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D9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026-02

一、传统法哲学思想的视角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点主要分为人本主义和伦理主义。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本主义就是要求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认为人是宇宙的主人。《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的盛衰,关键在于民心。而将此描述地更为透彻的是贾谊在《新书》中说的――民为国本。古往今来“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也”。如此极具政治眼光的名言,正是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 正是因为秉承这一传统的法律哲学思想,在建国后的一个非常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劳动教养制度,其初始目的便是以人道和人权的理念为宗旨,以一种非常手段解决特殊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社会治安方面、劳动就业以及意识形态问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劳教的性质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其在具体实施操作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偏离了其最初的目的和宗旨,单纯地注重惩戒。部分案件的办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断,结果导致在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和处罚不均衡的严重错误,以至于被误认为是一种权力的工具。劳教制度已经不具有现代法制应有的宽容性, 从情理上讲,可以驯服人, 但不会把人变好。而简单地升格为法律也只是赋予劳动教养制度以合法地不能改变其恶法实质。伏尔泰名言: “如果你想要好的法律, 那么就烧掉你现有的法律, 并去制定新的法律”。 对于现行劳动教养制度, 革新、取代都不如废止来得彻底。不破不立。废止是必要前提。唯此, 我们才能真正从现实出发, 制定或完善各项法律制度, 实现良法之治。

从实证的视角观察,我们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立法者在一定的规则下制定出法律,体现了人们的意志与愿望。诚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追求和物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这样的情况,一些法学者将法律作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同时将其理解为一种意识。然而李步云教授对法哲学有了自己的看法,法能够反映事物的规律和各种关系,同时它本身又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一种社会存在。” 劳教制度做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处罚措施,其本质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更是建国初期,人民要求维护新生的政权,清扫反革命以及顽固分子的建立的一种强制处罚措施。由此观之,劳动教养理应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二、法的唯物论和认识论视角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思,意思是物质的反映,意思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劳教制度在建国初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局面,是根据当时的情形审时度势做出的决定,而绝不是我们主观的东西,同时它又是一种在人意思之外的客观存在。如今的劳教制度也仅仅是反映了我们当时面对的形势做出的反映。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告诉我们,劳教制度已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建设的需要。对此,笔者认为在建设法治国家必须面临一系列制度的更新和观念的变革(劳教制度的废除就是司法层面的重大改革和进步)。我们必须改变长期存在的法学理论滞后于法制建设实践的状况,以充分发挥法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宪法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在立法过程中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要切实担负起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要切实担负起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 坚决纠正违宪行为”。 劳动教养制度的继续存在, 是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的, 是违背现行宪法及有关法律的,理应立即废止。

李步云教授在阐释了法的客观性与法的物质性的基本含义时,这样说道:法的客观性与法的物质性要求法的内容必须能够能动的反映现实社会关系;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同时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规律。而如今劳教制度的性质已然发生的变化,不但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发生的变化,而且也违背了其最初设立的人道的宗旨。其本身发生蜕变说明其已经不能正确反映社会存在。再者,劳教制度的独立品格、以及自身的逻辑结构各方面、沦为一种工具已经充分说明,其无疑是阶级斗争的有害遗产,它的实质是在刑事司法程序外剥夺公民权利。

三、法的辩证法和发展观视角

然而某些学者曾说,劳教制度从创立至今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教育挽救了大量轻微犯罪和违法人员,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已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张坚持劳教制度应当改革,而不应当废除 。笔者认为该学者只看到了劳教制度在建国初期的积极意义,而一叶障目。但我们应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我们用法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劳教制度是否应当废除时,应该看到提出废除劳教制度的目的和目标。

同时,从维护国家形象的角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劳动教养违反国际义务,有损国家形象未经正式法庭的审判不得剥夺公民自由,这是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世界人权宣言》第10条是这一原则的最权威的国际人权法依据,根据该条的规定: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平等地享有一个公平公正的法院,以保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世界人权宣言》第10条作了细化。我国早在1998年就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第14条第1款明确规定:“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公平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劳动教养除了与上述人身自由权原则相悖外,劳动教养还面临两个指控:一是强迫劳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8条之三项(甲)规定:“任何人不应被要求从事强迫或强制劳动”;二是酷刑。这些无疑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为此,从全局的整体的利益去考量劳教制度,我认为劳教制度在当下情形中,已经不能够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予以废除。

四、法理学视角

首先,在立法理念上,渗透着国家优位主义,对劳教人员缺乏必要的权利保护,任何一项法律的创制都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立法理念。国家优位主义和人权保护主义是支配和影响法律创制的立法理念。国家优位主义以义务为本位,着重强调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保护,而个人利益也仅仅是在配合这两种利益的前提下才予以立法考虑;人权保护主义则主要以权利为本位,突出地表现个人利益,同时将个人利益视为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的基础,一旦离开了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仍然在观念上习惯于将义务凌驾于权利之上。这种立法理念在劳动教养立法中,显得尤为突出。第一,思想上,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其司法性与理论性却相对较弱,法制的基础不够牢固;第二,内容上,过于偏重实体的规范,忽视一定的程序规范;第三,教养人员的法律地位,义务多、权利少,对劳教人员合法利益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

其次,在体系结构上,关于劳教的相关规定,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典,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内容庞杂而不明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该部法律的内在本质。劳动教养制度虽然对于预防犯罪,防卫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与劳动教养相关的一系列法律在立法上显现出一种杂乱无章、不能清晰明辨各种法律之间的关联,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制定的主体,其中既有立法者、也有“两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还有六部委的联合规定;第二,文件的权威和效力,有立法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合法的基本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也有省部级的地方规章;第三,文件的内容来,部分规定前后矛盾;部分文件与司法解释甚至有的立法性质,大大超出了司法机关的权力范围;第四、从全国来看,没有一部涵盖劳动教养实体法、程序法、执行法这样一部完整统一、规范的劳动教养法典。这种缺陷,与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完全背离,严重制约了和破坏了劳动教养制度的充分发挥,不利于保障人权。

最后,在规范内容上,劳动教养相关的法律规范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缺乏统一性。自其设立以来,相关机关虽然也曾组织制定和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目前就现行的规定而言,明显处于一种滞后局面,依然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

五、结论

总而言之,法哲学所关乎涉及的是法与法学的一种精神气质,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诉求和意义根基,而自由和权利的问题则构成了法哲学的灵魂。以法哲学的视角观之,劳教制度已经没有了权利和自由可言,规制不完备,任由由其发展的话完全有可能沦为残害无辜的一种可怕工具。

诸多事实表明,乱象从生的劳动教养制度不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真正的长治久安,它的巨大负面效应足以让中央政府改弦更张、从善如流,反思现有的治理模式,我认为这也是劳教制度被废除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我认为以后在解决相关法律的问题上,应当在集中探讨与解决存在的现象和法思想中主客观的关系问题以及辩证法一系列辨证规律与范畴的科学含义中,去思考和评价它。同时我们还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当明确法哲学的深入研究就能够“大大增进唯物论与辩证法作为法理学方法论的作用和意义,它有助于扩展法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法理学的研究水平。”进而拓展我们的视野、看问题的全面性。

注释:

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

[法]伏尔泰. 哲学辞典;[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 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法律、立法与自由: 第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26.

