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

初中物理惯性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惯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65-01

在教材中惯性的定义是: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自身原有的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并且指出了惯性的一些特征: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质量的大或小,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无单位,无方向性,可以比较大小,惯性是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以上特征内容就有许多让人疑惑的地方,首先一点,惯性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无单位,无方向性。这本身就有矛盾,既然惯性有大小就应该可以比较,那没有单位如何进行比较,如何计算,这是最基本的。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证明了,物体的惯性是在时间均匀与空间对称情况下的必然结果。惯性不是个别物体的性质,个别物体只是惯性的显性,惯性的本质与个别物体的特性无关。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物体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因此惯性应该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的状态的表现。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的不是其使(或阻碍)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难易程度能力,而在于物体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如果说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那我们也可以说惯性与物体的速度也有关,也可以说与力的大小也有关。在质量相同的物体中,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比速度小的物体在受到相同的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更不易改变,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惯性与速度的大小有关呢?是不是可以说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呢?同样的,质量相同的物体中,如果他们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同时,施加较小的力比施加较大的力更不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惯性与力的大小有关呢?是不是也可以说物体受到的力越大惯性越大呢?所以惯性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通过这些我们看看平时经常讲到的惯性的例子:1、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2、车辆由于装载货物过重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对机动车的载重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这两个事例用惯性解释明显有些牵强,而应该用能量的内容来解释,动能公式E=1/2mv,动能的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当车辆制动时阻力产生的能量W=fs等于车辆的动能E时,车辆就会停止运动,从而我们能看出当车辆超速和超载时,需要制动的距离就会长,所以不安全。所以说超速和超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再如,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地套在锤柄上了。这也应该用能量来解释才合理,以固定的物体为参照物,锤头在运动过程中有一定的动能和势能,当锤柄遇到障碍物时,由于摩擦力需要克服锤头的这些能量,所以锤头和锤柄发生了相对的位移,从而使锤头牢牢的套在锤柄上,而不是由于惯性使锤头牢牢的套在锤柄上。再有,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将木块的重心降的越低,木块就越不容易倾倒,这就说明小车上木块的倾倒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力矩变化的结果。

因此说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车辆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惯性;认识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但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上存在许多的疑惑,笔者自己也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一些疑虑的地方,现在写下来,与各位读者共同商榷。

在教材中惯性的定义是: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自身原有的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并且指出了惯性的一些特征: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质量的大或小,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无单位,无方向性,可以比较大小,惯性是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以上特征内容就有许多让人疑惑的地方,首先一点,惯性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无单位,无方向性。这本身就有矛盾,既然惯性有大小就应该可以比较,那没有单位如何进行比较,如何计算,这是最基本的。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证明了,物体的惯性是在时间均匀与空间对称情况下的必然结果。惯性不是个别物体的性质,个别物体只是惯性的显性,惯性的本质与个别物体的特性无关。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物体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因此惯性应该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的状态的表现。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的不是其使(或阻碍)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难易程度能力,而在于物体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如果说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那我们也可以说惯性与物体的速度也有关,也可以说与力的大小也有关。在质量相同的物体中,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比速度小的物体在受到相同的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更不易改变,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惯性与速度的大小有关呢?是不是可以说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呢?同样的,质量相同的物体中,如果他们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同时,施加较小的力比施加较大的力更不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惯性与力的大小有关呢?是不是也可以说物体受到的力越大惯性越大呢?所以惯性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通过这些我们看看平时经常讲到的惯性的例子:1、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2、车辆由于装载货物过重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对机动车的载重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这两个事例用惯性解释明显有些牵强,而应该用能量的内容来解释,动能公式E=½mv ,动能的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当车辆制动时阻力产生的能量W=fs等于车辆的动能E时,车辆就会停止运动,从而我们能看出当车辆超速和超载时,需要制动的距离就会长,所以不安全。所以说超速和超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 再如,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地套在锤柄上了。这也应该用能量来解释才合理,以固定的物体为参照物,锤头在运动过程中有一定的动能和势能,当锤柄遇到障碍物时,由于摩擦力需要克服锤头的这些能量,所以锤头和锤柄发生了相对的位移,从而使锤头牢牢的套在锤柄上,而不是由于惯性使锤头牢牢的套在锤柄上。再有,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将木块的重心降的越低,木块就越不容易倾倒,这就说明小车上木块的倾倒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力矩变化的结果。

因此说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车辆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惯性 运动;静止

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中的惯性的教学中,课本首先便给出了惯性的定义: 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它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性质。之后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这两个实验,以此验证一切物体均有惯性。这节课里对于惯性的概念只是比较粗略的带过,而且是先给理论,后实验,虽然简单明了但是课程显得呆板生硬,学生不易接受,难以对惯性有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感受到的知识内容比较贫乏,需要教师多加补充说明。不过笔者认为在惯性教学中充分运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学习效果会翻倍的好。以下略举几点:

一、在导入新课之前,以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景进行提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一人在奔跑之中,忽遇障碍物挡住脚,此时人会向前还是向后倾?为什么?

(2)在公车上,当司机突然刹车时,人向前倾还是向后倾?为什么?

(3)在静止的车内用细绳绑住一颗小球,悬挂在车内的把手杆上,当车子开动向前时,此时小球是向前还是向摆动?当车子突然停下时,小球又做怎样的运动(向前还是向后摆动)?

