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1篇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是王纪人主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师必读书目中的一本。

书中认为文学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如西方认为人生要在恋爱中升华,而在中国恋爱则变成了一种消遣,所以导致了在中西的文学作品意蕴上的迥然不同。文学说到底是展现人的心灵,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理论实证如雪莱:“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之记录”。还有书中提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去解释问什么文学能够带给人精神上心灵上的震撼,这就源自于人自身的冲动而得不到及时的满足。我个人非常喜欢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什么只有生活在中国的人,在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会迅速的去构思自己心中的图画呢?在我看来就是源自我们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几千年的文化传递与进化让我们的内心深处有这样的共鸣,但是我们都在表层失去了这种意识,是通过作家对感情的发掘,让这种深埋于底层的意识迸发出来,恢复了时代与时代的平衡,只不过是不同的形式罢了。所以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唤起学生心中这种无意识,让学生了解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书中提到“文学是语言的奇异之果”,从语言学的角度又对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对于文学的学习主要就应当来自对语言的学习,对文本进行字词句章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提高对文本的分析。书中还谈到了文学作品的意义和语文教学的联系。文学的意义是思想、情感、和审美的等等内涵的总和。这就意味着作品不仅来自客观世界,同样也来自人的主观思考。伟大的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停留于表明所彰显的内容,而是内部深层次结构中耐人寻味的意蕴。这种意蕴的挖掘需要对文本进行心灵层面上的分析和感受。从语言符号层到艺术形象层,再到内在涵义层,到最后的象征意蕴层。在分析的过程中时刻都要从情感与理性,个人与人类,生活与艺术这几个方面去进行解读,这样得出的答案才不会流于形式。

书的三四章主要从文学自身的一些特征进行了论述,如叙述者 、叙述技巧、文学语言、作品的结构、人物塑造。如书中描述了作品中“叙述者”“不同人称”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表现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再有就是从花样百出的叙述角度进行分析,比如有上帝一般的全知视角,还有受限制的视角、伴随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内视角,全面准确的展示了小说这一文本样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在向前进化。教师在讲授有关的课文时也必须对这些写作手法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文本有深刻的解读,才能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第四章中主要是说如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正面人物到反面人物,从英雄人物到普通人物。再从典型人物到非典型人物。可以从思想内容和深度上区分,也可以从创作原则上进行区分。其中对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分析极为细致。扁平人物易于辨认、易于为读者所记。弱点则是性格没有发展,过于漫画和夸张,性格单一。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真实性。圆形人物就大大不同了,性格内容上的多面性,性格内部有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也在发展。高中课本中大都选出一些圆形人物供学生赏析,那么在分析的过程中就要把人物的语言,容貌、动作、服饰、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分析到,这样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落笔时多是在构思怎么去增加人物的真实感,所以这就是在分析圆形人物时为什么会有很多争议的原因了,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准确的去分析不同的人物特征,如散文和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就差别很大,小说中往往是面面俱到,散文则是突出一两个性格特征。再如分析人物还要谈技巧,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学习描写人物的文章时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更为迫切的是要学生们学习作者描写人物时的优点,以便增进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学习终究是为了将来能够用到。还有就是对人物的品评,在评判作品描写人物好坏时主要要看是否遵循了艺术真实的创造规律,塑造的人物是否有审美效果,美与丑并不是不能转化的如卡西莫多。

这本书体例上先介绍相关的文艺原理,再结合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对中学教师极其有帮助,我自己在练习讲课的过程中,时常也觉得东西讲的不深不细致,总结起来就是理论层面上有很大欠缺,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反思了自己很多的错误认识。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2篇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想真正对他们因材施教,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级。陈晚姑(2009)等则建议对这类特殊专业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并对分级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提出了具体内容。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摸底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再参照高考英语成绩,把学生分成提高班、普通班、基础班三类。提高班约占总人数的15%,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掌握约1500个单词,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普通班约占总人数的70%,有一定的语音、语法知识,但不扎实,听、说、读、写能力较弱。基础班,约占总人数15%,基本语法和词汇甚至未达到基本要求,词汇量低于800。依据三类生不同的英语基础,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班级的程度,对教学过程做出明确安排,科学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提高班学生,教师是引导,可以采用任务型、体验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听说及综合技能的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和文化视野。针对普通班学生,教师与学生并重,以精讲为主,语言训练为辅,采用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用英语自由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基础班学生应注重夯实学生基础,缩小与普通班的差距,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习惯。分级教学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即强调学习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通过四级为目标,对《要求》所规定的分类多样化要求则较少重视。这一现象已引起部分高校和学者的重视,且已经就体育、艺术大学生英语教学展开相应研究和实践,并已取得部分理论成果。如王严,田慧(2011)等则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目标、重点及相关措施,探讨了大学英语大班课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并提出其对三级后英语教学有关师资、课程设置及教材等问题的观点;建立科学的、有新意的大学英语课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学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学生是否达掌握知识、了解文化、是否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三级成绩、四级成绩为标准,以检测、考试、竞赛为方式的局限性评价。建立以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技能、、人文素质、课堂表现、考勤等综合评价的标准,形成教学过程、成绩测试、竞赛和学生自评、互评同步进行的综合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比较活跃,采取“满堂灌”方式是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须进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他们在英语课上集中精力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能一味地讲授课本上的英语内容,需要适时穿插一些与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并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加强学习策略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吃透教材,备好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其结果往往是费时低效,英语水平很难提高的。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而美术系的学生,对于画面比较敏感,可以选择些名画或者画面比较优美的电影,让学生用英语来评析这些东西。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表演天赋和欲望都比较强,所以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些这样的机会,比如表演英语歌曲,英语戏剧等等再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更多视觉上的刺激。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比较好动,所以英语课堂上尽量在他们失去耐性之前,讲些和他们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像奥运会比赛项目英语或者可以让他们课后查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上课用英语和同学们交流。

四、结语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3篇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想真正对他们因材施教,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级。陈晚姑(2009)等则建议对这类特殊专业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并对分级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提出了具体内容。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摸底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再参照高考英语成绩,把学生分成提高班、普通班、基础班三类。提高班约占总人数的15%,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掌握约1500个单词,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普通班约占总人数的70%,有一定的语音、语法知识,但不扎实,听、说、读、写能力较弱。基础班,约占总人数15%,基本语法和词汇甚至未达到基本要求,词汇量低于800。依据三类生不同的英语基础,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班级的程度,对教学过程做出明确安排,科学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提高班学生,教师是引导,可以采用任务型、体验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听说及综合技能的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和文化视野。针对普通班学生,教师与学生并重,以精讲为主,语言训练为辅,采用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用英语自由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基础班学生应注重夯实学生基础,缩小与普通班的差距,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习惯。分级教学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即强调学习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通过四级为目标,对《要求》所规定的分类多样化要求则较少重视。这一现象已引起部分高校和学者的重视,且已经就体育、艺术大学生英语教学展开相应研究和实践,并已取得部分理论成果。如王严,田慧(2011)等则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目标、重点及相关措施,探讨了大学英语大班课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并提出其对三级后英语教学有关师资、课程设置及教材等问题的观点;建立科学的、有新意的大学英语课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学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学生是否达掌握知识、了解文化、是否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三级成绩、四级成绩为标准,以检测、考试、竞赛为方式的局限性评价。建立以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技能、、人文素质、课堂表现、考勤等综合评价的标准,形成教学过程、成绩测试、竞赛和学生自评、互评同步进行的综合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比较活跃,采取“满堂灌”方式是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须进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他们在英语课上集中精力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能一味地讲授课本上的英语内容,需要适时穿插一些与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并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加强学习策略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吃透教材,备好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其结果往往是费时低效,英语水平很难提高的。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而美术系的学生,对于画面比较敏感,可以选择些名画或者画面比较优美的电影,让学生用英语来评析这些东西。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表演天赋和欲望都比较强,所以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些这样的机会,比如表演英语歌曲,英语戏剧等等再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更多视觉上的刺激。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比较好动,所以英语课堂上尽量在他们失去耐性之前,讲些和他们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像奥运会比赛项目英语或者可以让他们课后查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上课用英语和同学们交流。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4篇

