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也是大面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但目前开设系统化的、全面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较少。一些高校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但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

本研究选取了自我概念问卷(SCT)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以咸阳市两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所高校为实验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授课内容涵盖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生活能力、与婚恋、人生与创造、职业准备、自我成长等方面;另一所高校作为对照组,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研究结果表明,有无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两组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在自我概念指标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讲授心理健康课之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成绩。并且在参与调查的625名学生中有89.9%的学生认为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很有必要。

又有研究发现,通过公共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名额有限,教学课时数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面窄且不深入,系统讲授知识难;大班授课、教学形式很难灵活;学生不重视,稳定教学秩序难等。因此,高校只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建议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涉及到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师资队伍等均提出了要求。

(一)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谈到:“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要达到“让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两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主导性。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改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消极心态。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依次为: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压力管理、恋爱与性等。这与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基本吻合。因此,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紧密围绕这几个方面。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课程,讲求知行统一,认知和技能并重。遵循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从教学形式上,应变传统的单向讲授为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变传统讲授为主向学生体验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既要采取常规课堂教学,为学生讲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形式,比如团体训练、情绪宣泄、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案例讨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也有研究表明,“体验活动”和“案例教学”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形式,分别占38.7%和27.2%;行为训练也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授课形式,比例为24.5%;课堂讲授虽然只占到9.6%的比例,但在心理健康课程中不应该忽视“课堂讲授”的重要作用,它是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基础。

(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考试和考查两种。几乎所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高校针对本门课程均采用了考查的考核方式。此次调查中作为实验组的高校也是采用了考查的方式,具体是课堂表现(占30%)和团训心得体会(占70%)。

本研究认为,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灵活进行,即学校将这门课程设定为考查课,但就如何考查不做具体要求,由任课教师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应结合所带班级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考核,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相对应。比如可以让学生书写或者口述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方案,针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就心理健康电影、团训活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撰写心得体会等等。考核还应侧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占70%;期末考核占30%。

(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有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资质按照从高到低分别为: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高水平的授课技能、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学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1)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教师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享,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分享真实案例需注意保密学生真实信息。(2)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者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专业性课程,任课教师需具备相应心理学知识才能做有效讲解。目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德育工作教师、辅导员兼任,他们未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对于课程的意义不能完全理解,降低了课程的有效性。(3)具有较高的授课技能。这项要求不仅仅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但凡作为教师,都要有采用适当授课形式表达课程内容的能力,因为授课技巧的合理运用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2篇

一、活动内容

今年活动内容均围绕倡导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健康、合理用药、养生保健等健康生活方式,结合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艾滋病、职业病、食品安全等健康教育,同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讲师团成员均为我县各医疗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具体名单及联系方式见附件1。

二、活动时间

2015年4月——11月

三、活动安排

2015年在全县151个社区(行政村)开设健康教育课,具体安排见附件2,使全县社区(行政村)健康教育课覆盖率达到100%。

四、组织形式

各镇(街道)爱卫办要结合本辖区居民健康教育需求,会同当地社区学校和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本辖区健康教育课的组织安排,从授课内容目录中选取讲课内容。各社区(行政村)开设健康教育学校,根据要求积极组织辖区居民到健康教育学校集中听课。

五、工作要求

1.各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开展百场健康教育课进社区活动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是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各镇(街道)要做好相关组织联络工作,根据具体情况和居民的需求有计划地安排辖区内的社区(行政村)开设好健康教育课。要采取多种形式提前向广大居民公布讲座的内容、地点和时间,动员居民踊跃参加。根据全年授课安排表,每次开课前提前一周与授课老师进行对接,原则上镇(街道)爱卫办或卫生院要派专人到现场做好组织工作,并填写《县百场健康教育课进社区活动授课登记表》(见附件3),授课人和社区(村)领导要确认签字。每次授课结束后,下发并回收5份县“百场健康教育课进社区”活动授课评估表(见附件4),与《登记表》一起交到县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联系人:,联系电话:。授课所需的多媒体器材原则上由镇(街道)负责提供。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46-0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天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实数的健康教育内容。”其目的是让学校重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根据南方多雨的情况一直采用在室内分散授课的方式,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只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过程就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一、丰实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效果

健康教育知识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也必须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教学内容,如果课前不做充分的准备也很难了解的非常全面。为了能教好学生,就需要体育教师学习、丰富与完善新的健康教育知识,形成并建构扎实的健康教育知识体系。教师学习的途径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当今这样的网络时代,许多健康教育知识都能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得,这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试想如果教师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就走进课堂,对教学内容自己都搞不清楚,只是照本宣科地对照课本念一遍,其效果可想而知,且按照书本内容讲授与运用口头语言讲授效果也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充分准备,并熟记于心。备课时要明确应该传授哪些健康教育知识、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等,对于要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要形成知识点,且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如在教授《运动中的安全》[1]一课时,教师从以下知识点去备课、上课:自我监督-准备活动-运动中如何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整理活动-在不同的季节从事锻炼-安全使用场地和器材。根据这六个知识点去准备与讲授,教师只要稍作梳理与扩充完全能脱稿上课,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还可以列举事例或以故事的方式来呈现,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效果也更好。

二、转变授课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还需要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实施,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常常采用讲座、课堂讲解与提问或自主学习的传授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使用忽略了健康教育知识本身的价值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成了“一言堂”或“自习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其实,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常用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课堂讲解与提问,还有参与式讨论与辩论、小型课题的实验研究、案例教学、健康咨询、讲座、参观以及其他各种集体性活动等,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如在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课时就模仿了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词典》节目,并对节目形式进行适当改造,让学生形成智囊团对问题进行回答,以加分的形式让小组闯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为本组建言献策,每个小组也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课堂氛围热烈、高涨。总之,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能过于单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并深入到生活与学习中,为学生的健康生活与学习服务。

