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

初中生德育活动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1篇

摘 要:初中德育活动应呈现多样性,突破传统单一的教育形式,从而有效提升德育质量。为丰富初中德育活动,学校可组织开展参观型德育活动、服务型德育活动、知识型德育活动和生存型德育活动。

关键词:初中德育;参观;服务;知识;生存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11-01

目前,初中德育工作主要通过思品课教学来开展,教育活动单一。学校应开展多样性德育活动,让德育活动丰富多彩,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初中德育活动的多样性进行研究,让多样性的德育活动成为德育工作的亮点。

一、参观型德育活动的开展

所谓参观型德育活动,即组织学生对一些具有教育功能的场所进行参观,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校应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参观型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学校可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到一些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了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从而让初中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初中生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刻苦读书的远大理想。又如,学校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参观,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通过参观型德育活动的开展,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会得以提升。实践表明,参^型德育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初中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极为有利。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参观型德育活动的参观场所不应过远,应选择离学校较近的场所进行参观。

二、服务型德育活动的开展

服务型德育活动包含内容较多,主要包括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近年来,为提高德育质量,很多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服务型德育活动。通过服务型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初中生的思想品质得到净化,道德水平得以稳步提升。例如,学校可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在社区服务期间,可组织学生对社区空巢老人进行慰问,并帮助空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诸如帮助空巢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等。又如,学校可在植树节期间组织学生种树,为城市绿化做出贡献。再如,学校可在劳动节期间组织学生到大街上维持交通秩序,为城市道路畅通做贡献。通过多样型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也会不断得以提升。为提升服务型德育活动的质量,学校每年应制订严密、科学的服务型德育活动计划,并依照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型德育活动。每个初中生要做到每年至少参加两次服务型德育活动,从中受到教育,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知识型德育活动的开展

知识型德育活动主要以德育讲座、辩论会及演讲比赛的形式开展。知识型德育活动是众多德育活动中的一种。科学地开展知识型德育活动,对初中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学校每年可从校外邀请专家来校进行德育专题讲座。在德育讲座开始之前,学校应通知全体学生,让学生提前得知德育讲座的地点、时间及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参加活动。又如,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德育主题演讲活动和召开德育主题辩论会。可以以学校的形式开展活动,也可以以班级的形式开展活动,具体活动的开展应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知识型德育活动,初中生会受到更多教育,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知识型德育活动的开展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型德育活动的开展相对于服务型德育活动和参观型德育活动的开展则更为容易,学生不需要走出校园即可接受德育。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知识型德育活动,让更多初中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生存型德育活动的开展

生存型德育活动主要包括火灾、地震、急救等必备技能操作活动以及生存训练等。目前,初中生的生存能力普遍不强。基于此种情况,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存型德育活动。例如,学校每年可邀请相关人员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火灾、地震、急救等必备技能的演练和操作活动,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思考在发生灾难时如何进行互相救助。诸如,发现有人深陷火海,此时你应该怎么做,发现有人在地震中向自己呼救,自己该怎么办。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索与实践,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会不断地得以提升。生存型德育活动的开展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德育质量。因此,生存型德育活动的开展必不可少。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提高初中德育质量,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多样性德育活动。除组织开展参观型德育活动、服务型德育活动、知识型德育活动和生存型德育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娱乐型德育活动、组织型德育活动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关德育活动的开展应制订总体计划,让各种德育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进而有效发挥多样性德育活动的作用,不断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健康成长――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特色德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2(04).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载体 初中 德育活动 多样性

所谓的德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与智育、美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促进彼此有效发展。[1]从本质上而言,德育教育在当前教育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并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作用。在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对德育教育更加重视,但是从目前我国初中德育教育发展现状而言,不仅在形式上过于老套,缺乏新的形式,并且并没有起到德育效果,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的可持续进步。因此,本文在结合实际现状进一步探讨了初中德育活动的多样性,期望能够为初中德育活动提供理论基础。

一、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初中德育活动的生动性

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中,网络技术应用在了教育体系之中,对我国初中教育而言,利用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并且能够建立校园网络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此外,在校园网中可以建设相应的德育专栏,并且将部分健康、能够陶冶情操的德育图片、文章、视频、短片进行播放,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德育活动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德育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兴趣,使其能够成为初中德育活动中的主体。[2]除此之外,初中教师还要将网络中所出现的影响进行抵制,指引学生文明上网,杜绝出现不良信息腐蚀学生思想的基本现象。

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部分劳动楷模,乐于助人的时间,或者为学生播放雷锋事迹,将雷锋生平事件利用网络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习到雷锋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制作有关课件,把自己身边所接触的好人好事进行传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教师的角色,为全部同学进行得到讲课,将自己对道德思想的看法进行呈现与阐述。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生而言,是提高德育教育的关键因素。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德育活动的系统性

