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SRP 考核 管理保障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9

Research on SRP Implementation and Problems

――Take the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hihez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IE Jianwei, WEN Junfang, LIU Ping, LI Hongl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Nowadays student research program (SRP) becomes an important way to guide student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but it never stops improv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hihezi University has much experi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of?SRP. However,?problems?still?exist. Our main purpose is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SRP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Student Research Program; SRP; evaluation; safeguard measure

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开端。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已经成为美国本科生教育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也日益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也相继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已有的课外科技活动基础上,提出了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并与次年开始实施。1998年,复旦大学搭建起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平台―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同年,浙江大学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简称URP)等。随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范围的扩大,教育部于2007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科研立项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背景及实施情况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Program,简称SRP)目前已成为国内高校开展本科创新教育较为普遍的实践平台之一,是众多高校认可在全校范围内实施的旨在提高本科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一项训练计划。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P)于2002年在我校教学讨论会上提出,之后的《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实施方案》(石大教发《2002》19号)明文规定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面向全校大学生,为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较早接受科研训练,了解社会实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②为保障该项措施和计划的实施,学校在2002年就成立了校、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办公室,负责SRP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项目的组织、报名、立项、审批、实施、结题、评奖及成绩管理、经费管理等工作。

自2003年以来,我校SRP项目每年申报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申报12期,近年来每年SRP立项300余项,其中化工院每年立项15项左右。化学化工学院SRP项目实施的形式主要是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负责组织SRP项目的立项及申报工作,聘请专家审查本院大学生研究训练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对本院项目的执行情况组织中期检查、结题答辩,并对学院SRP项目结题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后上报学校,同时推荐优秀项目和优秀指导教师。本科生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SRP是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尽早进入研究领域、接受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2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开展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申报积极性高,过程实施不尽如人意

根据《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实施方案》(石大教发《2002》19号),我校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面向全校本科生,鼓励学生自己申报项目,在导师指导下“以我为主”,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研究工作。研究训练对本科生个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提高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院在组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申请项目和开展项目初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信心,主动查阅项目申报指南,积极联系教师确定选题,撰写申报书参加立项答辩。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部分学生缺乏对科研持之以恒的态度和严谨持久的精神,无法保持申报初期的兴趣,甚至消极怠工,选择逃避和放弃,以至于在项目结题时敷衍了事,不能真正实现我校SRP计划的初始目标。

2.2 立项和验收重项目本身,轻学生能力要求和培养

我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面向毕业生以外全院所有本科生,按照“学生申请―专家评审―立项公布―启动实施―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交流―学分认定”的程序进行。研究小组一般应由3~5名本科生组成,成员们查阅相关资料,从项目指南中选题,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方案,完成课题,之后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并进行汇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课题的展开需要师生之间不断进行协助、交流和讨论。③在项目选题阶段,学生要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前期调研,并对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和电子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才能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定位非常重要,既要对学生做好项目的引导咨询,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但是SRP立项和验收专家评审时往往考虑项目是否合理、是否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研究路线、科研成果重视较多,忽略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和考核。我院SRP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指导教师依赖性较强,通常希望指导教师提出项目选题和方案,学生只是进入实验室完成工作,这样的形式无法给本科生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2.3 管理和保障机制不完善,无法保证导师和学生深入开展项目

自2002年我校SRP计划提案和实施以来,学校设立并通过校、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对SRP项目的申报和验收进行管理。根据学校SRP实施方案,我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由专家指导工作组和工作组办公室组成,专家指导工作组聘请相关领域教授和专家,对学院SRP项目的申报和验收给出指导、建议和意见,工作组办公室则负责SRP项目的组织、立项、审批、验收、评奖及成绩管理、经费管理等具体业务。完成SRP项目并结题的学生可获得2学分。

学校和学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对我院SRP计划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问题仍然存在。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办公室通常设在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教科办日常工作繁杂,没有专人和足够的精力协调大学生研究训练需要的实验室和机房等硬件资源。本科生平时课程任务繁重,无法保证参与科研训练项目的时间,导致学生SRP项目的实施显得业余化和形式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④SRP项目经费平均到每个项目一般是1500元左右,包含了项目组学生和导师从事实验、调研、资料调取等所有费用,另外2个学分的奖励对本科生的吸引力和激励也是远远不够的。

3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改革思路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良好载体。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以来,在评价机制、保障措施、管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形成了系统的运作模式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把科研教育融入到本科教学中,完善SRP评价、管理和激励机制,实现科研训练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我们对SRP计划进行研究和改革应遵循的理念和思路。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2-168)

注释

① 马宇.美英“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对学生影响的对比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61-64.

② 张凡,陈功军,石利娟.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以石河子大学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24(3):31-35.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以江苏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得失。江苏大学实行的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是针对部分拔尖学生开展的一项竞技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本科生拔尖人才方面的发掘和培养。但在学生受益面、课题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度、学生与实际科研的结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欠缺。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计划;教学改革

从整体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经过3年多的大学学习后,对大学生课题完成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促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

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

1.高素质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下高校的角逐点

进入21世纪,人类在知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高教革新的一个主要方向。

2.教师结构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是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

中国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高校要在未来的教育革新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高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订单式培训教育阶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量的军工和民用建设人才。因此,那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的是直接面向所需工作的订单式培训教育方式。

二是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资源的调配主要以服从经济建设为主,且教育投入短期见效慢,导致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于还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口号。教育资源的稀缺直接决定了这一阶段的高校教育主要以择优选拔的精英教育为主。

三是大众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入就业适龄人口高峰期。政府为了达到缓解就业压力和保证教育入学比例不降的双重目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口号,强制高校进行招生规模扩张。

四是高校教学硬件和人员膨胀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之前累积的高等教育弊病也不断凸显。一方面,持续的生源扩张,与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峰期学生毕业涌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两方面因素直接促使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增加教育投入,进行教育革新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政府通过大学城建设,并校和贷款等各种方式鼓励高校进行教育硬件的扩张整合和人员的补充扩张。

五是师资结构优化和教学质量改革阶段。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走的是先吸收纳入,再消化改革的路线。因此,走过了教育规模的膨胀期,教育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膨胀期后,随即而来的将是教师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方式的革新。

就教育方法革新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中国作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代工产品的输出大国,已经不再缺少相应的技术工人。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转型将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翻了数翻,高等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西方教育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是人本主义教育占主流。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大学生研究计划

大学生研究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是一项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培养的教育改革举措,其原型首次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在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后,已经成为世界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目前,在MIT学习期间,约有80%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一项UROP计划。Caltech也相应设立了夏季大学生研究奖学金,用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1998年起,由李政道先生引入该方法,并在我国设立“莙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简称莙政项目。目前,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UROP”计划已被国内多数顶尖高校纳入本科生教学范畴。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名牌大学也都在积极探索将大学生研究计划全面纳入到本科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二、将大学生研究计划纳入日常的本科生教学体系的方案探索

1.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

结合江苏大学具体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培养方向,明确和制定大学生研究计划所对应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为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参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认识什么是科学研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思想普及并融入到大学生本科生教育过程中。此外,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对接,提升江苏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2.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方案、教学形式

