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

目前经济发展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2008年全国煤炭经济运行形势以9月份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9个月全国煤炭产运销量稳步增加,出口下降、进口减少,库存增加,成本上升、价格高位波动,企业利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增长。9月份以后,煤炭需求大幅下降,部分地区、部分品种出现供大于求局面,煤炭库存快速上升,煤炭价格大幅回落,应收账款急剧增长。特别是进入冬季取暖期以来,煤炭市场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的迹象,煤炭经济运行形势依然严峻。

(1)煤炭产量增速趋缓

2007年全国原煤产量25•23亿t,同比增加1•91亿t,增长8•19%。2008年全国原煤产量27•16亿t(调度统计快报数),同比增加1•93亿t,增长7•65%。

(2)煤炭运量增速下降

前11个月,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12•47亿t,同比增加1•31亿t,增长11•76%。11月份当月,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10253万t,比8月份减少了2064万t,下降了16•75%;日均装车51286车,比8月份减少8025车,下降了13•53%,日均装车数降至2008年的最低点。前11个月,全国主要港口累计完成煤炭发运4•74亿t,同比增加4751万t,增长了11•1%。11月份当月,全国主要港口共发运煤炭3377•1万t,比10月份减少了593•2万t,下降了14•9%,同比减少了540•9万t,下降了13•8%。全国主要港口煤炭发运量降至2006年10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且出现了近几年来罕见的负增长局面。

(3)煤炭销量增速减缓

1~12月,全国煤炭销量完成26•12亿t,同比增加1•83亿t,增长7•52%,增幅环比下降1•5个百分点。

(4)煤炭进出口继续下降

前11个月,全国出口煤炭4097万t,同比减少647•2万t,下降13•7%;进口煤炭3811万t,同比减少857万t,下降18•4%;累计煤炭净出口286万t。11月份当月,全国出口煤炭269万t,同比减少149•4万t,下降35•7%;进口煤炭217万t,同比减少217万t,下降50%。

(5)煤炭库存继续增加

到12月末,全国社会煤炭库存20100万t,同比增加5195万t,增长34•85%;比11月末增加300万t,环比下降1•52%。全国煤炭企业库存5092万t,同比增加1175万t,增长29•99%;比11月末增加332万t,环比增长6•97%。

(6)煤炭利润增幅回落

据行业统计快报,1~12月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补贴后实现利润总额1286•85亿元,同比增加557•55亿元,增长76•45%,增幅环比下降9•57个百分点。

(7)煤炭成本增加,售价降低

据行业统计快报,1~12月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单位成本338•50元/t,同比增加93•7元/t,上升38•28%;比1~11月增加3•8元/t,环比增长1•14%;1~12月原选煤单位成本378•20元/t,同比增加95•1元/t,增长33•59%;比1~11月增加2•6元/t,环比增长0•69%。煤炭价格环比下降。1~12月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平均售价356•30元/t,同比增加91•2元/t,提高34•40%;比1~11月减少2•9元/t,环比下降0•81%;1~12原选煤平均售价467•55元/t,同比增加133•95元/t,增长40•15%;比1~11月减少5•65元/t,环比下降1•19%。

2当前煤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国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四大煤炭

消费行业产品产量增幅大幅回落,电力、冶金出现了负增长,导致煤炭需求继续呈现减缓态势从电力行业的耗煤情况看,发电耗煤量下降,电煤库存大幅增加。2008年前11个月,全国火力发电量25641•58亿kWh,同比增长7•06%,同比下降8•44个百分点,比前10个月降低6•3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火电发电2009•2亿kWh,同比下降13•77%。尽管已经进入冬季电力和煤炭消费的高峰期,但是据中能电力工业燃料公司统计,直供电网电煤平均日耗已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回落态势。截至2008年11月30日,直供电厂存煤从7月末的1962万t增加到5164万t,增加了3202万t,上升163•2%,可用天数也从10天增加到27天。从冶金行业煤炭消耗看,冶炼精煤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前11个月,全国粗钢产量为46296•19万t,同比增加1173万t,增长2•6%,增幅比2007年同期回落14•1个百分点。11月份,我国生铁、粗钢、钢材、焦炭产量分别为3352万t、3519万t、4230万t和2025万t,同比分别下降16•2%、12•4%、11%和29•7%,环比分别下降1•8%、2•0%、1•5%和17•7%。据测算,冶金行业耗煤由7月份的3872万t减少到11月份的3001万t,减少871万t。11月份以来,国内钢厂对流通市场的库存投放尤为明显,特别是板材产品,价格不断下跌。板材作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国内市场实际价格已低于建材等低档次产品,形成倒挂态势,而国内大中型钢厂均以板材为主,经营形势极为艰难。由于面临着很大的库存压力,宝钢、武钢、鞍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已经要求煤炭企业限发或停止发煤。从建材行业煤炭消耗看,耗煤量出现负增长。2008年前11个月,全国水泥产量12•67亿t,同比增加6832万t,增长5•7%,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8•1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水泥产量1•27亿t,同比增长2•8%。其它建材产品产需量也出现增速放缓的迹象,建材行业耗煤受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产量增幅下降的影响,煤炭消费呈现负增长局面,前11个月煤炭消耗同比下降1•2%。从化工行业煤炭消耗看,耗煤量增幅回落。2008年前11个月,全国化肥产量5350•14万t,同比增加84万t,增长1•6%;化工行业煤炭消耗同比增长1•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化肥产量400•88万t,同比下降16•3%。往年第四季度正是复合肥生产旺季,尿素用量也比较大,但2008年复合肥企业停产众多,对尿素需求量大幅下降。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处于停产或停产检修的尿素产能约有667万t,占全国月产量的12%左右。因此,四季度化肥行业用煤可能出现负增长。按目前情况测算,11月份煤炭消费量较2008年用煤的最高峰7月份相比,减少幅度在3600万t左右。

(2)煤炭价格快速下降后暂趋平稳

2008年,煤炭市场价格走势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从年初开始,煤炭价格开始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上涨,9月份以后出现下降,进入11月份,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动力煤交易价格出现大幅度快速回落,单月下跌幅度达到历史之最,现行价位已接近年初价格水平。12月初,秦皇岛、天津、广州等国内沿海地区重点市场,具有代表性的发热量5500大卡/kg市场优质动力煤的交易价格已经降至2008年1月下旬的水平,而发热量5000大卡/kg市场动力煤的交易价格低于2008年1月的价格水平,部分主流煤炭品种交易价格的振幅高达800元/t以上。目前煤炭市场价格有企稳迹象。从煤炭产地看,山西大同、朔州等重点煤炭产区发热量5500大卡/kg以上的优质动力煤,10月底的“上站”价格为650~670元/t,进入11月份,“上站”煤价格快速降至420~440元/t,普遍比10月末下降了230元/t左右。尽管如此,在煤炭当前出矿价格的基础上,煤炭集(发)运站完成煤炭收购、装车、发运、装船等项工作的综合成本仍然高于秦皇岛地区市场动力煤的成交价格,即煤炭价格“倒挂”现象继续存在。从煤炭中转地看,市场现货价格近期急速回落,目前有止跌企稳迹象。以秦皇岛5500大卡现货煤炭价格为例,8月初为940元/t,9月初为910元/t,10月初为890元/t,11月初为820元/t,到11月底急速降至570元/t,12月内连续两次微跌,到12月15日跌至520元/t,与7月中下旬的高位相比下调了540元/t,近一个月来市场煤价跌幅减小、跌势放缓,说明现在煤价已经基本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水平。从国际煤炭市场看,由于需求不足的原因,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大幅度下滑。代表亚太地区动力煤现货价格的NEWC(澳大利亚)周指数在7月4日创出194•79美元/t的历史最高点后快速回落,11月7日,NEWC周指数价格为104•12美元/t,12月5日跌至76•09美元/t,一月之内下跌28美元,跌幅达到27%。与国内同等质量的煤炭价格相比,11月下旬的国际煤炭市场离岸价格(FOB)已经与国内市场基本持平。同期,全球海运市场也处于低位徘徊之中,更拉低了国际煤炭到岸价格的成本。截至2008年11月30日,反映国际航运市场景气度的BDI指数已经下滑至847点,与2008年5月20日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幅度超过了85%。目前,从澳大利亚和印尼港口运输煤炭到我国广州港的海运费只有9•2美元/t和4•9美元/t,与6月份价格最高时的55•79美元/t和33•5美元/t相比,分别下降83%和85%。在广州港的国内煤炭到岸价格610元/t,与国外煤炭到岸价格基本(不包括进口税)基本相当。