赵明.李步云与当代中国法哲学.现代法学.2003(3).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63-01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能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完善自我。初中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和理解能力各异,很难用同一标准考核所有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使用阶梯教学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在此,笔者以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中“财富基于勤劳”“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的内容为例,谈谈阶梯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一、观察社会,提高认识

实施阶梯教学,第一步要满足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需求。教学“财富基于勤劳”“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的内容,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财富”的概念。教师可先以理论概念做铺垫,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启设定一个基调。同时,由于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还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亲身经历,先引入理论概念能为学生指明展开思维活动的方向,从思考起点上实现师生的思维统一。接下来,教师从实践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财富”的概念,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具备真实感。如教师设置“怎样赚钱”的讨论话题,从狭义角度来讨论“财富”的概念,学生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一下子就找到了思考的起点。有的同学从父母赚钱谈起,有的同学从创业成功者的经验谈起……这为后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剖析“财富之源”,归纳整理学生们提出的“赚钱方法”,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并一一罗列。如教师板书“劳动”“知识”“科学技术”“科学管理”“诚实的人格”“思想”“合作意识”等词语,它们既展现出不同的财富积累方法,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鼓励学生从中找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财富积累方法,并说明选择的原因,为进一步探知真理奠定基础。

二、追根溯源,辨知真理

辩证思维是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思维模式,它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问答、联系生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多处于被动思考的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还需要增加教学互动,使学生的思维相互影响,迸出辨知真理的火花。学习“财富基于勤劳”“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环节教学活动的铺垫,对“财富之源”有了初步认知。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对于“财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教师可将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勤劳是财富积累的方法”,另一种则认为“财富积累需要机遇和平台”。这两种主要观点各有利弊,教师可采取课堂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自我论证与相互辩论中追根溯源,辨知真理。为营造辩论氛围,教师可对环境进行一些改变,将教室临时布置为辩论会现场,双方辩手由学生毛遂自荐和相互推荐组成,正、反双方的辩题用醒目的文字标记出来,使正、反双方所代表的立场一目了然。教师担任辩论会的主持人,裁判团则由学生自己推选。设置辩论环节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分辨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勤劳致富也好,抓住机遇也罢,辨知真理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综合地分析问题。

三、省察觉思,完善自我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习内容主题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该场景,在此场景中直观感受、体验学习过程。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传统教学中的课本知识,并融入教师设置的场景,学习兴趣、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在情境教学的具体开展中,首先需要教师确定主题情境、情境大纲,然后向学生介绍情境,使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相关知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将课本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小事、实际生活、问题相联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出思想品德课的实用性。

二、采用合理策略,有效实施情境教学

1.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情境教学

在目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课本知识点、内容抽象,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处于课堂被动地位,课堂参与性不足,感觉学习思想品德课枯燥、无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利用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思考、学习知识。例如,在要求学生学会节约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通过向学生讲解如何珍惜劳动成果,学生会感受不深,且反复说教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现实生活的浪费现象入手,学生说出自己生活、身边存在的浪费行为,并结合具体行为展开教育,然后结合农村劳动情况,进行尊重劳动成果、节约资源的教育。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提出“自己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费行为”“应如何避免这些浪费”等问题。给予学生5 min左右的时间进行相互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打破沉闷的课堂局面,然后提问学生发言。学生给出“倒掉饭菜、不关水龙头”等答案。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内容,补充劳动成果浪费现象,引入教学主题。同时,让学生描述农忙时的劳动过程,劳动的辛苦,让学生从自己父母角度、生活角度感受劳动的辛苦,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实现教学目的。

2.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了解知识内容

多媒体教学融合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元素,有强大的听觉、视觉效应,调动学生各感官,提高教学、学习效率。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全面把握教学主题、内容,全面收集资料,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了解。例如,在“多元文化地球村”教学中,由于学生接受文化单一,视野狭窄,单一地讲解不同文化,学生理解困难,对不同文化缺乏深刻认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播放介绍各国文化的视频,如印度的宗教文化、韩国的饮食习惯、英国人的问候方式等,使学生通过视频观看,真实了解各国的不同文化。在学生了解了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文化的形成及我们应对不同文化持何种态度。这样,学生已理解了不同文化,便会以尊重、接受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同时,在此教学过程中,视频播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具体化抽象知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探究欲被激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融入实事、巧用漫画,进行思想教育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基本内容和要求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特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助人为乐、与各族少年儿童、外国小朋友友好相处。

四、热爱集体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公民的义务;初步懂得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离不开文化科学知识,从小把自己的学习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理想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勤学好问、刻苦努力、专心踏实、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八、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使少先队员的权利,学习过民主生活。知道国家有法律;法律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公民要知法、守法,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中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定。

九、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教育学生要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惜时守信、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积极进取。

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初步学习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实施途径

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一、各科教学

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任课教师要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段能力,以指导他们的行为。

其它各科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课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教学大纲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

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历史教学最易于具体、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方面的一些重大成就和对人类的杰出贡献;知道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野蛮侵略我国的主要罪行以及中国人民受欺凌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捍卫中华的重大斗争和一些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事迹;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英勇奋斗的主要史实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教育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地理常识教学易于具体、形象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和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建设成就,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初步了解我国和家乡的主要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初步认识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初步了解我国和家乡的人口数量和发展状况;初步懂得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一律平等,要共同维护祖国统一。

自然常识教学要在讲授自然常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精神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及能力。

音乐、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体育教学要在体育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并通过体育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劳动教学要把传授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养成劳动习惯。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校级教育是由学校组织的,结合学校实际,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学校校长和有关负责人是校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认真贯彻本《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和每天升降国旗,时事政策教育,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全校性传统教育活动,定期举行主题校会等制度;要开辟教育陈列室,悬挂中国、世界地图和中外名人画像,并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建立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班级教育是向全班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全面了解学生、组织培养班集体,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加强班级管理,深入细致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班风;协调班级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其它各科教师也要给予积极配合。

学校和班级要积极组织丰富多采的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和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要依靠校内外的力量,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要通过参观、访问、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还应重视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对学生的影响,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影视、文娱节目等,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抵制各种不良影响。

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要按照队章的要求,加强队的组织教育,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要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采的活动来进行。少先队工作要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工作的指导者,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家长教育和校外教育

实施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切配合,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情况,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教育要求,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校外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扩展。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和少年宫(家)、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纪念馆、业余体校等校外教育单位建立联系,充分利用这些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学校和教师还应重视与革命老前辈、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企业家等建立联系,发挥他们对学生的榜样教育作用。还要争取关心下一代协会和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街道、乡镇等单位的支持,开辟教育活动场所,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倡全社会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新风尚。

教育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遵照国家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

要热爱学生,以对祖国未来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满腔热情地爱护并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要信任和尊重学生,对缺点较多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更要亲近和帮助他们,切忌偏见和偏爱。要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和日常行为表现;了解社会和家庭环境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三、加强针对性

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生动感人的题材和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要给他们讲空洞的大道理和难以理解的政治概念,防止成人化;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清层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反复,不断加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以及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坚持因材施教,避免一般化。

四、坚持正面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坚持正面启发,积极诱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标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坚持以表扬为主;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给予批评并指出努力方向,但要注意防止简单粗暴,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五、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

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正面灌输,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同时也要相应提出一些合理、适度、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行为训练,引导他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学生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手段。良好的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者要重视培养学生集体,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建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传统,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促使其个性在集体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初步培养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小学生模仿性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可信,从而激励他们积极行动。

八、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时间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学校内各年级的教育要注意承上启下,互相衔接;各条教育途径之间要互相联系,协调一致。

