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产业发展策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

第1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第2篇

1农机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分析

在2011年《农机工业发展规划》出台之前,历年文件多属指导农机化的发展意见,而关于农机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则比较散乱,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因此,为方便研究,笔者依据我国和湖北省农机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将农机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政策分为两大阶段,即准备期与初步形成期。

1.1准备期(1979~2010年)

1.1.1行政推动阶段(1979~1980年)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切实搞好农机工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认真解决好农机具的配套问题和零备件的供应问题。而湖北省从1980年开始对农机化事业进行了全面调整。这一阶段整个农机装备制造的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国家、集体投资与经营的农业机械,基本建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农机工业体系。

1.1.2机制转换阶段(1981~199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指出:我国应着重发展小型、多用、质优、价廉的农业机械;1987年《关于当前农业机械化问题报告的通知》指出:农机生产企业要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配套农具生产,加强农机科研与产品研发工作;1990年《国务院批准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指明:要加强对农机工业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中央及地方要加大对农机生产制造企业的的资金投入。湖北省依托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发展与调整农机工业:1981年,由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做好农机工业调整规划的通知”;1982年,省农业机械局发出全面整顿全省农机工业企业的通知;3月,《农机行业“六五”(1981-1985)计划和十年设想》中农机制造部分对农机的出口、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基础件攻关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设想;11月,《湖北省农机工业企业基础工作检查细则(试行)》印发。但本阶段针对农机装备制造的政策却偏少,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湖北省的农机工业基本上转向生产汽车的零部件,没有政策扶持的农机科研和制造急转直下。

1.1.3市场导向阶段(1995~2003年)农机制造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的保护与引导下,依据来自市场的供求信息,自主安排生产,获得了较大发展。例如,2002年《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若干意见》指出:要继续实施现行对农机产品按13%增值税税率征税的优惠政策。国家支持农机工业的技术创新,并给与一定的财政支持,优先安排生产市场急需产品的农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而《湖北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与《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的出台,使得湖北省农机化管理工作走向规划与立法化,但有关促进湖北省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却一直停滞不前。

1.1.4立法完善阶段(2004~2010年)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施行;2005年中央和省政府开始实施购机补贴政策;2009年《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要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所需农机产品,再次指明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方向;2010年《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指出:进行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整时应将农机装备总量增长与装备结构优化并举;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农机工业行业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紧研制农机工业产业政策,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问题,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并进一步扩大农机工业国际合作。这些政策使得我国农机化事业走上法制轨道,极大地推进了农机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2004年开始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密切关注“三农”问题,也逐步加大了对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视。在一系列中央政策的指引下,湖北省农机工业发展速度逐步提升,农机总动力从2005年开始大幅度增长;2007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施行,该条例鼓励农业机械生产者等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在2008~2010年的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省农业厅1号文件中,都谈及要加大湖北省农机工业的发展,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从此,湖北省农机化事业走进了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新时期,有关农机装备制造的政策也逐渐增加,体现在行业规划、产品结构调整、技术革新与财税支持等方面,但大多比较零散抽象,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

1.2初步形成期(2011年至今)2011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机工业发展规划》、《农机工业发展政策》出台,它们是发展农机工业的重要指南,明确指出了发展农机工业的重要路径,并呈现出几大特点:一是将农机从初级向高级进行推进;二是9条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农机工业发展的力度较为明显;三是指明了农机工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形成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并同时鼓励中小企业继续生产“专、精、特、新”的机具;四是直击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软肋,要加大对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生产以及采购体系等的扶持。另一方面,它们促进了相配套的农机装备制造技术创新、金融财税支持、行业准入等政策的制定与发展。但不少企业家及评论人士指出,在《规划》与《政策》中多是“鼓励、支持、完善、健全”等词,缺乏明确的操作措施和具体的鼓励扶持政策,9条金融财税政策虽为亮点,但新意不足,农机装备制造的产业政策需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在2012年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0〕22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湖北省实际,明确指出要着力改善湖北农机装备结构,提高现代农机制造水平;2013年《关于印发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支持建设一批区域性的农机工业园,引进一批农机制造企业。但这些政策依旧不够完善,适合湖北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政策依然在孵化中。

2振兴湖北农机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2.1编制《湖北省农机工业发展政策》

湖北省应结合《农机工业发展规划》与《农机工业发展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精神,尽快编制出《湖北省农机工业发展政策》。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市场配置资源和与湖北省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推进湖北省农机工业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进程;另一方面,要分析湖北省当前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实际需求,以《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中提及的农机产品为依托,进行产品市场调研,加快先进适用、市场急需、质量可靠、技术领先的农机装备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再者,要推动湖北省农机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兼并重组,依托在建的中国湖北国泰农机产业园项目,构筑中部地区农机产业化集群基地,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与产业集群。

2.2完善农机产品研发、技术支持政策

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需求为风向标,锁定国家重大农机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导向目录,切合实际,编制湖北省重大农机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开发目录,引导民间资本与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攻关。支持省内企业广泛应用柔性生产技术、现代监测技术、数字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网络制造技术等现代制造和管理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农机装备制造水平。增强农机科研能力,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批独具优势的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大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

2.3具体化农机装备制造业金融财税扶持政策

2.3.1财政投入加大对湖北省农机化示范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财政投入方案,对于生产制造农机化示范区急需的农机装备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并鼓励各农机化示范区自主进行科技创新。

2.3.2税费优惠以《农机工业发展政策》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的税费政策为指导,结合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摸底调研,搞清楚企业发展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税费优惠政策。

第3篇

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农产品主产区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保护好生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非农产业。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国西部地区国家层面的农产品主产区分布较广,在全国“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中,有三区九带分布在西部,即河套灌区农产品主产区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的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油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和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的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棉花产业带。本文将立足于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现实情况,对促进西部限制开发区农业发展政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梳理

我国在2010年底印发了《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其中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中提出了农产品主产区这一概念。时至今日,学界对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政策的研究成果很少,有关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政策研究成果更是微乎其微。有关农产品的政策措施更多地出现在农业和农产品问题的研究讨论中,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更有效地制定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政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李慧等学者深入研究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脉络,提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主要体现在:农业支持越来越偏向对生产者的直接补贴,而不是流通环节的间接扶持,有利于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实效;农产品消费者逐步承担起农业补贴支持的成本,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共同承担;价格,财政补贴和直接补贴并驾齐驱,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1]

有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张铁亮认为,国民对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多重功能尤其是生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为了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就应当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调整,使得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得到加强。同时,应当推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银代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这样,在为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也能为后代留下碧水蓝天。[2]

在有关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政策方面的研究上,都茂庭认为要同时注意和重视农业经济的质效、农民的增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努力做到这三者的兼顾,实现“三赢”。[3]

二、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自《规划》印发后,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地方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以便更好地根据地方的不同条件实施不同的政策措施。“十二五”以来,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限制开发区的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农产品连年增收、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好成绩,农村耕地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这对于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各级政府对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及投资力度有所加大,主产区内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趋于完善,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对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环保力度开始加强,主产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值得重视:

1、政策实施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失衡更加严重

农村税费改革后,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县、乡政府的财政减收,《规划》出台后,基层政府却需要承担保护耕地、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更多的任务,另外,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历史欠账原本较多。综合来看,国家对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

2、政策缺乏对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经济矛盾的化解措施

在《规划》的规定下,西部农产品主产区需要限制开发,保护耕地,不能发展价高利大有污染的工业,并且主产区内的耕地不能转化为工业或商业用地,同时,为了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主产区地方政府需要承担大量的农业财政补贴和各种配套资金,最终,粮食被运往全国各地,主要被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所消费。农产品在经济落后地区生产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用品在经济发达地区生产,这严重打击了主产区农民生产农产品以及主产区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政策缺乏对这部分隐性补贴的对策措施。

3、政策协同效应低,执行成本较高

政策实施需要财政、农业、人口、金融等多部门的参与,但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特别是,由于现行的体制机制约束,支农惠农的资金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但是,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安排以及计划,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较大,无法使支农惠农资金在分配和利用时实现充分的效率,导致重复建设和多次建设的现象频繁发生。[4]

4、政绩评价标准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政绩评价标准还是以GDP主导,这样的评价标准持续下去将会削弱地方政府对西部农产品主产区耕地保护、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此外,如果不能尽快建立适合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发展战略的科学的有效的政绩评价体制机制,那么可以遇见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将会大力发展工商业,忽视农业发展,轻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浪费宝贵的耕地资源。这使得主题功能区的规划有可能流于形式而不能实现规划的初衷。[5]

三、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政策建议

1、政策目标

西部作为我国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国家应考虑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适当的政策倾斜,以鼓励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农民发展农业、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政策目标主要有: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适合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农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同时,完善现有的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2)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在西部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主产区内,鼓励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作用。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多方位引导农产品企业向西部农产品主产区集聚,发挥政策指引作用,支持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体系。

(3)控制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通过政策倾斜,鼓励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加强西部农产品主产区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生态友好的范围内努力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4)加大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加大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做好公路、桥梁、铁路、航运、空运整体建设,确保在各种情况下农产品运输渠道的畅通,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

2、政策内容

(1)财税政策。加大中央财政的纵向支付力度和横向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发展农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同时,地方政府应做好资金配套工作并将支农惠农资金有效地发放到地方基层政府手中创新政策支持机制,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和农资价格上涨情况,动态调整补贴标准,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

(2)投资政策。加大西部农产品主产区与附近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间的交通基础建设投资,着力建设大能力运输通道;充分运用多项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向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倾斜,如利用财政返还、投资减免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发展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内的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林业等。此外,当地政府还应当对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内开发并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的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及税收优惠。[6]

(3)产业政策。在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内,突出抓好生产大县以及增产潜力大县的建设工作,优先建立一批农产品生产示范性区县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模范引领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实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内产业准入标准,严禁高污染、高耗能以及危害生态的产业进入,同时,完善主产区内产业的退出政策,允许并协助原有的“不合格产业”逐步退出主产区;

(4)土地政策。在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内,探索建立并且实施鼓励农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使得农民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主产区内应以耕地保护为重点,对农田面积进行总量控制,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基础上的家庭农场股份制,并为合作化的家庭农场提供融资、信息、技术、税收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入股转让来集中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人口政策。在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内部,着力消除落后的户籍制度和层次过低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内的人资部门及社保管理部门应当探索建立就业联络机构,收集劳动力主要流向地,并及时向农民公布就业信息。同时,提供相应的就业教育服务,免费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此外,较为先进的城镇化地区应当增加几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使外来务工人员可以享受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大力引导人口向城镇化地区转移。[7]

(6)环境政策。加强对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内农民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危机意识,大力倡导绿色农业,通过逐步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补贴,增加对有机肥、生态肥的补贴来改变农民的固有生产方式,政策应更多的关注农产品生产大户,或以此为试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低毒农药的采用;探索建立和实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

(7)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加大对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内农业水利灌溉设施、大型农机具等的补贴,增强主产区农业生产抵御气候环境不利变化的能力;提高主产区对“绿箱”政策的利用力度,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检验检疫、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的政策,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研究优良农产品品种,开展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工作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8]

(8)改革政绩考核标准。探索改革西部农产品主产区旧有的政绩考核标准,将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率、农产品产出量、耕地保护情况、生态环境状况等纳入考量并赋予更高的权重,以鼓励主产区地方政府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慧.中国农业政策补贴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3):288

[2]张铁亮,周其文,郑顺安.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浅析―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J].生态经济,2012(12):27-29

[3]都茂庭.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国西部农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67):2-10

[4]魏后凯,王业强.中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J].经济学动态,2012(11):49-55

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

  

