将发电机的转子电流和定子电流的限制增加到1%的情况下追踪曲线的潮流解如表1,这种求解的方式是传统的方法并在负荷参数值小于极限诱导分岔点所对应的负荷参数值,此时潮流不收敛也就识别不出诱导分岔点,此传统方法利用PV曲线也是搜索不到鞍节分岔点。

结语

文中对PV曲线的描述和分析,它具有准确的描述系统和运行状态的扩展潮流模型,能够直接对定子电流进行约束,使其计算量减小,并能够完整的描述PV曲线,同时在连续潮流能够简便准确的确定PV曲线上的极限诱导分岔点,对系统操作人员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郭烨,吴文传,张伯明,郭庆来.节点类型扩展潮流计算的应用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16).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存在问题:管理应用;研究深化:措施分析;系统总结

前言

为了有效降低日常的电网运作事故,展开县级调控员自身应用素质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素质体系的健全,保证其技术培训环节、事故预想环节及其反事故方案的健全,确保其各个预防体系的健全,保证其调控综合能力的提升,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调控安全及其经济调度的难题。

1 关于调控员素质的分析

1.1 为了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反事故演练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对于熟练的调度员是轻车熟路的,但是对于新调度员则需要进行培养,从而保证其相关设备的熟练,实现城区线路的优化,比如各个线路的供电范围、关键位置,重要开关等。通过对调度规程的熟读,来确保其日常线路安装工作的规范性,从而确保其工作的熟练程度。根据调度计划做事故预想,每次事故预想自己都要一丝不苟地给出最糟糕情况下的事故处理方案,然后让经验丰富的师傅点评,努力发现问题并积极与其探讨,不断积累一些典型事故的处理经验。这样在事故发生时,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考虑的多一些,全面一些,就会有信心,下令就会果断、明了,程序就会得当。

当然调度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一些应变的素质,不仅要进行设备电网运作体系的熟悉,也要良好的解决一些突发事件。上述环节的开展首先要进行相关的准备,比如对主设备型号、容量等的熟悉,从而保证日常电网运行模式的优化,这样有利于解决电网运作过程中的紧急情况,实现相关预案的应用,比如高危用户的供电方案、电网的正常运作形式等,这都是需要调度员所重点关注的。重视变电站内的操作。尽可能争取多的机会到变电所内去熟悉设备,增强实物感。变电操作,尤其是故障处理时的操作,对操作人员不但要把故障交代清楚,必要时还要给予特殊提示交待危险点。使操作人员真正明白其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对操作人员的操作疑问,调度员一定要解释清楚,不含糊其词。要使用正确的调度术语,避免语言伤害,不给操作人员造成心理障碍。

1.2 调度员要熟练相关的线路操作工作、实现其开关状态的及时更新,从而保证其操作模式的优化,实现模拟图版的相关开关位置的更改,以满足现场工作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各个开关位置、存在问题的研究,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在交接班过程中,要进行电网运作形式的分析,及时的实现相关工作进度的了解,当然这需要调度员自身具备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如果调度员自身不能拥有一种正确的思想,是难以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的,这需要引起某些调度员的重视,与此同时,在交班过程中,部分可以口头交接的内容也要尽量在交班日记相应栏内写一下,不留下任何事故隐患。建设责任心强、安全意识高、业务水平过硬的班组。在日常工作中多交流,多沟通,促使班组技术水平全面地提高,真正成为一个能“打得赢”的班组,以应付各种突发的事故。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如在接受设备停役申请时,严格把好最后一关,仔细认真地进行审查,逐项审核。

调度员在电网工作中,要进行电网主设备运作情况的深入了解,要实现其存在问题的解决,实现电气设备运作情况的及时掌握,实现相关缺陷的及时判定,确保其各个设备缺陷的有效处理掌握。在运作过程中,如果电气设备发生异常,就应该积极展开监视、分析工作,不能坚持运行时,应及时下令将该设备退出运行。如不能退出运行时,应做好事故预想,提出反事故措施。有条件的可以转移负荷,并密切监视,同时做好事故处理的准备。