从总体的教学方向来看,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科研任务可以是导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指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其他任务。任务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一般而言,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工作条件,导师定期与学生会面,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讨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同时,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课题组的各种活动,包括组会,需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对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其直接针对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因此,从人才培养的优化角度来看,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研究计划适合于哪个年级的学生·因为任何科研计划的开展都需要基于一定的专业基础背景。二是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周期时间。对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时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以学生的累计工作时间为准,另一种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为主。制定基本要求和大学生研究计划时间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和工程试验基础的条件下更好的得到科研锻炼。

4. 江苏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对导师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选取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并达到对学生预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江苏大学学生考研进修和企业就业两方面的需求定位,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导师资格认定标准,同时限定导师每个学年所带的学生数量,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5.学生相应学分与工作量的认定和评价奖励办法

大学生研究计划是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将学生在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的表现和最终成果纳入学生教育评价系统是本课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6.导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办法

对大学生研究计划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正确认定是对其工作的一种肯定。一个好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可激发优秀导师的工作干劲,使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7.正确处理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协同关系

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开展,有利于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本科生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课题与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对接,可弥补现行毕业设计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从而提升江苏大学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大学生研究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相辅相成。大学生创新计划偏重于对个别拔尖学生的发掘和竞技培养,而大学生研究计划则是立足于将基本科学研究能力纳入本科生教学过程的一项教改试点措施。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全方位深入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世纪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担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培养高质量人才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兴旺。如何培养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理论,接受过优良工程教育,具备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不仅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科类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问题。[1]我国高校中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03 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90%。在校工程研究生近50 万人,工程类人才培养成为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全方位提出国家对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中长期战略部署。作为《纲要》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就是一项高等学校与企业、研究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重要举措,它将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

2010 年教育部卓越计划启动后,南华大学(其前身是隶属于原核工业部的三所部署高校之一) 依托多年来在核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丰厚沉淀,积极参与卓越计划改革试点。2011 年9 月,我校申报的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也是我校首个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它标志着我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迈进一个新的台阶。在教育部出台卓越计划的新形势下,结合我校核技术工程硕士卓越计划的启动与实施,积极探索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新理念和新视角,为国内其他高校的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度过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人才数量、质量均有所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自身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即由扩大招生规模转向提高培养质量,从知识外延扩张转向素质内涵发展,从以知识传授为本转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3],譬如研究生培养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较模糊,以及培养层次不够分明;譬如,我国工程类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教育虽然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但没有明确细化的人才目标;研究生教学师资比较落后,开设课程体系难以反映学科前沿,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运用不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以及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对企业生产需求一知半解。另外,研究生的创新动手能力、知识融合和综合运用能力明显不够。不少研究生在学术和工程应用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不能把各门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从而难以在本学科前沿及交叉领域有所创新。

二我国核相关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现状

为面向未来社会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卓越计划于2010 年6 月正式启动。2011 年9 月,清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被列入首批唯一的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同时,华北电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作为首批核专业本科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2 年9 月,南华大学申报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成功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目前,全国只有5 个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以及3 个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研究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相关高校对核及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之中[4],他们尚无成熟的培养方案,也没有培养出毕业生。究竟如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核专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尚需国内各高校共同研究与探索。

三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我校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11 年9 月南华大学顺利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4 个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列入试点专业。近年来,我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结合校情,精心规划,密切校企关系,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1 明确培养目标,提升培养理念

严格按照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研究探讨,以及派遣学术骨干参加教育部高教司等权威部门举办的各类会议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案,吸收和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理念,明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我国有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涵,结合上述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严格训练,能够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核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满足核与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研究、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以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标准,结合核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注重课程开设的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比重,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关系,以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承载实践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核能和核技术工程“卓越计划”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核专业基础知识、核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工程研究与产品研发四个系统模块,集中体现于两个“知识”和一个“能力”。两个“知识”中,基础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数理知识、实验数据处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指核技术及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一个“能力”即设计与研发能力,包括技术标准制定、工程设计软件以及核类仪表产品与系统研发。

3 强化师资队伍,双导师组联合指导

聘请核专业、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师资与实践团队。积极委派我院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的核行业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进修,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制定“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按“1+1+1”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 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第2 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第3 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工程应用技能。按“1+2”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 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接下来的2 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

确立卓越计划研究生的导师小组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校期间每名研究生由1 名校方导师和2~3 名副教授及助教指导。在企业期间由企业方导师和2~3 名工程师共同指导。校内外导师组具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校内导师组主要负责研究生总体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有关课程等校内工作;企业导师组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具体参与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参与生产过程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总体进度,与校内导师(组)交流协商,一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和最后的学位论文答辩。这样一方面弥补了目前一些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与企业智力资源的共享。建立严格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校内导师需有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经历、副高职称任职资格2 年及以上、高水平的一线科研人员、具有宽厚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校外导师的遴选条件更为严格,譬如遴选对象一般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具有10 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

4 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是目前公认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并借鉴日本的“产学研”实践模式,探索我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和公司的共同研究制度,初步组建中国高校与高校或高校与企业的核专业研究生教育战略联盟,通过强强联合、师资互补、协同发展,以及依托双方拥有的先进科研平台和设施,建设高水平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结合“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教学与教改研究等,共同培养核专业拔尖科研和工程人才。

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主要实施合作企业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四零四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中核北京核仪器厂等。这五个企业都已经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或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同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西安核仪器厂等企事业单位已与学校签署相关协议,成为核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实习教学基地。通过开拓卓越工程实践基地的努力,有效地确保了本科生都能够获得扎实的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条件,同时为这些单位解决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企(所)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5 注重培养环节,加强学术研讨交流

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课程选择、文献阅读和课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送审评阅及论文答辩等活动环节的规范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影响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进行持续地过程控制和不断地改进,使这些因素朝着有利于实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进而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或导师组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及时掌握学生的科研进展,并确保研究生有一定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机会并尽可能做学术报告,让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发现问题,同时煅炼有效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6 优选研究生生源,实行“准入、退出”制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依据我院的研究生生源情况,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开放交流能力的学生,组建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建立研究生在校或在企的表现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体系规定淘汰不适应要求的学生,选拔其他班级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使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学员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进取心。

总之,从我校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工程实践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控制和条件保障四个方面,初步探讨和确定我校核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虽已应用于我校2012 级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但仍有一些方面值得丰富和完善。通过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的工程教育精神,紧紧围绕教育部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方针,重点夯实以下若干方面细化工作,包括加强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启动工程实践教育质量评估以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李毅红.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J].高等教育论坛,2002(1): 40-45.

