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弈论;招标人;激励;约束;监督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32-02

20世纪40年代,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由冯·诺伊曼和摩根斯特首次正式提出博弈论学说,而博弈论思想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博弈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在博弈论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杰出贡献者,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纳什、泽尔腾、豪尔绍尼、奥曼和谢林等,更值得指出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三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是颁发给因在博弈论领域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

1博弈论在招标过程中的存在模式

1.1博弈论的概念简介

博弈论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某些特定的环境和规则的限制下,依靠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在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选择可供自己选择的策略并付诸实践,已从中得到相应的结果或支付的过程。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博弈各方的行为特点,也就是各方的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的决策特征,也包括各方为应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谋略,以及最终所达到的结果等。

在一个完整的博弈中应存在的5个要素有:博弈方、策略、支付函数、博弈的次序、信息。其弈方是指在博弈过程中能单独行使决策权,选择认为能实现最大效益的策略并拥有能力承担最终结果的参与方,其可以是个人、组织甚至可以是国家,其博弈的形式根据博弈方的数量或合作形式也分为多种多样。策略是指博弈方在博弈过程中根据某些情况所能采用的办法,每个策略均有与之相对应的结果。支付函数是指博弈方选择策略并付诸实践之后,各博弈方从博弈中所得到的效益水平的高低,通常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变和博弈。博弈的次序是指博弈方选择并采取行动的次序的先后顺序,以决策次序为标准可以将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博弈方同时采取行动的为静态博弈,而博弈方分先后顺序采取行动则可分为动态博弈。信息即为博弈方的信息结构,就是其中一方对对手的策略以及各博弈方的得益了解程度。

1.2博弈论在招标投标类经济活动中的模式

博弈论最早应用在经济学领域中是在招投标和拍卖这两个经济活动形式中,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间均有一个人,其运作模式极为相似,对招投标来说,是很多投标人送着某件货物来想卖给招标人,而拍卖是货物所有者将某件货物拿来想卖给很多竞拍者,二者中货主与购买者均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均是由人在中间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完成交易,其中这三方的效益模式也极为相似。博弈论在招投标经济活动中,招标人行使购买权交由招标人来完成,招标人从最终标价中进行比例提成,因此招标人有必要对招标人进行行为规范,以避免其由于谋求某种私人效益的最大化而通过某些手段来抬高标价,进而损害招标人的利益,这体现了招标人与招标人之间效益冲突。

1.3激励、约束与监督机制的重要性

当招标人对招标人的信息了解不全时,招标人将项目交给与自己有着效益冲突的招标人时会有较多的隐患,这就要求招标人通过激励机制来使招标人积极参与招标活动,激励招标人参与招标并不能使其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因此就有必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然而由于招标人对招标过程投标人等信息的不灵通,因此还有必要对招标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更进一步要求招标人确保自己利益不遭受损害。

2基于博弈论的招标人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的研究

博弈论作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招投标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在招投标过程中一些现象可以很好地利用博弈论来进行解释。与分散招标采购不同的是集中招标采购的规模相对较大,所涉及的过程也较多,因而就得依赖专业的招投标人的介入。招标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具有很多不易被招标人发现的私人信息,从而招标人与人之间就有了一种委托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维护招标人的利益,因而有必要对招投标人进行机制设计,激励其踊跃参与集中招标,约束其机会主义的短期行为。为了建立对招标人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首先要弄清招标人与招标人之间的关系特点和形成过程,并激励招标人积极参与大型集中招标,并构建一定约束机制来规范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其对招标人的利益进行损害,招标人应该建立标的物总成本进行分析从而对招标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监督。

2.1招标人与招标人的关系

我国招投标法明确规定赋予招标人自主选择招标机构的权利,任何集体或个人不得侵犯招标人的这项权利。同时,招标人在能够具有自主完成招标流程能力时,可以不选择机构的介入,同样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强制招标进行委托。由此可见,招标人选择招标机构的行为属于完全自主决定的,而对于集中招标采购来说,其规模较大,过程较为复杂,牵涉利益方多,因此为了保证其公正性,就要必要去选择机构进行。

由于在招标过程中招标人很多行为不易被招标人发现,且招标人不直接参与招标活动,因此招标人在评标人和供应商等方面的信息要落后于招标人,同时,招标人作为赢利机构其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此一来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

由于招标人与招标人之间的关系有一种较为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招标人和招标人之间的效用冲突,即招标人的效用来自于标价中规定比例的提成,因而对人来说,则希望标价越高越好,但与招标人却恰恰相反。

2.2招标人的激励机制模式

在大型集中招标采购机制下,虽然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招标人服务费,但也会由于招标规模的增大而使招标的费总效益增大,从而激励招标人积极参与集中招标采购流程。如果标的物的信息进行标准化的管理,集中招标的各类文件和流程也进行标准化,这样一来将进一步降低招标人在参加集中招标过程中的服务费,从而增加其效用,从而能更进一步的激励其参加集中招标。

集中招标与分散招标的区别就在于集中招标可以将某类招标的资料进行一次制定,许多成本可以通过所有标的物进行均摊,而分散招标需要针对某一个标的物单独把整个招标流程全部进行一遍,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服务成本,从而使标价增高。

2.3招标人的约束机制模式

仅仅通过激励招标人参与集中招标采购的机制还算不上完备,从而必须增加约束机制的介入,才能尽量避免招标人与招标人之间的效益冲突,确保最大化的保护招标人的利益。由于招标人和人之间在集中招标环节中存在着委托关系,且存在着相互博弈,如果双方仅只有一次合作的话,则属于单次博弈,如果存在长期合作则属于重复博弈。如果双方属于重复博弈,则可采用“冷酷战略”来对人形成一种约束机制。

针对招标人与人在进行单次博弈时来说,招标人的最合理的选择就是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好好地维护招标人的利益,因为无论人是否努力工作,招标人都不会再和他合作,这样一来人就会为了争取自己的最大效益化,不惜与招标人发生效益冲突。而对于重复博弈来说,招标人则会选择努力的工作来保护招标人的利益,即放弃短期效益来争取长期效益,因为一旦人有一次不努力工作,则招标人可以选择下次不和这个人进行合作。人在此时只有努力工作才会赢得好的声誉。

2.4招标人的监督机制模式

针对招标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还不能完全保证人会完全按照招标人的意愿去进行工作,这就需要一个先决条件来判断在长期的活动中,人是否努力工作。这个先决条件就是招标人能否正确把握标的物的合理招标价格,并依此作为对人的监督机制。

能否构建一个准确的、合理的、时效的标的物总成本模型是招标人能否对人实行监督机制的关键所在,但招标人通常会由于信息有限而难以完成此模型。很多时候招标人对标的物的价格只有一个极为模糊的预测。然而,如果成本模型能成功建立,能为招标人带来很大方便,便于招标人制定采购资料,还利于招标人对人实行监督作用。

成功建立标的物总成本模型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1)成功把握成本驱动因素,而同时兼顾成本要素。标的物的成本模型中最基本的成分就是成本要素这一项,这些资料可从供应商的内部资料和市场分析报告中得到,成本模型中还应考虑的就是成本驱动因素,因为成本驱动因素会随时以不确定的方式来影响到成本要素,因为对一个产品来说价格受很多抽象环节的影响,如库存量等,所以在对标的物中标价格进行评估时要以动态的思维来考量。

(2)探索标的物之间的差异化,重点突出主要驱动因素。标的物之间内在差异会导致某些成本驱动因素影响,例如,同种仪器的不同规格和型号的差别会导致成本驱动因素的变化。

(3)信息来源多元化,提高模型精度。针对在构建标的物成本模型时所采用的数据信息来源,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单一的数据极有可能不够准确,不仅要针对该标的物公司内部资料进行获取,也要对同行业竞争对手的资料进行获取,从而提高模型精度。

构建标的物总成本模型不仅可以对招标人进行监督,同时也可以对投标人进行监督。在了解标的物总成本之后,招标人可以通过投标人的投标价格是否在合理范围内,也可通过对其他投标人的标价进行一下对比分析,看是否存在串标,这样一来对投标人也是一种监督。

3结论

鉴于集中招标的成本消耗明显低于分散招标模式,但集中招标采购的规模较分散招标的要大得多,涉及的环节也较为复杂,因而有必要寻求专业的招标人。鉴于招标人与招标人在博弈中存在效益冲突,因而需要构建一定的机制来激励其招标人积极参与集中招标活动,约束招标人为短期效益而损害招标人的利益。

集中招标可通过广泛的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来扩大招标采购规模,这样一来既可同时确保招标人收入,降低招标服务成本,也可以能够激励招标人更加积极参与集中招标来保护招标人的利益;通过双方签署长期的合同即构建重复博弈模式并结合“冷酷战略”来约束招标人的为短期效益而与招标人的效益冲撞;但在只有激励和约束机制时还不能够使招标人秉着服务的态度为招标人服务,因此招标人在招标前应建立高精度的标的物总成本模型来监督招标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红岩.基于博弈论的集中招标采购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蒋殿春,张宇,黄静译.博弈论的目标[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1-22.

[3]王金炳.博弈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内容[J].时代经贸,2007(6):1-2.

[4]杨纬隆,林健.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J].2007(8):136-139.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2篇

摘 要: 研究介绍了一般博弈论和体育博弈现象的的必然联系,提出了篮球运动博弈论是研究 篮球运动中如何去战胜对手、提高胜算、获取优胜的科学理论,这项理论由篮球运动博弈人 、篮球运动博弈行动、篮球运动博弈信息、篮球运动博弈策略、篮球博弈得益、篮球运动博 弈制胜因素、篮球运动博弈实战、篮球博弈类别等等构成它的基本理论体系。

关键词:篮球运动;博弈论;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41.0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 :1007-3612(2009)03-0116-04

A Study of Game Theory System in Basketball

YUE Feng, FAN Qiguo

(P.E. Department, Hubei Economics University, Wuhan 430205, Hub ei China)

Abstract: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 in general game theory and sports game phenom enon i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It is suggested that basketball game theory isscientific theory of how to beat the rival, increase the rate of winning and w in a game. Its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involves persons, actions, information, trategy, profit, winning factors, practice and types of gaming in basketball.

Key words: basketball; game theory; fundamental theory

篮球运动从一个简单系统扩展成一个具有复杂因素的巨系统。然而,研究它的科学理 论却是分散在诸多学科之中,如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运动 选材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等。对篮球运动竞争优胜这个事件来讲 ,长期没有一门宏观的理论来研究这个对象。篮球博弈论不是从某一学科出发,而是从宏观 的角度出发,应用一般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去探索决定篮球运动竞争优胜的,对于 其发展过程具有决定性力量的理论。同时,篮球博弈论又从微观的角度探讨篮球博弈制胜的 各个具体对策问题。

1 篮球运动博弈论概念

篮球博弈论的概念有三层含义:1) 这是一门关于人类理性选择的理论;2) 这门科学理论的 研究对象是篮球运动;3) 这门科学理论的研究内容是篮球运动如何博弈并竞争优胜。因此 ,篮球博弈论是篮球运动中如何去战胜对手、提高胜算、获取优胜的科学理论。

1.1 篮球运动基本理论体系

1.1.1 篮球运动博弈人

篮球运动博弈人是指在篮球博弈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博弈结果的个人或组织。篮球运动博 弈人并不是指一个“自然”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队、一个俱乐部、一个国家。 比如一个篮球运动员、教练员、篮球俱乐部、篮球管理中心等都可以称为篮球运动博弈人。 “篮球运动博弈人”在本文以后论述中,简称“博弈人”

博弈人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 博弈人是有理性的,在博弈中都尽可能选择行之有效 的行动策略以获取更大的“胜算”和“得益”;2) 博弈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由于信息的 不 完整和规则的排他性,博弈人追求个人最大“得益”的结果可能实现也可以不实现;3)

博弈人要独立决策和独立承担博弈结果;4) 博弈人的策略具有相互依赖性。在同一个 博弈中,一个博弈人选择的策略影响到其他博弈人博弈结果。博弈人的数量越多,这种策略 之间越复杂,根据博弈人的数量将博弈分为“单人博弈”“双人博弈”“多人博弈”,本文 将在篮球运动博弈分类中对“单人博弈”、“双人博弈”、“多人博弈”进行论述。

1.1.2 篮球运动博弈的行动

篮球运动博弈行动指博弈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篮球运动博弈某个时点所选择的方法和 手 段。行动可以说是一个变量,在某一个时点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有一种或者很多种,这些方 法和手段的全体就组成了行动集合。不管是选材、训练、比赛、管理等都包含着行动。教练 员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动员的方法;在篮球训练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 段,这些方法和手段都称为行动。运动员在比赛中应用的个人技术动作、配合技术动作、整 体配合动作等都称为篮球博弈行动。比如,在比赛中一个持球队员的博弈行动有:投篮、传 球、突破,这三种行动构成了持球队员的行动集合;防守有球队员的行动有:防投篮、防传 球、防突破,这三种行动构成了防有球队员的行动集合。一个技术全面的篮球运动员,在同 一个情况下他的行动很多,可以组成一个集合体,根据对手防守情况选用不同的行动,因此 ,对手很难防守一个技术全面的篮球运动员。

