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

学术思想综述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1篇

一、引言

旅游活动古已有之,然而旅游学的理论研究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先后经历了早期旅游时期、大众旅游时期、可持续旅游时期和体验旅游时期,并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跨学科的研究过程。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先后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形成了基于多学科的JR旅游学框架体系模型和基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研究体系(地理学与经济学的旅游空间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的旅游功能体系、社会学与生态学的社区生态模型、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旅游凝视理论)。

二、旅游者方面

(一)旅游动机学说,是在精神分析论、行为论、人本论和认知论等相关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行为进行的研究,形成了旅游生涯理论、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唤醒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旅游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要有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心理因素、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支付能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各不相同,诸如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和经济动机等等,这是由于旅游动机的多源性和内隐性等诸多特征所导致的结果。

(二)旅游体验理论,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活动。旅游体验理论主要有畅爽体验论、体验理论和剧场理论,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体验价值理论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理论模型(休憩体验偏好量表REPs和侧重情感体验的测量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定量方法(SERVQUAL)、体验质量满意度模型(卡诺模型、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和净服务质量模型)。

三、旅游目的地方面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旅游地的特征、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的因素和旅游地的复兴。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过质疑和修正,诸如对旅游阶段划分的质疑、对理论运用潜力的质疑。同时,对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生命周期的实用性、以及“产品周期理论”还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修正和探讨。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最初来源于经济学思想,其核心思想主要有波特钻石模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五要素结构模型等内容,评价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类因素、管理类因素和辅助类因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价体系和模型,但是其旅游潜力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地方与旅游空间学说,其研究涉及到地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包括地方感理论、旅游地引力模型、休憩机会谱理论和空间结构分区模型。地方感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地理派地方理论、环境心理学派、社会学派社会哲学学派的观点。旅游地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旅游地的引力半径模型、游客旅行空间路线规律和O-D(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的主要阶段,其中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又包括仿牛顿重力引力模型、Crampon模型、仿电荷吸引公式模型和干预机会理论模型。空间结构分区模型包括功能分区模型、圈层分区模型和点轴模型,其中圈层分区模型又包括核心-边缘理论、Forster三区结构模型、“社区-吸引物(CAC)综合体”模型和“双核原则”理论。

四、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方面

(一)舞台化真实性理论,是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旅游者经验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后,以“前台后台理论”为基础提出来的,其研究过程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客观性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自然生成真实性和存在性真实性。本理论为观光旅游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对真实性的探讨,已经从“舞台”转移至“真实性”。

(二)旅游凝视理论,是在“医学凝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议题就是研究旅游、环境与“视觉消费”三者的关系。“旅游凝视”的性质主要有“反向的生活性”、支配性、变化性、符号性、社会性和不平等性,其类型主要有浪漫性的、集体性的、观望性的、环境性的、人类学性的。“旅游凝视”重视分析游客体验的视觉本质,以达到为游客的体验带来愉快及成就感的目的。

五、旅游业管理方面。

(一)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是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随着标准化旅游服务的衰落形成的个性化旅游服务。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主要包括服务差距说和服务补救说,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体现了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服务补救悖论探讨了服务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分析工具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服务质量测评工具就是SERVQUAL量表和服务蓝图,同时,这些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修正。

(二)节事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节事影响方面的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节事管理及规划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领域主要有商务型节事活动与旅游活动、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节日和其他文化庆典。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社会学方法、影响研究方法(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抽样和统计方法、典型案例研究方法(网络资源方法、三角剖分方法和IPA方法)。

六、旅游影响与被影响方面。

(一)旅游影响学说,人类学、社会学和环境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的最为广泛。旅游经济影响学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乘数效应理论、旅游卫星账户和旅游政策和预测模型(TPF)等方面的内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学说主要包括四个平台说、主客关系理论、涵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前台后台理论”。旅游环境影响学说主要包括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旅游影响的评估体系包括“愤怒指数”理论,居民态度“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影响评估尺度等内容。

(二)利益相关者社区参与学说。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社区旅游及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其代表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利益博弈论、利益者相关图谱、权力-利益矩阵、综合法(访谈、问卷和圆桌会议)。社区参与学说是在“旅游飞地”、“旅游孤岛”和“新殖民主义”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核心思想主要有社区旅游产品观、社区增权理论、社会表象理论、社区旅游一体化,其社区参与模式主要有利社旅游企业(CBTI)模式、政府主导扶贫旅游(PPT)模式、社区主导发展(CDD)模式。

(三)旅游危机管理理论。国外旅游危机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对特定危机事件的反应与管理的案例分析研究、对旅游业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为“事后型研究”,诸如SARS、东南亚危机、金融危机对旅游的影响研究。旅游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模型主要有TDMF模型、扩展的危机管理模型、旅游目的地社区能力模型、旅游危机管理规划模型、旅游危机管理系统模型、旅游危机恢复管理系统模型等内容。其代表性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交叉影响与脆弱性分析、旅游本底趋势线分析。

七、结语与评论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还有乡村旅游理论、城市旅游理论、遗产旅游理论、探险旅游理论、黑色旅游理论、可持续旅游与生态旅游理论等内容。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经济思想;学术综述;研究视角;深化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2-0094-04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15届年会于2012年10月2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河南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经济思想的变迁与齐鲁文化的本土化、国际化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分古代经济思想、近代经济思想、现当代经济思想三个专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并有17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

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内容的深化和视角的更新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参会论文来看,学者们在研究中秉承了注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史料整理和分析的传统,不仅扩充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研究范围,深化了已有命题的研究,同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诸多创新不断得到尝试。

(一)以史料为线索的研究

古代典籍是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史料来源。围绕年会主题,有关《管子》的研究成果成为本届年会的一大热点。南京大学蔡一教授在《〈管子〉论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一文中提出《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们的论文汇编,既肯定了市场有自发的调节和促进功能,国家经济治理需顺应其自发性,又认识到政府要利用经济杠杆,扶贫济困,促进就业,体现了放手发展市场竞争和必要的政府干预相结合。浙江科技学院曹旭华教授在《〈管子〉的成书年代与作者研究》一文中判定《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们的作品,并且断定《管子·轻重》篇作于战国,或者至少可以说其大部分篇文、内容产生于战国。中央财经大学王文素教授在《“管晏”社会保障思想探究》一文中指出《管子》和《晏子春秋》两部著作都记述了春秋时期社会保障思想、政策和制度,但是二者的社会保障思想和体系无直接继承关系。河北经贸大学董平均教授的论文《释燕蓟“勃、碣之间一都会也”》依据《史记·货殖列传》判定燕都蓟城既是北方手工业中心,又是重要的商业都市,各民族经济交流的中心。

除了古代典籍外,与会学者强调了地方志、族谱等史料对于经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张海英教授的论文《明清地方志中的经济思想》从“对明清时期民众趋利性社会思潮的客观性认可”“民间‘奢靡’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方志中关于商人的记载”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方志所体现的经济思想,并指出有待开发利用中国方志蕴藏的丰富的史料。山东财经大学郑小娟副教授的论文《略析徽商的“贾儒相通”观和儒商化取向》利用宗谱、墓志铭、地方志等新史料,指出徽商的儒商化取向带有极强的脱商入儒的色彩。

(二)以人物为线索的研究

从新的视角归纳和整理古人经济思想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视角。山东大学周宇副教授的论文《桑弘羊“轻重”学说的经济学意义分析》指出桑弘羊的“轻重”学说也重视市场机制引导作用,只不过强调政府干预矫治市场弊端。财政部驻吉林省监察专员办事处边东平的论文《先秦诸子的货币观点及现代启示》从新的视角整理归纳了先秦各家学说中的货币思想,提出其对当代金融制度构建的启示。东北财经大学齐海鹏教授在《论陆贽的财政思想》一文中归纳了陆贽的财政思想,并指出其具有以人为本、量入为出、均节赋税和裁减私租的特色。

(三)以专题为线索的研究

围绕某个专题梳理和分析经济思想史料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齐鲁大地是先秦时期儒家、墨家、兵法家、纵横家等众多学派的发祥地。山东大学赵梦涵教授和李维林副教授在《齐鲁文化经济思想的变迁与本土化、国际化简论》一文中指出齐鲁文化的经济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根据儒学与管学两大流派,分析了齐鲁文化经济思想的变迁及其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哈尔滨商业大学贵教授的论文《论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解析了儒家“仁爱”和“礼”两方面的经济伦理及其影响。

在研究技术创新上,一些新经济史学研究成果将经济思想和文化作为一个变量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将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结合起来,考察经济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这超越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传统范式,有利于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与主流经济理论结合。香港科技大学James Kai-sing Kung教授和山东大学马驰骋博士的合作论文《经济冲击、儒家文化与农民起义》通过构建清代(1651—1910)和107个县的面板数据,用学校、儒家庙宇和烈女数量衡量儒家文化强弱,发现农业歉收对农民起义有显著的激发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儒家文化深厚的地区明显减弱。上海财经大学岳翔宇博士在《气候变冷、粮食减产与重农理论:对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与十七世纪法国的考察》一文中考察了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气候变冷、农业减产与晁错贵粟论的关系,提出了“气候变冷—粮食减产—农民受灾—政策应对不及时或不全面—政策批判(重农理论)”的理论发生机制,并与17世纪法国气候变冷及布阿吉尔贝尔的重农理论做了比较。

比较分析方法可以明确中国经济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独特性。上海财经大学何业嘉博士在《中西方货币提出思想变迁中的分流:中国传统货币思想与西方货币思想差异研究》一文中提出古代中西方分别是一种国家型和国际型的货币制度,不同的制度需求产生了各自的货币思想,最终导致中西方货币思想的分流。上海财经大学张华勇博士在《中国宋代纸币准备金思想研究》中指出中国和西方早期纸币准备金不同,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理念的差异。另外,山东大学刘玉峰教授的论文《中国古代粮食思想和政策探析》整理了古代重粮贵粟、粮食赈济、粮价调控、粮食储备和粮食战略的思想和政策。

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研究广度和深度的突破

近年来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致力于近代(尤其是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扭转了一段时期内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滞后的局面。从本届年会论文来看,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研究成果已经高居第一,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一)以史料为线索的研究

详实和正确的史料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基础。老一辈学者非常注重史料的归纳和整理,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复旦大学叶世昌教授指出当前学界研究过于注重“宏观”的理论分析,却忽视了“微观”的史料工作,存在过分强调理论分析却忽视史料的倾向。微观研究从小处着手,往往比较可靠。叶世昌教授在《对晚清若干经济思想史文献的辨误》一文中指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使命之一是根据研究对象的论著进行分析,并做出恰当的述评。其前提是准确判断研究对象的文献的写作时间、所述历史事件的准确性以及文献整理者对文献校勘是否正确等,甚至需要进行辨误。