(3)煤炭企业应收煤款快速增加,经营压力增大

进入10月份以来,受需求下降、社会库存大幅增加的影响,煤炭货款结算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承兑汇票比重和应收账款增加。截至11月底,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净额715•7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32•1亿元,增长47•99%,增幅环比增加15个百分点。上半年末,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仅为16•27亿元,但下半年以来,受市场变化影响,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货款拖欠逐月上升,到9月末应收账款余额已增至42•2亿元,到11月末,更激增至142亿元,比年初增加65•6亿元,比6月末增加125•73亿元。

(4)煤炭成本上升较快

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政策性因素增支的影响,1~12月,大型煤炭企业原选煤单位成本1~12月原选煤单位成本378•20元/t,同比增加95•1元/t,增长33•59%;1~11月,河北省国有重点煤矿原煤单位成本完成446•40元/t,同比上升78•56%,煤炭成本增幅高于煤价增幅18个百分点。目前,重点电煤合同价格已经低于生产成本,导致煤炭企业盈利水平减弱。随着煤炭完全成本实施和国家税费政策调整,煤炭成本上升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5)煤炭产能过剩压力加大

据统计,2004年至2008年11月,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95亿元,改造提升了一大批资源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煤矿,新建了一大批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煤矿。2008年前11个月,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1957•41亿元,同比增长34•8%。据对国土资源部委托的大型煤矿矿井开发利用方案统计,2004年到2008年10月,全国新增大型矿井(含改扩建矿井)建设规模6•7亿t。新增煤炭产能近两年在陆续释放,产能过剩压力加大。

3煤炭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投资、金融、税收政策,包括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内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和近期出台的“九条”金融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必将对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国内消费、减轻企业负担、提振市场信心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将给煤炭市场以一定的支撑力度。

(1)煤矿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停产检修

据了解,部分煤炭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停产检修等方式减少产量,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开始安排具体的限产措施,根据市场需求、价格变化等情况,合理确定煤炭产量。有的主要产煤省区已出台措施,要求年产30万t/a以下规模的小型煤矿全部停产整顿,控制煤炭产量。有的大型煤炭企业由于区域市场价格下降,市场空间少等因素,开始组织全部进入停产检修和员工培训工作。

(2)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有所回落

11月份,受市场需求形势持续恶化的影响,秦皇岛港空泊现象加剧,截至2008年11月19日,秦皇岛港煤炭总场存升至941•5万t,接近饱和,大秦线保留车频繁出现。但是,由于动力煤现货价格暴跌,坑口价与港口价格倒挂,交易的中间环节发煤不活跃,发运量减少,到2008年11月30日,秦皇岛港煤炭总场存降至845•2万t,到2009年1月10日,秦皇岛港务集团共存煤炭494•3万t。

(3)小型钢铁企业开始恢复生产,部分地区

冶金用煤价格启稳、耗煤量回升据对部分钢铁企业集中地区调查,目前钢材市场连续大幅度降价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板材止跌,并有一定幅度的反弹。截至2008年12月8日,普碳钢坯、窄带钢含税售价分别为3250元/t、3500元/t,比10月份分别上涨250元、200元左右。山西产二级冶金焦炭价格1500元/t,比10月份上涨了50元/t左右。随着铁精粉和焦炭等原材料价格回调、启稳,以及钢铁产成品销售形势逐步好转,一些钢铁企业停产装备近期陆续复产。随着小型钢铁企业恢复生产,冶炼精煤需求也有所增加。据铁道部运输局反映,近期精煤装车数日均增加200车。冶金用煤市场开始出现了回暖的迹象。

(4)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钢材、建材等市场前景向好

中央经济会议对2009年“保增长”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必然大幅拉动钢材、建材等消费增长,需要钢材、建材等建筑材料的强力支撑。按万元固定资产钢材消耗量测算,国家提出的4万亿投资项目,将拉动钢铁需求2亿t左右。2009年新增钢材需求量约0•9亿t。同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钢材、建材等产品产量增加,必然拉动电力需求增长,间接带动煤炭市场逐渐好转。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括

1、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探底”,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了部分复苏。美国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了3.2%,欧元区增长了0.2%,日本增长了1.3%。可以说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全球经济都有所回升。

2、世界经济目前还未全面复苏。美国失业率4月份仍高达9.9%。加拿大失业率在8.2%。日本2009年经济也是负增长。日本主要制造业包括汽车、钢铁等行业以及主要企业,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亏损。德国投资者情绪指数仍然不高。英国政府出现了比较大的财政困难。欧元区继去年12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的经济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财政赤字10%左右,超过了警戒线(欧盟规定控制在3%以内)。意大利公共债务总额占GDP的115%。俄罗斯2009年负增长达7.9%,在金砖四国中表现最差。

3、国际贸易和投资跟往年相比出现了大幅下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大规模抬头,我国首当其冲受害。我国出口大幅下降,其他国家如美国、欧元区的货物进出口也出现了大幅下滑,2009年全球贸易和投资下降三成左右。

4、全球产业和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航空业,国际航空业运输协会估算2009年大概亏损110亿美元。造船业亏损严重,钢铁、汽车行业仍然不景气,实体经济还是比较低迷。从就业来看,今年就业形势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严峻。

5、国际金融和价格形势扑朔迷离。2009年3月以来美元持续贬值,最近稍有回升。美元贬值导致全球石油、黄金以及大宗商品持续快速上涨。石油价格从每桶30美元左右提高到80美元。黄金价格突破了1100美元大关。铁矿石价格出现了上涨的态势。全球金融格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纽约、伦敦等金融中心地位明显下降,新加坡、香港的金融地位有了明显上升。目前以希腊为首的欧洲债务危机已经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投资者对整个欧洲经济体债务问题的担忧导致很多国家的资本市场出现大幅震荡。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

1、世界经济的复苏过程缓慢。一是实体性危机没有结束。实体性危机是指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目前已发展成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复合型危机。首先,消费支出下滑放缓,但消费低迷现象仍将持续。比较突出的就是美国耐用消费品需求仍然低靡。另一个就是住房市场虽有好转迹象,但是房地产抵押贷款萎缩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欧元区情况更不乐观,出口大幅下降,失业率增加。二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冲击波还会有,从迪拜债务危机到希腊债务危机就是例证。

2、全球贸易投资和就业模式依然不乐观。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的自救行动中时,大家都是自保,更加恶化了贸易形势。可以说2010年各种贸易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世贸组织计算2009年全球发起反倾销数量约437起,是世界历史上发起反倾销数量最多的一年。整个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两起反倾销调查和一起特保调查,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贸易“饱和”的最大受害者。在过去一年里,中美贸易争端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之一。欧盟对华反倾销更是步入高发期。2009年10月,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无缝钢管征收17.7%到39.2%的正式反倾销税,为期5年。2009年12月,欧盟决定把中国和越南产皮鞋反倾销措施至少延长15个月,继续征收税率为16.5%的反倾销税。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出口,也损害了欧美国家自身的利益。就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来讲,贸易保护主义似乎并没有起到增加就业的效果。就业取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经济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虚拟的经济层面,依靠金融投资来获利,而不是靠实体经济支撑发展。美国经济最繁荣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工人是美国社会的一个中坚力量,收入比较好,能够有实力去消费。现在美国制造业已经严重萎缩,就是说美国原来最为自豪的这部分产业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而这部分产业是创造就业最多的。华尔街金融业虽然说每年赚几百亿美元,实际上真正创造就业岗位是十分有限的。

