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传统文化的普及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1篇

由于“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是现代图书馆与古代书院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传统文化普及的创新性发展,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意识到该模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用。山东省、福建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省份相继开始探索利用“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开展社科普及工作,并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得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可以说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河南省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与书院的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职能,开展人文社科知识普及活动,将有助于提升河南人民的文化幸福感与归属感。

一、中原文化普及的意义

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曾多次强调要加强民众文化自信心建设,要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所以,国民在学习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潜心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应向河南民众大力普及,有利于提高河南人民对家乡的建设热情,建立归属感。利用“图书馆+书院”模式普及中原化为民众学习和理解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也将为增强民众文化自信作出重要贡献。

二、普及对象与过程

在免费开放的大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对象涵盖的人群越来越广,几乎涉及全体社会成员,利用“图书馆+书院”模式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则更利于传统人文社科知识的广泛传播。因此,河南省内图书馆如果利用这种新模式将更利于把河南传统文化的普及对象扩展成每一位河南人,加快中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要致力于打造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活动品牌为目标。在活动中有效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弘扬。“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创建与完善过程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做好宣传工作

各种活动前期的宣传工作都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活动影响力。吸引谁来听,告诉大家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都需要前期的广泛宣传和报道。

(二)精心组织和策划

首先,要做好选题策划工作。选题要体现出地域的文化个性,提高本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要以人为本,科学策划。其次,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图书馆+书院”服务的公益性、平等性、全民性等特点。

(三)强化多方合作

“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建设和发展,单纯依靠某个图书馆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增加财政支持以及加强图书馆间、图书馆和社会各文化单位间的合作,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合作模式,共同普及中原文化知识,实现共赢。

三、普及形式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厚重、多元,普及过程中内容选取要兼具通俗性和趣味性,应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与群众日常生活、工作相关联。 采用“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开展中原文化普及活动可从以下几种形式展开:

(一)中原文化讲坛

中原文化涵盖史前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宗教文化、诗文文化、民俗文化、汉字文化等,可开设子文化系列讲座,应以文、史类的雅文化占主流,帮助听众修身养性,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具体到每个地市,可结合所在城市文化特点,策划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讲座。将讲座做成品牌,吸引??秀的专家、学者来此传道受业,使广大听众在进一步了解中原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的同时,领略名家风采。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可将讲座内容的视频、音频向外推送,利于把中原文化普及对象的范围扩大化。

(二)真人图书馆

真人图书馆的灵感来自于央视的一档电视节目《朗读者》。图书馆可邀请道德模范、艺术大家、知名文化学者、成功创业人士等有故事的真人做客书院与读者面对面、零距离沟通,来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或者依据个人的切身体会为读者推荐一本好书,并提供导向性阅读。这种与“真人图书”的互动交流比读者个人阅读以及其他传统阅读模式获得的阅读体验更真切,更利于读者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启发心智和拓宽阅读视野,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也将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中原文化义塾班

书院义塾班可在周末或寒暑假开设相关课程,吸引少年儿童前来学习,可将书法、国画、经典古籍、茶艺、地方戏剧等课程设为常规科目,将课堂的教化、引领和传承功能全面发挥出来,从小培养祖国接班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建立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河南省内图书馆则应致力于将周末义塾班打造成中原文化省内普及与省外宣传的名片。

(四)诗词吟唱团

诗词吟唱团创建的灵感来源于央视的另一档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来解读经典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将传统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在注重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将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为听众传授文化知识、诠释人文理念、解读人文价值观,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河南篇目,历史上更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从古至今的河南诗词名人更是不胜枚举。因此,图书馆立足河南诗词资源优势创作吟咏节目是传统文化普及过程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形式,对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微缩小剧场

中原戏曲具有起源早、受众广、种类多、影响大等特点,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群众,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河南人爱看戏,戏曲是河南人与生俱来的精神追求之一,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生活方式,弘扬戏曲文化也是每个河南人民的责任与义务。图书馆可与演艺单位、民间院团进行合作,在书院开展豫剧、曲剧等传统艺术体验日活动,以小剧场演出与观众互动体验相结合,丰富书院的传统文化普及形式。

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是全河南的共同责任,就图书馆而言应发挥其收集、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职责,吸引少年儿童生力军与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形成中原大地人人传承弘扬中原文化的生动局面。同时,图书馆还要学会“走出去”,利用“移动式书院”把中原文化广播到城市和乡村中去。

四、普及方式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有4个都在河南,分别为郑州、洛阳、安阳和开封,每年来河南旅游的人群一大部分都涌入了这些城市,所以它们应尤其注重中原文化的推广、普及与传承。

笔者认为河南省内的图书馆对中原文化的普及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在法定节假日特别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寒暑假等旅游旺季适当增加书院活动频次,为本地民众和外地游客提供更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机会。

(二)抓住每年4月23日全国阅读推广日前后民众的阅读热情,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荐读活动。

(三)于每年九月第三周全省社科普及周内集中开展贴近公众生活实际的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音乐教育 体系构建 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基本上都以介绍各种西方音乐文化为主,而我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总门数、课时量及各自所占课程总量的百分比却非常低,这直接导致了年轻的一代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陌生,现状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非常不利。要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重建,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重建和更新。

一、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定位

要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科学定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是为主还是为辅?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开放、交流与多元格局的形成,寻求本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著名学者、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则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如此有力地捕捉了我们文化的色彩、活动和生活特点……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十四届会议的标题就是“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动力”。在当今世界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重要性被提到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上。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也就是说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占据主体的位置。反映到教学内容上则是要以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为主,辅以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学习。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我们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其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传统音乐的表演者和研究者,而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形成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学会欣赏传统音乐形态并能够理解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能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数量充足、具备传统音乐审美能力的观众,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和持久的空间。那么,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应该定位在普及的意义上,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很明显了,即提高全体学生的传统音乐修养和传统音乐审美能力,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当我们设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应该立足课程的科学定位,围绕课程目标展开。

二、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重西轻中”、传统音乐课程比重远远低于西方音乐文化课程比重的现象,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笔者试图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之下,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根据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定位和教学特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可分为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和外国音乐课程两大体系。在这里,笔者只介绍所设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笔者所设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两种课程类型。必选课只有一门课程,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任选课下面又可以分成理论课程板块和实践课程板块。理论课程包括《民族曲艺和戏曲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以及《民歌与民族歌舞音乐欣赏》、《乡土音乐欣赏》等课程;实践课程则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戏剧团》以及《本土特色表演团》等课程。

1、中国传统音乐必选课

《民族音乐概论及欣赏》是这个体系中唯一的一门必选课,开课时间为一学期。由于大学一年级课程普遍比较多,所以选课时间定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在大二的任何一个学期选课。这是一门欣赏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涉及民歌、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等我国传统音乐各个门类,作为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基础性课程和入门级课程开设,所有学生必须选修这门课程并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进入到后续课程的选修。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形成基本的了解,并激发他们下一步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教学应尽量以原声录音和录像作为欣赏资料,将传统音乐最真实的形态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倾听传统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传统音乐审美观,提高学生传统音乐审美能力。

2、中国传统音乐任选课

中国传统音乐任选课的先修课程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任选课选课时间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在期间任意一个学期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这些任选课程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内容从整体衍伸到了局部,是《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这门课程的深化和细化。经过必前期必选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整个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种类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某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可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兴趣。这些任选课都是分别按照传统音乐具体门类进行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进行进一步细化的学习。任选课包括传统音乐理论课和传统音乐实践课两个版块,理论课版块包括《民族曲艺和戏曲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民歌与民族歌舞音乐欣赏》以及《乡土音乐欣赏》等课程。实践课版块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戏剧团》以及《本土特色表演团》等课程。

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保证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了最基础的传统音乐教育,并对其中的某一艺术形式有着稍深的了解。

三、教学策略

1、根据课程定位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重点,区别音乐专业教学

上文已经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了定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平台上的传统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普及性,教学上和对音乐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专业音乐课程应有所区别。音乐艺术院校的传统音乐课程侧重点更多的集中在培养传统音乐传承人,演员或是专业研究者,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倾向于技巧与音乐理论的传授。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平台上开展的传统音乐教学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多的定位在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普及培养倾听者和忠实观众,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倾向于引导大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传统音乐审美观,学会如何欣赏传统音乐。此外,在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教学时,应该摆脱那种将传统音乐课程单纯视作一种音乐形态的观点,更多的可以从综合的音乐文化形态的角度去进行探究。非音乐专业的的大学生在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但他们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引导他们来探究传统音乐与社会、民族、地域、文化的关系,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2、师资结构多元化

笔者在研究期间走访了一些普通高校,对一些音乐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普通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最大的困难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由于高校音乐教师多毕业于我国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或院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知识结构也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之上的,对我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也只是一知半解,对于民歌、民间器乐可能还能够把握,但是对于戏曲、曲艺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可能就完全无法胜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吸收民间艺人和戏剧、戏曲演员或教师进课堂,弥补音乐专业毕业教师知识结构有限的现实。

3、打造乡土音乐课程,传承乡土音乐文化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延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65-05

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划分既包括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的的“专业音乐教育”,又包括侧重音乐能力培养为目的和归宿的“普通音乐教育”两种主要类目。仅就普通音乐教育而言,除去“社会音乐教育”存而不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尚且分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及大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本文仅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内容设置问题,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势特征为依据,在充分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演变、传承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特征,探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其内容及形式意义的拓延,目的在于以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为阵地,在充分厘清中国传统音乐内涵、外延及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洞悉其特殊传播形态下的文化实质,以拓展其传承方式与途径,发掘其文化内涵。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及《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设置概谈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概谈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简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其学科称谓早在1986年即已确立。1878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夫妇在今山东蓬莱设办的“登州文会馆”[1],因其受教育对象的知识层次及教学内容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故而被视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端。后历经百余年的探索及诸如王国维、蔡元培等著名教育家的致力贡献,于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繁荣发展期。特别是199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1996]5号),“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完善了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使其从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入手,抓好艺术课程的开设等工作”[2],国家政策上的扶持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进入21世纪之后作为一个新学科迅速崛起。著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冯兰芳先生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的定位和教学宗旨归结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学与哲学、美学等学科交叉的一门复杂的学科。它的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研究艺术与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3]可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以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音乐为手段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音乐的本质特征;通过音乐教育的施行,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优秀的文化与科学创新精神”;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进一步开拓音乐学专业中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音乐与多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分析和揭示人与音乐的关系”[4]。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教育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升艺术修养、陶冶性情、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势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核心在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塑造和健全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而音乐教育又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调整和深化音乐的素养和水平,还能通过对音乐文化的溯本探源,体味其中深刻的文化意义,这或许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加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生源地属于不同的地域范围,且世界观、人生观都已基本形成,知识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认知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好,因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迅速突显了其优势特征,也赋予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以特殊的意义,具体概括如下:

1.地域范围的优势:社会学研究中关于地缘的概念,强调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就曾以气候山川之特征差异,对住民性质、习惯及思想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5],可见地域性特征的差异对人的影响,尤其是思想行为上的差异性的影响巨大。而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乡籍差异已成常态,由此可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受教育对象也会在意识形态上由于地缘的差异而产生相互的差别。散分于各地的音乐形式既是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组成,倘若在课程教学的思路上将地缘差异上的特征转变为教学设计上的优势,针对性的借助这一优势资源发掘地域文化的内涵意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

2.知识结构的优势:因为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特性使然,来自各地的大学生聚首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堂上。虽然除了地缘关系形成的差异外,专业方向、学识结构、思维方式的相异,也导致了他们在知识结构上差异的客观存在,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都达到一定层次,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较好,故而有能力在音乐本体的背后,通过深入发掘传统音乐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背景,探究传统音乐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发挥不同专业间的学科知识构建,以学科的多样化为研究团队组建的优势,实现学科知识的互补,以利于综合研究的开展与深入。

3.研究与创新优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培养大学生思辨、评价和批判各种文艺思潮的能力。”[6]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除以施行素质教育的本初目的之外,在全球化和各类思潮频频涌动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以知识为基奠,充分地发挥能动性和创新性,培养独立思考、分析与评价的研究能力。大学生均处风华年少之时,思维的敏捷与精力的充沛是人生其他生理年龄阶段无可比拟的,如此时加之精神食粮的给养及有意识的方向引导,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学识修养,而且为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我们在乐观的同时,也需明确事物的两面性同样适用于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公共选修课中音乐课程虽为必选课,但学生在专业上、知识结构、音乐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样不容小觑,如不妥善引导亦会成为教学设计的羁绊。因此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要开动脑筋,“变问题为优势”,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化问题为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效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三)普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设置情况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崛起的历程中,用大量的实践证明了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艺术能力与修养、提升想象力、激发创造性方面不可估量的作用。“传承先进的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并保护传统文化,使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对社会文化起到引领的作用,并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7]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不断地根据教学实际,从最初过于专业化的倾向,调整为依据教育对象知识背景的多元,强调综合性课程的开拓。

就目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与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而言,据笔者在北京、安徽、山东、江苏4省抽样调查的32所高校初步统计的结果显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开课率近97%,较之2006-2007年笔者完成硕士论文之时所做的调查数据有了极大的提升,有名无实的现象基本杜绝;已开设相关课程的名称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导学》《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民歌演唱与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间歌曲赏析》《中国传统音乐》几种;课程名称虽然不尽相同,但教学内容都在学界界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类目之中,区别在于教师于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的侧重,多数院校侧重民歌和民间器乐的赏析教学。调查结果显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经历90年代后的稳步发展,已成为各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的重要组成,发展的形势喜人。不足在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仅限于冯兰芳先生分层次逐层深入总结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中相关音乐本体的教学,未能深入至文化层面、音乐美学与心理学层面、哲学与史学层面、社会学层面的相关理论[8]。缺失在于:就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而言,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是通过审美的方式引入音乐本体及其基本形态,只讲了传统音乐典型的基本样态而未将传统的流变、发展、遗存等问题深入探究,仅关注了音乐的“表象”,未能发掘“表象”背后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无异于忽视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潜在优势,白白地浪费了优越的教学资源。扼腕叹惜之余,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思辨则显得更为必要。

