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

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前,学术期刊稿件中存在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内稿对外稿的排挤。这种排挤对稿件流向、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使稿件的淘汰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二是学术期刊必须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三是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要转变观念,正确定位。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所谓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来稿,如职称论文、研究生毕业或学年论文、科研任务指标性论文等等。毋庸讳言,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应付之作,缺乏新见,甚至陈旧过时、模仿抄袭。这些稿件对正常来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一,影响审稿。审稿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质次,审稿量却多于正常来稿,造成了审稿资源的浪费。其二,影响采用。两篇水平相当的稿件,如果只能选用其一,在知情的情况下,编辑部大多会选择功利性稿件,显然,这对正常来稿有失公平。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方向的流动。从正向说,优秀稿件、专业研究的稿件流向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为了文章能被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载,研究者总是将其最好的稿件投向这些期刊。与此相对应的,从负向上说,就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加上学报内稿的优先权,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部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3.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影响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

只有进入市场竞争,用质量说话,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恶性循环的“挤出效应”。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市场化条件的确还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出版单位应当对市场进行预测与分析,明确期刊定位、作者群、读者群;尽快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订阅市场。[1]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我们期待着学术期刊中的挤出效应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2篇

1.1立意明确

学术期刊封面的设计应该立意明确,要本着与期刊内容、性质相吻合的原则,以吸引读者长期阅读为目的,符合期刊设计的整体性、艺术性、实用性、经济性的要求,并将美学理念适当地融入到设计中来,最终推动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学术期刊不同于文艺类、娱乐类的期刊,它是集知识性、理论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因此要保持简洁、严肃、理性的设计理念,侧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内文的专业权威性,能够反映出深层次的知识内涵。

1.2风格统一

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按照一定的周期,依据卷、期等进行排序,其封面设计需要有相对的阶段稳定性,总体风格应该基本定型,与出刊宗旨保持一致,不作变化,但可以不断地加以强化。这样有助于期刊在读者群中树立品牌形象,不仅能够在形式上吸引并打动读者,又能够在内涵上经得起推敲。当然,封面设计风格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可根据刊物发展的个性需要,在不影响主题的情况下也可以作相应的调整。而调整的周期至少为一年,也就是说在同一卷的期刊中封面设计的版式是没有大的变化的,或只作少量的如期刊封面底案颜色、固定位置的图形与文字的变化等。在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或刊物定位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改变封面的设计风格,若刊物以完全陌生的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刊物的发行。而在更名或改版时,可在保持学术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对封面设计作相应调整。纵观某一期刊自办刊起的每期封面,都应在统一中求创新,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1.3色彩运用得当

色彩是期刊封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封面映入人眼帘的第一观感。对于色彩的设计应能够体现出学术期刊内容的性质与特点,这样有利于加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首先,要定下整个封面的主色调,学术期刊承载的内容多为科学严谨的专业文章,因此其封面色彩的运用不易过于花俏,具体设计可按照期刊的类型特性来选择色彩,为封面定下主要的颜色基调,如医学、法律、哲学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白色、灰色等作为主色调;航天航空、海洋、水利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蓝色作为主色调;农林业、环境科学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绿色作为主色调;电子通讯、工程、化工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考虑色彩较鲜明的暖色系作为主色调。另外,主色调的选取也可由编辑主创人员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来进行设定,将设计者的主观意愿和创作情感融入到设计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次,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因为题材所限,封面设计的发挥空间不大,如果只有单色调的底案,而无其他色彩或创意图形相辅,则会显得沉闷、单调。因此,利用对不同色彩的规划,可以使画面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如采用对比色搭配法、同色系搭配法、渐变排列法、间隔排列法等,都能够取得好的设计效果。

1.4布局合理

学术期刊封面上的文字与图案的设计要与底案的主色调相协调。而且,无论是采用写实或写意的表现手法,还是运用具体或抽象的艺术手段,其目的都应是在视觉艺术效果中表现期刊的性质和主题内涵。因此,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置都应做到合理,即能够达到学术期刊出刊的标准,又能够彰显封面的艺术感染力。采用对称、均衡、黄金分割、等分等构图法,将图案和文字安排在合理的位置。封面图案主要为封面配图和徽标等,具体的封面配图又可分为实景物图和抽象图等,徽标主要包括刊标或主办单位的校徽等。封面文字包括刊名、期刊信息、年份、卷期号、刊号、条形码、目次、特色栏目等。刊名样式的设计应当醒目、大方、得体并富有个性,一般有手绘体(书法体、美工体)和植字体(计算机字库)两种选择,刊名字体一旦定下来,便不易再更改。在设计中突出刊名,便于读者识别,强化读者对本刊特有艺术因素的记忆,能够为期刊的特色品牌建设打下基础。学术期刊信息多置于封底,主要记录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印刷单位、发行单位、联系方式以及声明等内容。年份、卷期号、刊号、条形码是需要定位设置的,多放于封面左下或右下位置,其中年份、卷期号须放在较突出的位置。有时为了方便读者的查找与阅读,可将主要目次及特色栏目简要地在封面上注明,起到导读作用,其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位置的选取、色彩的运用,都要与本期内容相协调。封面设计要做到整体协调一致、统一和谐,各部分元素应与主图片构成完美的画面,有清晰的视觉重点,层次感强,力求简洁,不宜太繁杂。

1.5节约成本,以经济实用为主

实用、美观、经济的期刊封面设计原则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集中体现。期刊是连续出版物,学术期刊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文承载的文章,封面的作用是将其内涵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在纸张材料的选用上,应以结实、轻便、防尘、符合环保为标准,节约成本,可不必选择复杂的装帧工艺,以经济实用为主,将精力多用于提升期刊的质量品位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可遵循的依据

封面设计是由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共同完成的,封面上文字、图案及色彩的设计,都应在艺术效果中凸现期刊的性质和主题内容,并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可依据其办刊方向及承载内容、主办单位地域特色、专业研究特点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2.1可根据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及其承载的文章类型来进行封面设计。

学术期刊的类别比较多,如哲学、教育、经济学、医学、化学、美术、音乐、军事等,具体的类别可在期刊的国内统一刊号CN中有所体现。在设计中对应具体专业来选择封面的图片,让读者首先感受到从封面反映出的正文内容的讯息。如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交响》,其封面设计就很有特色,2010年刊的封面以清雅的两色为底案色调,不同期数分别用小提琴、钢琴、圆号、竖琴的简笔抽象画为主案图形,该设计从整体上看,简洁大方,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2013年和2014年,《交响》又以我国出土的青铜乐器为封面的主案图片,为期刊增添了浓重的音乐文化氛围。

2.2可根据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地域特色进行封面设计。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作者:徐雅雯工作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网络在传播信息时有其特有的优势,具有及时性强、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时效性、连续性、搜集并提供大量相关信息等多种信息形态上表现出很大的优势。网络上的大量信息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使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期刊编辑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纯手工操作演变为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不仅可以实现从收稿登记、审稿、组稿、编校、录用、查稿、发稿直到打印、支付稿酬与稿件存档等整个编辑过程的动态管理,而且可以对大量稿件进行智能化分类、统计,并且支持实时查询。借助该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与作者实时、高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是难以实现的。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诸如履历、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进行详细记录,以形成强大的专家学者团队。网络技术为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提供了便利以往没有利用网络技术时,仅依靠期刊编辑人员本身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很难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甚至是有无一稿多投的现象。但网络技术出现后,期刊编辑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数据的检索,很方便地查询文章是否已发表或文章是否有重复等,并且可以及时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结合网络与自身的知识来判断稿件的创新性与科学性。

