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理;兴趣

开好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应把地理专业知识融于校本课程,目标要明确,教学计划要详细,让校本课程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地理教师发展为前提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策划者和实际执行者,在课程开发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

(1)教师要转换角色,做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自。教师需要考虑课程是“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成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教师的研究应该在实践中进行,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

(2)教师要扩充专业知识,学习课程论知识。课程论是关于学科知识如何组织成适合学生学习规律并便于实施和测量的理论体系方法。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局限在某个专业领域,但更多的是需要跨学科交叉的知识。所以只熟悉某一学科的单一型教师已不能胜任新的教学要求,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视野广阔、与时俱进。教师要成为这样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扩充知识领域,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更新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学习课程论知识作为知识储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及技能时,自己还必须了解教学内容及其组织结构方面的知识,以及知道多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学校层次、学生层次和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

(3)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掌握课程编制技术。要开发课程,首先要增强课程意识,教师作为课程方案的设计者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来达到课程目标,理解课程方案设计对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教师才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境对课程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其次,教师还需要掌握课程编制技术。课程编制即完成一项课程计划整个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它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课程等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可合并为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需要掌握课程编制每个阶段的基本技术,如制订具体的课程目标;确定每一教学单元的范围,组织内容,拟定教学计划;制订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等等。

二、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生为主体

校本课程以学生为基础,直接指向本校学生发展中的个性、特长、兴趣。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完善学校办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他们的终身发展为目标。

(1)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让校本课程更具活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校本课程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发展为对校本课程内容和结果感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多开发有利于激发兴趣教材。针对初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少,学生好动、好奇,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时尚、一种追求,因此,初一开设校本课程是“钦州特色旅游”。初二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了解一些地理现象,开设“生活与地理”。

(2)让生活融入课堂,校本课程更有效。“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教学中强调“生活化”的知识,要让现实生活的理论、现象走进课堂教学。在“钦州特色旅游”教学中,介绍钦州有名的旅游景点:浪漫的三娘湾、云海的五皇山等;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旅游景点,在观看森林公园五皇山时,让学生说一说五皇山的美,五皇山最吸引你的地方等活动,因此说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上特别注重钦州地方特色,围绕家乡的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以钦州为荣的感情。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9102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之中的三大课程模块之一。地理校本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很宽广,实用性强。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要研究的内容较多,比如校本教材的选材与编写、课程的宗旨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对策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具备发展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特性。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在高考的影响之下,百色市在2010年已将地理学科列为中考科目,我们应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构建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教学要联系实际,让我们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基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探索欲强的特点,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有效地穿插乡土地理知识,让乡土地理走进初中地理课堂,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关于地理学科校本课程构建的几点思考。

一、地理校本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定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初中地理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省区教材和校本教材三者共同组成,其中校本教材由各级学校灵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不做统一要求。国家为校本课程的构建留下了足够宽广的发展空间,我们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根据现行国家统一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体现自己的课改意识和能力。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应关注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们教师平时在完成统编教材内容教授的基础上,做好选修和活动课的设计安排,更能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校本课程作为统编教材教学的补充,应该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所以一线教师应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选修课、活动课的校本课程定位,尽量避免和统编教材的雷同或冲突,体现出校本课程灵活机动的设计思路。

二、校本课程教材类型的选择

根据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校本课程的教材在类型上有几种选择。第一种是教科书型教材。它设计出一定方向的研究或活动主题,还列举翔实的资料,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活动课,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第二种是教参型教材。它的编写和教材内容设计主要是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考虑,强调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活动的开展。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它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引领和校正,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活动的设计和选修课题的选择等方面。第三种是资料型读本教材。它突出的是教师利用互联网等一切可用传媒,收集广泛、有趣而翔实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性的资料素材,要求资料必须具有科学性、广阔性和趣味性,体现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理念。第四种是练习型教材。它相于课后练习册的作用,教师思考的是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围绕一定主题活动的练习内容。考虑到地理学科已成为中考科目,练习型的教材还要为中考做好服务,使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把选修课、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在设计思路上应始终贯彻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为选修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参考。我们回过头看看以前各种类型的教材,大多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师都心知肚明这是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如今,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克服以往的条条框框,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信息整合的课堂特色,最终实现指导思想和教材编写思路的重大变革。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应以活动课思路设计为主,通过开放式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

校本课程教材应能够对现行国家统编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内容要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需要进行编排,教学操作起来要容易,各个模块内容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方便教师灵活地选取内容进行地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家乡乡土地理的特点,用乡土地理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人教版八年级有一节课是“水资源”,笔者所在学校带领学生考察本县城的鉴河,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乡土地理注重的不再是死板的课本知识,而是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可以直接体验感受。

1.课程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地理是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绘制学校所在地的示意图”“开展关于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建议,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了解家乡,了解自然,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东西。开展地理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要体现必要性

课程内容要提供给学生的地理知识应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让学生学到地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家乡地理,增强其生存能力,这就是它的必要性的体现。教师应适时结合乡土地理知识进行讲解,比如如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这样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对国家的统编教材起到及时的补充作用。

3.课程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即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尽量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要求教师在安全的条件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教学形式开放而不受拘束,在大自然中教学,但也要注重教学效果。

4.课程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地理教学要突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性特征的认识。例如以“德保县”为例教学区域地理,教师可展示中国地图和广西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本县城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提供有关的百姓生活、文化习俗、农业生产等资料,学生整理记录下来,想一想自然条件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炼和提高,而且学会了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四、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没有科学性,课程开发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它的基础。学校开设选修活动课,教师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到知识的科学性,不能犯科学性错误,但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北斗星、行星,观察日食、月食等。通过选修活动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上有所拓展,获得更多知识。

2.趣味性原则

百色市在2010年已将地理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八年级结束的时候,与九年级参加中考的学生同时间进行地理中考,实行50分制。教师在设计地理校本课程的选修活动课时,在考虑对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趣味性,以趣味导学,让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物、有色、有形,寓教于趣,寓学于乐,帮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在中考中创造佳绩。

3.可操作性原则

校本课程中选修活动课教材编写的目的是提供参考,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要考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可操作性,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和疑难问题,考虑备课、导入等常规教学环节,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方向。

4.新颖性和拓展性原则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理学习初中空间拓展

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多样性、地方性、特色性提供了舞台,也为学生全面发展、专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为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因而着重发展学生兴趣比较浓与生活实际更接近的课程,同时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的教育,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变了教师按步就班的教书模式,激发了教师开发生活中的教材、周围环境中的教材,从而又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结合本校的校情特点,有目的地选取本校的特色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专题知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但并不是照搬中学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应更能体现新意,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

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拓展地理空间呢?

