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 风险管理 信息科技外包

近几年,中小银行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纷纷向流程化和集约化发展,信息科技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于信息科技资源有限,中小银行纷纷引入信息科技外包服务,外包范围涉及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多个领域。银监会指引出台以来,中小银行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下足功夫,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控略有提高,人员资金投入少带来的操作风险等风险水平已大幅降低,集中度风险等风险水平未有明显改善,而一些过去不被关注的风险逐步显现成为近期的主要风险。笔者选取江苏地区6家中小银行作为样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形成此文。

一、近期发展趋势

(一)信息科技外包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信息科技投入逐年递增。样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投入占整个信息科技投入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样本行信息科技外包投入占比平均值约为48%。二是信息科技外包项目数量大幅增长。信息科技非现场报表显示,2011年样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项目共111个,比2010年增加37个,同比增长50%。

2012年各样本行外包投入占IT入比重情况表:

(二)外包服务商筛选水平略有提高

过去,银行选择外包服务商的政策流程不够全面有效,未能很好地评估其人员、技术、财务及其他状况,片面地考虑局部优势,而忽略了IT外包的总体服务水平,相对容易选择低劣服务商。现在,经过近几年的经验积累,通过行业内的相互推介,根据中小银行依据指引要求,全面系统地比对服务商,有效提高了筛选水平。样本行中,除C银行以外的五家银行均设定了严格的筛选制度。

(三)外包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一是外包合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法律风险明显降低。样本行的大部分外包合同签订流程更规范,合同文本均明确了服务范围内容、连续性要求、法律合规、服务变更等具体内容。二是外包人员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信息更加安全。样本行均对外包服务安全明确发文,就物理环境安全、外包人员安全培训、信息资产使用权限、源代码检查与安全扫描提出一定要求。三是外包服务监控与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样本行中有三家银行针对外包需求、合同、服务水平协议等建立了服务质量监控指标,指标包含故障统计、程序上线时序、需求变更率、外包人员考核等具体内容。

二、主要问题

(一)科技外包业务发展欠缺规划,依赖度加剧

一是一部分中小银行自身科技力量有限,将部分不宜外包甚至不能外包的核心业务系统、网银系统、零售业务系统外包开发,致使系统后期维护、升级甚至与新系统的对接都过度依靠外包服务商。二是部分中小银行缺乏战略发展眼光,上线的各信息系统,均由一或两个外包开发商完成,高集中度导致高依赖程度。

(二)外包服务供应不稳定,业务连续性无法有效保证

目前,为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供应商,多为中小外包服务公司。这类公司具有投资主体和组织形式多元化、内部管理松散、人员更替频繁、生产质量掌控能力不足等典型的信息科技小企业特征,给中小银行带来的业务中断和终止的风险远远高于服务于大型银行的外包公司。虽然中小银行在合同中明确了服务连续性要求,但服务中断与终止带来的损失往往仍然由银行自身承担。调查发现,Z银行外包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曾发生过因外包服务商倒闭而终止外包服务,最终导致该行延期数月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信息系统外包项目各自为政,系统间“信息竖井”现象较为突出

调查发现,样本行由同一外包服务商开发的不同系统之间缺乏高效统一的数据通道,兼容性较差。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系统外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系统开发由不同业务部门需求被动推动,且开发过程中业务需求反复变动,系统即时性、孤立性的特点明显。二是信息系统数据未实现标准化。中小银行尚未实施全行的数据标准化工作,未建立全行统一的数据字典、API标准等数据标准,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由外包开发团队定义,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数据口径。

(四)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成熟,风险难以有效掌控

调查中发现,样本行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外包项目风险管控制度,但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即时性不强。外包项目进行阶段内控审计严重滞后,目前各行仅由信息科技部门单方面向管理层做项目进度汇报,风险管理部门未能全程对外包项目进行评估和跟进管理,内审部门也未能开展专项审计,外包风险难以及时发现,项目实施的优劣只能由最终上线结果判断,形成了类似信贷业务的“子弹合同”。

三、近期对策与建议

(一)减轻信息科技外包依赖程度

一是基于信息科技战略、外包市场环境、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外包战略,确定外包边界,防范因过度外包而受制于人。同时,完善外包分级管理策略、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和资源能力建设方案。二是针对不宜外包的内容制定迁移计划,通过人员补充、提升技能、知识转移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获取或提升管理及技术能力,逐步降低外包依赖,最终自主掌握信息科技核心业务。三是外包项目评审阶段注意降低集中度风险,有意识避免因外包服务高度集中于个别外包服务商。

(二)降低服务中断与终止的可能性,减少损失

一是降低可能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外包业务连续性计划;识别重要业务涉及的服务商和资源;通过合同等形式明确提前准备并维护好相关资源;对服务商业务连续性管理进行监控;要求服务商参加业务连续性的应急演练。二是减少损失。在服务实施过程中,收集外包商服务信息,尽早发现可能导致发生的情况;在意外情况下购买其外包服务资源;要求服务商制定中断相关的应急处理预案。

(三)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外包系统兼容性

一是加强信息系统规划,指导和整合业务部门的不同需求。以规划指导外包系统开发和升级,改变原有的打补丁式的系统建设模式,努力消除系统间的“信息竖井”。二是尽快推动实现全行数据标准化,制定全行的数据字典、API标准等数据字典,为系统外包项目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各系统间具备一致的数据口径。

(四)尽快建立三道防线,全面掌控外包风险

一是对重要外包商进行定期风险评估。深入开展尽职调查,关注服务商能力与技术、服务经验、人员技能、市场评价和监管评价。二是对重要外包项目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审慎检查项目与信息科技外包战略的一致性,根据项目内容、范围、性质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的剩余风险处置措施,确保不因外包进行而增加剩余风险。三是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外包审计活动。审计服务商合规情况、服务执行效果、项目执行进度。

四、长期规划:重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流程

(一)信息科技外包的支持流程

按照流程与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流程可分为价值创造流程和支持流程,银行业的贷款审批、单证等业务流程属于价值创造流程,而信息科技外包属于支持流程。

作为支持流程之一,信息科技外包流程主要内容就是为各类为银行创造价值的业务流程服务。同时,其他支持流程如监督评价流程,也在为信息科技外包流程提供支持。

现在信息科技外包主要问题,集中发生在流程的相互支持上。如上文所提的“系统兼容性差,效率较为低下”,是外包流程对业务流程支持问题;“内控审计严重滞后,风险难以掌控”,是监督评价流程对外包流程支持问题。而要从流程支持入手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引入一个概念——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流动曲线。

(二)风险的流动曲线

旧风险有的弱化,有的仍然存在,新风险又呈现出不同态势。要控制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就必须先梳理信息科技外包存在的风险强弱,而通过现场调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信息科技外包的风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条流动曲线。

信息科技外包主要有六个风险点,分别战略风险、集中度风险、合规风险、项目实施风险、风险、应急风险,上文描述诸类问题都可以归为此六类。如果以外包项目上线的时间为X轴,可以得到三个数值,即外包项目规划阶段、实施阶段、运行上线阶段。而以风险程度为Y轴,可以得到下图:

(三)实施方案

所谓重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流程,其核心内容在于落实在信息科技外包流程中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落实三道防线。09年新版《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要求该委员会必须包含主要业务部门代表,就是强调外包流程对业务流程支持。而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是监督评价流程对外包流程支持问题。

根据上文的阶段分析,为适应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流动性,信息科技部门、主要业务部 门和内审风控部门在外包各阶段的主要责任如下:

1、规划阶段

一是将业务部门成员纳入项目规划体系,不仅由业务成员提出大体需求,更应该培训一批业务成员了解基础信息科技知识,加入到系统设计的整体规划中,与外包人员、信息科技部门成员一共决定系统的各类细节。二是落实内控制度,做到“逢项目、先评估”,全面评估外包商的资格准入情况,如外包商资质、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市场评价等,以保证外包商可长期持续提供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信息科技三道防线作用。

2、实施阶段

一是严格执行外包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外包人员使用的信息资产,经内部审计审批后对其进行最小授权。对外包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二是关注项目开发质量,业务部门人员驻点参加外包开发,对重要系统的开发交付物进行源代码测试和安全扫描,三是内控合规部门对服务商进行安全检查,判断其经营状况。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 发展趋势 管理改革

一、引言:

对我国的中小银行而言,近年来出现了投资规模较小、管理较乱、信誉欠佳、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发展逐渐陷入了滞缓的困境。入世以后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开始遭受进一步的挤压。在此情况下,管理制度改革已成为中小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选择。

二、中国中小银行现状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中小银行在改革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向现代金融制度迈进和缩小与大型商业银行体制之间的差距过程中,还有不少障碍要消除,还有不少瓶颈要疏通。

(一)、中小银行的业务和产品单一。中小银行经营的业务种类和提供的业务和产品功能单一,缺少集储蓄、理财、信用卡为一体的综合业务产品;贷款业务仍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业务领域较窄。中间业务占比较低,诸如保函、承诺、担保等中间业务尚未开展,贷款品种中的创新产品特色不鲜明、吸引力不强。

(二)、中小银行的影响力小。中小银行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积累的顾客群数量显然无法与大型银行相提并论,口碑宣传效果较差,品牌影响力不足。加上其股权结构较为单一,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

(三)、中小银行的盈利压力将会更大。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的收入来源更依赖于利息收入。以近三年为例,大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基本都超过20%,而绝大部分中小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都在20%以下,有的甚至低于10%。利率市场化将引致银行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存款利率上浮和贷款利率下浮,特别是中小银行对大客户的议价能力有限,这将进一步压缩中小银行的利差,给其盈利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

