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在观察法中,主要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疾病或健康现象进行描述,揭示疾病或健康现象的三间分布情况,这种方法体现了哲学认识事物的最初过程。在具体的描述流行病学中,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如实地展现出来,即疾病的三间分布。通过仔细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分析疾病现象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并找出导致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病因假设,为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线索。从哲学的角度看,首先观察疾病的流行病学分布现象,是利用调查或已有资料这一实践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仔细分析现象,在此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流行病学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是由一些本质因素导致该现象的产生,而这个本质因素恰恰就是流行病学工作者苦苦寻找的病因线索。分析流行病学,就是对描述流行病学提出的病因假设进行检验。其具体方法也体现出哲学思维,如设立对照组,采用对比的方法透过现象观察是否存在本质差异,寻找导致差异的原因,这是对描述性研究提出的假设采用检验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的过程。对流行病学分布现象的描述、观察、分析、对比的过程体现了哲学思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流行病学病因假设的提出与哲学思维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研究疾病发生或流行的状况,对收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病因假设。正确的病因假设应该能合理地解释发生的疾病现象,同时还能够对疾病的未来趋势做出预测,并能指导人们有意识地去验证。病因假设的提出主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觉思维;另一种是采用富有哲学思维的逻辑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求同法、求异法、排除法和类比法。病因假设的提出是病因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与哲学思维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流行病学工作者在错综复杂的线索中准确地寻找病因假设。在实际的研究中,如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研究中就渗透着哲学思维,体现出哲学思维与流行病学的有机融合。

三、假设证明与哲学思维

判断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假设及其推论进行分析,判断其内容是否科学,逻辑是否严谨,结构是否完整,这是理论检验;二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验证,即实践检验。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哲学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地去修正假设,甚至原来的假设,建立并继续验证新的假设,直至其符合客观事实。流行病学研究对于病因假设的证明要灵活运用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否定中探求真理,直至对事物形成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一个原因未明的疾病,可从多个角度提出假设,但是真正的病因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则需要验证。所以在提出假设及验证的假设的过程中,要经过提出假设,检验,否定;再提出假设,再检验,再否定……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个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这种哲学思维的充分体现。

四、论证研究结果真实性与哲学思维

在流行病学的抽样研究中,样本的研究结论是否符合目标人群,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是否是真实的,与客观实际情况符合程度如何,研究结果是否存在误差,这是流行病学工作者应该关心的问题。研究结果与客观实际不符,就称为误差。在医学研究中,误差分两类:一类是抽样误差;另一类是偏倚。前者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但误差大小可以精确计算,而且可以采用增大样本含量的方法来降低误差。而偏倚是由固定因素造成的,具有方向性,是在流行病学研究整个过程中包括设计阶段、资料收集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均可能出现的误差,它的存在影响着流行病学研究的质量,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采用一些质量控制方法加以控制。所以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是否真实,必须加以检验。在原因不明疾病病因的论证上,流行病学采用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它包括演绎法和Mill准则,主要有以下病因论证标准:(1)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关联强度越大,该因素成为某疾病病因的可能性越大,采用RR或OR值的大小来反映。(2)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普遍性。即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人群做出的研究,结果均应一致。(3)时间顺序。就是前因后果的时向关系。(4)因素与疾病分布一致。即因素的地理分布应与疾病的地理分布一致。(5)因子的去除带来了发病率的下降。反证这个因素与疾病可能存在因果关系。(6)剂量反映关系。如暴露某因素的剂量越大引起该病的危险性越大。(7)特异性。如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是一对一的特异。(8)关联的合理性。主要指符合医学及生物学知识和原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几条标准充分体现出哲学思维,说明哲学思维已融入了原因不明疾病病因推断的整个过程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人们对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判断病因的难度越来越大,这给流行病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行病学病因研究就是因果的判定,而因果关系的判断原本就是一门深奥的思维科学,所以有人把流行病学说成是医学中的哲学,实际上就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充分运用哲学思维来解决医学复杂问题。

五、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分析的哲学思维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流行病学课程;改革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门工具学科,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1],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医学领域亦是如此。本文根据本校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流行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医院校学生都以学习中医知识为主,认为流行病学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因此在学习时对课程不够重视,热情不高,不会主动去学习,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几次大的流感病毒蔓延,包括我国在内,都导致全球范围的大流行,其中让人最为惊讶的是在此次流行中很多医务人员都被感染了[2],这足以说明了我们医生流行病学知识的匮乏。针对该现象,我们的应该从教学本身出发,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目前,我们对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总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主要介绍几种流行病学方法,比如: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验研究。在以后的授课中可以采用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相应的流行病学方法,并且通过经典事件的分析学习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实施步骤。在讲授病例对照研究时,可以引用比较经典的吸烟与肺癌的研究;在讲授横断面研究时,可以结合相应的现况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知晓度调查)进行学习等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其次,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上课内容及课时的限制

涵盖各种专业和层次,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及需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3]。比如:流行病学做为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学时一般安排较多,教师应重点讲授不同方法的理论思想、特点、实施步骤及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多安排案例分析讨论课,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事件中。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科,在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应做到重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流行病学在科研中的应用思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以后工作中应用流行病学的科研思路、研究内容和具体方法。

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流行病学作为一种方法学科,在教学中应包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注重讲解基本概念、不同方法基本思想等;而实践教学则注重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但目前的教育是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解决,比如:进行最简单的社会调查,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开展实施;临床上遇到比较罕见的疾病,不知道怎样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去查找病因,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整个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本身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两种形式来完成:一是选取医学中经典案例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件相结合,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是现场实践,现场实践是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4]。为了完成流行病学实践教学任务,学校和教师要做好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社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组织学生实地开展如个案调查、小规模的现况研究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生态学研究等现场实践教学环节。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多采用试卷形式进行考核,但单纯通过一份试卷很难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5]。所以我们应在考核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整个考试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试卷基本知识点识记和具体方法应用。试卷内容应包含本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还包括对经典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考核内容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研究题目,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写出相应流行病学设计方案(研究目的、方法、步骤、结果、偏倚的控制等等)。通过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实际能力。

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为临床、护理、检验、药学等各研究部门服务的一门工具学科,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流行病学的带课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13.

[2] 陈新林,徐谦,郎建英,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研究,2013,4(15):360- 361.

[3] 王福彦,李欣炜. PBC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3(2):106- 107.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张 欢

[摘 要]流行病学是各类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然而学生对流行病学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缺乏学习流行病学的热情和主动性。鉴于流行病学课程的重要性及目前流行病学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提倡流行病学教师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流行病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方法的教学。此外,注重网络学习材料的收集和利用,并适当开展双语教学等对提高流行病学教学效果也有帮助。

[

关键词 ]流行病学;教学效果;学习兴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汉族人群Corin蛋白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研究” (编号:8130249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CORIN基因多态性与Corin水平及高血压的关联研究” (编号:2014T70547)的成果。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且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不断增加。如何更好地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来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流行病学的重要性使之成为了各类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

由于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同时对课程重要性不够了解,医学院中非预防专业的学生对流行病学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的流行病学教材和教师的授课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也使得学生缺乏学习流行病学的热情和主动性。此外,为了适应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的公共卫生新形势,流行病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笔者根据近年参与流行病学教学工作的体会,谈谈加强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高学生兴趣

流行病学教学大多采取大班上课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性接受,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大多数的流行病学教学内容是理论性的概念,逻辑严密、抽象,不如临床医学等课程那么形象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互动性比较少。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使流行病学理论与防病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同时,根深蒂固的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和现实也对学生有所影响,使得学生对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机会进行流行病相关的研究及工作缺乏信心。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感受者,其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实例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促使学生自发学习。例如,讲述病因推断时,可以SARS为例,让学生自己讨论怎样提出病因和验证病因,让学生对病因推断的基本步骤有深刻的体会。在实验流行病学中,可以从科研设计的角度来讲解,让临床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即使是临床医生进行疗效评价,也离不开流行病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意识到流行病学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开设“第二课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课题设计和调查等活动,并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文献检索、课题设计、现场调查或实验到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等,学生在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提高了科研能力。

