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1篇

从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课程内容多而复杂。“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内容从基本原理到各种混凝土结构物的设计计算,涵盖面广,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学时数也较少,需要较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课程内容计算公式多且复杂。混凝土结构设计主要是各种房屋建筑结构物的设计计算需要配筋,包括钢筋的级别、直径、数量、长度等等,这些内容带有很大的不唯一性,使得计算增大了难度,学生初次接触这种不确定性的设计更加懵懂,接受尚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讲解才会明白和理解。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混凝土结构设计讲授内容大多枯燥,缺乏具体的实际教学模型和例子,课堂上学生觉得乏味就不用心听,不用心听课就更加理解困难,日积月累,学习便恶性循环。课程学习方法不合理。“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学习是要循序渐近,需要不断积累的,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理论简单,公式容易,在认识上存在学习误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个人学习“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方法。

二、“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体会

针对“混凝土结构”课程学时少、基础薄、难度大、任务重的特点,笔者结合在湖南农业大学讲授该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就如何改善和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谈些体会。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

湖南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下册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开设,各为40学时。刚好安排在“建筑材料”课程结束后开设比较合理,上册课程学时建议调整为50学时,下册为40学时保持不变,这样课程的安排和开设学期均比较合理。课程安排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均有机结合了起来,既不与前续课程起冲突,也不影响后续课程的连贯性学习,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教学计划的科学性、适用性。

2.学习方法与时间安排合理调节

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方法也是万万不能的。如果方法得当,学习也就事半功倍,方法笨拙,学习反倒累而无效。因此,在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方法,也要合理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二者能够有机合理安排,学习一定效果极佳。课前预习:自学过程中的疑问,通过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分析,尽可能消化;咬文嚼字:看书时要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细嚼慢咽,逐渐加以理解和消化;理解记忆:学习记忆某些理论、公式方法,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理解地记忆;课后复习:课后对于课堂上某些难懂或重点的知识点应加强复习,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效率不是学习时间简单的叠加,学习需要学习效率,只要学习效率高,学习时间可以减少,学习效率高,学习质量自然也就上来了。因此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结合得当,事半功倍,成绩也斐然。专业教师在“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就要对学生讲解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好方法,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3.理论计算与规范要求相互结合

“混凝土结构”课程中讲述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复杂而难理解,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多且细,学生开学领到教材一看,公式多,配筋图多,规范构造要求多,感觉难学发愁,加深了学习“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畏惧心理。其实,“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计算公式都比较简单,容易理解记忆,只要能将结构的相关参数代入公式就能计算,再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构造要求,以结构的基本参数(如截面尺寸、计算简图、材料特性)的计算为前提,代入混凝土结构的计算公式中设计计算。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大量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深入,在每个公式推导过程中将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贯穿其中,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对于课程里面较复杂的公式,在每周的答疑时间安排课后答疑、习题讲解,进行解释与推导,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讲解课程的重难点内容。

4.教学形式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工程,教学形式应该简单、直观,多样化、科学化,切不能生搬硬套,要有针对性讲授“混凝土结构”课程的重点内容,选择性地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活学活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答疑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习题作业相结合,视频与试验相结合,等等,不断增强“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和趣味性,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思维。例如,在讲完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的基本原理之后,任课教师可增加一节课内讨论课,结合教学楼中受弯构件的实例,分两三组讨论,并给予每组学生合理性的分析解释。在教学手段上,笔者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教化教学,融文字、图片、动画于一体,把教材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具体的工程实际例子结合起来,讲解并扩充混凝土结构设计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理论成果,在课内一起探讨和学习,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开阔学生学习视角,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2篇

摘要:《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为了便于叙述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以来,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对房建工程防雷施工中的方案编制、施工安装、质量评价及质量验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表可填,可操作性强。但笔者发现,规范在以下几点仍有待完善,具体有:1、词句表达模糊,有不同的理解(3.2.3条强制性条文);2、条款所表达的意思前后矛盾(3.2.3条与5.1.2条2款);3、规范第6.1.1条1款所对应的附录E质量验收资料部分表格的主控项目漏项;4、建筑物防雷工程新旧施工规范同时使用,施行中容易引起混淆。

关键词:防雷工程;规范;理解;沟通;探讨

第一个问题:词句表达模糊,有不同的理解。

规范第3.2.3条(原文:除设计要求外,兼做引下线的承力钢结构构件、混凝土梁、柱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或螺丝扣的机械连接,严禁热加工连接。)属于强制性条文,“兼做引下线的承力钢结构构件”这段句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钢结构建筑物的金属柱子构件。但是,读完整段条文,再翻看所对应的条文说明,才明白“兼做引下线的承力钢结构构件”所表述的不只是指钢结构构件,而是也包括钢筋混凝土柱子构件,贯穿第3.2.3条的主线,所表达的是承力钢结构构件以及钢筋混凝土梁、柱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方式问题。由于条文词句用词欠妥,从纯文字角度理解,把承力钢结构构件与混凝土梁、柱并列来说明严禁热加工连接问题,施工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理解甚至造成误解。因为混凝土梁、柱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规范的其他条款是允许对焊、搭焊等热加工连接的。而对于已经加工好的半成品、成品以及已经安装完毕的承力钢结构构件,严禁热加工连接是必须的。

第二个问题:条文所表达的意思前后矛盾。

规范第3.2.3条,“除设计要求外,兼做引下线的承力钢结构构件、混凝土梁、柱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或螺丝扣的机械连接,严禁热加工连接。”如果“兼做引下线的承力钢结构构件”本意所指的不是钢结构构件,而是钢筋混凝土柱子构件,那么构件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方式问题,从文字本身的理解是,兼做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柱内钢筋与钢筋之间严禁热加工连接,强调热加工连接是不允许的。笔者的理解,钢筋常见的对焊方式有电弧闪光对焊;电渣对焊;气压对焊和手工电弧搭接焊这几种,这几种都是热加工连接方式,都在规范3.2.3条(强制性条文)的禁止之列。

与此相矛盾的是,规范第5.1.2条2款(原文:......混凝土柱内钢筋,应按工程设计文件要求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扣连接等机械连接或对焊、搭焊等焊接连接),该条款明确了利用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可以用对焊、搭接焊的“热加工连接”方式连接;以及规范第5.2.1条(原文:利用建筑物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在柱内主钢筋绑扎或焊接连接后,应做标记,并应按设计要求施工,......),该条款同样明确了利用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可以用焊接的规定。

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条文中,第4.3.5条6款【强制性条文】(原文: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钢筋与钢筋应采取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对焊或搭焊连接。单根钢筋、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与构件内钢筋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接器连接。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第4.4.5条,都明确了利用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可以用对焊、搭接焊的方式连接。都阐明了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规范了钢筋与钢筋、构件与构件连接方式可以热加工连接。

显然,规范规范3.2.3条与规范第5.1.2条2款、第5.2.1条以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4.3.5条6款和第4.4.5条所表达的意思明显是矛盾的。

第三个问题:规范第6.1.1条1款所对应的附录E质量验收资料部分表格的主控项目漏项;

规范6.1.1条1款(原文:建筑物顶部和外墙上的接闪器必须与建筑物栏杆、旗杆、吊车梁、管道设备、太阳能热水器、门窗、幕墙支架等外露的金属物进行等电位连接。),此款为强制性条文,属于主控项目。笔者的理解,建筑物栏杆、旗杆、吊车梁、管道设备、太阳能热水器、门窗、幕墙支架等外露的金属物按照施工图设计,位于屋面的,必须与屋面的接闪器进行等电位连接;位于外墙面的、门窗、幕墙支架等,必须与外墙面的接闪器进行等电位连接,同时与经过外墙的引下线进行有效的电气连接。这些连接的施工质量,理应同步在等电位连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格中反映。但是在施工实践过程发现,与规范6.1.1条1款相对应的附录E质量验收资料表格(表E.0.1-4)的主控项目栏中,该内容没有列入表格。笔者认为,附录E质量验收资料表格(表E.0.1-4)所反映的质量验收主控项目,应该同时包含规范第7.1.1条及第6.1.1条1款的相关内容。否则,主控项目的施工质量情况没有记录在质量验收资料表格中,等于该项在施工过程中脱离了质量监管,是严重的失误。

第四个问题:建筑物防雷工程新旧施工规范同时使用,施行中容易引起混淆。

把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验收独立制订、修订、编制从而形成本规范,施行日期是2011年2月1日。但本规范实施的同时,并没有取消此前执行多年的的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质量与验收的依据,即没有取消仍在施行中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中24~28条关于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验收的相关内容。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中24~28条相比,规范不但增加了屏蔽分项工程、综合布线分项工程和电涌保护器分项工程,而且对原有的分项调整、增加了部分内容,规范了工程质量验收表格等等,也就是说建筑物增加了防雷标准,工程投资也相应增加。

显然,本规范的正式施行,加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也于2011年10月1日实施,笔者所接触的新的房建工程的防雷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执行了新的规范。但在市场行为的作用下,如果工程施工图设计没有约定使用本规范作为施工依据,假如某些业主为了节约工程投资,建筑物施工图设计审批不走完正规程序就先开工,继续使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中24~28条作为防雷施工的依据也还是效的。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同一个施工内容同时使用不同版本的规范作为依据,且不说是否会造成混淆,起码不够严谨。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对现行《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的理解和浅见。在施工实践中,通过对规范的学习、分析,加深对规范准确理解和把握,同时发现新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所在。