1.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虽然职高在升学方面没有太大的压力,但是相应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仍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进行开展。而且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坚持着传统的教育原则,考试考什么,课上就教什么,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1];其次,职高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弱,其实,职高学生大部分都是高考落榜的考生,他们的知识基础比较弱,语文方面的知识不够扎实,不利于职高语文课程的开展;再次,教学手段有待优化。目前,多媒体等一些先进技术已经进入了职高语文的教学课堂,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材、黑板以及粉笔作为教学工具,不能及时利用有效的教学设备,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艺术和素质教育的渗透

2.1教学情景的创设。一般来说,职高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他们在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而且,他们的思维相对来说比较跳跃,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渗透,可以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情景可以包括很多种,如实物、绘画情景展示,学生角色扮演以及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等[2]。比如,在进行人教版职业高中语文课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时,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渗透。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能够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使他们置身其中,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2.2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探究式教学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个性的作用,而教师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由以自身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对文章进行赏析和理解,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比如,在人教版职业高中语文课程《项链》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探讨,如"为了一条假的项链,玛蒂尔德付出了10年的辛苦,这样真的值得么?"从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而实现教学艺术和素质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能力。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5篇

一、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艺术类院校数量急剧增加,艺术类学科设置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旨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旨在培养艺术人才。语文是艺术类院校中各个艺术专业的基础文化课程,学习语文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品格,且语文也蕴含有一定的艺术特色,都是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结晶。在文化课程与艺术类课程中,语文与艺术类课程间的衔接最为密切,语文教师在灌输基本语文知识点的同时,多多联系艺术学科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足够的艺术性元素,在提升学生基本语文基础点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学生艺术知识点的灌输,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若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科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将基本的语文知识点与艺术性观点传递给学生,会对后期学生的艺术学科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

1.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

在艺术类院校,语文是基础性课程,若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选择一个优质的语文教师非常关键。在选择语文教师时,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素养,必须通过专业考核,在语文教学中拥有独到的见解与知识素养,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饱读诗书,不断的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面,掌握创意性的语文教学手段,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重视对学生的科学引导。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将艺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爱岗敬业

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外,教师还应爱岗敬业,意识到自身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教师就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要目标,也是对教师语文教学能力的充分肯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意识,教育与人,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通过微信、QQ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3.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服务,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呵护,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兴趣爱好,能有助于后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艺术院校的学生纪律相对较差,学生自律性差,且学生都选择住校,长时间无法回家。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管理,经常与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苦难,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1.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实现语文与艺术学科的巧妙融合

现如今,相较于普通的文化课而言,艺术性学科也并不逊色,且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艺术类学科设置更具多元化,能满足学生来自不同方面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又拓宽了道路。作为艺术类学校的语文教师,其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转变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应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应与所属的艺术类专业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既可灌输语文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了解自身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语文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兴趣,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例如,对于戏剧类专业教学来说,教师应把握戏剧学科的关键点,在开展语文知识点教学时,可以用戏剧的形式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演绎。在语文中学习《西游记》的相关片段时,为了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师应在课下对《西游记》中所涉及的情境进行研究,根据情节与角色的设定,来充分设计与完善课堂,保证自身的教学计划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2.积极推进心理教育学习,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一项关键要素,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能有效端正学生的心态,消除学生消极的情绪。在艺术类学校中,相较于文化课来说,艺术学科的竞争力更大,学生为了日后的发展都拼劲全力在训练艺术课程,存在一点瑕疵就可能会被社会所抛弃,在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大。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足够多的德育思想,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系数,这样才能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与生活态度,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借助微信、QQ等聊天平台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在艺术类院校中,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班,专门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以便后续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为了培养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与实践类活动,针对不同的艺术学科展开不同的实践训练。学校安排教师到著名的艺术类院校进行学习与进修,了解其他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情况,从中总结经验,结合学生所学习的艺术学科内容,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既要具备专业的语文教学能力,还要增强艺术学科认知,提高心理健康系数,以学生就业为前提,发挥自身的榜样带头作用,利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中等院校应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前提,充实教师的学习生活,能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教学心得,了解艺术生的特点与兴趣,在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职业教育为前提,从长远角度着手,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素养,将艺术与语文相互衔接,进而打造更为实效性的课堂教学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艺术类院校的数量在逐渐增加,艺术学科的类型在不断增多,利于实现学生的多向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文化涵养,语文教师应发挥重要作用,将艺术类学科的知识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全面考量。为了培养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应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注重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增强语文教师对艺术学科的认知,寻求学科间的衔接点,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作者:米合尔尼沙·依那依提 单位:新疆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甄静.高职艺术专业语文课教学要与专业定位相适应[J].辽宁高职学报,2011,(04):26-27.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术教育;融合教学;论证分析

作者简介:刘芳(1981-9),女,湖北荆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比较研究

文学,是塑造青少年心理的重要手段,其令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与文化熏陶中养成了知书达理、明理懂事的性格,对青少年精神塑造起到了良好效果。相对的,美术教育则精华了青少年的心灵,使其感受并认知艺术,从而塑造良好的审美价值与审美眼光,这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创造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文学与美术在青少年精神教育、心灵教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二者融为一体,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与精神发展拥有着一定的可行性。

一、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在理论方面研究,语文教学是通过渗透与讲解文学与文字来影响并建设青少年心理的教学手段,相对的,美术教学则是借由人类天生的艺术感与情感宣泄欲望,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来催动青少年情感领域与情感表达的手段。如果说语文教学在青少年成长中是塑造理性与感性的方法,那么美术教育便是抒发感性,探索理性的无止境之路。由此可见,掌握语文教学这剖析理性与感性的方法,去探索美术教育这条抒发感性与探索理性之路,在理论理解之中具有可行性。而且,通过语文教学去领悟艺术魅力,再借由艺术之魅凸显文学的艺术气息,二者相辅相成,无论是对于语文教学的巩固,还是对美术教学的深入理解,都将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就理论价值而言,语文教学有助于美术教育的深入与浅出,而美术教育又能辅助语文教学,令其活性化与直观化,更便于受教群体理解与认知。

(二)实际价值

相较于理论价值,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中的实际价值更加令人振奋。众所周知,文明在衍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是通过文明与文明间的对撞才孕育出全新的文化模式。举例来说,动画这一文化模式,便是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碰撞擦出的灵感火花,其将艺术与文学巧妙融合,创造出了有别于影视类作品的全新文化模式。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不但令文明发生了质与量的变化,同时也将为受教者带来全新的身心体现,令受教者无论是语文知识,亦或美术知识,都有所了解、有所认知,并通过美术生动的画面,对语文文字留下生动印象。与此同时,美术借由文字的叙述与渲染,则更便于观赏群体感觉与认知艺术画面,从而促进观赏群体融入到艺术的感官享受之中,名状艺术所带来的感受冲击。

二、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必然性

当前,由于文化建设被逐渐认可并重视,因此教育改革与创新也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此其中,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秉承着三点需求而进行着逐步完善,这充分说明了二者融合的必然性,也同样凸显了二者融合的社会价值。

