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矿区环境 ; 现存问题 ; 生态环境恢复

1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全球性的矿业大国,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 ,矿业城市300多个。21世纪以来,社会进入了消耗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对矿产资源需要的不断增长,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恢复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1.1目前矿区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1占用和损毁土地严重。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大部分为尾矿堆放占地,另外还包括露天采坑占地、采矿塌陷占地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交通设施等占地。

1.1.2引发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和矿井突水等。

1.1.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引起地表缺水严重,影响了矿区人们的生活质量。

1.1.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峻。艾维尔沟矿区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巨大,年排放煤矸石449346吨,尾矿134804吨,粉煤灰14183 吨,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矿山矿井水经处理后排放艾维尔沟河,加剧了区域性水体污染;采矿产生的大量废气、烟尘、SO2,和C0,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1.1.5破坏地貌景观。矿山开采造成对山体和自然景现的破坏严重。

2、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对因采矿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区域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期望状态的过程。要做到开采资源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1指导思想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性系统工程,要求各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在矿山开发及修复的全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给予超前的、动态的保护和恢复。

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大多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应开展于矿区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从勘探、设计到生产直至报废,都应始终贯穿着恢复环境的思想,超前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对矿区环境的破坏。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应及时对矿 区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破坏特征进行积极的调控,将矿区重建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应从矿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组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规划、评价和治理,使矿山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从而降低环境修复的难度,使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高效而经济地进行。

2.2典型技术

2.2.1针对沉陷矿区的复垦技术

沉陷是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中较常见的一种,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修整法、填充法等几种复垦技术。疏排法采用建屯排水沟等合理的排水措施.再加以必要的地表整修,即可使小面积积水的区域并得以恢复。此法一般应用于潜水位不高、地表下沉不大,正常的排水措施即可见效的矿区。对于沉陷较深,且有积水的高、中潜水位地区,可采用挖深挚浅法,即在沉陷较深的位置再挖深,而将挖出的土方填埋到沉陷较浅的区域,形成的水塘和耕地可以同时从事水产养殖和种植业,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修整法应用于浅水位沉陷土地无积水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将矿区改造成梯田等方式恢复利用土地。此法的采用需要综合考虑工程量、坡度、坡向及灌溉等多方面的条件。填充法一般利用矿区附近既有的材料(如煤矸石)填充沉陷地区以实现复田绿化。由于填充法可以同时解决沉陷矿区复垦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这两个问题,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填充法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无污染填充材料的选取非常关键。除上述几种方法外,生态工程复垦法目前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利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多层次利用,以达到持续发展的复垦目的的工艺技术。

目前,焦煤集团高度重视生态综合整治并制定生态综合整治原则原则,1、减少荒漠化扩大的原则 ;2、自然资源损失的补偿原则;3、自然生态体系受损区域恢复原则;4、人类需求与生态完整性维护相协调的原则;5、避让原则6、最小化原则;7、减量化原则;8、修复原则;9、重建原则。矿区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危害性滑坡、裂缝等沉陷灾害的治理率达到100%。近两年,焦煤集团塌陷区治理共计资金投入2500万元。事实证明,其具有较大的社会综合效益。

2.3绿化技术

近年来,焦煤集团在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其综合利用程度总体仍不足45%,因此,绿化造林作为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区域环境修复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由于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坡陡且较松散,立地条件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在绿化造林前,应首先采用穴坑整地法或梯田整地法,对地表进行平褴工作。选择植物的品种时,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耐旱、耐贫瘠,生长快、且根系发达的品种,并遵循乔、灌,花草混植和先绿化品种后经济品种的原则。在植物的种植方式上,要针对不同植物的品种分别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焦煤集团矿区公园充分利用煤矸石填坑绿化,绿化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得到了矿区职工的好平。实践证明,根据矿区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对落叶乔木、灌木等应采用少鼍配土栽植,对常绿树种则应采取带土球移植的方法,而对于草本植物采用拌土播撒或沾泥浆等方法种植较为适宜。

2.4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矿区土壤的污染一般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有:固定/稳定修复法、去除法和隔离法等。在有条件的地区联合使用这几种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修复成果。固定/稳定修复法是指运用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将土壤中的污染物稳定或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去除法也需要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用机械、人工等措施将污染t壤挖出、运走,化学方法则利用化学试剂对土壤进行清洗而去除污染物。这两种方法都具有成本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生物方法可以利用超累积植物去除污染物,此方法经济、安全,但植物品种少,修复速度慢。隔离法使用水泥、粘土等各种防渗材料,将污染土壤就地与未污染土壤或水体分开,从而达到阻止污染物扩散的目的。此方法一般用于污染严重、易扩散且污染物可在一段时间内自动分解的情况使用。

3结语

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由于矿山数景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矿区环境恢复就更加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将生态坏境的修复作为矿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才能营造适宜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满足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守敬.矿区士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J1.城市地质,2008(3).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铜陵市 重金属污染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37-03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开发利用的重金属种类、数量和方式越来越多,涉及重金属的行业越来越多,再加上一些污染企业的违法开采、超标排污等问题突出,使重金属污染呈蔓延趋势,污染事件出现高发态势,表现出长期积累和近期集中爆发、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出现问题相交织的特点[1]。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体现了我国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高度重视。

铜陵市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开采历史的极具特色的有色多金属矿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有着悠久的采冶铜历史[2]。目前已形成以采、选、炼、加工为一体的“铜”产业链,对推动铜陵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重金属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对公众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或现实的危害。铜陵县、铜官山区是国家60个重金属砷控制区之一,46家企业被列为环保部重点监控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3]。

1 铜陵重金属污染研究分布

目前有关铜陵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区土壤、尾矿库、水及水体沉积物污染、大气沉降物及城区表土与灰尘和潜在生态风险的评估。

1.1 矿区土壤

土壤中的重金属,在自然情况下,主要来源于成土母岩和残落的生物物质。但是近代以来,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污染程度越来越重,范围越来越广。胡圆圆等[4]对铜陵铜官山铜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铜官山铜矿区土壤Cu、Zn、As、Hg平均含量高于铜陵市土壤背景值,土壤已受Cu、Zn、As重污染,受Hg轻污染。

杨西飞[5]运用Matlab软件模糊推理系统(FIS)对铜陵矿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发现该矿区农田表层土壤普遍受到了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严重,其次是Cu,其它各元素依次为Pb>As>Zn>Hg。土壤中Hg、Cd、Cu和Pb元素在表层明显富集,各元素总量在不同深度均明显高于土壤自然背景值,Hg、Cd、Cu、Pb和Zn在垂向上呈递减趋势,且在横向上主要以洋河、顺安河和新桥河为中心向四周递减。不同形态重金属在总量中的百分含量随深度变化明显不同。

王嘉[6]对铜陵的两个矿区(狮子山区朝山金矿主井和铜陵县顺安镇新桥矿业公司主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运用内梅罗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现状评价,研究表明,As和Cd为严重超标污染物;As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都大,Cr的致癌风险最大;Cd、Hg、As对生态危害的潜在风险很大;所研究的两矿区均存在很高的致癌风险和生态风险,朝山金矿区相对更高些。

白晓宇等[7]运用地统计学分析手段对铜陵矿区土壤中若干重金属元素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及空间插值和污染分析,结果表明,As、Cd、Pb、Zn元素的变异函数表现为各向异性,其方向性可能主要受矿床分布控制;Hg元素因受小尺度因子影响较大而呈现块金效应较大。As元素污染的主要是由于铜矿、铅锌矿、褐铁矿矿床及其开发;Cd元素的污染与铅锌矿床及其开发,以及农业污灌有关;Pb、Zn元素的污染与铅锌矿床及其开发密切相关。

1.2 尾矿库

铜陵市是安徽省境内重要的铜生产基地。在铜矿生产的同时,产出了大量尾矿堆存于附近的尾砂库中。尾矿库多建于山间谷地、河流上游地区,其下游是经济、农业发达地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的扩容,部分郊区的尾矿库已经进入市区,尾矿库的环境效应及其安全性令人关注。徐晓春等[8]对安徽铜陵林冲尾矿库复垦土壤采样检测的结果表明复垦土壤中Cu的污染极其严重,As、Zn、Pb的污染较轻。徐晓春[9]还对铜陵凤凰山矿林冲尾矿库中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土壤、水系沉积物和植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长期堆存的尾矿会发生元素的次生淋滤与富集。

惠勇[10]等对铜陵市凤凰山尾矿库三个不同凤丹种植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土壤中的Cu、Zn、Cd含量均较高,其中Cu、Cd的含量分别是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04~1.30倍和6.58~9.34倍。矿区近年来种植的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作用不明显。

王少华[11]等采集了铜陵市杨山冲尾矿库、尾矿库周边及较远距离土壤、水、植物样品,测定了其中的重金属含量,发现所采集的土壤、水和植物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As,Hg,Cu,Zn和Pb等元素的富集现象,且不同元素之间的富集程度也有所差异;重金属元素含量随着远离尾矿库,有逐渐递减的趋势。周元祥[12]等对杨山冲尾矿库尾砂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自然风化条件下,Cu、As、Hg、Cd和Pb的淋滤迁移速度相对较快,Zn略慢;Zn、Pb、Hg和Cd在50~60 cm深处会发生二次富集;风化后尾砂中Cu、Pb、As和Hg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式,其次为铁锰氧化态,其中Zn和Cd以铁锰氧化态含量在表层最高。

1.3 水及水体沉积物

水体及沉积物因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往往会成为重金属元素的“源”和“汇”,学者们也因此对其进行了众多研究。张敏[13]等通过测定长江铜陵段枯、丰水期江水中Cu、Pb、Zn和Cd不同形态的含量,分析了四种金属在江水中的存在形态分布,不同水期含量变化,水中悬浮物对金属吸附能力大小,以及近20年来含量的变化情况。发现长江铜陵段江水中各重金属总量丰水期时大于枯水期,重金属各形态含量之间均有差异。与近20年江水中的重金属背景值比较,长江铜陵段重金属含量有普遍升高的趋势。

徐晓春[14]等对相思河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采用潜在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相思河中下游受到的重金属污染明显比上游严重,Cu和Cd的富集系数和生态危害高。

李如忠[15]等对惠溪河滨岸带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惠溪河滨岸带土壤中Cd和As达到极高风险等级,Cu为中等风险等级;根据综合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贡献率水平,初步判定As和Cd为惠溪河滨岸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的优先控制对象。

王岚[16]等对长江水系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性评价的研究中表明,安徽顺安河位点为极强生态危害范畴。