叶世昌教授的发言引起了部分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武汉大学严清华教授在小组发言中指出了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考核标准等现实制约因素,并介绍了其领导的研究团队沿着三个线索系统归纳整理分析民国经济思想史料的工作。第一个线索是以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著作和期刊论文为线索。武汉大学王经纬博士在《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的经济思想文献述评》一文通过对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的664篇经济学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管窥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概貌。第二个线索是以民国时期主要经济学期刊杂志为线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高璇博士在《中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评论〉与民国后期的经济思想》一文中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经济评论》期刊,揭示民国后期经济思想中学术本土化和现实针对性的脉络和特点。第三个线索是以民国著名经济学家为线索开展硕士论文写作。这为全面探索民国经济思想内容及理论贡献扎实了历史资料与文献依据。

(二)以人物为线索的研究

对历史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全貌,而且可以记录经济思想演变的轨迹,甚至可以用关键人物经济思想解释经济史上的制度变迁,具有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依然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以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武汉大学严清华教授和刘婧宇在《民国“红色教授”彭迪先的货币思想》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彭迪先的货币理论。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熊维刚和吕麒的论文《刘大钧工业化思想述评》认为刘大钧的工业化思想比较充分和集中地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现实与趋势,促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新高度。福建江夏学院刘慧宇教授的论文《杨荫溥通货膨胀思想评述》高度肯定了民国金融学家杨荫溥的经济思想。湖北工业大学李俊在《魏源的经济思想》一文中以《海国图志》为中心对魏源的经济思想做了梳理。

在以政界人士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海南大学武教授在《论孙中山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以及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理论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早期形态。东北财经大学于秋华教授在《〈建国方略〉与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一文中归纳了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和逻辑线索,评价了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西南财经大学付志宇教授在《近代税收学的创建者、中国直接税制的开创人:李锐》一文中对李锐生平及其开展的直接税改革加以归纳和介绍。湖州师范学院蔡志新副教授和周建华教授在《反清民主革命英烈徐锡麟经济思想评析》一文中从农工商业论、财政论和义利观三个方面归纳了徐锡麟的经济思想。河南中医学院谭备战副教授在《论张静江的经济建设思想》一文中以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为核心介绍了张静江的经济思想。浙江科技学院喻梅博士在《孔祥熙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思想述评》一文中批判性分析了孔祥熙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思想,认为其带有明显的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放任思想相结合的特点。中南民族大学李天华副教授的论文《恽代英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高度肯定了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的经济思想。

(三)以专题为线索的研究

本届年会论文主要集中在产业、财政、金融三个专题。在产业思想方面,复旦大学孙大权副教授在《赶超战略与平衡发展:翁文灏与马寅初两种工业化道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将翁文灏以重工业为中心、快速工业化的赶超战略与马寅初重点发展比较优势和基础工业的农、轻、重均衡发展战略加以比较,认为新中国工业化思想均可从近代找到渊源。上海财经大学张申博士在《西方工业经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一文中将西方工业经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划分为滥觞、发展、高潮三个阶段,认为西方工业经济思想传播引发了中国工业化思想的萌生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陈瑞博士在《从国货运动看近代经济思想的变迁》一文中梳理了近代国货运动中所体现的经济思想,并尝试归纳近代经济思想转变的四大类型。

在财政思想方面,中央财经大学马金华教授在《导源西籍,取径东瀛:晚清西方财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一文中回顾了西方财税思想在晚清传播的途径、内容,及其对晚清财税制度改革的冲击。清华大学熊金武博士和上海财经大学王昉副研究员在《民国时期地价税立法与实践》一文中回溯了民国时期地价税通过立法程序从思想演化为制度并不断完善的过程,进而以近代上海华界地价税实践为例对该制度变迁予以批判性评价。南京审计学院夏寒副教授和蒋大鸣教授在《试论民国事前审计制度》一文中回溯了事前审计制度应用于民国初年财政收集的过程,并指出由于配套制度改革不完善导致该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其效能。

在金融思想方面,上海财经大学王昉副研究员和缪德刚博士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村土地金融思想研究》一文中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理论界、学术界就农村土地金融相关问题展开的讨论,并结合近代金融制度发展路径讨论了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构建的互动关系。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和岳翔宇博士在《西方金融理论的传播与晚清金融思想及制度的转型》一文中回溯了西方金融理论在晚清的传播,并提出晚清金融思想和制度转变中社会需求的变化(内在动力)与理论指导(外来因素)是逐渐结合的,将以局部的诱致性变革作为全面的强制性变革的基础和先导。复旦大学马涛教授在《民国时期上海民族金融家创业成功的精神动力》一文中提出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构建离不开秉持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民族金融家的创新性工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华雄教授和饶丹雪在《民国时期(1912—1949)人寿保险思想概述》一文中重点描述和总结了不同时期民国人寿保险业发展特点、人寿保险理论及人寿保险运营思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长伟博士在《近代中国纸币发行制度变迁及其效果》一文中回溯了晚清到民国的纸币发行制度变革历程。

经济思想发展演变轨迹和机制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热点。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在《从传统到现代: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的变迁路径》的主题报告中从变迁的目标、动力、条件、模式和结果等五个方面介绍了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三条变迁路径,即西方经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其中不仅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还推介了上海财经大学谈敏教授《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和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民生经济学研究:基于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视角》对另外两条路径的研究。相对于其他两条路径,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史是本届年会研究成果最多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在《Economy、Economics中译考:以“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围绕“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四个对Economy、Economics的中译名,分析它们之间前后递进的演进路线,指出其演进过程既受到西方“经济学”含义演变的“外因”影响,也与中国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内因”相关。上海财经大学岳翔宇博士的论文《晚清西方经济学传播中的狄考文与山东登州文会馆》在收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指出狄考文及登州文会馆在对晚清西方经济学传播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北京大学聂志红副教授在《中国经济思想基本元素演变的脉络与逻辑》一文中提出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材料不仅包括以文字形式流传的典籍部分,还应包括以非文字形式保留下来的各种文物,认为中国经济思想演变的轨迹中经济思想往往依附和服务于政治思想。

三、中国现当代经济思想研究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充

本届年会论文大多围绕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展开,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上海财经大学赵晓雷教授指出总结和归纳中国现当代经济理论问题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使命下的重要理论阵地。由于工业化是百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围绕工业化的研究成果颇多。中国社会科学院钱津教授在《新中国工业化思想述评》一文中提出2004年中国工业化进入了腾飞阶段,需要区分工业化腾飞阶段中出现的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内蒙古财经学院姜建华教授和邓强的论文《新中国产业结构研究思想演进路径分析》概括了马克思、、当代西方的产业结构思想和理论,梳理了中国学术界有关研究的进展。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和彭聪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区位经济学史研究》一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主要侧重于对西方区位经济学理论的评介和对西方区位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应用的探讨。上海财经大学张明博士在《集体合同与制度激励:以解放初期上海申新棉纺织一厂为个案的分析》一文中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了民营企业中实行的集体合同制度,从理论依据及经验证据上证明企业实行利益相关者管理更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农业经济思想依然是本届年会的热点。西南财经大学刘方键教授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文化渊源及其评判》一文中认为“以粮为纲”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观念中历来视粮食生产为最主要的物质财富生产的真实反映,需要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深彻转变。安徽财经大学张俊副教授在《传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价值逆转:养民抑或分利?》一文中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研究传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价值逆转,认为在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维护统治者养民以分利的思想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北京大学刘群艺副教授在《Rethinking Land Reforms in East Asia: Egalitarian or Inegalitarian?》一文中比较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中刘少奇和Wada Hiroo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差异性,然后从公平与经济增长角度比较了其绩效差异。

围绕经济改革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瞿商教授和郭旭红博士在《改革共识、市场共识、转型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认识演进的三个阶段》一文中回顾和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经济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三次大转变。山东大学陈东教授的论文《浅析经济体制与政府主导理财原则的选择》分析了市场经济下“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两大财政原则的关系,提出当前“量出为入”或许是更可行的方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常青教授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的原因》一文中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史料,构建模型实证检测各要素重要程度,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供求关系、社会环境等要素的重要性。另外,中国政法大学岳清唐副教授、山东大学郝延伟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赵亚明博士分别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报酬递增思想、分工思想、“大萧条”研究成果。

四、中国经济思想研究方法创新与学科史研究

(一)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史研究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史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和王昉副研究员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演进》一文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历史分为奠基、形成、发展和拓展四个时期,分别考察了各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成果,进而详细介绍了目前的学科发展态势和特点。严清华教授和李詹博士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综述:基于当代期刊论文的考察》一文中通过考察1979—2011年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期刊论文,分析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特征并探寻其未来发展方向。安徽财经大学万红先教授在《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研究综述》一文中梳理和归纳了以民国经济学著作为对象的研究成果。

(二)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讨论

研究方法创新是每届中国经济思想史年会的热点。西北大学赵麦茹博士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创新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归纳了文献研究法、唯物史观研究法、中外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五种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认为只要能拓展科研视野,拥有自觉的学术立场,及时把握新技术新资料,摆脱路径依赖,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创新大有空间。

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教授指出,近年来社会科学同时面临着学科分立与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两大趋势,经济史研究中不断遇到挑战——即如何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在创新还是守成,抑或二者兼顾的抉择面前,经济史研究如果没有经济思想史的理论分析往往缺乏深度,难以充分解释隐藏在史料背后的深刻历史逻辑,即“为什么”的问题;而在阅读经济思想史时也时常感到,如果没有经济史的实证,往往缺乏历史感,难以明示“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或者说经济史与经济理论之间,“源”与“流”的辩证关系相互鼎立,缺一不可。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3篇

一、对“道统”概念的总体性认识

张立文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很主要的一个观念就是道统思想。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孟的道统谱系,再通过唐宋的发展,道统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整个文化的发挥和走向辉煌。成中英先生认为:道统是集成的概念和不断积累的成果,它不仅仅是历史形成的一种文化价值体系,同时也是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行为。广x的道统,是基于对古代经典的了解,对宇宙天地自然的探索。狭义的道统,就是从孔子到汉代逐渐形成、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逐渐收缩到儒家的经学传统。蔡方鹿教授认为:所谓道统,指道的传授统绪。道统与道的关系,是以道为中心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道统是维系道之所存在和延续的形式,道是道统所传授的内容。道统以传道、明道为目的,为道的存在和延续而形成,是为道的思想、道的原则和精神服务的系统和形式。道统思想不仅促进了儒学的发展,而且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导,融合各家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大传统;道统思想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对现代社会均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刘原池副教授认为:儒家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学说中关于天道、地道、人道和中庸之道的认识,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二、道统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刘振维教授聚焦于董仲舒的道统观,指出朱熹将董仲舒排除于道统谱系体现了宋儒的排他性。蔡方鹿教授则瞩目于汉代扬雄在批评诸子各说基础上阐发自己的道统思想,建立起崇圣尊儒和辟异端的道统观,并客观评价了其道统思想在儒家道统史上的地位。毛丽娅教授专题探讨了范仲淹的道统观及其在儒家道统史上的地位。陈逢源教授从治道、儒学、心性等三个维度,探讨了朱熹道统论的渊源与脉络是在往圣先贤间,建构生命永恒自信,遂能生发无限的影响。杨燕副教授分析了朱熹集宋学之大成,重建起以道统为指南的理学经典传承体系,既开启宋代的开放学风,也体现其道统担当意识。向世陵教授则具体考察了明中叶湛若水的道统观,认为湛氏在“心学”的基础上,标榜自己经由白沙而上接程颢的道统谱系。曾春海教授则专题考察了孙中山、方东美与牟宗三各自的道统态度、主张和内涵,由此展示出道统思想在现当代的三种精神风貌。