从整体性而言,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之上的,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将管理模式深入发展,并且能够促使管理模式更加明确、精细。众所周知,在我国初中德育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管理模式比较粗放,因此,对初中德育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在初中德育活动中,首先要建立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将其责任规范进行明确,并积极建立考核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制定完善的德育活动具体管理措施,在德育活动中能够严格遵照其制度,并及时将其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与处理。[3]此外,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进行处理,对学生的基本性格特征、生活细节、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进行了解,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行为的清华,积极探索学生比较适合的德育活动,开展学生评比以及表彰大会,利用典型事例对学生激励学生。

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理论修养以及管理水平,只有如此,德育教师才能在根据学生基本特点中间相应的德育档案,从而统一协调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德育教育,为三者之间寻找结合点,从根本上带动初中生的进步。

(三)积极将德育活动融入到各学科之中,提升德育活动的综合性

现如今,在初中德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便是思想品德课程,虽然说思想品德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初中德育工作的发展,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实施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只靠该门课程,需要进一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之中,只有如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德育教育的主动性进行发挥。[4]因此,要积极将各个学科所具备的德育教育进行整合,并增强学生思想品质的综合性以及针对性。比如,在其它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在处理好师生之间良好关系之余,还要进一步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并且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对问题进行作答。[5]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说教的方式,将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与内容进行挖掘,并在通过举例中将课程教材内容与德育活动进行关联,进而在创设真实环境中丰富德育活动的整体性,促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体验中得到学习,得到品质的修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教育中德育教育占据了重大比例,对实现学生的良好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基础作用。而新载体在初中德育教育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丰富初中德育教育的发展,将学生的主体进行发挥,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蔡小彬. 浅谈如何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J]. 赤子(中旬),2013,12:133.

[2]孙平安. 以新载体构建初中德育活动多样性[J]. 华夏教师,2014,04:20.

[3]曾本友. 农村初中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1:76-78.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3篇

1初中德育活动多元化的必要性

初中德育教育活动应具备多元化的特性。现代社会发展对初中学生的认识及思想有着极强的冲击力,这与经济发展、舆论导向、价值观转变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思想道德的多元化以及人们的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性,造成学生对道德理解的偏差,所以我们要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是以统一的标准来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德育教育将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冲击,教学工作将很难开展。所以,适时的改变德育教育活动使其具备多样性的特点,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德育教育内容也要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环境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的进行系统性教学,逐步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利用多样性的教育活动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良品德对其他人或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化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的,改革德育教育活动使其具备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2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2.1教师素质偏低

教师的素质偏低不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偏低,而是教师自身的素质未能与新时期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教师也应适时的调整自身素质,以满足时展的需要,然而有些德育教师年龄偏大,思想认识上没有与时展接轨,引发了知识结构与现实环境的差异,同时上课内容还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没有联系,无法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德育信息。另外,有部分教师对德育知识掌握不足,不能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导致德育教学活动没有成效。

2.2重智轻德

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为了满足学校的升学率,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的单向传输,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受。课上内容没有新鲜感,不能与现实社会相关联,使学生丧失了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时期是学生养成自我思维的重要阶段,而过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无法真正的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去,这样的教学状态很难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德育活动实效性差

初中的德育活动都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实效。学校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学生都是被动式的完成,如:共青团活动,很少有学生主动自愿的参加。另外,在初中阶段各班都有自己的班会制度,而班会都是以老师和领导宣讲为主,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参与到活动中去,有时学生也是为了应付班级组织的活动而已。德育活动的开展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心的想法,不能满足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需求,而学校则把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活动拒之门外,怕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成绩,两者形成了矛盾,造成德育活动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3新时期下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3.1网络技术的应用

德育教育活动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来增强活动的直观性。初中学生对电脑的喜爱不用置疑,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来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教师可通过校园网平台的方式来进行德育信息的传递,这不但方便学生接受信息,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一些思想健康、寓教于乐、发人深省的课件或栏目,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到实践道德思想中去。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和思想文化的腐蚀。

3.2德育教育活动的系统性

德育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其必须具备系统性,初中的德育教育活动,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考核机制,以教师为责任人制定完善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的管理措施,并严格的按着规章制度执行,及时的发展和处理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德育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动向、行为习惯、性格特点,通过德育活动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演讲、专题交流、特色班会等。教师也要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并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的德育教育关系,以增强德育活动的效果。