此外,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经典的流行病学研究案例,制作形象生动、实践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二、加强流行病学思维

流行病学是一门科研方法学,它的重要基础是逻辑学和概率论,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从群体角度思考问题的概率论思想,这一点在病因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网但是长期以来,流行病学教学以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偏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教学,对流行病学思维尤其是以预防为主的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导致流行病学教学中理论与防病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流行病学的应用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缺乏将来在疾病控制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流行病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包括宏观(群体)、对比、概率统计、多病因论及预防为主的流行病学思维方式与观点。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的角度宏观地观察一个人群的疾病发生情况、健康状况和公共卫生问题,其原理是在个体中看来是偶发事件,但在群体中是有规律性的。在流行病学定义中,有两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即“群体”与“分布”。这两个概念正是流行病学中宏观思维方式的体现。流行病学正是通过宏观的人群调查,了解疾病在不同人群、时间、地区的分布状况,并根据分布状况去追溯造成分布不同的原因,从而达到控制疾病之目的。吸烟与肺癌的研究,Frarningham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等,都是应用宏观思维方法的典范。以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为例,从个体的角度看,并非每一个吸烟者都患肺癌,也并非每一个肺癌患者都吸烟;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肺癌患者吸烟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肺癌者,吸烟者中肺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也显著高于非吸烟者,因而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接受流行病学的宏观(群体)思维方式。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应贯彻对比的思想。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而且这种对比必须坚持可比性原则。经典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均设立对照组,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检验病因假设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这一科学严密的病因逻辑思维推论过程来判定结果。

流行病学的病因是概率论的病因, “能引起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即为流行病学的病因”。这些因素实际上指的是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比研究直接的病因在疾病预防中的意义更大。在进行群体间比较时多使用发病率、死亡率等频率指标,而不是用绝对数来表示。例如,人们不能因看到某个吸烟的人已经活到100岁或某个不吸烟的人也得了肺癌而否认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病因,而应当从概率论的角度认识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要高出多少倍。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某些疾病在某一地区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中比其他人群的发病率更高.则可认为这类人发生该病的危险更大。这种对某病的高危人群的确定,就是应用概率统计的思维方式来实施的。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认为许多疾病并非由单一的、特异的病因引起,而是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本身就是多维的,因而应当用三维或多维的思维方式去贯彻和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

流行病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查明病因并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包括无病时预防使其不发生,发生后使其得到控制、减轻甚至消除,即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及“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尽快树立“预防为主”的专业理念,体会临床学习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方法

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与医学科研密切相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这两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传统流行病学教学中,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医学统计学方法和流行病学资料处理结合起来,因而很难理解和树立流行病学概率论的观点。适时地巩固学生的统计学思维,提高学生对医学数据的分析能力并将其与流行病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医学统计学教学和流行病学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

运用计算器手工运算各项指标,回答思考题,这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但仅以计算器进行数据分析并不能解决所有流行病学资料分析问题。如流行病学病因研究最常用的回归分析,就无法在课堂上用计算器完成。 。目前,几乎所有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资料分析工作都要借助于统计软件,单纯由计算器进行资料分析的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已不符合现代流行病学的教学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在保留少量计算器手工计算方法以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将EpiData和sPss等国际权威的统计分析软件应用于流行病学教学中。

EpiData是专为流行病学调查而设计的软件,它与其他软件相比更符合流行病学工作对数据录入与管理的要求,所以在流行病学研究与实践中极为常用。EpiData软件是一款免费的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软件,简单易学,数据录入界面直观,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具备强大的数据录入、数据核查、数据转化功能及双份录入及一致性检验的功能。 流行病学实习课的实例中,数据多是经过整理加工的,往往实习课结束后,学生对相关研究问题依然没有理解和体会,流行病学实习课的教学目的没能达到。在教学中应用EpiData等软件处理真实数据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流行病学数据资料。SPSS软件是专门为统计而开发的软件,统计方法较齐全,一般用于大型统计,是当今国际流行的优秀统计分析软件之一,是医学科研工作的得力助手。sPss软件界面友好,统计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易学,目前已在各大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广泛应用。

苏州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教研室教师有多年从事实验教学的经验,参与过多次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有丰富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经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课程和流行病学课程均开设了实习课,且统计学课程在先,学生具备了使用统计学软件的能力。在流行病学实验课中使用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使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与统计学理论及软件的使用进行对接并加以综合运用,更能体现出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的紧密联系,使实践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四、丰富学习材料

教科书是教学的核心材料,但广义的教材可以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所有教学材料。广义教材既包括教科书、教学实习指导,也包括学术专著、期刊文献、教学幻灯片、音像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软件等。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通过网络独立获取流行病学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切身感受流行病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网站是提供流行病学实习的理想网站,可为流行病学学习和研究提供良好的素材。WHO从1995年起通过“The world heal山report”年度全球健康评估报告,报告有英文、中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内容覆盖了流行病学的大部分领域。美国CDC wonder是美国CDC建立的数据检索系统,可提供多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信息、统计数据、实验数据和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网站,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疾病负担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并可以从流行病学研究实例中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这些实例来自于疾病防治的实际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工作岗位关系密切,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或个人在互联网上共享教学资源,如全球健康网络超级课程。 网该网络课程汇聚了来自全球174个国家的56000名专业学者,目前收集了这些学者制作的5710份与全球健康和预防有关的Powerpoint讲稿,构建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的教学讲稿库,供全球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又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系的Frerichs教授建立的快速流行病学调查的课程网页。该网站除课程的PowerPoint讲稿、配套的讲解录音外,还包括推荐阅读材料、统计软件及其使用说明、练习用数据库和课后作业等,成为一套非常完整的教学材料。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开展网络补充教学,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流行病学精品课程网等。

五、尝试双语教学

当前流行病学研究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实施双语教学正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也是培养这类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预防医学本科生学习流行病学及相应的实习课程时大多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合理地安排双语教学,有助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公共英语转移到专业英语上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合适的外文教学资料是流行病学双语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获得外文教学材料的途径可以是直接购买或复印合适的原版教材和参考书。此外,通过互联网收集教学材料是一个获得双语教学材料的有效途径。美国匹兹堡大学的Supercourse以虚拟图书馆的形式为全世界从事流行病学教学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目前其中含有来自174个国家的5710个讲稿。 网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的各种年报等材料也经常被流行病学教研室教员用来作为双语教学的背景参考资料。英国Dundee大学研制的流行病学互动教学软件Studying Popula-tions ProWam也深受好评。该软件是一个计算机辅助的流行病学方法学习软件包,其中包含了80多个关于流行病学基本概念的交互式练习和模拟,适合所有健康科学工作者使用,包括医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公共卫生工作者及临床医生。在国外一些大型公共卫生或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中,如美国公共卫生年会等,一些大学、研究所、出版社、公司等都会提供电子版或纸制的宣传材料,其中不乏流行病学专业期刊,健康教育短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介绍、国外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介绍等。这些都属于流行病学双语教学资料的收集范围,有利于我们及时地了解国外的流行病学教学的动态。另外,通过直接使用英文版的疾病数据分析软件(sPss,SAS,Epi Info)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运用和理解能力也是加强双语教学的有效办法。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流行病学 科研设计

健康网讯:

俞蕙 朱启 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师在临床研究和医疗的实践中,将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临床,从患者个体的临床诊治扩大到患者群体特性的研究,以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等规律。它是一门科学的方法学。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者及其患病的群体,这与实验医学的动物实验或生化、病理、分子细胞水平的研究不同,也与传统的流行病学有所区别。 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各种危险因素,以认清疾病的发病本质和得到明确诊断,并为防治提供依据;探索新的诊断性试验和方法,以提高诊断水平;开展试验治疗研究,以发现和评价有益或无益的治疗措施或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水平;研究疾病的自然病史和某些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等。 临床资料的来源是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检查的结果。这些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和诊治的质量。由于受资料质量的限制,制约了临床医学的研究水平,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要使临床科研产生质的飞跃,必须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根据临床医学研究中所选择的课题进行科学的设计(design)、测量(measurement)、评价(evaluation)。 (一)设计:(1)首先要正确选择研究课题。(2)根据课题性质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例如病因学、治疗学及预防性试验研究,最佳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次为队列对照研究,回顾性因果研究则宜用病例-对照研究。诊断性试验研究必须应用金标准作比较研究设计,无对照组的研究以及叙述性的研究一般是不可取的,其科学论证强度差。(3)研究对象的正确诊断,制订具体的纳入和排除标准。(4)样本含量的大小要合适,防止样本太小,试验结果不说明问题,样本太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5)防止或识别各种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例如采取随机分组、盲法治疗和分析以及分层分析等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6)正确应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 (二)测量:(1)疾病的发生频数可用发病率、患病率,疾病的后果可用病死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2)诊断试验方法要有敏感度、特异度的指标。(3)治疗或干预措施可呈现有效或无效反应,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各类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等。这些变化值可以采用各种计数指标和计量指标进行衡量。 (三)评价:(1)临床各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2)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应用金标准比较敏感度、特异度、预检值、似然比。(3)治疗性试验结果的利弊评价。(4)疾病病因、因果关系以及某些患病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5)疾病的预后的评价。(6)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率分析。例如,对防治效果的结论是否有对照、是否遵循随机化原则是防治效果考核中极其重要的原则。目前发表的许多医学杂志的论著中没有设立对照组。如某研究用中药方法治疗小儿乙型肝炎的疗效报道,其中治愈53%、基本治愈28%、好转14%,总有效率 95%。这样的结果不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急性肝炎有90%是可以自愈的,仅少数演变为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也会自行缓解或复发,不设对照组,就很难判断此缓解是由于药物作用还是本身自然病程的发展规律。同时该文章疗效评定选用的临床标准,无一例使用病理改变标准,而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缓解与病理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要使结果可信,必须设立对照组,选用较为可靠的客观指标评定疗效。随机化原则是另一主要的原则。真正的随机化是使观察组和对照组除观察因素外,其他因素在两组中的分布基本上做到均衡一致,即存在可比性。下述的方法并非真正的随机化。一种是丢钱币的方法,一方面由于出现正反面的机会并不均等,主要是不能书面写下来,不能复制,不能进行检查。另一种是根据日历,单日进来的患者进A组,双日进来的患者进B组。医生和患者都易发现规律,从而人为地推测分组情况,从而改变次序。真正的随机化应符合:(1)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患者应该进入哪一组。(2)医生和患者不能从上一个患者已经进入的组别来推测下一个患者会进入哪一组。(3)患者进入试验的顺序是通过数学方法求出来的,并在试验开始前已用文字写好,在执行过程中可进行核对,并可被他人复制。 药物临床研究规范化是临床科研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流行病学的重要方面。对于新药进入临床试验,进入临床验证应按要求分为3个阶段。第1期是小规模临床试验。一般采用志愿者作有关药物耐受性、安全性以及有效的给药方法等方面的探索。找出安全有效的剂量及给药途径、疗程及副作用。第2期为正式临床验证阶段。初期用随机对照观察,评价防治药物的真实效果,同时进一步了解其适应证及不良反应。后期要求在3个以上的验证单位同时扩大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第3期即为推广应用,特别注意其安全性的考察。临床流行病学要求在分析评价药物是否有效时参照以下几点原则:(1)患者是否为真正随机分配接受药物措施的试验,而不是书面上的随机,更不能将随意分配误当随机分配。(2)是否观察和报告了全部的临床有关结果。包括有效的和无效的,有益的和无益的作用。在判断这些结果时盲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排除衡量性偏倚,确保结果判断的重复性和真实性。(3)被研究的对象是否明确。描述纳入和排除标准,临床的各种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等。(4)是否考虑了统计学和临床上的重要意义。临床意义主要是看药物的效果,效果愈大临床意义愈大。统计学的意义是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是否为来自药物治疗的真正效应。如统计学表示的P<0.05,即临床上发现的这种效果差异有5%的机会是来自偶然的机遇,而由药物治疗引起的真正效应为95%。统计学分析的差异

显著性意义并不涉及疗效差异的大小程度。(5)药物治疗措施是否确实可行。如有关药物治疗除应有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外,还应详述具体的措施等。(6)结果是否包括了全部纳入的病例。要求未完成规定治疗而中途丢失的病例不应超过总观察数的10%。一旦病例失访或退出超过20%,则全部结果将有很大可能失去真实性,临床意义及价值必将遭到严重影响,甚至变得毫无意义。 临床医生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医疗质量的提高,对制定临床科研设计和具体实施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对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临床流行病学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们的重视,上海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在国际临床流行病工作网(INCLEN)支持下,建立起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并编写供临床医生和研究生阅读的临床流行病学教材。某些省市医学会及卫生局已把临床流行病学作为住院医生晋升主治医生的必修课程。 中华儿科杂志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流行病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流行病学教学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只重视理论的传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培养学生现场调查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流行病学实习课仍然是以专题讨论形式为主,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够,很少有机会到现场实习,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学生,流行病学的课时少,更加没有机会开展实习。这就导致学生在将来工作中面对现场调查时,缺乏调查技巧,动手能力差,难于发现问题所在。

应对措施: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法。问题导入式教学法(PBL)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PBL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在熟悉教学大纲后,确定PBL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经典的案例,反应停与海豹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弗明汉心脏病的前瞻性研究、吸烟与肺癌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及维生素C与坏血病关系的实验性研究等。课前1周将案例及问题发放给同学,并让其分组进行讨论,并做好作答准备。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简单地介绍案例,并循序渐进地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并由某些小组作出回答,最后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这些案例生动富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了思维,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西医院校一样,中医药院校还应该开展现场调查,让学生参与老师的调查研究。比如培训学生,组织他们参与调查门诊体检人群的中医体质/亚健康调查,使学生真正了解横断面研究方法。

另外,增加课堂模拟现场的实习方式,将实习课堂现场化。比如在暴发调查的实习中,用现成资料来模拟真实的现场,引导学生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及时探索可疑病因,提高了学生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是中医药院校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课程。我校的专业中,除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流行病学课程外,中医临床(含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含七年制)、针灸(含七年制)、推拿、护理等专业也都开设了此课程。不同专业的课时数不一致,但总体而言,学时数一般为18学时,无法系统讲解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

应对措施:加强教材建设和调整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所授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案。对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流行病学是主要的专业课程,安排学时多,系统全面地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使学生对流行病学有较全面系统的理解。对于中医相关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流行病学作为方法学学科的特点、基本的概念和常见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科研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另外简单介绍循证医学内容、传染病病种及防治原则。

目前流行病学的本科规划教材专业区分不明显,常用的教材主要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和西医临床专业,而中医相关专业的流行病学教材缺乏,这就需要编写适合中医药本科生学习的教材。目前,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流行病学(第六版)》;中医临床相关专业,采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的《预防医学》教材。另外,本校还开设了流行病学实验,比如选择疾病频率测量、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内容开展讨论课,寻找一些典型的、实用性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抽取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长学制医学生;实例―讨论教学模式;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42-02

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高层次本科生教育,目的是造就出一批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在临床医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且作为一门群体科学,在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学服务三个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而《流行病学实验课》在理解和掌握流行病学理论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和探索适合于长学制医学生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长学制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课程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是采用对实习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的教学方法;而实例―讨论教学模式是讨论法与实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具体的应用实例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适合于长学制医学生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探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对长学制医学生《流行病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一、方法