二、中国传统音乐在共时性与历时性双重体认基础上的文化认知

“任何一门科学或者学科,都必须界定其研究领域,明确内涵,还应寻求有秩序的框架对它进行科学的、有逻辑的分类,弄清其外延。明确内涵的方法是定义,弄清外延的方法是进行划分。”[9]“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成形、积淀;在历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和外来音乐文化的交融中创新发展;是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10]“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或少部分)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包括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音乐品种。”[11]从上述不尽相同的概念界定上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中国传统音乐的总体特征:1.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大背景之下;2.成形于各民族音乐文化长期的积淀中;3.丰富于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外族音乐文化的(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交融中;4.流淌于民族的血脉中且具有随势而变的特性。“学者们的已有成果显示了传统音乐是在由文化意识与制度体系构成的既定框架下为适应时代变迁而动态存在的象征符号。”[12]从这几个层面上来讲传统音乐自产生之时即在发展之中不断地变化,会随其文化土壤之变而变,会随多方交融的环境而变,会随积淀中与外界共生关系的相互调适而变。

对传统音乐的概念做了概略性的总括,对外延的认知同样需要厘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音乐类分的归纳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1964年)中总结的五类论(即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与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1990年王耀华先生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提出的四类论(即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袁静芳先生在五类论的基础上增添了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祭祀音乐而形成的八类论[13]。从上述几种主要的分类法中五类论及八类论的关系一脉相承,区别在于八类论中融含了宗教和祭祀音乐,四类论中以民间音乐囊括了五类论的5个部分,加上部分民间音乐形式兼具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征而补充进了综合性乐种,6个部分将其统称为民间音乐归于一大类目,据此也帮助我们理解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名称的纷杂性的根源所在。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别是以传统音乐产生和使用的场合、创作和欣赏群体、音乐的功能性意义的差异等为依据。就传统音乐的功能性而言,其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的过程而产生,随着社会的演化而产生、消解、变异着某些功能。如原始状态下的作狩猎、交流、鼓舞的呼喊状的实用,衍生作表达悲喜、陶冶性情的审美,还有早期以礼的形式存留在宫廷,后又流转到民间作祭祀音乐的社会。“虽然在社会的演化过程中,某些功能可能减退,某些功能得以凸显,但是功能性的一直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在延续了数千年的祭祀文化、礼乐文化中,音乐的功能性意义显而易见,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14]

三、普通高校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愈加深入。自20世纪20、30年代后西方音乐文化以强势的姿态植入于学校音乐教育之中,虽然那是当时社会形势环境下国人的主动选择,但回观传统音乐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西方音乐文化在历来最容易产生文化变异的城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5]。当西方的观念与西方视角大举“侵犯”我们看待传统的眼光时,“当西方音乐文化进入的时候,强调的就是‘为人’的、作为审美功能的音乐”[16]对音乐的审美功能性的关注逐渐消解了我们对音乐社会意义的思考。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传统以“礼”的形式转移到了民间,中国传统音乐的“大传统”由至20世纪初止“在农耕文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音乐文化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的特征逐渐消解[17],在几千年来中国音乐“大传统”的社会意义逐渐消退、审美意识渐次增加的现实环境下,其发展开始转向当下民间的仪式用乐之中。在功能性意义的背景下延续着几千年来的遗存,显现于今天具有逐渐消解之势的礼俗仪式用乐之中。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精神层面”全面科学化的背景下,传统音乐无法再继续生存于现代语境之下,虽传统究竟是将部分变形发展还是消亡于其中我们不得而知,可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传统未来的命运堪忧。在所谓先进文化理念中以审美为先导的意识观念支配着传统音乐教学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历史上的主流传统、现在以非主流的形式存在于乡村社会的音乐文化,一直是多重功能性并存的,这种多重功能性的存在恰恰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18]。

因而从这个层面分析,“礼失而求诸野”的命题并非空穴来风,“诸野寻乐”亦是历史赋予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普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突出和强调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文化意义,引导大学生在认知传统音乐本体层面“表象”的基础上,深挖“表象”背后的意义。作为文化传统的生成、发展、变异、演变的内驱力和原动力,从共时性和历史性双重认知的前提下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脉络,认知传统音乐社会的消解、关注传统依存环境的变迁、洞悉现代语境下传统消解无力感的原因、承担起传承中国音乐传统的责任,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文化的深度体认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方是在普通高校实施传统音乐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视域下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延伸及实施途径

(一)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理念的延伸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犹如一条数千年绵延不息的河流,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发展形态与内容。“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总是连贯古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民族文化形成的历史长河中,都伴随着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衰亡的过程。传承性的运动规律是音乐文化延续、生存的根本条件与特征。”[19]因而传统音乐的文化属性中既有艺术形式所共有的实用功用和审美功用,又兼具重要的社会功能性特征。

1987年邵光琛先生即提出“传统音乐并非音乐传统”,学界对此多较为认同。“传统音乐是指历史上存在过的或是历史上产生而又流传至今的具体乐种和乐曲;音乐传统则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开放系统,既源自远古,又指向未来。”[20]既然音乐传统的涌动是推进传统音乐之河汇流发展的动力源,那么作为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教学理念假如仅仅局限于对音乐本体的表层的鉴赏与教授,则有舍本逐末之嫌,割裂了音乐本体、音乐现象与音乐文化间的联系,也忽视了传统音乐与音乐传统的互通共融性。“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音乐理论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21]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同样需要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学识优势、精力优势、创新优势,“把握中国历史和当下‘民间态’客观存在的关联相通,理念调整很有必要,如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界提供给学子的就是不完整的传统音乐文化样态,难以对音乐文化传统产生认同。”[22]此处“学子”置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语境下的意义性更加凸显,当代大学生施以传统音乐教育目的之一就是“立足于音乐的本体,向相关文化拓展,使大学生认识音乐艺术形式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沿革和发展过程,音乐对时代和社会所产生出的深刻影响,理解音乐中广阔的精神内涵”[23],引导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以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研习和思辨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让更多的学习者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文化的感知,体认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延伸

不可否认,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经典作品的学习的确不失为让大学生尽快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增强大学生对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的好方法,然而,倘若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中仅仅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局限于此,则未免太过保守,亦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对象知识能力水平提升发展的规律。故而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既要关注传统音乐中多类分的经典曲目的教学,又要关注音乐本体所蕴涵的文化传统,还要关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与演变的脉络,关注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倾轧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环境的演变中传统音乐的消解、演化、嬗变的过程与规律,关注“失于诸野”之传统的前世与今生,以文化的自觉关注传统之未来。

1.品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音乐的方式塑造更加美善的“人”,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其要务之一,学会对艺术价值的品评乃是要领所在。“中国的传统音乐实在并不是一切都好,许多传统音乐出现危机,甚至濒临淘汰的边缘,那是它们不能适应今天中国人的需要,是无可奈何的事,当然我们今天完全有可能将这些祖传的宝贝都原封不动的保存起来……只要对今天的中国人的文明发展有利,该淘汰的由他淘汰,该继承的认真继承,该吸收的努力吸收,该借鉴的大胆借鉴。”[24]与封建社会制度有着密切共生关系的传统音乐,在内容与形式上必定有在制度的缺陷和弊端下衍生的“糟粕”,其现实样态必定有良莠杂陈之态的呈现,因而普通高校在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谨慎鉴别和挑选。课堂教学内容上对经典作品的介绍与教学安排无疑秉承了去粗取精的要旨,倘若能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与演变的现实与分析,借助对这一问题的引入和分析,为大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全貌与发展大有裨益,通过这种方式使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音乐在形态上的变化与融流,学会甄别与品评传统音乐中的精华与糟粕。

2.辨析:环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文化土壤,其本初样态是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封建制度长期并存的,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时代的进步、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其有着共生关系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内涵和外延上也有了较大的拓展。传统不仅存在于广义上被赋予的音乐形式之内,也以仪式等形式存在于广袤的田野之间,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其样态的呈现一定是同传统音乐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连,随其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衍生与嬗变,故而对中国传统音乐在概念上的理解应该是变动和发展的。对传统音乐本体的关注固然是基点,但却不可固步自封,止于基点,而要以基点为中心发散辐射至传统音乐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学会分析,就是要通过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理念与内容的延伸,使大学生能够以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传统音乐形态的蜿蜒与嬗变,清晰明了的洞悉我们的传统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的传统音乐究竟又是怎样的,清楚而自觉的探寻保护传统音乐的方法。

3.创新:创新是教学形式上的创新,重视学生主动性的提升。当然上述对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延伸会给教学本身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教学的准备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准备教学的工作量会无形增大数倍,而且对传统音乐本身前世今生的清醒认知也成为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师的必备知识。但作为普通音乐教育的实施者通过这种方式“授之以渔”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的教学效果意义巨大。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除了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多重潜能而促其自发、自觉地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与完善。通过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手段的拓展和延伸,帮助大学生利用地域优势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有利条件,自觉地将传统音乐与文化联系起来,与民俗联系起来,提升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传统音乐教师不妨突出课程内容的主题性引发学生思考,使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为介质围绕教师预设的传统音乐相关主题展开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获得阶段性心得,通过课堂讨论、成果展示与教师方向性的引导,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潜能的开发,通过实施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双赢目标。

如果说高校教育是育人、树人的重要手段,那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则是完善人的重要途径;如果说传统音乐的本体样态是陶冶大学生艺术情操的有力工具,那么传统音乐随其文化生态环境嬗变的样态则是帮助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有效手段;如果说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在内容上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是教学的根基之上繁茂的大树,那么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延伸则是枝繁叶茂之中累累的果实。通过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反思,意在以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堂为阵地,充分利用普通高校教育对象所具的地域等优势,在明晰中国传统音乐“前世”与“今生”的基础上“诸野寻乐”,使大学生在学习了解的同时,以文化的视角深入对其的认知,在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考量下,达到传承之目的,探寻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再生.近现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7,23.

〔2〕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31-32.

〔3〕〔4〕〔6〕〔7〕〔8〕〔23〕冯兰芳,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J].人民音乐,2007,(12):76-77.

〔5〕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4,(01):2-37.

〔9〕〔17〕〔18〕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 [J].中国音乐学,2006,(01):3.

〔10〕黄允箴,王璨,郭树荟.中国传统音乐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0,4.

〔1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07):45-46.

〔12〕〔19〕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6-7.

〔13〕〔15〕〔16〕项阳.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天籁,2006,(03):4.

〔14〕齐琨.论传统音乐的两种时态――以徽州礼俗仪式音乐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02):30.

〔20〕李西安.对音乐传统传承、变异与创新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2003,(12):19-23+63.

〔2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的人文阐释[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4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八五”普法启动之年。依据《2021年北京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2021年北京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核指标(各部门)》的要求,制定2021年北京市文物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

一、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

1.认真贯彻落实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制定《北京市文物局落实<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方案>的任务分工》,把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纳入市文物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纳入机关党支部和局系统各单位党组织党员学习,纳入依法行政培训和局系统处级干部培训。深入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结合局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重点做好“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内容和《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支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的宣传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局系统干部职工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在立法中,注重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将科学立法融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全过程。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做到合法审批,严格监管。

3.做好《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的宣传贯彻工作。深入学习法治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加强权利保护普法及文博行业专项普法宣传,学习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加强文博行业依法治理,按时报送《北京市文物局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二、全力推进“八五”普法开好局起好步

4.全面总结 “七五”普法工作成绩,启动“八五”普法工作。依据北京市“八五”普法规划,制定北京市文物局开展“八五”普法工作的规划安排,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建立工作台账,有序启动、统筹推进局系统“八五”普法工作。

5.提升站位强化担当,切实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积极参加“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主题宣传活动,以“12·4”国家宪法日及“宪法宣传周”为重要节点,通过组织学习、张贴、悬挂宪法宣传画、答题等形式,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让宪法宣传常见常新,推动宪法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6.扎实做好民法典等重点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积极参与“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组织局系统参与主题动漫微视频征集、网上知识竞答等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北京文博公众号推送“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26” 知识产权宣传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5·18”国际博物馆日、“6·5”世界环境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25”全国土地日、“6·26”国际禁毒日、“8·8”海关法治宣传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11·9”消防宣传日、《安全生产法》宣传周等法治宣传相关内容。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新颁布法规的学习。加强生态环境、消防、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及扫黑除恶常态化、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7.做好系统内普法。持续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治培训,严格落实《关于完善北京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制定年度学法培训工作计划,全年安排党组会(办公会)会前学法不少于4次,组织举办法制讲座不少于2次。全面落实《北京市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采取现场旁听或者网上观看等形式,安排局工作人员年内至少旁听庭审一次。在局业务工作培训中,安排专业法律课程。有条件的局系统单位也应开展相关法律培训,使法律学习与业务学习有机结合,提升干部职工的依法履职能力,实现学法常态化。

8.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组织有条件的局系统单位申报“第二批”北京市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以“八五”普法启动为契机,积极参与法治文化实践活动。

三、全面提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9.配合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普法宣传。持续做好局系统单位的疫情防控普法宣传,把握干部职工价值观发生的“新变化”,做好“后疫情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纠纷排查化解等方面的普法工作,巩固文博系统疫情防控成果。

10.结合行业特点,积极开展专项普法宣传,分类实施精准普法,有效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各层次普法活动。同时将普法工作贯穿于日常行政管理全过程,引导公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利用局系统单位展览陈列、社教活动等优势,通过播放普法宣传片、张贴普法宣传系列挂图、发放普法宣传品等宣传形式,提升行业法律法规普法覆盖面和群众知晓度。

11.积极落实《北京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北京市普法责任制清单》的各项要求。把普法纳入局工作总体布局,落实局属单位及机关各处室普法责任,切实增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命感、责任感。

四、不断夯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支撑点着力点

12. 丰富形式拓展载体,大力推进“智慧普法”行动。加强新媒体运用,发挥好“两微一端”及局网站“普法宣传”专栏的积极作用,推动线上与线下相互交接融合,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加强北京文博公众号等新媒体与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管部门新媒体的联动。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5篇

