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品牌农业;定位;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51-01

1 品牌农业生产的组织、品牌、技术定位

1.1 生产组织定位

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组织引导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大米行业,把种植业、收购、贮藏、加工等集中化、企业化、规范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民间、民营、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沟通信息、监管生产及加工质量、平衡各方面经济利益、协调与环境中各种关系的重任。龙头企业牵头,银行、交通、运输、工商、税务、农残检测、技术监督、生产资料等部门制定各种章程和品牌的标准。

1.2 优质品牌定位

优质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品种自身所具有的优质特性或是优质品种培育出来的品牌。从广义上讲,除产品特性外,优质食品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和栽培优质品种。

1.3 生产技术定位

真正的优质大米,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外,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问题[2-3]。另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优质品种、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栽培技术和加工包装技术。因此,生产技术的定位要把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过渡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营养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2 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

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的注册权,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以及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目前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竞争优势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虽已具备一定名气的农产品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这种有名无牌的现象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价格的形成,同时也制约着规模的扩大。产品缺乏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包装和统一的质量标准,造成其价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销售也完全受控于他人,从而难以形成产地市场的价格。

2.2 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市场开拓宣传不利

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没有开展理顺,虽然也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品质好,但规模还小,只能自给有余,外销不足,流通不畅,经济效益不高。由于广告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开拓也不到位,使有些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虽质量优良,但没有销量,品牌的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2.3 技术含量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

品牌农业应包含的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以及绿色无公害、健康安全等现代经营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品牌多,精品少,一些品牌规模小或产量少,使品牌农业的技术含量仅仅处在较低的水平[4]。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转化增值能力很低,不仅使得品牌农业多局限在农产品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发展,长此以往,品牌农业支撑将显得很脆弱。

3 加快品牌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树立品牌意识

积极培育农业品牌,树立注册品牌思想,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由注重速度向速度效益转变,由注重行政命令向引导示范转变,真正跳出农业抓农业,以举办科技大集、发放光盘等形式抓产品的宣传,通过市场的开拓来开创自己的品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实现培育品牌,兴起产业,发展经济,使农民增收致富[5]。

3.2 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品牌农业,开拓市场是关键。依靠优特开拓市场,依靠品牌占领市场,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可从国内外引进推广名优品种。同时要注意树立全局观念,做到一种产品,一个品牌,避免农产品注册商标过多过乱,从而实现共同开拓市场、合力占领市场、发挥品牌规模效应的目的。在创新品牌的同时把已有的牌子推出去,逐渐做到让市场接受,让消费者喜爱。消费者满意,产品就有市场,才能成为名牌产品,产生品牌效应,使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及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种植区域化、加工产业化的合理布局。应根据要求和规模,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培育和建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面向市场、技术依托、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争取依托市场创品牌,围绕品牌创特色,形成特色基地。要根据每个农作物制定的标准化进行研制和生产,提升产业组织化、品牌化水平,依靠典型引路,率先示范,辐射周边地区,以拉动经济增长。

3.4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对生产的发展和前景也至关重要。发展品牌农业就是要把技术进步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推广科教兴农,创造名牌产品,提高品牌农业的科技含量。在稳定农业科技队伍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5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品牌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与保证,同时也是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龙头企业[6]。凡是有市场、有前景,对农业的发展有带动力的企业就给予支持,使其更好地走下去,促进品牌农业的发展。

3.6 政府保驾护航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和生产环境中逐渐壮大的。首先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的稳定性,科技部门向农民提供技术的连续性,企业订单收购的可靠性,银行提供贷款的及时性,生产资料供应的防伪性等核心问题,需要政府有硬件规范环境,为品牌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 孙强,张三元,张俊国,等.中国绿色食品的特色及其开发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60-361,365.

[2] 张朝辉.浅谈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7):80.

[3] 韩俊,罗丹,谢扬.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J].科学决策,2005(5):19-21.

[4] 倪桃香.浅析有机水稻的发展前景[J].上海农业科技,2011(3):26,33.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技术;农业信息化

物联网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其英文名称是:“TheInternetofthings”。定义可以概括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步骤是首先各种数据感知设备采集各种农业数据,然后建立数据传输和数据格式转换,最后利用各种网络及现代信息传输渠道如4G网络、zigbee、internet,数据决策中心如“吸星大法”般的实现农业广、深数据全方位的大尺度收集;决策中心再将海量农业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然后再发出指令数据控制各种智能化终端完成农业各种操作行为,最大限度的免手工作业,进而实现数字农业高效精准目标。物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物联网在我国农业相关领域开发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农业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农产品物流、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各个方面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数据处理平台。如辽宁省农科院开发的基于zigbee网络传输的设施农业温湿度物联网控制系统;2012年安徽省被列入国家物联网试验区,主要在农作物“四情”大田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加工车间生产管理、畜禽和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应用到了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确实在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看到成绩的同时,物联网快速爆发式的应用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如何应对及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物联网能否高效、长期、健全稳定发展的关键。

一、数据安全及建议

从物联网的定义上不难看出,RFID使用数字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由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阅读器(Reader)与及软件平台三部份所组成,通过射频信号进行数据识别,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农业物联网与其他物联网最大的差别是,农业物联网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生产信息的公开,而且使用农业物联网进行生产的农产品附加值较高[2]。但是,由于前期大量数据录入及处理需要人工操作,那么,问题来了!从数据安全角度,如果射频标签不加密或机密机制不够严谨,在各个工作流程的环节中,标签中的数据很有可能被删除、盗取或被篡改。农产品的各种种植、加工、性状等数据就有可能被其他竞争者所获取并利用,也就形成了标签数据是真的,但和实际产品对不上的尴尬境地。从网络安全角度,从读写器到后台网络传输如zigbee网络传输,不但面临普通网络中的数据安全问题,而且也要面对无线传输数据截获问题。建议: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是所有的RFID读写器在读取数据、zigbee传输数据中都要严格应用数据加密验证机制,同时读写器和后段的系统平台数据传输也需要数据加密,必要时可以采用量子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参与平台的管理人员也要有高度的数据安全意识,并且要具有高涵养的科研数据保密素质。

