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园区;现状;问题;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51-02

近年来,连云港市各地紧紧抓住国家、省加强农业、扶持农业的政策机遇,将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园区化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规划一批、建成一批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2]。目前连云港市共有省级现代农业(渔业)产业园区10 家,其中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3家,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特别是高效设施农业的园区化发展,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的综合开发、集中开发、集约开发、高效开发[3-4],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 连云港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1.1 主导产业特色鲜明

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特色、扩大规模,各个现代农业园区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主导产业。

1.2 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10家省级现代农业(渔业)产业园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98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3家,带动农户近3.04万人;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有机食品品牌1个,绿色食品品牌23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377个,“三品”种植面积1.03万hm2。

1.3 服务平台更加完善

10家省级现代农业(渔业)产业园区建成“三新”展示基地380 hm2,培训中心5 725 m2,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 900 m2,信息管理中心2 352 m2,产品展示中心3.90万m2,种苗培育中心43.01万m2,农产品冷藏库24.65万m3,农产品交易市场23.39万m2,农产品加工物流6.80万m2。

1.4 科技支撑显著增强

10家省级现代农业(渔业)产业园区实现自主创新成果19项,制定地方标准62项,新品种示范推广75个(次),新技术推广39项(次),引进应用科技项目28项,入园科研教学单位34家(次),科研教学单位派驻科技人员117人(次),专职农业科技人员275人。

1.5 农业功能不断拓展

在不断提升农业园区的农产品生产功能、科技孵化功能、示范辐射功能的同时,积极拓展农业园区的文化、教育、生态、休闲、旅游等功能。江苏农垦现代农业园区(云台农场)构建的以万亩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板块,以睡莲为主的水生花卉板块,以农业生态园为主的休闲农业板块,以藕产品为主的休闲系列食品加工板块,以御香采摘园为主的乡村体验农业板块等走出了一条“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2 存在的问题

2.1 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B云港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但园区建设水平不高,对全市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2.2 资金缺口大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收率低,政府财政扶持对园区帮助十分有限,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科研、生产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

2.3 产业化程度偏低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园区大多以生产为主,围绕主导产业的育苗、加工、物流、休闲旅游等发展不充分,合作社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品牌影响力不高,产业化水平低。

2.4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存在科技水平参差不齐和科技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抑制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才匮乏,特别是高层次专业科研人才极其缺乏,现有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

2.5 管理机制不规范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园区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规模、轻产业,重行政推动、轻市场作用的现象,管理上简单、松散、粗放,尚未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总体水平和效益偏低。

3 对策

3.1 实施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理念[5],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在强化园区生产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供应链条,发展“六次产业”,形成全产业链。

3.2 加强科技服务,提升园区科技支撑水平

一是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为每一个园区聘请产业首席专家,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服务。二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兴办科技型经营实体,开展“一园区一专家”挂钩蹲点服务行动,为园区的产业定位、品种更新、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开展园区农技人员培训活动,为园区培养一批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农技队伍。

3.3 实施农业功能拓展工程,推动提档升级

一是园区建设要始终贯穿生态农业理念,率先示范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控制、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一批农业物质产业项目,创建一批有机、绿色等生态农业标志性产品[6]。二是挖掘文化引领功能。利用连云港市山区、海洋、河流、水库、林地等资源,依托丰富的旅游景点、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在规划发展中突出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地域文化风情,创建一批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农业项目。三是拓展生态休闲观光功能。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结合于一体,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提供便利,构建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的产业链,将本属“一产”的农业“三产”化。

3.4 加快园区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经营管理方式转变

3.4.1 创新建设管理机制。针对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园区建设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农业经济开发区,按市场化、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方式,成立相应园区管委会发展公司,并探索将园区的土地、办公用房、交易市场等固定资产以及各级涉农项目的财政补助资金投资形成的资产注入园区发展公司,保证园区建设、发展的可持续。

3.4.2 创新政策扶持机制。设立园区发展专项基金,形成农业园区建设长效投入机制;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突出园区主导产业,配套运作,板块推进。

3.4.3 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园区建设资质准入制度,对入园企业的产业定位、投资强度、农民利益保护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引导入园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协作服务形式,与农户建立密切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通过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得到更多实惠。

3.4.4 建立园区发展评价机制。围绕园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经营管理与效益水平、生产转型与升级水平、科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水平、投入保障与支持水平以及I先与辐射带动水平等6个方面,突出重点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评价,逐步建立完善园区“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的目标考核机制,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4 参考文献

[1] 徐胜,姜卫兵,翁忙玲,等.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3):465-467.

[2] 徐胜,李德新.江苏农业园区“十三五”科技服务发展思路[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538-540.

[3] 辛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1,11(11):22-25.

[4] 安林海.镇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309-311.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发展现状;对策;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54-03

Abstract In the Twelfth Five-Year-Plan Period,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had rapid advance,it effectively drived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rural incomes and employment in Jiangsu Province.However,there′re still several issues,such as the low rural socialized service professional,the low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urther processing and added value,regional leading industr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unified planning,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ispersion.Jiangsu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proposed based on Jiangsu Province circumstance,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ning,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improve level of development,promo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ultivat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dvantage,optimize the benefit to create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promoted modern agricul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structure;developing status;countermeasure;Jiangsu Province

r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各地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根主线,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和“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联农富农机制不断完善,较好地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1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各地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建设现代农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实现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快速发展,不断将工业和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引入农业,给江苏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目前,全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7%,全省符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条件的专业乡镇有156个,专业村达到2 306个,居全国第二。全省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 823家(其中部级61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162个(其中超100亿元的达12个),经认定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5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5 797.9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7∶1.00。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大大加速了土地流转,江苏省已有 734个专业村建有龙头企业,与1 2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立并保持紧密的产业对接关系,合作发展优质高效的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为基地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服务功能。

1.2 提升了农业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江苏省农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温室、农业物联网技术、现代化规模畜禽养殖、工厂化育种等许多新技术、新装备得到了应用。截至2015年初,60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完成科技研发投入68.58亿元,拥有部级农产品加工专业技术研发分中心19家、示范基地22家、示范企业31家。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401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357家,获得省以上名牌农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336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1 420个。依托品牌产品的带动,江苏省农产品结构大为优化,竞争力显著增强。

1.3 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和就业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户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在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14年,607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 135万户农户,其中,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为3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作用更加突出。仅全省72家农业产业加工集中区创造的就业岗位即达31万个,带动农户37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116.4亿元,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务工。

2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社会化服务专业性不强,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

江苏省已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万家,社会化服务机构侧重于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性不强、信息化薄弱、辐射带动能力差。基层农业部门的工作以宣传引导为主,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方面的服务工作有所欠缺,经常出现“销旺―扩种―难卖”的怪圈,这表明江苏地区农业信息化网络和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社会化组织服务缺乏配套性,部分乡、村没有任何社会化组织为分散的农户提供服眨而已建立服务组织的地域也存在无能人牵头、无经济实力支撑、服务组织内部规章制度缺乏、成效不大等问题。

2.2 农产品深加工及附加值比例较低

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新产品研发投入少、科研能力差等问题。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粗加工水平,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很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一般都是复制、模仿和跟风行业知名企业,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

2.3 地区主导产业缺乏统一规划,行业管控能力较弱

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规划间缺乏协调和科学规划,部分地区农业产业投资建设重复,农产品销售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不少农业企业倒闭。地区农业行业协会在产业化实践中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力量薄弱,组织比较松散,风险应急管理体系流于形式。

2.4 土地权益分散,金融支持不足

江苏省部分地区由于土地权益划分不明,金融支持不足,导致很多农户无法实现土地集约化和耕作机械化,致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困境[1]。部分地区没有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地区间农业生产缺乏合理互助和协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自有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内部治理不规范,中小型农业企业以及合作性组织很难获得资金支持。

3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机遇

3.1.1 在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农业产业化依然有着新的发展空间。当前,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从总体上看,我国某些行业领域产能过剩、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但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人们消费结构升级依然快速进行,食品消费格局由温饱型为主体向便捷型、风味型、营养型、功能型方向转变。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的行业以食品加工为主,需求的刚性特征明显,与宏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关联度小,市场稳定,不仅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消费的升级,会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催生新的产业。因此,农业产业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3.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背景下,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经济下行的风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三农”优先发展。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这对吸引工商资本,建设原料基地,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促进作用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对于其他领域创业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更容易成为初始创业者择业选择。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扶持民众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业大军会加速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水平也会进入快速提升期。