叶宏萌[17]对铜陵矿区的新桥至顺安河沉积物中五种重金属的全量和形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环境条件分析了它们的横向和纵向迁移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域沉积物重金属中Cu、Zn、Pb、Cd的均值皆远超长江下游沉积物背景值,其中以Cu和Cd最显著。对重金属横向迁移分析发现,矿山重金属会随着沉积物的距离增加而显著降低,新桥河沉积物的迁移变化显著高于顺安河沉积物。在迁移过程中,Cu、Zn、Cr残渣态逐步增加,毒性减弱,Pb、Cd的活性态比例增大。重金属的纵向迁移分析结果表明,离矿山的位置远近对沉积柱金属的总量和形态起决定作用,矿区下游河流沉积物既受尾矿的影响,也受河流流域物质本身的影响。

1.4 大气沉降物及城区表土与灰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带来的交通污染以及其他方面的污染使得大气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李如忠[18]利用美国国家环保局(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铜陵市区表土与灰尘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铜陵城区土壤和地表灰尘已遭受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不同功能用地的致癌风险均显著超过US 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阈值范围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值;铜陵市表土与地表灰尘已对公众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其中主导致癌与非致癌风险效应的主要污染因子是As,主要暴露途径是手-口摄入途径。

吴开明[19]用藓袋法对铜陵市大气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研究,发现铜陵市Cu污染最严重,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是铜陵市最主要的污染源,交通运输对大气重金属污染也日趋严重。

殷汉琴[20]对铜陵市大气降尘中铜元素的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富集因子法定性地判断各采样点铜元素的来源,研究表明,铜陵市大气降尘中铜元素污染严重并且形成了以铜开采和冶炼企业为中心的污染区域。研究发现铜矿石的开采和冶炼对大气降尘中的铜元素污染贡献较大, 是主要的污染源。

2 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与控制措施研究

重金属在土壤、水体、大气、生物体中广泛分布。由于大气和生物体中重金属的特殊性及其主要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土壤和水体,所以对于重金属的污染修复技术主要集中在对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

重金属在土壤中不易随水淋溶,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具有明显的生物富集作用且土壤污染具有较长潜伏期;由于土壤、污染物及地域的复杂性,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其治理不仅见效慢、费用高,而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种:(1)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使其固定,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2)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21]。围绕这两种途径展开的土壤重金属治理措施有物理及物化措施、化学措施、农业生态措施、生物修复等[21~23]。

王华等[24]对我国底泥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做了相应综述,提出目前我国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常用方法有工程治理方法、生物治理方法和化学治理方法。

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后对水生植物和动物均产生影响,并通过食物链发生富集,引起人体病变,危害人类。目前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集成技术、生物方法等[25]。

为控制铜陵市重金属污染、提高环境质量,铜陵市环保局组织编制了《铜陵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该规划以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为指导,落实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治理念,提出了一系列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以求能遏制重金属污染趋势,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环境权益。

3 结语

对铜陵市重金属污染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对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经行了总结。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表明,铜陵市重金属污染已比较严重。Cd、As、Cu和Pb为主要的污染元素,Hg虽然含量较低,但因为其毒性较大,亦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矿石的开采和冶炼以及尾矿的堆积成为铜陵市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所以首先应控制源头,治理矿石的开采和冶炼,清理尾矿的堆积。由于植被等生物体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吸附阻拦作用,可在采矿厂四周设置重金属吸收强防护带,阻止污染向更远扩散。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生物方法、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

健全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强化行政管理是防治重金属污染的重要管理手段。《铜陵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提出对铜陵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健全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实施清洁生产,监督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验收工作,开发研究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等是目前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罗吉.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及改进对策[J].环境保护,2012(18):24-26.

[2]张鑫.安徽铜陵矿区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铜陵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R].

[4]胡园园,陈发扬,杨霞,等.铜陵铜官山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4):342-344.

[5]杨西飞.铜陵矿区农田土壤及水稻的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6]王嘉.铜陵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与风险评估[D].合肥工业大学,2010.

[7]白晓宇,袁峰,李湘凌,等.铜陵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变异及污染分析[J].地学前缘,2008,15(5):256-263.

[8]陈莉薇,徐晓春,黄界颖,等.铜陵林冲尾矿库复垦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10):1540-1544.

[9]徐晓春,王军,李援,等.安徽铜陵林冲尾矿库重金属元素分布与迁移及其环境影响[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22(4):433-436.

[10]惠勇,张凤美,王友保,等.铜陵市凤凰山尾矿区重金属污染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6-1426.

[11]王少华,杨劫,刘苏明.铜陵狮子山杨山冲尾矿库重金属元素释放的环境效应[J].高校地质学报,2011,17(1):93-100.

[12]周元祥,岳书仓,周涛发.安徽铜陵杨山冲尾矿库尾砂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规律[J].环境科学研究,2010(4):497-503.

[13]张敏,王德淑.长江铜陵段表层水中重金属含量及存在形态分布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3(6):61-64.

[14]徐晓春,牛杏杏,王美琴,等.铜陵相思河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28-131.

[15]李如忠,徐晶晶,姜艳敏,等.铜陵市惠溪河滨岸带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88-96.

[16]王岚,王亚平,许春雪,等.长江水系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性评价[J].环境科学,2012,33(8):2599-2606.

[17]叶宏萌,袁旭音,赵静.铜陵矿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迁移及环境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0):1853-1859.

[18]李如忠,潘成荣,陈婧,等.铜陵市区表土与灰尘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2):2261-2270.

[19]吴明开,曹同,张小平.藓袋法监测铜陵市大气重金属污染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8,17(4):554-558.

[20]殷汉琴,周涛发,张鑫,等.铜陵市大气降尘中铜元素的污染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4):734-738.

[2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1997(3):72-76.

[22]佟洪金,涂仕华,赵秀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J].西南农业学报,2003 (S1):37-41.

[23]顾红,李建东,赵煊赫.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05,21(8):397-408.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 治理; 平顶山市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68-001

1.前言

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日渐薄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受到制约[1]。矿山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煤炭开采导致废气排放,危害大气环境等。矿区环境保护存在着环保意识差,公众参与程度低,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等[2]。解决矿区环境污染问题,政府要树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观念,完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大力应用清洁开采和炼煤技术,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发展模式。

2.平顶山市矿山主要环境问题

平顶山市是我国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过去一段时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出现“重开采、轻环保”的偏差,矿区环境污染问题一度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近几年,政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矿区环境治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矿山环境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对生态环境直接破坏,危及子孙后代[3]。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环保产品。在政府的干预下,使矿产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对矿山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通过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达标生产等途径,使煤炭生产走上规范化开采的轨道[4]。

生态环境问题有开采活动对土地的直接破坏,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矸石等)大面积的堆置,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有的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径流或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环境。地下水位降低,废水排放,导致水均衡遭破坏,水质污染。

煤炭开采过程中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直接破坏植被和农作物,导致绿地面积缩减。采煤排出的煤矸石、废渣、尾煤也占用大量土地。采矿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煤尘及其他粉尘,对矿区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矿井中的瓦斯等有害气体未作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大气层中,对大气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5]。

3.平顶山市矿山环境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中出现的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政府宏观层面上的制度性制约和因管理目标偏向导致的政府职能工作的缺位、越位和错位[6]。

在宏观层面上,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政府开展矿山环保工作的具体指导效果很有限。缺少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对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法律法规中。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缺乏有效的防治矿山污染与生态保护制度。缺少强制性,难有实效,有些法规太原则化而又难以操作,没有有效的制裁手段。政府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对污染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内部整改等措施来治理与控制污染。一些污染企业在被勒令关停后,过些时候又改名换姓,以其他名义重新开业。矿山环境污染在政府追求的效益目标下,变得可有可无,进而导致了政府职能错位,致使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政府的全力监管。

4.平顶山市治理矿山环境的必要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确保矿山环境治理高效运行。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对许多污染现象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此外,执法力度不够,使一些污染事故和责任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今后,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在矿山开发中,必须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不动摇,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矿产资源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防止矿产资源开发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在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对矿山环境破坏严重的矿山企业,限期提出整改和治理的实施方案,坚持实行不定期巡查和监察员督察制度,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施矿山环境准入制度,加强矿产资源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落实矿山环境污染治理责任。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新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必须进一步淡化传统的GDP增长主导型的政府责任意识,切实增强一级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因此,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矿山环境的职能,找准政府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把握政府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路径选择,已成为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应红,文志岳等.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政策研究[J]资源经济,2003,6

[2]郑红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J]矿业快报,2001,4

[3]张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5

[4]王志宏,肖兴田.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破坏和污染现状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6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主要从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来论述。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裸露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字:矿区生态环境效应生态恢复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主要从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来论述。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裸露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环境

一、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

由于矿业是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经济活动部门,因此它所涉及的产业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关系密切。鉴于资料的匮乏等因素,本文所阐述的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主要涉及矿产的开采、运输、选矿、冶炼四个环节。前人研究表明,由于人们大多对我国矿产资源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矿产开采过程中浪费现象以及污染环境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大部分矿区矿产采掘作业不规范,矿产开采过程中常引发严重的水污染,废石中所含镉、砷等有害元素对地表水源等进行破坏,开采过程占用大量土地并破坏植被和生物,运输过程破坏基础设施并因包装不善引起污染物遗漏,选矿后的尾矿造成土地直接污染,而矿产的冶炼过程也会给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某些矿床过分关注主矿产品的价值而缺乏综合利用的意识,忽视了共 ( 伴) 生组分的用途。以下将从矿产开发的开采、运输、选矿、冶炼等四个影响方面来分别叙述相关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开发过程的影响

(一)开采过程

1.水污染:矿产开采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矿区矿产采掘作业不规范,开采不当,引发了严重的水污染,水质恶化,酸雨污染严重,同时大片开采地区地下水位下降。2.废石污染:采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废石。由于未进行二次回收或二次回收率太低,废石中所含镉、砷等有害元素极有可能暴露地表,危害严重。另外,因为未能对废石进行妥善处理,只是一味倾倒堆放,导致大量土地被污染。

(二)运输过程

在矿产堆放、被运出直至运达目的地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由于矿物开采出后的无序多处堆放,雨水冲刷; 以及运输过程中易发生矿产遗漏,尘土飞扬等因素,原本在矿产中的有害元素暴露于空气中,从而形成大面积污染源。对运输过程而言,露天矿汽车运输是人们优先采用的运输方式。然而汽车的运输花费随着采矿的延伸以及采剥比的增大而不断增加。为满足运输要求,装载机铲和汽车变得越来越大。这也相应的导致了运输的油耗和路面受损度的增加。

