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

传统艺术的核心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建设;艺术实践;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19-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十报告中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的结晶。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创造的伟大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古老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任何时代都伴随着对它的传承和弘扬。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学,就是把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之中,用书法作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直观化、艺术化,让学生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地写字,堂堂正正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小学书法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书法课程建设,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校是多元文化发展的核心和集居地,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认同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客观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书法文化的魅力,从而学会正确认识真、善、美,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其规范的引领作用。在加强书法课程教学的建设当中,要形成既立足本土,又面向全国;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又体现现代化办学的方向;既包含传统文化艺术,又包括现代书法水准。在课程内容的传授上,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和接受中华民族时代积累的、丰富的书法艺术成果。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书法艺术实践,激发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书法艺术教学的实践是书法艺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形式,它通过“听、闻、看、写”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近距离地感受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书法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书法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端端正正地写字,“动笔必不苟,逢字必规范”,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使他们的意志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与时俱进,发展提高。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2篇

随着近年来核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核雕艺术又一次迎来了鼎盛的蓬勃发。随着文玩行业的兴起,核雕雕刻作品也作为一种时尚文化随之兴起。你会发现不管是商人,学者,还是公园里的大爷都喜欢佩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核雕,核雕手串和配饰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传统神佛,花鸟神兽,也有当下流行的可爱讨喜的卡通形象以及受当下年轻人喜欢追捧造型独特的灵异玄幻题材,更有保留原始状态以素核做成手串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核雕正在广泛被接受。在文化之风吹起的今天,很多人不光认识到核雕的艺术价值加以珍藏,还知道核雕更大的魅力是可以修身养性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品位的的象征。

核雕爱好者习惯按照地域把核雕制作者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精巧细腻,北派粗犷豪放。其实这里存在的一些误区和偏见,我认为不能从雕刻的精细程度来区分南北两方,其实南派也有大刀阔斧,北派也有精巧入微,南方更注重传统的传承,北方俗称的学院派更注重艺术的创新,在艺术形式、处理手法上既注重保留传统的工艺技法也融入了现代雕塑的理念,所呈现出的核雕作品构思新颖、生动传神、细致入微。也深受到玩家的追捧喜爱。所以说艺术不分国界,更不分南北,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上网获取最新艺术相关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以及艺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地域间的距离是可以忽略的,艺术相互之间的融合,更开阔了核雕雕刻师们创作的视野。对于核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核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题材上的创新尤为重要。是核雕发展的源动力,需要核雕艺人在深入理解各种传统题材和掌握各种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勇于探索,认真琢磨,不断融汇,不断实践,才能最终取得的艺术成果。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感人的场景、一个小小的感悟都可以成为雕刻的灵感。核雕是有文化有思想的,核雕艺人要把每一件作品都当成是生活的感悟,?观者能够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核雕成为作者传情达意的媒介。刻刀下要捕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而且要表达出一个人内在的情感和思想。传统是创新的基础,核雕发展需要坚守与创新并存,“录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传统理念、技艺是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基础,则达不到真正的创新。随着传统文化回归的浪潮,核雕开始火热,我们可喜地看到核雕题材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从原本单一的形象发展成为造型独特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核雕作品。表现形式也产生了珠串、坠件、摆件等多个品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博大精深,前辈们创造的优秀题材也只是沧海一粟,中华文化宝库赋予我们核雕艺人更多发挥想象的空间。

在雕刻之前,考虑整体布局、结构主次分明、合理规划布局、讲究韵律美感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成竹在胸,意在刀先”便是此意,作品构思是核雕艺术的最为关键的步骤,在这个过程中,要异常专心,心无旁骛。只有让心灵宁静,才能在微观之中、细微之处展现最好的手艺和最独特的创意。核雕雕刻技法的发展经过了时代的沉淀与积累,其工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核雕技艺大致分为七大类,分别为圆雕、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平雕、微雕和透雕。圆雕又称立体雕,观赏者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作品的不同侧面。镂雕是将凸出的部分进行保留、将背面部分进行局部镂空的雕刻技艺,这些雕刻技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浮雕作品适合观赏者在平面上进行观看;圆雕作品立体感强,形象逼真;镂雕作品则会产生一种透视的美感……雕刻者可以根据雕刻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雕刻技法进行创作。雕刻技法看似各不相同,实则互有相通之处,有的雕刻技法是两种技法的综合,比如透雕,既是镂空图案的背景部分,技法又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核雕刻重视核料形状的运用和设计,雕刻重视“以形写神”,追求“气韵生动”,讲究意境的营造。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核雕工艺; 现状; 发展策略; 文化内涵;

雕刻艺术之于架上绘画对于艺术家来说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可能性, 对于观赏者来说三维的空间表现也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常见的大型雕刻如象牙雕、根雕、砖雕等, 通常因其体积大且繁缛精巧而给人震撼的感觉, 远观整体近观也不乏丰富的细节, 却也会因体积过大, 让观者无法一下聚焦到作品的重点, 在这一点上微雕因其体积的限制强化了作品的主题性表现, 核雕就是其中的一种, 初见核雕作品时就给我一种小中见大的感受, 核雕工艺并没有因为体积小而缺乏细节, 反之因其微小又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细节体现了工匠更为卓越的雕刻技能。

一、核雕工艺的当展

1. 核雕工艺发展的优劣势

从原材料的获取来看。相比我们熟知的象牙雕、根雕、黄杨木雕, 原材料获取便捷, 产量可观, 不存在如象牙一般有稀缺或禁用的风险。体积小便于批量运输, 对于核雕匠人来说, 原材料的资金投入比例缩小, 便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艺的创新与传承上。且核雕工艺所产出的工艺品大多是小型饰品和把件, 价格区间范围广, 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当代人们的需求早已不再停留于住房与温饱, 对文化艺术娱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这也促进了作为文玩的核雕工艺艺术的消费市场发展。

从核雕雕刻难度来看, 因其体积小, 无形中加大了雕刻的难度, 精品产出率低, 不同于木刻年画可刻一版进行批量印刷。核雕原材料本身形态各一, 有丰富的纹路, 雕刻时需要手艺人顺形运刀, 每一刀都需要思考, 如下棋一般一步看五步, 这非常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快节奏发展的当下, 人们早已习惯科技带来的便捷, 因此当下年轻人很少有愿意静心研习工艺, 进行创新。

2. 从核雕从业者角度谈发展

当下核雕市场大热, 大部分核雕从业者更看重核雕市场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选择学习或从事核雕工艺制作, 真正喜爱核雕艺术的从业者较少, 若作为核雕工业, 其发展自然能保持一定的上升趋势, 从业者会利用各类新兴科技手段创新核雕的表现形式以满足市场需求, 机械手代替人工手, 专注核雕的精美程度, 使其缺失内涵。若作为核雕艺术, 如此快餐式的发展往往会让核雕艺术失去灵魂沦为冰冷的架上商品, 从某种意义上, 是将核雕艺术推向绝迹, 是发展的停滞, 取而代之的是对经典作品与形式的机械复制。

二、未来核雕工艺的发展策略

1. 传统手工艺与新兴科技的有机结合

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中, 手工与科技并不是处于对立的两种手段, 并不是摈弃当代技术, 保留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就是最佳的保护传统的方式。艺术是社会发展产物中的一种, 是时代特征的映照, 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而否认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想让传统真正适应当代, 创新传统, 融合当代元素和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例如核雕艺术品与多媒体艺术的动静结合, 核雕技术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 让不同材质碰撞擦出新的火花, 增添层次感等都是让传统核雕技术再获新生的方式。

2. 高校提供培养平台

具备扎实的理论修养不仅可以充实头脑, 还能通过头脑结合不同匠人的情感经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核雕属于民间工艺, 很多技艺精湛, 对核雕工艺实践研究颇深的老匠人缺乏合适的平台将自己的毕生研习传授下去。恰逢国家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大力提倡, 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通过研修班、讲座、实践工坊等形式, 建立起高校师生与核雕工艺老匠人的交流桥梁。既可双向择优培养技艺传承者, 又可通过交流给资深老匠人新的启示, 理论与实践并行, 使得核雕等类似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更优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 文艺作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载体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literary cre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teaching practice, literary works is the carrier, the inherit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refore, the life and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art students, learning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article expounds how to use the literary works and social practice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 art college students; literary work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rrier

0 概述

价值观问题乃文艺作品的重要内涵,一切文艺作品是通过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所以,价值观体现的是人们的精神境界,决定着社会成员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实社会的价值体系涵盖内容的集中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意识的全面科学反映。中国共产党“十”提出在公民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二十四字方针”,标志着我国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步入了清晰化和准确化的轨道。

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传承形式之一,是一项独具魅力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如果用丰富生动地文艺作品表现一种思想观念,一定能收到深入人心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三个倡导”)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立国兴邦的理念。文艺创作是作者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背景之下价值观念的反映。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文艺创作应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体现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精神,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作品不仅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应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既表现新时期的思想文化,又要折射出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现如今,我国的文艺创作繁荣昌盛,文艺作品百花齐放,这是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反映,也是我国文艺创作推陈出新的很好例证。

