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初步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要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记得牢固,知识掌握必须系统性、全面性;还要贴近生活实际,分析社会。这就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七年级学的是地理环境知识;八年级学的是人类发展历史;九年级学的是现代社会现状。据此,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历史与社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目标,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依据这个目标,立足教材本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只有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并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是13―15岁,这个年龄段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中,初中二年级(14岁)时尤为关键,被称为“危险的14岁”。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为:常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反抗与屈从,自我分化与自我同一,需要与满足不协调,生理发展与心理发育不同步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特点,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看问题往往有自已的独到之处,不轻易模仿长者看问题的模式。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与抽象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看问题总是往往尖锐而不周到,新颖而又显得肤浅。这些心理特性和思维特征就决定了初中学生的能力结构。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掌握了较系统的地理知识,能理解一些理论问题,同时也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已能从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判断、推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因此,可以这样描绘:八年级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包括着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对八年级学生应注重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八年级学生的这种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思维能力的层次有别于七年级、九年级。七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系统的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知识,常思索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和现象,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对于七年级学生只要求“能解释重要的地理环境概念”,侧重初步分析地理环境的事物和现象。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了系统的中外历史知识,能理解抽象的材料,喜欢发表个人见解,思维趋向独创性。对于九年级学生重在概括、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要求,更侧重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的异同点。而八年级学生则要求“初步综合归纳所学重要问题的史实,找出因果关系”,并会比较中国历史上有关重大事件,在教师启发下找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异同点。

现代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求知欲旺盛,喜欢思考。教师若因势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则事半功倍。下面以八年级学生所学《历史与社会》下册内容为例,我就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认识水平所接受的问题,将能作为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训练的材料挖掘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首先是怎样认识历史事件、人物,学会认识《历史与社会》的方法,然后才是拿历史与现在可比性去发挥想象,或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问题,或去认识解决某一新的问题。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注重的是学会认识历史,并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这里主要指我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化对重点、难点部分的分析式教学。如“背景分析”,像鸦片走私历史背景分析,金田起义背景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胜败原因的分析”,如中法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分析,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等;“性质分析”,如太平天国运动性、辛亥革命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分析;“历史意义分析”,如“五四”爱国运动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分析等。对背景和胜败原因的分析,淡化了识记部分,加深了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对性质和意义的分析,加深了对重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易于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较能力,是通过对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比较,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和多样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的能力。比较能找出同类现象的异同,指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别。比较可分为同一国别、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同时期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比较,还可以是不同国别不同时期的相同历史事件的比较。比如,《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其相同点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三方面比较;不同点从关税协定、开设工厂、外国军队驻扎中国这几方面比较,并指出这三个条约分别使中国开始沦陷、大大加深沦陷、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有一个深刻理解。又如与辛亥革命比较,指出“改良救国”与“革命救国”的不同道路。又如,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在内容、性质、结果等方面的不同。再如,《世界近代史》上讲过多次资产阶级革命,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比较:第一,17世纪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革命,这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生的两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二,18世纪北美独立战争和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主要是争取民族独立,其中也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第三,1848――1849年欧洲革命,是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德两国已经开始的因历史条件下的一场大规模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时,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四,美国内战是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第五,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第六,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虽然谈不上是革命,但此后沙皇也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可提高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