【导语】

院校批次科类专业专业方向专业备注学制学费征集志愿招生计划(4606)海口经济学院(*办)二本及预科体育(01)休闲体育4198003(4612)三亚学院(*办)二本及预科体育(00)休闲体育(康体与抗衰老)康体与抗衰老4160002(5027)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办)二本及预科体育(00)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4150002(5316)云南*族大学二本及预科体育(04)武术与*族传统体育(太极拳方向)太极拳方向毕业颁发武术与*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434002(533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办)二本及预科体育(00)体育教育学费收费标准以云南省发改委批准为准4180004(5337)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体育(00)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4160002(5337)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体育(01)休闲体育4160004(5339)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体育(02)运动康复4198009(5342)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体育(00)体育教育4180001(5350)云南工商学院(*办)二本及预科体育(00)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4180002(53Z5)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校园足球人才)(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体育(0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校园足球人才,只招收足球专项考生41980010(1170)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独立学院)(学费中包含一次免费出国实习实践,出国实习实践是必修环节,纳入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全部费用)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2)广播电视编导(新闻编导、文艺编导、新媒体编导),认可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广播电视编导 (新闻编导、文艺编导、新媒体编导)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新闻编导、文艺编导、新媒体编导各专业学费中均包含一次免费出国实习实践(出国实习实践是必修环节,纳入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教学及食宿行等全部费用)。4698004(1170)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独立学院)(学费中包含一次免费出国实习实践,出国实习实践是必修环节,纳入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全部费用)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表演(影视表演),认可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表演(影视表演)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影视表演各专业学费中均包含一次免费出国实习实践(出国实习实践是必修环节,纳入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教学及食宿行等全部费用)。4698002(1170)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独立学院)(学费中包含一次免费出国实习实践,出国实习实践是必修环节,纳入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全部费用)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4)摄影(图片摄影、影视摄影、无人机航拍),认可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摄影 (图片摄影、影视摄影、无人机航拍)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图片摄影、影视摄影、无人机航拍各专业学费中均包含一次免费出国实习实践(出国实习实践是必修环节,纳入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教学及食宿行等全部费用)。4698001(1411)长治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2)(师范类)舞蹈学,认可长治学院舞蹈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66001(1411)长治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舞蹈表演,认可长治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66001(1411)长治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师范类)音乐学,认可长治学院音乐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66002(1411)长治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3)(师范类)美术学,认可长治学院美术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66002(1411)长治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4)视觉传达设计,认可长治学院视觉传达设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66002(2214)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3)服装与服饰设计,认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使用校考成绩计算综合成绩排序,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录取规则按云南省规定执行454001(2214)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4)工艺美术,认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艺美术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使用校考成绩计算综合成绩排序,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录取规则按云南省规定执行454001(3231)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表演,认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表演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新增计划)4165001(3616)江西科技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动画,认可江西科技学院美术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30003(3616)江西科技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广播电视编导,认可江西科技学院编导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30009(3637)江西服装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服装化妆设计),认可江西服装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服装化妆设计4160001(3637)江西服装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2)动画,认可江西服装学院动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60002(3637)江西服装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广播电视编导,认可江西服装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60003(3790)北京*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戏剧影视文学,认可北京*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使用我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校考成绩4420001(4240)武昌理工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广播电视编导,认可武昌理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58001(4291)汉口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广播电视编导,认可汉口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0006(4312)湘南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3)播音与主持艺术,认可湘南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专业满分600),按综合总分排序拟录,综合总分计分方式按照云南省[2017]133号文件执行480001(4312)湘南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音乐学,认可湘南学院音乐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专业满分600),按综合总分排序拟录,综合总分计分方式按照云南省[2017]133号文件执行460001(4312)湘南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2)舞蹈学,认可湘南学院舞蹈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专业满分600),按综合总分排序拟录,综合总分计分方式按照云南省[2017]133号文件执行480001(4312)湘南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8)数字媒体艺术,认可湘南学院美术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专业满分600),按综合总分排序拟录,综合总分计分方式按照云南省[2017]133号文件执行480001(4312)湘南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4)美术学,认可湘南学院美术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专业满分600),按综合总分排序拟录,综合总分计分方式按照云南省[2017]133号文件执行480002(4312)湘南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7)产品设计,认可湘南学院美术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专业满分600),按综合总分排序拟录,综合总分计分方式按照云南省[2017]133号文件执行480001(4312)湘南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6)环境设计,认可湘南学院美术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专业满分600),按综合总分排序拟录,综合总分计分方式按照云南省[2017]133号文件执行480001(4312)湘南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音乐表演,认可湘南学院音乐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专业满分600),按综合总分排序拟录,综合总分计分方式按照云南省[2017]133号文件执行480001(4312)湘南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5)视觉传达设计,认可湘南学院美术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专业满分600),按综合总分排序拟录,综合总分计分方式按照云南省[2017]133号文件执行480001(4315)怀化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师范类)音乐学(师范类),认可怀化学院音乐学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师范类442001(4315)怀化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5)产品设计,认可怀化学院美术学与设计类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80001(4315)怀化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4)环境设计,认可怀化学院美术学与设计类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80002(4315)怀化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2)(师范类)美术学(师范类),认可怀化学院美术学与设计类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师范类448001(4315)怀化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6)数字媒体艺术,认可怀化学院美术学与设计类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80001(4318)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音乐学,认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学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录取原则按云南省文件规定执行460004(4319)湖南商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环境设计,认可湖南商学院设计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单考单招,专业满分200分,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最终收费标准以2018年湖南省物价局核定的为准480001(4319)湖南商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视觉传达设计,认可湖南商学院设计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单考单招,专业满分200分,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最终收费标准以2018年湖南省物价局核定的为准480001(4366)长沙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6)艺术与科技,认可长沙师范学院美术设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80002(4366)长沙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音乐学,认可长沙师范学院音乐类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60001(4366)长沙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5)数字媒体艺术,认可长沙师范学院美术设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80001(4366)长沙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4)工艺美术,认可长沙师范学院美术设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80001(4366)长沙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动画,认可长沙师范学院美术设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80001(4412)广州体育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表演(武术表演),认可广州体育学院表演(武术表演)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武术表演4100001(4448)广东海洋大学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舞蹈编导,认可广东海洋大学舞蹈编导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100002(4448)广东海洋大学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音乐学,认可广东海洋大学音乐学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100001(4448)广东海洋大学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2)美术学,认可广东海洋大学美术类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不招收色盲者4100002(4448)广东海洋大学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4)环境设计,认可广东海洋大学美术类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不招收色盲者4100002(5096)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服装与服饰设计,认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100006(5308)云南师范大学((1)呈贡主校区:昆明市呈贡区聚贤街768号,邮政编码:650500 (2)西南联大校区: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邮政编码:650092)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音乐表演,认可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录取原则及具体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100007(5339)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2)广播电视编导,认可云南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排序42980012(5339)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5)摄影,认可云南艺术学院美术普类(含美术学史论、绘画、中国画、雕塑、摄影五个专业方向)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排序42980014(5341)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K)影视摄影与制作,认可云南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使用云南艺术学院非统考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成绩进行录取4245001(5341)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S)数字媒体艺术,认可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使用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非统考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绩进行录取4225001(5341)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N)雕塑,认可云南艺术学院美术普类(含美术学史论、绘画、中国画、雕塑、摄影五个专业方向)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使用云南艺术学院非统考美术普类专业成绩进行录取42250023(5341)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音乐表演(*族声乐),认可云南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族声乐)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族声乐使用云南艺术学院非统考音乐表演(*族声乐)专业成绩进行录取4225002(5341)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G)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认可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使用云南艺术学院非统考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成绩进行录取4225002(5341)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H)录音艺术,认可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录音艺术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使用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非统考录音艺术专业成绩进行录取4225001(5341)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J)动画,认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普类(含视传、环境、产品、服装、数媒、动画六个专业)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使用云南艺术学院非统考设计普类专业成绩进行录取4225002(5341)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M)绘画,认可云南艺术学院美术普类(含美术学史论、绘画、中国画、雕塑、摄影五个专业方向)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使用云南艺术学院非统考美术普类专业成绩进行录取42250010(6116)延安大学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师范类)舞蹈学,认可延安大学舞蹈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10002(6116)延安大学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师范类)音乐学,认可延安大学音乐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70002(6120)渭南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3)动画,认可渭南师范学院设计学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90003(6120)渭南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师范类)音乐学,认可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90003(6120)渭南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5)数字媒体艺术,认可渭南师范学院设计学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90002(6120)渭南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4)(师范类)美术学,认可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90001(6220)陇东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0)绘画,认可陇东学院美术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65002(6220)陇东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普通批单考(01)视觉传达设计,认可陇东学院美术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65002(1259)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音乐学(00)音乐表演,认可统考音乐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入学后,外语只开设英语教学4210009(3790)北京*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音乐学(02)录音艺术,认可统考音乐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480001(4485)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音乐学(00)音乐表演,认可统考音乐学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4250002(4543)广西外国语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音乐学(00)音乐表演,认可统考音乐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70001(5337)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音乐学(00)音乐表演,认可统考音乐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50019(5339)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音乐学(00)音乐学,认可统考音乐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980026(5342)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音乐学(00)音乐学,认可统考音乐学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0001(1156)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0)视觉传达设计(国内培养方向、3十1十1本硕联合培养),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国内培养方向、3十1十1本硕联合培养学生均有一次公费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海外教学基地(任选一个国家)“微留学”,该环节为培养方案中必修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费用,同时所有本硕连读学生免费雅思教学4698003(1156)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数字媒体艺术(国内方向、3十1十1、2十2十2本硕联合培养),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国内方向、3十1十1、2十2十2本硕联合培养学生均有一次公费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海外教学基地(任选一个国家)“微留学”,该环节为培养方案中必修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费用,同时所有本硕连读学生免费雅思教学4698003(1259)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4)视觉传达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入学后,外语只开设英语教学4200003(1259)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3)动画,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入学后,外语只开设英语教学4200005(1346)燕京理工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4)服装与服饰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00002(1346)燕京理工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2)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00001(1372)河北美术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0)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学费待定401(2133)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产品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10001(2133)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2)艺术与科技,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10001(2133)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0)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新增计划)4210002(2182)辽宁传媒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影视摄影与制作,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7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30排序4180004(2182)辽宁传媒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2)摄影,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7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30排序4180003(2182)辽宁传媒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5)公共艺术,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7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30排序4180003(2336)哈尔滨剑桥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认可云南省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统考成绩4198005(2336)哈尔滨剑桥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0)视觉传达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认可云南省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统考成绩4198005(2357)黑龙江东方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0)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950040(3329)宁波大红鹰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0)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300011(3329)宁波大红鹰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数字媒体艺术,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30005(3564)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认可云南省统考成绩4220001(3637)江西服装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4)服装与服饰设计(时装设计、服饰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时装设计、服饰设计4180009(3640)南昌工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视觉传达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16001(3640)南昌工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3)服装与服饰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06001(3640)南昌工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2)环境设计(VR室内设计方向),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VR室内设计方向4216001(4278)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办)(原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4)产品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0004(4278)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办)(原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5)服装与服饰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0005(4278)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办)(原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3)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0003(4278)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办)(原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2)视觉传达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0002(4536)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4)摄影,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55001(4536)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3)雕塑,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55002(4536)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2)绘画,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55001(4536)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动画,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55001(4536)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8)服装与服饰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55001(4612)三亚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2)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80001(533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0)数字媒体艺术,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专业成绩排序学费收费标准以云南省发改委批准为准42450015(5337)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7)服装与服饰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5002(5337)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4)视觉传达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5001(5337)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3)绘画,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5001(5337)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5)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5001(5338)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2)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200012(5338)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0)动画,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200018(5338)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4)服装与服饰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200013(5338)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视觉传达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200015(5338)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3)产品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20001(5339)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7)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980021(5339)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6)视觉传达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98007(5339)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4)美术学,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980023(5342)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5)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0007(5342)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6)产品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00010(5342)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4)视觉传达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0002(5350)云南工商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0)视觉传达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200010(53E3)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族班)(只招收普米族、阿昌族、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考生)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族班)产品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00006(6139)西安思源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0)环境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10004(6139)西安思源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数字媒体艺术,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10004(6140)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美术与艺术设计(01)产品设计,认可统考美术学及艺术设计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主要培养饰品设计、首饰营销和首饰加工等方面人才4200002(1170)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独立学院)(学费中包含一次免费出国实习实践,出国实习实践是必修环节,纳入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全部费用)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舞蹈类(00)表演(社会舞蹈与影视传播),认可统考舞蹈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社会舞蹈与影视传播各专业学费中均包含一次免费出国实习实践(出国实习实践是必修环节,纳入学分,学生全部参加,学校承担教学及食宿行等全部费用)。4698001(1259)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舞蹈类(01)舞蹈表演,认可统考舞蹈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入学后,外语只开设英语教学4190002(4491)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舞蹈类(00)舞蹈编导,认可统考舞蹈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55002(4612)三亚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舞蹈类(00)舞蹈编导,认可统考舞蹈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190001(5316)云南*族大学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舞蹈类(02)舞蹈学,认可统考舞蹈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学校招生章程规定“男身高不低于167cm,*身高不低于157cm”485001(5339)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舞蹈类(01)舞蹈学,认可统考舞蹈类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98008(1346)燕京理工学院(*办)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播音与主持(00)播音与主持艺术,认可统考播音与主持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60006(5337)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播音与主持(01)播音与主持艺术,认可统考播音与主持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45002(5339)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播音与主持(03)播音与主持艺术,认可统考播音与主持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42980011(3611)上饶师范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体育舞蹈(01)(师范类)舞蹈学(体育舞蹈),认可统考体育舞蹈专业成绩,按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排序体育舞蹈招体育舞蹈方向480003(3625)九江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体育舞蹈(02)表演(体育舞蹈),认可统考体育舞蹈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体育舞蹈480003(4259)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独立学院)二本及预科艺术统考体育舞蹈(00)舞蹈表演(体育舞蹈),认可统考体育舞蹈专业成绩,按专业成绩排序体育舞蹈4210002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6篇