三、扩充教学内容,满足正当需要

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较为丰富多样,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身体健康方面,列入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的膳食等内容;心理健康方面,列入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防治、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等内容;社会适应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能够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与义务,并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但这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笔者曾做过一些调查,要求学生列出需要增加哪些健康教育知识,有的学生提出再增加些与体育锻炼方面有关的注意常识,有学生提出增加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专题,如医学常识、卫生知识、运动安全等,还有学生提出增加些与学习方面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等。总之,尽管体育课本围绕健康列出不同年级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但这些内容完全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调查研究与满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再增加些健康教育知识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总结教学经验,完善实施过程

要真正上出高效的健康教育课,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思考与总结,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影响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的瓶颈。如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发现不少学生并不重视健康教育的学习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讲边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教师发现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全部停下来,并规定上课时不允许做作业,应专心听讲,可以将认为重要的知识记在体育课本教学内容的空白处。在以后的课中,每上完一次课都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解决?等等。笔者的教学方式也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上几节课以后就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有的在偷看课外书,有的在下面窃窃私语,总结发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连几节课都采用了讲授的形式,这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致使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于是,笔者转变教学方式围绕课堂的主题采用讨论的形式与学生互动,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遇到问题及时总结、及时处理,才能上出高效的健康教育课。

五、抓实课程评价,实现评价多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从重视程度、理念转变到授课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也不难发现仍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学习评价就是一个方面。有很多老师图省事、怕费时间,学习后无评价,对于学生掌握情况也不管不问,导致健康教育知识传授走过场,这也是导致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之一。健康教育知识传授不仅要注重过程实施与管理,也应注重结果评价,结果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评价方面建议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观察、访谈和分析对照等方式了解活动的进程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向如期进行,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结果评价方面采取的考核方式要能客观反映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意识的树立、健康行为的养成等各个方面,这种多元评价能基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

六、结合教学实践,实现全面渗透

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传授大多利用雨天在室内进行,这种做法其优势在于能根据某一主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利于学生全面、深入的学习。但从实效性的角度来看,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与平时的实践课结合起来会更加有效,这就需要实践课的相关性与健康教育知识内容联系紧密,如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融入其中,并能指导实践,其效果要比单纯的理论学习好的多。某教师在耐久跑教学中将《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课的“脉率的测定方法”运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跑前让学生测量安静时的脉率,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让学生测量最高脉率,在跑后测量一分钟内的心率,这样让学生计算出自己适宜的运动脉率和心脏恢复率,同时在测量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按照教师的要求“愉快的”完成了耐久跑的教学任务,而且学会了如何测量运动脉率,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运动脉率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以指导今后更加科学的体育锻炼。这种“边学习,边实践”的做法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效果要好的多。因此,在健康教育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本学期所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是否能与实践课内容进行整合,让健康教育知识指导实践或让学生去检验理论知识的可行性,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分课堂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类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也日趋重要。与高职院校的技术类和知识类课程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知识的体验和领悟。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高职学生的内心中,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重心。为此,我们在高职院校的两个班级中开展了教学改革,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飞跃式发展,与之伴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职业类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的趋势。当前高职类课堂缺课率较高,学生听课效率下降,很多学生都是在玩电脑和手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职类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相对于课堂中老师传授的知识具有时代性和丰富性的优势,且获取知识的渠道方便、快捷和灵活[1]。此外,大学课堂一般上课时间都很长,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于课程讲授中。上述不利现状同样限制了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类课程存在三方面的可能误区:

(1)将其当作专业课程,忽略了该课程注重体验和领悟的本质特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通过教师教,学生听这种知识的单向灌输来实现课堂教学,课堂由教师全程操纵,学生缺少自主参与的机会[2]。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运用于现实情境中的社会性智力。

(2)将其作为一门游戏性质的课程,过于强调了该课程的趣味性,忽略了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教学工作的精髓。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也积极,但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传授。

(3)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讨论式教学(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被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但是对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讨论式教学模式至少存在着两方面不足。首先,要达到课堂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的良好氛围,授课对象必须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例如,在讨论前学生需要大量的预习才能达到讨论课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状,因此这类教学模式在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其次,为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深入讨论互动,此模式适合在小班中进行。但是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多学校都是大课,老师其实是无法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导致讨论课往往流于表面,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发言的学生占用了大量的讨论时间,而不参与的学生在自始至终都不愿意参与。此外,考虑到中国文化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特点,讨论课程的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未必适合我国高职类学生的现实情况。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过程

现代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以提高教学成效[3]。基于这一理念,复旦大学心理系的张学新教授(2014)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成为两份,一份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另一份时间交给学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张教授采取讲授和讨论间隔一周的策略来满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教师讲授之后整理知识,从而在下次课堂中能进行充分的讨论。从教学过程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离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不仅结合了传统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又克服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讲授(Presentation)过程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知识的精髓,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而讨论(Discussion)过程又类似于启发式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在讲授和讨论两个过程之间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通过阅读教材、课程作业、文献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使得学生有能力、带着问题来参与下一次的课堂讨论,避免了已有讨论式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泛泛而谈的不足。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更具条理和结构化。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已有56所高校近百门课程参与到该项高校课程改革实验中,涉及心理学、外语、哲学、政治学、光学等学科门类。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和上海理工大学公共英语――口语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验表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些具体实践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多应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并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但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则尚处发端。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还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该课程本身的特性,本次教改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3高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笔者所在单位为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为考查课,周课时2节,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教学周共14周。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过程,我们从2014年9月开始进行了两轮教学改革,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于该课程中,探讨该教学模式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并对教学模式加以优化以适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

3.1改革思路

本次课程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考评制度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由“教师中心”模式变革为“教师―学生”共同中心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师中心模式,即教师负责讲授所有内容,包括内容引入、组织、课件制作、解释、总结,上课时老师一讲到底。本次教改将选题讲授包括新课内容导入和知识拓展联结这个授课环节交给学生,由学生负责某一个主题的讲授,包括讲课内容的整理和组织、教学课件的制作等工作,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高职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领悟,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由此我们运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心理游戏作为新的教学方式。