在培养学深层次比较能力的时候,教师应当看到和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知识,以及关心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具体说来就是教师掌握好提问的节奏,迂回设问,层层引导。如讲述完“新文化运动”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从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思想家探索到了哪条救国救民的真理?”再把这一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层层设问,步步引导:①鸦片战争后有哪些先进的思想家?②这些思想家的主张是什么?③中国的儒家经典学说是怎样被抛弃的?④等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看到了民族解放新希望?通过对龚自珍、魏源、严复、等人思想的比较,学生看到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师夷长技以制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胜,后胜于今”到介绍的马克思主义的这条思想轨迹,思考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思想家们怎样抛弃了儒家学说,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理论,最终探索出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救国救民的真理。又如,英日两国同是君主立体,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首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是根据宪法,而是根据议会和惯例逐渐演变而成的。英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没有实权。议会是机关,掌握最高立法权,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做首相。实质上是多数党控制内阁和议会。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是根据《一八帝国宪法》建立起来的。天皇近代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最高统帅,有宣战、缔结、任免高级文武官员、解散和召开议会的权力。内阁大臣不是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天皇负责。所谓发展智力,就是要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在比较中思考问题,可使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之间的依存性和相互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得到发展和深化,比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落到实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促进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能逐渐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千方百计地掌握“点金术”,而不是只简单地授学生以“金子”。

归纳能力,是指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辛亥革命讲完后,引导学生做如下小结归纳:辛亥革命的兴起分两个问题讲述,一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二是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国同盟会孕育而生。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开始领导了各地的武装起义,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这些武装夺取政权的起义虽然失败,但表明了革命党人决心清王朝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四川人民的收回利权的保路运动,给湖北同盟会发动起义造成绝好的机会。于是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使革命进入高潮。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失败表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道路行不通,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也没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归纳,一方面能使学生窥视知识全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的过程,是知识联系衔接形成系统的过程,也是学生归纳能力提高的过程。

综合能力,是把某一历史现象的不同方面综合起来,构成整体认识的能力,也是分析、归纳能力的综合运用。如在讲完“西安事变”后,指导学生综合“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过程”,引导学生重点对“《八一宣言》”的内容、“瓦窑堡会议制定的方针”、“一二・九运动”爆发的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等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事件发展概貌,顺利把握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过程”这一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重在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思维特征的研究,精神需要的研究,就已渗透了情感。“没有认识的欲望,就没有智力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捕捉思维训练点,提出可以促进思维活动的问题,能在练习设计上巧妙地渗入思维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关键又在于教师的引导。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去思考,一味地越俎代庖地“注入”,只注重知识的记忆,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智力才能逐渐趋向迟钝。没有学生智力的发展,《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无法落到实处。所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多把钥匙,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尉霞.少年心理与教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4.

[2]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3]Daniel Goleman.情感与智力.参考消息,1997.6.16.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七八年级;历史课堂;反思分析;知识目标;课堂秩序

历史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发展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更好发展。但是,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重视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却忘记了注重历史教学的实质,这样一来,就会使历史课堂中出现一些假象。下文是笔者对初中七八年级人教版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分析。

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在尊重学生历史基础的前提之上开展,在发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着重促进他们综合情感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比如,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有教师在讲述“春秋战国纷争”这部分知识时,要求学生把课本里的成语故事或历史典故,如“烽火戏诸侯”“围魏救赵”等用自己最简洁的方式进行表达,可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历史基础知识不够,他们对于故事的表达往往不够完整。

我个人认为,要想帮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知识,必须从夯实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入手。学生只有对历史发展、线索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才会对整个历史知识体系有一定的认知度,从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产生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的态度,还具备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所以,注重历史基础知识,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才是培养初中七八年级历史课程的新目标。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只走形式

历史教师在改善教学方法的同时,不但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要经常组织一些有创新色彩的教学活动,力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比如,一些课堂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组织的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这对学习历史更有帮助。在活动当中,学生也可以跟教师调换位置,体验一下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学到更多的历史相关知识。

可是,很多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比如,历史课本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课堂表现形式,但教师在对这些活动指导的过程中,没有想到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也没有想到学生参加这个活动从中得到了什么,只是享受在活动中的那一份快乐,活动的内容表演得也比较简单,而且很单一。所以,想要实现课堂教学多样化,就不能只走形式,要将教学计划和目标落到实处。