3.1.3 在现代农业建设新要求下,江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拥有了新的用武之地。目前,江苏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相对低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把现代农业搞上去,就会拖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后腿。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加快“四化”同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首要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以科技为支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把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如产业链、价值链等引入农业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3.2 挑战

3.2.1 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的压力。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除了因市场需求不足、去库存化周期延长等因素外,受大宗原材料同比大幅下降影响,工业企业普遍出现“产量增、产值降、效益下滑”的情况。2015年江苏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明显下滑为96.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下滑为99.1,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据统计,2015年苏南的劳动力成本为67 683元,是苏中(58 437元)的1.16倍、苏北(48 601元)的1.40倍。因外需萎靡不振、内需能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前期产能集中释放等多重因素影响,2015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乏力、经营困难,中小企业表现尤为明显,不利于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3.2.2 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不成熟。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但也存在小而散、大而不强、产业链不完全、集约化程度低等诸多弊端。在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中,江苏省部分地区对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农业产业化相关政策的学习和贯彻落实不到位,农业产业开发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农民对市场信息和技术等的获取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江苏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3.2.3 农民与企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在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相关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缺乏严密的合同履行制度和有效的利润分配激励机制,农民和企业利益共同体有待形成[2]。在产业化经营中,常常存在价高惜售、价低压价的情况,农民和企I双方没有形成真正的信用合作关系。另外,企业在技术、资金和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散户的利益易受到侵犯,风险大、获利少,导致农户在产业化生产经营中积极性不高。

3.2.4 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度差距较大。农业产业化最终体现在生产经营规模化、集聚度和辐射面上。江苏省近几年发展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现代农业基地,部分特色优势产业的经营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但距离农业产业化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对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尚需努力。

4 提升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对策

4.1 立足各地基础和资源禀赋,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江苏省各地要立足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正确把握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科学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产业布局。制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要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科学编制,保证专项规划高度一致于总体规划。有机组合系统内力量和社会上专家的力量,在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科学决策,制定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规划,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权威蓝图及产业资源科学配置依据。

4.2 开拓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必须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江苏省各地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一是大力推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水平。加大对规模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产品更新、技术改造、经营方式创新和品牌建设[3],引导相关企业有序兼并与重组,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二是寻准本地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加大扶持,加快构建强有力的支撑体系。通过采取扶优扶强、定向招商等措施,补齐产业链短板,完善强大产业体系。三是走特色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优化经营管理机制,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并促使其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强大牵引。

4.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坚持市场导向、消费导向,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培育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优势现代农业企业。加强产业链衔接、种机技配套及产学研结合,鼓励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主体综合发展、农牧结合,引导生产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加工主体聚拢、抱团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打造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圈,环湖、环丘陵休闲观光农业区,沿江、沿海风光带等休闲观光农业群。加快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推进园艺产品“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推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新型种养结构。

4.4 优化利益联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要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在发展机会上的关系,优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鼓励农民多形式流转承包地,积极推进以土地入股的合作形式,逐步提高参股经营、合作经营及自主经营比重,建立健全盈余返还制度。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收益稳定增长。此外,加强对龙头企业履约能力的审核,防止农民陷入因龙头企业经营发生风险而土地收益落空的境地。

在农产品加工、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各地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协调与服务,为工商资本的进入开足大门,保持畅通渠道。

各地区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合理利用各类有效手段,精准施策,推进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把龙头企业对当地高效特色产业和当地农民的辐射带动力作为排序的根本依据,择优扶持,从利益机制上激发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好地发挥对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带动作用。

协调金融部门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加强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部门的战略合作,优化政策、信息等多方面服务,改善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全面优化投资软环境[4]。

4.5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和科技入户、挂县强农富民等惠农工程,建设农业科技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加强创新成果与产业基地对接,逐步建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物联网建设,推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区域)配送服务,推进专业村和专业园区电商化。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5],重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专业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和农业企业负责人培训。

5 参考文献

[1] 彭媛媛,周月书.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和南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7):9596-9599.

[2] 刘康华,赵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3):134-139.

[3] 王留鑫,洪名勇.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模式、问题及对策[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125(4):5-8.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粮经复合现代农业;现状;成效;对策;四川井研;千佛镇

中图分类号 DF4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077-02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部的千佛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为了迅速推动产业强镇建设,该镇在有效利用耕地资源的情况下,以挖掘高标准农田生产潜力、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调结构、调品种、调品质为主攻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经作物协调发展为主线,实现产量“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粮经复合模式现状

千佛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地处浅丘山区,辖9个村,156个村民小组。全镇幅员面积41.9 km2,现有耕地1 733.33 hm2,其中田933.33 hm2,土800.00 hm2;总人口23 104人,其中农业人口20 057人,占总人口的86.8%。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粮经作物常年复合种植5 133.33 hm2,总产可达5万t。主要推行菜―稻―菜轮作示范、旱地粮(油)菜间套作示范及畜―沼―菜循环农业示范模式。2013年,优质稻―再生稻―蔬菜模式达到1 400 hm2,油菜(春菜)―优质稻―秋菜模式达到866.67 hm2,梅家湾柚子+魔芋或大豆模式达到800 hm2,玉米+大豆―红薯―蔬菜模式达到1 266.67 hm2,“小麦+蔬菜(大头菜)―玉米+紫薯―冬豆”模式达到了800 hm2。

近年来,千佛镇坚持粮食、经作两手抓,切实采取多种措施有序推进粮经复合和稻菜轮作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该镇水田和旱地的不同特点,建设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通过优化种植模式、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打造,以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为核心,取得了较好的效应。

2 示范成效

2.1 科学布局,突出区域特色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在规划布局上,逐步打破了镇与镇、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行政界线,根据浅丘低山区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实现了粮经作物集中成片发展。截至2013年底,在瓦子坝村建立优质稻―再生稻―蔬菜模式示范基地40 hm2,在千佛村、民建村建立油菜(春菜)―优质稻―秋菜模式示范基地33.33 hm2,在梅家湾村建立“梅家湾柚子+魔芋或大豆”模式示范基地60 hm2,在新群村建立玉米+大豆―红薯―蔬菜模式示范基地53.33 hm2,在高岩村建立蔬菜(大头菜)―玉米+紫薯―冬豆模式示范基地13.33 hm2,助推全镇发展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5 133.33 hm2持续健康发展。

2.2 基础配套提产能

近年来,在建项目区(瓦子坝村)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农田建设、新增500万t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已硬化便民路6 000 m,修筑机耕道1 000 m,兴建蓄水池23口、整治山坪塘9口、排灌渠3 500 m、提灌站4座,基地内沟、凼、渠、池、路设施基本配套,排、灌、蓄功能基本完善,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60%以上,农田保灌率达90%。

2.3 技术集成重示范

一是推广突破性水稻新品种内5优5399、玉米高玉171、小麦川麦48、油菜绵新油19号、红薯南薯88、紫薯山川紫等高产优质高抗品种;二是重点示范水稻集中旱育秧、半旱式栽培、强化栽培,玉米肥团育苗、移栽覆膜栽培,小麦药剂拌种、小窝疏株密植,油菜适期早播、增施硼肥,蔬菜营养钵(软盘)护根育苗,再结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丰产栽培技术措施。

2.4 粮经复合创双增

2.5 典型示范促带动

畜―沼―菜循环农业示范区,即禾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镇最大的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是由到日本研修回乡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夫妇创建的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即在千佛村、新群村、高岩村流转土地80 hm2,用于现代化与半现代化大棚蔬菜种植及生猪养殖,这也是全镇农业循环立体经济的成功典型。目前,园区内智能化育秧场1.36 hm2,钢架生产大棚72 hm2,棚内安装有喷灌、滴灌设施,田网、路网、渠网规范统一,养猪场、沼气池、采后包装处理场配套齐全。整个园区现年可培育粮经作物种苗3 000万根,年产蔬菜11 000 t,产值达2 640万元以上。同时,辐射带动周边近百户农户。