2 调控工作体系的健全

2.1 为了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开展一系列的调控工作模式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需要我们进行计划安排检修工作的优化,针对日常的危险环节展开分析、控制、预防。子避免其运行工作中的考虑不周全现象的出现,从而确保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于是我们也要进行相关防范体系的健全,促进其日调度计划的审查,确保其调度计划的阶段性的发展,确保其应用效益的提升,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从而实现对当日运作情况的深入分析,保证电网系统的有效运行。编制倒闸操作命令票时,危险源、危险点:倒闸操作票编制错误。防范措施:理解清楚运方的方式安排,操作命令的顺序要正确、不漏项、多项、串项;仔细核对一次系统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的实际位置,有无地刀或接地线,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使用情况;正确考虑使用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拟票时尤其要留意工作区域、停电范围有重叠或者工作相互配合的情况。

在倒闸操作命令的审核过程中,我们要进行相关关键点的掌握,确保其操作票审核模式的优化,保证其相关防范体系的健全,比如相关审核制度、编制制度等的优化,保证其复审制度的整体应用体系的健全,针对倒闸操作命令票操作过程中的麻烦展开优化,确保其调度术语的准确应用,避免其调度命令的误下,确保其综合应用体系的健全。防范措施:有优先级的操作步骤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命令票的顺序执行,不准漏项、擅自加项或跳项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唱票、复诵、记录、录音和监护制度;在执行操作票过程中,如发生突发事件,应立即停止操作,弄清情况,事故处理结束后,方可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操作。

2.2 在受理工作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工作票的检测,避免其不合格工作票的出现,从而确保其整体防范体系的健全。工作票的优化过程中,我们要按照规定填写,确保其批复检修申请内容及其工作票内容的一致性,实现其书写的规范性,实现其画图环节的优化,相关的线路工作票应该及时进行批复,在检修过程中,要对不合格的工作票展开拒绝,在工作时间到期之前不能进行终结。要按照规定日期进行烟气手续的办理。确认无误并办理终结手续后方可送电。电网事故处理时,不按规程处理事故。防范措施:事故处理必须按规程规定进行;事故处理应迅速及时,本着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的原则,在处理过程中,不能对未停电设备或人员造成影响,防止事故扩大;下达事故处理操作指令时,应认真考虑操作对系统的影响,可能造成的后果,充分考虑对重要用户供电的连续性;对一些重大事故的处理,需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在日常工作中,调度员受到的外界干扰是比较大的,因此要进行相关系统事故预防环节的优化,确保事故处理模式的优化,实现调度员与调度室的有效配合,从而满足日常工作处理的需要,实现对相关事故的有效处理,以解决现实电网应用过程中的麻烦。电网监控方面,危险源、危险点:高度依赖自动化设备的预警和信号,责任心不强。防范措施:制定监控设备定时巡视制度和重要部位监控记录。用制度的形式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异常和故障,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模拟电子技术

1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又称为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与数字电子技术一起统称为电子技术基础。是面向电子信息学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的特点包括:重要性,模拟电子技术是现代化重中之重的技术;非线性,电子放大器是一种非线性元件,需要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图解法、微变等效近似等);工程性,在足够精确的情况下,为了计算方便,常用近似来化简;微观性,深入到原子电子级分析问题;实践性很强,动手性很强,需要很好的实践,不实践学不好;复杂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随机性,光照等等影响,参数宜变,参数分散等增加了该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基础性,是后续电子类课程的基础,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考研的课程之一;主干性,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本课核心是电子放大器,该课程主要就是讲放大。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包括广播通信:发射机、接收机、扩音、录音、程控交换机、电话、手机等;互联网络:路由器、ATM交换机、收发器、调制解调器等;工业领域:钢铁、石油化工、机加工、数控机床等;交通方面: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军事领域:雷达、电子导航等;航空航天领域:卫星定位、监测;医学领域:γ刀、CT、B超、微创手术等;消费类电子领域:家电(空调、冰箱、电视、音响、摄像机、照相机、电子表)、电子玩具、各类报警器、保安系统等。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之“无孔不入”,应用广泛。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分析能力和集成电路的创新设计能力,掌握模拟电子信号和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掌握应用所学典型模拟电子系统解决信号分析问题的方法,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信息、通信方面的课程和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先修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电路分析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也是衔接最紧密的一门课程就是――《电路分析基础》。简单来说可以将电路分析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归为同一类专业课程,从内容上看,《电路分析基础》主要让学生掌握电子电路分析的基本能力,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则是学习对模拟信号的处理分析,从模拟电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出发,分别学习各种典型的模拟电子电路,给学生建立起模拟系统的基本构架,为后续深入学习信号与系统的分析能力打好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在《电路分析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分别从微观和宏观探讨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各个方面。微观深入到电子原子级,讨论半导体材料的神奇,进而分析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在微观领域,内部载流子运动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深入体会半导体器件的奇妙之处。宏观上从集成电路出发,理解集成电路的奥妙,小到微观电子原子级,大到模拟系统及大型集成电路的设计。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之后,学生有了系统的概念,信号处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数字电子技术的学习,学生更能理解和接受,电路分析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虽然内容不同,各有侧重点,但很多分析方法、理论公式都环环相扣,所以可以进行对比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知识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主干必修课程,它具有自身的体系,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学习很多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为今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与系统》、《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理论及实践》等后续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打好基础,为学生建立系统分析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成功的从中学阶段对电压电流的具体求解,过渡到本科阶段自主进行信号与系统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能力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能力要求以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既保证严谨的理论体系,又结合工程实践的特点。通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能具备模拟电子电路的系统分析能力、大型集成电路系统的分析计算能力、简单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以及电子技术系统相关专业知识的自学能力。