(4)两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相撞时,车内的饮料罐会向车前方飞出还是向车后方飞出?为什么?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熟悉但却不知道其中原因,暂时无法解释,营造了一个个的疑团,从而激起学生强大的求知欲,引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教师由此而导入新概念“惯性”的教学。

二、把课本中关于惯性的两个实验当作课前导入实验来做,教师先不要讲解惯性与惯性定律,而是先做演示实验

在演示实验弹尺子实验中,先不要讲解,演示实验做完后,提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会掉到地上?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学生也许分析不出来,教师不要急着解释,先让他们着急着急,让问题与疑惑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之后再由教师指导,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得出结论:静止的物体有继续保存静止的特性,并让学生亲手再次做实验,充分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学习内容也变得有趣而丰富。同样,对于利用惯性使锤头套紧的实验,也是同样采取先实验后提问,再由师生共同总结的方法,教师只做蜻蜓点水般的辅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并亲身体验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具体施教方法:教师出示锤子,捶头在上,锤柄在下,将锤子的锤柄迅速向地面撞击,此时锤头套紧了,提问:为什么会这样?接着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他们自己找出原因,并且总结。

最后结合课本总结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叫做惯性。

三、以举例来解释惯性定义

在惯性教学中,由于惯性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名词,学生较难理解,课本内容缺乏探究性,是直接给出定义,再进行实验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往往还有诸多理解错误的地方,在该节教学中也应补充各种关于物体具有惯性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这个例子补充说明也可以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以一边提问一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遇到的惯性现象:

(1)行驶中的汽车,即使紧急刹车,车子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之后才能停下,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分析,后与老师一起总结:车子之所以在急刹车之后,还需要经过一段距离才能停下这正是物体具有惯性的一种表现。

(2)匀速行驶中的火车中,以地面为参照物,车子有人向窗外丢出一个球,请问这个球会落在丢出处的前方还是后方?(以火车前进方向为前方)

(3)为什么静止的汽车,发动后即使加大油门,也还缓慢运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走得快?

(4)货车司机急刹车时,车轮子不动了,可是整个车子还要往前平移,在路上有明显的摩擦移痕,是为什么?

(5)在匀速行驶的火车内,一旅客向上抛起一个苹果,请问苹果掉下来之后会落到旅客刚刚抛出的手上还是落到别处?

诸如此类问题教师可在提问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联想能力等等,是探究性教学实行的目的,也是物理学教学中应该注重的一个方面。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初中物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益处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同时也是学好初中物理的前提。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吃透教材,创新教学方式,还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在物理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包括他们的学习习惯及生活方式。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式,才能够快速地掌握和理解物理中的重点知识,既推进了教学进度,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条件

初中物理学习必须做到五个方面,即:复习、上课、作业、实验、复习。要想学好初中物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从这几方面着手:

1. 预习。每门课程都需要我们进行课前预习,那么怎样进行预习呢?我们可以这样做:“读”,应该养成课前预读的习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通读一遍,对不懂的地方上课认真听讲;“划”,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进行标注;“写”把读的过程中不懂的地方及时写出来,带着自己写出的问题去听教师讲课。“记”,对课本中基本的公式、概念、单位或者一些特殊要求进行重点记忆和重复记忆。

2. 上课。上课分为四步,首先是“眼到”,要做到上课认真,仔细地看,无论是实验课或理论课。“耳到”,就是要做到认真倾听,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同学发言。“心到”,就是要做到及时思考,在教师上课时绝不能心不在焉,要充分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手到”,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记录教师所要求的重点内容,还要对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及时进行标注,以便课下可以请教教师或同学。另外,在上课之前还要养成预备好学习用品的习惯。

3. 实验。众所周知,实验对于物理的重要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当做到: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过程操作规范;实验环境必须整洁;实验结果认真检查及验证。

4. 作业。要保证作业的整洁规范,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认真检查和修改。在以端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作业,切不能随意应付。

5. 复习。按照著名学者艾宾浩斯所提出的遗忘曲线分析,人类的遗忘过程应该是“先快后慢”的。首先要做到对每次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消化理解,加强对当天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其次,要做到制定合理科学的复习计划,定期地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及整合,分析其内在联系,掌握其内在规律,形成完整化物理知识体系。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式及方法

1. 把握开端,明确目标,务必落实。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因此,在进入初中时期后,所上的第一节物理理论课、第一节物理实验课甚至所做的第一节物理作业都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契机,要求其认真落实学好物理的五个方面,平时严格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锻炼他们。比如在平时作业中公式的完成性、相关的单位问题等。对学习中一些细节进行严格要求,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也就养成了。

2. 加强指导,传授经验,严格管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要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认真讲解并让其能明白其中的原理。在每节上课之前都要求他们做到:预习,找出重点,记录难点。在初期要求他们强制性地执行,不定期地检查和评价等,这样,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会养成课前及时预习的好习惯。再就是观察实验:明确学生所要观察的目的,具体学生观察的重点,传授学生观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学习的方式具体化、规范化以后,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3. 注重小事,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对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平时的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必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实验方面注重实验的基本规范要求如:(1)各种器件的规格、用途等;(2)实验过程的具体步骤;(3)实验器件使用的顺序;(4)实验误差和故障的处理;(5)实验数值的保留;(6)实验结果的验证和处理;(7)实验结束后相关问题的思考;以上所述的内容都是平时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或遇到的,因此必须做到对实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了然于胸,不断学习和复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 及时检查,定期评价,给予鼓励,习惯是一种反复性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重复,及时地复习和强化,使习惯固定化、流程化逐渐养成习惯成自然。用身边实例激励学生,如请课前预习比较好的学生谈谈预习的好处,请学习较好的学生说说自己的一些习惯等。

