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

畜牧学研究方法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档案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科学的档案管理水平不但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还影响畜牧产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为了更好地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加强畜牧兽医档案管理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畜牧兽医档案管理的要点,希望对畜牧兽医档案管理有所帮助,更好地促进畜牧兽医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要点

进入信息化社会,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备受关注,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时间还不长,生产建设、科研工作开展都较为滞后,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以供交流、科研。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了畜牧兽医档案管理的要点,具体如下。

1加强思想认识

畜牧兽医档案管理对畜牧行业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要管理好畜牧兽医档案,需要加强养殖户、基层兽医工作者、畜牧管理部门的思想认识。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认识畜牧兽医档案的重要性。畜牧兽医档案对畜牧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在档案录入之前,要确保档案内信息的可靠性,以现代档案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提高查询的便利性。畜牧管理部门要建立畜牧兽医档案信息库,将电子档案的作用充分挖掘出来,赢得牧民、兽医的认可。其二,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档案是宝贵的信息资源,是科技劳动者的智慧结晶。科学、谨慎的档案管理不但可以提炼有用信息,还能肯定劳动者的科研成果,提高其共享热情,丰富档案的内容。

2做好科学分类

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涉及的管理内容、项目很多,由此产生的档案也五花八门,种类颇多。若是不进行系统、全面的保存和管理,只是笼统分类,在后续的档案使用上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诸如当要取用档案的时候,档案保存不得法,查找时间延长,势必会影响档案管理和使用效率;当畜牧兽医局需要进行相关技术研发要查找过去研究成果、资料的时候,若是不能及时提供档案资料,必然会影响科学研究的有效性。由此可见,遵循现代档案管理办法,做好档案科学分类,对档案的利用、科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分清管理主次

畜牧兽医局档案总量大、种类多,不但包括法律文件、历史资源,还包括科研资料、兽医记录,如果不分主次,将这些文件全部系统整理,不但会降低档案管理效率,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畜牧兽医局的档案中有很多对畜牧兽医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文件,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疫情诊断报告、动物保护监督文件、种畜禽管理文件、疫病预防文件、饲料相关文件等。将主要的精力放到这些文件上,对畜牧业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大。总的来说,在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有分清主次,才能够抓住主要矛盾,确保档案管理的实效性。

4提高服务水平

畜牧兽医档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档案资料如果不利用、分享,那么它的价值就无法彰显出来。为此,在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要着重提高档案人员、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为科学决策服务。畜牧部门相关领导的决策需要详实、全面的数据资料,而畜牧兽医档案正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整合资料,为领导节省时间、提高决策效率是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使命。其二,为养殖户服务。畜牧兽医档案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养殖户,当这些档案被整理、归集、整合产生成果之后,也需要即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养殖户,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其三,为兽医服务。畜牧兽医档案得益于兽医的辛勤劳动,当科研工作者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要及时将成果告知兽医,以更好地提高畜牧兽医工作的技术含量,促进畜牧业的高效发展。

5采取数字管理

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趋势,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致力于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生产方式等。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应用这些技术,畜牧兽医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其二,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数字化档案管理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何高效利用这些信息是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只有不断深挖档案信息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养殖户、兽医服务,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6总结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对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科学技术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春天。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畜牧业科技工作会议,主题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以及农业部7月6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省畜牧科技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畜牧科技工作。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我省畜牧科技发展现状,增强推动畜牧科技进步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畜牧科技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80年代以单项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为主的缓慢积累阶段;90年代以组装配套、推广应用为主的快速推进阶段;“十五”期间以重大技术不断突破、学科交叉发展、组装应用、全面普及为主的跨越发展阶段。畜牧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我省畜牧业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一)畜牧科研和推广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围绕畜禽品种培育、畜禽规模养殖、动物疫病防治、饲料资源开发、畜产品加工储运等关键环节,取得了一系列科研和推广成果。全省获得畜牧科研成果600多项,获奖成果400多项,其中获部级奖5项,省部级奖9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近60项。

一是在畜牧业方面:先后培育出畜禽新品种(系)20多个,其中已有13个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莱阳农学院体细胞克隆牛取得成功,并在玻璃化冷冻胚胎技术应用上获得突破;曹县中大集团、梁山克隆公司分别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克隆出高产奶牛和转基因奶牛;农业大学利用体细胞克隆山羊技术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奶牛胚胎移植、畜禽规模化养殖等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在新型兽药、生物制品和饲料添加剂开发方面:研制出新型兽药14种、生物制品4种、饲料添加剂4种。

三是在畜牧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畜牧生产的数字化、疫情信息传输、畜牧业管理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新进展。

四是在畜牧科技组装配套推广方面:各级畜牧技术推广单位与社会力量结合,重点推广了奶牛高产综合配套、生猪三元杂交利用、肉鸡肉鸭标准化生产、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了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畜禽养殖场疫病净化技术,特别是出口家禽饲养场依靠标准化的饲养场舍和科学饲喂等科学技术,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上,实现了不打疫苗,靠综合技术防控禽流感的成功经验;推广了配合饲料、科学饲喂等多项先进适用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畜禽饲养业的发展。

目前,全省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配合饲料使用率和饲料转化率大幅度提高,畜禽疫病死亡率不断降低,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二)畜牧科技对畜牧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胚胎移植、微生态制剂、基因工程疫苗、畜禽副产品生产生化产品、功能畜产食品开发为主体的畜牧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省畜牧高新技术企业10多家,2005年实现产值100多亿元,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优良畜禽品种、规范化畜禽场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先进机械装备、程序化防疫与环境控制等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十五”期间,全省共制订各类畜禽品种、畜禽养殖、场舍建设、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畜牧业标准83个。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畜牧生产环境的控制、畜禽疫病快速诊断和综合防治等相关技术的运用,为优质蛋白饲料的生产、畜禽养殖环境的净化和重大动物疫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撑。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畜产品加工、流通和营销方式的转变。畜牧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对畜牧业增产增效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十五”与“九五”相比,全省增加肉蛋奶产量1841万吨,其中,畜牧科技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全省初步形成了与科技创新体系相接轨、与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畜牧科技体系。以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省农科院、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以各级畜牧技术推广单位为主体的畜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各类畜牧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推广体系进一步建立。

目前,全省设有畜牧兽医及相关专业的院校20多所,畜牧兽医科研机构8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2870多个。全省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16000多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60多人、高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1100多人。全省拥有实验研究、检验检测实验室1000多个,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个,通过省级以上认证认可的实验室10个,畜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个,大型科学仪器设备1万余台(件)。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省内教学、科研、科技推广和生产单位,先后与1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人员培训和交流日益频繁,有效促进了畜牧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四)畜牧科技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十五”期间,通过组织国家奶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动物疫病防治重大专项、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使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等多方面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初步形成了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运行机制,为构建产学研科技平台奠定了基础。

一是以畜牧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推广体制进一步建立。我省90%以上的大型畜禽良种、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企业都与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近10%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筹建自己的技术研发推广中心;40%的企业在营销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与畜牧技术推广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是畜牧兽医推广机制进一步搞活。与兽医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相适应,畜牧兽医推广体制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各级在引导畜牧兽医推广机构激发自身活力、提高推广服务能力中,实施了公益依托国家、专门依托项目、逐步实现与经营相分离的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东营、济南、青岛在这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三是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搞活科技的政策。各级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科技政策的同时,结合各地畜牧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畜牧业科技发展的政策,为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我省在畜牧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省的畜牧科技发展水平、创新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2005年全省畜牧科技研发总经费约为2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2%,远低于全省0.91%的水平;各级财政用于畜牧科技研发推广的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远远低于畜牧业对GDP的贡献率。

二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畜牧科研、推广单位改革尚未完成,体制不顺,活力不足;另一方面,各种科技资源的整合,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等相关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人才队伍薄弱。科技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比重过低,缺乏领军人物;推广队伍非专业事务多,业务素质差;推广手段、集成转化能力远不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

四是畜牧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畜牧从业者特别是畜禽养殖户科技意识不强,专业能力不高,文化知识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畜牧科技水平的提高,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对创新型省份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对畜牧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从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大局,从全国乃至世界畜牧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全局,深刻认识加快畜牧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增强推动畜牧科技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是加快畜牧科技进步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内容。现在,我省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2000亿元,畜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发展成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大产业已势在必行。逐步使畜牧业转变为创新型产业,本身就是对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贡献。畜牧业是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是生物、建筑、机械、光电、信息等技术工程的结合体;是建立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中间环节。畜牧科技进步可以承载和带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共同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

二是加快畜牧科技进步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几年畜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资源、特别是饲料资源不足、畜牧生产环境紧张、畜牧业结构不合理、畜牧产业各环节不协调等,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总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没有畜牧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就没有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畜牧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关键。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畜牧科技现代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畜禽良种要依靠现代育种方式来获得,畜牧生产设施设备要依靠先进设备来武装,畜牧产业体系要依靠现代手段来连接,畜牧生产的监督管理要依靠现代方式来进行。没有畜牧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就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

四是加快畜牧科技进步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根本。畜牧业只有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数量、质量、效益、品牌的增长、提高和创立,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畜牧业的科技创新,就没有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二、进一步明确畜牧科技发展目标,准确把握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省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转变,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

“十一五”期间,我省畜牧科技的主要发展目标是:2010年,全省畜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畜牧业关键技术和原始创新科技研究有重大突破,畜牧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畜牧技术推广主体得到壮大,形成新型畜牧科技推广体系;畜牧科技龙头企业有较大发展,科技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健全,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畜牧从业者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生产经营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畜牧科技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内容:

一是加快畜牧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不断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努力提高全省畜牧业的综合水平;

二是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做好畜牧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支撑和引领畜牧科技不断发展;

三是加快畜牧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畜牧科技资源配置,推进产学研结合,激发畜牧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科技推广人员、畜牧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加强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畜牧科技创新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省、市、县畜牧科技工作要确定各自的工作重点。市、县两级畜牧科技工作要以推广和应用为重点。市、县畜牧科技队伍的工作对象、人员结构、工作设施设备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主要精力要放在直接为基层服务上、放在畜牧科技的推广应用上。现在,我们有一大批成熟的、比较先进的畜牧科技成果,只要加强推广应用,可以很快形成生产能力。以推广应用为主,这是基层畜牧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任务。科研和推广,只是分工的不同,不能讲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省畜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承担科研和推广双重任务。承担科研任务,要积极与国家相关单位进行合作;承担推广任务,要积极与基层生产、科研和推广单位进行合作。

二是畜牧科技工作要贯彻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原则。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05年的禽流感、今年国内外持续不断的禽流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治是社会公共卫生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畜牧业是一个主体,发展和保护是畜牧业的两个方面。动物防疫与动物饲养相伴相随、相辅相成。在工作上,动物疫病防治要与畜禽饲养同时考虑、同时安排、同时检查、同时总结。动物防疫工作,我们决不能敷衍塞责,决不能有临时应付的观念。

三是畜牧科技工作要重视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两个创新。重视科技体制创新,就是要重视从体制上、机制上调动畜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搞出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新的生产力。重视经济体制创新,就是要加快发展畜牧合作社,以及其他中介组织。从生产的组织形式上,将畜牧业生产者组织起来,可以获得推广和运用畜牧科技的组织资源,获得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资源,使科技成果能够转化成生产力。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与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先进的生产力。

四是畜牧科技工作要搞好畜牧科技力量的整合。在畜牧科技工作中,现在的人员部门分割、资金条块分割、物资设备单位分割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科技要素的整合。整合畜牧科技要素,畜牧行政管理部门要从畜牧业发展的大局和长远目标出发,选准能够起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以项目为基础,运用各种形式,凝聚人才,争取资金,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实现科技要素的优化配置。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研和推广设施设备的多种所有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改变的现实,我们不可能把这种体制推倒重来。我们必须适应这种现实,坚持多种所有、互利共赢,在这种体制下运用自如地开展工作。

五是在畜牧科技布局上要搞好分工协调。畜牧科研、教学单位要以应用研究为主,争取参与国家组织的基础研究;畜牧企业要以开发研究为主,鼓励开展技术集成与应用;技术推广单位要以先进技术推广转化为主,积极承担技术集成和生产性技术研究任务。畜牧科技要在与国家整体科技布局搞好衔接的同时,省里重点组织好关键技术研究、先进技术集成和重大技术推广,市、县要把精力放在组织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上。

根据上述思路和目标,“十一五”期间,我省畜牧科技工作要突出六个重点。

(一)加快推进畜禽良种选育。

一是围绕畜禽品种布局,确定科学的育种计划。生猪、家禽是我省畜禽的主要品种,这方面的育种仍然要作为重点。奶牛、肉牛、肉羊是迅速发展的畜种,要加大育种力度。肉兔、水貂、银狐等小畜种的育种工作,我们要重视起来,纳入育种计划。大田农作物育种周期为8—10年,茶、桑、果、畜、禽、水产育种周期为20年左右,培育一个好的畜禽品种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做出具体规划,下决心培育出几个好的品种。我省的畜禽种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培育不出几个好的品种,是我们工作的失职。

二是搞好畜禽品种资源的调查评价。组织开展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摸清现有畜禽品种的数量分布、品种特性、利用状况;对地方畜禽品种开展种质特性研究和遗传距离评估,确定开发利用方向;建立畜禽品种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为建立健全地方良种繁育体系奠定基础。

三是加强畜禽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以保种场、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一步搞好地方畜禽品种的选育提高。要研究制定引进国外畜禽良种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制定措施。要把重点转向引进品种的培育、繁育、提高,尽快改变“引进—退化—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开展联合育种,培育现代畜禽育种公司,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加快畜禽新品种的培育步伐。

四是强化育种配套技术的研究组装。根据不同畜禽品种和不同地区的特点,把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与育种相配套的技术体系。