一、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要求合理选择地理专题内容

校本课程的特色不同,所选的内容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因而选择地理的专题内容也会有多有少,如开发的是环境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环境教育专题内容就比较多。如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知识相对就比较少,有的学校开发的美术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就比较少;也有的学校开发的社区教育校本课程会涉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工业、农业等地理知识;有的学校开发的生态旅游校本课程,也会涉及许多地理知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名胜古迹等。由于地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在校本课程教育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的,就连美术、篮球等校本课程也会涉及一些地理常识。

二、 选入有趣味性的地理专题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提升学校教育的特色,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远比老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效果显著多了,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推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成长,从而也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有趣味性的知识技能很多:有对气象、气候的认识,通过建小气象观测站进行气象观测,通过看云识天气,学会初步运用气象知识进行天气预报,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的兴趣;有绿色消费、绿色家居、绿色生活,认识消费、生活的误区,提高生活质量;有家乡资源的调查,认识家乡发展优势状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常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三、 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要适合中学生的身心要求

地理知识丰富多彩有的比较高深,有的比较难懂,作为入选初中学生的校本课程的地理内容应该通俗易懂,浅显易懂,才能使学生愈学愈感兴趣。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讲气温来源不是直接吸收太阳光,应回避学生不具有的光谱知识,简单扼要的说出气温来自地面热量的传递,冬天人在外面晒太阳时是先衣服热起来,而不是空气热起来,夏天在太阳的照射下石头发烫而周围空气并没有发烫,然后空气再逐步热起来。二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形象、直观思维比较行,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地理知识时多讲学生看得见的摸得到的地理知识,并将之形象生动化。

四、 选入的地理专题内容要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解决学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问题而开发的课程,因而课程应紧密围绕学生的需要而开发,选择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应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工作需要而准备的,如旅游常识、工业布局常识、各地物产、民俗民风欣赏、星空观测、看云识天气、当地资源调查、认识家乡的山山水水等等,让学生认识家乡,带着改造家乡的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行家乡建设,这样无疑会增加学生建设家乡的本领。

五、 选入的地理专题应与本校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内容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在李继军校长的带领,我们参观了明亮宽敞的选修课教室,布满崭新画架的美术室、陈列丰富图书的阅览室、配备精美乐器的音乐室、摆放整齐器材的体育室,不禁让人感慨“三初的学生太幸运了”。

说起改革的妙方,李继军苦笑着说:“我们的‘教改’是‘挤’出来的”。由于巩义市第三初级中学(简称:巩义三初)的“多彩课程”建设需要教室,学校的条件十分有限,所以李校长带领领导班子搬出了自己的办公室。而这只是巩义三初教改之路的一个缩影,但它更表明了巩义三初人将“教改”进行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思想转变,让“教改”走进三初

2013年10月,巩义市政府和巩义市教体局组织该市中小学校长到北京挂职培训,李继军校长就是其中一员。来到这里,“优秀的办学条件、丰富多彩的课程、生动活泼的课堂、幸福的教师、快乐的学生……”,不断冲击着他的脑海。李校长用近4万字的日记和《挂职京华东城,寻找追梦之路》的培训总结,记下了这里的一切。一个月的挂职培训,不仅让他认识到教改的必要,更把他拉进了“如何教改”的思索中。

就在李校长踟躇迷茫的时候,又一个喜讯传来。11月29日,市教体局安排李继军校长到河南师范大学参加河南省中小学校长国培班培训。在国培期间,白鑫刚书记还利用课余做了《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报告。河师大培训让李校长确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确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让李校长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12月,李继军校长带着两次“北上”的收获,和校领导班子反复研讨,最终确立了“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学习”的教改目标、“多彩课程+生本课堂+和谐校园+绿色评价=魅力三初”的教改思路。至此,巩义三初的教改之路正式拉开了序幕。

课程改革,让“教改”深入课堂

巩义三初的改革蓝图,让人充满向往。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决定着学生“学什么”,不仅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核心。所以,巩义三初把课程改革放到了学校教改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三级课程体系”中,巩义三初却是“一穷二白”,随之课程重设、教师观念、学习时间等一系列问题又扑面而来。教师们要方法,家长们要成效,在这条“教改”之路上如何“下脚”,巩义三初陷入了困惑。

李继军校长带领校领导班子身先士卒,从学生健康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过多方研讨论证,校支部书记王会鲜的心理健康课、政教主任常欣雷的生命安全课、教学副校长王新建的励志人生课、他和苏主任的传统文化课正式和学生见面了。巩义三初的“多彩课程”已悄然开始。

2014年8月,巩义三初经过一个假期的酝酿,经过和师生交流,经过对教师资源的调研,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校本必修课由生命安全课、心理健康课和书法课承担,校本选修课由篮球、毽球、乒乓球、声器乐、素描、阅读写作等组成。巩义三初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必修课和校本选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三级课程体系就此形成。

如果说课程是决定学生“学什么”,课堂就是决定学生“怎样学”。巩义三初在“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引领下,以“道德课堂”、“高效课堂”为基础,通过校本培训、头脑风暴、“三初论坛”、教育博客、校本教研等多种形式,推动“生本课堂”建设,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如今,“多彩课程”、“生本课堂”在巩义三初已初现雏形,并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喜爱,也有更多的老师投身于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中去。

营造环境,让“教改”延伸校园

当晨光洒向大地,巩义三初的大门口,总有一个微笑等着您,总是那个身影最后走进学校。日复一日,李校长把他每天的第一个微笑送给了他的每一个师生。他以身作则,把“以人为本”的教改理念延伸到学校的每一处细节。

班级每周一星的评选,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让更多的孩子有被认可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耀眼的明星,在发现中巩义三初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开展“我身边的最美教师”、“夸夸我的好同事”为主题的论坛,逐步扩展并传承和谐文化,巩义三初的教师达到了同事关系和谐。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让家长成为学校工作的支持者、管理者,巩义三初实现家校和谐。如今,巩义三初的校园气象焕然一新,“和谐校园”在学校已冉冉升起。

