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优势教育 理论依据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00-02

优势教育是一种强调先天优势,并以优势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优势教育是引导孩子学会自觉地挖掘潜能,发展强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操作模式;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先天优势的科学理解基础之上的人性化教育过程。然而,优势教育理论依据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比较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实践。

一、在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脑比较沉默,长于辨认形体;左脑比较积极,长于言语功能。这一研究证明了右脑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比左脑优越,如在具体思维上,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文字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左脑,尤其是在音乐理解和情绪表达时更是如此。

斯佩里博士的研究表明左脑为数学型,担任着语言、计算、逻辑思维方面的任务;而右脑则是负责欣赏音乐、绘画,从整体上接受事实、承担真感、预测的责任,也就是掌管着人们感情方面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脑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脑革命”“全脑开发”“全脑教育”也随之兴起。有学者提出了“全面开发人脑”的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以人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功能的全面发展,因为脑与整个身心密不可分;第二是指脑各个部分的全面开发;第三是指人脑三个层次水平的全面开发,三个层次是指:现有水平(显能)、潜能水平(潜能)和自我调控水平(“反思”功能)。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大脑的思维功能区已形成共识。大脑可分为知识智慧区(左前),经验智慧区(左后),创造智慧区(右前),感觉智慧区(右后)四个主脑区;机械记忆区(左颞)及情境记忆区(右颞)两个辅助区。四个主脑区都有优势,即全脑优势,但超常儿童是很少的,凤毛麟角,约大部分的人都具有1—3个主脑优势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大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定型,形成特有的优势通道。因此,教育不但要从幼儿抓起,更不应忽视孩子大脑各不相同的事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孩子的优势,加以引导和教育。

二、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宗旨,把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学生完整素质结构的形成,即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学校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能创造未来的人。现代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只有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优势教育正是让人受到最好的教育,人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三、多元智力理论——挖掘每个孩子的优势所在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教师了解学生及其才能,设计课程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优势教育正是利用多元智力理论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才能。

加德纳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这项智力被区分为:语言文字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旋律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共八种。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理论强调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就给我们的优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把自身认知及自我实践的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认识、监督、反馈、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既是学生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驾驭自身各种学习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的能力。优势教育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实现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优势的目的。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势教育 理论依据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00-02

优势教育是一种强调先天优势,并以优势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优势教育是引导孩子学会自觉地挖掘潜能,发展强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操作模式;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先天优势的科学理解基础之上的人性化教育过程。然而,优势教育理论依据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比较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实践。

一、在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脑比较沉默,长于辨认形体;左脑比较积极,长于言语功能。这一研究证明了右脑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比左脑优越,如在具体思维上,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文字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左脑,尤其是在音乐理解和情绪表达时更是如此。

斯佩里博士的研究表明左脑为数学型,担任着语言、计算、逻辑思维方面的任务;而右脑则是负责欣赏音乐、绘画,从整体上接受事实、承担真感、预测的责任,也就是掌管着人们感情方面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脑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脑革命”“全脑开发”“全脑教育”也随之兴起。有学者提出了“全面开发人脑”的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以人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功能的全面发展,因为脑与整个身心密不可分;第二是指脑各个部分的全面开发;第三是指人脑三个层次水平的全面开发,三个层次是指:现有水平(显能)、潜能水平(潜能)和自我调控水平(“反思”功能)。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大脑的思维功能区已形成共识。大脑可分为知识智慧区(左前),经验智慧区(左后),创造智慧区(右前),感觉智慧区(右后)四个主脑区;机械记忆区(左颞)及情境记忆区(右颞)两个辅助区。四个主脑区都有优势,即全脑优势,但超常儿童是很少的,凤毛麟角,约大部分的人都具有1—3个主脑优势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大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定型,形成特有的优势通道。因此,教育不但要从幼儿抓起,更不应忽视孩子大脑各不相同的事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孩子的优势,加以引导和教育。

二、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宗旨,把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学生完整素质结构的形成,即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学校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能创造未来的人。现代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只有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优势教育正是让人受到最好的教育,人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三、多元智力理论——挖掘每个孩子的优势所在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教师了解学生及其才能,设计课程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优势教育正是利用多元智力理论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才能。

加德纳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这项智力被区分为:语言文字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旋律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共八种。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理论强调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就给我们的优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把自身认知及自我实践的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认识、监督、反馈、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既是学生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驾驭自身各种学习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的能力。优势教育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实现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优势的目的。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势教育 理论依据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00-02

优势教育是一种强调先天优势,并以优势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优势教育是引导孩子学会自觉地挖掘潜能,发展强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操作模式;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先天优势的科学理解基础之上的人性化教育过程。然而,优势教育理论依据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比较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实践。

一、在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脑比较沉默,长于辨认形体;左脑比较积极,长于言语功能。这一研究证明了右脑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比左脑优越,如在具体思维上,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文字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左脑,尤其是在音乐理解和情绪表达时更是如此。

斯佩里博士的研究表明左脑为数学型,担任着语言、计算、逻辑思维方面的任务;而右脑则是负责欣赏音乐、绘画,从整体上接受事实、承担真感、预测的责任,也就是掌管着人们感情方面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脑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脑革命”“全脑开发”“全脑教育”也随之兴起。有学者提出了“全面开发人脑”的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以人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功能的全面发展,因为脑与整个身心密不可分;第二是指脑各个部分的全面开发;第三是指人脑三个层次水平的全面开发,三个层次是指:现有水平(显能)、潜能水平(潜能)和自我调控水平(“反思”功能)。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大脑的思维功能区已形成共识。大脑可分为知识智慧区(左前),经验智慧区(左后),创造智慧区(右前),感觉智慧区(右后)四个主脑区;机械记忆区(左颞)及情境记忆区(右颞)两个辅助区。四个主脑区都有优势,即全脑优势,但超常儿童是很少的,凤毛麟角,约大部分的人都具有1—3个主脑优势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大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定型,形成特有的优势通道。因此,教育不但要从幼儿抓起,更不应忽视孩子大脑各不相同的事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孩子的优势,加以引导和教育。

二、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宗旨,把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学生完整素质结构的形成,即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学校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能创造未来的人。现代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只有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优势教育正是让人受到最好的教育,人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三、多元智力理论——挖掘每个孩子的优势所在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教师了解学生及其才能,设计课程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优势教育正是利用多元智力理论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才能。

加德纳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这项智力被区分为:语言文字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旋律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共八种。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理论强调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就给我们的优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把自身认知及自我实践的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认识、监督、反馈、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既是学生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驾驭自身各种学习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的能力。优势教育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实现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优势的目的。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4篇

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难点和重点是在农村。面对时代挑战,解决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农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帮助农村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的孩子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道路上,农村不能完全套用城市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不能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高大上,而要探索出与自身优势结合的发展路径,解决好人机关系的问题。

第一,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但要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技术应用到教育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相较于城市,农村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把城市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并且使用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但要避免走入技术助长应试教育的误区,要以育人为前提,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恰当融入信息技术。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免费师范生政策、特岗教师计划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的出台,解决了一些偏远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问题。

教育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要实现“教得好”的目标,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网络等手段,为他们提供更多进修、培训、同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借助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5篇

摘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讨在高职教学中通过采用项目教学策略促进高职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的协同发展,具体措施包括:组建高职智能学习小组、创建高职多元化学习活动中心、选定高职教学项目、实施多元化的高职教学评价。

