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 案例教学法 策略实施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由于生源相对较差,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低,普遍存在厌学思想,加上中职学习专业性较强,必修的德育课在某种意义上被学生认为是“副科”而遭到忽视,如果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说”和“教”则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怎样才可以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更具有实效性,怎样才可以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用更多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

我们经常说的案例学,就是说教师设置一些课程教学目标,对内容进行改变,这些案例教学法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是有着巨大的帮助,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案例学,将一些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制成一些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锻炼出学生的独特风格,还有团队的集体精神,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实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内容强调的是把学生作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还有创新上的价值。本人觉得,案例教学法引用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使课堂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这对于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有着重要意义。

一、选择案例,以学生为标准

案例教学法比较特殊,这种教学方法是说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使得学生对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进行一个层次的提高。对于实施教学法而言,精选案例便是最简单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很多学校而言,案例的选择更重视的是以生为本。我们所选择的案例当中,这些案例最好能够完全与中职生生活贴近。与学生生活不靠边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是非常难的,如果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联系的案例便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当中,我们经常提起一些科学相关的消费观念,采用调查方式对学校学生的消费情况作出调查,得出一些学生的消费程度、节俭程度,还有学生的攀比情况,这些调查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在这些案例调查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引导的作用。

我们在选择案例当中,一定要对中职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知道学生的心理是怎样的一个需求,然后帮助学生重新建立信心,建立一个肯努力肯付出的学习观念。比如,我们要在案例中让学生感觉到人生的价值观念,我们举例的内容可以采取一些往届的毕业生,看看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职业中获得成功,这些成功的案例,都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更有欲望地想了解这些中职学生是怎么样做到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一直坚持走下去。还有关于选择案例的方法也很重要,我们必须要了解中职学生的时代,还要了解他们社会的需求,中职学生一般都对一些就业的热门话题比较感兴趣。而且也可以从另一个案例当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等帮助他人的案例,这些案例是蕴含着一些爱的精神的,可以使得学生在德育课中充满激情和期待。

二、编选案例,要切合实际

在一些德育教材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节课上边都会有一些案例的内容,这些内容针对性比较强,是教育学生学习的最好案例,很多老师都会采用这其中的教学方法。上节中,我们提到的选择案例必须要与学生相结合,其实也可以简单的说与生活为标准,这一节主要是将案例与实际结合,与上节类似,但是不完全相同,为了能更专业的指导学生,编选案例时,选择一些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一些杂志以及一些电视节目当中,我们必须对一些实际发生的事物做好摘记,最后编成一个小手册,不断地扩充一些教学资源,随时准备供德育教育使用,而我们选择的案例想要切合实际,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目标特性。在教学当中,所有的内容和活动都是要围绕着教学的目标进行展开的,在编选案例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这种方法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展开研究。

第二,具有生活化特性。这点在第一节中提到过,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提供给学生的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如果选择一些比较贴近学生心理和年龄的案例是会与学生心理产生共鸣的,这样内容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教育的效果。

第三,具有典型特性。在对案例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这些代表性的特征是要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进步,以及思想的转化,这是一个人的窗户,我们可以轻轻地打开,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教育价值。

三、集体讨论,引导学习

集体讨论案例,对于实施案例教学法是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核心内容,很多案例教学法的成功,都是与这个集体讨论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讨论组,讨论组自然有讨论组的不同,成员们的性格最好不一样,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小组内的成员形成互补,互相学习目的。在集体讨论中,学生是这个组的核心人物,学生们可以慢慢深入案例中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观点上的看法和讨论。在讨论当中,不能盲目地讨论,教师要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讨论方式,是否与我们所要讨论的课题一致,如果不正确要给予纠正。我们还要适当的启发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争辩,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对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还要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也可以创建一些和谐讨论环境,重点是环境的气氛,教师可以抛出自己冷漠的外表,加强自己的亲和力和人格特征,使得学生得到少责备,多赞扬的效果。总而难言之,教师在集体讨论的时候,必须要给学生搭建一个适合传授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平台,采用集体讨论案例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学习。

四、认真点评,科学总结

在我们建立了集体讨论组之后,老师与学生充分地从案例教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中职德育的知识,最后我们就是进行一些总结性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当中,重要的是怎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迅速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开拓出一道风景线,加强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对案例讨论观点进行深刻学结,不求能在案例上寻找出什么答案来,但是教师对案例观点的评价,必须要有深度的评价和层次感,使得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在学生提出的观点上,要提出更高度的评价和引导。还要认真点评学生的表现,要做到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几个步骤。结合案例,对中职生及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这是中职德育课的根本宗旨所在。

五、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案例教学法策略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案例教学当中,我们必须要给予学生一些思考的问题的时间,对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全面讨论,在遇到案例中比较大的问题时候,学生往往会为了讨论问题,忘记了时间,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控制时间,对讨论问题的时间分配到最合理。

2.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适用于任何教学,多媒体技术主要是利用与录音、幻灯、还有计算机的多种计算数据的手段,对文字、图片、以及一些声音动画色彩等做出更好的优化,可以实现大容量的储存。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最佳优势。

总地来说,案例教学的方法必须要适当使用,合理运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这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巩固其基础知识,在效果上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大胆运用案例教学法,经过不断探索,努力实践,一定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忠萍.论中职德育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从教师的角度[J].广西教育,2011,33(22):111-114.

[2]李云.中职德育教师与课程资源开发[J].科学咨询,2010,32(34):56-57.

[3]温绍金.全纳教育理念与中职德育教学[J].中等职业教育,2010,14(31):52-56.

[4]沈水金.“角色扮演”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2篇

我们经常说的案例学,就是说教师设置一些课程教学目标,对内容进行改变,这些案例教学法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是有着巨大的帮助,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案例学,将一些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制成一些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锻炼出学生的独特风格,还有团队的集体精神,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实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内容强调的是把学生作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还有创新上的价值。本人觉得,案例教学法引用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使课堂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这对于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有着重要意义。

一、选择案例,以学生为标准

案例教学法比较特殊,这种教学方法是说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使得学生对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进行一个层次的提高。对于实施教学法而言,精选案例便是最简单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很多学校而言,案例的选择更重视的是以生为本。我们所选择的案例当中,这些案例最好能够完全与中职生生活贴近。与学生生活不靠边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是非常难的,如果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联系的案例便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当中,我们经常提起一些科学相关的消费观念,采用调查方式对学校学生的消费情况作出调查,得出一些学生的消费程度、节俭程度,还有学生的攀比情况,这些调查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在这些案例调查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引导的作用。

我们在选择案例当中,一定要对中职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知道学生的心理是怎样的一个需求,然后帮助学生重新建立信心,建立一个肯努力肯付出的学习观念。比如,我们要在案例中让学生感觉到人生的价值观念,我们举例的内容可以采取一些往届的毕业生,看看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职业中获得成功,这些成功的案例,都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更有欲望地想了解这些中职学生是怎么样做到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一直坚持走下去。还有关于选择案例的方法也很重要,我们必须要了解中职学生的时代,还要了解他们社会的需求,中职学生一般都对一些就业的热门话题比较感兴趣。而且也可以从另一个案例当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等帮助他人的案例,这些案例是蕴含着一些爱的精神的,可以使得学生在德育课中充满激情和期待。

二、编选案例,要切合实际

在一些德育教材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节课上边都会有一些案例的内容,这些内容针对性比较强,是教育学生学习的最好案例,很多老师都会采用这其中的教学方法。上节中,我们提到的选择案例必须要与学生相结合,其实也可以简单的说与生活为标准,这一节主要是将案例与实际结合,与上节类似,但是不完全相同,为了能更专业的指导学生,编选案例时,选择一些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一些杂志以及一些电视节目当中,我们必须对一些实际发生的事物做好摘记,最后编成一个小手册,不断地扩充一些教学资源,随时准备供德育教育使用,而我们选择的案例想要切合实际,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目标特性。在教学当中,所有的内容和活动都是要围绕着教学的目标进行展开的,在编选案例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这种方法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展开研究。

第二,具有生活化特性。这点在第一节中提到过,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提供给学生的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如果选择一些比较贴近学生心理和年龄的案例是会与学生心理产生共鸣的,这样内容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教育的效果。

第三,具有典型特性。在对案例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这些代表性的特征是要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进步,以及思想的转化,这是一个人的窗户,我们可以轻轻地打开,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教育价值。