与博弈行动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行动的顺序,行动顺序对于博弈结果是非常重要的。事实 上,有关篮球运动静态博弈与篮球运动动态博弈的区别就是基于行动的顺序做出的。行动有 先后博弈就是动态博弈;同时行动的博弈就是静态博弈。在篮球比赛中篮球运动员之间的博 弈大多是动态博弈。比如,一个持球队员和防守其队员的博弈,一个是可能持球队员先行动 (投篮、传球、突破),防守队员根据进攻队员的行动选择行动(防投篮、防传球、防突破 );一个是防守队员先行动(防投篮、防传球、防突破),进攻队员后行动(投篮、传球、 突破)。因此,我们将可以看到,同样的博弈人,同样的行动集合,行动的顺序不同,每个 博弈人的最优选择就不同,导致博弈的结果也就不同。特别是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后行动 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动来获得信息,从而使得博弈分析成为预测博弈人的行为的一个 强有力的工具。

1.1.3 篮球运动博弈信息

篮球运动博弈信息指博弈人对博弈人所处的环境、条件、特征和行动等情况的了解,是博 弈 人决策的依据和决策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例如,篮球比赛的临场指挥“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就是说明信息的重要意义。知已就是要做到,对本队队员的身体、技术、战术、心理、 性格等因素,本队的打法特点、作风、比赛特点,对全队及全体队员要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和 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存在的弱点、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才能无患;知彼就是要做到, 对对方整体实力、主要阵容、习惯、内外线特点、中锋特点、主要得分手,主要队员的 位置、身高、技术特点和存在的缺点,核心队员的基本情况和替补队员的调配使用 情况等等。一般对手情况的信息来源可以通过以往的比赛交流、对手比赛的名次或技术报告 、对手比赛的文献资料、媒介的分析报道以及赛前有目的的侦察。

1.1.4 篮球运动博弈策略

篮球运动博弈策略指博弈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博弈人在什么时候选 择什么行动。策略就要求博弈人能够随机应变,不同的时候而采用不同的行动。比如:毛 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策略。这里的“犯”与 “不犯”是两个行动,策略规定了什么时候“犯”什么时候“不犯”。在篮球博弈中的策略 实质上也是一个时机的掌握。也就是看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等把握机会的能力。时机 就 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一瞬间采取的最优化行动就是你的策略,机会摆在你面前,在这个机会 面前有很多方法和手段选择,具体选择什么手段和方法,就是你的一种策略。比如,给你一 个运动员,你是训练他打中锋、前锋还是后卫,这时你训练他打什么位置,就是你的策略。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策略和行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策略是行动的规则而不是行动的本身。 在前面的例子,“犯”与“不犯”是两种行动,策略规定了什么时候选择“犯”什么时候选 择“不犯”。但是在静态博弈中,策略和行动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作为博弈人行动的规则 ,策略依赖于博弈人获得的信息,在静态博弈中,所有博弈人同时行动,没有任何人获得他 人行动的信息,从而,策略的选择变成简单的行动选择。比如,一场篮球比赛即将开始,教 练员要安排战术行动。在教练员不知道对方信息,也不知道对方采用什么行动的情况下,教 练员要求队员采用防守人盯人、进攻以内线为主的行动,那么行动和策略是相同的。在动态 博弈中,行动和策略就完全不同了。当比赛开始了,教练员得到了信息,觉得开始安排的策 略或行动不能遏制住对手,马上要改变行动,变为联防、进攻以外线为主,这时的变就是策 略。

1.1.5 篮球运动博弈得益

篮球运动博弈得益是参加博弈的各个博弈人从博弈中所获得的利益,它是各个博弈人追 求的根本目标,也是他们行动和决策的主要依据。在篮球运动博弈中,竞赛最能体现出篮球 博弈的特点。竞赛有胜和负,博弈人是理性的,在竞赛中以获得“个人得益最大化”为目的 。但是,由于信息的限制以及情感、个人偏好和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比赛中只能 确定“满意程度的下限”。此外,博弈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博弈人也可能犯错误。因此,篮 球博弈人在选择策略时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动态性和变更性。即:博弈人的策略必需根据对 方的变化随时进行变化。

博弈得益可以是具体的利润、收入等量化的效用,也可以是定性的社会效益等。由于在篮球 比赛中除了获得胜利、好处、收益和正效用以外,也会得到失败等负效应。因此,博弈的得 益有正有负的,这种博弈为零和博弈;但是最好的博弈结局为“多赢”,这种博弈为非零和 博弈。零和博弈是指博弈中各方得失总和均为零;非零和博弈是指一方有所得,他方未必有 所失。但在篮球博弈中从不同角度看博弈结果是不同的。比如,篮球比赛博弈,结果总是有 一方输,另一方赢,全体博弈人得益之和为“0”,可以把它看为零和博弈。但是从社会效 益看,比赛给人们带来了享受、带来了快乐,给国家带来了荣誉等,这样可以把它看作为非 零和博弈,结果是双赢或多赢。博弈结果是博弈人最关心的问题,都是为了达到满意的结果 而展开博弈活动的。

1.1.6 篮球运动博弈现象

篮球运动博弈现象,是指篮球运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对抗与竞争活动。其具体 表现在篮球运动过程参与者的各个方面。包括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篮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组织管理的高科技之争、仪器设备的研制,到篮球运动员的选材、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 练模式之争以及篮球职业俱乐部引进外援的策略等。

1.1.7 篮球运动博弈制胜因素

制胜因素是指比赛双方取胜对手的要素。竞技篮球运动制胜因素是由篮球竞赛规则和篮球运 动本身的规律特点决定的。篮球运动制胜因素的组成结构见图1。篮球运动博弈的胜负是以 上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影响比赛胜 负内因中的关键,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素。篮球运动博弈制胜因素最优化的组合,取得比 赛优胜或得到最满意的结果就是篮球运动博弈的目的。

1.2 篮球运动博弈的分类

篮球运动博弈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篮球博弈的分类很多。比如 ,根据不同过程弈人数的多少,可以将篮球博弈分为单人、双人和多人博弈;根据篮球 的竞技过程将篮球博弈分为选材博弈、训练博弈、竞赛博弈、管理博弈;根据博弈人行动的 先后次序将篮球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根据信息,即博弈人对有关其他博弈人的特 征、策略、行动、得益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将篮球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等。本研究主要研究篮球单人博弈、双人博弈、多人博弈。

1.2.1 单人博弈

篮球单人博弈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一个博弈人,由于不存在其他博弈人对这种博弈人的决策 和行动的反应和反作用,相对于人数多的博弈较为简单。其实质就是一个最优化的问题。比 如,给你一个篮球运动员,教练员如何把他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那么教练员就 此采用的最优化和最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运动员水平,这就是一个单人博弈;一个 篮球队有12~15名篮球队员,教练员把他们合理的组合成为一个优秀的球队,也可以说是 一个单人博弈。

单人博弈的特点表现在:1) 博弈人策略的最优化;2) 博弈人的知识和信息越多越好,包括 对篮球运动的本质、规律、特点等的掌握情况;3) 单人博弈中的创新对提高运动员的水平 很重要。

1.2.2 双人博弈

双人博弈就是在两个各自独立决策,相互具有策略依赖关系的博弈人之间的博弈问题。双人 博弈在篮球运动博弈中是最普遍、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博弈类型。比如,在篮球竞赛中双 方运动员直接对抗、双方的教练员之间、运动员之间的斗智、斗勇。看谁能将技能、体能、 谋略这三个因素进行最佳的组合,谁就能获优胜。

双人博弈的特点:1) 两个博弈人之间总是相互对抗,策略相互依赖;2) 在两人博弈 中,掌握信息较多的一人就可能保证得益最多;3) 各个博弈人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行为 并不能导致整体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在比赛中一个队员单打,一场可能得30~40分,但 是最后球队也有可能会输,也就是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2.3 多人博弈

多人博弈就是在多个各自独立的决策,相互具有策略依存关系的博弈人之间的博弈问题。有 3个和3个以上博弈人参加的博弈称为多人博弈。多人博弈本质与双人博弈相似。多人博弈与 双人博弈的区别之处在于,多人博弈是可能存在的“破坏者”。所谓的“破坏者”即具有下 列特征的博弈人:其策略选择对自身的得益没有任何影响,但会影响其他博弈人的得益,有 时候这种影响甚至有决定性作用。比如,篮球分组循环比赛,A、B、C三个篮球队进行比赛 ,前两名有复赛资格,在比赛过程中构成了“连环赛”的话,往往最后一场比赛会出现“ 破坏者”。假设:A胜B 6分,B胜C 4分,最后一场A与C的比赛,如果A输给C 5分,A输5分以 内对自己没有厉害关系,但是把B挤出参加复赛资格,在这里A就是“破坏者”。

1.3 篮球运动博弈实战分析根据定义博弈的要素,一个篮球博弈活动的要素,必须具备5个要素:1) 有篮球博弈人参加 ;2) 能找到篮球博弈人的所有可选择行动;3) 具有篮球博弈活动的信息;4) 篮球博弈人 的战略,即篮球博弈人选择的策略;5) 有明确的篮球博弈结果。下面分析比赛中几个经典 的篮球运动博弈,以帮助理解篮球运动博弈理论。

1.3.1 “输分倒赢球”的博弈分析

1987年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1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的过程控制。中国女篮在小组比 赛中和意、南三队构成了“连环赛”小组最后一场中国与美国的比赛构成了微妙局面。中国 队的形势是:胜或负3分以内,在小组第一出线;输5分以下小组第二出线 ,中国队出线, 则把美国队挤出前四名;如果输6分以上,中国队则进不了前4名。当中国队与美国女篮进 行到最后13秒时,打成82:82平。同时,中国队获得罚球机会。罚完球后,估计美国队还有 一次进攻机会。此刻,教练员吕长新要求暂停,要求郑海霞只准罚中一分。因为中一分,美 国队进攻,无论投中2分或3分都不会成平局,就不会打决胜期,因为决胜期5分钟,中国对 有可能输更多分,而不能出线。最后美国队中了2分,虽然以84:83取胜,但却被挤 出前4强 ,与决赛无缘。这实际上就是教练员与教练员之间的一种博弈。 博弈人就是中国队与美国 队的教练员;中国队策略或行动是罚球中2分还是1分;美国队的策略或行动是投中2分或3分 。信息是中国队知道美国队的策略,美国队知道中国队的策略,并且知道每个队自己和对 方结果。这时中国队最优的得益结果是不成平局,而美国队的得益结果是希望平局。策略选 择扩展形如图2。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博弈,因为博弈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这时A 先行动罚球(中1分或者中2分);然后B行动(进攻得3分或2分)。并且这是一个完美信息 博弈,在暂停时A和B都知道对方的行动,并且知道每一种行动的结果,因此,叫做完美信息 动态博弈。可用扩展式表述构造战略摸式。

首先注意到,A只有一个信息集,两个可选择的行动,A的行动空间也即是战略空间:SA =( 罚中1分,罚中2分)。B有两个信息集,每个信息集上有两个可选择的行动,那么B有四个战 略,分别为:{罚中1分,进攻的2分},{罚中1分,进攻得3分},{罚中1分,进攻得2分,}, {罚中1分,进攻得3分,}。四个战略行动的得益分别为83和84、83和85、84和84、84和85。 中国队用A表示,美国队用B表示。图中得益数组的第一个数是A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B的得 益。从这个博弈树的路径来看,得益相同的一条路径为A―罚中2分―B―进攻得2分―(84, 84)。因此,在罚球时选择了罚中1分的行动,结果避开了得益相同。这个例子就是博弈论 思想和原理在篮球比赛中的应用,很好的控制了比赛结果,虽然输球但是还是得了小组第一 。

为A―罚中2分―B―进攻得2分―(84,84)。因此,在罚球时选择了罚中1分的行动,结果 避开了得益相同。这个例子就是博弈论思想和原理在篮球比赛中的应用,很好的控制了比赛 结果,虽然输球但是还是得了小组第一。

1.3.2 “犯规战术”的博弈分析

现在篮球比赛中,当比赛进行到比赛的最后阶段,一般还剩几十秒中时,分数落后几分的球 队,常常利用犯规让对方罚球,争取自己再多一次进攻,实现转败为胜。为了分析方便,我 们可假设在一场比赛中,有X、Y两个队。当X队落后,还剩下24 s时,Y队控制球时,这时X 与Y就要展开博弈。这时X队策略是犯规与不犯规,Y的策略是进攻和拖延时间最后进攻。如 果X队不犯规,Y队控制球把最后的时间浪费完,那么X的得益为0,Y的得益为U。如果X队犯 规,X队还有进攻时间。那么X的得益为U1,Y的得益为U2。因为篮球运动的罚球或进攻 都具有不确定性,X可以应用数学期望值进行决策,而不是等着时间浪费完输球。当X犯规 ,Y队罚球时,得益为U的概率为[0,100%],X赢得了进攻时间 ,获得了进攻权,得益U1的概率为 [0,100%];如果X不犯规,Y队拖延时间,把最后的一次进攻时间耗费完,X的得益为0分 ,Y的得益U的概率为[0,100%],那么0≤U≤3。当X犯规后,Y的期望得益为0≤U1≤2, X的期望得益为0≤U2≤3。对于X来说犯规的期望得益大于或等于不犯规的期望得益,即U 1≥0。因此,X的最优策略是犯规,获得一次进攻机会;Y的策略是拖延时间最后进攻一直 到比赛结束,获得胜利。X的策略选择博弈如图3所示。图中得益数组,第一个数是X的得益 ,第二个是Y的得益。

2 结 论

篮球运动博弈论是研究篮球运动中如何去战胜对手、提高胜算、获取优胜的科学理论,这项 理论由篮球运动博弈人、篮球运动博弈行动、篮球博弈信息、篮球运动博弈策略、篮球博弈 得益、篮球运动博弈制胜因素、篮球博弈实战、篮球博弈类别等等构成它的基本理论体系。 在篮球比赛过程中应用博弈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很好处地理好比赛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 得到理想的结果,使我们在面对对抗更激烈、竞争更白热化的篮球比赛中,开阔思路,减少 决策错误,提高“得益”水平,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

[3] 李益群.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4.