关键词 :高职;项目教学;智能小组;学习中心;多元智能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4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隐性知识有效习得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R-30744)

作者简介:朱焰,男,扬州职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7-0063-04

教育既要促进学生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又要促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即教育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发展。[1]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试并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智力特长,多元智能理论揭开了智力研究的新纪元——关注个体优势智能和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高级劳动者,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适应社会生存的专业职业技能。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高职教育管理实践就要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多元特征,帮助他们确立专业发展方向,促使学生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协同发展成为社会优秀的劳动者。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摆脱传统一元智力理论的束缚,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个体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它们共同组成个体的“智力光谱”,这八种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2]八种智能分别对应着八种不同的行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个体毕生用以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的工具”[3],每一种智能实质就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理解世界的一方视角、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建构世界的一类编码。八种智能的发展与表现并不均衡,有强有弱、有先有后。智力通常是多种类型智能有机组合后形成的综合体,个体通常会下意识地选用自己的优势智能与世界展开交互,并最终形成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与创造产品的能力。

“人的智力是由多种相互独立的多种智能共同组合、相互补充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4],学生的智力是各种类型智能的有机组合体,占据较大比例的智能成为了学生的优势智能,智能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智能优势。可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优秀的”,只是“聪明的时机”和“聪明的地方”不同。那么,教育就要根据每位学生智力发展的特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多元发展,同时,要及时发现并重点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内涵

高职教育以为社会输送专业劳动者为己任,通常需要培养学生的多项技能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以培养高职教育层次软件开发的程序员为例,需具备的技能包括:软件开发技能以实现程序的编写、语言表达技能用于表述自己的编程思想、沟通技能用于与软件开发团队成员开展交流、自我反省技能用于反思编程过程等,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这些技能分别对应着数理逻辑智力、语言言语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等。

高职教育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知识社会的激烈竞争。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指依据学生的优势智能培养出的专业技能特长,使其具有绝对的优势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可见优势智能将直接决定员工的工作绩效,并最终影响员工的工作成就。以软件开发岗位为例,软件开发技能是该工作岗位的核心技能,所以要着重培养软件专业学生运用数理逻辑智力编写程序代码的能力。

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以各自的多元智能为基础,发展着不同的专业技能,表现出不同的职业行为,多元智能是能保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的基本智能,优势智能是决定个体取得卓越工作成就的核心智能,关注高职学生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的协同发展实质上就是关注一般工作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共同培养问题。所谓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开展高职项目教学来促进高职学生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的协同发展,帮助他们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具体措施

传统的高职教学仍以培养学生的可以测量的传统智力为主,加德纳认为,项目学习可以摆脱过去语言言语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所强调的以测验为本的学习倾向,去发现和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所以可通过开展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项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多元专业技能的目的。

“项目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理念,又是一种多用途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融合许多教育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社会协商的个人知识建构[6],强调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环境间、学生与社会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对个体知识建构的重大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的协同发展。开展高职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项目,在高职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多元建构、智力的多元培养。“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项目学习一般包括学习中心、活动中心等”。[5]学习中心也就是依据学生智能特征组建的学习小组,活动中心也就是保证项目学习正常开展的包含了多元化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教学场所。可见,开展高职项目教学关键做好四方面的工作:组建高职智能学习小组、创造高职多元化学习活动中心、选定高职教学项目、实施多元化的高职教学评价。

(一)依据学生的智能特征组建高职智能学习小组

根据不同的智能培养目标可组建两类智能学习小组:以培养多元智能为目的的多元智能学习小组和以促进优势智能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智能学习小组。

将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组建多元智能学习小组,这类学习团队的显著特点就是成员间优势智能的互补,团队的多元优势智能可促进成员多元智能的发展。团队智能的互补能够产生多元化的学习内容:成员用各自的优势智能创造了学习成果,一方面,能促进自己优势智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创造的学习成果可成为队友的多元化学习内容,团队成员分享多元化学习成果的过程就是帮助成员发展多元智能的过程,有助于团队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全方位地建构知识、多元化地发展智能。以完成动态网站开发的任务为例,组建的学习团队成员智能特征如下:完成网站程序开发的学生要拥有较强的数理逻辑智能优势、完成网页页面色彩图案设计的学生要拥有较强的视觉空间智能优势,完成网站文字内容整合的学生要拥有较强的语言文字智能优势等,在网站的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贡献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分享着其他成员的学习成果,实质是团队成员间优势智能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并最终实现团队成员智能的多元发展。

将相同优势智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组建优势智能学习小组,这类团队的成员有相同的优势智能,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世界、探求问题解决的最佳策略,可促进成员优势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在学习中,因团员间有相同的优势智能,故而可以借鉴他人优秀的思维过程来促进自己相应智能的发展,同时参考他人的优势智能学习成果可以促进自己对同样学习问题的深入理解。总之,组建优势智能学习小组追求的是最优化的问题解决策略、最佳化的学习成果展示、最大化的优势智能发展。以完成动态网站开发任务为例,完成动态网站程序编写任务需要选取多名具有较强编程技能的学生组建数理逻辑优势智能学习小组,以完成网站不同模块的开发,在编程过程中,成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借鉴队友们的编程心得和技巧,可以实现编程类隐性知识的分享,同时,可以在团队内推广一套最优化的网站开发策略,成员在实践编程策略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编程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促进自己数理逻辑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二)创建高职多元化学习活动中心

“对教师而言,不仅辨认心理/身体系统的智力很重要,而且认识到创设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很重要”[3],可见教学环境对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创建多元化活动中心的关键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和创建多元化的教学场所。

所谓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即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智能特征选择喜欢的学习材料:有同学喜欢文字资料、有同学喜欢动画视频资料等,为满足学生不同的认知需求,就要尽可能准备多元化的学习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选择。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在知识呈现与表述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是对同一知识内容、不同角度的阐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资料切入新知识的学习,在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后选择其他形式的学习资料作为知识再学习的补充,从而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宽泛,促进自己多元智能的发展。在高职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元化的数字学习材料来满足高职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以编程知识学习为例,可以向学生提供编程知识讲解的文字资料、提供项目程序源代码分析的文字材料、提供编程知识讲解的视频材料、提供实际编程工作岗位的情景视频资料等,这些学习资料分别对应着学生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需求,合理运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料就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

所谓多元化的教学场所即包含多元认知工具的教学场地。智能的发展依赖特定的教学场所,需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所来满足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在高职教育中就是要组建多元化的专业实训室。以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为例需要创设的教学场所包括:为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创设软件编程实训室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为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需创设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来培养学生的网络组建技能;为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需创设计算机销售模拟公司实训室来培养学生计算机销售技能;为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需创设计算机维护维修实训室来培养学生排除维修维修计算机障碍的技能;为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需创设多媒体实训室来培养学生绘图、数字音乐处理、动画制作等多媒体开发技能……在多元化的教学场所中,还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工具以辅助多元化的学习,基于现代计算机系统开发的各类虚拟实训软件、教学测试软件和各类通用办公软件都是信息时代最常用的多元化学习工具。在高职教学实践中,要根据高职专业的特点创建不同类型的教学场所、提供相应的认知工具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