既然是改革,就是要敢于触碰“敏感点”。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打破不合理的评价机制。2013年期末,巩义三初探索并提出学生“绿色评价”。如今学校已经形成学生的道德素质、学业水平、体育素质、艺术素质等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熊玉华 单位:新余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校本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监督体系;认真做好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成为现代初中学校需要考虑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要符合学校、学生、教师的需要,在促使初中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还可以不断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素养,从而提高学校在本地的竞争力,提升学校在教育领域中的专业地位。然而,现在很多学校即使开发了校本课程,也是理论居多,对于本校的现实情况的关注也不够,使得实施校本课程的效率低下。下面,笔者从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监督制度与及时做好总结三个方面,讨论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教师与学校要综合考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能开发学生智力发育的内容为主。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与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国家在规定校本课程内容时,主要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学校可以搜集当地资源,形成一套能够紧密联系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校本课程,使得初中生能够接受全面、真实、有用的课程教育。比如,我校在重阳节展开了“关爱老人”的德育教学活动,通过网络搜集重阳节的相关知识,与学生所在的社区合作,让学生为本社区的老人送温暖。学生可以陪着老人聊天,也可以为老人送去一些礼物,使初中生能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树立关爱老人的意识。

二、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很多学校虽然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依然没有将其列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之中,导致实施校本课程成为教师的额外工作。初中学校的教学压力比较大,学生直接面临着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考试――中考,因此他们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而教师的主要工作便是让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帮助他们进入理想中的重点高中,这就使得大部分的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实施校本课程。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对课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监督体制,鞭策教师不断投身于实施校本课程的工作之中,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我校为了促进本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展开,由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以下分设教导主任、各学科优秀教师等,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不仅如此,我校还鼓励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看法,如果发现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有不当行为,可以向监督小组反映。教师之间也要互相监督,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与

进步。

三、及r做好总结工作

总结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环节之一,这不仅包括教师所开展的基本课程教学活动,也包括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校本课程在我国发展历时较短,学校与教师能够借鉴的经验较少。再加上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校依据本地、学校、师生等多方面的实际需求,开发出能够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必然会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因此,全校师生必须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定期探讨在实施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说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促进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我校每月都会开展一次总结大会,并鼓励全校师生参与会议。在会议中,教师要客观评价本阶段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指出阻碍校本课程发展的问题,然后与其他教师一起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中,检验方法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选派代表,阐述他们的想法,学校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将有价值的建议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

总而言之,校本课程是促进初中生成为独特人才、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促进学校不断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有效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成为当代每个初中学校都要认真思考并落实的工作。教师要认真整合当地资源,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展开特色教育活动;学校要认真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保证整个校本课程的有序发展;教师与学校要定期认真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使得校本课程能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校本教材 地理 开发

1 问题提出

新课程的标准鼓励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可以在课程小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教授的课程进行修改,以适应教学需要,这就使教师更加主动地进行教学。

地理教学校本化是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加工、重新创造,使教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这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有非常关键。但这也要求农村的地理老师必须有较熟练的教学技能、对课程标准有很透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校本化的意义

(1)农村地区地理教学校本化推动农村地区地理课程的实施和改进。传统课程的观念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深的影响力,是不能够轻而易举改变的,这样就会使得课程的改革受阻,改革进程变得缓慢。地理课程更是如此,所以,地理教学校本化可以用新的观念为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村地区地理课程实施和改进。(2)地理教学校本化促进农村地区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的学校不单单是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是日常生活的理解与深化。虽然农村地区在教学资源、设备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但是,农村地区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果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联系到他们生活的实际、经验 ,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注重课外实践,就可以发挥农村教学的优势,促进农村地区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3)地理教学校本化有助于农村地区学生个性的发展。国家课程是在整体上考虑学习者的共性,促进共同发展,对于个性的发展很有限。并且对于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也不能够充分考虑差异性,忽视兴趣,忽略能力,这都使得教学效果不好。农村的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多,学习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率。(4)地理教学校本化有助于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可只有专业知识的提高,才能够促进教学活动,推动教学的正常进行。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地理教学校本化研究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地理教学校本化使得老师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进行教学活动,这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3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校本化的实施方法

3.1 课程标准校本化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一个大纲,对各知识点的目标要求没有很细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认真研究《课标》,准确地把握好各个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对于农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研究地理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的标准,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和自己教学的实际,相互整合,制定符合自己教学的标准,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设计校本化

教学设计的校本化,首先要完善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联系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重组、优化、丰富,使之更符合农村地区学生的实际

其次,丰富学习方式,突现农村地区的教学特色的优势。农村地区的学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并不重视地理学习。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并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事,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

3.3 课程资源整合校本化

农村地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并且因为地理教学需要像地球仪、地图册这样的教学必备的教具,但是很多落后的地区都缺乏或者不足,更不要说多媒体设备,这给农村的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这对农村地区的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克服这些不利的条件,发掘更深层的适合学生且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并且挖掘农村的特有的有关地理的资源,这些都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校本化。

3.4 学习评价校本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与兴趣的调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由于很多家长的素质跟认识水平低,让孩子学习但是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不关心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环节被忽视。作为教师,应该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评价形式,重视学生的自评跟同学间的互评,多使用激励性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在评价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4 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困难与问题

作为甘肃省农村初中,我校已进行了近两学期的初中新课改实验及校本课程选修课工作 ,一年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但不同领域的问题亦较突出,具体有:(1)对课程校本化的的认识不足 ,教学方式落后、不积极对待的现象还很突出;(2)部分教师课程校本化的意识和能力缺位;(3)学校教学任务繁重,个别校本课程编撰质量有限;(4)个别教师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编撰的校本课程无法凸显地方特色、学校特色 、学生特长;(5)鉴于经费投入有限、硬件建设不足,抑或涉及顾及学生安全的问题,应该社会实践的、出外考察的课程大多属于形式无法落实;(6)中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思想,严重阻碍着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实施;(7)既已开发的不同校本课程,基于时间的检验和专家的指导跟不上,随意性、盲目性问题大量存在,因此,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不足,则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课程校本化是一个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过程,教师需要坚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只要我们在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中,始终贯穿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新理念,多设计诸多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多给机会使学生主动去创新,多给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去发挥,学生会很愉悦地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此乃检验我们地理课程校本化效果的唯一真理。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高俊昌.新课程教材的变化与教学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1-2期合刊).