学生品德评定

品德评定是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操行评定和思想品德课两个方面。

操行评定每学期进行一次,应根据本《纲要》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经过学生个人、集体和教师(包括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评定(含校外表现),最后由班主任写出评语,记入学生成绩册,通知本人和家长,并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升级、升学的依据之一。

思想品德课考核,应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着重考查学生的道德认识,考核成绩列入成绩册。

管理工作

一、校长对德育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校长不但要精通教学业务,而且要熟悉德育规律。要把学校德育状况作为考核校长工作的重要方面。学校在校长领导下,还要有人具体管理德育工作。校长要充分发挥德育骨干力量的作用,领导协调校内各条教育途径的工作,指导全体教职工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指导家庭教育,争取社会有关力量的支持。

二、小学学区党支部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加强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健全党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团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切实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共青团和工会的组织作用。

三、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德育工作。学校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分别列入教职员工岗位职责范围内,并作为评估教师工作、评聘教师职务、表彰奖励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小学党支部书记、主管德育工作的校长、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

五、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德育管理制度。每学期都要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指导、有检查、有总结,及时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纲要》实施

本《纲要》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一、从实际出发。鉴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也可对《纲要》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进行分解,使之成为适合于不同年级段,各有侧重的系列,并可补充一些乡土教育内容。学生品德评定的办法,各地可继续实验。

二、加强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类小学实施《纲要》进行分类指导,确定专人负责,并把工作重点放在端正教育思想,培训骨干,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总结交流经验等方面。

三、列入评估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实施《纲要》的情况列入评估学校、考查教师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之一。成绩突出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和教研员可评为高级教师,德育工作卓有成效的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可获人民教师奖章。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基本内容和要求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特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助人为乐、与各族少年儿童、外国小朋友友好相处。

四、热爱集体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公民的义务;初步懂得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离不开文化科学知识,从小把自己的学习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理想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勤学好问、刻苦努力、专心踏实、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八、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使少先队员的权利,学习过民主生活。知道国家有法律;法律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公民要知法、守法,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中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定。

九、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教育学生要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惜时守信、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积极进取。

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初步学习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实施途径

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一、各科教学

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任课教师要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段能力,以指导他们的行为。

其它各科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课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教学大纲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

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历史教学最易于具体、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方面的一些重大成就和对人类的杰出贡献;知道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野蛮侵略我国的主要罪行以及中国人民受欺凌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捍卫中华的重大斗争和一些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事迹;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英勇奋斗的主要史实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教育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地理常识教学易于具体、形象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和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建设成就,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初步了解我国和家乡的主要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初步认识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初步了解我国和家乡的人口数量和发展状况;初步懂得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一律平等,要共同维护祖国统一。

自然常识教学要在讲授自然常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精神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及能力。

音乐、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体育教学要在体育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并通过体育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劳动教学要把传授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养成劳动习惯。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校级教育是由学校组织的,结合学校实际,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学校校长和有关负责人是校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认真贯彻本《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和每天升降国旗,时事政策教育,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全校性传统教育活动,定期举行主题校会等制度;要开辟教育陈列室,悬挂中国、世界地图和中外名人画像,并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建立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班级教育是向全班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全面了解学生、组织培养班集体,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加强班级管理,深入细致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班风;协调班级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其它各科教师也要给予积极配合。

学校和班级要积极组织丰富多采的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和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要依靠校内外的力量,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要通过参观、访问、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还应重视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对学生的影响,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影视、文娱节目等,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抵制各种不良影响。

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要按照队章的要求,加强队的组织教育,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要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采的活动来进行。少先队工作要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工作的指导者,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家长教育和校外教育

实施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切配合,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情况,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教育要求,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校外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扩展。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和少年宫(家)、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纪念馆、业余体校等校外教育单位建立联系,充分利用这些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学校和教师还应重视与革命老前辈、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企业家等建立联系,发挥他们对学生的榜样教育作用。还要争取关心下一代协会和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街道、乡镇等单位的支持,开辟教育活动场所,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倡全社会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新风尚。

教育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遵照国家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

要热爱学生,以对祖国未来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满腔热情地爱护并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要信任和尊重学生,对缺点较多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更要亲近和帮助他们,切忌偏见和偏爱。要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和日常行为表现;了解社会和家庭环境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三、加强针对性

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生动感人的题材和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要给他们讲空洞的大道理和难以理解的政治概念,防止成人化;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清层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反复,不断加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以及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坚持因材施教,避免一般化。

四、坚持正面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坚持正面启发,积极诱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标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坚持以表扬为主;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给予批评并指出努力方向,但要注意防止简单粗暴,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五、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

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正面灌输,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同时也要相应提出一些合理、适度、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行为训练,引导他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学生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手段。良好的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者要重视培养学生集体,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建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传统,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促使其个性在集体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初步培养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小学生模仿性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可信,从而激励他们积极行动。

八、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时间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学校内各年级的教育要注意承上启下,互相衔接;各条教育途径之间要互相联系,协调一致。

学生品德评定

品德评定是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操行评定和思想品德课两个方面。

操行评定每学期进行一次,应根据本《纲要》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经过学生个人、集体和教师(包括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评定(含校外表现),最后由班主任写出评语,记入学生成绩册,通知本人和家长,并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升级、升学的依据之一。

思想品德课考核,应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着重考查学生的道德认识,考核成绩列入成绩册。

管理工作

一、校长对德育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校长不但要精通教学业务,而且要熟悉德育规律。要把学校德育状况作为考核校长工作的重要方面。学校在校长领导下,还要有人具体管理德育工作。校长要充分发挥德育骨干力量的作用,领导协调校内各条教育途径的工作,指导全体教职工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指导家庭教育,争取社会有关力量的支持。

二、小学学区党支部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加强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健全党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团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切实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共青团和工会的组织作用。

三、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德育工作。学校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分别列入教职员工岗位职责范围内,并作为评估教师工作、评聘教师职务、表彰奖励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小学党支部书记、主管德育工作的校长、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

五、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德育管理制度。每学期都要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指导、有检查、有总结,及时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纲要》实施

本《纲要》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一、从实际出发。鉴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也可对《纲要》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进行分解,使之成为适合于不同年级段,各有侧重的系列,并可补充一些乡土教育内容。学生品德评定的办法,各地可继续实验。

二、加强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类小学实施《纲要》进行分类指导,确定专人负责,并把工作重点放在端正教育思想,培训骨干,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总结交流经验等方面。

三、列入评估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实施《纲要》的情况列入评估学校、考查教师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之一。成绩突出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和教研员可评为高级教师,德育工作卓有成效的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可获人民教师奖章。

四、争取有关部门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贯彻执行《纲要》时,要注意协调好与共青团、妇联、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司法等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各项教育活动,共同做好工作。对于社会上损害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依照法律严肃惩处。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案例中的孩子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恩,在他的眼里,父母的辛劳都是应该的。笔者2011年曾对任教的初三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操劳的”竟占六成。这说明,在目前的中学生中,感恩意识还相当欠缺。

一、 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生感恩意识不强,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初中生的感恩意识竟成了他们身上的稀缺资源。

首先,家庭的溺爱使孩子过于娇气。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家庭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自己再苦也不肯苦孩子,努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渐渐培养了孩子的自私意识,很多孩子做事很少考虑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其次,学校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少开展感恩一类的教育。而有的学校虽说重视了,也举行了专家讲座、励志报告会、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等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但这些学校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没有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没有专业的师资保证。同时,受到经费和活动场地等限制,感恩教育活动往往是走过场,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