3.3提高德育活动的综合性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德育课堂;生活化

道德教育在中国学校教育中历来都很强调,因为道德礼仪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部分[1]。然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之迁善”,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玄虚[2]。反思现实教育,学校德育课堂在反映生活实践方面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分析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策略,从而为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教育与人类是“共生”的关系,人类的产生诞生了教育,教育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而教育最初的出现与人类是同步的,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活还极端落后,每天只管吃饱穿暖、繁衍后代。而渐渐地,当老人与小孩从劳动中脱离出来的时候,教育也应运而生。意识到需要对下一代进行技能的传授和知识的讲解,那些富有经验并且有空闲时间的老者开始对缺乏认知的小孩进行经验传授,他们教授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素材,也是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经验,他们的生活与教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陶行知更是直接将“生活的教育,就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也是为了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定义为生活与教育的关系[3]。教育离不开生活,德育也离不开生活。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说:“只有生活自己能够为其制定法则,除此之外,不管是在生活之上,还是在生活之外,都不再有意义了。”[4]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离不开的,德育也是如此。初中生的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生活化,当德育不再是口耳相传的教学形式,而是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时,学校德育的功能才能实现。

2.可行性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道德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而德育的生活化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提出的。要进行德育生活化,首先必须了解德育的内涵。有人提出了大德育观,也就是社会学的德育观,它的内容有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5]。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德育应该包含其他内容,如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等[6]。邵晓军和赖雄麟指出:思想政治这样的生活形式是很特殊的,它既有真善美的统一,也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统一,当然,生活才是它的背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是为人类的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离不开人类生活的[7]。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而生活就是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在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二、德育课堂生活化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通过编写以德育课堂生活化为主体的问卷,对各个年级的初中生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初中生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基本状况。调查对象为贵阳市两所中学的初中生;调查方法为抽样调查,每所学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调查一个班。调查问卷共印300份,实际发放共计235份,取其中有效问卷180份,其中男生共计88份,女生共计92份。

1.现状分析

(1)初中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德育表现不同关于初中生的德育表现,我们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中,在有关学生的到校情况这个问题上,有91.7%的学生从不迟到、早退,而一周迟到1次的有7.8%,迟到2次以上的只有0.6%;在有关课堂表现的这个问题上,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55%)的学生在课堂上会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听课,这也反应出学生们对课堂的错误理解。学习不是坐在教室里就可以的,而是要真正融入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学习到有用知识。(2)德育教师的言行对初中生的影响很大为了解德育教师的言行对初中生的影响情况,我们设置了相应的问题进行检测,主要从学生对德育教师以身作则行为的评价角度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德育教师的言行会受到学生的关注,有78.3%的学生认为,德育教师的以身作则行为对自己影响很大。而数据显示,同样还有一部分德育老师没有很好地给学生做一个榜样,也就是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这样会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3)德育课堂与初中生生活的联系不够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德育课堂与生活的联系非常重要,学生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德育实践。但是,很多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还不能灵活地运用德育,也就是说不能很好地将德育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4)学校的德育活动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德育行为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核心要素,它是对学生道德意识和水平的具体反映,而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怎么样,可从学生的德育行为或者说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具体情况而得以反映。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还是很积极地参与班级劳动,说明很多学生都还是比较喜欢参与德育活动的。但是,数据也显示,有不少学生对参与班级活动的行为不是很积极,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示不想参与班级活动等。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具体践行德育活动,学校的德育活动还须进一步改进。(5)初中生的知与行并不能达到统一学生的知行是否合一是衡量学生道德素养是否养成的重要指标因素。调查中,我们从学生的个人理想和孝敬父母两个方面进行了考查,意欲通过调查学生的理想对他们的言行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了解学生的父母的孝敬情况而反映他们的道德行为情况。调查显示,在第一个问题上,有超过40%的学生有着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的理想,也有近40%的学生是希望将来自己能过上舒适的生活,有近15%的学生希望改变家庭处境,也有近5%的学生缺乏自己的理想。在孝敬父母问题上,有近80%的学生认为会孝敬父母,但也有近15%的学生属于自我中心主义者,也有近5%的学生不知道会怎么做,更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不会孝敬父母,会直接顶撞父母。可见,有部分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上不能达到统一。综上所述,当前的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从中探索解决的办法,对提高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原因分析

(1)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稳定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不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看,他们都是在一个成长的阶段。在生理上,身体的成长变化让他们感到迷惑和新奇,他们还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却又不得不接受,因此,很多人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对老师也会产生叛逆之感,这也对德育教师的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他们的心理也会发生扭曲,他们会对是非对错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些都对德育课堂的教学造成了影响。(2)德育教师对初中生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对于德育教师来说,学生的反馈会影响他们的教学,当然,最重要的是德育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德育课堂上,他们会对学生讲解德育的相关知识,但往往在课后甚至在课上会不经意地向学生传达出错误的信息,当学生们发现老师的言行不一致时,就会对老师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3)德育活动的预设和生成难以统一在德育课堂上,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很多德育教师会采用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达到教学的效果。但是,将活动带进德育课堂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活动开展的方式、学生配合的程度等等,都是要认真考量的。

