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

混凝土技术论文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混凝土耐久性冻融破坏矿物掺合料

1前言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混凝土反抗气候变化、化学侵蚀、磨损或任何其它破坏过程的能力,当在暴露的环境中,能耐久的混凝土应保持其形态、质量和使用功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探究内容包括摘要:钢筋锈蚀、化学腐蚀、冻融破坏、碱集料破坏。混凝土的抗冻性作为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北方严寒地区工程中是急待解决的重要新问题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有相当大的部分处于严寒地带,致使不少水工建筑物发生了冻融破坏现象。根据全国水工建筑物耐久性调查资料[1,在32座大型混凝土坝工程、40余座中小型工程中,22%的大坝和21%的中小型水工建筑物存在冻融破坏新问题,大坝混凝土的冻融破坏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尤其在东北严寒地区,兴建的水工混凝土建筑物,几乎100%工程局部或大面积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冻融破坏。除三北地区普遍发现混凝土的冻融破坏现象外,地处较为暖和的华东地区的混凝土建筑物也发现有冻融现象。

因此,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是我国建筑物老化病害的主要新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长期使用和平安运行,为使这些工程继续发挥功能和效益,各部门每年都耗费巨额的维修费用,而这些维修费用为建设费用的1~3倍。美国投入混凝土基建工程的总造价为16万亿美元,据估计今后每年用于混凝土工程维修和重建的费用估计达3000亿美元[2。

2外加剂改善抗冻耐久性技术探究动态

2.1引气剂

长期的工程实践和室内探究资料表明摘要: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效的办法是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入一定量的引气剂。引气剂是具有增水功能的表面活性物质,它可以明显的降低混凝土拌合水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大量的微小稳定的封闭气泡。这些气泡切断了部分毛细管通路能使混凝土结冰时产生的膨胀压力得到缓解,不使混凝土遭到破坏,起到缓冲减压的功能。这些气泡可以阻断混凝土内部毛细管和外界的通路,使外界水份不易浸入,减少了混凝土的渗透性。同时大量的气泡还能起到功能,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因此,掺用引气剂,使混凝土内部具有足够的含气量,改善了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国内外的大量探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均表明引气后混凝土的抗冻性可成倍提高[3[4[5。

美国是最早开始探究引气剂的国家,自1934年在美国堪萨斯州和纽约州道路工程施工中发现引气混凝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挪威[61974年首次在大坝中使用引气剂,经过20年运行后,掺引气剂的混凝土表面完好无损,而未掺引气剂的混凝土则已遭受较严重的冻融破坏。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始于50年代。我国混凝土学科创始人吴中伟教授,在50年代初期就强调了混凝土抗冻的重要性,并创先研制了松香热聚物加气剂(引气剂),应用于治淮水利混凝土工程,开创了我国采用引气剂而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先河。范沈抚(1991年)分析了掺引气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耐久性,得出和上述同样结论[7摘要:掺用引气剂,使混凝土达到足够的含气量要求,可改善混凝土的孔结构性质,并明显改善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

国内外许多学者探究了影响混凝土抗耐久性的因素,Seibel,Sellebold,Malhotra,Pigen等人[8[9[10探究表明摘要:混凝土的含气量、临界气泡间距、水灰比、骨料、临界饱水度和降温速度等因素综合决定了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能。StarkandLudwig(1993)提出[11摘要:水泥熟料中C3A的含量的增加会提高其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但会降低混凝土反抗盐冻能力。OsamaA.Mohamed(1998)探究了水泥品种,引气剂质量及引气的方法对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影响,得出[12摘要:引气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然而,长期处于冻融循环的混凝土的抗冻能力则取决于天气的恶劣程度及冻融周期的频率。关英俊,范沈抚[13(1990)讨论了提高水工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技术办法,提出耐冻混凝土必须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掺优质引气剂,减小水灰比,合理选用原材料,还要严格按施工规范技术要求施工,加强养护。

范沈抚[14(1993)进一步探究得出摘要:混凝土孔结构性质是影响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根本所在。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随孔结构性质变化而变化,当孔间距系数小于250μm时,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基本能达到60%以上,即可经受300次快速冻融循环试验。这一点和Powers的临界孔间距概念相符摘要:早在50年代,鲍尔斯(T.C.Powers)等人首先开展了掺引气剂硬化混凝土孔结构的测试分析探究,并提出了满足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要求的孔间距系数的重要概念摘要:即当孔间距小于临界孔间距(%26lt;250μm)时混凝土是抗冻的。宋拥军(1999)认为[15,只要引气量合适,普通混凝土均能获得较高的抗冻耐久性。引气混凝土中气泡平均尺寸及其间距随水灰比的增大而加大,同时水泥浆中可冻水的百分率也相应加大,从而导致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显著下降,因此,不能忽视对水灰比的限制。

朱蓓蓉,吴学礼,黄土元(1999)认为[16摘要:合理的气泡结构是混凝土抗冻耐久性得以真正改善的关键,然而,气泡体系形成、稳定和气泡结构的建立密不可分,因此高度重视气泡体系稳定性的新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他们根据国外的探究成果和部分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摘要:影响混凝土中气泡体系形成和稳定性的因素有混凝土各组成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拌合物特性以及外界条件,如环境温度、搅拌、运输和浇灌技术等。针对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工程要求的混凝土,必须进行适应性试验,才能使得硬化混凝土具有设计所要求的含气量和合理的气泡结构,增进了混凝土工程界对引气剂应用技术的熟悉。

由以上众多学者的探究表明摘要:混凝土孔结构性质是影响混凝土抗冻耐久性及其它性质的根本所在。掺引气剂可以改善混凝土孔结构性质,因此,测试硬化混凝土孔结构性质是探究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引气剂的掺入虽然是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最有效的手段,但引气剂的掺入同时会引起混凝土其它性能降低,如强度、耐磨蚀能力等。

2.2减水剂

目前,减水剂的应用也成为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份,使用减水剂可以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水胶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致密性,使混凝土反抗冻融破坏的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迟培云,李金波,扬旭等(2000)探究了在混凝土中掺入高效减水剂可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如下[17摘要:(1)保持和易性不变,可减水25%,R28%提高90%,抗渗性提高4~5倍;(2)保持和易性不变,节约水泥25%,R28提高26%,抗渗性提高2倍;(3)保持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不变,R28提高27%,抗渗性提高3倍。

3活性的矿物掺合料改善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技术探究动态

混凝土是各种建筑工程上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人造建筑材料,目前,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时期,对混凝土的需求量也就更大。因此,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成本,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性能,对于充分利用有限的投资,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平衡,有着非常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中,水泥的价格最贵,因此,在满足对混凝土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愈少愈经济。因此,用一些具有活性的掺和料(硅粉、矿渣、粉煤灰)来替代一部分水泥正在被广泛的应用。

3.1硅粉的掺入

近年来,硅粉混凝土也已应用于混凝土工程各个领域,其抗冻耐久性新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在丹麦、美国、挪威等国家,硅粉作为混凝土混合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有关硅粉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各国学者结论各异。

日本的Yamato等人[18通过试验得出结果摘要:非引气混凝土当水/(水泥+硅粉)=0.25,不管硅粉的掺量如何,皆具有良好的抗冻耐久性。加拿大的Malhotra等人[19[20通过试验得出摘要:引气硅粉混凝土不管水灰比多少,硅粉掺量15%以下时都具有较高的抗冻耐久性。我国学者丁雁飞,孙景进(1991)通过实验探索了硅粉对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得出结论[21摘要:非引气硅粉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和基准混凝土比较,在胶结材总量相同,塌落度不变的条件_下,非引气硅粉混凝土的抗冻能力高。范沈抚(1990)得出[22摘要:在相同含气量的情况下,掺15%的硅粉混凝土比不掺硅粉的基准混凝土,气孔结构有很大的改善。硅粉对抗冻耐久性有显著的效果,但硅粉的产量有限而且成本较高。

3.2矿渣的掺入

磨细矿渣和混凝土内水泥水化生成的Ca(OH)2结合具有潜在的活性,但磨细矿渣对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目前也不少探究。张德思,成秀珍(1999)通过试验得出结论[23摘要:随着矿渣掺量的增加,其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愈差,但掺合比例合适时,抗冻性能和普通混凝土相比有较大改善。

3.3粉煤灰的掺入

国内外粉煤灰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最早探究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应用的是美国加洲理工学院的R.E.Davis,1993年他首次发表了有关粉煤灰用于混凝土的探究报告。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粉煤灰作为一种工业废料,其活性性能被进一步探究和推广,不仅仅是为了节约水泥,更主要是为了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性能。美国加洲大学Mehta教授指出[24,应用大掺量粉煤灰(或磨细矿渣),是今后混凝土技术进展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途径。

国内外有关资料表明[25[26摘要: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能力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和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相比较,28d龄期的粉煤混凝土试件抗冻耐久性试验结果偏低,随着粉煤灰混凝土技术的深入探究和发展,引气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探究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LinhuaJiang等学者[27(2000)通过探究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水化功能得出摘要:粉煤灰的掺量和水灰比影响了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孔结构,并且随着掺量和水灰比的增加而孔隙率增加,但随时间的延长,孔隙率会下降。这是因为粉煤灰的掺入改善了混凝土的孔尺寸,但最大掺量不得超过70%。游有鲲、缪昌文、慕儒等[28(2000)对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探究表明摘要:水胶比在0.25-0.27范围内,随着粉煤灰内掺量的提高,不掺引气剂,混凝土抗冻耐久性随粉煤灰增加而增加。当掺引气剂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有先升后降的趋向,既存在最佳的粉煤灰掺量为30%。习志臻(1999)认为[29摘要:相对于许多混凝土而言,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抗冻、抗碳化能力。田倩、孙伟[30(1997)讨论了掺入硅灰、超细粉煤灰及两者的复合物对抗冻耐久性能的影响以及钢纤维的阻裂效应对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的功能。实验证实摘要:当超细粉煤灰和硅灰相掺时,提高抗冻耐久性的效果尤为显著,其冻融循环300次以后,动弹性模量和重量基本无变化,而钢纤维的进一步复合有利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改善。由此可见,双掺或多掺矿物的复合效应对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提高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4高强混凝土抗冻融技术目前状况

目前,高强度混凝土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理论上认为高强度混凝土应具有较高的抗冻能力,所以对高强度混凝土的抗冻性的探究并不多。

由于试验结果限制,高强混凝土本身抗冻融能力仍有争论。Marchandetal.(1995)认为[31摘要:当水胶比为0.3,并且硅灰掺量为20%-30%时,混凝土需要适当的引气来增强抗冻融能力,只有当水灰比低于0.25时,混凝土不需要引气。李金玉[32(1998)从宏观和微观结构两个方面探究高强度混凝土的抗冻性及其冻融的破坏规律,并配制出C60.C80.C100高强混凝土。在C60高强混凝土的基础上,掺用优质引气剂配制成C60引气混凝土,该混凝土具有超高抗冻性,进行1200次快速冻融循环后,相对冻弹性模量仅为92.6%,为开发研制高强度高耐久性能的混凝土提供基础。然而,21世纪的混凝土是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向。闻名的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吴中伟教授对高性能混凝土下的定义是摘要: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制作的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制作的混凝土,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高性能混凝土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但核心是保证耐久性,不能片面追求单一性。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碾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工艺

1.碾压混凝土技术

碾压混凝土技术是采用类似土石方填筑施工工艺,将干硬性混凝土用振动碾压实的一种新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混凝土大坝施工中采用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混凝土大坝柱状法浇筑对大坝浇筑速度的限制,具有施工程序简化、机械化程度高、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等优点[1]。

2.碾压混凝土施工工艺

碾压混凝土施工普遍采用了通仓薄层碾压连续上升的施工工艺。所采用的仓面平仓机、切缝机、振动碾、仓面吊及喷雾机、预埋冷却水管的材料和方法、预埋件的施工工艺等也随着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发展而发展,设备性能均能保证高强度连续碾压施工。

2.1摊铺及平仓、碾压工艺

碾压混凝土摊铺一般采用自卸汽车卸料,推土机或平仓机进行平仓摊铺。为减轻骨料分离,采用叠压式卸料和串链摊铺法,对局部出现的骨料分离,辅以人工散料处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2.2薄层碾压连续上升施工工艺

