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

知识管理的理论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通过指出知识自组织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其动力是分工协作、目的是企业知识创新、演化的形态是知识生态系统、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在归纳已有知识自组织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知识自组织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知识自组织理论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启示。

1知识自组织理论

知识创新是非线性过程,自组织理论是研究非线性问题的有力分析工具.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来认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知识管理活动可以分为知识组织和知识自组织两种。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知识组织侧重于显性知识(客观知识)的管理,而知识自组织则侧重于隐性知识的管理。由于信息技术充分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导致信息量迅速膨胀和激增,信息过剩必将导致人们接受有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反而下降,知识的存取过于分散和无序,知识组织的任务就是对知识存储进行整序,从而更有效地提供知识。知识组织核心是信息技术,侧重对知识的加工,注重现存的知识,是由外在控制的。因此知识组织方法对于隐性知识管理具有局限性.知识组织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管理的根本任务,不能解决知识创新的问题。

知识组织受工业时代线性和机械的组织理论的影响,讲究静态、精确与控制,而知识自组织则受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影响,讲究动态、模糊与变化。作为隐性知识载体的人是构成系统的主要要素,而人又生活在社区或团队之中,并且人与人之间存在相关性、协同性或默契性,因此,人们之间通过主动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合作就能够完成对知识的重新组织,在交流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会聚、增倍与意义的自创生。总之,知识组织与知识自组织在知识网络中是并存互补的知识活动。知识组织是知识自组织的基础,知识自组织是针对隐性知识而言的。侧重对拥有知识的人的作用,面向企业的未来。因此,知识自组织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1.1知识自组织的动力:知识分工协作知识分工协作

包含了知识自组织思想,即分立的知识和自由的秩序。自由秩序是哈耶克自己提出的一个独创的概念,“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theextendedorderofhu—mancooperation),亦即“自发秩序”(spontaneousorder),在各类文献中,一般均称为“自由秩序”。逻辑次序是因为知识是分立的,所以需要自由的秩序。自由秩序在国家层面就是市场机制,这是哈耶克在他的论著中论证的对象,如果将自由秩序的概念应用于企业层面指的就是知识自组织机制自由秩序是分立的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网络的治理机制.是一种“发现技术”.一种传播信息的机制,它使得人们能够自主利用分散的知识,进而使分工合作成为可能。即是解决信息、知识的无限丰富性与人类理性能力的有限性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让每个人自由地利用他所拥有的知识,激励那些具备这种知识的人充分利用它们来满足别人的需求。

1.2知识自组织的目的:企业知识创新

每个企业知识系统并不是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它需要系统满足一些基本的原则或条件,知识创新有5个系统实现条件:

(1)意图(intention)。是指企业知识系统的目标、全局观和价值观

(2)自治(autonomy)。是指允许组织成员在个人层次上的行动自由,从而有利于个人知识的创造。员工的自我管理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工作、创新的必要条件。

(3)波动和创造性混乱(fluctuationandcreativechaos)。野中等人指出,动荡和创造性混乱促进了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这里动荡不是完全的无秩序.而是带有不可逆特征的秩序。如果组织信息公开,内外部环境的信息中所包含的模糊性、冗长性等自然会在组织内带来某种动荡.从而会冲击组织成员的日常行动、习惯以及成员的认知结构,刺激组织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成员就会开始对起基本态度的妥当性提出疑问,因而就会产生修正根本思考和见解的机会。

(4)冗余(redundancy)。显然信息过剩甚至超出了组织信息处理能力的冗余信息是有害的。但面向知识创造的冗余是指,个人或者团队创造出来的概念,让不必要的其他人共享,这种信息重复和共有能够促进内隐知识的共有,其他成员就会深入到其他人的职能领域,从其它角度提出新建议提供新信息,并且通过其他成员的互动努力以言语文字的形式形成外显知识。

(5)多样性(requisitevariety)。知识系统中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是企业适应其所处环境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能力基础。一个异质的系统显然比一个同质的系统更有创新的能力,丰富企业的知识结构对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实现知识自组织的管理工具是创建知识场。隐性知识只有在一个发送源和接受者共同活动的情景场所才得以转移和扩散。知识场为进行知识共享创造的情景场所,既是实体时空.也是虚拟时空。每个人由于其文化、知识背景的不同,均自我定义了无形的情景场所。当各自的情景场所相交时,便产生了知识场。知识场不断运动,也不断变化,超越自我,超越共同体,乃至超越组织的界限,从而成为螺旋式上升的知识创新的媒介。

1.3知识自组织的演化形态:知识生态系统

知识生态系统是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通过借用自然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认识复杂知识运动过程的新视角。有关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在企业知识的运动过程中也同样适用,诸如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越高,其生命力和应变能力也就越强。知识生态可以称为是知识创新、维护及组织学习的最佳模型。现实中的知识存在于类似生态系统的一个体系之中.在这个系统里不同的知识、思维与行动互相作用、互相滋养,使得每一种知识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知识吐故纳新、交流互动而形成不同的知识群落、知识圈、知识链,具有自身价值的每一知识群落作为人类知识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维护整个人类知识的完整性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各子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发生突变、分岔、协同和演变。知识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也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方面。同化是对固有知识的保存,吸收外来知识增加原有知识生态系统的养分,扩大系统的能量。异化是对传统知识的变异和对外部知识的开放,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放弃某种生活习俗、观念态度等意识方面的信仰。知识同化和知识异化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同一过程中知识运动的两个侧面。知识生态系统是异化和同化的对立统一,表现在外来知识和固有知识的融合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遗传变异。

1.4知识自组织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人们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他们所真正期望的结果。在这里,人们可以培养新的扩展性思维方式,可以释放出他们郁结已久的激情,可以不断学会如何在一起学习。组织学习不同于个体学习,它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创新知识,创造价值,组织学习的效果大于个体学习之和,组织学习具有系统复杂性。为了实现组织学习,需要以下“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维。所以,实现知识自组织的手段就是构建学习型组织或开展组织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系统地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实验、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从他人的经验和实践中进行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每一项活动都会伴随着独特的思维方式、管理工具和行为方式。很多组织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了这几项活动,但成功者并不多,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偶然因素和孤立的实践。通过创建支持上述活动的体系和流程,并将它们整合到组织日常运作结构中去,就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知识和学习过程。因此组织学习的系统复杂性还在上述几个过程分别体现出来。例如传递知识的方法包括书面的、口头的和可视化的报告形式,实地演示考察,人员轮换机制,培训和教育制度,以及标准化方案。每一项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强项和弱点,组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知识自组织理论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启示

根据知识自组织规律,企业知识管理应该科学地实施他组织.构造促进知识自组织创新的环境(即野中所称谓的知识场)。以促进知识的白组织为核心,重点构造3个网络即:实施组织变革,构建适宜的组织网络:强调非正式网络和信任制度、信任文化的作用.培育企业的社会资本网络;建设实用高效、界面友好的信息网络。

(1)以人为中心开展知识管理。知识是以人为结点,以协作交流为链,以知识流为内容的系统,人是该系统运行的操作者。一方面由于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才能完成.因此企业应该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潜力得以最大发挥.通过人本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以及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智力资本会随人员的流动而流失,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应为:使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的结构资本和永久核心能力。此外,人们的广泛参与可以促进知识的多样性,从而使企业知识体系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以人为中心构筑知识网络.要求在企业组织网络和社会网络中要注重员工的自组织。员工的自组织本质上是知识的自组织。要实现员工的良好自组织就必须先使员工能有序流动,即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满意的协作伙伴,然后由员工自愿组成团队。员工的自组织不是仅仅停留在系统微观层次,它是由下向上直至高层的,但在各层次都表现为团队形式。这种自组织团体的规模也不应太大,以做事所需的最少人员为限。规模一大,自组织的优势就会丧失。团队的建立,须以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事”或业务过程为基础,即为完成某一项目或实现系统的某一职能而进行“人员集成”。至于团队的领导者则以民主推选和上级任命相结合。在团队的决策问题上,事实证明绝对的集体决策是低效率的,自组织团体应使负责人有最终的决策权。负责人要能促进团队成员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来保证团队不被竞争所淘汰。

(2)以知识链和知识网络重组组织结构,创造适合知识交流的组织网络。通过知识价值链分析,进行基于知识的业务流程再造,企业中各部门问应破除条块分割的壁垒强调通过团队性学习在吸收外部先进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形成自身核心技能的能力。同时,与外界建立良好的界面,为个体之间(如不同部门的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外部顾客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基础。促进企业与顾客、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知识交流。构建学习型战略联盟。共享知识资源,通过联盟学习另一个企业的专业能力,和其它企业的专业能力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交叉知识,从而谋求自身的长期发展。

(3)构建非正式网络。白组织理论研究认为,混沌是创造性的源泉,创新并不是事先计划好的结果,而是在自组织过程中突现的结果。在特定的条件下,让一个系统的行为主体在看似混沌无序的状态下进行自组织.产生的不是无序,而是创造性的输出。马奇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两个系统,一个是合法系统,即正式的组织网络,它是指为了保证企业根本任务的实现,企业必须建立或确立的一系列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合法系统规定着每一个行为主体参照他人和企业基本任务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意识形态。理想的合法系统要求每一个行为主体对特定的输入做出特定的反应,即具有统一的价值取向等。另一个是影子系统,它是指企业的行为主体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网络系统,即基于社会网络的非正式网络,它由企业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联系、非正式个体行为等构成,通过这种影子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未作明文规定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规则。企业可以看作为是一个运行在被竞争的矛盾力量和自组织力量所控制的远离均衡状态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其合法系统试图维系系统的稳定性,而其影子系统则试图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企业创新就是不断地通过企业学习和个人学习影响影子系统,进而改变其合法系统的过程。这一理论解释实际上从更一般和更基础的意义上说明了推动企业实现多种条件下的知识创新的客观性