3、将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美元疲软乃至美元危机。美国解决欠债从逻辑上只有四种办法:一是变卖国产;二是逐步发展实体产业;三是借新债;四是发行美元。对美国来说,变卖国产,用他的土地和资产来还他国的钱肯定是不可能的。发展经济来还债太慢太累也不愿意干。借新债还旧债这个办法挺好,他们历来也如此,但是现在借新债还旧债也面临新的问题,就是美国国债信誉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利率上升,借债成本上升,借新债还旧债也不那么容易了。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印美元,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立竿见影。总之,美元走向疲软、贬值,这个大趋势恐怕难以改变。因为那么多的负债,总量达到65亿美元,靠正常途径是还不清的,只能采取非正常手段,利用霸权让全世界来买单。美元贬值并不是小事情,石油、黄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热钱进入中国,房价上涨等等,全都与它有关。

4、新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难以避免。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为了应对这场危机,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印钞票、增加流动性、放松信贷的手段,结果自然就是货币不那么值钱了。二是为了应对这场危机,世界各国都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政策,有的甚至降到零左右。把利率降得很低,就像2000年格林斯潘采取的极低利率政策,几年后大家看到的是全球性的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缅甸联邦 经济发展 困难问题 趋势分析

缅甸自2008年后,制定宪法、选举总统,已经从形式上脱离军人政府,逐步向民主政府过度,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造福于民,强盛国家。但也面临一些考验,整个经济的加速发展过程中,在国外势力、国内反对派势力的煽动和直接参与下,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经济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矛盾都会逐渐产生,从目前的局势看,虽有不同声音,局部出现一些问题,但并不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缅甸联邦近期局势与经济发展

缅甸自2008年开始,体制上进行了大的转轨,制定了宪法,依法选举了总统,从形式上脱离了军人政府,建立了民主政府。这是一种大的变革。不管是什么国家、什么社会,只要改革必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产生利益碰撞,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也是一种规律。缅甸近期以来从局势上看,主要出现如下问题:

(一)若开邦民族宗教事件

2012年6月中上旬缅甸若开邦孟都和布帝洞镇区发生骚乱,造成8人死亡,23人受伤,508间房屋被烧,1间清真寺和19几家商铺遭受破坏。随后缅甸政府在上述地区实行宵禁,控制了当地的骚乱局势。骚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6月初发生的两起杀人案激化了不同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对立。缅甸政府随后成立了调查委员会调查这两起事件,并进行了妥善处置。孟都和布帝洞地区经济、生活、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二)克钦邦中缅边境克钦军事件

缅甸克钦独立军,是在中缅边境缅方一侧克钦独立政府所属的一只武装力量。起因是在中国盈江县境外缅甸克钦邦范围内,中国某电力投资公司投资建设太平江梯级电站。因克钦独立政府在电站建成后不得利,遂对电站实施破坏,并扬言对瑞丽江梯级电站和中缅油气管道也要实施破坏,影响到缅甸的经济发展,也将影响中国的在缅投资,影响中缅关系,从而引起缅甸政府军和克钦军交火。双方现已停火,克钦军意向上同意不再影响国家经济建设。

(三)密松电站事件

密松电站是中国电司在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开发梯级水电的其中最大的一个电站。缅甸政府停建密松电站的原因很复杂,从表面上看是建设电站“破坏自然景观,损害居民生计”,而深层次的原因既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总统奥巴马访缅,直接给缅甸领导人示好,并想通过缅甸遏制中国发展的原因,也有缅甸政府反对派借环境保护为由煽动密松地区民众闹事的原因,还有中缅边境的克钦独立军和缅甸政府不太友好,克钦独立政府有建立克钦王国,使国家分裂的原因。所以缅甸政府在综合考虑与中国的关系和与美国的关系,以及国内情况后作出了停建密松电站的决定。密松电站的停建,对中国在缅甸的投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国电司造成重大损失,但并不影响中国在缅甸的投资战略。缅甸在世界上的投资政策和投资信誉度虽然打了折扣,但影响并不大,因密松电站尚未建成,没有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四)莱比塘铜矿事件

莱比塘属于缅甸实皆省蒙育瓦镇区。莱比塘地区铜矿储量较大,加拿大矿业公司已经营多年。2011年加拿大矿业公司退出,中国矿业公司战胜日本、韩国等国矿业公司,获得莱比塘铜矿的经营权。2012年6月开始,莱比塘附近居民在国外势力和国内政府反对派势力的煽动下,以保护环境为由要求中国矿业公司撤回中国。莱比塘铜矿事件的发生使中国矿业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究原因是较复杂的,有西方国家抑制中国发展而煽动缅甸反政府组织闹事的原因,也有中国矿业公司工作不到位的原因,矿区需要移民400余户,同意迁移的不到一半,工作没有完全做通,就已开工;其次是村寨宗教场所的迁移,村民的工作也未做通,致使事件的发生。经缅甸政府的干预事态已基本平息,负责莱比塘铜矿事件调查组组长昂山素季说,缅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投资,让外国公司撤出缅甸将影响缅甸利益。

(五)密铁拉民族宗教事件

密铁拉是缅甸曼德勒省南部的一个镇区,2013年3月中旬,因佛教信仰者和伊斯兰教信仰者之间因金店买卖问题发生争执,继而引发冲突,最后发展为骚乱,并波及附近几个镇区,紧接着勃固省九彬高等几个镇区也发生骚乱。事件中很多商铺、房屋被烧毁,40余人死亡,1.2万人逃离家园。经政府干预,骚乱地区暂时实行了军事管制,事态已平息,生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二、缅甸联邦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缅甸目前的政局,虽有不同声音,也有局部事件,但并不影响大局,大选后的缅甸,欧美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对缅甸的制裁,欧盟取消了对缅甸政府高官的签证禁令,挪威已解除经贸制裁。就总体而言目前缅甸还是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至2010年,国内经济增长10.4%;2010年至2011财年,外贸总额达152,78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29.8%。政府更加自信,开放步伐将加快,其新的发展趋势为:

(一)开放步伐加快,开放程度提高

2010年1月,缅甸政府决定把国有加油站转让给私人,2月决定把港务局下属的5个港口和一个新港口地址以BOT的方式移交给私营企业。这两大事项,缅甸商人原来估计最早也要在2011年才能实现,整整提前了一年。2010年11月2日,泰国Italian-ThaiDevelopmentpublic有限公司与缅甸交通部港务局签署《建设土瓦深水港、工业区及通往泰国的公路、铁路项目框架协议》,合建缅甸最大的土瓦经济特区。2011年1月27日,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颁布经济特区法。这些情况均表明缅甸的开放步伐在加快,开放的程度在提高。

(二)由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向沿海、沿边和内地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转变

原来缅甸的开放只是沿海和沿边境一线,要深入缅甸内地是很困难的,限制比较多,内地基本是不开放或开放程度比较低的。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开放程度的提高,缅甸由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向沿海、沿边和内地开放的全方位开放转变成为现实。

(三)随着制约工业发展的电力瓶颈问题的解决,制造业引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缅甸正在加大水电发展力度,泰国、中国、韩国、孟加拉国和印度的公司在缅甸投资建设水电厂。目前已规划了15座电厂,竣工6座,22做在建。据规划,22个在建项目将给缅甸增加1659.9万千瓦电力装机。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区和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缅甸为发展经济,从1995年开始相继建立了18个工业园区,在各省邦已建和在建经济发展区24个。早在2005年,缅甸就拟在仰光的蒂洛瓦、孟邦的毛淡棉、克伦邦的妙瓦底和帕安、若开邦的皎漂、曼德勒的彬乌伦建立经济特区。2011年11月,泰国“意发展公共有限公司”和缅甸交通部港务局签署《建设土瓦深水港、工业区及通往泰国公路、铁路项目框架协议》,在德林达依省土瓦与泰国合资建设缅甸最大的经济特区,拟打造缅甸的“深圳”。2011年1月27日颁布的《缅甸经济特区法》,以进一步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缅甸大力发展水电,制约缅甸工业发展的电力瓶颈问题将得到解决,具备大力发展工业的能源需求条件,制造业的引资步伐将加快。

