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社交媒体的看法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1篇

运用多种终端获取新闻并进行多维互动正成为新闻消费新趋势,这将对新闻生产产生何种影响?请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室主任殷乐的《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

今天的舆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群体分化严重、意见对抗激烈、热点迅速转化等,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自律能力等显得比以往更重要。请看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卞文阳的《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与新闻职业伦理》。

唐宋两朝是我国古代新闻事业萌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媒介批评情况如何?请看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正强的《唐宋时期媒介批评探微》。

社交传播的概念

在汉语里,社交顾名思义是社会交往的简称。但是,在社会暗语中,社交往往指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交际能力,甚至在上个世纪的十里洋场上海,交际花是有特定含义的。一般来说,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很难被叫做社交,社交常常是带着台面的,换言之,就是有一定场合的,不管是鸡尾酒会,还是推杯换盏,都有某种公开性。如今有社交恐惧症的说法,有些人比较怕和别人交往,包括谈恋爱,还有与单位的领导相处。

社交传播可以说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通过社交渠道进行的一种传播。过去我们说的社交新闻,通常是指道听途说的花边新闻,可以说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谣言,能够进入社交新闻视野的往往都是有一定社交渠道的人。比如,在一些报刊上,有专门的社交新闻栏目,一般是以传闻的形式出现,有圈子的色彩,这种栏目的主持人肯定有独特的交往圈子,所谓有人脉,多是以文艺界的圈子为主,因为文艺界名人多,小道消息吸引人。

社交网络出现以后,社交传播变成了显性传播。以前,社交传播是隐性的,几乎是一种抵制性传播,像人际传播中的一道防火墙,往往是对夸张传播的一种纠正。现在,社交传播有了主动色彩,人际传播里的熟人法则被颠覆,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传播成为可能,甚至出现了半生不熟的人之间的传播。

我们从新闻推送就能够看出一些社交传播的历史变化。新闻推送在初级阶段是比较招人烦的,因为是在网上。在新闻推送到了手机上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人会把推送来的新闻当做一种熟人之间的谈资,津津乐道。这一方面看出了网络和手机的某种区别,手机变成了一种贴身的伴随式媒介,另一方面,新闻推送也和以往新闻传播的“后篱笆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篱笆现象”说的是过去许多美国家庭在茶余饭后,太太们在房子的后篱笆边意犹未尽地说着一些有趣的新闻,这表明一些新闻的话题持续性比较强,同时,它也不完全等同于普通的人际传播,它还是和新闻有关。

社交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由传播者主导的传播,而社交传播更像是传说中的自媒体传播,在社交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身份很难辨认。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传播容易让人联系到哈贝马斯说的公共领域,从早期的咖啡馆和茶馆,到今天的社交媒介,它们都代表着一定的场域。换言之,社交传播类似于一种场所传播,它的前提是必须有场所,只不过今天的场所概念已经有了一种虚拟的味道。这个问题有关传播的空间,在以往的观念中,基本上都是传播的时间在消灭传播的空间,而今天,情况似乎发生了某种逆转,空间传播开始挤压时间传播了,其中社交传播最有代表性。

我们当然没有必要美化社交传播的公共性,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社交传播本身既有一定的私人性,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可以说是一种私人化的公共性,或者说是有一些公共色彩的私人性。这一点在中国可能更引人注目,看看现在的微博和微信就能够理解了。

有一个问题特别能够解释社交传播的概念,这就是国家领导人开微博。美国总统奥巴马开了,他在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就大张旗鼓地利用了社交媒介,以至于很多人说奥巴马是一个网络总统,言下之意是肯尼迪是电视总统,罗斯福是广播总统,再往前就是报刊总统了。无论是否领导人本人写微博,社交媒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领导人的媒介形象,对中国领导人而言也是如此。领导者个人微博往往比官方的政务微博更有吸引力。说奥巴马是网络总统,不如说他是社交网络总统,社交传播对他的竞选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社交媒体的崛起

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无疑是这些年媒介发展中的大事,有了社交媒体后,传播的速度问题再度引起关注。比如说伦敦骚乱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自下而上的传播在速度上会输给自上而下的传播,这就和传播工具有关。社交媒体使社会底层的垂直传播可以演变成扁平化,使得它趋向于横向传播,这几乎是纵向传播受阻后的必然反应。

伦敦骚乱让我们依稀看到了社交媒体的分众能力。过去,我们一直探讨一个问题,分众化是不是媒体的特征?或者分众化是否是媒体的发展趋势?当媒体分众遇到青年文化时,分众好像就有了内部化和细分化的特色,局部的发散的分众对抗的是整体的有秩序的分众。社交媒体似乎正在把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从传统媒体的分众模式中解放出来。

从大学的研究也可以看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当很多学生把社交媒体称为社会媒体时,许多老师都有一种不大习惯的感觉,就好像当年很多人不习惯社会新闻的称呼。这当然有翻译上的适应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即便是当初研究新媒体的专家也很难预见到社交媒体的今天,这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很多研究新媒体的学者来自于旧媒体,也不只是因为新旧媒体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是否还要坚持媒体的研究路径。说白了,就是我们还需要坚持用研究媒体的方式来研究社交媒体吗?

什么是研究媒体的方式呢?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媒体思维。在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很多研究者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用媒体中心论来研究媒体,媒体处于研究的中心,一切研究是都围绕媒体展开的。这种情况有几分像西方学者眼中的东方研究。我们在研究新媒体的时候,尤其能够看到这种偏向。比如,很多人觉得是网络自己想要媒体化,他们批评国内的一些网站经常想要靠近媒体,或者说是要做另类的媒体,言下之意是发主流媒体不敢发或者不方便发的东西。但是,网络的媒体性质并非自由选择,对此,网络更可能是避之唯恐不及。况且,媒体化并不是媒体的专利。当初有人批评凤凰卫视时用的也是此说法。

再举例来说,有网络以后,特别是有社交媒体后,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既然谁都可能当意见领袖,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意见领袖呢?今天意见领袖已经跳出了传播学的专业概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传播链似乎是已经被打散了,意见领袖好像是越来越草根化,可以说,新媒体在反权威的同时仿佛也把意见领袖给反掉了。

那么,什么属于非媒体研究方法呢?或者说我们应不应该使用这样的方式来研究媒体呢?所谓非媒体研究方式,就是不把媒体置于研究的中心,可以采用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我们现在就经常看到这样的研究。比如,德国式的,还有就是一些非媒体圈子的研究者,他们是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媒体,媒体在他们那里,只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平台。

人类的社交活动由于有了社交媒体而变得如虎添翼,在此之前,媒体只和大众传播有关,而人际传播变成了大众传播的附庸。现在,我们要问的是,社交媒体能完全复制人际传播的模式吗?看上去它几乎是十分完美地做到了。只不过不同的是,它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好像是一种复古,或者说是人际传播的复兴。差异是,人际传播的点对点有利于权威性,而社交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则形同陌路,特别是在伦敦骚乱中,这一点似乎更是如此。

自从大众传播出现以后,人际传播就退居二线了,大众传播是第一落点,人际传播是第二落点。人际传播起的作用经常就是扩散大众传播的影响。而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网络是急先锋,然后是关系传播,如今又到了社交媒体,这好像就是目前的新媒体链条。新媒体出现至今,我们好像刚刚看到一点曙光,也就是说:我们似乎一直都在面对一个不知道方向的庞然大物,现在开始有一点眉目了,如果说新媒体还算媒体,那么它仿佛正在朝着关系媒体的方向发展。所谓关系媒体,就是媒体从单纯的传播走向了复杂的人类交往,包括互动和社交,而社交媒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我们的。

从大的方面说,虽然我们可以把社交媒体划入新媒体,但是,新媒体毕竟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了网络媒体,也包含了手机媒体,确切地说,今天的大部分社交媒体都离不开手机。我们过去研究手机媒体的时候,通常有一个误区,认为手机媒体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形态,比如,手机报。尽管现在的手机新闻推送越来越有社交传播的味道,然而,社交媒体的最大收获还是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似乎意味着我们从电脑移动到了手机上,媒介的移动性更强了,传播场所更加变化多端,传播时间好像变得可有可无,媒介变成贴身工具了。

社交传播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就是社交传播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点。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最好的大众传播就是人际传播,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就让人头疼了,因为大众传播是强势传播,人际传播是弱势传播,人际传播往往被视为第二落点传播,也就是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补充。有了社交传播以后,好像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可以被串联起来了,人际传播不再是大众传播之后的窃窃私语,而是和大众传播齐头并进。

在社交传播中,我们甚至于可以看到传者是如何向受者转变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受众怎样变成了传者,也就是所谓的自媒体。但是,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传者也会向受者转变。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一点似乎很明显,记者来这里不仅仅为发新闻,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进入受众的管道,他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体验生活,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媒介生活。

第二个影响,社交传播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公共领域的曙光。如果把微博也算成社交网络的话,那么,看上去社交媒体更像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因为社交媒体兼备私人性和公共性,它们似乎是网络上的咖啡馆和茶馆,甚至微博和微信上的参与者的平均素质好像也高于通常意义上的网民。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学术理想被引进中国以后,受到很多学者的追捧。民生新闻嫁接公共新闻失败以后,一些专家寄希望于网络,但是,这种想法看上去更多针对的是传统媒体的不够透明,一旦考虑到网民的素质问题,包括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还有网络文化的某些扭曲,网络的公共领域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社交网络一开始在中国建立的时候,似乎不是作为传统媒体的对立物出现的,而是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它可以联通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在改变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同时,也在开辟着公共领域。

第三个影响,社交传播给大众传播增加了一些主动的色彩。比较而言,大众传播可以归入被动传播,也就是说,由于它的灌输性较强,因此,受众在接受传播的时候显得比较被动,可以选择的东西不多。而社交传播则是比较典型的主动传播,换言之,大部分社交传播的参与者都比较积极,他们身兼传播者和被传者的双重身份。

第四个影响,社交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口碑传播。口碑传播在很长时间里已经被视为一种特别古老的传播方式,也就是说,它在大众传播的冲击下,看上去基本没有复兴的可能性。但是,社交传播改变了这种看法,社交媒体加快了口碑传播的速度,在以往的观点中,口碑传播之所以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传播速度非常缓慢。同时,社交媒体还创造了许多口碑传播的新空间,让我们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口碑传播时代。

第五个影响,社交传播对大众传播有去魅作用。大众传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最后一百米,这就如同电信的入户问题,最后一公里是关键,恰恰是在这个最后的环节上容易发生传播距离的倒置问题,具体说,就是越靠近受众的事情往往越不容易得到被传播者的认同,反之则容易得多。有了社交媒体以后,这个问题好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意见领袖和典型人物都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被议论纷纷的对象。

第六个影响,社交传播让大众传播变得更直截了当。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播属于间接传播,虽然它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受众,但是,它主要是靠新闻记者来传递信息的,记者就是一种中介。这也是为什么记者的职业非常强调客观性的原因之一。而社交传播属于直接传播,它可以让领导人和百姓都直接面对自己的听众,意味着它可以绕过记者这道墙,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面对面。这似乎是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播的游戏规则。

国家也可以变成媒体吗?在2013年中德媒体对话会上,德国汉堡大学的布克哈特教授说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他的意思是说在新媒体时代,国家变成了媒体。以往在报道层面,政府通常是信息来源。而现在他们似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领导人个人和官方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信息。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2篇

在全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成为重要的传播力量,尤其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影响力大。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又一次降临在四川大地上的灾难。与五年前不同的是,随着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有关灾难的讨论瞬间成了最热点话题,人们迅速参与其中。各大新闻机构及商业网站利用微信、微博在地震消息的传播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对于无法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受众,这无疑是最快掌握资讯的方式。作为新生的文化方式和传播方式,社交媒体将深刻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成为新生的文化产业力量。传统电视一直被赋予“喉舌”功能,由于拥有强大的覆盖受众和权威信息的独家权,在舆论引导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受众需求,它们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便捷互动,拥有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大大转移了电视观众的注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传统电视的权威性和引导力。传播力决定引导力,如果传统电视抓不住年轻一代的受众,吸引不了新媒体人群,对这些群体的舆论引导力便无从谈起[2]。

二、社会化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

尽管社交媒体已显示了超越电视媒体的前景,但电视媒体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善用其独具的特点,与社交媒体融合互动,克服其固有的问题实现新发展。一是从人的角度,电视记者和编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选题的搜集、话题的确定、节目的宣传推广、观众的反馈和与之互动等各方面借力而发;二是从技术的角度,可以打造全新的社交电视,这会是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

如今,传统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应该养成习惯,每天浏览QQ空间、微博、播客等社交媒体,对没有掌握的独家新闻线索加以利用,对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加工。电视编辑以前都是凭自己的职业嗅觉、个人素质来抓取当前热门新闻,但这样难免有时顾此失彼,另外也有闭门造车之嫌,观众到底是怎么想怎么看的,常常无法确知。即使用收视率调查来确定和调整,也只是事后诸葛亮[3]。现在微博有一个自动统计功能,按照大家议论的问题,立即自动形成“热门话题”榜,多少条微博在议论这个话题,全都记录在案,并实时更新。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都有这样的排行榜,电视记者和编辑在确定当日主打话题或者新闻热点的时候,就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2深度融合,打造全新的社交电视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3篇