(4)建立基于知识的企业文化。以知识为导向的文化的关键因素,是在一个不断学习、共享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支持的环境中,创造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氛围。它包括如下内容:对知识有积极的倾向,职员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自由地进行探索,其创造和共享知识的活动能得到高级主管人员的支持:企业组织文化中没有知识禁锢,职员对公司无怨恨,富有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愿意同公司其他人员交流和共享个人经验,也不担心知识共享会使他们丢掉工作。

(5)知识管理需要实用支持技术。网络、通讯电子等技术和设备构成了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如建立知识仓库和检索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并将部门的最佳实践迅速传递扩散到整个企业,企业内部人员之间实现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企业与顾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企业竞争情报的获取也变得非常容易,同时也要注意对外界保护企业知识。

3结语

知识自组织就是指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系统、团队中的知识,由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其它要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协同性或默契性而形成特定的新知识、新结构与新功能的过程。知识自组织存在于国家、区域、企业、团队各个层次。对于企业来说,有竞争力的管理模式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采取科学的措施,实现知识自组织.即知识自组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2篇

    心里授权这一概念一直以来专家学者所给的阐释都不一致,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阐释。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心理授权就是一种提升自身能效感的内在激励方式;还有的认为心理授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企业员工进行授权的心里感知过程,进而产生内在激励。因此心理授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理论依据所牵涉的面就比较广,包括人力资源、人性假设和成本转移理论三方面。知识型人员主要指的就是高学历、很强的专业、在科研方面能力突出的顶级人力资源,在高校中、社会中、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都有突出贡献,知识转移成本相比较高,因此可以把一定的决策权转移给知识型人员。同时通过心里授权搭建一个能展示知识型人员的科技平台,充分展示知识型人员的科研技能。经济视觉就是知识型企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服务、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上。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不但能激励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潜力,还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在工作方面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自身的能效感和工作能力,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展。理论方面,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不但牵涉到个人和公共的价值观,还牵涉到民主和公正等其他方面。心理授权管理也就是管理者不但要从理论方面关注知识型人才,还应注重正确引导知识型人员所取向的科研方向和个人需求,争取做到民主和公正,发挥应有的爱方面的理论、管理方面的理论和责任方面的理论。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一直把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作为目标,心理授权主要是对人员的管理,目标是使管理逐步民主化和公正化,这也是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在最终价目标。只有通过心理授权才能抓住知识型人才的心理,才能更好的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促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

    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领导导向转为知识型人员导向,这也为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让知识型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对实现科学化管理和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确定价值取向强化组织承兑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心理授权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管理为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明确心理授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明确促进两者的和谐统一。强化组承兑,主要包括情义方面承兑、责任感方面承兑和规范方面承兑,逐步实现和谐化和规范化,承兑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培训学习等,从心里上让知识型人员对企业感激,实现真正的民主化、公平化和公正化。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3篇

心里授权这一概念一直以来专家学者所给的阐释都不一致,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阐释。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心理授权就是一种提升自身能效感的内在激励方式;还有的认为心理授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企业员工进行授权的心里感知过程,进而产生内在激励。因此心理授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理论依据所牵涉的面就比较广,包括人力资源、人性假设和成本转移理论三方面。知识型人员主要指的就是高学历、很强的专业、在科研方面能力突出的顶级人力资源,在高校中、社会中、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都有突出贡献,知识转移成本相比较高,因此可以把一定的决策权转移给知识型人员。同时通过心里授权搭建一个能展示知识型人员的科技平台,充分展示知识型人员的科研技能。经济视觉就是知识型企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服务、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上。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不但能激励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潜力,还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在工作方面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自身的能效感和工作能力,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展。理论方面,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不但牵涉到个人和公共的价值观,还牵涉到民主和公正等其他方面。心理授权管理也就是管理者不但要从理论方面关注知识型人才,还应注重正确引导知识型人员所取向的科研方向和个人需求,争取做到民主和公正,发挥应有的爱方面的理论、管理方面的理论和责任方面的理论。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一直把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作为目标,心理授权主要是对人员的管理,目标是使管理逐步民主化和公正化,这也是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在最终价目标。只有通过心理授权才能抓住知识型人才的心理,才能更好的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促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

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领导导向转为知识型人员导向,这也为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让知识型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对实现科学化管理和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确定价值取向强化组织承兑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心理授权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管理为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明确心理授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明确促进两者的和谐统一。强化组承兑,主要包括情义方面承兑、责任感方面承兑和规范方面承兑,逐步实现和谐化和规范化,承兑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培训学习等,从心里上让知识型人员对企业感激,实现真正的民主化、公平化和公正化。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知识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新思想?具有创造巨大价值的潜能?与知识管理相结合?它将加快日常业务活动中知识创新速度?促进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知识的转移?帮助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为企业带来企业竞争优势基于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包括建立有效知识的生成获得机制、建立有效的知识传递交流通道、建立知识有效套接方式、创建知识的转化创新机制。

知识管理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而知识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被一条无形的链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知识链。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从捕获到创新的无限循环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知识链的提出使知识管理不再局限于宽泛的理论?也从实际操作中按照物质资产的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的轨道中摆脱出来?变得有章可循。

一、基于知识链的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知识链管理将人类的知识产生、学习和应用嵌入到一个一体化的知识链平台?带来人类创新过程的革命。事实上?知识链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之中?因而不同的知识链形成相互交织的知识网———知识联盟。知识管理就通过知识链一系列逐步深入的形式发生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和社会财富的创造。知识管理要点在于建立对参与知识链的员工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企业把管理的战略重心放在建立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和其他企业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知识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新思想?具有创造巨大价值的潜能?与知识管理相结合?它将加快日常业务活动中知识创新速度?促进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知识的转移?帮助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为企业带来企业竞争优势。

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为促进知识联盟不同主体之间知识扩散和共享?合理运用知识?须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和组织间的交互学习?为知识的成功转移提供保证。知识在组织中自下而上呈螺旋状运动?从个人知识?上升到小组知识?然后上升到企业知识。个人、小组之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沟通渠道?使得个人知识能够转变为组织知识?形成企业的结构资本。

帮助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决定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是那些隐性的、非格式化的、动态的知识。技术、组织、制度的协同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核心能力是动态发展的、体现了自身组织特点的系统化能力?其目的是使可控资源获得最大收益。

建立联盟成员间长期的相互信任关系?创造共享知识的环境。在知识联盟中?知识流动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要求联盟成员之间密切交流?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关系。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创造出一个信息自由交换的学习环境。在信任的基础上?联盟成员通过频繁、双向的合作?实现知识共享和共同创造新的知识。知识共享又能增强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并引发成员之间真正共同拥有知识?出现知识“放大”效应? 使知识从个人层次上升到组织层次?甚至是不同组织间的层次。这种良性循环会朝着知识共享的方向呈螺旋型上升?否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朝着知识保护的方向呈螺旋形下降。

二、基于知识链的知识管理的原则

知识链管理模式下的知识管理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知识的保密———公开———共享关系原则。知识在知识链中不断地传播、转化、利用?企业必须明确界定哪些知识属于企业核心的保密知识?哪些是能够共享的知识。一方面企业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以备建立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参与知识联盟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在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同时使企业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丰富企业知识库。

交流原则。企业内部是一个知识链?每一个处于知识链的各个环节中的成员?必须进行知识的交流。要进行知识的交流必须建立团队的工作模式?通过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使企业的知识得以发挥最大的效益。

开放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企业知识平台?让所有的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的知识添加到知识平台中去?丰富企业的知识?同时也对外部的知识加以吸收和利用。

共享原则。知识不同于有形的物质财富?它并不因为产权的转移而丧失对知识的使用权。知识不具有收益递减法则?相反?它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使用的越多?产生的效益越大。因此知识链的成员之间要加强知识的共享?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团队的学习时间。

三、基于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

1建立有效知识的生成获得机制。大量的知识储备是知识链和知识管理的基础?这可以靠知识生成和获得两个途径完成。知识的生成主要是靠企业建立研发部门?引进或培养人才?或者同某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知识联盟进行信息共享共创。同时企业要建立一套知识生成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知识开发者予以奖励?鼓励知识的创新。知识的获得主要是在企业现有知识的辨识基础上?获取企业外部的知识?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知识。知识获取过程是企业与环境交互的接口?如果知识的获取过程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或缺乏应变能力?那么企业的知识就无法保持动态更新。建立有效的知识传递交流通道。生成和获得的大量知识仅仅是企业知识链最初的环节。只有这些知识顺利地传送到员工那里?并且不断地互相交流传播?才能生息?发挥知识的真正价值。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知识系统好比组织血液循环系统?对知识共享尤为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员工脑海中的知识和数据库中的资料使用者需要查阅某种特定条件下的资料?却无法即时给他完整的信息时?知识传递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必须建立有效的知识传递通道?使企业的知识能有效工作者在工作上产生实质的帮助?解决特定的问题。交流的方式包括发行印刷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举办教育和培训活动?以及个人传授等。知识转移的实质种“知识交易和知识产品的占有”。

2在基于工作流程识链中?参与工作流程的员工有足够的动机参与知识活动?他们熟悉各个环节的衔接情况?能够准确地找提供知识的员工或资料?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跨越职能间的限制?实现知识的获取。获取知识以后员工会对进行吸收同时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如果不能进行交流工对这些知识的真伪、新思考的对错不能一一进行明析?一些新的学习成果也不能互相交流学习产生新的从而白白浪费。因此?企业应该为员工交流提供一个促进知识的吸收和交流。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

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开发知识价值的工具和保障,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内在动力。因而知识管理成为一种备受社会推崇的管理思潮。这种态势巩固了知识作为社会战略资源的地位,增强了社会开发利用知识的信心。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从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从狭义上讲,指对信息加以管理,信息是被管理的对象;广义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信息管理的目标有效满足信息需求,并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其目标。而知识管理则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社会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技术以及管理目标上均有所拓展和改进。