二、射频芯片的电磁辐射影响

在物联网中,无论是信息采集设备、还是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包括rfid、zigbee、wifi等先进电子设备,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周围环境产生电磁辐射。当RFID标签和zigebee相关的电子器件被大量使用的时候,操作者就会陷在充满电磁辐射的有一定危险的空间中,如果功率过高,这就可能会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农业物联网中,电子器件的电磁辐射及材料释放物对空气、水、植物、动物等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本来农业物联网是用来代替人工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后可能因为电磁辐射的影响,却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甚至是生产了有毒害的农产品,最终食用农产品的人类还是受害者。这样人类就掉入了自己所设计的高科技电子产品之坑。建议设计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电磁辐射相关标准规定RFID标签使用的频谱和信号功率,其功率及频谱必须对人体的辐射降低到最低,甚至是零辐射;规定其工作模式是被动还是主动以等重要参数。不要盲目追求传输速率,尽量使用保证人类、环境相对安全的低频段,避开高频段和超高频段,把农业物联网的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降低到最小。

三、物联网电子设备的环保问题

在大规模的农业物联网中,电子标签和相关电子器件必将是大规模应用的产品,大规模的使用所带来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即“绿色环保”的问题。针对电气电子设备报废产生的环境问题,2003年1月27日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电气电子设备报废指令,电气电子设备报废指令旨在将电气电子设备在其生命周期中和成为废品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化。它鼓励收集、处理、再循环、再利用电气电子设备报废品,并订立标准,规定制造商负责大部分这类活动的费用(制造商责任)个人用户能够返还报废的电气电子设备而勿需缴纳费用此外。强调采用再利用、再循环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废物回收手段,以减少废物排放还寻求改善电气电子设备生命周期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人员的环境条件[3]。虽然rfid、zigbee等电子器件及芯片是可以多次反复使用的,但也会有生命周期。因此,做好废弃RFID相关电子器件处理与回收利用的工作,既是对本身的道德要求,又是对社会公众及地球大环境负责任。我国在电子设备绿色环保领域还没有成熟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国家尽快建立物联网相关电子设备的废物回收等绿色环保电子设备法律法规,最好由使用方或者制造方负责回收,并且要创建由政府部门监督、由检测机构或RFID标签制造方来处理的体制,采用“谁获得收益谁付出管理”的原则。即产品制造者在得到RFID标签收益同时,也必须要由有义务回收、处理相关的电子垃圾,或者增缴RFID电子标签及其他电子器件垃圾的环保税。可以依据回收工作的质量进行rfid设备商的资质评级,未达到资质评级的要求强制退出政府采购供应。

四、演示形象工程多,产生实际效益的少

虽然我国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已有多年,但大多数还是处在演示、形象、政绩工程阶段,真正用到农村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很少,而能够给农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少之又少。类似几年前的互联网泡沫经济,短期出现的大量互联网站在互联网泡沫经济的衰退下也都因为不能创造价值而关闭了。同理,目前物联网有些标准还尚未统一,政府部门及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各自为战,在设计研发初期都把关键点放在了如何采用最时髦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营造最先进的物联网环境,以达到单位报奖、个人政绩提升之目的。至于设备成本、人工使用成本、使用推广对象、是否适合地域实际情况等问题很少考虑。以致重复投资建设研发出来的形形的技术平台只能做花瓶鉴赏,不能真正在农村、农民中推广,不能在农业实际生产时投入使用。或者即使投入实际农业生产,相对高昂的平台软硬件费用投资,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也会微乎其微,甚至会是负效益。建议政府、科研部门在设计研发物联网平台时应脚踏实地、立足当地实际的三农需求,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开发出当地农业真正能用得上的、用得起的、真正给当地农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物联网平台。即真正用在田间地头的、用在老百姓家里的、让农民看到收益的物联网平台五、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缺乏统一标准近年来,我们国家先后建立了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早期成立的这些科研组织通过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物联网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在物联网技术标准化方面奠定了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农业是一个特殊的应用行业,其他行业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往往不能直接应用于农业方面,需要根据农业行业特点重新进行拟定统一技术标准。所以,在物联网技术农业标准方面,各个国家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专门成立农业物联网标准的制定部门,特别对绿色RFID标签的研究与开发相关标准方面,有待建立完善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各级科研机构不能各自为战,要尽快统一标准。

五、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引起了世界农业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我国国家农科院、各省农科院也认识到了物联网技术应用对农业数字化管理及精准数字农业的重要意义。如果能在实践中解决以上五个相关问题,并充分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结合,相信随着政府的高度重视,科研机构的前瞻研究,再和农村生产一线的实践相结合,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就不会停留在虚空的信息化彩壳之上,亦将会给我国数字农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RFID《网络(http://blog.china.al)》-2013.

[2]李明,杨敬峰.农业物联网时代下的伦理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22:4-5.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技术;农业信息化

物联网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其英文名称是:“TheInternetofthings”。定义可以概括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步骤是首先各种数据感知设备采集各种农业数据,然后建立数据传输和数据格式转换,最后利用各种网络及现代信息传输渠道如4G网络、zigbee、internet,数据决策中心如“吸星大法”般的实现农业广、深数据全方位的大尺度收集;决策中心再将海量农业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然后再发出指令数据控制各种智能化终端完成农业各种操作行为,最大限度的免手工作业,进而实现数字农业高效精准目标。物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物联网在我国农业相关领域开发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农业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农产品物流、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各个方面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数据处理平台。如辽宁省农科院开发的基于zigbee网络传输的设施农业温湿度物联网控制系统;2012年安徽省被列入国家物联网试验区,主要在农作物“四情”大田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加工车间生产管理、畜禽和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应用到了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确实在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看到成绩的同时,物联网快速爆发式的应用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如何应对及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物联网能否高效、长期、健全稳定发展的关键。

一、数据安全及建议

从物联网的定义上不难看出,RFID使用数字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由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阅读器(Reader)与及软件平台三部份所组成,通过射频信号进行数据识别,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农业物联网与其他物联网最大的差别是,农业物联网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生产信息的公开,而且使用农业物联网进行生产的农产品附加值较高[2]。但是,由于前期大量数据录入及处理需要人工操作,那么,问题来了!从数据安全角度,如果射频标签不加密或机密机制不够严谨,在各个工作流程的环节中,标签中的数据很有可能被删除、盗取或被篡改。农产品的各种种植、加工、性状等数据就有可能被其他竞争者所获取并利用,也就形成了标签数据是真的,但和实际产品对不上的尴尬境地。从网络安全角度,从读写器到后台网络传输如zigbee网络传输,不但面临普通网络中的数据安全问题,而且也要面对无线传输数据截获问题。建议: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是所有的RFID读写器在读取数据、zigbee传输数据中都要严格应用数据加密验证机制,同时读写器和后段的系统平台数据传输也需要数据加密,必要时可以采用量子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参与平台的管理人员也要有高度的数据安全意识,并且要具有高涵养的科研数据保密素质。