再次,社会环境对初中生影响很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盲目攀比,追求享受,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宣传和不实炒作,使部分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初中生中潜滋暗长。加上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初中生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环境,缺乏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体验,体会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知恩从何处来。

二、 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有益探索

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性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成员,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特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必要的支持,开展感恩教育的专题研究,让感恩教育之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绽放。

1.认真梳理教材,整合教材中感恩教育资源

感恩教育的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各年级教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教师可以围绕感恩他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自然等主题,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归纳整合,确定几个教育专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编制校本教材。再对每个主题进行细化,例如感恩他人包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上曾经帮助我们的人,等等,让学生学会全面感恩。

2.利用传统节假日进行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是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更是有着丰富的感恩文化元素和感人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展示各个传统节假日的来历、节日习俗等,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基层参与劳动,体验生活,培养感恩意识。比如,农忙时节,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农忙,体验农民收获粮食的艰辛,体会“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而培养学生爱惜粮食、感恩农民的意识。

4.利用时事热点进行感恩教育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原本的教育遭到了日本殖民主义者的大肆破坏,各类学校被迫关闭或停办。在洲国成立之后,日本侵略者以强化经济掠夺政策的“产业开发”为主要目的,从而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开展,恢复了一大批职业学校,取消初、高级中学的文理科,把普通中学改为农、工、商等科的职业学校。如在伪安东省就把安东、庄河、岫岩、临江、通化、抚松、长白等县的十所中学,改成了农业学校等实业学校。可见,在日本侵略者实行奴化教育的初期,就把以农业教育为主的实业教育作为其奴化教育的重要内容。1937年5月2日,政府正式公布《学制纲要》,并于1938年初正式实施“新学制”。新学制强调“重视事业教育和实务教育”,将国民高等学校都改成了四年制,农、工、商、水产等职业性的学校实务课程不断增加,削减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在洲国国民高等学校中,农科学校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历年增加和恢复的国民高等学校也多数是农科学校。农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农科学校的增加上,日伪政府在农业教育师资的投入上也是巨大的。以中等教育为例,截至1940年,全东北有中等教育学校188所,其中农科学校占44.68%;在师资方面,所有中等学校教职员共2901人,其中农科学校教职员1269人,占全部师资的43.74%。相比工业科学校教职员293人,商业科教职员664人,水产科教职员27人,政府对农业教育的师资投入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可见,农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日伪政府的教育进入了“战时体制”阶段,但农业教育依然是奴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国民高等学校方面,1942年“”共有学校165所,其中农科108所,占全部学校的65%;1943年共有学校175所,其中农科120所,占全部学校的69%。在职业学校方面,1942年公私立职业学校共有60所,其中农科学校就有28所,占全部职业学校的46%。这就说明,农科国高,在整个国民高等学校中,都占据了优势。伪政府正是为了加紧掠夺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源以支持侵略战争,而持续深入地发展农业教育。

二、东北地区农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新学制”下农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1.普通学校教育中的农业教育

(1)初等教育中的农业教育

日本侵略者认为,小学教育是殖民地统治的基础,为了加强殖民统治,造就洲国需要的“国民”,必须从初等教育着手。在洲国的初等教育中,就包含着对中国东北地区儿童进行简单浅显的农业教育。1938年《新学制施行规程趣旨》中规定,“新规程之学科目中,尤须留意者,为初等教育之国民科、作业科、实务科”,这里的“作业科”、“实务科”就包含着简单的农事教育的内容。民生部公布的《国民学校规程》规定国民学校科目就包括作业课,作业课的内容包括简易手工及扫洒、园艺初步以及简单的农事等。在国民优级学校课程设置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周共有32学时的课程,其中就有4学时的实业课。实业课授课的要旨为:“授与关于实业之普通知识、技能,依地方情况得课以农业、工业或商业。”

(2)中等教育中的农业教育。

洲国成立之后,日伪政府多次整顿东北地区的中学教育。实行“新学制”之后,日伪政府取消“三三制”的中学,改设四年制的国民高等学校,也就是国高。在国民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以农业为主的实业科成为主要学科。依据《国民高等学校规程》,在洲国的农科国民高等学校中,实业课占全部课程的比重达40%。政府还为农业教育编制了指定教材,1937年政府编制了一批规定使用的中学教材,其中就包括中等学校农业教科书(全一册)。在农科实务教学中,从农作物、土壤、肥料、园艺、土地改良、农作物病虫害、畜牧业、牧场经营、兽医、育林造林、森林保护、农业土木、农业气象、测量、产业组合和其他有关农业方面选择教学内容。相比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的农业教育课程更加丰富,课时也有所增加,农业教育也更加系统。中等教育中的农业教育,为日本殖民者掠夺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源,输送了大批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

(3)高等教育中的农业教育

日本殖民主义者为了适应在洲国进一步推行殖民统治的需要,在中国东北地区先后成立了多所大学,其中包括多所农业高等院校。1935年将沈阳塔湾的农业学校升为奉天高等农业学校,1939年创办新京畜产兽医大学,1940年创办哈尔滨农业大学。洲国创办的各所农业大学,采取三年制的学制。以奉天农业大学为例,奉天农业大学设置的学科主要有:农学科、林学科、兽医学科、农业土木学科等。奉天农业大学注意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各科学习均配备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实验农场等,而且奉天农业大学还设置师道学科,为中等教育培养农业教师。然而,奉天农业大学所教授的知识程度,仅仅相当于高级农业学校,并非真正培养农业研究人才。日伪政府成立的多所农业大学,基本上都是如此。

2.职业教育中的农业教育

日伪政府特别重视职业教育。从1937年起,洲国实施第一个“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更加需要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为其服务。1937年5月2日,日伪政府颁发了《职业学校令》,在10月10日又颁发了《职业学校规程》,这两个文件规定:职业学校招收年满13岁以上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的毕业生。开办各类职业学校,如农业学校、商业学校、工业学校等,在各类职业学校中,农科学校占大多数。以1941年为例,在160所国民高等学校中,农科学校102所,占63%以上。职业学校的设立,不仅包括各级市县所设立的公立职业学校,也有各系统行政部门、各产业集团、企业、农场所办的职业学校。私立的农业职业学校的代表有三江劝业模范农场、农业技术员养成所等。职业学校的修业年限最初是1~5年。“新学制”施行以后,把职业学校修业年限改为2~3年,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年限。农业科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农业、园艺、养蜂、养殖、渔业、家畜、畜牧、兽医等,各学校选取不同的方向作为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课程教授的目标是“以授予有关职业之一般知识并授予足以独立经营家业之技能为要旨”。因此,农业职业学校还配备农场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都要在农场进行实习,实际上充当了农业生产的免费劳动力。

3.社会教育中的农业教育

洲国除学校教育外,为了达到其思想文化的统治,还在广大民众中开展社会教育。洲国的社会教育开展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就包括关于农业教育方面的内容。1934年日伪政府以文教部的名义颁布了《社会教育十大纲要》,其中包括农业方面的社会教育,主要有青年职业教育、开展农业讲习所和召开农业产业博览会等。日伪政府为了在青年中培养所谓的国家中坚分子,积极开办青年训练所,对所招收的青年子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在训练课程方面,“公民科分法制、厚生、产业、日语”。这里的“产业”科就包含着基础的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教育。还设立了农艺实习所、农艺训练所、农业补习学校、青年职业班等类似青年训练所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都开展了关于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教育。时期保留了原东北地区的成人扫盲性质的民众学校,这些民众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对失学者及一般民众授以日常生活所必需之简易知识技能,以努力于国民道德之涵养”。在这些民众学校中大多都开设简易实业科,为民众提供简单基础的农业教育,教授民众简易的农业生产技能。日伪政府为了控制东北农村,在东北农村设置民众讲习所。当时的民众讲习所根据职业进行分班,分成农工补习所和劳作训练班。民众讲习所招生对象一般为15~45岁之间的失学青年和成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农民。所以,民众讲习所会临时举办短期讲习会,根据各地情况讲解农业知识和相关的职业技术知识。