1.调查对象。在我校03级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个班的所有同学共68人、在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1个班的所有同学共31人作为调查对象。

2.教学方法。对5年制医学生采用常规的理论课和对实习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的教学方法。对7年制医学生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法[3]:(1)针对每一次相应的理论课内容,由教师选择近年发表的中文或英文医学期刊中涉及到人群研究设计的研究论文作为实例。(2)结合每次实验课实例的研究设计,复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如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和筛查和诊断试验的评价等。(3)对实例进行讨论分析:①教师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②学生分组讨论,对实例的研究设计、具体实施方法、资料分析以及讨论和结论进行讨论和质疑。(4)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综合。(5)归纳总结出适合于理论课各部分的研究实例,编写适合于长学制医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

3.问卷调查方法。本实验教学课程结束后,对研究对象采用匿名填写问卷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对流行病学实验课和本次采用的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的收获大小、本次采用的实例―讨论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本学科方法对将来的工作是否有帮助。

二、结果

1.调查应答情况。本研究分别调查5年制和长学制学生68人和31人,5年制和长学制学生应答人数分别为61人和30人,应答率为90%和97%。

2.对《流行病学》实验课和实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90%的长学制医学生和67.2%的5年制医学生喜欢上流行病学实验课,86.7%的长学制医学生和85.2%的5年制医学生喜欢流行病学实验课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

3.采用实例―讨论教学模式的收获。60%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0%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仅有10%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而5年制医学生的这个比例分别为50.8%、59.0%和11.5%。

4.预计本学科方法对将来工作的帮助。有40%(12/30)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本学科方法对将来的工作有帮助,且帮助很大,另有40%(12/30)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本学科方法对将来的工作虽有帮助,但帮助一般。而5年制医学生的这个比例分别为50.8%(31/61)和26.2%(16/61),结果见表3。

5.采用实例―讨论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被调查的长学制医学生中,仅有13人对本次采用的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中26.7%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本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验课课时不足。

三、讨论

本研究针对传统的《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采用对实习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的缺点,首次尝试对长学制医学生的《流行病学》实验课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实例教学与讨论有机结合,学生可直接参与到流行病学的实验课中,从而加深其对流行病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相比,实例―讨论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以和每次讲授的理论课有密切关系的研究实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使学生对每种不同的研究实例从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的选取、资料收集方法、统计分析、讨论部分的对比分析等不同内容,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2]。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90%的长学制医学生喜欢上流行病学实验课,86.7%的长学制医学生喜欢流行病学实验课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和5年制医学生相比,长学制学生中不喜欢上流行病学实验课以及不喜欢流行病学验课采用实例―讨论教学模式的人数及比例较少,表明绝大部分长学制医学生喜欢上流行病学实验课以及对实验课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以后的《流行病学》实验课中,应逐步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对实习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的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长学制和5年制的医学生均认为,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上《流行病学》实验课,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且便于记忆,并且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比较自由、灵活、互动,可以调动学生和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同时对每次的内容采用实例来进行具体评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但仅有少部分学生认为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这可能与各种不同的人群研究设计在学术论文撰写中均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很难突破这一模式有关。

大部分长学制和5年制医学生认为,流行病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各种研究设计方法对将来的工作有帮助,尤其是对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来说会有很大帮助。长学制学生毕业后,很多人除了从事临床工作,会同时从事科研工作,而开展临床研究离不开《流行病学》课程学到的人群研究设计,而实验课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恰恰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前人发表的学术论文,并参与实例讨论,掌握各种研究设计的要点和方法,以及在开展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流行病学》理论课的学习和实习课的实例讨论分析,将全面掌握流行病学的各种研究设计,为今后开展临床研究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有10%的医学生不知道流行病学课程对将来的工作是否有帮助,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医学生在学习《流行病学》课程时,是在未真正接触临床和开展科研工作阶段。实际上,大学现在每年有两批业余科研和暑期科研在招募本科生参与科研,因此,建议对人群研究感兴趣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暑期,参与到开展人群研究的老师的课题中,尽早接触和了解人群科研设计,把所学到的流行病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利用充足的时间来展开实例讨论。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流行病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实验课的学时数仅为4学时。而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课程,如果仅有理论课的讲授,再加上几学时的实习课的计算分析,根本无法满足课程的需要。因此,目前实验课的学时数不足,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流行病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本调查结果也提示,在学校医科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时,应考虑增加《流行病学》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的学时数。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实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过的《流行病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了如何与同学合作,使医学生在校时就初步具备了将来工作必备的素养、能力和心理素质。

总之,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在长学制医学生《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流行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7篇

1职业流行病学发展史

职业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与劳动卫生学、职业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其确切起源尚无记载,系统的运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职业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危害是近半世纪才兴起的;国内采用职业流行病学技术开展调查研究在50年代就已开始;70年代后期,才开始比较系统的运用职业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1]。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职业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

2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类型

横断面研究,即通过对特定时间的职业人群内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掌握职业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病因线索[2]。Www.133229.cOM在职业医学历史中,用横断面调查进行过大规模研究,能做出实际价值的科学结论,而且也对职业病的防治管理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横断面研究只能得出病因线索,做出病因推断,但不能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结论。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是否患病入手,研究引起疾病的可能暴露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是职业流行病学评价和筛选职业性病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病例对照研究通常局限于一种疾病或状态的研究,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对职业因素危害进行全面评价的要求。

队列研究从人群的暴露有无入手,研究该人群发病或死亡率的差别,从而评价暴露引起疾病的情况;队列研究更符合职业流行病学的目的要求,适用于对某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队列研究中,较多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尽管回顾性队列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倚,但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职业危害因素致病作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要求

①明确调查目的,根据调查目的决定研究内容;

②对照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存在健康工人效应,即职业人群本身是经过体检筛选,不患有重大疾病的人群,他们的健康状况要好于一般人群,因此在对照的选择上也应注意这一点;

③确定接触和疾病的含义,接触暴露的剂量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量标准,对疾病也应有明确的疾病定义;

④表格的设计,要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表,调查表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职业流行病学方法相对其他一般流行病学方法存在的优势

①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人群一般为有组织的人群,有统一的管理,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较为一致;

②管理规范的工作场所一般都有较为完整可靠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都可以直接利用。另外,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样本量容易取得,调查人群容易集中,节省人力物力,前瞻性研究的随访相对一般人群容易;

③职业流行病调查可以与职业卫生日常检测工作结合起来,节省时间;

④开展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是在厂矿、机关团体,也可在社区一般人群中把职业作为一项独立变量来分析研究。

5职业流行病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应答者偏倚,工人在得知调查目的后,会放大职业危害对自身的影响。

②无论是取得职业环境检测资质的环境评估公司和职业病防治所,目前对职业场所的检测都是盈利性质的,都会收取一定费用,这就不可避免的在出台检测报告的时候会照顾到被检测企业的利益。

6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多种职业危害因素联合作用。

②新化学物质对职工的损害。

③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对机体的影响。

④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的仍然较少。

⑤在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职业人群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厂矿工人。

总之,在2003年非典之后卫生系统重新改组后,职业病防治所并入到疾控中心改名为职业病防治科之后,职防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被打破,不再承担监督的职能,只承担出台职业环境检测和评估报告的任务。这样检测机构和监督机构就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于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将要求用人单位自己举证质证,这就促使用人单位自己主动检测,主动发现职业危害因素从而改进职业环境,预防职业危害的产生。这些都为职业流行病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现,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引进,职业卫生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新职业病危害因素大量出现。经济活动越频繁、经济增长越快速,职业病危害的分布就越来越广;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完全消除,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这些对于职业流行病学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8篇

1 职业流行病学发展史

职业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与劳动卫生学、职业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其确切起源尚无记载,系统的运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职业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危害是近半世纪才兴起的;国内采用职业流行病学技术开展调查研究在50年代就已开始;70年代后期,才开始比较系统的运用职业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1]。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职业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