三、遵循师生互利的同时定要维持好课堂秩序

在新教育观点上,教学遵循的是师生互相学习。在初中历史课程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观点都在不断更新,也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管是在历史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问题上,都是遵循着师生互利的原则。可是在师生学习的同时,我们还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有些混乱,没了秩序,学生自己说自己的,似乎与历史课堂探讨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且这种问题不光是在历史课堂中出现,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会经常出现。对于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秩序、规则尤为重要,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历史课堂学习当中探讨问题是避免不了的,可是这个探讨的内容一定要注意,是跟课堂内容有关的,教师在秩序、规则上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

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在初中七八年级历史课程开发当中,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越来越突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例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点来创设一些比较富有情趣的情境,还要提供一些真实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这对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形成也有一定帮助。

可是,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却走入了误区,也就是说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不难发现,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将视频、音频、图片等各种材料都运用在了教学中,学生很被动地、不加思考地接受这些事物,换句话说,学生是在被教师强硬地灌输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表面看着很有成效,其实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这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不是无所不能的,对于目前状况来说,它只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在多媒体辅助的同时,还要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出理想效果,不能只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忽略了多媒体教学所处的位置。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对于初中七八年级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其他课堂问题,教师还要进行详细的思考,以解决现存的问题,给学生有历史学习气氛的课堂环境。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3篇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例如,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政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政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结语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4篇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5篇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6篇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方法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对于学生对历史、地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以及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保意识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首先对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总结,然后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实践意义进行阐述。

一、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墨守成规。

部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和记住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至于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在学生身上得到了落实一点都不在乎。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课本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当做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课堂上始终围绕教材知识进行反复讲练,“灌输”的意味极浓,这种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后果是学生尽管学会和掌握了书本知识,但是对此门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几乎成了背诵教材和应付考试的机器。

2.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教师过于强调考试重点。在这种情形下,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便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流,这种模式造成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丧失,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操纵者,学生几乎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总之,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不能得到提高。

3.学生对课程作用不了解、不重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这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是不了解的,他们认为,这门课程无非就是不断背诵、记忆,学习起来极为枯燥,体会不到它的学习作用和价值,因此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鉴于篇幅的限制笔者不再一一赘述,希望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下面,笔者就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进行详细描述。

二、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前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学习主体性特征被忽视,学习个性被压抑。《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的学习素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对当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指导学生采取探究式的方式对历史与社会知识进行了解、收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达到强化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八单元第三课中《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节内容时,在让学生进行预习导学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有人说,谭嗣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真是一个英雄。也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也太傻了。你是如何看待谭嗣同的选择的?2.你知道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吗?它在中国行得通吗?请用简明的历史事实说明。3.为什么会失败呢?4.简单比较“维新派”和“洋务派”,通过双方对救国方法的认识的比较,你认为“维新派”和“洋务派”哪个更进步?4.为什么百日维新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5.在中国是注定要失败的,为什么?让学生结合对课本内容的初步阅读,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这样就做到了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2.运用分层式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学生在智商、知识接受程度、学习水平、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方面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的,然而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这些方面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习惯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既妨碍了学生学习个性和爱好特长的发展,又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一种全新课程理念:“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本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正视学生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要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并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发展。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课中《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这节内容时,我就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如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为A层次学生,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为B层次学生,能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然后按照学生的层次提出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如C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是了解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知道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和商鞅变法内容和作用;B层次学生,除了要达到C层次目标,还要能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原因,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A层次学生,除了要实现B层次目标外,还要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和分析变革与争霸的作用及意义。

这样,通过实施分层式教学法,我们便能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整地接受教学内容,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更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有促进意义。

3.运用多媒体式教学法,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历史与社会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有力工具。”鉴于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声像并茂、画面逼真、生动形象等优势,将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如此,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便会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八单元第一课中《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因为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重复性,学生无法对当时的情况有真实的感知和了解,我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二十世纪战争解密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并以图文并茂和图文互证的方式,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解释,如此我便将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对八国联军所犯下的罪行有了最全面的了解,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因为多媒体技术给学生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了铺垫。