施工工程中,施工方案不但是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图设计的具体化、细则化,也是对相关施工规范具体化、细则化,以指导施工。然而,当规范中条文意思含混不清,有不同理解;当规范条文前后相互矛盾;当规范条文没有表达完整;当规范条文内容未能反映到质量验收资料表格中时,笔者以为,准确理解施工规范,便于发现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并及时与业主、设计、监理及时沟通和探讨,进而解决问题,是我们应该做的和能够做到的。

参考资料:

[1]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经验;混凝土通病;防治探讨

1 探讨小型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通病防治的起因

笔者近期作为甲方技术顾问,参与了一小型建筑项目全过程建设管理。因甲方对混凝土成品观感质量要求很高,要求尽可能避免一切混凝土通病,故笔者结合所学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经验,对混凝土通病防治不断总结和实践,摸索出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建筑工程混凝土通病常见类型及成因分析

常见的混凝土通病有漏浆漏筋、蜂窝麻面、爆模、表面开裂、不平整等。这些问题在建筑施工中比较普遍,虽对建筑结构不会造成致命的影响,但会对用户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引起渗水、掉灰等使用上的不便,进而对建筑整体质量带来负面评价。

混凝土通病的病因产生于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中,主要成因有:

(1)模板安装、拆除操作不规范、不精细,接缝不严,模板表面污染未消除;

(2)钢筋绑扎、保护层垫块放置不合标准,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砼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

(3)混凝土配合比不达标、混凝土供应不及时;

(4)混凝土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不合理;

(5)养护作业不及时、拆模时未达到标准强度。

3 针对小型建筑工程混凝土通病采取的防治措施

该小型建筑工程项目规模为6000多平米,七层楼高多户小产权住宅楼,现场管理人员较简单,甲方技术员两名,资料员兼安全员一名,另有施工工人近30名。针对混凝土通病常见类型及成因,笔者制定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3.1施工技术传授

要求技术员一定要牢记混凝土通病防治的要点,熟悉图纸并对混凝土通病易发的部位进行标记,加强对关键环节、隐蔽部位的把控,做到事前交代、事中指导、事后复查,对不合格的部位一经发现立即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做好记录限期整改。

对施工现场工人,实行工长-老师傅-新人的传帮带形式,将混凝土通病防治的要点层层落实学习,通过施工员技术交底、施工技术培训会的形式将相应的知识融入到每个人的工作中。另外针对容易疏漏的环节,要求工长将相关操作要点用粉笔书写在墙上,重点落实。

3.2混凝土材料把控

目前建设项目都采用商品混凝土作混凝土的来源,商品混凝土由商混公司在厂里制作好再运到施工现场,节约了制作混凝土的时间、人力和场地,但是对混凝土质量的把控带来了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的抓大放小的原则,首先要求商混公司尽量使用河沙代替石粉做细骨料。其次,要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由设计院根据气温和湿度条件,给出最合适的配合比,让商混公司严格执行。再次,确保混凝土出厂后1个小时内必须到达施工现场,2个小时内完成浇筑。最后,确保塌落度、离析情况符合规范要求。

3.3施工操作要点

3.3.1梁板模板制作安装时,选择表面平整光滑的模板,对因多次周转造成覆膜面损伤的,应认真涂刷脱模剂。梁柱模板安装拾钉子尽量打在的侧模上,方便及时拆模。拼装时按配板设计循序,保证模板系统的整体稳定,水平撑和剪刀撑应按构造和整体可靠性布置。模板拼接严格执行如下要求:模板拼缝宽度不得大于1.5mm;梁柱轴线位移不得大于±5mm;标高允许误差不得大于±5mm;垂直度≤5mm;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梁底模板应拉线找平梁底板应起拱,当梁跨度≥4m时,起拱高度宜为2/1000,主次梁交接时,先主梁起,后次梁起。

3.3.2钢筋绑扎时,轻拿轻放,不得破坏模板上的覆膜面。按照规范要求的距离放置混凝土垫块、马凳,在梁柱交接处理顺好钢筋穿插关系,确保留出必要的保护层,避免漏筋。另外,提醒工人不能用废弃钢筋头做保护层垫块,避免日后钢筋掉落伤人。

3.3.3柱子模板制作安装时,预留检查洞方便后期清洗。在对模板进行最后加固前,按楼板面、楼梯、梁、柱的顺序将木屑焊渣等一切杂物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冲洗完成后用手电筒对柱头进行逐一检查,对余下的垃圾手工清理。随后进行柱头封模,检查口处进行二重压边,确保柱头不出现漏浆。

对预埋件与预留孔洞处再次检查,对缝隙较大的用胶布进行封堵结实。随后用螺杆和方木对柱子进行加固,缝缝相扣。对支撑体系逐一检查,发现有松动之处立即进行加固。最后,在楼面柱头钢筋突出处标记好相应标高,确保梁板面层保护层厚度。

3.3.4混凝土浇筑前一小时对所有模板进行浇水湿润透。混凝土浇筑时应分层分段浇筑,用振动棒充分振实。对较高大的柱子,控制浇筑速度,分次振捣。对局部过密的配筋面,采用小型振动棒,或从侧面伸入进行振捣。施工面采用渐进断面水平推进的方法,确保新旧混凝土交接口不超过两小时围合。要派专人在楼板下进行守护,发现有爆膜、漏浆现象的及时报告、及时处置。

3.3.5浇筑完成,在混凝土初凝后(表面收水、用手轻按无手印),终凝前(表面变色)前用刮刀进行二次收面,搓毛抹平消除干缩裂纹。随后立即覆盖塑料膜,蓄水养护。之后每隔12小时再次进行浇水养护。梁柱构件在拆模后也应立即浇水,有条件的也应覆盖塑料膜进行一星期左右的保养。

3.3.6梁柱板的侧模24小时后便可进行拆除,这样拆除能够比较顺利,对混凝土构件边缘保护较好。撬模板时不能使用暴力,待模板四边撬松动后用巧力取出。对发现有边缘有不规整的及时进行磨边,对有蜂窝麻面的将不规整处及时打凿,用高一个标号的水泥浆修补。所有墙、柱、较大孔洞口、楼梯踏步,在拆模后及时用废旧的多层板条做好角部包封,防止撞伤混凝土阳角。混凝土顶板在浇筑后2天内不得堆料上人,防止混凝土板早期强度被破坏,板面出现裂缝。混凝土板上堆料要堆放在有支座点的混凝土梁部位。

4 结束语

混凝土通病,不论在小型还是大型建设项目中都大量的存在,情况轻的影响观感,重的威胁到百年大计的结构质量,威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容小觑。但是通病不代表没有办法防治,按照现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要按照科学的设计,精心的施工,严格的选料,完全可以把混凝土通病控制在一个很小的发生率内,希望笔者的经验能为消除混凝土通病的施工作业带去些许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崴、侯奕. 浅谈混凝土施工中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以及处理方法[J].北方交通,2008.7

[2] 于秀梅、韩宝群. 商品混凝土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J].西部探矿工程,2003.8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混凝土;后浇带;防止渗漏;模板;浇筑

后浇带虽然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时的临时施工缝,但其能克服温度收缩、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可能导致不利因素,其作用不容忽视。又因其具备结构完整、立面完整、能更好地发挥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若施工时没有控制好施工措施,会导致后浇带的原本作用大大降低,甚至阻碍施工,造成安全隐患。所以,控制好后浇带控制施工质量,是摆在施工工程人员和监理面前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混凝土后浇带的设计监理要点

(一)后浇带位置的选择

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后浇带的位置选择很重要,如果后浇带没能准确的留设,它的作用发挥不仅受到一定的阻碍,而且严重影响到建筑物自身的结构。根据国内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m一60m”。现实中的建筑施工,后浇带位置的设置必须根据工程的类型、结构以及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通过计算确定,现行的工程设计规范中,设计者往往将后浇带的位置选择在梁、板跨的1/3处,也有个别工程设计中没有对具体尺寸进行标注而只简单的标出了后浇带大致的位置。

(二)后浇带宽度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后浇带的宽度需要根据具体的板、墙的厚度来觉得。现行GB50108.2001规定“后浇带的宽度宜为700mm一1000mm”。在实际的具体施工中,后浇带的宽度必须视工程的具体情况和工程的地理位置来确定,后浇带的宽度宜尽量做到最大限度的窄,而不宜宽,一般而言,后浇带的宽度应当最好设置为800mm。

(三)后浇带形式的选择

后浇带的形式即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接缝处的断面形式,常用的后浇带形式一般有平直缝、企口缝、阶梯缝、v形缝等四种形式。具体工程中,应当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后浇带的位置、宽度等综合因素确定所需要的后浇带形式,并且需要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

(四)后浇带的钢筋处理

关于后浇带处的钢筋是否需要断开,应当由设计者根据后浇带的形式以及设置后浇带的目的而来决定。后浇带处的钢筋贯通会对其两侧的混凝土产生制约,当钢筋产生拉应力时,则会造成后浇带处混凝土发生裂缝;后浇带处的钢筋如果断开,则能够使应力得到有效的释放。通常情况下,沉降用后浇带的钢筋一般选择贯通。而伸缩后浇带的钢筋则应该断开,梁板结构中,板筋需要断开,而梁筋需要贯通。当钢筋断开后需要进行连接时,可以采用搭接和焊接的方式,搭接的钢筋数应当小于25%,焊接的钢筋应当锚在同一个位置,不能离开断开位置的一半以上。