2 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类型

横断面研究,即通过对特定时间的职业人群内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掌握职业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病因线索[2]。在职业医学历史中,用横断面调查进行过大规模研究,能做出实际价值的科学结论,而且也对职业病的防治管理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横断面研究只能得出病因线索,做出病因推断,但不能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结论。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是否患病入手,研究引起疾病的可能暴露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是职业流行病学评价和筛选职业性病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病例对照研究通常局限于一种疾病或状态的研究,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对职业因素危害进行全面评价的要求。

队列研究从人群的暴露有无入手,研究该人群发病或死亡率的差别,从而评价暴露引起疾病的情况;队列研究更符合职业流行病学的目的要求,适用于对某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队列研究中,较多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尽管回顾性队列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倚,但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职业危害因素致病作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3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要求

①明确调查目的,根据调查目的决定研究内容;

②对照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存在健康工人效应,即职业人群本身是经过体检筛选,不患有重大疾病的人群,他们的健康状况要好于一般人群,因此在对照的选择上也应注意这一点;

③确定接触和疾病的含义,接触暴露的剂量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量标准,对疾病也应有明确的疾病定义;

④表格的设计,要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表,调查表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 职业流行病学方法相对其他一般流行病学方法存在的优势

①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人群一般为有组织的人群,有统一的管理,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较为一致;

②管理规范的工作场所一般都有较为完整可靠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都可以直接利用。另外,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样本量容易取得,调查人群容易集中,节省人力物力,前瞻性研究的随访相对一般人群容易;

③职业流行病调查可以与职业卫生日常检测工作结合起来,节省时间;

④开展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是在厂矿、机关团体,也可在社区一般人群中把职业作为一项独立变量来分析研究。

5 职业流行病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应答者偏倚,工人在得知调查目的后,会放大职业危害对自身的影响。

②无论是取得职业环境检测资质的环境评估公司和职业病防治所,目前对职业场所的检测都是盈利性质的,都会收取一定费用,这就不可避免的在出台检测报告的时候会照顾到被检测企业的利益。

6 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多种职业危害因素联合作用。

②新化学物质对职工的损害。

③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对机体的影响。

④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的仍然较少。

⑤在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职业人群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厂矿工人。

总之,在2003年非典之后卫生系统重新改组后,职业病防治所并入到疾控中心改名为职业病防治科之后,职防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被打破,不再承担监督的职能,只承担出台职业环境检测和评估报告的任务。这样检测机构和监督机构就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于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将要求用人单位自己举证质证,这就促使用人单位自己主动检测,主动发现职业危害因素从而改进职业环境,预防职业危害的产生。这些都为职业流行病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现,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引进,职业卫生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新职业病危害因素大量出现。经济活动越频繁、经济增长越快速,职业病危害的分布就越来越广;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完全消除, 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这些对于职业流行病学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 考 文 献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儿科 基因工程

中图分类号:Q7文献标识码:A

1 分子生物学为儿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儿科这种称谓源自于欧洲,在15至16世纪之后,受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整个科学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医学也不例外,但是这一时期的儿科是包含在产科以及内科里的,产科与内科依据病儿的年龄分别诊断,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儿科并没有获得独立的研究与发展。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医院于1820年在法国巴黎诞生,14年之后的1834年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二个儿童医院。此后,儿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早期的儿科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小儿疾病的诊治。儿科疾病的诊治也主要是依据成人疾病诊治。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所不同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特点认识不足,对于儿童成长的环境、膳食、营养、卫生、保健等影响因素的认识也并不多。此后随着营养学、免疫学、细菌学等一些学科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于上述问题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到了21世纪,物质代谢、免疫学等学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抗菌素、激素、预防接种等获得极大发展,儿科领域的研究也突飞猛进,儿童的营养性以及感染性疾病有了新的控制方法,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下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费明翰调查作为典型的第二次流行学革命对于学者们研究儿童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对疾病模式的意义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这也是儿科首次对医学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不可否认的是,在分子生物学出现之前,儿科的研究基本上都局限在传统的疾病诊治的经验桎梏中。分子生物学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之后就是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其深度和广度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达到过的。分子生物学的成果给儿科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在传统儿科研究的主要驱动力中主要包括三个驱动力,也即科学驱动、技术驱动与技巧驱动。在分子生物学产生以前,这些驱动力是分割的,但是分子生物学产生之后为儿科研究的这些驱动力进行了整合,分子生物学在针对儿科研究里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展现出强劲的展动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分子生物学为解决儿科发展所遇到的一些特殊性、个案性、疑难性问题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犀利的灵感以及独特的视角,为儿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驱动力,从而大大促进了儿科的发展。

2 分子生物学拓展了儿科研究范围提高了发展质量

分子生物学理论主要包括DNA结构、中心法则、基因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分子生物学里基因工程的发展对于传统的病毒学、生物学以及遗传学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众多常见儿科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举例而言,目前已分离出的呼吸道病毒已超过百种、肠道病毒近百种。这些病毒参与了从呼吸道到消化道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疫苗和化学治疗的发展使过去的难治性疾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有关遗传性疾病(染色体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使从前无法认识和处理的上百种疾病有了正确的解释与治疗手段。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方法以令人眩晕的速度遍及儿科各个疾病。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带来的各种变化极大拓展了传统儿科学的研究领域,对于儿科学知识的丰富也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在阿波罗登月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活动之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明显加速。这也使得人们更进一步的对儿科的疾病、健康以及生命现象本质的研究上达到的一个高峰。人们不再像传统的儿科研究,只关注儿童疾病的诊治了,对于儿童的健康以及生命质量也作为关注的重中之重。对于儿童成长的环境,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物质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心理精神环境关注增多。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新一代的儿科研究工作者们所面临的任务、机遇以及(下转第53页)(上接第11页)挑战与前辈们发生了改变,前辈儿科研究工作者的重点在于通过儿童疾病诊治降低儿童死亡率和发病率,当前的研究者重点在于保持这一局面并提高儿童生活和生命的质量。如传统的研究对于儿童的孤独症抑郁症关注不够,但是分子生物学产生之后,人们的关注明显提高了,如北京大学医学遗传中心的钟南、张茜医生在其《儿童孤独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中专门论述了分子生物学对儿童孤独症的影响。分子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儿科研究的范围,大大提高了研究的质量,这种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来实现的,如朱汝南、钱渊、王芳、刘成贵等人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儿童流行性感冒监测中的应用》一问中就认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它可在短期内突然发生,起病急,蔓延快,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甚至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儿科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突然大量增加往往是流感流行的晴雨表,因此儿童中的流感监测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他们的研究中,充分利用了经典病毒学方法(病毒分离和血凝 (HA)试验)对儿童中流感流行情况进行监测的同时,还建立了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和鉴定流感病毒,并对近年A3型流感病毒分离株的血凝素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又如,著名遗传学家吴希如在20世纪90年代就逐步建立并开展了儿科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对于分子生物学在小儿惊厥、癫痫及其相关遗传病机制等领域的影响与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钟南,张茜.儿童孤独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3).

