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

数学问题导学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1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3、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2篇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引入课堂的问题:

一、动画情节导入

现代多媒体的应用,让我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都动了起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求的欲望,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超级画板、Flash、实物投影等媒体工具设计制作一些模型、图表、动画等问题情境,让所有学生参与观察、分析,进而发现相关的问题。”比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首先联系实际展示油罐车油箱的纵断面、地球等行星的运动轨迹,让学生去感知“椭圆”,然后现场调用“超级画板”,根据椭圆定义设计动点的轨迹,,并提出“什么样的动点的轨迹是椭圆?”“如何建立方程?”等问题,从而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

二、熟悉实例的导入

课前列举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但又说不清楚其道理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欲望,启发思维,强化新课学习导向性的作用。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解决课中的问题造成的悬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在讲“二项式定理”的第一课时,我先问:“今天是星期几?”学生:“星期二”(笑了);我:“那么七天后呢?”学生:“星期二”(很快,很齐)我:“二十九天后呢?”学生:“星期三”(声音不够响亮)我:“650天后呢?”学生:“星期三”(明显慢了,声音弱了)我:“843天后呢?”学生:“……”(没有声音了)。

三、问题类比导入

在学习新课知识时,往往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问题,能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比如,在讲解立体几何中的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组问题:

(1)在平面几何中,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在空间中,是否合适这样的关系呢?

(3)如果认为有不一样的关系,请你用两支笔演示一下不同的关系。

这样的导入,抓住了平面与空间中的直线的异同点,借助了身边的工具(笔),直观地解决了问题,给学生对“异面直线”的概念产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四、设置陷阱导入

设置一些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然后进一步进行错误原因的分析以及纠正。比如,在讲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时,给出“已知双曲线x2-y2/3=1,过点(1,2)作直线l,使直线l与此双曲线相交于点P、Q,且点M是线段PQ的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先让学生解答,发现此题无解,究竟直线与双曲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呢?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

五、问题形成过程导入

依据一个问题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适当的导入设计,使问题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复数教学前,讲述“数的概念是从事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数猎物,产生自然数概念;到进一步测量的需要,发展到分数;又从如何显示零下温度之类的问题,引进了负数,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量不能用实数来表示?”从而导入了复数学习的必要性。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3篇

一、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案例1:在“估算”教学中,我创设了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学习。出示同学们在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我问:你从这张表上发现了什么?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第三、四周一共收集了多少个”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同桌的两个小伙伴赶快互相说一说吧!还说:调皮的小精灵也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来看,小精灵提了什么问题呢?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谁能说说小精灵提的问题和我们提的问题有什么不同?面对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挑战小精灵。相信同学们以集体的力量一定能够战胜它。经过思考,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学生能够大胆地问“为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又问:你还能提出一个用估算解决的问题吗?学生积极性很高,达到了教学成果的共享,加深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核心环节。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好学生个人表演,全班在听。而“研学后教”的问题引导模式,科学地设计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一是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结合问题,给出切合实际的自学提纲或研学好案,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自学。而且,问题引导要求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去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小组共同研究解决,要求每组必须有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学习不能无组织无次序的讨论,要让每个组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得出小组解决问题的结论,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三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时要认真倾听,适时点拨,点拨重点,疑难之处,点拨本节课知识点的关键之处。教师必须事先要预设出来,需要点拨什么,要写在课时计划上。

案例2: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教学内容时,由于学生结合教师提问,设计了许多方案。经过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接着教师提问:“究竟每个年级应分到多少棵树呢?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试着解决一下。”于是学生各自对这个问题探究起来,每个人都在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经过自主探究找到了一种或者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进行交流;有的同学不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就主动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研究,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为止。这种“无指令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又使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实效性。当大家各自胸有成竹时,开始交流各自的看法,让每个学生上台充分讲解自己的方法,谁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再由讲解者解答,其余同学补充,实在不能解决时,教师再进行帮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多提供思考的时间,体验提问题的乐趣。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问题导学 高效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学记》中说:“善问则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较为普遍。诸如,提问只求正确答案,排除求异思维;提问随意性,不看提问对象等现象,几乎随处可见。

教学总是给人那么多的矛盾,到底怎么样的问题才称得上真正的有效提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上的提问应当来自学生的疑惑,即对文本的困惑与不解。按照数学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数学教学中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以下标准的某些方面。