[4] 李益群.博弈制胜与竞赛中的心理战[J].中国体育科学,2000,36(1):33-38.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弈论 现代企业 构建和谐

近几年来,博弈论的观点频频出现在各类经济学著作中。博弈究竟是什么?博弈论对构建和谐企业有何启发或指导意义呢?通俗地讲,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研究利益冲突各方如何决策及决策结果的,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博弈的参加者、博弈信息、行为或策略、博弈的次序和博弈方的收益五项内容。

一、博弈论中几个重点理念

1.合作与非合作。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是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则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理论强调的是团体理性。非合作博弈论的重点是个体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引起了人们对“机制”问题的研究。

2.经济核心理论。参与者组成某类群体(被称作联盟)以及它们之间以互益的方式进行的交易。该联盟可以使交易后所有行为人都受益,这就产生经济核心的概念。后拓展到垄断和寡头及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等理论。

3.非数理博弈理论。非数理博弈理论分析的是混和动机冲突状态下的社会和经济行为:行为者本身对其他人的反应作为其他人的期望而影响其行为,即两个或多个团体面临相冲突的合作和竞争动机时的情景。包括以下三种形态。

(1)焦点效应:每个参与博弈的行为人以合作性的结果为目标进行协作而反对不协作的选择。任何因素都有可能使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继而选择这一点,这就产生焦点效应。焦点效应能协调社会行为人博弈行为的预期,包括协调共同利益和一部分不一致的利益。

(2)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常用于分析在社会决策过程中,因某些强制力决定的决策而形成共识。这些强制力包括文化的、习惯的因素。还用于分析不同群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和“多人囚徒困境”。

(3)自我控制理论:即自我博弈,以自己为对手的博弈。通过这一理论来回答什么是理性、人是如何控制自己行为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自我欺骗,使自己做应该做的事情,或者避免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这种现象,被称为预期的自我控制。这种理论为企业安排奖励与惩罚机制;通过承诺或契约,或者建立一个轮换机制奠定了基础。

4.冲突经济理论。即不合作或冲突世界中的“纳什均衡”。人们为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只要有机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总会利用“策略性行为”通过损人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广泛存在于军事、犯罪、种族问题、能源、环境、外援和人类生命的价值等领域的冲突问题。

二、博弈论对构建和谐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和应用

1.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1)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业内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几个大型集团之间的直接对抗,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经营总体战略和一般战略决策必须在充分掌握竞争对手信息和策略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企业运用博弈论中的决策模型进行这些问题的决策将使决策过程更加合理化。

(2)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举个例子来说,从“囚徒困境”这个典型博弈问题,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很多情况下正如上面两个囚徒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是企业获得双赢局面的一条捷径。

2.博弈论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启示。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们对竞争和冲突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运用合作的理念,创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单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说,“和谐”的基本特征应当表现为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协调有序、安全环保、公平诚信、服务社会,并建立一个长效的协调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促进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四方面的问题:(1)处理好个人、集体和政府的利益差别。在市场经济模式中,个人、企业和政府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各自的运转环境中,实际上都处于博弈状态,各自都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博弈一方,冲突和矛盾是免不了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股份制改造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轮岗、下岗、合并、重组等问题所引发分工、收入、保障的差距越来越成为矛盾的焦点。掩盖这种利益差别、否认博弈的现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客观地看待社会生活中这三者之间的差别。另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习惯于集中管理模式,因此,客观地看待这种博弈现实在思想上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2)处理好博弈与规则透明、诚实守信的关系。规则透明和诚实守信是博弈各方达成协议的基础。规则透明是互信的条件。管理者要取得人们的信任,政策必须公开、公正。对于企业,企业管理者要取得职工的信任拥护,企业要在市场上立得住、站得稳,必须得讲诚信、讲公平、讲公正。那种以权宜之计、无意实施的政策得到的结果是暂时的。如果所要的结果不是通过透明、可信的规则取得的,必然不会与职工群众达成共识,企业氛围也不会是和谐的、稳定的。

(3)处理好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共赢的关系。和谐企业建立基础是企业各方的共赢。博弈各方达成的协议虽然未必是利益均等,但是应该是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建立和谐的企业,需要从根本上、制度上解决问题,而制度的建立、措施的完善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赢得基础上,而不是企业方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如果不能保证各方共赢的措施和制度,必然得不到其他方面的支持,那它必然是不稳定的、不和谐的,甚至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4)处理好经济利益之外的博弈关系。和谐不完全建立在经济利益上,其他很多如生活的、文化的因素等都可能起作用。经济利益虽然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但是除此之外仍然有很多人文因素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因此,企业的管理者的充分沟通、理解职工的非经济期望和需求,给予人文关怀,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4篇

摘要: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具有方法论、学科拓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博弈论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质和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新闻理论界对博弈论的理解存在狭义、广义与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三个层面水平。我们可从哲学意义、方法论意义和建构意义三方面,认识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运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博弈论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是在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年10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个传播模式,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肯尼斯·赫文[美]、托德·多纳著:《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罗伯特·吉本斯[美]著、高峰译:《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博弈论 现代企业 构建和谐

近几年来,博弈论的观点频频出现在各类经济学著作中。博弈究竟是什么?博弈论对构建和谐企业有何启发或指导意义呢?通俗地讲,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研究利益冲突各方如何决策及决策结果的,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博弈的参加者、博弈信息、行为或策略、博弈的次序和博弈方的收益五项内容。

一、博弈论中几个重点理念

1.合作与非合作。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是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则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理论强调的是团体理性。非合作博弈论的重点是个体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引起了人们对“机制”问题的研究。

2.经济核心理论。参与者组成某类群体(被称作联盟)以及它们之间以互益的方式进行的交易。该联盟可以使交易后所有行为人都受益,这就产生经济核心的概念。后拓展到垄断和寡头及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等理论。

3.非数理博弈理论。非数理博弈理论分析的是混和动机冲突状态下的社会和经济行为:行为者本身对其他人的反应作为其他人的期望而影响其行为,即两个或多个团体面临相冲突的合作和竞争动机时的情景。包括以下三种形态。

(1)焦点效应:每个参与博弈的行为人以合作性的结果为目标进行协作而反对不协作的选择。任何因素都有可能使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继而选择这一点,这就产生焦点效应。焦点效应能协调社会行为人博弈行为的预期,包括协调共同利益和一部分不一致的利益。

(2)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常用于分析在社会决策过程中,因某些强制力决定的决策而形成共识。这些强制力包括文化的、习惯的因素。还用于分析不同群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和“多人囚徒困境”。

(3)自我控制理论:即自我博弈,以自己为对手的博弈。通过这一理论来回答什么是理性、人是如何控制自己行为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自我欺骗,使自己做应该做的事情,或者避免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这种现象,被称为预期的自我控制。这种理论为企业安排奖励与惩罚机制;通过承诺或契约,或者建立一个轮换机制奠定了基础。

4.冲突经济理论。即不合作或冲突世界中的“纳什均衡”。人们为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只要有机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总会利用“策略性行为”通过损人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广泛存在于军事、犯罪、种族问题、能源、环境、外援和人类生命的价值等领域的冲突问题。

二、博弈论对构建和谐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和应用

1.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1)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业内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几个大型集团之间的直接对抗,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经营总体战略和一般战略决策必须在充分掌握竞争对手信息和策略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企业运用博弈论中的决策模型进行这些问题的决策将使决策过程更加合理化。

(2)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举个例子来说,从“囚徒困境”这个典型博弈问题,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很多情况下正如上面两个囚徒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是企业获得双赢局面的一条捷径。

2.博弈论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启示。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们对竞争和冲突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运用合作的理念,创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单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说,“和谐”的基本特征应当表现为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协调有序、安全环保、公平诚信、服务社会,并建立一个长效的协调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促进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四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个人、集体和政府的利益差别。在市场经济模式中,个人、企业和政府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各自的运转环境中,实际上都处于博弈状态,各自都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博弈一方,冲突和矛盾是免不了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股份制改造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轮岗、下岗、合并、重组等问题所引发分工、收入、保障的差距越来越成为矛盾的焦点。掩盖这种利益差别、否认博弈的现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客观地看待社会生活中这三者之间的差别。另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习惯于集中管理模式,因此,客观地看待这种博弈现实在思想上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2)处理好博弈与规则透明、诚实守信的关系。规则透明和诚实守信是博弈各方达成协议的基础。规则透明是互信的条件。管理者要取得人们的信任,政策必须公开、公正。对于企业,企业管理者要取得职工的信任拥护,企业要在市场上立得住、站得稳,必须得讲诚信、讲公平、讲公正。那种以权宜之计、无意实施的政策得到的结果是暂时的。如果所要的结果不是通过透明、可信的规则取得的,必然不会与职工群众达成共识,企业氛围也不会是和谐的、稳定的。

(3)处理好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共赢的关系。和谐企业建立基础是企业各方的共赢。博弈各方达成的协议虽然未必是利益均等,但是应该是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建立和谐的企业,需要从根本上、制度上解决问题,而制度的建立、措施的完善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赢得基础上,而不是企业方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如果不能保证各方共赢的措施和制度,必然得不到其他方面的支持,那它必然是不稳定的、不和谐的,甚至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4)处理好经济利益之外的博弈关系。和谐不完全建立在经济利益上,其他很多如生活的、文化的因素等都可能起作用。经济利益虽然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但是除此之外仍然有很多人文因素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因此,企业的管理者的充分沟通、理解职工的非经济期望和需求,给予人文关怀,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博弈论应用于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做法。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确保企业稳定。博弈是解决冲突的对策。构建和谐企业,尤其是建立安定有序的和谐企业是最基本要求。这不仅是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也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在于对职工各项权益的尊重,进而使全体职工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在实施重大改革时,要反复征求职工的意见,取得理解和支持;在利益分配中,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更好地满足职工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不断提高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有力措施。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正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代,企业要适应这个时代,建立良性的生态链,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领会构建和谐企业的科学内涵。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和发展目标,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企业发展,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继续深化改革,把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三是加大全员教育培训制度,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建设学习型企业,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着眼于“创效”这个基点,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企业也是一个解决现实矛盾和利益冲突,已达到社会和谐的综合治理过程。企业失去了效益,职工没有了收益,和谐就没有了根基。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要善于适应和把握建筑市场的变化和规律,增强应变能力,始终把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作为根本目标,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博弈论 现代企业 构建和谐

近几年来,博弈论的观点频频出现在各类经济学著作中。博弈究竟是什么?博弈论对构建和谐企业有何启发或指导意义呢?通俗地讲,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研究利益冲突各方如何决策及决策结果的,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博弈的参加者、博弈信息、行为或策略、博弈的次序和博弈方的收益五项内容。

一、博弈论中几个重点理念

1.合作与非合作。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是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则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理论强调的是团体理性。非合作博弈论的重点是个体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引起了人们对“机制”问题的研究。

2.经济核心理论。参与者组成某类群体(被称作联盟)以及它们之间以互益的方式进行的交易。该联盟可以使交易后所有行为人都受益,这就产生经济核心的概念。后拓展到垄断和寡头及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等理论。

3.非数理博弈理论。非数理博弈理论分析的是混和动机冲突状态下的社会和经济行为:行为者本身对其他人的反应作为其他人的期望而影响其行为,即两个或多个团体面临相冲突的合作和竞争动机时的情景。包括以下三种形态。

(1)焦点效应:每个参与博弈的行为人以合作性的结果为目标进行协作而反对不协作的选择。任何因素都有可能使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继而选择这一点,这就产生焦点效应。焦点效应能协调社会行为人博弈行为的预期,包括协调共同利益和一部分不一致的利益。

(2)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常用于分析在社会决策过程中,因某些强制力决定的决策而形成共识。这些强制力包括文化的、习惯的因素。还用于分析不同群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和“多人囚徒困境”。