(五)后浇带的防水措施

在实际工程中,后浇带应该具有一定的防水措施,尤其是后浇带接缝处的防水工作,能够有效的防止渗漏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所采用的防水措施,是将止水条预埋在后浇带的接缝处或者将止水带贴在后浇带的接缝处。当后浇带施工需要提前止水时,可以将后浇带部位混凝土的局部进行加厚同时增设止水带。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要求施工,保证防水构造措施施工质量。

二、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理

(一)模板以及其支撑系统的质量监理

经过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得出,后浇带的模板支撑系统是最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环节,其常见的质量问题表现在不设置独立的支撑、拆模体系。由于缺乏独立的支撑系统,则使得后浇带处的模板必须要连同其他部位的模板一起拆除,甚至有时在拆除模板时,后浇带处的混凝土工程还在继续,因此。拆除模板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上面提到,后浇带的位置通常选择在梁、板跨的1/3处,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往往只有钢筋相连,当模板拆除后,缺乏有力的支撑而使得该结构成为了一个悬挑结果,来自于各方面的负荷以及其自身的重力,都会使后浇带的两侧发生向下的预应力,因此,意识到模板以及其支撑系统过早拆除对建筑结构产生的影响后。在对模板以及其支撑系统的质量进行监理时,最好做到事前控制,当需耍拆除模板时,进行及时的整改方案,减少模板拆除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

(二)后浇带平面布置的质量监理

通常情况下,后浇带的平面布置形式多为在建筑物种各楼层上下的同一个位置设置一条纵向的直线带,这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后浇带布置方法,但是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由于其平面布置时上下位置统一在同一个直线上,容易引起该部位的应力集中,进而导致工程完工后产生贯通裂缝。因此,在对后浇带的平面布置进行监理时,首先需要在施工方案中对该部位的施工进行设计,在支模方法的选择上,应当杜绝在断面接缝处夹木板条的方法;其次,在进行模板设计时,可以优先考虑用钢丝网,因为钢丝网具有较好的柔性,而且施工过程中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不容易跑模,可以考虑作为永久性模板使用。

(三)后浇带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监理

首先,对混凝土浇筑时间的控制。现行的规范中没有对混凝土的浇筑时间进行详细的要求,因此对其在具体施工中的时间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而定。笔者认为,最好的浇筑时间应当是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并且沉降变形趋于稳定后进行,如果是主体结构较大的建筑工程。其施工时间可能要超过2个月,如果根据规范中规定的42天或者2个月的期限就无法保证在施工后进行浇筑,适当的浇筑时间也是防止后浇带出现裂缝的一个重要保证。

其次,对混凝土配制质量的控制。关于后浇带混凝土的配制,也存在着多种说法,有的工程强调原强度等级,有的工程比原强度等级高出一二级甚至更多。然而,当混凝土的原强度提高时,也意味着其中的水泥掺量比较大,也就是混凝土的收缩性会更大,往往容易产生收缩裂缝。因此笔者认为,施工方应当根据设计要求,通过实验室进行配比试验,同时在监理的见证下进行配制。

再次,对浇筑时的质量控制。在后浇带浇筑之前,应当对其两侧接缝进行清理,将积存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并且保持接缝的湿润;在浇筑过程中,应当在浇筑现场留置试块;同时在振捣时,对于两侧的接缝处不宜过振,否则容易引起浇筑混凝土与钢筋产生脱裂。在进行浇筑时,监理应该做好旁站工作,对浇筑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且及时处理。

(四)其他监理控制要点

a、防渗漏措施

采用适合工程特点的后浇带接缝形式和其与两侧混凝土接缝防水做法是做好防渗漏措施的关键,通常应采取企口缝或阶梯缝,并选择接缝中部设置止水条或止水带的组合做法;如采用钢板止水片防水,则钢板止水片接头必须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应>50mm,焊接必须4个方向焊接,焊接中必须饱满,无夹渣、咬肉、气泡;在内端、顶棚后浇带接缝处用柔性弹性腻子涂刷两遍,可避免在结构的沉降及伸缩过程中产生细小裂缝;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的微膨胀混凝上;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

b、半成品保护措施

在后浇带混凝土未浇筑之前,后浇带的两侧应采用砖砌档墙以及上口采用木盖板进行全封闭保护,防止混凝土、砂浆结块污染及建筑杂物大量堆积,防止损坏外贴式止水带,防止工程施工中钢筋污染,保证钢筋不被踩踏。

c、成品保护措施

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进行施工作业;在后浇带混凝上初凝后,应在12h内进行养护,养护期间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其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养护措施可采取喷洒混凝土养护剂的方法,此法可有效保持混凝土内水份不蒸发,在不影响后续工序施工的情况下使混凝土得到有效养护,强度不断增长,且有可能避免表面裂缝的产生。

d、事后控制

后浇带施工完成后监理应按照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GB50208―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进行质量验收.并及时收集整理下列文件和记录:设计变更文件;原材料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进场抽样试脸报告;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单;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监理巡视、旁站记录;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及回复单;监理工作联系单;施工音像资料;其他必要的文件和记录。

总而言之,后浇带是极易发生质量和安全问题的部位,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完好的发挥后浇带的临时施工缝作用,做好建筑主体的辅助。因此,监理人员必须严格好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等一系列措施,也应该积极掌握该部位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及先进经验并加强检查及旁站监理,确保后浇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洪涛,邱学春.谈谈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监理[J].今日科苑,2009,(10).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5篇

1.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组成,有的还有掺合料和外加剂。通过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与控制、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各工序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以及合格性检验控制,使混凝土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监理应对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控制,使之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1.1水泥质量控制

水泥在使用前,除应持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外,还应做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切勿先用后检或边用边检。不同品种的水泥要分别存储或堆放,不得混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降低水化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测,计算统计参数,应用各种质量管理图表,掌握动态信息,控制整个生产和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质量,并遵循升级循环的方式,制订改进与提高质量的措施,完善质量控制过程,使混凝土质量稳定提高。

1.2骨料的质量控制

河砂等天然砂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用砂,但随着河砂资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升,不少工程已使用山砂和人工砂。用于混凝土的砂应控制泥和有机质的含量。砂进场后应做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0.8%。

普通混凝土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2.4~2.6之间的中砂,泵送混凝土用砂对0.315筛孔的通过量不宜小于15%,且不大于30%;对0.16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小于5%。

石子一般选用粒径4.75~40的碎石或卵石,泵送高度超过50时,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5;卵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石子进场后应做压碎值试验、筛分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储料场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并有明显的标示。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粗骨料含量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掺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工艺的要求。根据混凝土采用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其含气量的限值不宜超过规定。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检测结果与要求值的允许偏差范围应为±1.5%。

1.3拌合混凝土用水

拌合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不得使用污水搅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得使用经沉淀过滤处理的循环洗车废水,因为其中含有机油、外加剂等各种杂质,并且含量不确定,容易使预拌混凝土质量出现难以控制的波动现象。各种混凝土拌合物均应检验其稠度。混凝土拌合物的筒度应以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表示,坍落度适用于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维勃稠度适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其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1.4外加剂质量控制

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土和易性,调节凝结时间、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应根据使用目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低温时产生结晶的外加剂在使用前应采取防冻措施。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得直接使用粉状外加剂,应使用水性外加剂。必须使用粉状外加剂时,应采取相应的搅拌匀化措施,并确保计量准确的前提下,方可使用。用于混凝土的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的规定进行。选用外加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监理工程师应对外加剂的选择加以限制,避免出现品种多而杂的情况。

1.5掺合料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可节约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掺合料进场时,必须具有质量证明书,按不同品种、等级分别存储在专有用的仓缸内,并做好明显标记,防止受潮和环境污染。需要时还应检验其氯化物、硫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经难确认对混凝土无有害影响时方可使用。在运输与存储时不得混入和遭受污染。

2.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通过试配确定,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又满足施工要求,同时即经济又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定》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通过设计计算和试配确定。当配合比的确定采用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时,其试验方法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规定进行。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变配合比。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泥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和水泥含量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实测的水灰比和水泥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检查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时,应在搅拌机卸料过程中,从卸料流的1/4至3/4之间部位采取试样,进行试验,其检测结果应符合规定。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水泥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越高。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强度越低,增加用水量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增加了,但是混凝土的强度也下降了。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考虑混凝土运输时间 、坍落度损失、输送泵的管径、泵送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弯头设置、泵送设备的技术条件、气温等因素,必要时应通过试泵送确定。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后,要测定现场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每一工作班至少应抽查两次。施工(生产)单位必须积累完整的混凝土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资料和质量检测资料,并应分类整理存档。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水利工程建设;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173-02

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最多的要数混凝土,混凝土受到的自然环境、制造技术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的混凝土大都具有防水的性能,因为混凝土的密实性很强这加大了其抗渗防水的性能,使其具有抗冻、抗压等方面的功能,并且混凝土的原材料来源比较的广,成本费用比较低,所以在工程施工中被广泛的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对混凝土质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1.1 水泥的影响

水泥的安定性、强度和含碱量的高地对混凝土的裂缝的产生起着决定的作用。1)水泥的安定性如果不合格,水泥中的氧化钙含量超过了标准水平,这将降低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2)水泥的强度达不到标准,,水泥的湿度超标,使得混凝土的强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会导致混凝土开裂;3)水泥中的含碱量如果超过了0.6%,同时使用含碱活性的骨料,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碱离子,使得混凝土膨胀裂开。

1.2 砂、石骨料的影响

砂石的颗粒过大、空隙率较大,这会很大程度上导致水泥和搅拌过程中水含量增加,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性能,加大混凝土的收缩。如果砂石中云母的含量过大,这将降低水泥与骨料的粘合度,江都混凝土的强度系数。砂石中的含泥比例过大,增加水泥和水的含量,这将很大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强度系数。