(一)精神丰盈的需求驱动

首先,驱动二者相互融合的主要因素在于人们精神生活的逐步丰盈。可以说,随着物质水平的日渐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渐觉醒,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人们开始深入思考精神世界的建设。在如此大背景下,两大精神塑造学科自然而然走入人们的视野。众所周知,语文作为我国文化传承与推广的重要途径,其内涵的众多文学知识与文字解析对人们心理与思想的塑造十分重要,因此自古以来语文教育虽然更变过形式,在内容上却相去不远,而就其数千年的培养发展来看,大大的推动了我国民族思想建设的良性发展。相对的,美术教育在我国起步发展也历史悠久,虽然其形成独立教育体系却为近代,但从史料看来,自古的文人墨客皆寄情于山水,书得一首好字,画得一笔丹青。由此可见,文学与艺术自古便如影随形,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陶冶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学素养。现如今,人们的精神需求日渐急迫,对教育教学的精神塑造要求也逐渐增高,这对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动力。

(二)社会构建的需求促成

其次,促成语文教学的美术教育融入另一方面是由社会构建需求推动的。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加剧,不但影响了教育教学发展,同时也催动了社会整体建设的和谐与完善。因此,立足于社会群体的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社会理论应运而生。然而,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和谐社会的构建仰赖于全体社会群体的知识素养建设,其不但要求社会劳动群体拥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其在思想道德建设、精神审美建设等众多方面都应具备相应的水平。作为社会基层的普通群众,只有其整体精神水平建设得以提升,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因此,应当前社会构建的需求,教育体系做出了极富现代社会特色的应变调整,其中促成的新型教育模式之一,便是语文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与融合。其不但确保了社会构建需求中人们精神与思想的提升与稳定,同时也保证了社会构建中审美价值的正确体现与情感宣泄方式的正确选择,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确保了社会氛围的高雅与艺术。

(三)改革思路的需求完善

最后,确保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最佳手段便是教育改革思路的需求。众所周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行的基本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为我国培养出一系列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充实了我国急待发展的社会建设。然而,随着社会建设的逐步完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其弊端所在,越来越多的受教群体将考试视为自身学习的目标,弱化了教育传承文明的职能作用。因此,全新的教育模式,新颖的教育手法探究,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研究重点。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迎合教育改革思路需求的全新教育手法应运而生,其中语文教学的美术教育融合便是较有成效,且较为实际的做法。其侧重于语文教学教书育人,并融合美术教育培养情操的特色,实现一个课堂,两项培养,双管齐下,功效乘方的结果。

三、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最佳结合方式

(一)融文入艺,彰显艺术文学性

在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如能很好的渗透到美术教育之中,无论对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彰显,还是对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彰显,都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选取合适的融合点,促进两者科学融合可以有效实现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凸显。对此,教育者可以参考文献古籍,将古人的诗词歌赋与丹青画作结合教学,特别关注古作旁附诗文的作品解析,从作者附文推测并剖析作者心理,从而令受教者更好领悟原作者绘图时的心境感悟,确保其理解附文意蕴,并且对艺术作品的文学性有所认知。这样不但能有效彰显画作的文学性,同时也熏陶了受教者心灵,使其更深刻的领悟画作的文学性与意蕴,并被画作的艺术魅力折服。

(二)协文助艺,凸显艺术感染性

文学艺术之所以会深入人心,不但是其文笔曼妙的吸引力,同时也因其感染性较强,可以迎合观者心理,并对观者领悟力与感知力认知要求较低。相对的,艺术作品在感染力上也能达到同种效果,但其抽象的艺术表达及独特的宣泄特点,对鉴赏者专业知识与感悟力的要求相对较高。由此可见,艺术作品若想达到单独印象观赏者的程度,除非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达到,而这对学生受教群体而言,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面对抽象艺术教育时,教育者可以借由描绘该抽象作品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评论对该作品进行讲解,从而保证以文助艺,实现艺术的更深层次理解,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性。

(三)迎文生艺,尽显艺术表现性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借助语文教学手法,迎合文学作品,创造艺术作品,是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最佳融合的又一体现,而其巧妙的融合,将尽显艺术的表现性。当前,在美术教育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感受力,同时也推荐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其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推动学生感受表达的重要手段。而在美术教育中引用语文教学,可以依靠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性来转化为学生宣泄情感的艺术灵感。举例来说,对字体的艺术绘制,对诗词的画面演绎,对文章的意境渲染等手段,将最大程度的彰显美术教学的表现力,并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艺术表达。综上所述,借由当前社会形势、人们心理需求、素质教育建设为背景,语文教学和美术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就当下而言,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要结合语文教学特点与美术教育特点,从而保证在引用语文教学入美术教育中融合点接洽的科学与完整,通过融文入艺来彰显艺术文学性,并借由协文助艺来确保凸显艺术感染性,同时运用迎文生艺确保尽显艺术表现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应根据教育内容有效选择,从而确保其对受教群体的精神及审美引导,促进其塑造良好的心理性格,满足社会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学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浅谈语文教学与美术的整合[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3:146-147.

[2]谢金勇.善用形象思维教学,提升美术特长生语文学习效果[J].新课程(中),2015,02:130-131.

[3]胡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探索[J].新课程学习(上),2015,02:4-5.

[4]王瑛.在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培养美术特长生审美能力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5]王海燕.巧用美术孕育课堂美丽———中职语文《荷花淀》教学例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3,34:16.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艺术中专、语文教育、意义

当今,随着我国艺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艺术工作者地位不断升高,国家对提高艺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更高层次的艺术类人才越来越重视。促使我国艺术类专业学府如雨后春笋般激增,目前艺术类学生规模非常庞大。而语文作为艺术学校文化课教育学习中的基础性学科,是艺术学校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艺术学校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技能的好坏,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未来艺术骨干的文化层次与精神面貌,甚而关系到我国艺术事业能否更好的发展与建设等问题。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如下三大方面:

一、对学生目前的意义

当今艺术中专学校等同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高级中学,学生毕业后自愿参加高考,升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学习,或直接就业。而艺术生高考与普通高中生高考有所差异,艺术生需要参加两次考试,首先参加高等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课考试,专业课考试合格后,取得文化课考试资格,再与高中毕业生一同参加高考。如所考取文化课成绩符合考生所在省份的艺术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同时符合报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则可顺利升学深造。

而在近些年的艺术类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艺术考生因文化课成绩未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而遗憾落榜的例子屡见不鲜。许多专业优秀的考生,都因为文化课成绩的缘故而与大学挥之交臂,高等艺术类院校的一些教师也为此深感惋惜。但即使考生在艺术专业课加试中名列前茅,若文化课分数未达到艺术类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也会被广大高校拒之门外。不难发现,高校目前对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艺术中专学生来说,每天忙于专业课的训练,相对与普通中学学生来讲文化课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而语文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的精华,是我们的母语。艺校学生学习起来,要比学习数理化英语等课程容易很多,是艺术类考生在高考中抓分的关键。艺术中专语文教育的好坏,对艺术中专毕业生的升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艺术学校学生加强语文教育的学习,迫在眉睫。

二、对学生未来的意义

2007与2011年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异常困难,高学历者越来越多,不仅本科生遍地都是,甚至连硕士都变得不再抢手。艺术中专毕业生是通过系统专业训练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大多通过高考升入高等艺术院校,小部分进入专业性艺术团体、文化事业单位或业余艺术学校任教。单就教师这一职业而言,艺术中专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在社会中本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而在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在某种状态下,还不如“半路出家”的半专业教师占就业优势。因为教师这一职业要求特殊,教师的专业性不是衡量一个教师好坏的标准,教师更重要的是自身修养与文化内涵。而由于艺术中专毕业生语文素养与文化水平的严重不足,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学校对其望而却步,认可选择专业性较弱,但文化内涵相对丰富的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对于艺术中专毕业生来讲,升入大学也会有毕业的那一天,进入艺术团工作也会有退役的那一天,然而在当今这种优胜劣汰社会中,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单位对员工的岗位要求都非常全面。目前看来,只有具备语文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方有竞争能力。同时,作为艺术工作者,艺术中专毕业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研究艺术理论,从事文艺创作以及艺术教育等工作时,都需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这关系到他们的工作能力、未来的发展前途等大问题。

