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篇

1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具有其特殊性

高职德育应建立完整的体系已是目前德育界的共识,高职德育体系构建中的要问题无疑是确定德育目标,因而也最为研究者关注,但在德育工作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仅确定了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德育途径是德育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把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混为一谈,尤其是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确定了德育目标后,往往是先思考德育内容,紧接着就思考德育方法。有了内容和方法就可以去操作了,不必去想途径问题。实际上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中一个相当“物质化”的存在。它是为了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采用一定的德育方法进行一定德育内容的教育所必须使用的渠道。它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最实在的。没有途径,内容、方法、过程都无所附着。加强对德育途径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其规律的特殊性是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必然要求。

德育途径丰富多彩而且差异很大,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客观性指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教育现实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重要德育因素。但是这种客观存在不一定被德育工作者完全认识,德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自身不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对德育途径的不同认识,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主观性。高职德育工作者自觉地,力求科学地认识德育途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德育工作者对德育途径及体系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势必增强在德育工作中对德育途径进行选择的自觉性。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适合的德育途径,这肯定有利于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整合并构建高职德育途径体系有利于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能。高职教育及其任何一个学段,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德育途径,高职德育工作者把握了这些途径,可以在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结合不同的德育内容、方法使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使其所有作用都发挥出来,没有由于缺乏认识而被闲置的途径。这对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然是有利的。同时德育工作分别考虑使用各个德育途径的时候,必然会进一步对德育内容、方法及过程深入审视,思考其整体运作的适应性,合谐性,使德育工作更符合客观,增强其实效性。

2 高职德育七大途径的特殊性

德育途径一般从总体上按空间特点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基本途径,以学校德育途径为主,但这三大途径的分类过于概括、笼统,缺乏具体的实践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按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对学校德育所经常运用的途径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目前成熟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和传媒七大类途径。

2.1 课程类途径

就课程类途径来说,高职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这一点与其他普通高校并无不同,但从高职德育目标的职业性出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裁减、增删,突出职业性特点,思政课程分别对应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和心理教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重点,如思想教育主要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这一途径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法纪和守纪观念、良好的职业心理等。

学科教学课程指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学科课程,这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中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要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明确每次课的教育目的,准确提炼和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发挥德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践证明这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2.2 实践类途径

实践类途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接受教育的渠道。高职德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好高职优势,紧紧抓住实习这一高职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不放。

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要胜任岗位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而实习正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实习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着眼于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完成“授业”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综合教育过程,具有“传道”功能。通过实习,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的思想情感和学好专业本领的坚定信心,可以使学生形成热忱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情感,养成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习惯,一丝不苟履行职业职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环境设施与实习内容中产生美感体验,直接受到美的陶冶和感化,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对美的造型、结构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包括由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共建活动等,也包括家庭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德育基地开展的活动、社区服务等。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几个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第二是活动内容的广泛选择性,第三是活动主体的参与体验性,第四是活动系统的社会开放性。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德育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江泽民2000年3月1日《光明日报》)“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无论是教学和教育都不得不十分重视实践的途径,这是一个仍有待开发的极其重要的领域,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关注并探索的领域。

2.3 环境类途径

环境类途径指充分体现德育意识、影响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客观存在的德育环境。大致可分为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际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氛围。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与班级间的关系,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影响学生潜能发挥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教师学生关系是师生形成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的纽带。众多实践研究表明: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模型。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富有教育民主和人道主义,它强调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成长负责,民主、平等合作的与学生交往,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他们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观念和素养的综合反映,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文化环境指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文化氛围,它包括两种相互融合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其中,精神存在往往通过物质存在而传递,而物质存在又通过其意义体现精神的价值。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和规划;二是净化,通过劳动使校园干净整洁;三是绿化;四是美化,有花坛草坪,假山喷泉,雕塑外还包括布置的环境。如宣传橱窗、校训校歌、名人肖像、广播室等,都具有无声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树立榜样,弘扬祖国传统美德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五是风气:学校安静的学习环境、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等等,这些,必然对学生发挥感召力,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

2.4 组织类途径。

所谓组织类途径即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所组成的集体。它包括高职院校中的政党及群众组织。

(1)党组织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党的工作具有突出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这就必须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因此,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渠道。在高职院校中,普遍设立了党委,各系建立党总支或支部,以保证办学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党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措施。

(2)学生的群众团体组织

①共青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基本任务是配合党组织和学校行政组织,团结全体学生开展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发挥在德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②社团组织,一般是高职学生为培养各种能力、挖掘潜能、发展兴趣特长、开拓知识面,以自愿的原则组成的学生群体组织。包括服务型、学术型、艺术兴趣型等,大多是学生自觉、自愿、自主的开展活动,是他们施展才华、自我表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场所,作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③学生党校,是在高职院校党组织的领导下,由共青团支部推荐优秀团员和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学校,对于培养青年骨干力量、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有益。