(三)选定高职教学项目

“项目学习指的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具体表现为构想验证、完善、制造出某种东西”。[5]项目教学围绕项目的实施开展教学活动,在项目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可以运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其成功运用的关键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运用于高职教学中的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综合性:(1)需要综合运用多元智能来制造项目成果;(2)根据项目完成的需要组建智能小组;(3)要求教师为项目学习的开展准备多元化的学习资料,指导学生从不同智能角度创造相应的智能产品。依据不同的项目主题可以开展三类高职项目教学:(1)项目即大学课外活动。举办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大学课外活动,组建多元智能小组并指导成员利用不同的优势智能参与大学创造性活动,实现多元智能的发展。比如:举办“介绍我的宿舍”活动,可以组建智能小组分别从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空间图像、图形图标等多个方面去创造介绍宿舍的智能产品,参与活动。(2)项目即社会热点话题。围绕某社会热点话题召开主题班会,指导多元智能小组的成员分别从不同的智能视角准备主题班会的内容,实现多元智能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比如,举办“环境污染与绿色环保”的主题班会,就可以指导多元智能小组的同学分别准备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图形图像等智能形式的材料来反映“污染与环保”的主题。(3)项目即专业开发任务。以大学生创新实训项目为抓手,指导多元智能小组成员利用各自的智能优势来完成实训创新项目的某一个部分,达到培养多元智能的目的。比如:以开发某动态网站的创新实训项目为例,最终的实训产品是一个网站,其中包括了多个子任务创造的子产品——以网页布局与美化为任务的静态网页开发、以程序开发为任务的网站代码模块开发等,此时,就可以分配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去完成相应的子任务,以实现多元智能培养的目的。

(四)实施多元化的高职教学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依据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

导向功能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7],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学习来发展多元智能。高职多元化教学评价表现在:(1)允许多元化的高职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创造产品的一种工具,那么可通过评价学生创造的多元智能产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在高职项目教学中允许学生创造自己的优势智能产品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比如:在“开发动态网站”项目学习中,可分别以网页的布局与设计成果、网站程序代码成果、网站文字内容成果等多种学习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以一种形式的学习成果来评价学习效果。总之,允许学生将自己最佳的学习结果呈现出来作为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传统高职教学实践中将教师作为学习评价的唯一主体,将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的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习评价的主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评价,学生可以从自己优势智能角度可以对同学的弱势智能给予评价和指导,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可以从反思的角度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3)采取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用标准化考试取得的多元化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多元学习情况,但不能仅仅采取这种方式,还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开展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归类、汇总编制成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依据档案袋中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对学生智能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所有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措施,都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多元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多元智能而教与学”和“利用多元智能而教与学”[8],在高职教育管理实践中,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并与高职教育管理实际结合,开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教育管理改革,为促进高职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

[2][美]Linda Campbell,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

[3][美]Linda Campbell,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7.

[4]朱焰,等.聋生课堂主题式教学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5:19.

[5]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项目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2(9):23,24,21.

[6]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3.

[7]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多元智力理论 通信工程 信息人才建设 应用

前言: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 也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了满足现代化我国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当下通信工程信息人才需求,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把元智力理论和通信工程信息人才建设结合发展,增加了对人才这一主体的关注度,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分层次的评判,来提高通信工程信息人才的质量和专业知识水平。

一、把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化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以人为主体的基础上,因此,对于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程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来说,对于教学内容的构建,需要保教学内容的多踊,对多元智力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处理和教育,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增加通信工程信息人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类型人才的发展需求。现阶段,通信工程信息人才教学中,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程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整合性的关联网,结合信工程信息人才的主要特征,把主要信工程信息教育知识点,来利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与移动技术、宽带网络和数字技术来进行教育和处理,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性,可以对不同信工程信息人才教育内容和知识点进行优化和完善,增加了不同板块和不同系统的联系性,利于培养信工程信息专业性人才,提高信工程信息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把教学方法进行分类

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在实际应用时,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化处理。对通信信息人才和培养和教育,利用分类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育,主要是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来教育,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优势,每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弊端。因此,对于通讯信息人才的无法建立在统一模式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如果对不同优势和劣势的人才,利用统一方式进行教育,将会降低人才的教育效果和质量,所以,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时,在进行教育前期,要增加对每个个体的了解,利用分类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培训。例如: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为了增加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育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进行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增加培训和教育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其次,教师也可以利用互动教学方法来进行教育,来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具有不同优劣势人才的进行教育,在教育和培训前期,给予学员讨论的命题和话题,把学员划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学员讨论后,教师做出总结和评价。最后教师可以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教学的主要特点,来利于智能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逻辑和数理教学,来增加不同板块之间的交换性,对不同知识进行整合,保证每个学员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学习多样化的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

三、增加教学评判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为了保证多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效果,为保证多元智力理论教育有效性,教师在利用分层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化教学后,为了保证多元智力理论教育效果,教师要及时的对多元智力理论教学情况进行评判,增加评判的全面性和作多样性,对培训人员进行日常的工作和学习的评判,来判断培训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来发现通信信息工作人员的优势和劣势,来进行针对性的多元智力理论培训。

其次,对于多元智力理论教育人员来说,其在实际评判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评判标准,在增加对学员了解的同时,增加学员自身对自己优势和劣势的了解,来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

最后,为了保证多元智力理论教育评判有效性,教师在进行评判时可以把理论评判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整合评判,来保证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科学性,保证评判的科学性,来提高通讯信息人才的素质和实际业务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四、结论

元智力理论在通信工信息人才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满足当下通信工程信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把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化教育,把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增加教学评判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参 考 文 献

[1]霍力岩.等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3(23):113-115.

[2]黄黎明,胡中锋.多元智力论与课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11):43-45.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自信心;自信心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66-01

胡适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对毕业生谈到:“堕落的方式很多,其中有一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想的人生追求’,学生是‘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1]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者如何正确对毕业生进行自信心教育,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压力的困境,显得至关重要。

一、自信心的内涵及自信心教育

自信心,英文名为self-confidence,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积极、有效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可以说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非常强的自信心。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拥有自信心,是达成一切人生目标的关键,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核心。自信心教育是使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自信心教育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正确的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优势,并且随时创设机会锻炼自己,体会自我成就,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教育在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人生,它呈现的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和教育情感关怀。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能力和优势。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他指出,人有七种重要的智能,它们分别是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人的各种智能无优劣之分,但每个人的各种智能水平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其相对占优势的智能种类,运用适当的方法,利用优势智能,能促进人的其他智能知识的学习。[2]例如,我们对待逃课的学生,不能粗暴简单的对其批评,必须通过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

二、自信心问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显现

一份“大学生职前调查大行动”的调研显示,高达86%的大学生反映,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缺乏必要的定位,感觉前途比较迷茫,在当前就业难的现状中,想要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普遍表示缺乏信心。很多人认为没信心的原因来源于学校的声望、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任职情况、个人文化程度、专业的适应度、家庭居住地等因素。其实,真正的根源还是在于自我认知偏差大,78%的学生自我认知较欠缺,要么自卑要么自负,自卑感往往导致对求职产生恐惧,而自负则会使得错过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大学里没有发现自己与别人竞争的优势,缺乏对自身职业的准确定位,随波逐流,乱考各类证书,这些证书不能很好的为自我发展加分。各种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就业自信是一个人在就业行为或就业心理中对自己的积极感受。积极意味着对自己就业行为或心理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包含着对自己就业行为或心理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3]就业自信是构成求职者精神面貌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生走向就业成功的支柱品质之一,是大学生就业中最实用的成功智慧。就业自信能使大学生在择业行为过程中产生勇气、精力、智慧和能力。