东西方的对立或者说矛盾,并非绝对的和本源的,实际上,“每一种文化,在其原初的自我认识上,都是普遍性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神、人与时间等基本生存纬度所作的思考和安排。”(张旭东,2006:5)然而,人类社会走到今天,随着资本的扩张,使得某种文化会以某种形式向其它文化扩张,形成某种“普遍”,而使另一些成为“特殊”。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化成了“西方化”的代名词,比如: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的扩张,文化领域“西方文明”的入侵,科学研究领域“理性化、科学化”的研究范式的博兴等。在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引导下,有关“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文化发展模式、科学研究范式、社会话语似乎代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和状况。那么是谁赋予了“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权力,又是谁使得这一“普遍主义”的话语拥有了代表他者、取消他者的地位?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面临的就是“普遍”与“特殊”之争。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普遍”和“特殊”并非完全割裂和对立的,普遍是特殊的总体,“它并不自在自为地是一个规定了的特殊的东西,而是通过个别性才是它的诸属之一,它的其它诸属通过直接外在性便从它那里排除出去。另一方面,特殊的东西同样也并非直接地和自在地是普遍的东西,而是否定的统一剥去了它的规定性,从而把它提高为普遍性”。(黑格尔,1981:354)可见,普遍性的产生离不开特殊性,但它“并非特殊性的堆积,而是扬弃了种种特殊性的‘直接外在性’的一种更高的、绝对的质”。(张旭东,2006:4)在黑格尔的逻辑下,西方普遍主义的话语并非与生俱来的“普遍性”,也并非是用一种特殊的东西对另一种特殊的东西施行的征服暴力,而是以“普遍”的名义,把自身“普遍化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他者”都视为“特殊”,并且把这些特殊克服掉,也就是“视为普遍性的实现”。这有点类似于福柯的话语/权力观,即西方话语在发展过程中,赋予自身“普遍性”的权力,即在与他者话语对话的过程中获取一种“真理性”,证明自己为真,从而使其上升为一种“普遍性”,成为一种“普遍话语”。

与西方对立的是东方的概念,在西方人的眼里,东方是他者、是特殊、是个别。赛义德最早提出的东方的概念“主要指发生在19世纪的一种文化和物质殖民现象,这种现象与19世纪的欧美殖民帝国主义有关。而‘东方主义’在现阶段又有了新的含义:资本主义和后现代经济社会通过大众媒体以极快的速度制造了‘非西方’的概念并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和后现代经济社会的假想敌”。(谢少波,王逢振,2003:225)在后现代和后殖民时代,东西方的对立从经济、政治领域转移到了文化价值领域。面对西方的“普遍主义”话语随着世界市场席卷全球时,东方世界更强调的是保护和发展“东方传统”的问题,于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先后出现了“亚洲中心”的概念。

然而我们谈“东方传统”,并不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倡导红木家具、穿旗袍、喝绿茶、看中医、坐人力拉车。我们要强调的是如何在当今世界里为“东方传统”,包括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等,创造生存的空间、找到传播的渠道、建构理论和哲学上的意义,让其在于“西方”的对话中,开辟出一块蓬勃发展的空间。在西方普遍主义话语及全球化的背景下来看传播学的发展轨迹,也充满了“普遍”与“特殊”之间的博弈。

二、传播学的西方起源与全球发展

一般认为,传播学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诞生之初,美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人类传播现象,提出诸多传播理论以及种类繁多的传播模式。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urSchramm,1907-1988),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传播学教材,被认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传播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除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免受灾祸外,有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外,更与美国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被认为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从学术传统来看,美国学术界盛行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学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现实的效用。而信息传播、人与人沟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都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沃土。这些条件,都决定了传播学起源于美国。

而传播学在美国问世后,很快就传到西欧和日本。英国的传播学研究从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自60年代起,开始重视研究传播学理论等。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就中国来看,传播学于上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大陆,而截至2005年我国共有661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点;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截至2006年,我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止,全国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教师约1万人,教授约1000人。(张晓锋,马汇莹,2007)

然而,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传播学完全是一个“舶来品”。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概念框架等几乎都是西方的。当前,大多数非西方国家的传播学研究还只能借用美国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观照自己的传播现象,几乎无法建立本国的传播学理论体系,或者说本土的传播学理论还远没有被纳入到传播学的主流中,也未曾对传播学的主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西方的传播学理论也有着其不可克服的缺点。比如,西方传播理论以“功能性理性、个人自由、精心计算的个人利益、物质进步和权力意识”为特征,与非西方的文化传统相悖,因此得不到非西方世界的认同;“西方的传播理论过分依赖定量研究及统计分析,导致‘反复,缺乏明确的焦点,总是对一些在方法论上需要高深技术、实则鸡毛蒜皮的小问题紧抓不放’。而同时却对传播的真实概念缺乏更具有创造性的理解”。(赵晶晶,2008:11)

三、传播学的“本土化”与“亚洲中心”

可以说在传播学的发展中,西方话语和研究范式取得了“普遍性”的地位和权力,它规定和控制着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思维和表达方式。然而,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普适性,这种普遍性是在于“特殊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真理性”地位的,它不能否定,更不能掩盖特殊性的存在。当西方传统的传播学进入非西方国家后,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症,受到输入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状况的影响,必然会一定的排异现象,这时传播学所面临的应当是“本土化”的问题。

以中国为例,从1982年11月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起,差不多在每一次的研讨会上,都有论文重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之意向。“传播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的议题,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也在香港及台湾出现。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系主任余也鲁教授及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系主任徐佳士教授,在香港及台北先后召开了“中国文化与传统中〈传〉的理论与实际”研讨会。较早前,由余也鲁、徐佳士、朱传誉及朱立等人倡导的“编纂中国新闻学书刊目录及论文索引计划”,虽因资源及人力不足而流产,但期望传播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的意念并没有因此而消亡。1993年5月,厦门大学召开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研讨会,的新闻、传播、历史、人类、经济、社会、民俗、语言等学科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传播现象进行了研讨。受这次会议委托,由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的余也鲁教授、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系主任徐佳士教授、厦门大学副校长郑学檬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孙旭培研究员成立了一个组织委员会,考虑并部署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现象的研究计划。1997年12月,在多方努力下,克服了出版过程中的重重阻碍,终于出版了勾勒华夏文化中有关传播现象轮廓的著作——《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华夏传播论》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一个硕果。(仲富兰,2008)

另一方面,80年代亚洲区的传播学者也提出了“传播学亚洲化”的意念,并于1988年在亚洲大众传播中心(AMIC)支持下,出版了一本亚洲传播理论的专著。除此之外,随着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学者进入传播学研究领域,以及传播学在非西方国家汲取养料,不断发展壮大,西方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逐渐暴露出在非西方国家的不适应性,西方传播学的“普遍性”遭到了撼动。不仅表现为传播学的“本土化”的发展,更表现为正在逐步兴起和发展壮大的传播学的非西方学派,尤以亚洲中心学派为代表。

亚洲中心学派的倡导者三池贤孝在《对人性、文化和传播的重新思考:亚洲中心的评论与贡献》中指出,“亚洲中心”指的是“坚持将亚洲价值与亚洲理想置于求索的中心位置,从亚洲人民作为主体的视角出发来看待亚洲现象”。(YoshitakaMiike,2004:67)对于传播学的发展而言,所谓的亚洲中心就意味着或者说“希望——尤其是以讨论或研究为目的时——理出一条渗透于所有差异的共同线索,从而在以之与其他相似概念(如‘欧洲传播’或‘非洲传播’)进行比较或者对比时,能显示出只有这个地区才拥有的特征”。(Guo-MingChen&WilliamJ.Starosta,2003)可以说,传播学的亚洲中心学派的兴起“是伴随着对西方传播理论的批判性反思发展的”。“他们批评传播理论的欧洲/美国中心学者们过高地估计了他们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赵晶晶,2008:11)华裔美国传播学者赵晶晶教授认为“目前国际上亚洲中心传播理论学派是在后现代/后美国思潮的透射和渗透下,从复古求变的生命线上出现的理论建树”。

四、全球化时代“中心”与“多元”之争

汤姆林森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约翰•汤姆林森,2002:4)全球化“是快速发展、不断密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约翰•汤姆林森,2002:2)即一种“复杂的联结(complexconnectivity)”。这种联结是多重价值的联结,它跨越了国界,将人们的实践、体验以及各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绑在了一起。“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在事实层面上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果仅把全球化理解为资本的全球扩张、商品的全球流通、消费的全球趋同,那就过于简单了。“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culturalpractice)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约翰•汤姆林森,2002:1)因此,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然而,文化的全球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将受到本土及区域文化的抵制和同化,亨廷顿所预言的“文明的冲突”也并非杯弓蛇影。地区文化或民族文化成为全球化过程中“反霸权”和“反中心”的核心力量。因此,越过经济、技术层面,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全球化”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价值的“多元”之争。在此背景下来观照人类的传播现象以及传播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碰到的是“中心”与“多元”的矛盾斗争。

如上文所述,西方话语之所以取得“普遍性”的地位,是由于凭借其经济实力的强大,政治领域的霸权,在与其他话语进行对话和碰撞的过程中,排挤他者话语的空间,取得自身“真理性”的地位,从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话语。西方传播学的发展亦不例外,尤其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传播学假“普遍”之名试图掩盖和压制他者文化中传播思想和理论的合法地位。然而,在后现代、后殖民和后美国的时代,必须用一种全新的多元主义取代西方所倡导的“普遍主义”。而我们所倡导的多元并非要以一种中心取代另一种中心,或者试图树立多个中心,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真正让各种文化及其价值系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成为全球话语的一元存在。因为,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来看,任何对“普遍性”的强调实际上都强化了统治群体和亚群体的等级制,具有一种压抑性和反动性。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希望“全球化”是一种辩证的多向流动,不是任何“中心”的单向输出的过程。“非西方”世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相当的文化自主性,让价值的、伦理的、日常生活世界按照自身的逻辑展开,而不是被强行纳入一种世界文明的“普遍主义”话语及其价值系统中去。当然,这并不是说,面对全球化的过程,“非西方”一定要强调其文化的特殊性、不可兼容性,甚至对抗性,并非要与“西方”进行你死我亡的斗争,而是要强调,“非西方”世界应该在其自身历史发展的非连续性当中考虑自我发展的问题,要寻找适合自身的历史经验的表达方式,保持或建立适合自己的话语系统,与西方的“普遍主义”话语进行对话或者交流,使得“全球化”的过程真正充满活力并趋近多元。

由此来观照传播学的“亚洲中心”,笔者认为并非是要用“亚洲中心”取代“美国中心”或者“欧洲中心”,而是要“多中心”,多中心的结果应该是取消“中心”或“去中心”。其实,亚洲中心的倡导者们也认为亚洲中心的思路“既不是霸权式的亚洲中心主义,也不是种族中心式的欧洲中心主义在亚洲的翻版。亚洲中心性并不是要将亚洲的世界观设定为宇宙之惟一,更不会强加在非亚洲人身上。研究者们明示传播理论的亚洲中心与欧美中心不是对立的关系,声明‘坚持亚洲中心是要使自己根植于亚洲文化精力之中,并不意味着对欧洲中心的悖反’,胸怀宽广地倡导超越东方-西方的二元极端,呼吁东西方融合,互补双赢”。(赵晶晶,2008:12)虽然,“任何文明都希望自己是世界舞台的中心,这也是文明本身发展的动力。然而我们再为传播理论的亚洲中心努力建构的同时,需要警惕新的语言霸权在亚洲内的建立”。(赵晶晶,2008:12)因此,笔者认为,传播学的亚洲中心并非要建立一种新的“普遍性”话语,或者新的学术霸权,来对抗西方的“普遍主义”话语,并非是一种“中心”代替另一种“中心”,更确切地说,我们所谓的“亚洲中心”应该是一种“主张”、一种“视角”、一种“取向”,甚至是一种“方法”。

五、“亚洲中心”的取向:建立立足于亚洲文化的传播学研究范式

抛开“多元”与“中心”之争,就意味这我们尝试着打破东西方的二元对立,打破这种主宰我们思维和认实践的最主要范式。在这种视域下,我们提出传播学的“亚洲中心”并不在于要统计有多少亚裔的传播学者、有多少亚洲的传播学期刊、有多少“亚洲问题”,而在于在研究和解释人类传播现象时、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是否运用了亚洲文化的价值系统、是否使用了亚洲的研究方法、解释体系以及话语表达,同时这种价值体系、研究方法、解释系统和话语表达在多大程度上和多大范围内成为西方学者在研究和讨论人类传播现象时不得不考虑的参照。传播学的“亚洲中心”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能够在讨论研究传播问题时对西方的传播理论产生冲击,对其“普遍性”的概念体系提出修整,并能够建立一种立足于亚洲文化的传播学的研究范式。

1962年,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范式(Paradigm)而不是传统的理论来说明科学的发展。库恩所说的范式,一般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同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它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许为民,2002:147)借用库恩的范式的概念,我们提出传播学“亚洲中心”的发展目标,具体来看应该朝一下几个方面努力:

1.挖掘亚洲文化中的普世价值观

亚洲是一个小于全球的地理概念,然而亚洲地域辽阔、种族众多、宗教多样,亚洲文明源远流长、政治复杂,价值观念多元,面对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文化不一的土地,要建立起一个相对一致的“亚洲中心”谈何容易。然而,正如亚裔传播学者陈国明所言,亚洲,就其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目的论各个层面”都具有相似性和共性。“在本体论方面,亚洲文化倾向于对宇宙采取一种整体观”;“在认识论方面,对宇宙乃一整体结构的意味深长的理解,被深植于对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认识之中”;在价值论方面,“作为亚洲文化价值的核心观念的和谐被当作是人类传播的终极目标,而非手段”;“在方法论方面,亚洲人认为宇宙的转换过程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无穷的非线性循环”等,(Guo-MingChen&WilliamJ.Starosta,2003)因此,我们要建立的亚洲中心的传播学研究范式,应该挖掘亚洲不同文化中的普世价值观,打通亚洲不同亚文化之间的隔阂,在保持多样性的前提下,挖掘共同性。

2.运用亚洲文化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亚洲的传播现象

西方的传播学研究来源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从而倡导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和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而亚洲哲学强调“和谐”、“整体”和“中庸”,于是在解释亚洲的传播现象时,应该运用亚洲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比如:“亚洲人在传播互动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感知’而非理性的‘分析’或‘思考’;重视同情性传播……愿意主动接受事物、主动脱离小我、培养一种慈悲心,愿意接受他人的存在;在亚洲传播中,沉默也是一种言语表达方式”,这与亚洲人崇尚宁静有关;和谐观念能够防止“亚洲人在传播中走极端”,鼓励实践“中庸之道”;在为“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或冲突时……亚洲人会通过一种微妙或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Guo-MingChen&WilliamJ.Starosta,2003)等等。