三、集体讨论,引导学习

集体讨论案例,对于实施案例教学法是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核心内容,很多案例教学法的成功,都是与这个集体讨论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讨论组,讨论组自然有讨论组的不同,成员们的性格最好不一样,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小组内的成员形成互补,互相学习目的。在集体讨论中,学生是这个组的核心人物,学生们可以慢慢深入案例中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观点上的看法和讨论。在讨论当中,不能盲目地讨论,教师要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讨论方式,是否与我们所要讨论的课题一致,如果不正确要给予纠正。我们还要适当的启发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争辩,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对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还要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也可以创建一些和谐讨论环境,重点是环境的气氛,教师可以抛出自己冷漠的外表,加强自己的亲和力和人格特征,使得学生得到少责备,多赞扬的效果。总而难言之,教师在集体讨论的时候,必须要给学生搭建一个适合传授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平台,采用集体讨论案例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学习。

四、认真点评,科学总结

在我们建立了集体讨论组之后,老师与学生充分地从案例教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中职德育的知识,最后我们就是进行一些总结性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当中,重要的是怎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迅速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开拓出一道风景线,加强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对案例讨论观点进行深刻学习总结,不求能在案例上寻找出什么答案来,但是教师对案例观点的评价,必须要有深度的评价和层次感,使得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在学生提出的观点上,要提出更高度的评价和引导。还要认真点评学生的表现,要做到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几个步骤。结合案例,对中职生及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这是中职德育课的根本宗旨所在。

五、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案例教学法策略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案例教学当中,我们必须要给予学生一些思考的问题的时间,对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全面讨论,在遇到案例中比较大的问题时候,学生往往会为了讨论问题,忘记了时间,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控制时间,对讨论问题的时间分配到最合理。

2.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3篇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海啸,我国西南几省的大旱、地震、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自然灾害的危害性,而我国国民的灾害意识普遍薄弱。对比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中对灾害教育的普及,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欠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可见灾害教育始于学校,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而思想品德学科又是灾害教育的主战场,因此,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灾害教育尤为重要。

所谓的灾害教育就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公民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减灾、救灾与备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进行相应的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灾害教育有着深刻的实践性、仿真体验性,并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与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善恶观和美丑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然而,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没有更好地承担起灾害教育的责任,在课堂中讲授灾害的形式枯燥单一,加之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本身的灾害素养较低,导致学生灾害知识欠缺、灾害的自救互救技能不强。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有效灾害教育就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灾害教育是生命、安全、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灾害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灾害的基本知识;灾害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多种技能,还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灾害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观察、思维等,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灾害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敢于面对灾害并勇于挑战,同灾害进行抗争的品质;灾害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真正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有效地实现中国防灾减灾的教育目标。

“实践+活动”是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有效灾害教育的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体验”“探究”“做”“思辩”“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灾害,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施的具体策略

1.创设情境体验,让学生走近灾害

通过创设情境体验,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丰富多彩、感染性强的体验情境,做到以“境”激情,借“境”生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境体验;教师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主动体验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生活中感受,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近灾害。

例如:笔者在教学“让生命之花绽放”(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四川汶川人民因地震导致失去亲人的痛苦,理解生命的意义,创设了“理解生命”情境体验,设计了“艰难的选择”的心理游戏。笔者拿出一叠白纸,让每个学生在白纸上写出五个“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然后告诉学生:“假如这次大地震发生在我们这里,你生命中重要的人有的没有生还,我们要做艰难的选择,而且是必须要做的,从五个里面划去一位。”并特别强调:“注意,要想好再划,因为划去了他(她),就意味着你永远失去了他(她)。”学生们都惊呆了:“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划到还剩下一个人的时候,很多学生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这样让学生在心理游戏情境中体验到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感受到生命的无比珍贵,真正走近灾害。

2.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灾害

通过引导自主探究,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能使学生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从而能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兴奋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参加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灾害。

例如:笔者在教学“我对谁负责”(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时,先播放了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的视频材料,然后利用课本P5的材料,引导学生围绕“在救灾的过程中,哪些人承担了责任?他们分别承担了什么责任?”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笔者和学生根据探究结果一起归纳总结:

【救灾过程中那些人承担了责任】

说明: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不同的责任。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问题探究当中来,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灾害面前人人有责。

3.鼓励角色表演,让学生感知灾害

通过鼓励角色表演,能够使灾害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学会表达、交流、合作,提高表演能力、参与能力和活动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情感素养,落实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来选定角色表演者,注意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注意选取趣味性较强的表演材料,所选材料和表演过程应该具有正确引导学生行为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教育性,活动安排要适度,次数不能过多,要简单易行,真正体现教学需要,并做到适可而止,从而让学生感知灾害。

例如:笔者在教学“让我们选择坚强”(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在灾害面前,如何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课前特意选取了班上表演欲望强的学生,以四川汶川地震时期被困人员图片为素材,自己去编排一个以《坚强》为题的小品剧。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小品剧表演惟妙惟肖地展示了这些被困人员在地震面前坚强不屈的求生意志,让学生在课堂真正体验了在灾害面前绝不能屈服,要顽强地与灾害作斗争的决心,从而去真正战胜灾害,去获取生的希望,感受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4.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认知灾害

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能让学生加深对灾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它还能够锻炼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合作论辩形式的丰富性、问题的合理性、内容的实用性、过程的参与性、活动的针对性,从而让学生真正认知灾害。

例如:笔者在教学“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时,引入了一段材料:“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时任四川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老师的范美忠正给国际文凭一年级班上语文课,他丢下学生先行逃生,撤至学校的操场。班上的十几名高中生随后才反应过来,陆续来到操场。”围绕这一材料设计了一道辩论题:范美忠老师应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呢?还是先救学生,再救自己?把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支持:范美忠老师应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反方支持:范美忠老师先救学生,再救自己。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辩论,把整个课堂气氛带向了高潮。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意见的积极性,最后对学生的辩论结果进行及时的点拨指导,指出“范美忠老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他却在地震灾害来临之际,置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利益不顾,擅自逃离岗位,违背了社会主义‘救死扶伤’的道德原则,是师德失范的行为”。

通过组织课堂辩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课堂辩论中认知灾害,体验道德情感,从而内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

5.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感悟灾害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获得真切、深刻的情感体验,认识具体而丰富的现实世界,体会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乐趣,激发求知的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关心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及和投身社会实践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恰当安排实践操作的形式、内容、时间、场所、组织和分工等,做到形式多样、内容适合、时间合理、组织适宜、组织健全、分工明确,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活动的收获,从而让学生真正感悟灾害。

例如:笔者在教学“珍爱我们的生命”(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课前收集整理有关海啸、地震、泥石流、台风等各类灾害的预警和逃生的案例资料,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身边案例收集、报纸查阅等方式进行收集整理。在教学中让每个小组将收集整理的资料在班上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灾害面前,人类必须要学会预警和逃生方法,让学生真正在实践的体验中增强预警和逃生意识。

三、实施的困惑反思

通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灾害教育实践研究,发现以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依托实施灾害教育的成效是明显的,但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如何依托思想品德课堂保持灾害教育常态化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灾害教育没有切实有效地开展,不仅在时间上没有保证,而且在内容上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变成了学校素质教育的一种点缀。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并以此为依托,把灾害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纳入学校日常的教学体系,是保持灾害教育常态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2.如何依托思想品德课程建立学生灾害教育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评价要由终结性鉴定转向发展性评价,改革传统的“甄别”和“选拔”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全程化和评价作用的激励化。但如何来评价学生在灾害教育中的成长,往往被我们忽视了,活动结束意味着一切结束。笔者认为,必须建立一个由学生、教师、家长,甚至有社会人员共同参与评价的评价系统,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主动性、创造性程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组织能力、承担小组工作情况、对工作完成的努力情况等,并在学生的素质单或成长档案袋中有所记录。

3.如何依托思想品德课堂建立稳定的灾害教育资源库

灾害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灾害教育资源库必须有一个积累过程,要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学校可在图书馆开辟专柜,在校园网开辟专栏,也可以在教师博客中开设有关灾害教育的专题,通过师生互动,不断完善灾害教育资源库。教师单枪匹马地开展灾害教育,资源库相对匮乏是学校无法把灾害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灾害教育中,学生是探究者、活动者,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课堂则是实施灾害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与处理信息的技能,学会深入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培东.心理游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2).