一、提问的目标明确

课堂教学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进行,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提出问题应选在知识重点的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如果把课堂提问加以分类,似乎更能明确每个提问的目的。课堂提问可分为新授课前的复习提问、过渡提问,讲授中的突出重点提问、化解难点提问,小结中的知识总结提问、整理知识提问等,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提问具有针对性,做到运用自如。如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定义是什么?(2)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3)分析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在什么情况下应用这个定理?(4)使用这个定理时应注意什么?这些提问旨在检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提问的目标明确,紧扣主题,不仅能让学生明确教师在问什么,而且能引导学生思考。否则,学生会在“?”的海洋中随波逐流,毫无思维目标,注意力分散,这样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所以提问要顺着教学的思路,有计划、有方向、有目的地出现。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难易适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要让所有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有浓厚的兴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第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有针对性。课堂上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就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特别对学困生,课堂上应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有参与的机会,增强学习信心。如果教师的提问过于肤浅,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对所提的问题感到索然无味,所提问题就不会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长期提问过于肤浅的问题,不仅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还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懒惰。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就要提有难度的问题。第二,提较困难问题时,要有充分的预设。教师要深入了解任教班级学生学情,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切实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顺序,使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依次解决,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努力做到解决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规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因此,所提问题要难度适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数学发现过程中,首先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类比、联想、推理等)提出猜想(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要进行大量的思维活动(寻找反例、验证、推理、逻辑论证等)。同时,解决问题的每一步都是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或者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伴随着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是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提问是师生活动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明确地将学生提问纳入课堂教学提问的范畴,有助于教师在观念上进一步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通过问题使数学探索过程得以再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学生只有经历类似的过程,思维才能得到锻炼,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四、生成新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传统教学设计,往往重视初始问题的设计(引入),之后便变成教师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尽管也会提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多是孤立的、随意的。课堂便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合力感,带给学生的只是知识与技能,而不是思维的整个过程。问题只有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学生进行系列的、连续的思维活动,才能不断攀升思维高度。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是对课堂提问给予的充分肯定。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有效的提问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的提问离不开有效的设计,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课前的预设,教学将变得随意和盲目;没有动态生成,教学将失去光彩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俞宏达.数学解题教学中自然而有效的提问方式探究[J].中学数学教育,2006(1).

[2]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李善良.关于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8(1).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导学;高效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学记》中说:“善问则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较为普遍。诸如,提问只求正确答案,排除求异思维;提问随意性,不看提问对象等现象发生,几乎随处可见。

教学总是给人那么多的矛盾,到底怎么样的问题才称得上真正的有效提问?还是想起韩愈那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上的提问该来自学生的疑惑,学生对文本的困惑与不解。按照数学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数学教学提问中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以下标准的某些方面:

   一、 提问的目标明确

课堂教学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提出问题应选在知识重点的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如果把课堂提问加以分类,似乎更能明确每个提问的目的。课堂提问可分为新授课前的复习提问、过渡提问,讲授中的突出重点提问、化解难点提问,小结中的知识总结提问、整理知识提问等。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提问具有针对性,做到运用自如。如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提问,(1)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定义是什么?(2)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3)分析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在什么情况下应用这个定理?(4)使用这个定理时应注意什么?这些提问已在检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提问的目标明确,紧扣主题,不仅能让学生明确教师在问什么,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思考。否则,学生会在“?”的海洋中随波逐流,毫无思维目标,注意力分散,这样就影响课堂教学。所以提问要顺着教学的思路,有计划、有方向、有目的的出现,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难易适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如果要让所有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有浓厚的兴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是我们要不断追求的。第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有针对性。课堂上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就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特别对学困生课堂上应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有参与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的提问过于肤浅,学有余力学生就会对所提的问题感到索然无味,所提问题就不会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长期提问过于肤浅的问题不仅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引起学还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懒惰。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需要,就要提有难度问题。第二、提较困难问题时要有充分的预设。教者要深入了解任教班级学生学情,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以切实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顺序,使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依次解决,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努力做到解决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规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因此,所提问题要难度适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数学发现过程中,首先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类比、联想、推理等)提出猜想(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进行大量的思维的活动(寻找反例、验证、推理、逻辑论证等)。同时,解决问题的每一步都是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或者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伴随着较高的思维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启迪思维,而是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提问是师生活动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明确地将学生提问纳入课堂教学提问的范畴,有助于教师在观念上进一步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通过问题,使数学探索过程得以再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学生只有经历类似的过程,思维才能得到锻炼,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四、生成新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传统教学设计,往往重视初始问题的设计(引入),而之后便变成教师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尽管也会提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多是孤立的、随意的。课堂便被分得支离破碎,没有合力感。带给学生的只是知识与技能,而不是思维的整个过程。问题只有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学生进行系列的、连续的思维活动,才能不断攀升新的思维高度。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是对课堂提问给予的充分肯定。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有效的提问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的提问离不开有效的设计,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课前的预设,教学将变得随意和盲目;没有动态生成,教学将失去光彩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俞宏达.数学解题教学中自然而有效的提问方式探究[J].中学数学教育, 2006(1).

