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h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ⅰ妒澜缑???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h.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音乐 欣赏 教学 意义 形式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雨果如是说。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具备独特的美育功能的音乐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显。音乐为学生开启了认识美的心门,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音乐学习的过程无疑也是学生构建自身精神世界、脱离低级趣味、完善审美认知的过程。在高等院校致力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可以说,音乐教学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就更要求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度,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

而就现状来说,大学音乐教学虽在传统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发展,但是仍未完全脱离旧有的范式。长期以来,侧重理论忽视欣赏是大学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环节中,大学音乐教师往往对理论教学投入大把的时间与精力,由此造成欣赏教学未能有效发挥出其重要性能。毋庸置疑,理论教学是帮助学生认识音乐的有力途径,但是过分地将教学环节的天平倾斜于理论,最终只能造成学生对音乐感性认知的缺失,不利于启迪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音乐的情操,这绝非现代教育理念的初衷。因此,大学音乐欣赏教学就必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自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其一为“补充” 功能,是指对基础的知识及技能的延伸教学,完善大学音乐教学内容;其二为“美育” 功能,是指显著的审美情趣培养的作用。总的来说,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 内化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教学内涵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理论教学与欣赏教学均缺一不可。理论教学难免会因枯燥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消减,而欣赏教学具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则正好弥补这一不足。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正可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可以说,音乐欣赏教学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理论教学偏重理论,而音乐欣赏教学则侧重引导学生感知音乐,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并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音乐蕴含的精神要义。通过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层次地把握音乐理论,同时丰富自身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

音乐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学生自觉性地探究音乐认识时,这也是发现音乐美的过程,进而提升自身审美内涵。不论是音乐的旋律美,还是延伸的文化价值、人文内涵,只要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中进行合理的引导,都能充分的体现出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被浓厚的音乐氛围所包围,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地接近音乐艺术的真谛,深化思想境界,提高艺术修养。可以这样说,是音乐欣赏教学赋予了音乐理论知识以“活的生机”,学生得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升华理论知识,整合自身知识结构,丰满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发挥音乐美育功能,培养审美情趣

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格局中,美育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出旨趣高雅、人生价值观正确的综合素养高尚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音乐欣赏教学无疑就是充分发挥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美、接近美、感知美,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千世界何为真正意义上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审美情趣,进而能够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生活,端正自身学习的态度,找到人生的追求价值,并为实现价值而奋斗不息。

尤其是当下这个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诱惑与风险充斥,急需依靠音乐艺术来澄明心境,保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偏不倚地走在人生的正道上。在现实利益面前,大学生需要全面提高自身认知水平,要及时对重重考验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学生的心灵启迪方面,不言而喻,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拿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等现状来说,可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基调积极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疏导不良情绪,消除焦虑心理,缓解内心压力,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作为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可通过音乐欣赏的学习,深化人文境界,提高人文素养,承担起民族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始终坚定不渝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形式

可以说,只要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形式解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那么其开展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学生音乐素养、教学内容与环境、学生心理期待等各方面因素来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计划,具体形式为: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浓郁的音乐艺术意境的课堂氛围

声音或旋律只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认识音乐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音乐中流露出的人文意蕴是音乐的“灵魂”。而基本的理论教学以及技能教学实在过于平面化,不利于学生直接体验音乐艺术中饱含着的文化取向,造成学生与音乐的“实质”之间只能在“鸿沟” 的两岸遥遥相望。因此,需要利用多样化的途径来传达出音乐中饱含的情感与思想。在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意境予以亲身体验,如此才能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音乐欣赏中结合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介,以将音乐表达予以立体性地展现,最大化地帮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精髓。

例如:我国民族音乐史中的辉煌旋律《梁祝》,在欣赏这首名曲之前,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梁祝》电影片段,师生共同感受那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作此铺垫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再来倾听音乐作品,则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旋律内容的倾诉之中,进而深刻地感知音乐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力。再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在欣赏这首曲子的过程中,应该对旋律之下生命的激昂进行细细地品悟,并随着曲子中对人生的思索而展开思索,实现音乐育人的目的。在欣赏之前,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诉一些与生命相关的故事,比如:贝多芬本人的人生就是最好的故事,为音乐作品的意境提供实际支撑体,学生便可以此为切入口进入音乐的意境之中,进而开始音乐意境的体验。

(二)鼓励学生评析音乐作品,建立自由的教学讨论模式

音乐欣赏教学除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之外,还应挖掘出学生的评析能力,这也应是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大目标。教师不应制约学生的思维模式,反之应多加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想象与创新,积极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观点,在欣赏音乐时充分开掘自身创新思维。音乐作为一种感性艺术,在音乐的理解方面,不应仅仅局限在一套死板的常规范本,应提倡个性化与多元化,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交流。在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的这种传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体的自主性,未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重要指标,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丧失了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而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被动接受统一性的认知观点,可以说这样的欣赏教学与教育的核心理念已完全相悖。音乐欣赏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扩展自身的思维视野,开拓出一片焕然一新的精神疆域,在深刻情感的刺激下,自由地提出各具个性色彩的观点与意见,让音乐课堂成为一种共享化的环境,进而让学生在之中乐此不疲地学习。

我们反复强调,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充当“引导者” 的角色,音乐教师也亦然,并且教师要将学生摆放在最重要的主体地位上。在音乐欣赏系列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并督促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交流互动,多开展一些班级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表达分享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与理解。比方说,当欣赏完一个音乐作品之后,教师为学生留出组内讨论的时间, 让每一位学生都自觉加入到交流讨论中来,然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具体表现进行点评,同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通过一系列的音乐评析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获得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展开交流,并且有希望得到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创造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

(三)建立开阔的欣赏视野平台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将视野局限于狭隘的一隅,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欣赏的视野是开阔而无限的。因此,在选择音乐作品时,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时空性的兼容,以及东方与西方的地域性的兼顾,由此让学生能够遨游于浩瀚无垠的音乐海洋中,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地域的音乐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考虑到多数大学生音乐根基浅薄,因此在欣赏教学中要注意层次性。比方说,在开展欣赏教学活动过程中,可先选择一些通俗的简单的音乐作品,而后循序渐进逐渐过渡至结构复杂、内容深邃的音乐作品,逐步加深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使其审美水平更为出色。

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教师在课堂教育之余,还应合理分配时间将音乐欣赏外延至实际情境中。比方说,教师可在课下时间带领学生去聆听鸟啼蛙鸣,去真真切切感受大自然的音乐,这未尝也不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体悟。总的来说,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视野是无比开阔的,教师的任务之一便是要不断探究如何实现音乐与生活的共融。

参考文献:

[1]闫飞.基于对比分析法的大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浅析[J].大众文艺,2010,(05).