3 存在的问题

千佛镇当前建设粮经复合产业还面临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农田面积比例少;农机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大;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少,产业化水平低;耕作习惯落后,单一种植模式等制约因素。

4 对策

4.1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要大力建立健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招商引资、核心示范带动、重点项目督查等激励机制。县、(乡)镇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召开动员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严格奖惩[1]。

4.2 狠抓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整合,逐步改善示范基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做到田网、水网、电网、路网配套,基地灌溉保证率达到95%,核心区基地标准农田三级以上的耕地占到85%,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0%,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0%。做到耕地质量显著提升、排灌体系逐步健全、田间道路日趋完善、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

4.3 抓标准化生产,落实科技增产措施

在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中,农业部门召开专题会,早规划、早落实、早培训;要通过适度规模发展,引进业主经营,培养种植大户;同时,乡镇农技员要及时深入基层加以指导,力争做到“五统一、一集中”,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配供肥、药,统一签订收购合同,集中育苗分户移栽[3-4]。

4.4 进行市场调研

负责组织实施的基层农技部门要及时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为导向,做到种植与需求相一致,在首先选择好对路(畅销)粮经作物品种的前提下,再规划、落实好复合种植的模式与规模[5-6]。

5 参考文献

[1] 丁超.四川省荣县积极推广粮经复合模式,努力增加农民收入[EB/OL].[2013-10-24].http://.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ID=334875.

[2] 段贵祥.四川省泸县大力发展粮经复合,提高耕地产出能力[EB/OL].[2014-04-08].http://.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ID=432076.

[3] 王宾.新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研究[J].特区经济,2012(5):170-172.

[4] 李乃健.万屯镇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途径[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2013(6):12.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的矛盾问题,如规模较小的农业户与农业现代化的冲突,农业户的收入越来越低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问题等,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完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途径来改善这种状况,而应时而生的是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方向标,结合农业的基本政策家庭承包式经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将其改造成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相互联系促进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龙头企业能够带动和连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而形成一种具有一定经营能力和实力的农业产业系统;其经营方式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市场;能达到经营目的,能有效地获取利润,改善农业的市场发展机制和循环系统,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社会化。

一、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普及推广,能有效改善农业的发展状况,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能够改善现在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不良状况,提高农业经济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石

就我国的国情来看,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是制约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能改善农业生产力的状况,进而促进其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知道,农业产品基本上为整体个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的,其大部分是食物,这就为非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食物,这也就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然而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然会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不仅能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对农业人力物资进行有效的调配,这也就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能更有效的推动农村劳动力实行内部转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通过人才进行合理的优化布局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还是处于经济效益较为低下的产业,而要优化产业结构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物力都是陷于被动的,这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点。而农业产业化就能实现这种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农业朝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进而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引导加快农村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文化水平、拓展农业市场、建立和发展第三产业,再有效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农业产业化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岗位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而言,农业劳动力与所占地严重不平衡,效益相当低下。据调查研究表明,如果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可以耕20亩地,且人数如果限制在只有一亿的话,那么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已接近现代化,而问题在于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已经超过了3.5亿,这就严重造成了农业劳动力过剩,再加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其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如此一来唯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才是正常道路,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地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优化布局农业产为结构、开拓农业生产时序效益,进一步的完善生产经营消费等环节,也就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的生产能力的壮大和生产领域的扩大,这就必然可以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来为产业服务,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性对策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 天长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天长市二峰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嘉兴市南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椒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 南京市江宁区推进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84-88.

[3] 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1):8-14.

[4]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晓.建设我国科学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35-38.

[6]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 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 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9] 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88-790.

[10] 藏波,吕萍,杨庆媛,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分区与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5(2):272-279.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思路;意义;山西运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4-01

20世纪以来,相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运城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只有走现代化农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该市目前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1-3]。现针对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现状、总体思路以及意义进行探讨如下。

1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盐湖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7个县(市、区),共涉及81个乡(镇),1 971个行政村,总人口298.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95万人,占全市的78%,总耕地面积33.8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54.93万hm2的61.6%。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农业生产条件在全省首屈一指。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水果种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全市的57.8%、65.8%、90.1%、66.4%,总产量分别为全市的63.7%、71.0%、91.4%、75.2%;猪鸡牛羊饲养量、肉蛋奶产量分别为全市的73.2%、66.3%。区内现有龙头企业679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15家。建有产地市场72个,其中部级5个、省级15个。区内农业基础设施较好,现有大中型灌区11处,中小型水库39处,中小型机电灌站305处,农业灌溉机井2.1万眼,特别是引黄灌溉设施占全省的70%以上。“十五”以来,以果汁为主的果品加工出口和以芦笋为主的蔬菜加工出口为农民带来巨大增收。其中芦笋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芦笋集散地。示范区南同蒲铁路线、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关公机场处在示范区的核心位置,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示范区交通运输条件。

2 运城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义

2.1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现阶段,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作为物质产业的状况。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实现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的转变;二是实现温饱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三是实现单一型农业向综合型农业转变。从而实现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2.2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完善发展机制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形成运城特色的产业体系;做强粮油、果品、蔬菜、畜制品、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加工六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4-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支持服务保障。整合国家资金、鼓励农民投入、吸纳社会资金,使现代农业投入机制更加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新型农业经营、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现代农业标准化等现代农业支持体系更加完善配套。

2.3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效实现科技水平、装备水平、农民素质的大提升

通过核心区展示、示范区提升、辐射区拓展等依次推进,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的快速转化,普及推广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大提升;围绕农田水利、耕地地力、农业机械、农业生态园林、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田灌溉节水化、耕地地力高标准化、农田园林化、农业机械化、高效蔬菜设施化,使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大提升;同时,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和推广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使农民得到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6]。

3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思路

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等六大优势产业,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头企业、物流园区链接带动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建设核心区,全面推动示范区,辐射带动辐射区,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样板。

4 参考文献

[1] 畅宏健.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思考[J].山西农经,2010(4):16-18.

[2] 张力民,苏武铮,邱焯,等.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5):6800-6803,6966.

[3] 王晓然.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建设行动计划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中原农业强市[N].新乡日报,2010-02-24(1).

[4] 黄毅娟.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J].现代乡镇,2009(10):32-35.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应用

0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在贯彻执行,乡村经济发展面领着更加多的机遇,此时就需要能够以正确视角去审视此问题,然后切实的迎合政策,把握发展契机,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

1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山东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农业在整个地区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比较高,区域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长期的农业耕作经验,使得地区农业发展环境处于理想的状态。最近几年,山东省农业经济实力在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结构也在优化,以2018年数据统计为例,区域农林牧渔增加值5272.5亿元,相比较上一年增长3.2%。最近几年山东地区耕地中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多,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部分耕地的肥力受到了影响,农田沙化现象严重,可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从农作物种植情况来看,棉花产量和油料产量在下滑,蔬菜和食用菌产量在增加,水果产量在下降,园林水果产量也在增加。

2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分析

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之后,山东地方政府也积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实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研判,在此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机遇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机遇集中体现在:其一,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加快。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实施,农业生产力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机械设备,这将为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现代机械和现代生产技术开始快速的与农业生产实践关联起来,继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得以优化,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山东是农业装备制造业大省和应用大省,截止到目前,山东农机装备制造产品覆盖7个门类,牵涉到的产品有3500多个,有很多知名品牌企业,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4亿kW,占据全国的十分之一,主要农作物耕作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86.53%。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的过程中,山东地区还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设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计划每年在此版块投入10亿元,以确保区域农机化转型进入到高质量的状态。其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也会不断调整和改善,这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现代化效果不断提升,引导农业经济进入到更加繁荣的发展格局和环境。比如在乡村振兴政策部署实施的过程中,山东潍坊关注粮食产业、蔬菜产业、畜禽产业、瓜果产业、花卉产业、苗木产业集群的架构,以成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北方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为目标,12个县市都有自己的品牌产业,比如寿光是全国蔬菜大棚发源地,诸城是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在此过程中,现代种业创新发展迅速,从事种子研发的企业超过19家,培育新品种数量达到188个,去年良种贡献率达到47%,高于全国水平,贡献效益达到495亿元。再者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的龙头企业数量达到3100家。这些都意味着地区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主动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些都将使得乡村振兴的基础朝着更加夯实的方向进展。其三,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实施,使得地方政府花费更加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使用更加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如何引入更加多的农业新工艺,继而实现生产方式的创新,使得农业经济转型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这些将引导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进入到更加高质量的状态。山东构建了以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龙头、19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8个省级农高区为重点、12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为依托,覆盖全省涉农县(市、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四级体系。