网络环境下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措施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严把稿件质量关众所周知,学术期刊的根本在于它所体现的学术性,以及它所承担的广泛传播相关学科信息的重任。同时它也是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而稿件质量是学术期刊的根本,提高稿件质量是保证期刊高质量的首要环节。其关键就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于是不断追求高质量稿件的重任就落在了众多编辑工作者的身上。在提高稿件质量的过程中,编辑工作者需要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那些高水平、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发挥编辑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投稿作者素质。学术期刊编辑部接收到的稿件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业务素质、文字功底、学历、职称等因素。因此,开发高素质的撰稿队伍是提升学术期刊稿件质量的关键。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在组稿时要打破常规,走出固定办公区域,发挥主动性。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及时跟踪相关的部级基金课题、省部委级课题的发展状况,并通过网络查询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进程,发现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同时要加强与相关研究人员的联系,及时主动组约稿。[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方面了解有关项目人员的研究方向,从而建立特有的作者群。第二,充分利用网络约稿,收集高质量的稿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术界知名学者约稿是不断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方式。知名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拥有很高的权威,并且有独特的观点或设想,发表这类学者的文章通常可以提高刊物的关注度以及引用率,这对刊物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关注学术研讨会是编辑部发现优秀稿件的重要途径,也是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渠道。编辑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者是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建立与业界知名人士以及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的联系,及时获得业内最新信息,了解他们的最新学术动态,主动约稿,提高稿件的质量。第三,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读者是期刊服务的对象,任何一个学术期刊除了拥有稳定的作者群之外,忠实的读者群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信交流,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编辑人员与读者可以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充分了解不同读者对期刊的真实需求。许多学术期刊有自己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稿源,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方便地阅读期刊内容,及时提出问题与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编辑人员了解读者的需求,获知读者对期刊的满意程度,而且可以搭建一个双方沟通的桥梁,提升期刊的满意度和知名度,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2.利用网络环境提升编校质量第一,选题与组稿。网上选题是指学术期刊编辑根据期刊的定位和特点,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信息,精心组织、设计、开发,提出高质量的选题,不断提升选题的水平。网上选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的特点,即网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交互性强、方便查询等,进而制定期刊每期甚至每年的出版计划。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关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甚至是国家自然及社科基金项目等内容,建立自己的选题数据库,为制定期刊的发展方向和计划提供参考,这样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选稿。第二,稿件审查。稿件审查工作的严谨与否,直接决定着期刊质量的高低。在稿件的初审过程中,要对稿件的创新性、重复性以及是否有抄袭等做初步审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稿件的初审工作提供了方便,传统的稿件初审要依靠编辑自身的知识水平,审查时耗费相当大的精力,而且编辑不可能是每一方面的专家,知识掌握毕竟有限,因此审查时难免会出现问题。而网上查询已经成为稿件初审的重要方式,其可以有效减少抄袭、重复性发表等情况的发生。编辑部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查询检索功能,对题目、关键词、作者、来源期刊等内容进行检索,结合各种信息,对稿件进行初步审查,提高了初审的质量和效率,避免了无用功,大大改善了初审质量。[3]第三,编辑校对。编辑校对质量是体现期刊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编辑、校对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编辑校对手段,提高编校质量和工作效率。比如,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就需要与作者联系,传统的联系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不仅速度慢、成本高,而且一个问题往往要经过几个回合才能解决,有时还不一定能够讨论明白。而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可以实现与作者的随时联系,不仅省时省力省钱,而且能够随时对稿件进行补充修改,直到最后定稿。第四,稿件管理。在传统的稿件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先是对收到的稿件进行题目、作者、单位、联系方式及日期的手写登记,并进行编号,再进行稿件评审的登记。在这一系列的登记过程中,难免会遗漏或者错填一些信息。一旦出现此种状况,管理人员则需要翻找所有的登记,并进行重新核对与登记。这样的反复工作给传统的稿件管理无疑带来很大的不便。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稿件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利用期刊已建立的网页、网站等,可以对稿件进行开放式管理。

首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网络环境也成为期刊编辑大展拳脚的场所。网络技术为期刊编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时也为期刊编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网络信息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编辑人员应充分利用该技术所展现的优势,拥有开放的思想,接纳、包容新鲜事物,更加真切地展现现代编辑的理念。所谓编辑理念是指编辑在工作中所坚持的、需要遵循的理性意旨。只有运用先进的编辑理念,才会有优秀的编辑实践。在网络环境下,编辑需要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编辑内容、背景、方式、形式等的改变,紧贴编辑出版工作。其次,身处于网络时代,期刊编辑需要掌握更多的网络技巧。网络时代的期刊编辑,仍然需要具备传统的基本编辑业务能力和掌握相关的学术知识。同时,期刊编辑需要相当了解互联网,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掌握基本的网络语言等。只有熟悉互联网,才能对其加以利用。[4]可以说,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才具备了一名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的基本能力。除了相关的网络技术,网络环境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期刊编辑也需要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快捷性能,做好计算机辅助研究、计算机辅助参考、计算机交互功能等工作。再次,还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编辑工作者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要求编辑对工作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编辑工作者朝终身化方向发展。面对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知识更迭,一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随时都可能面临新知识的挑战,所以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之,编辑工作者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掌握新的技术手段,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期刊发展的要求,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编辑工作,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提高期刊的质量、效率甚至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保持期刊的优势地位,对广大编辑工作者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赋予了学术期刊编辑特殊的文化使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者、建设者、服务者与创新者的学术期刊编辑,理应明确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弘扬文明: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使命

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弘扬文明的过程亦即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和发扬光大,有许多传播者为之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术期刊编辑与其他传播者一样,都是文明的记录者和弘扬者。期刊编辑活动本身既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也是文明载体与传播受众之间的中介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任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新的要求之一就是努力提高先进文化的传播力,自觉肩负弘扬文明的文化传播使命。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需要在编辑工作中积极考量,并解决如下问题。

1.?增强文化担责意识。文化担责是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在行为责任方面的主要表现,它根源于编辑主体内心的文化自觉意识。学术期刊编辑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身的传统角色,明确编辑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多元文化的世界格局与学术期刊日趋剧烈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先进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勇于担负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通过自身的努力重塑先进文化传播者的编辑形象,完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的文明传承和文化传播的神圣使命。

2.?提升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检验学术期刊编辑文化传播成效的实践标准。根据不同的划分,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效果有以下几种情况:正(积极)效果与负(消极)效果或零(无)效果,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潜在效果与显性效果等。传播者的主观愿望当然是希望获得积极长期的显性效果。但是,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效果往往会受传播主体的科学素养、传播客体的接受心理、传播内容的信息质量以及传播环境的氛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充分了解每种传播因素的影响规律,正确掌握科学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技巧,努力消解文化传播中负面因素的影响,积极避免传播负效果的发生,方可提升文化传播效果,促进学术期刊文化传播使命的完成。

3.?扩展传播价值。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过程内在地包含了文化价值的判断、选择与建构过程。在编辑活动中,选择、组织什么样的稿件,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或要求进行编辑加工,如何刊登出版等,这一系列的编辑活动都有一定的价值判断,编辑可以根据自身价值倾向做出合理取舍,甚至可以按照刊物的用稿要求进行一定的价值重构,扩展传播价值。但是,编辑的价值选择和建构不是无限的,其价值重构过程也并非为所欲为。每一个学术期刊编辑在文化传播中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明确期刊发展的指导方针,切不可是非不分,甚至恣意妄为。

二、繁荣学术: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建设使命

学术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的科学化研究,是学与术的有机统一。其中,“学”即学问、学理、学说、理论,亦即古人所谓的形而上之“道”;“术”乃谋略、对策、办法、措施、手段的统筹,即古人所说的“策”。由于学术期刊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公共性,因而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按照学术共同体集体约定的学术标准与出版规范来对学术论文承载的学术信息进行选择、审核、编辑、出版和发行,从而完成学术共业的传播、交流与发展。因此,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生命所系,而繁荣学术则是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建设使命的集中体现。如何借助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进一步促进学术期刊品位、质量、效益的提高,完成繁荣学术的文化建设使命,是每一个学术期刊编辑应该认真思考并着力践行的课题。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5篇