三、将自信心教育引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最根本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何将自信心教育引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从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转变思路,采取全新指导模式。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及时转变思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切入点,采取全新的指导模式指导学生就业,率先从“就业焦虑”中走出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信心指数。坚持以“自信心”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实践教育水平、就业自信心等方面开展就业择业引导工作。

(二)用心鼓励,帮助学生发掘自我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有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把它发展到极致,才会获得自信,保持良好竞技状态,从而在竞争中胜出。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积极向上,保持强烈的就业愿望;相信自己的力量,调整心态,建立信心;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利用自己所学优势,明确求职方向。只有做到这些,毕业生才会朝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勇往直前。

(三)积极实践,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学生就业之前,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只要拥有合适的发展平台,都能发展得很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毕业生切实了解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信心,是当前就业指导工作者要着手去做的事情。

四、结论

毕业生处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时期,心理充满矛盾。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及时抓住机遇,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在高等教育中引入自信心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体现。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自信心教育理念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

参考文献:

[1]胡适.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2](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8篇

多元智能教育启示学生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93年在《多元智能》中提出的。他将人的智能分为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认识智能。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这个理论在欧洲、美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的教育上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颇大的成功。

那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有什么启示呢?

启示之一,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综合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多种智能。显然,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就应该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整体的。而考试测出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的某一种智能、某一些智能,或某一个阶段的智能,因此具有片面性。我们现在实行的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一考定终身的这种考试制度,其弊病越来越明显。要测出学生的能力,或者成绩,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整个时间段的评价。学生能不能进大学继续培养和深造,应该进行综合评价,这已经逐渐成了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素质教育实行的学生素质智能综合评价标准的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功于健康、审美与表现)正好涵盖了人的多元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认识智能)的八个项。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家长,也应具有对学生、孩子综合、整体评价的理念,而不应该因学生、孩子考试成绩差而不管、乃至歧视。

启示之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考试成绩有高低之分,教师除了关注优秀生外,还要注重中间生,后进生。不能因为其考试成绩差而另眼看待,更不能对之歧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没有智商高低、聪明不聪明的区别,只有在哪一方面的智能比较强一些、哪一方面的智能比较弱一些区别。学生某一个学科考试的成绩不够好,只能说明他(们)在某一个学科或某一些学科的智能差一些,可是,他(们)长于的其他方面的智能,或其他方面的智能没有得到发现、发展和检测。每一个人均有不同的智能优势。而且,现行的考试大多是用纸笔作答,用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作为核心问题的测试,这种测试得出的结果是单一的。而且,他(们)考试成绩较差,也只是他(们)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较低,而不是所有智能都低。教师应该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启示之三:教学应注意避免学生培养成同一性地思维、具有同一性的思维模式的人。“启发式是我国的将教学传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偏向于结果式启发。我们认为,只有程式启发才能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教学中应该减少或者谨慎地使用启发式。因为,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就容易滑向限制学生创造性,滑向为了一个结果或者答案来设计多个问题,来进行启发,来诱导学生一步步地去接近和符合这个结果或答案,使学生同一性地思维而具有同一模式。同时,试题的设计也应该尽量减少答案的同一性、唯一性。教学和检测的同一性,培养出的学生将会形同同一思维模式的复制品。2000年高考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之所以获得广泛好评,原因之一是注重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即使对同一个事物,思维也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多元的。多元的智能需要运用多元的思维来培养。教学中,应让学生的各种智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鼓励学生质疑;可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鼓励学生思维的多元;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避免同一模式,同一思维。

启示之四:多种途径地发现、了解学生的智能优势及潜在的智能优势。各种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试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及家长发现、了解学生某方面的智能及潜在的智能。考试的方法是多途径的,不同的智能可用不同的考试方法。譬如,通过作文的考试、辩论会中各种要求的设置以认识学生的语言智能,通过举办各种演出用评分的方式来发现学生的音乐智能,通过学生会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的各种试题以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通过春游、观察自然设置题目来得知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等。

启示之五: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我国除了文学领域的作家莫言外,其他领域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吗?答案是否定的。显然,我们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这才有了注重素质教育的改革。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和发展潜质。通过多种方式,包括检测,教师发现了学生某方面的智能优势和潜在的智能优势就应加以培养。教师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如谈话、课堂表扬、期末评语等,让学生知道自己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或潜在的智能优势,以便让学生根据自己较有优势方面的智能来作为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或者选择某一学科作为选修课来学习,以利自己专长的发展。

启示之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各种智能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显然,学生的智能具有差异性。教师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差异,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教学,发展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不仅要使某方面智能较高的学生增强优势,让其优势能够充分地发展,培养出学有所长的学生,还应让某方面智能不够好的学生能够有所学,且学有所得,以满足各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作为师范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以多元智能理念来对待学生,关注学生,还可在教学中渗透多元智能理论,让现在的学生,未来的教师了解、进而理解,形成多元智能理论理念,以利于他们今后的教育工作。

以上几点,有的是因果关系,有的为承接关系,将之并列,旨在突出启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限于理解和实践,略作以上分析表述。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9篇

关键词:自信心;自信心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胡适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对毕业生谈到:“堕落的方式很多,其中有一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想的人生追求’,学生是‘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1]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者如何正确对毕业生进行自信心教育,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压力的困境,显得至关重要。

一、自信心的内涵及自信心教育

自信心,英文名为self-confidence,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积极、有效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可以说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非常强的自信心。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拥有自信心,是达成一切人生目标的关键,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核心。自信心教育是使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自信心教育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正确的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优势,并且随时创设机会锻炼自己,体会自我成就,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教育在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人生,它呈现的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和教育情感关怀。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能力和优势。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他指出,人有七种重要的智能,它们分别是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人的各种智能无优劣之分,但每个人的各种智能水平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其相对占优势的智能种类,运用适当的方法,利用优势智能,能促进人的其他智能知识的学习。[2]例如,我们对待逃课的学生,不能粗暴简单的对其批评,必须通过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

二、自信心问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显现

一份“大学生职前调查大行动”的调研显示,高达86%的大学生反映,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缺乏必要的定位,感觉前途比较迷茫,在当前就业难的现状中,想要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普遍表示缺乏信心。很多人认为没信心的原因来源于学校的声望、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任职情况、个人文化程度、专业的适应度、家庭居住地等因素。其实,真正的根源还是在于自我认知偏差大,78%的学生自我认知较欠缺,要么自卑要么自负,自卑感往往导致对求职产生恐惧,而自负则会使得错过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大学里没有发现自己与别人竞争的优势,缺乏对自身职业的准确定位,随波逐流,乱考各类证书,这些证书不能很好的为自我发展加分。各种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就业自信是一个人在就业行为或就业心理中对自己的积极感受。积极意味着对自己就业行为或心理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包含着对自己就业行为或心理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3]就业自信是构成求职者精神面貌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生走向就业成功的支柱品质之一,是大学生就业中最实用的成功智慧。就业自信能使大学生在择业行为过程中产生勇气、精力、智慧和能力。

三、将自信心教育引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最根本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何将自信心教育引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从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转变思路,采取全新指导模式。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及时转变思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切入点,采取全新的指导模式指导学生就业,率先从“就业焦虑”中走出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信心指数。坚持以“自信心”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实践教育水平、就业自信心等方面开展就业择业引导工作。

