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

社交媒体的利弊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历史 多媒体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38-01

1 大学历史多媒体教学带来的益处

1.1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而对历史的形象性有所欠缺,这样容易使学生只学习了知识,思维方面却处于休眠状态,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各个方面开发学生的感觉器官,促进大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个大脑都可以活跃地运动起来,通过这种思维的促进和感性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将会变得更加积极,很好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节省教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

大学历史课的课本信息容量非常大,主要提纲也是繁多,如果采用原始的口述教学只会让师生之间厌倦疲惫,课堂效率较低,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例如,教师在讲述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时,如果是原始的口述教学,那么教师则是按照每个条约在课本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开始讲述,当要拿来比较时,还需要又重新返回查看,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可以在屏幕上直接列出各个不平等条约,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差别,对知识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同时也节省了教师的教学时间。

1.3 营造历史氛围,提高学生兴趣

在历史课堂上,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多媒体可以播放许多形象生动的画面,感人肺腑的配乐,恰当的解说,鲜艳的色彩,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学生要想掌握好知识,就必须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对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原始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述,学生听课,虽说这种教学模式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但是它毕竟也是有弊端的。历史本身是十分漫长且复杂的,仅靠教师的讲述与学生的想象,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多媒体这个教学工具,将书本上静态的知识转为屏幕上的动态画面,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提高记忆效率

多媒体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学习历史知识,需要对知识记忆进行巩固,不能学了前面忘了后面,所以巩固知识和掌握知识非常关键。经心理学家分析,多个感觉器官一起工作会提高记忆的效率。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多姿多彩的历史视频画面,直接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一些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更是加强了记忆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大学历史多媒体教学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2.1 不利于师生间直接交流

在科技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原始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面对面地跟学生教学,互相交流和沟通知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教师的阐述,也知道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明白自己要如何让去学习历史这门课,学生只有知道了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才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大学的历史教师必须跟学生清楚地解释这些内容,并给予指导。如果通过多媒体历史教学方式,让学生与计算机打交道,缺少沟通,师生间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也少了,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

2.2 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被削弱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网络已取代了教师的地位,成为了教育界的主角。有部分大学历史教师,直接就将自己放在次要地位,而将播放多媒体视频作为整个课堂的核心,这就完全颠倒了主次,毕竟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根本不可能取代教师的工作。历史教师不仅要交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方法,教学生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观察问题,规范学生的价值观,而多媒体不可能教会学生这些课本以外的知识。

3 完善大学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对策分析

大学历史教师应该把传统的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再结合历史教师的口头讲述,中间还可以参杂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提高大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精细,内容简单明了,有针对性,学生一眼就可以看懂,对于不同的历史知识点,应该采取不一样的多媒体模式,不能古板不变,应该因课而变,像逻辑不强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一些讲述一句带过,而对于逻辑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就可以加入一些视屏播放,增强记忆。例如,当讲到《北京条约》这种逻辑不强的,就可以直接将条约内容列出,像《重庆谈判》就可以加入相关视频,为学生播放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整个历史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激发了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语

大学历史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出历史的画面,通俗易懂,它打破了原有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历史场景更加生动,通过一些图片更是渲染和营造历史氛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直观的观看图片可以节约教学时间,从而扩大了教学课堂的内容。与此同时,多媒体虽然给教育界带来了飞快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毕竟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带来利与弊,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不能过于盲目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要做到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的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参考文献:

[1]王芳,徐明.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及相应对策[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2,(9).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2篇

(一)要树立主动有为的理念

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对高校和大学生都提出了义务和责任要求,特别是面对基于WEB2.0的网络新媒体,高校和大学生都应当重新审视新媒体环境对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机遇和挑战。诚信作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历来被中华民族所重视。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的诚信影响着民族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的养成需要高校及时更新理念,主动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技术手段不断强化教育,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立德树人。教育研究表明,诚信观点的形成、变化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环境育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环境既是一种人文道德环境,也是一种科技伦理环境,不是大自然天生赋予的,而是人类经过实践不断创造的成果,它既包括如园林建筑、器具设施、智能芯片等物质成果,又包括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社会关系等非物质成果。马克思(KarlMarx)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显然,这里的社会关系包括人的诚信教育环境。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真理性描述很值得当代大学生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新媒体环境下,人的社会关系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有良好的诚信环境,这里所要讨论的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环境也是相对于大学生而言的、以大学生为主体、并对大学生诚信产生影响的依托新媒体的外在场域或氛围。高校作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主要实施主体,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化的强大功能,并积极占领新媒体运用和影响的主导权,主动集聚优势力量研究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和相关技术特征,同时紧贴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信息化需求层次,开发或合作组建新媒体应用的新阵地。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高校不能很好运用或主动引导,就会使一些消极、反动、、腐朽的网络不良行为或诈骗、诽谤、造谣等网络犯罪行为有机可乘,猖狂发展。所以,高校要明确对新媒体的引导、支持和发展态度,要从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大范围的主动有为,不只完善相关的组织领导体系,而且要与相关的新媒体应用商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新媒体的正向辐射效应营造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氛围和机制环境,使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贴合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要树立网络交互的理念

现代新媒体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实时的网络交互性,如QQ群、微博、微信、飞信群、人人网等都具有双向交互的特点,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环境,就要充分发挥和运用网络交互的强大功能,使新媒体服务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建构主义认为,人们的知识和素养是通过合作学习和意义建构形成的,因而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交流、互动、体验、生成式学习,使学习的可持续性和趣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就是一个可持续的互动交流过程,需要高校和大学生主体都确立智能网络互动的理念,紧抓新媒体提供的互动机遇和环境,全面扩充和发展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实时互动交流合作,丰富和深化交互式体验,构建多向沟通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协作分享的学习新模式。首先,要深入理解基于新媒体的网络交互理念,明晰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互动关系。新媒体环境与诚信教育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诚信教育的成效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墨子曾经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大学生诚信教育离不开周围新媒体环境的促动和影响,新媒体环境发挥辐射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接受诚信教育,有助于他们借助新媒体网络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另一方面,良好新媒体环境的形成需要依靠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成果体现。当然,诚信教育环境不像山河湖泊这种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地理环境,而是人们创造的成果,需要后天持续不断的营造。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而大多数学生诚信品质的存在则形成了高校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其次,要深入理解网络互动的双向或多向沟通特性,最大限度发挥影像、声音、视频等网络要素的重要功效。

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有较好的宣传辐射功能,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很多信息需要即时传递,时间就是效率,有了效率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成功。进一步讲,传统媒体的信息流在最初状态基本呈单向态势,受众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不对称状态;而新媒体从一开始信息流就呈现多向互动的状态,而且具有实时反馈的特性,充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信息互动交流的迫切需求。新媒体既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网络支撑,又是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网络互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通过规范完善基于新媒体的相关网络技术,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主体网络互动的便捷性、畅通性,使网络互动成为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一种基本依托,成为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心灵沟通的一种常态。

(三)要树立绿色协同的理念

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更是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家庭协同配合、系统构建。要营造风清气正、健康文明的新媒体环境,诚实守信是基本条件。良好的诚实守信氛围和机制环境不是单片分散的思想和行动所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凝心聚力、共同行动。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诚信教育环境的演变,现在的诚信教育环境现状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过程带来阻碍和不良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实现新媒体环境下诚信教育环境的绿色协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基于诚信的公平、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削弱了绿色协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形成基础。由于受市场经济趋利性和功利化的影响,一些社会上的人唯利是图,道德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不诚信的风气,并通过新媒体网络长期传播和渗透营私舞弊、投机豪取等不良习气和恶劣行径。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起步较晚,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市场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观念盛行,诸如以次充好、掺假制假、欺诈行骗、不讲信用等现象不断发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必然受到这些网络不良风气和观念的影响,这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减弱了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基于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辐射功能尚未凸显,影响了绿色协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实施效果。由于受到社会中功利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始功利化,过于追求实际利益,把挣钱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贪图享受,追逐财富,把作为道德之基的诚信抛之脑后,更不用说运用新媒体增强自己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能力了。这使得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形成从一开始就遭遇了众多阻碍。例如,由于利益的驱动,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不诚信现象在社会上时有发生并通过新媒体进行扩散;大学生的各种诚信缺失行为开始屡屡出现,如利用新媒体工具实施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或学术腐败,这使得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所遭遇的市场自发负面效应以及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腐蚀,高校应当构建基于新媒体互动的绿色协同诚信教育传导机制,从组织领导、实施机制、效果反馈等各个方面联合统筹社会、政府和学生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形成规范、有序、协调、统一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综合机制和传导体系。