五是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通过提高畜禽良种场生产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完善家畜改良站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改良体系。调动畜禽良种场和推广单位的积极性,增强畜禽饲养者使用新品种的自觉性,进一步优化畜禽良种推广应用的环境。采取扶持引导、示范应用和配套服务,进一步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的步伐。

(二)大力推行标准化饲养。

一是制定规范的饲养程序。包括畜禽不同阶段的生长保护、饲料搭配、饲喂程序、环境调控、饲养管理日志等。

二是制定规范的疫病防治程序。包括畜禽不同阶段的免疫保护、环境净化、疫病诊疗、病畜隔离、人员保护、疫病防治日志等。

三是开展养殖场、区建设研究。研究提出不同畜禽养殖场、区的最佳布局和场舍建设理论,筛选出经济上、技术上适合特点的建设模式。

四是开展环境净化和污染治理关键技术攻关。把畜禽粪污处理、病死畜禽处理、活畜运输与环境净化结合起来,研究确定综合治理措施。要培养不同类型的环境净化典型。要把污染大户作为污染治理的重点户,作为科技攻关的首选户。

五是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针对生产发展和市场开拓的需要,加大环境控制、疫病防治和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的步伐,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和配套性,增强可操作性。

六是加快标准化技术推广。把各种标准及时制成明白纸、施工图,使饲养者易看、易懂、易操作。继续搞好畜牧标准化生产试点,带动面上的发展。

七是开发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开发和应用节地、节水、节能、节建筑材料等实用技术。加强饲养场污水污物的源头控制、过程治理以及末端资源化治理等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组装。以秸秆青贮氨化、沼气、有机肥、食用菌种植等为重点,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八是探讨单位面积畜禽饲养密度。选择几个地方,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畜禽品种的单位面积最佳畜禽养殖密度,并通过必要的程序进行试行,为大范围推行单位面积畜禽饲养密度提供技术和工作参考。

(三)搞好疫病防治。

一是搞好规范化免疫。要对免疫技术、疫苗和组织免疫等进行研究,形成科学的免疫程序。包括:1.免疫时间;2.使用的疫苗类型;3.疫苗招标采购;4.疫苗储存供应;5.免疫的组织形式;6.免疫操作;7.免疫检测;8.免疫责任;9.免疫检查验收;10.免疫总结等方面。

二是搞好疫情监测。完善疫情监测网点,搞好疫情主动监测;建立执业兽医网络,及时进行疫情通报,搞好疫情被动监测;了解国内外疫情动态,搞好疫情分析预测。

三是建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修订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做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的物资准备、人员准备,一旦发生疫情,确保及时扑灭,不使疫情扩散蔓延。

四是加强动物诊断技术的研究应用。要在动物疫病快速诊断和提高诊断准确性方面下功夫,争取“十一五”期间再出一批物化成果。加快诊断试剂盒、试纸条、快速诊断仪器的开发应用,全面提高动物疫病的诊断技术水平。

五是加快生物制品的研制步伐。以齐鲁药厂、青岛易邦等生物制品厂为依托,结合省内外教学、科研等有关力量,开展高效、多价疫苗的研制开发应用,增强免疫效果,提高免疫效率。

六是强化高效低残兽药的研制与推广应用。目前,我省企业GMP达标改造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要组织兽药企业与有关科研单位结合起来,加强高效低残新兽药的研制开发,进一步完善药物规范化使用程序,推广安全用药,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是加大检验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要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动物疫病、饲料兽药、畜禽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检验方法、检测标准、检测仪器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检验检测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畜牧兽医检验检测水平。

(四)加快饲料加工和饲料添加剂的开发。

一是加快配合饲料的开发应用。深化饲料添加剂和配合饲料优化配方技术的研究,争取在配合饲料的本土化、高效化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提高配合饲料质量、搞好配套服务、加强示范推广,进一步扩大配合饲料覆盖面,提高畜禽养殖效益。

二是加快添加剂生产技术的研发。围绕提高饲料转化率,开展添加剂生产使用技术的研究,进行单项添加剂原料来源、精细化工生产单项添加剂等方面的研究。

三是加快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围绕增加蛋白饲料的供应,大力开发非常规性饲料蛋白资源。集中力量对粮食、蔬菜、水果、坚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下脚料进行开发研究,加大利用生物技术获得蛋白资源的研究推广力度,增加饲料资源的供应总量。

四是加快发酵技术和酶技术等生物技术在农作物秸秆生产饲料方面的综合利用。加大农作物秸秆青贮等常规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推广作物秸秆的生物处理、机械加工、保存储藏、配合使用技术,提高秸秆饲喂转化效率。

五是加快“三元”种植结构的研究与推广。研究推广不同地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模式,重点研究胶东半岛和大中城市郊区率先实现“三元”种植结构的技术合成。研究推广相关作物的栽培模式和种草养畜技术,培育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新品种,建立“三元”结构种植的技术支撑体系。

(五)努力创新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技术。

一是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根据市场需求,重点解决肉类加工精细化、方便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解决奶类加工中液态奶花色品种少、其它奶制品空白点多的问题;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蛋类深加工研究,尽快形成一批蛋类加工企业;重视皮、毛、羽等动物产品加工,改变在皮毛羽方面的原料大省、加工小省的状态;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畜产品加工效益。在畜产品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上,要把重点放在生化生物制品上,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二是加大保鲜技术攻关和推广力度。畜禽产品保鲜技术的研究,要逐步从加工领域延伸到储运和销售领域,通过对运输和销售环节关键保鲜技术的攻关,逐步形成支撑畜产品新型物流业态的技术体系。要在储运、零售环节大力推广技术含量较高的保鲜设施设备。“十一五”期间,要在城镇和大的村庄发展保鲜畜产品销售门店,形成畜产品销售冷链,提高畜产品销售环节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进行质量追溯与分级技术研究。重点突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质量标准与分级、质量检验检测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产业化经营向更高水平迈进,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是加强畜牧装备的研究与应用。采取广泛合作的方法,组织有关企业、科研、应用单位,开展饲料兽药生产、畜产品加工、畜禽规模养殖、畜禽及产品流通设施设备的攻关研究,争取在“十一五”期间,研发出一批适应畜牧业需要的先进成套设备,改造和装备畜牧业生产,提高畜牧业装备水平。

(六)加强畜牧信息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一是数字化生产管理技术。以家禽、奶牛、生猪为重点,畜禽规模养殖场为主体,组织省内外力量,研究开发畜禽养殖生产和疫病专家诊疗软件系统,逐步实现畜禽饲养数量、生产资料投入、饲养场日常管理、生产环境控制、疫病诊断、药物使用等方面的精准化、自动化、快速化管理。

二是信息登记共享技术。针对畜牧生产、市场开拓、监督管理的需要,开发生产准入、畜禽良种、畜禽生产、防疫检疫、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登记系统,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三是产品质量追溯支撑技术。在对畜牧生产管理实行信息化的基础上,逐渐把畜产品生产加工、国内外市场销售等相关信息纳进来,建立覆盖畜牧产业全程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技术系统,支撑起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四是风险预警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多年来畜牧业市场波动、疫病发生发展规律、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运用经济、管理、控制、信息等多学科理论、多方面技术,开发研制畜牧业风险和公共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及时向生产经营者、消费者预警信息,提出应对措施,促进畜牧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强化畜牧科技工作措施,努力开创畜牧科技发展新局面

加快畜牧科技创新,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做好各项实施工作。

(一)加强畜牧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级畜牧局既是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也是畜牧科技主管部门。畜牧局承担着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推动畜牧科技进步、组织具体科技活动等方面的任务。部门科技主管的位置,决定了各级畜牧局必须搞好畜牧科技的组织协调。

一是制定畜牧科技发展规划。国家和省颁布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省畜牧办公室也起草了“十一五”畜牧科技发展规划,各市要结合本市畜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地区畜牧科技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提出落实措施,确定实施责任。

二是搞好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各级畜牧部门要搞好部门间的组织协调,组成本级畜牧科技发展的合力。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动与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提出畜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争取各方面支持。要在摸清本地区畜牧教学、科研、推广及畜牧企业科技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调动各方面力量,围绕畜牧科技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组织重大科研推广活动。

三是推动畜牧科技体制改革。按照畜牧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畜牧科技体制、特别是推广体制改革的方案,创造条件,付诸实施。

(二)加大对畜牧科技的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投入。近几年,国家和省里都大幅度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科技计划的覆盖范围更宽,项目投资力度更大。我们要积极争取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能力建设、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相关项目。要针对畜牧科技的实际需要,向财政等部门争取科研推广项目和工作经费,并争取逐步列入财政预算。要力争各级政府对畜牧业科技的投入有所增长,为“十一五”畜牧科技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鼓励畜牧企业逐步增加科研投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要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和科技意识的增强,增加对科技的投入是必然趋势。要通过提供信息、开展服务、牵线搭桥、协助落实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增加对重大技术研究的投入。要组织同类畜牧企业,针对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和组装推广,不断提高畜牧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能力。

三是引导社会增加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引导二、三产业方面的企业,投资创立畜牧高科技企业;协调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部门,对畜牧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给予信贷支持;扶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筹集资金,开展畜牧科研和技术推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转让的机会,引进外资建立科技型企业,参与畜牧科研开发。

(三)加快畜牧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立足项目促科技力量整合。通过组织畜牧科研、教学、推广等单位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推进产学研结合,在认真总结前几年开展产学研结合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金融等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资源共享共用、权益合理分享”的思路,通过明确权益分享比例,推进跨单位、跨区域的经科教、产学研协作,形成联合攻关与战略联盟,促进关键性成果的研究和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创新结合机制,完善合作制度,推动产学研合作再上新水平。要建立资源整合的平台。省畜牧办公室正在筹建省畜牧科技联合会,或者建立一个协调性会议制度,吸收畜牧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等单位参加,共同研究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联合申请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代表有关方面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二是完善基层畜牧科技推广体系。明确基层畜牧科技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畜牧科技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发展社会化、公益性畜牧科技服务组织,积极稳妥地将可以交由市场来办的一般技术推广和经营分离出来。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畜牧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基层经营性实体能够较好地运转。

(四)加快畜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设配套的人才队伍。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按照建立“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工作高效”的科技人才队伍的要求,加快建设我省的畜牧科技人才队伍。加快造就一批畜牧科技领军人物;加快培养一批通晓业务、擅长管理、具有战略眼光的管理人才;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一支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要求的畜牧科技队伍。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要把畜牧科技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大专院校,为学校确定学科设置、调整专业结构提供参考。根据科研推广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在职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注重在日常工作中锻炼培养人才。针对我省畜牧兽医学科带头人才不足的状况,依托重大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培养顶尖高级专家。

三是重视引进人才。近几年,我省的部分高校、科研单位和畜牧企业从省外引进了一些教授、研究员和企业管理专家,对于促进我省畜牧科技创新、改善经营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要总结经验,面向需要,采取直接加盟、技术入股、聘用合作等多种方式,继续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智力。

四是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根据国家政策,结合畜牧科技的特点,逐步建立畜牧兽医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畜牧企事业单位要以搞活分配、完善机制为核心,充分调动畜牧兽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组建起支撑畜牧科技发展的科研和推广队伍。

(五)加速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畜牧科研和推广的设施设备。提高科技工作条件,这是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保障。要采取多种措施,增加科研、教学和企事业单位设施设备,争取到“十一五”末,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10个,经认定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30个。畜牧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等各个方面的实验室要相互开放,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要建立互通共享机制,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是构建科技信息共享平台。要在开展地方畜禽品种、牧草作物和畜禽疫病病原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基因库和病原毒株库,为畜牧兽医科研奠定基础。要利用网络技术,逐步建立全省畜牧科技数据库,整合集成各学科的资源以及科研项目数据,为提高科研效率、整合资源提供支撑。

三是增强技术推广能力。要积极改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手段和条件,研发配备必要的快速检验检测和小型实验仪器,改善与服务对象的通讯手段,提高畜牧科技推广的工作效率。

四、找准推动畜牧科技进步的切入点,认真抓好当前畜牧科技工作

(一)加强畜牧科技推广运用。科技推广要作为我们做好畜牧科技工作的第一项任务,作为工作的第一切入点。

一是搞好科技入户工程。从2003年开始,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畜牧科技人员联系千场万户活动,2004年农业部又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活动。通过2—3年的实践,畜牧科技入场、入户活动,不但加快了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而且对推广体制改革产生了有益影响。肥城市和阳信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入户示范点,威海、滨州等是搞得比较好的市,他们的工作受到了政府的肯定,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下一步,要抓好科技入户典型,在全省深入推广。

二是完善科技推广制度。总结我们这些年科技推广的经验,根据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的精神,在科技推广上,我们要建立四项制度。其一,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挂帅,确定推广的科技项目,对有关方面进行综合协调,整合行政、技术、资金等项目资源,搞好布置、检查、总结等项目实施工作。其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畜牧科技推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专家提出技术推广方案,解决技术难题。由当地畜牧科技推广人员担任首席推广专家,具体负责推广项目的技术问题。其三,技术指导员包户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分包示范场、示范户,进行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并提供相关产业的技术服务,以及主要畜产品加工、销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其四,绩效评价制。对推广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跟踪反馈。

(二)认真实施畜牧科技重大专项。

一是重视重大专项。课题、项目,这是实施畜牧科技工程的基础,这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要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来实现。

二是选好科技项目。近年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国家和省里对科技项目都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强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提高了项目的集中度。作为畜牧大省,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国家和省里科技计划的安排,要重点争取国家“十一五”奶业重大专项、畜禽健康养殖重大科技项目、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这些项目的争取和实施,仅靠一个单位很难完成,必须从一开始就采取优势集成、联合申报的方式,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重大项目。