(二)用心鼓励,帮助学生发掘自我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有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把它发展到极致,才会获得自信,保持良好竞技状态,从而在竞争中胜出。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积极向上,保持强烈的就业愿望;相信自己的力量,调整心态,建立信心;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利用自己所学优势,明确求职方向。只有做到这些,毕业生才会朝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勇往直前。

(三)积极实践,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在学生就业之前,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只要拥有合适的发展平台,都能发展得很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毕业生切实了解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信心,是当前就业指导工作者要着手去做的事情。

四、结论

毕业生处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时期,心理充满矛盾。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及时抓住机遇,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在高等教育中引入自信心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体现。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自信心教育理念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

作者:张孝凤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适.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潜力,它直接影响教师重塑新的“教育观”、重建新的“智力观”和重构新的“评价观”。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中引进多元智力理论,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智力观,采用不同的智力观对相同学生群体进行评价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智力观在深层次上影响学生评价的形式、实质和效果。

一、对传统智力观照下学生评价的审视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人们可以客观测量并分析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并且将智力等同于认知能力,认为是一种遗传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其目的是为社会选择人才提供依据和手段,其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借助一些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通过学生评价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目前的学生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学习或者学科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就是那张记录学生某一时期各科考试分数的成绩单。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进而选出英才(如目前国内通行的将中学分重点和非重点,中学内部还分快班和普通班)。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实际取向就是通过学术性知识的灌输和训练使学生获取考试分数的能力,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并把这些所谓的高智力学生再精选出来,进行更为精深的学业训练和考试训练(如延续多年并还在延续的高考)。传统学生评价从纯教育角度来讲,就是竭尽所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实际上这种认知能力是相当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或潜力都被残酷地遏制了,人的智力的发展性、多元性、复杂性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割裂和湮没了。因此,从形式上看学生评价最终走应试化道路就不难理解了。

在目前这种评价的指引下,许多学生被无形地强迫着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或没有兴趣的方面投入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他们的智力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很多学生因为考试失败而被视为低智能的人或是低素质的人,其本来具有优势的方面由于受到抑制也未能得到发展,这对学校、对社会来说无疑都意味着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对生命只有一次的个体来说就显得太残酷了(历史学家吴晗和文学大家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分别考了0分和15分,按照现在的高考录取标准是无缘上大学的,更别说上清华大学),更无受教育的公平可言。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应该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理论界的深刻反思。旅美画家陈丹青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许多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固然,学习成绩好的人一般会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一般也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这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要全面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地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智力观的局限性,在认识上非有根本的转变才行。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思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前几年各高职院校忙于新校区建设和量的扩张,近年开始重视内涵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都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说得通俗一点是培养“能工巧匠”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质的区别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科学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技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本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产物,技术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而技术的作用在于制造和实现;科学体系是由命题构成的,技术体系则是由工具、方法和经验构成的。要缩短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靠掌握高技术、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的人才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是高层次、高技术,他们以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又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区别于中等专业人才;其次,他们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人才,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将新的技术、艺术创意或工程设计转化为物理实体,并且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组织管理;另外,他们还应是生产第一线善于进行熟练操作、设备革新、工艺改进以及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的人才。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除考核他们理论知识够用和实用之外,应重点考核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而传统学生评价关注学业的最终结果,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质的考查,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重视纸笔测验,这种测验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查,只能测量出学生“知道了什么”,而无法测量出学生“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查,如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的记载与考查。职业教育不仅要考查学生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

三、多元智力理论及其解读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力的定义: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提出了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的潜力,因而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多元智力理论作为现代智力观的一个新视野,无疑为改变我国当前的学生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多元智力观超越传统智力观的视界在于:智力是人的内在功能的外显形式,是多元的、发展的和可塑的,并只能以人的活动予以确认,只要是人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有利于解决问题或创造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都可以认为是智力。一个人,只要不是植物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和优势领域,这样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这样的形式来发展自己便有了依据和理论基础,也为学生评价带来了新的视角。多元智力理论修正了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单一的,可度量的,具有高度遗传性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表征”的褊狭观点。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力不断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并引领这些智力的发展。 转贴于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思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笨的问题,而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比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学校就是拥有不同智力特征的学生的集合,这有助于教师形成乐观、积极的学生观。由于每个人的智力表现都有各自独特的方式,而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与成功与否。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所关注的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评价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质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和人际沟通能力。教师更容易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培养和接纳学生,并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能。多元智力理论不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还提出在每一个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向弱势领域转移,使弱势领域也能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确立新的教育观。作为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尤其是中短期的目标导学,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发展,同时指导学生将其优势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促进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四、多元智力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启示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分析和对多元智力理论的解读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为确认学生的不同智力和才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功开辟了新的视野,多元智力理论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中可谓是量身订制的“衣裳”。受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必须以发展性的评价为指导,坚持评价的多元性:

1.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的和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应和评价的情境有关,应该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重视自评和互评的作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同学、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及实习(或用人)单位。

2.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健康体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现状,坚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学生,注意评价多几把尺子。“一纸定性”是要不得的,“一考定终身”是有害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但要“产品”,更要“人品”;不但要高技能,更要高素质。

3.评价方法多维度。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答、技能测试、社会调查、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要用实践现场、工作现场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用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来取代学生的德育评定,用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代替抽样检验。

4.评价态度多赏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的最高需要,高职学生更不例外,因为经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考的无数次考试的失败,上高职院校实在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是高考的牺牲品,是传统评价的学业失败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得到过积极的评价,很少得到老师的青睐和父母的笑脸,他们自己从内心也基本认定自己是“差生”,从而失去了自信。我们的评价应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我们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力量。

5.评价重心重过程。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的阶段性检测只能反映出学习的某些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最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收获与成长,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及时肯定学生在理论学习、技能掌握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点滴收获,鼓励成长,注入动力,要关注学生与自己过去纵向比进步多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

6.评价结果重潜能。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应该是给学生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更不应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其他同学比较。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评价不但要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识别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并把自己的优势领域向弱势领域迁移,带动弱势领域的发展,建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是否服“水土”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我们也要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和尽善尽美的,多元智力理论也不是学生评价的灵丹妙药,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其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无疑是有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30—01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课堂旁征博引,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思想引导。在班主任工作中,语文教师若能正确认识自身内在的优势,更新教育观念,释放个人魅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班主任工作,必能开创班主任工作的新局面,孕育一方锦绣花园。下面,笔者从实际出发,谈谈语文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的优势及优势的发挥。

一、语文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优势

1. 语文教师更感性,能以情感人。文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唐诗宋词使人气质典雅,在众多教师中,语文教师更感性且细腻。语文教师这一特性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使得语文教师更能在教学工作中以情动人,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走向,有利于班主任的工作开展。

2. 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协调各方教育力量等方面无一不用到口才。而“自古文人多辩才”正好印证了语文教师的口才,当这份口才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时,必定展现别样风采。

3. 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利于提高交际水平。语文教师受过中文专业系统的学习,写作能力又是师范生的技能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写作应用能力,在制定相应的班级制度、教学计划、班级工作总结与反思、科研论文等班主任工作方面,语文教师往往是得心应手的。此外,语文教师一般思想都比较活跃,这就有利于在班级中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开展诗歌、散文朗诵大赛等语文活动,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使师生关系在活动中更加融洽。