(3)自我控制理论:即自我博弈,以自己为对手的博弈。通过这一理论来回答什么是理性、人是如何控制自己行为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自我欺骗,使自己做应该做的事情,或者避免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这种现象,被称为预期的自我控制。这种理论为企业安排奖励与惩罚机制;通过承诺或契约,或者建立一个轮换机制奠定了基础。

4.冲突经济理论。即不合作或冲突世界中的“纳什均衡”。人们为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只要有机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总会利用“策略”通过损人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广泛存在于军事、犯罪、种族问题、能源、环境、外援和人类生命的价值等领域的冲突问题。

二、博弈论对构建和谐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和应用

1.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1)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业内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几个大型集团之间的直接对抗,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经营总体战略和一般战略决策必须在充分掌握竞争对手信息和策略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企业运用博弈论中的决策模型进行这些问题的决策将使决策过程更加合理化。

(2)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举个例子来说,从“囚徒困境”这个典型博弈问题,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很多情况下正如上面两个囚徒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是企业获得双赢局面的一条捷径。

2.博弈论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启示。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们对竞争和冲突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运用合作的理念,创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单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说,“和谐”的基本特征应当表现为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协调有序、安全环保、公平诚信、服务社会,并建立一个长效的协调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促进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四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个人、集体和政府的利益差别。在市场经济模式中,个人、企业和政府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各自的运转环境中,实际上都处于博弈状态,各自都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博弈一方,冲突和矛盾是免不了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股份制改造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轮岗、下岗、合并、重组等问题所引发分工、收入、保障的差距越来越成为矛盾的焦点。掩盖这种利益差别、否认博弈的现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客观地看待社会生活中这三者之间的差别。另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习惯于集中管理模式,因此,客观地看待这种博弈现实在思想上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2)处理好博弈与规则透明、诚实守信的关系。规则透明和诚实守信是博弈各方达成协议的基础。规则透明是互信的条件。管理者要取得人们的信任,政策必须公开、公正。对于企业,企业管理者要取得职工的信任拥护,企业要在市场上立得住、站得稳,必须得讲诚信、讲公平、讲公正。那种以权宜之计、无意实施的政策得到的结果是暂时的。如果所要的结果不是通过透明、可信的规则取得的,必然不会与职工群众达成共识,企业氛围也不会是和谐的、稳定的。

(3)处理好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共赢的关系。和谐企业建立基础是企业各方的共赢。博弈各方达成的协议虽然未必是利益均等,但是应该是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建立和谐的企业,需要从根本上、制度上解决问题,而制度的建立、措施的完善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赢得基础上,而不是企业方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如果不能保证各方共赢的措施和制度,必然得不到其他方面的支持,那它必然是不稳定的、不和谐的,甚至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4)处理好经济利益之外的博弈关系。和谐不完全建立在经济利益上,其他很多如生活的、文化的因素等都可能起作用。经济利益虽然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但是除此之外仍然有很多人文因素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因此,企业的管理者的充分沟通、理解职工的非经济期望和需求,给予人文关怀,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博弈论应用于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做法。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确保企业稳定。博弈是解决冲突的对策。构建和谐企业,尤其是建立安定有序的和谐企业是最基本要求。这不仅是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也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在于对职工各项权益的尊重,进而使全体职工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在实施重大改革时,要反复征求职工的意见,取得理解和支持;在利益分配中,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更好地满足职工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不断提高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有力措施。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正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代,企业要适应这个时代,建立良性的生态链,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领会构建和谐企业的科学内涵。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和发展目标,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企业发展,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继续深化改革,把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三是加大全员教育培训制度,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建设学习型企业,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着眼于“创效”这个基点,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企业也是一个解决现实矛盾和利益冲突,已达到社会和谐的综合治理过程。企业失去了效益,职工没有了收益,和谐就没有了根基。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要善于适应和把握建筑市场的变化和规律,增强应变能力,始终把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作为根本目标,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合作博弈;航空业;治理结构;劳资关系

作者简介:李 萍(1958―),女,西南财经大学期 刊中心(成 都,610074),教授。研究方向: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市场与政府、统筹 城乡等。 王 贵(1982―),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74)。研 究方向:新制度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等。

一、文献检视: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民用航空业已形成了以三大国有航空公司为主体(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七家民营航空公司(鹰联航空、 春秋航空、奥凯航空、东星航空、合肥联华航空、上海吉祥航空、华夏航空)并存的局面。 民营航空公司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我国航空业长期以来由国家完全垄断的局面,而且把竞争机 制引进我国航空业,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此相应,理论学术界也对我国航空 业如何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地探讨。

刘伟等(2003)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三级价格歧视理论,分析了当各家航空公司形 成 卡特尔时,就可以如垄断厂商一样实施价格歧视策略。旅行社是航空公司实施三级价格歧视 的最好工具,即能有效地把消费者区分为没有享受价格折扣的消费者市场A和享受折扣的消 费者市场B,使航空公司的三级价格歧视策略得到顺利实施,从而提高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率 。[1]陈志刚(2003)运用收益管理理论,分析了收益管理在航空业的实践:超 售、市场细分、 多级票价和舱位控制,为民航[2]等服务性企业提供一条收益管理应用的思路,进 而进一步提高民航业的经济效率。伊楠等(2007)运用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民航企业 核心竞争力是 在 市场竞争中积累的、由多种资源和能力组合的、难以模仿的、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和经济效率的竞争力。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我国民航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民航企业的经 济效率具有一定借鉴价值。[3]吴斌(2007)运用低成本战 略理论,从低成本航空概念出发,对比国际低成本航空公司的主要策略,研究目前国内低成 本航空的困境,指出了对低成本航空的几个理解误区,提出了若干经营策略以及与其他方合 作等方面的建议,力图提高民营航空业的经营效率。[4]

由上述文献简述可见,无论是三级价格歧视、收益管理理论,还是核心竞争力,低成本 航空战略研究,其目标都指向了提高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率。因此,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航空 业的研究主要是航空公司的效率问题,现实中我国国有以及民营航空公司的经营效率也都是 在不断提高的。然而,“3•31”东航云南分公司“集体返航”事件②正是在各航空公司 高度 重视效率问题、经营业绩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出现的,这一事件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反思 在重视效率提高的同时,我国航空公司在内部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方面,尤其是在和谐劳资 关系的构建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此,如何实现我国航空公司的利益 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完善我国航空公司内部企业治理结构,已经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论 证了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博弈模型均衡解的存在,表明能够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合 作的可能性。因而可以根据合作博弈的思想,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从而完善我 国航空企业的治理结构,促进我国航空业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

二、合作博弈视阈下我国航空业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根据日本学者鹤光太朗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概括,管理和协调与公司有关的各种利 益主体(利益主体包括出资者、管理者、劳动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5]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博弈模型与均衡解 的存在表明, 虽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会通过不断地讨价还 价博弈逐步达到利益均衡,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均衡或者说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是企 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与均衡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进行博弈时,会形成一种潜在的约束主体行为的协议,这个协议就 是如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始终得不到均衡,那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所有 的利益相关者的最终利益都不能按照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本文运用Rubinstein(1982 )的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合作博弈模型,研究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博弈均衡解。 [6]

1.模型的基本假设

(1)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强势利益相关者(用1表示)与弱势利益相关者(用2表 示)两大类,且两类利益相关者在博弈中是平等参与主体。(2)二者轮流出价,强势利益 相关者首先对企业所有权比例进行出价,弱势利益相关者接受或者拒绝,如果弱势利益相关 者接受,则博弈过程结束;反之,则弱势利益相关者出价,强势利益相关者可以接受或者拒 绝;如此一直继续下去,直到某一利益相关者接受另一利益相关者的出价。(3)强势利益 相关者第一次出价x1(对企业所有权的分享比例),1-x1则为弱势利益相关者的权重份额 ;弱势利益相关者第一次出价1-x2(对企业所有权的分享比例),x2则为强势利益相关 者的权重份额。(4)强势利益相关者与弱势利益相关者在不同博弈期的贴现因子分别为δ 1、δ2,0δ1、δ21。

2.求解合作博弈均衡解

Rubinstein(1982)得出定理:在无限期轮流出价博弈中,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 果是:x=[SX(]1-δ2[]1-δ1δ2[SX)](如果,δ1=δ1=δ,x=[SX(]1[] 1+δ[SX)])。

由于t∞,不存在最后一个阶段,因此不能使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但根据Shaked an d Sutton(1984),从参与人1出价的任何一个阶段开始的子博弈等价于从t=1开始的整个 博 弈,我们可以应用有限阶段逆向归纳法的逻辑寻找子博弈精炼均衡。[7]假定在时 期t3参与人 1出价,参与人1能得到的最大份额是M。因为对参与人1而言,t期的M等价于t-1期δ1M,参 与人2知道在t-1期的任何x2δ1M的出价将被参与人1接受,因此参与人2出价x2=δ 1M,自得1-δ1M;因为对参与人2而言,t-1期的1-δ1M等价于t-2期的δ2(1-δ1 M),参与人1知道在t-2期的任何满足δ2(1-δ1M)1-x1的出价将被参与人2接受,因 此参与人1出价x1=1-δ2(1-δ1M),留给参与人2为δ2(1-δ1M)。因为t-2时开始 的博弈与从t时开始的博弈完全相同,参与人1在t-2期能得到的最大份额一定与其在t期得到 的最大份额相同,因此我们有:x1=M=1-δ2(1-δ1M),解得M=[SX(]1-δ2[]1-δ 1δ2[SX)](1)。

假定参与人1在t期能得到的最小份额为m。因为t期的m等价于t-1期δ1m,参与人2在t-1期 最 多得到1-δ1m。因为t-1期的1-δ1m等价于t-2期的δ2(1-δ1m),因此参与人1在t- 2期至少得到x1=1-δ2(1-δ1m),于是我们有:x1=m-1-δ1(1-δ1m),解得 m=[SX(]1-δ2[]1-δ1δ2[SX)](2)。由(1)、(2)两式可知,参与人1能得到的 最大份额与最小份额相同,存在唯一的均衡结果,即:x=[SX(]1-δ2[]1-δ1δ2 [SX)]。因此,强势利益相关者的子博弈精炼均衡战略是:在时总是要求,在时接受任何大 于或等于的份额,拒绝任何较小的份额;弱势利益相关者的子博弈精炼均衡战略是:在t=1, 3,5时总是要求1-δ2[]1-δ1δ2[SX)],在t=2,4,6时接受任何大于或等 于1-δ2[]1-δ1δ2[SX)],拒绝任何较小的份 额;在t=1,3,5时,接受任保大于或等于1-δ1[]1-δ1δ2[SX)],拒绝任何较 小的份额:在t=2,4,6时,总是要求1-δ1[]1-δ1δ2[SX)]的份额。(二)合作博弈与我国航空业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博弈模型均衡解的存在,表明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存 在着可能性。因而可以根据合作博弈的思想,促成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从而完善我 国航空业企业的治理结构,促进我国航空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考察了促进航空 企业四方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在组织域中合作博弈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以期实现航空公 司内部的劳资合作、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合作、要素所有者的合作以及航空公司与相关企业的 合作博弈。

1.劳资合作

当前我国各航空公司都高度重视效率提高,采取了诸如价格歧视、收益管理、低成本战 略等手段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然而,正是在各航空公司都狠抓效率提高的背景下,“集 体返航”事件的发生使得航空公司内部的劳资矛盾凸现。究其根源,我们认为劳资矛盾的凸 现是航空公司长期以来没有较好地处理内部效率与公平③关系的结果,效率与公平关系处 理 不好,“劳资共赢”难以实现,劳资双方可能走向“零和博弈”。因此,航空公司要从根本 上协调好劳资关系,关键在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关公平与效率产系的各种观点都并不否认公平与效率的联系,都在努力寻求公平与效率 的最佳结合点。但这个最佳的结合点究竟怎样才能确定出来呢?谢林的“焦点”效应[ 8]认为 ,既然每个行为人宁愿以合作性的结果为目标进行协作而反对不协作的选择,因而他们很乐 意使用他们所掌握的任何凸显信息以便达到协作。任何因素都有可能使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 到一个特定平衡点上,继而选择这一点。这就是说,博弈者都希望避免两败俱伤,这种“双 赢”的想法体现为寻找一个合适的点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博弈论解决效率与公平冲突的 这个点就是合理的制度安排。因此,我们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并不是谁先于谁的问题,也 不是并重的问题,而是两者之间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或制度设计以达到良好结合,通过制度安 排或制度设计的方式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效率与公平才能科学合理地统一起来。

鉴于此,我国各航空公司应当从博弈论的视角来深刻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通过公司 内部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实现公司效率与公平的科学统一,在狠抓效率提高的同时也要 妥善处理好公平问题。而劳资关系公平的重要前提是劳资双方作为契约当事人有着平等、相 同的权利,从双方的履行契约的活动中获取各自的产权收益,分享剩余。劳资双方在平等参 与、多次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利益的协调、即同向增长乃是形成劳资合作制度的一个重要基 点。换言之,劳资冲突、劳资不合作的重要原因是双方利益的失衡和异动,资方追求利润最 大化,劳方要求工资福利最大化。当工资与利润二者之间在企业效益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就 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冲突。这表明,劳资之间的合作建立在蛋糕做大、企业效益总量增加 的基础上,④还应通过树立劳资共赢、利益共享的观念,尊重人力资本的价值,实 行物质资 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产权的“共有产权模式”,改变过去物质资本所有者单 边治理和独占剩余的不公平状况,构建起新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双方治理与 共享剩余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在航空企业飞行员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建立集体协商的报酬制 度,实现企业效率提高、效益总量增加基础上劳资双方帕累托改进的合作博弈与和谐发展。