此外,长距离运输矿产的大型汽车产生的噪声、尘土以及其它对环境的危害等会影响临近地区居民的生活工作质量。

(三)选矿

1尾矿。目前,矿业废弃地复垦的比例较低,尤其在我国,约占工矿废弃土地总量的10%。选矿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工业用量最大,有重要意义的金属矿产如铁、锰等储量和开采量都很大,然而矿石品位较低,多为贫矿,经过选矿加工后就会产生大量尾矿。废弃地中的大量有毒有害重金属,还有可能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而流失,严重污染周围环境。此外,我国煤矿另有大量矸石山,堆积量约 30 亿吨,占地约 5800hm2,矸石山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一部分还会自燃,从而污染大气环境。2废水。部分选矿厂选矿结束后不严格进行废水处理,会导致居民生活水源被污染。有研究表明,经 2003 年下半年环保调查,有些选矿厂排出的废水中砷、镉、铅超标惊人:砷超标 2189 倍,镉超标 4. 7 倍,铅超标 178. 3 倍。主要有酸性矿井水,酸性的露天采场废水,矸石山和尾矿堆淋滤水等几个类型。酸性矿山废水溶解大量重金属和非金属毒害元素,在表生条件下矿物发生的氧化反应、中和反应、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等会控制其酸性排水和重金属元素释放的过程。硫化物矿物成分与含量、氧化剂、细菌等微生物、孔隙水 PH 值以及矿物粒度、气候等会影响 AMD 的形成。AMD 可能会导致新的结构系统或生态系统出现,从而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有研究表明矿山及矿山的开发会使矿山上流区域及沿岸土壤发生严重环境地球化学变化,导致严重水流和土壤污染,从而影响矿区植物生长及居民的生活。另外,矸石山淋溶水有时呈现较强酸性或含有毒有害元素,倘若选址不好,或不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将会导致周围土壤及地下水体的污染,产生环境危害。

(四)冶炼过程

由于冶炼企业为节省成本而不按规定处理冶炼产生的污染物,或企业设备陈旧导致回收率和清洁生产水平较低等因素,矿产的冶炼过程会给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产生的 “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后果比较严重。有色金属冶炼中会排出工业废气导致空气中的重金属污染例如钼冶炼过程中产生废气,其气型污染物主要是破碎工序产生的粉尘,焙烧、脱硫和煅烧等工序产生的烟尘和 SO2,以及酸化或浸出工序逸散的少量酸雾等。

矿产冶炼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常含有有害元素。如钼的冶炼,其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浸出渣、磷砷渣、煤渣、水处理渣和脱硫渣。其中浸出渣、磷砷渣和水处理渣均属危险固体,倘若不按危险废物要求暂存与处置,极易发生二次污染。又如含汞废料冶炼废渣,主要成分为活性炭和石灰渣,年排放量约 2900t,含汞 < 0. 005%,暂时建渣库堆存,将来处理后回收利用。但是经新渣溶出实验,渣库渗滤水含汞可达 0. 024mg/L,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此外,矿产冶炼中,非法排放的污水会污染临近农田,导致农田土壤和农作物有害元素含量超标,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2. 4. 2 其他污染冶炼企业的破碎机、泵、风机等各式机械设备均有噪声产生,噪声强度约为 85 ~105 dB ( A) ,对相邻居住区的居民生活有一定影响。生态环境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 某县由于其大量土法金银冶炼没有进行 “三废”处理,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砷、铅含量严重超标。山林和果树绝大部分枯死,水田遭到污染,田地绝收,鱼虾灭绝。当地居民因长期居住而被检出慢性铅中毒,其他疾病发病率也有增加。

三、建议及对策

(一)综合利用资源

由于矿产开发产生的废弃物是主要污染源,因此首要要做的是从源头做起,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这是既有效又经济的方法。在生产实际中,除了要通过技术攻关提高矿石中主要元素的回收率外,还要考虑提炼伴生、共生的元素的综合回收,矿山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等措施,尽量减少尾矿的产出量。对于综合回收技术还不太成熟的复合多金属矿,可进行资源储备,待条件成熟时再开采利用,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此外,将采矿场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生态性开发,可以做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

(二)回收利用尾矿

虽然金属矿山尾矿的物质组成不同,但其基本开发利用方式颇为相似。对于已经产生的尾矿,可对其中的有价金属元素以及非金属元素进行高效率的回收。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处理方法:( 1) 利用尾矿制砖、水泥等建筑原料;( 2) 利用尾矿生产新型玻璃材料、建筑微晶玻璃等建材产品;( 3) 铁尾矿可大量用作路基的基础材料;( 4) 利用尾矿、废石作地下采空区充填料。

(三)综合治理污染区

统一规划、综合建设污染区,比如对固体废弃物堆积场进行复垦绿化,对已经污染的水源进行综合治理等,将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灾害的监测、控制和治理,避免溃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另外,可利用某些特殊植物对废水废气进行协助治理。前人研究表明,如紫花苜蓿和牧草等可吸收土壤中的 As; 不少藻类对酸性水具有很强忍耐力,可对水体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 蜈蚣蕨和粉叶蕨也可富集大量 As等。此类植物均可用来进行受污染环境的治理。也可应用微生物,帮助增加植物的营养吸收效率、改进土壤结构、减少重金属毒害及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从而在污染区重建与植被恢复中发挥重大作用。

(四)健全法律和政策体系

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应在确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建设模式、指标体系等的基础上,制定矿产二次资源利用技术政策以及矿产采选情节生产技术的各方面要求、采场安全稳定性建设方案等,规范开发行为。同时建立覆盖黑色和有色金属、黄金等行业典型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 ( 库) 灾害数据库等,建立相应倡导方案以及相关评价体系,以确保相关工作的安全、高效、环保地进行。

参考文献: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矿山 生态地质环境 尤溪县

1 前言

尤溪县是我省的矿业大县,具有独特的成矿地质构造条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矿业开发事业从小到大,发展到如今,已成为尤溪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矿业经济产值从1985年的176.57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7.9亿元;从简单的采掘矿石发展到选矿、冶炼,为国家、地方财政和人民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繁荣了经济。

由于受多山地貌的限制和雨季集中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及乡镇及私营矿业无序开采,乱采滥伐,致使矿业开发在为尤溪县经济创造繁荣的同时,也危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质量保护,有的甚至造成人为灾害。尤溪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提出了许多综合治理的措施,努力发展绿色矿业,并已初见成效。福建省尤溪金东矿业有限公司建成选矿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零排放,为该县选矿企业做出了表率;在尾矿综合利用、回收有用元素、实现循环经济方面已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工作。

2 尤溪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现状

2.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闽中裂谷带南段。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政和―大埔深断裂通过本区。分布地层主要有震旦系龙北溪组浅变质岩和侏罗系火山岩系;震旦系地层以“基底构造窗”形式断续出露。梅仙地区“基底构造窗”面积达53km2,其中赋存较多的矿产。

目前,已发现29个矿种,以铅、锌、金、银、铁、硫、大理岩、白云岩、透辉石等较丰富。已发现大小矿点130余处,其中规模达中型以上的矿床6处、小型矿床7处。据统计,铅锌金属储量达2607吨、金矿金属远景储量40吨;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等非金属矿产储量达1.5亿吨。已办理的采矿许可证62本,其中铅锌矿15本、金矿4本、大理岩 8本、石灰岩5本、白云岩8本,其它非金属21本。全县探矿证约有53本。另外,在矿产品深加工方面,建有金属矿选矿厂20余家,非金属加工厂百余家,冶炼厂3家,从业人员约3000人。全县铅锌矿设计生产规模达日处理约4000~5000吨矿石,日排出尾矿量约400~500吨,日消耗水资源12000~15000吨。

在铅锌(银)行情最好的2006年,全县26家铅锌选矿厂,年设计处理原矿能力183万吨,完成产值6.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14家铅锌企业,实现产值5.9亿元,销售收入6亿元,利润总额2.1亿元,税金总额 1.1亿元。

2.2 环境保护现状

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选矿、加工、冶炼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繁荣了社会和经济。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威胁,近几年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1)矿山“多、小、散、乱”,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非法滥采、越层越界开采、私下转让、变相承包等时有发生;使矿山监督管理、安全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2)露天采矿在主要公路两侧造成林木破坏,形成“青山挂白”、“青山流泪”、“满目疮痍”,破坏水土保持。废石废碴随意倒置,不设栏碴或挡工墙,造成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导致毁坏农田及土地破坏,造成矿区生态破坏。

(3)地下开采,不按设计施工,形成地下采空区过大,造成冒顶垮塌或地面大面积陷落。

(4)选矿废水及尾矿未经净化处理,向河流排放,造成水污染,河水中重金属铅和镉、药剂和COD等含量超标。

(5)冶炼企业离村镇太近,环保设施不达标,排出的尾气中二氧化硫超标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6)石粉厂加工防尘密封不好,造成空气粉尘严重污染。

(7)石粉加工、井下掘进、开采缺乏通风设备、防尘措施,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凡此种种危害都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尤溪县政府以梅仙地区为重点进行了涉铅矿山专项治理整顿,加大了对矿山秩序的整治与规划,稳步推进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工作,取得了一些工作经验。

3 尤溪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思考建议

3.1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近年来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潜伏的致灾隐患、恶化的矿山生产和生活环境向人们警示,单纯从技术角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其发展趋势,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把矿山的防灾减灾与矿山企业、地区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加强社会教育,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各地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将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关具体工作;经贸、水利、环保、交通、林业、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业务指导。

矿产资源的开发应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通过科学管理和必要的工程措施加以预防,同时对已存在的或难以避免的地质灾害开展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理,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项目,坚决取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充分调查,科学规划

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并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内容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废弃地复垦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规划阶段,应对矿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调查,建立矿区的水文、地质、土壤和动植物等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基础状况数据库。同时,应对矿床开采可能产生的区域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和评价,注重对矿山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当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状,编制实施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规划。

3.3 严格监管,加强监督

3.3.1严格审批

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规划,切实加强矿业权审批工作,新建矿山必须符合生态环境准入条件。在勘查阶段,应查明矿区环境地质条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矿山设计阶段要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三废”达标排放方案、土地复垦方案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3.3.2加强监督

一是各级环保部门要强化日常环境执法监督,建立完善日常巡查和全程监管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环境违法行为;采取挂牌督办、责任追究、督查督办、典型案件曝光等措施,加大对环境违法企业的惩治力度。对恶意排污行为予以重罚,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强化督查工作,确保环境违法案件一查到底,严防死灰复燃。二是各级国土部门要加强对矿山的监督检查,发现矿山开采过程中严重破坏生态林,造成水土流失、产生地灾隐患、污染环境和水源的坚决予以关闭和取缔。同时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的排查工作,切实防范因非法开采而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三是建立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一般大型矿山设置环保科,中、小型矿山建立科或组。矿山企业中的环境保护人员主要包括矿山环保科研人员,环境监测人员,污水治理人员,矿山企业防尘人员,保护设备维修人员,矿区绿化人员,复垦造田人员等。四是加强对矿山可能遭受或采矿活动可能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防治,避免或减少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3.4 强化措施,多元投入