二、 怎样充分发挥优势

1. 挖掘语文中的素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共同目标的驱动下,语文班主任如果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生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 发挥专长,进行班级管理。在班级工作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能说会写的特长,用含蓄优美的书面语和学生进行沟通,把自己的期望寓于文学中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诚的祝愿、善意的提醒、谆谆的告诫都化成了无声的却又饱含情感的字句,侵润学生的心田,心与心靠近了,感情产生了共鸣,班级各项工作、学生的思想问题等等就都在这字里行间一蹴而就。

3. 弘扬爱心,进行民主机智教学。教师的教学离不开机智,班主任工作尤其如此。教师使所有学生成为“副班主任”、“语文助理教师”是教育机智的体现;教师用“法治”取代“人治”,通过“班级法律”规范学生和自己,是教育机智的体现。这些机智的源头活水来自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才使得班主任工作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班主任只有这样开展工作,才更利于优势的发挥,从而做好班主任工作。

三、发挥优势应注意的事项

1.明确语文教师与班主任的双重角色职能问题。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科教学来说,他是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师;对学校的基本管理单位班级来说,又是班级教育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和实施者。正是语文教师、班主任的这种双重角色,使其在发挥优势时,应该明确二者职能问题。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潜力,它直接影响教师重塑新的“教育观”、重建新的“智力观”和重构新的“评价观”。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中引进多元智力理论,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智力观,采用不同的智力观对相同学生群体进行评价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智力观在深层次上影响学生评价的形式、实质和效果。 

 

一、对传统智力观照下学生评价的审视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人们可以客观测量并分析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并且将智力等同于认知能力,认为是一种遗传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其目的是为社会选择人才提供依据和手段,其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借助一些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通过学生评价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目前的学生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学习或者学科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就是那张记录学生某一时期各科考试分数的成绩单。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进而选出英才(如目前国内通行的将中学分重点和非重点,中学内部还分快班和普通班)。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实际取向就是通过学术性知识的灌输和训练使学生获取考试分数的能力,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并把这些所谓的高智力学生再精选出来,进行更为精深的学业训练和考试训练(如延续多年并还在延续的高考)。传统学生评价从纯教育角度来讲,就是竭尽所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实际上这种认知能力是相当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或潜力都被残酷地遏制了,人的智力的发展性、多元性、复杂性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割裂和湮没了。因此,从形式上看学生评价最终走应试化道路就不难理解了。 

在目前这种评价的指引下,许多学生被无形地强迫着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或没有兴趣的方面投入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他们的智力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很多学生因为考试失败而被视为低智能的人或是低素质的人,其本来具有优势的方面由于受到抑制也未能得到发展,这对学校、对社会来说无疑都意味着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对生命只有一次的个体来说就显得太残酷了(历史学家吴晗和文学大家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分别考了0分和15分,按照现在的高考录取标准是无缘上大学的,更别说上清华大学),更无受教育的公平可言。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应该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理论界的深刻反思。旅美画家陈丹青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许多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固然,学习成绩好的人一般会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一般也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这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要全面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地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智力观的局限性,在认识上非有根本的转变才行。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思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前几年各高职院校忙于新校区建设和量的扩张,近年开始重视内涵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都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说得通俗一点是培养“能工巧匠”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质的区别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科学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技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本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产物,技术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而技术的作用在于制造和实现;科学体系是由命题构成的,技术体系则是由工具、方法和经验构成的。要缩短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靠掌握高技术、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的人才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是高层次、高技术,他们以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又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区别于中等专业人才;其次,他们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人才,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将新的技术、艺术创意或工程设计转化为物理实体,并且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组织管理;另外,他们还应是生产第一线善于进行熟练操作、设备革新、工艺改进以及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的人才。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除考核他们理论知识够用和实用之外,应重点考核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而传统学生评价关注学业的最终结果,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质的考查,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重视纸笔测验,这种测验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查,只能测量出学生“知道了什么”,而无法测量出学生“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查,如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的记载与考查。职业教育不仅要考查学生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 

 

三、多元智力理论及其解读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力的定义: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提出了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的潜力,因而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多元智力理论作为现代智力观的一个新视野,无疑为改变我国当前的学生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多元智力观超越传统智力观的视界在于:智力是人的内在功能的外显形式,是多元的、发展的和可塑的,并只能以人的活动予以确认,只要是人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有利于解决问题或创造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都可以认为是智力。一个人,只要不是植物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和优势领域,这样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这样的形式来发展自己便有了依据和理论基础,也为学生评价带来了新的视角。多元智力理论修正了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单一的,可度量的,具有高度遗传性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表征”的褊狭观点。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力不断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并引领这些智力的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思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笨的问题,而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比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学校就是拥有不同智力特征的学生的集合,这有助于教师形成乐观、积极的学生观。由于每个人的智力表现都有各自独特的方式,而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与成功与否。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所关注的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评价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质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和人际沟通能力。教师更容易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培养和接纳学生,并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能。多元智力理论不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还提出在每一个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向弱势领域转移,使弱势领域也能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确立新的教育观。作为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尤其是中短期的目标导学,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发展,同时指导学生将其优势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促进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四、多元智力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启示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分析和对多元智力理论的解读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为确认学生的不同智力和才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功开辟了新的视野,多元智力理论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中可谓是量身订制的“衣裳”。受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必须以发展性的评价为指导,坚持评价的多元性: 

1.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的和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应和评价的情境有关,应该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重视自评和互评的作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同学、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及实习(或用人)单位。 

2.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健康体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现状,坚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学生,注意评价多几把尺子。“一纸定性”是要不得的,“一考定终身”是有害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但要“产品”,更要“人品”;不但要高技能,更要高素质。 

3.评价方法多维度。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答、技能测试、社会调查、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要用实践现场、工作现场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用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来取代学生的德育评定,用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代替抽样检验。 

4.评价态度多赏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的最高需要,高职学生更不例外,因为经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考的无数次考试的失败,上高职院校实在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是高考的牺牲品,是传统评价的学业失败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得到过积极的评价,很少得到老师的青睐和父母的笑脸,他们自己从内心也基本认定自己是“差生”,从而失去了自信。我们的评价应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我们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力量。 

5.评价重心重过程。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的阶段性检测只能反映出学习的某些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最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收获与成长,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及时肯定学生在理论学习、技能掌握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点滴收获,鼓励成长,注入动力,要关注学生与自己过去纵向比进步多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 

6.评价结果重潜能。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应该是给学生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更不应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其他同学比较。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评价不但要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识别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并把自己的优势领域向弱势领域迁移,带动弱势领域的发展,建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是否服“水土”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我们也要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和尽善尽美的,多元智力理论也不是学生评价的灵丹妙药,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其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无疑是有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13篇

现在很多职校班主任都能理解多元智力理论对于促进职校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会通过主题班会或者其他多种宣传方式将多元智力理论介绍给学生。但是在管理实践中,班主任们不难发现,刚知道这个理论时,大部分同学会感到振奋,就像被打了一剂强心剂,但是“药效”维持时间很短,从理论到行为本身就需要言语智能和内省智能的支撑,相当一部分学生这两个维度的智能并不占优势,就算老师用多元智力量表给学生进行了测试,但学生对自己的智能认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发展自己,这正是班主任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解决的关键问题。具体来说,职校班主任利用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学生多样化发展,主要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搭建多元化智能活动平台,让学生忙起来