(四)、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压力更大。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面对的将是利率频繁变动的市场环境,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以及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将会明显加大。同时,利率市场化将推高资金趋利性,资金提供者可能在银行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频繁调拨资金,将加剧银行存贷期限错配,推高流动性风险。此外,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根据不同客户实行差异化定价策略。而与大型银行相比,大部分中小银行资金实力有限,风险定价模型发展滞后,难以对风险成本和费用分摊等进行科学量化,定价模刑尚无法针对不同产品、不同客户讲行差异化定价。

三、中小银行发展趋势的整体思路

中小银行必须认清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而整理思路:

(一) 大力发展新兴业务,积极推进经营收益的多元化。

(二) 推动我国中小银行体系的购并重组,提高我国中小银行业的竞争力。

(三) 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加速推进网上银行发展。

(四) 提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清理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

四、中国中小银行的具体管理制度改革之路

(一)大力发展新兴业务,积极推进经营收益的多元化。

以投资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产托管业务、新兴支付结算业务、非银行产品销售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务不占用或少占用经济资本,营销不过于依赖物理渠道资源,属知识密集型、智能型业务。在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利差缩小、盈利空间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新兴金融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转型着力点。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不应盲目开展新兴金融业务,也不应局限于某一种经营模式,而应根据每一项业务的具体特点和本行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财务实力、内控能力、人才结构、客户结构、网点布局等,选择适合本行特点的多样化发展方式和业务经营模式。第一步是通过与比较大的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等金融同业进行业务合作,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第二步是尝试控股经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发起设立或收购等手段投资、控股基金管理、信托、金融租赁、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其他金融领域,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对客户的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三是相互渗透融合性经营,通过相互参股、相互控股等合资经营方式,渗入投行、保险、证券业,开展综合化经营,形成网点资源、客户资源、业务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发挥银行业务和非银行业务的协同经营效力;第四是从事客户金融资产综合管理经营和财务顾问业务经营,通过大幅提升电子化、网络化等多渠道经营、服务水平和IT服务支撑能力,提升商业银行客户金融资产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快捷的财富管理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益。

(二)银行业的兼并重组增多,银行规模向大型化发展

在我国,由于银行产权结构的封闭和凝滞,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银行之间的兼并重组较少。但对于新型商业银行来讲,规模小、网点少、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新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新型商业银行一直在探索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实现资产规模的有效途径。

(三)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加速推进网上银行发展

电子银行是对大众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对高端客户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平台,是对内实现分流,降低服务成本,对外延展客户接触面,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据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一季度我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达218.58万亿元,环比增长4.1%,同比增长37.3%。截止2012年3月底,网上银行注册用户数达到4.56亿。而素有“指尖上的银行”美称的手机银行近年脱颖而出,争宠银行业的电子渠道服务。根据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价值将超过1715亿美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122亿,到2016年,全球移动支付预计将达到6170亿美元,拥有4.48亿个移动支付用户。现代银行业已不再是钢筋水泥的物理网点竞争,而是电子渠道的竞争。

首先构建新

型网点运营模式和全新网点格局。通过自助服务区、低柜服务区、理财服务区的分区模式,实现以自助服务区在前分流大多数交易、客户经理服务区居中引导和营销、人工服务在后辅助办理业务的新型网点运营模式。通过新建或改造新型营业网点,引入具有销售功能的自助银行,提高现有综合网点内的自助服务比例,实现以人工柜面交易为主向电子银行自助交易为主的网点经营模式的转变。其次是丰富自助银行服务功能。打造集现金和票据自助设备、网银交易终端、远程视频服务等为一体的全功能自助银行,强化自助银行和自助设备的营销功能,在交易过程中实现对目标客户的精准营销,将自助银行从处理现金业务为主转变为销售与服务兼备,个人与企业服务齐全的全功能服务网点。

依托多元化电子渠道进一步开发新型个性化金融产品,如近年来以个人网银为代表的无卡电子账户、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无卡取现业务、以远程智能柜员机为代表的自助发卡、以电话银行为代表的人工代客交易及远程签约等交易功能,在颠覆传统金融柜面服务理念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对金融电子化产品的兴趣。截止至2012年3月,国内五大行平均电子银行业务分流率已提升至50%以上,而更多的银行将电子银行分流率达到70%设定为短期目标。

(四)提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清理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

成立全行业的资产管理公司(AMC)。为解决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我国已经成立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但是,对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尚无有效的措施。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并已经影响到中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对此,可以比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建立我国中小银行全行业统一的资产管理公司,对有问题中小银行进行清理。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是整个银行业或某类银行发生全行业的不良资产危机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将危机银行的不良资产归集到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由其统一进行管理。例如:美国在解决其储蓄贷款协会的不良资产问题时,成立了一家“债权重组信托公司”(RTC)来负责400家以上的有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的管理和清算。日本为解决其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问题也成立了日本版的RTC.中小银行的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可由人民银行协调组建,由各中小银行投资入股,其收购不良资产的资金来源有三:①财政资金投入;②中小银行的呆坏账准备金;③管理公司以发行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

给予“借船出海”的政策。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规范以后,可给予其中小银行清理不良资产的资格,准许中小银行委托已成立的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其清理本行的不良资产。或者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由中介机构对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然后折价出售给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实现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变现,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折价的损失可在以后年度利润中进行弥补。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其有效的清理手段对收购的不良资产进行集中清理。

总而言之,假如中小银行能够借助高新科技,新业务渠道,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的破原有的市场格局,打破原有的业务模式,创造出新的业务,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中小银行仍有实现赶超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松奇。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 约瑟夫?F?辛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受到国际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带动,尤其是国家审计的示范和引领,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普遍实现了平台网络化、数据电子化、管理流程化,建立了以非现场审计分析、审计监测预警为主的数据监管模式,实现了审计作业流程管理、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审计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变革,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效果显著提高。

相比较而言,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还处于起步和初始发展阶段,对于信息化缺少系统性认识,普遍存在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非现场审计经验不足等问题,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滞后,既不能达到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内部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的需求。本文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概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方法开展审计工作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实现联网审计的内部网络支撑,审计人员可以实现从总行至各分支行的远程访问;二是持续完整的数据提取支撑,审计部门可以不断获取包括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应用数据;三是功能适用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数据式审计分析、审计管理作业等;四是审计信息化专家团队,能够肩负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化审计重任。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一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审计监测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远程审计监督的目的。二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活动的规范化控制,强化审计分工与合作,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三是以合规管理为目标,围绕审计与合规检查发现问题,挖掘问题风险点,提升合规管理质量,促进违规问题整改、违规积分管理等,提升合规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合规工作。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提高审计效率,满足外部监管及自身风险控制的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组成。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审计信息化产品,为审计管理、风险揭示提供很大帮助,得到了高管层的充分肯定。结合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以及公司治理构成等,中小型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应包括四个部分:审计数据迁移平台、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审计项目管理平台和内控合规管理平台。这四个平台的连接和运转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管理与合规建设的有效结合。

二、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一)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与成效。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机器设备、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升级,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升,部分商业银行大胆尝试审计信息化探索,研发功能实用的审计模块,部分风险意识较强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实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从整体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审计信息化观念较强的部分银行逐步尝试借助制表工具、小型数据库等提取数据进行审计数据分析,为现场审计提供审前疑点线索的数据准备;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对审计信息化高度重视,为审计部门配备一定的机器设备,开通办公网络访问所辖分支机构网络,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关信息系统的查询账户,供审计人员开展非现场分析或取证;三是借助成熟的商业化的审计信息化产品,在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项目管理、内控管理等方面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审计管理提供直接支持;四是建立审计信息化队伍,由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审计工作经验,开展信息化审计探索,构建信息化审计方法体系。

(二)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缺陷。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观念转变、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审计人员素质方面有一定滞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客观,缺乏必要的了解。一种观点认为审计信息化没有太大必要,建立了数据仓库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审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所有审计发现的问题,看不到信息化审计的复杂性;二是审计信息化产品的功能与应用有待完善。如审计中间表处理机制不科学导致的数据分析功能效率不高,审计监测智能化不足,没有审计模型的自动预警功能等;三是审计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局限性较强。如审计与被审计之间围绕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互动没有充分体现,审计发现问题缺乏在管理条线、业务条线、机构条线之间的传导,审计成果的应用不足,决策支持功能不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体现空间;四是审计信息化队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到位,缺少应用审计信息化产品的成熟经验,数据分析不知如何有效切入,风险点的查找不知如何实现等等。

三、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审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应不断扩大。一是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审计监管的风险种类将更加丰富。操作性风险一直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监管的深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会逐步成为监管的主要内容;二是数据大集中以后,各种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整合,审计信息化监控的重点更加系统化。对核心业务系统的监控分析是实现信息系统监管的主要对象,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系统也会成为信息监管的对象,系统之间的业务逻辑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用户角色更加丰富,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均可使用系统。中小型商业银行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部门之间监管职责存在的交叉的现象较为普遍,围绕风险实现统一监管的要求日益突出,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共享系统将成为必然。

(二)审计信息系统功能应更加完善、效率应更加提高。一是高端存储的出现,数据的存储空间更大、存放效率更高,满足商业银行历史数据积累的要求;二是数据仓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产品的不断应用,数据分析的功能更加专业,效果更加突出。目前只有个别中小型商业银行尝试使用数据仓库,随着数据仓库技术的成熟应用,基于数据仓库的审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进一步提升,能够实现现有审计系统无法完成的多维分析,实现数据深度挖掘;三是适用于审计分析的专用中间件产品的出现,审计信息系统的效率会更高。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各银行业存款资金的变动较以往呈现出变化较大的特征。而如何利用政策调控方式充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发展存款业务,增强存款稳定性,防范经营风险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普遍快速增长,因同业和理财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存款增长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为此,2014年9月银监会、财政部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防止银行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这一政策的出台一方面可以降低存贷款波动带给货币政策的干扰;另一方面能够抑制银行存款“冲时点”的行为,减少短时间内市场资金的剧烈波动,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有效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人民银行起草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存款保险制度又称存款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存款人权益的重要措施。存款保险制度地建立,一方面大大增强了中小银行的信用和竞争力,为大、中、小银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动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同等竞争和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可以有效稳定存款人的预期,进一步提升市场和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增强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2015年起,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纳入存款统计口径,包括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资产证券化中的特定目的机构)存放、境外金融机构存放等,明确了同业存款纳入存款统计口径。