[2]王贵成,崔迪. 论“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2-34.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训练; 理论与实践探索;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124-04

引言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为此国内外的高校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 1998年, 美国博耶委员会出台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提出: 研究型大学应形成一种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的有机系统, 设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 使学生具有真正的、有价值的研究经历。[1]报告中提到的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本科生中开展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通过计划的实施, 使得学生了解到科技发展的前沿, 及早接受科研训练,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 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国内外发展经验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简称UROP)。接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于80 年代初也开始了本科生科研训练。在90年代, 随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开始对本科生研究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

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 年代逐步开展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 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简称SRT)计划, 并于1996 年开始正式实施。1998 年, 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简称SRTP)。随后一些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笔者所在高校——华南理工大学自1999年起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2004年改为学生研究计划)。学校结合自身特色, 在学生研究计划的基础上, 于2002年起增设“百步梯”攀登计划; 2007年起实施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起实施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本科生自主选题项目。这些由国家、省部、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 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和建议

近些年来, 笔者因负责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工作, 指导了部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竞赛,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就参加成员遴选, 前期准备工作, 科研项目选题, 实践过程引导和训练时间安排给出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具体如下。

1. 参加成员遴选

本科学生研究计划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具有潜质的学生, 此问题还存在一些分歧。[2]但是就目前已经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各高校来说, 其名额和经费均存在限制[3, 4], 而且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 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从报名的学生进行遴选, 遴选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动机。学生参加研究计划的目的各不同, 有些是“羊群效应”的盲目参与, 有些是为了凑足学分顺利毕业, 还有些是为了完善个人经历, 充实求职简历。这些学生大部分不能真正将课余时间投入到科研活动甚至中途退出, 从而没有达到科研训练应该起到的效果。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具有强烈的科研兴趣和较好的专业基础, 甚至自己单独或是与人合作完成过科研作品。他们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训练,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因此应该将这部分学生挑选出来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

(2)自身基础。这里指的是其专业基础与科研项目所需基础的吻合程度。大部分科研项目训练的时间有限, 因此若是学生具备一些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或是技能可以弥补训练计划时间周期短的不足, 如一些项目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英文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部分项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硬件设计基础或是软件编程经验等。

(3)投入时间。在本科阶段, 一年级课业任务繁重, 而四年级面临考研及就业压力, 都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科研训练。相比而言, 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相对比较充裕, 同时也具有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尤其是那些准备就业和能够保研的大三学生在时间上更为充裕。此外, 部分学生参与学生会、社团活动较多, 虽然有兴趣参加科研训练, 但却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时间, 因此遴选成员也应考虑此问题。2. 前期准备工作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摘要]科技计划作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虽然因各国的科技体制、发展历程、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从无序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分析和掌握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特点,将为我国制定和管理科技计划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对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科技计划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国外科技计划管理的启示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转贴于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4.重视人才、技术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尤其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使科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原始性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有效、快速转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重点与产业发展相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展开,使得产学研三方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宋海峰.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及实例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2]陈峻锐,苏竣,林淼.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6).

[3]陈宏愚,白希贤,著.地方科技管理新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 左瑜,吴来,王琼.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外比较研究[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2000.

[5]康涛.日本地方政府的计划管理及借鉴思考[J].环球经济,1999,(4).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情况;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金翠云(1978-),女,浙江江山人,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汪晓男(1971-),女,黑龙江五常人,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自动化卓越工程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A2012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11-03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在21世纪,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项目资助计划,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其目的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组建实训装置,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调试,以培养大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一、SRT发展概况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最早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UROP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UROP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运行体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本科生科研训练。目前,UCLA设有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分别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生命与物质科学两个领域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3]在90年代,随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4]

在我国,清华大学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5]随后一些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北京化工大学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07年起实施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08年起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这些由国家、省部级、校级组织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经过约6年的运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二、SRT实施情况

1.组织管理

SRT计划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统一实施,设有校院两级组织机构。校级指导小组由校教务处聘请的相关学科、教学科研水平高、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的教授组成,他们来自各个学院及教务处本科教学督导组。其具体职责是: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对各学院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评价项目实施效果,评选优秀成果,并对SRT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院级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院级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担任组长,各系、中心主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担任委员组成管理指导小组。其职责是:全面规划学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负责本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审核、监督、实施、评价和验收。

2.项目实施

(1)课题来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新举措。为使学生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能切实得到锻炼,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所选课题的意义、可行性、创新性、应用价值等几个方面。选题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基础性和合理性,又使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课题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课题。随着本科导师制的推进,我院每年有近2/3的本科生参与导师制。这使得很多学生可以较早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在科研训练的申报过程中,课题的立项可以源于导师课题。教师课题的优势在于它来自于教师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一定积累,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都有所保障。实施过程也较为严谨。对学生而言,不论从项目立项还是项目实施,都可以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学生接受规范的科研训练,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可以分担具体工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又能够更好地予以指导,相互促进和提高。

二是学科竞赛相关课题。我院近几年对学科竞赛的投入比较大。对于各类竞赛由专人负责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在学科竞赛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将学科竞赛的成果转化也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竞赛的开展,结合SRT计划,由竞赛指导教师将学科竞赛内容转化为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实施。这类课题因操作性强,另外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还能参加与之相关的学科竞赛,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因此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是自选课题。自选课题一般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自行设计项目的研究内容。学生自选课题完全由学生自行设计,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鼓励学生自主立项,但自选课题必须是可行的、有价值的。根据学生反馈来看,学生对这类课题兴趣浓厚,会投入更高的热情和更多的精力。

四是外部课题。为了进一步拓宽项目来源,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SRT计划的项目还可以来自企业。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动下,我院与多家企业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在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院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申请与合作企业相关的课题。学院也会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申报和实施。

(2)项目申报。项目的申报每年一次。一般学校会在每年的10月组织申报工作。为了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我院在每年的9月会面向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做科训计划启动和宣讲会。通过宣讲会,让学生较为系统了解SRT计划的目的、意义,如何选题、申报、实施、验收等,以及相关的奖励政策。通过适时地宣传和引导,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避免部分学生盲目跟风的现象。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院组织答辩会,由院级SRT指导小组对项目的选题、研究意义、可行性、预期的研究成果等各方面进行审核,根据项目的总体情况,给出部级资助、校级资助、不予资助三个级别,并将建议资助的项目上报校教务处。对于学院推荐的部级资助项目,学校还会进一步组织校级评审专家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再次审核,最终确定是否资助。

我院对SRT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指导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为人师表并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参与SRT计划的学生主要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学院并不会根据学生成绩限定申报资格,仅要求每位学生只能作为1个项目的负责人进行申报,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使得更多的学生受益于科研训练计划。

(3)中期检查。在项目执行的中期,学校将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考核,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由项目负责人撰写项目中期报告,对项目进展情况、初步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后期计划安排等进行总结,并由指导教师签字。学院组织科研训练计划中期检查评审会,各项目组以PPT及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向评审专家汇报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评审专家对各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审核并给出指导意见。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及时发现实施较好的项目,予以肯定。对于实施情况较好的校级项目,学院可以推荐其升级为部级项目,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资助。对于进度偏慢的项目也加强监督和管理。而对于进度不符合中期要求的项目,学院会对此类项目进行“黄牌警告”,酌情降低经费资助,并在后续执行过程中重点关注此类项目的进展。通过奖惩分明的中期检查制度,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从而确保SRT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4)项目结题。科研训练项目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旬进行结题验收。在项目结题时,各项目组需要撰写项目结题报告和工作总结,并由我院统一组织答辩,各项目组向院SRT工作小组进行汇报。我院SRT工作小组在所有结题项目中按照完成情况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项目上报学校。校教务处对完成优秀的项目组成员给予奖学金奖励。学校在每年的11月举办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成果展,对完成优秀的项目展示其成果,并将项目成果汇编成册,以论文集的形式在校报上出版。在结题阶段,对优秀项目成果的展示,不仅对完成项目的学生是精神上的奖励,同时也是宣传SRT计划很好的窗口。

