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2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信息化得到逐步的发展,软件技术作为基础载体被应用到社会活动中,软件的开发项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软件自身特点的限制,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应在理性分析出软件开发项目风险要素的同时,及时针对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避并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一、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要素

风险要素分析作为软件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需要在软件开发前进行确认,并将其归纳进整个开发过程的计划考量中,使其成为软件开发项目的一部分。软件开发的风险要素只要分为:

(一)软件开发的内容及质量风险

软件多是应需而生,社会的需要决定了软件的开发内容,而软件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与普通的工程项目相比具有很多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需要开发人员及时对其定性并分析,使软件项目所受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开发内容作为软件开发项目的基础,是整个开发过程的导向,始终贯穿于软件开发项目中。要想取得开发项目的成功就必须具备一个理性的开发内容及范围,如果在开发前不能将开发项目的内容及范围加以明确,必然会导致开发项目的风险甚至失败。

为了满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软件开发也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中之重。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不仅要具有明确的开发内容和范围,还要避免开发项目中出现质量问题。相应组织人员应制定质量技术衡量标准,使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行性,否则,软件出现质量风险就可能导致软件开发项目达不到预定目标或者失败。

(二)软件开发的人员及组织风险

软件开发的过程由诸多因素组成,例如参与人员、组织团队、外界环境等,这就决定了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工程中的控制与管理也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软件开发人员作为软件开发项目的主体,期间的人员变动或者人员的技术不达标,都可能使软件开发过程产生风险。

而组织风险是指,在软件开发项目组内部对于开发项目的内容或标准存在分歧,这样就容易因为计划的临时变动而带来软件开发的风险。组织的工作目的就是在决策者的引导下,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分析将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而工作的重点则是工程的进度、质量和资金,因此,组织风险的出现与否决定着软件开发项目的成败。

(三)软件开发的技术及政策风险

软件开发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在许多方面如设计、实施、验收和维护上都存在一些未知的因素,任何技术方案的变动都会引起软件开发的风险。技术主要表现在语言、环境及硬件层面,技术不过关会引起整个软件开发系统的变化,从而引起风险事件的发生。

同时,国家政策具有阶段性,它的制定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变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会随之调整,这些都可能成为软件开发中的风险,要阻止这类风险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想要赢得与政策风险的博弈,就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及软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比对,平衡在政策与风险之间的控制,这样不仅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也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率。

二、软件开发风险的控制途径

在软件开发的项目中,有些风险是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防范和控制,属于可预知类风险,有些风险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属于不可预知类风险。风险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类别也不尽相同,想要有效的将风险控制住,就要在确定风险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防范。

(一)通过风险监控防范软件开发的内容及质量风险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开发的内容及质量风险属于可预知风险,而风险监控作为对软件开发风险控制的基础,对开发内容及质量风险具有一定的防范性。风险监控,是指对已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并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并对解决情况及进度加以实时防范,以防止风险的发生。

风险监控要从遏制风险的源头开始做起,软件开发的内容作为软件开发的基础是风险监控的首要任务,要规避内容风险,就要在软件开发项目开始前对开发的具体内容及范围进行明确定位并取得相关管理团队的一致通过,防止日后因软件开发内容的变动而产生风险,否则,根基不稳,就会导致软件开发进度的延误,前期所做的一切工作便会付诸流水,浪费人力物力。

质量问题,是软件开发项目的重中之重,只有质量过关软件才能造福于社会,反之一切都是空谈,要控制质量上的风险,就要在团队中明确质量技术标准并制定相关的技术文件,将开发过程规范化,防止质量问题的产生,尽量减少软件开发项目中质量风险的出现。质量,是项目工程的灵魂,只有把握住质量大关,产品才具有合格性。因此,要将风险监控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的质量问题中,防范由于未达到相关技术标准而出现的质量风险。

(二)通过风险调控规避软件开发中的人员及组织风险

风险调控是指在软件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在已实施风险监控的基础上通过对软件开发方案进行探讨得出相关可行性并在开发过程中加以控制。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应积极制定相关的可接受风险标准,对超出合理范围的风险及时予以调控,并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相关风险数据库,为今后的软件开发项目提供参考资料。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项目组相关人员的变动或者人员的技术不到位都属于可调控类风险,要想规避这类风险,就要在相关项目进行前加强对项目组人员的挑选,在给予员工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多对员工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解,避免出现项目进行中的人员离、换职现象。而人员的技术水平则需要相关管理者在招募时要对员工技术进行相应的考核,并且在挑选到合适的人员后,对人员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业务培训,防止出现因人员对于业务不理解而产生的风险。

组织风险,一般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高层领导者或者组内人员对当前实施方案意见出现分歧而导致的风险,具有可调控性。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用在团队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大家共同协作,才能取得项目的最大利益,反之,组织内部意见不一致就会导致资金的缺失和计划的断档,延误工程进度。要想规避软件开发中的组织风险,就要在开发前对技术及方案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并在项目进行中加以适当的调控,对于超出预定风险范围的行为要及时加以制止,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软件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通过风险缓解控制软件开发的技术及政策风险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经过前期的监控及调解方式,一般的可预知性风险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风险因素中的技术及国家政策因素具有不可预知性,这就导致了后期问题的产生。风险缓解是通过对不可预知类风险的审核和定期跟踪,将具体风险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缓解。尤其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很多风险因素后期会出现叠加的情况,管理者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相应的指标,对超出范围的部分找到原因并予以纠正,及时缓解因技术问题及国家政策带来的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指开发、实施、维护等各个环节所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技术方案也随时可能出现临时变动,技术人员需要在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定期对技术方案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修正,以缓解因技术变动而带来的开发风险。

国家政策是软件开发项目的导向,它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不可预知性最强,需要管理者时刻保持警惕的心态。基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政策也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社会人群的需求,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对政策变动所引起的偏差及时作出调整,尽量予以纠正,以缓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此类风险。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们的消费欲望得到了有效的刺激,这就导致了软件开发项目的势在必行。想要促进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就要对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规避风险,达到成功开发软件的目的。

综上所述,软件开发项目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在不断吸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切实制定出规避风险的措施,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为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作出充分准备,为满足社会需求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万焘.软件开发的需求风险分析综述[J].科技广场,2011(01):15-16.

[2]唐颜M.IT项目风险管理及其控制措施研究[J].商情,2012(02):34-35.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2篇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以下简称《11号应用指引》)第二条规定:“本指引所称工程项目,是指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本指引定义的工程项目,是指企业根据经营管理需要,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其目的是形成新的固定资产或维护、提升既有固定资产性能。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差错与舞弊,提高工程质量,结合企业工程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而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等。

    工程项目,尤其是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体现企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提高企业再生产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同时,工程项目一般工期相对较长、投资数额较大,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如不加强管理和控制,往往容易发生舞弊行为。事实上,由于工程项目投入资源多、占用资金大、建设工期长、涉及环节多、多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已经构成了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的“高危区”。现代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风险同样也在增大。因此,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日益为项目管理人员所重视。为了保证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实现工程项目规范管理目标,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决策失误及防止舞弊行为,有效杜绝工程项目的盲目建设、工程招投标程序不规范、工程超预算、或任意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工程预决算高估冒算、擅自挪用、拆借、转移项目资金等问题的发生,加强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是对工程项目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首要步骤,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实施、评价和审计的基础。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需要企业根据国家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等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审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

    一般而言,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一)描述现状

    描述现状,就是梳理工程项目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梳理工程项目现状业务流程,编制工程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情况表、资金工程项目业务流程目录、绘制工程项目业务流程图等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的基础性工作。这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实施阶段的首要环节。不论企业大小,因为工程项目的重要性,都会有些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或文件,内部控制设计者必须认真梳理。在梳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现状的基础上,设计者根据内部控制设计的要求,编制工程项目业务流程目录,绘制工程项目业务流程图。

    本阶段设计工作成果是编制《工程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情况表》、《工程项目流程目录》、《工程项目业务流程图》。

    企业工程项目业务到底包括哪些,这因工程项目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工程项目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新建、改建、扩建、迁建、恢复工程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经济活动。总体上来说,工程项目按其实施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阶段和项目后评价阶段。《11号应用指引》将工程项目业务流程界定为企业工程立项、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工程验收等活动。我国企业在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时,应将工程项目业务范畴统一到指引的要求上来。当然,企业工程项目复杂多样,工程项目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千差万别,因此,本阶段的设计在总体上体现指引要求的基础上,在具体的业务流程的设计上一定要体现不同企业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不能简单照抄照搬。依据“中天恒3C框架”理论,企业工程项目业务流程应包括以下基本控制环节:

    (1)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决策过程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三个阶段,建设单位应在这三个阶段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

    (2)勘察设计。建设单位应当建立相应勘察设计单位选择程序和标准,择优选取具有相应资质的勘查设计单位,并签订设计合同。重大工程项目应采用招投标方式选取设计单位。严禁建设单位委托无证或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工程设计。

    (3)概预算控制。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合理的概预算程序与制度,实现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概预算编制口径的确定应当考虑固定资产核算的要求。

    (4)招投标。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编制招标文件,明确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招标文件中关于审查投标人资格的财务标准和投标报价要求等内容须经过建设单位会计机构或人员的认可。

    (5)合同控制。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合同法》的规定,分别与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材料设备供应商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当事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6)施工过程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包括工程质量施工合同的执行、施工款项的拨付、工程质量、投资、进度控制、施工费用管理等内容,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及管理要求建立相宜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7)竣工验收。建设单位会计机构或人员在工程竣工后,应及时开展各项清理工作。主要包括各类会计资料的归集整理、账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债务的清偿,做到账账、账证、账实、账表相符。

    (8)监督检查。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对工程项目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二)风险评估

    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可能遭到的风险。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一是识别工程项目风险,并进行具体描述。二是分析工程项目风险,编制工程项目风险分析表。三是评价工程项目风险,编制工程项目风险评价表。四是确定工程项目风险应 对策略。五是提出工程项目重大风险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及其评价是合在一起进行的。工程项目重大风险解决方案要看企业是否需要,在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完成后单独进行。

    本阶段设计工作成果是编制《工程项目风险及其描述表》、《工程项目整体层面风险清单》、《工程项目风险分析表》、《工程项目风险评价表》、《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表》、《工程项目风险解决方案》等。

    (三)识别并描述工程项目风险

    评估工程项目风险,首先要把工程项目业务具体风险识别出来,然后整理出整体层面的风险。企业工程项目具体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也因企业的不同而不同。按照《11号应用指引》要求,在评估工程项目风险时,设计人员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一是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二是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三是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四是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五是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付后存在重大隐患。

    依据“中天恒3C框架”理论,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重点识别以下工程项目风险:工程项目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工程项目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资产损失;工程项目决策失误,可能造成企业资产损失或资源浪费;工程项目概预算编制不当和执行不力,可能造成工程项目建造成本的增加;工程项目成本失控,可能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和效率低下;工程项目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不合法、不真实、不完整,可能导致企业资产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等方面的风险。

    (四)分析并评价工程项目风险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内容很多,一般应从成因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并编制工程项目风险分析表。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应从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风险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并编制工程项目风险评价表。

    中天恒3C框架认为识别出工程项目风险以后,就需要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评估,考查风险发生的频率、衡量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明确企业准备承受的最大损失,即承受能力。具体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概率分布是风险估计的基础。因此,风险估计的首要工作是确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一般而言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应由历史资料确定,这样得到的即为客观概率。当项目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表确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时,可以利用理论概率分布进行风险估计。由于项目管理活动独特性很强,项目风险来源彼此相差甚远。因此,项目管理班子成员在许多情况下只能根据样本个数不多的小样本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估计。对有些新项目,是前所未有的,根本就没有可利用的数据,项目管理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风险事件的概率或概率分布,这即为主观概率。

    二是风险事件后果的估计。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大小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损失性质、损失范围和损失的时间分布。损失性质是指损失是属于政治性的、经济性的还是技术性的。损失范围包括:严重程度、变化幅度和分布情况。严重程度和变化幅度分别用损失的数学期望和方差表示。损失的时间分布对于项目的成败关系极大。数额很大的损失如果一次就落到项目头上,项目很有可能因为流动资金不足而破产,永远失去了项目可能带来的机会;而同样数额的损失如果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分几次发生,则项目班子容易设法弥补,使项目能够坚持下去。损失这三个方面的不同组合使得损失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任何单一的标度都无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估计。在估计风险事故造成损失时描述性标度可操作性最强,费用最低;定性次之;定量标度最难、最贵、最耗费时间。

    三是等风险量图。风险的大小不仅和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关,而且还与风险损失的多少有关。评价风险的大小,常用等风险量图表示。

    四是风险估计的不确定性。风险估计本质上是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一种主观评价。因此,进行风险估计时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不管使用哪种标度,都需要有某种形式的主观判断,所以风险估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二,计量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项目变数(如成本、进度、质量、规模、产量、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不确定性程度依赖于计量系统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五)选择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

    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不同等级风险选择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一般控制风险的策略有:

    1.减轻风险。减轻风险的目标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后果的不利影响。具体目标是什么,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风险是已知的,可预测的,还是不可预测的。对已知的风险,项目管理者可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控制。例如,若已发现工程进度出现了滞后的风险,则可以通过压缩关键线路上活动的时间,改变活动的逻辑关系等措施来减轻工程项目的风险。不可预测的风险是项目管理人员难以控制的风险,直接动用项目资源一般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减少其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

    2.预防风险。工程项目风险预防通常采用有形和无形的手段。在有形手段中,常以工程措施为主。如,在修山区高速公路时,为防止公路两侧高边坡的滑坡,可以采用锚固技术固定可能松动滑移的山体。

    3.转移风险。转移风险的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等手段,在风险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第三方身上。

    4.回避风险。回避风险(Avoidance Risk)是指当工程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如承包商通过风险评价后发现投某一标中标的可能性较小,且即使中标,也存在亏损的风险。此时,其就应该放弃投该标,以回避亏本的经济风险。

    5.自留风险。有些时候项目管理者可以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即为自留风险。自愿接受风险,又有主 动和被动之分。在风险管理计划阶段已对一些风险有了准备,所以当风险事件发生时,马上执行应急计划,这是主动接受。如在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中,对可能出现的超标准洪水一般有对策措施,当这种超标准洪水出现时,采取相应措施就能消除风险。被动接受风险是指当风险事件造成的后果不大,不会影响大局时,项目管理者列支了一笔费用,以应付之。如对材料涨价的风险,一般项目上均准备有一笔费用来对付。

    6.后备措施。有些风险要求事先制定后备措施。一旦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措施。后备措施主要包括预算应急费和技术后备措施。

    预算应急费是一笔事先准备好的资金,用于补偿差错、疏漏及其他不确定性对工程项目费用估计精确性的影响。

    技术后备措施是专门为应付工程项目的技术风险而预先准备好的时间或一笔资金。准备好的时间主要是为应付技术风险造成的进度拖延;准备好的一笔资金主要是为对付技术风险提供的费用支持。