4.运用生活式教学法,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课程学习价值。

常规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教师将教学眼光局限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在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却忽略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趣味和作用,自然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十分低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鉴于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历史与社会问题,大力挖掘历史与社会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因素,让学生从实际中挖掘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生活内涵,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与社会就在身边,体验到此门课程的学习价值,进而真正领悟到它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七单元第三课中《生活的时代印记》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出示了以“时代印记”为主题的幻灯片,如“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发型”:50年代的麻花辫,60年代的刘胡兰头,70年代的山口百惠头,80年代爆炸式的发卷,90年代歪马尾,21时机丰富多彩的发型;“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娱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典歌曲,改革开放后的经典歌曲,新世纪的流行歌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优秀电影,改革开放后的优秀电影,新世纪的中国优秀电影;“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交通”: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不便,60年代卡车和拖拉机,70年代自行车王国,80年代公共汽车,90年代私家车流行,新世纪的高铁、飞机,等等。之后,我还让学生讨论了一些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探讨21时机的三大件,说说现在他们现在与父母出去购物付款方式除了付现金外,一般还会用什么方式,等等。这一系列教学措施,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体会了人们的消费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相应变化。另外,因为部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已经或者现在正经历着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十分贴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拉近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验到了此门课程的学习价值,进而以更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对这一课程进行了探索和学习。

5.运用实践性教学法,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当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传统的室内课,这让学生觉得很疲惫,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却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周围的事物及现象。《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力图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当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鉴于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适当地改变室内课程,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此门课程也是可以在脱离了教室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特征,从而让学生动起来,并以此达到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在社区中生活》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知道了社区的各个功能,认识到了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之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以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为调查范围,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一项调查活动,调查问题可以有:你喜欢你生活的社区吗?你觉得社区为你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之处?觉得社区中的哪些服务体现出了政治、经济、医疗服务、管理、文化等功能?你希望社区可以增加哪些活动?对生活的社区有什么未向展望?对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总结,并撰写小论文。这样,我就将学生场地由固定的室内场所――教室搬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室外,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到了社区生活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进而逐步形成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三、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意义

1.使教学方法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师习惯采用的以自身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不符合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各种教学方法出现在了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舞台上,如探究式、生活式、实践式、多媒体式等,学生从单一固定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的枷锁中解脱了出来,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丰富多彩,从而转变了学习态度,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为了实现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广大教师积极研究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由此得到启发,开始屏蔽传统的应试思想,依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全新理念,大力探索和研究切之可行的教学措施,在课堂上会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身份由原来的科研型变为经验型,教学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对当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精彩有趣,以此促使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童丹霞.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9.

[2]宋庆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电教,2008-08-10.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育科研 创新思维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89-02

随着中考和高考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教学中,历史作为一门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在各门学科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显然已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历史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十几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管窥之见,权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加强初中历史教育科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现象虽然还有,但是比较少了,绝大多数都是专科或本科的历史学科毕业生。这些人,毕业时满腹经纶,但几年历史课教下来,一些人的知识水平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仅仅停留在所教历史学科的一些知识层次上,严重制约了初中素质教育的落实。作为一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通过加强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科研,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每位历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平时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甚至是测试,我们都要注意做到多一点历史研究,多用创新手法。这样,一方面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能更加活跃,另一方面知识能够被更灵活地运用。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较差、创新能力偏低的历史教师能够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较强的好学生。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从创新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法,变老师为“导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变“发问”为“答问”,师生互动,释疑解难;变“教教材”为“学教材”,创建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 充分运用初中历史课本,搭建创新思维教育平台

众所周知,“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无不蕴涵着创新的意识,创新精神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每节课后的“学习与探究”栏目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抗日救亡运动”时,围绕课后“学习活动”中“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当怎样处置”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其中,有的组主张杀掉,有的组主张释放,有的组主张扣住,逼联共抗日。这种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的方式把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新的见解也出现了。此外,专栏中的“读读”、“想想”、“议议”、“说说”、“记记”等也为学生搭建了创新思维的平台。这些栏目内容的设置,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讨出新意,有利于学生当堂进行理解、消化、巩固、运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遨游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之中,创新意识被不断激发出来,创新思维被无限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迸发出更加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才能。