2013年2月21日,美国律师协会(ABA)第462号正式意见书。该意见书指出,法官可以使用社交媒体网络,但在建立所有社交关系和联络时必须严格遵守《司法职业道德准则》的相关规定,避免影响法官独立性、司法尊严、造成司法不公或者产生不正当行为。

本期组织刊发美国法官使用社交媒体网络的正式意见书,配发美国各州对法官使用社交媒体网络的官方立场。敬请关注。

——法律文化周刊

在本意见书中,起草委员会对法官使用社交媒体网络的情况进行了讨论。起草委员会使用的“社交媒体网络”一词,是指以网络为载体,要求使用者明确表示加入、接受或拒绝与特定人的联系的社交媒体网站。

一、法官和社交媒体网络

近年来,使用便捷的新科技、新软件广泛出现,人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分享信息,以及在他人的社交媒体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科技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更新频繁,形式多样。

包括使用社交媒体网络在内的所有社会交流,都可以避免法官被社会孤立,或与现实脱节。本意见书关注的问题是《司法职业道德准则》(下称《准则》)准许的框架内,法官参与社交媒体网络的程度。

在审理案件的同时,法官就承担了“尊重司法机关公信力,努力争取维持和加强对法律制度的信心”的责任。虽然在专业领域的能力无可置疑,但法官应接受被其他人视为沉重负担的公众监督。法官参与的所有社交关系,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进行,包括社交媒体网络在内,都应遵守《准则》对法官一贯的要求,即提高公众对司法独立、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的信心,同时防止出现不当行为或被认为是不当行为。这就要求法官对其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敏感性认识。

《准则》要求法官始终维持司法机关的尊严,并且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和个人生活中都避免出现不当行为或被认为是不当行为。因此,法官应非常审慎对待与其他人的交流,特别是使用社交媒体网络时。法官必须假设其发表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的评论都将不会局限于流传在法官的社交圈内部。在法官不知道或者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有些评论、图片或者不宜被公众知晓的个人信息可能传播给法官不认识的人,或其他意想不到的人。这样的传播将对法官的司法独立、司法权威、司法公正产生潜在威胁,同时也影响了公众对司法的信心。

面对面交流和网络社交有很多明显的差异。相对网络社交而言,面对面的交谈经常可以维持在参与者之间,而网络社交中信息、视频和图片可能会在当事者不知道的情况下被传播给成千上万人。因为可以被恢复、散播和印刷,这些资料可以被保存很长时间甚至是永久保存。另外,社交媒体网络上的信息之所以难以控制,还因为缺少面对面的视觉和语境,容易被人断章取义、不正确地阐释和错误地传达。

使用社交媒体网络的法官须注意《准则》的相关内容。正如之前讨论过的那样,法官应遵守《准则》1.2关于提高公众对司法的信心的规定。法官的社交对象必须符合《准则》2.4(C)的规定,否则公众会认为法官受到这些组织或个人的影响。法官必须小心应对,使用社交媒体网络进行评论和交流有可能被认为是与当事人的单方接触,从而违反了《准则》2.9(A)的规定。另外,法官应遵守《准则》2.10,禁止对待决事项或即将到来的事项发表评论。法官应遵守《准则》3.10,不向社交对象提供法律建议。

法官使用律师和其他有可能成为当事人的人在使用的社交媒体网络,会造成信息披露和审判资格上的风险。这些问题在某些州利用司法伦理咨询意见来解决。起草委员会对此观点各异,当法官与律师或其他有可能成为当事人的人接触,与律师或者在法院有悬而未决的事项或者即将到来的事项的一方当事人有社交关系时,法官必须谨慎评估判断其是否应该在案件开始之前或者在社交对象第一次出现在法庭之后中断这一社交关系。就这一点而言,语境非常重要。社交媒体网络的简单设计并不能显示法官与社交对象的交往程度。

由于社交媒体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法官并没有主动中断社交关系的明确责任。如果这段社交关系是现时存在的频繁的联系,则法官须非常小心考虑是否应该中断这一关系。如果法官知道出现在法庭上的一方当事人、证人或者律师与自己有社交关系,那么法官应该慎重考虑这样的联系可能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或者公众对这一社交关系的看法,此时法官应对此进行信息披露或回避。法官应铭记,对律师或一方当事人产生人为的偏差和偏见将构成《准则》2.11所规定的回避事由。一旦法庭审理事项涉及到在专业领域或私人生活领域与法官有社交关系的人,法官就应进行上述分析。即使法官认为信息记录不构成回避的事由,但当法官认为消息记录有可能使当事人或律师误以为与某项确定申请有关系时,法官应对该信息记录进行披露。例如,法官决定披露其与某一案件的当事人、当事人的人或证人有社交关系,但法官并不认为这一关系会构成回避事由。尽管如此,如果对于从社交媒体网络上升到与某人产生现实关系或者有问题的关系没有具体认识,那么法官没有强制义务去搜索自己所有的社交媒体网络。

二、法官在竞选活动中使用社交媒体网络

《准则》允许具备某些例外条件的法官或司法候选人参加竞选活动。尽管根据《准则》4.1的注释1,《准则》对法官或司法候选人的竞选活动采取了“严格的量身定制”的限制,确保法官或司法候选人在最大程度上不受到政治影响或政治压力。

《准则》4.1A8禁止法官直接索取或接受竞选资金,而应通过《准则》4.4规定的竞选委员会来实施。《准则》并不涉及或限制法官和竞选委员会的交流方式。在法官或司法候选人参与竞选的地区,社交媒体网络成为募集资金和提供候选人信息的重要竞选工具。只要网站不是由法官或司法候选人个人开设或维护,竞选委员会就可以通过建立、维护网站和社交媒体网络用以为法官和司法候选人的竞选做宣传、获取公众支持。

在任的法官和司法候选人都被明令禁止对任何公共职位的候选人表示支持或反对。有些网站允许使用者通过对信息、图片或其他内容“点赞”方式表达支持。法官应该意识到,在别人的竞选网站上点击这一按钮可能导致违反明确禁止法官对任何公共职位的候选人表示支持或反对的司法伦理准则。另一方面,如果竞选网站并不要求浏览者通过接受或拒绝某一请求而让名字显示在竞选网页上,那么当有人为法官“点赞”或者通过法官的竞选网站成为法官的粉丝,并不一定引发司法伦理问题。

法官可以私下表示对某位司法候选人或公共职位候选人的看法,但是应注意适当表达,以确保这些看法不会为公众所知。这就意味着要对法官的社交媒体网络进行隐私设置,以确保所有有权进入法官社交媒体网络的人,限制通过链接看到别人的权利,限制查看通讯录,或者屏蔽一些链接。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4篇

扩大覆盖面 提升传播力

社交媒体的优势,一是其拥有庞大的、精准的用户,二是用户间深度互动所带来的新闻传播面和覆盖面,而这些恰恰是传统媒体所欠缺之处。要利用社交媒体,首先是优势互补,将社交媒体的用户和互动引向传统媒体,扩大传统媒体的收看、收听和收视率。

200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宣誓典礼举行,近4000万民众通过互联网观看了CNN转播的典礼画面,这一数字超过了单纯通过电视观看的用户数。之所以产生这样大的效应,是因为此次就职演讲的电视直播中融入了社交网络的元素。CNN与Facebook合作,采用了“视频+更新信息窗”的方式进行就职典礼的报道:在Facebook网页左上侧的Facebook Connect嵌入了来自CNN的直播视频画面;右侧是Facebook网友的个人状态信息,视频直播过程中,Facebook用户可以与在线好友边看边聊,交流看法,也可以在直播页面上即时评点。页面下方,则超链接就职典礼的相关信息和动态消息。据统计,有近2000万用户观看了CNN与Facebook合作的直播页面,产生了100万条相关信息。从当天早上6点开始,CNN对相关程序进行了20多万次更新,在线视频点击数达到1390万次。

“收视至上”是电视节目不得不面对的规则。要想把观众留在电视机前,电视节目必须把握住观众的需求,寻求观众的兴奋点,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节目的一部分。过去,电视台采用短信、彩信、语音的方式,由主持人口播观众的互动内容,这种方式对于观众而言有延时性,也很被动,如果不是大型节目,互动的参与度就较低。时下,社交媒体成了电视节目亲近观众、收集反馈、聚拢粉丝的首选。

美国Bravo TV电视台与社交网站Foursquare达成一项合作协议,将BravoTV电视节目与Foursquare的游戏活动功能相结合,希望观众在关上电视、合上笔记本以及停止收看Bravo电视节目之后仍能与之互动。而在这种合作中,Foursquare则是鼓励用户尽可能多地参与真实的生活活动。Foursquare是一个提供位置定位服务的网站,当用户处在某一个地点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工具连上Foursquare,就可以登入(check in)该地点一次。登入次数越多,就能获得相应升级、地位、头衔、勋章和奖励。Bravo TV电视台利用了Foursquare的这种功能,节目主持人会在节目上提供有关活动位置的线索暗示,帮助观众赢得这些新徽章和奖品,具置将由Bravo电视台根据旗下热门电视节目来挑选,比如《真实主妇》、《百万富翁婚嫁》等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这样一来,既为Bravo TV电视台节目汇聚粉丝群,也让各档节目深入人心,让观众更依赖这些节目。

建立对话沟通渠道

社交媒体是Web2.0的典型应用,用户是Web2.0诞生的条件,也是Web2.0发展的基石。传统媒体由于缺少与用户直接对话的渠道而总被认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传播,所进行的议程设置由于传播的片面性也往往效果较差。社交媒体不仅能够在媒体与用户中搭建直接沟通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拉近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与用户的距离,实现一对一的口碑式传播。

2011年3月以来,《纽约时报》采取了在线收费阅读的模式,但为了不使报纸的读者流失,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社交媒体中开通帐号,将部分文章链接到那些社交媒体中,关注《纽约时报》的用户或粉丝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链接进入其社交媒体来搜索并免费阅读新闻,也可以进行评论和交流。除了《纽约时报》外,美国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在利用社交媒体与用户直接进行对话:美联社利用Facebook页面要求读者分享对“9・11”事件的回忆,最后共收到100多条评论,完成了一个由众多回忆组成的袭击事件十周年纪念日的新闻报道;明尼苏达州亚历山大市的一家小型电台KSAX,因张贴张未经鉴定的路杀动物照片,其Facebook页面变得异常活跃。众多用户应邀帮助鉴别该动物并获得最终确认;密歇根州格林维尔的《每日新闻报》就地方性盗窃保护法执行情况向读者征询,进行民意测验。可以说,传统媒体利用社交媒体与用户交流已成为一种常态,也正在成为媒介融合的剂与助推器。

改造传统媒体

面对社交媒体的崛起与冲击,传统媒体虽然已处于衰落位置,但也不得不面对挑战,从被动观望到调整观念、思维和战略,通过积极利用来改造传统媒体,以适应受众新的阅读方式。

美国JournalRegister报业公司曾在2009年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宣告破产,但在以私人公司形象出现后,走上了与社交媒体融合的道路,“数字优先”战略使其成为美国“数字第一”的传媒公司。首先是利用免费的社交媒体获取相关内容再加工制作,不仅降低传统媒体的生产成本,还能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其次是创立了线下的“社区新闻室”,让本地区的住户到实验室享用咖啡、上网、讨论新闻、进行互动,甚至参加编辑会议,为报纸做出评价和决策建议,报纸对会议进行在线直播,观众可以通过聊天室或推特对会议的内容进行讨论或反馈。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创业

据统计我国2015年本科应届毕业生高达749万左右,而2016年的本科生毕业人数将超过770万,加之留学归来学生和往届未找到工作学生,今年将有1000万人进行竞争。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理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业的相关规定,如教育部倡导高校要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一、大学生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

1.社交媒体的覆盖面大。据统计,我国的手机用户超过了11亿,其中智能手机的比例达到30%。根据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99%的同学已经熟练的使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娱乐和资讯的获得。社交媒体软件已经从单纯的通讯软件达到如今覆盖率高,蕴含着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讯息平台,其中的商业机遇和社会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2.社交媒体创业的门槛低。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模式,并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社交媒体创业对于零存款的大学生来说是门槛很低的创业模式,社交媒体创业与其他要求人力、资本、技术的传统创业领域不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大学生对社交媒体创业心理

为了更准确的掌握大学生社交网络创业心理,笔者在2015年6月起对长春理工大学的学生进行走访,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64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达93%,调查和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

1.大学生中性别差异对社交媒体创业心理的影响。在调查的464人中男生为352人,女生为112人,在问到“对社交媒体中是否有买卖商品的想法”和“对社交媒体创业前景预期”两个题目中,女生有82.14%的同学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男生中两个题都给出肯定答案的仅有57.10%。所以女生相比于男生更加了解社交媒体创业的相关知识,对于社交媒体创业的前景也表现的更加乐观。并且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容易接受社交媒体创业的相关知识,在“是否想学习做微商”的问题时,女生肯定答案为89.28%,男生的肯定答案为73.29%。