(二)沦陷时期东北地区农业教育的特点分析

洲国的农业教育是为日本殖民主义者服务的,是殖民统治下的农业教育,这就决定着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教育有着鲜明的特点。

1.农业教育以奴化教育为目的

通过在东北地区开展农业教育,使东北地区的人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将培养为日伪政府服务的“顺民”作为最终目的。洲国的《职业学校规程》第一条所定的五项条规中,第一项便是“应阐明建国之由来及建国精神……借使深刻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涵养忠君爱国、孝悌仁爱之至情……俾期养成其为中坚国民之信念”;第二项才是“授予关于职业之知识,并磨炼其技能”。由此可见,在洲国的农业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和精神上的奴化教育是首位的,在实现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奴化后,进而教授学生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因此,洲国开展的农业教育是以对东北人民的奴化教育为最终目的的。

2.农业教育的开展具有广泛性特点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大肆掠夺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源,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在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开展农业教育,并将农业教育的开展渗透到洲国殖民教育的各个角落。从初等教育开始,就有对于学生的简单的农事教育。在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开设大量的农科专业学校,进行专业的农业技术知识的教授,甚至在社会教育中也包含对民众扫盲性质的简易农业技术讲解。可见,在时期,在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乃至在社会民众教育中都包含着关于农业教育的内容。所以说,洲国农业教育的开展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3.培养目标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应用型劳动力

洲国农业教育的目的,究其根本是为掠夺中国的资源而培养劳动力和技术人员,所以,洲国农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只需掌握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而并非掌握农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实用型的劳动力,是洲国农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洲国农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对实习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于农业基础的学习。一般的农业学校都配备实验田及农场等,学生往往直接到农场进行实习,实习课程基本上就是直接参与农业劳作活动。学生被驱使参加各种劳动,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提供了大批无偿的劳动力,利于其大规模地掠夺东北资源。1941年,日伪政府在滨江省木兰县各级学校及社会中选拔青年壮丁,组建“勤劳奉公”队,创建“勤劳奉仕”制度,得到了日伪政府的肯定和支持。通过在各高校实行“勤劳奉仕”制度,驱使大学生去参加各种劳务活动,不参加者不得毕业。后来,在中学和小学也开始开展“勤劳奉仕”制度,中小学生也都参与各种劳动。在开展“勤劳奉仕”活动的初期规定了劳作的时间,后来取消了时间的限制,学校甚至停课,迫使学生整日参加各种劳作,苦不堪言。农业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参加农业劳动成为学校的主要活动。大量的农业实习和“勤劳奉仕”活动的开展,大大缩减了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使学生忙于参加劳作,缺乏真正的文化知识,从而造成东北地区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三、农业教育的开展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日伪政府统治中国东北的14年中,在东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教育,并贯穿着洲国教育的始终,对中国东北地区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中国东北地区教育事业的影响

在农业教育方面,学校以实习的名义按照农事时节安排学生在农场参加劳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远少于“实习”的时间,这就导致学生只会简单的劳动,而不能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学生到最后只能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免费劳工。政府在开展“新学制”之后,逐渐建立起殖民教育体制,而这种教育体制是严重畸形的。重视初等教育,缩减中等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而高等教育仅仅是几所实业学校,这种教育体制实质上就是为日本殖民统治输送劳动力的工具,这致使中国东北地区的教育水平全面降低,无法培养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体制的畸形发展,导致中国东北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二)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粮食供应地

日本在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奉行“以战养战”的策略,将中国东北地区作为其发动战争的粮食供给地,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农业资源。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战争的不断深入,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粮食更加依赖。政府公开宣称“我国使命之最重要者是以农作物、工产物、矿产物之增产,而援助日本完成大东亚战争”瑏?瑡。因此,洲国重视农业教育,开展了多个农业教育方面的新学科,如农业土木、农业气象等学科;同时,推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这对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生产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在各类农科学校中,大量学生都被派到农场和田地中参与农业劳动,“勤劳奉仕”活动的开展使这种劳作更加频繁,这就给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了生产技术及劳动力等必备条件,促成了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有所恢复和发展,从1936年之后的几年,基本持平稳发展态势,在有些年份甚至有恢复提高的势头。但是,这种发展和稳定只是表面文章,是在涸泽而渔的做法下所体现的虚假繁荣。日伪通过“粮食配给”、“粮谷出荷”等手段,大肆掠夺粮食,一方面为满足关东军对粮食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大肆出口,运回日本,满足日本国民的粮食需要。所以,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的农业教育,实际上使中国东北地区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略基地,有力地支援了日本的侵略战争。

(三)激发了东北人民对殖民教育的反抗和斗争

日伪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教育,推行实习课和“勤劳奉仕”制度是日伪政府农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这种实习课和“勤劳奉仕”制度,实质上是把学生当作无偿的劳动力。学生直接参加农业生产,整日参与繁重的农业劳动,使学生普遍产生了厌恶心理,但又敢怒不敢言,而稍有怠慢就会遭到体罚。这种苦不堪言的生活,迫使学生采取消极怠工、破坏工具等方式进行反抗,教师也积极参与反对奴化教育的斗争。师生们没有被日伪政府的残酷镇压所吓倒,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同日伪当局的反动统治作斗争,他们抵制学习奴化教育课程,反对“勤劳奉仕”活动,抵制参加“实习课”,同时,以各种方式宣传爱国思想,唤醒群众反对日伪政府的统治。他们的抵制和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伪政府的奴化教育,宣传了积极的爱国主义思想,鼓舞了中国民众反对殖民统治的志气,振奋了中国人民参与斗争的精神。

四、结语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1.专题讨论和随机讨论

按照讨论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以及讨论教学法采用的预见性程度可以把讨论划分为专题讨论和随机讨论。如果讨论的内容复杂且有系统性,比较抽象,讨论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讨论法教学是教师备课时拟选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形式的讨论就是专题讨论。例如:“汇率变动对国际国内经济的影响。”如果讨论的内容简单,是否采用讨论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种讨论我们称之为“随机讨论”。例如:“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否发生变化,”有的学生认为有变化,有的认为无变化,如果分歧较大,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

以讨论的组织形式为标准可以把讨论划分为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把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就是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时是按座位关系自然分组,前后左右邻里关系自由进行组合。有时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层次统一搭配分组。全班同学集体参与讨论,提出问题,集中讨论解决,这种形式的讨论,就是集体讨论,无论是集体讨论还是分组讨论,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且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分组讨论是集体讨论的前提,集体讨论是分组讨论的综合,有利于各种层次的学生在认识解决问题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3.发散式讨论和定向式讨论

