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1篇

主动满足民需,筑牢为民服务的基层平台

基层组织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也是许多地方的成功经验。我们牢固树立“功在平时、重在基础”的理念,始终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搭建社区管理平台。认真分析高港区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的思路与原则,积极构建“一委一居一站一会”(社区党委、居委会、社会事业工作站、工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形成社区党组织统筹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属地“两新”组织的“五位一体”工作格局。这种新的组织架构,打破了传统社区发展的瓶颈,理顺了社区组织机构的职能定位,逐步适应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发展趋向,使社区管理更加有力有序。

搭建村居公共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设立“村居社会事业工作站”,覆盖全区88个村居。一方面,将社保就业、民政福利、人口计生、慈善事业、政法综治等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延伸到村,实行一站式管理、窗口式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优势,逐户建立村民家庭档案,推进信息上网、互通共享,既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又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增长才干、施展才华的舞台。

搭建村居干部交流培训平台。组建全省首家村居干部协会,免费为村居干部建立健康档案,组织村居干部学习交流、参观培训,拓宽村居干部的眼界和思路,着力提升村届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真正实现由“农村干部”向“社区干部”的转变。

立足改善民生,形成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

民生是发展之要、和谐之本。只有建立在改善民生基础上的和谐,才是最稳定、最持久的和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着眼于改善民生,真正做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牢固树立“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的理念,建立民生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刚性机制,通过充足的财力支持保障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长久受益。

设立“1%强基工程基金”。从2009年起,在村居“三项定补”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拿出上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主要用于提高村居干部待遇,并实行绩效评价、考核发放。村居定职干部平均年薪由过去的1.4万元提高到3.5万元,干部队伍进一步稳定、岗位吸引力大大增强。

设立“1%创新社会管理基金”。从2011年起,每年再拿出第二个1%,用于平安、法治建设,重点向基层倾斜。利用这笔专项基金,把社会事业工作站向园区和企业延伸,在所有镇街建起政法综治中心,同时落实治安中心户长的报酬,健全农村基层治安网络,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设立“1%村居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从今年起,每年再拿出第三个1%,并整合2000万元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确保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用于村居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在各村居建立集保安、保洁、河道管护、公共设施维护于一体的专业队伍,形成制度化长效管理机制,使村居物业管理真正达到城市社区水平。

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将每年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事业,努力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更好的公共服务。在全省率先实行“校车专用化”,向80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实现14类弱势群体救助全覆盖;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并轨;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基金,用于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标准,并逐步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过渡。

积极维护民利,构建多元长效的保障体系

维护民利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切实解决好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维护民利的各种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使人民群众获益,进而赢得民心。我们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不懈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多元长效的保障体系,既保障和维护好群众的眼前利益,又谋划和落实好群众的长远利益。

健全城市拆建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居民住房“一户一卡”制度,对全区5万多户居民的住房现状、合法面积、违法面积逐一登记造册,核实确权到位后上网公示,并进行年度审核。此举为又好又快推进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由于对违法面积部分实行零补偿,仅此一项就减少政府拆迁成本10多亿元。严格实行“同动员、同入户、同丈量、同登记、同洽谈、同核准、同公示’’的阳光动迁机制,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操作,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区、镇、村三级联动开发机制,按照“好地段、高标准、全配套”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品位高、功能全、质量优的集中居住新社区。

建立“基层直评”机制。建立村民直评村官和民生部门、基层直评区级机关部门、各界代表直评区四套班子等“三大直评”机制,通过“示”、“访”、“述”、“评”、“改”等五步程序,进一步优化机关效能、干部作风,不断完善干部监督评价机制,努力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治理;精细化;全民共建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五中全会首提“社会治理精细化”,这既是对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以政府职能和治理理念的转变为前提,社会发展战略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一、深刻理解“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背景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需求多样化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受到行政领域粗放式管理思维的影响,不少地方政府习惯于运用笼统的、模糊的处理方式进行社会治理,表现为管理浮于表面,标准化程度较低,工作不到位等,导致“大概差不多”、“最后一公里”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使得政府既投入了成本,又无法收获预期的治理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已经进入“体验政治”时代。“体验政治”的突出特点是:首先,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满足了民众的需求,实际效果好与否,评判的对象是民众,民众根据自身的体验来评判。很多时候,虽然一些领导干部学历高、能力强,常常“5+2”、“白加黑”,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但往往吃力不讨好。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却没有能够恰到好处地了解并且改善群众的体验,老百姓的用户体验并不好。其次,民众的体验更加偏重于“小事”。民众的体验更加深切地来源于自己家小事和不公正是否得到解决。因为这类的事是人民群众自己家的事,这种体验感或痛感非常地强烈。也许让办事群众多跑一两次冤枉路对于某些部门来说是小事,但群众对这样的小事的感受却远远深过对GDP增长的感受。因此,政府在做好大事的同时,更加关注群众的小事,让群众有更好的体验,是当前政府的重要任务。

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正是要通过把社会治理做“细”、做“小”,从而改变以往粗放式和经验化的管理思维,改善群众的体验。

二、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目前,对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涵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在梳理分析现有文献和总结社会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为其基本内涵可以界定为:所谓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指在绩效目标指引下,通过机构部门的科学设置、管理流程重构来推动" 粗放式"社会治理思维和方式的转换,实现社会治理各方管理框架的标准化、执行的细节化以及服务的人性化。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不能仅局限于以追求效率为目的流程再造、结构优化等刚性要素,还需包涵人文关怀以及对更好、更精致生活状态的倡导等柔性特征,是刚性管理与柔的结合。

基于以上认识,社会治理精细化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粗放式"治理思维转换。精细化治理不追求颠覆式的改革,而是着重于细微内容深化和方式完善,为达到更高层次的治理状态进行积累。同时,克服"官本位"思想所造成的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弊端,塑造服务理念,重视人文关怀,以实现"人"的需求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改善民众的用户体验,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二是管理服务细节化。要求把社会治理做"细"、做"小",紧紧围绕着人,就是围绕人的生活、人的生活质量做文章。"做细",就是社会治理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做起;"做小",就是社会治理着眼于小问题,就是从小事情做起,比如养老、社区治安和社区环境。三是执行框架标准化。这是政府社会管理精细化的关键,有了标准才能使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工作明确化,才能将细致的管理理念通过具体的操作规范落实到实践层面,才能对管理行为和服务效果提供有效的监督和评判依据,促进治理成效的不断更新。

总的来看,社会治理精细化既要求提供普遍的标准化的服务,又要针对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就对管理和服务的细节化和标准化提出双重要求。

三、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新格局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挑战性,需要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方向,寻求突破和发展。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与治理理念为前提。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是政府职能定位、政府官员角色定位、治理思维方式的外在反应和行动逻辑。社会治理的精细化首先要求政府职能更加注重和强调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包括监管)、公共安全、公共福利等方面,让人民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增进社会公共福祉、满足民众多元化需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个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往往也很难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更难以实现精细化目标。与此相对应,唯有各级政府官员真正视己为人民的服务者而非有权有势的管理者、认同当官旨在为民谋福利而非追求发财,才会树立并践行以民为本、服务人民、关心人民、帮助人民的执政理念,履行“人民的事无小事”的诺言,积极解决民众遇到的细小急难愁问题。可见,在新常态时期,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首要路径是继续推动政府职能的深度转变和执政理念的更新,力争把政府从传统时期的推动市场经济主角的角色和功能,更多地转向改善民生、社会分配、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上来,更加注重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要防治政府缺位、越位和错位,构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

(2)以实施社会型发展战略为基础。长期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亲市场的经济型发展战略,GDP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成为评价政府绩效的核心指标。尽管这种竞标赛式的地方经济竞争战略,推进了国家经济的巨大发展并创造了世界公认的中国经济奇迹,但在此过程中,恰恰忽略了事中事后监管、公共便利设施的供给以及公共利益的追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积累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而进入新常态以后,要想做到共享发展以及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政府除了继续强调协调、绿色、开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一根本物质基础外,需要适时转变竞争型经济战略为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为核心目的的共享型、社会型发展战略,注重实施更加科学优美的城市规划、配套建设更好的便利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吸引创意人才集聚的居住环境和营商消费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健全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实现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促进更优生活质量、更加文明的社会发展。

(3)以社会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不管是创新社会治理,还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都是旨在建设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为特征的现代国家。因此,按照现代国家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法制、规范、标准、行为规则等软件系统,是建构社会治理精细化、实现精细化治理常态化的核心要件和重要保障。可以说,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和规则,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必要条件和必经之路。大致来说,这些社会治理规则主要包括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治理体制设计(主导部门的权力职责界定以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安排)、社会治理财税与金融支持机制、社会资源合理化配置机制、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机制、社会重大事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社会民众责任担当机制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标准设定、社会治理运行程序规范、社区自治章程等方面,特别是在流动性、无界限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注重构建政府之间、部门之间、政区之间的跨界治理机制,为社会的无缝隙治理、精细化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3篇

近年来,兴旺社区党支部按照康巴什区委“党建引领、精准服务”和街道党工委“构筑党建民生同心圆,绘就红色滨河新名片”要求,以“睦融邻里”社区党建品牌为统领,着力构建“大邻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设置邻里,组建党建联盟,凝聚党组织合力,共同“管事”

社区牢固树立“全域党建”工作理念,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在搭建“1+N+X”跨区域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按照“地域相近、楼栋相连、资源相通”的原则设置4个邻里单元,吸纳区域内外12家市直结对共建单位党组织、驻区单位企业以及区级包联单位党组织,组建成立“大邻里党建联盟”,选举产生联盟书记、轮值副书记和委员。

二、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联盟运转,提升党组织能力,共同“办事”

为提升党建联盟运转实效,社区与联盟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书》,讨论并通过了党建联盟章程,明确联盟目标、联盟条件和职责任务,建立了联席会议、轮值共建、党员共管、党建互助、服务联抓、典型引领等6项工作机制,细化具体事项,推动共驻共建由“感情化”维系变为“契约化”管理。党建联盟每半年召开一次联盟大会,每半年推选一名轮值副书记牵头开展“六个一”共建活动,即: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一次党建沙龙活动、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一场文化活动、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形成一批合理化建议。同时,今年向街道党工委、区委组织部成功申报3家“同心共建先锋”,有效促进了区域共融。