3.建构根植于亚洲文化、立足于亚洲现实的传播学理论

新的范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不同理论体系的建立。相对于传播学研究的西方传统而言,传播学研究的亚洲范式建立的表现之一是应该有一系列根植于亚洲文化、立足于亚洲问题的传播学理论的提出。我们所要建立的亚洲传播学也应该是只有亚洲社会、文化、价值和心理结构才能孕育和产生的,这些理论是极具亚洲特色的,是贴近亚洲现实,解决亚洲传播现象的,是那些生活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学者不能提出的。比如日裔著名的传播学者三池贤孝从亚洲中心的角度对人类传播的本质进行再思考,提出了5个与西方中心相异的人类传播命题:(1)传播是提醒我们宇宙万物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过程;(2)传播是让我们减少自私心理/自我中心主义的过程;(3)传播是我们对万物生灵的欢乐与痛苦加以体验的过程;(4)传播是我们与万物生灵进行受恩与汇报的过程;(5)传播是我们将宇宙道德化、和谐化的过程。(YoshitakaMiike,2004:67)虽然三池贤孝的理论还止停留于假设层面,但与西方实证主义研究传统不同的是,亚洲文化更崇尚阐释和演绎的研究方法,因此,这些理论假设在研究层面也同样具备了理论价值,是亚洲传播学研究的大胆创新和尝试。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7篇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或统计活动,是在一定的统计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社区年终统计活动方案3篇,供您借鉴。

社区年终统计活动方案

一、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夯实科普工作基础;

街道社区将在--年创建“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科普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继续以街道社区主任牵头总负责、街道社区其他干部成员共同参与实施的科普工作机制;进一步充实壮大“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以科普志愿者带动周边社区群众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决心与信心;并依托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及共建单位,由社区牵头组织邀请卫生、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到街道社区及社区居民家中开展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文化宣传及文娱活动。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

社区以活动室为社区活动主阵地,以文化宣传栏、宣传橱窗、黑板墙报、科普画廊等作为辖区宣传载体,在辖区内各居民楼道广泛张贴科普知识宣传海报,架设宣传横幅,定期组织科普志愿者上门宣传讲解家居实用“科学小秘密”,在全社区营造科普宣传的浓郁氛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提升辖区整体科普水平;

1月份合冬季特点,开展防火防盗的普及宣传;

2月份合春节特点,开展宣传-禁放工作;

3月份合综治宣传月和“3.15”消费者活动日,开展法律咨询服务;

4月份合计划生育的特点,开展优生优育科普知识宣传;

5月份合“五.一”劳动节的特点,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活动;

6月份合“六.一”儿童节特点,开展青少年科普知识讲座;

7月份合党的生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8月份合“八.一”建军节,开展国防知识讲座;

9月份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活动;

10月份合国庆节及九九重阳节,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尊老爱幼品德教育;

11月份开展“生活小窍门”知识讲座;

12月份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宣传及禁毒知识讲座;

20--,我社区将继续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发挥社区的优势职能,为促进社区居民科学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争创“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继续迈进!

社区年终统计活动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各项统计工作制度,推进服务平台建设。

为了促使统计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平台,我们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奖惩办法,并落实责任制,确保统计报表的按时上报和统计数据的质量。一是落实责任到人。从----年开始,我们对各类各项报表要进行考核评比,通过细化任务、量化指标、强化措施、严格奖惩,把每项工作任务都落实到岗到人,确保每项工作都做到有人抓、见成效。二是设立统计服务平台示范窗口。通过开展公共服务工作调查,全面落实服务平台建设,在各项统计制度健全、工作职责落实到位的村(社区)设立服务示范窗口,更有效的推动标准化建设。

二、规范统计基础台帐,努力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做好“农村住户现金和实物收支日记账”的调查、记录、录入工作,建立健全综合台帐等其它各项台帐,并做好电子台帐,充分显现基础台帐的优越性,积极向村(社区)进行推广,为数据及时传输及核对带来便捷,在一些专题调查和临时性调查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做好明年的经济普查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四上”企业调查,健全经济单位名录库,完成特色农业调查等各项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及时掌握街道经济发展势态,为以后经济规划及发展提供有利数据。认真落实上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严把质量关,确保资料上报及时、无误。

三、加强统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做好统计工作,队伍是关键。只有提高基层统计员业务素质,保证基层统计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严密性,才能保证统计基础源头数据的质量,才能促进统计工作朝着“快、精、准”的目标不断迈进。为此,----年将在街道党委政府的在力支持下,对村(社区)统计员、企业单位统计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指导全体统计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干好工作。

四、以《统计法》为保障,努力营造和谐的统计环境。

依法治统是我们做好一切统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年我们紧紧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这一中心环节,以《统计法》为保障,以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目标,积极配合上级统计部门,切实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统计监督职能,要努力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统工作的顺利发展。

社区年终统计活动方案

一、深入开展统计法学习活动

街道将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机关干部学法工作,以集体学法和个人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法活动,学习通用法律知识、统计法制法规及依法行政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活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加强统计人员学法工作,重点加强《统计法》、《统计法实施条例》、《浙江省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学习,充分利用法制培训、法制讲座等形式,深入开展统计人员学习统计法律法规活动,提高统计人员依法统计、诚信统计意识。

二、加强基层统计人员普法教育工作

街道将以第三次经济普查、统计继续教育、统计检查指导、统计业务培训、年报会议和各类经济工作会议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基层统计单位统计人员的统计普法教育工作,向统计负责人和统计人员宣讲统计法律法规,把统计普法教育融入统计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单位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律意识和统计法律素质。

三、认真做好“六五”普法查漏补缺工作。

根据街道统计“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对2--年以来全街道统计“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回头看,认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四、大力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街道将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12.8”统计纪念日为节点,结合统计基础提升年活动,坚持常规宣传和开创特色宣传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拓展创新统计普法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依法统计的认知程度,积极营造浓厚的依法统计氛围。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8篇

共有24个问题,主要包含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学知识的认知途径、普及情况、态度即期望三个方面。2.1.1接触和了解中医药学的渠道在七个选项中,56%的学生选择了长辈、朋友的推荐和讲述。52%的学生选择了课本教材。学校的宣传教育仅占了12%。“其他”主要是学生补充的“自己所学的专业”“医生的解说”。可见学生接触、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渠道,主要来源于社会和家庭。在学校中主要以课本知识传授的方式,但宣传教育的效果还不及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应该在全民族中普及,更应该在卫生类职业院校中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主要专注于知识及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从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引导[2]。2.1.2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情况包含10个问题。如第3题“你能听懂并领会中医药学的语言吗?”选项A是“能够”,共26人/次选择。选项B是“有的能,有的不能”,共135人/次选择。选项C是“不能”,共16人/次选择。第7题“你知道中医药学的四大经典著作吗?”选项A是“知道,并且都看过”,共21人/次选择。选项B是“知道一部分”,共133人/次选择。选项C是“不知道”,共24人/次选择。第11题“你知道涌泉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的大置吗?”选项A是“知道,并且知道各个穴位的功效”,共68人/次选择。选项B是“知道,但是不理解”,共81人/次选择。选项C是“不知道”,共29人/次选择。根据此10个题的选项性质分为四类:①基本知晓,共有796人/次选择,占10个题目选项总值的44%。②一知半解,共有711人/次选择,占10个题目选项总值的39%。③完全不知,共有289人/次选择,占10个题目选项总值的16%。④其他,共28人/次,占10个题目选项总值的1%。由此可见,中医药学知识在学生中认知情况较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能够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存在着<20%的学生没有接收到或拒绝学习中医药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有39%的学生对中医药学知识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要求对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中医药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还需要持续、大力地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2.1.3学生对中医药学知识的态度及期望该部分有13个问题,是学生从中医药的优点、缺点,到对中医药学发展的期望、途径进行答卷。88%的学生认为在卫生类职业院校中开展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很重要。因为76%的学生认为“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很喜欢很热爱,觉得应该把它发扬光大”,在问及中医药文化存在的意义时,59%的学生认为是“传承文化”,57%的学生认为能够“修身养性”,48%选择了“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36%选择了“增强民族凝聚力”,27%选择了“培养爱国热情”。具体到个人选择中医药治病救人时,56%的学生认为传统中医药的优点是“辨证论治,因人而异”,50%认为传统中医药善于慢慢调和、调养,44%认为“副作用小,用药安全”,36%认为“疗效是能去本且治根”,12%认为“治病有科学依据”。然而,还有16%的学生面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想要去了解,但是课业负担重,没有接触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途径和时间”,甚至有少数学生“不是很喜欢,但作为中国人,我们还是应该去了解”。而且57%的学生认为传统中医药“药味苦且用药不方便”。47%认为“市场管理不规范,容易上当受骗”,28%选择见效慢,以及治疗时间长等缺点。所以56%的学生选择在“病后调养”阶段使用中医药治疗,41%选择在“西医久治不愈或副作用大的情况下使用”。仅有38%选择慢性病时使用。40%的学生用于日常保健。因此,为提高中医药学知识的普及率,增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43%的学生认为有效的方式是举行“中医专题讲座”。次之推选开展“中医义诊咨询”,进行“中医传统技术的演示”,如中医特有的拔罐、艾灸、针刺、推拿按摩等技能的演示,以及“出版通俗易懂的中医药类图书、影视作品”等。

2调查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对173份调查问卷的分析,贵州省卫生类职业院校中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现状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给予肯定,80%认为它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表示希望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同时,大部分学生生病时使用过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中医推拿按摩、针灸拔罐、刮痧、汤药食疗等,说明中医药在学生中是有着一定的人群基础和影响力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用或者留意中医药,57%的学生认识到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药物”。69%的学生甚至能认识10味以上的中药,并且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在校园或社区中设立中医药的文化宣传和医疗服务。由此可见,中医药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的普遍认可,在部分学生中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校应积极地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也是每一代华夏子民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然而,当问卷中问及学生是否有兴趣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讲座时,58%的学生表示“很想参加,但是很少有这样的讲座”。又如“所在学校对传统中医药学文化的普及教育开展了哪些活动或宣传”,45%的学生选择了太极拳专项运动,34%的学生选择了医疗实践服务活动,其次是标语展板、专题讲座、杂志期刊、校园景观石等。说明学校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途径和力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也导致仍有部分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存在误解,如36%的学生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不了解,甚至4%的学生认为有迷信的成分,不科学、不可靠。21%的学生认为中医药“讲不清治疗道理,不够直观,让人感到故弄玄虚”,以及疗程长、起效慢、煎煮麻烦、味道苦涩等。还有学生只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想要去了解中医药,并没有认识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2.1影响传统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的原因

通过对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中医药学存在某些误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对传统中医药学文化价值的重视不足,导致宣传教育的投入不足,力度虚弱,学生忽视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或仅为片面了解。二是对中医药学知识的学习,存在着概念模糊不清、理论体系不全面,知识来源不规范,如56%的学生是从长辈、朋友的推荐和讲述中了解中医药学,52%的学生选择了课本教材,27%的学生从各类书籍中了解,25%的学生从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上获取知识,12%的学生从学校的宣传教育中学习。三是随着西学东渐,西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人们在医疗实践中能够较容易地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其思维模式、诊疗方式也深入人心。尤其是我国医科院校的教育重心也是西医学。这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西医学的思维模式来判释完全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的中医药学,甚至排斥中医药学,使中医药学处于被动分割、对比的位置,也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宣传、继承处于被搁置的滞缓状态。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了解甚少,内涵理解模糊,脱离了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中华文化基石。因此,在问卷中设置了“鉴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您认为中医和西医的发展情况应该如何”的问题。97%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让中医和西医“取长补短,两者都应该发展”。这也说明中医药学在学生群众中是有着一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只要正确引导和着力培养,必然能够推动中医药学未来的蓬勃发展。

2.2调查启示

本调研说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普及教育仍任重而道远,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哺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全面加强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传统中医药文化是继承和创新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源泉。因此,普及和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即获取学习中医药学的源头活水,对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深刻理解中医药文化,树立中医药理论思维,增强医者道德修养,拓展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问卷调查中,88%的学生认为在卫生类职业院校中开展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很重要。因此,应该围绕着“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管理措施,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从设置教学课程渗透到班级文化栏宣传、校园景观宣传、社团学习活动小组、理论知识的竞赛、实践技能的操作运用等,还要从职业教育的层面提升到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的培养和凝聚的层面上。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远。但目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了各类中医药网站,但专门系统地从事中医药科普宣传的网站却很少,而且知名度很低、浏览量很小、缺乏权威性和通俗性,形式单一[3]。因此还应充分挖掘利用我们现有的网络及多媒体资源,对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药科普宣传教育,建立基于网络的中医药科普宣传平台,正确引导学生辨识、学习和使用规范的中医药学知识,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群众基础,提高公众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和理解。加大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普及的投入力度,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要加大对中医药学教师素质和技能的培训提升。调查中61%的学生认为应该“重点在学校基层教育中开设关于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课程”,46%的学生推荐“教科书加入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35%的学生建议“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此外还可以加大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以及在学校社团中开展有关重拾传统的活动等途径来拓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将中医药学理论的道法自然、博大精深,历代医家的高尚思想修养、医风医德、钻研精神等各方面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并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论,即将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良好效果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诸如参加义诊、帮扶济贫、送医送药、答疑解惑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未走入社会前就具备了卫生类人才所需的各项品质。此外,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由此可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给予很大的支持。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4]。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扩大就业选择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小结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科学普及;科普信息化;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30-02

自2014年年底中国 科协制定的《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印发以来,全国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以及各有关科普机构等积极响应中国科协文件内容,高度重视科普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政府相关部门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关于大力提升我国科学传播能力,切实提高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政策的支持下,科普信息化与科学传播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到极大的推动。在科普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促进下,科学传播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科普信息化及科学传播两个方面对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技馆作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科普场馆,在科普信息化的推广下,科技馆的科学传播功能的发挥以及科普影响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受到社会大众的一致欢迎。

1 科普信息化与科学传播

1.1 科普信息化建设简况

1.1.1 科普信息化

科普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或者是通过网络科普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 1 ]科普信息化所要达到的科普教育目的与科技馆的建馆宗旨以及科技馆所要履行的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是相一致的。

1.1.2 科技馆科普信息化的展示方式

1)科技馆官方网站的建设。科技馆科普信息化的第一展示形式是自我科普场馆官方网站的建设,在绝大多数的科技馆官方网站里面包含有科技馆场馆活动介绍、科技馆动态、科技馆服务管理等,通过网站可以让参观者初步了解科技馆最新动态以及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网站的展示可以让参观者有主动性、目的性地开展科普信息的浏览。