    (六)工程项目风险数据库或绘制风险图谱

    依据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结果编制工程项目层面的风险数据库或绘制风险图谱。工程项目层面数据库基本要素包括业务流程、风险描述、风险分析、风险排序、应对策略、剩余风险等,也可以加上内部控制设计完成后控制措施、控制部门或岗位等等。风险图谱一般适用于公司层面的风险描述。

    二、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实务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评价业务层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有效性的评价。因此,加强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有利于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项目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评价目标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促使企业预防和控制工程项目风险。

    (二)评价依据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依据是国家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定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及其《企业内部控制手册》有关工程项目部分的内容。具体依据因评价单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涉及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依据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等。涉及评价单位层面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依据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工程项目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工程项目的岗位责任制》等。在编制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的企业,该手册中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矩阵既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也是最为直接的依据。

    (三)评价内容

    评价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包括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具体评价范围包括工程立项、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工程验收等主要工程项目业务。具体评价内容因评价单位开展工程项目业务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成熟度的不同而不同。

    三、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审计实务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对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工程项目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计目标

    工程项目内控审计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促使企业预防和控制工程项目风险,具体包括:(1)证实工程项目管理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2)证实各项工程项目业务是否合法、合规等。

    (二)审计依据

    工程项目控制审计依据除了国家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定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及其《企业内部控制手册》有关工程项目部分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国家、行业协会、被审计单位有关审计方面的规范及标准等。

    (三)审计内容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因审计主体、审计要求及其审计方式的不同而不同。采用传统的全面审计方式,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审计是审查和评价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的两个方面,范围包括工程立项、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工程验收等业务。采用现代以风险为导向审计方式,审计人员应以工程项目风险为导向,审计已经设计完成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及其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否有效控制了工程项目风险;已经设计有效的工程项目各控制点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实施,是否有效防止了各控制环节的风险;是否根据业务、环境等的变化持续改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等。

    四、加强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加强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必须了解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一)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总负责人,按照规定应当是企业主要负责人,更确切地说就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所以,企业负责人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包括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二)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工程项目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2)工程项目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3)工程项目决策责任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4)概预算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5)各类款项支付制度的执行情况。(6)竣工决算制度的执行情况。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3篇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以下简称《11号应用指引》)第二条规定:“本指引所称工程项目,是指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本指引定义的工程项目,是指企业根据经营管理需要,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其目的是形成新的固定资产或维护、提升既有固定资产性能。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差错与舞弊,提高工程质量,结合企业工程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而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等。

工程项目,尤其是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体现企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提高企业再生产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同时,工程项目一般工期相对较长、投资数额较大,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如不加强管理和控制,往往容易发生舞弊行为。事实上,由于工程项目投入资源多、占用资金大、建设工期长、涉及环节多、多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已经构成了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的“高危区”。现代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风险同样也在增大。因此,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日益为项目管理人员所重视。为了保证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实现工程项目规范管理目标,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决策失误及防止舞弊行为,有效杜绝工程项目的盲目建设、工程招投标程序不规范、工程超预算、或任意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工程预决算高估冒算、擅自挪用、拆借、转移项目资金等问题的发生,加强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是对工程项目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首要步骤,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实施、评价和审计的基础。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需要企业根据国家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等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审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

一般而言,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一)描述现状

描述现状,就是梳理工程项目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梳理工程项目现状业务流程,编制工程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情况表、资金工程项目业务流程目录、绘制工程项目业务流程图等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的基础性工作。这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实施阶段的首要环节。不论企业大小,因为工程项目的重要性,都会有些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或文件,内部控制设计者必须认真梳理。在梳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现状的基础上,设计者根据内部控制设计的要求,编制工程项目业务流程目录,绘制工程项目业务流程图。

本阶段设计工作成果是编制《工程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情况表》、《工程项目流程目录》、《工程项目业务流程图》。

企业工程项目业务到底包括哪些,这因工程项目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工程项目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新建、改建、扩建、迁建、恢复工程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经济活动。总体上来说,工程项目按其实施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阶段和项目后评价阶段。《11号应用指引》将工程项目业务流程界定为企业工程立项、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工程验收等活动。我国企业在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时,应将工程项目业务范畴统一到指引的要求上来。当然,企业工程项目复杂多样,工程项目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千差万别,因此,本阶段的设计在总体上体现指引要求的基础上,在具体的业务流程的设计上一定要体现不同企业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不能简单照抄照搬。依据“中天恒3C框架”理论,企业工程项目业务流程应包括以下基本控制环节:

(1)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决策过程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三个阶段,建设单位应在这三个阶段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

(2)勘察设计。建设单位应当建立相应勘察设计单位选择程序和标准,择优选取具有相应资质的勘查设计单位,并签订设计合同。重大工程项目应采用招投标方式选取设计单位。严禁建设单位委托无证或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工程设计。

(3)概预算控制。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合理的概预算程序与制度,实现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概预算编制口径的确定应当考虑固定资产核算的要求。

(4)招投标。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编制招标文件,明确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招标文件中关于审查投标人资格的财务标准和投标报价要求等内容须经过建设单位会计机构或人员的认可。

(5)合同控制。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合同法》的规定,分别与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材料设备供应商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当事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6)施工过程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包括工程质量施工合同的执行、施工款项的拨付、工程质量、投资、进度控制、施工费用管理 等内容,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及管理要求建立相宜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7)竣工验收。建设单位会计机构或人员在工程竣工后,应及时开展各项清理工作。主要包括各类会计资料的归集整理、账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债务的清偿,做到账账、账证、账实、账表相符。

(8)监督检查。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对工程项目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二)风险评估

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可能遭到的风险。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一是识别工程项目风险,并进行具体描述。二是分析工程项目风险,编制工程项目风险分析表。三是评价工程项目风险,编制工程项目风险评价表。四是确定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五是提出工程项目重大风险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及其评价是合在一起进行的。工程项目重大风险解决方案要看企业是否需要,在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完成后单独进行。

本阶段设计工作成果是编制《工程项目风险及其描述表》、《工程项目整体层面风险清单》、《工程项目风险分析表》、《工程项目风险评价表》、《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表》、《工程项目风险解决方案》等。

(三)识别并描述工程项目风险

评估工程项目风险,首先要把工程项目业务具体风险识别出来,然后整理出整体层面的风险。企业工程项目具体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也因企业的不同而不同。按照《11号应用指引》要求,在评估工程项目风险时,设计人员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一是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二是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三是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四是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五是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付后存在重大隐患。

依据“中天恒3C框架”理论,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重点识别以下工程项目风险:工程项目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工程项目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资产损失;工程项目决策失误,可能造成企业资产损失或资源浪费;工程项目概预算编制不当和执行不力,可能造成工程项目建造成本的增加;工程项目成本失控,可能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和效率低下;工程项目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不合法、不真实、不完整,可能导致企业资产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等方面的风险。

(四)分析并评价工程项目风险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内容很多,一般应从成因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并编制工程项目风险分析表。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应从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风险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并编制工程项目风险评价表。

中天恒3C框架认为识别出工程项目风险以后,就需要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评估,考查风险发生的频率、衡量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明确企业准备承受的最大损失,即承受能力。具体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概率分布是风险估计的基础。因此,风险估计的首要工作是确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一般而言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应由历史资料确定,这样得到的即为客观概率。当项目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表确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时,可以利用理论概率分布进行风险估计。由于项目管理活动独特性很强,项目风险来源彼此相差甚远。因此,项目管理班子成员在许多情况下只能根据样本个数不多的小样本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估计。对有些新项目,是前所未有的,根本就没有可利用的数据,项目管理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风险事件的概率或概率分布,这即为主观概率。

二是风险事件后果的估计。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大小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损失性质、损失范围和损失的时间分布。损失性质是指损失是属于政治性的、经济性的还是技术性的。损失范围包括:严重程度、变化幅度和分布情况。严重程度和变化幅度分别用损失的数学期望和方差表示。损失的时间分布对于项目的成败关系极大。数额很大的损失如果一次就落到项目头上,项目很有可能因为流动资金不足而破产,永远失去了项目可能带来的机会;而同样数额的损失如果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分几次发生,则项目班子容易设法弥补,使项目能够坚持下去。损失这三个方面的不同组合使得损失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任何单一的标度都无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估计。在估计风险事故造成损失时描述性标度可操作性最强,费用最低;定性次之;定量标度最难、最贵、最耗费时间。

三是等风险量图。风险的大小不仅和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关,而且还与风险损失的多少有关。评价风险的大小,常用等风险量图表示。

四是风险估计的不确定性。风险估计本质上是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一种主观评价。因此,进行风险估计时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不管使用哪种标度,都需要有某种形式的主观判断,所以风险估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二,计量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项目变数(如成本、进度、质量、规模、产量、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不确定性程度依赖于计量系统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五)选择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

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不同等级风险选择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一般控制风险的策略有:

1.减轻风险。减轻风险的目标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后果的不利影响。具体目标是什么,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风险是已知的,可预测的,还是不可预测的。对已知的风险,项目管理者可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控制。例如,若已发现工程进度出现了滞后的风险,则可以通过压缩关键线路上活动的时间,改变活动的逻辑关系等措施来减轻工程项目的风险。不可预测的风险是项目管理人员难以控制的风险,直接动用项目资源一般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减少其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

2.预防风险。工程项目风险预防通常采用有形和无形的手段。在有形手段中,常以工程措施为主。如,在修山区高速公路时,为防止公路两侧高边坡的滑坡,可以采用锚固技术固定可能松动滑移的山体。

3.转移风险。转移风险的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等手段,在风险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第三方身上。

4.回避风险。回避风险(Avoidance Risk)是指当工程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如承包商通过风险评价后发现投某一标中标的可能性较小,且即使中标,也存在亏损的风险。此时,其就应该放弃投该标,以回避亏本的经济风险。

5.自留风险。有些时候项目管理者可以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即为自留风险。自愿接受风险,又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在风险管理计划阶段已对一些风险有了准备,所以当风险事件发生时,马上执行应急计划,这是主动接受。如在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中,对可能出现的超标准洪水一般有对策措施,当这种超标准洪水出现时,采取相应措施就能消除风险。被动接受风险是指当风险事件造成的后果不大,不会影响大局时,项目管理者列支了一笔费用,以应付之。如对材料涨价的风险,一般项目上均准备有一笔费用来对付。

6.后备措施。有些风险要求事先制定后备措施。一旦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措施。后备措施主要包括预算应急费和技术后备措施。

预算应急费是一笔事先准备好的资金, 用于补偿差错、疏漏及其他不确定性对工程项目费用估计精确性的影响。

技术后备措施是专门为应付工程项目的技术风险而预先准备好的时间或一笔资金。准备好的时间主要是为应付技术风险造成的进度拖延;准备好的一笔资金主要是为对付技术风险提供的费用支持。

(六)工程项目风险数据库或绘制风险图谱

依据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结果编制工程项目层面的风险数据库或绘制风险图谱。工程项目层面数据库基本要素包括业务流程、风险描述、风险分析、风险排序、应对策略、剩余风险等,也可以加上内部控制设计完成后控制措施、控制部门或岗位等等。风险图谱一般适用于公司层面的风险描述。

二、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实务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评价业务层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有效性的评价。因此,加强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有利于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项目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评价目标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促使企业预防和控制工程项目风险。

(二)评价依据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依据是国家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定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及其《企业内部控制手册》有关工程项目部分的内容。具体依据因评价单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涉及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依据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等。涉及评价单位层面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依据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工程项目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工程项目的岗位责任制》等。在编制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的企业,该手册中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矩阵既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也是最为直接的依据。

(三)评价内容

评价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包括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具体评价范围包括工程立项、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工程验收等主要工程项目业务。具体评价内容因评价单位开展工程项目业务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成熟度的不同而不同。

三、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审计实务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对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工程项目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计目标

工程项目内控审计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促使企业预防和控制工程项目风险,具体包括:(1)证实工程项目管理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2)证实各项工程项目业务是否合法、合规等。

(二)审计依据

工程项目控制审计依据除了国家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定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及其《企业内部控制手册》有关工程项目部分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国家、行业协会、被审计单位有关审计方面的规范及标准等。

(三)审计内容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因审计主体、审计要求及其审计方式的不同而不同。采用传统的全面审计方式,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审计是审查和评价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的两个方面,范围包括工程立项、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工程验收等业务。采用现代以风险为导向审计方式,审计人员应以工程项目风险为导向,审计已经设计完成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及其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否有效控制了工程项目风险;已经设计有效的工程项目各控制点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实施,是否有效防止了各控制环节的风险;是否根据业务、环境等的变化持续改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等。

四、加强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加强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必须了解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一)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总负责人,按照规定应当是企业主要负责人,更确切地说就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所以,企业负责人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包括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应加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本文分别对施工企业组织层面和流程层面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施工企业 风险 内部控制

近年来,在房地产业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施工企业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与日俱增。一系列的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也揭示了施工企业在合同管理、经营承包模式、施工进度等活动存在风险隐患以及内部控制的薄弱。因此,施工企业只有树立风险意识,识别和分析业务活动中的风险,并采取内部控制措施,加强管理,才能保障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组织层面和流程层面分别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对策,以期对提升我国未来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一、组织层面风险及控制

组织层面风险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制度缺失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组织层面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制定、颁布及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安全、有效运行。

(一)战略风险及控制。施工企业的战略风险包括由于政治、经济、市场等因素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和由于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引起的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企业无法预见也无法回避。在非系统性风险方面,许多施工企业缺乏战略意识,不能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要制定符合自身的管理战略,在战略执行方面缺乏配套人员和机构,缺乏实时持续的监督和追踪。内部控制对策如下:增强企业战略意识,在明确企业目标的基础上,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战略;根据市场需求、法律和政治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定期评估并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战略制定后,对战略执行情况及时监督和跟进。

(二)制度缺失风险及控制。具体表现为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风险意识,缺乏事前的风险评估机制;一些企业只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规定,尚未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对策如下:根据业务流程中的风险,不断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授权审批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严格内部控制执行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进行全面有效控制。

(三)人力资源风险及控制。施工企业按项目开展施工活动,项目经理拥有较大的自和决策权,由于缺乏监督机制,极易发生道德风险;施工企业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这可能会使得一些技术骨干跳槽,人员流失风险极易发生;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着雇佣大量农民工的情况,项目人员根据工程需要随时招用随时遣散,根本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纠纷,会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内部控制对策如下:在项目经理的选拔任命上严格把关,项目经理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对于业务较好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予以物质激励,减少优秀工程人员的流失;凡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核发的入场证,无证者不得进场施工,以防止分包商私招乱雇施工作业人员;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和意外伤害保险,一旦出现事故,由保险清偿,减少法律风险。