2.大学生对社交媒体创业的接受程度较差。在调查问卷中以近期非常流行的社交媒体创业形式“微商”为例,调查同学们对于社交媒体创业的接受程度。在“如何看待朋友圈中的微商刷屏行为”一题中,有46%的同学觉得无所谓,20%的同学觉得很喜欢,觉得这样可以帮助自己买到更好的产品。34%的同学非常讨厌这种行为,表示这样会影响自己接受讯息的效率,并且会对微商的同学进行屏蔽或删除。在“是否信任微商推荐的产品”这一题时,有41%的同学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他们认为社交媒体是一个基于熟人网络的媒体,微商都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所以值得信赖。而56%的同学则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认为微商的商品没有正规渠道,售后难以保障。

3.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创业的认识不足。在调查问卷中大多数同学对于社交媒体创业的认识不足,在“未来创业选择的形式”一题中选择实体店创业的比社交网络创业的同学高1.29%。对于“好声音的火爆”等话题进行随机访问,大多数同学将其归类为娱乐话题,不了解社交媒体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见大学生创业群体大多仍是将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具有娱乐休闲功能的工具,并没有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4.有社交媒体创业意向人数较多,作为今后工作的较少。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将社交媒体创业作为一个赚钱和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方式,并没有将其作为毕业后的一种工作选择。大部分同学都是秉着“捞一把就走”的心理,没有配套的商业模式或后期打算。

三、对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的建议

1.合理规划时间。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要把握好度的原则,合理规划时间,明确主次关系,在大学期间学习是最主要的,应该把社交媒体创业作为一个社会实践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不可以占用更多的学习时间,用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切不可将其作为主要认为,舍本逐末。同时要理性的看待创业的成败,将失败的经验加以总结积累,为以后的工作或者创业提供借鉴。

2.合理分析市场。充分的研究市场环境,排除市场中已经处于衰退其的产品,根据自己社交圈中的客户定位选取合适的商品,吸引目标客户,通过新颖来打动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也要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选择价格实惠的商品,以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

3.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对于学校方面,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交媒体创业的安全教育和引导,提供条件和政策鼓励同学们进行社交媒体创业,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加强创业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大学生创业者诚实守信,恪尽职守的思想品德。并且要对创业者进行实时的关注,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

4.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法律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交媒体创业也是这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运营手段不正规,资金监管不严,售后无法保证等现象。现阶段我国的法律未涉及到社交媒体交易,对这个区域的监管属于空白区,这对于社交媒体的顾客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也制约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所以政府要在法律层面上施行监管,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作者:刘大钊 李雪 罗亮 张莹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海华.《微营销+微服务——社交媒体发展趋势下运营商的客户管理方式》.通许企业管理,2012年第3期.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6篇

一、国内主要媒体在脸谱和推特账号运作现状

因为脸谱和推特没有类似于新浪微博的分类排行,所以无法准确获知究竟有多少中国媒体开设了账号。笔者在脸谱与推特中,以中英文分别搜索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国际广播电台和人民网等五家媒体,挑选其关注度较高的机构主页或账号进行研究。

因为脸谱对机构账号有所限制,要通过个人账号设立机构主页并邀请好友等前来关注。机构主页面向所有用户公开,喜欢的用户可以点击“赞(like)”并订阅,从而实时获得该主页最新信息。所以,机构页面被“赞”的数量代表其被关注的数量,可被视作在脸谱上的人气指数。国内主要媒体在脸谱的机构主页获取“赞”的数量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在脸谱上,各家中国媒体获“赞”数量各有不同,《中国日报(美国)》所获赞数最多,人民网英文和人民网美国公司位列其后,还有一些媒体机构页面的“赞”在几千和几百。

推特上人气衡量最重要的指标是“关注者(follower)”数量,类似微博的“粉丝数”。该指标最多的是《中国日报(美国)》,已超过21万,其次是人民网美国(4万以上)和央视非洲(近6千),如表2所示。

我国主要媒体在脸谱和推特上机构页面和账号运作的情况与国外,特别是英美国家主要媒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美国电视新闻网CNN在脸谱机构页面“赞”数超过490万,在推特上,仅“@cnn”一个账号的“关注者”数量就超过910万。尽管和国外主要媒体在社交网络上存在着差距,但与2012年底笔者的统计相比,国内媒体在脸谱和推特上受关注程度在迅速提升。例如,《中国日报(美国)》在脸谱上的“赞”数半年前是7.9万,如今已有19.1万,增幅141.8%;推特关注数半年前是14.7万,如今已有21.2万,增幅44.2%。“人民网美国”在脸谱上半年前的“赞”数是169,如今是5.4万;半年前在推特上关注数是60,如今是4.2万。

受关注程度与日俱增的同时,各主要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上的运作也越发规范,从新闻不定时到逐渐讲究频率,注重用图片和视频丰富内容,想方设法与国外社交网络用户进行互动,如《中国日报(美国)》在推特上每条推文几乎都被转推,甚至被收藏、有回复,这较半年前都有进步。

二、海外社交网络媒体账号运作特点

我国主要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上的运作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必要适当借鉴国外主要媒体在日常社交网络运作中的“他山之玉”,不断适应和调整。

1、海外社交网络间差异明显,媒体账号运作需要因地制宜。

脸谱和推特虽然都是社交网络,但是其特点各不相同。首先,脸谱用户规模更大,数量是推特用户的一倍,有潜在的、更广泛的影响力扩散条件,其用户关系相较推特更倾向强关系。推特用户平均年龄低于脸谱,使用方法简单,不像脸谱对机构有诸多限制,适于新闻信息。脸谱则允许用户在别人贴文后面写评论,而推特只能转发,而无法评论。因此,推特便于更快地最新信息,适合传统媒体自己的信息,展示信息生产能力;而脸谱则有助于进行信息的评论与向线下活动的延伸,适合传统媒体将话题引向深入、获取用户反馈、开展线下活动和媒体品牌与塑造。例如《纽约时报》就注重推特上信息的时效,采取机器加人工形式,按照固定频率每日新闻链接80-120个。而其在脸谱的机构页面的新闻数量远远低于推特,往往选取一些更有深度、易于引发个人账号转发与回复的内容。

2、海外社交网络以海外人士为主,媒体账号运作更需本土化。

我国主要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账号着重面向的对象是海外人士,其运作方式应该更加本土化,即便在同一个平台上,也应为全球不同人群量身定制内容。目前,我国媒体已经在同一社交平台上开设多个账号,如新华社驻各国分社就分别设立账号,主要是从语言上服务不同受众。但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内容上做到本土化。本土化要揣度目标用户的兴趣,但并非一味地迎合对方,如“《朝日新闻》中文网&鲜活日本”账号一方面侧重对中国内政的分析与评论等“硬”内容,另一方面有关日本旅游推介等“软”内容。又如“纽约时报中文网”账号主要选取中美之间在理念上的冲突点进行信息,推动本国价值观的对外输出。

3、海外社交网络媒体账号举全员之力,组织加个人是最佳方式。

在国内社交网络运作中,媒体账号与员工账号往往各自为战。但在海外社交网络上,媒体账号与员工账号是密切结合的。社交网络体现了个体化、碎片化的特征,媒体以组织、机构的形态出现会显僵硬,所以在脸谱上机构仍是机构,无法像个人账户一样行动自如。而国外主要媒体也想尽办法提高机构页面或媒体账号的个人特性,如转发旗下新闻从业员工的账号内容,以更加个人的方式出现。如CNN在推特上主账号的内容中既有转发个人账户内容,也有转发的频道下各节目账户内容。此外,很多国外媒体将旗下所有员工账号都列为关注对象,如《纽约时报》等,使得媒体账号的个人性更加浓厚,淡化机构色彩。

4、海外社交网络媒体账号更加重视内容形式。

国外主要媒体账号的社交网络运作更加规范,在规律内容频率的基础上,他们更加注重内容形式。《纽约时报》、《卫报》、半岛电视台等在脸谱和推特上的不仅有文字内容,而且还有图片、视频等内容。《纽约时报》的推特账号内容中不仅有“展开(expand)”按钮,还有“查看摘要(summery)”按钮,用户只要点击便可看到该条新闻的主要内容,免去必须点击网站链接的烦恼。而且“查看摘要”都配有颜色艳丽的新闻图片,也提升了视觉效果。《中国日报(美国)》和“人民网美国”等受关注度较高的国内媒体账号也都贯彻了定时和多用图片等做法,效果不错。

三、对国内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账号运作的建议

根据国内媒体、国外媒体利用我国社交网络的经验以及国外媒体利用海外社交网络的做法,本文对国内媒体利用海外社交网络的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1、从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角度重视国内媒体对境外社交网络应用。在海外社交网络建立账号,媒体应摒弃“试试看”、“玩一玩”的心态,将之视为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一项战略。媒体间应密切合作,国家也应适当地予以协调,可将脸谱和推特上“赞数”、“评论数”和“关注者数”作为衡量媒体全球化经营和国际生存能力的指标,不断规范国内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账号的运作。相关部门还可以设立研究海外社交网络应用的课题或项目,加强专项研究。

2、各媒体应制定可操作的阶段目标,逐步提高国内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度与受关注度。中国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上是非本土作战,想如同在国内社交网络上很快达到数十万、数百万的“粉丝”数量并不现实。国内媒体可以按照账号关注数破千、过万、过五万、越十万等不同标准设置不同阶段和实现时间,逐步提高其账号在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度与受关注度。只要持之以恒地有规律境外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媒体账号在一年内吸引到十万“粉丝”并不是梦想。

3、结合脸谱和推特等社交媒体的不同特点,以不同的内容、方法和目标来进行品牌和内容推广。结合脸谱用户年龄结构偏大的特点,媒体机构页面可设定一些较为有深度、兴趣点丰富的话题,引发个人用户参与网上活动与讨论。在脸谱上不仅注意“赞数”的积累,更要注意“评论数”和“分享数”的提升,培养用户的参与习惯。而推特较为重视事件,人群年龄结构偏年轻,媒体账号可考虑以即时新闻为主,加大流行文化与时尚内容的。多个国外媒体已在实践中将脸谱与推特打通,交叉利用这两大社交媒体,注重二者的配合。

4、以英美用户为主,对内容进行贴近其需求的本土化设计。英文内容在海外社交网络上占有绝对强势,美国和英国用户在脸谱与推特上占据多数,结合这一特点,国内媒体的海外社交网络账号可将英文内容作为突破口,多贴合英文国家受众实际需求的内容。既可以从对方关心的角度介绍中国,也可以就对方所发生的时政内容进行评论,选取中国国内网民评论,会更吸引对方。无论是轻松,还是严肃的话题都可以,关键是要容易引起人们讨论和扩散。在账号创建初期,可多社会、历史、文化等内容,多利用图片与视频等跨越语言隔阂的内容形式,在海外社交网络立足,再谋求更进一步发展。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屏;社交;信息消费素养;沉溺

一、“见面不如闻名”:网络社交逐渐覆盖现实场景社交

社交软件是大学生多屏媒介的“标配”。调查发现,有将近九成的大学生在多个社交应用间“游走”,他们根据需要和特定场景来选择当下使用哪个社交软件,其中以QQ、微信、钉钉等最受欢迎。艾媒咨询分析,大学生群体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和展现自我,并在社交平台上与他人沟通交流,单一社交软件无法满足其自身社交属性[1]。这些社交软件定位侧重略有不同,都具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整合与分享功能,通过分组功能和权利设置,主用户在平台上可以清晰地将人际交友圈按照远近亲疏进行扁平化梳理,管理和沟通起来更容易达到目的。我们在调查中随机翻看了几位大学生的手机社交软件,发现每个人在不同平台上都有数十个不同社会关系的联系人分组,如班级群、兴趣群、密友群等;向不同的群组开放的权益也不同,如限制查看朋友圈内容的天数等。他们表示,社交软件中的分组使社交沟通更加轻松,在群组中的社交更有话语权。而不同社交软件的功能叠加交叉,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就能与对方解决大部分社交需求,在一定层面上消解了“闻名不如见面”的实景社交必要性。传统观点认为互联网社交属于“浅社交”,缺乏了解深度,浪费大量时间处理信息泡沫,是低效和不可靠的。如今,这个看法显得有失偏颇。首先,大学校园“90后”乃至“95后”一代,恰是成长在互联网黄金发展的时代,很小就接触电脑、手机和互联网;其次,“90后”及“95后”中有较大比例的独生子女,相较于多子女家庭,与人相处的社交经验主要来自学校以及他们非常熟悉的互联网平台。再次,年轻人对新事物、新技术有敏锐的好奇心和快速接受度,他们在QQ、微信等社交软件功能的了解和使用上,远远超过“70后”“80后”。因此,社交软件的各项功能不断丰富与升级,带给他们的是使用便捷感而不是使用难题。最后,社交软件的开发市场体现了“长尾效应”,各类定位不同受众需求的社交软件不断推出和迭代,带给青年群体更多元的选择自由。在社交平台上,他们很快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迅速找到“同好”,社交效率高,社交认同感油然而生。这些都使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天然带有对互联网的亲近感,与经历过报刊电视时代的“老一辈”人对互联网的质疑与观望态度迥然不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也反映出青少年对网络社交的态度:绝大多数美国青少年肯定了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被调查的743名美国青少年中,81%的人认为社交媒体让他们感到增强了和朋友之间的联系;71%的人表示社交媒体有助于展示自己的创意;69%的人认为有助于结交新的朋友和更多样化的群体;68%的人认为通过社交媒体在困难时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2]。2017年,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以及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称,作为互联网核心用户的青年,73%的人通常每隔15分钟至少看一次社交软件[3]。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软件的使用活跃度和忠诚度都是极高的,无论中外青年,对于多屏传播时代的网络社交都持有欢迎和肯定的态度。社交软件欢迎所有人,大学生栖息在自己喜欢的社交软件中,栖息在认同的价值观范围内,避免社交窘境和交往冲突,同时以此来创造社交火花。