1.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知识创新管理。发展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因创新思维对图书馆学进行学科更新和重建。数字图书馆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是有与传统图书馆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数字图书馆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便成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其还未走向成熟。在当前充满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面临着学科更新和重建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员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实践,通过捕捉,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其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增砖添瓦。从事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时代的重要使命。

(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国际互联网虽然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但是用户需要的信息却不能自动到达手中。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基于信息网的知识服务。

1.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

知识管理天下论文的实现必须以恰当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其运行也必须以信息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存贮结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数据获取与收集技术、传播技术、通讯信息技术、推拉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2 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知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决策机构,科学研究课题组成研究者个人,它以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知识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服务的特点是:①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时效性的服务。②知识服务是围绕增值和创新目标的服务。③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2.1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获取日益方便、快捷和大众化。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网络化信息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成长起来。图书馆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已是不争的事实。

(2)网络冲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网络是一个十分自由、广阔的空间,一个理想的存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它越来越多的吸引个人和企业涉足网络信息服务业,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展开竞争。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借助网络可以很从容、很有余地选择信息机构。网络使图书馆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已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用户中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逐步边缘化,图书馆的“中介”地位和“专业”作用也受到挑战。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策。

(1)图书馆知识服务精品化。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用户对知识的利用程度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增强而不断加深,尤其是从事高科技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用户,他们已不再满足为其提供一般性的知识服务,而是需要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核心知识内容。这就需要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创新思路,形成重要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

(2)建立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图书馆要进行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必须建立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才能满足各层次用户的各种需求。①建立管藏书目数据库。②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③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④建立馆藏文献信息开发数据库。

总之,21世纪将是图书馆形成社会知识中心的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在数字化领域,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将进一步展示其知识管理的功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元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供用户使用。作为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其传统的服务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客户的多种需求,其服务必将从传统的文献服务转化为知识造取与存储、知识重组与再生产、知识配送与输出为内容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

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开发知识价值的工具和保障,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内在动力。因而知识管理成为一种备受社会推崇的管理思潮。这种态势巩固了知识作为社会战略资源的地位,增强了社会开发利用知识的信心。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从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从狭义上讲,指对信息加以管理,信息是被管理的对象;广义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信息管理的目标有效满足信息需求,并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其目标。而知识管理则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社会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技术以及管理目标上均有所拓展和改进。

1.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知识创新管理。发展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因创新思维对图书馆学进行学科更新和重建。数字图书馆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是有与传统图书馆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数字图书馆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便成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其还未走向成熟。在当前充满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面临着学科更新和重建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员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实践,通过捕捉,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其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增砖添瓦。从事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时代的重要使命。

(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国际互联网虽然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但是用户需要的信息却不能自动到达手中。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基于信息网的知识服务。

1.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

知识管理天下论文的实现必须以恰当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其运行也必须以信息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存贮结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数据获取与收集技术、传播技术、通讯信息技术、推拉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2 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知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决策机构,科学研究课题组成研究者个人,它以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知识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服务的特点是:①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时效性的服务。②知识服务是围绕增值和创新目标的服务。③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2.1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获取日益方便、快捷和大众化。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网络化信息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成长起来。图书馆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已是不争的事实。

(2)网络冲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网络是一个十分自由、广阔的空间,一个理想的存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它越来越多的吸引个人和企业涉足网络信息服务业,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展开竞争。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借助网络可以很从容、很有余地选择信息机构。网络使图书馆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已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用户中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逐步边缘化,图书馆的“中介”地位和“专业”作用也受到挑战。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策。

(1)图书馆知识服务精品化。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用户对知识的利用程度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增强而不断加深,尤其是从事高科技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用户,他们已不再满足为其提供一般性的知识服务,而是需要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核心知识内容。这就需要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创新思路,形成重要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

(2)建立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图书馆要进行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必须建立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才能满足各层次用户的各种需求。①建立管藏书目数据库。②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③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④建立馆藏文献信息开发数据库。

总之,21世纪将是图书馆形成社会知识中心的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在数字化领域,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将进一步展示其知识管理的功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元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供用户使用。作为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其传统的服务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客户的多种需求,其服务必将从传统的文献服务转化为知识造取与存储、知识重组与再生产、知识配送与输出为内容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技术 知识管理 知识网格

1.网格技术发展简述

知识管理强调人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组织与环境的密切结合计算机作为有效工具,对知识管理的椎动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人类知识的快速积累、共享和交流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围绕集成和互操作两个方面进行.主要经历了客户机/服务器、web服务和网格三个阶段。

客户机/服务器阶段把数据和作业主要集巾在服务器上,客户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得数据和服务,并与其他客户实现交流,互操作主要在服务器内部进行。

第二阶段从中间件开始,统一于web服务。为了实现服务器之间的互联.出现了中间件技术.它统一表达基本业务过程及其相关的消息传递、数据库访问等功能。但中间件的可扩展性差,也没有解决数据/业务的发现等问题。web服务真正弥补了异构系统的鸿沟,解决了面向互联网的集成和互操作问题。

集成和互操作技术的第三阶段是网格技术,最终目标是实现存“全球智慧网络”中的知识共享和广泛协同。基本思路是彻底解决自治性、异构性和动态性,将网格作为基础设施技术方案包括网格计算、普及计算和移动计算。

2.知识网格定义和特征 

知识网格是指一个智能的、可支撑网络应用的环境,使用户可以有效地获取、、共享、管理知识资源,并提供按需服务来支持应用的创新、协作、决策和解决问题。

知识网格主要有以下5大特征:使人们能够通过单一语义入口获取、管理分布于全球的知识,而且不需要知道知识的具体位置;智能地聚合分布于全球的相关知识,利用后台推理与解释机制提供智能的知识服务;在一个单一语义空间映射、重构、抽象的基础上共享及使用推理服务,在其中相互理解且没有任何障碍;在全球范围检索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确保提供合适的知识闭包:知识不是静态存贮的,能动态更新,知识服务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自动演化改进。

3.知识网格体系结构

知识网格由五个层次组成: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集层、应用层。

构造层控制网格中的资源,提供了共享资源的本地控制接口;连接层定义核心的通信和安全协议,使得通信更安全、更简单;资源层定义了在一个单独的资源上提供共享操作的协议;汇集层协调各种资源.关心的是全局的状态和跨域的交互行为;应用层通过各层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相应的服务,通过服务调动网格上的资源来完成任务。

4.知识网格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创新,因此要管理资源丰富、形式各样的知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需要的人,以解决其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知识网格在知识管理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4.1知识网格有利于知识交流

首先,知识网格为知识表示的多样化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任何人都可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者,而且知识网格能够帮助人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和知识。其次。知识网格有利于促进知识可视化和创新。知识网格通过智能化的用户接口使人们可以通过可视化来共享知识,同时还可以激发知识创新的知识增值。

4.2知识网格有利于智能化地进行知识管理

智能化包括使用方便、界面一致、主动服务、用户输入和操作最少、平台的灵活性和柔性特征及方便的个性化服务。知识网格是利用网格技术实现知识的共享、管理和提供知识服务的系统,它采用特定的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访问文件系统、档案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多种异构存储系统的统一接口,屏蔽了存储系统的异构特性。层次化的元数据设计思想为实现用户对资源透明性的访问提供了可能,也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3知识网格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统一的平台

知识网格对分布在广域网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抽象描述,支持网格应用对资源访问的透明性,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平台,建一种基于因特网的新一代信息平台和软件基础设施。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知识网格的智能化特性关系到用户是否接受的问题.也是其知识网格的优越性之一。

4.4知识网格有助于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提炼知识

知识网格能关联和集成不同级别和不同领域的知识资源,以此来支持跨领域的类比推理、问题解决和科学发现。知识网格能删除冗知识.并能够提炼所含的知识来合理扩展有用的知识。利用知识网格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挖掘,更有利于进行知识管理,它也会有助于从已有的良好知识、范例和类似文本的知识源中衍生出新知识。

4.5知识网格有利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

知识网格是由知识元组成的,也就是知识网格使信息资源管理从文献载体深入到了知识单元层面。知识元的独立性和链接方法是生成新知识的主要途径,知识网格可以将整个科学分类体系立体分布在网格结点上,通过不同的结构链接方法使诸多交叉学科体系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创造出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5.知识网格相对于传统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5.1知识获取与知识表示的多样化

在知识网格中人们直接通过交流互相获取知识,任何人都可成为知识的者。知识网格能够辅助人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和知识,并以人机都可理解的方式将其表示出来。

5.2知识可视化和创新

知识网格通过智能化的用户接口使人们通过可视化来共享知识和激发知识创新的知识增值。语义链网络和认知图可缩短知识表示和可视化之间的鸿沟

5.3知识的动态传播和管理

知识网格通过知识流网络实现了知识在网络中的动态传播和共享,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利用。

5.4知识的有效组织和提炼

知识可通过基于语义的范式来组织,以确保有效的检索和修改操作。知识网格能删除冗余知识,并提炼所含的知识来合理扩展有用的知识。它也会有助于从已有的良好知识、范例和类似文本的知识源中衍生出新知识。

5.5知识关联和集成

知识网格能关联和集成不同级别和不同领域的知识资源,以此来支持跨领域的类比推理、问题解决和科学发现。

5.6知识管理的智能化

从知识存储到用户的知识利用.知识网格纵向地为用户提供集成一体的方案。它不需要程序员进行二次开发,只需要管理员做简单的配置,就可建立服务平台。智能化包括使用方便、界面一致、主动服务、用户输人和操作最少、平台的灵活性和柔性特征及方便的个性化服务。