讨论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思维状态中展开,论题的结论就是这种思维状态的结果。以讨论过程中的思维形式为标准可以把课堂讨论划分为发散式讨论和定向式讨论。所谓发散式讨论是指讨论的结论是不确定的或不唯一的,学生思维可以自由发散,从不同角度对讨论论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例如:“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学生可以从价值,供求关系、币值,宏观调控等不同角度进行讨论说明。如果论题的结论是确定的、唯一的,而且这种确定的结论是由确定的逻辑思维才能讨论得出,这种定向思维形式下进行的讨论称为定向式讨论,例如前面提到的命题“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的关系”。其结论是确定的:成反比例关系,其讨论时遵循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

①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②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减少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未变④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增加⑤所以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⑥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等量劳动在等量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成正比例。

学生必须遵循这样的思维链条,就各个环节展开讨论,这种思维状态是确定的,我们称之为定向式讨论。这种定向式讨论虽不能象发散式讨论那样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但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学生讨论时能体现出很强的探究性。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成 洁

陕西省大荔县羌白初级中学 大荔 715103

人们的思维按照思维过程的指向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法则等的正向推理,而忽视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影响学生解题思路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时,除了要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可逆素材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进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概念的定义是课本内容之一,其逆命题总是成立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既要注重让学生记住定义内容并用它判定和解题外,也要注意应用其逆命题解决问题。从初中教学的起始阶段,就应注意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如“同类项”是初一代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举下例:如果amb,与Zazbn是同类项,那么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不少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加强对定义的逆向运用,学生就可根据定义逆向得出m=2、n=3。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的逆向应用。在几何概念的定义中,定义的逆命题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应反复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以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

我们来看下面例子:如果点O是线段AB的中点,那么AO_BO,AB=_AO=_BO,AO=_AB。例2,如果OC是角AOB的平分线,那么,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这种逆向运用定义的训练,可以为学生以后几何的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命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现行教材中有不少可逆的素材,如整式的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乘方和开方等,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应注意总结这些可逆素材,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熟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若从正面求解至少要分三种情况考虑:

(1)其中的一个方程有实根;(2)其中的两个方程有实根;(3)三个方程都有实根。解法势必较为烦琐,如果反向考虑,三个方各程都没有实根,则:

(1)运用定理如《几何》(第二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讲完后,应让学生练习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求多边形的边数。例如: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问题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应用性质、公式和法则我们结合例子加以说明。如果平时教学中不注意对学生逆向运用性质、公式和法则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要计算此类题目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教师注意培养学生逆向运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和积的乘方法则,那么此类题目可迎刃而解。

3.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我们常常用分析法、反证法,实质上就是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在几何证明的方法上,分析法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分析法思想的传授。在《几何》(第一册)中由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出发推证平行线判定定理2、3时,第一次正式渗透了分析法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几何》(第二册)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例题给出示范分析,通过多次示范,使学生理解分析方法,从而提高他们逆向寻求解题方法的能力。

例3 已知AB=CD,BC=DA,E、F是AC上的两点,且AE=CF。求证:BF=DE。引导和启发和学生写出分析过程: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人人发展;课堂教学;策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数学在科学基础知识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数学的概念和规律从学习的开始阶段起就是认识、掌握世界和发展意识的重要手段。这很明确的告诉人们数学的地位,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去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而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笔者以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求培养精英,但求人人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是根本,课堂教学中确立人人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意识乃至以科学的策略去实施是关键。多年的初中数学的教学让笔者感到让我们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人人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必须做到这样的几点。

一、数学教学的内容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只要认真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都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初中数学时像我们一样总要编些数学习题,苏氏所编的习题是些怎样的习题呢?笔者所查阅的苏氏所编的习题中有着很多的关于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劳动的习题,从孩子们的解题的过程中看,孩子们大多是在观摩其父母劳动中进行解题的,一次又一次的观摩大人们的劳动即耕地、植树、施肥、收割庄稼、贮藏食品、盖房和修路等,虽然这些劳动已经远离了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没因为学生的锐减,区域的调整,我们的学生已与家庭生活,生产劳动等有了相当大的距离,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作业时已经完全不可能通过这些劳动去形成思维的源头活水,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那就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当充分地看到随着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部已两次颁布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两次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的编排都提出了很好的关于接近学生生活的建设性的意见,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作为江苏省的省编教材,根本不可能去适应江苏省省域的所有的学生,苏南苏中苏北之间存在着差异,大中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也都存在着差异,所好的是各册数学教材内容都留给我们创造性使用的空间,我们亦都可以自编一些紧扣所教学生的生活内容的提纲,让学生去学习,实践让我们感到,自编的教材充盈着本土气息,它使数学知识变成动态的活泼的学问,容易让我们的学生去积极地思考,从而形成数学思维,建构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从数学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的进行应以学生的思维为发展中心

苏霍姆林斯基的数学观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他在阐述数学或动是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曾用了这样一段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形象的比喻:“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脑力劳动,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坚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总有一天,就连最差的学生也能独立地解出应用题的。”这比喻充分证明数学课堂的教学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性、可能性、成功性。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哪一堂课我们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我们把思维的权力交给了学生,而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又把握住了准确的思维趋向以及健康发展思维动态上的趋势,那么我们的学生则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一般发展,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反之则不一样,如果我们的备课不充分,如果我们在教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的方法不够得当,我们的学生则不能去很科学地思维,那么气思维的质量也相对不得向高处发展,如果我们教学中有了一时的快速成功,而以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些学生能在教师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启发而发展着,而那些不够理想思维特质的学生,那些思维节拍往往比人要慢一步的学生,则有囫囵吞枣的感觉,这些学生根本就不可能去得到一定的发展,应当说诸多的学生得不到一般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则是低效的。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10篇

四月是一个温暖宜人、百花盛开的月份,也是同学们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好时机。我校在总结三月份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秩序稳定,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现将四月份个人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继续深入开展打造书香校园活动

学校鼓励学生购买文化典籍,阅读经典,撰写读书笔记。每天“三读”不间断。上个月同学们用自己的压岁钱购买的书,有了好书,学生的读书兴趣更浓了,学生除了读自己买的书外,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解句子含义。同时,中高年级根据自己的所读所悟,联系自己实际写读书体会。

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织学生学习了《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爱国卫生月”宣传教育活动;

2.利用清明节、劳动节等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劳动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并做好安全、法制教育及假期生活指导;

3.实施午间静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确保下午教学效果。

三、本月度,我校进一步加强了安全工作管理,特别是进一步落实了车辆接送学生工作的安全管理措施。

四、继续抓好常规管理工作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虽然四月份的工作多而紧张,可是全校师生始终把教育教学放在第一位,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各种表册。对学校工作分配到每个教师共同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各项工作周周有检查,月底有小结,学校工作井然有序。

1、本月度,学校各教研组在正常组织开展校内教研课观摩活动的同时,还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活动,选派多名骨干教师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县初中英语优质课观摩活动;组织小学语文教师参加由学校主办的省教育专家报告会。

2、本月度,由学校校长室、教务处等部门牵头,六年级、初三年级开展了毕业迎考复习工作分析研讨会,认真总结了开学以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第八周,我校组织了初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第九周,举行了小学六年级教学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教学情况良好,质量稳定。