5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达成目标要求

通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模拟电子系统的各个部分,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与信号、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及其应用、功率放大电路、集成电路的组成原则、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电路、信号的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典型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分析计算能力及基本集成电路系统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用所学的典型模拟电子电路系统自主创新设计完整的模拟集成电路系统,辅助实现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各种基本功能;能借助实际电子电路实验箱和软件模拟仿真,实现不同类型模拟电路系统的功能,通过实验环节操作训练具备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的相关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理解模拟电子技术这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6 教学方法建议

和众多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一样,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部分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繁多,有时候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全部的课程内容讲授,很多教师会全程进行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犹如过眼云烟,没有足够的消化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时间,真正理解领会的知识点非常有限,不懂的内容还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来反复讲解,其实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辛苦不说,教学效果还会极差。理论部分的讲授应该着重抓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上课前十分钟用来对前一次课的内容及要求预习的内容做提问,以这种方式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综上所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非常重要,另外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还有很多,不仅仅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每门不同的专业课程都有其特点和用途,学生只要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其中的关联性和衔接性,教师也可适当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设置的知识要求、课程设置的能力要求,以及课程的达成目标要求等,只为每一位学生能学好每一门专业课,真正具备电子信息的相关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压输电线路;临时转供电系统;杆塔;基础

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供应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力供应也因此日趋紧张,而输电线路在电力的运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架空输电线路涉及到解口、改接、升高改造、被跨越等情况时,由于线路负荷重或仅此电源线路等原因,不能长时间停电,或多回同塔架空线路不能同时停电,为保障电网的完全运行及减小经济损失,需要开辟一条新线路走廊进行转供电过渡,包含架设一基乃至更多的永久性杆塔和基础。

1 目前架空输电线路转供电的做法

以目前的做法,转供电过程中所设置的杆塔为角钢或者钢管等结构,采用螺栓进行连接,无法快速组装,且为永久性设施,无法重复利用;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埋设于土壤中,需要进行大开挖,无法快速施工,且为永久性设施,无法重复利用。图1以具有代表性的常规直线塔、大板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为例。

2 可拆卸并重复利用临时转供电系统

2.1 可拆卸并重复利用临时转供电系统的具体参数

本系统技术是我们提出的独创性专利技术,110kV电压等级部分共分为三个型号,现以其中一个ZGD-J1型号为代表进行详细介绍如下:

(1)ZGD-J1杆塔部分共拆分成12段(包含4个第9段),每段采用钢管和角钢组合结构,段与段之间用螺栓连接,每段宽度在1.8米以内,长度在4.5米以内,方便每段进行整段运输至现场。

(2)ZGD-J1杆塔设计针对底端进行了优化,扩大了底端和基础相接的尺寸,有利于优化基础受力,减小基础重量。

(3)ZGD-J1基础型式为重力式基础,立于地面上,一基ZGD-J1共四个基础,每个基础长宽高为2×2×1.5米,单个重约49吨,采用18块钢块组合而成,每个钢块重约2.4吨。

2.2 本系统优劣势

本系统相比常规杆塔及基础,优势如下:

(1)本系统可在一天内快速完成施工(包含杆塔和基础),且本系统能整体(包含杆塔和基础)快速拆卸和重复利用。

(2)本系统基础主要按重力式设计,通过利用钢板、混凝土块或者其它质量较重的材料单个或者多个结构组合而成,立于地面上,无需大面积开挖土方,仅需将地面平整即可,转供电过渡结束后可拆卸运走;而常规基础位于地面以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进行大开挖,为永久性建筑,施工时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且永久占用土地资源。

(3)本系统杆塔采用分段O计,现场施工仅需将每段进行组合即可,用时短;而常规杆塔需将零散角钢或钢管等进行组装,组装费时长。

本系统相比常规杆塔及基础,劣势如下:

本系统相较常规杆塔单基造价高,但重复利用一次以后,经济效益便能体现。

3 本系统具体使用情况介绍

本系统可适用于各种临时转供电情况,例如现有线路跨越高铁等重要交叉跨越需要进行升高改造的情况;现有线路被解口或T接等需要转接的情况;现有线路被别的高压线路跨越,不能停电且无法搭设跨越架的情况。下面简单讲解下在110kV双回线路进行升高改造时,由于此线路为变电站的电源线路,甲、乙线不能同停的情况下,本系统的应用,具体如下:

首先在需要被升高改造的铁塔旁,偏离原线行快速组立本系统的基础和杆塔。组立完后将乙线停电,把乙线的导线改经本系统,然后将乙线供电,甲线停电。在原线行原塔位的前侧或后侧施工新杆塔,待新杆塔施工完成后,将甲线复电,并将乙线停电,再将乙线的导线转移到新杆塔上,再将乙线通电。最后将本系统的杆塔和基础拆卸并运走。

4 结束语

架空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与千家万户的用电安全息息相关。本文对于现有的临时转供电方案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一种新的临时转供电方案,此方案具有节约用地、减少停电时间、可拆卸并重复利用、更加安全可靠的优势。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185

1 前言

我国电网建设工作随着人们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扩大了我国的电网发展规模。所以,还直接加大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所具备的工作压力。在分析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的急促上得到,在以下几个方面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例如:集中控制功能以及电力调度全面性等。在准确掌握问题的基础上促使一体化技术得到进一步强化,最后促使系统性能目的得以实现。

2 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2.1 一体化技术在系统接口方面的使用

首先是数据库模式编辑工具分析。在分析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得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其所获取的电力数据,最终会传向于数据库,数据库是最终的一个处理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使用需求呈现一个不断变化的趋势,但是,就算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其也会在某一些特定的时间出现当前数据库模式需求更改的情况。在分析上述情况的基础上得到,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有效的使用一体化技术,可以完成数据库模式的编制,同时完成编辑工具的编制,上述提到的编辑工具其可以发挥以下结果方面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应用UML图示化的方法来有效的表达数据库逻辑模型,在上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效的降低用户数据库模型构建难度,促使其得到有效的构建以及使用。第二个作用是:有效的检查逻辑模型跟物理数据库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以及统一情况。在完成检测工作之后得到结果是不一致的话,那么上述工具就会提升用户,在收到提示的基础上行,用户就会合理的、正确的处理上述存在的两种要素关系。第三个作用是:数据库的备份作用。用户想要从根本上导出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模式信息,那么就需要使用一体化技术的数据库模式,使用其特有的编辑工具,在使用备份操作的基础上促使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模式信息数据具有足够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其次是SVG图形处理。对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接口来说,图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传输对象。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想要保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接口可以科学的、合理的导入以及到处图形,那么就可以选择使用一体化技术,促使其逐渐形成SVG模式图形处理功能的一种。上述功能实质上指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转换规则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转变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涉及的所用图形,将其完成SVG格式的转变处理,最后促使该格式的图形联合起来,得到一个XML附加文件类型。在分析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得到,上述两种格式的文件最为主要的作用就可以拓扑连接所有电网模型涉及到的各类电力设备,同时拓扑连接所有图元涉及到的各类电力设备。