6.结论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8篇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途径,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方法,达到人与知识的融合,进而创造集体的智慧并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响应能力。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管理。知识管理从实质上讲是一个对知识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企业运用集体智慧对企业内外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储存、传递和应用,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审视自己的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对不同属性的知识本身、知识的传播渠道、知识的创新和创造、企业文化的引导等的管理。在企业寻求知识传播和共享途经的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了不同知识主题之间相互转化,集体智慧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从而给企业带来了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管理就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和研究,一些著名的公司如通用、惠普等把知识管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管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与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从内容上来看有一定的差别。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知识的获取。从供应链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从供应链内的成员间与供应链外获取满足供应链整体需求的知识。第二,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大都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但事实上,企业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是有选择性的,只有一部分得到了共享和传播,因此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前提是知识识别,那些涉及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往往不会成为供应链中共享与传播的对象。第三,知识的运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特别强调成员企业之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成员企业的知识存储量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利用能力的协调,其最终目标是保证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得到知识上的保证,实现知识的优化和协调。第四,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主要包括战略性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成员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知识系统的管理、企业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提高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运用的效率,通过企业间业务互补提高知识的创新效率。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供应链上全体企业参与,通过对供应链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开发利用而开展的知识创造和创新、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最终达到改善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生产水平、创新能力,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二、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了解,本文构建了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特定的方法汇总供应链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该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管理层、方法工具层和知识网络层。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将供应链上获取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得知识获得创造和重新利用的机会,将显性知识与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融和起来。知识网络层是基础。供应链整体知识网络的构成包括供销商的知识网络、经销商的知识网络和制造商的知识网络,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的收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实施改进。方法工具层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方法工具,包括本体推理、模拟分析、专家系统和OLAP,通过这些软件技术的应用,最终形成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的共享,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知识管理层把收集到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挖掘,通过软件技术以数据挖掘、案例分析和专家知识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创造和创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最后这些知识资源都在管理人员这里得到系统的整合并最终把知识资源用于实践。供应链知识管理涉及广泛,结构复杂,需要将其系统化,建立一个动态管理模型有助于管理的系统化和清晰化。同时,这一管理过程还存在着网络安全、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对链上节点企业的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多加考虑。

三、结论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技术 知识管理 知识网格

1.网格技术发展简述

知识管理强调人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组织与环境的密切结合计算机作为有效工具,对知识管理的椎动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人类知识的快速积累、共享和交流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围绕集成和互操作两个方面进行.主要经历了客户机/服务器、Web服务和网格三个阶段。

客户机/服务器阶段把数据和作业主要集巾在服务器上,客户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得数据和服务,并与其他客户实现交流,互操作主要在服务器内部进行。

第二阶段从中间件开始,统一于Web服务。为了实现服务器之间的互联.出现了中间件技术.它统一表达基本业务过程及其相关的消息传递、数据库访问等功能。但中间件的可扩展性差,也没有解决数据/业务的发现等问题。Web服务真正弥补了异构系统的鸿沟,解决了面向互联网的集成和互操作问题。

集成和互操作技术的第三阶段是网格技术,最终目标是实现存“全球智慧网络”中的知识共享和广泛协同。基本思路是彻底解决自治性、异构性和动态性,将网格作为基础设施技术方案包括网格计算、普及计算和移动计算。

2.知识网格定义和特征

知识网格是指一个智能的、可支撑网络应用的环境,使用户可以有效地获取、、共享、管理知识资源,并提供按需服务来支持应用的创新、协作、决策和解决问题。

知识网格主要有以下5大特征:使人们能够通过单一语义入口获取、管理分布于全球的知识,而且不需要知道知识的具体位置;智能地聚合分布于全球的相关知识,利用后台推理与解释机制提供智能的知识服务;在一个单一语义空间映射、重构、抽象的基础上共享及使用推理服务,在其中相互理解且没有任何障碍;在全球范围检索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确保提供合适的知识闭包:知识不是静态存贮的,能动态更新,知识服务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自动演化改进。

3.知识网格体系结构

知识网格由五个层次组成: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集层、应用层。

构造层控制网格中的资源,提供了共享资源的本地控制接口;连接层定义核心的通信和安全协议,使得通信更安全、更简单;资源层定义了在一个单独的资源上提供共享操作的协议;汇集层协调各种资源.关心的是全局的状态和跨域的交互行为;应用层通过各层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相应的服务,通过服务调动网格上的资源来完成任务。

4.知识网格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创新,因此要管理资源丰富、形式各样的知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需要的人,以解决其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知识网格在知识管理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4.1知识网格有利于知识交流

首先,知识网格为知识表示的多样化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任何人都可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者,而且知识网格能够帮助人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和知识。其次。知识网格有利于促进知识可视化和创新。知识网格通过智能化的用户接口使人们可以通过可视化来共享知识,同时还可以激发知识创新的知识增值。

4.2知识网格有利于智能化地进行知识管理

智能化包括使用方便、界面一致、主动服务、用户输入和操作最少、平台的灵活性和柔性特征及方便的个性化服务。知识网格是利用网格技术实现知识的共享、管理和提供知识服务的系统,它采用特定的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访问文件系统、档案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多种异构存储系统的统一接口,屏蔽了存储系统的异构特性。层次化的元数据设计思想为实现用户对资源透明性的访问提供了可能,也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3知识网格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统一的平台

知识网格对分布在广域网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抽象描述,支持网格应用对资源访问的透明性,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平台,建一种基于因特网的新一代信息平台和软件基础设施。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知识网格的智能化特性关系到用户是否接受的问题.也是其知识网格的优越性之一。

4.4知识网格有助于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提炼知识

知识网格能关联和集成不同级别和不同领域的知识资源,以此来支持跨领域的类比推理、问题解决和科学发现。知识网格能删除冗知识.并能够提炼所含的知识来合理扩展有用的知识。利用知识网格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挖掘,更有利于进行知识管理,它也会有助于从已有的良好知识、范例和类似文本的知识源中衍生出新知识。

4.5知识网格有利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

知识网格是由知识元组成的,也就是知识网格使信息资源管理从文献载体深入到了知识单元层面。知识元的独立性和链接方法是生成新知识的主要途径,知识网格可以将整个科学分类体系立体分布在网格结点上,通过不同的结构链接方法使诸多交叉学科体系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创造出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5.知识网格相对于传统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5.1知识获取与知识表示的多样化

在知识网格中人们直接通过交流互相获取知识,任何人都可成为知识的者。知识网格能够辅助人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和知识,并以人机都可理解的方式将其表示出来。

5.2知识可视化和创新

知识网格通过智能化的用户接口使人们通过可视化来共享知识和激发知识创新的知识增值。语义链网络和认知图可缩短知识表示和可视化之间的鸿沟

5.3知识的动态传播和管理

知识网格通过知识流网络实现了知识在网络中的动态传播和共享,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利用。

5.4知识的有效组织和提炼

知识可通过基于语义的范式来组织,以确保有效的检索和修改操作。知识网格能删除冗余知识,并提炼所含的知识来合理扩展有用的知识。它也会有助于从已有的良好知识、范例和类似文本的知识源中衍生出新知识。

5.5知识关联和集成

知识网格能关联和集成不同级别和不同领域的知识资源,以此来支持跨领域的类比推理、问题解决和科学发现。

5.6知识管理的智能化

从知识存储到用户的知识利用.知识网格纵向地为用户提供集成一体的方案。它不需要程序员进行二次开发,只需要管理员做简单的配置,就可建立服务平台。智能化包括使用方便、界面一致、主动服务、用户输人和操作最少、平台的灵活性和柔性特征及方便的个性化服务。

6.结论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管理策略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以读者和工作人员为主体,以知识信息为对象,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的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属于广义知识管理范畴,强调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综合管理。其非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文献书刊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将知识作为管理的对象,还对知识进行增值演变,循序渐进地创造新的知识、新的价值。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在新思想的指导下将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搭建起一个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知识与组织的桥梁,形成一个庞大、有机的图书馆知识网络,使知识的传播与创新相结合,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应变和预见能力,实现图书馆知识共享、知识自由获取、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的目标。

1.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图书馆知识管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图书馆管理和运营机制进行改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二是作为一种服务,建立知识获取和转化机制,支持读者有效地获取信息,提炼知识,创新知识。

图书馆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建立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可与信息系统互相兼容,利用信息系统中的数字化数据进行资源建设,节省物力、人力和财力。同时,知识管理系统利用数据库整合技术、灵活定制功能及智能、知识挖掘等新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原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服务。除原信息系统内容外,还包括采访管理系统和知识库建设系统。

2.图书馆知识管理流程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流程包括五个知识环节: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生成新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存贮知识、创新知识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环节,图书馆实现其知识功能,对内保持可持续知识创新,对外实现知识增值服务。

2.1知识共享与知识网络

知识共享是指图书馆馆员或团队在图书馆内部或跨行业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如讨论、会议网络和知识库)进行交换和讨论知识,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

知识网络是一种虚拟的网络,它的实体网络架构是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直接的),或者采用间接沟通。知识网络的发展随着组织结构水平发展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知识主体,知识转化发生在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之间。

2.2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特征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组织中所有知识的共享水平和知识创新的能力。知识产生于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而且交流和共享越丰富,产生出来的新知识就越多。许多创新的产生来自于使自己的知识在不同的学科或组织中交流与联系。

因此,通过图书馆员之间相互交流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知识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产生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办法,从而促进图书馆新知识的产生。

3.图书馆知识管理内容

3.1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对象,它贯穿于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环节,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对文献信息等显形知识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存储,建立动态的知识库体系,激活固化静态的知识,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应用。

3.2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能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就是要挖掘人的智慧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将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而显性化,推动图书馆的全面有效理管。

3.3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图书馆工作的展开和图书馆的知识创新起着工具和保障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管理的产生,并根本决定着管理模式的变革。

3.4组织结构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是种金字塔形的构架模式,实行的是从馆长到普通工作人员的等级管理制度,为便于知识在图书馆内迅速有效流通,需将图书馆传统的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网络化的横向组织体系,打破等级界限,增加横向联系,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图书馆的知识创新。

4.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途径

4.1创造知识共享机制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推动组织知识创新。图书馆要实施知识管理,达到提高自身知识服务能力的目的,在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上需要创造知识共享机制,营造知识共享文化,通过激励机制和知识交流机制,鼓励图书馆馆员主动分享知识,达到知识传递的畅通无阻;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灵活调配合适的人力资源,发挥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组织的持续学习保证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可持续性。