(四)随着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边境贸易发展步伐将不断加快

缅甸自1988年以来,逐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以沿海、沿边开放为主,在中缅、泰缅、印缅和孟缅边境开通10多个口岸和多个边境通道,缅甸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周边国家和东盟,由此形成4个经济区:一是以仰光为中心的由政府控制的经济区,主要依靠仰光港口、实兑等沿海开放和妙瓦底等边境口岸来带动;二是以腊戌为中心的上掸邦、克钦邦经济区,主要依靠清水河、木姐、雷基、拉咱和猴桥等边境口岸带动;三是东北部与泰国接壤的地区,形成一块与泰国经济密切相连的经济区,主要以大其力边境口岸带动;四是与印度接壤的克钦邦西北部、实皆省的西部地区、钦邦等组成的经济区,主要依靠德木和耶边边境口岸带动。随着皎漂深水港、中缅油气管道、中缅铁路、中缅孟(瑞丽-曼德勒-实兑-吉大港)高速公路、实兑深水港、印度米佐拉姆至加拉丹河通海航道、密支那至班哨二级公路的改扩建、土瓦经济特区等工程的完工,缅甸的对外经济交往力度将更大,更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与缅甸的经济贸易发展。中国是缅甸最大边境贸易国,约占整个缅甸边境贸易的70%。随着缅甸在泰国边境增设口岸,改善缅印、缅孟边境口岸的基础设施,以及中缅铁路、瑞丽至缅甸皎漂高速公路的建成,缅甸边境贸易发展的步伐将不断加快。中国特别是云南在缅甸边境贸易的地位短期内不会受到大的挑战。

(五)农业资源将更加被重视

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命脉,缅甸政府在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强调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并提出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带动国民经济其他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为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和促进农业发展,缅甸政府还加大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建设力度,调整稻谷收购政策和免除了农机、农药、良种和化的进口关税。缅甸有关土地使用法规定为,外国对缅农业投资可一次性租赁5000英亩的土地,如种植多年生经济林木后,可一次性再租赁5000英亩土地,最多可租赁土地面积达50000英亩,租期最长可达30年,如果需要还可续租,续租期限最多可达60年。缅甸政府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向国际社会推介农业,鼓励外国对缅甸农业进行投资。早在2006年4月,外国对缅甸农业的投资项目达4个,投资金额3435万美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少雨、干旱、缺水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严重,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缅甸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历史悠久,2009年以来,朝鲜、越南、以色列等国与缅甸政府接洽,协商农业合作事宜,中国也派出考察团,考察缅甸农业,寻找商机。

纵观缅甸近期局势,虽然出现一些局部的问题,但并不影响缅甸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加速经济的发展,造福于民,强盛国家,已经成为缅甸联邦不可逆转的态势。投资缅甸虽会遇到一些风险,但只要处理好双赢和多赢的关系,不但缅甸经济科持续发展,投资企业也会大获其利。

参考文献:

[1]中国・德宏2011国际泼水狂欢节[C].桥头堡建设德宏发展论坛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

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了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展情况好于预期。

(一)GDP增速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趋向好转。200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二、三季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1%、7.9%、8.9%,第三季度增幅比一、二季度分别提高2.8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回升较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8.7%,其中第三季度增长12.4%,比一、二季度分别加快7.3个和3.3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2008年7~8月水平。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前八个月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0.6%,降幅比前两个月和前五个月分别收窄26.7个和12.2个百分点,其中6、7、8三个月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9%。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5.15万亿元,由上半年同比下降2.4%转为增长5.3%,其中9月份增幅为33%。

(二)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出现向好迹象。2009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我国居民消费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下,农村市场消费加快,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贡献率比2008年全年提高7.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6%,对GDP增长的拉动分别是3.7、3.8和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投资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增幅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4.8%和38.1%,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居民服务、公共管理以及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均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需求弹性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表现出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2009年1~9月我国出口8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9月份出口1159.4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单月出口额新高,同比下降15.2%,为2009年最低降幅,环比增长11.8%;加工贸易进口由3月、6月分别下降29%和20%,回落到9月份下降6.9%。总的来看,随着稳定外需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和国际市场趋稳,我国进出口规模逐月扩大,降幅有所收窄。

(三)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2009年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2008年11月份38.8%的低点回升54.3%;其中,出口订单指数为53.3%,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比二季度提高9.9个点。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88,比2009年3月份的最低点提高2个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其中9月份环比上涨0.4%,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当月环比涨幅达到0.6%,已连续六个月上涨。

(四)农业生产再获丰收,新农村建设加快。尽管2009年农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促进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其中夏粮比上年增产52亿斤,早稻增产33亿斤;畜牧业生产继续增长,水产品产量稳定增加。截至2009年8月底,基本建成近1500个大中型水利项目、标准粮田43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解决约22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8.5万户,建成农村沼气项目231万个、农村公路约7万公里、农村电网各类线路10.3万公里;建成约1.1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3000多个基层计划生育服务项目、近26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农村初中校舍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五)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软件、医药制造、微型计算机、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面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正在陆续下达。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装备制造业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前八个月,火力发电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同比下降6克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88%。

(六)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2009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实现全年目标的9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到2009年8月份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状况总体较好。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10.5%和9.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2009年年底前将覆盖10%的县(市、区、旗);绝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效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七)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启动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创业板正式推出。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009年我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但比较缓慢,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一)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内生性持续增长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78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同比增长33.4%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高达71.2%。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09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达94.8%;最终消费对GDP贡献了4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为51.95%。仅就内需增长而言,投资贡献69.9%,消费贡献30.1%,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比较突出。并且,当前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势头在一定的程度上得益于就业、收入分配等积极性国家调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因素,未来农村稳定增收、保持消费继续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如果支持措施不到位,消费需求将有可能下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二)外需对我国的经济拉动能力尚弱,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2009年前三季度外贸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等较好的趋势,但9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仍高达15.2%,对美国、欧盟贸易额同比下降仍分别高达15.8%和19.4%。2009年前三季度在对GDP的贡献中,投资为94.8%,消费为51.6%,净出口为-46.4%。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好的几个年份中,2006年为19.3%、2007年为19.7%,2005年为24.1%。要恢复到对GDP的贡献达到最好的水平还有不少的距离。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看,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虽然一些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亚洲国家已经相继在一二季度开始复苏,美国和欧洲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预计2010年美国和欧洲国家将出现正增长,但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2009年9月共有19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输美轮胎实施特保措施等,这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亿吨左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3.5亿吨左右、电解铝、造船、化工等也存在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问题。特别是光伏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等产能高端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

(四)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问题

1.房地产等存在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压力。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推动的资产价格上涨,2009年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7%。2009年从6月以来,我国房价已连续四个月同比上涨,涨幅逐月扩大;环比已连续七个月上涨。

2.通货膨胀预期增强,有可能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应对危机的特别政策,在现阶段总需求和总供给严重失衡、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目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不一定必然要导致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滞后期一般大约是8个月至13个月。但是,资产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预期具有一定的诱发作用,尽管通货膨胀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下,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它可能会引起攀比式、补偿式、预防式的消费品价格上涨。

3.金融领域有潜在风险。目前信贷较大规模投放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里,集中度比较高、使各类项目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如果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在实体经济的某些领域,造成一些新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并引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从而带来金融不良资产增加的可能性加大等。

关于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从扩大政府投资转变为加大结构性减税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以发挥政府投资的直接推动作用转变为发挥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对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杠杆作用。

在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大对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扩大就业等支出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推动消费税、资源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健全中央对地方以及省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制度。

2.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将重点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上面来,引导金融机构推进信贷均衡增长,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特别是加大对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信贷投放重点从配套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转向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来。

根据经济回升和价格变化情况,在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调结构、保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配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创业投资和地方债券市场,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加强对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稳定人们生产与消费预期,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明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防止消费和市场性投资的下滑,防止价格水平过快上涨。

(二)继续巩固经济回升的增长势头。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要以保持内部需求稳定增长为重点,注重消费需求的扩大,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积极推动最终消费的扩大。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计划,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确保项目质量和安全。抓紧出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办法。落实好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有关方面认为,外贸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消费0.68个百分点,可拉动投资0.74个百分点。要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稳定外需的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努力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的水平。

(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对外竞争力提升。继续抓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坚决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积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适应消费升级和国际市场变化,调整外贸生产及进出口结构。坚持节约资源能源,对外实行出口升级和进口的替代战略。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间投资、中小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据测算,近几年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高达30%左右。如果以人均1天1美元的国际标准作为我国的脱贫标准,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的数量估计仍在1亿左右。

1996年至200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2.472.512.652.792.903.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111??这些统计数据都在说明同一个问题,我国农村发展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今天,我们不得不深思的是:是什么在制约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让它每前进一步都如此艰难?