2.2 一体化技术在系统功能方面的使用

首先是数据维护功能。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促使电网建模得到统一化,在上述的基础上有效的使用在DTS系统中,同时使用在PAS子系统中,上述提到的这种模式的存在,可以在相同的数据库中储存上述子系统的相关数据,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在分析用户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得到,在维护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习得固定环境中的特定数据,就可以有效的维护多个子系统。其次是分区规划功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使用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实现了非常优质的分区规划功能以及作用,所以在,接入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将电压等级集变电站等级作为主要的参照条件之一,在分析上述两种条件的基础上得到,可以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涉及到的区域进行划分,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不同责任区域的划分,最后促使后续电力调度工作实现有效的完成,并且保证电网安全利的工作下去。最后是分区控制功能。在实际工作中,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会存在大量的控制区域数量设计,涉及到范围也非常的广。所以,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不同的电力调度的时候,那么整个电网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稳定性受到影响。所以,在上述这个部分的工作中,可以选择有效的使用一体化技术,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逐渐趋向于良好分控责任区管理功能,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其信息分层的功能,最后促使电能供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以及科学性[2]。

2.3 一体化技术在系统图模库方面的使用

首先是绘图建模。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有效的使用一体化技术后,逐渐合理化以及统一化系统的建模工作,同时还直接统一了绘图工作等各个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使用相同图形的基础上实现PAS和DTS等不同的应用的绘制工作,同时还可以完成一系列有效的建模工作。其次是智能图形拓扑。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有效的使用了一体化技术后进一步合理化了电力调面向端口号的拓扑功能,促使其使用价值得到提升。所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面向端口号的拓扑功能不会像往常一样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人工置顶操作,就可以产生相应端口号,这是智能化的、自动的完成形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网运行过程中,有效的发挥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其可以促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分配。在实际工作中,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施会存在明显的问题。所以,对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功能、图模库、接口等部分实施一体化技术。在形成各个组成要素统一化特点的基础上有效的实现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性能的优化以及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保义,邱素改,张少敏.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基于可信度的访问控制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2(23):76-81+115.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13篇

城市配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和电力生产信息相互集成的综合应用系统。作为基础平台的GIS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输入、存储、编辑、查询、分析、决策和输出空间图形及其属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融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等于一体,集成多种空间分析模型的综合性的高新技术。GIS的最大特点是将地图信息、文字、图形、图象、图表信息于一体,把属性信息、电网接线图信息、工程图信息、实时SCADA信息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将负荷管理信息、营销管理信息和配网自动化信息接入到系统中来,成为配网信息管理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跨平台,跨应用领域的、综合的各种应用系统实现电力系统配网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实现供电企业现代化管理打下基础。

构建供电企业配网管理GIS系统的必要性

现有的配网运行管理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配网建设和发展需要的现状。为进一步满足广大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以及作为供电企业自身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需要,在加大城市配网建设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与管理手段来规划,管理好城市配网。另外,随着电力系统机构改革的实施,供电部门职能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都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改变管理模式、优化机构与合理配置人员已经成为改革的必然。而要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就需要依靠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电力工业部门中的广泛应用。

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制开发供电企业配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是供电企业实施对城市10 kV配网至200 V接户线及用户综合管理的有效突破口。这一系统的实施对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对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对加强电力市场建设和健全用户服务体系,实施机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供电企业配网管理GIS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供电企业配网管理GIS系统是建立在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其他应用系统数据库之上的公共基础平台,以常州供电公司GIS系统为例,系统为基于AM/FM/GIS的配电网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为两部分:①为全功能的基于Arc/Info Desktop上开发的配网管理信息系统;②具备各种查询功能的基于MapObjects上开发的信息查询系统。二者共享同一个后台GIS数据库。

2.2硬件体系结构系统采用主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和配置服务器做为服务端,通过100 M以太网络与各个部门连接,系统与负荷管理中心、营销管理、调度中心和配网自动化系统数据库连接。整个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方式建立,

软件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服务端采用ArcSDE管理GIS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由DB2数据库管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都存放在DB2中。系统通过配置服务器对客户端进行角色配置和系统升级。在客户端,只安装主控程序,该程序从配置服务器上下载角色文件,对系统客户端进行配置,在系统管理模块中建立用户角色脚本。每次用户登陆系统后,主控程序自动与配置服务器通讯,检查系统版本,更新系统。客户端系统从系统平台上讲分为两种:①基于Arc/Info的全功能模块;②基于MapObjects的查询浏览模块。两者都通过ArcSDE访问GIS数据库。其他属性信息通过BDE直接与DB2连接。