三、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对策建议

要做到德育生活化,就要让德育回归到生活中去。一般来说,有这样三种形式的德育生活化:在学校规定下的两种分别是日常生活呈现的德育和非日常生活呈现的德育,而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终身教育则是第三种[8]。从这三种形式可以看出,德育除了学校德育之外,还包含其他内容,但不管是学校还是非学校德育,都是在生活中的德育。学校德育要做到真正的生活化,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初中生的德育素养必须全面养成

一个有道德的初中生,不仅要掌握好德育相关知识,更要注重道德素养的全面养成。全面养成指的不仅是在学校中完美表现,更是在社会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德育素养体现。在家庭中的德育表现,简单来说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做好为人子女应做的事情,而在社会生活中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他们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决心,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的生活化,必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检验理论,这就不能是片面的行为,而应该是贯穿生活始终,达到从一而终的德育。

2.德育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道德观,老师就必须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也就是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在这里指的是老师以自身行为为标杆,给学生们一个正确的引导,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具体来说,就是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争取让他们以自己为榜样,慢慢养成自己的德育素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多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的关注对象,因此,以身作则是每个德育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3.德育课堂需要融入生活化元素

就德育课堂来说,要做到生活性,不仅要注意将生活融入课堂,更要做到将课堂延伸进生活。而情景剧这样的方式功能性就很强,学生们能参与到活动中,也能发挥想象联系生活进行表演,当然,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也能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同时,让学生们组织属于自己的活动能更快地锻炼他们,得到更多属于他们自身的知识。除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德育的生活性还有一个内容,那就是德育与生活的相互作用。德育课堂上的生活化内容给学生们提供了了解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积累知识,为生活实践做好准备;反之,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带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他们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主管臆想,而是变身为体验者。这种相互作用是生活化的完美诠释,真正做到了德育课堂的生活性[9]。

4.德育活动一定要具有有效性

德育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能够给学生一个参与实践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活动带给他们的东西是具有实践意义的,而不仅仅是活动结束后的教师总结。对于学生来说,自己感知到的会让他们更有信任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才会获得正确真实的德育。教师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将自己代入学生的角色,而不是以自己的看法为主,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要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情况等因素可能对活动造成的影响。在设计活动时,就要考虑这些因素,综合设计一个可行、有效的德育活动。

5.德育过程中要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

通过德育课堂的学习和收获,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在是非对错面前,运用道德观去指导实践,这就是知行合一。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掌握了较系统的知识,能够分清善恶,因此,他们具备了实践的前提。当然,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要把“知”与“行”相结合,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知识的指引下去实践,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完善自己的道德观,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知行合一对于初中生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懂得实时引导学生理解知行合一的具体内容,并能够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施艳,杜尚荣.中小学道德教育启用“家、校、社会”联动机制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5).

[2]王正平,著.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陶行知.教育生活漫忆全集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卢梭.爱弥尔[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赖雄麟,邵晓军.生活世界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省察[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8]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现状;措施

中国分类号:G611

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主要指教育方式和内容应该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相关,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出发,开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受教育者熟悉的基本生活形式为主。德育教育的内容还应该与日常生活现象保持一致,让学生从学习中了解社会、校园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德育生活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将课堂主体还原给了学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益,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特点

(一)主体性

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的基本保障。德育生活化教育使理论性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情感意识成熟的关键时期,德育生活化教育改变了学生过去服从、适应的求学心理,德育生活化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将课堂主体还原给了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对道德的学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接受。

(二)开放性

德育生活化教育是校园、社会与家庭互动的学习过程,开放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从教学理念到目标、过程、内容再到教学评价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另外,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互动多变的课堂形式也是开放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个性化

初中生情感意识尚未成熟,德育生活化教育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德育生活化教育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是满足学生兴趣发展的必然保障。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学校教育与个人教育之间的关系,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现状

(一)初中德育教育脱离生活

近几年,教学领域不断改革更新,初中德育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初中德育教育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生活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忽视了生活环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面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提升。另外,很多教师单一地认为德育教育就是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教育,很少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需求,导致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差。

(二)初中德育教育形式单一

伴随着教学的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已经落后于最新的教学要求,师生互动教学受到更多人广泛的重视。依据我国德育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很多学校把德育教育作为义务教学课程,忽视了德育教育本身的意义。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以及价值观,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德育学习的要求。但是,很多学校由于认识落后,德育教育的模式仍然采用授课式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落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提升。

三、加强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措施

(一)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面对落后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很多初中生都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意志力薄弱等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德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校领导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制定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将空洞的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益。

(二)实现德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加强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课本是教学的依据而不是全部内容,在从事德育教学时,教师应该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初中德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多为空洞的课本理论,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通过课堂教学将生活内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保障课堂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

(三)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加强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德育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如果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德育课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课堂形式一定要灵活多变,教师可以利用演讲、辩论赛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还应该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课外互动强化德育生活化教育。