2.5 管理类途径

管理类途径即把影响德育根本任务及其质量的诸要素加以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

(1)学校德育管理

学校德育管理指学校领导对学校德育系统、各类德育组织及德育过程进行预测、规划、组织、指挥、监控,合理配置德育资源,改善德育条件使德育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质量的过程。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第一是整体性,包括组织协调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保证德育的顺利进行。组织协调各德育要素的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保证德育的有效性,组织协调德育各途径的关系及人、财、物的合理调配;第二是教育性。管理也是育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管理过程是德育过程的管理,因此要根据德育目标来进行,管理人员的思想言行和态度都应做到对学生有教育意义。

(2)班级德育管理

班级德育管理指辅导员班主任实施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学校各项管理措施、协调本班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协调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干部的关系,沟通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包括班主任辅导工作和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

2.6 辅导咨询类途径

辅导咨询类途径即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与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教育、咨询对象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教育,咨询对象解决认知过程中知与不知的基本矛盾,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辅导咨询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辅导咨询这一特定方式,将心理教育的方法――情绪疏导、认知调整、行为矫正与德育方法――正面引导、典型示范、舆论导向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咨询辅导包括集体咨询辅导和个体咨询辅导。

2.7 传媒类途径

传媒类途径即以不同方式传播一定社会信息的媒体渠道。广播、录音、书籍、报刊、影视、录像、图像等均属于传媒。根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传媒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得出结论:第一,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因素的结构程式发生了变化,由“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变成“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家庭”,其中大众传媒成了青少年信息来源最广,对思想品德影响最深刻的第一影响源。第二,青少年的文化空间大体上是围绕传媒的范围。第三,高职学生中拥有电脑率,已经上网率和会上网率均大幅上升,占被调查青少年中的绝大多数。以电视和电脑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构成了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巨大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中信息超载引发的思想观念的偏差;信息垃圾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信息沉溺引发的人格缺损;眷机情绪引发的认知惰怠等消极因素的蔓延。我们应该重视大众传媒影响的正负效应,着眼于创造有利于学校德育的传媒环境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控。

3 结论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2篇

由于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可以制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长远目标,并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但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人本位,在个人和社会发生矛盾时,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彰显个体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教育内容选择标准的差异。中国在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上坚持中央集权,由政府颁行标准化的统一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指定统一的教材、大纲、参考书,这样就突出了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美国学校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美国一直以来就没有统一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任由各州制定,内容趋多样化。因此,美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公民教育、法治教育和所谓人类共同价值观教育等。

二、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途径的比较

(一)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途径的共性

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决定了实施效果,尽管在中美两国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及内涵上有较大的区别,但其实施途径是有共性的。第一,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中国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学校德育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的,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教育。美国学校也开设独立的德育教育课程,主要讲授讲授基本的道德准则,向学生宣讲正义、宗教和自由及职业道德与团队教育。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生活都渗透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中国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等、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实习等,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等,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美国的校园生活也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其主要包括内容广泛社团活动和丰富多样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社会交往、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自立、自信、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途径的差异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德育途径;比较研究

读书育人,以德为先。在我国,由于高职院校存在的历史不长,高职德育工作正在探索过程中。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如何整体构建富有我国高职院校特色的德育体系,探索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显、隐结合的德育教育新途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研究课题。

1.何谓高职德育途径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是指教育者对高职生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2.国内外高职德育途径研究之比较

2.1国外德育途径研究

国外有关德育途径的研究主要围绕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学科建设、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家校结合、心理教育等方面展开[1-2],并侧重于对德育隐性途径的研究。

在西方国家,他们的在德育途径不仅注重正面的、德目式的灌输教育,还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开展教育,寓德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生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隐性教育。在美国大学,隐性的教育往往是通过生活指导、社区活动、宗教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的。在社区学院,课外活动主要有学生社团和被视为必修课的课外活动。早在20世纪2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初级学院,曾经成立了70个各种学生俱乐部。目前,虽然参加各种俱乐部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 但是一些社区学院,它们会采取积极措施在学生中培养能够组织领导课外活动和俱乐部的人才,通过学生组织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自我教育。在美国高校,它们的学生工作采取法制化的校纪管理,因而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其法制特点不仅在于规范化,而且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程序,从而使得校纪管理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构成了良好的德育软环境,在对学生的关注、体谅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给予学生以熏陶,是日本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德育方法上常常采取隐性教育的方法,但是其德育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 比如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等。

2.2国内德育途径研究

国内的研究文献较丰富,涉及面较广。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更青睐选择具有明确教育意义和目的的德育途径,而对学生道德具有潜在影响的隐性德育比较忽视,从而导致隐性德育途径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德育工作主要通过贯彻实施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得以开展,这是对高职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两课课程在高职德育过程中扮演着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角色, 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其他途径来开展德育工作。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德育主阵地建设,而在其他非德育课程教学的德育渗透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结果是淡化了各科教师关心育,参与德育的意识,尤其是非德育课教师淡化了教育性教学意识,客观上丧失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机会。同时,我国更注重显性德育途径的利用,校园环境、风气等隐性德育途径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各途径如何发挥各自功能、各途径如何优化配合、如何加强德育途径的实践环节等问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趋向于体系化建设和具体化实施[3-7]。如按照空间特点,一般将德育途径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基本途径。国内相关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把企业纳入高职院校德育途径体系中,构成四大基本途径。从高职德育的具体实践出发,又在院校、家庭、社会、企业四大基本空间德育途径的基础上,再按照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分析整合和归类,把高职院校可以经常运用的德育途径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传媒等七类。这七类近20项德育途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通,构成了高职院校德育途径整体体系。对这些德育途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使德育资源得以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德育大格局。