2)科普网上渠道的多样性。科技馆除了自己官方的网站外,还通过时下盛行的网络通讯工具比如微博、微信等开展科普信息的科学传播,通过建立公众号可以将科技馆的最新科普消息第一时间及时地推送到关注者的客户端,甚至有的部分科技馆还专门研发制作了自己场馆的手机App软件,软件里的功能可以实现更全面、更充分地发挥科普信息化传播的展示。

3)数字科技馆的运营。数字科技馆的建立给整个科技馆行业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以及交流学习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在科技馆行业业界范围内可以互相了解与学习不同科技馆的科普资源,而关注该平台的社会大众也可以在数字科技馆里对森罗万象的不同主}科普展览以及科普知识有全面的认识,甚至在这个数字科技馆的平台上还有虚拟科技馆的参观,观众可以借此直观地了解、网上导览参观科技馆,充分挖掘自己感兴趣的科普展览项目。

4)场馆展览展示方式的信息化。科技馆的展品展示方式除了传统的机械、互动式的体验外,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热门的新媒体技术、互动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不断涌现并走进大众的视野,作为科学技术展示的窗口,科技馆在展品展示方面无可厚非地融入了此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增加科技馆展品展示的吸引力以及丰富展品内容起到重要的作用。

1.2 科学传播概况

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这么定义科学传播,科学传播主要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2 ]通过从科学传播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分析科学传播的目的,科学传播从过去到今天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2.1 传统科学传播

传统科学传播与传统的素质教育方式有点类似,是一种相对单向的传授过程,早期的科普场馆在科普展品展示的基础上加上借助相关的科教书刊,利用宣教、科普知识讲解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这样的科学传播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当然这跟早期信息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背景是相一致的,但是传统的科学传播效果由于它的方式简单而直接被观众所认可,观众认可此类科学传播教育方式,就算在今天还是有不少观众群体认可这样的模式。

1.2.2 信息化科学传播

信息化科学传播比起传统的科学传播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以及科学知识传播观众的接受性不同。信息化的科学传播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教具、教条化方式开展科学传播,借助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科学传播;另一方面,信息化科学传播观众的接受性不同在于它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过程,观众至科技馆参观并不是被动性地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对展品进行体验、对展品信息化展示方式进行互动参与。当然,信息化的科学传播还是始终离不开传统的科学传播中人为引导与相关的答疑解惑,两者之间必须做到有效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科学传播的功能。

1.3 科普信息化与科学传播的关系

1.3.1 科普信息化是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科学传播正因为它对于提升公共科学知识水平与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做好科学传播。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学知识的方式逐渐电子化,在教材上在科普方面传统的书刊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要做好科学传播,首先应当做好科普资源的信息化,它是开展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管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还是满足大众获取信息的需求都是一种趋势。

1.3.2 科学传播是科普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把科普做成信息化,虽然直接目的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科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但最主要的功能与目的是利用信息化让更多的大众接受科学、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科普信息化可以更好地助力科学传播的发展,这也是科普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作用。

1.3.3 科普信息化与科学传播相互促进

科普信息化可以推进科学传播的发展,科学传播的发展反过来也可以推动科普信息化的进一步优化与提升,两者之间的建设与发展都能起到共同促进的效果。

2 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科普信息化建设结构单一

不止在科技馆行业内,在整个科普行业、在社会大众眼里科普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科普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完善的基础设备设施,而现今的结构相对单一,创新程度不够,信息化的应用不充分,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逐渐体现。

2.2 科学传播信息权威性不足

科技馆作为开展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先驱者,在信息化知识内容大爆发的今天,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科技馆馆方要做到正确、科学、规范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网络上一些欠缺严谨性的科学内容资源、伪科学现象等问题,科技馆应当履行起监督及纠正的作用,但在科技馆行业间却存在缺乏科普知识的专家、科普专业性的人才不足的问题,科学传播信息的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信息化建设的其他受限困境

2.3.1 资金投入困难

科技馆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在软硬件、通讯技术以及其他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资金的不足一直是开展科普信息化的一大瓶颈。

2.3.2 信息化技术人才紧缺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开发与推动,现在科技馆的网站建设以及各类系统很多都依靠第三方软件公司技术的支撑,虽然第三方软件公司专业化水平较高, 但也只局限于后台软件技术的支撑,科技馆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加入与支持才能真正在科技馆科普业内专业化开展科普信息化工作。

3 科技馆如何充分发挥科普信息化助力科学传播发展

3.1 科普信息化人才培养

3.1.1 科普专家人才队伍的建设

科普专家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有效对网络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伪科学现象进行监督与改善,一些虚假科学信息缺乏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这些信息的传播目的有些仅为了吸引大众的目光,甚至通过借由大量的观众来达成营销的目的,科普专家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遏制这类伪科学信息的鞑ナ鞘分有意义的,权威性的科普专家对于达成科普信息化过程中真正的科学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1.2 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对于科学信息的展示方式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人才的保障与支持,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进而扩展科普信息化展示模式,比如在图文的基础上增加展品的互动参与性,利用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增添科普吸引力,科技馆的科普信息化需要此类人才的加入丰富科技馆的科学传播方式。

3.2 科普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

3.2.1 科普信息化科学传播平台的建立

科普信息化科学传播的平台可以基于网络的基础开展,对原有的科普网站、科技馆平台上对科普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搭建一个专门为了科学传播与发展的益民益馆的服务平台,科学传播不 再是单一科普机构的主要职责,而是在整个科普业界范围内甚至是大众范围内全民学习、全民参与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3.2.2 拓宽科普内容的表现形式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科普带来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3]传统科学传播方式的授课型、灌输式的方式不适合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的科普传播,科技馆网络时代的科普传播除了展示形式的多样化,还衍生了包括虚拟网上科技馆、三维科技馆等各种数字化展示方式,而且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图文展示,融入动感的立体画面、音频、特效等各种特色的表现形式。

3.3 其他支持项目

3.3.1 政府政策的持续引导与支持

相关部门除了在对加强科普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及指导外,地方财政也应该对科普信息化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经济支持,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有资金的保障对于加快科普信息化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3.2 科技馆科普信息化方式的创新性发展

科技馆作为推动科学传播的主要科普机构,它所履行的科学教育功能以及科普传播功能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科技馆在科普信息化方式的创新除了在科技馆展览展示教育方面的应用融入新的信息化技术展示外,对于网络传播、科学传播方面也可以与时俱进地应用科学传播工具,不断创新并引入新型展示与传播方式,走在科学传播的前头,做科学传播的领头军。

4 结论

《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科普信息化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科普升级,科普信息化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科普信息化是对传统科普全面创新的有效途径,可见科普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那么,在中国科协相关政策的指导以及支持下,在科技馆行业内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 天,如何做好 科学教育的信息化以促进科技馆科学传播的发展成为科技馆履行科普场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职责的一项主要科普工作,相信在借助科普信息化的推动下,科普信息化将成为科技馆科学传播高速腾飞发展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王延飞.推进科普信息化应突出五个着力[J].科协论坛,2015(11):8-12.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艺术院校,探讨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存在方式问题,已经引起很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积淀。在音乐艺术院校或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开展或加大传统音乐教育比重,培养传统音乐的表演者,促进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高校专业音乐教育面临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音乐教育领域,传统音乐教育的地位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反思和思想重建的问题。

一、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类选修课已经在各高校中广泛开设,但多以综合性的音乐欣赏课为多,传统音乐教学只能在这种综合性的欣赏课中略微涉及。另外常见的有《西方交响乐欣赏》、《外国歌剧欣赏》等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民歌、曲艺、戏曲等课程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体系中反倒不多见,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比重大大小于西方音乐课程。在这种严重向西方音乐文化倾斜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全面失落。在大学生心目中“西雅中俗”的观念十分普遍,很多学生在大学的音乐课堂中都欣赏过西洋歌剧,舞剧,但是却从来没有完整地欣赏过一出我国传统戏剧;西洋交响乐名曲能数出很多,对我国的民族器乐名曲却了然不知。可见,大学生们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淡漠和无知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二、探寻其原因

首先是历史原因,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从开创之始就已经打上了“以西为师”的烙印。上个世纪初,我国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是从“以西为师”开始,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这一批教育先行者在认识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上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他们盲目认为西方音乐比中国音乐更先进,致使当时的音乐教育依据并完全效仿欧美音乐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这种“重西轻中”的理念对百年来中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直到现在,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方面仍然沿用着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历史的原因虽然有,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由于其自身原因也难辞其咎。一直以来,音乐教育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功能没能引起人们的必要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到现在其功能仅局限于育美或到育德,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得到显著体现。在文化属性认知方面,传统音乐课程始终表现为一种单一的音乐形态而非一种更为广阔的文化形态,以致“在这种学科知识范式作用下原生民族音乐被抽象、被还原,历史、地域、时间、文化被抽去,所剩下的便只有一个个音符、一种种形式,民族音乐只是理论的真实,远离了文化的真实。”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传统音乐教育的认知目标被降低,社会功能不被重视。

三、对其的反思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开放、交流与多元格局的形成,寻求本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倡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今天,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首先应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教育,系统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了解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应该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首要任务。樊祖荫先生认为:“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走近传统,走进传统’而最有实效、最有可能实现保护传统音乐的就是教育。”如今大学教育在我国已经逐渐实现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大学生也是一个接受能力很强的群体,普通高校若能借助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力度,担当起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将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既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需要,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还是发展民族音乐艺术,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需要。

四、思想的重建

1、音乐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由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沿袭的是西方教学模式,“欧洲中心论”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因此要重建我国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体系,首先要更新思想,实现思想的重建,而这种重建是要清除西方文化历史的偏见,并以平等的方式与西方音乐体系保持差异的并存。总的来讲就是要着眼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树立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尊观念。在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音乐教师的音乐知识结构是建立在西方专业音乐基础之上的,他们习惯于用西方专业音乐理论和审美观来衡量、评价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经常会得出结论我们的音乐史落后的,低下的,甚至是不符合规律的。他们在课堂上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这种思绪传递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建立起同样的思想意识框架,认为中国的音乐就是不如西洋音乐,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种莫大悲哀!

2、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科普发展

新媒体技术大大地扩展了传播的原有功能和人们传统的接收模式。互联网已经从web1.0发展到web2.0,并将进入3.0时代,移动互联网也从2G走向3G甚至4G时代,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亦逐步迈入人们的视野。新媒体技术使得科普传播内容表现更加充分、科普资源更容易分享和获得,促进着深层次改革和系统化创新,科普的格局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信息化改变和升级。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科普传播的思维理念、传播模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需科普工作者深入思考,并提出应对措施。

1 新媒体的含义及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既有相同的性质,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新功能。总体来说,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这些特点和功能应用于科学传播领域,提高了科学普及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提高了科学传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优势包括:迎合人们时间颗粒化的需求、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的需求、新媒体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通俗易懂表现力强、传授互动几个方面。

2 新媒体科普的形成与发展

在20世纪,科普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讲座、书籍、杂志和宣传栏等渠道,传播科普文章和影视作品。进入世纪之交,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兴的媒体形式大量涌现,它们以互联网和卫星等为途径,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终端,以网页、微博、微信等方式,向用户提供海量的信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公众的阅读环境和阅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借助新媒体开展阅读活动。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新媒体的发展必然会对依赖于传统媒体的科学传播造成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新媒体也在延伸和拓展科普方式,推动科普工作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开始倡导利用移动媒体开展科普活动。手机具有更强的便携性、个性化、时间与空间成本低廉等特点,完全具备形成一个巨大科普阵营的潜力。最近几年,移动媒体科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014年12月,中国科协印发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科普信息化是对传统科普的全面创新,强调科普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2015年3月,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4月30日,中国科协与腾讯签署了“互联网+科普”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的科普开始迈向“互联网+科普”的新时代。

3 加快推进新媒体科普的发展进程

3.1 改变思想观念,促进理论升级 传统科普强调专家在科普方面的责任,专家高高在上,社会公众虽然可以和专家互动,但处在被动和弱势的地位。新媒体科普的文化基础是“服务型文化理念”,是在开放、共享、协作等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以满足社会公众差异化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为导向,积极调动各方科普资源,大力提高科普的时效性和覆盖面。近年来“用户”和“消费者”取代“受众”一词,成为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意味着“受众”改变了原来的被动接受方式,而开始有选择地主动接收并且积极分享他们在传播过程中的收获成果,甚至直接参与到传播内容的制作中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科学传播的受众需求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未来,科学传播内容的开发将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与受众研究。通过分析科普网站、微博、微信等用户注册信息、浏览历史和他们上传的信息文件,通过云计算等科学分析,推送基于用户习惯的个性化科普信息和服务。如果把一定数量用户信息收集起来,相互参照,即可建立“用户数据库”,日积月累必会成为科普传播的“宝贵财富”。用户的参与行为越多,我们对于用户体验数据库的分析则更深入,所提供的科普服务将更加丰富与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时代将带动科学传播的精准营销。

3.2 找准职能定位,创新管理模式 传统科普的资源是一个个孤岛,资源的共享性差。新媒体科普注重资源的共享,力求达成矩阵化、网格化的全社会科普资源共享。借助新媒体技术,把地理上分散开来的信息、图片、游戏、展教品、虚拟实验室等等数字化科普资源连成一个逻辑整体,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与应用。这种模式支持科普资源的动态接入,是在不改变现有科普资源的权属条件下,实现分布异地、异构多样的便捷接入、快速发现和优化利用。为此,应该充分动员科普组织、科技社团、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企业共享科普信息资源,采取开放空间、公众参与、用户生产内容、建立链接等多种方式,搭建公众与公众、公众与网站、网站与网站、线上线下等的交流互动和信息互换平台,创新科普运营模式。在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过程中更精确地找准定位,找到与受众之间的最佳交叉点,实现媒体价值的良性循环。