4.2解决知识分散性和利用的矛盾

由于职能部门的划分,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分散在各个部门,这对于用户利用信息和各部门根据图书馆业务协调工作和交流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即使在同一部门,由于图书馆知识共享尚处于较低水平,也会出现多人重复工作,造成图书馆的低效率。

如果图书馆长期容忍或者漠视个人垄断知识而拒绝共享,可能导致以下结果:一是管理失控,核心信息被少数人控制,难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二是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外流;三是形成知识孤岛的局面,图书馆整体协调困难,效率下降;四是图书馆的知识不能发挥最大效应,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因此,图书馆知识的利用和知识分布分散的矛盾需要通过知识共享来解决。

4.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人是知识管理最核心的管理因素,也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

图书馆是知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其工作本身就是在创造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发现新技术。当前,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完善馆员培训制度;广纳人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配置,如合理设置岗位、吸收优秀的人力资源、完善聘任制度等

4.4完善激励机制

图书馆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图书馆组织内,必须建立起一套促进馆员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行为的有效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还需要加强工作本身的激励,不断开掘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对那些有创造力、有进取心的高绩效馆员委以重任,使馆员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动力,促进馆员提高绩效。

4.5提升知识导航服务

图书馆的知识导航服务是用户目标驱动的面向解决方案的服务,它需要图书馆馆员具有超前意识,把读者需求调研与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结合起来;重视读者需求分析,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重组来形成符合需要的知识产品,并对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与读者的联系更更紧密,建立起针对具体读者或读者过程的服务责任制。

5.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会越来越高,对有价值的知识信息需求越来越旺盛,图书馆谋生存与发展,要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图书馆员知识管理、图书馆组织制度管理等等,并采用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和激励机制,设计、构建良好的现代化图书馆。

同时,图书馆通过对内部知识管理和对外部的知识管理,对显性知识管理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为知识使用和生产创造最佳环境和最大价值,真正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并且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坚持与时俱进,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永久.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1(05)

[2]秦琴.谈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实行知识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

[3]童卫.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习型图书馆建设路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

[4](美)卡尔・弗莱保罗(CarlFrappaolo)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华夏出版社.2004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1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图书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应该突破传统观念来重新审视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将图书馆管理的重心由对文献载体的管理转向对文献内容即知识本身的管理。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将从基本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创新图书馆管理。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即为图书馆知识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及其转化的管理。具体而言,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图书馆知识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重视知识创新和知识集成管理,重视效益模式转变。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取决于知识管理的主要要素,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知识管理便呈现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内容。从研究对象来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一是继续发展与创新图书馆学;二是为知识科技创新服务。为知识创新服务,围绕知识创新设置相应机构,调整图书馆工作安排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三是不断完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二、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1.全新的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理念。

在全新的管理理念中,首先我们要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到图书馆管理中,从核心上改变传统的理念,要以知识的理念来作为平时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中不管是对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应该以服务为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所以,图书馆管理过程中通过知识管理为指导就必须明确思想内涵,避免走向传统的管理,要体现知识管理的高效性,让读者享受快捷、舒心的服务,达到满足全社会的人员对知识全方位的、综合的知识信息需求。简而言之,就是要改变以前的管理思想,将知识管理有效地应用到图书管理中,用新的思想模式来经营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热爱。而在长期传统管理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总结到了只有创新才有继续走下去的前景。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带着数字化、人文化、合理化的新格局来改变图书馆管理的传统模式,为了更好而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从传统的格局中跳出来适应运用新的格局。

2.建立了新型的学习圈和知识管理网络。

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具有相当复杂的工序,信息传递非常的缓慢,每一个层次的管理中的交流相当的局限,阅读者的需求也得不到快速准确的保障。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缺乏有效性、创造力无法融入时代需求的大前提。推行知识管理势在必行,将结构转向更为发达的网络模式,使信息在传递中更加快速,分享更为及时。从知识管理的共享性目的,建立属于图书馆的网络知识管理,总结和积累有效的知识信息,加快知识的分享与传递,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共享。知识管理网络通俗理解是一个新型的知识管理工具,是一个有利于知识收集、共享的集合体。通过知识网络对知识的管理,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在企业中对人的管理和影响,为服务提供更加周到的条件,发挥人与知识的最大限度。“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管理中最本质的特性,其内涵即为找到人与知识相结合的最佳组合,在图书馆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分享与传递,及时地将信息分享给他人。

3.全新的人力管理模式。

通过总结以前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它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人员缺乏竞争机制和鼓励机制以及人员调配政策,这导致了不仅员工缺乏必要积极竞争与思想的重视,这就会导致员工在工作中没有动力和进步,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很低对图书馆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在图书馆资源方面得不到更为有效的利用。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顺利推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前提。

4.知识管理的运用,促进图书馆的现代化。

图书管理理念的创新图书馆能否适应 21世纪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管理思想、观念的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应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理念。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有许多新问题需要以创造性的思路来解决,管理者只有主动探求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图书馆的发展才有新的活力。未来图书馆将是结合传统图书馆和新兴的知识管理研究的实验基地。总结近年来图书馆理论界关于知识管理讨论的热点问题,未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方向必将是促进知识管理标准化研究并利用其成果促进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图书馆环境创新、加强“知识表示”研究的突破,最终使图书馆知识服务达到完全知识化服务,即智能服务。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必将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体制发展、服务创新,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增值,对于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对现代图书馆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知识管理是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实践的一个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的完美结合,不但要求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符合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要求图书馆为实现这一过程的完美目标采取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管理理念,要求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注意汲取当代知识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图书馆传统管理理念,采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方法,促进图书馆知识的揭示和应用。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图书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将知识管理知识引入图书馆工作,是图书馆管理创新与学术创新的崭新成果,加强图书馆与知识管理相互关系的研究必将对图书馆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靖彩玲.充分发挥知识管理在图书管理创新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8).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通过指出知识自组织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其动力是分工协作、目的是企业知识创新、演化的形态是知识生态系统、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在归纳已有知识自组织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知识自组织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知识自组织理论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启示。

1 知识自组织理论

知识创新是非线性过程,自组织理论是研究非线性问题的有力分析工具.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来认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知识管理活动可以分为知识组织和知识自组织两种。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知识组织侧重于显性知识(客观知识)的管理,而知识自组织则侧重于隐性知识的管理。由于信息技术充分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导致信息量迅速膨胀和激增,信息过剩必将导致人们接受有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反而下降,知识的存取过于分散和无序,知识组织的任务就是对知识存储进行整序,从而更有效地提供知识。知识组织核心是信息技术,侧重对知识的加工,注重现存的知识,是由外在控制的。因此知识组织方法对于隐性知识管理具有局限性.知识组织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管理的根本任务,不能解决知识创新的问题。

知识组织受工业时代线性和机械的组织理论的影响,讲究静态、精确与控制,而知识自组织则受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影响,讲究动态、模糊与变化。作为隐性知识载体的人是构成系统的主要要素,而人又生活在社区或团队之中,并且人与人之间存在相关性、协同性或默契性,因此,人们之间通过主动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合作就能够完成对知识的重新组织,在交流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会聚、增倍与意义的自创生。总之,知识组织与知识自组织在知识网络中是并存互补的知识活动。知识组织是知识自组织的基础,知识自组织是针对隐性知识而言的。侧重对拥有知识的人的作用,面向企业的未来。因此,知识自组织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1.1 知识自组织的动力:知识分工协作知识分工协作

包含了知识自组织思想,即分立的知识和自由的秩序。自由秩序是哈耶克自己提出的一个独创的概念,“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theextendedorderofhu—mancooperation),亦即“自发秩序”(spontaneousorder),在各类文献中,一般均称为“自由秩序”。逻辑次序是因为知识是分立的,所以需要自由的秩序。自由秩序在国家层面就是市场机制,这是哈耶克在他的论著中论证的对象,如果将自由秩序的概念应用于企业层面指的就是知识自组织机制自由秩序是分立的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网络的治理机制.是一种“发现技术”.一种传播信息的机制,它使得人们能够自主利用分散的知识,进而使分工合作成为可能。即是解决信息、知识的无限丰富性与人类理性能力的有限性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让每个人自由地利用他所拥有的知识,激励那些具备这种知识的人充分利用它们来满足别人的需求。

1.2 知识自组织的目的:企业知识创新 

每个企业知识系统并不是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它需要系统满足一些基本的原则或条件,知识创新有5个系统实现条件: 

(1)意图(intention)。是指企业知识系统的目标、全局观和价值观 

(2)自治(autonomy)。是指允许组织成员在个人层次上的行动自由,从而有利于个人知识的创造。员工的自我管理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工作、创新的必要条件。 

(3)波动和创造性混乱(fluctuationandcreativechaos)。野中等人指出,动荡和创造性混乱促进了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这里动荡不是完全的无秩序.而是带有不可逆特征的秩序。如果组织信息公开,内外部环境的信息中所包含的模糊性、冗长性等自然会在组织内带来某种动荡.从而会冲击组织成员的日常行动、习惯以及成员的认知结构,刺激组织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成员就会开始对起基本态度的妥当性提出疑问,因而就会产生修正根本思考和见解的机会。 

(4)冗余(redundancy)。显然信息过剩甚至超出了组织信息处理能力的冗余信息是有害的。但面向知识创造的冗余是指,个人或者团队创造出来的概念,让不必要的其他人共享,这种信息重复和共有能够促进内隐知识的共有,其他成员就会深入到其他人的职能领域,从其它角度提出新建议提供新信息,并且通过其他成员的互动努力以言语文字的形式形成外显知识。 