二、保山市银行业存款发展变化趋势

近几年来,保山市加快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全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出了信贷支持与保障作用。而作为信贷资金主要来源的存款,其稳步快速增长为落实国家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基础。随着保山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全市银行业存款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一)银行业存款起伏波动趋势较为明显

2014年以来,保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央行流动性管理和调控的相关要求,认真执行各项调控政策,切实加强自身流动性资金的管理,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同时,根据新出台的政策调控要求,切实加强存款偏离度管理。增强存款稳定性,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保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资金的变化趋势较以往呈现出波动较大的特征。从各项存款整体变动的趋势上看,2014年,保山市各项存款10月下降幅度较大,2月、3月、6月、7月和11月存款增幅较大,4月、5月、8月和9月存款增势平稳。从存款增长情况看,6月份,保山市各项存款环比增加了30亿元,增长5.09%;11月份,各项存款环比增加15.83亿元,增长2.54%,这两个月的存款呈现高位运行态势。从存款减少情况看,10月份,保山市各项存款环比减少9.82亿元,下降1.55%,存款呈现大幅回落趋势。从存款总体变动情况看,1~12月,保山市各项存款呈现波动起伏较大的特征。

(二)单位存款增势总体平稳,呈现短暂性波动特征

2014年以来,保山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稳健货币政策调控的相关要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积极助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增强了企业的资金实力。从单位存款变动发展趋势看,2014年,保山市金融机构单位存款2月、3月和6月增长幅度较大,而10月份下降幅度较大,其余各月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从增长情况看,6月份,保山市金融机构单位存款环比增加20.12亿元,增长9.03%,存款增量达到最大。从减少情况看,10月份,保山市金融机构单位存款环比减少5.66亿元,下降2.34%,存款呈现出回落趋势。从单位存款总体情况看,1~12月,保山市金融机构单位存款在平稳运行中呈现临时性波动特征。

(三)财政存款呈现持续性波动趋势

从财政存款变动趋势看,2014年,保山市金融机构财政存款3月份和12月份下降幅度较大,4~6月,财政存款连续呈现下降趋势,7月份,财政存款呈现回升趋势,增长幅度较大。从增长情况看,7月份,保山市金融机构财政存款环比增加8.15亿元,增长141.25%,存款呈高位运行态势。从减少情况看,3月份,保山市金融机构财政存款环比减少6.38亿元,下降44.68%;12月份,财政存款环比减少10.54亿元,下降42.59%,这两个月存款呈现大幅回落趋势。4~6月,保山市金融机构财政存款呈现持续性小幅下降趋势,8~10月,财政存款则呈现起伏波动趋势。从财政存款总体运行情况看,1~12月,保山市金融机构财政存款持续性波动特征较为明显。

(四)储蓄存款呈现短暂性波动趋势

1~12月,保山市金融机构储蓄存款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增速较为稳定,占比稳步提高。但从月度增长情况看,全市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在6月和10月两个时点上呈现波动较大的特征。其中:6月份,保山市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环比增加10.28亿元,增长2.87%,增量较大,储蓄存款处于高位运行,而10月份,保山市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环比减少3.17亿元,下降0.84%,储蓄存款增速首次呈现回落。从储蓄存款总体增长情况看,1~12月,保山市金融机构储蓄存款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三、保山市银行业存款波动因素分析

从存款发展趋势看,保山市存款波动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又有政策调控、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及社会融资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因素。总体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政策调整和实施对存款波动产生一定影响

自9月份以来,央行、财政部、银监会联合《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不得采取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高套利率档次、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和方式来吸收存款,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月末存款“冲时点”,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在此政策调控和指引下,保山市各金融机构按照要求,进一步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改进绩效考评制度,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相关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受此影响,9月份,保山市银行业存款增势平稳,10月份,存款则呈现大幅回落趋势,环比减少了9.82亿元;而12月份,保山市银行业存款环比减少了1.86亿元,呈现小幅回落趋势。总体上看,银行业存款季末冲时点现象有所缓解。

(二)银行自身信贷管理模式对存款波动产生一定影响

在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政策出台之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实行“以存定贷”的信贷管理模式。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增量存贷比”管理,即将贷款增量与存款时点增量挂钩,根据前期(通常为前一个月)的存款增长幅度确定当期的贷款计划和规模。在这一信贷管理模式的压力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加大吸收存款力度,集中安排理财产品赎回等多种手段在月末、季末等考核时点使存款实现大幅增长,而这些突击性增加的存款往往缺乏稳定性,随时会从银行体系内流出,从而造成存款呈现持续波动的特征。受此影响,3月、6月等季末时点,保山市银行业存款呈现大幅增长。

(三)企业融资方式短期对存款波动产生一定影响

近几年来,为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各地方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融资结构,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股票、债券等方式的直接融资,积极发展企业股票、债券、信托、租赁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在这一发展趋势下,6月份,保山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发行18亿元公司债券,对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受此影响,保山市金融机构单位存款环比增加了20.12亿元,环比增量及增速均创历史新高,短期内使存款呈现高位运行态势。

(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及股票分流等因素对储蓄存款波动产生影响

今年以来,由于理财产品、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得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理财及储蓄方式及观念,极大冲击了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对居民储蓄存款短期内产生了分流效应,受此影响,居民储蓄存款也随着出现短暂性的波动。1~12月,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从年初的62.16%下降年末的59.63%,下降了2.53个百分点。此外,自三季度以来,A股行情明显回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储蓄存款波动产生了影响。总体上看,2014年以来,保山市金融机构储蓄存款总体上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增量较小。截止12月末,保山市金融机构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41.89亿元,新增额同比减少11.25亿元。

四、政策调控引导下银行业存款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一)大型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由于社会公众对限额赔付制度以及赔付效率的担忧,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型银行存款较安全的认识,可能会出现存款从中小型银行向大型银行,从农村金融机构向城市商业银行转移现象。这将会给中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正常经营带来一定程度影响,甚至造成支付困难、挤兑,对其流动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从中长期来看,小型银行很可能通过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应对存款搬家吸引储户,从而带来存款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中小型银行和农村金融银行由于风险相对较高,在实施风险差别存保费率情况下将缴纳更多的保费,经营成本显著增加。考虑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差收窄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挑战,各种压力叠加下中小型银行的盈利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三)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存款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影响较大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经营环境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社会投融资方式转变的影响,存款逐步向银行外体系流动,金融脱媒态势凸显。金融脱媒一方面它是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它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储蓄结构分化和新型投资工具出现的挑战,经营管理压力日益增大。从实际情况来看,2014年以来,全市银行业普遍感受到资金脱媒压力,存款资金逐渐向高息资产流动,对传统银行负债业务产生较大冲击,存款高速增长或将难以为继。

五、政策调控引导下银行业存款业务展的政策及建议

(一)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增强存款稳定性

一是进一步树立审慎经营理念,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指标管理体系。要摒弃以月末、季末时点数据进行业绩考核的不科学做法,切实落实月度日均存款的统计制度,并按照月度日均存贷款监测流动性水平、考核存款任务,防止银行员工由于存款考核机制不完善而引发的违规行为,确保存款市场有序竞争和流动性的稳定。二是各金融机构及上级主管行要根据地方经济增速合理设定属地银行机构的存款考核指标,认真分析资金流向,根据资金流的分布,逐步形成一个不断延伸的循环网络。同时,注重负债的动态管理,增强吸引稳定存款的能力,不断创新,改进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银行,切实增强存款稳定性。

(二)加大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增强资金来源能力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以金融产品为纽带,不断增强和拓展客户能力。同时,要积极改善存款结构,摆脱过度依赖单位派生存款的局面,切实增强存款的稳定性。二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金融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合理运用资金,为企业提供理财等创新中间业务,切实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在实现银行和企业经营效益双赢的同时,促进单位存款稳定增长。

(三)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一是完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应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加强对理财产品、销售和理财风险的监管,对理财产品的规模要严格把关。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时披露经营状况、资金流向、财务状况等信息。二是加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监管部门要重视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控,对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进行严格的风险监测和审批,对银行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定期测评,保证银行系统具有稳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转型 必要性 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

(一)顺应当代金融发展大趋势的要求

从美国的金融发展史可以看出,由金融霸权国家主导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是有一定的历史趋势和规律的,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开来,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达60多年。直到90年代的金融创新和自由化趋势加强,美国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才打破了金融各业态不能混业经营的藩篱,使得混业经营成为可能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创新中缺乏监管导致的严重后果,于是2010年7月21日,美国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对美国金融体系各层面进行了规范。该法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的综合化发展,但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稳定有序、富有效率的监管机制。应该看到,正是得益于其产品与业务的完整齐全,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大型银行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在危机之后才会迅速扭亏为盈。所以,金融的综合化混业经营仍是当代金融发展的主要历史趋势,我国的商业银行如果想在日益激烈和开放的金融全球化竞争中立足,就需要顺应由发达国家引领的金融综合化经营的行业趋势,以稳健主动的姿态进行转型的探索和尝试。