功能体系结构

配网管理GIS系统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GIS公用基础平台建设

由于电力生产信息是以地理图形、电网逻辑图形、文字及数据信息来描述的,因而GIS公用基础平台必须具备在地理图形信息辅助下的智能化图形管理及与配网图形信息耦合的设备管理等功能,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一个基于分布式图形处理技术的分布式配网生产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GIS公用平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以1∶500的基础地理背景数据为基础,融合其他多种比例的地理数据来管理城市配网中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图形数据和台帐数据,实现快速高效地输入和更新配网图形数据和台帐数据,同时能够根据资产和管理的划分对输入的大量数据进行维护,确保各种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主要包括地理图编辑、图元编辑、站所图编辑、单线图编辑等基础模块,以及与调度SCADA、DMS、负控、客户服务中心、营销管理、电能量计费等系统的接口模块。

GIS专业应用系统建设

专业应用系统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GIS基础平台基本建成的前提下,统一管理和协调管理信息、实时信息等配网数据信息,建立相关的专业应用,并将这些专业应用正确部署到各个专业部门。

配网数据信息中管理信息,包括用户信息、设备信息、线路信息、检修信息、巡视信息、勘察信息、报修信息、图纸信息、模拟操作、通讯信息等内容;实时信息包括SCADA、DMS、集抄信息、负控信息、综合测试仪等内容,基于上述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专业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将建成配网运行与检修管理、配网两票管理、配电资产管理、工程辅助设计、概预算管理、调度管理、电力通讯管理等专业系统。

GIS高级应用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

高级应用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和协调规划预报信息、理论计算信息等配网数据信息,建立基于GIS的高级应用,为优化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手段。

配网数据信息中理论计算信息包括在线潮流计算、理论线损计算等内容;规划预报信息包括电网规划、负荷预计等内容。基于上述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高级应用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阶段将建成基于图形的理论线损计算、潮流计算和经济调度功能、可靠性基础数据统计、故障推断分析、停电模拟运行分析等高级应用及辅助决策系统。

3系统实施及效果

3.1正确把握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3.1.1系统建设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供电企业GIS系统的建设应该遵循软件工程学原理,自顶而下设计、自下而上实施,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对信息技术基础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希望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操作灵活性和方便性,在企业内部更加有效地传递和共享信息。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在电力系统应用的新信息技术,在需求的确定、系统建模等方面,基本无固定的标准可参考,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较早实施的单位,在业务流程的完善重组、需求的分析确定是一个带有探索性的长期过程,更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GIS建设和应用规划,在统一规划下分步实施。

3.1.2建设GIS基础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GIS基础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很多的业务部门,贯穿了供电部门的大部分业务,涉及到多种交叉技术,并需要各业务部门的通力配合。供电企业在构建配网管理GIS系统时,应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明确项目主管领导、主管部门、配合部门、实施部门,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解决,方能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

系统建设要着力推动实用化

要成功地开发并应用GIS系统,要充分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开发者应不断听取应用者的业务需求,努力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方便性,并通过实用化,减轻配电、营销部门的管理和生产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使系统易于被应用者接受,并使系统的开发应用进入良性循环。

数据是GIS系统的基础

GIS系统中基础数据包括地理数据和电网数据两部分,GIS功能的强弱取决于数据建设的水平。

(1) 电子地图数据完整和准确是一个重要基础。电子地图是GIS系统的基础,由于在城市信息化程度尚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市政测绘部门尚不能提供完整和实时的城市电子地图,给GIS基础平台的实用化和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为弥补电子地图的不足,可以采用地理图编辑器,用手持GPS(卫星定位)、CAD图纸导入、1 m 的卫星照片的导入等手段来解决地理图更新的问题。

(2) 电网数据工程的建设是难点。国内许多GIS应用系统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数据工程有关。数据工程不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去组织协调,需要配套的系统运行维护制度去保障,需要常年累月的坚持下去,数据工程的成功,GIS系统的建设也就成功了一半。3.2实施效果

某供电公司配网管理GIS系统经过3年的认真建设,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基本建成GIS系统基础平台,完成与调度SCADA、负荷管理等实时系统的接口工作,其中站所图管理等功能已开始单轨使用,正在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14篇

是电子、自动化、电力通信等电类专业的一门 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与分 析计算方法,在教学计划中起着继往开来的 作用。它一方面以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后续的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基础、它不仅是电类知识