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市场信息;农民增收;经济效益

社会实践证明,解决13亿多人口的衣食问题只有靠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是农业科技图书出版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农业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信息载体和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的传播媒介——农业科技图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过程中,必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图书出版,竞争者会愈来愈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而,农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市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今后,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更应从社会需要、经济效益、现实可行性等多维度出发,研究市场、寻找机遇、发掘潜力、抓住时机、创新需求。

思路一:探寻农业结构细分的机会

农业涉及的范围极广,结构复杂,门类众多,层次叠加。首先,就作物品种而言,农业可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及其加工业等。以种植业为例,种植业可划分为粮食、油料、蔬菜、果树、花卉等多种作物种植类型;粮食作物又可划分为水稻、小麦、玉米等;水稻可再分为籼稻、粳稻、糯稻;糯稻还可往下细分为成百上千个品种。其次,就作物种植方式来说,作物又可根据气候条件划分为热带作物、温带作物等,还可根据栽培条件划分为大田栽培、温室栽培等;作物生长又与昆虫、病菌等生物知识相交叉,产生了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问题。各种农业门类均可按一定标准进行纵向、横向的多层次划分。与此相对应,农业科学技术涉及众多门类和学科。这为农业科技图书市场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图书的选题策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虽然农业科技图书本身包含一定的市场定位,但基于以下原因必须对农业科技图书读者群进行细分,使选题策划“小众化”:一是农业涉及面极宽,学科门类众多;二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农民在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转化;三是读者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分流明显;四是一个出版社、一个选题策划者的资源和服务能力有限。农业科技图书读者的划分标准不同于工业图书等读者的划分标准,应主要依据农民和农业的特点进行划分。只有这样,选题策划才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选题策划应根据出版社发展目标和特长以及选题策划者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选题经验,对其中一部分门类和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重点策划。选题策划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要在对农业进行细分的过程中着力研究纵横交叉的结点,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他出版者尚未涉足和薄弱的领域,以抢得先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思路二:把握目标市场的脉搏

农业科技图书不同于大众化图书,选题策划要着眼于小,满足于某一区域、某一领域的需求,策略上是将“小众”市场做精,并以做好一批“小众”市场来超越大众市场。这样就要求编辑把握市场脉搏。

首先可以按文化程度对读者进行划分,如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群体、高中文化群体、高职高专文化群体、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群体,以判断读者接受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人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因此,选题策划应着重于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对于高职高专文化群体,应着重于学术性不强的专业类选题策划。对于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群体的读者,则应着重于学术类选题策划。

其次按专业、职业对读者进行划分,如普通农民、各种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农业科技工作者、高职高专学生、大专院校学生等。随着我国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力度加强,以及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职业培训规模的扩大,将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农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成为专业户和现代农业经营者,转型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一群体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强烈,购买能力相对较强,既是现实的读者群也是潜在的读者群,应下大力发掘。他们需要的是学术味不浓的实用性专业书籍。对于需求日益扩大的高职高专和各类型职业培训(如“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选题内容应以专业业务与职业行业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完善现有教材并突出创新,以权威实用为特色,形成一套或多套适合省或区域(如东部温暖湿润区、西部干旱区)人才培养目标及农业特点的配套教材。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选题策划要抓住两个重心。一个重心是要善于把握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人才对文化的需求的关系,在目前的薄弱环节——精品教材上下功夫;另一个重心是要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在目前的薄弱环节——品牌助学读物上下功夫。农业科技工作者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强,选题策划以学术类图书为佳。

再次可按气候和地理位置对读者进行划分。气候和地理位置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子,这也是农业不同于工业、信息技术业的显著特征。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要突出农业区域化的特点,考虑不同区域特点对技术的不同要求。从“全国通用”农业科技图书积压的趋势来看,具有西部干旱区玉米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等区域特色的选题可能更受当地农民和专业户的欢迎。

思路三: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农业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受社会政治、国民经济、科学技术、人口需求的多重影响,其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国正在奔向小康,人们的社会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在作用于农业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种动态变化是可以把握的。我国在解决人们吃饱穿暖基本需求的时期,重点是发展粮、棉、油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业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在提高人们副食水平的时期,重点是发展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畜禽养殖的比重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要求,鱼类养殖、特种养殖和海洋渔业及其相关加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对这方面农业科技图书的需求大增。在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时期对木材需求大增,林业人员从采伐森林、保护森林转向大面积种植用材林,需要的是用材林栽培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图书。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农业结构的调整都是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的良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自1993年起,瞄准人们对肉、蛋、奶需求的急剧增长,紧紧抓住我国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策划出版了“一月通系列”“手册系列”“现代生产系列”“畜牧兽医书库丛书”等畜牧兽医类图书200余种,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思路四:开发城镇市场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型期,城乡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城镇人口将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较高,购买能力较强,是一个值得深度开发的潜在需求较大的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加快,城镇居民对生活的品质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居住环境的休闲式需求和业余兴趣不断扩张。庭院、阳台种植花草树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养殖观赏鱼、饲养宠物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花草树木、宠物的种类本身也在增加。选题策划时可着重区分出读者群体的休闲式需求和职业化需求。比如,城镇居民为种好花草树木、养好观赏鱼和宠物,需要了解、掌握其种植、养殖技术。但这是一种休闲式需求,因此,选题策划的重点是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型实用书。加之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购买能力较强,更喜欢图文并茂、装帧设计美观、彩色印制的实用图书。而城市园林绿化、小区绿化、街道绿化、公路绿化既是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必有更大的发展。这是一种职业化需求,选题策划就应以美化、观赏为特色,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

此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积聚,居民的衣、食、住、行结构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其蕴藏的选题策划机会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居民不但需要鲜活农产品而且需要对其有一定程度加工和配伍,因而鲜活农产品的冷藏、保鲜及其加工、包装的选题策划也将有较大的发掘潜力。

思路五:瞄准新业态的机会

农业的发展过程是人们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研究、利用来满足人类人口增长和社会需求提高的过程,是通过对植物、动物的物种认识由直接向自然界索取变为种植、养殖对象,进而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过程。由此农业的新行业不断产生,农业的结构不断变化。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应将科学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变化、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健康需求与农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把握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脉搏,挖掘农业产业链中的新业态、新实践、新经验,捕捉新动向、新机会,不断开发新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由此通过对动物、植物的人工培育、利用而不断改变人们的社会需求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昔日的野味和珍品通过人工养殖将成为人们餐桌的佳肴,珍稀保护动物通过人工养殖获取的毛皮可制作成人们的时尚衣着,有毒动物等经人工养殖成为医治人们病痛的药材,名贵的草药等经人工培育从药材扩展为人们保健食品的原料,观赏性花卉经人工栽培成为具有观赏价值和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植物。这些改善人们衣食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利于人们健康长寿的特种养殖、种植不断提高着人们的社会需求,刺激着人们的消费,相当一部分将发展成为农业的重要行业。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动植物被人们所认识、所培育、所利用。这些新行业的诞生和发展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也蕴藏着大量的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题材。方向决定未来。注重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是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的源泉。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副编审)

参考文献:

[1] 沈银书.农民科技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其图书优化对策[J].科技与出版,2008(6).

[2] 达塔斯·史密斯.图书出版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都市农业都市生态型南通模式中心城市

1895年张謇先生奠定了南通“一城三镇”式的“田园城市”,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由中国人自己规划建设城市的一个典范。南通赢得了“田园城市”和“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从此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南通同时跻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市行政区划也作了较大调整,面积由355平方公里增加到170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扩容在即。为适应“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沿海发展战略、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突出人居环境、营造生态城市”为基本原则打造现代化都市的要求,南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调研与思考。

1南通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概况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突破城郊地区农业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制约,南通开始发展以鲜活农副产品为主的以商品性农业发展为特征的城郊型农业。南通当年这种商品性农业发展很快,形成了如国内各大媒体竟相报导的百万雄鸡下江南等壮观局面。城郊型农业可以看作是南通市区农业从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过渡形式。

到了90年代中期,京、沪等大城市率先提出了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思路,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地区的农业与一般农村地区的农业一样,都应当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正由于都市型农业的内涵为城市地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后10年中也成为南通市区农业发展的目标模式。

南通随着五城同创活动的开展,城市建设朝着建设清洁型、生态型、宜居型的生态城市发展。农业作为积淀文化传统和提供绿色空间的产业,对于南通保护田园城市和构建花园城市,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和谐统一、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网络,从而形成具有南通个性的城市文化与景观特色,都市农业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南通市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就是修缮了一批老的都市园林和园艺项目,保护了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项目,新建了一批新的都市园林和绿化项目,新增了一批都市农产品加工、批发、配送、生产企业,发展了一批都市农业休闲服务项目。

南通在都市型农业发展同五城同创实践的有机结合中,逐步从都市型农业经济或技术角度的农业对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的要求,向打造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而张謇1895年开始实践的田园城市的近代中国第一城要求方面转变,张謇先进的建城理念得到传承,南通城市的独特个性得到彰显,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得到发挥。南通滨江临海,追江赶海、崇和尚创是它的城市气质,包容汇通、敢为人先是它的城市精神,南通从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五城同创有机结合的实践中,逐步找准了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精准定位,这就是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

2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及其特征分析

2.1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式

南通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其发展定位是基于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突出人居环境和营造生态城市为基本原则,搞好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和美丽的花园城市,以及从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的高度,遵循“四位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努力将市区农业全面渗入中心城区,融入长三角大都市带,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跨越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其发展模式是结合南通实际的,富有南通特色的、引领时代潮流的以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南通模式。它是继续以生态和社会功能为主的德国模式、以生产和经济功能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兼顾的日本模式之后的又一崭新模式。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是实现产业基本功能由“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向“生态、文化、生活、生产”的发展序次转变;是实现产业主要产品的“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依序提供向“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同时提供转变;是实现生产方式的个体生产和协作生产方式向社会化生产、集团化运作、个性化服务转变;其本质是强调城市人居与自然的和谐及其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其根本做法是在把南通中心城区建成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的同时,搞引得来、留得住和能发展的集生态型、科技性、产业化、高效益的现代农业项目。

2.2 南通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特征分析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对都市化区域农业的一种新认识、新观念,是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精准定位。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下列的鲜明特征:

2.2.1网络式布局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所包括的范围是指城市化地区和周边城乡结合部的农业。它不同于一般的城郊农业,它是在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间隙地带进行生态经济的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生产经营。它具有圈层性、走廊式和点片状及网格化相互交织的网络式空间结构,使整个中心城区形成人居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系统。

2.2.2多功能开发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对都市型农业的需求,不仅是新鲜、安全、营养和多样化的食品供给,而且还有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彰显文化和休闲娱乐等功能需求。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就是适应这种功能需求转变的发展模式,它全方位地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服务,最优化地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因此,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生态、文化、生活、生产等多功能综合开发的现代农业。

2.2.3产业化经营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是充分运用高新科学技术的高智能的绿色产业,它尽可能地应用高新科技和现代管理,形成高层次、高品位、高生态性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准农业体系。其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地表现为高度的产业化经营,培育融生态、文化、生活、生产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实现种养加、产学研农工贸一体化发展,并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城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3 南通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3.1 南通中心城区园林绿化的目标与重点

3.1.1 南通田园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的保护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以“一城三片”为框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共有濠南、西南营、寺街、唐闸4处历史文化街区,天生港和新港镇2处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要对4处全国重点、12处省级、37 处市级和2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对40处优秀历史建筑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进行保护。上述保护要体现南通千年古城和田园城市的历史风貌,都市园艺甚至田园风光是必不可少的。1895张謇近代工业遗产若缺少田园风光的映衬将形成明显的“产品瑕疵”。