二、射频芯片的电磁辐射影响

在物联网中,无论是信息采集设备、还是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包括rfid、zigbee、wifi等先进电子设备,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周围环境产生电磁辐射。当RFID标签和zigebee相关的电子器件被大量使用的时候,操作者就会陷在充满电磁辐射的有一定危险的空间中,如果功率过高,这就可能会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农业物联网中,电子器件的电磁辐射及材料释放物对空气、水、植物、动物等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本来农业物联网是用来代替人工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后可能因为电磁辐射的影响,却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甚至是生产了有毒害的农产品,最终食用农产品的人类还是受害者。这样人类就掉入了自己所设计的高科技电子产品之坑。建议设计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电磁辐射相关标准规定RFID标签使用的频谱和信号功率,其功率及频谱必须对人体的辐射降低到最低,甚至是零辐射;规定其工作模式是被动还是主动以等重要参数。不要盲目追求传输速率,尽量使用保证人类、环境相对安全的低频段,避开高频段和超高频段,把农业物联网的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降低到最小。

三、物联网电子设备的环保问题

在大规模的农业物联网中,电子标签和相关电子器件必将是大规模应用的产品,大规模的使用所带来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即“绿色环保”的问题。针对电气电子设备报废产生的环境问题,2003年1月27日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电气电子设备报废指令,电气电子设备报废指令旨在将电气电子设备在其生命周期中和成为废品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化。它鼓励收集、处理、再循环、再利用电气电子设备报废品,并订立标准,规定制造商负责大部分这类活动的费用(制造商责任)个人用户能够返还报废的电气电子设备而勿需缴纳费用此外。强调采用再利用、再循环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废物回收手段,以减少废物排放还寻求改善电气电子设备生命周期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人员的环境条件[3]。虽然rfid、zigbee等电子器件及芯片是可以多次反复使用的,但也会有生命周期。因此,做好废弃RFID相关电子器件处理与回收利用的工作,既是对本身的道德要求,又是对社会公众及地球大环境负责任。我国在电子设备绿色环保领域还没有成熟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国家尽快建立物联网相关电子设备的废物回收等绿色环保电子设备法律法规,最好由使用方或者制造方负责回收,并且要创建由政府部门监督、由检测机构或RFID标签制造方来处理的体制,采用“谁获得收益谁付出管理”的原则。即产品制造者在得到RFID标签收益同时,也必须要由有义务回收、处理相关的电子垃圾,或者增缴RFID电子标签及其他电子器件垃圾的环保税。可以依据回收工作的质量进行rfid设备商的资质评级,未达到资质评级的要求强制退出政府采购供应。

四、演示形象工程多,产生实际效益的少

虽然我国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已有多年,但大多数还是处在演示、形象、政绩工程阶段,真正用到农村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很少,而能够给农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少之又少。类似几年前的互联网泡沫经济,短期出现的大量互联网站在互联网泡沫经济的衰退下也都因为不能创造价值而关闭了。同理,目前物联网有些标准还尚未统一,政府部门及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各自为战,在设计研发初期都把关键点放在了如何采用最时髦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营造最先进的物联网环境,以达到单位报奖、个人政绩提升之目的。至于设备成本、人工使用成本、使用推广对象、是否适合地域实际情况等问题很少考虑。以致重复投资建设研发出来的形形色色的技术平台只能做花瓶鉴赏,不能真正在农村、农民中推广,不能在农业实际生产时投入使用。或者即使投入实际农业生产,相对高昂的平台软硬件费用投资,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也会微乎其微,甚至会是负效益。建议政府、科研部门在设计研发物联网平台时应脚踏实地、立足当地实际的三农需求,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开发出当地农业真正能用得上的、用得起的、真正给当地农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物联网平台。即真正用在田间地头的、用在老百姓家里的、让农民看到收益的物联网平台五、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缺乏统一标准近年来,我们国家先后建立了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早期成立的这些科研组织通过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物联网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在物联网技术标准化方面奠定了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农业是一个特殊的应用行业,其他行业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往往不能直接应用于农业方面,需要根据农业行业特点重新进行拟定统一技术标准。所以,在物联网技术农业标准方面,各个国家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专门成立农业物联网标准的制定部门,特别对绿色RFID标签的研究与开发相关标准方面,有待建立完善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各级科研机构不能各自为战,要尽快统一标准。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4篇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进度。如2009年该市新增设施农业10670亩,按平均每亩补贴1万元计算,需补贴资金1亿多元,实际到位资金仅886万元,不足8.9%。续建后扩大规模补贴款无法确定。如当年建设100亩,应补贴100万元,第二年续建后扩大到150亩以上,按规定应补贴300万元,但当年已经补贴100万元,以后是否追加补贴100万元,现仍未确定。缺少必要的金融资金投入。金融机构主要支持的是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对设施农业的建设基本未进行资金投入。企业资金不足。无法扩大投资。由于设施农业投入较大,企业因资金不足,一般采取分批投入建设的方法,延缓了设施农业发展的进度。农民自身筹措资金困难投入少,在影响了发展。

二是农民经营资金缺乏,无法扩大承包经营面积。设施农业主要是由农民进行承包经营,由于设施农业生产投入远高于一般农业种植,每亩的经营成本在1万元左右,各金融机构对于承包经营设施农业的农民并没有更优惠的信贷政策,因此使农民在兼顾一般农业生产的同时,很难扩大设施农业的承包经营面积。如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农民有扩大承包经营的意向,但限于资金问题,暂时不能实现。

三是土地流转后企业建设投资回收期长,维护费用大,积极性不高。企业投资建设设施农业,每亩投入约在7.5万元左右,除财政补贴1万元外,需投入6.5万元。承包给农户种植,每年收取租赁承包费0.5万元,投入回收期为13年。设施的老化、自然灾害发生的毁损等,需企业进行必要的维护,如果13年中维护资金需1万元,则投入回收期将延长到15年。对企业来说不但费用大,而且回收期过长,导致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四是信贷方式不灵活,支持力度不足。对于设施农业的支持,各金融机构并没有特殊的信贷支持方式,且从信贷额度上也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信贷支持力度不足。如在调查中了解到,各乡镇在发展设施农业中,最需要的就是金融机构对农民的支持,而对于建设资金则可逐步通过各种渠道解决。

