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政业务;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75-02

一、引言

在金融形势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200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出将在2009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二是规范非税收人管理;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力与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从“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四是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五是逐步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调整的分析,预测财政业务市场、财政客户对商业银行业务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财政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机遇

2009年财税改革内容中有三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密切相联。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被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方非税收入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还会进一步加大,2009年非税收入将面临较大发展机遇;二是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中央将继续扩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弥补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加快推进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步伐。三是县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加强。“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模式通过在部分地区试点,财政部门已取得了相应的经验。从2009年财政改革的方向看,这两个改革的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基层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今年财税改革的重点分析,在非税收入收缴业务、转移支付业务和县级财政客户这三方面,商业银行拓展财政业务将有较大作为和突破。

根据对宏观财政政策变化的理解和对2009年财政收支的重点要求分析,总体来看,2009年以财政资金为龙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刺激国民经济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财政业务乃至各项业务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此次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资金投放力度、投放模式和投放方向的变化,带来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和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空间。

1,从投放力度上看。目前中央明确提出的是两年内拉动4万亿投资,其中中央投资1.18万亿,这种投资规模是从未有过的。按以往年度的财政投资力度和近年来投资正常增长速度估计,正常情况下2009、2010年两年政府的投资规模大概在3-3.2万亿间,4万亿的数字已经超出一般预期20%-25%,可以说,2009年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力度是空前的。以海南省为例,截至2009年3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下达海南省2009年部分新增中央投资15.21亿元(占计划总额18.92亿元的80.4%),这对海南省来说,投资规模是空前的。

2,从投放模式上看。一方面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借助企业、个人投资的力度在增加。4万亿项目完全依靠财政独家承担难以实现。所以各级政府都在呼吁包括企业与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在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推出项目的决定权上也与以往不同。此次国家首批安排的1000亿元投资,除了大中型项目由发改委审批外,地方项目改由中央切块到省级财政部门,由省发改委会同财政、行业管理部门安排到具体项目。地方财政部门参与政府投资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审批权下放使省级财政部门在各类地方中小型投资项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3,从投放领域上看。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强,在中央财政2009年新增的1000亿投资中,超过350亿元的投资用于保障性安居、农村民生改善及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占全部新增投资的30%以上,直接涉农资金接近200亿元。

结合以上几方面看,2009年政府业务板块在积极财政政策指引下,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作用,积极捕捉业务合作机会,并为其他部门的业务搭建发展的平台。

(二)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挑战

I_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中的减税力度很大,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同时由于取消利息税等项目,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在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面对财政客户中间业务收入的议价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

2,负债业务难度加大。在减收增支的背景下,财政的平衡压力进一步增加,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将被更快的投入使用。同时,按照政策要求,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支付通过零余额账户,收入通过非税,使得资金沉淀减少。特别是在各家商业银行提出“存款立行”后,同业对于财政客户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

3,不确定性因素。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也存在政策、制度的不确定性,例如4万亿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比例如何分配、配套投资来源、政府融资手段等问题都有待明确。

三、商业银行发展财政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一条基本原则

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大财政视点,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合力,突出财政业务平台作用。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财政资金将会更为高效透明的运转,滞留在商业银行存款的数量和时间随之减少。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效应,有效利用财政客户对资金与项目的掌控优势,携手全行相关部门、相关条线,关注下游客户群体,为相关业务提供支撑。同时,要抓住政府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早期介入相关项目,充分发挥银行在基建资金管理和财政业务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提供对资金来源、资金掌控使用、资金监管审核等全套的服务方案力争资金在银行内部流转,并利用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投资需求,拓展有关负债及中间业务。

(二)两类关注账户

两类关注账户是对国债资金专户和转移支付专户加强关注。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中央国债成为今年弥补财政赤字,保证财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重点。预计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将会超过1万亿元,远远超过以往年度4000亿的平均水平。在国债资金安排使用的过程中,尽管各地资金规模和拨付方式有所区别,但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下划和资金归还所使用的过渡性账户的经济效益会逐步显现,将成为商业银行关注和营销的焦点之一。此外,转移支付额度和种类近两年大幅增长,转移支付专户成为部分县级支行支撑性的存款来源。从今年转移支付的政策趋势看,一方面为缩小地区差距。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为解决各项民生领域问题,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种类会增加,转移支付资金面会扩大,同时管理会进一步规范。因此在今年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财政政策要求下,转移支付专户资金的沉淀量势必进一步增加。

(三)三种传统业务

三种传统业务是指集中支付业务、非税收入业务和公务卡业务。从集中支付业务看,自各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初期到各项财政业务领域的拓展延伸,零余额账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与政府机构、预算单位开展全面合作的基础平台。公务卡的广泛推广就是很好的印证,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规定公务卡业务与零余额账户绑定,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市场份额大的分行就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同时零余额账户也是财政资金走向和预算执行最直接的信息来源,能够为下游客户的相关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商业银行提早把握市场先机创造条件。另外,以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的政府机构类客户而言,零余额账户未来很有可能替代基本账户。从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看,积极财政政策推进后,更多的收费项目纳入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发展空间放大,对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公务卡业务看,公务卡业务是粘合政府类客户对公对私业务的重要平台,是财政政策中严控支出的有效工具,与国家鼓励消费的精神吻合。2009年将是公务卡推广工作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必将会加大公务卡改革的实施力度。为商业银行公务卡的广泛营销创造市场环境。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公务卡业务的重视程度,提高对市场竞争态势和公务卡衍生效益的认识。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财政制度改革和银行业务拓展的双赢。

(四)四个重点客户

四个重点客户包括地方发改委、财政专员办、基层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地方发改委是项目的审批者、申报者,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财政专员办是重点项目中央拨付资金的监督者、监管者和资金拨付进度的控制者之一,在中央直接管理的项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基层财政部门主要指县级财政部门。它的话语权不断加强,直接成为“三农政策”、“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者。资金实力会显著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在地方债难以正式出台的前提下,是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现的关键渠道。以上四类客户都是在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资源掌控能力和业务地位有所提升的客户,商业银行都应引起足够关注。

(五)五项领域有待拓展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政业务;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75-02

一、引言

在金融形势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200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出将在2009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二是规范非税收人管理;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力与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从“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四是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五是逐步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调整的分析,预测财政业务市场、财政客户对商业银行业务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财政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机遇

2009年财税改革内容中有三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密切相联。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被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方非税收入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还会进一步加大,2009年非税收入将面临较大发展机遇;二是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中央将继续扩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弥补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加快推进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步伐。三是县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加强。“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模式通过在部分地区试点,财政部门已取得了相应的经验。从2009年财政改革的方向看,这两个改革的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基层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今年财税改革的重点分析,在非税收入收缴业务、转移支付业务和县级财政客户这三方面,商业银行拓展财政业务将有较大作为和突破。

根据对宏观财政政策变化的理解和对2009年财政收支的重点要求分析,总体来看,2009年以财政资金为龙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刺激国民经济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财政业务乃至各项业务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此次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资金投放力度、投放模式和投放方向的变化,带来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和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空间。

1,从投放力度上看。目前中央明确提出的是两年内拉动4万亿投资,其中中央投资1.18万亿,这种投资规模是从未有过的。按以往年度的财政投资力度和近年来投资正常增长速度估计,正常情况下2009、2010年两年政府的投资规模大概在3-3.2万亿间,4万亿的数字已经超出一般预期20%-25%,可以说,2009年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力度是空前的。以海南省为例,截至2009年3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下达海南省2009年部分新增中央投资15.21亿元(占计划总额18.92亿元的80.4%),这对海南省来说,投资规模是空前的。

