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多批次交流考察团到台北复华里、花莲民权里、台东的南寮社区、富丰社区、永安社区,以及宜兰珍珠社区、高雄金山社区等进行走访,与社区负责人、自治组织负责人和志工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社区自治方面的做法。

一、台湾社区自治基本情况

在组织架构上,台湾省下划分为县与市,县划分为乡镇、县辖市,乡编组为村,村编组为邻;市划分为区,区编组为里,里编组为邻;乡、区都有公所,负责人由上级行政负责人任命。以台北市为例,全市划分为12个区,区公所编组为449个里,形成“市-区-里”的组织架构,与我市“市-区-街-社区”组织架构比较,“里”更接近于“社区”这一层级。

在权力来源上,台湾地区的市长、县长、里长、村长等都由民众投票选举产生,对选举自己的选民负责,只有区长由市长指派,但里长在自治方面的重要性大于区长,甚至在重要选举期间,市长也要主动与各里长修好,以便谋取更多选票。里长任期4年,可以连选连任,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固定办公场所,里长可以兼职,不属于公务员序列,我们接触到的里长,大多都有自己的全职职业,且一般年龄偏大,在社区邻里之间有较高威望。如,台北市中山区复华里里长黄展辉先生有自己的职业和收入,中山里的里长和她的弟弟妹妹经营药店。可以说,里长这份“职业”只是里长们“副业”。

在职责权限上,台湾地区的里长:一是受市长指挥和监督,办理里公务事项;二是运用社会资源,筹集里建设基金;三是反映基层民意,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导;四是执行里自治事项并办理上级委办的事项;五是开具各种证明文件等群众日常治理工作。一个里除了里长,一般还有里干事一名,类似于基层社区的专职工作人员。里长下面一般有若干位邻长,类似于我市基层社区的楼栋长,邻长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居民的身边,成为了各种公共事务的末梢神经。

在具体运作上,政府为基层保障一定运转经费,一般每个里每月为人民币8000-10000元,这个经费是包括里长报酬、办公经费、项目经费在内的所有经费。由于里长个人力量有限,他们采取大力发展志工队伍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了统筹志工队伍的发展,一般每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发展理事会。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发展志工队伍、组织志愿活动、募集志工捐款实施志工项目等。里长与理事长类似于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没有上下级关系。

台湾地区秉持“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事项更多的需要依赖基层社区组织来保障和完成,因此基层社区居民自治就成为了公共治理的内在需求。政府在促进居民自治方面除了立法保障之外,还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拨付、荣誉评选等方式,培育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比如,宜兰县珍珠社区充分利用农业和农俗开展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来生活和活动;台东鹿野永安社区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茶叶等产业潜力,深耕农村,富裕农民,“活化”农村,也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农村因此摆脱凋敝,重焕活力。

二、对加强社区基层治理的建议

个人认为,台湾社区自治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应当坚持以我为主、广泛借鉴、批判吸收的理念,为我所用,助推我市基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一是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洽功能,提升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全面建强街道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积极探索完善“街道-社区-小区”三级组织网络。探索在小区(网格)建立党支部(党小组),与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共同协商议事,形成纵向到底、有机统筹的联动局面。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体制,建立起辖区单位共驻共建、互联互通的主渠道。打破体制壁垒,由街道社区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形成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共同商议、共育党员、共办大事的良好架构。

二是进一步强化行政权力的退转。强化社区自治要求行政权力在法定框架内运行,特别是要防止行政权力随意干预社区自治。要切实统筹部门职责和社区自治,科学厘清部门应当承担的具体事务,建立社区职能职责清单并广泛宣传公布,建立部门职能职责进入社区的法定程序,让社区减负真正落到实处。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多批次交流考察团到台北复华里、花莲民权里、台东的南寮社区、富丰社区、永安社区,以及宜兰珍珠社区、高雄金山社区等进行走访,与社区负责人、自治组织负责人和志工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社区自治方面的做法。

一、台湾社区自治基本情况

在组织架构上,台湾省下划分为县与市,县划分为乡镇、县辖市,乡编组为村,村编组为邻;市划分为区,区编组为里,里编组为邻;乡、区都有公所,负责人由上级行政负责人任命。以台北市为例,全市划分为12个区,区公所编组为449个里,形成“市-区-里”的组织架构,与我市“市-区-街-社区”组织架构比较,“里”更接近于“社区”这一层级。

在权力来源上,台湾地区的市长、县长、里长、村长等都由民众投票选举产生,对选举自己的选民负责,只有区长由市长指派,但里长在自治方面的重要性大于区长,甚至在重要选举期间,市长也要主动与各里长修好,以便谋取更多选票。里长任期4年,可以连选连任,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固定办公场所,里长可以兼职,不属于公务员序列,我们接触到的里长,大多都有自己的全职职业,且一般年龄偏大,在社区邻里之间有较高威望。如,台北市中山区复华里里长黄展辉先生有自己的职业和收入,中山里的里长和她的弟弟妹妹经营药店。可以说,里长这份“职业”只是里长们“副业”。

在职责权限上,台湾地区的里长:一是受市长指挥和监督,办理里公务事项;二是运用社会资源,筹集里建设基金;三是反映基层民意,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导;四是执行里自治事项并办理上级委办的事项;五是开具各种证明文件等群众日常治理工作。一个里除了里长,一般还有里干事一名,类似于基层社区的专职工作人员。里长下面一般有若干位邻长,类似于我市基层社区的楼栋长,邻长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居民的身边,成为了各种公共事务的末梢神经。

在具体运作上,政府为基层保障一定运转经费,一般每个里每月为人民币8000-10000元,这个经费是包括里长报酬、办公经费、项目经费在内的所有经费。由于里长个人力量有限,他们采取大力发展志工队伍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了统筹志工队伍的发展,一般每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发展理事会。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发展志工队伍、组织志愿活动、募集志工捐款实施志工项目等。里长与理事长类似于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没有上下级关系。

台湾地区秉持“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事项更多的需要依赖基层社区组织来保障和完成,因此基层社区居民自治就成为了公共治理的内在需求。政府在促进居民自治方面除了立法保障之外,还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拨付、荣誉评选等方式,培育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比如,宜兰县珍珠社区充分利用农业和农俗开展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来生活和活动;台东鹿野永安社区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茶叶等产业潜力,深耕农村,富裕农民,“活化”农村,也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农村因此摆脱凋敝,重焕活力。

二、对加强社区基层治理的建议

个人认为,台湾社区自治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应当坚持以我为主、广泛借鉴、批判吸收的理念,为我所用,助推我市基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一是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洽功能,提升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全面建强街道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积极探索完善“街道-社区-小区”三级组织网络。探索在小区(网格)建立党支部(党小组),与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共同协商议事,形成纵向到底、有机统筹的联动局面。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体制,建立起辖区单位共驻共建、互联互通的主渠道。打破体制壁垒,由街道社区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形成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共同商议、共育党员、共办大事的良好架构。

二是进一步强化行政权力的退转。强化社区自治要求行政权力在法定框架内运行,特别是要防止行政权力随意干预社区自治。要切实统筹部门职责和社区自治,科学厘清部门应当承担的具体事务,建立社区职能职责清单并广泛宣传公布,建立部门职能职责进入社区的法定程序,让社区减负真正落到实处。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杜区;治理;路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治道变革催生了“社区治理”理念,它主要表现为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方式的民主化。“在治理理论视阈下,社区治理与传统的社区管理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治理主体的变化,即由单一的治理主体变为多元治理主体。”在国外社区治理中,社区公共事务由原来政府单独负责,转为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等共同负责。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具有其他一切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社区治理责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社区治理得好与不好,反映的是社区治理水乎。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此,城乡社区建设进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新境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乡社区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对城乡社区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社区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不完善,投入机制有缺陷;社区居民与社区成员单位参与意识薄弱,社区自治功能淡化;社区内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相对软弱涣散;城乡社区工作水平差距较大,区域之间不平街;社区工作者队伍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迫切需要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站在新的起点上,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发展大势,推进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重要。

在新形势下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要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统筹城乡,着力提升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共驻共建、社区党建水平,打造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培育民/可组织,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方式的民主化。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的主要路径有:

第一,实行居站分设,完善社区治理机制,设立社区工作站,形成社区合作治理的局面,是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条件。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形势,加强党委和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完善基层管理体制,可以在城乡社区实行居站分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社区工作站,为居民提供由政府埋单的公共服务和居民埋单的个性化服务。在分设模式、下属模式、条模式和专干模式中,下属模式比较好地体现了立法精神,可重点推广。社区工作站应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体化管理”,做到统一招聘,统一身份,统一员额,统一待遇,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工作站站长可由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主任兼任,工作人员来自社会招聘或吸收现有有关部门的协管人员,费用根据项目由政府打捆包干。要通过社区工作站建设实现行政、福利、社会化服务三位一体。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空间存在于社区内部事务的社会性治理之中,政府要从传统的行政控制者、资源汲取者向社区治理者、公共物品和资源的提供者转变,真正进行推动社区发展的行政性治理,培育社区自治力量,开辟社区自治空间,加强制度、政策和资源供给,推动社区合作治理的形成与完善。