文学艺术作品是传承“三个倡导”重要的有效载体。艺术类大学生作为践行“三个倡导”的有生力量,自觉践行“三个倡导”,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习生活的各个侧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而也是我们教学体系内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 大学期间学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转型时期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不断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新活力,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探索出一条以“三个倡导”为统领的“艺高”院校办学模式。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艺高”的办学目标,促进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本校调整专业设置,加大了主体民族技艺的挖掘、整理和研发,就是很好的探索。二是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内教师和文化企业人才双向交流,达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论专业如何,学生敬业为上,诚信待人,举止友善,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艺术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爱国的意识。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向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有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五是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型转化和发展做贡献。加强对安代舞、蒙古四胡、蒙古族说唱(乌力格尔)以及科尔沁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绎。

教书育人,首先是做人,思想引领是做人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艺术类大学生成才奠定了思想基石。毋庸置疑培养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为社会生产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文艺产品是我们的目标。

2 大学生文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文艺作品创作是艺术院校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学成果的检验,它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的统一。文艺作品具有三重境界:一是再现历史与现实;二是抒感与意志;三是释放能量与精神。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作品体裁多样,题材繁多。掌握某项艺术门类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经过大量的耗费时间触感积累,然后进行提炼加工形成作品,它既是个性特征的自然表达与宣泄,也是群体意识的认同共鸣,形成共同认知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创造,产生出精神层面的强大感召力,发挥出教育人的巨大作用。艺术类大学生的作品是思想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肩负“三个倡导”理念载体的文艺作品关乎体现的成败,需要艺术类大学生倾力打造,观众才可能产生认知感直至共鸣。

大学生文艺创作既要丰富多彩又要充满活力,始终以“三个倡导”为统领传承校园文化,坚持把握核心不动摇。第一,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个主阵地,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第二,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以“三个倡导”统领高校文化思潮,推动优秀的思想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高校要高度重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润物细无声的灌输、有效地抵御潜在的不良思想,做好观念形态领域的防范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动向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摆事实讲道理,作正面的疏导,同时加强法治教育。一方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让艺术类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之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3 艺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文艺作品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我们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阔步前进,这是一个需要精品而且可以产生精品的时代。但是,精品只有高扬“三个倡导”的大旗,才能像明媚阳光普照大地,犹如一缕春风温暖人心。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硬性地灌输与简单的说教,怎么把它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体现在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作品里,这就要求我们花费心思做一番研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艺术类大学生在这个伟大实践中,当仁不让地充当生力军的作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能让欣赏者感悟、认知时代精神与人生的真谛,认知历史与现实,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使其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得到升华。我们应当重视文艺的引领作用与教育功能,尤其是在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艺术类高职教师树立先做人后学艺、艺品如人品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类大学生“又红又专”,在教学实践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好作品,为即将从事的文化传播事业服务,为践行“三个倡导”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创作的作品必然宣扬的是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培养他们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基本原则。艺术类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引导他们认同与践行“三个倡导”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研究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与践行“三个倡导”,就是在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三个倡导”的基础上,深入研讨群体条件,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探索和寻求艺术类大学生践行“三个倡导”的动力机制,使“三个倡导”深入党心民心。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散漫的特点,我们要以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为切入点,结合法规、校规相应的案例,反映法律面前官民平等、学管平等的实际,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三个倡导”的引导体系,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注重寓教于乐、以理服人。以此来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认知、感悟、体验“三个倡导”,使其价值观念循序渐进地被艺术类大学生个体所接受,让理论层面的东西接地气、达人心。当然,这些目标的取得,不能指望一两堂课的时间和区间,应该做长期的教育导引。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三个倡导”的“24字方针”之解读最终要在未来表现于文艺作品中。详细的人类认识实践过程即理性指导、情感共鸣、思想飞跃、认识提升和融入个人修养五个环节,艺术类大学生达到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三个倡导”,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纳入到自身的认知体系之中,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最终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反馈与影响社会。这一原则是艺术类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也是艺术大学生践行“三个倡导”的活动准则。校级领导各任课教师都有自身的责任担当。践行“三个倡导”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大学生践行“三个倡导”的各种力量及其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和广电总局均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它是由以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为核心的引领机制、以可持续而发展为核心的自我认知机制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推动机制等三个具体机制所组成。践行“三个倡导”的外化途径(文艺作品),是艺术类大学生将“三个倡导”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后,自觉而不是强制的,自由发挥而不是生搬硬套的,主要通过自己的文艺作品、行为规范、社会责任、道德情怀和宽广的视界更大范围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上所述,艺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外、日常修养和综合实践活动途径,最终通过文艺作品呈现给社会。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他们自身修养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作品及文艺创作中充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思想理念,共同为打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江波,李江淼.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思考[J].才智,2009(2).

[2] 霍倩倩.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东盟博览,2012(4).

[3] 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

[4] 吴少进,谢丽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8(2).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5篇

1.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现状

不少职业院校重视职业素养和技能教学,认为胜任岗位要求是第一要务,对艺术教育缺乏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认为艺术教育只适用于艺术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有限的艺术师资和教学资源均投入到艺术专业,非艺术专业仅将相关课程作为课时不够的补充。除此之外,还存在艺术教育缺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不规范,科目不完整,对教材的选用不够慎重等问题。

2.学生艺术学习现状

随着社会竞争、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很多学生存在着不健康人格心理,对生活感到焦虑和困惑,所以,加强塑造学生和谐人格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职业院校学生受社会偏见影响,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多数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或者想表现又不知如何表现。即便自身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但苦于不知如何学习而无法实施。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审美情趣的淡薄,也导致学生对艺术教育报无所谓的态度。

二、加强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作为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加强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对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传承。

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审美教育实现的,是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精神为灵魂”的文艺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体现。而艺术教育能够结合核心价值观建设,转化为艺术理论实践的重要课程,传递中国精神的内核,将中华文明价值体系根植在年轻一代的心中。

2.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方式。

学生都有喜爱美好事物的心理倾向,艺术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理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性精神和健康的人格。让他们自觉地遵循社会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树立自信心积极向上塑造阳光心态,摒弃社会不良风气,传递正能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健康的思维方式。

3.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艺术教育中,随着审美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想得到激发,在体验中不断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情感走向,包括自我生命意识的表现、心理愉悦的感受、欲求的满足等审美需要。如今信息快速更新,竞争激烈,社会人需要更合理的渠道进行压力的释放和宣泄。艺术教育的其中一项功能便是正确而合理宣泄,以促进健康和谐的人格形成。

三、改进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措施分析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建立艺术育人的新理念。

学校需要规范艺术课程设置,扩展师资力量,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从教学计划、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评价、管理组织系统与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制定规范。在课程内容上,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艺术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设文史哲、自然科学、反映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课程,并在选修学分上有一定的要求,确保艺术教育不流于形式;开好文学、音乐、书法、美术、摄影等系列选修课程和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师、专业教师进修培训等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2.职业院校艺术教师应革新观念,积极投入教学改革。

积极编写适应学校及学生现状的艺术教育校本教材,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使艺术教学由教师单向灌输向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成长转化。积极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净化学生心灵。通过体系化的建设,将校园文化打造成学生主动参与、凸显人文关怀、彰显学校特色的系统工程。集成多种社会资源,把艺术教育延伸到校外,例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及历史遗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将学生的审美教育社会化、实践化。

3.调动学生的艺术学习积极性,锻炼和展示艺术素养。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6篇

(一)旅游产品设计的自身特征

旅游产品的设计,是旅游开发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旅游产品设计需要具备四条标准:定位准确、核心吸引力凸显、游玩方式适应游客需求、投入产出合理。在同样的资源与市场要素的条件下,通过旅游产品设计,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结果。例如以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产品设计,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本身就可以给人以美感,能够作为观赏对象;也可以以资源为背景,进行产品设计,打造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还可以完全“无中生有”,打造主题公园等。对旅游产品设计而言,最重要的是确定游玩方式,即“玩法”。但它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形成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转变

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同时,回归传统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渴望。经历了19世纪的工业化,走过了20世纪的信息化,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忙碌单调的工作使得当代人身心俱疲,向往先辈们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回归传统成为世界各地工业化国家居民的普遍诉求,人们希望能在忙碌之余,体验更多的传统。这种传统,包括传统民间艺术和传统生活方式。传统生活方式的复制需要很大的成本和特殊条件,它的制约因素很多,可行性在当代并不是很大。所以传统民间艺术成为人们回味传统的主要媒介,它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寄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扩大,传统民间艺术的市场也不断扩大。各种由传统民间艺术衍生出来的旅游产品纷纷被开发出来。比如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本是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的偏僻小县,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等资源。蔚县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作品是蔚县剪纸,这些年来,当地着力发展以蔚县特色剪纸艺术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在剪纸不断畅销的同时,更是带动了当地的蔚州古城文化游和大南山生态游等旅游产品的发展。简而言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有愿望并且有能力来体验富于传统民间艺术气息的新生活方式。