3.训练时间和场所安排

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本科生。本科生的课业相对比较繁忙,因此训练时间需要合理安排,才能保证科研训练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合理利用学习阶段性。科研训练计划的执行时间一般为1年。在10月立项之初,一方面学生在这个时期课业较轻松,而课题又刚立项,学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这一阶段项目进展速度较为理想。而到了期末,由于很多课程都已结课,考试科目较多,学生忙于复习功课,在科研项目上投入的精力就少,课题进展在此时基本停滞。根据这种学习时间的阶段性,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将主要的研究训练工作安排在学期初,并合理控制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度。二是充分利用小学期和暑期。根据每年科研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学生课程安排的特点,可以将SRT计划和小学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相结合。学生利用小学期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小学期之后就是暑假,学生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加快课题进展进度。三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多数SRT项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项目已经结题。但我们建议对完成情况良好的项目,可以根据项目的内容进一步深化项目的研究,结合毕业设计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深化科训课题,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校内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我院于2011年成立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基地,创新基地与传统的专业或通用实验室有所不同,是专为大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预约实验方式,学生首先根据课题、项目研究和竞赛训练需要向创新基地提出使用申请,经批准后进入创新基地,而在结题后须退出实验室,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自主支配实验室空间、实验时间、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形式,实行自我管理。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完成其课题、项目所需的设备与器件以及基础维护。

4.相关政策

校级科研训练项目,学校一般给予2000元的课题经费,部级项目每项给予8000-10000元的课题经费。学校对科研训练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即如果在中期检查期间,项目的进度缓慢,未达到进度要求,中期检查不合格,学校可以对此类项目予以终止,不再资助。而对于中期进展优秀的项目,学校会加大资助力度。在结题期间,对结题验收合格项目的项目组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如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申请发明专利、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等,学校会给予奖金奖励。对于结题验收合格的SRT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量的教学工作量补贴。SRT项目的成果既可作为教师参评学校、学院教学、科研优秀奖的依据,也可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依据,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三、SRT训练计划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不断完善科研训练项目运行管理体系,形成了服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协调管理的体制,使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组织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使本科生及早接触科研,及早了解社会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可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近几年,国家对于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就以我院近5年实际获得的资助情况来看,我院获得立项资助项目97项(含部级、校级立项项目),参与计划的本科生达345人次。立项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学院SRT立项基本情况

开展SRT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学生的小作品、硬件制作等15件,程序、软件设计12套,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在第35届大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铜奖的学生,在我校参加过相应的SRT项目训练;在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西门子杯自动化仿真挑战赛、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获奖的许多学生前期也曾参与了SRT项目的基础训练。从反馈的信息来看,SRT训练计划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提供了科研创新平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更科学更系统的指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完善项目过程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林,陆灵云,沈明霞,等.SRT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8-11。

[2]葛亚明,宁红梅,刘俊伟,等.对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14-16.

[3]刘碧强,叶勇.基于SRTP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3):48-53.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训练; 理论与实践探索;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124-04

引言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为此国内外的高校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 1998年, 美国博耶委员会出台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提出: 研究型大学应形成一种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的有机系统, 设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 使学生具有真正的、有价值的研究经历。[1]报告中提到的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本科生中开展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通过计划的实施, 使得学生了解到科技发展的前沿, 及早接受科研训练,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 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国内外发展经验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简称urop)。接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于80 年代初也开始了本科生科研训练。在90年代, 随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开始对本科生研究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

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 年代逐步开展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 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简称srt)计划, 并于1996 年开始正式实施。1998 年, 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简称srtp)。随后一些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笔者所在高校——华南理工大学自1999年起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2004年改为学生研究计划)。学校结合自身特色, 在学生研究计划的基础上, 于2002年起增设“百步梯”攀登计划; 2007年起实施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起实施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本科生自主选题项目。这些由国家、省部、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 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和建议

近些年来, 笔者因负责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工作, 指导了部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竞赛,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就参加成员遴选, 前期准备工作, 科研项目选题, 实践过程引导和训练时间安排给出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具体如下。

1. 参加成员遴选

本科学生研究计划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具有潜质的学生, 此问题还存在一些分歧。[2]但是就目前已经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各高校来说, 其名额和经费均存在限制[3, 4], 而且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 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从报名的学生进行遴选, 遴选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动机。学生参加研究计划的目的各不同, 有些是“羊群效应”的盲目参与, 有些是为了凑足学分顺利毕业, 还有些是为了完善个人经历, 充实求职简历。这些学生大部分不能真正将课余时间投入到科研活动甚至中途退出, 从而没有达到科研训练应该起到的效果。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具有强烈的科研兴趣和较好的专业基础, 甚至自己单独或是与人合作完成过科研作品。他们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训练,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因此应该将这部分学生挑选出来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

(2)自身基础。这里指的是其专业基础与科研项目所需基础的吻合程度。大部分科研项目训练的时间有限, 因此若是学生具备一些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或是技能可以弥补训练计划时间周期短

的不足, 如一些项目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英文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部分项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硬件设计基础或是软件编程经验等。

(3)投入时间。在本科阶段, 一年级课业任务繁重, 而四年级面临考研及就业压力, 都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科研训练。相比而言, 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相对比较充裕, 同时也具有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尤其是那些准备就业和能够保研的大三学生在时间上更为充裕。此外, 部分学生参与学生会、社团活动较多, 虽然有兴趣参加科研训练, 但却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时间, 因此遴选成员也应考虑此问题。2. 前期准备工作

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实验条件和前期积累都相对比较薄弱。然而学生科研训练不同于课程设计, 一般不可能从零开始, 因此在指导学生科研训练时指导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研究积累, 而其所在实验室应该具良好的实验设备条件, 以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快速进入研究状态。

(1)研究环境。理工类的学生研究计划一般需要一些实验环境和设备, 而学生研究计划的研究经费有限, 且其经费主要用于少量实验元器件, 书籍和资料的购置, 无法满足全部实验环境和设备的购置需要。因此, 指导教师自己或是所在实验室应该具备科研训练所需的主要实验平台和设备, 从而保证参与的学生可以顺利地开展研究计划。。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同于课程设计, 其深度、难度、工作量以及综合知识积累都会大于任何一门课程设计。学生如果能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 其科研训练和项目完成的效果会更好。因此, 指导教师以及所在项目组织若有一定的前期研究积累(包括已有的理论成果、文献资料、实验设备、材料、软件系统、算法及仿真平台开发等), 将有助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快速开展。

3. 科研项目选题

项目的选题应该充分考虑本科生自身专业知识基础和研究时间的有限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 把创新性强的科研课题和一些教学实践项目转化为科研训练计划题目, 使得项目题目和内容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1)内容伸缩可控。每一届科研训练成员的情况具有不可预测性, 因此科研训练计划的项目内容应该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参与时间进行调节, 既可以通过较短时间的努力实现系统的初步功能, 又可经过继续深入研究来扩展系统的功能。

(2)结合实际需求。科研训练的项目应该以结合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为主, 同时具备可演示性。本科生阶段, 还不具有深入的理论知识, 因此对应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会比较感兴趣, 如一套可演示的应用软件系统或是一套可以脱机运行的硬件系统等。

4. 实践过程引导

项目实施是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和参与, 并从中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 开展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是项目实施和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1)调动主观能动性, 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在确定科研训练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方法。通过几年的学生研究计划工作, 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研究计划的过程中, 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老师交待一点, 学生进行一点, 老师提供参考思路后, 学生完全按照参考思路进行, 没有一点变通或是自主创新的意识。因此, 在进行项目训练时, 要调动学生大胆思考, 努力创新。指导教师给出的参考方法和思路, 不要太细太全, 应该留有余地, 并鼓励学生在参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或是多阅读相关文献进行自主创新。