二、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优化

新媒体的出现既是社会信息化的客观趋势,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在当代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新媒体传播中的一些不道德、不良因素正一步步地腐蚀着高校的诚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此,高校必须借助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在传统诚信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优化信息化时代下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具体对策,为实现诚信、友善的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以共青团系统为牵引,提升正向辐射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的诚信教育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抓住青年学生的新媒体应用心态和趋势,大力推广诸如以公共短信平台大范围发送的《青年手机报》,基于实名认证的人人网社交平台以及共青团官方微博、QQ群、飞信群等新媒体宣传引导、互动交流新渠道,让诚信清风成为一种校园时尚,成为广大青年乐于接受、勤于践行的道德信条。首先,高校要在共青团系统中重视新媒体宣传引导工作,选派专职人员组成新媒体诚信引导调研和实践团队,统筹指导全校基于新媒体的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信息化说到底是要靠人来推动的,所以专职的团干部如果能够敏锐洞悉当代青年的网络使用心态,及时收集、反馈、回应青年对涉及诚信问题的各类热点事件的关注和期盼,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就能够落在实处,就能够真正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准则。同时,高校共青团工作要与学生工作实现同频共振、共同协作,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来扩充主流文化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深层次传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青年文化传播的阵地,积极培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实和强化新媒体的互动学习和服务功能,用实惠举措渗透诚信教育的理念和行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①如果青年学生感受到了新媒体带给他们的便捷服务,体会到了新媒体能够解决他们的学习心理困惑,就会增强对新媒体的认同和接受感,进而自觉地践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相关要求。目前就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广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学习的过程中,面临收集资料花费时间长、网络学习资源分散、学习互动方式单一等具体问题和现实困惑。因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整合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网络精品资源、网络开放课程,将其及时上传到新媒体互动社区,同时引导组建新媒体网络互动学习讨论组、交流专栏等,鼓励和加强广大青年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互动式学习、分享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全面提升新媒体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效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二)以标准化考场建设为契机,构建校园诚信环境和制度体系

基于信息实时监控的标准化考试是考场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趋势和根本要求,是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重要保障。考试作弊是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严肃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学风、校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试作弊的本质是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不够,高校要协同配合和全面推进标准化考场建设,以此营造诚信教育的威慑力,推动诚信教育的科学化建设,形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长效制度和保障机制。首先,高校要为标准化考场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一般而言,标准化考场需要配备能够实时监控的通讯器材和摄像系统,这些设备具有360度的全方位监测录像功能,灵敏度高,整套系统需要长期维护,因而除了地方教育财政专项支持外,各高校要对此项支出进行必要的预算决算,确保标准化考场硬件和软件环境的高质量运行。对新修建的校舍,各高校要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贯彻要求和实施标准,及时配备安装标准化考场设施,从制度根源上消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意图,使打算作弊的人从客观上不能作弊,进一步打牢学生不敢作弊、不想作弊的思想基础,推动诚信考试氛围的形成。

目前,江苏高校尽管按照要求建立了很多标准化考场,但每次大型考试总是有很多高校(考点)出现严重作弊的事件,究其原因,标准化考场的应用管理不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标准化设备因维护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功能,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和监督作用,对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这需要高校加强重视,积极贯彻相关要求,竭力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其次,高校要以标准化考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创新诚信制度体系。高校要积极贯彻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试考场标准化建设要求,并以此为突破口,实施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一系列信息化、标准化服务方案,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之风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清正廉洁、务实求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目前,部分高校把考场标准化监控与进入考场实名制即时刷卡连接起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考试信息管理一体化。高校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就要把一卡通服务和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一卡通信息化集约功能,把一卡通使用记录纳入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用实名实时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创新完善诚信制度体系,让诚信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常态。

(三)依托新媒体,选树典型,提升大学生传媒素养和良好形象

大学生是引领社会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大学生更应展示优良的素质和富有生机活力的自我形象。高校要通过相关政策扶持新媒体应用,积极创造新媒体应用的现实环境,为大学生提升传媒素养和塑造自我形象提供持久的硬件、软件和文化环境支持,进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提供组织基础和信息化支撑。首先,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网络诚信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在西方西化宣传攻势和市场经济利益化机制影响下,大多数青年学生对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能够保持理性、客观的分析态度,然而少部分大学生没能经受住利益诱惑或者听信谣传而受到不良诱导,在新媒体网络上、传播与事实大相径庭的不实消息,甚至通过网络诽谤、污蔑他人,影响了校园健康、诚信、文明环境的构建,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了不和谐因素。“虚拟的网络社会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同时也为大学生以虚拟的面目、虚假的信息进行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诚信操守受到挑战。”高校要成立新闻或信息化中心,专门负责新媒体网络信息安全,明晰其职责,强化其舆论监测、引导功能。

大学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特殊群体,其在新媒体网络上的信息或传递的信号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舆论导向。高校要积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法律意识,运用新媒体互动式教学解读典型案例,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家法律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最新惩戒措施或规定,提升他们在新媒体应用过程中的网络道德素养。其次,高校要通过选树典型,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互动平台展示良好的自我形象,传递诚信正能量。高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诚信、自强典型学生(团队)的宣传学习活动。目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凝聚下,广大青年求真务实、争先创优、奋力拼搏,涌现出了大批具有感召力的先进典型(个人或团队)。同时,高校要注意发掘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这类学生一般觉悟较高,话语体系独特,且在学生群体中享有较高的威信,甚至能够一呼百应。高校要主动提供合适的新媒体环境让这些“意见领袖”发声发言(如让其主导微博、SNS等),把代表正面、主流声音的政策信息及时渗透到普通学生群体中,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和良好的示范功能。

(四)主导构建多方沟通机制和征信协作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不是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达成的,需要一个包括新媒体应用商、社会征信机构、地方政府和学生家庭等在内的多方联动沟通机制和协作平台。诚信是社会的道德底线,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环境构建对新媒体的可持续应用和发展,对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具有奠基的作用。首先,高校要抓住关键期(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业前教育阶段等)开展诚信教育合作沟通,完善基于新媒体环境的诚信教育政策体系。如大一学生入学报到期间,大部分学生家长都会随同到校,高校就应当抓住这个短暂时机组织相关老师(院系领导、辅导员、学业导师或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见面会,及时通告大学生涉及诚信的重大事项及其相关经验教训(如考试作弊、就业违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等失信现象和行为),并向学生家长进一步明确学校对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举措和诚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大意义,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与家长建立QQ群、飞信群或人人网等长期沟通交流平台,共同努力,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再如,很多高校与中国移动、电信等新媒体应用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或网络平台把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讯息给每个学生,大大增强了诚信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和效果。高校要把这些涉及诚信教育的联合沟通机制政策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定期接受有针对性的诚信道德教育,提升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

其次,高校要与银行、信用中介组织(公司)初步建立可供实时查询和录入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互动协作平台。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对普通高校而言,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和使命,因而高校要针对诚信道德现状启动大学生诚信评价的顶层设计,及时与地方政府、银行、社会征信机构沟通协作,完善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征信评价多方合作方案,初步实现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网络实时查录功能。完备的大学生征信评价体系能够彰显诚信的现实价值和社会功能,引导大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能够强化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监督省察,营造“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和谐校园氛围,推动构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对于失信行为,大学生征信评价相关组织和高校应该及时提醒、警示相关当事人,对于严重失信或多次失信行为,要加大新媒体的公开曝光力度,利用新媒体舆论导向,使失信行为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总结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 诚信教育 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70-01

诚信是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他们的诚信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需要接受诚信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学生、学校的共同参与。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教育环境。研究新媒体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不仅是为了完善高校的诚信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诚实守信的高质量人才。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大学生在学校中的学风教育,大学生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教育,大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和国家法律的教育,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学生在校期间申请贷款、助学金等的诚信)。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要遵守学校的校规和纪律,自觉抵制一些作弊现象,论文写作上要拒绝抄袭,文明上网,不随意上传文件,在就业时据实填写个人信息,不弄虚作假,遵守与用人单位的契约,实事求是的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情况申请国家、学校的各种资助,毕业后根据贷款合同按时还款等,学校要从实践的角度完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思维。

大学生诚信教育十分必要,首先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是为了大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其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学生是未来市场经济的支柱,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的支持,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为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好的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球化的要求,现在全球各国的联系密不可分,国际之间对诚信的要求相当严格,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为了和国际接轨,诚信是必备的素质。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构建的策略

1.意识上重视新媒体

新媒体的出现要求大学的诚信教育理念进行相应的变化,更适应新媒体环境,利用新媒体进行诚信教育。环境对诚信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环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环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高校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认识网络的强大功能,占领新媒体这个诚信教育的有利阵地。为了更好的利用新媒体环境,学校应该加大对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充分掌握新媒体的动态,学习新媒体的技术技能,便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学校为了更好的构建诚信教育环境,还要研究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对网络的信息需求情况。利用强大的网络组建诚信教育的新阵地。还要看到新媒体的两面性,对新媒体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必要时可以和网络的开发商合作,打击消极甚至反动的信息,防止网络诚信问题的出现,营造积极的诚信教育环境。

