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符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渊源流传。从先秦时期以来,汉语的发展就日趋完善,汉语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出现了“网络语”、“洋泾浜”等新名词。近年来,语言优化的有效研究已受到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的关注。在初中阶段,如何让学生使用规范优质的母语,也十分重要。我认为运用品味语言是一项心、智、情全方位投入的享受性的过程。我确定做这次课题研究,意在解决一些“语言劣化”的现象,让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为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献上一点绵薄之力。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全面地认识初中学生使用母语的现状,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合情合理的引导,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母语的习惯,增强他们对母语的感情,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让他们懂得语言美的重要性,耳濡目染领悟母语的魅力。传承文明,健康成长。

(2)注重语言与生活、语文与生活、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让初中学生有一个更健康更自由更文质兼美的表达空间,提高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生活感悟能力。让初中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3)倡导自由快乐写作,强调写作是初中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淡化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命题――作文――批改――讲评”。针对新课标提出的写作的高度、角度、尺度,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应注意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语文课堂上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人格健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一味追求分数;课堂上,学生只是听与记的机器;综合性活动形同虚设;学生怕写作等。我认为学习语言离不开“说”,也离不开“写”。写作应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一种沟通方式,一种交流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礼仪。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出他内在的思想风尚。因此,让初中学生的语言得以优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文明有礼,合情合理。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初中学生在使用母语中存在哪些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案例和教学实践,从而找寻一些能让学生语言优化的有效性途径。

(1)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沟通,收集一些初中学生“语言劣化”的事例,并分析原因(包括来自外部传媒和教师内部的)。

(2)以开展综合性活动和语文作文教学案例为主要载体,创设平等快乐的语言表达空间,为初中学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接受熏陶,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树立积极的人文观。

(3)在实际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改、议有机结合起来。以写作为切入点,加强阅读积累,养成批改与议论的习惯,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4)撰写教学心得及学术论文,总结出一系列的优化语言的有效途径,构建能运用于实际教学的技巧与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日常教学法和经验总结法,同时还适当运用一些文献研究法、调查比较法和个案分析法。

(1)日常教学法:将研究带进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留心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报刊、著作等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吸取和借鉴先进的理念,确定研究的正确方向,增强研究的理论性。

(3)调查比较法:采用谈话、问卷、测评等形式,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初中学生已有的语言表达情况。指定个别班级为实验班,将研究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研究提供真实的材料和动态成果。

(4)个案分析法:关注个别初中学生,理解其语言运用的习惯,并作为典型例子进行剖析,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而有效地调控课题研究的进程。

(5)经验总结法:留心收集材料,对其进行归纳、概括,不断总结、反思研究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从而科学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个人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更为清楚的工作蓝图。我初步确定本次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大致分成筹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这三大阶段:

筹备阶段:(2013年6月――8月)

(1)选题。对课题进行界定,对课题研究的背景进行分析,对初中学生的日常用语和写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2)查阅、收集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认识本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并了解其发展趋势。弄清本次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意义。预设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

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确定本次课题研究的个别班级和典型学生。深入班级与学生交流,留心学生的日常口语使用和书面语运用的具体情况。收集研究材料,并及时整理、分析、小结。

(2)积极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并认真撰写工作小结,形成一些总结性的经验,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让实践去检验经验。

(3)邀请专家教师会诊,完善预设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总结阶段:(2014年3月――6月)

(1)分类整理相关的课题研究材料,并对比分析课题研究的材料和初中学生研究前后的变化情况。

(2)在听取专家教师意见的基础之上,用心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认真撰写相关的工作总结、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总结性报告。

(3)让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和一定的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记录,其成果形式预设有两种类型,一是在教学生活中表现出的无形力量,如学生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良好改变。二是在课题研究前后收集、撰写的有形材料。

(1)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和汉语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质兼美的母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学生与教师更平等,更亲近了,语文教学的过程将是教师与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

(2)设计调查问卷,并整理收集、分析研究,掌握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及阅读写作的动态。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科书 文化 文献综述

语言与文化二者间一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完全掌握一门语言自然离不开对于其文化的了解,正是由于这样的关系,文化在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英语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研究也对我国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初中英语教科书文化内容近十年研究概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文化不再只是手段而是目标本身,成为了语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许多学者都围绕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了研究,对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材中文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1.对某一版本教材进行分析。赵菲菲(2015)等一些学者倾向于对某一版本的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此类研究一般先对文化进行定义,再通过文化分类对各版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以评判该特定版本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并给出相应建议。

随着中外交流增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也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如郭静(2013)。通过对英语教材中的母语文化所占比例的量化分析,指出我国英语教材中中外文化失衡现象仍存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处理英语教材中的中外文化,仍旧是今后值得探讨的热点。

2.对多本教材进行比较分析。还有一些学者对多本教材进行比较,概括起来,此类研究一般有两种形式:

(1)横向比较。我国初中阶段的教科书采取一纲多本政策,现行英语教材之间在文化内容方面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对文化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会有这样的影响成为学界一些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如廖燕怡(2014)。

(2)纵向比较。自建国以来,我国采用过多个版本的英语教科书,不同时期的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配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于斐、宋蕾在其论文中通过对人教版01年、03年以及12年三版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城乡文化、民族文化的统计分析,对影响英语教科书中文化配置的因素进行归纳,并提出改进建议。

英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入手增加了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的丰富性,对我国英语教科书今后的编纂、教育教学理念的改革都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虽然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有待今后的研究探讨。

1.研究对象相对单一。虽然近十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初中英语教材关注的研究日渐增多,但远不及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研究,且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人教版和仁爱版上,其他教材鲜有涉及。研究对象的单一不利于更加全面地对现行初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易造成初中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缺失,不利于今后教科书修订及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2.研究框架不完善。现有研究中多采取先对文化定义,再对文化进行分类以探讨不同文化在教科书中配置问题,但是其文化分类标准仍有待商榷,有的只简单划分中西文化、有的则只探讨表层文化;还有一些研究其文化分类项目彼此并不属于同一层次。

三、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成长,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其理论基础,加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打破原有文化框架的束缚,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与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郭静.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中文化失衡现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2]廖燕怡.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本土文化内容分析――以粤港两地为例[J].新西部旬刊,2014(17):59.

[3]于斐,宋蕾.初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失衡现象比较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W学报,2013(3):128-131.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纵向衔接 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纵向衔接的实施策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螺旋上升,突出实效;纵向衔接,立体实施。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组织学习,系统提升

1.学习理论,提升自我修养。研究初,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了诸如《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实践》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实践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反思日记。

2.研读教材,树立全局观念。

研究初,组织教师系统研读了初中七至九年级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材料,另外研读了小学、高中尤其是小学六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树立实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全局观念。

二.全盘整合,突出重点

本研究重点为七至九年级各年级间的衔接,课题组在系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规划。人教版教材“七~九年级”36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大致区分为六个版块:自然探究,艺术探究,社会探究,生活探究,学习探究,历史人物与动物探究。课题组成员基本每人负责一至两个板块的设计。通过这六个板块的有效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经常组织教师展开同级、不同级间互相听课、观摩学习,互动交流,还组织不同年级间学生的互相交流、观摩学习。

三.互相交流,突破难点

由于小、初、高三个学段的相对独立性,此研究的难点为三个学段间的纵向性衔接。课题组采取的措施为在作为实验校的小学、高中与本校三校领导的协调支持下,三校教师、学生展开了交流沟通、衔接提升,以使纵向衔接得以顺利实施。

1.组织校际间教师的交流沟通。课题组安排教师在系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与小学、高中教师定期不定期举行学习沙龙,一起研讨学习、反思交流,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观摩、交流。如组织初中教师听六年级、高一年级,六年级教师听七年级综合性学习课。

2.组织校际间学生的交流沟通。经常组织小学生到初中、初中生到高中参观学习,交流沟通,观摩、参加一些诸如故事会、朗诵赛、联谊会等活动,让高一级学校学生给低一级学校学生举行讲座、演讲、经验交流等形式的活动。组织一些校际间的联欢活动。