(三)国外先进经验的启示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当代国际社会、世界大市场中,要想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长期处于不败之位,就必须深入挖掘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用最深刻的民族优秀传统去赢得竞争。当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综合实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文化等软实力的竞争。传统民间艺术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各国在竞争中已经有了成熟的典范。这些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借鉴和学习的。我们以英国作为一个正面典型。英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诞生了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约翰•列侬等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二战以后,英国社会各界就开始逐步探索发掘渗透不列颠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旅游产品。例如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莎士比亚故居游,集莎士比亚故居参观、莎士比亚主题公园游览、莎士比亚代表剧目欣赏等环节为一体,在深刻发掘和突出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传统民间艺术,展示英国精神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增加了英国的旅游收入。英国传统民间艺术在旅游产品设计中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定位准确,定位于国际和国内各个阶层,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适应性口径比较宽;核心吸引力凸显,彰显不列颠传统文化的主旨突出,难于复制;游玩方式适应游客需求,散步观览、互助互动等形式多样;投入产出合理,景区管理部门制定的规划长远并且科学,可持续性较强,景区普遍极少依赖政府,依靠科学方法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民间艺术渗透进旅游产品设计的要素

(一)准确定位

定位事关旅游产品的设计质量和它以后的运营管理、长期良性发展,准确的定位是旅游产品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1.选准传统民间艺术的切入点我们在设计旅游产品过程中,要明确可以运用的传统民间艺术内容和形式。内容上,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传统民间艺术中存在的低俗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的要坚决摈弃。对于传统民间艺术,我们要坚持全面立体的发掘,杜绝断章取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传统民间艺术的完整和生动。形式上,要注意把握当代人的心理特质和生活习惯,使得传统与现代可以实现比较好的对接,促使渗透进传统民间艺术的旅游产品能够被更多群众所接受。例如,在圆明园遗址景区,设置着3D电影院,采用先进的3D电影技术为游客生动展示立体的、壮美的圆明园,广大游客在新的表现形式下,直观生动地认识这一民族瑰宝曾经的辉煌,提高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2.选准传统民间艺术的市场定位首先,应该通过前期市场调研,搞清楚将要开发的旅游产品面对的是哪些人群。如果是中老年群体,那么根据中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设计的旅游产品在表现形式上要尽可能地突出传统民间艺术的本色,旅游产品的游玩方式、价格定位也要相应地作出较为合理的设定。而如果是青年群体,要以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和兴趣培养为主旨,多采用一些直观的技术吸引广大游客。其次,应该在设计初期明确旅游产品面向的是哪些区域。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不少“家家乐”旅游项目兴起。这种旅游产品普遍能够很好地突出传统民间艺术,地域性极强。但是由于这种产品的设计和实施主体多为一家一户的普通居民,风险承担能力较低,所以必须明确面向的区域范围,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河北省张家口市堡子里景区是2000年左右开发的明张家口堡戍城遗址公园,随后周边居民以这个景区为依托,纷纷办起“家家乐”,集塞北特色饮食文化、塞北农牧过渡带居住方式、蔚县剪纸为代表的张市各县民间手工艺术为一体,着力吸引张家口市以及附近北京、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游客。现如今,堡子里民俗艺术景区已经在整个京西北地区取得很好的声誉,正在循序渐进,努力争取打开整个华北地区市场。

(二)凸显核心吸引力

核心吸引力是一个旅游产品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核心吸引力就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一个产品的成长。传统民间艺术渗透进入旅游产品设计中,必须加强对产品主旨的宣传力度。每一种传统民间艺术都有它们吸引人的地方,但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的影响却相距甚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没有进行很好的产品包装。首先要突出地方特色,既凸显传统民间艺术,又突破原有模式创出新意,突出“独”“特”意识,让广大旅游爱好者形成“惟其独有”“惟其独优”的观念。其次是要有文化内涵,充分将传统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本质凸显出来。福建客家土楼的宣传标语是一句闽南语的歌词“爱拼才会赢”,这就极为生动地凸显了客家土楼传统民居艺术背后渗透的客家人拼搏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给各地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最后是要注意包装的简洁方便性,过分冗杂的宣传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应当甄选最能突出传统民间艺术的宣传形式,概括而生动地阐释出旅游产品中渗透的传统民间艺术精神实质。此外,完善旅游产品配套服务、加大旅游产品衍生商品的推介等手段,都能进一步从基础上凸显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游玩方式适应游客需求

传统民间艺术种类各有不同,有的实用,有的便于观赏,有的适于把玩。我们要根据这些艺术不同的特质属性,制定不同的游玩方式,使得游玩方式最大限度适应游客需求。例如传统饮食和民居艺术,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是可以运用的,并且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让游客最大程度地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这些艺术中,比重最大的应当是观赏性艺术了。我们前面说到蔚县剪纸的例子,剪纸、书画、戏剧、杂技这一类艺术形式主要是用于观赏,通过观赏给人以美的体验。对于这类艺术,要善于发掘它们的商业价值,积极开发衍生旅游商品,运用这些商品为载体,扩大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最后我们来说适于把玩的民间艺术,比如各种手工雕塑、编织作品,各种形制的古代建筑。这些包含传统民间艺术的旅游产品,在设计时要格外注意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注意继承与弘扬相结合,通过设计游客与产品无距离的接触,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投入产出合理

在产品设计中,必须注意投入产出的科学合理性,才能保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安排资本、人力资源等投入要素,根据先期定位确定总投入规模。投入重点要放在跟传统民间艺术保护、发掘、创新相关的各个领域,保证传统民间艺术在创造效益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投入产出始终要有一个平衡,尽可能减少对国家对政府的依赖性,运用市场手段来决定和解决各种经营问题,以市场来拉动旅游产品发展,给传统民间艺术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因子。

三、总结展望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设计;设计文化;传承;发展

艺术设计是造物的艺术和文化。设计无论是作为艺术还是作为商品,它都是文化的产物,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品质。作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确证人的存在,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它培育和滋养了人。是我们社会文化的高度提炼。

一.关注传统文化的体现

当下,在改革开发初见成果的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开放,文化产业受到国外文化冲击,在欧美、日韩的文化输出下。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国外的文化,尤其是动漫、服装、家具、室内环境、工业产品尤为严重。加上国内的艺术设计严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发掘,盲目模仿导致一堆山寨设计的出现,反而加剧了中国设计的恶性循环。设计产品中缺乏对文化这个概念的体现,是当下面临的严重问题。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辗转遗留下来的工艺文化品,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多时代并存的特殊关系,所遗留的工艺文物所用的材料和制作方式各不相同。所以,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提取共通的设计符号对于确定我们当代设计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我们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是通过对其存在的工艺文物的研究而确定的。而我们能反过来通过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文物的研究确定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内核,并加以提取和完善应用于当代的艺术设计中。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文化以及内涵,只有民族的设计才是真正充满魅力的设计,才是国际的设计。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盲从大流就会被世界所抛弃。

二.当代生活方式中的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0世纪的中国生活方式转型,首先是从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变。这个过程是伴随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发生的。恰好与当代设计进入中国的时间段重叠,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化为基础,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代艺术设计却是以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工商和法律作为内核。所以当代的艺术设计是为现代生活的设计。当代设计关注的核心是商业化和工业化,而这正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所缺失的,加上外来文化对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包装,使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一直聚集在西方。未能回头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5000年的文明是传统文化的具体承载者,而工艺美术品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时候,不难发现从夏、商、周的神秘、威严到大唐的富丽华贵,再到宋朝的典雅、秀美的作风,都是由传统文化所串联起来的。因此,传统是积淀的、可变的、发展的、发展的、有生命力的。可以概括为(1)传统对于现代而言,有时序上的先后之别,传统是旧的,但不一定是落后的,是来自于过去但现在仍有生命活力的东西。(2)传统是积淀的,从远古至今,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总是不断延续的。(3)民族的传统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又有无数小的分支,因此传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4)多元的传统又必然是流动的、有机的,而不是僵化的。(5)在时间的流变中传统是历史的选择和人的主体性参与选择的。因此,传统是变化的、发展的。

所以传统文化本身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资源与宝库,是民族凝聚的力量。

三.整合设计与传统文化

设计是文化,设计也有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从现代设计来看,传统的手工艺术实质上可以说是它的传统。传统的艺术设计,包括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漆器工艺、染织工艺等等。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以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夺天工的工艺,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工艺大观园。而由这些伟大的创作和设计所沉淀积累的设计传统,不仅仅代表辉煌的设计历史,更成为当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文化源泉。

当代设计首先是为当代中国人的设计,为中国人的设计不能不关注中国文化,设计实际上一种文化的设计,这种文化的设计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设计,因此设计中的文化取向尤其是民族文化取向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从当今世界设计看,意大利、法国、日本这些设计大国,其设计无一不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之中的设计。

对传统的理解和接受有个过程,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当代设计的营养,现在主要还是一借鉴为主。更主要的是还停留在形式的表面,有的设计实用的传统的装饰纹样和传统的造型就有了民族的特色,笔者认为这个是肤浅的。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一直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建筑、图案和纹样。但是日本设计师努力将中国文化提炼成而形成日本独特的美感。即将传统的文化经过现代设计思维的消化,融入现代设计中。

所以我们必须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并把它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以至在我们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的和美感的优秀设计。

四.结语

民族意识的培养,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我们永远的使命。这不只是民族形式的延续,而是应该把民族文化视为一种观念,是内涵的发展与丰富、提炼与创新。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提炼、升华,使其融入设计,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设计腾飞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8篇