我个人认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源环境2.??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3.??地方政府的无作为4.??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5.??地方人才的缺乏6.??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一、资源环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资源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资源越是丰富的地区,越是发展的快,相反那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发展却相当艰难。工业革命至今的历史也证明资源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了资源,在其它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在农村经济体系中,水资源不可替代地成了其它资源得以发展的前提。因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命脉的耕地资源离开了谁就丧失了其地位和功能。据我国农业水利专家研究,到2030年,农业灌溉面积将达到9亿亩,用水量将从现在的4000亿立方米增长到6650亿立方米。从目前水资源供给现状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资源问题,而解决资源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水资源问题。只有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才能谈得上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1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现有3000万贫困人口,而我国农村究竟有多少贫困人口,我们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贫困人口本身便是一种资源,一种潜在的社会财富。由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劣,他们始终生活在饥饿的边缘。如果我们的扶贫不能解决他们的资源环境问题,那便是失败的。通过改善他们的资源环境(包括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而且也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长久发挥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拥有客观发展的条件,他们存求发展的欲望将会无限扩张,而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将为他们自己所惊讶。

从全局意义上看,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应该是在农村,主要是通过扩大内需改善资源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在短期内的效果远不如那些大工程、大项目,但其长远意义却很深远。

二、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实质就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我国的农业可以养活十三亿国人,但却不需要由9亿农民来支撑它。因此,分离一部人来从事其他产业发展是相当必要的。

由于农业的比重过高,也制约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无序、紊乱的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困难的最大症结。由于市场的缺陷,加之农民把握市场的不成熟性,造成产品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即使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农民也不知该如何进入市场。对他们而言,进入市场的风险和成本是相当大的。

在如此脆弱的产业中,政府应采取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农民以最小风险进入市场。同时,可以根据市场因地制宜的划分农业区域,避免重复生产。

三、地方政府的无作为

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可以使现代化的进程缩短一半。廉洁带来的是干群关系的良好局面。高效带来的是高生产力。而一个腐败低效的政府则严重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

由于体制问题,公务员职业是“金饭碗”,只要不贪污受贿,就不必有“下岗”的忧虑。高效来自竞争,没有竞争自然就不会有高效。与此同时,由于公务员收入较低,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

现在农村地区干群之间“没事谁也不找谁,有事谁都想找谁”的局面很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I.??干部腐败问题

在农村,“一人得道,仙及鸡犬”的现象屡见不鲜,以家族为纽带的关系网正在成腐败的最大温床,而且随着个人权力的增大,关系网也急剧膨胀。金钱和利益是关系网的核心。他们的贪欲为行贿者大开方便之门。一张关系网可以垄断地方经济或成为地方一霸,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干部被发现腐败问题后,便能暴露出一大批腐败分子。关系网的存在,造成了群众对干部的极不信任和无可奈何。他们刚什么事都得找关系,走后门。同时,一张关系网的存在,许多无才无德的统计分子混进政府机关,靠吃“皇粮”过日子。他们不仅造成政府机构人浮于事,国家负担加重,而且严重败坏党和政府形象。更为可怕的是,他们的出现排挤了有才能的干部,造成人才流失。

2.??乱收费问题每年摊在农民头上的各种收费名目繁多,国家进行的税费改革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与此同时,农村出现的收费新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为了弥补因税改带来的损失,一些地方擅自提高各种办证收费。

事实上,农民花在教育上的负担是最重的。主要是学(杂)费过高,再加上学生学习期间要交的各种费用(如教育费附加、校服费等),更让农民囊中羞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并未从农民实际出发,城市农村一刀切,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学(杂)费却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台阶。

3.计生工作问题在一些地区,计生工作落实不当也是造成干群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民长期存在的封建意识,对计生工作带有强烈的抵制,而一些地区为完成计生工作,应付检查,往往采取比较粗暴的方法,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

干群关系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干部作风问题等。但最根本的是政府的不作为,一个基层政府如果不能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长,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需要的不仅是廉洁高效,更重要的是使群众能够富裕发展起来。

四、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

对长期贫困中的人们来说,长期贫困容易钝化他们本能的生存意识。人在社会竞争压力中出现短暂性贫困后,他们本能的生存意识让他们容易产生摆脱贫困的意识,但当这种短暂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时,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他们改变生存的欲望就会逐渐被惰性所取代。因此,我们在关注农村资源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农民的思想意识,只有当他们的思想意识真正走出贫困时,富裕才会向他们一步步走来。

物质上贫困是可怕的,富裕起来后的精神贫困同样可怕。在一些农村地区,泛滥,譬如“”,其所到之处,都会出现经济下滑,人们生活水平下降,犯罪率上升等问题。在一些严重地区,它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泛滥也从侧面说明人们内心的空虚和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不乐观。精神贫困导致的结果是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滞不前。

五、地方人才的缺乏

城市集中我国绝大部分人才,而在农村,人才却极度匮乏,特别是科技人才几乎是真空。由于人才缺乏,提高劳动生产率很难成为可能,一些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地区,一旦出现资源枯竭时,经济发展就会缺少后劲。除高级人才缺乏外,农村较有文化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进城务工,尽管他们的务工有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如果农村地区长时期出现人才资源短缺,会严重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农村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落后的农村经济无法吸引人才。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任由资源在市场的盲目流动,造成农村人才流失,城市人才过剩;二是农村大学生的入学率不高,使很多有志于投身农村现代化事业的人被阻挡在大学高墙之外。当然,入学率不高,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大学学费城乡同费制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一大部分农村学生拒之于高等教育门外。能否按照实际,实行农村学生少收费制度呢?即使我们的财力无法做到这一点,至少也应该对所有有志于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农村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制度;三是农村虽有人才发挥才能的广阔空间,却缺少发展的土壤,主要是客观条件不具备。

六、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版权所有

农村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

1.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保护落后意味着排挤竞争,最终的局面只能是越保护越落后,地方经济越不能发展。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次贷危机爆发最初本属美国境内的问题,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紧密相连,当房贷与金融商品捆绑在一起,成为资产抵押证券由全球金融机构认购时,一旦源头次级房贷出现问题,效应就会往外蔓延。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的高峰多在2(X)5年底和2以拓年,还贷或拖欠高峰则在2一3年后的2008年。今年以来,美国投资银行和房地产贷款机构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7月份,美国房贷两大巨头一房利美和房贷美股价暴跌,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9月份,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前五大投行中仅剩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美联储批准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也宣布破产。截至9月底,美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总计7600亿美元。IMF预计,全球金融业由于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1.4万亿美元。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播对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评论是“百年一遇”、“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

2.金融市场动荡将进一步拖累实体经济

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拖累,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严重的下滑风险,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美国方面,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环比折合年率由上季度增长2.8%转为下降0.3%,其中消费下降3.1%,私人投资下降1.9%。9月份,美国制造业指数为43.5,为2001年ro月份以来最低,表明制造业萎缩加快。ro月份失业率升至6.5%,为14年来的最高水平,失业集中部门由建筑业、金融业向制造业和零售业扩散。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已经陷人衰退,ro月份经济景气指数由上月的87.5降至80.4,降幅创历史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一19降至一24。日本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7%,9月份实际家庭支出同比下降2.3%,零售下降0.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虽然继续承担着世界经济增长助推器的作用,但也显现出后劲不足的趋势,特别是出口依存度高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措施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发展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进步,所以积极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目前各个县区的重要任务。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历了由乡村主导向城市主导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经济和非农经济的协调性变得更强。虽然说现在的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依然表现出了动力不足、特色不明显等显著问题,所以积极的探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策略意义十分重大。