二、流程层面风险及控制

流程层面风险是指企业在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包括工程承揽和分包风险、采购风险、施工风险和资金风险。流程层面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公司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战略目标,在业务流程中采用的控制。

(一)工程承揽和分包风险及控制。工程承揽是施工企业工作的初始,工程承揽后,由于项目大、工期紧,越来越多的分项工程需要分包商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产生风险。

1.低价竞标风险及控制。很多施工企业急于获得工程项目的中标几率,未对工程项目的规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不管自身技术条件是否满足要求,盲目低价竞标,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留下隐患。内部控制对策如下:建立健全项目投标评估、决策制度,严格落实项目前期调研、成本预测、投标报价确定等管理程序;在投标时要组织各专业人员认真分析工程项目本身、项目合同条件以及技术要求和工程量,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经济标的;选择投标策略时,施工企业既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劣势和目标利润,还要考虑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认真分析投标项目的整体特点以及业主对工程项目的要求,从而对症下药,选用最恰当的投标策略。

2.合同风险及控制。在合同签订时,许多施工企业容易忽视对对方法人资格的辨识、合同专用章真伪的鉴别以及合同中有关工期、技术、质量要求等重要规定,形成较高的合同风险。内部控制对策如下:签订合同时,聘请法律顾问进行分析审核;严格执行合同签订、审批等不相容职务分离;签订施工承包合同时必须经管理层集体研究决策,避免投标失误或人为原因造成低价中标风险。

3.工程变更风险及控制。有时工程变更仅为口头约定,没有落实到纸面的洽商合同或补充协议中,导致最终对工程变更的管理责任不清晰,结算价款存在争议,易产生经济纠纷。内部控制对策如下:企业根据工程变更的内容及时修订合同,明确变更细则和相关责任。

4.分包风险及控制。有时分包商违约不能按时完成分包工程,影响了整个工程进度。个别分包商不具备施工资质借用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名义承揽工程,工程质量可能会存在问题,加大了返工风险及返工成本。内部控制对策如下:选择具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分包队伍,专业分包工程承包人应当将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安全方案报发包人备案;凡交由施工分包商施工的工程,分包合同必须严格执行;合同中明确约定支付工程款和劳务工资的时间、结算方式以及保证按期支付的相应措施,确保工程款和劳务工资的支付。

(二)采购风险及控制。采购业务流程一般包括接受物资请购,编制采购计划;联系供应商,与供应商洽谈、成交并签订合同;到货验收、入库;付款等工序。

1.采购订单风险及控制。主要有由于请购不合理,导致企业库存物资过多,占用过多资金或者库存物资不足,影响施工活动的风险;供应商选择不合理,供货能力不足,材料质量不符合工程要求,影响企业施工进度的风险;企业的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串通舞弊,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内部控制对策如下:结合有关生产预算预测需求量,制定材料请购计划,请购计划制定与审批分离;采购人员、技术人员、质量人员共同参与对供应商的考察,重点考察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规格、技术指标等能否满足本工程需要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供应商,对供应商的考察和审批分离;大宗材料应招标确定,避免产生舞弊行为。

2.验收入库风险及控制。包括工程材料的质量不符合国家规范、工程材料的数量和规格不符合合同内容而引起的风险。内部控制对策如下:材料必须经过验收与订购单复核后才能入库,验收时需关注材料是否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是否符合订购单和合同要求。因对方原因造成的材料规格质量问题,根据合同采取退货、索赔措施。采购数与验收数核对,并分析差异,验收时应及时作完整记录。

3.存货管理风险及控制。有的施工企业库存管理不严存在着材料领取随意、设备闲置、材料任意废弃甚至监守自盗的现象。内部控制对策如下:存货的转移和领用要有凭证,并预先编号;建立日常的存货抽查盘点制度和定期的全面盘点制度,以便发生问题及时解决;严格执行存货出库的核对、清点、登记等流程手续;存货保管与记录由不同人员担任。

4.应付款管理风险及控制。有的施工企业财务人员没有对请购单、入库单和发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核就盲目付款。有的施工企业对于金额巨大的预付款缺乏授权审批手续,给企业带来了资金的损失。内部控制对策如下:严格进行付款审核,付款须经负责采购、验收与应付款职能以外的人员检查单证并核准;对比订购单、验收单与发票,对供应商的对账单与本公司账簿加以核对,检查折扣期并确定付款;进行应付款的账龄分析,建立应付款档案。

(三)施工风险及控制。施工流程包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生产计划、下达任务书、投入机械材料和劳力进行施工并形成工程实体,剩余材料机具退场、工程移交等活动。

1.成本风险及控制。施工企业成本主要由分包款、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管理费等组成。施工中常常出现工程项目成本超支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程物资管控力度较弱,材料浪费或者预算成本执行粗放式管理,不能全面控制成本造成的。内部控制对策如下:首先,建立工时、原材料的领用及退料单等原始记录,以便正确核算成本,及时分析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并加以处理。其次,明确重要成本控制点。将材料控制、劳动控制、机械设备控制、项目费用控制作为控制重点,定期考核成本控制结果,并将其纳入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再次,及时了解技术进步信息,采取先进的技术流程降低成本。

2.质量和安全风险及控制。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线,但有的企业为了追求施工进度,忽略了对于质量的要求;有的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达不到合同的规定。一些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内部控制对策如下:在施工前期,根据合同要求,制定明确的质量规范,同时将质量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使每个施工人员都参与到质量控制过程中来;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日常材料、设备采购、机械施工方法、施工环境都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对这些风险点的管理,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平衡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以及工期进度的关系,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按时高效地完成项目。

3.工期进度风险及控制。施工企业项目大,周期长,影响因素众多,施工活动又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存在着不能按时完成工期进度的风险。内部控制对策如下:企业在施工前应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好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调整施工进度,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如遇导致拖延工期的事项,应组织有关人员分析问题和原因,及时与业主进行沟通,以减少违约风险。

(四)资金风险及控制。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必定处于毁灭的边缘。因此资金风险及管理贯穿施工项目整个过程。

1.经营风险及控制。施工企业各项目部权利较大,缺乏制约,存在着权限不明确和授权审批程序不具体的现象;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企业常常借支备用金供项目负责人使用,但对备用金的使用情况缺乏监控,备用金存在着被挪用的风险。内部控制对策如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通过内外部审计监督各项目部的权力和实际资金用度情况;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保证各个控制岗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明确项目备用金的限额和使用范围,项目备用金仅能用于小额零星支出,项目分包工程款、大宗材料款支出权限必须集中到公司,经联签审批后支付;强化对公司备用金的申请、审批和领用环节的控制,定期清理,摸清资金的真实状况。

2.会计核算风险及控制。企业筹资融资会计核算不完整或不准确,资金划转会计核算错误、不及时,造成财务信息失真;资金收支记录出现偏差,相关原始单据未能有效保管,导致财务报告的编制无据可依。内部控制对策如下:明确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程序,根据经济业务设置“审批”“核对”“盘点清查”“对账”等内部控制关键点;确定各岗位会计分工和工作职责,建立会计岗位间相互约束的良性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定期学习,提高其专业素养;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奖优罚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资金短缺风险及控制。资金短缺风险表现为:首先,资金预算的前瞻性和准确性不足,资金管理策略不恰当,造成资金紧张或者资金闲置。其次,保证金和垫资问题也会带来资金短缺风险。施工企业投标需要保证金, 抵押时间长,项目履约保证金往往变成了实质上的“垫资”, 给施工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了困难。中标后,施工企业也需要前期垫付资金,有时垫资回收很困难。内部控制对策如下:通过加强资金的调度控制,实现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益;在合同中需要对保证金以及垫付资金的归还方式、归还期限、违约责任等作出细致、明确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采取措施尽快地回收保证金和垫资款,以保障施工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

4.结算风险及控制。结算风险是指工程结束后,业主资金不足或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不完整造成项目结算滞后,企业不能及时收回工程尾款的风险。内部控制对策如下:结算时由专业人员以合同、图纸、变更、签证等资料为依据,准确核算单价和工程量,在竣工完成后及时编制结算书;结算办理人员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职责分离;对于合同内和合同外的项目要分类结算,结算资料要分门别类、准确、清晰,以利于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结算做完后,由项目经理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核对,查漏补缺;结算经业主认可后,施工方应加强对应收款的催收缴工作。

三、结语

综上,施工企业在组织层面和流程层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风险隐患,企业只有树立风险意识,梳理和分析这些风险点,并针对性地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施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传峰,台玉红.具有施工企业特色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探索[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34-38.

2.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沈真真.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设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2):53-61.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5篇

1 上海世博村E、F地块工程项目概况

上海世博村E、F地块位于上海世博村生活区的南端,城市次干道雪野路、城市支路世博村路之间,华丰路北为E地块,路南为F地块。E地块结合原厂房改造形成一个商业及办公建筑结合体,F地块会期主要作为绿化和停车用地。E地块在原港口机械制造厂加工车间原址上进行改扩建,E地块西北角约30%的厂房拆除,新建一标准层1500平方米共23层的办公楼建筑,并通过其裙房部分与原有厂房连接。新建部分地下2层、地上23层;地上1-3层为裙房;改建部分无地下室,地上2-3层。新建建筑面积为44162平方米;改建建筑面积为15278平方米。

2 上海世博村E、F地块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招投标工作实践情况

2.1 风险管理主要参与方及各方角色

本文所指的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由建设单位和建造单位组成共投体购买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引进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不但负责工程建设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风险和工程使用期质量损害风险的承保,还负责对建设期间的施工安全和设计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控制,从而起到工程风险管理的作用。

保费分担比例为:(1)建筑和安装工程一切险:建设单位分担80%,设计单位20%;(2)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建设单位分担20%,施工承包单位分担80%;(3)风险管理费全部由建设单位承担。

本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单位包括:各参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其中,以建设单位为首的各参建单位在风险管理中主要扮演投保人和风险控制执行人的角色;保险经纪公司主要帮助建设单位管理风险管理事宜,如选择保险公司、选择风险管理机构以及协助索赔等;保险公司主要扮演风险承保人和风险管理机构委托人的角色,希望其作为独立第三方不但承保工程建设期风险和使用期工程质量风险,还能通过风险管理机构扮演风险监督和控制的角色。在该试点项目上,由于不再聘请专门的工程施工监理公司,所以,风险管理机构同时扮演了工程施工监理公司和工程风险管理机构两种角色。

2.2 风险管理工作各方合同关系

风险管理具体工作程序见图1。

2.3 本项目投保阶段招投标工作

2.3.1 保险经纪公司的确定

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博土控”)对由建委推荐的,符合条件并对试点制度均有所认识的四家保险经纪公司进行保险顾问招标,通过对其提交方案的比选,特别对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认识程度进行比较后,确定上海东大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大”)作为本项目的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经纪费由招标确定的保险公司支付。

2.3.2 保险公司的确定

世博土控召开由建交委、保监会共同确定的、涉及试点制度的八家保险公司参加本项目保险招标说明会,突出本项目建设的重要性、特殊性及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试验性、示范推广性。回标后,由保险经纪公司从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要求以及保险招标文件要求出发,对包括险种之间的衔接、免赔额设置、保险条款内容、风险管理工作及费用支付等内容,通过列表形式对保险公司投标文件作出分析汇总。在此基础上,由市建交委、市安质监总站、同济大学、世博土控等5家单位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各保险公司的技术标进行了评审。为配合建交委试点制度在更多的保险公司中得以试行、贯彻并落实,评委就本项目的承保方式展开了讨论,并最终采用3家保险公司共保的方式,确定由中保(以下简称“中保”)、天安、平安排名前三的保险公司为中标单位,由中保作为首席承保人共同承保本项目。这一承保方式的采用旨在对试点制度中涉及的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保险条款、风险管理机构招标等环节在比较多的保险公司中得以充分磨合并运行,以达到取得试点经验并最终在更多的项目中不断推广的目的。

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关键性问题:

(1)专家在技术标评标过程中发现的保险责任空缺的问题;

(2)本工程时间进度与保险期限的特殊性需求问题;

(3)与风险管理试点制度要求相比保险条款措辞含糊,不符的问题;

(4)风险管理试点制度中关于对共投体风险系数评价的依据及引起的相关费率问题;

(5)投保金额确定的依据问题;

世博土控、施工总包方、中保、东大等各方多次商榷、探讨,并经各方对风险管理试点制度抱有的积极尝试、努力完善的态度,最终达成保险合同内容的一致性。

2.3.3 风险管理机构的确定

风险管理机构是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同时由于其委托关系的转变,各项具体工作也在原来施工监理工作的基础上有了更深、更广的要求,其立足于为保险公司服务,为一系列的包括建设过程中及竣工验收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服务。

(1)市安质监总站、世博土控及三家中标保险公司确定了风险管理机构招标过程中各方的角色和具体工作。中保为风险管理机构招标人。根据市安质监总站提供的具备风险管理机构资格的监理公司名单,由世博土控、中保、招标共同完成风险管理机构的招标工作。经过招投标,最终确定上海浦惠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惠”)为本项目的风险管理机构。

(2)针对风险管理机构协议签订的具体方式,即世博土控与中保、中保与浦惠分别签订两方协议,还是由世博土控、中保、浦惠签订三方协议事宜,世博土控、中保、浦惠、东大等各方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由世博土控与中保签订《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合同》的同时,由中保、世博土控、浦惠建设签订《建设工程委托风险管理合同》。各方针对上述合同,结合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要求,在原工程监理合同的基础上融入了试点制度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对风险管理机构的考核、管理及安全质量行为检查等,最大限度地通过合同来完善风险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

(3)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安全、质量、进度和文明施工管理,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并督促责任方改正;2)项目竣工验收和移交管理;3)程竣工验收之后的一年保修期结束时,回访工程运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检查和记录修复情况。

2.3.4 施工总承包招投标

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由上海第七建筑公司作为世博村E、F地块施工总承包单位。在施工总承包单位的招标文件中明确本工程为风险管理制度试点工程,在风险管理期间,由保险公司按试点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及义务,施工总承包单位需分担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金额的80%,此部分报价由投标单位自行考虑,包含在投标总价中。招标文件还根据试点办法明确了工程质量保修保险金额的计算方法和共投体风险系数。

施工单位确定后,参与建设方与中保的保险合同谈判,明确了保险公司按施工总承包工程中标合同价作为暂计保费的依据,若在保险期间实际建安造价超过投保金额时,世博土控及时通知中保出具批单,并加收保费,最终保费待工程结算审价结束后按照实际建安造价调整,多退少补。

完成这四项招标,风险管理的各参与单位基本确定。

2.4 本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具体工作与试点制度的主要区别

2.4.1 试点流程

指导办法:先进行保险招标,达成投保意向书,再进行施工总承包招标,与设计、勘察单位组成共投体。

实际操作:在保险招标前该项目已确定设计单位,但此时并未明确项目是否进行风险管理试点,因此最终共投体中未包含设计单位,建工险保费亦只能由建设方单独承担而无法有效分摊。