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挑战

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特定问题的同时,还遇到了不少的挑战,在此版块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还不是很高

虽然相比较而言,山东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水平处于比较高的状态,但是距离农业现代化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有,也就是说当前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还是处于不高的状态,这样就可能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与地区机械化推广机制有着一定的关联,仅仅依靠少数农业机械推广者去开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此版块加大投入,以确保现代化进程可以加快,引导农业经济发展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

3.2产业结构的优化深度和广度不够

需要看到的是,农业经济要发展,首先就需要改变以往的产业结构,懂得在新的乡村振兴的战略格局中,抓住机会,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确保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地区的农业优势,规避自身地区的农业劣势,继而进入到更加理想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山东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深度和广度还不是很理想,还需要采取更加多维度的措施来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3.3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不到位

在农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艺,这是重要驱动力量。但是从当前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地区没有系统的农业技术和工艺推广机制,很多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程度比较低,难以完全掌握新技术或者新工艺的操作技巧,继而难以顺利的将其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这样自然会对于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效益发挥造成不良影响。当然的技术推广人员也不懂得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做好针对性的推广,继而也会对于推广效益的完全发挥造成不良影响。

3.4农民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升

再者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版块的专业化程度不够的矛盾会不断呈现出来,继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在实际调查来看,部分地区的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对于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有排斥心理,不知道切实的采取措施来进行优化,这样也会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还有部分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投入不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农业生态被破坏,农村居民生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4.1采取措施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准

首先,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正确看待农业生产机械化提升的价值,在此方面积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提升机制,确保农业机械推行环境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积极在此版块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现代化科技推广能够呈现其效果,使得农业机械化手段可以切实的发挥其在生产建设中的效能;关注机械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切实的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农民可以不断的去学习新机械的原理,确保可以迅速的将新机械设备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区,确保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准可以不断提升[1]。

4.2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要发展,就需要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符合市场诉求的,这样才能够步入到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有:其一,确保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关注农业产业的创新,确保业态能够被革新,引导农村经济长效发展,使得现代化发展机遇牢牢抓住手上,由此进入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状态中去;其二,关注农田水利等多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此方面的投入,发挥科学技术的效能,使得农业生产的环境不断改善,争取建立生产整合加工处理一体化系统,这样使得产业链和价值链可以不断拓展;其三,关注新型农业经营对象的扶持,确保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享受更加多的优惠,继而以更加理想的状态参与到市场竞争,由此进入到更加理想的产业结构格局[2]。

4.3确保农业新技术和新科技能够被充分使用

在农业新技术和新科技使用的环节,也需要进行更加多的投入:其一,关注现代农业生产新型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将此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节点,确保培养更加多的技术和工艺推广人才,他们可以很好的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切实的与农民产生关联,确保他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优势,继而妥善的将其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其二,建立新技术和新科技绿色通道,确保可以迅速的将一些新的技术和科技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在展现出良好的效能之后,自然会吸引更加多的农户参与进去,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实际技术应用和科技使用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否则就可能影响到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使用率[3]。

4.4培养更加专业化的高素质新农民队伍

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新农民队伍,也是当前急需要做好的工作,在此版块需要关注的节点有:其一,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培训和教育,可以以讲座授课的方式,可以以参观学习的方式,可以以现场示范的方式,确保他们可以快速的了解对应农业机械使用技巧,农业工艺操作技巧,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将这些使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区;其二,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回家创业,关注他们的成长,确保对于他们的创业项目给予更加多的扶持,由此使得创业项目可以在更加理想的环境下进行,这对于实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而言,也是很有价值的[4]。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懂得以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在此基础上做好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由此使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更加持续性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2-16.

[2]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1):69-77.

[3]赵洪丹,陈丽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1):123-126.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快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宿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推进廊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基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三农”融资问题研究 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 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取向 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探索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政府、企业与社会 关于构建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张德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途径[J].农场经济管理,2009(6):13-14.

[8] 王裕栓,张冬冬,国洪磊,等.新农村背景下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状况调研与分析:以德州市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7):110-112.

[9] 张学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4-236.

[10] 冯路.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50-51.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临朐县;现代农业;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本文主要以临朐县弥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推动整个地区现代农业的有序发展。

一、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临朐县始终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因河、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先后投入财政资金6亿元,全面完成142座中小型水库修建加固,建设成了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先后改造了中低产田3.7万亩,节水灌溉3.2万亩,新增耕地6600亩以上,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拦、蓄、挖、截、引、节、排”有机结合,建成了一片片如丹河水库灌区、冶源水库灌区等高标准、综合生产能力高的农田[1]。

2.农产品种类多样,品牌优势明显

弥河流域的农业种植结构类型多样,其中果品生产占比最高,达到32.4%。瓜菜生产面积占到了种植结构比例的17.4%,冶源水库周围培育成了优质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其中“杨善牌”西瓜、杭椒、杭茄等6种瓜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种植面积第三位的是玉米小麦。

3.区域化、产业化布局基本形成

九山镇至冶源水库的上游流域段,布局形成了现代生态农业带。遵循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理念先后对晋家沟、红旗河、龙凤河、麻坞河等7条河道进行了高标准治理。治理河道1.5万米,建绿化带70公顷。

冶源水库周围,打造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带。围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为重点,水库周围区域已培育形成了大棚瓜菜、葡萄、奶牛、肉鸭、冷水鱼等支柱型产业。

城区流域段至县界段发展了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2]。因河因地发展,发挥临近县城的优势,相继建设了东城草庙子岭农牧、城关月庄大樱桃等22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欠合理,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程度低

结构单一的家庭性农业经营模式又进一步导致了土地的零散化和分割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造成了障碍,同时也使劳动力专长难以有效发挥,更增加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难度,造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农业科技投入少,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各地域农业发展状况趋同,造成区域化的特色产业发展迟滞,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程度不高,产业升级十分困难[3]。

(二)农业生态严重破坏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向城市集聚,进而造成大量农业用地的荒芜;土地灌溉方式的不合理,引发大规模的土壤盐渍化。而由于环保部门的失职,环境保护意识的落后,环保体制存在漏洞,对环境的管理仍然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层面之上,无论在环境立法还是环境补偿方面都缺乏防患于未然的预见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三)创新机制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受土地分散,传统家庭经营模式的影响,农业高新生产技术难以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多数文化水平高的青壮年向城镇就业,对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和知识,基层广大农民更是难以领会和接受,也不能及时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先进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效掌握,导致实际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含量较低,农民只能凭传统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创新性不强。

三、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一)合理布局,分段发展,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地处上游的九山镇、寺头镇山多岭多,自然景观优美,旅游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建设中要在加大品牌、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做足做活自然景观结合文章,大力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充分发挥临近县城的优势,利用产业园区,拓展农业功能,使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和体验融为一体,包装提升一批即有产业园区,引进社会资本新建一批新的产业园区,打造出一批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园区,为市民提供绿色观光休闲场所。依托我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发挥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弥河流域开发,打造经济发展隆起带。

(二)强化监督,促进环境生态化发展

要大力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把控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切实做到农产品的生态化、无污染发展。要采取相关措施,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实行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扶持和监管体系[4]。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组织专门的培训讲座,召开环境保护动员大会,从最基层农业生产实际中、从广大一线农业生产者中,杜绝环境破坏行为,提高广大公民的认识,把保护环境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切实促进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科教兴农,实现农民知识化

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应用科技能力,使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发挥作用,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政策引导,以畜牧、农林瓜果和蔬菜为主,建立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生产[5]。

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技术合作关系,进行新农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技术素质。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使农业技术从研发、实验、推广到应用都统一起来,逐步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从业水平,必须做到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让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指导农业生产,从而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海发.全民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聚焦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J].党员干部之友,2014,2:21―22.

[2] 谭润民.山东临朐以农业综合开发助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财政,2013,23:14-15.