方法步骤:

1、首先就是质量好的论文是杂志社录用的一个前提,同样这也是论文用途的一个基础,所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你的论文质量很低的话,即便是侥幸通过了审核,也很难派上用场的。

2、刊物的选择在论文写完之后,首先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刊物和自己的论文主题有一定的联系才可以。可以选择普通期刊。专业的可以选择核心级别的期刊,核心期刊在投稿的过程中,相对来讲难度会更大一些,反之普通期刊发表的难度会比较小,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进行投稿。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术期刊社;编辑文化;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39.22;G230;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6-1187-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中心的社会地位将牢固确 立。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承载着传播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功能,是实施“ 科教兴国”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工程,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弘扬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军,为促进我国学术交流、科技 进步、文化繁荣、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高校学术期刊是非常特殊的文化产品和智慧产 品,其所代表的是社会文化心态的表达和反映, 期刊社内更应营造良好的编辑文化氛围。

1 新时期高校学术期刊社编辑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在当今理论文化界,也许没有哪个词比“文化”这个概念更意蕴深远而令人眼花 缭乱又那么富 有魅力了!文化是人类社会性活动的产物,是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人 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它包括人类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而编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编辑活 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枢纽作用,担当着缔构和传承文 化的重任。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我国高校学术期刊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学术期刊面向社会, 走向市场,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期刊社正在 由行政拨款型、事业型单位逐步过渡到面向市场, 按照企业模式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这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竞争使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也同时感受到生存的压力 , 在不同程度上会使期刊社编辑文化意识面临困惑。表现为对期刊出版行业前途感到迷茫、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编辑刊发文章急功近利、编辑队伍缺乏稳定性等等,严重制约着高校学 术期刊科学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期刊社编辑文化,也就是编辑组织管理文化[1]。 高校学术 期刊社的领导者在探索、改革、创新新时期期刊社管理模式和措施的同时,对期刊社的编辑 文化构建已日益重视。如何改变观念, 调整思路, 构建期刊社和谐编辑文化氛围,以适应市 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增强高校学术期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 成为所有高校学术期刊社负责人面临的事关期刊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2 导入现代企业文化思想,构建期刊社的编辑文化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 高校学术期刊必须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谋生存, 求发展。那种一味强调高校学术期刊的严肃性、高雅性, 认为学术期刊 的任务就是传播知识, 只应重视社会效益, 而不必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 已不能适应期刊出 版事业发展的需要, 有悖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中“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一齐 抓”的基本思路。

人靠思想支配, 思想靠文化扩充[2]。高校学术期刊社的编辑文化是指期刊社 在长期的编辑 、出版、发行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编辑、出 版、发行及管理运营等一系列活动从某种角度分析,可被视之为一种企业行为。因此,导入 企业文化思想,构建期刊社编辑文化是发挥期刊社成员内在的积极性和潜能、确保期刊旺盛 生命力的关键[3]。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揭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积累、沉淀、凝聚起来的一 种经营境界和精神力量,是企业广大员工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企业发展不可 或缺的原始动力。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 等功能。高校学术期刊社走企业化发展的道路,领导者可以通过强化期刊社的编辑文化构建 ,使之成为连接和维系期刊社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构建期刊社企业文化的特征表现为:①速度文化:当前,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已经达到了极 速,速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在人才和时间上的竞争。人才流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快,创 新知识层出不穷, 交叉、边缘、新兴学科纷纷涌现,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期刊企业 的每个员工都要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在管理时间上做到训练有素。②学习文化:在当今知 识更新和人才老化同步加速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常面临知识老化、学科知识 面狭窄的境地。如果只顾及眼前的利益,不注意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 期刊社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要建立学习、创新型编辑组织, 使每个编辑都能在编辑实践中 互相学习, 用各种方式激励编辑人员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获取更多知识。培训和学习是期刊企 业强化“内功”和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每位员工的 学 习和知识更新能力,不断调整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应付新时期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③创 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也应该是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和编辑人才的灵 魂。创新文化就是要让期刊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刻理解期刊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 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从制订 期 刊社中、长期发展战略、选题策划、市场定位、年度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规划到具体实施的 每 一个环节中都要有创新意识,制订和选择多套应变方案。在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选择上不断 创新才是现代期刊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④虚拟文化: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企业的 各 种资源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有形资产。虚拟文化可理解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 法使期刊社的无形资产增值的人文环境,例如期刊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网页和广告宣传 等。虚拟文化可使得期刊社的运作具有法律保障和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 效输出等特点,并为期刊社带来大量的有形资产。⑤融合文化: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深 入,高校学术期刊进行融合重组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融合文化力与经济力[4] ,加快推进 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是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期刊社之间从过去 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关系,要求期刊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这种 融合 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使期刊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 构,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

3 高校学术期刊社编辑文化要凝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编辑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 高尚的精神 塑造人”,就必须强调期刊社的编辑文化构建应凝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编辑文化建设的 宗旨是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精神, 其目标是“做优秀编辑, 创精品期刊”。

以人为本的品质使编辑文化创造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营造出精神文化生活的理性生态环境 ,这一环境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统一的要求,也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 明建设互补的特征。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是一项以传播最新学术信息为内容、以人际关系为特征的系统工 程[5], 是一个科学的人力、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的过程, 充满创新意味。要使期 刊社和谐 运转, 多出精品,领导者需要充分发挥全体编辑人员的集体才干与智慧,构建以 人为本的发 展理念,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满足人的需求, 实现人的价值, 追求人的发展,倾注人文 关怀。要建立和谐的编辑委员会与专家、学者的关系, 要建立和谐的期刊社与广大读者和 作者的关系, 要建立和谐的期刊社与编委的关系, 建设团结 、和谐、相互尊重、勇于进取的编辑团队, 激发编辑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自豪感,使编辑在潜 意识中产生对期刊社的向心力,以调动期刊编辑出版相关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期刊 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总体目标。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期刊出版界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在走企业化发 展的道路,探索新时期期刊社管理模式和措施的同时,对高校学术期刊社的编辑文化构建已 日益重视。导入现代企业文化思想,凝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期刊社的编辑文化构建有 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冬英.高校学报的编辑文化构建[J].编辑之友,2002,(3):55-56 .

[2] 艾风.名牌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256.

[3] 肖称萍.塑造期刊企业文化 提高期刊竞争力[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 报,2008,(5):116-118.

[4] 刘慧玲, 宋悦. 期刊发展与文化建设[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 5,(4):100-101.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7篇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8篇

一、挂羊头卖狗肉:纯文学期刊“学术化”