2.在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上树立和新媒体一致的理念

新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双方交互,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就要考虑到这点,明确新媒体和诚信教育的紧密联系。高校要树立网络交互和绿色协同理念,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认识到新媒体的交互性,不仅要采取措施防止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及时和学生联系,通过新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积极的信息,了解大学生关于诚信问题的需求,把新媒体作为学校和大学生沟通的有利工具。高校要有绿色协同理念,针对当下新媒体的一些负面影响,建立绿色协同诚信教育传导机制,可以构建多方的沟通平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构建需要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高校可以构建多方的沟通平台,便于沟通。在新生入学时,高校可以在此组织老师和家长交流会,建立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平台,及时通过学生关于诚信的问题,还可以与通讯公司合作,通过手机平台加强多方的沟通,通过飞信或短信一些关于诚信的信息。还要和银行等信用机构合作,录入大学生的诚信评价,便于查询,可以对大学生产生震慑和监督的作用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建设协调的诚信教育综合机制。

3.利用新媒体的监督作用

首先可以构建校园诚信环境体系。目前,高校校内诚信的最大问题就是考试作弊,而且考试作弊现象很普遍。新媒体下,为了解决考试作弊的诚信问题,可以运用新媒体设置标准化考场,对学生的考试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从根本上打消学生作弊的思想,使学生慢慢养成诚信的习惯。其次,可以依托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以此为桥梁,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占领青年文化传播阵地,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园内的诚信教育机制体系。

总之,新媒体下,高校的诚信教育要改变一些理念和实践,与时俱进,调整教育措施,意识上重视新媒体,在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上树立和新媒体一致的理念,利用新媒体的监督作用,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文久富.论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仇鸣.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3]章小亮,李世宏.“人本”视野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

[4]马军党,张秀玲.试论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02).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4篇

当然,由于发展的环境不同,两岸不同的政经环境和意识形态均造成了双方媒体报道立场、角度、观点的差异。全面了解台湾媒体的发展脉络,平等看待台湾媒体的优劣,对于正确思考两岸媒体交流方式有很大助益。

一、台湾媒体发展中无法避开的“报禁”问题

台湾的报刊始终都是岛内的强势媒体,因此本文重点阐释台湾平面媒体的发展脉络,发现岛内平面媒体的闪光之处。谈到岛内媒体的发展脉络,其中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就是台湾当局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的“一报三禁”。1949年12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迁往台北,一些和亲近的报纸和报人相继前往台湾,台湾的报纸增加到30余种。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特别是对报刊的控制,台湾当局从1951年开始实行“限证、限张、限印”,即所谓的“一报三禁”。

1、“报禁”的实质是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为进行所谓的有效管理,台湾当局以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今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1954年公布了《战时新闻用纸节约办法》,要求所有报纸版面限制在对开一张半以内;规定每家报纸只能在其登记地点的印刷厂印刷。这种“三限”的“报禁”措施,使得台湾自1951至1987年仅创办一份新报,报张从未突破三大张,而大报的出版发行由于“限印”政策受到阻碍。“报禁”的直接结果是阻碍了台湾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其实质是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直到现在,一些台湾资深的媒体人提到“报禁”仍痛恨不已。在禁令解除后,压抑下的台湾媒体得以迅速膨胀、发展,新闻报道和言论自由不断开放,形成了独特的岛内媒体生态。

2、解禁后的台湾媒体生态环境复杂。

1988年1月1日“报禁”解除后,台湾报业有了许多明显的变化。报纸普遍扩版,报价上调,许多报纸还开辟了全彩印刷,带动了台湾报纸版面编排的发展。禁令解除后,晚报市场受到强烈冲击,台湾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时报》、《联合报》两大报系占据霸主地位,有大财团背景的《自由时报》发展迅速,官营、党营报纸大都日薄西山。

目前台湾的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化,不但报业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而且新的电子媒体也开始与报纸抢夺读者和广告。此外,台湾还拥有几千家杂志社和出版社,每年新书出版种类高达4万种。随着新闻报道和言论的开放,岛内媒体的透明度和开放度有了很大提高,对台湾当局的批评和指责增多,社会问题和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成为各大报纸竞争的法宝。

尽管如此,台湾仍有许多媒体由于受政府机构资助,无论是偏蓝或偏绿,新闻报道立场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倾斜。受到岛内蓝绿立场对立的影响,台湾媒体政治立场也十分鲜明,不同政治倾向的报刊言辞激烈,为维护自身立场,攻击甚至谩骂对方观点,导致台湾岛内出现双方支持者都不愿意看对方阵营媒体内容的现象。实际上,台湾一些重要媒体实际都被财团或政治势力掌控,成为政治角力的平台。部分专家也认为,受控的台湾媒体人没有独立评论的本钱,为了吸引读者观众、“表达观点”,一些污言秽语常见诸报端,甚至以娱乐的方式吸引关注,以达到影响舆论的目的。这些怪相促成了台湾独特的媒体生态环境,造成了人们对台湾媒体政治化、报道娱乐化、素质堕落化的印象。然而,我们无法否认台湾媒体在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塑造政党及政治人物形象,以及揭露岛内社会弊端上所做的贡献。

二、台湾媒体对政治、经贸议题的影响

部分学者根据已有调查总结认为,在多年的两岸交流中,台湾民众获取祖国大陆及两岸关系信息的渠道以报纸和电视占据最大比例,并拥有最高的可信度。尽管报纸等平面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经营举步维艰、影响力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报道评论两岸关系的重要媒体。

1、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赴大陆采访的台湾媒体为岛内民众带去了祖国大陆经济状况的报道。一系列惠及台商的经贸政策吸引了大批台商到大陆投资创业。部分岛内媒体还开设“大陆经贸”、“两岸经贸”信息版块,为台商赴大陆提供商情商机资讯。此后,两岸媒体还为经贸文化领域的两岸对话合作搭建平台,组织经贸关系研讨会,以联络员的身份推动两岸的经贸互动和对话。岛内媒体的报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岸的贸易交流,还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祖国大陆对台的包容经贸政策,促进了两岸人民的认知和理解。

2、参与并影响政治走势。

台湾媒体因其政治及大财团背景,经常参与政治事件,甚至影响选举等政治走势的发展。岛内媒体在台湾大选之前的报道已经成为特定政党、特定候选人的打击或造势利器,2006年台湾高雄市长选举前的“走路工”事件,因媒体的“卖力宣传”,使得选举结果受到影响。前主席连战2005年访问大陆作为两岸政治交往中的一次大事件受到岛内媒体的关注。《中国时报》、《联合报》均在连战访问前夕刊发文章,为连战“和平之旅”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两家报纸还开辟专栏,立足开创两岸和平局势的积极立场,评价此次访问对两岸关系的停滞带来的转机。在两岸处于僵局时期,这些媒体较好地营造了和平的氛围,为随后的政治互动和交流做好了铺垫。

3、一定程度上揭露岛内社会弊端。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5篇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锻炼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减少现实交流障碍以及节约交往成本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现实同学关系、弱化了现实交往能力、降低了人际信任度。高校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全面把握社交媒体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关键词 :社交媒体;大学生;同学关系;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4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学生群体在中国网民中占比23.8%,在所有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中居于高位。大学生思维敏锐,接收新事物能力强,更是处于技术创新浪潮的最前端,社交媒体也因不断地发展创新得到大学生的青睐。社交媒体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内容,但它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同学关系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

1 社交媒体概述

社交媒体是建立在万维网的技术资源基础上,允许用户创建和交换各方面信息的应用程序。其典型代表是腾讯QQ、新浪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社交媒体,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与社交媒体的以下四方面特征密不可分。

1.1 交互性与共享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心理需求。通过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随时保持沟通、给别人发表评论,还可以将所见所闻第一时间出去与其他用户共同分享。这种互动与共享能够使用户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拓展人际网络,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交往、情感需求。

1.2 开放性与平等性

当今大学生开放程度高,个体意识强,平等观念深。社交媒体使交往不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加之有些社交媒体为匿名登陆,使得信息与获取的自由性进一步增强,便于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圈子”发展兴趣。这样,社交媒体打破传统媒体的精英运作模式,原先传播者与受众的失衡关系得到平衡。因此,社交媒体的开放是基于所有人的开放,它为每个人提供了更为公平的机会,开放和平等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3 娱乐性与个性化

冰心曾说过,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娱乐必不可少,绝大部分社交媒体都有供用户来娱乐消遣的板块,如QQ游戏、QQ宠物、QQ空间日志,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体提供的娱乐图片、视频以及各种热门话题;社交媒体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具体表现在主页装饰、页面排版以及聊天背景等细节设置上,用户可以以多种形式、转载、评论信息。

1.4 融合性与“碎片化”

社交媒体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融合的有效平台,兼容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形态,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表述、发送信息,这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许多社交媒体要求发送内容简短精炼,信息的这种碎片化倾向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如微电影、微视频等“微”事物广受大学生的青睐。

2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影响

2.1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诗经》中传唱千载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比鸟矣,犹求友声”,传递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与人交往、表达的渴望。然而,有些大学生因不善交际或害羞、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的禁锢,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同别人互动交流,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把自己孤立起来,阻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沟通更自由。