废弃矿山的治理是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应以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发改委、环保部和安监总局2008年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废弃矿井治理工作的通知》为契机,全面开展废弃矿井的调查摸底工作,编制治理计划,落实治理任务,并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要因地制宜,分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将城市周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区域的废弃矿山列入优先治理范围。

3.4.1建立多元化的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机制

废弃矿山的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核心是治理资金的筹措问题。应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坚持多条腿走路,逐步建立和完善“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的新机制。一是全面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在采矿权申请时要求企业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并缴纳保证金,以作为矿山边开采边治理的费用和矿山闭坑时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费用。保证金的收取应以不少于预期治理费用为原则。二是对历史上废弃、已闭坑、无明确责任人和环境问题严重的矿区,设立政府专项资金,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政府配套。专项资金可从政府有关涉矿的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安排一部分,在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安排一部分,也可在区位优势明显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后新增土地的有偿收益中安排一部分。三是坚持与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相结合,多元化筹措资金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要实施政策倾斜,鼓励采矿权人自觉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四是部门联动,申请环保、林业、水土保持等专项资金,集中财力、物力,开展绿化和环境保护等工作。五是完善和创新管理体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治理,多途径、多渠道解决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资金。凡是与矿山治理工程有关的收费项目,能够减免的,要一律予以减免。

3.4.2强化措施,依法治理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可采取综合治理、景观再造、生态复绿及土地整理4种模式。如对塌陷区的治理要考虑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塌陷虽是地质灾害,但有时因改变了原始的地形地貌,变成新的景观,要注意将大的塌陷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区域治理,并注意生物发展的多样性。可实施生物链工程,变废为宝,还可以进行土地复垦后收储再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样可以将塌陷的土地经过治理,整理成宜景则景,宜园则园,宜房则房,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要做到“新帐不欠,老帐渐清”,对管理混乱、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的矿山企业,要及时查处,责令其停产整改,拒不整改的,要依法从严处理。对确无能力缴纳保证金或不能履行保护和恢复治理矿山生态环境义务的矿山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

矿山开采企业应将废弃地复垦纳入矿山日常生产与管理,采取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废弃地复垦,防止水土流失及风蚀扬尘等。提倡采用采(选)矿―排土(尾) ―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对于存在污染的矿山废弃地,不宜复垦作为农牧业生产用地;对于可开发为农牧业用地的矿山废弃地,应对其进行全面的监测与评估。矿山开采过程中应采取种植植物和覆土等复垦措施,对露天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采用生物工程进行废弃地复垦时,宜对土壤重构、地形、景观进行优化设计,对物种选择、配置及种植方式进行优化。鼓励推广采用覆岩离层注浆,利用尾矿、废石充填采空区等技术,减轻采空区上覆岩层塌陷。

3.4.3三废和尾矿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3.4.3.1废水、废气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一是鼓励将矿坑水优先利用为生产用水,作为辅助水源加以利用。二是采取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预先截堵水,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或减少各种水源进入露天采场和地下井巷。三是采取灌浆等工程措施,避免和减少采矿活动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四是研究推广酸性矿坑废水、高矿化度矿坑废水和含氟、锰等特殊污染物矿坑水的高效处理工艺与技术。五是采用安装除尘装置,湿式作业,个体防护等措施,防治凿岩、铲装、运输等采矿作业中的粉尘污染。

3.4.3.2固体废物贮存和综合利用

一是建造专用的尾矿库,对采矿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使用专用场所堆放,尾矿库坝面、坝坡应采取种植植物和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滑坡和水土流失,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环境污染及诱发次生地质灾害;二是根据采矿固体废物的性质、贮存场所的工程地质情况,采用完善的防渗、排水措施,防止淋溶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三是采用水覆盖法、湿地法、碱性物料回填等方法,预防和降低废石场的酸性废水污染;四是大力推广采矿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推广表外矿和废石中有价元素和矿物的回收技术,推广利用采矿固体废物加工生产建筑材料及制品技术,如生产铺路材料、制砖等,推广利用尾矿、废石作充填料,充填采空区或塌陷地的工艺技术。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东江;源头区;水污染;系统控制工程;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79-03

1 东江源头区面临主要水环境问题

东江是珠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寻邬县,干流全长562km,其中广东境内435km。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广东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东江水环境呈现出典型的“高经济密度、高发展速度、高功能水质要求及高强度控污”特征。东江源头区包括赣州市的寻乌、安远和定南3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14°47'~115°33',北纬24°29'~25°33',流域面积3502km2,约占东江全流域面积的1/10,源区范围及主要水系分布如图1所示。

“十一五”期间,东江源区人口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建设范围的逐步扩大,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业、矿业污染物大量进入水体,加大了东江水环境保护的压力。总体而言,东江源头区面临的水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随着人口的增加,水环境压力将与日俱增

东江源区3个县非农业人口13.08万人。2009年底,3县城市污水处理厂才建成试运行,城镇生活污水仅经化粪池简易处理后便直接排入地表水中。3个县的大部分乡镇未建垃圾处理场,许多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溪沟。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放将给水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污染。

1.2 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水质保护堪忧

近年来,东江源头区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但部分养殖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周围地表水体,如不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地表水水质将日益恶化。

1.3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东江源头区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村生活污染物、散养畜禽、农田径流、果园径流等。3个县农村散养畜禽亦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提高果业和种植业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部分化肥和农药流入地表水体。因此,东江源头区地表水体正遭受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

1.4 工业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东江源头区工业呈迅猛增长的势头。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也将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及其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也将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1.5 废弃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控制有待加强

东江源头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钨、铅、锌、铜和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稀土王国”之称。区内现有各类矿山(点)数千座(处)。多年的采矿活动,产生大量的废弃地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尾砂库)。尾矿和剥离物中所含的重金属、残留在尾矿中的选矿试剂(酸性试剂、有机试剂)等污染物,在雨水的冲刷和淋滤作用下进入水体,造成地表和地下水体的严重污染。

1.6 有毒有害污染物受到广泛的关注

东江作为供水水源,其水质污染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备受关注,一旦东江源头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必然会通过江河的生态链传导至整个东江流域,影响东江流域人民的生存、生活和生命质量。因此,东江源头区应全面治理点源和面源污染,特别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污染物。

总体而言,东江源头区水质污染以氨氮、有机污染和重,金属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铅、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砷、镉、六价铬、汞等。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是当前东江源头区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面源污染的控制是东江水环境保护的关键。东江源头区面源以农业面源为主,污染形式主要表现在居民生活污染、种植业和果业污染等,在居民生活污染及种植业污染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当前源区果业生产是污染变化明显的污染源。

东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果(尤其是柑橘和脐橙)生产基地,种植柑橘和脐橙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果树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量山体遭到开发,而坡度大于15°,甚至超过25°的山体也被承包用于种植果树,这些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中的氮、磷等营养盐进入地表水体,同时随着大量人工施加的各种农药(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吡虫啉、克百威、2.4-D丁酯、涕灭威、丁草胺、乙草胺等)、化肥(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等)被雨水淋刷进入地表水,都给当地水环境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东江源头区3个县各乡镇年生猪出栏约48万头。部分乡镇成规模的养殖场都已开始实行较科学的养殖方式(如自然养殖法),并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废物处理措施,如建设沼气池发电,有的养殖厂设计的粪便处理率达100%,实现零排放的目标。但目前仍存在水污染问题:养殖过程中生猪排出的粪便积累于垫料中,必将导致垫料重金属等难降解污染物的浓度大大超过普通粪便,未来更换垫料时,对垫料处理途径及方法的确定尚需进一步研究,含高浓度重金属及其他难降解污染物的垫料进入自然环境时必将对作物、水体质量、微型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更有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

2 东江源头区水污染系统控制工程

依照东江源区水环境特征,水污染系统控制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关键工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矿区污染控制工程

选用经济、实用的矿区污染综合控制技术(以化学固化、土壤淋洗、电动修复为代表的物理化学技术和以植物提取、植物挥发和植物稳定为代表的植物修复技术等),完善环保、水保设施。在所有生产矿山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三废”处理和回收设施,防止破坏面积和程度进一步扩大。对区域内已关闭稀土矿遗留的采矿作业场地以及岿美山钨矿、定南县钨矿等老钨矿,主要采取修建污水处理工程、挡土墙、拦砂坝、塘坝、谷坊、排水沟等工程,平整改良土地,铺盖客土,恢复植被。

2.2 畜禽养殖场污染控制工程

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要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如间歇进水间歇好氧活性污泥废水处理法处理工艺等。同时加强排污监控。对散养畜禽污染源,在源头区域改良、新建和推广标准化“猪-沼-果”模式。

2.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建设果业开发污染人工湿地综合治理规划工程,通过建设湿地立体生态系统吸收和降解地表径流中农药、化肥污染,并以导流措施和湿地沉淀方式等控制水土流失。同时结合源头区域“柑桔种植优势区”的特点,建设畜禽养殖一

果业开发生态经济循环圈。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利用资源化治理工程和配套措施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污染,扶持大中型能源生态型和能源环保型工作。因地制宜建设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治理生产、生活污染。

3 东江源头区水污染系统控制策略

制订水污染系统控制策略的基本思路是从政策引导的角度实施,包括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工业污染源治理控制、矿山治理控制、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控制、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控制及农业面源治理控制6个方面。

3.1 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

立足于东江源区生态保护的“三区”(维护自然区、限制干扰区和集约发展区)划分,树立空间梯度开发理念,集聚利用要素资源,推动中心城市及特色强镇优先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成为3个县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产业经济的集聚地,适当开发周边优势特色资源,形成以重点城镇为中心的资源综合开发体系;立足资源区位特色,主动融人区域协作体系,强化招商引资和合作交流功能,逐步构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和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并重的新型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全县迅速起飞发展,增强“生态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

3.2 工业污染源治理控制

工业废水污染防治逐步转变为以全过程治理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方针,由浓度控制转为总量控制,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工业布局和工业类型、制订污染物排放总量限额。

3.3 矿山治理控制

以改善环境、保护资源、修复生态、再造景观为原则,围绕“山体基本修复、宕场平整复垦、坡面逐步绿化、地质灾害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总体要求,加快对重点区域、重点线路两侧的废弃矿山宕口进行复绿整治。