二、从被动到主动:信息消费素养显著提高

信息消费素养是指公众需要具备更多的选择、判断与辨识的能力,包括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判断能力。与此相适应的,信息生产素养也同样重要,即普通公众也应该负责地信息和言论、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活动,它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行为,还能以此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由于多屏传媒已广泛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对其所传递的现象的理解,进而通过传媒中的信息表征来理解自己。在此前提下,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建立对周遭环境的了解更依赖于电脑、手机等互联网屏媒体,这些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构成了大学生所处的拟态环境。排除媒介因素,是否被选择、被认知、被理解和被传播则是大学生用户主观行为所决定的。一个人的信息消费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近处拟态环境,后者更容易对个人的具体认知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能够有目的的得到有用信息以及有能力鉴别有害信息,是信息消费素养的核心。社会在发展,各种法制法规日益完善,媒体传播日渐规范,在互联网“摇篮”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在不断提高。首先,大学生对使用多屏媒体作为信息检索和收集工具这一能力已经相当纯熟。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在笔记本电脑及手机中都安装了信息类网络平台和使用软件,如各大新闻门户网站新浪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的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网、万方数据网等。根据个人所感兴趣的内容不同,还有不同领域知识的智能软件被大家所喜爱,如知乎、豆瓣等。受访大学生反映,工具软件和平台提供了最新的新闻信息和最前沿的专业资讯,对专业学习、毕业设计和考研等方面有很大帮助,是必备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培养和锻炼了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等不实言论或有待考证调查的新闻信息的处理态度,也能体现出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判断能力。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且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调查中,受访大学生表示都见过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主要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论坛等渠道。“面对这些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你会怎么做?”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对于显而易见的谣言信息不予理睬,避免二次传播,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对于可疑的信息首先做到不盲目传播,并通过其他正规信息途径进行核实。大多数大学生会主动去判断和鉴别,不听信和传播谣言,只有极少数的受访大学生会选择中立或者相信。几乎所有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在甄别网络谣言之后将正确的认知宣传给身边的人。这说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行为越来越谨慎,更进一步认清了在多屏传播时代受众作为消息源前置的责任感,他们对于网络谣言的脱敏性在增强,对网络不实信息的鉴别力和免疫力都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国家法制的健全和各种媒体的正向引导,网络的发达和渗透使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工具与伴侣:对多屏媒介体现出沉溺与依赖倾向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0%,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30.0%,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25.4%[4],这个年龄段恰好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几年。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时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学生群体对屏媒体所产生的依赖与沉溺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第一,在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多屏媒介当作工具使用时,大学生表现出短时高频的使用特点。我们在调查中发现,87%的大学生平均每日借助多屏媒体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时长是体现依赖性的最直观元素。而在使用目的上,95.7%的大学生选择了获取信息,即学习知识和浏览新闻,且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在多屏媒体端装有信息软件,可见多屏媒体在此是作为学习工具使用的。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提到生活中多屏媒体的工具性,如手机消费和支付功能、手机地图的指示功能、手机和电脑软件提供的图片和视频功能等。这些功能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非常强,使信息获取便利易得,短时间就能达到目的,如乘坐公共交通、地图导航等。第二,在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多屏媒体当作生活“伴侣”时,大学生表现出更为专注的沉溺。调查组曾向学生了解平时的生活娱乐方式,半数以上选择在网上看视频、玩游戏使自己得到放松;而在网络社交平台与朋友们聊天也是很多人的首选。艾媒咨询的《2018中国大学生在线休闲娱乐行为监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最喜爱的手机软件冠亚军分别是社交通讯类和休闲娱乐类软件,与我们的调查情况相吻合。社交类软件用户粘性强,使用场景广,休闲娱乐类软件则承担休闲娱乐的主要作用。大学生长时间挂线网络社交软件,并且在多种社交平台共时使用,这直观体现了他们渴望交流的社交欲求。娱乐休闲为主的影音类软件也表现出强劲的“霸主”势头。据艾媒咨询数据,综合视频类软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率高达94.3%,新兴的短视频软件也深得大学生的心,渗透率迅速达到80.7%。这些软件不拘一格的包容和新潮的使用感、巨大的流量和网红效应,正符合当代大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自主观察世界的青春风貌。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群体对抖音的认知度达到100%,相当部分学生是抖音这类软件的忠实用户,还有不少学生在直播平台上自己制作视频,体验到了演员和创作者的乐趣。艾媒咨询公司得出结论:网络制式变迁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使影音、游戏等休闲娱乐类软件在校园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1]。我们认为,大学生群体对休闲娱乐类软件的喜爱和沉溺不仅是时间成本的付出,更多是心理上的认同和亲近。

四、结语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媒体 更新 “互众”时代

一、从总统更迭 看媒体更新

假如有人从2016年年初到11月8日,从来不上任何社交网站,只看《纽约时报》、《纽约客》、《华盛顿邮报》、CNN这样的美国主流媒体,他一定会相信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能够当上美国新的总统。反过来,假如他从来不上新闻媒体网站,只上Facebook (脸书)、Twitter(推特)等美国主要的社交媒体,他的预感正好相反,因为他看到了许许多多支持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的舆论。2016年,美国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之间的分离如此的明显,让如此重要的政治叙述,出现在两个相互远离的信息圈里,鸭说鸭语、鸡讲鸡话。

在选举日当天早上,《赫芬顿邮报》还在告诉读者希拉里有98%的当选概率,《纽约时报》还在显示希拉里获胜的可能性高达85%。其他媒体此前的预测,也都和《纽约时报》差不多。美国首位女性司法部部长珍妮特雷诺甚至说:“特朗普将永远不会在我的有生之年当上总统”。美国主流媒体和选前的各类民意调查普遍看好希拉里,按照以往,权威媒体的民意调查结果基本和选举结果一致,希拉里胜选有90%以上的概率。但是结局恰恰相反:“美国当地时间11月9日凌晨,美国第45任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赢得大选,将于100天后入主白m”。特朗普的胜利让人如此震惊:美国媒体业遭遇了惨败――传统的主流媒体,从来没有错得这样离谱,从业者几乎无地自容。

现今的美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仍旧是最主流、最发达的媒体,代表着华尔街资本家、硅谷科技先锋、社会名流等美国社会精英的认知、判断和发声筒。然而,2016年美国民众给下一任总统的投票结果表明,传统主流媒体所代表的精英认知判断全部失效。这在美国总统大选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足以说明传统主流媒体已经远远脱离了实际的社会公众。其实,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已经跌至谷底,以民意调查见长的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信任主流媒体的的公众比例从1997年的53%下滑到了2016年的32%,主流媒体正在失去了公信力。

无独有偶,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情形有点类似于1960年,当时刚刚开始在美国家庭迅速普及的新媒体――电视,决定了这场势均力敌的选举的输赢。

1960年9月26日,在芝加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个电视直播间,总统候选人理查德・米・尼克松(Richard?Milhous?Nixon)和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进行了美国总统竞选历史上的第一次电视辩论。在电视辩论之前,美国的舆论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尼克松的政治实力要远远超过肯尼迪,因为尼克松当时已经当了8年的副总统,在美国政治圈中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在许多方面普遍要高于肯尼迪。而当时的肯尼迪才初出茅庐,是马萨诸塞州一名参议员。

竞选开始的一个阶段,他俩的票数差距不是很多,两人的支持率旗鼓相当。但是通过辩论以后民意调查发现,电视观众中的绝大多数人认为肯尼迪赢了,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因为通过电视的方式把两个候选人的形象完全展示出来了。在当时第一次电视辩论会的时候,尼克松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准备,穿着灰色的西装、在灰色的背景前显得模模糊糊的,他根本就没化妆,脸上胡子也没刮干净。尼克松给人的感觉是,这是无精打采、老态龙钟的一个人,是已经被繁重的国事压得不知道如何是好的一个人。相反,肯尼迪一出现在电视屏幕,就给人一个神采奕奕的感觉,生气勃勃的。肯尼迪上相,很有风采,放得开,辩论的时候所用的语言也简短有力、风趣幽默。当时观看电视直播的700万美国人几乎立即就能决定把选票投给谁。

这次电视辩论给肯尼迪加分不少。最后的投票结果,肯尼迪以0.2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赢得竞选。事后肯尼迪也表示,如果没有电视辩论,他很难入主白宫。如果电视的普及晚来几年,美国总统名录也许就会被彻底改写。

竞选,就像是网红和网红的比拼,谁的粉丝多,谁就能赢。大选之中,越新兴的媒体越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960年的总统大选,肯尼迪和尼克松的对垒,是电视媒体帮助肯尼迪获得了胜利;而在2016年,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对决,则受制于更加新兴的社交媒体。与希拉里阵营相比,在社交媒体上,特朗普阵营投入更多,而且更为集中。特朗普凭借其网络化的表达习惯,巧妙地利用社交媒体,为自己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在继电视总统肯尼迪之后成为了一个社交媒体总统。如果这场对决搬到了十年前,结局或许就会改写,毕竟主流媒体大多都不太认同特朗普的观点,主流媒体成为特朗普与选民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结局表明,特朗普借助社交媒体越过了这道鸿沟,将自己的政见传递给民众。

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主流传统媒体,都是单向线性传播,没有交互性,受众只是受众,信息者和受众无法沟通。传统媒体正在衰落,人们不再完全依赖媒体的报道,不再完全相信意见领袖在媒体上发表的观点。希拉里虽然在传统媒体上投入巨资,但是宣传效果怎么样,受众真实想法如何,却难以反馈获知。一直鼓吹希拉里胜出的传统主流媒体,在大选结果面前深受打击。

二、当报业盛行 听广播突起

新兴媒体在传统媒体面前,似乎总是有天然的优势。

回溯到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1933年,富兰克林・德・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首次履任总统,当时的美国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一系列社会问题伴随着这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罗斯福明白,只有与选民们建立良好的对话,他的行政管理才能获得成功,而对话的渠道当时只能依赖于大众传媒。20世纪30年代,他的竞争对手控制着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掌握着新闻的报道和评论。因此,留给罗斯福的选择只有刚刚兴起的广播电台了,他通过无线广播这种新传媒,“为选民们提供了另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摆脱了报业寡头所持的政治偏见”。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首次履职总统后的第8天,是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为了进一步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对全国6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以亲切诚挚的声调、质朴实用的语句,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

罗斯福利用刚刚兴起的广播媒介,将自己自信宏亮的声音传遍全国,带进千家万户,一下子就将总统与民众的感情拉近了,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同舟共济的神圣感。每当听到炉边谈话,人们就仿佛看见脸上挂满笑容的罗斯福,所以有人说,“华盛顿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

1933至1944年间,著名的“炉边谈话”进行了二十多次,罗斯福践行为一位成功的广播宣传者,从此有了广播总统的称呼。如此传播的效果是:人们对政府恢复了信心,新政得以顺利实行。系列性的“炉边谈话”让他在总统任职期间的民众支持度一直居高不下,他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4届总统的人。

@在传播历史上,算是广播影响力一度显赫的一个实例。尽管当时报业盛行,广播却能异军突起。对于报纸而言,广播就是那时候魅力初显的媒体异军。新媒介的出现的确引起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借万户互联 与万民“互众”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在传媒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报纸、广播和电视逐一被更新,它们曾经的光环逐一被覆盖,互联网的浪潮打来,它们都“沉淀”为传统媒体。

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尤为鲜明的特点是: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1990年代中期,专用计算机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变成了一个普及全球的信息网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主流信息传播者,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成为备受信任的媒体。这些社交媒体,只是一些信息传播平台,普通民众、名人、非媒体机构都可以发出声音,民众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通过自己信任的信源求证信息。于是,信息开始自由生产、自由传播,互联网赋予了民众未曾有过的新闻自由,