三、弘扬道统的当代意义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4篇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大背景下,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商务印书馆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主办,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承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协办的“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与当代文化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隆重举行。胡经之、聂振斌、王元骧、凌继尧、姚文放、杜卫、袁进、张永健、张永清、刘悦笛、王廷信、楚小庆、宛小平、丁国旗、李荣有等来自全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文艺报》、《艺术百家》、浙江电视台等报刊媒体的领导和记者编辑等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由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金雅教授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6册)首发式。

此次研讨会,是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领域第一次全国性专题研讨会,也是全国美学、艺术、文化、教育领域内围绕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一次高端峰会。会议尤其在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特点、价值意义、人文意蕴三方面进行了集中研讨,体现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水平和进展。

一、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内涵特点的研讨

全面总结、深入挖掘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此次研讨会的重要学术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聂振斌研究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从美育方针与美育的实施、美育的性能及价值、美育与德育、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美育与宗教等五个方面,系统梳理总结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蔡元培视美育的主要性能为“陶养情感”,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是对中国文化以艺术―审美而非宗教为文化理想的独特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体认。深圳大学胡经之教授也深入概括了蔡元培的美育精神,认为其内涵突出表现在“陶养情感”和“纯洁人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浙江理工大学金雅教授从本世纪初开始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开掘者。她从“美趣”与“美情”、“移人”与“美术人”、“生命之迸合”与“生活的艺术化”等梁启超美育思想的重要范畴命题入手,对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致思路径予以了系统梳理与总结,指出其由前期对美育的社会功能的探讨转向后期对美育的人文价值的探寻,逐步深入并叩问了美育的人生意蕴及其诗性维度,具有鲜明的个体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情韵。杭州师范大学李荣有教授着重分析梳理了梁启超“趣味教育”主张的主要内容,对其相关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原则等进行了探讨,指出“趣味教育”不仅与学校教育相联系,也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行业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此外,华南师范大学陈永标、杭州师范大学莫小不、同济大学李、浙江工商大学朱鹏飞、江苏师范大学李茂叶等学者,从艺术美育、情感教育、书法美育、大学美育等各个角度切入,研讨了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点。本次研讨会上,一批年轻学者崭露头角,他们的研究视野独特,富有锐气。如杭州师范大学何淑芳对梁启超美育思想中“养气说”的研讨,透视了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民族文化渊源,勾连了梁启超美育思想与“新民”思想的关联,颇具新意。绍兴文理学院马芹芬提出了越文化背景下蔡元培的美育实践的命题,着重挖掘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越文化精神及其相关民族特性,也不乏新意。

二、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价值意义的发掘

批判继承、创化汲纳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营养,深入研讨、充分发掘它们对于当代美育与文化建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是此次研讨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浙江大学王元骧教授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出了商榷。他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蔡元培却认为“宗教本旧时代的教育”,并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教的认识作用和道德作用都已消失,唯有情感教育的作用仍然保留,所以,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口号在当时虽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学理上尚存在某些局限。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非认知与道德。王元骧教授进而认为,若从信仰论的观点来理解这个口号,它在今天不仅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反而更突显它的理论价值。他主张从美与艺术的性质、美与艺术的创造、美与艺术的功能三方面来认识审美、艺术和宗教之间的同质性。《文艺报》理论部熊元义编审以“重铸民族魂”为题,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在激发国民的勇气和培养国民的灵魂上的巨大作用”、“把文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的理论特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以梁启超对雄壮活泼沉浑深远的诗境的倡导、对中国文学女性形象审美趣味的批评、对陶渊明人格特征的分析褒扬为例,指出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与审美情趣是中国现代美育最为宝贵的精神传统之一。呼吁继承发扬梁启超鲁迅一脉的审美情致与美育精神,培育激扬健全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做好精神准备。此外,海南师范大学单正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玉明副教授等,也对流行的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梁启超“趣味教育”论的观点进行了反思评析,从当下现实出发,梳理了蔡元培梁启超思想观点的现实意义。杭州师范大学张道森教授、梁启超纪念中学梁新明校长、东南大学白艳霞博士等探讨了蔡元培梁启超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的启示。山东大学高迎刚副教授认为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既秉承了中国传统乐教“致乐以治心”的基本观念,但又吸纳西方新思想,在用什么教、教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上,充满了20世纪初中华民族求新求变、塑造“新人”的时代精神,在今天,仍可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基本方向。胡经之教授在总结蔡元培的美育精神的同时,也强调了其对“我们进一步去深思美育的使命,推进美育的实施,拓展美育的途径”的启示。

三、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人文意蕴的探析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5篇

我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献结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以人为本”研讨会综述

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综述

36册《中华民国史》出版引学界关注

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检视及评鉴

第十六届世界应用语言大会暨第六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梳理及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对亚非拉援助研究综述——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在黑非洲的援助为例

庄学研究的新向度——《庄子的生存哲学》评介

《黄帝内经》的生命诠释——读《黄帝内经(全本全注全译)》

稿约

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客观要求——2010年上海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研讨会综述

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

近20年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朝鲜战争研究新进展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研究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始话语——《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评介

《王国维全集》在浙江首发

声明

稿约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学术报告综述

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近期出版

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观点综述

“北朝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

新时期国内邓小平执政思想研究简况及展望

“四清”运动研究综述

语境化研究和反现代化叙事——本杰明·艾尔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述评

新版《巴金全集》有望5年内出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序言

自觉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哲学——《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评介

稿约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概述

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河北省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两个发展趋向论析

近十年来大陆“政治沟通”研究述论

《中国语言文字大词典》2009年将陆续面世

沙特阿拉伯石油繁荣的原因浅析(1970—1982)

民族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特征及其构建

《建国以来文稿》推出前三册

稿约

关于近代华北社会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会议——“民国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近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述评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的他山之石——评石川祯浩近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视域融合深度犁耕——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综述

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与大国形象塑造

试析社会转型期民主文化转型基本经验

韩国新村运动基本理论体系研究论纲: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

唐长孺先生《<木兰诗>补正》读后感

基于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我国的QFII制度

稿约

“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二万五千里》誊清稿本影印出版

隆化鸽子洞元代放支官俸文书考释

多元共生态势下的广西青年诗群——广西第二届青年诗会综述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6篇

我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献结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以人为本”研讨会综述

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综述

36册《中华民国史》出版引学界关注

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检视及评鉴

第十六届世界应用语言大会暨第六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梳理及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对亚非拉援助研究综述——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在黑非洲的援助为例

庄学研究的新向度——《庄子的生存哲学》评介

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客观要求——2010年上海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研讨会综述

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

近20年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朝鲜战争研究新进展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研究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始话语——《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评介

《王国维全集》在浙江首发

声明

稿约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学术报告综述

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近期出版

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观点综述

“北朝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

新时期国内邓小平执政思想研究简况及展望

“四清”运动研究综述

语境化研究和反现代化叙事——本杰明·艾尔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述评

新版《巴金全集》有望5年内出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序言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概述

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河北省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两个发展趋向论析

近十年来大陆“政治沟通”研究述论

《中国语言文字大词典》2009年将陆续面世

沙特阿拉伯石油繁荣的原因浅析(1970—1982)

民族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特征及其构建

《建国以来文稿》推出前三册

稿约

关于近代华北社会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会议——“民国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近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述评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的他山之石——评石川祯浩近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视域融合深度犁耕——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综述

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与大国形象塑造

试析社会转型期民主文化转型基本经验

韩国新村运动基本理论体系研究论纲: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

唐长孺先生《<木兰诗>补正》读后感

基于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我国的QFII制度

稿约

“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二万五千里》誊清稿本影印出版

隆化鸽子洞元代放支官俸文书考释

多元共生态势下的广西青年诗群——广西第二届青年诗会综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维透视

培养接班人思想研究综述

地方秘密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兼评《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秘密社会研究》

关于公共品的文献综述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视综艺晚会导演素质

一、电视综艺晚会导演的素质

电视综合文艺导演所从事的工作。是将策划人和撰稿人用文字撰写的文学台本,动用电视技术中诸多表现手段,把文学台本中那些思想深邃的、构思精美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新鲜的、活泼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节目,经过设计、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荧屏艺术形象,使文学台本的内容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台有机的、独具电视特点的综合文艺节目,供电视观众欣赏、娱乐和审美。要达到这些要求,导演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否则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电视导演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导演必须是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1.政治素质

电视文艺导演的艺术创作是面对亿万电视观众,这要求做导演工作的人员在政治上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上具有对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精神风貌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多层次收视观众心理上的感应力,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

2.业务素质

首先,导演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要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根据党的宣传方针,结合当前形势,确定节目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目录制计划,满腔热情地向社会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激励与鼓舞。这是导演业务素质的主要方面。

其次,组织协调能力。一个电视文艺节目的成败,关键在于导演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为此,导演务必协调好艺术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合作者们心中有全局,使各部门都深知某一环节的失误将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要求各部门全身心地投入,忠于职守,在导演的统一指挥下,成为有机的整体,沉浸在和谐的创作氛围中。从外部说,导演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善于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注意观众的意向和愿望,所办节目雅俗共赏,能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3.实施能力

导演的业务实施能力表现在能够撰写电视文艺节目分镜头脚本和串联词上,具有担任导播的能力;导播时镜头调度连接流畅,切换点准确,富有节奏感,能完整地表达主题和创作立意;熟悉电视文艺节目后期制作流程,能独立地组织完成后期编辑、配音、合成等工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概括地说,导演的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抉择能力。即对各工种工作人员、晚会节目、晚会形式与风格,以及节目生产全程各环节、突发事件的解决、决策能力。

第二,视觉想象能力。如果一台晚会直到呈现出来,导演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话,那么,这个导演至少是不称职的。一个导演,在执导一台晚会的时候,在晚会的策划和实施准备阶段就应对自己的未来作品做到“心中有数”。艺术直觉、前瞻能力和“过电影”能力,往往被当作判定一个导演水平高低的依据。因此,任何一位有志于电视综艺晚会导演事业的人,都应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

第三,独到的艺术见解、观点及表现能力。导演是一台综艺晚会的组织核心和艺术灵魂,他的艺术见解、艺术观点和表现能力,将直接制约和决定着一台晚会的艺术风格、品格。因此,电视综艺晚会的导演必须时时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二、电视综艺晚会导演职责

电视文艺是综合性艺术,一台成功的电视综合文艺晚会,凝聚着若干艺术部门、技术部门各工种的辛勤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电视导演则是这一艺术创作集体的核心。关于导演工作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排练节目期间的工作;第三阶段,实地录像工作;第四阶段,后期制作工作。