(5)多样性(requisitevariety)。知识系统中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是企业适应其所处环境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能力基础。一个异质的系统显然比一个同质的系统更有创新的能力,丰富企业的知识结构对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实现知识自组织的管理工具是创建知识场。隐性知识只有在一个发送源和接受者共同活动的情景场所才得以转移和扩散。知识场为进行知识共享创造的情景场所,既是实体时空.也是虚拟时空。每个人由于其文化、知识背景的不同,均自我定义了无形的情景场所。当各自的情景场所相交时,便产生了知识场。知识场不断运动,也不断变化,超越自我,超越共同体,乃至超越组织的界限,从而成为螺旋式上升的知识创新的媒介。

1.3 知识自组织的演化形态:知识生态系统

知识生态系统是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通过借用自然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认识复杂知识运动过程的新视角。有关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在企业知识的运动过程中也同样适用,诸如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越高,其生命力和应变能力也就越强。知识生态可以称为是知识创新、维护及组织学习的最佳模型。现实中的知识存在于类似生态系统的一个体系之中.在这个系统里不同的知识、思维与行动互相作用、互相滋养,使得每一种知识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知识吐故纳新、交流互动而形成不同的知识群落、知识圈、知识链,具有自身价值的每一知识群落作为人类知识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维护整个人类知识的完整性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各子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发生突变、分岔、协同和演变。知识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也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方面。同化是对固有知识的保存,吸收外来知识增加原有知识生态系统的养分,扩大系统的能量。异化是对传统知识的变异和对外部知识的开放,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放弃某种生活习俗、观念态度等意识方面的信仰。知识同化和知识异化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同一过程中知识运动的两个侧面。知识生态系统是异化和同化的对立统一,表现在外来知识和固有知识的融合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遗传变异。

1.4 知识自组织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人们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他们所真正期望的结果。在这里,人们可以培养新的扩展性思维方式,可以释放出他们郁结已久的激情,可以不断学会如何在一起学习。组织学习不同于个体学习,它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创新知识,创造价值,组织学习的效果大于个体学习之和,组织学习具有系统复杂性。为了实现组织学习,需要以下“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维。所以,实现知识自组织的手段就是构建学习型组织或开展组织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系统地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实验、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从他人的经验和实践中进行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每一项活动都会伴随着独特的思维方式、管理工具和行为方式。很多组织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了这几项活动,但成功者并不多,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偶然因素和孤立的实践。通过创建支持上述活动的体系和流程,并将它们整合到组织日常运作结构中去,就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知识和学习过程。因此组织学习的系统复杂性还在上述几个过程分别体现出来。例如传递知识的方法包括书面的、口头的和可视化的报告形式,实地演示考察,人员轮换机制,培训和教育制度,以及标准化方案。每一项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强项和弱点,组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知识自组织理论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启示

根据知识自组织规律,企业知识管理应该科学地实施他组织.构造促进知识自组织创新的环境(即野中所称谓的知识场)。以促进知识的白组织为核心,重点构造3个网络即:实施组织变革,构建适宜的组织网络:强调非正式网络和信任制度、信任文化的作用.培育企业的社会资本网络;建设实用高效、界面友好的信息网络。

(1)以人为中心开展知识管理。知识是以人为结点,以协作交流为链,以知识流为内容的系统,人是该系统运行的操作者。一方面由于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才能完成.因此企业应该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潜力得以最大发挥.通过人本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以及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智力资本会随人员的流动而流失,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应为:使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的结构资本和永久核心能力。此外,人们的广泛参与可以促进知识的多样性,从而使企业知识体系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以人为中心构筑知识网络.要求在企业组织网络和社会网络中要注重员工的自组织。员工的自组织本质上是知识的自组织。要实现员工的良好自组织就必须先使员工能有序流动,即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满意的协作伙伴,然后由员工自愿组成团队。员工的自组织不是仅仅停留在系统微观层次,它是由下向上直至高层的,但在各层次都表现为团队形式。这种自组织团体的规模也不应太大,以做事所需的最少人员为限。规模一大,自组织的优势就会丧失。团队的建立,须以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事”或业务过程为基础,即为完成某一项目或实现系统的某一职能而进行“人员集成”。至于团队的领导者则以民主推选和上级任命相结合。在团队的决策问题上,事实证明绝对的集体决策是低效率的,自组织团体应使负责人有最终的决策权。负责人要能促进团队成员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来保证团队不被竞争所淘汰。

(2)以知识链和知识网络重组组织结构,创造适合知识交流的组织网络。通过知识价值链分析,进行基于知识的业务流程再造,企业中各部门问应破除条块分割的壁垒强调通过团队性学习在吸收外部先进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形成自身核心技能的能力。同时,与外界建立良好的界面,为个体之间(如不同部门的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外部顾客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基础。促进企业与顾客、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知识交流。构建学习型战略联盟。共享知识资源,通过联盟学习另一个企业的专业能力,和其它企业的专业能力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交叉知识,从而谋求自身的长期发展。

(3)构建非正式网络。白组织理论研究认为,混沌是创造性的源泉,创新并不是事先计划好的结果,而是在自组织过程中突现的结果。在特定的条件下,让一个系统的行为主体在看似混沌无序的状态下进行自组织.产生的不是无序,而是创造性的输出。马奇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两个系统,一个是合法系统,即正式的组织网络,它是指为了保证企业根本任务的实现,企业必须建立或确立的一系列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合法系统规定着每一个行为主体参照他人和企业基本任务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意识形态。理想的合法系统要求每一个行为主体对特定的输入做出特定的反应,即具有统一的价值取向等。另一个是影子系统,它是指企业的行为主体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网络系统,即基于社会网络的非正式网络,它由企业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联系、非正式个体行为等构成,通过这种影子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未作明文规定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规则。企业可以看作为是一个运行在被竞争的矛盾力量和自组织力量所控制的远离均衡状态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其合法系统试图维系系统的稳定性,而其影子系统则试图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企业创新就是不断地通过企业学习和个人学习影响影子系统,进而改变其合法系统的过程。这一理论解释实际上从更一般和更基础的意义上说明了推动企业实现多种条件下的知识创新的客观性

(4)建立基于知识的企业文化。以知识为导向的文化的关键因素,是在一个不断学习、共享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支持的环境中,创造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氛围。它包括如下内容:对知识有积极的倾向,职员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自由地进行探索,其创造和共享知识的活动能得到高级主管人员的支持:企业组织文化中没有知识禁锢,职员对公司无怨恨,富有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愿意同公司其他人员交流和共享个人经验,也不担心知识共享会使他们丢掉工作。

(5)知识管理需要实用支持技术。网络、通讯电子等技术和设备构成了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如建立知识仓库和检索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并将部门的最佳实践迅速传递扩散到整个企业,企业内部人员之间实现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企业与顾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企业竞争情报的获取也变得非常容易,同时也要注意对外界保护企业知识。

3 结语

知识自组织就是指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系统、团队中的知识,由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其它要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协同性或默契性而形成特定的新知识、新结构与新功能的过程。知识自组织存在于国家、区域、企业、团队各个层次。对于企业来说,有竞争力的管理模式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采取科学的措施,实现知识自组织.即知识自组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13篇

管理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它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支配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随着企业对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的重视,http://企业界开始大力推行知识管理。由于全球化的到来和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需求在增强,知识被证明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关注与重视,使得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一、知识管理理念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它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为了实现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知识员工和客户)的渴望与尊重,知识管理就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管理与利用,更重要的,知识管理的实现还要综合运用组织、文化、战略、流程、技术等传统的管理手段,以最大化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的尊重,最大化企业知识的价值。而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保持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对知识的管理,那么,传统的信息管理等手段也能达到目的。可见,知识管理带来的是一场管理思想的革命,是一场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而不是管理手段的变化。也就是说,知识管理的理念体现在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所有的传统业务流程管理当中,但并不能代替任何一个原有的业务管理流程,即使是信息管理这样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工作内容。

二、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形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这就需要新的企业模式和劳动形式,因此,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常常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一个部门或生产车间已经有过的教训、经验或新技术,无法在其他部门得到普及和推广。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传播,使知识财富可以得到充分的再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方便的查询和发掘已经拥有的知识,通过将已经拥有的知识用到新工艺或新流程中,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创造出新的知识。

2.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现代的商业社会瞬息万变,不可预知的事件越来越多。对此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协助企业感知微弱的商业信号,并按要求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对突发事件做出有效的反应,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合作的密切程度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

3.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在科技高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显著缩短的现代商业社会中,创新往往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许多大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设法将其在各国的员工组织在一起,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行讨论和研究,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4.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具有新知识和创造力的员工。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措施。成功的知识管理将加快员工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的再教育成为企业的一种日常活动。

三、企业管理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

1.发挥企业高管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更新观念。社会的变革,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实施知识管理,决不能靠行政命令来推行,只有通过宣传、学习和推进,使广大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旧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而观念的更新,要依靠积极参加变革与变革过程中的学习。

其次,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发挥在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指导和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一是企业高管应该为企业以及知识管理建立起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灌输到每个员工头脑中,使知识管理始终保持明确且正确的方向。二是企业高管应该精通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能够具体指导员工,促进他们有效地收集、应用、交流和创造知识。三是企业高管必须受到员工信任,具备高度的协调能

转贴于 http://

力,能够促进企业形成相互依赖的环境。使企业管理的本质对资源做到科学合理利用,达到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http://

2.打造学习型组织,创造组织文化基础

在学习型企业中,全体员工应全心身地终身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知识,员工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引导员工的系统学习,使员工能够系统地学习、思考,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强调对环境的认同,不断认识到外界的变化,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从而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企业自身的行为,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实际不断开拓新的业务,如:风险投资、电子商务等。因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向外界学习,因为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之外学习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要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除了从合作伙伴那里学习,还善于从竞争对手、本行业或 其他行业优秀企业等各种途径学习。

3.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

企业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员工培训机制,提倡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尽可能让每个员工在其职业生涯中,有充分的机会提高技能和素质。而且学习培训要定位准确,因岗有别,注重效果,形成一种自觉行动,使企业和员工都有一种学习的应激力。

要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借助一定的知识管理技术及工具,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然而技术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全部,要把它作为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学习和流动的辅助手段,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需要选择恰当的知识管理软件工具及平台。