[2]龙华.分子生物学前沿[A].全国首届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10篇

位于哈尔滨闹市南岗区的“马端街427号”是一个占地7万平方米的大院。气派的金色门牌上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这是全国最具实力的兽医研究所,也是目前中国研究禽流感的最权威机构。全国各地每一个禽流感疑似病例,都需要在这里确诊,然后向国内外公布。

10月24日,星期一,《财经》记者走进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楼内安静肃穆,通往P3实验室(即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编者注)的拐角已经被玻璃门锁上。“出于安全考虑,非P3实验室人员不能进入。”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有关人员婉拒了记者采访的要求。

P3实验室是禽流感检测的核心地带,在这里,研究人员进行病毒分离,最终确诊疫情。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确诊禽流感疫情需要20到30多个小时。就在记者探访的当天,中国农业部首席兽医官贾幼陵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告了在安徽、湖南发生的最新禽流感疫情。这些疫情就是这里的科研人员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才得以确诊的。

目前,新一轮H5N1禽流感正在全世界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担心禽流感会转变成人流感。世卫组织曾警告说,一场流感大爆发可能最高导致1.5亿人丧生。可是,对于这个说法,不少研究禽流感的中国专家认为太过夸张。他们凭着多年的科研经验,认为禽流感可防可控,不必“谈禽流色变”。

“这个病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病。”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禽流感诊断专家毕英佐说。

“他们(指国际专家――编者注)没有经历过,比较紧张,所以我们竭力与他们交流我们的观点和感受。”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禽流感专家唐秀英说。

这种镇定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科学家对禽流感,尤其是对H5亚型高致病性病毒的长期研究。近日,《财经》遍访中国研究禽流感的科学家和各个相关机构,知悉中国科学家已经自主研究H5N1达十年。从最初毒株的分离到疫情的确诊,直至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中国已经形成对这一高致病性病毒的整套防控思路。

唐秀英与GOOSE/GD/1996

中国的禽流感研究始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最早的研究者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国家流感中心主任郭元吉。

1977年,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郭元吉启动中国研究禽流感课题。此前,尽管在1957年贵州大流感后中国已建有国家流感中心,但并没有相关的禽流感病毒研究。

据郭元吉介绍,最早在1978年,科研人员就从湖北的鸡身上分离出H5N8病毒;1980年,又从鸭子身上分离出H9N2病毒。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禽流感疫情在中国出现。如1989年春,禽流感病毒在中国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马群中引起流感流行,造成数万匹马生病,数百匹马死亡。

此后,中国科学家又陆续分离出H3N8和H5N4等毒株。1992年,陈伯伦、张泽纪、毕英佐等多位科学家报道了广东某些蛋鸡、肉鸡场发生H9N2 亚型禽流感,证明H9N2在中国大面积流行。

1996年,广东佛山发生鹅病死事件。当时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工作的禽流感专家唐秀英在农业部的委派下,赴广东鉴定毒株。鉴定发现这是高致病性H5N1毒株。

按照国际冠名方式,该毒株被命名为A/Goose/Guangdong/1/1996/(H5N1),这是中国第一次分离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个毒株成为日后中国科研人员测试、研究该病毒的主要依据。

“当时鹅的病死率比较高,是烈性传染病,此前没有过,因此国家相当重视,采取了扑杀隔离等严格的防控手段,并且进行全国流行病调查。”唐秀英告诉《财经》。

继此之后,H5N1的杀伤力渐现。1997年5月始,香港先后出现了18例H5N1传染至人的个案,其中死亡六人。

中国内地始终认为,香港此次禽传人事件,与1996年的广东鹅H5N1病毒无关。2000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张建林等人在《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将广东鹅与香港鸡两种H5N1的基因序列比较,认为“内地H5N1分离株GD1/ 96与1997年香港禽流感事件的发生明显缺乏直接联系”,“充其量可能有基因受体或供体的关系。”

始于1998年,国内首次发现了低致命性的禽流感H9N2病毒感染人的情况。1998年,郭元吉等从人身上分离出H9N2病毒。1999年,香港特区发现两例人感染H9N2病例。同年,在广东又发现一名儿童感染H9N2。但流行病调查显示,这名儿童并没有和动物有过直接接触。

相比H5N1,H9N2虽然属于低致病性毒,但影响肉鸡的生长速度和产蛋能力,且被发现可能感染人,同样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从水禽到陆禽:认知高致病性

1996年短暂现身后,H5N1在中国亦未绝迹。病毒的存在及疫病的发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基础。

2002年,中国了对欧盟禽流感监测考察报告的反馈意见。该意见称,中方1998年以行政文件的方式制定了针对全国的禽流感监测总体方案,各级地方兽医主管部门根据此方案,制定了更具体的监测计划。同时,国家还直接投资建设了直属农业部、分布在全国动物主要饲养区的300个动物疫情监测点,专门从事动物疫病检测和诊断。该意见认为,“禽流感来自中国的风险并不显著高于其他国家。”

该意见还指出,1996年的广东鹅事件只是偶发现象。欧盟考察报告认为“中国1996年就已经爆发了HPAI(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结论,从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准确的。“因为H5N1只有在鸡和火鸡才有可能表现为高致病性,引起爆发,在鹅身上不能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也就不能称其为爆发。”

2004年7月,汕头大学李康生、香港大学管轶等数十名国内外专家在英国《自然》杂志,对东南亚及中国、香港等地的禽流感H5N1病毒进行对比研究。论文作者于2000年至2004年对香港及中国内地广东、湖南和云南的活禽市场进行监测,从96235份样本中分离出235株H5N1毒株并进行排序分析。其监测显示,H5N1病毒在2000年之前主要在水禽中出现,而2001年以后则在水禽与陆禽中均可发现,当然仍以水禽为多。病毒最易生存的时间为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间,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下为宜。

在今年9月的畜禽兽医学会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各地的科研人员递交了大量有关禽流感尤其是H5N1病毒的论文。论文集中反映了近几年来中国科研人员对于H5N1的研究成果,从毒株比较、疫苗效果测试、到防控风险评估都有涉及。例如,来自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詹丽娥等人递交了论文《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发病及流行病学调查》。该论文描述了四年前山西省爆发的禽流感疫情:

――2001年8月3日,山西省晋中某鸡场爆发禽流感,系由鸡痘弱毒疫苗中混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所致。先后死亡和扑杀22672只鸡。

――2002年2月15日,太原地区某养殖小区爆发禽流感,原因是由“河南省疫区运输鸡蛋的汽车、蛋箱、蛋盘进入某养殖小区将病毒带入”。先后死亡和扑杀10200只鸡。

两次疫情爆发后,当地研究人员均从病体上分离出H5N1禽流感病毒,并送至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鉴定,最终确诊。发病的品种不仅有鸡,还有鹌鹑、鸳鸯、鸽子。经过24小时不间断的观察,论文提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传染快、死亡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研究人员通过试验观察发现,含病毒的空气、饮水、饲料、病禽的粪便、分泌物、笼具、运输车辆、饲养管理用具、鞋、衣服、手及手套等均可造成传播,首先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引起易感禽类发病。

今年7月,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化兰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文章,称从1999年到2002年间,从我们家鸭分离到的一些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毒株来源我国于最早分离的H5N1毒侏,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其中一部分毒株逐渐获得了感染并致死小鼠的能力,这也意味着这些毒株有可能感染人、引起人的流感。

“防疫”VS“扑杀”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诊断、免疫防治及基础研究等方面,中国科学家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卓有成果。

早期的禽流感诊断技术,主要是临床诊断、血清学检测和病源学诊断相结合。然而血清学检测方法并不理想。

血清学检测耗时颇长,而且只能查到H5,尚不能确认是何种亚型,最终还需要进行病毒分离。H5N1病毒分离对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性要求非常高,需要在p3实验室进行。这样一来,从疫情发生到确诊至少需要20多天。

现在,中国已采用新的RT-PCR分子快速诊断技术用于禽流感病毒鉴定。RT-PCR又称“基因体外扩充技术”。科研人员用棉拭取样后,通过基因扩充技术,把病毒的基因序列扩充出来,可以快速查出H5N1的病毒基因类型,如果呈阳性,则很可能是高致病性禽流感。

“这种办法比血清学方法准确得多,确诊比例很高,而且只需要三四个小时。”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关平原对《财经》说。关是内蒙古自治区禽流感防治指挥部五人专家组成员之一。此次内蒙古禽流感疫情发生后即采用了PCR快速诊断技术。

除了诊断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还总结出一整套以注射疫苗为核心的防控H5N1措施。