2,从投放模式上看。一方面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借助企业、个人投资的力度在增加。4万亿项目完全依靠财政独家承担难以实现。所以各级政府都在呼吁包括企业与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在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推出项目的决定权上也与以往不同。此次国家首批安排的1000亿元投资,除了大中型项目由发改委审批外,地方项目改由中央切块到省级财政部门,由省发改委会同财政、行业管理部门安排到具体项目。地方财政部门参与政府投资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审批权下放使省级财政部门在各类地方中小型投资项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3,从投放领域上看。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强,在中央财政2009年新增的1000亿投资中,超过350亿元的投资用于保障性安居、农村民生改善及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占全部新增投资的30%以上,直接涉农资金接近200亿元。

结合以上几方面看,2009年政府业务板块在积极财政政策指引下,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作用,积极捕捉业务合作机会,并为其他部门的业务搭建发展的平台。

(二)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挑战

I_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中的减税力度很大,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同时由于取消利息税等项目,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在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面对财政客户中间业务收入的议价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

2,负债业务难度加大。在减收增支的背景下,财政的平衡压力进一步增加,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将被更快的投入使用。同时,按照政策要求,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支付通过零余额账户,收入通过非税,使得资金沉淀减少。特别是在各家商业银行提出“存款立行”后,同业对于财政客户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

3,不确定性因素。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也存在政策、制度的不确定性,例如4万亿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比例如何分配、配套投资来源、政府融资手段等问题都有待明确。

三、商业银行发展财政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一条基本原则

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大财政视点,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合力,突出财政业务平台作用。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财政资金将会更为高效透明的运转,滞留在商业银行存款的数量和时间随之减少。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效应,有效利用财政客户对资金与项目的掌控优势,携手全行相关部门、相关条线,关注下游客户群体,为相关业务提供支撑。同时,要抓住政府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早期介入相关项目,充分发挥银行在基建资金管理和财政业务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提供对资金来源、资金掌控使用、资金监管审核等全套的服务方案力争资金在银行内部流转,并利用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投资需求,拓展有关负债及中间业务。

(二)两类关注账户

两类关注账户是对国债资金专户和转移支付专户加强关注。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中央国债成为今年弥补财政赤字,保证财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重点。预计

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将会超过1万亿元,远远超过以往年度4000亿的平均水平。在国债资金安排使用的过程中,尽管各地资金规模和拨付方式有所区别,但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下划和资金归还所使用的过渡性账户的经济效益会逐步显现,将成为商业银行关注和营销的焦点之一。此外,转移支付额度和种类近两年大幅增长,转移支付专户成为部分县级支行支撑性的存款来源。从今年转移支付的政策趋势看,一方面为缩小地区差距。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为解决各项民生领域问题,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种类会增加,转移支付资金面会扩大,同时管理会进一步规范。因此在今年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财政政策要求下,转移支付专户资金的沉淀量势必进一步增加。

(三)三种传统业务

三种传统业务是指集中支付业务、非税收入业务和公务卡业务。从集中支付业务看,自各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初期到各项财政业务领域的拓展延伸,零余额账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与政府机构、预算单位开展全面合作的基础平台。公务卡的广泛推广就是很好的印证,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规定公务卡业务与零余额账户绑定,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市场份额大的分行就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同时零余额账户也是财政资金走向和预算执行最直接的信息来源,能够为下游客户的相关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商业银行提早把握市场先机创造条件。另外,以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的政府机构类客户而言,零余额账户未来很有可能替代基本账户。从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看,积极财政政策推进后,更多的收费项目纳入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发展空间放大,对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公务卡业务看,公务卡业务是粘合政府类客户对公对私业务的重要平台,是财政政策中严控支出的有效工具,与国家鼓励消费的精神吻合。2009年将是公务卡推广工作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必将会加大公务卡改革的实施力度。为商业银行公务卡的广泛营销创造市场环境。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公务卡业务的重视程度,提高对市场竞争态势和公务卡衍生效益的认识。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财政制度改革和银行业务拓展的双赢。

(四)四个重点客户

四个重点客户包括地方发改委、财政专员办、基层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地方发改委是项目的审批者、申报者,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财政专员办是重点项目中央拨付资金的监督者、监管者和资金拨付进度的控制者之一,在中央直接管理的项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基层财政部门主要指县级财政部门。它的话语权不断加强,直接成为“三农政策”、“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者。资金实力会显著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在地方债难以正式出台的前提下,是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现的关键渠道。以上四类客户都是在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资源掌控能力和业务地位有所提升的客户,商业银行都应引起足够关注。

(五)五项领域有待拓展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海洋金融机遇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兴经济领域。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方针政策——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2011年初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准,区域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北、中、南三大海洋经济带。作为金融机构,尤其是海洋经济发达区域的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对区域海洋金融业务发展机遇的分析,来寻找自身业务新的增长点,是当前发展中十分紧迫的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浙江、宁波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简介

随着山东、浙江、广东等三大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已被提高至国家战略层面,但各区域的发展方向、侧重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对浙江及宁波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简要介绍。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定位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我国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我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我国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提出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来规划其产业体系;通过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来建设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和“集疏并重”枢纽港。

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批后,宁波市政府相应出台了《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十区十岛”空间布局框架,加快“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在空间布局上,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区及其依托的海域和城市为核心区,重点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品台,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主的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为宁波新型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主要区域,重点建设宁波杭州湾、梅山国际物流等十大产业集聚区,重点开发梅山岛、大谢岛等十大海岛;在发展目标上,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箱,大宗商品市场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市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

二、商业银行海洋金融业务机遇—以宁波为例

宁波市高水平、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为商业银行的海洋金融业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从整体发展空间来看,根据宁波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涉及临港先进制造业、港航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等四个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领域的项目共计194个,项目总投资5581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344亿元。具体包括临港先进制造业项目46个,项目总投资1648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874亿元;港航服务业项目61个,项目总投资2046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34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72亿元;海岛资源开发项目77个,项目总投资1679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058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以及相关配套项目的建设和民间投资的跟进,至少会产生6000—8000亿元的融资需求。

其次,从具体行业产业来看,需结合宁波海洋经济规划建设重点和空间功能布局,对各行业产业进行细化分析。

在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北仑、镇海的石油化工产业,象山、宁海的船舶制造产业,北仑的钢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余姚的精细化工、现代机械、电子信息产业,慈溪的家电、汽车制造、金属制品产业,均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该类产业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既对固定资产贷款、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保函、贸易融资等传统的融资产品有较大的需求,也可使保理、国内信用证等创新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得到合理的应用。

在港航服务业方面,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首要内容是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具体功能包括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基地、港口物流基地、商品交易基地,前者意味着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将进一步加强,相关实施单位需要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和大量的日常结算资金是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时机,中者意味着大宗商品的物流增值服务和配套产业链延伸将大力拓展,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类上下游供应链融资产品来加快业务对接,后者意味着在港口物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各类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商业银行可以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提供便利的资金结算系统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来拓展自身的业务;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是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硬件基础,该网络主要内容是增加港口吞吐能力、拓展运输通道、做强做大物流园区,形成结构优化、有机衔接、运转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商业银行在其中可为港口、码头、物流基地建设提供基建资金支持,为船舶购置、海洋运输提供各类融资支持;金融和信息支撑服务系统是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软件支撑,该系统主要内容是培育融资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港口金融合作机制、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可在融资机构的设立、金融产品的创新、港口金融合作等方面寻找到自身的机会,来参与其中。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想要更好地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不可或缺的是提升自身的管理会计发展能力。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比其他方式更准确、快速的提供给商业银行信息,从而帮助商业银行的决策性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怎样抓住机会,利用好管理会计这项资源,帮助自己快速发展与转型,以更加自信的状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商业银行和管理会计所需要共同思考的。