3.4 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控制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的处理率;为实现县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坚持开发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多渠道开源保障城市供水;健全机制,加强管理,提高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水平。

3.5 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控制

运用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理念,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和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布局和规模,划定禁养区(不准规模化养殖畜禽的区域)和限养区(实现畜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按建设项目有关规定和规划定点要求规范养殖场建设,对现有养殖场(户)污染进行综合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的目标。

3.6 农业面源治理控制

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目的,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并重,结合农村的资源优势、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水的高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施农村废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10篇

2005年,全省从事矿业活动人员共22.26万人,矿山开采总量12170.55万吨,总产值933185.43万元,矿产品销售收入868828.15万元,利润总额83318.12万元。

湖北省已发现的矿种有十一类143种。其中,已有探明储量的矿种有98种,包括能源矿产5种,黑色金属矿产7种,有色金属矿种11种,贵金属矿产4种,稀有金属矿产7种,稀土金属矿产3种,稀有元素矿产8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5种,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29种,地下水资源2种,它们共有矿产地1406处,形成矿床801个。

湖北省不同类型矿山企业数量为:能源矿产659家、黑色金属矿产71家、有色金属矿产48家、贵金属矿产25家、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31家、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76家、特种非金属矿产28家、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3932家。

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湖北省矿业活动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主要有:矿山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坑突水)、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侵占土地)、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水均衡破坏)、矿山废水废渣对环境影响(土壤污染、尾矿库溃坝、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四大类。

1.1 矿山地质灾害

(1)崩塌。

湖北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崩塌68处,与开采煤矿、磷矿和采石有关,主要分布于夷陵区、兴山县等19个县(市)。崩塌规模最大1440×104m3,最小0.02×104m3。其中,巨型10处、大型28处、中型14处、小型16处,造成328人死亡,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3398.2万元。

(2)滑坡。

湖北省矿山开采引发的滑坡52处,多发生于采石场、铜矿、煤矿、磷矿矿山,主要分布于南漳县、阳新县、兴山县、黄石市等地。滑坡最大规模1620×104m3,最小规模0.112×104m3。其中,巨型2处、大型3处、中型21处、小型26处。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21.3万元,死亡24人。

(3)泥石流。

湖北省泥石流共发生14次,主要为磷矿、铜矿、采石场、绿松石、煤矿等矿山,主要分布于夷陵区、大冶市、郧西县等地。最大规模1160×104m3,最小规模2×104m3。其中,巨型4处、中型10处。

(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井下开采矿山比较普遍存在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尤其是煤炭矿山最为严重。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冶、阳新、鄂州、巴东、建始、咸丰、秭归、竹山、南漳、荆门、应城、通山等地,且主要为煤矿开采区,其次为磷矿、铜矿、铁矿、石膏以及岩盐开采区。

近年来,全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171处,其中,大型3处、中型25处、小型143处。

依据地面塌陷成因关系,由于井下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诱发地面塌陷129处;由于抽、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塌陷42处。

地面塌陷单坑面积最大者为磷矿,即荆襄磷矿朱堡埠矿区,面积达15.5×104m2。

(5)地面沉降。

湖北省发生地面沉降72处,鄂州市最多,达11处,其次是黄石市、宜都市、夷陵区、大冶市和阳新县等地区。地面沉降发生在煤矿的有36处,铁矿18处,磷矿10处,石膏矿、岩盐矿各2处,另在铜矿区发生3处,萤石矿区1处。其中,应城市、大冶市地面沉降面积8.685km2,占全省地面沉降总面积76%。

武钢程潮铁矿在岩溶塌陷产生的同时,伴随有大规模的地面沉降,历年地面沉降总面积达1.5km2。

松宜煤矿地面沉降分布于陈家河、鸽子滩、潭子口、猴子洞、朱家湾、田家坝等井田,面积45.5km2。区内岩溶发育,采矿规模大,以及矿床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位降落均较大,在采矿和地下水综合作用下,地面沉降普遍较发育,其面密度平均为20.14个/km2。

(6)地裂缝。

湖北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裂缝45条,多为煤矿、磷矿矿山,主要发生于保康县、巴东县、钟祥市、夷陵区等地。其中大型6条,中型7条,小型32条,影响范围89.043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8.59万元。

湖北大峪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7月~2005年3月,发生大型地裂缝2条、小型1条,影响范围6.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宜昌中孚化工有限公司(桃坪河磷矿),2003年8月20日发生中型地裂缝,影响范围12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7)矿坑突水。

全省共发现矿坑突水矿区37处。矿坑突水主要发生在鄂东南金属矿山和鄂西煤矿。矿坑突水有四种情况,即溶洞突水、冒落塌陷突水、老窿突水以及水仓破坏突水。以溶洞突水为主,其它三种情况少见。按最大突水量分,大于2000m3/h有12个矿区,占1/3,最大达23976m3/h;2000~1000m3/h有8个矿区;小于1000m3/h有14个矿区;另有3个矿区无记载或不明。

1.2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

全省采矿场占用破坏土地:10917.0507公顷,固体废料场占用破坏土地:1804.9605公顷,尾矿库占用破坏土地690.4525公顷,地面塌陷区破坏土地:366.9414公顷;破坏耕地:1886.784公顷,林地:3302.3414公顷,草地:963.8313公顷,其它类型土地:7626.4475公顷。

1.3 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

全省固体矿产开采疏排地下水产生水均衡破坏的矿山企业46家,其中典型矿区17处,疏干漏斗面积达369.28km2。黄石市、大冶市、鄂州市、阳新县的铁矿、铜矿和煤矿,宜昌市的磷矿区,钟祥市荆襄磷矿,松宜煤矿等大中型矿山企业集中地区尤为严重。

1.4 矿山废水、废渣对环境影响

(1)土壤污染。

矿山“三废”的排放,致使矿山及矿山周围地区的土壤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应城市卤水公司王井采卤区的生产废水排放,因其氯化物、硫化物等含量高,导致土壤中氯化物、硫化物等含量分别高达2.844%和0.210%,(而土壤中氯化物含量大于0.40%,即为盐渍土,而大于1.0%时为盐土。)使其周围大约300亩耕地次生盐碱化,农作物无法生长,造成土地荒芜。

(2)尾矿库溃坝。

湖北省曾经发生过2起矿山尾矿库溃坝事件,分别发生于大冶市和大悟县的铜矿开采区。其中大冶市新冶铜矿龙角山尾矿坝溃坝灾害最为严重,尾矿库在封库废弃后,于1994年7月大暴雨期间,大水浸漫,引起库坝溃决,溃口宽约30m,洪水夹带尾砂以54.4m的落差倾泻而下,下泻尾砂和水总计4000万m3,造成大坝下游金湖乡的李德贤村大半个村庄倾刻间夷为一片废墟,致使28人死亡,80多人受伤,房屋554间倒塌,公路和桥梁被毁,2.7万亩农田被掩埋、毁坏等。

(3)水土流失。

矿山开采活动,尤其是露天采矿场常大量破坏植被和山体,还有废石、废渣等易产生水土流失的松散固体物质,极易使矿山地区水土流失。据襄樊市地矿局对全市26家矿山企业抽样调查统计,襄樊市年水土流失面积为332.30万m2。

(4)地表水污染。

矿山企业附近的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其废水废液(矿坑水、选矿废水、堆浸废水、洗煤水)、废渣(尾矿、废石、煤矸石)淋滤水的排放场所,成为纳污水体,而遭受污染。我省有较多的地表水体(河流、湖泊等)直接遭受其污染,河流有府河、文峪河和尖岩河等,湖泊有大冶湖、磁湖等,其污染程度与其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联。总体上,湖泊受污染的程度比流动性河流严重,大型湖泊比小型湖泊污染程度低。

(5)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的污染,一般多发生于矿山周围地区。其污染的原因,主要由废水、废渣和尾矿堆经淋滤水下渗或污染的地表水下渗所致,全省大多数矿山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地下水的污染。

2防治对策研究

2.1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现状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矿山的正常生产活动,而且威胁着矿区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采矿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一些受害单位和个人不得不把矿山企业推向法庭,一些村民集体到上级部门上访告状,形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由于矿山环境问题,使得矿山与矿山之间、矿山与村民之间、矿山与当地政府之间矛盾和纠纷重重。

湖北省近年来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专门针对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2.1.1 国家扶持资金

国家扶持资金主要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主体因历史原因灭失或不明,需要政府统一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以及重点矿山历史遗留问题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建[2003]530号)的有关规定,以及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鄂财建发[2004]27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国务院的关怀与部署、中央财政的支持下,2003年至2008年度,湖北省组织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共41项,治理经费13780万元。其中,2003年度3项,治理经费700万元;2004年度6项,治理经费1520万元;2005年度2项,治理经费900万元;2006年度10项,治理经费3100万元;2007年度10项,治理经费3600万元;2008年度10项,治理经费3960万元。

2.1.2 地方自筹资金

地方自筹资金主要用于矿山土地复垦工程。

湖北省矿山土地复垦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开始于1999年。首先在我省鄂东南黄石、大冶、阳新等地的铁矿、煤矿矿山开展,直到2005年才在宜昌市的磷矿矿区以及其它矿区逐步推广。

矿山土地复垦工程的资金来源于矿山企业自筹,主要工程手段有: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水利工程(涵管、沟渠)、其它工程(植树造林、配套服务设施)等,其工程实施的主要意义在于改善矿区自然环境以及以新增耕地为目的,实现当地的耕地占补平衡。武钢大冶铁矿洪山溪尾矿坝土地复垦项目、大冶市还地桥镇太平山铁矿土地复垦工程等5项工程累计投资686.59万元,新增耕地面积82.6347公顷。

2.2 防治对策措施分析

综观我省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现状,以往防治重点主要放在:矿山地质灾害(危岩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治理恢复、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地面塌陷区等)复垦绿化或综合开发利用、矿区地下水系统水均衡破坏后的恢复重建等。

(1)通过对矿区内危岩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的恢复治理工程,保障了矿区及周边交通设施安全与通畅,避免可能发生的意外伤亡事故,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2)通过对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地面塌陷区等占用破坏土地的恢复治理工程,复垦或综合开发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绿化环境,有效地解决当地人民群众耕地较为紧张的矛盾,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不仅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而且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如房地产、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的繁荣和发展。

(3)通过矿坑水排水管网改造、水质处理,有效控制矿区水均衡破坏影响范围,缓解当地人、畜用水问题。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科学规范开采相结合,延长了矿山企业服务年限,提高矿山经济效益。

(5)通过城市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营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的景观工程,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2.3 对策

一直以来,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工作得到了湖北省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政府立法、行政管理、技术保障、恢复治理以及综合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加强法制、法规建设,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行备用金制度。

(2)开展全省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初步查明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3)积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有效遏制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局面。

(4)加大矿山“三废”综合利用研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5)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研究。

3结语

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科学技术水平又相对落后。此前,大中型国有矿山均设立了矿山环境保护机构,但一般仅进行“三废”量和质的监测,隶属矿山管理,缺乏行政监督的职能。矿山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矿山尾矿坝及废石堆稳定、地面塌陷等问题非常突出,对其动态缺乏必要的了解,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必须加强矿业“三废”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的研究;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的试验与研究,并根据宜景、宜林、宜草、宜渔等不同情况具体灵活运用,通过示范性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

下一步工作建议如下。

(1)针对湖北省矿业集中区以及典型矿区,开展高精度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防治规划制订工作。

(2)根据湖北省已有治理项目的治理经验,结合其它省、市的成熟经验,开展矿山治理方法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治理水平。

(3)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延伸矿山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实行政府、职能部门对矿山的有效监督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金林,许彦平,蒋卫萍,等.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06.