通过对各国家德育途径的相关研究比较, 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与实践倾向于隐性的德育途径建设,国内的研究与实践则侧重于显性的途径建设。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大学生思想活动也随之显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决定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形式要从传统的以显性德育途径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变为显性德育途径与隐性德育途径相统一、相结合的德育途径新模式。只有显性与隐性途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是德育活动的客体,又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提升德育水平,满足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需要。只有两种德育途径相互结合,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美]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赵炜.比较视角中高职德育之共性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3:97-100.

[4]程则思.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5:113-114.

[5]胡孝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创新思路[J].职教论坛,2010,12:36-37.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台湾 大陆 学校道德教育 比较

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同宗同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一些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得两地在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上又有很多差别。同样的,两地的学校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也必定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特性。面对具有相同文化积淀和历史的现实,对两岸的学校道德教育进行比较,以促其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一、两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1.两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之共性

(1)讲究统一性和指导性。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都严格遵照政府统一的道德目标定位来进行教育。大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执行的道德教育目标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以党的决议、教育法规、文件形式加以规定,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目标通常在台湾“教育部”统一颁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标示,一般借助各学段的“课程总目标”、“道德课程目标”及“生活规条”的形式体现。

(2)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大陆的学校道德教育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目标。新的课程改革下,台湾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时,他们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适合该学段的德育目标。

2.两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之差异

(1)德育教育的政治目标不同。现阶段,大陆的学校以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德育的总目标。

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体现阶级性、政治性的方式则比较隐蔽。台湾学校道德教育以“育成堂堂正正的国民”、“培养具有道德素质的公民”为总目标,深究其实质,就是为当局的政治服务。

(2)道德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大陆地区学校的道德教育重视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把知识的传授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基本都设立专门的课程,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规范,并且作为必考科目,这在无形中加重了道德认知的重要性。而台湾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则从过去的注重道德知识转向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两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1.两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共性

(1)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内地,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础,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台湾,各级学校的道德教育都以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要求为基本。

(2)与时俱进,增添新的道德因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如同社会各种事务一样,道德教育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将一些新的由于社会发展出现的道德因素增添到道德教育中来。如环境道德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道德观念都被两地学校引入教育范畴。值得关注的是,台湾由于相对自由、开放的特点,学校道德教育在注重儒家道德规范教化的同时,还广泛吸纳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先进观念。

2.两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差异

(1)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大陆学校道德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形态道德教育和革命道德教育。社会形态道德教育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所决定,革命道德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优良道德,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大陆学校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为了大力而广泛地建立对政权认同的社会心理和信仰,为了证明其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尤其是为了加强将青少年一代对其当局政府的信任,大力标榜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正统地位,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阐释来安定政局,结果是儒家文化的大量内容被学校道德教育所吸收。

(2)道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大陆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更侧重于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紧密联系。其道德教育内容基本都是为确保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共产主义方向。台湾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重视可操作性,表现在:一方面,重视道德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另一方面,重视道德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将笼统、抽象的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具体分解,更可操作,更易为学生接受。

三、两地道德教育途径的比较

1.两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之共性

(1)开设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实施道德教育

在大陆,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小学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在台湾,道德教育被融合进社会学习领域,教育由单科走向了综合,这一教育任务虽然融人到了各个学科教学中,但基本还是通过课程的方式来的达到德育的目的。

(2)通过实践活动实施道德教育

两地为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除了开设相关课程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之外,基本都会通过一些道德实践,道德活动来践行、检验学生的道德能力。虽然实践的具体形式、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实践”这一作为和途径却二者的共通之处。

2.两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的差异

(1)在课程实施设置上的差异

两地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来实施道德教育。但是,大陆基本还是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来落实道德教育达到德育目标,其他学科很少设计道德教育的成分和任务,这就使得道德教育没法全面铺开、时时感悟和实践。而台湾新课程改革以来,取消了专门的道德教育科目,将德育的内容和任务融入、分配到各个学习领域、各个科目的教学中去,这就使得道德教育可以全面的开展。

(2)在教育途径上的差异

大陆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是注重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其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二是重视团队活动和党团建设。这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组织体系和保障。台湾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主要有两方面特色:一是注重心理辅导;二是注重隐蔽课程建设。它对学生的品格和待人处事态度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教育方法上的差异。在大陆,学校实施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灌输教育法,即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某种思想理论的方法。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提倡隐性教育,重视渗透教育。一方面,将道德教育渗透在正规课程中;另一方面,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各类活动和学校管理之中。这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和管理中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台湾在德育方法上,还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郑杭.台湾九年一贯课程中德育课程的转向及其启示.教育科学研究.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5篇