一、关于管理会计的认识

顾名思义,管理会计就是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的一种会计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收集、整理、筛选、总结,最后得出的有利于企业制定决策的高质量会计信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缺乏新的认识,对管理会计的大数据背景不能严肃认真的对待

大数据时代来临的今天,具有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把重心放在迎接经济转型的改革上面,对管理会计中的数据化更加重视,但是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出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银行,忽略了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更不用说认真对待了,他们对管理会计的大数据化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到位,导致应用不到位甚至根本不会应用,就更谈不上促进银行的发展和转型了。落后一步不不落后,如果再不坚持改革创新和转型,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二)管理会计中对于大数据的信息不全面,挖掘信息受限,技术跟不上

很多的商业银行已经做好了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准备,但是这种准备只是局限在表面,银行内部,管理会计中技术水平跟不上,没有办法将数据信息百分之百的呈现出来进行分析,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挑战数据时代最核心的问题。商业银行挖掘会计信息不全面主要是因为:1.客观原因,大数据时代的会计信息是非常庞大的,在很大范围内挖掘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实属不易;2.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技术有限,无法准确、高效的分析信息,再加上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分析能力有限,更加限制了挖掘有用信息的速度,不能保证银行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阻碍了新的决策的制定。

(三)商业银行缺少对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研究透彻的高技术人才

目前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只局限在对传统业务比较熟悉,对新兴事物的理解和研究比较透彻的专业化人才少之又少,我国本身就欠缺对复合型人才的额培养,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专业性人才非常紧张。不只是我国,就连科技如此发达的美国,真正专业的大数据管理会计的分析人才也仅仅只有十几万。人才的缺失导致管理会计中的大数据信息无法被第一时间挖掘运用,是商业银行甚至是我国经济行业的一大损失。

三、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发展如何将问题变成机会

(一)严肃重视起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会计发展

大数据时代是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必然,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认识对待大数据时代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商业银行想要继续发展甚至存活下去,就必须运用一切技术、方法,抓住一切这个时代给予的有利机会。必须认识到管理会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组织企业人员通过学习培训,加强对大数据的认识和重视,认识到位了才会把精力、技术、重心向该方面转型。

(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分析技术,升级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

采用新的技术,因为大数据的范围无限广、内容复杂、结构不传统,依靠传统的技术分析系统远远分析不全面、不透彻,一般的管理会计系统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的信息挖掘需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鼓励信息技术创新,满足挖掘有力信息为我所用的需要。

(三)培养大数据时代需要的高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有形资源,通过培养商业银行高专业化人才,开发和掌握最新的管理会计数据化背景下的新技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必须的,技术再先进没有人才能够掌握依然不能充分发展自己。对于银行来说,以来可以高薪聘请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吸引人才的到来;二来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等一切方式培养相关人才。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机会,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帮助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快速发展,同时如果商业银行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管理会计技术跟不上、相关人才跟不上、意识跟不上,也必然会导致被社会淘汰。如何抓住机遇,将外部条件变成自己的优势条件,是企业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耿云江,赵晓晓.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会计之友,2015,01:11-14.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5篇

本文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发展带给商业银行产生的新挑战,进一步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带给商业银行的机遇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银行发展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当前,随着宽带传输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引擎,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将信息技术成果与自身经营管理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银行的转型与创新。

1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发展

1.1移动互联技术改变和创造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基于移动宽带通信、智能网络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些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事务的方式。随着手机应用的不断创新,智能手机成为人们通信、购物、支付、社交、出行等日常事务处理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74.5%提升至78.5%1。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

1.2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使企业精准决策成为可能。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是企业的宝贵资产,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的4个“V”,或者说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Volume),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价值密度低(Value),商业价值高。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快(Velocity),1秒定律2。大数据处理技术日趋成熟,使企业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大幅提高。

1.3云计算技术改变了企业IT系统运维管理模式。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动态提供计算机资源的一种模式,使得计算机资源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具有共享、按需使用、灵活、低成本、服务可度量等特点。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把所有计算机应用和信息资源都用互联网连接起来,供企业和个人用户随时、按需访问和分享,实现了集中的资源共享,推动了企业管理模式、收入模式、运营模式的创新,带来了产业模式和商业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云计算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云计算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重要行业领域的主流IT应用模式。

1.4人机交互技术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平滑对接。随着生物识别技术、触摸技术、动作行为交互技术、显示技术、影像采集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创新突破和有机结合,自然用户界面的概念应运而生,代表了目前最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自然用户界面是指使用者不必借助鼠标、键盘等传统设备,而通过语言、触摸、动作等更自然、简捷、直观的智能化交互方式与各类设备进行互动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运用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而将普及到老人、儿童乃至全人类。

2 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带给商业银行的挑战

信息科技是银行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关键支撑,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正在对商业银行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应对技术变革和业务创新带来的新挑战。

2.1电子渠道已经成为主流商业渠道,促使银行业务以线下为主转变成线上为主。随着互联网服务日益拓展和细化,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和服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网民规模达到2.71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5.9%3。谷歌、亚马逊、淘宝等企业依靠互联网获得了爆炸式的成长。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电子渠道的巨大潜力,积极拓展在线业务,将线下业务线上化。同时,更多的企业借助门口网站、社交网站、博客微博、网络视频、搜索引擎、即使通信等在线服务进行企业形象宣传、产品和客户调查。为了适应客户行为习惯的变化,商业银行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新兴渠道和服务模式。据统计2012年末,四大行网银客户数量已经超过了4.3亿户,招行个人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更是达到了90.66%4。

2.2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剧了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5。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公司、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和银行卡组织等创新商业模式,丰富服务手段,从各自擅长的网络购物、手机支付、供应链服务、资金清算等领域向传统的银行业务领域全面渗透,使银行金融中介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盛大六家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工具,2010年阿里金融推出小额信贷,2013年淘宝推出了余额宝的类货币基金服务。又如,利用功能强大的智能终端和芯片,移动支付取得快速发展,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

2.3信息技术造就商业生态系统建立和发展新规则。所谓商业生态系统,是指以组织和个人(商业世界中的有机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身在其中的组织和个人互利共存,资源共享,注重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共同维持系统的延续和发展。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个体倾向于按一个或多个中心企业指引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中心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因此创造以自己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赢得未来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市场运作模式发生改变,行业分界线逐步瓦解,产业链更加复杂,利益相关方增多。以淘宝网商业生态系统为例,以淘宝网、卖家、买家为核心,以金融支付机构、物流公司、保险公司、软件服务商、广告服务商、卖家供应商为扩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淘宝网处于中心企业的地位获取了最大利益。当前,银行传统业务早已进入同质化竞争阶段。在移动互联时代,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增强客户黏性,就必须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形成以为自己核心的银行商业生态系统。

3 应用信息技术成果创造商业银行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使银行业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根本上重塑了业务流程,变革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催生了新的产品服务,以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跟随业务发展的手段,而成为引领需求、创新业务、开拓市场的重要引擎。银行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最新发展成果,走科技驱动、科技主导的金融创新之路,努力建设智慧银行。