3.建立制度保障,增强实效。将校际间学生教师交流沟通情况、成效计入教师业绩考核档案,作为工作业绩的一部分,从制度上保证此项工作的开展,使之不流于形式。

四.层层推进,螺旋上升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由于学生在年龄、认知、心理方面的差异,呈螺旋上升之势。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设计理念、形式、内容等方面,亦应呈螺旋上升之势。有差异、有重合,更有提升。每个学段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段重点突出趣味性、知识性,活动容量相对小,形式比较单一,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尤其突出其趣味性,让其在玩中学。多搞一些如故事会、猜谜语、成语接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初中学段主要突出能力性、创新性,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培养其创造性能力。活动形式上,多搞一些如演讲赛、征文竞赛、朗诵赛、课本剧、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高中学段重点突出思辨性、审美性。由于学生的思维已较成熟,世界观、审美观已初步形成,在活动开展上,尽量突出其思辨性、审美性,多搞一些如演讲赛、辩论赛、文学创作、语文沙龙、调查研究、语文专题等活动。总之,在三个学段分别突出各自特性,使之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基础上,总体又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活动性、语文性的特点,亦即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这样,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纵向衔接也便落到了实处。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协同;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224

1“协同”的定义

Pickering和Garrod认为在对话过程中,说话的一方对另外一方所处的情境,包括时空、说话意图、上下文、前因后果、对方何许人也等,会形成一个动态的概念或情境模式(Zwan和Radvansky,1998)。对话双方相互协调,交互启发,默契配合,自动对焦,无意识地不断构建相互趋同的情境模式,在心理上达成“共识”(Common Ground),使输入与产出匹配,产出与理解一致,先前说过的话制约后续的话;一方的情境表征被激活后,反过来激活另一方的对应表征,从而使说话者相互理解话语意思,顺利进行交流。“这种说话者因互动而产生的大脑认知状态的契合就是协同。”(王初明,2010:297)互动协同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对话者在对话过程中协同彼此的语言表征,协同是顺利交流的基础,顺利的交流与谈话者之间的相似表征发展相伴随行。协同理论认为,协同的过程主要是自动的,对与自己对话者的显性模仿是次要的,协同得越好,交流就越成功(Pickering和Garrod,2006)。

2关于f同理论的研究分类

21英语写作教学

王敏和王初明(2012)最先开始了对协同在二语写作领域的研究。他们根据互动协同模型,通过续写任务的两个实验证实了协同效应适用于二语写作,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具有启发意义;袁丹纯(2013)对读后续写进行了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二语写作中协同效应的潜在因素;肖婷(2013)采用读后续写的研究手段来观察受试的写作表现,研究表明,协同能促进二语写作的准确性。杨媚(2015)通过借鉴王敏和王初明的研究方法,扩大了研究范围,印证了协同效应在二语写作产出中的存在。

22英语口语教学

王初明(2013)认为口语课堂适合研究互动协同,因为它充满对话、交互频繁,是观察研究互动协同最合适的场所;周丹丹和黄丹凤(2013)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表达异议的方式以及英语水平对其的影响,考察对话中协同原则的使用。结果发现,口语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对异议表达方式的选择表现出不同趋势。高水平者的表达方式更具多样性,也更能注意避免冲突发生;杨少娟(2015)基于英语专业口语课堂师生会话语料以及课后对师生进行的访谈结果,运用互动协同理论模式,揭示在外语学习语境中互动协同的特点和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23其他英语教学分类

除英语写作、口语教学外,协同在英语教学中还涉及英语听力、语音、阅读等,但研究甚少。罗娟(2014)发现通过基于协同理论的听力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听力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吴蝶(2014)在互动协同的视角下,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了课堂对话教学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发现对话教学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孙琰和王黎英(2012)以互动协同理论为依据,通过实证性研究,探索语音基础对学习者高职阶段英语学习的影响,以及语音在专业词汇识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4非实证研究

关于协同理论的非实证研究几乎都是关于外语教学改革的。王初明(2010)探讨了互动协同研究在认识外语学习、改进外语教学中的新视角;张杰和张亚红(2012)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互动协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强调要重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关系。许艾明(2014)结合综合英语课型的特点,提出协同互动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综合英语学习效率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赵保成(2015)在互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一种英语口语自主性练习模式;李清华和宾科(2016)提出了“互动协同的读写教学模式”,把“综合英语”“泛读”“基础英语写作”和“语法”四门课整合为“基础英语读写”课,突出读写结合,加强读写互动协同,全面提高读写课的效率。近年来关于协同在英语教学中的非实证研究呈递减趋势,而目前的热门研究方法为实证研究,这也许是非实证研究越来越少的因素之一。另外,非实证研究也需要实证数据的支持。因此,有些学者如王初明等的文章探讨了协同在外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3结论

目前,有关协同理论在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基于实证的居多,且研究内容也由最初的写作发展到听力、阅读和口语等,向多样化趋势发展,这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实证研究依然是协同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式,而且对于研究生来说,也较容易操作。但目前的研究范围还是有些狭隘,发展不平衡,除了英语写作与口语教学外,其他研究方向极少。因此,今后的研究还可以尝试研究协同理论在专业技能教学方面的应用,如口译、演讲、辩论等,积极开展更全面、细化、多样的协同英语教学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Pickering M J,S Garrod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4,27(2):169-226

[2]Savage C,E Lieven,A Theakston,M TomaselloStructural Priming as Implicit Learning in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Persistence of Lexical and Structural Priming in Four-year-old[J].Languag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2006,2(1):27-49

[3]Zwan R A,G A Radvansky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3(2):162-185

[4]蠲牟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产出中的协同效应[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5]袁丹纯从协同角度探讨写作指令对二语写作的影响[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6]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2012(5)

[7]王敏,王初明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J].现代外语,2014(4)

[8]杨少娟高校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互动与协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6(7)

[9]李清华,宾科互动协同的读写教学模式[J].当代外语研究,2016(4)

[10]赵保成互动协同理论观照下的英语口语自主练习[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2)

[11]吴蝶互动协同视角下课堂对话教学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运用探索[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2]孙琰,王黎英互动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英语语音教学探微[J].海外英语,2012(10)

[13]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4]周丹丹,黄丹凤基于协同原则的异议表达方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15]杨少娟口语教学会话中的互动协同研究[J].外国语文,2015(3)

[16]肖婷协同对提高二语写作准确性的影响[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17]许艾明协同互动在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语教研组 建设实践 教研组长

一、了解教研组、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英语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基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研组的重要性,要深刻认识到教研组是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而教研组的建设则是整个组织的活动支点,它不仅是英语教师们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共同成长的平台,还是体现一个学校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窗口,更决定了学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明确教研组职责,确定教研组建设方向

随着学校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任何一个学科教研组,无论是从组织、职能,还是活动都自成一体。然而作为一个初中英语教研组,尤其是作为教研组长,要深刻明白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它不是学校的行政机构,不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其具体职责任务是根据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详情及学生学习英语的不同学情,实事求是、科学地制定学校整体英语教学计划及各年级英语个体教学计划,组织、监督英语教师集体业务学习,开展各种英语教研活动及课题研究,总结英语教学经验教训等等。另外,教研组在清醒认识到自身职责的基础上,还应深入了解教研组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确立教研组的建设方向。因为现在的初中英语教育正是从过去的传统型走向现代型的变革时期,我们只有根据自身的教研水平才能确立教研组的建设方向。

三、教研组建设具体实践

(一)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制定计划、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初中英语教研组作为一个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的阵地和初中学校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门,应实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首先建立以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组织机构,健全教研组的相关制度,其次要制定符合本校英语教育教学实际和适合学校英语教学发展的计划,最后明确教研组各成员的职责,落实责任。因为只有机构组织有力,制度保障到位,计划详实得体,责任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学校英语教研组建设健康有序的进行。

(二)关注初中英语教育发展需求,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化英语主题教研,推进教研组建设

作为初中英语教研组,我们一切教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初中英语教育,将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我们应与时俱进,紧跟初中英语教育的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深化英语主题教研。我们应改变以往的为了紧跟教学而盲目组织教研的随意性的教研方式,而是根据制定的整体教研计划实施“主题式”教研,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引导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以这种“互动共享,创新教研文化”的方式来逐渐推动教研组的建设。

(三)靠实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研实践能力

初中英语教研组教研职能是为了服务学生,服务课堂。教师的教研目的是在课堂实践中理解新课程思想,提高课程执行力,提升教研水平。所以,我们的教研组建设一定要牢牢靠实英语课堂,根植于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研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充实提高自己的教研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个英语教研组教研水平,促进教研组的整体建设。