2.出资者和经营者的合作

在我国航空业企业治理结构中建立合作博弈机制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效率,因此必然会提 出职业经理人问题。从理论上说,只要职业经理人经营企业比出资者直接经营企业更有效, 就需要出资者和经营者分开,经营者就是职业经理人。当前我国的三大国有以及民营航空公 司的出资者与经营者分离是比较普遍的,两者分离时就会出现博弈。如果将出资者称为委托 者,将经营者称为人,那么人的目标与委托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后者追求利润 最大化,人可能追求规模最大化和内部人利益最大化,这就会出现内部人控制,即企业 经理人员控制企业并谋取内部人利益,出资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其可能性可以用信息不完 全理论来说明:委托人不参与人的活动,人行为不易被委托人观察到,即存在委托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是非合作博弈。

我国航空公司治理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出资者的目标,即资产保值和增值、所有者利 益最大化。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由不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经营者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作为企业家来经营企业;另一方面是建立企业经理对 出资者负责的机制。出资者和经营者的合作博弈机制体现在内部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董 事会、总经理、监事会在权责分明的基础上相互制衡。其中,出资者和经营者各自在相应的 机构中发挥作用并遵守相应的规则便可能产生合作博弈,其关键是对经营者行为的激励和约 束。经营者行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首先是职业经理人的市场选择制度,通过经营者市 场的竞争,选择职业经理人,使企业家进入企业治理结构;其次是赋予经理人充分的经营决 策权,使其充分发挥企业家才干;最后是依据企业的市场表现确定经理价值的评价制度,使 职业经理人成为企业家。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合作博弈,需要在企业治理结构上设计出一 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人能够得到一种激励实现委托人利益,并使人的行为受到约 束。激励的主要方式是经营者分享剩余,即拥有剩余索取权,这就使经营者与出资者的利益 相一致,经营者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关心出资者利益。约束的主要方式是出资者通过股东大 会的投票及资本市场上的投票。从理论上讲,实行企业家期权制度可以将经营者分享剩余索 取权的激励与资本市场的企业资本价值的评价结合。但是,从近年来美国华尔街出现的做假 丑闻来看,由于期权实现的价值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挂钩,因此一些拥有公司期权的CEO往往 会采取做假账的办法造成公司股票价格的虚增,这是典型的非合作博弈行为。鉴于此,我们 认为,要实现我国航空公司内部的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合作博弈,不仅要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 论来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人出于自利的动机来关心委托人利益,而且还必须以严格 的审计制度和金融监控来迫使经营者与出资者的合作博弈。

3.要素所有者的合作

每一个企业都是各种要素的集合,航空公司也不例外。从企业要素结构分析,资本、技 术、劳动、企业家都是投入企业的要素。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要素的所有权属于私人的情况下,企业成果如何在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分配便成为要素 所有者之间博弈的内容。企业投入要素中的劳动、资本等是有形的,也是可以直接计量的。 知识、技术和企业家等要素是无形的、难以直接计量的。这些要素具有明显的按酬投入的特 征,没有足够的刺激,这些要素也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投入。而且这些要素在投入过程中还有 不断开发潜能的要求。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不合作就在于进入企业的要素所有者不能充分发挥 自己所具有的潜能,各自的价值不能充分实现。

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是,不仅要刺激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劳动投入,还要刺激资本、技术 、管理等要素所有者的各种要素投入。因此,激励理论实际上提出了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形 成要素所有者合作的要求。企业中要素所有者之间合作是通过合同来实现的。根据新制度经 济学,企业是“合同订立关系的连接”,“在企业中,每种要素都是由某个人拥 有的。企 业只是一个合同集,而这些合同不过是规定投入品的联合方式以创造产出以及从产出中获得 的收入在投入品间的分配方式”。[9]在这种合同关系中,各种要素的收入均是要 素所有权收入 。根据资本、劳动、技术和企业家等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贡献取得相应的报酬,就可 形成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为技术进步和企业家进入治理结构提权制度 保障。然而,目前企业股权结构所体现的要素结构基本上是资本股权,这就提出了要素股权 化问题。具体地说,要将各种属于私人所有的要素还原为资本投入,私人所有的要素投入企 业后在股权结构中得到体现,包含技术股、经营者股权等。这样,私人资本不仅仅是以货币 形式的资本,知识、技术、管理、企业家等要素都可以作为私人资本投入。通过“要素股权 化”使每一要素的价值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要素潜能也得到充分发挥。然而,要素股权化 的前提是要正确确定要素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实现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博弈最为困 难的是确定各自的股权和相应的分配比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过程是通过市场来实现 的。这就是所谓的要素市场化。知识、技术成果和企业家分别进入各自的要素市场出售,由 此实现和确定各自的价值。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各国有以及民营航空公司都可以通过借鉴 “要素市场化 ”来实现“要素股权化”的思想,使得公司内的各种要素价值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要素 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博弈得以实现,航空公司内部就必然会 形成“上下同心”的和谐发展局面。

4.航空公司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航空公司的运行必然会遇到相关企业的关系。在市场经中,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和不合 作博弈也是常态,提出相关企业合作的原因是,市场经济是竞争和合作相兼容的经济,在新 经济条件下,兼容和资源共享成为合作的新内容。对现代企业来说,通常都需要通过企业治 理结构的安排寻求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

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是T形结构:纵向上是一套联系股东与董事会及董事会与高层管理 人员的机制;横向上是公司与和它有长期业务往来的公司之间的关系。相关企业一般是指在 投入产出、要素提供方面有相关关系的企业。将相关性强的企业纳入合作博弈的企业治理结 构有两种模式:[10]一种是日本和德国模式,其特点是:公司与有关各方以及资 本提供者之间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关系,具体形式是互为董事会成员;一种是英美模式,其特 点是,董事会是保护股东利益的惟一机制,因此公司与和它有长期业务往来的公司之间的关 系是由一套法律与规则来协调的。归纳起来,相关企业的合作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进 入董事会的内部协调,另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市场规则的协调。

相关企业合作博弈的基本形式是契约。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各个经济主体是平等的利益 主体,经济联系的纽带只能是合同,因此市场经济被称为契约经济。这种契约经济的基础就 是信用,各个主体根据规则遵守契约,也就是守信用,这种市场经济才可能健康发展。显然 ,相关企业的合作博弈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其中包括:建立涉及信息披露规则、针 对操纵信息和散布虚假信息的制约规则在内的市场规则;建立守信用者得到利益刺激、不守 信用者受到惩罚的激励和约束规则。提高大企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从而提高整个社 会的信用度。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各航空公司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如加强与 各个旅行社的合作,从而有效实施价格歧视、收益管理等战略来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另一 方面我国政府应当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规则, 从而推动企业间的合作。

三、结论与建议

“3•31”东航云南分公司“集体返航”事件凸显出当前我国航空业在企业治理结构的 完善方面,尤其是在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方面尚存在的沉痼。我们在合作博弈的视阈下,根 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等,分析了完善我国航空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是努 力实现四个方面的合作:航空公司内部的劳资合作、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合作、要素所有者之 间的合作以及航空公司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为此,我们认为,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1)我国各航空公司应当从 博弈论的视角来深刻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通过公司内部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实现公 司效率与公平的科学统一,在狠抓效率提高的同时也要妥善处理好公平问题,在劳资双方作 为平等的利益主体、平等参与博弈的过程中,实行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 有产权的“共有产权模式”,改变过去物质资本所有者单边治理和独占剩余的不公平状况, 构建起新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双方治理与共享剩余的激励机制,建立集体协 商的报酬制度,实现劳资双方帕累托改进的合作博弈与和谐发展。(2)要实现我国航空公 司内部的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合作博弈,不仅要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 ,使人出于自利的动机来关心委托人利益,而且还必须以严格的审计制度和金融监控来 迫使经营者与出资者的合作博弈。(3)我国的各国有以及民营航空公司都可以通过借鉴“要素市场化”来实现“要素股权化”的思想,使得公司内的各种要素价值的潜能都得到充 分发挥、要素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博弈得以实现,航空公司 内部将会形成“上下同心”的和谐发展局面。(4)我国各航空公司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相 关企业的合作,如加强与各个旅行社的合作,从而有效实施价格歧视、收益管理等战略来提 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当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起 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规则,从而推动企业间的合作。在此基础上,需要特别强调地是,还应注 意促进航空企业四方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博弈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的一致性和支 持性,诚如青木昌彦⑤所说:“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 力和可维系的。”

注 释:

①从博弈角度理解经济过程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1859年出版的《道德 情操 论》一书中就曾指出:“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和立法 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 就会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但如果两者相互抵消,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堪言,社会在任何 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混乱之中”(转引自【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显然,这里揭示了合作与不合作博弈的迥然不同的后 果。

②3月31日,中国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的14个从昆明起飞至不同目的地的航班,在同一天出 现了临时返航事件。③本文的公平是指企业内部的公平问题,内部公平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外部不公平或社会 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如这次“返航事件”造成了对乘客利益的极大损害,酿成了一场公共事 件。

④当然,航空企业劳方,如飞行员自由流动、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工资福利 等权益的保障,也是劳资走向合作的重要内容。

⑤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第19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伟等,双赢的选择:论航空公司实施三度价格歧视战略[J].中国物价,2003(1) .[2]陈志刚.收益管理:航空业价格歧视的实现策略[J].管理现代化,2003(6).

[3]伊楠等.我国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J]. 管理现代化,2007(6).

[4]吴 斌.浅论中国民营航空业低成本策略[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4).

[5]鹤光太朗.转轨中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4).

[6]Rubinstein,A.Perfect equilibrium in a bargaining model[J].Economet 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82,50.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网络参考咨询;信息隐匿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43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156-03

The Research of Network Reference Based on

Un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Jiao Xue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erbin 150000,China)

〔Abstract〕Network reference is the new things which is structur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sulting service in this new media network.In the network consulting,which exists a model of un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This paper analyzed network consulting work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n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The author thinks information hided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ailure of game,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ed forward.

〔Key words〕un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network reference;information hided

1 博弈理论概述

1.1 博弈论概念论述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Game Theory)或者赛局理论,是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广泛应用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其定义有所不同,地理学角度认为博弈论是一种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的数学决策方法;生物角度认为博弈论是一种研究竞争中参考者为争取最大利益应当如何做出决策的数学方法;而资源管理学角度则认为博弈论是根据信息分析及能力判断,研究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平衡,以使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对策理论。总之概括起来,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博弈论中的要素:(1)局中人(players):在一场竞赛或博弈中,每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局中人。(2)策略(strategiges):一局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整个行动的一个方案,一个局中人的一个可行的自始至终全局筹划的一个行动方案,称为这个局中人的一个策略。(3)得失(payoffs):一局博弈结局时的结果称为得失。每个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结束时的得失,不仅与该局中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有关,而且与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有关。(4)次序(orders):各博弈方的决策有先后之分,且一个博弈方要作不止一次的决策选择,就出现了次序问题;其他要素相同次序不同,博弈就不同。(5)博弈涉及到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在博弈理论中,一种稳定的博弈结果我们称它为纳什均衡。

1.2 博弈的分类[2]

博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基准也有不同的分类:

目前经济学家们现在所谈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由于合作博弈论比非合作博弈论复杂,在理论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如非合作博弈论。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动态博弈中,行动有先后次序;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博弈的每一参与人知道其他参与人的有哪几种类型以及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即知道“自然”参与人的不同类型与相应选择之间的关系,但是,参与人并不知道其他的参与人具体属于哪一种类型。由于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证实或修正自己对先行动者的行动。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一开始,某一参与人根据其他参与人的不同类型及其所属类型的概率分布,建立自己的初步判断。当博弈开始后,该参与人就可以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其他参与人的实际行动,来修正自己的初步判断。并根据这种不断变化的判断,选择自己的策略。

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网络参考咨询研究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网络参考咨询

2.1 现状分析

完成参考咨询服务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咨询人员和用户进行博弈的过程。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这种博弈特点更加的明显。现代网络参考咨询可以分为异步式参考咨询和同步式参考咨询。前者主要指邮件式的参考咨询。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方便的网上参考咨询模式;后者主要是通过各种聊天软件实现用户和参考咨询人员即时提问回答来完成参考咨询服务,它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参考咨询模式[3]。无论是异步式还是同步式的咨询模式,都存在着博弈的双方,在参考咨询这一过程中,用户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向咨询人员提出问题,而后,参考咨询人员在接到提问后开始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巧找寻满足用户的信息。可见,两个参与人有行动的先后顺序,可以说这一博弈的过程属于动态博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显然用户先采取了行动,用户就是博弈的决策者。