(四)结合家庭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紧密,强化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教师在从事德育教学时,应该将生活案例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尤其是家庭生活案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与家人相处、沟通的案例运用到课堂上,满足学生对“人际交往”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面对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案例,学习兴趣很容易得到提升,学习效果也会有明显的上升。

(五)建立科学、民主的德育评价机制

加强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建立科学、民主的德育评价机制,传统的德育评价机制以期末考试成绩和班主任学期末的评语共同组成,这种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并且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很难体现出来。强化德育生活化教学,教师应该将评价机制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知识能力与行为习惯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合理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榜样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教师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应该树立学生榜样,保障德育生活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加强初中生德育生活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也是今后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强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教师在了解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前提下,还应该明确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活德育论;思想品德;德育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未成年人思想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最新发展的实际[1]。”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德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论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物,其德育思想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生活德育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方法。

1生活德育论的内涵

1939年陶行知对生活教育这样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他建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基础的生活德育论。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是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联系课堂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吸纳和融合,真正做到理论与现实的无缝连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的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生活德育论强调了生活化、生本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将其运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能有效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2.1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压力,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突出了教师课堂讲课的控制权,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付考试,并不能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初中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欠缺,因此生活德育论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正确的把握道德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效率也能事半功倍。

2.2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的生活化教学模式顺应了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顺应了时展的要求,融入新鲜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联系所学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内涵,这样一种双向发展的模式,是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向国际接轨。

2.3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其教育的重心并不仅仅是数学英语这种专业知识,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品德这种品德课程的学习。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主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群体,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品德内涵,提升自身的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有效的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呢?首先,要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存在着太偏向理论化教学的缺陷,目标过于单一和形式化,导致教学活动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转变教学方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变为综合目标,以学生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水平。其次,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充实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应该结合学生心理实际发展情况,结合现实热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捕捉重大事件、热点新闻等,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在讨论中帮助学生体会现实问题中蕴含的品德修养,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内涵。除了课堂学习,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师要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社会相处过程中,能亲身感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要改善教学评价设计指标,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通过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等环节,在进行生活德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学的后续评价工作,才能在总结中进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德育的教学指导,应该建立一个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效果。评价的指标应该综合化、多样化,重点关注学生生活中掌握的程度,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评价的导向性要倾向于学生的内在理解,可以是争对某一情境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是叙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教师要结合反馈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争对学生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7篇

1.1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开拓新式教育方法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能否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体现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期末试卷上,而不在乎学生是否真正从思想品德课堂中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教学模式方面,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中心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这样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践行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而生活化教育的运用可以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相结合,不断创新出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增加对于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创造出新颖生动的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同和理解。

1.2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学业水平发展的重要性是相当的,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在生理上得到满足,其心理上的满足也不能忽视。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着得天独地的好处,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生活化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更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加真实的、生活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先进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

1.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是机械式的教学,采用的是非常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样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厌恶与反感。在这样的前提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会处于一种消极状态,学生往往会偏离教师的教学思路,这会导致整堂课的教学进度非常缓慢,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2.生活化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2.1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情景生活化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采用机械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这样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育,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里进行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进课堂,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更好地进行创新性学习。例如,在《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蒙上学生的眼睛,最大限度地模拟盲人的感官体验,然后配合一些能带动气氛的音乐和旁白等,创设与盲人非常相似的情景,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加深对于盲人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能能够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对身边的盲人多一份尊重与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2教师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生活化教育的融入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之后所制定出来的适合当前初中学生的教学方案。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也不会了解、调查学生的生活环境,只是简单地照搬书本上的思想品德知识,学生在学习之后根本不会应用,甚至有些知识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而生活化教育的应用,会使教师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了解,把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解教材上的知识,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非常愉快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宏观前提下,生活化教育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既符合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潮流趋势,又体现了素质教育体系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日常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出新知识和新观点,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学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完整的人。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以生活为切入点,使教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作者:顾勇 单位:常熟市任阳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逐渐提高。在思想品德教育下,当代的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习能力都在逐步提升,他们自强自立,积极进取,在道德境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现实状况。在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时,我们距离最佳的教育环境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首先,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与行为都不成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们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学生贪图享乐,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与生活,出现了许多精神空虚的想法。这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注重物质生活,对教师也存在不尊重的现象,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与教师吵架甚至打骂教师等情况都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不尊敬也导致了教师对自己职业信心的丧失,无法继续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初中生的自律能力较低,在信息化的时代,许多学生会沉迷网络游戏,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性与积极性。

其次,思想品德教育的环境有待改善。我国当代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理论学习上已经达到了优秀的教育阶段,但在实践活动上还处于初步的试探阶段当代初中生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来源于书本,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未受到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需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而实践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生活。