三 利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奋发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有活力、有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去探索新知识,才能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仅依靠传统的历史教科书等信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可以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创设情境,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五学习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全面内战的爆发”时,将国共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等制作成课件,再配以嘹亮的冲锋号声来渲染历史课堂教学气氛。当大屏幕上出现了站在飞机上,向大家挥手致意时,同学们被伟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接着,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乘飞机去干什么?他为什么要亲自前去?谁来接一行人?有哪几位陪同前往等。大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由此,学生由被动听老师讲课变为主动探求新知,求知欲被调充分动起来。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2课“红军长征”时,让学生观看电视剧《长征》片段,并合唱电视剧《长征》主题歌《十送红军》,紧接着开展以“长征”为主题的讨论,最后总结出“长征精神”。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提问,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这说明怀疑是发现的思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任何科学成就的获得和真理的证明,都是科学问题积极探索的结果。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能否表达出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他们表达的环境和气氛。历史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大胆表达。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探究时“违反常识”的一些提问;在问题争辩中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他们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一些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一些想法等,哪怕只有一点意思,都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进行质疑,敢于同中求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让题目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探讨的价值,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机械的问题。学生的探索精神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其探索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学习主题第6课“”时,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成功了,中国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时,历史教师就应指导学生,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探讨,只要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其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而且他们还会有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五 通过历史观察思考想象,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学会透过重重迷雾看穿事物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液”。2011年教育部修改后的《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课本中的历史插图教学不容忽视,历史教师要灵活运用。“插图教学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提供了初始阶段的情境”,历史老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课本中的各种插图,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问题的“创造者”。如我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第二课上古亚非文明埃及“神奇的金字塔”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从中感受到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和高超的技术。学生围绕课本中的诸多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众多的历史见解中,展现其“异想天开”的结果。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历史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如科学家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等现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通过观察茶壶的蒸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发明改良了蒸汽机。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课本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的情境,提供想象的材料,引导诱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如我在讲述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7课“重庆谈判”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对当时签订的“双十协议”,倘若中共方面、等人再作出一些让步,国民政府能够忠实履行协议,内战是否就可避免,国共就能实行第三次合作,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的情况又将如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描绘今日的中国,是否能与美国抗衡,变成世界的强国。这样,通过历史观察、思考和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六 初中历史教学适时评价,激励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对学生适时进行评价,投以赏识的目光,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可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赏识能使人感到愉快轻松,能使人灵感涌动。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认真倾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所发出的疑问,及时地捕获有效信息,准确地反馈有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发出的疑问,教师应做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以激励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和责任心,而且可促使孩子将事情做得更好”,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和评价,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强化,即使学生所答问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教师也应在恰如其分的评价之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指正,让他们在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实质。教师客观的、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评价,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对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关爱有加,就会多一批善于思考的优秀学生。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9篇

本学期我担任初中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是八年级6个班的历史教师。

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历史课程一年了,因此学生已经了解了这门课程的特点,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容忽视,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上的每一节历史课,努力完成好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提高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注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的历史知识。

在本学期,我的教学成绩主要有:1.讲授校级公开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2. 在海滨教育中心组织的“聚焦核心素养,创海滨优质课堂”教学大赛系列活动中,参加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的续写”荣获一等奖。

本学期我还是一名初中德育干事,完成一些德育工作。1.主要工作是组织值周生检查班级日常行为规范,每周五上午大课间召开值周生会,总结值周生检查情况,发值周手册,周四下午大课间收齐值周生手册,统计值周生为班级打分的情况,按分数高低评选出示范班级。2.还完成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如评选出2018年暑假手抄报、手抄经典获奖学生;中学校服库存保管员;担任禁毒平台的校级管理员,监督管理学生注册学习等。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10篇