同时,在网络参考咨询中,表达用户需求的信息并非博弈策略空间中的“公共知识”。用户对个人的需求往往比较明确,换句话说就是用户处在信息的优势方,而咨询人员往往事先对用户需求的信息一无所知,处在信息的劣势方。因此网络参考咨询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也可以说这一过程属于不完全信息博弈。

综上所述,网络参考咨询的过程是用户和咨询人员进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和咨询人员之间并非不合作的关系,用户选择参考咨询就是想从中获得帮助;参考咨询人员更想通过咨询来帮助用户。但事实上,许多网络参考咨询工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行同虚设。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存在着信息隐匿,被隐匿的信息量越大,其博弈的平衡就越难以到达。

2.2 信息隐匿原因分析

信息传递的过程是需要信息优势方(即信源)将信息符号化,通过信道传递给信息接受方。在网络参考咨询的过程中,由于始终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参考咨询人员需要根据用户的信息描述来找寻特定信息,完成咨询过程。换句话说,用户是咨询的主体,他对信息需求描述的精准度将直接关系到参考咨询所达到的效果。然而,在咨询的过程中,特别是网络咨询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用户并不能将信息准确的表达出来,反而形成了信息隐匿。基于此本文作者认为造成信息隐匿原因有如下几点:

2.2.1 文化程度的信息隐匿

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中,信息隐匿的出现在所难免。有时信息隐匿并非用户主观意识而为之,而是出于一些客观的条件,如用户所受教育的文化程度较低,致使用户无法将其信息需求表述清晰,而隐匿了一些有用的信息。面对这种客观的信息隐匿,无疑是对参考咨询人员素质的一大挑战。

2.2.2 知识结构的信息隐匿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是以用户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只有个人的知识结构与信息所反映的知识层次大体相当时,人们才能真正的领会信息的实质。在我国参考咨询工作起步并不算很早,还有许多地方并不健全。如从事参考咨询工作的人员并非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参考人员知识结构混杂,各领域学科界限不清,甚至根本无学科馆员之分。由于专业领域知识结构的不对称,而使得参考咨询人员无法为用户提供专业的信息需求,出现信息理解的被动隐匿,在博弈过程中处于劣势,无法达到博弈的平衡点。

2.2.3 心理障碍的信息隐匿

国外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用户在图书馆里会感到不安,特别是很少去的生疏图书馆。馆员与用户双方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关系到咨询服务的成败。如若在咨询过程中存在不良或消极心理因素,会导致用户咨询信息的自动隐匿,从而无法实现咨询活动。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的“刻板成见”。“刻板成见”的观点是指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由此容易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阻碍了人与人相互认知。比如在某次咨询中,咨询馆员态度冷淡,用户很可能将这一品质归于咨询馆员,形成固定印象。用户则根据这些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不再信任咨询馆员。以博弈的角度,就是造成了逆向选择。

(2)馆员的“意志疲竭”。意志是指人们自觉调节行动以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心理。咨询馆员长期从事固定且重复度较高的工作,烦躁不安、厌倦懈怠的情绪极易滋生。此时意志已经逐步丧失对行为的控制力,导致用户逆向选择,回避向馆员寻求咨询。

(3)用户的“防范心理”。用户在陌生的咨询环境中,特别是面对网络这一虚拟的咨询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一种防范意识,不愿将其真实的信息需求告之咨询人员。这种防范心理直接导致了用户咨询需求的信息隐逆,从而不利于馆员做出正确判断,达不到博弈平衡点。

2.2.4 网络方式的信息隐匿

与传统的信息咨询服务相比,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却有其不可比及的优势,如覆盖面广、互动性强、信息传递同步或即时、多媒体并存等。然而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性,也给网络参考咨询带来了信息隐匿的问题。首先网络信息海量存在,其信息的来源参差不齐,咨询用户对其可信度抱有怀疑的态度,在提问描述的过程中难免隐匿一些信息。其次,现代网络参考咨询大多是通过即时聊天的方式实现,在避免见面咨询尴尬的同时,也带来了单纯文字咨询表意不清的局限性。最后,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服务对象不确定,服务双方的关系不明确,这就造成了回答行为和回答内容的不确定。

3 对 策

3.1 利用公共信息,主动挖掘用户需求的隐匿信息

信息是决定博弈成败的砝码。在博弈过程中,如若除去信息的因素,博弈参与各方赢的机会均等。因此,谁掌握的有利信息越多,谁获利的机率就越大。所谓公共信息就是存在在公共空间中,用户无需刻意隐匿的真实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成为挖掘隐匿信息的桥梁。而实现网络参考咨询,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咨询人员挖掘用户隐匿信息需求的过程。因为种种原因(上文已有分析不再赘述),用户在咨询过程中隐匿了其信息需求。因此,参考咨询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公共信息还原其信息需求,防止用户不再咨询逆向选择的发生。具体做法如下:利用网络咨询单,开展用户信息需求调查,掌握用户信息需求动态;通过分析用户资料信息,了解用户信息兴趣,主动推送相关兴趣信息。

3.2 研究接受心理,强化用户信息素养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用户接受心理的研究对参考咨询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用户自觉自愿的内化和认同是参考咨询服务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用户信息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学习中,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咨询馆员除了提供信息,更要引导用户发现需求的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博弈双方的动态平衡。

3.3 掌握信息,提高咨询人员素质

网络环境下的参考咨询是以全新的载体、全新的服务模式进行的一系列智力劳动,是具有创造的、高智能的服务工作。在这种环境下,网络咨询员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更是信息选择、信息评价的研究者。尽管在网络咨询的博弈中参考咨询员处于被动地位,信息需求隐匿也给咨询馆员的工作带来了不便。但是在信息掌握的主动权上,参考咨询人员仍然要争取。争取信息主动权的方式就是要提高咨询馆员的素质,这种素质包括信息提供的专业性、咨询服务的道德化等。更重要的是要引入专业咨询馆员体制,消除用户咨询疑虑,建立信任机制,从而减少信息需求隐匿。

4 后 记

网络参考咨询的过程就是用户和咨询人员进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我们要尽量减少不完全信息即信息隐匿在咨询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寻找用户和咨询人员之间的动态平衡点,保证网络参考咨询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博弈论[EB/OL].http:∥baike.省略/view/18930.htm,2011-06-26.

[2]维基百科,博弈论[EB/OL].http:∥zh.省略/zh-cn/%E5%8D%9A%E5%BC%88%E8%AE%BA,2011-06-26.

[3]李维.博弈论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4]周波.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4(16):3.

[5]陆盛添.浅谈网络参考咨询的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18):1.

[6]柏丽娜.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4,(8):53.

[7]杨宏力.隐匿权威关系理论:一个不对称信息与博弈论的交融框架[J].山东经济,2009,(5):39-41.

[8]田英萍.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中的用户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4):89-90.

[9]谭丹丹.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中的用户心理分析[J].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第十四次科学讨论会,2005,(10):77-78.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网络;演进博弈;形成机理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开始通过创新网络来获取创新资源,缩短创新时间,进而取得竞争优势。创新网络不仅有利于减少创新费用和分散创新风险,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的紧密结合。可以说,创新网络是构建并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创新网络是由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中介组织等组成,其中企业是最主要的创新主体,企业为了实现创新功能,通过创新网络与其他创新主体建立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获取创新资源,从而有效地提高创新效率。freeman(1991)认为创新网络是一种应付系统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其中企业间的创新协作关系是网络架构的主要联结机制。olaf arndt & rolf sternberg(2000)认为创新网络是不同的创新参与者的协同群体。因为创新网络能够帮助创新企业共享创效利益、共担创新风险,并获得特殊的技能。组成创新网络的企业、大学或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及政府进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barringer & harrison,2000)。moller & svahn(2009)对创新网络管理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发现网络成长受科技环境影响很大,同时它又能反作用环境,进而改善区域创新环境。现代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创新网络的研究,这些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组织界限的模糊,并产生了深而广的网络结构。例如,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技组织投入了大量的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源,最终导致了网络的广泛发展(robinson,rip,& mangematin,2007)。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创新网络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创造财富方面的重要性。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的创新政策由鼓励研发投入到鼓励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创新网络构建(corley,boardman,& bozeman, 2006)。虽然目前创新网络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其形成机理以便于完全认识它的潜在优势。本文研究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创新网络的本质特质,然后就创新网络研究机理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发展规律。

二、 创新网络的本质特征

网络广义含义被认为是由不同的主体和主体间的关系组成。在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通过建立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进而获取创新资源,并有效地提高创新效率。创新网络之所以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基于它的五大特性:

1. 互补性。由于不同的创新主体拥有不同的创新资源,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创新作用。通过共享知识和技术资源,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可以降低创新成本,进而提高创新效率,即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由此可见,创新网络中的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机构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 开放性。网络创新活动通常是创新主体间互动频繁和内外交流频繁的过程,创新网络之所以具有创新优势,是因为网络主体间科研通过频繁交流产生网络互动效应,网络节点通过与网络外发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系,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互补性的资源。开放性的网络便于创新主体与外界联系,及时了解网络内外相关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与网络外先进技术和市场的对接能力,确保创新活动可以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最新变化。

3. 动态性。由于创新网络中的企业是随时进入和退出的,创新网络结构相应的产生变迁,表现在跟随性变迁和选择性集聚等方式,这就决定了创新网络的动态变化特性。其次,由于创新资源分布在网络的各个节点中,创新资源的产生和流动也决定了创新网络的动态性。网络创新的实质是网络内企业相互学习的过程,相邻节点(企业)间可以更加便利地分享创新成果和知识。此外,创新主体与外界进行知识交流决定了网络的动态性。随着信息化的加快发展,要取得更大的创新,必须有效突破地域的束缚,更多的与外界互动以便有效提高网络整体的创新能力。

4. 根植性。创新网络的形成往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创新网络内的企业因为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处于相近的制度环境中,其经济行为便不约而同的植根于网络内共同的知识背景和游戏规则中,由此产生的聚合效应的就越多。创新主体通过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有效增强了网络成员间的信任,这既有利于传播和扩散显性知识,更有助于隐形知识的流动和共享,进而增强了网络的创新能力。

5. 协同竞争性。创新网络内各主体间既存在协作的关系也存在竞争的关系。创新主体间在注重协作的同时,往往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展开竞争,当然,竞争与协作并非矛盾体,有效地竞争为共同创新提供了动力,只不过这种竞争是在协作的基础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协作性竞争。

三、 创新网络形成的复制动态演进博弈模型

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必然涉及到企业竞合问题,在讨论企业竞合问题时,学术界通常应用合作或非合作博弈方法。传统博弈论通常假设博弈双方是完全理性的,而且在信息充分的环境里,由此得出的博弈均衡解未免牵强。而smith(1974)提出的演进博弈理论正好弥补了传统博弈论的不足。matthew和alison(2002)曾指出“由于演进博弈理论具有动态调整和学习过程等动态机制特征,从而为研究群体行为进化和稳定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分析方法”。zander(2002)在研究瑞典通用电器公司与瑞士的brown-boveri合作创新网络的形成时指出,创新网络的最初形成具有一定的经济逻辑,当网络形成时,由于某种经济动因开始不断地演进,其形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复杂的过程。

本文从有限理性出发,认为博弈双方的策略均衡不再是一次性博弈的结果,而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调整的结果,通过多次博弈和长期的学习与改进,博弈双方趋向稳定策略,而且在稳定策略条件下,个别“突变”策略并不能带来收益,此时的稳定策略称之为“进化稳定策略”(ess)。正是由于创新网络具有互补性、开放性、动态性、根植性和协同竞争性才导致了网络的复杂性,进而导致创新主体间博弈的有限理性。在有限理性前提下,创新网络的形成便是一个动态的学习与调整过程。因此,本文在分析创新网络具有的特性基础上,借助演进博弈理论研究创新网络形成机理,构建创新网络复制动态模型,并从中找出影响创新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

1. 博弈模型的建立。假设现有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创新网络,在网络外部存在一些试图加入该网络的企业。假设博弈方a代表网络外部试图加入的企业群,博弈方b代表网络内部企业群。博弈方a有两个选择,一是“加入”网络,二是“不加入”;博弈方b也有两个选择,“接受”或“不接受”a的加入。由于博弈双方对创新的认识能力和预测能力有限,因此,博弈双方符合有限理性的条件。博弈双方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中r′a、r′b分别表示博弈方a如果无法加入创新网络时双方的收益;ra、rb分别表示博弈方a加入网络后双方的收益。其中r′a?茁ata,?酌btb>?茁btb,这在后面的研究中得以证明。

2. 博弈过程分析。现假设博弈方a采取“加入”创新网络策略的企业比例为?姿,则采取“不加入”策略的企业比例数为1-?姿;同时假设博弈方b采取“接受”a加入创新网络策略的企业比例为?籽,则采取“不接受”策略的企业比例为1-?籽。因此可以计算出博弈方a选择“加入”和“不加入”策略的期望收益uea、una,以及博弈方a的平均收益ua,各收益表达式分别为:

uea=?籽(ra+?酌ata-?茁btb)+(1-?籽)r′a(1)

una=?籽r′a+(1-?籽)r′a(2)

ua=?姿uea+(1-?姿)una=?姿?籽ta(?酌a-?茁a)+r′a(3)