四、转变教研组长职能,引领教研组建设

随着初中英语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及教研专业化的需求,教研组长在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但在新的形势下,教研组长的角色和职能也应有所创新和改变,以便更好的引领教研组的建设。

(一)教研组长要构建和提升自己的专业影响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领导者,教研组建设的总设计师,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进一步构建和提升自身的专业影响力,提高教研组建设的领导力,要在教研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以下三个专业能力的建设:第一,课程和教学能力,主要涉及教研组长的学科素养和水平,这是教研组长发挥专业影响力的根基所在,也是教研组长专业权威的立足点。第二,沟通与交流能力,教研组有效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教研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教研组长要善于沟通和交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全体教师齐心协力、相互帮助、共同分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改进教学教研水平。第三,教研组长对组内成员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要提炼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教研经验,为教研组内的教师树立起榜样,发挥自己的专业引领作用,帮助教师整体教研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教研组教研水平的提升。

(二)教研组长要转变管理方式,以引领研究为主

教研组长固然是教研组内不容置疑的教学权威,但在教研管理上,应紧跟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从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统筹为主转变为向以民主式引领研究为主。教研组的创造力、影响力及建设发展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长的管理方式。随着现代初中英语教育形势向着不断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教学教研方式也不断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倾斜,所以教研组长也应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在教研上充分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在教研组的建设上要切忌在教研上采取不务实的家长式管理方式,积极带领教研组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教师,建设真正有益于我们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发展的民主式教研机制,促进教研组建设更好发展,提高初中学校英语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教研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将会在未来注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教改大潮中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初中英语教研组的建设发展也有待同仁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永和 《教研组建设简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言加工处理论初现率标准英语第三人称单数习得假设教学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

Selinker(1972,(10):209-31)将中介语看成是一个“重构的连续体”(restructure continuum)o在考察语素习得(morpheme acquisi-tion)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在动态变化的中介语过程中了解二语习得者习得某一语素的中介语阶段,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或模式(pat-tern),是本课题提出的意义所在。

二语习得研究中,对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初现率标准(emergence criterion)被采用到研究中,尤其是纵向研究(10ngitudinal study)。张燕吟(2003)认为建立在心理语言学基础上的初现率标准能更好地为研究者提供观察和描写的角度。从而达到解释中介语由起始到成熟这一发展过程的客观依据。

此项研究描述了二语习得者最常见一种语素(第三人称单数)的中介语习得过程。此项研究在设计上以纵向(10ngitudinal)和分配分析(distributional analysis)为主,反映出语素的中介语习得过程及其制约因素。

2.提出假设

Pienamann(1998a)提出:要使语言机构变成可执行的习得知识,二语习得者必须具有处理该结构的能力(P.4)。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二语习得者没经过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将不会懂得使用该语言结构,并且还会产生自我形成的中介语结构。Pienemann(1998a)同时还指出语言的加工处理能力是自然的,任何一个语言习得者都可以在累积中具备这种语言的加工处理能力。针对pienemann的假设,在本次实验中提出新的假设: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专业英语学习者,是否也具备这种自然的语言加工处理能力?会不会有违反初现率标准的个例?对于这个假设,本实验用前500篇作文作为语料分析,该500篇作文是学生在未接受任何指导或说明的情况下完成。

Pienamann(1998a)也指出:在一定的习得阶段中,即使二语习得者得到了相对应的教学说明,还是会创造出自己特色的错误中介语结构。学生并不是教什么就学什么,从教到初现存在着一个“潜伏期”(silent period),而在这一特定阶段中,即使有着教学上的说明,学生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为此,本次实验中提出第二个假设:对于非专业英语学习者,在教学定进行该语法结构的说明,是否能避免错误的中介语结构而创造出正确的语言结构?对于这第2个假设。本使用用后500篇作文作为分析语料,该500篇作文是在学生接受了必要的指导和说明后完成的。

二、以往研究综述

自Brown(1973)做出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语素习得的研究后,许多语言学家相继提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时,是否也具有相同的习得顺序。大部分研究都证实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时,其产生的中介语也具有相同的习得顺序。无论是小孩或成人。其母语背景,或是否接受过语言训练(Johnston,1985b;Krashen&Terrel,1983)。

通过初现率标准这一习得标准,从参加录音的两名学生的实证分析了二语习得者的四种语素的习得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英语学习者,语素的习得已有了“初现点”,并且已进入了Pienemann所设定的习得阶段(滕锋,2010)。

2010年另一研究中,从初现率标准和准确率标准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学生三种语素习得的阶段。通过实证研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这三类语素的习得都有了‘初现点’(emer-gence point)。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学生在习得英语过程中,‘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的习得已并非‘公式化’(滕锋,2010)。

三、研究方法

1.参加者

此研究于广西南宁高校完成,语料收集来源于10级大学非英语专业共500名学生所写作文。参加者都具有以下相同特征:母语为中文;以英语为第二习得语言;都有6年程度的二语习得经验;能够积极愿意参与这次英语活动:都没有出国学习的经验。不同点就是前一阶段学生没有接受任何的指导或说明,而后一阶段学生接受了相关的指导和说明(如表1)。

选用以上标准主要原因有以下:确立汉语为母语的习得者对英语习得的语言加工处理过程;考察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否也具有相对应的语言加工处理能力;通过前后500名学生语料的不同对比,探讨进行必要的指导说明对促进习得者阶段晋级的能力。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次实验分两个不同部分完成,前500篇作文是在没做任何指导或说明的情况下完成,而后500篇作文则是在教师对该语法结构的使用上作了详尽的说明之后完成的。此次供研究所收集的语料共有10万多字。根据Pienemann(1998a,P.282),初现率标准是根据所收集的材料由正确使用的语法结构(T-units)除以强迫性语境中所发生的(turns)算出。

假设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专业英语学习者,是否也具备这种自然的语言加工处理能力,会不会有违反初现率标准的个例?

Pienemann(1998a)采用四个作为初现率标准的评判,本次实验也采用四个作为评判标准,也就是25%,在未接受任何指导的学生作文中,最小的达到了0.33,平均达到了0.53,由此可见第三人称的习得已经符合了初现率标准。在语料分析过程中,有30篇作文中甚少用到第三人称,而是用‘My mother always go shopping in the morning’之类的句子类表达。因为这些学生并没有应用到第三人称,而是采用其他语法结构来表达,只能够说明他们倾向于用别的语言结构,而不能说明他们的第三人称这一语言结构并未达到初现率标准。这些情况并未构成Pienemann(1998a,P.146)所说的强迫性语境下某一语言结构的不运用non-appl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ntexts for rule x。因此,在本次实验中,非专业英语学生也是具备自然的语言加工处理能力。并且第三人称的习得已经符合了初现率标准。

假设2对于非专业英语学习者,在教学定进行该语法结构的说明,是否能避免错误的中介语结构而创造出正确的语言结构?

在后500篇作文中,学生接受了一个月的教学辅导,主要辅导力

度就是放在该语言结构的输入讲解上,但并没有过多的输出。表4中,最小的达到了O.63,平均达到了0.72。掌握程度明显比表3中在没有接受讲解的情况下好得多,但同时也可以发现:最大的比率是O.86,也仍有O.14的错误比率。例如:

My mother gos home at 7.

My mother do like me.

语料证明:即使进行了语言的输入教学,也还是不能避免错误中介语结构的出现。

假设1和假设2都得到了证实,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提出新的设想:既然非英语专业学生第三人称的习得已经符合了初现率标准,那从初现到掌握的过程该如何安排教学呢?并且,输入教学并不能使非英语专业学生避免错误的中介语结构。那么其他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应该可以提出来呢?