[2]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李善良.关于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8(1).

[4] 胡小英,曾菊华.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问[J].教学与管理.2008(3)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6篇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提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与智慧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教学实践活动。此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 "建立关系、问题导航、探究学习、巩固应用、总结提高"五个要素,重在"问"、"导"、"学"三个字。现将其评价要素与标准阐释如下:

1.建立关系(10分)

"建立关系"即是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可提出或出示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问题让学生解决,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建立新旧知识的关系,为学生新知学习搭桥铺路。评价标准为:①通过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②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建立新旧知识的关系。

2.问题导航(20分)

"问"是基础。能引出学生问题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大问题"始终要让有问题的孩子保持有问题。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自发的提出"大问题",将"老师给的大问题"延伸至"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大问题"。教师出示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出大问题(这里可以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课本中的问题)并板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明确学习方向、目标、任务,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评价标准为:①教师或学生结合课题提出大问题;②师生共同整理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和知识关键,结果不唯一,思维方式多元化,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3.探究学习(40分)

"大问题"的教学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而不是操作工。"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导"是关键,学生的"学"是核心。(1)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大问题,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依据课本内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理解和掌握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探究学习精神和习惯。(2)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展示汇报、欣赏评析、质疑释疑(教师作适时追问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展示汇报能力、表现力及质疑释疑的能力。学生(小组学生代表或学习小组4人)上讲台展示汇报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结果,台下的学生欣赏点评,提出疑难问题让展示汇报的同学或其他同学解疑,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进行追问或反问,让学生解释,以加深学生的认识。(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自己探究学习的结果(解决的大问题)进行小结,提出要注意的问题,增强对新学知识的记忆。评价标准为:导:①以低级思维问题为起点、高级思维问题为重点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展示汇报、欣赏评析、质疑释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思维、心理等障碍,以提问的方式加以点拨、引导;③注意对学困生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学:①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解决师生提出的大问题;②学生展示汇报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结果,互相欣赏点评、质疑解疑;③学生对自己探究学习的结果(解决的大问题)提炼归纳,提出要注意的问题;④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巩固应用(20分)

问题导航(问)①教师或学生结合课题提出大问题;②师生共同整理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结果不唯一,思维方式多元化,以探究为主的问题。20

探究学习(导、学)导:①以低级思维问题为起点、高级思维问题为重点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展示汇报、欣赏评析、质疑释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思维、心理等障碍,以提问的方式加以点拨、引导;③注意对学困生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学:①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解决师生提出的大问题;②学生展示汇报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结果,互相欣赏点评、质疑解疑;③学生对自己探究学习的结果(解决的大问题)提炼归纳,提出要注意的问题;④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40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导学问题;设计策略

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成为很多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的阻碍,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难度不同,且在学习方式和思路方面都需要转变,对学生和教师均是较大的考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一、导学问题概述

导学问题指的是教师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导学问题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作为学生课前学习阶段中展开自主学习的主要导向,还能够成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导线。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运用导学问题,就可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阶段过渡的难题。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在导学问题上仔细研究,寻找适合本班学习情况的素材和问题,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科学的导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正向学习迁移指的是学生能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迁移至新的问题中,进而成功解决数学中的难题,达到导学问题的最终目的。除此之外,成功的问题导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寻找相关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形,进而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二、导学问题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一)新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辅助学习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导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关注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点,并以新知识点为基础,在解答不同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最终有利于学生顺利展开新知识迁移,在面对更多新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以往学习经验,掌握更多解题思路,等等。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导学问题实现新知识迁移,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具体可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小数乘法实际转化成为整数乘法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小数乘法的技巧。首先,教师可出题整数计算:301×15=?学生快速计算出答案为4515。接着出题:3.01×15=?在引导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其计算方式很简单,就是讲其中一个因数直接缩小100倍,因此其乘积也应该随之缩小100倍,得到的答案是45.15。在教师巧妙进行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维,实现新知识的迁移,利用整数乘法的知识达到小数乘法的学习目标,是导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作用的体现。