三、横向联动到边,纵向服务到底,激发党组织活力,共同“成事”

“大邻里党建联盟”在组织建起来、制度立起来的基础上,通过“三步走”吸纳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第一步是对服务大厅登记的群众需求、日常工作中收集的问题和联盟单位的共建意向进行梳理,形成“联盟资源清单”和“服务需求清单”;第二步是根据需求清单研究制定红色教育、政策宣讲、关心关爱、社会治理等5个类别的“服务项目清单”;第三步是联盟单位“点单”认领项目,开展“组团式”服务和“日常型”服务。目前,共有150名党员志愿者主动投入到社区服务行列,累计开展爱心捐赠、助力创城、邻里文化节等活动8场次,联盟单位共为小区出资建设电动车棚6个,慰问老党员、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30余人。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44-02

劳动教养(简称劳教)制度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矫治违法和轻微犯罪人员,这也是劳教工作的任务和目的。2008年,中央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确定为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凸显了劳教工作的价值追求—“教育为魂”。为实现劳教工作社会效果和矫治效果的和谐统一,为促进教育矫治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最大化整合,必须构建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

一、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的内涵界定

构建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是建立与“首要标准”相适应、与劳教人员再社会化相适应的劳教工作新秩序的需要,是劳教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是劳教工作的一种组织、运行模式,以劳教人员成功实现再社会化为目标,突出劳教工作各参与主体职能定位的相互关联,强化一切工作以教育为中心。

劳教工作的核心目标“教育矫治”需要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的构建。根据教育学理论,“凡是以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同可归之于教育活动”[1]。教育的本质是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矫治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核心目标是使被矫正者顺利回归社会,成功实现再社会化。

劳教工作的执行效率取决于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的构建。经济学认为,工作效率指“工作投入与产出之比,是评定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是一种普遍承认的社会价值追求”[2]。劳教工作必须围绕教育矫治这一核心目标统筹安排各个层面的工作,优化配置各类资源,理顺各项工作机制,确保劳教的执行效率。

劳教工作社会化矫治的实践需要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的构建。社会学认为,“人类必须通过相对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才能使得社会化成为可能,而我们在本能方面的缺陷使得延长社会学习的时间至关重要。”[3]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劳教人员解教后的安置和就业问题,为实现解教人员的有效社会化,劳教机关必须对外延伸职能,积极联系社会各类矫正机构,利用所有可利用的力量,服务于劳教机关的核心目标。

二、构建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的障碍

综合分析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劳教人员的矫治需求,不难看出,构建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的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一)思想观念障碍

目前,劳教机关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不能充分认清劳教工作的中心任务,不能准确把握“教育矫治”在劳教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不能适应“首要标准”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两个认识误区:一是片面的安全稳定观,把安全稳定当做首要的和主要的任务,以致偏离了劳教工作的中心目标--教育矫治;二是片面的劳教生产观,视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圭臬,忽略了生产为教育、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以上两种认识误区的共性在于割裂了教育、管理、生产三者的关系,削弱了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执行机制障碍

“劳动教养制度能否实现其社会价值,最终取决于执行工作的质量”[4]。目前,劳教工作教育矫治的现状是教育部门单枪匹马、独自奋战,其他职能部门本位思想严重、缺乏全局性的战略思维,因此各部门协调沟通不畅是劳教场所内部工作运行机制的主要障碍。导致不能有效整合所内教育资源,不能强力落实教育制度,严重影响了教育矫治的工作效能。

(三)考核评估体系障碍

科学考核评估教育矫治的质量是全世界面对的难题,因为重新违法犯罪的数据库、数据模型还没有建立,重新违法犯罪率与监管场所的工作质量关联度缺乏科学界定,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的跟踪考察机制尚不健全。虽然“首要标准”为教育矫治的考核评估指明了方向,但教育矫治成效的考核标准不易量化,实际操作很难,无法避免形式化的倾向。

(四)专业化队伍建设障碍

劳教人民警察是决定教育矫治工作质量的核心要素,而目前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影响了教育矫治功能的发挥。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缺乏科学性,没有实行专业化分工,通常情况下,警察“哪里需要哪里搬”,仿佛是全才,实则无效率、无特长;二是人才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前瞻性。一线警察在相对高压封闭的环境中工作,时间久了,必然产生职业倦怠感,不能培养职业认同感,缺乏职业成就感,有些警察甚至面临“本领恐慌”、技能匮乏的尴尬境地。

(五)社会支持系统缺失障碍

劳教场所内部的教育矫治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帮教部门的沟通缺乏长效机制,社会化矫治程度不到位;解教人员因为就业技能缺乏、挫败自卑感严重、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成功再社会化;“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和生活无助的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更无从谈起。就国家而言,制定了安置帮教工作的法规,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落实帮教工作的可操作性不大,致使劳教场所的教育矫治成效无法得到延伸与巩固。

三、构建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的路径

构建劳动教养大教育格局应当遵循服务大局、以人为本、科学统筹的原则,充分认识和把握教育矫治工作规律,对劳教机关工作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

(一)更新教育理念

构建劳动教养大教育工作格局必须树立全面施教、全程施教、全员施教的现代教育矫治理念。全面施教就是充分挖掘场所内外一切具备教育潜能的工作主体,发挥所内管理、教育、习艺劳动、公正执法和场所建设的职能优势,打造所内全警参与的教育主力军和教育主阵地,搭建所内外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矫治网络平台。全程施教就是劳教人员从入所到解教,要接受阶段式、流程式、系统化的教育矫治措施,使警察施教与劳教人员自我教育相互结合、集中教育和个别化教育相结合,使教育矫治工作贯穿于劳教人员服教全过程。全员施教就是施教的覆盖面是每一个劳教人员,更加注重个案化矫治,针对每一个劳教人员的生理心理特征、违法动因、需求差异、社会环境因素和在服教期间的危险性程度及改造表现,实现测试排摸全员建档、矫治方案一人一策,对每一个劳教人员进行科学矫治,重新违法犯罪率降至最低。

(二)完善执行机制

首先要强化制度执行,从劳教机关党委、各职能部门、大中队到基层劳教人民警察,都要形成一个落实制度的统一体,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将教育矫治制度的目标和职责层层分解,层层推向深入,形成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体系。其次要健全监督机制,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教育部门要成立督查小组,定期深入到基层中队进行督导,定期通报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存在问题,使制度不断调整完善,使劳教场所内部的管理层级、部门间的工作流程和协调机制能够确保教育矫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工作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三)强化考核评估

从规范考核入手,对可以数据量化的工作成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考核时段,按季度、按月份或者随时进行考核,对不宜分解考核的教育工作实践创新部分,可在年终进行集中量化或者定性考核;从严密考核程序入手,按照一级考核一级的原则,采取日常考核、随机抽查考核、集中考核的形式,随时考核,即时公布;从兑现奖惩入手,将教育目标考核评估作为衡量各单位、部门及个人工作质量的基本尺度,作为衡量教育矫治工作成效和考核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主要依据,与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等紧密挂钩,形成对教育矫治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氛围。

(四)建设专业化的警察队伍

从战略高度规划人力资源,建立一支具有人本管理理念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制定科学规范的岗位任职标准和选拔考核管理流程,合理引进教育矫治岗位急需的专业人才,探索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新机制。要确定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长期目标,建立正规化的多级教育培训体系,通过重点加强与矫正能力素质相关的教育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重点培养警察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能力,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疏导矫治对象不良心理的个案矫治能力,基于矫治对象再社会化需要的技能培训与创业辅导能力。同时,应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在从严治警的基础上,从政治上、职业发展上和生活待遇上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让那些具有丰富管理和教育经验的专家型警察产生于基层、沉淀在基层、扎根在基层,奠定教育矫治人才基础,从警力资源上保障基层教育矫治工作的需要。

(五)优化社会支持系统

教育矫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劳教人员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社会化方向。对于被教育者而言,教育是使其恢复尊严的权利,是其再社会化的成长需要和成为合格公民的途径[5]。因此,教育矫治工作需要着眼于社会效果、立足于社会支持,依靠于各部门的共同配合。

实现所内外教育矫治资源对接。利用亲情会见、亲情电话以及场所开放日,加强与劳教人员家庭之间的联系沟通,积极搭建亲情帮教平台,修复和再造其社会支持系统;开展菜单式、订单式、自选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辅导培训,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建立回归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将劳教人员派遣到技能培训基地进行实习,铺设就业绿色通道,让优秀的劳教人员搭上“就业直通车”。在保证场所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向社会公益部门、机构和爱心志愿者开放,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支持、参与教育矫治工作的队伍中来,利用教育、心理、医疗、科研、职培等专业机构和力量,获得他们的专业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

[2]曾宪义.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

[3][美]戴维·波普洛.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9.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5篇

一、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是中国社会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

社会管理格局是社会管理各主体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各自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管理工作局面、结构态势、运行方式与管理模式。社会管理格局是社会管理各种力量的分工和协作的组合方式。各种社会管理主体是社会管理格局的构成因素,各种社会管理组织在整个社会系统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形成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管理格局。

我国的社会转型正导致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呼唤着社会管理格局的重构,要求从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走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新格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和社区为基本框架的社会生活格局,社会成员越来越多地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而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高度合一、政府管理取代社会管理的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已经日益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健康发展。因此,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实现由政府单中心治理结构向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的多中心治理结构转变,提高整个社会的治理能力,是当前我国政府治理改革的战略任务。

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是中国社会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必然促使国家权力逐步向社会回归,体现为一个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体现为一个赋权于民的过程;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的构建,有利于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有利于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多、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从而实现社会善治;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的构建,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城乡居民的自治能力、社会组织的中介服务能力、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稳定运行的能力与水平。

二、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

适应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我国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新要求,完善我国社会管理格局的战略目标是:明确各社会管理主体的责任与职能,改进社会管理各主体的合作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各主体的能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的基本原则是:

1.党政主导的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的独特政治优势。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管理中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代表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党委要加强对社会管理的领导,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与群众密切接触的优势,及时回应公众诉求;政府应明确自己公共服务者的定位,各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必须以民生为重,自觉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与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自觉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抓经济发展的劲头抓社会管理,认真研究规律特点,明确方向重点,协调解决影响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2.多元平等参与的原则。现代社会管理格局是一种治理的新模式,是多中心的参与和合作治理体系。治理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党委、政府,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公众等多元主体。平等意味着各个社会管理主体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的方式共同管理社会事务。

3.协同合作的原则。要通过社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努力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三、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的对策与措施

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格局,要从充分发挥各社会管理主体的功能、调动各社会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形成社会管理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入手,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1.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领导建立社会整体治理框架。党委要科学判断社会形势,把握社会管理发展的大方向,确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大政方针;要及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及时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党委要支持政府依法管理,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党应当致力于完善社会整体治理框架,构建民主多元的社会利益整合方式,如价值观念引导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冲突协调机制、利益分配调处机制等等。各级党委要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让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体现先进性。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党对社会管理的领导,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理顺党委、政府的关系,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探索建立对社会管理实行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

2.加快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要建立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加强社会危机管理与应对,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满足社会需求;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快慈善事业立法步伐,完善和落实减免等优惠政策。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社会管理的监测和考核指标,把小区安全度、社会稳定度、生活质量、犯罪率和上访率、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率、民众满意度与幸福感等指标,作为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

3.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使之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企事业组织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合理处理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积极发挥好各种所有制企业单位在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资关系、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企业工会、雇主的协商谈判机制,协商解决工资增长、工作时间、培训、假期、退休安排等问题。企业要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职工诉求表达机制,建立职工交流互助平台,开展职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4.着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显著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社会组织通常指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独立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社会组织作为党委、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和中介,可以发挥号召群众、动员群众、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教育群众、规范群众、协调群众的作用。社会组织的责任主要是一些社会事务的具体服务工作,包括提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自律、反映社会诉求等作用。截至2010年9月,我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43.5万个,其积极作用应得到进一步发挥。为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必须推动多中心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加快培育各类社会主体。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使之在社会协同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把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社会组织发展和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与社会组织及从业人员相关的税收、工资、人事、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健全以社会组织章程为核心的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以诚信为核心的信息披露、社会评估和失信惩罚制度。适当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公民有更多机会利用社会组织这种载体实现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管理。各类社会组织要深化自身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同时完善法制监督、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制定《社会组织条例》,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程序、完善备案管理,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等政策措施,协调和落实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通过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到社会组织就业,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组织形式,积极帮助他们开展项目运作和多种筹资活动,建立和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财政资助机制。

5.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特别是要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2009年,全国基层工会组织有184.5万个,覆盖企事业机关单位395.9万家,全国工会会员总数达2.263亿人。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履行维权职责,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代表职工与企业开展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6.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城市社区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是完善社会管理的基础环节。社区自治组织的责任主要是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要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建立以服务人民群众为重点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机制,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使社区成为确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以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网。在社区里大力推行居务公开,充分发挥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调会、社区事务听证会“三会”作用,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实行民主化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进社区,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身上,使他们进入城镇社会管理工作范畴;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修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网络,坚持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鼓励村民委员会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创新农村基层社会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坚持把政法、、司法、民政以及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联合办公,群防群治,综合治理。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制定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设施建设标准,制定服务设施管理使用、社区工作者队伍、农民工融入社区等政策措施。

7.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形成规模宏大的志愿者队伍与社会工作者队伍。人民群众不仅是多中心社会管理的主体,也是多中心治理体系的基础。全体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要切实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树立权利义务统一的观念,自觉主动地参与社会管理。政府必须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执政为民,问计于民,形成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机制,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要注重开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增强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民间组织,是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公众参与的实现途径。建立社会工作者队伍,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鼓励志愿者行为,完善志愿者注册办法,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服务志愿者协作机制。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维稳大格局; 社会管理创新; 科学发展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我省近些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今后我省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还必须依赖于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此,积极谋求化解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探寻维护我省社会稳定的长远之计,力求以全新的“维稳大格局”理念和完善的“大维稳”工作理论体系,推动河北“大维稳”工作深层次和全方位大发展,不仅是河北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河北社会管理的有效之举,这对于破解影响和制约河北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体制性、机制,实现河北的稳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构建维稳大格局在河北稳定和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构建党政统揽、群众参与、协调统一的“大维稳”工作格局,为加快河北经济和文化强省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成为我省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构建维稳大格局是建设和谐河北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既处于难得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又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违法犯罪高发、社会矛盾复杂的特殊时期,维护稳定工作领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严重影响了我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准确把握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和谐、不统一因素,找准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遏制不断滋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力求在发展过程中达到新的维稳动态平衡,必然成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理论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二)构建维稳大格局是实现河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需要。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活力。当前,我省正处于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社会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处理好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积极构建“大维稳”工作格局,为“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实现河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是我省当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和历史任务。

(三)构建维稳大格局是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省当前推进社会建设,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 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为我省维稳大格局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治保障。以十精神为指导,我省积极构建并不断丰富完善“大维稳”格局,努力实现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动态平衡。就必须跳出“就管理论管理、就维稳论维稳”的思维定势,要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宏观的视野、战略的思维、科学的指导,创新的思路来重新思考和规划维稳工作,构建一个从源头上、根本上、全局上解决问题的“大维稳”格局,不断提升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当前我省社会矛盾随社会变迁表现出的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类社会矛盾,而且随着各种社会变迁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一)因土地征迁引发的纠纷明显增多。伴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必然涉及到土地征迁。近些年来,因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一直成为影响我省稳定的重要因素,包括拆迁政策不一、拆迁安置异议、工程施工影响、征地补偿分配等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这此矛盾纠纷因各方利益诉求和其他种种原因,许多没能得到及时解决而搁置下来,加上新的征迁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致使征地拆迁矛盾呈明显增多趋势。

(二)以激化甚至诉诸冲突的方式解决矛盾成为一些人的矛盾选择方式。调查中发现,我省在很多地方社会矛盾的互动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有些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将一些普通的民事纠纷,或是通过其他渠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采取激化、尖锐、甚至恶性冲突的方式,如围堵、冲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拦截公务车辆;将生活不能自理者遗弃在接待场所;堵塞、阻断公路、铁路交通等种种激化的社会矛盾互动方式,非常影响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氛围。

(三)民众空前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虽然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涉及面广泛、种类齐全,但是,从社会矛盾形成部位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形成多集中在与基础民生或民众切身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部位。以往我省的社会矛盾多为浅层次的问题,多表现为普通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而近年来,则明显地表现为改善环境生态、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准以及劳资纠纷、医患矛盾甚至影响民众日常生活的物业管理纠纷等,呈现出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我省社会矛盾的一些明显特征。

(四)社会的多样化致使矛盾解决复杂化。转型期我省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波及范围大,影响人员多,社会影响广,涉及的主体利益差别甚至超过很多人的心理承受度,形成稳定共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尤其是往往关系到某一群体或多个群体的共同利益,涉及的范围和人员较为广泛。一件偶发的社会矛盾事件,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出现“交叉感染”,引发多起社会矛盾事件。伴随着突发性和未可预期性大为增加,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增加了矛盾解决的难度。

三、我省构建维稳大格局的路径选择及完善对策

(一)培育社会管理新理念,开拓社会维稳新思路。在培育社会管理新理念构建维稳新格局上,应强调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强化“人本、法治、服务”的观念;强调在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实现由传统“一元”治理向现代社会“多元”治理转变;实现由治标管理向源头治理、治本管理、系统管理思想转变;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共同治理方式和方法,以多头并进、群策群力、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全新理念,实现我省社会矛盾的根本治理和有效遏制。

(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维稳合力。通过着力构建党政统揽、群众参与、联防联动、协调统一的“大维稳”工作格局;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维稳运行工作机制;构建综合治理部门、司法行政部门、维稳办、办、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大调解领导协调等多个维稳部门协同配合,多种调处方式多管齐下的维稳新格局,督促各级各单位积极主动地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逐项分解落实,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形成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合力,提升维稳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加强基层维稳工作,夯实基层维稳基础。维护稳定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我省应以“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突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导向,坚持做到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人力配置上充实基层,财力物力上保障基层,政策待遇上优先基层,确保把有经验、有水平的工作人员留在基层,矛盾纠纷尽力化解在基层。从人、地、物、事、组织等基层管理要素入手,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

(四)依法疏通群众诉求渠道,科学调处社会矛盾。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各利益阶层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已成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应主动提供多种利益诉求表达和沟通渠道,让各种意见能够在合法、合理的平台上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并及时疏通、逐步调解。对社会情绪和社会矛盾的疏导和调处要讲究策略、依法进行,充分运用诉调对接、调访对接、人民调解与行政和司法调解对接等形式,既解开当事人的“法结”、“理结”和“利结”,又解开当事人的“心结”。特别是对于一些较复杂、较难预测的矛盾纠纷,组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大调解格局的疏导和舒缓作用,特别是注意调解疏导后的随访工作,以免再次受到不良情绪的诱导和影响。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7篇

2020年12月底,XXX社区高质量完成村社组织换届工作。新一届班子严格按照《XX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杭州市新时代村社组织运行“双二十条”、《XX区规范村(社区)组织运行若干具体举措(试行)》等政策贯彻落实,健全“一肩挑”后的村社组织运行机制,扎实做好换届“后半篇”文章。

一、 调整组织架构,夯实党建基础

加强组织建设。换届选举后,社区党委进一步强化班子和组织构架建设,考察培养党员骨干,优化党建网格支部建设,将原有4个网格支部12名支部委员的党员干部队伍整编为7个网格支部,21名支部委员,7名支部联络员(社工党员)的基层党建骨干队伍,提升支部活力,细化管理格局,夯实党员干部队伍,构建“支部书记主持+支部委员协助+支部联络员配合”的支部党建工作模式,做优做强党建引领工作。