[2]刘瀛莹.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与形式探究[J].成功(教育),2010,(21).

[3]权泉.浅谈大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5).

[4]孙景美.大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与实践[J].魅力中国,2009,(33).

[5]敬悦吾.大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07).

[6]周方跃.大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理性认识与审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2,(14).

[7]余燕.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在大学音乐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5).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与文中观点“不同的声音”

“浦文”从目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出发,探究了其产生的理论依据以及“感性”和“理性”在欣赏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结论。笔者认为,在行文中,存在着以下稍有偏颇的观点:

(一)“浦文”认为:“强调从‘理性’的角度欣赏作品是专业音乐学习的思维逻辑”、“‘理性’对于学生能够在音乐专业向纵深发展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共有五处谈到“理性”欣赏音乐作品是专业音乐学习才要去把握的。笔者认为这一说法较为片面。难道高中学生只需要“蜻蜓点水”式地初步欣赏音乐,而不需要“理性”欣赏音乐作品了吗?《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有如下表述:“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可见,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之中适当地分析音乐要素的作用,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感受、鉴别、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二)文中在谈及“如果教师从旋律、节奏、力度等要素去剖析音乐作品时,学生的‘审美’就遭到了‘扼杀’,于是便出现了‘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情况。”同时,在下文的阐述中又谈到“音乐课如果过分强调从音乐元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进行作品欣赏,‘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两处强调学生为什么“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是因为教师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分析了音乐作品。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欠考虑。理由在于:其一,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有流行音乐对经典(古典、民族)音乐的冲击、音乐教材对作品的选择、音乐音响的使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教学方法等缘由;其二,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随着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必然会促进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不断提升。因此,“浦文”中两次出现“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这句喊了多年的话语是否具有调查依据?笔者以为不尽其然。

(三)浦文中通过对“感性”、“理性”在欣赏中的作用分析后提出,“现行教材中内容的‘广、繁、难’特点,使得音乐课在学生音乐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无法具体展开‘理性’的专业学习,只适合‘感性’的业余学习。”这样的观点似乎走入了“非此即彼”的死胡同,不知浦老师是否做过调查,“学生音乐基础极其薄弱”的想法从何而来?诚然,在不断挥舞的高考指挥棒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城乡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参差不齐,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水平差异,但我们绝对不能说“学生音乐基础极其薄弱”。以我们常熟地区为例,高中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扎实的音乐课学习,其音乐基础一定不会“极其薄弱”。而且,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听赏者,是“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如果连“理性”的学习都展开不了,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上,恐怕这样的高中音乐教育是空洞的。

(四)文中在谈及“理性”欣赏音乐作品时,屡次提到“解释”和“剖析”等词。我认为正如有专家告诉我们的,对于音乐我们是“描述”而不是“解释”它。音乐语义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并不能描写具体的事物或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只有音乐才常常会引起懂不懂的争论。比如贝多芬的《命运》,我们都认为开始的主题动机通常都解释为命运在敲门,这是在“解释”音乐,其实,我们要更多地了解的是这个主题动机“短短短长”的节奏特征,这是在“描述”音乐。可见,“浦文”中对“理性”欣赏音乐作品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五)文章在结论中有这样的表述:“高中音乐鉴赏课应该‘感性’重于‘理性’,要立足于音乐文化和审美教育相结合,尽量简化知识与技能的认知框架,将‘理性’的分析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辅助手段,尽可能突出‘感性’聆听……”不知作者是如何理解“非主流”一词的,这带给笔者强烈的反思: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指不属于主流的事物。难道在如今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期,音乐鉴赏课堂中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对音乐的“理性”学习要沦落到“非主流”的状态吗?尽管在课改初期,曾经出现过以人文素养代替音乐素养的错误倾向,也曾将“适当降低音乐知识技能的难度”片面理解为“大幅降低”,出现了以兴趣爱好代替知识技能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的音乐教学,这些错误倾向,都是对“通过音乐教育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所以笔者对此文的结论持不同意见。

二、对“感性与理性”的厘清

对“浦文”的阅读学习,同时对《课标》和相关书籍的反复研读,使笔者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感性与理性”中“度”的把握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首先,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三个层次。

陈静梅老师在《音乐欣赏》一书中谈道:“一般地说,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中往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层次。我们将欣赏音乐分为三个阶段: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那么,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

今年暑期,陈鸿铎教授在江苏省高中音乐教研员培训中作了《如何教会学生听“懂”音乐》的专题讲座。讲座中,陈教授提出欣赏音乐的三个层次——直觉、理性、超越。直觉欣赏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一种欣赏方式。理性欣赏是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超越欣赏就是探索音乐作品背后隐藏的意义,如果说直接与理性解决了作品“是什么”,那么,超越就是要解决作品“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超越是把直觉与理性结合起来,通过聆听与分析,从对音乐音响与形式的“知其然”,提升到“知其所以然”。

笔者认为,欣赏音乐可以看成感性、理性、升华的一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升华,这正如我们阅读时,把书从“读厚”到“读薄”再“读厚”的过程。如果按照“浦文”中所说,“高中音乐鉴赏课应该‘感性’重于‘理性’,要立足于音乐文化和审美教育相结合,尽量简化知识与技能的认知框架,将‘理性’的分析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辅助手段。”那么只要特别重视“感性”欣赏,将“理性”欣赏放到“非主流”的位置上去,学生就能达到《课标》所说的“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了吗?这样的欣赏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殊不知,“浦文”在结论中谈到的“立足于音乐文化”其实也蕴含着音乐的知识和要素。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现在音乐中,不体现在音乐之外。在实际教学中,不必在音乐之外寻求音乐的文化。比如《高亢的西北腔》一课中,《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民歌本身就代表音乐的语言,如歌曲中上下句对称,四度音程等,既是技能又是文化。所以“感性与理性”这两个层面,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其次,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现状,笔者在常熟市所有高中音乐教师中作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81.8%的教师认为,在日常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都会采用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多数教师认为:“欣赏”是从感性层面去接触和感受,而“鉴赏”是要深层次地挖掘音乐,是理性和知识性的参与,不仅要感受和体验音乐,还能深化理解音乐的内涵。当然,“聆听”是感受与理解音乐的基础,要更好地上好高中音乐鉴赏,学生应以“聆听”为前提,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结合音乐历史和文化背景去理解音乐。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的第一课便是音乐要素,旨在向大家提出:要从“理性”入手来“感性”地体验音乐,这就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欣赏到鉴赏”的途径。同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学生不同,他们更在意在鉴赏过程中对自我“理性能力”的挑战和满足感;对音乐本质追求和音乐写作手法的兴趣,也是在对高中学生授课过程中采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最好出发点。