过去研究传统媒体,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人们在传统媒体面前,仿佛接受信息是自然而然的。而今,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不再被动接受传统媒体的信息投放,而是更愿意去相信另一个网友的一句话,更愿意自己去表达内心的观点和想法。人们不再是“读者”、“听众”、“观众”即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而是可以和对方互动、乃至决定对方喜怒哀乐的支配者。相对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软肋,作为新媒体代表的Facebook、Twitter、微信、QQ等社交媒体都可以实现双向传播,实现信息交互。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每个机构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自由传播自己愿意传播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从对方那里得到鼓励或激发。每个人可以对每个人直接进行传播,不再完全依赖媒体机构这个传播中介。我们不妨把这样的彼此叫做“互众”:互联网时代,互相为受众。

在互联网上,社交媒体自由地呈现各种评论和意见,不管你是不是喜欢,我们都和它生活在一起。你的Facebook和Twitter、你的微信和QQ就是你最真实的声音,谁都可以直接到达信源,直接做出认知。“互众”们的见解在社交网络上及时并海量地交互着、传递着、相互影响着。不会在乎所谓主流的传统媒体怎么样呐喊,大多数美国人对于总统大选的看法,通过网上的大数据分析,就能看出来谁是总统了。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9篇

社交媒体营销还处在初期,社交媒体营销概念有多个版本。其中维基百科的观点认为:社交媒体营销的核心理念是应用社会媒体平台,来进行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公关关系等方面工作。在此,我们不用纠结于具体概念的细微差别,主要关注其内核。笔者是国内接触社交媒体营销较早的一批人,笔者的观点是:社交媒体营销是一个框,以wel02.0的精神内核为指导方针,秉承透明,公开,不作恶等原则,企业和用户进行多方的交流,企业的营销将更加有效,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将更人性化,拟人化。

传统的营销,广告模式是企业进行单方面的信息的传输,很少强调用户体验和信息反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会充分发表自己对品牌(企业)的意见,或点评产品及服务。一份报告显示:以每周作为统计,每周33%的微博用户会点评企业或产品一次或更多;32%的用户会自发推荐企业或产品;30%的用户会咨询,探讨某个产品(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关注客户对产品的口碑,客户的交流,品牌的美誉度,最终形成基于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口碑营销,持续的品牌的美誉度。

企业迫切需要参与,加强社交媒体营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交媒体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互联网营销的优势,以及众多成功的社交媒体营销案例,吸引了企业的关注和对自身的品牌传播,网络推广的反思。第二,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传播的内在要求。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变化和信息传播在商业上的广泛应用,使我们更好的使用社交媒体来做营销的需求大大增加,并且促使了社交媒体营销独立成长成为营销领域的一门学科,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营销要求,使社交媒体营销的各种手段倍受青睐。要补充的一点是,社交媒体营销不仅仅是品牌企业的专属,严格意义上讲适合大部分企业,社会公共组织。社交媒体营销江湖现状社交媒体营销需要整合网络传播,营销知识,品牌推广,社会学等多种资源、需要我们实施全过程监控、创新的使用社交媒体作为营销平台,不仅仅是传统营销推广活动的补充。目前美国等国家,在社交媒体营销层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实战经验,并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持。我国在社交媒体营销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起步较晚,虽然目前社交媒体营销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但是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具体实施方法和经验支持。

1、社交媒体策略的缺失

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社交媒体战略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纷纷成立相关部门或团队。如Dell、Starbuk、Intel、SAP,Toyota等。企业都开始谋划长期的社交媒体策略,而不是一次,两次的尝试。目前在中国大部分企业仅仅是从某个点来做社交媒体,如策划次网络公关,软文推广;尝试开个微博官方账户;建立百度百科;搞次病毒视频营销。还没有上升到市场策略层面,还没有和企业的经营,发展相合拍,仅仅是某个点的努力,没有整合社交媒体营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国内很难见到企业新营销团队能从策略,战略层面来推进社交媒体营销战略。

2.社交媒体适用范围的误读

许多企业咨询笔者:社交媒体对中小企业合适不?社交媒体对本土化企业的市场营销合适不?通常理解全球化的企业为了影响全球潜在的消费者,使用社交媒体众多平台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是明智的选择;大的品牌可以通过传统的公关,和社交媒体营销来获取更好的效果。从世界500强企业参与社交媒体的程度来看,确实支撑了以上的论点。那么对于比较本土化的企业,是不是社交媒体也很有效果。正如我们看到新浪办公楼下的小卖铺、中关村的饭店借势微博做推广。笔者认为:结合产品的特性,和潜在购买者的市场规模,潜在购买者互联网活跃分散程度;结合我们投入产出比的分析和实验,可以得出合理的商业方式。如果消费者很分散,如果利用社交媒体无法抓取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如果投入产出比很高;如果产品确实不适合互联网层面的推广;我们自然是不应该跟风参与社交媒体战役的。

3.品牌监测工具还不完善

目前国内的品牌监控工具还不完善,笔者分析原因有:1.中文的语义匹配处理技术还不成熟;程序无法直接判断来自BBS,SNS,微博上的留言是正面,是负面,还是中立;相比较来说英文的语义匹配处理更容易些。2.商业的力量推动力不足,国内众多的二线品牌监测工具,走的路线是半卖半送,半推半就。商业价值无法凸显,导致没有企业专心做这份事业。行业的内幕是:找些程序员,更有甚者连搜索引擎蜘蛛方面的工程师都没有;国内既懂软件程序开发,又懂互联网广告,网络营销的产品开发人员,真是凤毛麟角。

技术这么难,我们为何还必须监测?Wel02.0环境下用户开始疯狂产生内容(UGC),基于爱好的群组快速组建,大众协助推动商业的发展。有些之前个人无法实现的商业模型,现在也成为可能,比如wikipedia,Youtube。如果企业让这群网民自娱自乐不去关注他们研究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监测可以让企业快速了解市场及网民的反馈,获取网民现实问题表达;监测仅仅是工具,接下来我们需要和网民进行对话,解决问题。

一个优秀的品牌监测工具需要考虑:

Influence影响力

通过监测,我们发现网民中有一批无冕的意见领袖,他们对行业有深刻的解读或拥有众多的人脉,粉丝。我们必须对意见领袖进行细致的研究,

意见领袖的追随者有多少?

有多少外链指向意见领袖的博客?

意见领袖的博客浏览量是多少?

意见领袖的博客回复帖子有多少?

意见领袖微博客留言平均被转发多少次?

意见领袖演讲、聚会的频率如何?

这些问题可通过以下社交媒体监测工具进行相关的梳理,数字背后的解读,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社交媒体专家。

Sentiment态度,意见

网上回复,帖子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我们需要监测工具进行自动的判别,特殊情况可加以人工设别。笔者也见到一些不成熟的检测工具,软件判断出来的和本身的语境大相径庭。在中文处理匹配中尤其明显。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判定的准确率平均下来达到70%以上的准确率。中文的检测工具语义自动匹配准确度还没人统计过,笔者认为将会低于60%。态度,意见判定技术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10篇

很多批评人士认为,企业一窝蜂地在社交媒体上烧钱不过是在填一个无底洞。不过我认为,这些矛盾的数字却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社交网络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同时企业也正不遗余力地跟上。虽然企业正在通过社交网络接触更多受众,也正在看到日益增加的好处,但持续变迁的社交媒体图景使得获得持续的成果,以及衡量这些成果,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2015年,社交媒体变革的步伐注定会进一步加快,但对于企业来说,现在与以往存在一个重大差异:主流社交媒体为了生钱,正在想方设法使企业能更轻松、同时更富有成效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同时,随着各种工具的不断涌现,追踪社交媒体支出的成效,甚至衡量每一条微博的收益,也会变得更加简单。

简言之,2015年是企业利用社交媒体的成效更容易显现,也更不容易被忽视的一年。现在就让我们透过“水晶球”,看看明年的社交网络会给企业带来什么。

在Facebook上搞营销将花费企业更多的钱

你们公司的Facebook主页已经有了几千个粉丝,所以这意味着每次你更新内容的时候,都会有几千人看到,对不对?错!在Facebook专用算法的限制下,每条营销内容大概只会接触到一个品牌16%的粉丝。不过奥美公关公司的研究人员今年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6%左右,可能还会进一步下跌。该报告的作者马修曼森认为:“Facebook等于是说,可能有一天,营销内容的‘自然触及人数’可能达到零。”

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首先,用户的消息流中,涌入的内容只会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每条营销内容被看到的概率也会越来越低。与此同时,Facebook还在鼓励企业使用它的付费社交广告,它所触及到的用户要比企业的普通内容多得多。这些所谓的“原生广告”就像普通的Facebook消息一样,会直接显示在用户的消息流中,而不是像传统的横幅广告一样显示在网页边缘。

这对2015年的企业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要想在Facebook上做好“微营销”,企业可能要在付费社交广告上砸双份的钱。与此同时,企业还会把鸡蛋往其它的篮子里放几个,比如Twitter、Instagram甚至是中国的微信等等。这种广撒网的方法虽然对Facebook的未来发展不利,但对于企业来说不失为触及不同人口群体的好办法。

如果“微营销”真能促进销量,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工具

在Twitter或Facebook上有几千个数丝,或者在Instagram上收集几万个“赞”来秀一下虚荣心,的确不是很难的事。但它们如何转变成销量和收入?一直到现在为止,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被规避掉了,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砸了那么多钱,只是基于“曝光度”和“注意力份额”等空泛的术语。

但是这种情况也正在迅速改变。很多新工具正在涌现,它们给社交媒体营销流程带来的精确性,就犹如上一代衡量工具之于网络销售流程。首先,有一些分析工具已经能够指出哪家社交媒体最能吸引流量和点击率(比如我们公司使用的uberVuTool),并且会记住你正在发送哪类内容(文字、图片还是视频),以及你的目标群体是谁。这些应用可以自动规划消息的发送时间,使它们在一天中最佳的时间发送出去。同时它们不仅可以报告有多少人阅读了你发送的内容,还可以反馈这些读者的相对影响力。

将这些工具与GoogleAnalytics和Nimble等社交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它可以记录客户在社交媒体的互动情况)结合在一起,企业就有可能追踪到,所有这些“微营销”的内容如何转变为企业网站的访问量,甚至可以追踪到有多少人联系销售人员,或者直接通过网购渠道购买。最后,我们就可以明白一条特定的微博可以产生多少实际的销量,带来多少真金白银,而不是想当然地猜测。

社交网络将与商业联系得更紧密

今年11月,Snapchat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Snapcash的产品,由此成为北美第一家允许用户通过消息向其他用户转账的主流社交网络。该服务使用的是借记卡信息,而且至少目前为止还是免费的。一旦它存储了你的信息,你就无需再次输入,只需要在手机上点点划划,就可以把钱轻松地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

随着移动支付大战的升级,其他社交网络可能很快也会如法炮制。事实上,今年10月的黑客事件显示,Facebook已经悄悄地在其备受欢迎的Messenger应用程序上嵌入了一个隐藏的支付功能。如果该公司将其激活,该应用的5亿用户就能互相转账了。

不过,这种点对点支付还只是一个开始。预测这种功能即将向商家付款开放,并不需要很大的直觉跳跃。这反过来将为社交媒体潜入电子商务世界铺平道路。打个比方,零售商可以以推文或微博的方式发送特定产品的信息,而消费者只需在手机上点一两下就完成了整个网购流程。实际上这种社交媒体与电商的“合体”已经发生了——目前Facebook和Twitter已经开始对“购买”键进行beta测试。

另外,对于商家来说,通过社交媒体接受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转账,比接受信用卡支付更有诱惑力,因为信用卡支付每笔都要收取2%至4%的手续费。随着社交网络开始参与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用不了几年,Facebook和其他社交平台有可能会推出比传统的信用卡体系更廉价易用的交易系统。

客户服务:社交媒体与手机齐上阵

航空、互联网、有线电视以及许多其他行业都表示,把客户服务搬上社交媒体后,给他们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消费者的满意度之所以会增加,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客服体验更加人性化,同时也比“800服务电话”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对话基本上都是公开的,因此有合理的理由发牢骚的顾客往往会获得更好的待遇,同时企业如果处理得当,也会很快在社交网络上得到认可。

但这些好处也可能成为负担。很多客户信息非常敏感,不能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讨论。另外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很难在140个单词的微博里完全解决。当然,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想把不体面的事情公诸于世。不过,一些新的产品正在整合电话服务和社交媒体服务的长处,同时还能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

明年有可能出现的一个新功能,就是所谓的“推文回电”链接。比如一个顾客通过Twitter反映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家公司就可以发送一条单独的链接。点开该链接,用户会得到一个单独的电话号码,可以直接联系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某一位服务代表。一旦通话结束,该号码就会失效。

通过这种办法,用户既能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快捷的响应时间,又能享受到传统电话服务的隐私与全面性。另外企业可以继续提供独立的电话服务,以解决那些通过低成本的社交渠道无法有效解决的特定问题。

最大的社交媒体创新或从“后门”而来

云计算改变了软件和技术(包括社交媒体)进入企业的方式。过去一切都是IT总监说了算,但是现在,所有部门的员工都在积极寻找能让他们的工作做得更好的应用和服务。很多应用使用的免费增值模式使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一些应用或服务的基本版,也使用户能更容易地试用新产品。这些云工具一般更加直观也更易用,就像Facebook和其他消费型应用一样(这种趋势又被叫做IT的“消费化”)。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社交媒体;政治参与