[4] 李健.潍坊市发展现代农业现状及对策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村牧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转型升级方案;内蒙古包头;昆区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2-02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要加快昆区“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发展,就必须结合昆区农村牧区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全面推动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1 昆区农村牧区发展现状

1.1 农业经济背景

昆区属于新兴工业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2014年《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研究报告》对全国县市区、地市、省市、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吸引力进行了评价,昆区入选“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西部地区前10强。昆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包头市各旗县区首位、自治区前列。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000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的比重为29.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3.35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市的比重为18.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53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市的比重为33.13%。

昆区工业有钢铁、稀土、不锈钢制造等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金属深加工园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和部级稀土钢深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钢铁化工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生产业和以包百、神华商圈为代表的生活业良性互动,包百、神华商圈已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三次产业比例为0.3∶41.2∶58.5。

1.2 农业发展现状

1.2.1 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小。昆区是包头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位于包头市西部地区,人均GDP约163 961元,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农业增加值下滑明显。

1.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比重大。昆区现有耕地面积2 933 hm2,农牧户1.2万余户,农牧业人口3.77万人。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物流业为主。种植业以大田作物玉米、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主要包括奶牛、羊、猪等。201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 453.33 hm2,其中粮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233.33 hm2,玉米1 133.33 hm2,马铃薯及其他作物86.67 hm2。牲畜存栏达44 180头(只),同比下降16.8%,其中,大牲畜存栏2 280头,同比下降62.5%,羊存栏31 800只,增长47%,猪存栏10 100头,与2013年同期持平。

1.2.3 重点项目较少,龙头企业带动力尚待提高。昆区农业重点项目4个,主要为休闲农业项目、科技带动项目以及物流项目。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个,其中部级2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7个。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接不足,带动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1.3 文化和农业资源状况

1.3.1 水资源。全区拥有水资源2.76亿m3,其中,地上水0.48亿m3,地下水2.28亿m3。全区工业和居民用水采用黄河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以地下水为主,水利条件优越。

1.3.2 科教资源。作为包头市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昆区科研教育资源丰富。有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冶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以及浙大包头分院等众多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与包头市形成了“市校合作”战略,对包头农业进行长期科技支持服务,并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1-2]。

1.3.3 文化资源。包头市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的前沿和旅蒙晋商互市之地。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建国以来,包头市发展为集重工业城市、边疆城市、少数民族城市、西部城市、内陆城市和移民城市于一身的地区。先后获得过2002联合国人居奖、2000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华环境奖等殊荣,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谐创新”的城市文化[3-4]。

2 昆区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包头市和昆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昆区农业发展的高端化、科技化和尖端性需求与城镇化挤压农业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滞后、农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昆区作为包头市中心城区,包头市农业高精强发展战略对其角色定位应是高端、尖端和前端农业。在科技支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昆区农业依靠科技支撑激发农业创新活力,是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对昆区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发展既有促进和反哺作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有较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挤压农业生产和资源空间。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耕地,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实现困难。二是工业化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昆区内包钢、稀土工业等工业化生产带来资源损耗和环境的外部效应,制度和技术的变化滞后于资源禀赋的变化,直接限制和危害现代农业生产;瓦片经济影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人工的投入,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农业对高等级要素的竞争。工业化吸引了大型企业集团和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规模性资金等高等级要素,造成农业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力要素洼地。

3 “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转型发展方案

从昆区农业发展的背景条件来看,昆区农业适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环境对其的发展定位和需求是转型发展,发挥其对城市的服务功能,而昆区目前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消极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促进和反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其农业提升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因自势造势消除弱化消极影响;二是外因借势用势强化利用促进因素。

遵循《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顺应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趋势和战略要求,对现有涉农两镇和昆北办事处3个片区进行整合和提升,昆河镇片区和昆北办事处片区采取农业退出机制,逐步退出,保留卜尔汉图镇片区,在总体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布设重点项目。

3.1 昆河镇片区发展方案

3.1.1 现状。昆河镇随着城镇化发展,农业耕地所剩无几,农民离开土地后,主要靠租房给外来人口增加收入,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瓦片经济”形式。现实的“瓦片经济”支撑功能助推了低素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维持了低档次的人口和居住结构;给排水、供电、供热、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性文体和医疗卫生设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区域村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环境质量急需改善,制约昆河镇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瓦片经济”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现有传统农业模式低档次维持。

3.1.2 发展方案。根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此片区为城市建设区,以包头市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利用旧村改造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弱化和消除瓦片经济相关产业,调整资源配置、完善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增强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农业退出机制:近期在农业用地内发展低成本矮棚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中远期农业逐渐退出。引导农民进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体系向基金式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自由转移。建立多样化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模式,通过适当的福利政策安排及补偿,使得农户退出承包地后所获得的补偿效用略大于或不小于承包地保有的效用。

3.2 昆北办事处片区发展方案

现状是处于城镇化进程过渡区域,可支配的土地资源较少,目前此片区农业用地尚不足66.67 hm2,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现有农业用地维持在低水平苗木种植状态,生产效益较低;农业地块周边为城市建设主干道,但现状道路基础较差,有拓展修整的需求。发展方案为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绿化用地。

3.3 卜尔汉图镇片区发展方案

3.3.1 现状。辖有16个行政村,其中乌兰计二、三村、哈德门村及打拉亥村部分耕地为昆区农业的主要载体,基本农田和一般农地集中,目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包括玉米、杂粮和蔬菜等;土地整理项目已经覆盖,田间节水灌溉管道铺设,但目前灌溉方式仍为传统漫灌。水泥路和乡间道路纵横地块,但部分路面需要修整;已有部分农业项目,卜尔汉图嘎查的现代农业基地占地面积20 hm2,主要从事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食品、餐饮、物流配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哈德门村华兴天源花卉产业占地面积5.2 hm2,以蝴蝶兰成熟苗出口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投入2 200万元,建成智能联栋温室2栋逾6 000 m2,日光温室12栋共7 000 m2;地块内村庄集中与分散并存,有旧村改造的需求。

3.3.2 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为一家一户,耕作方式粗放,种植品种传统,生产效益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周边环境受工业影响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挤压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也挤压了农业的生态环境空间。

3.3.3 发展方案。“四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一是重点突破,建设项目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农业资源,确定建设的重要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批起点高、带动强、效益优、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和农场,先期突破,带动片区整体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培植龙头,产业集群化。引进高科技、潜力型龙头企业,对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高端龙头企业落地,强化农业的龙头带动,形成高端农业产业集群。三是产业融合,功能多元化。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科教、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形成多元功能耦合,重点功能突出。四是创新发展,手段科技化。推动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发展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农业。

针对区域环境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选择高科技设施农业展示示范项目、航天育种示范基地项目、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核碳与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休闲养颐农庄项目、农业科普博览园项目、农业众筹示范基地项目、自有知识产权花卉母本基地项目、农业生态修复试验基地项目、设施园艺与生物组培基地建设十大重点项目,作为引领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龙头项目。通过政府、集体与社会投资三方结合,广泛对接政策与工程项目的支持;以村民作为收益主体,充分保障其参与权与长期权力,自主管理,和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4 参考文献

[1] 金莲,王永平,刘希磊.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2(7):28-32.