(2)树立团队意识, 培养合作精神。项目组队是项目开展成功的关键一环, 项目实施成败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情况息息相关。作为指导教师应根据成员的情况和素质进行有效的组队, 并认真协调好各成员的关系, 使得他们明确各自分工。此外, 在这些年的实践中, 发现适当情况下也可由参与成员自己组队一起来参加科研训练计划, 这些队员有过分工合作的经历, 合作起来会更为融洽。最后也可以采取成员在互相了解后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组队。 

(3)按时汇报进展, 集中深入探讨。学生研究计划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科研训练, 因此相对比较松散,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时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次项目进展汇报、学术

交流, 就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通过这种方式, 一来督促学生以项目为准绳, 积极思考, 查阅资料, 动手实验, 保持学生科研训练的不间断; 二来可以就研究过程中偏离正轨的研究方向予以及时纠正, 对发现的技术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5. 训练时间安排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其自有的规律和特点, 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和特点, 能够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时间, 保证科研训练的良好效果。

(1)合理利用学习阶段性。大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学期初, 学生的课业最为轻松, 参加科研训练的时间较为充足, 训练的效果和进展速度都比较理想。而期末最为忙碌, 往届学生的研究计划在此时基本停滞, 所以应将主要的研究训练工作安排在学期初, 并合理控制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度。

(2)充分利用假期。相对于研究生来说, 本科生的课程较多, 学业负担较重。虽然学生能够在学期初安排一些科研训练工作, 但总体来说学期中能够利用的课余时间有限。因此学期间每个假期对科研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段时间相对集中而且少有其他干扰, 可以安排学生集中学习、研究和讨论。

(3)与毕业设计相结合。通过充分利用学期初和假期时间, 学生能够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 但毕竟存在课程学习、考试压力, 并受到低年级专业知识积累的限制。而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会有3-5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课程学习已经结束, 考研和求职等事情也已经完成, 可以将学生研究计划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进一步深化项目的研究, 继续开展科研训练, 不仅能够取得更好的科研训练效果, 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5]

三、结语

目前, 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了不同级别、形式多样的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让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让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 并具有一定科研潜质和兴趣的学生, 进入实验室从事一些科研活动, 充分感受与教师、研究生以及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学术研究气氛, 对于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与潜力, 提高科研热情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同时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 能够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 提高动手能力, 掌握了科研论文的撰写格式与步骤方法。这些年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国创计划、省级创新实验计划、“百步梯计划”以及学生研究计划等一系列学生科研训练活动, 使得学生从项目中得到锻炼和受益。指导的学生获得包括1项软件版权, 5篇科研论文, 2篇校优秀毕业论文和多套应用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成果。下一步, 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这一平台, 积极探索更科学更系统的指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 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一、调研目的。按照《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一批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创新性强的调研成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

二、调研内容。1.影响和制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包括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人口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出生缺陷预防等重点工作情况。2.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包括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和奖励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开展情况,群众生殖健康状况,群众人口和计划生育权益维护情况。3.人口计生系统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和工作状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调研方式。1.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征求各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人口计生系统、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与“*”人口发展和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人口计生“三线考核”相结合。在开展业务工作评估检查的同时,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的内容。3.与开展重点调研课题研究相结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开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发展功能区工作、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人口计生队伍及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监督制约机制等重点课题研究,加快研究进度,尽快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进度安排。10月8日—10月13日为调研准备阶段,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研究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访谈提纲;二是印发调研通知。10月中旬—11月中旬为集中调研阶段,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实施实地调研、座谈研讨;二是各调研组撰写并提交调研报告。11月下旬为成果运用阶段,一是举办调研成果汇报交流会;二是遴选部分优秀调研报告经委党组审定后,上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2月上旬-2009年2月为后续工作阶段,要结合调研成果,进行对照检查,制定落实整改方案,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

五、调研提纲:一、市、州党委政府,省直各相关部门: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在党政领导重视、部门综合治理、公共财政投入、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主要成效、经验启示以及存在的问题;党委政府下一步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在人口和计生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二、人口计生部门: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特色做法、主要成效以及经验启示有哪些?本部门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有哪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有哪些?广大党员干部反映强烈、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广大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如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如何突出实践特色,有效设计活动载体,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最需要省人口计生委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对省人口计生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什么建议?三、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最满意的是哪些地方,最不满意的是哪些地方?享受了哪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享受了哪些计划生育奖励优先优惠政策?计划生育家庭在享受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时能否得到优先优惠?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计划生育家庭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希望得到哪些帮助?人口计生工作中是否存在强迫命令、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对人口计生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土建类高校

课题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编号:C1-2013Y07-087);辽宁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lnxwb12043);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专项课题(编号:ZD2012006)。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是现阶段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07年之后,全国各省分别启动了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旨在进一步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营造创新氛围,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10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有效的途径。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相比“985”、“211”工程高校,以及文、工、理等传统学科,土建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硬件设施等各方面均存在薄弱环节。如何抓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战略机遇,不断探索总结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各土建类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沈阳建筑大学(原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同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被誉为21世纪“建筑新四军”名校,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学科全国排名第9。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全国仅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和沈阳建筑大学等6所高校的土建学科整体通过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专业评估。沈阳建筑大学近年来积极承办、实施各级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笔者结合沈阳建筑大学以及各土建类高校实施情况,研究了创新计划项目实施对土建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及实施途径。

一、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现状

我国高校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主要包括:1)通过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博士生国内访学制度等;2)研究生创新中心建设;3),优秀学位论文评选;4)研究生教育区域合作[3]。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2012年辽宁省开展了适合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内容涵盖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精品课程建设、创新计划竞赛项目、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等。

1.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逐步成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主体

举办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逐步成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主体。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2012年承办的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年会诚邀了来自全国土建类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所的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为土建类研究生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科学盛宴,为地方高校及地方建筑业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2.研究生培养机制体制改革逐步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目前,部级、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稳步展开,各高校围绕人才培养机制、实践基地建设、导师队伍及创新团队发展、专业学位设置、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由同济大学完成的“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课题和北京交通大学完成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沈阳建筑大学入选201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等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3.区域合作、优质资源共享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各土建类院校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为优秀土建类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育创造了较好地科研、实验与实践平台。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与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中国建筑局、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部、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中房集团辽宁置业有限公司等签订了联合共建培养研究生协议,实现了实践创新与科研同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共建的有机结合,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取得的主要成效

1.搭建了优秀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创新实践平台

以辽宁省为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使得以校级为中心,在辽宁省内初步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和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极大地带动了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辽宁省是全国重工业的集中地,也是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中心,更是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拥有沈阳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多个土建学科研究生教育单位。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辽宁省土建类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的重要地位,为全省土建类研究生提供了高起点、深层次、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其次,各高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高度重视与局部地区,乃至全国土建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单位的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充分利用“东三省”土建学科院校教育合作的良好契机,积极搭建土建类研究生教育创新合作机制与平台,形成更广阔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合作平台。