德育的实施受其特殊性影响,难以落实,那么德育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呢?简而言之,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其对德育的理解不同,就使得德育的真理性呈现多元化,阶级不同,所处的环境位置不同,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价值评定也不同。例如,有些人倡导“老黄牛精神”,认为人要保有实干精神老老实实地做事,而有些人认为做事应该讲究方法,不应该像老黄牛一样闷头蛮干。所以德育具有历史性,它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另外,社会纷杂错乱,学生很容易受错误的德育思想的影响,与科学化的德育思想产生分歧,或以此背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德育的难度。而且由于德育的内容囊括了多个层面,而且不稳定,所以这也相应地对德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德育途径也具有特殊性,是内容、方法、过程的附着物,加强对德育途径特殊性的研究,可以有效把握德育规律的特殊性,保证德育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中德育途径呈现特殊性

目前,德育领域人士已经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高职德育应建构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德育目标的确定是其重要问题,所以也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点,但是仅仅确定了德育目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面对德育途径这一问题。对于德育途径来说,人们常常将其与德育方法相混淆,这样的例子常常出现在德育的实践中,他们认为只要设定了德育目标、方法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在德育工作中,德育途径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它是目标实现、方法顺利进行、清楚内容的主要渠道,也可以将其看做是德育内容、方法、过程的承载体。可以说,在德育体系当中,德育途径繁复错杂,而且差异很大,它既包含客观性,又囊括了主观性。德育的客观性表现为德育途径在现实中是客观实在的存在物,但是这种客观性又因为德育工作者截然不同的认识及经验呈现出一种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染上了个人对德育不科学的评判标准,极易推己及人,影响到接受德育的学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科学地对德育途径加以认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首先德育工作者要对德育的途径以及体系进行整体的把握,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对高职德育途径的体系进行整合构建,这非常有利于德育途径发挥自身的优势。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其他学龄段的学生,都对应一个德育途径。而且这个德育途径还比较固定。就以高职德育为例,如果高职德育工作者有效地掌握了这条途径,那么就可以在德育工作中游刃有余地结合不同的德育方法、内容,对德育途径进行筛选使用。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功用,避免一些德育途径被闲置、浪费,从而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另外,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途径考虑的时候,会再次针对德育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使德育工作更加趋于客观性,从而增强其实效性。

二高职德育的途径类别及其特殊性的运用

德育途径分为很多种,如果按照空间的特点分类的话,德育可被分为三大基本途径,即学校、家庭、社会。这样概括性的分类,比较笼统、空泛,没有具体的实践意义,所以本文就以高职德育为例,评析了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将其分为课程、实践、组织、环境这四种途径。这四大途径本身都具有特殊性。

1高职德育课程类途径及其特殊性运用

从高职教育课堂类这一途径来看,它与其他院校并无不同,其课程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为主。但是高职德育又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德育工作者在设定德育目标的时候要以此为着眼点,对德育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从而将高职德育的职业性特点体现出来。而对于思想政治这一课程来说,它囊括了法纪、道德、心理、政治等内容,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正确职业观的指导下,增强道德意识,懂法纪、守法纪。

课程类途径是高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而且这种德育存在在各个学科当中,教师应该怀有德育的意识,挖掘各个科目当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并将其提炼,渗透到专业知识中,让学生间接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这种方式可以使德育的目标有效的实现。

2高职德育的时间类途径及其特殊性运用

实践类途径主要侧重于实践,德育实践类途径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渠道。对于高职德育来说必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本身的优势,将实习作为最重要的关口。对于一个合格的高职技术人员来说,要想胜任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职业品德素养,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习。实习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操作技能得到培养,并且也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不断保持热忱的心态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

除了以实习作为有效渠道,实现德育目标之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职德育实践类途径。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以德育目标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组织化的社会深入,让学生全身心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觉悟,在内心当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来说,它主要包括:公益劳动、教育活动等,德育工作者可以开展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其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活动内容具有广泛性,活动主体具有体验性。德育工作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社会活动的选择、开展,让其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这一大环境,让其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沐浴”德育。

3高职德育环境类途径及其特殊性运用

可以说,环境像一个大染缸,对学生的身心有一定的熏染作用,所以针对这一点,我们提出了德育环境类途径。对于德育环境来说,总的可以分为人际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在这两种环境下,学生的个体品德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人际环境,它是指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构建了交往氛围,在高职德育中所指示的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在这些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生长趋向都会有所改变。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将这种关系利用起来,并建立平等、合作、互助的关系,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积极的影响。

再者是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学校、家庭、社会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本文主要论述的方向是高职德育,所以主要来谈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文化环境的建设包括设施建设、环境净化、环境绿化,环境美化、风气建设这五个方面。设施建设主要是指教育教学设施建设,这有利于德育的有效展开,为学生道德的培养提供了硬件设备、设施条件。宜人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会润泽学生的身心,塑造学生的品性、情操,所以大部分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营造,如开展大型的劳动净化校园,垒建花坛草坪,栽花植树,设山设水,办宣传窗,在寝室、教室等人流大的地方粘贴名人肖像,名人警句等,这些环境的营造让学生无意当中受到了心灵的沐浴、点化,是一种无意识的德育方式。最后是学校的风气,这一方面极为重要,它是学校树立给学生的无声无形的指示牌,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的整体走向。所以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尊师守道的良好风尚,科学合理的教学秩序、融洽和谐的关系氛围,学生身在其中,必定会受其熏陶。