对于美学来说是没有地域的界限的,伴随着社会和历史的演进,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绘画艺术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断地加深,都潜移默化的对艺术家的审美和绘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核要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方面寻找到内在的含义。正如明代王履在《畸翁画叙》的“华山图序”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唐代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可以想见艺术家当时为了艺术忙碌的身影,中国画家崇尚疏宕空灵,老庄的自然无为,禅宗的“无相见性”,这就使中国绘画呈现出开阔、博大,或是幽微,简淡的风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理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这种文化思想反映到中国绘画中其实是一种实有心境的直诉,典雅而中庸。正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一样,是一种艺术人格的理想追求和实现,这种追求是高尚、和谐的,是化育万物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是艺术“大我”的最终归宿,它可弥补当代艺术所展现的种种困惑。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儒、释、道三家其根本也是一体的、的谐的、中庸的。《中庸发语》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者。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老子?道德经》:“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都是讲究空有不二,空有圆融的中道思想,是中国传统精神“与人和”“与天和”“与己和”的完美体现。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的融合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很多事实证明了中国的绘画的形态是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方面,它的内在艺术价值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内核中。它们崇尚“韵者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熟,熟极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明?李日华《竹濑论画》)而西方艺术更注重忠实地以一种描摹自然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绘画,或是通过客观真实的物象展现敏锐感官所触及的物象实质。而西方艺术无论是中世纪的神学占主导地位的禁欲主义绘画,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都与中国传统艺术有所不同,它们大多力求追随透视法、明暗法,对对象惟妙惟肖的进行刻画,这使得他们表现客观物象的方法始终受“器形”所“制”,无法将“意”解脱自如起来,他们的绘画始终是某一方面的展现,而不是浑然质朴的精神直面,就象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描写的一样“希腊人和意大利人只看到人生和人生的最高最挺拨的枝条,在阳光中开放的健全的花朵;伦勃朗看到底下的根珠,一切在阴晴中蔓延与发霉的东西,不是暗形就是病弱和流产的东西”,西方艺术每个流派,每种思潮所产生的风格,都体现着艺术家执著,精深的探究天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演进和变化对于中国的绘画艺术和绘画理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中,诗歌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绘画的艺术形式与内涵也产生了深层的影响,给予了中国的绘画内在的艺术的构成,对于中国书画艺术或中国字画艺术,产生了诗性与绘画诗意的综合的艺术的意境,这种现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元素与绘画相互融合的产物,文学和绘画的相互融合、互相表现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入了世界大同的文化的因素,由于自身在发展与变革的进程中,吸收和引进西方的文化内核,包括西方的绘画艺术等。经过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不断地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变革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内核,对于中国的绘画艺术的形态和发展演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中国的传统艺术的精神和内在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改革不断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使命,但是根植于中国绘画中的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些内容本质依然没有改变,这便是中国绘画的精神理念。对于保持中国绘画的独树一帜的风格尤为重要。

总结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9篇

许海峰(1980-),男,浙江上虞,双硕士,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研究。

宋蓉蓉(1983-),女,浙江温州,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研究。

摘 要:东阳木雕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目前对其的“非遗性”保护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将结合当下的内外部环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性,提出对东阳木雕进行生产性保护概念,并对此进行理论研究,为其在当下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必要的探索。

关键词: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1、概述

1.1“生产性保护”概述

“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最早是由现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于2006年在其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直到2009年元宵节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保护大展系列活动”中,对“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也作出了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形态和文化内涵,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市场化手段,将具有转化经济资源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对具备进行产业开发条件的项目,形成相关产业,通过产业化促进其发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活态性保护、原真性保护等保护方式与手段一起,并列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的基本方式和原则之一。

1.2东阳木雕历史与现状

东阳木雕是以地处浙中腹地的县级市东阳市地名命名的一项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具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其起源于商周,滋长于秦汉,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应用在建筑及其装饰上的以平面浅浮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雕刻艺术。” [2]东阳木雕是浙江三大雕刻之一,位于国内四大木雕之首。其在2006年其被录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至此,东阳木雕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在新世纪得到了新的发展,如东阳市目前已把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作为市支柱产业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东阳市现“全市已有木雕企业2733家,专事木雕制作的加工点、家庭作坊2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3.4万人,产品涵盖建筑雕饰和建筑装潢木雕、家具和日用品雕饰木雕、陈设欣赏品木雕、宗教用品木雕等四大品类,年产值达145.2亿元。” [3]截止2012年底,“东阳市木雕・红木家具上规模企业95家,经工商注册登记的生产企业1200余家,经营户950余家,从业人数近10万余人。全市木雕・红木家具产业完成产值约120亿元,新增投资约2.4亿元。” [4]其中年产值已超亿元企业10多家,5家企业入中国红木家具30强,拥有自主品牌15个,2012年其产业值约达120亿元,新增投资约2.4亿元。目前,东阳市拥有艺海路、吴宁东路、东阳中国木雕城、东阳红木家具市场、南马镇红木家具市场及横店镇红木家具市场等数个专业性市场,木雕产业已成为东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次,人才方面,目前,东阳木雕现有从业人员13.4万余人 [5],并具有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1名,部级艺美术大师6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5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家10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3人、省级5人。全市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168名,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28人、工艺美术师215人,助理工艺美术师631名。 [6]以上人才,绝大部分是从事木雕事业,强大的专业人才优势在全国手工艺行业中视属罕见。综上所述,东阳木雕在产业发展、人才方面都拥有较好的基础,产业化发展红火。因此,我们认为,基于东阳木雕的历史特点以及其自身属性,当下的产业化发展为其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实行“生产性保护”符合其保护与传承的特点与要求。

2、“生产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2.1“生产性保护”的目的

东阳木雕是随着传统传统建筑的发展而来,作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对其器具的设计与制作、装饰与美化一项传统工艺。其不管是在建筑装饰与室内陈设设计与制作中,还是在传统的婚嫁的嫁妆器具中,均是东阳木雕集聚展示的区域与载体。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以适合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存在并以此连绵不断地发展至今。确切地讲,东阳木雕至今还能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与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是因为其适应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的设计与制作、装饰与美化,符合了区域百姓的审美要求与心理需求。因此,对其提出进行“生产性保护”是符合东阳木雕作为传统手工艺的自身基本属性、特点与要求。

2.2“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东阳木雕作为传统手工艺,其具有固有的雕刻技法、传承模式、传承特点与要求等,在历史上东阳木雕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进行。行内形象地概括了其学习的历程,即“三年学徒,四年半作,十年出师。”这说明了东阳木雕这样技能学习的难度与时间的跨度,“这基本上是一个东阳木雕师傅的成长时间表,古时如此,现今亦然。跟中国其他传统技艺一样,东阳木雕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拜师学艺,练得十年功,方可有所成。” [7]东阳木雕能发展至今,该种保护与传承模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据非遗传承的基本模式与特点,即通过师傅的“口传心授”模式与学徒自身的“偷学”加实际项目的实践,并在与师傅的实践和指导中习得东阳木雕的“核心技艺”。因此,东阳木雕的传承实质上是在实际的项目生产过程中加以传承与发展的。鉴于此,当下我们提出的“生产性保护”概念是适合东阳木雕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实质和属性要求的。

3、东阳木雕“生产性保护”的路径与策略

东阳木雕的发展始终是扎根于传统建筑、百姓日常生活器具的设计与制作以及符合百姓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当下提出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保护,在遵循非遗产本质属性与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对非遗保护成功案例与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东阳木雕进行“生产性保护”应遵循的路径与策略有以下几点:

其一、坚持工艺精品的纯手工制作的路径与策略。

东阳木雕作品中的精品工艺,其代表着东阳木雕的历史、工艺水平和艺术品位。同时,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木雕艺人在雕刻过程中对材料本性、设计内容的定位、设计意图的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思考,加之在雕刻过程中对雕刻灵活多变的处理,是艺术性、独特性、灵活性、不可复制性等特性的集中体现,这也是雕刻艺人的设计思想、文化底蕴、个人喜好、艺术修养等综合体现。鉴于此,我们认为,这也是东阳木雕核心技艺难以传授的难点之处。

东阳木雕的“核心技艺”是从设计、打胚到装配等二十多道程序,而在当下的工业时代,传统工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业技术的渗透从而导致其“核心技艺”的丢失。因为,我们认为,只要其“核心技艺”不在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中流失,东阳木雕这门千年传统工艺也就不会流失。而依据东阳木雕实际,我们认为具有各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艺人们,鼓励其坚持纯手工制作,主要生产传统的木雕作品为主,重点突出作品的原创性、独特性、收藏性、观赏性、艺术性等属性为主,从而实现东阳木雕较高的经济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等价值属性,以打造东阳木雕精品为主,以此促进大师们的收入,从而改善他们的创作环境,并反哺于东阳木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其二、走现代工业与流线型生产制造的路径与策略