3.1.2南通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为“二环、五廊、五心、多点”。“二环”:沿通吕运河、海港引河、长江绿化带形成内环;沿九圩港、宁启高速公路、长江绿化带形成外环;“五廊”:九圩港绿廊、通吕运河绿廊、狼山风景区及延伸段绿廊、老洪港风景区及延伸段绿廊、新江海河绿廊;“五心”:濠河风景区、狼山风景区、老洪港风景区、苏通大桥北桥头风景区、进鲜港风景区;“多点”:多处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广场合理、有序分布。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江河水系、沿江岸线和人文历史,全力打造适宜人居的生态城市。

3.1.3南通中心城区园林绿化目标与重点绿地建设目标是规划绿地3393.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1%,人均绿地12.8 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2739.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9.0%,人均公共绿地10.3平方米。公共绿地布局是,公园分别按3000和 1000米服务半径布置市级、区级公园绿地,方便居民使用,规划市级公园11个,区级公园19个。街头绿地:老城区主要利用闲置、改造用地增、扩建街头绿地;新区按服务半径300-500米的要求规划街头绿地,每处占地面积0.5-1.0公顷。若注意绿化品种和控制楼宇密度,则中心城区将建成美丽的花园城市。

3.2南通市区现代项目农业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3.2.1南通市区现代项目农业发展的目标以高标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高起点调整产业结构、高水平推进产业化进程,重点构建“高效精品种植、生态休闲服务、现代农贸物流”三大产业板块,建设“万亩设施种植园、万亩农业科技创业园、万亩休闲农业创意园、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五大农业园区。以2020年建成51000亩城乡融合、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生态环保、辐射周边、惠及三农的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核心区。

3.2.2南通市区发展项目农业的重点区域和产业南通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一是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其区域是港闸区的幸福、陈桥、秦灶街道以及港闸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处生态和农业用地;二是滨江创意农业集聚区。其区域是南通经济开发区的老洪港风景区、竹行镇、小海镇、南通农场、崇川区的狼山、观音山街办等处生态和农业用地。发展的重点产业:一是高效精品种植业。采用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种植,以高档蔬菜、水果、花卉产品为主体,以优质、安全、特色、鲜活、精美为质量目标,面向城市居民及游客市场;二是生态休闲服务业。以现代化、生态化、园艺化、创意型产品生产为基础,完善配套服务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拓展农业的休闲、旅游、服务、商业新功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生态休闲服务;三是现代农贸物流业。充分利用港桥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长三角都市圈和国际市场,重点进行优质、中高档的鲜、活、美、绿色食品和精制加工成品(半成品)的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带动沿江和苏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3.2.3近期市区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项目南通市区现代农业重点发展以下十个近期项目:1、规划面积2000亩、计划投资3亿元的幸福现代农业园;2、规划面积2000亩、计划投资2亿元的陈桥高效农业产业园;3、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1亿元的秦灶珍稀花木基地;4、规划面积4000亩、计划投资1亿元的竹行绿色蔬菜基地;5、规划面积2000亩、投资1.2亿元的世外桃源休闲农庄;6、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2.8亿元的张謇农耕文化村;7、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1.5亿元的安惠食药菌产业园;8、规划面积500亩、计划投资1亿元的中药养生休闲园;9、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10-20亿元的现代农贸物流中心;10、计划投资2.5亿元的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4推进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4.1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专门编制了《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和《南通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9-2020)》。南通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化巨资加大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各区、各街道、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工作的领导,确保领导和人员精力到位。要真正确保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科学决策,分管领导全力以赴,部门和基层的同志全员参与,全面改善和强化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规划协调、行业管理和用地监督等各项工作,形成对内发展有序,对外竞争有力的格局。

4.2 统筹规划并做好落实工作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成也规划,败也规划。”在编制基础设施规划和项目规划时,要特别注意两大规划在“外环”和“五心”等地有矛盾的情况,一定要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和近期十个项目规划编制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城市园林绿化与发展规划的项目农业的选择之间,后者要无条件的服从或有条件的服务前者,要科学地预防和坚决地制止各行其是和重复建设。特此建议项目农业实施规划除了报送市农发局,必须经规划局审核批准方可实施。招商引资是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关键,要进一步整合各种招商力量,寻求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新突破。在大力招引能人和项目的同时,要加快在手项目的推进。

4.3 建好绿地系统和十个项目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突出重点,分期推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就是把经费和精力集中在公共绿地系统建设和引得来、留得住和能持续发展的项目农业上;分期推进就是城市建设到哪里,其园林绿化和绿地建设就推进到那里,也通过推进十个近期项目的发展,带动和推进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有所为就是主要进行2020年后仍能保留的5.1万亩生态绿地及农业用地的全面基础设施建设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有所不为就是现有的2012和2020年之前将改变用途的4.5万亩和4万亩耕地不搞基础设施规划和仅搞村庄环境整治和简易设施农业项目,以免造成数亿元投资浪费。

4.4 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就是走集约农作、高效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二、加快项目农业建设。以现代工业的工程化组织方式、园区化空间形式、工厂化作业方式、产业化经营方式建设项目农业;三、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其转化和应用步伐,推广高产栽培、有机栽培和高效养殖以及保鲜、贮藏和加工等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四、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培育适应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工作者;五、加快经营性工厂化农业或设施农业的研究,切实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4.5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因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表现出很强的正外部性,而在土地租赁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又处于劣势,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建设,这个过程也是打破二元结构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的是以城带乡、城乡共荣的新格局。这是一种体制机制创新,它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变对口管理为综合管理,在产业空间布局上统筹城乡规划;在管理手段上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在管理职能上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对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起指导、推动、协调和服务的主导作用。

4.6 建立有效的投资融资机制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尤其是经营性工厂化农业、高标准设施农业和都市农业休闲服务业的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就比较利益而言,其投资回报率低于其他产业,因此投资明显不足,导致其发展缓慢。所以应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先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力、外商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政府投入是解决项目农业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可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信贷资金支持项目农业的具体办法。可通过资本和资金市场解决项目农业运转和发展所需资金。同时,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措施吸引其他方面的投资。

4.7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信息化服务系统,为项目农业企业和顾客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是促进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信息系统包括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决策支持、农业科技教育三个子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立以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旅游休闲服务信息、农产品上市、出口和进超市等相关信息为基本要素的信息系统,并开辟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渠道;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宏观决策、产业规划、项目规划、产品调整与策划、市场定位等多方面的决策咨询服务;农业科技教育系统开展远距离教学培训、技术指导、天气预报、农资价格、汇率利率变化等服务。要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农业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起资源丰富、信息面广、辐射力强的南通都市农业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8 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高效的科研和投入机制、科研产业化运行机制、科技推广应用机制、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风险控制机制。围绕这个目标,一要制定适应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政策,提高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迅速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形成政府支持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技术供给与需求相互动、农科教结合、科技链和产业链联动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二是组建各种技术创新组织,又好又快地形成实用化和产业化的创新成果。如建立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三是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实施科技人才进项目当科技保姆和大学生到园区搞科技创业工程,将科技成果推广到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第一线。

4.9 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培训人才是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关键。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人才要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具备环境与发展、城市与农业以及科技与管理的前沿综合知识,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它包括政府规划、农林等部门负责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策划与推动其发展的规划设计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建设与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和创建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业人才和科技人才以及受过中等教育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生产人才和营销人才。要根据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人才群体结构的要求,更新、改造现有农业教育网络,形成涵盖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个层次架构、建立起适应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都市规划、园林、园艺等专业并建立适应性、超前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的专业科目设置,大力培育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4.10 创建一流的软硬发展环境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硬环境和行政、法律、市场、投资、服务、信用和社会环境等软环境。目前南通在基础设施的硬环境建设方面政策优惠,为项目农业的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本环境。提高地区政策的连续性、有效性和一致性,集中力量解决市场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是完善软环境的前提。要在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法规能够得到切实落实以外,按照WTO规定的“绿箱”和“黄箱”政策,制定符合世贸规则的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的优惠政策。要尽快出台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产业政策,并加快相关地方法规和条例体系建设,使促进发展的各项措施建立在法制保障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排除农民职业化、市民化中的种种障碍,统一中心城区的发展方针和人口户籍、劳动就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拆迁安置的政策和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7 zfxxgk.ndrc.省略

[2]江苏发改委,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js.省略/system/2009/06/28

[3]张放,张士良.都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09-211

[4]徐志华.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类型模式及理论探索[J].城市建设,2010,55: 45-47

第7篇

关键词:巴西农业;农业政策;农业支持水平;支持结构

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1)02-0051-08

一、引言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陆地面积845.98万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占陆地面积的53%,是世界上适于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少数国家之一。巴西是农业大国,咖啡、蔗糖、柑橘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牛肉为第二位,玉米、禽肉居第三。2008年巴西共出口农产品614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其中蔗糖、牛肉、鸡肉、咖啡、橙汁、烟叶的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WTO,2009)。尽管巴西也表现出农业小部门化的特点,但是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率却高于其他产业。就环比增长速度来看,2006-2008年间巴西第一产业平均增长率一直高于二、三产业的平均增长率,成为拉动GDP上升的重要增长点。特别明显的是,2008年GDP比2007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最快为5.8%,二、三产业分别为4.8%和4.3%(IBGE,2009)。2008-2009年,尽管金融危机导致了需求弱、信贷难、物价低等不利因素,但并没有严重冲击到巴西农业。巴西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巴西农产品出口收入的增长超过出口数量的增长。另外,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测算,到2014年巴西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肉类出口国,其中鸡肉出口将会占世界第一,糖类、大豆等产品出口量也将会有明显增长。

巴西农业的发展虽与其优越的自然资源分不开,但是不断增长的农业支持也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巴西政府超过1000亿雷亚尔的农业信贷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对巴西农业支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同样是农业大国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OECD框架下巴西农业支持水平变动分析

(一)OECD农业支持政策分析框架

OECD和WTO分别开发了评估农业支持水平的工具和测度方法,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评估目的不同。WTO方法主要用于国际贸易谈判,而OECD方法评估农业支持水平的目的是进行政策分析和评价。第二,对农业支持政策的界定不同。OECD界定的农业支持政策涵盖了所有的国内以及边境农业支持政策,而WTO所定义的农业支持范围仅仅包括国内支持,排除了如关税和出口补贴等明显对生产和贸易具有扭曲作用的边境支持措施。第三,核心指标的政策范围和分类标准不同。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与综合支持量(AMS)分别是OECD和WTO评估农业支持水平的核心指标。PSE测定的是所有影响农业生产者收益的综合支持水平,而AMS是一个狭窄的概念,仅包含会导致贸易扭曲的国内政策。因此,OECD政策评价方法更能全面反映一国的农业支持情况,不仅体现了国内支持政策和贸易政策的互联性,而且能够很好地为政策分析服务,这也是本文选择OECD政策评价方法研究巴西农业支持水平的原因。

为了监测成员国农业政策变化,OECD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出相应的分析工具并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研究者利用一些综合评价指标对成员国的农业政策变化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有关成果发表在年度报告《OECD国家的农业政策一监测与评价》中。伴随着OECD农业政策的改革,政策评价措施的数量和复杂性显著增加,使得OECD政策措施的分类也在不断变化(李先德等,2005)。最新的政策分类和评价指标体系是在2007年《OECD成员国农业政策监测和评价》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将与农业支持政策相关的支持总量分为三个主要类别: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一般服务支持估计值(GSSE)以及消费者支持估计值(CSE),主要的分析指标及涵义如下:

1、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和生产者支持估计相对值(%PSE)