体积中的重要基石,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孚生合理知

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素质方面,均起着极为

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并对其作一展望。

关键词:电路,课程教学,特点

TM13-4

电路基础正式作为一门系统而完整的学科是在杂世纪30年代总结了前一百多年的

电学研究成果而确立的。六十年来,由于电学理论进展十分显著,成果相当可观,使得电路基础课程丙容非常广泛,呈膨胀趋势,(近几年来教学学时呈压缩趋势)。这样:“抓准主干

内容,精讲、精练,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就成为其教学的首要特点。

一、电路基础课程介绍

电路基础课程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尽管电路理论发展十分迅速,其内容

变化也多,但是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却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成为教学的重点滴绕这三个基本课程中有丰富的内容,但贯穿在本课程里始终有两条基本主线,成为教学中需要抓住的主干。一条是以电路的两类约束(拓扑约束,元件约束)为依据,建立电路数学模型的一般分析方法(节点法、回路法、割集法);另一条是运用等效概念和电路定理简化分析计算电路。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两条基本主线,处理好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基本方法的讲解与数学推导关系,既要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培养学生驾驭数学工具的能力,又要防止数学推导过程掩盖物理本质。

二、路基础课教学赢遵循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坚持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授

课讲究辨证法,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电路基 础课程中,普遍存在着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如 直流与交流,正弦与非正弦,线性与非线性, 稳态和暂态;普遍存在着对偶关系。如电压与 电流、串群与并联、阻抗与导纳等・在教学过 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关系,由特殊归纳一般,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渐展开电路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授课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类比和对偶,把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数学。

方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功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新信息的建立、只要授课过程中把握住内容的内在辨证关系,不仅能把

知识讲深、讲透、讲活、讲精,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启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电路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电路基础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

近三十年来,新型电子器件层出不穷,电气化、自动化、电脑化的迅猛发展,对电路理

论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从而推动了电路理论的变革与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学

科发展新成果,深人浅出的将近代内容与传统内容融合为一体,是电路基础课程又一特

点。

翻开五十年代以来,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电路基础教科书,可以看出,约十年左右内容

就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00年代以来,这种 变化约五年一次。其根本原因是新的知识、新

的方法不断出现和人们对电路基础知识体系认识不断深化。50年代以前电路基础课程教 学侧重于时域研究,50年代以后侧重于频域研究,50年代到6。年代是时域和频域研究

的结合。?0年代后新的方法层出不穷,例如在电路研究中系统地引用了拓朴学,使电路

的拓朴分析成为电路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电路的机辅分析与设计奠定了

基础,从动力学体系中引人了电路的状态,状态变量和状态空间的概念,并且借用系统的

有关理论,使得电路理论和系统理论在科学方法上趋于统一‘在课程教学中要反映这些

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认识,使学生通过把握学科脉膊,启迪思维,掌握更多的学习方

法和研究方法。

回顾电路理论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是它发展的两大支

柱。因此在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是它的又一重要特征。

电路基础是一门巍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一定实验技能,要有“动手能力”,防止学完课程后,讲起电路原理头头是道,份接触实际

间题就束手无策。实验教学的目不仅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进行必要的验

证,而且也是为了传授测试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养成创新精神和严谨科学作风。

电路的实验教学多年来形成了一套传统的实验内容,即仪器仪表的使用、定理的验

证、参数的测试和盛些简单电路的响应。这些传统的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

力、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随着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电路

实验教学要注人新的内容,测试手段要体现现代化的特点。传统的实验要精选和革新,减

少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反映新技术与方法的实验(如回转器、开关电容)。特别是要引人

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不仅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而且用来模拟一些实验过程。将计算

机引人电路实验是一个新的尝试,配合其它实验,将使电路的实验教学更好地配合理论

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电路的研究与测试方法。

四、结语

电路基础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生接受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应该更加注意坚持传授知

识、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在培养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

素质、严谨的科学作风与治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朱利,朱萍. “电路基础”教学内容的精选与讨论[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04):27-29.