(二)利率市场化的驱动

由于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体系过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再加上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仅仅依靠存贷款的利差就可以赚取巨额的利润,但是在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融资服务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履行社会责任和为广大普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上也差强人意。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是积极的举措——它迫使这些庞大的国有控股银行展开更加有力的竞争,促使各自的营业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目前,利差为各大银行贡献了大约80%的利润,而利率市场化将侵蚀此前坚如磐石的存贷息差。利率的逐步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的趋势驱动着我国商业银行要进行适时转型。

(三)自身寻求发展,应对不同业态金融竞争的要求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战略转型的探索要求。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逐步增加,以及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完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直接融资的作用,商业银行无论从融资规模或者在融资结构中的占比上来说应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符合这一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监管政策与国际接轨、利率逐步市场化、客户需求多元化、金融脱媒加快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自身寻求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利差赢利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银行、证券、保险是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三大主业,但是证券和保险在融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和银行相比,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近几年基金和信托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像小额贷款、农村互助合作社、典当等泛金融业态也会在市场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和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另外,随着中国的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商业银行不仅面临像汇丰银行、花旗银行这样业务成熟、实力强大、服务优良的国外超级大银行的挑战,可能还会遇到国外其他金融创新业务和产品的冲击。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立足长远,谋划长期的发展转型是应对国内外不同金融业态竞争的必然选择。

(四)缓解社会舆论压力,更好满足客户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高福利、高薪酬是众所周知的事,金融本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商业银行在我国更是金融的核心,所以商业银行的高额利润以及员工的高收入有很大程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经历寒冬,实体经济困难重重,但是商业银行依然“春风依旧”,加上媒体网络等报道的一些新闻事件把我国商业银行的暴利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尤其是在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国情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上千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服务收费项目,加上服务态度不佳和糟糕的客户体验,使得居民对商业银行依靠行业垄断地位和仅食“利差”就获取的暴利以及高管和员工的高额薪酬和福利,越来越感到不满,而且在赚取暴利之后银行业并没有很好的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整个中国的银行业都遭受到社会各界强烈的舆论压力和抨击。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各家商业银行期望改善自身在社会和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缓解社会舆论批评的压力,提高客户体验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在未来利率市场化趋势和金融各业态竞争的浪潮中留住客户,就必须放低自身姿态,虚心主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主动求变掌握先机,进行顺应趋势的转型。

二、转型中面临的风险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未来发展模式的不确定性

随着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日益深入人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时期,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日益迫切,国内外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复杂多变给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和冲击。虽然综合化经营是当今由美国引领的金融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从金融稳定和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始终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尽管中国在混业经营上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是面对决策层的考虑和政策取向,商业银行未来到底进行怎样的转型和业务创新都还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未来中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格局发生变革,存贷款利率更加的市场化,仅依靠目前“存贷差”的利润模式肯定难以为继,但是能否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已有的成熟的发展模式以及能否进行同样的业务创新,这些问题都依赖于到时候决策层的政策和监管层的态度。所以说,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转型的趋势难以逆转,但是具体转向什么样的新的发展模式,开展怎么样的业务创新从目前来看都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结构转型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并没有按照产业结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形成相适应的金融结构。表现为:多年以来,国有大银行一直掌控着贷款供给,将集中于大银行的金融资金以优惠利率输送给“宠儿”国有大企业,虽然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对于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金融体系中缺少为它们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使得这些经济实体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虽然以商业银行为绝对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占据了我国金融市场融资渠道近80%的比重,但是立足长远,遵循国外金融结构演化过渡的规律来看,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理性化,证券业以及保险业、信托业、基金业、小额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体系和融资渠道将发挥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融资规模和占比将会下降,至少现在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将受到挑战,未来的商业银行将难以再像现在一样仅依靠“存贷差”就可以轻易赚取巨额利润。所以,长期来看,当过惯了“好日子”的商业银行一旦面临中国的金融结构由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主导的过渡,如果不能很好的制定应对转型的战略规划,主动谋求自身在金融结构格局变革中的立足点,将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冲击。

(三)外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业态的挑战

随着中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市场化,金融结构越来越优化,中国的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来自外资银行和包括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行业以及小贷公司、典当、融资租赁等其他泛金融业态的竞争冲击。和中国的商业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业务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服务理念和员工素质更加优良,一旦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的开放化,外资银行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势必会对中国的银行造成很大的冲击。而且随着其他几大金融主业和基金、信托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可能形成证券、保险、基金以及信托和商业银行抢占瓜分金融天下的格局。以信托业为例,工商企业正从规模日益壮大的信托公司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融资。2012年6月底,中国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为人民币5.5万亿元,较一年前的3.7万亿元增长了49%。在不久前的一份报告中,毕马威(KPMG)测算,到今年年底,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将超过保险领域,成为金融行业的第二大主业。一旦到时商业银行面临着外资银行和本土其他几大金融主业以及新型金融业态后来居上的内外夹击,在自身的转型过程中将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三、简要的对策和建议

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与盈利结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需要。

首先,探索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所以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转型探索应重视全面分析和控制风险,可以先从基于客户需求、符合监管要求、风险可测可控的业务开始,分类进行、适度开放、稳健审慎的推进。不仅要与实体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脱离和超前实体经济,还要与客户的市场需求相一致,与监管水平相一致。

其次,变革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银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对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推行扁平化管理、流程化运营、标准化操作、专业化服务,提升竞争力。商业银行要突破过度倚重存贷款的传统经营观念,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以满足客户为中心,针对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再者,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和产品。一是要促进对资产多元化、资产证券化(如贷款证券化、应收账款证券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将银行信贷资产转变为可在市场上出售和流动的证券化资产,以解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资本充足率下降等问题;二是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辐射面广和信息灵通的优势,发展高效益、低风险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变革传统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隋健,潘丽娟.关于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2011(11).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中小银行;直接融资

金融脱媒指金融机构(特指商业银行)的非中介化,主要指国民经济生活中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逐步摆脱商业银行而自行完成资金交易从而达到投融资效果。包括资金的供给方不再把资金存入银行而是通过资本市场投资来获取高额回报;资金的需求方不在一味的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来获取资金。因此可以推断,金融脱媒现象会造成商业银行存款转移和贷款需求减少,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媒介身份带来挑战,并促使银行加快角色转换。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提出:“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深化股票发审制度市场化改革,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发行管理体制,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法律法规。继续推动资产管理、外汇、黄金市场发展”。从此章内容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内容的实施将加速我国金融脱媒化的进程。

2012博鳌亚洲论坛上,诺亚财富董事长汪静波在“民间金融与银行业的开放”主题论坛上表示,在整个中国融资总量中银行贷款融资占到70%,发债融资大概占20%左右,发行股票融资占7%。对比美国的数据,银行的融资总量只占5%,企业债融资占到70%,股票发行融资占10%,因此,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是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为主,金融风险还主要集中在银行业。金融脱媒化是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十二五”规划的不断推进,在以政府作为直接融资发展的主推动力下,未来三四年将是我国金融脱媒趋势加速的阶段,资金脱离银行媒介将成为大势所趋。2011年,银行业是我国最赚钱的行业,行业中多一半的利润都来源于存贷利差,试想,随着金融脱媒趋势的推进,银行只靠存贷利差就可获得超高利润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金融脱媒化将给银行业带来巨大地挑战,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对于银行业群体中,相对弱势的中小银行而言,应及早转变经营战略,尽快适应金融脱媒趋势加剧下的市场竞争。

一、金融脱媒的表现

1.储蓄资产在居民家庭资产构成中的比重下降。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攒钱是中国老百姓的一大爱好,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还没有股票市场,更没听说过基金,百姓家里的闲钱主要是存放银行和购买少量国库券,之后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诞生和发展,上市公司在增加,基金产品出现、黄金交易市场形成、艺术品交易市场形成等,老百姓的闲钱有了更多的去向。在追求家庭财务自由的过程中,家庭理财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在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的情况下,家庭资产的配置更趋于多样化,“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成为人人皆知的家庭理财箴言。自此,储蓄资产在居民家庭资产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千方百计吸收存款也成为一些银行尤其一些中小银行的头等大事。

2.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直接融资比例在上升。企业推崇规模效应,因此有必要进行负债经营,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因此银行贷款可以说是企业融资的唯一出路,近年来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扩容,尤其是建立了创业板市场,为资质好的大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平台,而且所融资金不需偿还也没有利息成本。另外,我国也在不断完善企业债券市场,为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提供平台,此外,还有深不可测的民间借贷市场,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曾进行的一次民间借贷问卷调查中,有89%的家庭(或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由此可见,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不再是企业的唯一出路,直接融资的比例在上升,而且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3.银行存贷业务结构在变化。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其中存款业务被称为立行之本。由于中国民众对储蓄的偏爱,在上世纪末银行存款曾经是老百姓的主要选择,当时银行存款中5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居民储蓄,而进入21世纪后,银行吸存总额中,储蓄存款占比在逐渐下降,截止到2011年底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相反银行同业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在增加。在存款构成中,存款活期化问题严重,尤其是在股市行情好,有明显赚钱效应的情况下。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企业贷款的增速缓慢,而个人贷款数量在增加,在贷款期限分布上,中长期贷款增速远远超过了短期贷款的增速。在2000年时短期贷款占到贷款总额的66.16%,中长期贷款只占28.11%,而到了2011年底,短期贷款占比下降到了37.17%,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到了59.26%。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7篇

一、银行业“营改增”的必要性

从现阶段来看,商业银行“营改增”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为,营业税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弊端问题。如,累计税负、重复课征等等。同时,不允许银行抵扣部分增值税进项税额,最终造成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此时,若加快“增改增”政策实施步伐,有利于借助增值税的税制优势,解决营业税的缺陷问题[1];