4、做好初三学生体育毕业测试工作和中考报名工作。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11篇

2016年度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各校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各种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在近期内,我局教育股对各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调查活动。调查在我区城乡20所小学,12所初中、3所高中中进行,共收到有效答卷5383份。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亲子关系、兴趣爱好、两性交往、法制意识、心理状态等8个方面。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中小学生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我局组织各校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一、学生的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已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自我价值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老师们似乎也不再喜欢用高尚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年一带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渐渐成为老师们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业”,却渐渐忘却了“传道”的责任。长期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让中学老师们对教育的神圣内涵日渐麻木。这一点在“非典”肆虐之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危难当头,大战在即,中学老师们的热情与责任心远不如小学的同行。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氛围之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这种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调查显示:初中生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希望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选择做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三项合计人数接近80%,想当老板的人并不算多,仅占16.7%,只有愿做知识分子的人数的一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但93.2%的学生还是趋向于收入稳定而丰厚的职业。

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民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民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态度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3.长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仍是孩子们的首选。

69%的学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2.7%的学生不想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希望自己成为民主党派成员的学生占8.7%。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知识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动机的参与,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镇学生的文化修养现状

1.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该远远好过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表示当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上车时会主动让座。有不少同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处处展现着自己的道德素质,把口香糖吐在纸中扔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男孩子知道谦让和照顾女生等等。同学们都喜欢与有爱心,彬彬有礼,文明守纪的人交往,很少有人会喜欢一个总是不顾忌别人感受,行为粗鲁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多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实习报告网

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纸上谈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2.城市学生优于农村。

城市学生选择“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选项比例为

50.4%,农村为22.4%,相差28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基础文明水平与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城市孩子的居住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学校环境都大大优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学校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文明的习惯需要长期的积淀,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3.初中生行为习惯最差。

“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小学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学生选择“能意识到,但做不到”或“认为做到做不到无所谓”的比例却远高于小学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释是:小学生听话,高中生已经懂事,初中学生最难管。诚然,初中正处于反叛与激变的关键年龄,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对师长的指令言听计从,而且还没有像高中生那样的自我修养意识,许多人对个性的理解极不成熟,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把奇装异服当作“美”,把污言秽语,不拘小节当作“酷”,初中生的违纪率,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率都要高于小学和高中。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小升初考试的废止,小学素质教育渐入正轨,小学生的基础文明习惯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集合,诸多习惯差、学习也差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高中校门。因此,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初中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升学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实效性也大不如小学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关键年龄,此时的学生逐渐开始形成关于人生的最初的观念,行为习惯也渐渐定型,此时的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教育的氛围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合力。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政府要对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得因素加以监管,要在社区中加大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活动场所建设,要鼓励兴办民间的旨在培养青少年多方面能力和对各种问题学生进行帮助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和进行各种教育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在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2.力戒教育的功利倾向,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阴云,在愉悦宽松的环境中自然的成长。

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无一不在表明党和国家的一种决心--教育要转轨,必需从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中走出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的发展。可实际情况是,智育一家独大,学业负担并未减轻,加班加点屡禁不止,德育只能在夹缝中坚难的生存。今天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辛苦。所有的新观念、新思想对他们来讲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身在其中的校长和老师们总是在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自己啊!其实身不由已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太功利了!学校当以育人为本,育人当以立德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质,是教育最要根本、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务。

3.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德育应该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识、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德育目标是课程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认真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渗透,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德育也要对自己的理念、内容、方式、手段进行反思,从时代特征出发,努力弘扬主旋律,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发展需求出发,努力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心理学化。教育者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素养,高度重视教师对学生影响力正在降低的问题,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师德状况,提高业务水平,改善教育行为,用丰富、美好、高尚的优秀文化去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4.现阶段的德育工作要努力抓好几个具体工作。

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对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的教育。教育不能世俗化,不能只讲小道理,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共产主主义的理想与道德,信仰是精神之根,没有科学的信仰就会失去精神的家园。

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使道德、文明真正形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内化为稳定的信念并在时时处处体现出一个现代文明人的精神与气质。

要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群体的教育。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象是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岔道,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他的生命旅途很可能就会从此呈现另外的景观。同时,问题学生又象是生了病的孩子,他们自己最痛苦,最需要关怀与帮助。问题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表现对校园的秩序,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

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调查显示,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敏感脆弱是当今学生的三大弱点。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形成正确而又现实的劳动观念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道德、性道德的教育虽然刚刚为人们所重视,但可以预见,如果不以负责的态度去落实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掉入成长的陷阱。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12篇

自建国以来,“五爱”教育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982年,“五爱”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在中央和国家教委颁发的一系列德育工作文件、国家教委颁发的课程计划中,也一再强调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小学阶段的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中阶段的目标:“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再次重申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五爱”教育充分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与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关系,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五爱”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13篇

一、引言

引言部分即平时我们写文章时所说的冒,应包括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什么人员参加,到什么地方去,重点考察什么内容等。如本报告在引言部分所写的某县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外地就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考察,让人知道了此次外出考察的主旨所在,读起来让人一目了然。

二、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此部分最主要的是要把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及成功经验写出来。如本报告所写考察团的感受是当地的思想解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势头猛,改革开放力度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为什么当地发展迅速呢?仔细探究,主要做法是当地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外出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反思自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如??市各县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超前的思想意识造就了干大事业的大气魄,外向型的经济格局提升了发展速度,完备的发展载体奠定了腾飞的基础,永不懈怠的精神铸就了前进的动力,优越的创业环境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发展。总结经验部分是考察报告的重头戏,一定要写深,写透,写全,切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那样就达不到外出考察学习的目的,也不可能给没有参加考察的同志以启示,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照先进找差距,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外出考察结束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人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搞好结合,使之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反思工作、改进工作的契机,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落实的过程,即下一步怎么办、怎么干,如何加速发展的问题。外出考察的目的就是对照先进找差距,通过此次考察,该县委、县政府就找到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下一步拟采取的有效措施“六个突破”。即: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在以工强县上实现新突破;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在破解瓶颈上实现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狠抓落实上求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外出考察报告中要选好典型事例,尽量用典型引路,事实说话,因为事实胜于雄辨,典型最具代表性。本篇考察报告中就多次例举了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用了大量数据来说明当地的发展态势好、速度快,效果非常直观,比泛泛的讲要生动的多,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考察报告范文(二)

××,男,**年6月出生,汉族,××人,**年8月参加工作,**年8月入党,在职大专,**年8月××师专函授中文专业毕业,现任××劳动人事局副局长。该同志主要表现是:

一、能自觉坚持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该同志能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加以应用。该同志在多个部门工作任职过,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和钻劲,学习本专业的知识,适应新的工作。由于他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二、政治立场坚定,能与党组织保持一致。该同志讲政治、讲正气、讲党性,在历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中都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中没有参加造反组织和“打、砸、抢”活动;在“”动乱期间,坚持反对动乱;本人以及亲属没有参加“FLG”及其他组织。

三、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该同志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任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和劳动人事局副局长期间,根据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提出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劳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途径和办法。协调解决了××村因劳力安置长期上访的问题,在招商引资和协调服务工作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工作认真,事业心强,业绩突出。该同志无论在原经协委工作,还是在××工作期间,都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各项任务,先后被授予全省经协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在主持劳动人事局工作期间,先后被市人事局授予人事年报工作先进单位、工资统计先进单位,被××授予招商引资先进集体、文明创建先进集体;在国防工办工作期间,受到省国防工办多次表彰。

五、作风严谨,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该同志不论是在上班工作时间,还是八小时以外,均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任劳动人事局副局长、国防工办副主任期间,作为单位主持工作的牵头人,能做到办事不推诿,遇难不回避,身先士卒,为人表率。能与其他同志处理好工作关系,在科学分工的基础,坚持协作和配合,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和基础建设的重点工作,立足岗位职责和领导交办的工作,献计献策。在招商引资、协调服务中能够做到既热情服务,又坚持原则,工作中一般不接受吃请。在负责××办公楼建设和购置办公楼用品工作中,坚持按规定办事,办事谈事,多人参加,公开透明;签合同订协议,讲程序、讲原则,逐级汇报,做到不贪不占,不损害集体利益,努力做到清正廉洁。