1.3 外加剂的影响

如果混凝土外加剂在品种选择上如果不当,掺和量不合理,这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其次如果外加剂的氯化物含量过高,也可以破坏钢筋外表的氧化膜,钢筋中的铁离子与氧气及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映,将会出现锈铁。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影响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如何不合理可以直接影响砼的抗拉强度,这是造成 混凝土开裂的重要原因。混凝土的配合比指的是水泥、水灰、含砂率、骨科种类、外加剂等在用量的选择上符合标准,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关的混凝土实验测试表明:在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水泥的用量增加了10%,那么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增加了5%;在水泥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水的用量增加了10%,那么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反之降低20%,混凝土与钢筋的粘合度也会降低10%。

3 施工环境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分析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材料一般都是暴露在外面的,夏季温度较高,运来的原材料温度较高,搅拌后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达到浇筑点,这些混凝土构件常因温差而出现裂缝。另一方面,在高空中浇筑混凝土,因为受到风速和烈日的影响,使得混凝土的收缩值变大,从而使混凝土产生裂缝。或者在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使水灰比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

4 施工质量的影响

1)混凝土在搅拌的时候不均匀,出现空洞、蜂窝现象,从而导致钢筋发生锈;

2)混凝土的保护层面过厚,或者认为的踩踏上层的钢筋,从而使受力筋的保护层加厚,从而降低构建的有效噶度,使与钢筋垂直方向的混凝土发生裂缝;

3)如果混凝土的浇筑过快,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在混凝土硬化之前因为混凝土的沉实不足,硬化后的混凝土因为沉实过大,很容易发生裂缝现象;

4)在混凝土的建设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设计不够合理。在浇筑的时候因为温度过高,冷却不及时,对水化热的计算不够精确,新浇的混凝土又没有较好的保温效果,这很容易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差过大,从而产生裂缝。

5 在水利工程中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方法

5.1 合理的设计

1)在设计混凝土的时候,应该合理的选择钢筋材料,选择直接较细,间距较密的配筋方法,从而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合理的控制混凝土允许的裂缝宽度。根据混凝土裂缝宽度的要求记性合理的设计,这也是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一种有效方法。

5.2 选择优质的原材料

根据混凝土的结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砂石、水泥的品种、质量,从而来尽量的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在混凝土的建设过程中,尽量的减少水泥的含量,将水泥控制在每立方米450kg一下,以此来减少水化热量;选用质量较好的砂石作为原材料,原材料的含泥量应该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5.3 实际操作方面的注意事项

1)在夏季进行混凝土制作的时候,可以采用低温人模或者冰块降温的方法来降低原材料的温度;

2)对于地下结构的混凝土,工作人员应该尽可能早的回填,这对减少裂缝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好处;

3)尽量的避免在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环境中进行混凝土的浇灌。

4)在日常工作中作业人员要做好对混凝土的降温、保温工作。对于体积厚大的混凝土,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工作人员要充分的考虑到水泥水化热等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降温方法来避免水化热的集中出现。在混凝土浇捣成型后,应该对其采取保温措施来进行养护,以此来防止因为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裂缝。

5)对新浇混凝土进行养护:在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上,对新浇混凝土的养护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点工作之一。混凝土的养护应该尽可能的早,从而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其养护的重要作用就是为了控制构建的养护,对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有条件时宜采用蓄水等方法来进行护养,一般护养的时间为半个月至一个月。

6 结论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发生裂缝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时常发生,这带来的危害程度是无法控制的,对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的综合技术来加以控制的。随着我国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深入研究分析,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混凝土质量的控制问题将会逐渐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杜道兵,岳峰.水利工程施工如何控制混凝土质量[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7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质量

中图分类号: TV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钢筋和混凝土”构成的复合型结构,该结构有着很好的耐久性,因此在国内外建筑工程实施中被广泛地应用。不过从工民建施工实际来看,裂缝是最为常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关乎工程的质量,本文就混凝土裂缝的控制问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一、工民建筑混凝土裂缝形式及其概述

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主要是产生裂缝。一旦产生裂缝,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将会达不到设计的要求,造成功能使用上的缺陷。混凝土产生裂缝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缩裂缝:在混凝土的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应力高于当时的最大抵抗强度,就会产生收缩裂缝。收缩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水泥使用量和用水量掌握不当所引起的。水泥使用量和用水量越高,混凝土的收缩就越大,同时,选用的水泥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混凝土的收缩量。

2、温差裂缝:水泥在水化过程中释放热量,由于混凝土的体积大,聚集在内部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同时混凝土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形成较大的温差,产生温差裂缝。混凝土产生温差裂缝与混凝土配合比和水泥的品种的影响。

3、安定性裂缝: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导致的龟裂。水泥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不均匀的体积的变化,产生膨胀性裂缝。

二、出现裂缝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1、原材料质量差

原材料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影响是第一位的,差质量的原材料肯定难以造就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2、混凝土拌合物质量不容乐观

伴随着商品混凝土采用率的提升,混凝土搅拌质量有所提升,不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所用的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仍是问题重重。

3、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技术上存在不足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在材料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浇筑和养护技术上的不当是造成混凝土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

三、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1、混凝土的材料监理

材料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关键,所以对于材料的选用应该严格控制,以确保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混凝土是水泥、砂、石子和各种添加物由水搅拌而来的,监理人员应对这些原材料严格检测,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坚决抵制进入施工场地。

混凝土的配料影响着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在混凝土配料时,水的加入可使混凝土拌合物产生可塑性。一般来说,饮用水都可满足要求,但是如果混凝土拌合用水中含有过量的矿物质如酸、碱、盐和各种有机物等就可能和原材料反应,对混凝土产生有害的影响。在配置混凝土材料时,应合理的选择原材料并制定合适的比例,并根据原材料情况不同进行不同的配比试验,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以确保施工过程中发生材料的比例调整。

2、混凝土的拌制和运输监理

传统的搅拌方式已经过时,人工搅拌一般只适用于少量的混凝土工程,应该利用先进的方式来进行搅拌,如混凝土搅拌机。搅拌前严格按照配合比配置材料,掌握材料的投放时间和搅拌时间,均匀搅拌。同时为了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在拌制过程中应该严格保证原材料和水胶比不变,且根据浇筑时间、含水率等情况及时地对水灰比进行一定的调整。建筑项目中多用混凝土搅拌车运送混凝土,运输时间必须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出现工程施工地点离混凝土搅拌点距过远或因交通问题造成堵车使得混凝土的坍落度超标,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3、混凝土的施工监理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最易产生裂缝。在施工进行之前,监理人员应对现场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对施工方案的反复讨论和严格审查,对于施工方案的以下几个方面严格把关:施工设备是否齐全且运营良好;有没有进行准确的热工计算及确定混凝土的保温降温措施;有无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措施;混凝土的浇筑工艺是否合理;施工组织的任务职责是否明确。确保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

同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序的保证,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施工现场,应有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监理人员全程监督检测,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输送混凝土的管道的表面温度也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之一,必须专人负责温度检测。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进行必要的养护措施,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及时用湿润的麻袋、草帘等覆盖同时注意洒水,防止内外温差过大出现裂缝。

4、人员与技术监理

施工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技术培训后上岗,施工单位应优先考虑有技术有经验的施工队伍。工程监理人员应定期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进行随机检测,抽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如果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不符合施工要求,要坚决返厂作废处理。同时,施工企业应严格记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混凝土的浇筑量、浇筑时间、技术要求、负责人员等等,明确各人员的岗位职责。

为保证混凝土供应的连续性,应专门安排人员值班,防止反常情况的发生。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也须专人负责,一旦发现温度超标,应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小结

对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监理人员不仅要做好对原材料的控制,也要即使对施工现场监督检验,如果发现有影响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行为和做法,要及时制止并严肃处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同时也是保证高层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 韩素芳、耿维恕:《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年。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8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质量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钢筋和混凝土”构成的复合型结构,该结构有着很好的耐久性,因此在国内外建筑工程实施中被广泛地应用。不过从工民建施工实际来看,裂缝是最为常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关乎工程的质量,本文就混凝土裂缝的控制问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一、工民建筑混凝土裂缝形式及其概述

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主要是产生裂缝。一旦产生裂缝,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将会达不到设计的要求,造成功能使用上的缺陷。混凝土产生裂缝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缩裂缝:在混凝土的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应力高于当时的最大抵抗强度,就会产生收缩裂缝。收缩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水泥使用量和用水量掌握不当所引起的。水泥使用量和用水量越高,混凝土的收缩就越大,同时,选用的水泥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混凝土的收缩量。

2、温差裂缝:水泥在水化过程中释放热量,由于混凝土的体积大,聚集在内部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同时混凝土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形成较大的温差,产生温差裂缝。混凝土产生温差裂缝与混凝土配合比和水泥的品种的影响。

3、安定性裂缝: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导致的龟裂。水泥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不均匀的体积的变化,产生膨胀性裂缝。

二、出现裂缝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1、原材料质量差

原材料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影响是第一位的,差质量的原材料肯定难以造就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2、混凝土拌合物质量不容乐观

伴随着商品混凝土采用率的提升,混凝土搅拌质量有所提升,不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所用的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仍是问题重重。

3、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技术上存在不足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在材料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浇筑和养护技术上的不当是造成混凝土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