存在原因:确定在本项目进行风险管理试点是在项目立项之后的一段时间启动的,未在第一时间介入,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滞后,无法将所有共投体一并纳入。

2.4.2 保险费率

指导办法:先进行保险公司招标,确定投保意向,然后结合工程本体风险评估和共投体综合素质评价确定系数,达成最终保费。

实际操作:由于此项目保险公司投标时已充分了解了工程本身的风险状况,同时也能确定选用一流资质的总包施工单位,因此保险公司综合其内部报价的各因素后直接给出了质量险的最终保险费率。而总包招标文件中仍将共投体综合素质评价系数的概念引入,造成总包对质量险保费难以接受,最终各方协调达成一致。

存在原因:共投体综合素质评价没有专门机构,因此综合费率系数无法确定,特别是工程本体风险系数无法确定。但如果今后确定了基本费率,综合系数由专业机构确定的话,保险公司招标报价就没有意义,此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2.4.3 工程质量保修险条款

指导办法:一年保修期内风险管理机构对工程运营质量检查、回访,督促质量缺陷维修和记录。

实际操作:

(1)在本项目工程质量保修保险条款中,删除了“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风险管理机构验收不合格,保险公司可予以退保”的内容。

(2)对条款中涉及的与试点制度不一致的说法进行了修正,如试点制度中的“质量检查控制机构”在保险合同中注明,特指“风险管理机构”。

(3)增加了试点未提及的风险――第三者责任险,即将因发生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主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而直接引起保险地址内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纳入承保范围。

存在原因:

(1)从根本上讲,保险公司的条款内容尚未和试点制度的要求相匹配。共投体认为风险管理机构的委托关系已经转变,应该由保险公司负责对其聘请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严格管控,即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的质量问题应由保险公司负责,而不应存在要求建设方退保问题,一旦届时发生退保,建设方完全不能通过保险获得相应的保障。

(2)条款中存在着细节事宜与试点制度不相吻合。其中有一些条款仅在原有民用住宅质量险条款的基础上,通过附加险的形式使保险责任和保险范围得到完善。

(3)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在试点过程中尚待一步步完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4.4 风险管理机构协议

指导办法:未明确

实际操作:世博土控、浦惠、中保签订三方协议的同时,世博土控与中保签订两方协议。

存在原因:指导办法中未对此协议有明确的说法。由于在试点工程中风险管理机构扮演了双重角色,同时作为工程施工监理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保险公司缺少既懂工程又懂保险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具有双重身份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感觉吃力,如果完全由保险公司与风管机构签订合同有些内容无法执行。

3 从风险管理试点招投标阶段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3.1 建议引入评价风险系数的中介单位

由于风险系数影响到最终保费的支出,而且涉及到共保体各方的保费分摊,属敏感问题,因此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中介机构做此方面工作的话,很难有说服力,建议引入专业评估机构完成此项工作。或者建议由保险公司直接完成对项目主体的风险评估及共投体综合素质的评估,在费率出具时做出详尽的解释说明,当然对于共投体综合素质的评价需有一套专门的标准予以支持。

3.2 建议整合并统一质量险条款内容

虽然质量险条款属专门条款,但其中的内容不是针对目前的试点制度,无论是从其保险责任还是措辞来看都有很大的牵强性。比如,有些条款明显违反了试点制度的本意,试点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风险管理落实《建筑法》规定的工程质量责任,维护工程未来业主的质量权益,但有些条款却允许保险公司在保险期限内由于非保险责任而解除保单,显然阻碍了试点制度根本目标的实现。条款的严密性、专业性,包括承保条件的完整性势必影响最终参与保险的共投体各方的利益,因此建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与保险公司联合制定工程质量保险条款,以保证制度的损害赔偿目标和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关于风险管理机构双重角色的问题

试点工程中,风险管理机构实际上扮演了双重角色,同时作为工程施工监理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但是,风险管理机构是无法取代监理单位的,原因是,第一,监理单位和风险管理机构的管理内容不同。监理单位是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进行控制的机构,而风险管理机构应该是受保险公司委托的第三方机构,保险公司关心的只有质量问题,而且是那些工程质量保险承保的质量问题。也就是说,监理机构的管理内容通常大于风险管理机构的管理内容;第二,风险管理试点制度设计意图就是要引入独立第三方来对包括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在内的所有参建单位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所以,将施工监理单位和风险管理机构合二为一并不合适。建议由保险公司委托风险管理机构,独立于原有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之外,不取代施工监理单位。

3.4 关于试点流程

建议将风险管理的切入点与项目立项同步进行。在建设项目流程审批方面建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专门的、具体的操作流程。

3.5 关于保险经纪人

建议由建设单位委托保险经纪,充分发挥保险经纪人的作用。目前的风险管理试点本身属于探索性的项目,从试点项目中可以看出,由于风险管理的参与者较多,合同关系较为复杂,风险管理参与各方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产生分歧,因此可充分利用保险经纪人的中间角色,既可以协调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各方关系,又可以帮助建设单位做好保险方案、保险条款等专业审核工作,维护建设单位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工程项目管理.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6

[2]沪建交联〔 2006〕 307号文:关于推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R] . 2006.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6篇

新旧准则均倡导风险导向审计,但旧准则所采用的风险模型及相应的审计业务流程在审计实务中并没有真正实现风险导向。新准则通过启用新风险模型和改进原审计流程,真正实现了风险导向审计。

(一)启用新风险模型,树立审计风险“两要素构成观”旧准则规定审计风险由三要素构成,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采用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从理论上讲,该模型也倡导风险导向审计,即以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为导向,但在实际运用中却难以使风险导向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实施着内部控制,因此企业期望注册会计师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严格区分开来进行评估,但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这就导致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识别、评估只能流于形式。大多数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甚至不进行风险评估,而是直接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假定为高水平,为降低检查风险,于是将大量精力集中在执行实质性细节测试程序上。因此,所谓的风险导向审计徒有其表,实际工作中仍停留在控制基础审计,甚至是账项基础审计阶段。新准则尊重客观事实,摒弃了审计风险“三要素构成观”,通过引入“重大错报风险”这一概念,规定“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采用了新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无需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识别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而只需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就可初步完成风险评估程序。

(二)改进审计业务流程,落实风险导向观根据新审计风险模型,新准则改进了审计业务流程,增强了审计程序的实施效果。旧准则将审计流程分为四部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评估固有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初步评估控制风险;实施控制测试(必要时),再次评估控制风险;实施实质性测试,降低检查风险。而新准则将审计流程划分为三部分:风险评估程序,即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控制测试程序(必要时),即通过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重新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质性程序,即通过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降低检查风险。经过改进,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不允许不进行风险评估而直接将重大错报风险假定为高水平),在此基础上,针对评估的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上述新流程中的第二和第三部分),以合力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可见,能否合理评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既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关键,改进后的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了风险导向审计。

二、新业务承接观:全面考虑有关因素并全程关注业务保持

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业务质量控制准则中,新准则专门用一章内容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而旧准则只是很简单地用一条内容进行规范,即“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审计业务,应当考虑其自身能力和独立性,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否正直、诚实等因素”。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业务承接方面树立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新理念:

(一)全面考虑有关因素的影响在确定接受与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时,新准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从四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一是考虑客户的诚信情况;二是考虑是否具有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三是考虑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四是考虑其他事项的影响,如本期或以前业务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等。针对每一个因素,新准则又详细规定了应考虑的主要事项,如考虑客户的诚借隋况时,新准则规定了应从客户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关联方及治理层的身份及商业信誉等七个方面予以考虑。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要求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考虑的因素要更加广泛和全面。

(二)全程关注业务的接受与保持除了考虑的因素比旧准则全面之外,新准则要求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还应进行全程关注,一方面,在承接业务前,会计师事务所应全面关注上述四个因素对接受与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承接业务后,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应考虑有关事项对保持客户关系的影响。如在本期业务执行过程中发现客户守法经营意识淡薄或内部控制环境恶劣,或者对业务范围施加重大限制,或者存在其他严重影响业务执行的情形等,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考虑其对保持客户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必要时,可以考虑终止该客户关系。此外,新准则还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业务后可能获知了某项信息,而该信息若在接受业务前获知,可能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拒绝该项业务时,事务所应当按照准则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程序,主要为:“适用于该业务环境的法律责任,包括是否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向委托人报告或在某些情况下向监管机构报告;解除该项业务约定,或同时解除该项业务约定及其客户关系的可能性”。旧准则只是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前关注有关因素的影响,承接业务后是否关注以及如何关注则没有规定。

三、新质量控制观: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和树立分类控制、突出重点的质量控制理念

新旧准则均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进行了规范,相比旧准则,新准则最大的变化是要求事务所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和树立分类控制、突出重点的质量控制理念。

(一)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立身之本。事实证明,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不仅对一般企业加强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会计师事务所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引导事务所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新准则补充、完善了质量控制要素,并要求事务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程序,自上而下促进质量控制文化的形成。一是补充和完善质量控制要素。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质量控制要素方面作了较大地调整。旧准则规定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制定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监控。新准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应当包括针对下列要素而制定政策和程序: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监控。虽然从数量上看,新旧准则关于质量控制要素总数没有变化,但新准则的七个要素所涵盖的内容比旧准则广泛与丰富得多。从要素的改变来看,新准则在规范质量控制方面最大的变化是突出了人的作用,以引导事务所注重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建设。二是自上而下促质量控制文化的形成。在补充、完善质量控制要素的基础上,新准则要求事

务所制定相应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自上而下逐渐形成良好的内部质量控制文化。它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强调事务所的领导层及其作出的示范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文化的重大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应制定以质量为导向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

(二)树立分类控制、突出重点的质量控制理念新旧准则都要求对项目组的工作进行复核,所不同的是,旧准则不对业务进行区分,笼统地规定对所有业务实施三级复核,但实践证明,这一规定很难在实务中真正得到落实。针对该情况,新准则将所有业务区分为一般业务和特殊业务,规定一般业务实施组内复核,即“由项目组内经验较多的人员复核经验较少的人员执行的工作”;对于特殊业务,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等,除了实施组内复核外,还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这种分类控制方法,比较贴近实际,既满足了一般业务复核的要求,又突出重点,考虑了特殊业务的实际需要。

四、新人力资源观:重视项目负责人和关键人才的培养

不同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会计师事务所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中,项目负责人及其他关键人才是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但旧准则对项目负责人及其职责并没有明确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务所对项目负责人的培养。

(一)规定项目负责人新准则弥补了旧准则的这一缺陷,不仅明确界定了项目负责人的资格,而且详细规定了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新准则明确指出,项目负责人就是会计师事务所中负责某项业务及其执行,并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报告上签字的主任会计师或经授权签字的注册会计师。

(二)规定项目负责人职责的具体内容 新准则从六个方面详细规定了项目负责人在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中的职责:对审计质量承担领导责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项目组的工作委派;业务执行中的指导、监督、复核、咨询、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监控。对于项目负责人在其他业务中的职责,新准则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从新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项目负责人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事务所应树立新的人力资源观,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项目负责人及其他关键人才,如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培养,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稳定项目负责人及其他关键人才队伍,而且要在职业教育、培训、业绩评价、薪酬及晋升等方面重点向项目负责人及其他关键人才倾斜。

五、新业务发展观:扩大业务范围与开辟国外市场

新准则基本实现了国际趋同,这既是规范业务、提高质量的需要,但同时也要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国门、开辟国外市场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

1. 引言

以2004年8月31日为分水岭,我国的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围绕着行业是否有“泡沫”,业内、业外争论的此起彼伏、沸沸扬扬,结果还是迎来了以“土地施行招、拍、挂”和非常严厉控制措施的“协议转让”,迎来了中国人民银行 121号文件对房地产更为严格地贷款规定和银行利率的增调,迎来了一系列规范建设行为,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要求的政策。业内的“一个前提、两条链”都出现了与以往区别很大的变化,风险因素不断增多,风险存在于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使中小房地产企业更是处于极为艰难的处境。因此,加强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保证项目目的、目标的实现,是实现企业突出包围、稳步发展的关键过程。

2.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分析

风险是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在特定的期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实际上就是实际结果与计划结果的变动程度,这种变化程度越大,所谓的风险就越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实际上是开发商实施开发过程中固有的风险,在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的定位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包括项目的产品定位、建筑产品的质量定位、建设环境的品质定位,都是根据市场调查、项目的经济技术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的,是指导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营销策划方案等前期工作的依据。可以说,项目的市场定位确定以后,基本上就敲定了项目的建设风格、建设成本、营销推广方案,就决定了项目的销售前景,一旦市场定位不准确,项目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是后期无法或者是非常困难弥补的风险,也是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属项目建设的决策性失误风险,按照风险影响范围划分属于总体风险(决策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讲,其结果也是不可管理风险。

(2)项目的投资支持能力风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台前后,由于对市场定位的认识模糊或者自相矛盾;或者是没有真正做到“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或者是对企业资金筹措(自有资金)和融资能力过高地估计,或者项目成本分析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或者没有吃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行业政策,对大的经济环境把握的不准;或者是成本过程控制严重失控(突发性事件)、意外因素过多等等原因,导致的项目资金支付能力达不到计划要求,给项目建设造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和决策风险)。

(3)项目的质量风险。包括:在项目决策阶段由于经济技术分析失误,出现品质与价格矛盾导致的质量问题;在设计阶段,向设计提出违反设计规范、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又通过“关系”关照通过造成的“投机性”质量问题;施工阶段,从业人员对设计知识认识有重大错误,擅自改变设计造成的质量风险;施工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关键部位和关键过程的跟踪检查处理,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结构安全,特别是一些虽不影响结构安全,但对正常使用功能有严重影响的问题,处理不及时,没有做到“事前”控制的“永久性缺陷”或者给售出交房后造成的质量“隐患”(实际上就是“质量通病”造成的纠纷);交房实物与销售承诺、广告宣传承诺不相符造成的“实物质量”问题等,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纠纷冲突形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

(4)项目的合约履行能力风险。在项目运作和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地转让、融资、设计、监理、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勘察设计成果审核、招标、施工、材料设备供应、质量检测、销售委托、购房等合同或协议签约、履约过程,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特点,建设周期又比较长,涉及的方方面面又比较多,如果在关键的过程出现控制失误,那将给项目造成相当大的麻烦。比如,在目前土地供应体制和贷款政策条件下,寻找土地、找寻资金是企业试图突出“瓶颈”制约的普遍方法,有时候在“饥不择食”的景况下,可能会因“省略过程”不慎跌入“陷阱”。