第二,健全三项制度,提升社区自治水平。搞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基本路径。为了建立社区民主治理的长效机制,要针对社区居委会体制改革后的实际,健全三项制度,即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民主决策重在推行社区重大事项居民听证制、社区重大事项决定票决制;民主管理重在推行党务、居(村)务公开制,居(村)民说事议事制,民情反馈制;民主监督重在建立居务、村务监督制(通过居民监督委员会或村民监督委员会进行),推行社区“两委”成员向居民和党员代表述职并接受评议制度。要合理划分基层政府与居民自治组织的事权,明确政府委托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的边界,真正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不断拓展基层群众自治事项,探索完善民评政、民评官等民主监督的形式和程序,推动居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第三,培育社会组织,增强社区自治功能。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挥作用,是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希望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培育农村服务、公益性、互社会组织,完善社会自治功能。”培育社会组织,增强社区自治功能,一是改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党委和政府要把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真正提到日程上来,纳入规划,并在具体工作中督促落实,做到管理和培育两手都要硬。要科学定位社会组织功能作用,真正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社会化。要推进政事公开,逐步理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界,为社会组织发挥应有作用提供空间和舞台。二是完善社会组织结构和布局。要从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求和社会发展客观需要出发,积极促进以志愿服务、慈善公益、老龄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联合性、专业性社团组织发展;积极发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化进程的行业性社会组织;鼓励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农村专业性经济组织。要在现有社区群众性组织基础上,重点培育若干专门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以各种组织为载体,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社区活动。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步人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要从法律层次规范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设立条件、审批程序、运行机制等;要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则,使社会组织和服务对象的维权工作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效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法规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要对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规章进行清理,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法规不完善、不系统、相互冲突的问题。社会组织必须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制度体系,形成自律机制。

第四,建立服务标准,提升社区服务质效。社区服务标准化是社区治理水乎提升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依据社区的需求来确定服务项目,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体系,体现“大服务”的理念,形

成由政府引导,居(村)委会进行组织、协调,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新型机制。要通过社区服务标准化试点,建立通用要求、劳动保障、救助帮扶、居家养老、卫生计生、文化体育、教育服务、治安安全、区(村)容环境、便民利民等9个方面的服务规范,建立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一体的标准体系。在注重社区服务福利性同时,要把社区服务引向走产业化的道路,以自我发展来解决不同领域的各种矛盾和需求,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效益,捷径之一是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组建集社区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化网络。要按照一线连接、一键直通、一网受理的理念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方便快捷、惠及全民”的工作格局。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重点在保障业务流程畅通,社区商业服务信息化重点在确保信用信息整合,社区自治服务信息化重点在扩大广泛参与。结合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自治服务的特点,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和监督机制,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同时,要努力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网与社区服务网无缝对接;理顺工作流程,实现社区服务站与街道(乡镇)各科室、职能站所、“一站式”办公大厅和社区服务中心有机对接。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4篇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总体要求,以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基本任务,以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提高群众安全感为目标,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安防控、综治基层基础、公共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绩效的新提升。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系列平安创建覆盖率达100%,深化基层基础建设,综治工作各项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不断下降;治安重点地区得到有效整治,居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明显提升,确保群众安全感92%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提升维护稳定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严格实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切实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实施重大决策、政策、项目和活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稳评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向村(场)、社区延伸,不断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

三是完善大调解组织网络。扎实推进镇调处中心平台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确保人员、经费、制度、办公场所和设施落实到位,强化调解员队伍建设。

四是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整合专业调解和社会调解资源,推进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动大调解与工会、妇联、劳动、法律援助、仲裁、民政等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五是着力解决进京非正常上访。积极参与依法治理进京非正常上访专项治理,大力推行“阳光”,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积案终结制,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依法做好劝返接回工作,依法规范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行为,坚决压降进京非正常上访。

(二)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一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居住区建设,按照“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和社区化管理模式,在工业园区高标准建立新市民服务管理站,落实新市民社会化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和“群租”现象的专项治理。建立对社区、企业、物业、中介、学校、旅馆等全覆盖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体系,切实掌握流动人口落脚点动态。

二是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深化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切实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和改进吸毒人员社会化管控工作,配好禁毒社工,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80%以上,戒毒康复人员安置就业率达70%以上。建立精神病人定期排查机制,实行分级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

三是构建公共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工作,推进以“四个文明交通建设”为抓手的交通安全进社区工作,加强道路交通智能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加大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今年要按照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的要求,对集镇交通秩序实行挂牌整治,突出抓好校园周边地区的整顿,完善安全隐患“群防、群控、群治”社会动员机制。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提高监管水平,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是创新鲜明正确舆论导向机制。抓好平安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禁毒、反、交通安全、防火防盗等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平安建设成就和治安防范举措。加强网络虚拟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强化基础信息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深化“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三)紧紧围绕提高群众安全感目标,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一是开展专业化打击违法犯罪行动。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多发财犯罪和涉众涉稳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入开展反专项工作,大力推进“无地区”创建活动。

二是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感知安保3.20”和家庭技防建设,60%以上的城市老小区和安置房小区达到城市安防标准,积极推进“平安E家”等安防项目,提高居民户、商铺等技防设施覆盖率。加强专业巡防队伍常态化巡防,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巡防,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行为。

三是开展常态化治安重点地区整治。以治安复杂、案件高发的地区和部位为重点,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原则,发挥综治部门牵头作用,组织和动员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排查整治,健全滚动排查整治、包干问责、巡防管控、联合整治等长效机制,落实长效管理。

四是深化系列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村(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平安交通、平安工地、平安娱乐场所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

(四)强化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深化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统一指挥、集中办公、整合资源、处理实务的工作机制。加强村(场)、社区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各村(场)、社区落实1名主管综治工作的干部,实现综治办、治保会、警备室、调委会“运作一体化、运转实体化、流程规范化”,使之成为化解矛盾、畅通民意、治安服务、重点帮教的基层综治工作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严格履行综治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与个人责任制,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等办法,健全并严格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的责任机制,做到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负,确保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

二是强化保障。切实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各项工作保障,确保组织健全、人员落实、资金保障,为综治和平安建设有序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健全完善综治和平安建设各项机制制度,并切实加以落实,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绩效。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血压;防治指南;培训;社区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 1)04_0295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18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医改政策的全面实施,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成为基层公共卫生的重点 内容之一。如何发挥医改效能,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平台,规范社区高血压的防治,提高血压 控制率,成为当前急需探索的一项重要内 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以下简称基层《指南》)的颁布,为基层社 区开展高血压管理提供了实用、可行的技术蓝本和适用的培训教材。2010年我市在社区 医生中开展了基层《指南》的全员培训和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教材:采用2009年基层《指南》和省统一下发的基层《指南》培训多媒体,为保 证学习质量,全市社区医生人手一册基层《指南》。

1.2 方法:

1.2.1 实施四级培训:市级师资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临床专家和市心脑防办的疾病预 防控 制专家担任,参加省级培训;市举办县级师资班,辖区县级医院心内科专家和疾控中心慢性 病防治资深人员参加培训;各县(市、区)举办乡镇级师资培训班,辖区各社区具备中级以 上职称的社区医生和慢性病管理人员参加培训;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社区医生全员培训,力量 较薄弱社区的培训由县级师资承担。

1.2.2 统一考核评估:全市统一编写基层《指南》考核试卷,培训结束后由各县(市、区 )下发,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医生统一考试,得分≥60分为合格。

1.2.3 社区实践应用:对照基层《指南》要求,完善社区高血压防治方案,整理、核实 和登 记社区高血压病人。开展高血压病人的危险分层和管理分级,实施分级管理,统一年终效果 评估标准,高血压控制率的统计采用时点达标方法。建立血压测量、病人评估、疾病管理等 质量控制方案,开展社区随访管理质量控制工作。

1.2.4 随访管理频率要求:实施《指南》社区按分级管理频次要求,未实施社区按省公 共卫生服务要求每季度一次随访管理。

1.2.5 血压值尾数偏爱现象调查:随机抽查辖区5个社区100名社区医生的高血压随访管 理中 的血压测量结果,每名医生抽查2009年10月和2010年10月各10个血压登记数据,发现其中某 一尾数值≥35%的为有血压值尾数偏爱现象。

1.3 评估指标:①高血压发现率:发现高血压患者数与当地总服务人口数比例。② 规范管理率:应用《指南》社区按分级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数占年度登记管理高血 压患者数的比例;未实施社区按省公共卫生服务要求完成随访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数占年度登 记管理高血压患者数的比例。 ③高血压控制率:指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

1.4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统计数据采用百分率和卡方统计,P

2 结果

2.1 培训结果:全市参加基层《指南》省级师资培训3人,举办7期市、县级师资培训,累 计培训各级师资259名。举办社区医生基层《指南》普及培训班116期。全市3543名社区医生 ,参加培训3528名,培训覆盖率99.58%。经笔试考核,考试合格3533名,合格率99.72%。

2.2 实践应用结果:

2.2.1 门诊≥35岁首诊病人血压检测情况:全市116个社区门诊均开展≥35岁首诊病人的 测压工作,发现疑似高血压患者进行2次复查,确诊病人列入随访管理,结果见表1。且在高 血压随访管理中,血压尾数偏爱发生率由2009年的35%下降至12%。