3.3 升级技术平台,优化科普内容

3.3.1 大力发展面向科普需求的“云”、“网”、“端”以及APP,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特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科普的深度融合,大力提高科普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等方面的水平。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赵树理;普及观;提高观;话语冲突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2.14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首作帝,刘颖.论赵树理的普及观与提高观[J].克拉玛依学刊,2016(2)73-79.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新文学史上一组极具对比性的文艺命题――普及与提高:“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普及其实也就是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与走势,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瞿秋白等人就为其恰当地运作提出了颇多建议和手段。瞿秋白论述大众文艺理论的《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大众文艺的问题》《再论大众文艺答止敬》《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与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皆为经典之作。至于普及大众化为何搞得轰轰烈烈之后终归趋于失败,鲁迅给出了结论:“总之,多作或一程度的大众化的文艺,也固然是现今的急务。若是大规模的设施,就必须政治之力的帮助,一条腿是走不成路的,许多动听的话,不过文人的聊以罢了”[1]368。然而在延安,政治力量的介入使得文艺大众化呈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了新文学的整体格局。这种情况只有在解放区“文艺是政治的一个环节”[2]的历史情境下才能发生。努力为普及与提高构建和谐关系,两者之间的辩证转换似乎比任何问题都更重要,因为它包含了逻辑统一的意义。“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3]借用政治力量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始自“五四”以来悬而未决的难题加以改造,企望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文学事实。普及与提高本质上是知识分子与大众关系问题,知识分子代表了精英文学势力,大众代表了通俗文学势力,在任何社会,把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结合为一体的想法等于把语言学中的结构概念挪用到文学中,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换句话说,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整个文学局势并没有完全按照他的意愿展开。事实证明:“文艺界对这个统一论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往往出现偏差:有的以‘阳春白雪’去抵制‘下里巴人’,有的又以‘下里巴人’去抵制‘阳春白雪’。”[4]“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交锋与较量映射出特殊政治和历史境遇中精英文学势力和通俗文学势力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之争。张钧认为在这个激烈的博弈过程中,“精英势力面临的通俗文学势力,主要不是‘群众’及其作者,而是他们不确定的人”[5]。赵树理是“群众”最好的人,他对普及与提高观念的理解和阐释集中展示了两股文学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复杂与多变。

一、“两个传统及其关系”

对于“五四”的理解,赵树理的趣味并不像一般人那样从外国文学的经验和理论入手,正统之“道”才是他关注的核心问题。赵树理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打倒道统的运动,并借“文”废“道”,掀起文学认识和文体革新的浪潮。但是赵树理同时指出,与孔子道统关系不大的人民大众却不买“五四”之“文”的账,他们仍旧坚持民间自然状态下的文艺形式,如书词、戏本、小曲、秧歌等。“自此以后,中国文艺仍保持着两个传统:一个是‘五四’胜利后进步知识分子的新文艺传统(虽然也产生过流派,但进步的人占压倒优势),另一个是未被新文艺界承认的民间传统。”[6]205这两个传统的价值取向和命运走向迥然不同,新文艺传统受到进步思想领导而显得生气勃勃,民间传统只凭群众的爱好支持而无力在文坛上争取名分和地位。

赵树理的普及与提高观和这两个传统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在他眼里,新文艺传统代表着提高,而民间传统代表着普及,此为经验所致。年轻时的赵树理曾经向农民推荐和介绍新文学的优秀作品,但他们感兴趣的是《笑林广记》和《七侠五义》之类的唱本读物和通俗小说。这个时候,赵树理开始在许多重要的方面修正了他早期对旧文学的批判,这使得他不得不重新思考饱受赞誉的新文学作品是否真的确当。赵树理强烈意识到“五四”以来的新文艺传统变成了少数人掌管的“专利品”,是不可撼动的权威。他说:“无形中已把它定为正统。你若以未能普及为理由去和他们辩论,他们说那只是因为多数人没有文化,只要文化普及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他们是会接受的。”[6]357赵树理的意思很明显,新文艺传统与普及之间根本不可能架构起沟通的桥梁,它依靠取得的正统地位以自我再生的方式张扬压迫性的方面,以及倾向于凸显其持续建构作用,将权力和统治姿态化解为话语和实践技能。有鉴于此,赵树理进一步指出,普及和提高的双重格局在此视野之内决非公允的裁判,而是关系不同阶级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以一方排斥另一方为终极目标:“其提高的成品,应该另具有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特有的高度,不能是以资产阶级成品的高度为样板的,而且按那个正统所要求的东西,根本要把现在尚无文化或文化不高的大部分群众拒于接受圈子之外的”[6]357。

赵树理对新文艺传统的提高诉求持否定态度,把它视为同艺术和生活、高雅和通俗的对立与决裂,其实也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的水火不容,这导致了作家对新文学的不满和厌弃。“因此,使他能够不断地加深对现代文学的怀疑。他有意识地试图从现代文学中超脱出来。”[7]430在赵树理看来,新文学无非是不同个人欲望满足与实现的一种升华形式,它没法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较为广泛的评价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仅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圈子,他将其称为高不可攀的“文坛”,“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8]他进而传递足以拉拢和打动普通百姓的“文摊”思想:“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9]有研究者说得好:“文摊的一个意思就是拒绝作家的专业性,坚持参与农村实际工作”[10]。“文坛”向“文摊”的调整和转换标志着赵树理对文学变革的理论加以修正和更新,他凭借自身经验干脆利落地撇清与新文学的关系,“厌其做作太大,放弃了”,[6]352转而从民间传统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杨义由此判断:“‘文坛’与‘文摊’的区分,包含着农民式的幽默,也包含着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对新文学发展状况的历史反省。”[11]534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赵树理对于自身与文学的身份认同急剧进入转探过程,企望将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文学传统凭借人的声音和力量输出身份认同,他扮演了人的角色,目的是将文学与普及的事业联姻,有意识地使通俗化为整个社会服务,时间始于1934年,此后贯穿他的一生。

新文学本质上是一场启蒙运动,但是赵树理提出了建设通俗化和大众化有效途径的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应该首先从事拆除文学对大众的障碍;另一方面是改造群众的旧意识,使他们能够接受新的世界观”[12]141。赵树理的新启蒙运动与新文学的启蒙运动存在不同的建构基础,从而体现不同的分支体系,从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成为不同对象的代表。按照丁玲的说法,新文学的启蒙运动完全是针对个人化的服务:“文人之间你写我看、我写你看的小圈子”[13]423。赵树理对此保持了高度戒备和本能抗拒:“文艺界的述语、概念,(我)是绝对不写的。”[6]285他沿袭的是“民间套子”,他对新启蒙运动强调的任务就是普及:“所谓‘普及’,一是接受大众的普及,即人数越多越好;二是给予大众的文化本身的普及”[6]143。事实证明,中国文艺的两套传统及其关系牵涉的是普及与提高之争,它们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失衡与冲突,扮演了人角色的知识分子及其依靠发挥话语威力来经营的文学场成为各自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反过来使得它们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和尊重,从而取得普遍的合法性。

二、“两种艺术境界”

赵树理十分看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主张无论是提高的作品也好、普及的作品也好,艺术性与思想性一样重要,都是关键与核心的问题。不过,赵树理认为普及与提高的两个取向体现的艺术品格大不相同,它们分别代表了特定时期不同的社会精神和倾向,他用生动形象的笔法予以对比:“戏台上挂上桌裙、搭上椅披,书场上摆开了鼓板,弦师引起弦来,玩高跷、竹马地打开了场,广大的群众便立刻进入了艺术境界,而接受过新文艺传统的人往往不能承认这些里边会有什么真正的艺术。钢琴揭开盖了,合唱队站齐了,朗诵者拿出稿子来了,新文艺爱好者便立刻进入艺术境界,而没有接近过这种传统的群众,往往一边听着,一边瞪着眼找不到有何妙处”[6]205-206。新文艺传统不承认民间传统的艺术境界,也就是不承认普及存在艺术境界,传统的群众同样体会不到对方的美感与共鸣,双方形成巨大隔阂。赵树理借用钢琴、合唱队和朗诵者影射新文学受到外国艺术的影响,本身就隐喻了新文艺传统的虚亏不足。“艺术革命的复杂性在于:由于害怕被排斥出游戏,要革新一个场只有动用场的历史成果。”[14]118

赵树理强调传统艺术在文学中的作用,意味着对外国文学艺术实行抗拒,为中国传统和艺术自由的相互融合与增进辩护:“为什么要丢掉自己的,去学人家的?学人家的长处可以,但学了以后最好是把它化为自己的,化不了也不过使它作为另一种形式,不能因此把咱自己的传统丢掉。有些人误以为中国传统只是在普及方面有用,想要提高就得加上点洋味,我以为那是从外来艺术环境中养成的一种门户之见。即使文化普及之后,也不应该辛辛苦苦去消灭我们这并不低级的传统”[6]36-37。赵树理一方面否认普及为低级之说,另一方面指出艺术境界不应当摹仿外国规律,甚至主张化其为我,自己的传统才是法则与典范。因此在他那里,普及与提高代表的两种艺术境界之间并不存在交切点,从而也就不存在调和与结合的可能性,这时候作家的立场相当坚定,“洋风”略染一些也未尝不可,但不可越俎代庖,主流还是放在继承传统上。“我们的传统既不低级又为多数人所熟悉,继承起来是能够又好又快地直接为群众服务的。”[6]38

在艺术提高方面,赵树理首当其冲选择地仍是继承和发扬群众习惯和感兴趣的路数:“我们的目的是要改造、提高我们的传统艺术,但提高不是以洋的东西为正宗……不要以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就见不得人。”[6]29赵树理展现了他的幽默风格,用具体生动的比喻来阐明群众更愿意接受的对象,其“更有营养”和“艺术性”,他说:“比如,群众现在喜欢吃面条、大米、馒头,我们暂且不要硬叫他们吃面包、黄油。想要他们开开口味,可以在食堂里排上一些让他们选用。但我们不能说,面条、大米、馒头是低级食品,只有面包、黄油是高级食品,你们非吃这个不可,这个‘维他命’最多。硬这样做,岂不是强人所难能吗?”[6]28再联系1950年10月丁玲参加由北京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和大众游艺社联合主办的“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成立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批评通俗文艺“给人民群众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我们不能以量胜质,我们不能再给人民吃窝窝头了,要给他们面包吃”[15]。“窝头”与“面包”之争背后寄寓了普及与提高之争的本意,赵树理和丁玲等人的话语明显注入了个人的主观爱憎,表达的是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绪与情感的扩张与延伸既体现了作家行动的精神旨归,又是驱使他们创作的内在动力。赵树理批判了自“五四”以来文艺界普遍存在的对民间传统艺术采取的不理、消灭、用外国东西取而代之的粗暴办法,“放着在全中国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现成基础不拿来利用、改造、补充、提高,却只想把它平灭了再弄一些洋花洋草来代替它,光从浪费时间上着想也是不合算的。”[6]170无疑,赵树理的批判重在伸张从普及传统艺术的角度重建文学的系统性,并且这个原则对于提高同样奏效。

在1942年1月16日召开的为期3天的晋冀豫区文化人座谈会上,中心话题是对文艺形式的讨论,其中,“提高与普及是几天来大家所争执的一个重要问题”[16]。在这次座谈会上,赵树理建议成立“通俗文艺社”,把文学从左翼作家的亭子间转到广大群众的炕头上,以他们听得懂、看得懂、愿意听、愿意看为艺术目标,其水准绝不能超出民间传统之上。“现在流行的东西就是普及的东西。这些东西群众喜爱,要研究它,接受好的方面,修改充实,使它合理化。有的人对在普及基础上提高一句话,理解得不深,以为提高就是另来一套。‘五四’时代有人(如陈独秀)反对传统戏,认为不是艺术。这样的人自然就忽视自己的艺术传统了。”[17]281赵树理始终坚持一点,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建立在民间传统之上,不能标新立异,“迁就”群众现有的基础是很现成的事情,也是“提高的基础”,他“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有些像狂热的宗教徒”[15],从而难免成为他人的打击对象。丁玲对于赵树理式的普及就颇有微词:“普及工作不是与提高工作对立,我们不是为普及而普及。普及的水平不是死的……老是《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老是《妇女自由歌》《陕北道情》,人们会听厌的。”[18]180这分明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原语再现:“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样的‘小放牛’,一样的‘人、手、口、刀、牛、羊’,那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半斤八两?这种普及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19]19显然,丁玲等人代表的精英文学势力借用权威来对抗赵树理的确取得实效,几番较量与周折,他最终回到山西山沟沟里去了。

三、“两个阵营及其服务范围”

赵树理所说的“两个阵营”指的是活跃在两种传统之下的文艺队伍,“阵营”之说容易令人联想到当时整个世界格局分为苏维埃阵营和西欧美国世界,暗示了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其服务对象也彼此对立,局势极不平衡。“在两种传统下的文艺队伍,以总人数论是民间传统方面的多,以思想、能力论是新文艺传统方面强得多――作家、艺术家、文学艺术团体、各种报刊杂志,几乎全部是新文艺传统的成员。至于民间传统方面的力量可怜得很,写写不出来,印印不出来……真是不知如何是好。可是以服务的范围来说,新文艺传统方面的工作,面对的是干部和受过中等学校教育以上的知识分子,而民间传统方面的工作则面对的是数量超过前一种对象若干倍的广大群众。”[6]207新文艺传统为知识分子服务,走的是提高路线;民间传统为广大群众服务,走的是普及路线。“知识分子的情感和群众的情感恐怕是两个体系。”[6]159赵树理很清楚文学艺术的展望和文学资源的分配并不以人数的多少决定,“五四”以来用一种精练的、技巧上的控制写作的惯例已经养成,广大群众远被排除在这个唯一选择之外,他不遗余力为大众发言不过是从中给予牵制和反控制。

赵树理反复声明自己不能完全离开农民,从而被冠以“农民作家”的称号。多年以来他始终坚持普及路线的原因在于,他相信文艺的精神和价值高低由人数的多少决定,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学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群众再落后,总是大多数,离了大多数……也没有伟大的文艺!”[20]69赵树理一再阐明文艺归属于普及的意义,而这是以广大群众作为根基的,必须彻底面向群众,对于外界压制普及通俗文艺的做法,他据理力争:“要从文艺中划出一块小小地盘来叫做‘通俗文艺’,那么保留下的那个大地盘该做什么‘文艺’呢?用这个词儿,不但对普及工作者有点下眼看待,就是对占着大地盘的‘文艺’也未免有点不敬”[6]42。他的意思是说,没有普及和通俗,也就没有提高和高雅,所以文艺的地盘应该让位给广大群众。