[2] 王有鹏.课堂因活动教学而精彩.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初中教师版样刊.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德育。而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在小学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主要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一、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应坚持的原则

1.适度原则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坚持适度原则,进而使激励策略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度原则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激励策略既不能过度也不能过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采取对应的激励策略进行奖惩,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策略的作用。例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处于贪玩的阶段,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仍然在教室楼道里嬉戏打闹,这时教师进行德育就要坚持适度原则,既不能不分对错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激励,也不能惩罚过度,而是既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2.及时原则

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坚持及时原则主要是强调激励策略的时机性,要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或者是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及时进行激励,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策略在德育中的作用。例如,在我们的德育课上,学生上课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来,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表扬,或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全面原则

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所以在德育中要坚持全面原则,激励策略要顾及每一位学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平时表现就很好的学生,要给他们设定一个通过激励策略可以完成的更高目标,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加积极进取,而对于平时表现较差,自律能力低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通过激励策略就可以完成的目标,这样也不会因为目标太高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要因人而异,坚持全面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德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二、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

1.转变德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小学班主任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德育观念,要由教师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所以德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的德育激励策略。同时班主任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师生之间多进行交流与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班级里也能营造一种良好、积极的德育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认识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2.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并灵活运用激励策略

在小学的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在德育中老师可以对不乱扔垃圾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其行为进行肯定;或者是对主动帮助同学,尊老爱幼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通过多种激励策略来进行德育。

3.注重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小学德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小学班主任要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只有将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或者将路边的垃圾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老师都要对其进行表扬,或者是在综合素质的考评中进行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转变德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丰富激励策略;其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素质的提高,小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培养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中华.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2015.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5篇

一、激励策略的实施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新时期小学德育理念强调班主任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班主任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也是一样,绝对不能对所有的学生采取不变的策略。学生的学习基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实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喜好决定了学生对不同的激励策略的需求,也决定了我们所采取的激励策略的有效性。在一般情况下,效率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实效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采用激励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1.激励策略的实施一定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由于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表现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日常表现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日常表现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表现都是同一个水平,表现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日常表现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孩子们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是实施激励策略的重要方面。

2.激励策略要适当的给与学生奖惩,但是要适度。

奖励和惩罚是我们实施激励策略和保障激励策略有效性的必要措施。为了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给与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是有必要的。但是不适度的惩罚和奖励不仅不会促进激励措施的实施相反还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我们德育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德育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德育教育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们的惩罚要适当,要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更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孩子们日常表现提升很快或者很好,可以适当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所以,我们的奖励更要适当,既不能让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更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奖励和惩罚并用合理而适度。

3.课堂教育中的激励要做做到公平合理。

公平是我们开展激励策略的前提。对学生的奖励和惩罚要做到公平合理,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4.开展激励策略要及时有效。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6篇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更适合以活动化的形式达到品德的升华。而活动化的形式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既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学习观和学习形式。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是指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活动化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在现今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学生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需要在活动中来展现。

首先,实施活动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开展活动化教学,就是要变学科中心为儿童生活经验中心,变学术性教学为经验性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实施活动化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需要。活动总是与人的能动性、积极性相联系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最后,实施活动化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改”后实施的一门新课程,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去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如何切实地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活动化学习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触动活动化学习

作为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是达成活动化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可以从以下情境中探索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一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

二是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也可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式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

三是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二、寻求方法,夯实活动化学习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的活动化学习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策略一:目的性指导活动化

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要想做到活动有效率必须有目标。因此教师在设定活动之初,精心设计活动目标,或者让学生参与设计目标。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有计划有目的的良好习惯。

策略二:活动化与生活化相结合

农村小学学习品德与生活课应该与学生真实的农村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品德与生活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任何活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在“种子的探索”中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搜集种子,认识种子,在课堂上的展示活动才会更生动。

策略三: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如欢度国庆,可以把这一课当成一次欢度会,让学生提点子,想如何庆祝。分小组准备,分小组展示。情境在班级出现,学生在情境中体会。

策略四:注重活动的连续性

课前准备,课中展示,课后实践,及下次课堂中的反馈是每次活动的主要流程。我们的活动化注重课堂上的展示,但是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实践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活动中收获的习惯和能力才能真正的得到锻炼和发挥。如在讲授《我是家里的小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让学生把这些付诸于实践。让品德与生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反馈家庭表现信息进行评比。

策略五:小组合作配合,关注个性发展

在活动中小组组员间的密切配合能产生更大的效率,每个成员的个性发展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延伸,每个小组在成员的分配上可以取长补短,合理分配任务。在合作间也做到了交流和配合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各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策略六:公平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不断成长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自我发展服务”的教育科研方向,以加速教育兴区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以有效服务于教育决策、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为重要目标,以思想观念、组织制度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为动力,提升教育科研在实现全区教育加快发展、均衡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中的思想、智慧。

二、*教育科研的形势和目标

教育科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教育科学规划2009-2010年研究要点是*区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服务于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又要适当超前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更好地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

1.全区教育科研所面临的新形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究、校本培训蓬勃开展,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科研育师的意识和氛围越来越浓厚,在加快实施*“教育兴区”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引领下,*教育快速、全面、健康发展。为此,建立了*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区教科规划办,中小学科研机构逐步完善,教育科研资源进一步优化和组合;出台*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小学科研指导师制度,进一步构筑起群众性教育科研、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新机制,使教育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以区研训员、区科研指导师队伍、校教科室主任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纽带,在某个研究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在省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研究骨干和研究梯队。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教育科研工作仍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全区教育科研差异明显,研究水平还很不平衡;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还占有一定的比例,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形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运用的环境还有待更好地创设;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与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课题管理与制度建设还有待于不断完善。2009-2010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着眼于科研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着眼于今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主要目标

⑴紧紧围绕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结合新的教育实践不断探索和追求,主动而积极地创建全区教育科研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流的教育科研成果。

⑵着眼于全区教育科研品质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中小学科研的均衡优质发展,加强对幼教、职成教科研工作的政策和管理支持,努力在2009-2010年形成部分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的特色,优化全区科研资源的配置。

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学科建设、网络建设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学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搭建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全区教育科研的新的平台;实施*区“科研培训工程”,培养全区数百名教育科学学术带头人,打造我区科研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队伍。

⑷全面提高科研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全区教育科研对教育和社会的贡献程度,增强*教育科研在全市乃至全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高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水平,为全区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思想、智力和队伍支撑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3.研究原则

⑴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研究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推动和促进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育科研自身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教育科研的质量、内涵、品质,以高水平、高品质的科研支撑高水平的教育。

⑵坚持科研服务的原则。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自我发展服务”的教育科研方向,认真处理好政策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关系,尝试开展教育理论探索,以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为重点,以理论研究作为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要面向丰富多彩的教育现实,努力提高问题意识,真正解难、解渴,让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成为促进教育实践、改善教育实践的现实生产力。理论研究要重视和关注不断变化、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要及时总结和概括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思想、新认识、新智慧,要努力增强基于新实践的理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育理论认识实践、解释实践和预测实践的功能。

⑶着眼整体提升的原则。2009-2010年不断推进全区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花大力气提升全区科研的整体品质。要认真处理好一般与重点、普及与提高、弱势与优势的关系,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带动一般,在提高的基础上带动高水平的普及,在不断强化优势的基础上弥合弱势、弥补劣势。要通过重点课题的带动功能和凝聚作用,不断形成各类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学术研究团体、自愿结合的研究共同体,在研究中学会研究,积累课题研究经验、形成课题研究技艺、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全面增强科研意识与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与品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均衡、整体发展,不断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幼教、职成教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和方法培训,提高研究的规范化水平,形成有一定份量和影响的研究成果。提高全区教育科研的整体品质,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全区各类课题研究的主持人、核心成员、参与人员的研究水平,关键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骨干队伍、研究管理队伍、中小学教师研究群体队伍。

⑷突出本土特色的原则。*的教育科研要更好地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就要始终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立足*教育实际研究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中小学教育自身的实践总结*教育好的经验、概括和提炼*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扎根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基于*教育、研究*教育、为了*教育,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宗旨,但实现这一宗旨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和意识,必须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从而站在更高、更广、更前沿的知识和思想背景下审视*教育实践、总结*教育经验,培育植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土壤,从而创造具有*本土化特色而又具有先进性、前沿性的教育研究成果。