心理情景剧是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新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境,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5]。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某一主题的心理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摄像、视频剪辑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课题教学中呈现,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演练,提高学生的心理体验感。此外,我们开展团队心理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感悟,学生通过在团队游戏中体会到自己如何与他人、群体开展高质量的人际互动。

第三,优化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如何合理、科学地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予以量化评分,历来是该课程的难点[6]。以一张考卷作为依据固然不尽合理,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平时成绩给分模式又难以消除教师的主观性。“对分课堂”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评体系。我们的考评制度为:学生总评=6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以强调心理健康课程重视参与和体验的特点,而60%平时成绩=10%考勤+20%选题讲授+20%心理情景剧+10%团体游戏参与度。平时成绩以章节为轮次给分,选题讲授和心理情景剧则以团队为单位给分,主要考虑学生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游戏中的参与度、主动性、投入度等方面,采用3级计分(例如,0=不参与,1=参与度较低,2=参与度较高),团队成员得分相同,以促进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我们相信与传统考评体系相比,“对分课堂”模式的考评体系更为全面和合理。

3.2实施过程

我们于2014学年两个学期进行了两轮课改实验,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为课程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6组学生讲授选题,分别为心理健康导论、大学新生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情绪与压力管理(见下表)。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学生接受讲授任务后,教师提供必要的相关材料或书籍,以方便学生组织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要求将内容以PPT形式呈现并进行介绍,时间为10分钟左右,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师授课前后安排展示。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培训课程助理。由学生自由组织团队,教师根据授课人数规定组团人数,并且每组以认真负责的学生带队。在选题讲授、心理情景剧拍摄和团体游戏环节中皆以团队形式参与。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担任课程助理。

最后,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团队心理游戏,并寻找合适的活动场地,团体游戏例如“心有千千结”、“小松鼠搬家”、“车轮滚滚”等。

第二阶段为课堂实践阶段。在该阶段,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如下:第1周,教师讲授《心理健康导论》课程内容以及完成分组。依据上述6个选题,将每个班级分为6组,抽签决定讲授选题,布置选题任务(10分钟)、心理情景剧拍摄任务(10~15分钟),学生有1周的准备时间。因此,对学生而言需要完成2个任务,为给每个任务充分的准备时间,因此采取错开的方式,选题讲授从第1小组开始,情景剧作品从第6小组开始。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以每次课90分钟计,第2周每班第1小组选题讲授(预计10~15分钟),接下来教师以学生授课内容为导入进行授课(预计75~80分钟);第3周以学生活动为主,两个班的第6小组呈现心理情景剧作品与感想分享,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预计60分钟),接下来开展团体游戏(预计30分钟);第4周第2小组学生讲授后教师授课,第4周第5小组心理情景剧作品呈现讨论和团体游戏,以此类推。

4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4.1教改成效分析

我们开展的两个学期的两轮教改项目的目的在于,充分引进、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验证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其可能的局限性。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改革,我们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对教学成效进行了调研。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首先,对学习效果是否满意。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的学生为80.1%,较为满意的学生为10.2%,而认为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为6.5%,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3.2%。其次,对所学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充分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82.5%,认为自己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11.3%,而4.8%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1.4%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差或者很差。最后,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他们对“对分课堂”的满意度如何。调查发现,对此非常满意的学生为85.2%,较为满意的学生为8.0%,而满意程度一般的学生为4.1%,评价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2.7%。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认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在课堂气氛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生在“对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为活跃。大多数学生都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讨论中,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都非常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为顺畅。在选题讲授过程中,因为事先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乐于且有自信到讲台上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点。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方面,根据期末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表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自我调控、自我认知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团队活动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4.2经验与不足

本次课堂改革的探索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课堂,并能在知识传授、活动分享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获得知识和心理成长。但是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长期处于传统课堂模式,对于新的模式容易表现出退缩、怯场的行为。例如,学生在讲台做知识的讲解或在团体活动中有些人会羞于展现自我才能;由于大多数活动的参与或任务的完成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的,活动准备和组织过程中容易出现个人责任分散或行为散漫。此外,因为课堂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课前是否准备充分给教学带来不确定因素。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勇于表现自我,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之外,还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例如自学材料、如何拍摄和制作心理情景剧的方法和技巧等。特别需要重视对第一组进行选题讲解和制作心理剧作品的督促和指导,确保能按时和高质量完成任务,以带动后期课堂的顺利开展。

在课程改革的摸索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在室外团体活动中,大班(2~3合班)人数众多,虽然有助理从旁协助,教师仍难以关注到全部学生,难免顾此失彼。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参与到课堂导入和知识拓展环节的讲解,如何在学生自行组织的内容与教师授课内容之间进行自然的过渡,教师在学生活动之后如何进行适当的准确的点评,教师在丰富的教学环节、学生的高度参与下能否有效管理课堂,对于大多数年轻教师非常具有挑战性,也是课堂改革能切实带来课堂效率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3):1-6.

[2]郭鑫.课堂对话教学――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8):50-53.

[3]黄良波.交互式课堂教学的运用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0(3):154-155.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课程研究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内地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内容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将沿用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径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是专业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认可的途径。本研究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分析来确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体现出政策支持的强大力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学后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没有。近两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结合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对课程发展情况整理如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设为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立之初的只针对新生年级学生开放,发展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按照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相关规定,全部课程含有7次课,共计20个学时,修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目标成就未来、情绪、人格、爱情7个话题,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授课主题。第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辅。第四,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管理与运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总结如下:一是课程理念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应淡化专业和文理科的区分,突出课程的发展性与指导性作用。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有的教师则以内心体验和行为认知为重点,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该门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三是教学随意性较大。由于课程内容设计只定了主题,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主题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实践环节。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及目标,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主动性、普及性、预防性等特点,将此列为公共必选课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力度,切实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积极正面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传授心理学先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固定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研究,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规范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深入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结合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网络;理论讲授、活动体验课、心理咨询和网络教学课相结合等,从加强学科建设的层面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学校和学院多个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学校、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负责,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言语能力方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壮大队伍成员,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另一方面加强已有队伍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和成立心理咨询坊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拓展教学领地,创新课程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和投入力度。

(三)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难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及课程说明,能够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成果。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点突出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每次授课的详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等内容。同时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总结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利弊,心理专家、授课教师、学生及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多方参与,通过实践活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切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 雍克勤,焦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材,2011(29).