三、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1、混凝土的材料控制

材料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关键,所以对于材料的选用应该严格控制,以确保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混凝土是水泥、砂、石子和各种添加物由水搅拌而来的,监理人员应对这些原材料严格检测,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坚决抵制进入施工场地。

混凝土的配料影响着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在混凝土配料时,水的加入可使混凝土拌合物产生可塑性。一般来说,饮用水都可满足要求,但是如果混凝土拌合用水中含有过量的矿物质如酸、碱、盐和各种有机物等就可能和原材料反应,对混凝土产生有害的影响。在配置混凝土材料时,应合理的选择原材料并制定合适的比例,并根据原材料情况不同进行不同的配比试验,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以确保施工过程中发生材

料的比例调整。

2、混凝土的拌制和运输

传统的搅拌方式已经过时,人工搅拌一般只适用于少量的混凝土工程,应该利用先进的方式来进行搅拌,如混凝土搅拌机。搅拌前严格按照配合比配置材料,掌握材料的投放时间和搅拌时间,均匀搅拌。同时为了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在拌制过程中应该严格保证原材料和水胶比不变,且根据浇筑时间、含水率等情况及时地对水灰比进行一定的调整。建筑项目中多用混凝土搅拌车运送混凝土,运输时间必须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出现工程施工地点离混凝土搅拌点距过远或因交通问题造成堵车使得混凝土的坍落度超标,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3、混凝土的施工管理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最易产生裂缝。在施工进行之前,监理人员应对现场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对施工方案的反复讨论和严格审查,对于施工方案的以下几个方面严格把关:施工设备是否齐全且运营良好;有没有进行准确的热工计算及确定混凝土的保温降温措施;有无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措施;混凝土的浇筑工艺是否合理;施工组织的任务职责是否明确。确保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

同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序的保证,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施工现场,应有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监理人员全程监督检测,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输送混凝土的管道的表面温度也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之一,必须专人负责温度检测。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进行必要的养护措施,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及时用湿润的麻袋、草帘等覆盖同时注意洒水,防止内外温差过大出现裂缝。

4、加强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施工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技术培训后上岗,施工单位应优先考虑有技术有经验的施工队伍。工程监理人员应定期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进行随机检测,抽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如果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不符合施工要求,要坚决返厂作废处理。同时,施工企业应严格记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混凝土的浇筑量、浇筑时间、技术要求、负责人员等等,明确各人员的岗位职责。

为保证混凝土供应的连续性,应专门安排人员值班,防止反常情况的发生。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也须专人负责,一旦发现温度超标,应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小结

对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监理人员不仅要做好对原材料的控制,也要即使对施工现场监督检验,如果发现有影响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行为和做法,要及时制止并严肃处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同时也是保证高层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9篇

关键词:钢筋砼结构 建筑业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031-01

钢筋砼结构技术主要是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两者共同作用来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这种技术的优点就是使得个体更加的坚固,拥有更好的统一性。除此之外,抗震性高,能够抵御破坏性较强的高等级地震。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由于该技术的是狗狗难点比较多,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一,导致工程的施工质量有高有低。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各项技术也会逐渐趋于成熟,本文将对钢筋砼结构技术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 钢筋砼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1.1 钢筋砼结构施工技术简要介绍

现代建筑或者构筑物已经越来越多的选择了钢筋砼结构技术,钢筋砼结构技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钢筋的连接,这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的等强度连接。这项技术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接头韧性要高,这样才能使连接处更加稳固。第二,选用高精密度的零件。高精密度的零件可以使各个设备之间具有很好的连续性,结合起来发挥出更好的工作效率。第三,钢筋丝头的制作费用不高,一套滚丝轮可以加工8000~12000个丝头。制作难度不大,易于掌握,钢筋丝头在进行切削时,只需要一次装卡就可以完成钢筋剥肋以及滚压螺纹两道工序。

1.2 冬季施工技术

钢筋砼结构技术在冬季的施工难度较大,耗能较多。近年来,在混凝土中掺防冻剂的来进行冬季施工的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钢筋砼结构技术冬季施工的第一个难点是防冻剂的选择。实际施工中对防冻剂的以下几点基本要求:首先,水泥初凝时间要恰当,不能太短。其次,不能对混凝土后期的强度和混凝土的结构。第三,不能引起钢筋的腐蚀。除此之外,防冻剂的原来来源要比较广泛,便于制作。就实际施工情况来看,施工单位一般会选择省一级以上或经过相关科学部门鉴定通过了的防冻剂。

钢筋砼结构冬季施工的第二个难点是负温混凝土的配合设计。应该按照防冻剂的产品说明书,要求当混凝土养护温度为-10~-15℃,混凝土提高标号一级。负温混凝土的负温养护龄期为-7、-17、-28天和-28+28四个龄期,其中-28天和-28~+28天的两个强度指标同标养28天强度的百分率是检验负温混凝土强度的重要指标。

钢筋砼结构冬季施工的第三个难点是混凝土的搅拌、运输以及浇灌。冬季是施工由于天气原因,投料搅拌的顺序要做相应的改变,以此来避免水温过高引起的水泥假凝。一般通行的方法是:先将沙石和70%热水及防冻荆投入搅拌机内搅拌50s,再投入水泥拌和30s,再投入剩余的30%的砂、石热水进行搅拌直至要求的时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有效的防止了水泥假凝的现象,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在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要注意节省时间以减少热损失。由于冬季的天气原因,混凝土在浇灌前要检查仔细,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在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不能留置施工缝,但如果是因为技术或组织上的原因不能连续浇灌时,则应正确留置施工缝。

钢筋砼结构冬季施工的第四个难点是测温。冬季施工要做好测温工作,对于水、沙、石等原材料一般是每隔两个小时测一次,混凝土在进行养护时,应该是浇灌后的十二个小时内,测六次,也是每隔两个小时测一次。在十二个小时后就每隔四个小时测一次。测温工作所得到的数据对整个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必须要做好记录被画出测温曲线,便于研究和分析。

1.3 该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钢筋砼结构出现的质量问题有很多类型,主要有几种:第一,钢筋砼结构的表面上出现很多小凹点。第二,钢筋砼中用来加固整体的钢筋暴露在砼外面。第三,钢筋砼结构里面经常出现蜂窝状的孔洞,局部没有砼。第四,由于钢筋砼的结构设计欠缺合理,容易出现长裂缝,影响施工质量。第五,由于利益关系等原因,常出现钢筋砼的强度不够的现象,无法达到建筑的规范和要求。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材料、气候、前期设计有错误、施工不合理、管理不当,错误的使用等都会使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笔者建议,可以从材料、施工以及管理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材料方面。负责工程材料的采购的人员要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检查。才采购时要按照设计人员提供的规格和数量选择质量信誉高的品牌,切不可贪图小便宜而购置劣质的产品。采购后的材料要妥善保管,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材料被偷而造成损失;另一方面是防止材料因天气原因等变质;其次,施工方面。工程的施工要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防止施工不当造成质量问题。科学的施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工人的施工效率,更能够整体提高工程的质量。比如在配置水泥砂浆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比例配置水泥、水、石子和泥土的比例,并且要掌握好搅拌的时间以及投放的顺序。装模之前,要对模板要充分浇湿,在装模的过程中要不停的搅拌,防止出现气泡,在装模完成之后需要做好养护工作,等到其完全成型之后才可以拆模,以防止发生脱落。最后,管理方面。管理漏洞的出现对工程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笔者建议,第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第二,要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工作,保持其施工的积极性。第三,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都要做好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

2 结语

砼因为其具有很多优良的特点,已经成为了建筑结构施工中用量非常大的一种建筑材料。钢筋砼结构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已经大范围的应用到了工业以及民用建筑当中,在各种建筑施工方法得了最多的人气。本文从实际施工的角度,简要介绍了钢筋砼结构技术的特点,以及该项技术冬季施工时的注意事项。对于任何一项技术来说,最后的工程质量是评价该技术的重要指标,文章也就此介绍了钢筋砼结构技术在施工中质量控制的方法。相信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钢筋砼结构技术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萍.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2).

[2] 林岩.关于结构设计与施工质量问题的成因与处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2).

[3] 梁斌.谈高层建筑中钢筋结构的设计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3).