电力系统基础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重要性;要点分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指的是通过各种具有自动决策、控制和检测功能的装置,利用数据传输系统和信号系统,对电力全系统、局部系统或各个元件进行远程或就地的自动控制,为电力系统的健康、稳定、安全地运行提供保证,并为用户提供合格的电能。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基本目标在于实现电力系统在供应环节和生产环节的可持续性、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及时性,同时有助于降低电力系统运营成本,提高电力生产效率,以及实现电力系统管理的安全化、节约化、一体化、自动化。对于整个电力系统来说,自动化控制技术涉及网络覆盖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送电分配系统、变电站、发电厂等各个环节,需要实现所有环节的协调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属于电力事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电力事业新技术应用与引进的主要表现。

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构成

1.1 配电网络自动化

长时间以来配电系统都是以手工操作的方式控制的,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推行了一些具有独立功能的孤岛自动化技术,其主要发展趋势也是以现代化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自动化。配电网络自动化通常由配电网络分析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设备管理、自动制图和馈线自动化等几个方面组成,这也是配电网络自动化目标实现的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配电网络自动化有别于传统的孤岛自动化技术,其核心技术要点在于下述三个方面,即大量的后台软件、通信技术以及丰富的智能终端。根据我国现阶段配电网络的实际运行情况,配电网络自动化目标的实现应该是分批、分期的,并且逐步完善、逐渐发展,最终获得完善的自动化配电网络系统。

1.2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应以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实现包括远动装置、自动装置、故障录波、信号、测量、控制和继电保护等在内的变电站二次设备功能的优化设计与重新组合,也是一种综合协调、控制、测量与监视所有变电站设备运行情况的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电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系统维护与运行成本,提高变电站运行的稳定程度等等。

1.3 系统调度的自动化

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是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项技术,其基本功能构成包括: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电厂运营决策、电力市场可靠性与运营、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与运行;电力系统数据监控与采集,这也是调度自动化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电力系统自动化目标实现过程中,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是其关键与核心,会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稳定性与质量。

2、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要点和特征

第一,经过适当的调节,可以从中发现各个元件和各个子系统协调运行的规律与特征,通过经常性的实践与总结,在节能、高效原则的指导下,选择能耗最低廉、运行最安全、供电最优质、结构最优化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模式。

第二,以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建立为基础,设定有关技术规范,将按照电力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和可行性分析结果,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有利决策和合理调控的可靠依据,并从宏观和微观上对整个系统与各个部件进行综合调控。

第三,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所以,电力系统工作人员需要在电力系统进行送电服务支出,通过系统化的调研,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各个部件和单元进行严密的监测与努力的收集,并对所收集的各项参数实时科学化的处理。

第四,自动化电力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有助于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机械化十分落后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从而极大地降低线路故障短路的发生率,避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同时,有助于实现稳定可持续化服务、一体化集成生产、事故发生率为零、高度安全生产的目标,而且能够降低劳动强度、简化生产流程、节约物力和人力投入、缩短生产周期,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的有序、安全运行。

3、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技术分析

第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智能综合控制技术。综合性是智能综合控制技术的基本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技术不仅仅具有智能控制功能,而且符合自动化控制与现代化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从而体现了各种先进技术与现代化理念的相互结合。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模糊控制与专家系统相结合,专家系统与神经网络相结合,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等技术的相互融合是自动化电力系统建立过程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神经网络的主要特征在于非结构化的信息处理方法,而模糊系统则主要应用于结构化信息的处理过程中[1]。

第二,专家系统的主要控制技术。专家系统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系统,且其涉及内容较多。不仅涉及识别紧急状态或警告状态等特殊状态的能力,而且涉及状态分析转换、系统恢复控制能力以及紧急处理能力等等。尽管电力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专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这种系统也存在自身无法避免的缺陷,且具有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包括无法模拟电力专家的创造能力等等[2]。

第三,以神经网络控制为基本原理的控制技术。从理论角度来看,鲁棒性、并行处理和非线性是神经网络控制技术的主要特点,而自组织学习能力是神经网络控制技术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因为神经网络具有上述的优势与特征,因而其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认可。神经网络控制技术的主要连接方式为通过特定的方式,利用大量的神经源进行连接,使隐含的权值与大量的信息相互连接。同时,能够按照特定的算法调节神经权值。神经网络即为m维空间向n维空间的一种非线性映射。

4、总结

近年来,我国对于电力农网改造和城网改造都投入了较大的关注,且其改造力度与进程都有所扩大,这也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电力工作者,我们需要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为基础,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综上所述,要想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改革与发展,就必须综合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基础,更新管理理念,利用各种自动化控制技术,促进电力系统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