三、把握“感性与理性”的度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把握好“感性与理性”的度,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感性”重要,也不能片面地认为“理性”重要,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学是否从学生出发,以音乐为本,以实践为径,让“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审美体验、陶冶情操”的彼岸。

(一)从学生出发,让“感性与理性兼容并蓄”

《课标》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如何从学生出发呢?笔者认为:聆听——体验——联想——解读——聆听,这个学习音乐的过程,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合适的。因为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上,没有时间让学生去查找各种文字资料和对乐谱进行细致分析来了解藏在音乐作品背后的信息。因此,学生主要是从聆听开始,这种聆听就是“感性”聆听,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直觉感官体验,学生会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有一个本能的、直接的体验。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启发学生的体验和联想,这种聆听就是“理性”聆听和分析,但最后要回到聆听上来,从聆听开始,以聆听结束。

笔者在高中调研中曾听过一课《音乐剧》的教学,教师在赏析月光下魅力猫演唱的《回忆》时提问:“魅力猫的心情是怎样的?歌曲传达出来的感情是怎样的?”第二次听最小的吉米猫演唱时提问:“两次演唱《回忆》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应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基于“感性”层面的,但事实上,由于提问缺少“精和准”,学生在回答时除了谈一些粗浅的感受以外,无法深入去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对音乐的欣赏也只好“浅尝辄止”。基于此,笔者和上课教师进行了研讨。时隔一个月,当笔者再次听到这节课时,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明显的变化。她和学生的赏析先从“感性”的情绪情感着手,通过剧中三次演唱《回忆》的聆听,和学生一起哼唱旋律,分析比较三次演唱中的演唱形式、速度、力度、音色等有何变化,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中,回答一次比一次精彩,对作品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入,在师生一起欣赏魅力猫登上九重天的音乐中,我从学生们的眼神里,感受到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上的升华。

可见,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从学生出发,考虑到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学习能力和已有水平,注意他们在感受音乐基础上的审美心理提升,引导学生把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如黄自先生提出音乐欣赏要完成感觉欣赏——感情欣赏——理智欣赏三个阶段的任务一样,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升华,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感性和理性兼容并蓄”,此时的聆听既是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基础上的聆听,也是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的聆听。

(二)以音乐为本,使“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

以音乐为本,是教学中要一以贯之的原则。正如《课标》的教学建议中谈到的那样:“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

以音乐为本,首先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学会聆听音乐的方法,提高聆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在音乐教学中要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由此,我们的音乐教学要在聆听的基础上,注意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将感性与理性有效结合,这是通往音乐审美的重要通道。

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朱海其老师的《欢乐颂》一课获得好评,让我们来看看他对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①通过《欢乐颂》作品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维也纳古典乐派后期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②通过《欢乐颂》作品赏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欢乐”主题的发展变化,以及主题重复与变奏等创作手法的表现作用。③通过聆听、演唱、创编、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主题重复与变奏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用独特的视角、智慧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感受这部经典巨作,他采用多种形式的聆听,牢牢抓住音乐本体,以听为主,以情感人,对于音乐风格特征的学习,结合了音乐要素、创作手法,相关文化背景展开,同时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和理解音乐。这样紧紧抓住音乐本体开展教学,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欣赏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作品,更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解读这些作品,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描述这些作品。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在“感性”欣赏的基础上,对音乐本身的东西不加细述,就把“标准”答案告诉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是肤浅的。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找到解释音乐作品的钥匙,只有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秉承“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使“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才能培养出真正理解音乐的学生。

(三)以实践为径,让“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

那么,如何将“从学生出发,以音乐为本”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呢?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要“以实践为径”。《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要求教师要多运用体验的方法,多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完整欣赏、分段聆听、对照图形谱聆听、用各种形式哼唱旋律、师生一起拍拍唱唱、用手势表达音乐感受、用形体动作体验音乐等多种实践活动,积极对所听音乐做出各种反应。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实践活动,其根茎还应牢牢扎根在音乐的沃土中。

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只有以实践为径,让“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音乐欣赏 有效性 教学策略

1.引言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思维、音乐素养、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随着新课改的启动和实施,初中音乐欣赏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开始对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表现出较大兴趣。如何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呢?这对中学音乐教师提出新的教学要求,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适应当前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要求。对此,本文将这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2.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音乐欣赏课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从教学实践活动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2.1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初中音乐欣赏课课堂实地调研和观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欣赏曲子有“厌食症”。学生对音乐欣赏教学选用的曲子存在“挑食”,当作品风格、作者及内容与自己兴趣、爱好不相符时,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积极性明显下降,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

其次,不能很好地融入音乐意境中。在欣赏一些古典音乐时,不管曲子本身有多么优美的意境,不管教师采取何种引导方法,学生总是很难进入音乐情境中,无法产生共鸣。

再次,鉴赏表达能力较弱。音乐播放结束后,学生的音乐感受不够丰富,交流不够积极,在要求其描述对音乐的感受时,只能用一些比较简单的赞美之词,不能将音乐背后的意境全面、准确地表达描述出来。

最后,音乐欣赏兴趣偏向于流行曲目。学生对流行歌曲表现出较大兴趣,而其他古典音乐则很少受到他们的关注。但即使是他们所欢迎的流行歌曲,其给出的鉴赏描述也十分简单浅显,缺乏鉴赏专业性和深度。

2.2初中音乐欣赏课有效性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与多种客观原因有关,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2.2.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诉求重视不足。在实际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是否喜欢、想要什么不够关心,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排斥情绪。要保证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生活环境、知识能力、性格爱好等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用与之兴趣相匹配的音乐曲子,有效增强欣赏课教学效果。