加强思想建设。按照镇党建办下发的《月度基层党建工作重点》,社区党委循序渐进抓好落实。抓好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春训冬训,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办各类党史学习教育活动10余场。

加强全员学习。社区党委始终将党的组织生活高质量开展放在首位,按时开展“三会一课”,突出政治学习、党员教育和党性锻炼。理论结合实际,组织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类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鼓励晒单亮绩,落实先锋指数考核,形成以“学习强国”APP为学习主阵地、“西湖先锋”APP和“三墩”微信公众号为拓展阵地的线上学习矩阵,让党员在党员群内分享学习成绩、心得体会,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二、 加强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

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是补齐短板强弱项、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主动探索。今年以来,社区党委通过党建引领统领全局,谋划红色治理,以服务为切入点,创新工作模式,将“红色元素”融入小区微治理;以数智治理引领自治新风向,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创格局,推动社区治理高能运作、有效运行。

深化数智赋能小区治理。,在社区党委引领下,XXX社区全力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开发定制“未来XXX·数智生活”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融汇全贯通、各端数据互通全共享、小区治理全服务、程序在小区内全运用、红色治理全覆盖。此外 ,结合国际化社区定位,设置英文版APP程序,确保外籍居民无障碍使用。通过数字赋能,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科技和智能为抓手促进社区工作提质增效。

打造共建共治新格局。在巩固现有“网格+自治”模式的基础上,谋划小区自治“红色336”网络,将社区、物业、业委会三方力量,个人、小团队、联盟共建单位三类群体拧成一根绳,打造小区党员、志愿者、先锋队、微治员、微管家、微联盟六路小区治理抓手。同时,充分挖掘辖区专业人才资源,整合各方资源,组建联盟“微治团”,推选小区先进党员为团长,构建红色力量、专家学者、先进人士等各行各界精英形成小区治理共建共治格局。目前,已完成小区微治理团队的“微管家”“微治员”组建和受聘。

创新群防群治方式。义警队伍建设是创新群防群治工作的具体表现,是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6月,社区党委与党建联盟单位XXXX共同组建XXX小区义警队伍,凝聚小区安保人员、热心居民及银行等多方力量,切实为小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三、 浓厚红色氛围,传承红色基因

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以党建百年为契机,XXX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助力党史教育走深走实,浓厚红色氛围,传承红色基因。自三月以来,社区党委策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三月开展“学雷锋”红色服务、四月开展构建小区安全防线红色治理行动、五月开展“我们的美好生活”红色书画展、六月举办“百年同心路 我心永向党”红色汇演、七月“追忆百年 童心向党”红色故事会等,通过“月月红”主题活动将社区党委“学党史 悟思想 践行动”的宗旨贯彻起来,形成常态化开展,居民共治的良好局面,把党员承诺真正践行于为社区居民服务中。

做强社区党建联盟项目。今年以来,XXX社区党委深化红色联盟机制,与XXX、XXX、XXX等8家联盟单位启动共建项目14个,开展帮扶慰问、宣传教育、便民服务、疫情防控、义警建设等各类活动30余场,将党建引领融入社区治理,聚力区域力量共同做好居民服务。

发挥在职党员先锋作用。今年以来,在做好做实XXX小区“一队一员一阵地”工作模式的基础上,社区党委进一步进行经验总结,结合小区实际,建立XXX小区党支部,组建XXX小区党员微治先锋队,全面实现支部建在小区上的红色堡垒布局。今年以来,组织在职党员先锋队开展各类活动10余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

四、 强化三方联动,稳固自治格局

社区、物业和业委会三方联动是推进社区治理的重要方式。换届以来,社区所属小区和商住区也迎来了业委会换届和筹备季。今年,在社区党委指导下,XXX小区顺利完成第四届业委会换届选举,选举产生新一届业委会。两届业委会顺利交接、过渡,为小区和谐稳定打下良好基础;XXX小区自交付后一直未成立业委会,小区各种问题集聚,今年在省直机关先锋队和社区党委的积极推动下,已顺利启动首届业委会筹备工作,目前已进入候选人公示阶段。各小区和商住区业委会的筹备和换届,将大大稳定小区自治格局,为社区治理提供有力抓手。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8篇

创新是当局治理革新的光滑剂,只需当局存在,当局治理的创新就一刻也不会中止。2004年,东城区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运用网格化思维和技能创立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采用万米单位网格治理法和城市部件治理法相连系的方法,应用自立研发的信息采集器,树立监视中间和批示中间两个轴心的治理体系体例,再造城市治理流程,完成了准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掩盖的城市治理形式,进步了当局治理城市的效能。改过形式施行运转以来,其软硬件系统和信息资本运转不变、反响疾速、数据准确,有用处理了当局治理不到位的问题,促进当局的治理任务\"从被动变为自动、从突击变为常常\",促进了当局进一步实行职责,为当局树立城市治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究。

一、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创新特点及结果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将曩昔传统、被动、定性和涣散的治理,改变为今日现代、自动、定量和系统的治理,是当局创新城市治理形式的一次革命。一是创新当局治理理念,以万米单位网格治理法和城市事部件治理法为根底,整合治理资本,完成城市的网格化、精密化治理,完成城市治理问题由过后措置向事前预防的转移;二是创新当局治理体系体例,采用双轴心治理体系体例,别离监视和治理两项本能机能,完成当局治理效率的稳步进步;三是创新当局治理机制,再造城市治理流程,构成发现、立案、差遣、核对和了案五个步调的闭环的任务流程,完成任务方法由被动变自动;四是创新当局治理伎俩,运用多种信息化技能,构建顺序化、科学化的城市治理流程,完成城市治理信息的精确、疾速采集和传输;五是创新当局治理审核系统,完美各类审核方法和目标,对城市治理信息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剖析,完成评价方法由定性向定量的改变。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已成功运转近五年,在这五年里,共处理我区各类城市治理问题20多万件,了案率长时间不变在95%以上,问题处理了案均匀工夫由曩昔的一周进步到目前的6.5小时,每月均匀措置各类城市治理问题3000件,处置问题数是曩昔的6倍。可以说,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创立,进步了当局信息化建立的使用程度,在增强当局治理城市、效劳社会才能的还,有用节省了当局治理本钱,在推进城市生涯情况和社会效劳情况改善的还,促进了市民参加城市治理热情的进步,真正表现了立党为公、在朝为民的要求,用实真实在的结果,践行了科学开展观,初步树立和完美了发现实时、措置疾速、处理有用、监视有力的当局城市治理长效机制。

二、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拓展的可行性和需要性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五年来的成功运转用理论证实了,新形式拥有很强的通用性和拓展性,应用网格化思维和信息化伎俩使新形式持续向当局公共治理和当局效劳的其他范畴延长和拓展成为能够。新形式拥有监管别离的治理体系体例和完好闭环的任务流程,在理论中获得充沛验证,为下一步拓展供应了体系体例和机制上的包管;新形式系统运转不变,可以整合多方面资本、添加各方面数据,为拓展奠基了技能根底;新形式拥有四百名城管监视员,可以搜集城市运转的全方位动态信息,为下一步拓展树立了人员优势。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振奋人心的成效使网格化治理任务拓展成为一种实际能够,而信息化社会的疾速开展与原有当局治理的低效行政之间矛盾的日益深化,则使新形式深化拓展促进当局治理创新成为一种必定趋向。只要应用新形式经过信息技能完成当局城市治理体系体例、机制、组织方法、伎俩的创新,完成信息、人力资本等内容综合性的整合,具体提拔当局的公共治理和效劳程度,才干促进当局本能机能基本性的改动,改善公共效劳的长效机制,真正完成具体建立效劳型当局的目的。

三、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带动当局治理多范畴创新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作为一种创新,其精华就是将治理对象定位,义务细化、职责明白、监视到位,完成精密化的治理理念。多年来,东城区一直科学开展的准则,推进城市治理资本的整合,充沛发扬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技能和人员优势,积极拓展,进行了多个方面的探究,并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秉承理念,拓展使用范畴

网格化治理思维和伎俩在科教文卫等范畴被最先使用。2005年,东城区社区卫生效劳变革应用网格化治理思维,在整合全区医疗资本的根底上,创立了全方位掩盖、全进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治理、扁平化构造的新型社区卫生效劳形式,将全区进行网格化结构,树立了社区卫生效劳任务网格,使社区居民可以在300米局限之内完成就近医疗,完成了全区社区卫生效劳优质平衡开展。到2008年,全区为10万余人次持卡居民免去挂号费、诊疗费30余万元;执行零差率发卖的药品比例到达了85%,累计优惠药费250余万元。仅2008年,全区社区卫生效劳总门诊量到达61万人次。

同年,东城区沿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治理思维和方法展开了“学区化治理”和“蓝天工程”。“学区化治理”就是运用网格划分办法,将全区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作为一个学区,每个学区内都配有分歧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本,完成教育资本在网格里的整合与共享。“蓝天工程”就是以青少年学生课表里教育需求为起点,建立课外运动信息治理效劳平台,建立青少年课外运动门户网站和多个数据库,研发“东城区青少年课外运动卡”,创立没有围墙的课外校园。“蓝天工程”启动四年来,全区已有19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参与了举行的各项运动,进修、运动的空间大大拓展。“学区化治理”和“蓝天工程”双双取得中国教育学会第18届年会一等奖,“蓝天工程”被中心文明办在全国推行。

2006年,东城区持续拓展收集化治理的使用范畴,修建了比拟完美的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使东城区26个社会救助本能机能单元的79项救助项目获得具体整合,根本树立起了以低保准则为根底,以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应急救助、社会合作为增补,当局统筹协调、街道一致施行的综合性、多条理社会救助系统,具体促进了我区社会救助任务的进步。当前,全区负有直接救助职责的部分共触及16个区级委、办、局和10个街道做事处,救助对象涵盖了低保对象、贫穷赋闲人员等16类2万余名坚苦群众。