四、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应当首先做到,并且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此为学生做出榜样。温和的态度、不苟的教风、规范的操作、准确的描述、整洁的板书等这些都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2).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性别因素;初中生

长久以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对初中生学习效果有着显著影响这一言论,该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者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为部分学生学不好物理提供了有力的借口。但基于美国时代杂志中“WhosayawomancantbeEinstein?”一文中的相关理论研究可以得出,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性别因素对初中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并不明显,且现今国内从事科研及工程领域的女性比例也在逐年增高,由此必须转变教育者及学生的固有教学理念,以此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物理学习中性别因素影响的传统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男女生由于性别因素影响,其在思维模式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甚至于将理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都划归给了男生,而将感性思维与超现实主义思维都划归给了女生,这虽然不无道理,但显然存在较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其认为,由于男性视觉感官较为发达,所以能够有效实现抽象化理论与具象化模型之间的转变,可以将原本物理理论转化为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再加上其思维能力上的优势,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女生难以企及的优势。而就女生来看,其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习惯性记忆,轻视对物理知识客观本质的理解,在课程中容易受教育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再加上其多由感性思维与非逻辑性思维所主导,由此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初中物理学习成绩中的性别比较

基于传统观念以及现代教育理念中性别因素对初中物理学习影响所存在的矛盾,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在本校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的物理成绩测试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男生与女生的物理成绩进行了系统对比,其结果显示,男女生物理成绩平均值都处在70~80范围间,且同批次考试男生与女生物理成绩差距不大,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其对比详细数据见表1所示。

三、初中生物理学习方法、习惯、兴趣、动机性别因素比较

为调查本校初中生物理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动机情况,笔者制定了与物理学习相关的问卷调查,以百分制计。本次调查涵盖初二全年级学生,其具体参数见表2。本次调研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测试,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评分,其评分均值见上表所示。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笔者对学生的观察可以得出,本校男女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方法应用性别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二)初中生物理学习习惯性别比较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及笔者对学生平日学习习惯的观察可以得出,在物理学习习惯上女生习惯较好于男生,能够采用教育者教授的方法自主进行学习,并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但男女生在学习方面对比差异并不明显,并无传统视域下男女性在学习习惯上差异极大的问题,男生也多能够高效参与到课堂学习环节之中。该对比结果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三)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性别比较在本次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的制备中,笔者主要参考了相关心理学及教育学基础理论,同时参考了相关专家的意见,以本校初二年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男生学习兴趣评分均值为61.32,女生学习兴趣评分均值为61.45,对比结果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四)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性别比较根据对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比较可以得出,男生与女生对比结果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笔者对本校初二学生物理学习中性别因素影响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男生与女生在学习方法、习惯、兴趣、动机以及学习成绩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似性,该结果与传统观念下男女性别对物理学习的影响存在根本性质上的差异。另外,结合美国政府鼓励男女分校制度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女性学习工程及科学类学科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而男性学习人文艺术类学科的人数也呈现与女性相符合的情况。为此,可以得出,性别因素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基本没有影响,所以教育者必须及时转变自身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观念,确保其能够正确对待自身物理学习的优势,并加强对女生的鼓励,以此消除其他不良因素给女生物理学习带来的影响,继而全面提高物理课程的教学成效。

作者:杨帆 单位:日照市体育运动学校

参考文献:

[1]武占玲.浅析性别差异对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7):7+15.

[2]李岩莉.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性别因素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6):98-100.

[3]赵建芬,吴超群.中小学语言科目学业成绩性别差异现状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05):112-117.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学习;多元化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如果对于物理概念存在疑问,那么接下来的物理学习将无从下手,所以物理概念的学习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物理概念的学习非常枯燥,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物理概念学习的影响因素

首先,物理概念自身的特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概念的学习是无聊的、枯燥的,并且过于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需要非常强大的理解力。但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正在逐渐养成过程中,真正面对抽象思维运用的时候仍然会显得非常吃力,甚至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仍然存在具象化的思维阶段,使得理解物理概念的时候颇具难度。久而久之,物理概念的学习掌握不了,后面的物理学习也会受到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其次,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到限制。初中生年纪都还小,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抽象思维还不具备。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既抓不到学习的重点,也难以对已知的概念理论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到质量和重量的有关知识时,很多学生受到自身理解能力的约束,难以真正区分二者的不同,形成错误的理解,大大影响了今后的物理知识学习。