[2] 张金林,朱洵.2006~2015年湖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R].武汉: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06.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钼;镍;重金属;

中图分类号:TF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遵义毛石镇钼镍矿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县西北部毛石镇,钼镍矿中钼、镍主要赋存于一种非晶质胶状硫化物中,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多金属矿物资源。整个开采活动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水环境、土壤环境的污染。目前,钼镍矿开采还存在私挖滥采,矿渣随意倾倒,矿井废水、渣场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等问题。本文选取矿区下游水体4个采样点水样进行重金属分析,研究钼镍矿开采对下游水体的环境污染。

1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地表水采集分别以矿区山泉水作为背景水样、矿井水作为污染源水样、矿区下游500m作为控制断面、下游2000m作为削减断面,总共4个采样点,采样类型为瞬时水样,由于矿区位于山区,下游河流水深较浅,本次采样使用聚乙烯瓶,并及时对水样的DO、pH、EC、TDS等指标进行测定,用硫酸、盐酸、硝酸分别作为保护剂对各种待测指标的水样进行分类保存。保护剂的加入分类处理,对测定重金属水样加入1%的浓硝酸进行保存。最后,采用ICP-OES测定水样重金属含量。

1.2 评价方法

由于该区域水质参数多且变化甚大,为了突出高值的影响而采用内梅罗(Nemerow)平均值,分别计算污染指数,然后计算各种水样的污染综合指数,重金属含量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限值为评价标准,下式为内梅罗平均值的表达式:

(1)

(2)

式中:

pi—第i种污染物质的污染分指数;

ci—为i种污染物质的实测浓度;

si—i种污染物质的评价标准限值;

Pn—地表水污染综合指数;

Pmax—地表水污染物中最大污染分指数;

—各污染分指数算术平均值。

内梅罗平均值根据水质污染分级标准来评价水体受污染程度。

表1 水质污染分级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水体重金属含量分析如下:

表3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从上表可知,钼镍矿周边水体普遍存在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其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791、3.967、10.184、3.895。背景水样的水质污染等级为清洁,矿井水和下游2000m为重污染,下游500m为严重污染。造成污染的主要因子为Hg、Ni、Mo,对比表3.1和表3.3,S2、S3、S4中的Ni分别超过标准的1.07、14.22、5.44倍,Mo分别超过标准的5.55、5.38、1.32倍。

3.结语

有上述数据分析可知,由于钼镍矿的开采导致重金属从矿体迁移转化至水环境中,从而改变水环境的理化性质,对当地水生生态环境产生环境污染。由于钼镍的赋存形式和遵义钼镍矿的地质特征,大部分矿石开采为硐采,尾矿库的建设大部分在山区,因此导致矿区下游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如下:

1)钼镍矿层较薄,开采过程尾矿产生量较大,尾矿库为主要环境风险源,雨水的淋溶容易将尾矿库中重金属释放出来,从而发生迁移转化进入水体中造成污染。

2)矿井水的环境治理普遍较落后,有些甚至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遵义毛石矿区矿石普遍含硫较高,容易形成酸性水体污染环境。

因此,针对钼镍矿开采的水环境影响中,尾矿库的防渗处理和坝体雨水导流、矿井水污染治理和循环利用成为治理钼镍矿山开采的主要环境治理手段,从而减小矿山开采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风险。

参考文献

[1] 曾明果.遵义黄家湾镍铝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前景[J].贵州地质.1998,15(4):305-310.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矿山开发;生态环境;环境评价

煤炭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主要矿产资源,已探明煤矿储量300多亿吨,仅宁东煤田储量就达270多亿吨,煤质优良,低灰、低硫、发热量高等特点。随着新的设备与技术的引进,宁夏的原煤产量快速增长至每年2000万吨以上,带来30多亿元的经济收入。根据宁夏自治区规划:到2020年宁夏地区的煤炭产量将突破亿吨。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约占74%,煤炭提供了78%的发电能源,70%的化工能源和60%的民用商品能源[1]。宁夏区政府在将煤炭工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煤炭的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等方面的项目。目前在建与建成的电厂、煤炭液化、煤基二甲醚等项目。但随着开采范围的扩大和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土地污染、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宁夏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通过对宁夏矿山环境监测项目所做的调查显示,宁夏煤炭企业均具一定规模,矿山占地及矿山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据2015年宁夏矿山监测统计,仅灵武市地区有16家矿山,占地达1840.33公顷。矿山对土地的破坏存在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

1.1 煤矿产区内的水污染

煤矿产区的污水主要来自矿井水和生活用水。矿井水是煤矿排放最大的污水,所含物质主要是岩粉、煤粉、悬浮物。生活污水是日常生活使用过的水,除悬浮物外,还有大量的细菌、油类等杂质,水体污染范围广。宁夏每年因煤矿污水造成的环境损失就达千万元以上。此外,煤炭的开采也会破坏地下蓄水层,改变水文地质和水文条件,使水均衡系统失衡,井泉干涸,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

1.2 煤矿产区内煤矸石造成的环境污染

煤矸石是在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十五”期间宁夏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种类是粉煤灰)累计生产2814.79吨,比“九五”期间增加31.17%[2]。目前煤矿的排矸量约占煤炭开采量的10-25%。宁夏是以煤矿为主产的省份,煤矸石储量及占地面积是最大的固体工业废物。仅石嘴山周边地区就堆放着3500万吨的煤矸石,占地1000多亩,而且每年还以200多万吨的速度在增长。由于煤矸石均堆积在野外空旷的良田之上,其携带的镁、钠、钾、铅、砷、铬等有害重金属离子,在雨水、阳光、风的侵蚀下,污染水源、污染大气。由于煤矸石山的长期污染,煤矸石山边上的村庄水源受到铅铬等有害金属的污染,部分水质颜色的已发生变化。该地区百余户人家的350多人中,癌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倍左右[3]。周围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地区,地表植被退化,大部分地区寸草不生。

1.3 煤矿产区内的大气污染

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特别是露天开采的煤矿会产生大量的烟尘,煤矸石山自燃和煤堆自燃所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矿区内各种燃煤锅炉产生的、居民燃煤和煤矿运输车的尾气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这些烟尘随着空气的流动飘入大气,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其中的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粉尘引发癌症等疾病。

1.4 煤矿矿产区内的地质灾害

宁夏煤矿产区的煤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已经引发了多种地质灾害,主要有:地裂缝、地面塌陷。2015年通过利用IKONOS数据遥感调查和实地验证结果显示:地裂缝68处,塌陷坑54处,地面塌陷区7处,泥石流(隐患)3处,主要分布在北部石嘴山煤矿区、大武口区白芨沟煤矿区,中宁县碱沟山煤矿聚集区及宁东灵武矿区。宁东灵武矿区属于浅埋煤层,其上砂、土、石混合松散覆盖。在宁东灵武矿区(大面积采空区)外侧,出现了与采空区边缘平行的4-12m的裂缝。石嘴山矿区出现的较大塌陷坑几十余处,坑内、坑边布满裂缝,地面沉降的现象十分普遍,影响面积达到十几平方公里。除此之外,各类采矿场、废渣压占破坏土地。露天开采要剥离矿层上的覆盖层,要挖掘大量土地,同时排土也会压占土地,据统计,露天开采外排土压占的土地是挖掘土地量的1.5-2.5倍,平均为2倍。露天矿正常生产后,每采1万吨煤,排土场压占土地为0.04-0.33公顷,平均为0.16公顷[3]。另外,矿区修路及建筑厂房也要占用破坏大量土地等等,总之,矿山对土地的破坏是多方面的。

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是在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原则,制定一定指标标准,选用合适的数学方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优劣做出定性或定量评判,对其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判别存在的最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其目的是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评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考虑矿山区位条件和恢复治理难度的基础上,最终给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评价等级,该等级也同时反映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优先顺序。为政府实施矿山环境问题防治工程规划和有关企业制定防止和减少环境地质问题危害程度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2.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根据矿区矿山自然地理、地质背景、矿山开发影响等实际因素,选用网格法与自然边界法相结合的方法,以网格为单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在研究工作区基础地理数据、地质资料和遥感解译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工作区的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子系统和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因子提取的信息值、信息值等级划分、各指标权重选取,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分别获得子系统权值和评价指标权值,并基于ArcGIS平台通过网格法对整个工作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子系统评价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本次选取磁窑堡煤矿工作区作为试点,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2.2 工作区矿山开采现状

通过利用IKONOS数据对磁窑堡煤矿工作区进行遥感调查,该区主要矿产资源为煤矿,其次为建材类砖瓦用粘土矿、建筑用砂矿等。2015年在磁窑堡煤矿工作区共有矿山24家,其中,其中煤矿13家,砖瓦用粘土1家,建筑用砂8家,建筑石料用灰岩2家。除煤矿是地下开采外,其余建材类矿山均为露天开采。

2015年各类矿山开发占地图斑共计327处,面积为2443.22公顷,其中,采场占地366.41公顷,矿山建筑占地329.41公顷,中转场地1319.45公顷,固体废弃物427.95公顷。按矿种统计,煤矿矿山占地1840.36公顷,建材类矿山占地602.89公顷。

2.3 评价因子选择和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包括矿业开采活动区及其影响的区域。在分析工作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及不同开发方式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选取十六个评价因子,考虑各因子的相互重叠及对矿山环境影响轻重关系,划分出评价因子等级。评价因子权重反映各因子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根据前人有关研究成果及对本评价体系评价因子权重的分析,并结合各工作区的实际环境因素,采用专家经验评判打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2.4 评价单元网格数值分析

基于各评价因子自身特点与矿区自然条件、地质背景及采矿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采取自然边界法和网格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中,对于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岩性组合、边坡结构和水资源破坏程度5个评价因子采用自然边界法,其余因子采用网格法。

依据的2015年磁窑堡煤矿区的面积按1km×1km的网格为评价单元,共划分出1296个评价单元,通过计算,总评价值在1.28至2.27之间,磁窑堡煤矿工作区的总评价值主要集中于1.61-1.94范围内,其占总评价单元的92%(表1)。

2.5 评价综合值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值的分布特征及该工作区的矿山开采情况及生态环境情况,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二级,即矿山地质环境较差区(Fj≤1.61)、矿山地质环境一般区(1.61

从表1中可知,该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呈较明显的差异性,矿山地质环境较差区主要分布于煤矿集中地区,面积149.83km2。除较差区以外均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区,面积为1132.53km2。

矿山地质环境较差区开采规模多为大中型企业,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采空区易发地裂缝、采空塌陷,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大量堆放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煤自然,在山区会引发泥石流等灾害;矿山地质环境一般区矿山较少,且规模较小,多为建筑材料露天开采。矿山开采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在上级监管下露天开采矿山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地区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要在一段时间内才可恢复。

3 结语

对于矿山分布分散,开采方式多样,开采秩序不规范,存在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采用遥感技术进行矿产资源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是一项有效手段,在开采过程中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最大限度的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庞锟.矿山污染及环境问题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1(1).