大朝山水电站上游碾压混凝土拱围堰施工时,采用连续上升的工艺,最大浇筑升层达21m,在两个月施工期内拱围堰全线升高40.5m,满足了安全渡汛的需要。三峡三期工程上游围堰堰高121m,仅4个月完成了110万m3碾压混凝土施工,充分体现了碾压混凝土快速施工的优势。索风营工程采用分块连续上升工艺,设计配制了符合碾压混凝土连续浇筑特性的连续翻升模板及下游面台阶模板,采取分块平层连续上升的方式进行大坝碾压混凝土浇筑,创下了在主体大坝中连续上升31m的记录[2],其后大花水拱坝施工又创下了连续上升34.5m的新记录,说明了在确保模板工艺、混凝土入仓、温控技术及施工措施得当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碾压混凝土快速施工,保证施工质量,缩短工程的建设周期,节约工程投资。

2.3新的诱导缝、横缝成缝方式,更有利于碾压混凝土的快速施工

成缝方式: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一般采用切缝机成缝或预埋分缝板成缝等。诱导缝成缝方式:普定等工程的诱导缝是采用诱导板成对埋设的方式形成,存在要挖槽埋设和不好固定的问题。为克服这些缺点,结合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开展的诱导缝成缝机理,我们在沙牌碾压混凝土施工中采用了重力式的混凝土预制件型式,诱导缝预制件成对埋设,并设有重复灌浆系统;同时沙牌拱坝横缝也采用了重力式混凝土预制件,外形与诱导缝预制件稍有区别,且因横缝灌浆的需要,每一条横缝由4种不同的预制件组成。这种新的成缝形式比普定等工程有了较大改进,安装更简单方便,且结构更可靠,由于构造轻巧,适合人工进行安装,已推广应用于国内招徕河、大花水等工程。

2.4变态混凝土使用范围扩大到了岸坡建基面,进一步简化了施工,加快了进度

变态混凝土是在碾压混凝土拌和物中铺洒一定量的水泥粉煤灰净浆,用振捣器振捣密实的混凝土。在"八·五"攻关的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施工中,已成功地将变态混凝土应用于振动碾碾压不到的死角及模板周边,为了进一步发挥变态混凝土的作用,在沙牌大坝的施工中,结合"九·五"攻关项目的研究,已成功地将与两岸岸坡基岩面接触的垫层混凝土和坝面上所需的常态混凝土绝大部分改用变态混凝土代替,整个大坝除了河床部位坝基垫层以及廊道底板为常态混凝土外,均不再浇筑常态混凝土。

2.5垫层混凝土施工优化

早期大部分碾压混凝土坝垫层混凝土一般采用常态混凝土浇筑,需配置专门垂直运输设备进行常态混凝土分块跳仓浇筑,通过施工实践和研究,目前已经常用在基岩水平面上浇筑找平层后,直接浇筑碾压混凝土,采用碾压混凝土替代垫层常态混凝土,不仅有利于加快施工,同时也利于坝基强约束区混凝土温度控制。

2.6重复灌浆系统研究应用

碾压混凝土拱坝在蓄水时一般尚没达到稳定温度,但为使拱坝成为整体受力,就需对横缝或诱导缝进行灌浆。但随着坝体温度的下降,坝体收缩有可能使已灌浆的缝面重新拉开,故需进行第二次(或多次重复)灌浆。普定和温泉堡等碾压混凝土拱坝均采用预埋两套灌浆管路的办法来实现两次灌浆。沙牌拱坝施工中,结合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开展的诱导缝成缝机理、缝面构造尤其是拱坝接缝的重复灌浆技术的研究有了关键性的突破,解决了碾压混凝土拱坝重复灌浆的技术难题。由于沙牌大坝诱导缝采用重力式预制件成缝,所以灌浆管路及排气管的埋设十分方便,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单回路重复灌浆系统,可实现大坝的多次重复灌浆。单回路重复灌浆系统具有构造简单,造价低,安装容易,可实现多次重复灌浆的特点,是碾压混凝土拱坝接缝灌浆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已推广应用到国内其它拱坝工程[3]。

2.7模板

模板是能否确保碾压混凝土连续上升的关键之一。碾压混凝土施工模板普遍采用了在普定拱坝成功采用的可上下交替上升的全悬臂钢模板型式,其上、下两块面板可脱开互换,交替上升,满足了坝体快速施工要求。在大朝山和沙牌、索风营、彭水、大花水等工程施工中,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不断改进和优化,同时在部分工程坝体碾压混凝土连续上升过程中,采用连续上升式台阶模板,使溢流消能台阶一次浇筑成型。索风营工程采用分块连续上升工艺,设计符合碾压混凝土连续浇筑特性的连续翻升模板及下游面连续上升式台阶模板,采取分块平层连续上升的方式进行大坝碾压混凝土浇筑,创下了在主体大坝中连续上升31m的记录。针对坝体体形复杂、曲率变化大的特点,招徕河拱坝工程施工中专门研制了收缝式双向可调节连续翻升模板,为坝体快速施工创造了条件。

3.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各项科研工作的深入、设计理论的完善、施工方法的改进,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就当前国内已建和在建工程而言,结合我国气候特征及当前研究成果,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部分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①碾压混凝土裂缝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确定气温、大气相对湿度、风速及太阳辐射等条件下,研究裂缝开展机理、发展规律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将是未来的研究内容;此外由于碾压混凝土坝的独特施工方法,层间接触面是坝体的薄弱环节,层间裂缝及渗水是关键问题,应从材料研究入手,解决新型材料、新老材料层面的粘结性、防渗性问题[4]。

②针对严寒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特殊的施工方法,研究其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就干旱条件下水分散失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现场碾压混凝土的各项指标(VC值、水胶比及单位用浆量等)满足实验室的设计要求。

③目前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期及运行期的温度、徐变应力仿真计算研究的框架己基本建立,但仿真计算参数的选取存在不稳定性,尚待深入研究。

解决上述问题能为我国已建、在建碾压混凝土工程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是推动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勇.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及碾压拱坝设计技术[C].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碾压混凝土专业委员会.2004全国RCCD筑坝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04.

[2]李春敏.碾压混凝土坝筑坝技术综述[J].中国水利,2004.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碾压混凝土路面技术条件设备条件施工技术

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是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新技术,具有施工机械通用性好、施工速度快、早期强度高、节约水泥、接缝少等一系列优点。发展这种路面需要那些技术条件呢?目前我国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呢?下面逐项论述这些问题。

1发展碾压混凝土路面的技术条件

为了说明发展碾压混凝土路面的技术条件,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碾压混凝土路面的发展历程。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及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已有人碾压修筑了水泥混凝土路面。但是,由于当时具有的碾压手段难以保证良好的工程质量,这种筑路技术未能得到发展。

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沥青价格上涨,增加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竞争力,也重新唤起了人们研究开发碾压混凝土路面的热情。但是,由于设备条件的不完善和施工技术的成套性差,路面平整度等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制约了碾压混凝土路面的发展。

80年代,振动压路机和大型沥青摊铺机等强力筑路机械的发展,为保证碾压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奠定了基础,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投入力量加强碾压混凝土路面的研究开发,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碾压混凝土路面研究的。1981年安徽省公路局开始进行室内试验,1982年铺筑第一段试验路。1983年、1984年,安徽省公路局和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及江苏省交通厅合作,进行了扩大试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1988年开始的国家科技工作引导性项路面发展对策及修筑技术研究》中,又组织江苏省公目《我国水泥混凝土路局、山西省公局和河南省交通厅等单位对碾压混凝土路面修筑技术进行了研究。从施工机械来看,当时进口的大型沥青摊铺等机械还比较少,即使拥有这些机械的单位一般也不愿用来铺筑碾压混凝土路面,只能采用人工或小型机械施工,路面质量难以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为采用人工或中小型配套机械施工的各种复合式碾压混凝土路面或用于较低等级公路的全厚式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随着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进口的高密实度摊铺机、振动压路机等大型设备越来越多,国内的一些筑路机械生产厂家也纷纷研制或引进技术生产施工机械,因此公路工程单位的大型机械保有量迅速增加,再加上京津塘高速公路等一些工程明确规定水泥稳定基层必须采用“厂拌机铺”,改变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认识,从而为我国高等级公路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中采用高密实度摊铺机等大型机械创造了条件。1991年在国家“八五”重点科技项目(攻关)《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及应用开发研究》中,交通部组织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山西省交通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等单位进行了碾压混凝土路面成套技术的研究,以应用于高等级公路为目标,从材料、施工技术、抗滑技术、接缝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路面平整度、抗滑及接缝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配套成果,初步形成了高等级公路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成套技术。

纵观国内外碾压混凝土路面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影响碾压混凝土路面发展的因素,除经济原因外,主要是设备条件和施工技术两个方面。

下面针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分析我国发展碾压混凝土路面的技术条件。

2设备条件

根据碾压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特点,要保证碾压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施工质量,必须保证拌和、摊铺和碾压三道主要工序具备相应的设备条件。

2.1拌和设备

根据国内外经验和试验研究结果,路面碾压混凝土的拌和必须采用强制式拌和机,水泥、水及砂石材料的计量精度达到现行施工规范规定精度即可。这一要求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基本一致。

碾压混凝土的稠度对水的变化非常敏感。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的稠度及其波动是影响碾压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因素,而造成混凝土稠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的变化,也就是加水量和砂石材料含水量的变化。对于一般拌和机,加水量的控制还是比较准确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砂石含水量变化时能否及时检测并自动修正砂石和水的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应推荐带有自动检测砂石含水量的拌和机,或配备附加的快速砂石含水量测定系统。从我国目前引进或国产的一些大型拌和设备来看,这一要求是可以达到的。在实在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时,采用增加砂石含水量的检测频率、及时人工调整的方法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作为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配套技术,“八五”攻关项目“碾压混凝土厂拌设备的研制”专题也已圆满完成任务,为发展碾压混凝土路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2.2摊铺设备

为了保证路面平整度,摊铺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1)保证较好的摊铺平整度。摊铺是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关键工序,是碾压等后续工序的基础,只有摊铺出平整的表面,才有可能得到压实后平整的路面。为此,要求摊铺机必须具备工作性能良好的均衡供料系统和自动找平系统。

根据试验路的铺筑经验,采用带强力熨平板的VOGELES—1800和S—2000或ABGTITAN411和TITAN422等机型,对于保证成型后的路面平整度达到3mm的要求是必要的,并且也是可以达到的。

(2)保证足够的预压密实度。超干硬的碾压混凝土材料经沥青摊铺机摊铺后,必须经过大型振动压路机的碾压作用才能密实成型,如果摊铺后的混凝土过于松散,则在压路机的作用下势必会产生推挤,从而破坏路面的平整度;另外,碾压混凝土路面摊铺之后,由于压实的作用,摊铺后的表面将有一定的沉降,基层的不平整将反映到表面来。当基层的平整度一定时,摊铺后的密实度越高,压实沉降量越小(即松铺系数越小),对摊铺平整度的破坏越小,压实后的平整度越好。根据攻关过程中铺筑的几条试验路的试验,摊铺预压密实度应能在88%以上。

近年来,随着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机械化施工已成为公路建设的方向。为了具备高等级公路的施工资格,各施工单位纷纷从国外或在国内购买大型沥青摊铺机等施工机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仅从德国进口的大型沥青摊铺机(主要是VOGELE和ABG公司的产品)就有100多台,其中1992年以后进口的基本都是配备强力熨平板的高密实度摊铺机。另外,我国江苏、陕西等地的筑路机械生产厂家已从国外购买了一些型号的高密实度摊铺机的生产技术,正逐步实现国产化。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中亦安排有高密实度摊铺机的研究课题,“九五”期间即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从京津塘高速公路开始,我国近几年来铺筑的高速公路对水泥稳定类基层的施工已要求采用摊铺机摊铺,大型沥青摊铺机只能用于沥青面层施工的观念正在逐步改变。这就为大型沥青摊铺机应用于碾压混凝土路面创造了思想认识上的有利条件。

综合上述情况,将带有强力熨平板沥青路面摊铺机用于高等级公路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是完全可能的。