⑸鼓励科研创新的原则。教育科研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的属性。2009-2010年既要在引进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推动应用性、推广性的研究,更要鼓励形成教育科研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既要提倡通过研究形成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创新,更要提倡通过研究推动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创新。营造一种提倡和鼓励科研创新的健康环境和宽容氛围,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倡导、扶持教育科研工作在研究、管理、方法、制度和技艺等层面的全面创新,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评奖工作,努力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形成健康的、宽松的、充满创造活力的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三、研究方向

围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突出“小、精、实、新”的特点,深化“基础教育研究”,完善“德育研究”,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实践“学与教及方式研究”,积极探索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实践模式。

1.德育研究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开展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追踪调查,关注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注意研究现代化进程中学生价值观与行为特征变化,重视公民教育研究,加强学生价值观、情感、意志的研究,深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研究,重视德育的有效方法与实践途径研究,强化德育在学校活动和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德育研究,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对象的需要分析及其适时施教研究,关注弱势群体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重视社会志愿者教育的政策与制度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整合,加强人类共同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研究,增强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

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瓶颈问题与对策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研究;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研究;当代社会问题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道德教育研究;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队伍建设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政治思想教育与德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归因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初衔接的德育序列化研究等。

2.课程与教材研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研究,重视基础教育多样化目标的研究,深化新课程改革研究,注重开展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策略研究。

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践模式研究;义务教育新课改后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研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课改新教材跟踪比较研究;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的比较研究;新课程各类学科标准内容相互支持和衔接关系研究;建立基础教育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监督保障机制研究;优化整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程建设研究等。

3.学与教及方式研究

加强因材施教研究,重视处境不利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研究;新课改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研究;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研究;新时期教师教育与培养研究;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农村学校引进、培养、培训、使用新教师的机制研究;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效性研究;班主任工作效能研究;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效性研究;校本教研问题及对策研究;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农村基于“远程”教育背景的教学方法改进研究;科学提高中小学生学习效能的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变革教学方式的条件分析研究;小班化组织与教学效果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评价研究;“后20%”学生学业提升与转化策略研究;“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加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研究。

4.幼儿教育研究

注重开展为每个儿童提供必要而充分的保教条件的研究,加强幼儿发展理论研究,开发儿童发展指标体系,重视幼儿园体制改革研究,注重开发儿童潜能和早期教育研究。幼儿教育机构、办园体制和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幼儿早期教育理论的深化研究;基于幼儿身心发展关键期的适时施教研究;幼儿智力发展能力的追踪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5.职业教育研究

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模式研究;农村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研究;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等。

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师资需求预测与有效供给研究;职业教育(包括校长培训)课程与教材改革及其质量评价研究;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研究;职业学校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创新实践研究等。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研究;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保障途径研究;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职业学校实习培训基地建设管理与作用发挥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等。

6.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研究和区域整体推进的策略研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研究。

深化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推动网络课程开发研究。加强教育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丰富教育技术资源,完善适应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继续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与学的实践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培训模式研究。

7.体育、卫生和艺术研究

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策略与评价研究。体育艺术“2+1”项目标准研究;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研究;学校体育课程整体构建与标准研究;学校特色体育发展研究;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研究等。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有效干预研究;学校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及危机管理制度研究;学生营养状况与膳食行为状况调查研究;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学生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案例研究等。学校艺术教育实施状况调查研究;学生艺术素养调查研究;艺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艺术教育课程整体构建和标准研究;学校建筑及其教学设施的标准和特色研究;特殊儿童的艺术学习需求研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机制研究等。

8.教师发展研究

在实施教育兴区战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日益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注的重大工程,“教师发展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方向和领域也逐步受到重视。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体系、结构、途径、方式等研究已扩展为更广泛、更多样、更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和研究,如优秀教师成长经验研究和新入职教师专业成长指导。区域性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为以学校为基地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一种更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自主式、参与式、体验式的培训和培养,一种更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团队发展。教师发展研究与教师教育研究,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学校的理念、政策、实践等层面,在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生存方式、发展空间等方面,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机制如教师素养、教师人格、教师良心、教师道德、教师智慧、教师能力等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9.学校管理制度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竞争力、创新力和文化力,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与政府、市场、社区的关系,形成现代学校制度以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基于学校,推进“校本管理”、“校本规划”、“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评价”、“校本资源开发”的实践,形成学校经营服务的理念,打造学校品牌、学校形象、学校特色。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学校教学和学术组织管理创新研究;学校公共安全和危机管理研究;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运行机制案例研究;公立学校有效激励机制研究;教师校本教研制度创新研究;学校课程实施与管理研究;学校形象设计、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研究。

10.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具有整体性、宏观性和长远性的特点,它是教育决策咨询研究的重点领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成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率等基本问题,重新规划各级各类教育近、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思想、保障措施等,准确认识、全面把握加快实施教育兴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区委区府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工程和系统工程,也应成为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内容。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研究教育的以人为本,教育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对全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还是对于市、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研究。

四、区教科规划2009-2010年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1.“双高”办学目标与学校发展的研究

2.办学合作共同体与薄弱学校改造的行动研究

3.集团化办学与学校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

4.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5.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培训的关系研究

6.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置与实施的研究

7.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

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9.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10.基础教育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机制研究

11.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的比较研究

12.新课程各类学科标准内容相互支持和衔接关系研究

13.新课程各类学科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

14.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研究

15.学业优秀学生学习行为特征的研究

16.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研究

17.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实践研究

18.完善中小学教育督导机制的实践研究

19.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推进民办中小学健康发展研究

21.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

22.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研究

23.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研究

24.科研训活动有效策划的实践研究

25.基于教与学的行动改进实践与研究

26.区域幼儿教育结构调整发展的研究

27.以结构工资制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的研究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课堂教学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分析

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除了老师的讲授,还离不开学生的自悟、自读、互研。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地说,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分别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思想性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人文性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实践性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在综合性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生动、主动、和谐的发展,在深入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确定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定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只有确定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保障小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体,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弥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小学生在德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更好地理解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

2.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品德建构的本质是指通过情感而形成的知情行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而言,教师本身应具备丰富的情感,并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传达给学生,以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说,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一些生活的回顾、某些场景的回忆以及想象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与此同时,如果有必要的话,适当借助一些音乐元素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从而唤起小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

3.注重对德育教学的评价

注重对德育教学的评价也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德育教学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而言,教师应全面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情况,借助正确的评价方法,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反馈与改进。从教学评价的分类上看,有这样三类,分别是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活动实施可行性评价;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施诊断性评价;对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整体情况实施总结性评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评价,都应该在保证教学顺序、有效进行的前提下实施。

4.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课程教师教学水平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水平,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的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与时俱进地给品德与社会课注入新的活力。另外,一个优秀的小学德育教师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理论进行思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德育的实效。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小学教学也相应提升了教学标准与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在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教学的评价,提高课程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探索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德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茂春.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

[2]李黎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3]谭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点滴思考[J].学苑教育,2012(2).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9篇

一、“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操作四环节

1.激情导入。

王敏勤教授曾经说过:一堂课如同一场话剧,要有序幕、高潮、尾声。“激情导入”环节就是指一次德育活动、一节主题班会课、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或一节学科教学课的开始环节,就如同话剧的序幕、相声的“包袱”,这一部分强调引人入胜,强调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上的一节课或所参加的一个活动上。因此,这一部分我们强调遵循的原则是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听觉冲击力、言语冲击力;强调导入环节的内容要与本节课或本次活动的中心内容一致,要为本节课或本次活动作一个内容上的铺垫;目的是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或主题德育活动上。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指根据德育主题和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设计出能启发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思考和共鸣的教育场景或活动。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课、社会实践活动或学科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个个让学生动脑或动手实践的体验式场景和活动。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场景和活动,是学生生活中的、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的真实情景。情景要体现生活性、真实性、可操作性、感人性、教育性、问题性。

3.体验分享。

体验分享是我们心理课上常用的方法,迁移到德育活动、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中。体验分享指的是学生置身在我们所创设的德育情景中,在实践认识事物的同时,彼此间要分享思想、分享认识、分享看法、分享观念,这种分享是自助和他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并稳定下来,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这一环节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调动学生自我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4.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一次德育活动、一节主题班会课、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或一节学科教学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不是一次活动或一节课的结束,而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在这一环节中,一般要围绕本次主题活动的重点内容,提出活动后继续坚持和巩固的要求。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良好品行的养成一定要经历课后延伸的环节。