(2)有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客观障碍。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家庭背景等亦存在差异,交流起来很容易出现误解甚至产生矛盾。科技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交往基于血缘、地缘的格局。通过社交媒体,大学生有机会充分接触不同地域的道德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以及思想观念等,能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各地域同学的生活习惯,进而使大学生增强对交流信息的理解,减少交流过程中的摩擦和碰撞,交往起来更得心应手。

(3)有利于大学生节约交往成本。高校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同班同学日常见面机会逐渐减少,毋庸置疑,同学间要经常性的互动交流才能保持同学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然而,专注于现实交往成本过高,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社交媒体成为人际联络的好帮手。同学间可以通过网络保持联系。一方面,大学生无需话费只需要WIFI或者流量就可以使用社交媒体来维持人际关系,节约了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使用社交媒体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关注对方动态,及时掌握最新资讯,社交媒体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日常压力。大学生在校内会面临来自生活、学习上的各种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些大学生往往得不到社会支持系统(家长、老师等)的慰藉,转而把目光投向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以及娱乐性等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痛痛快快地打游戏、开开心心地看视频、随心所欲地聊天……他们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遨游在大海里。这样,不良情绪就能随着手指摆动而“烟消云散”,积极情绪便会“扑面而来”,这种积极情绪有益于和谐同学关系的构建与维护。

2.2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负面影响

(1)疏离现实同学关系。社交媒体内在的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特征,使部分大学生浏览各大社交网站成为一种习惯,以至于吃饭走路甚至在同学聚餐等公共活动中都要时不时聊QQ、玩微信、刷微博,有些人甚至形成了社交媒体依赖。结果,大学生交往有广度而缺乏深度,缺乏心灵沟通,增加了内心的孤独感。寝室同学关系更是如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室友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真诚地沟通,他们把归属感转移到各种虚拟网络社区,导致同学情感上趋于冷漠、疏离,以至有人毕业时要“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

(2)弱化现实交往能力。在网络上扮演好角色比在生活中容易,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在交往中更加具有随意性。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要受到外部环境,个人角色及言语、声调、表情、姿势、服装等太多非语言信息的束缚,长时间的网络交往使他们难以适应二者间的角色转换,以至于对现实交往力不从心。他们找机会逃离现实交往,向网络寻求安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

(3)降低人际信任度。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导致网上道德约束力不强,网民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自由交流,这给那些不法行为带来了施展机会,网上虚假信息遍布,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大学生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不足,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很容易受骗,一旦被骗,就会对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会本能地对周围人失去信任,防止悲剧再次发生;即使没有被骗经历,经常看到网上曝光的庞杂负面的新闻,亦会把社会上的不信任带到现实生活中,导致同学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使人际关系蒙上阴影。

3 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的大学同学关系

社交媒体给大学同学关系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合理运用社交媒体。合理用之,利大也;过度用之,弊大也。

3.1 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工作

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潮流势不可挡,辅导员也应该积极顺应这一潮流,使之为构建和谐同学关系服务。因此,辅导员应该熟练掌握主流社交媒体,尽可能与大学生成为好友,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减少他们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在上网交流的过程中向大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现实人际交往做好理论铺垫;同时,辅导员还应经常性地在主流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集思想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优秀资源,让大学生充分吸收正能量。

3.2 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素养

社交媒体对同学关系的消极影响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交媒体素养有待提高,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素养,就应该教育大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交媒体——既要认识到它可以锻炼情感表达能力、减少交流障碍等有利的一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消极的一面,使之为我所用;从我做起,促进网络文明化、道德化——在提高防范意识、提高信息批判能力以及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同时,还要自觉传播正能量(比如,与他人聊天时聊一些高雅的、有品位的话题,使聊有所得);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大学生要加强自律,抵制社交媒体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现实交往和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3.3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现实交往是“本”,网络交往是“末”,要防止大学生本末倒置或者舍本逐末,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积极加强线下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如读书月活动、体育周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节日晚会等。这不但能够减少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发展业余爱好找到自己的“圈子”,而且能够提供广阔的平台为大学生锻炼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交际水平。

3.4 重视构建和谐寝室同学关系

清华大学朱令案、马加爵案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几起恶性杀人事件都是发生在寝室内,寝室人际关系原本就存在问题,社交媒体出现后更使某些寝室人际关系雪上加霜。辅导员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和谐的寝室同学关系的构建,可行性路径为:鼓励学生设计健康丰富的寝室文化;定期进入学生宿舍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多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增强室友间的默契和凝聚力,让寝室成为情感沟通的场所,成为大学生的“心灵港湾”。

4 结语

社交媒体以其鲜明的特征成为大学生使用的主流媒体,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平等、自由,却使他们丧失了安全感、归属感。辅导员应在倡导、鼓励大学生现实交往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社交媒体。这样,大学生才能找到心灵的最佳归属,使那颗冰冷、孤独的心得到缕缕温情与安抚;才能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互相关心、相互帮助、互相促进、良性竞争的一种积极状态;才能在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年华里充分吸收营养、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巴巴拉·M·纽曼.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友谊、孤独感和归属感[J].中国青年研究,2014(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严三九.新媒体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 王晓霞.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 弊端及对策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而又合乎实际的直观材料,通过视、听觉等感官,促进学习者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自己的认识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所学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通过录像、投影、电脑等都变成了具体的形象,学习者在和谐、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教材,所以英语网络学习有着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由于英语网络教学出现的时间不长,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基于网络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弊端

1.学生方面

(1)缺乏有效的英语网络学习手段,学习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由于在参与英语网络学习前,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早已习惯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无法适应这种“无脸型”教学,感觉自己处于无所适从的学习状态,不会围绕网络教学内容安排自己的课外学习,整个学习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不知道何时学、学什么、如何学等,结果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

(2)由于课件的信息量大,课件演示的频率过快,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步骤,并且感到十分疲惫,抓不住教师上课的重点。

(3)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高要求。学生事先预习课文,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4)抗干扰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缺少独力判断的能力和自制力。如学生在网上东走西逛,在课堂中随意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有的学生网上聊天,有的查看新闻。

(5)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技能的合理使用上,技能熟练者完成任务较快,反之则较慢。因此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

(6)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生交流,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实际操作中,首先由于师资紧缺,设备有限,多媒体教学一般都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难以进行,另外,有的课件单位时间内信息量过大,重点、难点等有效知识信息学生难以掌握,影响教学效果。

2.教师方面

(1)有些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对于网络的使用和驾御能力有待提高。

(2)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电子作品没有及时反馈,既没有评价,更没有展览交流。因此学生不能获得应有的成就感,语言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

(3)传播过程中有理解误差。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老师讲述时的肢体语言和细微表情最大限度地理解教学内容,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和现实状况尽可能地顾及大多数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而目前的英语网络教育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三)网络方面

网络资源贫乏,网络型教学资源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分类,英语网络学习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撑。英语网络教学模式还未成型,目前还处于发展与探索阶段。作为新事物,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太少,因此,在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端也在所难免。

二、应对英语多媒体教学弊端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需要重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愿望,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体现和适应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手段相整合的外语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教学在时空上得到拓展,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充分发挥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2.分类指导、分类教学

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各大学的教学资源、教师整体水平、学生入学时掌握的计算机基础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进行分类指导、分级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的要求。

3.处理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的外语教学模式应是未来外语教学的有效模式。教师既要利用多媒体创立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其听说能力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也要利用传统方式的课堂讲解来解决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遇到的问题,着力培养其读、写、译诸项能力。

4.教师对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要达到相当水平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外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势必成为外语教师从事教学的“硬件”要求。因此,外语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掌握各种先进技术设备的操作方法,还要学习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知识,使现代化教育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5.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推动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

多媒体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有明显作用,然而学生也反映新模式的弊端是弱化了应试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意味着学生们虽然讨厌应试,但他们长期衡量自己学习程度的标准仍然是分数,这种惯性使他们在应试与应用能力之间徘徊,也在传统与新教学模式之间犹豫,这就提示我们,要使多媒体教学模式改革最终能顺利进行,必须对其考核的标准也进行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6.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

目前,多家出版社开发和研制的多媒体立体化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好的语言实践的条件。立体化教材基于校园计算机局域网络、光盘以及学习课件,比较适合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和语言实践,特别是在口语和听力两个方面的训练。

7.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的选择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顺利开展英语教学的保障。完善的教学平台应由以下的软硬件组成:(1)网际互连,即将校园网与internet相通。(2)电子备课室。(3)电子阅览室。(4)网络多媒体教室。(5)教学资源库。(6)电子邮件系统。(7)BBS系统。英语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做为学校和老师,应该不断丰富英语教学资源库内容,完善主题网站的建设。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大学英语多媒体这种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我们在教学当中只有注意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充分意识到它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师生共同配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多媒体技术;关键性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概况

1. 多媒体技术的定义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它将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等集合在一起,使用计算机建立逻辑连接,将这些视频,图像、声音等媒体组合起来,并对这些媒体使用采样量化、编码压缩、剪切美化、存储传输和重建显示等等技术处理。