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是一种按照农户销售价格测算出来的、由农业补贴政策措施产生的、每年从消费者和纳税人那里转移到农业生产者的净现金转移额指标。计算这种转移金额时,不考虑政策措施的性质、目标和它们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收入的影响。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包括基于商品产量的支持、基于投入使用的支付、基于当前的耕作面积以及生产状况的支付(基于当前收益的支付)、基于非当前的耕作面积但以生产状况为基础的支付、基于非当前的耕作面积不基于生产状况的支付、基于非商品标准的支付等。生产者支持估计相对值(%PSE)是PSE的相对数形式,它表示由于农业干预政策的实施对农业生产者提供的转移支付占农业总收入的份额,该相对指标便于进行国际间的比较。

2、一般支持估计值(GSSE)和一般支持估计相对值(%GSSE)

GSSE衡量由于对农业实施一般政策而引起的价值转移。它是针对整个农业部门而不是针对具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支持水平,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农业学校、检验服务、营销与促销等政策支持。%GSSE表示在总的农业支持(TSE)中,一般服务所占的份额,其余是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人的支持。

3、总支持水平估计值(TSE)和总支持水平估计相对值(%TSE)

TSE衡量纳税人和消费者每年提供给农业部门的所有转移支付的总和。由于所有转移支付都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因此%TSE表示的是农业支持占全部GDP的比例。

(二)巴西农业支持水平变动分析

OECD按照2007年对农业支持政策的最新分类标准评估了巴西的农业支持水平。从评估结果上来看,巴西农业支持水平和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

1、农业支持总水平上升较快,但占国民经济的份额仍然较低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制定了“农业优先计划”,巴西政府逐渐摒弃了长期忽视农业的“以农养工”政策,强调“巴西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农牧业”,提高了国家在农业部门的预算开支。2005-2007年相比1995―1997年,巴西的农业总支持水平从13.06亿美元上升到71.06亿美元,增加了58亿美元。农业支持总水平占GDP的份额(%TSE)也从0.17%上升到0.67%(见表1)。但该支持水平仍然低于同期OECD国家1%的平均水平,而且2005-2007年三年间的总支持水平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0.84%下降到2007年的0.54%。

2、从支持总量构成来看,对生产者的支持所占比重最大

从农业支持构成来看,巴西对生产者的支持在总支持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基本上是一般服务支持(GSSE)的3倍。具体来看,生产者支持估计值占总支持估计值的比例从1995―1997年的负值上升到

2005-2007年的71.63%。特别是2003年以后,巴西的农业生产者支持估计占总支持估计的份额几乎持续保持在60%以上。这表明巴西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以及投入品支持政策起到了明显作用,这些政策进一步稳定和增加了对生产者的支持,这与OECD成员国的政策特征是一致的。农业一般服务支持自2005年以来略有下降,2005-2007年在农业总支持中所占份额(%GSSE)的平均水平为25.6%,高于同期OECD成员国20.6%的平均水平,比我国(27.2%)略低一些。

但是从生产者支持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PSE)来看,2005-2007年巴西的%PSE平均为6%,远低于OECD国家26%的平均水平,也比我国9%的水平低。这说明巴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中源于政策支持的部分还比较小。不过也应该看到,巴西已经改变了对农业生产者掠夺的农业政策,生产者获得的政策支持从1995―1997年的-3%上升到2005-2007年的6%(见表2)。

3、对生产者的支持逐渐向基于商品产量的支持政策转变

从表2可以看出,早在1995―1997年,生产者支持接近-17亿美元时,农业投入补贴(基于投入使用的支付)就已经超过15亿美元。2005-2007年间,巴西基于投入使用的补贴达到30亿美元,占生产者支持水平的58.8%。

从表2还可以看出,近年来巴西对生产者的支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由基于投入使用的支付转为基于商品产量的支持,特别是在基于商品产量的支持中强化了市场价格支持政策。相对于2005年,2007年巴西基于商品产量的支持增加到52%,为28亿美元,首次超过投入补贴数量。从市场价格支持来看,由1995―1997年的-47亿美元上升为2005-2007年的21亿美元。

4、一般服务支持中偏好于对基础设施的支持

巴西农业一般服务总量变化不大,支持结构偏重点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巴西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巴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农业一般服务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左右,2005年和2006年达到了70%。由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累积效应,当年投入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发挥作用,巴西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生了长期性促进作用。

另外,研究与开发和农业学校在一般服务支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2005-2007年,这两项在一般服务支持中所占的比例达到28%,表明巴西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三)巴西农业支持政策的总体效果

通过对巴西农业支持政策的评估和分析,可以看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补贴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相比,巴西农业支持的总体水平不高,但近年来政府正逐步加强对农业的重视并优化农业支持政策,特别是在农产品价格支持、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巴西农业的稳步发展。自2002年以来,巴西农产品出口迅速增加,2008年巴西农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8%。同时,1995-2006年间巴西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增加了0.4%,农场数量由480万个上升至520万个。

三、OECD框架下巴西农业支持政策工具变动分析

巴西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政策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就目前来看,农业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实现2008年4月制定的发展计划,即促进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增加就业、降低区域发展不均衡性。宏观农业发展的实施依赖于巴西农业、畜牧和食品供应部(MAPA)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支持政策,如对生产者支持的投人品补贴政策、家庭农业支持政策、价格支持政策等。本部分将在OECD的框架下分析巴西具体支持政策工具的变动。

(一)信贷补贴是主要的投入补贴政策

从OECD政策分析框架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巴西对生产者的支持集中于对商品产量的支持和对投入使用的支持。其中,对于投入使用的支持所采用的主要政策工具是农村信贷补贴。

巴西的农业贷款主要由国家农村信贷体系(SNCR)提供,主要目的是为还没有与市场建立联系并很难获得贷款的小型农业生产者提供固定的、低于市场利率的农业信贷。信贷分为三类:一是营销和储存信贷,主要帮助生产者解决销售资金周转;二是种植信贷(生产信贷),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三是投资信贷,主要用于添置固定资产(李飞等,2007)。2003-2007年,巴西国家农村信贷体系发放信贷总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超过了205亿雷亚尔,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4,2007年比2003年增加2/3左右。一般农户的信贷利率比市场利率要低5-13个百分点,对于那些缺乏竞争力的贫困农户,贷款利率水平为3%~4%,比市场利率低10个百分点以上(见表4)。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影响,巴西在2009-2010年间加大放贷力度,放贷总额达到900亿至1000亿雷亚尔。

另外,国家农村信贷在增加信贷数量和降低信贷利率的基础上,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调整措施,如支持农民通过农机现代化计划购买二手农业机械;通过农业一体化计划提供特殊贷款支持环境保护类项目等。这些措施都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投入的补贴,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除加大信贷补贴外,巴西政府还采取了债务重订计划。由于气候灾害、雷亚尔升值以及虫灾等带来生产成本上升,使很多生产者面临资金困难。2008年,有30%的农业生产者无力偿还部分或所有贷款。针对这种越来越严重的债务问题,政府提出了解决债务问题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减少对过期债务的附加税,给予过期债务的提前偿还折扣,以及削减投资贷款、生产贷款的利率等。这一系列措施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农民解决债务问题,还在于在长期内帮助他们获得贷款。

此外,家庭农业支持计划(PRONAF)是另一项农业支持政策,该计划专门针对缺乏竞争力的家庭农户,以保障其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根据OECD政策分类框架,该计划覆盖生产者支持和一般服务支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贷、教育培训和技术支持三方面措施。为了使PRONAF能够得以更加顺利和广泛的执行,巴西政府在2008年7月1日进行了改革,新规则消除了以前繁杂的贷款申请人分类,而代之以单一的符合规则的家庭农户,极大地简化了贷款程序。2008-2009年,PRONAF提高了农户收入的支持限制水平,并增加了对从事渔业、林业和水产养殖业农民的支持,扩大了支持群体范围。另外,PRONAF还增加了对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生产方式的农户的资助,该计划新增了“食品增产计划”,涵盖玉米、大豆、水稻、木薯、蔬菜、水果和奶制品等食品。由此可以看出,家庭农业支持计划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了中小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这是巴西农业支持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产出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保险体系进一步保证了对生产者的支持

巴西另一项重要的生产者支持手段是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农业保险体系,包括农业保险、畜牧业保

险、水产保险、农村抵押保险、森林保险、农业财产和农产品保险等,分备耕、种植、管理、销售4个阶段进行。保险金额以生产成本为上限。巴西的农业保险计划(PROAGRO)由中央银行独家经营,其他银行只作为,私人部门很少参与。PROAGRO由巴西农业部、财政部、巴西银行等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计划的基金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的投入和参加该计划的农民交纳的少量保险费。农村保险体系主要包括家庭农业保险(SEAF)、作物保险计划(PGS)和农村保险费计划(SPSR)等。

SEAF于2004年8月开始实施,是PROAGRO中最重要的子项目,旨在为小农户提供农业保险。SEAF向参加计划的农户提供保险,确保农户们在遭受30%以上的损害时得到全额赔偿。SEAF还帮助农户们获得种植贷款。2007年,该项目覆盖的农产品种类由5种上升到20种。参加该保险项目的农民数量由2004-2005年的55.3万人上升到2006-2007年的60.2万人,该项目的总赔偿额已达到12.25亿美元。

PGS于2002-2003年开始执行,主要面向加入了SEAF的干旱地区农户和种植非灌溉型主要农作物及棉花的农户。参加该计划的农民只要每人每年缴纳5.5雷亚尔,当他们遭受自然灾害并有超过一半的作物受到损失时,就可以得到550雷亚尔的赔偿。参加该项目的农民从2004-2005年的17.8万人增加到了2006-2007年的34.6万人,通过此计划发放给农民的赔偿金总额由1479万美元上升到9000万美元。

SPSR是为与政府指定保险公司建立合同的农产品商业生产者提供补贴。该计划自2005年起开始执行,其支持价值额已从94万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3131万美元。2005年该项目开始实施时仅包括8类作物,到2006年该项目已覆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所有生产活动。最初的8种作物的保险费比例也由原来的30%~50%上升到40%-60%,每种农产品的最大保险费补贴额已上升至1.5万美元。同时,保险费补贴的年最高额度由1.1万美元上升至8.8万美元,符合条件的生产者可以获得一种以上的保险费补贴。参加农村保险费计划的农田面积已由2005年的6.8万公顷上升至2007年的230万公顷。其中2007年大豆的保费补贴面积占总补贴面积的73%,补贴金额占总补贴金额的47%。

为了增进私人部门在农业保险市场的参与(目前在农村保险费计划项目中只有4个公司注册),政府在2008年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提议,建议用灾难基金来代替农村保险稳定基金。这项计划从农业、畜牧和粮食供应部或者国库中获得经济支持,目的是保护和帮助私人保险公司应对灾难性事件中的经济损失,政府希望这项新措施能够刺激私人保险市场的发展。

(三)对商品产量的支持政策工具多元化

从OECD的政策分析框架的分析结果还可以看出,近年来巴西政府在投入补贴降低的同时,增加了基于商品产量的支持。从具体措施来看,巴西政府制定了多种基于商品产量的生产者支持政策,其中主要有政府最低价收购、公开出售期权合约体系、生产者价格保护计划、产品售空计划、政府采购计划等,各项政策的措施和目标见表5。

从整体来看,尽管巴西政府偏好于对生产者的支持,但巴西的生产者支持政策工具仍然比较少,基本上还是限于投入补贴和价格支持,近几年虽然增加了对生产者当前收益的支持,但是总量很小,最高的2007年也仅有0.95亿美元(见表2),其他按照OECD农业政策标准划分的项目都为零。