一、从社交媒体在政治、社会等各层面上发挥的作用上看

公众利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一个新的沟通与传播的平台,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等,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播客等等,这就是社交媒体。近年来,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了传统媒体争相跟进。正是因为社交媒体的使用人群、使用范围越发庞大,也才使得社交媒体成为了社会和政治的代言人。下面通过几个典型的事件和用途,来说明社交媒体在近年来具有的强劲趋势。

1、2008年奥巴马在竞选美国总统时,社交媒体的政治参与是其一举获胜的原因之一

在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各位候选人都使用了社交媒体来帮助竞选,但是,奥巴马的竞选,使社交媒体的技术运用在竞选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当时,奥巴马的媒体顾问团,他们将更多的功能结合到选举策略中,例如:短信、分布式媒体、电话工具和网络能力等,以支持选举活动,再如策划捐款、组织会议和媒体活动、新闻、提供现状和提要等。奥巴马的竞选班子在政治上,还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展开了一场革命,W巴马他们意识到,将信息传递到不同的平台上,他的支持者将会帮助他们来扩散信息。布莱和科尔(文献2 Bligh and Kohles(2009)指出,通过这些多种途径,不断创新,在线社交网络策略和广泛的志愿者网络,使奥巴马的魅力具有了传染性。

他的支持者甚至使用一个方法,就是通过对iPhone应用程序的创新,把选举活动和应用程序紧密的联合起来。当应用程序被打开,它会有对话框弹出:“奥巴马想用你当前的位置”,当用户选择“确定”后,iPhone将使用它的GPS功能来识别支持者的地理位置。然后,应用程序使用这些信息来确定相关地点的政治活动。奥巴马庞大的1300万在线选民构成了他重大的政治资产。

另外,奥巴马政府的一项创新是总统星期六早上的广播讲话,使用YouTube视频(文献4 Derrick and Fatima, 2011),让受众人群更为直观的获得信息。类似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这使得Web 2.0和社交媒体工具不仅扩散到政府,并且已经迅速蔓延到许多其他机构。

2、社交媒体在一些国家的突发性政治事件中所发挥的传播功能和效用

伊朗所谓的“Twitter革命”。2009年伊朗大选,6月13日伊朗政府宣布现任总统内贾德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穆萨维随后指责选举存在违规行为,其支持者连日来在首都德黑兰和其他一些省市举行抗议活动。伊朗政府13日一度中断了手机通讯,14日屏蔽了众多境外网站 ,16日禁止驻伊朗外国媒体记者上街采访,手机间短信服务也被暂停,于是网络便成为改革派支持者报道消息和互相沟通的主要工具。自13日开始,“iranelection”和“iran”这两个标签轮流占据了Twitter排行榜的第一位。一场真正的“网络战争”由此展开。改革派支持者使用互联网,包括Twitter、Facebook和YouT ube,向外界实时报道大规模抗议和抵抗,外界的支持者能比警察更早获悉发生的事件。而政府的对应办法是内容过滤、追踪IP地址、屏蔽服务器,以及窃听手机通讯。6月17日,伊朗革命卫队宣布对互联网实行管制,要求网站和博客作者 删除敏感内容。革命卫队发表声明警告伊朗国内博客网站不要刊登“制造紧张局面”的内容,否则可能面临法律诉讼。

与此类相似地还有埃及:所谓的“Facebook革命”和利比亚:Twitter革命。在伊朗之后,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被扩大了,在埃及,国内由于贫困、失业、还有一些激进分子谴责穆巴拉克的政府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天然气出口等等因素,人们开始抗议,Facebook被广泛利用,但遭到了政府的压制,政府通过扰乱社交媒体的秩序来控制抗议活动,除了网络,连黑莓手机都受到了影响。同样,在利比亚,一旦抗议活动开始,卡扎菲政权就封锁所有通信,包括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然而,尽管交流停电,社交媒体仍然处在革命前沿。就像伊朗和埃及一样,社交媒体甚至被吹捧为是利比亚革命的一部分。社交媒体被抗议者的广泛使用,上传原始照片和信息,也使得一部分上传这些画面的利比亚公民惨遭枪杀,但这些视频似乎更有可信度,成为了第一手资料,并引发了全球观众共鸣(文献1 AliandFahmy, 2013)。

3、社交媒体在一些国家被用于医疗研究与服务

据学者统计,由于从2005年到2009年,参与社交网站的人数翻了两番多,所以在健康传播方面,有一个普遍的假设,依托网络技术(Web 2.0),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发展已经转化成沟通的模式下,可以传播与健康有关的内容。例如,社会学家认为,社交媒体帮助提高人们之间的联系并且支持用户的直接参与。这一观察被认为是对健康传播项目的直接影响,促使人们努力找出利用社交媒体影响人群健康的新机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调查,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利用社交媒体来做健康传播,它影响力度、覆盖范围的目标人群是年轻一代。在5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普及率较低,这表明:利用社交媒体建立与老年人群的沟通,时机尚不成熟。虽然这是目前的事实,但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后,社交媒体的利用率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社交媒体仍然是一个关键的健康通信优选方案,继续追踪使用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它也必将成为健康传播者最有效的传播渠道。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下,健康传播新的重要意义是:在互联网用户中,无论有着什么教育背景或种族的人,几乎都在使用社交媒体。当然,也有大量的数据分析表明,有一些人没有使用社交媒体来访问常规的健康护理内容。但进一步分析后,很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考虑到健康传播力度的影响,在未来,社交媒体承诺用一种方式,使得公众能够更广泛和更公平接入健康内容,无论在社会经济层面还是与健康相关的信息方面,可以发现,通过社交媒体来影响普通美国人的健康和健康行为,这个潜力是巨大的。(文献5 Chou et al,2009)

4、社交媒体还被运用到音乐教学等教育中

在教育中,技术应当被看作是辅助学习的媒介,教育机构更应该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为迎接挑战、独立和自主的学习为终极目标。所以在教育方面,应从内部和外部上加以改变教学策略。比如,音乐需要网络环境,社交媒体提供给音乐人合作的环境,同时,音乐人可以交换想法、组合,来放大其专长。

社交媒体技术提供给音乐学习者一个契机去交流,使他们不单单是接受。这些平台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他们的功能应该被纳入在线学习系统或教育机构内部的网络系统,他们可以提供资源帮助。社交媒体还可以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在理解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这意味着对整体学习环境将有着巨大的变化(文献9 Salavuo, 2008)。

总体来看,上述这些事例,都足以证明了在当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社会和政治变化的代言人。在政治方面,社交媒体的发展与政治密不可分,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社交媒体的政治参与度都非常的高。它受到政府的重视,也受到民众的喜爱,政府虽然站在国家管理的高度利用和控制它,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还是给了民众言论自由的平台。在社文化方面,社交媒体更是被广泛的使用在了各个领域,对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社交媒体的出现已经成为了社会和政治变化的代言人。

二、从社交媒体在中国迅速发展的现状、原因和作用上看

中国,作为日渐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有着举止轻重的影响力,社交媒体在中国也不例外,对社会和政治的变化同样也起到了代言人的作用。 下面以中国为例,详细探究社交媒体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情况。

1、社交媒体在中国的现状

根据最新的报告研究,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关于中国网民2015年对社交网络的使用表明:在中国,人们每天花1个小时43分钟在社交媒体上,几乎占总上网时间的一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迅速增长,用户在社交网站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互联网上开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国际上较为领先的咨询集团预计,SNS用户数量将从2010年的2.16亿,爆发至2013年的4.25亿,连锁指数从22.7%增长到25.8%。

此外,社交网络网站的代表――微博,更是发展迅猛。新浪微博是由新浪网推出的微博服务,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目前是中国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公众名人和用户众多是新浪微博的一大特色,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网,手机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包括NOKIA S60系统、iPhone OS、谷歌android系统)、MSN绑定等多种方式更新自己的微博。据2015年微博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截止2015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2.12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48%,9月的日均活跃用户数达到1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0%;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关于微博和网络社区研究的中国互联网研究员说,60.9%的微博用户在2010年申请了新浪微博。美通社亚洲第一次报道了关于中国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研究,77.79%的人喜欢新浪微博,而新浪微博是最常用的中国微博网站。除微博外,还有微信。微信类似于Facebook,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可以让用户在不同运营商和操作系统上使用,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共享媒体内容位置定位,2014年10月,微信在全球拥有超过约6亿注册用户,其中包含约4.4亿活跃用户。市场研究公司调查显示,微信在中国大陆的市场渗透率达93% 。

2、社交媒体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的自主性、个性化、及时性使得人们在传播交流中更加青睐后者。社交媒体如洪流般迅速席卷网络世界,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受众在社交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其了解世界的方式、表达观点的方式以及作为人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互联网思维”,政治民主化的表现。近年来,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在中国公众的“互联网思维”迅速发展,并被认为是网络指导现实的代表,“互联网思维”备受推崇,其核心是一种用户至上的商业民主化思维,即通过聆听消费者需求,以最快速的响应、最具性价比的产品与消费者达成最默契的互动供需关系。

这种思维的本质,与中国法制条件下的民主政治进程一致。即政府原意,并希望用最廉洁高效的手段,管理社会,为民众提供令他们满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所以社交媒体得以发展。(文献8 Rentao,Z.2015:119;my translation)。

(2)相关的理论与心理研究。2011年第五届IEEE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学者刘,Y和周,Y在论文中,这样表述了社交媒体在中国的理论研究(文献7 Liu and Zhou,2011):创新扩散理论、媒体系统依赖性理论、社区实践理论,这三个理论解释了社交媒体能够迅速得以发展的原因。

第一,创新扩散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和怎么样使得新思想或技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特定的传播沟通渠道,在成员之间建立社会制度。这一理论在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个人或单位作为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资讯和信息的处理活动,有五个阶段:①认知,第一次意识到创新及它的基本功能;②说服,建立一个对认知对象的态度,并尽力获得更多信息;③决定,评估优点和缺点,减少对认知对象了解的不确定性;④实现,把认知对象放在实践层面;⑤确认,重新回顾,决定采用或者摒弃它。

联系社交媒体来看,一个人接触到创新事物的时候,会想要更多的了解它,微博把流行的东西,比如报纸或杂志的头条或最新的电视新闻或节目,告诉他的受众,受众们会建立一个主观的态度,这时,人际网络会影响人的主观态度,并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微博,虽然建立在虚拟社交网络上,但由于它的广泛使用,当一个人的朋友、家人都在使用时,就提供了一个传染性质的暗示,希望去尝试。

第二,媒体系统依赖性理论,当一个人使用社交媒体得到了某种满足时,那么他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并逐渐对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也逐渐依赖。比如从政治角度来看,社交媒体可以增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提供平台,从而使得受众认为可以从中得到重要信息,改变了受众的观念以及行为。

第三,社区实践理论, 就是提供一个组织,可以让成员去交流信息和经验,并相互学习,这些群体或个人,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来创造社交关系,不断进步,或在某一个团体中成为焦点,具有相当的价值。

这三个理论,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交媒体为何能变成社会和政治代言人的原因,换句话说,这三种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受众在心理上为何愿意使用社交媒体,而正巧的是,社交媒体可以给公众提供政治参与的平台。

(3)公众表达自己权利的意愿日渐强烈。在社交媒体飞速的发展中,公众表达自己权利的意愿也日渐强烈,公众不再满足从单一渠道获取信息,更倾向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

根据学者维森阿杰维斯的观点(文献10 Vesnic-Alujevic (2012),互联网往往被视为是一种新的话语空间,这使得所有的公民都可以公开的进行辩论,打破了以往只有政治精英的参与,社交媒体提供的互动概念,使得公民更加积极的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线互动应该降低公民的冷漠度同时增加他们的政治参与度。还指出,互联网可能有助于公民的互动,但互联网不能迅速实现民主,因为互联网带来了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和成员,这使得政治,文化价值和身份之间的界限都变得模糊。

但不论怎么说,社交媒体还是给公众提供了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由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提示,政府应该意识到社交媒体的巨大影响及潜力,在政治活动中更加注意到社交媒体的作用。

(4)对社交媒体的严管,导致公众要求获得更多信息。学者巴曼和史密斯(文献3 Bamman and Smith,2012)在其论文中写到: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审查、删除行为,在新浪微博,腾讯,搜狐上都时有发生。其中最有名的典型案例是,发生在2010年10月,一个22岁名叫李启铭的人在河北大学内,酒后驾车肇事,撞死一个,撞伤一个,事故发生后,他的回答是“去告我,如果你敢的话,我爸是李刚”(李刚是当地公安局副局长),这一信息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激起公愤,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媒体停止所有的炒作和扩大报道。由此可见,对社交媒体的严管,反而导致了公众要求获得更多信息的愿望,这也是社交媒体发展的原因之一。