第二,因为,增值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自2012年1月1日“营改增”试点建设工作开始后,产业链减税效果越发明显。即在2011年“营改增”政策试点方案后,上海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铁路运输业、邮政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均开始尝试推广“营改增”。如图1。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加快银行业“营改增”政策实施步伐,可更好的顺应营改增趋势发展要求;

第三,在P2P、股权众筹等新型金融业态涌现的背景下,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逐渐缩小。此时,若实施“营改增”政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改变商业银行竞争劣势的局面。

二、营改增对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具体影响

“营改增”是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但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税务制度方面。即在改革之前,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所提供的基准利率确定自身存贷款利息利率。在?@种税务体制下,将由商业银行自身承担部分营业税,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负担。“营改增”改革后,商业银行的利润核算刨除了营业税金和附加项。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费用支出,满足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经营需求;

其二,经营制度方面。即在“营改增”政策实施背景下,原有的经营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开展需求。因而,需要根据“营改增”特点,对业务关系进行重新确立,由此保证银行的经营制度可顺应“营改增”发展趋势。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投资业务、金融商品转让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在改革后,银行贷款利息收入中增值税的缴纳可不缴纳逾期90天的以上的利息。所以,减少了相应的税额。而从中间业务角度来看,直接收费金融服务中的佣金、酬金、服务费、经手费等等,可以考虑税负转嫁。这种方式,可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2];

其三,银行成本方面。即在改革后,进项抵扣范围被扩大。所以,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考虑把无形资产、装修费用等各项费用列入到进项抵扣中。这样一来,固定费用的实际支出就会因此减少,最终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利润有所增长。

三、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营改增后的经营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8篇

二十多年中国商业银行探索与发展走出了什么样的轨迹呢?一方面成就巨大,一方面特色不足。特色不足,可以以“趋同”二字一言以蔽之。

一是战略趋同。各家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趋同,均在做大做强的旗号下,“以公司业务为核心,以零售业务为重点,以个人理财、消费信贷、信用卡、贸易融资等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大而全加小而全”,没有一家银行真正定位于某项业务领域。这种趋同战略的结果是重点不突出,难以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并造成增长方式粗放,发展模式落后,正所谓发展靠“多”(拼规模扩大市场份额),业务靠喝,形象靠说(各种广告宣传)。

二是产品趋同。各家银行的产品结构以存放汇为基础,以对公、零售和中间传统业务为主导。在信贷结构方面,各行的企业贷款均占到贷款总额的75%以上;个贷结构均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各行种类繁多的投资理财产品在设计理念、产品结构、风险标准、收益率等方面大致相似。产品趋同,根本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

三是机构趋同。中国金融机构的区域配置和专业分工是历史形成的,有不同的定位。这种定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所调整。但是十几年来发展的结果,一是不论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地方城商行都在竞相效仿大型银行,向全国扩张网点;二是重点都瞄准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

四是服务趋同。本来,竞争越激烈,服务越应该呈现出差异性。然而在创新不足、手法趋同的背景下,尽管各行均已经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际上依然是以同质化的产品为中心,以“拼价格、拼费用、拼关系”为手段,各行营销活动中的创新含量、科技含量普遍不足。

五是收入结构趋同。产品与服务趋同的结果是收入结构趋同。目前除了个别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30%以外,绝大多数银行占比在20%以下。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趋同特征更为明显,各行财务结构惊人地相似:利息收入(85%以上)为主导、手续费和佣金收入(15%左右)为补充。

六是治理结构趋同。中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从无到有,控股股东大体形成了三种类型:中央政府控股(中投汇金为其人)的大型银行,国有股东为主(达90%左右)的大多数中型银行,少量民资外资控股的中小型银行。但是,这种控股股东的差异并没有改变银行治理结构趋同的状况,基本上都是欧洲的董事会制度与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双重引进,叠床架屋,而“形似神不似”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七是创新趋同。近十年是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最活跃的时期,但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仍然落后,并呈现趋同局面,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吸收性创新多(占90%以上),原创性创新少;负债类业务创新多(占85%以上),资产类业务创新少;发达地区创新多,欠发达地区创新少;政府主导型创新多,市场主导型创新少;追求盈利创新多,防范风险创新少。

八是机制趋同。中国的中小型银行在建立之初就开始尝试建立市场导向的机制,近年来大型银行也开始探索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但在激励、薪酬、风险、人员、费用管理等方面,仍然“大同小异”,普遍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激励轻约束、重业绩轻素质、重短期轻长期、重经营轻管理等问题。

九是文化趋同。上述因素,综合地反映在商业银行的文化层面,使得各行文化虽然有同有异,但总体上“同大于异”。如何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金融文明相结合,提升从业人员的敬业诚信意识;如何克服信仰文化方面唯权重利、信用文化方面轻信避责、内修文化方面急功近利等现象,是当前银行界的紧迫任务。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外资银行开始不断转变经营发展模式,从分业管制向混合经营模式转变,并开始大规模的涌入中国银行市场,与国内银行业展开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更为激烈的的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危机。其实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必然会催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将会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以经济的均衡发展为制定了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个性化服务,促进综合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战略定位不够明确,优势不突出,营销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品种少,质量低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经营的是存贷款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等高科技、高收益、功能全的中间业务很少,并且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很慢,对业务产品的创新水平都相对较低,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自由资本率低,存在着高额的不良资产现象,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性。

(二)规模小,产权结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小,实力有限,既无法与四大国内银行平等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产权结构上,由于产权主体具有单一性和不可交易性,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缺位,经济效率较低,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赢利点,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三)服务水平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水平上与国外银行存在极大的差距,对银行的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导致商业银行的综合化服务水平较差。同时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更不可能使银行与客户增加了解和联系,使商业银行错失投资、增加收益的机会。

(四)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较为短缺,导致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法提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网络银行经营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跨国经营规模,这也是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经营上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

一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能化。面对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的重要趋势是从专业化向全能化方向发展,将会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进行金融创新,使客户能够享受到存、贷款,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日趋完善,将会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对跨国银行的设置的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增设大量的海外分支机构,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区于国际化,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是,商业银行发展的规模化。面对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规模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加强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从而使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加大,向世界范围内集中和垄断,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全球金融业版图扩张竞争中抢先一步。

四是,商业银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营方向由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对策

(一)明确市场定位,加快推进转型

市场定位是企业竞争的赢利点。为此,商业银行面对国内外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衡量,根据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按照“适度、理性、有效”的原则,有选择地开拓业务空间,并更加重视基础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银行还要进行对经济资本的优化配置,加强对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大力推进引言业务资源的管理改革,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赢得更多的多元化的收入增长点。

(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混业经营模式

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向全球金融机构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所拥有的一批优质客户群体优势,采用多种手段推进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开发出适应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工具,采取渐进的原则,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顺利转变,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金融接轨打好有利基础。

(三)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技能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扩大规模生产,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就要通过对银行产业的业务创新和扩展,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丰富银行金融品种,经营方式要从以储蓄存款为主向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金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及中间业务综合经营转变,并以做大做强资产业务和理财业务为手段,带动个人银行业务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为不同客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

(四)重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对社会各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无外乎是一把有利的竞争武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使金融机构的创新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以设置网上银行业务,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进行个人业务存储、网络购物支付、引用卡业务办理等等,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五)重视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跨国银行的增设都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持和管理。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扩宽招聘渠道,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技术,而且还能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定期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进行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提供有利人力基础。

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将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经济发展进行接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同时这种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改革,采取渐进的原则,逐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科学的发展战略中稳健经营,更好的应对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获取更高的赢利点,提升银行业间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宏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12-13.

[2]高自强;张明贵;;中小银行经营转型的趋势[J];中国金融;2011;(04):17-18.

[3]李钧锋;陆晖明;丁全喜;陈志英;徐君;;天津市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研究[J];华北金融;2012;(05):10-11.

[4]樊大志;;中小银行转型立足实际[J];中国金融家;2010;(11):3-4.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发展趋势

个人理财(Financial Planning)是指由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顾客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顾客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财产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施行的过程。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理财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未来几年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一、个人理财市场环境的优化将推动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1.外资金融机构大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将促使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实现质的飞跃。外资银行于2006年12月31日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从国际经验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将是中外银行争夺的焦点。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而中资银行拥有庞大的存量客户群体和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入了解。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国内金融机构将加大对个人理财业务软硬件建设的力度,个人理财业务将从咨询建议上升到实质性的规划和操作层面,实现个人理财服务质的飞跃。

2.投资市场环境的改善将扩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空间。股权分置改革和证券业务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扭转了股市长期低迷的局面。与此同时政府大力规范房地产市场,抑制楼市炒风。在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制度改革方面,在稳健中有加速的趋势。这些政策和举措使得投资渠道、投资产品和规模相应扩张,极大地增强居民个人理财的愿望和参与程度。

3.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从体制上推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2005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2005年9月29日,银监会正式公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使我国金融业务混业经营的趋势进一步明朗,预示着我国金融市场格局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另一方面,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后,国际金融混业的模式从外部波及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将从体制上大大地促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国内商业银行及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的转变

1.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逐步拓宽,品种逐步丰富,除向客户提供传统的银行业务外,国内银行已经逐步向着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甚至黄金买卖等金融服务,各类支付结算业务以及理财规划服务等金融产品综合服务平台的方向转变,客户可以从银行获得一揽子金融服务。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后,国内银行将充分依托渠道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同业合作,整合服务资源,搭建完整、统一的个人理财综合业务平台,为个人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2.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渠道未来的发展将不受营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的银行服务,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客户对银行服务渠道的选择日益向安全、快捷、方便等方面发展,个人理财网络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随时、随地可进行个人理财服务的立体网络。自助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网络服务将进一步整合服务系统平台,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向个人客户提供 3A(Anytime、Anywhere、Anyway)理财服务。