二、“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实施原则

1.“激情导入”环节的实施原则。

激情导入环节,力求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强冲击力原则。冲击力是物体相互碰撞时出现的力,在碰撞或是打击过程中,物体间先突然增大而后迅速消失的力,又称冲力或是碰撞力。冲击力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但是量值可以达到极大。这是物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现在应用到我们的德育活动中,强调的是在短时间内,德育内容与学生思维在最短时间内碰撞出最大值。

激情激趣原则。激情就是激感,激趣就是激发兴趣。也就是说,在导入环节要一下子激发起学生想继续学习的情绪、情感和兴趣。

准确导入原则。强调的是一定要紧密结合主题内容,导入活动或班会课,不能远离和偏离主题。

2.“创设情景”环节的实施原则。

生活性原则。生活性强调的是所创设的情景,一定要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给学生一种真实感、亲近感,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进而愿意更多地了解,只有认真学习了,认真了解了,才有可能产生共鸣。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强调的是所创设的情景内容是真实的,这样学生才愿意听、愿意看,进而才愿意想、愿意做。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强调的是参与,是做。这个“做”包括行动、思想和言语,也就是在我们所开展的德育活动、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亲身实践。

感人性原则。要能打动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教育性原则。教育性是“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根本特征,所以每一节主题班会课、每一个德育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班主任必须牢牢把握教育性这一原则,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

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就是要正确处理班主任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一节主题班会课,班主任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把握班会的主题和方向,指导班会设计以及创造一些必要条件,更主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设计、组织班会活动的空间,把权利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参与主题班会的兴趣和需要,使他们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会活动。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应体现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德育活动、实践活动、班会课、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

3.“体验分享”环节的实施原则。

体验原则。体验是学生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既是一个活动又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体认与验证、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分享原则。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常用技术。分享是班会课上学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之间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间容易交流和理解,他们可以不加掩饰、坦诚直接地进行心灵的沟通。所以,在班会课上、在德育活动中、在社会实践中、在学科教学中,要创造让学生分享的时空。

正面引导原则。正面引导是指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和说理教育,注意循循善诱,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一定要是正确的、正面的。

4.“课后延伸”环节的实施原则。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是指在事物现有的基础上,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创造不同于原事物的具有新特点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乃势所必然,所以,必须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变化。整体构建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必须体现发展性。德育途径和方法就像万事万物一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树立发展的意识,来研究德育途径和方法。

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指既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要求等,在活动的设置和方法的选择上分层有序,层层研究,彰显特色。

三、“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操作策略

1.“激情导入”环节的操作策略。

“激情导入”环节,我们探索出的操作策略是:视频导入、故事导入、录音导入,以及引趣、提问、复习等。其中,提问、复习策略更多地运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导入。

2.“创设情景”环节的操作策略。

“创设情景”环节,我们探索出的操作策略是:说理策略、感染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修养策略等。

3.“体验分享”环节的操作策略。

“体验分享”环节的操作策略是: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活动感想体会,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自省自悟、讲析理解、熏陶、榜样学习、比较等策略。

4.“课后延伸”环节的操作策略。

“课后延伸”环节的操作策略一般有回顾、反思、计划等策略。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10篇

从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看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易森林;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钟贤权;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教学意蕴韩晓琴;康伟;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自由”——教师的生命化教学浅析胡双喜;

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赵兴民;刘冲;卢德生;

试论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刘冬梅;李谦;

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理论优势、实践问题与推进策略李宜江;谈力群;

建国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历史考察李叶峰;

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校长实现课程领导的策略韩春梅;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发展刍议于善安;

课程改革视阈下教师的情绪表征及其归因分析解琼;

创新教学折射教师人格魅力张平增;邓秀杰;

化学教师教育对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李远蓉;徐秋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刘永利;

体育师资培训策略调查分析周丽珍;

从学生受众心理谈教师“育人”形象秦初生;

消费主义与学生价值观教育黄庐进;

提高学生抗挫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王清宣;白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亚兵;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状况调查——以鲁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为例王爱玲;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教师评估的方法探索王春红;张弘强;

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测量学生评教的信度研究高维春;白淑毅;余斌;

教学质量评价中群体决策理论的应用及效能尹德臣;王中生;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教学效果元认知监控彭胜光;

关注学习风格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李淑英;梁彦锋;赵津;

农村高中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问题及对策蒋满英;苏小河;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体育课程整体目标罗平;谭宝明;

论学校语文教育与社会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王玲玲;

语文知识教学不宜矫枉过正史成明;

“看+把+N/Pron+V/A+的”格式的语义语用分析杨霞;

有效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建构王晓云;

校园网络教学研究吕凤岐;林源;

初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罗红;吕志革;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椭圆标准方程》教学及评析许敏;石素霞;谢新敏;

英语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多维构建孟冬梅;

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纠正和自尊维护薛漪;李星;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英语学习的文化延伸赵攀;

“错误分析”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发王瑛;

速记策略应用于英语听力理解的实证研究佘敏;

英语论述文篇章处理过程中的跨题推理巩湘红;

英汉句子差异现象对比分析唐影;

浅议英语歧义的语用价值刘春燕;

不良语音对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与对策吴远航;

正迁移效应在英语方位词习得中的应用刘阿莉;

绿色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例析王雷;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迷思概念及其转变模式周建秋;

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杜启达;段惠琼;

对初中阶段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思考康洪生;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三位一体”潘佳彬;尚宁宁;池强;

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刍议南秋红;

简论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生形体美教育陈永英;

浅谈当前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陈东九;刘勇;

语文课堂学习习惯理念探索卫志骞;

“人本”写作之教学指导策略阐释蒋新红;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及实施策略王俊英;张志泉;

论分层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张孝军;李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祝静;

简论数学课堂举例的教学原则王瑞华;

略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王密卿;

认知情境下的“SPM”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圣仰芝;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障碍及应对刘健;

“针对性训练”策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赵卫丽;

英语人性化教学的策略与评价赵娟;

外语教学中维护学生面子的礼貌策略蔡翠云;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李霞;

化学研究型教学及其实施彭秀丽;程萍;

生物学教学中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刍议张秀玲;

民族传统体育道德教育的内化途径及方法符灵荣;

现行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龙志伟;

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培养对策柴新;

分层分组合作方式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研究谭文辉;

体育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杨建民;

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模式初探刘景丽;

回首来时路兼程须着鞭本刊编辑部;

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孙绵涛;康翠萍;康力华;

校长别为“考核评价”所累朱小燕;

教导处应强化“四导”职能邓正平;

青年教师成名过早未必是好事吕赟;

浅析小学生隐私权的保护庞胜如;

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刘佳;

正确引导学生的“礼尚往来”王兵;

人才要引更要用罗刚淮;

教案反思——教师行动研究视角敖俊梅;

“特殊群体”还是不划分为好徐吉志;

“排练”公开课难以忍受之痛贾;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文化重塑的有效载体肖金良;

数学教学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张卫星;

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丁银辉;

审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低龄化现象王卉;周序;

优化语文教学设计的策略徐光华;

“感悟”不是“赶悟”傅登顺;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的特点冒金彬;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追问孙保华;

课文插图: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朱瑛;

《寻隐者不遇》教学谈马良生;

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陈华忠;

朗读教学并不拒绝“技巧”薛峰林;

小学低段儿童画教学中的“六字法”俞振平;

有效的课堂:是达成教学目标,还是完成教学任务?刘正松;

《搭配的规律》教学设计杨亦峰;

《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董一红;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陆咸喜;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田志明;朱小平;

回首来时路兼程须着鞭本刊编辑部;

从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看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易森林;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钟贤权;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教学意蕴韩晓琴;康伟;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自由”——教师的生命化教学浅析胡双喜;

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赵兴民;刘冲;卢德生;

试论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刘冬梅;李谦;

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理论优势、实践问题与推进策略李宜江;谈力群;

建国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历史考察李叶峰;

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校长实现课程领导的策略韩春梅;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发展刍议于善安;

课程改革视阈下教师的情绪表征及其归因分析解琼;

创新教学折射教师人格魅力张平增;邓秀杰;

化学教师教育对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李远蓉;徐秋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刘永利;

体育师资培训策略调查分析周丽珍;

从学生受众心理谈教师“育人”形象秦初生;

消费主义与学生价值观教育黄庐进;

提高学生抗挫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王清宣;白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亚兵;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状况调查——以鲁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为例王爱玲;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教师评估的方法探索王春红;张弘强;

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测量学生评教的信度研究高维春;白淑毅;余斌;

教学质量评价中群体决策理论的应用及效能尹德臣;王中生;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教学效果元认知监控彭胜光;