(四)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保障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自20世纪80年开始,巴西政府认识到了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巴西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例如大面积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受到了交通和灌溉问题的制约,生产地距离主要市场太远、储存能力和运输业极不发达也是生产者经常面临的问题。因此,巴西政府加大了对仓储、灌溉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对修建仓储和农村灌溉设施的企业提供政府低息优惠贷款。政府投资50亿美元实施“东北部百万公顷灌溉计划”,并优先发展农村交通,以降低农业生产和运输成本(蒋和平等,2007)。此外,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联合在东北部半沙漠地区建立了10个综合开发基地,重点研发热带经济作物,为落后地区的农业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巴西政府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长加速计划(PAC),该计划旨在通过吸引更多的私人投资和提高公共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在该项目中,修复、铺砌、维护和建设高速公路(特别是中西部的高速公路),延伸铁路网(如建设连接南北长2258公里的铁路),加强南里奥格兰德州、巴拉那、圣保罗等重要港口的运输能力等计划都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PAC还制定了15亿美元的公共投资灌溉设施计划、农村供电计划、生物燃料管道铺设计划等,这些措施都直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造血”能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巴西农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自1975年巴西调整农业发展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的干预和调节,注重农业发展开始,巴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注重向农业倾斜,支持水平上升较快。虽然从2005年以后,农业总体支持水平上升速度减缓,但农业的发展速度并没有降低。在巴西各项农业支持政策中,除了通过各种传统方式(价格支持、政府直接购买、优惠信贷)为农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外,巴西农业政策还具有很多特点,如重视对小型农户的支持和帮助、制定有偏重的农业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等。这些特点对于同样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在优化和调整农业政策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对生产者的支持

进入21世纪以来,巴西政府对生产者的支持维持在农业支持总量的2/3以上,制定了各种生产者支持政策,如提供各种农业信贷、以特定价格购买农产品等,保证支农资金的投入,并定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修订。对于农业从业人员众多的中国来说,重视生产者支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二)重视对中小农户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支持

巴西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时,特别注重对中小农户的保护和支持。通过设立和制定各种特殊的、针对性的政策和计划对处于弱势的中小农场和家庭农户提供补贴和贷款,保证其收入和发展。不仅几乎每项计划中都有针对中小农户的子项目,如农业家庭价格保护计划、家庭农业支持计划、家庭农业保险等,也有针对中小农户的特别条款。这些措施确保了中小农户的基本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抑制农村人口过快地向大城市流动,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对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注重农民增收、保障农村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制定农业政策时,要注重针对中小农户的政策,提出更加具体的、适应中小农户发展的措施,保护他们的权益。

(三)增加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由于认识到基础设施是经济能否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巴西政府拨出巨额资金并通过合资和引进外资的形式,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巴西在全国建立各类仓储、运输设施,并鼓励私人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并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2007年,巴西的基础设施投入占一般支持的69.01%,占总支持估计值的15.6%,而同年中国的基础设施投入占一般支持的比例仅为30.68%,占总支持估计值的比重为8.32%,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上,我国与巴西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在制定政策时,应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农业综合开发奠定基础。

(四)强化对应用新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支持

巴西政府重视现代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努力推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设立专门的农业科研机构,提供专项基金,支持、鼓励和开发新的农业科技产品,而且还制定特殊的政策,给从事高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者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如增加生物燃料生产贷款,对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生产方式的农户提供补贴等,以鼓励其进一步发展。我国在注重传统农业发展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在农产品中的应用率,鼓励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蒋和平,宋莉莉,2007,巴西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及其借鉴和启示[J],科技与经济(4):40-43.

第8篇

(一)发展策略与模式。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台湾农业由于受到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农业开始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国际农产品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等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调整农业结构,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同时,台湾城市居民的意识和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度提高,对农产品食品的安全性要求提高;在这背景下,从以产品为主发展农业服务业,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农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现阶段,台湾都市农业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都市农业。其形态多,规模大,分布广,已全面普及。

台湾于1994年开始推动“都市农业计划”,主要着眼于辅导大都市近郊的市民农园及花卉公园,使地价偏高的都市农地有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台湾都市农业从市民农园衍生出教育农园、银发族农园及景观农业等项目。台湾都市农业的模式可以归为四种基本类型:

1、产品消费型都市农业。主要是指在满足都市居民更高更新农产品消费需求的现代化农业,即借助现代科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对农产品实施品质更新与功能改造,使之更好地满足都市居民健康生活的需要,或以获取无污染的农产品为消费需要。

2、休闲观光型都市农业。上世纪70年代休闲农业发端于苗栗大湖,并于1984年成立“发展观光农园示范计划”进行政策性辅导。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1990年“农委会”制订农渔山村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园规划。2000年,依据台湾新修订通过的《农业发展条例》,正式将“休闲农业”列入台湾重要农业发展政策。

3、市民农园。1989年,台北市农会积极规划推动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指经营者利用都市地区及其近郊的农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承租耕种,以自给为目的,同时可让市民享受农耕乐趣,体验田园生活。1994年农委会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光驱计划”扩大试办市民农园,到1998年底,台湾已设置58处市民农园,都属于农耕体验型市民农园。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区。从经营主体看,台北市均由农民将农地直接分块出租给市民,而中南部地区则大多由农会管理或由承租户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从发展趋势看,有些市民农园与观光果园、花圃结合起来,向多元化经营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茗、或游赏、或教育、或休闲,皆可依个人兴趣而自由选择。与观光农园相对,市民农园是由城市市民利用平时业余时间经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台湾市民农园的规划建设远没有其它园区形态发展好。

4、教育农园。是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之场所、教案和解说员。游客在此参与农业、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尤其为城市的青少年了解自然、认识社会、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创造了条件。如在场区规划设置多项深具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的设施,如DIY才艺教室、亲子戏水区、浪漫花屋、各类植物生态标本区等。如规划建设了全亚洲最大的蝴蝶生态馆及甲虫生态馆,是一处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学习的园区。

(二)成功经验。

台湾都市农业成为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目前,台湾的都市农业处于普及阶段,也积累了不少的有益经验:

(1)研究与规划扶持并举。各级部门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都市农业的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引导。政策支持是主要推力之一。早在1983年,台湾农政部门就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支持。1992年12月,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办理示范性的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其间,台湾积极推动“三生”农业政策,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台湾都市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台湾“农委会”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台湾从上到下形成了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联系。同时,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如2005年台湾休闲农业的研究主题分别为服务人员人格特质、服务态度与服务行为关系研究;经营模式研究;园艺治疗活动对于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的研究;台中县新社乡休闲农园规划建置研究;旅游商品特色研究;养生农业园区建置模式研究等。

(2)台湾的都市农业获得了科技与金融的有力支持。都市农业是技术与资本密集的“科技化”精致农业。一方面,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近年来持续增加农业科技研发之投资与人才培育。健全农业推广体系,搞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农业科技研发重点为:生物科技研发与运用、发展优质农业科技、加强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与信息、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科技等;另一方面,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是台湾都市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都市农业是一种集中高投入、综合高产出的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资金支持上,台湾当局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有力的金融支持,而且还积极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对都市农业进行投资,扩大资金的来源,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3)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游憩地的发展跳出了以往规模经济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园区”概念,被赋予了具有地方意义的 community( 社区)的理念,而不再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这是台湾发展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也是走在世界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前列的重要原因。这与大陆目前很多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过多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片面追求产值形成鲜明对比,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我们的农业旅游景点理应成为工作的重要部分。

(4)台湾农政单位大力辅导农业产销班的设立,发挥农会的积极作用,培育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目前已有花卉、蔬菜、水果、特用作物、畜禽及养殖渔业的21种产品产销班约七千班,参加农民达14万人,对于促进农业经营企业化甚有帮助。健全农产运销体系。台湾在主要生产地及大都市(消费地)设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花卉市场及鱼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亦不断充实各种设施,并推动业务计算机化与自动化。农会组织是台湾农业体系运转的主要载体。农会业务部门在乡镇一般设置信用部、供销部、保险部、推广股、会计股、会务等。农会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农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其中,主要是提供金融、保险、农产品的运销和技术推广服务。把分散的小生产与统一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5)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台湾都市农业的发展因地制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来发展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如台北的市民农园,台南水上绿色隧道――四草生态文化园区,信义乡农会酒庄、南投水水世界生态漂移式水培系统等。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优质、高产、高效”的都市农业为重点,这些都是颇有价值的经营策略与管理方法。

(6)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台湾对农业职业教育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采用多种渠道培养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打造都市区域农业品牌。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开发更多的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城郊的一些地方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辖区内的特色,打造区域农业品牌。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力度。台湾“农委会”为鼓励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人们正确选择优质的休闲农场,特委托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按照“2005年度台湾休闲农业服务品质提升计划――休闲农场评鉴、认证与辅导计划”,进行优良休闲农场之评选及甄选工作,并编印优良休闲农场服务宣传手册,加强对园区建设的规划和检查评证。农委会与休闲农业学会合作推动了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的检查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

(三)存在的问题。

台湾的都市农业依靠都市的强大经济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以及消费市场,既充满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少问题:1、由于台湾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很快,存在一些隐患:一是无法构成全年经营,观光游客中八成集中在周末或周日;二是过于偏向观光,使设施过于人工化,活动过于商业化。休闲农场似乎成为无所不包的游乐场地,成为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而往往缺少了“乡土性”。台湾目前的休闲农场发展蓬勃,多数为中小型休闲游乐区,除有少数符合当地生态园区(例如观光鳟鱼场、蝴蝶生态园区)之外,一些经营者过于偏向观光游乐开发,把市民的农园搞得雷同于人工游乐园,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初衷,多数皆为都市娱乐生活的再延伸,也没有真正结合农业用意,无法满足人们对自然田野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保育认知的教育需求。2、休闲农场同构型高,台湾休闲农场从南到北全部休闲农场的属性过度雷同,导致目前休闲农场发展的混乱,业者在法规并未明确规范之下,各自摸索发展、土法炼钢,偶而相互观摩,时间长久下来就造成同构型过高现象。3、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从台湾休闲农场呈现的上述隐患看,园区特色不突出,缺乏吸引力,不充分发展区位、资源和市场条件、盲目兴建,使一些观光农业园出现大同小异,造成经营效果不好,这也是当局的规划管理功能未适时彰显而造成的结果。4、都市农业特别是市民农园的管理法规还不健全,盈余分配、权力义务分担等问题尚未理顺。另外,目前台湾设施农业及有机农业的生产尚不多,未来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台湾都市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劳动力剧减的困境,这是因为农业劳动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还不如二、三产业,影响青年人务农积极性。这是个老问题,但只有靠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现代农业的社会地位和减轻劳动强度及提高生产效益,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都市农业的劳动力,使都市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5、农会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农会的监督不完善,造成农会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

二、借鉴与启示

1、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加快都市农业发展。

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开拓思路。一是改变农业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面,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城市不应该是一个“无农”或“有农无业”的都市。越来越大的都市,需要绿、新鲜空气等的优良生活环境,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屏障。二是通过完善科技、认证、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平台,构架起大中城市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三是就业功能,使农产品供应链连接起各行各业,这不仅可为未来的都市农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因此,规划未来都市形态,都市农业是一个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大陆的现实来看,平衡农业和城市用地关系、保护城市发展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提供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域间和产业间转移应该是都市农业实施的主要议题。同时必须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媒体宣传都市农业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引起对都市农业的更广泛的关注,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和农地对环境的贡献价值。