在项目立项上,要建立选题和立项的公开、公示、公议制度,广泛听取并充分尊重农民、技术员、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做到顶层设计与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实现选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是搞好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办事。要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搞好项目资金管理,按规定时间落实项目进度,努力达到项目设计的效益。联合立项的有关单位要采取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实施形式,共同促进项目的完成。通过争取和实施重大畜牧科技项目,有关科技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联合的意识,促进人才互动、设备共用、信息共享,为建立开放、高效的畜牧科研体系打下基础。

四是搞好项目验收。要克服重争取项目,轻落实项目的观点。现在,国家在项目管理上越来越严格,并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我们如果不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就会影响对新项目的争取。要争取项目,必须项目选择的好、实施的好、验收检查的好、作用发挥的好。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一是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我省畜牧业对外交流合作是比较广泛的,我们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把握机遇,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畜牧科技上的对外交流合作,我省主要集中在畜禽品种引进、畜产品加工技术、畜禽饲养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近年来,在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等方面加快了交流合作。下一步,我们要全方位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合作。在畜禽品种上,不仅仅是引进品种,要开展育种技术方面的合作;在饲养、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精深加工、饲料和兽药开发、设施设备等方面要加强合作,特别在实验室建设和利用、疫病防治理论和实践、畜产品质量控制理论和监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等方面,要尽快启动交流合作项目。我们要直接、或者是通过国家有关单位,参与国际畜牧科研计划,也可以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建立畜牧科研交流合作关系。

二是加大畜牧科技与产品“走出去”战略。要认识到,我省畜牧业在饲养、加工、科研领域中,有几个方面是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我们具备“走出去”的能力。“走出去”可以锻炼队伍,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信息。是全国的畜产品出口大省,近几年,我们在畜产品出口上,虽然受到动物疫病等方面的打击,但是,我们也磨练了队伍,提高了能力。根据国际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和畜牧业的特点,我们在畜产品出口方面是大有前途、大有文章可作的。我们要以品质好、数量大、品种多、市场广取得胜利。搞畜产品出口,不能低着头做买卖,要建立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要了解国外市场,政府主管部门不走出去是不行的。在畜禽品种上,多年来,我们每年要花3000—4000万美元从国外引进品种,下一步,我们要制定计划,加快选育我们自己的品种,要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使我们的畜禽品种逐步走出国门。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自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成立以来,很多国家兴起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潮。生态畜牧业(EcologicalAnimalHusbandry)是指运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和物质再生原理,将畜牧业与生态经济进行有机结合,以资源高效转化、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畜牧业发展方式[1]。生态畜牧业是迄今为止畜牧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鉴于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生态畜牧业展开了相关研究。在国外,Landbau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中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的管理,提出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要提高动物福利,从而实现畜牧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化生产[2]。Wilhelms详细阐述了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特点。Schumacher利用BiolandAssociation的有关数据,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与原始畜牧业生产的差别[3]。国内学者对生态畜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理论探讨[4-6]。2)各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7-10]。3)生态畜牧业的相关领域研究[11-13]。 综合而言,目前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多见于概念内涵、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相关的定量分析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牧业经营者的认知、态度、动机、行为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更为少见。文中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项目为平台,对甘肃省部分农牧区的576个牧户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甘肃省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以甘肃省为例分析农牧区牧户(文中的“牧户”指广义的畜牧养殖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理论框架 1.1模型选择 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是主导因素,外因是辅助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可将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因素分为三类:一是户主个人特征(A),二是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状况(B),三是外部影响因素(C)。计量分析模型可以表示为:Pj=f(Aj+Bj+Cj)+Εεj(1)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是否认知,f(•)为函数,εj为随机误差项,代表无法观察到的其他影响因素。文中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解释变量也大多为虚拟变量或非连续变量,因此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模型的形式为: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概率,α为常数项,βn为待估计系数,xnj为解释变量。 1.2变量说明及假设 文中基于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牧户行为,归纳出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潜在因素[14](表1)。并提出如下假定:1)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户主个体特征影响,如户主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讲,年龄较小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户主认知程度更高。2)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影响,如饲养规模、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产品商品化比例、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情况。一般来讲,饲养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畜牧良种使用率较高、畜产品商品化比例较高、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比较合理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3)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当地生态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和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一般来讲,在政府技术推广越大、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越强、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力度越大的地区,该区域内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当地生态情况对牧户认知的影响方向暂时无法确定。 2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文中分析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的部分实地调查资料。生态畜牧业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经济活动,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不同,主要分为牧区生态畜牧业、农区生态畜牧业、城郊生态畜牧业和山区生态畜牧业四种类型[15-16]。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标准,结合甘肃省各地区实地情况,选取了甘肃省安定区、康乐县、宁县、肃南县、永昌县等五个县区为样本点。在调查过程中,共向经营畜牧业的牧户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问卷有效率达96%(表2)。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理发现(表3),生态脆弱地区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仅有36.27%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有一定认识;被访户主的平均年龄为48.25岁,且一般从事畜牧业经营的时间较长;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介于小学和初中之间;牧户饲养规模不大,平均为9.35头左右;大部分牧户采用舍饲的方式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牧户能够经常使用优良畜种繁殖;样本牧户的畜牧业产品80%以上都用于销售;样本牧户畜牧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大部分牧户的畜禽排泄物经过简单发酵处理,主要用于种植业肥料;大部分样本区域的生态情况较差;大部分基层政府推广技术的频率介于偶尔和经常之间;政府对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测力度较弱;大部分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力度一般。 3模型估计过程及结果分析 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该对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观察所选择的解释变量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合理,同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以观测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异情况。 3.1多重共线性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 在研究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中,首先以户主年龄为因变量,其他11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4)。然后依次以其他11个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多重共线性的衡量指标主要有Tolerance和VIF。一般来说,Tolerance在(0-1)之间取值,Tolerance的值越大,代表变量之间的独立性越强;此外,当VIF<10时,便可认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综合Tolerance和VIF的指标值,文中认为12个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统计意义上变量的选定比较合理。在牧户认知模型中,Omnibus检验的卡方值为15.367,非常显著;HosmerandLemeshow检验的P值为大于0.05,也通过检验,模型拟合的较好。#p#分页标题#e# 3.2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3.2.1估计结果 利用SPSS16.0软件,选择Enter方法对牧户认知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表5列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其中包括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Wald值和显著水平。 3.2.2结果分析 表5列出了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其中"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和"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牧户的专业化程度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10%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牧户要不断地提高专业化养殖水平,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地学习、积累专业化、科学化养殖相关知识,而生态畜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必然随着牧户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被更多畜牧业养殖户所认知。 (2)畜牧良种使用情况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生态畜牧业的核心是采用高新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资源循环、高效地转化。而培育优良畜禽品种,降低能源消耗,加快畜禽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换率,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伴随着牧户使用畜牧良种的比例的不断提高,科学生产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其潜移默化的提高了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 (3)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伴随着政策导向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始终稳固其在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并且因其附加值高、相对较短的生产周期、生产灵活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户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随着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的不断提高,如何科学、合理的发展畜牧生产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户重视。 (4)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的技术推广情况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相关的技术推广力度越大,牧户认知生态畜牧业的概率也越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牧户获取生态畜牧业的信息渠道较窄,大部分牧户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又对发展生产畜牧业有着强烈的意愿。此时需要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宣传生态畜牧业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牧户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过渡,同时为牧户提供持续优质的技术服务,这不但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能够提高牧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情。 (5)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政府加强对畜禽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在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技术推广方面给予牧户较大的扶持,同时对牧户的生产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管,这不但能提高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更能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4结论与讨论 文中基于对生态脆弱地区牧户的实地调查,通过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视角下牧户经济行为现状及影响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情况、牧户的专业化程度、牧户使用畜牧良种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生态脆弱地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进而将认知转化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各级政府要加强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增强广大农牧民生态畜牧业意识。生态畜牧业是从可持续发展和畜牧业自身特点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平衡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目前。许多农牧民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还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牧民从根本上认识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优势,自觉地投入到生态畜牧业的建设之中,形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生态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当前,现有的畜牧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严重影响着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具体如:加强优良畜禽品种的研发、推广力度;加快完善动物疫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技术体系,推广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xx年11月,为学习和借鉴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以及发展畜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四川省外专局联合组织的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一行14人,在南非比勒陀尼亚、约翰内斯堡、开普顿等地,就草地生态、人工种草、土壤肥料、牧草与饲料的生产和贮藏,放牧与农牧场管理、矿碴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教学培训,对安格卢(anglo)矿业公司矿渣植被恢复区,比勒陀尼亚大学试验农牧场、开普顿家庭牧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报告如下:

1

南非基本概况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2

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

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由绿色植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

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

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i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

2.3

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

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4

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

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有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精液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精液。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精液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范文由查字典提供!

2.5

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

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

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健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3

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

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草原面积3.13亿亩(合208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xx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合1067.33万公顷),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3.2

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

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牧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3.3

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草原建设,是抓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好我省草原所有问题的关健。多方筹集草原建设资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设的力度。重点抓好围栏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草原生产力,缓解畜草矛盾,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畜,既发展畜牧业经济,又保护草原生态。

3.4

依法加强草原管理,加大草原执法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草原法》,完善草原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州、县草原监理机构,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手段,加大草原执法和监督管理力度,巩固草原保护与建设成果。做到依法管草、依法护草、依法治草,使我省草原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1牧区经济发展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也是较大的。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草原畜牧业经济理论指导不先进,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等原因,使得草原畜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入了误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对蛋、奶、肉等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畜牧区必须抓住机遇,从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向科学化的现代畜牧业转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实现畜牧业经济的不断跨越。

2牧区畜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草场质量下降。

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经济必须建立在草场建设的基础上,比如扩大草场面积,提高草质。据笔者调查,内蒙古草场面积为全国第一。但近年来草场沙化严重,草场面积减少。草场沙化带来的恶劣影响不止是草量和草质的下降,还产生了毒害植物。这些毒害植物不仅影响优质牧草的正常生长繁殖,还会造成牲畜的中毒死亡,直接对牧民造成经济损失。为解决草场沙化问题而组织的草场建设等项目也效果不佳,草场的恢复能力仍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除此之外,鼠害、虫害、自然灾害没有相应完整的应急措施,导致近年来草场的载畜能力逐渐下降。

2.2畜牧产品的流通和开发滞后。

牧区畜牧业经济的主要方面就是畜业,畜业发展好了才能推动整个牧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带动食品及毛纺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笔者调查,牧区畜牧业在数量上持续稳定的发展,但个体产量下降。生产出的畜牧产品没有便捷健全的流通网络,流通速度慢,出栏率低,商品率低,产业单一。现代市场发展更新换代变化快,畜产品如果没有一个快捷便利的流通渠道,没有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模式,将制约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缺乏专业人员。

提高牧区畜牧业经济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畜牧生产的科技含量。但牧区生活水平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因待遇等问题不愿留存,导致牧区畜牧养殖新技术更新慢、推广慢。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牧区畜牧业经济的专项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还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支持。

2.4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牧民虽以畜牧为生,但基本还是靠天养畜,在养殖的过程中轻出栏,重存栏。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没有学习先进养殖技术及管理方式,无法学习掌握农牧新技术。由于部分牧民还没有脱贫,存在子女辍学养家的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牧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再加上牧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历史问题导致的草场分配不均,这部分牧民如果没有企业及政府的帮助扶持,是不具有扩大再生产能力的,所有这些都是关系到牧民切实利益的问题。

3发展对策

3.1保护草场资源是重中之重。

草原经济的发展根本还是在于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牧区草资源沙化严重,质量逐年下降的现象,牧区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草场保护及建设工作。这就要求牧区具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保护制度来制约、处罚破坏草原的滥垦行为。相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畜牧工作人员需定期向牧民普及保护草原的必要性和相关知识,培养牧民的保护意识,利用奖励政策使牧民能够切实感受到草资源的宝贵以及提高牧草质量所带来的益处。

3.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提高牧区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牧区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为畜牧业科技研究所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引进高科技人才,研究制定有效的草畜平衡机制,加强毒草除治、虫鼠病害防治、防护林建设以及畜种改良、防疫、完善畜群结构及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提升畜牧产业效益。要制定和完善牧区畜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政策,加大政策调控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实实在在提高牧民收入。通过国家惠民政策,鼓励和激励牧民保护草资源、发展牧业经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共同为牧区畜牧业经济建设努力。

3.3绝不能忽视教育。

为提高牧民整体综合素质,相关机构可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开办畜牧技术业余教育培训班,主要教授牧民科学的养殖及管理技术。为了防止牧区儿童因为贫困辍学,政府可制定牧民子女教育优惠政策,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对家境贫困的优秀学生制定完善的奖励、补助制度。针对学业有成回乡建设的牧区青年,也可提供一定的奖励政策及人才引进制度,鼓励牧民重视子女的教育投资。

3.4鼓励发展龙头企业。

政府应积极扶持大型企业的建立,通过各项优惠措施使得牧民愿意跟随企业的指导,按照市场要求生产畜产品。企业可为牧民建立便捷的收购通道,通过对畜产品的多层次系列加工,提高销售率,发展特色畜牧产业,实现产销一条龙。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能降低牧民的生产风险,减轻牧民的生产压力,还可提高牧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加快牧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4小结

目前,虽然牧区畜牧业经济发展存在亟待解决的各项问题,但可喜的是牧区畜牧业正在逐渐进步。在牧区畜牧业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上,政府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可掉以轻心,需学会因地制宜,理论实践相结合,发展牧区特色畜牧经济。草原是牧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保护草原,建立有效的草原畜牧平衡机制,保证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互补,让生态环境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休养生息。政府应完善牧区各项政策,加强科技服务工作,完善牧区医疗、教育卫生事业,鼓励并引导牧民为更好的建设牧区畜牧业经济贡献力量。

作者:巴特尔 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陈文.草原畜牧业经济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6篇