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从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来看,发展动力不足是其主要表现。就目前的现状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不够深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化结构调整,促进结构合理性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但是目前的这种调整科学性不足。第二是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没有充分的认识。增长即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强化对增长极的认识,又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的这种分析明显不足。

(二)区域经济的特色性不明显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县区的资源优势各有不同,发展区域特色对于县区经济的发展十分的有利,但是目前的县区经济发展,重复化发展模式明显,导致了区域特色的明显性降低。所谓的重复化道路主要指的是大部分的县区发展都在走一些区县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的照搬和应用导致了原有特色的减弱,从而形成了目前的现状,而这种现状对于县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力不足

创新是县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目前的县区经济,创新严重不足,主要有两种表现。第一是在发展模式上,大都照搬照抄其他县区发展的模式,完全不考虑自身特点,导致了县区经济发展的雷同化严重。第二是在自身特色资源的利用上,缺乏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发展理念,依靠的单单是产品或者资源的单一价值,这种无创新的开发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后续乏力,所以县域经济的持续性比较弱。

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结构合理性

为了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结构的合理性是重要的措施。优化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主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是合理规划县域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使得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会得到强化。第二是要充分的认清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从产业间的互补性出发,加强产业间的联动趋势,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在合理的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二)强化创新,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创新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要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创新必不可少,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创新培养与运用。就创新能力的强化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理念创新。就经济发展而言,理念非常的重要,有了全新的理念,经济措施才会有相应的突破,所以理念认知必须要在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第二是措施创新。措施创新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规划执行的时候使用的具体策略。通过措施创新,经济发展规划的作用效果会发挥到最大,而且其性价比也会提升。

(三)加强区域特色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就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言,特色经济是其巨大的竞争力,所以为了将这种竞争优势扩大,必须要强化区域经济特色的开发。区域经济特色的开发主要有两项措施:第一是深化区域特色的分析,加强对其内涵的理解,这样便可以将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等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文化特色的推动下,经济的特色性会更加的显著。第二是要加强区域特色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区域特色资源的整合,区域资源的利用效果更加明显,价值体现也会更加显著。

(四)促进产业化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综合进步

促进产业化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综合进步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措施。从过去的县域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不强,而这种整体性不强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带动区域的整体提升,通过区域特色经济的开发,然后在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游的建设,这样,特色经济产业化便建立了起来。通过不断的强化和完善,使得特色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并在这种带动下完成县域调整和整合,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综合开发。这样,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性会越来越明显。

三、结束语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体经济的基础,所以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县域经济的开发。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动力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所以积极的进行县域经济创新能力以及动力性提升等方面的探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赵子龙,曾艳华,韦慧,郭栋.桂西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因子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5,10:1920-1925.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当今我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上,以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寻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以及国家繁荣建筑目标的推进。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寻求全面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规定了我国如何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繁荣与飞速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也阐述了社会主义环境下的市场经济如何对社会主义事业推进起到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观 关系 刍议

自我国寻求改革开放政策发展国家经济的几十年历程中,不仅经历了多变的市场环境,也逐渐适应了复杂的经济变化形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环境适应能力,实现了国家经济水平的全面有效提升。自国家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以来,将多年关注却仍在困扰国民的经济发展形势在观念上进行了彻底的提升,科学发展观不仅以寻求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时要求以科学的规划来寻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即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发展的科学性,最大化的保持了国家与国民的利益。

一、科学发展观之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也得到了明确的定位

社会主义发展环境下的经济虽然是具有一定的国内市场优势的,但放在国际社会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这种优势不仅不明显,甚至可能成为一种劣势。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的经济水平与成熟的经济运营模式,对我国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冲击,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表经济模式,必然无法完全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在我国建国初期曾经选择计划经济来发展国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然后残酷的教训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决定了我国当时的经济水平及国际环境不允许我们通过计划经济来寻求国力强盛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运营模式进行彻底全面的分析,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思想,将我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证明了只有通过市场经济才能实现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与国家的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实践说明了一个问题,只有通过这种经济模式不断深入和推进,才能适应我国的发展要求,而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求是发展,其次是科学发展。面对我国目前寻求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人文问题等,发展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并且在稳定推进,而科学的要求尚未达到,因此科学发展是未来我国寻求全面发展的最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地位,同时也对市场经济提出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只有从国内国际形势出发,对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再针对其中影响科学发展的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实现科学发展观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树立了方向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最大化的利用资源实现最高的经济利益,同时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性的经济环境,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与多样化的发展经营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环境下的市场经济,无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也无法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来作为我国寻求发展的主要参考。我国环境下的市场虽然也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运用获得最大化利益,但是如果单纯为寻求经济上的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发展任务的推进,必然无法在社会主义环境下生存,而市场经济无论是从发展原则还是从发展方向上,资本主义社会性质与社会主义社会性质都不可能一概而论。

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受到基本经济关系的影响,有着共同遵循的经济运行法则,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更是为了获得国家与人民的最大化经济效益,从经济收益的所有者关系与财产分配制度上来说,都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以国家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社会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这就要求我国的市场经济根据人们所提供的劳动力大小、多少来分配社会所得,这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

只有确立了在科学发展观约束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原则,才能更加明确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来说,其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国民平等。科学发展观不仅从原则上对社会主义环境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是一种约束,更将这一发展目标做为引导,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寻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和条件,而条件的改善仅仅是物质上的,人居环境的改善才是最终目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无时无刻在危害着国民健康,寻求科学发展就是要保证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经济上与物质上的发展,这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树立了明确的方向。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对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的发展。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可观的经济成果,使综合国力水平得到了极为明显的提高,实现了最根本的经济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未来我国将会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与运营模式下,寻求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必然和肯定的,同时寻求进一步的快速经济水平提升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未来我国的发展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主,因此必然会大力发展经济,完全应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和需求,但由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却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虽然目前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但以大力发展经济,寻求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快速提升,必然会带来对社会的更深一步影响。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来说,如果继续保持这种经济发展和增长态势,必然会对社会造成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使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成为更加遥远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就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非常完善的定义与规定,这一理论的提出能够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科学化发展,能够促进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即无论任何形势的经济发展都应当本着社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原则,并且以此为要求对市场经济实施约束,在寻求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工作中,全面的落实这一要求,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全面审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的同时,还能够满足科学发展观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要求是指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还应当从人文环境、文化建设、政治完善等方面实施同步建设。协调发展原则要求任何一项国家发展的任务与目标都要同步协调发展,不可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任何一项发展任务滞后,实现同步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是针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和无节制开发,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合理利用和安全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关注资源的保护与再生。

四、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明确了发展方法

当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不仅对各国造成了严重的压力,更使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经济利益的冲突日益鲜明,这种环境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是由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的,但国家通过一定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可能实现对经济的正确导向、有效干预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于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而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传统的发展方法已经无法完成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仍然是经济的繁荣,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寻求国家的建设,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而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对市场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和要求,更提出了市场经济寻求发展的科学方法。首先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上来说,国家会利用自身的作用来发挥对市场的有效干预,即弥补因市场运行障碍造成的经济损失,又及时制约市场消极发展的态势,同时还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特点及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参考,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明确方法与途径。从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及当下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应当根据基本的经济规律实施对自身发展的根本认识,然后再结合目前我国的发展实情,依赖国家的宏观调控,将社会的利益保持作为发展原则,实现自身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不是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唯一发展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前的经济发展制定一个合理的定位和发展方案,使经济发展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平衡,达到一个最佳状态,即保证了经济发展步伐的前进,又保证了全人类的利益最大化。科学发展观是在符合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前提下提出的经济发展观点,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更是一种对未来发展的有效监督和根本标准,从国家的手段入手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之向着科学发展的方向前进,不仅能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本目标,更能够在发展的同时寻求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赵甲明.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03:4-9.

[2]柯健.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06:6-9.

[3]柯健.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01:1-5+8.