关注学习风格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李淑英;梁彦锋;赵津;

农村高中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问题及对策蒋满英;苏小河;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体育课程整体目标罗平;谭宝明;

论学校语文教育与社会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王玲玲;

语文知识教学不宜矫枉过正史成明;

“看+把+N/Pron+V/A+的”格式的语义语用分析杨霞;

有效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建构王晓云;

校园网络教学研究吕凤岐;林源;

初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罗红;吕志革;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椭圆标准方程》教学及评析许敏;石素霞;谢新敏;

英语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多维构建孟冬梅;

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纠正和自尊维护薛漪;李星;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英语学习的文化延伸赵攀;

“错误分析”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发王瑛;

速记策略应用于英语听力理解的实证研究佘敏;

英语论述文篇章处理过程中的跨题推理巩湘红;

英汉句子差异现象对比分析唐影;

浅议英语歧义的语用价值刘春燕;

不良语音对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与对策吴远航;

正迁移效应在英语方位词习得中的应用刘阿莉;

绿色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例析王雷;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迷思概念及其转变模式周建秋;

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杜启达;段惠琼;

对初中阶段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思考康洪生;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三位一体”潘佳彬;尚宁宁;池强;

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刍议南秋红;

简论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生形体美教育陈永英;

浅谈当前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陈东九;刘勇;

语文课堂学习习惯理念探索卫志骞;

“人本”写作之教学指导策略阐释蒋新红;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及实施策略王俊英;张志泉;

论分层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张孝军;李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祝静;

简论数学课堂举例的教学原则王瑞华;

略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王密卿;

认知情境下的“SPM”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圣仰芝;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障碍及应对刘健;

“针对性训练”策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赵卫丽;

英语人性化教学的策略与评价赵娟;

外语教学中维护学生面子的礼貌策略蔡翠云;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李霞;

化学研究型教学及其实施彭秀丽;程萍;

生物学教学中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刍议张秀玲;

民族传统体育道德教育的内化途径及方法符灵荣;

现行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龙志伟;

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培养对策柴新;

分层分组合作方式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研究谭文辉;

体育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杨建民;

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模式初探刘景丽;

对开展实用性教研的思考况蕾;

浅议简笔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骆小平;

高考音乐视唱练耳教学策略探析杨子;

谈数学教师数学史素养的提升李国强;王玉香;

《教学与管理》再度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透析选修课:教育自由的过度与缺失陈荣;

打造教师文化名片促进教师主动成长潘裕岳;黄锡桥;

试论校园活动的价值判定于水英;乔廷强;

学校膳食管理应多在“理”上下工夫苏银成;

制度视角下的发展性教师评价遭遇洪明;杨多云;

教师评价标准的“四性”费世汲;汪立丰;

试论班级管理中的“平衡”艺术郝晓霞;

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学习报告手册卢晶;

论一堂好课的标准吕星宇;

德育视阈下的课堂礼仪探析李晓洁;

绩效考核应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唐文静;

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王东;

生命教育:品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张世爱;

新形势下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学思考刘富厚;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再思考李本松;

学校内部制度过程性管理的思考张建党;

如何预防学生自我伤害赵伟建;

生物课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吴举宏;

初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李益民;

构建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策略乐文进;

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同一化与历史教育本质的背离曹雪荣;周化勇;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有效实施

引言:

当前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很多班主任教师在德育工作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德育效果却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削弱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德育教育策略上缺乏科学性。基于这一问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德育工作开展的策略实施深入研究。

一、树立全新的德育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因此为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从教育理念上进行突破和转变。新的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着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和学生站在平等高度。因此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尊重和自我表达的机会,由以往的管理者成为引导者和倾听者,避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叛逆和抵触心理。德育工作中還需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将小课堂转移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1]。

二、以激励点评作为突破口

传统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通常都是以初中日常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类道德问题出发,以此来结合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展开有效评价。这种激励式教学点评发不仅避免了强硬的语言产生,同时还从正能量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的引导,通过种种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行为准则[2]。例如在组织学生观看洪水突袭、火山爆发等灾难场景来鼓励学生讲出心理的想法,最终说出在大环境下每一名初中生应当从什么样的角度入手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而在“老人摔倒后应该不应该扶”的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教学法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如何通过积极而有正面的方式,来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助人为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初中生开拓了眼界,同时也满足了每一名学生需要被关爱、需要被关注的想法,以此来减少了违反道德行为与思想的产生。

三、激励适度性与多元性原则

在初中班主任展开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坚持做到适度性原则,这种适度指的是恰如其分的激励、而不是过度的溺爱,如果我们对初中生的种种行为都采取激励策略,那么学生们便会感觉到茫然[3]。例如学生在违反课堂秩序的情况下班主任就需要掌握好这种教育的尺度,既要保护好学生在同学们面前的颜面,同时还要帮助他认清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得到最好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仅凭班主任的一己之力很难对学生德育方面起到鼓励与激励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必须要与家长、校方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来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元化的激励手段来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4]。

四、利用情景化的教学展开激励策略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还应当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优化德育教育效果。例如班主任可以建立“德育小观察员”制度,每天安排一名综合表现最佳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公益广告,通过这些主题各异、内容积极的小片段来对初中生们的心灵上进行洗礼,在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分辨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同时,以入选“观察员”为激励手段,从学生们的角度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发扬人性之美,相信每一名初中生都会以当选“德育观察员”而倍感荣幸。

五、实施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相对于榜样激励而言,似乎更为真实,更能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可适时运用物质激励,以引导更多学生积极配合德育教育工作。为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初中班主任可制定这样一个规则:班级内的学生每做一件好事,都会得到一朵小红花,并贴在个人荣誉栏中。待学期末时,班主任会根据大家所得小红花数量的多少,为大家颁发奖品。奖品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通过这样的物质奖励可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激励,督促更多学生争做好人好事。为更好地发挥物质激励成效,对于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有突出思想品德表现的学生,初中班主任应及时予以物质奖励。例如,某班有一位学生,在周末时参加养老院的义务劳动,此事在学校很快得到关注。针对此种情况,班主任亦及时给予奖励,奖励其一本精美的笔记本。这样的做法立即引来其他学生的艳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都积极争做好事。在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为更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可适当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物质激励所用奖品无需特别贵重,虽然并不贵重,但这对学生而言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结束语:

综上,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及时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正视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改正,那么,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必然会逐步得以提升,他们也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让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呈现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伟红.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2):83-83.. 

[2]刘蜀民,甘霖.中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J].中华少年,2016(20):10. 

[3]王国花.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施行激励策略的有效路径探索[J].教育,2016(8):14-15.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12篇

学校是落实减负工作的主体。要解决好学校层面的减负问题,只靠控制作业量等这样零敲碎打的小动作,是不能起到标本兼治作用的。我校的领导团队认真研究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症结,直面问题,深层思考,科学统筹,整体规划,采取校本“整体性改革”,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减负问题。

校本“整体性改革”最终落实在师德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研方式、评价改革和小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德建设,培育学生快乐成长的土壤

我们认为,在减负的这个复杂链条上,教师是关键,师德是保障。而师德的核心是爱学生、会教学。教师要全心全意地爱学生,首先,他们自己要成为幸福教师。教师的幸福感提高了,他们才能为学生培育快乐成长的土壤,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我校实施“幸福教师培养工程”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将教师的师德要求具体化为三个形象:“微笑、关爱、专业”。引导教师外树形象,内修本领,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实现在高尚师德、高效课堂前提下的减负,克服因教师师德问题或专业不足而导致的学生心理或学业负担过重。

二、进行“三学五步”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减负的主阵地。几年来,学校坚持开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三学五步”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教学模式相对规范、便于操作的优势,使教师落实“减负增效”有了抓手。

“三学五步”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较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两个难题:一是针对性问题。利用“自学质疑”环节,让学生先学后教,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实效性问题。利用“自学”“合作”“检验”等环节,制定分层培养目标,实施分层指导,解决了教学中的“参与度”问题,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进步的空间,让教学环节的设置更有实效性。

三、实施“内向型”校本教研,提升教师内力

所谓“内向型”校本教研,就是植根于本校情境,构建多元对话平台,融研究、交流、合作于一体,触动教师的自我研究意识,探索个性化的经验,从而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教研方式。如,我校开展的“微课堂”活动,主题确定为“我的精彩环节”“我是如何组织自学、合作环节的”“我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研究高效课堂”等。在大家普遍实践展示的基础上,由学校组建的课程领导团队,从中发现教师在优质轻负上的典型经验和有效策略,及时推广。