在前期的工作中,导演集中精力进行案头工作。首先,研究策划人、撰稿人撰写的策划性文学台本,撰写出导演工作用的导演工作台本,或叫做镜头本。其次,撰写导演阐述,以期在举行全体摄制组工作会议上宣读。

从总体上看,电视综合文艺的导演主要承担三个重要职责:

(1)摄制计划的制订者;

(2)艺术风格的设计者;

(3)实施制作的指挥者。

1.撰写导演工作台本

导演撰写工作台本的依据是文学台本。首先要仔细地研究文学台本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台综合文艺晚会的立意与主题。也就是说,创作这台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表现什么?表现什么思想内容?第二,在构思这台电视文艺节目时预计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第三,在社会效益上期望观众从节目中获得哪些主要的收益(宣传某种思想、提供审美愉悦、精神娱乐等)。经过这几个方面的认真分析,导演清楚了文学台本中的内涵和节目的总体构成。在这个基础上导演运用想象进行形象化的电视艺术构思,将构思中所设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成为未来电视文艺节目的摄制蓝图,也就是导演在工作中使用的工作台本。

导演所撰写的工作台本,凝聚着导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着导演独特的总体构思以及调动诸艺术表现手段和运用多种创作素材的能力。比如,需要穿插什么样的外景镜头或历史资料;运用什么样的字幕;采用什么样的内部结构对一个节目进行艺术上的处理,使它更具有可视性;使用特技手段后如何与节目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等等。

导演在执导一台综艺晚会时,在前期的案头工作中从何处着手呢?要从每个具体的节目着手,对每个具体节目进行艺术构思。当一个个节目构思完成,总体构思也就都体现出来了。把构思变成蓝图,就需要进行撰写导演工作台本的工作。

(1)撰写节目的画面内容

导演工作台本中包括:解说词、歌词、字幕、节目构图的设计,电视特技处理的设想。此外,还有穿插影视镜头资料,插播外景有关镜头,说明内容的文字字幕、音乐、音响等。

(2)撰写插播影视资料镜头

在导演工作台本中穿插影视镜头和插播外景有关的镜头是体现导演艺术构思的另一个方面。穿插影视资料镜头和外景,往往用在歌曲、器乐曲演奏、舞蹈表演之中的较多,它可以揭示歌词、乐曲、舞蹈表演的内涵,增加节目的艺术含量,使节目艺术品格更高远。

(3)撰写工作台本中的声音

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声音不外有三种:一种是人物发出的语言范畴的声音,如对话、主持人串联词;一种是音乐和歌唱的声音;一种是作为现场动作的音响效果声。这些声音与画面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导演在撰写工作台本时对声音的处理,在总体上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协调统一。

导演在进行总体构思时,对声音的表现力要有足够的考虑,如果说导演的工作台本是一部交响乐的总谱,那么,就应该将画面、语言、音响效果作总体的设计,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做到和谐统一,恰到好处。因为,只要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事物发展的信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审美体验。

2.导演如何撰写有关阐述

撰写导演阐述是导演前期案头工作中的一部分,这不仅表明导演对文学台本中的思想和艺术的全部构想,还集中地体现导演本人在电视观念和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追求及个性。一台“大型的、综合性文艺晚会,涉及舞美、摄像、技术、录音、照明、制片等各个工种,它们是办好晚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部门和人员,在晚会的总体艺术创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台成功的晚会,必然是各个方面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编导,应该同时也是一个好的组织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指挥者”。导演通过什么方式使各个工种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呢?可通过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召开摄制组工作会议,在会上进行导演阐述,使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充分了解和领会导演的总体构思,以便统一思想、确定方案、明确分工、协调工作。因此,导演阐述是导演艺术创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那么,导演阐述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晚会的主旨

导演要向摄制组说明为什么要举办这台电视文艺晚会,本次晚会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使全体摄制组人员都明确参与这次晚会工作的意义。

(2)对各工种艺术创作的建议

①对灯光设计的建议或强调。在综合文艺晚会中,灯光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有演播环境,有形象,有画面,就有灯光的存在。而灯光的设计是以导演阐述中提出的要求为依据。灯光师要听取导演对晚会基调的阐述和对具体节目的处理与镜头运用,以及对灯光造型气氛的想法。

②对录音和音响的要求。导演在阐述中要向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工程师们提出要求,使节目达到声画合

一、协调有致。比如,晚会采用直播还是录播?是否先期录音、现场还原?插播节目的音响又应该怎样?这些都应有明确的说明,供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创作人员去完成。

③摄像。文艺晚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摄像师可以说是整个晚会举足轻重的人物。因为最终展示在电视荧屏上的画面,才是电视艺术的直接体现。摄像师首先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必须熟练地掌握摄像机的性能和推、拉、摇、移、跟、甩、急拉等操作技术。他还需要了解和熟悉整台节目,从而完成导演的意图。导演要了解摄像师的基本水平,达到默契地配合。因此,导演在撰写导演阐述中要对摄像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摄像师能按节目内容和导演要求提供播出的镜头画面。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视综艺晚会导演素质

一、电视综艺晚会导演的素质

电视综合文艺导演所从事的工作。是将策划人和撰稿人用文字撰写的文学台本,动用电视技术中诸多表现手段,把文学台本中那些思想深邃的、构思精美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新鲜的、活泼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节目,经过设计、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荧屏艺术形象,使文学台本的内容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台有机的、独具电视特点的综合文艺节目,供电视观众欣赏、娱乐和审美。要达到这些要求,导演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否则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电视导演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导演必须是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1.政治素质

电视文艺导演的艺术创作是面对亿万电视观众,这要求做导演工作的人员在政治上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上具有对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精神风貌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多层次收视观众心理上的感应力,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

2.业务素质

首先,导演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要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根据党的宣传方针,结合当前形势,确定节目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目录制计划,满腔热情地向社会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激励与鼓舞。这是导演业务素质的主要方面。

其次,组织协调能力。一个电视文艺节目的成败,关键在于导演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为此,导演务必协调好艺术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合作者们心中有全局,使各部门都深知某一环节的失误将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要求各部门全身心地投入,忠于职守,在导演的统一指挥下,成为有机的整体,沉浸在和谐的创作氛围中。从外部说,导演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善于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注意观众的意向和愿望,所办节目雅俗共赏,能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3.实施能力

导演的业务实施能力表现在能够撰写电视文艺节目分镜头脚本和串联词上,具有担任导播的能力;导播时镜头调度连接流畅,切换点准确,富有节奏感,能完整地表达主题和创作立意;熟悉电视文艺节目后期制作流程,能独立地组织完成后期编辑、配音、合成等工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概括地说,导演的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抉择能力。即对各工种工作人员、晚会节目、晚会形式与风格,以及节目生产全程各环节、突发事件的解决、决策能力。

第二,视觉想象能力。如果一台晚会直到呈现出来,导演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话,那么,这个导演至少是不称职的。一个导演,在执导一台晚会的时候,在晚会的策划和实施准备阶段就应对自己的未来作品做到“心中有数”。艺术直觉、前瞻能力和“过电影”能力,往往被当作判定一个导演水平高低的依据。因此,任何一位有志于电视综艺晚会导演事业的人,都应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

第三,独到的艺术见解、观点及表现能力。导演是一台综艺晚会的组织核心和艺术灵魂,他的艺术见解、艺术观点和表现能力,将直接制约和决定着一台晚会的艺术风格、品格。因此,电视综艺晚会的导演必须时时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二、电视综艺晚会导演职责

电视文艺是综合性艺术,一台成功的电视综合文艺晚会,凝聚着若干艺术部门、技术部门各工种的辛勤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电视导演则是这一艺术创作集体的核心。关于导演工作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排练节目期间的工作;第三阶段,实地录像工作;第四阶段,后期制作工作。

在前期的工作中,导演集中精力进行案头工作。首先,研究策划人、撰稿人撰写的策划性文学台本,撰写出导演工作用的导演工作台本,或叫做镜头本。其次,撰写导演阐述,以期在举行全体摄制组工作会议上宣读。

从总体上看,电视综合文艺的导演主要承担三个重要职责:

(1)摄制计划的制订者;

(2)艺术风格的设计者;

(3)实施制作的指挥者。

1.撰写导演工作台本

导演撰写工作台本的依据是文学台本。首先要仔细地研究文学台本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台综合文艺晚会的立意与主题。也就是说,创作这台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表现什么?表现什么思想内容?第二,在构思这台电视文艺节目时预计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第三,在社会效益上期望观众从节目中获得哪些主要的收益(宣传某种思想、提供审美愉悦、精神娱乐等)。经过这几个方面的认真分析,导演清楚了文学台本中的内涵和节目的总体构成。在这个基础上导演运用想象进行形象化的电视艺术构思,将构思中所设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成为未来电视文艺节目的摄制蓝图,也就是导演在工作中使用的工作台本。

导演所撰写的工作台本,凝聚着导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着导演独特的总体构思以及调动诸艺术表现手段和运用多种创作素材的能力。比如,需要穿插什么样的外景镜头或历史资料;运用什么样的字幕;采用什么样的内部结构对一个节目进行艺术上的处理,使它更具有可视性;使用特技手段后如何与节目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等等。

导演在执导一台综艺晚会时,在前期的案头工作中从何处着手呢?要从每个具体的节目着手,对每个具体节目进行艺术构思。当一个个节目构思完成,总体构思也就都体现出来了。把构思变成蓝图,就需要进行撰写导演工作台本的工作。

(1)撰写节目的画面内容

导演工作台本中包括:解说词、歌词、字幕、节目构图的设计,电视特技处理的设想。此外,还有穿插影视镜头资料,插播外景有关镜头,说明内容的文字字幕、音乐、音响等。

(2)撰写插播影视资料镜头

在导演工作台本中穿插影视镜头和插播外景有关的镜头是体现导演艺术构思的另一个方面。穿插影视资料镜头和外景,往往用在歌曲、器乐曲演奏、舞蹈表演之中的较多,它可以揭示歌词、乐曲、舞蹈表演的内涵,增加节目的艺术含量,使节目艺术品格更高远。

(3)撰写工作台本中的声音

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声音不外有三种:一种是人物发出的语言范畴的声音,如对话、主持人串联词;一种是音乐和歌唱的声音;一种是作为现场动作的音响效果声。这些声音与画面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导演在撰写工作台本时对声音的处理,在总体上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协调统一。

导演在进行总体构思时,对声音的表现力要有足够的考虑,如果说导演的工作台本是一部交响乐的总谱,那么,就应该将画面、语言、音响效果作总体的设计,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做到和谐统一,恰到好处。因为,只要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事物发展的信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审美体验。