[4]杨承训.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1:31-36+84.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能源经济 形势 机遇 挑战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能源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只有对当前我国能源经济形势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挑战有一个具体、深入的了解,并据此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当前我国能源经济形势

新时期以来,基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增,这使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能源消耗量增长速度快,基数大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20%,且仍在持续增长。笔者调查发现,2013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为2852.4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增加4.7%,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的22.4%,年均消费增加量甚至比一些国家的年消费总量还多。

(二)以传统能源为主,对环境破坏大

目前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主要以传统能源为主,尤其是对石油、煤炭等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一方面,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给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酸雨、雾霾等恶劣环境的出现便是传统能源大量不合理使用的后果。另一方面,环境的破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阻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能源利用率低,对外依赖程度高

受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普遍低下。能源利用率低下势必造成大量资源的消耗。而目前我国经济赖以发展的传统能源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国内的储藏量有限。伴随着国内资源消耗量的剧增,势必需要引进国外能源,转向对外贸易。目前我国能源对外依赖度正呈现出迅速攀升的趋势。

二、当前我国能源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稳定的发展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也是我国能源经济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法规,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系列因素都为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能源需求量大

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能促进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调查发现,城乡居民的能源消耗量差距很大,同一时期,农村居民的年人均能源消耗量仅为城市居民年人均能源消耗量的50%。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升,居民的能源消耗量也会不断增加。需求量的激增,势必会促进我国能源开采、技术提高等各方面的发展,这对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三)能源经济发展潜力大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能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稳定,能源消耗量巨大的前提下,能源经济的发展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只要有效解决目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将会突破发展的瓶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与普及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开始在我国拉开帷幕。截止到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使用天然气的概率已超过90%,加之近年来汽车油改气的推行,都为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有利于节省成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言,利大于弊,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当前我国已把开发、利用天然气作为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

三、当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能源勘测技术有限,能源开采量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未能跟上时展的潮流,导致我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一些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总体科技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表现在能源经济方面,即是能源勘测技术水平低,导致能源开采量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能源经济的发展。如何提升能源勘测技术,提高能源开采量,适应当前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的社会发展形势,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能源管理体制滞后

目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能源管理体制落后。管理的问题事关能源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管理体制的落后直接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对管理体系、能源价格等各方面进行适当调整,积极有效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但是,截止到目前,对于我国能源管理体制的研究,仅停留在对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定性评价方面,并未上升到对能源管理体制对能源使用效率的影响的高度。理论上的分析不彻底,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便得不到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容易造成管理体制落后,能源经济无法突破发展的瓶颈。

(三)能源结构单一

新时期依赖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发展,但就我国目前能源经济的形势来看,能源结构单一仍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其中,煤炭占据了重要比例,上世纪末期“煤老板”的出现便是最好的例证。煤炭的大量使用,使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环境严重污染,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此外,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也给环境带了巨大压力。能源结构单一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能源结构迫在眉睫。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而言,能源结构的调整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四、结束语

能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能源的发展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当能源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未得到有效提高或转型时,能源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虽然目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诸多的挑战,但是,毕竟发展是第一位的,只要逐一解决能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我国的能源经济定会实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发展前景;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的崛起夯实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一个阐述。

一、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隐患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隐患,这些隐患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增长速度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状况。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10.3%, 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9.2%,而从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2012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是在8%左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2.宏观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本身有着很多的划分标准,本文这里借用一二三产业机构来加以分析。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大概维持在0.1:0.5:04这样一个比例,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我国在第三产业机构方面的比重偏低非常明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折射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3.经济驱动力单一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单一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以及外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不足。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二、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即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明显的放缓,预测为维持在7%左右,这一增长速度大概会持续10年左右。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整个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还很大,这为宏观经济夯实了基础,有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经济质量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

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不出意外的话,我国经济规模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经济质量方面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机构将会更趋合理,宏观经济依靠智力驱动,而不是资源驱动。根据国家的规划,2020年我国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未来人力资源将会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源泉。当然长期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一方面就是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我国人口数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人口红利将会逐渐消弭。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总需求长期未出现萎缩的情况,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市场规模的萎缩,需求的减少将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

三、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要想实现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样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二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样能够为内需的提振夯实基础。三是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房价过重的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威胁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动的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辩证的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阻碍,但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彻底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以破除,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未来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勋.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及前景[J].经济导刊,2011(11).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政策 分析探讨

引言:在以往宏观调控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目标较为单一,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相对单一。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下,经济政策的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随着经济发展目标的逐渐增多,将市场调控手段看作是经济政策的发展目标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无法达到当前经济形式的预期发展目标,有时甚至会使得经济形式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因此,在当前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经济政策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特点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从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的显著的提升,科学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快,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的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加深,经济收益也不断的增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经济收入水平逐渐下降,使得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因为全球的红利和制度红利逐渐减少,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潜力不断下降。

(二)通货膨胀现象的存在,使得短期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现象、商品限购、消费的跨期替代效应等对消费总需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短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措施,那么以房产为例,会使得经济形式发展逐渐减弱,商品投资的增长速度也相对较缓慢。同时,商品物价水平的涨幅逐渐回落,使得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进出口额和数量的压力也在明显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不断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了我国消费水平的增长。

(三)运用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效果不明显。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运用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甚至会使得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推动作用逐渐下降,不能达到经济增长的效果。同时,如果继续以加大投资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会使得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变得更加恶化,严重影响着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稳定增长;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弹性也会不断的下降,影响着原来就业政策的实现,使其不能很好的发挥政策调控的效果。

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目前发展中,原来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政府为了迎合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环境,积极的完善财政政策来过大国内市场需求,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有效的抑制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通货膨胀现象,缩短了我国对经济形势的稳定时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我国的财政收入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科学合理的实施相关财政政策,避免出现债务风险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我国要实施加大供给和扩大需求并存的经济政策,在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改善我国出现的供给问题,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财政支出。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规划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采取相关的贴息政策,引导民间进行投资,促进我国投资水平的提高;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控效果。

(二)稳健的实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不仅可以支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还可以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以及金融风险的问题,促进我国货币信贷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因此,要加快调整我国的信贷结构,增加相关短期流动资金的贷款,合理的控制长期资金的信贷,有效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和农业等方面的信贷难的问题,提高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科学合理的调整我国的信贷结构。

(三)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要积极的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市场化进程。首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由于我国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核心技术也较少,在政策的扶持方面也不合理,同时减免设备进出口的税收,使得我国设备的竞争力较为低下。所以,要合理的运用调控手段,完善相关的各种经济政策,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形式的稳步增长。其次,加快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改造传统企业的发展技术,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高新产业的扶持力度,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最后,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根据市场经济形式的发展需求,改革融资体制,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形式下的发展问题。

结论: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仍是不容乐观,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等问题突出,依然需要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来稳定经济形式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稳健的实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完善经济政策,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J].理论学习 ,2012,10:10-17.

[2]秦成令.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J].民营科技 ,2011,02:60.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12篇

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脚步,绿色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的加深,使得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重视,也对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很大,其追求的可持续性、协调性、整体性等与经济法的价值观不谋而合,都致力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关键词:

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早在本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可持续发展就进入了学者的视野,截止到目前为止对可持续发展最权威的定义当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9年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国务院于1994年3月25日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它从中国的人口、环境与发展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1)把经济发展作为核心任务,为了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改善人民的卫生及健康情况,完善社会目前的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至消除贫困等,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文明开采,文明使用,减少资源使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以求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目前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也即是要尽量保证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达到环境、资源、人类生产和生活等的动态平衡,只有使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等等彼此之间协调、合作,当代人类发展的公平、当代与后代之间发展的公平的状态才有可能实现。

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原则的关系

(一)经济法产生过程与可持续发展联系密切

经济法的产生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与为了人类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更是相辅相成。商品经济以来,市场经济的自由化也使得竞争愈演愈烈,甚至逐渐到了被扭曲的地步,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调节竞争秩序;就目前的社会来说,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普遍提高,需要更高的社会协调相匹配;而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逐渐显现,为了市场的经济稳定发展,此时就需要国家参与干预经济活动,国家主动介入经济活动调节经济,促进了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产生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种种危机纠结的时刻,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经济法是危机对策法的特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也是现代社会长远发展面临的种种危机的解决方式,表现了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在产生过程中的契合。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法理论基础相同