[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本地校本教材;编写;困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34-01

我们知道,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渠道。尽管学生在这个主渠道里能够学到该阶段应该学到的相应的历史知识,但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囊括各地“琐碎”的历史进化镜头,因此,学生学完了初中历史教材后,对本地历史进化的过程一无所知也就不足为怪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有些“好事者”,编写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过,细细翻看各地编写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感觉其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之处。

其困惑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课程教材相铺相成

编写本地校本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本地历史进化、进步过程的认同,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同时,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运用,达到同现行的课程教材互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目的,如此,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然而,许多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恰恰就忽略了这一目标――编写的体系和顺序不能和课程教材同步;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不能对课程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补充;没有通过广泛的采访和实地考察,仅凭搜索的“库存”资料进行编写,造成许多“误差”……凡此种种,就造成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的课程教材相铺相成的后果。

二、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常理上,在编写本地校本教材时,应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喜好,编写出深受学生喜爱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浓厚兴趣。可是,许多地方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仅凭教师编写者个人的喜好进行编写。由于教师“站得高看得远”,其编写出来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学生会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如此编写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编者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既不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没有吸收学生作为编写者

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学习的主角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也应该是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编写的参与者。然而,各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者清一色的是本校的初中历史教师,看不见一个学生的身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本地历史。组织学生搜索本地历史资料;查阅本地历史史志;搜集本地历史文物;参观古迹、遗址以及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同老师一起共同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这样编写出来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才能使学生喜闻乐见。

如上困惑,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思考。

其中,最亟需思考解决的有如下三个问题。

一、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

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新生事物。各地在具体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如此看来,各地初中学校,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由于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导致出现的偏差及错误一定“大有人在”。因此,期待课程开发及校本教材编写专家尽快研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使之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能有“理”所依、有“理”所靠。

二、期待领导的大力支持

由于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教材内容是唯一的中考内容,导致了上至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至各地初中学校领导对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热情不高,领导只注重现行历史课程教材的教授和学习,忽视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教授和学习。要知道,本地历史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是对现行课程教材的有机补充。学生学好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就能较好地推动学生学深学透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教材的内容。因此,期待领导们对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与使用的大力支持。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 策略研究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互为补充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

一、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教师结合现有的资源,根据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者重点的知识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验,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课程是面向大众学生的,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趋于生活化。化学校本课程的研发接近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更接近当地的生活,我们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时,应该将化学课程生活化、实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趋于开放性。我们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虽然没有国家课程系统和完整,但是它拥有自己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正是这两个特点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趋于个性化。研发化学校本课程,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的研发,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同时,化学校本课程还应该体现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1.校际之间的合作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就是学校和学校之间进行合作,利用资源互补,共同开发。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整合两所学校的优势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既然是两所学校共同开发,那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就应该比较接近,区域跨度较小。

2.专家和学校合作开发模式。一方面,专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为这些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是重要的实践基地。而课程开发也是理论和开发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提升校本课程的整体水平。

3.领导和教师合作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领导熟知学校的教学理念,熟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对学习从宏观上有个整体把握;教师则对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这两种力量有效结合,就会发挥出“1+1>2”的成效。

四、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整合。课程整合是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从纵向上,它要求各个年级之间合作,避免各个年级的课程有重合,并且要做好化学校本课程在各个年级的衔接。从横向上,它要求各个学校之间进行合作,避免与国家课程的重合,并且做好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衔接。通过对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共同完成对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2.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与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讨论形成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3.以课题为依托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更着重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鉴于此,我们应该以研究课题为依托,通过建立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最终形成化学校本课程。这与国家课程的章节不同,国家课程重视的是知识点,而这种方式形成的校本课程重视的系统性,在学生头脑中会建立化学学科的整体观念。这种以课题为依托形成的化学校本课程就需要与教研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共同探讨,确保每个课题的有效性。

3.不断完善,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化学校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校本课程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总结出优缺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研讨,并及时更正,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初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犹如两翼,一个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一个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只有两翼共同发展,才能飞得更高。由此可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邓纯仁.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矛盾及其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金红.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运营机制

为深入了解当前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2008年,我们对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对重新调整当下中学校本课程计划和实施策略、规范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一、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对象覆盖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和本溪四地的29所学校。其中,高中10所(示范高中4所,普通高中6所),初中19所。我们先后与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教师共89人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状况,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实施机制,目前开发了哪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等;随机抽取162名学生进行问卷问答,内容涉及课程的类型、上课方式、个人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认识;对5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授课场景进行了全程非参与式观察,其中高中2所,初中3所。

(二)结果及分析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总体处于积极实验和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多数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持积极态度。在29所学校中,有24所学校有相关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11所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室,19所学校制定了相应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第二,教师与学生对校本课程有较好的评价。67%的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持赞同态度,他们认为开设校本课程给予教师很大的自主权,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选择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77%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或基本胜任校本课程开发,只有23%教师认为自己无法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77%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校本课程,1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现场观察发现,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活动中。第三,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该项调查是在大连市初中进行的,结果显示:学习校本课程超过4门以上的学生,其实践能力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没有学过校本课程的学生(T=3.61,P<0.01),他们被认为是具有适应日常生活潜力的群体,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工具的使用、娱乐和体育运动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不健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培训。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开发,但作为新生事物,仍然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必要的扶持。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级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的扶持和指导严重不足:多数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予以必要的规范化管理、指导和评价,校本课程管理边缘化;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及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内容几乎没有;缺乏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搭建的展示、交流经验的平台,学校、教师各行其事,有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因没有交流平台,随着教师退休或调离而面临消失的窘境。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统筹性、连贯性。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但自行开发并不等于随意开发。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地位模糊,没有纳入正常的课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课程开发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78.7%的被调查学校学校没有制订相关的计划书、课程开发方案,不能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统一规划、按需设课。87%的被调查学校表示安排哪位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依据自愿原则,谁有时间、有能力就安排谁开发,一般是在开学后进行。教师对本校校本课程的计划也不十分清楚,如在回答“贵校什么时间开设校本课程,谁来开发校本课程”时,有79.2%的教师不能给出明确答复,2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什么时间需要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表一年一个样,今年上的课明年就消失了,或因为教师有事课程进行一半就停课的事时有发生。我们走访的学校中,有两所学校开学—个多月了,校本课程仍然没有落实,原因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工作调动离开学校,新计划还没有制订。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经验性特性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从调查结果看,29所被调查学校对校本开发投入的十分有限。其中,3所初中、1所高中对校本课程几乎没有投入,分别占调查学校的15.8%和10%。仅有2所初中、3所高中每学期对校本课程的投入超过3000元。高中、初中的平均投入分别是1870元和960元,高中要高于初中。从资金使用情况看,各校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编教材用,而很少用于教师培训、活动室建设、活动材料的购置。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和水平。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低成本的或无需成本的,如微型小说鉴赏、《论渤品析、英文歌曲赏析等校本课程在初中已达37%,高中高达46%;一些校本课程如无土栽培、营养与健康、家乡的历史与发展等,教师只能因陋就简,靠看录像完成教学。57%的教师表示开设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主要取决于资金和场地。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结构失衡。校本课程具有三大特征:经验性、统整性、实践性。从调查看,29所学校一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总数已达193门,删去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同内容课程达88门,其中,高中21门,初中67门。调查表明:88门课程特征维度取向比例中,88门校本课程的经验性、统整性和实践性取向比例均偏低,初中分别是29.2%、51%和43%,高中分另0为14%、30.9%和12%。三项特征比例达60%以上的校本课程,初中为41%、63.3%和43%,高中仅为17%、44.6%和14.9%。高中三项维度特征比例明显低于初中,数、理、化、生的奥赛课程是典型的学科性、分化性和知识性课程,而这类校本课程在高中开设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在重点高中。在对学生选课问卷“你最喜欢哪门校本课程”的调查中,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依次为面雕、初级轮滑教学、糕点制作;高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是课本剧制作表演、纸雕和健美操。这些课程实践性、经验性和整合性均达80%以上。而现有的课程中,高中仅有约9.8%、初中约39.1%能达到这一要求。