2.导演如何撰写有关阐述

撰写导演阐述是导演前期案头工作中的一部分,这不仅表明导演对文学台本中的思想和艺术的全部构想,还集中地体现导演本人在电视观念和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追求及个性。一台“大型的、综合性文艺晚会,涉及舞美、摄像、技术、录音、照明、制片等各个工种,它们是办好晚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部门和人员,在晚会的总体艺术创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台成功的晚会,必然是各个方面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编导,应该同时也是一个好的组织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指挥者”。导演通过什么方式使各个工种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呢?可通过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召开摄制组工作会议,在会上进行导演阐述,使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充分了解和领会导演的总体构思,以便统一思想、确定方案、明确分工、协调工作。因此,导演阐述是导演艺术创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那么,导演阐述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晚会的主旨

导演要向摄制组说明为什么要举办这台电视文艺晚会,本次晚会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使全体摄制组人员都明确参与这次晚会工作的意义。

(2)对各工种艺术创作的建议

①对灯光设计的建议或强调。在综合文艺晚会中,灯光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有演播环境,有形象,有画面,就有灯光的存在。而灯光的设计是以导演阐述中提出的要求为依据。灯光师要听取导演对晚会基调的阐述和对具体节目的处理与镜头运用,以及对灯光造型气氛的想法。

②对录音和音响的要求。导演在阐述中要向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工程师们提出要求,使节目达到声画合一、协调有致。比如,晚会采用直播还是录播?是否先期录音、现场还原?插播节目的音响又应该怎样?这些都应有明确的说明,供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创作人员去完成。

③摄像。文艺晚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摄像师可以说是整个晚会举足轻重的人物。因为最终展示在电视荧屏上的画面,才是电视艺术的直接体现。摄像师首先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必须熟练地掌握摄像机的性能和推、拉、摇、移、跟、甩、急拉等操作技术。他还需要了解和熟悉整台节目,从而完成导演的意图。导演要了解摄像师的基本水平,达到默契地配合。因此,导演在撰写导演阐述中要对摄像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摄像师能按节目内容和导演要求提供播出的镜头画面。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视综艺晚会 导演 素质

一、电视综艺晚会导演的素质

电视综合文艺导演所从事的工作。是将策划人和撰稿人用文字撰写的文学台本,动用电视技术中诸多表现手段,把文学台本中那些思想深邃的、构思精美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新鲜的、活泼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节目,经过设计、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荧屏艺术形象,使文学台本的内容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台有机的、独具电视特点的综合文艺节目,供电视观众欣赏、娱乐和审美。要达到这些要求,导演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否则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电视导演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导演必须是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1.政治素质

电视文艺导演的艺术创作是面对亿万电视观众,这要求做导演工作的人员在政治上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上具有对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精神风貌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多层次收视观众心理上的感应力,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

2.业务素质

首先,导演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要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根据党的宣传方针,结合当前形势,确定节目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目录制计划,满腔热情地向社会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激励与鼓舞。这是导演业务素质的主要方面。

其次,组织协调能力。一个电视文艺节目的成败,关键在于导演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为此,导演务必协调好艺术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合作者们心中有全局,使各部门都深知某一环节的失误将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要求各部门全身心地投入,忠于职守,在导演的统一指挥下,成为有机的整体,沉浸在和谐的创作氛围中。从外部说,导演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善于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注意观众的意向和愿望,所办节目雅俗共赏,能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3.实施能力

导演的业务实施能力表现在能够撰写电视文艺节目分镜头脚本和串联词上,具有担任导播的能力;导播时镜头调度连接流畅,切换点准确,富有节奏感,能完整地表达主题和创作立意;熟悉电视文艺节目后期制作流程,能独立地组织完成后期编辑、配音、合成等工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概括地说,导演的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抉择能力。即对各工种工作人员、晚会节目、晚会形式与风格,以及节目生产全程各环节、突发事件的解决、决策能力。

第二,视觉想象能力。如果一台晚会直到呈现出来,导演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话,那么,这个导演至少是不称职的。一个导演,在执导一台晚会的时候,在晚会的策划和实施准备阶段就应对自己的未来作品做到“心中有数”。艺术直觉、前瞻能力和“过电影”能力,往往被当作判定一个导演水平高低的依据。因此,任何一位有志于电视综艺晚会导演事业的人,都应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

第三,独到的艺术见解、观点及表现能力。导演是一台综艺晚会的组织核心和艺术灵魂,他的艺术见解、艺术观点和表现能力,将直接制约和决定着一台晚会的艺术风格、品格。因此,电视综艺晚会的导演必须时时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二、电视综艺晚会导演职责

电视文艺是综合性艺术,一台成功的电视综合文艺晚会,凝聚着若干艺术部门、技术部门各工种的辛勤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电视导演则是这一艺术创作集体的核心。关于导演工作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排练节目期间的工作;第三阶段,实地录像工作;第四阶段,后期制作工作。

在前期的工作中,导演集中精力进行案头工作。首先,研究策划人、撰稿人撰写的策划性文学台本,撰写出导演工作用的导演工作台本,或叫做镜头本。其次,撰写导演阐述,以期在举行全体摄制组工作会议上宣读。

从总体上看,电视综合文艺的导演主要承担三个重要职责:

(1)摄制计划的制订者;

(2)艺术风格的设计者;

(3)实施制作的指挥者。

1.撰写导演工作台本

导演撰写工作台本的依据是文学台本。首先要仔细地研究文学台本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台综合文艺晚会的立意与主题。也就是说,创作这台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表现什么?表现什么思想内容?第二,在构思这台电视文艺节目时预计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第三,在社会效益上期望观众从节目中获得哪些主要的收益(宣传某种思想、提供审美愉悦、精神娱乐等)。经过这几个方面的认真分析,导演清楚了文学台本中的内涵和节目的总体构成。在这个基础上导演运用想象进行形象化的电视艺术构思,将构思中所设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成为未来电视文艺节目的摄制蓝图,也就是导演在工作中使用的工作台本。

导演所撰写的工作台本,凝聚着导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着导演独特的总体构思以及调动诸艺术表现手段和运用多种创作素材的能力。比如,需要穿插什么样的外景镜头或历史资料;运用什么样的字幕;采用什么样的内部结构对一个节目进行艺术上的处理,使它更具有可视性;使用特技手段后如何与节目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等等。

导演在执导一台综艺晚会时,在前期的案头工作中从何处着手呢?要从每个具体的节目着手,对每个具体节目进行艺术构思。当一个个节目构思完成,总体构思也就都体现出来了。把构思变成蓝图,就需要进行撰写导演工作台本的工作。

(1)撰写节目的画面内容

导演工作台本中包括:解说词、歌词、字幕、节目构图的设计,电视特技处理的设想。此外,还有穿插影视镜头资料,插播外景有关镜头,说明内容的文字字幕、音乐、音响等。

(2)撰写插播影视资料镜头

在导演工作台本中穿插影视镜头和插播外景有关的镜头是体现导演艺术构思的另一个方面。穿插影视资料镜头和外景,往往用在歌曲、器乐曲演奏、舞蹈表演之中的较多,它可以揭示歌词、乐曲、舞蹈表演的内涵,增加节目的艺术含量,使节目艺术品格更高远。

(3)撰写工作台本中的声音

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声音不外有三种:一种是人物发出的语言范畴的声音,如对话、主持人串联词;一种是音乐和歌唱的声音;一种是作为现场动作的音响效果声。这些声音与画面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导演在撰写工作台本时对声音的处理,在总体上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协调统一。

导演在进行总体构思时,对声音的表现力要有足够的考虑,如果说导演的工作台本是一部交响乐的总谱,那么,就应该将画面、语言、音响效果作总体的设计,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做到和谐统一,恰到好处。因为,只要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事物发展的信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审美体验。

2.导演如何撰写有关阐述

撰写导演阐述是导演前期案头工作中的一部分,这不仅表明导演对文学台本中的思想和艺术的全部构想,还集中地体现导演本人在电视观念和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追求及个性。一台“大型的、综合性文艺晚会,涉及舞美、摄像、技术、录音、照明、制片等各个工种,它们是办好晚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部门和人员,在晚会的总体艺术创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台成功的晚会,必然是各个方面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编导,应该同时也是一个好的组织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指挥者”。导演通过什么方式使各个工种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呢?可通过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召开摄制组工作会议,在会上进行导演阐述,使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充分了解和领会导演的总体构思,以便统一思想、确定方案、明确分工、协调工作。因此,导演阐述是导演艺术创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那么,导演阐述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晚会的主旨

导演要向摄制组说明为什么要举办这台电视文艺晚会,本次晚会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使全体摄制组人员都明确参与这次晚会工作的意义。

(2)对各工种艺术创作的建议

①对灯光设计的建议或强调。在综合文艺晚会中,灯光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有演播环境,有形象,有画面,就有灯光的存在。而灯光的设计是以导演阐述中提出的要求为依据。灯光师要听取导演对晚会基调的阐述和对具体节目的处理与镜头运用,以及对灯光造型气氛的想法。

②对录音和音响的要求。导演在阐述中要向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工程师们提出要求,使节目达到声画合一、协调有致。比如,晚会采用直播还是录播?是否先期录音、现场还原?插播节目的音响又应该怎样?这些都应有明确的说明,供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创作人员去完成。

③摄像。文艺晚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摄像师可以说是整个晚会举足轻重的人物。因为最终展示在电视荧屏上的画面,才是电视艺术的直接体现。摄像师首先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必须熟练地掌握摄像机的性能和推、拉、摇、移、跟、甩、急拉等操作技术。他还需要了解和熟悉整台节目,从而完成导演的意图。导演要了解摄像师的基本水平,达到默契地配合。因此,导演在撰写导演阐述中要对摄像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摄像师能按节目内容和导演要求提供播出的镜头画面。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综合材料绘画;功能特性;材料;选择应用

1.综合材料绘画概述

综合材料绘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目前没有既成的传统和体系,也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论述。简单地说就是绘画者综合运用绘画材料和艺术理念,将所需的绘画材料运用到绘画当中,通过所使用的材料的特殊性能,使画面呈现出材料所特有的肌理和文理,比如画面上粘贴报纸、麻袋、金属,然后再用颜料作画,还有结合一些绘画技术和装置技术。

2.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趋势

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主要是从审美观念、审美方式、材料媒介和创作技法等方面表达艺术家对现代艺术进程和现实生活的看法,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特征和当代艺术主流形式,是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形势下的主要趋势。

2.1综合材料绘画要反映时代特征

综合材料绘画是艺术家对传统的审美观念、传统的绘画媒介和技法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是材料和现代文化科技艺术的有益综合,是表达艺术家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是代表艺术家未来绘画艺术创作的方向,是受众了解研究当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平台。

2.2平面与空间、装置的结合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一些赋予文化和时代新义的媒材,使架上的平面绘画与空间、装置得到广泛结合,使综合材料绘画由平面转向立体,由材料的多元转向展示形式的多元,扩大并丰富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2.3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融合

综合材料绘画这门新兴绘画艺术在与信息、多媒体艺术融合的基础上,不仅与当代文学、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交叉,还与物理、材料学、工程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使它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大大丰富了艺术的形式面貌,大大增强了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表现力。