4高职德育组织类途径及其特殊性的运用

对于高职教育组织类途径来说,它是以具体的目的和任务为依据而组成的团体。在高职院校中,这种团体主要是指党组织及学生团体组织。

在高职德育中,党工作作为核心力量存在,它是提高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告知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党工作建设,大力培养集道德、文化、理想、纪律于一身,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党委,党支部等高职德育组织,确保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展开。

对于学生团体组织来说,它主要包括共青团组织以及社团组织,共青团组织是先进青年的群体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组织起来的群体活动中得到德育的熏陶。另外,高职学生为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参加了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组织,他们以此为展示才华的舞台,挖掘自身存在的潜能,发展自身的兴趣特长。这样一来,学生将自己融入到组织活动中,其人格操守都得到了熏陶和发展。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德育途径特殊性的深入探究是德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我们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也要对其有效的应用,使其发挥最大优势功能,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导航。

参考文献

[1]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

[2]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4).

[3]朱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4]董彩荣.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5]郭志新,马兴亚.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解析与教育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6篇

一、课程德育是实施全员德育的主要途径

中国德育不成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往往把德育放在课程之外,认为课外搞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才是德育,忽略了德育载体的研究和运用。实际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载体,学生每天在校生活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度过,通过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二期课改中,上海将生命教育、民族传统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并制定了《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民族精神培养指导纲要》,将两大类教育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将中小学课程设计分为三大板块:基础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生命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通过各类课程分级分类渗入学生心田,这是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全员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课程改革的追随者,除了在思想品德、社会、政治等课中渗透德育,其他所有的学科都应该重视德育渗透,应有相应的德育要求。同时还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比如,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天华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根据寄宿制的特点,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一些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还设定了研究性课程:版画、剪纸、书法、大脚车、海模等,每天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生的特点,每类课程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期末,结合“雏鹰争章”活动的开展,学校还会组织学生着重从情感态度、技能技巧等方面进行能力展示和考核,颁发奖章。另外,在此基础上,我校还开展了拓展性课程,如,低年级的“争当中外文化交流小使者”亲子户外体验课;中、高年级的“走进长沙”红色文化探寻活动课。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能极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等各种能力,也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劳动意识等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开设,就是德育与其他“各育”的有机整合,也是实施课程德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编订校本教材时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自己学校的师资情况怎么样?学生有哪些特点?要避免编订重复的低层次的教材,可以购买别人的教材,也可联合区内几所学校共同编订。

二、打造围绕班级组成的教育教学团队应成为全员德育的重要途径

培训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往,我们习惯组织班主任进行培训,组织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分学科进行培训,忽略了跨学科思考问题的作用。比如: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在组织教学方面,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难以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快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凝聚合力,在班主任团队、教研团队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的界限,围绕一个班级或年级建立教育教学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可以有学校领导、班主任、副班主任、任教此班或年级的科任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团队,就一个班或年级的年龄、心理特点,或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育中出现的困惑进行研究,更能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并根据规律科学地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也可以组织这样的教育团队中3~4个教师同上一节课,解决同一个困惑,教育方法上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学生安全和校外教育基地的相对缺乏是很多德育工作者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感到苦恼的事情。在建立以班级或年级为中心的德育团队后,我们还可以尝试在团队中寻找家长资源,建立班级或年级校外活动基地,开展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小型校外实践探究活动。比如我校六(1)班有家长在报社,班主任通过家长进行联系,将报社作为年级的校外实践基地,年级便可轮流到报社去参观报纸的制作流程;又如五(2)班的班主任与在消防大队的家长进行联系,建立活动基地,不仅可到消防大队参观,还邀请家长和消防官兵到学校来进行消防演习。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思想教育 方法 途径

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已成人们的共识。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从国运盛衰,民族兴亡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更使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明显、突出。本文拟就思想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构建作一浅层次的探讨。

广义上的思想教育内容是非常宽泛的。这里我们主要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个方面来阐述。之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我们考虑到中师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和建立的过程中。而这三观的认识、确立的正确与否,不只关系到学生当今的学习和生活,更与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德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可以对其它各种正确观念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观念等的正确确立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方法和途径方面作了一定的研究与尝试。所谓德育方法就是为完成德育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用的具体手段,或者说德育方法是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顺而言之,思想教育的方法,我们把它定义为为完成思想教育目的任务和实施思想教育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手段的总合。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研究以及参考其它德育研究的学术研究资料,认为以下的方法比较适用。