2.3碾压设备

碾压是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必不可少的工序,当混凝土的配合比确定之后,硬化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密实程度,降低1%的压实度,可造成约0.27MPa的抗折强度损失,可见压实的重要。而压实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压路机的性能。另一方面,碾压也是破坏摊铺平整度、影响最终平整度的关键因素。因此,选择适宜的压路机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的特点,压路机的选型总体原则,一是保证能达到预定的压实效果,二是对平整度的破坏最小,三是保证路面表面均匀致密。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在对比了多种混凝土路面适宜的主导碾压机械不同型号压路机碾压效果后,认为碾压为:自重10t~12t的振动压路机,振动频率不低于30Hz,优先选用振动频率较大(40Hz以上)的压路机。如有可能,尽量选用双轴振动、多级振动频率和振幅、碾压轮直径和宽度较大的振动压路机。

根据目前国内压路机产品的供应情况,可供选择的有下面几种机型:

戴纳帕克公司CC-41(自重10.5t,振幅35~42Hz);宝马BW21(自重10t,振频50Hz);英格索兰DA-50(自重10.2t,振频40Hz);洛阳建筑机械厂YZ10D(自重10.8t,振频28~32Hz);徐州YZC10(同CC41)、CA25等。

另外,为了进行终饰碾压(终压),还要求配备轮胎压路机(15t~25t)或水平振荡压路机。上述碾压设备在目前我国一般大中型公路施工企业中都已属常规设备。即使暂时没有,要重新购置的,不论从货源还是从资金上都是不成问题的。

3施工技术

具备一定性能要求的施工机械设备是发展碾压混凝土路面的必要条件,但要铺筑符合高等级公路要求的碾压混凝土路面,还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施工技术。从1991年开始,我们在国内外原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应用于高等级公路为目标,对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成套技术进行了研究。经过5年的攻关,在以下几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已基本形成了成套的施工实用技术。

3.1提高路面平整度的关键技术

碾压混凝土路面最大的难题是难以达到足够的路面平整度,这也是多年来制约碾压混凝土路面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了攻克碾压混凝土路面平整度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首先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如下保证碾压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关键技术。

3.1.1适宜的碾压混凝土稠度指标和集料级配

通过广西田阳试验路6个试验段、山西左云试验路14个试验路段的现场考察和室内试验,研究提出了适宜于大型机械化施工的集料最大粒径20mm、砂率35%~47%的集料合成级配和“半出浆”改进VC值40±5s的稠度设计指标。

3.1.2保持稠度稳定性

通过对造成稠度波动原因的分析和试验,研究提出了包括料场管理、拌和机选择、材料计量、外加剂选择等保持稠度稳定的措施。

3.1.3提高摊铺均匀性

定性和定量研究了减少摊铺过程中离析的措施及影响摊铺预压密实度均匀性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拌和—运输—摊铺”系统分析选择适宜的摊铺速率等保证摊铺作业的连续性、提高摊铺均匀性的技术措施。

3.1.4增大预压密实度

通过对碾压混凝土路面成型机理和摊铺机性能的试验和分析,提出了保证摊铺后预压密实度85%以上的摊铺机(尤其是熨平板)选型要求和熨平板工作参数的选用原则。

3.1.5保证碾压的均匀性

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从选择合适的压路机型号与参数(自重10t~12t,振频30Hz以上、振幅1mm以下)、适宜的碾压工作段长度、碾压次序与工艺参数等方面提出了保证碾压均匀性的关键技术。

3.1.6施工缝处理、基层平整度控制等

通过试验路的摸索,提出了施工缝的处理方法、基层平整度的控制原则、合理操作等一系列保证路面平整度的技术措施。

1995年7月完成的山西长治工业性试验路,在规模生产(每台班完成9m×300m以上)条件下,路面平整度水平(按照三米直尺最大间隙≤3mm或连续式平整度仪σ≤1.8mm要求)达到85%以上的高速公路优良标准。1996年铺筑的307国道山西段中碾压混凝土路面推广应用工程(约20km)在路面平整度和日进度指标上均超过了这一水平。因此,可以说从施工技术上已基本解决了碾压混凝土路面平整度这一世界性难题,为碾压混凝土路面在高等级公路上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3.2抗滑技术

以前由于路面平整度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碾压混凝土路面一直停留在低速交通阶段,路面防滑问题相应不很突出。但是要使碾压混凝土路面应用于高等级公路,抗滑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一项关键技术。

为了解决碾压混凝土路面抗滑这一关键技术,“八五”攻关中对自然、洒水加速、缓凝、嵌压、硬性刻槽等抗滑处理方法进行了施工方便性、施工经济性的比较,并对各种抗滑处理方法路面抗滑能力的衰变规律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采用缓凝法和硬性刻槽法可使竣工时路面构造深度达到规定满足要求。课题组在对表面构造修筑工艺和解决微观构造的技术措施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碾压混凝土路面的抗滑处理原则:

(1)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采用缓凝法或硬性刻槽法进行表面处理,以形成要求的路表宏观构造。当粗集料抗磨光能力达不到现行规范要求时,需做抗滑表层(一次摊铺碾压成型)。

(2)对于其它等级的公路,可不作任何处理,依靠通车后行车的作用逐渐形成宏观构造,必要时可采取限速研磨措施,加速进程。

采用上述研究成果,基本可以解决碾压混凝土路面的抗滑问题。

3.3接缝技术

碾压混凝土路面由于在材料、施工工艺上与普通混凝土有一定差异,因此在接缝设计及施工上亦有其特殊性。“八五”攻关过程中进行了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等,提出了碾压混凝土路面从接缝设置原则到施工工艺的成套技术,并在以下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采用碾压混凝土材料的有关参数和路面板的有关指标,对碾压混凝土路面板的温缩应力、温度翘曲应力、干缩应力及荷载应力进行了计算,并结合试验路的观测结果,研究提出了全厚式碾压混凝土路面缩缝间距的建议值为6m~8m。

(2)在不破坏摊铺机结构的情况下,研制出纵缝拉杆设置装置,解决了全厚式碾压混凝土路面无法设置拉杆的世界性难题。

应用上述接缝设计和施工技术,基本上可解决碾压混凝土路面的接缝问题。

3.4其他配套技术

除上述关键技术外,在碾压混凝土材料试验方法、配合比设计方法、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外加剂和粉煤灰应用技术、施工质量检测等方面也已形成了一系列配套技术。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已编制出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高等级公路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指南》(草案),为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在高等级公路上的应用、修订有关技术规范提供了支撑技术和科学依据。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1导流方案设计

导流施工包括导、截、拦、蓄、泄一系列环节,需遵循一定的流程。施工前通常要设计导流方案,在接到工程建设通知后,先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加以考虑,对比多种方案,选出最佳的一种。若是进行一次性拦截导流,需涉及明渠、涵管等施工方式。所有工作结束后,还要对基坑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基坑没有质量问题;若是采用分期导流的方式,需要考虑如何划分工期、如何分段,以及各段的施工顺序等问题,并制定应急方案以解决突发问题。包括导流之后的建设方法也是考虑的重点。确定大致方案后,需结合实际条件、工程要求加以优化,做更深一步地考虑。主要包括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施工所用设备、人力物力资源、建设成本、社会经济效益等。如果有必要,还需根据方案建立起相应的模型,经多次论证后给出最终方案。

1.2导流条件分析

导流工作对水利施工非常重要,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首先是地形地质,施工现场可能是平原、也可能在山区或丘陵,地形不同,导流方式也有所差异。平原地带多选择明渠或分期导流的方式,如松嫩平原等地;山区施工则应根据地形具体考虑,如秦岭使用隧洞导流比较合适。其次是水文条件,导流主要是对河流进行拦截引导,所以水流量、水流速度、泥沙含量及混合液等都应纳入考虑范围。夏季多数地方都是雨季,降水丰富,会使得河流水量增加,在河道较狭窄处,极易出现河水淹没基坑的情况。泥沙含量较大又容易使基坑变浅,进而影响到施工进度。此时排水较为关键,多选择河床、明渠等排水方式,尽量不要选择涵管或隧洞排水;此外还要考虑枢纽因素,不同的枢纽类型,相对应的导流方式也不同。一般而言,混凝土枢纽多选择分期导流,但在土坝施工中不太适用,土坝在水流的冲击下容易被毁,所以多选择拦截导流方式。如果是高水头水利枢纽,尽量分区分段进行导流,先采用隧洞倒流的方式,然后利用泄水孔,最终促进工程顺利完成。

2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是水利施工中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对水利工程要求的提升,对混凝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凝土施工多经过搅拌配置、运输、施工几个环节,运输则是指从配置点将混凝土运至仓面。

2.1运输条件

混凝土在搅拌后通常需要立刻运至施工现场,若在途中发生质变、分离等情况,必将会影响到施工质量。所以要重视混凝土的运输,以保证混凝土质量。在运输中须确保容器的严密性,内壁要光滑平整,不能粘附太多的混凝土,应方便清洗;运输要具有连续性,尽量不要中断,否则可能会错过施工的最佳时机;运输道路要平坦,如果颠簸太过严重,极易出现离析现象。另外还需注意一些事项,搅拌后待混凝土完全凝固方可运输,到达现场卸载时,高度不得超过2m,否则易破坏混凝土的稳定性。而且在卸载时,应保持出口通地面的垂直状。

2.2运输方式

混凝土搅拌好后运往施工现场多为水平运输,包括混凝土泵、汽车、皮带机、搅拌运输车等。在运至现场后还需利用缆机、塔机等将混凝土运至指定地点,多为垂直运输。运输类型和运输方式不同,在工具选择方面有所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汽车运输和机车运输较为常见,前者比较灵活,为避免出现分离现象,对运输距离和坍落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运输距离不超过1.5Km、坍落度不超过5cm时。工程量较大时,要考虑经济性,可选用机车运输,无需过多的设备,作业效率较高,而且成本低、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

3实例分析导流和混凝土运输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

3.1工程实例

某工程为库内取水工程,坝址附近地貌属典型的河谷地貌,断面呈“U”形,河床底宽116m,开口宽335m,右岸有残存一级堆积阶地发育,地形总体较平坦,微向河床倾斜。本流域的洪水是由暴雨形成的,暴雨多发生6月~9月,而7月中上旬到8月下旬一般是暴雨最为活跃的多发季节。本地区暴雨特点是面积小、强度大、历时短。由于本流域下垫面为沙土丘陵区,遇到小雨时基本不产流,遇到大暴雨时,汇流速度快,历时短,洪水陡涨陡落,一次洪水历时最多不超过24h。

3.2施工导流

结合实际情况,从水库抽水下排的方式为:将离心泵站设在坝肩一侧,从水库内抽水翻越坝顶排至下游河道;离心泵站由两台IS150-125-250型单极单吸式离心泵组成。关于挡水建筑物的设计,根据地勘所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勘察区及与其相近区均无符合坝体防渗要求的天然土料,因此设计采用编织袋内装粉细沙土来填筑堰体,防渗土工膜做防渗心墙的形式;上下游边坡为1∶1.5,考虑交通及抢险,围堰顶宽取7.0m。经计算,考虑波浪爬高和安全超高后的围堰顶高程为1029.3m。

3.3混凝土运输

该工程所需混凝土总量为0.94万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岸边泵站。运输时选择的是机车运输,确保混凝土在搅拌凝结后及时运至现场,路面平坦干燥,没有大幅的颠簸。最终混凝土在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运到现场,使得施工工作顺利完成。

4结束语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筋;施工

1前言

无粘结预应力是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的一种新的施工工艺,其做法在预应力丝束表面涂防腐涂料并用塑料管包裹后,如同普通钢筋-预先铺设在支好的模板内,然后浇筑混凝土,待达到强度后进行张锚固。由于其具有无需留孔与灌浆、孔道摩擦力小、预应力筋易形成跨度曲线、施工简便等优点,近年来得以推广并广泛应用,但其技术量高、专业性强、施工中如果质量控制不严,易造成结构隐患,影响结构安全,在施工中应采取质量控制措施。

2工程概况

某出版基地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康乐中心,康乐中心共三层,一层层高5m,二层4.5m,三层6m,局部4.5m和7m。建筑物最高点19.1m,室外地坪最低标高-0.6m。康乐中心建筑物长度88.15m,宽度48.575m。各层建筑面积分别为:一层2840.81m2,二层2249.57m2,三层2593.5m2,单项工程建筑面积7880.92m2。其屋面设有4根24m跨无粘结预应力大梁,为本工程特殊结构部位。