我们召开“微课堂”成果推介会,点评每个教师的闪光点,推介教师个人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每个参与的教师在提升自我实践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他人适用、有效的策略记录在自己的教研札记里,并借鉴到自己的常态课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益。教师个人推出的“讲练结合策略”“情境教学策略”“贴近生活策略”“善用媒体策略”“提纲导学策略”“错题再生策略”“追问式学习法”等,都有助于课堂的减负增效,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应用。正如教师说的,这样的教研研究的是自我,并且学习了他人,教研成果真正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四、改革评价体系,为教师减负

学校要为教师实施减负创造一个安全、积极的工作环境。在教师评价方面,我们坚持三点做法:一是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评价给予足够的宽容区间。二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机制,以学分制方式评价教师的研修情况。三是通过参加听课、评课、教研、撰写反思日志等活动,加强日常的过程性评价,奖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微变化”。这种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既调动了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又为教师减负提供支持的态度,营造出健康的氛围。同时,引导教师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五、开展小课题研究,解决减负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

学生负担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久之,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加重。为此,我们鼓励教师开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小课题研究,如“分层教学的实施”“微课程的制作”等。有的教师把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分解,并录制成“微课程”,放在班级博客或班级QQ群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时间、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学习,为实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德育;有效课堂;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1.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之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日益关注,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教学是艺术”还是“教学是科学”的讨论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的热门话题。有效教学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活动,达成最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行为。开展有效教学既是新课改的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即课改背景下课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是否就变得卓有成效?开展有效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唤,即素质教育口号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学生学业不堪重负,如何改变现状?最后,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期待有效课堂教学,即课程的结构、内容应更多地关注课外、关注社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

2.案例分析

有效课堂教学其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包括课程标准解读、背景分析、资源整合及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这意味着有效课堂教学应着力将课堂丁定向为师生互动的舞台,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和教师展示教育智慧的媒介。以下的案例分析,是针对中职德育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全程形成的具体案例,运用现代教学心理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解读设计的有效性。

案例一 准备策略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从狭义上说,专指上课前,教师为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根据教案为上课进行的有关准备工作。这其中教学设计就属于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而合理的教学设计又离不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学情,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整体教学方案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例如笔者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一节时,针对中职一年级的授课对象,制定了如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是职业理想的特点和对人生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确定为明确职业理想的特点,职业理想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作用以及感悟确立职业理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则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多种手法。具体流程如下:①课前导入。写出自己的职业理想,交流建立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依据,相互分析各自职业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并有请学生发言,引出课题。②新授。如何理解职业理想。学生发言老师总结职业理想的特点社会性(抢答,例举职业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时代性(分析时代变迁对职业特点的影响)发展性(职业理想的内容会因时因地因事的不同而变化)个体差异性(用学生自己的职业理想为例)。③延伸。阅读材料(谚语故事,孔繁森事迹,名人名言)一句话概括职业理想对个人发展的作用。④课堂小结。⑤课后作业。

以上的教学设计满足了教学的合作性的和生成性原则,体现了教学设计目标共同性,实现了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成了教学案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进行了综合思维,学生语言和读写水平得以提高。

案例二 教学实施

如果说教学设计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实施则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教学方法则研究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的问题。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是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案例教学法作为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以现实问题或特定事件为探索基础,非常适合在中职德育课堂开展。以《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中“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一节为例,笔者教学中安排了主题为“从阿诺德・施瓦辛格的成功看职业生涯设计重要性”为案例教学课。以阿诺德・施瓦辛格这位学生熟悉的明星作为案例的主人公,能减少学生对人物的陌生感。本节课的主要流程如下:多媒体展示了施瓦辛格的人生经历,点燃课堂气氛,拉近案例与学生距离。展示其成长目标脉络:出生贫困,身体羸弱练好身体成为动作明星跻身名人迎娶豪门女获得财团支持竞选州长参选总统。随后,便开始了其逐一实现人生目标的历程,从健美先生起步,随后进入好莱坞成为一线动作影星,迎娶前总统侄女,中年告别影坛,跨入政坛,成为州长。通过这个案例描述,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施瓦辛格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施瓦辛格的人身经历有何感想?拓展思考:施瓦辛格能否当选美国总统?从案例中获得了启发,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出职业生涯设计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就是案例选择的巧妙性。笔者认为好的案例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人或事件。

策略3.教学评价

有效评价是有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是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有效佐证。科学的教学评价应该能显示差异,促进平衡,强化导向,使教学效益获得持续提高的动力。中职阶段的德育课程决不能以一张试卷决定课程成绩的优劣,而应该变化为理论考查与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起来, 多角度的评定学生每学期的德育课成绩。将课程成绩拆分成四个模块即: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30%)、行为表现(20%)、课堂提问(20%)。例如在讲授“文明礼仪”一课时,笔者就曾对学生的仪表、仪态、仪容打分。将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融入到课程考核中,确保了课程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3.结语

有效性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唯有在教学中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主动服务的意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现和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视教学过程为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学,才能有真正高质量的互动,才配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德育教学 情感互动 策略

一、德育教学中情感互动的重要性

德育教学是指学校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与此同时,德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则主要根据以下四点进行确定,分别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德育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影响着学生价值取向及目标的确定。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德育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一味的讲述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无法明确德育的实质。同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还会出现不感兴趣、不动情以及精神状态低落等现象。而在德育教学中,动情是德育的关键。德育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动作以及行为的传递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感染和相互激发,最终达到双方感情共鸣和思想认识趋同的过程。在师生积极情感互动中,德育课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能获得健康身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教师也能从中获得有益身心的愉悦感受和动力支持。因此,积极情感互动是德育课有效的重要指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积极情感互动,加强德育课实效性。

二、德育教学中情感互动的策略

德育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互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德育学习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增强师生感情。而情感互动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德育教学中情感互动的相关策略中,其主要包括:

1.确立积极的情感目标

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互动源于教学双方的积极情感的存在,因此教师要确立积极的情感目标。在情感目标确立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及学生都能够充分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能够在教学内容中获得情感陶冶。这样,才能在师生情感交流时,找到共同的情感交流点。其次,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同时在处理双方关系的过程中,应正确的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应用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及学生都应处于积极饱满的情绪状态中,使学生心情舒畅,而教师应积极的倾听,同时还应与学生共情,以此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

2.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由此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新思维。在德育教学中情感互动的实施,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为前提。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互动”是指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在同步的学习知识。由此可见,“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双方。而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能的正确发挥,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包括: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准确的做到“因人而异”。由于学生的经历、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状况不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指导。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针对犯错误的学生,严禁教师对其进行体罚、辱骂以及人格侮辱。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教师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针对错误的性质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批评,必要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例如帮班级打扫卫生等。再次,在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其树立生活信心及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应积极的融入到学生集体中,争取成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建立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德育教学中情感互动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仅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倾诉氛围,同时,还容易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其能够在倾诉的过程中避开思想上的包袱。而教师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课堂,实现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情感互动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积极的鼓励与评价,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善意的批评与指导。由此可见,在实现情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自由地、无忌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保证师生交流畅通,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此外,教师还应在维护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及形象,使其能够感受到集体荣誉感,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还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

(2)充分倾听,实现共情

教师能否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将直接关系着师生情感互动的建立及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的倾听学生的心声,能够理解、读懂学生,从而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理解学生所表达的内心思想,同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讲话。此外,针对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还应提前告知其发言时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德育教学不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同时还关系着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角度,用心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理解,从而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坦诚相待”。此外,情感互动的实施,应基于德育教学的课堂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才能体现出德育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晶晶.课堂教学中消极师生情感互动的分析与建议[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2]王姣姣.有效与和谐――师生互动行为的本真追求及其构建路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德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小学品德教师;品德教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3-0075-04

随着《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改革已迈入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的问题,始终是困扰品德学科教学有效实施的突出难题。如何优化教研培训,促进小学品德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南京市小学品德课教师的现状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骨干力量,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没有教师对学科的理解、认同和积极实践,学科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改革后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线的品德教师能否胜任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师的专业成长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制定符合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项目,首先要清晰了解全市的品德教师队伍的现状。基于此,2012年3月南京市教研室对全市所有小学的品德课任教师的自然情况展开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全市小学品德课的教师队伍专业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兼职比例高、流动性大、专业化水平偏低是这个学科教师队伍的特点。