一般说来,思想教育的途径有八个:政治课途径、班主任途径、学科渗透途径、校园文化途径、社会实践途径、党团途径、德育基地途径、学校 家庭 社会相结合途径。这里我们以学科渗透为重点。所谓学科渗透途径就是教师在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适时地自然的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之所以把学科渗透途径作为重点是因为学生毕竟以学习为主,学生当以听课接受知识占主要地位,而作为德育的传授者――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所也是课堂。课堂既是我们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具有得天独厚优越条件的主阵地。所以,学科渗透的优势可归结为两点。一是认知上的优势。第二是情感上的优势。只有在情感上学生愿意接受了,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课堂是师生结合的主要方式,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共鸣容易产生。

学科渗透思想教育又因学科的性质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学生学的科目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十几门之多。可以说每门学科都可以渗透思想教育,限于篇幅,采用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方法,我们主要从语文学科来阐释之。

关于人生观的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正确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中师生来说是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正确的人生观,摧人向上,积极进取;错误的人生观则使人沉沦,颓废,消极。中师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比大学生单纯而自卑,比一般的中学生成熟而有优越感。他们对社会有所了解又知之不多……自己的一生向何处去,他们正处于迷惘之中。这个时期,除了其它学科外,利用语文课的教学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的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语文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诗歌、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戏剧等学生很喜欢。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很难得的契机。那么,从何角度切入呢?

首先,可利用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中的一些课文很可利用。其次,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用课文的实际内容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信心。再次,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及归纳中心思想进行人生观教育。

至于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认为他们必须以人生观为基础。价值观就是人对一件事 ,一种现象、一种态度的价值判断的观点的总合。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较而言,价值观、世界观必须以人生观为基础,时间上也比较长。所以,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必须贯穿在人生观的教育中。我们认为学生真正地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还在毕业以后。所以,在中师阶段我们需要做的还是辅的,基础性的人生观教育,切不可不切实际,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在实践中要真正把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科教育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的主动意识性。一般来说,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把握和主动钻研是不成问题的,但每次上课时能主动意识到要渗透思想教育就不那么容易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有“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才可以实施。

第二,学科渗透的有机性。作为有机性就是指教师在学科渗透德育时要注意适时、适地,从学科教学到德育渗透要过渡自然甚至天衣无缝。实践中,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要渗透德育,但时机没有把握好,让人一听就是一种生硬之感,再加上语言的枯燥,表情的不自然(一般理科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好象是为“渗透”而“渗透”,就连学生也觉得别扭难耐。

第三,长期性。学科渗透德育时教师有了主动意识,也注意了有机性,但如果浅尝辙止,不能长期坚持,那么这条途径就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思想教育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还很多,以上所述,挂一漏万。只要我们不断地摸索研究。我们的思想教育乃至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都会在实践中放出理性的光辉,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8篇

一、发展性德育: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系统工程

1.“一个核心理念”引领德育走向

把铸造“中国灵魂”,培育“世界眼光”,树立精神支柱,提高人格品位放在德育核心地位,确立“超越教化,心灵耕耘”的德育核心理念。“超越教化”就是通过情境创设、实践启迪、环境陶冶等多元途径,及道德讨论、阅读启迪、环境滋养等多种方法,培育道德生长力。

2.“四大发展目标”定位德育坐标

发展性德育就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德育,追求主体全面发展的德育就是追求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德育,并集中体现在学生品德、心理、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四大发展目标上。

3.“五大价值追求”激发德育活力

发展性德育体现了“五个必须”的德育价值追求: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存状态,提升快乐和幸福指数;必须服务和满足于学生根本利益,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赢得竞争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必须从基础入手,培育基本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心理品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必须重视实践体验,实现实践、生活和体验育人。

4.“五大操作体系”拓展德育途径

以价值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核心适宜学生优化成长的环境育人体系、以全方位生活服务形成的生活育人体系、以德育课程主导德育教育体系、以各种体验活动为主渠道的实践活动体系、以自我激励、反省、诊断为价值取向的全程反思激励体系。

二、德育课程化:催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核心力量

1.求真务实:构建“3+2”德育内容体系

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系统全面的德育素养教育,我们构建“3+2”德育内容体系,即“常规德育(每学期2个模块)+专题德育(每学期3个专题)”。

常规德育分为:习惯常规教育、成才励志教育两大模块;专题德育分为:尊师、感恩等做人模块;负责、诚信等处事模块;目标、静心等勤学模块;生命、节俭等生活模块;信心、合作等成功模块。

常规德育与德育专题并行,实施“德育五课”,即“班会课、交流课、阅读课、研究课、实践体验课”。

2.超越教化:培育道德生长力

超越说教式、灌输式、强制式德育,进行环境感染、文化浸润、实践启迪,培育道德生长力,开辟三大德育途径。

习惯导航:构建“三大行为习惯”训练体系,即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为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提升打好第一块基石。

习惯导航,人生励志,培养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孕育学生精神生命成长基础力量。

文化引领:宣誓文化是学生文化的一道壮美景观。如每周升旗仪式,滋养的是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精神力量。

活动体验:主题活动陶冶情操、感悟生活、发展能力。活动体验赋予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行为力量。