3.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深入,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个人理财面对的是广大个人客户,因此,个人理财品牌将进一步体现出个性化、情感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体现银行服务的准确定位、文化内涵。个人理财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就会大大提高金融品牌的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

4.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优质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将逐步对客户服务实行分流,低端客户主要使用电话、网络、自助设备等自助服务,而高端客户则主要通过客户经理实行“一对一”服务。个人客户经理制正以其服务的全面性、主动性及人性化特点,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吸引黄金客户的重要服务手段。

5.从无偿服务逐步向收费服务转变。商业银行提供服务会发生一定的成本。银行作为企业,依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合理地收取费用,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是无可非议的,也将进一步体现银行服务的价值。从客户角度来讲,付出费用就要获取相应价值的服务甚至超值服务;从银行角度来看,既然实行了收费机制,就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

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而诞生的。人民群众日益殷实的小康生活,为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凭借银行服务网络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呈现组合化、品牌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将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个人理财服务体系,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 彦: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趋势[J].大众商务,2009,(2)

[2]刘素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J].消费导刊,2008,(9)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我国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发展趋势

个人理财(Financial Planning)是指由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顾客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顾客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财产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施行的过程。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理财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未来几年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一、个人理财市场环境的优化将推动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1.外资金融机构大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将促使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实现质的飞跃。外资银行于2006年12月31日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从国际经验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将是中外银行争夺的焦点。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而中资银行拥有庞大的存量客户群体和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入了解。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国内金融机构将加大对个人理财业务软硬件建设的力度,个人理财业务将从咨询建议上升到实质性的规划和操作层面,实现个人理财服务质的飞跃。

2.投资市场环境的改善将扩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空间。股权分置改革和证券业务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扭转了股市长期低迷的局面。与此同时政府大力规范房地产市场,抑制楼市炒风。在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制度改革方面,在稳健中有加速的趋势。这些政策和举措使得投资渠道、投资产品和规模相应扩张,极大地增强居民个人理财的愿望和参与程度。

3.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从体制上推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2005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2005年9月29日,银监会正式公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使我国金融业务混业经营的趋势进一步明朗,预示着我国金融市场格局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另一方面,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后,国际金融混业的模式从外部波及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将从体制上大大地促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国内商业银行及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的转变

1.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逐步拓宽,品种逐步丰富,除向客户提供传统的银行业务外,国内银行已经逐步向着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甚至黄金买卖等金融服务,各类支付结算业务以及理财规划服务等金融产品综合服务平台的方向转变,客户可以从银行获得一揽子金融服务。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后,国内银行将充分依托渠道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同业合作,整合服务资源,搭建完整、统一的个人理财综合业务平台,为个人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2.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渠道未来的发展将不受营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的银行服务,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客户对银行服务渠道的选择日益向安全、快捷、方便等方面发展,个人理财网络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随时、随地可进行个人理财服务的立体网络。自助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网络服务将进一步整合服务系统平台,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向个人客户提供 3A(Anytime、Anywhere、Anyway)理财服务。

3.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深入,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个人理财面对的是广大个人客户,因此,个人理财品牌将进一步体现出个性化、情感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体现银行服务的准确定位、文化内涵。个人理财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就会大大提高金融品牌的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

4.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优质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将逐步对客户服务实行分流,低端客户主要使用电话、网络、自助设备等自助服务,而高端客户则主要通过客户经理实行“一对一”服务。个人客户经理制正以其服务的全面性、主动性及人性化特点,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吸引黄金客户的重要服务手段。

5.从无偿服务逐步向收费服务转变。商业银行提供服务会发生一定的成本。银行作为企业,依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合理地收取费用,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是无可非议的,也将进一步体现银行服务的价值。从客户角度来讲,付出费用就要获取相应价值的服务甚至超值服务;从银行角度来看,既然实行了收费机制,就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

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而诞生的。人民群众日益殷实的小康生活,为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凭借银行服务网络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呈现组合化、品牌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将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个人理财服务体系,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 彦: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趋势[J].大众商务,2009,(2)

[2]刘素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J].消费导刊,2008,(9)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规划 利率市场化 电子虚拟技术 金融脱媒

一、前言

今年9月1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规划》的以及当前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这是中西方学者对商业银行所下定义的概括)。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业改革至关重要的对象之一,本文通过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经营状况,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和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影响,着重从《规划》的提出和、利率市场化、电子虚拟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脱媒四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和改革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从最初1995年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到后来严格的分业体制模式成为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在分业监管下开始混业经营的尝试,银行与同业间的合作与深化,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开始各种其他金融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涉足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等,使得银行资金能够跨市场流动。混业经营发展至今,银行业务也从最初单纯的存贷款、转账结算等传统业务发展为包含资金类业务、融资类业务、中间类业务、投资银行类业务和创新类业务等多种业务类型,并不断加以丰富。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进驻、抢滩中国市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的发展纷纷呈现出业务趋同化、中间业务比重上升、个人银行业务比重上升、电子银行发展迅速等特点。竞争的日益激烈无疑对各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大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相对的也承受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方面面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规划》提出和带来的影响

“一行三会”和外汇局共同编制的《规划》的提出和,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勾勒出未来五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全景图。

从《规划》第五章提出的六方面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方向来看,未来金融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规划》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利率市场化问题给予明确,同时,《规划》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骤也表述得很清晰。《规划》在讨论利率市场化时,主要涉及到三个部分,即完善基准利率并扩大应用;提出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这实际上是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强调了完善宏观层面的利率调控体系以及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这些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2.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规划》强调要“进一步研究建立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的双边直接汇率形成机制,积极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这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人民币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市场在进一步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的作用。

3.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规划》对不同方面问题的开放层次和程度界定很明确。《规划》提出“以直接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明确了未来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为“基本可兑换”;而在证券投资方面,《规划》则表述得更为审慎和稳妥,指出要“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扩大对外证券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这些都是以我国金融环境与市场的稳定为基础的,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中的稳定过渡与发展。

4.在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规划》很有新意地提出“推进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研究国家对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合理持股比例,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就此,专家表示,这个改革其实很有必要,也是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国有控股金融机构规模都很大,只要腾挪一定比例的资金出来,就可以有效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资金效用,同时适当调整持股比例也不会对这些机构的国有控股特点造成影响,所以从这方面提出改革,实际上很可行。

同时,在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方面,《规划》也明确了两大方向,一是要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二是要引导试点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和比较优势选择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

5.在引导民间资本方面,《规划》鼓励民资参与金融改制。《规划》明确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这不仅为民间资本未来发展“正了名”,也指明了其在我国金融服务领域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影响

前文提到的《规划》中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今年中国人民银行接连推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场革命,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更是影响巨大。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改变传统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模式,因为利率市场化以后,客户对于存贷款利率的选择就可以做到“货比三家”,而各家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就不得不缩小利差以争夺客户资源,尽管也可以从服务、产品等其他方面来留住客户,但不可否认,存贷款利差是吸引与留住客户的主要方面。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方面进行权衡,就存贷款利差做出选择。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将引起各家商业银行其市场结构的改变。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占有优势的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情况下,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银行的实力、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等都将成为银行业竞争的关键。从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美国银行数量呈持续下降中,我们可以看到,优胜劣汰是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主旋律。

(三)电子虚拟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在生活中多方面的应用推广,银行业务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业务正面临着移动支付、“人人贷”等新兴业务的冲击,网上银行正在取代物理网点,银行呈现“全能”的综合化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足不出户转账付款,网上银行取代物理网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办理转账付款、缴费、购买理财产品等业务,不再需要到柜台排队办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网上金融对传统网点有超过90%功能的替代效用。虚拟渠道打破了传统的区域分割,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随时随地手机付款,移动支付取代传统支付。所谓移动支付,就是指银行客户将账户与手机绑定,从而实现随时随地转账消费。移动支付的兴起,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手机上网普及密切相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由此可见,虽然商业银行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科技进步能够改变社会需求,进而也能改变银行的服务功能,如果银行能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会面临非常广阔的市场。

3.享受一站式服务,银行呈现全能化特征。随着金融市场以及客户需求多元化的发展,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正在出现交叉、合作乃至竞争的态势,银行综合化发展势不可挡。实际上,当前中国银行业早已显现出全能化的发展趋势。许多银行拥有保险、基金、信托、证券等多个金融牌照,并发展理财、投行、国际业务等多种业务。未来不同的产品、服务将更进一步整合在银行业的金融服务中,形成银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平台。

(四)金融脱媒形势带来的影响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绕过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中介机构,直接由资金的供给方流向资金的需求方,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在经济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管制放松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可避免出现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这对于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尤其是对公业务,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当前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对于大中型客户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金融脱媒使得大型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日渐减少,贷款利润空间不断降低,在这种趋势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成为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一是小企业客户分布广泛,风险集中度低;二是小企业股权结构简单,资金链条较清晰,融资需求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期限短,金额不大,累积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三是小企业经营灵活,行业分布广泛;四是小企业业务风险溢价能力高,银行在融资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主动权和议价空间,利率通常上浮,能够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

同时虽然金融脱媒趋势明显,但大客户仍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优质客户群体,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对大客户仍然要持续加大营销力度,将融资与融智并重,既要发展信贷业务,也要重点加强新产品、新业务的营销,满足客户投资银行、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融智业务的需求,寻求与大客户在资金、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合作,为商业银行拓展大企业业务创造良好的机会。

四、结语

从以上四个方面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将呈现国际化、集团化、虚拟化、垄断性逐步弱化等特点。