东阳木雕的产生与发展根植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器具的设计与制造、装饰与美化过程中,鉴于其较强的日用性特征,加之当下东阳市大力发展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我们也认为,对于东阳木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基于其核心技艺不丢失的情况下,鼓励其面向市场进行产业化发展。但在发展中我们认为可以依据以下方式进行:(1)流水线式人工操作模式。把其作为工业产品在对其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可参照现代企业的流水线式生产模式,分解东阳木雕生产过程步骤,各个步骤均以熟练的木雕工人进行实施,把握其总体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生产速度。同时,也可以此对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的提升与精化。(2)“精雕机”应用的适度化生产模式。在当下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精雕机的使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可促进生产的快速化、标准化、统一化,也是工业化生产所需的设备之一。我们尊重合理利用现代化工业生产形式与方式对东阳木雕进行生产,并以此形成规模效应,促使产业化发展,提升东阳木雕品牌效应,并以此反哺于东阳木雕的更好传承与发展。但是我们认为,精雕机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能促使东阳木雕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并反哺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如利用的不好,则会更快的促使东阳木雕“核心技艺”的流逝。因此,笔者认为,精雕机只能适用在如现代东阳红木家具等工产产品上或只能应用在其辅助工序上,绝不能应在其雕刻的核心技艺上。确保其核心技艺的不流失。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东阳木雕的“生产性保护”应该坚持以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坚持以各级工艺美术大师为主,设计制作以原创新、独特性、欣赏性、收藏性、艺术性为主的纯手工作品,保护其“核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建议流水线式人工操作模式和精雕机”应用的适度化生产模式,从而确保其核心技艺的不流失。本文以此抛砖引玉,对东阳木雕的“生产性保护”进行必要的思考与探讨,从而为这门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能取得更好、更全面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来源: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创新项目《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R466005

参考文献

[1] 汪欣.对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认识[J].艺苑,11(2).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10篇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多元化的需求等等,现代汉字被广泛的运用的设计领域,诸如: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等。以内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领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这样的发展形势也就决定了现代汉字需要融合一定的艺术设计内容来进行对字体形态进行装饰,突破传统汉字语言的界限。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粗略的谈一下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中的装饰语意。

外在形态:汉字与图形的相结合

汉字最初是由图形演化而来的,从这个角度说汉字具有图形和文字语言的双重特点。现代汉字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以汉字本身的内涵或者寓意为基准,设计与其相符的符号或者图形借以来与汉字设计相融合,以新的视觉形态展示给大众,给大众以视觉冲击力。图文结合的汉字设计思路成为不少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同时图文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而且还利于人们思维上的接受和记忆。以这样生动、形象的视觉元素来传播文本信息,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加深人们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和了解。这种汉字艺术设计多用于:广告、牌子、包装、形象设计等等。它能够以图形的直观性来更有效的传递语言文本信息,便于信息的传播。如:“心曲”作为一个咖啡厅的店铺,它的招牌上设计的字体是:“心”字最上边的点以图形“?”代替,“曲”字中间的一横以图形五线谱代替,两个竖线以图形钢琴符号代替。以图形来传达咖啡厅让人心灵栖息的地方,心、音乐以图形来展示,更能够让人从心底放松,缓解自我。现代汉字艺术设计在外在形态上注重视觉元素的调节、交换、组合等等,而其核心表现形式即是:汉字与图形的相结合。

核心精神:追求意境上的“和”

汉字艺术设计在理念上大多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人们的欣赏、视觉追求等也同样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就是对于新的事物,人们衡量也会以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这样以来,汉字艺术设计作为吸引大众的主体,在设计过程中自然的也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对于我国的设计思想理念可以追求到古代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禅学思想的核心――和。古代人认为“和”是万物出现的源泉。现代汉字艺术设计在审美上也体现了对“和”的意境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达到“图文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以中国银行的标志“”为例,它的中间选用了“中”字的弱化使用,其整体是中国古代的“钱币”标志,二者相结合使用,凸显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即:整体的平衡、和谐,给人以良好的感觉。目前,现代汉字艺术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思想内涵上的“和”,其设计的思维点也可以说是从始便定位在“和”上,即:让汉字的设计以新的结构来形成“和”的产物,以“和”的特点、思想内涵、意境等等来凸显现代汉字艺术设计的魅力。

意境神韵:借鉴中国书画艺术

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与我国的书画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我国的书画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其设计作品的意境、神韵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是最能够凸显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气质的艺术作品。汉字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载体形式,在设计上自然也就注重民族性的凸显,从而现代汉字艺术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凸显民族特性,开始或多或少的借鉴书画的用笔手法,力求创作出书画艺术的意境、神韵。现代的汉字艺术不乏运用书画的笔触、墨韵的手段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使得汉字设计在创新的过程中又具有民族神韵。诸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徽“舞动的京”其设计便是对书画艺术元素的灵活运用,即:以篆书的“京”字来作为标徽主体,还有印章、汉竹简文字特征等等,从整体上来凸显时代性的同时又使其不缺乏中国文化神韵,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借鉴中国书画艺术来进行现代汉字艺术设计的手法能够从根本上凸显传统书画神韵的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创新性。

总的来说,汉字作为我国语言的最基本符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字艺术设计也在不断的创新,尤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受大众审美需求、时代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现代汉字开始与艺术设计相融合,运用诸多的元素来进行装饰自我。进而也就强化了现代汉字艺术设计运用装饰语意凸显其艺术魅力,促使了汉字突破原本传统汉字的运用范畴。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11篇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东渚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致力于建立市场推广、销售渠道、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并融合苏州文创产业发展理念,加快传统产业发展步伐,提升苏州、东渚的知名度,将吴文化推向世界。未来,其将会让你领略更多苏作之典雅风范。

薄胎玉雕

俞挺已从事玉雕行业二十余载,其间刻苦钻研玉雕工艺技法,勇于拓展,敢于创新。于2000年创办“钰轩玉艺工作室”,其玉雕作品以设计制作风格独特而著称,在多届部级、省级、市级专业评比中屡获大奖。工作室宗旨:“诚信为本、德艺双馨”。致力于中国传统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俞挺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玉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苏州高新区政协委员,苏州高新区东渚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

缂丝创新

吴文康自幼受缂丝工艺熏陶,三十多年来致力于缂丝研究,在保持缂丝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兼备了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让传统的缂丝艺术与现代生活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吴文康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高新区东渚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缂丝分会会长。

红木世家

江明华出生于苏州高新区东渚镇红木世家,从小深受红木文化的熏陶。现为中国家具工艺大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苏州工艺美术大师,苏州高新区东渚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木雕分会会长。

现代叶绣

作为中国江南文化代表之一的苏绣,与中国传统服饰的关系渊远流长,而郑叶青更关注如何把传统刺绣和现代工艺结合,在心研究和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将苏绣精湛的工艺手法重新运用于流行服饰,再精细地表现苏绣独有的柔美、高贵气质。将民族与流行元素相融介入中高端女士衣着的设计,在设计和制造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追求如苏绣般的精致和质感。郑叶青现为中国服装设计协会会员,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苏州高新区东渚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刺绣分会副会长。

核记工坊

对于苏州市高新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建东来说,“学习”是他一生的课题,他1996年跟随光福镇羊红方大师学习紫檀木雕刻;2004年拜核雕大师、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宋水官为师学习橄榄核雕刻。2005年成立核雕工作室,2010年成立核记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成国内最大的橄榄核雕基地。并且注重社会公益,通过与盲聋学校的合作,通过开展核雕课程丰富残疾人的生活与文化知识,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道路。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12篇