二、关于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工作,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一)构建区域性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系统的良好运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是典型的垂直式等级管理,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是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它将对区域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保障机制包括:建立领导组织体系,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提供经费和物质保障,制订相关政策,给予校本课程一定的专项投入和资金倾斜;提供服务、指导和培训服务,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试验提供交流平台和一定的课例,聘请有关专家、资深教师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咨询,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实施检测评价,评价对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仅具有监督职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诊断、改进及激励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把校本课程开发及三级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评估应包括:保障机制评估,需求评估,内容评估,效果评估。每一个评价指标可以再分成若干次级指标,如效果评估可以再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包括教师、学生对校本课程效果的认识、态度,客观包括学生表现和课程成果。

(二)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

学校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单位。学习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一定的运行程序和功能规定。我们研究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运行机制应包括组织建设、现状分析、课程结构的配置、开发与评价四部分。

1.建立高效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结构

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学校的组织结构和互动方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学校应成立课程开发研究机构,为本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课程开发研究机构要探讨课程开发工作程序,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必要的基本条件,提供基本的业务支持和课程开发指导。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所体现和包含的权力分配与控制是不同的。在分科课程中。知识的安排将通过一系列完全分割的科目等级而得到系统的组织和分配,从而形成一种非常明显的垂直性的等级结构,其有效的管理系统是垂直式的“集权式统治”。而在校本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且强调的是知识的整合,所以教师的交往将更多的是水平性的,权力的分配和调控也应是水平性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机构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学校管理人员,也有业务骨干,同时,组成人员不应是单一学科背景,而应是多学科的。这样既利于校本课程多元化、综合化的开发,也利于校本课程更加有效的管理。

2.进行学校现状评估分析

现状分析的目的是要弄清学校发展方向、特点,具备的条件和限制,如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学校所能提供的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的资金情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学校的发展规划、特点,学生的素质和已有经验等。学校现状分析是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来进行。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系统认识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外部条件,便于把握机遇,发挥学校优势,避免障碍,从而制订科学的课程开发计划、方案及对策。在此,我们提供依据SWOT方法的校本课程现状分析框架(见表1)。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3.构建课程开发合理结构,实现学生教育收益的最大化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延伸,以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国家课程的延伸指的是什么呢?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系统性知识、理论性知识的延伸,即延伸的是国家课程未能涉及的或涉及不深的知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一些学校开发了学科“延深”课和学科奥赛课。另一种理解是从课程目标角度看拓展,校本课程是对国家现有课程内容实践性、情感性体现不足的弥补,即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满足学生的特长发展需求。我们认为后一种观点体现了国家设立校本课程的应有之义,反映了校本课程的三大特J生:经验性、统整性、实践性。

校本课程按其性质可从三个维度划分:“学科—经验”“分化—统整”“理论—实践”。三个维度有两个极向,一个极向是学科、分化和理论;另一极向是经验、统整和实践。经验性是指课程设计以学生生活经验、生活背景为中心,课程内容组织是以学生的经验性问题组成的,遵循的是问题逻辑而不是学科体系的知识逻辑。统整性是指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课题从多种学科收集组织的,学科边界模糊。实践性是强调课程形态不是以知识讲授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性是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校本课程开发应具有合理的结构,即不同维度、不同极向的校本课程应在彼此的数量与课时比例合理组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来确定校本资源的领域科目、课程材料、组织形式以及编制课程方案。从校本课程定位和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经验、统整、实践类取向课程应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很大比例,这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否则,校本课程开发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运营机制

为深入了解当前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2008年,我们对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对重新调整当下中学校本课程计划和实施策略、规范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一、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对象覆盖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和本溪四地的29所学校。其中,高中10所(示范高中4所,普通高中6所),初中19所。我们先后与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教师共89人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状况,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实施机制,目前开发了哪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等;随机抽取162名学生进行问卷问答,内容涉及课程的类型、上课方式、个人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认识;对5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授课场景进行了全程非参与式观察,其中高中2所,初中3所。