对于疫苗的使用,国内学者曾经存在争议。

反对的观点认为,使用活疫苗可能导致病毒变异,反而更加危险;鸡接种疫苗后便无法在血清学检测区别出亚型,给疫情监测带来困难;免疫种鸡容易带毒但看不出,担心会增加对人危险性。由此,有学者主张采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区的鸡群进行扑杀。

但有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免疫接种更符合中国国情。因为扑杀涉及补偿问题,必须有巨大的经济力量作为后盾。“如果养的鸡不多,范围又不是很大,那可以扑杀,同时必须补偿到位。不然怎么能够很好地实施?”唐秀英说。

对于疫苗引发病毒变异的危险,她认为采用灭活疫苗也可以避免。灭活疫苗与活疫苗不同。活疫苗是采用毒力较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接种后在体内自我繁殖,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而灭活疫苗则是人工培养免疫原性好的病毒,再将病毒杀灭,保留免疫原性。这样的疫苗安全性更强,接种后不会引发变异。

“你做的是灭活苗,又不是活苗,是非常安全的。又是定点生产、重点监控,又有P3实验室,又有GMP车间,绝对不会散毒。”唐秀英说。

1992年首次发现我国大陆鸡群中流行禽流感的陈伯伦,也是疫苗使用的倡导者。他曾撰文认为,禽流感的防治将走新城疫的道路,通过疫苗接种等一系列综合性的生物安全体系来操作。“所不同的是禽流感属一类烈性传染病,国家有关部门会比防治新城疫更重视。”唐秀英更将疫苗免疫看做防止禽流感爆发和造成巨大损失的“主动措施、关键环节和最后防线”。

在证实禽流感存在以后,疫苗的研究很快提上日程。1995年,华南农业大学在辛朝安主持下启动了禽流感疫苗的研究项目。199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接受农业部的948项目,着手研制禽流感H9、H5、H7等亚型油乳剂灭活疫苗。自2004年禽流感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已批准三种防治禽流感的疫苗,分别是禽流感H5N2灭活疫苗、禽流感H5N1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和禽流感禽痘活疫苗。

2004年,疫苗在中国对抗H5N1禽流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1月27日至2月19日,全国16个省、37个地市(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9个县共发生49起疫情。农业部启动禽流感应急预案,将发病和周边区域划分为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其中病禽所在场所或自然村为疫点,以疫点为中心,将半径3公里内的区域划为疫区;将距疫区周边5公里内的区域划为受威胁区。《应急预案》要求扑杀疫点和疫区内的所有禽类;对于受威胁区的所有易感染禽类,则强制免疫接种。

由于疫苗供不应求,农业部紧急要求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将H5N2疫苗技术转让给九家疫苗厂家。当时的抗击H5N1一役中,共有14.31万只家禽发病,死亡12.76万只,扑杀902万只,免疫1402万只。

总结2004年的经验,多位科学家认为,这与中国在长期研究基础上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密切相关。

比较东南亚疫情,唐秀英认为,“东南亚为什么死那么多鸡?就是因为没有疫苗储备,一旦发病,大量死亡。”毕英佐也一再强调:“对付禽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疫苗。”

据《财经》了解,近年来,疫苗的研制和使用也有了新的进展。2004年国家主要推广的是H5N2疫苗,对于水禽的免疫效果并不理想。随着H5N1疫苗的推广使用,免疫效果将得到强化。

今年9月,农业部宣布,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即鸡瘟)的二价疫苗,已经研制成功,但目前尚未实现产业化。这由两个不同型抗原合并组成的疫苗,一次免疫即可同时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

在中国大陆之外,打过疫苗的家禽一度受到冷遇。早期中国的免疫禽类无法进入香港和欧盟等地。“我们和香港的有关官员交流过这个问题,”唐秀英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同意免疫了,香港已经从全部扑杀转为免疫为主。意大利、墨西哥、印尼也都进行免疫。”

2005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动物健康专家表示,大规模的免疫和研发新型的禽用疫苗对防治人类流感大爆发是有用的。该组织已经计划在越南和印尼开展针对鸭子的疫苗试验。

共享科研成果

进入10月,中国数省相继出现禽流感疫情。《财经》采访发现,几乎所有专家对于控制疫情都胸有成竹。

“从全国疫苗应用的情况来看,免疫非常好,疫情是可控的。”唐秀英表示,对于禽流感疫情,既不要恐慌,也不要疏忽,只要科学防范,就没有问题。

至于是否可能发生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造成人际传播的情况,大多数中国科学家认为仅具有潜在危险。10月27日,在厦门召开的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上,郭元吉对H5N1能否在近期内引起流感大流行表示怀疑。

郭的理由是,禽流感病毒未经人体长期适应或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就能造成流感大流行,历史上未有先例,而目前尚未看到H5N1发生了这两个方面的变异;自1997年首次感染人以来已过了八年,H5N1仍未能造成流感大流行,其变异成人际传播病毒的可能性就不大;分子生物学研究结论不支持;至今仍不具有或极有限的人传人能力;流感病毒大流行株起源至今尚未探明等等。

鉴于此,郭元吉认为,“不能谈禽色变”。显然,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对禽流感进行了长期研究,可谓知己知彼,成竹在胸。

但是,疫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病毒何时、向什么方向发生变异,尚未可知。禽流感威胁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科学家应该加强合作与协调,共享科研成果,包括交流病毒样本,才能使预防工作更加得力和有效。

10月24日至25日,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全球流感预防部长会议”上指出,病株对于病毒防治有重要意义,根据它可以及时跟踪病毒的演变,对疫苗和药品的开发非常关键。她对中国在禽流感防治方面对国际社会所做的贡献表示赞赏。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11篇

1.1研究对象

对象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和海口医院2010级临床硕士研究生中选修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全体学生。

1.2研究方法与内容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在上完该课程考试时将问卷附于考卷后进行。研究内容包括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关注教学改革满意度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案例式PBL教学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包括科研创新能力及6个具体反映科研创新能力的方面即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资料分析、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教学满意度包括所选内容的难易程度、重要性和兴趣性,本课程的兴趣性和重要性,选用教材,授课方式,教师人数和学时数;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学生报告掌握所学内容的多少来反映。教学改革包括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新。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式PBL教学;使用教材更新为由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该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从整体上进行了修订和增补。新增了“流行病学测量”、“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测定与评价”、“医学文献的阅读、评价与应用”和“临床研究中的常用综合评价方法”4章,且该教材每章都增加了实际案例等。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课讲授和案例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并将上课的学时数由原来的24个学时增加到32个学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EpiData3.02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数描述。

2结果

2.1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学生们均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其中71人(84.5%)认为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大,没有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帮助。就临床流行病学对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科研分析、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6方面能力具体来说,半数以上的学生均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这6方面能力的帮助较大,尤其是对科研选题能力提高的影响最为显著:98.8%的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该方面能力提高大,没有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这6方面的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帮助。

2.2授课内容的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最难的三章依次为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与控制(55.4%)、临床决策分析(46.4%)和分析性研究(37.3%);认为最重要的三章依次为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与控制(59.5%)、临床试验(57.1%)和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54.8%);认为最感兴趣的三章依次为临床试验(56.0%)、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50.0%)和分析性研究(44.0%)。就临床流行病学整门课程而言,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对该课程感兴趣并认为该课程重要。

2.3教材评价

对教材的满意度、实用性和难易度调查结果显示:98.8%的学生对所选用的教材满意,仅有1人(占1.2%)不满意;100%的学生不同程度的认为该教材实用,没有学生认为该教材不实用,其中71人(84.5%)认为实用;80人(95.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选用的教材难易程度适中,仅有2人(2.4%)反映该教材难。

2.4教学方法评价

63人(75.0%)认为目前临床流行病学所采取的授课方式好;70人(83.3%)认为应由多个老师承担;69人(82.1%)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门课程。83人(98.8%)对现行教学的总体印象好。