3.1继续加强信息科技的基础作用。信息技术作为现代金融的助推器,是提高银行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防范金融风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支柱。推动商业银行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监管水平。同时,信息科技是商业银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突破口,信息科技通过推动业务创新、扩展经营范围、扩大交易规模、降低人力及物质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2不断提升电子渠道的客户体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利用信息科技最新成果,提升电子渠道服务质量,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随时,就是提供7×24全时在线的金融服务;随地,就是提供没有地域限制的移动金融服务;随心,就是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努力为客户创造智慧型银行,实现操作“傻瓜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个性化、渠道安全化。不但要全面覆盖网上银行、企业网银、电子商务、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各种电子渠道,满足客户查询、转账、支付、理财、结算、汇兑等各种金融需求,而且还要通过信息技术努力创造客户需求、帮助客户成长、实现财富增值,使客户主动追随银行服务。

3.3努力创建以银行为核心商业生态系统。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是一方面整合上下游资源,以供应链管理压降成本,另一方面横向开展业务,扩大销量;一方面吸引更多利益相关者、客流加入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保持合作者与竞争对手的绝缘,因为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是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商业银行建设商业生态系统,一方面,应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聚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应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建立合作共赢、互补发展的共生关系。未来银行客户将突破专属客户的范畴,客户在不同的业务模式之间和整个交易链条上流动,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和构建商业生态系统来提高客户粘性。

3.4建立创新机制,增强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谁能最快最有效的应用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就能取得先发优势,占领商业制高点,创新关乎企业生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构建反应灵敏、富有弹性的创新机制。一是激发内部创新潜力,广泛收集来自员工、客户的创意,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热情;二是引进外部创新力量,与科研院校、调查公司、创意公司、风司等进行合作,开展前瞻性研究,建立创新研发实验室或基地;三是建立创新管理流程和方法,形成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全面收集、提炼升华的创意发现和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

[2]大数据,百度百科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6篇

一、关于管理会计的认识

顾名思义,管理会计就是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的一种会计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收集、整理、筛选、总结,最后得出的有利于企业制定决策的高质量会计信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缺乏新的认识,对管理会计的大数据背景不能严肃认真的对待

大数据时代来临的今天,具有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把重心放在迎接经济转型的改革上面,对管理会计中的数据化更加重视,但是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出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银行,忽略了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更不用说认真对待了,他们对管理会计的大数据化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到位,导致应用不到位甚至根本不会应用,就更谈不上促进银行的发展和转型了。落后一步不不落后,如果再不坚持改革创新和转型,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二)管理会计中对于大数据的信息不全面,挖掘信息受限,技术跟不上

很多的商业银行已经做好了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准备,但是这种准备只是局限在表面,银行内部,管理会计中技术水平跟不上,没有办法将数据信息百分之百的呈现出来进行分析,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挑战数据时代最核心的问题。商业银行挖掘会计信息不全面主要是因为:1.客观原因,大数据时代的会计信息是非常庞大的,在很大范围内挖掘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实属不易;2.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技术有限,无法准确、高效的分析信息,再加上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分析能力有限,更加限制了挖掘有用信息的速度,不能保证银行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阻碍了新的决策的制定。

(三)商业银行缺少对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研究透彻的高技术人才

目前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只局限在对传统业务比较熟悉,对新兴事物的理解和研究比较透彻的专业化人才少之又少,我国本身就欠缺对复合型人才的额培养,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专业性人才非常紧张。不只是我国,就连科技如此发达的美国,真正专业的大数据管理会计的分析人才也仅仅只有十几万。人才的缺失导致管理会计中的大数据信息无法被第一时间挖掘运用,是商业银行甚至是我国经济行业的一大损失。

三、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发展如何将问题变成机会

(一)严肃重视起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会计发展

大数据时代是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必然,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认识对待大数据时代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商业银行想要继续发展甚至存活下去,就必须运用一切技术、方法,抓住一切这个时代给予的有利机会。必须认识到管理会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组织企业人员通过学习培训,加强对大数据的认识和重视,认识到位了才会把精力、技术、重心向该方面转型。

(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分析技术,升级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

采用新的技术,因为大数据的范围无限广、内容复杂、结构不传统,依靠传统的技术分析系统远远分析不全面、不透彻,一般的管理会计系统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的信息挖掘需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鼓励信息技术创新,满足挖掘有力信息为我所用的需要。

(三)培养大数据时代需要的高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有形资源,通过培养商业银行高专业化人才,开发和掌握最新的管理会计数据化背景下的新技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必须的,技术再先进没有人才能够掌握依然不能充分发展自己。对于银行来说,以来可以高薪聘请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吸引人才的到来;二来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等一切方式培养相关人才。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现状;SWOT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商业银行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预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情况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谋求发展。

本选题旨在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现在存在的问题,以便商业银行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适宜的经营策略,迎接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提高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银行甚至中国金融市场都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现实意义。

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商业银行必须在理念上发生转变,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进一步挖掘并高效的运用市场资源,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中找寻发展的机遇,深化业务领域的开拓,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本文对经营现状的研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商业银行的健康经营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且快速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的步伐。在保证银行自身利益以及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逐渐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来使资金得到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从而能够增强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提供贷款获得盈利,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经营现状的分析是商业银行健康经营的前提和关键,所以,有必要对经营现状进行研究。本文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进行分析,明确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剖析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一)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资产规模优势

商业银行与其他类似功能的机构相比,具有较明显的资产规模优势和信誉优势。在中国国内,工农中建四大行现有资产均超过了10万亿,明显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在我国整个经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有较大的规模,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积累了一定的声誉并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很多储户的首选银行。

2.业务垄断优势

商业银行由于多年经营专门业务,已经在某些专门领域占据相对垄断的地位,短时间内是难以撼动的。比如中国银行的业务优势在于外币业务,其前身是人民银行国际业务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行都开立有分支机构,拥有非常广泛的国际网络。

3.营业网点优势

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这是中国的商业银行非常大的一个优势。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产,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营业网点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二)中国银行的劣势分析

中国的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运作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在营销理念以及营销策略的应用上都比较落后,同时缺乏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营经验,在诸多方面与国际银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劣势

中国的商业银行一般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银行转变而来,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原则、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经营管理,在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都有所不足。中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架构,虽有利于银行决策权力的集中统一、业务的专业化分工和管理以及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但由于委托链条过长,管理层次较多,分支机构数量庞大,也存在着管理费用、内部协调成本偏高,易于滋生本位主义等弊端。

2.金融产品品种多但缺乏创新性

近些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开创了很多新的金融产品。主营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个人金融、资金业务、资金国际业务和金融机构业务等。但是,中国商业银行所做出的金融创新水平仍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多集中在传统银行业务上,还很少利用微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开发更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技术主创型的创新。每年上市的新产品中失败的不少,而且很少有能够代表各大银行形象和业务特色的名牌产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仍然主要是贷款利息收入,从国际上一些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同银行的发展水平以及优秀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显然中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存在很大劣势。

3.营销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己经在运用营销理论,但是一般商业银行的营销目光短浅,对市场的分析、定位和控制能力不足,只是简单的运用促销、创新等基本的营销手段,这与高层次、高水准的银行营销管理所需要的精确市场定位和周密的总体策划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营销的实施上缺乏合力,在方针和落实上存在偏差。

促销手段基本上以广告和友好服务为主,分销渠道发展较快但效益低下,热衷于盲目布点但没有传略规划,热衷于外包装但不注重自身的形象经营,忽视引导客户消费,分销渠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的机遇分析