二、初中物理概念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1.联系生活进行概念教学

生活处处有物理,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应当紧密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概念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知识,那样必然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1]。比如,在学习到“惯性”的有关知识之后,进行惯性概念教学时,物理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对惯性的概念进行讲解。如:大家平常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司机减速停车靠站,想一下,你们的身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这个时候,学生将会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回想坐公交车的情景,然后积极回答身子会向前倾。然后物理教师继续:那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为什么我们在公交车的时候身子会向前倾。之后向学生阐述“惯性”的有关概念,惯性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有了前面公交车的例子,物理教师再次让学生回忆哪类人的身子倾斜的最厉害。学生此时将会恍然大悟,惯性确实和物体的质量有关。

2.积极建立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的创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2]。新课标改革后,初中物理教学应当一改传统的呆板教学,而是要利用各种熟悉的场景活跃课堂氛围,尤其是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物理概念。在讲解到“气压”的相关知识时,涉及到“压强”的概念讲解,教师不要继急于抛出“压强”的基本概念,可以试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物理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平常背书包的时候是背宽带子的书包速度还是窄带子的书包舒服?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地进行简单的体验,两两之间尝试交换一下书包。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了解到了“压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学习的乐趣,还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提供实验机会给学生,从而将抽象化的概念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学生的理解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磁场”的有关概念时,物理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个小实验:将球形物体作为地球,然后让学生用磁针扎在不同的位置上,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无论扎在什么位置磁针都会指向球形物体的顶端。当教师在学生进行小实验之后,将秘密告诉学生,这个时候学生才知道原来里面放置了一小块磁铁。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是其他内容教学的基础,抽象化的概念教学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物理概念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7篇

所谓“构建固定的解题格式”,即针对某一知识点问题,学生能快速地想到某种已总结好的解题方法,无需搜索这一方面所有的物理知识,以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创设问题情景,及时“引导”。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加强“疏导”。学生使用知识联系实际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善“诱”则通,善“思”则得,只有把教师的“诱”调到学生“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共振,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

如初二物理的惯性现象历来是学生分析的难点,如果我们构建了固定的解题格式,则容易得多。事例:人走路时,脚踢到地面上的石头,石头要滚向前方。解释:对于惯性现象,都有一个惯性动作,这个事例中“踢”的动作之前,石头是相对静止的,“踢”的动作之后,石头受力运动,由于惯性而向前,所以会滚向前方。格式提炼:“惯性动作之前,物体什么状态,惯性动作之后,物体一部分受力会怎么样,物体由于惯性又会怎么样。”这就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固定格式,当然格式中“由于惯性”这几个字是必不可少的。又如用来解释斧柄撞击石头而斧头套紧的现象,这一事例中惯性动作是“撞击”,结论:撞击之前,斧头、斧柄是向下运动的,撞击后,斧柄因受力而停止,斧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所以就套紧了。

在初二物理滑轮组问题的分析上,学生对于绳子段数的分析是一个难点,往往容易数错,这里同样可以构建固定解题格式。解释: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将动滑轮和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有几根绳子拉住物体,则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解题格式:在定滑轮和动滑轮之间画一条线(当然,这条线可以是假想),数出有几根绳子拉住动滑轮,则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构建这种解题格式以后,学生在分析滑轮组中绳子的段数时就显得简单、快速和准确了。

我们都知道初二的光学部分也是一个学习难点,如对于凹、凸透镜的判断,给出两条入射光,再给出两条出射光线,中间要求判断是什么透镜。如果给出的光线不是像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那么标准,学生分析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们构建解题格式,这类题也会变得比较简单,即:“光线总是向透镜厚的一边偏折”。解释:设透镜主光轴水平,以某条入射光为标准,经过透镜后,如果出射光向上偏折,则上边厚,如果出射光向下偏折,则下边厚;再根据另一条入射光作同样的分析,就可以判断出是什么透镜了。

对于放在桌面上的不规则容器的压力、压强计算,历来学生都有一点困难,但利用固定的解决格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计算液体内部压力、压强,则先算压强,即P=ρgh,再算压力F=PS;如果计算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压强,则先算压力即F=G=mg,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为不知道这样的应用公式而计算错误。

对于以上几个事例,学生可能还感觉只是物理知识点分析的问题,还不能体现“构建固定的解题格式”这一重要性,那么下面这一事例就更能说明“构建固定的解题格式”的作用了,初三电学部分电路图分析方法,拿到一个有问题的电路图,首先,了解题意,分析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然后依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根据欧姆定律替换相应物理量,带入电功、电功率公式进行计算,求出相应的物理量。当然,利用固定解题格式还有很多事例,这就要靠教师在教学中仔细归纳、总结。

对于“固定解题格式的构建”,要注重“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升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感性材料与理性知识之间的桥梁,即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有活力、生气,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构建固定的解题格式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要有很高的敬业精神,熟悉物理知识内容,善于分析、总结物理规律,归纳出一般、通用的解题方法,构建某一物理问题固定的解题格式。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构建这种思维方法,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物理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方法不仅在物理中有很广泛的意义,而且在其他一些学科中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在学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生活化 策略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实际上,物理中的概念、原理很多都是从生活中总结而来,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的理解和学习是从零开始,有很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如果能够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课本中的知识相结合,那么对于初中生来讲,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同时,初中生还能够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让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有关物理的情况变得更容易解决,真正将物理知识用于生活。