一、史料的来源和组成: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为给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配备了大量史料,分别是导言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另外还会搜集其他有用的史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不过,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史料知识,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这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充实课堂,也为了给人新鲜感,选用了很多课外的史料,书本中现成的类似的史料却没用,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们选择史料教学,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营造学生探究历史的氛围(如课本中的导言框)。(2)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诠释课本中的某些观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探究方法(如课本中的楷体字、图片、图表等)。(3)拓展学生的思维(如课本中的自由阅读卡、动脑筋以及活动课的材料等)。所以,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史料的呈现方式和研读方法:用好典型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史料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PPT、视频、音像、图表等。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呈现史料,可以营造相应的历史场景,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前,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间呈现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维,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通过播放四渡赤水的相关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遵义会议意义的理解,使其明白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课堂小结时呈现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知识体系的能力。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结束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史料的呈现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试题表现出来。如我们南通这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图文并茂,选择题中的图片总保持在6幅左右,主观题中的材料阅读部分都是史料,均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史方法和思维方式。

研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通读和精读。通读也叫泛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知识、营造历史教学氛围而采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放在课后阅读或在一节历史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对课文中的楷体字内容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通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加深其对正文中观点的理解。精读一般运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先由教师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然后教师布置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并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加以提问和点拨,指出关键的信息,直到学生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为止。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于对教材中重大事件、重要观点的处理,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史料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利用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1.充分了解学情。准确选定史料、了解学情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学情包括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知识经验、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一般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选的史料应是浅显、易懂、比较感性的内容,晦涩难懂的、不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坚决不用。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11篇

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怎么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1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完成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教学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初二4-6班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我所教的3个班156名学生,基本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态度端正,理解记忆的能力比较强,但个别同学心理素质较差,要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力,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多数学生在目标明确,思想上积极进取、热爱班级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之由“学会”变为“会学”,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3课,教学中心是中国近代史,重点是教会学生爱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初二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深刻领会思想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材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讲究恰当的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练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做到在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6、分期搞好单元测验。

以使对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2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89.88,合格率为98.40%,优秀率为57.14%.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十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适应课改发展要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时效,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初二历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

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共24课时。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2、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近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不多。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但是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且繁杂,而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四、工作目标

(一)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

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动脑筋”等,增强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育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

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5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配合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好教育教学方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在历史课堂上,表格式板书的运用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内容较多且杂的课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项特点进行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面,变凌乱为有条理,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可运用表格式板书(见表1)。

表1

由于初中历史课单位授课内容相对较少,而表格式板书囊括内容较多,所以表格式板书更适用于专题式复习。由于绘制表格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此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美观、清晰的板书,对教师的粉笔书写要求较高。因此,很多教师把表格式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还可以保证板书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线索式

线索式板书最常用的符号是线条和箭头。线索式样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箭头表现出课文内容的不同层次,是数字框架式板书的变形,但又比数字框架式板书更能够表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利用箭头的形状表达出强烈的推进感,适合层层深入、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板书形式(见图3)。

四、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1.忌画蛇添足,过多过密。板书是课文内容的重现但不是重写,板书起的是纲领性的作用,是课文的“灵魂”而不是课文内容的单纯重复。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板书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反而使得条理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这是板书设计的大忌。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历史;多媒体;单元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7601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合作、自行思考等方式寻求答案,使学生在利用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发展自身的智力,从而提升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历史的价值、魅力,从而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利用多媒体结合问题教学法提升历史课堂效率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多媒体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符合当下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手段。在利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预习学案来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教师可通过研究学生的预习学案,将学生的共性问题、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分类、整合,并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短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因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充分掌握了学生的预习学案,所以可以驾驭历史课堂中的节奏,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都听过《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这两首歌曲吧?那么大家知道这两首歌曲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呢?”利用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2001年10月14日总书记发给张学良的亲属唁电中称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为什么总书记会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而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你们认为是该杀蒋还是放蒋呢?”在教师提问之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教学课件中的资料以及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解答。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后,教师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通过刚才对教材以及视频资料的观看,你们知道日军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吗?在九一八事变后,为什么政府不予以抵抗呢?教材中日军将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炸毁后为什么污蔑是中国军队所为?”在学生通过自身理解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教材内的知识和教学课件中的资料描绘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结构。