(二)关注生活

很多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找到原形,小学数学也是如此。发现并理解生活中的很多场景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层次的经验,进而在解决一些生活实例问题的时候实践以往积累的感性经验,最后将其转变为自身学习的优势和工具。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践,培养发现不同生活场景的习惯和意识,优化学习效果。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设置以下导学问题,并在课程刚开始阶段提出。1.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2.运用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剪出三角形的形状,并说出其各个部位的名字。3.在认真阅读数学教材之后,怎样形容一个三角形?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外形是三角形的物体,能够改变学生以往不关注生活琐事的现象。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动手剪出三角形,能够鼓励学生亲身实践,体会三角形的特点。第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将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结合书本知识,综合得出三角形的外形特征,并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三)突出重点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迅速掌握所教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并适当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和重点,进而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导学问题设计中,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师应在问题中突出重点部分,通过层次性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重点中。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百分数应用的学习中,教师可设计问题:小明的爸爸在2012年5月2日在银行存入1000块钱,整存整取,那年的年利率是3%,但是小明爸爸忘记了存款的到期日,到了2014年的10月2日取出,那么这时小明的爸爸能够取到多少钱?到期之后,年利率应为0.35%。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的时候难免迷茫,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发现定期和活期之间的区别,以及其到期之后本金进行转存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应该先计算出本息之和,进而一步一步顺利解决问题。

三、结语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关系到其向初中数学学习能否顺利过渡,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笔者主要分析如何运用问题导学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的有效性,希望为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米晓政.浅谈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05:86.

[2]周宝贵.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导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29-33.

[3]杨丽芳.问题链,链出精彩课堂———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问题链”设计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2:45-46.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高年级 导学问题 设计策略

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成为很多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的阻碍,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难度不同,且在学习方式和思路方面都需要转变,对学生和教师均是较大的考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一、导学问题概述

导学问题指的是教师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导学问题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作为学生课前学习阶段中展开自主学习的主要导向,还能够成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导线。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运用导学问题,就可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阶段过渡的难题。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在导学问题上仔细研究,寻找适合本班学习情况的素材和问题,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科学的导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正向学习迁移指的是学生能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迁移至新的问题中,进而成功解决数学中的难题,达到导学问题的最终目的。除此之外,成功的问题导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寻找相关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形,进而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二、导学问题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一)新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辅助学习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导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关注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点,并以新知识点为基础,在解答不同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最终有利于学生顺利展开新知识迁移,在面对更多新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以往学习经验,掌握更多解题思路,等等。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导学问题实现新知识迁移,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具体可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小数乘法实际转化成为整数乘法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小数乘法的技巧。首先,教师可出题整数计算:301×15=?学生快速计算出答案为4515。接着出题:3.01×15=?在引导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其计算方式很简单,就是讲其中一个因数直接缩小100倍,因此其乘积也应该随之缩小100倍,得到的答案是45.15。在教师巧妙进行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维,实现新知识的迁移,利用整数乘法的知识达到小数乘法的学习目标,是导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作用的体现。

(二)关注生活

很多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找到原形,小学数学也是如此。发现并理解生活中的很多场景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层次的经验,进而在解决一些生活实例问题的时候实践以往积累的感性经验,最后将其转变为自身学习的优势和工具。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践,培养发现不同生活场景的习惯和意识,优化学习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设置以下导学问题,并在课程刚开始阶段提出。1.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2.运用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剪出三角形的形状,并说出其各个部位的名字。3.在认真阅读数学教材之后,怎样形容一个三角形?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外形是三角形的物体,能够改变学生以往不关注生活琐事的现象。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动手剪出三角形,能够鼓励学生亲身实践,体会三角形的特点。第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将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结合书本知识,综合得出三角形的外形特征,并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三)突出重点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迅速掌握所教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并适当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和重点,进而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导学问题设计中,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师应在问题中突出重点部分,通过层次性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重点中。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百分数应用的学习中,教师可设计问题:小明的爸爸在2012年5月2日在银行存入1000块钱,整存整取,那年的年利率是3%,但是小明爸爸忘记了存款的到期日,到了2014年的10月2日取出,那么这时小明的爸爸能够取到多少钱?到期之后,年利率应为0.35%。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的时候难免迷茫,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发现定期和活期之间的区别,以及其到期之后本金进行转存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应该先计算出本息之和,进而一步一步顺利解决问题。

结语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关系到其向初中数学学习能否顺利过渡,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笔者主要分析如何运用问题导学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的有效性,希望为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米晓政.浅谈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05:86.