3.材料在综合材料绘画中功能

3.1材料可以传情达意

材料是有力的传达感情的绘画语言,不同材料可以表达不同情调,创造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经验联想。艺术家就用绘画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情趣,观众就能从这材料中体验或感受到艺术家的那种思想情感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感或共鸣。《时光》系列作品,全部用黄色泥土完成,画面祥和温暖如阳光,表现艺术家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人物头部龟裂的沟痕象征岁月的久远。著名女性雕塑家施慧的纤维作品,她选用纸浆为材料,来传达自己对自然的关照以及内心朴素淡然的心境,因为纸浆是她最喜爱也能最接近自己内心境况。

3.2材料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材料和色调一样,都蕴含着艺术家奔放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艺术家准确选择材料,创造性地运用材料,运用先进完美的技艺驾驭材料,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孕育出一种新颖独特、感人至深的艺术形式风格。这种风格一旦形成,被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广大受众所接受,受众就会产生和画家共同的情感和感受。中央美术学院张元教授作品《自然裂变》与《大自然的启示》两个系列作品,都是拼贴绘画材料,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思维,结合艺术造型、调和色彩、重组画面等绘画技艺,加强画面的平面处理,使材料的自然属性有些微妙变化,形成相互对比的情调和趣味,给观众一种精致而微妙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在一定意义上给观众一种持久而又强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4.艺术家选择和应用综合材料绘画材料的特性

4.1艺术家选择应用材料具有广泛自由性

综合材料绘画所用材料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有动物、植物、木、水、火、土等自然材料,有纤维、塑料等人工合成的人工材料,有使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融合生产出的智能材料,艺术家在架上绘画创作中使用的材料,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触手可及,只是艺术家需要,生活中就有,画家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绘画。

4.2艺术家选择应用材料具有自觉能动性

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把媒材从“纯媒材”蜕变为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艺术家,媒材仅是毫无艺术价值的普通物质,因此艺术家对媒材的选择和使用有绝对控制作用。从本质上说,在材料选择使用上,都表现了艺术家的个性特征,表现了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和个人偏爱,也表现了艺术家自身鲜明的个性和对生活的鲜明思想。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对各种新材料的选取、运用,对各种材料的新特征和新表现的发现和探寻,都充满了开放的创作思维,革新的创作手段,用新视角去拓展艺术创作表现的新领域,这些都体现了画家对材料选择和运用的自觉能动性。

5.选择应用综合绘画材料彰显作者意愿和个性

5.1强化作品自身力度

使用综合材料强化作品本身力度,艺术家尚扬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是综合使用多种材料的“综合绘画。”《状态》系列是他的代表作。他特别注重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将纸浆、石膏、乳胶的混合物挤压在板上或布上,然后再粘上报纸。《大风景》系列中使用了油画、丙烯色相结合绘制的方法,并将医用感光胶片拼贴入画面中。他使用这种语言来揭示金钱化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心理灾难与矛盾状态,以荒诞、诙谐的态度对多元文化进行了反讽,借用医学胶片,具有比绘画更贴切的寓意。

5.2绘画由二维向三维扩张

艺术家许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将抽象语言同装置性揉合得完美无缺,没有太多的生硬感,作品中实物材料的形也有机融合在抽象画面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使画面产生视觉冲击力。《弈棋》系列中,在制作过程中,在选择纸浆、麻片和中国宣纸等材料时,充分考虑了材料与作品内容之间的联系,力求恰当表述中国文化,艺术综合也收到了预期效果。他使用的这些材料及相应的制作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抽象艺术的面貌,观念化的活性因素充满于其作品中,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创的“现场感”、“场景感”,给观众提供了想象与冥思的空间。选择材料与符号、处理视觉结构关系,由理性变成感性,收到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难以区别“二维”或“三维”的界限,难以区别“绘画”或“雕塑”的界限,难以区别描绘“假象”与粘贴“真象”的界限,成功地把浮雕与绘画趋于综合,他的作品被称为“绘画浮雕”。

6.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材料绘画材料的选择运用,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材料与历史文化变迁、信息科技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因素的有机融合,要更加关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我国的现代绘画艺术在多元融合、走向综合的趋势下,综合材料绘画应该从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入手,坚持民族特色,开发画家的创作潜能,创作性的发挥材料本身特征并融合绘画的多种表现手法,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综合材料绘画艺术之路。 [科]

【参考文献】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11篇

2012年7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公布《澳大利亚课程标准:艺术(幼儿园至十年级)》(以下简称《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第一套幼儿园至中学的全国统一艺术课程标准。《标准》包括舞蹈、戏剧、媒体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等五个艺术门类的课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校必须提供以上所有门类的课程,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接触和认识艺术。中学阶段七、八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在这五个艺术门类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数个门类。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的课时必须达到120小时,小学三至六年级为100小时,中学七至十年级是160小时,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教学安排。

《标准》认为,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以下多种能力:

·创造力、想象力和各种技术,以及审美和批判性思维与实践,通过参与创作和回应艺术作品提高自信心。

·好奇心和各种技能,研究和运用创新的艺术手法和可用的技术表达各种想法,通过多种观点发展移情能力。

·美学知识和沟通能力:通过有意义的方式重视和分享经验,表达、表现和交流有关个人和他人的想法。

·通过接触各国艺术家、艺术形式、艺术活动和业界人士,洞察与了解当地、地区和全球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传统。

《标准》将每门艺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创作(making)与回应(responding)。所谓创作,即运用过程、技术、知识与技能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想象与即兴创作(表演)”、“探索艺术元素、材料、技术和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实践技能与技巧”、“通过艺术作品交流各种想法”以及“将所学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和学习领域相联系”。而所谓回应,即探索、回应、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反思自己的艺术作品”、“回应他人的艺术作品”以及“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情境来看待艺术作品”。这两大部分,既独立又有相互之间的联系。

2010年,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还制定了包括听说读写、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批判和创造性思维、个人和社会的能力、伦理行为、跨文化理解等七项综合能力,以及包括土著人历史和文化、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这三个跨课程主题,并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融入这“七大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三大主题”的学习。

限于篇幅,现将《标准》中有关视觉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说明、各年级段的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等翻译、介绍如下,与同行分享和共同学习。

一、视觉艺术课程定位

在视觉艺术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美术、工艺和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传统和新兴的视觉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实践,学生相互之间探索和交流各自内心的意图和信息。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视觉艺术也能够引起、鼓舞和丰富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学生创意和表现能力的提高。

视觉艺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去探讨视觉艺术领域中各种复杂和丰富的手段。通过各种探讨、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高创意和表达能力,并能够完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

视觉艺术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视觉艺术的创作者和观众的角度,去探索他们所处的社会,并拓展知识、认知和各种技能技巧。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存在了数百年,并仍在继续发展着。视觉艺术鼓励学生进行各种视觉形式的交流,视觉语言的探讨,以及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并对个人或与他人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各种想法作出回应。

通过视觉艺术的学习,学生既对世界文化有所了解,又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并具有想象力。通过在视觉艺术中探索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学生学会了表达对世界的各种看法及用视觉进行思维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工作方法。

二、视觉艺术课程目标

视觉艺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

·通过视觉艺术创作和交流等手段,提高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和乐于表达的能力。

·运用视觉艺术的技能、语言、材料、工艺和技术,通过视觉艺术知识、理解力、制作过程和创新思维,形成各种观念。

·通过视觉艺术的实践和认识,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学会尊重和理解传统的、历史的和各种文化的视觉艺术与艺术家。

三、视觉艺术课程内容说明

《标准》要求学生在视觉艺术学习中探索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及其相关的制作方法。这些形式既包括二维形式,如素描、色彩画等;又包括三维形式,如陶艺、雕塑、装置艺术等;还包括四维形式,如基于时间的装置艺术作品、行为艺术作品、数字动漫、视频等。

其次,《标准》要求,学生应当在视觉艺术学习中,学会运用视觉语言中的“元素”和“原则”,进行视觉艺术作品创作。所谓“元素”,包括线条、形状、形体、空间与时间、色彩、肌理、明暗等。所谓“原则”,包括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强调、比例、平衡、统一、和谐、运动等。

第三,《标准》将视觉艺术课程学习分为“创作”与“回应”两大部分。其中,“创作”包括学生尝试和体验视觉艺术中传统的和新的技术,个人或集体共同进行艺术品创作。这些艺术作品,反映学生探索视觉语言,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和创作技术认识的各种想法。“回应”包括学生在学习视觉艺术语言、技能和技术时,对概念和空间的探索,学会从不同视角探索视觉艺术作品,并进而产生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学会理解他人的各种看法。《标准》提出,这两部分都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如同艺术家、设计师、工艺师、评论家、历史学家和观众一样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

第四,《标准》要求,在视觉艺术课程中,要融入“七大综合能力”和“三大主题”的学习。

第五,《标准》反复强调,学生在艺术创作时,要学会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在使用他人的图像和作品时,应征得别人的许可,不能抄袭他人的作品;等等。

四、各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一)幼儿园至二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幼儿园至二年级阶段学习中,要求学生与同伴、老师—起,学会独立地创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通过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来反映自己家庭、社区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学习使用一系列的材料、媒介和技术,来创作素描、色彩画、版画、雕塑、摄影和多媒体等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作出回应,谈论自己的经历与视觉艺术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

1.幼儿园至二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观察和想象各种图像、物体、图形和形式

·认识到素描、绘画、物体、空间可以用来代表和表达想象与各种情感。

·利用天然物和人造物中的各种图像和物体来进行观察和玩耍。

·结合各种图像、形状、图形和空间进行玩耍。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信息交流技术、跨文化理解

(2)探索并玩耍一系列图像、材料、物体外表、空间、技术、图形和形式

·发现和描述自然物与人造物中各种材质的特性,例如黏土、硬纸板、油画布、各种模型、水彩颜料、木制品、塑料制品以及多媒体。

·使用一系列传统的和当代的数字媒介、材料和工艺流程,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探索艺术、工艺与设计的各种元素。

·使用、储存和清洁各种材料、工具和设备时,例如,当使用剪刀、铅笔、蜡笔、记号笔、胶水、颜料、画笔、黏土等工具和材料时,要养成安全、随机应变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

跨课程主题学习

土著历史和文化、亚洲、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

(3)创作各种图像、立体物、形状和空间时,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材料

·谈论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描述其主题、想法以及作品名称的命名等特征。

·在扮演艺术家的角色创作艺术作品时,要考虑自己的创作意图。

·描述所选择的媒介、创作过程以及工具是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

综合能力

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制作熟悉的或是想象、记忆中的各种人物、事物和经历的视觉艺术作品

·创作原创的艺术作品,描述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想法和特征。

·创作描绘日常生活中有关自己、家人、朋友、宠物、家庭、学校和社区情景的视觉艺术作品。

·利用自然或人造环境中的图像、事物以及可利用的再生材料,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综合能力