[2] 刘冰,王锦峰.枣庄市市中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3):366.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庆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对策

我国连续几届政府在执政之初都将农业作为今后开展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连续几年的政府一号文件都与农业或农村相关,可见我国政府一直将农业的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事。同时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业的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农业现代化需要现代先进生产技术和工业基础的支持,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农业现代化就是建设由现代科技支持的、标准的、包含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农业人才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一、大庆市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一)农业的结构布局逐渐科学。大庆市在实施“农转牧”的政策中,使得大庆市的畜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将畜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奶牛、大鹅和生猪上。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庆市根据本地农业现状的自然条件,使得大庆的农业机构逐步趋于合理,形成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促进和稳步增长的格局。另外,大庆市面对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并围绕着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改革种植结构,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业格局,由原先强调粮食产量的增加转向强调粮食质量的提高,逐步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大庆市将发展工业的思维应用到农业的发展当中。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的规模。全市具有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形成了几条以乳品、蛋类、肉食为主的产业链,并且保证了各个农业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的逐渐增长的同时,农业产业化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农业综合治理逐渐加强。大庆市的农机合作组织有将近二百个,耕地几乎实现完全机械化;在播种方面,机械化率也超过80%;在收割方面,虽然机械化率不是很高,但是每年也在快速增长,在引进大型的玉米收割机后,农业收割率将进一步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将进一步增加。另外,大庆市为应对旱灾等自然灾害,大力建设水利设施,加大在植树造林和草原保护方面的投入。这些措施使得湿地面积逐渐恢复,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

二、大庆市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劳动人员的科技水平较低。大庆市农业的劳动人员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农业科技知识有限。这个问题不仅是大庆市农业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全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着这一难题。农村整体的人口素质较差,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中农业科技人员和高中以上学历劳动力所占的比例较低,尤其是在农村基层急缺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的推广方面,存在着推广手段落后,推广的农业科技知识陈旧,推广的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农业劳动人员的科技素质低下以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的缓慢严重阻碍着大庆市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二)农业现代化经营的意识薄弱。虽然大庆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格局,但是由于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营意识的薄弱,使得在农业现代化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不注重农产品的质量,造成质量不高;很多地区还是停留在农产品的生产,不注重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农业区域结构存在跟风现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挥不出自己的独特优势。这就导致在农业现代化中没有形成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

(三)农业产业链中的问题。在大庆市的农业产业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产业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缺乏大规模企业,使得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较差,影响力较低。另外,在同一个领域,龙头企业的数量较少,企业缺乏竞争,也缺少互补企业。还有产业链中对于农民的约束力较小,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有序发展。同时,产业链也存在着较短的问题,影响着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形不成竞争优势。

三、对大庆市开展农业现代化提出的建议

(一)将农业科技知识积极引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科技的应用是关键。大庆市要做好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然后,要重视农业基础实施的假设。引进现代农业工具,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最后,需要重视农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改革。大庆市要将农业产业化的思维贯彻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坚持区域化发展、实现专业化的生产,最终达到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要进行农业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形成鲜明的特点。另外,要注重专业化、标准化、效率化的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注重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农产品加工链,逐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三)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完善。大庆市要对农业产业链进行优化完善,发挥产业链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数量;其次,要制定一定的标准,使得产业链在有序的框架下进行发展;最后,要注意产业链的科技水平,努力产业链的科技含量。

四、总结

本文综合分析了大庆市农业现代化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大庆市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要积极地总结在建设过程中经验和教训,并且对于其中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尽早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永亮,刘峰.促进农业现代化科技政策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2,(6):64-68.

[2]尹义坤,孙晓光,吴隼等.大庆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8):8-9.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疆;设施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

新疆的设施农业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与创新,设施农业从最初的小范围已发展成一定的规模,能够将新疆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有效转型,构建一个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有效模式。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技术与资金的集约统一,是农业现代化的象征。

1新疆设施农业当前发展状况

11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新疆设施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步入90年代后,我国开始实行“菜篮子工程”,各地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特征性为代表,进行示范引路,使得设施农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09年底,新疆地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87万hm2,与上年相比扩增了333多万hm2;生产出的反季节瓜果、蔬菜与食用菌等多达60几个品种,总产量达到了290万t,与上年比增多了172万t,其中辣椒、番茄与黄瓜等果蔬类占其60%。为新疆带来农产品总收入6688亿元,其中纯收入为4297亿元,农民依靠农产品所得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元左右,占据农民总纯收入的105%。新疆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离不开设施农业,它是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由于新疆自治区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地不断提高与创新,设施农业的技术发展从低水平迈向了中级水平,农产业带来的效益在与日俱增。设施农业已同“粮、棉、畜牧、林果”一样成为新疆自治区的重要产业,是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12新疆设施农业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21设施农业部分建设不合理

从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来看,部分温室建设存在不合理现象,遵循老旧温室结构所占比例大;设施农业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手工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未能实现高水平的机械化生产,缺少专用的农业机械;由于设施农业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力供求问题会越来越紧张;有些地区的设施农业建设过于规模化,而忽略了温室的保温、水、电、设备等各设施的配套完善,忽视了日光温室的合理建设;在温室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省成本、赶进度与轻质量的现象,导致温室的保温蓄热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环境的可控制力薄弱,在深冬无法有效生产,致使温室生产效益低下。

122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标准不完善

由于新疆各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同,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高低不等;现有的设施农业技术标准不够完善,较为分散;涵括设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符合新疆设施农业特征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够系统,专业技术的普及范围小,当地农民很难掌握设施生产技术,抑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由于设施农业对栽培技术与设施条件有一定要求,而整个新疆的设施农业生产水平显示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特别是南疆喀什等地,本地农民占据了主要的劳动力,再加上设施条件差、栽培管理技术与种植习惯落后等原因,造成温室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相当一部分温室的产值在45000元/hm2以下。

2基于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建议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高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现已得到迅速发展。设施农业通过以现代化工业技术成效为基础,以工程建设为措施,让农业产品的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能够受人为的调控,保证水土资源与光热资源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此达到农业产品的周年生产与工业化生产。设施农业能将新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对防治农业自然灾害,节约农村农业用水,促进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21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疆设施农产业技术体系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是新疆设施农业发展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须加强对新疆设施农业的科技资金支撑力度,建设适应新疆各地区不同生态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工程,开展特色作物的生产,提高对栽培技术的效益探究,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疆设施农产业技术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安全与高效的目标。注重设施结构的创优化与老旧温室的标准化,对建设温室的专用新型材料、设施控制技术、设施农业特用品种的选育、设施水肥结合的调节技术、集中育苗的高效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后加工技术、可再生能源沼气与太阳能等各技术的综合研究,以此逐渐完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创建一个拥有新疆地域色彩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实验室,组成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区域色彩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与研发平台,提升新疆设施农业技术水平,有效促进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收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2扩大新疆高效设施农业的示范规模

新疆自治区对于设施农业主产区要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的示范基地,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实现各具代表性的规模化,集中示范高效设施农业工程与栽培技术的效果,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示范的推广范围,增强设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组织机构,打造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全面实行优质、可靠、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让新疆各地区逐渐向节能环保型、利益高效型与绿色生态型的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施农业能够促进新疆各地区农村的农产业经济发展,改善新疆生态环境,有效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有效发展新疆的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马彩雯,王晓冬,吴乐天等.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10).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吉林农业;农业信息化;趋势;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来的的进展,吉林省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传统农业依然是吉林省农业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吉林省存在农业资源人均不足和农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问题,存在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低,农业资源没有达到优化配置所导致。因此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单位农田产值,加速农业科科技成果应用及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GDP贡献的必经之路。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对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

1 农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1.1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趋势

人类农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古代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而每一次的巨大发展都伴随着生产资料的进步。在20世纪70、80年代,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农业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80、90年代则进步为现代化的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农业管理。而如今在21世纪,包括生产水平、农村经济水平、农业物资投入、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村环境等都成为了农业发展的研究方向。无论农业发展如何进步,这其中必定伴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引用,创新型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引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的普及而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这一全新的生产力,不仅对农业现代化有着跨时代的意义,更对国民经济的进步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的整合投入,使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操作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伴随信息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

1.2 农业信息化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需要

1.2.1 对于目前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现状,各国纷纷将科技实力的竞争当做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我国建国以来也秉承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国策。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各国现代化最为关键之一。农业的发展随着科技革命正向着信息化转化。在这场农业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农业科技体制的和运行机制的建设,都在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

1.2.2 WTO贸易规则下的国际竞争更加爱激烈,使各国国内市场国际化,这其中也包括农业国际化

在农业国际化的趋势下,各国对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有大的提高,这对与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1.2.3 食品安全问题也呈现出国际化的态势

转基因技术作为未来人类科技进步的一个方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农业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目前最为广泛的行业。对于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危害的研究还需要时间。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部分国际进口转基因农产品的话语权和引进机制,都需要逐步掌握和完善。目前我国科技领域和民间学者对于转基因玉米、黄豆、种子的争议从未停止,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农业现代化,就在于信息的对等。而农业信息化就是要让我们再农业科技领域有话语权,让我们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着科技的后盾。