五是设施农业无产权,缺少必要的贷款抵押品,因农业设施没有产权,设施农业的设施不能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使本就缺少贷款抵押品的农民,在大量投入资金后仍缺乏必要的贷款抵押品。

二、建议

一是对农民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由于农业设施的投入属于长期投入,因此政策性银行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项目,用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推动设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增加财政补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予以财政贴息。目前财政主要是采取了一次性补贴的方式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但仍不能有效地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政策性银行能够发放长期贷款支持设施农业的建设,财政应以贷款利息补贴方式增加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信贷方式,增加农民经营性贷款额度。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以支农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方式,尤其是对于设施农业这种能够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的经营方式,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增加信贷额度。如目前正在运行的信用互助担保协会,如目前正试行的支农信用卡业务等。

四是允许并设置设施农业设施抵押贷款。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长期性投入,应该等同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人,允许并设置固定资产抵押贷款项目,予以农民更多的支持。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字: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

一、农业与农业经济

传统农业是指通过培养生产植物和养殖动物而获得食物和工业原料的产业,其对象是植物或者动物,人们通过发现和利用动植物生长的规律,经过人工培养获取人们所需的物质。

农业经济是关系国民生计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是大势所趋,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经济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的发展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世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何况,农民数量仍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大多数,就更显示了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怎样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瓶颈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问题

(一)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我国农业地区较分散,很多农业产区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针对农业投入的体系。农业投入一般有三个主要方式:农民自己投资、市场投资以及国家投资。农民投资能力严重有限;市场投资的企业少、规模小,不能为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国家财政投资因各地财政状况不同,可以投资的农业基层项目少且质量低。

(二)农民专业知识欠缺,市场信息闭塞

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真正懂农业科学生产的农民少之又少。加上现在气候变化多端,对农业种植要求提高,仅靠过去的种植方法无法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其次,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农民不懂科学的种植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很难做到平衡。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给自足,要想提高农业发展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生产也要靠市场决定,农民种什么,不能仅靠自我意愿或者是政府鼓励,要多关心市场动向。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严重缺乏,加上现在市场瞬息万变,农村市场信息又严重闭塞,农业发展不能很快适应市场。此外,一些地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没有透彻研究市场规律,导致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能力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习惯难以改变,生产技术难以提高。我国城市工业产业化近年来发展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增值率低,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面对市场,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损失惨重。

(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少但生活负担重,很多农民为了养家不得不进城打工,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大多为80、90后,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结婚生子的年龄阶段,生活压力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对劳动保护和合约签订懂的少,因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工资拖欠、工伤处理、工作时间不合理等等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

(五)农业科技推广难

农业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地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资金欠缺等原因,使得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困难。当然,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体制管理,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进程缓慢。很多农民不懂得合理使用农药、种子和施肥,缺乏正确指导,结果花费很大力气却成效甚微,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通过引导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场资金投入、引入工商业部门的管理和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把农业发展逐渐引入到“工业化农业、科学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的道路上。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农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信息网络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此外,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补贴,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示范点、示范区建设,摸索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置农业经济发展机构,聘用专业知识过硬有服务农业经济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运行新机制;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农业产品品种和生产;建立农作物以及畜禽优良品种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广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工程,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推进高科技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量,释放多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关注,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正在被重视和推广。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把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科学转型,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约开发和及时保护,做到环境污染及时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成本投入、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围绕“三农”,做到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村容清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要做成产业,就需要鼓励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产业,通过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随时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朝优势地区集中,减少运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农业生产辐射面,增强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推向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中。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龙头产业为中心,推进龙头产业的集中化,形成规模,让这些龙头产业发展成为设施配套、上下承接的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此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伴随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也应该紧跟步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虽然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遇到瓶颈,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巩固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翠.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

[2]张万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10).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6篇

1.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1合作社的社员素质整体偏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提高农业经济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目的,而在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和组织间合作的竞争。由于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普遍小、再加上海南省相比于内地其他的省份的整体教育水平发展有一定的悬殊,在选择合作社社员和理事长有人才限制,导致与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整体素质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若没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管理理论作为支持,那在各种市场、资金、资源等市场竞争中难以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1.2经营获得的效益低

在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市场下,现代农业已发展成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行业特征,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存在规模小,经营能力弱,竞争力不强,金融服务产品少,所以导致合作社获得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偏低,没有形成成熟的一体化和规模化的生产链,对于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有很大的限制。再加上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待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比如参与的成本高,劳动生产效率不高,获得的经济效益低等。

1.3缺少对金融市场的支持

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组织形态,属于自愿性、民主性的经营主体,合作社的厂房、基地产权、基础设备等很难准确的划分作为有效的抵押物,在加上社员对征信体制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有关的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农业的特殊性经营活动使其行业发展中伴随复杂性、多变性和风险性,导致农业生产风险高且收益低,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对风险的抵抗能力有限且农业保险需求大,经营的经济收益不好大部分在保本甚至亏损状态。在这些现实因素下很大程度阻碍了合作社的资金流通,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进道路。

2.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

2.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社员的综合素质

在海南省的整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社员和内部体制普遍不高,合作社的持续发展质量与社员的文化素质密度息息相关。所以相关部门要扩展多种教育形式的道路,定期的组织合作社的社员外出进行深造和学习。与其他成功的合作社或高校进行培训学习,加大社员和理事长的培训力度,在组织方面能有宏观的认识和提高管理能力;还可以在海南省举办专业的技术能手分享交流会,为以提升农业的技术能力。

2.2提高规模化发展,健全体内机制,提高经营效益

由于农民合作社的规模小而分散经营,没有规模化的一体式生产链,所以要使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得到提高就要改变其生产格局,健全体内的机制模式调动社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市场竞争力。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和资金支持,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独自农业生产销售逐渐变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市场竞争,统一养殖、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加快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再加上农民现有的资金和土地入股合作社中增加合作社的资本,管理者要科学合理的建立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农民的自信心,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效益。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研究分析 建议对策 问题现状

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同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的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了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存在有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较为匮乏、功能以及结构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筹集困难等现状,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着重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力求以此为基础合理的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之中。

1、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针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之中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现状进行集中性的分析,是实现新的创新及发展改革的关键点,故应当加以重视和深刻的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是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之中逐步发展建设起来的,同时由于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当前农业经济的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当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中。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模式一直在革新,相对应的,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也相当迅猛。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的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过程之中依然存在有较多的问题,诸如传统工作之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较为匮乏、功能以及结构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筹集困难等现状,故在今后还应当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以统筹性的思想具体的对问题进行解决,对基本现状进行探析,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着重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迅猛发展,为更好的实现经济形势的持续改革以及组织结构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虽然我国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相当迅猛,但是从实际的角度加以分析,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过程之中存在有发展不均衡、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以及建设规模较小等现状,并且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之中,所以在今后还应当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力求以此为基础合理的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之中。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解决。