2.2.2 截止2010年底,全市116个社区全部完成对高血压病人的危险分层和管理分级,其 中44个社区按基层《指南》要求全面实施对高血压病人的分级管理,占总社区的37.93%。

2.2.3 2010年全市累计登记高血压病人329835例,平均检出率7.53%,发现率≥8%的乡 镇52个,分别比2009年上升12.05%和85.71%,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见表2。

2.2.4 全市44个实施《指南》社区的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规范服药率和血压控制率与尚未实施《指南》社区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以患病率高、病人数多、病程长等显著特征成为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 病和重点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 1]。社区医生成为高血压防治的骨干力量,如何提高社区医生的高血压的管理能力,建 立一种 可持续发展的高血压社区疾病管理模式,真正将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关口前移,是值得重视的研 究方向[2]。2010年我市实施基层《指南》培训结果表明,基层《指南》实用性强 ,培训效果明显,有助于高血压防治的关口前移,宜作为社区医生的培训通用教材。

2010年绍兴市高血压的发现率由2009年的6.26%上升至7.53%,发现率≥8%的乡镇由2009年 的24.14%上升至44.83%。结果表明,通过基层《指南》全员培训,社区医生的管理技能 得到有效提升,自觉利用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途径,发现新发和漏检的高血压患者, 促进了高血压患者的及时发现和有效管理,为控制血压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奠定 了基础。

医改的出台为全面推进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政策和经费的保证,基层《指南》 的出台为社区医生开展社区高血压防治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和技术保障。社区医生利用《指南 》提供的多种高血压药物治疗组合方案,为高血压病人进行规范治疗,有效提升了农村高血 压病人的规范用药率和血压控制率。2010年我市实施基层《指南》社区的高血压控制率较未 实施地区增长13.79%,效果十分显著。

基层医生是社区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提高基层医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更新、管理能力、诊 治水平),增加病人的信任度,是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关键的关键[3]。基层《指南》 在我 市的应用实践结果表明,对基层社区医生实施定期和针对性的医学继续教育,使他们熟悉和 应用基层《指南》等技术性规范,是提升社区医生的疾病管理水平,促进社区高血压综合防 治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广勇,顾东风.心血管病社区人群干预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慢性病 预防与控制,2000,8(1):46-47.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6篇

1、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对接全区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以在建项目保进度、拆迁项目保开工、谋划项目帮跑办,全力推进13个项目建设,其中华浩天际、安联水晶坊项目确保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加大飞宇大厦、祥云阁项目制约建设进度问题协调解决,加快进度;芳林小区、红光院旧改项目年初开工建设,桥北院旧改项目加大拆迁扫尾力度,确保年内开工建设。远洋山水、市供销社楼改建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帮助跑办公交区域改造、拔丝制钉厂项目,谋划印染厂厂区改造项目,力争突破。2、全面开展税改工作。首先积极与区税改办、地税局等沟通,掌握政策,同时,做好辖区税源的排查摸底,尤其是商务房税源。其次,强化重点税源的挖掘和培育,盯紧远大国门经营商户税收,力争引入我区;关注华浩天际项目招商,积极培育新增税源。从而实现街道财力的不断增强。3、不断提升夜经济发展。重点打造亚太劳模广场及周边区域夜经济,通过引进特色商户、规范现有商户、改善区域环境,实现该区域夜经济上档次、上水平。

着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针对街道实际,创新管理模式,力争实现维稳工作政府主管部门、司法机构、街道、社区协调联动,不断增强工作实效。1、全面落实综合治理措施,维护辖区安定。重点加强“五个延伸”措施落实,加强社区治安队伍、阵地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基础工作,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矛盾纠纷隐患排查调处、平安社区创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措施,打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稳定目标。2、不断强化积案及各类矛盾化解力度,细化实化各项稳控措施,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稳定因素和案件。

着力环境优化,实现城市品位提升

1、继续深入开展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活动,加大辖区内老旧小区拆迁改造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拆除影响观瞻、违规搭建建筑;加大重点街巷、市场综合管理力度;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社会管理需求。从而实现城镇面貌根本改变。2、落实优化生态环境工作要求,以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为契机,以环境卫生整治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目标,建立健全门前三包、清扫清运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大居民小区、街巷乱堆乱放、私搭乱建、死角死面的清理力度,提升居民的爱国卫生意识,确保辖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着力服务提质,实现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工作理念,把满足居民需求和解决居民问题难题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1、民政工作。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通过培训、学习、经验交流等多种渠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工作需要;探索建立社区书记(主任)、社区工作者后备队伍选备、培养制度,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不断更新壮大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建设。深化标准化社区建设工程,在社区硬件建设到位的基础上,强化软件的提升。建立健全社区各项制度,规范社区工作流程,提高社区工作效率,拓宽社区工作范围,促进社区工作整体提升。进一步打造特色社区。巩固亚太社区特色社区创建成果,在社区环境、服务、活动等各方面在提高。同时,针对水文局社区、地质局社区、电厂社区、印染厂社区的实际情况,围绕1-2个亮点工作,系统创建新的特色社区。2、计生工作。着力围绕抓队伍、强基础、重管理、创特色开展工作,一是加强计生队伍的建设,提高计生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同时建立完善计生小组长队伍,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使每个社区都能有一个业务合格的人员,并以点带面扩大整个计生人员。二、加强计生基础性工作,提升常驻人口计生管理水平。根据形势的发展,工作要求的变化,不断补充修正基础信息,健全完善信息系统,全力消除工作中的弱项和短板,确保常规性工作高质量完成。三是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把此项工作列入全年重点督办落实工作,加大政策宣传、人员力量、上下合力等有效措施,力争完成任务,争取有所突破。四、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再创新成绩。借鉴光明农贸市场“以场管人”、新赵都超市“以企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对象,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服务跟的上、管理要到位,力争迈上一个新的台阶。3、社会保障工作。在全面落实各项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在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劳动再就业工作有新突破。首先摸清两个需求,即下岗失业无职人员就业需求、企业用工需求;其次搭建一个平台,即搭建就业中介平台,利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采取适当方式,畅通用人单位及个人间联系渠道;第三完善一个长效机制,实现就业需求、就业信息、就业介绍的动态服务管理。二是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有新突破。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就业资源,围绕居民需求,建立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儿童托管等服务岗位,引导就近就业,提升就业率。三是在“4050”人员管理上有新突破。加强与“4050”人员招录单位的对接,就“4050”人员管理建立完善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以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提高工作实效。

着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居民文明素质提升

以“文明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居民文明素质为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宣传教育措施,突出抓好3项工作。1、基层宣传阵地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资源,抓好社区活动室、文明学校、道德讲堂及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载体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设高标准的宣传载体,为宣传工作奠定基础。2、基层宣传队伍建设。将辖区内有文艺才能,乐于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各种文体活动团体,围绕社区建设、重点工作推进以及活跃居民业余文化生活需求等,开展经常性的文化宣传活动。3、基层宣传活动开展。针对街道、社区实际,在节假日、纪念日、重大事件时期,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实现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培树社会新风尚的目标。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7篇

2020年城市基层党建总的思路是持续聚焦精致城市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治理、高素质人才和高品质服务“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环翠经验”。

一是聚焦实体化,构建高效能的基层管理体制。在全市率先建立实体化的镇街综合执法平台和区级响应平台,进一步整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执法机构和资源,全面畅通部门与街道联动渠道,形成“街呼区应、上下联动”的治理新格局,凸显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二是聚焦专业化,打造高水平的社区治理模式。深化与北大、山大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建立全市首个区级党群社工服务中心和城市基层党建高校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市甚至全省叫得响的公益品牌项目,以专业化带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是聚焦职业化,培育高素质的社工人才队伍。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以开展社区工作者“优才计划”为抓手,建立选聘、培育、晋升和保障为一体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开展“和谐使者”评选,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

四是聚焦品牌化,建立高品质的区域服务网络。聚焦“两新”党建的提档升级,高标准推进“两新”全域覆盖、重点企业三年培育、园区商圈深化提升“三项攻坚行动”,探索实施新兴领域“社区化”管理模式,推动园区商圈党建与社区党建互融共进,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流的品牌服务,确保我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8篇

2020年城市基层党建总的思路是持续聚焦精致城市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治理、高素质人才和高品质服务“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环翠经验”。

一是聚焦实体化,构建高效能的基层管理体制。在全市率先建立实体化的镇街综合执法平台和区级响应平台,进一步整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执法机构和资源,全面畅通部门与街道联动渠道,形成“街呼区应、上下联动”的治理新格局,凸显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二是聚焦专业化,打造高水平的社区治理模式。深化与北大、山大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建立全市首个区级党群社工服务中心和城市基层党建高校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市甚至全省叫得响的公益品牌项目,以专业化带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是聚焦职业化,培育高素质的社工人才队伍。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以开展社区工作者“优才计划”为抓手,建立选聘、培育、晋升和保障为一体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开展“和谐使者”评选,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