[5] 应欣苗,楼炯.浅谈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5] 张道真.防水工程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空心楼板质量问题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农村住房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由过去的草房、瓦房变成了一幢幢楼房的现象到处可见,为此,预制空心楼板便成了农村建房必不可少的建筑构配件。由于这些预制厂所生产的空心楼板多为不合格,在施工过程中因楼板断裂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1存在问题

1.1农村使用的楼板均为非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

农村预制厂生产的空心楼板均为非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笔者曾多次参加农村预制空心楼板质量的司法鉴定工作,在鉴定过程中发现,农村楼房所使用的楼板均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这些空心楼板的生产厂家均为农村预制厂,农村预制厂生产的空心楼板均为非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其生产质量情况举例如下:

1.1.1案例1:YKB3651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

空心楼板规格尺寸不标准

有关标准图集情况。已废止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标准图集(92ZG401)及河南省现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标准图集(02YG201)中规定,最低级别的YKB3651空心板设计长度为3580毫米,板底宽度为490毫米,板厚为120㎜,保护层厚度为17.5毫米,孔径为80毫米。

现场实测实量情况。生产长度不标准,长则3600毫米,短则3560毫米;板底宽度不标准,宽则500毫米,窄则480毫米,板厚均为110㎜左右,保护层厚度均为11毫米左右,孔径均为70毫米左右。

空心板钢筋数量、直径不标准

有关标准图集情况。已废止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标准图集(92ZG401)中,最低级别的YKB3651空心板的钢筋为冷拔低碳钢丝,数量为11根,直径为4毫米。

河南省现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标准图集(02YG201)中,最低级别的YKB3651空心板设计钢筋为冷轧带肋钢筋,数量为8根,直径为5毫米。

现场实测实量情况。目前,农村预制厂所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配筋情况为:所用钢筋为冷轧带肋钢筋,数量为7根,直径为4毫米。

1.1.2案例2:YKB3351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

空心板规格尺寸不标准

有关标准图集情况。已废止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标准图集(92ZG401)及河南省现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标准图集(02YG201)中规定,如最低级别的YKB3351空心板设计长度为3280毫米,板底宽度为490毫米,板厚为120㎜,保护层厚度为17.5毫米,孔径为80毫米。

现场实测实量情况。生产长度不标准,长则3300毫米,短则3260毫米;板底宽度不标准,宽则500毫米,窄则480毫米,板厚均为110㎜左右,保护层厚度均为11毫米左右,孔径均为70毫米左右。

空心板钢筋数量、直径不标准

有关标准图集情况。已废止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标准图集(92ZG401)中,最低级别的YKB3351设计钢筋数量为10根冷拔低碳钢丝,直径为4毫米。

河南省现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标准图集(02YG201)中,最低级别的YKB3351设计钢筋数量为8根,直径为5毫米。

现场实测实量情况。目前,农村预制厂所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配筋情况为:所用钢筋均为冷轧带肋钢筋,数量为7根,直径均为4毫米。

1.2 “多无”生产厂家现象严重

多年来,所接触到的农村预制厂大部分为“多无”厂家。即:无正规的预制厂名;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无专业技术人员;无标准图集;无原材料合格证;无空心板合格证等。

1.3 无技术资料现象严重

大部分农村预制厂在生产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过程中,厂家为节约投资,所使用的钢筋、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不作检测试验;不作配合比试验,在无试验室出具的混凝土配比单的情况下,根据经验现场进行搅拌;钢筋张拉时不作张拉记录;空心楼板制作过程中不留置混凝土试块;空心楼板出厂前不进行结构性能试验;空心楼板出厂时不出出厂具合格证。造成所生产的空心楼板无原材料合格证及复试报告;无混凝土配比单;无钢筋张拉记录;无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无结构性能检验报告;无出厂合格证等技术资料的现象。

2原因分析

2.1 政府监管方面的原因

农民自建低层住宅不属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管的范围。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2000年1月30日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八十条规定,“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设活动,不适用本条例”。

由于农村预制厂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主要使用于农民自建楼房,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又不是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管的范围,故农村预制厂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质量的监管成为了盲区。

2.2空心楼板生产厂家的原因

2.2.1无专业技术人员。在参与的多起预应力混凝土混凝土空心楼板质量的司法鉴定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农村预制厂均为农民个体自建厂,这些预制厂既无正规的“厂名”,又无专业技术人员,厂内所有管理人员(厂长、技术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大部分都有老板一肩挑,更谈不上有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2.2.2 无标准图集。由于农村预制厂无专业技术人员,不了解、不使用预应力空心混凝土空心楼板标准图集的现象非常普遍,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生产过程中随意性较强。

2.2.3 质量意识淡薄。农村预制厂老板质量意识淡薄,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为节约开支,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原材料不进行试验,对钢筋张拉情况不做记录,混凝土浇筑时不留置混凝土试块,空心楼板出厂前不做结构性能试验,空心楼板出厂无合格证。

3 防治措施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材料选取;温控技术

1.引言

较多混凝土施工工程实例表明,当混凝土施工中,如果原材料、配合比等选取不当,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控制裂缝产生的措施,由于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较大,所产生的温差应力大于混凝土自身所承受的允许应力,导致开裂出现温度开裂。通常在施工完成后,混凝土表面及其内部将出现影响结构受力及耐久性的裂缝,鉴于裂缝对结构的危害,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采取裂缝控制施工技术显得相当重要,本文正是出于该理由,通过结合工程实践,提出有效控制裂缝产生的施工技术。

2.从材料及配合比上控制

混凝土原材料及其配合比设计是控制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源头,必须从源头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混凝土出现开裂的现象分析表明,其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所引致,从材料的角度考虑就是要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同时掺入外加剂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结合实践,笔者总结了从材料及配合比上控制裂缝产生的有效措施可采取如下:

(1)严格控制混凝土各组成成份质量;选用低水化热、含碱量偏低、品质稳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早强水泥和高C3A(铝酸三钙)含量的水泥;使用优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和料或复合矿物掺和料,如选用水化热低的大坝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粉煤灰水泥或低强度水泥。(2)改善骨料级配,减少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为此应当优先选用吸水率低、线胀系数小的骨料,尽量采用碎石,骨料最大粒径宜小,应特别重视混凝土骨料的级配合理、粒形良好,并保持洁净;限制单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用量;(3)掺加混合料(如粉煤灰,其作用是改善和易性、降低水化热、减少水泥用量)、外加剂(如FDN高效复合型减水剂、缓凝剂、UEA复合膨胀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控制坍落度,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量。(4)工程实践表明,对于厚大无筋或稀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当设计有要求时,可在混凝土中掺入25%以下的厚度不少于15cm、强度不低于MU40及1.5倍砼强度等级的片石(包括经破碎的大漂石)用以吸热,并节省混凝土。但掺加片石应符合下列规定:片石的最大尺寸,不应大于结构尺寸的1/4;片石在掺入前应用水冲净;片石应均匀分布,安放稳妥。片石间净距不得小于15cm,片石与模板的间距不宜小于25 cm,且不得与钢筋接触;上层片石顶面应覆盖25 cm以上混凝土层。(5)在正式施工前的混凝上试配中,应进行混凝土和胶凝材料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并择优选择抗裂性良好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比。

3.降低混凝土浇灌入模温度

通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是控制裂缝产生的关键。为了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关键是采取人工导热的方式,释放施工温度。

(1)选择室外气温较低时浇筑,浇筑温度(振捣后50~100mm深处的温度)不宜高于28℃,避开热天浇筑混凝土。同时掺加缓凝型减水剂,采取薄层浇灌,每层厚度20~30cm,减缓浇灌速度,利用浇灌面散热。

(2)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当涉及无要求时,可控制温差在25℃以内)。夏季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拌制混凝土;对骨料喷冷水雾或冷气进行预冷;或对骨料进行护盖或设置遮阳装置;运输工具加盖防止日晒,降低混凝土拌合物温度。

(3)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混凝土均匀上升,避免过大高差;对于基础,及时回填土,避免结构侧面长期暴露。尤其是可在基础内设通风和加强通风,以加速热量散发。

(4)通过改善约束条件来削减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例如采取分层分块浇灌,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位置设置后浇缝,以减小外应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助于混凝土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当结构分层浇筑或分段浇筑时,层间应按照施工缝处理,加强混凝土结合;对新老混凝土连接部,应涂抹界面剂后再浇筑混凝土,并在混凝士表层进行局部防水处理。

(5)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应重视结构表层钢筋网和预应力管道四周定位钢筋的设置。按相关规定严格控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预应力管道的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大体积混凝土如承台等.除采用相应的降低水化热措施外,还应该在混凝土表面设置防裂钢筋网。同时尤其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必须采取二次抹面工作,以减小表面收缩裂缝。

(6)混凝土施工前可采取预埋冷却水管方式,通过循环水将混凝土内部热量带出,进行人工导热。

4.施工过程的温控技术

混凝土的裂缝控制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湿度和温度控制。通过采取长时间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驰效应”。对于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混凝土表面应及时浇水或覆盖湿麻袋、湿棉毡等进行养护。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用蓄水或洒水养护,但在混凝土发热阶段最好采用喷雾养护,避免混凝土表面温度产生骤然变化。当采用塑料薄膜或喷沫养护膜时,应确保薄膜搭接处的密封。此外,还应保证模板连接缝处不至于失水干燥。水养护或湿养护在整个养护期内不得间断,养护剂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养护剂》的要求。

在施工浇筑大面积构件时应尽量减少暴露的工作面,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与混凝土表面之间不应留有空隙)防止表面水分蒸发,待进行搓抹表面工序时可卷起塑料薄膜并再次覆盖,终凝后可撤除薄膜进行水养护。

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各自委派专人负责记录混凝土运送到工地的时间和出机坍落度、浇筑时间和浇筑时的坍落度、浇筑时气温与混凝土浇筑温度、施工缝的划分、混凝土浇筑高度的控制以及混凝土的养护方式和养护过程,包括养护开始时间、混凝土养护中的表面温度与降温速率、拆模时间与拆模气温等。如果出现裂缝,要记录裂缝出现的时间、部位、尺寸和处理等情况。

5.结语

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裂缝控制作为技术难题,如何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施工裂缝是工程施工中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结合笔者从事的混凝土施工实践,探讨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技术,提出采用中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分层分块浇灌的混凝土入模温度以及养护温控技术来有效控制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产生,工程实践效果明显,值得为同类工程所参考。

参考文献:

[1] 傅汉民.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工程实践[J].四川建筑,2004,23(10):13-18.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材料选取;温控技术

1.引言

较多混凝土施工工程实例表明,当混凝土施工中,如果原材料、配合比等选取不当,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控制裂缝产生的措施,由于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较大,所产生的温差应力大于混凝土自身所承受的允许应力,导致开裂出现温度开裂。通常在施工完成后,混凝土表面及其内部将出现影响结构受力及耐久性的裂缝,鉴于裂缝对结构的危害,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采取裂缝控制施工技术显得相当重要,本文正是出于该理由,通过结合工程实践,提出有效控制裂缝产生的施工技术。