2.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具有实时、交互和继承等特性,并且其承载的信息多样,处理技术变化多端。从最初的只读光盘到现在的影音视频的广泛使用和欣赏,这是个巨大的进步和跨越,也是时代在进步的标志和体现。

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趋势

现在社会上多媒体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其巨大的效用与广泛的使用空间,让我们每个人和每个企业都不能对它说不。它涉及广播、计算机、电子等等行业,以后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二、核心科技促进企业发展

1. 企业对多媒体的需求

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早已离不开多媒体的帮助。在企业文化方面,多媒体技术提供给企业精神、制度和物质方面的支持。

利用多媒体技术,企业能对员工实行在线监督,屏蔽相关流量和端口,减少员工利用工作时间闲聊和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另一方面却能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局域网的建立,工作期间,和同事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方便。

在线培训,网络学习,视频会议,企业宣传,企业网站宣传,在线服务,这些都需要多媒体对企业的支持。

2. 多媒体与企业文化有哪些联系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宣传、教育、人文关怀的视频和影片。对客户进行企业的人文、服务、商品的宣传和介绍。对企业员工可以制作教育的影片,供交流技术,道德和安全教育之用。人文关怀影片可以在晚会和庆祝时用。多媒体也可以制作企业刊物,包装企业形象,比如企业LOGE,广告等等。也可以在工作之中,方便交流与沟通,上级的指示和下级的反馈,能很快的得以传达。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线工作,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等也是多媒体能够做到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变成了企业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三、多媒体在企业文化发展中的利弊

1.多媒体在企业建设先进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

1)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加方面外界对企业的了解,让企业的人文理念和形象完整的展示在大众面前。企业通过多媒体,其宣传方式更加的多样,并且信息更加的集中,客户与企业交互的方式也更加的便利和简单。例如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宣传,在网络中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统一获取和存储。淘宝的经验告诉我们,C to C模式的商业理念也正在占据领军地位。

2)多媒体技术对企业培训、员工在线学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电脑前就可以直接采集信息,并且利用一些现成的软件和工具,更好的制作培训计划和授课内容。其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线培训、视频会议等等方面,有了信息技术的协助,一切都进入简单化和便利化。员工的在线网络学习,资料的查找,这些庞大的资源,随时随地学习和工作,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一切都变为了现实。

2. 有些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多媒体技术引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但是并不代表它能取代物质文化。企业对员工一定的物质支持,包括物质福利方面的,也是对企业文化的员工补充。

多媒体应该被有效的利用,去除弊端。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给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网络入侵,不良目的的人的恶意诽谤等等,都会给企业带了重大损失。所以我们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1)防范病毒入侵、信息泄露、网站攻击,建立安全体系架构。(2)做好网络优化工作,定期对网站进行核查,去除不良信息。

3. 联合科技,去除弊端

只有企业文化环境和谐了,才会有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健全多媒体的文化环境的良性机制,运用科技的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企业也不要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而要看清现实,将企业多媒体技术上的营销,推广工作,和现实世界相结合。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稳定合理的发展。

四、结合电力行业分析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的核心企业,其企业文化建设足以影响着整个电力服务行业的光辉形象与业绩。,而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这整个过程,都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帮助。文化传播,落实,以及对员工的监督和审查方面都有对多媒体的利用范围。

电力行业也是技术和科学的结合,多媒体技术对企业的核心技术文化的建设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多媒体技术让企业的核心设备更加的完善,整体调度工作更加的协调和便利。

总的来说,多媒体技术有助于企业文化氛围的养成,能充实业余生活,方便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加强企业的宣传力度,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五、总结

学会运用科技,在多媒体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不断提升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提高工作效率。高效沟通,便捷工作,有利的宣传,每个企业都需要好好利用这个时代的产物,将企业与时代结合,顺应时代的需要,选择高效的生活工作方式的同时,结合实际需要,求稳,求快的发展企业的人文和经济文化建设。

每个企业应该重视对媒体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趋利避害,防范弊端于未然。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建设一个企业内部和谐,员工工作满意度高,积极性强,外界对企业好评如潮的完美型企业文化。至少我们得向这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胡政荣等.企业文化[M].现代企业之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3).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8篇

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维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可简化为选择、分析、使用和传播媒介讯息的能力。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短短几十年,信息量以几何级数暴涨,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介信息,人们必须进行选择性的识读、理解、记忆和传输,而所有的选择活动大部分都取决于自身的媒介素养,可以说媒介素养是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本领。而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因此,教师的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上,对城市群体、高校学生和教师探讨和调研的相对较多,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很少。为了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状况,我们于2011年7月至9月在重庆市的农村中小学展开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调查的目标群体是重庆市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主要在重庆市除主城九区以外的“一小时经济圈”的潼南县、渝东北翼的梁平县、渝东南翼的秀山县共3个县的6所农村中小学展开,其中秀山县为部级贫困县。问卷在调查中的每个农村中小学发放90份,共计540份,问卷回收507份,有效问卷490份,回收率90.7%。其中,男教师183人,女教师307人;年龄在20-30的257人、31-40的199人、41-50的34人;文科专业的307人,理工科的167人,艺术类的5人,体育类的11人;教龄在3年内的107人,3-10年的210人,11-15年的85人,16-20年的60人,20年以上的28人;学历为中专的97人,专科的207人,本科的183人,研究生3人;小学教师187人,中学教师303人。本调查涵盖了重庆“一圈两翼”的3个区县的6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对象包含各个年龄段、专业的不同性别的教师,尽量保证数据分布的系统完整性,同时采用电话访谈和实地追踪探访的方法定性分析,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障了问卷调查的内容效度。

三、调查结果

1.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选择状况的调查

(1)从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料的来源,即媒介选择的方式来看,小学教师50.7%教学资料来自教材,34.9%来自网络,5.4%来自报纸期刊,9.1%来自同事的教学资料;中学教师45.2%教学资料来自教材,43.5%来自网络,4.7%来自报纸期刊,6.6%来自同事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一半左右的中小学教师获取教学资料来源于教材,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利用网络来收集教学资料。利用教材获取教学资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手段,信息时代的主要手段网络所占比重较大,但还不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选择。

(2)从媒介选择的动机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媒介选择的动机上,44%的教师看重媒介的信息量大小,23%教师看重媒介的使用方便,14%看重娱乐性,12%看重时效性,7%看重可信度。

(3)从媒介选择的目的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媒介选择的目的,即媒介消费的目的上,在使用网络时,53.9%的教师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18.8%的教师用来娱乐消遣,22.1%的教师用来人际交流,5.2%的用来打发时间;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时,53.7%的教师用来娱乐消遣,31.9%的教师为了打发时间,14%的教师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基本没有教师用来人际交流;对于报纸杂志,被调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64.8%用来获取知识和信息,23.4%用来娱乐消遣,11.8%用来打发时间,基本没有教师用于人际交流。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应用网络时,超过一半的教师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远大于为了娱乐消遣和打发时间。而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捷且直接的特点,也能说明表2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媒介选择上的动机多数是看中媒介所传输的信息量大的特点。同时,阅读报纸杂志超过一半的教师也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而广播电视目前普及性较强,在农村比较枯燥单调的生活中,则多数扮演着剧院、影院、音乐厅等娱乐休闲的角色和功能。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媒介选择的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和落后,多数还是从教材中获得素材,进而转化形成教学时的教案和备课资料,对于网络中的教学资源使用率较少。同时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选择媒介时多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很大,他们渴望选择方便快捷的媒介方式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2.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和媒介信息使用状况的调查

(1)从表4可以看出,29.4%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获取的媒介信息直接套用,47.5%的教师进行修改后使用,23.1%的教师思考加工后变为自己的东西再用。这说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对媒介信息加工变为自己的东西,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原封不动地搬用获取到的媒介信息,不经过任何思维加工的过程。

(2)从表5的数据得知,47.7%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熟练使用网络技术,35.2%的教师基本能使用网络,只有17.1%的教师完全可以。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农村教师拥有的网络知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日常教学工作的需要。

(3)从表6可以看出,接近7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把获取到的媒介信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还没有把媒介信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认识到媒介信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教学价值,能够把获取到的媒介信息带到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意识,这对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的开发利用还处于低级阶段,大多数农村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辨媒介讯息,挖掘信息背后的隐藏性价值因素。这也能说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希望获取更多的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分析状况的调查

媒介分析,就是个人对于媒介内容以及媒介自身发展的分析判断和了解,能够对于媒介讯息进行质疑、评估和思维应变,而不是简单、直接的“拿来主义”,能够分清媒介信息中的事实和虚构的区别,认清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透视媒介文本,欣赏到各种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学形态的一种能力。

(1)从表7可以看出,53.1%的教师基本可以把握信息的主旨,24.6%的教师完全不能把握主旨,32.3%的教师能够把握主旨。这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把握媒介信息主旨的能力并不高。