2、发展以企业和合作组织为主的多样化组织形式,促进都市农业物流发展,开拓农产品市场。

企业和合作组织均是整合地方资源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企业和协会合作组织有利于解决目前大陆农民对市场信息失灵的问题。随着都市农业与城市经济系统的不断融合,农业产品生产和服务业需要专门化和专业化。台湾在这一方面取得了经验。台湾的都市农业已走上现代化和专业化,这不仅表现为采用先进的技术增加农产品产值,更深层的意义是都市农业发展已走向了产业化的道路,快速有效地把都市农业融入到城市经济体系之中去。所以,大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以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科技服务为主的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和完善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此外,台湾相当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提高农民进入产业链的机会。而农业物流可以说是大陆农业走向市场最为欠缺的一环。今后应借助城市发展起来的快速交通体系,依托已有的城市发展水平,也可以通过农业协会,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大大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延伸农产品、特别是保鲜品的可达性和科技性。在配合其它技术手段,如冷冻技术等,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有可能服务整个区域或更大的地区。完善物流体系的建立,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实现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构筑起符合都市农业特点的多层次市场、流通体系。

3、都市农业发展需要倡导与扶持。

至今,大陆尚无一个权威的主管部门来统管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规范和扶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也不大重视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今后,城市规划的制定与推行过程中要重视都市农业的作用,充分发挥政策资源引导、扶持与规范的作用。

(1)在政策上,都市农业作为一种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象,在政策上必须要与城市协调发展,指导政策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要将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作为都市农业政策投入的方向。

(2)在服务与管理上,都市农业是需要有计划地加以保护的农业,对都市农业要服务和管理到位。提高都市农业效益,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要在经营体制上不断创新,发展规模化经营和工厂化经营,从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和经济政策看,如对都市农业弃之不管,都市农业则随时有可能从都市中消失。所以,为了保证都市农业可持续地发展,就需对都市农业采取有计划的保护,才能避免都市农业成为过渡性的、夕阳农业的厄运,创造新的都市农业形态,使都市农业成为充满魅力的产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服务,都市农业发展就会因难重重、步履维艰。

(3)金融支持。都市农业是一种集中高投入、综合高产出、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的产业,投资大,周期长,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目前,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必须对都市农业的发展给予有力的金融支持。在资金上,制定振兴都市农业的举措(如低息融资、资助),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4)法律支持,都市农业的法制法规建设还是处于真空状态。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都市农业发展相联系的法律法规,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4、根据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准确定位。

大陆地域辽阔、地区背景迥异,农业生产就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大城市之间在选择发展都市农业的方式和重点上理应有所不同。应根据各地的资源,区位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应加强综合研究,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采取不同发展模式。如对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可以发展如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对于一般地区则需要以生物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为主,提升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使都市农业与城市经济体系融为一体,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台湾都市农业的多种经营模式看,应转换经营模式,一是要改善种植业的内容和结构。二是整合各区域间农业发展战略。针对各地区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的资源禀赋情况,突出优势,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5、切实加强农业科研和教育。

从台湾的经验看,台湾十分重视对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尤其关注农产品的品质、食物的安全性生产,制定了新的农业科技开发目标,旨在推进提高作物品质与省力、稳定的种植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开发研究。目前,总体上说,大陆都市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当前我们应淘汰落后的传统技术,引进实用的高新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都市农业向高科技型经济过渡。应该重点加强农业教育,其主要方式有:一是开展职业培训,人力资源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策略,教育训练则是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快对都市农业生产者知识性、技能性培训的力度,培养骨干农民和一批农业企业家,资助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二是开展全民教育。充实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有关农业的内容,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体验农业的机会,使其加深对农业的理解与关心。

综上所述,都市农业满足了城市对环境、资源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都市农业为城市和乡村空间合理配置,多功能、多尺度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加强城市和乡村交流、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年来,台湾的都市农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休闲农业的规划、融资、经营与管理诸方面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为大陆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两岸应加强都市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我们建设都市农业应充分注意台湾走过的弯路,在制定都市发展规划时明确都市农业、绿地的重要位置,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使都市和农业共生存、同繁荣。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场所,使城市居民能重新体验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带动新农村的建设。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

注释:

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 加工企业 税收筹划策略

从具体操作上看,农产品加工行业是维护农民的收入、区域性经济前进和促进城乡二元化结构的重要奠基石,也是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前进的条件。然而,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前进也受到了许多层面的影响作用,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税收筹划策略了。在目前严峻的状况下,需要提高对农产品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的探讨,推动农产品行业的发展。

一、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就现在而言,农产品加工行业已逐渐变成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发展的最为迅速、数目最大的行业,对三农经济的推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不同层次的财政单位之间都在扩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资执行力,对满足要求和条件的农产品加工的公司实施技改贷款以及财政方面的补贴。对新建立的农产品加工公司,有效合理的实施税收政策补助和帮助。不管是哪一种所有制与经营方式的农产品加工公司,都应该给三农起到推动作用,给农民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优惠,相关的政府单位需要从财政、金融和税收等层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中,要全方位实施和帮助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不同部门之间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是投入了较多的金额和相关技术技能,税收层面表现的较为凸显。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相较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来看,主要是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初级阶段的税收筹划,另一个是实际生产中的税收筹划。如下所示: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初级阶段的税收筹划

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要贯穿在企业的整个过程当中。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初级建设阶段,需要把纳税这方面的因素当作是企业设立中的一个关键作用,对农产品公司的方式、地址、运营管理的内容和营销方式等实施全方位而又系统的选用,所以,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完全是属于主动的行为,纳税筹划也应该具有较大的空间。农产品加工公司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其整体结构,对业务单元以及纳税人类别实施正确的选择,在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筹划中需要适当的采取正确的税收筹划方案。

首先,准确合理地明确出企业的整体构造。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得知,当某样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原材料生产农场时,可以对农产品实施加工,则这个加工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构造实施科学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下,可以把企业加工厂和农场单独的进行分开,这样既可以高效地降低加工企业的纳税金额,节约现金流量,比如:小麦、水稻等自己生产、自身销售和未通过加工的农产品,只要满足目前农业产品的条件,就可以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并且在增值税上为零。相较于面粉加工厂来说,其购买进入的小麦一般是要严格依据购买的实际量实施核算,依据13%的进项税进行采购。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上的效益而言,企业经内部结构的调节和税收筹划后,可以根据增值税的相关规定实施交税,面粉加工厂也可以收取进项税额以后得到的企业可免缴的税费,从具体上看也能够合理地使得现金流有所节约。

其次,准确地挑选企业发展的类别。当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营和发展范围较小时,这个时候的风险性是比较低的,可以采用合伙或个体运营的发展形式,这样能够合理地达成降低缴税的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尽管合伙企业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然而企业是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样又可以节约出一部分的开支费用。

最后,对企业的模块进行区分。相较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需要从本身的生产运营情况中进行,对个案实施比较,最为关键的是,应用好企业购买中免税的百分之十三进行税率抵扣,与此同时,还需要重视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农产品的免征增值税方法的科学运用,进而达成科学避税的目的。在具体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知道,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其业务会相较来说较为繁琐,各个项目的税率都面临着相应的区别,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当对这样的税率项目实施科学合理的区分,并尽快地从业务中寻找到低税免税项目,且把这些实施科学的划分。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的税收筹划策略

为了更为有效合理地表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的税收筹划策略,在这里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本身的特殊性为典型的案例,来分析材料采购和农产品生产中的纳税筹划策略。

第一,采购中的纳税策划策略。通常来看,农产品为原料实施生产管理的纳税人企业,在购买农产品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选用的采购对象。通常来看,纳税企业在对农产品实施购买中,纳税人和农产品的制造者间的采购税收额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纳税筹划的范围挑选余地随之加大了。而企业高层会觉得向一般的纳税人进行材料购买,就可以得到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就能够最大水平上抵扣费用了,因此企业向一般的纳税人实施购买货物时,需要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中的规定,万一购买的是免税农业产品,就能够抵扣进项税额,通常都依据采购的价格的13%扣除率核算。

第二,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纳税筹划。在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物流运输过程中,务必要重视纳税筹划等方面的问题。要对运输行业实施全方位的思考和挑选。通常纳税人购买产品的过程中,关乎到运输的开支,而依据目前的增值税暂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采购材料和商品都是获得国营民航、公路铁路或水上运输企业所发行相关的货票,通常依据运费和设立基金的11%来扣除进项税费。在这个基础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选用运输行业中,务必要把11%的进项税费扣除在思考的范围之内,并且企业需要选用能够得到的合法抵扣运输发票的相关企业实施产品的货物传输。运输方式和办法选用层面。通常纳税人在产品购买和运输中,需要建立相关的专属单位为其办理运输业务,与此同时,也能够委托相关的运输企业实施外购。相较之下,前者在运输中能够合理高效地扣除运输外购产品的进项税额,后者运输服务可以依据发票上的运费和建立基金的11%对进项税额实施扣除。因此,假如企业的规模范围较小、运输经费较低时,外购运输的形式就可以较轻的减免税务。如果企业规模范围较大,可采用自营的运输形式,这样能够合理减免税务。

第三,在具体的生产管理中的纳税筹划。相较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来看,生产管理最根本的就是经济活动,然而也是内含许多纳税筹划机会的。如企业可以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科研投入,不仅提高了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还可以利用税法优惠政策,抵减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税收优惠政策把初加工与深加工进行分离,在深加工产品进项税额有保障的情况下,初加工产品收入还可以免征所得税。

第四,销售环节的税收筹划。首先,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率筹划。当企业销售自产产品时,可以免征增值税,销售初加工产品时,可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销售深加工产品时,需要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所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情况,通过调节生产经营,使之符合低税率征收条件。其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通过转移定价法进行税率筹划。所谓转移定价是指通过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产品交易和劳务供应时利用定价机制,进行利润均摊或转移,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但是转移价格必须公允,否则税务机关有权进行核定征收。最后,当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可以选择不同的组织模式来进行税收筹划。企业可以通过把一个规模大的公司,分拆为一个一般纳税人与一个小规模公司,把不能享受农业优惠政策的业务放到小规模公司,使之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规定,进而享受税收优惠。两个企业在进行交易时,可以通过税负转嫁的方法,提高免税企业利润,降低纳税企业利润,达到企业少交税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产品加工企业纳税筹划相较于企业经济利益的达成和发展是具有推动的作用的,通过初级阶段的税收筹划,主要是从准确合理地明确出企业的整体构造、挑选企业发展的类别以及对企业的业单元进行区分,而且从实际生产中的税收筹划,分别从采购、具体的生产管理以及采购和销售中进行纳税筹划,提高思想上的关注、筹划形式和办法革新,这样才可确保企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凤.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浅探[J].山东青年,2010

第10篇

[关键词] 海南省休闲农业;台湾省经验借鉴;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激烈竞争,以及国际农产品的迅猛冲击,导致台湾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益少,台湾农业发展逐渐面临着衰退和萎缩。一种能够加快农业转型,改善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促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的新的农业经营型态——休闲农业便成为台湾农民与农政单位极力突破困境的不二选择。台湾休闲农业由于起步较早,经过将近40余年的发展,走过创立期、成长期,已经步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发展方向与目标、政策与措施、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供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领导,积极支持

1.组织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就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模式,休闲农业发展计划的审查与核定、计划内容、经费配置、推动方式均由农业主管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导,“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专门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台湾休闲农业从“农委会”、“农林厅”,直到基层农会都有专人负责。台湾农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休闲农业的规划和行动、管理和咨询,并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并不失时机地出台各种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

2.资金支持。台湾当局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配套部分资金。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建设,经费一般用于修建通达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宣等。