机会为商业银行营销提供了根本的生存动力,只有分析机会,并抓住机会,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法规建设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等,给中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金融法规的完善

金融法规是金融业务中的法律知识,日益完善的金融法规为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制度保障,金融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近年来监管当局对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限制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也有所松动。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金融业分业框架下的业务交叉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更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条件。

2.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在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有用户规模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近些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银行的营运之中。中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在观念上已经将银行信息化作为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工具,并且把技术作为自身的一项核心竞争力,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抢占市场。信息技术不仅简化了商业银行相关的模拟和计算,还推动了金融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的创新,另外,信息技术还使银行可以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3.国际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外资银行的涌入加快了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商业银行也是如此。国际化为中国商业银行在业务运作、技术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经验。同时,大量外资银行参与国内竞争,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外资金融机构在技术、金融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

(四)商业银行的威胁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其他类似机构的压力,还有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产品的威胁。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并且妥善处理这些威胁,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1.市场份额和业务的竞争

现在而言,中国商业银行依然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体制、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某些业务领域已经有所弱化,在负债业务、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均存在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2.互联网金融的威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发展,而且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由于其便捷性、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等原因,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金融门户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不仅被消费者所接受,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这些都对中国商业银行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3.对优质客户的竞争

优质客户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二八”理论被各个企业所认可,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针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大银行瞄准优秀客户群体,在经营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品种等诸多方面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向型企业和高端个人客户将成为各家银行首要的追逐目标,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更为容易,各大银行针对优质客户,提出了更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对优质客户的竞争极其激烈。

三、总结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有其优势,但也有劣势,有环境带来的机遇,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威胁,要统筹兼顾。中国商业银行的优势有:资产规模优势、业务垄断优势、营业网点优势和客户优势。中国商业银行的劣势有: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劣势、金融产品品种多但缺乏创新性以及营销方面的不足。中国商业银行的机遇有:金融法规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化趋势。中国商业银行的威胁有:市场份额和业务的竞争、互联网金融的威胁、对优质客户的竞争以及激烈的服务竞争。

了解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清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商业银行的优势,弥补劣势,并紧紧抓住经营环境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避免陷入威胁之后甚至将商业银行面临的威胁转化为机遇,这些都是中国商业银行要做的。相信中国商业银行在清晰认识经营现状的前提下,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上丁.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06,(4)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中小银行 机遇 挑战 分析

在当前情况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往相对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要求,逐渐的显现出其自身的劣势,而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来说,开展有效的低碳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低碳经济来说,它所提倡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的重点和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来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一些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通过这样的发展模式进而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进而朝着更加低碳、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来说,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在加紧相关政策的制定,进而来大力的发展低碳经济,其中相关的部门就制定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经研究》,以此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而在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更要做好相关的社会资源配置和管理,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它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个发展相对较快的行业。所以加强对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的管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新的环境下,我们也对中小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低碳经济逐步发展的新环境下, 中小商业银行既拥有机遇,又面临挑战。由此对中小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机遇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相关的行业都在大力的发展低碳生产和建设,进而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对此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也出台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措施,其中主要的主要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上调资源税税率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逐渐市场化、实行绿色信贷等。这样一来相关的中小企业也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财务的运行和管理上,而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债权人——中小商业银行也就面临着新的经营要求。

1、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转型,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外在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企业发展关键。对于当前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来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方面一定要抓住机遇进而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商业银行转变以往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关注自身的企业形象及社会责任感,从而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转型。

2、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开创新的盈利模式,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也在实现转型和发展,在这方面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授信者,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进行相关的调整和转变,进而在改造提升制造业上进行管理,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很好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倾斜信贷的方式来体现。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发展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中小商业银行之间已经发展成为关系型借贷,这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对自己的大部分客户的资信情况都比较了解的信息优势,进而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其中对于一些需要更新设备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贷款等一些业务,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

3、优化相关的业务流程,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由于其开展的业务不同,进而也出现了不同的划分和管理,针对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工作流程。这样一来,整个银行的运作也就被割裂开来,成为几个组成部分,由此也就会出现管理经营效率的低下。所以,在新的发展模式下,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进行自身流程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对于开展的业务进行分类和联系,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整体,这样也就可以进行高效的运作和经营了。

二、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同质化竞争相对激励。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由于其自身所开展的各项业务种类有限,与此同时具有较强的复制性,这样也就造成了中小商业银行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而在这种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就会围绕着客户进行资源竞争,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指导的话,就会出现恶性竞争。而且随着中小商业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尤其是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规模的背景下,这种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表现的更为激烈,这样一来也就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极为不利。

2、中小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不强。和其他的一些银行进行比较的话,中小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一些大型的银行来说,如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中小银行不仅在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在整个银行的管理上以及人才结构上都存在着差距,经过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有一些中小银行人员素质偏低,而且一些专业化程度强的高学历人才也相对缺乏,中这对中小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及对一些市场的开拓是较大的阻碍,也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3、中下商业银行贷款期限较短。我们知道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为了在发展的过程中规避相应的风险,一些商业银行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这样一来对于银行的长期发展和建设来说具有约束性。

参考文献:

[1] 杨志.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三重门[J].北大商业评论,2010(3).

[2] 郑旭华.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2010(6).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9篇

>> 浅析商业银行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机遇与风险研究 关于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对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城镇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金融支持研究 城镇化建设中的银行机遇与风险防范 城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更好的服务三农建设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的未知风险及防范 地方商业银行助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与发展思考 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商业银行金融支持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财政与金融配合支持的战略思考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与管控 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协调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在商业银行信贷管控中的应用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研究 利率市场化下的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模式分析 商业银行服务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商业银行的机遇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2-28.

[4]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5]赵忠世,朱科帮.城镇化,银行信贷投向何处[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01-14.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10篇

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经营对策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与改革历程

1.1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

利率市场化的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利率放松管制,是让市场自主决定利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但中央银行并非完全将权力放开,而是通过间接调控,形成资金利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由此反映的机制。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水平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市场化是政府加大了市场决定的比重,并不是利率完全市场化,它仍然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指导,其基础利率仍为金融市场的同业拆借利率。

利率市场化应包含3个方面:

(1)利率决定权在商业银行手中。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其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是金融市场,所以它的价格机制是影响整个资源配置效率最重要的因素。商业银行是一种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而没有定价权,会使商业银行无法改善经营成效,不能提高经营效率。商业银行是传导我国货币政策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定价权,商业银行不能很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这会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不能高效执行。

(2)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中央银行不再直接决定利率,而是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按价值规律进行自发调节,让市场决定利率。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够准确计算出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而市场却能够合理地确定利率的数量、期限、风险结构。

(3)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利率的管理不再是由中央银行的规定去实现,而是中央银行根据前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运用一定金融资源调节基准利率来管理调控市场利率水平。简言之,中央银行是通过货币政策来间接地调控利率水平,只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这三者是货币当局所能直接决定的。中央银行不再像以往直接干预利率水平,而是间接地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调控利率水平,将利率的管理交给市场,让市场依据供求关系直接作用于利率水平。

1.2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2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的机遇和挑战

2.1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有着重大影响,它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利率市场化既能够给商业银行充满活力,又能够让商业银行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包括:

2.2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让利率能够更加合理地根据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确定下来,这是商业银行在资金市场上不断竞争的结果。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包括:

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加剧,利润减少。利率市场化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这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以此在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力,这会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挑战银行的经营能力。

利率市场化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而且可能会引发一些金融腐败。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不断随着市场的供求关系不断变动,这会使得利率的期限结构更加复杂,利率的不确定性会让商业银行的盈亏与预期值偏差过大。同时,商业银行可以自行制定存贷款利率这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平等的利率价格,会导致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稳定。

3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应采取的对策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下,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只有采用正确的经营策略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上快速发展。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措施应包括这几个方面: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专业人才团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只有商业银行内有足够的人才,银行才能有足够力量开发探索科学的发展道路。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吸收和培养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参考文献:

[1]吴富林.中国市场化达到什么程度.经济学家,2012(4):70-76.