最后,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我国采用多年的一种评价方式,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书本内容的记忆。思想品德教育需要从学生的思想进行转变,死板的对书本知识进行记忆有违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目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需要社会的支持、教师的努力与家长的理解,评价方式是间接导致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试卷成绩的过度看重导致学生经常忽略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意义,仅以记忆书本内容,取得优秀的成绩为学习目标,扭曲了思想品德教学的社会实践性。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学科,在这一学科的开展中,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稳定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知识体系,良好的教育与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紧密相连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也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思想品德教育是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更多的是对学生周围环境的改变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以善良、友好等心态处事,这也是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道德情景中逐步提高分析、选择、判断的能力,逐步增强鉴别、抵制和排除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健康成长。

三、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面对当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抓紧将其解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代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对提高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一些见解。

第一,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我学习。在思想品德素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逐渐转变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思想。在思想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起到模范作用,为学生的行为提供榜样。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纠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将思想品德教育生动化、活泼化。

第二,在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增加社会实践并积极落实。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理论的学习仅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完善,并没有对学生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只有真正落实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才能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即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在校内的实践活动可以极大的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但在校外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意义。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自己的行为意识更有规范性,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入思想品德教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较为关心的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简单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综合能力都进行了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应当计入期末成绩,促进学生将思想品德学习的精华应用在生活中。评价体系的更改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更加完善的关键点,增加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秋莲.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9篇

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我国的各所学校都开设了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课程。在初中各个年级中,我们主要以思想品德课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同时在其他课程中为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珍爱生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知法守法,参与政治生活,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情操、端正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以系统的理论、有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似乎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体上,初中生还是可以密切关注一些与自己、家庭相关的事情,甚至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也有一定的了解。初中生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还是可以做到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

二、初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进行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想在成长、在进步,但事实上初中德育教育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纵观初中德育教育界,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整体素质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应该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优秀品质,他们身上背负的重担十分之大。然而,有些教师的年龄偏大,没有紧跟时展的脚步,造成了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他们的授课内容常常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以致无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德育信息。另外,有些教师对德育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根本无法解答学生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发现有些优秀的德育教师开始转行,这使得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这样就导致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成效。

2.教育重智轻德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把“智育”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德育”。为了更高的升学率,他们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的单方面传输。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很多思想品德教师从上课的那一秒开始就恨不得把课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地念一遍。课堂内容没有新鲜感、不够现代化,学生也就失去了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渐渐养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当他们意识到考试成绩会成为人们检验自己的唯一标准时,为了获得人们的认可,他们就会为了考试而学习,他们会把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作为学习的第一任务。学生会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看看要考的知识点,然后死机硬背以应付考试。这样的教育方式无法从根本上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3.德育活动轻实效

初中的德育活动一般都是重形式、轻实效。学校开展的共青团活动一般很少有学生自愿参加,而是由教师规定参加。另外,所谓的班会也只是学校领导层的活动。在开展活动时,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进来,而是自顾自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在学校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想法,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出于各方面缘由,一些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以及讲座之类的有趣的活动被学校拒之门外。由于学校德育活动安排得不恰当,使得德育工作收效不大。学生无法从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汲取营养,德育活动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初中德育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1.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担。初中德育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德育教师不仅仅要有坚实自身的专业基础,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健全的思想。教师应该紧跟时势,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搞好前提。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促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师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学生,科学落实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任务。

2.落实素质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倡导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擅于发现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思想,适时地为学生进行德育熏陶。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灵活性、创新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教材,而是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适当融入生活实际中发生的事情。我们要从思想上做好从师任教的准备,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以学生为本,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3.开展实效性强的德育活动

在初中阶段,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德育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德育活动。德育活动应该为学生带来实用性,从本质上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学生的思想。我们应该摒弃一切费时、费力却收效不大的德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来开展德育活动。我们要避免一切空谈,要切实落实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我们应该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 德育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60-01

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而生活本身就是德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的要求。在开展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生活与德育脱离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生活化德育是必然的选择,只有将德育与生活相互衔接,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夯实德育基础。

一 开展初中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德育内容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应考虑初中生处于青少年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能满足其心理,贴合实际情况,坚决抵制运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审视他们的思想。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也必定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变革。在面对鱼龙混杂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初中德育教育就应该坚持正面教育,通过社会上的先进事迹、新鲜的事物、光辉的人物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看待问题上懂得一分为二,引导他们对社会上的行贿受贿、贪污等消极现象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另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学生特殊的思想,只有根据不同的思想现状,才能够找准德育结合点,以提高初中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2.德育方法要具备创新性

德育不是简单的转移或传递道德知识与技能,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构建德性。开展初中生活化德育,应考虑到前中后三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懂得站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走进学生的个人生活,懂得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之中,要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基础,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在课堂教学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创新社会公德意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德育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进而认识到初中德育的魅力所在。