[2] 岳中方.从“柔性要求”到“刚性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心理教育,2011(12).

[3] 张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研究[J].心理扫描,2011(2).

[4] 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04).

[5] 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Z].教思政厅,[2011]1号.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6篇

1.课程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构成呈现出了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的特点,专业构成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学为主。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虽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加入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但是相对于教学任务来说仍然不够。专职师资不足,学校往往就会让邻近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的教学,虽然邻近学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课程教学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完全流于生活经验的介绍,这就很难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导致完整的课程目标很难达到。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来设计和操作的,它以体验为主要形式,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主要是通过体验来获得感悟。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授课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授课内容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动体验的机会很少,因此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很有限。另外,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选课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因此上课的参与度不高,出现看课外书、做作业等与教学无关现象。

3.课程单一,不成体系

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教材虽然不统一,但是包含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包括生涯发展、自我意识、人格塑造、情绪管理等十余项内容。包含的内容虽多,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本教材,并且集中在大一第一个学期讲授,后续的大学生活很少再有系统的学习,因此,应尽快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4.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数偏少,而且授课时间相对集中,大多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授课。一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多不超过32学时,绝大部分高校都是18个学时。事实上,仅这一学期的课程满足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也远远达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当然,我们也知道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长远发展的过程,而且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可塑性非常强,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5.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不成体系,往往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甚至没有过程评价。具体说来,目前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环节都比较简单。就评价方法来说,多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或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忽视其他评价主体对课程的评价,比如说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同行之间的评价等等;就评价环节来说,往往只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其他的环节则缺少评价,诸如授课目标、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环节。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措施

1.努力提高教学人员素质

目前,由于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授课的实际需要,因此,高校往往会从临近学科中选取一部分教师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就导致了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教学人员的素质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将这支队伍的教师培养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通过进修、交流、老带新、集体备课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培训。

2.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只采用单一的理论讲授方式,很难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因此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一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讲授内容融入其中,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二是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通过采用课件,微课、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增强课堂视觉效果,增强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采取互动教学手段,培育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领悟,使知识内化为心理素质,转化为自觉行为。四是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内知识指导课外实践,以课外实践积累间接经验,切实增强教学效果。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

3.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只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程,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理论讲授较多,实践培训较少,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延伸课程(诸如爱情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专题讲座(诸如适应专题、生涯规划专题、学习专题等等)以及相关的活动课程(诸如素质拓展训练、团体辅导)为补充的课程体系。作为课程体系,它是开放的,可以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这样就既能满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需要,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4.安排合理的授课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授课内容,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选课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103-02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着力于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性批判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技能等方面内容。国内高校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分割细,学生普遍感觉知识结构单一[1]。2002年开始,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尽管国内高校也开始倡导通识教育,但所开设的课程在数量、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与美国高校有较大的区别。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通识课程设置存在“杂、散、乱”的倾向[2]。通识教育除了知识本身的内容外,如何传递这些知识给学生即传递知识的方式、手段和过程,如教师的引导而非灌输、讨论而非唯教师的话为标准等,在国内的教学中往往也被忽略。

1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等日益突出。中国矿业大学开设的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探讨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环境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因素、微量元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将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有机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既关心环境,又注重健康,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2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偏理论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要面向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按照环境类专业课进行讲授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的定义,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污染特性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大气污染形成机理,水污染过程,物理污染,生态破坏,土地复垦,土壤修复,致病机理等,内容过于理论化。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而言,枯燥而又理论的知识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3]。而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不能只是理论。笔者通过多年开设该通识教育课程的随堂调查发现,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总体来说环境意识较强,会经常关注和思考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希望通过该课程获得一些专业知识。但课程结束的随堂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却没有达到当初选修该课程的初衷。

授课方式太传统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没有提问、析辩、讨论、参与等互动的机会,加上课程只是考察性质,没有专业必修课那么重要,课程安排也都是晚上或周末的时间,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同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改进传统授课方式,增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通识教育功效,是一个很普遍的难题[4]。

选课随意、考核过松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教务处选课系统在每个学期初对每个学院只开放半天,几百名学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抢课”,每门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人数也有限制,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随机、盲目而完全不能凭着兴趣选择可以上的选修的课程。也有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校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通过向往届的学生打听课程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来决定选修课程[3]。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通识教育课程通常都是考察性质,考核方式主要是课堂出勤率和开卷小论文。选修课中容纳二三百人的课堂并不罕见,教师每堂课只能抽点,就存在严重的逃课和代答现象;而小论文很多都可以直接从网络上查找到相关内容,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混得学分。这些都给学生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压力小、学分容易获得这样不良的印象。

3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并重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针对开设通识教育主要目的是不断丰富、拓展和外延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拓宽学生择业适应面,增强其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在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培养其今后适应岗位转换的能力,在讲授环境与健康时应将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关注的环境问题相结合。

如全国大范围出现的雾霾天气,教师可以先讲解雾霾的概念、雾霾的来源、雾霾形成的机理、雾霾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雾霾防治技术等,然后介绍中国社会从何时开始关注雾霾、起初美国大使馆的PM2.5的公布、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常出现的伦敦烟雾事件以及洛杉玑光化学烟雾事件、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的历程以及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措施,再结合我国雾霾污染严重这一现象,让学生讨论并发表防治的建议和措施。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自己家乡的能源结构状况、汽车数量、主要工业行业、大气污染状况、对防治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的想法建议。这样就能将大气污染授课内容完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种教学方式并用 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广泛采用提问、析辨、讨论、撰写调研报告、学生汇报、视频资料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地受到阅读、理解、批判等训练,不仅是传授课程知识点,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科研究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