首先,国际化趋势。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不仅推动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也将引导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其次,在竞争的浪潮中,商业银行的业务将日趋综合化、多样化,使得银行的规模日趋扩大,呈集团化趋势。再者,科技手段的日益发达,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载体,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产品的创新,及其功能的完善,使得未来银行业将出现虚拟化的趋势。最后,由于市场的全面开放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将逐步变为以买方地位为主,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就已经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地位。

参考文献

[1]杨开明,宋志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13篇

一、房企入股银行的现状

1.至少有23家房企入股银行

房企入股银行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有泛海控股集团和香江集团等民营房企入股民生银行和广发银行。但是房企真正“批量”进军银行业是从2007-2008年开始的,以重庆农商行为代表,一批地方房企开始入股银行。2013年以来,房企又掀起一轮新的入股银行热潮,特别是万科、恒大、新湖中宝、冠城大通、中天城投、合生创展等龙头房企和品牌上市房企纷纷入股银行,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截至目前,根据市场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已有至少23家国内房企“涉银”。具体名单如表1所示。

2.入股的银行以中小型地方商业银行为主

从房企入股的银行类型来看,多数以入股中小型地方商业银行为主,包括城市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这些银行多是由当地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机构改制而来,在改制组建过程中,房企等民间资本顺势步入金融领域。

少数涉足银行较早的房企,如香江集团、鲁能集团和泛海控股集团等,参股的银行多为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广发银行、民生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但股份比例不高。

3.入股银行的方式以发起股东和认购增资扩股方式为主

通过分析23家房企入股银行的方式,概括共有5种:发起股东(48%)、认购银行的定向增发和增资扩股(30%)、银行重组(9%)、公开市场收购(9%)和参与IPO。可见,担当城商行的发起股东和认购增发股份是房企入股主要方式(见图1、表2)。

二、房企入股银行的六大原因

1.政策鼓励:国家逐步放开民间资本进军银行等金融领域的限制

政策上的支持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金融领域。2012年,银监会又接连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进军银行业的政策障碍。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央又先后强调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正是国家不断降低限制门槛,大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军银行业的政策举措,为房企入股银行,进军金融领域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机遇稀缺:各城市银行相继成立急需社会资金,入股银行具有一定的战略投资价值

近些年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据银监会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4家,农村商业银行337家,村镇银行876家(800家已开业,76家在筹备中)。如此数量巨大的中小银行相继成立,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介入。截至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为54%;村镇银行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超73%。而同时各类商业银行在经营压力加大背景下,也急需机构投资者介入。据普华永道与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显示,超过七成银行家对未来三年银行的收入及利润增长预期有所下调。政策的支持与现实的考虑,使得房企与银行一拍即合。

3.具备实力:房企发展迅速,相对财大气粗,拥有一定的资本

随着过去十年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有万科、绿地、保利等7家房企的销售金额超1000亿元,超500亿元的有4家,超300亿元的有10家,超百亿的企业有70多家。与其他行业企业发展相比,房地产企业已摇身一变财大气粗,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成为促进各地方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4.融资趋紧:融资环境日益严峻,入股银行一定程度保障渠道畅通,降低成本

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但近些年国内融资环境都变得日趋严峻。特别是去年6月份爆发流动性紧张以来,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严控态势。各银行纷纷收紧额度、拉长审批流程和提高贷款利率,通过银行来融资的难度加大。而房地产信托、基金等方式的融资成本更高。进入2014年以来,房地产领域的贷款仍保持紧张的局面,并未出现以往年初信贷较为宽松的态势。甚至,近日兴业银行等部分商业银行传出暂停房地产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房地产夹层融资及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消息。在这种国内融资环境日益趋紧、难度增大和成本提升的态势下,部分房企入股银行,可以利用银行的牌照为自己融资,委托贷款和表外融资也是非常高效的融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拓宽融资渠道,能优先保证贷款按时到位,同时降低融资成本。

5.战略布局:房企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及为房地产衍生服务提供金融支持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两种道路选择:专业化和多元化。两种方式的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在不同企业和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选择。以万科为例,作为我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一直专注于住宅领域的开发,直到2010年开始进军商业地产,2013年又参股徽商银行,布局银行业。万科对于入股徽商银行曾明确表态:参股银行属战略性入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公司客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万科最近两三年一直在筹划为其管理的社区提供金融服务,入股后将侧重徽商银行所在的华中地区,主要为万科所管理的社区提供网上银行和零售银行等各类服务,从而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城市配套服务商的企业转型。恒大入股华夏银行也是恒大集团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从体育到饮用水,从医院到银行,恒大的多元化布局正在初步形成。

6.国际趋势:房地产金融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国外发达国家看,房地产业本质上属于金融行业。以美国为例,通过REIts、MBS等金融工具,将房地产产品证券化,最终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中流通和买卖。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企业向金融业融合主要有3种思路。第一种是通过入股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这不仅可以让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同时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挖掘潜在商机;第二种是向资产管理者转型,即“凯德模式”,通过资产与物业管理获取服务收益;第三种是向财务投资者转型,通过入股优质地产公司或项目以获得股权收益。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和制约条件,并指出我国要克服各种障碍,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

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做呢?是不顾其他国家的情况,只是固守自己传统的银行业务,还是跟随的发展趋势,立即停止自己的银行体系建设,追求全新的电子银行呢?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

一、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

1. 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 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

国际化的发展是推动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也大大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形成了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有力地推动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今年来不断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国内的银行业服务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水泥加板凳式"的服务①,如果中国金融业要想在融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自身的网络信息建设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的国家。

4. 电子银行的优势

第一,没有分支机构,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而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将这种优势转换为客户的低服务优势;第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利润,具有低成本高回报优势。国外有关资料表明,通过网上银行实现一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仅为1美分,不足营业网点的1%;第三,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具有实时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网上银行日渐成为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二、中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

金融业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法规等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信用体系依然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子银行的要求

金融机构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以完善的信用为基础。人们都知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逆向选择和风险,更加冲击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实际上,传统的金融业务就要求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电子银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信用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现在还不存在完整的信用体系,致使企业不愿意接受客户提出的信用交易结算方式,个人之间的小额交易更加的倾向于现金交易等传统的交易方式。这就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最大的制约。

2. 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发展电子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中国目前有一些非电子化网点以及众多独立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还存在低档次重复投入,运行成本高服务效益差的问题。特别是县以下的银行机构,由于受资金设备的影响,普及银行电子化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中国电子银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资金在线支付的滞后,部分客户在网上交易时仍不得不采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办法。虽然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中国在发展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网络设施的同时借鉴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补充自身的不足。

3. 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金融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电子银行网络化经营更加要求经营机构提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技术开发的特殊性,电子银行面临如网络病毒、网上犯罪以及软件运行等风险。计算机病毒可能毁掉整个系统,网上黑客可能破坏网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系统故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电子银行的安全营运。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为个人保密,就成为电子银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在执行上普遍存在不严格的现象,如密码的保管和定期更换主机房的安全管理、灾难备份、病毒防范等等。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必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网络安全同样是中国发展电子银行面临的大问题。

4. 法律法规难以严格约束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监管措施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电子银行是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各项法律建设要重新开始,所以必定存在法律建设,监管方面的问题,如对电子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法规刚刚出台,还不完善;电子资金的转移和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如何用法律保障,服务和交易合约的合法性及可依法性均需进一步明确。

三、最后的结论

中国要建立自己完善的电子银行系统,这已经是不能改变的。要认清自身面临的制约条件,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银行发展模式,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应用技术和安全监控技术,才能创造条件,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只要中国突破面临的制约条件,电子银行的建设必将赶超其他的发达国家。CNAPS ②的建设已经为中国电子银行系统的完善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注释

① 水泥加板凳的服务就是国内银行的服务地点局限于水泥的营业大厅,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先排队,然后坐到柜台前跟里面的服务员交流。

② 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China National Automatic Payment System。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支付清算平台。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成长性;突变级数法

众所周知,中小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其成长直接关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完善、金融服务的创新以及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但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银行业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中小银行由于资本、市场、技术等多重限制,正面临着存款波动大、资本扩张难、利润增长慢等诸多成长困境。而要解决这些成长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科学的评价其成长性,只有在准确的定位后,才能通过横纵向的比较,找出差距,获得成长之道。鉴于此,本文将从中小银行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应如何修炼内功、增强各方面能力,以摆脱当前困境,自如应对各方监管与挑战,实现平衡、稳健的成长。

一、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对其成长性的研究,应依据普遍的企业成长理论,从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具体来说,研究商业银行成长性的文献如下:

就商业银行成长性的理论研究,朱建武,李华晶[1](2004)以全新的视角,首次从中小银行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部分股份制银行为考察对象,对1999~2003 年间我国中小银行的成长现状、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理论分析。葛兆强[2](2009)则指出商业银行成长是一个规模扩展与结构转换互动的渐进过程,并从制度、技术和文化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成长的内部决定因素及其内在机理。而针对商业银行成长性的评价问题,朱建武,沈黎明[3](2005)通过将中小银行的成长分为与公司治理、盈利能力、资产安全性有关的内部成长和与银行资产、机构、职工、存款、贷款有关的外部成长,选取四家银行五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刘斌,葛兆强[4](2007)指出对商业银行成长性的衡量和评价要从规模、速度、潜力三个维度进行全面考察。孙立梅等人[5](2008)则构建了以股东收益、银行经营绩效和风险防范为二级指标的商业银行成长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主成分投影法对五家上市银行的成长性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尽管上述学者通过理论阐述或指标评价,对商业银行的成长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总体而言,此类文章趋向于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从理论上分析影响成长性的若干因素,或以几家银行作为案例,利用数据、图表来进行对比说明。这些分析并不系统、完善,也缺乏强有力的实证支撑。鉴于此,本文将构建全面的成长性评价体系,利用突变级数法分析影响中小银行成长的主要方面以及四年间各银行的成长趋势,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提出促进中小银行稳健、持续成长的建议。