三、对国家、社会的意义

有学者明确指出,中等艺校“艺术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文化事业的未来发展。”首先,艺术人才的文化底蕴,关系到我国未来艺术骨干的精神面貌。其次,艺术人才的人文素养,影响着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在目前,虽然艺术类专业性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促使我国艺术类专业人才的整体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但就文化素养而言却不比老一辈艺术家。如今我国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建设,艺术事业不断与国际接轨。当今我国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面向国际、面向世界,去传播我国的民族艺术文化。而我国艺术事业建设的未来走向与发展,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年轻艺术工作者。艺术中专的学生们,是祖国未来在国际艺术舞台中能否得到更好地位与成就的希望,艺术院校也是为祖国艺术事业培养注入新鲜血液的摇篮。艺术中专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大可能成为未来我国艺术舞台上的佼佼者、领导者与艺术类教育事业的实施者,传播者。因此,艺术中专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技能的好坏,将会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艺术骨干的文化层次精神面貌,关系到我国艺术事业在能否在未来更好的发展与建设等问题。

总结

综上所述,不论是对广大艺术生的目前和长远发展来讲,还是对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而言,语文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从哪儿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全面展开对艺术中专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分析艺术学校语文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以认真调查总结原因为基础,根据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出一些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新型教育观点,为艺术学校的学生量身定做一项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艺术学校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得法的语文教育与学习,首先会使中等艺校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课程知识,使其在高考中提高成绩,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其次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长远发展;因而也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展开对中等艺校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深入全面地调查中等艺校语文教育现状,查找其中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中等艺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摸索出一套适合艺术生的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宗海、沈穷竹:《略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J].新课程(中学版).2009(7).第43页.

[2]郭璐璐:《艺术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5月.第1页.

[3]李春林、孙维增:《教育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美育――中等艺校语文教育改革探究》[J].党史文苑.2007(16).

[4]门革西:《中等艺校语文教学初探》[J].陕西省中等艺校.成功(教育).2012(6).

[5]李星婷:《教育部拟从2014年起提高艺术类招生文化课控制分数线》[OL].出国留学网.2013年2月.

[6]邹慎.浅谈中等艺校的语文课程教学[J].黄梅戏艺术.2008(3).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学;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57-01

美学作为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和指导着文艺的发展、文学批评的方向以及人们的文艺创作,影响和指导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美学教育。

一、美学的作用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学首先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这就决定着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及社会一员的人必将与现实产生种种关系,而人与现实的关系又以需要为前提、为根据。仰韶遗迹中的鹿纹彩陶盆、蛙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无论是盆本身还是盆上的各种纹饰,与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彩陶盆上形态各异的鱼、奔驰的狗、爬行的蜥蜴、拙钝的鸟和蛙以及人面含鱼的形象,既让人清晰的感觉到当时生活的生动、活泼、纯朴、天真,也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崇拜意味,这种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已然脱离了单纯的物质需求,而与人们的宗教艺术需要紧密结合。因而我们在追寻美的足迹的时候要认识到青铜艺术中的严重的命运气氛和神秘的狞厉风格,以及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中荡漾出的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认识我们与美关。物质需要是一种使用关系,体现的是利之美。精神需要又可以分为三种: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这三种需要分别对应着我们对真美善的需要。美学指导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导着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二、文艺发展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随着美学观在不同社会状况下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反映在文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之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会影响文艺的发展。文艺的研究对象既涉及文艺作品和其他文艺现象,这是有关文艺的一般问题和观点,也涉及有关文艺的问题和观点,这是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美学的研究范围决定着文艺与美学的密切关系,也决定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艺创作离不开美学观念。艺术以人的心理感受为中介,把掩盖在生活中的美之条件揭示出来和组织起来,这就给了这条件以美之生命。与其说艺术创造美,不如说艺术创造了美的条件。因为,如果艺术作品引起读者的美感,那么这美不是在艺术家的劳动过程中,而是在读者受到感动的时候产生出来的。

艺术成为审美关系就在于艺术就是专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是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还是饕餮狞厉的殷商青铜;无论是儒道互补的先秦理性精神,还是骚赋耀目的楚汉浪漫主义;它们在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的同时感染了当时代的人,也与我们今天的审美爱好相吻合,使我们产生着亲切之感。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本着审美的需求,去体悟文艺的博大精深和美妙深刻。紧扣文艺发展的脉搏,去感受血液涌动的美的律动。

三、美育的要求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是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跨越。美育的对象涵盖了我们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以艺术的形式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是我们美育的对象。山川风光,自然形胜是美的源泉。美育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四季自然的风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方方面面有着美。社会之美包含人物之美、人体之美、服饰之美、语言之美、行为之美、社会环境之美、斗争之美、劳动之美等。如果你有能感受美的眼睛和耳朵,那么,美就“客观地”在你的周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斗争美、劳动美、服饰美,都有倡导和弘扬。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让我们感受到老北京的胡同之没的特殊文化沧桑,这何尝不是一种环境之美?《诗经》有大量歌颂劳动之美的篇章,这何尝不是人们对劳动的歌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等课文之中语言的智慧和精彩,这何尝不是语言美的展现?

作为自然美、社会美集中体现的艺术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因素的主要内容。艺术美覆盖着我们精神生活的始终,艺术美凝聚着人的情感和观点,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反映在许多方面。我们的“审美情感”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些“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既在形式又不只是形式。就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艺术美包括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美,即文艺作品的内容美,也包括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美,即文艺作品的形式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将美育与语文有机结合,再现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让其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进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外语院校;艺术教育;创新模式

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素质教育,其中艺术教育应占据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体验的水平,深层次的目标在于通过陶冶情操、提高个体在情感与理想方面的和谐程度,提升他们的品格。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艺术教育可极大地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外语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本次调研拟以某外语类院校的艺术教育为蓝本,探究现存的问题,借鉴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优秀经验,探讨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调研对象及基本方法

本次关于外语类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调研选取的外语院校地处西南一隅,拥有两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八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调研采取问卷调研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其中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95份,调研对象均为该校外语专业学生,访谈调研的对象为学校涉及艺术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二、调研的基本内容

本次调研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调研对象接受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调研显示,31.5%的同学在自学或已经选修了该校的艺术类课程,10.5%的同学是学校艺术类团体的成员,40.9%的同学参加过该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校的艺术教育覆盖面较小。于此同时,"外语工具论"的观点普遍存在(78.5%),使得调研对象对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愿望十分强烈,调研显示87%的同学希望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调研的第二部分是外语专业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感知度。艺术教育是一种涉及艺术史、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评论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它集历史、艺术、哲学等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于一体。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关系到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等关系至为密切。调研显示,75%的同学了解艺术教育及其作用,认同艺术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意义:其中68%的同学认为艺术类教育有助于审美经验的提升;85%的同学认为艺术类教育有助于语言感知力和表达力等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59.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艺术类教育有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70.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艺术类教育有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

调研的第三部分是关于该校外语专业学生对该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感知度。在调研对象对该校艺术教育第一、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的评价中,43.7%的同学认为该校的艺术教育开展得好,56.4%的同学认为开展得不好。