如讲授室内空气与健康部分内容时,可以先通过视频资料介绍目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引起的疾病类型、目前室内空气污染与疾病的相关统计数据等,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教师再讲授室内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理化特性,每种污染物可能导致的疾病,如何监测室内空气污染、主要监测指标、相关的标准等;再给定一个房屋装修的案例,让学生分组在课堂讨论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或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等。课后让学生分组调研学校教室、宿舍、办公室、家属楼的装修状况,完成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理论讲授、学生讨论、课后调研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选课,完善考核 针对学生在选课时的盲目性、功利性等现象,学校应向学生充分地介绍每门课程详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授课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以满足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的选课要求[5]。同时,学校应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督促教师认真授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应严格要求课堂教学秩序,严控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等状况,采用出勤率、课堂积极性、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真正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达到教学目标。

4 结束语

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受到学生的极大关注和欢迎,也是当代大学生环境与健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与实际并重的授课内容、多种授课方式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秩序等方面的教学探索,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激励学习积极性,达到通识教育课程拓展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学习能力等目标。

参考文献

[1]雷忻,苑彩霞.综合性大学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初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61-63.

[2]张攸,樊红波,张宏柏.环境类公选课教学初探:以“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08(18):32-33.

[3]高秀蓉.大学选修课现状之思考[J].教育论坛,2008,5(31):88.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课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09-0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要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了3.4亿,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到2020年时,抑郁症很有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有过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90%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个普遍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所作为。

2.已有心理健康课程作用甚微。2016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全国381名大学生,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86.35%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不大。

3.健康心理是大学生求学就业的必备条件。青年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人力资源,其拥有健康心理是关键。现代心理学和成功学的研究逐渐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人一生的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指导,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求学就业提供健康心理保障。

4.国家政策要求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具有指导作用。各地区各高校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心理测评结果,设定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有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1.开课形式选修课多于必修课。绝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多为选修课形式,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普遍性程度较低,对于非专业学生的开放广度不够。

2.课程内容及模式不适合高校学生。大部分心理健康课程目标是培养专业型人才,以传授传统的学科知识为内容,没有把发展完美人格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3.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师资队伍不稳定,以辅导员为主,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等形式。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专职性不够。

4.授课模式以传统型课堂讲授为主,课堂学生容量较大,教师主体性多与学生主体性,多以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点,对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大。

三、构建“疗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的设想

所谓“疗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即:在全体高校学生中开设的,通过集中授课和实践课程、实验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的,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心理问题而进行的知识传授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必修课程,以达到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良好效果。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课程性质必须是必修课,在所有学生中开展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握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但有助于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更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2.课程开展的时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四个学年。一年级开设课程,以把握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以便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三年级把握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四年级有针对性对考研和就业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四个学年课程要有效衔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健康需要。

3.课程目标设置要围绕心理健康知识、自我心理探索技能以及自我调解三者统一进行设置。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达到通过案例判断心理异常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探索的技能,包括自我认知的技能、情绪管理技能及人际交往技能等;最终目标则是帮助学生自我调节,明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4.授课形式应采用集中串讲、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形式。集中传授学生理论知识,配合实践与心理测验,让学生全面感知自我心理动态,收集学生心理信息并针对每个学生心理课程做出计划。

5.课程内容以心理学理论为支撑,以实际学习和生活经验作为案例及分析内容。让学生多接触心理学研究成果,以积极人生观的树立、积极社会组织的构建、幸福感的形成等正面向上的内容为主,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6.评价体系要改变原有的一纸试卷为主的考试方法。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测评;一部分是自我心理健康程度,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测评,针对每个学生的测评结果,教师要有反馈教学,即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7.师资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导,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素质,必须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从事者,必须取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资格,热爱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用自己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学校要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课程要给每个学生建设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归档进行分析,把握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心理状态及变化,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高校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黄月胜,曹资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2006(3):121-123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9篇

1、建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2、责任到室、到人,分工明确

3、狠抓健康知识教育

确保每周三晨会上健康教育课,开课率为100%,做到有课本、有教师、有计划、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等第。这是传授健康知识的基础阵地,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教育,做到在欢快的、激进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理解并掌握知识,从而建立健康的理念。

另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健康知识讲座,选择一些常用的、有难度的卫生知识,进一步强化传授,或根据季节性的变化,有目的地进行季节病的预防宣传,如流感、腮腺炎、肠炎等。

4、加强健康教育课管理

①教材和教具:教材做到1体现“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八项内容,2教育内容(文字、插图)无概念错误,3课文深度和文字质量符合教学规律(3项)。配备好教具,包括挂图、模型、幻灯片及其它类型的健康教育用具。

②教学计划:每个年级都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并做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计划一致。

③教案:包括课时、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小结等8项主要内容;教案书写力求做到无概念错误、整洁、简练等3项主要内容。

④师资培训:保证授课教师平均每人每学年接受120小时以上的培训。培训的形式有:培训班、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教学活动、观摩课等。

⑤授课质量:要求授课教师做到概念清楚、启发式教学、语言生动、理论联系实际、板书工整等5项。

⑥开展健康教育公开课教学,共有5位老师上了公开课。并进行了公开课的评课活动。

5、硬件实施到位:采光照明与黑板、课桌椅、饮水与洗漱设施、厕所设施、教学用房与宿舍等均对照评价标准进行添置、改善。

6、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

知识教育是基础,让学生建立健康的卫生行为是关键,平时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时常督促学生行使卫生的行为,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早晚刷牙、饭口漱口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卫生行为以及一些健康行为实际操作项目如:身高的测量、体重的测量、脉搏的测量、体温的测量、做眼保健操的正确姿势、正确的读写坐姿、剪指甲等,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强化,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及技能。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10篇

在“互联网+”新时代,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现有国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网络渗透式教学,即以互联网信息化的各种应用软件为依托,集知识、体验和活动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微信授课、蓝墨云班课、映客直播等。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渗透式教学