[2]易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2009(1):1-14.

(上接第173页)这就使得我国的对外汇率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种制约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对对外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主要的发展态势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我国金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越来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金融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例如增加了兑换业务等,为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条件,而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也意识到了这一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金融业务创新,尽量满足用户的金融需求,以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的范围,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其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金融市场相关体制改革的力度,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自身金融的创新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可以说,金融市场制度的改革是推动商业银行不断进行进入创新的一个重要动因。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是当下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对其金融业务进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为今后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对国内外金融市场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为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提供科学的保障。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只有加大对自身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才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生存下去,进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浅论及建议.商,2014(20).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11篇

日前,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后者在重组央企房地产资源中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协助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设计相关接收方案、融资结构及融资方案等。

“工行在开拓投资银行业务上再次迈出了一步”,而对于包括工行在内的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投行业务的竞争已是风起云涌,投行业务甚至成为左右商业银行在未来竞争格局胜负的重要砝码。

涌动的潜流

毫无疑问,在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中,我国商业银行既面临着机遇更要应对严峻的挑战。由于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融资结构失衡等因素,使商业银行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拓展成为必然选择。

目前,国际一流银行的业务结构中,投行业务基本上占总收入的30%以上。2005年全球十大投行业务排名中,以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银行系”占了半壁江山,资本市场及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如何,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估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投行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已不是未来时,商业银行在投行领域的竞争潜流涌动。

早在2002年,工行就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通过引入高盛、德意志银行等投行战略投资者,剑指综合经营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2004年其投行业务收入已突破10亿元。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建行潜力更是惊人,2005年通过相继控股重组中建投、中信建投等二十多家券商,投行业务迅速铺开。此外,中行也通过其旗下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完成了投行业务的战略布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股份制银行也不甘人后。交通银行上市后旋即成立投资银行部,交银证券、交银保险的设立也在操作之中。浦发银行参照花旗模式成立了公司和投资银行事业部。光大银行则通过投资银行部集中归口管理,以短期融资券为突破口,短短半年之内就异军突起,已占据了短期融资券发行市场的大半河山。

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中央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资本市场的战略地位再次被提到金融改革日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银行贷款等的间接融资比重成为“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的政策意图。

股权分置改革浩浩荡荡迅速推进,资本市场即将步入全流通时代,在这场资本市场的变革中,投行领域也经历了一次“大洗牌”,老牌券商主导投行市场的格局被打破,银行系券商、外资券商和大型本土券商“三足鼎立”新的格局逐步形成,为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同时,这也是商业银行应对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一次机遇。为应对外资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竞争和挑战,国内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升级,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发展健全现行业务体系,营造与商业银行协作的有效运作平台和机制,探索出综合经营的新模式,是商业银行应对挑战、提升竞争力关键的着力点。

国内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四年多的整体低迷后,证券行业的发展陷入了历史最低迷时期,以政府为主导的证券公司重组改革正在加速推进。面对这一难得历史机遇,外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投行业务的布局,瑞银、高盛等先后参与了对国内券商的重组,花旗、汇丰、美林等合资参股国内券商也即将破题。时不我待,面对着最佳的低成本外部扩张机遇期,商业银行必须在诸多的竞争对手紧逼下尽快展开行动。

相对于外资银行,品牌、客户、销售网络是我国商业银行扩展投行业务最大的优势。商业银行可以在较高的起点上,尽快实现商业银行品牌、客户资源、销售等优势的转化,加快形成现行业务体系,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的占据有利地位。

当然,必须正视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仍有诸多的不利因素与挑战。首先是投行业务牌照的制约。在分业经营的监管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最大的障碍是不拥有投行业务牌照,无法开展投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形成现行业务体系关键性的瓶颈。其次是企业文化与人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企业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商业银行能否适应投资银行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变革,进而实现两种机制的和谐共存,这可能将是今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战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此外,如何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盟,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从国内金融改革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看,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国内资本市场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期,投行业务存在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全流通时代形成新市场格局的重大机遇下,依托于商业银行的巨大优势,积极探索突破投行业务牌照限制,大力推进投行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综合化的重点方向。

模式的抉择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时,必须要考虑到政策环境、现实条件和自身特点的要求,选择最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模式。

目前,13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多数都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门或类似机构,在模式的抉择上大致可分为实体职能部门、事业部附属和金融控股等三种模式,分别以工行、浦发和中行最具有代表性。

实体职能部门模式的代表为工行。2002年,工行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投资银行部,开始探索分业监管环境下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思路,目前已在重组并购顾问、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与资产证券化等投行业务领域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工行投资银行部共下设综合处、股本融资处、债务融资处、重组并购处、投资管理处、资产管理处、研发处、中间业务处、市场资信处等九个处室。其中,股本融资处与香港工商东亚合作,主要负责海外上市业务;重组并购处负责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及债务重组等业务;投资管理处负责工行自身资本的运作,包括上市融资、发行金融债等;资产管理处负责工行不良资产处理及资产证券化业务;市场资信处是对外进行资信评级,接受委托资信调查。

据悉,在海外上市之后的建行,也极有可能借鉴工行模式,重新设置投资银行部。

浦发银行则是事业部附属模式的代表性银行。2005年,浦发银行参照花旗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组织结构调整,在整合对公业务的基础上成立了公司及投资银行总部,其中包括专门的投资银行部。浦发银行投资银行部的主要业务内容包括:中长期项目贷款、银团贷款、财务顾问和房产资产证券化。

中国银行是国内唯一一家金融控股模式的商业银行。中行以香港的中银控股为平台,实行职能管理和运作实体分开的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从职能管理上,中银控股公司内部按照业务条线设置投行业务、销售交易业务等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在实体运作上,则分别对应不同的业务条线成立专门的子公司独立运作,中银控股作为总部,对外负责与中国银行总行对接,对内对各子公司实行垂直管理。

虽然这三种模式是各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自身特点所采用的,但投资银行部门在整合全系统业务资源中都居于重要地位。同时,三种模式还具有投行部门都以商业银行传统的优势业务为依托、投行部门都实行集中统一的业务归口管理体制、投行部门背后都有实体运作平台作为配套支撑等共同特点。

在实际运营中,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实体职能部门模式的优势是:立足于商业银行传统优势地位,调动全系统资源的力度最大,协调难度最小;缺点是:业务范围受分业监管限制,突破难度大,商业银行体制约束大。事业部附属模式的优势是:管理职能与实际运作结合紧密,权责清楚,能有效调动系统资源;缺点是:业务范围仍受分业监管限制,突破难度大,商业银行体制约束仍比较大。独立发展模式的优势是:受分业监管限制小,业务范围广阔,体制优势最明显;缺点是:调动系统资源能力较差,协调难度最大。

在我国目前尚无法根本改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十一五”规划明确选择了金融综合经营模式,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管理层亦都将金融控股作为推进金融综合经营的最佳选择。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商业银行不宜实行单纯的实体职能部门模式、事业部附属模式等体制内的内生型发展路径。