(二)积极创新,拓展系统功用

2007年,为了做好北京奥运会的效劳保证任务,我们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探究展开奥运专题治理任务,针对东城局限内的2个奥运场馆、1条竞赛线路、24家签约饭铺、4家签约病院、10条重点大街,开拓、制造了奥运网格治理专题图层,并将其同奥运重点地域案件标识添加至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中,还,我们还在系统中对涉奥地域的城市治理问题措置流程进行了专门设定,将其问题级别设定为奥运阶段义务,并加以“奥运”字样的非凡标识,包管了问题的疾速处理。2008年8月8日至9月20日奥运会时期,城市治理监视中间共立案奥运相关檀卷3447件,了案3350件,处置中97件,了案率97.16%。

在奥运会时期,我们还共同市08奥运情况批示部任务,在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中,建立完成市“城市运转监测平台”东城区数据报送接口平台子系统,每日按时搜集、报送全区各奥运运转团队、分批示部及相关部分的奥运任务运转数据,使指导可以实时获取精确、翔实的城市运转数据。

2007年,依托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我们对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进行精密化和准确化的治理,在有用整合全区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治理资本的根底上,以出租房子作为部件定位,将活动生齿的转变作为事情进行随时反省上报实时更新,构成了由城市治理监视中间担任信息数据采集,区流管办一致协调,街道做事处、社区效劳站一起协作施行,具有信息化、全方位掩盖、全进程监控等特点的城市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网格化治理新形式,真正完成了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治理的精密化。

2009年,我们创立公共平安监管新形式,以风险源为切入点,充沛思索风险源的动态要素,精确、具体地把握风险源的根底信息、地舆信息及平安专业信息,树立一元批示中间,引入城管监视员发现补强机制,化被动为自动,变过后处置为事前发现,具体提拔我区公共平安日常监管才能,做究竟数清晰、责任明白、发现实时、批示有力、监视有用、评价到位,真正完成了对我区公共平安监管对象的全掩盖治理。

(三)发扬优势,拓展监管内容

东城区城市治理监视中间以信息化为支撑,发扬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技能及人员优势,共同当局社会治理和公共效劳的需求,整合全区资本,进一步扩展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监管局限,拓展以城市外观形状为主的新形式治理内容,树立了区城管监视中间与各部分之间的效劳供需链条,在协助当局进步监控和治理才能的还,初步构成了各部分“协同作战”的城市治理形式。

监视中间共同环保局把大气情况管理归入网格化治理,对全区工地扬尘状况进行继续监控,并在监控的还,进行相关数据的计算、剖析,为落实环保任务供应数据支撑。比方,经过剖析我们发现,东城区作为老城区,每年4、5月份,进入旧房抢修、家庭装修的顶峰期,不少胡同也开端集中整修,扬尘问题会呈现必然的反弹景象,所以这段工夫就要求监视员加大对胡同街巷房子补葺、施工料掩盖等状况的巡视反省力度,实时发现问题,共同环保局完成我区各项大气情况目标的完成。

5年来,监视中间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协助区文委每季度对我区77处注销未挂牌文物的外观维护状况进行普查,重点反省文物缺掉、严峻破损、被撤除遭毁坏的,或是文物倾倒、存在平安隐患等;还共同区文委展开了“无照游商5·27”专项整治运动,对全区图书、音像商铺地位、无照的音像成品游商散布等进行普查,完成了东城区图书、音像商铺散布图,确定了重点监管点,为探究树立文明市场监管的长效治理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测验;共同区环保局完成了全区2400余家污染源商户的入户普查、复查及抽查审核任务,使全区污染源普查任务顺畅经过市环保局的反省验收;共同区商务局根据《酒类流畅治理方法》相关条目,分两批完成全区十个街道的酒类运营者注销立案效劳任务,共走访商户2873家,完成立案注销表2576份。

(四)多方进修,拓展创新思绪

自2005年7月以来,建立部先后3批在全国确定了51个试点城市(区)进行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推行使用,很多城市在展开网格化城市治理任务的还,连系实践,在新形式内容拓展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究,比方:杭州市充沛发扬数字城管系统的优势,依托数字化城市治理地舆信息治理系统,连系无线城域网等现代化信息技能,建立了全市一致的综合收费、治理、监视、效劳功用为一体的泊车综合治理效劳平台,经过科学合理的系统装备,节省了本钱,提拔了运转成效,较好地知足了路途泊车收费、治理及效劳的需求;北京市西城区将东城形式进一步创新,提出资本共享、批示一致、运转协调、措置高效的任务目的,环绕城市治理、应急批示、便民效劳、总值班室四项效劳本能机能,向城市治理监视、当局值班、非紧要救助和应急批示的一致一体化治理批示开展,创立了“四位一体”城市运转治理批示形式,经过当局常态和十分态治理的有用连系,在城市运转治理与应急批示上做了成功的测验;上海浦东新区北蔡镇在城市网格化治理综合平台的根底上,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完美社区根本效劳系统建立,针对当地区特点睁开了“为老效劳”等数字社区的特征效劳,经过为白叟供应物业维修、反省身体等各类效劳,将社会网格化治理不时引入庶民最存眷的热点范畴,进一步发扬当局在数字社区治理中的主要效果与影响力。

经过对各试点城市新形式拓展方式和内容的研讨和进修,连系我区的探究和理论,进一步坦荡了我们在新形式内容拓展上的任务思绪,那就是要一直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精密化治理的精华,充沛发扬新形式优势,整合伙源、连系实践,丰厚以城市外观形状为主的新形式治理内容,逐渐完成在当局任务各个范畴的使用,促进当局治理程度的进一步提拔。

四、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开展偏向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曾经成功地走过5年工夫,它实在进步了当局治理城市的才能,改善了人们生涯、任务的情况,拉近了市民与当局间的间隔,然则仔细总结,我们可以明晰地发现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还有很大的开展空间,今后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美我区的网格化城市治理任务:

(一)逐渐构建城市运转监测平台,保证城市平安、不变运转

经由对奥运会效劳保证任务的具体总结,我们愈加看法到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作为当局城市治理最好抓手的主要性,下一步我们将增强网格平台的系统建立,完美功用、健全数据库,拓宽监管本能机能,使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在后奥运期间及严重运动中发扬更鸿文用,逐渐构建城市运转监测平台,使网格化城市治理平台成为当局的根底信息平台,成为整个城市运转的数据、信息的集散中间。还,经过对城市运转的动态监控及对平台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剖析,构成城市运转的总身形势描绘与前兆辨认预警,提出相关的处理方案和政策建议,使城市运转的综合协调与批示目的更明白、办法更妥当、施行更有用,最终完成不只对城市全体运转的全进程进举动态、科学、系统治理,并且还也为城市运转突发事情应急治理供应长效机制保证和数据信息支撑。

(二)进一步拓展新形式监管内容,进步城市综合法律才能

进一步创新治理、整合伙源、理顺关系,充沛发扬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治理效劳和监视评价本能机能,扩展新形式监管内容。当前,我们已对全区各单元的本能机能进行细心梳理,将可以归入到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的本能机能进行了汇总,下一步,我们将连系实践,逐渐丰厚具有外观形状的网格化城市监管内容,树立完美城市公共治理信息平台,为多部分的综合法律供应详实、牢靠的数据支撑,使各部分可以获得所需的共享信息,并在实行各自任务职责的根底上,真正完成城市治理中各部分间的协同作战,然后有用促进当局综合法律效能的进步,不时健全城市治理综合法律体系体例和长效机制。比方:本年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将在我区的公共平安监督工作中发扬主要效果,经过扩大城管监视员的监管内容,完成全区风险源发现和预警才能的有用加强,并将区内严重风险源的地舆地位、风险水平、周边状况、出产单元根本信息等在网格地舆图层上定位,树立相关数据库,监视员在上传风险源的相关信息后,监管部分可以实时调取所需信息,进行判别跟踪和监控处置,然后大大进步了我区公共平安监管和防备的程度。

(三)以数据促决议计划、以数据抓绩效,增强网格化信息治理系统的数据发掘功用

经过总结5年来新形式运转的实践经历,我们发现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首要偏重于问题的发现和监视,而在数据剖析发掘上有待进一步进步。下一步,我们将在总体把握城市运转即时数据的根底上,经过数据深条理剖析发掘,做好新问题的辨认和捕获任务,以图表等方式为指导最直观的展示出问题的地点,全力辅佐指导第一工夫获取有用信息,敏捷做出准确决议计划,真正成为指导决议计划信息的最牢靠起原。还,我们还将继续性的采集各部分履职状况的相关数据,经过对数据进行追踪式的剖析,构成响应的绩效目标,使指导透视和存眷到各部分的实践运转状况,真正从决议计划层面推进各部分绩效治理。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政工格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前言

思想政治工作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群众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于其成员,使之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保证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时代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综合教育实践。

一、大政工格局的必要性

(一)利于国有企业工作统一协调进行

大政工格局是一种具有大局意识的机制或体系,在大政工格局中,一般由一个领导班子负责整个局面管理,行使监督工作由党政人员完成。各个职工要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国有企业的出发点,不断地探索新的具有创新性的工作途径,在保障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下,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可以公开、透明化,达到更深层次优化整个系统的目的。由于各自工作的特殊性,国有企业的党政之间工作一直存在着较多难以调和的问题,这也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目前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局面有一定改善,但是在没有创新和改革的前提下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制,使得国有企业没有依据其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必要的创新,加上多年来的老思路和老习惯,国有企业对文化建设意识不足,所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管理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之间不能紧密联系,常常表现为各自为政现象。打造国有企业大政工格局,能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管理、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有机整合,有利国有企业党政工作的协调与统一,能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能发挥国有企业职工的潜力

一般而言的政工格局体现在企业的日常工作和一些硬性指标的单方面性和个人,国有企业的整个系统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是大政工格局的重点,这也将要求国有企业的领导和职员在分析与解决各种问题时,要将相关规定和要求至于首位,防止片面性以及主观性问题出现。大政工格局的重要目标是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国有企业的职工是相关企业生产与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管理和企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从而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职工的潜力,从而大大促进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使国有企业的各种效益最大化。所以注重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文化,促使国有企业的建设更加多元,即将政工载体由单一性发展转向文化的建设、经济活动、制度建设以及企业管理等多元载体的发展。