(2)从表8可以看出,7.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不信任,63.3%的教师基本信任,18.1%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传播的媒介信息完全相信,还有11.1%的教师说不清。这说明,超过8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讯息是持信任和肯定态度的,只有较少的教师对于媒介讯息持信任和观望的态度。

(3)从表9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的总体评价中,有3.4%的教师认为有弊无利,有12.8%的教师认为弊大于利,有31.4%的教师认为利弊相当,40.2%的教师认为利大于弊,12.2%的教师认为有利无弊。总体来看,认为媒介信息利大于弊的教师占了最多数,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持乐观肯定的态度,对媒介信息的价值评价很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的媒介分析能力较弱。他们对于大众传媒往往信任度较高,疲于接受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缺乏对于信息的思辨和梳理能力,形成了麻木盲从的心态,不利于在信息时代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农村中小学教师传播媒介信息的状况调查

传播媒介讯息就是把个人作为媒介信息传输中的一个链条,成为媒介信息的载体,使获取到的信息通过媒介对外传输,达到媒介互动的目的。

(1)从表10可以看出,59.8%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经常地使用媒介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32.1%的教师偶尔使用媒介交流,只有8.1%的教师从不使用媒介与同事进行交流。

(2)从表11可以看出,69.9%的教师当面谈论交流,12.4%的教师使用电话(手机)进行交流,8.2%的教师使用QQ,7.3%的教师用电子邮件,2.2%的教师用博客。结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多数都能使用媒介与他人交流信息,但在交流时使用的媒介方式上,多数教师选择点对点,人对人的当面谈论的传统方式,对于信息时代的电子媒介使用较少。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经常性的与他人交流分享从大众传媒中获取的媒介信息,具有良好的传播媒介信息的意识和态度。但是多使用口头表达方式来传递媒介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比较传统,对于现代化的电子媒介传播方式使用的较少。在后续的访谈中,教师们反应,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后,师资较为紧缺,白天他们的教学任务繁重,下班后,各种生活琐事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再加上农村生活方式较为单调,他们往往以麻将、等娱乐方式放松调节,难以抽出时间去和同事交流讨论,与同事进行交流讨论都放在白天的课余时间。

四、总结和建议

通过上述的调查,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使用和传播媒介讯息的方式比较传统和简单,对新兴的电子媒介使用较少,传统媒介的利用形式又较为单一;他们在分析媒介讯息时,并不能很好地思辨和梳理信息,未能发现信息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和抵御不良信息;他们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基本能力和意识,渴望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媒介信息和媒介素养技能并参与媒介信息传播。从后续的跟踪访谈和对问题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国内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处于精英研究阶段,还未展开广泛的媒介素养教育,大众普遍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第二,当地教育部门不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没有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媒介素养训练和培训。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

1.国内要加快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理论体系,确定系统的、分级的媒介素养课堂和培训内容

当前,大众媒介对于个体的社会化程度影响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多地从各种媒介中获得知识、经验、技能、规范和社会经历,传统的社会教化者影响在不断降低。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制度、文化特点、人口素质以及媒介环境,研究出一套完善的媒介素养理论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2.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提高农村教师媒介素养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广大的农村地区网络信息设施较为落后,“家电下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系列措施还远远不能改善农村地区的硬件环境,现阶段应继续扶持农村地区,搞好教育信息化。

3.教育部门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媒介素养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媒介和媒介信息

要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定期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转变观念,将媒介素养理念通过教学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4.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也要多反思,多交流

对于媒介信息不能盲目乐观和全盘接受,要树立审慎分析的态度,保持自我的批判立场。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介讯息,作为肩负培养下一代重任的人民教师,不能简单地接受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要能够选择性地识读、理解、记忆和传播,独立思考,对于媒介信息要再加工和深加工,分清媒介讯息中的事实和虚构,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9篇

中国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82-0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新媒体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人的开始接触、了解新媒体并成为其忠实的粉丝。在为大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新媒体也日益凸显出自身的缺陷。本文就以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例,谈谈新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利与弊。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播色情、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

播色情、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2]张国良.新媒体与社会变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11篇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表现出诸多弊端,已经很难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节奏相适应,一场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先,众所周知,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为主,以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以及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为主要课程任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英美文学的授课应涵盖一部分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原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教师课上讲解、学生课下阅读和课堂讨论为主,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兼顾到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以介绍作家、作品和相关背景知识为主,涉及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的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几乎鲜有时间,在课堂上很难完成;另一方面,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不符合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社会上以实用型的人才需求为主,注重就业者具有的笔译和口译能力,而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课程与学生日后就业要求关系并不十分紧密。英美文学教学以培养复合型的研究人才为主,与社会上紧缺实用型人才相矛盾,导致作为主干和专业课程的英美文学的教学一直处于被边缘的状态,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校这一特殊的机构而言,改变正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潜移默化地上演着。对于学生这一受众而言,他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可以从网上获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大量信息,一些与作家、作品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的变化足以说明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单纯的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更专业、更广泛的学习内容表现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使之与整个时展的大背景相适应。目前,教学领域的改革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具体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到课堂之内,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形成以教材为中心,逐渐向其他学科辐射的教学模式等。毫无疑问,这些变化都是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二、新媒体时代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高校的教学、办公等领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元性以及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等优势恰好能够弥补当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缺陷与弊端,使已经陷入瓶颈的英美文学教学又焕发出新的生机。首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来进行,新媒体的出现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媒介,在教学中融入声音、图片和视频等话语形式,相对传统的文本阅读而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的内容以更加多样化和直观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更偏向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单一,老师讲什么,学生背什么,学生即使对作家、作品有一定的见解与想法,也很难有机会和老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机会,微信、微博等交流方式的出现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手段的补充,将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可以就某一问题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在课堂上进行基本教学内容的讲解,然后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课下沟通与交流,这一方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够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与教学时间有限带来的弊端,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其次,教学内容的直观化。虽然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但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毕竟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虽然有先前学习积累的经验,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无疑给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面对陌生的文学世界和浩如烟海的文学巨著,对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许多文学名著已经被改编成电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改编的电影引进课堂之内或推荐给学生课下进行观看。电影与文本不同,它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把文字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单纯的文本相比具有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弥补了文本教学在这个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事实上,将以电影为代表的新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属于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利用电影在视听传达方面的优势使教学内容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于课堂之上,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图像资源,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电影等视频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以影视欣赏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更利于学生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与记忆。

三、新媒体时代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挑战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12篇

引言

多媒体手段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是教育的一种趋向,业已体现出多种优势。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让我们的课堂得到了最优化,但纵观目前多数高校多媒体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仍有一些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认清优势,克服弊端,是当今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必须重视的新课题。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主体的定位,传统教学的主体为教师,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而现代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则为教学的主体,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环节,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探求知识。为此,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涵盖广泛的知识内容

传统教学多以课本为蓝本教授知识体系,教师教学中除课本难以需求替代品,扩展知识也需教师进行言传身教。多媒体技术则是将网络中广泛的资源进行重新优化整合,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内容从新设计,教材成为教师教授知识的工具之一,教师则可以根据自身设定的教学目标制作多媒体课件,即扩充学生的知识广度,又可以展现原汁原味的英语情境。

2.制定符合学生特色的教学内容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育平台的搭建,学生可以在英语课堂外自由浏览英语课件和英语内容。为此,教师除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或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教授符合学生特色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教课内容形象化以及真实化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境和语言都由教师展现,教师的个人素质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有些教师教授的英语带有地方口音,学生在学习时难免出现“口音”现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情境、促进学生向专业化发展。

4.促进学生间交流与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校间的联合,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间的教育平台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升自身英语水平,提高交际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综上,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课程的应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拟补传统教学缺陷,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在多媒体使用中仍存在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等的现象,让我们从新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弊端。

1.削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为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已经将教学过程设定好,并设定多种多样情境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但是高校与中小学相比,学生应有自由的思考空间,教师依据自身制定的内容讲授知识会严重削弱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

2.教师与学生交流逐渐成为人“机”单向交流

传统教学虽然有较多的弊病,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缺失传统教学的亮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部分被多媒体课件取代。但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过分依赖,开展教学过程时有些教师甚至仅播放多媒体内容,很少与学生交流,这一现象导致学生交流能力下降。多媒体尽管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但由于缺乏自然语言,它只能作为教师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利与弊 途径

任何一项媒体传播技术的出现都会对外语课堂的教学产生影响,例如广播、电视的出现到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如今网络应用的普及。而多媒体教学则是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上取代了以往多种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的综合使用,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甚至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自主学习环境,这种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革。但任何事物的发展完善都有一个过程,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则毫无疑问地利弊皆有。以下笔者就多年的多媒体环境下英语课程教学的实际经验,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1.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备课焦点的模糊

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和教科书,对于教师而言只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课本,知道如何教书育人就够了。而多媒体教学还要求教师熟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的使用,以及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如何适当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相反这也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让教师备课的重点模糊,不再是注重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环节,而是怎样做出精美的课件。