4.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一定要坚持“稳健推进”的原则,决不搞“一阵风”和形式主义;同时,不同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知识管理的实施也是各具特色,即使是国内企业的成功经验,例如联想、海尔、华为等的经验也不能简单地拿来硬套,也要认真的学习、研究别人成功经验的精髓,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

5.加强评估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

必须有一种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价的机制,通过评估和反馈来指导和调整实施过程,保证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为客观评价知识管理开展的成效,有必要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开展多方面的绩效评估。此外,知识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性管理体系,每一个环节的严格合理的绩效评估,将不断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完善,并使其不断发现并推广使用最佳知识管理实践。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14篇

管理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它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支配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随着企业对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的重视,http://企业界开始大力推行知识管理。由于全球化的到来和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需求在增强,知识被证明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关注与重视,使得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一、知识管理理念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它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为了实现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知识员工和客户)的渴望与尊重,知识管理就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管理与利用,更重要的,知识管理的实现还要综合运用组织、文化、战略、流程、技术等传统的管理手段,以最大化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的尊重,最大化企业知识的价值。而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保持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对知识的管理,那么,传统的信息管理等手段也能达到目的。可见,知识管理带来的是一场管理思想的革命,是一场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而不是管理手段的变化。也就是说,知识管理的理念体现在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所有的传统业务流程管理当中,但并不能代替任何一个原有的业务管理流程,即使是信息管理这样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工作内容。

二、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形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这就需要新的企业模式和劳动形式,因此,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wwW.133229.cOm

1.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常常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一个部门或生产车间已经有过的教训、经验或新技术,无法在其他部门得到普及和推广。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传播,使知识财富可以得到充分的再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方便的查询和发掘已经拥有的知识,通过将已经拥有的知识用到新工艺或新流程中,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创造出新的知识。

2.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现代的商业社会瞬息万变,不可预知的事件越来越多。对此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协助企业感知微弱的商业信号,并按要求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对突发事件做出有效的反应,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合作的密切程度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

3.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在科技高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显著缩短的现代商业社会中,创新往往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许多大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设法将其在各国的员工组织在一起,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行讨论和研究,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4.知识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具有新知识和创造力的员工。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措施。成功的知识管理将加快员工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的再教育成为企业的一种日常活动。

三、企业管理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

1.发挥企业高管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更新观念。社会的变革,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实施知识管理,决不能靠行政命令来推行,只有通过宣传、学习和推进,使广大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旧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而观念的更新,要依靠积极参加变革与变革过程中的学习。

其次,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发挥在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指导和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一是企业高管应该为企业以及知识管理建立起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灌输到每个员工头脑中,使知识管理始终保持明确且正确的方向。二是企业高管应该精通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能够具体指导员工,促进他们有效地收集、应用、交流和创造知识。三是企业高管必须受到员工信任,具备高度的协调能

转贴于 http://

力,能够促进企业形成相互依赖的环境。使企业管理的本质对资源做到科学合理利用,达到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http://

2.打造学习型组织,创造组织文化基础

在学习型企业中,全体员工应全心身地终身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知识,员工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引导员工的系统学习,使员工能够系统地学习、思考,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强调对环境的认同,不断认识到外界的变化,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从而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企业自身的行为,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实际不断开拓新的业务,如:风险投资、电子商务等。因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向外界学习,因为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之外学习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要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除了从合作伙伴那里学习,还善于从竞争对手、本行业或 其他行业优秀企业等各种途径学习。

3.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

企业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员工培训机制,提倡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尽可能让每个员工在其职业生涯中,有充分的机会提高技能和素质。而且学习培训要定位准确,因岗有别,注重效果,形成一种自觉行动,使企业和员工都有一种学习的应激力。

要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借助一定的知识管理技术及工具,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然而技术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全部,要把它作为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学习和流动的辅助手段,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需要选择恰当的知识管理软件工具及平台。

4.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一定要坚持“稳健推进”的原则,决不搞“一阵风”和形式主义;同时,不同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知识管理的实施也是各具特色,即使是国内企业的成功经验,例如联想、海尔、华为等的经验也不能简单地拿来硬套,也要认真的学习、研究别人成功经验的精髓,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

5.加强评估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

必须有一种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价的机制,通过评估和反馈来指导和调整实施过程,保证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为客观评价知识管理开展的成效,有必要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开展多方面的绩效评估。此外,知识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性管理体系,每一个环节的严格合理的绩效评估,将不断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完善,并使其不断发现并推广使用最佳知识管理实践。

知识管理的理论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动态客户关系管理(DCRM);客户价值;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

1引言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已成为营销学术界及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国际上对CRM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接触管理”(ContactManagement),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则演变成为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支持资料分析的客户关怀(CustomerCare),后来从重视赢得新客户和处理基础营销工作转移到对客户关系进行有效管理的客户保持工作上来[1]。随着CRM在国内企业的应用及国内市场逐步的规范化国内学者也开始对CRM的研究进行关注,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出来[2-7],但综合这些研究,主要是对企业与分销商之间的客户关系(即B-B模式)的研究,其内容集中在“企业客户”价值的识别以及“企业客户”的保持上,而对企业与其他客户(比如员工、股东、最终消费者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客户关系,尤其是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客户关系(即B-C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但企业与其他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尤其是B-C模式下的一对一营销在各个行业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应用前景,比如在航空业的“常客户飞行计划”、零售业的“会员卡计划”、移动通讯业的“青春卡计划”、健身俱乐部的“金卡计划”、美容业(美发业)的“肌肤(头发)营养套餐计划”等,都是针对最终消费者制定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其目的就是想与有价值的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双赢”或“多赢”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国际上大多数研究倡导的CRM都是定性的或静态的,很少有明确地指出怎样做出市场决策来真正实施关系战略的,原因是这样所产生的利润流不足以弥补收集、维护数据的巨大成本,所以当收集并存储客户资料的趋势日益盛行的时候[8],已经有一些公司明确表示要放弃对详细的客户数据的收集工作[9,10];国内对B-C模式下定量的、动态的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而对客户进行管理离不开存储在企业各类客户(包括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等)身上的各种知识,所以,对B-C模式下的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就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本文在分析了B-C模式下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交易的特征基础上,提出了B-C模式下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及其内涵,并用一家超市的实例说明了这种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从而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框架及其五个管理过程,并指出了对企业CRM实践的指导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2B-C模式下DCRM及其应用

2•1B-C模式下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特征

可以将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过程看成两者之间的不断交互过程,在每一个时期,公司决定对消费者采用什么样的营销组合策略(比如定价、沟通、实施回报计划等),而消费者以是否购买或购买多少来决定是否参与公司的营销组合策略,这样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过程就可以抽象成随机博弈过程[11,12,13]。客户的决策受公司营销活动的影响,并详细说明了状态之间的转移。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客户的决策也就是系统的转移概率是一个随机变量,在购买决策只是当前客户状态和公司策略函数的假设下,客户状态序列形成了马尔可夫链。由于公司有能力通过选择控制变量来控制(或部分控制)马尔可夫链的演化,所以这种B-C模式下的客户管理可以看成马尔可夫决策过程[11]。当然,这里假定公司与消费者都是在一个长期时间范围内最大化各自的收益,他们考虑所选决策的当前及未来的收益,并承认未来收益的价值是不确定的。为方便建模,所考虑的是一个独家垄断的市场局面(这在一些大、中城市,方圆四、五公里之内只有一家超市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这种假设也是合理的)。

2•2B-C模式下的DCRM的思想及其内涵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动态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动态”在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营销管理的角度来说,真正的动态客户管理系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营销策略对客户资产净值(CE)总的影响上,这样既可以抓住与促销有关的期望利润的增长(CE的增加)以及进行促销的成本(CE的减少),又可以抓住捉销后的影响,最后还可以理解营销活动及客户体验(经验、经历)的累积影响;二是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说,是指客户与公司在决策时不但考虑当前的利益,还考虑当前决策对未来的影响,是一种多阶段决策问题;三是在对客户关系管理建模时同时要考虑消费者及公司双方的利益,而不是只考虑单方的利益。这样,B-C模式下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实际上就是建立了一种如何在“双赢”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2•3B-C模式下的DCRM的应用举例

通过与西安市一家超市的合作,验证了所设计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所研究的对象是该超市的长期客户,该超市于2002年1月份实施回报计划,具体方案是:凡在2002年一次性购买超过100元的客户均可参与该回报计划,在当年的12月31日之前累积购买金额达到4000元的按累积购买金额的1%返回购物礼券,客户在12月25-12月31日凭积分卡领取礼券,积分卡上的记录清零,次年一月回报计划重新开始。当年该超市1月份共有1648个客户参加了回报计划,从中选取购买次数最少为4次的1000个客户作为样本,通过建立消费者行为模型及公司行为模型,并利用随机博弈及可评估的结构动态规划联合求解的方法,就可以得出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状态,使消费者效用及公司利润都最大的最优营销组合策略。并针对该超市所实施的回报计划,比较了其他营销组合策略下,公司的期望利润,具体如表1所示ZW关于该研究详细的建模及求解过程可以参见我们的另外一项研究[14]。

这样,通过对超市进行动态客户关系管理,不但达到了吸引客户(实施回报计划)、识别客户价值(计算每个客户的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保持客户(不断地对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组合策略:沟通、打折及回报计划等),而且也达到了公司与客户长期的“双赢”目的。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企业是生存在一个“关系网”中的,它所面临的客户不只是消费者一种,还有员工、供应商、股东等,这就有必要对所提出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模型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