(三)可以充分实践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存在明确的定义,但是有明确的目标作为其导向,即国有企业必须健全基本的价值观念,要积极引导社会以形成比较公平的商业道德标准,必须以社会为本作为其准则,要为人民着想。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系着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信誉和形象,也关系着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符合国有企业的长期利益。构建国有企业大政工格局,能实现企事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的转变,能更好促进国有企业充分实践社会责任。通过构建大政工格局,利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保障和政治核心作用,能紧密联系工会组织和群众,起到纽带与桥梁的作用,随着大政工格局的推进,要重点突出党建思想工作的实效性,要在社会上形成精神文明、企业文明以及队伍建设文明的企业,要在社会上形成领头军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大政工格局的现状

(一)年龄结构不合理

时代在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进行,相关的体制也在不断地转变,由于工作需要,有些业务熟练的相关政工人员被调离,通过人才引进渠道引进的人才多无相关经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够深刻,所以致使国有企业的政工队伍人员年龄相对老龄化,人才的梯度不足。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正常发展与运行。

(二)知识层次不统一

知识层次是决定国有企业整体工作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企业内部,出现部分政工人员没能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党的重大理论。有些政工人员工作热情不够,没能做到积极主动深入进行探索。没有相关专业知识作为支柱,政工队伍不能就相关新的政策作出积极响应,从而影响到政工工作顺利开展。

(三)没有创新

旧的工作思路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政工工作的开展,所以摒弃旧的工作思路尤其重要。国有企业如今无论从社会、法制、经济以及政治方面都迎来了崭新的时期。在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任何一个领域都在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处于变局中,不能进行自身的创新改革,有些政工人员不能总结工作经验,工作模式依旧按照以前的方式,态度依旧消极。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打造大政工格局的策略

(一)完善大政工格局的体制

责任体系是大政工格局的具有实用性的根本,要落实党组织管大事顾全局、实施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职责,将重心放在对领导干部的管理教育、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及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上;要将行政领导共同负责落到实处,重视干部的作风建设和生产管理工作;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工作;对专职政工干部进行工作指导,要求其能准确研究分析,能对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健全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制度,国有企业的党委负责人要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同时董事会、监事会中的党员负责人可以按照及相关规定进入党委会。在工作上,企业党组织要支持和帮助行政领导,行政领导和董事会在重大问题决策上要尊重党委的意见。强化评估考核,使之制度化、程序化和指标量化,要重视评估与考核的可操作性。要加强职工8小时外的感情联系,以开放的工作模式来增强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如今互联网时代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所以要利用新的载体进行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与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到职工中去。

(二)优化大政工格局的机制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和企业特色的总和,企业文化对其成员有一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包括了价值观念、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以及道德风尚等,所以要积极建设企业文化,从而统一国有企业员工们的意志,同时对其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从而达到动员全员力量的目的。要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接机制,一方面可以发挥企业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进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接机制,通过机制的完善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其道德思想觉悟。要建立业务管理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内控、质量及安全。

(三)方式方法进行创新

要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进行转变,变单一型的思想教育为多样化以提高团队整体素质教育,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要关注个性,关注基层,关注热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据不同职位进行教育,对于领导班子,要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和廉洁从业教育。对于青年职工,要依据其易受新媒体的影响的特点,要对其进行职业规划和引导性为主的思想工作。对于基层的新型编制人员进行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能遵纪守法,认真为企业贡献力量。要准确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要建立职工谈心谈话机制,对职工出现的情绪变动要进行观察,必要时要进行疏导。解决问题要落到实处,职工不满的问题则是企业不满的问题。要正确引导职工分清情与利的关系。改变传统灌输型教育,要进行思想政治渗透,要进行服务型工作法,同时开展送温暖工程。

四、结语

构建大政工格局,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是顺应国有企业发展的需求,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只有认识打造大政工格局的必要性,充分研究其现状,通过完善体制,优化各项机制,采取新的方式方法,才能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得国有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工作顺利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安定有序;要素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5-0174-0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意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这是对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方面所作的原则性规定,具有理论方向性、实践指导性和价值取向性,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原则要求下建设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理论上仍需厘定特定社会的安定有序的构成要素,也就是说,应当明确中观或微观层面上哪些要素的安定有序,形成了宏观社会的安定有序。理论上的要素界定既为实践上的和谐建设提供了工作重点,又为评价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状况提供了标准。因此,在理论上研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的构成要素及其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理论研究的问题提出来了,可解决问题还需要科学可行的方法。首先,择取科学的理论研究思路。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就实质而言,是政治层面的安定有序问题。因为,一方面社会的安定有序是社会建设与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具有宏观性的政治影响和政治意义,另一方面,特定社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面临或处于非安定有序的局面,总是会在不同程度上牵动社会的整体层面,引起人们对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政治体系――不同程度的关注。同时,政治层面的非安定有序必然导致社会层面的失序,甚至进入不稳定状态。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从政治视角探索和研究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安定有序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体系。

其次,明确具体的政治研究方法。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是某些社会结构相互关系而达成的期望性局面。在这个意义上说,安定有序是这些社会结构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政治事物进行结构一功能分析,G・A・阿尔蒙德构建的体系一过程一政策分析框架可谓典范。这一分析理论能够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的要素体系研究提供方法论启示。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生活自成系统,任何政治系统都包括体系、过程、政策等三个层次的政治结构。按照结构一功能方法分析,他得出结论认为,“任何政治体系所发挥的功能都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即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体系层次履行“涉及体系的维持和适应功能”。过程层次执行“转换过程”的功能,即政治体系内外社会成员的要求和支持的输入。通过这一“转换过程”变成权威性政策的输出,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四个方面功能。政策层次是指政治体系的权威性政策输出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外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体系的实际作为,执行提取、分配、管制和象征等功能。以上四个层次的功能都有一定的政治组织和政治结构来承担。这些层次、结构、功能的同时并存和动态平衡,是政治体系稳定并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于这种类型划分,阿尔蒙德强调指出,“尽管在讨论这些层次时必然要按一定的顺序,但我们必须强调,这些仅仅是层次,是事物的各个透视面,而不是相继发生的各个阶段……因为这三个层次是同时活动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实际运行的政治体系而言,不存在纯粹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类型,往往是三种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同时存在、相互融合。但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上述类型分析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阿尔蒙德指出,按照这种三层次的分析结构,就“能够容易而又合乎逻辑地从一个机构转到另一个机构,从一个过程转到另一个过程,而内容和意思仍然前后贯通,一脉相承”,即能够从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等角度合乎逻辑地、系统地分析政治问题。

最后,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结构一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具有理论分析的力度和限度,这已经为众多学者所认识,这里不再赘述。因此,在借鉴该种方法来分析我国的现实问题时,需要进行一定的理论改造和拓展。前面已经论及,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的实质是政治的安定有序。政治的安定有序是建立在特定的政治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基础上。如何认识我国政治安定有序的内涵?邓伟志先生认为是指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等三个不同层次”。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充分重视民众的政治心理的稳定。就民众政治心理的产生原因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对于政治体系及其权威性政策的实际作为而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评价的集合,以阿尔蒙德的话语来说是归属于“政策层次”。这样,我们就构建了认识和评价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四个层次的要素体系,即政权体系层次、权力结构层次、政治过程层次和政治心理层次的要素体系,每一个要素体系又包括若干具体的要素指标。

二、政权体系层次的要素体系

这方面的要素体系主要是从政治权力的组成和政治主体角度划分出来的,涉及体系的维持和适应功能。该要素体系具体包括:

1.国家是一个国家的固有权力。国家凭借这种权力可以以最高权威和独立自主的方式处理它的一切内部事务和外部事务,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或实体的干涉和影响。具有两重属性,即对内属性和对外属性,也称对内和对外。“对内的最高属性实质上指国家的政治统治权”。对外独立的属性派生于对内最高属性,“它主要指一个国家有权独立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政策,处理国际事务和享有国际权利与国际义务,不允许其他国家或其他实体干涉一个国家在这些领域中的自主活动”。当一个国家对内不能防止内部冲突而导致分裂,对外没有能力抵抗外来侵犯,也就根本不能说这个国家是安定有序的。国家安定是一种最基本的安定有序。国家是构成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政治是否安定有序的最基本要素。

2.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是指政治主体对国家的制约能力和力量。统治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政治 出发所确立的权威性利益格局,以及进一步实现和维护此利益格局的方式。政治主体制定的政策,直接关系到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切身利益。因此,政治主体制定的政策,能否体现最大多数人民的意志,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实现,也就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社会建设对于政策取向的公平正义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因为,如果政治体系的权威性政策不再成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方式,而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或者难于在社会成员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虽则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经济仍以增长的势头发展,但是社会的和谐建设则成为口号。

2.政策稳定性邓小平曾经指出,政治稳定包括两个稳定,一是政局的稳定,一是政策的稳定。由此可见,政策稳定在整个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正因为政策的实质是社会利益格局及维护和实现这一格局的方式的权威性规定,因而,政策的变革就意味着某一阶级、阶层、集团失去原来利益格局下的既得利益,而另一阶级、阶层、集团则在新的利益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利益格局的变革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益格局的不确定性。政策的随意变动,即利益格局的非定型化,必然导致社会政治的动荡。并且,政策的经常性变动自身就已经表明这个社会是不和谐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社会必须对利益格局的规定性政策加以经常性变革才能使社会整体得以延续,另一方面是因为政策的变动反映了政策背后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激烈程度。

五、政治心理层次的要素体系

政治心理的稳定是指社会公众对于政治体系及其政治过程形成了政治共识、政治认同感和支持感,对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力等。它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能使社会的政权体系、权力结构体系和政治过程方面更加有力和持久。它包括以下方面的要素指标:

1.公众政治取向一切政治活动都是以人为核心的。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制定的路线与政策以及采取的政治措施,都将对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又反作用于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决策。政治体系及其决策的认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而社会群体的政治取向则是其政治心理的核心部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这里的政治取向是指公众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秩序和政府行为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总和,它显示着公众对于现时政治关系的价值立场和基本态度,是现时政治关系是否合理、合法的集中体现。一切政治投入、政治活动的结果,最根本的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满足和根本利益的实现,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此就必须以公众对政治现实的真实感受即政治取向来加以衡量。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动员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期望水平,而经济发展满足公众需求的能力增长速度不及公众期望增长速度,“因此,在人们的期望与现实可能之间,需求的形成与需求的满足之间,以及期望的功能与生活水平的功能之间,形成了一个差距。这种差距引起了社会挫折感和不满足感。实际上,这种差距的程度是测定政治不安定程度的一个恰当标准。”因此,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当正确地对待和引导“人”的政治取向。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11篇

(讨论稿)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治理各项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加强党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

(一)健全党领导社区治理体制

1.全面推进“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委)—小区党支部(党总支)—楼栋党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居民党小组)” 五级组织体系建设,把党组织建到小区、楼栋(楼院)和单元。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按照有利于加强管理、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创新党支部设置和活动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以“五星”党支部创建为抓手,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季度观摩等活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2.加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升社区“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运用水平,推动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3.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居民委员会主任、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推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依法写入各类组织章程。探索建立基层各类组织向党组织定期报告工作、进行年度述职等制度。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二)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

4.深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优化和综合设置乡镇(街道)机构,规模较大、管理任务较重的限额12个,其他为10个,严禁超出限额设置机构或将挂牌机构实体化;除上级明确要求设置的机构外,其他要在机构限额内根据实际设置。除上级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区直部门设在乡镇(街道)的机构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2022年9月前完成划转归属工作;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要纳入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

责任单位:区委编办

(三)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

5.坚持党建带群建,持续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更好履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统筹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配置,支持群团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

责任单位: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区残联、区侨联

6.大力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2021年12月底前培育登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2个以上、志愿服务组织5个以上。优先发展家庭、健康、养老、育幼等居民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链接公益慈善资源参与治理;统筹整合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公益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加强卫生健康类社会团体管理,推动发挥作用。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7. 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制度,支持和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在重大急难任务中有效发挥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和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卫生法律等行业人才骨干作用,注重网络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建强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策划实施一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推进志愿服务项目运作,促进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探索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开展最美志愿服务队评比争创活动,创建志愿服务品牌。

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8. 健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工作机制,逐级落实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制度,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推进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原则上,每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固定联系1至3个社区,每个社区至少有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固定时间开展结对帮扶、联建共建等活动,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二、加强街道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一)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能力

9.根据乡镇(街道)履责需要,重点下放乡镇(街道)对区直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综合执法指挥调度权、多部门协调解决综合性事项的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权、职能部门派驻乡镇(街道)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前征求意见权和工作情况考核评价参与权、下沉资金与人员的统筹管理和自主支配权;赋予街道对辖区设施规划编制、建设和验收参与权,以及涉及辖区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的建议权。加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建设,确保每个机构定编10名左右,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行综合执法公示制度,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

责任单位:区委编办

(二)增强乡镇(街道)和社区为民服务能力

10.制定乡镇(街道)和社区政务服务事项通用目录,梳理规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梳理公布社区直接办理或代办的政务服务事项,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不动产登记、社会救助、户籍管理等事项依法下放。推动街道落实“门前责任制”“路长制”等,完善提升城市街区功能和综合环境,做好市政市容管理、物业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组织培育引导等工作。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充实基层社会救助力量。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推动上级投入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由社区党组织统筹整合,为群众提供服务。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11.实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行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街道、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持续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乡镇(街道)分级诊疗制度和签约医生服务制度。按照医养结合的思路,将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谋划建设。整合华龙区人民医院、铁路医院、大化医院等医疗资源,下沉至医养机构服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责任单位:区卫健委

(三)增强乡镇(街道)和社区议事协商能力

12.完善街道民主协商制度,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确定乡镇(街道)协商清单,健全乡镇(街道)党(工)委主导的议事协商机制,完善座谈会、听证会等协商方式,推行人民建议征集、重大事项听证、重要会议旁听等制度,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意见建议处理机制,推动政协委员列席乡镇(街道)有关会议参与议事协商。全面落实乡镇(街道)政务公开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公众列席乡镇(街道)有关会议制度。加强和完善社区协商机制,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进一步规范协商程序、拓展协商范围、丰富协商内容,定期开展民主协商;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推动形成会议协商、对话协商、书面协商、网络协商等多样化基层协商格局,加强协商结果运用。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四)增强乡镇(街道)和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13.成立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委员会,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应对自然灾害的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每年开展综合演练,提高应急处突能力。统筹协调人武部、派出所、消防站和社会救援等力量,每个乡镇(街道)建立不少于5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依据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应急备用金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人、财、物支持,推动乡镇(街道)科学高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深化以党组织为领导,下沉一线干部、基层党员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民兵连等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工作模式。

责任单位:区应急局、区人武部

14.增强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健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机制,经常性入户走访,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建立常态与应急状态转化机制,强化应急处置演练,加强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建设,健全应急状态下社区“两委”统筹调配区域内应急资源力量机制。以社区现有基干民兵为基础,以转业军人为重点,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素质民兵队伍。开展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责任单位:区应急局、区人武部

(五)增强乡镇(街道)和社区平安建设能力

15.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体系,推进乡镇(街道)、社区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与人民法庭工作对接。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社区创建工作,深化“一居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员队伍”模式,持续开展“三官一员”进社区,建立法官、检察官、警官挂职居委会副主任制度,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实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暨命案防范等专项行动。提升“雪亮工程”建设水平,开展智慧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探索建立乡镇(街道)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

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

16.改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全面实现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合理设置社区网格,把党建和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做到网格统一划分、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结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沉,加强资源整合、充实人员力量,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网格长,每150户常住居民配备1名网格员,实行分片负责、责任到人。把党组织建在网格、党员作用发挥在网格,做到需求在网格发现、信息在网格采集、隐患在网格排查、环境在网格维护、服务在网格开展。健全完善网格发现、社区收集、街道吹哨、协同处置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矛盾问题和群众诉求。

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

(六)增强乡镇(街道)和社区智慧治理能力

17. 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一体化综合自助终端向基层延伸,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推动“一网通办”。建设覆盖全部社区,集行政管理、社区事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大信息资源多方共享、业务协调办理,在社区推行“一门式”服务模式。强化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互动。推动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小区建设,开展小区智能安防、流动人员管理、停车服务、邮件快件存放等智慧化应用。加强大数据分析研判,促进社区治理科学化、精准化、便捷化、高效化、普惠化。

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局

三、加强社区自治、法治和德治建设

(一)提升社区自治建设水平

18.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发挥居民委员会下设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环境和物业管理等委员会。坚持和完善居民委员会成员履职承诺和述职制度。推动乡镇(街道)指导社区依法制定居民公约,健全备案和履行机制,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组织开展优秀居民公约评选宣传活动。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19.规范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全面落实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坚决防止政治上的两面人,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涉黑涉恶及涉及宗族恶势力等问题人员,非法宗教与邪教的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等进入社区“两委”班子。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

20.持续开展“红色物业”创建,推进物业服务行业和物业服务企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行社区“两委”成员与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加强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对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将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等情况与物业招投标、信用征集、行业评优等挂钩。建立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居民满意度调查机制,综合运用居民物业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和物业企业诚信体系,督促物业企业改进物业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乡镇(街道)探索建立公益性企业、物业公司托管等物业管理模式,对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实施物业服务保障。

牵头单位:区房管局、区住建局

21. 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40平方米的标准,通过新建、改(扩)建和整合共享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探索“1+7+N”社区治理服务模式,健全1套组织架构,融合医疗、敬老、托幼、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综合治理等7项基本服务内容,鼓励和支持社区发挥“一室多用”的综合功能,与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合作,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落实“15分钟服务圈”要求,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有七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品牌家政企业进社区,加强对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关爱照护,做好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工作。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

(二)提升社区法治建设水平

22.持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把法治思想、宪法法律等纳入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理论学习、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把依法履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内容。组织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常态化送法进社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

23.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规范运行,加强以乡镇(街道)司法所为依托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推动在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推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社区法律顾问集中服务实践活动,落实社区法律顾问考核评估制度。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

(三)提升社区德治建设水平

24.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社区”活动,组建“百姓宣讲团”开展分众化、互动化、精准化宣讲,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基层入人心。健全道德评议机制,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防汛抗议等,开展“最美社区人”选树等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聚焦身边人讲好身边事。通过巡回宣讲、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守正创新、厚德自强、吃亏奉献、勇毅担当”的新时代濮阳精神,展现新时代濮阳人的精神风貌。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

四、加强社区治理组织保障

(一)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25.建立健全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社区治理工作,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区委将社区治理列为“书记工程”,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抓好统筹谋划和协调指导。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组织推动、督导检查。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要健全抓落实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具体责任人,党组织书记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做到亲自抓、抓具体,推动形成书记抓书记、一级抓一级的责任落实机制。

责任单位:区委办、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办

(二)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26.规范乡镇(街道)、社区权责事项,并为权责事项以外委托工作提供相应支持。未经区委和区政府统一部署,区直各职能部门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乡镇(街道)、社区承担。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全区督查检查考核计划的审核把关和集中统筹,坚持对乡镇(街道)、社区以综合考核为主,严格控制考核总量和频次;持续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以及“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出具证明事项、创建示范等项目,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责任单位:区营商办

(三)健全队伍建设机制

27.在乡镇全面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或党建工作站、配备专职组织员。不断优化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建立后备人才库。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以乡镇(街道)干部、社区干部为重点,每年将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轮训一遍,提高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民政局

28.推动现有空编缺员的乡镇(街道)在2年内补齐人员。选派区直事业单位差额补助和经费自理编制人员到乡镇(街道)工作,对符合条件、期满考核合格的,纳入乡镇(街道)全供事业编制管理或享受全供事业编制人员同等待遇。加大面向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向招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力度。把长期扎根基层、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人社局