1.3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求吉林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只有加快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步伐,才能实现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才能提高吉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保证吉林省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1.4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4.1 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几大农业领域里

农业信息化的空间还很大,妥善利用信息技术提对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增进产业附加值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上有着巨大的空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20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使得全国有800多个县700多万农户收益。该系统仅在北京示范区,就使肥水资源利用率提高8%~10%,单产提高8%~10%,生产成本降低5%~7%,其中新科技应用对生产的贡献率就达到60%左右。因为信息化不仅简化了流通环节和交易费用,还对市场的风险有了一定可控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4.2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

近几年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增长点少。对于市场信息掌握度的提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农民生产经营有着科学有效地导向作用。农业信息化保证了农业信息的畅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农民直观面对市场,最终从多角度实现增收。

2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虽然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占GDP比重很大,但是与南方及部分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水平有明显不足。农民缺乏市场信息的引导,从而使生产经营有一定盲目性,甚至会出现今年某一种农作与赚钱,明年都种植该作物的盲目种植现象。这种从而降低了农民面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投入产出比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参考。具体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如下:

2.1 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前期进行的农业信息的投入与学习,使农民科学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看到了短期收入存在满足于现状,不再接受前景更长远的农业技术。主观上不把精力放在现有的信息化成果上。同时因为农民整体科学素质偏低,导致了上有政策才接受新的科技成果,自己不主动利用信息化资源和新的科学技术的现象。个别农民过分依赖自己多年的经验和传统生产方式,对科技培训人员存在抵触等心理。

2.2 农业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不足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吉林省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满足不了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农业服务系统经费不足,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并没有从高层面和广度上推广。部分信息化体系建设没有后期跟进资金,无法保证项目的完整有效实施。经费的不足导致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掌握的科技教育资源不足,水平得不到提升。

2.3 农业信息化人才不足

省会长春市每个乡镇拥有高级职称的高级农业人才平均不到1人。农业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农业信息化实用人才更少,无法实现针对农民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生产力水平低。农村专业人才及农民收到的培训频率和质量低。

2.4 信息体系基础设施薄弱

服务网络的建设不全面。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的让农民掌握。

2.5 各个乡镇的信息化工作单位服务意识不足

没有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及网络。

2.6 信息传播手段不足

没有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和信息终端。农村针对农民的信息化相关会议少,广播少。没有有效利用宽带网和手机资源,并且没有利用智能机广泛普及的趋势利用好智能手机。

2.7 对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不足

的运营机制缺失,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成果不足。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少。

3 国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从部分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现状可以看出,其在农业信息获取和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吉林省可以以其成功经验为参考,研究适合吉林省的区域信息化推广方案。

3.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美国坐拥全世界最多的服务器,是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大国。在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信息化水平目前处在世界第一位。美国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发展入手。建成了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业市场服务局、外国农业局为主的强大政府信息机构。上至国家下至地区,建成了一个规模完整和有效运行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此使美国走在了农业现代化的最前方。

3.2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荷兰的农产品出口国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油菜、土豆、小麦的单产量居世界前三。在传统农业优势的基础上,荷兰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化趋势。荷兰开发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全程安全链”技术系统,成为了现代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典范,提升了农业竞争力。荷兰农业信息化同教育系统结合,有效地实现了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并为农业输送了大量掌握农业科技的高素质人才。

3.3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是资源高效集约化应用的典范。以色列地域资源匮乏的先天劣势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及科技投入。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农业科技基础教育的大力投入,使农业推广人才掌握了新技术研发的能力,同时又将这类人才资源运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即懂技术又懂推广的现代化农业精英。

4 对吉林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4.1 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现有模式有政府导向模式、民间经营模式、联合经营模式、集约经营模式。其中联合经营模式可以再校企、临省、国外院校研究机构、农业优势国家项目合作上制定可行性方案。

4.2 充分利用12个现有的农业数据和应用系统

投入资金扩大信息化规模。依托国家信息化政策和工程项目,利用数据通信网络,加大农业信息化进程。开发现有乡镇信息服务站,投入计算机、人才、网络平台。形成农业信息网在农村一线实现信息资源的实际利用。

4.3 官方的农业信息平台要更加专业化,农业技术要更加全面,考虑建立在线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在线专家预约系统 信息平台内容更新要紧紧跟住国内各省农业科技信息推广进展,设立国外农业信息窗口。在信息平台功能以对农民服务为主的同时,把平台建设成专家交流平台,农业项目招标平台。将平台运营市场化。农业信息平台制作手机APP服务系统,实时更新最新农业科技及成果项目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服务到每一位农民。

4.4 提高吉林省现有农业信息人才的综合素质,开展农业科技专家咨询及培训 同时培养新鲜血液,增加农业信息从业人员数量。以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为农业信息化人才投入教育资源,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培训等。并提供农业信息化实践机会。培养大批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人才,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4.5 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民间咨询机构、科技类企业开发自己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制定自己的信息化推广方案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通过将农业信息化建设灵活的交给市场经济,依托吉林省现有农业优势,将吸引省外甚至国外优质的农业资源投入到吉林省。

4.6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制定针对吉林省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系统,将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全面且科学的大数据支持。依托吉林统计局的数据库,以吉林农业领域统计年鉴、农业经济发展目标数据等数据。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可以为吉林省今后农业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动力。该系统对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价值的贡献有着巨大潜力。该系统应具备分析功能、评价功能、监测功能、进化路线分析功能、市场分析功能等主要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4.6.1 系统性原则

现代化农业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级的复杂系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开发研究再到科技成果转换,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所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必须从系统上层设计的高度,建立完整的体系框架。其功能要全面,要能系统客观的反应吉林省各项农业指标,从而为吉林省下一步农业现代化规划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4.6.2 科学性原则

该系统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考虑指标元素及指标结构的合理性。要从尽可能最多的指标反应我省农业现状。要有绝对性与相对性指标、总量指标与均量指标、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每一个层级要全面,不能丢层,每一层要有对比要有独立的指标。

4.6.3 对比原则

吉林省独立的科技创新评价系统要与国内同系统有相同的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标准保持一致,从而保证指标的可比性。通过横向纵向的综合对比,通过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使得该系统成为对本省有益,对国家有益的系统。

4.6.4 可行性原则

指标选取要具有综合性指标的特点,保证数据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有效利用现有同级系统和数据的同时,补充科技和农业进步的新兴指标。把各项指标量化为可操作的定量数据。其评价结果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可信度。

5 总 结

本文先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再对吉林省农业信息化进行了概述,参考了国外农业信息化的案例,最后提出了几点促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旨在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可行的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1]刘金爱.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24).

[2]李靓.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发展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

[3]李波.长春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M].2013.

[4]易信.说说美国农业信息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4篇

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用不到世界 10%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近 20%的人口,农产品供给也由长期短缺转向了总量平衡,使中国 13 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稳定的解决,并使农民生活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就整体而言我国仍然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面[,!]临着巨大挑战,耕地资源匮乏以及农业生产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进一步发展,伴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我国农业更是面临着谁来种地、怎么种的严峻问题。中央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并明确要求严守全国 18 亿亩耕地红线。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建议:用现代经营形式来推进农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的产出效益和综合竞争力。2012年党的十指出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四化”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四化”同步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是协调不力、融合不够、互动不足的问题。

2012 年陕西省在出台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7 年)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运用金融、现代工业以及流通等理念加速推进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近年来,陕西省农业发展势头很快,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并且以机械化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农业经济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但是陕西省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在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方面均不具有优势,经济发展也较国内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相对比较缓慢,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地理地貌相差很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基于当前陕西省农业发展的背景和机遇,对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对提升陕西省农业整体竞争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构建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各具特色,因此在选取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时也不尽相同,陕西省地理地貌复杂,同时面临着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峻问题,需要一套符合陕西省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将陕西省十年(2004-2013)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做纵向对比,并将陕西省十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做横向对比,最后将陕西省与其它五个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做横向对比,比较全面的反映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并做出比较好的评价。