个人与社会能力

(5)认识到视觉和空间的观念是以不同方式形成和被理解的

·根据周边世界的生活经验设想一个主题,用二维、三维或四维等形式进行探讨。

·发现视觉和空间元素可以通过不同媒介、材料和制作过程得到延伸,进而改变意图。

·考虑到家庭、场所或社区需要,用视觉和空间的观念创作新的图像和立体物。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

(6)视觉艺术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使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浏览、复制、分享各种图像和观念。遵守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尝试在课堂上根据交通、水、植物、动物之类的主题,从色彩和肌理元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学习二维的绘画、素描形式,以及三维和四维的形式,了解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如绘制正方形图形或塑造锥状物体都与数学学科有联系。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伦理行为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音乐、戏剧、地理、数学

回 应

(7)在视觉艺术作品中使用视觉艺术术语来分享思想、观念和情感

·描述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视觉艺术术语。

·谈论视觉艺术作品中能吸引注意力的方面。

·分享并比较自己和同伴之间对视觉艺术作品存在的各自不同的看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8)谈论他人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时,顾及不同的观点

·从不同的视角对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的特点或内容进行描述。

·比较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谈谈对其印象或想法。

·观看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探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人是如何进行诠释的。

综合能力

听说读写、跨文化理解、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9)认识在各种视觉艺术中体现不同环境、社会、文化和时代

·讨论视觉艺术如何告诉我们有关生活或往日生活的变化。

·根据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描述其中所反映的自身生活和文化经历。

·讨论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视觉艺术作品,包括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各种符号、故事和传统。

综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

跨课程主题学习

土著历史和文化、亚洲、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

2.幼儿园至二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二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会利用各种方法、技能、材料和工艺来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用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学生会分享和描述自己或他人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会把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看成是自己的一种经历。

(二)三至四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三至四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学习共同体—起,学习独立地制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发展艺术性的各种想法。学习使用各种材料、媒介以及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包括素描、色彩画、雕塑、版画和数字作品。学生学会对自己、同伴和艺术家的作品作出回应。学习描述如何运用不同材料激励各种想法,进行艺术作品创作。

1.三至四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探索如何表达自己所看到或想象到的各种图像、形式、事物和空间

·尝试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创作方法和形式,启发个人的经历。

·探索自己和他人代表不同情境的图像、立体物、观念和空间。

·在自然和人造环境中学会从不同视角观察各种空间和事物。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个人与社会能力、计算能力

(2)调查与尝试不同媒介和技术的特性,发展预期的效果

·结合各种媒介和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效果,例如用再生材料制作拼贴画,显示材料的不同肌理和对比。

·调查自然的、人造的和数字化的环境和材料,用来创作出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

·调查不同材料特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其用途以及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能。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通过利用各种媒介、视觉艺术的实践和各种观念,发展艺术创作的技巧

·分析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有关主题、材料和制作方法的特点。

·探索能代表他人的生活、文化和居住地的各种艺术创作技巧和方法。

·选择最能代表其作品主题特点的形式和技巧。

综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尝试各种技术、工具和形式,以发展他们的技能,并完善其艺术创作

·使用不同的技术和形式,创作有关个人、文化和社会观念的艺术作品。

·运用传统的和现有的数字艺术工具、材料和技术,创作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探讨其不同的效果和意义。

·认识到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所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给别人和自己观赏,有着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技能的要求。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计算能力

(5)分享和展示视觉艺术作品,重点关注各种细节、创作意图和所使用的技术

·谈论或用文字描述他们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重点在各种细节、创作意图和所使用的技术上。

·选择视觉艺术作品,在学校、社区或网络上举办展览进行展示。

·设计和筹划有效展示艺术作品的各种方法,例如选择画框、装画框或展厅空间的安排等。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6)视觉艺术创作与舞蹈、戏剧、媒体艺术、音乐和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

·尝试采用现有的数字技术与艺术或其他学科领域组成视觉艺术作品。遵守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结合艺术或其他学科领域,创作静态或动态的图像,例如根据一次短途旅行的照片,创作一组反映视觉经历的艺术作品。

·根据课堂中所研究的课题,例如生物、行星等,探讨色彩和肌理的元素。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12篇

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和各国相互影响的背景下,人们对产品设计艺术性的要求日益增强,手工艺产品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要想赶超发达国家,中国的设计师除了要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技巧之外,还需要了解中、西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不断地汲取中外文化的精髓,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目前设计教育学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各个艺术设计教学单位在办学层次多元化、以创新思维为核心改革课程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进行特色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性的实验等方面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以满足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的目标,满足社会对综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史论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在专业课程平面设计史中引入先进的、科学的设计思维新方法的试点教学,重点改变了传统史论教学中过于传统、教条,无视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利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从依赖教师讲授转变为主动地探索学习;注重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以提升学生设计创意的创造能力;注重整体整合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新方法的教学实践尝试,学生逐步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思维方法,基本理解了平面设计涉及的视觉传达范围、视觉传达功能、视觉传达形式。通过教师对设计历史的分析,学生了解了不同国家、地区和目年代平面设计发展的背景和艺术风格,掌握了更多的理论只,这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类观念的演变与视觉传达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未面设计的方向。

二、设计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有效尝试

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人才,更好地为各领}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个性,使其创造乜运用知识;如何从教学计划、内容、方法上进行研究,力争在t传达专业平面设计史课程教学中进行有效探索,以点带面行突破,使课程教学不断走在时代的前沿,将设计教育理论实践,寻找广州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之路,这是本基的追求。笔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世界平面f_史的课程教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尝试。首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作适当的调整,探索创新模式。史线索的串讲与专题的点的解析相结合,有点、有线、有面,得当,有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掌握教学内容。平面设计史展演变是随着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的变化展开以往学生学习设计史理论多使用工艺美术史的教材,工艺R史的研究对象是工艺品的审美演变和生产发展的历史,而设计史论课程重点从人类进步的历史角度,详细分析设计变过程,研究不同时期产生的设计观念和通过生产技术来物品的发展历史,前者侧重研究工艺品本身,后者侧重研究观念。如果要想准确地描述世界平面设计史,至少要论述方面:第一,从平面设计包括的内容来看,即对字体设计、版排设计、插图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摄影在平面上用和处理等具体风格和方式演变的历史的论述;第二,从平乏计的功能来看,包括如何传达视觉内容,如何达到最佳效等等,这是视觉传达理论的描述;第三,从平面设计最终采用段来看,就要有与印刷密切相关的理论描述,例如目前通过完成的多媒体交互设计、广告设计表现等,再加上建筑、工品设计表现等也采用了平面设计的若干手段,因此还要作设计具体应用范畴的具体论述。正是因为平面设计涉及的广泛,内容十分繁杂,所以只有对世界平面设计史的源流、≥及设计思想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对大量历史资料梳理、整合、构建,将这些因素有机糅合在一起论述,才能比整地展示平面设计史发展的全貌。其次,对平面设计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改变过去“一言堂”女学模式,引进西方的}】导型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研讨为教师引导答疑为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创新的综合教学模式:第一,根据艺术设计史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教学。第二,教学过程的创新。课题以“手的思考、口的表述、心的学>--j”的方式来体验、演绎平面设计历史。这不仅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记录,也是其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学>--j的形式,这是值得称赞的第一步。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第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设计史论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设计理论建设提供实践平台和信息的反馈。最后,在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交叉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有利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地发展,为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打下基础。在设计史论课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综合文化素质和能力,有针对性地拟定教学方案。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设计创意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移动思维、联想思维、图形想象等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其团队精神。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13篇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各行各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艺术类专业高校的招生人数也持续增长,每年招收的艺术类大学生数超过200000,全国艺术类大学生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百万,并且国家对艺术专业的设置也在不断增加和完善。2012年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设立艺术类专业的已近800所。除了独立设置的44所艺术类本科院校(含13所具有独立招生资格的特批院校)外,许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其中211高校中有91所设置了艺术类专业),甚至一些民办高校也纷纷设立艺术类专业。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点突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和思想,但他们在思想态度、综合人文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研究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大问题。

2012年8月10日,通过百度高级检索,包含完整关键词“思想教育”共找到相关网页约24928438个,包含完整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约2729129个;包含完整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约46222个;通过Google高级检索,与上述三种字段完全匹配的对应数据分别是10400000个、1910000个、98200个;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快速检索三个主题,对应数据分别是114378个、30423个、44个。由此可见,目前对于“思想教育”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也进入深入研究阶段,而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说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成果并不丰富。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综述

艺术类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敢于挑战、特立独行、追求个性、专业突出,但他们也存在着理想模糊、信念淡薄、集体观念弱化、合作意识不强、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等思想问题。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已经成为当前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前提。目前学术界从多方面展开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研究。例如刘文明认为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征主要包括1)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思想素质有待提高;2)自主意识强,责任意识弱;3)专业素质高,文化基础弱;4)个性特征多样,自我认知不足。徐彩萍也认为该类大学生1)生活追求现实,理想信念淡薄;2)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3)思想过于开放,社会责任弱化;4)个性发展自主,自我认知片面;5)专业兴趣浓厚,文化基础薄弱;6)易受不良影响,追求生活刺激。总体上看来研究者对如何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认识还处在初步阶段,我们亟待需要一种完善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或者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引入完善的通识教育模式是解决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举措

解决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和综合人文素养等问题一直是我们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研究者也都给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例如潘赐璇认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目标,运用人文化的教育方法;曾志东提出在教育中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教育是一种全面综合性的教育,是触及人类灵魂和本质的教育,其功效与社会具体实践相互作用,具有隐秘性。“培养专业化人才”思维的影响,我国原始的思想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育设置不够科学,往往只追求表象和具体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只重视专业素质,不在意人文精神”的艺术类大学生,先前的显性且专业化的教育方式是很难实现思想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出“完整的人”。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完善的通识教育模式。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综合表达设计表现文字表达

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在不断改进,对于国内设计水平和全民艺术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设计的专业知识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对于如何在设计教育中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也是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作为学校教育的前沿工作者,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经验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保障。许多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和监控正在不断地加强和规范。但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环境下,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受益,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优化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成果的质量,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手段。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设计师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利用某种媒介传递出来。当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评价体系都是通过纸质考核来完成,同时,学校、教师也逐渐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培养。下面以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为例,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随着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教育在自身经验的总结和引进先进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大多都设有设计表现这类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设计的表现技法来完成思维的再现过程,是学生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课程,但学校却往往忽略了设计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课程要求,对于教和学两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设置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展开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无目的的,而是培养学生能力多样化的手段,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已经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升,但这并不证明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够全面发展。可能就某种技能而言,多样化教学使课程有一定的深度,但在综合素质的广度培养上,教师角色的作用和意义应该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