一、生活实际与物理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很多现象都被归类为物理的方面,比如说树叶会漂在水上,而石头会沉入水底;氢气球可以飞上天,但吹出来的气球却会掉在地上;水往低处流;水底石穿的现象;航天员在月球行走是漂着走;冬天毛衣容易起静电;指南针的工作原理……这些生活中常常容易被忽略的小事情,却无一例外都可以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而学生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正是对生活进行深入了解的过程。物理是最早的物理学家们对自然界的现象的总结,后来逐渐形成了物理这一专门的学科,物理科学家们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深入,但初中物理还是从相对简单的现象入手的。物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初中物理课本中就有很多生活化的小例子,但是,更多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让物理课堂更为生动、有趣、丰富,学生学习起来更好理解,让学生从一开始学物理就不觉得枯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物理学习,而不是排斥物理。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对于物理教学来说,教师首先依照的是教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教师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还要善于利用。利用教材就需要老师从教材中寻找更为合适的点来让学生学起来简单顺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这样一个点。生活即教育。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更多的是需要让学生通过与生活的结合,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真正认识物理这一学科的内涵。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展示物理的实用性

既然物理中有那么多从生活得来的知识,那么再将物理知识用于生活实际,可以更好地指导生活,关于初中物理与生活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在物理课堂上展现生活的实际案例

物理的生活化教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物理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结合不同的生活实际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为直观明了的理解物理的抽象知识。比如,在物理学习“惯性”一课时,对于“惯性”的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概念性的总结是现象的共性,而对于这种共性的解释,则可以抽出个性的案例来进行。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折一个纸飞机,来做一个比赛,看谁折的纸飞机能够飞的远,学生们会觉得很有兴趣,尽管可能还不知道为什么老师要求折纸飞机,但这一做法大大提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也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纸飞机跃跃欲试,如果条件可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中来做这个实验,当评选谁的纸飞机飞的更远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说说看纸飞机是如何飞那么远的。这时,学生们经过思考,有的会回答借助风力,有的同学就会联想到刚刚学到的“惯性”的知识不就可以解释纸飞机的现象吗?如此一来,学生们就恍然大悟。回到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想想,有哪些生活中的案例是“惯性”,有的学生会联想到体育课上跑步,跑到终点也很难马上停下来,并且如果停下来太快,会崴到脚,那么这确实是“惯性”造成的,同样在乘坐公交车时,如果司机急刹车,车上所有的人都会向前倾,这也是“惯性”造成的。通过实际案例的结合教学,学生对于概念性的抽象的知识有了具体化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屋里知识来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比如,在跑步中,学生们就知道在连续跑步时不能太快停下来,而在乘坐公交车时一定要抓好扶手,不然如果遇上刹车很容易摔倒,再者在乘坐小汽车时,也应该告诉长辈要与前车保持距离,不然由于汽车的惯性,如果急刹车,也会有一个惯性距离,和前车离得太近容易发生危险。这些都是与生活实际结合后,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的展现。能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学生自身也会觉得物理学习更加自信,从而爱上物理。

2.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理现象

在初中阶段,在课堂上应用了一段时间的案例教学之后,学生们都比较明显的能够理解了物理和生活的关系,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教师就可以放开课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学习新课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看看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物理现象在生活实际中有什么例子,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时准备好自己的案例。这种开放式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讲,负担小,但是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摩擦力”一课前,学生需要先找到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例子,通过学生回家咨询父母或者是上网查资料,都可以得到很多例子,但是学生要把例子弄明白就需要靠自己了,只有真正明白这一例子的原理,才能在课堂中讲出来这个例子为什么是“摩擦力”的缘故。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了“物理来自于生活”的印象,并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观察的好习惯,同时,在学习完物理知识之后,学生就自然而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了。

四、小结

物理是生活化的物理,对于初中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物理的现象,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同时,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关联,并能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参考文献:

[1]任冠航.联系生活应用把握初中物理知识――初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2,(06).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物理思维 激发方法 学习热情

初中物理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必须立足初中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初中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广大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利用物理思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表达对生活中遇到物理问题的理解和体会,并把它升华为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实际上质疑释惑的过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本质,只有让初中生的合作探究成为一种习惯,才能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高效性,把初中生培养成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就能够避免初中生沉溺于老师的讲解而不能自拔。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现我就近几年初中物理工作实践,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培养的认识和体会。

一、积极垂范,引领初中生有效探究,品味探究趣味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在解决问题中没有养成“探究”的习惯,只是一味重复。简单的问题凭借经验解决,当遇到困难靠经验不能解决时,或把它搁置一边,或等待老师讲解,使探究思维受到束缚,久而久之,就让物理探究化为一种习惯。

当我非常困惑时,“教是为了不用再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决定为孩子们做出探究示范,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鼓励他们进行积极探究。

课堂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问题前,我设置多种解题思路,其中包含一些错误思路,而后故意沿着一种错误的思路往前探究,结果我们撞得头破血流,最终得知这种思路不正确。我及时教育孩子们不要灰心,要冷静之后再思考。经过认真思考,终于柳暗花明,我在孩子们面前充分表现出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师生关系非常好,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更重要的是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在和我一起体验成功的同时喜欢上了探究。课堂不再像以前那般沉闷,课堂上有了更多的争论、更多的质疑和更多的欢笑。初中生从中探究出问题,探究出创新,探究出快乐,探究热情高涨。