四是聚焦品牌化,建立高品质的区域服务网络。聚焦“两新”党建的提档升级,高标准推进“两新”全域覆盖、重点企业三年培育、园区商圈深化提升“三项攻坚行动”,探索实施新兴领域“社区化”管理模式,推动园区商圈党建与社区党建互融共进,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流的品牌服务,确保我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9篇

一、加强司法所建设,进一步提高司法所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1.加强规范化司法所建设。以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争创省星级规范化司法所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司法所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软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要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和改善。努力构建管理规范、组织完善、队伍健全、保障有力、形象提升的规范化司法所。

2.认真履行司法所职能。全面落实司法所承担的十项工作职能,坚持干在实处,走有前列,充分发挥司法所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推进依法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3.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深入开展业务学习,通过“屠甸小娘舅”QQ群、业务培训、调解主任例会、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提升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4.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菊乡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强化廉政教育,突出司法所制度建设,构筑综合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发扬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密切干群关系,公平正义执法,积极创先争优,在实践中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

二、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防线”作用

1.积极开展“两排查一促进”专项活动。坚持矛盾纠纷定期集中预防排查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提高基层调解能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力争矛盾纠纷调处率达到100%,调处成功率达到96%以上。

2.继续开展调解委员会星级化、调解员等级化评选活动。深入推进“以奖代补”激励政策,促使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更加健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调解程序合法有效,内部管理规范统一,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充分发挥“个人调解室”作用,成为牢固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实现“琐事不出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工作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

3.深入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理问题和,指导和完善规模企业和接边区域联合调解组织的建设,全面实施“三调四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衔接及警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和访调对接)工作,进一步提升我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帮扶特殊人群的效果

1.认真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年”活动,强化矫正帮安队伍建设,拓展矫正帮安组织网络。加强与法院的协调机制,认真完成好审前社会调查工作,落实社区矫正对象判前社会服刑的风险评估。

2.加强与公安派出所的衔接工作。完善请假制度和对重点人员的强制措施的落实,增加做好“防脱管、防漏管、防严重再犯”工作的成效。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监管,屡犯屡教犯罪、常发性习惯性犯罪及思想、行为不稳定的社区服刑人员,列入重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由镇派出所、司法所领导进行结对包干。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基础保障机制,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水平,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发挥基层“第一道防线”作用。

3.继续加大帮教安置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安置帮教组织网络,落实帮教措施。加强衔接、帮教、安置、管理四个重点环节,继续巩固帮教安置工作成效,强化与监(所)衔接沟通,共同探索新时期帮教安置工作新途径,有效推进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确保全镇归正人员衔接率、帮教率95%以上、安置率90%以上、本地籍归正人员当年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5%以下的“首要标准”,努力降低归正人员重新犯罪发生率,全力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进一步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体系建设。切实做好镇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加大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法律服务,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以法律服务助推发展为主题,健全规模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创新服务方式,积极组建法律服务团队,为经济转型升级、中小企业攻坚克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专项工作提供系列法律服务;全面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建设,发挥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维稳机制中的作用,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法律服务。

2.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体系建设。以开展“法律援助服务为民创优年”主题活动为契机,不断完善援助平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发挥好法律援助的服务网络作用,切实方便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不断拓展援助范围,在抓好工伤、追索劳动报酬、交通事故、赡养等传统援助案件办理的同时,注重农村宅基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和环境污染纠纷等案件的办理,重点推进“农民工讨薪”、“扶残助残”、“工伤职工救援”等法律援助。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宣传的常态化。

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普法依法治理水平

1.抓好“法律进工地、进家庭、进新居民集居区”主题宣传活动。根据“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落实“法律十进”实施意见,着重抓好“法律进工地、进家庭、进新居民集居区”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法律十进”载体的作用。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农民、新居民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促进全民普法深入开展,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新风尚。

2.探索普法宣传的新载体和新方法。充分运用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构建网络普法新平台。继续加强法治广播、法制宣传橱窗、法律图书角等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法制宣传特色户”、“文化示范户”、“法制宣传长廊”等创新平台的宣传教育功能,不断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效。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10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政法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我镇综治平安建设工作,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力保障和推动全镇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迈向基本现代化,现根据我镇实际,就开展综治平安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决战决胜更高水平小康、全面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总体目标,按照市委提出的“提升百姓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总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公共安全问题、权益保障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深入推进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监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确保我镇的综治平安建设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为全镇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法保障。

二、工作目标

围绕市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风险预警、平安护航、固本强基三大工程,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影响社会稳定问题为抓手,努力使维护社会稳定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基层基础工作水平、服务保障发展大局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社会矛盾预警和化解工作绩效、打击和防范犯罪工作绩效、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绩效、基层维稳和平安创建工作绩效得到显著提高,确保全镇持续和谐稳定,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主要举措

围绕工作目标,结合我镇实际,以解决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为突破口,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强化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监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构建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相结合、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相结合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

(一)进一步强化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

1、建立完善维护社会稳定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矛盾纠纷联网排查、涉稳事态联合研判、重大项目联动稳评、突发事件联手处置”的维稳“四联”工作机制,凡涉及搬迁安置、土地征用、环境保护、企事业改制、教育卫生、重大投资项目必须实施稳定风险评估,实现不稳定因素的苗头提早预知、工作提早介入、矛盾提早处置、事态提早平息,确保不发生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重大案(事)件、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事)件和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以及去省赴京或在当地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问题发生,建立健全涉法涉诉依法终结等各项制度,扎实做好工作。

2、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健全集预防、受理、调处、化解功能于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大调解平台的综合服务功能,矛盾纠纷调处“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受理、一揽子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升大调解工作的联动力、调处力、公信力。完善镇、村二级调处机制,加强镇、村两级调解员建设,配强镇调处中心力量,确保专职调解员达到4名的要求,同时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吸纳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和公民法治驿站的义务人员参与调解队伍,定期组织调解业务培训,不断提升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调处水平。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的滚动排查工作,着力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完善网格化排查预警体系,及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严格落实矛盾纠纷的周排查、旬排查、月排查和特殊敏感时期的日排查、“零报告”及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动态把握情况,有效遏制“民转刑”案件、群体性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二)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共同推进力度,大力加强我镇治安防范建设,确保所有重点企业、行业场所、公共复杂场所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同时在企业重点部位、重点企业负责人家庭推广CK报警系统,实行与110联网;落实居民室外财物保管守护措施,农村新建集中居住区将安全配套设施做到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同期验收,力争农村家庭技防入户率达80%;大力推进农村治安视频监控“村村通”工程,在新204国道沿线等交通要道路口安装“农村视频监控系统”,努力实现农村技防全覆盖。在人防工作上,加强镇级巡防中心建设,专职保安达50人以上,有效提升巡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好专职巡防、专职监控、专职护校目标。拓展以“综治长安服务队”为主体的群防群治队伍,发挥社会面辅助巡防力量的作用,调动企业保安、校园保安、城管队员、村级调解员、社区治安志愿者等防范力量共同参与,努力构建群防群治网络,力争形成打防管控结合起来、点线面结合起来、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提升防范控制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积极预防和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认真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充分发挥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机制作用,做好网络新闻以及涉及本镇舆情的收集、回复和引导工作,舆情有效处置回应率达85%以上。

(三)进一步健全实有人口服务管理

完善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机制,依托镇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外来人口服务窗口,配备专职外来人口协管员,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实行以居住房和就业单位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为外来人员提供登记办证、职业介绍、就业咨询、房屋租赁、权益维护等一站式、全程式服务。进一步改进人口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在各村(居)建立服务一条龙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站,充分吸收卫生室、商场超市、家政服务、文体娱乐项目进社区,活跃社区文化,依托社区综治警务室进行日常管理,有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以“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治管理、常住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深化三化互动安置帮教工作机制,使刑释解教人员能及时得到安置和帮扶。强化动态监督管控机制建设,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风险等级制定矫正个案,实施分级管控措施。完善“电子围栏”,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重点和流动人员的管理,促进管控教育措施落实。强化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将有法律知识、有爱心的人士选进社工队伍。健全社区矫正联动保障机制,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无重新犯罪。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家长、学校、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帮教管理,防止流散社会、违法犯罪。进一步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救治、管控工作,完善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等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重点群体的帮扶和救助。

(四)进一步落实安全监管工作

加强安全监控措施,健全基层安全监管网络,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安全管理不失控,安全生产事故大幅下降。严格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深化平安交通创建,推进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加大火灾排查整治力度,加强对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的管理,降低交通和火灾等各类事故的发生率、死亡率。强化食品药品准入和源头管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落实食品药品安全主体和监管责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建立联动查处工作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五)进一步完善基层基础建设

切实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和阵地建设,深入推进镇级政法综治工作中心等级化创建和村级平台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大力加强镇级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四统一”、“六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各村(社区)严格落实“112211”的综治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动态排查、矛盾调处、治安防范等各项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基层基础平台硬件完备、功能齐全、阵地给力,达到基层综治工作有人管、有人做、有成效。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推行村(社区)“平安管家”做法,整合驻村保安、专业调解员、综治长安服务队员、红袖标工程队员等基层力量,担当平安管家,履行矛盾排查、治安巡逻、信息采集、重点人服务管理等职责,实行村级平安建设事务“一把抓”。健全完善“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以党建为龙头,推动“两新组织”综治平安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扎实开展“平安基层行”活动,推行企业平安建设指导员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充实专职保安、专职调解员、专业社工、专业巡防、专业监控、专职外口协管队伍力量,强化队伍的职业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和培训,提升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做到矛盾有人排、有人调,社区有人巡、有人守。扎实开展平安村、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医院、无毒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实现平安创建全覆盖的目标,年内表彰一批创建先进单位,力争通过典型引导,兴起全面创建高潮,以区域、部门和单位的“小平安”垒积成全镇“大平安”。