同时,从行业的发展规律看,在全球范围内,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效率最高,而在商业银行体制内发展投资银行却鲜有成功的例子。从国内的现实操作看,无论是中信、光大等非银行机构,还是中行、交行、建行等,选择发展投资银行的途径,都集中在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上。

现阶段,三种模式都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初期的过渡模式,距离真正综合经营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今后各家模式都将面临着转型。

期待及探索

政策上的突破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最为迫切的期待,也是亟待突破的瓶颈。而在国际资本大鳄纷纷不惜巨额代价以完成投行业务中国战略布局的背景下,这一突破更显得尤为迫切。

商业银行要形成现行业务体系,业务牌照是整个平台体系建设中最关键的突破点。没有投行业务牌照,就无法全面、直接地开展主流的投行业务。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在中央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尽快实现投行业务牌照的政策突破。从未来3~5年的战略高度出发,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牌照问题,积极调动各方资源,统一进行部署。

而在期待政策突破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必须在投行的经营上进行探索,建立符合投行特点的管理体系及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与投资银行之间有效的协作机制。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既存在天然互补性又具有截然不同的行业特点和差别,如何实现两类金融服务和谐共容、协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重要的混业经营课题。能否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和谐协作的制度化安排,将成为决定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成败的关键。

无论是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还是在用人机制、薪酬体系、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投资银行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与现有的商业银行体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投资银行的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变革,在制度安排上进行有弹性的调整,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而同时,投行业务的蓬勃发展,也必将会带动保证金托管、交易结算、存贷款等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进而实现两种机制和谐共存。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12篇

前面已经提到过,面对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是商业银行运用好互联网金融发展自身的有力保障。1.积极开展电商平台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在总的发展来看,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可以说开展电商平台业务是其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的保障,因为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同时在结算、信贷等方面的优势极为明显。但是,还应当看到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战略定位、竞争定位等方面还要有些创新。2.城市商业银行要利用好新金融力这就要求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城市银行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和最新的金融力量进行互动,做好彼此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众所周知,金融机构所起到的融通功能在于流动性转换和信用风险管理。银行凭借资金优势在流动性方面做得比较好,而新金融势力凭借信息优势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潜力。这就是两者进行合作互补的基础。

二、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未来发展

从上论述可以看出,在信息化的时代,商业银行应当突破传统银行发展的模式,将自身放置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利用好现代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环境。其未来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推进改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风险控制的机制也应当转变,面对网络信用主体身份认定不确定的情况,应当进行及时的创新和变化,实现线上、线下对接,朝着一体化、全网化的方面推进。同时,还要对风险控制的模式的思路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风险控制思想,充分发挥网络线上的作用。2.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会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变革未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很大,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之下,商业银行应当有更多、更好的机遇。随着现代商业银行“三位一体”化商业电商平台向着个性化需求方面的发展,银行拥有了更多了解客户“三流”信息的机会,利用这些信息,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挖掘和分析,提升其能力。

三、结语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涵义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通过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或建立的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相关的金融服务,进行银行业务的跨国经营。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商业银行在国外开展的业务活动和在本国内从事的有关国际业务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的早期国际业务以进出口贸易融资为主,产生于13世纪金融服务出现的初期阶段。19世纪中叶,由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与发展,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也快速扩展,但由于其业务主要还是局限于贸易融资,因此,当时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及其海外分支机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进入20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也为数不多。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及其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才有了飞速的发展。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共只有7家银行在国外合计建有115个分支机构,贷款总额不到100亿美元,发展到1987年底,美国在国外建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即已增加到153家,国外分支机构总数达到902个,贷款总额达到2980亿美元。伴随着这一巨大变化,商业银行也由原来的被动角色即由国际贸易需求推动其发展,迅速转向主动地在国际范围内寻求发展。

纵览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及其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内涵与外延应该包括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由于银行机构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银行业务国际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同样,银行业务国际化的深化发展,也有赖于银行机构国际化的推动和促进。因此,要求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原则上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国际化的深化发展、并行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须是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对于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来说,一些在国外没有设立分支机构的中小银行通过参与贸易融资、国际借贷和其他与外汇业务相关的国际业务活动,也可认为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一种特例,属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范畴。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意义

由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所组成的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代商业银行发展无以回避的必然选择,正持续、不断地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推进。世界银行业领域已进入一个巨变的时代。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若能紧紧地抓住这一不可多得的机遇、有效地接受和应对所面临的挑战,那么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考量,其意义怎样估计都不为过。

1.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但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到2006年底已跻身于仅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且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也持续不断地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199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按当年汇价折人民币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8%,十年后的2000年提高到43.9%,到2006年更是达到67.3%。我国经济不再是几十年前对外依存度低、总量规模不大的那样一种形态的经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依存程度的提高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必然要求更多、更加有效地使用国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要实现这样的一种资源配置,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全速发展无疑是诸多手段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手段与方法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我国经济进一步高涨与发展的必要和必然选择,足以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2.面对机遇和挑战的重要选择

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按照WTO的运行规则,面对加速推进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经济和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有机遇,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历史上那种“你不想改变就没有变化”的时代在我国早已不复存在,无论人们喜欢与否、意愿如何,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地面对和经历来自外部及未来的各种各样的冲击波的冲击,包括复杂的互动循环、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激烈的竞争、难解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人们必须习惯于从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解决问题。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过去熟悉的业务经营领域中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努力拓展与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各种经营业务,无疑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良策之一。

3.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及其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我国商业银行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与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相比较,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撰写的《北京市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前12名没有一家中资银行。在中资银行中排名最靠前的是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在该排名清单上的37家银行中,后13家全部为中资银行。央行根据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五大类指标进行的这项排名,无论单项或是综合指标考察,在北京的中资银行的竞争力都低于外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化经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同外国银行相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有效学习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业务创新的先进经验,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改善经营,不断提高其竞争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易纲海闻:商业银行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19-02

一、引言

放眼世界,在进入21世纪这个金融全球化时代后,各国为提高本国经济的竞争能力,能在国际经济中抢占先机,纷纷抓紧制定应对策略。货币国际化不仅是一国金融全球化融入程度的标志,更为该国在国际地位的竞争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为争取谋求更快的发展,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以更深入融合世界,我国就势必要积极开启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它要求人民币逐步实现跨越国界并境外流通,最终成为受国际普遍认可的能够担当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职能的货币。这包含着三个含义:其一,是对人民币在境外流通程度的要求;其二,要求在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甚至各国央行中,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能够成为投资工具,这点尤为重要;其三,要求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交易在全球贸易的总量中达到一定比重,这也是衡量货币的一则通用标准。

二、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人民币国际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境内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起来。2009年7月,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国内五个城市(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的365家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国内商业银行为这300多家企业提供相应的跨境结算服务。2010年6月,试点地区扩至二十个省、市、自治区,境外区域则扩展至所有国家和地区。截至2010年底,试点企业扩至67724家,总结算额升至5063.4亿元,为2009年的141倍。2011年1月起,开始允许试点地区银行和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

三、人民币国际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人民币国际化下国内商业银行之机遇

第一,资产业务的发展机遇。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一直是其最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商业银行就不仅可以对行提供资金拆放、账户透支等业务,还可以将开展人民币贸易融资和境外贷款作为资产业务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二,负债业务的发展机遇。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人民币离岸存款还未开展,因此国内离岸负债业务主要被国内股市、房地产资金分流等因素影响,与外界关联甚少。而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人民币存款业务必将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一方面,随着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数量的增加,国内商业银行境外人民币存款将被直接带动起来。另一方面,伴随着人民币债券的境外发行及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和资本项目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带动,人民币资金回流必将得到有力促进,不断增加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来源。