Pienemann(1989)在可教性假设(Teachability Hypothesis)提出:教学能促进语言习得,如果所教语言点能接近自然环境的联结点。因此,为了得到适当教学及有效及时地信息反馈,习得顺序及阶段的研究就显得很重要。为此,笔者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新的设想:教学学科教育从重输入向重输出转变,输出能让二语习得者认清自己的中介语,也能让教学者得到真实的语料反馈;教学从重技能向技能与内容并重,当今新的教学模式提倡技能,但技能与内容的结合更能让技能的训练得到掌握;从听读向重讲写译结合,语言通过讲写译,更能触及中介语的结构变化。

五、总结

大学英语的教学上输入占的比重比输出多。本次实验对学生写出来的1000篇作文进行一个纵向分析,前500篇作文侧重于语言的自然输出语料,后500篇作文侧重于在语言的输入后才进行输出。在对前后500篇作文进行对比分析后,证实了根据Pienemann语言加工处理论所提出的两个假设的有效性:1)大学英语学生对第三人称单数的习得是符合Pienemann所设定的习得等级的,即使基础薄弱,对第三人称单数的习得已经符合了初现率标准。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具备了对第三人称单数自然的语言处理能力。2)大学英语学生在进行语言的输入教学后,即使是进行了特定的该语言结构的教学,仍是会创造出错误的中介语结构,也就是说,单纯的输入教学模式不符合教学的需求。

为了能让学生能从教之中能习得,突破从教到初现的“潜伏期”,实现对中介语习得的阶段跨越,笔者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从重输入向重输出转变;教学从重技能向技能与内容并重;从听读向重讲写译结合。并从课程设置上提出了基本的转变要求。

此次设计的实验有其能检测出英语习得者第三人称习得阶段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最大的局限就是过于集中于一个话题上,很难反映出材料的多样性。材料的过于单一很难创造出大量的强迫性语境,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对语料的分析。今后,笔者将继续扩展对初现率标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rown,R.A first language:The early stage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Clahsen,H.“The acquisition 0f German Word Order:A testcase for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R.Andemen(ed.),Second languages[J],Rowley,Mass,1984,(1):219-42.

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狭义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探求问题,掌握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积极的研究意识,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其本质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包括: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研究的“主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背景差异,在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圈子里,学生只能带着镣铐跳舞。语文研究性学习则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施展;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发现;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个体只有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才能使思维敏捷、流畅,从而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参与者,研究性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热情,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例如,在教学《曹刿论占战》一文时,我组织了一场“鲁庄公真的‘鄙’

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得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平等合作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不会担心发挥不当而受到批评,不会处于被动、压抑的心理状态,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各自的能力水平和方式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二、“以小见大”,正确把握“研究”的内涵。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不同于高校的科学学术研究。这里的研究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的研究重出研究成果,重出有创新、有社会价值的学术成就,是高级层次的研究,代表学术研究的前沿。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完成基础教育的培养任务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研究不可过于苛求,学生的研究毕竟只是停留在“类创造”的层次上。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应从小处入手,课题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搞得大一点、深一点。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教师在备课时,应做有心人,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师生瞬间的思想火花求疑、求真,从而找到新的课题。

我在教《胡同文化》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样一次尝试。备课时我准备了三个课题:(1)中国民居建筑文化;(2)“忍”在今天通融继续作为我们的座右铭;(3)简评汪曾祺的散文风格。要介绍作者时,我提到汪先生是高邮人,有时学生立即插言,高邮产双黄蛋,在江苏很有名气。我就讲不仅“居”有文化,吃也有文化,并进一步延伸到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在讲到汪曾祺的京味语言时,我提到老舍先生的京味语言,初中课本上有《骆驼祥子》的节选,有学生决定选择两位作家语言风格作比较。我首先肯定这样同学的想法,然后建议还是比较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为什么呢?因为比较两个作家,对一位中学生来说课题太大,阅读量和理论准备都不充分。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课题小但对学生启发大,因为两篇课文均为作者的代表作。一个月以后,不少学生对我所准备的三个课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切忌过大,否则会使学生无力驾驭;应“以小见大,”小处着手,深入探索。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量力而行,并能成功地完成课题,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以讲为辅”,合理调控“研究”的走向。

语文教学改革易走极端,往往不能客观辩证对待新旧模式。讲授式有其无法取代的地位,它在讲授语文基础知识时极具优势,教师可以系统、科学地传授知识,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教学更具实效性,它是一种省时的经济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讲授式的基础上的,绝不能因提倡研究性学习就抛弃讲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科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75-02

1.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进入21世纪,有关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学语文教学逐渐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从机械生硬的灌输教学向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向追求学生全面语文素质的提高转变。在这些方面,各地已经有不少的教改经验和教研成果,其中不乏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做法。但就整个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还存在着浅层化、高能耗、低效率等倾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还没有真正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从打好自己精神底子的深度来把握;教师的教学理念趋向于追求短期效益,教学方法上或过于讲究程序,或随意散漫,没有从心灵上与学生的深入的交融与沟通。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说,只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材的讲解和作业的训练任务,学生也只是在被动地应付课堂和课本,这样的语文教学与时代精神,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掌握语文能力,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首选课题。我们试图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为教改重点,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推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将知识适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敢于提问和善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课题研究的目标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我们确定了两大目标。

就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将自主学习意识贯穿于阅读过程,将自主学习意识变成一种自己的能力。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感悟。

就老师来说,研究出如何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氛围和阅读的方法。

4.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4.1成立课题组,做好研究前的培训。确立了研究课题之后,我校于2007年10月份成立了"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方案"研究的课题组,由钟国榜老师任课题组组长,本课题组实验教师由李必飞、黄光胜、曾永友、潘鑫等4人组成,还聘请遵义市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员潘泽远、遵义县教研室主任何有立为顾问。

课题组成立后,我们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语文教学理论,组织课题组老师外出参观学习,先后到虾子镇中学、尚嵇中学、遵义县六中等学校听课学习。通过学习,课题组老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具备了课题研究的能力。

4.2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探究模式'"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准备阶段。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已基本完成)

第一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1月)完成对2006级学生1个实验班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方法级阅读内容的调查工作,以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实验方案。关注有关本课题研究的信息,组织研究教师学习相关理论。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9年1月)将各项措施运用于实验之中,并根据情况完善实验方法,同时收集相关的实验数据,积累实验资料,对有些特别的个案进行重点分析,进行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课题组老师能熟练地运用前两年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将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全校语文老师中。进行课题结题工作,课题组教师向全校老师上汇报课,整理三年来的研究资料,课题组长撰写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的方法

5.1文献研究法(目前已检索到的有关论著及论文附后)

5.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人员全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将先制定出研究方案,以指导研究工作,并在研究中不断完善方案。

5.3调查研究法。我们将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内容、方法、能力),以及我们设计的相关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效果。

5.4.案例、反思研究法:由实验组的实验教师上公开课,对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教学案例采取此方法。

5.5评价研究法:定期组织语文学科评课活动;对于阅读教学模式和有关教学效果分析采取评价研究方法。

6.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使实验班级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学目标。

6.1树立了自主阅读意识:语文课堂上已能唤起

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好语文的信心。事实上,每个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学习潜能,由于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向,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语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的教学消除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唤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探索。

6.2培养了自主阅读的方法:彻底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教学方式,老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主动探究,转换了教师的角色,与学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教"为"学"铺路、架桥、引航,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蒋成禹著:《语文课解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曾祥芹著:《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4]曹明海主编:《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出版社1998年版

[5]韦志成著:《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9篇

1.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三十年发展状况分析(1983-2012)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4.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 

5.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6.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7.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8.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 

9.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 

10.《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 

11.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12.高校开展专门学术英语教学之瓶颈与对策刍议——以法律英语教学为视角 

13.浅谈形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14.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 

15.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策略研究 

16.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减负提质 

17.快乐尝试小班化英语教学 

18.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 

19.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分析 

20.浅析中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策略 

21.浅议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22.浅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 

23.用“情”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4.基于交际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5.浅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26.关于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27.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28.论“小先生制”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两极分化中的运用

29.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浅析

30.对初中英语高效教学的思考 

31.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32.从中介语僵化看高职会展英语教学 

33.从应用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文化导入教学 

34.中外合作模式下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改进措施 

35.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36.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浅析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监控评价体系的建立

38.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39.英语语音智能测评软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

40.“对话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1.限制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因素

42.关注视障生特殊需要,开展有效英语教学

43.谈语篇分析理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4.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45.论词源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6.初中英语教学提升有效性研究 

47.雅思听力语料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作用 

48.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19.交际性教学法视角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探究