2.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学习焦点的模糊

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学及创新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例如设备完善的语言实验室里,学生可使用已装有课程学习的软件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能上网的情况下,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网络聊天、讨论,听网络广播,收发E-mail等。但就目前教学大环境而言,更多时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使用多媒体设备做一些class-presentation或者电影配音等。例如笔者曾经就《希望英语》教材中“广告”这一单元让学生对视频广告作recreate(再创造),让他们自选感兴趣的广告视频画面并重新配乐和配自己创造的广告词,学生表现得很感兴趣,在配乐和配词上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创意,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既能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实际运用语言,同时还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巧。以上这样一些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无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可能让学生学习的焦点模糊。比如网络上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或者学生课后可能为了制作展示的课件,寻找视频,或者上网查找信息等耗费时间和金钱,也可能有些学生过于追求技术层面的完美而忽略这些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等。

3.课堂效率与教学焦点的模糊

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模式的改变其一就体现在板书的电子化上,这确实有其优势,例如环保,节约书写板书的时间,同时课件教学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和动画,这些会让板书更生动具体,另外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互动的课程学习软件都会为学生提供大容量的信息。这些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另一方面这些东西也会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分散注意力。网络资源的利用和课程软件的使用若没有完善的跟踪监控,也会让教学的焦点变得模糊,有时候课堂上如果课件设计得过于花哨,没有把握适当的分寸,可能整堂课下来对学生而言,只是过眼云烟般地欣赏精彩画面的娱乐课而已。

4.师生沟通的桥梁与师生交流的障碍

多媒体教学使用的课件或教学软件是上课前准备好的,对于教师而言,这些在课堂上操作运用起来多是展示和讲解,无法临时增加或删减内容,所以,针对学生的反应想要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的灵活性就会降低。同时教师演示课件内容需要随时操作多媒体设备,自身活动的范围就会变小,对学生反应的关注程度也会变弱。利用网络或软件自学更是人机互动胜于师生互动,这样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师生间的沟通而并非加强。

如何有效发挥多媒体优势而避免其带来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二、平衡利与弊的途径

1.系统的培训与学习

课件的制作、教学软件的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有效地进行教学,在这些方面有必要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让多媒体设备真正在教学上发挥其优势,避免对其利用仅停留于将板书电子化。然后不断翻页演示的层面,而是要真正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集于一体,并能动态操作的特点,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真正有效的辅助工具。可以说让教师真正掌握多媒体是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体现其改革性的前提所在。

2.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多媒体的利用不能喧宾夺主,让教师沦为辅助多媒体的“工具”,课件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书本,更不能只是眼花缭乱的素材的堆积,课件应该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提炼、再创造的智慧结晶。学生网络资源的利用和自学软件的使用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跟踪和检测。

3.提高学生参与多媒体课堂的可行性

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多媒体课堂,其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例如学生已上过计算机相应课程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多媒体应用的可行性更高,效率更高,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确确实实通过多媒体使用这一教学设计环节去体验,去创新,去学习。

4.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教学手段有其可取之处,例如和学生的沟通更多,互动更强,教师的临场发挥更多,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倡导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完全抛弃。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会有互补互促的效果。

三、结论

作为如今教学的主流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设计和加强教学效果。但如果在实际运用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或者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既然意识到了多媒体的利用利弊并存,就要努力平衡。只要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努力克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改进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杨敏.多维角度透视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14篇

1.问卷调查情况

第一题: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调查数据为:“提高不大”45.8%,“反而降低”4.9%,“提高明显”49.3%。第二题:高等数学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进展速度。调查数据为:“适中”76.1%,“过快”23.4%,“过慢”0.5%。第三题:高等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如何。调查数据为:“很差,照搬书本”1.0%,“一般”43.1%,“很好,形象生动”55.9%。第四题: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授课内容的重难点是否突出。调查数据为:“不很清楚”8.8%,“一般”40.7%,“鲜明突出”50.5%。第五题:使用多媒体教学老师和同学的互动程度。调查数据为:“很好”19.1%,“比较好”42.2%,“一般”32.3%,“比较差”6.4%。第六题:使用多媒体教学,上课时消化知识的时间是否充足。调查数据为:“不够充足,很多地方没有及时理解”18.6%,“完全足够”19.1%,“差不多,勉强跟得上”33.4%,“视情况而定”28.9%。第七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调查数据为:“效果很好,非常满意”25.2%,“效果还行,可以接受”66.5%,“效果一般,不太满意”6.8%,“无所谓”1.5%。第八题:是否有必要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调查数据为:“很有必要”63.0%,“没有必要”4.9%,“都可以”16.8%,“较有必要”15.3%。第九题:你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哪些部分最感兴趣(多选)。调查数据为:“动画演示”50.2%,“图形显示”46.3%,“概念定理的讲解”17.6%,“例题习题的讲解”39%,“‘讨论式’问题的引入”23.9%,“具体实例问题分析”35.1%。第十题:多媒体教学在哪些方面不足(多选)。调查数据为:“信息量过大,很多时候分不清主次”43.4%,“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减少”25.9%,“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只是‘电子版课本’”32.7%,“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师‘照本宣科’”17.6%,“讲课速度太快,不能及时消化”40%,“机械式的推导,不利于理解”31.7%。第十一题:教学中在哪些章节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多选)。调查数据为:“函数与极限”25.4%,“导数与微分”26.8%,“各类积分”37.1%,“级数”17.6%,“空间解析几何”75.6%,“微分方程”17.1%。第十二题:从整体印象上对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进行评价。调查数据为:“利大于弊”53.4%,“弊大于利”6.4%,“利弊平衡”34.8%,“不清楚”5.4%。第十三题:对高等数学课程引入多媒体教学有什么建议。回答内容主要包括师生互动情况较差,课堂消化时间不足等;在多媒体教学中单页内容少,翻页后内容记不住;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有时候黑板效果更好一些等方面。

2.座谈情况

座谈是在双学期进行,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共计30人,其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6人,少量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有3人,其余21名教师均采用板书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的问题有:讲课内容受课件限制严重,学生跟不上进度,信息随着翻页产生不连贯的现象,单屏信息量小,灵活性差,随课堂实际情况应变能力差,内容调整不方便等内容。板书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内容书写占用时间较多,造成一定程度上时间浪费;图形和曲线的表示不够形象,展现的不够规范,缺乏立体直观性;问题分析和引入不够形象和生动,启发式教学引入不够,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情况较差,在教学设计上规划较少,临时补充较多,更多情况是两者分离。

二、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调查问题分析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

问卷的第三个问题是针对性调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超过半数同学认为“很好,形象生动”,如图1所示。目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制作情况比较满意,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情况

多媒体教学发挥的正面效果明显,同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几个方面都在半数上下徘徊。而在课堂消化时间上,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

3.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功能上,多媒体教学优势集中在“动画演示”和“图形显示”两个方面;在教学章节上,“空间解析几何”的认可度达75.6%,其他部分均在40%以下。而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量和讲课速度上,即使前面在讲课速度问题的调查中显示速度适中,以及重难点鲜明突出,但仍然有四成同学认为这两方面还是存在压力。

4.整体评价和建议

半数以上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利大于弊”,三分之一同学认为“利弊平衡”,肯定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六成以上同学认为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教学容易走神以及翻页后看不到前面内容的缺乏也反映出多媒体与板书应该结合进行。座谈反映问题分析:目前本校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开展范围较窄,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问题较多,板书教学也存在较大问题,两者结合程度不高。多媒体优势在于信息量大,表现形式规范形象,表达速度快;板书灵活,速度较慢。

三、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改进的建议

针对调研中学生和教师反映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第一,进一步普及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方式上的新事物,新技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完全固守板书的教学方式必须要改进,多媒体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和形象化教学是板书教学不能比拟的。对完全采用板书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师,要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并且要本着适度和分阶段的原则进行,具体内容选择可以通过与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交流确定。

第二,健全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对老一辈教师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学习和继承,对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改进多媒体教学意义重大。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青年教师着重突出发挥多媒体课件制作优势,交流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和技巧;中老年教师侧重突出交流教学经验、教法和教学组织,结合调查研究中学生所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革,实施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各自优势,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传承,使教学活动具有统一性,同时还保留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第三,进行微课建设。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新鲜事物,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类型,微课主要在课堂外发挥作用,便于网络传递。具有授课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的特点,具有靶向教育的特征。将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课课件,上传至学院数学学习中心页面,建立专门页面,这种延伸的课堂教学,是辅助功能,并非孤立存在,可以发挥有效的补充作用。

社交媒体的利弊范文第15篇

从艾瑞咨询集团的数据我们发现,在竞争激烈的威客网站市场中,猪八戒网异军突起,不仅获得发包方的持续青睐,而且获得威客的广泛好评:其任务总量持续攀升,从2006年的587个升至2009年的超过5万个,一跃超过了发展较早的同类平台。与此同时,在使用威客平台接受任务的人当中,选择猪八戒网的最多,占73.5%。