二 为初中学生缔造情感陶冶生活的情境

1.社会德育情境

第一,打造学生服务阵地。为学生打造服务阵地,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同时,也是学生主人翁意识的集中表现。(1)组织街道团组织力量,做好组织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体育、娱乐、教育、维权的中心,确保中心能够成为提供学生服务的主要阵地,并且争取在每一个街道都能建立一个服务性阵地;(2)建立社区学生服务中心机制和体制的建设力度,探索筹资渠道、经营途径。每一个中心都应具备固定的设施与场所,能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确保社区能真正地做好学生的社会德育教育和服务工作。

第二,缔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学生缔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合作。所以:(1)相关部门要做好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抵制各种垃圾文化、各类黄色书刊的,做好初中学校周边文化设施与文化环境的快速整治,开展大型的扫黄打非,对初中学生的各种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对于有犯罪倾向的要予以解决,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2)开展维权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心理咨询服务,以此来提高初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教育,确保每一位初中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2.学校德育情境

从相关的学校数据统计来看,部分学校的德育情境只是针对某一个方面,但是真正能将开放式的德育教育建立起来的学校却没有。想要保证德育教育各个渠道畅通无阻,就必须将生活化德育教育致力于开放的环境之中,这也是社会走向开放性的必然结果,所以,学校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组织初中学生参加各类型的社会性活动,如清洁活动、孝顺活动、礼貌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迎接挑战、接受教育。同时,也可以提倡初中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老弱病残献出一份关爱,让初中学生树立为他人服务意识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服务活动,从而强化学生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努力的学习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2)学校应合理地借鉴与吸收他校的校园文化,同本校的校园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建立满足本校发展的特有风格文化。很多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出现最多的是“创新”“积极”“进取”“拼搏”等,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德育,缺少德育应有的功能,使学校自身独有的风格难以形成,导致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学校就应懂得站在本校的风格之上,兼顾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现实发展,细致地挖掘学校文化因素,不断积累,为学生打造出德育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 结束语

初中德育教育离不开生活化,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将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德育教育相互联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德育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道德地生活。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11篇

一、于信息技术教材中渗透德育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中的学科教育内容,是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基石。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教材,才能让德育教育内容得以渗透。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与德育教育目标完全匹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难点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加强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与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者,应当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适当融入德育内容,加入视频或者图片资源,让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德育教育更加立体化。每一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开发校本教材,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符合学校的教育需求。举例来讲,如果学校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足,教师可以在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时,加入更多合作实践活动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只有课本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具有衔接之处,才能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结合,促进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德育水平提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教师,要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必然要具有较高的德育教育水平。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突出学科特点,更要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内容中发现德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自己认知能力的支持下成为德育内容的体悟者。要落实生本理念,教师需要关注时代特点,利用具有时代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去充实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计算机病毒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从时展过程中找到初中学生乐于关注或者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举例,引导学生从中体悟出一定的道德标准与道理。教师可以借助“木马病毒”去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病毒制作与传播不良影响,发现其中的错误性。只有教师具有开发德育教育内容与实施德育教育的能力,才能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落实德育教育。

三、落实生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手段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会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与德育教育加以结合。示范式、诱导式与渗透式教学方法,都能够让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促进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利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手段,能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准确,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寓教于乐,落实以人为本。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一个班级网站。在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网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中学生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等内容设计到网站中去,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果评价时,不能只考虑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程度,还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与表现,将学科学习与德育学习绑在一起,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也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四、培养初中学生网络应用正确方法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教育被提升到新的教学高度。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体育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成为当前初中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阻碍德育教育渗透的因素,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善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以促进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质量的提升,为初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德育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可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其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德育来说也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可以以学生的正确的思想认知的养成为目标进行教学目标的初步形式设定,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意识。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锻炼,其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体育活动的自身特点能够锻炼学生意志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挑战精神等。例如,在篮球和羽毛球等运动的教学中,由于以上两种教学活动都属于团队协作的竞技项目,需要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团结内部力量,战胜对手,因此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讲述团队合作取胜的实例,将团队意渗透在体育教学中。

三、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师在行为方式和教学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规范作用。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端正自己的态度,充满教学热情,对于问题采取积极的处理方法,为学生树立其行为榜样。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德育教育,面对在体育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为学生建立起体育学习的自信心。例如,班级上部分后进生在体育课堂中表现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是由于其自身性格所致,另一部分主要原因是他们由于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心理,很难在体育活动中融入集体,这时候教师就应该主动与他们交流,为他们营造更加轻松的教学环境;其次,针对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展示,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教师就可以在篮球教学的示范环节,找他们做示范,为他们建立展示自我和融入集体的自信心,其他学生根据教师帮助后进生的行为,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教师的乐于助人和真诚善良的良好品质,对德育教育的渗透起到重要作用。面对取得进步的学生,教师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为学生提供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做好着装榜样,帮助学生养成穿着整齐的良好习惯。总之,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以便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四、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