2、建议及对策

2.1、加强合作

首先应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之中的相关分工以及合作,不断的强化加工以及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新的格局,并且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效益的保障是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中的核心环节,故在实践之中还应当加强品牌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品牌的包装,加强相关网络以及营销渠道的建设,此外,还应当加强营销的管理,加强相关产业链的建设,从根本上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并且结合实际的市场需求状况实现对产品的多层次多规模需求,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另外,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实践的工作之中还应当明确经济的发展核心方向,提升产品的利用效益,加强品牌的创建,各大部门和政府也应当有效的加强对产品的扶持和引导,加强对工作关注程度,为更好的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2.2、改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目前,人们还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是无文化的农民才从事的生产活动,还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是高技术、高产出和稳收益的产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很少选择去从事农业的生产活动。为解决人才参与度低、人才参与人层次低和深入度不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首先,要从政策制度上进行完善,让农村的农业生产真正脱离小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革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慢慢消除农村和城市的认识差距,让农业生产形成可以像城市一样的投资项目,并积极推销这些项目。其次,农业合作社要有激励相关人才参与农业项目的制度,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效益,提高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人及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提升农业项目人才的吸引力。

3、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现代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之中应当适时的引入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实现新的发展,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同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基本现状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建设的新局面。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故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切实的思想实现新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

[2]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13.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社 问题 建议

农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克服了农民家庭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是解决当前农村诸多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一些制约因素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

一、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不解放仍然影响着群众的入社积极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农户连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它有效地解决了许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深受农民的欢迎。但就实际情况来看,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没有认识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发展前景,特别是对其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没有切身体会,创办或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情不高。

第二,组织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就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在多、小、散的分布态势。这就导致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从而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第三,运作资金短缺,扶持力度待进一步加强。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首要问题。多年来,由于产业政策的诟病,导致农业底子薄、农民兜里空的现状,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成了无源之水。又由于农业产业效率低,很难吸引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性的资本的流入。近年来,虽然给予了资金、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力度仍然不够,严重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

第四,社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目前合作社的管理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普遍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致使合作组织的功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五,运作不规范,给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内部机制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导致利益关系出现调和难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利益分配时普通社员的利益受到损害,打击了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加强合作社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提升典型质量,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少合作社内部管理有待规范、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带动农户能力有待增强,需要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示范社的支持力度,国家涉农建设项目优先委托示范社来实施,对作用发挥较好的各级示范社予以表彰奖励,对获得示范社称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给予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

第二,政府要准确定位、科学谋划。在合作社的组建过程中,政府必须防止两种倾向,即缺位与越位。以往的教训,既有行政捏合,人为强制建立官办协会的教训,也有放任不管、任其生长的失责行为。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而是应该积极搞好引导、管理和服务。一是党委政府要研究制定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本区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二是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对运作规范、绩效优良、发展潜力巨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当的给予表彰鼓励,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就目前来看,合作社经济还是能人经济。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各类合作社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建议统筹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制度,把合作社专业人才培训工作经常化、固定化。拨付专项资金,开展合作社专业人才培训,培训以理事长为主的经营管理人才、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以生产技术为主的种养能人等。

第四,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资金匮乏是各类合作社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导致出现优良品种难推广、先进技术难应用、营销市场难开拓、经营规模难扩大等问题。当前已有的专项资金扶持政策,难满足众多合作社的发展需求。建议涉农金融部门根据合作社的经营特点,实行灵活的信贷期限,通过自有资产抵押或成员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适当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无息、贴息、低息、减息等优惠贷款。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合作社内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解决社员季节性的资金需要。

第五,鼓励支持发展联合社。小规模、分散的合作社与分散的小农户并无本质的区别,这是诸多小合作社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合作社的发展要克服追求数量的倾向,要重视规模和对农户的覆盖面。合作社可以走联合的发展路子,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营与合作,促进合作社走向联合,有效形成了规模优势,加快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壮大。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J],第一营销网,2012,(12).

[2]陈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工商报,2012,(05).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2

引言

众所周知因为气候的不确定对于农民对于各项农业生产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业气象部门所提供的农业气象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由于疏忽而导致了气候预测和报道的不准确性以及不及时性都会给广大的农民群众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无法承受的,一定要对其充分的重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生产与农业气象服务之间的联系,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更好的向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帮助,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当前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服务的范围不够广

农业生产的领域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就目前而言,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科技已经充分融入到各个行业,农业生产也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因此,对于农业发展的方向也变得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多个方面,在这之中对于农业气象服务要求最高的要数粮食棉花和油料这3个环节,而这3个环节也正是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他环节的对于农业气象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气象服务对于这些方面的服务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比如在某些昆虫灾害的发生以及农作物的天气预报以及农业气象服务没有形成一套专业服务,总体来说就是我国的农业期限服务的范围不够宽广,不能够充分涵w我国农业生产的各大领域。

1.2 科技含量不够

科技的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便利,如何充分的运用好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优势是取得成功与进步的另一大特点。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虽然已经加入了一些科技含量的措施,比如某些农业气象的服务部门已经通过加入软件的应用帮助气象部门实现对天气变化的预测,但是软件的特点就是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如果做得不好,软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仍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充分的将软件与当地的特点结合,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影响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使得系统整体业务的系统化程度降低,给农业发展的道路带来阻碍。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建议

2.1 构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又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良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可以及时准确给农民提供天气变化的准确信息,帮助他们避免由于天气原因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和完善这一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应当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该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就是全心全意的做好对农业设施提供的专项服务,精准的天气预报服务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和解决办法,不得不说的是对于区域特点的差异性做好特殊的气象服务的准备。

2.2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融入到农业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其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服务部门总体来看对于科技的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充分,据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技术,使得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从整体上更加具有科技含量,贴近现代化的生活脚步,与时俱进。通过先进的技术使得我国农业气象部门的业务有一个质的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对于服务产品的方向有着多元化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把气象服务的相关学科的特长进行吸收和借鉴,提高自身的服务发展水平,促进科研以及相关新事物的开发工作,最终构建出一个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等工作为一身现代化农业气象和生态系统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3 结束语