第三,中间业务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贸易的发达程度和货币国际化密不可分。根据货币替代效应,银行国际中间业务中对交易货币的选择更倾向于流通范围广泛、在国际贸易中被广为接受的国际货币。因此在实行人民币国际化后,国内商业银行结算业务收入、清算业务收入和理财业务收入三类中间业务收入势必将得到增加,从而分享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隐性收益。

第四,客户及机构的拓展机遇。首先,相较外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具有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规模巨大的人民币存量,发达的清算系统,全方位覆盖的经营网点等,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国内商业银行在满足境内外客户对于人民币结算需求方面的能力,使国内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客户扩展空间。其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国内商业银行可以为行提供开立人民币清算账户、提供购售汇服务、提供人民币拆借和账户透支服务三个方面的服务,这将进一步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拓宽、加深与行的合作。最后,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结算等人民币业务将通过国内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得到发展,带动国内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发展。相应地,客户和海外机构的支持也为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提供了渠道,并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提供新的契机。

(二)人民币国际化下国内商业银行之挑战

第一,风险管理压力增强。首先,在开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后,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逐渐延伸至国外,资产负债表中这些来自国际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必将呈现上升趋势,逐渐占据愈来愈大的比重,这将考验到国内商业银行相应的管理和应对能力。其次,在人民币国际化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利率和汇率及资金流动性,商业银行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和本外币汇率走势的分析,及时调整存贷利率,严格控制结售汇周转头寸规模,提高利率和汇率的风险敞口管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控制中长期贷款规模,做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再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后客户的国际化和服务市场的国际化,国内商业银行将要面对满足全球24小时服务的挑战。

第二,跨境金融非法活动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渐深入,各种境内外资金流的渠道也将被逐渐打通,洗钱等非法金融活动由此找到有乘之机,因此,在监测和防控跨境资金流动以及反洗钱等方面的工作应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格外重视。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下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加大,国内商业银行需要在掌控好境内试点企业有关情况的同时,还应积极关注其境外交易对手及境外参加行的相关信息,保证业务的安全进行。

第三,业务操作风险的挑战。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初期,国内商业银行的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尚不完善,国际结算和国内清算渠道等硬件设施还存在着一些在网络、行账户等方面的问题。在人员素质方面,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尚缺乏具备掌握央行相关规章制度要求,熟悉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和国际收支申报等素质的专业人才。

第四,外资银行的竞争。长期以来,外资银行凭借多年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在香港等境外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外资银行也势必将抓住这个进一步拓展中国内地市场的难得机遇。外资银行一旦发力抢占国内市场,必将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

四、国内商业银行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策略

(一)注重巩固和拓展客户

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以及境内外客户的特点和有差别的服务需求,国内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采取一些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和宣传手法。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应注重银行对现有客户的巩固,另一方面,银行要尤其加强新客户的拓展。首先,相较其他企业而言,境内试点企业资信水平较高且具有最大的人民币结算需求,国内商业银行应其重点挖掘,这样可达到在较短时间将国内企业对人民币结算的潜在需求激发出来的目的。其次,在人民币流通程度相对高、人民币结算需求大的境外地区如港澳地区、东南亚国家以及俄罗斯、韩国等周边国家积极拓展客户。一方面抓紧在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利用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向与我国进行贸易的企业直接营销,积极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民币咨询、结算、融资等服务,为这些企业与境内企业谈判、签约提供便利,进一步推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另一方面,通过推广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和人民币资金清算、购售、拆借等服务,利用境外参加行的现有网络吸引境外客户。

(二)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创新

为更有效的拓展境内外客户,国内商业银行应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根基,不断推出新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使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线更加丰富完整,从而保证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不断创新以取得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

(三)增强风险管理水平

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与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是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的,这些进程的不断深入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为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难题。利率市场化使受政策保护的5%的利差水平大幅缩窄,增加商业银行盈利压力;此外,信贷风险、银行存款稳定性的下降以及付息成本的增加也给商业银行以沉痛的打击。汇率自由化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加大的汇率波动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全方位的激烈竞争,资本流动将变得更加缺乏稳定性,金融市场的波动愈演愈烈,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国内商业银行面对这些严峻挑战,应注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使风险定价及风险盈利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李娜(1986- ),女,北京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参考文献:

[1]鲁政委.人民币国际化历史潮流和政策选择[J].中国金融,2009,10.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挑战;机遇

2008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空前的发展速度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此次次贷危机使得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的经济遭受重创,曾经叱咤风云的华尔街五大投行也遭受了免顶之灾。在继欧美金融市场崩溃后,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经济秩序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也迅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了一揽子计划来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从目前来看,我国银行业成功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是,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一)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相似,业务领域趋于重合

各商业银行相似的经营模式和趋于重合的业务领域使得国内商业银行之间推出的相似的金融产品,使得金融产品的预期收益大打折扣,形成了同质竞争,进而容易引起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出现违背道德、监管政策甚至违背法律的不正当竞争,至此,我国银行业市场将会毫无秩序,进而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

(二)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1.对企业的不良贷款增加。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受金融危机影响,海外需求锐减,出口急剧减少,许多企业的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资金需求大幅下降,甚至还本付息能力下降,商业银行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就会变成坏账、呆账,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增加,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影响。

2.对地方政府不良贷款增加。随着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地方政府在各大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额不断增加,贷款过度集中趋势明显。地方政府利用一两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多家银行融资,套取贷款资金,甚至挪用资金的现象明显增多,形成巨额的贷款拖欠,对商业银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制约。

(二)资本市场波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减少

近年来,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资产托管、理财等业务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波动,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受到阻碍,中间业务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另外,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导致的消费不足,也使得银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潜在风险加大,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一)国际银行业格局重新洗牌,我国商业银行寻求海外发展

金融危机使得欧美银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多家商业银行倒闭。因此,欧美银行业原有的海外市场就成了各国银行业争夺的目标。由于欧美银行业遭受重创,欧美许多大银行世界排名下滑严重,打乱了世界各大银行的市值排名,全球银行业遭遇重新洗牌。而我国银行业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率先从危机中脱困,发展势头强劲,因此,积极寻求海外市场,学习国际大型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快海外市场战略布局,逐步推进国际化,实现新的发展。

(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多元化业务体系

目前国内银行业的业务体系与国外银行相比,存款业务创新有限,主要以传统为主;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经营范围窄,发展缓慢。并且,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对自身应当具有的核心业务定位不够清晰,大量推出多种同质性金融产品,容易造成恶性竞争。而许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危机爆发后纷纷对经营战略作出调整,对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的比例和结构作出一定的调整,更加专注于具有增长潜力的业务,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提供了借鉴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推动业务比例和结构调整,确立和突出核心业务的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在风险可控制范围内,发展非核心业务,建立起基于核心业务下的多元化业务体系。

(三)国际银行业的地位得以加强,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金融危机爆发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显现出来,随着美国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宣布成为商业银行,银行业重新受到重视,国际金融体系的投资模式将趋于平稳,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得到巩固和加强。从我国国内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庞大,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从此次金融危机的带来的教训中,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大力发展银行业,同时推进保险业、证券业等的综合发展,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桂宏伟.浅议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受到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4):35-41.

[2] 王志峰.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从与97金融风暴对比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09(2):17-19.

[3] 赵萌.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和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7):27-29.

[4] 赵中伟.直面金融危机[J].企业管理,2008(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