[2]周宝贵.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导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29-33.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研究 问题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93-01

1 引言

对于高中数学老师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解题,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这也是新课改中明确要求的,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也就是,“授之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质,这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着学生逐步的掌握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向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问题导学法的理论内涵

2.1什么是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其实是导学法的一种,导学法主要分为两种,另一种是学案导学法。导学法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再是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参与进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将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并主动的提出一些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所以,导学法,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的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导学法就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都是根据教学内容专门设计的,有助于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情境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2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意义

由于问题导学法设置的这些问题情境都是根据教学内容专门设计的,有助于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情境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外,问题导学法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学法的改进,通过老师对课堂问题的精心设置,然后合理的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此,更有利于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并形成创新能力。并且,问题导学法有着比较广的应用范围,既可以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也可以用于对知识的复习中,有助于对知识的联系和巩固。

2.3应用问题导学法时的注意事项

(1)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需要注意适度的设置问题量,设置的问题量过多会使学生产生烦躁的感觉,如果问题量过少,则不能充分发挥出问题到学法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应用当中,要注意数量的适中;(2)设置的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不能太深奥,也不能太浅显;(3)在设置问题时,还要注意由浅入深、有难到易顺序来进行,如果杂乱无章的设置问题,将会使课堂显得杂乱,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过渡的流畅性;(4)在使用问题到学法的过程中,既要摒弃“满堂讲”的教学方式,也要拒绝“满堂问”的教学方式。

3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3.1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程的学习之前,数学老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对新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会避免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感到吃力,继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这个阶段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注意问点的设置:(1)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重点。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要求老师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设问;(2)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3)问点要有思维价值;(4)问点要明确具体;(5)问点要灵活应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进行设置。

例如,当教到椭圆这一章节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嫦娥三号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学生爱科学的思想以及爱国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其运行轨道是椭圆形的,进而展开椭圆曲线的学习当中。

3.2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和研讨

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和研讨环节是问题导学法最为重要的环节,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详细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再将相关的数学知识与创设的问题联系起来,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方法,最后,就是对结果的求解。例如,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椭圆问题,师生间先进行问题的互动,然后学生之间再进行互相讨论,这样对问题的本质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再将与椭圆有关的函数知识引进来,根据椭圆的性质去求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引导者学生进行分析,以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思维轨道来进行研究分析。在课题进行完之后,老师要引导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并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笔记,利于复习。

3.3拓展和互动

进行完前面两个阶段之后,课堂教学也已经接近尾声,课后练习题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好方法,可以要求学生独自去完成课后练习题,并且其中还有一些课堂中未涉及到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果课后练习题的题量过多,可以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去完成,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的巩固。

4 结语

总之,问题导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应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悄无声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是在大学课堂中,而在小学教学中,此种方法的应用较少.但随着对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化,了解到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及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人们劳动、生活、学习等方面,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因此在小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从而提升了小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应用

(一)在情境中创设合理的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及对知识的掌握有限,因此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需要情境创设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及认识,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作用较为突出,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教学的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中设立的问题必须合理化,需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及实际.因此老师必须将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及心理等考虑全面,从而通过情境创设合理的问题,一方面使得学生将问题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密切联系,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及积极性;另一方面创设问题留下一定的悬念,从而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加法结合律”时,老师在开始讲课前可以采用每名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动画片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熊大共有苹果和梨各48个,它想分给熊二和光头强,他该怎么分呢、有多少种分法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参与度等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提出问题后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

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导致他们及其渴望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引起老师及同学的关注、认可、表扬.从而,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积极联系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且大胆的举手进行表述自己的见解,但有些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认知有限,从而在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描述不正确的答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老师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应该予以鼓励及肯定,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开拓及创造力的发展.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给予支持及肯定.

(三)通过对问题素材的丰富,来更好的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

在小学教学的课堂中,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积极热情的投入课堂,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在问题导向教学中,必须将问题的导向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满足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提升教学的质量.这样就对老师的自身修养及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及研究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老师通过对教材钻研及研究,从而找出适合小学生现实要求的问题,从而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密切联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例如:学习“图形”时,老师可以将教室中的实际物品及现实生活中的实体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类似的图形,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并且小学生年龄较小,从而导致学生存在不适应现象,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大;对于比较难、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茫然、束手无策等现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及时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及耐心,使得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小学生认识问题的实际情况着手,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之后,再分成几个较小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小问题,形成各个问题环环相扣,难度慢慢增加,从而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小学生比较特殊,引出在引导过程中,老师必须关注自主学习性较差的学生及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确保他们不失去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并在实施前,老师必须将具体的细节及教程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得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三、结束语