职校学生的学习是以能力为本位,能力的培养是后天的,培养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实践,也就是只有通过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培养胜任此项活动的能力。活动育人也是职业教育中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依据多元智力中的九个纬度,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搭建多元活动立交桥,让不同智力优势的孩子都有活动平台可以展示自己,做到人人有职责、人人有平台,人人有收获。目前职业学校可以搭建的活动平台有:班集体管理平台(包括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等岗位的创新性管理)、社团活动平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企业实践平台、理实一体化模式下的专业课实训平台、民主管理模式下的校园管理岗平台、社会大课堂理念下的各种社区服务活动平台、社会即学校理念下的各种社会教育基地活动平台、基于人人有竞赛思路下的各层面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平台、基于“培养老板”办学理念的各种创业活动平台、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种网站建设维护、班级博客、QQ群的建设维护管理、班级电子报刊的创办等网络教育活动平台,以及特色职业校园文化构建下的学校特色活动平台等。这些平台有的是学校、社区、社会、企业提供的,有的是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管理风格来创办的,但不管是什么层面的平台,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个学生除了学习活动以外,还有丰富的活动可以参加,让学生忙起来,让多元智能在活动中由潜能转化为显能,在多样的活动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智力优势,让学生笑起来

通过充分宣传多元活动平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活动。如果在这些活动中取得成功,学生的切身体验就能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所在,成功的体验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让优势智能更为彰显:即学生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张扬,会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学生也会变得更有能力、更有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学生参加活动失败,有时是学生的智力优势不强所致,但有时也有很多偶然因素,因此需要反省智能来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但学生的反省智能也有高低之别,这时班主任就必须给予支撑,可通过第三方评价(最好让参与活动的资深专家来评价)帮助学生验证失败归因的准确与否。如一类学生表现为不服气,将失败归因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但努力不够,通过失败已经知道努力目标了,只要自己认真准备,是能获得成功的。如果归因准确,说明这位学生的优势智能还是适合此类活动的,因为他在活动中有了兴趣、有了目标、有了进步、也有了信心;如不准确,说明这位学生的内省智能不高,班主任就要深度介入,指导他参与其他与自己优势智能相匹配的活动。另外,在整个归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是态度不端正还是智能不占优势,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往往是缺乏动力机制,这时教师要做的是从学生视角去发现参加此项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依托关怀伦理的方法去激发他参加活动的热情。班主任还应注意到的是,我们成人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归因产生影响,如果大家对失败者一味安慰的话,会暗示学生你真的不行,换个活动参加吧;如果对失败者进行必要批评的话,会暗示学生你是可以的,只是你不够努力。所以班主任对失败者究竟采取怎样的态度,也要依据对学生优势智能的判断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发挥优势智能,获得成功体验,变得阳光、自信、快乐。

三、在活动中促多元智能全面发展,让学生强起来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多元智力是以非常复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一个活动的完成。大多数人在某些智能方面有较高的发展,在某些智能方面适度发展,在剩下的智能方面则尚未开发,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大多数人是有能力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所以,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巧妙安排,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发挥优势智能来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整体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如上文案例中的班主任黄老师,利用学生萍人际智能特别强的优势,让她在担任劳动委员的过程中发挥智能优势,利用良好的人际相处能力让班集体的卫生工作有条不紊,获得了成就感;接着针对技能竞赛中对客服务这一环节需要选手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动员萍勇敢参赛;利用高情商的萍不想让教师失望的心理需求,激励萍去克服自己逻辑智能较弱的劣势,在强烈动机的推动下,萍用端正的态度、下苦功夫来弥补先天的劣势,运用符合自己特点的实物联想记忆等方法,慢慢地将大量的知识点消化吸收,最后获得全国大赛三等奖的成绩,为她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赢得了通行证。萍这次的参赛经历,为她更有方法、信心和能力参与到知识学习中奠定了基础。其整个过程就是利用优势智能激发弱势智能发展,进而让学生智能整体发展,个体更为强大的过程。其实,任何一个活动都不可能是一个智力纬度单独起作用,如动觉智能强的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人际智能(如比赛有争执时为自己争取分)、内省智能(比赛后的总结提炼)、空间智能(队形布局,判断球的轨迹等)等智能的参与。活动育人,班主任要有足够的智慧,如创立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活动,如建立通过多元的评价体制等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去,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多元智能共同提高,最后推动学生成人成才。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智能;开发;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5-2

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慢慢成长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美好人生,其责任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是潜在的优秀教师,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优秀学生。这是我们借鉴国内外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坚持特色办学的深刻感悟与体验。

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科学、严谨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领悟到特色学校的一个核心理念――特色就是个性,个性就是特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喜好用一句话来直击一个概念的要义,即特色学校就是认识和优化了的个性化学校。我校就是这样一所处在不断优化过程中的特色学校。

一、以人为本,优化智能

1.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校的发展也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以发展智能为本”。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与师生的决策,决策成功与否与学校团队的教育智慧息息相关,教育智慧就涉及到人的智能开发与优化。每一个学校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是独特的,领导和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也是个性化的。每个学校构建的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思路又具有个性化特征,思路决定学校特色的出路。这些因素就决定了每所学校都应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学校的发展还取决于是否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优质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优化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智商、情商的全面协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真正成长。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还要看学校是否具备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教育,培育受社会欢迎的人才。这就是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学校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形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第一,满怀信心地面对学校生活。在不断强化优势智能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向弱势智能领域渗透,最终达到相对全面发展。这种良好地开发和优化智能的习惯,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在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天活动中锤炼生成,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

2.每一位教师都是潜在的优秀教师

针对教师的评价常常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我校的实践表明每个教师有独特的成长经历,存在着不同的优势与特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教师都是潜在的优秀教师。问题是学校是否提供教师发展优势智能的机会,在不同场合展示教学才能。有些教师擅长导学点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的教师喜好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系统认识和整理知识的能力;有的教师偏爱上练习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教师钟情于科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不同教学风格教师教学下获得成长。学校就应该从每位教师的潜在智能和职业优势出发,为他提供适合教育方法和策略,搭建公开交流学习的平台,从而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亮点,体验成功。

3.每一位学生都是潜在的优秀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表明,每位学生都拥有八种之多的智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优势智能组合,只要教育引导得当,组构合理,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优秀学生。当然如果教育引导不当,智能开发会产生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只有在评价标准单一的情况下,才会有优生和差生的差别。如果我们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或者以自己的优势智能为标准,那么学校就只有差异的学生,没有差生。

由此可知,智能的开发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教学是开发与优化师生智能的主渠道。学习一门课程实际上也是开发和优化某些智能组合的过程。学好各门功课就是不断开发和优化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例如外语是人类文化知识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就是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构建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它使得学生视野更广、知识源泉更多、认知能力更强、文化素养更高。所谓智能,一般是指知觉、记忆、思维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学习一门功课就是开发智能的一种渠道。学习一种外国语就是认知一种新的符号系统。认知简言之是知识的习得与使用。它是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把一种语言作为认知对象,并掌握之,使人能进行双语(多语)交际,这是人类长远的理想。实现这一理想,既是人类发展智慧的结果,又是智力技能继续发展的开端。