在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中,教学目的至关重要。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实可行的真理。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在能力的培养上,就会有行之有效的手段去辅助其结果的良性发展。设计表现和设计综合表达在表面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深究下来,其实有很大的区别。作为教师,不能想当然地在惯性作用下只进行某一类型的课程训练,而在广度上忽略了教学的要求,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呈现单一化,即所谓的只强调动手能力。设计表现课程重在对学生设计表现方式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设计效果图的绘制过程。但这类课程强调的仍是学生的手头功夫,只是在动手能力上加强了广度和深度的训练。那么在教学上该如何引导学生来做设计?如何来传递设计信息?如何让他人感受设计的思想和意义?仅仅依靠设计图纸来表现往往是不够的,至少是单一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毕业后的市场竞争力、设计的生命力都是有影响的。学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性设计训练主题,并在单科训练的基础之上,贯穿整个专业课,使培养目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的检验都十分清晰。通过广度的课程训练,改变学生的设计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使其对设计再认识,以激发创造力,体会设计之真谛。培养正确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树立健康的设计观和人生态度,使学生在既紧张又轻松的环境里愉快地成长,真正受益。完美的设计表达是检验设计过程和结果的有力保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设计综合表达包括四大方面:一、设计表现(图纸、图样);二、设计说明(文字表述);三、模型及3D动态演示;四、语言表述。了解这四个方面在现代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课程训练内容,对于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目的是有益的。

学生学习和认识设计(或专业)的过程和结果通常是延续教师在教学方式中的目的和手段,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指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对于设计表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表现和记录。所谓过程表现,是指头脑中抽象的创意和纸上草图式的创意之间的对话,会引发设计者持续不断的思考,与画面进行交流。这对于解决设计任务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充满乐趣的。所谓过程记录,是指草图可以让每个阶段的设计方案都清晰可见,使人们在回顾设计过程时,对整个方案的发展能有更加切身的体会,这其实就是草图的作用。设计草图其重要性大家都明白,但在实际贯彻中由于不是作业成绩评判的最终标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影响了设计的质量和良好设计工作方式的养成。

关于设计说明,行业内都很清楚,准确的文字表达其实是对设计的一种专业描述。文字的作用在设计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图纸和模型可以传递与设计构思相关的很多信息,但总有一些内容需要进行文字说明。说明文本一方面要表达设计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就某些其他媒介所不适合表达的方面进行深入描述,这可以是对设计规范、设计目标和观点,以及面积和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说明。另外,还可以突显那些在图纸和模型中不能“一下跃入眼帘”的内容。文字还可以配合草图,起到解释性作用。尽管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进行过书写能力的训练,但设计专业的文字表达也是需要进一步训练的。因为做设计和利用文字来描述设计是完全不同的。书写的方式和一般性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同样十分必要。

所有设计的辅助方法都涉及到思想和设想的视觉化。图纸如此,模型亦是如此,但学校却很少要求学生利用模型来体验设计的合理性。模型最终只是成为设计结果的展示,没有起到设计过程的思维检验作用,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在这方面的动手能力。可使用不要求完美和精细的工作模型,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阐明和评价不同方案的设计构思。选用适当比例,可以轻松进行挪移,以便提供更好的空间视觉效果,辅助思维寻找设计中基本的、不变的以及变化的要素。设计过程应该在不同形式的图纸和模型之间灵活转换,这样才能使设计思路更为开阔。

3D动态演示的技术和设备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和简便。新技术、新手段在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中都已体现出其良好的态势。

语言表述是人类天生所具有的最简便的交流方式,但在设计教育中,语言表述能力也常常被忽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交流手段是讲述,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基本没有要求。在设计中,没有图纸,只有语言的表述是一种虚幻的设想,必须经过图纸的检验,才能将思想转换为形式。在传递信息时,有时也是片面的或不太明确的,其障碍来自于观看者的思想意识、文化背景、个人偏好和理解力等因素。虽然,语言表述是最易于交流的形式,但在设计交流时也是需要技巧的,甚至是要求具有感染力和煽动性的“表演”。在培养讲述能力时,要求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讲,而不是信口开河地夸夸其谈。根据设计思维的创作过程,利用图纸等其他手段(或PP演示)进行讲述,无疑是对设计的完美补充,是设计综合表达的重要训练内容和方式。语言交流形式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设计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在设计讨论阶段,以谈话的形式进行交流,是认证设计的过程,或平静或激烈,这只是现场的表现形式,其核心意义是思想的交流。在设计结束的介绍阶段,设计师因为对设计作品成果的满意度,而在精神上兴奋或激动,表现在形式上可能是多样的,甚至结合肢体语言,让设计思想完美体现。但敢不敢讲,能不能讲,会不会讲,还取决于设计者性格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是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合理的逻辑思维,其目的还是为设计服务。因为,加强语言表述能力,改变沟通方式,使设计成为交流的手段,让设计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成为可多方讨论的协作交流。加强人与人的交流,锻炼自身的性格,铸就自信心和包容的心态,听取他人意见,并作出合理的抉择和判断,启发设计思维。

设计综合表达的作用与意义在于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是综合能力的锻炼。学生能力的多样化是学生专业认识和职业认识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作为对于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课题,是新时期教育工作中不能忽略的重点内容,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德)赖因博恩·科赫著《城市设计构思教程》,汤朔宁、郭屹炜、宗轩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第15篇

关 键 词:综合表达 设计表现 文字表达

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在不断改进,对于国内设计水平和全民艺术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设计的专业知识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对于如何在设计教育中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也是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作为学校教育的前沿工作者,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经验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保障。许多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和监控正在不断地加强和规范。但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环境下,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受益,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优化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成果的质量,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手段。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设计师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利用某种媒介传递出来。当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评价体系都是通过纸质考核来完成,同时,学校、教师也逐渐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培养。下面以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为例,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随着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教育在自身经验的总结和引进先进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大多都设有设计表现这类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设计的表现技法来完成思维的再现过程,是学生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课程,但学校却往往忽略了设计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课程要求,对于教和学两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设置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展开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无目的的,而是培养学生能力多样化的手段,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已经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升,但这并不证明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够全面发展。可能就某种技能而言,多样化教学使课程有一定的深度,但在综合素质的广度培养上,教师角色的作用和意义应该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

在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中,教学目的至关重要。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实可行的真理。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在能力的培养上,就会有行之有效的手段去辅助其结果的良性发展。设计表现和设计综合表达在表面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深究下来,其实有很大的区别。作为教师,不能想当然地在惯性作用下只进行某一类型的课程训练,而在广度上忽略了教学的要求,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呈现单一化,即所谓的只强调动手能力。设计表现课程重在对学生设计表现方式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设计效果图的绘制过程。但这类课程强调的仍是学生的手头功夫,只是在动手能力上加强了广度和深度的训练。那么在教学上该如何引导学生来做设计?如何来传递设计信息?如何让他人感受设计的思想和意义?仅仅依靠设计图纸来表现往往是不够的,至少是单一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毕业后的市场竞争力、设计的生命力都是有影响的。学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性设计训练主题,并在单科训练的基础之上,贯穿整个专业课,使培养目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的检验都十分清晰。通过广度的课程训练,改变学生的设计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使其对设计再认识,以激发创造力,体会设计之真谛。培养正确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树立健康的设计观和人生态度,使学生在既紧张又轻松的环境里愉快地成长,真正受益。完美的设计表达是检验设计过程和结果的有力保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设计综合表达包括四大方面:一、设计表现(图纸、图样);二、设计说明(文字表述);三、模型及3D动态演示;四、语言表述。了解这四个方面在现代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课程训练内容,对于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目的是有益的。

学生学习和认识设计(或专业)的过程和结果通常是延续教师在教学方式中的目的和手段,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指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对于设计表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表现和记录。所谓过程表现,是指头脑中抽象的创意和纸上草图式的创意之间的对话,会引发设计者持续不断的思考,与画面进行交流。这对于解决设计任务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充满乐趣的。所谓过程记录,是指草图可以让每个阶段的设计方案都清晰可见,使人们在回顾设计过程时,对整个方案的发展能有更加切身的体会,这其实就是草图的作用。设计草图其重要性大家都明白,但在实际贯彻中由于不是作业成绩评判的最终标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影响了设计的质量和良好设计工作方式的养成。

关于设计说明,行业内都很清楚,准确的文字表达其实是对设计的一种专业描述。文字的作用在设计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图纸和模型可以传递与设计构思相关的很多信息,但总有一些内容需要进行文字说明。说明文本一方面要表达设计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就某些其他媒介所不适合表达的方面进行深入描述,这可以是对设计规范、设计目标和观点,以及面积和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说明。另外,还可以突显那些在图纸和模型中不能“一下跃入眼帘”的内容。文字还可以配合草图,起到解释性作用。尽管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进行过书写能力的训练,但设计专业的文字表达也是需要进一步训练的。因为做设计和利用文字来描述设计是完全不同的。书写的方式和一般性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同样十分必要。

所有设计的辅助方法都涉及到思想和设想的视觉化。图纸如此,模型亦是如此,但学校却很少要求学生利用模型来体验设计的合理性。模型最终只是成为设计结果的展示,没有起到设计过程的思维检验作用,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在这方面的动手能力。可使用不要求完美和精细的工作模型,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阐明和评价不同方案的设计构思。选用适当比例,可以轻松进行挪移,以便提供更好的空间视觉效果,辅助思维寻找设计中基本的、不变的以及变化的要素。设计过程应该在不同形式的图纸和模型之间灵活转换,这样才能使设计思路更为开阔。

3D动态演示的技术和设备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和简便。新技术、新手段在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中都已体现出其良好的态势。

语言表述是人类天生所具有的最简便的交流方式,但在设计教育中,语言表述能力也常常被忽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交流手段是讲述,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基本没有要求。在设计中,没有图纸,只有语言的表述是一种虚幻的设想,必须经过图纸的检验,才能将思想转换为形式。在传递信息时,有时也是片面的或不太明确的,其障碍来自于观看者的思想意识、文化背景、个人偏好和理解力等因素。虽然,语言表述是最易于交流的形式,但在设计交流时也是需要技巧的,甚至是要求具有感染力和煽动性的“表演”。在培养讲述能力时,要求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讲,而不是信口开河地夸夸其谈。根据设计思维的创作过程,利用图纸等其他手段(或PP演示)进行讲述,无疑是对设计的完美补充,是设计综合表达的重要训练内容和方式。语言交流形式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设计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在设计讨论阶段,以谈话的形式进行交流,是认证设计的过程,或平静或激烈,这只是现场的表现形式,其核心意义是思想的交流。在设计结束的介绍阶段,设计师因为对设计作品成果的满意度,而在精神上兴奋或激动,表现在形式上可能是多样的,甚至结合肢体语言,让设计思想完美体现。但敢不敢讲,能不能讲,会不会讲,还取决于设计者性格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是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合理的逻辑思维,其目的还是为设计服务。因为,加强语言表述能力,改变沟通方式,使设计成为交流的手段,让设计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成为可多方讨论的协作交流。加强人与人的交流,锻炼自身的性格,铸就自信心和包容的心态,听取他人意见,并作出合理的抉择和判断,启发设计思维。

设计综合表达的作用与意义在于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是综合能力的锻炼。学生能力的多样化是学生专业认识和职业认识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作为对于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课题,是新时期教育工作中不能忽略的重点内容,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德)赖因博恩·科赫著《城市设计构思教程》,汤朔宁、郭屹炜、宗轩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