二、商业银行成长性评价体系及模型

由于商业银行的成长是持续实现其价值增值的动态过程,故不能单纯的通过某个或某几个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必须依据相关理论和原则,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并利用一定的模型全面、综合的衡量。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企业成长性的一般理论并结合商业银行高负债、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特性,本文将从银行规模、经营业绩、发展潜力三个方面设计成长性评价体系。具体的指标设置如下:

1、银行规模指标

关于企业规模与成长之间的关系,著名的吉布莱特法则曾指出,企业成长与企业规模是成比例的。而彭罗斯[6]认为,成长是一种过程,规模是一种状态,成长过程的结果就是大规模化,规模是成长的“副产品”。那么,对于具有“企业”一般属性的商业银行,其经营规模与银行成长之间必然具有密切联系,规模将是衡量商业银行成长性的重要指标。根据一些学者关于企业规模的测定方法,可以从“经济规模”和“组织规模”两个层面来衡量银行规模。

2、经营业绩指标

规模扩大的同时,必须匹配着盈利能力的提升,如此才能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否则,没有利润的增长,单纯的规模扩大将导致“大而不强”的局面,故本文采用增长率来衡量其盈利增长的速度。此外,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其盈利水平的高低与流动性状况、资产质量密切相关,忽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盈利将是不具有竞争力和持续性的。基于此,本文选取盈利能力、安全性、流动性三个方面的指标综合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3、发展潜力指标

发展潜力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能力,它关乎企业成长的重大问题,也反映着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成长应该是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无论是银行规模还是经营业绩,都是以过去某些时点的状态反映商业银行成长的,并没有考虑成长的动态性和持续性。因此,本文选取业务扩展水平、内部治理状况、效率与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指标,以动态的观点评估商业银行在未来不确定条件下的成长预期。

依据上述三个方面指标的选取,并进行一定的综合和整理,本文可建立如表1所示的成长性评价体系。

(二)评价模型的建立

当前,评价企业成长性的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突变级数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衡量的侧重点和运用的条件。依据本文所选指标和研究目的,考虑到突变级数法能够体现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减少评价过程的主观性又不失科学性、合理性,且计算简易准确,故采用该方法来获得中小银行2007—2010年的成长性系数及排名。

通常,在突变级数法中,常见的突变系统类型有3种,即尖点突变系统(一个指标分解为两个子指标)、燕尾突变系统(一个指标分解为三个子指标)、蝴蝶突变系统(一个指标分解为四个子指标)。

三、实证检验

基于第三章商业银行成长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本章将通过可量化的指标,运用突变级数法对中小银行的成长性进行定量分析。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在此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选取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徽商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共计14家中小商业银行,对他们的成长性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最股网中各银行2007—2010年年度财务报告,并经整理所得。

首先,从第一层控制变量中的银行规模指标来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浙商银行的规模低于四家城市商业银行之外,其他均大于城市商业银行,且大多数银行的规模指标排名与成长性系数排名基本持平。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小银行规模的扩大,其市场份额将增加,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也会增强,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客户和产品,以此实现规模经济,此外,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增设的营业网点和多元化的业务都会加深客户对银行的认知,使得品牌效应显现。而资产总额、存款量的上升,则会增强银行的流动性,使其抗风险能力得以强化。

其次,对于经营业绩指标而言,各银行间波幅并不大,排名第一的徽商银行和排名最后的北京银行,该项指标仅相差0.18。从而可以说明,这14家银行均较好的遵循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在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管理上都有所成绩。此外,从经营业绩指标的控制变量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系数和流动性系数通常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盈利性系数则相对较低。其中,浙商银行和华夏银行为这一趋势的代表,这说明了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较小、融资渠道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为了增强客户的信任、更好的抵御风险,其必须保持审慎经营的态度。而徽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与此趋势明显相悖,徽商银行净利润、每股收益的大幅增长产生了很高的盈利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经营业绩指标,深圳发展银行则由于在2010年向平安寿险非公开增发新股,使其净资产增加,导致衡量盈利性的重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为负值,较大程度的影响了经营业绩指标。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同步提高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指标,才能获得经营业绩的全面优化,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将造成业绩较大幅度的下滑。

最后,针对发展潜力指标,我们可以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系数值较接近,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较大,既有发展潜力良好的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也有发展潜力很低的徽商银行,究其原因,徽商银行公司治理水平和业务扩展能力均较弱,反之,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不断强化的业务扩张能力增加了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除规模最小的浙商银行具有很强的业务扩张能力外,其他各家银行业务扩展水平、公司治理状况、效率与创新能力基本保持平稳,并且其效率与创新能力较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更为突出。此外,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发展潜力指标值较小是因为两者的公司治理状况较差,亟需对其加以改善,否则将影响银行持久的成长性。

由上述三个方面综合作用所得出的成长性系数,反映了各家银行的整体成长性,可以看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长性整体优于城市商业银行,但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成长,规模经济效应的显现,协调发展能力的提升,必将逐渐缩小这种差距。

(四)、中小银行2007—2010年成长趋势分析

为了更清晰的说明中小银行每年成长性的变动趋势,本文以成长系数为衡量尺度,分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两组,绘制图形来分别进行研究。

上图表示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7—2010年的成长趋势变化,由该图可以看出,除深圳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外,其余七家中小银行在各年的成长趋势相同,即成长性系数均在2009年达到低点,并在2010年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形势严峻,各家中小银行面临着经营风险加大、息差明显收窄的考验,从而整体成长性受到较大的影响。而深圳发展银行由于在2008 年第四季度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大额信贷拨备,使得其 2008 年全年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发生了大幅度的下降 ,进而导致了较低的成长性系数,到2009年则随着信贷拨备恢复正常,资产质量稳定,经营管理完善,成长系数获得大幅提高。此外,民生银行于2009年在香港成功发行H股,使得资本获得有效补充,再加之利息和非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长,使其在2009年相较其他银行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其次,基于各种原因,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各年间成长系数的波动幅度较大,说明这些银行的经营管理并不稳健,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成长的持续性有待提高。

针对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其四年的成长趋势如图2所示,观察该图可知,五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成长趋势较平稳,但有下滑的趋势,应在扩张规模、稳健经营的同时,提高资本、资产的盈利能力以及公司治理水平。宁波银行在2008年成长性有一大幅提高,并在此后保持了这一趋势,而上海银行则在2010年走出谷底,实现了高速成长。相比较而言,徽商银行各年的成长性很不稳定,跌幅过大,2009年和2010年成长性排名均在下降,且较2008年成长性系数减少很多,这主要是由于徽商银行低的发展潜力水平所导致。长期没有提高的公司治理水平、业务扩展能力,使得其即使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成长性仍然不足。

由上述分析以及表3可以看出,虽然各年商业银行的成长性均有或大或小的波幅,但振荡向上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且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的成长性要好于城市商业银行。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各家中小银行的成长具有振荡向上的趋势,且股份制银行整体成长性优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结论,但对于影响成长性的各因素,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表现各不相同,说明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更加注重经营业绩方面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已初具规模,且充裕的资本、更广阔的盈利途径使其更有能力优化公司治理、加强金融创新,以获得成长的持续性。

鉴于商业银行的成长应是在一定规模、业绩基础上的动态、持续过程,针对上述结论,本文将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首先,由影响中小银行成长性的三方面指标可以看出,各家银行的规模、业绩、潜力指标的排名波幅较大,并没有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而规模、效益、质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提升银行的成长能力。因此,中小银行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弥补不足,使影响成长的各个方面能够保持平衡发展,尽量避免因为某一方面的缺失而影响成长的均衡性。这就需要中小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注重加强公司治理、提升产品竞争力,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大规模、高收益。

其次,个别银行成长性在各年之间的大幅波动也给我们一定的警示。稳健经营是社会各界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也是反映商业银行成长持续性的重要方面,频繁的波动表明其经营管理战略在各年间的不稳定,或者银行对偶然性因素缺乏应对能力。因此,中小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积极创新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通过大力培育优质中小客户、增加零售业务收入和非利差收入等方式改变目前中小银行单一的业务和收入结构,减少同质化竞争现象,从而增强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并能未雨绸缪,以完善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来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通过稳健的成长趋势来赢得各方信任,保证可持续发展。

最后,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行业,面临着各种市场风险,深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中小银行较小的规模和尚未完善的内部机制,使其具有更弱的抗风险能力。要使中小银行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应对外来冲击,减少损失,除需加强金融创新能力、利用比较优势不断开拓市场外,还应加强合作,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共同抵御外来风险,提高其整体竞争力和成长性。在这种联盟状态下,即可继续发挥单个中小银行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决策高效、执行快捷的特点,更好的巩固中小银行“服务地方, 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又可相互依赖,以更强大的规模和实力来应对外部风险。

参考文献:

[1]朱建武,李华晶. 2004.我国中小银行成长分析(1999~2003)机遇、挑战与对策[J].当代经济科学(5):61-63.

[2]葛兆强. 2009.商业银行成长:制度、技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3]朱建武,沈黎明. 2005.我国中小银行成长分析模型及其实证检验[J].生产力研究(1):24-30.

[4]刘斌,葛兆强. 2007.商业银行成长: 理论内涵与成长机理分析[J].当代财经(6):40-49.

[5]孙立梅,任旭,沙进进. 2008.我国商业银行成长性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3):20-22

[6]彭罗斯. 2007.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