畜牧工程是改善畜禽生产手段、建筑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各种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和工程理论的总称。畜牧工程的一个重要学科和主要技术领域就是畜禽场的规划设计。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借鉴苏联的理论和技术,在部分省区设计建造了一些牛场、猪场、鸡场、马场等国营畜牧场,但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先后自行设计了一批机械化养殖场,但其设计参数和标准规范还是引用国外资料,在畜禽舍的建筑结构方面套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标准和规范。

1979年,广州广三保引进美国三德畜牧公司全密闭装配式养猪生产线;1981年,第一个万头生产化养猪生产线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畜牧工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畜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在推进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中,30多年来,畜牧工程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通过广大畜牧生产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我国特色的畜牧工程技术与产品。

畜牧生产工程工艺方面。在鸡只养殖方面形成的蛋种鸡小群笼养技术、肉种鸡全程笼养技术、鸡的人工受精技术等,均已有定型的生产工艺和成套的配套技术设施。

畜牧工程技术与畜舍建筑方面。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重视对畜舍建筑研究,研发并推广了简易节能开放型畜禽畜舍;近年来,开发了大棚式畜禽舍、拱板结构畜禽舍、菜畜互补畜禽舍等多种建筑类型;研制了开放型可封闭畜舍和屋顶自然采光的大型连栋鸡舍等新型畜禽舍建筑形式。

通风设备与纵向通风技术方面。1983年以来,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设计并成功研制了低压大流量高效节能轴流风机系列。

降温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我国自行研制的纸质蒸发降温湿垫于1988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制成功。

供暖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正压管道送风技术被引入畜禽舍内,使用暖风机和热风炉将引进舍内的新鲜空气先经加热后再送到畜禽舍内。这项技术投资较少,热效率高,耗煤少,劳动强度低。

畜禽舍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方面。“八五”以来,在畜禽舍正压过滤式通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际畜禽舍应用试验表明正压过滤式通风系统在过滤粉尘和微生物方面效果显著。

在畜禽舍环境自动控制技术方面。我国畜禽舍环境自动控制水平还较低,所采用的都是单因素控制,如温度控制、光照控制、通风换气控制等。

畜禽场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方面。沼气厌氧发酵法、快速发酵法、高温高压真空干燥法、高温快速烘干法、热喷膨化法、微波干燥法等均已在生产中开始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7篇

在晚清发起的兴农运动中,人们在充分地认识引进国外优良畜种以提高畜牧生产能力的同时,牧草在发展畜牧业中的作用也被有识之士给以高度重视,因而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同时,也伴随着国外优良牧草种子的引进,一些学者还从发展畜牧业的角度对草原和草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牧草进行栽培、选育、贮藏试验,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牧草科技发展的序幕,本文现对中国近代牧草方面科研活动作一综述。

一、近代对中国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

中国近代对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始自1840年前后。那时的调查活动主要从植物学,而不是从饲料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的。起初,一些欧洲人对中国北方的植被进行研究、调查,清末英美两国的植物学者对中国西南和的植物研究尤其着力(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333—334页。)。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东北后,为了更好地利用东北的草地发展畜牧业,对东北和内蒙古进行了广泛详细的有关草地植物资源的综合调查(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中国学者对草原和饲料科学的研究始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不过早期主要是从植物学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涉及到草原和牧草方面的调查研究。三十年代后,有关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坡的调查工作才陆续展开。

(一)晚清时欧洲人对中国草地的研究

1830年,俄籍德国人Bunge受帝俄派遣率团到内蒙古、华北等地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俄国人科罗廖夫(1830,1841)、库托佐罗夫(1830—1841)、格瑞斯基(1840)、让佐夫(1840)等亦在内蒙古地区采集植物,编成《贝加尔—达乌里植物区系》一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海德尔研究了蒙古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植物,并在1930年发表了《中国植物地理和亲缘》一文。美国人威尔逊在1899年至1911年,对华中、四川、东部植物作过考察和研究,并有专著发表;英国人瓦特1911年以后对东部和云南西北部植物作了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文;美国人诺克于20年代在云南设工作站,对云南西北部、东部、甘肃南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40年代英美学者十余人在云、川、藏等地研究当地的植物,均有。搜集中国牧草资源的则以美国人为主,迈耶尔1905—1918年在新疆、蒙古、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广泛搜集农作物、园艺作物和牧草种质资源。专门搜集牧草种质资源的有汉松(1899)、皮蓬(1911)、斯蒂芬和墨密兰(1934)(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集料》,第333—334页。)。

(二)清末至民国日本人对东北地区的草原调查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东北,开始其征服中国的美梦。征服东北是日本征服中国的庞大计划中的第一步,对东北资源的调查自然受到侵略者的高度重视。1907年,日本在东北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该机构的活动涉及东北草原的调查与研究,公开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计有1915年满洲产业部务农课的《满蒙牧草植物调查》;1916年矢部吉祯的《东蒙古的牧草和杂草》;1927年小佐井元吉的《满洲的牧草》;1934年佐滕润平的《东乌珠穆沁植物调查报告》;1937年三浦密成的《察绥植物目录》;1940年兴农部畜产司马政局的《满洲的野生牧草及毒草》;1939—1940年,大陆科学院斋滕道雄等的《满洲产野草的饲料科学研究》,内容涉及74种饲用植物的适口性、化学成分、开花期、产量等性状;1941年,斋滕等人又对树叶进行分析,发表《满洲产树叶的饲料学研究》一文,内容涉及22种树叶的适口性、化学成分及单宁的含量;1943年,北满经济调查所发表《兴安北省牧野调查报告》以及《兴安北省三河地区的畜产及牧野》一文;1942年三木茂、川濑勇发表了《北支那牧草资源调查报告》;1943年,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发表《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所有这些报告,都是从实地调查中所得,这些有关东北的草地及牧草资源调查工作,直接为其掠夺东北地区的资源服务。然而,不可否认,这些调查也使我们对东北的牧草及草地资源有了比较深入而详细的了解。

(三)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对草原的调查与研究

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对草原的调查始于20年代,开始主要从植物考察的角度,后来开发西北的呼声高涨,掀起了考察西北的热潮,牧草也被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因而对西北草原的调查给予足够的关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向西南方向溃退,一些学者又开始对南方的草山草坡进行调查研究。

1.民国早期的植物学研究

20年代,钱崇澍研究了黄山的植被;胡先研究了南方的森林。30年代,焦启元、耿以礼研究了江苏、内蒙古的禾本科植物种类及其分布;樊庆生、王启元、郝景盛分别研究了安徽九华山、内蒙古南部和青海湖周围的植被;孔宪武、陈怀封分别研究了兰州、燕山、长白山等地的植被(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第333—334页。)。

2.西北草原草地的研究

西北人稀地广,除矿产资源丰富外,草地资源是一大优势,畜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畜牧业潜力十分大。1932年,开发西北之声一度高涨,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手段有限,只能任其埋于地下,作为潜在资源,而草地资源则易于利用,因此在当时的形势下,许多学者对西北草地进行了考察研究。

1938年前后,孔宪武在辛树帜教授的授意下,研究了渭河流域的杂草,以供研究农业者参考。该研究对渭河流域的杂草植物学特征,以及作为牧草的性能作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注:孔宪武:《陕西渭河流域之杂草》,《西北农林》,1938年第3期。)。

1938年,沙凤苞在《陕西畜牧初步调查》一文中指出,西北地区牛羊矮小瘦弱的原因之一是牧草质量不佳,他认为应该减少耕地面积以栽培牧草,并推荐紫花苜蓿和雄刈草为最佳草类,这两种草类一来可用作饲料,二来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一举多得。此外还宜引进国外牧草,进行栽培试验并推广种植(注:沙凤苞:《陕西畜牧初步调查》,《西北农林》,1938年第3期。)。沙凤苞有关西北地区畜牧调查一文中关于牧草的论述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他认为要充分认识到草地和耕地具有同样重要性,盲目减少草地扩大耕地不仅不能受益,反而会因此受到惩罚,这一点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教训;二是在栽培牧草之时要充分注意水土保持,因为土地干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如不考虑水土保持问题,当草地被家畜食后,极易使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1942年,顾谦吉对西北草原进行考察调查以后,根据自然条件及植被类型将西北草原分为七大草区,它们分别是蒙古草区、祁连山草区、青海环海区、柴达木区、巴颜喀拉山区、玉树区、陇南及西倾山区。顾氏对每一区的草类特征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注:顾谦吉:《西北畜牧调查报告之设计》,《西北农林》季刊第2卷第1期,西北专号(一),1942年3月。)。

1943年,美籍畜牧顾问,草原专家蒋森来中国,对宁夏的草原进行考察。宁夏地区由于冬末春初饲料缺乏,家畜因之大量死亡。他认为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在入冬前减少牧畜存栏量,使家畜的饲料需求和饲料供给达到平衡外,还需栽培牧草制成干制牧草,以备饲料缺乏之需(注:蒋森:《宁夏畜产考察报告》,《畜牧兽医月刊》1945年5卷3、4期合刊。)。

1944年,许康祖在《西北羊毛研究》一文中指出,西北地区绵羊大多天然放牧,由于草场质量不佳,春秋之季尚可,入冬以后多营养不良,羊群终日游牧而不得一饱。因此他建议把改良草场作为发展畜牧业最为关键的措施(注:许康祖:《西北羊毛事业》,转引自郭文韬、曹隆恭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489页。)。

1944年,耿以礼、耿伯介父子考察了甘肃、青海一带的草地情况,对甘肃、青海草地类型,草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草地改良办法作了较全面的研究。耿氏指出:(1)甘、青一带山坡草地辽阔,但牧草质量欠佳,亦无占优势之草种,系放牧过度所致;(2)平原草地面积有限,优势之草类亦显著;(3)青海湖之平原牧草,要优于拉卜楞甘坪寺之平原牧草,而甘坪寺之平原牧草,又较优于三果乎之平原牧草;(4)在牧草改良过程中,宜首先铲除毒草。毒草有醉马草和极恶草两种。铲除毒草后,以狼尾草替代青海湖“芨芨草”,用鹅冠草替代羽毛属植物群落,用粗穗野麦替代“醉马草”,用豆科植物苜蓿与芫香草替代豆科植物之“极恶草”(注:耿以礼:《甘青牧草考察简要报告》,《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1期,1945年1月。)。这些考察与研究,对于甘、青一带的草原资源的了解以及草地的改良都具有指导意义。

1945年,何景教授对祁连山一带的草场情况也进行了考察研究,写成《祁连山之牧场草原》一文(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3.南方草山草坡调查研究

对南方草山草坡的调查,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使得大批学者退至西南地区,由此西南一带的草山草坡成为草地工作者的主要考察对象。

1942—1943年,畜牧草原工作者对广西的野生及栽培牧草进行较全面的调查。结论认为:广西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最多,次为莎草科等,在草地建设中,对一些有毒或与畜病有关的植物应特别加以注意(注:《广西牧草调查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1期,1945年。)。

1944年,美籍学者蒋森赴西康考察,对西康的主要草地类型、植被群落情况作了较详细地分类归纳。他指出西康草地虽然优良,但是载畜量也十分大,属充分利用的草地,如果进行深度放牧,草场退化则立等可见。因此建议在开发过程中,要适时对草场进行改良,以使之能持续利用(注:蒋森著,汤逸人译:《西康畜牧考察报告》,《畜牧兽医月刊》,5卷7—8期合刊,1945年8月。)。

4.草地草原改良与利用研究

有关草地的改良和利用研究,直接关系到畜牧生产的效益,一些草地工作者对此多有涉及,而其中着力最多者是叶培忠和王栋教授。

1944年,王栋对粗劣草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国许多草地的粗劣现状,大多是由于人为管理粗放所致,牧草生长任其自然,致使草地质量低劣,生长缓慢。因此,他认为粗劣草地是可以改良的,并分别针对干燥砂质草地、潮湿黏质草地、酸性草地、碱性草地、劣质草地提出改进措施。在改良过程中,他还建议应先将草地分成若干小区,使用不同的改进方法,择其收效快而大的进行推广,这样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注:王栋:《粗劣草地之改进》,《畜牧兽医月刊》,4卷6—7期,1944年7月。)。关于西北的牧草,王栋不仅作过专门研究,他还提出了西北草地产权归属问题,认为可通过利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使草地利用趋于良性循环,这些工作对于合理地利用西北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具有积极意义(注:王栋:《西北牧区之草原问题》,《畜牧兽医月刊》,6卷8—9期,1947年。)。

抗日战争期间,叶培忠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工作,他从水土保持与发展畜牧两个方面对西北牧草改良问题进行了研究。叶氏说:“多数人认为举凡不耕种之土地即为荒地,均可移民垦植,于是有木伐之,有草犁之,改种五谷。”他指出这一观点十分有害,因为林木有其特殊之价值,牧草为牲畜饲料,其价值不亚于农作物。西北素为牲畜繁盛地区,但数千年来,只知索取,不知保护,过度放牧,可食之草皆食之殆尽。西北气候寒冷,燃料缺乏,草木往往被连根挖掘而作为燃料烧掉,造成水土流失,旱则赤地千里,涝则田舍漂没。叶培忠是较早把发展畜牧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的学者,他较早地提出了在不宜农的地区种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还建议西北地区牧草种植应将饲料价值和保持水土价值兼顾,对一些不宜农的地区,应退耕还牧(注:叶培忠:《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抽印本),由北京农大动物学院胡兴宗教授提供。)。

近代中国学者对草地草原的调查研究,使人们对草原和草地有了新的了解,使人们认识到,草原和草地也是一种资源,合理地利用草原草地其意义不在种植农作物之下。当然,尽管许多学者指出草地草原改良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旧中国政治腐败,致使草原草地的改良仅仅停留在考察和研究阶段,改良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大力开展。