二、变幻习题,深度练习,指导初中生走进探究,体味探究的妙趣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缺乏兴趣的强制学习,务必扼杀孩子们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第一动力,更是孩子们创新的首要动力,创新更需要兴趣维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学生渴望探索未知的心理,积极探求他们创新的方式。我们可以灵活有效地运用教科书中的习题,打开学生通往探究之路的大门。

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有很多探究性的问题,它是一种集探究、应用和创新为一体的新题型,并注重对学生归纳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对这类题型加以归纳和综合,把相关习题引申、拓展,留给初中生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这样就变单一的知识讲授为多样化的探究,提高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这一系列拓展题和延伸题,效果很好。其中拓展题是在课本习题基础上,利用习题的结论加以灵活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又提高了他们探究的主动性。延伸题更从很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当初中生蹦一蹦就能够摘到果实时,兴趣自然浓厚。初中生更因兴趣而探究,越探究越得要领,越能体会到初中物理探秘的美妙。

三、勤于动手,积极实验,让初中生沉浸于探究中,流连忘返

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于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就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记的过程。老师亲自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点,学生却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效率非常低。初中生的兴趣虽然很重要,但让初中生喜欢探究,以探究为乐才是物理学习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前两个环节使初中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了探究之路的话,那么动手实验给了他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经过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他们能从中体会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并流连忘返。

四、精心呵护,积极鼓励,让学困生的探究热情得以复燃

初中生属于不成熟的个体。我们要给这些不成熟的个体以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效保护初中生的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物理学困生探究的热情得以复燃,进而使探究之风吹遍全班的每一个角落。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10篇

一、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1.抽象知识直观化.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点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有效形容,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更无法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点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制约,利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参加实验活动,并在实验过程中领会教师无法确切传达的物理知识点.例如,在讲动、静滑轮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滑轮模拟实验.通过软件,学生进行滑轮模拟操作,进而理解“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改变力的大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掌握动、静滑轮基本知识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工具进行滑轮组实验演示,进而指导学生在滑轮组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

2.模拟实验真实化.有些物理实验,由于众多条件的制约,导致无法进行现实操作,或现实操作效果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那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真实实验模拟.例如,托里拆利实验中的实验用品中包含水银,水银是一种有毒的液体,学生在实验中容易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中毒,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该实验仿真演示给学生.又如,均速直线运动相关实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物体能够达到这一效果,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一运动现象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直接观看到现实条件下无法达成的物理实验现象.

3.学生学习自主化.在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注意力更加集中.信息技术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束缚,将学生引入到宽广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高中;衔接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困惑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学生若能认识到其问题,再加上教师给予指导,问题都可以比较好地解决。

1.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1)初高中教材内容、广度、深度不同。物理学通俗地讲是研究力、热、光、电、原子等现象和原理的学科。初中物理虽有涉及但都只是讲述一些与常见现象有关的物理知识,大多也只是定性表述,而原理、规律以及实验验证涉及较少。而高中物理则是比较全面准确地给出严格定义和规律等,其多是涉及定量计算,知识面拓宽了很多,难度和深度也都加大了。以“力”为例,初中只是给出了“力”的概念,力的图示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高中物理则增加了两个任意夹角的力的合力求法,详细讨论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还讲解了共点力平衡问题。如此,足以看出高中内容充实了很多。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不同。初中物理由于知识内容少,涉及概念不多,规律简单,学生通过简单记忆就可以应付考试了。而高中物理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其注重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注重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时,也要注重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

(3)初高中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初中物理涉及概念大都比较具体,概念定义描述比较形象,而高中则涉及得比较抽象。比如,初中只研究匀速直线运动,高中不仅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还有曲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由一维空间到了二维空间。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熟练掌握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科学抽象法。

(4)学生学习目标不同。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主要是应付较为简单的中考,而高中学生既要面对选拔性的考试――高考,又要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可见高中生学习物理对以后发展影响更大,也更为重要。

(5)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不同。初中阶段,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教学重视学生记忆,常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高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这对学习物理的学生至关重要,故教师还须采用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2.教师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的策略

(1)熟悉初中物理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初高中知识平稳过渡。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明确初中对该知识的学习程度、学习范围或者是断层点。高中物理教学在上新课时,应先简单回顾初中所学的该知识点,以其作为切入点,便于学生较快进入新知识的教学。比如,在粤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的第六节“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物体运动的初速度,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第一,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初中数学中图像的有关知识;第二,要给学生补习斜率的概念,因为初中没有学过斜率。如果提前不做好此类工作,教师在上课时发现问题并仓促应对,势必影响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对高中学生的物理教学,应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让学生慢慢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相比,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每一章节都有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难点应分步骤讲解,分不同时间段进行讲解,化抽象为形象等手段让学生慢慢掌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度过难点。也要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控制好度,不宜一下子加大难度,使学生望而却步,一开始对学习物理产生惧怕心理。比如,在讲授摩擦力时,应把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分开讲授,慢慢让学生领会,切不可一言带过,给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

(3)加强学生思想方法训练,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掌握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在平时上课及练习作业中,逐渐训练学生严格应用物理定义和物理规律解题的习惯,让学生习惯对所学知识用正确的关系式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进行分析,而不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是“凭感觉”得出结论的错误方法。这一点对整个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至关重要。