将问题导向式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素质、思想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明丽.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亚太教育,2015,(06).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教学;应用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学习来说,有兴趣才能引起对学习的关注,进而主动的投身于学习当中。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难度增加,存在着许多抽象性的概念与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使用问题导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这部分课程内容时,教师在讲授了具体的课程内容之后,可以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方式向学生提问“正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负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0属于正是还是负数”,以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收到问题后,就会对问题产生解题的欲望,会去主动的思考正负数的区别,学生经过思考问答后,教师予以点评,就能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对正负数课堂的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学生在经过问题导学后通过回答问题获取了教师的认可,这一过程充分提升其自身的荣誉感,进而更乐于解决问题,形成良性的循环,体现了问题导学的激发性作用。

2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

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提出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并逐步的增强学生提出更有价值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概率”一课中,教师在讲授主要内容之后,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给学生举例:“同学们玩过扫雷吗?你们知道扫雷中雷区的概率是如何计算的吗?”该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主动的听教师的讲解,并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图解进行分析,找到扫雷的技巧。然后教师将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探讨问题,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概率案例,并评价谁提出的问题最好,该过程不仅锻炼到了被提问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提问学生的数学逻辑。此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学生A问学生B“抛出一枚硬币,获得正面的概率是多少?反面的概率是多少?他们的概率相等吗?”学生C问学生D:“在一个盒子里装6颗红色的糖果,3个黄色糖果,4个绿色的糖果,那么送盒子中任意抽取一个糖果,摸出红色、黄色、绿色糖果的概率相等吗?他们的概率都是多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都想要提出能够让对方无法简单解决出来的问题,该过程体现了其对问题的掌握与了解程度,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发挥问题导学法的思维引导作用。

3调动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质量,推动教学任务的展开。教师采用问题导学法能够使课堂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例如:在“全等三角学”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出问题导学,在教学PPT中设计多个三角形,并在其中放置两个全等三角形,向学生展示课件并提出问题“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几个,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学生收到问题后,就会进行观察思考,寻找图中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锻炼自身的思维方式。在思索过后就会有学生指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并回答上述的两个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就可以抛出下一个问题:“你们选出来的全等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会提出边长相等、角的大小相等的回答。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教师继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此时学生就不会觉得陌生,会自然而言的将知识融会贯通到数学的知识体系结构当中丰富、拓宽探索研究经验,促进自身思维方式的良好转化,发挥问题导学法调节课堂氛围的积极作用。

4增强竞赛的斗志

在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竞赛教学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升其学习的斗志。例如:通过竞赛的问题导学法引起学生的胜负欲,形成良性的竞争。在学习“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讲授主要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活动。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多个不完整的三视图,让其补充完整,谁完成的最快、最好,谁就赢得了比赛。问题一抛出,激发了学生直接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深入到问题的思考当中,竞赛结束后,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之处,想要下一次赢得竞赛就需要更认真努力的投身于学习当中,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提升学习的成果和效率。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8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55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广大教师一直在不断实践和改进,很多教师都采用了“问题导学式”,那么有了问题导学,是不是就不用讲授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数学,很多内容都需要教师讲授,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在“问题导学”中,教师要有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以体现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而对那些超出学生经验基础,很难在问题解决中催生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直接讲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新知识的合理性,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导入形式要多样。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教师要能够根据所授课题,合理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每一堂课我们都要始终遵循设定的这一教学目标,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要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而服务。在课堂上是否能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能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得到巩固和强化,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注意的。在这些方面许多教师处理得都非常好,基本都能做到重点突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在导入形式上,不同教师展现出了八仙过海之势。有些课适合直接进入课题,比如《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有些课题适合通过复习旧知类比引入,比如耿新华的《双曲线及其标准方法》就是类比椭圆引入;有些课题通过故事引入,比如《反证法》;有些课题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如《数学归纳法》,还有的通过数学史引入课题也比较新颖。再如,初学函数,初学函数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先设疑:对比初中和高中的函数概念,二者有何联系与区别?既然初中时期已经学过了,我们为什么还要重新定义函数的概念?高中时期的函数概念又预示着什么呢?通过设疑,就能引导学生获得新的关注点。

其次,熟练应用现代科技,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件的应用越来越得心应手,课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比如在课件中运用几何画板作图,运用实物投影把学生的作业插入,等等。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设计,都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导入设计和课件设计。如《二倍角公式》的第一课时,三位教师对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他们都能够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A教师教的是特优班,学生能力强,所以她的课堂信息量很大;B教的是文科班,所以学生理解力较差一点,在第一课时中他把每一个公式的变形都放在首位,让学生一个一个地理解运用,虽然本节课学生学的公式少,但都能学到位;C教师所教授的是普通班,学生基础差,所以他的第一课时重点放在了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上。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越来越扎实。语言简练、教态自然、问题讲解清楚都成为了常见的现象。大部分教师的板书也都不错。部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某教师的《函数单调性与导数》就深挖教材,让学生弄清楚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与导数之间的联系。大部分教师课堂设计得非常流畅,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完。