3无粘结预应力屋面大梁施工

3.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在施工前组织各级技术人员审图对关键部位放出大样图,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者协商解决。

严格拉制所用材料:钢绞线、锚具进场后要检查与货同行的产品标牌、合格证、厂家出具的物理性能证明书或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对钢绞线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接头或死弯,油脂饱满均匀,不漏涂、护套圆整光滑,松紧适当。预应力筋的表面如有破损,必须及时用塑料胶带纸修补,外观检查必须逐盘进行。同时钢绞线及水泥要进场后抽样送试。

张拉设备与压力表:使用前应由计量部门配套检测是否合格,并提供相应拉力对照表。

3.2屋面大梁施工

康乐中心屋面结构层,纵向17轴、19轴的C轴至J轴线段,横向G轴、E轴的15至21轴线段设计为无粘结预应力屋面大梁,共四根,呈井字状布置。跨度24m,截面尺寸宽500mm,高1350mm,C40砼。除配设普通钢筋外,另配设8根单束φs15.2钢铰线作为预应力主筋,呈抛物线布置,一端作固定端,一端作张拉端,大梁与柱为刚结点。

3.2.1施工顺序

施工中采用如下的施工顺序:搭设大梁、板支撑架铺大梁底模绑扎大梁普通钢筋和敷设无粘结预应力筋固定端附加螺旋钢筋、安装锚板及夹具张拉端附加钢筋网片、安装锚垫板支次梁底模、扎次梁钢筋支大梁侧模、次梁侧模、板底模绑扎屋面板钢筋浇捣梁板砼大梁砼达到75%设计强度后,张拉钢铰线建立预应力张拉端锚板、锚具防腐处理、浇砼封闭张拉端预留张拉口处砼后浇封闭模板拆除。

3.2.2屋面大梁支撑及模板施工

支模体系:双立杆钢管、双扣件支模架体系。双立杆纵横间距不大于800mm,水平横杆间距不大于1200mm,支撑架体纵、横向均开设剪刀撑。梁底受力杆为8号槽钢。

模板材料:为确保模板自身刚度,梁底、侧模均采用20mm厚钢框竹胶合板。

特殊措施:梁底模起拱3‰L,梁底中部加设双立杆顶撑,梁两侧模板设置3道直径16、间距600mm的对拉螺杆。立杆底部带钢垫板,一、二层楼板顶撑保留不拆除并垂直对应,使大梁梁板砼及支撑架的重量直接传至地面。屋面梁板砼浇筑时,派专人看模,发现异常情况,停止砼浇筑,待加固支撑体系后再施工。

3.2.3屋面大梁无粘结预应力钢铰线施工

采用挤塑涂层工艺生产的1×7,直径为15.2的标准型钢铰线,强度级别为1860Mpa。钢铰线的下料长度及下料方法:下料长度按钢铰线一端张拉L=L0+2(L1+100)+L2+L3公式计算。L0为构件内孔道长度,L1为夹片式工作锚厚度,L2为穿心式千斤顶长度,L3为夹片式工具锚厚度。经计算,17轴线、19轴线梁钢铰线下料长度为25.6m,E轴线、G轴线梁下料长度为25.8m。因钢铰线盘重大,盘卷小,弹力大,采用简易铁笼,将钢铰线盘卷装在铁笼内,从盘卷中央逐步抽出,丈量长度后,采用砂轮切割机断料。

钢铰线铺设与固定:在大梁底部普通钢筋铺设后进行,采用人工穿束铺设。先临时固定在模板支撑体系的横杆上,待普通钢筋箍筋绑扎后,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的抛物线状标记出钢铰线每距1m的高度位置,用直径14的钢筋点焊固定在箍筋上,作为钢胶线就位的支杆。复核支杆高度无误后逐步拆除临时支杆,使其就位。并按设计给定的水平位置将8根单束钢铰线排列均匀,用8号铁丝绑牢。对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分别隐蔽验收。

3.2.4钢铰线锚固端、张拉端的特殊处理

17、19轴线预应力大梁钢铰线张拉端考虑设在C轴柱顶外侧端,固定端则直接锚入J轴柱梁端顶部内。E、G轴大梁钢铰线张拉端考虑设在21轴柱梁端固定端则直接锚入15轴柱梁端内。

钢铰线锚固端的特殊构造处理:钢铰线锚固端处按单根套设直径8mm的螺旋钢筋,螺旋钢筋圈数5圈以上。单孔钢锚垫板设4根螺纹直径14mm的锚筋,锚筋长度大于140mm,直接点焊固定在柱、梁钢筋上。钢铰线末端穿过锚板孔口后,采用单孔15-1P夹片式锚具固定。

钢铰线张拉端的特殊构造处理:钢铰线张拉端处按设计增设5片直径10mm,间距50~80mm的钢筋网片,钢筋网片与柱梁钢筋点焊固定。8根单束钢铰线按设计设二块锚垫板,锚垫板采用Q235材质,厚度14mm,长宽按设计尺寸。锚垫板设直径16的螺纹锚脚,钢筋长度大于160mm。锚脚点焊固定于柱梁钢筋上,并固定于端部模板上,确保锚板位置正确,平整无误。张拉端的钢铰线通过锚板孔,甩头长度确保大于穿心式千斤顶的长度,以便张拉。

3.2.5大梁砼浇捣

大梁分三层浇捣,每层分别浇捣密实,特别是锚固端及张拉端部砼必须仔细浇捣,确保密实。大梁一次连续浇捣成型,没有水平、垂直施工缝。大梁浇捣沉实1小时后再浇板砼,以免出现裂缝。为提早张拉时间,大梁砼强度宜提高一级,按C50砼浇捣。

3.2.6锚具

固定端采用单孔15-1P夹片式锚具,张拉端采用单孔15-1夹片式锚具。锚具锚环采用45号钢,调直热处理硬度HRC32-35。夹片采用20Cr钢,表面热处理后的齿面硬度为HRC60-62。

3.2.7无粘结预应力张拉施工

预应力张拉准备工作:砼浇捣时预留试块,按现场同条件养护,试压检验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时,才进行张拉。张拉端预埋垫块与锚具接触处的焊渣、砼残渣等清理干净。准备四台穿心式YC20D千斤顶,四台ZB0.8-500电动油泵。未张拉前,模板及支撑系统不得拆除。

张拉方法及顺序:采取一端张拉,双控方法(即控制张拉应力、控制张拉伸长值),分束分批建立预应力。因四根梁呈井字布置,考虑张拉应力平衡,每根梁端设一套张拉机具,四根大梁同步分束建立预应力。

张拉程序:因钢铰线为曲线布置,以0.2Pj级载量初始伸长值,Pj级或1.03Pj级为伸长终点值。本工程张拉程序征求设计单位意见,取其中一种与设计松驰应力相吻合的张拉程序。为便于同步建立预应力和便于校核张拉伸长值,实行分级加载,中间增加一级0.6Pj载级。

张拉最大控制应力:最大张拉应力бcon不大于规范和设计要求的75%fPtk,即最大张拉力бcon=0.75×fPtk×AP=0.75×1860×139=19.3905kN。最大张拉力由千斤顶与电动油泵配套标定的压力读数表控制。

伸长值校核:按直线段、曲线段分别计算伸长值后叠加,大梁钢铰线理论伸长值初步计算为180mm。考虑钢铰线为曲线布置,以0.2Pj级载量伸长起点值,以0.6Pj级载量伸长中间值,以1.0Pj或1.03Pj时量伸长终点值。

张拉端锚固区处理:张拉端锚固后,将多余的钢铰线采用手提式砂轮切割机切除,外露长度不少于300mm,并清除锚板及锚具上的油污、杂物,涂刷防锈漆后,采用C40膨胀砼封闭。

张拉端区预留板孔处理:将张拉端锚固处理后,对预先为方便张拉留设的板孔洞支模,按施工缝处理后,后浇C30膨胀砼封闭。

3.3预应力张拉准备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预应力张拉前,对从事张拉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和全生产教育,操作人员必须熟记张拉程序和机械操作规程,熟悉机性能,并进行以下工作。

3.3.1所有用于预应力的千斤顶应是专为采用的预应力系统所设计,经国家认定的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产品。

3.3.2千斤顶的精度应在使用前校准。千斤顶一般使用超过6个月或200次,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现象时应重新校准。测力环或测计应至少每2个月进行重新校准,并使监理工程师认可。任何时候工地测出的预应力钢绞线延伸量有差异时,千斤顶应进行再校准。

3.3.3用于测力的千斤顶的压力表,其精度应不低于1.5级。校正千顶用的测力环或测力计应有±2%的读数精度。压力表读盘直径应小于15mm。每个压力表应能直接读出以“kN”为单位的数值或伴一换算表可以将读数换算为“kN”。压力表应具有大致两倍于工作力的总压力容量,被量测的压力荷载应在压力表总容量的1/4~4范围内,除非在量程范围建立了精确的标定关系。压力表应设于作者肉眼可见的2mm距离以内,使无视觉差能够获得稳定和不受动的读数。每台千斤顶及压力表应视为一个单元且同时校准,以确张拉力与压力表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3.3.4张拉前根据钢绞线的强度、拉力和弹性模量值计算出每束(根)绞线的初始拉力、控制拉力和超张拉力下的伸长值,作为施工时的拉伸长值控制指标。

3.3.5无论是进行预应力张拉,还是进行孔道压浆,事先在操作部位两端用钢板设置屏障,用缆绳隔离并设置明显警示标志,操作期间禁任何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操作人员也严禁将身体直接对准道部位。

4结束语

通过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程质量施工过程各个环节的控制,出版基地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康乐中心的施工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强化管理、精心施工,在技术上严格把关,操作上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去施工,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杜绝质量隐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蔡鸿飞.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大梁的施工实例.建筑技术开发,2004-09:43~44.

[2]陈庆波.大跨度、大体积无粘结预应力梁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广西城镇建设,2006-10:19~21.

[3]郑康喜.某教学实验楼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大梁施工技术.广东土木与建筑,2005-07:28~29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混凝土养护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混凝土大坝、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混凝土底板都是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但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有关因出现裂缝而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导致结构垮塌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合理选择施工材料,优化混凝上配合比的目的是使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抗裂能力。

(一)施工材料的选择

1.水泥的选择。内部混凝土主要考虑抗裂性能好、兼顾低热和高强两方面的要求,一般采用低热矿渣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外部混凝土,除抗裂性能外,还要求抗冻融性、耐磨性、抗蚀性、强度较高及干缩较小,因此一般采用较高标号的中热硅酸盐水泥。当环境水具有硫酸盐侵蚀时,应采用抗硫酸盐水泥。

2.骨料的选择。选用结构致密,并有足够强度的优良骨料,特别是粗骨料,具体应符合有关的标准、规范和规程。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骨料要求表面洁净,不含杂质。②砂子采用中砂,石子采用大粒径的卵石或碎石。③砂子含泥量不得超过3%,石子含泥量不得超过1%。④粉煤灰在混凝土的配合比中以部分粉煤灰代替水泥,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有利于施工操作,而且对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有益。在混凝土工程中,掺人粉煤灰时应满足:选用细度合格、质地优良的粉煤灰;粉煤灰的掺量一般以15%~20%为宜。

(二)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与优化

通过试验室进行多种配合比的试验和研究,选用最佳配合比作为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最佳配合比应满足以下要求:

1.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少于6小时。

2.混凝土的砂率控制在35——40%。

3.混凝土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06%。

4.混凝土中的最大碱含量为3.0kg/m3。5.水泥中铝酸三钙含量<8%。

二、优化混凝土的供应

大体积混凝土由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供应,混凝土原材料计量要准确,以保证配合比的准确性。

(一)计量。要求使用检定过的计量器具,保证计量正确。每工作班正式称量前,要求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核。

(二)拌制。控制原材料投入搅拌机顺序,不得采用“外掺”、“后掺”等作法。混凝土必须严格控制拌制时间,驻站工程师每一班抽测2次。搅拌完成后装入运输车时,即要求每车测定坍落度,同时观察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得存在离析、分层等现象,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能出站。