通过多媒体与问题教学法的结合,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资料以及教材内容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有效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效率。

二、利用问题教学法整合单元知识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教学法不光可以应用在某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师教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对单元内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以帮助W生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唐朝的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汉朝方面的历史资料,并在课堂上举办汉朝历史知识竞赛,看谁能更快更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通过汉朝历史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他的贞观之治政绩流传千古,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学生:“唐太宗。”

教师:“请利用学过的历史知识评价唐太宗。”

学生:“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与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教师:“唐太宗在贞观之治中都做了哪些决定呢?”

学生:“在贞观时期,唐太宗增加了宰相人数,并吸取隋亡的经验,居安思危。唐太宗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培养。”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旧民主主义革命 三民主义 《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0-02

在唯物史学语境下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中,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历史》的《伟大的开端》一课将“”置于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因此教材也将本课内容作为第三单元的起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观点,《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参”)建议“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如果学生对其为什么能被作为‘标志’置疑,可通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简表’帮助学生认识”[2]。教参将这个表格也给列出了,具体内容如下:

如上表所言,教参认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但我们知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而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在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以后。三民主义怎么可能去指导1905年之前的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呢?(这也是授课过程中部分学生的疑问)因此教参中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的观点是应该商榷的。在下文笔者将用鸦片主义以来是几个重要事件来阐述以上观点的不严密之处。

鸦片战争以后,伟大的中国人就开始了卓绝的抗争,最典型的是持续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关于太平天国的性质,有人认为它已不同于以往旧式的农民战争,而是具有了新特点,一是初步具有了反对外国列强侵略的性质(如大破洋枪队);再就是到了其运动后期有了资产阶级纲领文件《资政新篇》的提出。这两个特点也是将其列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农民阶级限于阶级局限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太平天国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农民阶级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抗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很显然,太平天国运动与三民主义所体现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另外,在19、20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太平天国运动是类似的,此不再赘述。

再一个事件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它兴建了大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企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场运动客观说要比太平天国运动更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是,洋务派主导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大清江山永固”,不遑论其与民族、民权、民生的理念有多少相通之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还有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为实现资本主义的探索活动,即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百日维新运动。该运动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张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发展方向,这场运动虽然被扼杀于摇篮中,但其前途是英国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家,同样可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该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三民主义,但却是在与三民主义有共同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将这场运动置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则是勉强可以的。

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出,在同盟会成立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是三民主义,甚至与三民主义的基本理念也是决然不同的(维新运动除外),教参笼统地将三民主义作为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不恰当的。因此,我们若将这样的笼统解释指导教师教学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这是教参编写者应注意的地方。

另外,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编排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注意展示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回避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变”等一些较难的唯物史观概念,这是该教材编写的出彩之处。但遗憾的是,教材中个别关于“社会形态”和“革命性质”的论述仍是删之未净(如七上《历史》第八课《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中关于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叙述等等),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却没有在教参中得以说明和解决,这也是教参的编写者需要以后注意的地方。

注: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文第15篇

有效教学 多媒体 图片 材料 视频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是指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实现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而实施的促进学生进步或发展的教学措施。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关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特别针对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略有心得,现在与专家和同行共享。

一、外观设置不容忽视

1.背景配合情感基调

不同的历史课文不仅内容不一样,而且情感基调也不一样。合适的背景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能够在情感上与课文很好的融为一体。因此,我在制作每一张幻灯片背景时都注意配合课文的情感基调。