三、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在全镇牢固树立“发展是生产力,社会管理也是生产力”、“发展是政绩、社会管理也是政绩”的理念,把综治平安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奖惩,切实做到社会管理与经济建设并重,切实把综治平安建设作为提升执政能力及科学化发展水平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周密部署,扎实推进。

为加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人大参与决策监督、综治部门牵头、职能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实施。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11篇

为深入贯彻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和创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根据浙委办〔〕59号文件精神,现就深化“民主法治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深化“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全市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等社会基层组织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普遍开展了以民主管理、依法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治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社区(村)”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基层社会的自主能力,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基层各项事务的法治化水平、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创建“民主法治社区(村)”是推进“六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建设“法治”的有力保障。“民主法治社区(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于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村级组织设置改革“转、并、联”和城乡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社区逐步代替村成为基层社会的建制单元,与此相适应,我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要逐步实现由村到社区的过渡,进入新一轮“民主法治社区”创建阶段。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认识,抓住大改革大发展大建设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创新管理模式,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为建设“法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

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围绕市委建设“法治”的决策部署,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法治基础,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民主法治社区”创建要在全省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的框架基础上,与我市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相配套,立足社区,以社区为主体,以村为基础,统一创建,同步考核。城乡社区和村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在村级组织“转、并、联”任务完成后,按照“第一年搭框架、第二年抓深化、第三年全面达标”的步骤,逐步过渡到以城乡社区为单一创建主体,全面提升创建水平。

三、认真落实“民主法治社区”创建的各项任务

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要在坚持“民主与法治统一,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统一,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统一,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理念统一,形式与效果统一,数量与质量统一”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基层基础制度建设,健全自治治理机制。加强和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社区自治组织框架,形成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以社区居(管)委会为执行主体,社区议事和监督委员会、社区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为议事、决策、监督主体的自治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居(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居(村)民大会和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工作运行机制。依法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和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依法选举产生社区议事和监督委员会,对社区日常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通过“法律进社区”等活动,对基层在“民主法治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指导、帮助制定居民公约和居(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为基层组织决定重大事项进行法律论证,确保创建工作的长期稳定和规范化、法制化运行。

(二)加强创建考评机制建设,提升创建工作质量。以提升“民主法治社区”创建质量为重点,研究探索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镇(街)与社区间的合作机制。着眼于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创建内容和考评标准,推行数字化创建。突出抓好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党务、村务、财务等核心工作,推行动态考评机制。通过民主和法治的手段,实现依法规范民主选举,切实保障群众的选举权;依法规范民主决策,切实保障群众的决策权;依法完善民主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参与权;依法强化民主制约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依法推进基层事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使创建过程成为推动基层事务民主化、法治化的过程。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以宪法为核心,广泛开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提高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社区、镇(街)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指导规范镇(街)法制辅导站、社区(村)法制学校、法制宣传栏、法律图书室等阵地和设施建设。开展社区法律志愿者活动,定期组织法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对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和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

(四)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建立完善市、县、镇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社区法律顾问,逐步实现“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广泛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实现医调、诉调、警调、交调、检调衔接,“五大”调解组织在县级层面覆盖面达100%。组织律师每年为1000家以上的企业开展“法律体检”。积极整合司法行政内部力量,形成以司法所为依托,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12348”法律服务和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

(五)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镇(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及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将社区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治安巡逻、维护社会稳定、重点人员和特殊人群管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安社区警务、消防安全等工作纳入社区管理范围。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尊重并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利,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法治文化。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依托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和城乡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建设,以中心镇、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逐步完善基层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年要实现各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法治文化阵地(公园、街区、广场、市场等),做到县一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节目创作和巡演,发挥法治文化的辐射效应,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求富、求知、求安、求乐的需求。

四、进一步强化对“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为基础,通过民主和法治的手段,依法建制、依法治理,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依法治理实践过程。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把创建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完善机制。要构建完善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司法民政部门工作指导、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社区具体实施、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地方、部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特别是要加强镇(街)在创建工作中的责任机制建设,把创建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和镇(街)以及各部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司法行政、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担负起“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组织、宣传、政法综治、农业、财政等部门要发挥优势,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密切配合,落实好开展工作的必要人员和经费,协同抓好创建工作。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12篇

夏宝龙书记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所作的报告,深入解读重要讲话精神,全面部署我省贯彻落实的思路和举措,为我们更加系统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上了一堂精彩的辅导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这充分体现了省委贯彻落实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积极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政治定力;充分体现了省委坚守党的基层阵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自觉;充分体现了省委洞察基层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担当;充分体现了省委面对新常态,再谋新发展,再创新辉煌的政治魄力。学习贯彻好在浙考察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入学习贯彻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固确立“五个新理念”,真正来一次观念大转变、思想大飞跃

在我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内涵极为丰富、意蕴极为深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以此来洗礼思想、武装头脑、开辟认识的新境界,切实确立起“五个新理念”:

一要确立“统领”理念,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定不移地沿着在浙江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进。在我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明确了浙江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要求、新任务。“八八战略”是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经过大量调研后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切合浙江实际,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契合,是推进浙江全域科学发展的总体谋划,不仅是过去、而且是当前和未来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我们必须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引领和统揽浙江各方面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推进“八八战略”深化细化具体化,确保“八八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密结合温州实际,统筹赶超发展与转型发展,以转型发展来推动和实现赶超发展;统筹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继续当好改革试验田,同时努力拉长对外开放这条“短腿”;统筹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努力开辟市域现代治理的新境界;统筹从严治党与科学建党,着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要确立“先行”理念,强化“两个一步”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更好发挥改革探路先锋的作用和转型升级的领跑作用,在加快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列,努力实现“五个更”目标。浙江是我国改革的先行区,以勇于改革赢得了先发优势,因善于改革而闻名全国,许多改革创新经验被全国推广。我们要继续发挥探路先锋的作用,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以部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开路,坚持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并举,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结合,切实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近年来,省委打出了一套套漂亮的“组合拳”,转型升级已成为浙江工作最鲜明的特色、最突出的亮点。我们要继续当好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打好“组合拳”,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充分发挥科学发展的领跑作用。浙江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我们要以“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为要求,蹄疾步稳地推动现代化建设,使综合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幸福、生态环境更优美、城乡区域更均衡、治理体系更完善。

三要确立“示范”理念,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在贯彻执行中央大政方针和“八项规定”、整治“”问题、深化作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更好地为党分忧添彩。省委对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高度自觉、不折不扣,充分体现出很强的政治定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做到贯彻中央精神态度坚决、行动迅速、举措有力,一以贯之地当好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的标兵。省委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整治“”问题态度鲜明,严肃严厉,率先垂范,层层传导压力,在全省上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我们要保持狠刹“”的那么一股狠劲、那么一种力度,确保在深化作风建设上继续为全国作示范。省委全会就新时期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是我省党建领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要把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固本强基上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努力为全国提供样板、创造经验。

四要确立“归零”理念,以归零的心态看待过去的成就,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新实践。多年来,省委坚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抓工作很准、很实、很紧,善出实招、高招、硬招,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真正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次在我省考察时,对我省近些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全面肯定、高度评价和由衷赞赏,同时又赋予了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我们要把的鼓舞鞭策化为再谋发展、再创辉煌的动力源,把过去的巨大成绩当作奠基石,不陶醉过去、不盲目乐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在新的里程上努力开辟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新局面。

五要确立“使命”理念,坚持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努力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现代化建设的示范者。号召我们“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饱含了对浙江干部群众的殷殷嘱托,赋予了浙江发展新的重要使命。同志曾说过:“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我们一定要牢记的谆谆教导,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以永无止境的追求、要谋新篇的作为,大力弘扬温州人敢为人先、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切实把温州改革创新这面旗帜举得更高,扎实推动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

二、深入学习贯彻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好“八项新任务”,确保温州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提出的“八个方面”的新任务,是推动浙江各项事业发展的“牛鼻子”。我们要按照“八个方面”的任务要求,紧密结合温州实际,与时俱进地审视我们工作的目标取向、思路举措,逐项进行研究,逐项抓好落实。

一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着力发展高效经济。要把转型升级作为一个大战略,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法宝,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坚定不移打好“组合拳”。要坚持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加大调结构促转型力度,深入实施“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小微企业园建设,大力发展以网络经济为重点的信息经济,积极培育发展时尚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实施“四换三名”,大力提升发展工业经济,努力打造中国民营经济升级版。

二要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赶超发展新优势。要扎实推进“10+1”重点改革项目和各县(市、区)“1+3”重点改革项目,尤其要总结推广“七规合一”、“多证合一”、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试点经验,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要推动温州与韩国、美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加快推进中韩产业园和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切实拉长温州对外开放这条“短腿”。