农业气象部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供了诸多有效的农业生产和技术手段,是农业生产和发展活动中的一项核心,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更加充分地做好天气预报和自然灾害预报等一系列的农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农业气象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伟.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4):950-951.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78-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下农业经济组织的产物,是我国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后又一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改革开放后,中央不断探索农业经济组织发展方式,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各省市认真贯彻实施法律规定,不断加强引导扶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约4万家。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重要的组织形式,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农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但总体来看,合作社的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很不平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依旧处于初期阶段。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合作社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合作社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社员与出资者合一。这意味着,合作社的股东是购货方和供货方的统一者,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弱者的吸引力也正在于此,也是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选择。但是,许多合作社成员,包括合作社的负责人对合作社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认识不清,部分合作社与社员之间是两张皮,成员之间没有建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机制。有些合作社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合作社原则体现不够,实际运作过程更像公司,而不像合作社。比如,虽然部分合作社内部也有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活动,但一般只是价格上有点优惠,并没有利润返还;在产品销售环节,真正实行按照交易额返还的则更加稀少。合作社理事长和社员讲的最多的都是如何统一购买农资、如何统一销售产品,而真正讲到按照交易额返还利润的却寥寥无几。另外,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与合作社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当市场出现一定价格波动时,部分社员甚至不与合作社进行交易,以至于合作社内部稳定的合作交易难以持续。整体上看,有健全的运行机制、实行盈余二次返还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社还比较少。

多数合作社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合作交易机制,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展的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二)合作社发展不充分,功能有待完善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产品采购、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功能及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多数合作社的业务停留在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初级合作层次上,能真正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并销售农产品的合作社为数并不多;合作范围局限在本村、本乡内,跨区域合作、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的很少;合作社中极少数理事长、龙头企业等以合作社的名义进行农资产品代销、农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主要是为了自己或者自己公司的利益。这些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合作社盈利水平较低,难以使社员从合作社获得更多的合作收益,因而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对农户的增收作用也受到相当的影响。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创业,学业有成的人不愿返乡,合作社中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尤其缺少熟悉市场经济规则,对市场变化趋势较为敏感,又有一定营销策划能力的人才。因此,河南省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在品种开发、新市场的开拓、包装策划等方面缺少新意,产品附加值难以令人满意。而许多入社社员在缺乏市场经纪人的情况下,对新品种的尝试以及对较大的市场开发费用的投入都有所顾虑,限制了合作社发展层次的提升。

(四)合作社社员土地利用和筹资问题制约合作社发展

目前,合作社发展中资金短缺是突出问题。一方面,合作社自身积累能力很弱,尤其在利润空间狭小的农业种植业,合作社积累发展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有些种植业合作社社员入社实行“零出资”,合作社牵头人长期无偿为合作社“做贡献”。即使在利润空间较大的养殖业领域,大部分合作社也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能力有余、开展扩大再生产条件不足”的徘徊格局。另一方面,合作社不能正常开展信贷业务。从法律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具备一般经济法人应有的一切生产经营资格。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进行贷款,寻找抵押品困难,联系担保户不易,且身份尚未被金融机构认可,难以正常开展信贷活动。诸多原因导致了金融单位至今不能按一般经济组织一样对合作社办理信贷业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主要靠成员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和五户联保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难以满足合作社生产经营特别是在产品运销、加工环节开展业务对资金的需要。合作社普遍反映贷款手续烦琐、信贷门槛高,并且利息较高。由于缺少资金,合作社难以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不能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难以单独拓展市场,更谈不上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从事养殖和加工的合作社想扩大生产规模,却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有的地方落实不够。合作社产品加工所需土地在合作社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时门槛高、时间长、费用大,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合作形式,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加入组织门槛低,享受组织内部实惠多的要求,但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应当是更具市场化运营公司制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积累到足够的资产时,转化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公司,建立更为健全和透明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制度,将有利于组织更为规范地运行,同时农户收益也将更有保证。

但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转化为规范化、市场化的公司都还有一段发展道路,为加快这一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供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地方政府参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人的联合,合作组织能否持续经营下去,首先取决于组织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参与合作的程度

要调动作为合作组织主体的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一是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如通过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加入更多农业知识,在职业教育中开办合作精神的基础教育,通过创办论坛、发放宣传材料、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开展合作教育、培训,向广大农户宣传合作组织的性质和益处,使农户了解合作思想、合作方法,培养其合作意识和习惯,使其突破小农意识,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参与到农民合作组织中来。二是重点培养基层合作社的领导队伍,提高其思想认识。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和发展过程中,领导者往往起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领头人作用,领导者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组织的长远发展。除开办针对普通农户的培训活动外,还应举办合作组织领导人培训班,将他们培养成既懂企业化管理,又懂农业科技,既能面对田间地头,又能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起到对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这里需要领导者意识到的问题有: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合作组织,又是经济实体,以对内服务、对外赢利为目标;二是农产品标准化经营和品牌建设是当前提高农户收入、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进一步细化分工合作,强化农产品营销及深加工方面的合作

分工合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现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现在最担心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在合作社里卖一个好的价钱,能否保证基本销售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发展中要重视合作社品牌的创建和保护,从合作社产品质量、包装和宣传等方面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实现农超对接、直销店或者自主开店销售等,减少销售环节,减少成本,提高价格竞争优势;重视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产品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农产品加工来保障农产品的需求稳定性,丰富农产品的需求层次性,提高农产品可利用效率。农产品的品牌创建、销售渠道及网络建设和农产品加工的建设都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的智慧和领导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需要农户的理解和支持。

(三)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的认识,积极鼓励青年人才投身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目前,人们还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是无文化的农民才从事的生产活动,还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是高技术、高产出和稳收益的产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很少选择去从事农业的生产活动。为解决人才参与度低、人才参与人层次低和深入度不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首先,要从政策制度上进行完善,让农村的农业生产真正脱离小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革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改革我国户籍二元结构,慢慢消除农村和城市的认识差距,让农业生产形成可以像城市一样的投资项目,并积极推销这些项目。其次,农业合作社要有激励相关人才参与农业项目的制度,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效益,提高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人及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变农业从业人员的形象,形成农业从业人员和城市工业、服务员等从业人员一样的待遇和形象,提升农业项目人才的吸引力。最后,完善农业人才培养结构,重视农业产业管理和销售人才的培养,改变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积极形成农业人才培养和流动的市场化。

(四)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法化的金融地位,确定农业生产资料的抵押品属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使得融资困难,影响合作社的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壮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农业合作社自身的建设入手,规范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农业合作社稳定盈利的经营现状,使得金融机构认识到农业合作社的盈利现状和发展前景,打消对贷款风险的顾虑;其次要从政策上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力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的解决还需要从农业生产资料的资产属性和抵押属性的认知和法律地位确定方面入手。土地、经济林木和其他农业半成品及成品等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主要资产,而这些农业资产却不能作为抵押品用来抵押融资,不能够实现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功能。国家应首先从法律方面给这些生产资料以合法的地位,使其具有抵押品的属性,从而实现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融资功能,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

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我国最重要农业经济组织之一,其发展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市场化、专业化和农产品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面都卓有成效,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一定的问题,需要从意识培训教育、合作制度建设、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综合发展等方面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市场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等的有效经济组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

[2] 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13.