以文学为主的纯文学期刊是播撒人类精神种子的艺术园地和传承人类精神产品的重要载体。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纯文学期刊正通过“学术化”逐渐走向商品化境地。目前,国家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经费不能保证纯文学期刊的正常运行,期刊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身销售收入、广告收入以及收取高额版面费等来维持生存与发展,这就势必引起一些“颠三倒四”的文学学术类文章趁虚而入———即纯文学期刊“学术化”,这种所谓的“学术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办刊单位的经济收入,却严重影响了刊物的质量。当前纯文学刊物的“学术化”倾向,在一些颇有影响的纯文学刊物上均有体现。如:《飞天》、《山花》、《作家》、《大家》、《长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安徽文学》、《东京文学》、《文学界》、《剑南文学》、《青年作家》、《北方文学》、《神州》、《当代小说》、《文艺生活•文艺理论》、《散文选刊》和《星星》等,都有自己的下半月理论刊物,通过专门为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平台来收取版面费。《飞天》、《山花》、《作家》、《大家》、《长城》、《山东文学》和《时代文学》凭借着其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优势,创办下半月理论刊物;某些期刊在文学学术类稿源出现紧张的情况下,甚至也会为一些非文学类学术论文开绿灯;还有一些省级期刊的理论版甚至通过扩大期刊容量来增加版面收入,每期刊发文章少则几十篇,多则上百篇,如《安徽文学(理论版)》2010年第12期刊载文章176篇,《剑南文学(理论版)》2010年10期刊载文章175篇。甚至有的期刊懒得组稿,就直接收取转刊费用,把下半月刊的理论刊物完全“打包”卖出去,由买方负责组稿、编审、印刷、收取版面费等,“这样的学术期刊实际是利用国家特别赋予的出版权在与作者方交换打着‘版面费’名义的金钱,是典型的权钱交易,属于学术期刊的权力寻租范围,而不是学术期刊商品化”[2]。当前,除了影响很大的《收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钟山》和《花城》等期刊还在坚守纯文学的阵地外,其他期刊几乎都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商品化污染。“文学期刊的这种‘学术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文学期刊本身的品牌,也造成了文学期刊对文学作品的边缘化现象,毫无疑问使得文学期刊失去自身文学的基本立场,对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危机”[3],同时也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氛围和文学学术研究的生态场域,无形中也严重影响了纯文学期刊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兵分两路:文学学术刊物纷纷扩容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文学类纯理论期刊的版面非常有限,但稿源却十分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或受经济利益的诱惑,或出于刊物自身发展的需要,促使主办单位对刊物改版,通过增加期刊页码或缩短期刊周期来扩大刊物容量。

(一)部分刊物纯粹为增加经济收入而扩版,甚至以不惜牺牲刊物质量为代价比如《名作欣赏》,在改版之前是颇受读者好评的一种具有通俗性、欣赏性和审美性特点的文学刊物,其最早为月刊,后改为半月刊,2009年初又改为旬刊。上旬刊刊登欣赏性文章,中旬刊主要刊登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理论性文章,下旬刊主要刊登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论性文章。改版之后,《名作欣赏(上旬刊)》为继续保持中文核心期刊的地位,开始以丰厚稿酬重点邀请一些名家写一些鉴赏性的文章,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因文章很多是应造之作,脱离了以前那种大众化、雅俗共赏的写作套路,很难体现出原有的学术性、思想性、欣赏性和审美性特色。改版后的中旬刊和下旬刊则主要刊发来自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稿件,并收取较高的版面费,高额的版面费使得一些优秀的综合性长篇论文只能望而却步。《文学教育》于2005年由《白桦林》杂志改名而成,后由《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主办,“以文学的内容、手段和姿态进行教育”作为办刊宗旨,并且邀请了国内一些名家名人做顾问或编委,以此提高办刊声誉。该刊栏目内容繁多、庞杂,很快被改为旬刊,承诺投稿者每稿必复,并提出“以质取稿,不薄新人”,实则在于收取版面费,为那些急于评职称的作者或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提供方便。《电影文学》于2008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页码大增,与前面两种期刊毫无二致,每期刊登的文章数量多得惊人,篇幅不超过三个版面,只要符合用稿基本要求并且支付高额版面费,来稿必刊登。

(二)部分刊物扩容确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代作家评论》根据自身特点和栏目设置的需要通过增加页码扩容。该刊设置了批评家讲坛、文学批评论坛、作家作品研究、辽宁文学评论、作家专辑研究以及文化视界、新作网页等栏目,在原来160页的基础上增加了40多页。从栏目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个期刊带有很大的学术前沿性探索眼光,善于挖掘潜在的作家和青年批评者,注重展示批评家的个性和艺术旨趣[4]。一些有影响的纯学术刊物也出于当前文学学术争鸣的需要而扩版。《文艺争鸣》在2007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其中单月刊主要刊载中国当代文学方面的理论文章,双月刊保持不变。2011年始,《文艺争鸣》又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主要刊登文学学术类文章,下半月刊主要刊登艺术类文章。《小说评论》虽然仍保持为双月刊,但是页码由原来的96页增加到160页。《当代文坛》由2005年的112页增加到128页,2009年第5期又增加到144页。2011年,另外三家很有影响的纯文学学术刊物也发生很大变化:《民族文学研究》由季刊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双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改为月刊,以前只刊登现代文学方向的理论文章,现在容纳了当代文学的相关文章;《文艺评论》也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双月刊为国学版,主要刊登古代文学的文章,单月刊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及其艺术研究类的文章。值得肯定的是《民族文学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它们兼顾理论性的同时,注重批评视域的开拓性和学术的敏锐性,并以优稿取胜,不收版面费,还另付稿酬。其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为了保持期刊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仅仅象征性收取少许版面费。如果文学学术期刊不是结合自身特点、真正为顺应当前学术研究态势和发展的需要扩容,而只是毫无顾忌地以收取高额版面费为目的而扩版,势必会降低刊物学术内涵,从而严重影响刊物的质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术期刊收取作者版面费而为其的行为由于以金钱而不再是论文的质量与学术水平来作为取稿、发稿的标准,以敛财而不是弘扬学术为主要目的,已严重背离了学术期刊的公益性,侵犯了学术期刊主办者职务活动的公正性与廉洁性”[5],容易造成学术界的混乱,导致学术腐败,学术风气不纯,使之走向惟经济利益至上、惟关系至上的歧途。

三、特立独行:以书代刊、内刊营造学术氛围

当前在文学学术期刊领域存在以书代刊和内刊的现象。以书代刊是以书号的形式来刊发相关文学类学术理论文章;内刊则是直接向当地相关部门申请准刊号,允许该刊内部发行、传阅。实际上,以书代刊和内刊的出现,并不是以经济上的盈利为目的,大多是出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便扩大学术影响、打造学术团队、体现学科优势、显示地方学术特色。以书代刊和内刊在创办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办刊宗旨、要求,特别注重栏目的安排编制,刊登学术文章也力求新颖,兼具思想性、学术性、探索性和批判性于一体。目前国内文学类以书代刊的刊物多达几十家,基本上由高校的一些国家重点学科主管或主办。比如《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由四川大学中文系和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由巴蜀书社出版,卷首语为《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境界,我们的方式》,在卷首语中李怡教授认为这是国内出现的第二种以现代中国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读物,同时他还认为该刊以巴蜀地区为基点,通过对巴蜀文化区域文学和文化精神的发掘,从总体上推动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从而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西部阵营做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于2007年创刊,办刊宗旨为:扎实和创新。同年创刊的《现代中国文学论丛》,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主办,从刊出的第一辑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关于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的综合专题性研究,并且这些文章都曾公开发表过,比如黄曼君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于2004年第3期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作为首刊“开门红”,或许正是为了体现学科办刊的优势力量所在。另外类似的还有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学评论丛刊》,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东方丛刊》,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主办的《现代中国文学论坛》,河南大学主办的《汉语言文学研究》等等,这些以书代刊都有相应的办刊宗旨、书刊号和主办单位,也有优质的稿源,体现出一种精英化的办刊理念。当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文学学术类内刊有十多种,都很注重体现刊物的学术文化内涵,凸显学术性。笔者最为熟悉的主要有三种:由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主办的《中外诗歌研究》;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主办的《何其芳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主办的《王蒙研究》。以《中外诗歌研究》而言,每一期的信息量都很大,以2011年第1期为例,开设的栏目主要有雷抒雁专辑、诗学广角、诗学文摘、诗坛信息等,其中,诗学文摘栏目主要是转载其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上的有关诗歌最新探索领域的诗歌研究和批评;诗坛信息栏目主要以新闻的形式对当下诗歌颁奖、诗歌会议、诗学论坛、诗歌诗学研究出版等话题作全景式的扫描,这无疑是我们了解中国当下诗歌研究动态的一个很好的内刊。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 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理论研究的现状,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学术期刊的分级在掌握科学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的前提下,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