三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构建生态型时尚型智慧型大都市区。要围绕“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的大都市区体系,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紧密体和功能互补、统筹协调的共同体,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要以“连通高铁、提升机场、加密高速、发展城轨、优化港口、强化枢纽”为抓手,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要抓好滨江商务区、行政中心区、中央绿轴公园、温州生态园等亮点区块规划建设,打造一流的城市中轴线,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和竞争力。要坚持生态富民、绿色发展、后发崛起,增强山区和海岛自我发展能力。

四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打响“大爱城市、道德高地、诚信社会”品牌。要深化“同心同行・共建和谐”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走出一条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路子。要深化落实“7431”网络管理新模式,进一步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开展“在温大专院校每个班级挂钩联系一个村”活动,既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农村传播新文化新科技的积极作用,又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五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化平安大市创建,狠下决心抓好消防和安全生产“双月攻坚行动”,加大遗难积案化解力度,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全力做好互联网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的维稳工作,筑牢平安建设的“铜墙铁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化法治温州建设,以“第一个建立立法机构、第一个确立立法项目、第一个制定通过相关条例”为着力点,加快地方立法能力建设;以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以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六要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要深入实施生态化战略,率先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之路。要实施绿色规划,优化城乡生态和产业规划布局。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以“水岸同治”为主题,深化“五水共治”,让水更清;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让天更蓝;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让地更净,努力打造优美舒适的城乡环境。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七要深化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软环境。要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确保取得扎实成效。要深入推进巡视“整改行动”,按时逐项抓好整改落实。要创新开展市级领导班子成员述实绩活动,切实发挥领导带头表率作用。要推行领导干部“微服私访、随机调研”活动,带头倡导深入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作风。要落实好每月“无会旬”制度,沉下去抓重点工作落实,走出去抓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跑上去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要把深化农村基层作风巡查制度作为“打苍蝇”、解决基层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工作关口下移前移的创新举措。

八要全面从严治党,切实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坚持从严治党、党要管党,把严字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切实做到教育严、管理严、执纪严、惩治严、制度严,扎实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着力抓好“红色细胞工程”,深入开展“五星争创”活动,深化村民中心建设,努力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协调推进。

三、深入学习贯彻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八个能力”基层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和执政基础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是念兹在兹的一贯要求,也是这次省委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温州实际,坚持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依法治理体系、德治教化体系、村居自治体系的四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调控力、执行力、发展力、维稳力、引领力、服务力、免疫力等八个治理能力,不断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和执政基础。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13篇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石。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大量聚集,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凸显,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社会治理的难度。为此,转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笔者所在的街道工作实践,在前期充分调研、认真思索和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现就做好新形势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现状

XX街道辖区面积3.24平方公里,占整个XX区所辖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是XX区地域最大、人口较多、社会资源较丰富的街道。街道常住人口71080人、户籍人口67670万人,下辖8个社区居委会,88个居民小组,建有街道、社区、居民楼栋三级96个网格,拥有社区群防队员83人、红袖标治安积极分子400人,各类网格员700余人,社会组织99家。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街道立足于“品质品位之街、和谐活力之街、共建共享之街、宜居宜业之街”总体定位,坚持源头治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以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核心,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健全平台、完善机制、社会治理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社会治理机制不够健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受长期单向管理模式影响,街道对强化社会治理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定位不清,缺乏多元化工作协调机制。同时,群众参与辖区社会治理的过程尚缺乏制度规范,许多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多,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十分有限,其意见对决策的影响还比较小,这些都导致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在七牌坊、大正街等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的社区,由于流动人口和城市暂住人口的意愿比较复杂,利益诉求多样且很难达成共识,所以他们对所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参与意识更加淡薄。

(二)社会资源整合不够,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街道和部门,以及街道和辖区职能站所之间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执法联动上面还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辖区医院、学校、设计院、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优质资源未被激活,在转化为公共服务上面还缺乏有效衔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是初步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和人员架构,尚未实现常态化的运行。社区党组织活动对青年党员缺乏吸引力,活动参与者多以老年党员为主;非公企业党员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少数非公企业党员不愿亮明身份的现象。

(三)社区机关化倾向严重,常态工作经费保障不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街道各项工作最终得靠社区干部执行,社区工作的“行政化”倾向日趋严重,自治功能难以发挥,加之社区工作者工作责任大、压力大、待遇低,导致队伍不够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同时,社区干部承担着网格化服务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大量社会管理类工作事务,财政安排的经费只能满足基本办公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社情民意走访排查工作缺少专门经费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区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拓宽社会治理工作思路,突出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不仅仅是社会建设领域的理念创新,更是国家治理模式从“人治”到“法治”的划时代变革。一是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社会治理依靠人民的正确导向,在社会治理方式、手段、效果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二是深入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突破过去的街道单向管理模式,形成街道主导、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多方参与的发展格局。三是突出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科学化、法治化,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化,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能力。

(二)完善党建引领工作机制,提高社会治理工作成效。一是对于涉及面宽、难度大的社会治理问题街道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协调辖区各党组织和非公党组织参与研究讨论,共商对策。二是要结合社区实际,建设服务交流平台,为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反映利益诉求的矛盾纠纷化解渠道。三是及时调整社区党组织工作重心,突出以善治为导向的组织运作模式,通过非行政性、非命令性的方式让更多自治组织自愿接受党组织领导。四是围绕解决社区公共问题开展活动,在参与并主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党转变。五是充分利用新媒体作用,及时提供丰富的党建信息和公共文化产品,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拓展社区文化治理空间,进一步增强城市社区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归属。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14篇

在城乡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能够积极预防化解矛盾,妥善处置突发事件(73.01%),并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健全社区自治体系(71.69%),发挥带头、示范、引领社区治理各项工作的作用(51.52%),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文化建设,推动社区文明发展(35.92%)。

城乡社区治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应以改善民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2.01%),不断改进“为民服务”的办事方法(60.91%),健全社区自治组织,提高社区自治水平(46.14%),加强基层党组织与社区居民的联系(34.09%),以居民满意度为考核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19.52%)。

多元主体复合治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应有作用(70.84%),提高社区治理工作的效率(61.03%),增强社区居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主动性(55.89%),对社区的整体公共服务水平(52.26%)和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有所提升(29.08%)。

课题组一致认为,江欣苑以党建为抓手,以新的理念、新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之路,生动诠释了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实现了新时期基层党建与政权建设的统一,深刻地回答了如何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7年4月3日至4月13日

【问卷发放】面向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发放问卷12926份(包括网络推送和纸质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210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66%。

【样本构成】76.08%的受访者居住于城市地区,23.92%的受访者居住于乡村地区。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关键阶段。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我国逐步开始“村改居”的工作,“村改居”社区应运而生。所谓“村改居”是指农村地区建制实施“农转非”,农民的农业户籍转变为非农业户籍,将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转变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城乡社区治理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城乡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村改居”后形成的城乡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平台,需要新的、不同于城市社区居民治理的社区治理方式。

在城乡社区治理尤其是“村改居”问题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创新了可借鉴的复合治理模式。江欣苑社区,是武汉最大的农民还建小区之一,面对“村改居”以后社区如何治理、如何发展的问题,江欣苑社区党委积极落实武汉市委关于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部署,带领居民探索了“一核引领、四元共治”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构建社区居委会、社区企业、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四方共治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党的建设引领“村改居”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对于各地城乡社区治理具有高度的参考借鉴意义。

“村改居”给城乡社区治理带来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总的来看,我国城乡社区治理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城乡社区治理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近年来,部分地区“撤村建居”,转型成为新型城市社区,走上了土地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协同推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撤村建居”涉及到复杂的利益纠葛、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革,普遍存在拆迁难、安置难、就业难、稳定收入难、社会保障难和管理服务“真空期”等诸多治理难题,积淀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我国的城乡社区治理,尤其是“村改居”治理,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与治理模式,各地在“村改居”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色彩偏重的问题,包括管理体制科层化、工作方式行政化、命令化等问题。部分“村改居”社区重视行政管理模式而忽视服务的理念,管理模式单一,无法适应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其次,多数城乡社区治理存在居民参与不足、社区自治能力不强的问题。撤村后,虽然村民在户籍身份上变为城市居民,却因为缺少新的联系纽带而出现疏离化的倾向,社区居民的自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淡薄,社区动员能力不足,弱化了社区自治的能力。除此之外,社区自治组织发展相对缓慢也是城乡社区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榈鼻啊按甯木印敝卫泶嬖谝恍┪侍狻F渲凶钔怀龅氖恰熬用衩媪偕矸葑换难题,无法真正融入社区生活”,有69.16%的受访者做出如此选择;其次是“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建设滞后”(58.29%)、“社区发展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40.99%)。另外,有38.7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村改居’治理中工作方式过于行政化、命令化”,14.63%的受访者认为“居民社区认同感较低,精神生活空虚”。

“村改居”是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孕育而生的社会变革,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阶段。这种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引发了对“村改社区”如何完成集体经济向社区经济的转变;如何完成农村组织向社区组织的转变;如何完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向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转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现代化的城乡社区治理去化解。综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城中村”改造是城市治理面临的普遍难题。国外社会问题丛生、社会矛盾激化的贫民窟,多是因为“城中村”改造不力而形成的。因此,如何有效应对“村改居”过程的问题与矛盾,有效化解城乡社区治理难题,对于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都十分关键。