(4)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掌握率,让学生在高中依然像初中一样能感受物理课堂的魅力与诱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进行一些学生自主操作的实验,多进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物理的趣味性,加深印象。对难度较大、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要应用物理教具或电子动画,用直观易懂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比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学生演示真空管中羽毛和金属片的下落实验,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学生的“反应时间”。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些在课堂上都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5)改变学生初中阶段不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习惯。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整个高中三年学习物理都有重要影响。首先,培养学生先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并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接着练习巩固,再总结的学习习惯。带着问题上课,听课有了针对性,就可以提高听课效率。这样学生也可以比较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避免知识盲点,符合学习规律。 其次,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现在学生所做的题目都能很方便地找到答案,但我们要求学生不能边看答案边做题,应该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再核对答案。对自己遇到的一些暂时不理解的物理问题,可以慢慢思考、慢慢消化,这样对物理思维的提高很有帮助。再次,在物理学习中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理解应用举一反三,反对“题海战”。最后,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

(6)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求知欲望。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自主实验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穿插物理科学家求学历程、科学故事和生活趣事等,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时,他们所运用的巧妙的思想方法,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等等,对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都大有裨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美,体会物理从力与运动关系到牛顿三大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到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感受物理学“大厦”的宏伟与美丽。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利用好这些,对过渡期的高中生都很有帮助。

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相的指导策略,也需要有对学生长期跟踪指导的毅力,若能做好各方面工作,作为教师一定能大大提升自己培养的学生水平,也一定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李世忠.新课标走进高中・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12篇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一定的物理学科素养,以便可以在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分析出物理规律。然而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个学生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在物理学习上存在着困难,使得其学习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所设定的要求,物理素养有限,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与能力也相对低下。如何提升初中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学难题。现文章主要针对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

要转化初中物理学困生就必须要清晰的掌握学困生的成因,然后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来计划、有目的的实施转化策略,让学困生能够脱离学习物理难的行列。因此,针对初中物理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进行研究,对于转化学困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1.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1.1缺少学习物理兴趣,学习意志薄弱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克服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恒心与毅力。在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阶段,初中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新鲜感与新奇感已经消耗殆尽,在物理知识增多、物理知识愈加抽象、物理知识理解难度变大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急骤下降,学习毅力较差的学生则渐渐开始感到吃力、排斥、厌烦,出现物理成绩下降的情况,从而成为了物理学困生。学习毅力不佳,不愿意长时间坚持钻研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薄弱,在遇到不会解答的题目往往都是跳过、放弃,在遇到挫折后一蹶不振。

1.2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态度不端正

初中物理学困生大多数都没有在课前进行全面预习的良好习惯,对于物理知识的总结仅仅只是照搬,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习物理知识时也难以抓住重点。长此以往形成了课堂上过度依赖教师,课后作业过度依赖同学的习惯,严重缺少创新意识与物理知识应用能力。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听讲、课后不复习、重难点无法掌握、物理知识无法消化理解,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是导致物理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1.3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行为不科学

有些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往往混淆了自己与学生的位置,长时间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围绕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来进行。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灵活的教学方式,也没有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过于枯燥的课堂中学习,容易对物理失去兴趣。有些初中物理教师没有从本质上了解学生,也不知道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更加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有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物理学困生难以跟上学习的脚步,则态度十分急躁,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自尊心。

2.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激发学困生参与意识,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在物理课堂中学困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得其难以以饱满的热情与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物理知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物理的兴趣。因此,物理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激发学困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让学困生在物理课堂中可以形成表现的欲望。例如,在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邀请学困生来谈谈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的现象。在完成基础知识点学习后鼓励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譬如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变化等,以便让学困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物理课堂中,激发学困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困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2.2制定合理学习计划,端正学困生学习态度

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习惯可以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困生的自学能力。物理学困生最为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可以从帮助学困生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来转化学困生。首先,可以执行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学困生可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物理学习时间,同时邀请家长一同监督;其次,培养学困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困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先解决一些接单的问题,对于新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培养学困生坚持完成作业的习惯。由于学困生的解题能力有限,初期只有部分题目不会解答,长期以往发展到大多数题目都不会解答,最后演变成为不做物理作业的习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专门为学困生设计一些物理基础知识题目,让学困生可以在课后单独完成,以形成独立完成物理作业的好习惯。

2.3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法

教师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法,兼顾班级中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帮助更多的学困生完成转化。首先,可以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分层视角。针对学困生接受知识点较慢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给予一些主动发挥的空间,让学困生从奠定基础知识开始。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直线运动”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学困生先自行阅读课本,然后再说说阅读后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在提出一些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问题要求学困生回答。譬如苹果的直线运动等。在学困生整体初步掌握后可以进行基础题目的联系与计算,帮助他们奠定好扎实的物理基础。

3.结束语

总的来说,转化初中物理学困生必须要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入手,掌握学困生缺少学习物理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行为不科学等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激发学困生参与意识,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制定合理学习计划,端正学困生学习态度;以帮助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在积极主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越来越顺畅。

参考文献:

[1]储成节.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初探[J].物理之友,2015(10):7-8+13

[2]赵亚锋.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4(11):202-203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13篇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 研究的对象和过程从直观到抽象:如对象模型——质点、过程模型——自由落体运动等。