0引言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断更新、教育形式不断变化、教育评价日益多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进入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互联网+”心理健康课程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把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2016年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我国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现阶段,我国高职学生属于“90后”,心理特点表现为既想要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又不能发现并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他们生活成长比较顺利而耐挫折抗压能力弱;他们涉猎广泛的信息却缺乏真正的信仰;他们早熟与叛逆并存,人际关系网络化;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矛盾心理突出等。为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常常会出现身心无所适从的状态,假如任由这种身心不适应状态积累,势必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有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教学方式:首先,各高职院校大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基本上是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讲授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其中包括案例讲解、课堂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答疑。在课堂上,心理教师以案例导入教学主题,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讨论后学生回答案例中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再结合案例总结学生的观点并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其次,在其他学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选修专题及心理讲座,除了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外,还有微课等教学方式;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这种教学方式是心理教师提前在课下录好主题明确的心理课视频,课程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内容简洁精练,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学生看完视频后,对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进行练习,然后提出疑点,教师再在课堂上答疑解惑,进行具体讲解。再次,心理教学课堂延伸方面,包含有角色互扮及心理剧教学方式。角色互扮亦称角色互换,是指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当学生,学生当教师。在上课前,教师先布置心理主题,然后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在课下进行准备教案、课件等,上课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最后由心理教师进行总结。心理剧是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在指导者的引领、支持和帮助之下,使个体重新经历情绪冲突的体验。在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矛盾等过程中,让个体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尝试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2]。大学生心理剧教学方式是通过心理教师课前布置情景主题,学生自选,然后分小组进行提前排练,课上进行剧情表演,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表演者及其他同学对照自身问题加以领悟、矫治,从而使学生学到更多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及处理方法。

3网络渗透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90后”的高职学生,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学习兴趣方面他们对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不喜欢刻板教条式的内容,他们富于感性而不善于理性思考;在学习动机方面,他们对适合自己知识经验背景范围内的心理知识有学习动力,而不去关注自身经验范围内心理知识[3];在学习方法方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90后”学生更喜欢网络动画、网络视频等丰富画面的教学内容,对内容枯燥、黑板板书、简单PPT形式教学内容学习效率较低;在学习习惯方面,高职学生往往容易注意力不集中,50分钟一堂课注意力一般只能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此,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然要求教育者既要拥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又要具备很强的信息意识和协作能力,掌握网络技术,熟知相应的网络文化,跟上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潮流[4]。那么,提出网络渗透式教学方式是适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网络渗透式教学是集知识、体验和活动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其包括微信授课、蓝墨云班课、映客等。这些网络授课可以结合传统的课堂讲授,微课,角色互扮,心理剧等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更好地服务于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微信授课。电脑微信平台是教师通过把所做的PPT课件以及相关视频资料通过文件传送按钮输送给学生终端,然后通过语音授课的方式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形象生动快速地呈现授课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近距离地接触心理学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需要借助WIFI无线网络或者是流量。它可以和传统的课堂讲授结合起来,课堂讲授完心理学理论知识,课下进行微信授课来丰富教学内容。其次,蓝墨云班课。各高职院校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或者其他学期开设有不同种类的心理学选修课程或专题,比如:《电影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5]。这些选修课或者心理专题就可以通过在大教室或者是报告厅进行云平台授课。蓝墨云班课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在这个教学平台,心理教师和上课的学生以各自的身份进行注册,然后进入云班课中,进行上课。教师通过手机可以发送上课时间调整通知、组织学生签到、开展问卷调查和答疑讨论等项目,还能将学习要求、考试安排、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源即时传递到学生手机上,让手机变成强有力的学习工具。蓝墨云班课在课堂上以及课后都可以进行,其优点是能直观监控课堂教学成果,实时更新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浸入心理学知识学习的氛围中。再次,映客直播,不论是电脑终端还是手机终端,都可以下载映客APP。心理教师注册后,把映客号发给学生,学生通过下载APP,查找映客号进入虚拟教室进行学习[6]。其不同于前两者教学方式的是,前两者在平台上是看不到教师本人的教学姿态的,后者是很形象地看到教师的教学姿态。通过视频授课以及线上答疑来配合传统教学,通过创设动人的文字、舒缓的音乐、美丽的画面等,营造心理体验氛围。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渗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来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需要。

作者:杨瑞棠 单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艳.微课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J].信息化教育技术,2016(3).

[2]高涛.心理剧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蓝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2015(5).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11篇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疾病关系的科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互结合,交叉渗透的一门学科,是许多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许多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如心理学基础理论、心身疾病、心理应激、心理障碍及不良行为、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等。因此,在医学院校利用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培养心身健康的医学人才为核心,实现专业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方便可行、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云南某医学院2008-2010级学习医学心理学课程的212名同学为被试,其中男生91名,女生121名。

1.2 方法

测量工具及内容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查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信任量表(ITS)共25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被试得分越高则人际信任感越强。SAS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计分法,被试得分越高,焦虑水平越高。SDS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被试得分越高,抑郁情绪越明显。

干预内容及形式。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核心,在教学情境中实现并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本研究利用《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平台,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根据前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其原因为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恋爱问题,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存在困惑和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专业课程学习渗透相关知识的讲解,如在讲认知疗法时会讲如何调整认知,重新看待失恋、挂科等问题。在讲到行为疗法时会讲解人际沟通的技巧,情绪宣泄的方法及专业学习的方法等。此外,增设“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和熟悉《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同时,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调适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除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法外,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讨论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影片鉴赏法等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心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咨询等,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测试之前对主试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干预效果评价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在开学授课前对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前测)。第二步:对前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追踪其原因。第三步:根据前期调查结果,结合授课内容设计方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如进行学习心理教育、恋爱心理辅导,情绪管理训练、人际沟通指导、耐挫力训练等,使学生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深入的个别心理咨询。第四步:课程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后测)。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对各量表前后测结果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授课前后医学生焦虑状况比较