中州是河南的古称,也叫中土、中原,有时候甚至代指中国,意思是国之中,华夏之中。中州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着厚重历史人文,自古被视为帝王之州。自西汉至北宋,中通正统王朝大都建都中州,是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天而立,以经营四方”,它涵盖了很多王朝代帝国的历史足迹。因此,中州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州人依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再到中州的龙山文化以至夏、商、周,直到秦汉唐宋文化及以后,中州文化始终延续发展。中州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历史性是其核心,“天人感应”是其世界观,即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心灵体验。音乐的产生源自人心对大千世界的感悟,而且还能反过来以其“和”之“声气”调理人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多媒体艺术形式日新月异,民族传统的艺术正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艺术形式眼看要淹没在历史滚滚车辙之下。尤其是传统曲艺与戏曲,正在被商业的大潮一次次洗礼,有的岌岌可危,有的改变了形式面目全非,有的则是完全地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中州作为中华传统艺术和传统音乐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传统曲艺和戏曲的大省,也摆脱不了式微的命运。对此,不少有责任心的专家学者,便尽力去研究探讨,希望能让这种传统艺术能传承下去,至少在学术领域能够保持一席之地。郭德华、刘世嵘编著《中州传统曲艺戏曲音乐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便是一本优秀的关注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著作,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学习。该著作结构上主要分为曲艺音乐和戏曲两大板块,共十章内容分别论述了曲艺及戏曲的艺术类别和剧种及其各自艺术特色,并通过传统经典曲目的示例解析,充分展示了传统艺术的丰富发展与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该著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背景的溯源寻踪,二是对传统戏曲的条分缕析。对于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其文化氛围。长达三十页绪论,从地理位置到朝代的更替,以及历史文化的沿革与发展,为中州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做了浓厚文化蕴藉的铺垫。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展开对中州传统音乐形式及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从总体上概括论事音乐艺术的发展,并且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展示特有的艺术蕴含与意境。作者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州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戏曲音乐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气韵之美、意境之美四大特征。阅读著作,就像慢慢展开一幅淡雅的写意国画,留下典雅清新的艺术印象。而在展开论述曲艺和戏曲两板块内容,同样也是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介绍其形成发展及艺术语言演变,逐步展开曲艺音乐类型和戏曲剧种的介绍。接着,从文化高度对戏曲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梳理,让读者领略到浓厚而博大文化蕴藉,对中华传统艺术充满期待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作者发自内心对戏曲艺术的充满关注与期待。一是探究了曲艺与戏曲两种传统艺术的渊源关系。从作者介绍的戏曲的发展与演变来看,戏曲在剧种的演变、演唱艺术及曲牌发展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可以说,对某些戏曲剧种来说,戏曲是更加系统化了的同名曲艺形式。比如中州弦子书中小鼓弦唱腔里有〔二八板〕和〔流水板〕,而在河南豫剧里也有同样曲牌和调子。二是对戏曲艺术文化研究进行了详尽地介绍。中州的戏曲艺术可谓博大精深,其艺术流传之广,在国内只怕还没有一个省份能够与之相比。作者从各个剧种的发展沿革、唱腔、曲牌及演唱艺术进行介绍,并通过示例来演示解析,让读者通过文字阅读来想象粉墨登场的场景,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熏陶。作者在介绍这些剧种艺术的时候,特意站在文化的高度、从学术研究的高度来探讨戏曲艺术,使朴实的中州戏曲增添几分人文气息,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开拓了学术理论空间。三是表达了对戏曲艺术传承式微的忧患。现代信息与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生活方式、休闲娱乐和艺术欣赏产生很大的变化,“戏曲”这一古老艺术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作者对中州戏曲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显示出了极大的担忧,虽然只是篇末的几页纸,但却让人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忧患。虽然其中也展示某些戏曲的流派艺术的良好发展势头,也列出不少戏曲艺术家、学者多年来的贡献。但是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今天,我们到底能不能守住并传承这份古老的艺术呢?这是作者关注的核心问题。虽然,中州大多数戏曲剧种都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但也只是名录而已,真正把传承发展落到实处,还是任重而道远。

总之,通过本著作的认真学习,读者不但能体会到中州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能意识到,在新的时代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问题。只希望在将来,这些绝美的艺术形式不只是书页上的文字记载,而是活跃在人们生活当中的艺术行为。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13篇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校报、网络、多媒体等是主要宣传方式。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部分高校时发现,40%的大学生认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0.5%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喜欢,认为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35.3%的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的讲授较为抽象,更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47.3%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直观形象的视听资料、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实践,体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应当更加重视教育主体的内在需求,注重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践行“三个倡导”,在自我认知、参与体验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将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审美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通过艺术实践来提高自身美的感受、理解、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用的灌输、说教、制度化、纪律化等方式相比,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其一,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作者对客观形象的艺术加工,使原形更加生动、典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浸润心灵。

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反映了不屈不挠、奔腾昂扬的民族气节;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曲调慷慨激昂,令人振奋鼓舞。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这种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陶情喻理,寓教于乐,是一种以美动人、以美感人的教育形式。将艺术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途径之一,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情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广大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和启迪,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更自然、和谐,效果也更为持久、深刻。其二,艺术教育更具直观形象性。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无论是无形的音乐作品或是有形的美术作品,都是通过最直观、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使学生通过看和听来理解、感知作品的主题形象,深化内在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

鲜明、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吸引人们去感受、领悟美的真谛。比如,通过鉴赏中国绘画、陶瓷、丝绸织锦等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奋之志;通过聆听欢快悦耳、生机勃勃的音乐曲目,欣赏优美的舞蹈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可见,艺术教育不同于理论化、抽象化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彰显其思想的力量,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其三,艺术教育更具自由实践性。艺术教育是通过情感体验认识美、感受美。“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个体的亲身实践,强调个体体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时,单向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教育的教学需要,而是需要师生间的共同参与、互动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则更多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通过亲眼看、亲耳听去感受美的存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促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用艺术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综上所述,艺术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艺术“以美导真、以美引善”“润物无声”的独特价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现课程艺术化,构建艺术育人新课程

“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是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所在。课程的关键在设置,各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思想上统一艺术类课程的设置理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及其在激发学生潜能、修养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艺术教育特色课程。首先,整合校内艺术教育资源,发掘地区文化艺术特色和人才资源,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其次,教学内容要广泛,让学生了解、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用健康的、大众化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最后,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艺术素养。可以结合组建艺术社团、送艺术下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是高校群体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独特反映,它属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构成中的“软环境”,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哲理性、人文性等色彩。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教育人,是一种隐性的价值观培育方式。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而加强“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精髓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以某些优秀的大众化艺术成果作为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熏陶、滋养大学生,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把价值观的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生动的艺术育人环境,寓教于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弊端,从而提升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社团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将符合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和弘扬。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影视鉴赏、音乐赏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赏析等各种社团活动,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注重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社团活动可以把课堂内外有效联系起来,加上活动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浸润学生心灵。最后,加强学生社团的服务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开展送文化下乡、考察民间艺术文化,用艺术的展示宣扬核心价值观中的真善美。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1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文秘站:)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研究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的必要性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本文将主要探讨前一问题,即为什么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主要从信源和信宿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运用艺术化语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宣传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重视在文化层面尤其是语言艺术方面,通过艺术化的语言使党的理论,从内容到形式易于被广大群众所理解、认同并付诸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起草《共产党宣言》时就注重运用艺术化语言阐释革命的相关问题。 “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3]295296;“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僧侣用来使贵族的怨愤神圣化的圣水罢了”[3]297。这些借代手法,在深刻揭示各种“封建的社会主义”的反动本质的同时对之进行了无情嘲讽。对于“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他给予这样的评价:“德国的社会主义者给自己的那几条干瘪的‘永恒真理’披上一件用思辨的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3]300这里,比喻的应用是如此巧妙,寥寥数语比冗长拖沓、味同嚼蜡的长篇大论不知要好多少倍。

非常注重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他指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4]8373并批评那些不学好语言的同志:“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象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象一个健康的人。”[4]8373更加注重运用群众的语言宣传革命理论,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4]851

1928年初,讲到革命根据地和武装斗争的关系,同志打了一个通俗有趣的比喻:“革命要有根据地,好象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5]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把“革命”比为人,把“革命根据地”比为“人的屁股”,革命根据地对革命的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翻阅《选集》可以发现,他在进行党的理论宣传时,总是善于运用各种语言艺术。成语、俚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其报告和着作中俯拾皆是。将红军的战略战术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令;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形势,说了一句鼓舞人心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大举进攻面前,坚定地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概括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将正确的领导方法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概括为“一分为二”。 通过这些艺术化的语言,普通老百姓也能理解并认同党的革命理论。

邓小平也注重并善于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来解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人、搞专业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6]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作了一个最通俗的概括,他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7]382

“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打仗。……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7]323邓小平用家乡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描述了出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形象地说明了只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可以有多种存在方式。

邓小平解释党的理论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无穷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几个字却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铮铮铁语,掷地有声。这让人们明白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的原理。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人们就可能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结果会丧失大好时机。还有诸如 “稳定压倒一切”,“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等等,通过简洁、朴实的语言,让科学的思想沁人心脾,并产生强烈震撼力。

由此可见,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特别注重用艺术化的语言宣传自己的理论、政策。艺术化的语言以一种生活化的、温馨的、平易近人的口吻与画面,将其所要宣传的内容巧妙地蕴涵其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这种语言是其他一般语言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当坚持党的这一优良传统,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

二、语言形态的差别影响民众的选择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政治语言。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权力的运用并不都是由硬性的强制机关,如监狱、法庭、军队来执行,权力更多的是转换为符号形式以隐秘 的方式加以运作。语言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就是通过思想意识的渗透达到对人的精神控制,很多政治意图与行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施,可见,语言问题之于政治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语言,往往逻辑严整、层次分明,系统性、抽象性和学理性都很强。政治语言实质上是一种“习得性”语言,它不同于日常的生活语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810],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严整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学理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语言。因此,对民众宣传时,如果采用政治语言形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容的曲高和寡,影响人民大众对其做全面理解和深入把握。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一种静态逻辑系统,以理性和科学精神为依托,以表现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理性认识为主,力求纯客观地再现事实。它所依据的是语音、词汇、语法材料,力图创建一套能对科学事实进行精确反映的符号系统。因此,稳定和精确的认识是科学语言的旨归,它力求在理性指导下,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科学语言的突出特点是严格遵守语法和常识逻辑,追求语言的表述功能和理,通过正常的语言格式,准确精练地描写、表述事实,主要采用规范的、合乎语法和逻辑的语言形式。

科学语言作为一个稳定的系统,在表现理性和逻辑方面是适用的。但在面对非理性、非逻辑的事物和运动变化着的客观对象或状态时是很难进行准确表述的,特别是面对人的主观感受和模糊朦胧的内心体验时,更是难以用纯理性、纯客观和纯逻辑的科学语言系统来进行表现。