3.服务提升。除了组织保障和资金扶持之外,台湾当局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一是组织各种类型的辅导班、研讨会,开展培训;二是组团前往发达国家参观考察;三是聘请研究单位帮助农园规划,指导建设。除了出国考察外,其它各项活动均由政府组织和资助。

(二)强调规划,重视研究

1.强调规划。为了防止休闲农业背离农业本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和休闲农业区建设规划。台湾“农委会”研订了“发展休闲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综合农业规划之中。台湾从省到市、县、区、乡镇,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休闲农业规划管理格局。除了主管部门对当地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规划布局以外,一般农园和农户自身也有近、中、远期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休闲农业后期的发展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重视研究。休闲农业的综合特征以及多样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机构的协助与扶持。台湾相关部门机构在做好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会根据休闲农业产业需求,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诸如经营模式研究、服务态度与服务行为关系研究、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农园规划建置研究等。目前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专家以及不少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人员都与当地的休闲农企联系密切,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对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三)健全法规,规范管理

1.健全法规。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台湾“农委会”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农业发展条例”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规划、登记及运营,均须遵循相关法律规定。

2.规范管理。“农委会”作为台湾农业最高管理部门,负责休闲农业行业管理标准的制定,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当地休闲农企进行审查评估与考核管理,确保休闲农场、农园或是民俗村落都能够依法运营,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障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增强盈利能力。

(四)培植专才,创新经营

1.培植专才。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台湾当局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才培养,致力培植专业团队,从市场定位、价值分析、项目策划、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台湾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台湾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休闲农业专业,其中有5所大学在企业管理系设了休闲农业专业,有十余所大学在旅游系统设立了休闲农业专业,积极培养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2.创新经营。把农产品不当农产品看待,而当成体验品,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最大特点。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农渔特产,创新经营,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大力开展网络宣传促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横向联合。第三,开发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休闲农业品位。

三、台湾经验对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琼台两地同属岛屿型经济,在地理气候、土地面积、农业资源和人文习俗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两岸三通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使休闲农业成为两地合作的焦点,台湾的经验结合海南的资源,两地休闲农业合作和发展前途光明。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规划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规划。借鉴台湾经验,由政府牵头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列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细化目标、强化责任,形成“主要领导决策部署,分管领导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配合实施,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虽然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但海南休闲农业以民营企业家、农民自主开发为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任由经营者盲目的投资与开发。海南要把加强规划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规划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海南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衔接,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

(二)创新发展机制,规范行业管理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借鉴台湾发展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投资融资、农民参与四个方面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保障、促进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体系。

海南目前还没有休闲农业专项法规和行业标准,整个行业的发展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容易导致无序竞争甚至损害游客利益。因此,海南迫切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台湾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强制规划项目,严格审批制度,设立准入门槛。台湾采取的进行先期发展指导,以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两种不同的准入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并伴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进行相应的法规修正,以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模式等这些做法都值得海南参考借鉴。

(三)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扶持

海南各相关部门需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休闲农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乡镇企业治乱减负有关政策,从严查处“三乱”行为,依法保护休闲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银信部门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重点,完善有关政策,适当放宽信贷条件,增加信贷额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休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及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指导和服务。大力加强休闲农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休闲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海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支持和引导好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制定创业优惠政策、培育市场氛围、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安排项目等方面。

(四)突出产品特色,开发精品线路

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竞争中的关键要素。海南在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经验的基础上要突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能照搬全抄。海南休闲农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依托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如热带特色、海洋文化、热带雨林景观、温泉景区、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地方文化和黎苗风情等特色,以海南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

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台湾有针对性地开发休闲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如:自驾旅游、青年旅游、校外教学之旅、银发族养生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等。海南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主题和精品线路,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五)实施人才战略,促进相互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而作为一个教育相对滞后的省份,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限制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海南目前仅有海南大学开设“观光农业”专业。因此,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既是相关企业的紧迫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各大科研院所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力度的项目。海南应当学习台湾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琼台两岛文化传统背景大体相同,自然资源相近,农业形态相似,经济互补性强,休闲农业合作潜力巨大。把台湾的发展理念、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特色方面的优势,同海南的劳动力、土地、市场、自然资源等优势结合起来,可推动两岸休闲农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琼台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免税”的政策优势,开发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打造无障碍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区。当然,海南在借鉴台湾经验的同时必须要突出海南当地特色,不能照搬全抄。

四、结束语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与台湾的农业合作。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由此可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将是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张健.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88-291

[2]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8):16-20

[3]彭溢,车轮.台湾“金点子”破解我省休闲农业突围“密码”[N].黑龙江日报,2009-08-14

第11篇

张立

当前,农村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农业和农村才有出路,才能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了基层乡镇政府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笔者就乡镇政府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谈一些粗浅认识。<br>一、制定规划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br>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xx全面分析农业和农村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个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考虑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的全局,是要进行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为顺利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作为乡镇政府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更新观念,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做好规划。规划主要是包括结构调整计划、方针和政策,资源开发、技术改进和智力开发等方案,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规划要按照适应市尝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把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防止生搬硬套,盲目蛮干。就三都县而言,各乡镇就该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1+1”产业结构的抓好调整,可以采劝竹业+优质果蔬”、“竹业+辣椒”方式等等,依据乡镇的实际情况来作好规划。农业生产结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压缩不适销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就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而言,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调整中既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这一切,都需要乡镇政府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科学规划,组织实施,指导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推进。<br>二、市场为中心,加强宣传引导<br>作为乡镇政府,要懂得用市场的方法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彻底改变一切由政府包揽计划和行政命令调整的习惯做法,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农民这个主体在结构调整中既是实施者,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调什么、怎么调的最终决定权应当掌握在农民手中,由农民自己作主,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不能搞一刀切、瞎指挥,更不能强迫命令,层层压指标,强迫农民种这个不种那个。这是进行结构调整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切不可背离。但是,强调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等于说政府部门可以无所作为,甩手不管。相反,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在结构调整中的责任重大,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工作,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经济结构调整中来,从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使广大农民能充分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既是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农村工作中一条不可违反的原则。乡镇政府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同时要制定支持和推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当前,应加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引导。<br>1、保护粮食生产能力<br>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也是结构调整的基础,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认真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禁乱占耕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行粮食收购优惠优价政策,进一步拉开品种、质量差价,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br>2、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br>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乡镇政府应当搞好规划,制定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是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在多层次加工转化中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优质名牌产品;二是要调整各项农业建设资金的投资方向和建设重点,加大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加工和转化的力度,金融机构应合理贷款结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三是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xx率,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产品进项抵扣率,并对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在关税和xx上给予优惠;四是要重点扶持有基储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基础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尝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br>3、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br>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首先,加快发展产地批发市常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完善设施,规范发展。其次,坚持和完善多渠道流通形式。要坚持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在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购销队伍等渠道的重要作用,积极扶持各类农产品流通的中介组织,发挥它们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再者,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动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建设,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宽松的环境条件吸纳更多的市场经营者。同时,要健全市场法规,维护市场秩序,反对封锁和垄断,使参与农副产品交易的各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可得,公平竞争,尽快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从而保证农副产品能够有序、合理的流通。<br>4、促进农业科技进步<br>科学

第12篇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第13篇

作为奠基之年讨论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两会,其各项议题和方针政策势必围绕规划的方方面面而展开。从目前来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主线,而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等将是“十二五”深化改革的方向。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转型的集中推进期,必将会推动A股市场产生一批新蓝筹,为A股市场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看点一:农业政策红利最足

“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历来都在政府报告中用相当的笔墨提及。由于过去一年中,农产品价格上升、干旱频发以及全球性的食品价格高企,预计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将相对2005-2010年有所上升,而中央直接对“三农”的投入有望以较快速度增长。由于农业基础性行业的地位,市场的变化往往只是影响农业的一部分原因,农业政策历来也成为影响农业行业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一个重要因素。“十二五”规划的一大特色是将现代农业从整个产业体系中独立出来,另辟一章并将之放在其他产业规划之前,足见中央对农业的重视。

农业政策的看点有望体现在政府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增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进和农业企业支持这四个方面。从具体政策措施上,预计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中央对于农业的投入将大幅增加,保障粮食生产,完善农业基础建设和水利设施有望成为投入主要方向;第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将再次强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有望上调;第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良种培育可能将成为2011年新的工作重点;第四,推进农业产业经营,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有望成为新的发展目标。

农业现代化、水利建设将成为新的工作侧重点。2010年不断创新高的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薄弱形成了政府执政过程的问题。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成为过去一年农业政策的主要针对方向。在今年两会中,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成为新的工作侧重点。

农村水利建设将提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巨大;政府“一号文件”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建设,确保了政策支持力度;最近中国大面积的干旱,粮食通胀预期加剧,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决心。2011-2015年农村水利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3万亿元,年复合增速20%,比过去十年平均加速10个百分点。根据政府2011年“一号文件”,未来五年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将增加4000万亩。综合考虑到补充历史欠账、对已有有效灌溉面积的维护,农村水利投资力度在未来几年将明显加大。

从过去一年中国“三农”所经历的问题和政府对于“三农”的工作思路来看,鼓励粮食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地位将显著提高。国务院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对于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种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层面,将加快国内种业的整合力度,我们估计国家会从投入、门槛、资源分配等方面进一步出台扶持种业做大做强的相关政策,最有益于育繁推一体化的行业龙头公司如登海、隆平、敦煌、丰乐、德农等。由于劳动力成本提升、气候等原因,国内粮食价格稳步上涨的趋势已经形成,种子行业正经历黄金发展期。另外,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政策对于粮食种植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补贴的增加也有望带来农机、化肥和农药板块的投资机会。

看点二:新兴产业转型之中流砥柱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兴产业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未来,是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关键,其成长性要远高于传统产业,未来经济增长的增量部分和推动力来自于新兴产业的发展。

由发改委牵头草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在两会期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然后将根据该规划的定稿指导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条款制定。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以如何完善法律和政策、如何培育市场等作为主要内容,其中有望在财税金融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包括所得税减免、产品补贴、增值税抵扣、政府优先采购、国家科研经费支持、吸引人才的政策、金融支持等。

2011年新兴产业政策将进入实质性推进的阶段,未来会出台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如果国家出台税收减免等重大优惠措施,主业占收入比重比较大的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将大大受益,无论是企业长期业绩和短期市场表现都会有所体现。

从新兴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推进的层次来看,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分“三步走”: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第三阶段,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支柱型战略新兴产业将是两会讨论的热点,预计更为详细的细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这4个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在两会以后,加速制定,在年内出台。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发展规划包括航空装备工业、卫星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业等几大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已形成基本框架。在工信部牵头制定的4个规划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最有可能率先出台。

不同的新兴产业的成长性不

同,未来发展的受益顺序和产业链各环节竞争格局不同,需要区别对待。相对高的估值水平需要在确定性的业绩成长下才具备投资价值,概念性的板块整体炒作在2011年业绩曝光时会逐步趋于收敛,未来会转向具有实质性业绩增长的新兴产业公司。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影响未来中国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政策。而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规模扩张速度一定会远大于传统产业,从而才能够不断提高在GDP中的比重。而新兴产业中也必将产生具有技术优势、快速增长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增长速度和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一定会大大超出传统产业中的企业。所以,紧随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脉络,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必然选择。其中,洁煤技术、智能电网、工业电机节能、合同能源管理、三网融合、物联网、生物制药、生物育种、大飞机制造、数控机床、高铁、海洋工程设备、核电、核电材料、显示材料、化工新材料、锂电池等领域值得看好。

看点三:大消费体制改革契机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将以内需为主,最终体现为消费率提升和内需消费市场的活跃。与此配套,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相应社保、医疗等方面的新政出台又会进一步印证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在具体政策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或将从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宏观经济稳定向好的背景下,消费市场将出现整体的消费升级和部分区域快速发展的格局。