二、中国近代牧草的引进

1875年,比利时传教士马修德将红车轴草由其本土引入湖北省巴东县与建始县交界的细沙河天主教教堂附近种植,作为养马饲草,有“洋马草”之称,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牧草引进行为。其后,该牧草逐渐传播,至今遍及鄂西山区(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但是,这一引进活动仅仅是一孤立的行为,没有造成反响和产生示范效应。

1897年,《农学报》在上海创刊,该报先后发表了《紫云英栽培法》、《苜蓿说》、《谈栽培苜蓿之有利》、《间作豆科绿肥之利益》、《论种苜蓿之利》等文章,率先提倡种植牧草,并阐述栽培牧草之意义。《农学报》创办人罗振玉更是亲自撰文,呼吁引进优良牧草,他认为应“讲求牧草,移植欧美良品牧草”(注:罗振玉:《论农事移植改良(下)》,《农学报》卷95,1899年。)。由此,国外优良牧草陆续被有识之士引入中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奉天农事试验场试种从国外引进的牧草达37种之多(注:《奉天全省农事试验场报告》,转引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日本人进入东北以后,也曾引进牧草在东北地区进行栽培试验。1908年,日本人大岛义昌在任关东都督之际,将苜蓿引到大连民政署广场附近种植(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1914年,“满铁”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引入苜蓿,后来在铁岭、辽阳、郑家屯等地进行栽培试验。1922—1923年间,东北地区引进红车轴草、白甜车轴草、杂三叶、白车轴、长叶草、燕麦草、牛选草、禾萱草等,分别在铁岭、公主岭、辽阳、大连、爱河等地作引种观察试验。1927—1928年,又在上述地区引种猫尾草、小麦草等进行栽培试验(注:吴青年:《新引进两种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5期;《东北优良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7—9期。)。

30年代,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央林业实验所,从美国引进100多份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种子,主要有紫苜蓿、红车轴草、杂车轴草、绛车轴草、百脉根、胡枝子、各种野豌豆、多花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和苏丹草,在南京进行引种试验。1933—1939年,新疆省从苏联引进猫尾草、红车轴草、紫苜蓿等,分别在乌鲁木齐南山种羊场、伊犁、塔城及布尔津阿留滩地区试种(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1期。)。1940年,成都华西大学丁克生等曾在云南试种从缅甸引进的象草。1941年,程绍迥托赴缅甸考察的邹秉文引进象草、天竺草、洛直草、锡兰草等(注:程绍迥、周泰冲:《象草——种新引进之青饲料之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3—4期,1945年。)。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中国访问,在兰州将92种抗旱性能较强的牧草种子交给当时甘肃省建设厅长张心一(注:莫容:《白兰瓜是怎样落户我国》,《北京晚报》,1985年10月3日。)。1946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援助中国21个品种的牧草种子,总重量达15吨,分配给全国的78个农业试验站、畜牧试验场(站)和教育机构,供栽培试验之用。具体情况如下:

(1)品种名称及其重量

白花草木樨1000磅二年生苜蓿1984磅

白花三叶草3000磅Alsike三叶草1000磅

野牛草1000磅加拿大早熟禾900磅

Bue三叶草900磅猫尾草660磅

画眉草2000磅一年生黑麦草2000磅

豆1900磅红花三叶草900磅

冰草990磅鸭茅1980磅

雀稗2000磅Grimma苜蓿2000磅

倒伏狐茅1000磅小糠草1000磅

雀麦草1000磅共计29304磅

(2)分配机构此次分配机构包括当时各个综合性大学、各农事试验场、各农业推广站等八十余个单位。

同年,联合国救济总署饲草专家,加拿大籍的Mecokey教授(加拿大Guelph大学)从美国和加拿大向中国引进食用作物、纤维作物、水土保持作物改良品种共194个品种(1561袋,每袋2磅),于1947年分配给20个不同的生态试验区进行小区试验(注:胡兴宗:《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年的饲草研究工作资料》(未刊稿)。)。1948年,中央农业实验所从美国FAO(粮农组织Washington办事处)处引进饲草作物种子62个品种,分别分配给一些大学以及农事试验机构进行栽培试验,具体机构如下: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工作站、西北山丹培黎学校、四川大学农学院、贵州农业改进所、云南农业改进所、广西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青海省建设厅等(注:胡兴宗:《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年的饲草研究工作资料》(未刊稿)。)。在本世纪上半叶,优良牧草的引进工作在断断续续地进行,但是由于政局动荡,政府腐败,不可能真正重视这一工作,引进以后处于一种有试验而无结果的状态,许多工作仅仅停留在试验栽培阶段,大规模的栽培推广工作并未进行,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十分有限。

三、近代牧草的栽培、育种及贮藏研究

(一)近代牧草栽培试验研究

近代牧草栽培试验研究,着力较多的是时期东北地区的牧草栽培试验,这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政策十分契合。此外就是西北农学院的王栋教授。

日伪在东北地区牧草栽培试验涉及面十分广泛,栽培牧草种类有猫尾草、红车轴草、苜蓿、禾萱草、白甜车轴、杂三叶、白车轴、大叶红车轴、长叶草、小麦草、狐尾草、牛选草、燕麦草等。栽培试验内容包括生长发育、饲草品质、干草产量、各类牧草在各地的适应性等。试验结果为:苜蓿、禾萱草、白甜车轴、小麦草、狐尾草、牛选草、燕麦草等在公主岭、铁岭、辽阳、爱河、大连等地生长良好,而猫尾草、红车轴、白车轴除在公主岭因气候寒冷不适应外,其它各地栽培试验均生长良好(注:吴青年:《新引进的两种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5期;《东北优良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7—12期。)。

1941—1942年,程绍迥、周泰冲等在农林部渔牧司作象草栽培试验,试验项目包括:经过长途运输之成活率;在荒山上生长情况;六月及八月份使用分根繁殖情况;在六月使用切插法繁殖之结果;各种土壤对生长之影响;气候对生长之影响等(注:程绍迥、周泰冲:《象草——种新引进之青饲草之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3—4期,1945年。)。

1942年,张仲葛等在广西第四区农场进行牧草引种栽培试验。试验材料选用国内外优良牧草,计有苜蓿、红顶草、猫尾草、州蓝草、果园草、马唐草、狗尾草、野稗草等。试验结果表明:以狗尾草发芽率最高,可达73%,发芽整齐,生长情况良好;以狗尾草和紫苜蓿发芽速度最快,平均分别为3.6日和3.7日,次为白花苜蓿,所需时日为4.6日;红顶草最慢,为6.3日。通过这一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豆科牧草以紫花苜蓿最优,禾本科则以当地野生狗尾草性能优良,不亚于一些引进的西洋牧草(注:张仲葛、刘应周等:《牧草引种试验》,《畜牧兽医月刊》,2卷9期,1942年5月。),本试验结果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1942—1948年,任教于陕西西北农学院的王栋教授,长期从事牧草的栽培试验。他的主要试验内容有:(1)牧草幼苗时期根茎生长之比较,样本有苜蓿、野豌豆、红三叶、白花草木樨、黑麦草、燕麦、鹅冠草等,试验结果为牧草幼苗期根的发育较早较快,而茎的发育则较迟较缓。(2)牧草种子室内及田间发芽试验之比较研究。(3)苜蓿种子发芽试验,使用材料包括一年、二年和三年种子。从发芽率来看,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二年种子比一年要高;从发芽速度来看,田间试验时二年种子远比一年种子发芽快,三年种子则与二年种子发芽速度相若,室内则二年以上种子比一年种子稍慢;(4)苜蓿植株增长速度观察,结果为苜蓿植株在幼苗期增长较慢,在发育期则增长较快;花后由于养分供应种子发育,成熟期株高增长较缓,种子成熟后增长又快,但纤维老化。因此王栋建议,收割期宜在盛花期。此时牧草产量高营养最丰富。(5)牧草茎叶花实各部比例统计,样本为苜蓿、苕子和野豌豆。结果发现,牧草愈老,茎之营养成分愈减;此外还受气候影响,天旱则茎叶发育差,雨水充沛则牧草生长旺盛。(6)苜蓿收割次数与产量之关系,结果为春播苜蓿当年产量以每隔六个星期收割一次为最高;每二个星期收割一次,则连割两次后,死亡较多;每四个星期收割一次,也影响其生长,产量较低;每八个星期收割一次,虽不影响生长发育,但比每六个星期收割一次产量要低。(7)苜蓿收割次数对次年产量之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年每六个星期收割一次则次年产量最高,上年每八个星期收割一次者,次年产量次之,上年每四个星期收割一次者,次年产量再次之,最次之产量则为上年每二个星期收割一次者。(8)苜蓿按株高收割与产量之关系,盛花期收割产量最高,次为株高16英寸,以下按株高12英寸、8英寸、4英寸、2英寸收割者,产量依次递减。(9)苜蓿历年产量之比较。苜蓿播种后,第二年产量最高,第三至四年逐渐降低,至第五年则降低最多。(10)苜蓿各月份产量之比较。经过三年的连续试验,发现以四月份产量为最高,约占全年的1/3,次5月、次9月,夏季则产量较低,十月至翌年二月则停止生长(注:王栋:《牧草栽培及保藏之初年研究》,《畜牧兽医月刊》,5卷1—6期,1945年;王栋、卢德仁:《第二年牧草栽培试验报告》,《畜牧兽医月刊》,6卷1—2期,1946年;王栋:《六年牧草栽培与保藏试验之简要报告》,《畜牧兽医月刊》,6卷5—7期,1947年。)。王栋有关牧草栽培方面的一系列试验,多为国内首次,其中许多结论,成为今天牧草栽培工作的科学依据。特别是通过科学试验论证了一个古老的牧草何时收割营养价值最高的问题。17世纪无名氏《法天新意》一书中已有:“豆有花,犁翻豆种入地,胜如用粪,麦苗易茂”(注:明·佚名:《法天新意》,转引自闵宗殿《中国农史系年要录》,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77页。)的记载,但这一结论,大约是凭直觉观察得来的。王栋用科学比较试验的方法,认为牧草收割期应在盛花期中,此时营养价值最高,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盛花期掩青的正确作法。在今天的牧草种植过程中,依然遵循着盛花期收割的原则。

(二)牧草育种及选育研究

近代牧草的选育工作未能全面展开,仅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的叶培忠从事此项研究,并选育出新的品种类型。在杂交育种中,育成叶氏狼尾草;而在选育方面,培育的天水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具有良好的栽培性能。

1.叶氏狼尾草的育成

野生植物在自然界与相近的植物常常杂交产生一些新的品种,这就是自然界的远缘杂交现象。但是这种自然杂交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预、培育,产生的新品种类型多无较强的生存能力而自然淘汰,自然杂交费时多而成功者不多。叶培忠在天水水土保持站工作时,通过选择适合于该地的优良品种,通过控制其繁殖的方式,以期培育出理想牧草品种。该试验从1944年开始,用甘肃地区的@①草、狼尾草、徽县狼尾草进行杂交,@①草、狼尾草、徽县狼尾草三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期大致同步,而@①草开花时,雌蕊先放,雄蕊吐粉较迟,于是叶培忠将@①草雄蕊剪掉,以狼尾草及徽县狼尾草之花粉,涂于@①草柱头上,结实情形良好。第二年(1945年)采得种子,是为杂交的一代种子,将种子播种后,得一代杂交幼苗三株,各与母本大致相似而稍异,生长健壮,并都开花结实。这是近代通过远缘杂交方式育成的唯一牧草品种——叶氏狼尾草(注:叶培忠:《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抽印本)承北京农业大学胡兴宗教授提供。)。

2.牧草选育

1942—1949年,叶培忠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进行牧草杂交的同时,还从事牧草的选育工作,曾选育出天水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十分适合于西北地区种植,与农作物轮作,既可肥田,亦可保持水土,又可作为饲草,更可作为农家炊用柴草,民众十分欢迎,被广泛推广,不仅甘肃种植,还推广至周围省份,种植面积一度达100万亩,直至80年代还长种不衰,被当地居民称作“宝贝草”(注: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大学建校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70页。)

(三)近代牧草的贮藏研究

由于牧草的生长受季节限制,也就不能全年均衡供给家畜的需要,而在牧草收获的季节,大量牧草如不马上利用,就容易腐烂变质,造成浪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使收获季节的多余牧草能在不收获的季节如冬季得到利用,是摆在畜牧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对此西北农学院王栋从牧草青贮和牧草干制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1.牧草的青贮

青贮是通过贮藏以保持牧草青绿的特征的贮藏方法。此研究自1943—1946年在陕西武功共进行了四次。方法是择地势高燥处,挖掘土窖,深宽各6英尺,长约20英尺。如地下水位过高,则深度稍减。所用材料是苜蓿和玉米的青绿的植株,其比例为1∶3,即三成玉米植株配一成苜蓿。窖底先铺一层麦秸杆,厚约1—2英寸,然后二层玉米间铺一层苜蓿,铺毕,上盖2英寸麦杆,其上面再封以厚约1尺的细土,踏实密封,贮放三个月后开封,除接触土壁之部分稍有霉烂外,其它皆色味俱佳,大部分呈棕黄色,味芳香而略带酸味,用以饲喂家畜,家畜俱喜采食。这一试验结果表明,在地势干燥地方,牧草青贮不仅能使青绿饲料得以保存,还可以提高其适口性。在西北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其法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乡民皆可仿效。1947年,王栋等又在南京中央畜牧实验所重复此项试验,效果也很好(注:王栋:《牧草栽培及保藏之初步研究》,《畜牧兽医月刊》5卷1—2期,1945年;《六年来牧草栽培与保藏试验之简要报告》,《畜牧兽医月刊》7卷4—5期,1948年5月。)。