(3)根据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推进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政策建议,促进陕西农业现代化又好又快发展。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什么时候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研究课题,从传统农业顺利过渡到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准确把握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及内涵,从而对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对农业现代化进行研究,研究的角度、方法等各不相同,但是针对陕西省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陕西省和下属十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同时与其它省份进行对比,对发展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随着陕西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就全省而言,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陕南、关中及陕北三大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运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科学客观地评价是正确认识该省各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薄弱环节的前提,并为陕西全省及各地区今后在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怎样采取合理的农业发展战略,正确选择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研究思路逻辑框架图见图 1-1 。

......................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

2.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就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并没有打成统一标准,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1)工业化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当中的运用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则被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丁泽雾 1991),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现在来看却存在重大缺陷,首先是没有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现代化,其次是把农业现代化当作一个生产力问题来看待,忽视了农业生产关系与农业生产结构等方面的变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转化论。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开始起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一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劳动者的素质需要提高,相应农业制度也需要改革(黄祖辉等 2003)。这个时期学者们主要强调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

是从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从认识上比之前的工业化论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综合论。第一,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同时又是一种手段(宣杏云 王春法 1998)。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从以直观经验和人工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发展转变为以现代生产手段、经营管理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它同时又是从自给自足的农业向商品农业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商品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和相对的(柯炳生 2000),其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与自身以往落后的状态进行纵向比较,另一方面与国外农业发达的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其动态性则表现为随着农业发达程度的提高其标准和模式也随之不断提升。第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 影响,应该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现代化,不能忽视其它相关因素。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包括了农业部门生产力的运动,同时还包括了制约和支撑农业部门发展的其它社会经济内容,如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市场体系、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农民素质水平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等(朱颂华 1999)。因此,在对农业现代化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能只讨论农业,而应把农业置身于一个与之相关的大系统中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可以将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表述为:通过工业部门的介入、市场机制的引入、现代要素的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渗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进行武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从具有落后农业生产力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以优质高产的农产品为前提,以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和绿色生态安全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机械装备、农民素质和科学技术得到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融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互相促进共同协调发展。其基本目标是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朴等 2001)。

.....................

2.2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从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和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来看,今后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应牢牢把握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有以下几点:

(1)动态性。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的进步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内涵有所不同,所以农业现代化没有终极目标,只在不同时期有阶段性目标。

(2)区域性。世界上有许多农业发达国家有丰富的农业现代化成功经验,但这都是以它们特定的历史背景、经济水平和生态资源为基础的。我们在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成功经验时,必须对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背景条件进行分析。因为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和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存在很大差异。

(3)世界性和时代性。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国际市场千变万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自我国加入 WTO 以来,我国农业不断融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面临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将区域的农业现代化与国际进行比较,依据国际公认标准来检验农业现代化的成效(马秋芳 2008)。

(4)整体性。农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现代化,同时还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相协调,并与农地制度改革、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经济建设相配套。

........................

第三章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 .......................... 11

3.1 农业发展现状 ................ 11

3.2 农业投入现状 ................ 12

3.3 农业综合产出现状 ............... 13

3.4 农业产业化现状 .................... 14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18

4.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8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18

4.1.2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9

第五章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 29

5.1 2004-2013 年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 29

5.1.1 数据获取与标准化结果 ................. 29

  5.1.2 综合评价结果 ...............30

5.1.3 评价结果分析 ................ 30

第五章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5.1 2004-2013年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5.1.1 数据获取与标准化结果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以及陕西省各政府网站统计资料和社会发展公报,得到基本原始数据后根据各二级指标计算公式经过计算得到各二级指标实际值,如表 5-1 所示:

得到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值后,运用第四章提到的标准值法(SODS)计算公式(4.7)和公式(4.8)对表 5-1 中各指标的实际值做标准化处理:以 2004 年各指标实际值为例,正向指标 C11 标准化值=46.6/90=0.51783;逆向指标 C13 标准化值=0.5/2.41=0.20771。按照该计算方法得出整套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标准化结果,如表 5-2 所示:

...............................

第六章 提高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通过前面的评价与分析,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

第一,十年来,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3 年陕西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后期,虽然较十年前的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面临着总体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的现实。从具体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水平,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则相对处于落后水平。十年来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速较快,农业投入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增速较慢。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 高品质低消耗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46-01

一、引言

古有神农尝百草得了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以来的粮食米饭,从千年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了为了充饥裹腹而进行的农业种植,中国古代阶级等级“士农工商”的划分足以说明我们的先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千年累积下来的农业技术知识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富有的传统农业知识成为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提供相当优良的基础环境和前提。几十年前我国在面对日趋上升的人口数量爆发了一场农业技术的革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培育出了高产多产的新型水稻得以满足当今社会供不应求的“缺粮”状况,然而这仅仅只是我们农业进步的小小一步罢了,不断攀升的人口数量使得我们不得不加大开垦土壤,毁林造田的力度,争取利用更多的土地来种植农作物,然而这却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匮乏,并且由于土壤的不同,纵使开垦了田地种植农作物也不会有好的收成,甚至无法种植,于是我们又学会了利用地理位置,地形情况的不同来改变种植作物及种植方法,我们通过反思过去的不足,开始了生态农业发展的脚步,能够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曾经被我们肆意破坏的地球资源。

二、发展生态农业之前的调研及其重要性

为了做好生态农业发展,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地域、气候、温度及该地的特色农作物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了当地情况之后才便于制定具体的种植方式和种植作物。调研是如何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活动,进入该地的森林,荒地进行实地考察准备十分重要,通过观察本地作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相关记录可以有利于更深一步的农业发展。虽然我国具备丰富的天然资源和累积千年的农业知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我国虽土地广博,可却有许多无法利用的荒地,再加上人口众多造成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发展状态,同时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漠化的日渐严重,还有非常恶劣的天气因素及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都成为了压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几座大山。

三、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流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成为了当今各国的目标,如今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应该坚持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从而实现多产业开放的生态农业,在继承传统知识与传统精华的同时融合现代技术,从着重生产环节为主改为规模化与传统化,从简单的农业生产转向可持续循环发展。

1. 实现多产业开放的生态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以融合各种不同的资源和工艺流向为主,从而建立完整的“食物链”或“生物链”这样的一套体系,这样才能真正让物质产生循环作用并由此实现我们一开始的“变废为宝”,持续利用目的。我国现在已经利用农业产业内部模块之间相互作用为联系解决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问题,而且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但这在不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科学发展都十分迅猛的状态来看,可持续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目前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创造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普通农民与国家政府双赢的状态与生态体系。因为我国地域环境等特性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业区域,所以以我国国情来看,我们更需要强调发展农产业的多样性,要在单一且狭隘的产业限制中寻求突破,以品种多样的物质来满足大家的产品需求。

2. 融合现代技术和传统的精华知识

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由来已久,在人口众多,农产品需求持续飙升的现代21世纪,我们对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单单在于传承古老的农业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吸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而将我国由简单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目前为止,我们的农业技术仍然处于传统的废物利用,资源循环状态。为了跟上现代化的技术脚步,我国的生态农业需要寻求一个切入点,一个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开发出能生产高品质,多产量且能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具有优势的领导产业。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农产品,生态农业一定是不能有利用基因工程而制造的,且要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剂量众多的农药,肥料及饲料等,反之则是与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相悖而言的。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一直积极的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做着努力,但我们的生态农业仍然还处于初步发展的状态,我们所生产的高品质的农产品真正与他国比起来是远远不够的,优质的农产品发展少不了企业、农户、消费市场和国家单位的共同合作,大家形成共同的利益才能更好的刺激进步与发展。

四、生产环节的产业化与规模化

由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分散化,杂乱化,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生态农业产链从而导致不能适应如今市场的多方面的需求,也更加突出了大市场跟小农经济的摩擦与矛盾,所以将生产环节进行有效的产业化及规模化成为了越来越不能够忽视的问题。根据实地情况的不同发展区域化布局,将各个方面有效的链接在一起,实现建设经营服务的一体化,规模化,有效的将专业技能,企业管理集散融入。从小方面来说,让一个区域形成网状联系,往大了发展就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同融合,这是生产产业化与规模化最终目标形式。同时不要忘记发展与国外农业之间互相贸易与交流进步。

五、总结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也随之在不断的进步当中,相信在科技发展和传统农业知识的结当中,去其糟粕,融其精华,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能逐渐走出瓶颈,在生态化农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链,探索出“中国味”浓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周良杰. 福建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现状及对策[D].福建农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