3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含义及解决技术

关于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的含义,可以从“客户”内涵的界定及其功能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3•1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中“客户”内涵的界定要想很好地完成CRM中获取客户、识别客户、保持客户的目的,企业首先要对CRM中“客户”的内涵进行界定,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大部分研究者将“客户”隐含地指定为最终消费者,也有研究者将其指定为除了内部客户—员工以外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15],对于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内涵的界定,我们认为FrancisBule(2000)的S•C•O•P•E模型[16]更能反映本研究所指的客户,这种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各方客户之间所处的“多赢”状态。S•C•O•P•E模型的核心部分是最终消费者(Cus-tomer),其他四个组成部分是供应商(Suppliers),股东或投资者(Owners/Investors),员工(Employees)和其他合作伙伴(Partners),其关系图如图1所示。其实这种“客户”的界定方法与文[15]的方法比较相似,只是多了一个内部客户一员工,而其他合作伙伴可以理解为分销商、零售商等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客户。这里之所以将员工考虑进去,是基于我们在与许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的经营者在关注消费者的同时,也同样关注员工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及工作绩效,经营者很愿意与有价值的员工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3•2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功能

对于客户关系管理不同的研究者或企业有不同的定义,也赋予了不同的任务,这里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存在于“客户”中的知识进行挖掘,并为企业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双赢”或“多赢”关系而实时地采取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动态客户关系管理不但体现了一对一市场营销的含义,而且也包含了销售自动化和规范化的思想,结合文[17]的研究成果,将其具体功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使客户通过各种渠道与公司进行答复一致的沟通交流,同时能够在企业上下都树立客户第一的目标;

(2)可以充分理解客户以及客户的偏好。这就意味着预见到客户的需求,及时地向客户提示和满足客户潜在的需求。它也意味着要及时发现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在客户还没有流失之前加以改进,令客户满意;

(3)能够利用知识管理的工具———数据挖掘将客户数据库的大量数据转变成描述客户特征的一些图像来帮助企业从客户信息仓库的数据中了解客户的行为特征,帮助企业从客户的获取、识别、保持,到开发客户的交叉购买(cross-buying)及增量购买(up-buying)潜力,对客户进行有效的管理;

(4)能够不断地实施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使企业的五方“客户”———供应商、消费者、股东、合作伙伴以及员工处于一个“多赢”的长期稳定状态,最终实现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的理想目标。

3•3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解决技术

对于“多赢”的这种客户关系,求解思路与方法与B-C模式下“双赢”博弈一致,只是参与人由原来的两个变为五个,求解的算法比以前的更为复杂。对于不同的客户,所建立的客户行为模型也分别有所不同及侧重,比如,对员工客户来说,其行为模型就是员工的效用模型的建立以及公司对员工价值识别的问题;对股东客户来说,存在一个单个股东的效用与公司整个利益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以及股东效用与公司利润之间怎么区分的问题;对于合作伙伴客户则应该将供应商与分销商区分开来,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量化的问题,具体可以借鉴我们的另外一项研究成果[18]。不过,S•C•O•PR26;E模型确实为进一步定量研究CRM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4面向DCRM的知识管理过程

面向DCRM的知识管理过程就是根据企业的决策目标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数据信息,运用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工具(如聚类、神经网络、可视化、规则提取、线性回归、决策树、统计分析等)的一种或几种,对获得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演绎和总结,从数据中发现暗含的变量之间的联系和以前没有发现的规律或趋势,建立某种模式。这样,对信息(尤其是对消费者信息)的收集与运用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对客户较全面的了解,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的趋势,采取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化客户净资产并减少客户流失,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客户信息收集的完整程度就成为CRM成功实施的关键,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对消费者的以下信息进行收集:(1)消费者的基本特征(指客户的性别、职业、年龄与人生阶段、经济状况、支付方式等);(2)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需求);(3)消费者的RFM状态。在超市的具体应用中,用R表示流失时间,F表示客户连续购买次数,M表示客户的购买金额。当然,除了对消费者的信息收集外,还要对其他类型的客户信息进行收集与运用,尤其是对员工价值及供应商价值的识别也是CRM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4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框架

知识在应用中创造价值,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根据已形成的知识和信息识别有价值的客户,描述有价值客户的购买行为特性,预测客户未来需求的变化和偏好的转移,通过这些知识与CRM的结合,来确定CRM的实施目标,制定能够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最优营销组合策略。这些企业的“客户”知识对CRM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其以下组成部分的影响:

(1)战略的形成过程

CRM的战略可以分为企业战略和客户战略两部分,根据已形成的客户知识能够预测未来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发展机会或存在的风险,使企业及早抓住机会或回避风险,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目标,从而使战略的制定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客户战略是通过对客户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有价值的客户,进而对客户进行保持。比如对消费者价值识别主要是包括消费者的当前价值和增值潜力。当前价值是假定消费者现行行为模式保持不变时,消费者未来可望为公司创造的利润总和的折现值;消费者的增值潜力是假定通过采用合适的消费者保持策略,使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向有利于增大公司利润的方向发展时,消费者未来可望为公司增加的利润总和的折现值。通过对不同的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偏好进行预测,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消费者保持策略,以减少消费者的流失,并不断吸引新的消费者。

(2)价值的创造过程

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可最终归结为获取依附于产品或服务的某种功能或价值(即客户感知的价值),价值才是客户追求的目标,从而促使关系营销转变为价值营销,价值营销就是通过向客户提供能最大其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展开的活动。根据所掌握的客户的偏好、客户类型和客户的需求向客户及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最大化客户的感知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客户感知价值可以通过收集消费者的购买记录,也就是RFM状态,利用可评估的动态规划技术来反推其价值取向[21],当然也有人采用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liveredvalue)来衡量客户的感知价值[22],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整体顾客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并不好量化。企业通过CRM的实施,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对高价值客户的有效保持,进而来最大化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即从客户关系建立开始到结束客户为企业创造价值总和的折现值)也就是企业的利润。客户的感知价值与企业获得的价值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对价值需求的相互满足,把客户与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结成价值联盟共同创造价值,建立一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双赢”的价值创造模式。

(3)渠道的整合过程

企业通过销售网络、人员销售、电话销售、直销、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向客户提品或服务以及与客户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的收集,不断获取和更新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内客户的需求、动机和行为的知识;因此必须根据已形成的客户行为模式和客户的购买方式及偏好,对渠道进行整合,对各种渠道进行协调和加强合作统一行动,以最有效的方式与客户进行沟通并及时快速的响应客户的需求,使客户能以不同的方式便利获得企业提品或服务,提升客户价值增加客户满意程度。同时使信息的收集也更为全面、及时和有效,避免信息的重叠或相互矛盾。

(4)绩效的评价过程

企业实施CRM的目的就是通过协调企业战略、工作流程、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强化与客户的相互沟通,达到获取新客户、识别客户、保持有价值客户的目的。当然这里的客户价值,不但包括消费者的价值,而且还包括员工、供应商、所有者及合作者的价值,绩效的评价过程的难点在于评价绩效的标准的制定,以及客户满足程度及最终成果的确定。

(5)信息管理的过程

CRM的实施是在信息管理过程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从更大的范围内对企业不同种类客户信息进行收集,采取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各类客户的档案,最大程度掌握和利用客户信息。利用信息技术系统、数据挖掘、前台、后台等手段及渠道对企业的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实时获取各类客户信息并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开发客户的智力资源并对客户的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各类客户的知识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促进了企业各部门知识的共享和企业的各方面的不断完善并不断提升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

所以,以上五个过程构成了CRM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给CRM的实施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相互关联且具交叉功能的这些过程构成基于知识的CRM战略框架,如图2所示。超级秘书网

5结论、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5.1结论

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客户包括最终消费者、员工、供应商、所有者及合作者五种,在“多赢”的目标下,可以通过随机博弈及可评估的动态规划技术对这五类客户进行定量分析,其管理过程应该包括:战略形成、价值创造、多渠道信息收集、信息管理及绩效评价五个部分。

5.2对企业CRM实践的意义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同时考虑公司及其五类客户利益时基于知识的DCRM框架,该问题来源于企业CRM的实践,解决问题的技术来自国际上市场营销的学术前沿,尽管是以零售业为背景,但该方法的原理及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在很多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地保持客户的情况下,为企业保持住忠诚的客户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本研究结论至少对企业实施CRM战略具有如下指导意义:

(1)树立“双赢”或“多赢”的理念: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该走出一厢情愿的误区,不能只顾企业利益,而不考虑客户的利益;当然,也不能只想提高客户价值,而忽视了企业的利益,这两种作法都不是长远之计。而是应该始终围绕“双赢”甚至“多赢”的思想来实施CRM战略,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将“双赢”及“多赢”的思想定量化,并将这种定量化逐渐实践化。

(2)树立“价值为本”的理念:客户的效用及认知价值是客户忠诚的核心,CRM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住有价值的客户。客户的感知价值不仅对客户忠诚有最直接的影响,而且决定了客户满意和客户信任,如果企业提供的价值不能真正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价值期望,将无法建立真正的客户满意和信任,更无法建立客户忠诚。因此,企业的实施CRM战略时,必须牢固树立一个理念,即“只有给客户最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才能赢得真正的客户忠诚”。

(3)拓宽经营者的视野: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不只是最终消费者,而且还有员工、供应商、股东、合作者等客户,凡有营销观念的企业都应该从“客户”的角度看问题,为“客户”着想,只有将所有的“客户”都考虑进去了,才有可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做到永续发展。

5.3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给出了同时考虑公司及其五类客户多方利益时CRM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企业的实例验证了B-C模式下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指导企业CRM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但为了将该研究推向深入,以更好地指导中国企业CRM实践,需要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下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1)各类客户感知价值的量化问题。本文只给出了消费者感知价值的量化问题,但对于员工、供应商、股东、合作者感知价值的量化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成熟的成果,可供进一步研究时借鉴,只是要区分使用的条件及具体情况。

(2)各种客户对企业价值的量化问题。本文只给出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可以用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来描述,但其他类型客户的价值如何来量化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雇员价值的识别及雇员保持问题,已经成为人力资源专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3)增加参与人后随机博弈的均衡问题。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随着参与人的增多,其求解的复杂性会成几何级数增长,所以,对于这类问题的求解将成为未来研究中的难点。但可以采用逐渐增加参与人的方法来分阶段、分层次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