(二)结果及分析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总体处于积极实验和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多数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持积极态度。在29所学校中,有24所学校有相关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11所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室,19所学校制定了相应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第二,教师与学生对校本课程有较好的评价。67%的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持赞同态度,他们认为开设校本课程给予教师很大的自主权,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选择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77%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或基本胜任校本课程开发,只有23%教师认为自己无法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77%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校本课程,1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现场观察发现,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活动中。第三,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该项调查是在大连市初中进行的,结果显示:学习校本课程超过4门以上的学生,其实践能力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没有学过校本课程的学生(t=3.61,p<0.01),他们被认为是具有适应日常生活潜力的群体,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工具的使用、娱乐和体育运动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不健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培训。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开发,但作为新生事物,仍然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必要的扶持。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级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的扶持和指导严重不足:多数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予以必要的规范化管理、指导和评价,校本课程管理边缘化;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及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内容几乎没有;缺乏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搭建的展示、交流经验的平台,学校、教师各行其事,有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因没有交流平台,随着教师退休或调离而面临消失的窘境。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统筹性、连贯性。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但自行开发并不等于随意开发。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地位模糊,没有纳入正常的课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课程开发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78.7%的被调查学校学校没有制订相关的计划书、课程开发方案,不能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统一规划、按需设课。87%的被调查学校表示安排哪位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依据自愿原则,谁有时间、有能力就安排谁开发,一般是在开学后进行。教师对本校校本课程的计划也不十分清楚,如在回答“贵校什么时间开设校本课程,谁来开发校本课程”时,有79.2%的教师不能给出明确答复,2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什么时间需要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表一年一个样,今年上的课明年就消失了,或因为教师有事课程进行一半就停课的事时有发生。我们走访的学校中,有两所学校开学—个多月了,校本课程仍然没有落实,原因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工作调动离开学校,新计划还没有制订。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经验性特性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从调查结果看,29所被调查学校对校本开发投入的十分有限。其中,3所初中、1所高中对校本课程几乎没有投入,分别占调查学校的15.8%和10%。仅有2所初中、3所高中每学期对校本课程的投入超过3000元。高中、初中的平均投入分别是1870元和960元,高中要高于初中。从资金使用情况看,各校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编教材用,而很少用于教师培训、活动室建设、活动材料的购置。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和水平。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低成本的或无需成本的,如微型小说鉴赏、《论渤品析、英文歌曲赏析等校本课程在初中已达37%,高中高达46%;一些校本课程如无土栽培、营养与健康、家乡的历史与发展等,教师只能因陋就简,靠看录像完成教学。57%的教师表示开设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主要取决于资金和场地。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结构失衡。校本课程具有三大特征:经验性、统整性、实践性。从调查看,29所学校一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总数已达193门,删去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同内容课程达88门,其中,高中21门,初中67门。调查表明:88门课程特征维度取向比例中,88门校本课程的经验性、统整性和实践性取向比例均偏低,初中分别是29.2%、51%和43%,高中分另0为14%、30.9%和12%。三项特征比例达60%以上的校本课程,初中为41%、63.3%和43%,高中仅为17%、44.6%和14.9%。高中三项维度特征比例明显低于初中,数、理、化、生的奥赛课程是典型的学科性、分化性和知识性课程,而这类校本课程在高中开设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在重点高中。在对学生选课问卷“你最喜欢哪门校本课程”的调查中,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依次为面雕、初级轮滑教学、糕点制作;高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是课本剧制作表演、纸雕和健美操。这些课程实践性、经验性和整合性均达80%以上。而现有的课程中,高中仅有约9.8%、初中约39.1%能达到这一要求。

二、关于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工作,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一)构建区域性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系统的良好运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是典型的垂直式等级管理,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是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它将对区域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保障机制包括:建立领导组织体系,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提供经费和物质保障,制订相关政策,给予校本课程一定的专项投入和资金倾斜;提供服务、指导和培训服务,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试验提供交流平台和一定的课例,聘请有关专家、资深教师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咨询,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实施检测评价,评价对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仅具有监督职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诊断、改进及激励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把校本课程开发及三级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评估应包括:保障机制评估,需求评估,内容评估,效果评估。每一个评价指标可以再分成若干次级指标,如效果评估可以再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包括教师、学生对校本课程效果的认识、态度,客观包括学生表现和课程成果。

(二)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

学校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单位。学习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一定的运行程序和功能规定。我们研究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运行机制应包括组织建设、现状分析、课程结构的配置、开发与评价四部分。

1.建立高效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结构

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学校的组织结构和互动方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学校应成立课程开发研究机构,为本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课程开发研究机构要探讨课程开发工作程序,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必要的基本条件,提供基本的业务支持和课程开发指导。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所体现和包含的权力分配与控制是不同的。在分科课程中。知识的安排将通过一系列完全分割的科目等级而得到系统的组织和分配,从而形成一种非常明显的垂直性的等级结构,其有效的管理系统是垂直式的“集权式统治”。而在校本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且强调的是知识的整合,所以教师的交往将更多的是水平性的,权力的分配和调控也应是水平性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机构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学校管理人员,也有业务骨干,同时,组成人员不应是单一学科背景,而应是多学科的。这样既利于校本课程多元化、综合化的开发,也利于校本课程更加有效的管理。

2.进行学校现状评估分析

现状分析的目的是要弄清学校发展方向、特点,具备的条件和限制,如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学校所能提供的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的资金情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学校的发展规划、特点,学生的素质和已有经验等。学校现状分析是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来进行。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系统认识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外部条件,便于把握机遇,发挥学校优势,避免障碍,从而制订科学的课程开发计划、方案及对策。在此,我们提供依据swot方法的校本课程现状分析框架(见表1)。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3.构建课程开发合理结构,实现学生教育收益的最大化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延伸,以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国家课程的延伸指的是什么呢?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系统性知识、理论性知识的延伸,即延伸的是国家课程未能涉及的或涉及不深的知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一些学校开发了学科“延深”课和学科奥赛课。另一种理解是从课程目标角度看拓展,校本课程是对国家现有课程内容实践性、情感性体现不足的弥补,即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满足学生的特长发展需求。我们认为后一种观点体现了国家设立校本课程的应有之义,反映了校本课程的三大特j生:经验性、统整性、实践性。

校本课程按其性质可从三个维度划分:“学科—经验”“分化—统整”“理论—实践”。三个维度有两个极向,一个极向是学科、分化和理论;另一极向是经验、统整和实践。经验性是指课程设计以学生生活经验、生活背景为中心,课程内容组织是以学生的经验性问题组成的,遵循的是问题逻辑而不是学科体系的知识逻辑。统整性是指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课题从多种学科收集组织的,学科边界模糊。实践性是强调课程形态不是以知识讲授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性是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校本课程开发应具有合理的结构,即不同维度、不同极向的校本课程应在彼此的数量与课时比例合理组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来确定校本资源的领域科目、课程材料、组织形式以及编制课程方案。从校本课程定位和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经验、统整、实践类取向课程应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很大比例,这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否则,校本课程开发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12篇

>> 微课程对教师表达能力的要求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比较能力的微课程学习模式 浅议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对师生能力培养的推动 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初中地理微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 关于初中地理微课程素材选取的思考 初中地理课堂“微课程”的尝试 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外在维度探析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初中“灾害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高中生物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个案研究 CBI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及心理的影响 基于Camtasia Studio8.4的高中地理微课程开发实践探究 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素质以及能力的要求分析 浅谈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履职能力的思考 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课程,定义源自百度百科,2014年9月检索于http://

/view/183341.htmfr=aladdin

[3]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13篇

本学期初一初二年地理以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初中教学中从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从能力的培养中获取知识,做到能力和知识并重,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评价。

完成初一年上册共有五章,初二年上册共有四章的各章教学任务。

注重导学案的应用和系列练习的编写,导学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系列练习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做到不遗漏重点,不全面铺开,做到少而精。

教学中加强了地图知识的讲解和地图的应用。

全面完成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二.备课组常规活动

加强集体备课,每一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教材和教法确定教学目标,特别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确定,以达到完成知识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加强重点的学习和突破难点的教法和学法,应用何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在学校公开课周认真听初中地理课和其他学科的课,了解各个教师上课的特点和吸收其优点,了解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知识渗透。