具体而言,关于"第一课堂"艺术教育课程方面的调研显示,由于还未实行学分制改革,该校艺术教育的课程64门,主要形式为文学类,占80%,与其他如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课程并列选修课表,未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对学生选修艺术教育类课程无强制性的要求。由于学科因素的限制,该外语院校缺乏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授课,目前开设的艺术教育的课程主要依教师申请而定,现共67名教师授课,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讲师38人,助教3人。教育管理部门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未做相应规范,亦未设立行之有效的课程考评机制,针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管理与监督基本流于形式。问卷调研显示,61.3%的同学认为该校艺术教育课程种类少,39.4%的同学认为课时量少,43.6%的同学认为师资较弱,43.6%的同学认为缺乏硬件设施。

关于"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教育的调研显示,该外语院校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隶属于该校学工系统。2009-2010学年,在全市"唱传讲读"宣扬主旋律的背景下,由校团委组织排练、参与演出27场次,演出人员主要由校大学生艺术团成员组成。该校艺术团成员共1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近1%。调研显示, 65.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不具有面向全校学生的普及性。由各学院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由于主体多元,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有效的沟通、合作,导致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教育的主题相对分散、重复,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内容也比较单一,并未发挥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

三、调研的结论

该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第一课堂的艺术教育,二是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教育。调研显示,该校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开展形式主要为全校任选课,艺术教育课程由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和面向以艺术团学生为主的艺术实践类课程两部分组成,由教务处负责。该校的艺术实践教育主体多元,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及各院系团总支均有参与。艺术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艺术类晚会、讲座以及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

调研显示,该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存在管理主体多元、管理制度缺失、物质保障不足的问题,这导致了该校艺术教育难以发挥其优势的最大化。具体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艺术教育考评体系等多方面的缺失;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由于主体分散、主题分散、重复,并未发挥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由于缺乏比较专业的艺术教育引导和训练,学生从艺术实践中收获的信息、得到的锻炼相当有限,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内化为美育素质的修养。

美国艺术教育学家列维与史密斯合著的《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一书中,为艺术教育设定了以下四种目的:培养文明感、孕育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提供工具评估人们读、观、听的对象。这四种目的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良好教养的通才。

四、外语类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曾这样表述文学作品与人的语言感知力和表达力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觉得某种瘟疫侵袭了人类最为独特的机能,即使用词汇的机能。这种危害语言的时疫,表现为认识能力和相关性的丧失,表现为随意下笔,把全部表达方式推进入一种最平庸、最没有个性、最抽象的公式中去……文学,很可能只有文学,才能创造出医治这种语言疾病的抗体。"因此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创建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新模式,首先需提高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规范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与物质保障。第三要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建设、共同发展。最后要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实现艺术教育在外语院校发展的项目化、系统化、科学化,最终实现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

(一)提高认识,重视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实施

艺术教育之所以长期处于"点缀"与"摆设"的边缘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与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能够丰富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塑造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加强措施,保证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规范管理体制,确保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艺术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笔者认为,建立由校领导直属领导的校一级艺术教育中心,十分必要。这一机构将吸收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关于艺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建立适应外语院校实际情况,具备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将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艺术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的具体问题与学校有关部门积极磋商、密切协作,确保外语院校艺术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加强艺术教育实践环节

1、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该紧密贴合外语院校的实际,充分体现外语院校的特色。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的原则,参考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应开设包括音乐、戏剧、舞台、美术在内的几大门类,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面的课程。结合外语院校学分制改革,确定至少一门艺术教育课程纳入选修课必选学分范围,使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呈现广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特点。

2、师资方面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雄厚的师资队伍是艺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并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与在校学生的比例多在0.1%以下,清华大学艺术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为0.1%,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比例是0.43%。外语院校的教师多数具备外国文化的专业学习背景,可以充分利用此项优势,鼓励这些教师开设外国文化类艺术课程,鼓励热衷于艺术教育的教师参加培训,培养艺术教育的新生力量。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其他大学间进行艺术教育师资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可以营造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的气氛。

3、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环结,探索艺术教育途径的多渠道,以艺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高效衔接,使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互补,促进艺术教育的目标整体化。在全校范围内,应坚持多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确保主题与形式有统筹地多样性,创建展示外语院校特色的艺术实践基地,定期召开艺术节、外语晚会等主题活动,最大程度地扩大受众面,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教育的平台。

(四)以评促建,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和实施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保证。笔者认为,该评估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针对管理体制的监督。具体包括对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执行力的监督。二是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学、艺术实践效果的评估。具体包括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监督;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施、教材的评估;对艺术实践教育方面的评估可着重从实践活动的数量、质量以及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三是对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测评。学生是艺术教育的实施对象,是艺术教育效果的直接体验者。针对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评估可着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测评。具体可包括参与艺术教育的数量、掌握艺术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前后变化以及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方面前后变化的评估。

参考文献:

[1]贺志朴.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王小舒.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5]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杨德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王娟娟.美国艺术教育思想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

[7]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高教发展与评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4).

[8]吴立君.探析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学习方式与创新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 英语教学 文化语用

一、 英语教学中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艺术学正式成为与文学、理学、工学等并列的学科门类。艺术学正式从文学门类中分离,这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门类的艺术学已成为与自然科学学科互补共进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艺术学科发展成绩的肯定。艺术学门类的设置对我院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众所周知,高等艺术教育由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组成。当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以后,艺术院校现有的教育体系面临着自身特点的调整与修正。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艺术院校的专业性来的更强。但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素质的养成,仅靠专业教育是不够的。要学好一个专业还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修养。背景知识越宽厚越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专业教育既需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又需要通识教育弥补其不足,克服其片面性,才能培养出真正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

实施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途径有多方面,而作为大学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大学课程的改革与整合无疑对于实施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条便捷而有效的途径。通过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在大学课程中融人通识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才能使学生跳出课程的狭小范围,才能扩大视野,才能对课程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完成专业教育。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对于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艺术又与文化相联。特别是西方艺术和文化对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英语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而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文化内涵决定了它是一门非常适宜融入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之一。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非常广泛,通识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几乎都能体现。另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学生而且课时较多,开设时间较长,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是一件多快好省、事半功倍的举措。

二、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探索如何在英语日常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一般来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语言学家高德弗认为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他说,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我们倡导的通识教育的内容基本属于狭义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有利于通识教育的贯彻。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一种语言的历史,也就是该民族思维活动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英语教学中文化传统的讲解和文化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传授语言知识和产生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起来。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整个知识结构和人格修养的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可以使学生广泛地获得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传播。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但凝结了人类文化的全部成果,也把各个民族的文化心态、价值观、审美情趣及思维方式等以语言表达出来。正如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呸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或许多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它集团分开的集团。再则,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大学英语教学中,在不断加强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应向学生传播与语言知识有关的各种其它知识,特别是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在该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第三,在日常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要增强文化语用失误的敏感度。一般来说,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包括了许多方面和层次。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不仅会出现语言上的错误和问题,还会产生文化语用的失误。这有时会导致当地人误解说话者的意图,甚至他们会认为是故意冒犯或对他们的不尊重。这种失误所带来的危害有时远比用词错误或语法错误厉害。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更要重视交流的“恰当性”原则,尽量避免跨文化交流的语用失误。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贯彻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随着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风俗人情、艺术宗教等信息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各种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各种西方影视剧作的播出,这些手段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易于准确把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同时有利于接受各种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会更广泛、更深刻。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对于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本身是大有益处的,对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语言知识的培养和灌输,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文化及其它学科的渗透。许多学生甚至教师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会听、说、读、写,就是为了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把英语学习看得过于狭窄。这种观念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下,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降低,因为他们学的是“死”的语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倍受责难,也倍受压力。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显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就是一条有效的举措。把英语看作文化的载体,信息的载体,使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能获得语言知识之外,也能获得其它学科、其它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使学生从孤立的语言学习中走出来,使他们从大学英语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样,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能够调动起来,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当然,在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方法不只尽限于上述几种办法,各大艺术院校都可以按照各自学院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归根结底,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互为促进的。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在我国高校艺术院校的通识教育大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人文及科学精神素养,使他们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也会因此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书目:

1、Thomas , J.A, 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4/2; 91-112.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1983

2. Wallace, Michael J Study Skills in Englis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11篇

语文教学 舞蹈教育 节奏动态 审美教育

一定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审美性赋予艺术独有的特征,不但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寓教于乐,还可以增长见识,净化心灵。语文审美教育与艺术关系密切,不但表现为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经是艺术,艺术正在向语文审美教育进行渗透,如影视欣赏、曲艺表演、配乐朗诵、课本剧等。还表现为,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是艺术,它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气质。

一、在语文美中感受舞蹈美

通过人的形体动作展现出来的美,常体现在音乐、舞蹈、服饰、灯光等方面。舞蹈美,蕴涵在语言文字自身结构之中,并非硬性强加的东西,所体现的一种语文学科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是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人文素质教育即是层次多,要素多、阶段多的整体,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既是一种素质教育,又是在接受一种美育。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载体,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人际工具,语文学科深厚的人文价值,不仅在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在于学好其他学科,从事艺术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艺术等。

二、在语文教学美中体现舞蹈美

教学美的诞生是现代教学艺术所显示的最新审美走向,它也许不为人注意,但对广大的老师来说,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有时,在一堂语文课下课后,教师上课的成功,体现在他们依然兴致高昂、神清气爽,如果他们感受身乏无力,闷闷不乐,那么表明他这堂课是失败的课,因为语文教学美不像舞蹈美那样被人们感知,所以我们把其看成审美的对象,那教学美肯定包含了内容因素与形式因素,这是我们绝对不可忽视构成语文教学美的要素,与其他相比,语文教学美同样是教学活动美的一种特性与体现,语文教学美,表现如下几点:

1.教学美表现在内容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最高原理其依据心理学、美学、方法论等原理,针对特定的教学改编所成,回首古今,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几乎是选择所有名作家的名篇,所以这些课文自身就带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这是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分析美的内容,另外一部分内容,她经过了教育工作者的加工审美,“后天”得出的新生的审美。它不但可以赋予美的形式真实和良善,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学习研究,把知识序列重新编排整理、重新在教材上做出逻辑安排,最终可以创造出新的序列美和好的逻辑美。

2.教学美在过程上

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会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同样学生在学习时也会鲜明个性,教学往往有它独特的独创性和个性,是教学过程美的来源,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就成了师生互动、弘扬个性的舞台。其一,弥漫于教学过程中的气氛和教学的基本格调为独创性和个性,当贯穿在整个过程中的教学当中。其二,教与学在动态中形成的具体美因素的组合方式中展现出教学过程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形式与内容两者的关系,教学过程美的实质通过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出来,而教与学组合方式的和谐性是教学过程美的形式体现。

3.教师美在动态上

教师的动态美往往与教师的道德修养、思想感情、学问造诣有着密切关系,是教师仪态举止、文明素质、精神面貌的综合表现。在语文教育教学这个特定的审美系统中,在教师掌握教材精髓神韵的前提下,运用手势、姿态、表情等准确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地辅助教育内容的教学形式,使它富有审美的感染力与动态美,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的和谐统一,被看作为语文教师的动态美,它既有可观性和感性,又能将深奥化为浅易,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散思维,又有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便于在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审美境界告诉我们,视觉和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找出并领悟审美的某些内涵对象的深刻意蕴,近而产生一种精神放松,感受开心愉悦的审美效果。

4.教学美在节奏上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组织往往是富有美感,规律变化的教学节奏,教学的进程要有安排,教学过程的势态要有高潮起伏,教学语言的旋律要抑扬顿挫,教学方式的变化间隔要动静相生,信息传递的量度要疏密相间,教学组织的起呈转合要合协有序,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节奏的主要表现,是语文教学美得的基本内容。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它们在共同审美理想的统帅下契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美的整体形象。

三、舞蹈教学对语文教学中的反效果

在哲学中矛盾的观点表明,语文教学对舞蹈教学有效果、舞蹈教学也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反效果。舞校学生比普校学生多了一分对艺术对生活的体味和敏感,主要在于舞蹈教育不但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且还给予了学生多彩的生活,锻炼了他们坚韧的意志品质。有时,他们紧张的专业训练,训练外各门学科的压力也大,没有时间回想自己、品味感情,所以作业考试提供了他们较集中的时间与空间,可以让情感随意地流露,好文章经常用是正常的,而普校生在写作文时,有生活体验和感受是相对贫乏,短时间内难找到特殊的感受。是因为平时作文中就已将那份热情释放殆尽,舞蹈教育给予舞校学生独有的气质为真情的表露、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创造,那些丰富情感则让学舞学生的气质更吸引人。因为舞校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发现自我、感受自我表现自我。所以,他们喜爱语文、重视语文。所以,语文中的教学美在舞蹈教育别的价值体现正在于此。语文教材中的每篇名人文章都深刻蕴涵了丰富艺术情感,教师应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发现美。

以上所述,不难看出,舞蹈美不但让人愉悦,感染人,还可以使语文的美更加含蓄深邃吸引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舞蹈所带来的艺术魅力是不可估量的。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首先要感受美,美的传播过程在于一个舞蹈人表演的过程是将自己的感受通过形体、动作、神态、技巧等表现来传递给人们,让人们感受到美。语文教学美在舞蹈教育中的特别价值也体现在此,语文美与舞蹈美相辅相成。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光明灿烂的前景,我们不仅要学习语文,更要提高老师的语文教育水平,让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平时生活中的情感,更能传播美,感受美。

参考文献:

\[1\]周芳.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及优化教学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0).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12篇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基础

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例如数、理、化)是很不同的,它有自身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上看,宇宙人生,包罗万象,诗文词赋,万紫千红。从教学形式上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课堂内外,不拘一格。语文的内容与形式如此多彩,展示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应当是一片广阔的天空,也决定了它是一门艺术特质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是语文美育的一面大旗。在中外文学史、艺术史上,文学与艺术互相阐发现象是常见的,多种多样的。这些文学与艺术相互阐发下的共同的知识点、交叉处和结合部,都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教育渗透提供了有机切入点。

二、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艺术教育

1.语文教学与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有诗画同源之说。特别是题画诗的兴起,显然是派生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在讲解这些诗作时,展示被题诗的画,就大大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冕的《墨梅》等。课本的插图,加上书前彩页中的图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可以以图导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文图的衔接点让学生拓开思路,获取新知识。可以以文带图,引导学生由文字意境进入绘画图景,再回到文字中以加深理解。学生都有好几年的绘画训练积累,也可以沿文设图,让学生在课文教学前给课文配上插图,这样将绘画引入教学,进行美的训练,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预习。另外,网络的普及为教师找到吻合课文内容的写意画提供可能,这些画能直观地展示出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他们的审美体验。

中国许多美丽的绘画典故都是启发想象的精典。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等。联想和想象是学语文的重要能力。所以也可以借想象成图。高明的作者在描写事物时,常常会借助色彩来传达内心的感受。譬如《药》的结尾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的是一连串的冷色调:两顶“花白的头发”、“几朵青白的零星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即使有一点暖色,也被淹没在冷色之中:“一个破旧的朱漆圆蓝,外挂一串钱锭”……显然,要充分理解作者借这阴冷的色调达到烘托悲剧氛围的创作意图,就必须引导学生去感受色彩的审美意味,把它当作一幅画去欣赏。