3、社交媒体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虽然,中国对社交媒体的管理较为严格,但中国的一些学者也呼吁政府应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并主张政府借助社交媒体去提高国际影响力,正如学者林德斯(文献6 Linders(2012)指出: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让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融合起来,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借助不同的平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其次,拓宽社交媒体平台,开发属于自己的社交媒体,主流媒体若想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除了在内容上下功夫,还要拓宽社交媒体平台,打造自己独有的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比如CNN就和Facebook合作,在网页中嵌入CNN的直播视频,中国在这方面同样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再次,要注意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透明度,重大、敏感的事件一定要有时效性,第一时间新闻,可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比如,美联社的新浪微博账号平均每天20-30条消息,国际重大事件发生时,信息速度远远超过中国的官方媒体,并通过专题的形式,进行后续报道,有效地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当然,也要鼓励传统媒体记者开设社交媒体账号,不仅更有利于信息收集,也是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结合的体现。

利用社交媒体,来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道路仍任重道远。第一,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国家应当重视社交媒体在一些事件中的位置,得当的运用,正向的引导、把握、及时、透明的报道,会充分的把社交媒体的作用体现出来,增强国民对政府的信任感,也是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社交媒体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手段,也属于文化传播的范畴,国家应该重视中国文化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过洋节,吃洋餐已经成为事实。我们应当考虑,利用社交媒体,发扬中国文化,比如皮影、诗词、易经、针灸、太极等等,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数不胜数,但却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被国人所忽视,中国政府应该重视文化的传播,运用社交媒体强大的亲和力,来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不仅让国人受到熏陶,而且让外国人也领会其魅力,这何尝不是提升综合国力的一大方法。第三,一定要重视“走出去”的战略,不能固步自封,最好能在海外开设一些公众号,供海内外人士共同参阅,发表具有色的信息,不论是文化还是政治都可以展现出中国的亲和力,还给国际社会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社交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下,这也是打击西方媒体对于中国一些不尽不实报道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论,对社交媒体成为社会和政治变化的代言人的论点,本文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典型事件为据,从社交媒体在政治、社会等各层面发挥的作用上在分析了所涉及的政治层面以及中国政府面对社交媒体的态度后,通过从技术、政策、社会环境、理论及受众心理等方面论证,认为社交媒体在现今世界的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应引起人们对它的重新思考,作为社会民主化沟通的重要平台,社交媒体必将成为社会和政治变化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 阿里,S.R.和法米,S.防火墙和公民新闻:社交媒体被应用于伊朗、埃及、利比亚的起义.媒体战争和冲突,2013.6(1)55-69.

[2] 四布莱,M.C.和科尔,J.C.持久的魅力:奥巴马赢得具有历史性的2008年总统大选,领导的季刊,2009.20(3)483-492.

[3] 巴曼,D.,奥康纳,B.,和史密斯,N.在中国社交媒体的审查和删除操作.第一个周一,2012.17(3).

[4] 考各博,D.L.和伊皮诺查维兹昆斯,F.K.从网络候选人到网络化国家:检查网络2.0的影响和社交媒体在2008年奥巴马竞选中的政治参与,政治营销杂志,2011.10(1-2)189-213.

[5] 周,W.Y.S.,亨特,Y.M.,和贝克乔治,E.B.等,社交媒体在美国的使用:对健康传播的影响.医学网络研究杂志,2009.11(4).

[6] 林德斯,D.从电子政务到我们的政府:定义一个由公民合作产生的社交媒体时代,政府季度信息,2012.29(4)446-454.

[7] 刘,Y.,和周,Y.社交媒体在中国:新浪微博被政府应用,数字生态系统和技术会议,2011年第五届IEEE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213-219.

[8] 任涛,Z.,:在线社交媒体影响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新媒体的研究,2015.3.119-120.

[9] 苏勒夫,M.社交媒体被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改变了音乐教育.音乐科技与教育,2008.1(2-3)121-136.

[10] 维森阿杰维斯,L.网络2.0下的欧洲政治参与:一个Facebook的案例研究,公共关系审查,2012.38(3)466-470.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12篇

很多自媒体人和创业者更是直接去践行,努力地想抓住社群这个大风口。他们看了一本又一本的社群理论,学习了一项又一项的社群运营技能,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社群。可现实情况却是,很少有社群成功了,在商业变现上更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感觉就像,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要想"过好这一生","懂得很多大道理"只是个必要条件,你不去践行这些道理,自然过不好。更残酷的是,你懂得了大道理,你也在践行,可是如果没有找到人生方向,或者朝着错误的方向在努力,你依然经营不好这惨淡的一生。

同样的,你只是认识到了社群的重要性,你只是懂得了许多社群的理论和方法,可是你却没有找到社群这风口的方向,或者你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挣扎,你当然运营不好这垂死的社群。

何为风口?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风吹的方向。可见,要想乘着风口飞起来,找准方向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说社群是互联网的大风口,那社群的风口又是什么?也就是说,社群路在何方?

电商吗?好不容易把大家忽悠在一个社群里,平时把大家伺候得这么好,关键时刻我卖个东西不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吗?

我不做电商,我就向群成员收个会员费,不交钱的我不带他玩,可以吗?

都可以。作为社群具体的变现模式,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变现方法,可无论是电商,还是收会员费,它们都具有普适性、具有成为"风口"的潜质吗?

很难说。罗辑思维卖书、卖年货,吴晓波做"吴酒",依靠的是罗振宇和吴晓波强大的个人魅力,他们走社群电商之路的成功,不好说是电商之路的成功还是个人品牌的成功。对于广大普通的社群来说,我们很难达到他们的这种个人影响力。

同样的,很多收费社群的成功,你很难说是收费模式的成功,还是个人魅力的成功。毕竟有很多的脑残粉为了见真人一面连身体都可以贡献,现在贡献一点会员费又算什么。

那社群的风口到底在哪里?我认为,社群媒体才是真正的下一个大风口,是广大自媒体人和社群主应该抱住的大腿。

2

什么是社群媒体?先强势插入一个定义:社群媒体即社群化媒体,是针对社群生产内容和由社群产生内容的媒体组织。它的内容既面向社群,又来自社群。

下面我们来分析社群媒体是如何形成的。

普遍认为,社群是一群人基于共同的使命和愿景(内容、兴趣、目标等)而形成的组织,并通过共同的仪式来强化群成员间的认同感。

一个社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首先通过内容来吸引用户,再通过内容(内容即是围绕使命和愿景而产生的)筛选用户组成群成员,形成社群。社群成功运行后,又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也就是说,社群通过内容吸引群成员,而内容又是由群成员共同产生。在这里,群成员间互相交换内容信息,产生强大的威力。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切,内容是关键。一切内容皆媒体。我们知道,媒体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换内容的载体。在一个社群内部,存在着频繁的内容生产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而且这种交换是所有群成员对所有群成员的,即“多对多”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社群即是媒体。

媒体是会随着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的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1对1”信息交换时代,我们有电话电报媒体;在“1对多”信息交换时代,媒体变成了广播电视;而如今的"多对多"信息交换时代,相应地则产生了互联网媒体。社群是典型的“多对多”信息交换,因此,伴随着社群的产生而产生的社群媒体,是媒体随着人类信息交换形式的变化而自然演变出来的结果。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的组织方式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自媒体的粉丝群和基于微信的兴趣群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导致人类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又一次变革,社群成了新一轮的人类组织方式。如今,“人类重回社群”已成共识。

既然社群成了人类新的和必然的组织方式,而新的组织方式必然会产生新的媒体形式,因此,媒体则必然会演化出社群媒体。通俗点说,社群媒体是媒体的未来方向。

3

我们知道了社群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问题来了,社群媒体是如何运作的?在分析社群媒体的运作模式前,我们先来看看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

传统媒体一般都是有一个中心的,由中心产生内容,通过内容吸引粉丝,然后向粉丝售卖广告。传统媒体只有产出和传播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写,一个看,模式简单,可持续性也不强,对中心的原创能力要求非常高。比如现在很多的自媒体,还有最近火得烫手的网红,走的都是这种模式。

社群媒体则是去中心化的,它通过内容吸引并筛选用户,筛选下来的用户形成高质量社群,社群通过一套规则体系,又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如此循环,社群持续健康发展。一旦社群媒体大循环形成,围绕社群所能够产生的商业模式则非常之多。

在这里,不仅仅有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还有高效的互动。内容不再由一个中心产出,而是整个社群成员共同贡献。不仅如此,社群媒体由于群成员的高粘性和高互动,其产生的内容往往是高精准度的,因此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效果将大幅提高,而成本却大幅降低。也就是说,创业者和自媒体人组建社群后,走社群媒体的道路,流量问题会迎刃而解。

比如李笑来收费的“七年就是一辈子”社群,李笑来首先通过自己的书、文聚集了一大批粉丝,通过收费筛选后组成社群。这个社群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与社群成员共同训练和实验,并总结出一些方法论,然后共同创作一本书。这很好地体现了社群媒体的运作规律和强大威力。

4

虽然说社群媒体是媒体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什么说社群媒体就是社群未来的出路?

为什么说社群媒体必将迎来大爆发、成为下一个大风口?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社群媒体的爆发提供了必要条件。

从道路运输到电话电报,再到互联网连接一切,人与人信息沟通的效率大增、成本大降,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到社交网络时代,Facebook、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创造内容和传播内容的成本变为0,建群的成本也变为0,社群媒体“内容用户社群商业变现”的运作模式很容易就能实现并形成大循环,普通的自媒体人和创业者都能达成。

其次,从商业的本质来看,互联网20年的大机会归根结底都是媒体的变革,社群媒体作为媒体的未来趋势,自然是下一个大风口。

事实上,互联网的演变反映的正是媒体形式的演变:门户搜索社交。

而垂直类互联网大企业做的更是媒体的生意:旅游有去哪儿,汽车有汽车之家,房产有搜房网,分类信息有58......是的,一切内容皆媒体,一切媒体皆生意,社群媒体必将成为大风口。

最后,从流量红利理论来看,社群媒体可以解决互联网流量枯竭问题,为广大自媒体人和创业者带来新的流量红利入口。

我们知道,流量红利入口是在不断变化的。传统零售商主要依靠的是线下流量,但是随着社会高房价趋势和电商的发展,线下流量逐步减少;

进入PC时代,流量主要靠搜索引擎。而搜索带来的流量,又随着用户转入移动端逐步流失;

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主要靠APP。但是APP流量如今已被应用商店、预装、刷机等大家熟知的手段瓜分殆尽,导致现在获得流量的成本非常高。广大自媒体人通过辛辛苦苦产出的内容吸引了大批粉丝,却苦于无法有效利用手中的粉丝资源,如何新增,如何留存,如何变现,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大难题。因此,必须要寻找到新的流量洼地。

反观社群媒体,其“内容用户社群商业”的运作模式中,内容是流量的入口,社群是流量的沉淀,商业是流量的变现,从入口到变现,很好地解决了流量各阶段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社群媒体的流量成本低,精准,而且始终是自有流量。因此,社群媒体必将是下一个流量红利,势必成为下一个大风口。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语言学习;英语教学

【Abstract】Nowadays,Social media is playing an ever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language,social media may actually bring positive effects if it is used on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look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challenge and possibility it has brought about to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the present and futur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Social networks;Language learning;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在当今社会以及人们生活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与网络紧密结合。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度都走在了社会的前沿,对于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以及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更是毫不陌生。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随机抽取了浙江省三所大学六个班级(其中大一新生班级为两个)的267名学生进行了对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熟悉度与使用程度和频率的初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未听说过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的人数为零,而手机或电脑当中没有安装社交媒体软件的人数仅为2人。事实上,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了解与使用程度之高势必给高校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势必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带来新的契机。

1 社交媒体的兴起

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社会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它使得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并得以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社交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流行的社会媒体传播介质包括了blog、vlog、podcast、Wikipedia、Facebook、Instagram、Twitter、Google+、网络论坛、Snapchat等等。(维基百科)从其诞生至今,社交媒体一直是人们生活中语言和交际的重要载体。1971 年,人类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其缘起就是为了方便阿帕网(ARPANET)项目的科学家们互相之间分享研究成果。1991 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成立,也是基于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创造的“超链接”传输方式,他早在 1980 年就开始构建超文本在线编辑数据库 ENQUIRE 项目。在大家耳熟能详的 Facebook、Twitter 之前,类似的同学交友网站有 Classmates,早期搜索引擎有 ,博客工具有 Blogger 和 LiveJournal。因此,追溯起源,社交媒体已有约40年的发展史,但其真正意义上变得炙手可热,却是在近十几年之间。比较为大家熟知的facebook和twitter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instagram于2010年。就国内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来讲,qq出现于1999年,而微信则是2011年。这十几年来,社交媒体的流行无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密不可分。地铁上、餐厅里、最明显的是大学校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低头族,面对面坐着的朋友或者是同一个寝室的室友已经日益习惯用社交网络代替实际生活当中的种种交流。在调查当中,267名学生当中有47%的人每天查看社交网络的次数达到10次以上,有73%的同学曾经在课堂上查看过社交网络留言或信息。从如此数据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无疑为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对大学外语教学提出的挑战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社交媒体的流行所带来的首先无疑是一种冲击。而当前的调查也表明,对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学者来说,社交媒体目前在学习或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无疑在更大程度上还是作为学习的干扰者。在对267名学生32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分别有43%和62%的学习者和教学者认同社交媒体在未来的学习和教学中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现有的情况来说,大部分的教师(71%)和学生(83%)却认为现今尚未看到社交媒体在语言学习当中发挥明显的积极作用。更有一部分老师在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当中表达了对学生沉溺于社交媒体的担忧,直言学生对社交媒体的过度关注已经干扰了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3 国内外有关社交媒体应用于语言学习的研究