一、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现状

学术期刊是以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定期出版杂志。

因为决定期刊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规律性的东西,又有偶然性的人为的因素,由此导致那些被认为是著名的期刊也免不了刊登了平庸的论文,而那些所谓无名的期刊却常发表令人拍案叫绝的高质量论文。所以,要对期刊进行准确的分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1994年国家科委就认为:学术期刊分级工作“有必要做,但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准备。”[1]但是时间过去10多年了,国家科委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也承认:“迄今为止,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标准,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作出评价的。”[2]

无论是《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国家科委,1994年),还是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2002年),著名编辑学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前副署长张伯海先生对此概括为:①期刊无部级、地方级的区别;②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③“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④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⑤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一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3]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是准确的。

然而,客观现实不允许目前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因为这牵涉到大量的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等等。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都在考核管理等工作中自行确定了期刊的级别。可见,全国性的期刊分级,尤其是学术期刊分级又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

期刊分级意义重大:1.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能为学术期刊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起到积极而科学的导向作用;2.建立学术期刊分级制度,有利于期刊评估工作的进行;3.学术期刊分级能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学术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提供科学的依据;4.学术期刊分级制能进一步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5.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4]

由于当时处于该问题的起始时期,缺乏定量分析的相关文献。

二、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实践的简要回顾

尽管国家主管部门没有对期刊进行分级,但现实是我国的期刊品种数却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期刊数已超过1万余种,其中科技期刊5000余

种,社会科学期刊6000余种。面对如此多的期刊,人们自然要有选择地利用期刊,这样一来,期刊分级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核心期刊理论引入我国以后,期刊分级有了相对合理的、科学的和定量的标准。随着分级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学术期刊管理部门和行业在分级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都采用核心期刊理论对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如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认定期刊级别时,主要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名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数据库的期刊名录作为期刊分级的依据。有些单位采用这样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同时被上述两种以上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而且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列为一级期刊;同时被两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列为二级期刊,没有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的列为三级期刊。如此从重要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遴选,并结合有关计量指标和专家评审的方法进行期刊分级,虽然还不能视为十分完美无缺,但目前在没有更科学的分级方法问世之前,此类的分级方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三、 对理论界关于学术期刊分级讨论的审视

1. 1994年尹玉吉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强调仅仅用一项指标来确定期刊级别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第二,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 第三,培养人才的情况;第四,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大小,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第五,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第六,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也应是确立学术刊物级别的一项标准;第七,学术期刊的转载率也应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标准;第八,就目前来看,应该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以及他们联合组织的学术期刊评比是比较全面、客观的,更具有权威性。[4]

当然,尹玉吉的这一探讨,由于当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显得抽象的东西多一些,定量的东西少一些。

2. 1996年和1998年于鸣镝[5-6]

两次撰文认为,期刊的级别划分依据是:1.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2.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3.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划分期刊等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4.依据期刊质量的综合指标划分期刊等级(包括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发行标准和管理标准共计六项标准)。作者关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是对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重复,并且规定已经申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不能代表期刊级别”。他关于“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因为每个人对“出版形式”有着各自的理解,所以说这些不应该成为划分期刊级别的依据。他关于“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这正是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文章作者最终并没有给出答案。

3. 2000年上半年,《统计与信息论坛》编辑部的崔国平先生认为,决定期刊级别的因素取决于以下11个方面: (1)学术技术水平;(2)转载收录率;(3)权威评价分值;(4)印刷效果分值; (5)裁切装订质量分值; (6)技术加工水平; (7)错字率;(8)编排规范程度;(9)办刊基本条件具备完善程度;(10)规章制度健全程度; (11)出版秩序合格率。[7]

应该说崔国平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真正有了突破,他由1994年尹玉吉主要找定性依据,转变到了在定量上找依据。

4. 2000年下半年,徐威、刘飚、胡健飞撰文建议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期刊作为一级期刊。[8]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模糊,既然是划分级别,就应该有一个以上,即有一级就应该有二级,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并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确定的“重要期刊”与我们编辑学界的界定不可能是一样的,应该还要深刻,更有根据。

5. 2001年,汪继南、张丽霞就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撰文认为:“以质量分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级方法,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9]但文章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6. 2001年底,陈图文等撰文认为:“期刊级别划分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10]我们认为,陈图文等人所提的“期刊级别划分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是不科学的,应该说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是论文本身。

7. 2004年,傅锦彬、张磊等撰写了《高校如何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一文;[11]2005年,《重庆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傅旭东探讨了“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12]实际上,傅旭东在这里没有谈学术期刊分级问题本身,而是谈了与之相关的问题。

四、 结论

由上所述,许多文献从理论上探讨了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但实践者更关心如何确定学术期刊的级别,即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在矛盾方面都是有主次之分的。学者们所提出的众多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在确立学术期刊质量和级别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等量齐观的,它们之间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例如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该在注重学术创新程度的前提下,特别注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政治路线问题;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则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学术创新上,放在生产、技术、基础科学等问题的解决与阐释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按照宏观与微观、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门别类,然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出每一种学术期刊的得分。这样,在学术期刊级别定量分析确定之后,按照得分的多少,学术期刊的级别也就出来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系列工作都要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另外,以往国家各部门、各系统、各地区开展的多次期刊评估,取得了不少经验,这也是期刊分级工作中应参考的。我们认为在学术期刊级别评比中,各地、各系统均发现了不少学术期刊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即独具特色的栏目,这方面的学术水平也往往代表了国内甚至国际的最高水平,如地方文化研究,分布在各系统、各地区的某一方面的专家的学术成果就是这种“拳头产品”。这种情况在评比中应加以保护和考虑。有的学者提出一级(或者称“优秀”)占25%,二级(良好)占50%,三级(合格)占25%。[8]我们倾向这种观点。我们认为,级别评比应该包括所有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期刊,评比结果应该是“橄榄形”的,即两头小,中间大。

学术期刊的级别问题,历来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在学术成果鉴定、职称评聘、期刊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上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进行探讨意义重大。但学术期刊分级还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研究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一定要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来进行,以确保这项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期刊管理处.科技期刊无级别之分.健康报,19940201.

[2]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015.

[3] 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一章第六条∥.张伯海.期刊工作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273278.

[4] 尹玉吉.学术期刊级别划分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9092.

[5] 于鸣镝.再论期刊等级.晋图学刊,1998(4):3435.

[6] 于鸣镝.试论期刊等级.晋图学刊,1996(1):55.

[7] 崔国平.也谈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编辑学报,2000,12(1):4142.

[8] 徐威,刘飚,胡健飞.与期刊级别有关的若干问题探析.青岛大学学报,2000(3):77.

[9] 汪继南,张丽霞.论期刊等级划分.情报资料工作,2001(4):55、57.