2.语文教学与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是以声音和音乐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朗诵、演讲等。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审美愉悦,一种心灵共鸣,是教学过程渗透声乐艺术所能达到的良好效果。

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如以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配合《荷塘月色》的重点段落,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乐曲配合《聊斋志异》的有关课文,以贝多芬的《命运》导入《我与地坛》,用歌曲《长城长》导入《内蒙访古》……学生走进教室就自然进入学习情境,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他们惊喜、陶醉、激动、亢奋。

汉语言文字既是表义文字,又是表音文字。教材精选的诗词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然;散文词汇丰富,修辞巧妙,句法灵活;古文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这些课文给人以语言的音乐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朗读,读出字句的音乐节奏,读出文段的情感色调。出色的朗读能诱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从中因声见形,凭声见情,走入作品之境。所以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并把它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新课标也要求教师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音乐和朗读还可以结合起来。配乐朗诵,易于诱发联想和想象,创造特殊的情感氛围,形成美的意境。有些古诗被谱成相应的曲调,可以以唱带读,以唱促读,强调自身显示出来的感情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

利用课文中有限的几篇演讲词,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结合单元知识中关于演讲稿与演讲技巧的知识短文,指导学生进行演讲训练,又是一种声乐艺术渗透。

3.语文教学与戏剧艺术

语文教材中有中国古代戏曲和现当代戏剧的传统篇目,如《窦娥冤》、《雷雨》等,又新增加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等西方传统戏剧作品和《等待戈多》等西方现代戏剧作品。教材的编审者将戏剧单元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传统的语文课把中国戏曲的独特个性,中西戏剧的不同观念,西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等都淹没在诸如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等分析中,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戏剧艺术的宝贵启蒙,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初步知晓戏剧奥妙并对此产生兴趣的未来观众和演员,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富有价值且饶有兴趣的课题。

如可从不同的戏剧手段入手,最后归结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各自不同的美学原则。西方人对戏剧理解为对现实的摹仿,追求对生活的再现,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求真;中国人对戏剧理解为对现实的模拟,追求对生活的表现,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求美。悲剧《窦娥冤》的喜剧性结局就是一个证明。

教材中的戏剧节选,本身就是剧本。还有,教材中的小说大多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这些都可让学生表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戏剧演出的实践,既能感受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美的丰富内涵,又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

4.语文教学与影视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

在课文教学中适当渗透影视艺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解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节选篇目时,可结合观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相关片段。在学习《蜀道难》时,可让学生作摄影师,看看哪里用长镜头,哪里用特写,能更好表现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体会用文字展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还可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当前电影进行影评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艺术的敏感性,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感受了生活,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

汉字是通过不同的笔画组合相区别的,横直竖平、准确点画是写好汉字的基本要求。从审美角度讲,每个汉字就是由笔画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成的一幅完美的图画。在汉字书写教学课中,要对学生在字体结构的整体摆布、间架构建等方面提出明确规范的要求,并介绍各个书法流派的艺术特色。在涉及古今汉字演变的情况时,还可以渗透一点古文化教育,把书法艺术与弘扬中华民族古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另外,教师漂亮的粉笔字,批改作业时的硬笔字,也能充分展现汉字线条造型,结构的规范,引起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审美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作家笔下的中外建筑,介绍中外建筑的艺术名作,使学生受到建筑美的熏陶。如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精细描绘,如《诗经》中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歌吟。在说明文《故宫博物院》中,可突出设计者的帝王权力思想,在《苏州园林》中可突出设计者的处处入画的自然之趣。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随着电化教学的普及和推广,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网络等,在教学中进行艺术渗透。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扩大容量,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可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随时可以感受美的形象,接受到艺术的熏陶。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于漪;语文教育观;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7-0022-02[作者简介]叶徐婷(1992―),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11级在读本科生。

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教授历史转行投入教授语文,成为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她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语文教坛上的一颗新星,更是21世纪语文教坛上不朽的明星!就正如她自己所述:“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1]从教近60年,于漪对语文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教育是她的生命,学生是她的全部。在教坛上她被公认为“教书育人”的代名词,而她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在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于漪的教学理念和语文教育思想。于漪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包括语文的性质观、语文的教学观,以及语文学习的兴趣说等,都启发着当代语文教师去培养和要求自己。

从她的语文教育理念中,笔者认识到,正如语文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样,语文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有对应的三个维度(专业性与人文性、教育性与德育性、情感性与艺术性)。

一、语文的性质观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和人文性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于漪在探索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人文说”。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她明确提出,语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对于今天的语文学科定位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2]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正式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

正是这样的性质观,亦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性质。语文教师应该是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的教育应是语言知识的教育,更应是思想素质的教育。专业性决定了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语文教师,他必须有扎实的文字、文学、文化功底。人文性决定了死读书的人亦不能成为语文教师。真正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具有独特和开放的思维,应该具有从单纯的知识中抽离出来的能力,应能带给学生更多人文性的思考。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学生要增强和提高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养。所以,作为在校师范生的我们,在培养学生之前,自身必须做到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仅要积累和建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自我人文素养。除了所学的中文专业的系统的学科知识及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之外,作为语文学科的师范生,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一种语文情怀和素养。

二、语文的教学观与语文教师的教育性和德育性

于漪的语文教学观是“教文育人”,即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观。于漪“教文育人”的观点就是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教文育人”的大目标又是建立在“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之上,建立在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之上,建立在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之上的。

这样的教学观决定了教学过程绝对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记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于漪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曾经提到过:“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1]这样的教学观更决定了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是教育性和德育性相结合的。即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道德素养,懂得从文本出发,教会学生为人处事,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上的升华。所以,当下作为学生的我们既要学知识更要学习做人。知识指导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更告诉我们如何在道德层面上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当我们走向教师岗位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如何教书育人,如何去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教育的全面化。

三、语文教学的兴趣说与语文教师的情感性和艺术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于漪强调的兴趣观是一种“情趣观”,强调情感在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因素。而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引导,更是教师用情感去美化文本、感化学生的一个过程,只有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了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才能有所获,才能产生兴趣。

这便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4]把情感融入语文教学中,才能让语文绽放美丽;把艺术融入语文教学,才能让语文彰显魅力。有了情感性,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精华所在;有了艺术性,才能有效地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从何而来?艺术又从何而来?于漪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5]所以,我们只有自己真正解读了文本,咀嚼其内在意味,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出情感性与艺术。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施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是中国人的母语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全面而最根本的影响。语文课程改革有几大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目的在于充分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实现语文教育改革的立体化、全面化。伴随着教育改革,未来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是一个值得每一位师范生思考的问题。

于漪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给予我们思考和启示的是语文教师培养目标应有这样三个维度:专业性与人文性、德育性与灵活性、情感性与艺术性。这也正对应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教学的性质和最终目的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性质和素养。所以,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从语文教育改革的精神出发,从语文教学目标出发,才能知道我们该如何发展和培养自己。

参考文献:

[1]张滢,于漪:育无止境爱满天下[N].中国教育报,2010-10-15(3).