平时也能听高中地理课,分析高中课程如何应用初中的地理知识,如何用高中的理论分析初中的地理现象,在教学中才能如何为学生在今后的高中地理学习打好基础知识,尽量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听其他学校的课,比较其他学校的地理课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学习众教师各种优良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所用,衡量自己在厦门市地理教师中的水平地位,树立信心,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 本学期多人次参加厦门市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听了多节其他学校的地理课,学习了其他学校教师的优点,也衡量了解我校地理教师的优秀水平。

三.备课组的教研活动

继续进行初一、初二地理中进行网络教学的研究,完善情境教学的课题研究,分析初中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如何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强化和突破,分析教材中的那些内容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激活课堂,为今后建立情境教学资源库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

参加初中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撰写创新论文,成绩不理想。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14篇

一、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手段进行改革,以实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标。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性格与心理上更为叛逆,这一时期的学生表现出盲目讲义气、易冲动等典型特征,如果不加以科学的引导,非常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近年来,江苏省睢宁县先后发生了11起未成年人打架斗殴导致触犯刑律的惨痛案例。针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笔者在体育校本课程中专门增加了《青春期——让我们安全度过》这一章节内容,专门列举了徐州市以及省内其他市的多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冲动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在分析中,许多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许多学生对照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发现许多时候自己离犯罪的深渊只有短短的几步,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的学生在反思中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样的思想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初中生强化心理干预和思想教育,是体育学科校本课程一项重要的功能,教师一定要科学运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二、立足体育兴趣爱好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兴趣是学生学好每一门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生只要对体育充满兴趣,就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与训练之中。学生在初中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教师应当注意发掘,并在校本课程之中进行有效运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初中生中的男生对武术比较感兴趣,女生对舞蹈较为感兴趣。对此,笔者在校本课程中融入了这些内容,通过校本课程与体育教材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精选了一套武术操作为校本课程中男生选修的内容,将其与体育教材中的其他内容穿插起来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一举两得。在对女生进行韵律操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将动作训练与学生的形体塑造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塑造良好体型与强健体魄的双重功效。实践证明,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教师必须要兼顾的方面,校本课程中融入与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相关的内容,能够实现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成效的目标,对于体育教学综合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立足地区体育传统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在每一个地区的发展中,都充分蕴涵了体育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体育传统,学生在生活中也会耳濡目染。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地方体育发展传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江苏省睢宁县,乒乓球项目具有较大的普及性,这一运动发展源远流长,许多学生在小时候就开始了乒乓球训练,并将其作为一种业余的兴趣爱好。初中体育教材编排中,乒乓球项目只是作为一个很小的章节,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对此,笔者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加入了乒乓球项目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点以及拔高性训练。借助于校本课程中的乒乓球项目专门训练,学生在平时形成的乒乓球项目基础被有效运用起来,实现了自身运动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也在这一环节选拔出了优秀的苗子,为特长生的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立足社会发展态势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提高初中生自我保护能力,是体育学科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要立足教材,并向校本课程有效拓展,整合各种资源,让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加入了帮助学生提高防身能力以及应急处置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擒拿术、格斗术等一些能够活学活用的技能动作,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且能够使他们受益终身。另一方面,笔者向学生传授了伤口处理、伤害急救等方面常识,有助于学生在关键时刻自我救护以及救助他人。针对当前污染不断加剧等方面的状况,笔者还在校本课程中增加了有关防治食品污染、健康饮食等方面的常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健康生活水平。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设置与实施中,应当将社会发展态势与需求融入进去,将校本课程与学生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第15篇

“六年一贯制” 初高中课程统合 平板教学 评价创新

横向的课程整合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小学管理中绕不开的研究热点,但是纵向的课程统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的研究中,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学校在管理理念上的创新不仅要与时展的脉搏相契合,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相适应,更要与国家考试制度的变革相协调。总结我校打破学段课程统合的实践经验,追溯当前国家对中小学育人理念的要求和新的高考制度改革,谈谈“六年一贯制”培养体系中有益的管理经验。

一、“六年一贯制”课程统合的背景探索

1.政策背景

国家关于课程开发权力下放的政策是实行“六年一贯制”的前提。2001年6月8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变“中小学课程目标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现实问题。这不仅符合课程决策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也符合省教育厅提出的学校要办出特色课程的要求,为我校“六年一贯制”的实施提供了机会。简单来说,校本课程是在课程开发权力下放的前提下,具体的学校或教师根据国家课程的总体方向与思路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形态。

现在初中的教学内容与高中之间存在着许多衔接上的问题:内容重复,初高中教学浪费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内容脱节,初中教学不能为高中学习提供基础性的知识铺垫;内容交叉,初中学过的内容与高中内容相背离,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还有教学课时协调性问题、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与考试的匹配问题……都在拉伸初高中学段之间的鸿沟。我校“六年一贯制”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纲,以基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为目,从纵向上统合原来初一到高三的学习课程,进行删繁就简、突出核心课程、兼顾学考与高考要求的模式,满足了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突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时展的联结性。对学生而言,符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对学校的发展而言,由于课程权力的确证,使得学校的创造力得到激发,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能力也跟着提升。

2.理论背景

学校在比较研究各种学习理论之后,觉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最适合像我们这样的民办学校。一方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个性、人格得到完整的发展,并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一观点与当前选考制度下对学生生源规划要求的提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民办学校不仅要提供令家长满意的教育,更应该提供适合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优质教育,因此在调和“学生基础差与家长期望大”之间矛盾时,设法提供一种既减轻中高考考试压力,又顺应完成高考任务的课程模式,成为势所必然。“六年一贯制”的提出就是要破解当前选考制度下复习时间少,而学生在中高考前提下压力大的现实困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更强调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人,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强化与教师的协作,主张为学生学习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自我评价。“六年一贯制”在实践人本主义学习模式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推出了导师管理下学生分块管理的评价方式、以“大作业”为载体的学生生涯规划教学、以英语为主其它小语种为辅的外语文化社区等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课改工程。

3.现实背景

新的高考选考制度提出在语数外必考基础之上,在其余7门课(政史地理化生技)中任选三门作为选考科目。这种选考制度在当前所产生的最直接问题是教学时间的安排困难,相当多的学校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校,难以平衡学考与选考之间的关系,教学的进度被严重打乱。一些学校为追求高分而适应新高考模式,只能将整个高中教学上成复习课,这种迫不得已的选择,罔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正在成为压垮教育最后的那根稻草。为应对当前高考制度所带来的更大的教育危机,我们适时地提出“六年一贯制”,统合初高中课程。