2、研究的问题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 运算的方法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 解决的物理问题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5、从知识学习到物理思想、物理哲学的"应用"。

学习高中物理要涉及到一些物理思想和物理哲学问题,这在初中是没有的。而这些思想,在理解上似乎简单,但在应用上难度很大。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它不单单是知识性问题,而是物理哲学问题。"用不用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涉及到人平时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甚至是人们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统治着人们的灵魂。所以,牛顿第一定律的位置,要远远高于"单纯知识性"的牛顿第二定律的位置。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灵魂深处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在初中,学生表面上似乎学会了,但总在解释问题时自相矛盾,其实就是物理哲学层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再如,"运动的独立性"、"力作用的相互性"、"机械功"、"守恒"、"平行四边形法则"、"物理规定"等等,都涉及到知识以外的物理哲学问题。物体的一个分运动不影响另一个分运动的效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平等性、力推着物体有了位移才说力做功了、矢量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处理问题方便需要人为主观规定一些东西等等,都是物理哲学层面上的问题,对学好物理有指导方向和理清思绪的作用,同时能大大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关于"物理思想"的问题,也和"物理哲学"一样,它是需要"慢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来的。例如"微元法"、"平均值"、"无穷小可忽略"、"隔离法选研究对象"、"比值定义法"、"变化率的应用"、"变化率的变化率的意义"、"正负量的意义"、"参考面意义"、"统一单位制"、"基本量与导出量"等等。这些也不是单纯的物理知识问题,而是思想方法问题。这些对于初中学生几乎是空白的,而建立起来这些思想,又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摸仿,不习惯于创新;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初中学生正处在"形式运算"阶段,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还很明显。高中物理需要抽象和理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以"演绎推理"为主线的大量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物理的内容,很多是比较大块的知识体系,是很严谨的抽象思维的产物。如果说初中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降低难度,那么高中物理是"形象思维抽象化"的思想方法的学习。这"形象思维抽象化"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工具,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法宝。

因此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14篇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显著区别。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矢量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容易理解,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公式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往往束手无策,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失去了信心。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最突出的就是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时三角函数的问题。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不甚明白,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转变,衔接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转变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15篇

初中物理有这样一道竞赛题:运输液体货物的槽车,液体上有气泡,如图1所示,当车开动时,气泡相对于容器怎样运动?

网上的解析是:车内的液体和气泡原来都处于静止状态,当车向前开动时,液体和气泡都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即液体和气泡都要相对于车向后运动,但由于液体的质量远大于气泡的质量,因此液体的惯性远大于气泡的惯性,当液体相对于车向后运动时,液体将挤压气泡,使气泡相对于车向前运动.

这样的解释虽然能帮助初中学生做对类似的题目,但在道理上却还是含糊不清的,比如液体为什么会向前挤压气泡?气泡有惯性既然要相对于车向后运动,为什么受液体作用又相对于车向前运动?等到学生升学到高中,再次接触类似惯性现象问题时,一定更渴望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答案.

2 “不听话”的空心塑料球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惯性“反常”,教师可以自制水箱(如图2).

在水箱中分别有体积大小相同的红黄两球,红球内装满了沙子,由轻绳竖直悬挂于水中.黄球则是空心的塑料球,下端由于轻绳拉住而未漂浮.当水箱突然向右边加速,观察两个球的运动状态,现象令人惊讶:红球正如所想象的,相对于水箱向后运动,但黄球却相对向前运动.这是为什么呢?

先从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说起.

3 浮力概念

浸在水中的物体之所以会受到浮力作用,是因为在重力的影响下,物体上下两侧存在液体压强差,如图3所示,在位置h1和h2之间会有一个压强差,大小为ρ水g(h2-h1),即当有高为h2-h1,底面积为S的物块浸没在如图所示位置时,所受的浮力F浮=ρ水g(h2-h1)S=ρ水gV排,方向为重力反方向,竖直向上.

4 类比法建立起非惯性系中的“浮力”概念

现在再来分析以加速度a向右的水箱中水的压强,显然水箱为非惯性系,如图4所示,类比竖直方向由于重力作用导致 [LL]液体压强差,大小为ρ水g(h2-h1);而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水受到向左的惯性力作用,也比对应有一个压强差ρ水a(l2-l1),设侧面积为S′,则在水平方向上也必对应有“浮力”F浮=ρ水a(l2-l1)S′=ρ水aV排,方向与水平向左的惯性力方向相反.

这样,再来讨论红色实心沙球和黄色空心塑料球相对于容器非惯性系的运动情况,只需要对其水平方向上受力分析即[JP2]可.对于黄色空心球,既要受到水平向右的

5 “假想法”定性说明

其实,相对于地面参考系,也能做出定性解释:当水箱向右加速时,因为水的惯性,黄色空心球左侧的水会变得“稠密”,而右侧的水变得“稀疏”,因而会对黄球有向右的作用力;同时我们假想一个和黄球处于同一位置且体积相同的“水球”来对比,“水球”受同样大小向右的力作用,且水相对于水箱是相对静止的,即“水球”所获得的加速度和水箱加速度相同,但“水球”的质量大于黄球质量,因而同样的作用力,黄球的加速度大于“水球”的,即相对于水箱向右运动.这种“假想”对比法,也正说明了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能力即惯性大小是取决于质量大小的,即惯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