[3] 赵西连,邓小云,刘俊.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314,317.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1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形成的经济实体;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r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和成熟,并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使其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诸多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

1.建社初期运转困难

多数合作社处于初创阶段,由于业务量少,社员收入不多,有的合作社从事的产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销售未能实现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合作社没有收来源,合作基础薄弱,缺乏资金,运转困难,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合作社为民服务的方式多数是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开展一些农业技术培训之类的服务,少量合作社提供了一些生产资料供应及农机化服务,多数合作社不能开展为社员服务项目。

2.缺乏资金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资金保障是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社员以及本社的资金积累。而这两个主要的资金来源数额有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为服务型的组织,且很多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时间较短,资金的积累相对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少,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少或缺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艰难。

3.合作社贷款难

发展后续资金短缺 从运行的合作社看,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缺乏外部资金的支持,各大银行贷款都要求抵押,合作社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于经营,租赁的土地又不能作抵押,因此各大银行的信贷资金难以贷到,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存在信任缺失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多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信任缺失造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小农经济模式,使农民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导致农民对于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信任感,自私自利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运营效率降低。

5.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目前来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转化为规范化、市场化的公司都还有一段发展道路,为加快这一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供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考。

1.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格局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必须形成宣传教育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气候和氛围,同步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服务。抓好宣传教育。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引导农民打消各种不应有的顾虑,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中来。抓好培训和管理。

2.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事关农民富裕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探索小额贷款捆绑使用,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积极发放贷款,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利率。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扶持政策,制定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为合作社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

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政府应该积极搞好引导、管理和服务。首先要成立明确的主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具体负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登记、指导协调和服务管理工作。其次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本区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还应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对运作规范、绩效优良、发展潜力巨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当的给予表彰鼓励,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2篇

设施农业作为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自2008年以来,伊犁州直设施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州直温室达到40174座,84300亩;拱棚22856个,14605,形成了万亩连片温室基地1个,千亩连片温室基地23个,百亩连片或基本连片的基地78个。设施农业已从过去以生产蔬菜为主,逐步向生产瓜果、食用菌、花卉、经济作物育苗等多领域发展。设施农业蔬菜、果品总产量29.2万吨,产值8.1亿元,纯收入5.8亿。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伊犁河谷蔬菜市场供应、平抑菜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几年我从事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引进设施物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一谈对发展我州设施农业的一些粗浅看法。

2 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需求

2.1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设施农业建设在快速推进之初,普遍采取层层下达的方式,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既是有规划,也普遍存在规划的起点不高,思路不清,基地的规模、优势不突出,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因地制宜体现出县市的特点。设施农业基地种什么、怎样种一般都有农户自己决定,缺乏统一合理的布局,影响了品牌的创建、产业链的形成和市场开拓。

2.2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

伊犁州直目前拥有卷帘机10103台,微耕机780台套,温室专用热风炉485台,温室专用植保设备弥雾机87台。从统计数字来看,温室大棚卷帘机的应用率仅为25%左右,微耕机也远远不能满足设施农业的耕作要求,大部分温室大棚从外部的卷帘机到内部的种植、耕作、施肥、植保等还得是靠人力来完成。

2.3设施物理农业提质增效工程进程缓慢

伊犁州直从2009年10月至今引进设施物理农业设备75台,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特点:改“以药治病”为“物理治病”,将物理农业工程高新技术应用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中,减少化学药物对农产品的污染,推动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型的生态农业。我们主要在伊宁市、霍城、特克斯等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试验示范,经济效益显著,蔬菜品质提高了,但是蔬菜价格未能提升,主要原因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体现不出优质优价,致使菜农使用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积极性不高。

2.3农民的标准化意识不够强。

设施农业基地缺乏有效管理模式,部分先(市)设施农业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不到位,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4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短缺。

设施农业又是高投入、高产出型农业项目,农民自筹资金存在困难,特别是银行贷款利率过高,农户在发展阶段,很难承受资金短缺和贷款利息的压力,影响了广大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2.5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科技含量不高,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能力不强。组织保障体系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组织的数量和作用发挥远远滞后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基地缺乏有效管理模式,农户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存在一定的社会隐患。

3 措施和建议

3.1强化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按照“稳步发展、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合理布局,依托口岸和沿国道、沿铁路以及逆温带等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围绕特色、品牌、规模、效益和市场做好规划。

3.2强化投资力度,重点突破,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是建议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设施农业生产补贴,来弥补农民资金短缺;二是建议政府建立防风险基金,在市场价低时,保障农户的利益,减少农民的顾虑;三是建议拓宽融资渠道,从信贷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贴息资金,专门用于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和设施物理农业技术。

3.3强化技术培训,增强设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一是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提高服务技能。同时要加强对设施农业种植大户的重点指导和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二是加强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积极引进国内、国外新品种,新材料,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等,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设施农业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三是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3.4强化基地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

各县市发展设施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优势抓基地,突出特色抓亮点创品牌,强化科技水平增效益。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基地管理组织,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和蔬菜生产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园区+基地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基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以优势闯市场,以品牌增效益。

3.5化科技支撑,建立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设施农业科技园区和设施农业区域布局,统一规划建设伊犁州直设施农业基地育苗中心。以伊宁市、霍城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县为重点,建立一批高标准设施农业综合生产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在特克斯逆温带建立外向型冬生产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其他线也要因地制宜建立设施农业特色示范基地,真正起到建立一个示范基地、带动一个区域农民增收的作用。

3.6化市场监督,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重点特色产品质量进行监测。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的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好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动产业标准化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安全质量,实现优质优价,以提高设施农业市场竞争力。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作用 农业机械 新农村 农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形势下要想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而要发展农业经济,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我县农业机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情况分析