民办学校面临的招生压力,同样也是推进“六年一贯制”的重要原因。当前随着社会化办学政策的深入与力度的加大,民办学校不断涌现,各学校努力应对学生总量减少的现问题。除了以质量取胜之外,就是通过内部改革去吸引学生,“六年一贯制”的提出也是留住学生的现实需要。

二、“六年一贯制”课程统合的实践路径

探索实施“六年一贯制”目的在于通过“特色办学、多元选择、错位发展”的基本构想,积极培养具有“国学根基、国际视野、精英素养”的优秀学生。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我校总结出了“一纵三翼”的课程统合模式:“一纵”即打通初中与高中合为一线的六年一体。“三翼”分别指课程改革落实之翼,包括基础课程(指统合后的原有文化学科)、综合实践课程、语言课程、国学课程和其它课程;教学实践之翼,包括教育技术革新、教学手段革新;教育评价之翼,包括考试方式变革、评价方式改变、生涯规划创新等。

1.突出课程改革落实之翼

国家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纲不能变,我校在“六年一贯制”实施过程中依然坚持国家课程方向不变的原则,适当调整。总体的课程统合原则是以高中课程为基础调整初中课程,比如初中的社会与思想品德课程,按高中课程设置拆分为政治、历史与地理,思想品德调整到学校德育课程(我校的“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和行为自律”特色课程)中去。其它原则是有重复的删减,如删除初中地理、初中数学部分内容,具体由各教研组研究决定;有偏差的整合,如初中经济学的内容要与高中经济内容互参整合;难繁的顺序调整,如理化学科将部分初中内容放到高中,高中容易的放到初中,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实践中被化约到特色课题“以‘大作业’为载体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究”中去,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落实在“大作业”完成过程中。“大作业”是我校最早提出并落实在教学实践中的,这是一种以“实践能力、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为旨归的‘作业’――学习形式”。具体而言,让学生参与到小课题研究、社会调查、法庭辩论等活动中,自然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到“大作业”过程中去,避免了原来那种课程落实的“造假”。

其它特色课程根据我校特色发展需要,主要有:体现外国语学校特色的小语种课程,目前已经开设了日语、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体现国学素养教育的国学课程以及一些其它的特色课程,如军事文化课程(有专业教官正规化训练)、际象棋课程(与市内最优质的国际象棋棋院合作,由国际象棋大师领衔教学)、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课程聘请市内各行业的精英和专家不定期开展指导工作)。

2.探索教学实践落实之翼

学校在创办之初就提出要真正地办好教育,真正地落实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教学中务必把“学生中心、课堂互动”作为突破口,强调没有互动的课是不成功的课,从教研组、中层领导、校长层,一直到理事会层面不定期地听课指导,为突出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作出了勇敢的尝试:对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对教学过程中的形式进行评价。学校相信,只要把这些形式坚持下来,就会变成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会为教学的深入发展提供动力。今年初,响应省里关于“互联网+教育”的号召,率先在全市范围内使用平板电脑教学。学生人手一台IPAD,每个教室都配备wifi热点,每个教师都要事先将课件、作业放到学习云上,供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在上班时间学生还可以与教师进行交互性对话、提问,学习方式相当灵活。这一教学形式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都充分地利用到学习中来,实现了新时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

在基础课程互联网化前提下,积极推动其它课程的应用化、生活化。比如小语种课程不作考试要求,但要求学生掌握交流的能力;生涯规划课程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共同规划未来六年的学习计划等。要让每一个课程设置必有内容、设置必有评价、评价必合学生要求,把六年教学工作真正地做好做扎实,为未来培养优秀人才。

3.完善教育评价落实之翼

教育评价是教育效果的直观显现,也是教育成果的巩固手段。“六年一贯制”在设计之初,学校就曾疑虑将学制统一为六年会不会显得时间过长,从而影响评价功能的发挥,因为一般来说评价的及时性有助于帮助教学的发展。学校最终还是坚持六年一贯,是因为我们的评价不是结果性评价,而是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在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下,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方法的发展等过程性因素。评价理念的转变意味着在行动方面的变革,如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在特色课程中的学习欲望的引导等。

考试是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手段,因此要实现评价手段的创新。目前我校的做法是减少考试的次数,但要加强考试的效用,这是评价的规定动作。其它自选动作主要有利用“互联网+”功能实行网络评价,包括即时评价、商谈式评价、实践式评价,还可以通过调查报告、PPT设计等“大作业”形式评价。利用IPAD教学后,对学生的反馈更及时了,往期评价也保留在网络中,家长可以随时来关注,实现了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的良性互动。

教育评价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哪些方面的评价,“六年一贯制”实施之初也很困惑,但是在一段时间的试验之后,认为应当强化学生努力情况的评价,淡化学生成绩评价;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弱化记忆能力的评价;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弱化理论掌握能力的评价。

三、“六年一贯制”课程统合的运作机制

我们认为“六年一贯制”要能真正落实除了全体教师思想要统一之外,还需要完成相应的基础工作与保障工作,更需要一定的教育管理原则为指导。“六年一贯制”课程统合的运作机制可以概括为“124机制”,即“一个学科体系、两个保障体系、四个价值原则”。

1.以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六年一贯制”的内容支柱

这是“六年一贯制”发展的中心工作,决定着纵向课程统合的方向。具体来说,主要是建设初高中课程纵向统合基础之上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如以英语、日语、韩语和西班牙语为群的外语课程体系,以语文、历史等体现国学素养的文史课程体系,以理化生地信息为群的科学课程体系,以政治大作业、体育艺术、学校“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培养为群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这其中需要突出特色学科与重点学科的建设,即依托高考的科学课程体系为重点学科和以大作业为载体的特色学科。

2.管理模式和践行模式两翼齐飞,作为“六年一贯制”运作的保障体系

首先,为完善管理模式保障体系,学校推出配套课题和工作项目作为支持。为强化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推出“在教官带领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课题,强化“精英素养与军校元素”的成功经验;为强化学生目标管理,推出学生生涯规划项目,使师生共同致力于六年一贯的学习生活;为强化动态评价,推出“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课题,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在促进在巩固,使“六年一贯制”的教学目标有系统有秩序地推进。其次,为促使“六年一贯制”本身与相关管理能够相辅而行,学校严格责任落实机制,避免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健全互助合作机制,避免课程改革化整为零;强化专门专业专注落实,避免多头管理、外行干政与“一阵风”现象;科学落实课程改革的奖惩机制,为激活教职员工的课改热情。全校上下同心协力、统一思想,努力使这项工作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