2.牧草干制研究

牧草干制是一种仅仅通过降低牧草水份即达到可较长时期保存牧草目的的贮藏措施。在牧草干制时,一般以牧草水份降至20%为目标,这时,既能保持牧草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同时又能使之长时期存放,不会霉烂。干制牧草的关键是如何降低水份,如果水份蒸发太快,则细胞易死亡,牧草原味保存较少;如果蒸发太慢,则暴露时间太长,养分损失太多。为此王栋教授在1943年夏秋之间从事干草调制试验,目的是确定水份蒸发的速度与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速、草质老嫩、草层厚薄的关系,以供调制干草时参考。试验用苜蓿作材料,试验结果表明:草质愈嫩水份蒸发愈快,气候晴热干燥水份蒸发较快,草层愈薄水份蒸发愈快,草料中水份含量愈高蒸发愈快,因此王栋建议,在调制干草时,需薄铺草层,多行翻转,如逢天气晴热干燥,则上午刈割,当日即可调制成功;若逢阴雨,则须数日方可蒸发至适宜程度(注:王栋:《牧草栽培及保藏之初步研究》,《畜牧兽医月刊》5卷5—6期,1945年。)。这一试验结果,对于畜牧生产具有指导价值。

3.其它研究工作

1946年5月,联合国救济署官员到达中国,与中国农林部官员左舜生部长、程绍迥博士会谈,会谈中救济署官员指出中国没有接触饲草作物,应立即开展此方面的研究。首先计划在广西省良丰饲草试验站、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兰州某一机构(未确定)饲草试验站等三处从事饲草研究。

1947年1月,加拿大人Meconkey教授)加拿大Guelph大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指派为农林部顾问,促使粮农组织与农林部从事饲草作物方面的合作,此时中央农业实验所的东北公主岭农业试验场和东北农学院开始饲草作物小区试验,后由于战事未能继续,在南京的总部则成立饲草作物组,由蒋彦士博士领导,开始以下研究项目:

1.发展并扩大中国不同地区饲草作物,以改良草地和草原,以及畜牧业区的冬季饲草问题。

2.发现并推广豆科绿肥植物,以增加作物区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3.发现优良水土保持植物,以便在水土保持试验站试验,并栽种于土壤被侵蚀的农业区。

4.在中国草原地区进行调查,并绘制草原分布图,以便表示主要的植物群落与土壤和气候的关系;收集草原植物、绿肥植物和水土保持植物在农业试验站试验,以确定当地的最佳饲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

5.在中央农业实验所进行丘陵草地的改良试验,和沟式窖贮青贮饲料试验。

6.对抗战时引入中国的364个饲草和水土保持植物品种进行试验。

1947年1月起,中央农业实验所共进行了如下有关研究工作:

1.绘制了中国草原类别图1∶100万比例尺地图一幅。

2.200多个饲草品种的田间小区试验。

3.引入所有饲草作物品种分配给有关省份的农业试验站。

4.搜集饲草作物文献与报告,包括Meconkey的“最近欧洲草地管理的成就”,H·Richardson(1946),“GrasslandofsouthChina”等(注:胡兴宗:《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年的饲草研究工作资料》(未公开发表)。)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8篇

主要目标是: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4000万头(只),比上年增长3.6%,其中猪等地方特色畜禽50万头(只);肉类总产11万吨,蛋类产量4.7万吨,奶类产量1.2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3%、6.8%和8.5%。畜牧业总收入达35亿元,增长1.7%。推进六和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3000万只肉鸭屠宰加工项目和农业生态观光项目建设;推进全市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完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和畜牧业扶持政策,开展畜牧技术培训等为民办实事项目。

一、推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

1.完成在建大项目六和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3000万只肉鸭屠宰加工项目后续工程的建设任务,争取上半年竣工投产,年内实现屠宰加工肉鸭1500万只目标。

2.着力推进投资2亿元的农业生态观光项目建设,完成优质种禽场的建设任务,实现年内投资0.5亿元目标。

3.聚力推动猪原种场、猪科研、示范、文化产业技术平台和猪产业开发项目建设,尽快做大做强猪产业,使之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二、推进高效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

1.提高种质资源的保种、育种和繁育能力。启动建设生态型猪资源场和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改扩建黑鸡、黑兔育种场各1处;完善省山羊遗传资源活体基因库,实现保种、育种和繁育生产的同步发展,扩大育种畜禽核心群数量,提升供种能力。

2.搭建高效特色畜牧业科技平台。组织建设猪科技研究、生产示范、技术培训和文化产业园,搭建猪科技文化产业平台,为猪产业开发作技术和品牌支撑。组织申报山羊技术工程中心和山羊创新技术产业联盟,构建黑山羊产业品牌。

3.推动特色品牌畜禽的产业化开发。推动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完善猪开发新机制,引入企业重组联合,做大做强猪品牌产业。培植特色畜禽开发企业,发展生态养殖基地,推进黑山羊、黑兔、黑鸡的产业开发,加工、出栏猪等地方特色畜禽50万头(只)。与工商部门联合开展“黑猪”商标使用专项督查,查处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净化猪品牌产品市场。

4.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生态养殖。强化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加快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与生产示范,引导发展生态牧场、农牧结合、循环养殖等多种生态模式,实现生态养殖与特色畜牧产业的有机结合。年内发展示范场10个。

5.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加强对已授牌示范场的跟踪监管,加快管理制度、生产记录、粪污治理等方面水平提升,树立成熟样板。突出特色和生态养殖,加快设施改造,筛选、推广典型,建设项目示范区,做好项目储备,年内创建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8-10家,市标准化示范场10-15家。

6.积极探索畜牧专业合作经济联合发展的新形式、新方法,推动创建省级畜牧合作社示范社,鼓励合作社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年内规范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0个。

7.抓好国家、省、市扶持政策的落实。制定落实措施,完善监督机制,公开办事程序,保障国家、省、市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三、推行综合执法,保障畜牧业安全生产

1.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完善考核目标,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实施科学免疫,重点抓好规模饲养场的程序化免疫和社会散养畜禽的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日常补防工作,确保完成各项防疫目标。

2.实施防控规划和净化计划,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制定《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3-2020年)》实施意见以及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单项病的防治计划和防治指导意见。年内完成市级兽医实验室畜产品安全、饲料专项检测国家资格认证和达标考核工作。以口蹄疫、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禽流感等动物疫病为重点,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样品1万份。做好动物疫病报告工作。严格疫情上报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3.强化检疫监管。严格执行畜禽检疫申报制度,强化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监督,严格防疫条件审核。规范驻厂检疫程序,做到有报必检、有检必严。推进动物检疫电子出证。严厉打击加工、销售病、死畜禽的非法行为,提高畜禽及其产品质量。

4.积极开展全省“动物防疫档案规范年”、“动物检疫执法规范年”、“应急管理促进年”、“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提升年”等活动,组织开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健全官方兽医队伍,强化对农村动物防疫员、动物防疫监管员的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和工作考核机制。强化防检和应急队伍业务技能培训,增强队伍素质。

5.强化兽药、饲料、种畜禽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和种畜禽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组织开展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畜禽产品和非法添加违禁物质专项整治活动,强化监督管理,着力整治饲养畜禽非法添加“瘦肉精”和滥用抗生素行为。落实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计划,重点对畜产品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问题易发多发领域,扩大抽检的范围和频次。

6.强化产品质量认证。做好兽药、饲料生产企业的资质认证及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申报、验收工作,提高畜产品质量。

7.强化档案管理。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记录,健全防疫、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档案管理,完善可追溯体系。

四、强化畜牧技术研究和推广,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1.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地方畜禽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示范市建设。创建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典范和畜牧特色产业品牌。

2.系统实施猪、黑山羊、黑鸡、雪野黑兔等特色畜禽资源的保纯选育、性能测定、开发利用等研究工作。科学制定品种、饲养、加工等技术产业规程和标准。

3.做好畜牧有关专项的争取、立项、实施工作。年内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科技与产业项目3-5个,实施科研项目10个,验收2-3个,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3项。

4.在全市组织开展12期畜牧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500人次,提升畜牧生产水平。

五、强化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1.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活动,推进机关目标绩效管理,推行党务、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提升机关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

2.深入调查研究。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入畜牧生产第一线展开调研,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出对策,找准工作切入点,推动产业科学发展。围绕生态特色畜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包干到乡镇、到场户,加强调查研究,加强联系指导,促进工作开展。

3.着力解决落实2012年度民主评议畜牧行风有关问题,并围绕“市长公开电话、政府在线、行风热线”,立足部门实际,完善畜牧行风建设的规章制度,规范行业行为、执法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优化畜牧行风。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9篇

培训方式单一且形式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科技培训活动逐年增多,但部分地区为了获取“政绩”、完成培训任务,以致于“数字化”的培训模式逐渐形成。“数字化”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培训对象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培训的实效性。

典型示范不明显针对盈江县养殖户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当局提出了“以户带动村、以村带动乡、以乡带动县”的科技示范模式。但经过长期以来多次变革后,畜牧科技培训为了达到某些“政绩”而“走样”,或是理论上的“专家”过多,导致畜牧技术脱离现实、典型示范脱离生产、实践效果不明显。

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全县有15个基层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53人;有的站只有1人,严重缺编;还有的站的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谋事。受社会舆论、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基层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等待思想突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严重制约了基层技术人员的事业进取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畜牧科技的推广力度。

明确培训目标畜牧科技是畜牧业生产的第一生产力,只有广大养殖户掌握了科学的养殖技术,畜牧业才会有新的发展。畜牧科技培训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养殖户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帮助养殖户解决畜牧业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保证畜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加大宣传和培训的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展板等多种渠道宣传畜牧科技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人们对畜牧业的认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畜牧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广大养殖户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提高畜禽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畜牧业发展环境,加快全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提高畜牧科技培训人员的业务水平多年来,畜牧科技人员一直在教养殖户如何养殖和管理,但符合养殖户需求的养殖技术太少,这是值得畜牧科技人员深思的问题,也是必须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培训的目的所在。只有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提高畜牧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科学实用的养殖技术。1)建立畜牧技术“核心群”。结合县情,从现有的技术人员中选调相关专业毕业、工作经验丰富且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人员组建畜牧技术“核心群”,由他们深入生产一线采集信息,研究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探索适合本地的科学养殖技术,从而使养殖户合理利用本地资源,提高养殖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收入。2)建立畜牧科技示范基地。联合相关专业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分片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示范基地,使技术人员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逐渐缩小现代畜牧科技与实际畜牧业生产的距离,不仅能提高技术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能更便捷地为当地的养殖户提供科学技术培训(让养殖户直接到基地学习养殖技术),既能节省培训成本,又能让养殖户学到更加适用的养殖技术。3)加大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力度。在不同的区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村级防疫员进行技术培训,也可将一部分人员送到专业技术学校或畜牧业发达地区学习,让他们熟练掌握畜禽疾病防控、饲养管理等业务知识,并了解畜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业务素质,让他们用最简单、最适用的方式将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科学的养殖技术传递给广大养殖户。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完善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04

畜牧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满足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化。因此,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不但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很明显。为了社会的繁荣稳定,进行畜牧技术的构建推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事宜。

1 畜牧技术的推广体系

1.1 基层畜牧技术推广的现状

高投入低回报使畜牧技术的推广成为了1项公益性工作。农委虽然对农业技术的推V项目很支持,但项目资金不足还是无法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原因。推广技术的职责固然是专业人员的,但工资与经费长期的不足也大大挫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 畜牧知识的问题

养殖方法的普及在近些年来有了明显的进展,但实用性与创造效益还是低于发达国家。发酵床养猪技术多年前在国外开始应用,我国已经滞后多年,在技术推广的内容新意上也不全面。这直接导致了农户与技术人员的不信任,非常不利于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所以要使养殖人员统一标准化饲养管理,这样是有利于疾病的防控。

1.3 畜牧技术机构的建立

机构与人员如果不全面就无法良好的开展工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相关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一切都要由上到下统筹安排。建立各级畜牧推广机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全省畜牧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区推广不同的技术。要组织技术研发单位直接培训技术人员,使用新技术准确及时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2 畜牧技术的构建问题

2.1 技术人员所需的专业素养

现在畜牧业的发展与人才息息相关,作为机构的核心人员,要不断的强化自己,努力创造一个结合业务、实践、管理、沟通于一体的新型技术人才。机构要把推广培训人员的技术专业素养当成1件重要的事。要建立长期的培训班,以便推广人员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培训的考核人员要到基层考察走访,保证考核工作真实有效的起到作用。加强与农业院校的沟通和联系,使他们直接参与到工作当中,这样不仅解决了科研成果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也使新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推广运用。

2.2 推广的方式方法

推广人员要自主创新推广工作,不要强硬地开展工作。推广的内容不要只限于生产,要努力做到集中加工与销售和对环境的保护共同进行。推动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要引起农户的反感,不要浪费人力财力,让农户自主地寻求技术指导。制定有效的畜牧培训计划,合理开展畜牧培训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推广技术健全的建立。

2.3 加大推广经费的投入与保障

经费决定了畜牧推广体系的成功与否,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到对退广体系的专款专拨。长效的畜牧推广体系一旦建成,要明确其职责。根据推广人员的工作业绩由上级人员决定去留。实行人员的固定制度便于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在经费的投入上要对建成的国家多多学习,制定出合理的经费投入制度,这些经费要用于支付推广人员的工资与相应的补助。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费能够有效地推动畜牧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必须加大推广技术的工作。

3 畜牧技术构建问题的完善

3.1 加强畜牧机构管理

要与畜牧机构的工作特点相结合,完善农村畜牧技术,还要扩建畜牧体制。要履行基层畜牧机构的基本责任,将人员岗位与职责进行统一,激发员工主动参加工作的热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强化团队办公能力,加大基层畜牧技术推广力度合理推广畜牧基础力量,为确保基层的发展工作,要合理布局畜牧技术,有效发挥畜牧推广的带头作用,确保建造技术落到工作的实处。

3.2 机构体制的完善

机构体制的完善与创新离不开政府对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不断深化完善基层畜牧技术的推广,改善以往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在聘请技术人员时要采取公正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录取制度,要不断完善工作人员的管理机制,要求技术推广队伍具备稳定的工作素养。