纵观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起源及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经济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经济法解决问题的对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状态,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也满足后代人的发展,进而很好的衔接代际人之间的发展,最终保持可持续发展。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如,经济法原则中的公平、效率等也都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也正因为如此,共同的理论基础也为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融合机会。

(三)二者追求的目标一致

产生于社会经济法发展面临危急之时,为了解决市场经济矛盾而来,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相同的使命,“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经济法的使命即是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把政府干预或协调市场经济合法化,从而达到克服市场失灵,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亦是如此,以肯定发展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追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性、持续性、协调性,保持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顺应时代潮流,丰富经济法的价值观

就目前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新经济政策逐渐引导潮流,经济发展既要创造财富,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使用资源,使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生产、消费习惯,对资源的节约利用重视度不够,这就需要把可持续发展观引入经济法中,通过法律的形式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驾护航,不仅为经济法引入了适应时代方向的价值观,也有利于发挥法律的引导作用,提高人们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回归本质目标,服务社会的整体利益

我国目前经济建设把实现社会的经济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既是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也符合追求实现效益与公平兼顾的目标。经济法产生的伊始即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是过去经济法所追求的整体利益最大化更倾向于单纯的国家、集体经济利益,环境、资源等所占比重较小,可持续发展原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使经济法为社会整体利益服务的片面化现象得以改变。既坚持了经济法的本质目标不动摇,又为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使经济法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乃至全人类服务。

(三)开辟别样路径,完善经济法律体系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落后即意味着淘汰,调整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法亦不可避免。经济法唯有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查缺补漏,去陈迎新,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将可持续发展原则列入经济法基本原则之中,是与经济法原则中的效益、公平、效率等价值观相契合的,是对经济法体系中倾向于着眼于经济利益、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利益,长远利益的弥补与完善。为经济法如何在当今环境、资源形式严峻的情况下为社会整体利益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方向指引,使得经济法律体系更“人性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不再局限于“金钱利益”的小角落,提高了经济法服务目标的定位,同时也为其他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方向,具有借鉴意义。

四、小结

我国眼下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施行既需要人们自身观念的改变,并身体力行,也需要国家通过法制化的形式赋予其强制性。改进和完善经济法律行为指导机制,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有利于发挥其指导作用,引领人们更新观念;而经济法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基本原则,使经济法的体系更完善,内容更丰富,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作者:栗秋杰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俞佳.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J].商,2015(11)

[2]刘永.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变革[J].商,2014(6)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13篇

(一)低碳经济的认知度不足

由于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商业银行对于其认知匮乏,同时也由于当下低碳经济成功的案例较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因难以确定可靠的投资收益,对于低碳行业的投资热情不高从而导致低碳经济类的相关业务难以得到开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地位停滞不前,对于整体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阻碍。

(二)与企业自身经营目标存在矛盾

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是以营利为目标,其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表面理解是在经济发展时降低相应的能源消耗,从而保证经济的长久发展。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低碳经济模式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巨额的成本投入与未来的投资回报是否成正比,令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这也成为了当前企业是否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最大矛盾。

(三)缺乏对风险的可靠计量

由于低碳经济往往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而风险性和安全性是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开展集资项目时优先考虑的内容,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前往往需要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和风险评估,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市场现状,低碳经济类风险预估缺乏一个标准、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风险的不可估以及担保中介机构的缺乏导致很多银行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投资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四)政府关注度不够

对于目前市场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较为模糊,政府对低碳经济的行业补贴以及政策引导还远远不够,使得低碳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政府未完善法律法规,使得很多指标以及资质都缺乏认定,从而导致其中空白性较大,对于其有效的监督管理也是极其不利的正是这些原因,让一些商业银行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持有怀疑态度而不愿出资尝试。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商业银行是当之无愧的最大的资金支持者,而目前最为缺乏的则是该经济体系对低碳经济的认可,而政府部门则需要带头充当这一认可角色,即首先对低碳经济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保证让商业银行熟悉低碳经济,认识其发展的前景,并且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需要将国外的成功案例代入到低碳经济项目经营中,让银行机构体会到低碳经济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和价值。

(二)促进战略目标形成

很多企业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往往存在盲目性,而政府部门则需要推行一些优惠政策,让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雏形能够形成,而各大商业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情况以及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商业银行与企业合作的顺利达成。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出面作为担保机构,让更多的银行得以放心放贷,降低低碳经济放贷风险,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目标同时惠及企业和商业银行。

(三)把握时机推出低碳类金融产品

当前国际已有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到低碳经济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可紧跟时代潮流,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等,可采取金融工具的创新,如适时推出低碳经济类投资基金、碳排放量期货交易等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释放流动性,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也将吸引大量人气,加快低碳经济产业资金周转。

(四)强化人才培训

人才可以说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低碳经济这种新兴经济,更需要有新型的人才作为支持,即而对于人才的培训,商业银行需要培养一支精通低碳经济的人才队伍,熟练掌握相应的金融操作和业务知识,同时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服务低碳经济的柜台,为企业提供便利。在业务开展后,配备专人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定时汇报分析,有效防范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隐患;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一个高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已于2010年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规模的膨胀是建立在投资拉动、政府主导以及粗放发展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尽管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但是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必然会危及到宏观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质量。

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经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供给失衡的视角出发来进行阐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是通过供给之间的匹配实现的,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基本上都可以归结到供需失衡这一层面,具体分析如下:

从供给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供给过剩,我国众多产品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例如水泥、钢铁、纺织品等等,产能的过程一方面意味着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意味着供大于求,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目前我国在上述行业的投资力度依然没有减缓,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来看,一旦产能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供给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结构的失衡,即我国社会产品的产出结构失衡问题极为严重,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即产能过剩的行业基本上都是属于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多的是依赖能源消耗,其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鉴于资源的有效性,如果不尽快进行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基础必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从需求方面来看,我国需求不足是制约当前宏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是依靠投资、消费以及外贸这三驾马车,而从发达国家的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往往占到一国GDP的7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3左右,外贸占GDP的比重高达30%以上,内需额不足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牢,一旦外贸以及投资出现波动,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外需急剧萎缩,就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目前在消费需求方面的不足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保障缺位、房价高企、通过膨胀等,都大大削弱了居民的消费需求,这也必然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健康与稳定。

二、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策略探讨

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在对发达国家经济调控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解决: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遭遇瓶颈,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国家应从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优惠支持,让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的主体更加积极地去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实现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样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打消人们消费的顾虑。二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着力提升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这样能够为内需的提振夯实基础。三是鉴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高企,严重削弱了人们的消费能力这一问题,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房价过重的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威胁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我国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明显失衡,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动地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辩证的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阻碍,但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彻底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以破除,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未来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森.通货膨胀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格局[J].传承,2011(4).

[2]王薇.浅议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1(8).

目前经济发展范文第15篇

    (一)乡镇经济的特色不够突出

    农村地区有很多有特色的人文、特产以及环境方面的资源,可以用来发展乡镇经济,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目前乡镇经济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比较明显,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较为盲目,企业同质化状况较为严重,这使得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和相对成熟的城市企业竞争,依据乡镇实际状况,发展特色经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活跃

    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说明民间资本越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社会就业和群众生活水平也就越好。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同时也是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温度计,民营经济发展的好坏可以用来衡量本地区县镇经济的发展状况。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的快于中西部地区,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异常的活跃,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乡镇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发展乡镇经济

    首先分析本地是否存在有乡镇经济发展的资源,了解本地区和其他乡镇比较的主要优势,这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源、矿产资源、地理优势、人文特色等等。在考虑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依据自身的优势抓住可能存在的一些发展机会。如果本地区乡镇资源没有任何的优势,则可以考虑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积极有效的发展集体经济,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思路,或者是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创建乡镇经济发展的品牌

    发展乡镇经济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入竞争的机制。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够有效的推动科技和管理方面的的进步与发展,强化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近乡镇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区域外的竞争与合作,则能够使得本地区的企业吸收经验,引入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促进本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乡镇经济的过程中还注意要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在营销过程需要特别强调的重点内容,创建乡镇特色品牌,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本地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辨识度,促进本地区乡镇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三)发展乡镇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

    发展乡镇经济需要吸取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致使环境遭受到破坏的经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