2.构建了创新能力培养名师讲坛

打造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名师讲坛,有效地拓宽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视野,名师主讲与互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有效形式。为各高校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和经费保障。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定期开展研究生创新讲坛和三名讲坛,诚邀国内外知名学者、研究员及一线工程技术专家等为研究生上第一堂课,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活力,拓宽的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3.依托重点学科与科研

以国家重点学科和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依托学科特色,加强了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开展了国际和国内前沿课题研究。如沈阳建筑大学与芬兰、德国、辽宁省、沈阳市等共同开展的“沈阳地区住宅适宜性节能构造研究―以中芬生态建筑为例”、“中欧建筑节能技术与应用合作研发平台”、“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研究让更多的研究生了解和参与到国内外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中。同时,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等开展具有地方和地域特色的学科和课题研究,让更多研究课题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为在校研究生提供对前沿学科和科研的深层次的探讨与分析。

三、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有效途径

1.立足学科特色

以学科发展为中心,认真落实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打造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品牌项目,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优化培养机制、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各研究生教育单位和科研院所应加大政策宣传和资金支持,吸引和凝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及专业内的优秀人才,组织搭建交叉学科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挖掘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优秀人才。

3.加强校企联合

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完善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考评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探索学科发展前沿,落实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土建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的顺利开展应更多地依靠地产公司、设计院、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为创新计划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为创新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持,有效地激发研究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研究生院.扩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14-16.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台湾地区 农业 生物技术 科技计划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20-30年代,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农业就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50-60年代推行的第一次,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达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6.3%。1952年台湾的农业产值达到62.18亿元(新台币,下同),占当年台湾GDP的35.9%,而工业只占18%。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963年农业产值达到235.97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26.8%,工业产值达到28.1%,工业产值从此超过了农业[1]。在1953-1968年期间,台湾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将农业部门的“成长”和“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2]。而1969年则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逐渐进入停滞阶段甚至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台湾农业占GDP的比率不断下降,从1968年的22.1%下降到1970年的17.9%和1972年的14.2%[3]。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2]。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1980年推行的“第二次土地革命”,主要措施包括了进一步加速农地重划,促进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和代耕,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区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台湾农业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进入到所谓“精准农业”阶段,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都比较高[4]。台湾的农产品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农产品符合相关国际标准,推动农产品的出口。另外,台湾也开始大力提倡订单农业,将农业全面推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工业化时代的台湾农业发展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台湾是一个孤立的小岛,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小,还面临着耕地的持续减少;第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影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台湾的城乡贫富差距也使得农村就业人口持续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台湾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台湾农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曾经给工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支撑起了台湾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农民增收放慢、劳动力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台湾当局面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认识到只有顺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积极倡导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精准农业。因此,高度重视农业与生物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开发上的巨大潜力,提出要创造新一轮的农业黄金时代。

一、台湾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20世纪末,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稳定增长,1997年的产值达到147 亿元。在产值结构上,食品占51%,医药占24%,特用化学品占11%,其它占14%,其中农业生物技术部分,包括种苗、动物用药品及食品等,约占70%以上[5]。

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上、中、下游的配合以及产学界之间互动关系急待建立,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研发基础薄弱,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学术机构整合程度不高,研究效率需要提升[5]。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解决农业生物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台湾当局从政策上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和人力的投入。1982年台湾当局颁布的《科学发展方案》将生物技术列为8大重点科技之一,1987 年实施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计划》。在1995-1997年间,台湾“行政院”通过和修订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

为了发挥台湾的竞争优势并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需要,整合研发各阶段的优势,推动官产学研整体的创新机制建设,台湾“国科会”于1996年提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并拟定了《“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要点》[6]。1997 年3 月,台湾“国科会”将农业生物技术确定为台湾首批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

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概况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的总目标是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上中下游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加强本土性、具产业发展潜力的研究,落实产业应用,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提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是精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台湾农业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针对地区内产业发展需要,一方面开发本土性、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科技资源,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本地区得以牢固扎根,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将本地区发展为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中心。该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整合台湾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本土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发展高科技平台,提升产品质量,增进产品的盈利率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方面,该计划整合各资助单位现有计划中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成果,引入产业界的参与,有效建立研发应用的完整体系。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共执行了三期,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2008年以后,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台湾农业的科技优势与地理条件,台湾“农委会”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代替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引导农业从生产转向生活产业发展,期望以台湾高素质的研究人力、多样性的生态和文化及以发达的资源技术环境为基础,推动农村再生计划、海岸新生计划及6万公顷绿色造林计划,共同支持精准农业的发展。

1. 各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第一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1998至2001年),总经费为7.9亿元。由台湾“国科会”、“农委会”与中研院共同研拟、推动与执行。第一期计划主要针对台湾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建立发展本土性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技术、科技资源及研发与应用体系,结合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及本土性的产品。发展领域如下:花卉与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动物用疫苗、农产品保鲜利用、环境保护、保健及药用植物。其中2001年加入了基因组研究专案。

第二期计划执行期为三年(2002至2004年),总经费为19.9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与“卫生署”共同参与、推动与执行。研究重点包括花卉及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疫苗、植物有用基因的利用、环境保护及药用保健植物等七大领域。

第三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2005至2008年),总经费为25.72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工业局”、“卫生署”及中央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推动。“国科会”、“农委会”及中研院主要负责重点领域及产学合作计划的整合、推动与执行;转基因农产品在食品工业应用上所必须进行的安全评估与管制技术由“卫生署”协助管理,有关研发成果的厂商辅导及技术推广则由“经济部”、“工业局”协助办理。

为执行本计划,相关经费补助单位设有指导小组,另辅以工作小组、专家群、研究群等以利于业务推动。本计划规划的各项研究重点,由各研究群分别负责执行,而由计划工作小组负责规划、协调、整合审查与管理等的决策,计划办公室负责落实工作小组决策、执行跨部会协调、整体计划的科技行政管理及掌握研发成果并推动产业化。

计划第一、二期在七大领域发展的、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而自2005年进入的第三期,以发展15 项目标产业为主,包括:(一)植物产业领域的兰花产销体系的发展与整合、蔬果花卉保鲜技术的整合与应用、有机化农业的生产规范及关键技术的整合、中草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及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二)动物产业领域的生产优质种苗(石斑、虾)技术的研发、生物技术在台湾鲷国际化推动的研发、生物技术在海鲡箱网养殖与加工技术的改良、良质猪、鸡生产体系的精准化、动物用生物制剂的开发;(三)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转基因技术在观赏、医药及工业等产业上的应用、农业分子检测系统的开发、生物反应器生产特用产品相关技术的开发、基因改造生物(GMO)评估技术及产业认证、功能性基因组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前瞻性研发等。加上“农委会”及“工业局”经费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其促进厂商投资、提升诱发民间投资比例、以及学术界移转至产业界的情况就更为活跃。

已执行的三期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年度经费及研究人力投入详见表1。

2. 计划各阶段的执行情况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第一、二期在材料(含品种)开发、技术创新或改进、环境平台建立等方面有丰硕的成果。为将先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2005年开始的第三期,重点规划了15项目标进行产业化,期望能具体且有效地整合既有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真正达到产业化、商品化;另一方面联合产官学研各界,加强发展本土性及具产业化发展前景与潜力的产品与技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协助将台湾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与营运中心。