[2]金辉.宁夏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J].固原师专学报,2006(6).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13篇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矿石贫矿多、富矿少,多金属矿多、单一矿种少,金属品位极低、矿物采剥比大,产生固体废弃物多,形成了大量采矿场、尾矿库、废石场,不仅占用土地,也对矿山和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尾矿对环境影响主要有:占压土地、破坏自然植被、尾矿废水、扬尘污染,以及由于尾矿坝溃坝引起的地质灾害等。由于选矿工艺的不同,还会存在重金属及有毒药剂随废水下渗导致地下水及土壤受到污染。

一、尾矿库的环境影响

1.1尾矿库对空气的影响

尾矿库对环境空气产生的主要影响是风蚀扬尘,主要来自于尾矿沉积滩面。尾矿库运行期间尾矿浆由坝上均匀分散放矿,在重力作用下尾矿浆会在库尾形成积水区,坝前形成干滩面。由于沉积滩面的尾矿颗粒较细,在排放溢流时堆积的尾矿砂会产生毛细上升现象,使表面尾矿砂的含水量有所增加,从而可部分抑制风蚀扬尘的产生。当尾矿泥浆沉积,当水分被蒸发后,在尾矿泥浆表面的粉尘将会凝结成壳,但这些泥浆的表面如果没有被破坏,就不会产生粉尘。但随着时间的吞噬,这些泥浆的表面的壳将会被逐步的破坏掉,并且随着底部的泥浆变干,影响将会逐渐加强,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力的因素的影响,则将会出现起尘现象。这种现象将会被逐步的增大,为了规避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就要制定好年、季、月尾矿排放计划并严格执行,调配好放矿间隔时间以确保干滩面不起尘。同时对尾矿库的坝面和马道采取定期洒水或覆土植草等方式,以减轻尾矿库颗粒污染物及其他有害物质随扬尘对周边区域环的污染。

1.2尾矿库对水环境的影响

尾矿库废水中一般都会有含有重金属物质,有些还会含有有毒药剂。这些废水在回流及储存的过程中很容易泄露到外部环境中,随着废水的泄露将会直接污染到地表水。并且这些废水中含有的有毒药剂也会与尾矿中的矿石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形成新的有毒物质,进一步的渗透到地下水中去,进一步的造成了水环境污染。所以我们要在尾矿库周边设置地下水水质监控井,定期进行监测,实现对尾矿库所处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动态观察。

1.3尾矿库对土壤的影响

尾矿库对周边土壤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扬尘和污灌。尾矿库中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附近土壤的方式主要有:尾矿长期堆积在尾矿库中,废水通过下渗的方式进入到附近土壤;通过地表径流进入下游水文系统或下渗到地下水,径流又携带进入流经的土壤;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土壤。

1.4尾矿库对周围生态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尾矿一般都是含有重金属的尾矿,所以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特别是尾矿中的硫化物会产生酸性水,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更加严重,还有尾矿中含有的各种有毒药剂更会随着酸性水加剧流失,更加加剧了尾矿对周围生态的危害程度。并且随着尾矿库库容的增加,势必造成对坝体上游的山体坡面的逐步覆盖,随着覆盖面积的增加,对周边存在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将造成影响,生境的破坏直接导致了区域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从而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及连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尾矿库建设会破坏库区局部山体表面植被,同时造成较大的空间面,影响山体表面植被、岩土山体局部连续性及连通性,产生不良的视觉冲击,产生景观影响。

二、选矿厂尾矿库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我国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矿山企业首先应采取科学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减少尾矿、废石等固废的产生量和储存量。对于尾矿库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按“三化”原则进行。

2.1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工作,实现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

我们知道尾矿虽是矿山排出的废弃物,但同时又是潜在的二次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开发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继了多项政策鼓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案的通知》《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2010-2015年)》 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尾矿综合利用,实现尾矿变废为宝,从而有效缓解尾矿堆存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2.2加强对尾矿库的选址规范

尾矿库是储存选矿产生尾矿的环保设施,尾矿库的选址至关重要。在选址过程中除了要根据有关规定外,还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气象、水文、地质构造、环境保护目标等情况进行比选。由于尾矿库库址选择的缺陷,“三边库”、“头顶库”隐患重、风险大,危害严重,存在极大的重金属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风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对环境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2.3增强尾矿库的防渗措施

为了有效的防止尾矿库中的废水及新的化合物渗透到地下水源,防止其污染地下水,我们要对尾矿库坝体和库底都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可以影响到渗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在尾矿库的建设阶段就做好防渗的准备工作,做好防渗的设计工作是提高库区防渗工作的重点。另外,在建设阶段也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操作,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尾矿库使用过程中,防渗工作也要有序进行。由于尾矿库建成后防渗工程随着尾矿的堆积变成隐蔽工程,其管理难度也更大,如何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甚至是闭库以后防渗工程的有效性是防渗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2.4尾矿库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及研发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曾重点要求: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和部分位于敏感区的尾矿库全部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在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的区域建设流域级防控设施。基于全国尾矿库基础数据,形成具备动态监管、应急处理、遥感监测、在线监测和远程咨询指导等功能的尾矿库“天地一体化”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尾矿库安全环境科技保障水平。国内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建立了基于遥感监测与地面调查为一体的尾矿库技术评估手段,采用这种手段将会使尾矿库的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尾矿库的管理更高效,更顺畅。

2.5对尾矿库使用后环境危害进行跟踪检查

建立完善尾矿库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不仅要加强对新改扩建尾矿库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和审批制度,更要对建设、运行过程进行监管,及时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强化对尾矿库环境保护的“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管理。

三、结束语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14篇

(邯郸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河北 邯郸 056000)

【摘 要】本文初步介绍了矿山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几个基本方面,因矿山建设项目所处区域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产生的环境影响也各有不同,矿山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

关键词 矿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治理措施

Analy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mining project

Bai Rui-fang

(Handan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Handan Hebei 056000)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liminary mine construction project on several fundamental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due to mining projects loca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different minerals, different mining method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also different, mine should be based on its own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easures.

【Key words】Mine construction;Project environment;Influence;Governance measures〖HJ*1/2〗

1. 前言

(1)目前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作为支柱产业,矿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矿区及其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矿山根据开采方式的不同分为露天矿山和地下矿山两种,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污染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2)一般矿山建设项目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矿山建设项目中的大气污染有酸雨、爆破废气、工业废气、动力燃料废气、矿石自燃废气、采矿尘埃、煤粉臭气等;水污染有生产、生活废水和矿石氧化酸水等;固体废弃物污染有采矿废石、生活与生产垃圾、尾砂等。

2. 生态环境影响

2.1 〖JP3〗露天开采改变矿区生态环境。露天开采包括露天采场、矿山道路及废石堆场。露天采场分为山坡露天采场和平地露天采坑,山坡露天采场根据矿体埋藏和走向沿山体自上而下分层开采,平地露天采坑根据矿体埋藏深度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这两种开采方式都需将覆盖在矿体上方的土层、植被剥离开来,地形地貌随着开采进度不断发生变化;为将采出的矿石运出矿山,必须修建矿山道路,按规定矿山道路应达到三级道路要求,矿山道路修建一般都需要填方和开挖,地势险峻路段还需修建隧洞、支护或爆破山体,以上工程都将使矿山及周边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矿山开采过程中将不断产生大量废石,部分废石可用于道路修建和场地平整,尚有部分废石需要设置固定堆放地点,一般矿山废石堆场均设置在距离采场不远的空地上,因废石的不可再用性,废石堆放场会成为永久设施,废石堆放会改变矿山局部地形、地貌。露天开采会完全破坏区域地表植被、土层及景观。其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大,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破坏作用。

2.2 地下开采改变矿区生态环境。地下开采包括矿井、矿山道路及废石堆场。矿井根据矿体埋藏特征分为平硐、斜井与竖井。平硐开拓主要针对矿体埋藏在山体中的情况,斜井和竖井开拓主要针对矿体埋藏在地下的情况。这三种开拓方式矿井本身对矿山地形地貌造成的改变不大,但地下开采大部分涉及到崩落区塌陷的问题,开采结束后,因开采方法的不同,地表出现塌陷区,塌陷区的形成将改变矿区地形地貌;矿山道路修建一般都需要填方和开挖,地势险峻路段还需修建隧洞、支护或爆破山体,以上工程都将使矿山及周边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地下开采矿山的废石堆场设置在距离井口不远处的地方,因废石的不可再用性,废石堆放场会成为永久设施,废石堆放会改变矿山局部地形、地貌。地下开采会破坏区域地表植被、土层及景观。其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之露天开采较小,但仍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破坏作用。

3. 环境污染分析

3.1 大气污染。?

(1)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将影响矿区及周围大气环境。废气来源于开采过程中的爆破废气、机械动力燃料废气、矿石自燃废气等;粉尘来源于矿石尘埃、煤粉、尾砂等。?

(2)爆破废气:目前矿山多数采用岩石水胶炸药和乳化岩石炸药,这两种炸药中均含NOX-、SOX-离子,爆破中与空气反应,产生NO?X、H?2S、SO?2等气体,含刺鼻气味,对人体嗅觉器官造成损伤,此类气体均属于有毒有害气体,可导致人体昏厥、窒息及死亡。NO?X、SO?X气体漂浮在空气中,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酸雨降落地面,酸雨对人体、建筑物、土壤等均具有腐蚀作用。?