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关键是要突出基层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党委在社会治理体制中处于总揽全局和协调统筹的领导地位。在城乡社区治理过程中,只有通过推动党的组织下沉和网格化管理,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把分散的群众有效地组织和团结起来,才能有力保障群众利益和稳定社会大局。

调查中,受访者一致认同基层党组织能够在城乡社区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73.01%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组织能够“积极预防化解矛盾,妥善处置突发事件”,71.69%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组织能够“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健全社区自治体系”,51.52%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组织能够“带头、示范、引领社区治理各项工作”,还有35.92%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组织可以“开展思想文化建设,推动社区文明发展”。

调研发现,江欣苑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按照武汉市委关于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这个“红色引擎”,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强化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功能,强力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全面统筹社区各要素的重要作用,解决了社区治理“一盘散沙”的问题,有力破解了城中村改造管理服务“真空期”等诸多难题。

在思想政治上,凝聚社区多元主体,形成共建城市社区的合力。城中村改造打破了农村固有的利益格局,改变了农民多年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同时,农民“失地、失业、失收”后,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普遍存在着失落、焦虑、困惑等心态,需要党组织发挥“主心骨”作用,成为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心理上的依靠。江欣苑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贯穿始终,在城中村改造全过程将组织建设、班子建设挺在前面,通过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和延伸,将党员群众牢牢团结凝聚在周围,打造群众离不开、信得过的“红色阵地”,将全体居民凝聚成共建城乡社区的合力。

在经济建设上,平衡社区企业等各类社区经济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江欣苑社区党委在工作中强化培训引导,提升居民就业素质和能力;引领企业创新发展,开拓居民就业渠道;以居民就业与增收需求为导向,积极建立内外部资源互动机制和外部资源引入机制,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实现集体经济滚动式发展的道路。

在社会服务上,党员干部深入网格,准确把握居民需求,助推多元主体服务社^居民。“村改居”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打破了千百年来农村亲情相依的利益格局,需要社区党委及时将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主要负责集体经济发展,转移到服务居民群众上来。江欣苑社区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村改社区”的转型,其中最关键的秘诀就是有一支党员骨干团队,“红色细胞”怀着对群众的满腔热情,通过发挥带头作用、深入走访动员、积极化解矛盾,专心致志做好服务,将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在文化建设上,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引领居民打造社区文化,提高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从“农村”到“社区”,如何及时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居民群众,让这个群体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是“村改社区”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工作。江欣苑社区党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龙文化”,通过教育、培训、传承多方努力,帮助居民树立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社区价值取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使“村民”真正成为“居民”,在“红色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下共同谱写和谐幸福社区的优美乐章。

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核心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是城乡社区治理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调查结果显示,城乡社区治理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以改善民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2.01%),其次要“不断改进‘为民服务’的办事方法”(60.91%),还要“健全社区自治组织,提高社区自治水平”(46.14%)、“加强基层党组织与社区居民的联系”(34.09%),另外,有19.52%的受访者认为要“以居民满意度为考核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

以人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村改居”过程中,原有村民变为社区居民,依附在土地上的社会保障功能从农民身上剥离开来,在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实现并轨的大背景下,“村改居”后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城乡社区治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江欣苑社区根据“村改居”新居民的特点,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分担的办法。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公益设施建设,夯实为民服务基础。二是引进专业社工机构,开展社区专业服务。三是推动专业服务项目化,丰富为民服务项目。四是以土地换社保、以集体经济组织统筹缴纳基本社保费用,解决社区居民后顾之忧,提高居民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参与率,兼顾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居民个人利益。

以人为本,提升居民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除了社会保障之外,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城乡社区治理需要重点解决的另一个难题。江欣苑社区为失地农民转岗就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和指导。一是推进企业转型,拓宽再就业渠道。二是转变观念,营造再就业氛围。三是开展再就业培训,提高再就业的能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制定行政事业费减免、贷款担保等创业优惠政策,并对居民创业进行测评,科学指导居民创业,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居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城乡社区治理的以人为本,还体现在居民对于社区事务高度参与的“主人翁”意识。从“农村”到“社区”的综合改造,不仅仅是简单更换名称、简单改变农民身份,而是一项夹杂着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多方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做好群众工作。江欣苑社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造福群众”原则,社区所有重大事项全部实行村民表决;开通“民情直通车”“书记直通车”,健全共建自治体系,实行党务、居务、事务公开制度。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一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社区服务,提升居民群众参与度和归属感,做好“村改社区”的群众工作。

提高城乡社区治理能力,要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共治”模式

现代化城乡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遵循社区发展规律,破解社区行政化难题,引入多元治理主体,还原社区自治的本来面目。多元主体复合治理对城乡社区实现善治有诸多帮助,调查发现,70.84%的受访者认为多元共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应有作用”,61.03%的受访者认为多元共治“有利于提高社区治理工作的效率”,55.89%的受访者认为多元共治“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主动性”,还有分别52.26%和29.08%的受访者认为多元共治有利于“提高社区的整体公共服务水平”和“提升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对此,江欣苑社区创造“四元共治”模式为社区治理提供多元资源。为更好地推进“村改居”治理工作,江欣苑在党委领导下,构建了社区居委会、社区企业、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四元社区治理主体。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社区各主体开展社区治理活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企业主动承担起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能,提高了社区公益服务水平,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社区居民的参与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广泛的动力来源;社会力量的参与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多元的外部资源。

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夯实社区复合治理的政治基础。社区党委应充分发挥区域领导核心作用,将辖区内各类社会组织、群众团队团结凝聚在一起。社区居民参与不能采取原子化的个体方式,而应采取组织化的方式进行,这对于居民尤其是“村改居”后的社区居民学会并适应公共生活很有意义。江欣苑社区“党社共治”的实现,使社区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有效实现了整合,形成了合力。让社区党员深入网格,准确把握居民需求;社区党组织科学分析居民需求,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社会组织转型;通过搭建平台、开展公益创投大赛等途径,提升社区社会组织能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主体参与社区的治理,是社区多元共治的标志。社区社会组织不仅在政府资助和政策扶助下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辅助社区管理,还能够聚集和调动社区内部最为草根的力量,使居民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推动社区民主,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多元共治需要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特别是社区草根组织的参与。江欣苑社区引进了40个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引进专业化社工机构,参与各类事务管理和服务,成为武汉市和汉阳区多元共治的典型。

实现政府公共责任与社区公共责任的分担与融合。政府公共责任和公共服务与社区的良好对接、共治,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强化政府以民为本、服务社区的理念,而且能够提高政府的威信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实现政府与社区的双赢。首先,建章立制,建立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干部述职与民主评议制度等,保障决策民主公开。其次,进行政务流程的再造,使街道聚焦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再次,探索政府与社区共治的机制,即街道公共服务与社区服务的衔接模式,使社区公共服务的承担模式由单纯的政府演变为社区、市场共担,形成街居互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联动机制。

社区居民自治体系的完善,为社区复合治理奠定根基。江欣苑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始终把建立社区居民的自治共同体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坚持“四民”工作法、制定“微公约”等,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社会凝聚力、自治力和认知力,“三力合一”就是完善的自治。居民共治必然要找到实现的路径,必须具备共治的载体,江欣苑社区打造“非遗”传承园,提炼民俗文化精神,增强了社区居民认同感;搭建文化活悠教ǎ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涵养。

凝聚城乡社区治理的共识,需要全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驱动作用

城乡社区治理要基于对城乡社区重塑或重构,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塑造社区共同体,培育群体价值观。文化维系力是社区自组织能力的重要表征,江欣苑社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引领新的社区文化的重构,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文化。

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改造与提升,推动社区文化发展与传承。建设民俗文化载体,弘扬民俗文化精神。基于传统民俗文化丰富的区域实际,江欣苑社区积极推动民俗文化载体“非遗”传承园的建设,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提炼民俗文化精神。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增强居民社区认同。实行商业化运营与公益化运营相结合,加强民俗文化品牌推广,通过文化品牌的集聚效应,将民俗文化与居民生活、经济发展联接起来,以增强民俗文化影响力。

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提升居民文化涵养,共筑精神家园。通过市民学校、文化走廊、文体活动、楼道文化等形式,促使居民在新的文化活动中转变思想价值观念,培育新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居民群众生活在文化乐园里,形成了文化认同、家园认同、组织认同、价值认同,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得到极大增强。在社区的引领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搭建文化活动平台,还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涵养。江欣苑社区通过居民文化广场改造,对文化大舞台、中央广场、大门高龙雕塑景观和高龙博物馆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建成集活动、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和国内外游客的需求。启动社区楼道文化走廊提档升级工程,将党史文化、廉政文化、妇联文化、工会文化等“红色文化”系列搬进楼道,让居民在出进之间耳濡目染,提升素质。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需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社区集体产业向高端转型;对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城乡社区,应该整合文化资源,做大文化产业,做强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牌效应。江欣苑社区开辟非遗产业发展新路,社区“武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入选“AAA部级景区”“联合国千年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省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试点园区;加快发展“互联网+”新模式,江欣苑社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积极争取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建设智慧社区全国联盟总站;打造“互联网+非遗”品牌,建立中国手艺人数据库,用“智慧”推动社区文化产业发展。