从计划执行产出来看,第一期共获得专利授权3件,申请13件。其他研究成果例如:在第一期计划中,保健、药用植物属于重点推进的领域,设计有研究项目13个,有参与意向的厂商数达到28家。所取得的成果有:完成12个山药品种系的组织切片图谱及层析,供快速品种鉴定之用;引进12个山药种原并选育70W47、TNG2、70W35、70W34及70W73等具生产与抗氧化潜力的优良品系;证实山药萃取物对人类乳癌细胞生长具抑制能力及抗氧化作用;完成山药粉末、山药四神汤罐头等加工产品的制作。

在计划的第二期,开展的一般重点领域研究项目在2002-2004年共计完成52项。产学研发应用项目有8项获审核通过,另有8项处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核准数3项、申请待核准61项、已授权专利8项。

计划的第三期产业化效果明显。在第1、2期,7大领域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从2005年开始进入第3期后,台湾“农委会”和“工业局”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尤其是“工业局”的加入明显提升了厂商投资的经济效益,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移。第三期完成推动成果产业化项目共39 件,带动35 家企业的参与,厂商投入研究及技术转让经费超过2亿元,这对业界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及从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1999-2008年各阶段的研究计划成果如表2、表3所示,产学合作计划成果见图1所示。

三、评述

台湾在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之初就考虑到以后的产业化问题,所以自始至终都有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但计划执行10年来,虽然前期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并不高。

从各期的投入情况来看,经费投入在第二期有飞速的增长,从7.9亿跃升到近20亿,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在第三期呈现出了极大的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产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投资、建厂等活动,促进了投入的增长。而前两期投入的人力主要是研究人员和部分试验推广人员。

从产出来看,学术论文在第二期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与第一期的研究积累和第二期的巨大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专利数量则是呈渐进式的态势,从前到后逐渐的增多,由于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在企业的推动下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果更多地以专利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研究重点可以看出,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计划的第一期和第二期都把重点放在了七个重点研究领域,但在2001年,基因组研究开始兴起,通过改变遗传基因来实现农产品的优良性状成为新兴领域,计划适时地加入了基因组研究。到第三期时,由于一、二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急需将产业引入,于是将前两期的成果通过组合形成15个产业领域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

总体来看,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的执行尚有不足之处,例如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原因。从开发产品的过程看仍有许多缺口,包括取得国内外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试量产及量产技术、商品化技术及创投等。从分析合作厂商核心能力及查访发现,大部份厂商的核心技术不足且规模不大,故承接能力不够。比较策略性研究计划进入产学合作计划的比例可知,许多基因组研发成果没有厂商承接,显示出这方面的成果产业化技术缺口很多,需要加强,急需以整合性好的计划完成技术配套,使成果足以让合作厂商有能力衔接。分析技术转移及产学合作计划的分布,显示出厂商愿意偏向承接短期能开发成产品的项目经理。为此,需要了解及解决产业界关键技术的瓶颈,主动筛选优良成果以与厂商实现对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总览[M]. 1992.

[2] 张传国, 庄礼焕. 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 2010(5):16-20.

[3] 郑百龙, 翁伯琦, 周琼. 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4):67-71.

[4] 高焕喜, 秦庆武. 台湾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2(9):6-7.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科研开题报告是科学研究人员准备对某一科研项目开展研究的时候,针对这一项目所作的论证和规划。

选定一个课题开展研究,事先必须对该项目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准备采用的研究方法、预期达到的研究目的、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为即将展开的研究设计一个蓝图。这样做可以避免研究项目的仓促上马,盲目展开,保证研究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计划性。

科研开题报告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报上级科研管理部门或导师审批,并为他们以后检查科研成度、经费使用提供依据。从这个角度看,科研开题报告在科研管理中有重要作用。二是与科研计划相结合,作为科研人员掌握研究方法和进度的依据。从这个角度说,科研开题报告是一种计划性文书,对研究工作的程序、步骤有着规划、设计作用。

(二)科研开题报告的特点

1.论证充分,逻辑严谨

科研开题报告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字是对项目的研究意义、研究价值、效益前景进行论证。这一部分对该项目能否成功立项起着重要作用,要求做到立论科学、论据充足、论证充分,逻辑严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考察细致,预测准确

科研开题报告还要汇报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显示本项目当前的研究现状,预测本项目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都必须以细致考察、准确预测为前提,建立在大量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可以说,科研开题报告的写作并不以文本的写作过程为重点,而是以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重点。

3.方法得当,切实可行

科研开题报告要提供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要申报研究经费购置研究设备,要制定研究计划。这些方法和计划是否切实可行,直接影响到报告被批准之后能否顺利实施。如果将来出现研究方法不当、经费不足、计划不周的情况,研究工作将陷入被动甚至出现混乱。

(三)科研开题报告的类型

1.研究型开题报告

这是由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的开题报告。它是纯科研型的,在各类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中运用广泛。

2.教研型开题报告

这是由高校的研究生向导师和学位点提供的开题报告,一方面是为了开展专项研究,另一方面是为了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这样的开题报告属于教研型的,在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中运用广泛。

(四)科研开题报告的写作

1.标题

有两种基本写法:一是项目名称加文体名称,如《磁化节能燃烧技术科研开题报告》;二是申报学位名称加文体名称,如《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2.正文

科研开题报告的内容丰富,如下一些基本项目或是必不可少,或是可能出现的:

其一是科研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这是报告的开头部分,主要用来表述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研究课题,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其二是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如果本课题在国内外尚无人研究,那就是开拓性的研究;如果本课题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则要说明继续研究的意义何在,准备在哪些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新突破等。

其三是主要研究内容纲要。要列出在本课题之内的具体研究内容,分几大部分,每部分包括哪些单元或章节等。

其四是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打算采取哪些研究方法,如调查、比较、实验、技术开发、技术演示、开论证会、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等。

其五是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

其六是所需设备及解决途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一般没有此项。

其七是经费预算。有些学位性研究没有经费来源,可省略此项。

其八是课题组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如果是个人研究,可省略此项。

其九是研究步骤与进程安排。

【 例 文 】

天津市排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开题申请报告

前 言

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搞好城市排水管理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保障都具有重要作用。

天津市排水地理信息系统是城市排水管理的综合信息系统,是对城市排水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该系统的实现将对天津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及决策起到一定作用,以实现排水管理定量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天津市排水地理信息系统最初在1990年由排水管理处提出建设意向,并开始了这方面研究的筹备阶段,开展了全市排水系统设施普查的基础工作,于1996年在天津市建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测绘学研究院、天津市测绘院、天津市排水管理处、天津市规划设计管理局合作进行了天津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的预研究。近年来成立了排水地理信息办公室,投资了60余万元购置了一批设备,在近几年不断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安排了排水地理信息建设研究工作的总体规划,现特向市政工程局提出科研开题申请报告。

排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水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将排水设施及排水现状通过计算机实现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加快排水各类信息传递和处理,推动整体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

2.通过有线及无线工具和文表形式采集集中处理排水动态信息;

3.