4 结语

畜牧业的推广工作与国家的物质发展息息相关,加快传统畜牧业的发展对全面提高农户的经济水平至关重要,以上阐述了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完善的措施,以期对畜牧技术的推广体系建设与完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1篇

今天这次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是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全市畜牧工作,分析当前畜牧业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下面,我重点讲三个方面内容:

一、畜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成为推进全市“两新”工程、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畜牧部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畜牧工作重点,以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推广、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为重点,积极引建、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增强科技创新与示范带动能力,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畜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市畜牧业呈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标准化生态养殖成为养殖主导模式,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三)特色品牌畜禽产业开发稳步推进,特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生物安全及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六)畜牧技术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对畜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七)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断壮大,运作逐步规范。

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增强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月14日,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了安排部署。近几年来,通过全市各级畜牧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畜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内外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还时有发生,人畜共患病种类不断增加,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防控成本增加。二是市场风险大,养殖成本高、效益低。特别是当前生猪价格持续低落,严重挫伤了养殖场(户)的积极性。三是养殖用地受到限制。四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畜禽养殖者生产经营理念、质量安全意识、基本操作技能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五是基层畜牧兽医体制尚不健全。畜牧执法力量、执法条件和技术支撑体系还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六是能源消耗高、食品安全隐患增多、养殖污染不断加重等不利因素严重威胁着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在正确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到我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五个有利条件。

一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走在了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把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突破口。大力推广林下养殖、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等五种生态养殖模式。组织技术力量实施生态养殖模式的创新研究。积极探讨研究了生物发酵床养殖肉牛、奶牛、肉鸭、种鸭、肉鸡、蛋鸡、种鸡等技术。去年6月,全省自然养猪法技术研讨暨生态畜牧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总结、交流了经验,得到了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为我市加速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鲁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我市特色畜禽培育及产业化开发走在了全省前列。在推进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加快猪产业化开发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依托市三黑一花特色畜禽研发中心,组织实施黑山羊、吉山黑鸡、雪野黑兔、花脸长毛兔等特色畜禽的繁育、培育及产业化开发,符合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的精神,为将我市建设成为鲁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三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三创”活动的开展,为我市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自去年以来,全市开展的“三创”活动,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搭建了平台,优化了发展环境。

四是畜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六润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亿多元、年加工能力150万头肉猪的高标准屠宰车间、肉食品加工车间年底即可投产。集肉鸭饲养、加工、饲料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六和畜产品产业项目发展顺利。得利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快速发展。三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必将极大带动全市猪、肉鸭和优质肉猪产业的发展。

五是草食畜禽产品受青睐,效益提高,养殖结构趋于合理。近年来,受国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肉食品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相对安全的肉牛、肉羊、鹅、肉兔等肉产品的消费量成不断上升趋势,价格也不断上涨。这类畜禽以草食为主,饲养成本相对较低,对饲养环境的要求不高,省时省工,利润可观。我市山区、丘陵、荒滩面积相对较多,饲草、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为发展草食畜禽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我市的草食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出栏量以10%的速度逐年递增,畜禽养殖结构趋于合理。

综合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机遇多于挑战,各级各部门要抓住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大好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扩大我市畜禽品种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发展环境,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加快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

三、明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强化措施,加快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面对复杂局面,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实现全市现代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各级各单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创优工作环境,努力实现调结构、转方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

在全面分析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十二五”期间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万吨、5万吨、2万吨,分别比2009年增长11%、7%和25%;畜牧业收入比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26.3亿元;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比重达到85%,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畜禽良种生产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特色优质畜禽产品加工能力及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公共卫生、产品质量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85%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户加入产业化经营体系,80%以上散养户参与畜牧专业合作社、养殖协会等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初步建立起现代畜牧业生产新格局。

为实现发展目标,各级各单位要通过落实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全面推进我市现代畜牧业建设。

(一)组织实施地方特色畜禽产业化开发工程,创建鲁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一是要加快特色畜禽的繁育体系建设。各级畜牧部门要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和传统饲养习惯等基础优势,加强对猪、鲁莱黑猪、黑山羊、雪野黑兔、吉山黑鸡、花脸长毛兔等地方特色畜禽资源的保纯、繁育工作。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高规格建设标准化生态型特色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形成功能配套、资源配置合理的特色畜禽繁育体系。二是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猪资源场新场和猪文化馆建设,推动猪产业升级。同时,加大科研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涉及畜禽品种资源及产业化开发的课题和项目,配套完善种质测定、化验检测、疾病诊治等设施、设备,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特色畜禽品牌开发的技术支撑能力。三是要加快实施特色畜禽品牌产业化开发。各级相关部门要从政策、技术、服务等方面积极扶持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加快猪开发,尽快将猪打造成为的代表品牌。要借鉴猪开发的经验,拓展开发思路,通过建设生产基地、研究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认证,策划推介品牌、建立完善销售及信息网络等措施,加快黑山羊、吉山黑鸡、雪野黑兔、花脸长毛兔等特色品牌畜禽产业化开发,尽快形成一定市场品牌基础,创建鲁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

(二)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标准化生态养殖,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要不断创新生态养殖新模式,加快推进标准化生态养殖,进一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于“两新”工程建设。一是要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全面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各级各单位要按照加快现代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制定科学的畜牧产业总体区域规划。以规范场区布局、实施圈舍改造、加强信息化装备及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标准化生态养殖场。通过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现代畜牧业示范场创建行动,树立一批标准化生态养殖典型,带动林下养殖、种养结合、生物发酵床养殖、循环养殖、畜禽放养五种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和普及。二是要通过科技支撑、政策推动,提升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要增强科技装备,有计划的组织科研人员确定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更多、更科学、更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养殖新模式。鼓励扶持,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通过建立典型示范,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畜禽生态养殖、有机肥生产、沼气利用、畜禽排放物的自然消纳等要素有机结合,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要通过企业促进、产业拉动,建设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在帮助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六和昌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得利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及附属畜禽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生态养殖改造升级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畜牧企业参与生态畜牧业生产,形成生态畜牧业的产业优势,拉动全市生态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生态养殖方式的转变,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的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

(三)科学实施区域规划,引导发展草食畜禽,加快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近年来,草食畜禽以其饲养成本低、管理粗放、经济效益高、优质安全等优势,饲养量迅速上升。各级各单位要因地制宜,科学分析不同区域发展草食畜禽的各种因素,确定发展草食畜禽的品种,制定科学的草食畜禽区域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山区、丘陵地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和肉兔饲养,平原地区重点发展奶牛、肉牛和肉鹅生产。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使草食畜禽占畜禽饲养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畜禽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

(四)积极推动畜牧龙头企业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带动能力。一是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加快推进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加工厂、养殖基地及六和乐林饲料有限公司等在建项目建设。二是深入推进产业招商工作,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起点高、管理先进、竞争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畜禽养殖、加工等现代畜牧龙头企业。三是支持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六和昌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得利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现有企业改善生产装备和技术条件,更新管理理念,实现产业升级,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创立品牌,提升我市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五)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的支撑能力,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要加大人才、资金的投入,继续加强对部级畜禽遗传资源猪和黑山羊的保纯、选育力度,加快推进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对部级新品种鲁莱黑猪、鲁农Ⅰ号猪配套系、欧得莱配套系等良种的选育繁育;加快对吉山黑鸡、雪野黑兔及花脸长毛兔等新品种的育种研究,组织开展部级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工作。二是做好科研课题和项目工作。积极申报、争取和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和专业项目,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现代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三是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人工授精、畜禽饲养、疫病防治、信息装备和环境净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编制优质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规程,培植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加快优质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规程的应用进程。四是抓好畜牧科技培训。各级各单位要切实抓好对畜牧从业人员、技术服务人员和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将村级动物防疫员、动物防疫监管员、家畜配种员和畜牧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人员列入“阳光工程”培训对象,鼓励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

(六)完善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体系,提升现代畜牧业生产及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高质量做好免疫工作。继续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逐级签订防控责任书,强化责任意识,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追究制。要加强对农村动物防疫员、动物防疫监管员的培训,不断提高防疫队伍的素质。定期对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加强对防疫经费使用的管理,完善考核机制,确保防疫目标达到上级要求。二是要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各级要严格疫情报告核查制度和疫情确认程序,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明确专人负责疫情、免疫信息收集统计和上报工作。三是进一步规范检疫监督工作。加强对动物、动物产品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规模养殖场畜禽检疫率要达到100%。要突出抓好流通环节的监管工作,严格落实调运审批、强制免疫、隔离饲养等制度,严禁从疫区调入动物及动物产品。强化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督,严格执行《屠宰检疫管理办法》和《驻厂检疫管理办法》,推行驻厂检疫责任追究制。要规范出证行为,加强防疫、检疫票证管理。加大对收购、贩卖、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强化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种畜禽的管理。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种畜禽的生产、经营行为,全面推行兽药GSP管理,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确保生产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五是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切实落实队伍、资金、技术、物资储备,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一旦突发疫情,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立即按规定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果断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疫情不扩散、不蔓延。六是加强对畜禽饲养场(户)和加工企业的监管和指导。严格对养殖项目备案审批。督促、指导养殖场建立健全各项防疫制度,监督落实消毒、无害化处理、生物保健等综合措施。推行封闭管理、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指导养殖场、投入品生产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健全管理记录、台帐档案等资料,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追踪溯源能力。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2篇

>> 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探讨 对蔡甸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生态畜牧业是果洛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畜牧业: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走向 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经济学思考 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建议 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研究 探析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 畜牧业产业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黑龙江省畜牧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辨析 对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须 对草原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环境间矛盾突出问题的调查 浅析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浅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发展 生态畜牧业:贫困山区农民致富之路 生态脆弱区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 生态畜牧业成农民脱贫主导产业 锦州畜牧业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宁夏草地生态与畜牧业生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 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石春梅")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文章从充分发挥食物链原理是生态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与当代生态学息息相关的生态位原理;物质循环再生与物质共生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 当代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111-02

生态畜牧业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的新兴科学产业,是大农领域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规划的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轨迹上,当代生态学犹如铁轨,指引着生态畜牧业这个高铁的发展与前进。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畜牧业中,定是以当代生态学为核心的发展体系。

畜牧业从原始的结网捕鱼、囿养鸟兽、役使牛马到现在的生态畜牧,经历了狩猎、圈养、驯化、繁育的漫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人类生存条件与环境变迁,使得畜牧业随之得到的相应的发展。而在21世纪,生态畜牧业就是时代的主旋律,在生态畜牧业中所运用的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物质共生原理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都是从当代生态学中援引而来,将当代生态学加以运用,既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发展规则。

一 充分发挥食物链原理是生态畜牧业的重中之重

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农业暴露出巨大的能源危机后,原本高投入、高消耗的农牧模式暴露出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在困境中迎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自身原因,农业是我国安邦定国的决定性产业,所以我国明确提出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当代的生态畜牧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牧业开展难度大,效益低。由于食物链系统养分利用率低,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肥,使得养分不均衡,氮磷钾肥比重偏差大,化肥大量的滥用使得农牧业生存发展难以维系。大量的有机废物因得不到合理地使用而被浪费,因需求的增长而带来的肥料增加的比例严重失调,其相差比例达八倍之巨。但我国的解决方式却不能制订出如同欧洲那样严格的化肥投入和畜牧粪尿管理政策,我们只能在农牧与环境回报之间寻求平衡,而这个平衡的支点就是来自于食物链原理。在其中流动的能量合理地在肥料、作物、动物与人之间流动,通过优化让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食物链养分管理不仅是技术创新,同时也是政策改进。食物链养分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或政策,而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策略,包含了化肥生产、农田、畜牧、家庭等环节的养分管理措施,还涉及资源、工商、农林、营养、环境等多个部门,以及区域和国家多种层次。这些养分管理措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在人口和食物的压力下,我国一直以满足食物需求为目标进行养分管理,大力鼓励支持化肥生产使用和集约化动物产品生产,忽视了养分的循环利用,因此大大增加了食物链养分流量,还产生了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食物链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遵循两个原则:(1)养分物质调控;(2)养分流动过程的调节。在该过程中,注重养分在各个环节的走向和合理利用是重中之重,由于食物链起始为养分,则人为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资源利用比例提高,才能实现生产力逐步提高和环境友好的目标。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统筹调配也尤为重要。作物生产、畜牧生产、食品加工、家庭消费等各个子系统的构建和养分流动模式也是重点研究对象。各子系统具有重叠和包含关系,针对当前落后的现状,深入研究国家宏观层面上的食物链驱动机制和养分流动关系,探讨研究应对我国特殊的食物链养分优化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机制。研究区域或流域等尺度农田,畜牧和家庭亚系统养分流动和循环规律及其调控策略。

二 与当代生态学息息相关的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与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而生态位原理就是利用在生态环境中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调控资源,使效益达到最大化,从而达到生态环境最优的状态。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生存的王道。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畜牧业的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我国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也应是因地制宜、千差万别的。常用方法有生物地理分区法、保护空缺分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法。全国各地按照自己的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建立应对自己特点的保护措施,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区进行功能划分,将能进行经济开发的地区进行合理的利用,将供应与需求平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面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等各种生态系统都应有独特的应对方法,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农业生产的病虫害能够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发病必须有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光有病原物和寄主,没有合适的条件的话,植物是不会发病的。但在单一农作物环境中,大规模的农作物病虫害却极易发生。而生物多样性原则恰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在畜牧养殖与农业生产中,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不仅减少了病虫害损失,提高了效益,还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使自然条件可持续发展。