同理可得博弈方b选择“接受”策略和“不接受”策略的企业期望收益和平均收益uyb、unb、ub,数学表达式分别为:

uyb=?姿(rb+?酌btb-?茁btb)+(1-?姿)r′b(4)

unb=?姿rb+(1-?姿)r′b(5)

ub=?籽uyb+(1-?籽)unb=?姿?籽tb(?酌b-?茁b)+r′b(6)

我们知道,复制动态概念指出博弈的优势策略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可以用复制动态公式表示策略调整的速度,现在对博弈双方进行复制动态分析。

博弈方a群体复制动态方程为:

公式(7)表示博弈方a选择“加入”策略类型的企业随时间变化的比率与博弈方a的企业数量成正比,与博弈方a选择“加入”策略类型的期望收益大于所有博弈方a平均收益成正比。

博弈方b群体动态方程相位图如图2所示。

3. 博弈结果分析。基于上述创新网络形成演进博弈模型可知,博弈双方的比例变化复制动态的关系可以在以两个比例?姿,?籽为坐标图上标示,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博弈双方的进化稳定策略(ess)只有唯一点(?姿*=1, ?籽*=1),其他各点均不具有复制动态的收敛特性,且抗扰动能力差。由此可见,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博弈双方经过长期的反复博弈后,学习和调整策略的结果是:潜在加入创新网络的企业在?酌a>?茁a情况下,即创新收益大于创新风险的条件下,则加入创新网络带来的收益大于0((?酌a-?茁a)ta>0),在利益驱使下,最终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加入创新网络;同理,创新网络内原有企业在?酌b>?茁b情况下,最终选择的结果是接受新企业的加入。由此可见,当收益系数?酌越大,风险系数?茁越小时,博弈结果最终收敛于(?姿*=1,?籽*=1)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创新网络中,收益系数?酌通常与企业的吸收和转化创新知识的能力有关。实践证明,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构建良好的企业内外部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吸收和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和维护。风险系数?茁主要是由创新网络的内外部环境决定,如果创新网络所处环境良好,每个创新主体间彼此信任,网络内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和合作关系融洽,那么每个创新主体都愿意合作,合作创新意愿越强,越容易促使创新网络的形成。在运行效率高的创新网络中,企业采取合作创新所付出的成本就越小,相应的创新风险系数就越低。因此,良好的网络环境对创新网络形成及运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博弈论 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 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 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后, 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 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 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 是在2004 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 年10 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 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 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 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 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 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 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 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 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 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 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 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 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 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 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 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 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 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 个传播模式, 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 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 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 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 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 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 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肯尼斯·赫文[美]、托德·多纳著:《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11篇

摘要:第三方物流与物流需求企业合作过程中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为了提高服务商的服务水平,减少第三方物流服务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本文基于委托理论构建了物流供需方之间的动态博弈树,加入监督、惩罚因素,求解出二者之间的子博弈纳什均衡。最后通过进一步考虑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构建混合策略下的动态博弈树,从而可以进一步激励第三方物流为物流需求企业服务。

关键词 :委托;混合策略;博弈树

引言

由于国内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不完善,相关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不合格服务会给物流需求企业带来损失。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基于零和博弈的基础,通过监督机制的构建解决二者之间的博弈困境。

本文基于委托理论的角度,通过纯策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求解,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两者之间的困境,使第三方物流的行为符合物流需求企业的利益,还可以达到激励第三方物流的效果。

1、模型的构建

1.1 模型假设

物流需求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博弈中,第三方物流的选择策略行为有(接受,拒绝),若选择接受,则物流需求企业可选择对其监督或不监督,在物流需求企业的(监督,不监督)策略下,第三方物流则考虑(努力,不努力),双方的策略选择主要依据成本与收益的大小。物流需求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博弈是典型的委托模型,模型基本假设如下:

假设1:物流需求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行动在时间和信息上是一致的;

假设2:物流需求企业支付第三方物流的固定服务费用为P;假设3:当第三方物流努力服务时,物流需求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为V0,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努力服务时,物流需求企业所获收益为V1;

假设4:第三方物流企业努力的成本为C1,不努力的成本为C2;假设5:物流需求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监督成本是C0,监督成本小于由于第三方物流不努力而使物流需求企业遭受收益减少的份额,即C0<V0-V1;

假设6:当物流需求企业对第三方物流进行监督时,发现物流需求企业不努力,则对其进行惩罚,惩罚金额为F,惩罚金额要大于第三方物流节省下来的成本,即F>C1-C2,但要小于去除不努力成本的收益,即F<P-C2。

注:Q代表物流需求企业,L代表第三方物流企业。

1.2 博弈树的构建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得出物流需求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如图1所示。

我们采用逆推归纳法求解上述动态博弈问题的解。求解过程如图(1)、(2)、(3)、(4)所示。

通过逆推归纳法,我们最终得出物流需求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最优策略组合,即子博弈纳什均衡为:物流需求企业委托任务给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接受任务,物流需求企业对其进行监督,在监督环境下,第三方物流努力提供服务。

2、混合策略求解

上述模型建立的基础是第三方物流(人)与工作成果之间有确定性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努力会带来合格的服务,不努力就会造成服务的不合格,也就是纯策略模型的求解问题。但是实际中,如果物流需求企业(委托人)对第三方物流的工作有完全监督的情况下,通常是根据第三方物流的工作情况而不是工作成果支付报酬,只要不努力就对其进行惩罚,只要努力哪怕服务结果不合格也不会受到惩罚,这就意味着不确定性的风险由物流需求企业承担,风险与第三方物流的行为无关;如果第三方物流的工作成果有不确定性,物流需求企业无法监督第三方物流的工作,那么物流需求企业无法根据第三方物流的工作情况支付报酬,只能根据其工作成果支付报酬,也就是不管第三方物流是否努力,只要服务结果不合格就要对其进行惩罚。

根据以上分析,这样的博弈均衡解将是混合策略。由于双方合作关系存在风险性因素,那么我们在上述纯策略假设的基础上添加不确定性的假设因素,如下所示:

3、结论

本文构建的纯策略下的物流供需企业间的博弈树,可以解决物流需求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策略选择问题,但实际工作中掺杂着风险因素,在纯策略基础上通过构建混合策略下的博弈树,可以帮助物流需求企业促使第三方物流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利益,双方子博弈达到纳什均衡,同时,该模型还可以起到激励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 曹阳.基于委托机制的物流外包关系及风险[J].物流技术.2014.11.

[3] 刘盼.陈涛.第三方物流的监督博弈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

[4] 乔永胜.第三方物流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D].2013.6.

[5] 倪娟.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合作博弈分析[J].2012.10.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博弈论 囚徒困境 素质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21-01

1.博弈论简述

博弈论研究的是“当结果无法由个人完全控制而须视群体的共同决策而定时,个人为了取胜而应该采取何种策略”的学问。局中人、策略、收益是最基本的博弈要素。

非合作博弈中最为著名的是纳什均衡。因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纳什均衡可能是高成本的。但如在“囚徒困境”博弈中改变规则,两个囚徒就有可能选择都不坦白。亦即现实生活中某些规则的改变可能会带来低成本的新的博弈均衡。

2.大学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既具有人的素质结构的普遍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不仅包括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高等教育特殊环境下,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拓展为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我国大学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此,各高校在各自的专业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社会实践教育、课外培养教育等模式探索着建立和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但是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性,使得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陷入了“囚徒困境”。

3.用博弈论思想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囚徒困境”

大学生自身需求是希望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宗旨。但就业难的现实让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必须先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有个好的就业前景是其期望收益。

由于在校期间的各种评价、毕业资格审核、以及社会就业面试评价大多以分数为主或有着一些刚性的规定,缺乏完善的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因此只要获得高分就代表该学生是优秀的。

所以,在校大学生之间的博弈可设定为如图“囚徒困境”式博弈模型。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学生A和学生B代表本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他们有提高分数,和提高专业、创新、职业素质两个策略。因为大学生都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因此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专业知识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状况方面拥有的信息的同样的,因此应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尽管提高个人素质会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但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获得高分给自己带来的利益都是最大的,因此尽管高分策略并不是最优策略,却是最终选择的策略。却也背离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初衷。

4.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多年来,我国为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出目前的困境已经做出了很多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摆脱这一囚徒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改变目前教育的博弈结构,就要去改变博弈规则,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社会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期望,应从专业能力的评价,转化为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评价,例如专业外,学生所获得资格证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各项活动的获奖证书等等,从根源上改变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重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博弈论 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是在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年10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人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

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

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个传播模式,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14篇

维特根斯坦是学界倍受关注的大师,其前后期思想的迥异恰当地诠释了他的哲学主题:“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①有趣的是,辛提卡博弈论语义学所强调的也是动态的理解命题,这与维特根斯坦哲学在本质上殊途同归。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就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图象论”。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的目的都在于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界限来理解思想的结构和界限。维特根斯坦工作的基点,就是回到逻辑的出发点,即考虑命题的性质。这样,真的界限就构成了语言的界限,维特根斯坦所考虑的就是关于事实的话语。“人给自己造出事实的图象”②。维特根斯坦指出:命题是实在的图象,“图象是实在的一幅模型”③。“图象是一种事实”④。“图象所表现者即是其意义”⑤。“图象的真假在于其意义与实在的符合与否”⑥。维特根斯坦认为,图象与它所图示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关系“由图象元素与物项的配合而成”⑦,这种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图象;二是“凡图象,不论只有什么型式但要能表象实在———对或错———所必须与实在共有的东西,即是逻辑型式,亦即实在的型式。”⑧所以,“每个图象亦是一逻辑图象”⑨。“对象是简单的”⑩。“对象构成世界的本体。因此不能是复合的。”

一切复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这就是绝对简单的对象,那么,这种绝对简单的对象是什么?很显然,维特根斯坦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罗素和弗雷格的影响。罗素对客体进行了区分,一类是亲知的客体,一类是描述的客体,通过“亲知还原”,描述的客体可以转化为亲知的客体,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客体进行了扩展,认为属性和关系也是一种客体。语言中的一个名称来表示一个简单的客体,通过这些客体的结合方式,指称客体的名称可以相互组合成句子。对于简单的客体,我们无法定义它们是什么,我们仅仅能够指示它们,这样,我们也就无法言说这些客体是存在的,因为定义一个客体就是意谓着被定义项的存在。维特根斯坦的绝对简单的对象实质上是罗素亲知客体的变体,是经验的客体。图象论的主旨是说明图象如何具有命题的内容,图象可以看成一个句子,一个句子也可以看成图象,这对于解释最简单句子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处理复杂的句子呢?

维特根斯坦最开始的设想是用合取和析取处理一切复杂句子,这也是辛提卡采取斯科伦前束式处理量词句的直接思想来源,但是维特根斯坦后来采取了另一个思路,代之以集成的图象法,“凡对于复合体的陈述,都可解析成对于其成分的陈述,解析成一些把复合体完全摹状了的命题。”即一个复杂的表达式的真值取决于组成它的表达式的真值,即命题就是基本命题的真值涵项,这样,维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语言的运作方式。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源于罗素和弗雷格的启发,罗素和弗雷格两人都认为命题才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主张将命题形式化,即用数学中的函数表示命题。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思想的运用是水到渠成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是原初命题的真值函量”。“原初命题是命题的真值函目”。换句话说,“一切命题都是对原初命题做真值运算的结果”。“命题就是从一切原初命题的总和(自然也从其确是一切原初命题的总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从某种意义可以说,一切命题都是原初命题的总括。”

命题与世界的图象论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图象的元素与事物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二是图象与事实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由此,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图象是实在的一幅模型”,“图象是一事实”,“图象所表现者即是其意义”。

正是因为命题具有相同的结构,才使得我们可以将其形式化,并且可以进行变项替换。那么,图象如何与世界相联系?在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中,这种关系由名称—客体的关系来决定,但是名称如何与客体相联系?与其说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是对前期哲学的反叛,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深入,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中,名称与客体的关系被受一定规则支配的人类活动所确定。在完成这个思想转变之后,维特根斯坦不需要图象论了,取而代之的是语言这种被规则所支配的特征。

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是将博弈的方法引入命题分析,他的研究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命题的构成和命题的真假,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命题的真假。第二个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前期哲学为解决辛提卡的第一个问题提供了思想元素。命题是由概念构成的,而博弈语义学中的概念则直接对应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存在是与事实相对应的存在,是以现实世界为界限的,所以辛提卡用他的可能世界改造了维特根斯坦的客体。在辛提卡看来,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语言交流所涉及的客体多是描述的客体,这些描述的客体有些能转换为亲知客体,有些不能,如“结构为H3O的水”,但是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又会涉及这些概念,自然在定义域D中也就应该包含这些元素,可以看出,辛提卡的客体是对维特根斯坦客体的扩展。辛提卡的客体分为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两类,即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和在可能世界中存在。而且很明显的是,辛提卡的存在概念不是语义学层面上的,而是语用学层面上的语义,这在博弈论语义学的操作性中得以体现。在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中,定义域D中的个体必须能与可能世界中的对象一一对应,脱离了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言说何物,更不用说判定言说语句的真假。正如DanaScott所指出的那样,语义确定一个实现不是必需的,它应该为证实一个实现是正确的提供标准。