我们的“问题导学”要遵循以下原则:在问题设置前能否准确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设计出渐次深入的问题?在问题的逐步展开探讨中能否准确把握所授知识的逻辑脉络?能否在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节点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所有的问题设置都要既能体现知识的逻辑走向,又要遵循适合学生发展的原则。如果不能遵守这些原则,往往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就会表现出各种的不尽人意。

上公开课一定要脱稿,不要手里总是拿着提纲,给人感觉准备不足。比如某个教师拿着稿子抄题,就不如使用投影把题打出来。还有的教师入题太慢,引入太长。每节课的引入不要太长,不要占据我们主干知识的时间。

还有个别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板书很少。数学课离了板书肯定不行,好多步骤需要引领学生,需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一定不要吝啬,一定要写到黑板上,这一点吕国胜教师做得很到位。部分教师讲授太多,学生活动太少。我们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参与进去,多开发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很多学生总说教师讲了,也听明白了,可是做题还是不会,原因就在这,如果他自己不理解,肯定应用得不熟练。还有的教师数学语言表达不规范,比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不能说成方程等。

最后,关于“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效果问题。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我们最终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接受效果,如果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就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最起码不是合适的教学方式。导学的“问题”往往是环环相扣的,好的问题设置往往一环扣一环。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13篇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课堂上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题切入法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你想了解有关毫米和分米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退位减法”时,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上次数学考试我们班的某个同学被减掉3分,看到这样的信息,你想知道什么呢?引出100-3=( )的算式。当学生猜测计算的结果有几种时,教师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辨析、讨论,问题是:你认为哪位同学说的有道理?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有没有办法验证你的结果是正确的?这样的问题就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具有操作性和探究性,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才有可能出现多种方法的解决。

三、发挥教材优势法

教材中有许多例题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在场景中又蕴含着一个个的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的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或小组合作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为什么选择这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一个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对教材的研读兴趣,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

四、利用错题法

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往往爱用粗心、马虎这类词语搪塞过去。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每个孩子的错误是不同的,出错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面对错题,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等等,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14篇

江苏省清江中学 韩怀兵

一  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理论依据

1.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而影响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一个精妙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

2.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要培训他们的收敛思维能力;既要教会学生进行严格逻辑推理,还要教会学生大胆进行不严格的猜想、联想和合情推理。

3.数学教育的另一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

(二)功能目标

1.在教师的作用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数学,教学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教师精心安排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有可能表现出创造性活动的特征,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他们自己的经验,成为他们将来可以利用的经验.

2.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题模式、数学方法的典范,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例题和习题的作用(如适当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使他们逐步养成灵活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通过举例分析教会学生鉴赏数学,懂得数学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从数学美的观点分析评比各类数学定理和证明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培养他们热爱数学。

(三)应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

二 操作程序

(一)复习旧知 引出新问题

根据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旧知(从数学思想方法上、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把握复习点),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迫切要求学习的需要,吸引学生高度注意(这里要注意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精心设计好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续性启发题,以题为线索,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联系,探索认知结构,又能使学生学会研究新事物的方法,理解学习新知的意义,强化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新知 解决问题

1.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不能满足于简单地记住对知识的言语陈述,而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冗余性和可解释性两个特点(所谓冗余性,就是通过理解的学习获取的知识具有一种以上的不同表达方式。所谓可解释性,就是指在利用通过理解的学习获取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仅能正确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且能详细地解释他得到答案的具体步骤。)。

2.在新知的学习中,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分析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作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其实,新旧知识不仅内容上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而且方法上也有雷同之处,完全可以按照教(解剖典型、交代方法、揭示规律)、扶(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试探着运用方法得出新知。)、放(学生掌握了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方法去独立获取知识。)的顺序,让学生主动地求得新知识。

3.人类社会的生产是遵循美学原则的,作为精神生产物的数学知识也是符合审美标准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适时渗透数学美,如:基本概念的简单性、定理与公式的普遍性与统一性、方法的精巧性等数学美的特征,培养直觉能力。其实数学直觉本质就是某种“美”的意识或“美感”。

(三)巩固训练与变式提高

训练是重要的,但要讲究科学,符合认识规律。练习题一般可分为三类:

1.环绕“懂”来安排练习,包括三种形式,即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的准备性练习;为揭示规律服务的实验性练习和针对易错的所在安排的预防错误产生的练习。