赵树理将自己的创作全部置于“为人民大众所享受”的传统氛围里,他坦陈那是一种“自动”或“半自动”的写作方法。或者不如说,相对于新文艺传统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情势呈现的唯我独尊的趋向,赵树理将主体的存在和意识渗透到了大众阵营内部,他对总体性的信任和虔诚促使他完全以“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8]的心理来创作。在那个讲究“政治第一”的年代,他心中首先装着的还是老百姓,充分证明了他那种根深蒂固的农村情结和民本意识,他说:“在十五年以前我就发下宏誓大愿,要为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写点东西,那时大多数文艺界朋友虽然已倾向革命,但所写的东西还不能跳出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圈子,当然就谈不到满足广大劳动群众的需要。”[21]赵树理重点照顾的是传统的那一套和占绝大多数人的群体,甚至因此在个人利益上不得不做出巨大的让步和牺牲。对于《三里湾》不可思议的出版变更和内容压缩,他解释道:“我要是为了稿费多,就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了。现在送到通俗出版社,就是为了书的成本降一点,农民花的钱少一点,销路广一点。只要广大农民能看到这本书,我是不顾及稿费多少的。为了使他们花的钱少,花的时间少,而得到的效果大,我把篇幅也压缩到最少限度了”[20]132。“至于会不会因此就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性,我以为那是另一问题。”[6]125赵树理唯一考虑的是群众,不加掩饰地表露以他们的存在为文学文本基础,至于知识分子介入的程度,在他眼里显得无足轻重:“我不要求知识分子都看我的《三里湾》”[6]186-187。郭沫若评价赵树理的创作为“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新的文化”[22],如果从立场阵营的承载内涵出发,一点不为过。这样看来,赵树理认为普及与提高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以阵营和服务对象为立场,也就不难理解。以普及为己任的赵树理何以会对沿袭了新文艺传统的知识分子采取拒斥的态度,原因就在于他把他们视为民本主义的缺席,视为艺术必须加以防御的对立面,“因此,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是在对‘五四’知识分子化写作的一种自觉的疏离甚至反抗下进行的”[23]。这种反抗,对作家而言,既是身份角色的自我定位使然,又是为多数人服务的艺术价值观的体现。

赵树理的出现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一个新的开端,他与此前的文学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显然他更符合当时人民的趣味。“赵树理文学之新颖……在于他的文学观本身是新颖的。”[7]431赵树理文学观的新颖主要体现在他相当重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消除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障碍与隔绝,从而把文学视域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当赵树理这样下结论:“总之:我们近来是把普及工作忽略了,现在需要迅速把这一课补起来”[6]209时他其实已经坚定地表达了文学作品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意识,并从中获得它赖以存在的价值与创作的源泉,在他那里,符合人民的意志成为衡量一切艺术的标准和尺度。萨义德最憎恨知识分子对于他们应当服务的人民拒之于千里之外的恶劣行为,他如此阐释他们必须昭示的良心和正义:“在理想的情况下,知识分子代表着解放和启蒙……代表着穷人、下层社会、没有声音的人、没有代表的人、无权无势的人”[24]95。从这个角度来说,赵树理的高尚品质毋庸置疑,他以代表人民的观念和行动在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意识和无意识、思维和文本、理想性和表达偶然性的形体之间的差距中”[25]166不断奔走穿梭,以普及作为武器,打破了文人之间“交换文学”一统天下的格局,为人民文学建构了初露端倪的理想形态。“普及为主,提高为辅的方针,即是说以写作比较低级程度的、易为当前广大群众所迅速接受的作品为主,以写作比较高级程度的、因此也较难为当前广大工农群众所迅速接受的作品为辅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26]197赵树理把这个方针当作一项重要的事业予以承担,并身体力行使之趋向清晰地表达。

总之,赵树理的普及观与提高观让我们看到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日益复杂,表明文学的多元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事实上,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进入中国,主流文学、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多元格局豁然开朗,它们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席位,尽管矛盾和冲突依旧,但并非你死我活的惨烈局面,而是各得其所。随着网络文学的出现,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究其源流,赵树理无疑是倡导这种趋势的鼻祖,他的先见之明和预见能力已经被验证和检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建设性。当然,赵树理一味提倡普及、贬抑提高,无非是将被压抑的文学力量引发释放,但其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即是以牺牲其他文学力量为前提和基础,随之“十七”年工农兵文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普及已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正如当今网络文学过于泛滥,精致作品却屈指可数,这对文学的良好导向无疑具有破坏性作用。从历史角度来看,赵树理的普及观与提高观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直至今日仍可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丁玲.关于立场问题我见[J].谷雨,1942(5).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1943-10-19.

[4]黄力之.普及与提高[J].文艺思想研究,1983(1).

[5]张钧.“普及”与“提高”之辩[J].文学评论,2008(5).

[6]赵树理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日]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A]//赵树理研究资料[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8]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N].人民日报,1947-08-10.

[9]李普.赵树理印象记[J].长江文艺,1949(1).

[10]孙晓忠.当代文学中的“二流子”改造[J].文学评论,2010(4).

[1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2]赵树理全集(第4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

社,2000.

[13]丁玲全集(第8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2001.

[14][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5]苏春生.从通俗化研究会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2).

[16]李雪峰.关于文化战线上的几个问题[J].华北文艺,1942(3).

[17]赵树理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8]丁玲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19].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20]戴光中.赵树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

[21]荣安.人民作家赵树理[N].天津日报,1949-10-01.

[22]郭沫若.《板话》及其他[N].文汇报,1946-08-16.

[23]李蓉.“小说身体”的另一种“现代”:论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写法[J].文学评论,2011(3).

[24][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13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和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中心工作,紧密贴近广大师生的现实需求,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普法教育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任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任务

1、围绕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目标,精心安排法制宣传内容。

2、紧扣普法主题,全面推进“五五”普法规划的实施,精心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着手部署“六五”普法。

3、注重法治舆论氛围的营造,努力创新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

4、立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自身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活动,积极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三、工作要点

1.始终把宪法的学习宣传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广泛开展以“一学三讲”即“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宪法宣讲活动,切实解决一些师生中存在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不匹配、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对称的问题。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活动策划,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普法宣传活动。

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的普及。2010年在教育系统中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理念”,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教育法、侵权责任法、统计法、食品安全法、可再生能源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采取安排自学、集中培训、举办讲座、组织考试和开展竞赛等多种形式,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理念”,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学校领导、公职人员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公民意识,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力度。围绕服务和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宣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城乡规划、市场规范、维护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重点宣传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和传播。坚持把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深化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积极研究和探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法治文化培育和形成的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贡献。坚持把法制宣传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作品当中,倡导和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法治文化作品。积极组织推选优秀法制文艺、法制书画、法制漫画、法制新闻等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征集评选活动,促进法治文化的繁荣发展。

5.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准确把握检查验收内容,重点检查考核“五五”普法宣传发动、普法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普法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普法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法律六进”、法治文化、依法治理等工作落实情况。研究制定检查验收方案,细化和分解考核验收具体操作工作标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好试点单位,合理设定考核验收的试点规模,适时召开试点总结推广现场会或动员会,为科学指导和全面推开考核验收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组织指导查漏补缺,按照检查验收方案和标准,认真组织指导各地、各校开展“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查自评,总结经验和成绩,查找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整改、补课。在此基础上,组织对所属学校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做好迎接全省、全国普法办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积极推广“五五”普法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指导做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以及向全省、全国推荐表彰的工作。

6.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五五”普法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广泛宣传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成果,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办人民满意教育、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崛起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作为,争取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7.做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基本信息收集工作。通过“五五”普法自查自评和总结验收,认真细致地收集和掌握“五五”普法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特色和亮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根源等基本信息,特别是要掌握青少年学生这一重点对象普法现状、各种专兼职普法队伍构成、各种普法宣传阵地建设等相关基本数据,为今后改进和创新普法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8.加强教育系统“六五”普法理论研究工作。认真总结“五五”普法经验,分析“五五”普法得失,把握普法工作发展规律,结合新时期普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加强“六五”普法理论研究工作,为“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年内,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并组织征集相关理论文章。

9.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广泛宣传依法治校理念,研究制定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指导标准,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估和考核,建立一批在依法治校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示范学校,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自觉开展依法治校工作,增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10.继续强化普法办规范化建设。各级普法办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普法教育工作的水平,切实做到全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督查、有调研、有创新、有典型。每年编发和报送的普法简报不少于4期,配备和及时更新必要的宣传设备,确保普法专项经费的专款专用,不断提升普法教育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14篇

>> 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普通高中的作文现状及对策 普通高中预算管理现状及优化对策 农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对策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 普通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的研究及对策 辽宁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吉林省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现状及建议 山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的几点思考 普通高中职业类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探讨 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对策 普通高中英语薄弱生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初探 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创新教育方法分析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及整合策略 高中武术教学开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奎屯市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奎屯市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通过对奎屯市部分高中武术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奎屯市在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生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为了促进武术教学在奎屯市的健康发展,结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并结合武术项目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中武术教学现状

前言: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承文化之一,其内涵博大精深,与我国传统的医学、哲学、伦理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强身健体、防身等作用,是我国传统项目中最有文化特色的项目之一。武术的学习不受场地、时间、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开展起来比较方便、容易。由于我国武术种类和套路极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所以一直无缘奥运会。但我们要相信不懈的努力,我国的传统文化定能想韩国的跆拳道一样进入奥运会。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传播健身防身的技能,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而学校体育再传播传统文化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奎屯市高中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即抽取奎屯市5所高级中学,其中体育教师43名,学生50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知网络文摘、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检索系统,查找与其相关的期刊及硕博论文,并针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论文有更好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表1 问卷调查发收份数统计

问卷

问卷发放数量

问卷收回数量

有效问卷数量

数量

500

481

453

百分比

96.2%

94.2%

本问卷采用了专家效度,访问了8中学高级职称以上专家,得平均分9.1分(满分10分),两周后利用复测法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值为0.92,故本研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进行数理分析,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情况调查

教师是教学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学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调查得知5所学校共有在岗体育教师43人,平均每校体育教师8.6人。

表2 学校教师学历情况

学历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其它

人数

1

18

22

2

百分比

2.3%

41.9%

51.2%

4.6%

表对43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得知,专科学历的人数为22人,占总体的51.2%,本科学历的有18人,占总体成绩的41.9%,而研究生学历的只有一人,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表3 学校武术教师人数及专项

专项

传统武术

散打

跆拳道

其它

人数

2

2

1

百分比

40%

40%

20%

在对43名体育教师咨询后发现,从事武术教学的老师只有5人。在调查中发现武术教师的分布也不是很均匀,奎屯六中武术教师3名,而别的中学只有一名或者就没有开设武术课程,武术教师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奎屯市武术教学的发展。

2.2学生情况调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就学生对于武术项目的态度、认识、要求等方而进行了调研,学生对于武术的态度整体是比较积极的,有将近77%的学生喜欢武术,可见学校发展武术项目时符合学生需求的。而通过对选择不喜欢武术的同学进行访谈时,他们表示传统的武术教学过于枯燥无味,不能激发个人的兴趣,没有很强的应用性。这也是影响武术在中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选择武术的作用性方面来看,过多的是注重防守和健身的两个功能,没有认识到武术在陶冶文化情操及娱乐方面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对武术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

学生对武术的认识途径主要是集中在电视、电影、小说方面,从侧面反映了武术比赛和学校对学生武术人文思想的教育教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传统武术文化修养的培养。

2.3武术器材情况分析

武术器材是武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通过对各学校器材老师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武术教学和训练场地,65.8%的老师认为学校的武术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武术教学过程,对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的传承也极为不利。

2.4武术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通过对6所学校调查得知,目前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套路教学上,五步拳、少年拳、太极拳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与跆拳道、散打等相对过于单调,不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论与建议

3.1提高奎屯市高级中学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3.2将武术课列为高中必上体育科目,统一对高中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教学培训,增强武术专业技能,以便在教学中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

3.3引进武术专业教师。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第15篇

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下简称推普周)。推普周活动作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措施之一,在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吉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等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强化国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按照《松原市教育局转发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国民语言能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活动主题

本届推普周主题定为:普通话诵七十华诞,规范字书爱国情怀。

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重要。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要不断增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将语言文字工作融入到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引领广大群众不断增强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积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

三、活动安排

(一)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各级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军队、共青团、少先队等部门和组织,要紧扣推普周宣传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利用推普周的宣传平台,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提升各行业干部职工素质和工作质量以及加强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诵读、书写、演讲、写作、语言类表演等多种语言文化实践形式,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

(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推普周期间,结合本届推普主题,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团会、队会以及诵读、书写、演讲、写作、语言类表演等活动,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校报、板报、墙报、手抄报、广播站和网络等校园媒体开展学习宣传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知识的活动;要在醒目位置悬挂标语条幅、宣传海报,营造宣传氛围。

(三)市教育局、市语委将继续发放国家统一制作的宣传海报、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知识手册,宣传普及规范知识,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水平。各单位要及时做好张贴、学习和宣传工作。(领取时间另行通知)

(四)新闻媒体要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范知识为核心,多形式地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推普周活动的声势,增强宣传效果。电台、电视台要滚动播出国家统一制作的推普公益广告。

(五)各地、各单位要印制张贴或在网络上国家制作的推普周宣传海报。可结合本届推普周主题及各地特色,利用社会力量的支持赞助,自行设计制作各种推普宣传品,向社会广泛发放,进一步扩大推普周活动的宣传范围,增强宣传效果。

四、工作要求

(一)围绕主题,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各地要紧扣主题,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革命传统,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相关活动,把推普宣传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二)行业联动,汇集力量提升推普成效。各级教育、语言文字、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公务员管理、共青团、少先队等部门、组织及军队相关部门,都要结合本届推普周主题和各行业的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各地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大力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和行业系统开展推普周宣传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认真组织开展推普周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三)城乡统筹,推普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坚持共享发展,在夯实城市推普工作基础的同时,按照《**县推普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强化对边远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推普工作力度,加大推普脱贫攻坚实施强度,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群众对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水平。

(四)

创新方式,切实增强宣传活动实效。创新活动内容、载体和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覆盖面,扩大影响力。重视发挥“互联网+”对于推普工作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单位、媒体、企业等根据各行各业特点,开展公益性推普宣传活动,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做出贡献。

(五)

五、相关事项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农、林、牧、渔场,县直各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精神制定本单位推普周活动方案,及时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并做好过程性材料留存。活动结束后,各单位请于9月22日下班前,将本次活动的方案、总结、精选3幅活动照片一并上传到县语委办邮箱。

**县语委办联系电话:

**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