2.2.2新课改对教师角色转变提出新要求。教师要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扮演多个角色,例如引导者、管理者、意境创始者、组织者和启发者,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指导和帮助,以扫除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帮助他们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中,大多数初中音乐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和互动,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2.3初中音乐教材发生较大改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教材与旧版本在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一些学生对教材内容尚未适应,甚至产生较大的排斥情绪,这主要是新教材内容与其生活实际脱节严重所致,难以引发学生共鸣。

2.2.4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音乐、体育等副科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有些学校甚至将音乐课时改为文化课时,有些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是在教学方法、内容和质量方面缺乏监督和指导,导致音乐欣赏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2.5现代流行歌曲的泛滥,对中学生音乐审美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和冲击。当前,电视里、收音机、大街小巷播放的各种“流行歌曲”,不管内容是否健康,总是能够受到中学生的欢迎,而对一些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反而日行渐远。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遇到较大阻力和干扰。

3.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改进措施和建议

3.1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

3.1.1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演唱。主题旋律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是作品审美的重要切入点。一般来说,音乐主题旋律比较动听、扣人心弦,学生容易把握,可以有效提高其欣赏兴趣。因此在学生听完整首曲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曲子的主体旋律,并要求其哼唱出来,最后要求全班学生集体演唱,这样可以达到强化主题音乐旋律的目的,让学生记忆深刻。

3.1.2让学生参与节奏律动。学生不仅要学会音乐作品演唱方法,而且要对作品节奏律动有深入了解。教师要让学生全身都动起来,用耳朵聆听、用嘴巴演唱、通过身体摇摆迎合曲子节奏,这样可以让他们全身心投入音乐意境。例如通过拍桌子、击打乐器、跺脚等感受音乐节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3.1.3为学生提供演奏创作机会。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多种参与机会,例如演唱音乐主题、节奏律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乐器演奏和创作。当下,不少中学生都掌握一些乐器弹奏技能,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特长以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可以让一名学生上台演奏《化蝶》曲子,也可以让学生改一些曲子旋律,体验音乐创作的快乐。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积极性,加深他们对作品中心思想和意境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收获快乐,而且汲取音乐养分。

3.1.4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鼓励。成功能够让人精神振奋,激发积极进取之心。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音乐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给出正确回应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其感受到成就感;当学生失去耐心或者兴趣时,教师要帮助其找到原因并指导其克服,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语言激励学生,例如多说一些诸如“你回答得很好!我很看好你!你进步很快”之类的话语。这对学生来说,将会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进取愿望。

3.1.5分组合作增强教学效果。分组合作学习是将学习兴趣相同、或者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当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分组合作学习能够将所有学生都发动起来,通过开展音乐欣赏小组讨论,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观点的机会,在同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化。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音乐欣赏和讨论,并提出最佳问题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

3.1.6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是固定有限的,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学习内容和素材,例如优秀影视歌曲,这类歌曲大多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很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影视歌曲,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引导他们分析音乐情境和节奏规律,不断提高其音乐审美水平和素养。

3.2通过对多种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

3.2.1民族音乐欣赏。我国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是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素材库。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民族优秀音乐作品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十分宝贵的民族音乐遗产,这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对象。通过欣赏不同民族传统音乐,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风情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怀,同时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奠定基础。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接触各种民族歌曲、戏曲、曲艺等的机会,萃取其中精华,不断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眼界,提高其音乐欣赏素养。新课标下,教学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元化评价方法,而不能简单地以是否掌握知识点、是否会演唱歌曲的歌曲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综合评价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能否利用音乐解决实际问题。总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民族音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2.2外国音乐欣赏。外国音乐作品种类十分多样化,经典音乐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一些经典曲目对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它能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实现全面发展。例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就是很好的教学素材,通过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学生体会到曲子中的无畏精神和英雄战斗品质,感受到作者顽强斗志、不惧风雨、向往光明的决心,不仅可以欣赏到其艺术的一面,而且可以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抗争精神。因此,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上引入一些世界名曲比较可行,它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不同国别和地域的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2.3因人施教。在选择音乐作品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年龄、音乐基础及知识储备选择合适的曲目,以保证其能够获得情感体验。初中生容易受到一些流行音乐的影响,其中不乏一些不健康的作品,会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初中音乐欣赏课要尽量采用健康向上,艺术价值高的音乐作品,例如《秋日私语》、《梦中的婚礼》、《回家》等,这类作品与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相符合,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因而有利于丰富情感体验。

4.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贵在参与、重在过程的教学情境,以有效提高其教学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利用国内外音乐作品的精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不断促进其审美水平提升,最终实现有效性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冯玉平.谈音乐教学中的创新.音乐天地,2004,(05).

[2]那宇,杨芳.音乐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3]陈小静.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评论,2003,(06).

[4]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民族音乐 欣赏 大学校园文化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府,流行着各种音乐,其中以我国港台音乐、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流行音乐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剧、戏曲等。在各类校园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艺术审美观得不到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情结将逐渐淡化,让人深感忧虑。因此,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出现当前这种状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民族音乐欣赏重视不够。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重点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对民族音乐欣赏及其产生的审美导向从思想上重视不够。

第二,对民族音乐的弘扬意识较为淡漠。民族音乐欣赏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民族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没有得到非艺术类高校的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意识淡漠。

第三,大学校园对民族音乐欣赏的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宣传阵地来加大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而且对于民族音乐中较好的作品宣传过于“迟缓”。

第四,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知识来源于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基本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优秀的民乐作品不甚了解,不懂得欣赏。

第五,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民族音乐欣赏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开展得很少,无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欣赏的魅力。

民族音乐欣赏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没有听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那么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丰富的表现形式得不到学生的了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上也不会重视对自身民族音乐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忽视音乐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个性与性格就不能称得上完整;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提高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学生艺术团体,学校应针对这些团体活动的开展设置相关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同时成立专门的合唱团、民乐演奏团等,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各类学生文艺活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与推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第三,增加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在选修课中扩大民族音乐欣赏内容,加强对选修课的监督与考核,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获得民族音乐欣赏的理论基础并提高欣赏水平。

第四,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园民族器乐团的设备配置,增设排练场地,请专家讲课辅导。

第五,加强与社会媒体、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完善大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2]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4]古联抗译注.荀子 孔子 孟子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月.