(三)运输。根据路线的比短、交通的状况,随时增减车辆,保证混凝土的正常供应,连续浇注,避免因混凝土供应不上而出现冷缝。混凝土运输时间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大于180min,对到达浇筑点超过210min的混凝土不得使用。混凝土运输车离开搅拌站后不得掺加任何材料,包括水、外加剂等。混凝土坍落度在运输过程中损失超过40mm或混凝土到达浇筑点温度大于25℃,不得浇筑到作业面。要求从每个搅拌站每隔一段时间就派出一辆混凝土罐车,保证混凝土供应的均衡性。因大体积混凝土方量较大,要求搅拌站派管理人员进驻现场指挥、联络、协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是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措施。(一)混凝土浇筑方法。混凝土的浇筑按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斜面分层、连续逐层推移、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每层混凝土初凝前都确保被上层混凝土覆盖,保证上下层浇筑间隔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避免施工裂缝出现。依据设计图纸中的后浇带将整个大底板划分成厚薄、大小不同的区段,每个区段将独立一次浇筑完成。

(二)混凝土振捣方式。混凝土振捣时布置三道振捣,第一道设在混凝土的坡角,第二道设在混凝土的坡中间,第三道设在混凝土的坡顶。每道设2台振捣器,三道振捣相互配合,确保振捣覆盖整个坡面。使用振捣棒振捣,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中的深度>50mm,振捣棒移动的间距以400mm左右为宜,振捣棒要快插慢拔,以混凝土面泛浆为宜。混凝土表面要用刮杠刮平,再撒5mm——25mm碎石,用木抹拍实抹平。

(三)泌水处理。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顺混凝土坡面下流到坑底,通过侧模底部开孔将泌水排出基坑。当混凝土大坡面的坡角接近顶端模板时,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形成集水坑,及时用水泵将泌水排除,以提高混凝土质量,减少表面裂缝。

(四)表面处理。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在浇筑后2~8h,初步按标高用长刮尺刮平,然后用木板反复压数遍,使其表面密实,再用铁面板收面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

(五)加强施工管理。在混凝土结构中,强度不是均匀的,裂缝总是从强度最低的薄弱处开始,当混凝土质量控制不严,混凝土离差系数大时裂缝就多。为防止裂缝,必须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四、加强混凝土养护

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块体里外温度差和减慢降温速度来达到降低块体自约束应力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以承受外约束应力时的抗裂能力,对混凝土的养护是非常重要的。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温层材料和厚度待定)。混凝土表面压平后,先在混凝土表面洒水,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在塑料薄膜上覆盖保温材料进行养护,保温材料夜间要覆盖严密,防止混凝土暴露,中午气温较高时可以揭开保温材料适当散热。底层塑料布下预设补水软管,补水软管间距68m,沿管长度方向每100mm开5mm水孔,根据底板表面湿润情况向管内注水,养护过程设专人负责。混凝土泌水结束、初凝前为了防止面层起粉及塑性收缩,要求进行多次搓压。最后一次搓压时采用“边掀开、边搓压、边覆盖”的措施。对底板面不能连续覆盖的部位,如墙、柱插筋部位、钢柱等采用挂麻袋片、塞聚苯板等方式,尽可能进行覆盖,避免出现“冷桥”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成12小时,严禁上人踩踏,浇筑完成24小时内,除检测测温设备及覆盖材料外,不得上人踩踏。保温层在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并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要小于20℃时方可拆除,并在中午气温比较高时才可安排保温拆除。

五、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合理选择施工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混凝土的供应,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严格施工管理,加强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就可以低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提高混凝土本身抗拉性能,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牛紫龙,混凝土施工中温度裂缝的分析与控制,工程建设,2006.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事故处理结构防火

1火灾现场的资料收集

火灾事故一经发现,应尽可能早地进入现场或其周围了解情况。在火灾扑灭之后,更应在现场未经破坏时收集原始资料。

(1)起火时间、原因与灭火方式。建筑物的起火时间与火灾延续时间应予详细记录。火灾发生之后,有一个火势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再经过灭火或空气、燃料耗尽而火势减弱直至熄灭。要尽可能地找出火源所在位置,查明失火的原因,这对以后避免火灾发生很有意义。不同的受灾对象有不同的灭火方式,要说明灭火使用的手段。

(2)火势蔓延的过程与过火范围。从火源处开始,通过可燃物的燃烧,过火范围逐步扩大。火势常通过门窗、楼梯间、过道、天井等蔓延至其他位置与楼层。火势能否蔓延与通风条件有很大关系。由于建筑物各部分火烧时间不同,受损的程度也还大有差异。

(3)可燃物品统计。特别对工矿企业,可燃物的品种、数量与存放方式各有不同,应分别查明,记录在案。还需说明可燃物在火灾后的燃烧状况,如烧毁多少、残存多少等。

(4)结构损毁程度。钢筋混凝士结构受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作用,有多种损坏情况。在各个过火区域要分别调查结构损毁程度,例如结构本体是否完好,外观破坏程度,包括保护层剥落、钢筋外露、裂缝开展以及构件变形等等。

(5)现场材料取证。火灾现场一般都有各种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如铜、铁、铝、玻璃等、它们在经受温度作用时会发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变化,铝与铝合金在600~700℃、黄铜在900~1000℃、铸铁在1100~1200℃会有金属滴产生;玻璃在700℃时软化,而在850℃时熔化,在不同过火区域取证这些典型样品,对火灾的鉴定有很大作用。

(6)混凝土取样。混凝土是组成结构的主要材料,其损毁程度与建筑物修复的关系最大。混凝土在高温作用下会发生物理变化与化学反应,当温度在300℃以下时,混凝土无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水泥水化物(主要是硅酸钙与氢氧化钙晶体)将会有显著的变化。可通过扫瞄电子显微镜,拍摄到清晰的照片,再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能有效地鉴定混凝土受火的损伤状态。

2火灾的技术分析资料

根据现场勘测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技术上作出判断与评估,这些技术分析资料主要有:

(1)结构受火温度。可根据以下情况综合分析:

混凝土表面颜色的变化与温度有关:300℃以下颜色不变,300~600℃转为粉红至红色,600~950℃转为灰白至淡黄,大于950℃则为灰黄色;现场材料取证(见前述);构件外观状况:300℃以下无显著变化,300~600℃表面开裂,石英质骨料发生爆裂,600~900℃混凝土剥落起壳,轻击后脱离,部分钢筋外露,表面疏松,900℃以上表面呈粉末状,至1200℃熔融;扫瞄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衍射分析;碳化深度检测:混凝士正常碳化通常发生在表面,火灾引起的碳化可出现在内部。用碳化深度可检测受火表面温度。

(2)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粘结强度、应力-应变关系等均与温度有关,当温度确定后,均可予以推断。混凝士强度还可用钻芯取样、回弹仪检测、超声检测等方法直接测得,并进行综合评价。

(3)钢筋高温后力学性能。包括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弹性模量等也与温度有关,可通过由实验得出的经验公式计算获得。

(4)结构残余承载力。从混凝土与钢筋高温后的强度可计算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残余承载力(结构承载力因受高温作用而下降)。必要时可在火灾现场不同区域选取典型构件进行加载试验。

(5)结构损伤度。结构灾后损伤程度分为4级:1级为轻度损伤,只是表面装饰部分遭受损坏,或表面损伤轻微,结构本体完好。2级为中度损伤,损伤深度达到混凝土保护层,使保护部分剥落,但受拉主筋未受损伤,构件整体性好,变形不超过规范规定值。3级为严重损伤,混凝士保护层大片剥落、主筋外露,粘结力破坏,构件明显变形。4级为严重破坏,混凝士构件表面大面积损伤剥落、严重开裂,结构变形很大,构件遭到严重破坏,已成为危险结构。

(6)修复措施。对于损伤度为1~3级的结构,可分别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予以修复,由有关部门应提出结构修复的技术文本。

3资料的系统归档

火灾发生以后直至处理结束,应将所有资料系统归档,这些将由不同单位和不同方式提供的火灾现场资料与技术分析资料有:

(1)火灾现场资料。根据资料不同的性质,将分别由消防部门、业主、有关技术人员等提供。资料包括书面文件、材料样品、照片、录像等。除书面文件外,其他资料还应有详细说明。

(2)专家技术人员的技术鉴定书。火灾对结构破坏的技术分析,只能由专门技术人员作出,并提供技术鉴定书与评估意见。

(3)图纸。由业主提供受灾建筑物的设计图纸。专家技术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对图纸上每个构件编号,说明受损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由于建筑物受灾程度不等,故进行全面检测后,要对图纸中标明的过火区域按不同损伤情况分区,划为严重受灾区、中等受灾区、轻微受灾区、未受灾区等。

(4)结构修复设计方案和结构物修复的施工技术文件。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1)在模板安装时对于钢模板与底模缝隙、钢模板间的缝隙应使用海绵条进行封闭处理,使用宽胶带将芯模接头位置的外包塑料布进行粘结,确保粘贴牢固;对于两侧模板的上部采用专用的角钢卡具卡死,并使用直径为12mm的螺栓进行稳固;(2)外侧面则使用边长为100mm的方木进行固定,并使用地锚及花篮螺栓紧固;采用角钢支架对芯模进行支承,且在以2m为间隔距离的各芯模段内应至少安置2道钢筋支架;(3)在安装模板前,应将石蜡涂抹在满足规定强度要求的混凝土底模上部,且应涂刷两层以上;端模与侧模均采用钢模板制作,芯模采用厚度为3cm的木板制作,按照2m间隔距离分成一段,模板表面要确保平整光滑;各段芯模内侧一端应钉接木楔,以避免安装错台;(4)在侧模及端模表面应涂刷隔离剂,芯模外周应包装一层塑料布,且端长应至少长出芯模10cm左右,用于保证芯模接头缝隙良好覆盖;桥板底模主要采用C15混凝土进行浇筑,表面原浆收光,厚度应在20cm左右。

2混凝土工程

(1)因空心桥板周围的混凝土壁厚度相对较低,因此在振捣过程中应匀速充分,特别在底模侧模与芯模间形成的三角地带安设预留孔道波纹管的部位,应确保振捣密实,避免对波纹管造成破坏;在拆除芯模后,对板顶及周围部位应使用同暖棚温度相同的温水进行养护,且确保桥板混凝土的表层在养护时间段内持续处于湿润状态,养护周期应在14d以上;(2)在混凝土搅拌前应先使用热水将对搅拌机进行冲洗,随后按照水、骨料、水泥与减水剂的放入顺序对混凝土进行拌合,搅拌周期应在2.5min以上,并保证各原材料配合比正确、计量正确后再进行投料;在上料前,应先使用蒸汽对石料、砂料进行加热,确保拌合料内的冻块及冰雪融化干净,然后将加热水箱内的加热用水加温升至80℃左右;(3)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高于6℃,出机温度应高于12℃;混凝土在施工场地进行集中搅拌,采用推车水平运输后使用铁锹反扣到模板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使用木模对表面进行收光,待6h后使用同暖棚内温度相同的温水进行表层养护,浇水次数应根据混凝土表面湿润程度确定;(4)混凝土浇筑使应按照由模板一侧向另一侧推进的顺序连续进行,先浇空心板底部混凝土厚度应高于一段芯模长度,待振捣充分后将一段芯模安装固定;然后再分别对顶面混凝土和芯模侧面混凝土进行浇筑,依照此顺序开展施工直到模板另一侧为止;在对芯模侧面的混凝土进行浇筑时应确保下料及振捣过程均匀对称,以免芯模出现位移。

3钢筋工程

在芯模、侧模、底模及钢筋间加垫配比为1∶2的水泥砂浆垫块,并将水泥砂浆垫块的铁丝与钢筋连接固定,不同水泥砂浆垫块的间隔距离应保证在0.8m左右;根据设计规定的钢筋间距在模板上弹线,然后依据弹线进行钢筋构造绑扎,对于交接点位置要使用新铁丝进行紧固处理;恰当安置预留孔道位置的螺旋筋、锚垫板及金属波纹管等,且保证紧固稳定;对于波纹管的接头应使用长度为300mm、直径在75mm左右的波纹管进行套接,并使用宽胶带对接头缝隙进行封闭处理。