(5)项目建设的 “创新”风险。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使项目建设的土地、资金条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要使企业能够持续稳步发展,追求计划利润,获得既定利益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情形下,为了服务目的,追求项目与周边项目的“差异性”,选择自己企业不熟悉或者认识尚不足以完成追求的“创新”,也是极具风险的,更何况正常地创新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6)项目的“政府”风险。“政府”风险多发生在政策的不连续性、突变性和漏洞的存在,对于企业来说,主要发生在违规操作的投机性过程、对政策不理解的盲目性过程失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必须掌握相关地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必须掌握地法规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理》等。必须掌握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操作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和强制性标准。

3. 开发商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导致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决策层,其核心是选择最佳风险技术管理的组合,目的是实现最大安全保障效能。因此,开发商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为:

(1)合理界定项目覆盖的范围,加强对项目范围变动的控制,将项目的任务细分的更具体、更明确、更严密、更便于控制,以免遗漏而产生风险。

(2)合理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在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总体要求下,按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报告》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项目决策,确定项目目标,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风险。

(3)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对项目工作进行结构分解,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目标可能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按照一般规律拿出解决问题、规避风险的方法、措施,用《项目管理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指导项目的计划管理。

(4)根据实现目标的外部环境情况,坚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原则,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比照《项目管理规划》给定的方法、措施进行适应性、符合性识别、分析(评估或测算)、评价,实事求是地给予适当地、合理的调整、优化组合各种风险技术,拟订应对措施,设法消除、缓和、转化、转移风险,避免过程控制风险。

(5)强化风险管理的计划手段,把可以管理的风险分解到各个不同的过程,对计划要求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必须给予满足,搞好风险的监控。过程中,利用动态管理,合理配备资源,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专业监督的方法,减少项目执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规避潜在风险转化成显性风险的可能。

(6)合理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理顺管理关系、反馈关系,建立项目的沟通职能,在项目管理内部以及与建设相关的各方接口,特别是在经常出现误解和矛盾的职能和组织间接口,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7)加强合同契约的管理。及时沟通信息,消除履约过程的不稳定、不信任影响,围绕项目的最大利益(计划利润),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按照合同约定内容开展工作,避免冲突造成的履约风险,控制建设成本;利用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已知风险通过合同分解、索赔和反索赔等手段,进行回避或风险转移。

(8)在项目内部加强实施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管理),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强化财务监督和计划实施的专业监督,强化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监督,对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跟踪检查,及时向决策层提供修改计划的依据,向计划实施层提示计划执行的偏离情况,对预料中的风险或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4. 开发商规避项目风险的对策建议

4.1建立或附设企业经常性信息收集和处理机构,研究国家和区域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对本地区各个区(段)域的规划、土地、项目(包括在建和意向)、适宜项目情况,做及时、准确的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依据。经常性从容分析,比较临时“抱佛脚”分析的依据和理由会更丰富;合理安排资源,把“功夫”下在事前,在时间管理象限里,开展“重要而不紧急”的工作,肯定比做“重要又紧急”的工作会从容、更周密,提供的决策依据会更科学,规避决策依据错误造成风险的能力会更强。

4.2合理配备具备基本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营销、开发、技术工作人员,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知识能力,提高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价能力,培养知识面宽、具有科学态度又有主动工作热情的“研发”队伍,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用支持、鼓励、监督、检查、改进等方法,把企业产品的研发作为“龙头”对待。

4.3由于决策失误所造成“决策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企业决策层必须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级经营、技术管理人员组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本行业专业、综合知识和风险识别、判断、处理能力,有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熟悉行业工作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定。简单地说就是会经营、懂管理、知法规,唯如此才可能避免投机、政策、担保等风险,才可能妥当地处理风险造成的后果。

4.4积极推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设,逐步实现企业的体系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制定适应于ISO9000:2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的企业标准、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真正地实现工作质量的提高。用管理体系管理,用工作标准、程序、制度规范职业行为,使工作有依据,效果有证明,追究有线索,也就减少了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4.5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现行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及时掌握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本行业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强制性标准,了解政策规定,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规避“政策风险”,避免出现投机风险、政府风险(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处罚)。

4.6加强项目的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能力。在招标过程中,准确核定标的,利用竞争、价格、供求机制,合理制定工期、质量、造价、安全投标的条件,为项目合同管理营造工作质量环境;在合同契约签订的过程中,善于利用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可管理风险进行合法的消除、缓和、转移;在合同契约的履行过程中,合理应用《合同法》、《建筑法》和其他法规规定,利用风险管理技术、财务手段,将“承包商风险”、“业主风险”、“供应商风险”、“担保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决不允许在过程中因出现“违规”或“违约”现象而导致“意外”风险失控。

4.7利用计划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监督、节点考核等技术手段,对风险管理过程实施“事前”“事中”的有效控制。在编制计划时,就对风险存在的种类、影响的范围、时间、效果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按照一般规律制定规避风险、分解风险、控制风险的措施、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就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可变性、相对性、同利益的对称性影响,加强计划的监督,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的原则,及时组织实施效果的评价考核,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调整计划和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关闭阶段性管理目标,是保证风险管理达到既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4.8重视“过程控制”,加强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管理,消除“质量风险”、“协议、契约履行风险”的影响。在策划、决策阶段,正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规律,客观地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建设环境评价和经济技术分析,准确进行市场调查和企业投资支持能力分析,正确决定项目的产品定位、品质定位,合理确定投资额度,避免出现品质与投入矛盾的风险;在设计阶段,坚持按照产品的市场定位要求、规范标准要求监督设计,进行设计评审,把投资控制(一般占项目产品投资的90%~95%)的最关键一步控制好; 在招标、签订合同阶段,准确编制标的,合理把握投标优惠条件,签订一个有效且有利的协议(合同),作好投资控制的关键的第二步(一般占项目产品投资的5%~!0%);在项目实施阶段,加强“投资、质量、工期、安全”控制,加强“合同、信息”管理,强化建设过程与项目相关单位的关系协调,对关键部位和容易产生“质量通病”、对结构和使用功能有影响、对投资、小区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加强监督,把实施过程的风险作有效的控制。

4.9重视项目完成过程中阶段性工作(过程、活动)、实施结果的评价考核,及时总结经验、关闭阶段性计划,为企业正确认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下步工作持续改进创造基础。阶段性工作的考核评定有项目管理层组织进行,也可以由职能主管领导组织分阶段或者按照计划的节点控制目标进行,考核的内容是计划的节点控制目标完成管理情况和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的结果是决定是否调整计划、调整目标,是否决定关闭阶段性管理任务。项目管理考核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层或者是组织结构中的部分,考核评价的对象是项目管理层(主要是项目经理),考核的内容是按照《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规定的目标和指标,对项目实施情况(包括节点关闭情况)、项目管理水平、管理绩效进行终结评价,确认阶段性考核的结果,确认最终结果,确认项目管理组织(项目部)的职能是否具备“解体”。

5. 结束语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房地产 项目管理

一、

引言

以2004年8月31日为分水岭,我国的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围绕着行业是否有“泡沫”,业内、业外争论的此起彼伏、沸沸扬扬,结果还是迎来了以“土地施行招、拍、挂”和非常严厉控制措施的“协议转让”,迎来了中国人民银行 121号文件对房地产更为严格地贷款规定和银行利率的增调,迎来了一系列规范建设行为,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要求的政策。业内的“一个前提、两条链”都出现了与以往区别很大的变化,风险因素不断增多,风险存在于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使中小房地产企业更是处于极为艰难的处境。因此,加强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保证项目目的、目标的实现,是实现企业突出包围、稳步发展的关键过程。

二、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分析

风险是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在特定的期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实际上就是实际结果与计划结果的变动程度,这种变化程度越大,所谓的风险就越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实际上是开发商实施开发过程中固有的风险,在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的定位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包括项目的产品定位、建筑产品的质量定位、建设环境的品质定位,都是根据市场调查、项目的经济技术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的,是指导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营销策划方案等前期工作的依据。可以说,项目的市场定位确定以后,基本上就敲定了项目的建设风格、建设成本、营销推广方案,就决定了项目的销售前景,一旦市场定位不准确,项目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是后期无法或者是非常困难弥补的风险,也是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属项目建设的决策性失误风险,按照风险影响范围划分属于总体风险(决策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讲,其结果也是不可管理风险。

2、 项目的投资支持能力风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台前后,由于对市场定位的认识模糊或者自相矛盾;或者是没有真正做到“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或者是对企业资金筹措(自有资金)和融资能力过高地估计,或者项目成本分析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或者没有吃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行业政策,对大的经济环境把握的不准;或者是成本过程控制严重失控(突发性事件)、意外因素过多等等原因,导致的项目资金支付能力达不到计划要求,给项目建设造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和决策风险)。

3、 项目的质量风险。包括:在项目决策阶段由于经济技术分析失误,出现品质与价格矛盾导致的质量问题;在设计阶段,向设计提出违反设计规范、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又通过“关系”关照通过造成的“投机性”质量问题;施工阶段,从业人员对设计知识认识有重大错误,擅自改变设计造成的质量风险;施工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关键部位和关键过程的跟踪检查处理,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结构安全,特别是一些虽不影响结构安全,但对正常使用功能有严重影响的问题,处理不及时,没有做到“事前”控制的“永久性缺陷”或者给售出交房后造成的质量“隐患”(实际上就是“质量通病”造成的纠纷);交房实物与销售承诺、广告宣传承诺不相符造成的“实物质量”问题等,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纠纷冲突形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

4、 项目的合约履行能力风险。在项目运作和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地转让、融资、设计、监理、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勘察设计成果审核、招标、施工、材料设备供应、质量检测、销售委托、购房等合同或协议签约、履约过程,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特点,建设周期又比较长,涉及的方方面面又比较多,如果在关键的过程出现控制失误,那将给项目造成相当大的麻烦。比如,在目前土地供应体制和贷款政策条件下,寻找土地、找寻资金是企业试图突出“瓶颈”制约的普遍方法,有时候在“饥不择食”的景况下,可能会因“省略过程”不慎跌入“陷阱”。

5、 项目建设的 “创新”风险。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使项目建设的土地、资金条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要使企业能够持续稳步发展,追求计划利润,获得既定利益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情形下,为了服务目的,追求项目与周边项目的“差异性”,选择自己企业不熟悉或者认识尚不足以完成追求的“创新”,也是极具风险的,更何况正常地创新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6、 项目的“政府”风险。“政府”风险多发生在政策的不连续性、突变性和漏洞的存在,对于企业来说,主要发生在违规操作的投机性过程、对政策不理解的盲目性过程失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必须掌握相关地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必须掌握地法规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理》等。必须掌握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操作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和强制性标准。

三、

开发商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导致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决策层,其核心是选择最佳风险技术管理的组合,目的是实现最大安全保障效能。因此,开发商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为:

1、 合理界定项目覆盖的范围,加强对项目范围变动的控制,将项目的任务细分的更具体、更明确、更严密、更便于控制,以免遗漏而产生风险。

2、 合理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在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总体要求下,按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报告》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项目决策,确定项目目标,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风险。

3、 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对项目工作进行结构分解,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目标可能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按照一般规律拿出解决问题、规避风险的方法、措施,用《项目管理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指导项目的计划管理。

4、 根据实现目标的外部环境情况,坚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原则,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比照《项目管理规划》给定的方法、措施进行适应性、符合性识别、分析(评估或测算)、评价,实事求是地给予适当地、合理的调整、优化组合各种风险技术,拟订应对措施,设法消除、缓和、转化、转移风险,避免过程控制风险。

5、 强化风险管理的计划手段,把可以管理的风险分解到各个不同的过程,对计划要求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必须给予满足,搞好风险的监控。过程中,利用动态管理,合理配备资源,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专业监督的方法,减少项目执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规避潜在风险转化成显性风险的可能。

6、 合理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理顺管理关系、反馈关系,建立项目的沟通职能,在项目管理内部以及与建设相关的各方接口,特别是在经常出现误解和矛盾的职能和组织间接口,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7、 加强合同契约的管理。及时沟通信息,消除履约过程的不稳定、不信任影响,围绕项目的最大利益(计划利润),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按照合同约定内容开展工作,避免冲突造成的履约风险,控制建设成本;利用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已知风险通过合同分解、索赔和反索赔等手段,进行回避或风险转移。

8、 在项目内部加强实施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管理),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强化财务监督和计划实施的专业监督,强化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监督,对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跟踪检查,及时向决策层提供修改计划的依据,向计划实施层提示计划执行的偏离情况,对预料中的风险或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四、开发商规避项目风险的对策建议

1、

建立或附设企业经常性信息收集和处理机构,研究国家和区域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对本地区各个区(段)域的规划、土地、项目(包括在建和意向)、适宜项目情况,做及时、准确的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依据。经常性从容分析,比较临时“抱佛脚”分析的依据和理由会更丰富;合理安排资源,把“功夫”下在事前,在时间管理象限里,开展“重要而不紧急”的工作,肯定比做“重要又紧急”的工作会从容、更周密,提供的决策依据会更科学,规避决策依据错误造成风险的能力会更强。

2、

合理配备具备基本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营销、开发、技术工作人员,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知识能力,提高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价能力,培养知识面宽、具有科学态度又有主动工作热情的“研发”队伍,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用支持、鼓励、监督、检查、改进等方法,把企业产品的研发作为“龙头”对待。

3、

由于决策失误所造成“决策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企业决策层必须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级经营、技术管理人员组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本行业专业、综合知识和风险识别、判断、处理能力,有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熟悉行业工作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定。简单地说就是会经营、懂管理、知法规,唯如此才可能避免投机、政策、担保等风险,才可能妥当地处理风险造成的后果。

4、

积极推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设,逐步实现企业的体系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制定适应于ISO9000:2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的企业标准、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②领导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管理的系统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⑧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真正地实现工作质量的提高。用管理体系管理,用工作标准、程序、制度规范职业行为,使工作有依据,效果有证明,追究有线索,也就减少了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5、

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现行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及时掌握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本行业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强制性标准,了解政策规定,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规避“政策风险”,避免出现投机风险、政府风险(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处罚)。

6、

加强项目的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能力。在招标过程中,准确核定标的,利用竞争、价格、供求机制,合理制定工期、质量、造价、安全投标的条件,为项目合同管理营造工作质量环境;在合同契约签订的过程中,善于利用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可管理风险进行合法的消除、缓和、转移;在合同契约的履行过程中,合理应用《合同法》、《建筑法》和其他法规规定,利用风险管理技术、财务手段,将“承包商风险”、“业主风险”、“供应商风险”、“担保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决不允许在过程中因出现“违规”或“违约”现象而导致“意外”风险失控。

7、

利用计划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监督、节点考核等技术手段,对风险管理过程实施“事前”“事中”的有效控制。在编制计划时,就对风险存在的种类、影响的范围、时间、效果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按照一般规律制定规避风险、分解风险、控制风险的措施、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就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可变性、相对性、同利益的对称性影响,加强计划的监督,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的原则,及时组织实施效果的评价考核,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调整计划和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关闭阶段性管理目标,是保证风险管理达到既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8、