2.从材料及配合比上控制

混凝土原材料及其配合比设计是控制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源头,必须从源头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混凝土出现开裂的现象分析表明,其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所引致,从材料的角度考虑就是要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同时掺入外加剂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结合实践,笔者总结了从材料及配合比上控制裂缝产生的有效措施可采取如下:

(1)严格控制混凝土各组成成份质量;选用低水化热、含碱量偏低、品质稳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早强水泥和高C3A(铝酸三钙)含量的水泥;使用优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和料或复合矿物掺和料,如选用水化热低的大坝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粉煤灰水泥或低强度水泥。(2)改善骨料级配,减少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为此应当优先选用吸水率低、线胀系数小的骨料,尽量采用碎石,骨料最大粒径宜小,应特别重视混凝土骨料的级配合理、粒形良好,并保持洁净;限制单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用量;(3)掺加混合料(如粉煤灰,其作用是改善和易性、降低水化热、减少水泥用量)、外加剂(如FDN高效复合型减水剂、缓凝剂、UEA复合膨胀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控制坍落度,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量。(4)工程实践表明,对于厚大无筋或稀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当设计有要求时,可在混凝土中掺入25%以下的厚度不少于15cm、强度不低于MU40及1.5倍砼强度等级的片石(包括经破碎的大漂石)用以吸热,并节省混凝土。但掺加片石应符合下列规定:片石的最大尺寸,不应大于结构尺寸的1/4;片石在掺入前应用水冲净;片石应均匀分布,安放稳妥。片石间净距不得小于15cm,片石与模板的间距不宜小于25 cm,且不得与钢筋接触;上层片石顶面应覆盖25 cm以上混凝土层。(5)在正式施工前的混凝上试配中,应进行混凝土和胶凝材料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并择优选择抗裂性良好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比。

3.降低混凝土浇灌入模温度

通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是控制裂缝产生的关键。为了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关键是采取人工导热的方式,释放施工温度。

(1)选择室外气温较低时浇筑,浇筑温度(振捣后50~100mm深处的温度)不宜高于28℃,避开热天浇筑混凝土。同时掺加缓凝型减水剂,采取薄层浇灌,每层厚度20~30cm,减缓浇灌速度,利用浇灌面散热。

(2)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当涉及无要求时,可控制温差在25℃以内)。夏季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拌制混凝土;对骨料喷冷水雾或冷气进行预冷;或对骨料进行护盖或设置遮阳装置;运输工具加盖防止日晒,降低混凝土拌合物温度。

(3)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混凝土均匀上升,避免过大高差;对于基础,及时回填土,避免结构侧面长期暴露。尤其是可在基础内设通风和加强通风,以加速热量散发。

(4)通过改善约束条件来削减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例如采取分层分块浇灌,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位置设置后浇缝,以减小外应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助于混凝土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当结构分层浇筑或分段浇筑时,层间应按照施工缝处理,加强混凝土结合;对新老混凝土连接部,应涂抹界面剂后再浇筑混凝土,并在混凝士表层进行局部防水处理。

(5)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应重视结构表层钢筋网和预应力管道四周定位钢筋的设置。按相关规定严格控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预应力管道的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大体积混凝土如承台等.除采用相应的降低水化热措施外,还应该在混凝土表面设置防裂钢筋网。同时尤其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必须采取二次抹面工作,以减小表面收缩裂缝。

(6)混凝土施工前可采取预埋冷却水管方式,通过循环水将混凝土内部热量带出,进行人工导热。

4.施工过程的温控技术

混凝土的裂缝控制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湿度和温度控制。通过采取长时间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驰效应”。对于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混凝土表面应及时浇水或覆盖湿麻袋、湿棉毡等进行养护。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用蓄水或洒水养护,但在混凝土发热阶段最好采用喷雾养护,避免混凝土表面温度产生骤然变化。当采用塑料薄膜或喷沫养护膜时,应确保薄膜搭接处的密封。此外,还应保证模板连接缝处不至于失水干燥。水养护或湿养护在整个养护期内不得间断,养护剂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养护剂》的要求。

在施工浇筑大面积构件时应尽量减少暴露的工作面,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与混凝土表面之间不应留有空隙)防止表面水分蒸发,待进行搓抹表面工序时可卷起塑料薄膜并再次覆盖,终凝后可撤除薄膜进行水养护。

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各自委派专人负责记录混凝土运送到工地的时间和出机坍落度、浇筑时间和浇筑时的坍落度、浇筑时气温与混凝土浇筑温度、施工缝的划分、混凝土浇筑高度的控制以及混凝土的养护方式和养护过程,包括养护开始时间、混凝土养护中的表面温度与降温速率、拆模时间与拆模气温等。如果出现裂缝,要记录裂缝出现的时间、部位、尺寸和处理等情况。

5.结语

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裂缝控制作为技术难题,如何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施工裂缝是工程施工中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结合笔者从事的混凝土施工实践,探讨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技术,提出采用中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分层分块浇灌的混凝土入模温度以及养护温控技术来有效控制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产生,工程实践效果明显,值得为同类工程所参考。

参考文献:

[1] 傅汉民.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工程实践[J].四川建筑,2004,23(10):13-18.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混凝土裂缝问题;预防方案;总结优化;探究

一、关于混凝土道桥工程常见裂缝问题的分析

1.关于荷载裂缝及其次应力裂缝的分析

在道桥工程混凝土裂缝模块中,荷载裂缝是比较常见的,其主要分为两种裂缝,直接应力裂缝及其次应力裂缝。在工作模块中,如果不能进行道桥结构受力的正确分析,就可能导致道桥直接应力裂缝的出现,如果不能保证结构的刚度,不能实现其结构安全系数的提升,也就影响了道桥工程混凝土裂缝的解决,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影响了直接应力裂缝的出现,比如钢筋设置的不合理,设计断面的不协调,结构设计的欠缺等。

受到施工设计外荷载力的影响,次应力裂缝就会产生,这是因为其计算模块中不能展开各个施工程序的考虑,就导致了次应力计算应对模式的缺乏,也就容易出现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问题,比如混凝土结构的开裂,这在道桥施工模块中都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进行桥梁结构受力计算是比较困难的,一般都是根据实际经验进行受力钢筋的配置,进行受力构件挖孔环节的优化,保证其孔洞应力的优化。

2.温度裂缝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在道桥工程施工模块中,由于混凝土的自身性质,其也会伴随环境及其结构的温度变化,而产生一系列的热胀冷缩的变化,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混凝土变形情况。影响该模块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季度温差、年度温差等的影响,日积月累就影响了道桥的纵向位移变化,导致桥面板结构、桥墩结构等的拉应力的变化,在自身约束力的影响化,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裂缝。如果是温度的突然变化,也会影响道桥混凝土结构的变化。气候温度的差异,导致其内外温度的不断变化,也会导致其应力的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裂缝。

在道桥混凝土施工模块中,混凝土收缩裂缝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比较普遍的,其分为不同种类的应用裂缝,比如塑性收缩裂缝及其缩水收缩裂缝,这些类型裂缝的出现导致了道桥混凝土体积的变形。在该模块中,如果混凝土钢筋被腐蚀也会导致道桥裂缝的出现。如果难以进行施工材料质量的保证,进行施工工艺的优化,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混凝土裂缝问题。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含气量也是裂缝的影响因素,如果不注重空气严密性,就容易出现混凝土的大气泡,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3.在道桥混凝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混凝土配合比模块的优化,是难以满足混凝土的振捣需要的,如果不能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的控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离析泌水情况。为了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展开混凝土分层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混凝土入模的有效振捣,否则就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的不稳定性。

二、道桥工程混凝土裂缝预防方案的优化

1.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为了提升道桥工作的应用质量,展开混凝土裂缝问题的预防及其解决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首先要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优化,保证技术管理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通过对道桥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健全,以解决道桥日常工作中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积极做好施工的准备工作是重中之重,特别是混凝土材料的检验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按照原先的施工方案展开施工,确保分工的明确化,科学化,保证计量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良好的记录工作的开展。在浇筑模块中,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冷缝,展开杜绝,保证施工设计方案的有效落实。总而言之,就是保证混凝土不同凝固阶段的质量维护,保证初期裂缝的避免,提升混凝土的整体抗拉性。

在道桥工程混凝土裂缝工作模块中,进行温度的控制是必要的。比如在拌合混凝土过程中,进行碎石及其水的协调,从而实现混凝土浇筑温度的降低。这也需要进行不同季节的温度施工的控制,比如在夏天浇筑模块中,进行浇筑厚度的控制,从而保证浇筑层面的散热性。在混凝土工作环节中,也要进行水管的埋设,进行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优化。一些道桥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必须要确保其入模温度的控制,一般适合在春秋季节使用,保证混凝土浇筑环节的正常开展。在拆模环节中,要做好混凝土包面的保温工作,避免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梯度的巨大差异,也要避免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的出现。

在道桥混凝土早期浇筑模块中,如果进行早期拆模,就会产生比较大的拉应力,也就是产生了一系列的混凝土干缩情况,导致其表面拉应力的提升,也不利于混凝土裂缝的避免,为了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展开模板拆除保温材料的应用是必要的,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拉应力的控制。