民众乐于接受的首先是一种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使用的口头语、俗语、谙语、歇后语、成语、方言土语等。群众语言跟实际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时代气息很浓,而且生动、形象、幽默,富于概括力、表现力,又不概念化、抽象化。如,同是说要奋斗到底,出自工人之口是“机器不停尽得干”,出自农民之口是“小车一不倒只管推”、“老牛不死还耕田’;同是讲承包责任制好,农民说“实行责任制,人人有本事”,工人说“指标一承包,干活劲头高”,等等。

不仅如此,群众语言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群众语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广泛流传的活蹦乱跳的语言。譬如说,劳动纪律差是“干活一窝蜂”,说揭露矛盾是“敢捅马蜂窝”,说意见不一致是“弹不到一根弦上”,说强迫办事是“强扭的瓜不甜”,说讲空话不办事是“干打雷,不下雨”、“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等等。歇后语更是运用一些生动、巧妙而有趣的比喻,引出一个个深刻的思想内容。如“卖豆芽的不拿秤——乱抓”,“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苍蝇爬在玻璃上——前途光明没出路”,等等。

群众语言因为能够反映民众的实际生活,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表述上也朗朗上口,一听就懂,所以易于为民众所接受。

民众乐于接受的其次是一种艺术语言。“艺术语言,也叫变异语言。从语言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语言常规的超脱和违背,所以有的也把它叫做对语法偏离的语言,西方一些文论家和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破格语言。”[11]艺术语言所描写的是一个情感世界而不是物理世界,它超越实证。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形式的世界,而不是内容的世界。所以,进入了艺术语言领域,就是进入了活生生的形式领域,而不是反映客体实在的原象和本质。艺术语言是一个流变的、活泼的动态情感系统。如:人生不应该打草稿,而现实的生活其实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其实就已经是我们人生的答案——既无法更改,也无法重绘,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每一天[12]。

艺术语言往往用生动的、活跃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社会生活中的场景,让人们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在创造中去审视事物,具有很强的审美功效。它也是普通百姓乐意接受的表述语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民众乐于接受群众语言,而疲于接受政治语言;喜好艺术语言,排斥科学语言。用老百姓的话讲党和政府的理,可以消弭政治语言与群众语言当中的隔膜感和距离感,让接受者能产生“身处其中”的参与感;用艺术语言来表述科学语言,使之鲜活味浓、气韵生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提高认同度就应当使语言艺术化,把政治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把科学语言转化为艺术语言。

三、受众的类型和心理影响理论宣传的方式选择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我国民众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者总是把自己的传播意图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受众,并有意无意地把受众接受传播的状况作为自己传播是否成功的参照。大众传播以传播者搜集、传递信息开始,以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反馈结束。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信宿,即“目的地”。因此,受众是大众传播过程必不可缺的环节。

“每个时代民众的价值观念固然受着统治思想与传统思想的影响,但由于民众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文化圈里,其价值观念与统治阶级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从现实社会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从通俗故事里懂得多彩的行为模式,以有助于对历史和现实作出简明切当的判断。”[13]因此,尽管每一时代的统治思想通过行政的、教育的、舆论的、伦理的方式向民众灌输,而民众也不能不受其影响,但民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集体意识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受众的类型和心理对理论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之所以必要,原因就在于此。

(一)受众的类型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语言的艺术取向

接受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过程,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都会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范式,又因接受者天赋、经历和个人文化修养千差万别,不同接受者对作品意义的理解、领会就不同;同一作品在社会历史中的各种不同历史背景中也会呈现不同的意义结构,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中对不同的读者也有不同的意义结构。“故才高者苑其鸿材,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14]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受众是不同的,但是能够找出统一性。笔者试图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和民众受教育程度来说明这个问题(见表1、图1)。

表1劳动力人口的“现职”或“终职”社会阶层结构

阶层人员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公务员及企

业管理阶层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国有企业 办公室工作人员、非国有企业管理人员8.78.7民营企业阶层有雇员的业主3.712.4知识分子阶层各级各类科研人员、

教学人员4.817.2工人阶层各类企业工人,其中也包括居住在农村但从事工业生产或机械维修的人员(包括了农民工)27.344.5自雇阶层自我雇佣人员或者家庭成员经营人员(如夫妻店等)13.257.7农民阶层以农业生产或畜牧业、

林业生产为职业的人员42.3100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CGSS调查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图1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现役军人受教育程度

从表1、图1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以农业劳动者、工人阶层和自雇阶层为主,他们占总比的82.8%,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受众,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受此影响。而从我国整个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来看,小学和初中文化所占比重超过70%。这就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方式、方法不能过于知识化和理性化,而只能生活化和感性化。“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我们无论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15]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对象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农业劳动者、产业工人,那么,其表述语言就应当以生活化的、艺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民众才可能接受并认同它。

(二)受众的心理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

受众的心理必然经历一个“提供的讯息可接受的讯息接受的讯息注意到的讯息内化讯息”[16]的过程。受众的动机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提供的信息”的生命力,因为受众的动机主要由受众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或者兴趣,受众才可能选择接受的形式和途径,并最终实现“提供信息”的社会功能。可见,由需要和兴趣支配的受众心理在讯息的传播过程中是异常重要的。

文艺作品往往隐含着受众的心理结构,其实党的理论宣传也同样如此。所以,有人说高度重视当前受众心理研究,是发挥理论知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所得出的。语言的艺术化是受众心理使然。之所以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要艺术化,一方面,艺术化的语言能够让人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令接受者感受共同性的存在,前面所说的群众语言就有这一特征;另一方面,艺术化的语言不仅可以激起人们的兴趣,更具有审美功能;同时变换的句式结构还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空间。

就目前来看,我国受众的心理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不断追逐流行和时尚,经常变换欣赏对象;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传统的主题和欣赏习惯复归,经常是流行的形式表达了传统的主题,而古老的模式填入了当代的故事。同时,我国受众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受众的休闲性动机越趋强烈”、“受众心理疲劳和心理期待交替上升”、“受众趋向不同的兴趣者群体”[17]等,因此,在进行理论宣传时,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可看性的结合。在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交流时,必须紧紧把握“观赏性”、“娱乐性”等要素,把理论的内涵和休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艺术化语言能够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亦能够表现传统文化的精神。鉴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充分发挥艺术化语言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民众的认同感。

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雅艺术进校园 湖湘文化经典 立德树人

高雅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和纽带。它能净化心灵,健全人格,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其在校园文化建O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以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湖南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湖南地方戏曲、民歌民乐、民间舞蹈、红色话剧等为具体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以“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历经9年的探索和实践,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覆盖面广,形式新颖,参与度高,示范性强,以美的形式、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韵味吸引了大学们的目光,已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的切实途径,已成为湖南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的知名艺术教育品牌。

一、围绕“一个核心”,提升高雅艺术进行校园活动的内涵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自建校伊始,始终把传承和发扬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作为崇高使命,把培养和造就功底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的演艺人才当作立足之本,为湖南本土文化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储备人才,以实现薪火相传。近年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本着“育人为本、德育首位”的原则,进一步采用“以美储德、以美育善”的方式,积极开展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湖湘文化经典”为载体,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弘扬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文化厅和湖南广播电视合主办“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成功承办了“雅韵三湘・艺动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认真组织湘剧、花鼓戏、桑植民歌、湖南民族舞、红色话剧等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赴多所高校巡回演出,使直接受益学生群体达2万人以上。同时,还利用网络、微信等现代传媒工具加以宣传和推广,让更多学生了解湖南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高雅艺术,品味湖湘文化经典,使间接受益学生群体达8万人左右;同时,还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了湖南首个“高雅艺术进校园――湖南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探索出了湖南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新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其育人功能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这样不仅拓展了弘扬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渠道,而且开启了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运行的新模式。

二、健全“五个机制”,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效开展

(一)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学院成立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演出和相关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演出的宣传发动以及对观众和演员的调研工作;同时还设立了演出组、后勤组和安全组,演出组负责充实演员队伍及日常排练,以确保演出质量,并使演出达到最佳状态;后勤组负责场地安排、演员生活和演出设备设施安排等;安全组负责活动安全有序实施。

(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2011年,学院专门立项了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行研究的院级课题,科研处出台了立项政策,每年拿出3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高雅艺术的研究工作;同时,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学院将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重要的演出项目列入其中,并从人、财、物各方面给予全力保障。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学院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排演列入学院工作重点,每年拨出专款10万元用于演出;院团委每年拿出3万元配套资金开展高雅艺术实践活动。

(三)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为进一步整合高校和社会的艺术教育资源,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探索全新的育人模式,2013年12月28日,湖南首家“高雅艺术进校园――湖南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落户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大学生德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形成了一个覆盖大中小学,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产生良性互动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新格局。基地自成立以来,组织了39场艺术演出交流活动,开展了25场高雅艺术欣赏、辅导和培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完善多元普及机制

经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协调,活动已在湖南20多所高校巡回演出;同时,根据学生观众的需要和欣赏水平,认真做好高雅艺术讲解和普及工作。在每场演出开始前,表演艺术家们都会对湘剧、花鼓戏和桑植民歌等湖湘文化经典进行具体的介绍,让广大学生了解其发生、发展以及艺术特征,使其在娱乐的氛围下普及了艺术知识;并且还积极主动指导各高校学生艺术社团,辅导其排练和演出;还常常把演出活动与各高校校园文化艺术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使高雅艺术在校园中得到进一步普及。