2.环绕“会”来安排练习,目的是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实现由“懂”到 “会”的转化。要注意引导学生以所学理论知识、思想方法来指导和检查自己的活动,要有必要的反复,以形成稳定的活动方式,增强技能的牢固性,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解题方法的合理和灵活性。

3.环绕“熟”来安排练习,目的是形成熟练技巧,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到所解习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质的矛盾。

(四)补偿小结与欣赏

1.在小结中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概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具体经验的水平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水平,要注意不仅概括结论,更要概括知识的发生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使知识构建有序,才能明确知识的适用情境及其来龙去脉,也才能使知识迅速顺利的“迁移”。

2.根据练习的检查情况,抓住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对知识内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3.或由学生演说,或由教师带领一起欣赏课中数学美,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三 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要求

1.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重点、关键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选准问题的切入点。

2.教师讲解应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富有启发性,善于设“障”。

3.精心设计练习题,按照“懂”、“会”、“熟”的顺序编选。

4.要抓好信息反馈,及时补偿矫正。

5.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意识。

(二)对学生要求

1.应当具有适当的知识准备。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第15篇

江苏省清江中学 韩怀兵

一  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理论依据

1.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而影响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一个精妙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

2.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要培训他们的收敛思维能力;既要教会学生进行严格逻辑推理,还要教会学生大胆进行不严格的猜想、联想和合情推理。

3.数学教育的另一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

(二)功能目标

1.在教师的作用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数学,教学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教师精心安排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有可能表现出创造性活动的特征,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他们自己的经验,成为他们将来可以利用的经验.

2.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题模式、数学方法的典范,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例题和习题的作用(如适当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使他们逐步养成灵活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通过举例分析教会学生鉴赏数学,懂得数学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从数学美的观点分析评比各类数学定理和证明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培养他们热爱数学。

(三)应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

二 操作程序

(一)复习旧知 引出新问题

根据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旧知(从数学思想方法上、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把握复习点),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迫切要求学习的需要,吸引学生高度注意(这里要注意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精心设计好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续性启发题,以题为线索,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联系,探索认知结构,又能使学生学会研究新事物的方法,理解学习新知的意义,强化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新知 解决问题

1.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不能满足于简单地记住对知识的言语陈述,而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冗余性和可解释性两个特点(所谓冗余性,就是通过理解的学习获取的知识具有一种以上的不同表达方式。所谓可解释性,就是指在利用通过理解的学习获取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仅能正确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且能详细地解释他得到答案的具体步骤。)。

2.在新知的学习中,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分析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作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其实,新旧知识不仅内容上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而且方法上也有雷同之处,完全可以按照教(解剖典型、交代方法、揭示规律)、扶(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试探着运用方法得出新知。)、放(学生掌握了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方法去独立获取知识。)的顺序,让学生主动地求得新知识。

3.人类社会的生产是遵循美学原则的,作为精神生产物的数学知识也是符合审美标准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适时渗透数学美,如:基本概念的简单性、定理与公式的普遍性与统一性、方法的精巧性等数学美的特征,培养直觉能力。其实数学直觉本质就是某种“美”的意识或“美感”。

(三)巩固训练与变式提高

训练是重要的,但要讲究科学,符合认识规律。练习题一般可分为三类:

1.环绕“懂”来安排练习,包括三种形式,即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的准备性练习;为揭示规律服务的实验性练习和针对易错的所在安排的预防错误产生的练习。

2.环绕“会”来安排练习,目的是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实现由“懂”到 “会”的转化。要注意引导学生以所学理论知识、思想方法来指导和检查自己的活动,要有必要的反复,以形成稳定的活动方式,增强技能的牢固性,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解题方法的合理和灵活性。

3.环绕“熟”来安排练习,目的是形成熟练技巧,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到所解习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质的矛盾。

(四)补偿小结与欣赏

1.在小结中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概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具体经验的水平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水平,要注意不仅概括结论,更要概括知识的发生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使知识构建有序,才能明确知识的适用情境及其来龙去脉,也才能使知识迅速顺利的“迁移”。

2.根据练习的检查情况,抓住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对知识内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3.或由学生演说,或由教师带领一起欣赏课中数学美,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三 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要求

1.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重点、关键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选准问题的切入点。

2.教师讲解应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富有启发性,善于设“障”。

3.精心设计练习题,按照“懂”、“会”、“熟”的顺序编选。

4.要抓好信息反馈,及时补偿矫正。

5.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意识。

(二)对学生要求

1.应当具有适当的知识准备。