[10]陈图文,等.论期刊等级的划分标准与论文质量的考核.情报杂志,2001(11):74.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 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理论研究的现状,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学术期刊的分级在掌握科学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的前提下,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

    一、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现状

    学术期刊是以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定期出版杂志。

    因为决定期刊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规律性的东西,又有偶然性的人为的因素,由此导致那些被认为是着名的期刊也免不了刊登了平庸的论文,而那些所谓无名的期刊却常发表令人拍案叫绝的高质量论文。所以,要对期刊进行准确的分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1994年国家科委就认为:学术期刊分级工作“有必要做,但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准备。”[1]但是时间过去10多年了,国家科委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也承认:“迄今为止,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标准,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作出评价的。”[2]

    无论是《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国家科委,1994年),还是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2002年),着名编辑学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前副署长张伯海先生对此概括为:①期刊无部级、地方级的区别;②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③“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④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⑤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一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3]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是准确的。

    然而,客观现实不允许目前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因为这牵涉到大量的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等等。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都在考核管理等工作中自行确定了期刊的级别。可见,全国性的期刊分级,尤其是学术期刊分级又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

    期刊分级意义重大:1.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能为学术期刊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起到积极而科学的导向作用;2.建立学术期刊分级制度,有利于期刊评估工作的进行;3.学术期刊分级能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学术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提供科学的依据;4.学术期刊分级制能进一步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5.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4]

    由于当时处于该问题的起始时期,缺乏定量分析的相关文献。

    二、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实践的简要回顾

    尽管国家主管部门没有对期刊进行分级,但现实是我国的期刊品种数却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期刊数已超过1万余种,其中科技期刊5000余

    种,社会科学期刊6000余种。面对如此多的期刊,人们自然要有选择地利用期刊,这样一来,期刊分级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核心期刊理论引入我国以后,期刊分级有了相对合理的、科学的和定量的标准。随着分级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学术期刊管理部门和行业在分级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都采用核心期刊理论对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如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认定期刊级别时,主要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名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数据库的期刊名录作为期刊分级的依据。有些单位采用这样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同时被上述两种以上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而且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列为一级期刊;同时被两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列为二级期刊,没有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的列为三级期刊。如此从重要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遴选,并结合有关计量指标和专家评审的方法进行期刊分级,虽然还不能视为十分完美无缺,但目前在没有更科学的分级方法问世之前,此类的分级方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三、 对理论界关于学术期刊分级讨论的审视

    1. 1994年尹玉吉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强调仅仅用一项指标来确定期刊级别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第二,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 第三,培养人才的情况;第四,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大小,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第五,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第六,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也应是确立学术刊物级别的一项标准;第七,学术期刊的转载率也应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标准;第八,就目前来看,应该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以及他们联合组织的学术期刊评比是比较全面、客观的,更具有权威性。[4]

    当然,尹玉吉的这一探讨,由于当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显得抽象的东西多一些,定量的东西少一些。

    2. 1996年和1998年于鸣镝[5-6]

    两次撰文认为,期刊的级别划分依据是:1.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2.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3.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划分期刊等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4.依据期刊质量的综合指标划分期刊等级(包括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发行标准和管理标准共计六项标准)。作者关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是对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重复,并且规定已经申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不能代表期刊级别”。他关于“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因为每个人对“出版形式”有着各自的理解,所以说这些不应该成为划分期刊级别的依据。他关于“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这正是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文章作者最终并没有给出答案。

    3. 2000年上半年,《统计与信息论坛》编辑部的崔国平先生认为,决定期刊级别的因素取决于以下11个方面: (1)学术技术水平;(2)转载收录率;(3)权威评价分值;(4)印刷效果分值; (5)裁切装订质量分值; (6)技术加工水平; (7)错字率;(8)编排规范程度;(9)办刊基本条件具备完善程度;(10)规章制度健全程度; (11)出版秩序合格率。[7]

    应该说崔国平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真正有了突破,他由1994年尹玉吉主要找定性依据,转变到了在定量上找依据。

    4. 2000年下半年,徐威、刘飚、胡健飞撰文建议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期刊作为一级期刊。[8]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模糊,既然是划分级别,就应该有一个以上,即有一级就应该有二级,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并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确定的“重要期刊”与我们编辑学界的界定不可能是一样的,应该还要深刻,更有根据。

    5. 2001年,汪继南、张丽霞就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撰文认为:“以质量分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级方法,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9]但文章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6. 2001年底,陈图文等撰文认为:“期刊级别划分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10]我们认为,陈图文等人所提的“期刊级别划分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是不科学的,应该说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是论文本身。

    7. 2004年,傅锦彬、张磊等撰写了《高校如何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一文;[11]2005年,《重庆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傅旭东探讨了“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12]实际上,傅旭东在这里没有谈学术期刊分级问题本身,而是谈了与之相关的问题。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科研评价;科研管理

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主要媒介,论文的发表情况已经成为衡量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什么期刊发表和发表文章的数量已成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博硕士生毕业以及高校教师年度考核等重要考评指标。而国内应运而生的形形色色的学术期刊良莠不齐,令科技工作者无所适从。因此,辨析学术期刊的良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学术期刊的基本评价方法

现有文献表明,国内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1、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以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指标的差异评价学术期刊的方法。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被索量、被摘量、平均引文率、它引率、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项目论文比例、期刊的国际化程度等,指标越高代表着期刊的利用率越高或越具有学术价值,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是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六千余种期刊基础上,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对其中学术性期刊论文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经统计分析后编制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的大型科学文献计量报告,按年编卷出版。主要计量指标有当年载文量、总被引频次、他引总引比、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Web即年下载率、被引期刊数和h指数等,为了使引证报告更加科学合理,每年的计量指标都有所调整。因其是“同类相聚,同级相比”,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情况来辨别学术期刊的利用效果,从而辨别出期刊的优劣。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由专业认定部门或单位组织专家,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学术期刊划分为若干等级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往往依据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来进行。主要代表是“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一个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科研成果,大约每四年重编一次。其主要评价指标为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收录到“中文核心期刊”的学术期刊,理论上讲代表了该学科国内中文学术期刊的最高水平,因其在学术上具有权威性,目前被许多单位使用或借鉴。此外,还有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fcsscI)”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所、中国科技信息情报研究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等,都认定了一批学术水平比较高的期刊,我们可以以此为借鉴来辨别期刊的良莠。

二、当前中文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因评价角度不同,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价也存在一些差异,学术界对现有的期刊评价方法也颇有争议。在目前的学术期刊评价和学术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1、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存在缺陷

不论是定量分析法还是定性分析法都存在片面性和缺乏系绕陛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期刊的评价不够客观。我们通过期刊数据库可以搜索很多对此提出不同观点和质疑的文章,这说明现有评价方法还应该进一步完善。

2、科研单位的学术考评办法对期刊评价产生误导

科研单位在学术考评过程中,不能够对现有的6000余种期刊逐一进行评价,只能参照现成的评价方法将学术期刊划分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不同分值进行考评。因现有的评价方法不够完善,存在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无形中误导了科技工作者对期刊的评价。

3、一些期刊编辑部的短期行为影响了中文学术期刊质量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杂志社依靠“中文核心期刊”等招牌大肆扩大载文量,以收取版面费方式牟取暴利,使部分期刊的质量波动较大。在中国知网上就可以搜索到一期发表一两百篇文章的核心期刊,多的可达250余篇,近400页,文章质量总体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杨期刊的权威性。所以,对于各科研机构评定的优秀期刊,我们也要通过不同方法认真甄别其质量的高低。

4、一些科技工作者无法正确评价期刊质量

一些科技工作者受本单位学术考评政策影响和从事科研领域局限性等原因,难以对学术期刊的质量做出客观评价。再加之一些编辑部不实宣传的误导,使科技工作者对于如何正确评价期刊质量感到困惑,这就迫切需要能够采用简便方法,对期刊的质量进行鉴别。

三、辨别学术期刊良莠的简便方法

做为一般科技人员还不能够用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辨别学术期刊的良莠,甚至于无法辨别学术期刊的真伪。如何找到简便易行的辨别方法,成为许多科技工作者的需要。通过资料分析和实践研究,从实用角度出发提出简便易行的期刊优劣辨别方法。

转贴于 1、通过版权页来辨别

学术期刊的版权页反映了该刊物的基本信息,特别是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出版单位信息,直接反映出该刊物的类别和性质以及期刊的学术层次,如果这些单位是由级别较高的部级学会、协会或学术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以及权威部门担任的,通常是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通过这些单位的性质和类别也可以判断出该期刊的专业倾向和适用对象。