2.混凝土的养护方案

为了避免道桥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进行早期养护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良好的温湿条件的保持,保证混凝土的不利温度的避免,让混凝土的水泥水化作用正常开展,从而提升混凝土的强度及其抗裂能力,这就需要展开不同温度下的混凝土养护工作的开展,进行混凝土凝固环节、硬化环节等的协调。混凝土浇筑后要进行适当的养护,以保持混凝土硬化发育所需要温度和湿度。混凝土氧化方法有自然养护法和加热养护法,比如自然养护方法,此法是特混凝土终凝后,在构件上覆盖草袋,麻袋,稻草或砂子等,经洒水,以保持构件经常处于湿润状态。

在混凝土养护模块中,要保持混凝土的潮湿性,比如进行每天的浇水,控制好浇水的次数,要针对气候的具体情况展开浇水模块的控制,比如在大风天气或者干燥天气下,进行浇水次数的增加是必要的,以满足混凝土质量的养护需要。又如加热养护法的应用,为了加速模板周转和加快施工进行,可采用加热养护发,此法指采用蒸汽法养护混凝土。混凝土经过养护,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即可拆除模板,拆模应该先拆不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为宜。

三、结语

道桥工程混凝土裂缝问题的解决,需要遵守道桥工程的施工规范,进行混凝土材料质量模块、施工技术应用模块、管理模块等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商可.防水混凝土在桥面铺装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09(1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高层建筑

中图分类号:TQ1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34-0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对城市中土地的使用效率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层建筑就成为施工的主要内容,本人结合多年对高层建筑工程监理实践经验,对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 高层建筑的最新定义

超过一定层数或高度的建筑将成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起点高度或层数,各国规定不一,且多无绝对、严格的标准。

1.1 我国对高层定义

在我国,旧规范规定:8层以上的建筑都被称为高层建筑,而目前,接近20层的称为中高层,30层左右接近100m称为高层建筑,而50层左右200m以上称为超高层。在新《高规》即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里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 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结构。当建筑高度超过100 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我国的房屋一般8层以上就需要设置电梯,对10层以上的房屋就有提出特殊的防火要求的防火规范,因此我国的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划称为高层建筑。

1.2 国外对高层定义

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不小于24.3 m的建筑视为高层建筑。本文所指的高层建筑按照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认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称为高层建筑。

2 混凝土材料的控制

2.1 原材料的控制

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子、水和各种添加剂,施工规范中对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标准有严格的规定,作为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要把好入口关和检测关,对于不合格的材料不许进场,同时要加强检测工作,从源头上杜绝劣质工程。

2.2 配比的选定

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都要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有资料统计显示,若因砂的含水率增多砂率下降2%~3%,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20%,而水泥数量的影响为5%~20%,石子及砂的级配影响为5%~20%;水灰比影响为多增1%强度降低5%~10%。既然影响如此之大,那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2.2.1 根据地区市场原材料情况进行不同配比的试验,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配比的及时调整,如5mm~40mm石子,M<2.3细砂做一组,5mm~40mm石子,M≥2.3中粗砂做一组等等。

2.2.2 对实验室配比结合原材料的含水量、含泥量进行施工配合比调整,以确保实验室配比的实际通用性。在实际施工中要加强原材料把关工作,砂石级配不良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如适量掺入0.5mm~10mm砂石等。

2.3 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

2.3.1 混凝土拌合物的搅拌。混凝土可采用机器搅拌和人工搅拌。搅拌机械分为自落式搅拌机和强制式搅拌机。所谓搅拌制度是指进料容量、投料顺序和搅拌时间。搅拌制度将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搅拌质量和搅拌机的效率。2)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运输分为地面运输、垂直运输和楼面运输三种。目前,施工中所用混凝土多为商品混凝土,这就需要商品混凝土供应厂家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并结合自身设备条件,选取相应的运输设备,提前预测运输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并及时安排机修人员做好设备的检查和修理工作。不能因为设备故障而停止混凝土的浇筑,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提供工程所需混凝土,促进工程有序向前推进,保证施工进度。3)混凝土拌合物的浇筑与捣实。浇筑混凝土拌合物前除了做好浇筑工艺的一般准备工作外,还应做好有关模板、钢筋及预埋件等的准备与检查工作,各种构件的混凝土均应分层浇筑。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重点部位混凝土的浇筑应填写施工记录。

2.4 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其强度比为:全湿养护28d:全湿养护3d:空气中养护28d分别为2:1.5:1,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

2.4.1 对大体积浇筑量大的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覆盖等多方面措施进行考虑,不漏主要关键细节。2)加强养护期的督查。对养护所采取的措施及现场养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3 裂缝宽度的控制

从我国的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看出,裂缝宽度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混凝土结构其裂缝宽度也有不同的控制标准,允许裂缝最大为0.2mm~0.4mm。但作为裂缝控制来说,应以预控为主,等裂开了、缝增大了再补救那是万不得已。裂缝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虽说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不可避免,但从质量角度考虑应尽可能减少。由于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普遍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地下室,所以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更大。下面主要叙述有关对裂缝的“放”“抗”相关措施。

3.1 设计措施

“放”的措施: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抗”的措施: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度120mm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用钢丝网(每边搭接不小于150mm)进行处理;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等。

3.2 施工措施

“放”的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砌筑完后间隔至少一周,宜15d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

“抗”的措施:1)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宜小于450kg/m3)。实践经验表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增加10kg,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升高1℃。高层混凝土用量大,有时还有大体积混凝土,从经济、实用角度宜掺入外加剂。当然掺入外加剂后,要预计对早期强度的影响程度。据此可提请设计科研部门予以探讨和评定。2)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砂石,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有资料显示:用5mm~40mm碎石,比用5mm~25mm的碎石,可减少用水量6kg/m3~8kg/m3,降低水泥用量15kg/m3;用M=2.8的中粗砂比用M=2.3的中粗砂,可减少用水量20kg/m3~25kg/m3。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文第15篇

【摘要】对混凝土强度养护方面作了综述,重点介绍施工中常遇的质量问题,以及采取的技术措施,以期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混凝土;养护;误区

针对混凝土强度养护中产生的误区,笔者就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有关问题,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以下简称《规范》)及其条文解释阐述以下肤浅之见。

1. 留置部位  在《规范》的附录D中,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检验,D.0.1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方式和取样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中的第一条:“同条件养护试件所对应的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共同选定。”同条件养护试件是为了验证结构实体检验的混凝土强度,因此其选定的依据应服从结构实体检验的范围。在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10.1.1明确规定“对涉及混凝土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应进行结构实体检验。结构实体检验应在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见证下,由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承担结构实体检验的试验室应具有相应的资质。”结构实体检验的范围仅限于涉及结构安全的柱、墙、梁等结构构件的重要部位,因此,结构构件的非重要部位如混凝土垫层无须留置同条件养护试件。

2. 留置数量  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有关规定,同一强度等级的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数量不少于10组,以构成按统计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的基本条件;留置数量不少于3组,是为了按非统计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时,有足够的代表性,应根据混凝土工程量和重要性及结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要求正确留置。

3. 同条件养护试件不合格的处理  当同条件养护试件有1组或2组低于设计值时,就给出要求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实体进行检测的简单处理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在《规范》的第10.1.4中规定“当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的检验结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有关规定时,混凝土强度应判为合格”。因此,留置试块时一定要同条件养护试件的代表值除了应符合GBJ107标准外,尚应乘以折算系数取用,常规取折算系数为1.10,也可以根据当地试验统计结果作适当调整。

4. 养护龄期  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等效养护龄期不能按标准养护试块龄期28d同等对待,应根据当地的气温和养护条件,现场设置温度计,认真记录,按日平均温度逐日累计达到600℃·d时所对应的龄期,而且0 ℃以下的龄期不能计入。同时要求等效养护龄期不应小于14d,也不宜大于60d。冬期施工、人工加热养护的结构构件,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等效龄期可按结构构件的实际施工养护条件,由监理(建设)、施工方按有关规定共同确定。

5. 同条件养护试件不能另开“小灶”,否则失去了“同条件”的意义  “同条件”是指试件的组成成分与结构实体相同,所处环境与结构实体相同。试件应与结构实体“同患难、共甘苦”,应将同条件试件同木箱或焊制的钢筋笼放置与结构实体同等位置,享受同等待遇,不能将试件埋置砂池或放入水池,而置实体于不顾。形成“不同条件养护试件”,而使其失去对结构实体检验的验证性。

6. 同条件养护试件应按规范要求留置,应引起高度重视,而不能随意留置  在《规范》7.4混凝土施工7.4.1第5条规定“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同时根据10.2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中应具备的条件:10.2.1第5条混凝土试件的性能试验报告,和第11条混凝土结构实体检验记录以及10.2.2中第4条结构实体检验结果满足本规范的要求,说明同条件养护试件是混凝土结构验收必备条件。因此应对同条件养护试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际操作中要有具体措施,严格按照D.0.1第1条规定“同条件养护试件所对应的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共同选定”,制定同条件养护试件留置方案,按监理(建设)批准后付诸实施。

7. 检测  当同等条件养护试件强度经评定判定为不合格时,直接找设计单位复核验算的处理程序不符合规范要求,应按照《规范》10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10.1.6中规定当未能取得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被判为不合格或钢筋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要求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机构按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检测。如经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方可经原设计单位核算,亦即10.2.3中第三条的规定:“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核算并确认仍可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予以验收”。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误区的剖析,希望能对结构实体同条件试件有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工程施工中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各责任主体共同重视结构实体同条件养护试件的作用,确保结构安全,严把工程质量关。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