2.5学时数评价

36人(42.9%)认为目前上课总的学时数合适,47人(56.0%)认为应增学时数;58人(69.0%)认为每周上课次数应为2次;64人(76.2%)认为每周次上课学时数为2学时。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7.2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万人[3],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也日趋突出,成为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薄弱环节,尤其表现在创新能力方面。2006年至2008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进行的3次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活动参与程度低和高水平创新成果缺乏[4]。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说明目前《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难易度、学时数及使用的教材是合理的、可行的。

3.1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我系革新教学手段,吸取国内外新型研究生教育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其潜能,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本研究表明:《临床流行病学》案例式PBL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分析问题、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能力等6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选题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这可能与我校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有关。虽然本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来源于学生的主观评价,还未找到合适的定量的测量学生创新能力的量表,导致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但这与国内其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研科研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5]。目前《临床流行病学》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一致肯定,因此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在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中是值得推广的。

3.2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的能力,本课程采用的是目前国际流行的案例式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1960年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综合“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管理”,“以小组讨论”的理念与形式,目前,PBL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小组讨论式的教学,即将学习、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围绕问题学习,施展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5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能力[6-7]。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l)首创的。它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学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遍及多个国家。我国的案例教学也有20年的历史[8]。本课程采用的是案例式PBL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综合两种方法,即在上课开始引入案例,在案例结束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此教学方法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可认为目前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是科学的、可行的。

3.3授课的内容

本课程所授内容是流行病学系全体老师参考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临床专业临床流行病学上课内容通过集体讨论,同时结合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研究表明:内容的安排重点突出,难易适当,学生表现出对此门功课感兴趣,大部分同学认为掌握了该功课的大部分内容,学生认为此课程不同程度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说明《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内容设置符合临床专业实践和科研的需要。

3.4教材选用

一本好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的教材是我校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该书在继承第一版教材的优点上,又有所发展。该书在每章的开篇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重点突出了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硕士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必需的方法学科,以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线贯穿全书,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本课程选用教材,不管是实用性还是满意度,绝大部分同学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说明选用的教材是合理的。

3.5学时数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病学;分子 G血清型

人轮状病毒(HRV)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毒,是诱发婴幼儿腹泻的一种重要病毒,而且多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比较常见。通过数据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病毒流行于在发展中的国家[1]。而在我国因人轮状病毒而引起的腹泻有40.0%,因此,这种病毒引起的腹泻所在的比重还是相当大。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还无较好的药物,其中,人们认为轮状病毒疫苗是控制轮状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国内外的相关性研究[2,3,4]表明,不同的地区的病毒株均具有较大的不同,因此,这为临床中研制轮状病毒疫苗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对南昌市的轮状病毒G型与其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其目的是为本病的治疗与预防提高有力的参考资料,同时,为该地区研制具有针对性强的轮状病毒疫苗提高一定的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07年1月到2009年12月之间进行随机的抽取5岁以下的腹泻患儿286例,同时对于其进行细菌培养和显微镜的检查,并有效的排除细菌性的肠炎患儿。本组男性患儿183例,女性患儿154例,患儿的年龄为3个月到60个月,平均年龄为(15.3±2.3)月。病程时间为2~13天,平均病程时间为(8.9±2.3)天,本组的所有患儿均未进行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1.2方法

1.2.1DNA制备与检测

本次研究对于粪便RVRNA的提取和检测主要采用Trizol法,同时依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并提取粪便悬液中的核酸,然后采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有效的检测[5]。本次研究中干燥标本采取pH=7.6的Tris液稀释1 mL/L进行稀释,并取上清液,同时,采取30μl的无菌水进行融解RNA备用。

1.2.2RT-PCR法扩增

将选取的RV的VP7全基因进行扩增,并采取 net-PCR法进行有效的对VP7基因型(G基因型)进行分型处理。第一次扩增:将编码VP7的基因两端保守的序列设计引物(主要包括Beg9和End9)进行RT-PCR扩增,长度为1062bp;第2次扩增:将苷酸序列高变区的设计型特异性引物(主要包括aAT8、aBT1和aCT2以及aDT4与aET3、aFT9等)和负链引物选择3′端保守的共同引物进行有效的扩增,扩增不同的长度来区别不同基因型[6]。本次研究所用的扩增引物如下表1所示:

1.2.3反应条件

本次研究选取的PCR反应池为2μL,取二甲基亚砜和上、下游的引物均2μL,并进行离心处理,离心率为1000 r/min,并取上层清液,然后采取温度为97℃进行变性,时间控制为5min,并立即进行冰浴处理,时间为5 min;向反应中加入5×RT-PCR的缓冲液和2. 5μL 的d NTP,以及5U/L的AMV反转录酶,并采取94℃的温度进行变性处理,时间为5min,最后加入10×PCR的缓冲液和DNA聚合酶以及dNTP,并加水到70μL。再次采取94℃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时间控制为1min,并进行94℃、1min;42℃、2min;72℃、3 min;共30个循环,最后采取72℃的温度进行延伸,时间8min。并将扩增的产物采取10 g・L-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有效的观察。

2结果

通过本次的研究分析,286份标本共检出132份病毒,阳性率46.1%。通过分型,主要为G1型、G3型,具体的情况如下表2所示:

3讨论

通过资料显示,在我国主要流行轮状病毒为G1-G4型,而且在方肇寅等[7]人的资料显示,G1-G4型所占的比例为:67.1%、21.4%、9.4%、2.1%,其中, G1型是主要的流行菌株。而任莉娜等[8]分析,主要以G1型为主要的菌株。而徐锦等 [9]分析,主要以G3型菌株为主,其次才是G1型。而吴先华等报道[10],在浙江省衢州市2008-2010年的资料显示,主要以G3型菌株为流行菌株。

通过本次的临床调查显示,在南昌地区主要以G3型菌株和G1型菌株为主,而且所在的比率分别为41.7%和27.3%,而且本次的研究与张丽杰等[11]的研究比较相近。另外,在我国的台湾等地区显示,除了显示有G1、G2以及G3型菌株之外,还显示有 G9型菌株 [12]。而在本次的研究分析, G9型轮状病毒只检测出有1株,而且资料显示G9型不是本地区的流行菌株另外,通过本次的研究分析,有19株病毒株未能够进行分型,其原因可能与本次研究的方法和G血清型等有关,需要临床的大型试验进一步的分析。

因此,在南昌地区的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中,主要以G1型与G3型比较常见,同时,G1型和G3型能够作为该地区进行研制轮状病毒疫苗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有仍部分的菌株未进行分型,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监测。

参考文献

[1]van Doorn LJ,Kleter B,Hoefnagel E, etal .Detection and genotyping of human rotavirus VP4 and VP7 genes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 and reverse hybridiza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9,47(09): 2704~2712.

[2] Liao Hongyu, Zhang Mengyan, Chen Xikai, et al. Chengdu region of infantile diarrhea rotavirus genotyping study [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 Medical Science Edition ), 2011,24 ( 04): 775~776.

[3] Wei Jingfen, ye Fufa . Infant diarrhea with rotavirus infection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J].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 2009,22 ( 12): 445~446.

[4]李方去,刘彩霞,蒋伟燕.4160例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1,22(03) :644~646.

[5]霍燕凤,金玉,方肇寅.酒泉地区婴幼儿腹泻的A组轮状病毒分子基因特征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8,22(05):776~778.

[6]林勇,李敏,马慧丽,等.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组轮状病毒基因型的研究[J].检验医学,2007,12(04):688~689.

[7]叶新华,金玉,方肇寅,等.2001~2007年兰州急性腹泻住院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23(05):612~613.

[8]任莉娜,张炳丽,梁英,等.哈尔滨地区引起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31(03):554~555.

[9]徐锦,孙家娥,丁韵珍,等.2001至2005年上海市1450份住院患儿A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2(02):766~768.

[10]吴先华,付方俊,汪勇军,等.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G_P基因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2):234~235.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论文写作

健康网讯: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3 .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14篇

1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第15篇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