50.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策探讨

51.幼儿园英语课堂常规教学思考

52.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 

5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原则

54.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建议

55.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闪光 

56.浅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优势 

57.基于需求分析的IT行业英语教学研究 

58.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 

59.注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60.互动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1.论文化背景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62.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63.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64.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 

65.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  

66.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67.专业英语教学探索——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

68.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影视英语课堂为例 

69.基于特征的生态英语教学效率评价方法探究  

70.大班基础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探讨 

71.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学新模式初探——南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纪实 

72.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

73.建构和完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一个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视角

74.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75.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  

76.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77.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 

78.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9.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外语教学的哲学思考 

8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 

81.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 

82.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8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吉林大学直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 

84.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85.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86.从中外合作大学学术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87.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88.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89.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90.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91.从教学要素角度探究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策略 

9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 

93.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9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95.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 

96.外籍教师在我国的英语教学透析——一份中国学生问卷调查整理分析 

97.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8.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0篇

一、课题研究的三大优势

课题将充分利用新作文杂志社广泛联系各个层次的作者,联系一线老师及一线中小学、高校作文教育教学专家的作者资源与专家资源优势,为课题提供精到实用的学术信息支持;将发挥杂志发表推广的媒体优势,为课题研究的新鲜思想观点、新鲜经验做法提供第一时间推广传播支持;将依托新作文杂志社隶属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出版平台与课题研究同步开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性出版计划,动态出版生成课题研究专著等课题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验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作文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2012年12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件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

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淑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上述课题从18个大的研究方向分解出60多个子课题,申报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条件,将子课题进行合并,选择大的研究方向为研究范畴进行申报。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1篇

一、国内外初中英语基础教学的方式方法探析

(一)国外初中英语基础教学的方式方法探析

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是不同国家的人和人之间的来往,都需要通过一个共同的语言来进行,而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就起到帮助全世界人们沟通的作用。早在航海时代英语就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进行沟通的主要语言,最早的英语基础教学方法是由德国人提出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德国的学者认为语法才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因为语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阅读和翻译。后来美国和英国的学者又相继提出了英语交际教学法和英语视听教学法,他们的理念认为交际才是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除了这些欧洲强国之外,东欧的瑞典以及亚洲的日本都积极地进行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其中瑞典的教学体系认为,英语教学应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听说读写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英语教学,才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相对来说,亚洲对于英语的重视是比较晚的,直到上个世纪中后期,国际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频繁,亚洲才开始重视英语教学,日本是亚洲最早开始进行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研究的国家,并且开始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随着英语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国内初中英语基础教学的方式方法探析

我国开始重视初中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的时间是在2009年之后,当前,我国对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我国的英语教学研究者以及英语教学工作者对于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阶段,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其次,我国的英语教学研究者以及英语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于众多英语基础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多数的英语基础教学方法都在朝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在课堂当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成为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而不再是传统的灌输方,随着我国的英语基础教学对于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英语教师也应该随之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对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理解和应用。第三,我国的英语教学研究者以及英语教育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大多数是综合性的教学方法研究,缺少对于英语词汇、英语语法以及英语阅读等方面的单向专门研究,如果只注重宏观方面的教学方法研究,缺少微观方面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对于英语教学是没有帮助的。

二、我国初中英语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趋势

目前看来,我国的初中英语基础教学方法研究呈现了几个方面的研究趋势。首先,我国的英语教学研究专家以及英语教学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英语基础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开始注重在制定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的时候把英语基础教学的目标加入到其中,最终目的在于提升英语基础教学的方式方法能够真正有效地帮助英语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只有科学合理地在英语教学课堂当中应用英语基础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我国的英语教学研究者和英语教学工作者已经从对初中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关注,逐渐地转移到了关注不同的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学生的不同影响,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情况,设置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目前来看,我国的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在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系中,依然在采用着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非常差,学生没有展示自我、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打击了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也遏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当中意识到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性,通过采用适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所以相关的英语教育研究者和英语教育工作者开始注意研究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从而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教学方法的理论探讨

(一)英语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点探析

所谓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主要的作用在于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以教学原则为基本前提,并且在实施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搭配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通过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来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教学方法的概念,首先,教学方法是出自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同时包含了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教学方法的基本方式和教学的方式。其次,教学方法同时包含了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法,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组合在一起被称为教学方法。最后,英语的教学方法和英语的教学方式其根本概念是不同的,但是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又是互相关联的,英语的教学方式是指具体的教学手段,英语的教学方法是由英语的教学方式组合而成的。

(二)初中英语主要的教学方式方法分析

在初中英语基础教学当中,能够应用的英语教学方式方法也比较多,从中国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全球普及性这两个方面来看,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当中主要应用的英语基础教学方法分为以下几种,包括英语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英语认知教学法(Cognitive Approach)以及英语情境教学法(Situational method)和英语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英语翻译教学法(Translation Method)、英语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ism,Audiolingual Method)。

其中,英语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出现于上个世纪中后期,是以英语的语言功能作为基础,以特定的社会语境作为前提条件,从而进行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英语交际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英语交际教学法认为英语教学的功能是最为重要的,语法的教学不是主要教学内容。其次,英语交际教学法认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英语表达的课堂氛围。最后,英语交际教学法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并且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征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英语认知教学法(Cognitive Approach)产生于美国,这种教学方法的理念认为学生不可能学到英语当中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但是却应该学会听懂没有学过的单词和句子,也就是通过语法的学习来达到这个目的。英语认知教学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通过学习英语语法来尝试掌握英语的使用规律,从而通过联系来达到上述的效果。英语认知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使用英语,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英语实际交流能力没有足够的关注。

英语情境教学法(Situational method)出现于上个世纪中期,这种教学方法也被称为试听教学方法。英语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在于,通过把英语和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英语。同时这种英语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英语沟通,更加有利于建立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英语情境教学法会更多地利用动画、电影、录音等来制造出英语情境。

英语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出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种教学方法是英语交际教学法的一种延伸,让学生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制定学习任务,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亲身体验和沟通交流,来合作完成任务,从而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法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且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锻炼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一般是采用合作的模式进行的,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四、初中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的初中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点缺陷;首先,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学生没有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对于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应用较少。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进行单词和语法的讲解,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虽然这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其次,教师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因材施教,而是“一锅端”用一种教学方法来教育所有学生。同时,一些教师由于年龄较大,不愿意再去学习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从而使得学生无法接受多媒体教学。

五、初中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应用的影响要素

初中英语基础教学方式方法会受到一些要素的影响,使得最后的教学效果有所不同,其中包括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理解程度、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不同以及经济落后地区无法匹配必要的教学硬件等等。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学方法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不认为英语教学方法能够对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形成影响,这种认识使得这些英语教师忽略了英语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其次,一些初中英语教师的业务能力有限,并且缺乏继续学习的理念。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也就无从谈起教学方法的应用了。当然这也与初中英语教师庞大的工作量有关,学校设置大负荷的教学任务,使得英语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学习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另外,一些学校对于英语视听设备的硬件配置达不到要求,使得很多教学方法无从实施。例如在乡下初中,只有粉笔和黑板,教师只能通过黑板来进行知识的传授。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2篇

依托于同伴关系的“一对一”辅导模式探析——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汉语教学为例

“暨南大学珠海汉语教学中心”成立

印尼正规小学华文教材使用及本土华文教材编写现状研究

英国华人言语社区的结构模式研究

试论汉语教学的大局观

论语料编选原则之间的关系——以语音训练语料为例

西班牙学生汉语定语使用情况考察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研究中语料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以韩国学生汉语主谓谓语句习得为例

“根本”的历时演变及其教学启示

书面语体“V+向/往+NP”的构成机制及句法特征分析

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组合的语义选择关系分析——基于定量统计的形容词“小”的个案研究

单双音节动词的词频、同素与同义关联研究

教育公平话语的积极隐喻分析——以《同在蓝天下——怎么看教育公平》为例

“首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在暨南大学举办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学导入

多渠道培养和壮大海外汉语教师队伍

华裔学生汉字书写特征的个案研究——基于与非汉字圈学生的比较

母语经验对留学生汉语声调范畴化知觉的影响

输入—输出训练模式对听力理解影响的实证研究

利用个人发展性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以高级口语教学为例

从课堂实际情况看新加坡华文教学中英语的使用

浅析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课文编排——以《初级汉语口语》、《汉语口语教程》、《汉语口语速成》为例