[5]罗仕艺主编.大学生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8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 音乐教育 音乐欣赏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2-02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积极的进步并不能完全掩盖目前音乐课程窘迫的地位和诸多与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不符的问题。高中生大多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中音乐课程往往作为“主课”大餐外的点缀或者作为调味品,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更能够使学生的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得到提升。如何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课题,多年来一代代的音乐教师们孜孜以求,逐渐探索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供我们进行借鉴和发扬。

一、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音乐作为一种人们表达情感和内心想法的艺术形式,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音乐家莫塞尔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欣赏音乐,就是与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进行交流,与人类的优秀成员进行心灵的交流。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的欣赏,应该从听、唱、品和说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首先,音乐是一种将情感和思想蕴含在声波之中的艺术形式,欣赏音乐的第一步是进行就是全神贯注的听,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们可以获得心灵休息的机会,可以获得不同于平时的生活体验,一张一弛,不仅能够学好音乐课程,对于其他涉及到高考的科目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思维开始变得活跃的一个重要方法。其次,唱歌是个人参与音乐欣赏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演唱,能够更加感受到作品的精神,或高亢激昂,或华丽优美,都能使学生在演唱的同时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音乐本身的力量。例如,在学生感到疲累的时候,听到诸如《中国人》或者《愚公移山》并且跟着演唱的时候,能够从旋律和歌词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并且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些优秀音乐的主体精神,对优秀音乐欣赏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帮助。再者,音乐品鉴是要在听到或者学会演唱一些优秀作品后进行仔细品味,通过作品的旋律或者词曲进行联想和想象。通过音乐品鉴和欣赏过程,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宽视野,这也是我们千方百计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最终目的之一。例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边听边能感受到音乐中的平静,联想到皎洁月光泄满院落,树木落下影影错错的斑驳,心情也必然能够得到一丝宁静和慰藉。最后,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对莫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描述出来,是音乐欣赏将感性转为理性的关键一步,也是检验学生学习音乐鉴赏成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欣赏活动相结合

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更全面欣赏,音乐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部作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作品的角度来理解作品,而良好的文学功底和文字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表达,帮助学生之间进行音乐欣赏的交流,为更好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提供帮助。首先,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进行音乐基础乐理知识的教学就像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从1+1=2这种最基础的知识教起。为了能够更好地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比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和调式等音乐基本要素等知识,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在聆听和欣赏音乐作品时,就会增加更多的乐趣。比如,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更多的了解不同音乐作曲家的风格,例如巴赫的音乐风格与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单纯凭感觉很难进行描述,如果了解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加上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就能够将二者之间的差别通过专业的方法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更有说服力。另外,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和内涵上来说都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比如欣赏简-西贝柳斯的作品《芬兰颂》和中国古曲《广陵散》、古琴曲《高山 流水》,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够使其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内涵。

三、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调动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

教学策略的实施是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教学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学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的过层中,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内容具体的音乐作品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策略,比如一些音乐表达的故事性很强,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穿插到音乐教学课程中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自己的情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带动学生进行优秀音乐的欣赏,提升他们的欣赏能力。

事实上,目前的音乐教材中引用了过多的名著级作品,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十分陌生,造成思维上的懈怠和情绪上的抵触。如果我们将一些学生接触较多并且熟悉的作品当做教学内容,结果就大大不同了。例如,当我们讲解到《草原放牧》这一课时,可以选用腾格尔的歌曲进行课题的导入,在配合上多媒体上的青青草原的景象,学生很难不被声音与图像的双重优美所择服,对于其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必然起到积极的意义。总之,在教学中选用学生们熟悉的音乐和歌曲作为引子,由浅入深,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已经证明是一个可行并且有效的教学策略。

总结:高中生的音乐欣赏及艺术欣赏能力与他们的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高中生活体验。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和音乐创造背景知识,可以在其提升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培养起其对生活热爱的态度。任课老师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争取将音乐知识化解到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当中。一句话,音乐欣赏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生活幸福十分重要,十分值得广大高中师生们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 欣赏课 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课程是大学音乐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适当的音乐教育培养出更多使用当今社会的音乐人才。可以让他们拥有音乐欣赏的能力,在情感上能与之产生共勉,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所以,在大学的音乐教育中一定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真正的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欣赏音乐的水平。

一、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单一欣赏型

单一欣赏型的概念是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用这堂课来对自己找来的课件资料进行欣赏。这是一种与现代音乐教学相脱节的授课类型。

当然在大学课程安排里没有把音乐欣赏作为专业课来开设,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有所提高。根据现在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要求音乐教室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以外还有历史人文等综合性的教学能力。教师应对学生的喜好有所了解,进而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爱好的教学内容。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的后期学习,因为它是一种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工程,持续这样的状态学生就失去了音乐的兴趣,从而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得到其真谛。

2.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是指用语音替换对音乐的欣赏。上面已讲,音乐欣赏的重点是在于创造,即学生通过对音符、节奏以及旋律的启发和引导,在心理活动里重新形成对音乐的主观意向重。而此过程是让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解释音乐的时间在课堂中消失,不再带给学生对音乐完全不一样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课堂是以听赏为主不宜过多的做言语讲述,不然肯定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进而影响到学生对音乐意境的想象力。

二、大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加强措施

1.合理科学的选择教材

大学音乐欣赏课是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入门级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使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有所提高,对大学生能进入音乐殿堂的大门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对大学生的品德、智力以及对欣赏能力对具有很重要的愿意。所以在准备授课教材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即所选教材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且是不同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在结构安排上应从通俗易懂且篇幅精短的音乐作品开始,然后渐渐的过渡为较为复杂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一步一个台阶的提高,让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适量的推荐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通俗音乐,积极健康、励志流行音乐进行学习,调节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心情,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

音乐作品的内涵是其灵魂所在,只有对作品的内涵有了准确深刻的认知才能准确的对其进行欣赏,使自己的欣赏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提高。高雅的音乐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能够唤出学者以及听着心灵深处的火花。因此,要想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必须最大程度的对作品内涵进行发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对所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讲述,便于经验不足的学生对音乐“不确定性”的理解,而创造型的教学模式也正是要培养学生的凝聚力、意志力和想象力,使其对作品的内涵有准确的把握,进而使其对所学作品有较深刻的认知,使其音乐欣赏水平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3.开展讨论式的教学