(一)品德学科教师任教自然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4428名教师执教品德学科,其中女教师3450人,77.9%;男教师978人,占22.1%,男女比例失调;从年龄来看,这些教师的平均年龄约为36岁,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2090人,占47.2%,35岁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为52.8%,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但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在全市8个郊县中,部分退休返聘的教师仍然坚持奋斗在教学一线上,56-60岁的270名教师中有37人为退休教师,61岁上的教师多达13人。从学历层次看,全市品德学科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3029人,占68.4%;专科学历888人,占20%;专科、本科及以上累计为3917人,占88.46%。

(二)南京市小学品德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师是一支年富力强的拥有较高学历的队伍。但从教师任职情况、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该队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兼职比例较高,流动性大。根据市教育局职称办评审的有关文件规定,凡担任该门课程教学的周课时量达4-6节为兼任教师,达6节以上(含6节)为专任教师,不足4节为兼职教师。全市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有3164人为品德学科兼职教师,所占比例高达71%(见表1)。在专任的335名教师中,全市仅有122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品德专任教师(其中多因身体欠佳无法从事语文、数学主科的教学工作而转岗至此)(见表2)。

二是品德学科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较慢、专业化程度偏低。“教师在教学中所获得的专业领域的成长,即为教师专业成长”[1],主要表现为个人学科教学能力和教学知识水平的提升。融教学技能、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各种优秀教师的等级评比是评估和考核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显性指标,自2000年南京市教育局开展“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和“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评比以来,全市拥有品德学科市、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为285人(见表3),仅占全体教师总数的6.44%,可见这个学科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速度较慢。与此同时,已获专业发展相应称号的教师并非全都是品德学科专任教师,有些教师不担任或每周仅兼职2课时教学任务,由此产生“专业不专任”的现象。从表4可以看出,因各种原因不再从事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有124人,占44.6%,而在担任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158人中,专任教师仅有24人,占8.4%,其余47%的教师仍然兼职品德学科教学。这些无疑会中断或者弱化专业教师对品德学科研究的投入,最终削弱该教师学科专业影响力与辐射力,对于原本薄弱的学科师资队伍而言,更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浪费。

这些数据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呈现“三多”与“三少”的局面,即兼职教师多,专任教师少;参与教学实践的人多,从事学科专业研究的人少;普通教师多,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少。在“多与少”的转变中,教研培训责无旁贷,关键在于突破教师专业发展,以此找到学科队伍发展的增长点,从而成就学科发展。

二、对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思考

(一)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原则

“教师是一个专业,需要有专业的引领。”[2]针对南京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的现状,在教研培训过程,南京市教研室提出以下两条原则。

因“年段”制宜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品德课教师兼职与兼任、专任与专业、主体与载体的关系。由于教师编制所限,加之品德课不在考试范围内,品德课由班主任、校领导、管理干部或不能胜任其他教学工作的教师兼任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要立刻改变这一现状,全面实行由专任教师担任,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低年级教育教学规律。低年级正是小学生良好品性形成的关键期,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对学生有充分了解,需要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系,需要班主任的监督与管理,可见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由班主任兼任存在合理的一面。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内容呈现丰富性、宽泛性以及知识组织上的非体系化等特点,对教师的视野、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任职教师不是专任教师、不做专门研究,就不可能把握好学科特征和本质,课程实施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分年段实行专兼职任教,倡导中、高年段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相对兼任,有条件的学校(即拥有市区级以上品德学科荣誉称号的专业能手)逐步做到专任,稳定教师队伍,强化兼职与专任教师的专业研究。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意义,因此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多样的教研方式是开展研究的载体,最终服务于教师主体的发展。因此,主体是关键,加强对主体的关照,合理采用多样化的教研方式,尤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才能促进品德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因材施“培”的原则。遵循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研究思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教学的入门、修行到最后“修成正果”,每个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有“量身定制”的阶段性培训内容。例如,教龄不满5年的新教师,需要的是学科教学的通识培训;工作满10年以上的成熟教师,需要的是扩大教学视野的学科前沿理论培训;至于已获相应专业发展称号的优秀教师,需要的是诊断及培养教学风格的培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抓主要矛盾――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点,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课程改革工作与教育教学实践中介的教研部门,品德教研通过促进一切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一切发展,最终实现一切学生的发展。教研的力量有限,更何况目前“要将理想化的课程构建转化为教师理解和能够实现的教学,除了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努力外,制度的建设和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品德教研只能做“能做之事”――教师理解学科教学,做成“可做之事”――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实施策略

遵循以上两大原则,自2012年9月起,南京市教研室采用一系列教研策略,不断打造全市优良的品德教师队伍,成效初步突显,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以下简称名特优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师专业素养也逐步获得提升。

1. 保底线、拔尖子、分层推进的策略

教研室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与特点,实施分层、分类、分步培养策略,重点培养学科中坚力量,重点打造学科领军人物,实现以点带面、面上发展的良好态势。

“保底线”是指明确品德课教学实施的底线与基准,即品德课有教师任职,而且课程教学符合学科特点与教学要求。为此,教研室一方面制定《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及教研管理建议》,并出台《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明确学科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及基本底线,加大行政方面的课程督查,强化课程的常态落实;另一方面通过示范课、观摩课,实施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扩大名特优教师的专业引领与辐射作用,还研究与编制“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1-6年级”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供全市所有品德学科教师学习,鼓励青年教师模仿、改编,积极创造。

由于品德课专职教师多为行政领导或即将退休的教师,根据这一现状,教研室实施个别化“保底”策略,即针对性地开展诸如关于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法的专题讲座与培训,深化所有品德教师对学科教学理念的认识,帮助他们上好这门课。对于4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则采取“拔尖子”策略,通过骨干研修、学术沙龙研讨、课例分析、观摩课专题研究等方式,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2. “岗位成长”策略

“岗位成长”是指基于岗位,促进自我自觉的发展与群体的整体发展;通过岗位,实现自我的多样发展与众人的差异发展。教师成长在于岗位教学,但每个人在岗位中的成长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发现: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五年之内,教龄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曲线呈上升趋势;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现一个平稳的发展趋势;八年以后,教师群体逐渐出现分化。5%的教师通过再学习,逐步发展成“专家型”教师,95%左右的教师却一直是表现平平的“教书匠”。[4]从前五年到优质5%的跨越,教研培训需要提供岗位成长的平台,让每位教师都能早走一步、快走一步、再走一步:针对市名特优青年骨干教师,设立了“南京市小学德育工作坊”,在特级教师带领下展开学科的前沿研究;针对市、区级学科骨干优秀教师,实施了“南京市小学品德学科人才库建设工程”,与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联合举办“南京市小学品德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采用通识培训、学科专业培训、校本培训、自主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综合能力;针对广大普通教师,倡导在自我教学岗位上成长,通过“5%造血干细胞”骨干教师的示范与引领,学会上好品德课,进而上好品德课。

3. “市区校联动”策略

要发挥自下而上的研究力量,用集体的经验与智慧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明确市、区、校三级教研职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市级“教研室作为地区课程发展中心,宏观上承担参与决策、专业引领与质量监测的角色,其研究重心是制定地方课程政策,研究课程发展”[4];区级教研部门则是在中观层面执行上级的教学决策,研究指导学科教学,起承上启下作用;校本教研是教研的微观组织,关注的是课怎么上,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不断提升学科教师自身的经验。

以往的教学管理制度将品德学科归属于学校的“综合组”,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混合编排成组,品德学科的校本教研无法开展。要充分发挥被称之为课程改革“第二推动力”的校本教研作用,需要完善品德学科的校本教研组的建设,以评估促进研究。自2011年起,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南京市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的有关规定,全市所有小学开始组建品德学科教研组,学科的专职或专任教师为教研组长,全面负责学科的校本教研。每个月学科教研组至少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品德学科教研组从无到有,学科教师找到了组织归属,研究氛围逐步形成。目前全市已评选市优秀品德学科教研组5家,他们鲜活的校本教研经验,成为广大学校借鉴与学习的对象。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策略的实施带来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逐渐稳定与强大、教研氛围愈益浓厚、教研品质不断提高。然而如何促进广大教师把品德学科教研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提升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力与执行力,仍是教研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也是教研部门今后的努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成尚荣.教研:站在打开的边界与专业支持的平台上[J].基础教育课程,2012(8):1.

[3]金艳.突破教师职业发展高原期的思考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06(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