[2]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J].语文学习,199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吕叔湘.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J].课程・教材・教法,1988(3).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 语文课程 创新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40-02

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技能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与人文素质缺失矛盾的日益凸显,素质教育的核心——“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正在被越来越来多的教育界的有志之士所思考。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的人。职业教育要有远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如何使职业院校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语文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语文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关于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在理论研究上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但教学实践中,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学校轻视语文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职业院校中,语文课程学时少、学分低、规模小、学科的系统性比较差,并常处于随时可能被“挤占”的尴尬境地。这种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的轻视。其结果就是职业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无论是规模、质量和效果,都远没有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毋庸讳言,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下面以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的独特作用

要进一步认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它是以往中学语文教学的自然延续;另一方面,它可以在学生正式就业前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必要铺垫。对此,一个新认识是: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要同时把年轻的“职业后备军”应有的人文素质培养一并考虑进去。从一般意义上的普适性转向特定专业而聚焦认知,会使我们避免那些宽泛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宏观建构”。如果能比较具体地为艺术类高职生的现在和将来着想,就会认识到:语文同他们的联系、对他们的作用,非常紧密和显著。这并非夸张,只要看看许多艺术家所述说的切身感受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早期接受艺术教育时,大都得到来自于课内外语文的良好熏陶。在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面,在揉入艺术韵味的生活内容里,都或显或隐地有“语文”。遗憾的是,在偏执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技能训练的思想影响下,语文课程也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地位,变得没有生气和活力。我们应该用新的理念积极推进新一轮改革,使高职语文课程复归于人文素质培育的本位。

三、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和重视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许多实践证明,毕业生仅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参加工作以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会产生困难和障碍,同时,这种困难和障碍又会影响到个体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挥。所以,学一点语文课程对高职毕业生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艺术类的职业院校,更应该给语文课程以应有的学科地位。

经验证明,当高职毕业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后,他可以解决即时就业的问题,但要有更大的发展,还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时,其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非专业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三方面,应该有机结合,协调进行。正因为如此,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语文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四、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时,当然不会忽视对其所需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把学生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与其所学习艺术类专业,尤其是今后步入职场时有可能就职的岗位需求要对接,一项一项的夯实基础,使学生逐渐确立起对相关能力的自我培育意识,切实进入学习状态。

只有透彻明了这些基本点,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自觉意识,继而使语文教学有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发挥更实在的育人效应。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基本描述如下:

1.读、写、听、说的能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要会“从艺”就可以了,用不着在读写听说和交际方面多费功夫。其实不然。会“从艺”,确实是搞艺术的人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但艺术爱好者乃至艺术家不能仅仅满足于会“从艺”,还应该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会交际,概言之:具有“吐纳”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读和听是对语言文字的吸纳,写和说是对语言文字的吐露。读和写凭借着书籍文本,言语交际活动伴随着说说听听,这些均可理解为书面和口语信息的“吐纳”活动。

爱艺学艺者,应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这就需要广泛涉猎艺术类书刊,包括一些重要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著作。此外,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心得需要总结、概括和表达,同行之间需要沟通、交流,表演经验需要交流,创作状态需要分析评价,这些都离不开书面和口语的表达。我国古代文学和艺术批评理论的重要范畴,都是用极简练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我们若能深刻解读,可以将其演绎的十分精彩,并能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为艺术创造的底蕴。

2.处理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

艺术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一个有着良好语文修养的艺术工作者,在对艺术品进行审美的时候,一定不会忽略语言文字的表意作用。

身处现代信息社会,形形的信息纷至沓来,相互混杂,都在吸引甚至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无论是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还是上网搜索资讯,都要求我们学会处理各类信息,有目的、有选择地加以整理,以便从“海量”的语言文字中,获取有助于启发艺术表演和构思的素材资源,或使之成为扩大视野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

3.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的美育作用是以“美文”为载体对学习者发挥感染力的。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古今汉语和各类语体应该具有良好的语感,尤其是昆曲表演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能感应语言文字的美和精彩语句的魅力表现。这是一种读到好词好句、悟道美妙意味时涌现出“瞬间感受”的能力。通过默读口诵,欣赏和体验汉语本身的魅力以及体现在篇章中的文采,能让学生产生美感。教师要引导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细读文本,深层次去体会:所谓文采不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它与作者的情思理趣相谐相生。它鲜活、灵动、有声有色,表情达意动人心弦;它是精彩的,有神韵的,读诵即能给人带来直觉冲击力。它是作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独特流露。经常带着学生去赏读,将会增加学生审美感知的“观察点”和“感应点”,有助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五、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探讨

正确使用汉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是当代高职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担负的任务。传统的语文类课程教学观念是否应该突破?应该怎样突破?突破以后如何定位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操作?这都是我们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结构体系中,语文这门传统课程应在内容和形式都应有所创新。

1.结合高职教育的需要,应增加人文类课外活动

建议在开设《高职语文》、《应用写作》、《中外文学作品选读》等语文类课程的同时,还应增设人文类课外活动。如人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辩论演讲等。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可以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对接,又加强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

2.高职开设的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

高职的语文教学,要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语文类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服务,从而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该按照专业和岗位需要,确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

3.教学内容方面,建议采用“大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将文、史、哲、政等知识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教材,跳出原有的“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的旧模式,力求实现雅俗共赏,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说和写)和语文应用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通过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人。力避传统的“老三段”教法,代之以启发、引导和联想,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理论与实用相结合。

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

建议有关部门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落实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力求在体制、政策、方法上使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关系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3-02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又决定了我们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审美教育,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美育与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不是附加的,而是顺理成章的;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是勉强的,而是自然的。

由于艺术是集中体现美的领域,因此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美感与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就所涉及到的文学作品而言是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艺术形态,语文教学就教师教学过程的活动而言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与美育一脉相承。而将美育与语文教学联结在一起的媒介是文学作品。既然语文教学与文学作品有关,就必然涉及到多种美育因素,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和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同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不可脱离美育。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其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新塑造主观世界。总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又无不受着美育任务的制约。不难想象,离开对美的感受能力,字、词、句、章的知识就失去了表达情感的作用,人物形象、意境画面也就成了概念化的空壳。不具备对美的鉴赏能力,又怎么能领悟语言的优劣、手法的高下、形象的丰瘠、情趣的雅俗?进而言之,缺乏创造美的能力,又怎能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体验、感受?因而,脱离了美育的语文教学,没有美感的语文教学注定是蹩脚的、低能的。另一方面,美育促进了语文教学。将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就会使语文课堂更生动、更丰满,从而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改变纯知识的机械训练,革除僵化的教学程式。一旦充分运用美育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点,自然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其求知欲望,以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又必将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使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新的统一。所以,了美育的语文教学、抹煞了美育作用的语文教学无疑是干瘪的、枯燥的。

综上所述,美育与语文教学形影不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需要美,更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课应注重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崇高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创设美的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45分钟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一种乐趣,使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语文课创设美的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心理沟通艺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

(二)挖掘美的内容

教师的讲课要充满艺术魅力,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充分体会文章的美感,咬文嚼字,从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去寻求教学的乐趣和情趣,然后进行巧妙地设计。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领悟形象、意境中所蕴含的种种美感。这一切不是靠说理、灌输、逻辑思维去实现的,而是通过感染、熏陶、形象诱导来完成的。学生由此打开了美的心灵的橱窗,去采撷美的智慧花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艺术情趣和思想感情。这正是语文美育的力量所在。挖掘美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情感核心,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作家的人格情怀,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比如:教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一文,学习课文前,先介绍李公朴的生平,再次交待他和闻一多的深厚友谊,在此基础上再有感情的讲叙,李公仆因揭露反对派的卑劣径行而惨遭杀害的情况,描叙闻一多先生伏在李公朴尸体旁悲痛欲绝的情景,这样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闻一多的悲愤,并产生憎恨反动派的感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扣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2.吟咏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有利于我们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边看边读,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会贯通,步步深入,乐趣丛生。通过吟咏诵读达到的审美境界。声情并茂地朗诵,充分展现艺术地境界,使学生直觉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