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和音乐之间能够有紧密的关系。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部分: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和自我反思。在师生讨论环节中,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就一部作品的认识、理解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因为教师的音乐知识颇为丰富,以及对音乐欣赏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作品有相当的认识和理解,而学生则相对都处于略势,不能对音乐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但是教师一定不要拿自己的观点去衡量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要认真的倾听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观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没有隔阂的互动交流,切实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音乐课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在各个教学阶段里,应针对学生的审美特点设定能吸引学习乐趣的教学内容和活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使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脱节,注重与现实的结合,使其在聆听欣赏音乐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音乐。

4.重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大学的音乐欣赏内容相当丰富,包含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风格音乐作品。音乐是一门不可以孤立进行学习的艺术学科,在学习的时候要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假如学生对历史知识不了解,就会对音乐出现理解断层;假如学生对文学不了解,就会出现对音乐意境不恰当的理解;而音乐与美术之间更有 “姐妹艺术”的美誉,美术素有 “流动的音乐”之称,而“凝固的画面”就是对音乐的艺术之美誉。如果学生对美术知识不了解,融会贯通就无从说起,从而也对音乐的欣赏有严重的影响;每个地方的歌曲又不一样,各有特点,如果对地理知识不了解,就不能对歌曲所体现的地理特征得到理解,例如:南方气候怡人,风景秀丽,音乐则是以委婉秀丽的风格为著,而在西北地区,视野宽广,气候寒冷,音乐的风格则是高亢、质朴中透露着深沉的感觉。所以,在音乐教学当中,应特别的强调其能和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音乐的学习,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音乐是一门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修养的课程,对学生品行修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总结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树立和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总结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以后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9篇

关 键 词 :职中 音乐欣赏课 优化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却发现很多职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都过分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去,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为了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WWw.133229.COm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第1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音乐欣赏是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乐的天地,通过欣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高中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利用针对式欣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人。

关键词:欣赏;高中音乐;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50-01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不断的发展与改进,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面对高考大关,高中生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在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修养。高中生的音乐认识还处在发展阶段,虽然他们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生活阅历限制,他们的认识具有片面性。所以,高中音乐教育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其实学会欣赏也正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引导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我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1、“听”。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2、“唱”。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例如,湘版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无伴奏合唱《牧歌》,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脑海中不由自主的呈现出美丽的画面,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3、“想”。“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歌曲《松花江上》,学生对这首歌不是很熟悉,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4、“说”。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一堂课上既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有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例如,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教学,鉴于学生不太了解,我们可以放低要求,说出乐曲情感上的特点即可。作品的色彩比较灰暗,表现作者哀怨的情绪,主题部分运用弦乐器深情的音色更加增添了乐曲的悲剧性。

那么通过上面所述的让学生在“听”、“唱”、“想”、“说”四个方面的参与,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慢慢地在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1、多听音乐作品。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最初阶段,或许只是觉得旋律好听,可慢慢听多了,就会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甚至能对音乐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领会。这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多听基础上的。

2、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欣赏音乐的时候,了解所欣赏乐曲的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生平、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例如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苦,动荡不安,预示1905年的俄国革命的来临,因此整部作品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

3、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除了听音乐进行感性知识积累外,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学习乐理方面的知识,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4、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到达的水平,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体现的内涵。

三、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利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要听教学欣赏内容,甚至明确表示不喜欢,而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造成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面对这种形势,教师更要镇静,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困境。

1、从乐曲本身着手。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的内容具体的特点,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要不断发展与改进,要适应时代要求。面对高考大关,高中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压力,音乐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高中学生的音乐认识还处在发展阶段,高中音乐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目的。那么,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呢?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音乐欣赏的主体,注重师生互动

高中学生已经基本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听、唱、想和说。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也是欣赏音乐作品的必要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可以领会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例如,《音乐鉴赏》第一章的第一节《音乐人生》,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放牧》,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

二、教师要明确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力的策略

(1)多听音乐作品。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最初阶段,或许只是觉得旋律好听,可慢慢听多了,就会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甚至能对音乐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领会。这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多听基础上的。

(2)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欣赏音乐的时候,了解所欣赏乐曲的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生平、创作特点、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容。

(3)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除了听音乐进行感性知识积累外,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学习乐理方面的知识,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4)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到达的水平,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体现的内涵。

三、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利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趣

高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作品往往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或世界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愿听教学欣赏内容,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造成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面对这种形势,教师更要镇静,灵活处理教学困境。

(1)从乐曲本身着手。欣赏作品时,常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的内容具体的特点,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2)从学生熟知的作品入手。现行教材上有许多作品都是名著,学生对这一类作品并不熟悉,甚至从来没听说过,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并且与本课有关的作品导入。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音乐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音乐欣赏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以美的感受,音乐欣赏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与涵养。当然,许多学生表示,他们想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但却不知如何提高,实际上,音乐欣赏无处不在,鉴赏能力到处可学。

一、不懂就查,不明就问

大学中的音乐欣赏教材的版本很多,但是其中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遇到问题时,不妨先翻阅一下,也许会豁然开朗。遇到本教材没有提到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网上查阅,阅读相关的专业图书,或是通过咨询同学或老师的方法,做到不懂就查,不明就问。音乐里的知识是相通的,如果一个问题搞不懂,有可能其它的问题你也会不明白。另外,与有同样爱好的同学和朋友进行交流也是一个迅速提高自己的好机会。

二、多听作品,多看演出

单是看书,并不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是有声的艺术,必须要亲耳听到,亲身感受,才能真正领略到它的魅力,要听过一首作品,才有资格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听过,光是听说,是不可能说到点子上的,因此多听优秀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曲还是器乐曲,无论是舞曲还是交响乐,有意识地多听好的音响资料对于音乐鉴赏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多看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无论是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会还是当红歌星的演唱会,无论是高雅庄重的合唱专场音乐会还是气氛热烈的群众歌咏大赛,都要多看,而且还要经常性地接触各种演出场所。比如中央电视台举行的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深深吸引着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大学生的眼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欣赏平台。多欣赏文艺表演,一定能提高音乐艺术审美能力。

三、多学、多想、多实践

多学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可以参加学校艺术社团或者拜师学艺,更可以选择学校的各种音乐艺术选修课等,要尽量通过各种方式多加学习,以弥补音乐艺术知识的匮乏。