例如,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使传统稻作系统又回归自然的保护。在稻田中,不仅种稻,还养鱼、鸭、虾、蟹、泥鳅、鳝鱼等。经过大量实验,这种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其主要特点在于,鱼鸭可对植物治病菌菌核、菌丝进行取食,并取食水稻病叶,从而减少菌源,延缓病情扩展;动物在水中活动,使稻间通风透光,致病菌无法正常生长;另外活动能让作物根系间增加溶氧量,提高生长能力;同时水系肥力显著增加;各种稻田常见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对养鸭田的杂草控制力远高于使用除草剂的稻田;稻田CH4排量也有明显抑制。

三 物质循环再生与物质共生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

物质在生态畜牧业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既是物质循环再生,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物质也在流动,物质并不是单一的存在,物质也共同产生。在不停地物质循环中,环境污染也随之避免,系统也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共生,在各司其职之后形成有机整体。在构建生态经济时,将其当作一个整体对待,各要素联系起来,以整体的结构去看问题,最终不仅能够揭示生产与消耗的关系,更能因地制宜地推出新的生产模式。

比如,在水产品养殖中,以养虾为例,虾池中生物种类不仅虾一种,少量的肉食鱼类如真鲷、鲰虎鱼、鲈鱼等与虾同养,既能吃掉与虾竞争的小杂鱼,又能吞食病虾,减少虾病的链式传染。混养罗非鱼能够抑制较大的藻类过度繁殖,将池中浮游生物资源利用起来,并能促进有益藻类生长。若贝类与虾同养,二者取食习性不同,小型浮游生物与池中悬浮有机碎屑是贝类食物来源,这种混养模式可使虾池水质得到净化,减少污染,提高整体利用率。海参与虾混养也有长足的优势,海参取食目标性差,无论藻类、原生动物或者有机碎屑及泥沙,都可以被海参取食,从而不仅优化能量利用结构,还能大大提高池塘养殖效益。另外还有多种品种混养模式,在同一池中,充分利用各种物种不同的生活习性、取食习惯、空间分布等特点,既优化了能量利用结构,促进物质共生共利,使得能量自循环,极大提高池体的生存能力,又能取得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保障可持续发展。

再如,北方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南方稻菜鱼生态农业模式。其建设以农村较富有的土地资源为基础,依据当代生态学理念,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太阳能,开发沼气资源,将养殖业、种植业开展得井井有条。北方的冬闲是农民最无奈的时候,而温室、猪舍、沼气三者结合的封闭农业模式却能将问题迎刃而解,达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在该模式中,温室为养殖、种植提供环境条件,猪舍为温室提供创造温湿条件,并提供CO2作为种植的气肥,同时产生沼气保障温度和人类生活需要。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利用,有利于解决农村冬季收入问题,并能丰富北方冬季的果蔬供应。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3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1-01

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主要传授先进的动物生产理念、专业知识及生产技术等。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革以及畜牧企业的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使得《畜牧生产学》课程不得不紧跟时代变化做出相应改革。因此,为了促进动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效果与当前畜牧业生产情况相符,必须注意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而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畜牧生产学》的内容体系及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有相对的了解。

(一)《畜牧生产学》的内容体系及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

《畜牧生产学》课程在内容上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除了包括畜禽生产系统、生产原理外,还涉及生产技术和生产效果等。畜禽生产系统主要立足生态学角度,对影响畜禽生产的各种生态经济因子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畜禽生产原理分散在《畜牧生产学》的许多章节中,较为分散,缺乏一定系统性。畜禽生产技术主要介绍不同生理阶段中畜禽饲养管理技术,对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强调,重点为操作规程和过程。畜禽生产评价主要是对畜禽生产效果的评价,畜禽生产力是畜禽生产效果的表现形式,从这点来说评价生产效果就是评价畜禽生产力。该部分内容以畜禽生产效果优劣的确定为重点,同时比较强调生产组织和技术应用检验的合理性等。

《畜牧生产学》属于动科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动科类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很多,尤其一些理论不仅复杂而且十分抽象。其次,《畜牧生产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实地生产技术。因此,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当前《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实践内容和创新,师资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主动性,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不利。

(二)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1.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为了帮助学生对畜禽生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以及关键技术更好地掌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增强,《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内学习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将板书与多媒体、图片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在《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采取双向式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课堂预习提问和学生演排讨论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由学生自主讲解或演示讨论结果,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变枯燥的课堂学习为主动、生动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演示法和现场讲解法及课后辅导答疑法进行《畜牧生产学》课程理论教学,尽量使课堂更为生动,避免整堂课都在黑板上搞养殖。在《畜牧生产学》的实验教学上,可以将实验内容分为三类,即基础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分类教学。也可以提前提出实验目标,让学生自行整理制作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在生产教学实习上学校应该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让学生接触畜禽生产真实的全过程,从而对畜禽生产过程有直观的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有关科研活动积极参与,将科研项目与自己的毕业课题结合起来。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对学生勤奋努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进行培养。其次,教师应该在《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强化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增加课件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对《畜牧生产学》课程网站进行建立,将课堂的大纲、教学录像以及实验教学内容、试题等全部上传到课程网站,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网站上可以对在线自测题库加以建立,学生通过自我测试,可以了解自己《畜牧生产学》学习的程度。还可以在《畜牧生产学》课程网站上建立留言板,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之外也能实现交流和互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征集学生课堂意见,通过网上留言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时改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对自己的课堂课件进行上传,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3.增加生产实习课程比重,对畜牧生产科学知识及时更新

在《畜牧生产学》中,目前理论教学的比例仍高于实践教育,但《畜牧生产学》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学生生产实习课程比例。在增加学生实践课程上,学校可以采用在生产基地直接教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畜牧生产和养殖技术,与此同时应培养学生掌握繁殖、培育、饲养管理、产品生产等技术。这种方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积极性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完美地将理论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随着畜牧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的飞速发展,现代畜牧生产学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在《畜牧生产学》教学中除了要增加生产实习课程比例外,教师还应不断更新畜牧生产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畜牧生产学及其相关的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以及发展前景进行搜集,并随时介绍给学生,以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该课程知识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 影响因素 DEMATEL

生态畜牧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畜牧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状况,进行无污染、无废弃物的生产,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1]。生态畜牧业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系统,涉及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而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本文运用DEMATEL方法研究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判别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制定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一、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冷凉气候条件,青海境内海拔3600m以上,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环境状态,广袤的草原无公害、无污染[2]。由于日照时间长,植被光合作用效率高、牧草有机质积累丰富,牛羊逐水草而居,肉奶制品营养价值高、低脂肪、无污染,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畜牧业是青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牧民生存的基本来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落后的发展方式,青海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遇到各方面的问题。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牧区实际载畜量远远超过理论载畜量,牧草得不到休养生息,资源供给能力逐年下降[3]。为了追求高产出、高效率,很多牧民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农药和兽药添加剂,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板结、草地退化,畜产品品质下降。因此,推动青海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繁荣地方经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基于DEMATEL的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DEMATEL(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直译为“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法,该方法是运用图论和矩阵方法研究复杂经济社会系统的结构问题,通过分析系统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要素之间影响关系的有无与强弱,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是影响系统运行的主要因素。应用DEMATEL方法,分析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构建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影响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因素既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横向过程,也包括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纵向过程。考虑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设计出包括三个层次、12个具体指标的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层次,目标层,即为“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第二层次,类别层,以各影响因素所属主体的类别不同,划分为:“资源与环境”、“牧户与企业”、“消费者与市场”、“政府”共四类。第三层次,因素层,以类别层为基础,寻找能全面、准确反映该类别性质和要求的具体指标,形成因素层。资源与环境:水资源(L1)、草地资源(L2)、环境污染(L3);牧户与企业:产业化水平(L4)、生产技术水平(L5)、化肥和农药使用水平(L6)、牧户(企业)收入(L7);消费者与市场:畜产品价格(L8)、市场发育水平(L9)、食品安全意识(L10);政府:法制建设(L11)、政策支持(L12)。

(二)计算直接影响矩阵和综合影响矩阵

首先,将上述12个影响因素指标按顺序排列,依次观察每一个因素对其他所有因素的影响程度,记载影响值,如此得到“直接影响矩阵”。本文采用四刻度计分法:0―没有直接影响;1―直接影响不显著;2―直接影响显著;3―直接影响非常显著。例如,产业化水平(L4)对牧民收入(L7)影响显著,a47=2;对畜产品价格(L8)影响非常显著,a48=3;对法制建设(L11)没有直接影响,a411=0。其次,直接影响矩阵标准化,将直接影响矩阵每一行、每一列的元素求和,取最大和值除以矩阵的每一个元素,获得标准化直接影响矩阵(G)。再次,计算综合影响矩阵(T),直接影响矩阵只考虑了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必须通过一系列矩阵变换,求得反映因素之间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程度的综合影响矩阵,计算公式:T= G+ G1+ …+ Gn。

(三)计算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对综合影响矩阵中的元素按行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度,影响度说明该种因素对其他因素综合影响的大小;按列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被影响度,被影响度反映其他所有因素对该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的程度。把每个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加,得到中心度,表示该因素在整个系统中所处的中心地位;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减得到原因度,原因度为正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产生较大影响,属于原因因素,原因度为负说明该因素处于结果地位,主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见表1。

(四)确定关键影响因素

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主要依据影响度和原因度两类指标,因为影响度大反映这种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较为广泛性,原因度大说明这种因素自身具有较强的影响能力。从上述计算过程可知,影响度较大的因素包括:政策支持(L12)、牧户(企业)收入(L7)、化肥和农药使用水平(L6)、法制建设(L11)、畜产品价格(L8),原因度大的因素包括:食品安全意识(L10)、法制建设(L11)、政策支持(L12)、生产技术水平(L5)。综合两方面的情况,并结合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确定影响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政策支持(L12)、牧户(企业)收入(L7)、法制建设(L11)、生产技术水平(L5)、食品安全意识(L10)。

三、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坚决制止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维护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实施生态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加强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环境监测和绿色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对于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二)强化政策扶持,引领产业发展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点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科技研发等给予资金倾斜,以提高生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制定积极的产业引导政策,对从事生态畜牧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流通企业实行减免税收政策,促进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畜牧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草、种、病”是三个重要环节,发展生态畜牧业信息技术,加强生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向牧民提供生态畜牧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提高牧民们的生态畜牧业技术水平,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

(四)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相关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拉动生态畜牧产品销售,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加强对牧民和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和绿色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生产标准,生产提供合格的生态畜牧业产品。

(五)努力提高牧民收入,充分调动生态畜牧业生产积极性

牧民人均纯收入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生态畜牧业生产成本高、价格低,严重打击了牧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并因此导向通过使用化肥、饲料添加剂提高畜牧业产出,所以,政府应及时实施对生态畜牧业生产的价格补偿制度。同时,也要鼓励牧民积极参加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安立龙,效梅,曹五七.我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理念及其经营方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5)

[2]邓本太.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攀登,2010(1)

[3]邵春益.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问题研究[J].青海环境,2010(3)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畜牧业 发展

引言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关注和选择兽医这一行业,但是兽医人才的建设格局一直以来是一个瓶颈。对兽医的现状分析发现,畜牧兽医行业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管理不良和设备不齐全等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学习、改进和创新。

1畜牧兽医的发展现状

1.1兽医的素质低下

畜牧兽医的作用是为中国畜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畜禽的正常繁育和生产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但现实是很多基层畜牧兽医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素质相对较低,致使畜禽的健康生产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由于医疗设备的相对落后,不能使动物更好地躲避突发疫情的出现,导致许多畜禽传染病大范围蔓延,并难以控制。

1.2行业政策和管理机制相对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畜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行业政策和管理机制的相对滞后,使得现有专业人员的待遇、知识结构和工作条件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行业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积极性、影向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最佳工作效益的获得。

1.3兽医人才的匮乏

行业人才的匮乏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1)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行业存在的待遇低下、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和风险较大等原因,使得愿意从事兽医行业的人原本就少;(2)由于经费和待遇的限制,原有专业人员的转行、专业知识的老化等加剧了人才匮乏的状况;(3) 一些专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依据行业发展做出及时调整,培养的专业人员与发展需求不符合;(4) 院校的大量扩招,导致临床实习严重不足,加之一些专业过于精细,与现实的状况脱离较远,是的一些经过专业系统教育的人员,不能很快适应生产需求。

2如何实现畜牧兽医的快速发展

2.1引领未来

看到现在的发展,你要用长远的眼光来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技术研究。不管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企业,都要根据市场的发展,然后再说你要引领未来甚至说引领未来的市场。这就是作为企业的领导应该考虑的。当然,创造新的产品,培育新兴的产业,引领未来的经济发展,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我们就要培养和造就富有创造性的人才队伍。人才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从这几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优秀人才的重要性。要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就要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首先要贯彻中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创新中发现人才,在创新的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的事业中凝聚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这需要我们领导部门关心促成这样的局面。要有利于优秀人才推出的组织机制,以激发优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突出人才和科技界领军人物,要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科技专家。要为青年人才事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这点,我们畜牧兽医学会一直在坚持做,为青年科学家搭起了一个平台。在培养国内人才的同时,还要加紧引进人才。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2.2培育创新精神

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和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

2.3大力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增加基层站所基建投入,集中财力办大事,建设一处、完善一处,建设自有办公场所,改善基层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强执法手段和能力,改善县乡畜牧执法装备,彻底解决基层执法车辆配备问题;配备先进、快速、准确的检疫、检测设备,提高动物检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深入推进畜牧数字化建设,全面建成涵盖畜牧生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主要业务的数字化畜牧管理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2.4大力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畜牧兽医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市级财政增加畜牧兽医服务经费的预算。增加现代畜牧业发展导向资金投入,畜牧业执法工作经费投入,检验检测耗材投入,保障畜牧兽医执法管理工作良好运行。切实保证一线人员工资到位,根据实际不断提高村级防疫员工资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总结

我国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我们应该对它的作用和重要性重视起来,提高自身内部的整体素质,使畜牧兽医的发展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李伟民.加强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