威客网站是指专门为需要进行创造能力(智慧和创意)交换的个人或企业提供交易系统的C2C电子商务平台。与其他C2C网站不同的是,威客网站交易的对象是知识和创意,是无形的。在交易过程中,为了达成公平、公正,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公开展现售卖方的创意,威客平台上的产品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共享性。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这削弱了其排他性和竞争性,并进而改变了制衡威客网站各主体之间关系的要害。传统交易的双方是一种买卖关系,其要害是金钱,威客网站交易的多方实质上更像是一种朋友关系,要以彼此的信任为根基。事实上,在威客平台的运作中,购买方的舞弊问题、网站的诚信问题以及威客的忠诚度等确实是阻碍威客网站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瓶颈,而这些问题的要害均指向信用,即网站及创意交换三方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如何建立网站的信用体系?如何提高威客、企业双方对网站的忠诚度?如何避免发包方的舞弊行为?本文试以猪八戒网站的运作模式为典型个案,探讨威客网站如何运用品牌形象塑造、企业关系营销以及媒体公关等策略打造自身信用形象。

一、口碑传播塑造品牌形象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给网络交易平台带来了巨大挑战。用户可以通过伪造身份、重复注册等方式进行欺诈。对此,许多网站常用实名制认证进行规避。在这种体系下,每一个新用户注册时都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等信息,审核通过后方可交易。尽管如此,仍然不能完全避免欺诈行为,除了开除作弊会员的资格外,至多将其信息发至社会信用机构,对其信用水平进行记录和管理。由于我国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实名制也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用户对网站的欺诈。

猪八戒网站信用构建的策略之一,就是通过口碑传播树立品牌形象,并在进一步发展壮大过程中有意识地建立会员营销联盟及完善威客地图,从而提高网站美誉度,形成从个人到整个平台的隐在却强大的信用系统。

“猪八戒网成立之初的推广靠的是口碑传播。慢慢地,这些给我们传播的不再只是我们熟人,而是沉淀下来的用户。他们会简单地说,去猪八戒网真能赚到钱,去猪八戒网真的能获得很多创意方案。”①朱明跃高兴地说,威客们的一句话,就是树立网站品牌的最好广告。

所谓口碑,是“直接与其他消费者谈论有关生产制造公司或某些产品服务特征或销售商的非正式沟通方式”②。口碑传播是指以非正式方式传递关于某个产品、品牌、组织或服务的相关评价信息的人际传播。口碑传播以非正式渠道为特征,令其信息的接收者更倾向于相信信息的真实性,并借助人际传播的亲和力,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网站的美誉度。与显在的广告和推销方式相比,口碑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在商业社会,经济利益成为人们之间彼此联系的纽带,健全的法律体系则是各种交换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保障。人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疏离的,孤独成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症候。网络的广泛应用适时打破了这种僵局。基于网络技术的口碑传播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络,营造了一种熟悉、亲切的氛围,从而摒除了人们彼此之间的猜疑。市场研究公司Jupiter Research调查数据显示:77%的网民在线采购商品前,会参考网上其他人所写的产品评价;超过90%的大公司相信,用户推荐和网民意见在影响用户是否购买的决定性因素中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猪八戒网站创业之初的口碑传播尚属偶然,其后所刻意打造的威客地图和精心设计的营销联盟则是有意识地运用了人际传播规律建立信用机制。

威客地图(wit map)是威客模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成果之一,wit map是witkey map的缩写。威客地图(wit map)的定义是通过互联网将人的地理位置,专业特长或兴趣,联系方式,大脑映射区这四个最重要的属性(不排除其他次要的属性如年龄,职业,性别等)聚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关于人的搜索引擎③。

在猪八戒网站,“人才地图”威客用户已经超过100万名。而据朱明跃透露,猪八戒网站公司有一个交易的动态地图,世界上哪里的人通过猪八戒网发生了交易,就会实时地展现在Google的世界地图上④。 博客网站、威客网站、SNS社交网与GPS定位系统的结合将进一步拓展威客地图,即威客地图=个人空间+搜索引擎+地理位置+移动通讯⑤。在威客地图上,人们能够迅速获取有关威客的适时地理位置及完备的个人信息资料,这无疑为威客建立个人信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独树一帜的推广联盟是猪八戒网站充分发挥人际传播影响力的另一种手段。在猪八戒网站,每一个注册会员都会在推广联盟生成一个独有的推广代码。如果该会员用这段代码进行推广后,任何一个人单击这个代码注册了猪八戒网站,系统就会自动统计到该会员的推广数据中。

推广员主要通过五种途径获取提成收入:推广悬赏任务,收益=悬赏金额*10%;推广会员中标,收益=悬赏金额*1.6%;推广金牌服务,收益=购买金额*12%;推广实名认证,收益=1元;推广招标任务,收益=20元⑥。

投票时时彩是猪八戒网的一种特色方式,会员可以对任务的作品进行投票,一旦投票的作品中标,就可以和其他投中该作品的会员一起分享奖励,奖励比例是任务金额的2%⑦。

此外,还有猪八戒空间的打造。这些空间遍及各个层面,包括个人、团体乃至品牌。上述诸种模式殊途同归,无处不在培育一个打上猪八戒网站鲜明烙印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由HowardRheingold提出,即一群通过计算机公告栏和网络交谈及交流思想、可能相互见面也可能不见面的人,经常在电脑空间里相遇而形成的文化集合。在虚拟社区,人们尽管并未谋面,但出于某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利益诉求而聚集在一起,建立了类似现实社会邻里之间的熟悉和亲切的关系,共同分享信息资源。在猪八戒网站上,这样的社区正在形成:推广联盟和投票时时彩借助省力的赚钱模式将网民凝结在一起,猪八戒空间则模拟了人际交往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出色的会员以及推广员则成为社区里的意见领袖,通过二级传播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这些都在无形之中迅速链接和积累了部分威客和网站自身的信用指数。

二、关系营销规避任务作弊

舞弊问题是威客网站在运作中遇到的另一大难题。在任务悬赏过程中,所有投标者要把自己的创意提供给任务方。如果任务者不够诚信,则有可能重新注册一个名字来中标。要想避免发包方的欺骗行为,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其认识到舞弊将会有损自身长远利益。

艾瑞咨询在猪八戒首页的调研数据显示,任务者使用威客平台中,93.8%的人使用猪八戒网,25.8%的人使用任务中国,表示满意的任务者高达92%。猪八戒网与任务者的关系整体上明显优于其他威客网。威客营销是猪八戒网站提倡的一个独特理念,即让用户在知识、互动、趣味、奖励中了解企业的创新产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的产品和理念。这种理念侧重于与企业的关系营销,拉近了网站和发包企业的心理距离,通过打造企业品牌宣传推广平台获得良好的宣传效益,令企业在获取丰厚的宣传回报的同时顾及自身形象,从而有效规避作弊行为。

关系营销是指企业与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目的利益和长期合作。在艾瑞咨询对任务者使用威客平台任务遇到的问题中,“与参与者沟通不足”列第一位,占51.2%。正是发包方与任务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带来了发包企业的信用难题。猪八戒网站通过有效的沟通帮助企业树立宣传理念,一方面力推有一定知名度或较迫切广告需求的企业在网上任务,一方面重点策划其营销方案。2006年9月13日,重庆新欧鹏集团在猪八戒网上悬赏30万,诠释该集团“用心造家”的企业之梦。对于新欧鹏集团,此次任务其用意言在诗外,完成任务是表,扩大知名度是里。

三、媒体公关提升网站公信力

威客行业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兴产物,短短数年时间,目前已有超过100家悬赏型的威客网站,涵盖了设计、开发、文案、推广、劳动等多方面服务,竞争相当激烈。如何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如何让众多的网民关注并信赖某一个特定的威客网站?其根本仍然关涉网站的信用问题。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威客网站,实质上就是如何树立网站公信力。

在猪八戒网站的底部设有“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威客”“网络警察认证的放心网站标识”“CCTV报道认证”等众多标识,其中“CCTV报道认证”尤为特别,这是指CCTV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就猪八戒威客网的特殊经营模式而提出过报道。这一做法独具用意,正是其利用媒体公关树立自身信用的体现。

猪八戒网站充分发挥其创始团队的媒体从业优势,自网站建立初始,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种大众传播媒体的公信力,借助频繁的媒体公关活动策划媒介事件,全面展开媒体报道,并通过适当的媒体产品如新闻报道、相关出版物、电视栏目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猪八戒网站始建于2005年,短短数年里,其媒体公关备受瞩目。2006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该网站威客模式,为网站赢得了知名度。随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等300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猪八戒网。2007年,猪八戒网入选“中国最佳商业模式”100强。2008年,该网站被评为中国商业网站100强。2010年,该网站举办了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优秀威客作品展,并策划承办了首届全球威客大会。同年,还联合河南电视台推出中国首档创意电视节目《创意时代》。

在一系列的媒体活动中,猪八戒网站的媒体公信力得以树立,而创意交易双方也通过适度的接触形成了内聚力,并与网站的形象共同得到有效传播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