重视“过程控制”,加强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管理,消除“质量风险”、“协议、契约履行风险”的影响。在策划、决策阶段,正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规律,客观地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建设环境评价和经济技术分析,准确进行市场调查和企业投资支持能力分析,正确决定项目的产品定位、品质定位,合理确定投资额度,避免出现品质与投入矛盾的风险;在设计阶段,坚持按照产品的市场定位要求、规范标准要求监督设计,进行设计评审,把投资控制(一般占项目产品投资的90%--95%)的最关键一步控制好; 在招标、签订合同阶段,准确编制标的,合理把握投标优惠条件,签订一个有效且有利的协议(合同),作好投资控制的关键的第二步(一般占项目产品投资的5%--!0%);在项目实施阶段,加强“投资、质量、工期、安全”控制,加强“合同、信息”管理,强化建设过程与项目相关单位的关系协调,对关键部位和容易产生“质量通病”、对结构和使用功能有影响、对投资、小区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加强监督,把实施过程的风险作有效的控制。

9、

重视项目完成过程中阶段性工作(过程、活动)、实施结果的评价考核,及时总结经验、关闭阶段性计划,为企业正确认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下步工作持续改进创造基础。阶段性工作的考核评定有项目管理层组织进行,也可以由职能主管领导组织分阶段或者按照计划的节点控制目标进行,考核的内容是计划的节点控制目标完成管理情况和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的结果是决定是否调整计划、调整目标,是否决定关闭阶段性管理任务。项目管理考核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层或者是组织结构中的部分,考核评价的对象是项目管理层(主要是项目经理),考核的内容是按照《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规定的目标和指标,对项目实施情况(包括节点关闭情况)、项目管理水平、管理绩效进行终结评价,确认阶段性考核的结果,确认最终结果,确认项目管理组织(项目部)的职能是否具备“解体”。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9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1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内外资企业在国内的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工业企业厂房工程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攀升,由于项目施工工艺和项目环境的复杂性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对建筑工程的工期、质量造成影响,导致项目无法顺利有序实施。因此,需要分析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

2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定义和内容

2.1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质量、工期、成本等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分析的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有效降低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前置性的风险识别、风险判断和风险分析,保证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确定和度量风险,并制订、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方案的闭环系统。在项目实施前,需要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制定详细的风险处置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发生的质量因素、工期因素和成本因素,需要对风险预测和风险评估进行修正,在项目实施中要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保持项目风险管理的动态性,以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效果。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是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风险控制能力则是判定项目管理者生命力的重要依照。

2.2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实施前的风险管理规划;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实施前的风险管理规划就是制定项目风险管理的战略性的和寿命性的指导性纲领,形成风险管理整套计划,来指导和规范风险管理的过程,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置性。项目风险管理规划内容包括确定风险管理使用的方法、工具和数据资源;明确风险管理人员;制定风险管理的行动计划及方式;界定风险管理过程的范围等。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直接影响风险管理的决策质量和最终结果;风险评价沟通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桥梁,风险评价就是在风险识别和量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程项目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以及对工程项目的总体影响,然后与风险评价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是否对采取措施;风险控制包括风险应对解决方案,风险监控计划、跟踪和纠正活动。

2.3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跨度长,影响因素多,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风险管理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才能够保证项目风险管理的实施取得管理成效。首先,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必须遵循经济原则,风险管理不能明显的增加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成本,要达到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效果;其次,要遵循主动、及时、全过程的原则。风险的出现有其突发性,风险出现的结果具有严重性,因此,风险管理必须有预见性,积极主动的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并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第三,要遵循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的原则。既要不惧怕风险,同时也不能忽视、轻视风险,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最后,要遵循适度的原则。风险控制应当有一个度,不可过分追求完美、一切尽在掌握中,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即可适可而止。

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分析

3.1 项目的组织结构及人员风险

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人员构成是影响工程整体进度、质量、成本的首要因素。在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立要符合业主要求以及项目的施工内容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承包商所属公司的目标与计划要求、保证决策指挥的贯彻实施和满足工作需要;对项目管理人员要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果断及时准确,同时要取得高层管理者和项目工作人员支持,提高项目管理的远见。在项目管理团队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工程特点,选择有相关经验、得到领导充分信任且能够与员工有效共同的管理人员,有效降低项目组织结构和人员风险。

3.2 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过程中的风险

项目的计划与实施控制中,风险也是时刻存在的,此时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表现为项目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在项目计划阶段为降低项目管理风险,需要编制全面的项目计划,科学精确的核算项目工期和成本预,对工作结构进行全面分类,对项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项目实施控制阶段要加强风险管控的意识,强化过程风险和风险变化的理念,提高变化风险管理能力,及时的发现风险存在,及时处理。项目计划与实施过程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设计的面广,周期成,风险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同时对项目管理的效果和质量的影响也最直接,最明显。

3.3 项目的资金和成本风险

项目资金和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三项核心工作之一,影响项目资金和成本控制结果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不精确的成本预测风险、无固定的劳务(分包)单价风险、无固定的外购材料单价风险、不实施单一项目限额领料用工制度风险、成本透支风险、业主无资金或延期支付风险、业主不予索赔或无索赔程序风险、投资回收期长风险等。资金和成本风险直接导致项目的整体效益和产值,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和工期。所以在施工前的项目合同中要明确相关风险的处置措施,各方共同承担项目建设的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3.4 项目的质量风险

项目的质量控制同样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与成本管理、工期管理一起,构成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三要素。工程质量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管理团队的能力和水平风险、分包商与劳务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及施工方案风险、项目计划的是否完备准确的风险以及项目的质量控制措施的具体执行风险等方面。项目质量管理需要多方参与,各方的职责不同,在实际的施工中会出现管理真空,因此,需要项目管理团队协调好监理方、承包方以及业主方等各方面的管理,明确质量管理的责任分配,切实提高项目质量风险管理水平。

4 结论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开始时间短,起步晚的项目管理工作,项目风险管理对有效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水平,提升项目的整体效益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内容和原则,系统的阐述了影响项目的成本、质量、工期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其结果对指导建筑工程企业提高项目施工过程的抗风险能力,抵御不确定因素出现对项目整体管理的影响,尽量保证项目结果与计划的一致性,使工程质量、进度、费用三大目标得到有效控制和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钟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7

[2]孙成双,王要武.建设项目动态风险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3):41-45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力项目 施工过程 风险管理要素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84-02

1 电力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概述

1.1 电力项目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内容

按照风险的定义来说,风险是由内部系统产生的,所以风险是不可避免且永h存在的。所以在电力项目施工过程中也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这要求在进行电力项目施工时引入风险管理,对整个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控制,提升电力项目施工质量,在电力项目施工中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对施工方案进行风险管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整个电力项目施工的关键和基础,一旦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整个电力项目的施工质量严重下降,所以在风险管理时要对电力项目施工方案进行管理和审核。

(2)对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进行风险管理,在电力项目施工工作开展前,都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施工项目的质量,所以要对其进行风险管理,严格把控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减小施工项目的风险。

(3)对施工质量进行风险管理,对整个电力项目施工的施工过程进行风险管理,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提出方案进行解决,保证电力项目施工的质量。

1.2 电力项目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意义

风险管理对电力项目施工来说十分重要,通过风险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力项目施工的风险,同时有效地减少电力项目施工的资金损失。另外通过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项目施工质量,从而为社会输送稳定安全的电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电力项目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在进行电力项目施工时,已经引入风险管理对项目施工进行管理,但是在电力项目施工风险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2.1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电力项目风险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所以许多电力项目在实际的施工中,会忽略风险管理的作用,完全不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管理或者是管理者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对电力项目施工项目进行风险管理。这主要是因为电力项目施工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2.2 风险管理体制未完善

虽然我国的电力行业在不断地发展,同时针对电力行业中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改善,但是始终没有在行业内形成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目前,风险保障依旧是依照传统的风险保障机制进行的,电力项目施工风险损失的主要承担方式依然是由工程投资者追加投资,或者是通过政府进行财政拨款。这样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健康的风险管理体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3 风险管理体系未形成

目前,电力行业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力项目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而且,在电力项目施工过程中,大家主要关注的是电力工程的建设情况,对风险管理方面不太重视,又由于没有完善的管体体系对电力项目施工风险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约束,所以就造成了电力项目施工风险管理混乱无序,从而影响了电力项目施工的质量。

3 电力项目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要素

3.1 做好电力项目施工的风险识别

在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对整个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对电力项目施工的相关施工人员进行识别、对电力项目施工中的相关材料和设备进行识别,还要对电力项目施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识别,只有对这些进行有效的识别过后才能够保证风险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3.2 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评估

电力项目施工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评估,主要就是确定电力项目施工中风险发生的概率,并对风险造成的后果进行预估,这样可以让施工人员提前做好准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不良影响。

(2)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评价,主要就是对电力项目施工风险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进行评价,对处理电力项目施工所需的费用进行计算。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对评估进行分类统计,找出各类风险发生的源头,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3.3 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部分,想要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控制就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如:制定相应的电力项目风险预控措施、准备相应的应急方案。其中风险预控措施最为关键,因为在电力项目施工的风险控制之中,主要采取的就是以预防为主的预控风险方式。

3.4 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监督

管理离不开监督,所以在电力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电力项目施工的风险监督。电力项目施工风险监督主要是对施工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监督,防止项目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施工作业时忽略风险管理,及时发现电力项目施工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出现的管理偏差,尽快的采取措施纠正管理偏差,保证风险管理的正确性。同时电力项目风险监督还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加强对电力项目施工的管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但是电力项目施工风险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管理体制未完善和风险管理体系未形成。所以电力行业还要加强完善风险管理,尽快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电力项目施工风险管理要素有以下几点:做好电力项目施工的风险识别、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评估、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控制和对电力项目施工进行风险监督。希望通过该文的介绍为电力项目施工风险管理提供一些经验,保证电力项目施工正常进行,提高电力项目施工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金先,范轲,王苗苗,等.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7(1):1-6.

[2] 王蕾.宝清县电业局电力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 王军.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对施工分包的风险管理[J].低碳世界,2016(26):141-142.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建筑施工

1. 引言

施工是属于建设工程活动中的实施阶段,在此阶段中的风险管理工作对施工承包单位来说,尤其重要,项目风险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赢利乃至企业的生存。所以,对于施工单位中标后,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是摆在项目管理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随着我国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建设工程颁布了相应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在规范第十六章内容为“项目风险管理”,明确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控制,并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出了要求[1] [2]。下面谈谈建筑施工管理中应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2. 项目风险管理程序

(1)项目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对风险认识不清就无法对其进行管理。项目风险识别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收集与项目风险有关的信息:

2)确定风险因素: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或工具有:核查表法、列举法、项目结构分解识别法与风险因素识别法、因果分析图法、流程图法、问卷调查法、决策树法等,对于工程施工,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识别:

• 项目环境风险;

• 项目系统结构风险;

• 项目技术系统的风险;

• 项目的行为主体产生的风险;

• 管理过程风险;

• 按风险对目标的影响分析。

3)编制项目风险识别报告

风险识别之后要把结果整理出来,写成书面文件,为风险分析的其余步骤和风险管理做准备。风险识别主要形成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 风险来源表;

• 风险分类或分担;

• 描述风险症状;

• 对项目管理其他方面的要求。

(2)项目风险评估

对了识别出来的风险因素清单,需进一步对其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量以及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具体程序如下:

1)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估计

风险概率即发生风险事件的机率大小,它是在必然事件(概率=1)和不可能事件(概率=0)之间。概率估计一般可利用已有数据资料分析与统计、主观测验法、专家估计法等方法估算。

2)风险损失量的估计

包括下列内容:工期损失的估计、费用损失的估计、对工程的质量、功能、使用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其它方面包括:人身保障、安全、健康、环境、法律责任、企业信誉、职业道德等)。

3)风险等级的评估

根据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损失量,确定风险量,风险量是风险损失的期望值,其大小为“风险发生概率”与“风险损失量”的乘积。按风险量的大小进行分级,风险分类应根据项目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按风险量大小进行分类。“规范条文说明”中的16.3.4条:将风险分为五类:I可忽略风险;Ⅱ可容许风险;Ⅲ中度风险,Ⅳ重大风险;V不容许风险。

4)编制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并编制风险评估表。

风险评估表内容可按照分析对象进行编制(如表1),也可以按风险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如表2)。

表1

风险

编号 风险

名称 风险的影

响范围 原因导致发生

的边界条件 损失 可能性 损失

期望 预防

措施 评估

等级

工期 费用

表2

工作

包号 风险

名称 风险会产

生的影响 原因 损失 可能性 损失

期望 预防

措施 评估

等级

工期 费用

(3)项目风险响应

对已评估出来的项目风险因素,需制定针对项目风险的对策进行风险响应,常用的风险对策包括风险规避、减轻、自留、转移及其组合等策略。可按照“规范条文说明” 16.4.1条制作风险控制对策表。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 风险对策表

风险等级 控制对策

I可忽略的 不采取控制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Ⅱ可容许的 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但应考虑效果更佳的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并监视该控制措施的兑现

Ⅲ中度的 应努力降低风险,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的措施

Ⅳ重大的 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配给大量的资源.如果风险涉及正在进行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

V不容许的 只有当风险已经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

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对应的对策后,按照工程施工进度计划以及风险因素将出现的时间编制形成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其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范围、可使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工具以及数据来源、风险分类和风险排序要求、风险管理的职责与权限、风险跟踪的要求以及相应的资源预算等。

(4)项目风险控制

在整个项目管理进程中,风险控制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应根据施工进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收集和分析与项目风险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风险信号,预测未来的风险并提出预警,纳入项目进展报告。

项目的整个进程中的风险控制主要贯穿在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合同控制等过程中。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监控,根据需要制定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也可称为应急预案,根据“规范条文说明” 16.5.2 条要求进行编制。应急预案的编写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的目标、参考文献、适用范围、组织情况说明、风险定义及其控制目标、组织职能(职责)、应急工作流程及其控制、培训、演练计划、演练总结报告。

3. 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八号线延长线盾构4标段会江站~南浦站区间中间风井工程[3],位于广州碧桂园南侧,距离大石水道约300米。该竖井长36.6m,宽22.8m,平均开挖深度约31m,最大开挖深度在竖井集水井处,约34m。竖井所处位置在南浦岛上,地貌属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软弱层、、厚度达15m。根据地质勘察报告[4],地层从上到下为:

①耕植土:褐黄、灰褐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呈稍湿、松散状态,含少量植物根系。场地所有钻孔均遇见该层,平均厚度0.45m。