考察报告范文(三)

今年3月,先后到一些县市进行考察,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要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使之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目前我国农村人数最多的“知识密集性”群体。他们的状况如何,不但关系当今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而且直接影响农村的未来前途。如果不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会有高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师,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一项带基础性、先导性、长效性的工程。

近些年来,我省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学校难以留住学生,辍学率有所回升。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安心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巩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有足额师资。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多结构性矛盾,有待积极化解。

一、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省编制、财政、教育三家按XX年在校学生数核定了某市教职工编制,而XX年该市学生人数比XX年增加13.5万余人,教师编制却未增加。有些县,即使编制未满,招聘录用也受到限制,某县实有教职工比核定编制数少409人。据测算,该县“十一五”期间初中教师需补充600人,小学教师需补充1500人。

二是教师的学科配置失衡。一些农村中小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停开或开课不足,勉强开了课的也没有专任教师任教,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某市农村小学仅英语教师就缺300名。

三、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某市一些县、区农村教师50岁以上者占45%,某县一些乡镇小学教师平均年龄52岁。老的将退休,青壮的想进城,新的进不来,出现断档趋势。有不少教师体弱多病,某县一所中学初中仅有的四位化学教师,分别患有肺结核、乙肝、肝硬化,还得坚持工作。

四、是农村中小学高、中级职称的职数比例远低于城市学校。按现行规定,农村初中的高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8-13%;农村初中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3-8%。农村小学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小学少8%。实行评聘分开后,取得高、中级职称资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相应聘任的几率远低于县城同等条件的教师,有的农村教师获得高、中级职称资格后,要等6-8年才得到聘任。于是人心思走,拿到职称证书的中青年教师设法调到聘任几率高的城市或县城学校去;而在农村学校守老营者,年老病弱的比例大增。有关部门应抓紧落实XX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14篇

有些教师就游刃于这些概念之中,创造出新的形式,其中以“唱”代“罚”形势大好。很多教师让犯了错误的学生给全班学生唱首歌,用这种形式来“惩罚”他们。在一些相关文章中有些教师还夸大这种方法的效果。笔者思考的是,以“唱”代“罚”效果真的就那么好吗?以“唱”代“罚”后我们是否关注了它的实际效应呢?

用一种善意的形式来教育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这无可厚非。学校就应该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因为学生需要在改正错误中不断成长。可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换句话说,就是有它的特殊性。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学生,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套用一些所谓的好方法。教育是艺术,没有固定的方法。对于那些“爱出洋相”的学生,或人生观有些问题的学生,或思想品质较顽劣的学生来说,或许,他会把能在同学们面前唱歌认为是件得意之事。若是这样的话,教师的教育初衷与以“唱”代“罚”的效果岂不大相径庭了?再则,这一类学生还可能因为这样做能得到一种满足而有意犯错误,我们的教育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成为一种误导。对于另一类学生来说,若他们认为这是教师有意在出自己的洋相,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一方法不但没有显示出教师的善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扬起教鞭却没有落下,让“狡猾”的“我”觉察出了教师的爱,这是一种教育艺术。以“唱”代“罚”本是善意的,应艺术地让学生感受出来,发挥出它的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惩罚一个学生,而让全班学生听一首歌,这是不是浪费了其他学生的宝贵时间?对其他学生来说,这又是不是一种强制呢?因为教育个体而牺牲全体这是不是一种不妥帖的教育?以“唱”代“罚”的背后是不是有点“杀鸡骇猴”的意味呢?是给个体一次机会,还是给其他学生一种警示?唱歌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恶意的褒扬,还是善意的惩罚呢?当我们思考过这些问题之后就会发现,我们以“唱”代“罚”的教育方法还有待斟酌。适时、适当的运用就更显重要,它不能作为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更不能迷信这一教育方法。

从另一方面来看,唱歌本是一件极快乐的事,一旦被我们用到惩罚学生这一事上,唱歌的意义似乎就变质了,唱歌的感觉似乎也就不同了。这就好像我们用罚扫地让学生曲解了“劳动”的意义一样,在我们惩罚的过程中,一些事物的味道变了。虽然通过这些方法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近期来看实际效果还不错,可我们在无意之中却改变了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劳动本是应该的,不劳动就无法生存,可长期通过劳动来惩罚学生,劳动的意义就在惩罚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偏颇了:我犯错误了才劳动,我不犯错误就可以“享受”。同样,唱歌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可唱歌被用来惩罚之后,唱歌就不再那么诱人,那么让人喜欢了。一种艺术,一个爱好,就这样在惩罚的过程中慢慢地消失了。虽然目的达到了,但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们该不该慎重运用呢?

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兴趣;问题

初中数学实际并不难,纵观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都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学起,然后循序渐进地深入。之所以很多学生觉得难,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还是传统的照本宣科说教和题海战术惹的祸。数学如果单从知识的角度来讲,确实显得抽象枯燥,让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那么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新课改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争取让数学知识以切合他们认知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初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比较紧密,为了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笔者通过实践整合教学内容,设置数学践课堂,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尽快吸收知识,转化成能力。下面,我就初中数学实践教学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设置数学游戏,激活探索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初中生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的青春期,一味地理论说教只能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要抓住兴趣点,设置游戏活动,让他们通过游戏,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数学的认知、体验和运用。比如,学习“概率知识”时,我们可以把大家分成几个实践小组,让学生做抛硬币的简单小游戏,通过登记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和概率,大家就能感受到抛掷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概率越接近50%。这样设置能深入浅出,让大家从一个简单的小实践认知数学的本质,激活他们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为数学知识的运用奠定基础。

二、强调动手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数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生活实践中很多问题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所以,数学活动除了突出兴趣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初中数学知识中的轴对称、相似三角形等知识,都能通过动手实践来服务于生活。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用到的轴对称原理做成的装饰和器具,然后鼓励学生亲自尝试折一折,叠一叠,拼一拼,剪一剪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再如,学习相似三角形以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原理,动手实践来测量一下学校旗杆的高度……这样设置数学课堂,让数学不再沉闷,而是变得灵活、趣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有效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理论结合实践,搭建知识架构

通过实践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反过来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概念和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在做中学”的思想,倡导通过活动体验来感悟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然后再结合基本数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逆向思维。比如,我在教“多边形外角和”时,就巧妙结合“做中学”的精神,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题目分别进行不同多边形的外角的拼接测算,最后对比发现各多边形外角都是360度。这样设置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了“做中学”的妙用,通过反思、归纳和总结理论结合实践对搭建学生知识架构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

四、设置综合课题,提升研学能力

在信息主导的21世纪,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技巧。学生也要努力锻炼和提升将实际问题抽象和简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时,学生能根据大扫除活动,根据劳动任务、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改编出应用题,最终分析出能在最短时间内使劳动任务得到高效完成的分配方案。经过培养和诱导,他们逐渐养成了站在数学的角度和立场,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解释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我们要重视增设“生活数学”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用数学思维解释和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展示和实践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舞台。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数学技能的总结和归纳。笔者认为,一线数学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数学实践活动,并及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去独立完成。如此设计不但有助于培养初中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给数学学习和活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