对听到、看到、学到的各种信息,要多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渐积累自己的音乐艺术信息库,再通过主动的思想过滤,结合自己所有已知的音乐知识,形成自身独特的音乐审美观点和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音乐的美。因此,当有机会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或合唱比赛时,一定要积极参加,这种亲身的经历,不仅能迅速提高大学生的欣赏力,还将成为大学生人生的宝贵财富。

四、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人会认为欣赏,除了听就是看,从狭义上讲,是这样的,但是要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就不够了。要使自己在音乐欣赏能力上高人一筹,没有基本的音乐知识和作品背景的依托是不行的,因此,除了听和看,至少还应该了解以下的内容。

首先,要注重音乐作品的范畴。了解一个音乐作品是属于古典类还是流行类,是交响类还是独奏类,欣赏时,必须对它的范畴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这样就能避免“风马牛不相及”的笑话。根据音乐作品所属范畴的特点来对它进行审美也会更精彩,更容易。例如,《兰花花》是一首民歌,如果误以为是流行音乐,并以流行音乐的审美要求来看待它,那么就不能欣赏到它的美。

其次,要注重音乐创作的背景。任何音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音乐家在音乐的旋律中融入的不仅仅是旋律本身,更重要的是思想,词作家也是一样。因此,在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下谈论作品本身是有局限的,对于创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当然也能够为我们的音乐鉴赏加分。

再次,要注意音乐作品的风格。欣赏音乐作品,也应有意识地掌握它的音乐风格与特点。拿演唱作品来说,比如,我们欣赏惠特尼・休斯顿的音乐,如果之前对她的演唱风格和声音特点有所了解,那么,在欣赏时,便会很快切入重点,欣赏到她音乐中的精华。如果一个歌手的声音或风格是从前没有听到过的,只要在欣赏时,有意识地倾听她(他)的演唱风格和声音特点,并以自己的感受归纳出来,当第二次再聆听这样的声音和风格时,就可以迅速地判断这是谁演唱的了。

最后,要对音乐作品的优劣进行判断。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优劣之分,好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不好的作品空洞乏味。欣赏音乐的时候,不应照单全收,而应该力求选择一些相对优秀的作品。笔者建议大家多听古典音乐,比如莫扎特的歌剧经典选段,贝多芬的交响曲等等,不建议大家听网络歌曲,因为网络歌曲难登大雅之堂,内容上没有意义。欧美流行音乐、中国的民歌也建议多听。

总之,音乐欣赏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开发智力、提高素养、启发灵感、提高创造力的重要手段。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时代,音乐这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 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音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31-002

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思考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学生的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灌输式进行了改革,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认识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等。

一、教师的介绍要详略得当,不要总是滔滔不绝,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有必要对学生作以介绍。但这种纯知识性或理论性的介绍要尽量删繁就简。要抓住乐曲的重点和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点到为止,绝对不可过多地讲解。

二、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音乐,不要强加意志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也这样诠释音乐作品,这是不对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音乐,而不要去框架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将教师的偏爱强加于学生。尤其是对一些外国著名音乐家的一些近现代作品,绝对不能苟同于一些音乐作品的介绍文字。就如同巴赫的音乐作品,有的人竭力推崇,但有的人就不喜欢。教师不能用行政命令式的语言强加于学生,诸如“这是某某音乐大师的创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作品,多好听呀!”等等语言威慑学生,这样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三、音乐欣赏要因材施教,不要一概而论

音乐有不同类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音乐教育也是这样。要根据学生具有的音乐素质分层次进行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学生而施教。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外来民工子女聚集众多的学校,学生更要面对现实。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笔者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学生:你是喜欢中外古典音乐还是喜欢现代流行音乐?大部分同学回答是喜欢流行音乐;问现代流行音乐包括哪些内容时,有的回答未置可否,有的则认为就是流行歌曲。可见现代流行歌曲对音乐教育的冲击和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有多么大。同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中学生认识和欣赏音乐的水平。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音乐教育。对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乐曲的体裁、题材、风格特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各个时期音乐的特征,以及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的联系。这对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大有益处。但对于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教育而言,则只能是一般知识性的讲解,教科书上所介绍的内容能掌握就足够了。

四、学生参与要从听、唱、想、说等各种感觉器官的结合去感受欣赏艺术的魅力

1.“听”是学生参与欣赏作品的关键,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姑苏行》,听前教师出示课件上打好的几个问题,如:这个曲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曲子的速度如何?情绪怎样?你听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曲子是由笛子演奏的;速度是:稍慢快速稍慢;情绪是:优美欢快委婉;听后感到曲子非常的优美和柔和,展现了一副晨雾依稀、楼台隐现的诱人的江南园林画面。通过提问法听,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唯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我常常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方法的。如欣赏《姑苏行》,在提问法听的基础上,然后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第二段与第一段对比,第三段与第一段对比,在教师的适当提示下,学生们得出:第一段引子采用昆曲曲调,曲调甜美抒情,仿佛把人们带到浓郁的江南水乡,第二段,用对比性的热情小快板,洋溢着活泼热情的情绪,好似游人在纵情嬉戏,达到了曲子的高潮。第三段是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更觉婉转动听,使人似乎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通过对比法听,不仅使学生对《姑苏行》这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2.“唱”是学生参与欣赏作品的基础,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唱主题是欣赏作品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的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大中国》,在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学唱。等大部分学生会唱了,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播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大中国这样一个大家族欢聚一起载歌载舞、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3.“想”是学生参与欣赏作品的目的。“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由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使学生在流动着的音响艺术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性地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首先应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体验,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第二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果有的想象为平静的江水、朦胧的月夜、幽静的田园、仙女的舞姿,也有的想象为秀丽的山川、深切的怀恋等等。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一些作品的内容,待学生第二遍欣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听后开展更深、更细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通过学生想象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状问题

(一)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对学生素质的教学。音乐欣赏课程从表面看,只能让学生在音乐素质方面有所提高,跟技能学习之间的联系不大,从而高校就忽视了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对该课程的忽视还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备方面,高职院校很少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师教学也多以基础知识为主,而更深层的教学几乎没有开展。教学设备上也极少实现视听一体,学生缺少对音乐作品欣赏的机会,从优秀的作品中获取经验和审美体验也就难以实现,就很难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水平,高职院校需意识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