提高城乡社区治理的内在活力,要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支撑

“村改居”后的城乡社区治理,既要履行城市社区的服务和自治职能,又要担负社区经济发展职能。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创业和再就业率,引领社区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城乡社区治理的必然要求。江欣苑社区党委面对因产业空心化导致失地、失业、失收的村民现状,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从长远发展着眼,科学管理经营,推动社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从长远着眼,公平、透明、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村改居”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对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社区集体经济经过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后,将居民小组的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个居民,要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按股份制经济模式治理、统一经营;在收入分配上,按集体股和个人股比例进行分配。如何顺利实现股份制改革,让全体居民公平分享改革收益,是“村改居”股份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保证“村改居”社区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社区党委牢牢把握资产处置和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江欣苑社区党委着力推进由过去“产―人―城”(由产业到人聚集,再到发展成一个城市),到现在“城―人―产”(从城市建设,到吸引人才,再到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模式,让城市建设吸引人才,让人的发展带动产业的转型。在产业发展中,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社区集体产业向高端转型,推进居民就业由物业、保洁、绿化、保安等低技术含量岗位向高技术含量岗位转型;开辟非遗产业发展新路,整合文化资源,做大文化产业,做强文化品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牌效应。

以居民利益为优先考虑,带领群众就业致富。“村改居”工作应当着眼于保障“三失”农民的长远利益,避免“村民变股民、股民变灾民”困境,保证“社企共建、相融共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居民的共同富裕。江欣苑社区党委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推进“党员三带”行动(带头创新、带动就业、带领致富);针对失地农民失业失收的情况,社区党组织举办成功创业事迹报告会、研讨会、讲座,开展就业、创业励志启蒙教育,开阔居民思路、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居民职业技能。

武汉江欣苑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践的理论贡献与现实借鉴

课题组一致认为,江欣苑以党建为抓手,以新的理念、新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之路,生动诠释了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实现了新时期基层党建与政权建设的统一,深刻地回答了如何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江欣苑以党建为抓手,让民主发动群众、组织扎根群众、产业致富群众、服务凝聚群众、文化引领群众,生动诠释了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改革开放近40年后时展提出的重大课题。要深刻地认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需要在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要求组织体系、经济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产业体系、生态体系等领域的综合实践创新。

江欣苑以新的理念、新的探索、新的路径,实现了新时期基层党建与政权建设的统一。加强和强化基层党建,内在地要求必须紧抓党的领导,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政权建设统合起来进行制度创新。在当前的经济政治社会形势下,将党的政治资源、组织资源与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资源,作橥平社会治理转型的杠杆,有效整合多元经济社会资源、有效吸纳各方社会治理主体,继而进一步全面树立党的权威,提升党的领导地位,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

江欣苑围绕经济建设、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的综合性举措、取得的实质性成效,深刻地回答了如何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边界的必然收缩。尤其是在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体系建构的初期,其他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以政府搭起完备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机制保障为前提。具体而言,政府部门的职责还体现在为产业的发展与转型、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渠道和平台、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健康运行等提供基础的政策环境、健全的规则体系,唯此才能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江欣苑的实践表明,加速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建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型,需要一个具有强大执政资源和治理能力的政府。这就要求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政权建设统合起来,实现基层政权的政治功能与行政功能的统一。一方面,更充分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动员、组织与统筹功能,进一步确立领导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将基层党建工作嵌入到基层治理工作当中,针对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等新特点,将党建工作从政治领域进一步延伸到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等各领域。

江欣苑的实践表明,加速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同步推进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型与居民群众治理理念的转变。由“管理”到“服务”、由“一元”到“多元”,不仅仅是治理模式和方式方法上的简单转变,而是重要的理念和观念上的更新。为此,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机制、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同时,只有使广大居民群众对民主管理、基层自治等概念及其重要性有深入的理解,在心理上产生广泛的认同,才能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活动之中。

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范文第15篇

XX县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围绕强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促进城市改革发展,以破解瓶颈、补齐短板为突破口,坚持全域布局、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积极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切实强化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性、系统性建设,努力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一、基本情况

XX县有5个镇12个社区,其中县城所在中城镇所属社区7个,其余4个镇所属社区5个。按照中央、省、市对城市党建的安排部署,XX县坚持围绕主线、强化引领,统筹抓好枢纽型社区建设,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目前,XX县提名全国文明县城,创成国家卫生县城和云南省美丽县城,荣获云南省园林城市、云南省先进平安县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最美丽县域”“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和“云南省十大宜居县”,总体呈现出“山绿、水清、城美、路畅、业旺、人和”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做法

主要是落实了“1314”工作措施。

(一)完善三级联动“一盘棋”。一是三级组织联建。印发《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动体系建设的通知》,建立县、镇、社区三级联动领导机制,强化党组织在城市党建和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强化县级层面的统筹协调领导,在建机制、抓改革、解难题上下大力气;推动镇党委及镇党委书记落实城市党建任务清单,持续推进工作落实;组织社区书记联席会议,共同谋划思路,提高社区书记整体执行力、服务力。二是三级活动联办。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组织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城市社区报到,持续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77家县直部门2268名机关党员到社区认领服务项目271项、联系群众3100余户,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二)突出全域提升“三重点”。一是做强街道。为进一步优化我县行政区划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城镇化水平,2020年3月7日向昭通市上报了《XX县设立金江街道办事处及调整中城镇管辖范围方案》,后续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二是做优社区。按照2020年不少于70%,2021年不少于30%的要求,确保2021年全县12个城市社区全部达到示范社区标准;同时,结合村级换届工作的开展,12个城市社区选出了98名社区“两委”干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11名。新考聘专职社区工作者16名,实现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建强了社区工作队伍。三是做活治理。积极打破社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各自为政的壁垒,推动中小学校、医院及群团组织融入所在社区网络,在党建大事共商、党建资源共享等方面群策群力,构建目标一致、协同运作的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共同担负起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责任。

(三)打造城市管理“一张网”。一是推行干部包保。成立党建引领党员提升社区治理行动领导小组,推行“处级领导联系街、机关单位包街、干部职工上街”的制度,39名处级领导联系街、全县90家机关单位包31条街,3000余名党员干部上街执勤,让群众看到干部身影、听到干部声音,实现1名干部带动1个家庭、3千干部影响一座城市。二是建立五级网格。全县建立“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网格1159个,39名处级领导、410名科级领导、3091名普通干部职工、10000余名志愿群众下沉(社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820余次,参与城市环境卫生大扫除4530余次,持续推进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三是推广智慧治理。推广使用“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手机APP与政务服务平台、“一部手机办事通”,实现“一屏知全域、一网管全局”,达用互联网+党建等模式,综合运用云岭先锋APP、QQ、微信等网上阵地,将智慧“网络”与治理“网格”有机联结起来,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四)落实为民服务“四举措”。一是“吹哨报到”一线解决问题。探索形成党建引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新模式,成立县、镇、村(社区)三级“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办公室,建立《吹哨报到工作流程图》。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全县共“报到”解决问题623件,通过“问题、交办、考核”三份清单,规范建立管理台账,实行清单销号管理,加强一线跟踪督办,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二是“党旗引领党员提升社区治理行动”。公安、城管、卫健、市监、生态环保等职能部门组建执法工作专班,建立巡逻监管机制,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难点、痛点进行集中整治,推动城市“共建共管”;驻区单位与社区党总支实行共驻共建,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居民公约,建强专兼职网格队伍;打造红色物业方面,通过与县住建局对接,已初步帮助XX县现有的6个物业公司中具备条件的进行党支部建设。三是建好“党群服务中心”阵地群。健全社区“两委一站”,建设12个党群服务中心,在全县12个社区全面推广XX易迁社区“3237”(三联系、两服务、三长制、七步走)和“1253”(一张网、两平台、五载体、三力量)社区党建模式,构建组织联建、队伍联管、思想联通、治安联防、卫生联搞、服务联办的“六联”格局,开展党旗引领“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小手拉大手”、“文明交通”等主题党日活动。四是兴办实体增强“造血功能”。社区通过代管小区物业,推行自主创业模式,切实减轻居民负担,并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帮助部分低收入群体择业就业;依托闲置门面、富余劳动力,成立综合服务集体公司,开展家政服务项目,对有偿服务项目通过“居民公约”定价,实行群众点单、总支派单、公司接单,既服务了群众,又发展壮大了社区集体经济。目前,12 个社区党组织发展村级实体集体经济12个,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60余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氛围不浓。少数社区成员单位对社区共驻共建的理念和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够,对社区党建认识不足,专班力量配备不足,没有形成重视社区共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机制不全。目前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建立,但有少数辖区单位对社区党建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社区与辖区公共单位联动不够。

(三)投入不足。社区党建的资金投入不足,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硬件设施、开展社区党组织活动、对社区党员进行各种教育等要求必须不断投入资金。

四、下步打算

(一)巩固网格体系,完善社区治理。巩固“镇党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网格体系,把社区建设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