2、根据期刊目录来辨别

主要是查看目录中所列文章是否属于学术论文,目录所示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情况,反映了期刊的刊载内容和质量,对于刊载前沿性学术内容较多的期刊,其学术价值要大得多,质量通常要高一些。如果其中掺杂着非学术性质文章的期刊,通常其学术水平不高。

3、根据作者信息来辨别

作者所在单位如果是重点大学、重点科研机构或学术权威部门的比重比较大,表明该学术期刊的水平是高的,如果作者单位是一般研究机构、学院甚至于搀杂非学术机构的,一般来讲学术水平要低一些。同时,如果作者以科研项目特别是级别较高的科研项目的参与人身份的,也就是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大的期刊,学术质量通常较高。再有就是职务、职称较高的作者,或博、硕研究生等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质量一般都很高。

4、根据论文内容来辨别

一般来说,学术水平较低的文章很难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刊载论文的质量是可以从总体上辨别出来的。如果刊载了学术水平较低、甚至于内容错误论文的,其质量一般都很差。

5、根据学术的难易程度和刊发程序来辨别

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一般来说都比较难,审稿周期也比较长,并常有稿件修改程序。如果是交了版面费就可以的期刊,其学术水平通

常都很低。

6、通过中图分类号来辨别

学科分类代号有助于辨别期刊的专业方向。专业期刊的国内刊号(CN)中末尾都有一个用于区分学科的英文代号,如:A代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代表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代表政治、法律,E代表军事,F代表经济,G代表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代表语言、文字,等。如果所刊载论文的学科方向与代码不符,反映出该期刊可能由于稿源不足或过大增加载文量而会影响期刊质量。

7、根据期刊刊名的稳定性来辨别

对于期刊来讲,都很注重其社会声誉。一些只注重经济利益的编辑部,往往在自己声誉很低或因违规而受到查处时,为逃避责任等频繁更换刊名,此类期刊质量通常较差。

8、要认真辨别刊名相近的期刊

有些期刊采用鱼目混珠的方式使自己的刊名和质量较高的期刊刊名相仿,稍不注意就会误认为此刊就是彼刊,而此类期刊通常质量不高。

9、不要轻信网络上的征稿通知

我们在网络上可以很容易的搜索到很多征稿信息,还有一些编辑部打着核心期刊的名义征集论文,其中有些信息是不真实的,甚至于非法期刊也混迹其中,对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10、没有国际与国内刊号的出版物

有的看似期刊的出版物,没有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只有一个出版号,此类刊物通常是一些会议论文集,或者是学术组织不定期刊发的论文集。通常此类出版物专业性比较强,但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作者在使用该类资料时,要注意该出版物是否由国家或国际级的学会、协会等权威行业组织或学术组织组织出版或是否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等,否则必须进一步甄别其学术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此类出版物,如果不是被国际检索机构收录的,一些单位不予认可,这就存在影响作者考评的问题。

期刊的评价方法还在不断的完善中,学术界的学者也经常发表不同看法,我们也在不断研究期刊的评价问题。希望以上几种鉴别方法,能够对于一般科技工作者进行资料检索和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万锦垄,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4-0087-03

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渠道和重要平台。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是摆在每个学术期刊面前的核心课题。其中,加强学术期刊编辑主体建设至关重要。编辑是学术期刊的血肉,是学术期刊主体工作运行的主要执行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编辑界就如何加强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展开了深入讨论。在这些讨论中,与学术期刊编辑相关的讨论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论争。这一讨论有一部分指涉学术期刊(主要是高校学报),有一部分未明确指明期刊类型。二是直接关于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问题的讨论。较前一种讨论,第二种讨论更加明确,思考更加具体,对策更加可行。

但是,这两种讨论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的方面。就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讨论而言,有些讨论没有明确定位到学术期刊上,导致讨论对象范围过大,引起了一些人对这个命题本身科学性的质疑。同时,由于该观点存在明显的单向思维,引起了不少误解。就后一种讨论而言,关于编辑主体建设的认识过于滞留在技术层面,没有充分体现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内涵。

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应是职业编辑与专业学者的复合体,是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的统一体。从这种复合思维出发,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既不能去编辑职能而单向学者化,也不可只固守编辑职能而不承担学术职能,应是编辑化和学者化的互为建构过程。

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是由学术期刊及其编辑所处的生态决定的。学术期刊编辑首先是一位专业编辑,这是其根基。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也是为何不能提倡单向的编辑学者化的根本原因。然而,学术期刊编辑在作为职业编辑的同时,还具有学术角色,承担着学术功能。这种角色内容是包含在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构成中的。学术角色是学术期刊编辑角色构成中的一种自在的应有的内容。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履行学术角色是由多方面因素规定的。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

(一)学术期刊的学术性规定了学术期刊编辑要履行学术角色

根据不同的标准,学术期刊有不同的分类。按照读者对象来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将期刊分为 4 大类:一般期刊( 面向所有读者);学术期刊(面向专业工作者);行业期刊(面向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检索期刊(面向文献收藏与管理机构)。还有另外一种分法,就是将期刊分为大众期刊和学术期刊。相应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编辑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编辑在所编文稿中的具体作用,可分为策划编辑、文稿编辑和文字编辑;根据编辑所使用的传播媒介,可分为报纸编辑、期刊编辑、图书编辑和影视编辑等。运用上述大众期刊和学术期刊分法,编辑自然也可分为大众期刊编辑和学术期刊编辑。学术期刊编辑与大众期刊编辑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目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运作模式等三个方面不同[1]。学术期刊是以专门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杂志。自然,他们承担的角色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学术期刊编辑要致力于提高期刊的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的根本属性。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特殊本质规定的个性内容,是对学术期刊提出的特殊和基本的要求。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编制我们可以看到,它所采用的7个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和获部级奖数量),均属期刊的学术水平评价范畴[2]。

(二)编辑职能的文化性规定了学术期刊编辑要履行学术角色

学术是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编辑更要自觉明确自身作为文化人的意识。这是因为编辑活动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编辑活动是参与人类文化创造的社会活动。编辑活动的基础是文化生产,编辑活动的过程便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反过来说,文化生产正是通过人类的编辑活动而缔结成为成果,构成文化系统,并进入社会传播网络的”[3]。我国编辑职能经历了收集与诠释、整合与开拓以及创意与造新的演变[4]。在当前的创意与造新阶段,不少编辑在获得市场成功的同时,往往也存在文化使命和文化传承的缺失。这一现象也同样存在于学术期刊中。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学术期刊中存在着学术重复、学术腐败等种种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术期刊编辑没有履行好应有的学术职能。学术期刊编辑不能仅停留在细微技术修改层面,而应进入到推动期刊学术水平提升和推动整体学术事业发展的层面上。因此,增强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水平,增强其学术使命感尤为重要。学术期刊编辑要承担这样的基本责任:及时刊发反映学术动态的最新学术成果,通过编辑创造性劳动引导学术研究、激励学术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编辑活动主体的学术期刊编辑,要努力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去实现自身的文化理想。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13篇

英文名称:Acta Electron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732-2112

国内刊号:11-2087/TN

邮发代号:2-8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高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电子学报》(月刊)创刊于1962年,是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original)科研成果。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科研通信,综述评论等栏目。凡以电子与信息科学为主体(交叉学科论文必须侧重电子与信息领域),在理论与应用实践上具有创新的,代表我国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有科学依据和可靠数据的技术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以及属于前沿学科,并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展望评论性文稿,均可向本刊投稿。

由于本刊覆盖的学科专业较广,出版时有意识地将相关学科和专业集中:第1、4、7、10期主要是通信与信号处理;第2、5、8、11期主要是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相邻学科;第3、6、9、 12期主要是电子物理、真空电子学、微波与电磁场及相邻学科。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 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理论研究的现状,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学术期刊的分级在掌握科学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的前提下,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 

 

一、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现状 

 