三、四自管理:渐入生命自育的道德境界

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创造、自我教育这“四自管理”是对学生的基本管理模式,引导学生走进生命自育的道德境界。

1.实施“353”学生自主管理体制

赋予学生管理、活动组织、监督评价“三权”: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以小组、班级社团为单元参与方案制订、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均由学生完成。学生管理机构有权对学校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学生有权对教师教学、班级管理进行评价。

推行“五制”管理:一是全员参与制,做到学生每人一个教学岗、一个管理岗、一个事务岗;二是干部轮换任期制,班级、年级、校级干部实行轮换、任期、选举、交换;三是助教制,学习小组主要学科配备助教,负责该组该科全面质量管理;四是助理制,包括学生助理班主任、助理年级主任、助理部门主任等;五是协作制,每个学习小组实施“一对一”帮学制。

班级实行“目标导向,全体参与,全员发展,分级管理”运行机制及“组际竞赛,组内合作”的小组管理机制。

设立年级学生分会和团总支,分别考评各班班委、团支部的工作。

充分发挥校级学生会、团委作用。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完善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

2.以“三大途径”培养学生自我创造能力

一是在管理实践中实现自我创造,班级、学生大型活动主要通过招标承办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招标设计和实施操作中学会创造;二是在社团活动中实现自我创造;三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自我创造。

3.以“五个途径”培育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设计:通过“专题教育月”主题活动进入人生规划教育,让学生学会人生经营、投资;

自我规划:让学生学会每期、每月、每周、每日计划;自我调控:推行心放松训练法、心理暗示法训练等学生心理训练;自我激励:让学生学会自我表扬、自我奖励;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评价中不断走向完善。

4.以“两课整合”完善学生人生规划教育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三)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学生的身心得以宽慰,此时的教师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讲解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教师可以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具体材料,来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学生的问题。它不会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等等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更随意。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的高年级。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思想,有自己的辨别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讨论来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特别是在学生中对某些问题认识上有分歧意见无法统一时,运用这种方式更有效果。

(二)情感陶冶

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相对于说服教育,它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三)榜样示范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述评;国家理论创新模式

一、研究缘起: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政治呼吁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价值多元化时代,中国改革的深度推进带来了更为深刻的社会转型,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顺应国内外形势而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课题之一,并日益引起政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最为广泛地关注。

在政治呼吁层面上,在2006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和2007年的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都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立德树人的前期政治发动。

2010年7月,我国公布了进入新世纪以后的首个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这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十年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里,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2012年11月,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共十报告胜利召开,在代表党中央所做的十报中,再一次在战略高度的意义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成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意见。

从政治局集体学习会到党的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在多次政治呼吁发动以后,终于明确写进党的报告,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南针。

二、研究现状: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学术关注

在政治呼吁发动以后,学术界和教育界开始进行“立德树人”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在理论研究层面,“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研究目前主要围绕师德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立德树人实施途径、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实践以及经验总结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立德树人的前提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张先云也认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师德;并详细阐述了“立德树人”工作中“师德”的具体内涵: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是师德的根基,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是师德的源泉,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是师德的风范。周杰在对教育理想的概念、核心内涵,教师共同体与远大教育理想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后,进行了如何构建教师共同体以重塑教师“立德树人”远大教育理想的初步探索;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单个的人,而是一个具有共同职业理想的职业共同体,“立德树人”就是这个职业共同体共同的职业理想。一些学者不仅指出师德与师资队伍的重要性,而且为师德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设计了具体的方案。翁铁慧认为,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刘戈从增强敬业意识、笃学意识、创新意识和师德意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立德树人与高校教师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迟乃坤着重于从教师培训教育、考核管理、评比监督、示范引导和表彰激励等几个环节探讨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二)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实现有赖于成功的实施路径

当前学术界关于立德树人实施路径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李卫红和李宣海分别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完成的关键环节。薛进文总结了南开大学实施“校园文化立德树人工程 ”5年多的经验,呼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和立德树人的独特功效。潘静等人在对广东省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后表明,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活动载体。赵铸结合大连民族学院的工作实际,探索并提出本科生班导师的立德树人重要实施路径,并发挥独特功用。选修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立德树人中也发挥着独特优势;也有个别课程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由以上研究可知,校园文化、党支部组织生活、各类课程、辅导员队伍、班导师制度等都成为成功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或有效途径。

除了以上研究者对某个物质载体或实施环节的强调以外,也有部分学者为成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供了一揽子的路径规划。叶上雄在学习同志关于素质教育论述的体会时提出:立德树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依据和主要内容;立德树人既重在践行,又要读书明理;既要从生活出发,又要引导生活前进。项进和田红芳提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的实现要落实在队伍建设中,体现在学生发展服务体系构建中,贯穿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张朋钊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进行了专文探讨,提出如下三大措施: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建设先进性校园文化、健全服务育人机制。在翁铁慧主编的《立德树人———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一书中,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建设等议题,展现了作为全书灵魂的“立德树人”理念;而在学习十精神时对实施路径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提出四大对策: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力推行“学科德育”;悉心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