被试在焦虑量表上的得分显示,经过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授课前(t=4.31,P<0.05),说明通过干预,学生的焦虑水平有所下降,对未来更有把握和信心。

2.2 授课前后医学生抑郁状况比较

被试在抑郁量表上的得分显示经过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授课前(t=5.88,P<0.05),说明通过干预,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所缓解,不良情绪得以矫正。

2.3 授课前后医学生人际信任感比较

被试在人际信任量表上的得分显示,经过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人际信任感显著高于授课前(t=5.22,P<0.05)。说明通过干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感、怀疑感有所下降,对他人的信任增强,在人际交往中更有自信。

3.讨论

焦虑是对未发生事件可能造成威胁的担忧,主观上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担心、甚至痛苦等紊乱情绪,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医学生的焦虑表现为考试焦虑、学习焦虑、恋爱焦虑、就业焦虑、生活焦虑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医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降低,说明该教学模式能缓解并改善学生的焦虑情绪和不确定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抑郁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前途悲观失望,可伴有失眠及身体不适感。自我评价低,常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严重抑郁者倍感悲观绝望,甚至有自杀观念及行为。抑郁使医学生身心受到影响,生活质量降低,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医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降低,说明该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消极情绪有所改善,心态更加积极向上。

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互动对象的言语或承诺的可信度具有一种概括化的期望4。表现为一方能否大致预测另一方的特定行为及其对方是否可依靠、可信赖。

研究表明,人际信任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较高水平的人际信任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建立长久稳固的人际关系,从而使青少年更好地发展。因此,国外心理学家在制定心理健康标准时一致认为,人际关系是评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12篇

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环节:比如设定教学目标,将授课的知识点即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重点解答,若学生无法正确会到,老师则通过引导将设置好的问题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本书的权威和绝对性,教学效果通过预设环节来完成,是一种强调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关键,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按授课计划完成认识性的教学任务,是心里健康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倾向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单一的语言讲述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束缚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这种灌输是授课方式。有学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就是营造一个师与生、以及多种教学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推进的,并且是在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选择过程中推进的,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2.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

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应用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13篇

本文作者:孙卫卫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体育部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之内容创新

第一,要建构起一个合理的课程框架,并且能够让体育课程的内容得以创新。这一方面主要就是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创新中,学科的发展可能性。因为任何学科,都应该是一个既是稳定,又是带有一定开放特征的教学课程框架。高校的课程框架主要是对整个教育科目当中,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相关的不同形态的课程进行科学的建构。那么当前我们既然要以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作为我们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涵,我们就需要在体育教育的课程框架上面进行创新。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相对内容的选择范围比较小,对于学生的体育知识面的拓展上推动力不足,而当前要从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就要注重对体育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的运动体育技能的传授,尤其要扭转过去重视体育技能的培养,忽视对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的这种失衡的课程结构。同时,要加大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比重,在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里面,增加更多有意义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体制特点和兴趣等,对体育课程选修部分进行我的选择,这样能够通过提高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组合多元性,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并且对于科目自身的发展来说,有助于体育科目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第二,要注重健康理念的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二者相结合。当前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主要就是针对健康和终身体育作为教学的目标和中心。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任务性比较重,却反对于学生健康理念的构建,这样是不符合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精神的。笔者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体育课程所带来的结果,更要注重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的培养技能,尤其是对学生的健康理念以及维护身体健康能力的培养。因此,首先我们要注意对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选用过程,要注重对健康理念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要依据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一些有助于这些青年建立健康身心的一些教学内容,要根据健康的三维观,对学生的学习体育内容进行划分。要把高校的体育课程划分为五个学习范畴,分别是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从这五个范畴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拓展。不同的目标范畴当中,都要相应地构建起体系。不能让高校体育课程成为一种竞技的技术培养的课程,而应该是能够在注重体育竞技技能培养的同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第三,要加入更多有未来特征的体育教学内容。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上面缺乏革新,往往还保留着很多过去的时代里面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这些都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的未来方向。所以学校不能够仅仅是根据书本教学,还要根据当前的体育发展趋向的,对于一些体育界的新内容要及时地进入课程当中。在这方面,高等院校的体育理论课程,要比体育实践课程更具备前瞻性。要更好地针对当前的国际间体育发展的状况,对于一些新的体育知识和体育发展的观点等,要及时地带到高等院校的体育理论课堂之上。尤其是当前对于终身体育的探讨,以及对于如何更好地对身心进行体育的养护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新的领域,而且也对于学生来说有更多的探索意义,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探讨热情。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之方法创新

第一,我们要注重共性和个性的教学协调。我们的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必然要考虑到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性,但是也要注意到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的挖掘。因为学生在体育上面可能具备某一些不为人知的特质,这些可能是以比较不起眼的个性呈现的,这些都需要教学时候,更注重个性的激发。体育教学不要只是侧重于技能方式的传授,还要注重对探究精神的培养,教学的过程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固定解决方式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抒发,这些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维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要注重对学生的健身方法的传授。因为当前当前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都是针对竞技体育进行传授的,所以学生对于健身方式的认识也都是竞技体育方式的认识,比如打篮球或者其它的竞技类型。所以当前在一方面对体育竞技技能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健身技能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也能够具备健康养护的能力,所以教师在传授相关的健身方案时,要考虑到将来的场地局限,让学生掌握更多便捷的健身方法。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其实是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尽管我们在理论上的设想很广阔,但是也需要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共同实践与努力。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学;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落实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教育计划注重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的培养增强大学生抗压抗挫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2]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改善大学

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青少年逐渐向成年人过渡和转变的阶段也是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素质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的阶段是一个发生较大转变的阶段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必定会面临很多人生发展问题会有很多困惑、迷茫和矛盾同时也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这需要大学生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力来应对然而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大学生抑郁、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屡见不鲜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休学、退学、自杀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大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性要求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心理

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3]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再次强调: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必修课或必选课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但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一)教学理念有待创新