现阶段很多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低下,也造成了德育教育渗透质量的低下。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过于关注体育尖子生,对体育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困生缺乏有效的关注,导致初中生的体育成绩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积极理解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将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例如在跳高课上,学生很容易因为对体育运动难度产生畏惧,而对跳高运动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有学生主动放弃跳高训练,最终导致跳高训练质量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分析跳高训练质量低下的原因,既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进行分析,也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疏导。为学生讲解跳高的技巧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的示范动作演示,为学生做心理建设,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及时鼓励。

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具体化和灵活化,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选择学生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进行榜样教育,使德育教育更加具体化和灵活化。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意志品质、精神文明、道德观念、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完成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还要积极地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提升。教师可以结合国家运动员征战奥运会,为国争光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作用不止是强身健体,还能够为国家和个人争取荣誉,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品质,强调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优秀意志;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知识讲座等,希望能够让他们明白学校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课堂是需要全体学生共同维护的。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观念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应该积极将教学内容、形式与学生特点相结合,促进体育教学的具体化和灵活化,全面提升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慧珍.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体育教育,2013,(72):117-119.

[2]邢华国.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青春岁月,2013,(23):340.

[3]郭健跃.浅谈农村中学教研工作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湖南中学物理,2013,(11):29-30.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学;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德育非常关键。而以往的初中德育实践性不足,很多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仅仅是照本宣科,这样学生获得的是书本本身的德育知识,而并没有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获得德育方面的成长。然而对于德育并不能够单纯地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而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学生生活道德标准的内在行为准则,因此德育要注重生活化,要通过德育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和行为标准。

一、以生活为基准,逐步渗透德育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中,生活对于学生的道德影响非常关键,生活之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开展德育良好的素材,并且生活之中的德育素材更加的真实,也更加具有教育实践意义。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近期之内发生的民生新闻,筛选出一些符合教材内容的新闻事件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到的德育知识将会更加得真实和生动,结合生活实例而学到的德育知识也会更加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具备更加优异的德育品质。

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感悟德育

德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求学生将课内的知识记忆和理解,也不局限于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应用,而更关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容转化为内心的道德标准,作为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但是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德育知识的外化过程,要组织学生去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之中感悟德育的真谛,并且在每一次的社会实践参与之中逐步完善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德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德育的生活化,因为这不仅符合这门学科的最终教育目标,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于初中德育的基本要求,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让学生获得不仅仅是德育方面的知识,而更多的是德育方面的感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未来精彩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14篇

一、德育教育概述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从狭义上讲,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简而言之,学校德育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有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哲学角度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方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全面性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部分学生身上,而应当面对全体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全局性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德育渗透与各项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一些学生的思想偏差问题,应当予以及时纠正。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发生偏离。

3.系统性原则

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应当有一个系统规划,不应该零零散散,毫无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分析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德育渗透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1.通过体育发展史感染学生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体育发展史,介绍历代中国运动健将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与拼搏,介绍他们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感染和鼓舞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民族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成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德育渗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中国的发展需要人才,中国的未来依靠人才,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德育渗透是促进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自主独立的有力途径。

2.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运动是一项技能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手段。由于当前初中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因此,日常生活中容易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而体育运动中,教师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例如,教师在体育运动中可以通过耐久跑,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合教材内容,立足教材,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刚毅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责任教育;责任意识

责任心是人的一种重要品质,责任意识则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其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人们的责任意识缺乏,个人主义思想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初中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必须重视责任教育。本文从介绍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意义入手,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途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进行责任教育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新课改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将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分成了总目标和分目标。其中总目标就是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质,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责任教育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责任教育有利于思想品德课德育目标的实现。其次,进行责任教育有利于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现阶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心理、道德、政治、法律等几个方面,没有专门的责任教育,因此将责任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责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责任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在新课改制度实施前,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大多是关于政治责任方面的。在新课改实施以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责任教育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但仍存在责任教育内容不全面的问题。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责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责任、家庭责任、民族责任等内容,但关于两往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环保责任却比较少。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责任教育过程中使用的部分案例脱离了实际情况,影响了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在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有些是历史故事,有些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只有一小部分的案例是新故事。这就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质量。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效果的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来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

1.应加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重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过程中应做到下述几点。(1)应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无论是在制定责任教育目标时,还是在确定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时都应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确保初中生能真正认识到责任教育的意义。(2)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在新课改制度实施以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这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讲解“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一节时,教师应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视频,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变化。(3)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榜样教育法,在讲解“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14岁女孩雷信媛照顾病重奶奶的故事。主人公和学生的年龄相仿,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采用这样的教育方法更加容易让学生信服。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育方法。

2.应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

实践活动应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利用周六日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进而使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一种是社会公益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途径,提高初中生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