在确定了命题的构成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命题真假的标准是什么。辛提卡认为,命题是有意义的,命题的意义就是命题的真假值。博弈论语义学的处理方法是找到一个体用概念的名称代入量词所约束的变元,即参与人“我”在定义域D中找到相关的个体以证实语句,而参与人“自然”则企图找到范例来证伪语句。那么,如何才是找到相关的个体呢?或者说,怎样才知道代入个体后的语句为真?如前所述,辛提卡在扩展了维特根斯坦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命题的构成问题,相应的,辛提卡的命题范围较之维特根斯坦就宽泛的很多。辛提卡将博弈论语义学称为“寻找并找到的”逻辑,寻找并找到了什么?就是找到一个适当个体代入后的原子句所反映出来的图象与现实世界相符合。这不仅直观,而且符合人们的日常交流。可见,在确定命题真假的标准上,辛提卡与维特根斯坦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图象论的符合标准。辛提卡自己也曾明确指出,“博弈语义学不排斥图示的(同形的)关系理论,图示的(同形的)关系理论在原子句和现实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要确定命题的真值,只要将命题与图象做个比较就可以了。用辛提卡的话说就是,“名称-客体关系曾经被建立,仅仅需要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将原子句和现实相比较。”

辛提卡指出:“维特根斯坦的图像理论和逻辑语义学之间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更有趣。最重要的大范围相似性之一,就是在两个理论中,语言的基本元素和现实的特定方面之间的代表关系,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能进一步的分析。”罗素指出,事实是意指那种使一个命题真或假的事物。而一个命题的本质就在于:它可以两种方式,即以人们所谓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对应于一个事实。最基本的事实是原子事实,与原子事实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它肯定某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原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与原子事实相符合。在原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联结词就构成了分子命题。分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原子命题的真假,是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在分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量词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概括命题。其真假最终也取决于原子命题的真假。维特根斯坦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任何复杂命题经过分析都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原子命题。辛提卡由此得出结论:“一个指示性句子的表达在通常的本质上不是这些语言博弈的一个回合,在这些语言博弈中,给出了几个构成成分的词语,并且因此给出了整个句子的内涵。”在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中,我们根据可能世界理论可以确定定义域D,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图象论可以处理命题,并且将命题的具体处理方法转化为真值函项的求解,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为真值函项求解,并且这个方法是否可以形式化。遵循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路,辛提卡找到了博弈论。

二“语言游戏说”与语义博弈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中的所谓“语言游戏”,实际上是把游戏当成是运用语言的比喻,即强调语言的使用,他指出:“我将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词的意义在于使用,运用语言是一种活动,我们使用的语词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意义,必须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才能确定语词的意义,试图通过孤立的逻辑分析来揭示语词的意义,结果只能误入歧途。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这种处理方法,实质上是从具体的语境动态地观察语词的用法,我们不能孤立地去问“什么是意义”这一类的问题,而应该说“什么是意义的解释”。弄清一个语词代表什么之前,必须首先掌握包括这个语词在内的那种语言游戏,一个词语的意义也就是它在语言游戏中的实际用法。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及其意义问题的思考,得益于一场足球比赛的启发,同时,相较于足球比赛,语言游戏也存在规则,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遵守规则是语言游戏的灵魂,也是一切人类行为的必要条件。维特根斯坦用了很多篇幅讨论规范和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做报告,下命令,下棋都是习惯(习俗,制度)。

“遵循规则类似于服从命令。人们是被训练这样做的;人们是以特定的方式对命令做出反应的。人类共同的行为方式乃是我们据以解释陌生语言的参考系。”可见,规则和遵循规则是人们在实践和交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这种语言游戏所遵循的规则究竟是什么?是否就是逻辑必然性?“维特根斯坦最终在他的认识论斗争中失败了”。

其实[论/文/网LunWenNet/Com]只要留意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我们不难发现维特根斯坦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缺陷,维特根斯坦指出:“我的根本思想是‘逻辑常量’不代表任何东西。事实的逻辑不可能为任何东西所代表。”“没有‘逻辑的对象’、‘逻辑常量’(照弗雷格与罗素的意义),于此便显然可见。”虽然维特根斯坦不承认逻辑常项的存在,但是认为客体具有逻辑形式,这种形式使得客体能够聚拢。

辛提卡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受到博弈论的影响。“游戏概念的主要用法如此多地分享了像冯·诺意曼(vonNeumann)和约翰·纳什(JohnNash)那些数学家构建一个详细的游戏的一般理论的结构,那个理论旨在帮助科学家与哲学家理解有趣的问题的范围。它们甚至包括了真理与意义的问题(以及其他的语言—世界关系)以供讨论,维特根斯坦从中提出了他的语言游戏观念。”

与维特根斯坦相同,辛提卡在确立了命题和世界的图示关系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这种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处于这些描述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辛提卡看来,单纯的图像论已经不能解释这个问题了,图像论的任务是描述关系,那么对关系的关系的刻画,则需要另一个理论。辛提卡指出:比起那些为解释语言与现实结合所需要的思想,维特根斯坦经常包含更多的语言博弈思想。“为了理解(一个给定的一阶逻辑语句)F,我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记忆空间,事实上,我们对一阶语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语句和世界的有限的逐步比较之上,而不是(潜在的)F的图像本质。”“有时语言博弈能够明显的被发现用于提供词语和它所刻画之间的关联”。

这里我想指出的是,或许我们用图像论处理语句理解的时候已经不足道了,但更为恰当。辛提卡认为自己受到“维特根斯坦有关思想的启发,强调受规则支配的人类活动,亦即寻求和发现语言游戏的重要性。”但是,辛提卡“比维特根斯坦走得远得多,因为后者的思想是轮廓性的且不系统。”“在我没有有效的方式找到我的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时,我怎么可能在实践中采取一个策略?”

这里有几种选择。也许有人会像在非确定性证据系统内所做的那样提出某种思路,但是辛提卡建议把我的策略限制在递归中。这种限制的方法是非常精致的,它注意到了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中实际可游戏性的思考。辛提卡坚持认为语言目标导向语言本质,这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处于维特根斯坦形式化时期的游戏概念的意义。当时,维特根斯坦使用“游戏”来指称目标导向的活动,诸如证实或者证伪的活动。辛提卡延用了这一思想,他说:维特根斯坦的“用法”概念强调的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构成一个词的自然环境并使该语词从中获得其意义的活动。

因此,在他的博弈论语义学框架下所研究的语义博弈,可以被看作是“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一类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常项不存在,在这点上,辛提卡与维特根斯坦所持的观点不同,辛提卡认为逻辑常项是存在的,并且将逻辑常项与博弈规则做了比较,认为逻辑常项等同于博弈规则。与经典逻辑一致,辛提卡认为逻辑常项与自然语言中的连接词是一致的。这样,辛提卡就为博弈论语义学找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环———规则的确定。辛提卡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与博弈的数学理论概念直接结合,“其结果就是那个既适用于自然语言又适用于形式语言的最现成的语义理论”。辛提卡认为,与一个语词相关的语言博弈就是围绕该词发生的使该词活动意义的活动,语词的意义同样需要在相应的使用中才能确定。我们所言说的语句是可以分解简化的,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博弈论,通过将句子简化为原子句,再依据名称与所指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确定句子的真假。

辛提卡在吸取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论语义学,作为当代语义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博弈论语义学的运用并不仅仅局限于逻辑学的范畴,可以说,博弈论语义学的哲学意义与它的理论特征是密切相关的。理清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理论,并且大大扩展了我们思考语言和世界关系的哲学和逻辑学空间。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范文第15篇

1.博弈论的内涵。博弈,即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策略集或者行为集中进行选择并付诸行动,以期取得其目标的过程。在博弈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四要素,分别为博弈方,各方可选择的策略集,博弈的次序以及博弈方的得益。以上四要素确定后,博弈就确定了。博弈论就是系统的研究可以用上述方法定义的各种博弈问题,寻找在各博弈方具有充分或者有限理性、能力的条件下,合理的策略选择和合理选择策略时博弈的结果,并分析这些结构的经济意义、效率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2.合作博弈的内涵。博弈论包含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的产生早于非合作博弈理论,合作博弈各方之间可以通过运用有约束力的协议对各方之间的行为进行约束,而非合作博弈则不允许。合作博弈,是指博弈各方可以通过订立协议处罚博弈各方偏离协议的行为,当然必须通过协调、协商等达成合作协议或者形成默契。个体理性并不是人类经济行为背后的唯一逻辑,现实中联合理性的集体决策行为相当普遍。事实上人们在个体理性决策行为遇见困难时,经常会通过或明或暗的协议等协调行为摆脱困境。因此,即使非合作博弈非常有效,但由于它无法分析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联合理,在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规律时需要合作博弈。

3.合作博弈的特征与结构。合作博弈的本质特征亦即其与非合作博弈的根本区别是合作博弈的各方之间允许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这说明合作博弈的各方之间既存在共同利益又存在利益冲突,博弈各方通过订立协议就可以用个体理性决策解决问题。因此,合作博弈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即博弈各方之间存在协议的约束;博弈各方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博弈各方之间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合作博弈主要有两种结构类型,即两人谈判博弈和联盟博弈。

4.三种合作博弈解的概念。①核。核是合作博弈中最早出现的概念,它也是合作博弈中最基本的概念,在其众多的合作博弈解中占有重要地位。即对于若干人的联盟博弈,分配集中不被任何分配向量所优超的分配的集合称为该联盟博弈的核,亦称“核心”。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常认为核中的分配向量可以作为联盟博弈问题的解。因此,如果联盟博弈中存在核,就可以将总收益按照分配向量分配给每一局中人,在此我们假设每一局中人都是理性人,任一局中人核将会使得自己的利益受损,然而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核的解集往往为空或者是一个集合,这使得局中人无法选择,因此人们为了解决该种情况,提出了各种对策,例如运用夏普里值。②夏普里值。夏普里值是夏普里于1953年提出的,夏普里值的提出解决了核所存在的问题。假设联盟博弈中的每一位局中人达成一致意见同意以联合出资的方式进行投资,联盟的建立将会增加每一位成员的收益或者节约成本,增加整体利益。此时,如何分配收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夏普里认为我们可以根据各局中人给联盟带来的收益增值来进行利益分配。然而各局中人加盟的次序是不确定的,不同的加入次序将带来不同的收益分配结果,n个次序将会产生n!种分配方案,夏普里值就是这n!联盟增值的平均值。夏普里在提出夏普里值算法的同时指出夏普里值需要建立在以下三个公理的基础之上,即对称性公理:即夏普里值与局中人的排列次序无关。有效公理:全体局中人的夏普里值之和分割完相应联盟的价值。加法公理:两个独立的博弈合并时,合并的夏普里值是两个独立博弈的夏普里值之和。③核仁。在合作博弈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分配核仁时最不理想的联盟也要优于其他联盟,核仁中将超出值作为合作博弈中联盟对各分配向量的满意程度,这个数越大,则表示联盟对该分配向量越不满意,比较不同联盟下的分配向量,选出超出值最小的分配向量作为合作博弈的解,该解称为“核仁”。核仁都具有以下四条性质即满足个体和集体的合理性,合作博弈中有且只有一个核仁,若存在核心则核仁必在核心之中,处于相同地位的局中人所得收益一样。

二、夏普里值在企业员工团队收益分配中的应用

1.实例。假设销售部有三个成员,A、B、C员工,各员工都可以独立工作或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工作。公司规定,为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员工实行提成制,即给公司创造收益的0.3%作为提成。现假定几种工作方案方案以及各方案的收益情况如表1所示。

2.实例分析。通过该案例中的收益分配结果,可以看出夏普里值法体现了公平和效率,夏普里值法确定的各成员收益,不是按照各成员独立工作时的收益比例计算的,而是按各成员在联盟中边际贡献的大小来进行分配;夏普里值算法保证了各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因为各成员合作时的收入大于他们单独工作时的收入。然而夏普里值算法也有他的局限性,夏普里值算法考虑到了边际贡献的问题却未能将各成员的重要程度考虑进去。例如,在团队协作过程中,A成员有良好的社会关系;B成员肯吃苦,抗压能力强;C成员经验丰富,市场方向把控能力好。在这种情况下,假设A、B、C在团队中的重要程度分别为40%、25%、35%。则此时就需要对夏普里值算法进行修正。将三人的重要程度考虑进去。

3.对夏普里值算法的修正。虽然三者中C的边际贡献大于B的边际贡献大于A的边际贡献,但由于考虑到三者在团队协作中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引进修正量φ ,三方重要程度平均为1/3,实际重要程度分别为 =0.4、 =0.25、 =0.35,则φ=(0.6-0.15-0.165-0.18)*( -1/3),则修正后A的收入为0.1745万元,B的收入为0.19625万元,C的收入为0.2292万元。

三、本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