4施加预应力

(1)在施加预应力过程中应使用两台千斤顶对上部和下部两孔处的钢绞线束进行同时张拉,且对同一钢绞线束的7根钢绞线同时施加预应力;在张拉时各束钢绞线滑移或断丝问题应控制在1丝范围内,且各断面断丝之和应控制在2丝以内,若超过规定数量则应当更换钢绞线;(2)在将成束钢绞线穿入到空心桥板预留孔洞时应按照张拉端80cm、锚固端20cm的长度进行预留,并将张拉千斤顶及锚固安置在钢绞线的张拉端和锚固端;在钢绞线束张拉时,应准确测量钢绞线的实际伸长值,并同设计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当超出6%时应停止张拉;桥板预应力钢绞线在张拉完成的2d内,应使用柱塞式压浆泵对孔道进行压浆处理,使用的水泥浆强度应在40MPa以上。

5封端施工

(1)先对封端位置钢筋绑扎,然后在封端位置安装钢模板并使用支撑构件进行稳固,待检验正常后采用C40混凝土对封端进行浇筑,且预留试样,控制封端后桥板长度;(2)压浆完成后应清理干净锚具周围的残余泥浆,并对桥板端部进行凿毛处理,使用水泥砂浆砌砖对桥板端部长度为50cm的空心部位进行密封处理。

6结束语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混凝土配制的质量控制:混凝土配制对混凝土的影响非常大。保证混凝土质量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混凝土的生产过程。在配制混凝土过程中工程人员要慎重选择原料。对于粗细骨料一般要选择那些质地坚硬、级配合理的砂卵石。针对这些物质在配制之前必须要做好检查工作,一般是要做到二次检验。混凝土的和易性主要与砂的质量和砂率有很大的关系。保证水泥砂浆数量和质量,保证砂浆包裹层与填充石子之间的孔隙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有效措施。此外就是要保证合适的水泥配合比。水泥是混凝土配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针对水泥的应用,工程人员必须要选择那些具有合格证明文件的厂家生产的水泥,在配制之前也要经过二次检验。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实验也非常重要。在实际生产中要严格控制多种骨料的投放数量。高度重视混凝土现场浇筑工作。现场混凝土浇筑是护坡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桥梁质量控制关键在于这个环节。混凝土现场浇筑本身又可以分为摊铺、振捣、整平以及压光等环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这些方面的监理。只有充分重视,才能真正保证其工作质量。

2、严格依照混凝土搅拌规则进行操作

在理想条件下想保证混凝土的生产质量,要选择合理,而且性能良好的混凝土进行搅拌。在搅拌过程中,严格根据搅拌步骤执行。第一,搅拌所需时间和搅拌原料,都应该控制在搅拌机额定容量下,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机械搅拌而出现不均匀问题。众所周知,不同的机械它的搅拌容量要求不一样,因此应该根据机械的容量来确定出原料配比,从而更加精准的计算出机器具体的原料投放量以及产出量。该做法更能满足搅拌原则需求。投料的顺序,理当严格控制和遵守。因为会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以及生产率,搅拌过程中,需要根据原料加入搅拌筒内的顺序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

3、注重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

模板安装工程质量要求,模板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保障质量,必须做好相关的拼缝工作,保障严密不能有漏浆问题出现。支撑的稳固性也应该得到保障,在不变形的基础上使用。另外,还应该根据桥梁施工图纸将相关规定标注出来,严格根据图纸进行。另外,模板的接缝应该有漏浆,因此在进行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该保持模板面的整洁和湿润,应该有积水问题存在。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使用模板对该平面做好清理工作,使得表面光洁。模板施工安装技术方法:进行安装时,应该明确出安装类型,一般而言施工中会涉及到模板安装。在进行安装之前,应该将中边线留出来,根据两边短的距离,增加适当的模板,将其固定在木框中。另外,柱模板安装应该保持在垂直距离上,当经过检查合格之后再撑牢。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模板安装完成之后,相互间会形成联系,形成一个大整体。在施工过程中,不应该出现倾斜,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障在垂直距离上,使得整体稳定性更强。

4、混凝土运输

众所周知,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搅拌站三台机组同时运行,只会生产出一个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这样的材料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存在任何风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强度、不同等级,都会出现浇筑,强度类型不一致情况。第一,第一列车的混凝土到达施工现场时,应该对混凝土进行质检,工长确认了该混凝土等级强度之后,浇筑部门也确认之后,需要进行签字确认。第二,每个混凝土卸料地方应该安排一位中方工人,该工人的工作重心就是记录混凝土卸料过程,对混凝土运输车进行检查,当确认没有错误之后再进行卸料。第三,同时需要搅拌站还有现场的泵送做好交接工作,尤其是在交接班期间,这样可以避免错误出现,可以更好的保障混凝土运输过程不会出现问题,从而降低混凝土使用错误现象,提升施工质量。

5、应对水泥水化热问题

桥梁浇筑施工对混凝土水化热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把厚度较大的浇筑块分成几层较薄的浇筑层来进行浇筑的时候,混凝土水化热的最高温升将会减小。在实际施工中采用桥梁施工浇筑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水化热的温升,它能够有效减少内外温差,正是由于它具有这样的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那就是浇筑间隔时间。通常情况下各桥段的浇筑间隔时间不应该过长,间隔时间过长就很容易导致气温变化从而会引起裂缝。距离之间的约束力也将会明显增加。这是我们在浇筑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非常重要。当前流行的温度控制措施有很多,优化配合比、保温保湿、控制浇筑温度、通水冷却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几种控制方式。优化配合比指的是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具有较低的水泥用量、水灰比和水化热。同时还要保证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和可泵性,这是控制温度变化的有效措施。浇筑温度是关键性指标,降低石子温度,严格控制入模温度是必要措施。

6、结语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已成为现代工民建施工阶段的核心施工技术,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混凝土量大、钢筋密度大、施工要求高、体积大以及结构厚等诸多特点,虽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相比具有较多的技术优势,但是对于工民建来说上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诸多特点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混凝土结构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一个较为常见的质量缺陷问题,所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施工难度要远远高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尤其是一些高层工民建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阶段由于受到建筑物高度影响,再加上建筑的承载力与施工空间的不断提高会导致其施工难度也随之不断增加,因此,建筑企业在工民建施工阶段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进行质量控制,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不断改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缺陷,确保其在工民建施工中可以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技术优势,帮助建筑企业在保证建筑产品生产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投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建筑领域中的工民建产品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各层次用户需求。

2、工民建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2.1施工原材料的控制要点

施工原材料质量是否存在缺陷决定了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所以本文认为施工单位一般需要通过对水泥、骨料、粉煤灰等方面的控制,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实践中不会因原材料质量缺陷,对工民建的整体建设质量与使用性能产生过大的影响。首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实践中混凝土抗裂性能,决定了混凝土产品质量能否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所以设计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要结合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实际需求来合理选择水泥,所以工民建中一般都会选用低热矿渣水泥等强度较高的水泥产品,并且通过合理添加适量的粉煤灰来进一步提高混凝土产品的抗裂性能。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选择中技术人员要确定其抗磨性能、抗腐蚀性能以及抗冻作用可以满足标准要求,例如,硅脂盐酸水泥在工程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再者,工民建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实践中对其结构的紧密度有着严格要求,所以本文认为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对混凝土骨料的控制来达成这一目标,例如,技术人员要确定骨料的干净、整洁、不含腐蚀性杂质,并且要选择半径可以达到相关标准的碎石作为骨料,并要将骨料中砂子的含泥量控制在3%以下才能满足其要求。

2.2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本文认为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控制:

(1)钢筋的配置。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质量不均匀或温差较大时容易降低自身抗压能力,会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使用阶段发生局部的形变或断裂等,所以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要结合工程实际需求来合理配置钢筋,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整个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来对混凝土自身的负荷进行改善,所以要求设计人员要基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这一自身特点来制定钢筋配置方案,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体积大小来合理化配筋率,并要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阶段因配筋率不足而产生裂缝。

(2)浇筑技术。

工民建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对其整体质量控制有着极大影响,所以要求建筑企业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实践中要遵循墙、柱、梁、板的浇筑施工顺序,技术人员要确保混凝土的配比完全按照实验室给出的配比进行生产,在提高混凝土可泵性的同时要通过控制水泥用量来降低其水化热现象的发生。大体积混凝土第一次浇筑施工结束后要确保其质量才能继续进行二次浇筑施工,并且要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来对二次浇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温度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浇筑施工中因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裂缝问题,所以技术人员要将施工环境的温度控制在32℃以下才能进行二次浇筑。

(3)二次振捣与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施工结束后未凝固前要进行二次振捣,只有通过二次振捣才能进一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强度与综合性能,这对避免工民建中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产生裂缝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技术人员要通过对二次振捣时间的控制来提高其振捣施工质量,一般都是以混凝土结构凝固前1h左右进行二次振捣最为适宜。本文认为工民建中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养护施工质量,会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强度与使用性能产生极大影响,所以施工人员要通过对环境因素、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水养护的质量控制工作,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可以满足工民建的整体质量要求。

3、结语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1.1低温造成的混凝土冰冻破坏

(1)温度会影响混凝土中的水份结构,温度过低会导致混凝土中的水份凝结,从而使内部结构的体积变大,从而产生过大的膨胀压力。当结构中的水份完全结冰后,则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变化,因此,冬季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混凝土中水份结冰产生的冻胀压力要大于其应力。

(2)混凝土中的水份在结冰以后,很容易降低水泥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度,一旦温度升高,冰融化成水份后,这样,又会使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遭到破坏。

1.2除冰盐的加入对钢筋的锈蚀

道桥钢筋混凝土冬期施工时,要顺利完成混凝土的水化过程,经常采取参入外加剂的方法,最常见的防冻剂是氯盐。氯盐融入混凝土后,时间久了,很容易造成混凝土裂缝、脱落等现象,大大影响了钢筋的承载力,从而导致建筑结构出现安全隐患,影响用户的生命健康安全。另外,氯盐的含量如超过标准值,会使钢筋产生腐蚀的现象,从而降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3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很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发生结构变形和内部结构裂缝的现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为水化热导致混凝土温度发生剧变,因而引发温度裂缝,可见避免和降低温度裂缝的发生,是降低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现象的关键。当入模温度过大,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与应力成正比,因此当温度应力升高时,很容易产生裂缝,从而影响建筑物的性能。可见,混凝土冬期施工过程中,必须重点处理好以下工作:要使混凝土的养护龄期明确并且尽量缩短,符合混凝土的临界抗冻强度。防止因防冻剂掺入等施工技术不合理产生钢筋的腐蚀。避免大体积混凝土构件的浇注发生温度裂缝,从而符合混凝土后期的强度和耐久性的规定。

2混凝土冬期施工技术在道桥建设中的应用对策

2.1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要求

①冬期施工中配制混凝土用的水泥,应优先选用活性高、水化热大的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标号不应低于P.042.5,最少水泥用量不应少于300kg/m3。②拌制混凝土所采用的骨料保证清洁,不得含有冰雪冻结块等其它宜冻裂物质。在掺用含有钾、纳离子的防冻剂混凝土中,不得采用活性骨料或在骨料中混有这类物质的材料。混凝土原材料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当加热水不能满足要求时,再对骨料进行加热。水、骨料加热的最高温度应符合冬施规范要求。③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水灰比不应大于0.6。④使用超早强剂效果明显,制作同条件试块3d试压强度达到30%,14d达到100%。

2.2混凝土搅拌的控制

混凝土冬期施工最重要的是保暖,因此,冬季施工尽量避免在露天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可以搭建暖棚,同时使用大容量的搅拌设备,以达到搅拌过程中的热量控制。为了防止热量的流失,可以使用蒸汽或是热水清洗搅拌设备,同时,增加搅拌的时间,并注意原材料添加的顺序。添加的顺序为,砂石—水—水泥,保证混凝土搅拌后的温度大于10℃。

2.3混凝土运输过程温度控制

混凝土在运输这一环节中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使其性能降低,因此,必须加强其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有效控制,提高其使用的有效性。我们可以采取原材料就近购买的原则,从而缩短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时间,可以通过大容积的运输工具和有效的保温设备实现,使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至少高于5℃。

2.4混凝土浇筑中的质量控制

(1)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前,先对模板进行加热,应该使模板温度保持在5℃,对钢筋和模板上的冰雪和污垢进行清理,使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尽量缩短,避免更多的热量散失。对混凝土采取加热养护时,应该将混凝土养护前的温度控制在2℃以上。