时至今日,国内外的语言学习研究者已经不同程度的意识到了社交媒体在社会当中的流行程度,并对其可能对语言学习产生的促进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在理论上指出了社交媒体在语言教学当中可能起到的作用。Lara和Gilian例举了国外一些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从技术法、生态法、心理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可行性,并探讨了社交媒体在实际应用于语言教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Lara &Gilian:2016)。陆方匆约霸君从交际法和内容教学法出发,提出社交媒体的一种形式--微博可以对语言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陆方矗曾君:2011)。户晓娟在其《大学英语教学中微信软件的应用探究》一文中也提出,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在语言教学当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兴趣、并能突破地点上的限制,促进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在激励学习者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户晓娟:2014)。而在朱晔的《论社交媒体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也论述了社交媒体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时效性、交互性、激发性优势明显,并能够很好的促进一些任务型、交际型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朱晔:2015)。然而,这些文章角度不一,或纯粹着眼于理论,或是只探究某一社交媒体的可行性应用。

4 社交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可行性

就作者看来,社交媒体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当中的合理应用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首先,社交媒体的流行以及学习者对社交媒体的熟悉和喜爱程度无疑可以更好的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社交媒体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既涵盖了文字,也兼容了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语料,这使得学习的内容不再单一,交流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其次,社交媒体使得学习与教学交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和时间,同时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学者的协作和互动更为频繁方便。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有助于目的语的输入和输出,同时通过与同伴、教师及其他母语者的意义协商可以检验输出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习者对于目的语语言认知的构建。再者,利用社交媒体的学习可以算作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的运用学习,从此种意义上来讲,语言学习更是一个有意义的协商过程。同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语言学习的形式能够以不同的话题或活动为中心,通过对特定的话题,如文化、艺术、历史、经济、科学等内容的学习获得语言交际能力,有助于学习者通过使用真实的语言完成真实的任务。

5 社交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现有的和未来可能的具体应用

目前,国内基于社交媒体的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交互性的在线学习平台

目前,国内几个比较大的教材出版或外语学习机构已经推出了一些在线学习平台或引擎。利用这些平台或引擎,学习者可以进行在线的自主学习。同时,这些平台或引擎可以进行线上留言、答疑、讨论等等。这些引擎和平台的使用,将纸质教材搬上电脑,并很好的与一些视频音频相结合,丰富了学习资料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同时,借助这些平台,教师可以任务、更好的监控并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就其缺点来讲,这一类平台或引擎严格说来与社交媒体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首先,这些引擎或平台基本依托于电脑,大部分对浏览器和播放器有着自己的要求,学习者无法做到随时随地学习。其次,这些平台或引擎更适合个人学习,就交际来说,功能不强、互动性较弱,因此社交媒体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明显体现。

2)学习公众号

这类应用的好处是受众人数较多,信息或知识的比较及时。但其主要目的是信息,针对性沟通不明显,对于知识的阐释不够全面,常常是只着眼于点而忽视了面,对于特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较为薄弱。

3)Qq或微信群

目前很多学习者会议班级为单位建立qq或者微信群,但据调查显示,这类群起到的作用基本是信息或任务。就线上交流来讲,因为教师和学习者上线的时间可能不尽相同,因而同一时间参与交流的人数常较为有限。

除了以上的几种常见的应用,作者认为,在未来,社交媒体可以以更多样的形式更广泛的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例如:

1)建立专门的学习社交媒体组群

教师可以建立学习专用的社交媒体组群,这个社交媒体社区可以和日常生活的社区区别开来。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就某一主题独立发帖,并鼓励其他学习者进行评论以及互动。

2)利用虚拟社交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社交媒体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评论、课堂讨论等活动。当然课堂教学当中所展示的内容可以是经过教学者设计、符合教学需要的,也就是说利用社交媒体的形式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请学习者对图片、视频进行简单的描述、评论等,使学习者参与到语言、知识、观点、文化等的讨论当中,从而锻炼并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

6 结语

社交媒体作为语言交流的载体,将其应用到语言教学当中可谓是适得其所。然而,不论应用的方式如何,教师的引导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规避在应用过程当中任由其娱乐性盖过了实际对语言学习和使用的锻炼和促进作用。当然,更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因势利导,使之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Lara Lomica,Gillian Lord.“Social Networking and Language Learning”.In Fiona Farr,Liam Murray,Ed.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Routledge,2016.

[2]户晓娟.大学英语教学中微信软件的应用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新媒体 独立学院 大学生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1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特点

新媒体一词的诞生,可追溯到1967 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 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的商品计划中。自此以后,学界和业界人士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对新媒体下了不同的定义。美国 《连线》 杂志认为新媒体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的媒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是指在数字化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别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高度“卷入”中国社会。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而言所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海量性与共享性,新媒体海量信息交融传播,集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形、图像于一体,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能够及时更新内容,供用户随时检索;第二,交互性与即时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传播者――信息――接受者”的模式,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第三,虚拟化与个性化,在网络虚拟化下,人们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自由的进行沟通、交流,充分的表达自我观点;第四,碎片化倾向,时间上可利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的搜索浏览信息,内容上个性化的特征促使用户所关注消息呈现片面化、模板化、零碎化,缺乏有效的组合。

2新媒体对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2.1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企图逃避现实的挫败感,高考的失败会使这部分学生进入独立学院之后的学习生活埋下了心理困境的根源;第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们缺乏学习动力,意志力不强,热衷于课外及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家庭背景贫富差距大,在个性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从而使得他们的内心更加敏感,对自己的社会定位缺乏认识。

2.2新媒体对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从积极影响上看,新媒体以其自身的海量性与共享性、交互性与即时性等特点,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极大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有助于大学生迅速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其次,新媒体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交际领域。缓解了少数人群不善于与人沟通的尴尬与紧张的心态,促进人际交往。

从消极影响上看,新媒体的普及,使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随着新媒体带来的巨大的信息洪流,社会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低俗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次,新媒体带来的不良信息混淆视听,影响其价值观的判断,使他们的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困扰,对大学生的生活起到强烈的误导作用;同时,新媒体多样化的发展形态,使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渐缺乏。不少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对现实社会的状况缺少关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独立学院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的不良价值取向,进一步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事件的发生。

3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可行对策

我们通过对新媒体传播主体多元化、空间开放性、信息庞杂性等特点的把握,并针对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新媒体、大学生自身等不同角度提出几点建议,以正确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价值观。

3.1从新媒体的角度来看,新媒体作为施力者,需要立足实践,发挥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观

首先,新媒体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应当加强自身的信息管理。新媒体应加大自身的规范力度。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新媒体应发挥其强大的社会交际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工具,新媒体应认识并承担自身职责,规范自身发展,为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安全保障。

3.2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受力者,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部门要依法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条令,积极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转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可以运用新媒体将画面、声音、文字、数据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实现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由此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开展校园新媒体活动,结合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从个人层面来看,首先,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们,应克服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通过关于新媒体的知识讲座,掌握传媒运用技能,提高自身对媒介信息的辨识与分析。其次,应加强自身的独立人格塑造,克服不良情绪。独立学院大学生应在现实生活中,正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放平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为生活提供便捷服务,而不是一味沉溺其中,满足自我情感的宣泄。

4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当前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深受新媒体的影响。因此,当前独立学院应认清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遵循新媒体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外在的社会环境与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双向出发,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第15篇

社交媒体的出现,标志着“人人可以是记者”的时代到来。人们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信息,使信息源这一专有名词变得越来越大众化。社交媒体的出现给所有人搭建了一个平等、公开、透明的平台,包括政府、机构、企业、媒体、个人等所有人都可以在此平台上信息和消费信息。这就意味着,信息源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个人的信息成信息源的一部分

如今,信息源不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政府、企业、机构,还增加了庞大的普通用户群。据新浪微博2014年4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月发博量(原创+转发)为28亿条。用户们每天都在随时随地生产信息,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信息来自于社交媒体,在场用户把信息随时上网,媒体也从这些普通民众的信息中寻找新闻材料和线索。

一些境外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尝试在全球范围内招募“观察者”。被招募的观察者不受国家、地区、性别、年龄等的限制。通过身份认证的新闻观察者们给媒体提供自己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

2.跨国、跨地区、跨文化的信息成信息源的一部分

互联网使世界变成地球村,基于互联网出现的社交媒体使全球信息共享变得更便捷。每分钟YouTube有72小时的视频被上传,每天有4亿条Twitter被,3亿张照片被贴到Facebook上。①新浪微博上,每天有1亿条左右的信息被。Twitter、Facebook上不乏中国用户,新浪微博上也有很多外国用户。用户的全球化直接引发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BBC的《BBC Trending》是BBC设立的搜罗全球社交媒体内容的平台,从2013年10月29日创立开始,选取当天最热门的社交网络新闻进行制作,并以博客方式报道。France24的《Les Observateurs》节目使用世界各地注册用户提供的信息内容做国际新闻报道。②如2013年11月6日清晨发生在中国山西省委门口的连环爆炸,新闻集团的storyful网站迅速在微博上获得了现场照片。③

信息源的变化导致新闻传播模式改变

1.受众获取信息的环节减少

社交媒体的存在缩短了受众获取信息的环节。受众可以通过在微博上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机构、企业、媒体,第一时间获取他们的信息。原来用户需要通过看报纸、杂志或收听广播、观看电视才能够获取信息,如今所需要的时间和过程都缩短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剧了这种变化趋势。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闻资讯类应用在移动端的渗透率较过去一年明显提升,高达96.7%的互联网用户会用新闻客户端看新闻,同时,73.9%的互联网用户表示,最近一年使用移动设备浏览新闻的时长有所增加。用户主动下载安装是获取新闻客户端的主要途径,比例为89.3%。

2.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霸权”弱化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起初,传统媒体一头连着用户,一头连着掌握信息源的机构和个人。传统媒体从获取信息到制作都是封闭的过程,特别是获取信息源这部分更是传统媒体的巨大优势。社交媒体的出现对这一特权提出了挑战,更多第一手信息首先通过社交媒体。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4年4月,在此注册的政务微博超过8万个,企业微博超过40万个。如今他们越来越青睐于在社交媒体上自行消息,这一行为既可以规避因媒体误读而产生错误报道,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用户直接沟通,掌握用户的第一手资料,搜集用户的反馈信息。

今年7月16日早晨8点28分,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通过新浪微博消息称“三一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巡回法院获胜”。三天后,三一集团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如今,很多机构和个人通过微博、微信直接新闻消息,而不再选择通过媒体发声。媒体与普通用户一样,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第一手信息,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深入的采访报道。

媒体拥有信息源,便占领了新闻传播的制高点。如今这一核心权利因为社交媒体开放、平等的平台而变得扁平化,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明显减弱。

传统媒体“把关人”功能需强化

1.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泛滥

信息源范围的扩大使社交媒体成了谣言泛滥和快速辟谣之地。社交媒体上的用户没有完全实名制,加上社交媒体开放性的特点,言论自由被发挥到了极致。用户在享用海量、及时信息的同时,也承受着虚假信息带来的伤害。

在今年发生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里,社交媒体成为不实谣言的传播中心。一名Twitter用户发帖称,“一位机长叔叔的内幕消息称,马航MH370航班已经在中国安全着陆!希望每个人都安全”。导致这条谣言产生的原因,是一些人把越南的Nanming,当作了中国广西的南宁(Nanning)。

为了澄清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不但不能减弱,反而要更加强化。

2.社交媒体通讯社应运而生

社交媒体的主要弊端就是信息源的真实性和信息的碎片化问题。因为缺乏核实机制,信息源的真实性无法确定。碎片化的信息虽易于传播,但信息过多、过碎不易于整合使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由原美联社记者Burt Herman参与创立的新兴社交媒体Storify于2011年4月正式上线。他们称自己为社交媒体通讯社,由专业记者团队组成,为使用者从海量的网络内容中筛选出真实且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将不同社交网站上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聚合成相关联的“信息流”,供其他媒体使用。有媒体称,Storify奉行的理念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从社交媒体里来,到社交媒体里去”。④

结 语

社交媒体的出现正在一步步地颠覆传统媒体生产新闻的流程,也将逐步改变人们获取新闻的习惯。传统媒体虽受到挑战,但也迎来了机遇。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需要竞合。对传统媒体来说,消息类新闻虽不具优势,但评论类新闻仍是核心竞争力,在渠道分发上虽然目前受制于社交媒体,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成传统媒体赶超的新机遇。

注释:

①③杜毓斌:《从运作机制看国外社交媒体通讯社》,《南方电视学刊》,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