②淤泥、淤泥质粉细砂:深灰、灰黑色,呈软塑~流塑状态,含有机质,平均厚度10.4m。

③中砂:灰白色,呈饱和,松散~稍密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质,不均匀混5~10%粘性土。平均厚度4.08m。

④粉土:褐黄、褐红等色,呈湿、稍密状态。该层厚度1.60~2.20m,平均厚度1.90m,平均深度14.20m。

⑤粉土:由白垩系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形成,褐红色,呈硬塑~坚硬状态。平均厚度6.44m。

⑥全风化泥质粉砂岩:褐红色,泥质胶结,已风化成土状,岩石组织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岩芯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平均厚度3.23m。

⑦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褐红色,泥质胶结,已风化成半岩半土状,岩石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但原岩结构清晰,岩芯呈土柱状、土夹碎块状,岩块用手可折断,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遇水易软化。平均厚度3.99m。

⑧中风化泥质粉砂岩:褐红色,泥质胶结,岩石组织结构部分破坏,节理裂隙发育,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局部呈块状。平均厚度4.01m。

⑨微风化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褐红色,厚层状构造,钙质、泥质胶结,结构清晰,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完整呈柱状,岩石坚硬,锤击声脆。平均厚度5.00m。

详见图1. 地质剖面图

图1. 地质剖面图

该场地地下水埋深浅,仅0.5m,由于场地临近大石水道,地下水补给丰富。

(2)风险识别

工程中标后,项目部委派了一位具有四十年地下工程施工经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负责进行的。与该项目风险有关的信息资料有:施工承包合同、招投标文件和业主组织的招标会及答疑文件、施工图设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有关补充资料、现场调查情况以及类似工程经验等。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最终形成本工程施工的风险因素表,具体如下:

表4 项目风险因素及其影响表

序号 风险描述 类型 来源 影响后果

1 围护桩之间出现涌砂、涌水 纯粹风险 项目 工期、成本

2 基坑变形达到警戒值或超出监控的警戒值 纯粹风险 项目 工期、成本

3 周边是农田,由于施工污水排水,会造成周边用水污染,引起罚款或索赔 纯粹风险 项目 工期、成本

(3)项目风险评估

根据项目风险因素及其影响表,需进一步分析和评价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以及多种风险因素对项目目标的总体影响等。达到更清楚地辨识主要风险,有利于项目管理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减少风险对项目目标的不利影响。

本工程项目风险影响分析评估的过程采用类比法:即第一,考虑正常状况下(没有发生该风险)的情况,如这时的工期、费用、收益。第二,将风险加入这种状态,看有什么变化,如实施过程劳动效率、消耗,各个活动有什么变化。第三,两者的差异则为风险的影响。所以这实质上是一个新的计划、新的估价,但风险仅是一种可能,所以通常又不必十分精确地进行估价和计划。风险等级分为五类:I可忽略风险;Ⅱ可容许风险;Ⅲ中度风险,Ⅳ重大风险;V不容许风险。经过评估,本项目的风险评估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5 风险评估表

风险

编号 风险名称 风险的影响范围 原因导致发生的边界条件 损失 可能性Ew 损失期望Rw=Rh×Ew 预防措施 评估等级

工期 费用Rh

1 围护桩之间出现涌砂、涌水 造成基坑开挖施工的全面停产,影响围护结构的安全稳定 由于用于桩间止水的旋喷桩没能把桩间空隙封堵住 30天 40万 0.5 20万 a) 旋喷桩施工时严格把好质量关,尽量减少质量缺陷,必要时进行复喷;

b) 施工过程当发现有涌砂涌水苗头及时处理,防止事故扩大;

c) 当出现险情,立即进入抢险程序。 Ⅳ

2 基坑变形达到警戒值或超出监控的警戒值 造成基坑开挖停工进行加固工作 基坑开挖时超挖过多,支撑体系施工不及时 10天 10万 0.1 1万 a) 委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基坑安全进行监测,开挖时严格控制开挖深度,出现超挖应立即回填。

b) 出现险情后立即进入抢险程序,采取钢支撑加固。 III

3 周边是农田,由于施工污水排水,会造成周边用水污染,引起罚款或索赔 造成停工整顿,遭受周边农民索赔以及环境部门处罚 施工污水沉淀处理达不到排放标准 5天 20万 0.5 10万 a) 施工场地内设两个三级沉淀池,并购买一台污水处理设备,使污水排放达到标准;

b) 若发现对周边水道产生污染,立即对水道进行清理,以减少对农田的影响。 III

(3)项目风险响应

由于该工程已中标并签订了施工承包合同,所以一切行为均应按合同进行,在合同中已明确规定,业主已为该基坑进行了保险,但免赔额达到50万,对于由于出险引起的工期延误,业主将相应地进行延长。根据风险评估表,即使出现风险,也不会超出免赔额,所以本工程的风险对策仅采取减轻、自留方式。按根据风险评估表可知,本项目存在着一项重大风险,两项中度风险,根据风险对策表可知:对于重大的风险,应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配给大量的资源;如果风险涉及正在进行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对于中度的风险,应努力降低风险,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的措施。

根据项目风险对策,形成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是针风险预防措施按照施工进度安排进行计划,防止错失风险控制时机,由于篇幅原因,具体情况在此不进行详细描述。

(4)项目风险控制

项目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将根据风险管理计划严格执行,过程中安排相应的人员进行收集和分析与项目风险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风险信号,预测未来的风险并提出预警,纳入项目进展报告,并做好过程中的新风险因素识别、评估以及响应等,并在项目组织上明确各项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人。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预先制定详细可操作的风险应急抢险预案,并进行演练,达到遇险不惊,有条不紊地处理险情,减少因措施不当造成的损失。本工程的应急抢险预案有:基坑开挖塌方应急抢险预案、基坑变形应急抢险预案、排水污染应急抢险预案。由于篇幅原因,这些预案在此不详细描述。

(5)项目风险控制效果

该工程从2007年1月18日开始施工,到2008年4月15日完成,历时15个月,比计划工期多一个月。整个工程施工过程共遇到桩间涌砂涌水事件3次,均由于采取措施得当,没有产生过大损失,影响工期累计一个月,抢险费用约18万。基坑变形均无超过预警值。施工污水对周边水道污染的清理费用约2万,农户索赔约3万。从整个工程风险管理来看,仍处于风险控制目标之内。但过程中可以看出对基坑桩间涌砂涌水事件的处理速度过慢,影响工期较多。

4. 结束语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12篇

1、做好风险控制是施工项目特点的要求

施工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本身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部分项目参与建设的单位也比较多,这种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可能受到的外部影响较大,包括市场供应、物资价格、水电价格、人工供应等都会对项目的进展和成本控制、组织管理有影响,这种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会对企业项目产生影响。而且很多施工企业都具有点多面广的布局特点,容易造成管理幅度和难度较大,这样也影响了企业对风险的控制。一些项目所处的环境、土壤等都有较大的变数,很多因素都是地下因素,早期难以进行判断分析,这种特点将决定项目风险全过程控制的必要性。

2、做好风险控制是施工行业发展的要求

施工企业所面临的行业属于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这个行业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很多项目也属于业主占用总包的资金、总包占用分包的资金,造成整个行业资金被占用,施工企业属于产业的底层,资金被占用较多且融资渠道少,全行业属于僧多粥少的格局,企业为了获得相应的项目,不得不接受一些不利于自身的条款,造成施工企业的资金风险较大。同时,施工企业的项目一般技术变更较多,很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变更工期、技术、工程量等,会造成企业风险较大,需要加强企业对风险的控制。同时,我国施工企业所面临的业主发包方式的变化也将对整个行业的风险产生影响,我国很多业主将项目变成BT模式等,这些都会对施工企业的资金回笼带来风险,因此新的业务模式也对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要求。未来我国施工领域的整合并购将越来越快,一些管理不善的企业将被淘汰,因此要加强风险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取市场的主动性。

3、做好风险控制是开拓施工行业外部市场的要求

随着国内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速度的下降,施工企业最大的两块蛋糕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因素也越来越恶劣。为了更好地获得增长并获取新的业务,中央政府及各个行业也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很多铁建公司都积极在海外进行布局,一些行业如高铁等也屡次在海外斩获大单,国内富豪也加快购买海外房产的步伐,这些市场的新变化都将带动国内施工企业跟随这些行业、企业、项目进入国外的施工领域,未来在海外布局的中国施工企业将越来越多。但是海外市场所面临的环境更加不一样,包括政治、人文、市场、文化、外汇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同于国内,将带来新的风险,需要施工企业加强风险的控制。

二、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识别

1、投标风险和合同订单风险

目前施工企业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获取订单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国家对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很多地方的保护越来越少,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订单不得不接受一些让利或者根本没有认真分析项目的利润空间及未来可能的变化,四处出击,降低报价,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企业一旦中标可能也无法盈利,而且到处投标带来的投标保证金支出也是企业不小的负担。很多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没有相应的风险意识,随意签订合同,对合同中规定的霸王条款也没有进行纠正,对自身及对方的责任义务也没有规定好,对一些合同环境变更因素的影响也没有进行明确,对付款时间和金额也没有进行有约束力的条款约定,这都将造成企业风险不可控。

2、技术环境和安全质量风险

由于施工企业的施工环境基本是露天,容易受到水文气候土壤的影响,企业的项目所处的技术环境因素会经常变化,有些业主提供的工程图和技术方案图与现场不一致,容易造成较大的出入,影响施工。一些地质环境与图纸不一致、社会环境也不一致,例如搬迁迟迟无法完成,造成工期延误。而由于合同条款规定不对等,施工企业无法获得因为业主方因素导致的损失赔偿。另外,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风险,一旦控制不好会带来安全隐患,如果管理不好造成项目质量有问题,也将影响企业的声誉和未来的市场开拓。

3、资金风险及相关的诉讼风险

施工企业本身的资金垫付压力较大,由于项目获取难度较大,很多企业不得不接受一些严苛的条款,包括资金垫付的条款。很多企业在承接合同的时候就需要支付一定的履约保证金,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无法快速得到资金的结算,这些造成企业大量的资金垫付压力。由于施工企业本身的资金融资渠道少,农民工的工资又要及时支付,施工企业现场的资金拨付也较多,很多现场的浪费也造成资金的浪费。另外,很多项目在完工以后无法快速得到结算,即使结算了也无法快速得到资金,造成企业的资金风险较大,部分业主甚至不再付款,造成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无法回收,侵蚀了大量利润。这种资金难以回收造成的诉讼风险也是目前施工企业经常需要进行处理的风险。

4、项目管理风险

施工企业获得项目后,如果没有进行规范的管理,也将带来巨大的风险。项目如果没有合适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将会造成企业项目质量把控不到位,质量无法达标,安全风险较大,现场管理不到位还会造成工期延误、现场浪费等。同时,企业内部也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健全的制度,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将导致企业的风险不可控、资金紧张、人浮于事,对供应商和分包商的选择和管理不到位,影响项目管理。企业项目管理如果没有做好与甲方和监理单位的沟通,容易造成项目无法通过现场查验,影响企业后续的投入和结算,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风险。现场管理由于点多面广事杂,更需要企业加强关注。

三、施工企业加强风险控制的措施

1、从意识上重视风险管理,贯彻风险预控的理念

施工企业要从意识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相关的领导层要引导全员重视风险管理,内部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展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很多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健康、良性发展,企业需要贯彻风险预控的理念,建立、执行、评价及维护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企业要树立起以风险预控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手段的风险管理理念,塑造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将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制度和流程结合起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内部需要遵循的规范指引,建立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企业要以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及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为基础,从内部控制环境、岗位设置等入手,做好相关的风险管理设计。

2、从技术上提升对风险的识别,全面收集风险信息

企业的风险包括了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指环境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因素,内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资金结构等可能带来潜在风险的因素,因此企业要收集相关的风险信息,不仅仅是要从外部出发,还需要从内部进行排查,发现主要的风险点。风险内控部门要牵头做好风险信息的收集,企业要完善自身的风险排查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相关的风险信息库和风险案例库,全系统要完善相应的风险信息报送系统,风险内控部门要牵头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归集和提炼,集中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在风险信息收集的时候要注重风险信息收集的渠道,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对信息进行剖析,强化对风险的评估,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识别重大风险。

3、从责任上做好对风险防控的方案设计,明确各类风险的防控部门

施工企业要从责任上明确各类风险的主要负责部门,其他部门要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例如,前文提到的诉讼法律风险应当是法律部主要负责,各个业务部门合作;税务和资金风险由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安全质量风险由安全质量管理部门为主;海外项目风险主要由海外指挥部进行负责。这些责任的划分主要是用以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强化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的风险控制,建立起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提升对风险的追踪能力。同时,各个归口部门要对风险防控方案进行落实。例如对于合同风险,法律部门需要联合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对合同的条款进行逐条落实,结合行业常见的风险案例及诉讼案例、本企业主要的案例等进行对比,对合同签订双方的风险分配进行明确,注意合同是否条款明确全面、合同行文是否严谨、合同条款是否具有实际的约束力等,对相关的索赔、保险及担保条款进行明确,查看是否对纠纷的解决进行约定。同时,企业整体对风险的防控还需要从保险或担保的方式进行风险的转移,对工程量变化较大的项目,要将工程量的变动或者技术方案的变动风险转移给业主;对于一些完全无法可控的工程量项目,可以签订成本加报酬的合同,避免难以对项目进行合理的控制;对于项目建设,施工企业应当依法进行投保,明确各方的责任,降低安全事故对工程毛利的影响;对于业主本身的资信风险,可以让业主出具担保函等。

4、从人员上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13篇

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过程,其实施受到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其他职员的影响,其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性目标、报告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具有共性,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方法。

从构成内容来看,内部控制系统是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体系更为系统全面,它既包括对企业交易事项的经营风险、合规风险以及财务报告风险的管理,也包括战略风险、运营模式风险等其他风险因素的管理,它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延伸和发展。因此,企业应在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下,对企业业务循环和作业流程进行梳理,识别、评估相关风险,有针对性地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流程,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价值增值责任为主线的内控体系框架。施工企业是高危行业,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加上房地产业与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与日俱增,因此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对施工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既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防范各种风险,也有利于协调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将企业发展、风险与回报紧密联系,有利于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

二、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框架

(一)为什么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确定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项目周期性长、协作关系复杂、流动性强、露天作业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其风险的表现形式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无论是项目初期的投标决策还是项目结束的竣工验收交付与决算,在合同管理、经营承包模式、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多种风险隐患。因此,除了实现提高经营效率、维护资产免受损失等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外,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还需要综合考虑风险、质量、安全等多种元素。本文认为,在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通过对工程业务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严格制定质量和安全技术规范,合理设计内部控制体系,并对其严格实施、全面监督和及时改进,其内控目标是在符合施工企业质量验收标准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减少项目施工成本、合理保证项目施工进度、降低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安全管理风险,为实现机械物资等项目资产的安全性、项目信息的客观性提供合理保证,最终提高施工项目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企业战略目标。