(2)道桥混凝土冬期施工中,应用机械进行振捣时,要适当增加振捣的时间。

(3)冬期施工对接缝混凝土的处理,除符合一般的规定外,还要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加热结合面,使其温度不低于5℃。

(4)混凝土现浇板上的后序工程要求:混凝土进行初凝后,才能进行后序施工,工程项目部的人员和监理人员现场决定施工时间,班组人员不接到施工通知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2.5混凝土浇筑中的温度控制措施

温度是冬季混凝土施工过程要注意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对混凝土浇筑时间、保温、覆盖等方面的控制,从而提高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提高建筑安全。

2.6混凝土浇筑后的温度控制

混凝土浇筑后的2d-3d内,是混凝土强度发展较快的时段,必须加强混凝土的保温,保证在混凝土的温度降至0℃前,其抗压强度不得低于抗冻临界强度。抗冻临界强度规定如下: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30%;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40%。如施工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按提高后的强度等级确定。

2.7混凝土的拆模

必须加强对冬季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和温度的控制,严格按照拆模强度规定,同时保证混凝土符合冬季抗冻要求。一般指混凝土和环境的温差要小于15℃,当温差在10℃-15℃之间,应该拆除模板后在混凝土表面迅速采取覆盖措施,避免混凝土温度降低。

3结语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项施工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但是各项施工技术发展仍然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在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就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相关负责人的注意。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民用建筑的质量,也阻碍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优势发挥,下面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存在的几点问题做简要分析。

1.施工人员施工技术能力有限

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虽然很容易掌握,但是在其应用中还是包含了很多的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化理论知识,只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优势,才能更好的把握施工中各项技术细节,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目前在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人员普遍存在施工能力差、施工效果粗糙、施工技术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在民用建筑施工中大部分施工作业人员是农民工,他们在施工前没有经过系统的施工知识培训,直接造成施工技术地下;另一方面是由于施工管理人员过于重视如何控制施工工期和施工成本,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忽视。

2.缺少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

科学全面的施工技术规范,有利于施工作业人员更好的开展技术施工工作,从而提升民用建筑施工质量。可见,技术规定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还存在施工技术规范不健全、约束力差,不能对民用建筑施工形成有效的规范。这种问题的存在,与国家对建筑施工领域约束力度不够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建筑业对施工技术规范不严格有关。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建筑施工技术规范,其中也包括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但是这些规范的不够细致全面,十分的笼统,并且无法与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相符,所以缺少应用的实际性。目前,民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大部分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都流于表面形式,在实际应用中缺乏技术规范的监督工作,导致无法发挥出技术规范的作用,无法通过有效的技术规范,提高民用建筑施工质量。

3.施工人员对施工技术认识不足

在民用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施工人员对施工技术不够重视的情况。施工人员作业全部按照自身的经验施工,而缺少对施工技术图纸的参照,存在过于重视施工效率,轻视施工技术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非常不利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的提升,更约束了施工技术对提升建筑质量的作用。施工作业人员不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情况,应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改变这种情况,从而促进施工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民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1.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技术能力

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施工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性,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建立完善的混凝土施工人员的准入制度,施工人员上岗前必须要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和实践考核,保证上岗人员具有足够的施工能力,定期对混凝土施工人员进行考核,发现技术不足的人员,要再次对其进行技术培训,通过考核后可继续上岗,确保混凝土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2.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

在民用建筑施工中,如果施工材料不合格,那么即便是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也是无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所以,要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提升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的材料包括砂石、水、水泥等,这种材料的质量也要严把把控,从而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重视起混凝土施工材料的采购、保存等工作,确保混凝土施工中应用材料的质量。另外,在施工中还要有专业的材料检测人员,对混凝土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加强施工过程监管,从而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3.严把混凝土浇筑过程

混凝土浇筑是混凝土施工重要环节,该环节会对混凝土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中,要制定科学的浇筑方案,保证施工过程的合理流畅。施工人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顺序,浇筑中施工人员要做好配合工作,避免出现浇筑空洞情况。

4.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

虽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控制混凝土施工裂缝问题,但是仍然无法完全的避免施工裂缝,所以,在施工中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要结合施工现场的气候条件,当混凝土裂缝出现后,要根据裂缝的实际类型,采取相应的裂缝控制方法,如表面修复法、填充法、注入法等方法,从而确保民用建筑施工质量和建筑的安全性。

三、结束语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在现代建筑中,主要以混凝土预制桩施工技术为主。无论是多层建筑还是高层建筑,多采用天然浅地基,由于造价低施工方便。不过,如果天然浅土层较弱,可以采用机械压实,强夯、堆载预压、深层搅拌、化学加固等方法进行人工加固,形成人工地基。打桩前的准备工作:打桩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清除妨碍施工的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平整施工场地;定位放线;设置供电、供水系统;安装打桩机等。桩基轴线的定位点及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水准点设置不少于2个。在施工过程中课据此检查桩位的偏差以及桩位的入土深度。打桩技术要点一定要确保如下方法不能出现差错。打桩机定位后,在桩锤和桩帽吊起,然后吊桩并运送到导杆内,垂直对准桩位缓缓插入土中,垂直偏差不超过0.5%,然后固定桩帽和桩锤,使桩、桩帽、桩锤在同一铅垂线上,确保桩能垂直下沉。在桩锤和桩帽之间应加弹性衬垫,桩帽和桩顶周围应有5~10mm的间隙,以防损伤桩顶;打桩开始时,锤的落距应减小,待桩入土至一定深度且稳定后,再按要求的落距锤击。用落锤或单动气锤打桩时,最大落距不宜大于1m,用柴油锤时,应使锤跳动正常。如果在打桩时,突然出现剧变,桩身出现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打桩,及时研究处理;如桩顶标高低于自然土面,则需要送桩管将桩送入土中,桩与送桩管的纵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拔出送桩管后,桩孔应及时回填或加盖;多节桩的接桩,可用焊接或法兰锚接。通常焊接接桩应用出现的资料最多。接桩的预埋铁件表面一定要清洁,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能大于10mm,节点弯曲矢高不要大于0.001桩长。打桩的质量一定要控制在1%内,平面位置的允许偏差,对于建筑物桩基,单排或双排桩的条形桩基,垂直于条形桩基纵轴线方向为150mm;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为100mm;桩数为4~16根桩基中的桩最外边的桩为1/3桩径或1/3边长;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最外边的桩为1/3桩径或边长,中间桩为1/2桩径或边长。

二、低碳施工技术

低碳建筑技术是指用于建造低碳住宅的各种技术,它涉及到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多项专业内容,横跨整个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的前沿领域。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建筑物本体低碳技术、建筑系统低碳技术和建筑系统低碳技术。建筑物本体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低碳设计和低碳建筑,施工及装修。建筑系统低碳技术主要包括能源供给系统,排放系统,建筑设备系统,和通风系统。建筑系统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绿化系统,运行设备控制和废弃材料循环利用系统。其中又包括了太阳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地热发电、浅层低能、污水和废水热泵技术,用地控制、朝向控制、日向控制、风向利用、地形、地下、住宅选择等。体型系数控制技术、窗墙比控制技术中水、雨水收集处理与回用、透水材料的应用等多项技术。我国低碳住宅技术自20世纪80年起步,至今已取得较大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首先,住宅低碳技术科研成果显著。包括节能建筑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密闭节能保温门窗、供热采暖系统等许多方面,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多项,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的69项,主要包括住宅建筑适用技术研究与珍珠岩保温砂浆、带饰面聚苯板内保温、热反射保温隔热窗帘、旧房节能改造、保温复合墙体和屋面、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已建建筑节能改造、空心砖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房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浮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等。其次,部分节能产品产业规模上也有十足的发展。

三、建筑技术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建筑中,利用新型的施工技术意义重大。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新型的施工技术,不仅可以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以及进度,同时还能促进建筑工程在行业的先进水平以及地位。并且在百姓对建筑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建筑施工中采取新型的技术,即可以有效的完善工程施工技术体系,同时更有利于现场管理。在现代建筑中,均提倡人性化、科学化、整体化以及创新的管理模式,而传统施工技术很难达到这一层面,所以,以现代先进技术相比,后者更能满足现代建筑行业的整体需求,而且能够让地域化特点彰显出来。在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与现代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来满足现代建筑行业的需求,且能够表达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新型工民建技术体系,并积极的将其应用在工民建工程中,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包含多项工作流程,而且需要应用多种技术与材料,为了保证公路施工的质量,在施工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这也是保证施工技术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对设计图纸以及施工方案的审核,另一项是对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的检测,做好这两项基础工作,才能保证后续工序的顺利进行。

1.1设计图纸的审核

路面工程施工前,首先需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核,这也考验了监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监理人员一般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要了解工程的重点环节,其在对设计图纸进行仔细的阅读时,要掌握图纸的重点内容,并对路面特殊部位的施工进行多方论证,并改进与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图纸的最优性。监理人员如果发现施工设计中有的环节施工难度较大,或者无法完成,应向施工单位提出,对施工技术进行更改,降低施工的难度,保证施工的质量。另外,在施工进行前,监理人员还要做好复测记录,并与图纸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后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这样才能保证路面施工的顺利进行。

1.2对沥青混凝土等材料的检测

沥青混凝土是路面施工中经常用到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质量与性能影响着路面的质量,也影响着道路功能的发挥。对于拌制沥青混凝土,监理人员要对其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拌制后的效果。在检测的过程中,监理人员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与规程进行,还要与相关标准进行比照,如果发现材料不合格,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在公路路面工程中,对沥青混凝土拌制中的原材料需要量比较大,所以,在检测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随机抽查的方式,施工单位在选择原材料时,不能只考虑经济因素,要以保证材料的质量为原则,增加投入资金,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

1.3对施工机械设备的检测

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在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检测时,要重点对沥青混凝土施工设备的性能进行测试,这也是路面工程的重点环节。监理人员需要对机械设备的性能、精准度进行测试与评判。另外,还要对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制场地进行检测,尤其是一些电子设备,要反复验证其功能,这样才能降低沥青混凝土等混合料的配比误差,才能保证混合料的质量。

2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

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的过程中,有着多项工作流程,而且需要用到多种技术,这也是路面工程的重点环节,如果在施工中应用的技术不够完善,则会严重影响路面的美观性,可能在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这对道路使用安全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下面笔者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的流程以及需要用到的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2.1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沥青混合料的拌制一般是在施工现场直接完成的,施工人员将检测合格的产品,倒入搅拌机中,然后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拌合,这一过程要严格按照施工流程以及设计进行,如果出现失误,不但降低了材料的质量,还会增加施工的成本。为了保证拌合的质量,施工人员要对拌制的时间以及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其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的要求。

2.2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沥青混合料在拌制完成后,需要通过特殊的工具运输到施工现场,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料场运输机械,这些机械设备不能影响沥青混合料的质量,而且运料机械的容积一般比较大,为了节省运输的成本,施工单位一般选择的是吨位自卸汽车,在装料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离析率,施工人员需要对机械的位置进行移动。装料完成后,运输人员还要在自卸车上铺盖油布,这样可以保证沥青混合料的温度。

2.3沥青混凝土的摊铺

沥青混凝土在使用的过程中,施工单位要选择正确的摊铺方式,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利用二台摊铺机这种设备,其可以组成梯形队进行联合铺筑,一般相邻两幅的摊铺需要预留5~10cm的摊铺重叠位置,而梯队的间距是10~30cm之间。在对主路底面层进行是施工时,摊铺机需要从外侧走钢丝,而里侧需要控制好底面层的高程;在对主路顶面进行施工时,要对面层的高程以及坡度做好控制工作。钢丝基准线的最大长度是200m,其直径一般在2~3mm之间,其高程可以通过计算设计高程以及横坡得知,然后将钢丝放置在调制好的调节器支座上,这样可以保证摊铺机的正常使用。摊铺时使用的沥青混合料一般是刚刚运输到现场的材料,这种混合料的温度比较高,摊铺的效果也比较好。施工人员需要在接茬处均匀地涂抹黏层油,并将预热好的熨平板放置在离油面20~50cm的铺筑面上,施工人员需要用预热完成后的摊铺机进行布料,另外,施工人员还要对冷却接头进行预热,时间不能少于30min,而沥青硂的温度一般需要大于70℃。在摊铺机正常运作时,还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横接缝找细推平工作,其利用3m直尺检测横接缝的平整度,以保证虚铺接缝位置的质量。摊铺机在运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控制好其速度,而且不能随意改变摊铺机运行的速度,以免影响施工的质量。一般情况下,摊铺机行驶的速度为3m/min。在雷雨天气中,施工单位无法进行摊铺,而且被雨水淋湿的沥青混凝土也无法再次使用。如果在摊铺的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找补。在摊铺的过程中,严禁使用油量过大或者存在焦糊料的沥青混合料,如果发现这类材料已经摊铺,则需要立即清理出来,重新摊铺。摊铺最好一次性完成,不要进行反复修整,如果特殊部位,必须进行人工修正,则技术人员需要对摊铺的温度以及变化进行详细记录,使混合料的各项指标都达到设计要求。