学术期刊是以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定期出版杂志。 

因为决定期刊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规律性的东西,又有偶然性的人为的因素,由此导致那些被认为是著名的期刊也免不了刊登了平庸的论文,而那些所谓无名的期刊却常发表令人拍案叫绝的高质量论文。所以,要对期刊进行准确的分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1994年国家科委就认为:学术期刊分级工作“有必要做,但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准备。”[1]但是时间过去10多年了,国家科委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也承认:“迄今为止,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标准,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作出评价的。”[2] 

无论是《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国家科委,1994年),还是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2002年),著名编辑学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前副署长张伯海先生对此概括为:①期刊无部级、地方级的区别;②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③“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④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⑤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一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3]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是准确的。 

然而,客观现实不允许目前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因为这牵涉到大量的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等等。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都在考核管理等工作中自行确定了期刊的级别。可见,全国性的期刊分级,尤其是学术期刊分级又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 

期刊分级意义重大:1.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能为学术期刊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起到积极而科学的导向作用;2.建立学术期刊分级制度,有利于期刊评估工作的进行;3.学术期刊分级能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学术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提供科学的依据;4.学术期刊分级制能进一步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5.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4] 

由于当时处于该问题的起始时期,缺乏定量分析的相关文献。 

 

二、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实践的简要回顾 

 

尽管国家主管部门没有对期刊进行分级,但现实是我国的期刊品种数却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期刊数已超过1万余种,其中科技期刊5000余 

种,社会科学期刊6000余种。面对如此多的期刊,人们自然要有选择地利用期刊,这样一来,期刊分级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核心期刊理论引入我国以后,期刊分级有了相对合理的、科学的和定量的标准。随着分级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学术期刊管理部门和行业在分级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都采用核心期刊理论对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如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认定期刊级别时,主要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名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数据库的期刊名录作为期刊分级的依据。有些单位采用这样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同时被上述两种以上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而且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列为一级期刊;同时被两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列为二级期刊,没有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的列为三级期刊。如此从重要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遴选,并结合有关计量指标和专家评审的方法进行期刊分级,虽然还不能视为十分完美无缺,但目前在没有更科学的分级方法问世之前,此类的分级方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三、 对理论界关于学术期刊分级讨论的审视 

 

1. 1994年尹玉吉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强调仅仅用一项指标来确定期刊级别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第二,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 第三,培养人才的情况;第四,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大小,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第五,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第六,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也应是确立学术刊物级别的一项标准;第七,学术期刊的转载率也应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标准;第八,就目前来看,应该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以及他们联合组织的学术期刊评比是比较全面、客观的,更具有权威性。[4] 

当然,尹玉吉的这一探讨,由于当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显得抽象的东西多一些,定量的东西少一些。 

2. 1996年和1998年于鸣镝[5-6] 

两次撰文认为,期刊的级别划分依据是:1.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2.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3.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划分期刊等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4.依据期刊质量的综合指标划分期刊等级(包括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发行标准和管理标准共计六项标准)。作者关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是对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重复,并且规定已经申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不能代表期刊级别”。他关于“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因为每个人对“出版形式”有着各自的理解,所以说这些不应该成为划分期刊级别的依据。他关于“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这正是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文章作者最终并没有给出答案。 

3. 2000年上半年,《统计与信息论坛》编辑部的崔国平先生认为,决定期刊级别的因素取决于以下11个方面: (1)学术技术水平;(2)转载收录率;(3)权威评价分值;(4)印刷效果分值; (5)裁切装订质量分值; (6)技术加工水平; (7)错字率;(8)编排规范程度;(9)办刊基本条件具备完善程度;(10)规章制度健全程度; (11)出版秩序合格率。[7] 

应该说崔国平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真正有了突破,他由1994年尹玉吉主要找定性依据,转变到了在定量上找依据。

4. 2000年下半年,徐威、刘飚、胡健飞撰文建议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期刊作为一级期刊。[8]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模糊,既然是划分级别,就应该有一个以上,即有一级就应该有二级,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并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确定的“重要期刊”与我们编辑学界的界定不可能是一样的,应该还要深刻,更有根据。 

5. 2001年,汪继南、张丽霞就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撰文认为:“以质量分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级方法,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9]但文章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6. 2001年底,陈图文等撰文认为:“期刊级别划分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10]我们认为,陈图文等人所提的“期刊级别划分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是不科学的,应该说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是论文本身。 

7. 2004年,傅锦彬、张磊等撰写了《高校如何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一文;[11]2005年,《重庆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傅旭东探讨了“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12]实际上,傅旭东在这里没有谈学术期刊分级问题本身,而是谈了与之相关的问题。 

 

四、 结论 

 

由上所述,许多文献从理论上探讨了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但实践者更关心如何确定学术期刊的级别,即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在矛盾方面都是有主次之分的。学者们所提出的众多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在确立学术期刊质量和级别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等量齐观的,它们之间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例如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该在注重学术创新程度的前提下,特别注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政治路线问题;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则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学术创新上,放在生产、技术、基础科学等问题的解决与阐释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按照宏观与微观、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门别类,然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出每一种学术期刊的得分。这样,在学术期刊级别定量分析确定之后,按照得分的多少,学术期刊的级别也就出来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系列工作都要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另外,以往国家各部门、各系统、各地区开展的多次期刊评估,取得了不少经验,这也是期刊分级工作中应参考的。我们认为在学术期刊级别评比中,各地、各系统均发现了不少学术期刊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即独具特色的栏目,这方面的学术水平也往往代表了国内甚至国际的最高水平,如地方文化研究,分布在各系统、各地区的某一方面的专家的学术成果就是这种“拳头产品”。这种情况在评比中应加以保护和考虑。有的学者提出一级(或者称“优秀”)占25%,二级(良好)占50%,三级(合格)占25%。[8]我们倾向这种观点。我们认为,级别评比应该包括所有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期刊,评比结果应该是“橄榄形”的,即两头小,中间大。 

学术期刊的级别问题,历来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在学术成果鉴定、职称评聘、期刊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上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进行探讨意义重大。但学术期刊分级还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研究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一定要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来进行,以确保这项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期刊管理处.科技期刊无级别之分.健康报,19940201. 

[2]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015. 

[3] 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一章第六条∥.张伯海.期刊工作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273278. 

[4] 尹玉吉.学术期刊级别划分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9092. 

[5] 于鸣镝.再论期刊等级.晋图学刊,1998(4):3435. 

[6] 于鸣镝.试论期刊等级.晋图学刊,1996(1):55. 

[7] 崔国平.也谈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编辑学报,2000,12(1):4142. 

[8] 徐威,刘飚,胡健飞.与期刊级别有关的若干问题探析.青岛大学学报,2000(3):77. 

[9] 汪继南,张丽霞.论期刊等级划分.情报资料工作,2001(4):55、57. 

[10]陈图文,等.论期刊等级的划分标准与论文质量的考核.情报杂志,2001(11):74.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15篇

一、T类: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二、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三、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四、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8年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五、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六、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非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的认定:

各级期刊的“增刊、特刊、专刊、综合版、专辑”等上发表的论文,有期刊号的,包括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的刊物,以期刊主办单位确定为相应级别内部刊物折半计分。

下列情况一般不作为学术论文对待:

①与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非密切相关的文章,如评论、文摘、短篇报道、科普文章、文艺、新闻等作品,以及会议简报、动态、讲座等资料性质的材料;

②刊号中含有H、HK等由香港出版发行且未被认定准许或不能确定是否准许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刊物;

内部刊物发表的论文分为三个级别(类):

内部刊物必须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主办单位级别分为:第七级-部级内刊(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委会、教育部等自办刊物),第八级-省级内刊,第九级-区级内刊。

学术会议论文的分类:

①参加国际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四级(C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五级(D类)。

②参加全国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五级(D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六级(E类)。

③参加省级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E类。未发言的确定为区级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