(3)机械动力燃料废气:矿山开采、矿石运输配置有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燃料一般为汽油和柴油。排放废气中含有150~200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主要有害成分为:未燃烧或燃烧不完全的CH、NO?x、CO、CO?2、SO?2、H?2S以及微量的醛、酚、过氧化物、有机酸和含铅、磷汽油所形成的铅、磷污染等。其中对人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的化合物及颗粒物。废气的颗粒物中含有强致癌物苯并(a)芘,在一般情况下,1克颗粒物含有约70微克苯并(a)芘,每燃烧1千克汽油可产生30毫克苯并(a)芘。当空气中的苯并(a)芘浓度达到0.012微克/立方米时,居民中得肺癌的人数就会明显增加。废气不仅对人产生危害,对植物也有毒害作用,尾气中的二次污染物臭氧、过氧乙酯基硝酸脂,可使植物叶片出现坏死病斑和枯斑。?

(4)矿石自燃废气:硫化矿床矿石在松散堆积状态下,并与氧气充分结合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自燃,自燃产生主要气体为SO?2,该气体为有毒有害气体,人体过量吸入可导致昏厥、窒息及死亡,在空气中与H2O结合将形成酸雨,酸雨对人体和建筑物均有腐蚀作用。?

(5)粉尘主要来源于矿石尘埃、煤粉、尾砂等。在矿石爆破、装卸及搬运过程中均可产生尘埃;尾砂由选矿废弃的矿石粉末形成,主要成分为矿石中石英和少量金属化合物,矿石中约95%为各种形态的纯石英(含游离二氧化硅97%以上),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很高的粉尘吸入肺内,往往无法由呼吸道及时和完全清除。长期在粉尘环境下的作业人员易患矽肺病。寒冷地区矿山冬季采暖多使用煤炭为燃料,露天堆放的煤炭在装卸、拾取时会产生大量煤粉,吸入煤粉会造成人体呼吸道阻碍和肺部功能降低。大量粉尘将使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眼可视距离,是产生烟或霾等恶劣天气的条件之一。?

3.2 水污染。?

(1)生活污水:矿山生活污水中主要是总氮、总磷含量超标。氨态氮和磷是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物质。含较高浓度的氨态氮和磷进入环境水系后引起水体缺氧,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构成毒害,并刺激藻类等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引起水体的“人为富营养化”,另外,磷还可在人体内富集,当其含量超标时,可导致人体缺钙。?

(2)生产污水:矿山的生产污水来自于凿岩、矿坑涌水、清洗用水及选矿污水。凿岩和矿坑涌水自矿井排水设施排出,水体中主要含矿泥和微量金属化合物分子,简单处理可循环使用;机械设备清洗用水油污含量较大,直接排入水系中,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作用。选矿污水为矿山生产污水的主要来源,选矿污水中多含有Cu、Pb、Zn、Cd等离子,选矿过程中加入的柴油等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可吸附金属及其离子,残存于选矿水中,Cu、Pb、Zn、Cd都是金属毒物,很难被生物降解,只能在不同的价态和形式间转化、分解,其毒性以离子态存在时最为严重,他们常被生物吸收富集于体内,并通过饮水和食物链最终毒害人体。

(3)矿石氧化酸水:硫化矿在潮湿环境中容易被氧化,形成硫酸——硫酸高铁溶液,并与Cu2+、Pb2+、Zn2+、Cd2+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盐,随水一起迁移。?

3.3 固废污染。

矿山开采建设项目中的固废主要为采矿废石、生活、生产垃圾、尾砂等。

采矿废石堆放在固定地点,废石中可能含放射物质,影响周边植物生长发育,堆放场破坏局部生态环境系统。

生产、生活垃圾堆放场所占用土地。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将发生霉变,并产生恶臭气味,滋生病菌,可导致痢疾、霍乱等传染疾病发生;在地下水埋深较浅区域,选择直接无防渗填埋处理会影响地下水质,通过饮水导致人体病变。

尾砂排放在矿山尾矿库内,尾矿库单独的、永久性设施,分为山谷型、山坡型、平地型、河道型。尾矿库主要事故类型为溃坝、漫坝、垮坝,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引发下游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水系环境污染、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等恶劣事件。

4. 矿山环境治理措施

4.1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1)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2)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对废弃矿山要积极利用多渠道资金,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矿山开发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采空区及煤层自燃、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勘查与整治。?

4.2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首先应确保各作业场所良好通风条件,建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和记录制度,为作业人员配备有效的防护用具。采用清洁能源,降低机械燃料废气排放量。积极采用先进工艺,降低粉尘量,设置捕尘设备。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对不适应接尘岗位人员应调换。?

4.3 水污染治理。

矿山应设置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将废水处理后可用于矿区植被喷灌;对矿坑涌水进行检测,必要时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处理后可循环使用;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不得直接排放入水体,应建立废水处理站。选矿污水与尾砂一起排放至尾矿库,尾水经沉淀、曝气及简单处理后可循环用于选矿过程。?

4.4 固废治理。

生产废弃设备应统一放置,并由专业机构回收。矿山生活垃圾可统一由垃圾处理站处理,或进行填埋处理,填埋处理时应根据区域地下水埋藏情况设置防渗设施。尾砂堆放在尾矿库中,尾矿库应按设计方案建设,矿山必须加强尾矿库安全管理,设置观测设施,建立观测记录,配备应急物资,确保尾矿库安全。闭库后应恢复尾矿库区域的植被覆盖。

5. 结论

本文初步介绍了矿山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几个基本方面,因矿山建设项目所处区域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产生的环境影响也各有不同,矿山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尽量降低矿山建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打造“绿色矿山、和谐矿山”,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李艳、王恩德、沈丽霞,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程序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5(130):67~70.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范文第15篇

一、整治目标

这次田镇地区粉尘污染专项治理行动要坚持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集中治理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统筹安排,重点突破。通过治理达到:环境空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有组织排放粉尘执行*0mg/Nm3;无组织粉尘排放执行1.0mg/Nm3。最大限度减少粉尘污染,还田镇地区一片蓝天,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二、治理原则要求

在这次粉尘污染专项治理行动中,应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原则;应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应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责任要求;应采取“污染物减量、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技术。

三、治理任务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责任要求,这次负有治理粉尘污染责任的主要有,矿山企业、运输车辆、有在建工程的单位及其他产生粉尘的单位和个人,主要任务:

1、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推广剥离——排土——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

2、所有矿山企业都必须采用安装除尘装置、湿式作业、个体防护等措施,防治凿岩、铲装、破碎、运输等采矿作业中的粉尘污染。一是采矿作业中,易产生粉尘的爆破气体、采矿作业面等重点部位,要对爆破的最大装药量进行限定,在爆破前对爆破面进行洒水处理,尽可能以减少爆破扬尘;二是为了抑制生产过程中堆场的矿石装卸和风蚀扬尘的产生,需采取喷水抑尘措施,同时还要采用其它多方降低无组织强尘排放措施。如采用表面覆盖织物进行遮盖、挡风网、车辆冲洗台、道路冲洗等;三在矿山资源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的,应优先选用带有吸尘除尘的加工设备,采用集中系统收尘和除尘措施。

3、对采矿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应设置专用堆场,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环境污染及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4、大力推广采矿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5、矿山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种植植物和覆盖等生态修复措施,对露天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

6,矿山企业对其物料的运输要使用专用车辆,限量装载、加盖防护罩,限制车速,进出的村级公路要每天进行两次以上的洒水降尘。

7、矿山企业对其物料的上船作业应采用湿式作业。

8、处在施工阶段的建设项目,由于清理场地、物料搬运、施工作业引起的二次扬尘、大气污染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施工场地易产生二次扬尘的作业面(点)、道路进行洒水;二是加强物料转运与使用的管理,合理装卸、规范操作。运输建筑材料和清运施工渣土等建筑垃圾应使用专用车辆,加盖防护罩,限制车速,出场车辆要冲洗,不得带渣土出场;三是施工现场周边要按规定修复防护墙、防护网,实行封闭式施工。

四、治理时限

在武田主干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的江工建材开发有限公司、田镇启发石材厂、武汉鑫鑫伟业建材有限公司武穴田镇采石厂、田镇福利石材厂、田镇华利石材厂、田镇马口石材厂、创兴建材化工有限公司下窑矿区、百达建材有限公司宏兴采区、申盛建材贸易有限公司、大法寺镇采石厂、祥云集团新厂区的填方工程、亚东基建扬尘的粉尘污染治理工作应在2009年元月底前完成治理任务;其他的在2009年6月底前完成治理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这次粉尘污染治理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达到预定目标,要切实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领导挂帅,部门依法监管,处村监督,污染责任主体履行治理责任的要求,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这次粉尘治理工作组织领导,成立田镇地区粉尘污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郑勇平任组长,田镇办事处党委书记高维鹏、市环保局局长李治先、市安监局局长吴小亮任副组长,市公安局、监察局、交通局、经济局、国土局、建材协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治先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职责分工

1、市环保局,对现有矿山企业、在建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粉尘污染单位下达污染治理限期整改通知书,跟踪监测治理效果,为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对治理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行政处理措施。

2、市交通局,组织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开展路面执法,查处违法超限运输车辆;派驻交通执法人员深入货站、码头、山场、配载场及大型工程建设等货物集散地,在源头进行运输装载行为监控和检查,防止车辆超限超载装载;防止抛洒物;负责武田公路主干道的维护、保洁工作。

3、市安监局,督促矿山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开展粉尘治理,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4、市公安局,组织交警开展执法,依法查处车辆超载运输违法行为;对有关部门责令停产整顿的矿山企业停供民爆物品。

5、经济局:督促祥云集团、华新水泥(武穴)有限公司、亚东水泥(武穴)公司开展粉尘治理工作;

6、建材工业协会,督促创新建材有限公司,民本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粉尘治理工作;

7、国土局:督促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必须按照边开采边恢复的原则,对因采矿活动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及时进行恢复治理。采矿权人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应当按规定完成有关水土保护、植被恢复、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等恢复治理工作。

8、监察局: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工作职责,对不作为的单位予以政纪追究。

9、田镇办事处:督促各村(居)做好各辖区内的粉尘治理工作。

(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控制新、改、扩建矿山

1、禁止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主要湖泊周边、文物古迹所在地、地质遗迹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内采矿。

2、禁止在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开采。取缔不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老矿山。

3、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

4、矿产资源开发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选址、布局应符合所在地的区域发展规划。

5、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内容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废弃地复垦等。

6、矿产资源开发规划阶段制订并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7、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非煤矿山企业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编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环保部门审批。

8、矿山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