29.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全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按照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依据区域面积、人口结构、管理幅度、社区规模等具体情况,确定社区工作者队伍规模,实施总量调控,保持适度规模,形成合理结构。适时制定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岗位序列和薪酬体系。把年纪较轻、潜力较大、一贯表现好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列为区管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库。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提供更多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加大“全科社工”培养力度,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支持其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和学历教育等,对获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给予职业津贴。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

(四)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30.加大乡镇(街道)经费保障力度,指导乡镇(街道)按照全省统一规范流程办理集中支付业务,推进乡镇(街道)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不断拓宽社区治理资金筹集渠道,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多元化投入、多方位监管、正常增长的经费保障监督机制。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12篇

一、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

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切实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构建局一把手的统一领导,各股、室、所、公司整体联动的调解工作格局,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补充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拓宽矛盾纠纷的化解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确保每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做好新时期工作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牢记为民宗旨,发扬务实作风,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增强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工作新秩序,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任务相适应的工作新机制,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加大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方案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落实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房产局一把手亲自动员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着力解决平安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平安建设的投入,增加经费,落实考核奖惩,有力地促进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13篇

充分认识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我们党作为一个由中央、地方、基层各级组织构成的严密的统一体,党的执政能力是各级党组织能力的综合反映。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重要职责。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和战斗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使得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从本地区的实践中感到,目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与这些重大变化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尚未完善,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在原有的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连市委提出: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就是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认识和构架基层党建工作的宏观布局,逐步形成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工作网络,从而有效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党的有效领导。所谓“新格局”,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而言的。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在“面”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农村延伸到城市社区;在“线”上,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国有集体企业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块”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机关事业单位延伸到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面、线、块组成的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三大新兴党建领域,构成了整个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基于这种认识,大连市委以及有关部门坚持在探索中推进,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在全市逐步形成了功能定位清晰、组织体系完善、党员管理规范、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到位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从实际出发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立足新格局,统筹谋划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关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从宏观和全局上加以正确认识和把握。传统党建领域和新兴党建领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大连市委确立了“夯实基础、拓宽领域、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抓好典型”的工作思路:在传统领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上;在新兴领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打好基础、逐步深化上,以此推动新格局的构建。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行之有效的。

立足新格局,合理划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通过研究和分析,大连市委提出:在“面”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农村党建领域和城市社区党建领域,其党组织覆盖了全社会,支撑着城乡基层政权的建设,担负着对各自领域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于领导核心上;在“线”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国有集体企业党建领域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领域,其党组织是附在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面上的经济实体中的,社会领导职能已由农村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承担了,企业党组织只是围绕生产经营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于政治核心上;在“块”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机关事业单位党建领域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建领域,其党组织也是附在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面上的行政实体和社会实体上的,领导核心的责任已经由农村和社区党组织承担了,同时机关党组织还附在地方党组织的本体上,因而除了高等学校,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也应当定位于政治核心上。

立足新格局,科学构筑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这包括两部分工作:一是根据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在三大传统领域完善党建工作体制,适时整合和拓展党的组织体系;二是在三大新兴领域建立相对完备的党组织体系。特别是后者,必须根据各自领域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大连的做法是:在社区,建立由区(市县)、街道、社区、楼院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由区(市县)、街道(乡镇)和非公企业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并依据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特点,分别采取“派建”、“内建”和“外建”方式建立党组织;在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由业务主管单位、行业协会、社团中介(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

立足新格局,集中梳理、指导“隐性党员”归位。大量“隐性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难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到,“隐性党员”多是因为体制变化和结构调整,党员在从三大传统领域流向三大新兴领域的过程中,新兴领域党的工作没有及时跟进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先后在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对“隐性党员”进行集中梳理,帮他们接转组织关系,3年时间将72000余名“隐性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在此基础上,在全市普遍实行党员组织关系接轨“回执”制度,有效杜绝了新的“隐性党员”的产生。

立足新格局,积极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不同职责,我们研究确立了农村和社区、国有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方针和目标,这就是: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提升社区党组织建设水平;围绕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加强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建设,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围绕强化服务功能,切实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努力探索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建设。

立足新格局,合理确定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从实际情况看,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对比较容易明确,就是必须由区(市县)委承担第一责任;而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由于行政上无上级主管,确立责任主体比较困难。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实行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相对结合,以区(市县)委为第一责任者,在区(市县)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区域内实行分级管理;对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本着有利于保证行业自律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行风行规建设、有利于围绕业务工作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实行业务主管单位或行政挂靠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行业自律组织党组织管理为依托,市县分级负责。

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几点启示

各级党委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关键。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的协同配合。地方党委作为一个地区的领导核心,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是联系中央和基层组织的纽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必须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坚持立足实际,把握规律,大连市才科学有效地构建起了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基层党建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14篇

充分认识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我们党作为一个由中央、地方、基层各级组织构成的严密的统一体,党的执政能力是各级党组织能力的综合反映。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重要职责。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和战斗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使得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从本地区的实践中感到,目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与这些重大变化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尚未完善,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在原有的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连市委提出: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就是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认识和构架基层党建工作的宏观布局,逐步形成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工作网络,从而有效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党的有效领导。所谓“新格局”,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而言的。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在“面”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农村延伸到城市社区;在“线”上,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国有集体企业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块”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机关事业单位延伸到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面、线、块组成的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三大新兴党建领域,构成了整个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基于这种认识,大连市委以及有关部门坚持在探索中推进,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在全市逐步形成了功能定位清晰、组织体系完善、党员管理规范、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到位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从实际出发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立足新格局,统筹谋划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关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从宏观和全局上加以正确认识和把握。传统党建领域和新兴党建领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大连市委确立了“夯实基础、拓宽领域、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抓好典型”的工作思路:在传统领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上;在新兴领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打好基础、逐步深化上,以此推动新格局的构建。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行之有效的。

立足新格局,合理划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通过研究和分析,大连市委提出:在“面”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农村党建领域和城市社区党建领域,其党组织覆盖了全社会,支撑着城乡基层政权的建设,担负着对各自领域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于领导核心上;在“线”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国有集体企业党建领域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领域,其党组织是附在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面上的经济实体中的,社会领导职能已由农村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承担了,企业党组织只是围绕生产经营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于政治核心上;在“块”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机关事业单位党建领域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建领域,其党组织也是附在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面上的行政实体和社会实体上的,领导核心的责任已经由农村和社区党组织承担了,同时机关党组织还附在地方党组织的本体上,因而除了高等学校,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也应当定位于政治核心上。

立足新格局,科学构筑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这包括两部分工作:一是根据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在三大传统领域完善党建工作体制,适时整合和拓展党的组织体系;二是在三大新兴领域建立相对完备的党组织体系。特别是后者,必须根据各自领域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大连的做法是:在社区,建立由区(市县)、街道、社区、楼院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由区(市县)、街道(乡镇)和非公企业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并依据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特点,分别采取“派建”、“内建”和“外建”方式建立党组织;在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由业务主管单位、行业协会、社团中介(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

立足新格局,集中梳理、指导“隐性党员”归位。大量“隐性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难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到,“隐性党员”多是因为体制变化和结构调整,党员在从三大传统领域流向三大新兴领域的过程中,新兴领域党的工作没有及时跟进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先后在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对“隐性党员”进行集中梳理,帮他们接转组织关系,3年时间将72000余名“隐性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在此基础上,在全市普遍实行党员组织关系接轨“回执”制度,有效杜绝了新的“隐性党员”的产生。

立足新格局,积极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不同职责,我们研究确立了农村和社区、国有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方针和目标,这就是: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提升社区党组织建设水平;围绕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加强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建设,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围绕强化服务功能,切实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努力探索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建设。

立足新格局,合理确定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从实际情况看,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对比较容易明确,就是必须由区(市县)委承担第一责任;而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由于行政上无上级主管,确立责任主体比较困难。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实行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相对结合,以区(市县)委为第一责任者,在区(市县)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区域内实行分级管理;对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本着有利于保证行业自律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行风行规建设、有利于围绕业务工作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实行业务主管单位或行政挂靠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行业自律组织党组织管理为依托,市县分级负责。

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几点启示:

各级党委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关键。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的协同配合。地方党委作为一个地区的领导核心,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是联系中央和基层组织的纽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必须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坚持立足实际,把握规律,大连市才科学有效地构建起了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基层党建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第15篇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具体到一个地方,关键在地方党委。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的集中体现,就是总揽和谐社会建设全局,协调政府、人大、政协、司法部门、人民团体等各方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新发展,要求地方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五个统筹”渗透和推进到社会结构层面,必然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密不可分,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这就要求地方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统筹兼顾”作为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按照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发展战略、实施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

“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新变化,要求地方党委坚持以“辩证统一观”总揽全局,进一步优化工作布局。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个有机统一,体现在“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本质、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是一致的,是相互兼容、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互为保证,相依而存、不可偏废的,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的。“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格局,为我们党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这就要求地方党委在总揽和谐社会建设时,既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又要在实践中自觉地把“三个文明”建设落实到和谐社会这个载体上,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归根结底,就是坚持“辩证统一观”,优化“四位一体”求和谐的工作布局: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民主政治,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发展先进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三个文明”共建。

“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新特点,要求地方党委坚持以“改革创新观”总揽全局,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处在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不稳定因素增多。在此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社会资源,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此中,核心是要通过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健全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和机制。这就要求地方党委着眼体制创新、制度构建,在管根本、管长远上花力气,重点加快“五大机制”建设:通过社会激励机制建设,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形成鼓励改革创新,鼓励勤劳致富,鼓励干事创业,鼓励各尽其能的社会氛围和体制环境;通过社会管理与控制机制建设,保证社会有序运行;通过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通过维护社会稳定机制建设,化解矛盾,缓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通过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建设,调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新任务,要求地方党委坚持以“组织整合观”总揽全局,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新任务,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地方党委要有新的执政理念,坚持以“组织整合观”总揽全局,改进领导方式,由地方党委牵头,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投入,协调共进。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委在“总揽全局”的过程中,应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委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领导。应当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只有这样,党委才能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