商务汉语考试(BCT)机考测试结果检验

基于依存树库的现代汉语名词语法功能的计量研究

时量补语语义多指现象的认知解释

现代汉语动作动词句时制义探析

汉语冒犯性言语行为分析

建立“可能世界”的四种积极修辞话语

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面向世界的华语文教学——第二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综述

暨南大学在南非孔子学院成功开设汉语学分课程

世界华文教学的文化立场——在第二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与菲律宾有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华文教育专业建设之我见

听说教学法和沟通式教学观应用于初级华语教学之探究

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暨南大学首届海外华文教育函授本科生毕业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考察

描写、解释和应用——关于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华语中构式和词汇属性的互动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商品买卖类动词动结式的句法实现

汉字繁简亲疏计量研究

多媒体华文教材练习设计研究

论“华语测试”的三个基石

表示对比的连词“而”

暨南大学与南非罗德斯大学合作开办的孔子学院举行揭牌仪式及第一届理事会

李宇明:树立新世纪的语言观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三语教学初探

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陆俭明:加强当代语言学理论学习,推进汉语走向世界

哥伦比亚汉语口语教学调查与分析

第二届世界华文教学研究生论坛在台湾举行

“字本位”与“词本位”教学方法结合质疑——兼与刘颂浩先生商榷

日本语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比较

齐沪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法应该研究什么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3篇

照理说,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症结何在?我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

当然,制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和今后的教改趋向。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要使高中语文教改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研究和构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参与培养跨世纪的未来人才,就必须研究现状、解放思想,确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能够指导自身运作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变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高中课程方案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现行高中教材(必修本)虽然经过反复修订而成,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缺陷:(1)作为全国统用教材,仅此一种,很难照顾到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2)就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这套教材内容尚显单薄,与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较大的差距。(3)教材编排采用单元文选式,从高一到高三,选文难度差别不大,听说读写训练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4)教学目标先后次序不明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年级之间、单元之间甚至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一种文体分布在三个年级,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教师难以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学了第一册不知道对学习第二册起什么作用,学了第二册也不知道比学第一册提高了多少。(5)语法修辞等基础的语文知识都穿插在初中教材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穿插的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本身构不成知识学习体系,也构不成能力培养体系,与单元学习内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6)许多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在编排上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同年级的思考和练习体现不出语文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材内容的散乱、目标的模糊,自然容易导致教法的单一、学法的单一,教师找不到教学的梯度,学生感受不到进步的快乐。三年下来,学生学了六本书,到底有哪些收获,恐怕谁都难以说清。难怪有的高中毕业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语文水平比初中阶段提高了多少;有的老师也反映,高中学生的作文书写不如初中时工整了,句子不如初中时流畅了,内容不如初中时明白了。这虽然说的是个别现象,但由此也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失误。其中教材编排上体现不出高中语文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梯度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样,变革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就显得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了。 构建科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方案是当务之急,我们期待着新课程方案的出台和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考试机制,增强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导向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与高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形势来说,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上也不应该否定。“升学考试从来是指挥棒,其他学科如此,国外也如此”(见1995年第6期《语文学习》于漪先生的《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我们说,这个指挥棒只要指挥得好,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目标就会更明确,语文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而提高。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考试机制,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应该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所谓科学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所谓实践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应用功能、分析功能和研究功能;所谓层次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可以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考试,又可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考试;所谓多样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摆脱单一目的、单一形式、单一内容的局限,使之丰富多采,形成“条条大路通北京”的网络和格局。

近几年,高考这个指挥棒经过不断的调整,高考语文试题逐步稳定在“基本脱离教材,注重考查能力”上,这在语文教学和应试中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转折,这种与社会生活实际逐步相吻合的导向受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界的肯定和赞同(当然,高考试题并非不存在问题和缺陷)。指挥棒的方向对了,并不代表高中语文教学沿袭已久的刻板程式和习惯也马上改变了。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一下子来一个大转机。不过,我们考查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就会发现许多可喜的现象:高中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实效,越来越注重能力培养,越来越注重课堂容量;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的人多了,研究教学方法的人多了,研究训练规律的人多了。由此可见,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对路、训练到位,高中语文教学就能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们并不否认高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目的的单一性、功利性和训练的单调性、机械性这些高中各学科所共有的缺陷,同时,我们还应该从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上调整和矫正高中的语文教学。这里所谈的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不仅是指考试题目准确无误,试题容量和编排合理有序,还应该包括试题考查内容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高中语文学科的自然发展规律。比如现行高考试题中每年必考的几项基础知识,本应属于初中或小学阶段的考查内容,现在年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是否合适等等,都值得研究。在我看来,考试内容应具有明晰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才算科学。所谓考试内容的导向性也不是单纯指导学生应考的问题,如果单单理解为应考导向,那就会使高中的语文教学陷于考试的怪圈,永远也走不出来。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话题研究;综述

有人把语文阅读教学称之为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在语文教育的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关于阅读教学的相关论文数量堪称之多,但大都集中于文本解读、“教什么”、“怎么教”、阅读教学指向和语文阅读教学评价这五个话题方面。以下是笔者对人大复印资料刊物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这五个话题相关文章观点的基本梳理。

一、关于文本多元解读的热现象与冷思考

从2003年至2012年这十年间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中关于文本解读的文章共有17篇,其中重要的有蒋成的《走出阅读教学封闭圈》(2003),王晓红的《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创新》(2003),王海燕/陈国安的《论多元解读的“陷阱”――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几点反思》(2007),郑国红的《个性化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2007),沈静《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概述》(2008),《浅谈文本解读的误区及教学对策》(2011),叶立新的《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逻辑”》2012。其主要观点如下:

1.倡导立足于读者为中心的个性解读,创造性解读和多元解读。随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照搬教材或教参的做法人所共知是不可行的,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创造性解读等多种解读方法逐渐被引进语文阅读教学中。另外随着接受美学理论的崛起,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去寻找合理性的内核和多样化的认知。①

2.文本解读应多元有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对文本多元解读走向文本的阅读,遵循一般文学作品阅读的规律。如果说文本多元解读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推行的结果,“多元有界”的提出恰是对新课改的自觉修正。赖瑞云的《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运用混沌学理论,描述分析了阅读理解的规律,提出了“多元有界”的概念,并例举了“界内”和“越界”的教学案例。“‘有界’说”应该是蒋成的“尺度标准”说的延续。赖文对于文章主题理解的描述比起蒋文更加细致,说明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②。

新课标的修订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倡导为文本多元解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03年搜索的资料看出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力求打破文本一元解读的局面,突破教参的禁锢,践行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从06年关于文本多元解读的文章中看出人们开始对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走向误区和偏颇这一现象进行冷静思考,提出了“多元有界”的观点修正之前出现的问题,对“多元”进行“界”的定位即立足于文本之上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解读。

二、教学过程中关注视野的转变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达到其有效性主要是处理好“怎么教”和“教什么”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怎么教”的话题研究

关于怎么教这一话题的探讨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从2002年到2013年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到相关文章92篇,其中关于阅读教学方式的有28篇,课堂教学环节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37篇,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8篇,网络媒体的阅读教学有14篇,引进国外教学对我国阅读教学的启示有5篇。具体分析如下:

关于教学方式探讨的文章主要有:何莉莉的《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方法初探》(2004),王宪廷的《语文新课程体悟式阅读教学》(2004),孙叶花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践探索》(2004),廖军辉的《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2007),罗菊友的《语境再现式阅读教学初探》(2008),林润生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2008),余映潮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2008),盛新凤的《“和美语文”不同题材文章的融通方式》(2009),茹红忠的《整体感知阅读教学的特征及范式研究》(2011)。其涉及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点:

1.多样的教学方式。对话阅读,互文阅读,体悟式阅读教学、专题阅读教学,语感教学、语境再现式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评点式阅读、探究性教学方法等等多样的教学方式进性探讨。对各类体裁的阅读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溯古”和“西学东渐”的精华。追溯传统阅读教学对我们当前教学方法的启示。同时又注意从国外借鉴他们的阅读教学方法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介绍引进美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给国内的阅读教学打开了新的窗户,介绍新西兰小学的阅读教学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加拿大契约学习对我国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启示和文化圈及其日本的语文阅读教学给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启发等等。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的研究文章主要有:吴立岗的《简论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2005),周跃德《课堂阅读教学“先学后教”方法探究》(2007)章林华的《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与思考》(2008),汪玉清的《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2009),郑建周的《提问管理教学法“初探”》(2011),张娟的《感情朗读:热现象与冷思考》(2012),戴贤泽的《让“静”成为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2012)。其观点有如下几点:从学生的初读感悟入手进行阅读教学,对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对话题导入的精心编排,对教师备课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空白艺术,采用导学案,批注阅读教学法,对教师主导作用对阅读教学发挥的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文章有:杨益民的《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2007),李蓉的《语文阅读教学精英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008)李琳/钟菊莲的《语文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筛选策略例谈》(2009)金复耕的《阅读教学中写作背景资料的巧妙运用》(2011),嵇春明的《应正视教材中名著的选编问题》(2012)。这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选择教学资源、筛选助读教学资料、巧妙运用写作背景资料以辅助教师更好的展开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对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文章有:刘珍芳的《论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2006),陈丽珍/张志民的《以学为主,媒体为辅,以媒促学――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交互式阅读教学新尝试》(2006),莫永玲的《在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2010)。网络教学和计算机等媒体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利用多媒体素材和课件营造学习情境、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协作学习。从这些既有思路中,可以看到一些细微的进步。从关注资源的广度、丰富性向关注资源使用的有效性转变。③也为我们开发了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读图、超文本阅读等新兴阅读教学方式的出现为我们阅读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关于“教什么”的话题研究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的文章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近十年有15篇。主要有纪勇的《阅读教学要给予学生什么?》(2006),沈坤林的《阅读教学如何确定探究的基本内容》(2010),吴中豪的《教课文?教语文?》(2010),李海林的《如何建构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2011),蔡正栋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技能培养体系的建构》(2012)。

从时间上可以看出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关注是从06年逐渐被关注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标准,沈文欲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学生发展的视角这三个角度确定阅读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再思考》一文提醒要关注文本本身,同时《阅读教学不应该忽视语言表现形式》也提醒我们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建构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三)“怎么教”到“教什么”这一转向的思考

对于具体的教学方式的探讨众多,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都有其理论支撑。教学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但都是针对具体的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关注教什么的过程中,关注教学内容才能让教学手段有依附,有根有据。形式依附于内容,在确定“教什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做到“怎么教”,即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另外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力图建构一个系统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体系,同时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提醒得到关注。

三、阅读教学指向渐趋于能力的培养

关于阅读教学指向的相关文章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近十年的数据结果显示有28篇,其中主要的有孔凡华《阅读教学归宿的思考》(2003),才嘉红《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2004),潘林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2005),汪晓静的《突出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2006),彭静《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2008)程祖进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向》(2008),郎明仙的《基于能力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2010),王东的《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能力》(2011),陈淑容的《从搜索表层信息到截获深层信息――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探究》(2012)。其主要观点如下:

1.阅读兴趣的培养。这主要是小学低年级阶段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积累语感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调动》一文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旨在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的阅读教学正在向这一取向转变,另外相关文章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如《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向》一文中提到我们所理解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向――“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质疑思辨的基础上清楚第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自己的看法和能力”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从教师自己对文本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自觉地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⑤《从搜索表层信息到截获深层信息――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探究》中提到围绕教学内容选择运用网络搜索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在进行网络阅读时的信息加工能力。《语文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这一重要的教学思想,提倡教育者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主动境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3.阅读思维的培养。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已经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各领域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注重阅读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高中语文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中从高考作文逻辑混乱的现象出发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思辨、批判性理性思维的培养。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知识的掌握。事实上,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意义并不大。反思这种现象之后,80年代中期人们提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目标,重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追求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讲究程序化、科学化的阅读训练。但是后来受中考、高考的制约和对训练的误解、扭曲,阅读训练走向了脱离课文思想内容大搞“题海战术”的死胡同,致使阅读教学出现了危机。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总结了历史教训,提出了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目标观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和突破。

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尺度,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关涉学生的现实学业状况,而且对培养孩子们终身学习的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搜索近十年的资料看来,阅读教学趋向于学生质疑探究等具体适应以后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学为所用的观点。

四、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日益受到重视

语文阅读教学评价这是一个较新的话题,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到的文章并不多,从2003年至2012年共有6篇,虽然篇幅不多,但是每篇文章都是如此的闪耀。它们分别是广州市沙面小学语文组的《阅读课堂教学“四状态”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魏晓琳的《真自主,语味浓,情趣足,效度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2字诀》(2010),陆《PISA如何测评阅读素养》(2011),杨丽/张泽科的《“教学评一体化”开启语文教育新境界――成都高新区“小学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改革观察》(2012)。胡芳娇的《语文阅读增值评价的目标构架和方法选择》。

从评价这一角度来观察审视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我们曾惯用考试和写作的方式来测试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近些年来才有了新的进展:如“教学评一体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改革观察;语文阅读增值评价的目标构架和方法选择的探析;结合阅读课堂教学的操作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和情感状态的具体特点,分别制定了“四状态”的发展性评价指标,每一状态的指标又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三个层次。另外PISA对阅读素养的测评的引进,对比分析PISA和我国语文阅读测试性质和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五、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及问题

从阅读教学的研究资料搜集可以看出阅读教学研究的方向和阅读教学改革的大致进程,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但是纵观这300多篇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章看出,都是对阅读教学具体过程的探讨和分析,很少有从对语文阅读教学价值的定位这一上位概念来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一点还有待商榷和探讨。

注解及参考文献:

① 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6期第36~38页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2010年第12期。

② 沈静:《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概述》[J].《中国教师》2008年第一期第35~37页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2008年第5期。

③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2007年第12 期第13~22页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2008年第3期。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满意度

一、引言

三语是指除一语、二语外,在学校里作为外语为学习者所学习、掌握的语言,在学习者日常生活中的参与度不高。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英语是其第三语言。

三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1987年Rimgbom出版其著作《第一语言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标志着三语习得研究正式开始。近几十年来这一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语言研究的新焦点,取得了不小成果。近20多年来,国外三语习得研究者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普遍语法等多个角度对该领域进行了探讨,如一语、二语对三语习得的影响(Ramsay,1980;Bild&Swain,1989; Zobl,1992;Leung,2005)、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的差异(Klein, 1995; Cenoz,2001; Cenoz,2006)、儿童三语现象及其与成人三语习得差异(Hoffman,1985; Vinitskaya,2003)、三语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及相互作用(Dewaele,1998; Cenoz, 2001;Hammarberg,2003;DeAnglis,2007;Leung,2009)、三语语用产生与语用意识 (Herdina&Jessner,2000;Jordá,2005)等(转引自袁庆玲,2010)。国内对三语习得研究(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英语教学管理和教师发展研究(如姜秋霞、刘全国等,2006;李少伶,2002),英语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如易宁、温丰玮,2011;杨玲、沈海英,2008),英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研究(如谭请,2008;原一川,2007),英语学习某一方面(如语音)的具体研究 (如曾丽,2010;马晓婷,2003)。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了三语学习的特点、存在的障碍以及解决措施,但均未涉及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在三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满意度研究。本文选取了贵州省黔西县铁石乡铁石中学的学生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处在三语环境下的我国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以期能对前人的研究有所发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铁石中学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共200名。其中初一年级76名,初二年级50名,初三年级74名。

2.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维度测量研究对象对英语学习满意度情况。第二部分请他们说明满意/不满意的所有原因。

(2)访谈法

访谈法主要用于获取辅助资料(如铁石中学英语教学的相关信息,学生对所填问卷的信息再确认,以及从教师处获取信息等)。

3.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在英语课堂上进行,要求研究对象在30分钟内评价其英语学习满意情况,并注明满意/不满意的原因,随后由英语老师统一收齐上交。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5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占96.22%)。

4.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频率分析法分析数据,用以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中满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分析分四步进行:1)把有效问卷平均分成两部分,由研究者和研究助理分别整理出问卷中各项原因出现的频率,并进行分析;2)研究者和研究助理彼此交换问卷,进行分析;3)研究者和研究助理一起校正、讨论分析结果;4)一周后,研究者和研究助理再次一起整合研究结果,并最终达成一致。