(三)立德树人与德育、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德育内容和目标的集中体现,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立德树人往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被关注。李雪冬认为:学校德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价值观,为把学校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刘爱民也认为立德树人是全面提升德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提出在凸显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同时,推进学校德育实践也要构建社会大德育体系,共同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2012年十召开前夕关于教育问题的社会大讨论中,翁铁慧解读了立德树人与德育的关系,认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

关于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价值功用等方面,虽然成果不多,但是也已经有学者涉及。比如,项进和田红芳阐述了“立德”和“树人”的具体内涵:立德,要立“师德”;树人,要树“德才兼备,品德高尚”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浓缩,也是我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规范。这一价值体系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在全民现代公民意识塑造和政治认同培养中都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浩歌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下的价值规范,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也蕴藏着深厚的德育资源,这些历史遗产也是当下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朱哲等人就是在这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研究,他们通过挖掘孔子的教育思想,追溯立德树人的历史文化渊源,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邱伟光独树一帜地考察了立德树人的功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传承传统文化道德价值理念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的人才价值评价要求、提高德育效应的价值路径选择。

三、研究评价: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研究的局限性与前景

(一)现阶段研究所取得的有意义成果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自政治呼吁的六年多时间里,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在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方面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德树人从2006年在政治局学习会上被提出到2012年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被写进具有里程碑意义和重要指导意义的党代会报告,这个过程展现了德育问题从民间的“社会问题”进入正式的“政治问题”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最终成为一项“国家议题”。第二,立德树人的前提是对所立之“德”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初步界定其为“师德”、“教育共同体的职业道德”等内容。第三,关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施途径研究,目前学术界着墨最多,部分学者从某个具体途径入手,也有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实施路径涉及德育过程的多个方面因素,比如文化、管理体制、教育队伍等等。第四,目前学术界关于立德树人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立德树人与德育之间、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并不多,但是围绕这些方面所开展的研究都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五,立德树人在高职院校、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和德育实践中已经展开,学术界和实施单位也比较及时地进行了经验总结,形成了一些经验成果,这些经验成果将在丰富立德树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推动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为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提供现实基础。

(二)现阶段研究的局限性

总体来说,关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研究还不是非常充分。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德”是“树人”的前提,目前学术界对“立德”的内涵阐述不全面,所立之“德”不仅包括学者已经指出的“师德”,作为教师人格素养的个人品德和作为职业素养的职业道德;“德”还应该包括全社会共同尊奉的价值规范,在现阶段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立德树人是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在逻辑上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具有关联性,当前学术界在这几个概念之间所具有的逻辑联系阐述上不清晰,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部分研究几乎完全抛开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专注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或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人为割裂逻辑关系。第三,虽然当前学术界对立德树人实施路径的研究成果最多,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只偏重于育人过程的某个环节或某个方面,缺少一个全面的、内在关联的、并且能够相互支撑的可行路径网络。第四,目前研究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完成的保障机制还没有涉及,几乎是空白。第五,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确立的必要性与功用研究不足。第六,目前学术界对各类高校和中小学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发展方略的经验总结不够,许多有益的经验无法得到推广,不成功的做法也无法在理论上做出反思。基于以上思考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关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研究的意义及前景

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厚德载物、“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三大功业,中国教育历来重视品德修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崇高人格的“君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提“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对中国深厚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政治呼吁、教育实践和学术探索将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与现代诠释,让那些历史遗产古为今用,重新焕发传统理论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先云.正确理解“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师德”内涵[J].高等职业教育,2011(04).

[2]张朋钊.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2).

[3]张秋敏.实践“成功德育”坚持立德树人[J].北京教育,2010(01).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三个代表;以德治校;高素质人才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改革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们改革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对事,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对人,就是要用“三个代表”来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坚持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高素质人才的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在学校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培养人才的目标。总结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认为:努力实施“以德治校”观,是首选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一、 必须加深对“以德治校”观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是“以德治校”观的思想基础,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素质教育的方略。作为学校来讲,贯彻这一方针的有效措施,就是必须在全校人员思想中都要树立“以德治校”的观念,这是学校工作的根本大计。一个国家能否强盛,这个国家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高低是一个关键的条件。一个学校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教育具有两大方面的功能:传授知识和学会做人,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育人是第一位的。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是重视德育,我们党更是十分重视德育,一直主张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江泽民同志说: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这个伟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作为学校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有远大理想的人,并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呢?唯一重要方略就是必须在全校中树立起“以德治校”的坚定理念。

二、 必须明确实施“以德治校”的主要目的

坚决贯彻“以德治校”方略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方针,要通过教育的内化过程,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具体来讲,就是要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四有”新人。不注重这一点,教育就是没有根基的教育。学校工作中的许多事例充分表明,仅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轻视品德上起码的“做人”要求,不仅使智力得不到发展,而且由于品德、人格及行为习惯上的诸多问题,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行为上的偏差,以致产生心理疾患,甚至步入人生歧途。这也就是说,智力开发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智力发展而忽视对教育者“做人”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培养,那么教育定会走向误

区,智力的发展也将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三、 必须掌握实施“以德治校”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