2.4沥青混凝土的碾压

碾压设专人测试摊铺后的油面温度,标出初压、复压、终压施工段以插小旗方式控制,前方以跨越小旗半个压路机身为控制线,后方以重叠5~8m为原则,以便指挥碾压合理全面均匀的压实。沥青混合料在摊铺刮平后必须及时进行碾压,碾压设备组合及程序应该有实验路段确定。碾压分三个阶段:初压、复压、终压。通常采用的压实机械有轮胎压路机、钢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3种。初压要求的是平整、稳定,因此,采用6~8t的双驱双钢轮压路机静压,初压应该紧跟摊铺机,初压的温度应该在130~140℃;复压要求的是稳定、密实、成型,因此,可以采用11~13t振动压路机及20~25t轮胎压路机,使得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达到要求,复压的温度应该在100℃左右;终压的目的是消除轮迹,一般采用宽幅重型压路机。沥青混合料的压实阶段应该严格按照试验阶段的相关数据确定碾压的温度、碾压的遍数以及碾压的密度。碾压的过程比较繁琐,主要分为初压、复压以及终压三个环节。初压的碾压温度最好控制在140℃左右,使用双轮双振进行正反向碾压。复压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30℃左右,一般情况下复压的碾压次数不能小于4次,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型号的压路机,从而确保路面的平整度。终压一般采用双轮双振压路机进行2次左右的静压。

2.5沥青混凝土的接缝施工

2.5.1横缝的处理

横向接缝的碾压采用双轮振动压路机横向碾压。压路机轮宽的10~20cm置于新铺的沥青混合料上碾压,压路机位于压过的铺层上。然后每压一遍逐渐横向移向新铺的混合料移动15~20cm,直到整个滚轮全部在新铺层上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开始时先用压路机静压,然后振动碾压。当相邻摊铺层已经成型,同时又有纵缝时,可先用压路机沿纵缝碾压一遍,其碾压宽度为15~20cm,然后再沿横缝作横向碾压最后进行正常的纵向碾压。

2.5.2纵缝的处理

纵缝一般采用热接缝处理,压实方法如下,先压实两边20cm以外的地方,最后跨缝压实中间剩下来20cm的窄条,从而形成良好的结合。每天摊铺结束后,都应该根据存料的情况缩短摊铺机停机的位置,方便第二天的施工,减少裂缝的产生。

3结语

混凝土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轻集料混凝土人造轻集料绿色轻集料新性能轻集料

我国的轻集料混凝土技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不少令人焦虑的问题。在这新世纪刚来临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将使我们更加振奋精神去迎接新的世纪。

1.20世纪回顾

1.1从无到有,建立了自己了轻集料技术发展体系

轻集料品种繁多,原材料来源复杂。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发展轻集料技术的一套办法。我国各种轻集料的资源非常丰富,天然轻集料、工业废料轻集料和人造轻集料的原材料比比皆是。受资金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在20世纪80年代前我们着重于天然和工业废料轻集料的开发和应用,当然也十分重视人造轻集料生产技术的研究。

由于天然和工业废料轻集料性能有一定局限性,且随着轻集料在工程中应用水平的日益提高,经过长期研究和摸索,至今我国已基本形成一个以地方资源(页岩和粘土)及某些工业废料(粉煤灰)为主要原材料,以回转窑为主要生产设备的人造轻集料的生产体系,为今后轻集料生产与应用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2生产和应用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

轻集料及其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技术在上世纪50年代前一无所有。虽然,从50年代中期开始,对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已逐步展开,人造轻集料的研制及其在保温绝热墙体中的应用已受到重视。但生产和应用水平都是很低的。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造轻集料的年产量长期徘徊在40万方立米左右;最高强度标号为300#的轻集料混凝土在工程上应用还很少。

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至90年末人造轻集料的年产量已迅速发展到300多万立方米,且在应用水平上也有显著提高。以应用量达80%以上的轻集料混凝土小砌块墙体来说,由于超轻陶粒的普遍推广,其保温性能都大大优于80年代以前的水平。虽然,这个时期结构轻集料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在总量比例方面看是下降了,但其应用水平却大大提高了。CL30-CL40的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已在高层、大跨的土木工程中较多的应用了。现在CL50以上的高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开发已经起动。

1.3在大量科研基础上,标准化体系已基本建立

与普通混凝土不同,轻集料的多孔性给其混凝土及结构的技术性能带来诸多的特殊性。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积极支持下,对我国各地区的各种轻集料及其混凝土的各种技术性能和构性的基本性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同时,对60年代以来,我国轻集料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等工程中的应用,重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到80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混凝土材料及结构设计、施工所必要的标准化体系。其中,有的已在90年代又进行了修编,使之更为完善。

近年琰,尚缺的轻集料混凝土在桥梁中的应用技术规程,也在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加紧编制。

2、主要问题和差距

2.1轻集料产量仍然很低

据资料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轻集料生产与应用正处于颠峰期。美国年产量曾达2300万立方米,80年代末原苏联则迅速发展到5000多万立方米,其中人造轻集料约占85%。到90年代末,美、苏和欧州一些国家,由于能源、环保及工程建筑饱和等因素的影响,轻集料的产量基本上不增长,有的则大幅下降。例如,苏联解体,经济大幅度下滑,很多轻集料生产厂纷纷关闭。目前,除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的年产量尚无据可查外,据介绍,日本国产仅约100万立方米,英国年用量约为250万立方米,美国从1993-1998年的年产量则约为500-550万立方米。

虽然,我国人造轻集料的生产早已摆脱低产量、长期徘徊的阴影,目前正处在上升发展时期。但作炎一个拥有13亿人口且国民经济建设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来说,年产300万立方米的轻集料确是太少了。很多地区早已发现,很多工程建设需要轻质高强的人造轻集料,由于找不到生产厂家,或由于有的厂家不能连续大量供货,需要从外地(或国外)购入,增加造价,或由于质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无法采用。

显然,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影响轻集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迅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2.2工艺设备落后

在人造轻集料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研制方面,虽然早已解决了超轻陶粒和高强陶粒的生产和质量问题,但与国外相比,在工艺和设备方面差距却是较大的。我们的陶粒厂不仅生产规模小,产量低,而且能耗大,污染严重,设备简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外的人造轻集料生产厂已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现在一些年产50-100万立方米的陶粒厂已屡见不鲜,而我们年产5万立方米以上的陶粒厂在全部陶粒厂中仅占10%左右。

对90年代以前引进的一些新的生产工艺,如窑内成球工艺,未能及时跟踪研究,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对致使这种既节能,成本也较低的新工艺,至今未能在我国开花结果。

对90年代以来的一些新工艺,包括无胶结料的全粉煤灰轻集料,不吸水或吸水很少的高性能轻集料,以及人造轻集料生产的大型化和全自动化等的研究,都还未能引起普遍关注,真正列入我们的议事日程。

另外,对诸如节约能源的非煅烧粉煤灰轻集料的生产与应用的研究,在我国起步并不晚,但因存在一些问题,未能继续深入研究,而几乎束之高阁,至今没有突破性的新进展。

2.3新技术研究进展缓慢

假如说,我们承认陶粒生产工艺与设备方面与国外存在着较大差距;那么,更应该承认,在轻集料新品种,新技术有研究与应用方面差距更大了。

长期以来,我国的轻集料混凝土主要在一般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中应用,且较多是用在小砌块和条板的墙体中。在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桥梁中应用则很少。

虽然,现在,也能配制出抗压强度达70Mpa的结构轻集料混凝土,但在工程中实际只用到CL40。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近几年虽有所突破,最大跨度仅达35m。全用轻集料混凝土的工程(包括桥梁、桥面板、承台、桥墩、基础)和在旧桥改造中(修复、加固、加宽等)应用仍然很少。在采油平台,水上漂浮物,船坞等特殊工程中应用更未见有所突破。

高强轻集料新品种、高性能轻集料的研制和应用进展缓慢。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灌技术,大量仍采用常规的方法,泵送混凝土技术应用很少,尚未能适应现代化施工的要求。

3、新世纪展望

3.1总的目标

毫无疑义,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关起门来,考虑我们自己的事了。和其它行业一样,在加WTO以后,我们建筑业市场将更加开放,轻集料行业也将面临着与国外同行在各方面的竞争。

因此,我们应该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保持或超过以前每年平均增长20%的发展速度,争取在21世纪,用10-15年时间,使我国轻集料及轻集料混凝土技术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曾达到最高发展水平。

3.2机遇和条件

我国的工程建设持续发展和加入WTO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很好把握这个时机,可能给我国的轻集料工业带来比以前更高的发展速度。

这个机遇给我们带来至少如下三个有利条件:

⑴资金条件—资金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以前我们的发展只能靠国家投资一条路子,现在路子更多了。国内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准了这块尚未被人完全认识和开发的处女地——轻集料市场,有的已开始行动。国外有一些企业家也正跃跃欲试,谈合作、谈投资、谈技术转让、谈建厂的越来越多。可预见,不久的将来,投资的热潮是会到来的。

⑵技术条件—如前所述,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们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已为我们今后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加入WTO后,国外轻集料生产与应用的一些新技术,也会直接进入我国的市场,这对我国轻集料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大的促进。这几年,美国林-杨公司的介入已经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⑶市场条件—国内外大量的工程实践已经证明,轻集料混凝土是一种比普通混凝土具有更优越性能和更高经济价值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人的保守思想,严重阻碍着它的应用市场的发展。加入WTO后,国外轻集畔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于经验对扩大我国这方面的市场,必将有更大的促进。更大的撞开这个市场的大门,我国轻集料工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3.3可能的发展途径

这种新的机遇和发展条件下,面对我国蓬勃发展的工程建设,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发达国家的轻集料混凝土技术大发展问题,在进入21世纪的初期必将在我国出现。基于这个看法,我们预计:

⑴轻集料品种的结构组成将有较大变化。

·天然轻集料产量将大幅度降低;

·以粉煤灰、尾矿粉和河川污泥为主要原料的绿色轻集料将大量推广应用;

·高强度比、低吸水率的高性能轻集料将完成研究开发到应用的全过程;

·绿色超轻陶粒将成为生产量最大的人造轻集料;

·绿色破啐型高强度高性能陶粒将投入生产;

·非煅烧粉煤灰轻集料将成为轻集料族的正式成员;

·15-20年后,我国人造轻集料的年产量将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居世界首位;

·人造轻集料的成本将大幅度降低。

⑵轻集料生产工艺设备有新的发展

·原材料的微米磨细技术和无胶结料陶粒成球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破碎型陶粒的破碎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利用化学工业废料加工成的节能燃料将成功开发、应用;

·单机年产量为10-20万立方米的多功能陶粒生产设备将重点发展;

·陶粒生产设备向自动化、无污染的方向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⑶轻集料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迅速发展

·一般强度等级的结构轻集料混凝土将高性能化;

·CL40以上的高强性能陶粒混凝土广泛应用;

·结构轻集料混凝土泵送施工将普及;

·绿色超轻陶粒混凝土小砌块和轻质条板在墙改材料将占主导地位;

·结构轻集料混凝土在多、高层房屋建筑(含钢结构)的楼板、墙体工程中较多应用;

·高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在桥梁工程(含立交桥、高架桥)中更多地应用;特别是在旧桥的改造、修补、加固和扩建中应用将更为广泛;

·高性能陶粒混凝土在采油平台、水上漂浮物、船坞等特殊工程中已较多应用。

⑷轻集料混凝土技术的科研、设计及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深化

·大专院校成了轻集料及其混凝土技术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