(五)完善调研工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完善演出活动,演出领导小组健全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调研工作制度,在每场演出结束后,组织工作人员对观众(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演出的演员发放调查问卷,对活动进行调研。对观众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演出效果的评价、对湖湘文化经典的了解程度、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意义的认识、高雅艺术审美观念以及对艺术教育该如何开展的建议等。对参演人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演出的总体效果、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对自身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以及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建议等。同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情况与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三、做到“四个结合”,丰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形式

(一)突出演出节目的湖湘地域特色,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璀璨生辉,源远流长。湘剧、花鼓戏等湖湘戏曲是本土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湖南民间舞蹈、红色文化、桑植民歌等也是极具湖湘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这些湖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紧密结合,在各大高校进行巡演,让广大青年学子领略了湖湘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过程中,学院相继把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补锅》、《刘海砍樵》,湘剧高腔《沁园春・雪》送进校园;通过观看精彩的演出,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到广为传唱的戏曲名段,领略到艺术家坐念打唱、一招一式的优雅与考究,感受湖湘文化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让学子们喜欢这些优秀的湖湘文化,能原汁原味地传承。同时,学院非常重视传统艺术的创新,综合其他艺术形式,走多元化道路。创演的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融湖南传统戏曲和时尚rap于一身,用歌舞的形式表现了农民工与现代城市生活潮流的撞击、冲突和纠缠;创演的大型现代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采用湖南地方小戏来反映当代城市社区底层民众的生活现状;创演的《永不凋谢的姊妹花》在现代话剧中融入湖南传统戏曲和舞蹈,展现革命战争年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对传统文化创新,才能使其长盛不衰。

(二)坚持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做到高雅艺术演出与讲解、观众互动相结合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高雅艺术,领悟湖湘文化经典,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演出现场开展节(剧)目讲解和与观众互动活动,做到了现场演出与专家讲解相结合,台上演出与台下观众参与互动相结合,艺术欣赏和知识传播融为一体,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爱好,而且使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在演出开始前,主持人会根据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安排普及性讲解,深入浅出地解说湖南地方戏曲、舞蹈、民乐等湖湘文化经典的艺术特征,为广大学生加深对高雅艺术的理解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很快地喜欢上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演出时,台上是省内顶尖的艺术家,台下是热情的师生,主持人十分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将演出变成了一堂高水平的艺术鉴赏课和多姿多彩的艺术实践课。如在演出花鼓戏《刘海砍樵》(片段)时,主持人时常邀请师生观众上台饰演胡大姐或者刘海哥,“(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他们与艺术家配合默契,表演得有板有眼,相当投入,精彩的互动不仅拉近了师生与花鼓戏之间的距离,而且常常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这样,通过演出前的讲解和演出中的互动,既排练台上演员,也排练台下观众,让高雅艺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三)开设“雅韵三湘”专栏,创建“艺动校园”微博、微信体系,做到高雅艺术与新媒体相结合

红网建立了“文化润三湘”官方网站,开设了“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专栏。旨在全面普及高雅艺术知识,加强学校美育,筑建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为了更好地传播高雅艺术,网站设立了活动介绍、新闻报道、活动图片、活动视频、观赏指南等四个栏目,专栏共分为艺动校园、艺苑金秋、多彩节目等七大板块,紧紧地将大学生与高雅艺术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湖湘文化经典有效传播以及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微博和微信不仅仅是传讯工具,更是这个时代的烙印,是年轻人思想汇集的地方、社会关注的地带。学院创建了“艺动校园”微博,开通了微信,在演出开始前和结束后对活动进行介绍和宣传,让学生及时知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动态,以便适时观看演出;同时,各承办演出院校利用校园广播、网站、电视台、宣传栏等阵地,广泛、深入宣传高雅艺术活动。这样通过新媒体对活动的传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去了解高雅艺术、欣赏高雅艺术和接受高雅艺术,扩大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高雅艺术在大学校园生根发芽,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并能够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在其心中扎根,从而扩大活动的参与面。

(四)开展调查研究、开设高雅艺术的欣赏与培训课程,实现高雅艺术与科研、教育相结合

目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已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艺术)研究中心,挂靠在艺术研究所,并结合各个场次的演出活动,广泛开展调研。学院在开展实践演出活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在近几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众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状分析――以湖南高校为例》、《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以话剧为例》、《以高雅艺术构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措施――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等。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播湖湘文化,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湖南民族舞、桑植民歌等必需课程,开设了艺术大讲堂,聘请湖南本土的艺术名家授课,使湖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中规中矩地传承;同时,学院作为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还积极组织开设湖南本土舞蹈、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培班,由艺术培训部专门负责。特别是湖南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成立后,开展了更为广泛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欣赏、交流、辅导、培训、演出等系列活动,为更多大学生提供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利用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活动水平,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受众面。

四、发挥“五个作用”,不断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效果

(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湘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湘剧、花鼓戏、桑植民歌、湖南民族舞、红色话剧等传统文化的载体中蕴含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散发出了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既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高雅艺术的需求者和共享者。通过开展以“弘扬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这对当代大学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湖南机电职业学院院长杨翠明在观看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雅韵三湘 艺动校园”《艺韵潇湘》综艺晚会后,深有感触地说:“在流行文化抢足风头、多元文化现象使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更要继承和弘扬高雅文化艺术。无论是湘剧、花鼓戏,还是湖南民乐、民间舞蹈,其经典作品对大学生的心灵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满足了年轻人自身天性的需求,也有益于他们身心发育和成长,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发挥育人导向作用,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湖湘文化经典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而且充溢着厚实的思想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文精神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它将理性的道德灌输内化为感性的道德自觉,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给广大学生以艺术的体念,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于心,导之于行,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爱,对他人的爱,对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并且还使他们受鲜明形象的感染和高尚情感的熏陶,从而起到了净化其心灵和陶冶其道德情操的作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方式,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写道,“欣赏高雅艺术,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审视,是对人格和心灵的净化和提升”。湖南艺术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与各高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或闭幕式结合起来,这样使之与它们自身的校园特色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其校园文化氛围,使之趋向多元化。保险职业学院第八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之花鼓戏专场《五十二家别墅》演出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给其学院师生带来了一个亲近高雅艺术、感受湖南优秀传统文化、欣赏艺术魅力的难得机会,而且给同学们如何给予社会底层人文关怀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启迪;这样校园文化艺术节很好地与高雅艺术进行了对接,不仅满足了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了和谐校园。

(三)发挥宣传报道作用,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

先后有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人民网、红网、新浪网、湖南文化、湖南教育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行了90余次深度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轰动。2012年学院与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桑植县文化局联合举办了“桑植民歌进校园”原生态音乐会;还与桑植县文化局联合举办了的“桑植民歌进校园”系列活动之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该县挂牌成立了桑植民歌实践教学采风基地。这样,不仅加强了对桑植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加强了对桑植民歌演艺人才和高层次音乐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桑植民族音乐文化活态保护,以实现薪火相传;而且开启了学院与地方政府携手保护、传承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学院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利用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活动水平,形成更为广泛的受众面;同时,还进一步整合了高校和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和拓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形成了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湖南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新格局。

(四)发挥“蝴蝶效应”作用,引领全省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广大青年学子,对于参演院校来说,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排练和演出水平明显提高;对于表演艺术教育家来说,有助于高雅艺术走出书斋,面向广大青年学子普及实践研究成果,扩大其影响力;对于各承办高等学校来说,丰富了高校文化生活,促进了高雅艺术的传播,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质。近些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蝴蝶效应的作用,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推动湖湘文化经典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目前,各高校都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的高校把活动作为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或是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一些高校以网络要闻、校报新闻、网上论坛等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大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欣赏高雅艺术,参与评论,聆听专家讲座,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2011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组织了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戏曲、小品的展演,湘潭大学、吉首大学、长沙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纷纷挑选了有湖湘特色的高雅艺术节目参加比赛。2012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被湖南省文化厅和省非遗中心授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单位,被教育部办公厅和文化部办公厅授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优秀单位。

(五)发挥职能定位作用,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雅艺术凝练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它能够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使其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花鼓戏、湘剧、民间舞蹈、红色话剧等艺术形式的演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湖湘文化,欣赏和热爱高雅艺术,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兴趣;这样不仅为大学生提升自我的审美素养提供了载体,而且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欣赏习惯搭建起了平台。当代大学生应当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有着独特的审美能力,有着丰富的知识层面,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始终洋溢着创新的精神。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更是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因此,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内涵,探索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湖南艺术教育的整w水平。湘潭大学红色旅游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建平教授观看《永不凋谢的姊妹花》后指出:“新生代力量正不断崛起,现在的青年人能够将革命题材演绎地如此淋漓尽致实属不易。更为重要的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还提高了我们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了他们的认知面,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弘扬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实途径,不仅可以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而且能优化艺术教育环境,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将满怀实现“中国梦”的激情,不断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建设,使之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传播湖湘文化经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伍益中. 以高雅艺术构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措施――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2).

[2]伍益中.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状分析――以湖南高校为例[J].艺术教育,2012(6).

[3]伍益中.湖南地方戏曲与高校校园文化结合的思考与实践――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J].戏剧之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