党的十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化在农业领域的体现,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的标志,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因此,农业机械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吉林省通榆县属于农业大县,如何促进农业增产一直是我县农民关心的头等大事。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对于促进农业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的保护性耕作的抗旱模式,农业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先进的农业机械耕播技术以及农业机械人使用效率上。进一步讲,使用农业机械不但可以抗旱节水促进丰收,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使多余的劳动力从事其他营业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加强农业机械事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二、我县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满足不了农村农机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县农村农机事业单位共有职工不到100名,本科学历的7人,仅占全系统本科学历的8%;专科学历的27人,占全系统专科学历的30%;农村农机事业单位共有高级职称的3名,占全系统此职称的5%;中级职称的7人,占全系统该职称的10%。全县80%的乡镇农机单位因无人才,开设不了农机维修,更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另外,农机专业人才已经出现断档,随着时间的延续,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2.农村农机事业单位负担过重,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职工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自1994年农机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经费定额补助以来,由于受市场环境、办公条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乡镇农机事业单位收入较低,长期处于负债经营状态,使其自我发展能力弱化,连维持正常生活都十分困难。县财政的补助经费,只能维持基本的工资水平,一些办公经费只能靠业务收入自行解决。

3.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还有薄弱环节,农村农机市场监管还不够规范。在农村农机技术人员服务广大农民过程中,为广大农民提供全面的农机技术服务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对农民的服务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更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农机事业的发展需要。

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的增收和农民的致富,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发展农业机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1.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农机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要大力加强在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学习及在职培训。既要考虑到在职人员在服务农民上的普遍技术轮训、不断更新知识,解决知识老化问题,又要重点选拔技术苗子和业务骨干到上级农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培养一些永久性、实用性的农机专业技术人才,要充分利用好《通榆县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抓住这一契机,加快全县农机事业发展的步伐;二要继续扎实开展县级农机技校和乡镇农机单位合作活动,在原有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农机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三要研究制定县级有农机技术的相关人员定期轮换到农村工作的具体办法,大胆提拔具有一定学历和业务水平的青年农机工作者,让其在乡镇农机事业的主要岗位上接受锻炼;四要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通榆县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的相关政策措施。

2.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村农业机械事业的投入。一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相关对于农村购置农机补贴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增加对农机事业的投入,在此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机事业的经费投入,投资的重点要向贫困地区和边远乡村倾斜;二要解决乡镇农机事业单位的历史包袱过重问题,把握好国家政策,争取把所有的人员纳入全额拨款,同时考虑将不是全额拨款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险管理,这样可大大减轻乡镇农机事业单位的经费的负担,增加服务办公的经费,确保农村农机事业的发展;三要探索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动员、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四要抓住国家对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这一契机,做好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设备,使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设备简陋等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以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农机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4篇

 

1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农业科技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据统计,丰城市农业人口有100多万,每万人中仅有5名科技人员,数量极少,一些发达国家每万人中有40名科技人员,由于目前农村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开展。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三是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还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二是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工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产前、产中服务多,产后服务少,无法满足农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

 

2 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2.1 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不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2 扶持农业经济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两方面购买力的萎缩,进而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导致这些部门生意萎缩、失业率上升,最终造成社会不稳定。

 

2.3 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情况来看,农民收入低,生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导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有效购买力,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4 扶持农业经济是迎接新形势挑战的需要

 

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产品的进口可能会对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不能因比较效益低而放弃或减少生产,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 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具体建议

 

3.1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之一,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中国推行已达20年,但发展缓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农险法规,完善法制环境;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一切税赋;

 

三是对农户的保费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补贴保费的30%或者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的有效需求。

 

3.2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制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再者,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3.3 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作用;农业机械;新农村;农机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42-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形势下要想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而要发展农业经济,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 我县农业机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情况分析

吉林省通榆县属于农业大县,如何促进农业增产一直是我县农民关心的头等大事。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对于促进农业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的保护性耕作的抗旱模式,农业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先进的农业机械耕播技术以及农业机械人使用效率上。进一步讲,使用农业机械不但可以抗旱节水促进丰收,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使多余的劳动力从事其他营业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加强农业机械事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2 我县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满足不了农村农机事业发展的需要

全县农村农机事业单位共有职工不到100名,本科学历的7人,仅占全系统本科学历的8%;专科学历的27人,占全系统专科学历的30%;农村农机事业单位共有高级职称的3名,占全系统此职称的5%;中级职称的7人,占全系统该职称的10%。全县80%的乡镇农机单位因无人才,开设不了农机维修,更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另外,农机专业人才已经出现断档,随着时间的延续,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2.2 农村农机事业单位负担过重,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职工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自1994年农机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经费定额补助以来,由于受市场环境、办公条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乡镇农机事业单位收入较低,长期处于负债经营状态,使其自我发展能力弱化,连维持正常生活都十分困难。县财政的补助经费,只能维持基本的工资水平,一些办公经费只能靠业务收入自行解决。

2.3 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还有薄弱环节,农村农机市场监管还不够规范

在农村农机技术人员服务广大农民过程中,为广大农民提供全面的农机技术服务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对农民的服务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更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农机事业的发展需要。

3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的增收和农民的致富,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发展农业机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3.1 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农机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要大力加强在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学习及在职培训。既要考虑到在职人员在服务农民上的普遍技术轮训、不断更新知识,解决知识老化问题,又要重点选拔技术苗子和业务骨干到上级农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培养一些永久性、实用性的农机专业技术人才,要充分利用好《通榆县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抓住这一契机,加快全县农机事业发展的步伐;二要继续扎实开展县级农机技校和乡镇农机单位合作活动,在原有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农机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三要研究制定县级有农机技术的相关人员定期轮换到农村工作的具体办法,大胆提拔具有一定学历和业务水平的青年农机工作者,让其在乡镇农机事业的主要岗位上接受锻炼;四要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通榆县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的相关政策措施。

3.2 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村农业机械事业的投入

一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对于农村购置农机补贴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增加对农机事业的投入,在此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机事业的经费投入,投资的重点要向贫困地区和边远乡村倾斜;二要解决乡镇农机事业单位的历史包袱过重问题,把握好国家政策,争取把所有的人员纳入全额拨款,同时考虑将不是全额拨款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险管理,这样可大大减轻乡镇农机事业单位的经费的负担,增加服务办公的经费,确保农村农机事业的发展;三要探索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动员、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四要抓住国家对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这一契机,做好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设备,使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设备简陋等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以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农机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