个税调整将为收入分配改革启幕。就个人所得税而言,中国的税率处于较高水平。而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近期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目前的个税起征点显得较低。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认为,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并相应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完善社会保障以保障房建设为突破口。保障房建设是当前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对抗高房价的工具,更是关系到解决民生居住问题以及城镇化的重点工程。2011年全国保障房拟建1000万套,较去年增长72%,在2月末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各地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以保证年内完成任务。近期温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将达到3600万套。可以预期,在未来五年内,诸如此类更多的惠民政策将会加速出台。一个健全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制度也可能会加速推进。从全国各地方级别的两会来看,弱化GDP增速、提高居民收入以及保障房建设等具体指标充分反映了国家财政正在向民生倾斜。这意味着国内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建材、家电、汽车以及零售等消费行业有望受到持续的积极影响。

第14篇

关键词 农业休闲园;实例;中小型园区;游赏项目;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67-02

在实践中接触到大量被归纳为小中型园区、占地面积在13.33 hm2以下的农业休闲园区。为了保证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能容纳更多游客,提供足够休闲娱乐活动,游赏项目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结合规划案例对此作一些探索讨论。

1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特点与相应游赏规划难点

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必须针对小中型休闲园区的共性特点和问题考虑园区的游赏项目规划。园区特点与相应游赏项目规划策略对应关系见表1。

2 规划实例

2.1 园区基本情况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现状共性为都是面积不大的山地农业休闲园区,占地面积(龙泉山庄计核心区面积,不计飞地果园面积)在6.67~13.33 hm2间;距离福州主城区行车时间均为1 h左右,道路交通较为方便;园区地形地貌均为沟谷相间的南方丘陵山地;周边山地自然环境景观美感度尚可,但不出众。园区之间又各有区别。

2.1.1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的最大特点是拥有自有温泉井一口。大樟溪支流横贯园区,将园区分为2个部分,溪流以南为平地,以北为山地。已建成投入的设施与项目较多,已建成温泉泳池、独栋温泉度假木屋、小型2层度假宾馆及其他温泉池及配套设施、停车场、农家乐餐厅。已投资近1 000万元,经济效益稳定,客户群不断发展,具有一定知名度,后续投资意向强烈[1-2]。

2.1.2 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园地地形主要为一片顺山势而下的沟谷山地及谷边田地,一条无名小溪顺山谷纵贯整个园区,自然山地景观较好。园区入口至度假屋之间人工景观营造较为精致;园地种植中草药、果树,还有一些半野生状态茶叶;已建成设施有陈列活动室2栋及2层度假小屋1座。已投资数百万元,略有客户及经济效益,有后续投资计划,但方向不够清晰,资金压力较大。

2.1.3 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地形为紧靠水库的平缓山谷梯田,水库库面水域面积约3.33 hm2。田地原种植水稻和蔬菜,水库有多年投放的草鱼、鲢鱼等淡水鱼类,大小不一。休闲设施建设几近空白。进行部分前期投入,资源利用方向不明确,资金压力大[3-4]。

2.2 对应资源因素的游赏项目规划

在对园区基础条件分析之后,针对各个园区自身实际情况,发现重点、特色资源,量身定做为其规划游赏项目与设施,既开展普遍性的共性项目,又发展其优势游赏项目。

2.2.1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①交通因素:外部交通方便,有大量过境公共交通,园区结构紧凑,有一定空余土地。交通规划策略:修建园区停车场,争取设立过境公共交通站点,开通园区公交专线等。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周边休闲气氛浓郁,夏季客源充足,但园区夏季吸引力稍差。自身温泉特色带来大量冬季客源。住宿设施规划策略:温泉休闲服务结合住宿服务,目前中低档为主,住宿配套设施需要达到一定体量、数量,未来发展以中高档温泉休闲山庄形式为主。③农业资源因素:核心区种植面积小,飞地果园距离偏远。农业资源开发策略:核心区作为园区景观地和生态保护地保留,少量产品作为赠品和农家乐餐厅材料使用。不单独开发农业休闲项目。④自然资源因素:自然景观一般,但拥有温泉资源,是园区休闲开发的重点。自然资源开发策略:围绕温泉资源开展层级开发,从普通温泉洗浴,到温泉保健再进一步发展为总体的温泉休闲度假;扩展周边休闲项目,如休闲屋配套的温泉加温小温室,进行反季节花卉、蔬菜种植栽培等,既可成为独特景观,又提供旅游商品。⑤园区总体游赏产业链开发思路:围绕温泉资源开发,配套餐饮、住宿、运动健身、保健和旅游商品销售项目与服务,深度开发会议、聚会旅游等,创造较好经济效益。

2.2.2 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①交通因素:外部交通方便到达村庄,园区内多为山地,缺乏空余土地,园区形状狭长,交通线路长。交通规划策略:利用村庄停车场为园区服务,园区内部通过步行或电瓶车转运游客。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拥有传统夏季避暑客源市场,但受总体资源条件限制。住宿设施规划策略:利用现有休闲住宿设施,完善各类服务。后期立足开发野外露营服务。限制总建设体量。③农业资源因素:种植品种较多,有一定种植面积但农业景观不突出,中草药种植有一定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策略:开展认养种植为主的休闲农业,适度少量开展采摘、垂钓、摸泥鳅等休闲活动,结合北峰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展绿色无公害旅游农产品销售。④自然资源因素:纵贯园区的溪流和周边自然山林景色优美,是园区休闲开发的重点之一。自然资源开发策略:以徒步运动休闲为开发重点,结合开展山林氧吧漫步、自然植物认知、野外露营、自助烧烤野餐等休闲项目。⑤园区总体游赏项目产业链开发思路:以徒步溯溪为源头的野外自助旅游休闲为主线,中草药认养种植等农业休闲为副线,结合开展运动保健、健康养生项目的深度开发。

2.2.3 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①交通因素:园区与村庄较为接近,但公路和园区间被溪流和水库阻隔且标高差异大,水域面积大,形状狭长。交通规划策略:溪边驳岸修建少量停车位,利用村庄停车场为园区服务,公路和园区间修建浮桥通行,设立游船站点连接各水面休闲项目。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拥有传统夏季避暑客源市场,总体资源条件有限。住宿设施规划策略:利用水库资源,少量开发邻水和水面住宿小屋。③农业资源因素:种植水稻、蔬菜为主,有一定种植面积但农业景观不突出。农业资源开发策略:蔬菜以认养种植为主;水稻田结合开展稻鱼、稻鸭等生态种植模式开展观景、科学认知等活动,适度开展玩泥、摸泥鳅等和休闲活动;库区开展垂钓等休闲活动,结合开展旅游农产品销售。④自然资源因素:水库及周边山林景色优美,是园区休闲重点开发区。自然资源开发策略:以利用水库开展各类休闲为开发重点,如垂钓、划船、皮划艇等,融入文化元素深度开发如龙舟体验等项目,延伸开发森林漫步、自然植物认知、自助烧烤等休闲项目。⑤园区总体游赏项目产业链开发思路:利用农、水资源,营造乡村和自然风味,以水域休闲开发为重点,带动餐饮、运动休闲、家庭户外活动、农产品销售等项目,充分满足一日游游客需求。

3 结语

从3个实例可以看出,小中型休闲园区的游赏项目规划应立足园区资源条件,发现和挖掘特色资源或重点资源,并据此展开游赏项目规划,串联为园区总体游赏产业链。避免过度开发建设,节约资金,体现特色,提高效益。

4 参考文献

[1] 李继侠.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策略[J].现代园艺,2015(11):82-83.

[2] 林国华,陈志锋,钟珍梅,等.基于能值分析的休闲农业园区效益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3):699-703.

第15篇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加强农产品产需调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总量平衡、结构合理。

(三)强化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强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生物质产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拟订有关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拟订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推进农业依法行政。

(二)承担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责任。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政策建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和承包纠纷仲裁管理工作;指导、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村民筹资筹劳管理工作;指导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指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

(三)指导全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组织落实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负责提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全市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出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项目建议,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拟订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提出农业产业保护性政策建议;组织拟订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规划,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拟订全市大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培育、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品牌。

(五)组织协调全市农业生产资料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对农作物种子(苗)、草种、种畜禽、农药、肥料、兽药、兽用生物制品、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依法对种子生产经营、兽药经营进行行政许可审批;监督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国家标准的实施;开展兽医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指导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安全监理。

(六)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动植物防疫和检疫体系建设;组织、监督对市内动植物(除森林、野生动物外)的防疫检疫工作,组织实施动植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组织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组织开展兽医医政、兽药药政工作;负责执业兽医的管理。

(七)组织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指导农用地、草原、宜农滩涂、宜农湿地以及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承担耕地及基本农田的质量检测和施肥指导服务工作;指导运用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八)拟订并实施全市农业生态建设规划,指导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指导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承担指导农业方面源污染治理有关工作;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指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

(九)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息,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指导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负责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

(十)负责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监测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开展相关农业统计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负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组织协调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十一)编制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发展规划,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实施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负责农业科技成果管理;组织引进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指导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十二)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参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农业农村人才专业技术资格和从业资格管理;归口管理农业系统各学会、协会及农民专业协会。

(十三)承担农业防灾减灾的责任。开展农业灾情监测调查,组织种子、化肥等救灾生产物资的储备和调拨,提出生产救灾资金的安排建议,组织实施紧急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

(十四)承办市政府农业涉外有关事务,开展农业方面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审查农业引进项目。

(十五)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农业局设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

(二)人事教育科

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指导全市农民和农业系统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全市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负责全市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承担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负责开展农业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农业引进项目的审查及承办有关农业涉外事务。

(三)综合科

拟订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指导实施;负责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及农业专项项目申报、监督检查和市级验收等工作;负责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及招商引资工作;指导全市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队伍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农业行政复议,组织行政应诉工作;负责农业和农村工作政策的综合调研与协调;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组织实施以种子、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为重点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负责对农资生产经营者的监管培训;负责农业宣传工作。

(四)种植业科

拟订全市种植业发展的政策、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及标准化生产工作;承担耕地质量检测和施肥指导服务工作;指导运用农艺、生物措施发展节水农业的相关工作;农情信息,牵头组织查灾、抗灾和救灾工作;承办市内进出境植物检疫的相关事宜;组织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普查;承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事宜;负责依法对种子生产、经营进行许可审批。

(五)畜牧科

编制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拟订产业发展政策;负责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种畜禽管理工作;负责饲草生产、饲料监督管理和饲料工业行业管理工作;负责草地资源保护、建设、利用和草原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动物防疫、检疫、医政、兽药及兽医器械监督管理;承担官方兽医、执业兽医管理工作;负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指导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标准化生产,负责畜牧技术培训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负责依法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经营进行许可审批。

(六)农机科

负责编制全市农业机械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有关农业机械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指导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承担全市农业机械化建设项目的初审、申报和立项实施中的管理协调工作;组织实施机械化农业生产;负责机械化作业质量监督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管理协调;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组织协调全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成人教育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七)农经科

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政策建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和承包纠纷仲裁管理;承担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工作;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财务、资产管理和审计工作;负责全市农民收入监测工作。

(八)产业化与市场信息科

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的调研、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指导农产品及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负责农业信息的管理与交流;负责农业政务信息报送及办公网络维护;负责农村能源环保工作;指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负责农业综合统计工作;负责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

负责拟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依法管理农业标准化生产;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和信息工作;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工作。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农业局机关行政编制43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总农艺师1名,科级领导职数13名(含监察室主任职数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