三、结果与讨论

笔者对回收的17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类得到如下结果:25位学生对英语学习满意,占总人数的14.04%(初一年级17人,占9.55%;初二年级5人,占2.8%;初三年级3人,占1.68%);153位学生对自身英语学习不满意,占总人数的85.95%(初一年级57人,占32.02%;初二年级32人,占17.97%;初三年级64人,占35.95%)。这说明除少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满意外,该中学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满意。本文将对这一调查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以期对贵州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实践作出较全面的解读,并提出有效改进措施。

1.对英语学习满意的原因及分析

满意的原因中,对英语感兴趣出现20次(占80%)。这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能了解外国文化,拓宽知识面。对他们来说,英语学习是自身心理需要,自身积极的情感为其学习英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另外,教师负责、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好出现12次(占48%)。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是肯定的。笔者了解到,该校英语教师都会认真备课,上课使用汉语和英语交替授课;教学内容侧重词汇和语法;很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2.对英语学习不满意的原因及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85.9%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在不同年级呈现出不同特点。笔者将分别对该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1)初一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满意的原因及分析

在该年级学生所列的诸多原因中:受语言环境制约出现48次(占84.2%);受自身情感因素影响(主要是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出现40次(占70.2%);受师资水平影响出现23次(占40%)。

首先是语言环境的影响。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为语言学习提供必要的接触和锻炼语言能力的机会(杨玲、沈海英,2008)。一方面,铁石乡属于多民族混居地,少数民族学生在其本民族语、汉语方言、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影响下,英语学习变得很困难,突出表现在语音学习上。据学生反映,他们有些音发不出来,即便能,也是根据语言习惯牵强附会而来。学习英语若能很好地掌握语音,不仅有助于用地道的语音语调来表达各种思想意愿,也是准确使用英语的关键(路亚涵,2008)。因此,该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语音学习弱势势必会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进而阻碍英语的整体学习。另一方面,铁石乡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学生接触外来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少,其民族语言和汉语自然成为优势语言,而作为三语在学校学习的英语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优势语言的干扰,使英语学习便变得困难。另外,这些学生的家人不懂英语,这使得他们不可能从家人那里得到相关知识的帮助,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

其次是自身情感方面的因素。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一时首次接触英语,感到陌生和恐惧,而该地区特殊的语言环境更加重了这种陌生与恐惧,使得其难以接受和学习英语。另外,初中课程增多,学业负担加重。对于英语这一“新”学科,大部分学生把学习时间全部压在课堂上,课外没有自觉进行练习与巩固。调查还发现,成绩差的学生对这门“洋语言”尤其提不起兴趣,英语成绩也相对较差。

第三是师资水平的影响。该校英语教师人数较少且学历以专科为多,其中的少数民族教师本身的英语也受到了本民族语、汉语方言和汉语普通话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生活在边远地区,该校英语教师的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窄,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有限。另外,学校应试教育的狭隘使得教师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上,久而久之,教师的英语文化知识就变得狭窄、陈旧。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

(2)初二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满意的原因及分析

与初一年级的初学者不同,初二学生对英语学科有所认识,也掌握了一些英语知识,但是他们的英语学习同样面临不少问题。在该年级学生所列原因中:英语知识应用少出现24次(占75%);知识难度增加出现20次(占62.5%);自身态度问题出现16次(占50%)。

首先是英语知识应用少。据学生讲,英语在学校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课堂和考试。英语在中国是作为外语在学校中教与学的,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而应用缺乏的现象在将英语作为三语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尤为严重。他们大多居住在偏远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一般是上中学后才开始学习英语,大人也没有接触过英语,在严重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生只有在学校才有机会使用英语。一些学生还面临这样的尴尬,由于文化排斥的缘故,学习英语被老人认为是对自己语言和文化的不忠诚,所以他们刻意回避说英语。同时,农村的孩子放学后就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几乎没有时间学习。特殊的环境决定了他们只能在学校使用英语,而且也仅限于课堂和考试,而这对语言学习来说远远不够。

其次是难度增加。初二年级,英语学习的重点转移到句子结构和语法上,内容更加复杂和困难。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90%的学生认为语法是其英语学习中最难的部分。据学生讲,他们在分析英语句子时通常先将其对照汉语句子翻译过来,再转译成本民族语,之后再回归到英语句子的理解中去。这说明,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讲,一语(本民族语)和二语(汉语)对三语(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有可能是其语法学习的最大障碍。

再者是态度问题。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洗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态度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陶德清,2001)。调查发现,消极的情感和行动是导致这些学生英语学习出现困难的因素之一。消极的情感和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互为原因和结果。一方面,行动缺乏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上产生情感上的惰性,排斥英语学习;另一方面,这种情感惰性又催生进一步的行动缺乏。如此恶性循环,他们的英语学习必定不会取得好成效。

(3)初三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满意的原因及分析

在该年级学生所列原因中,学习态度消极出现48次(占75%);学习策略缺乏出现40次(占62.5%)。这说明这两方面问题在初三年级少数民族学生中较为严重。

首先是态度问题。这个初一、二年级遗留下来的问题在初三阶段更为突出和严重。“初一初二没有打好基础,所以就放弃了”、“我回家都不看英语书”、“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学生的这些讲述充满了对英语学习的漠视,反映出消极的态度导致了学习动机的缺乏,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对困难的轻易放弃。另一方面,初三年级是个特殊期,对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即将毕业,英语学习也将结束,因此在英语学习上易表现出明显的倦怠。

其次是学习策略的因素。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有效调控;认知策略则涉及用具体的学习方法如背诵、做笔记、分析等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陈琦,刘儒德,2007)。笔者从该校英语教师处了解到,许多学生学习都很刻苦,但是缺乏创造性,在英语学习中总是死记硬背,不懂得联系地看问题。学生也称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只是一味地背单词,但又记不住,就算记住了也很难自如地运用。以上现象表明: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究其原因,以下因素导致了学习策略的缺乏。首先,虽然学生能刻苦学习,但是他们不懂得灵活地用学习策略来调控自己的学习,在运用具体的认知策略时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迷潭。其次,教师对学习策略的教授不够,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闭塞的环境和有限的受教育条件导致这些学生思维方式相对单一,学习方法呆板。此外,他们的语言多样性与独特性也对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产生了一定的负迁移。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西县铁石乡铁石中学少数民族学生三语学习即英语学习的调查发现,该校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满意。他们的英语学习面临诸多问题,并呈现以下特点:影响初一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导因素是语言环境。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三种语言综合应用,相互影响,其中以本民族语和汉语方言为主导,英语对他们来说是最困难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这一劣势使得他们在情感和行动上表现消极。加上师资力量相对贫乏,他们的英语学习面临着比汉族学生更大的困难。到初二年级,他们的英语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语法学习上,加上应用英语的机会少,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英语就很有挑战性。而在初三年级,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变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加上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如何继续学习英语成了一大困扰。

针对该校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向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学者和相关部门提出几点建议:

1. 教师培养方面:一是在少数民族民众中选拔一批既懂其本民族语又懂汉语方言和汉语普通话的英语教师,鼓励他们在授课时适时采用不同语言进行教学;二是派送英语教师出去考察学习,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培养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终生教学的观念。

2. 学习策略方面: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应重视教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优化学习策略的意识,并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如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预测、概括、推理、联想等,促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周莉,2007)。

3. 授课方式方面:转变传统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既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既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来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介绍课本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增加一些活动课程,比如角色扮演。

参考文献

1. 袁庆玲.2010.三语习得国内外研究综述[J];《广西外语外贸大学学报》.(6).48

2.姜秋霞,刘全国,李志强.2006.西北民族地区外语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以甘肃省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

3. 李少伶.2002.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调查为据[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1)

4.易宁,温丰玮.2011.英语学习方式优化的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

5. 杨玲,沈海英.2008.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问题分析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4)

6. 谭清.2008.双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以达翰尔族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1)

7. 原一川.2007.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的实证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 曾丽.2010.苗族学生在三语习得中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博士论文).西南大学

9. 马晓婷.2003.提高民族学生英语发音的方法[J].《青海民族研究》(2)

10. 路亚涵.2008.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音学习因素之分析[J].《教科园地》.(8)166

11. 陶德清.2001.学习态度的理论和研究.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46

12. 陈琦,刘儒德.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