(二)控制谁———内部控制的对象和层次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在企业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中应贯穿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内部控制应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业务和交易事项中。也就是说,构建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应整合企业人员、资金、物资设备等各项资源,通过风险控制点的设置和内控制度的安排渗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所有业务,简而言之,企业的价值活动及其增值过程构成了内部控制的对象。因此,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应涵盖从合同签订阶段、前期策划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到工程终结阶段的所有业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分为两个层次:组织层面控制和流程层面控制。组织层面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制定、颁布及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安全、有效运行,包括:企业管理层决策程序、企业基本会计制度、主要经济事项的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是流程层面内部控制,它是指公司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战略目标,在业务流程中采用的控制,根据施工企业实际情况,施工企业主要围绕着工程项目的承接和分包、合同签订、采购管理、施工管理、资金管控、工程价款结算等等业务建立控制措施和程序。根据企业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应对企业的重点交易事项和高风险环节予以特别重视,并把其作为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业务,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方案,以适当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

(三)如何控制———内部控制的构建步骤

在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和对象的基础上,可以按以下步骤构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1)识别和分析企业风险。通过梳理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董事会、管理层和专家集体讨论、判断和鉴定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及其来源和性质,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专家打分法、敏感性分析法等对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程度、风险等级进行合理分析,明确各项风险的大小及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从而为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2)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根据相关的准则、指引、实践,有针对性地选择控制措施,将控制点嵌入生产经营活动,以规避、降低和控制可能的风险。(3)监督和评价。定期检查、严格监督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并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对相关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控制风险做出评价,根据评价结论及时纠正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构建

—以工程施工阶段为例施工项目主要业务阶段为:(1)合同签订阶段:包括市场调查、施工投标、签订施工合同等;(2)前期策划阶段:包括投标交底与合同评审、选派项目经理与组建项目经理部、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等;(3)工程施工阶段:主要内容是投入机械材料和劳力进行施工并形成工程实体,具体包括资源(人员、材料、机械)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等。(4)工程终结阶段。主要内容是工程施工验收、决算、签署工程回访保修证书、建筑物使用说明、工程移交、施工项目管理总结评价等。工程施工是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其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对于施工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工程施工阶段为例,探讨内部控制构建框架的具体实施问题。

(一)构建内部控制对象和目标

施工阶段内部控制属于流程层面控制,其控制对象是投入机械材料和劳力进行施工并形成工程实体时的一切业务活动,结合其业务特点,内部控制目标既应当与企业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目标一致,又应该同时侧重以下方面:一是投资不超过合同价款。通过工程造价控制、费用变更控制、预防并处理好费用索赔、挖掘节约投资潜力来努力实现实际发生的费用不超过计划投资,工程造价不超过合同价款。二是进度符合合同工期约定。通过工程控制进度计划的制定和审查,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严格施工,对各项施工任务进行实时动态控制,对施工中的问题积极协调和解决,使施工进度能够如期完成,项目竣工时间符合合同约定。三是质量达到验收规范。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资质管理、加强物资与施工机械的质量控制、制定审核科学的施工方案等方法对施工环境实施全面、全程控制。对每一个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严格把关,实现合同约定的施工质量目标。四是安全施工。通过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监理等举措综合治理,实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目标。

(二)识别和分析内部控制风险

在工程施工阶段,内部控制风险主要有:一是成本风险。施工企业成本主要由分包款、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管理费等组成。施工中常常出现工程项目成本超支的问题,主要原因有预算成本执行粗放式管理,不能全面控制成本;工程物资管控力度较弱,对材料使用量的监督流于形式;材料消耗定额核算不准确,不能根据消耗定额和施工进度科学安排用料;施工现场中以班组承包的方式较多,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技术不熟练、施工能力薄弱的班组存在着施工质量不高、资源使用浪费的现象。二是质量风险。质量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然而有的企业为了追求施工进度和成本控制,忽略了对于质量的严格要求。由于施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强,有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达不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三是安全风险。一些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着侥幸心理。施工现场防护和管理不到位,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致使企业资质降级甚至吊销,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四是工期进度风险。施工企业项目大,周期长,影响因素众多,施工活动又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存在着不能按时完成工期进度的风险。

(三)制定内部控制措施

1.成本控制措施

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企业应努力做好成本控制,力争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首先施工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选择合理的费用分配方法;完善原始记录的登记、审核和保管制度,为正确核算施工成本提供原始依据;修订和审核工时定额、费用定额等资料。其次,将材料控制、劳动控制、机械设备控制、项目费用控制作为成本控制重点。材料领用应严格控制、定期盘点;周转材料要及时回收、整理;精简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科学选用机械并对其定期保养,提高机械使用效能;严格审核费用支出,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再次,明确成本考核目标。定期考核成本控制结果,奖优罚劣,并将其纳入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最后,及时了解技术进步信息,采取先进的技术流程降低成本,尽可能地扩大成本控制范围和深度。

2.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问题。首先,在工程施工前期,应根据合同有关质量标准的要求明确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规范,同时将质量控制责任分解,并层层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使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主动参与到质量控制过程中来。其次,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日常材料采购、设备管理、专业人员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施工方法都会对施工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应加强对这些风险点的管理,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并对其实时监督。再次,平衡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以及工期进度的关系。既不能为了追求成本低,工期短而降低对质量的要求,也不能因为追求质量的尽善尽美而延长工期,超支成本,尽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按时高效地完成工程项目。

3.安全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安全生产的控制要点包括:内外架子及洞口防护、作业面交叉施工及临边防护、大模板及现场堆料防倒坍,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等。具体措施方面,企业首先要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杜绝使用不安全防护用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技能和安全教育。其次,施工区域的封闭、脚手架的搭建等安全防护措施应通过监督部门审查合格,特种作业必须通过申请审批方可开始施工。施工中要严格遵循工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不得违章施工作业,从而减少和消灭安全隐患。再次,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要严格落实安全监理责任,加强安全监理。

4.工期进度控制措施

影响工期进度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施工设计方案变更、材料供应不及时、设备故障、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要确保工期进度,企业在施工前应按合同的规定安排科学的施工进度,合理规划资源配置、设备检修、人员培训等工作,做好施工准备;施工中保质保量,避免返工耽误工期;有序做好各工种的衔接和交叉;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者的全员责任体系,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期限,项目经理负责施工进度的统筹和协调;在施工过程中,要定期追踪检查工程的实际进展,如果发现前期计划有不合理之处,应随时向管理者和决策者汇报,对施工进度及时调整修正,确保施工任务能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遭遇导致工期拖延的情况,冷静分析问题及成因,及时协调解决工期拖延因素,以减少违约风险。

(四)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质量;风险管理;民用核安全设备

1 概述

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被有效地应用到众多领域和部门中,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核工业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空白。企业如何建立核安全设备质量风险管理的模式,推进产品质量不断改进、提升质量保证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2 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

在产品的制造周期内,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源进行识别、衡量、评价、应对和监控的过程,将预期的风险规避、降低、转移或风险保留,以达到风险损失最小的目标。质量风险管理的过程一般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决策(即风险应对)、风险监控。

(1)风险识别。是根据相应制造活动的历史质量信息,通过对产品制造活动过程进行分析,预期产品制造活动完成后的结果,查出风险源的过程,并且找出向风险事故转化的因素。质量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工作-风险分解法、流程图法、头脑风暴法。(2)风险衡量。在对过去损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概率论,对已识别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故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衡量。(3)风险评价。对风险衡量的结果进行判断风险是否可以被接受的过程。(4)风险决策。质量风险决策,又称风险应对、风险防范,是指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采取一系列的工艺措施、检查控制措施、管理措施等对风险源进行应对的过程。(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跟踪,确保已制定的防范措施有效实施,并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重新进行规划或应对。

3 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

3.1 概述

某公司将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过程。该公司主要承制大型的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由于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质量风险管理理论的采用与实施对该公司的质量管理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该公司对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以月为周期,每月月初策划、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工作,并于下月初对上月质量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完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积累质量风险管理措施和经验,为后续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体现出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2 实施流程

3.2.1 质量风险识别――确定质量风险对象。该公司根据公司企业的自身特点,采用专家调查方法中的头脑风暴法,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工艺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形成小组开会,根据经验、专业知识等列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具体实施如下:(1)质量管理人员按照月度生产计划,初步确定本期风险管理的范围;(2)采用专家调查法中的头脑风暴法,确定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内容,初步确定风险项;(3)质量管理人员编制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清单,包括项目名称、制造活动内容、可能存在风险项和风险评估的主要责任部门,其中主要责任部门负责对该项制造活动内容风险点的主要识别与衡量部门;(4)质量管理人员将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清单主送至责任部门,抄送至与制造活动相关的各职能部门。

3.2.2 质量风险衡量与评价――确定质量风险点。(1)风险预衡量。主要责任部门、质量保证部部门内部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行风险预衡量,为后续风险衡量做好准备工作。(2)风险衡量。质量管理人员组织主要责任部门、质量、生产、技术等相关部门召开质量风险管理月度会议,出席会议人员应熟悉本期制造活动清单的所属专业工作内容。会议中以主要责任部门为主讲人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流程图法对每项制造活动风险点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一步的讨论、分析,为质量风险的评价工作提供基础。(3)风险评价。质量管理人员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风险发生的概率(p)和风险影响程度(c)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的大小,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结果,风险评价指数与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影响程度成正比。这种关系表示为风险评价指数R=P*c,其中R的判断准则,见表1。(4)确定风险项(包括风险制造活动内容及其风险源)。

3.2.3 质量风险应对――制定风险防范措施。(1)风险管理目标。目前,该公司的质量风险管理目标以规避、降低风险为主。(2)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在质量风险管理月度会上,主要责任部门根据风险评估情况提出风险点的应对措施,详细阐述各措施的意义,然后与其它部门展开讨论,确定风险防范措施。(3)风险防范措施。质量管理人员编制、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

3.2.4 质量风险监控――防范措施实施。该公司的质量风险监控建立的风险监控体系主要形式为风险防范工作表和不定期的质保监督检查。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包括防范措施、部门责任人、执行人、完成情况、风险发生情况、验证人等列,其中部门责任人负责对执行人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证人(即质控工程师)负责对责任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该表格基本构成了一个质量风险监控体系的框架。不定期的质保监督检查,确保了质量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该公司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每项制造活动独立卡片,打印后随工件流转,随工件流转前已确定部门责任人,执行人由部门责任人确定,防范工作表随工件制造工序实施开展。

3.2.5 质量风险管理模块化。定期对实施过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评价,将经多次实施并验证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固化,建立核电产品质量风险防范标准案例,确定适用范围,并按设备类型整理归档。核电产品质量风险防范标准案例可以在后续质量风险防范工作中被直接引用,如其被引用执行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由质量人员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修订。

4 结束语

质量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复杂性和相对性等特点,目前,针对类似大型机械设备类的单件小批量产品,国内尚没有完善的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可以借鉴的管理经验较少,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中的质量风险管理经验更是匮乏,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完善,为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际、国家标准.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际、国家标准.GB/T 23694-2009.风险管理 术语[S].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S].风险管理 术语.

[4]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5]约翰・布莱克墨.追求质量:世界最佳企业的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的内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 风险 策略

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均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就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导致工程造价的大幅增加。因此,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特别是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1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的在建项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要想很好的完成建设项目,就必须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虽然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与工程造价的管理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却存在这许多空白点,也有待开发和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大量的国家投资项目及各种各样的企业投资项目正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急需对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性有着比较准确的预测和估计,以便全面提高投资工程的经济效益。

2 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

2.1 复杂性。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大型开发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 作为风险的一种,工程造价风险也同样具有复杂性。

2.2可变性。工程造价风险的可变性,这是指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是可以变化的。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得到控制并消除,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2.3 全程性。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即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即工程造价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全程性。

2.4被动性。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

3 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风险因素

3.1规划设计方案陈旧,目标优化错误或未进行优化优选。设计中未采用现代优化设计方法。

3.2 项目规划、设计深度不够。在目标设计中,可能存在构思的错误,规划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内容不全,重要边界条件的遗漏;采用规范不恰当,设计参数选用不合理;未考虑当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未考虑施工可行性等。

3.3 地基勘测资料不全,地下埋藏物未事先考虑,临时处理不当。

3.4承发包方式选择不当;合同类型选择有误;合同条款遗漏,表达有误,不严谨;合同管理不力,引起大量索赔。

3.5项目实施期间通货膨胀,材料、人工费用上涨;或国家调整产业政策,采用新的要求或更高的技术标准,从而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外大幅增加。

3.6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现象,例如地震、火山爆发、雪崩、暴雨、暴雪、飓风、洪水、泥石流等;也包括某些社会现象,如政府禁令、战争、爆炸、火灾等。

4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的策略

4.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控制环境

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管理的控制环境直接影响着项目组成员的控

制意识和可控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控制环境的因素有许多方面,而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管理成员的素质,尤其是造价工程师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在项目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对项目风险性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

上,有了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会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还可以为企业节约更多成本。因此,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完善项目内部控制环境。

4.2对工程项目造价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在工程项目中,良好的风险评估有利于提高整个项目内部控制效果。如果对整个项目造价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那么在项目开工前,管理人员就会对影响项目造价的关键因素做充分的准备,因此就能够对整个项目尽可能的采用有利的措施来化解已知的造价风险。例

如,在某个招标过程中,投标方在投标前就已充分分析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对可能减少工程量的项目报低价,而对可能增加工程量的项目报高价,这样在工程决算时,增加的工程款将大大超过减少的款项,承包商也因此会获得可观的利润。工程项目造价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一般要经历风险辨别、分析、管理、控制等过程。但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工程项目在建设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风险管理。

4.3为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评估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是为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而对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会出现在整个项目组织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工程项目应该按照业务的流程设立控制活动,并对重要的业务环节制订详细的控制措施。

4.4加强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

如果各组织成员要顺利的开展工作,就必须要做到及时准确的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将自己所掌握的优质信息反馈给其他成员。项目信息系统是整个项目控制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正确地使用信息系统,那么该项目将有可能大大的降低成本,因

此,加强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对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认真的执行且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强项目的内部监督。通过上述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内容研究,对于提高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丰富管理措施及方法起到了很好的

借鉴作用。

5 结束语

通过对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的研究中, 我们不难发现, 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用正确的方法, 去自觉地展开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活动,真正的风险性是可规避的。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全过程性的管理体系。如果按部就班的依照老一套的管理方法是绝对不够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研究, 分析了国内工程造价风险管理

的现状同时也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而对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可以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有一个良好的参照。因此, 对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的有效管理, 可以做出防范风险的措施, 把风险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并发挥其最大的投资效益, 成功地管理项目风险, 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风险, 从而更能体现进行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