众所周知,学习一种新语言,开始总会感到陌生、难记,逐渐发现新语言与母语有相同互通之处,更有相异不同之点。从语言结构层面上讲,通过迁移的同化和顺应,才能对两种语言的结构有更深认识;从文化层面上看,两种文化经过文化冲击,文化理解,才能达到包容融合的境界。整个过程就是知觉得到发展,记忆得到训练,思维得到深化,观念得到更新的过程。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的符号系统的进入与参与,人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对提高吸收信息的敏感度,加工信息的灵敏度和提取信息的正确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多元智能的优化与开发。因为语言――言语智能是多元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相关智能也会得优化。

二、张扬个性,激发潜能

1.人的智能结构是独特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是独特个性的体现。个性与人的智能结构的开发息息相关,尚未完全开发的智能我们称之为潜能。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构成了独特的优势智能组合。张扬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相关的潜能。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智能的类型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和学习优势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传统教学忽视了这一点。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优质教育与均衡发展的国际论坛上,教育专家指出我国教育当前最大的弊端是只讲统一,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帮助解决教育弊端的缘由。

2.激发潜能的方式是多元的

传统教学只讲统一,激发学生潜能方式是单一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未必合适。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采用适合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①认识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知识,理论的创始人,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特点,更新师生的教学观念,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②发现优势智能。我们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优势智能,通过家庭访问、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水平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优势智能组合。事实上找到优势智能并非易事,还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检验。

③强化智能组合。尽管每种智能是独立存在的,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都是几种智能同时作用,当师生发现了优势智能组合后,教学设计过程中就针对教学内容和智能特点,创设有情有意的情景,激发某种特定的智能,使优势智能得到强化,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倡导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造更多良性刺激,收获整体效应。

④渗透弱势领域。强化优势智能还不够,还要引导优势智能向弱势领域渗透。学习任务的完成往住不是靠一种智能,而是智能的组合。一个音乐家会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智能,还要演奏各种乐器,演奏就是身体、动觉智能的延伸。乐曲要想感人,就要引起听众的共鸣,这就需要良好的内省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这就是几种智能同时发挥作用。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探究每个人的认知规律,探究智能渗透的最佳路径。

⑤反思智能组合。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挑战了传统的智力观。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认同者看来,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聪明的,但每个人聪明范畴和性质不同。一名语文、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但在音乐、体育或其它学科有所专长的学生,同样是高智商的标志。这种新观念值得我们反思,在传统教学观念里,语文、数学两门主课成绩不好,就不是好学生了。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结论。学生家长都认同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

3.个性化教学是灵活的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个性化教育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使命。所谓个性教育指的是以一种最舒适的、最有效的方式向每个人教授他或她所需要和希望知道的东西,从而使教学效率出现质的飞跃。通过上述系列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只有认同多元智能理论,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分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都可以体现个性化教育理念,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样道理,只要导学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也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生成个性化学习方式。人们常说:“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质上是个性化的。关键是教师心目中有学生,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对学习内容的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

三、和谐环境,发展智能

1.构建和谐环境促进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于中小学来说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着眼于学校有质量的发展,有潜力有后劲地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获得进步和成长。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仅关注课堂教学环境是不够的,还有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的协调配合,才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如果我们提供的是和谐的生态环境,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的潜能,相反环境就会制约学生潜能的发挥。常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学生在学校经过一个月教育形成的观念,回到家里父母亲的一二句话就转变了。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缺乏刺激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可以发挥到80%―90%。

2.关爱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关爱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我们一方面遵循关爱优等生,热爱中等生,不放弃学困生的原则,引导优等生学会探究学习;中等生学会自主学习;学困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多种学生共同学有所获。另一方面,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有情有意有趣的教育情景。学生身处不同的环境,必然会收获不同的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意识。体验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经拓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环境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位南京成功教育子女家长的感言。他自创“环境引导教学法”,成功地培育儿女。这种方法就是为孩子创设优秀的成长环境,满足子女成长的生理、心理需求,让环境去影响孩子,从而唤起孩子兴趣,全面健康成长。这个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特色学校的建设,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不仅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元智能理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国情,遵循“以我为主,他为我用,他我结合”的借鉴思路。尽管我们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更多的是分享特色办学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霍力岩等译.智力的重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杨四耕.体验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多元智力理论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以单一的方面来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比如看成绩,这个学生成绩好,那么他的智力能力较高;那个学生成绩不好,那么他的智力及能力就弱。这种看法其实是非常片面的。学习成绩只是人的智能的一部分,也就是加德纳提出的其中一个数理与逻辑的智能。除了这方面的智能外,还有语言智能、视觉与空间的智能、身体与运动的智能、音乐与节奏的智能、人际交往及自我认识等智能。不同的智能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以学习成绩划分学生,而是要全面地、公平地看待学生。在这种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视学生智能之间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智能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平常的学习中,学生既会表现出本身的智能强项,又会表现出自身的智能弱项。学生在自身的强项领域中活动时会表现出自信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积极性。相反,在自己的弱项领域则会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因此,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认清学生的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是开展教育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前的差异只是反映出学生在不同智能方面的不同水平,可能再某一方面或某几种智能的组合上,某个学生将会表现得异常出色。所以,在教学中,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这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每讲一个知识点时,如果能够对学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有效性都会大大提高。只有公平、平等地看待和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

加德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智能的两个人的,每个人都是自身各项独特智能的组合体。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多项智能和不同的优势智能,所以不同的人所擅长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教育教学就应该是以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并突出发展个人的优势能力为目的。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素质并不代表某一项能力,而是代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在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因此,在高中数学的课堂设计及组织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让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并充分地挖掘和培养。比如说学生对空间、结构和形状等有比较好的感悟能力,那么教学就可以多使用实物和模型的演示,多媒体和影片等的辅助进行直观的教学,让学生的视觉与空间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教学目的

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教学目的是多元智力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新课标提出的数学课程目标也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理解能力,满足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可以通过数学进行交流,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因此,对于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培养学生的智能。只有培养学生的智能,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才能够做到学用合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需要会更加注重语言及数理逻辑方面的智能。基于这样的一个定位,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言语与语言智能的提升和逻辑与数理智能的发展。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数学符号和图像图形等一系列的要素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和言语理解能力。另外,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精讲与变式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和个性化

由于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与接受知识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就有可能很多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或者无法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授课方式。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很不好,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这种现象常常在学生跨入校园的时候就有了,学校单一的教学方式慢慢地把学生的距离拉大,越是表现不好的越是没有信心。时间长了,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只会认为这个学生不是学习的料。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不同智能。比如讲授法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语言和表达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推理、论证和探究来获得数理逻辑智能方面的增长。还有,实物演示和模型实验等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视觉与空间智能得到发展。在课堂上使用讨论法,分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智能。这就是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启发。

五、数学教学的多元智能评价观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部分。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可能仅仅就是几句话,对学生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那么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在这方面也会有更好的表现。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定的,那么学生的信心也就会受到打击,是不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尽量积极、正面、肯定。

这里,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表扬学生,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从不同的方面评价学生,以更全面的视角评价学生,不能以单一的成绩为评价标准。要找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再对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学生就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教学的全面发展目标及突出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目标。当教师能够以多元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优秀。

综上所述,多元智力理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运用到教学中,却可以很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目前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多元智力理论是相对应的,我们在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希武.高中数学学习链的研究与思考.中学数学月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