例如,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课。本课的课题首先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许多疑问。“九一八”为什么难忘?历史上的“九一八”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大事?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人要纪念它?笔者在制作幻灯片时就注意了幻灯片背景的选择低调、沉重(如右图)。它使学生刚看到这一背景就大致了解,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血腥和灾难,从而达到较好的情景铺设作用,带着这种心情来学习本课,效果自然很好。可见,设计得当的外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字体多样简约醒目

首先,文字的颜色应与背景的颜色有较大的反差突出背景。例如,黑色的背景就应选择白色、黄色等鲜亮颜色的文字;白色的背景就应选择黑色、深蓝等深色的文字等。

其次,文字的大小与字体也要注意。要照顾到视力不好的同学,还有坐在后排的同学。文字的字号最好在30以上。一般课件的大部分内容用宋体,引用的材料多数用楷体,若引用的是古人的诗词、史书中的记载多用隶书,等等。

二、巧用按钮,操作性强

据笔者多年观察教师在开设观摩课、评优课时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会忘记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而下一张幻灯片播放时才想起漏掉的部分,再来查漏补缺。也有些教师在做了一张又一张的幻灯片后,想要加深学生对一些难点的理解,可实际授课中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些难点,于是那一张张的幻灯片便显得多余。

以上种种现象,几个小小的按钮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请看上边的这一组按钮,这是笔者在制作《难忘九一八》课件时在页面的最下面设置的一排按钮。这五个按钮不但简洁,而且对上课老师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笔者将本课的授课分为五个环节:“导入”、“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思维升华”和“练习”。我仅以“导入”环节为例,“你知道近几年我国有哪些重要的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活动吗?”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一定参与积极,于是笔者接下来呈现下一张幻灯片:三幅近两年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活动照片。紧接着抛出问题:“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来引入本课。也有些班级学生知识面较广,可以回答出很多。遇到这种情况,笔者无需再呈现下一张幻灯片,直接过渡到本课即可。此时,直接点击页面下方的“九一八事变”这一按钮就可以直接进入本课的下一教学环节了。

三、选择图片,准确精当

历史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图片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地图、历史照片、历史人物画像、历史事件绘画作品、历史漫画等多种类型。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处理这些图片时要注意以下环节:

首先,图片的选择要准确。有些图片历史课本上或其它史书上有,我们可以直接扫描下来使用即可;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在网络上查找我们所需要的图片。有时,同一个主题我们搜到的图片有很多,这时我们就要注意选择。我们在网络查找图片时一定要对图片的出处以及注解特别关注,反复考证过后方可采用。

另外,对于地图的选择也要格外注意。不同朝代时期的中国版图是不完全一样的,即使是相同朝代的版图也会有所区别。

其次,图片的使用要有价值。据笔者观察,很多历史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习惯大量采用图片,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历史课堂更生动更直观。但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有一些图片的使用价值并不高,反而会耽误学生的时间。尤其是针对非重点难点知识若过多使用图片,反而会让课堂重难点不突出。因此,课堂上图片的使用一定要得当,要体现重难点。

四、选择材料,可读典型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材料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可读性和典型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若使用不当,不仅耽误了学生的时间,而且还会对原有知识的构建造成影响。

在《难忘九一八》一课中,“九一八事变后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一教学环节就非常适合采用材料分析的方法。教材中对不抵抗的原因没有做任何介绍,如果此处不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学生心理很难接受,也一定会有各种疑问,这势必对学生理解后面的知识点构成障碍。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些能够反映出发点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进而讨论分析得出原因。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小组讨论,能够明显得出以下结论:(1)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2)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将剿产党作为第一要务;(3)交出东北,可确保其他华东华中以及江浙十八省的安全。进而认识到是从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做出不抵抗的决定。这样,学生既能历史客观地看问题,又能在阅读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视频选择,适当取舍

多媒体课件确实有很大的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视频播放就是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实践使用视频的过程中,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使用的次数不能过多。播放视频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希望通过观看视频,从视频当中提取到一些对学习课文有帮助的知识信息。一节课使用一次视频播放效果最好,实在需要也尽量不超过2次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