(二)高职学生的音乐艺术欣赏基础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高职院校在音乐教学领域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高职学生整体的音乐鉴赏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这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便利,给高职学生自主欣赏各类优秀音乐作品提供了便利,能通过各种渠道选择音乐作品来欣赏,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仍存在很多不足,也就间接反映出在课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或只选择偏向自己喜好的作品来欣赏,或因鉴赏能力不足而未获取到有价值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也缺乏一定的引导,自主开展音乐欣赏的学习氛围也不浓厚,逐渐学生开始对音乐欣赏课程失去热情,就很难使高职学生的音乐艺术欣赏基础能力得到提高。

(三)音乐欣赏教学形式缺乏创新,学生缺乏积极性

从课程设置来看,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较为枯燥,内容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不强或不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认为在课间播放一些教材上要求的音乐作品,然后对音乐作品进行基本介绍就行了。而学生认为音乐欣赏课就是一个“豆芽课”在教室里面听听音乐,就过去了。如课间播放音乐视频或歌曲,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欣赏音乐作品,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渐渐的学生会失去学习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音乐欣赏课程能力也就难以培养起来,学生也就很难从音乐欣赏课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很难真正感受到优秀音乐作品所带给人的精神洗礼和精神震撼。只有对音乐欣赏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学习。另外,音乐欣赏课程选择的作品主要以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为主,而当代更为受学生追捧的音乐多为流行音乐。虽然是优秀的音乐作品但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应该包纳其中。如果一味的强调“高雅”而排斥“通俗”,那么从主观上意识上高职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失去了兴趣,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味强调“高雅”就是舍本逐末。学生要从音乐欣赏课程中吸取艺术精华成分提升和充实自己更是难以实现,也就无法达到音乐欣赏的教育作用。

二、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注重实践,课堂内外结合教学

为了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就需突破传统,努力创新,课上教师要系统的给学生教授音乐理论知识,不仅要给学生讲解音乐作品和风格,还要分析作曲家和曲式内容等,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全面分析,从而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奠定审美情感基础。课外学生自主学习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实践环节,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合唱比赛和观看艺术团表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也可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学习网站,学生可随时随地欣赏到优秀的音乐作品,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艺术洗礼,学生情感得到了丰富,就为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激发学生兴趣,发挥音乐教学的独特优势

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音乐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联系,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和形式都需有所改进创新,不走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增加互动,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兴趣,高职学生才会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音乐欣赏教学教其他教学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借助音乐这一载体来开展教学,音乐本身就有活跃学生思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只要充分借助好这个载体的力量,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作品选择上面,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可先从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开始引入。当前还是很多音乐水平高,思想正能量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还是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都有着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选择那些融入了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作品,然后再逐渐到相关的传统音乐的欣赏。再穿插现场演唱等互动环节,分析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异同,提升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养成自主研究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从而达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

(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与交流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 音乐教育 鉴赏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82

音乐教育是高职教育中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鉴赏》又是高职音乐教育中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音乐鉴赏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世界当中美的事物,丰富学生的情感,对于强化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和优化,《音乐鉴赏》正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高职教育课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高职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尤其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那么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音乐教育,显然是不符合现实需要的。在开展教学前,针对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特点、具有的音乐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具体认知和理解特点,进行内容设计和安排。例如在开展古典音乐教学时,由于古典音乐不像现代音乐那样受到学生的广泛认识和理解,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有关古典音乐通俗性的教学,要适当地对教学理论进行简易化处理,把教学理论同古典音乐欣赏结合起来。在教学教材选择方面,要选择艺术价值比较大、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代表性作品。教学内容上应该深入浅出,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的通俗作品开始,然后到大型的古典音乐作品,教学难度从易到难,欣赏层次要不断提高。要先感性后理性,先听后欣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古典音乐同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欣赏能力。

2 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欣赏音乐包含了音乐旋律、速度、包含的情感以及人生体验的欣赏,音乐对人感官的刺激,是由于美的声音所营造的虚拟的画面而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在音乐教学中,应该通过情景构建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渴望和欣赏,要通过构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时,首先在欣赏之前,可以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将音乐的开始、高潮以及尾声部分进行讲解,通过对画面具体的构建,营造出一种优美的画面,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欣赏。或者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在欣赏音乐之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多媒体生动的画面结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音乐欣赏之后,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心得与体会的方式,总结欣赏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影响,认识到自身在欣赏音乐中的不足和优势。通过朗诵诗歌、散文讲解以及多媒体与音乐并用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音乐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意境和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的欣赏具有一种全面的心理体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3 根据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在高职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学习目标,毕竟高职生还有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在音乐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根据教学对象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和创新,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音乐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综合运用的方式来完成该目标。

3.1 由声乐曲向器乐曲综合鉴赏能力培养

声乐比器乐简单,在教学欣赏过程中,可以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来实现声乐向器乐作品递进的教学模式。声乐作品结构简单,因此在乐曲赏析过程中,声乐作品欣赏和接受都较容易,不仅易于欣赏,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有歌词音乐的欣赏,能较易了解音乐的表现、发展和欣赏规律,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音乐鉴赏授课,这样才能综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3.2 由民族向西方综合性鉴赏能力培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音乐虽然无国界,但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习惯,音乐也是如此,它根深蒂固,与生俱来。如:在播放《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等民族乐曲的时候,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音乐,但是如果讲到真正的从内心去鉴赏,那就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办法去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尤其是从欣赏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在作品结构的理解上,应该从基础音乐逐渐到西方音乐,要按照先容易后难的原则,要强调过程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3 由器乐独奏曲向交响音乐鉴赏能力培养

器乐乐曲欣赏相对复杂的音乐而言,可能相对容易,因此可以从整体上让学生对比较单一、简单的主题能够有所理解。例如在赏析贝多芬《月光曲》时,播放此乐曲,待学生对此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印象后,再讲解乐曲的音乐主题及曲式结构。在对贝多芬的器乐独奏曲有所了解后,再鉴赏他的交响曲,则大大降低了难度。

4 结束语

由于音乐在人类教育中的多重作用,现在的音乐美育越来越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音乐鉴赏》是高职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高职学生――重要的受教育群体而言,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较强,但音乐素养较之而言偏低,同时又急需要艺术教育的熏陶,因此,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和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阿文兴.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保山师专学报,2007,(1).

[2]黄昌海.论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蕴[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