将静态信息以及动态信息合一进行成果分析,最后得到排水管理所需的各类信息资料和最终的排水状况综合评估报告。(1) 在排水规划上的应用研究 利用计算机内储存的大量排水设施、地形情况,结合市区规划,利用输入的数字地图,自动生成排水服务地域内居住区、办公、商业、工厂的分类面积总和,由面积推算出排水量并结合现有排水设施状态,结合地形特性,生成最佳排水规划方案,并模拟进行排水管线建设后的效果分析。

(2)排水地理信息系统在防汛调度上的应用研究 排水地理信息系统在防汛调度上将有很大的优势,按照我处排水地理信息系统规划,降水时各地区降水量、泵站运行状况及泵站流量、河道水位等动态信息可通过有线(无线)自动传入系统计算机内,计算机结合储存的排水设施情况及地形、地物等属性可提前预报市区的积水地点及深度,并生成最佳排水调度方案,并预测排除积水所需的时间,在遇特大降水时,根据地面高程特性(由地面高程形成的洪水缓冲区)及地面建筑物特性(主要是建筑物的使用重要程度)生成最佳市区防洪、分洪方案。使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

(3)排水地理信息系统在排水养护管理上的应用研究 该系统应用于排水设施的日常养护管理中,由计算机内的排水设施情况及在排水中遇到的问题,生成排水设施的大、中、小修计划,并结合维修的情况,对人、财、物方面的投入进行统一的核算,利于排水设施养护费用的合理使用。该系统还测控泵站的日常运行,控制排水设施中的水位,对污水跑、冒进行综合分析。

(二)国外gis系统应用与发展

世界第一个gis系统1964年产生于加拿大。它是针对保护与开发加拿大土地资源,为农业服务为目的的。该系统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一个gis系统,并为后来的各种gis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美国,gis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森林、土地、交通、设施管理与市政工程、农业与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澳大利亚在gis系统软、硬件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继取得了世界各国领先的研究成果。澳大利亚最为活跃的gis系统应用领域是州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gis系统的应用,如:再生资源的利用、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交通管理、生活供应以及地籍的注册和管理等。目前,澳大利亚的gis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特点是:技术新颖、通用性强、简单实用。

gis系统在日本的发展始于30年代,主要进行人文地理统计、空间结构分析和坡面侵蚀分析等研究。本世纪70年代后,由于日本经济腾飞,城市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开始重视系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设施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

(三)国内系统的应用及发展

我国从70年代起开始研究gis系统,1994年4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的gis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系统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以及沿海地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测绘、城市与规划、土地管理、破产资源管理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如北京大学遥测遥感所研制的citystar软件作为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指定教材。 测绘行业是我国gis应用较早的行业之一。已形成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

在地理数据库的建设方面,部级1:100万的国土基础gis系统已建成,同时1:25万的国土信息数据库也正在建设中。 在系统方面,北京测绘院研制开发了北京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城市建设和规划是gis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在国内起步较早,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推动了我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是gis较早的应用领域,在我国也是应用较好的领域之一,已建成的有三亚地籍管理信息系统(sycmis)和海南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此外,gis在我国林业、农业、市政设施管理、生态环境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应用。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由windows95支持以北大三秦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开发的“城市之星citystar2.”地理信息系统为开发平台;

2.以foxpro2.6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平台;

3.确定实施步骤,写出实施方案;

4.首先以河东区二号桥地区作为实验小区开发一个集图、文、声、像、表于一体的演示系统;

5.演示系统试运行;

6.根据试运行结果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书。

计划进度及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1.计划进度 为尽快完成排水管理信息系统,使其服务于我处排水管理工作,我们将于97年11月底完成二号桥演示系统。静态系统将于1998年开始,争取在两年内完成;动态系统由98年开始进行准备工作,20__年开始设计,在三年内完成。

2.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具有城市载体功能,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排水设施的建设、养护管理工作也就提出更高的要求。

排水管理处是我市负责排水设施管理的主要单位,对市政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处对排水设施的管理绝大部分采用的是手工管理方式,作为管理依据的文字档案及图形档案都存储于纸介质上,由于使用频率高,图纸资料破损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老化,字迹模糊。另外,大量零散的图纸资料不但给查询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且也不易进行统计分析,降低了决策的科学性。如果引入计算机管理,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存储于磁介质上的信息可以长期保存,而且成本大大降低,检索统计亦可方便、快捷地进行,为辅助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研究生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于安徽合肥,籍贯山西夏县,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

1974~1978 在安徽省广德县插队落户,曾任生产队、大队基层干部;

1978~1982 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1983 机械工业部河南新乡机床厂工作,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83~1988 在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计划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8~2003 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先后任长期规划司主任科员,经济师,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副处长、处长,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副组长、组长;

2005~2006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2006~2007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主任助理;

2007.04~2013.09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2013.09~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兼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参加研究制定《“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参加起草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十届全国人大二、三、四、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参加研究发展改革、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工业交通等政策。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田学斌

男,汉族,1963年12月生,甘肃会宁刘寨乡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9~1983 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

1983~ 甘肃省水泵厂团委书记、甘肃省委组织部干部;

1986~1989 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处长、处长;

1992~ 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副局长、局长(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3~ 任国务院总理秘书;

2008.06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2008.12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黄守宏

男,汉族,1964年6月生,河南范县人,管理学博士。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经管系及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

1993~ 历任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处长、副司长、巡视员、司长。

2008.04~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

2009.10~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分管工业交通贸易和农业农村政策研究等工作。

2013.06~ 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华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常务理事,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编委等职。

曾多次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韩文秀

男,汉族, 1963年9月生,河北赞皇人,中共党员。

1980.09~1984.08 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09~1986.09 在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

1986.09~1989.01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9.01~1997.07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研究部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处长、处长。(1992.09~1993.09 在英国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学习);

1997.08~1999.03 国家计委财政金融司综合处调研员;

1999.03~2000.03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司预测监测处处长;

2000.04~2005.03 先后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副巡视员、副司长 ;

2005.03~2011.08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宏观组(经济一组)组长(2006.09~2010.01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习(在职),获金融学博士学位;2010.07~2011.08挂职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

2011.08~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曾出版《中国GNP的分配和使用》、《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等著作。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兼总理办公室主任石刚

男,汉族,1958年9月生,安徽桐城市人,工学硕士。

1982.07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08~1983.08 在安徽省合肥市无线电三厂工作;

1983.09~1985.12 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01~1997.03 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工作,主要从事经济预测与分析;

1997.03~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为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工作,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经济形势分析和经济预测、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等;

2006.0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司司长,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全面工作;

2013.06~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2013.07~ 兼任总理办公室主任。

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谢伏瞻

男,1954年8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198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

1973.03~1976.12 湖北省天门县知青;

1976.12~1980.01 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学习;

1980.01~1983.08人民日报社技术处干部;

1983.08~1986.09 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6.09~1993.08 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部助理研究员(1991.10~1992.1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1993.08~1994.0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部负责人(副局级);

1994.02~1995.0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情报中心副主任;

1995.06~1996.0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正局级);

1996.02~1999.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1999.10~2006.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2001.09~2001.11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3.07~2003.09哈佛大学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学习);

2006.10~2008.05 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2007.12);

2008.05~2008.09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8.06);

2008.09~2013.03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2013.03~2013.04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

2013.04~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原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兼总理办公室主任丘小雄

男,汉族,1955年9月生,广西陆川县人,1972年10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

1972~1977 广西贵县钢铁厂工人、干部、广西玉林地区工交办公室干部;

1978~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1982~1993年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干部、副处长、处长;

1993~1994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处级干部;

1994~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1993.09~1995.04 在中南工业大学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3.04~ 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

2003.06~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