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较少联系实际其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以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为主传统的教学理念由于教学吸引力较差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差等问题这阻碍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大多数的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缺乏发展性目标的导入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即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对大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教材授课教师教授的内容也根据授课教师不同的研究重点而有所不同对于学生较为关心的人生目标迷茫、人际关系调节、恋爱问题等涉及不够深入同时调查也显示心理学课程授课内容偏理论性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大多以教师为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知识讲授法此外案例分析法、观看多媒体影像也是教师运用得较多的教学方式然而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却成了“低头族”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非单纯的知识讲授在对多所高校开展的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教师上课可以多一些案例多一些互动要使心理学课堂活跃起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要有所改进

(四)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除了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外大部分的授课教师来自一线辅导员虽然有些授课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相关证书具备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但是并没有专业、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一些一线辅导员自身较为年轻人生经历和阅历较浅自身可能也正面临着人生目标选择、家庭婚姻、职场人际关系处理种种不知如何选择和面对的问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也就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人生目标、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解答也进一步影响到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的基础曾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人才竞争是智商和情商的双重竞争可见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是同等重要的高校要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大学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但是也要看到大学生心理学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区别以及和一般德育课程的区别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不能仅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习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和技能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不能是以教师为本位的说教课而应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为主、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师生互动体验课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要侧重可操作性内容的教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引导学生学会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促进其成长成才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不能只以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程度作为评判还应注重其在课堂中的体验、课后的感悟和技能的提升

(二)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发展变化教学内容如何才能进一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学知识依次是人际交往、情绪、自我意识、压力、恋爱与性等而这些也确实是大学生在大学这一人生特殊阶段面临最多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多围绕学生关注的心理学知识做好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案例选取、教学环节设置、参考及课外书目推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特点案例的时代性、现实意义、地域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教学实效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体验式的教学能突破课堂环境的限制其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授课方式更加灵活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较多采用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式主要有情景体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模拟训练、心理测验等大学生心理学是一门体验性、实验性、互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的需求灵活地将多种授课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活力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开展素质拓展、沙盘推演活动将学生进行分组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分享活动结合现实案例讲解分析心理调适技巧等采取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打破“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上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激发个人潜能也将会被激发对于学习也将会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而这些体验和感悟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人成长

(四)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教学实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抓手[4]一门课程要能深受学生喜爱除了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需求外教师本身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教师能否做好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设计能否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否做好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控制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活力和吸引力因此要提高教学吸引力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第一要采取集体备课制度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完成备课、教学以及课后咨询等方面的工作第二要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一方面可以设立教师培训资金不定期选派教师参加高水平的教学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举办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通过示范作用指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第三可以开展教学监督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第四还可以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分享活动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以研学助教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是关系到课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着重思考的一个工作重点高校要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教学吸引力切实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EB/OL].(2011-02-23).moe.edu.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2/t20110223_115721.htm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3] 章成斌.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J].医学与社会2005(2).

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第15篇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本地10所普通高中的学生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文件检索查询等方法,结合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统计处理调查数据,以研究本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实施现状。

二、结果与分析

1. 教师对模块教学的认识较高,但选项教学执行程度较差

在受调查的30位老师中,85%参加了校级以上的新课程培训并对模块教学有一定了解。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模块教学有较独到深入的见解。但一是由于教学器材、场地等原因致使模块教学难以推行;二是由于高中注重升学质量,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度不够高;三是领导对体育与健康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这三点原因造成选项教学举步维艰,而选项教学是模块教学的前提,没有选项教学就不可能有模块教学。调查的10所高中皆按照新课标开设了田径项目、健康教育等教学模块,时长为18个学时,但实际教学施行过程中,依照课程设置上满18个学时的学校只有1所。究其原因:一是文化课安排课时数多,侵占了体育课的时间,尤其是高三的体育课几乎被文化课占用或者放羊式安排学生自习;二是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度不够。

2. 学校对模块的设置和选择不甚合理

在参与调查的实施选项教学的10所学校中,模块设置数量最多为8个,最少仅为2个,平均设置模块数为4个,从而导致学生的选择范围小,学生兴趣度不高,参与性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校规模和经费有限,体育设施场地不足,体育器械购买经费欠缺;二是因为师资水平不高,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只对跑步、篮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研究比较深入,对健美操、射击、武术等学生兴趣比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研究较少;三是因为传统项目对健康保健的优点和作用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田径、健康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此外,通过和100名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学生对新兴的体育项目抱有较大的兴趣和热情,比如滑板运动、花样自行车等,但由于专业教师较少,学生在校求学无门。

3. 模块组合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模式设置不合理

经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发现:在组合教学上,85%的教师一是选择难度较小的田径运动,如跑步、跳远等;二是对健美操等缺少游戏性和教学难度较高的教学项目安排较少;三是对竞技球类的理论、技巧、战术讲解太少。此外,在四种授课模式的安排中,其选择情况为:全校选项排课模式(占0%)、年级选项排课模式(47.2%)、年级大班选项排课模式(占33.1%)、班内选项排课制模式(占19.7%),可见,年级大班选项排课或年级选项排课的授课模式采纳程度较高。同时,在四种授课模式的排课效果调查中:有 48.9%和31%的学生认同年级大班或年级选项排课,有 19.8%的学生认同班内排课,仅0.3%的学生认同学校排课。

4.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有待加强

通过对3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体育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整体上不均衡,特别是教学创新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此外,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合理,学生得不到激励和纠正指导。

三、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块教学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调查现状,笔者认为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块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为学生践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除了优化学校体育器械之外,提升模块教学的有效措施还需要努力做到:一是要明确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施行“模块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愿、自觉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二是要做到开展丰富多彩、符合学生爱好的体育课程,真正体现出模块教学调动学生兴趣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实施者;三是体育授课教师应以身作则,完善自身体育素养;四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大胆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五是根据季节、气候的发展变化,结合学生的兴趣,科学、合理地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六是提高体育授课教师备课的意识,增强其科研能力,多组织开展集体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促进授课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